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3旁生(3h)

3旁生(3h)

Total words: 33,095.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30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

慧灯之光

3、旁生:旁生也是一樣,根本沒有修行和解脫的概念,所以不會有修行的機會。

如果此生沒有得到暇滿人身,就根本沒有辦法修行;然而這一世我們卻沒有墮落,因而有機會修法,這個機會是多麼來之不易啊!

具體修法時,當入座靜下來以後,就從這個四個角度去思維,然後會發現地獄的環境根本不是修行的環境。從地獄眾生的身體狀況、所受痛苦及其壽命,就可以知道他們日日夜夜沒有一分鐘不在感受劇烈的痛苦,長劫以來從不停歇。因為經常遭受痛苦的折磨,所以根本沒有修行的概念,也不懂什麼是修行。對於餓鬼和旁生,也要依照《普賢上師言教》所講的內容如理思維。這樣觀察後,就會深深體會到:我們這一世如果投生到地獄、餓鬼或旁生道,就根本沒有辦法修行。

大圆满前行

丁一、思维本性闲暇:

总言之,未生八无暇处,而有修作圣法的闲暇,称之为“暇”。“无暇”者即是八无暇之处。如云:“地狱饿鬼及旁生,蔑戾车与长寿天,邪见生于无佛世,喑哑此等八无暇”。谓生地狱者,连续不断受寒热苦故,无暇修法;饿鬼者,备受饥渴苦故,无暇修法;旁生者,受役使及互害之苦故,无暇修法;长寿天者,于无想中虚度时日,无暇修法;生边鄙地,无佛教法故,无暇修法;生为外道,或与彼同分邪见者,自相续为邪见所染故,无暇修法;生于暗劫,三宝名字亦不得闻,不明辨善恶故,无暇修法;生为喑哑者,识不堪用故,无暇修法。即是指这样八种。

三恶趣者,以自己往昔积累的恶劣业的果所引来的寒热、饥渴的苦恒常不断受故,无暇修法。

前行广释 14 课

三、旁生:如果转为旁生,不论是海里的鱼虾,还是陆地上的牛马,都会遭受被人役使或相互残害的痛苦,也没有修法时机。佛经中云:“更互恒怀怖害心,常欲展转相食啖,于旁生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前行广释 14 课辅导

三、旁生:如果转为旁生,那么遭受被人役使及相互残害的痛苦,也没有修法时机。

如果我们转为旁生(就像平常我们讲的飞禽走兽,还包括除此之外的小虫等也是旁生),被人役使是其中一大类的痛苦。总的来说就是不自在,比如说:马、牛等就经常被人役使。还有相互残害,是指野生动物之间相互残害,如果是家养的动物会被人残害,有些时候即便是没有被人残害也是很愚笨的,根本听不懂佛法。如果被人役使,怎么可能听法呢?互相残害,也是没办法遇到佛法,并且也是听不懂的。即便是没有被人役使,也没有互相残害,比如现在的宠物也是很笨的,没办法接受甚深的法义,跟它讲法是听不懂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修法的时机。 虽然有些佛弟子家里养一些宠物狗、猫,上师讲法的时候会把宠物带去听法,或者放在电脑前听法音。这种做法是比较好的,可以多多少少给宠物种一点善根,但也是仅此而已。我们也不知道它去听法的时候是什么心、作了什么意,只不过是听到声音了。单从听到佛法声音这一点来讲是比较好的。但是它有没有听懂、能否观想,这方面就没有办法去奢望,只要能够听到就算不错了,仅此而已。还能怎么样呢?没办法的。有些佛弟子放生时,会尽量在物命耳边念一些佛号,给它们种一些善根。给宠物念佛号,听法的时候给它们也听一听,种一些善根,除了这个之外,它们没有时间修法,这也是无暇之处。

前行广释 15 课

八无暇处中的三恶趣众生,由于往昔各自恶业所感,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饱尝痛苦,比如,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旁生有互相残害、被人役使之苦,根本谈不上有修法的机会。

我们作为人,虽看不到地狱、饿鬼的景象,但对旁生却可以亲眼目睹。旁生界的任何众生,哪怕是一天,也无法做到最初有皈依发心、最后有回向发愿来行持善法。所以,通过比量可以推知,饿鬼和地狱更不可能有闻法或修法的因缘。

地狱里的寒热痛苦,根本不像人间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寒冷;饿鬼的饥渴也不是人间饥饿之苦所能比的,我们哪怕一天没有吃饭,也什么法都修不下去,饿鬼就更不用说了;还有旁生的愚痴、遭受役使,根本没机会修任何法。所以我们要明白,三恶趣不会有修行的机缘,正因为如此,《正法念处经》中说:“云何听法?畜生之中,互相残害,饿鬼饥渴,地狱苦逼。”对三恶趣的痛苦描写得十分清楚。

思维要点:寿命(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

我们一定要时时发愿,千万不要转生到恶趣中去。三恶趣当中,旁生算是比较好的,可一旦转生为旁生,感受痛苦的时间也相当漫长。从前给孤独长者为佛建造精舍,佛看着地上的蚂蚁,对给孤独长者说:“此蚁自毗婆尸佛出世已来,已经历七佛,至今还堕落为蚁身。”还有,舍利子曾入三昧,观察一只鸽子的过去和未来,发现它八万大劫来常作鸽身,八万大劫后也未免鸽身,一直看不到前际后际。佛告舍利子:“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旁生得人身都如此之难,何况饿鬼和地狱众生了?因此,一旦堕入三恶趣中,不仅仅是一世两世,乃至无数劫都闻不到佛法,闻不到佛法就解脱不了,解脱不了的话,将沉溺于轮回苦海遥遥无期。

《前行》的每一个道理,作为有智慧的人务必要细心琢磨,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思维,修行才会有效果。否则,即使上师给你揭示了禅宗或密宗的最高境界,什么“认识心的本性”、“光明无为法”,这些金刚语听起来很舒服,你当下似乎也有一种感觉,但实际上,这就像在冰上倒开水一样,刚开始会融化一点,但过一会儿又冻上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基础,这些境界就不稳固,无法在你相续中一直存留。因此,大家必须先把加行基础打牢,然后再修学一些大法,这才会对自相续有利益。

然而,现在许多情况与此恰恰相反:如果传一些大法,大家都蜂拥而至,传加行的话,则远远逃离,这样一来,大法对你绝不会有利。有些人从来没思维过“八无暇”,自以为获得高深境界易如反掌,虽然这种愿望很好,可是你刚强难化的相续若未以佛法甘露来滋润调柔,任何境界都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

因此,希望大家对前行要修好,对三恶趣的痛苦要思维,一直到生起真实的感受为止。不然的话,法师要求你观修三恶趣,你只是稍微修一下,产生一点点分别念,这是绝对不行的。修行必须要把法融入内心,最后产生坚定不移的定解,什么样的定解呢?“我千万不要堕入三恶趣,否则,的确没有听受正法的机会。若对佛法连听都没有听,那修行更不会有了。”如果能生起这种信念,说明你对三恶趣有厌离心。

思维要点:环境

三、旁生的处所,大多数是在各洲中间漆黑的处所,连自己的手伸缩也不见的处所中。身者,各类鱼和鲸鱼,绕须弥山王三圈等形相,小的微尘和针尖等形相。苦者,总的呆而愚痴,于取舍处愚蒙。特别地,有大的吞小的,小的直穿大的体内,把它充当住处、衣服,有无量吞啖之苦。

对于旁生,可从处所、身体、苦状三方面观察。大多数旁生住在洲岛之间的海域。不见阳光、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这些都是愚痴的表征。此处旁生大大小小、千奇万状,大的能绕须弥山三圈,小的则如针眼、微尘般细小。下至微小的水生物,上到极庞大的水族,数量、种类非常繁多。

思维要点:痛苦-总苦和别苦

苦状分为总苦和别苦总的来说,旁生都特别呆痴。灵性稍大一些的在陆地、山林,或者跟人共住,其他在海中居住的都非常呆钝,基本不懂什么。它们处在严重的智障中,比人间的痴呆儿还要弱智百千倍。在这种愚蒙状态下,哪里能够分别法义呢?对于应取之善、应舍之恶都不可能了解,更何况去辨别有没有“我”或者万法是不是空性等等,于它们而言,岂不是天方夜谭?以它们的灵性来看,差距太远,不晓得要多少百千万年以后才能得到人身、恢复人的智能而趣入佛法。因此说,他们的异熟报障极其深重。

分别来说,由于海洋中到处是战场,大吃小,小吃大,小的旁生直接穿过大的体内,把它的身体当住处、衣服,如是处处存在相互啖食之苦,导致心识不得安宁,时时处在恐慌中。

思维要点:对比/珍惜

现在我多么幸运,没有生为水族,脱离了旁生无暇。已得人身,心识堪能,听法以后就能很快了解等等,超过旁生百千万亿倍;如果堕为愚痴而恐慌的旁生,何时能再修法呢?通过对比,了知到人身的难得与宝贵,就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在三恶趣中,就如同普贤上师所开示,“由于自己往昔所积集的恶业之果所引来的寒热、饥渴之苦,恒常不断受故,无暇修法。”对此,龙多上师将其涵义开演出来,按照处、身、苦、寿量四者来观修,并着重于“苦”。其中,苦是由身来感受,两者相合,不难马上明白他们是处在无暇修法的状况。相比之下,自身已经脱离这些,所以具足闲暇。

前行系列 2

再从旁生来观察,它们也是受着密集、强烈的驱役,或者受互相吞啖、残杀之苦的缘故,无暇修法。此处需要特定地以驱役、互害两者去观察旁生界。所谓旁生可以分为家畜和野生两种,总的来说,家畜感受粗重的驱役苦,野生动物遭受互害之苦。

所谓驱役,譬如牛马时时刻刻受到主人的驱使、奴役,或者说从生到死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是作为工具被使用,自己没有自在停下来想:我要修法,我要缘念正法来思维几分钟、几小时等等。它们早上刚一醒来就被拉出去耕田、驮运,或者被乘骑、被挤奶、被剪毛等等,受各种驱役。体会这种状况时还可以类推监狱里受徒刑的人,整天在看守的驱使下劳动,连一个小时属于自己能安心修法的时光都没有。如此看来,彼等缺乏修法的因缘,或者说无暇修法。

野生动物互相吞啖、残杀,大吃小、小吃大,水生、陆生都是如此。就像处在一个无比恐怖的社会,时时都有被枪杀、谋杀等危险。又好比处在战争前线,众生恐慌不定、提心吊胆,随时准备要厮杀,内心必定没办法趣入修法。在旁生当中,除了少数往昔修集过福德善业的生命,今世由主人放生等原因,偶尔听到少许经咒法音,一般旁生根本没有修法闲暇。

前行系列 3

思维要点:痛苦从心识的状态上而言无有闲暇修法

譬如三恶趣就要抓住苦受连续不断,一直处在受苦的逼迫状态,所以不可能有闲暇缘法修持。分别心没办法两用,心处在苦的困恼中时只有受苦的份,没办法处在安闲的心情里,缘着法展开思维、观修。因此,对于三恶趣就要在苦的连绵不断上着重观察。

就地狱而言,连续不断地受寒苦或热苦,极其深重,因此无法修法,也就是心中不会出现修法的因缘。“暇”,要体会到是一种修法闲暇的状态,或者内心很安稳、闲适的状态。如果没有福德,心不能安住,是没办法修法的。其次,饿鬼的表现是受极强烈的饥渴之苦,一直被饥渴的苦逼恼,非常虚弱、心慌,所以无法修法。**旁生由于不断受着驱役,没有自在,或者处在互相啖食的苦当中,因此心识不安稳,无法修法。**对于长寿天,要体会到由于在因缘状况上,一直处在无想中虚度,起不了修法的心,完全被冰冻住,因此没办法修法

要点:通过道理证成

如上所述,思维无暇是通过理由来认定。同样,以下外前行等修法也是基本全部落于思维,而思维则是围绕理由。整个道理的经由所在叫做“理由”,通过理由、理路来证得定解、转变观念,结果将会出现胜解信;具足信念之后再产生欲,就能推动我们的心不断发生转变。这是很重要的一种道理,也是本法从始至终贯穿以理由的原因。

譬如,对于本部法我们就应当掌握其脉络、要点、理道。否则,不免总觉得内容零零散散,难以把握整个篇章。

有人问:为什么要抓住脉络?

