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27紧缚现行(3h)

27紧缚现行(3h)

Total words: 27,949.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7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

大圆满前行

一、为今束缚:被今世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去修法。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 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暇满的自性。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分。

甚至成办俗世中眼前的一件平常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缘起聚合,而作为长远目标的修行正法,又怎么会不需要众多因缘、缘起聚合呢?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途中烧茶,也需要具备烧茶的茶器、水、火等许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具足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因缘,如果其中仅仅火绒不具备,就算是其余用品样样俱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有一种不具足,也根本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好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前行广释

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 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二、断缘心八无暇

作为修行人,一旦有了断缘心八无暇的任何一个,那就断了修行的因缘,三菩提的苗芽就会凋谢,以至于离开解脱种性,为此叫做“断缘”。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比暂生缘更可怕,暂生缘只是偶尔影响修行,断缘心却能让你从此无法修行,从解脱道路上完全退失。所以,我们一定要观察,看自己有没有这些违缘,有的话,应立即依靠对治来断除,同时祈祷上师三宝:以后千万不要遇到,一旦遇到了,也不要让它留存很长时间。

有些人极其可怜,虽然很想修法,自己也舍弃家庭而出了家,可是因为业力现前,或者烦恼非常深重,违缘出现时,自己没办法面对,最后又被卷入红尘俗世中。所以,学佛过程中,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上师三宝的威力和加持不可思议,人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上师三宝确实有力量。因此,无论你在哪个道场,行住坐卧都要不离上师三宝的光明,这是真正修行人的行为,大家一定要切记!

下面一一阐述断缘心八无暇:

1、为今束缚

  • 被今世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为了他们的利益精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荒废光阴,没有时间去修法。即使偶尔有修法的念头,也很快被种种外境所转,不可能付诸于行动

孩童时,父母天天都管着,自己也耽著一些玩具;年轻时,始终被亲眷好友捆缚着;老年时,只有随着子女转,对他们言听计从

许多人从孩提一直到老年,根本没有修行的自由。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孩提时随父母转,韶华时随朋友转,年迈时随子女转,愚者恒时无自由。”我非常喜欢这个颂词。现在人的确是这样:孩童时,父母天天都管着,自己也耽著一些玩具,把假象执著为实有,没有修法的空闲;年轻时,始终被亲眷好友捆缚着,修行的时间一刹那也难以空出来;老年时,只有随着子女转,对他们言听计从,更没机会去修法。总之,自己一辈子都在他人控制下,没有修行的真实机缘。所以,前辈的高僧大德舍弃今生,将这一切全部抛之脑后,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们深深地认识到:今生若一直被这些所转,自己的修行绝对无法成就。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尤其对感情、美色特别执著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尤其对感情、美色特别执著,以至于带来的损害层出不穷,更不要说能去如理修行了。唐代诗人温庭筠说过:“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然而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有时看到他们的荒唐之举,大悲心不禁油然而生:“这些人对无实的虚假幻象,竟然耽著得如是强烈,实在可怜!”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与人勾心斗角

若对今世的一切贪执不舍,这个人肯定没有时间修行,甚至还会为了微薄利益而丧命。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些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与人勾心斗角、大打出手;鸟儿为了一个小虫尸体,也会互相啄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在我们眼里,这些众生所追求的,实在是利益微薄、不值一提。可是也没办法,“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们由于执实不悟,只能沉溺在痛苦的漩涡中无力自拔。

前行广释辅导 23 课

前面讲了十八暇满,现在学习的是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到的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暂生缘八无暇是突然、偶尔生起的一种无暇,如果没有对治,有可能就让我们丧失掉暇满人身,没有机会修法。

今天要讲的是第二种。

断缘心八无暇:

“断缘”就是断绝了修行的法缘或机缘,相当于解脱灯已经被吹灭的状态。断缘心八无暇也必须了解,然后尽量对治。其中的任何一种,如果真实生起来了,基本上就没有解脱的希望,已经断绝了解脱的机缘。

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几乎八条都占全了。那到底能不能解脱呢?这个要看。为什么此处说断缘心,是从哪个侧面来讲?有的说是可以调整改变的,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整改变?虽然只要生起其中一种就无法解脱,但对照我们的相续和上师们的教言,似乎也可以对治。那究竟能不能够对治?什么情况下可以,什么情况下不能?

这里讲到的是完全相当于病入膏肓的一种状态,八种无暇中任何一种生起来,肯定是不行了,没办法修解脱道了。但是如果程度没有那么严重,有些时候还可以对治。尤其是现在我们学完后,尽量去对治。虽然这八条当中多多少少我们具有一些,但还不至于那么严重,不要让它发展到不可救药的阶段再去对治,那肯定连对治的心都不可能再产生了。现在还有对治的心,说明还可以改,还没那么严重,如果已经到了严重的状态,再讲也没什么用了。

我们凡夫人多少都会违犯一些,但是否就成了纯粹的断缘心?还不是。如果现在开始注意,谨慎修行,可能不会发展到这里讲到的这么严重的状态。但如果不注意、不调整,就有可能发展到这个状态。一旦发展到这种状态,那就真是断缘了、解脱灯灭。

