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29不厌轮回(3h)

29不厌轮回(3h)

Total words: 38,079.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53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

大圆满前行

三、无出离心:

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或者今生的何等痛苦,如果内心生不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那么根本不会生起作为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 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暇满的自性。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分。

甚至成办俗世中眼前的一件平常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缘起聚合,而作为长远目标的修行正法,又怎么会不需要众多因缘、缘起聚合呢?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途中烧茶,也需要具备烧茶的茶器、水、火等许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具足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因缘,如果其中仅仅火绒不具备,就算是其余用品样样俱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有一种不具足,也根本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好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前行广释

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 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3、无出离心

  • 对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剧烈痛苦,或者人间的生老病死、天人的死堕、非天的战争之苦,或者生存于世所饱受的种种身心痛苦,如果生不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还觉得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幸福,那根本无法产生作为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我原来也讲过吧,美国一个道友曾给我打电话说:“我们这里特别快乐!美国旧金山多么美丽,波士顿如何如何壮观……”当时我就开玩笑:“你不要天天贪著这些啊,不然,你一刹那的出离心也生不起来。”

的确,现在有些人身体没有病,地位、事业、家庭各方面不错时,觉得这个世间还是很美好,却不知一切有为法皆为痛苦的道理。这些人看三界轮回不像火宅,反而像天堂,由于缺少出离心,根本没有趋入佛法的机会。尤其是缺乏因果观念的人,一讲起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内心一点感觉都没有,就像无垢光尊者所批评的,这种人的心真如铁球,或像石头一样没有心 ,已经断了解脱的因缘

假如没有出离心,我们是否会生起更高的境界呢?这很难说。有些人声称:“出离心是小乘法,我修的是大乘密法,绝不用靠下乘的出离心。”这也有点言过其实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基础的话,你的高楼大厦不会很稳固。佛陀在《地藏十轮经》里也说:“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意思就是,若没有能力饮用池水、河水,又岂能吞下整个大海?同样,假如不修习小乘法,又岂能学习大乘法呢?

现在很多人看不起小乘的出离心、比丘戒、居士戒,一提起这些就头痛,不愿意听,自认为是大瑜伽士,安住于自然本智中,什么都不执著。但这些人就像电影里的坏人一样,对善法不执著,对恶法却执著得很,由于自己还要干坏事,因而对法律一概排斥。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以别解脱戒或出离心为基础,真的很重要。修行人也应该观察自己,看愿不愿意从轮回中脱离出来,若连这种心都没有,那你学法的方向并没有搞定。

不过,现在大城市里的人,耽著今生的比比皆是,不说无上密法和大圆满的境界,甚至一讲起出离心,许多人也不能接受。所以,凡夫人最好不要高谈阔论、自以为是,平时听到简单的教言若都接受不了,那么更高的见修行果,对你来说更会遥之千里

前行广释辅导 23 课

三、无出离心:

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或者今生的何等痛苦,如果内心生不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那么根本不会生起作为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人格贤善是世间和佛法二者共同的基础,出离心是佛法不共的基础

出离心是修行佛法的基础,一个真正想出离解脱的标准佛弟子的基础就是出离心。人格贤善当然也可以作为基础,你可以在世间当中做个好人,因此人格贤善是世间和佛法二者共同的基础。如果只是止于人格贤善而不再进修佛法,那么你在世间是一个好人。

虽说出离心和人格贤善都是佛法的基础,但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因为出离心只能作为佛法的基础,而不是世间的基础,从这方面讲是不共的。刚刚那种贤善的人格是共同的基础,无论你在世间做一个好人,还是要修行佛法都必须有贤善的人格,而出离心仅作为佛法的基础,是不共的

我们如果有了出离心,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一个标准的佛弟子,就有了佛教徒的法相,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是还没有佛弟子的法相。所以,拥有出离心是迈入真实解脱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出离心当然就是无暇。因为我们的“暇满人身”就是这样具有修行佛法机会的的所依,没有了出离心当然就根本上失坏了“暇满人身”而变得无暇。

对于一切轮回都是苦,他觉得都不周遍。这就是对轮回没有产生畏惧感

“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就是说地狱、旁生还有恶鬼等诸恶趣的过患,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痛苦。还有善趣的痛苦,即作为人、阿修罗和天人的痛苦等整个轮回的过患。对于佛经论典和《前行》当中所讲到的轮回过患,或者今生中的痛苦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等所有这些痛苦,内心当中没有生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

因为出离心需要对轮回畏惧或厌离,这样才愿意出离。如果对这些都没有畏惧感,比如说有些人觉得是神话,或者说不存在恶趣的痛苦。有时候你说人道的一切都是痛苦,他觉得没有这么严重和恐怖,认为自己现在就是很安乐愉悦的状态,还有某某人也很快乐,所谓的一切人都是苦,一切轮回都是苦,他觉得都不周遍。这就是对轮回没有产生畏惧感

佛法当中所讲的痛苦是从“三苦”来表述的,即苦苦、变苦、行苦。这些苦是周遍的,如果我们不去思维就会觉得,轮回当中还是有可贪念的或者不畏惧的东西,因此内心当中产生不了畏惧感。如果没有畏惧感就不想出离,根本不会生起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厌世心不是出离心

有些世间上的人觉得自己也是非常的厌离世间,比如说有些抑郁症或者那种愤世嫉俗的人或者有些厌世心很强的人,他们也说很厌世,但这种厌世心不是出离心。首先他的厌离的范围只是当前的一种状态,如他当前很痛苦的身心状态或者经济等等,他对这个方面很厌离。由于也没想到办法解决,为了赶快解决掉这一切,他就想到自杀等等,所以有的时候厌世心重了就容易走向极端。

在佛法当中一方面是厌世心,一方面是出离心。其实厌世心和出离心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两种不同的侧面。有的时候出离心就是厌世心,比方说“四厌世心”,就是让我们对于整个轮回要厌离,那么厌离之后怎么样?世间一般的人没有认为有解脱,厌离后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只有自杀,他觉得通过自杀之后所有的痛苦就摆脱了。

佛教当中的厌离心与之不同,第五品讲解脱利益,就是引导你趋向于解脱。虽然厌离轮回,但是心向解脱道,如果有这种心就叫出离心——出离轮回且想要求解脱的心

第一个对于轮回,这里讲的没有厌离,没有丝毫的恐惧感、厌倦心,对佛法和佛法能够达到的目标没有兴趣。为什么?因为有苦所以我们要解脱。要怎样才能解脱?修行佛法才可以解脱。但是你现在对轮回没有畏惧,你怎么会觉得佛法是必须要依止、必须要修学的离苦之因呢?不会的。没有出离心我们就必须要好好去观修。因为现在我们是有点出离心的,但是不稳固、不广大,或者对出离心的认识很模糊。

大恩上师经常讲法,知道了出离心、菩提心都是很熟悉的词汇。我们对出离心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的,到底出离是什么、从哪里出离?很模糊。认知的程度很浮浅,甚至还有错误的解读。到底什么是出离心?真正对治出离心,就必须要好好地去闻思出离心方面的教授,知道出离心是什么状态。

比如我们现在所学的共同前行的部分,主要是讲出离心。当我们把法义好好地、认真地学圆满就知道,应该这样准确地来认知出离心。当然知道还不够,只是从观念知道。我们内心耽执轮回的习气无比强大,单单知道出离心是不够的、対治不了。

有些道友经常有困惑,我学这么多出离心为什么还耽著轮回?这个耽著轮回的心是已经习惯养成了,已经很稳固地在我们内心任运而转,势力很强大。现在学了两三年的佛法,我们对治不了、压伏不了烦恼也很正常。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只是学习阶段,只是了知、大概修了一些。还没有通过非常精进的方式,长时间地去观修出离心。当我们的出离心观修好了,对于轮回自然看破、自然放下执着,粗重的烦恼自然就被压制。

出离心真实是趋向于佛法之因的一种要素。有了出离心我们就愿意认真地修行,成为一个真实的、标准的佛弟子如果没有出离心,是什么阶段?可能是一个准备进入佛法的人,或者是一个佛法的爱好者,还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标准相应该是有出离心。

佛法是让我们解脱、觉悟的。有些人皈依只是为了找心里的安慰。皈依或者学习佛法只是救畏、善愿,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叫真正的佛弟子,他的法相不具足。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并不是在世间当中给我们带来安慰,并不是心灵的鸡汤,是要解脱、觉悟的

对于轮回觉得还挺好的,只不过有些地方不圆满,只不过做事比较焦虑、比较烦燥。只要把焦虑、烦燥的情绪处理好,我就会更快乐。这个对不对?佛法有这个功效,但是它绝对不是这个功效。只是附带的、表层的一些功效而已。真正的强大的功效不在这。真正强大的功效就是真的要觉悟无我,获得真实的从整个轮回当中解脱的状态。

暂时的因缘引发的而不是从内心通过观修等正因引发的出离心不可靠

有的时候出离心是阶段性的,身体不好、比较挫折的时候,觉得还是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好。过段时间改变了,身体好了、事业开始顺了、家庭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出离心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出离心是阶段性的、依缘而生的,不是从内心通过观修等正因引发的。只是通过一些助缘、偶尔暂时的因缘引发的出离心不可靠。不要嘴上说我已经有了出离心,过段时间又产生耽着轮回的心,那就会非常不好意思了。

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也讲,暂时的因缘引发的出离心不可靠,不要被它所欺骗。在《自我教言》中也是“不宣偶尔出离心”,我们的出离心还是不太稳。我们很想解脱的时候,对轮回当中的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是放不下的。你想解脱,这些东西对你来讲没有什么很重要的,得到也没什么,失去也没什么。不会对亲友过多的贪念、对怨敌有过多的嗔恨,但也不是木头人的状态,因为你知道这些东西的确实对解脱没有用。心是在求解脱道上面,这些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是正确的状态,但是想出离的心非常强烈。

通过修出离心、闻思出离心的方式,内心当中生起出离心。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出离心,谁跟他讲都没有办法产生,这个人就是无暇,就是这个地方所讲断缘心的其中一种情况。

前行系列 2.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实修引导讲记

“品”是种类之意。“缘品”,指在内外缘方面(有很多骤然发生)的修法违缘。有些是受外在负面力量的牵制,有些是受内在烦恼邪行等的牵制,使种性不能苏醒,也不能滋润增长,无法住于稳定的修法因缘中。

所谓“心品”,是指种性。譬如少欲知足种性、菩提心种性、出离心种性、信心种性等,一旦遭到破坏,内在的机制也就残缺而无法萌生、增上三菩提的苗芽,最终导致造成断绝解脱种性。如同种子被烧焦,或者处在干枯、受封闭、被毒化状态,在很长时间当中都没办法起现功能。