回答:因为本部法的脉络是文殊菩萨直接给出的修心图谱,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密码。如何开启密码、使法义融会于自相续并真正起到作用呢?这就需要理清脉络或线索。让心上的理路清清楚楚,才能够进一步真正契合,如同输入正确的密码而开启宝藏一般,暇满难得等修量将在心相续中逐一出现。

要想把握脉络,就需要善于摘取要点。一旦抓住每段内容的中心点,“纲”便自然明显,即所谓“提纲挈领”(抓住网的总绳,一个个网眼就都能张开;手提衣服的领子,衣袖也就跟着被提起),抓住纲领、关键,就能带动其他环节。

在对这一段闲暇的法义进行思维修之前,需了解“暇”的体性。暇是指远离无暇,所以关键要掌握无暇之义。无暇包括八种,文中通过教证一一列出。对此八种的认定,我们又要从理道上来进行。内心要反复追问:为什么是无暇?其实八者最终都落到四个字——“无暇修法”。藏文直译为“无暇作法”,指没有时机或缺乏内外因缘和合的缘故,不能出现法上的运作、运行。

可见,此处的一切观察都是要认定无暇修法的内涵,而且是要逐个进行具体的认识。遇到不同的因缘情况,就会出现各种无暇修法的状况,所以要具体化地从各自的缘起上去观察。心上要认定的“无暇修法”四个字当中,“暇”和“修法”最关键。修法指法上的运作,暇指修法的时机。时机即因缘点,因为离开因缘之外没有时间。也就是说,当因缘都恰好合拢时,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修法,自心能够与法契合。再者,因缘的聚合也有粗有细,粗分可以从一段时间、一个时期、一生来看,细分也许只是落到一个刹那。如果细分上能认识,那么粗分的就一定能认识;粗分上大概了解,细分则不一定能认识,所以需要在缘起的呈现上仔细观察。

**把握“无暇修法”之义,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结论,而是要通过理道证成这一点,这与世间科学的证成有一些相似处。**但是科学的范畴很小,往往局限于物质,而此处是透过心识的缘起点去观察。所谓“理道”,也就是在心识的缘起上观察。

为了引发观察心,就要一类一类地思维。旁生一直处在受奴役或者心惊胆战的状态,同时非常愚蒙、愚痴,发不起修法的心思。

业,果,受,时

三恶趣者,以自己往昔积累的恶劣业的果所引来的寒热、饥渴的苦恒常不断受故,无暇修法。

此处需要通过“业、果、受、时”四字诀打开对三恶趣的认识之门,认识到它们无暇修法。或者,用现代话来说,修法对于它们就是零概率或近乎零概率事件。因为在它们心中所出现的无数个念头当中,几乎找不到一刹那修法之念,概率上可说是零。偶尔,也有极少数恶趣众生会闪现一刹那善法的念头,但这种缘起极其难得。

如何理解“业、果、受、时”四字诀的涵义呢?以人世间为例:如果杀人,造下恶劣的业行,就是“业”;结果被逮捕入狱、进入死囚的狱房,叫做“果”;由此引来监狱生涯中的各种苦“受”;而“时”就是指他需要服刑的期限,在此期间,他会完全处在酷烈的刑罚当中。

譬如,某高官贪污国家税收十亿元,结果被判处无期徒期,进了监狱。他所造下的严重贪污业,叫做“业行”;结果是被关进监狱,即“果”;入狱后引起一系列各种苦的感受,叫做“以果引出的受”;在他服刑期间,基本都处在极大的苦受当中,叫做“时”。遇到这种命运,心思基本无法安顿,即是无暇。

又譬如,有人行淫,造下恶“业”;由此罹患艾滋病,叫做“果”;患病后,身上所出现的寒热等各种苦,叫做“受”;乃至病苦终结前的漫长时间中,几乎都处在这种状态,就是“时”。由于果报非常严重,自心对于这种感受根本无法超越,完全被苦受控制,没有安宁之时,因而“无暇”修法。

也就是说,处在业果已经呈现的这种状况当中,内心完全被苦受锁定,他的无数个心念都是“苦啊”、“痛啊”,此时,不可能安下心来思维、抉择、观行等等,这就是“无暇”。在他无数个心念当中,几乎找不到可以修法的念头,叫做“零概率事件”。对人类而言,这很现实。将人间的苦状推展到千百万亿倍,便是恶趣受苦的状况。

再回到普贤上师为我们所作的指点上。“往昔积累的恶劣业”,即是“业”行;由此会感召到相应的异熟“果”;“所引来的寒热、饥渴的苦”,即是由受果而引出的一系列苦“受”;“恒常不断受故”,则是“时”。以业、果、受、时四字观见理路,就不难了知此等众生的确无暇修法,或者,修法对于它们而言,简直是零概率事件。在这种命运的遭遇里,在这种极为漫长的时间中,剧烈的痛苦持续不断,与此苦受相应的心,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法上的运转和作为,由此可以断定它们无暇修法。

补充阅读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 - 贤愚经白话 须达起精舍缘品第四十三

贤愚经白话:须达起精舍缘品第四十三

摘要:世人都想得福报,却少有人知道要从因上下手。从事相来看,成就利人的善行,即是得福之因;从理上来说,福因在于一念慈悲心,因为有慈悲心,所以会造作种种善业,心念也会愈来愈清净,福果也会愈来愈大。但若因心不正,虽是造福、培福,所成就的果报还是有限。所以福报的大小,着眼于因上的发心与努力程度,不能只看表面。须达长者七佛以来为世尊建造精舍时,蚂蚁就生活在这里,没有种植福田,听闻不到佛法,在九十一劫中受同一种身,不得解脱。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的典故。

须达起精舍缘品第四十三

【白话】

这样的经法我(阿难从佛亲自)听闻,讲法时,佛住在王舍城竹园中。当时舍卫国王波斯匿有一位大臣,名叫须达,有万贯家财,财宝无数,喜欢布施、赈济贫困及诸孤寡老人。当时的人根据他的行为,给他取别名叫给孤独。当时须达长者生有七个男儿,年龄都逐渐长大,长者为他们一一娶妻,已经依次娶了六个儿媳。

他的第七个儿子,长得端正奇伟,须达尤其钟爱,到了他娶妻的时候,须达想为他找一个容貌特别端正妙好的女子做妻子。随即对众位婆罗门说:“看谁家有好姑娘,长得容貌好相俱全,就替我儿前去求婚。”众婆罗门便为他寻找,四方辗转乞讨来到王舍城。

王舍城中有一位大臣,名叫护弥,家有无数财产,虔诚地信敬三宝。这时婆罗门来到他家行乞,按照王舍城的规矩,必须令童女拿东西布施。当时护弥长者有一位女儿,容貌端庄,姿色美妙,她拿着食物出外施给婆罗门。

婆罗门看到她,心中大喜:“我要找的人,就在眼前啊!”就问护弥的女儿:“是否有人来向你求过婚?”她回答:“没有。”婆罗门问:“女子,你的父亲在家吗?”女孩说:“在。”婆罗门说:“请你父亲出来,我要见他,同他谈话。”女子进屋对她父亲说:“外面有一个乞士想见你。”她的父亲便走出门。

婆罗门向他问安并道了吉祥,然后说道:“舍卫国有一位大臣,名叫须达,辅相认识他吗?”护弥答道:“没见过面,但听说过他的大名。”婆罗门说道:“您知道吗?此人在舍卫国中第一富贵,而你在此国是第一富贵。须达有个儿子长得端正殊妙,才华出众,想娶你的女儿,你是否同意呢?”护弥答道:“同意。”正赶上有商人想去舍卫国,于是婆罗门写了一封信托他带给须达,把这里的情况详细告诉他。

须达十分喜欢,马上到国王那里请假,为儿子娶妻,国王随即同意了长者的请求。须达于是用车装载大批珍宝前往王舍城,一路之上赈济贫困。到了王舍城的护弥家为儿子求亲,护弥长者欢喜迎接,为他们安置床座,晚上须达长者就住在他家。

护弥全家忙忙碌碌置办饮食,须达心想:“如今这位长者准备如此多的供具想做什么呢?将要邀请国王、太子、大臣、长者、居士、亲家、亲戚举办大型宴会吗?”想了各种原因,也不能了知,便问护弥:“长者今天晚上亲自操办事务,置办很多供具,是想请国王、太子、大臣吗?”护弥回答:“不是。”“是想邀请亲家、亲戚们聚会吗?”答:“不是。”“那么要做什么呢?”护弥回答:“是为了请佛和比丘僧众。”

这时须达长者听到佛僧的名称,惊惧地毛发直竖,如有所得,心情愉悦。又问道:“为什么称之为佛呢?希望您解释一下其中的含义。”长者答道:“你没听说过吗?净饭王的太子,名叫悉达。他出生那天,天降三十二种瑞应,且有万神护卫,(出生后)随即迈出七步,举手说道:‘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身金黄色,三十二相好,八十种随好。

本应成为金轮王统领四洲,但因见到世间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不愿过在家生活,而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获得遍知一切的智慧,断尽一切烦恼而成佛。降伏魔众十八亿万,名号‘能仁’。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种种功德,光明照耀,三达明察远近,所以称之为佛。”

须达问道:“什么叫僧呢?”护弥答道:“佛成道后,梵天王劝请转妙法-轮,于是佛至波罗奈鹿野苑中,为拘邻五人传讲四圣谛法,五人断尽烦恼,成为沙门,具足六种神通,四意趣、七觉支、八正道一一通达。上到虚空中,使八万天人得须陀洹果,无量的天人发起无上的正真道心;

之后度化郁鞞迦叶兄弟师徒千人,烦恼灭尽,心开意解,如同拘邻五人一样;接着度化舍利弗、目犍连徒众五百人,他们也证得阿罗汉果。如是之辈都是神足自在,能作众生的殊胜福田,所以称之为僧。”须达听说如此奇妙之事,欢喜踊跃,对佛僧虔诚信敬,因感动而思念不已。他企盼着天亮前去见佛。