下面分析断缘心八无暇。

一、为今束缚:

为今束缚就是被今世的受用等紧紧束缚而导致自己没有办法修解脱道。

被今世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去修法。

这是第一条,就是被今生所束缚。一般的人智慧不到,愚痴心很重,只知道有今世,不知道有前世,也不知道有后世。如果没有慧根,就只看到今世,不会为了后世的安乐和解脱去奋发。还有些人虽然可能知道有后世,但对今世的执著过于严重,他会想:后世应该是有的,先把当前的生活搞好一点,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有时抱侥幸心理,有时根本故意忽略后世。

大恩上师经常在教诲中讲,一生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即便活满了,也就是七、八十岁,还有很多夭折和横死的情况。所以今世是很短暂的,而后世很长的。所以,不要为了今世的受用而牺牲掉后世或长远的安乐。在有些教诲当中,比如《开启修心门扉》也经常讲到这些问题,就是让我们看破今世,不要所有的时间、精力全为了今世而转。

当然,活在现世中完全不管吃穿,尤其在城市里修行的道友们,为了修法什么都不管,家庭也不管,工作也不管,这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这样做,可能自己也没有修行的机会。把家庭搞得很糟,作为一个凡夫人,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那时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平静的心情修行。

大恩上师说今生的生活还是要照顾,但照顾的方式和心态是什么?能不能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砸在这上面,而完全忽略后世的安乐和解脱?这肯定是不行的。今世中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该担的责任还是要担,但心态要慢慢转变,知道今世是短暂的,来世是很长的,今生的安乐和后世长远的安乐,或者今生轮回的安乐和后世解脱的安乐比较起来,今世的确太过短暂了。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今生,为了今世的财产、受用等荒废了自己的修行,这是不行的。

今生很短暂,来世很漫长,有智慧的人就应该思维,到底怎样分配时间?以怎样的观念来对待当前生活和修行中的问题?到底应当怎样观待、协调?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这里讲“为今束缚”,有些人被今世的财产受用所束缚,非常耽著今世的财产、地位、受用,对今世的子女、亲属等过于执著,被他们紧紧束缚住了。为了得到财产和受用,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用在这上面;为了子女和亲属,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放在上面

此处“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中“他们的利益”就是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为了这些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看起来很勤奋,每天非常忙碌,觉得很充实,但其实为后世的利益,或者为子女、亲属们后世和解脱的利益方面根本不考虑,这叫典型的短视

如果把这问题放在不相信前后世的人面前,以他们的眼光看,当然应该这样做。如果你不为财产、受用、子女、亲属去奋斗,那该干什么?难道游手好闲?从世间标准来看,这样的做法应该是对的。但咱们在这主要讲解脱,它的层次要比世间的层次高,所以我们就不能够只想到今生的利益或者子女的受用,为了这些辛勤劳作、散乱度日,这样是不行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修法”。没有时间指一方面没有意乐,一方面也没有时间。当我们的心耽著在今世的受用、子女、亲属中,是不会想修法的。“时间”也就是机缘,没有这样的缘分、空闲去修行佛法。既然没有空闲修法就叫无暇。所有的心思、时间、精力全部都被财产、今生的事务团团束缚住了,哪里还有修法的想法呢?没有了。这会导致有些人对心灵的修行根本没有兴趣。上师们或者法师们在讲法,没有兴趣;提到心灵修行,也没有兴趣。觉得心灵上面的东西和今世的财产、受用等永远比不了,所以他没兴趣;有时候不但没兴趣,还会对传播、实践修行法门的人冷嘲热讽,觉得没脑子等等,会说很多诽谤,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他大概知道今生和后世的概念,但因为过于耽著今世的受用等等,虽然偶尔觉得应该去听听法,但是这种念头一闪而过,很快就被世间的思想覆盖,好像乌云中的太阳露一下脸,马上就进去了一样,这种想法几乎不起作用

看破今生,主动放弃

当然,对我们来讲还是可以选择的,并不是已经到了那么严重的程度。我们应该好好观察耽著今世给我们带来的过患,或者今世和后世的比较、暂时安乐和究竟解脱安乐的比较等。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我们看破今世。主要要知道这些财产受用的不可靠、无常,如果耽著了,有可能为了得到这些而铤而走险或者不择手段。为了得到短暂的财富,造下很多的罪业,不值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教证、理证,让我们看破今生,知道今生是短暂的,到死的时候都要放弃的。

有的时候都等不到死就生离了——刚刚讲的是死别,还有很多生离的时候:突如其来的灾祸,不得不分离,那时候是被动分离。因为我们长时间耽著在上面,想法是永远不离开,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当突然的生离死别到来,面对这些违缘就不知所措,除了嚎啕大哭、怨天尤人之外,没有正面的东西去对治,这就是被动放弃的过患。

