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11五根具足(3h)

11五根具足(3h)

Total words: 25,408.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55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自圓滿之 3 根德圆满

慧灯之光

(3)五根具足:這個條件也擁有了;

大圆满前行

己三、根德圆满:

五根中任何一根不具足,也不能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并且因为无有亲见恭敬对境所依如来的身像等或者阅读、听闻、思维经典如意宝的缘分而不能胜任真正的法器。

菩提道次第广论

  1. 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

“诸根具”,即非痴呆、聋哑,身体支节、眼耳等具全。非呆哑故,堪能理解所说法义;诸根具全故,堪能精勤修习善法。

前行广释 16 课

(三)根德圆满:

倘若诸根残缺不全,便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如今无有此类过患,这就是根德圆满。

在世间,有些人成了植物人,有些是残疾人,有些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见、喉咙说不出话……由于诸根不全,他们想听法都很困难,无法全面、完整地接受佛法。就汉地而言,现在残疾人比较多,全中国大概就有八千多万,我们没有转生其中,应该说很有福报。

对于这一点,不知你们思维过没有?但我经常这样想:佛法中说要诸根齐全,确实如此,否则,接受佛法的根若不具足,纵有一颗想信佛的善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方面无法堪能。我们如今以前世的福报,可谓诸根齐全,尽管有些人耳根听不清、眼根看不清,但基本上都有接受佛法的能力,不像极其可怜的残疾人,善根很难被开发出来。所以,大家理应懂得珍惜。

前行广释 16 课辅导

倘若诸根残缺不全,便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如今无有此类过患,这就是根德圆满。

我们生在佛法兴盛的中土,如藏区、汉地佛法比较兴盛的地方就属于是中土,环境也圆满了。虽然是人,也生在有佛法的中土,但诸根残缺也会成为修法的障碍,条件还不是真正的圆满。只具有两个条件,第三个条件不圆满也不行。比如天生看不到、听不到,无法说话或意根不正常,都会成为修法的障碍,所以第三个条件圆满也很重要。诸根功德圆满,眼根耳根都要正常,近视眼的眼根是不圆满的吗?不是。近视眼看不到很远的地方,可以把书放近一点,或者配个眼镜,眼睛基本是没有障碍的,还是可以看、听、思维,属于诸根功德圆满。

有些诸根比如手有残疾,合掌时会有障碍,这种障碍不是那么严重。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就可以思维、观修,因为佛法主要是以心为主。但并不是说这些根就不重要了,没那么圆满,只是缺一点而已,基本上还是具足的。手脚的残疾、眼根和耳根即使瘫痪了,只要思维能力很清楚,还是可以学佛法的。是否非常圆满不一定,必定不能绕佛、顶礼、合掌、和做很多其它的修行,但是还是可以做一些的,六根俱全很重要,否则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如今无此类过患,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都是俱全的,可以做修行,是根德圆满。但是具有这三圆满还不足够。

前行广释 18 课

己三、根德圆满:

学佛法要诸根具足,这里的“诸根”不包括意根,主要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有色根。五根中任何一根不具足,也不能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出过家的人知道,释迦牟尼佛曾规定,出家必须要诸根齐全,否则,没有资格加入僧团。之所以如此限定,一方面是为避免招致外道、非佛教徒讥毁,令人对佛教不起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其本身无法圆满地接受佛法。所以,不摄受这些残疾人,并非是佛陀不慈悲。其实考公务员也是如此,要一一观察智慧及不及格、面试过不过关、体检有没有问题,假如你眼睛不行、耳朵不行,则很难被录取。(鼻根和舌根好像不怎么用检查,这方面得病的相对较少,医学仪器的检测能力也不太发达。)

具体而言,

(一)眼根不具足

如果眼根不具足,则无法亲见上师、佛像、佛经、论典等。盲人真的很可怜,现在国家虽然想办法为他们找出路,办些按摩学校,以令其有一技之长,但仍有诸多困难和不便。他们连白天还是晚上都不知道,亲人还是仇人看不见,白色和红色也分不清,且不说闻思修行,即便是基本生活也不能自理。

(二)耳根不具足

如果是耳聋之人,则无法听受传承上师的教言、窍诀,闻思修中的“闻”与自己无缘,不要说有意义的佛号等声音,甚至世间的唱歌、说话也听不见。就算是聪明一点的聋子,懂得看口型辨别发音,仍和正常人有很大差距。记得小时候,我家旁边住了一位老喇嘛,他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不过有时会读唇语,我总喜欢故意逗他:“你好不好?”他回答:“好。”为了看他能不能反应过来,我大声地喊:“我要杀你。”他点头说:“好好好。”——我小时候很坏的!所以,如果转生为聋子,恐怕没办法学习佛法。

(三)身根不具足

倘若身根不具足,像卧床不起的植物人或瘫痪者,身肢麻木,对各种刺激无反应,大脑也丧失了意识活动,只能维持心跳和呼吸,则不可能听闻、思维佛法。

2005 年,美国发生了一件备受广泛瞩目的事情:女植物人泰里多年处于脑死亡状态,长期依靠进食管维持生命。她丈夫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停止给妻子进食,对其实施安乐死,但她父母坚决反对。从此,双方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泰里的进食管曾两度被拔除,随后又被恢复。关于她的生死权问题,国际上多次引发了激烈争论。后来泰里第三次被拔除进食管,她双亲提出上诉,结果法院做出裁决,拒绝为她插上进食管以维持生命。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法案,要求联邦法院重审此案,但联邦法庭拒绝了这个诉请。最终,在进食管被拔除 13 天后,泰里停止呼吸而死亡。(根据医学经验,一般人不进食只能生存 7 天,她却活了 13 天。)当时,有些基督徒等宗教人士认为,不管怎样,她毕竟是一个生命,有自由生存的权利。但有部分不信宗教的人觉得,最好让她早点死去,以免拖累家庭。

所以,我们平时应当发愿:临死前不要变成这样的植物人,否则,不但给家人朋友添麻烦,自己也是生不如死,到那时,可能对三宝起信心的念头也生不起来。

当然,成为植物人或瘫痪的因素有很多,有些是某些疾病引发,有些是车祸、地震等意外事故所致。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有些人被断壁压伤,半身丧失了知觉;我认识一个藏族人,前不久发生车祸,脊柱受损而下半身瘫痪,但上半身跟正常人一模一样,反应、思维相当敏捷。

现在有些人偶尔生个病,就觉得特别痛苦,其实你能看、能听、能活动,想到哪里、想做什么都自由自在,有什么好抱怨的?若把那些病痛观到自己身上,就会觉得自己一点也不苦,否则,你若眼睛看不见了,肯定会感到双目失明之前的生活多美好;身体瘫痪了的话,就会知道没有瘫痪时有多快乐。

(四)鼻根、(五)舌根不具足

如今的人们,对视觉、听觉的研究相当深入,然而对味觉、嗅觉的探索,尚处于“学步阶段”。近年来,千奇百怪的嗅觉病、味觉病在世界各地出现,患者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令人不得不把这方面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比如,英国有名大学生患了“失味症”,在他嘴里,无法分清盐水和清水味道有什么不同,红烧排骨竟然和烂土豆无异。另有一名美国人得了“味觉紊乱症”:苹果在他口中变为类似米饭的滋味,而喝起新鲜牛奶来,却如同喝变质啤酒般难受。

其实,人在品尝美味时,除了依靠味觉外,很大一部分还要靠嗅觉辅助。我们都知道,舌头上的味觉,按《俱舍论》的观点,只有甜、酸、辣、咸、涩、苦六种,而嗅觉却可分辨几百种气味。所以,失去嗅觉时,吃东西大多分不出是什么味道。

一般而言,现代医学认为,年轻人的嗅觉、味觉比较敏感;到了 60 岁左右,就有明显减退;尤其是过了 80 岁,四分之三以上的老年人,丧失了凭味觉和嗅觉辨别食物种类的能力。学院有许多老年人也是这样,年轻时吃什么都很香,而现在牙齿没有了,吃什么似乎都一样,只要是软趴趴的食物,感觉就可以。