诚心恳切(得到)神奇的感应。(须达)看到外面地上已有亮光,追寻着亮光走向罗阅城门。城门夜三时(全)开,初夜、中夜、后夜,称为“三时”。他中夜出门,看见有一天祠,便向其礼拜,忽然忘记忆念佛陀,眼前又暗然无光,便想到:“现在夜还太黑,如果我继续前行,或许会被恶鬼猛兽伤害,不如暂且回城,等到天亮了再去。”

这时有位死后生在四天王天的亲友见他要反悔,便从天上下来对他说:“居士莫要反悔,你前去见佛将得到无量的利益。就算今天能得到百车珍宝,也不如直接向佛迈近一步所得利益之多;居士你前去不要反悔,就算今天能得到百象珍宝,也不如举足向佛迈近一步,其利益远胜于彼;居士你前去莫要反悔,就算今天得到满阎浮提中的珍宝,也不如向佛迈近一步,所得利益不可计量;居士你前去莫要反悔,就算今天能得到遍满整个四大洲的珍宝,不如举足向佛所在的地方迈近一步,其所得利益超过前者百千万倍。”

须达听完天人说的这些话,倍加欢喜,于是恭敬忆念世尊,黑暗随即变得明亮。须达于是沿路前往佛的住地。这时世尊知道须达到来,便到外面经行。须达远远望见世尊犹如金山,相好威容,庄重光明显耀,超过护弥所说的万倍,须达见后心情喜悦。

须达不知礼拜方法,就直接问世尊:“不知瞿昙起居如何?”世尊马上令他就坐。这时遍入天远远看见须达虽见到世尊,但不知礼拜供养的方法,便化成四个人,列队来到世尊前顶礼佛足,胡跪问讯道:‘(世尊)起居安乐吗?’(接着)又右绕三匝,退后站在一边。

此时须达见他们如此行礼,非常惊讶,暗自思量道:“原来恭敬的方法是这样的。”他立即离座,像方才四个人一样向佛施礼,问讯起居,右绕三匝,退坐一边。世尊随即为他宣说四谛妙法,苦空无常。须达听法后十分欢喜,便心悟圣法,证得须陀洹果,犹如洁净的细白布很容易染上色彩。

(须达长者)便长跪合掌请问世尊:“舍卫城中还有像我这样容易熏染圣法的人吗?”佛告诉须达:“再没有第二个像你这样的人,舍卫城中的人多信邪教,很难熏染圣教。”须达对佛说:“恳请世尊屈尊,驾临庇护舍卫国,使那里的众生改邪归正。”

世尊对他说:“出家人的规矩与俗家有别,起居住所应当有所差别,那里没有精舍,我怎能去呢?”须达对佛说:“弟子能为世尊建造精舍,希望世尊开许!”世尊默然表示答应。须达告辞后,回到城中为儿子娶完媳妇,又向佛辞行回家,于是对佛说:“回到本国,我要建立精舍,不知按照什么模式建造,恳请世尊派一名弟子共同前往为我指导。”

世尊思惟:“舍卫城内的婆罗门信奉邪教,知见颠倒,其他人去肯定不能办妥,只有舍利弗是婆罗门出身,从小就很聪明,又具备神足通,他去定能有所助益。”于是便令舍利弗与须达一同前往。

须达问舍利弗:“世尊一天能走几里?”舍利弗说:“一日走半由旬,如转轮圣王步行之法,世尊也是这样。”于是须达即在道上每二十里安置一个客舍,计算客舍的工程量出钱雇人建造,同时在客舍中安置仆人以及饮食卧具,全都令其充足。

须达一行人从王舍城至舍卫国,回到自己家。(须达)和舍利弗一起巡视各地,看什么地方平坦广阔,适合建立精舍。各处都巡视遍了,没找到满意的地方。只有国王太子祇陀的园林地面平整,树木郁郁葱葱,离城不远不近,正适合建立精舍。舍利弗就对须达说:“如今此园最适合建造精舍,如果在远处建精舍,乞食就有困难;如果离城太近,则又喧闹,妨碍修行。”

须达心生欢喜,便去太子那里,对太子说:“我如今想为佛陀修建精舍,太子的园林最好,我想买下来。”太子笑着说:“我什么也不缺,这个园子林木茂盛,我要用来游戏逍遥散心。”须达再三殷勤劝导,太子爱惜园林,加倍要价,以为要高价,他便不会买,便对须达说:“你如果能用黄金铺地,令地上无一点空隙,我就卖给你。”

须达说:“好!我同意你出的价。”太子祇陀便说:“我是开玩笑的。”须达说:“作为太子,不应当妄语,如果妄语欺诈,怎么能继承王位,抚恤人民呢?”马上要同太子去打官司。

这时遍入天认为应当为佛建立精舍,怕众位大臣偏袒太子,立即化作一人从天上下来为他们评判。那人对太子说:“作为太子,理应不说妄语,已经说定的价格,不应中途反悔。”于是判定卖给须达。须达大喜,便命仆人用象驮金子,八十顷地不久就要铺满了,只剩少许地面还没铺上。

须达心想:“哪一处仓库的金子不多不少正好铺满园林?”祇陀太子问道:“嫌贵的话可以放弃。”回答说:“不是,我在想哪一处仓库的金子正好铺满它?”祇陀心想:“佛定是大德之人,才能使这个人如此轻视财宝。”便告诉须达:“这样就可以了,不要再拿出金子。园子的土地属你所有,树木归我,我自己也要供养佛陀,你我共同建造精舍。”须达欢喜,便立即答应,随即回家安排施工。

六师听到此事后,就前去对国王说:“长者须达买下祇陀园,想为瞿昙沙门兴建精舍,请允许我们徒众与瞿昙沙门比试法术。沙门如果胜了,便允许他们建造精舍;如果法术不如我们,就不能修建。瞿昙徒众住在王舍城,我们徒众应当住在这里。”

国王找来须达问道:“如今六师说你买下祇陀园,想为瞿昙沙门兴建精舍,他们请求同沙门弟子比试法术。倘若沙门得胜,便可以建造精舍;如果比不过六师,便不得建造。”须达听罢回到家中穿着垢秽的衣服忧愁不乐。

第二天舍利弗披上法衣托钵到须达家,见他不高兴,就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呢?”须达回答:“精舍恐怕建不成了,所以才发愁。”舍利弗说:“出了什么事害怕建不成呢?”答道:“如今那六师到国王那里请求较量法术,如果尊者得胜,就准许建精舍,如果比不过他们,就不允许建。六师这类人出家时间已经很久,加之精诚修练,所学得的技艺、法术没人及得上,我如今不知尊者的法术、技艺能能和他们较量吗?”

舍利弗说:“就算此等六师徒众遍及阎浮提,数量像竹林一样多,也不能动我脚上一根毫毛,想比试什么,随他们的便。”须达听罢大喜,换上新衣服,用加有香料的热水沐浴后,随即前去对国王禀报:“我已经问了沙门尊者,六师如果想比试的话,随其意好了。”于是国王告诉六师:“现在允许你们同沙门比试。”

于是六师向国人宣告:“七天以后,在城外宽敞、平坦处与沙门较量法术。”舍卫国中共有十八亿人,当时该国的习惯是击鼓会合众人。如果击铜鼓,十二亿人来集合;如果击银鼓,十四亿人来集合;如果击金鼓,所有的人都来集合。六师徒众有三亿人。当时人民都为国王及六师安置高座,须达为舍利弗安置高座。

此时舍利弗在一棵树下寂然入定,诸根寂静,游历各种禅定,通达无碍。心想:“此会大众修习邪道已久,傲慢自大,像草芥一样对待其他众生,应当以什么样的功德来降伏他们呢?”思惟后决定以三德来降伏。随即立誓道:“如果我在无数劫中孝顺父母、敬重沙门及婆罗门的话,我一入会场,所有在场众人应给我施礼。”

这时六师见众人已到齐,只有舍利弗还未到,便对国王说:“瞿昙弟子自知没有什么法术,假装答应比试,而众人到齐,他却害怕不敢前来。”国王告诉须达:“比试时间已到,你师父的弟子应来谈法论技。”于是须达来到舍利弗前,长跪着请求:“大德,众人已经到齐,愿您能赴会。”

这时舍利弗从禅定中出,整理好衣服,将尼师坛(比丘六物之一。即坐卧时敷在地上、床上或卧具上的长形布。乃坐具之梵语音译,又作尼师但那、巴师但娜。意译又作敷具、坐衣、随坐衣、衬卧衣,略称具。)放在左肩上,舒缓安详,徐徐而行,像狮子王一样走向大众。此时众人见他形貌、法服和他人不同,和六师忽然起立,像风吹倒青草般,不自觉地向舍利弗施礼。舍利弗便坐上须达所铺设的高座。

六师徒众中有一弟子,名叫劳度差,擅长幻术。在大众前念诵咒语,幻化出一棵树,自然而然地逐渐长大,树荫遮盖整个会场,枝叶茂盛,树上有各种花果。众人都说:“这是劳度差变出来的。”这时舍利弗便以神力变出一股大旋风,将大树连根拔起,整个大树轰然倒地,跌得粉碎。众人都说:“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舍利弗。”

劳度差又念咒语,变化出一个池塘,池塘的四面都以七宝修成,池水中生长着各种鲜花。众人都说:“这是劳度差变的。”这时舍利弗变化出一只六牙大白象,每颗牙上有七朵莲花,每一朵花上有七位玉女,此象舒缓安详,走向池边,用鼻子吸池水,池塘即时隐没不现。众人都说:“舍利弗获胜,劳度差不如。”

劳度差又变出一座山,七宝严饰,山上有泉池树木,花果茂盛。众人都说:“这是劳度差变的。”这时舍利弗随即变化出一位金刚力士,用手中金刚杵遥指此山,山便破碎,化为乌有。众人都说:“舍利弗获胜,劳度差不如。”

劳度差又变出一条龙,龙身上长着十个头,在虚空中降下种种宝物,雷电交加,震动大地,令众人惊恐万状。众人都说:“这也是劳度差变的。”这时舍利弗便变化出一只金翅鸟王,将龙撕裂吃掉。众人都说:“舍利弗获胜,劳度差不如。”

劳度差又变作一头牛,身形高大,肥壮多力,腿脚粗壮,牛角锋利,在地上奔跑大吼,狂奔到众人面前。这时舍利弗便化作狮子,将它撕裂吃掉了。众人说道:“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

劳度差又变化自己身体,成为夜叉鬼,形体高大,头上燃火,眼睛血红,有四颗锋利的长牙,口眼吐火,跳跃着奔过来。这时舍利弗就将自身变成毗沙门王,夜叉害怕,立刻要逃走。但四面火起,无处可逃。只有舍利弗身边凉爽无火,即时屈伏,五体投地,哀求饶命。此时劳度差心生羞耻,火便熄灭。众人都说到:“舍利弗获胜,劳度差不如。”