而修行者是主动地放弃。放弃是指内心去了知它的本质,放松对它的执著。当放松对它的执著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如果哪一天这个事情发生了,我可以接受。他提前训练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情况。如果内心中早已经准备接受了,或已经通过很多的修行准备好了,情况发生的时候,他虽然是个凡夫人,还会有想法、情绪、执著,但不会那么严重,不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说主动放弃有很多好处。当我还拥有的时候就想:这些都是无常的、不可靠的,终有一天它一定会离我而去——现在我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营造最终要放弃的东西,没什么必要,这时知足少欲的心态就容易产生。为了后世的利益,我要花些时间、精力去做准备的心态也会有,慢慢对今生的执著、束缚就会放松。这样被捆得没那么紧了,就有一点活动余地了。在这基础上,可以慢慢在后世的解脱方面着手,他就有机会去修法了。

所以在我们的心还没有被今世的财产、受用捆缚得那么不可救药之前,还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修行法门(前行当中也有很多),让我们对今生的执著看破、放下。我们再再讲看破、放下,就怕初学的道友们误会:是不是全部要舍弃、是不是要出家啊?不是这个意思。看破、放下是放松对它的执著。以前对它特别地执著,现在知道这都是无常的,不是可以永远保持的,这是内心在做准备。是内心放下,不是行为放下,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前行系列 2.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实修引导讲记

“品”是种类之意。“缘品”,指在内外缘方面(有很多骤然发生)的修法违缘。有些是受外在负面力量的牵制,有些是受内在烦恼邪行等的牵制,使种性不能苏醒,也不能滋润增长,无法住于稳定的修法因缘中。

所谓“心品”,是指种性。譬如少欲知足种性、菩提心种性、出离心种性、信心种性等,一旦遭到破坏,内在的机制也就残缺而无法萌生、增上三菩提的苗芽,最终导致造成断绝解脱种性。如同种子被烧焦,或者处在干枯、受封闭、被毒化状态,在很长时间当中都没办法起现功能。

就着重点来看,前者重在说缘,后者重在讲因。因是内在的种性因素,缘是助发因素,必须因缘配合才能处于修法状态,或者出现修法的缘起。因上出现违碍,当然处在无暇状态,不可能出现修法功德;缘上出现问题也同样不妙,此二者分别是心品和缘品八无暇。

缘品用“骤然生”来描述,透露出累世的因缘非常复杂,内心所建立的等流也是各种各样,外在的恩恩怨怨也非常纠结,还有各种业力的牵制。这些忽然间就会冒出来,使得内心被牵制到无暇当中,所以叫做“骤然生八无暇”。

此处“种性”是指习所成的种性。由于自身不断串习的缘故,形成一种坚固秉性。如果这种秉性落于邪谬而未能及时调整,一直被习气控制的缘故,即使外在如何加用强力也无法使正面的修法得以增上。譬如优良的种子,遇上适宜的环境、水土等等,能够茁壮生长;假使种子本身发生问题,对它再如何浇水、光照,也不会发芽。同样,内在种性出现邪谬,暂时来说,上师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给他传多少法也没办法。

可见关键在于,因缘如果出现问题,就不会有修法的果。不必说后继的地道果位,即使现前五分钟安住于修法状态也不可得。我们应当如是了知两品八无暇的涵义。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扰及愚痴魔所持,懈怠懒散恶业大海涌,他制救畏按法而伪装,缘品骤生无暇有八种。”

此“缘”,是指突然降临的内外种种缘。譬如外被魔知识钳制,内起猛利的五毒,或者泛起业力等等,使得内心无法修持正法。处在不能修法的这些状态,都叫做骤然生的八无暇。

又云:“具紧系缚行为极劣相,不厌轮回丝毫无信心,作不善罪于法离思念,违犯律仪及破三昧耶,是即心品断种八无暇。”

“具紧系缚”,

即被俗事缠绕,处在被系缚的状态,一直为世间事努力勤作,心思都散乱在世间法上,没有闲暇修法。包括发财、享受、养儿女等经营世间事业,以及亲戚来往、应酬等,这些世间琐事牢牢系缚自己,成了世间法的牛马,天天为声色、名利、享受而奔忙,导致失坏圣种性。圣种性最基本的是少欲知足,只有少欲知足才能趣入圣道。否则,人生的时间几乎全部消耗在世间事务上,忙忙碌碌、心思散乱,如何能够修行呢?

现代几乎多数都是无暇之人,一年 365 天都在营营逐逐之中,连安心 30 分钟的福分都没有。有的经商、经营世间事业,整天被缠绕其中;更有甚者,很多出家人,本来应当有时间修法,但是在网上散乱多了,被网上的声色所迷诱、缠绕,也丧失圣者种性,因此不能萌生三菩提的苗芽,这些都属于第一种断种性的无暇状态。

前行系列 3

·具紧系缚

一、被此生的财物、受用、子女、牲畜、亲属等坚固紧缚而受束缚的缘故,为办此等事,以励力的精勤而散乱,故修法无有闲暇

观察:缺乏少欲种性,心被世间琐事紧缚,以勤作而散乱,无从修法。

断坏少欲知足种性的人,在修法上同样无有闲暇。少欲知足是圣种性,以此能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修法当中;缺少圣种性,内心始终只为努力成办现世法,就会导致没有时间修行,是非常严重的缺陷。

