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33失坏律仪(3h)

33失坏律仪(3h)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78,738. Estimated reading time: 5 hour and 57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

大圆满前行

七、毁坏律仪:如果进入了共同乘后退失发心、失毁律仪,那么只会堕入恶趣而别无出路,脱离不了无暇之处。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 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暇满的自性。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分。

甚至成办俗世中眼前的一件平常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缘起聚合,而作为长远目标的修行正法,又怎么会不需要众多因缘、缘起聚合呢?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途中烧茶,也需要具备烧茶的茶器、水、火等许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具足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因缘,如果其中仅仅火绒不具备,就算是其余用品样样俱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有一种不具足,也根本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好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前行广释

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 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7、毁坏律仪

  • 倘若进入小乘后失坏了别解脱戒,或者趋入大乘后退失菩提心,失毁了菩萨律仪,那么只会堕入恶趣而别无出路,脱离不了无暇之处

破戒之人今生来世都痛苦,且对将来获得佛果有障碍。如《沙弥五十颂》云:“破戒则痛苦,亦障获佛果。”所以,守一分以上的戒律极为切要。受了戒以后,应当尽心尽力地护持,假如没有护持好,自相续很容易与恶法相应。

作为凡夫人,一般不愿意被束缚,没有束缚就觉得很快乐,但这并不能成为功德的所依。《心地观经》中也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如果没有守别解脱戒和菩萨戒,那么显宗共同乘的功德无法获得;如果共同乘的功德所依都没有,更上一层楼的密法超胜境界,对你来讲更是遥不可及。所以,一个人若毁坏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自己又没有好好忏悔、重新恢复,则也属于无暇之处。

前行广释辅导 23 课

七、毁坏律仪:如果进入了共同乘后退失发心、失毁律仪,那么只会堕入恶趣而别无出路,脱离不了无暇之处。

毁坏律仪,这里主要是讲了显宗的戒律有两种,一个是小乘的戒律,一个是大乘的戒律。“如果进入了共同乘”,什么叫做共同乘呢?如果从小乘和大乘来看,小乘就是共同乘;如果从显宗和密宗来看,显宗就是共同乘。因为显宗属于和密宗是共同的,密宗是不共的。但此处所说的共同乘主要是小乘和大乘显宗共同的。

进入了共同乘之后退失了发心,主要是退失了菩提心,菩提心如果退失了,菩萨戒也失坏了。失坏律仪是指小乘的居士五戒、出家人的沙弥戒或者比丘戒等等根本戒律失坏了。如果退失了菩提心、失坏了菩萨戒、犯了小乘的别解脱根本戒,这样的话,就只会堕入恶趣、别无出路。因为你失坏了发心,欺骗了这么多的佛、菩萨,欺骗了这么多众生。你退失了菩提心就毁失了菩萨戒了,肯定会堕恶趣的

以前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就是有些人学习佛法对小乘的别解脱戒非常在意,觉得这个戒律一定不能犯,犯了之后一定会堕恶趣。但是对菩萨戒律就没有怎么重视,觉得犯了菩萨戒不会堕恶趣。他对坏菩萨戒过失很大的观念就比较薄弱。大乘中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功德,是远远超于小乘的别解脱戒律的。因为他是发了菩提心守持的菩萨戒,所以他守菩萨戒的功德是远远超于别解脱戒律的。反过来讲,毁坏了菩萨戒的过失也远远大于毁坏别解脱戒的过失。但很多人对这个不是那么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学菩萨戒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这个问题让大家引起重视。

退失了发菩提心是会堕入恶趣的,失坏小乘的别解脱戒律也会堕入恶趣。如果堕入恶趣的话脱离不了无暇之处。因为戒律可以说是一切,也是一种基础,持戒是止恶修善的一种状态。如果你戒律失坏了,那么恶业增长之后善法也没办法积累。在毁坏了戒律的当下,就失去了修行的条件,然后通过破戒律后世会堕入恶趣,所以它是无暇

前行系列 2.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实修引导讲记

“品”是种类之意。“缘品”,指在内外缘方面(有很多骤然发生)的修法违缘。有些是受外在负面力量的牵制,有些是受内在烦恼邪行等的牵制,使种性不能苏醒,也不能滋润增长,无法住于稳定的修法因缘中。

所谓“心品”,是指种性。譬如少欲知足种性、菩提心种性、出离心种性、信心种性等,一旦遭到破坏,内在的机制也就残缺而无法萌生、增上三菩提的苗芽,最终导致造成断绝解脱种性。如同种子被烧焦,或者处在干枯、受封闭、被毒化状态,在很长时间当中都没办法起现功能。

就着重点来看,前者重在说缘,后者重在讲因。因是内在的种性因素,缘是助发因素,必须因缘配合才能处于修法状态,或者出现修法的缘起。因上出现违碍,当然处在无暇状态,不可能出现修法功德;缘上出现问题也同样不妙,此二者分别是心品和缘品八无暇。

缘品用“骤然生”来描述,透露出累世的因缘非常复杂,内心所建立的等流也是各种各样,外在的恩恩怨怨也非常纠结,还有各种业力的牵制。这些忽然间就会冒出来,使得内心被牵制到无暇当中,所以叫做“骤然生八无暇”。

此处“种性”是指习所成的种性。由于自身不断串习的缘故,形成一种坚固秉性。如果这种秉性落于邪谬而未能及时调整,一直被习气控制的缘故,即使外在如何加用强力也无法使正面的修法得以增上。譬如优良的种子,遇上适宜的环境、水土等等,能够茁壮生长;假使种子本身发生问题,对它再如何浇水、光照,也不会发芽。同样,内在种性出现邪谬,暂时来说,上师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给他传多少法也没办法。

可见关键在于,因缘如果出现问题,就不会有修法的果。不必说后继的地道果位,即使现前五分钟安住于修法状态也不可得。我们应当如是了知两品八无暇的涵义。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扰及愚痴魔所持,懈怠懒散恶业大海涌,他制救畏按法而伪装,缘品骤生无暇有八种。”

此“缘”,是指突然降临的内外种种缘。譬如外被魔知识钳制,内起猛利的五毒,或者泛起业力等等,使得内心无法修持正法。处在不能修法的这些状态,都叫做骤然生的八无暇。

又云:“具紧系缚行为极劣相,不厌轮回丝毫无信心,作不善罪于法离思念,违犯律仪及破三昧耶,是即心品断种八无暇。”

“违犯律仪”

是指趣入共同乘之后又失坏发心和律仪。譬如善法的种子被烧焦,或者好比被割截下肢一般,这种人将长时处于无暇修法的苦境之中,难以脱离。罪业深重的缘故,来世除了恶趣以外没有其它去处,而一旦堕落又难以爬出。

前行系列 3

违犯律仪

七、入共同乘之后,毁坏发心及律仪的话,除三恶趣外别无去处,故从非暇之处不解脱。

观察:毁坏发心和律仪后堕入恶趣,无从修法。

入共同乘后如果毁破发心戒与律仪,包括别解脱律仪和菩萨律仪,就会如断足般无法走到善趣,所以说“除三恶趣外别无去处”;一旦陷入恶趣,必定不得自在,在长劫当中落于非暇之处,没有修法因缘。这也是一类断种性无暇。

慧灯之光三

居士五戒

有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仍然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大家能够正确地取舍,此处简单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

一、总述

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

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用处理很多的世俗事务,可以毫无牵挂地将所有身心都投入到修行当中,所以对出家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作为出家人,就应受持难度较大的沙弥戒与比丘戒等等。

而作为在家人,则需要面对各种生存的压力、世事的牵绊,所以相对而言,就往往达不到太高的标准。因此,佛陀对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较低。即便如此,作为在家人,也必须受持不同层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属于别解脱戒。为什么称为“别解脱戒”呢?所谓别解脱,也即别别永久解脱或分别永久解脱的意思。分别解脱的内涵虽然有多种,但最主要的,就是谁受持该戒,谁就会得到永久解脱的意思。比如说,两人当中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则受戒的人可以获得永久的解脱,不受戒的人就不能获得解脱。

是否所有人所受持的杀盗淫妄酒五戒都称为别解脱戒呢?并非如此。杀盗淫妄酒五戒可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共计十五条戒。也就是说,不杀生戒可以分为世间的不杀生戒、小乘的不杀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杀生戒三种。举一反三,不与取(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戒也都可分为三种。区别三个层次的依据,就是以前所讲的三个差别。

同样,沙弥十戒也可分为三种,也即三十条戒,包括世间的十戒、小乘的十戒以及大乘的十戒;依此类推,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三百六十多条比丘尼戒等等,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戒律、小乘的戒律以及大乘的戒律

是否属于别解脱戒,就要根据受戒人的动机来判定。如果一个人受持五戒的动机,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为了来世可以转生为天人,或者具有名利、地位、财产、健康等等的人,就只能称为世间五戒,世间五戒与外道的戒律是没有区别的

包括现有的和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古印度的很多宗教在内的外道,都制定了本宗教特有的戒律,其中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的戒律还要严格。比如说,佛教认为:在走路的时候无意间踩死蚂蚁,或者在烧火以及点灯的时候,无意中烧死了飞蛾、小虫,因为当事人不是故意而为,即没有杀生的动机,所以就既没有犯戒,也没有罪过。但有些外道却认为,以上行为也有杀生的罪业;另外,有些外道认为: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如果没有人将水井、河流等处的水给予自己,自己却擅自饮用,就犯失了不与取戒(盗戒)。尽管外道的戒律比较严谨,但这些戒律却只能称之为戒律,而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

为什么这些与外道相同的五戒不属于别解脱戒呢?因为,在不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所有的戒、定、慧,都只能属于世间的戒、定、慧,其果报充其量就是在以后流转六道轮回的时候,可以享有好的善报,除此之外,绝不会让我们超越轮回而获得永久的解脱。比如说,如果断除了杀盗淫妄酒,最多只能临时性地让我们脱离恶趣,投生善趣,却不能彻底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

而在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所受持的戒体,就属于别解脱戒。守持别解脱戒,就可以令我们获得永久的解脱

别解脱戒可分为大乘的别解脱戒与小乘的别解脱戒。如果要使所受的戒体成为小乘的别解脱戒,就必须具备出离心。出离心是小乘别解脱戒的起码要求,如果具备了出离心,则所受的戒体至少可以算得上是小乘的别解脱戒。

因此,如同受持菩萨戒之前,需要有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只有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萨戒一样,我们在受五戒之前,最好也要培养起出离心,在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哪怕受持一条戒,也属于别解脱戒,否则,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而不能获得别解脱戒的戒体。至于出离心的内涵,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多次。修持出离心的方法,就是四个外加行的修法。

总而言之,无论所受持的戒条再多、再严格,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则所受持的戒体都不是佛教所特有的,所以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而只能称为世间的戒律。

请大家回头反观一下,自己在受持居士戒的时候,究竟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如果发现自己当时并不具备出离心,则从受戒之日起直至今天,我们心中所有的戒体,就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戒定慧三者之一的戒,而只能算是一种与外道相同的世间之戒。

怎样才能使其变为别解脱戒呢?是否需要重新受戒呢?不需要。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使以前的所有戒体变为别解脱戒,只需从现在开始培养出离心。在生起出离心的当下,我们以前所受的戒体立即就可以成为别解脱戒

因为,所谓的戒律、智慧、禅定,都是指某人心中的功德,这些东西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在生起出离心以后,出离心就会对原有的戒体起作用,既不需要舍弃以前的戒体,也不需要重新受戒,自身所有的戒体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成为别解脱戒

如果我们还能更上一层楼,在生起出离心的前提下,进一步培植起无伪的菩提心,则以前所受的戒体就可以成为大乘菩萨的别解脱戒

以前我们也讲过,如果没有这两个关要,包括大圆满都有可能变成世间法。既然连无与伦比的大圆满都可以成为世间法,位居其下的其他法又怎么可能不成为世间法呢?由此可见,出离心、菩提心是通往解脱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起出离心与菩提心。

在此之前,也许大多数居士并不清楚如何才能受持一个完整的别解脱戒,今天了解以后,也许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因为以前自以为是的戒律、行善、修心等等,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开始。但这也不要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我们能抓住当下的时机,就还来得及。

戒律是为了规范日常行为而制定的条款。因规范程度的不同,而分为在家戒、出家戒等各种层次的戒律。作为佛教徒,如果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而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则所谓的学佛就不会有什么效果。佛陀也讲过,只有先将一块布洗净,才能为这块布染上颜色。如果布上满是污垢,就不可能染上纯正的颜色。同样,如果要学佛,就要先将行为规范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修行

作为居士,最关键的是要受持杀盗淫妄的戒条,但因为在饮酒之后,人就会因迷乱而无法自制,在精神失控之后,杀盗淫妄的行为也就会随之而陆陆续续产生,所以,为了保护前四种戒体,佛陀就制定了酒戒。

关于饮酒的规定,小乘佛教内部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饮酒,都属于罪业;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对于没有受持酒戒的人而言,因为酒也是一种饮料,在不喝醉的前提下,适当的饮酒也不算是罪业。

但是,从戒律的角度而言,大多数人的立场还是站在饮酒就是罪业的一方。暂且不论饮酒是否有罪,只要佛陀在戒律当中明令规定不得饮酒,我们就应当严格遵照执行。

虽说随着时代的更替、思想的变迁,传统的习俗、旧有的观念、往昔的行为就会因跟不上潮流而成为过去式,新时代的人是不会再对其感兴趣的,但佛陀对弟子们的这个五戒要求,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因过时而被淘汰的。

有些宗教也规定了一些教条,但只有虔诚信奉这些宗教的人才会去遵守这些教条,其他人就不一定会接受。比如说,基督教认为,上帝在六天中创造出了世界,第七天是休息的日子,所以,世人在每周第七天的星期日也应当休息。如果有人在第七天不休息,就会有罪过。

有些基督教徒曾在英国与别国打仗失利的时候写信谴责英国政府,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就是英国政府在星期天没有休息而造成的。不知这些说法是否有确切的证据,如果没有就很难说服别人。虽然人人都喜欢休息,但这种类似规定星期天必须休息的种种理由,就有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

但是,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即使在一万年,乃至几十万年以后,任何人也不可能打破伦理道德观念,而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去杀盗淫妄。只要人世间需要和平与幸福,就需要有断除杀盗淫妄的要求。如果不对杀盗淫妄的行为加以约束,整个社会就会乱套,在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中,又怎么可能有什么幸福、和平可言呢?因此,佛陀所制定的杀盗淫妄戒,是永远符合历史潮流的。

关于守持五戒的功德,在经书中的教证可谓卷帙浩繁,此处无法一一列举,归纳而言,则可分为现世的功德与来世的功德。

现世的功德为:如果现世当中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如果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无法断除烦恼、获得解脱

来世的功德为:《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幔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也就是说,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每天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胜幢、饮食、黄金、白银等宝物供养诸佛菩萨,其功德也不能与在末法时代一昼夜中受持一条戒的功德相比

佛经中还说过,某人在佛陀住世时,出家受比丘戒长达五百年,并始终保持戒体的纤尘不染。但是,如果有人在人类烦恼极其粗大的末法时期,在二十四小时内仅仅守持一条戒的功德,也远远胜过前者。这里所说的戒,并不仅仅指出家人的戒,包括在家人的戒也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推算,清净地持守五百年的比丘戒是多么地难得。“人生七十古来稀”,以现在人的寿命来衡量,能够活到七十岁的几率并不是很高。而戒律规定,在二十岁之前是不能受比丘戒的,如果每世在年满二十岁时受比丘戒,然后持守净戒五十年,直至风烛残年的七十岁,也至少需要十世。能够在漫长的十世中都将一生中的最佳时光用来守持比丘戒,其功德应当是不可思议的,但与末法时代持戒功德相比,就显得望尘莫及了。当然,如果能在具备菩提心的基础上持戒,其功德就更是不可估量。

关于持戒的功德,在《赞戒论》等论典中讲得十分详细,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参阅有关论著。

受持居士五戒的机会并非俯拾可得,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大家还是应当珍惜。现在普遍存在着自称已经皈依,却没有受持皈依戒;自称是居士,却没有受持居士戒的现象,这是很可惜的。如果没有受持任何戒律,就算不上是佛教徒。

因为,所谓的四众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居士(优婆塞)和女居士(优婆夷)。只有在皈依的基础上,受持相应的戒律,才能成为这四种人。如果不具备任何一条戒体,就不能自称为佛教徒。所以,受戒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加以重视。

如何受戒呢?沙弥戒与比丘戒是无法对其中的戒条进行选择的,除非不受戒,否则就必须受持全戒。也就是说,如果要受比丘戒,就必须受持所有的二百五十三条戒,其他的比丘尼戒、沙弥戒与沙弥尼戒也是一样。

但居士戒却并非如此,它与菩萨戒一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可以先对各个戒条的要求详细地了解一番,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能受持几条就受持几条。

但在这一点上,也有不同教派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不同教派,并不是指藏传佛教内部的不同教派,而是指一切有部与经部的观点。

一切有部认为:受戒的时候,必须将五条戒全部受完,否则就只能成为普通的行善,而不能成其为戒体。但在持戒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挑选,能持几条戒就持几条戒。

但经部却对此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如果受戒的时候已经将五条戒全部受完,而在持戒的时候却并没有全部守持,就应当属于犯戒。

所有的大乘宗派都不承认一切有部的观点,而认为经部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也应当按照经部的规定去作。也就是说,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抉择,能守持多少条就受持多少条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酒戒是别无选择的。如果不受持酒戒,其他的戒就不能成为完整的戒。戒除杀盗淫妄,都必须建立在戒酒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戒除饮酒,其他的恶业都有可能因此而引发,所以不能成为完整的戒体。

但是,也有一种人嗜酒如命,即使遭遇命难,也无法做到不饮酒,那么这种人也可以受持其他杀盗淫妄戒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戒条,但却不能称之为戒律。不过,发誓断除这些恶业仍然具有很大功德,所以,即便在名称上有所区别,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当尽力受持其他的戒。

酒戒之外的其他四条戒虽然好像没有选择的先后规定,想受持其中的任何几条戒都可以,但最好能受持不杀生的戒律。首先,因为杀生的恶业最为严重;其次,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也不应该残酷无情地杀害生命;另外,在经书当中也说过,不杀生戒是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一条戒

受持一条戒的居士称为一戒居士;受持两条戒的居士称为二戒居士;受持三条戒的居士称为多戒居士;受持四条戒的居士,名称上也称为多戒居士;受持五条戒的居士,就是圆满居士。受持的戒条越多,资粮积累得越快,断除罪业的力量也越强。比如说,虽然受持三条戒与受持四条戒都称为多戒居士,但实际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受戒肯定是多多益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受一些戒条。

受持戒体的程序是:首先,在正式受戒之前,应当发菩提心,至少也必须要有出离心;其次,在受戒的同时,也必须受皈依戒,因为所有的戒律,都必须建立在皈依戒的基础上;第三个程序,才是正式受戒。

有人也许会怀疑:在我们念诵了三遍仪轨之后,善知识就会告诉我们已经得戒,但我们所得到的戒体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呢?

一切有部认为:我们所受的戒体,是一种称为“无表色”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像防洪水的堤坝一样。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真正的戒体,就是发誓从现在起直至离开人世为止(尽形寿),绝不违背自己所受戒条的决心。但仅仅有决心,还不能成其为戒体,只有在自己有了决心,并参加了受戒仪式之后,才能具备戒体

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舍弃了当初的决心,并作出犯戒的行为,原有的戒体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是否具备戒体并不神秘,只需抚躬返视,观察一下自己的相续便心知肚明。

二、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

(一)不饮酒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在灌顶或者会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会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的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目前在包括藏地在内的某些地方,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很多人可能也曾经遇到过。有些所谓的成就者,将“加持香烟”、“加持酒”等所谓的“甘露”,散发给盲目无知、不明真相的居士,并告诉对方只要抽这些烟,喝这些酒,就“可以治病”甚至“打通中脉”。居士当中有一些人也自欺欺人地帮助这些人进行煽动、鼓吹,很多没有听过正规佛法,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居士一听到这些宣传,就难辨是非、信以为真。也许在喝了这些酒、抽了这些烟之后,暂时可以减少一些病痛,但究竟是好是坏,谁也说不清楚。一些魔障与世间的小鬼神也有这样的雕虫小技。但这种以讹传讹,公然违背佛陀教言的行为,是会令很多人对佛教产生误解并继而大失所望的。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成就者可以将烟酒变为甘露的说法,我们也不去评论谁有成就,谁没有成就,谁有能力将酒变成甘露等等,虽然这些情况也不能排除,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佛教群体里,没有比释迦牟尼佛更具权威的人物,佛陀在很早以前就规定,只有佛才有制定与修改戒律的资格,除了佛陀以外,包括僧众都没有资格修改戒律。因此,我们的所有行为,都必须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原则,全盘地按照佛陀的要求去做,任何人都不得违越。

在末法时代,即使是佛教徒,也很难严格遵守教规,而有可能会犯错误,并作出杀生、偷盗等等的恶行,这是情有可原的,但这不是佛教的过错,而是个人的问题。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要有自知之明,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引咎自责:因为我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达不到佛陀的要求,这是多么地令人惭愧啊!而不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将自己违背教规的行为,堂而皇之地说成是藏传佛教的特点,让别人产生这是正统佛法,是佛陀要求的错觉,并使别人因此而对佛法生起邪见。

现在就有这些问题,人们往往在还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际,便将佛教圈内个别人的行为与佛教混为一谈。如果某位藏传佛教的教徒行为好,就说藏传佛教好;如果某位藏传佛教的教徒行为不妥当,就说藏传佛教不好。实际上,个人的行为与整个团体是毫无瓜葛的,谁的行为出了问题,就是谁的问题,这既不是藏传佛教的问题,也不是禅宗、净土宗等任何一个宗派的问题。

众所周知,世间团体的某个人犯了错误,其他人也只能指责这个人是败类,或者要求团体内部给此人予以处分,但谁也不能将某个具体的人所犯的错误强加给整个团体。

佛教团体也是一样,确定是否为佛教的问题,就需要去翻阅佛教的经典,如果佛经中有让人去做坏事的说法,就是佛教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如果有人按照佛陀的指令去作了错事,就应当归咎于佛教。但是,如果有人胆敢超越戒规界线,违背佛陀言教,那就是他个人的问题,大家应当将这两点划分清楚。如果能将此二者分得泾渭分明,就不可能对整个佛教产生误会。

同样,在看待现在经常出现的打着藏传佛教旗号,或者假冒活佛之名进行骗钱、骗财等问题方面也是这样,如果在藏传佛教的经典中有这样的规定,就是莲花生大师等前辈上师的毛病;如果他们不但没有这样要求,而且反复强调要严格遵循佛陀教言,不能作出有辱佛法的事情,我们又怎能将罪责推给藏传佛教呢?

只有佛陀在即将示现圆寂之际,曾经制定的一个言简意赅的简略戒规,其中对戒律的界线留了稍许的余地:就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允许戒律随着时代的变迁、区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在以后因各地的风俗习惯而无法完全依照戒规执行的时候,也可以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入乡随俗。除此之外,谁也没有权力对戒律进行根本性的更改。

但其他宗教却并非如此。在古代的西方,因为教皇与国王之间往往是瓜葛相连的,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为了加大统治的力度,就进行过宗教改革,也使宗教的内涵发生了转变。比如说,在早期的《圣经》旧约中,是有前世今生提法的,但教皇与罗马帝王出于某种目的,就取消了这一说法,在后来的《新约》中,就不再承认前世今生的存在。

言归正传,虽然我们在介绍酒戒的时候列举了这些问题,但不仅仅是酒戒,包括所有的戒条,我们都应当按照佛陀的规定,如理如法地进行取舍。

曾经有人问我,为了工作、为了应酬等等,是否可以喝酒,在此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为了什么,都不能破例。凡是喝了酒,就必然犯酒戒,这没有回旋的余地

(二)不杀生

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与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类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戒律只要求不杀人,是否就表示允许杀害其他生命呢?决不可能!