就着重点来看,前者重在说缘,后者重在讲因。因是内在的种性因素,缘是助发因素,必须因缘配合才能处于修法状态,或者出现修法的缘起。因上出现违碍,当然处在无暇状态,不可能出现修法功德;缘上出现问题也同样不妙,此二者分别是心品和缘品八无暇。

缘品用“骤然生”来描述,透露出累世的因缘非常复杂,内心所建立的等流也是各种各样,外在的恩恩怨怨也非常纠结,还有各种业力的牵制。这些忽然间就会冒出来,使得内心被牵制到无暇当中,所以叫做“骤然生八无暇”。

此处“种性”是指习所成的种性。由于自身不断串习的缘故,形成一种坚固秉性。如果这种秉性落于邪谬而未能及时调整,一直被习气控制的缘故,即使外在如何加用强力也无法使正面的修法得以增上。譬如优良的种子,遇上适宜的环境、水土等等,能够茁壮生长;假使种子本身发生问题,对它再如何浇水、光照,也不会发芽。同样,内在种性出现邪谬,暂时来说,上师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给他传多少法也没办法。

可见关键在于,因缘如果出现问题,就不会有修法的果。不必说后继的地道果位,即使现前五分钟安住于修法状态也不可得。我们应当如是了知两品八无暇的涵义。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扰及愚痴魔所持,懈怠懒散恶业大海涌,他制救畏按法而伪装,缘品骤生无暇有八种。”

此“缘”,是指突然降临的内外种种缘。譬如外被魔知识钳制,内起猛利的五毒,或者泛起业力等等,使得内心无法修持正法。处在不能修法的这些状态,都叫做骤然生的八无暇。

又云:“具紧系缚行为极劣相,不厌轮回丝毫无信心,作不善罪于法离思念,违犯律仪及破三昧耶,是即心品断种八无暇。”

“不厌轮回”,

指不具有出离心,处在一种僵化状态,欠缺圣者种性。说到恶趣苦、轮回苦或者现世苦,他都丝毫不生畏惧心,似乎是天不怕,地不怕,这就是刚强难化。并不证明他有什么勇气,而是缺乏善根。趣入三乘佛法的基础——出离心,他根本生不起,只是整天围绕享乐主义转,认为人生不过是为享受,毫不畏惧因果、轮回。对于他来说,再如何学法也都是无暇,不会出现解脱道的机缘。因为内在完全被乐执、常执、自以为是等这些恶习封闭,萌生不出菩提苗芽的缘故,叫做断种性无暇。

前行系列 3

·不厌轮回

三、讲了恶趣和轮回的过患以及今生的苦如何,也毕竟不生惧怕之心的话,入法之因的出离心根本就不生起。

观察:于轮回苦毫不畏惧、不生出离心的缘故,没有入法的因,修法只能是零。

讲说恶趣苦、轮回苦以及今生的苦难如何,无非是要让众生认清轮回。处境恶劣如火宅,时时刻刻被三苦所烧,未来还会有无数的苦,了知这些以后才会一心想要从中脱出,想要踏上解脱之道。

对于不具有基本出离种性的人,无论为他宣说多少地狱苦、饿鬼苦、旁生苦,无论宣说多少轮回中的三苦六苦,以及人间的八苦等,他心里都丝毫不生畏惧。他认为待在这里很舒服,不愿考虑后世的前途,也不感觉自身的处境有多么危险。

上文讲过,本法的真实基础入门是出离心。看到轮回毫无实义,一心希求出离,才是抓住了道的开端。如果缺少了最初的缘起点,就是失去了趣入的因缘,整个法道也就由此告缺,解脱道的修持只能打上零分。严格来说,在此无暇者的内心当中不可能出现任何一种解脱道的道法,他将完全被乐著轮回之心锁定在生死当中,无法出现任何修习出世法的机,这就是断坏出离心种性的无暇状况。

慧灯之光8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一、现代人的悲剧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自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随着启蒙运动的大力倡导,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于精神,而在于物质,如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就等同于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

但是,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到今天为止,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哪怕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拥有庞大的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找幸福,因为方向错了,所以最后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60年代的时候,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一课题。自从有了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的幸福指数却一直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间的40多年中,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但离婚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从29岁下降到14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58%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导致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为20万,也即是说,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个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字源于自杀,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针对于此,专家推荐了一个快乐的处方:每天要保持开心的心态。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当然不会去自杀,不会去跳楼,但怎么样能够每天都开心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怎么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呢?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研究一下: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二、幸福痛苦与外在的关系

什么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科学与哲学上的重大课题。虽然有些哲学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问题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有稳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认为:周游全世界是幸福……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质。虽然有稳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却不是幸福,而只是产生安全感的一种客观因素而已。同样,和睦的家庭、旅游等等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压力,使人忘却感情的挫折,让我们得到比较舒适的感觉,但其本质却不是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痛苦也是一样,比如说,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轻松。

现代医学通过脑部扫描发现,很多压力过高的人,比如企业老板、高级官员等等,他们脑部的很多部位,出现了断层。可见,在高度的压力下,人是没有办法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无论痛苦还是幸福,都无法与别人分享,也无法让别人替代。

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哪个最重要?

我想,对全世界70亿人口中的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按照过去的理念,有钱就是幸福,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所以,我们曾有的经验与观念都错了,虽然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现代知识,却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本来每个人都是为了幸福而活着,怎样过一个比较有价值、有意思的生活,对当今时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就会导致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肯定很难有幸福感,这是肯定而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问卷大调查。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一切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说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西方人现在才发现而已。

三、痛苦的来源

就像治病需要观察病的来源,从而对症下药,治愈疾病一样,要消除痛苦,首先也要了解痛苦的来源。

除了物质以外,佛经里面提出了三种痛苦的来源:第一个是过度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有可能是对物质的欲望,也有可能是对名声、权力、地位等等的欲望。虽然普通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假如欲望超标,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压力,更多的不开心与更多的痛苦。

第二个痛苦的来源,是自私心。尽管普通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心,但假若对自私心无有管理、不加控制,它就会没有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将导致更多的压力和痛苦。

第三个痛苦的来源,是执着。普通人都会有执着,但执着若是超过了界限,就不但不能带来幸福,而且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只要有了这三个因缘,则即使拥有再高的地位、名声与财富都没有用,一定会饱受无限的痛苦和压力。

(一)过度的欲望,脱轨的列车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讲,欲望是发展的动力;从学佛的角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诸如我要学佛、我要成佛、我要修行、我要禅坐等等也是一种欲望,但这些欲望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不过,有些欲望,却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

欲望是如何导致压力与痛苦的呢?首先,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而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满足和兴奋却是有限的。关于这一点,既有科学的证据、佛教的证据,更有我们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明。

比如说,对一个从乡下刚刚搬到城市的家庭成员来说,能第一次拥有一套小区公寓楼,他们会觉得兴奋不已、幸福异常,因为与乡下简陋的平房相比,简直是太舒适、太高级了。然而,过了半年、一年以后,这种兴奋与舒服,就会渐渐消失、渐渐衰退。当他们看的越多——很多看似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住进了环境幽静的别墅、品质优良的高端住宅区等等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公寓楼心生厌倦,甚至心生不满。于是他们开始追求更好的住房,并为此承受了各种各样的压力,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等到终于赚到大钱买了别墅住进去,一开始也像当年从乡下搬到公寓楼时的心情一样舒畅,但当看到别人住着更好的别墅,开着高档的轿车时,满足感又被不平衡所代替。

由此延伸到一块手表、一个手机,任何以物欲为满足的幸福感,都是短暂而危险的。当一代代的高科技产品出来以后,必将刺激人们更新换代的消费欲。当新鲜劲过了以后,又开始追求新的产品。就像苹果手机,本来已经有了第一代,但第二代出来以后,就再也对第一代不感兴趣,一定要买到第二代,否则就不够时尚、不够新潮,然后是第三代、第四代……

哪怕临终之际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仍然没有满足,最后就在充满抱怨、仇恨与不满的心态中离开人世。多么失败啊!

所以,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只会让我们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调整它,欲望会更加张狂,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

有一个估计资料中说:每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受其中的软广告和硬广告影响,一周的消费一定会多出四个美元。虽然这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但逻辑上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广告的刺激,会增加我们的占有欲,激发我们的虚荣心。

为什么有些物质条件很差的穷人会有幸福感呢?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偏僻、封闭的地方,周围没有什么有钱人,了解的信息很少,平时看不到太多的电视广告,可避免从中知道有钱人的生活状况,所以会阿Q似地以为,所有人的生活都和自己差不多。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需求,无论物质条件再糟糕,也非常安于现状,非常容易产生幸福感,如果没有什么外在的冲击,这种幸福感可以持续到死。但是,如果这些人走出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圈,或看到了更多的广告,知道了有钱人的生活是什么样,他们一定会羡慕、嫉妒,愤愤不平,从而失去原有的幸福。

心理学家现在才知道,佛教一直在这样教育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所谓的幸福感,建立在满足感之上;当满足感消失以后,幸福感也将随之而衰退。这是谁都无法颠覆的自然规律。

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究竟是什么,是往健康、幸福发展,还是往不满、痛苦发展。如上所述,我们的痛苦与幸福,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正面的心态获得正面的结果——幸福;负面的心态获得负面的后果——痛苦。

打个比方,每个人都想长寿,不愿意衰老,但长寿就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衰老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厄运,我们只能乖乖地去接受、去面对。面对衰老的威胁,有些人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而有些人却无法自制,越来越焦虑、空虚、恐惧,这都是自己的心态、意识创造出来的,与衰老本身并没有关系。

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悲观,这都是不了解佛教教义的偏颇之词,其实佛教既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乐观。佛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没有必要刻意地悲观,也没有必要过分地美化。如果把人生过于理想化,则不会有任何的危机意识,一旦发生不测,就难以接受、痛苦万分。

有个美国海军上将在越战中沦为战俘时总结出的著名心得就是:“乐观者最早死!”。他与一帮战友一起被关在监狱里。其中越乐观的人,就越容易先别人而死去,因为他们总是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他们会告诉自己和他人: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结果圣诞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释放!复活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被关押着,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后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机意识,就会多一些面对压力与痛苦的能力。危机感不仅仅是一个观念,它还有一套训练方法。

用佛教的语言讲,这叫做修行。用现代的语言讲,这就是心理训练——训练、提升我们的心灵。如果不用这些方法去控制欲望,我们永远都得不到幸福感,因为在我们身边,永远都会有超过我们的强人、富人、高官、名人,我们习惯于比较、攀比的心态,怎会不让我们心生失落呢?