很多人都被今生琐事缠绕、束缚,为了财物、享受、儿女而奔波。在农业社会是为了牲畜,在当代则是为了各种产业、亲属等他的心一直要忙东忙西,好像有千百根绳子缠绕、牵扯,几乎使自己成为一头忙碌现世法的牛马。今天求一笔财,明天做另一笔生意,后天又要营办种种饮食、娱乐、影视等。单是看一部片子、忙一顿饭食,都要花上好多时间,何况还要为子女的读书、就业、结婚等,去打理一大堆的事情。或者那些有众多亲友的人,今天被一家请去帮忙,明天被另一家叫去解难,一旦被缠上,以后他们家的种种事就都要找上门来请求帮忙。或者平常有很多应酬的人,今天你请我吃一顿,明天我请你吃一餐,在很多红白喜事上互相往来,被这些人际关系紧紧束缚

谈到享受,当今有很多人都是在网上享受,天天离不开上网,在网上耗费最大的精力,导致内心散乱不堪,没有丝毫修法的闲暇。我们不妨去检点自身,每一天到底有几分钟能修行?如果连三分钟的清净时光都没有,难道还不算是可怜的无暇者吗?凭借这些还想即身成就,恐怕是世上最大的幻想了。

2 对比

前行广释

对治: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有没有看破今世

对治: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有没有看破今世。《开启修心门扉》为主的修心窍诀中,都强调第一要看破今世,原因就是:如果对今生的一切能看破,无论居士还是出家人,修行必定会成功;反之,假如对现世的名利十分耽著,即使你表面上修行特别好,也不一定有很大收获。因此,每个修行人务必要了解轮回的过患,真正生起出离心。

前行系列 2

以上八种称为“断种性八无暇”,是自心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导致远离修法机缘。

此二类八无暇极易现起故,若不对此等谨慎取舍,则虽已得暇之体分,然在正法的作业上将堕入无暇之处,是故须知,此是人身于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

要知道,修法作为果,需要因缘积聚才会出现。因是自身的圣种性,缘属于内外的辅助缘,有促成的作用。如果因上失坏,或者出现辅助缘方面的干扰,由于因缘不聚的缘故,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机缘。机缘尚且不出现,当然更不会有成就。

两类八无暇是进一步在得人身的状况上考究,是否有修法的机缘。如果没有善加培植种性、守护种性,并妥善处理自己的内外助缘,就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状况。如是虽然获得人身,看起来也远离了体性上的八无暇,似乎得到暇的体分,自己也口称“我已得闲暇”,不管是大人物、小人物,座上的尊主、伞下的上师,或者住在静处的闭关者、修法者,乃至到处云游经营各种事业的人,他们从外表看起来也许非常体面,其实真正去探测内心,就修法的因缘来衡量的话,很多都是此处所说两类八无暇的状况。尤其当前更不乐观,按照嘉维尼固尊者所说,很多我们认为是占据优势的情况,其实都已被这些无暇的因素控制——表面在修法,内在并没有行于真实的法道。

如果没有在这些方面取舍,也没有在因缘上调正,这两类八无暇就特别容易生起,时时都有可能现前。应当承认自己是个凡夫,累世所造的因缘里有非常多的杂染业、破坏法的业、邪行的业等,它们时时都会现起。这些业风一旦吹起心就不自在,或者因缘出现身心就不由自主。再者,对于内心的很多恶性势力,也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它们一旦出现,自己就会被卷入无暇状态。虽然生为人身,而不是恶趣的众生,也不是长寿天,也不是边地和暗劫的有情,或者残疾者、具大邪见者等等,但实际上内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在正法的作业上还是会堕在法难当中。对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加以调整,即使得到人身,也仍然是在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懈怠”是指在修法上起不到推进作用,无论口里喊什么口号,因缘不具的缘故,无法起现修法的机缘

进入法道的第一个关键是认识暇满。在了解体性的八闲暇以后,进一步必须了解如何远离两类八无暇。否则,所谓即生成就,也只能成为一种美丽的想象。这些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观察因缘、取舍因缘,来决定自身的修行道路

前行广释辅导 24 课

前面我们讲到一般意义或者比较传统意义的共同的十八种暇满人身。也讲了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安立的十六种不共的暇满的方式。下面继续看原文: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这段话我们慢慢来分析,前面讲到的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十六种无暇,如果具有十六种当中的任意一种,就没有真正的闲暇。这十六条标准,我们应该认真地观察并对照自相续。如果真正地观察,会发现不具有的几乎就没有。这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获得严格意义上的暇满人身,但是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共同和基础的暇满人身是有的。所以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有了暇满人身。如果没有分析这个严格的标准,那么也还是不知道其实我们仍然落在无暇中。如果我们在这个状态中用自我感觉良好方式的修行,也是在浪费暇满。

“当今是属于乌烟瘴气的浊世”,华智仁波切当时造这个论是一百多年前,相对来说那时人们的根基比现在的还要好一些。由于现在我们又落后一百多年,慢慢地就可以看出,现在的人追求解脱道的意乐不是那么强烈。我们自己作为修行人,如果不去经常闻思或观修法义,心就会逐渐离法而去。现在这种乌烟瘴气的浊世,无论是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对修行会有很多的违缘障碍以及不利的因素。所以,我们更加应该严谨地去观察这里暇满的意义。如果没有观察,就会导致下面的过患。