十不善是不需要由谁来制定的,本体、自体的不善(自性罪),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下,都不可能对包括佛陀在内的任何人有所开许的。一旦有人违反,而去杀害了其他生命,就必然会承受堕入地狱的果报。但不杀生戒的对境,就只是特指人。在守戒的时候,就必须遵守不杀人的戒条。虽然杀害其他生命从根本上来讲不会违犯居士戒,但也会违犯居士戒的支分或者类似的戒条。

放生的时候偶尔也可以看到,在放生念经之际,有的居士一旦被蚊虫叮咬,就会在不经意间,随手“啪”的一下就结束了蚊虫的生命。虽然这不一定是故意杀生,但因为有了很长时间的串习,所以一不注意,就会有这种动作。在此再一次重申,无论对境是动物还是人,杀生的罪业都是十分严重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戒律没有规定,就随意地去杀害其他生命。

以前也讲过,违犯每一种戒条,都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个为对境;第二个为思想或者精神;第三个为行为或者行动;第四个为究竟或者结果。这四个条件是确定是否犯戒的分水岭,如果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就会彻底犯戒。下面一一就不杀生戒的详细界线进行阐述:

1、对境

杀生的对境,就是指人。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为成人,这里所说的成人,是指已经出生的人,包括从呱呱坠地到撒手归西之间的所有人;第二种为胎儿,就是指尚未出生的人。

从戒律对生命的定义来讲,并没有住胎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的分别,在精卵和合的那一刹那,就是生命的开始。从该瞬间直至新生儿出世,这一阶段的生命就叫做胎儿。因此,作为不想生育的夫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并力争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如果故意堕胎,就属于犯戒。

2、思想

思想分观念和动机两方面:

所谓观念,是指认定对境。如果观念已经错乱,则不犯根本戒。比如说,如果想杀死张三,而实际上却杀死了李四,即使具备了其他的所有条件,就事实而言,是实实在在地杀了一个人,但也不算犯根本戒。因为当事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错乱,并没有超越这条界线,所以不算彻底的犯戒;

所谓动机,是指要有杀人的动机。如果没有杀人的动机,只是想吓唬对方一下,但对方却因为惊吓过度而死亡;或者只是想打对方一顿,却不小心失手将对方打死。这种意外的过失杀人,也不算彻底的犯戒,在忏悔之后就可以恢复。

如果是现役军人,在因战争爆发而必须上前线打仗的情况下,只要事先发愿:无论遇到什么危险,自己也决不杀害对方,则即使因枪炮走火而杀了人,也不会犯根本戒。

3、行动

小乘的别解脱戒非常重视外在的行为,犯杀生戒的判定标准之一,就是必须具备为了杀死对方而枪击、殴打、令对方服药或者其他导致对方死亡的行为。如果只是在内心计划、谋算,却没有付诸行动,就不会犯戒。菩萨戒与密乘戒在这一点上的要求往往要严格得多,在仅仅具备内心打算、念头的情况下,也时常会犯戒。

4、结果

对境死亡也是区分是否犯戒的标准之一。

在确定对境是人,没有认错对象,具备杀人动机以及开枪等等的杀人行为,却没有最终将对方杀死,而只是使对方受了伤的情况下,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才是彻彻底底地犯戒。在了知了这些细微界线之后,就既可以善加取舍、防患未然,也可以在作出某些行为之后,根据以上标准来判定自己是否彻底犯戒,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三)偷盗

1、对境

偷盗的对境有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是包括食物在内的所有财产。有人认为食物与饮料不包括在内,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有人对此反驳道:如果食物不是偷盗的对境,那么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遭遇饥馑的时候,是否就可以随意地去偷盗急需的食物呢?这种说法既没有教证的依据,从逻辑上来说也站不住脚。因此,凡是财产,都是犯戒的对境;

第二,就是所盗财产必须属于没有产权纠纷的合法主人,财产主人与当事人在所盗财产的权益上也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纠葛。

如果失主认为所丢失的财产不可能再找回,便放弃了寻找的念头,而从心里舍弃了该丢失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人在之后偷取了该物,但因为当事人所偷取的是无主物的缘故,所以不算是犯戒。

经书中也讲过,在释迦佛住世时的古印度,有的人是以浆洗衣服为生的,如果风将洗衣人晒在外面的衣服吹走了,洗衣人也产生了“这些衣服已经不可能失而复得,我只有自己赔偿衣服”的念头,如果有人在此之后去偷这些衣服,就不算是犯戒。

但这只是戒律上的一种界定而已,在窃取财物的时候,除了有神通的人之外,又有谁能知道什么东西是主人已经放弃了的呢?所以,我们也不能胆大妄为地去钻戒律的空子。

但是,荒凉无人之地的森林、矿产,却并不是无主物,而是属于国家的财产。因此,我们就不能无视法律而随意地去山上砍柴、伐木,或者私自开采矿藏;

第三,就是所盗窃的财物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用纯银的价值来衡量的。以目前的纯银价值来计算,就是人民币两元钱左右。如果价值达到了两元,则具备了对境的条件之一

偷税漏税也算是偷盗,当然,这里所指的偷税漏税,是指故意偷缴、漏缴价值足够的合法税金,如果是某些机关巧立名目的非法摊派等等,则不属于此范畴。

另外,在乘坐飞机、火车等的时候,如果在运输单位没有同意的前提下,故意不补超重行李费,或者船票、车费等等,都算是犯戒

在作买卖时,也只能正大光明地赚取合理合法的利润。如果有欺骗的成分,比如说,明明进货成本为五元,却向买主说是十元,则其中五元的差价就不是正当的利润,而是骗来的。如果所骗金额超过了规定价值,也算是犯戒。

2、思想

首先是观念不能错乱。如果准备偷盗的物品与实际偷到的物品不一致,也不会犯根本戒。虽然不会犯根本戒,却不能认为没有过失,因为无论如何这也是偷盗的行为。

偷盗动机是违犯盗戒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盗心,则不会犯戒。

另外,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是为了供养三宝、帮助乞丐,或者是为了孝顺与自己没有经济关系的父母,也不会犯根本戒。

3、行动

巧取豪夺、明抢暗偷,以及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非法地骗取他人财物,都属于盗窃的行为。

另外,在借回他人财物之后,利用债主已经忘记的时机,而故意不归还,有人以为这样就没有行动,所以不算是犯戒。其实,虽然没有表面的行动,但该做的不做也算是一种行动,所以也会犯戒。

还有,在借回他人财物以后,如果故意拖欠,而不按时归还,在拖欠期间致使该物因损坏而价值降低,则也有可能犯戒,因为通过这种行为,而有可能会使主人损失超过两元以上价值的财产。

4、结果

虽然戒律中有许多细微的划分方式,但最根本的界线,就是是否具备所盗窃的物品已经彻底地属于自己的想法。

在已经据为己有的念头尚未产生之前,还不算是彻底犯戒。如果在此期间被人发现,则因为尚未违越这一界线的缘故,所以没有犯根本戒。

因此,除了经济条件比较好、信心很大、在因果取舍方面非常谨慎的人以外,我们一般会建议年轻人在受盗戒之前要慎重考虑。其实,这只是因为盗戒的规定比较细微而已,如果在了知细微界限之后,守持盗戒也不是很难,希望大家也不要知难而退。

(四)妄语

1、对境

所谓妄语是指:第一,说妄语的对方必须是会说话、能懂事的人;第二,所说的妄语是指特定的妄语,而不是指所有的妄语。

所谓特定的妄语,就是谎称自己具备在欲界之内,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之内的普通人所不可能具备的,类似于自己可以看到天堂、地狱、前世、未来等等的功能,以及神通之类的超凡功德。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不在犯戒界线之内,因此,妄语戒是比较容易守持的。当然,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也纳入持戒的范畴,妄语戒就很难守持了

2、思想

观念不错乱:是与其他戒条的规定一样,比如说,如果想说自己可以看到未来,却说成了可以看到前世,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说不一致,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动机:要有故意骗人的动机,犯戒必须是故意而为,如果是有口无心,而不是有意去说,就不算是犯戒。

3、行为

必须要用自己的声音去说。通过电话来传递信息,也属于犯戒的行为之一。

4、结果

必须对方能听见并懂得其内在含义。除此之外,通过一些手势或文字来表现、展示自己,则不属于犯戒。

具体的细节不需要一个一个仔细地讲,你们只需依此类推即可。

(五)邪淫

一般说来,邪淫包含非行境、非处、非境、非时、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谓的非行境是指:与受种族、主人、国王保护的对象以及非法的对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侣、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七代以内的亲属、僧尼、别人已经支付了钱财的人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处是指:在除了密处之外的口腔、肛门等非行淫处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师、上师以及僧众等附近,三宝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经书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的情况下),于对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线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时是指: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间、生患不能作不净行的疾病期间、产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以及伤心忧愁之时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内作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

所谓的非法是指:通过殴打等强迫手段所作的不净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具备对境、思想、行为以及结果四个条件,就会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间的非梵行,也属于邪淫的范畴。

当然,这里所说的邪淫,是针对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则其内涵又有所不同,因为出家人必须从根本上断除不净行。

在现代社会,由于世人观念的逐步开放,在邪淫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从大亨富贾到电影明星,各个阶层的人都卷入了性丑闻的风波,无以数计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恋的沉重打击,即使处于热恋期的情侣,也是互相猜忌、貌合神离……

虽然在佛陀住世之时,并没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社会问题,但佛陀却以其远见卓识预知到了这一点,并为在家佛教徒制定了这一戒规。这一戒规的制定,使很多重视因果、渴求解脱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离子散。

因此,作为佛教徒,为了防止家庭问题的出现,为了树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为了自他的暂时安乐与究竟解脱,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难而受持此戒。

三、结语

杀盗淫妄四条根本戒,加上护持四条根本戒的酒戒,就是所谓的居士五戒。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能严格遵守这五条戒,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持戒人。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就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修行人。

现在有些居士时常被是否出家的问题所困扰,其实,虽然出家比在家具有不可比拟的功德,从各方面来说都比较好,但出家毕竟是一个牵涉面很多、需要付出极大勇气的长远打算,要付诸实施也有一定难度。如果暂时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出家,就尽量在前面所说的四条或者五条根本戒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并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这在末法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古往今来的在家人,特别是藏地的在家人中,也涌现过很多超群出众的成就者。我们也亲眼见过一些并不具备超常智慧,在平时也没有守持很多戒律、修持太多禅定,只是因为值遇了一位伟大的上师,适当地修持了无上大圆满的人,在临终之时,却出人意料地显示出有异于常人的非凡表现。这种情形,就像释迦佛在世时,每天会有数不胜数的人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就一样。在如今的藏地,修行人获得成就的标志、现象也比比皆是,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异了。这就是藏密,特别是大圆满的功德。

关于五条戒的概念,已经简单地为大家作了介绍。现在请各位反省一下,首先,自己所受的戒体到底属于哪一个层次,是否需要重新发心;其次,从受戒到现在,自己是否作过犯戒的行为,如果犯过戒,则即使依照小乘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重新受持,并且没有受戒次数的限制。在发现自己犯戒以后,就立即忏悔,忏悔之后,再重新受戒。

当然,还有一些细微的界定是否犯戒的方法没有作介绍,我们也不必了解太多。也许有些人在了解到一些细枝末节之后,便以为戒律有隙可乘,从而作出损人利己却又不犯根本戒的恶行来。若是这样,我们今天的开示,也就在无意间起了助纣为虐之效。

在此必须提醒诸位,我们此处所说的,只是不犯根本戒的尺度,但因果却是丝毫不爽的,如果以自私心而作出任何恶行,都必将会受到业力的制裁。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们应该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趋于完善。

慧灯之光之六

略说八关斋戒

很多人在守八关斋戒,但却对八关斋戒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

八关斋戒可以从种类、差别、授戒者、受戒者、受戒时间、受戒方式、学处与功德八个方面来阐述:

一、种类 八关斋戒有四种

第一种,是人天乘的八关斋戒;第二种,是小乘的八关斋戒;第三种,是显宗大乘的八关斋戒;第四种,是密乘的八关斋戒。

二、各种八关斋戒之间的差别

世间、小乘与大乘显宗的八关斋戒,都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之上。没有皈依,就不能得到八关斋戒。

《具舍论》讲得很清楚,没有皈依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三宝没有信心,所以不受皈依戒;第二种,是虽然对三宝有信心,但在受八关斋戒的时候,不知道之前必须受皈依戒,或者忘了受皈依戒。其中的第一种人,就不会得到任何八关斋戒。

而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在于发心:

(一)为了得到现世生活中的一些蝇头小利、健康、长寿等等,或是为了来世不堕地狱、旁生、饿鬼道,而得到人天的福报,这样受持八关斋戒,就是世间的八关斋戒。虽然世间的八关斋戒有皈依的基础,故而不属于外道的戒律,但也不属于别解脱戒,其结果,只是世间的福报。因为所有的别解脱戒,都一定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即使受持比丘戒、沙弥戒等出家戒,也不能称为别解脱戒,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二)在皈依、有出离心,但没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小乘的八关斋戒。

(三)在皈依、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大乘八关斋戒,它属于菩萨戒的一部分。

在受持八关斋戒之前,发心非常重要。最好是有不造作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实在不行,也要有相似的出离心与菩提心。

前三种八关斋戒与密宗的八关斋戒之间,有六种差别:

(一)受戒者

前三个八关斋戒,居士可以受,出家人不能受。密宗的八关斋戒,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

因为出家戒与前三种八关斋戒的层次不一样。在低层次戒律的基础上,可以受高层次的戒律。但在具备高层次戒体之后,再去受低层的戒律,就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得不到戒体;如果得到了戒体,则原有的戒体也会同时舍去。如果出家人受前三种八关斋戒,就有可能舍去出家戒。所以出家人不能受前三种八关斋戒。

(二)授戒者

第一次受持前三个八关斋戒的时候,需要在一位善知识面前受。密宗八关斋戒最好是在善知识面前受,但如果实在找不到,则在佛像前受持也可以。

(三)发心

前两个八关斋戒不需要有菩提心,只要有皈依戒与出离心就可以了。密宗的八关斋戒必须要有菩提心。

(四)仪轨

在前三个八关斋戒的共同仪轨之外,密宗八关斋戒属于外密的戒律,它既有观想,也有灌顶,还有特定的仪轨。

(五)学处

虽然八关斋戒的八条戒都是一样的,但密宗的八关斋戒必须素食,哪怕是三净肉也不能吃,前三个八关斋戒,尤其是前两个八关斋戒却没有这样的要求。

(六)结果

密宗八关斋戒的功德相当大,其结果是成就佛的果位。大乘显宗的八关斋戒因为有菩提心,所以也可以成为成佛之因,但前两个八关斋戒的果报,却只是人天福报和阿罗汉果位,而不是成佛之因。

另外,显密八关斋戒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差别——禁语、观想、食物方面的讲究等等。

三、授戒者

受戒的时候需不需要授戒的善知识?善知识是否必须是出家人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小乘律藏认为,八种别解脱戒都需要在比丘面前受。但其他佛经又认为,在比丘、婆罗门(非外道婆罗门)或其他任何一个正在受持八关斋戒,并且会念颂仪轨的人面前,都可以受持别解脱戒。这样一来,佛经里面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小乘一切有部支持律经的观点;而小乘经部又抱持第二种观点:虽然受持出家戒律需要出家人,而且是比丘,但八关斋戒却不一定要在出家人面前受,由修证很好的居士传授居士戒,受戒者也能得到戒体。

此处所指的居士,最好是指像玛尔巴大师或萨迦派很多成就者那样的居士。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找不到更好的善知识,则在普通居士面前受戒也能得到戒体,但出于对戒律的尊重,我们还是不能过分草率随便。

但无论修证再高,修行再好,即使是像玛尔巴大师那样了不起的成就者,只要身份是在家人,就没有资格传出家戒。

虽然无着菩萨的个别论典中也说过,在没有人传的情况下,在佛像前受大乘八关斋戒,也可以得到戒体。但实际上传戒的时候,尤其是第一次受戒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善知识。

在戒律方面,虽然有时也可以用理论抉择,但更多时候是要看佛经,佛当初怎么说,就要怎么办。

四、受戒者

显宗的八关斋戒,受过居士戒的都可以受。居士受此戒就成为居士的“长净法”,长净法也即长善净恶的方法。没有受居士戒但受过皈依的居士也可以受,出家人不能受。

密宗的八关斋戒,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

五、受戒时间

在早上不借助于任何光源,仅凭自然光也能看到手纹的时候,直至日出之前的时间段内,都可以受持。

因为八关斋戒只有二十四小时,所以刚刚开始天亮的时候必须受持,如果时间推迟到日出以后,就不够二十四小时,那样八关斋戒就不够完整了。

另外,无着菩萨还制定了一种仅仅夜晚或白昼受持的八关斋戒。譬如说,在睡觉之前受持,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戒体自然消失;或早上天亮的时候受持,晚上日落的时候,戒体自然消失,只受一个晚上或一个白天十二个小时的戒。这也是一种度化众生,令其培植善根的方便法门。无着菩萨这种戒律的制定,是有佛经根据的,我们不需要有任何怀疑,只要如理受持,就一定会得戒。

但此处所讲的,是受持二十四小时的八关斋戒,所以必须在能看见手纹到日出之间的时间段内受持。

六、受戒方式

小乘发出离心,大乘发菩提心,是最起码的前提。另外还有一些要求如下:

(一)早上第一次受戒的时候,受戒之前不能吃早餐;

(二)受戒之前要洗澡,如果实在条件不允许,也一定要清洗五支——脸部、双手、双脚。

(三)如果只受一天的戒,那就很简单,只需按照仪轨念诵就行。如果是受一年、两年、五年或终身,每月在有佛经规定的初八、十五、三十,以及其他功德殊胜的日子——初十、二十五、二十九,或任选其中固定的任何一天或几天。则在第一次受戒的时候要按照自己的选择发心,然后一次性受持。以后每月的斋戒日,就只需自己在释迦牟尼佛像前念仪轨受持即可。

如果不是每个月的某几天,而是终身每日受持这八条戒,就不叫八关斋戒,而变成了一种居士戒。守持这种戒律的居士,叫“果目”居士。

詹匝果目是印度非常出名的论师、菩萨、成就者,他就是终身受持这八条戒的居士,所以人称“詹匝果目”。

一切有部认为:一次性受戒的必要,是第一次在早餐前受戒以后,每月的斋戒日即使吃了早餐也可以受戒;经部与无着菩萨的论典认为:一次性受戒的必要,除了以后可以在早餐后受持以外,还包括以后受持的时候不需要善知识,只需自己在佛像前受持即可。

(四)在第一次受戒的时候,假如这样发心:如果因为农历和藏历的差别等等而受错日子,或者忘记受戒,我可以第二天补受。我想也应该是可以的。

还有,为了避免因为中秋节或除夕的时候受戒,而引起家人的不满与不理解,甚至对佛教的诋毁,就在第一次受戒的时候发愿:如果中秋与除夕的藏历和农历是同一天,我就发愿在之前的十四号与二十九号受戒,除了这两个特殊日子以外,我都按照正常的日子受戒。我想也应该是可以的。

虽然上述受戒方式不能找到佛经直接的教证,但因为戒律都要根据自己的发心来定,所以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倘若第一次受戒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而在事到临头的时候,想临时改变受戒日期,肯定是不行的。

(五)受戒日期的计算,最好以藏历——根据时轮金刚的历算方式计算出的日历——为依据。首先,因为时轮金刚的历算方式是佛宣说的。也就是说,在全世界的所有日历当中,唯有藏历才是佛教的日历,其他的农历、阳历、阴历都跟佛教没有什么关系。

其次,时轮金刚的历算方式也很准确。虽然某些工具书中说,藏历是文成公主首先带进藏地,然后受到宗教的影响,认为有些日子是吉祥的,就增加一天;认为不吉利的日子,就把它去掉,故而会出现两个 1 号、3 号等等,或者没有 4 号、5 号等等的情况。但实情并非如此,现在藏地普遍通用的藏历,并不是文成公主带进来的,而是根据时轮金刚计算出来的。

至于日子多一天或少一天的原因,和阴阳历之间的差异有关。本来历算可分为阴历(伊斯兰教历)、阳历(公历)、阳阴历(藏历等)三种。藏历是阴阳历——阴历和阳历合在一起而计算出的日历。一般来说,我们会把每次十五月圆至下次月圆之间的时间段分成三十等分,这样分下来以后,就是阴历的一天。而每天日出与第二天日出之间的时间,为阳历的一天。阴历一天的时间要比阳历一天的时间短一点点,把阴阳历凑在一起以后,就会有一些出入,累积起来以后,就会形成多一天或少一天的情况。

大家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故而有近地点和远地点之分。当月球靠近近地点时,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月球的运行速度会加快,所以在此期间,每天的时间要短一些。月球靠近远地点时,因地心引力减弱,月球的运行速度也会减缓,所以在此期间,每天的时间要长一些。这种历算方式非常科学,也与现代天文学完全吻合,没有任何差错,根本不存在什么吉利不吉利的说法,所以,根据藏历受戒应该更合适。

(六)佛经讲过,受戒的时候,受戒者的位置必须低于传戒者的位置。如果是在佛像前受戒,佛像也要放于高处,并在佛像前尽量地设置供品——花、水、香、灯等等。设完供品之后,面朝佛像与善知识磕三个头,然后既可以双手合十,也可以双手交叉,并念诵三遍仪轨。在第三遍结束的同时,受戒者就得到了戒体。最关键的是发心,一个是发出离心和菩提心;另外一个是发誓:从此时到明天日出之间等等的时间里,我一定要严守八关斋戒。

七、学处

(一)杀生

居士五戒的杀生,是指杀成人和胎儿;八关斋戒毁犯杀生的界限,则除了人以外,甚至连蚂蚁、蚊子之类的小生命都涵盖在内。因为八关斋戒只有二十四小时,所以戒律的要求也要严格一些,大家务必注意。

受戒仪轨有两种:一种是律藏当中的仪轨,另外一种是其他佛经中的仪轨。在汉文《大藏经》中,就是《佛说八斋经》。不过,藏文的这部经,经名不是《佛说八斋经》,而且内容也要比汉文版的详细得多——汉文版的《佛说八斋经》的前面和后面省略了很多内容,只留下了中间的部分,就像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一样。在藏版经文里面,有一个仪轨,其中很明显地提到,此戒所指的不杀生,不仅是不杀人,包括人以外的所有生命都不能杀。

(二)不予取

按照居士戒的要求,即使有偷盗行为,也要看所盗物品的价值,在超过几块人民币的前提下,才犯根本戒;如果价值不够,就不算犯根本戒,而只是违犯了支分戒。但八关斋戒中指明,不能偷任何大大小小的东西,犯戒的界限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哪怕是一根针、一截线、一口饭都不能偷,所以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

(三)邪淫

八关斋戒的邪淫与居士戒的邪淫迥然不同。汉文版的《佛说八斋经》中虽然没有讲,但藏文版的此经、密宗的八关斋戒以及其他很多经典当中提到:在守持八关斋戒的时候,不但不能邪淫,不能有非梵行(正常的夫妻生活),甚至连因贪心而故意注视对方都要杜绝。

(四)妄语

居士五戒毁犯妄语的界限,不是所有的妄语,而是说上人法,但八关斋戒要求不仅不能说上人法,包括开玩笑在内的所有妄语都不能说。因为八关斋戒本来就有理由比居士戒严格一些。即便不是犯根本戒,但也是一个戒,所以还是要小心谨慎。