假如我们鼻根和舌根坏了,对学习佛法是否有影响呢?应该是有。尽管这跟不具足耳根和眼根不相同,但对于全面掌握、领会佛法,势必会有一些障碍。

如今我们诸根齐全,尽管不是特别聪明,能把好多经论记得清清楚楚,但令人欣慰的是,依靠诸佛菩萨加持,基本上诸根没有大毛病。拥有这样的身体时,一定要精进修行,一方面了知诸根不具的众生很可怜,同时不幸中的万幸,自己现在各方面殊胜、圆满,必须要精进修行正法。

前行广释 18 课辅导

己三、根德圆满:

这个科判首先是什么意思我们要知道,根德和圆满的意思。就像我们前面讲了两个圆满,一个是所依,一个是圆满;一个是环境,一个是圆满。有一般的也有圆满的环境;有一般和圆满的所依。如果得到一般的所依还是没办法修行的,所以必须要所依圆满。所依有很多,天人的身体是所依,旁生的身体也是所依,但是这个所依都不圆满,修行佛法方面条件不具足、不圆满。环境有很多,但是你要修学的佛法的环境是什么?是中土。对我们修行佛法来讲,环境是圆满的。

同样的道理,根德和圆满之间,也有一个普通的根和圆满的根,五根的根德要圆满、要齐全,就是这个意思。虽然有根但是损坏了不齐全不行。所以如果要修学佛法,根德必须要圆满。这些条件我们都要具足,如果具足了,这个所依就太好了,既然这么好这么难得,就必须要用来修佛法,不能糟蹋了。后面还有意乐和圆满,信心和圆满,究竟的话都要体现在圆满上面,是什么圆满呢?五种自圆满。五种自身方面需要的圆满,是这样的。

根德圆满就是说五根的功能必须要具足的,有了这样一种根德,就成了真实的可以修佛法的基础。没有这些根德或者说根德不圆满就不行,在原文中讲:

五根中任何一根不具足,也不能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

首先讲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要齐全(当然后面我们要讲意根),任何一根不具足的话,都不能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五根里面也有主要和次要的,最好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些都是齐全的。但有些时候可能是有一点点缺陷,有缺陷能不能成为出家的法器呢?也是有出家的,但是传戒的阿阇黎有的时候会得一些轻罪。因为被传戒的这个人的条件不圆满,因此传戒者会得到一些罪业。但这个罪业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容易清净的,所以说这个方面讲最好是五根齐全。

为什么要说出家持戒的法器?在所有的修行的身份当中,出家的身份是最好、最圆满的。不管时间或者经历怎样,硬件方面非常好,是这样的。要是在家就要做很多事,像家庭的责任、要工作很长时间,还有其它很多的世间的事情要处理。如果是一个出家人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不会说今天同事结婚了,如果我不随份子钱就不好意思,或者说这个宴席不出席的话可能就哪个地方就不好了。在家人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出家人就不需要考虑这些。

还有就是可以长时间依止善知识,有很多时间去闻思修行,打坐等都很自由。从出家修行佛法的角度来讲,的确出家的这种条件非常好。从硬件的侧面来讲,同等条件之下,都是凡夫,出家和在家哪一个好?当然是出家好。不能说莲花生大士是什么样的,维摩诘居士是什么样的,再挑一个最差的出家人,把他们比较起来认为还是在家的好,不能这样比,这个是不对等的。要在同等条件下来比,肯定是出家比在家好,因为没有很多操心的事。我们操心的事越多、心越不平静,对于听闻、思维、修行等方面都是障碍、违缘。相反来讲,琐事鲜少,心就相对平静,不需要操心了、时间也多,如果愿意修行的话,这么多大把的时间都可以用在念咒、修行、打坐等。所以,从这个侧面来比较的时候,的确是出家持戒比在家要好很多。

我们刚刚讲了,有些人就是比较容易不对等地去做比较。这个方面我也分析过、讲了很多道理。米拉日巴尊者、玛尔巴尊者,都是挑这些重量级的在家人和很差的修行人来比,认为有很大的差别。已经修的很好的、非常优秀的和一般的或最差的是不能比的。要真正来客观地比较的话,就是选择差不多条件一样的,都是凡夫。这样去比哪个环境好,哪个从修行佛法的角度来讲更好。从这个方面比较的话,优劣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是这样的。

为什么此处要说出家持戒的法器呢?是因为这是修行最好的身份。如果五根当中任何一根不俱全,都不会真实地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的。比如说根残缺的很厉害也不能出家,佛陀不开许出家,当然也受不了出家戒,因为不是真实的法器。因为诸根有残缺的话,对领会法义方面会有障碍,有的时候得不到戒体。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佛教的修行者在世间当中,一方面是自利,一方面是利他的,所以说有些时候可能会被其他人讥闲,世间意思就是说闲话。“你看出家人都是这些身体有缺陷的,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像这样他们才出家的”,觉得出家人全都是这些人。为了避免对修行之道产生这样不必要的诽谤,佛陀在制定出家条件的时候,也说了要诸根俱全。如果是很大的僧团中有少数几个身体有残缺的,就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是不要成为多数。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佛陀说如果这些诸根稍微有残缺的人,有阿阇黎给授戒的话出家也可以得戒,但是授戒者会有一些过失、有一些轻微的罪业,通过诵戒的方式可以清净。说明五根俱全者可以成为法器。他可以出家、可以得到别解脱戒律,在别解脱戒律基础上修行就很容易解脱。

并且因为无有亲见恭敬对境所依如来的身像等或者阅读、听闻、思维经典如意宝的缘份而不能胜任真正的法器。

第一,不会成为出家守戒的真实法器;第二,因为诸根不具,比如眼根不具足,不能“亲见恭敬对境所依如来的身像”,看不到佛的身像、菩萨的身像。没有眼根也看不到经文(经文相当于指月的手指,表达的是真实义)。如果眼根看不到文字,没办法进一步思维,如果眼根不齐全,要做很多的修行就很困难。比如修皈依,皈依境是什么样的?不知道、看不到。莲花生大师什么样的?不知道、看不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也看不到。这些都没办法看到,也生不起信心,也没办法知道大概怎么样一种方式,这些都是缺陷。没有“亲见恭敬对境所依如来的身像”会损失很多修行的条件和因缘。

如果耳根有残缺,不能听闻到上师讲很深的法、没办法知道法义,怎么去做思维呢?因为听不到,就没办法思维经典。没有眼根,看不到经典,也没办法思维。我们看到文字会去思维,看到佛像,知道佛陀的三十二相是通过因缘修来的,佛果是佛陀修习空性和大悲心得来的,这些方面看了之后理解、思维、观修是一系列的。如果看不到、听不到,就丧失了这些因缘。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眼根、耳根很重要。

意根具足才可以思维经典

还有一个是意根,这里没有讲到。但前面我们讲喑哑的时候也讲了意根。这里其实也包含了意根,“思维经典如意宝”思维主要是从意根去思维,心识要正常、圆满,不能够疯癫、精神错乱、愚痴等。意根俱全才会有一般的思维能力。另外大恩上师讲了,鼻根、舌根、身根等其实也有影响。当然,鼻根有残缺,好像对修法影响不大,因为闻思佛法主要靠眼根看经典、佛像,耳根听声音,意根思维。但其它的也不能缺,缺了说明诸根不齐全,不能成为真实的受戒法器,这是一个方面。

闻到香气可以用来供佛,观空性

还有一个方面,其它的根对修行多少会有影响(似乎不大,但仔细想想还是有影响)。比如鼻根主要闻味道,有香气也有臭气。闻到香气之后,很香啊,用来供佛;如果是臭气,就会避开。我们在世间修行时,比如说闻到煤气泄露了,就会远离这个危险的环境,闻不到就有可能发生危险或出现其它的障碍,修行有可能终止,这方面当然有关联。此外,闻到香气——沉香、檀香,用很好的香供佛,可以积累资粮。不好的香,不会用来供佛。另外,你看轮回中到处都是垃圾、粪便等,像臭气一样污秽。佛法宣讲出离的法义中,有时用粪堆、不净室等比喻轮回是很臭的状态,我们会想:“真的很臭,所以我一定要出离”。出离心是厌离轮回的心,有时是通过这些气引发的,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一定会起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闻到香气、臭气时,会想:“这些香气、臭气是无自性、无常的”,生起无常的感觉。但是,如果你闻不到,会丧失修法的素材。还有一种说法,香气、臭气都是空性的,我们不能耽著。有人会说,如果这些根不起作用,我修行是不是更清净呢?如果你内心当中有定解的话,有可能。如果鼻根损坏了,虽然不会因闻到香气而生起贪欲、闻到臭气而生起嗔恚心,但佛法的修行往往必须利用世间的素材来转为道用、圆满资粮;如果这些根不俱全,虽然你可能生不起烦恼,但会丧失很多修行的机会。你没法通过闻到的香气、臭气观空性。尤其在密法中,会刻意制造各种噪音、悦耳的声音等,让你观噪音的本性,让它自解脱;也会制造各种好闻的、不好闻的气味,你闻到的当下安住在它的本性中,这都是修行的方法。如果鼻根不具足,没有这类修行素材,会缺少很多积累资粮的因缘。