我个人认为,佛学是一个涵盖了心理学、哲学、科学的综合学科,任何世间学问与其他宗教,都无法超越它的深度、广度与价值。大家可以看佛教书籍,里面讲得非常透彻,对摆脱痛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离谱的自私,脱缰的野马

不幸福的第二个因素,是自私心。

每个凡夫生下来,就会有先天的自私心,加上后天受到有些文化的熏陶,自私心会变得更加强烈——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绝不愿意与别人分享。

本来分享是最大的幸福之源,如果懂得分享,则哪怕非常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会感受到分享过程中的愉悦与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而越来越亲密。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学会分享,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悲剧就不可能发生。可惜我们却认为,所有好的东西,都只能我一个人拥有,而不能属于别人。

比如说,一个小公司有十个员工,其中一个人的月薪增加了三百块,而其他人的月薪都没变化,这个人就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但如果是10个人的工资都同样增长了六百块,其中的幸福感就根本没有独自一人增长300块钱的幸福感强烈。按理来说,收入增长了两倍,应该获得两倍的幸福,但为什么幸福感反而有所下降呢?因为别人也有,所以不开心。如果其他同事的工资都增长了2000块,而自己的工资却只增长了1500块钱,虽然数量是300块的5倍,却不但不会得到5倍的开心,反而非常失落:凭什么自己比其他人少500块钱,太不公平了!

再比如,自己所在的某个圈子里有10个人,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拥有一辆非常高档的轿车,自己就会很有成就感、幸福感。如果后来圈内的每个人都买了同档次的轿车,自己还会有幸福感吗?没有了。此处的开心和不开心,与物质根本没有关系。其他朋友有轿车,并不会降低自己的轿车档次,自己在物质上没有什么损失,但精神上却会不开心。如果圈里的10个人当中,自己是第8个买轿车的人,那自己就不会有什么幸福感了,只是感觉很平淡,有了一个代步工具而已。如果自己是最后一个买轿车的人,则即使轿车拿到手,也不一定感到开心,只会有一种填补失落的发泄和解气。

这都说明我们都是自私的。只希望自己独占好东西,而不愿别人拥有,但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就把这些理念告诉了我们,但世人却不但不相信,还给佛教贴上了消极、悲观等标签。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但现状我们都看到了。

我们要学会放下这些离谱的自私,否则我们的精神就会出问题。如果一生都为虚荣所驱使,我们就绝不会有幸福。虽然普通人不可能立刻放下所有的自私,但如果有人对如何放下自私感兴趣,则大乘佛法给我们推荐了非常多的方法,)通过大乘佛法的理念与训练方法去锻炼自己,我们就会逐步变成会关心别人、会分享幸福的人,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菩萨。

我们不能认为,菩萨就是泥塑的,高高在上、一动不动、不会说话、不会思维的佛像,这只是菩萨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也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菩萨。当成为菩萨后,不会在小问题上与人计较,而是无条件地奉献,哪怕为了众生鸡毛蒜皮的事情,他都无怨无悔地甘愿奉献。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光荣、伟大的,因为没有自私与欲望,所以他们没有痛苦与焦虑,非常幸福自由。他们的无私奉献,不是说给别人听,或做给别人看,而是发自内心地、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并且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谓的服务项目,不但包括扶贫、当义工,最关键的,是让所有人明白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让所有人彻底摆脱轮回痛苦——物质贫乏的痛苦,与精神空虚的痛苦等等。

菩萨与非菩萨的界限,就是放下自私心,从骨子里关心天下所有的生命。此处的生命,不单是人类,也包含了蚊子、蚯蚓等在普通人眼里根本不当一回事的小生命。因为,虽然从某些人的角度来说,动物的生命也许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对动物自己来说,却有着珍贵的生命价值。比如说,人类不希望有蚊子,认为蚊子是害虫,该被打死。但假如换一个角色,从蚊子的角度来说,他的生命却是异常宝贵的。我们没有资格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任何一个生命。

如果有害无利或弱小微贱的东西,都可以消灭。那假如真的有外星人,他们的智慧、知识都超过了人类。那么,当有一天比我们更有实力的外星人来侵略地球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也用上述逻辑来说服自己接受外星人的侵略与凌辱呢?我们还会不会说这是合理的呢?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我们又凭什么去杀害其他小生命,或伤害另一个弱势群体呢?

我们不能一切都从自己的立场去判断,永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永远都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佛教中名副其实的平等观。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所有悲剧,其衍生、发展的源头,就在于不平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佛教是所有文化中最和谐、最平等的文化。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佛教,只是从外表上看到佛教的一些宗教色彩,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许不会同意这种说法,但相信对佛教有所研究的人,都会有同感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努力让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有能力帮助别人的菩萨。当然,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也许有人会说,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名声,怎么可能帮助众生呢?有钱有势并不代表有能力帮助别人,无钱无势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帮助别人的条件。有一本书的书名,就叫《穷得只剩下钱》。我想,对不太了解金钱的人来说,这个题目也许有点别扭,既然有钱,怎么会是穷人呢?但了解金钱本质的人却知道,这话说得没错,有钱不是富裕的全部内容,没有钱也并不代表贫穷。即使没有钱,同样也可以给人以精神力量,让别人明白一些道理,之后从精神的痛苦中摆脱出来。

同时,我们也要反问自己,什么样的人才能完成拯救众生的工作呢?只有像释迦牟尼佛这种智慧已经发展到顶峰,把所有的自私、欲望等等都断除的人,才能完成这个工作。

打个比方,一个普通人要想成为大学教授,首先自己必须去念书,等具备了相当的知识与经验之后,才能胜任教书的工作。同样,要帮助众生,最好能先向释迦牟尼佛看齐。

当然,现代人在享受西方科学成果的同时,也接受了很多西方的垃圾文化。目前的现状,是我们越来越浮躁,连静下来坐一个小时都办不到,不想看书,更不可能禅修,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又如何能得到幸福呢?

我建议大家,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落实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样一方面对身边的人有帮助,另一方面自己也能活得很开心。

(三)过度的执着,无形的杀手

痛苦的第三个来源,是执着。

什么叫执着呢?

举个例子,两个人感情非常好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在乎、执着的结果。很多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都是执着产生的。如果有一天两个人真正分开了,互不关心、互不执着、形同陌路,则相互之间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无论对方对自己好不好,都无所谓,更不会紧张计较、频生痛苦。这就是没有执着的表现。

执著有很多层次,从高层次来讲,佛教认为,把周边的一切,包括人和物质,都看得非常实在,就是执着。执着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

不要说佛教,包括科学都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实有存在的。

以颜色为例,物理学家告诉我们:“颜色不存在于物体的本质当中,而是在观看者的眼中,是由物体发射或反射出某种频率的光所引发的感觉。”物质的颜色,只是频率、波长不一的光波投射到我们的眼中而产生的幻觉,并不是真实、客观的东西。关于这一点,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了。但我们仍然会把衣服的颜色当作真实存在的东西,经常到商场去为自己搭配各种各样的颜色,并挑剔、嫌弃过时、老土的颜色。很多有钱人每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佩戴什么颜色的饰品,房间布置成什么颜色,都是由私人设计师或电脑选配的,可谓精心、讲究到了极致。为了变换衣服、房间的颜色,花费了很多的金钱,付出了很多的代价。

想必各位都看过《黑客帝国》,这个电影所传达的理念就是:整个世界不是真实的,而仅仅是一个电脑程序。将电脑植入人的大脑,然后通过程序来感知世界。虽然这是科幻电影,但该片的导演,是对佛教很有研究的。他拍摄此片最重要的意图,是想告诉大家:世界就像一个电脑程序一样虚幻不实。电脑程序一旦有变化,世界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电脑程序崩溃,世界就会瓦解。

佛告诉我们,就像晚上做梦的时候,在梦里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显得非常真实,与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两样,但醒过来以后,才知道原来都是假的一样,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一场梦,而且是一场多生累劫无法醒来的梦。除非有一天我们能学佛,懂得佛法的道理,之后像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恍然大悟或者顿悟,才能让我们从红尘大梦中醒来。虽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但在懂得这些理念之后,我们就能把一切东西,像《金刚经》当中所讲的一样,当作“梦幻泡影”,那样就不会活得这么辛苦、这么累。

当然,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恍然大悟了,也不会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放弃家庭、放弃事业,消极遁世、不负责任。很多证悟了的菩萨,其外表可能是一个领导、一个商人或一个清洁工,但他们的内心却不会把世界看成实有的东西,而是随缘——随着因缘走。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逃不脱因果循环的罗网,都不是随着我们的喜好而发展的,不会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该发生的就会发生,不是我们想有就有,想没有就没有的。虽然我们的主观意识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正常、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客观的处境,这样也能增强幸福感。

很多人因此认为,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是唯心主义,其实佛教根本不是唯心主义,这都是不了解佛教的说法。

这些理念并不是教条,我们可以用现实中活生生的事例来证明:比如,用我们的肉眼去看,瓶子是静止的,瓶壁的分子之间也是紧致细密、没有任何空隙、不会漏水的。哪怕我们瞪着两只眼睛看一整天,也看不出瓶子在运动,但是,物理学告诉我们,瓶子是运动的,科学家称之为布朗运动,因为第一次发现这个秘密的科学家叫布朗。

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以前就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都在因果当中循环、生灭。

物理学是用运动来表述瓶子的状态,但佛教所用的生灭一词显得更加确切。譬如说,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原子核周边的电子一直都在围绕原子核运转,其运转速度可以高达上千公里每秒,物理学中称之为运动。我们可以假设,电子的转动是从东边出发,之后运转到南边,然后再走到西边、北边的位置上,或者是往相反的方向转动。但佛学告诉我们,实际上,经过东边的电子,根本不是经过南边、西边与北边的电子,因为东边的那个电子在位于东边的当下已经消失,后面的所有电子,都是新诞生的。所以,用生灭来描述更为精确。

同样,用我们的肉眼看楼房,包括地板、墙壁,都感觉是静止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静止的楼房。我们看到的这么多的静止物体从哪儿来的呢?都是地地道道的错觉,来自于高速运转的一种错觉。所以《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既然一切都是幻觉,那我们还有必要这么执着吗?这样反复思考,就比较容易断除执着,这是佛陀给我们指出的缓和压力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有它演变的自然规律。多年以来,现代科学忽略了精神领域的研究。即使有一点精神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但是,对我们个人来说,幸福与不幸福,却与内在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追求幸福,就需要正确的方法。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执着是痛苦的首要因素,物质等等都是次要的。所以,单靠外界的物质条件来让自己获得幸福,是不可能的,即便物质具备这样的能力,地球也没有这么多的资源。比如说,虽然美国人口还不到全球人口的5%,但他们却消耗着全球资源的34%。如果全球70亿人口都想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到五个地球才可以承担,这显然不可能。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只有调试自己的内心,并适当地往内心去寻找。