(五)饮酒

在饮酒方面,八关斋戒与居士五戒的要求没有什么差别。仪轨当中要求禁食的,还包括放逸之物,也即除了酒以外,只要吃了以后,可起到与酒相同的作用,能够让人迷醉、癫狂的东西,包括毒品、麻醉剂等在内的药物,都不能饮用或食用。但是,如果在八关斋戒当天需要动手术,而必须打麻醉药,则是可以开许的。

(六)歌舞打扮

歌、舞、音乐、花蔓、涂香、饰件、涂色虽然是七条戒,但在八关斋戒当中算是一条。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在家人唱歌、跳舞、弹奏音乐、涂香打扮都是正常的,所以佛陀的要求也比较宽松。在八关斋戒的时候,如果七条戒都违犯了,也无需一一忏悔,只需忏悔一条就可以了。但在出家人的戒律中,很多八关斋戒合并在一起的戒条却是分开的,因为出家人的要求比较严格。

在守持八关斋戒期间,香水、口红、白粉、眉笔等化妆品都不能用,保护皮肤的润肤品应该可以。平时常戴的首饰,在八关斋戒当天佩戴也没有问题,但不能佩戴平常没有佩戴,而于斋戒日特意佩戴的饰件。

律藏里面也讲过,早在两千多年前,印度就有很多化妆品——口红、指甲油、眼影等等,而现在的人也很喜欢用这些东西。用了这些化妆品以后,一方面会影响出离心,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傲慢心,所以佛陀明令斋戒期间禁止使用。违犯此戒的界限,是故意唱歌、跳舞、涂脂抹粉等等,平时在大街上走路,或家人看电视、放音乐的时候,即使受戒者听到了音乐,只要没有故意去听,就没有问题,不会犯戒。如果守戒当天因为工作原因,而不得不唱歌、跳舞等等,那就当作供养三宝,也是可以的。

(七)高广大床

仪轨当中所谓的“高”,是指床脚超过自己一肘高度的床。仪轨当中所谓的“广”,应该是翻译者的理解不同引起的。在《佛说八斋经》里面,并没有提到“广”,而说的是“好”。所谓好床或广床,是指昂贵、豪华,价值不适合普通人使用的床和床上用品。

(八)非时食

过了中午以后,不能吃固体的食物与能充饥的牛奶、酸奶等饮料。下午可以喝茶、喝水。

正午时间的规定,有两种参照方法:一种是真太阳时。在成都,是下午一点零四分,但为了保守起见,超过一点钟以后,不要吃东西。至于其他城市的正午时间,可以在网上很容易地查到。另外一种,是按照时轮金刚的历算方式计算的。以前法王如意宝按照这种方法测过喇荣佛学院的正午时间,是下午一点十八分,扣掉三分钟的保留数字以后,我们一般是以一点十五分作为正午的。法王测量的数字与现代天文学演算出的数字之间,只有三十六秒的差别。在时轮金刚里面,有很多简单、朴素而又非常准确的测算方法。

八、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藏文版宣说八关斋戒的佛经在讲述八关斋戒的功德时,是用比喻来描绘的:

第一个比喻:即使印度恒河等四大河流的河水能用一杯或一滴的计量单位来估量,守持一天八关斋戒的功德也无法衡量、不可思议。

第二个比喻:如果南瞻部洲坐满了阿罗汉,有人终身以各种各样的珠宝、食品、衣物等等供养如此之多的阿罗汉。其功德,也不如守持一天八关斋戒功德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乃至十万分之一。

看过《百业经》的人都知道,哪怕对一位真正的阿罗汉供一次斋饭,其功德都不可思议,而终身供养充满全世界的阿罗汉的功德就更无法想象了。

另外,在很多佛经上也讲过一个比喻:有一个人在一个又一个大劫期间,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各种金银珠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其功德与末法时代于一昼夜中仅仅守持一条戒的功德相比,受戒者的功德也远远超过供养者的功德。

此比喻说的是仅仅守持一条戒,而不是八关斋戒。可想而知,如果每月坚持守持八关斋戒的八条戒,其功德就更不用说了。假如再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摄持,其功德又岂是凡夫所能衡量的?

密宗的八关斋戒要求比较高——不能说话、日中一食等等,上班时间一定很难守,所以我们一般没有传。目前传的八关斋戒,是最适合大家的。

守戒以后,要好好回向,这非常重要。大乘与小乘的差别不在于法的本质,关键所在是发心与回向。哪怕仪轨取自小乘经典,但实际上究竟是大乘还是小乘,还是要看发心和回向,所以前面的发心和后面的回向事关重大。

附:

八关斋戒仪轨

于三宝所依处前随力供上供品,脱鞋,五支(两手、两足、脸)沐浴,向三宝及上师顶礼,两膝着地、合掌,发出离心及菩提心。于上师或三宝所依处前诵此文:

大德(导师)一心念我,我名______,从此时起终身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请大德(导师)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摄我为八斋戒者(诵三遍)。此乃方便(师说),善哉(自说)。

次诵:愿师(导师)念我,往昔圣者阿罗汉如何断除杀生而不杀生,如是我名______,亦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断除杀生而不杀生,我以此第一支,向圣者阿罗汉之学处随修、随学、随作。此外,往昔圣者阿罗汉如何断除盗取,非梵行,妄语,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歌舞、音乐、华鬘、涂香、饰件、涂色,高广大床、非时食而不食非时食。如是我名______,亦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不盗,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不作歌舞、音乐、华鬘、涂香、装饰、涂色,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我以此八支向圣者阿罗汉之学处随修、随学、随作(诵一遍)。

此乃方便(师说),善哉(自说)。

前行广释

第十三节课

现在正在讲“所取之行为”,第一个“依止四想”已阐述完毕,紧接着讲第二个。

丁二、具足六度

闻法的过程中,其实还需要具足六度。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

有些人认为:“我布施的时候不能持戒,持戒的时候无法安忍,安忍的时候没办法行持精进、禅定、智慧。”好像六种波罗蜜多是东山和西山一样完全分开,这种说法肯定不对。无论是《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还是《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都讲了行持一度时其余五度可统统具足,也就是说,一个波罗蜜多可涵摄其他波罗蜜多,这即是大乘菩萨的最高境界。尤其《现观》讲最后几个加行时,经常提到一度涵摄余度而行持,此为正等加行圆满或者达到顶点的标志。

你们不要觉得:“我现在每天都在听课,布施的机会也没有,持戒的机会也没有,安忍的机会也没有……哪能行持六波罗蜜多啊?”不应该这样想。即使你没时间召集可怜的穷人发放布施,只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地闻受佛法,在闻法过程中调整威仪,也能具足六波罗蜜多。以前有些人对佛法不太了解,非要放弃闻法机会,出去化缘得一些财产,然后到处去布施,觉得如此才能圆满布施度,这种做法大错特错。只要具足下面所讲的方便,即使听一堂课,也可圆满六波罗蜜多。反过来说,假如你听法时行为不如法,则不但没有六度的功德,反而会产生众多罪过,因此一定要特别注意。

一般而言,藏传佛教的大德在传法之前,都会宣讲闻法规律,故在藏地,除了没受过系统完整的佛法教育的人外,大多数人对闻法方式都比较了解。希望你们也能如此,不管是哪一个民族、居住在哪一个城市,听闻佛法都要做到如理如法,只有这样,佛法的功德利益才会在自相续中生根发芽。

你们闻法是为了解脱,并不是害怕别人对自己有看法、有说法,为了顾及情面,才装模作样地加入闻法行列,暂时听几句,这种心态不正确。大家首先应把发心调整好,尽量以大士道的发心来听,偶尔产生自私自利,也要依正知正念予以遣除,这样闻法才有真正的意义。

那么,听一堂课该怎样具备六度呢?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具体而言,

一、布施度:“奉献花座等”

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法座上若光是一个板子,其他什么都没有,上师坐久了肯定很痛,所以应该铺陈坐垫。上师如意宝讲过,坐垫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否则,假如是一堆软软的海绵,上师陷在里面,一直爬不出来,大家都看着,这样也不太庄严。然后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

按理来讲,对上师的法座应当供养,但我们新经堂因为特殊原因,不允许随便摆放供物,好几个道友有意见,希望大家还是要理解。你们在自家佛堂供养就可以,再加上对我供灯、供花没什么功德,最好是在佛像前供养。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听课的地方同样是经堂,你们的上师在电视里,所以可在电视前供一些灯——开玩笑!这倒没必要。不过,一起学习的时候,对听法的屋子进行清扫、装饰,给大家提供电视机,这方面共同努力,也属于布施度。对闻法道友而言,电视机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它的确是诸佛菩萨的化现。电视机也代表上师,如果有条件,应该买个好一点的。有些居士房子特别好,但电视机破破烂烂的,上师在里面现种种相,很不庄严。甚至有些人好像只是摆个样子,二十几个人集中在一起,只有一个小小的笔记本放在桌上,根本看都看不见,听都听不见,这样不是很好。现在城市里的条件不是那么差,若实在不行,为了听法,大家凑几百块钱买个屏幕大的电视机,我觉得这不浪费。世人为了没必要的吃吃喝喝,浪费了多少钱?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大家也不要随便应付。

或许有人认为:“我们出钱买电视机,结果归那家所有,太划不来!”或者:“听课的人那么多,算了,还是用那台破电视表示一下就行了。”这样听课效果不是很好。你们现在听法,不一定非要上师在面前,通过什么方便令自己得到法益,对此就应作上师想,作善知识想。以前一个人讲法,几个人听,人多了的话,在一个场合有很多麻烦,而今科技比较发达,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听也可以,不同地方的人同时听也可以,对这些方便设备就要作上师想。

听法过程中,为此创造一些良好条件,都是在圆满布施度。山下有些居士比较大方,每次听课都买一些水果、矿泉水,这样以后,自己的布施度圆满了,大家也很开心,结果这个组的人越来越多。有些组什么都没有,连水也没得喝,最后人越来越少。其实不应该这样,你们并不是为了吃东西才参加学习的,虽然凡夫人有必要作布施,但没有条件也不能勉强。藏族有句俗话说:“人穷的话,让他布施财产是办不到的;人死了的话,让他站起来是办不到的。”如果实在没有钱,可以发愿下一辈子布施,但如果你有能力、有条件,则应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把钱浪费在毫无实义的事情上。

概而言之,听法时尽己所能地作上供下施,就是布施波罗蜜多。

二、持戒度:“随处戒威仪”

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些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至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高僧大德和修行好的人在闻法时,犹如享用甘露般,以欢喜心一直听着。而有些人可能是业力现前,每次上师传讲佛法,就在下面交头接耳,偷偷摸摸做很多事。其实,在听法时,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此时三门应当如理如法,心怀恭敬,断除傲慢相及轻蔑他人的行为。

实际上,这六度真正去做的话并不困难。若让你安住在远离一切戏论的三轮体空的境界中,对凡夫人来讲不太可能,但具足这六度的话,只要提起正知正念,经常观察三门,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三、安忍度:“不害诸含生”

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当然,一边听课一边杀牦牛等大动物,可能做不到。但如果夏天特别热,许多蚊子叮你,不能一边听课一边“啪”把蚊子打死,或者看见地上有蟑螂、蚂蚁,使劲一脚把它踩死,这些行为非常可怕。

同时也不能损害旁边的金刚道友。有些人性格不好、行为不如法,平时好像没有时间,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闻法,他就开始把仇恨摆到桌面上来,用各种语言攻击别人、污蔑别人,这是不合理的。

而且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下来。我们山上听课的话,从家门口走到经堂不花一分钱,但城市里的人不是这样,为了闻法经常要花钱,若没有一点钱,不管放生还是听课都很困难。有些人为了一百天的放生,仅仅是车费,一年就要花几千块,对一般人来讲是个天大的数字。还有些人本来收入就低,为了听法坐公交车、搭出租车,有时候还要跟道友一起请客吃饭,这样花销非常大,如果安忍修得不好,心里会特别疼,比割身上的肉还难受。

还有,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这也是一种安忍。有些人可能前世福报不够,上师讲浅的法,觉得太浅了,没什么可听的,盼望着早一点下课;上师讲深的法,觉得像讲天书一样难懂,又盼望着早一点下课。然而对善根深厚的人来说,不管上师讲什么,浅显易懂的法还是高深莫测的法,都愿意欣然接受。

我个人而言,上师讲浅法也好、深法也好,从不会生厌离心,而且有种不可言说的欢喜心。就这个角度来看,可能自己前世曾闻思过。以前学物理、化学、历史时,我常生厌烦心,觉得这没什么道理,并不是究竟真理。但遇到佛法以后,对它每一个道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比如,《贤愚经》和《释迦牟尼佛广传》看起来是一些普通故事,但我觉得里面的意义相当深。虽然我不是知识分子,可知识分子讲的世间故事,恐怕我不会特别爱听,而佛教故事再简单,还是乐意接受。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一次《贤愚经》,那时很多故事我没有记住,后来上师临圆寂前又讲了一次,当时我确实非常高兴。每个人前世因缘还是有差别,有些人学习佛法,深的接受不了,浅的也接受不了,其实不管学什么样的法,应当有种感恩心、欢喜心,这种心态就是具足安忍度。

四、精进度:“于师生正信”

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我以前看过一个法师在佛学院讲法的录像带,那个法师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开心得不得了,而下面的弟子不知什么原因,一个个愁眉苦脸,伤心万分的样子,十八大罗汉的表情一一具足。如果我是那个法师,可能当下就会停下来,没必要让大家那么不高兴,但每个人的风格不同,我看那个法师特别欢喜。

按理来讲,听课时不要特别伤心、特别愤恨,每个人应当欢喜才是。为什么呢?因为听受大乘佛法的机会,在千百万劫中极为难得,这并不是偶尔获得的,也不是有能力、有勇气即可获得,而需要具备无量的福德、因缘,所以,即生有幸遇到大乘佛法和宣说大乘佛法的上师,要以欢喜的心态和姿态来听受。

其实,世间学校的老师讲课也是如此,假如学生们个个生嗔恨心,以非常不悦的态度来听,那老师讲什么都没兴趣——咦,你们的表情越来越慈悲了,这个要长期啊,不是今天一天就可以了。我们这里有极少数人,不管是听课时也好,下课后也好,我从来没见到他笑过,天天都板着一张脸——你已经知道是自己了,知道了就可以!

五、静虑度:“无散闻师教”

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倘若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可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开始到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

平时听课的时候,放下其他一切琐事,这也是一种习惯。刚开始若经常这样串习,每次听课心就可以收回来;假如你总喜欢打妄想,想这个、想那个,那听什么法也记不住。其实,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小孩童,开始时把他教育好的话,他的行为始终会如理如法,但如果他听课已习惯了心不在焉,则非常不容易改变过来。有时候上师在课堂上讲了最重要的教言,结果有些人下课后一问三不知,好像听课时没带耳朵一样,若问:“你刚才一个小时听了什么课?”“啊?反正上师讲了一些。”“到底讲了什么内容?”“我想一想、想一想……哎,现在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改天再说吧!”这些人实在值得惭愧,原因就是当时心没有专注,甚至上课时在本子上画大象、骏马。

世间经常有这种情况,老师在上面讲得热火朝天、非常起劲,不听话的学生却在下面一直偷偷地画苹果,苹果上有几个眼睛……讲完课时一个字也没听进去,那幅“巨作”倒完成了。这样的学生,我以前上学时见过很多,希望大家不要像他们一样,听课还是要专心致志,尽量圆满静虑波罗蜜多。当然,作为凡夫人,百分之百一丝不苟,一节课若有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全部专注,这也有一定困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人总比旁生强,像鹦鹉那样的旁生,经常训练的话,都会说“嗡玛呢巴美吽”,我们人想养成闻法专注的习惯,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六、智慧度:“解疑问难题”

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即是智慧度。

其实藏传佛教的辩论,在佛教团体中推广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进过辩论场,别人给你提一个法义上小小的问题,你可能脸都红了,认为在对你人身攻击。包括现在有些道友做讲记、弄稿子,旁边一个道友说:“你不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改下来。”他马上面红耳赤地争辩:“你懂什么呀!这是我的权利,你没有资格发言。”其实别人是一番好意,完全是对事不对人,只要说得符合事实,你就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没什么不可以的。然而,有些人就像藏地有句俗话所形容的:“除了灶以外,没有见过世面;除了母亲以外,没有看过外人。”尤其是从未进过辩论场的人,别人说一句就接受不了,立即怒目相向、口舌相争,这样没有必要。

佛教的真正意义,通过互相辩论才能深入领会,希望大家也不要听完课以后,夹着书就跑了,应该互相探讨一下。探讨的过程中,开始可能有点不愉快,我最初参加辩论也是这样,偶尔心里不舒服,但十多年从来没有吵过架,跟许多有智慧的道友,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也能聊得很晚,从下午六点直到晚上十二点,甚至半夜三四点还在辩论。有时我到有些堪布家去,对一个问题开始争论,今天弄不清楚,明天继续……半个月以来都是这样,直至把问题搞明白为止,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印象很深。

所以,学习佛法应像提炼纯金一样,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疑惑在智者面前摧毁无余,对于佛陀所讲的逻辑推理至高无上,生起一种稳固的定解。否则,你什么都没接触过,认为自己的分别念千真万确,结果通过正理一观察,如同纸上倒水一样马上就烂了,你自以为无坚不摧、颠扑不破的智慧,根本经不起任何观察。

因此,听完课以后,大家辅导时一定要探讨,探讨过程中不要生气。别人针对的是法义,又不是针对你,有什么可气的?现在很多居士研讨的时候,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从此之后,在彼此心里永远留下一道伤痕,见面再也不打招呼了。哪有这样的!我们在辩论场中,经常用最尖锐的语言有意无意地攻击对方,比如,我明知他懂这个道理,却用最尖锐的语言破他的观点,令其招架不住,虽然不是挖苦别人,但依此方式可以观察他的智慧,这种现象在辩论场上不计其数。可是有些道友没有上过这样的“战场”,完全像纸老虎一样,一捅就破,一破就生气,这非常没有必要!

以上讲了闻法时的六波罗蜜多,大家务必要具足。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过:“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

其实修行也要观察自己具不具足六度,如果不具足,说明修行不如法。汉地藕益大师讲了,念佛亦当具足六度:念佛时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佛时不起贪痴,即大持戒;念佛时不挂怀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时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念佛时不随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念佛时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称之为真念佛。

放生也可具足六度,例如,放生本来是无畏布施,同时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这是布施度;从小乘来讲,不害众生就是持戒,从大乘来讲,直接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持戒,在放生过程中,既不害众生也利益了众生,这是持戒度;放生时忍耐严寒酷暑、艰难困苦,以及他人的谣言或攻击,这是安忍度;不管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劳累,每年春夏秋冬不间断地放生,这是精进度;放生过程中,没有什么其他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静虑度;通过念咒语、念经文加持所放众生,为其播下解脱种子,或者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摄持放生,这是智慧度。

按照阿琼堪布的观点,不但闻法者应具足六度,传法者也同样如此:不怀有求得名闻利养的奢望而讲经说法,即是布施度;对他众没有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等行为,即是持戒度;自己能接受甚深法义,闻法者屡屡询问也不嗔不恼,即是安忍度;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不厌其烦,即是精进度;心专注佛法的词句和意义,即是静虑度(讲法者肯定具足禅定度,心若没有专注,一堂课肯定讲不下来。听法与讲法比起来,讲法时更容易专注。听法则不像这样,身体虽在闻法行列中,心若一直杂念纷飞,非法的念头此起彼伏,除非别人有他心通,否则根本看不出来。所以,听法者像芒果一样有四种类型,有些人外表很专注,内心也很专注;有些人外表特别专注,一直盯着法师,心却早跑到外面去了……然而,讲法者如果稍微不专注,口中无法滔滔不绝地讲出来);通过三轮体空、如梦如幻的境界摄持讲法,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即是智慧度。

总而言之,不管听法、讲法,还是放生、念佛,做什么样的善事,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作为听法者,还要认真依止其他威仪。如《毗奈耶经》云:“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其中讲了对几种人不能传讲佛法,我们也应依此观察,看自己是不是合格的法器。

对哪几种人不能传法呢?

1、不敬: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世间人学习文化知识,尚且要懂得尊师重道,出世间佛法更需要恭敬才能获得。

2、无病而覆头:除非是有病而特殊开许,没有病的话,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能传讲佛法。

3、持伞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当然,如果上师特殊开许倒可以,否则,不管太阳再强、雨再大,也最好不要持伞。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经,大家在草地上听课时,有时上师开许持伞,有时不开许,故意让弟子苦行。记得以前在五台山东台顶,上师如意宝讲《文殊大圆满》,有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上师不开许打伞,说:“现在是夏天,小麻雀在外面都不会冻死,你们最好不要打伞,也不要用披单蒙头。这样听法,象征着对佛法的恭敬!”于是大家全身淋透,一直在那里听。现在人可不是这样,上师讲法的时候,若下大雨却不让打伞,肯定抱怨连天,觉得上师太不慈悲,孰不知这是对佛法的恭敬。

4、持杖:拄着拐杖。

5、持兵器:手拿兵器。都是不恭敬的行为。

6、缠头:缠着头的人面前,也不能讲法。

《入行论》云:“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这个偈颂跟《毗奈耶经》的教言基本上相同。

所以,听法一定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否则过失非常大,甚至会成为堕入旁生之因。以前也讲过,这样来世会转生为鹦鹉。汉传佛教的《梁皇宝忏》中也说:“闻说法语,心不采,后生长耳驴中。”意思是说,听到了正确的道理,心里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不想依法修正自己,这种人将来要去做习性倔强的长耳驴。又云:“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听受佛法时心不专注,甚至在下边说三道四、交头接耳,一会儿发信息,一会儿吃瓜子,一会儿偷偷地聊天:“哎,最近身体怎么样?来来来,我们开个‘小会’,那边讲什么不要紧!”——我们学院是正规佛教道场,一般没有不如法的现象,而外面人在听法的过程中,通常会有很过分的行为。如此扰乱他人听法,将来会堕为耽耳狗。《赛美经》中还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个人假装听了三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规规矩矩,可是心不诚,始终怀有杀生、偷盗等恶念,最后堕入地狱,感受寒热等苦。其实闻法对每个人来讲,是希望自他得到利益,并不是想依此堕三恶道,故而务必要如理如法。

以前讲《三戒论》时也讲过,对具不如法行为的二十六种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伞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说法,否则犯恶作罪。可是,现在有些人真的不懂,个别法师讲课时,自己戴个小小的帽子,下面每个人也戴一个帽子。假如法师是位比丘,那么有多少个人,就产生多少个恶作罪,这非常不值得还有些地方的人穿着鞋听课,也是需要遮止的。这并不是藏传佛教标新立异,而是《毗奈耶经》的观点

可惜很多寺院的法师,没有正规地闻思过,对这些道理不一定懂。所以,现在有这么好的因缘,希望法师也好、居士也好,一定要好好学习。有时候看一些信众的行为,就能推知他有没有听闻过佛法,如果行为很有规矩、修行很有次第,此人肯定以前闻过佛法。而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从来没有听过法。所以,闻法时调整威仪非常重要,不要依靠佛法来造恶业。

这以上讲了不能做的一些行为,下面讲应当做的行为:

《本生传》中云:“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要怎么样做呢?

坐于极下地”:传法上师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闻法弟子应坐得比上师低,不能与上师平起平坐,也不能让上师坐在矮矮的小凳子上,自己则坐在高高的豪华沙发上。现在有些人听课时,把电脑或电视放在地上,自己在高大的椅子上,居高临下地接受佛法,看起来很不舒服。虽然那不是真正的上师,但上师的图像在里面,还是要有一种恭敬心

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大经堂讲法时,一部分道友坐在左边台阶上,位置比上师高,上师显现上很不高兴,批评道:“你们都坐得比我高,那我没必要传法了,你们给我传法吧!《毗奈耶经》是怎么讲的,你们没有看过吗?统统给我下来!”