“有些人表面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意思是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得到了人身,有些也已经皈依或出家,甚至有些人得到了智者或成就者的名称,看起来好像暇满应该是最低的标准。

我们在修前行法时,学习的第一个就是“暇满难得”,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暇满人身。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闲暇和圆满这十八暇满无不齐全:持有修行人的外相,有些出家人也是穿着僧衣、拿着念珠、也在听法;在家人有皈依证,也听课、早上打坐、磕头等等。修行人的外相都是有的,这只是表象。有些真正的修行者,外面看起来是修行人,内心还是修行者;有些人外表看起来似乎是修行人,但是内在不是修行者;有些人外在看起来不是修行者,内在看起来是修行者。有些人内在、外在都不是。

按照《亲友书》中观察芒果的方式分四种。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人身已经获得了,每天也都在修行,但是这种假象容易蒙蔽修行人的思想。所以就有大德、上师们专门把这个现象指出来,让我们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状态。如果没有大德以悲心通过智慧来指点,我们仍然会被这种假象所蒙蔽,一直从现在的状态走到死亡,内心中并没有真实地行持多少善法。所以对今生来讲,本来是可以提前发现、提前改观的,因为没有发现的缘故也谈不上改变。

现在有殊胜的上师们——全知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大恩上师等在论典、讲法中提醒我们。既然做了提醒,我们就要配合去观察,自己现在是不是这种样子?应该养成一看到法义就要反观自心的习惯。如果经常反观自心,就比较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就很难生起傲慢心。傲慢就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足,觉得自己应该是个修行人——都皈依出家十几、二十几年了,已经念了这么多佛号、心咒了,难道不是个修行者吗?我不是修行者,谁是修行者?

但是如果我们把法义认真地在内心中观照,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状态离法本中所讲的还是有差距的。有时差距很大,有时差距有一些。要经常反观自己,就像在《入行论》中讲到的正知正念。如果经常反观,很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过患,就会有改正的机会。认识到过患,惭愧心就容易产生;认识到不足,傲慢心就很难产生。所以反观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观察到哪些地方不具足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弥补。

“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这里面举了几类,第一个是高高座上的大法王。法王的意思是指正法之王。佛陀相续中的教法、证法、所有的道谛灭谛等功德都已经圆满了,所以佛陀是正法之王。在后世也有称为殊胜法王的,比如说法王如意宝等等。九二、九三年的时候称呼为法王的还很少,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了。

“高高座上的大法王”,有些时候是指证悟很高、事业宏大、弟子很多的,教法、证法很圆满的教主。还有一种大法王的意思是指古代的时候那些护持正法的国王。有法王松赞干布、法王赤松德赞等,在印度也有一些称为法王的。这些护持佛法的国王经常坐在高高的座上;护持教法的教主、法王也是有高高的法座。

坐在高高座上的大法王,有些是名符其实,对护持、弘扬佛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像法王如意宝,他们的功绩没有人能比拟,的确很殊胜。有些通过各种因缘或者手段自我包装、自我吹嘘而得到一个法王的名称,坐在高高的座位上面,这就不一定是真实的法王。是否具足暇满人身都要打问号,何况说是证悟之王——法王呢?这方面是要观察的。

以前的大德们针对一些只注重名闻利养的所谓大德、上师们或者法王,也会有些批评。作为真实的修行人,应该关注内心修行、众生的利益、弘法利生。但有些人认为法座越高、地位就越高。一些大德在批评中说:有些上师、法王的座位很高,但他们的功德很低。有些大德还加了一句——有些上师的名字很长,但功德很短。意思就是座位很高、功德很低;名称很长、功德很短。

对于这些我们要会观察,不要过于执著外在的相。可能我们会以为这个人坐在很高的位置上,他一定是怎么怎么样,这个不确定。古代也有坐在高位却名不副实的人,现在也有、以后还会有。坐在狮子座位上就是狮子吗?这个不确定的。佛陀也说过,末法时代,狐狸坐在狮子座上给下面的狮子讲法的也有,这是颠倒相。

如果我们偶尔碰巧或者通过钻营得到一个高位,这不一定对自己有好处。坐在高位上,很多人奉承、恭敬、礼赞,反而会迷失自我。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根本不知道,觉得有这么多人恭敬,我应该是个有功德的人。所以这就是反观、自修的机会。

然后说到“精美伞下的大上师”。有些上师们,有很大的名称,也是在给很多人讲法。在佛法中是有这个规矩——在讲法的时候,应该有个精美的伞。佛陀在世的时候,帝释梵天也在后面撑伞。在印度也有这样的规矩,在辩论的时候,班智达辩论赢一次,就赢得一个伞。一个班智达可能会拥有 13 把或者 20 把伞,辩论赢得这么多标志,像战利品一样。伞盖代表给众生清凉,也是一种供养。因为印度很热,在太阳下晒着讲法很难受,伞代表阴凉,也是相当于给予众生阴凉法义的意思。