这时舍利弗飞到虚空中,显示四种威仪,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从东边隐没在西边踊出,从西边隐没在东边踊出,从北边隐没在南边踊出,在南边隐没在北边踊出;或显现巨大的身形充满整个虚空,又把身形变小;从一身中分出百千万亿身,然后再合为一身;从虚空中忽然下到地上,走在地上像走在水上,走在水上就像走在地上。

显示了此番变化后,收回神力,坐到原来的座位上。此时在场大众见舍利弗神力无边,心中十分欢喜。这时舍利弗随即为大众说法,各人根据自己往昔种下的福德因缘而各自证得道果,有的证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六师徒众三亿弟子在舍利弗前出家学道。

比试技艺后,大众散去,各自回家。长者须达同舍利弗一起前往筹划精舍。须达拿着绳子的一头,舍利弗拿着绳子的另一头,共同度量精舍地基。这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道:“尊者为什么发笑?”舍利弗回答:“你刚开始在这里测量土地,六欲天中的宫殿已经建成。”

随即借给他道眼,须达便看见六欲天中庄严、清净的宫殿,便问舍利弗:“这六欲天中,哪一处最为安乐?”舍利弗说:“下三天中色欲太重;上二天中骄奢放逸,恣意而为;第四天中少欲知足,一生补处菩萨常常转生在那里,不断讲经说法。”须达说:“我正应生在第四天上。”话一出口,其余的宫殿都消失了,只有第四天宫殿安然不动。

接着他们又继续测量,这时舍利弗忽然面带忧色。须达问道:“尊者为何面带愁容?”答道:“你现在看见地上的蚂蚁了吗?”回答说:“看见了。”这时舍利弗告诉须达:“过去毗婆尸佛出世时,你也为毗婆尸佛在此地修建精舍,而此蚂蚁就生活在这里;尸弃佛的时候,你也为尸弃佛在此地建立精舍,而此蚂蚁也生在这里;毗舍浮佛时,你为世尊在此地建立精舍,而此蚂蚁也生在这里;

拘留秦佛(又作拘留孙佛、俱留孙佛、鸠楼孙佛、拘留秦佛等,乃过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时,你也为世尊在此地建造精舍,而此蚂蚁仍生在这里;拘那含牟尼佛时,你为世尊在此地建造精舍,此蚂蚁还是生在这里;迦叶佛时,你也为佛在此地建造精舍,此蚂蚁仍生在这里,直到今天,(这些蚂蚁在)九十一劫中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久,只有福德最为重要,不可不种啊!”这时须达生起悲心,怜伤不已。

测量已毕,就开始建立精舍。为佛陀建成一窟,又用上好栴檀作成香泥涂抹。另外还有其它的房舍一千二百处,共有一百二十处专门为打犍椎用。所有设施安置妥当后,须达想去请佛,又想到:“我上面有国王,应当让他知道此事,如果不向他禀报,或许国王会心生瞋恨。”随即前去对国王说:“我已为世尊建好精舍,恳请大王派使者迎请佛陀。”

国王听后,立即派使者到王舍城迎请佛陀与僧众:“恳请世尊驾临庇佑舍卫国。”这时世尊与众多的四众弟子前后围绕,放大光明,震动大地,前往舍卫国。路上经过客栈时就在其中休息,一路上所度众生无数。渐渐来到舍卫城边,舍卫城中所有人都拿着供具迎接世尊。

世尊到达舍卫国一处宽阔平坦的地方,大放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足指按压大地,地皆震动,城中伎乐不鼓自鸣,盲人、聋子、哑巴、驼背之人、年老体弱者、手足残疾者都恢复正常。所有民众、男女大小,看到这种瑞相,都欢喜雀跃来到佛前,十八亿人都云集一处。

这时世尊随病施药,为大众宣说妙法,根据往昔的因缘,各自获得道果: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的;有种辟支佛因缘的;有发无上正真道心的。各各欢喜奉行(佛的教言)。

佛告诉阿难:“现在这个园地是须达所买,树木花果为祇陀所有,二人齐心共同建立精舍,所以应当为之取名为‘太子祇陀树给孤独园’,让这个名字广泛流传,并传示给后人。”尔时阿难及四众弟子,闻佛所说,恭敬地奉行。

附原经文:

须达起精舍缘品第四十三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园中止。尔时舍卫国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曰须达。居家巨富。财宝无限。好喜布施。赈济贫乏及诸孤老。时人因行。为其立号。名给孤独。尔时长者。生七男儿。年各长大。为其纳娶。次第至六。

其第七儿。端正殊异。偏心爱念。当为妻娶。欲得极妙。容姿端正有相之女。为儿求之。即语诸婆罗门言。谁有好女相貌备足。当为我儿往求索之。诸婆罗门。便为推觅。展转行乞。到王舍城。

王舍城中。有一大臣。名曰护弥。财富无量。信敬三宝。时婆罗门。到家从乞。国法施人。要令童女。持物布施。护弥长者。时有一女。威容端正。颜色殊妙。即持食出。施婆罗门。

婆罗门见。心大欢喜。我所觅者。今日见之。即问女言。颇有人来求索汝不。答言未也。问言女子。汝父在不。其女言在。婆罗门言。语令出外。我欲见之。与共谈语。时女入内。白其父言。外有乞人。欲得相见。父便出外。

时婆罗门。问讯起居。安和善吉。舍卫国王。有一大臣。字曰须达。辅相识不。答言未见。但闻其名。报言知不。是人于彼舍卫国中。第一富贵。汝于此间。富贵第一。须达有儿。端正殊妙。卓略多奇。欲求君女。为可尔不。答言可尔。值有贾客欲至舍卫。时婆罗门。作书因之。送与须达。具陈其事。

须达欢喜。诣王求假。为儿娶妇。王即听之。大载珍宝。趣王舍城。于其道次。赈济贫乏。到王舍城。到护弥家。为儿求妻。护弥长者。欢喜迎逆。安置敷具。暮宿其舍。

家内搔搔。办具饮食。须达念言。今此长者。大设供具。欲作何等。将请国王太子。大臣长者居士。婚姻亲戚。设大会耶。思惟所以。不能了知。而问之言。长者今暮。躬自执劳。经理事务。施设供具。为欲请王太子大臣。答言不也。欲请婚姻亲戚会耶。答言不也。将何所作。答言请佛及比丘僧。

于时须达。闻佛僧名。懔然毛竖。如有所得。心情悦豫。重问之言。云何名佛。愿解其义。长者答言。汝不闻乎。净饭王子。厥名悉达。其生之日。天降瑞应。三十有二。万神侍卫。即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身黄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应王金轮。典四天下。见老病死苦。不乐在家。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尽结成佛。降诸魔众十八亿万。号曰能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光明照耀。三达遐鉴。故号佛也。

须达问言。云何名僧。护弥答言。佛成道已。梵天劝请转妙法-轮。至波罗奈鹿野苑中。为拘邻五人。转四真谛。漏尽结解。便成沙门。六通具足。四意七觉八道悉练。上虚空中。八万诸天。得须陀洹。无量天人。发无上正真道意。

次度郁鞞迦叶兄弟千人。漏尽意解如其五人。次第度舍利弗目连徒众五百。亦得应真。如是之等。神足自在。能为众生。作良祐福田。故名僧也。须达闻说如此妙事。欢喜踊跃。感念信敬。企望至晓。当往见佛。

诚欵神应。见地明晓。寻明即往罗阅城门。夜三时开。初夜中夜后夜。是谓三时。中夜出门。见有天祠。即为礼拜。忽忘念佛。心目还闇。便自念言。今夜故闇。若我往者。傥为恶鬼猛兽见害。且还入城。待晓当往。

时有亲友。命终生四天。见其欲悔。便下语之。居士莫悔也。汝往见佛。得利无量。正使今得百车珍宝。不如转足一步径趣世尊。所得利深。过踰于彼。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百象珍宝。不如举足一步往趣世尊。利过于彼。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一阎浮提满中珍宝。不如转足一步至世尊所。得利弘多。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一四天下满中珍宝。不如举足一步至世尊所。所得盈利。踰过于彼。百千万倍。

须达闻天说如此语。益增欢喜。敬念世尊。闇即得晓。寻路往至。到世尊所。尔时世尊。知须达来。出外经行。是时须达。遥见世尊。犹如金山。相好威容。俨然炳着。过踰护弥所说万倍。睹之心悦。

不知礼法。直问世尊。不审瞿昙。起居何如。世尊即时。命令就坐。时首陀会天。遥见须达。虽睹世尊。不知礼拜供养之法。化为四人。行列而来。到世尊所。接足作礼。胡跪问讯。起居轻利。右绕三匝。却住一面。

是时须达。见其如是。乃为愕然。而自念言。恭敬之法。事应如是。即起离坐。如彼礼敬。问讯起居。右绕三匝。却住一面。尔时世尊。即为说法。四谛微妙。苦空无常。闻法欢喜。便染圣法。成须陀洹。譬如净洁白氎易染为色。

长跪合掌。问世尊言。舍卫城中。如我伴辈。闻法易染。更有如我比不。佛告须达。更无有二。如卿之者。舍卫城中。人多信邪。难染圣教。须达白佛。唯愿如来。垂神降屈。临覆舍卫。使中众生除邪就正。

世尊告曰。出家之人。法与俗别。住止处所。应当有异。彼无精舍。云何得去。须达白佛言。弟子能起。愿见听许。世尊默然。须达辞往。为儿娶妇竟。辞佛还家。因白佛言。还到本国。当立精舍。不知模法。唯愿世尊。使一弟子。共往敕示。

世尊思惟。舍卫城中。婆罗门众。信邪倒见。余人往者。必不能办。唯舍利弗。是婆罗门种。少小聪明。神足兼备。去必有益。即便命之。共须达往。

须达问言。世尊足行。日能几里。舍利弗言。日半由旬。如转轮圣王足行之法。世尊亦尔。是时须达。即于道次。二十里。作一客舍。计校功作。出钱雇之。安止使人。饮食敷具。悉皆令足。

从王舍城。至舍卫国。还来到舍。共舍利弗。案行诸地。何处平博。中起精舍。案行周遍。无可意处。唯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其树郁茂。不远不近。正得处所。时舍利弗。告须达言。今此园中。宜起精舍。若远作之。乞食则难。近处愦闹。妨废行道。

须达欢喜。到太子所。白太子言。我今欲为如来起立精舍。太子园好。今欲买之。太子笑言。我无所乏。此园茂盛。当用游戏逍遥散志。须达殷勤。乃至再三。太子贪惜。增倍求价。谓呼价贵。当不能买。语须达言。汝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

须达曰诺。听随其价。太子祇言。我戏语耳。须达白言。为太子法。不应妄语。妄语欺诈。云何绍继。抚恤人民。即共太子。欲往讼了。时首陀会天。以当为佛起精舍故。恐诸大臣偏为太子。即化作一人。下为评详。语太子言。夫太子法。不应妄语。已许价决。不宜中悔。遂断与之。须达欢喜。便敕使人。象负金出。八十顷中。须臾欲满。残有少地。