因此,外面的道友依靠电视听法时,如果有条件,最好是坐在地上。但若脚不方便、身体不太好,或者房子实在特别小,没有地方坐,个别人坐在沙发上也可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观察过失和功德,看你们行为如不如法,有没有戴帽子?有没有穿鞋?坐得怎么样?……这些都要值得注意。

“当具温顺仪”:听法时应具足温顺、调柔的威仪,杜绝暴躁、不如法的行为。

“以喜眼视师”:以欢喜的眼神看着上师。但也不能过于欢喜,一直咧着嘴笑,上师在那边讲课,你在这边嬉皮笑脸,甚至还对上师使劲招手——上师正在讲课,招什么手啊?你如理如法地在下面听就可以了。

“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犹如饮用甘露般接受法义,津津有味地专心谛听。

《父子合集经》中有一句话:“善巧方便说法师,能示真实无为道,志求寂静菩提者,应当恭敬常亲近。”这个教言我非常欢喜。具有善巧方便的善知识,能宣说真实的无为道,作为志求寂灭菩提的人,务必要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

本来还有好多内容要讲,但时间不够了,算了,只好让它永远消失在我智慧的法界中了,好可惜噢!

2 对比

对治

前行广释–忏悔

对治:《前行备忘录》中说,倘若破了戒律,一定要如理加以忏悔。一开始受戒就没有失坏过的人,是树立佛陀法幢者,又是摧毁魔幢者;即使失毁了戒律、但能如理忏悔的人,也是树立法幢者、摧毁魔幢者。

在这个世间上,有些高僧大德、护法居士,不管是别解脱戒、菩萨戒,一直没有毁坏过,这种人就像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非常清净,来世会直接前往清净刹土。而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戒律有所损坏,但自己有惭愧心、后悔心,后于相关所依面前又再次受戒,这也属于具戒者。否则,戒律毁坏若一直没有恢复,就不可能有真实的修行机会。

前行广释辅导–忏悔

当然这个情况我们要分析,为什么这个叫断缘心呢?完完全全毁坏了戒律而且没想忏悔,肯定是没有办法解脱了。或者说破戒本身的状态不修复的话,肯定是无法解脱的。比如小乘的别解脱戒律毁坏了,是不是就完了呢?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是出家别解脱戒律,毁坏了之后很难再通过仪轨重受了。

破戒和破见

那么居士戒呢?上师有些地方讲了,如果居士的根本戒律失坏,以强烈的后悔心忏悔之后还是可以重受的,这种说法也是有的。当然即便是出家的戒律失坏了,但是没有失坏见解的话,还是可以忏悔。所以在《四百论》当中也讲,破戒和破见,这二者比较起来,破见的过患更大。见解失坏了你都不想忏悔,这个就非常麻烦。如果你只是破了戒律,因果正念还在,只因为你烦恼粗重而破戒。烦恼粗重破戒和不相信因果是两回事,你知道这个不对,但是你的烦恼太重了,控制不住自己而破了戒律,但是你的因果正见还在,还可以忏悔。有些地方也是这样讲。

那么为什么此处说所毁坏的戒律,就成了断缘心了?就成了解脱灯灭了?毁坏戒律之后,没有去认知到它的过患,没有真正地忏悔,这个时候就会真正的断缘了,就没办法获解脱了。这里我们要了解,一方面我们对戒律要认真地守护,另一方面如果违犯了戒律的话,应该依靠各自的传统来忏悔。别解脱戒律通过别解脱戒律的忏悔的方式,菩萨戒通过菩萨戒的忏悔的方式。

当然最好是平时好好地去保护正知正念,不要违犯戒律,不要退失菩提心。这当然需要大量工作来保护戒体。平时要做很多的准备,要发愿、要闻思、不断地去内观。如果发现可能对自己的戒律有害、对菩提心有害,就尽量开始调整,这样是非常好的。

如果是犯了戒,就马上通过强大的厌离心忏悔破戒之过,如果有了忏悔还是可以的。因为法的力量还是可以完完全全清净破戒的过失。所以说毁坏戒律是断缘——断了解脱的机缘。但有的时候也是可以忏悔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忏悔的心。从一方面来讲,犯戒或者犯完戒之后不忏悔,都是愚痴心在作怪。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说忏悔是对治什么的?忏悔是对治愚痴的。所以说如果是你犯了戒之后懂得忏悔,那还是智者的行为。你知道这个不对,马上依靠如理如法的方式去忏悔,这个也是可以的。

前行系列 2

以上八种称为“断种性八无暇”,是自心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导致远离修法机缘。

此二类八无暇极易现起故,若不对此等谨慎取舍,则虽已得暇之体分,然在正法的作业上将堕入无暇之处,是故须知,此是人身于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

要知道,修法作为果,需要因缘积聚才会出现。因是自身的圣种性,缘属于内外的辅助缘,有促成的作用。如果因上失坏,或者出现辅助缘方面的干扰,由于因缘不聚的缘故,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机缘。机缘尚且不出现,当然更不会有成就。

两类八无暇是进一步在得人身的状况上考究,是否有修法的机缘。如果没有善加培植种性、守护种性,并妥善处理自己的内外助缘,就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状况。如是虽然获得人身,看起来也远离了体性上的八无暇,似乎得到暇的体分,自己也口称“我已得闲暇”,不管是大人物、小人物,座上的尊主、伞下的上师,或者住在静处的闭关者、修法者,乃至到处云游经营各种事业的人,他们从外表看起来也许非常体面,其实真正去探测内心,就修法的因缘来衡量的话,很多都是此处所说两类八无暇的状况。尤其当前更不乐观,按照嘉维尼固尊者所说,很多我们认为是占据优势的情况,其实都已被这些无暇的因素控制——表面在修法,内在并没有行于真实的法道。

如果没有在这些方面取舍,也没有在因缘上调正,这两类八无暇就特别容易生起,时时都有可能现前。应当承认自己是个凡夫,累世所造的因缘里有非常多的杂染业、破坏法的业、邪行的业等,它们时时都会现起。这些业风一旦吹起心就不自在,或者因缘出现身心就不由自主。再者,对于内心的很多恶性势力,也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它们一旦出现,自己就会被卷入无暇状态。虽然生为人身,而不是恶趣的众生,也不是长寿天,也不是边地和暗劫的有情,或者残疾者、具大邪见者等等,但实际上内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在正法的作业上还是会堕在法难当中。对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加以调整,即使得到人身,也仍然是在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懈怠”是指在修法上起不到推进作用,无论口里喊什么口号,因缘不具的缘故,无法起现修法的机缘。

进入法道的第一个关键是认识暇满。在了解体性的八闲暇以后,进一步必须了解如何远离两类八无暇。否则,所谓即生成就,也只能成为一种美丽的想象。这些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观察因缘、取舍因缘,来决定自身的修行道路。

前行系列 4

断种性的八无暇

断种性者:自相续与解脱、一切种智之道别别分离故,绝断种性,或者此八随一产生的话,解脱三菩提之绿芽成为干枯后,绝离解脱种性故,称为断种性。

断种性的八无暇中,首先解释“断种性”的涵义。具体而言,就是如下所说的“厌患小”等八种,无论产生任何一种,都会由于丧失生长、发展的力量而使解脱(包括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的绿芽迅速干枯。这就叫做断绝种性,处在丧失修出世道机缘的状况中。相对而言,上述“缘品”是从内外缘发生修法的障难而处在无暇中;而此“心品”则是内在自相续跟解脱和一切种智之道背离,以此断绝了出世道的种性。

失坏律仪之对治

失坏律仪之对治者,真实了知引起堕罪的四因后,别解脱四根本中失坏一者,须守护其余三者,四者失坏则须如理忏悔。如云:“较于具戒骄慢大,坏者多追悔为胜。”是故,最初受律仪后不失坏,则是建立佛教胜幢者,也是摧伏魔幢者。倘若失坏而如法忏悔,亦是建立圣教胜幢者、摧伏魔幢者,因此不要无所谓而放置,须行忏悔。由衷忏前护后,及对其他具律仪者供养随喜,则自己将成具律仪。

失坏律仪无法上升人天而必堕恶趣,由此断绝修法机缘,因此必须加以对治。在真实了解引起堕罪的四因——无知、放逸、不恭敬和烦恼炽盛之后,观察自己,如果别解脱的四根本中已经毁坏一者,就要守护其余三者,如果四个都已经毁坏,就需要如法忏悔。如教言所说:相比具戒骄慢大的情况,坏戒者能多起追悔心较为殊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坏戒的情形就应当及时忏悔。因此,有两种人是树立胜幢者:一、受戒后不失坏当然最好,这是树立佛的教法胜幢,摧灭魔的法幢;二、万一失坏,若能如法忏悔,也是树立佛的教法胜幢,摧灭魔的法幢。因此,不要无所谓而放肆,需要尽早作忏悔。

再者,有两个因素可以使自己成为具戒者:一、以由衷的忏罪心和防护心来忏悔以往的罪过,并护持将来不再造作;二、对于其他具律仪者供养随喜,也会成为具律仪。所谓“供养随喜”,指所供养的是随喜,就是对具戒者供养自心的随喜,对具戒者口中赞叹、真实作随喜等。

菩萨的愿行二者随有失坏,于座之六分未过一分之前忏悔,不成根本堕罪,故须不过座之六分(中的一分)而忏悔。

菩萨戒的愿行两者若有失坏,要在一天分成六座的时间中,不超过一分之前进行忏悔,就不成根本堕罪。也就是说,一天分成六座,白天三座、晚上三座,总共六分。如果在某一分当中造下堕罪,到了第二个六分当中就成了堕罪,所以,需要在没有过一分之前进行忏悔。

殊胜的忏悔法

2018年1月29日新加坡

我们开始讲今天晚上的课。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的闻思修行,还有烧香拜佛,所有的行善,都一定要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这样做。有了这个菩提心,我们前天刚刚讲过佛陀的《吉祥宝所问经》里面已经讲了非常清楚了,只要有菩提心,其他的我们比如说戒律,受戒律,还有就是修行,可以根据我们每一个人的情况来做。只要有菩提心,然后一切都很好办,所以菩提心相当相当的重要。我们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为了这个菩提心,大家一定要奋斗,一定要努力,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今天我们听课时也要这样发心,我们今天为什么听这个课,首先我们是想,就是要下决心,一定要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当然这个不是短期之内可以做到,逐步逐步地,作为我们的长远的一个目标,可以作为一个终极的目标,让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为了让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我们下决心要成佛,为了成佛,我们听今天晚上的课,这样子发菩提心,然后呢,以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具备三殊胜。三殊胜,第一个殊胜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殊胜,做任何善事,都要专心地去做,用心地去做,第三就是要回向,这三个就叫做三殊胜。这个我们在《慧灯之光》里稍微比较详细地介绍过了,大家可以阅读,三殊胜,作为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尤其是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不能没有的,非常非常地重要,三殊胜非常重要。

今天晚上我们的题目就是一个最殊胜的忏悔的方法。那最殊胜的忏悔的方法是什么呢。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世俗谛的角度,从世俗谛的层面去忏悔,那怎么去忏悔,怎么样去忏悔才是最殊胜。另一个是从胜义谛的角度,那怎么样忏悔才是最殊胜。这样子两个方面,从两个角度给大家解释如何忏悔的方法。我们每一个人从无始以来,在轮回当中流转的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肯定是造了不少的业,身造业,口造业,以及意造业。我们造了很多很多的业,这是肯定的,那么这些业,这些罪过,现在我们可以忏悔。佛经也讲过了,佛经讲过,罪过它没有任何的优点,我们的杀盗淫妄这样子的罪过它没有任何的优点,唯一的一个优点是什么呢,可以忏悔,忏悔的话,可以能够忏悔得清净,那么这个就是杀盗淫妄这些罪过唯一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把它忏悔。如果忏悔的话,就能够忏悔得清净,那这个就是它的优点。那这样子,轮回中我们曾经也已经造了很多的业,那未来,我们也没有把握不再去造业,这个很难,这个样子的话,我们现在就是需要忏悔,这个是非常地,非常地重要了,需要忏悔。如果我们把这个忏悔做得比较到位,这样子的话,我们过去的这些罪业,就都完全可以清净,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方法,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我们今天在座的所有的人都用得上,这个方法我们都用得上,尤其是这个世俗谛,世俗谛的这个忏悔方法,我们大家能够用得上,然后我们专心地去用这个忏悔的方法,然后这个忏悔的方法,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平时我们做任何一件善事,都可以用来作为这个忏悔的法,诵经,持咒,然后闻思修行,包括烧香拜佛,都可以作为这个忏悔的法, 但是这个当中有几个是非常非常有用的,是佛陀针对像我们这样子末法时代,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能控制自己,不能不造罪,对这样子的人讲的,非常好的方法,这个方法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得上,而且是非常实用的,它的力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也许我们,可能很多人就难以置信,它的力量可能也许很多人就难以相信,就是它的力量不可思议,就是达到这种程度了。所以这个忏悔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忏悔的方法,那这个忏悔的方法就叫作《三十五佛忏悔文》,我们今天讲的是《三十五佛忏悔文》。

所有的忏悔都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具备四个条件就能把我们任何一个罪过都忏悔得一干二净,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今天讲的《三十五佛忏悔文》里面就包含了四个对治力,然后这个力量,这个四个对治力的力量,跟其他对治的方法比较, 它的力量真的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它到底有没有这么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们不需要有这样的疑问,这是佛,释迦摩尼佛亲口讲的,杀盗淫妄有罪过也是佛讲的,然后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这些罪业清净也是佛讲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一部分的佛讲的佛经,然后一部分的佛经我们不接受,我们没有这样子的理由。我们为什么觉得,这个方法会不会这么厉害阿,会不会有这么大的效果,功德?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不了解佛的功德,不了解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我们有些时候,会不会呀,会有这么容易吗。其实这是不容易的,为什么不容易呢,佛,这些佛比如说这里讲的三十五尊佛,三十五尊佛他们从他们发菩提心到最后的成佛,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们已经修成功了,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是比较容易的。比如说这个电脑,这电脑,高科技发明,研究,试验,最后推出了一个这样子的产品,那这个过程是成千上万的人就参与了,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但是今天已经有了这样子东西的时候,我们去用这个是非常容易的。比如说,三百年前如果有人说,我们可以一天从欧洲可以到达亚洲,那这样子的话,三百年前没有人相信,如果三百年前如果有人说,我们可以坐种地球的这边然后可以跟地球另一端的人聊天,那这样子的话没有人相信的,很多人觉得这神经病。但是现在这些在我们生活当中都已经是一个常用的东西,大家都已经接受了,大家都知道这个是可以的。但是,比如说我们坐飞机一天就可以从欧洲飞到亚洲,这个飞机已经有了,我们花点钱就可以,可是这飞机发明制造,这个研究过程那么我们可以看看飞机的发展历史,没有那么容易,花了很多很多时间,然后很多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受伤,身体受伤,经常受伤,那这样子今天,这么多人的付出,这么多人的努力,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松,只要有买这个票的钱,然后很轻松的可以从欧洲到达亚洲,亚洲可以到达欧洲,那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但是这飞机的制造这个过程没有那么容易,很多人付出,花了很多的时间。同样的,现在我们有了现成的佛的这个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也就是像一个高科技产品一样,这些佛,三十五尊佛,从发菩提心到积累资粮,最后的证悟,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花了很多很多心血,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付出了很多很多,花了很多很多,因为他们的付出,今天我们用一个非常简单方便的这样子的方法把过去的罪过全部可以忏悔掉,这完全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不要不相信,这是可以的,佛讲的,然后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可以否定,这是完全可以的。

image-20211011233627771

《三十五佛忏悔文》佛经是怎么讲的?比如说《三十五佛忏悔文》当中,第一,就是南无释迦摩尼佛,释迦摩尼佛的这个名号,如果我们念名号,观想释迦摩尼佛,然后特别虔诚的心祈请释迦摩尼佛,帮我们消业,加持我们能够消除我们的罪业,这样子的虔诚的心念佛的名号,磕头,供养,磕头,那么这个能消除多大的罪过呢?佛经就讲,十一万大劫,十一万大劫当中所造的所有的罪过,立即就可以消除,可以清净。那么十一万大劫,一个大劫到底是多长时间呢?佛经里面有讲,但是没有一个非常非常标准的说法,但基本上是十二亿年,一个大劫就是十二亿年。十二个亿是多长时间,大家想想,就完全是一个天文数字。那么我们很多人觉得不太可能吧,十二亿这么长时间,这个当中所造的杀盗淫妄所有的罪过,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就所有都清净了,不可能吧,我想很多人会这么认为,很多人会有这样子的疑问。这个跟我们刚才讲的一样,三百年前觉得不可能,怎么可能一天可以从欧洲飞到亚洲,然后又从亚洲又飞到欧洲,这可能吗,不可能,当时人的想法是这样。我们现在不了解佛的力量,佛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觉得没有那么容易吧,这个是不是佛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这个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呀,念一声佛的名号,十二亿,十二亿才是一个大劫,然后这个当中念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这个一句, 还不是一个大劫,十一万大劫,十一万大劫是多少啊,这个我们比如说十二个亿就是一个大劫,然后十二个亿乘于十一万,那我们很多计算器这个算都算不出来,这么多数字,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我们所造的这些罪业真的说可以消除的。我们平时讲人身难得,为什么难得呢,平时佛讲的人身难得不是所有的人身,而是,能够懂得学佛,能够懂得学大乘佛法,这样子的人的人身才叫作暇满人身,暇满人身才是非常难得的,并不是说所有的人身都很难得。当然相对而言,所有的人的人身是难得的,但是佛讲,佛经常讲的这个人身难得,不是普通人,指的不是普通人,而是这个暇满人身。那么暇满人身它为什么那么难得呢,就是有这样子的机会。如果你愿意忏悔的话,这么一个轻松的动作,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把这么长时间当中所造的所有的罪过都可以清净,有这么好的机会,所以说人身难得。人身,之所以人身难得,就是因为有这么好的机会,这并不是说人有多高级,人吃的,住的等等比其他生命高级,当然不是了。天人的环境,天人的生活,就是比人的好成千上万倍,但是佛不会说,天人的这个人身,生命很难得,佛没有说天身难得,佛就说人身难得,难得的原因就是这个样子。

第一个,然后第二个仪轨,我们每个人手里就有一个《三十五佛忏悔文》。第二尊佛,南无金刚不坏佛。金刚不坏佛,有多大功德呢,也就跟佛,释迦摩尼佛是一样的功德,佛经讲,如果念金刚不坏佛的名号,就可以消除十一万大劫的罪障。十一万大劫,跟刚才是一样,十一万大劫大家算一下,我想我们一般的手机和一般的计算器是没办法算出来的,太多太多的数字,大约十二个亿,十二亿年,我们人间的,人类的这个时间算的话,十二亿年等于一个大劫,然后十二亿年乘于十一万,等于是多少,大家看看,这么长时间当中我们所造的所有的杀盗淫妄等等等等的这些罪业都可以消除,这个真的是不可思议的,我想我们连佛教徒都会觉得会不会那么容易啊,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刚才已经讲过了,我们现在就是有这么多现成的方法,我们现在去用这个方法并不难,就像这台计算机一样,我们现在去用它,不难,但是它的历史就是一个很漫长的,很多人的付出,这个并不是我们现在去用这东西,任何一个科技都是,它发明的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人就付出了很多心血,付出了很多时间,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一旦发明了,一旦这些高科技产品出来了以后我们去操作不难。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操作容易所以认为这个是很容易的事。没有啊,不简单,要制造这样一个东西出来是不简单的。同样的,我们念一声这个佛的名号,就可以消除这么多的罪业,有这么容易吗,那我们现在念一声这个佛的名号,是很容易,但是呢,这些佛这么长时间的发愿,那么佛的这些发愿和他们的发愿最后就是实现这个过程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不是那么的容易。所以佛在佛经里面讲了四个不可思议。四个不可思议当中,我们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的业力可以创造一个这样子的世界出来,这个确实是不可思议。然后是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今天我们念一声,释迦摩尼佛或者是金刚不坏佛这么一声佛号,就能够消除我们的这么多罪过,那是因为佛和菩萨的愿力,他们的愿力,愿力是不可思议的。还有,物质的力量不可思议。物质的力量不可思议,这个已经高科技让我们感觉到了物质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今天拥有这么多方便的东西,高科技的产品,因为是物质的力量。只要我们能够发掘,有这个技术,物质本身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然后我们为什么念一声这个佛的佛号就能够消除这么多的罪业呢?就是因为佛菩萨多愿力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很轻轻松松地把这么多多罪业可以消除,这个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第三尊佛,南无宝光佛,这个佛的名号可以消除两万五千大劫的这个罪过,为什么有些佛是十一万,有些佛才是两万呢?这个可能是佛的愿力有关系,我也不太清楚,应该是佛发愿的愿力有关系。如果能消除两万五千个大劫对这个罪过,那我们完全满足了,这么长时间。然后我们刚才讲的十二个亿,十二亿年再乘于两万五千,那这个等于是多少,这个数字又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

然后第四尊佛就是,南无龙尊王佛。念这个就可以消除八个大劫消除八个大劫的罪业。劫这个字,在中文里是一个外来的字,是印度梵文当中的一个词,这是一个数字,一个数量的单位。这个数量的单位刚才讲了,一个大劫以我们人类的时间计算,差不多十二亿年,十一亿九千多,差不多十一亿九千多,差不多十二亿年,可以说十二亿年。那这个十二亿年乘于八个,这个多少,龙尊王佛的功德就是这样。

然后下面的都是这个样子,这个我们到时候可以给大家提供或者自己可以在网上搜索,这都有的,我们可以搜索《三十五佛忏悔文》相关的这些资料,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可以搜。那这些我们象征性地给大家说一下,我们三十五佛的每一尊佛的名号有,能够消除多长时间的罪过,然后能够消除什么样的罪过,这大家自己看。如果我们把三十五佛一个个讲,时间可能有点来不及,所以大家自己看。大家一定要相信,这个我刚才讲了不要不相信,不相信的原因是我们认为这个太简单了,那简单就好啊,能够越简单越好,我们这么多的罪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忏悔不就好了吗,越简单越好。但是我们害怕会不会这么简单哪,这完全是可以的,这是因为跟佛菩萨的愿力有关系,所以佛菩萨的愿力就是四个不可思议力量的一个。四个不可思议当中的一个。物质的力量不可思议,这个在古代的时候我们不太感觉到,但现代真的感觉到物质的力量真的是不可思议的。那佛菩萨的这个愿力是不可思议,就是我们《三十五佛忏悔文》看到了,这个真的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每个佛的名号,功德不一样,有些佛的名号可以消除五无间罪,所有罪过当中没有一个是比五无间罪更严重的,五无间罪的罪过都可以消除的,这个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个忏悔的方法。这是首先我们要相信这个《三十五佛忏悔文》它的这个作用,它的力量,首先我们要相信它的力量,然后我们开始修,首先我想,到时候大家把,我们刚才象征性地给大家介绍了几尊佛的功德,然后其他的佛的功德大家自己去了解。先了解,然后这些都了解好了以后,然后我们用《三十五佛忏悔文》来忏悔我们的罪过。