东西味道很好,就可以把它来供佛

舌根也是同样的道理。舌根的功能主要是辨别味道:甜的、辣的等等。如果舌根功能丧失,没法辨别味道,也会和前面的道理一样。比如这个东西味道很好,就可以把它来供佛,或者安住在美味的本体当中,美味是空性的、无常的。如果舌根残缺,不能分别味道的好坏,似乎没有产生分别心,修行应该很好,但其实丧失了很多修行的素材。尤其密乘的很多修法,都是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让人反观本性,如果品尝不到不同的味道,也就没办法反观本性。所以,诸根都可以用来修行,诸根不全就没办法修行。

身根具足可以经行、绕塔、磕头,结手印、供养

下面讲身根。当然,连身体都不存在的人应该是没有的。手、脚有残疾会影响修行:脚有问题,经行、绕塔、磕头等很困难;手有残缺,结手印、供养、顶礼等也做不到。身根残缺会导致修行很困难。如果身根坏了,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有可能就瘫痪了,在床上动都动不了,像这样的话也没法做很多的修行。

讲舌根不齐全时,前面主要从辨别味道的层面讲的。但舌头除了辨别味道还用来讲话,舌头坏了,没法读诵、交流,怎样和别人讨论?怎么去念佛?怎么样去念咒?怎么样去给别人宣讲法义?做不到。

佛法中五根的定义有两种:粗的和细微的。在《俱舍论》还有很多唯识的观点中,所谓的眼根分两种,一种叫“浮尘根”,指粗大的眼球,在藏传佛教中,这叫“所依”(根的所依),不是真正的根。真实的眼根在眼球里面,是一种特殊、清净、微细、无阻碍的色法。《俱舍论》讲,眼根的形状像“胡麻花”(一种花),是清澈、光明的自性。耳朵也是一种所依,术语叫浮尘根,比较粗大的。真实的耳根在耳朵里面,是清净、光明、透明的色法,形状犹如树的疤结。鼻子是鼻根的所依,真实的鼻根是鼻子里面两根并行的“铜管”。舌根也不是舌头(舌头只是粗大的所依),舌头里面有一种半月形的色法是真实的舌根,主要辨别味道。身根也不是从头到脚这个粗大的身体,它只是身根的所依,真实的身根是身体里面类似鸡的皮肤的色法。

舌头到底是舌根还是什么?如果舌头只是辨别味道那么无所谓,不能辨别味道还可以说话,舌头是一种所依。其实眼球、耳朵、鼻子、舌头、身体都属于身根的范畴,如果身根不俱全,属于身根的所依比如眼球坏了,那么清净的色法——眼根也会坏;耳根的所依耳朵坏了,那么清净的色法——耳根存在哪个地方?如果舌根的所依——整个舌头都没有了,那么半月形的清净的舌根色法存在哪里?所依失坏了,能依就不会有。这些都是属于身根的范畴,如果身根坏了,这些都没有了,诸根都无法安立。所以身根范围最大。如果这样分析,我们知道无论哪一根缺少了,对修行都是障碍。如果五根齐全了,我们可以看佛经、顶礼、念诵、交流、思维,这个真是根德圆满了!只要具足这样的诸根之后,才可以真实、圆满地学佛法,不管我们的条件怎么样,不会影响我们修学佛法,这个就是最好的根德圆满。对于佛弟子来讲,根德圆满是对修行非常重要的因缘,所以根德要圆满。如果没有这些的话,不能胜任真正的法器。

诸根要齐全、根德要圆满,这个时候才会成为真实的法器。鼻根、舌根、身根,这些诸根分析一下,我们就知道其实都很重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正的修行佛法,就是用我们的诸根接受到的信息,然后如理作意、转为道用。如果离开了这些,认为不接受任何信息心就清净了。如果这样不接受任何信息,心真的就清净了吗?植物人可以不接受任何信息,那还修什么法呢?什么法都修不了。

有的时候诸根接受的信息有可能变成轮回的因,让我们生烦恼。但是佛法把这些信息收集完之后,可以把这些让我们生烦恼的东西、素材,转为修道之用。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佛法里说,完完全全躲避环境是躲不掉的。你不要想通过躲避的方式修道,你要去使用它,通过智慧转为修道之用。必须要拥有智慧,有智慧就不怕了。就好像碰到了怨敌,你赤手空拳、怨敌又这么厉害,当然要怕了:他要打我、要欺负我。但是你手上有武器还怕什么?你有枪还怕什么?你有利刃还怕什么?不怕了嘛!你可以面对他了嘛!

掌握了智慧就不怕诸根缘外境

同样的道理,诸根缘外境,让我们生起了烦恼。如果没有智慧,肯定要怕,因为你肯定会生烦恼,生了烦恼要造业、造了业要堕恶趣受苦报。但是佛法把智慧告诉你了,掌握了智慧还怕什么?这个智慧就是对治烦恼的利器。所以烦恼可以成为威胁你的来源,也可以成为你修行的来源。

完全离开、躲开。第一,不现实。走到哪个地方没有眼根所看到的、耳根所听到的东西?都有。第二个方面,通过躲避的方式,就能修行好吗?那不一定,没有磨炼过不可能修好。这一世躲好了,下一世怎么办?下一世躲好了,再下一世怎么办?只要根本的东西没有断掉、习气还在这里,就永远躲不掉。

佛法告诉我们要面对,面对最好的方式,不是对着干、没有任何的善巧方便。佛法告诉我们很多慈悲和智慧,这些都是利器,我们要使用。怎么用慈悲心、智慧来对待这些?这方面其实都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我们听不懂、看不懂佛经,大恩上师在给我们讲,告诉我们这种观察方式,我们就好好学。上师现在用的是我们听得懂的,最契机的讲解方式,再过若干年、几十年、上百年,可能大恩上师这种讲法,后面的人就认为这是古人的讲法,搞不懂到底讲什么?可能这些东西后面都没有了。但是对我们来讲,这种讲解方式就是最契机的,用我们能够听懂的、能够接触到的身边的例子来做分析、观察。所以我们要好好去听闻、思维、消化、观修,让内心中产生对修学佛法的认知。这方面叫根德圆满。

前行系列 3

五根具足

又五根门,随一不具,则不成为出家律仪之器,并且于胜解、恭敬的所依——佛的色像等无缘见到,于闻思之境——诸善说宝无缘披阅、听闻等,故不堪为正法之器。

心要提示:

注意从起点上比较根具功能与否在修法上的极大差别,由此认识到根功能圆满的涵义。

在这一段中,祖师透过佛法僧三要点,以最低化的抉择,让我们明白根缺者不堪为正法之器。

首先,如果五根当中任一根不具,例如眼瞎、耳聋、身残、意呆等,就不堪作为出家受律仪的根器、不能入僧数。根器欠缺的缘故,在法道上很难有进步。譬如,有故障的车子无法在大道上行驶,也不可能越过一山又一山、穿过一桥又一桥而快速到达目的地。

再者,如果是瞎子,就无法见到佛像。佛像代表佛宝,是发生胜解和恭敬的所依。众生往往以见佛像为缘,马上引发心中的善根,意识到这是一位伟大、不可思议的导师,之后发起胜解和恭敬,誓愿以佛为师,由此开启他的正法修行之路。如果自己尚且不能睹见佛像,也就难以由此发出胜解和恭敬。所谓学法之初需要以相来引进,即是此理。如《法华经》所说,当众生见到塔庙,一称“南无佛”,或者稍微低头、小礼拜、小供养等等,就已经种下成佛的因而必将成佛,可见相的表示力量有多强大。“所依”表明它是作为住持三宝之一,是透过相来引动众生的善根、引发佛性的觉悟,以此开启众生内心对于法的运作,使他们最终回归自性本元。但是,如果连佛像都看不到,就表明缘分很欠缺,成为趣入佛法的障碍。