在得知痛苦的来龙去脉以后,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佛陀认为,解决痛苦,有两种方法:一个是通过一些观念来改变我们原有的认识,从而缓和我们的压力;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禅修。佛学一直都在着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答案、方案,若能吸收并实践这些理念,再加上现代科学赋予人类的物质财富的完美结合,也即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就能让我们在拥有足够物质的同时,设法控制精神上的上述三个缺陷,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与健康心灵,这样就能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幸福,也能使整个社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2 对比

对治

前行广释–背诵《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华智仁波切的每一句话,希望大家务必要记住。那天学院个别人已发愿背诵《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希望你们一定要善始善终,如果真能背下来,我敢保证你会变成很好的修行人。其实能背诵这个的话,里面所有教言都记得住;如果不能背,光是在书上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其中很深的教言无法深入体会。我经常想:“这每一句所讲的,要是能永远记在心里多好啊!”二十年前我刚听这部法时,就这样认为,现在仍有这种感觉,这里面的金刚语,跟世间的任何语言都不相同。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写的,里面说每天至少要看十分钟的书,让自己的智慧充充电,否则,你的思想会停滞不前。既然世间人都这么认为,希望大家也对出世间这么好的法——《大圆满前行》,每天能看一点、记一点,这样久而久之、长期下来,脑海中就会有非常深的印象。所谓修行,并不是一步登天,而需要长期的熏习,这一点,从那些修行非常成功的老修行人身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前行广释辅导–修学《心性休息》、《前行》、《广论》

出离心可以通过修学《心性休息》、《前行》、《广论》等,都有很多专门讲出离心的修法。如果我们现在出离心不稳固,就要好好学、好好去修四加行。为了生起这样状态,也是要积资净障、祈祷上师加持、发愿回向。这样长期的修行,内心当中的出离心会全方位地、很稳固很清晰地、非常合格地生起来。

前行系列 2

以上八种称为“断种性八无暇”,是自心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导致远离修法机缘。

此二类八无暇极易现起故,若不对此等谨慎取舍,则虽已得暇之体分,然在正法的作业上将堕入无暇之处,是故须知,此是人身于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

要知道,修法作为果,需要因缘积聚才会出现。因是自身的圣种性,缘属于内外的辅助缘,有促成的作用。如果因上失坏,或者出现辅助缘方面的干扰,由于因缘不聚的缘故,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机缘。机缘尚且不出现,当然更不会有成就。

两类八无暇是进一步在得人身的状况上考究,是否有修法的机缘。如果没有善加培植种性、守护种性,并妥善处理自己的内外助缘,就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状况。如是虽然获得人身,看起来也远离了体性上的八无暇,似乎得到暇的体分,自己也口称“我已得闲暇”,不管是大人物、小人物,座上的尊主、伞下的上师,或者住在静处的闭关者、修法者,乃至到处云游经营各种事业的人,他们从外表看起来也许非常体面,其实真正去探测内心,就修法的因缘来衡量的话,很多都是此处所说两类八无暇的状况。尤其当前更不乐观,按照嘉维尼固尊者所说,很多我们认为是占据优势的情况,其实都已被这些无暇的因素控制——表面在修法,内在并没有行于真实的法道。

如果没有在这些方面取舍,也没有在因缘上调正,这两类八无暇就特别容易生起,时时都有可能现前。应当承认自己是个凡夫,累世所造的因缘里有非常多的杂染业、破坏法的业、邪行的业等,它们时时都会现起。这些业风一旦吹起心就不自在,或者因缘出现身心就不由自主。再者,对于内心的很多恶性势力,也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它们一旦出现,自己就会被卷入无暇状态。虽然生为人身,而不是恶趣的众生,也不是长寿天,也不是边地和暗劫的有情,或者残疾者、具大邪见者等等,但实际上内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在正法的作业上还是会堕在法难当中。对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加以调整,即使得到人身,也仍然是在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懈怠”是指在修法上起不到推进作用,无论口里喊什么口号,因缘不具的缘故,无法起现修法的机缘。

进入法道的第一个关键是认识暇满。在了解体性的八闲暇以后,进一步必须了解如何远离两类八无暇。否则,所谓即生成就,也只能成为一种美丽的想象。这些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观察因缘、取舍因缘,来决定自身的修行道路。

前行广释辅导 25 课

《前行引导文》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证悟的殊胜引导,《前行》针对于大圆满的正行来讲是基础,是前期必须要生起的修法。从其它的侧面来讲,这里面很多法都属于正行,比如菩提心,从很多大乘的角度来讲,是把它作为正行来修持,而上师瑜伽在直接证悟实相方面,也是属于殊胜的正行。也就是说根据我们内心中的见解、状态,这些法可以作为加行、前行,也可以作为直接的修法进行安立。

《前行引导文》包括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和破瓦法,现在我们学习的主要是共同前行,有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通过修持四种厌世心的方式,让我们对轮回产生厌离、对解脱生起希求,这种厌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心我们称之为出离心。有些时候我们在生活、工作、修行过程中,通过一些偶尔的因缘,有一些厌世,觉得这个世间很没有意思,这不一定是出离心。这只是是暂时的因缘引发的,只是对当前的状态觉得不如意而已。

真正的出离心并不是对当前的状态了知无意义,而是要对整个轮回知道无意义,不单单是偶尔性的,而是要长期性的知道这个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说出离心的修行的方式,尤其是对于修学者来讲,是在最初的时候必须要生起的,不可或缺的求解脱的清净的心或者善心。

我们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这种出离心的修法,如果没有生起,就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生起;如果已经生起来了,还要不断地观修来保持这种状态,让它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清净。基于这种根据,所以我们对四种共同的前行必须要认真地学习、思维和观修,内心中要生起觉受

四种前行中现在我们学的是暇满难得,主要是对于修行的所依——暇满人身的本体做观察和抉择。此处讲的是闲暇和圆满非常难得,难得本身就说明需要具备很多的因缘,珍贵主要是针对我们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其它所依能够超过暇满的人身。

暇满的人身很难得,得到之后第一要欢喜,第二要珍惜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知道这个暇满的人身很难得,得到之后第一要欢喜,第二要珍惜珍惜暇满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善巧的使用,即修学佛法,而且是通过非常勇猛、正确、清净的心态来修学佛法。通过这样思维观察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有了暇满人身必须要修解脱道,从这个侧面安立出离心的分支的修法。

作为能够引发出离心的修法,暇满人身的作用和方向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前面我们学了闲暇的本体以及特法的圆满。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是分别提到了暂生缘的八无暇和断缘心的八无暇,这些无暇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在我们修行者的相续中生起,一旦生起来,我们这个暇满的人身就不圆满了,或者就会失去暇满的机缘。

无垢光尊者告诉我们这些条件,华智仁波切也告诫我们要注意观察,如果产生了类似的想法或者状态就要精进、努力地予以遣除。要真正地获得可以修学佛法的,而且可以在今生中获证殊胜功德的条件,的确不是那么容易,这个人身也是由非常多的善缘,还有巨大的善根形成的,绝对不是随便可以获得的。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现在修学佛法的机缘是随随便便可以获得的,就像世间的土石、瓦块、白菜等很随便可以获得,所以得到之后也不会珍惜,烂了就扔掉了,没觉得很心痛,也没认为它可贵。如果我们对于暇满人身也是同样的思想,觉得没有什么难得的,如果有这种心态,我们就会随随便便地去损害或者闲置。没有觉得暇满人身是怎么特殊的,用这种人身去追求世间八法或今生的快乐,这就是浪费了暇满人身

所以我们要经常去了解,大德们提醒我们要认真观察,这个人身是大福德形成的,如果我们要后世继续获得,还是要继续地修持、积累大福德。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在积累大福德的同时,获得下一世继续得暇满人身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修法会增上。如果修法有了出离心、菩提心摄持,在暇满人身的基础上所修持的善根也会逐渐地引领我们脱离轮回、趋向于殊胜的解脱。

上堂课华智仁波切通过烧茶的比喻告诉我们,这些因缘中有一个不具足的话,就会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如果有些因缘不具足,就没办法成为真正修法的机缘。

前行系列 4

断种性的八无暇

断种性者:自相续与解脱、一切种智之道别别分离故,绝断种性,或者此八随一产生的话,解脱三菩提之绿芽成为干枯后,绝离解脱种性故,称为断种性。

断种性的八无暇中,首先解释“断种性”的涵义。具体而言,就是如下所说的“厌患小”等八种,无论产生任何一种,都会由于丧失生长、发展的力量而使解脱(包括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的绿芽迅速干枯。这就叫做断绝种性,处在丧失修出世道机缘的状况中。相对而言,上述“缘品”是从内外缘发生修法的障难而处在无暇中;而此“心品”则是内在自相续跟解脱和一切种智之道背离,以此断绝了出世道的种性。

厌患小之对治

厌患小之对治者,了知三有三界之过患后,发起出离之心

如果厌患三有过患之心稍有薄弱,就很难发起希求解脱的心力,每一次修法都不具解脱和成佛之等起的缘故,修再多的法也只是落于成办轮回安乐,根本无法达到出世道的层面,因而成为无暇状态。

那么,如何来对治断绝解脱种性的贪染世间之心呢?这就必须了解欲、色、无色三有或三界充满过患,唯一是苦的自性,如同三苦炽然的火宅般,应当一心希求从中出离。出离包括小出离、大出离等,分别是指从三界中出离以及帮一切众生从轮涅两边中出离,以此心摄持,每一种法行都能落在解脱和成佛之道中,从而拥有修法的闲暇、充足的缘起。这一切都来自于励力观修轮回过患而发起出离心。

慧灯之光8

离四贪浅释

一,总义

(一)概述

《离四贪》,是萨迦派五位祖师大德之一的根噶宁波十二岁时撰写的一个修行窍诀。它不仅在萨迦派中非常著名,也受到藏传佛教其他教派与汉传佛教的高度重视。离四贪,即远离四种贪心。其内容,浓缩了所有显宗法门的教言,与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的意趣基本一致。

(二)《离四贪》与《三主要道》的差别

《离四贪》与《三主要道》有什么差别呢?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是从肯定的角度来论述的,比如:出离心是什么?菩提心是什么?什么叫空性见等等;《离四贪》教言,则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论述的,比如:什么不是出离心?什么不是菩提心?什么不是空性见等等,二者之间的差别,只是视角的转换而已。

(三)学习《离四贪》的必要性

很多人常问:修外加行、内加行或菩提心要修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算是修完了?通过学习《离四贪》教言,就不需要问别人,自己衡量对照,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算是修完了出离心或菩提心,还需不需要继续修等问题,所以,学习《离四贪》很重要。

(四)《离四贪》的来历

根噶宁波是名副其实的观世音菩萨化身,不同于现在很多所谓的化身、转世等等。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瑜伽士。