那罪过我们怎那怎么样忏悔呢,那就需要有四个对治力,四个条件,那这四个条件我们去了解一下。四个条件或者是四种力量,我们比如说,我们把衣服洗干净也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同样的,我们把罪过忏悔干净,那就需要几个条件,需要四个条件。首先第一个,我们先是一个皈依,“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这个里面第一个就是佛,第二个就是法,第三个僧,佛法僧。这是皈依,首先这里有一个皈依。这个《三十五佛忏悔文》我们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三十五佛忏悔文》,那么这个前面的皈依,就是四个对治力当中的,四力当中的第一个叫作依止力,皈依就是依止力。还有下面的三十五尊佛也是依止力,我们依靠三十五尊佛来忏悔我们的罪过,所有这也是,三十五也是依止力。这个文字我们不一个一个地解释,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我们汉传佛教的这个课诵当中一个大家都普遍用的这个版本,我们今天用的是这个版本。其实这个版本跟藏传佛教的《三十五佛忏悔文》对照的时候,这两个版本有一点点出入。汉文版的版本里面就是少了几个内容,有几个关键的内容,但是没问题,文字没有,但我们心里可以这么去想就可以了。然后佛的,三十五佛的名号,臧文和汉文两个版本对照时稍微有一点点出入,但没关系,我们先暂时用这个版本。首先是我们皈依,然后呢,南无如来 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间解等等,这些都是佛的不同的名号。下面的三十五尊佛都有这样的名号,三十五尊佛都是有,每一个名号的前面都是有这些字,然后这里就开始是三十五尊佛。三十五尊佛,我们可以看一下视频。

(三十五尊佛名号视频)

好,这个就是三十五尊佛的名号和三十五佛的佛像。然后三十五佛的唐卡,没有办法看的很清楚,但是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网上看,我们把这些东西到时候提供给大家。三十五佛的佛像大家先去看,然后名号我们先学好,然后把三十五佛每一尊佛的功德了解好,这个完了以后,我们现在开始修行。那修行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观想,观想的时候,三十五佛要简单地观想,这样子观想。首先这个中间是释迦摩尼佛,然后释迦摩尼佛的左右前后四尊佛,然后这个后面,一层,二层,三层,这个莲花,这莲花有三十四个花瓣,每一个花瓣上面,我们观想一尊佛,每一个花瓣就观想一尊佛。中间是佛陀,释迦摩尼佛,然后这周边的就是三十四个花瓣上,我们观想三十四尊佛,这样子观想。观想的时候,我们首先就是要看三十五佛的唐卡,我们可以给大家提供三十五佛的唐卡的高清图,然后到时候大家自己打印,或者有可以请唐卡的地方,有这个《三十五佛忏悔文》的唐卡,到时候大家自己去请,或者是我们把高清的唐卡直接打印就可以。昨天我们讲过了,把这个佛像放在前面,我们两只眼睛很专心地去看,但是这三十五尊佛每一尊佛的身体的颜色,然后他们的手印,手里面的东西,这些都不一样,所有我们要把这么多的佛观想得一清二楚,有点难。所以简单的方法可以这样,我们把这个三十五尊佛,所有的佛,因为我们,这个时候我们是为了消业,忏悔,那忏悔的时候呢,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佛的颜色观想成白色,全部都是白色,三十五尊佛都是白色的,然后呢到时候高清图上面每一尊佛的手势,然后手印,还有就是手里面的法器到时候看得比较清楚的,尽量地观想得比较清楚一点。如果实在是观想不清楚,那我们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先看唐卡,然后把三十五尊佛的名号都背下来,然后我们心里想,这《三十五佛忏悔文》当中的这些佛菩萨,这些佛现在就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心里这么去想,然后也可以的,简单的方法是可以的。如果我们没办法观想得特别清楚的话,那就可以把这个三十五佛都这么观想。那观想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观想的方法,我们简单的方法就是这样子。三怙十四个花瓣,然后中间的花心上是释迦摩尼佛,其他的花瓣上观想三十四尊佛,然后我们心里,如果能观想得清楚,那就越清楚越好。实在是观想不清楚,心里想,现在我们观想我们的周边就是变成了一个像极乐世界这样清净的世界,然后在这个前面,自己的前面有一朵花, 这一朵很大很大的花,这个花就有三十四个花瓣,每一个花瓣上面就是一尊佛。所有的佛,观想,心里想,观想好了以后,这个就叫作我们讲的四个对治力当中的第一个对治力,就是依止力。我们把佛像观想清楚,佛像观想清楚,无论是观想得清楚或者观想不清楚,实际上,问题不是很大。那最关键的就是跟我们的信心有关系,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们祈祷的时候,我们以非常虔诚的心,非常恭敬的心祈祷的时候,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前面,有这种信心,那么观想不清楚根本就没关系的,这个信心才是最最最重要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佛,三十五尊佛就在我们的前面,就坐在我们的前面。这又很多多理由,有很多多原因,我们可以讲。为什么我们观想的时候佛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什么原因呢,也有很多理由讲,也有很多教证或者理证,证据,但是我们今天下面内容比较多,其他的课当中,我们适当地曾经讲过,大家可以去听可以参考。然后我们需要这样子的信心,信心才是最重要的,强大的信心,坚定不移的信心。

然后把佛菩萨都观想完了以后,最后就是,我们现在要看《三十五佛忏悔文》的原文,(这个原文从哪个地方开始就是开始是忏悔了,那在这个地方)“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这个时候,就是前面的三十五尊佛,我们想祈请佛垂念我,我们要向三十五尊佛现在开始忏悔了,请三十五尊佛垂念我,就这意思。“当慈念我”,就是我要开始忏悔了,那么三十五尊佛,请三十五尊佛留意,我要忏悔了。那么忏悔什么呢?“若我此生”,我这一生,“若我前生”,我的前生,就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这个生死轮回当中,这么长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从无始生死以来”,我们是从无始生死以来这样子生死轮转,轮回这以来“所作众罪”,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罪过,以十不善为主,五无间罪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罪,所作众罪。然后这些众罪,“若自作”,有些罪过是我自己亲自做的,比如说我们亲手去杀,亲自去盗,淫,妄等等,都是自己亲自做的,这叫作,“若自作”。“若叫他作”,有些是我们自己虽然没去做,但是我们劝别人去偷,杀,欺骗等等,让别人去做,我们安排其他人去做,那么这个罪过跟我们自己做是一样,自己做跟让其他人做是一样的,这罪过都是一样,自己造罪,或者是教其他人去造罪。还有就是“见作随喜”,比如说我们看到某一个人在杀,盗,这样子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地高兴,做的非常的好,就是应该这么去做,做得非常好,点赞,这个罪过那一样的严重。从无始以来,我就是自己做的,叫别人去做的,然后别人做的这些罪过,我心里高兴,这些都是,今天在三十五佛面前,我要做忏悔。“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这个物,物这个字就是要加在这前面。塔,就是说,比如说修塔,修佛塔的钱,修佛塔的钱财,后面的这个物,就是物质,财产。修,本来是用来修佛塔的,但是这个钱没有去用修佛塔,我就用到我的自己的生活上,这类的罪过。还有就是,若僧,本来是供僧的这个钱,然后我自己私吞,没有拿去供僧。这类的物质,财产,“若自取”,是我自己亲自去,把这些修塔的,供僧的,然后四方僧众的,比如说一个寺庙的钱财就属于这个寺庙的人,这个僧众的。如果说这个财产,比如说这个寺庙,任何一个僧人到这里挂单都可以,这样子的钱财,那就是十方僧众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挂单,可以在这里应供,可以在这里生活,所有这叫作十方僧众的财产。那么这个财产,我自己亲自去取,我自己亲自去把它当作我自己的,“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那这样子的罪过。然后下面就是五无间罪,五无间罪也是一样,自作他做都是这样子。然后下面是十不善,身造罪,语造罪,意造罪,十不善,是我亲自做的,或者是我让别人做的,或者别人做十不善这样子的时候,我不但是没有去劝,而且我还随喜,我还高兴,这样子的这个罪过。这个之前就是讲的是罪过它的本质,讲什么什么样的罪过,我现在要忏悔了。刚才讲的这些罪过,是所有罪过中, 比较代表性的罪过,然后除了这些罪过以外,还有所有的这些罪过,从无始以来,我造的这些所有的这些罪过,我现在都忏悔。对,这些是讲罪过它的本体,什么样的罪过我现在开始忏悔,后面就是讲罪过,这些罪过的作用。“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这个地方两个版本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版本可能也许不是这样子,我们可以这样子解释,也可以这样子去念,都没问题。“或有覆藏”,就是说我曾经造了罪,但是我不想让人知道的,“不覆藏”,我把我的这些造的罪公开了,给大家公开的,公开的,不公开的,大家知道的不知道的,反正我造的所有的罪,我今天来忏悔,就这意思。但臧文里面还不是这样子,没关系,我们先暂时可以这样子念。刚才前面讲的这些罪过,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从它的果报,从它的报应,因果报应,这个角度来讲,那么应该我堕地狱的,堕饿鬼道的,还有就是边地的,这个地方还有一个蔑戾车,这个是一个梵文的一个外来的词,意思就是说,实际上这个里面,在臧文里有八不闲,我们平时讲的暇满人身的八不闲,八不闲在汉文版本里只有几个,地狱饿鬼畜生,然后边地,边地下贱,及蔑戾车,蔑戾车就是边地,也是边地,但是边地当中,比如说不相信因果,或者不接受这些,什么都不相信,然后就是以杀盗淫妄,主要是杀盗依靠这些谋生的,这样子的族群叫作蔑戾车。那后面的这些,汉文的版本里面没有,臧文版本里八不闲,十八暇满当中的八不闲都有了,那这个里面只有这些,那么我们可以念这几个,其他的没有的,我们心里想就可以了,反正就是这些罪过,下一世让我堕地狱的,堕饿鬼的,下一世不让我得暇满人身的,这样子所有所有的罪过,我今皆,一切都忏悔,“所作罪障,今皆忏悔”,这类的东西,全部这类的罪过,今天我就来忏悔了,臧文版本里就是这样子,在这个地方,这个前面,上面的这个,“覆藏”,这两个,就在这个地方,我不覆,我不藏,我把这些,所有的这些罪业不覆藏,我把这个全部的罪过,在三十五佛面前发露,全部讲给三十五佛,把全部的我的所有的这罪过,都发露给三十五尊佛,然后我忏悔。就在这个地方,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在下面,但没问题了,现在内容这样知道就可以了。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忏悔的就是这些,忏悔的内容就是这些了。然后我们忏悔的时候四个对治力当中的破恶力,破恶力刚才已经讲了,就是我对过去的这些所做的所有的罪过我现在不覆不藏,我把我的罪过全部发露忏悔,我对这些过去所有的罪过,感到深深的内疚,后悔。汉文版本里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没有了,就从今以后我不再去造,做,这个里面就没有,但我们心里要这么想,臧文版本里面是有的,我想有可能这个后面当时的时候,翻译的时候,印度的这个梵文的版本有些时候会不一样的,有些时候翻译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问题的。这个我查了,汉文的《大藏经》就这么一个版本,没有很多版本,这个版本都是这样,所以也许就是佛教,汉传佛教的历史更加的长,就这么几千年,接近两千年这么长的时间中,佛经最早的时候也是要手写的,所以在这么一个漫长的历史这个当中,有些时候多几个字少几个字很正常的,如果有其他的版本,我们可以对照。如果有梵文的原文,那就更好,可以对照,那现在这些都没有的情况下,可以跟臧文对照,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四个对治力是必须要有的,尤其是更重要的就是后面。我们可以这么讲,四个对治力,四力当中有两个是最关键最重要,两个,第一个叫作破恶力,就是破坏罪过的,也就是对这个罪过有强大的打击,杀伤力最强的,可以这么说有两个,一个说我们对过去所做的罪过的这种后悔,内疚,深深地感到内疚和深深地感到惭愧,感到后悔,那这是第一个,这个已经有了,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个文字。

然后第二个,第二个最有效果的,第二个是什么,就是从今以后我们不再去做,我现在就把这个断掉,从今以后不做,那这个版本里面没有这个文字,那没有文字我们念,如果我们诵这个版本的话,没关系,我们心里就这么忏悔。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子,曾经也讲过,有些罪过,我们曾经做过,但是现在我们完全可以下定决心,这一辈子我再也不去做,有些是我们可以这么做。有些我们曾经做过,但是现在也没有把握从今以后不再做,有可能我再去做,那么这类的怎么忏悔呢,那我们可以说,心里说,我尽量,我努力,我尽量地以后不再造,但是我不是绝对不造,绝对不做,这个我们也不能欺骗三十五佛呀。所有我们能真的是能够这一生,至少我现在是觉得我完全是可以放下,我从今以后不做,那这一类的东西,是我愚昧,是我无知,过去我造了这样子的罪,但是我,从今以后我坚决不做,好,这个就可以,非常圆满了这个忏悔。但有一部分呢,我知道这个是罪过,是不对,是不应该的,但是因为我现在也不是佛,我也不是一地菩萨,我有烦恼,所有我这个烦恼发作的时候,有可能再去造这样子的罪,但是我现在向三十五佛表态,我努力,我尽量,我只能这样子尽量,这也算,这也可以,也属于四个对治力当中的两个,这个也是可以的。那这句话这个版本里面就没有了,臧文里面有。这样以后,这四个就是叫作四个对治力,我们诵忏悔文的时候要具备四个对治力。

然后具体的方法,我们首先把佛观想,三十五佛观想,比如说我们在自己的佛堂,或者我们可以共修,大家可以一起共修《三十五佛忏悔文》,那共修的时候,我们可以大家一起集体忏悔,那这时候,我们就一个三十五佛的唐卡,开光,然后就放在上面,然后我们供供品,花,香,水等等,这些供品供上,然后我们大家,最最最重要的,这个时候,我们非常虔诚的心,以强大的信心,坚定不移的信心祈祷三十五佛,,祈祷就是一个,大家要记住祈祷,我们刚才就是前面觉得,怎么可能这么念一句佛号就清净了,不可能吧。其实也不是光是嘴巴念一句,还需要其他的,其他的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然后第二,我们向三十五佛磕头。磕头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大家在共修《三十五佛忏悔文》,向三十五佛忏悔的话,那大家这个时候要站起来磕头的。或者是我们在自己的佛堂里修的时候,如果方便,方便的话,站起来磕头,三个,七个,二十一个,或者一百二百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向三十五佛磕头。然后向三十五佛供养,供养就是这些花,水等等这些,但是最好的供养就是我们前天讲的就是我们对所有众生的功德善根随喜,然后这个随喜的功德,还有我们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等等,那这些是佛菩萨真正地非常喜欢的东西,是我们的菩提心,我们的慈悲心,这才是让佛产生菩萨欢喜的供品,并不是花,香。花,香,不是佛菩萨需要,而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的恭敬,佛菩萨的眼里,那这些供品实际上不是什么,但是我们凡夫的眼里,这些花,香,大家都觉得是很干净,很漂亮的,很美的,那所有我们美好的东西就是可以供佛。我们觉得美好的在佛眼里不一定是美好的,也许在佛的眼里,所有都是一样,所有都是美好的,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把我们自己认为是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供佛,这是我们对佛的恭敬,也可以的,但是佛真正喜欢的东西是,我们身上有什么是佛真正喜欢的呢,那是我们如果有慈悲心,如果有出离心,菩提心,那证悟空性,就更不得了了。这些才是佛菩萨真正喜欢地,还有我们的所作所为当中,佛菩萨欢喜的是什么,我们做的任何一个利他的事,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比如说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身体,就是去做的任何一个利他的事,这些都是真正佛菩萨欢喜的,那这就是最最最殊胜,最上等的供品。我们把这些供养三十五佛,那这个是非常好的。我们平时都有很多很多的法会,很多的法会是什么呢,很多的法会都不是这样子的法会,那么这种法会,《三十五佛忏悔文》的共修的法会,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坛城,坛城不复杂,就是有三十五佛的唐卡,然后就是有这些供品,就可以了,这叫作坛城。然后我们大家一起磕头,然后大家一起诵《三十五佛忏悔文》,一天,两天,三天,那这样子的法会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非常有意义的。还有一个就是,《三十五佛忏悔文》在藏传佛教里,大家都是非常重视,这个《三十五佛忏悔文》。所有的僧人都会念,然后在家人也会念,大家都非常地重视。人死的时候,也帮这个亡者消业。我们昨天讲过了助念,助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大家给这个亡者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为他消业,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还有就是临终的时候,临终的时候如果他还能听到一点点,那么我们把这个三十五佛的名号给他听, 这个时候如果这个亡者他心里有一点点对三十五尊佛的信心,那么他绝对是不会堕恶趣,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旁生,绝对是这样,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平时很多人觉得,我们没有能力利益众生,弘法利生,我们没有这样子的能力,其实我们是有能力的,有能力,问题是我们不在乎这些,我们不在乎怎么样能够帮助到人,怎么样能够利益到众生。平时我们不在乎,如果在乎,那我们有很多的方法是可以利益众生,比如说我们在菜市场或者是屠宰场,这样子的地方,就是这么多的生命,如果菜市场有活的生命,那这样子对这些像鱼,鸡,鸭等等,对这些众生念三十五佛的名号,这个就是利益众生。我们以慈悲心念,没有任何的条件,无条件地去念诵三十五佛的名号,那么这个一定能够利益众生。我们平时更在乎的,非常在乎的事是,让我自己怎么样健康,自己怎么样延寿,活得稍微久一点,我们在乎的是这些。我们平时不太在乎利益众生,如果在乎的话,利益众生的方法非常非常的多。只要相信佛的语言,佛说的话,那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三十五佛的佛的名号,念给临终的众生听,那么有很多很多众生的地方我们去念,以慈悲心去念,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利益众生的方法。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子的共修。除了共修以外,我们每一个人,从今以后,前面每一个人的功课,功课当中,其实我们不需要念太多太多的咒,太多太多的经文,这个到时候太多了以后,每天要花很多的时间,最后又是感觉到这些都是压力,这样子以后,如果我们感觉到这些都是压力,那这个功德也就没有那么大。所以我们就选几个,在佛经里面选几个非常重要大经文,比如像《普贤行愿品》,回向的时候是最最最重要的,不能没有的,是无上的回向文,要念不能没有的,然后像《般若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所以般若波罗蜜多的精华,浓缩版,这个时间也不需要花太多,这个要念,然后就是像这个《三十五佛忏悔文》,我们每天都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都没有办法远离很多很多的这些罪过,那么这样子,我们每一天都在造罪,那我们也应该有。造罪,我们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了,有办法,我们很多时候也不小心,这样子造了罪,那么就是要有忏悔,那我们用《三十五佛忏悔文》来忏悔。那这样子,这个功课,虽然只有二十分钟的功课,或者是半个小时的功课,那么内容,意义上讲,非常非常有意义的,非常有意义,希望以后大家念《三十五佛忏悔文》,非常有意义。然后这个简单地观想的方法,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了,还没有一个一个字的介绍,这个我们以后需要多一点时间的时候,到时候可以解释。我们在一堂课里面讲这个是讲不完的,这个是忏悔的部分了。这个《三十五佛忏悔文》它本身就是一个用来忏悔的一个方法,这是忏悔,然后剩下的,这个佛经也叫作《三聚经》,三聚就是三个部分,就是三个堆积在一起的,三个部分,三个内容。一个就是我们刚刚讲的忏悔,这是它的主要的核心的内容,然后下面还有一个随喜,第二就是随喜,第三还有回向,那这个就在这个后面了,从这地方,“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也就是说佛菩萨垂念我,那垂念我,我向佛菩萨说什么呢,“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我要这样子表达,表达什么呢,“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未来的,然后下面的据说讲六度,六个波罗蜜,那我这一生说我以后未来的,所做的所有的这些波罗蜜,从布施开始,最后到无上智,无上智就是证悟空性。从布施到无上智之间的六波罗蜜多,这个所作所有善根,现在的和未来的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我把全部的善根合集起来,然后我要回向,回向什么呢,回向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正等觉,我就是把这个所有的功德回向,我为了一切众生成佛,同时所有的众生,也能够跟我一起成佛,这样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回向,这个我们经常都讲,最后的这个说非常重要的,平时我们自己根据我们自己的想法,去回向的话,我们自己认为是非常了不起,非常殊胜的回向,但其实很多不可思议的回向,我们想不起来,我们不知道的,所以我们最好的回向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这一句话,“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过去的佛他们怎么做回向,现在的佛怎么回向,然后未来的佛他们怎么做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他们怎么做回向,我就怎么做回向。那他们怎么做回向呢,我们不知道没关系,反正他们怎么回向,我就怎么回向,这个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普贤行愿品》当中有两个偈,有两个偈颂是龙树菩萨说,这是《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文殊师利勇猛智,从这个开始,从这里开始,后面的两个偈颂,八句,是跟这个一个意思,跟《三十五佛忏悔文》这一个意思,文殊师利勇猛智,这以下的内容,也就是说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怎么回向,还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他们认为哪一种回向是最上等,最殊胜的回向,我也以这种回向来回向我的善根。这个八句,两个偈子的内容就是这样,那么我们,如果我们来不及做稍微比较多一点的回向的时候,我们就念《普贤行愿品》里面的这个八句,两个偈子,或者是我们就用这几个字,“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最上等的回向了,这种回向等于是佛的无漏的回向。无漏的回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证悟了空性了以后的回向,我们平时如果不回向的情况下,我们的很多善根,比如说我们的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嗔恨心,抱怨,仇恨,这样子的时候,过去的这些善根一下子毁掉了。这也是很公平的,比如我们过去造了再大再大的罪,比如说我们一有了菩提心,慈悲心,一下子全部的罪过会消除,同样的,我们内心当中有这么严重的烦恼的时候,我们的这些善根也会毁掉的,这个就像电脑的病毒一样,这个病毒一进来了以后,很多东西,很多的程序,都受到破坏一样,我们的这个曾经的善根都一样,但是回向了以后,尤其是做了这种回向,从今以后我们的善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到破坏,这个回向是非常地重要了。今天我们这一堂课,如果没有学到其他任何东西,只学到了最后的这几句话,也就值了。平时我们学大乘佛教有很多很多的善巧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我们积累福报的时候,也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积累很大很大的功德。然后忏悔的时候,也就是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把很多很多的罪过都消除了。那么这个就是简单到什么地步呢,简单到就是无法相信,无法接受,这样子的地步。今天我们刚才讲的就是这些,但是我们回头一想,这些物质的力量,高科技的物质的力量,过去的人们想不到的这些事情,就是完全是就可以的。那从这个角度一看也就是有可能,佛已经很早以前就讲过,四个不可思议了,物质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今天这些网络通讯,还有交通,这些过去的人根本不敢相信的事都已经实现了,那么这些都是物质的力量不可思议的,力量的一个表现。那我们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方法积累这么大的福报,然后消除这么多大罪过,也是四个不可思议当中的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四个不可思议,刚才我们讲的这三个当中,然后咒语,咒语的力量是不可思议,比如说我们念各种各样的咒,比如说念六字大明咒,然后比如说大悲咒等等,咒语的力量不可思议。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咒语的力量不可思议,物质的力量不可思议,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四个不可思议。因为这四个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平时觉得不太可能的这些东西都是可能的。然后这个物质,如果高科技的技术一直都这么往下发展下去的话,然后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这物质的力量就是不可思议,只要有这样子的技术,完全能变成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东西,这个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讲过,这就叫作四个不可思议的,那么其中,比如说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比如说一个人,杀盗淫妄这样的罪过,都不会影响到,影响往生,只要以虔诚的心念佛,然后一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两个,非常简单。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阿弥陀佛,念佛,另外一个,就是非常渴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两个,有这两个完全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很多人讲,有这么简单吗,比如说杀盗淫妄,比如说一个人一生都是一辈子都是杀盗淫妄,他没有什么果报吗,那就可以这么轻松的就可以走了吗?不是轻松的,我们看起来很轻松,人家阿弥陀佛他付出了多少的心血阿,所以这个不简单。我们现在就是有这样子现成的东西,所以我们觉得很简单,其实不简单,阿弥陀佛在这个上面付出了很多,所以,当然我们现在很简单,这我们刚才讲的一样,像飞机,计算机,电话,我们把这个电话一拿起来给地球另一端的人聊天,多简单哪,但是这个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研制的过程,研究制造这个过程没有那么容易了,其他人付出很多很多,我们现在就这用他们的成果,他们付出的成果,所以我们认为简单其实不简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我们现在就可以直接可以用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就是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不需要付出,我们有这个福报,现在直接就可以用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像我们坐飞机从欧洲一天就可以飞到亚洲,那我们现在有这个钱去买机票,那么就可以享受这个科技的成果,直接就可以用这个成果。但是这个成果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成千上万人的付出。成千上万人的付出,不可能天下掉下来一个飞机,那这个就是这么一百年的历史当中很多很多人付出了很多,最终我们现在就是有福报去享受它的成果,直接就可以享受。同样的,像今天我们学到的,《三十五佛忏悔文》,还有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这样子,我们很多时候,人身难得,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难得,现在我们这样子看起来,真是,难得是有道理的。就是我们有机会直接享受他们的这么多佛菩萨愿力的成果,有这样子的机会都不容易啊,这个很难。这当中,不仅仅是阿弥陀佛,三十五佛,他们付出了很多,我们自己也付出了,如果我们没有付出,为什么我们有这个机会,为什么其他人为什么没有呢?我们上一世,或者多世累劫中积累了很多的福报,才有今天的机会,所以我们也不容易的。那不容易, 阿弥陀佛不容易,三十五佛也不容易,我们也不容易,这个不容易的结果我们现在应该要去做什么呢? 就是要珍惜,珍惜这个不容易的机会,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这就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不要想太多了,可不可能啊,会不会啊,这个有那么简单吗,那这些因果上面,佛就知道它的前因后果,我们不太清楚,我们就这样刚才推理的话,至少觉得有可能是这样子。这个有可能的 话,我们也感觉到了我们的人身确实是不容易,不简单,来之不易,真的是难得。我们就这么一点点的付出,一点点的努力,就可以把这么多的罪过都消除了。这个是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念诵,希望我们从今以后,最好是每天念,如果不能每天念,那每一周有空的时候,实在不行的话,那就尽量,就是我们刚才的这种说法,尽量。