但是如果不注意的话,这些精美的伞会成为追求的外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想哪天自己要是坐在精美的伞盖下面,不可一世该多么好。有些人在学习的时候就梦想,总有一天要得到这种高位、福利等等,这就是方向错了。精美伞下的一些上师们也有这样的情况。和前面所讲的一样,有些坐在精美伞下的上师,的确他们的内证功德、对众生的利益是不可限量的。

有些上师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东西,会刻意地去反对,这种情况也有。他会认为只要法能够利他就行。有些证悟了的上师,观待众生的根基也需要这样。有些时候初学的人希望有一点感动:你看这么庄严,上师出来的时候,有伞、有音乐、有散花的、有前面引香的等等。这种气氛就容易感动他,引发他的善心。上师引导众生的方式不一样,有些人不反对,也不支持。有些人是刻意把这些仪式做的隆重些,来突出佛法的珍贵。汉地有些地方讲法的时候,也是要香花迎接、列队相迎等等。有时候这也是有必要的,在这种场合下容易产生感动心。有些上师就不喜欢这些,讲法就是讲法,认为法义能利益众生就行。他们会认为如果法都不能利益众生,其它的就更不行了。所以有些大德就不太重视这种形式,刻意地要求简单、低调。

还有就是“久居深山的苦行者”。还有很多人既没有很多的随从,也没有很高的法座,很长时间住在深山里修持苦行。这些人把久居深山作为自我标榜的资本,这种情况也有。像米拉日巴尊者久居深山,并且内心的确和法相应,这个也是有很多的。有些人虽然暂时没有和法相应,但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而有些人住在深山中只是为了得到一个苦行者的名称。有些久居深山则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久居深山到底好还是不好,关键是你在深山里住的时候是否是在行持法义。

“云游四海的舍事者”,放弃世间八法的人,称为舍事者。把精美的饮食、好的衣服、随从眷属等所有的世间琐事都舍弃了,一心一意地行持法义,就称为舍事者。云游四海是指不耽著一个地方。有些教言中讲到,如果久住一个地方,就会培养和亲朋好友的感情,也会惹上一些怨仇。所以在有些教言中指出,不要久居一地,要经常走动,生起厌离心。如果一个地方待长了,就会生起贪恋,此处就会成为生起烦恼的因素。所以云游四海的意义,主要就是让修行者不要耽著一个地方。

这里举了四类的例子,这种感觉自我良好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既不是高座上的法王、精美伞下的上师,也不是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里面讲到的情况都没有,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了?其实这里面只是举了四种例子——位高权重的或者苦行的。后面两种是一心一意苦行的情况,前面两种是指事业宏大、有地位有权势的,这里举的例子是平常人们比较羡慕的、不容易观察的情况。但是其它的情况也有。

比如认为“我是学习皈依了十几年的老资格”,“我是菩提学会的元老”,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这方面的标准来对照自己,是否自我感觉良好而没有观察自己的相续。

“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之因的控制之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的修法,终究不能迈入正道。”这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前面已经讲了,他们都已经是苦行者,都是过午不食、夜不倒单了,还不算是修行者吗?这个并不确定。外在的做到了,不确定就是个修行者。已经都是大上师、大法王了,难道说还没有暇满难得的功德吗?这个也不确定。这些只是外相上面的,需要反观自己是否已经具有了这些闲暇。如果不具有这些闲暇,那么即使具有了大法王、大上师的名头也没有什么用。成为一个所谓的苦行者、舍事者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只是外在的名相而已。实际上自己的心已经可怜地落入到了无暇的因中了。所以尽管在表面上还在矫揉造作地修法,每天也在闻思修行,在顶礼、做功课等等,但是实际上终究还不能迈入正道

但这并不是说,现在我们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已经没有希望了,不是这个意思。这里面的意思是让我们反观,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说既然我都已经不足了,修行就没有希望了。佛法中永远不要堕入两个极端。华智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所讲的这么严格,不是让我们绝望沮丧的,第一是在提醒、督促还有鼓励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状态。第二如果存在不足,要去改正、调整。佛法所讲的都是积极向上的,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不足,然后去调整、改变,朝着永恒的快乐和解脱方面努力,都是一些非常积极的因素

这里讲到的“终究不能迈入正道”,就是指已经处于了无暇的状态。我们可以发现,前面讲的是要宽泛一点,后面讲的这些就要严格一点。后面我们还要分析这里面的含义。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暇满的自性(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

因为有可能只是在表面上,但实际上并没有行持佛法,所以华智仁波切教诫我们,刚开始时“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有些人在修行佛法时,非常喜欢形象上搞得非常好,而内心到底怎么调伏?这方面不去重视和观察,怎么样使外在看起来像是一个修行者?像是对上师有信心的人或是密乘的行者?很在意看起来像不像,而不在意真实的是不是。我们在修行佛法过程中,大的方面如果没有抓住,那么细的方面就没办法落实。如果大的方向都错了,那么细的方向就很难调整;大的方向是对的,然后细小的方面,我们可以慢慢地去改正。