须达思惟。何藏金足。不多不少。当足满之。祇陀问言。嫌贵置之。答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当补满之。祇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轻宝乃尔。教齐是止。勿更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须达欢喜。即然可之。即便归家。当施功作。

六师闻之。往白国王。长者须达。买祇陀园。欲为瞿昙沙门兴立精舍。听我徒众与共较术。沙门得胜。便听起立。若其不如。不得起也。瞿昙徒众。住王舍城。我等徒众。当住于此。

王召须达。而问之言。今此六师云。卿买祇陀园。欲为瞿昙沙门起立精舍。求共沙门弟子较其技术。若得胜者。得立精舍。苟其不如。便不得起。须达归家。着垢腻衣。愁恼不乐。

时舍利弗。明日到时。着衣持钵。至须达家。见其不乐。即问之曰。何故不乐。须达答言。所立精舍。但恐不成。是故愁耳。舍利弗言。有何事故。畏不成就。答言。今诸六师。诣王求较。尊人得胜。听立精舍。若其不如。遮不听起。此六师辈。出家来久。精诚有素。所学技术。无能及者。我今不知。尊人技艺。能与较不。

舍利弗言。正使此辈六师之众。满阎浮提。数如竹林。不能动吾足上一毛。欲较何等。自恣听之。须达欢喜。更着新衣。沐浴香汤。即往白王。我已问之。六师欲较。恣随其意。国王是时。告诸六师。今听汝等共沙门较。

时诸六师。宣语国人。却后七日。当于城外宽博之处。与沙门较。舍卫国中。十八亿人。时彼国法。击鼓会众。若击铜鼓。十二亿人集。若打银鼓。十四亿集。若椎金鼓。一切皆集。七日期满。至平博处。椎击金鼓。一切都集。六师徒众。有三亿人。是时人民。悉为国王及其六师。敷施高座。尔时须达。为舍利弗。而施高座。

时舍利弗。在一树下。寂然入定。诸根寂默。游诸禅定。通达无碍。而作是念。此会大众。习邪来久。憍慢自高。草芥群生。当以何德而降伏之。思惟是已。当以三德。即立誓言。若我无数劫中。慈孝父母。敬尚沙门婆罗门者。我初入会。一切大众。当为我礼。

尔时六师。见众已集。而舍利弗。独未来到。便白王言。瞿昙弟子。自知无术。伪求较能。众会既集。怖畏不来。王告须达。汝师弟子。较时已至。宜来谈论。是时须达。至舍利弗所。长跪白言。大德。大众已集。愿来诣会。

时舍利弗。从禅定起。更整衣服。以尼师坛。着左肩上。徐详而步。如师子王。往诣大众。是时众人。见其形容法服有异。及诸六师。忽然起立。如风靡草。不觉为礼。时舍利弗便升须达所敷之座。

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于大众前。咒作一树。自然长大。荫覆众会。枝叶郁茂。华果各异。众人咸言。此变乃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岚风。吹拔树根。倒着于地。碎为微尘。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便为不如。

又复咒作一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宝。池水之中。生种种华。众人咸言。是劳度差之所作也。时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莲华。一一华上。有七玉女。其象徐详。往诣池边。并含其水。池即时灭。众人悉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

复作一山。七宝庄严。泉池树木。华果茂盛。众人咸言。此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即便化作金刚力士。以金刚杵。遥用指之。山即破坏。无有遗余。众会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

复作一龙身。有十头。于虚空中。雨种种宝。雷电震地。惊动大众。众人咸言。此亦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化作一金翅鸟王。擘裂啖之。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

复作一牛。身体高大。肥壮多力。粗脚利角。跑地大吼。奔突来前。时舍利弗。化作师子。分裂食之。众人言曰。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

复变其身。作夜叉鬼。形体长大。头上火然。目赤如血。四牙长利。口目出火。惊跃奔赴。时舍利弗。自化身。作毗沙门王。夜叉恐怖。即欲退走。四面火起。无有去处。唯舍利弗边。凉冷无火。即时屈伏。五体投地。求哀脱命。辱心已生。火即还灭。众咸唱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

时舍利弗。身升虚空。现四威仪。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东没西踊。西没东踊。北没南踊。南没北踊。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或分一身。作一百千万亿身。还合为一。于虚空中。忽然在地。履地如水。履水如地。

现是变已。还摄神足。坐其本座。时会大众。见其神力。咸怀欢喜。时舍利弗。即为说法。随其本行宿福因缘。各得道迹。或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六师徒众。三亿弟子。于舍利弗所。出家学道。

较技讫已。四众便罢。各还所止。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须达手自捉绳一头。时舍利弗。自捉绳一头。共经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于此经地。六欲天中。宫殿已成。

即借道眼。须达悉见六欲天中。严净宫殿。问舍利弗。是六欲天。何处最乐。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欲染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训不绝。须达言曰。我正当生。第四天中。出言已竟。余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殿湛然。

复更从绳。时舍利弗。惨然忧色。即问尊者。何故忧色。答言汝今见此地中蚁子不耶。对曰已见。时舍利弗。语须达言。汝于过去毗婆尸佛。亦于此地。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尸弃佛时。汝为彼佛。亦于是中造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毗舍浮佛时。汝为世尊。于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

拘留秦佛时。亦为世尊。在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是蚁子。亦于此生。迦那含牟尼佛时。汝为世尊。于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迦叶佛时。汝亦为佛。于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远。唯福为要。不可不种。是时须达。悲心怜伤。

经地已竟。起立精舍。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为香泥。别房住止。千二百人。凡百二十处。别打犍椎。施设已竟。欲往请佛。复自思惟。上有国王。应当令知。若不启白。傥有慎恨。即往白王。我为世尊。已起精舍。唯愿大王。遣使请佛。

时王闻已。即遣使者。诣王舍城。请佛及僧。唯愿世尊。临覆舍卫。尔时世尊。与诸四众。前后围绕。放大光明震动天地。至舍卫国。所经客舍。悉于中止。道次度人。无有限量。渐渐来近舍卫城边。一切大集。持诸供具。迎待世尊。

世尊到国。至广博处。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足指案地。地皆震动。城中妓乐。不鼓自鸣。盲视聋听。痖语偻伸。癃残拘癖。皆得具足。一切人民男女大小。睹斯瑞应。欢喜踊跃。来诣佛所。十八亿人。都悉集聚。

尔时世尊。随病投药。为说妙法。宿缘所应。各得道迹。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因缘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各各欢喜奉行。

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华菓。祇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应当与号。太子祇陀树给孤独园。名字流布。传示后世。尔时阿难。及四部众。闻佛所说。顶戴奉行。

八万大劫,未免鸽身 -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

复次,舍利弗非一切智,于佛智慧中譬如小儿。如说阿婆檀那经中: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颤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颤栗如初?”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从三昧起白佛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涅槃。”是时,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鸟,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为佛智慧故,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苦,不以为难。”如是等,于诸法中不了故问。

2对比

前行辅导15课

八无暇处当中的三恶趣众生,由于往昔各自积累的恶业所感,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饱尝着寒热饥渴等苦果而绝不有修法的机会。

八无暇就是指有八种情况是没有修法的空闲机会,其中三恶趣居首。三恶趣的众生由于往昔各自积累的恶业所感,有各式各样的痛苦,没有时间、精力或者机会修持佛法。佛法讲因缘,所有的这些都是因缘果报的关系。无论是平常讲的善业和安乐、善业和善趣、恶业和痛苦、恶业和恶趣之间的关联也好,还是修持四种厌世心一定会产生出离心的因果,修持菩提心能够得到进入大乘道的果,修菩萨道可得成佛的果,这一切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因果就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如果对因果规律诚信的话,心就会逐渐成熟起来。

因为各自积累的恶业所感,三恶趣的众生的身份和所感受的痛苦没有一个是偶然的、没有一个是不公平的。有人会认为老天、社会不公平,或者有谁对自己不公平,从表面情况来看,自己的际遇、所受教育的环境,还有老师、上级的一些看法或者说法,肯定有所谓的不公平,但是它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因。

在思维业因果的时候,有一个近因,也有一个远因。今生当中的这些因叫做近因。很多时候有情只看到近因,只看到谁对我不好,所以现在我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个近因一定有它的远因,更加细微的、前世的因称之为远因。近因的出现和远因有一定的联系,最主要的因是远因,近因只是现在表现出来而已。任何事情没有一个是偶然的,没有所谓的运气好或不好、对我好与不好也是自己以前积累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只不过有些果显现得快,有些后果来得迟一点而已。因为各自积累的恶业所感,所以“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饱尝着寒热饥渴等苦果”。

尤其是地狱非常明显,夜以继日、基本上没有停息的时候,完完全全一直在痛苦当中度过。我们在人间感觉痛苦的时候,非常的难忍,生病、痛苦的时候就会想办法找一些止痛药,有时就想哪怕能够止息五分钟稍微缓解一点都好,都要寻找这个机会。但是地狱的众生因为恶业所感,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是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感受寒热地狱的痛苦。

饿鬼主要是饥渴,因为以前的悭吝或者不知足的心态,导致了饿鬼的果报。果成熟了,必须要感受痛苦来消这个业,也是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感受饥渴的痛苦。此外还有四季颠倒等等的苦果。旁生主要是互相啖食、恐怖、愚痴等等的痛苦。

三恶趣的众生绝不会有修法的机会,即便有也非常少。有些菩萨为了度化这些有情,特意地投生为旁生。在佛的传记如《本生传》中也有转生成蛇、乌龟或其它的有情而修菩萨道。因为菩萨内心当中有种自在,即便是投生到了恶趣,也不会舍弃菩提心。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度化这里的有情而投生为恶趣的身份,但这是非常少的。要不就是菩萨的愿力、修行的境界,或者有些旁生稍微比较特殊一点,有一点点听闻佛法的机缘。

如果道友们家里面有这些旁生宠物,尽量地给它们多结缘。如果有系解脱就给它们加持,上师讲法的时候让它们多少听一些上师的法音,这样对它们来讲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虽然真的听懂了,然后开始打坐、思维,一起磕大头,这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多多少少地种些善根。还有我们看到蚊子、蚂蚁等等,如果能够利益它们,就给它们念心咒、发愿回向,用系解脱给它们头上转几圈回向加持一下,这些都可以做。它们都是很可怜的众生,既然遇到了像我们这样修行佛法的人,那么我们还是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它们。

如果没看到就没办法,看到了就要去做。还有在水上行船时,水里面有很多的有情,我们用身上的般若摄颂、系解脱,给它们作意加持,是可以利益很多众生的。它们自己没有修法的机会,只有通过其他修行者做一些帮助,所以说三恶趣的众生属于无暇之处。的确是没有机会,如果我们变成了地狱众生,天天在地狱里面哀号,哪里还能想得到修法呢?如果转成饿鬼,每天处在饥渴中,不是一般的、是极度的饥渴,处在非常难忍的痛苦当中,怎么想得起去修法呢?如果转成旁生、愚痴呆笨,或者经常感受这样那样的痛苦,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修法。所以转成这样的有情是没办法修行的。