再说,闻思的境缘就是善说法宝,“善说”指佛语,“宝”意为特别珍贵、稀有、有力用等等。法宝能有效地指示解脱和成佛之路。教法是为我们指示修行的途径,也就是如何消除颠倒心、恢复本来、如何开发佛性中的无边善根,如何回归法界等等,这些都要透过善说的法宝。法宝犹如地图般作为一切行进的指引;法宝又如指月之标,能够标出性天朗月——众生心的本性,如是等等,表明它是非常关键之处。

根缺者无法阅读经书、听闻讲解等,没有闻思机缘的缘故,内心难以出现定解,也就不能肯定要如何学修,因此,他们很难在佛法的道路上有所进步。“等”字当中还包括身根有残障而无法礼拜、结印、合掌、打座等,意根有残障而无法理解乃至进一步思维、抉择、观照等等。学法的缘分不具足,不堪成为修法的根器。譬如,如果一辆车的轮胎损坏或者引擎损坏,在最根本的功能上出现故障,那么车子就没办法开动,它就不能作为运载或行驶的器具。

反之,不难推断,具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健全者,堪为出家律仪之器。而且,眼明、耳聪、心灵、身健等等,使得修行非常有力量、有缘分。平时看书、听法、思维、礼拜,以及遇见诸佛圣像、持诵咒语佛号、结印、打座等等,都能无障碍运行。能如此具足学修正法根功德圆满的内涵,真是一辆极好的“修行跑车”。

2 对比

前行系列 3

通过极点抉择,可以看出根缺和根具有着天壤之别。根缺就如同残废,寸步难行;根具则能任意畅通无阻地前进。如同丢失入场券一般,五根缺一就不能出家受戒,对于解脱道只能远观,不能迈进。六根有残缺者在闻思修,或与三宝结缘并产生胜解、恭敬,继而由此修道等方面,都是寸步难行。

根缺和根具的强烈对比是:有些事情对于根缺者来说完全都做不到,而且是从生至死与此绝缘,譬如,盲人不见一字,而具眼根者,一生当中可以随意观见三宝所依等色法;聋子一句法也听不到,而对于耳聪者,从始至终可以无碍地听受法义;呆子一句法也不能理解,而对于意根灵敏者,从人天乘一直到无上佛乘之间的无量法义都能展开思维、抉择,并由此获得定解、开启解慧等,直至最终发生彻证彻悟;身根残缺者没办法作结印、礼拜等,而对于身根具足者,十万个手印都可以结,无数个大礼拜都可以行,一天八座都可以打

可见,根缺者由于过去的业障,他得不到修法的入场券,只能被无情地挡在佛法的门槛之外;根具者不仅可以随意进入,而且凭借自身优越的条件可以日日夜夜不断在法道上行进,真正堪称天之骄子,是世上功能最强的修法飞车,或者说修法的工具极其圆满,叫做“修法的根功德圆满”。我们应当如是通过思维获得定解。

前行系列 4

十圆满者

随后十圆满者,如是以仅得闲暇无义,于修圣法上须具足自分五顺缘、他分五顺缘。此十者中,于具足两类的前三者唯修欢喜,于后二者须善观察而精勤于具足之方便。同样分座上、座间,思择、止住轮番而修。

在完成八闲暇的修持后,需要思择修十圆满。因为仅仅得到闲暇也不一定具足大义,只不过是较有时间,要想修持圣法还必须具足自分(得人身、生中土、诸根具足、业不颠倒、信佛圣教)他分(佛出世、佛说法、圣教住世、自入圣教、善知识摄持)各方面的顺缘,即十圆满。在十圆满中,需要分成两段进行观修。首先,自他两类圆满的前三者对于一般初学者而言,都已经具足,所以应唯一修欢喜心。

也就是说,在自身方面,我今生未投生为其他种类有情,而是得到人身,具有智慧、慈悲等的高级心智功能;并且生在中土正法兴盛之地;诸根完全具足,这是多么优越的修法条件。在他缘方面,我不像其他有情由于生在无佛世、遇不到佛法而具大缺憾;或者佛未说法;或者佛虽说法但教法已经隐没,处于法灭阶段也是极其可怜。而我何等幸运,恰恰生在佛出世的明劫,佛陀已经宣说圆满的正法,教法仍然住世,这些条件太殊胜了!如是唯一修欢喜。

3 珍惜

前行广释 18 课

我们学《前行》一定要修。讲“人身难得”时,对每个引导文应再三思维,之后真正体会到:人身极其难得,尤其是修习佛法的人身,更可谓寥若晨星,自己如今遇到佛法和上师,懂得取舍的道理,现在不修的话,死后堕入恶趣或转生天界,就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生活中要常常这样想。

以前宁玛派、噶举派、嘎当派的许多大德,对人身难得的修法非常重视,始终把它当作长期的修行内容,以此修法,最终圆寂时示现了种种成就相。大家如今也需要加行的基础,从开头到现在,我反反复复说过许多次,但今后还要不断地说,只有说得多了,你们才有一些印象。

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基本每年都要讲《前行》,以至于当年跟随上师的老弟子,对佛法的定解、信心,现在的修行人望尘莫及。学院如今有很多年轻人,有些没见过上师如意宝,有些虽然见过,却在他老人家身边呆的时间很少,平时跟他们聊天、接触可以看出,他们对佛法的诚挚心还是有差别。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过去上师特别强调加行,很多弟子在这方面下了一定功夫、花了一定时间,最后修行上取得相当的把握。

要知道,高深莫测的修行境界,不可能平白无故就产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不说无始以来,仅仅是这一辈子,从小到大就造了许许多多恶业,对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熏习得太久,若只是偶尔想想佛法的内容,得一点上师加持、佛法开示,就希望一反常态,以前的习气立即断掉,这很困难。凡夫人心态的改变要一步一步来,不能一下子立竿见影,除了极个别印藏汉的大成就者,因前世的善根非常深厚,遇到有缘上师稍加指点,当下即可开悟见性外,通常而言,大多数人还是要下一番功夫。因此,每个道友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修行上必须增加力度,要勇猛精进,时间上也是越长越好,在正规的佛学院或佛教团体中呆得久一点,否则,只学几天几个月就想改头换面,肯定难于上青天。

你们有缘修学《前行》,应当值得非常欢喜。就我而言,每次要讲这部法,都特别高兴。此法确实特别殊胜,而且是传承上师的教言,虽然我修得不好,但对它信心极大,这不是口头上说,而是把上半生的时间、精力都用在这上面了。现在也有很多人对希求解脱兴致勃勃,你们依靠这样的法,哪怕得到少许利益,我付出一切也心甘情愿。

希望道友们理应发愿,有生之年尽量地闻思修行,这样对众生有利,对你个人也有利。作为修行人,就是要调伏相续、帮助众生,我前两天也发了这个愿:在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以闻思修行来度过,调伏自相续,以佛法饶益众生。除此之外,作为凡夫人,虽然遇到好吃的也会欢喜,得一件漂亮衣服也会高兴,但并不是永远的目标,这些就像是孩童的游戏,再过几十年看,全是假的。现在人对钱财、地位特别耽著,但几十年后回顾一生就会发现,确实没有什么实质。其实人生要有一种目标,假如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其他什么都不管,就跟旁生没有差别了。

因此,对于加行,大家一定要时时串习。现在虽然零下 20 多度,但也不算太冷——上师如意宝曾求学过的石渠,比这里冷多了,我有一次去那里,当时还是夏天,感觉都寒风刺骨。在学院,我几乎没有这种感觉,即使有,也是初来求法的那段日子。那个时候的闻法条件,比你们现在的条件差多了。每天早上七八点钟,我都在院子里辅导,大家坐在冰冻三尺的地上,个个穿得很单薄。我的院子只是一块平地,没有什么垫子,大家都坐在地上学习,到了十点钟左右,太阳才出来。接着又讲第二节课、第三节课……一上午都是这样。