这最后就把前面的全部的内容,就归纳,再总结,总结性的一个忏悔。 还有这些随喜,“众罪皆忏悔”,我们把所有的罪过今天来忏悔。“诸福尽随喜”,所有的福报,佛菩萨的福报,我们自己的福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福报,我们都随喜。“及请佛功德”,请佛,这个里面有两个意思,我们请佛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些都在这个里面。“愿成无上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佛。“去来现在佛”,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所有的佛,“于众生最胜”,最殊胜的,所有众生最殊胜的,“无量功德海”,像大海一样的功德,我们随喜,随喜了以后我们回向,然后“我今皈命礼”,然后我们皈依,然后就是顶礼。这就是《三十五佛忏悔文》了。

《三十五佛忏悔文》今天我们没有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然后两个版本,臧文的和汉文的版本对照,应该是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但是这个我们今天也来不及,但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今天先暂时用我们普遍汉传佛经现在用的这个,这个我们继续用,然后呢,四个对治力当中我们需要补的,我们心里这么想就可以了。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藏传佛教的忏悔文,可以再翻译另外一个,这样就两个版本了,一个是本来原有的这个版本,另外一个是藏传佛教翻译过来的版本。那么到时候自己喜欢念哪一个版本都可以的,也可以继续念这个版本,这个比较就是这么几千年的历史,继续念,然后如果有其他的版本,到时候我们可以对照,如果能够找到梵文,梵文的《三十五佛忏悔文》的原文对照,这是最好了,这也有可能,现在找这些资料也是比较容易,但是现在很多的佛经的梵文的版本已经没有保存了,能不能找到不好说,如果有,可以对照,重新翻译。那么这些都不成功的话,可以根据臧文翻译另一个版本,这样子就两个版本,大家喜欢念哪一个版本都可以,先那先暂时我们就用这个版本就可以了。希望大家高度重视《三十五佛忏悔文》,这个对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需要,第一个,我们很容易做到。

好,这以上是我们今天讲的世俗的忏悔的方法。最后胜义谛的忏悔方法。我们忏悔了以后,我们观想前面的三十五佛。前面有三十五佛,然后慢慢地从边边上,我们刚才这里有一个三十五佛的图,从这个边缘上,这个莲花瓣有三层,每一层都有十个花瓣,从最外面的这一层就开始化光。化光的意思,这些佛和这些莲花都变成光,首先它的边缘上开始发光,最后逐渐逐渐地都变成光,然后呢,最后剩下了中间的最中心的五尊佛。然后五尊佛,这四尊佛也就化光,最后融入到中间的释迦摩尼佛,然后释迦摩尼佛,最后也就变成了一个很小很小的光,就像我们的佛珠,佛珠上的一颗珠子这么小的光,然后这个光从我们面前的空中,直接融入到我们的心间。平时我们观想从我们的顶门,有这样子,现在不需要,直接融入到我们心间。融入到我们心间时,我们观想,我们的心跟佛菩萨的心,还有观想的时候,刚才忘了说了,观想的时候,三十五尊佛,还有就是我们把我们所有的根本上师,跟三十五尊佛,尤其是释迦摩尼佛,观想为一体。那这样子以后这个光,是三十五尊佛和我们所有的传承,以及我们的根本上师的智慧,那这个智慧现在跟我们的心融为一体。融为一体后,然后我们观想我们的心,也在法界或者是虚空,空性当中融化,融化或者消失。那消失了以后,现在只有空性和法界,没有任何的东西,这时候如果我们证悟了空性的话,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进入空性的状态,在空性的状态中安住,哪怕是五秒钟,一分钟,那么这个功德非常非常不可思议。佛经,大乘佛经,显宗和密宗都讲,最最最好的忏悔的方法,就是我们知道甚深的智慧,知道我们的所做的罪业,罪业的作者,我们自己,这一切都是不存在,叫作三轮体空。三轮体空,一切都是空性,体会到感觉到空性,然后安住在空性当中的话,所有的罪过一下子就清净。这是最好的忏悔的方法。如果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怎么办?没有证悟的时候,就我们心里想,这些万事万物,佛,轮回,众生,还有我们造罪的人,我本人,还有就是造罪的对象,还有就是罪过的本身,这些所有都是,是如幻如梦,都是一种错觉,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实际上我们的本质,就像虚空一样,永远都是这样子,心里这么想,然后呢,最后就把所有的这些念头都放下来,什么都不想,就在这个无念的状态当中停留,停留这么几秒钟或者是几分钟都可以。这个虽然还不是证悟空性,修空性,但是目前因为没有证悟,只有这样子,这也是非常有用的。这个完了以后我们忏悔结束,然后回向,如果有时间就念《普贤行愿品》,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就用《普贤行愿品》两个偈颂,或者是我们刚才的这个简单的回向,念一遍,这个打坐就结束了。

好,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最殊胜的最殊胜的忏悔方法,希望大家重视,高度重视。我们不造罪是不可能的,过去也是,现在也是,未来也不太可能,但是忏悔就在我们的手里,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今天我们讲的这个忏悔,这个忏悔的方法,这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每一个人都能够做,所以非常有意义,希望大家高度重视。我们最好每天念,光是念还不行,认真地去想,这个我们每一个人都请一个唐卡,三十五佛的唐卡,就放在佛堂里面,然后我们每次念,边念边磕头,这样子就几分钟,大概五分钟之内就可以做一遍忏悔,这非常有意义。希望大家要落实到我们的功课当中,要实践,要不然这个理论我们学了,到时候不做了,那也没有意义。还有一个,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法会,虽然我们的寺庙的有些法会,确实是带有一些商业化的手段,但是这个虽然是商业化的手段,但是这个法会当中就这么一个,一个环节,比如说我们的每一个寺庙都有很多很多的牌位,很多牌位都放在寺庙里面。那么对这些牌位,我们就花一个这么十分钟的时间,诚心实意的念一下《三十五佛忏悔文》,这里面已经有随喜了,已经有回向了,回向给这些亡者的牌位,那么这个也真的是值了,放在这个寺庙里也是有意义的。其他的法会有很多浓厚的商业化的色彩,但中间就有这么一个环节,那也不是没有意义了,也是很有意义了。所以我们对亡者超度的时候,对这个寺庙里面的牌位超度的时候,以及对个人的忏悔,这都是非常重要,这个文字已经少的不能再少了,就这么一点点,很容易,不花时间,这个是非常有意义,希望大家重视,希望大家去做。好,今天我们的课讲到这里。

Q&A:

Q:堪布,接下来的问题,跟金刚萨埵百字明咒有关,《三十五佛忏悔文》,还有《八十八佛忏悔文》有相关,所以就一起问了。

1)这三个直接有什么区别

2)功德哪个比较大

3)三种忏悔文,是分别对治不同的罪业吗

A:首先,这个之间有什么差别呢?比如像百字明的话,就是属于密法里面的忏悔的方法,然后它的忏悔的方法,跟密法的生起次第有关系,然后百字明,我们按照密法的方法去修的话,那就需要灌顶。平时我们去念不灌顶也没有问题的,就是这样子。然后这个《三十五佛忏悔文》是属于显宗大乘佛教的忏悔方法,那这个也有一个观想,刚才有一个观想,但这是不需要灌顶的。那它们就是有这样子的区别,那这些当中哪一个最好呢?这个真的不知道,我觉得都是非常好了,都已经非常好了。哪一个功德大呢?我觉得这已经功德够大了,不需要再大了。所以,这些都是非常好,像《八十八佛忏悔文》,还有佛经里面有很多佛经是,就是专用于忏悔的,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是有些,比如说密法里面,也有非常非常好的忏悔方法,但是需要观想,还有需要花时间,文字比较多,所以,至少我们,对初学者来说,我觉得百字明也非常好,《三十五佛忏悔文》功德特别特别大,但这两个要比较,一定要说出哪个一功德大,这个真的是不知道了。但是呢,这哪一个功德大不重要了,这已经非常功德大了,这就可以了,这样子我们就随时大家都可以用。所以我们有些时候,可以用这个百字明来做忏悔,有些时候用这个,那这样子的话,这个我们两边都有,两手准备,我觉得更好了。

Q:这三个忏悔文是分别对治不同的罪业吗?

A:没有对治不同的罪业,所有的罪过都是可以的。

Q:八十八佛包含三十五佛,它的忏悔对境更多,为什么不念《八十八佛忏悔文》呢?

A:当然可以念了,念《八十八佛》可能更好一些,但是《三十五佛》简单,然后观想这些也就简单的方法完成,很短的时间当中就可以完成了,所以,比如平时比较忙碌的人来说,这个《三十五佛》是非常好的,那《八十八佛》如果有时间当然更好了,应该是佛越多这个力量就越大了,人多力量大。

Q:灌顶后后悔了,是不是违犯密乘戒?请问用以上哪一个忏悔文会比较好?

A:比如说针对密法的,密宗的戒律,针对密宗里面的一些,应该说只属于密法的,比如说犯了密乘戒,那这些,《三十五佛忏悔文》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密法里针对这些罪过,讲得比较多的,像比如说金刚萨埵的修法,百字明,然后金刚萨埵的心咒,嗡班匝萨埵吽,这些密法里讲的比较多,比较有针对性,然后用《三十五佛忏悔文》也可以的。

Q:可以用播放机为往生者播放《三十五佛忏悔文》吗?对往生者有帮助吗?

A:可以的,念佛可以用念佛机,念佛机念《三十五佛忏悔文》,让亡者听到的话是有功德的,是有功德。但是人超度和念佛机超度是不一样,因为念佛机它没有慈悲心,它不会观想。我们超度过程当中,最关键的不是声音,这声音也是很重要,但是这声音源头,需要有信心,有慈悲心。所以日本就是是发明了一个机器人,机器人的和尚,机器人来超度,这个机器人它可以敲木鱼,敲钟,这跟日本寺庙里面超度的方法一模一样的,然后它也可以诵经。那么机器人的声音,它发出来的声,文字实际上就是佛经,那么这个佛经,无论是地水风火,机器或者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发出来这个声音,这个声音永远都是有加持。所以念佛机,机器人,它的这个声音有帮助。如果没有人超度的情况下,念佛机放在亡者的床头给他听这个《三十五佛忏悔文》以及其他的佛经,是有功德,但是它的一个缺陷,就是因为它不懂得发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等等,所以它超度就不如人的超度。但是有一个,比如说,佛菩萨,比如说像菩萨,真正证悟的人,菩萨,有菩提心的人,如果念佛的佛经,佛的名号,然后开始的时候,开始录音的时候,我们告诉他这个说用来做念佛机的,未来很多的亡者,或者是很多的被杀的动物要听,这样子的话,那他肯定会这样子发心,因为他有慈悲心,有菩提心,用菩提心的力量,然后念。那这个念佛机里面就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力量,这样虽然当时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在念,但是开始制作的时候已经有发心了,我觉得,我个人认为,这个跟其他的一般的机器人和念佛机不一样。那么我们现在很多的念佛机,一开始有没有这样子的发心不好说,但是如果我们要制作这样子的念佛机的话,到时候就告诉念诵的人,让他做好发心和回向,这样念的话那这个应该是有功德的。但是仍然不如活人,活着的人去超度,如果我们能找到有菩提心,有这样子的人,僧人,去超度是最好了,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这些也是可以用的。

Q:梦里的罪业需要忏悔吗?

A:梦里面的罪业其实不是罪业,但是它也是一个我们生活当中造罪的一种习气,一种串习,所以这也就是给我们透露了一个不太好的信息。所以佛经里也说,如果我们梦到杀盗淫妄这样子的话,那醒过来的时候,虽然这还不是一个真实的罪过,但是做一下忏悔是有用的。

3 珍惜

前行系列 3

死尽偷心

“偷心”一词,在古德教言里经常出现,按现代用语,就是投机取巧的心理,或者不想经由正当途径,却只想占便宜、走捷径、空怀幻想等的心理。既然是用“偷”字,我们应当感受到它的严重性和警发性。

毕竟,偷是不光彩的。它向我们表达了一种内涵:人应该以正当的行业进行清净的谋生并获取报酬。然而偏偏有人想要不必劳作就大发横财,这种企图不劳而获、非分获取的投机心理即是“偷心”。为什么要批判它呢?偷心是第六意识的伎俩,它和天理不符,和因果律不符,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表现,是业果愚的表现。不符合真理的缘故,结果只是造下恶业,让自己堕落而已。因不具足的缘故,犹如蒸沙煮饭般永远不可能出现果法。也就是说,除了积下一身罪业,不可能实现他不合实际的发财美梦,也不可能依靠捷径突然得到什么。

1、金刚句的流露

普贤上师不可能随便说话,他不是凡人,这一点从他境界中流露的诸多金刚语就不难有所认知。他断定地看到事实、看到真理、看到缘起的走向,所以说出来的话决定不同。它金刚一般的语言的力量、摄持度能将偷心顿时绞死,同时把行人推入正道。因此,我们要视他的语言为真佛传教,殷重地受持这一部法海中的奇珍。

2、倚天长剑

祖师的金刚句犹如倚天长剑,让偷心、机心、自以为是等恶心逃窜无地。尺度最高、长到天际的倚天长剑一旦飞下,能遍及所有范围,将所有不为人知的情况一网打尽,以铁定的缘起律,让我们没办法偷出去、逃出去、躲过去等等,这些都不可能,所以叫做“逃窜无地”,它能使行人生起深刻的定解,能够顿然摄持我们的心,并将其安置于真实的修道当中。学习这部法后,行人们会开始歇下偷心等,逐渐老实地听受祖师教导,成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这就是它的力量。

3、不善观十六无暇就全错了

祖师首先要把我们安置在善加观察十六种无暇上面。凡夫的心很顽固、任性、难调,不但其他人不易摄持,即使是自己都无法控制。无始以来的各种偷心、邪性、任性、自我主张非常强盛,成为我们内心王国中的最坏分子,而且随时准备溜走,丝毫也不肯肩负责任,常常是马上抗拒或者抵赖、躲闪、溜之大吉,这就是我们狡诈的心态。然而,祖师的倚天长剑飞来时它们一个也躲不过去。具体是怎样的呢?因为他的剑飞上去时飞到最高,飞下去时达到最低,上下范围全部周遍,让人无可逃逸、无所遁形。假使还有一分公正,肯服从道理的,就应当即刻投降,否则,斩魔剑挥下时无疑将碎尸万段。

祖师的剑时而飞到最高处:虽然你有暇满和行法的影子,但是连座上的尊主、伞下的上师、静处的修法者、游方的舍世者,自以为很不错的他们,也全部被无暇的因素所控制而落于虚假当中,并不是行在真实的法道上。长剑从上飞下,令人无有可逃之地。任何人再也不可能自以为是地说:我是尊主、是上师、是修法人、是舍世者。不必心存侥幸,因为这些也未必有暇。如果我们连这些都不是,就更不用心存侥幸。我们由此可以确定:在最初修法之前,不去观察十六种无暇之处就根本行不通。凡是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很高的人,只要没有善加观察十六种无暇之处,就全部落在盲昧当中,非常可笑。

“尊主”是指地位高、拥有权力,是作为统管者、领导者的一类,他们如果没观察十六无暇之处,连什么叫无暇都不了知,对于时时落在无暇当中就更不可能自知。此时,即使外在做种种事,但由于没有细致观察内在的等起、缘起,没有观察心的走向是否符合法道,这样也都是入于非法道。

或者,处在师位的人传讲过很多教法,如果没有检点自心,也往往落在名闻利养的耽著当中,落在希求恭敬、驰骋辩才、制造说法等种种自欺当中,很难走在真实的法道上。

或者,静处的修法者们即使如《前行备忘录》中所说,用泥封门闭九年关,即使专修高法大法,或对自我的评价特别高,妄想也大,认为自己闭关九年就可以飞出来,或者得到怎样的成就等等,然而心里想的是能得多少名利恭敬,也都没有丝毫意义。多少人都因为没有打下前行的基础,无法改变内在根深蒂固的习性,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结果根本不堪能修法,发现很多情况并不是自己能够把握。

人的妄想跟现实之间差距特别大。心如果没经过前行的调整,没经过一路的闻思修来开发定解,也没有寻找到问题的根源和对治的方法,却随意逾越基础法,仅凭自我感觉来修炼高法,认为自己如何如何。然而,文中“静处的修法者”结果如何呢?运气好的,九年后出关不出问题。但不免仍是保持世间心、老样子,只不过名气更大而已。人家也羡慕地说:那是闭了九年关的人!头发都那么长!同时,自己也放不下闭关静修者的美名,到处装出修法者的样子,便是被名所误。

再说,游方的舍世者也容易有伪装。内心毕竟没经过前行的整治,连暇满都没认识到,更没有使心入于道,但他可以美化外相,装得清净离欲、不接受供养。他还会以宿世的禀性,表现得不穿华衣、不进美食、不贪好房、不住家乡——我要四处游方。他执持一种游方舍世者的见解:我是闲云野鹤、行云流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其实是认为可以无忧无虑地到处化缘,不必料理种种事务,还可以到处旅游观光、过上悠闲自在的好日子,多么潇洒啊!如此一来,其实也很虚假,没有意义。

总之,有的人想当官、坐高位,于是成为座上的尊主。内在的名利心并没有转化,尊主的官位却可以变得越来越大,在佛教里的地位越来越高,做到佛教领袖、佛教主席等等。还有一类人想要做师父、做老师。然而,即使马上成为师父,内在的修行也没有任何进展,反而是名利心越来越强。还有的人说:我要闭关,崇尚修行。那么他也可以闭关,把自己关进黑屋子,但是心又何尝改变呢?没经过前行的洗练,没经过转心的串习,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他想伪装得更了不起。还有的人说:我什么都不要,我是舍弃世间的人,我不要权,不要地位,不要当师父等等。其实也有很多都是虚假,是图清闲,图自身不必负责任、不必担忧什么,可以到处潇洒走一回,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愿留就留,愿走就走,此地住一住,彼地玩一玩等等,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舍世者。

由此可见,名利之心无孔不入,外在伪装种种假相,内心却从来不肯转变,就如普贤上师所说:“全部也被此等无暇的因控制,似乎是在行法,却并未走在真实的法道上”,结果当然是寸步不前。

祖师的“倚天长剑”已经飞到最高处,我们就没什么理由拒不接受,因为无论自身如何,全部都可以被包括在其中。之后的结论就是:“在草率地入于法的影像之前,首先对于自己具不具足此等三十四种暇满的自性善为观察”。不观察就会落得这种结果,连自己的状态都不清不楚,不会理智地分析该如何调整、如何操作,虚假的忙碌到头来都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还不断尽自己的偷心呢?