所以不要很匆忙地进入到一些形象上的修法上面去。首先应该仔仔细细地观察自相续,因为此处是道次第,首先要按照这里面的引导,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这些暇满的自性。如果不具有,下面还要讲怎样调整。

“三十四种暇满”,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讲了十六种,前面讲了八种闲暇、十种圆满共十八种,十八加十六共三十四种暇满。原文括号里面说“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这里面所谓的二十四种,就是这里讲的十六种严格意义上的暇满,加上前面的八种闲暇(前面的十圆满不算)。

这样的分析是基于什么样的方式考虑的呢?因为十圆满是在八闲暇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圆满是特法,闲暇是本性。所以,我们首先具有了八种闲暇,就是不要生三恶趣,不要生长寿天等等。这些基本的条件我们应该满足,如果在八种闲暇的基础上再加十圆满,叫十八种暇满。把十圆满通过更严格的方式安立,因为这里讲十六种,已经不是初级的观察暇满了,它已经很严格了。五毒粗重、愚昧无知、被魔所持、懈怠懒惰,恶业涌现等等,这些都是很严格的标准。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具有基础的八种闲暇,我们已经得到人身了。这里面讲到的十六种条件,如果你具有了,就是在八种闲暇的基础上具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圆满,这样加起来就是二十四种圆满。所以,我们可以在八种闲暇的基础上加上十种圆满。也可以另外一种,在八种闲暇的基础上,换成十六种。这里面十六种和十圆满都是很严格的观察,都是在八种闲暇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特法。这十六种也是很严格的标准,所以说,二十四种或者三十四种都是讲暇满的自性。

在共同乘的一些引导中讲到的是十八暇满,这里讲到的是三十四种暇满,讲这些到底有什么样的必要性呢?为什么无垢光尊者一定要把这十六种讲出来?如果他老人家不讲的话,我们还很舒服地在修法;讲出来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很紧张了,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在修行佛法过程中有些是初入门的,不能讲得太严格,否则他就会觉得没有可能性。认为自己的五毒怎么可能不粗重?自己怎么可能不愚昧无知?就会觉得很困难,有可能就会退失。所以刚开始时十八种暇满可能讲的稍微不是那么严,条件宽泛一些,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看起来认为自己都有——佛陀已经出世、佛陀已经说法,佛法住世了,我也入圣教了,上师好像也摄受了,基本上条件是具有了,在这个基础上就会有信心继续修行。

但是这里的十六种就比较严格。修行佛法到了一定阶段,容易出现法油子的状态,这个时候如果标准不严格,我们就会以为自己的修行不得了,开始飘飘然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再把严格的标准定义一讲,当你具有的时候才是真实的修行佛法的人

当我们修行佛法真实地想要解脱的时候,当我们的境界慢慢地提升的时候,这些细节就出来了。如果不了解这些细节、不超越这方面的问题,就会落在其中而没办法上进、没办法成长为真实的解脱。暂生缘的八无暇和断缘心的八无暇,任何一种都可以让你所谓的暇满人身的修行机缘葬送掉。为了让我们成为真实的修行者,需要把条件讲的更严格一些,我们对照自相续,发现还需要很多的精进。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是没办法改变的,比如说五毒粗重,给两个月的时间让你改,是不是觉得时间太少了?好像不现实。所以这里面也没有让我们马上做个大调整,但是要知道自己的问题、不要傲慢,需要慢慢地调整。

前面讲的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有些是暂时没办法改的,有些是还没有病入膏肓的状态,还是可以改的。遣除这十六种无暇的过程,就是让我们非常严格地去行持佛法。因为只有严格地行持佛法,才能遣除这里的十六种无暇,随随便便是根本遣除不了的。所以这里的标准更严格了,主要是让我们去努力。不要认为已经有了暇满人身,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已经是大法王、大上师、苦行者、舍事者了,难道我还没有暇满吗?难道我还不是修行者吗?是与不是,只要看这里面的标准就行了。

前行系列 4

断种性的八无暇

断种性者:自相续与解脱、一切种智之道别别分离故,绝断种性,或者此八随一产生的话,解脱三菩提之绿芽成为干枯后,绝离解脱种性故,称为断种性。

断种性的八无暇中,首先解释“断种性”的涵义。具体而言,就是如下所说的“厌患小”等八种,无论产生任何一种,都会由于丧失生长、发展的力量而使解脱(包括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的绿芽迅速干枯。这就叫做断绝种性,处在丧失修出世道机缘的状况中。相对而言,上述“缘品”是从内外缘发生修法的障难而处在无暇中;而此“心品”则是内在自相续跟解脱和一切种智之道背离,以此断绝了出世道的种性。

厌患小之对治

厌患小之对治者,了知三有三界之过患后,发起出离之心。

如果厌患三有过患之心稍有薄弱,就很难发起希求解脱的心力,每一次修法都不具解脱和成佛之等起的缘故,修再多的法也只是落于成办轮回安乐,根本无法达到出世道的层面,因而成为无暇状态。