平时吃饭也很简单。拿我来说,五六点钟起床后,吃点糌粑,烧壶茶,把暖瓶灌得满满的,一天就不用生火了。到了中午,再吃点糌粑,喝一半瓶里的水。下午一两点钟,上师如意宝传法,多年保持不变——现在每每回想,心里都很空,那样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上师下了课以后,有时跟弟子开玩笑,我就在上师身边呆很长时间,有时我回去辅导,下午再讲一些课。到了晚上,把瓶里的另一半水喝光。所以,我每天通常只烧一次水,这种生活对修行确实很好。学院有些道友,生活上也比较困难,但这对修行帮助很大。否则,条件特别好的话,不管住在城市里还是山上,对修行都会有影响。

我们现在这种学习机会,只是偶尔的,能否长期很难说。所以,对上师如意宝的许多教言,大家务必要认真对待,对佛法也要生欢喜心,天气冷一点、生一点病、家人说这说那,没必要特别去管,心要全部用在佛法上。只有清净、平静的心,才能对佛法全盘接受,就像镜子擦得纤尘不染,影像才会一点不漏地显现,不然,镜子上沾满油渍污腻,什么也显不出来。因而,你们听受甚深佛法,必须以信心、恭敬心专注谛听,时间也是越长越好,别认为学一年就够了,假如对闻法得过且过,对吃穿却要求很高,就纯粹成了世间人,不是求解脱的修行人。

顺便讲这些,也许跟法义无关,可还是要提醒大家:冬天虽然寒冷,却不要退失信心,对佛法的信心要稳固,否则得不到真实法义。只有得到法义,这辈子才不会退转,不然,表面上学得再多、闻思得再久,心若没有调化过来,就算暂时跟佛教徒一起生活,但过段时间遇到违缘,还是会激流勇“退”的。

再谈闻思修

再谈闻思修

益西彭措法师 讲述

今天在法界讲堂,给山上山下的道友们,针对现在大家的学修状况,我再次做一个重要的开示,就是关于闻思修行做一些补充说明。

值得随喜的进步

今年已经过去半年多了,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正法,大家的烦恼和我执又减少了一点,闻思修和弘扬佛法的福慧资粮又积累了不少,这是真正让人值得随喜的事情。比如在这次山下道次第班级“共下士道”的考试中,可以看出很多居士从刚开始连基本的法相都不知道,到现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运用了佛法,这个过程中的进步非常大,我听了他们的讲考后心里由衷地欢喜。同样,山上学院里出家僧人们每天聚集在一起学习正法,产生的共修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单单大家每天念诵的《普贤行愿品》,所汇聚起来的功德也都是很殊胜的。出家僧人和居士在修学佛法上的这些进步,不但对于自己的今生来世会产生很多的利益,而且对于自己家人、寺院,以及对于社会的和谐、护持正法等,也都会产生很正面的积极作用。

算算闻思修行的时间有多少

从暇满难得的角度来看,半年过去了,说明大家又都老了半岁了。大家不知道想过没有,接下来的人生还能剩下多少个这样的半年可以度过呢?

务必要知道并且一定要记在心里的是——时间花在闻思修行上是最有意义的,但是大家能够用来闻思修行的时间并不一定很多。像山下很多在家的道友,每周能够抽出一到两天的时间学习,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其他时间,都要忙于工作和照顾家庭。山上的道友们在一年的六大法会期间是不上课的,这样加起来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年底放假又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样合起来四个月就去掉了,再加上每个月的四个星期天,和夏天耍坝子的时间,这样全部加起来,不上课的时间就占了将近半年。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珍惜暇满,节约时间,并且专学专修,才能学出成绩来。否则有可能在三五年之后,新的人都已经变成老人了,但是在闻思修上却不一定能获得多大的进步。

为什么要来听法学佛

要能利用好时间,取得更大的进步,首先请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今天大家早早起床,来到经堂或道场,是做什么来了?大家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

这个大家都会回答说,当然是听法学佛来了。那么,你为什么要来听法学佛?

大家现在要好好地思考一下。因为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和大家的学佛是否有进步是密切相关的。

我知道很多人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学佛是为了自己和众生获得解脱,或者是为了成佛,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说,是为了救度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等等。

这些答案都很标准,非常符合佛菩萨经论里的含义。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再认真地问自己一下:那为什么要解脱,为什么要成佛,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呢?又为什么要救度众生,怎样才能对众生提供真正的帮助?对这些问题同样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这样才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学佛。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对你的一生一世有一个观察,你想想看,你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是否满意?如果你是出家僧人,现在阿弥陀佛说会赐给你一个活佛或者堪布的名号,观世音菩萨会让你做一个寺院的大方丈;如果你是在家的居士,地藏王菩萨说会加持给你一幢别墅,药师佛赐给你健康长寿的身体,这样你会有什么反应?如果对这些世间的名利等没有希求,那么前面给出的这些答案就有可能是真实的,这表明你的学佛已经走上了正轨。如果心里暗暗欢喜,那么前面的发心就还不是真实的。

前面这些如果想要去追求的话,那么都属于有漏五欲的享受,即使都能得到,然而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五取蕴这八个苦,还是一个都逃不掉的,都要经历的,你看看你自己的生活,看看周围亲人、同事、道友的生活,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从大乘般若空性的角度来说,一切的显现都是没有实质内容,都空无自性,和晚上睡觉时做的梦没有任何的差别,因此根本不值得追求,即使要追求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是追求不到什么的。从共中士道的法义来说,众生所执著出来的这些生活,用众生粗大的分别心品尝起来,又无非是苦苦、坏苦和行苦。

那么本来空无自性的万法,在凡夫面前,为什么又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自性,而且产生出了让众生痛苦不堪的各种破坏作用呢?原因不在于这些万法本身,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出现过,本来就没有存在过,只是因为众生自己的我执和法执这两种执著,无中生有地增益出了这样的迷乱轮回世界,然后就在自己幻变出来的轮回中,再以我执和法执不断地起烦恼、造业、投生,再起烦恼、造业、投生……

这样看来,凡夫的最大怨敌,就是我执和法执。如果不对治掉我执,轮回就不会停止,如果不对治掉法执,自性涅槃的成佛境界就不可能呈现出来。同样,要真正帮助到众生,也只有帮助他消灭掉他的我执和法执,才能对他起到真正的利益,否则解决生死大事都不会起很大的作用。

我执让众生沉溺于生死轮回苦海中,所以危害性更大,要先进行对治。我执比较粗大的表现是自私自利,以及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佛弟子无论做什么事,不管是闻思修,还是帮助别人,都要从对治我执出发,要检查自己有没有自私自利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等,这样就能真正产生出佛法的殊胜出世功德。

具体来说,不同根机条件的人,修学的侧重有所不同。所以下面从老年人、小孩和年轻人的角度分别来谈谈。

老年人应主修净土法门

老年人所剩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因为身体状况、精力的限制,很多的妄想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相对年轻人来说,产生烦恼和业障的外缘要少很多了。因此应该理所当然地以净土法门为主,每天不断地修持印光大师制定的《净土朝暮功课》,在信愿的前提下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力争能自在、有把握地往生到极乐世界。说起往生极乐世界,有些教理不明,对现实执著又很深重的人总是会觉得这是让人早点去死,因此内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道友,希望能多学学净土的经论,多听听往生的圣贤的传记。凡夫的死是注定了的,但如果死后能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你就大赚特赚了,因为你这辈子所没有实现的世间愿望,都可以在极乐世界得到实现,极乐世界的宫殿和交通工具比现在的别墅、汽车,要更加高级和奢侈,而且你还不需要工作。这还是从最小的利益上来说的。从大一点来说,在极乐世界里提供了最完美的学法环境,不会像娑婆世界那样有增长我执和法执的恶劣之境,而且周围有很多善知识在讲解佛法,这辈子在娑婆世界里碰到的学不懂、修不起来等各种困难,在极乐世界都不会遇到,你将日夜沉浸在法喜之中,我执和法执会处处得到直接的对治,学佛将获得稳定持续的进步,永远不会退转,在一生中必然会证得无生法忍而成佛。