在根噶宁波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圆寂了。母亲告诉他:你现在还很小,管理不了这个寺院,应该先去学习佛法。瓦日译师是你父亲生前的好友,他不仅是翻译佛经的成就者,而且修行等各方面都很棒,你应该先到他那里去学习。于是,他便随同母亲一起去拜见瓦日译师。瓦日译师告诉他说:学习需要智慧,智慧本尊是文殊菩萨。在闻思之前,要先修文殊菩萨。随后给他灌了文殊菩萨的顶,传授了一些文殊菩萨的修法,并让他去修持。

在他修行的六个月中,时而看到一个白色的人,时而看到一个很大的白色狮子来骚扰他的修行。他将此事禀告上师,上师说:这是一个护法在干扰,是他命中的障碍,应该先暂时把文殊菩萨的修法停一停,修一修不动佛的修法。在灌顶、传法之后,他开始修不动佛的修法。修了一段时间以后,以前在修行过程中看到的大狮子、白色的人等现象都消失了,修行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就这样继续修了六个月后,有一天,他在禅定中真实地见到了文殊菩萨(就像法王如意宝在五台山修行时见到文殊菩萨一样。以前的高僧大德及修行非常好的人,都会见到自己所修的本尊,在本尊座前得到一些共同和不共同的成就)。文殊菩萨给他传了《离四贪》教言,教言文字不多,只有四句:第一、贪爱今生非教徒;第二、贪爱三界非出离;第三、贪爱自利非菩萨;第四、若有执着非正见。他深深地体会到,在这四句教言当中,已经包含了所有显宗部分的窍诀。后来的很多萨迦派祖师大德,包括萨迦班智达在内,都撰写了《离四贪》教言方面的注解和修法。从此,这四句教言就成为萨迦派法脉中非常重要的窍诀。

(五)窍诀是提炼出的精华

所谓窍诀,是指不需要学太多知识,仅仅依靠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找到一条解脱之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不叫窍诀;用言简意赅的方式传讲深奥的东西,让大家轻而易举地通达、精通,才叫做窍诀。它是从佛法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文字虽简单,但内容却深不可测。自从阿底峡尊者进藏以后,噶当派上师们传下来的法脉当中,就出现了很多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等方面的窍诀。比如:把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从广博浩瀚的佛法中提炼出来,从而形成的三士之道的修法,就是传自阿底峡尊者,后来由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广为弘扬的窍诀法门。

二、正义

(一)“贪爱今生非教徒”

1、释义

“贪”或“爱”,在佛经里的意思,都是指贪着。“教徒”特指佛教徒,即修持大乘佛教或小乘佛教的人。此句教言的意思是:如果只贪爱今生,不考虑后世、解脱,更不考虑成佛,就不算是佛教徒。

不仅是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甚至信佛的人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仅仅为了现世生活中能够得到健康、长寿、工作顺利等目的而信佛的。虽然他们也相信佛的功德,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教言中指出:他们不算是佛教徒!

我们知道,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的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的修行,都不是为了今生。如果仅仅为了今生而行持任何善法,不仅不是上士道和中士道,连下士道都不是,所以教言里面叫做非教徒。

如果要成为大乘佛教徒,需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要成为小乘佛教徒,必须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则无论做任何善事,都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所以就叫非教徒!

2、修行的底限——不仅为今世

很多人既没有,也不愿意修出离心、菩提心,但为了现实生活的利益——健康、长寿等等,也愿意皈依。从皈依的角度来说,这种人也算佛教徒,但真正的皈依却达不到。因为首先皈依佛,是希望得到佛的果位;皈依法,就是发愿修学释迦牟尼佛的法。所谓的法,包括大乘法和小乘法,既然在三宝座前发誓皈依佛法,又没有修学释迦牟尼佛的法,就算不上是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的任何一道,也不是真正的皈依。

虽然他们做的善事有福德,但福德却很小,只能在现世中有一些果报。但如果他在过去造了很大的业,比如说杀生,他也是在久堕地狱之后才投胎为人的,则可能因为过去的罪业还没有清净,今生就要继续感受恶果,所以也会出现生病、短命等障碍。而且,由于他仅仅是为了现世而修行,与解脱和后世都无关,发什么心得什么果,所以,在今生过后,下一世他就不会再得到任何利益,这真的非常可惜。

还有一些人,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修行,但同时也希望现世能健康、长寿、发财、工作顺利等等,这样的修行虽然没有错,但只能算是下士道。

这些划分界限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很多人皈依了佛门,自认为是佛教徒、修行人,但他们仅仅是为了现世生活的一些利益而念咒、诵经、磕头、当义工、募捐等等,就根本不算是佛教徒。

在这个教言当中,我们要汲取的主要内容是:修行的时候,上上的发愿,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假如心力不够,不愿为一切众生而修行,至少也要为自己的解脱而修行;实在对解脱也提不起兴趣,也要为了来世而修。因为来世是漫长的,今生是短暂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鼠目寸光到来世都不考虑的地步。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考虑自己的将来,都会为了将来做一些准备,比如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但世间人的眼光,却没有超过今生的区区几十年!

而佛教徒同样也会为了将来做准备,但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将来不仅是今生的几十年,而是未来乃至成佛之间的漫长岁月。即使不想成佛,不想解脱,也应该考虑来世以后的境遇。为此而修人天福报,还可以算作是下士道,这是修行人最起码的底限。

当然,在回向成佛、解脱或来世的同时,也可以回向此生的健康、长寿、快乐,但前提至少要建立在下士道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无论在打坐修菩提心、修空性、念咒、诵经,还是行持其他善法的时候,如果仅仅回向现世的利益,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使相信佛有加持力,祈祷佛救度、帮助自己,也不是标准的佛教徒,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3、为来世作准备

包括一些学者在内的不少人认为:佛教徒不求现世,只求来世的理念是荒唐的。

其实,标准的佛教徒是既不求现世,也不求来世,而只求解脱。

当然,佛教徒中修下士道的人,会追求来世的幸福。但这样的追求究竟是错误还是正确,必须先弄清一个关键性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来世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来世真的不存在,那佛教徒的做法就是错误、荒谬的;但如果不但不能否定来世的存在,而且可以证明来世的存在,那佛教徒的这种做法就是高瞻远瞩、卓识远见的表现。既然大家都在为今生的将来存钱、买保险。农民种庄稼,也是为了几个月以后的收成。为来世作准备,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4、小结

“贪爱今生非教徒”,是从否定的角度阐明:如果仅仅为了贪爱现世的吃喝玩乐做打算,则即使行持善法,也不算是佛教徒。我们可以用这句教言为标尺,衡量自己是不是标准的佛教徒。

(二)“贪爱三界非出离”

1、释义

出离,就是离三界苦,证涅槃乐。修外加行的目的,就是修持、培养出离心。

很多人经常问:什么时候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外加行算是修完了?

检测外加行是否达标的尺度,是观察自己是否仍然贪爱三界。所谓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即六道轮回。对三界中欲界的饿鬼、地狱、旁生三恶趣,应该没有人会贪爱,但还是有人会贪爱人、天两道的人天福报。真正的出离心,是对三界六道非但没有丝毫的留恋,甚至还有强烈的厌烦心。即使修行不是为了现世利益,但只要还存有来世享受人天福报的心,不想成佛,不想解脱,就不是出离心。

如果贪爱之心还存在,纵然修外加行花费了两年、三年、五年,都是徒劳,因为自己还贪爱三界轮回,哪怕尚存丝毫的贪念,就表明没有修好出离心。没有出离心,这就是外加行没有修好的表现。

2、常观自心修出离

修出离心,首先要了知三界六道充满了痛苦,之后自然就不想再流转轮回了。

培养出离心的方法,就是《离四贪》教言,具体修法就是外加行的修法

培养出离心的方法,就是《离四贪》教言,具体修法就是外加行的修法

平时不观察的时候,我们会自以为是寻求解脱的人。但此时我们要静下心来,好好检视自己:我想以后投生到哪里?有没有希望投生到人间或天上的希望,如果发现自己真的对六道中任何一道都不感兴趣了,就开始有出离心了,至少有了出离心的一半。至于另一半,还要看自己有没有希求解脱的念头。如果有,就有了完整的出离心。

我们要常常观察自己,如果还贪爱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就是对轮回痛苦思维不够,还没真正看清轮回的真相,没彻底了知轮回的痛苦,就还需要继续修外加行。

3、出离心的高限与低限

对轮回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一心寻求解脱,也即像米拉日巴大师那样,放弃一切到山里修行,希望即生成佛的人,就有了高层次的出离心。如果做不到,就从低限开始,虽然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舒适一点,但最终的目的,不是享受人天福报,不是贪图物质享受,而是寻求解脱。

当生活美满幸福时,要想到:今生我既有舒适的生活,又有修行的机会,这是真正的福报。但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太大意义,我不能自认为高人一等而生傲慢,我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走上解脱的道路。能这样想,也算是有出离心。佛教徒也不一定要拒绝所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到风景区旅游,到海边度假,到欧洲自驾,到咖啡厅喝咖啡,到茶馆喝茶,到电影院看电影等等,佛并没有要求我们排除一切金钱与物质享受,一定要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但我们不能当一个单纯的享乐主义者,不能把物质享乐作为生存目标,在拥有优裕生活的同时,也追求解脱、珍惜机会,积极闻思修行,这就是出离心的最低限度。

4、小结

“贪爱三界非出离”,把挣钱、享受,作为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严重的贪爱,这样就没有出离心。我们必须常常反观自心:自己贪爱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最低限的出离心?如果连最低限的出离心都没有,甚至以后都不能突破这一缺失,我们的解脱就没希望了。

(三)“贪爱自利非菩萨”

1、释义

所谓菩萨,是指发大乘利他心者。教言指出:如果贪爱自利,不喜欢利他,随时随地都把自己的事作为头等大事的人,就没有菩提心,当然也不是菩萨。

2、正视发心,低处着手

我们往往自认为正在修菩提心,甚至有人还自以为已经有了菩提心。那不妨自我检视一下:自己是为了谁在修行?最贪爱、最在乎的是自利还是利他?但目前的普遍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要改变这一现状,不妨从低处着手:虽然不能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问题上,都只考虑众生,但大的方向,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把自己的生命目标,定为诚心实意地为了一切众生而求解脱,这样,就有了最低限度的菩提心。

在没有证悟一地的无我见解之前,凡夫随时随地都会冒出贪爱自利的念头——资粮道的时候比较严重,加行道后期会逐步淡化。证悟一地以后,虽然没有明显的自利心,但还有自私的种子、习气。所以,对凡夫来说,从低处入手比较切合实际,若是一下子要求太高,总看不到希望,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对修习大乘佛法退失信心的危险性。所以,佛也没有这样要求初学者,而是要我们循序渐进、次第有序地学菩萨道、行菩萨道。首先把生存的目标建立起来,有了为一切众生而成佛的念头以后,就算是菩萨了。如果连这个最低标准都没达到,根本没有菩提心的影子,就说明自己还需要从头去修菩提心。