4、内魔头和外伪善

“自以为好的”是表示自欺的心态或者过高的自我评价与观感,这一点应当注意把握。为什么说自欺呢?因为他以为好的,其实是不好。如果能如实看出不好,也许还会改正;以为是好,就会依然我行我素地伸张自己的想法。然而,自以为好的与实际却有一定的距离。实际当中都是按“缘起铁律”办事:有道上的因,便有道上的功德;没有道上的因,便没有道上的收获。

症结出在“自以为”,它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看法。我们的心如果没迷乱,当然是能无误照见万法;我们的心如果有迷乱,就不能正确照见,这便是最大的症结所在。自以为好的,比如觉得:“我非常擅长管理大众,我是个尊主”、“我在勤勤恳恳地传法,我是一位上师”、“我在兢兢业业地修持,我是个修法者”、“我什么也不要,我是个舍世者”等等,乃至人人都是这样以为。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凭表面假相论断,而是关键要看内心。此处普贤上师以恶辣的钳锤一直指向你内心的最深处,要把症结绞尽杀绝。

内心世界非常隐微,自己常常难以认清,难以掌握,这就是症结所在。没有经过前行一段一段地对于因果、对于缘起、对于苦乐、对于利害等进行清明地审视,人们的心没有不错乱的,否则也不叫做众生的颠倒心了。外前行可以横扫一切求世间的颠倒心,所以称为“四部退心法”,不但退出贪著今世的心,还能断尽贪著来世的心。

一切对世间的贪求全部是行于邪道,不是去往恶趣,就是去往生死,毫无出世法的内涵,这都是由于缘起尚未调正的缘故。等起不正确,做法不符合法道,就全部是非法,是走在虚假的道上。但是,有的人换汤不换药。“药”比喻那些深藏的心态,而“汤”比喻外在的包装、形式、做法。他可以表现为无上大法的形态,表现得清净、友善,或者纯一在修行等。实际上,扒开内心隐微的世界,就会发现大不相同。

不论是高层人士、清净人士,还是实修人士等,只要在前行的法道上没过关,一晃而过,忽略而过,或者藐视不顾,或者随便处理,就没有不自欺的。为什么呢?这不是凭假想就能跨越的事,颠倒心占据重要的位置,无数劫来的串习能那么简单就很快投降,并离开它心国中垄断的位置吗?不可能。实际上,从无始以来一直都是它在掌控。

可怕的是,它可以让人的外在表现出任何修法的样子,内里却是这种颠倒心在掌控,就如同手段厉害的掌权者,会把其他人推到前台,自己在幕后实际操作。看起来好像没有他的位置,似乎已经消失于政坛之外,但实际上外头出场的人只是他的傀儡。同样,外在表现出非常好的尊主、上师、闭关者、舍世者等行为,内心却是烦恼贼子在当权、在操纵,岂不是很危险吗?而且成为“似乎是在行法,却并未走在真实的法道上”。再者,以此颠倒心幕后操纵,所产生的必定都是落在非法里的无暇因素。我们应当如是理解金刚句每个字的深刻涵义。

心国里既然是颠倒心掌权,就不是凭着粗略的幻想、投机心理,或者随意逾越的任性状态就能解决的,此时必须通过前行法。如果仍然自以为是,就表示着不愿意改,这种旧习其实正中颠倒心的心意,它当然最为欢喜:反正可以蒙混过去,再多搞些外头的花样也没问题,去修什么高法、大法,做各种清净行为、高大表现都可以,我就在幕后操纵。

如果没有粉碎内在掌权的颠倒心,就绝对是随波逐流地虚度一生,不断地欺骗自己而已。祖师说,“在草率地入于法的影像之前,首先对于自己具不具足此等三十四种暇满的自性善为观察”,观察自己是否具足三十四种暇满自性,观察内在的缘起到底受谁掌控?如果是无暇因素掌控,就必定是无论如何都修不成,因缘不具的缘故。因此,我们一直在强调善观缘起的重要性。

何谓“法的影像”?其实是表示它不是真实的法,只是装样子、做表演,表现出如何如何而已。龙多上师教诫我们调整等起时曾说:狗沿着人的脚印走,但也不是人走的。任何一个法都可以伪装,没有出离心可以伪装有出离心的样子,没有菩提心可以伪装有菩提心的样子。口里可以诵念,表情可以伪装,但内里压根没有,甚至舍己利人的善心都丝毫也发不出。别人稍微碰一碰,他马上表现出非常大的自我保护,绝对不肯吃亏。同时也是一毛不拔,凡是损害自我利益的绝对不干,其实内心哪有什么舍己利人、为众生服务?何其狂妄,何其自欺。法的影像可以伪装,发心的偈颂可以诵念,但是祖师一语痛陈:等起没修到量,念十万遍都没用,因为发不起相应的善心。外在也可以装出皈依的样子,然而实际根本不敬三宝。

现代人的表演技巧更熟练,社会风气经常教导人如何伪装。所谓的服务、微笑、恭敬、谦卑、少欲、修行、清净、超越……什么都可以装样子。参加各种大型活动、大型修法、密宗仪式,穿怎样的服饰,拿怎样的法器,口中念诵什么,只要有些模仿能力就可以全部做出来,但是内心毫无改变,还是一样的自私、任性、自由主义、自我表现、自以为是,或者成天混日子、搞名利而已。

外在极其贤善清净的这些伪装,是受着谁的掌控?我们一定要找出这一点。如果没有把后台老大拿下,没有把昏君、暴君般的自私、残忍、狡诈心拿下,心国如何能够太平?如何能走上正道?我们只有通过前行的步步修持改造自心。所以说,在草率地入于法的影像以前,要善观自身具不具足暇满的自性;这又必须提前仔细了解、认识什么是三十四种暇满的自性。

很多人活在自欺当中,听说《前行》要学修好几年,就浮躁不愿意,甚至有的法师也认为讲得太广,是不是应该忽略过去。然而,如果不进行如此细致的观察,我们扪心自问,有几个人认识三十四种暇满?几乎都活在自欺中,活在烟雾弹中,活在假想泡沫或者混混而过的状态,巴不得赶紧讲过去,或自己不用去听。但是盲修瞎炼能成就吗?只是说一些狂想、不理智的话有什么意义呢?除了真学、真改,其他根本不可能。在铁定的缘起律面前,不必以为还有什么占便宜的门道,或者能让自我驰骋意识、自由任性的门道。因此,祖师才要用倚天长剑把行者心中任何打小主意、搞小动作等的机巧心全部荡除。

5、依缘起律认定

普贤上师还要我们对于“此等暇满功德中,仅缺一个,也没有修真实法的缘分”这一点发起定解。他的倚天长剑忽而飞到最低处、最细处,让我们看到绝对没有什么能够逃出缘起律的罗网,从而断绝我们的偷心。在缘起铁律的罗网下,毫无情面可讲,具理性者如果看出这一点,也就不难发现偷心派不上真实用场,从此甘愿歇下偷心,老实修前行。

祖师的倚天长剑是如何飞到最低处、最细处呢?首先是挥到最低,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世间暂时要做的做饭、烧茶、开车等小事,是不是要积聚众多因缘缘起才能成办呢?是不是缺少其中的一点点就根本没办法做下去?比如划火柴点火的小事,缺少磷片能行吗?缺少火柴头能行吗?缺少手能行吗?缺一个也不可能出火。

最低是如此,最高处如何呢?长久大计的修持圣法,要从菩提道最初一步步走到成佛,如此长远的大事全部都要依靠暇满的功德或者条件来完成,缺少了根本条件能行吗?好比飞机要飞到千万里之外,缺少它最重要的部件能飞吗?中途能不出问题吗?能顺利飞到千万里之外的远方吗?不可能。我们内心一定要对此确定,之后死尽占便宜的偷心,或者歇下逾越次第、任性而为、随意创造,或者按妄想来办事的种种颠倒机制和心理。这才是目前最重要的着手点。

再从最低来说,对于一位行路者,烧热茶当然是件小事,但是茶叶、器具、水、火、柴等因缘中只要有一个没有积聚,也没办法做成。缺火能烧茶吗?没有柴行吗?都不行。没有器具也同样不成。我们对此进行观察之后,不需要别人强迫,就能理智地发现,因缘不具不必忙,没有火时也不必拼命妄想:热茶快快烧出来啊,为什么两个小时过去了,火还没有燃起?为什么两天过去还没燃起?不是说十分钟就能烧成吗?为什么还不出现热茶?于是失望、绝望,怪你、怪他。正确的步骤是提前检查因缘,此外的徒然幻想、到处抱怨根本起不到作用,没必要蛮不讲理地说:我柴架得这么多,水这么干净,器具也不错,为什么不出现热茶?原因在于,即使只缺一种因缘,其他因缘积聚再多也不可能出现任何果法。

有人会说:我花了五十年工夫精进修行,为什么还没有出现成果?

回答:五十年都是处在缘起愚的状态,以愚痴的缘故,必定毫无效益。愚痴只会让人苦干无数生世也丝毫不出成果。这时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愚痴,不明缘起律。盲目任性地随意操作,再精勤长久又有何用?只有冷静下来,遵从缘起律、天理、内心法则,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幻想或者天天抱怨、跨越次第。很多现代人看起来是在修祖师的法,实际却成为修自我的法,他编出一套适合自己口味与喜好的所谓修法,甚至随顺一时的心情来修,怎么可能修行成就呢?

在成办烧茶这件事上,也是要具足各分因缘,比如,没有火的缘故,烧不成茶。其中的每一分因缘又是由很多因缘积聚,一分不具都不成。假使没有火绒,如何能燃烧?于是,也不妨以相反的次第来说:火绒不具足,因缘不具足故,火不燃烧;火不燃烧,因缘不具足故,热茶不会出现。

哪怕是烧茶小事,都能促使我们从细到更细微地一路观察下去。因为万法都是因缘生,一切都处在缘起律的支配与控制下。如果违背这一法则,只想凭着自我意识修行,到头来终会发现根本行不通。

总之,随顺法道,唯一按照法的规律去做,才是理性的顺法者、修法者;在第六意识编造、设计、创新、随意组织的路线上,只要不符合法道、不符合缘起律,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我们应当如是确定地认知这一点。

祖师说“纵具其余一切,也丝毫无义”,少一种因缘,再如何忙都毫无意义,由因缘不具故。如果对此仍不冷静,不肯回头,就注定还要盲干无数世。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在缘起上是一分一分地积聚而出现一部分因缘,之后又积聚,于是再出现一部分因缘,是如此逐次地出现。

要想走上解脱道的心路历程就必须修持前行。对于其中三十四个暇满的自性,每一个都要观察。如果不懂八无暇,如何了知自己脱离无暇?又如何修持欢喜心?对于差别的十种圆满——五自满、五他满,也都要一条一条地透过理由认定,否则如何能确定自己具或不具?也就是说,文中的“故”字很重要,差别相很重要,否则我们难以进行观察。例如,没有“故”,如何知道具不具?没有差别相,又如何知道是哪方面的条件?每一个细分都没有显现,圆满的总相又怎么可能显现?圆满、缺陷二者又该如何区分?

十六无暇如果不是一分一分地辨别,如何能了知缘品和心品?如何能了知骤然生、断种性?如果不是一分一分地用理路去指定,去反观内心,去看到每一条修法是零状态的机制,又如何了知自己是否落入无暇?也许还盲目得意:我肯定具足暇满。其实,有的人是获得暇满一分,有的是获得完整,也有暂时得与暂时失去等等,存在诸多变动因素,我们岂能盲目乐观?如果不观察,就很容易如祖师所说,自以为好的尚且如此等等。可见,在缘起律面前不得不理性、冷静。

如此看来,没有前前的步骤、因缘条件,如何出现对暇满的认识?没有对暇满的认识,如何进行观修?如果没有观修,如何进行反省?如果没有反省,如何进行调整?如果没有调整,怎么可能不盲目?怎么可能不出现上述自以为好的现象呢?很多人外现修法,内心却走在非法道上,暇满尚且没修行到量,之后的无常修法又岂能出现?暇满、无常尚未出现,如何扫净、退出耽著今世的心?不但不肯退出,而且当谁用强力命令我们退减世心时,内心还会马上反抗;即使表面装着不反抗,内在也不肯臣服:我绝对不退!这才是我们的心里话。

每当说到要舍弃现世,或舍弃享受、名誉、穿戴、打扮、交际、应酬、网络、影视、体育、文艺、闲逛、逐名、培养自我感觉、表现自我伟大、征服一切,或者狂乱、任性、胡为、不守规律、随意浪费、贩卖佛法等等时,谁肯放下?谁又能放下?内心连耽著现世都放不下,能扩展自心考虑到未来无数世吗?不可能。成千上万的修行人有几个考虑过后世?既不曾考虑,难道会为后世作准备?更何况连耽著后世的心也须要放下呢?往往是谈到因果,不肯接受!谈到苦谛,不想听闻!如此自欺,还要拿高法、大法来掩饰自己,罪过岂不是更加严重?因为自己简直是在以身谤法。高法本身当然是甚深、微妙、不可思议,然而自己心地下劣,还要试图用大法来伪装,岂不就是以自己的表现来毁谤佛法?惹得世人也不尊敬佛法,认为佛教徒不过如此,佛法不过如此。自己除了一种伪善、一副黑心肠之外,没有任何佛法内涵,难道不就是以身谤法?

进一步来说,耽著后世轮回之心如果不肯舍弃,怎么可能一心希求解脱?没有求解脱心,怎么可能完全成为献身法道的人?怎么可能成为在法道上昼夜努力摄取、随顺法道的修行人?后后的皈依、发心又怎么可能不落空?怎么可能不成为影像?怎么可能不伪装呢?可见祖师所说丝毫不差。

暇满是最初条件,它必定是具足三十四种内涵而不是无因生。如果凭着空想说:我已经得到暇满了。口里念叨两句,就能真正具足暇满吗?能生起珍惜暇满的心吗?能生起殷重的取心要欲吗?不可能,因缘不具的缘故。暇满没有修到量,能退掉求现世的心吗?不可能。如同火燧、火石、火绒、手等当中,火石不具便不能出火;火不具足,即使有其他各种条件,也烧不出热茶。同样,一小分因缘缺失,一小分的条件便不会显现;一小分条件不显现,果法的修行便需要从根本上放弃,以缘起上未能通过的缘故。

很多人出现的病状是,一开始抱有狂热的妄想,希望超越次第、逾越基础,他们不甘心地马上想要抓住一种无上大法,最后却不得不说:修法这件事,我们从根本上需要放弃。因为他一直修不成,狂热的劲头也就不可能保持很久,最终元气大伤,沮丧不已。他要凭着一股劲头才能往前冲,冲刺一次后,下一次还可以试一试,但是冲过几十次都毫无结果,人就变得灰心丧气。这时候,一个个变得很冷漠,很没劲,一谈到修法就不愿提起:“不提这事了”。那他怎么过呢?“混呗!能住下来就算好了”,或者说“我就这样一天天过呗!还能怎么想”,或者说“有吃有喝就很好了”。无论是哪种层次的人,多数都很容易出现这些心态,高层人士、低层人士、狂想主义者、任性主义者、自以为是者、自由主义者、自我设计者等等,他们都有很多妄想因素,由此导致不良结局。

世上所谓的聪明人,也无非是无明加上邪慧,两种力量炽盛的缘故,有得劲头可冲,有得邪能力可伸张,衍生出好多好多杂事。但他本身毫不自知,也不懂得用佛法来纠正。他可以做成奸臣贼子,也可以做成伪装家,也可以做成权势主义者、表演者等等。世上的奸臣不都是邪慧强大所导致的结果吗?所有自杀、崩溃、心理症或者悲惨死去的,不也都是分别念的邪慧更大些吗?邪慧小的未必做得出!他们狂妄、任性,凭着妄心胡作非为,丝毫不肯遵守缘起规律,最终惨遭败绩,甚至堕入恶趣。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与反省,从而抉择自己的路该怎样走。

祖师说“此等暇满功德中,仅一个不具足,也从根本上没有了修真实法的缘分”,此中“根本”两字大有深义,值得我们反复咬嚼、品味。因为祖师不是随便说话,任何词都是智慧照见后,根据行人需要所作的指点。譬如,“从根本上没有”就是没门的意思,“根本不行”就是断定的意思等等,以此对治无因求果、投机取巧、找便宜的非分妄想心,使得偷心死尽,之后我们才可能变得理性。在成办事务时,不积聚它的因缘,随意跨越次第,非分妄想,其实就得不到任何实义,这些不过是第六意识的愚痴处。只有通过对治消除它,我们才肯从起步开始,一步一步地认真修行。

世人总是太任性,太自以为是,总是随随便便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种种设计。尤其现代人,受到自我营造、自我设计观念的熏染,以为就可以凭自己的一种思路、一种方法跨越种种基础法。或者既然自己修不成这些法,乃至自己不太感兴趣,就随意舍弃,另换一个。这些做法其实并不理智,因为在缘起律上没有过关,所以用“根本”来说,意为没门、断定、没什么可说。

即使是一件烧茶小事,如果因缘不具足,也需要从根本上放弃,因为不可能凭着妄想出现任何结果。“需要放弃”意为内心断定不必做。事实上,我们的心往往是“老不死”。明明口说应该放弃,因为尚未具备火石般的暇满等条件,但有的人偏偏说:我不听你的,没有火石我也能擦出火,然后以火烧出茶。这显然是一种任性、愚昧性,竟然敢跟因果律对抗。可是没有火石,如何能擦出火呢?再如何死不放弃地执着或强行去做,也没有任何用处。

我们内心的毛病往往是:自以为是地想跟因果律对抗,以为前行可以舍弃,可以抛开,道前的基础不想修,道中间的正行是不是可以省略,或者打乱顺序也没问题等等。即使知道应该先行积聚修法之因——前行的各个条件,但有的人还是不肯放弃,偏偏要按照自己的观点胡乱来做。如此不讲道理地蛮干,其他人也没办法,但是,铁定的因果律是:因缘缺乏不可能生果。

因此,我们应当观察思维普贤上师的教导,由此产生定解后,放下自己的执拗性,放下固执、蛮不讲理的习性,踏踏实实在自身上积聚各种道分因缘,为后后的修法做准备。

苦口忠言

我对大家的一番苦口忠言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我们大家都清楚,新的一年已经到了,在新年开始,为了让大家能在学习大乘正见方面得到真实的利益,我想对般若班的学员们提一点要求,对广大佛友们说一番苦口忠言。

大家要知道,我们般若班在新的一年里,会学习很多般若方面的甚深教典,对广大佛友来说,这是一生当中非常难得、应当珍惜的共学机会。而这些般若法义的学习,需要集中心力、节省时间、在安静的状态、专一的心态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所以为了让大家在学习过程当中避免种种的散乱、避免受染污,我想我们应该统一起来,达成共识,在使用手机、网络、电话上,以佛法的智慧来观察取舍,尽量减少不利于修行的负面因素。

我们大家很清楚,茫茫的红尘,熙熙攘攘各种各样令人散乱的因素,充斥在在家修行人身边,这些违缘足以破坏正见、增上邪知、障碍福德和智慧以及障碍往生净土的资粮,并将会彻底摧毁修行人的法身慧命。到了那个时候,再后悔、再哭有什么用呢?我也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很多修行人最后毁灭在这些上面。因此,为了确保广大佛友们的身心清净和闻思修行的殊胜顺缘,我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够在上师三宝以及护法神面前发愿,尽力减少各种闻思修的违缘,以及努力修行,以期早日解脱生死轮回的苦海。

我想大家应该会理解我的一点好心,而且我也相信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需要的就是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勉励,这样大家心连心,一定能让我们学佛团体的环境变得更加如法、清净。

所以,今天关于这方面我也想讲一些,也是主要针对在家的居士来讲,同时也是出家修行人需要了知与相应去行持的。我们在家修行的居士,就像莲花种在污泥里面一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和家庭,这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既然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而且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还有自己的工作,当然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做一个好人,方方面面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家人也有人生的三大问题——学业的问题、职业的问题、婚姻的问题。这些都是一个人必然要经历、必然要解决的。但是每个人都不能忘记人生最究竟的目的是解脱、是成佛。所以我们的目的,最终是要让莲花出污泥、出水,让花开在虚空当中。这也是我们发很大的心来学习般若的目的。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除了在世间做好本职工作,除了处理好家庭关系之外,我们还要尽量争取时间,投入到佛法的闻思修行当中。而且,就在我们全心做世间工作的同时,也要全心不离佛法的意境。

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说,修行的力量是很差很差的,所以在每一天当中要有一段时间,避免外界的干扰,专门用于佛法的修学,这样才可能一点一点地成长。为了护持自己的修行,我想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节省时间

节省时间就是要把时间尽量节省下来,用于佛法的闻思修。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时间都浪费在不必要的散乱当中。比如赌博或者观看不清净的一些视频、上一些网站观看一些不清净的东西,或者没有必要地随便上网,甚至上佛教的网也是散乱,东看一看,西看一看,没有专注,散乱心的一个状态。或者玩游戏,看乱七八糟轮回的新闻,看一些电视,或者浪费时间、浪费钱打电话,随便聊天,而且没完没了的,日日夜夜都是这样散散乱乱当中度时间,这些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其实时间就是暇满人身宝贵的资源。比如一块布,做了裤子就不能做上衣。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时间浪费了,就学不到佛法、修不到佛法,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一种浪费。

大家想想,自己在佛法当中还非常浅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下面还有很多重要的课程,都需要有时间听闻、思维,所以需要在时间的无意义支出上,尽量减少。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从利益方面来想一下,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在大乘甚深正见方面取得一点进步,这个比得到万两黄金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但是浪费时间用在引发贪嗔痴烦恼、增长生死上面,那不但没有任何利益,还是无意义地损坏自己。损坏自己不是这一生,因为通过这些上网、玩游戏、看电视、打电话增长很多贪嗔痴的烦恼,造很多的罪业,而且就是散散乱乱的习气会根深蒂固的。这样想一下,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他的相续当中,种下去的贪嗔痴烦恼引发的罪业那是无量无边的,不是只损害这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没有办法遇到正法、一心专注闻思修行。我们这样一比较,就知道该怎么取舍了。

居士确确实实没有很多时间,毕竟他有工作单位,要工作,有很多家庭的事情,所以口口声声都是这样说“我没有时间念佛”、“我没有时间修法”、“我没有时间学很多”、“我没有时间复习很多佛法”……其实不是其它方面说很多、做很多工作,关键就是要节省时间,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法。你最散乱的地方减少,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念、可以学、可以修,这些都可以做得到。如果你喜欢天天上网、玩游戏,或者看电视,或者喜欢散散乱乱的打电话聊天,这样的话,一辈子任何修法都是没有希望成功的,一辈子当中连一个经、一个论也没有办法学好的。所以,从其它的方面给在家居士说很多没有必要,但是我想每个人自己节省时间,这是第一点最重要的问题。

要为自己的修行创造相对安静的环境

这个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佛法,它的一个特点就是清净。清净的法只有以清净的心才能相应,而清净的心只有以清净的环境来护持。特别是学习大乘般若法门,需要作相当深入细微的思维、作殊胜的观察,只有静下心来,心里不散乱,才能领悟。不然,连心都收不住,怎么会有心力领悟般若法呢?怎么能观照般若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为了这个目的,在我们学习般若时,在特定地作思维、作观察的时候,需要切断外缘,在没有人干扰的情况下,一心一意地深入,才能得到真正学修佛法的功德,得到殊胜的加持。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宋朝有个读书人,他的记性很差。有一次偶然读到《孟子》里的一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他忽然明白过来,他说:“我的心都不能收得,怎么能记得呢?”