在学习净土法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增上信心和往生的愿望。信愿难生的最大根源还是因为我执,因为每个人受心里的自我中心等影响,而特别执著现世、没有看破、放下,产生了很多与经论相违背的邪见和执著,导致信愿不容易增上。但是有一个很好的对治方法,那就是将阿弥陀佛作为自己的慈父,对慈父的一切教诲,都完全遵从,说一不二地执行,老年的道友们如果能这样做的话,我保证在你这辈子剩下的不长时间里,信愿行三者每天都能得到提高,并且临终时绝对能够有把握往生。

小孩应多背经论

对于小孩来说,兴趣广泛,记忆力强,正是背诵的好时机。最好将从古至今高僧大德所作的文章多多地背诵下来。像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法王上师的金刚道歌等的论著,不但意义深刻,发人深省,而且文字优美,背诵下来后,对提高文化修养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一个小孩如果背诵了很多这样的殊胜论著,等他长大之后,心相续自然会受到这些论著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道德观念和佛法正见的树立,以及烦恼、我执的对治等,都会打下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

年轻人要着重对治我执和烦恼

那么,对于年轻人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一点。年轻人自身有着不同于老年人和小孩的特点。年轻人的我执和烦恼虽然不会比老年人多出来很多,但是年轻人身体好,有活动的能力,很多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都想去尝试一下,因此无论是贪欲心,还是傲慢心等,就比老年人更难以控制,有更多的发作的机会。这是年轻人的缺点。但是年轻人也有理解、抉择能力强的优点。

要能控制住我执和烦恼,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佛法里提供了最有系统、最有效、能彻底拔根的对治方便,因此年轻人非常有必要深入法藏。

深入法藏,最好的办法就是闻思修行。关于闻思修的次第和意义,在之前的《谈谈闻思修》、《如何学修佛法》、《般若品释随堂开示》、《关于闻思修般若法门的开示》等等讲解中都作过系统的阐述。今天则侧重于大家学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再来作一些补充说明。

第一、要认识到如法听闻正法的重要性

现在有的人对听闻佛法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认为修行更重要,所以希望直接进入修行。这样在教理上似懂非懂,就想修高深的法,这是违背了闻思修前因后果的规律,这样的好高骛远,是不可能有功德产生的

关于听闻佛法的重要性,《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有明确的说明:

“譬如暗室中,虽有种种物,无灯暗所隐,有目不能见。

如是虽有智,不从他闻法,是人终不能,分别善恶义。

譬如有目者,因灯见众色,有智依多闻,能别善恶义。

多闻能知法,多闻离不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就是说,没有听闻佛法,再聪明的人,也终归不能凭自力来分别什么是应遵从的善,什么是应舍弃的恶,这样道理不明,就根本无法展开如理的修行。而听闻很多佛法之后,就能够知道很多法义,远离不善业,舍弃无义的事,并最终获得涅槃而脱离轮回苦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贪恚、愚痴、寡闻、破戒而行布施,非净施也。”即缺少听闻,就缺少对佛法的了解,这样各种烦恼习气都没有得到对治,这样的布施,就像在贪嗔痴烦恼摄持下以及和破戒的情况下进行的布施一样,都属于不清净的布施。

山下的居士们,听闻正法的机会很少,因此不管是上师、法师、辅导员在讲法和进行研讨的时候,以及通过看光盘、听录音来学习的时候,都应该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按照断除法器之三过,和依六种想等的听闻轨理,进行如理的听闻。听闻也不仅仅指用耳根听,还包括多看经论法本。对于居士来说,在学法条件不具足的情况下,应该多阅读导师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的传记,像《白莲花传》(即释迦佛广传)、《法王上师传》、《阿底峡尊者传》、《宗喀巴大师传》、《密勒日巴尊者传》、《憨山大师年谱》、《虚云老和尚年谱》、《影尘回忆录》等等。通过阅读这些传记,可以直接感受导师佛陀和历代高僧大德们的嘉言懿行,这样会启发和增上对三宝的皈依,也可以在高僧大德崇高的行持中,学到对因果规律的尊重和遵循因果的具体做法。

第二、要认识到如理深入思维的重要性

凡夫从无始以来串习稳固了的习气一下子很难打破,只有按照作用理、观待理、证成理、法尔理等等的道理,如理地深入思维才能将其削弱。有的人教理学了很多,但是不去如理思维,或者思维得不够深入,这样就不能形成真实的定解,也就无法进行真正的修行。

山上的出家僧人有能多闻的福德因缘,从早上到晚上都一直有听闻佛法的机会,但是如理思维这个步骤则仍然比较欠缺。虽然经论都是佛菩萨传下来的,但是单单闻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凡夫的根机没有那么高,可以通过如理听闻能直接理解并落实了法义。如果不用比听闻多花两三倍的时间去深入思维,法义是不可能在心中明显呈现出来的,这样心里很多的未知、邪知、疑惑就不会被消除,而且以自力抉择判断的能力就不会形成,这样的结果,就不用说对治微细的我执及烦恼了,就连粗大的烦恼和自私自利的心也没有能力压制或断除。

对于如理思维的重要性,《阿含经》中有非常直接的开示:“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伟大的佛陀在《中阿含经》中说:“复次,雨势!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诸法广学,多闻诵习至千,意所推观,明见深远。”导师佛陀在这里赞叹了多闻,并且在多闻以及诵习牢记之后,要“意所推观,明见深远”,即要通过深入思维,认识到法义的深远含义。

《瑜伽师地论》中说:“云何名为具足多闻?谓若有法宣说开示,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独一圆满清白梵行,于如是类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这里对多闻的体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即不仅仅是耳朵多听闻而已,而且对法义还要能熟记,在语言上要通晓,在心中要寻思,在见上要获得通达。

第三、要认识到闻思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烦恼而修行

现在很多人学佛只是在研究佛法,在文字上下功夫,好一点的,在理论上思维、总结一下,以为道理通了就什么都已经搞定了,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学的了。其实佛法最大的价值,是在修行的时候,能够直接有效地对治众生相续中的我执和烦恼,因此闻思是为修行服务的,是在为修行打基础。修行这个阶段才是真正展现出佛法的强大力量的时候。

对广大的初学者来说,修行的内容,主要就应该围绕在断除对自他危害最大的自私自利和自我为中心的念头,以及断除贪欲心等种种粗大的烦恼上。

因为凡夫一直以为有一个像在做老板一样的我,认为我是一切起心动念的动力或根源,因此一切的起心动念,和一切身口行为,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基础上进行的。还有,我执中的我所执表现得也很明显,比如有些人会产生我的家庭、我的亲朋好友、我的同事、我的学生、我的民族、我的上师、我的佛法、我的弟子等等的执著,只要众生认为是属于我的东西,会不顾是非曲直地去偏袒和维护,对于认为那些不属于我的,则会表现得很冷漠,甚至会有排斥。

尤其是在追名逐利的时候,大家知道这很明显是因为我执而引起的,即使是闻思修行、行持善法这些看起来和名利无关的事情,其实对一般的凡夫来说,也都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的我执,只是那样的我执比较微细,隐藏得比较深,一般人发现不了。

大家可以和色界的大梵天来进行比较,一般的人对于他人的慈悲,很难超过大梵天,大梵天对欲界诸众生为什么会有那样比较大的慈悲呢?因为碰巧的原因,大梵天误以为这些欲界的所有众生都是他所创造出来的,因此他把欲界的一切众生执著为自己的子女了,所以就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慈悲。现在正在行持善法,利益他人的道友,也可以反观一下,你们心中有没有大梵天那样对他人的善良、耐心、包容等等的慈悲,即使已经生起了这样真切的慈悲,如果没有经过佛法的引导,那它其实还是从内心里非常顽固的我执和我所执所引起的,这和出世的解脱并没有关系。

因此如果不树立起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加以对治,或者不以般若空性慧或者胜义菩提心进行对治,那么所有善行就像被毒药染污了一样,实际上都是在为我执在做服务,并不能形成三乘菩提的殊胜资粮。

但是这个“我”到底有没有呢?其实是根本不存在实质的东西,连凡夫最执着的俱生我,就是没有认识到五蕴皆空的真相,而凭空根据五蕴而增益出来的一种幻觉。听到这样无我的法义,很多人会很奇怪,没有了我,那么是谁在造恶行善,谁在感受苦和乐,现在又是谁在听法,谁在积累资粮,谁在证悟成佛呢?