3、修行的秘密——大乘发心

小乘行人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一心寻求解脱,不仅在生活细节上,而且总的方向、目标也是为了自己,这与大乘佛法是完全违背的。大乘佛教要求,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都要比利己更在乎利他。

对很多人来说,做到不贪今生,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贪三界六道,也勉强能接受。但不贪爱自利,就很难了。不过,我们也不用气馁,通过菩提心的修法,肯定能达到目标。

在修行的道路上,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人的发心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只要发心正确,总有一天目标可以实现。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只要凭着一股勇气,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伟大的事业,总有一天会达成目标。相比之下,修行就更有可能了,因为修行有很多方法。当内心不可思议的力量释放出来以后,很多自己不敢相信的事情都可以完成。更不用说这里面还有菩提心自身的力量,还有佛菩萨加持的力量,以及很多其他不可思议的力量。佛经讲了四种不可思议,发了菩提心,就有了其中佛的力量不可思议和因果报应不可思议这两个不可思议。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实现这个愿望。

4、抉择两种解脱

轮回没有长远的幸福可言,实在不值得留恋,不想继续轮回,就必须寻求解脱。解脱有两种:大乘的解脱和小乘的解脱。小乘的解脱只是解脱了自己,不能利益任何人,包括父母、亲友在内。如果只顾自己,是很自私的。更何况,小乘的解脱虽然解决了自己的生老病死,但也是暂时的解决,小乘阿罗汉最终也要发菩提心,也要成佛,这叫做究竟一乘。在最终的时候,没有大乘、小乘,声闻、缘觉之别,只有一乘,那就是成佛!

5、断灭见——自私自利的学说

几千年前,一个人想与自己的漂亮女儿行邪淫,遭到女儿的断然拒绝。他为了欺骗女儿,便写了很多关于人没有前后世,也没有善恶因果,应该及时行乐等方面的书。因为这种说法对一些人很有吸引力,所以后来就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几千年后,仍有很多人在大力推广这种学说。它彻底否定了轮回和因果,认为生命在死亡之后就进入了绝对的虚无与断灭,因果报应也是佛陀捏造出来的谬论。而实际上,人的生命并不是在死后就一了百了了,还有一个生命在延续,那时的我们,可能是人、动物,或其它生命体;那时的我们,仍然希求幸福害怕痛苦,但幸福和痛苦依然不受我们掌控,它是由因果决定的,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只要还在轮回中,一切都是未知数,这点我们一定要清醒。

6、反观内省

我们必须常常自省,骨子里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在一切正常的时候,仿佛觉得自己就是菩萨,既有出离心,又有菩提心。一旦静下来观察自己的潜意识就会发现,自己最想做的,还是发财——在不同地方,甚至不同国家买三四栋别墅,轮流去住;买几辆名车轮流地开;衣柜里装满名牌衣服等等等等。

如今是整顿自己的时候了,发现不足之处,就相应地去修外加行、四无量心与菩提心。

(四)“若有执着非正见”

1、释义

正见,是指证悟空性的正确见解。不能有任何执着,甚至对空性的执着都不能有。如果存在著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执着,就不是证悟空性的究竟见解。

2、“执着空性”的深意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需要有空性的念头;但藏传佛教早期的很多上师,又主张对空性不能有执着。包括不少印度论师在内的很多上师也认为:无论观察任何事物,当分析到空的时候,连空的念头都不能有。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什么是对空性的执着?就是认为空性是真实的、存在的。其实,宗喀巴大师的本意并不是这样,过去的上师们没有说错。宗喀巴大师也认为,这样耽着空性的念头是不准确、不究竟、不是实有的。

但在修行初期,宗喀巴大师说的是对的,要破除对物质的执着,但是对空性的执着可以保留。当对物质有执着的时候,建立一个空的念头、空的感受,就可以推翻我们对不空的执着。单空虽然不是高层的空性见,但它与轮回的根源是矛盾的,所以能断除轮回的根源。这样一来,对物质的实有执着就很容易推翻了。

在第六意识的范围当中,任何对立的价值观都有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常规。

比如,如果有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要打破这个观点,就要在对方心里树立另一种相反的价值观——金钱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完美,金钱有很多负面的影响。这样,才能转变他原有的观念,从而慢慢减少对金钱的执着

我们往往认为:一栋楼从刚刚建起到最后倒塌之间的七八十年,一直都是静止不动、始终如一的。

要打破这个念头,就需要建立新的观念:实际上,这栋楼中每块砖的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生灭,一切都是无常变迁的本质。这样就可以打破对楼房常有的执着。

我们天生就有着顽固的不空执着,如果连空的感受、观念都没有,则即使打坐时心静下来了,感觉不到任何杂念,意识也会落到阿赖耶识当中。尽管表面上看起来,这种境界与大圆满里面的论述非常接近,也看似可以同显宗佛经里面的论述对号入座。其实,这只是心静下来而已,实则根本没有什么。意识落到阿赖耶识之中的境界,与轮回一点都不矛盾,这种法修再长时间,都对解脱没有丝毫助益。萨迦班智达和麦彭仁波切都批评了这种自以为是的人。

当年很多修行人就是没有真正体悟到上师教言中的深刻内涵,认为哪怕空性都是念头,任何念头都是杂念,都不需要,只要心静下来就可以了,从而落入了这样的窠臼。宗喀巴大师为了让他们摆脱这一固有程式,引渡他们走上解脱之路,就故意推翻了过去一些上师的观点,极力推广单空的观念。这种人再打坐的时候,他的境界会落到空性当中,而不会落到阿赖耶识上了。我们如果能证悟这种空性,已经很不错了。

不仅修密宗的气脉明点一定要有上师的指导,修禅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禅师指导,盲修瞎练似地修禅是非常危险的,意识落到哪里都分不清楚。大手印、大圆满等密宗无相圆满次第的修行也是如此。

3、远离一切戏论

“若有执着非正见”,若有执着,就不是正见。所以,最后对空性的执着也要放下,空与不空,净与不净,有为法与无为法,常与无常,幸福与痛苦,都是相对的法。任何相对的东西,其中一个不成立,另一个也就不成立。比如说左与右,如果从来没有左的概念,自然就不会出现右的概念。同样,如果从来都没有不空的观念,空的观念也不会产生,空是观待不空而成立的。凡是相互观待的,都叫做缘起;凡是缘起的,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所以,常与无常、空与不空也是凡夫境界中的概念,是释迦牟尼佛和后来的上师们为了方便给我们讲空性,而创造的法相名词。

虽然密法中讲,一切现象都是清净的,但到了最后,清净和不清净都要否定。虽然讲中观的时候我们会说,一切都是空性,但实际上空性也不存在。在最后的境界中,根本没有语言能表述、意识能思维的东西存在。龙树菩萨在《中论》当中也再三提过:最后什么都不承认。在标准的正见当中,不能有任何执着!

当然,什么都不承认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偷明明偷了东西,却死不认账的不承认;另一种是根本没偷东西,当然也不能承认。同理,根本没有证悟,只是嘴上说不承认的人,就像偷了东西的小偷,心里是没底的;而真正证悟了的人说不承认,是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表达他的境界,就像没偷东西的人胸有成竹、理直气壮一样,这才是真正的不承认。

4、次第修行,证悟实相

我们当然需要的是理直气壮、胸有成竹的不承认,但前提还是要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走。小学生学小学课本,中学生学中学课本才是正经。如果小学生硬去学博士生的课本,就注定会失败。所以,不修加行,直接修禅宗、大圆满的绝大多数人,是注定会失败的。所以,还是要先修出离心与菩提心,然后再修空性。空性也要分两个层次:先修中观自续派的空性——单空,这个比较容易接受;然后再修远离一切执着的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这些全部修完以后,再修一两年的寂止修法,这样就为以后修大圆满或大手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再去请一位真正的、有大圆满证悟境界的上师传授大圆满,并孜孜不倦地修持,最后一定会成功。

3 珍惜

一生修行的重点和归宿

第十一讲 人生归宿的抉择(四)

最近讲的《选择刹土文》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部分人由此引生了不同程度的定解。

有人问:这篇《选择刹土文》能引定解的要点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它直接面对事实,结合自身,而且提供经教的依据,让我们看清楚心里向往的各大刹土的状况、世出世间的状况,提供了非常大的观察空间,让我们非常放心。

而且,祖师自己也是在变、在改、在选择,他也是很理智的处理。他起先选择弥勒刹土,用了七年功夫,但是后来考虑发现生死很可怕,就选择了极乐世界。他也对莲师刹土一心向往,奉莲师为自己的上师。然而他还是理智地考虑到:生死可怕,上等者能住在莲师身边,但差的情况会成为罗刹子,还有其他各种状况。普陀、五台、冈底斯等他也考虑过,这些只有清净者才能现前,在业不清净者前也是人间的境界,他对此也无所欲求。后来经过理智地观察,发现极乐世界特别殊胜,而且特别容易往生,符合自己的条件,而且一往生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也因此他做了断定的选择。弟子提出一个问题:临终时怎么把握大义的关要呢?他就直接引导弟子唯一修极乐净土的愿。

这样我们心里就有底,他说得确实很中肯,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都原原本本地写在纸上,这样我们就非常踏实。

这篇《选择刹土文》的确很能入心,针对我们心上的症结、怀疑处、不了解处等,做了很确定的指示。如果我们能一个个地思维,的确各方面都会定下来。

比如后面一段就很入心。有人想:我还要待在这个世上弘法利生等。《刹土文》就直接跟你说,待在这里到上方的人天是什么情况,不过是一场梦,什么也得不到;到下方的三恶趣,苦得不可思议,想都不敢想。如果不是这种世间心,而是想做佛法上的利益,他又告诉你在末法时代,自己修行的状况如何、被共业潮流席卷的状况如何。你说要发大乘心利他,他又告诉你利他的情况如何。还告诉你感情重又如何等。给你一个一个地说明了状况。这还是几百年前,今天情况更糟。这样把你的疑虑全部打消,就特别容易断定。疑虑一打消,想去净土的心就突显出来了,去的心力就强了,目标就明确了,整个走向非常清楚。因此,观念一旦定了,自己的方向就清楚了,该在哪里努力,各阶段怎么走等等,都会更明确。这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再说,学密的行人,心里落了不少的刹土观念,知道有五方佛的刹土,有密严或者华藏刹土,还有兜率内院等,还有地球上熟知的圣地——五台、普陀、香巴拉等。但却理不清楚上下各层面的差别,往生条件如何、应当如何抉择等。这样堆积在心里,就模糊甚至障碍了直接求生极乐世界的信愿,因此特别需要这篇《刹土文》的引导。学了之后很多问题就理清了,知道各个刹土的状况、特点,上中下的各种情况,之后能够很理智地做选择:我的条件够不够?往生以后是什么状况?极乐世界又如何……这都是客观公正地在做衡量。