于是他就关起门来静坐,有一百多天不读书,收起自己往外放的心。等到一百多天之后再看书,一览无余。所以要知道,把心收回来,这个是最关键的。为了这个目的,自己要切断让自己散乱的因素。

想一下,很多年轻人虽然有福报、有善根,而且有一点智慧能够辨别很多问题,但是习惯天天上网,天天玩游戏,或者乱七八糟的一些东西不离开,天天要看要听,这样肯定对修行作了很大的障碍,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自己要切断散乱的因素,这个自己有责任,因为是自己要闻思修佛法,自己要解脱,自己要成佛,自己要获得成就利益众生,那肯定自己要下功夫。所以说要切断让自己散乱的因素,它的方法是什么呢?方法就是切断电话、切断手机,不上网、不看电视、不逛街,这样自自然然安静的环境就出来了。在安静的环境当中,自己的心自然而然会清净,心一静了,以清净的心再去学修佛法,佛法的特征就是清净的,那么这个清净自自然然就出来了。所以,第二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创造相对安静的环境。本来在家人住在城市里,然后再非常热闹、非常不清净的,那这样清净的闻思修行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需要废时利用

我们在家人,为了生活,没有很多时间用在闻思修佛法上面。所以,不管法师、管理人员、上师们怎么讲,虽然知道闻思修的重要性,但还是说“我们很忙,我们有工作单位,还有家里的事情,还有很多别的问题,毕竟要照顾老人、孩子等等,所以,我们特别特别忙。”其实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用心把废时利用起来。所以,要利用很多看起来没用的时间。我们必须将等车、坐车、排队、买东西、走路等的很多时间,都用来修行。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一概讲,根据个人修行的情况,可以念佛、念咒,或者观修如梦如幻等等。

只要你善于用心,其实这样利用有很大的利益,一来,把时间用在佛法上,增长自己闻思修的功德。二来,正这样做的时候,可以不生烦恼,让自己的心态安祥。所以,在这个期间,能不用手机,尽量不用。对很多人来说,完全做得到,不带手机或者关掉手机,没有那么复杂。

当然,个别特殊的情况有特殊的处理,比如上网的事情,必须使用网络下载佛经、论典的电子版,或者讲经说法的音频、视频文件,或者恭敬谛听高僧大德的开示,这些时候是可以特殊开许的;电话方面来讲,不论用手机、座机、大灵通、小灵通还是网络通话等等,所有通讯方式一般来讲就是浪费时间、浪费财产。但是为了弘法利生的事业,或者自己生病了,或者家人生病了等,必须使用通讯联络的时候,也有特殊开许的。这样就比较方便,直接可以马上成办治病或者成办弘法利生的事业。其他的想一下,连说话都要花很多钱,你为了钱一早一晚都辛辛苦苦的,闻思修的障碍就在这儿,没有时间闻思修以外还要造很多业的就在那上面,然后说话再去花很多钱,值不值得?想一下,你们自己心里就非常有数的。作为一个在家人相比之下确实是非常不自由的,被很多琐事束缚,或者是挂碍很多,并不是无牵无挂的状况。还有,年轻人在这个黄金时代,能够闻思修佛法,有观察的能力,记性好,可以记很多佛菩萨的加持句、金刚句的时候,却将这些都放下或不精进,反而,乱七八糟,增长贪嗔痴,摧坏自己的生生世世,而且彻底毁坏修行人的法身慧命的违缘处处在现,没有佛法的智慧的话没有办法真实面对的,所以一开始远离这些就好了,通常我们也说,眼不见心不烦。所以,对广大佛友来讲,这些方面值得注意,而且需要将废时利用起来,用在闻思修佛法或者念佛修法等功德上面,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需要节制

我们要记住:任何一种工具,都只是提供给我们造正业的。我们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论用什么,都只用在正当的工作以及生活上,或者利用到弘法利生、直接利益众生上面去。除此之外,不要无节制地乱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识有等流的作用,有它的习惯性,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它,那么最后会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绝对会这样的,所以需要节制。

要保护闻思修的成果

我们打个比方来讲,就像一盏灯,点起来了,要防止被风吹灭。同样的道理,我们所取得的一点闻思修的成果,如果不注意、经常散乱、经常受不好的染污,那么很快就会失坏。所以要时时观心,不要散乱。

在这之后,我们会讲解种种信息工具会在哪些方面对修行造成负面影响。在自己观察、自己认识到种种过患之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一种非常适合自己、有利于自己修行的抉择,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抉择后,自己在上师三宝、护法神面前发愿,自己减少这些闻思修的违缘,自己一刀砍掉种种严重的散乱因素,早日让自己相续成熟,得到真正学修佛法的功德。这样抉择后发愿,发愿了以后按照这样做。而且发愿也不是一辈子,我想很多事情是说不准的,无常的事情,所以接近一年的时间内,不上网、不玩游戏,或者乱七八糟的电视,或者电话等,这些要放下一部分,而且我也分了上等、中等、下等的层次,让自己观察、选择,选择好了一定要在上师三宝和护法神面前郑重发愿,比如绝对不做赌博的事情,或者绝对不观看任何不清净的视频等等,这些方面是必须要做到的。或者做一个真正佛教徒的话,通过各种手机、电脑、网络等等的方式来耍游戏,全部彻底放下,这些没有什么意义。

很多方面首先通过道理分析,然后相信因果的人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或者依靠这些造成什么很严重的问题,造下种种的罪业,有种种的过患,你明白了以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选择后按照发愿那样必须要做到。这样的话我想,佛友们,我们彼此帮助,彼此提醒,彼此断恶行善方面,发发愿,或者大家共同创造一种真正清净的佛教团体,交流佛法来成熟自他心相续,这是非常有利益的。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下面我逐渐讲一些随便上网、随便玩游戏,或者没有意义看一些电视,对于闻思修佛法方面的障碍。当然,有意义的佛法的教学,你日日夜夜看啊、听啊完全可以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现在网络时代,这些能够用到闻思修的方面,那是最好的一个事情,这些有特殊开许的。但是除此之外轮回的新闻,增长贪嗔痴、增长杂念的,严重散乱的资讯,我想每个人对自己有最大的责任,尤其作为一个佛教徒,真正要闻思修佛法,做自利利他功德的话,这些是必定要放下、遮止的,所以,种种的过患我以比较啰嗦的方式,没有什么次第性的下面逐渐讲。

我们需要知道,使用手机对一个初学者来讲完全和所修的法相违,所以我就讲一下这个问题。

使用手机和所修的法相违

从我们修暇满开始一直到修甚深的法门,使用手机都是修法的严重违缘。比如,你一边修暇满,一边违背暇满的教言,修暇满是要在心中努力生起珍惜人生的心,我们相续当中很长时间习惯了随意浪费时间、随意浪费生命,遇到佛法才有改正的机会和方法。

举例来说:你在座中修法,上座的时候心里缘着暇满难得的体相、差别、数目观修,但手机铃声一响,你的心自自然然就专注在手机上,心里马上就会想,是谁给我打的电话呢?是不是有什么急事呢……尽管你人还在座位上,其实心早就已经专注在你所需要处理的琐事上,甚至后面频频看表,希望马上修完这一座,或者干脆下座接电话、发短信。大家都有自证,都自明自知,想一想,这样的修行是不是装模作样呢!想一想,这是不是手机给我们带来的障碍呢?过去的修行人都没有用手机,不是照样可以成就吗?如果我们不用手机,是不是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减省了许多时间?其实我们用手机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很清楚,真正用在佛法上有多少?用在利益众生上有多少?对自已改变心相续起了多少作用?我们修法的习气是很浅薄的,但用手机的习气却很深厚,连最初步的暇满都修不成功,想修出一个成就来,那可真是天方夜谭。所以必须要知道,当今时代,对没有智慧、没有正知正念的初学者来讲,毁坏我们现前修行的最大障碍就是手机。

而且还需要知道,连暇满都修不出来,那出离心就更不用提了。为什么呢?因为出离心就是看破三界,连天宫那样的妙欲受用都觉得毫无意思,连大梵天王、帝释天王的王位送上门都没有兴趣,何况是一个小小的手机呢?

我们需要知道,手机是散乱的源头,对我们修行没成就的人来说,手机只是一个增长恶趣业的因缘,为什么我们还像宝贝一样紧握不放呢?这不是完全违背自己的修行吗?而且使用手机会是自己持戒的极大违缘。所谓持戒,说白了就是要守护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让犯戒的罪垢污染自己的心相续。但是一个人用了手机,在短短时间里就会增上烦恼、造很多很多罪业。有不少因为用手机互相联系而毁坏戒律的例子。这些事情都值得引起我们重视。一方面受戒的目的是为了约束身心不让身口意造恶业,另一方面又使用手机染污自己的身口意,这是有意摧毁自己的戒律。

戒律就像如意宝一样,是我们最庄严的美饰,是无价的珍宝,是生生世世安乐的源泉。如果拥有一颗宝珠,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是不是时时保护它、生怕被人偷掉或者被灰尘染污呢?谁会故意失坏如意宝珠呢?谁愿意让清净的宝珠变得污秽不堪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戒律就是如意宝珠,我们不应该让它受到染污,用手机打电话,用手机上网、用手机听流行歌曲、看影片、看不清净的图片、甚至聊天,谈很多迷乱的世间话题,说一些贪嗔的语言,这些都是增长贪嗔痴烦恼的,而且直接失坏戒律的因缘。在一般人的手里,手机根本没有成为利益众生以及增上修行的工具,反而成了让烦恼和不清净业成倍增长的工具。

大家都知道,现在全世界上的人上网的用途 80﹪都用在光顾色情内容上,大片的病毒腐蚀了人们的心灵。贪嗔痴本来就是人内心深处的三毒,而网上的迷乱信息恰恰是强烈滋生三毒的土壤,所以网络是最容易毁坏心相续的高危地带。

我们现在的心是干干净净的,这是一个人最宝贵、最值得庆幸的地方,但也要知道自己是个轮回的凡夫、业障深重的一个众生,什么样的烦恼种子都有,一旦遇到这些像魔王一样的文字、声音和图片,那就可能彻底断送自己的慧命。

决堤的洪水

有人会想:用个手机没那么严重吧!你的说法是不是杞人忧天呢?

这是你没有好好观察业力增长广大的规律。尤其现在这个时代,科技每到一个新的阶段,在短短时间内,就会造成社会人心的巨大裂变。它有很快速的连锁反应、恶性循环和大面积的传染效应。

举个明显的例子来说,中国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电视,不到十年,电视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家里有一台电视给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电视里有很多精彩节目,一打开电视就知道世界各地的情况,那时候,在人们眼里电视是人类的一项杰作,把它当宝贝一样看待。

我想当时如果有人说电视是魔王,肯定会遭到人们的一致反对。不是看成是疯子的语言,就是认为这个人是死脑筋,思想落后,一点不知道紧跟时代。

后来电视的发展非常快,而且信息量高速增长,从一个频道增到三、四十个频道,从两三种节目增长到成百上千种。经过几个月的串习之后,人就乖乖地成为电视的俘虏,每天晚上都是守在电视机前,它让你笑,你就笑;它让你哭,你就哭;它让你愤怒,你就愤怒;它让你唱,你就唱;它让你贪,你就会贪。可怜的人,就这样被一种虚幻的假像所摆布,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一颗纯洁无染的心。而且,发展到不看电视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多少人一生大量的时间都是在电视机旁边度过的。人一生的时间是那么宝贵,本来可以做很多对人类有意义、或者弘法利生等等的事业,一有了电视,就让人的心散乱成性,我们知道,事业来自精神,而电视就是一个食精气鬼,它会让人的心志发生很大改变。有的时候真的难以想象,一种物质的魔力有这样大的力量。

在电视进入家庭之前,人还有自己正常的生活,还有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包括家人、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机会多,人和人之间有交流、有人情,总之生活有一种淳朴、安静的氛围,人本性里的东西很直接地流露。但是电视看多了、看久了,人的淳朴、善良等等就会逐渐消失,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现了明显的电视中毒症状。比如,人变得只愿意看电视,而不习惯也不愿意和人交往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了,电视在指导人的思想、行为,而包括父母亲、老师的话根本不起作用。各类小丑都在电视上散布贪嗔痴的言论,公开显示人性丑陋的一面。人跟着电视很快就学会了虚伪、学会了欺骗、学会了放纵烦恼,各种奇奇怪怪的行为、各种奢糜的生活方式,各种暴力、色情的节目,不断毒化人心。造成人情冷漠、人心邪恶,社会风气、道德水准迅速滑坡。

数以亿计的人最后都在电视前迷乱了、沦落了,丧失人类最可贵的本有天真、良知和智慧的功德。

不知大家观察过没有,对电视上瘾的人,总是呆呆地坐在电视机前,你问他:为什么你不管节目是好是坏,天天都要看呢?他会说:这就跟吸烟、喝酒、看报纸一样,我已经养成习惯了,我离不开电视了。他的答案就是这样的。所以一个好好的人就会完全被电视控制、愚弄,被虚幻的光影埋没、毒害了。所以才十来年,回头再看,末法时代的业力太重了,一个小小的电视已经把全世界的人都一网打尽,几十亿的人都已经迷进去了,这种共业一旦形成潮流,就成了无法收拾的局面。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业增长广大的现象。所有有智慧的人都应该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在一种不良因素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要迅速切断。不然等它发展成气候,就无法控制了。这就像一点毒素侵入体内,如果不能迅速遏制,那么很快就会漫布全身,把人毒死。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它的染污信息量、影响面和对人的危害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电视。我们应该观察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染污源,这是一个能让相续毁灭的最高危地带。如果按这股趋势发展下去,最终人类会断送在网络上。所以处在这种形势下,每个人都要好好思考一番。

用手机、上网是初学者修行的大障碍

比如,我们在学过一段法义之后,特别重要的是自己下来时要反反复复地思维,把听到的法义融会贯通,真正消化在自己心里。

那么思维就需要有安静的环境,在没有人的寂静地方,远离人、事的干扰,才能静下心来心缘在法义上,从方方面面作详审地观察。尤其是那些甚深的法、微妙的法,这样殊胜、微细的内容,对心态的要求更高。如果心力不集中,连在心里忆念一下都不可能,不用说深入展开,更不用说集中思维的火力突破难关。所以说大概略略的讲一点,听一点,说一点,这些法义好像没有什么大障碍、不能趣入的感觉,但是讲的法深一点、微细一点,那么这些内容必须要心力集中,不是散散乱乱的状态当中能够深入,能够通达的。

如果我们使用手机,或者在家里安电话,和外界有很多联系,那在思维的期间,来一个电话就会把思维的法彻底打断。等到通完电话,反观一下自己的心就知道,心识早已移动了成百上千次,再拉回来需要作很长时间的加行,才能安下心来继续思维。如果在一个下午当中,连续来过四、五个电话,那整个下午已经七折八扣,什么思维也作不到。假使在谈话时动了烦恼,那么有可能一整天都处在不寂静的心态当中,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但是很多人还意识不到说话和心态有极密切的关系。口一动,心就在动。只要口没缘在法上,语言就不寂静。语言不寂静,心就不寂静。不需要多久就会让心态发生很大的改变。比如,有时我们念诵、修法,作得很精勤的时候,心会出现安祥的状态。但是一打电话,说了世间的杂语,这些觉受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大家要记住“话说多了心就会散”。《长阿含经》中说:“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佛陀也告诉弟子,修道人在语业方面,要么讲经说法,要么默然用功。但是有了手机确确实实是增长绮语的因缘。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观察清楚。手机是什么呢?手机就是提供你随心所欲说绮语的造业工具。如果我们不用手机、不在家里安座机,只是有重要事情的时候才使用公用电话,这就是很好的保护心相续的做法。因为这样就约束了我们的心,无形之中控制了绮语和由语言滋生的黑业。

相反来讲,一般有了手机、有了座机,就给绮语大开了方便之门。我们知道,造业的工具是形成业力的重要因素。比如,杀生习气重的人,禁止他带枪、用枪,就是切断他造杀业的途径,如果放任他带枪,他一摸到枪,就想去打猎,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用手机也是这样,自从手机普及之后,人们随身带着手机形影不离,上车时打手机,下车时打手机,排队时也打手机,甚至上厕所时也打手机。手机造成的结果就是口业加倍地增长,甚至人失去了自控的能力,散乱心非常严重。所以,如果在一个清净道场开许僧众使用手机、家里安座机,打成习惯了,手机肯定是天天放在包里、塞在身上,一出经堂的门就拿出手机这是肯定的,一拿出手机来就边走边打,打惯了,就成了外表上是个出家人的形象,里面是在家人的相续,这就彻底失坏了出家的意义。

有人谈到打电话对他修行造成的影响。他说:有一天,我正缘着一段法义,思维轮回的过患。一想到自己无始以来沉沦在生死苦海当中,内心变得沉重,很悲哀。这时来了一个电话,我说了一些世间话语。我放下电话再反观自己的心,悲哀的心情早已离我而去,乐执的颠倒又重新覆盖了我的心,以后我没有生起过那样的善心状态。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对初学者来讲,最好不要和世间的杂染因缘接触。大家要观察这其中的道理,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心和心之间,有相互的作用。对方的语言可以直接影响自己的心态。我们和世间人接触多了,他说的、想的多数是和修行无关的内容,而自己是个初学者,相续里的世间习气很重,所以一谈起来,大多数变成增长贪嗔痴的世间语言。

比如说,你在修出离心、观轮回是苦,再再地观修所缘境,心态就会开始向厌离的方面转变。但是如果在刚出现微弱的变化时,又打电话谈论轮回享乐的事,就成了毁坏修法、让觉受消失的因缘。我们谈世间的话题时,兴趣勃勃,贪执心现行得很强,不知不觉当中修法所出现的那点火星就会被颠倒分别的大风吹灭了。或者,我们经过几天地持咒专修,心态上出现一点清净的状态,一打电话和家里人联系,动了感情,马上情绪就变得杂乱。或者,我们在和可爱的对境通电话时,容易动贪心;在和不可爱的对境通电话时,容易动嗔心。而且,随着交谈世间法,会生起各种各样的不清净心态。

我们持咒、念佛需要护好口、护好心,不然就没有多大的效果。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在通电话时动了贪嗔,或者散乱、放逸,随后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当中,这些烦恼的心所一直起作用,结果数量上看起来念了不少,其实要找两三句念得清净的也没有。连打电话都是这样,何况在网上散乱呢?一个人在网上散乱,只见到他相续里的染污念头起伏不断,下了网就会发现身心已经受了很大的染污,这样还没修到一点佛法的东西,已经亏了一大半,到哪一天才能真实得到佛法的受用呢?非常非常困难啊。

总之,我们要知道,打电话最容易受感染,对方是什么样的心态,谈的是什么话题,心一和它同步,就开始被转了。我们也要知道,现在真实修行的人不算多了。即使是佛教徒一般口里也不会去谈佛法,不会去说苦、空、无常、无我等等,多半愿意谈世间的杂话,所以打电话只会障碍修法。

下面做一个小结: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修,然后才明白在实修时用手机是背道而驰的颠倒行为。什么是修呢?就是要让心持续安住在善所缘上,绵密地护持,不让它间断,这个就是真正的修。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颠倒心,那也用不着修行。修行就是要把颠倒的心转成不颠倒,这要用很大的功夫才能真正奏效。这个颠倒心是指我们是不自在的,我们是随着自己的心转动,而心又是跟着烦恼等的障碍发起罪恶,修就是要让心随自己自在,能按自己所想那样,安住在善所缘当中。

现在看清楚这个所缘,这里有两方面,一种是修法的善所缘,一种是违背修法的恶所缘。如果我们能把所缘境换成所修的善所缘,久而久之,就可以改变原来的心理习惯,这样才能生起修量。为了达到这一点,就要在安静的环境里,不受外缘干扰,持续地串习。就是下座的时候,在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当中心里也要尽量缘着所修的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打个比方,一壶水要烧到一百度才能开,如果中间烧烧停停,刚有点热又冷却,这样烧到哪一年才能烧开呢?同样的道理,如果用手机和外界联系,心一换所缘境,所修的那一点,很快就会消失。

由于这样的原因,修行人安住寂静处、不用手机、不安座机、不上网是决定修行成功的极为关键因素。佛在《正法念处经》当中说:“精勤修行,则得见谛,是故应当旷野寂静,一心正念,离于一切多语言说,一切亲旧知识,来去相见。”(佛说,精进勤奋地修行就能见到真谛。所以应当在空旷寂静的地方,其它世间的想法完全放下来,只是一心正念,远离一切多语多言,也远离一切亲友、过去曾经认识的人,又远离一切交际应酬,互相串门、闲聊等等。)佛在《阿含经》当中也说:“乃至成就三明,灭除暗冥,得大智明,皆由精勤修习,乐静独居,专念不休之所致也。”(乃至成就照见过去、现在、未来诸法的三种明,灭除无明愚暗,得到大智慧光明,都是精勤修习,欢喜寂静独处,专心致志、持续不间断而造成的。)佛又在《遗教经》上说:“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能把心专注地投入在一个地方,没有事情成办不了的。)

3G时代的来临

3 G,中文涵义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在 1995 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手机(1 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在 1997 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2 G)增加接收数据的功能,比如浏览网页或接受电子邮件;第三代(3G)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数据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能流畅地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3 G手机什么时候开通呢?根据官方消息,明年会覆盖各个省会城市(说明年,大家都知道,再过十几天就到了明年,所以很快就到了)。2010 年会在全国全面铺开。

第三代手机产生之后,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收看电视、电影、音乐节目,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步行还是行车,都能高速上网,速度保守估计能达到现在电脑宽带上网速度的 2 到 4 倍。(所以,上网速度远远超过现在的电脑宽带。)

我们知道,在 1995 年出现的第一代模拟手机,只能进行语言通话,而 1997 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增加了接收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等功能,但是不能流畅地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等。到了第三代手机,大家不能把它理解成只是一种通话的工具,事实上,这是一种功能高级、速度极快的多媒体手机。手机原来只是一台移动电话,或者接收电子邮件、网页的工具,现在发展到第三代,已经全面升级为既是一台微型电脑,又是一台微型电视机、一台音乐播放器、一台网络浏览器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给僧俗二众开许用手机,那就等于放任大家随时随地看电视、看大片、上网浏览、打游戏、听音乐、聊天等等。这样,3 G手机的信息病毒会像洪水决堤一样,涌入修行人的内心深处。在网络信息大量的、高速度的熏染下,要不了多久,很多凡夫众生的心相续就会染污得不成样子。

这种染污信息的侵入速度非常惊人。比如说,一个人生活在我们这个山沟里,和外界不联系,平常看到的只有高山、白云、经堂和几个相识的人,生活非常单纯。在他一生当中生起的染污念头总共加起来,也比不上一天上网生起的染污念头多。

再从摧毁善根的角度来说,使用 3 G手机非法上网,短时间内就能摧毁多劫修行积累的善根。我们学习的佛经论典,常常会说“嗔心和邪见是破坏善根的极大力量”,现在应该看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因为网上有大量的引发贪、嗔、痴、邪见的精神病毒,人在上网期间,没有以正知正念把握住自己的内心,有多少个刹那生起了贪嗔、邪见,或者生起了散乱心、嫉妒心、竞争心、诽谤心等烦恼,那就播下了那么多的恶趣种子;而且当时引发的烦恼有多强烈,烦恼持续的时间有多长久,将来堕在三恶趣里面所受的苦难就有多深重和漫长。

佛告诉我们要把引生贪心的对境看成是毒蛇一样、看成是魔鬼一样,就是因为接触这种对境引生烦恼,会毁坏心相续,断送修行人的法身慧命。现在大家想想看,上了网络,一不小心,会引发多少烦恼、引起多少不清净的念头?算算它的数量、种类、强度和后果,我想相信因果的人都会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对境,就像吃人的魔王一样。

我们学过戒律的人都知道,在戒律当中要求出家人到城市时要远离王宫、妓院、屠宰场、赌场等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到这些地方很容易导致犯戒、破戒,就像一个病人必须要远离促发疾病的因素——过冷、过热、食物不当等等。现在我们再观察这个网络上的情况,在网络上充满了引发你堕落的陷阱,只要在手机上按几下,就可以进入网上的“妓院”、“赌场”、“是非场”、“言论攻击场”、“绮语场”等等,在网上意识迷乱的程度,比一个人在大城市里要严重很多倍,所以手里有手机确实是危机四伏,这就像腰包里装了一个等待引爆的炸弹一样。

有人说:网络上虽然有很多染污的信息,但也有像佛教网站那样清净的信息,只要把握住自己,上网就成了一种有意义、有功德的事情。

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看法。我想每个人应该反问自己有多大的自控能力。比如你到了一家大型新华书店,里面书山书海,佛教书籍只占极少数,你进了书店,是规规矩矩只看佛教书,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什么书都要翻一翻呢?或者,里面摆了各种挂历,既有佛教挂历,也有很多明星的挂历,你心里一点不沾染吗?或者到了一个城市,除了佛教寺院之外,有各种世间的商场、饮食店、公园、娱乐场所等等,你是很老实地只在寺院的范围里活动吗?从理论上讲似乎很容易做到,但实际上,人一到了那个环境里,十有八九内心是控制不住的。

这个问题,我讲一个佛教徒的心里话就知道。

这位道友这样说:我虽然学佛多年,但是一上网还是觉得那些世间的内容诱惑力大,总想去新闻网页看看,最近哪个国家元首说了些什么,哪个明星出了什么新闻……一上去之后,半天都下不来,忍不住还想看看那些美女图片。像国内外的大型网站,都是用美女照吸引上网者的眼球,而且在网站的首页就出现一些不清净的内容。

大家要知道,现在网站的经营理念就是眼球经济,也就是注意力经济。他的想法就是最大程度地把人吸引到他的网站里面来,这样他就有利可图。怎么达到吸引人的目的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迎合人的欲望,所以它就专门要用美女和暴力的内容来吸引人,就像钓鱼一样,在鱼钩上挂上诱饵,鱼就上钩了。一般的凡夫有烦恼的种子、有非理作意(如理作意基本上等于零或者非常微弱);网上出现一些随顺生起烦恼的图片、内容、声音、节目,和凡夫的烦恼种子、非理作意一和合,马上就上钩,几乎没有一个能逃得掉的。所以,必须要提起正知正念,特别要小心。

这以上我们就知道了 3G 时代的情况,而且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在这些方面确实提前就需要注意。以前背诵经论很用功,闻思修有兴趣,对上师三宝有信心,和道友也能相互提携,或者修慈悲心等等,很多方面非常不错,但是一旦非法方式上网、打电话、追求一些名闻利养,自己就把自己彻底毁了。过几年以后,脑子里或者心相续当中的东西一想的时候,自己都想“为什么会导致这个结局呢?”到那个时候后悔也莫及,不如现在就注意。

我们一些道友给我说“你管不下去吧,现在是全球通了。”我就说“不是全球通了,对你来讲,是三恶趣通,尤其是地狱已经通了。”不注意的话,地狱的因素就在你手里,就在你眼前,就在你头脑里,你心相续当中就种下了入地狱最根本的因。所以,特别需要小心,特别需要提起正知正念。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