其实从无始到现在,一切众生的一切业都是五蕴中的各个蕴聚在做的,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行蕴和识蕴。比如造恶的主要是行蕴中的烦恼心所,造善的主要是行蕴中的善心所,感受苦和乐的是受蕴心所,在听法和积累资粮、修行等的主要是行蕴中的心所和识蕴的心王,所有这一切,都根本没有一个是我所做的。

这样看来,我执的危害性很大,如果没有对治,那么它会将一切善行都染污掉。另外我执又完全可以被对治掉,因为它所执著的所谓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幻觉。所以现在在学佛的人,都应该将我执,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以及各种烦恼等粗大的相作为修行对治的目标,争取早日以无我正见的摄持下修解脱道,以如幻如梦正见的摄持下集资净障,以般若的三轮体空正见的摄持下行菩萨道,来形成清净的弘法利生的殊胜事业。

楞严经–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在许许多多佛经中,都强调了闻思必须落实到修行上的重要性。《楞严经》中阿难禀告佛说:“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阿难尊者虽然广闻博学,但是没有修行,因此险些被摩登伽女迷惑,事后阿难尊者在佛前痛加忏悔,并说出了“若不修行,与不闻等”的深刻教训,确实值得大家反思。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说:“若有菩萨发菩提心,菩提所摄,言欲作佛,于多闻中而不勤修,诸众生中最为无智。”有菩提心志向的人,更应该会对治自己的我执、烦恼,才能够早日直接利益很多众生。但如果只是听闻对治的方法,而不去修行而落实,经中就说这是最没有智慧的人了。

《华严经》中讲只听闻不进行修持的过失

《华严经》中也以四个形象的比喻开示了,只是听闻不进行修持的过失: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积多闻,能入如来法。

譬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不能如说行,多闻亦如是。

譬人大惠施,种种诸肴膳,不食自饿死,多闻亦如是。

譬如有良医,具知诸方药,自疾不能救,多闻亦如是。

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只是多闻,但不以闻思的智慧来修行,就像一个人在河中漂流,因为害怕溺水身亡,而不敢喝水,导致渴死;也像一个人给别人做了种种的美食,但是自己不知道吃,而导致饿死;也像一位良医,精通各种医术,但是不会医治自己的疾病;还像一个贫穷的人,日日夜夜为他人数钱,但自己却一贫如洗。《华严经》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只是听闻、思维法义,不去真实修行,是没有智慧而愚痴的事情。

《大宝积经》中佛给富楼那尊者开示了四种学法的方法,经中说:“佛告富楼那:菩萨有四法,则能修筑多闻,犹如大海不可竭尽,常能修筑多闻宝藏,能于诸法得决定义,于诸语言善了章句。何等四?菩萨求法,……求已诵读,诵读已正忆念,正忆念已,如所说行。富楼那!菩萨有此初法,则能修筑多闻,犹如大海不可竭尽,常能修筑多闻宝藏,能于诸法得决定义,于诸语言善了章句。”这四种方法是:一、勤求佛法;二、求已读诵,即将佛法熟读牢记;三、读诵已正忆念,就是不断忆念思维,力争通达法义;四、通晓之后,如所说行,即安住于佛法的所诠义中进行修持。

闻思经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修行而对治我执和烦恼。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不管是学哪一个法门,不管是参加了般若、或道次第、净土、修心等哪个班级,只要是以殊胜的因缘现在遇到了佛菩萨的经论,一定要调整好心态,要以对治我执和烦恼。今天这样和大家说这些,不是说我自己已经断除了我执,像圣者一样没有人我执著,没有傲慢心,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在那么高的修行境界里和大家讲。的确我也是一个凡夫,但是我闻思以后得到的一个心得,就是不能上我执的当,被我执骗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否则一切的所作所行全都变成了非法行,全都和解脱背道而驰。这个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和心相续里充满了烦恼、业障、苦,和自私自利,这样的身心上哪里有值得恭敬、赞叹,值得自豪的地方呢,但是这样的身心运用到闻思修行上面,间接来护持佛法、利益众生,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修行越好的人,越不会去求世间名利,他们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私自利心,是以彻彻底底看破放下的智慧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导师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全都是为了让众生用来修行,调伏自己的心,对治我执,断除烦恼,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众生修行了这样的甘露妙法后,能够彻彻底底地推翻所有轮回杂染的境界,凡夫天翻地覆一般地变成圣者,一切的我执、一切的自私自利,一切的自我为中心而引起的烦恼和业障,全部被清除得干干净净,在这样的智慧中弘法利生。我虽然没有修行成就,也并不是高僧大德,但是从闻思上来讲,依止了上师法王如意宝二十多年后,闻思了极其殊胜的佛法,现在回顾来看,确实没有用闻思来搞世间法,没有将佛法用来增上自私自利和我执,可以说没有学坏。而且特别向往修行,一心清净地对三宝作闻思修行的法供养,有时候做的梦也是和闻思修行相关的,我想这一点是导师佛陀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成功培养而形成的。

第四、学与修的三种层次

针对圣者见道之前的修行者来说,学与修可以各分出上中下三个层次。

首先学法有三种层次。下等的学,是能够对所学法的能诠文逐字逐句地进行正确地消文;中等的学,是能够将能诠文和所诠的实际意义联系起来,在心中能初步显现出文句所对应的所诠义的总相;上等的学,是进一步理清经论的科判结构,或者找出上下文的内在联系,以四种道理等的思维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法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在心中对所诠义产生没有任何疑惑的定解。其中中等的学,已经产生了闻慧,上等的学,已经产生了思慧。

修行也分为上中下三种。下等的修,是不离上等的学所产生的定解,进行如实的观察修;中等的修,是观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过程,即通过观察修已经能够产生短暂时间的安住修,但在烦恼习气等的作用下,不久又退失,退失后再度在定解的摄持下进行如实的观察,并进入到安住修;上等的修,是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中等修后,能够自在地以定解的力量安住在所缘之境中,并最终产生出修慧来。

如果只有下等的学的水平,这时如果去修持,是不可能修起来的,因为没有正见,心中都是无明、邪见、疑惑,怎么能修出佛法的功德呢?就像蒸沙子不可能变成米饭一样。如果已经产生了中等的学,则已经可以开始修行,但是因为理路不清,思慧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修行会很慢,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应该加强深入思维,融会贯通。如果已经产生了上等的学,具有了清晰无误的定解,这时就应该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修持,先从下等的观察修开始,慢慢串习成熟后,就能顺利进入到上等的修行。

有的人喜欢闻思,修行的意乐和习气都不够,在产生了上等的学后并不进行修行,这样时间一长,他心中的思慧就会被忘记了。

大家应该检验一下自己目前处在学与修的哪一个水平之中。

比如说学修皈依。下等的学是将皈依的原因、目的、重要性、利益、对境、生起的种种方便、体性、类别、学处等内容逐字逐句理解清楚;中等的学是联系自身和众生等等的实际,在心中显现出这些皈依的能诠句的所诠义;上等的学是将皈依的各项内容如理进行深入的分析、思维,最终获得皈依的定解。

下等的修,是在打坐以及日常的生活中,对自己或者其他众生,运用所获得的皈依的定解,一一进行如实的观察;中等的修,是已经能够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中,但是还不稳定,容易失去,因此再次在定解的摄持下,针对自己以及诸众生进行具体如实的观察,这样进行交替的观察修和安住修;上等的修,是在数数的交替串习后,能够自在地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之中,长时间进行这样的安住修后,最终生起永不退转、非常稳固的真正皈依心。

又比如学修念死无常。下等的学是弄懂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决断门的字面意思;中等的学是找到三种根本、九种因相所对应的实际含义;上等的学是再结合这些实际的含义,思维为什么要用这三种根本来揭示死无常,每种根本又为什么要用三种因相来说明,是否能找到除此之外的更有力的死无常根据。三决断门为什么能被称为是决断,除了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决断门外,还是否能找到证明死无常的根据。这些如实深入思维,就能帮助自己完完全全信受死无常的道理,对死无常产生确定无误的定解。