我们要做理智的选择。譬如密严刹土,必须八地以上才能往生,我能去吗?五方佛土的其他刹土都是一地以上才能去,这合适吗?如果选错了目标,那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要走一条理智的路。再说,地球上的很多圣境属于隐境,在业清净者前才显现,不清净者很难见到,一直追到山林深处,恐怕也是生怀疑的多。尤其现代人心思复杂、急功近利,也没有很大的信心,就更容易出问题。

我们看清楚了才知道,原来情况是这样的。之前不太了解,现在知道有些刹土非常殊胜,但往生的条件很高,或者往生后还有上中下各种情况,或者某些刹土人的寿命长短、苦乐跟这里差不多,这样才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但也要知道,上等的成就者、持明者们安住在圣者的法界当中,当然极其殊胜,这也不要混淆。所以,要客观、全面、正确地看待,而且要结合自身做一个选择。

这样对比以后再说出极乐世界,我们就感觉西方净土太完美了,没有任何过失,又相当简便容易,往生以后能够实现一切目标。这样就从正面发起了愿往生的心,心里就定下来了。的确看到:哦!原来是这么好。过去我特别忽视,尤其入了密宗以后听了不少的刹土,但是没有人指点,也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再加以前有一种成见,认为极乐世界是汉传佛教的东西,老太太都会,我怎么还走这条路?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很多都是凭感觉来判定,或者凭着周围的气氛、舆论的鼓噪等来判定,那些并不代表正确的观念。现在了解了诸佛菩萨和祖师们的金刚句,才看到极乐世界不是人间的环境,一进去就超越了生死,入到了清净的法界,不是在业不清净者前显现的凡夫境界。再者一切自在,天天见佛,闻佛说法。拥有无量寿,而且不会退转。这才显示出它太完美了,一点过失没有,一点隐患、负作用也没有,所以一进去就彻底完成了大事。

不仅如此,我们在这个世上有很多愿望,也结过很多法缘,对莲师、观音,各大神山、圣境非常向往,这些都很好。再说,未来弥勒佛等下世的时候,还是想来这个世界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一切愿望都能总集在一个极乐愿上完成。这就更加感觉这是一条大义的路线,为什么不去走它呢?真正往生以后,想去莲师刹土、普陀刹土、文殊刹土等,都能一瞬间到达,在诸佛菩萨圣尊面前供养、礼拜、听法等等都可以。过去花很大的努力也没办法见到,毕竟受着这一世业报身的牵制,有很多的业障、习气、执著,没办法超越。但是一往生以后,这些就全部结束了,那时自己面前全是圣境。这就更好地让你达成愿望,一个都不舍弃,全部摄集在往生极乐世界上来完成。再说未来贤劫诸佛出世期间,你都可以无碍地来这个世界助佛弘法,可以化现到这个世上,都没有问题。所以,这是真正让我们实现愿望的方便。

这样学了以后你就放心了。过去以为各个刹土跟极乐世界都是对立的。尤其学密宗的,认为自己不能跟大家一样去求生极乐世界,他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把其他刹土跟极乐对立起来看,把各大圣尊跟西方佛菩萨对立起来看现在才恍然明白,原来总部都在极乐世界,十亿莲师的化基就是阿弥陀佛,十亿观音的化基就是观音王,十亿金刚手的化基就是大势至。这样才知道:原来没有矛盾,是我自己心里造出了很多狭隘的见解。只要把心里这一层迷惑拨开,把心里的各种错误观念纠正过来,就一定会确认往生西方是此生的归宿。

还要反省我们心里的不正直之处。过去光凭一种感觉、一种氛围、大众潮流来作决断,或者表示一种欣赏、藐视,这都很有问题。譬如在这里设一个总部,派很多人出去到各地弘法。有的人就对派出去的很尊重,对总部不尊重,这显然很偏颇。

有些人的感觉很奇怪,他认为净土是汉传的,连老太太都会念阿弥陀佛,所以感觉不怎么殊胜,还念什么佛?还生什么极乐世界?对于净土经教并不尊重。这就是自身的错误观念障蔽了自心。他凭着感觉认为,净土不怎么殊胜,是一种陈词滥调或者说是汉传的。这都是不正确的。应当看到它的本来是什么,它是释迦佛宣说的教法,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我问你一个问题:比如你非常尊重莲师,却排斥阿弥陀佛,这种想法对吗?想一想,莲师是阿弥陀佛化现的,你却藐视阿弥陀佛,说:“我尊重莲师,不要阿弥陀佛。”这就有点好笑了。或者说,布达拉的观音是观音王在此世界的幻化,你却说“我尊重这个,不尊重观音王”。这也是有问题的。或者你说“我很尊重贤劫千佛,不尊重观音”,但要知道贤劫千佛就是观世音幻化的。从西方三圣化出来的无边化身,在各个世界接引众生,做不可思议的事业,这些化身跟他的化基是不二的。我们为什么要把两者割裂开来看,产生一轻一重的想法呢?为什么没有尊重之心呢?这里要好好反思。

这篇《刹土文》的背景太大了,一开始就从总体上抉择佛菩萨的所见和凡夫的所见,告诉我们诸佛是怎么显现的,大的报身刹土怎么出大的化身刹土、小的报身刹土以及无数个化土,这样我们就知道最终要回归密严。之后,我们处在什么位置,上面什么样、下面什么样等等,对这些都要有很深远的观察。这时候才知道这条路选对了,这个抉择非常击中要点。

然后发现,下方凡夫世界全是由错乱力现出来的,林林总总的错乱,林林总总的世界,这些没什么可求的。上方世界要达到很高的修证才能到,当然最终都归于密严或者华藏。我们处在华藏世界中间第十三层,那我们选择到哪里去呢?这里一开始就拉开一个极宽广的前景,知道要入佛菩萨的净土,这是总体的。然后特别地告诉我们,五方佛土怎么进去,要什么条件,在这五方佛里面应该怎么选择。之后又归到我们娑婆世界,去欲界第四层天兜率天要什么条件,将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地球上的各种圣境又是什么状况,业清净者怎么样,业不清净者怎么样,生了以后状况如何等,这些都清清楚楚地给我们指示了。之后再点出极乐世界,我们能不能去?怎么去?去了以后有什么受用?是不是特别完美……

这一个一个都是按照诸佛的圣教量,按照大成就者的语言来说的,并不是个人的一种臆想,或者随便做判断的。这样我们就非常踏实、非常清楚,从中会发现在法界的世界海里,唯一以极乐世界为归宿,这是一个重大的选择。

再者,在利他方面也会有确认。我们一般太简单化了,没抉择好,看不到大的线路,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障缘,自己的能力如何,就轻率地做了决定,这是不理智的。当碰到各种违缘、障碍、身心病痛等的时候,你会发现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去,何况是利他?很多反而变成苦的因,所以这上面一定要用智慧作观察。

之后看到极乐世界的状况,就发现那里的利他太不可思议了。从西方三圣就能看出来,阿弥陀佛化十亿莲师,这只是幻化中的一分,观音王化无数观音,大势至化无数化身等,全部现出化身来利他,这是一个很大的关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后的确能圆成佛道,也能化现无数,真正成就利他。

这个世界七十二亿大菩萨全部往生极乐世界,其他国土的菩萨也是无量无数,小菩萨更数不清了,全部往极乐世界走,这都是大乘菩萨的选择。这才看到,我这一生的归宿就定在极乐世界上,这一生我要好好修心,往生极乐世界就能真正成办利他。要想到,去极乐世界是大的利他,不是图自己享受。

再者,过去我们会想:我待在这个世间,随着一尊尊佛下来的话,能够听佛说法、能持教。看起来这的确是伟大的菩提心。但是要看到凡夫的处境,在达到不退转地以前还是无保障的。恰美仁波切也是观察到,在这个世界上转一亿次生死,恐怕他的心还是承受不了。他想:我还是直接去极乐世界,因为我对生死害怕。我们也要衡量自己,你如果不害怕生死,转一亿次都没问题,当然你可以直接去补处佛那里,跟佛一起下来,经过贤劫千佛直至八万佛降世你再成佛。这都可以,因为各有愿力,但是你必须得衡量好自身。我们有时候对自我过于夸大,为什么呢?因为自己连一点小苦都受不了,心是很脆弱的,没有完成不退转的品格。这样就得好好考虑了。一往生西方,的确当时就得到不退转,再不会有任何退堕,那时能非常稳当地完成佛道。

这样抉择好了,菩提心上就定了,我是在走结合往生西方的路线:首先发愿往生,到那里得到佛授记以后,再回到这个世界来。到西方以后能够迅速完成佛道,普贤行愿自然圆成,神通、三摩地、陀罗尼、大智慧等很快会开显出来。这样抉择好了,完全知道这条路怎么走上去,它的路线怎么样,方向目标看清了,之后就知道该怎么努力、怎么发愿、怎么积资。一切都在这上面走,正面怎么往上不断推进,负面怎么避免违缘等,这样就规划好了个人的前程以及所有志愿者共同的方向。

之后我们的学习也就理顺了。譬如学业果,要了解这个世界怎么随业力变幻,这里面非常苦,一点乐也没有。学苦谛也要抉择到这一点,知道三恶趣不是可待的地方,去掉对它的耽著心,对于天界人界也要观察到完全是苦,把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耽著、向往全部退掉。学习净土的功德,也是为了了解去极乐世界是怎样的,从而引发希求心,一心往那边奔。

学空性就要了解凡夫世界毫无实义,而且最后证入空性也要结合在往生极乐世界上。也就是此世尽量地积累资粮,让它成为增上往生的助因。往生以后,阿弥陀佛一加持就立刻开悟自性,那时真正实证空性,所以证悟空性也要在那里完成。学光明也要知道,一切都是如来法身现的,使我们更加相信清净的胜义谛,知道没有虚妄分别所起的染污法。这样才知道:原来我的归宿就在这里,现证的方便就在这里。学普贤行愿也要去西方净土完成,否则非常困难。尤其学了净土愿,所有普贤行愿都直接结合上去,每一条愿都导归西方。