我们要思维:非常的幸运,现在我没有转生到三恶趣,现在我是个人身。思维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用心去体会:假如转到了无暇之处,应该怎么办?如果我是一个旁生,根本没办法去思维法义。刚刚我们讲了恶性循环,一般来讲会循环下去,或者要种一个善根非常的困难。大恩上师在这堂课的前面也讲到了,很多蚂蚁在七佛出世后还是蚂蚁的身份,还没有转出来。我们觉得怎么可能呢?这个没什么不可能的。如果造了很重的业,一定会连续地转蚂蚁,是有这样的。还有鸽子,往前八万劫往后八万劫,阿罗汉都观察不到什么时候投生、什么时候离开鸽子的身份,只有佛的遍知才可以真实地了知,所以时间太长了。

我们想想现在人道的痛苦,真正思维一下,和旁生的痛苦没法比。我们在世间当中有点违缘、有点不顺,感觉修法的痛苦时,想一想三恶趣的这些有情,就有动力修持了。如果真的到了那个阶段,你想要磕头也没办法,没有时间、也生不起这样的想法;想要修行也没办法修;想要闻思更加没有机会。

如果福报不够,就会觉得听闻佛法很麻烦,或者天天在佛法上熏习很麻烦。其实这是很幸福的事情,能够得到人身、熏习对出离轮回最有意义的佛法,的确非常幸运。有时在佛法当中遇到一些想不通的问题,或者修行佛法有些痛苦,这些其实不算什么。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一些苦行还可以消很多的业。在修行、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有些烦恼的话,我就会想这是属于幸福的烦恼。为什么呢?因为整个前提是在缘佛法当中出现的一些困惑,都是幸福的烦恼。我们整个趋势是在佛法上去缘,只要我们跳出来,再看一看现在的烦恼:有时是听不懂、看不懂,有时是在发心过程当中有苦恼等等,这些都是在缘佛法修行、利益众生时的苦恼,是幸福的烦恼,如果我们这样想的话要好的多。

如果我们堕到恶趣了,哪里能够听闻佛法?因为听不懂很烦躁,或者是在发心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这些在恶趣根本遇都遇不到。如果我们有机会想一想就会觉得,毕竟现在做的是自利利他的佛法的事情,是很稀有难得的。对恶趣的无暇体会的越深,对当前的机会就越会珍惜。有一点点的痛苦、受一点苦行、受一点委屈,或者一段时间当中烦恼调伏不了,只要我们还在修习佛法,还在不断地缘佛法,这些就不算是真实的问题。真正麻烦的问题是,堕入恶趣没办法修行佛法,没办法继续在修法的路上走。这里讲了三恶趣基本上是绝对没有修法的机会的。

前行系列3

结合自身的修心

心要提示:

逐项思维自身已脱离无暇而获得闲暇,于此生欢喜心,之后发起珍惜有暇时机、尽量修法之心。

总说

具体展开观察的前提是掌握观察点。我们此次需要认识闲暇,而认识闲暇必须首先了知每一种无暇是什么,之后观察自身从中脱出,得到这种闲暇。

所谓八闲暇中“八”的数字是如何得出?“八”其实就是:从地狱无暇的状态中脱出,得到第一个闲暇;从饿鬼道中脱出,得到第二个闲暇;从旁生道脱出,得到第三个闲暇;从边地脱出,得到第四个闲暇;从长寿天脱出,得到第五个闲暇;从邪见中脱出,得到第六个闲暇;从无佛出世中脱出,得到第七个闲暇;又从喑哑中脱出,共得到了八个闲暇。需要如是进行具体、逐个地观察,最后还是落到第一句的定义当中——我没有生在八无暇处,而有修法的闲暇,叫做获得闲暇。由此认识到自身的体性叫做“闲暇人身”。

当前的问题是认识闲暇。如果没有反面的对比,就不知道自己是个幸运者、有暇者;透过跟无暇者的对比,才能认识到自己太幸运了,实现了有暇人身,得到一个珍宝暇身。即使自身所出现的一刹那法上的运作,对于整日整夜处在修法零状态中的地狱众生来说,都是无论如何无法企及的事。如是逐个进行真切地观察,才能发生真实感,并使自己从内心承认,的确是这种状况。之后再反观对比,看到自身的状况而生起庆幸。

我们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能去监狱看一看,才会认识到自己的自由自在是多么难得。或者,到癌症病房看看病人,到养殖场看看家畜,就能了解到那些情况的确太恐怖,而自己获得闲暇是真正的幸运。也可以看看那些生活颠倒者、见解混乱者、入外道教门者,以及生在边鄙地、邪文化区域中的人们,跟他们的生活状况对比,发现自己的确得到了人身宝。

我脱离了旁生的无暇而有修法的闲暇

我们可以去观察世界上的各大畜牧场,或者森林、虚空、大海中的旁生等。譬如海边捕渔者每次都能捞出许多鱼类,更不用说深海里的更多旁生。试想:它们能修法吗?不可能。一方面,它们非常愚痴,无法进行闻思修;另一方面,大小旁生互相啖食,它们的内心惊恐不安,处在时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状况里。

再想一想散居人间的猪马牛羊,它们在干什么?处于什么状况?无非是当作驮运的工具,或者人类的食品等而被蓄养。譬如,猪从祖祖辈辈以来,都是挨宰的命。几年当中处在愚痴的状态,吃了睡、睡了吃,最后长肥了就被一刀宰杀,它们哪里有修法的机缘呢?

再看动物园的旁生,老虎、豺狼、黑熊、长颈鹿、猴子以及各种鸟类等,一辈子被关在圈牢里供人观赏,毫无自由。没有暇满观念的人觉得它们很可爱、好玩,其实,它们无暇的处境太可怕了,连一分钟修法的因缘也没有。修法需要具备无数正方面的因缘才能够集成,然而,下堕恶趣只需一个反方面的因缘就能成熟,这便是值得我们警惕之处。

由上可知:旁生数量众多,却没有丝毫的修法机缘;我如今获得闲暇人身,该是多么幸运!尤其遇到可贵的佛法,是百千万劫难以遇到的事。可怜的旁生,接触佛法尚不可得,又怎么可能通过闻思修来回归本性?恶性循环使它们的未来世更加凄惨。没有佛法的生活不堪设想,没有正法的前途暗淡无光。

我能够安然修法–太幸运太欢喜了

经过以上对比无暇的引导,不难学会如理作意闲暇人身。再回到晋美朗巴大祖师的修轨当中,也应该清楚得多。皈依发心以后,对于现在自己没有受生在八无暇处数数修持欢喜,思维自己已经得到的难得之八闲暇而发起珍惜心,我一定要好好修法,无意义地度过闲暇人身就太可惜了。

通达理路以后,又经过广大观察开展自己的心态、心理,便不难认识:我现在没有生在地狱火海里,太幸运了!没有火烧冰冻之苦,脱离了每一层地狱,分分秒秒都能够心态安然地修法,太幸运了!太欢喜了!

再思维:我没有生在饿鬼界,不是天天受着饥渴的煎熬,而是每天都能吃饱,能身心安然地修法,太幸运了!我已经脱离了饿鬼的无暇。

再思维,自己没有投生为猪马牛羊,没有处在被驱使、奴役,或者相互残杀、感受愚蒙之苦等状态,能得到不受逼迫的人身来安心、闲适自在地学修,太幸运了!

前行系列4

三、旁生的处所,大多数是在各洲中间漆黑的处所,连自己的手伸缩也不见的处所中。身者,各类鱼和鲸鱼,绕须弥山王三圈等形相,小的微尘和针尖等形相。苦者,总的呆而愚痴,于取舍处愚蒙。特别地,有大的吞小的,小的直穿大的体内,把它充当住处、衣服,有无量吞啖之苦。

对于旁生,可从处所、身体、苦状三方面观察。大多数旁生住在洲岛之间的海域。不见阳光、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这些都是愚痴的表征。此处旁生大大小小、千奇万状,大的能绕须弥山三圈,小的则如针眼、微尘般细小。下至微小的水生物,上到极庞大的水族,数量、种类非常繁多。

苦状分为总苦和别苦。总的来说,旁生都特别呆痴。灵性稍大一些的在陆地、山林,或者跟人共住,其他在海中居住的都非常呆钝,基本不懂什么。它们处在严重的智障中,比人间的痴呆儿还要弱智百千倍。在这种愚蒙状态下,哪里能够分别法义呢?对于应取之善、应舍之恶都不可能了解,更何况去辨别有没有“我”或者万法是不是空性等等,于它们而言,岂不是天方夜谭?以它们的灵性来看,差距太远,不晓得要多少百千万年以后才能得到人身、恢复人的智能而趣入佛法。因此说,他们的异熟报障极其深重。

分别来说,由于海洋中到处是战场,大吃小,小吃大,小的旁生直接穿过大的体内,把它的身体当住处、衣服,如是处处存在相互啖食之苦,导致心识不得安宁,时时处在恐慌中。

现在我多么幸运,没有生为水族,脱离了旁生无暇。已得人身,心识堪能,听法以后就能很快了解等等,超过旁生百千万亿倍;如果堕为愚痴而恐慌的旁生,何时能再修法呢?通过对比,了知到人身的难得与宝贵,就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在三恶趣中,就如同普贤上师所开示,“由于自己往昔所积集的恶业之果所引来的寒热、饥渴之苦,恒常不断受故,无暇修法。”对此,龙多上师将其涵义开演出来,按照处、身、苦、寿量四者来观修,并着重于“苦”。其中,苦是由身来感受,两者相合,不难马上明白他们是处在无暇修法的状况。相比之下,自身已经脱离这些,所以具足闲暇。

前行广释

翳罗叶龙王的故事

作者引用了一个翳罗叶龙王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此故事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有,《福盖正行所集经》中也有。可见,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列举的公案,大多都出自于佛经和公认的论典。有些汉传佛教的人刚听这部法时,认为:“《前行》是密宗法,我不要学,师父也反对。我最好是学正统的禅宗或净土宗,如果是密宗,我可不敢接触!”其实,你对此不必害怕。你和你师父深恶痛绝、退避三舍的,应该是造恶业。而藏传佛教,没有一部违背汉传佛教的经论,它不是高压电线,也不是炸弹,不会害你的。不懂佛教道理的人,不需注意的地方非要注意,值得注意的地方却从不在乎。比如僧众的财产、诽谤别人的话题,这些都特别可怕,他却一点也不顾忌,而对藏传佛教的珍贵经论,却避之如洪水猛兽,这一点确实比较愚痴。

这部《前行》中每个公案的出处,这次我在传讲过程中,尽己所能地给大家作了介绍。其实,从头到尾学过《前行》的人就会知道,它里面的公案,不是在讲藏地的民俗习惯,而是在讲佛教徒不得不了解的故事。这些故事尽管在《大藏经》里也有,但很多人并不了知,而且没有时间去翻阅。因此,我们如今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懂得这些极为重要的道理,是很有必要的!