死无常下等的修,是运用这样的定解,无论在座上,还是在座下,对自己或相应的众生之寿命进行如实的观察修,可以专门运用某一种根本的某一种因相进行观察修,比如专门针对自己,串习“死主决定会来,而且无缘能令其退却”,或者串习“寿无可添,无间有减”,等串习熟练之后,再将三种根本连贯起来进行观察修;中等的修是在这样的如实观察修比较熟练之后,已经渐渐能够安住而修,一旦不能直接安住,再次地运用三种根本九种因相的定解重新对自他一切有情之寿命进行观察,以这样的方式交替修行;上等的修是对所有的根本与因相能够稳定地安住而修,并以这样安住修的力量,最终分别产生出“必须修习正法、现在就修习正法,以及唯一以修正法为依怙”这三种决断门,以及对今世产生强烈、永不退转的厌离心。

下面再来看看世俗菩提心的学修。下等的学,是字面上完全理解菩提心的体性、行相、殊胜的利益、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的具体内容,比如慈与悲的所缘、行相、利益、种类、生起之量等等,能正确地对这些文句进行消文;中等的学,是将这些能诠句与实际的所诠义进行对应,比如就知母来说,不是笼统地知道每个众生都是母亲这样模模糊糊的概念,而是要认识到能诠句所说的意思,是指周围的道友,同事,乃至路上遇到的陌生人,这一个个都是自己曾经的母亲;上等的学,是结合这些所诠义,找出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各自的合理性、必要性、内在联系等等,这样就会对世俗菩提心获得确凿无疑的定解。

关于世俗菩提心下等的修,是将自己、周围的人、旁生,乃至肉眼见不到的地狱、天人等等的众生作为观察的对象,以世俗菩提心的定解摄持,渐次地进行平等舍、知母等等的步骤的修持,每次可以只专注于某一个或者某一类的众生,对他们进行知母等的某一个环节的修持,慢慢可以增加众生的数量和修持的内容,最后能在一座之中,对于一切众生,完整地修完所有的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换的内容;中等的修,是在前面的如实观察修达到熟练,能够渐渐安住的时候,两者交替进行的过程;上等的修是完全能够安住于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换的定解之中,并且在长期这样的安住修行之后,心中真正产生出无伪、没有掺杂自私自利之心如纯金一般的世俗菩提心。

最后来看看般若空性的学与修。下等的学,是将般若空性的体性、类别、中观共同的五大因、应成派不共的四大因等等的内容在字面上弄懂;中等的学,是理解出这些能诠句所对应的实际所诠义,比如说自性、无自性、世俗谛、胜义谛等等的这些法相,需要在实际生活中的桌子、房子、城市、亲人、朋友、道友、上师、工作、家庭、寺庙等等事物上,找到它们相应的所诠义来,在心中一一显现出它们所诠义的总相,而不能只是在文字上滑来滑去,但是在闻思般若空性这样相对高深的法门时,这个步骤往往容易被忽略,导致学法者在思维和研讨的内容,其实是与实际所诠义没有联系的一些笼统的概念;上等的学,是在结合所诠义的基础上,深入、如理地思维这些法相和理论,遣除对于般若空性的未知、邪知、和疑惑,在心中产生般若空性的清晰定解。

下等的修,是根据般若空性的定解,在桌子、房子、人等的万法上进行如实的观察,也可以专门运用一个方法,比如说离一多因等,对具体的法进行观察;中等的修,就是在般若空性定解的摄持下,观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过程;上等的修,同样是在定解的摄持下,能稳定地进行安住而修,并且在经过长时间的安住修之后,最终证悟到般若空性。

这以上是针对初学者如何产生闻思修三慧的角度而讲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三乘教法的每个法门,都应该按这样的步骤,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与修,这样就可以把甘露一样的尊贵法宝真正地学到手,加持到自己的身心相续之中。

闻思时的思维和观察修/安住修的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光明大圆满、禅宗等最为了义的法门中,正行的修行才是以无分别、无念的方式无修而修,在其他的法门里,无论是观察修和安住修,都需要运用善妙的分别心,在定解的摄持之下进行修持。那这和闻思时的思维有什么差别呢?它们的差别是:思维是遣除对法义的未知、邪知,和疑惑,是对法义的学习和掌握,最后产生出的是定解;而观察修和安住修,是运用定解,在相应的境上进行如实的深入思维和数数串习,对治掉心中与此相违的种种见解和增益,这是对法义运用的过程,最后产生出的是修慧

第五、闻思若不以修行为目的容易滋生傲慢等烦恼

从无始以来一直在串习的我执,在一般人身上就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受、处处喜欢出头露面,以散乱度日子。学佛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对治掉这个会产生无穷后患的我执,放下求名利、求财产、求享受的心,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很多初学者还没有树立起这样的目标,还没有把佛法当作断除过失、增长功德的修行教授,没有以信心来依教奉行,因此就很难尝到佛法的清凉味道,这样学的时间长一点后,就比较容易生起傲慢等的烦恼。

比如他会用所听闻到的佛法去观察别人的过失,比如说不恭敬其他的宗派,认为其他宗派都是不了义的,不定的,不是善说,或者说高僧大德讲的也一般,不是最高、最深的,或者说别的人思路不清晰,表达得一般,没有智慧,对他人相续中产生的深信因果等等的各种功德不会产生随喜心等。相反他会认为自己有闻思的智慧,自己的智慧非常殊胜。因为他没有按导师佛陀的断除我执和烦恼的要求去做,这表明他对导师佛陀并不在乎,他也没想过运用佛法来对治自己的傲慢等的毛病,因此对法宝也不尊重等,对于僧宝,认为现在的出家人学的还不如自己,不会有什么功德,因此也不尊重,这样连皈依心都会失去。如果他得到一些三藏法师等的名声的话,那就更加增上傲慢,更加害了自己等等。

虽然要发弘法利生的大愿,但不能在没有能力的时候首先就去直接做弘法利生的事,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就像自己本身是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在病情没有减轻之前,怎么可能去医治别人的病呢?真正有志于弘法利生的人,首先就应该让佛法在自己身上产生出功德,成为榜样,这样别人就会自动来你这里求法。

在自己学好之前,不要着急想着去改变别人,不要有教育别人的心理。有些人因为我慢心的驱使,无论学什么法义,都想着用这些法义去教育别人,在辅导、研讨佛法的时候,习惯性地用严厉的口气去教训别人,比如口气里明显会流露出我知道得比你们多,你们这条法义没有落实起来,那条法义也没有做到,言下之意只有他自己达到了要求。这样虽然看起来在交流佛法,但交流的方式已经明显被我慢等的烦恼染污了,这是和清净慈悲清凉的佛法体性相违背的。有的反省能力强一点的道友,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讲解佛法的时候会经常用发露自己的过失作为对治,这点很值得随喜,但是有的时候,没有无我空性的正见,没有对治我慢,这样不去注意的话,即使是在发露自己的过失,说出来的口气依然还是在教训别人,这就是被狡猾的我执、我慢给骗了。

我执确实非常狡猾,你如果不加注意,它甚至会把本来是对治我执的无上佛法甘露,改变成增长我执、我慢等的助缘。但是我执和烦恼再强大,再狡猾,也抵挡不住佛法的对治法的力量。可以说,我执和烦恼,在佛法面前,它们都变得很脆弱,只要众生学好了佛法,再去运用佛法,它们就会自动减弱。如果分别心和烦恼、我执减少了,那么内心中的魔障就减少了,功德就增加了;如果分别心、烦恼、我执、我慢、自私自利的心增加了,那么内心中的魔障就已经增加了,功德就减少了。

除了闻思修行之外,其他像慈善等的善业,也只有得到了佛法的加持,才会变成功德无量,否则在没有对治我执和烦恼习气的闻思修功德之前,就去做很多所谓帮助众生的事情,结果呢,众生没有真正帮助到,倒很有可能的是把自己也给牺牲掉了。外在的做法是次要的,提高内在的水平,树立起深信因果等的正见,增上慈悲心等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真正的三宝弟子,首先应在自己身上将佛法落实起来,对治掉自己的自私自利和烦恼,在自己的身心相续上展现出佛法的功德、闻思修智慧力量的加持。如果大家都这样去对治烦恼,几年之后,一大批烦恼轻、我执少、懂法义、有修持的弘法人才就培养出来了,他们所汇聚起来的弘扬佛法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这样大家在进一步了知了闻思修的关系之后,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落实,就会让学修佛法越来越顺利,就能越来越感受到佛法的加持,同时也成就了护持正法的殊胜利益。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