学苦谛就是为生起出离心。出离这个生死,希求无生死。也是配在西方上来完成,一心出离娑婆往生极乐。学业果也是清净自己的行为,跟净土相应。学暇满要想,生命很难得,此生要尽量地修法,特别是要摄取往生极乐世界的利益。学无常要想到命在旦夕,很快会死,我一定要确认好极乐这个归宿。学菩提心也要想到,我要尽快成佛,利益无边众生,这以往生西方为捷径。利他方面也要想到,众生的业力非常重,最好能够多方面地辅助他生起信愿,往生极乐世界。学华严、学圆教、学密宗等,也要知道最终证入的密严世界是如何。一生到西方,弥陀就是普贤王如来,从这个要点上就能速疾证入密严等等。修大圆满也是如此,证取自性弥陀,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应,与莲花生大师心心相应,自己的本性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性

像这样,把无数个要点汇集在这一条道上,我们一定会走得越来越坚实有力。

有的人说:本来我有无数个想法,经你这么一归纳,就剩下一个极乐世界了,这不是很可怕吗?经你这么一说,好像其他选择都没有了,都不要了。

实际上,我们就应该心心念念向往极乐,一心忆念极乐,忆念阿弥陀佛,就是要归在一个归宿上。譬如我们的怙主法王上师,他在著作里就是这样发愿的,大家都能看到。他三、四岁时就想:我怎样能把全世界的人带到极乐世界去?之后不断地这样回向。不是说我们走错了,我们是很对的。但是目前自己的心跟上师的心相差很远,最好变成跟上师一样的心。

我们现在就可以随学,一旦定了目标,就会想去极乐世界,这跟以前已经有点不一样了。以前念《普贤行愿品》,根本不知道净土愿是什么位置,现在你起码能念起来了,心里会有极乐世界。发心的时候也会想:我为了去极乐世界成佛来利益众生,现在要闻思修。做完善法之后,还有去极乐世界的愿摄持回向。这一生的修行都可以配在上面。这对你来说是最完美的修行。

原先你是没有目标的迷茫状态,不知道该怎么走,这怎么行呢?完成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愿力,之后为着这个目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能达成。所以我们原来没有目标,随意乱行,是个很糟糕的状况。从这里要反省到:现在树立目标很好,心里特别有方向,而且心很定,做什么事都归在这个目标上,不使它散失,做什么都是点铁成金的手段,所有功德都以《普贤行愿品》来摄持回向,而它的归结点就是“导归极乐”,往极乐世界上发愿。

这样走并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不要以为现在宣扬了前行、净土,我的闻思修就彻底完蛋了,很多人就有情绪。其实没有任何必要,法王不就定了往生极乐吗?难道他失坏了闻思修,失坏了事业吗?根本不是的。

这样才知道:原来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是很欢喜的事,感觉修行特别简单。原先是很乱的,东抓一下西抓一下,心里乱成一团麻。问他将来怎么样,他不知道。死的时候怎么样,根本也不想。现在不想,死亡来临你怎么办?那时心里就慌了,好像有好多个方向,有好多个法门,但根本拿不定。平时没在这上面努力就容易出错,一出错就不知要悔恨多少世。

的确如此,大的方向定了,心里就特别踏实,会一步一步地在这条主线上努力,知道自己在逐渐地接近目标。比如我们看了法王的《愿海心髓》,各条愿最终都结归到往生极乐世界来完成。譬如随学释迦佛,身心毫不疲厌入于三有大城,恒时以利他为装饰,这也要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完成。自己也会断定:我先去极乐世界,去了以后我就实现跟释迦佛一样的大愿,在浊世乃至虚空界尽之间,一刹那不考虑自己而去利益众生,这是能够实际完成的。所以想在地狱游戏,首先往生极乐世界。或者时时不离文殊智,成满普贤行,这也要透过往生极乐世界来完成。要在未来贤劫诸佛降世时做佛的仆人,增上法业,也是要通过往生极乐世界来完成。或者说心中唯有两个愿,一个是圣教兴盛,一个是利乐有情,这也要透过往生极乐世界来完成

像这样,大愿的心髓全部以往生极乐世界作为实现的方便。这样自己心里的确踏实了、稳定了。自己这样决定以后,对于一切结恶缘、善缘的众生,总是这么想:愿他和我一样,临终时没有障碍见到阿弥陀佛,一往生就得到佛授记,然后智悲力的大用全体现前,这样来实现“一切皆成佛”的愿望,这个自己也能定。

我们这一世是一个前驱,所修的任何功德都要往这上会归。这并不代表舍弃此世的修行,而是要看清楚整个前景规划,看清楚整个路途,怎么上这一条路,大家怎么来合力往这条路上走。这是积极的,正面的,会脚踏实地去走。应当这样了解,不要片面地看待。

譬如学了《观经》,就知道观经三福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人天乘、小乘和大乘的内涵,全部成为往生的正因,所以要有一个总体的净土观念、大净土观念,不要狭隘化。一些错误观念认为,净土跟其他教是相违的、冲突的,这就导致很多悲剧。这个世界的确充满各种颠倒的说法、不正确的看法、狭隘的看法。人心扭曲,出了各种事情。

譬如有些人认为我们年轻嘛,学什么净土?年轻人就要学教理或者参禅等。岂不知禅即净土,净土即禅,一切教理最终都要实现净土,而西方净土正是让你迅速圆成的一个方便。一切法门归于净土,密严净土是最终的归宿。然而极乐即华藏,西方即密严,也就是一生到西方,最终能彻证到密严。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排斥净土呢?净土是归宿,一切无不还归于净土。了解了虚妄分别出现的全是虚假显现,不是我们的家乡,而以清净智慧出现的正是自己的归宿,才知道原来一切归于净土。阿弥陀佛作为十方诸佛的代表,与我们的因缘极其切近,特别容易生到他的国土,而且有极圆满的功德,我们是这样选定的。

我们不要片面地看待圣教之间的关系,百千法门同归净土。不要认为净土是老太太学的很低级的法门,也不要以为净土与其他宗派别别分开,实际上净土含摄了一切宗。密宗、禅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等等,证到最后就是净土,它包含了这些。任何修行人只要有信愿,都可以生到净土,他所学的一切,都成为净土资粮。

这样才知道:哦!原来净土是我的总方向、总归宿,我现在学的一切都是为了还归法界,为了证入密严。这有什么矛盾?你修得越高,证得就越高越快,最终出现的是遍虚空全是净土,难道要反对自己的归宿吗?难道一切前进的步伐与归宿有矛盾吗?这一切不都是为了还归自心吗?所以不要把它看成两种。

比如,学中观或者学三论宗,主要是《中论》《入中论》《百论》等,祖师是龙树菩萨。他写了往生西方的愿文,一心求生极乐世界,临终生到了极乐世界。现在他老人家就在极乐世界,他也看得到这些门徒。如果想:我们学空性,怎么能去净土?那就非常违背祖师的心意了。

或者说:我学大手印,我怎么能去净土?但要知道大手印最大的祖师冈波巴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

还有人说:我学的是禅宗,我怎么可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呢?禅宗的祖师永明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化现,他就在极乐世界。一大批禅师都是开悟以后往生极乐世界的。这样看来,我们的观念不是有问题吗?

再说,法相宗的大祖师世亲菩萨,他写的《往生论》里说,我一心愿生极乐世界。有的说我学律宗,要知道天下的持律者多少都是往生极乐世界的。

再说学宁玛派,莲师就是阿弥陀佛化现的,颇瓦法都是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往生到莲师刹土最后都要送到极乐世界去。而且,天台的祖师爷智者大师以身作则,临终往生极乐世界,以至后世天台宗的主要路线就是在世弘天台,死后去极乐

华严宗学《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引导华藏海众一致导归极乐。他自己发愿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就看出,《华严》结归在《普贤行愿》上面,而普贤行愿通过往生西方来完成,“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最后大回向的偈子是“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可见这是大教的心髓,是不可思议的地方。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缘起,不要把它看轻了,否则好像天下的祖师、天下的菩萨、无数修行者都搞错了方向一样。其实不是,这是普天下圣凡一致公认的法,是十方诸佛在无数刹土里啧啧赞叹、劝导众生往生的法,是具有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的法。我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宣说经教时,特别多地说到西方净土,劝导众生一致回归。他也是观世音的幻化,也是帮阿弥陀佛招生的

这样就知道,我们的目标就是极乐世界,即生解脱的希望就寄托在极乐世界上面,这就叫做“此生的归宿”。选择好了这个归宿,就发现一切都能成就,不是可望不可及的。要解脱有解脱,要不退有不退,要天台有天台,要华严有华严,要禅有禅,要密有密,要大圆满有大圆满,要大手印有大手印,要大中观有大中观,要普贤行愿有普贤行愿……它的确是大总集的法门。诸佛的心髓、弥陀的愿心,把无数精华摄集在一个法门里,而且特别简便容易,是大悲心彻底地体现。它的确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的确是成佛的要诀。

我们应当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才能理智地把目标定在这上面。而定了以后是放心的,觉得非常殊胜,可以欢喜三天。的确时时朝着这个目标,充满了劲头,什么都可以会归在上面,只要你的见解开阔,就能够真正体认到。

一到了极乐世界就再没有生死,不是当生解脱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悟无生,不是证到了三轮空性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圆成佛果,不正是“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就能证入事事无碍的法界,不就是华严奥藏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开显自心的密严刹土,不正是证入密宗的最深处吗?一到了极乐世界,水池里的水都能给你灌顶,不就是净密不二吗?一到了极乐世界自心开悟,了认了自心是佛,不就是“禅即净土,净土即禅”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尘尘刹刹无边的法相自然在心中显现,不是最精确的法相宗吗?一到了极乐世界,连丝毫的我和我所的心都没有了,遮止了一切烦恼恶业,这不是真正的持戒吗?一到了极乐世界,尽虚空遍法界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等等无余现前,不就是完成普贤行海吗?一到了极乐世界,菩提道从下至上的一切功德分全部完成,这不就是道次第吗?

再说,一生到极乐世界,出现的全是超出情识的境界,一多无碍、广狭自在、小大相容、延促平等,不就是深证华严法界吗?不就是超凡入圣吗?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遍游一切刹、遍入一切处、遍见一切佛,这不就是一成一切成吗?还有什么不满足?还觉得有欠缺吗?难道阿弥陀佛无量无数劫一心勇猛精进,所集成的无量功德果实,还不够你受用吗?还不能加被你吗?再说,弥陀即莲师,莲师即弥陀,他不是大圆满的祖师吗?他难道不会给你传大圆满吗?

就像这样,大家看清楚了就很明白,不会有各种很狭隘的观念、想法,也不会感觉吃亏,好像定错了路,硬要把我往这条路上归。这样大家的心顺了,就可以朝同一个方向走,我们会有共同的目标。

思考题:

1、《选择刹土文》讲了哪些要点?对于“选择极乐刹土为自己的归宿”产生定解的关键是什么?

2、心里选定了归宿有什么利益?归宿跟我们学法有什么关系?

3、如何理解“净土是归宿,一切无不还归于净土”?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