言归正传,佛经中记载[3]:从前,佛陀在鹿野苑[4]为大众说法。翳罗叶龙王得知后,很想前去亲近供养。但如果以龙族的身份去,可能会遇到很多天敌,于是他变成一个转轮王,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带着浩浩荡荡的军队、侍者,威风凛凛地来到佛陀面前。

正在听法的四众弟子,见此威势,纷纷议论:“这个国王是谁啊?这么了不起!”

佛陀说:“这并非人王。过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此时,龙王来到佛陀足下顶礼。佛陀义正词严地呵责:“你不仅破坏了迦叶佛的教法,难道还要来毁坏我的教法吗?速速离开这里,现出原形再来。”

龙王说:“我面临着众多威胁,实在不敢以原形前来。”

于是佛陀让金刚手、大药叉神保护它。这时,一条遍布数由旬的巨蛇出现在人前,只见它有七个头,每个头都被一棵翳罗大树重重压着,树根部位昆虫弥漫、脓血交流,以此感受着巨大的痛苦

翳罗叶龙王祈求佛陀救度,授记自己何时才能脱离恶趣。佛陀说:“以后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将出世,此佛会授记你脱此龙身的时间。” 龙王听后,放声号哭,泪若河流

阿难见此情景,就问佛陀此龙王的业因。佛陀讲述道:人寿两万岁时,他曾是迦叶佛教法中的一位比丘,多年都在山里修行,内心比较寂静。有一次,他入定时间太久,出定时午时已过[5],去城中化缘,遭到别人呵责,心生烦恼。他回到山里,一棵翳罗大树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无视学处而砍了那棵树[6]……

另有佛经中说[7],往昔他在坐禅时,旁边翳罗大树的树叶总打着他的额头。一次,他心情不好缺乏对治力,被打后就以嗔心扯下树叶,扔在地上,并对迦叶佛进行诽谤:“如来对有情制定戒律就可以了,对无情法还规定不能摧毁,这是什么道理?害得我白白受苦!”以此罪业所感,他如今成熟了这种恶果。佛陀把整个经历讲完后,告诉众弟子:“设经无量劫,彼业不能坏,果报成熟时,众生决定受。”

这个偈子的内容,我们务必要再三思维。《前行》在理论上没什么更深奥的,每个偈颂、每个道理一听就明白,但它的甚深涵义,大家不知思维过没有?比如,每天要观想的因果不虚,你是否深知这绝非一种传说或神话,而是活生生在我们生活中上演的。以前它已在无数人身上出现过,将来我们也难逃这种业报规律。现在有些特别愚痴的人,要么对世间一知半解,要么对出世间一无所知,一旦违背了佛陀的教言或学处,最终无论他承不承认,都要承受难忍的果报,诚如《诸法集要经》所云:“若违背佛言,彼为愚痴者,于无量苦恼,长时无解脱。”

3 珍惜

人身难得修法的重要性 – 视频 2

2.1. 了解生命的价值

上班就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生存, 那生存的目标是什么呢? 我们生存的目标就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净化心灵,了脱生死 所以上班工作,和打坐修行都需要。 接受现代的科学知识,和佛陀的智慧,这两个都需要。 如果不了解我们的这个生命,可以修行的机会有多么难得,我们就不会珍惜。多数时间还是在吃喝玩乐。

2.2.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要“闭关”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生命的价值。 刚开始的时候要在心情比较平静的时候去思维。 可以闭关打坐,汉传的禅宗叫做禅七。 上班族早晚各一小时,把自己封闭起来打坐,这个也叫闭关。

2.3. 人身难得是修行的动力

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特别渺小

  • 对比科学里讲的光年,银河系,
  • 佛法里的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我们知道的非常有局限性。 我们的是非判断,价值观也是这样,非常有局限性。

懒惰的时候,一想到我这一生,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难得。 这样子人身难得就是修行的动力。没有这些基础的修法,直接修禅宗,大圆满都会失败的

2.4. 修行与生活的关系

修行刚开始的时候有点难,要经过正规的打坐训练。 有点枯燥。修行和生活还是有点冲突。

慢慢的会变好。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两个可以圆融。 大家要看远点,不能急功近利。

前行系列 3

思维以后,我们应当时时策励:这次好不容易得到闲暇,是无量百千万劫稀有难逢的幸事,我应该好好地运用。那些人和非人世界的苦难者,他们身处非法的缘起中,闲暇人身对于他们而言,是盼星星盼月亮也盼不来的事件。一旦陷堕到邪恶的运转流中,堕落到那些无暇的业报、感受、状况、见解、族群、文化圈、恶规等当中,他们对于所处的时代、方所等无计可施,真是不敢想象的命运。我现在没有落得如此地步,真是太难得了,应当好好珍惜。于是能从闲暇的观念,进一步发展出珍惜修法时机的善心。

前行系列 4

胜解引导与成熟引导

“所说之法”,是指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系列引导。晋美朗巴祖师出世以来,不仅有胜解引导,还有能堪当成熟引导的传统。本部法是属于成熟引导。

本部法是属于成熟引导–在火候成熟时得到上师的直指而开悟

“次第”,是指在成熟引导中,讲一段修法就紧跟着修行,而不传后后的法,修到成熟时再讲下一个引导。如此逐渐进行,使学人不仅仅得到一种胜解,而且还要在相续中串习成这种心态。透过前行从外到内的一路修行,能在学人的心中真实发展出道体、道的支分等各项功德,到修习圆满时就直接进入大圆满正行,很容易在火候成熟时得到上师的直指而开悟,这就是所谓的“成熟引导”

会说千句万句不如修一句

“六者”,指外前行的六大部分——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行因果、轮回过患、依止知识和解脱胜利。应当了知,修此六部法类不是为了增长知识,也不是为了效仿外相,不是为了走任何形式,而唯一是要调伏自心,这才是我们学法的目的。严格的成熟引导正是要让弟子的相续得到成熟。我们要想得到法的内涵,达到修量,就要唯一、完全注重于修心这一点。否则,学得再多也没用,“会说千句万句不如修一句”,即是此意。

经中常说:学会一个偈颂,并能调伏自心,才是到达了闻和知的彼岸,可谓“到家”;对于千万个偈颂,如果只会讲说,或者停留于了解的层面,没有在心上修成,尚未到达闻和知的彼岸,即是“未到家”。佛法要在自心上发展,最初就是以闻来了知如何发展、如何修行;之后,以思断除疑惑,并决定依靠这种方式来串习此法道;修是移在自身上串修而出现如是之心。

噶当四依——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岩

调伏自己的心”,指透过暇满和无常,使心不再贪著现世法;透过业果和苦谛,不再散乱于轮回法;透过依止善知识和解脱胜利,一心依师趣向解脱道自心从过去散乱在世间法中的状态被逐渐引导而调伏,甘愿依止正法,一直修到穷、修到死,才算是完全成为修法者。也就是说,外前行的目的是修出世道心,它要完成的是噶当四依——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岩

如果学法以后擅长于讲说,内心却根本不肯依止正法,不愿成为一心修法的人,也就没什么用。他的心与法背道而驰,学法并没有改变自心,仍然是老样子,就等于没学。古人说[[3]]:学《论语》后还跟没学一样,就等于白学。同样,我们学法后也要跟以往有所不同,要逐步调伏自心,变成法道行者、很好的修行人,即真正入门。

“非以发髻非以棍”–修行是要从内心上调伏

“非以发髻非以棍”,出自印度勇士论师的著作,意为印度某些外道教派,在行持上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新改变,比如,留一种特别的发髻、手中拿着木棍等等,但这些只是外在形式修行是要从内心上调伏,并不在于出现什么形式。

所谓“内道”,即是在内心上行道。以闻思决定修心的路,以修调伏自心,是否有成效就要观察此处,是否成熟更要观察此处。如果是成熟引导,就需要每次过关,如何耍花招、搞假相都没用,毕竟骗不过自心,骗不过明眼人。修行都是真刀真枪的功夫,心没有成熟,再如何伪装还是没有成熟;心没过关,没去除执著,就仍然是老样子;心没发展出功德,就仍然处在原来的地步而无法超越。

外道是心外求法者,不走在正法道上,只在形式上做一些活动、改变。如今的很多佛弟子,也只不过是行持一种外相。比如,出家人剃光头、穿沙门衣,或者在家人办皈依证、穿居士海青,之后偏离修心,忙碌于各种世间法方面的活动,或者在知识上积累、讲演、辩论、著书等等。由于与调伏内心并没有太大关系,知识可以做到极顶,自心却连下士的内涵也没有,甚至称不上是佛教徒。

以本部前行引导着重于发展自心、成熟自心的缘故,我们在受法后,对于暇满等每一项法类,一定要在自心上反复思维。凭借思维来看清过失、认识正道,并且了知如何调整自心、转变观念,使每学一分正法都与以往有所不同,由此逐渐实现法道上的进步,也就是次第开发出离心、皈依心、利他心,甚至无二慧等道心。否则,即使学问比天还高,内在也未必有一分暇满的道心

这一段是进入本引导前,龙多上师所做的一个关键交待,提醒我们不可一如既往地只勤于积累知识或忙于讲说。如果根本不肯观照自心,不肯在自身上去思维、调伏自己,难免会一路错到底。因为已经走在法道以外的方向上,内心非常诡诈、不正直,无论上师如何提醒修心,由于心不配合的缘故,他总是无动于衷、恶习不改,已经偏离正道、误入歧途。

因此,我们应当避免只从身口下手。如果忽略了内心的任何行为,无论是外在的苦行与学修,还是口中诵念经论等,都不免成为伪装,成为真正修行路上的麻烦。比如,只为赶紧完成一种数目,磕再多的大头,可能都成了体操;念任何经咒,都成为枯燥的念诵;或者有意避开修心,只做一些敲敲打打、形形色色的佛教活动。当然,如果具备修心的内涵,行持这一切都会成为十分有意义的修行;如果没有修心的内涵,这一切就只是影像上法事。修心才最为关键,华智仁波切说“修心修心修自心”,即是此理

首先要知道,所谓的四部退心法、四部退耽著法、四部出离法是一个意义不同名称

首先安立外前行修法主体的名称,通常是称为“四部退心法”、“四部退耽著法”、“四部出离法”,这都是一个涵义不同的名称,也就是针对一些必要,在立名上有不同的门类。

“四部退心法”,意为我们的心如潮水般往轮回方向流散,不断地攀求、分别、执著世间的相,不经过外前行的修心就无法挽回。自心又如野马般,一发而不可收拾,一直在此世和来世的世间法上奔腾不已。在这种状况下,即使遇到真佛上师为我们指点,又如何能见到心的本面呢?

且不说来世,单从现世法来讲,心就已经止不住地往名闻利养、声色娱乐、饮食男女等的欲尘境中流散。例如当代的一般人,内心不断地游荡在电视、网络、手机、衣食等上面,怎么可能即身成就?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不必说即身成就,就连来世生在善趣都很困难。内心一直缘现世生贪,以此派生出嗔恚、嫉妒、竞争、骄慢、散乱、掉举、愚痴、谄诳等无量无数的烦恼;身口意的业行集而再集、强而再强,发展得如昆仑山般庞大、坚硬。临终恐怕只能被强大的业流席卷着,直接投入三恶趣当中,很难再次得到暇满,人们面临的是这种状况。

如果没有退息现世心,就更谈不上退息细微的来世心求现世和来世的心丝毫未减,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就不可能生起即使是出世的皈依心也不可能生起,又如何能一心修道呢?前行尚且没有修行到量,只是抱着感兴趣、找热门的娱乐心态去听无上大法,又能得到什么?即使上师进行直指,但散乱弟子的内心是如此糟糕、尚未净化、不成道器的缘故,怎么可能即生开悟成就、忽然从轮回中彻底脱出呢?必定是毫无效果。所以首先要修好四部退心法。

“退心法”,表示从江河急猛奔流般的趋势中,如退潮般地完全退落。过去一直是冲往五欲六尘、轮回声色,如今则必须从中退出,不但是一无所求地退出现世法,而且连来世上至轮王、天王的位置也一无所求。之后,就一心依法,一心求解脱,才算是完成外前行,可以进入内前行——证道前的准备工作;否则,贸然去修内前行,几乎都是流于形相,只为完成一个数字、任务。总之,退心法的宗旨是退息现世心和来世心,将世间心退得一干二净,才能成为噶当行者,一心依法而修。对于名利、供养、恭敬等,犹如胆病患者看到油食就禁不住呕吐之感,这时才算是真正成为出世间道的行者。

退耽著法”强调的侧面有所不同,所对治的是:自心一直耽著于世间法,不肯放下。老是说要修行,但一直放不下世间享受,放不下名利,放不下感情,还有许多留恋。为什么放不下?原因是看不破。因此,外前行的四部修法,重点在观察。

如果没观察清楚,心就不肯放下。观察了暇满是怎样的体性,是如何难得、义大等等,之后才知道人身该用在何处。接下来思维无常,知道人生短暂、马上会死,而死亡之时,现世法起不到一点利益,那么行者的整个面向才会转移到后世。继而思维业果,看到一切轮回法全是由因果律支配,任何苦乐都是以业决定。而且在轮回中不断地转动苦轮,即使心想离苦得乐,但从头到尾也全都是苦,没有任何好处或安乐的自性,耽著世间法的结局只有这些极大过患。只有真正认识到耽著世间毫无利益,完全是自找苦吃,才能使心松缓下来,不再追逐。**如是透过观察、认知的力量,来把顽固的耽著心退息下来,叫做“退耽著法”。**也就是说,暇满和无常是退息对此世法的耽著,业果和苦谛是退息对来世法的耽著,所以叫做“四部退耽著法”。

所谓**“出离法”**,是指见到轮回中流转的境况非常可怕,犹如苦海、罗刹洲、杀人场,又如连绵不断、始终无法治愈的恶疾,苦不堪言,看到这种状况后,一心希求从中出离。

整部外前行的修法都是要发展出纯粹、完全的出离心。修到量以后,内心的出离是无伪的,他的动机是要从中出去,而不是争取什么。他丝毫不会认为此中有乐,他对轮回完全了知为苦性而彻底无所希愿。他甘愿以暇满和无常从此世法中出离,以业果和苦谛从来世以及生死中出离。

完成本部外前行的修法之后,行者会一心趣向解脱。或者说,当他修任何法的等起都是唯一求解脱时,才算是完成了出离心的修法。

其中,最初要依靠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对于现世法退心,理由是《离四耽著》里所说“耽著现世非行者”。


结行回向

座中之结行者,如是以座上所修的善根为代表的三时一切善根,以及诸佛佛子的无漏善根、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根,尽其所有以心合集为一,为了使一切有情远离苦因苦果二者后、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大宝佛果而作回向。

结行回向善根,目的是使善根辗转增长,具足殊胜。回向的方式要把握两点:一、尽一切善根量;二、回向最高目的。

一、尽一切善根量,是指法界心中有多少善根,就全部用来作回向。具体来说:以这一座所修的善根为代表,在法界心中有我过去、现在、未来所修的一切善根;再者,自他不二的缘故,在法界心中有无数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有情,他们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修的无漏善根和有漏善根,也可以全部合集起来,用作回向。一句话表达:法界心中自他、圣凡,过去、现在、未来所修的所有有漏善根、无漏善根的量作为一个整体,在心中印持而将其回向于最高目的。

二、最高目的是什么呢?一切有情本来都是正等觉如来,只因一念迷失,落在虚妄轮回之流,因此,我要以同体的悲心,回向与我无别的一切有情都远离苦和苦因,消尽迷乱、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也就是说,一切有情都还归法界而成佛,达到彻底觉悟的地步,这就是最高目的。认准以上两点而回向,就具有结行回向殊胜的内涵。

回向之行相者,心想:“如同诸佛菩萨以三轮清净回向方式如何回向般,我也如是普作回向”,由此门径口中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等两颂。

回向的行相包括定解和作法。定解是以信解而思维:“诸佛和诸大佛子都以三轮清净的方式回向,我也要跟他们一模一样地普作回向。”其中,“三轮清净”,即泯除能、所、作三轮。

凡夫做任何事,都以为有能作的作者、所作的事以及正在进行的运作,并将此三执为实法。譬如,司机认为有能开车的司机、所开的车以及开车这件事,这便是“三轮”。但真实观察起来,却找不到司机、机车、运作的相。如是,诸佛、诸大菩萨已证空性之谛,面前没有假相,但也没有落于断灭,而是现见这一切都没有脱开法界。因此,我不应随顺迷乱的方式,我应该一心标定,以跟诸佛菩萨一样的方式进行回向。虽然尚未现证,但我的方向即是如此,这是我最好乐、最信受的方式。以此定解,按照诸佛菩萨三轮清净的方式而回向。

口中需要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习。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两颂,来作印持。文殊菩萨的大智慧如同利剑斩乱丝一般,能把无明暗障消尽无余,所以称为“勇猛”。“普贤慧行亦复然”,是在文殊智的摄持下发起无碍的普贤行。“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他们是怎样做,我就要怎样做。“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三世诸佛众所称叹的大愿,即是普贤行愿王,我回向善根就是为了成就行愿、完成无上大义。也就是以念念不忘“为得普贤殊胜行”作为最高目的,我们应当如是回向。

其次不突然起来,而要这样回顾:噶类,我现在以座前的誓愿有没有落在迷乱中?如果一刹那也没有落在迷乱上,修好了这一座的话,欢喜后就会起骄慢,所以须要断除骄慢。要这样想:哦!你能够修好这一座,看来就是俗话说的撞了好运。你有什么好骄傲的?你是不是这样好,我还要看你下一座!

回向后的做法是反省,即不突然起坐而检点、回顾:这一座修得怎么样?我上座前立誓:哪怕大恩父亲来到,我也决不起座、不随迷乱而转;哪怕被人掐死也不动摇志愿。现在看来,我在这一座中已经随迷乱转还是没有随迷乱转?是不是听到什么声音就马上蠢蠢欲动,或者时不时想吃点什么,或者想要看看电视、上上网?是不是内心动摇,甚至从座位上起身,破坏了这一座的誓愿呢?

如果一刹那也没有随迷乱转,就说明这一座修得不错,此时应防骄慢。为什么呢?只要一时欢喜,认为自己不错,我相就顿时高大起来,凡夫稍不注意,很容易缘高相转,由此增长骄慢心。对此,我们应当小心提防,在得到一点名声、称赞或地位时,高相马上生起。世人没有不骗自己,也少有不因名利而变心的,他们总是甘愿沉浸其中。如果自己学历高、地位尊、名气大、赞叹多等等,内心一旦缘取此等高大之相,马上给自己贴标签,认为是多么了不起。高相和自我相连结在一起,不到两秒钟就会开始增长慢心。

凡夫往往是学一点皮毛知识就增长慢心,见识高一点就自以为了不起,能辩论几句、发表一种看法,在众人之中能显示自己、有一些突出表现,都会迅速增长慢心。就修法来说,即使在关房里不跟人接触,也会自以为是、过分肯定自己:我是非常不错的行者,当今世上可能没有像我这样的人吧!由此滋长慢心,自己将不知不觉地很难谦下。

因此,当自己心态高举时,就要对治慢心,可以采取训斥、呵骂、贬低一番的方法:你这家伙能修好这一座,看来只是撞到好运吧!你有什么可骄慢的?是不是真正有进步,还要观察你的下一座!如此及时降伏慢心,可以避免骄慢抬头不断串习而变得逐渐坚固且难以纠正。

再者如果心已经随迷乱转了,一项善也不肯思维的话,心就会苦恼起来,认为“我什么也修不成吧!”由此将会懈怠。所以,要对此发勇悍心鼓起劲来。这样想:哦!你这一次随迷乱转了而没有修好,但是有什么好苦恼呢?你从无始劫来到现在一直在迷乱,现在之所以要分座上和座间来修,原因也在此处。此外,你要从一开始就不迷乱的话,现在为何没有成正觉呢?尽管现在随迷乱转了,但下一座决不再随迷乱而转。这样心里发誓尽力而作。

另一方面,如果这一座没修成,就要防止气馁而落于懈怠中。修法是长期的事,一个恶劣凡夫要在法道上有所进步,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无始的积习、烦恼力、罪障等,可能久修不成,但是也不应放弃。假使反省到:在这一座上,自心任随迷乱而转,若干小时当中都不肯思维少许善法,或者怎样去想都想不动,于是,不免心生苦恼,认为“我不是修法的料子,什么也修不成了”。要知道,一旦否定自己,内心就会轻易放弃。

这时,我们应当给自己打气,发勇悍心,提起一股劲头来:你因为随迷乱而转,未能专心修法,但是有什么可苦恼呢?从无始以来直到如今都在错乱当中,既然不是一天,而是患病无数年,此次处在迷乱大病中,修法不成也是“正常”,所以才需要治疗。治疗不可能顿时见效,由于病入膏肓,才分座上和座间来修。假使你从最初就不错乱,为什么现在还未成正觉呢?正是因为自从数不到边际的劫数以前就已经迷乱,现在作为错乱深重的凡夫,各种负面力量当然会时时涌现,但是不应该放弃。这一座被迷乱所转,下一座我决不再随迷乱而转!如此发下誓愿,尽力而为。

总之,我们需要防止堕入骄慢或气馁两边。修行是直到成佛之间的长久大计,无论如何都要一直修行到死,除了修行,我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如果不修行而跟随错乱,就更会加深痛苦、灾难。如此引导自己认识大义,之后勉励而为,以一种铁汉精神,把修行作为自己唯一的道路,在任何时处、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修行。

随后从座位徐徐起身,进入座间的诸作业。

通过此座反省,调整好心态以后,再从座位慢慢起身。假使不作观察,导致从这一座而生起骄慢或懈怠,就落在不妙的缘起中,还会使后续状态都受到染污。修行人正是需要非常细致地观察自心,以便时时检点、时时修正和照管自心,不让它落于迷途。

以上,这一座从前行、正行到结行算是已经尽心而处理,之后就可以进入座间事宜,比如去念诵、烧烟供、阅经书、发愿等等,使自己不浪费一分一秒。座上正修、座下助修,都是我们需要修行之处。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