那么,如何来对治断绝解脱种性的贪染世间之心呢?这就必须了解欲、色、无色三有或三界充满过患,唯一是苦的自性,如同三苦炽然的火宅般,应当一心希求从中出离。出离包括小出离、大出离等,分别是指从三界中出离以及帮一切众生从轮涅两边中出离,hi 以此心摄持,每一种法行都能落在解脱和成佛之道中,从而拥有修法的闲暇、充足的缘起。这一切都来自于励力观修轮回过患而发起出离心。

3 珍惜

前行广释辅导 24 课

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十六种无暇可以让我们清醒,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不是刚刚讲的感觉了不得了。知道了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让我们再精进,现在这种状态还可以再进一步。现在已经有了前期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把我们的心,慢慢地调整到真实的舍事者、修行者的状态。这里主要是从这个方面来进一步观察,这里讲的暇满的自性到底具足不具足,下面会详细讲到。

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

这里我们要认真观察,如果三十四种全部都具足了,那的确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誓言清净,小乘戒、菩萨戒也清净,自己的心也安住在正法当中、不喜欢恶行,内心中有正信、有出离心、人格贤善、不耽著今生,这些条件都具有了,的确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而且也不会是被冲昏头脑的那种高兴,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的标准本来就说明了不耽著今生,你的头脑是很清醒的、具有智慧的,所以也就不会去飘飘然,是真实的欢喜。

获得了暇满人身之后,要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不管是基础的、共同标准的暇满人身,还是严格意义上的暇满人身,我都已经获得了。获得了暇满人身之后,不能够空耗。虽然已经具有了,但是有可能会退失。所以还不能懈怠、不能够满足,一定要谨慎、要尽心尽力地修持正法。

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修法的所依呢?就是要教诫我们,既然获得了这么高标准的暇满人身,就应该用这么好的人身继续地修持正法。虽然当前获得了,但是如果停滞不前,就有可能退失。以前具有的,现在有可能就不具有了。前面说过暂生缘八无暇是突然产生的,这里告诉我们,现在拥有的暇满人身是因为以前的努力,以后拥不拥有要看你现在努不努力。

暇满人身首先是保证我们修行佛法的顺缘。这个所依是绝对不能丢的,一旦丢了,就没办法继续修行。保持暇满人身也是在修持正法。第一,我们要让暇满人身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修行正法;第二,修行正法本身也是让暇满人身继续下去的方便,也是让我们不要返回到无暇的殊胜的保护措施。

这里面有很多的必要性,都讲得特别清楚。应该好好分析一下这里面的词句,为什么我们要尽心尽力地行持正法?因为暇满人身就是要来行持正法的。如果用来偷鸡摸狗,用来追求世间琐事,不需要这么严格的人身。如果只是混个温饱的话,根本不需要暇满人身。如果只是找到吃的,旁生都做得到——麻雀每天出去都能找到吃的,他们不会饿死的。如果只是要找到一个住的地方,鸟可以搭窝、蚂蚁也可以打洞,都可以找到住的地方。如果就是为了结婚、繁殖后代,旁生界也是有自己的配偶,也要繁殖后代。就象《开启修心门扉》中刚开始讲的,如果只是满足于这些,我们就和旁生没有差别了。

所以我们要做出和旁生不一样的事情,那就是修道。这就是暇满人身有实意的地方。要体现暇满人身的珍贵和难得,最主要的就是修持正道——小乘道、菩提心、菩萨道、密法,有机缘即生成佛或者后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暇满人身最关键的地方,而不是有了暇满人身后挣钱更容易了,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如果只是得到这些,其他的旁生也有非常善巧的。如果我们有了暇满人身要高兴,而且还要继续地修,尽心尽力地行持正法,这样才能体现暇满人身的最大价值。下面是相反方面来说。

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

观察自己可能会比较失望,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很多条件并没做到,偶尔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念头,或者还会行非法。按照严格意义上的暇满人身,尤其是十六种无暇的标准来看,我们还是有很多符合这里面条件的,也就是暇满人身还没有完全具备。不是完全不具备,也不是完全具备,这就有了上升的空间。如果努力就可以全部具备,如果不努力就有可能就滑下去,或永远处在这种不具备的状态。

如果不具备或者还没完全具备怎么办?这里面讲了“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标准定出来了,一对比就知道有差距而且还不小,怎么办呢?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地使自己具备暇满人身。要具备这个暇满人身干什么?或者怎么样具备暇满人身?没有其它方法,只有认认真真地行持佛法。所以我们的心思都要盯在修行佛法和解脱道上面。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逐渐去改变这些状况。

如果拥有了暇满人身,可以行持正法;如果不拥有暇满人身,也只有通过行持正法的方式来弥补和具足。所以这里不管怎样劝诫,都是要让我们精进,而且还不能瞎精进,必须要在行持正法方面精进。看哪一条不具备,就要想方设法改正。

如果我们没有认真观察和思维,都不知道倒底哪个地方有问题。就算有问题,我们也不去关心:怎样去改正?漏洞怎么去填补?这都没办法了解。所以说学习的时候绝不能马虎,如果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仔细分析,对我们的修行绝对都有帮助。如果有了暇满人身,你就要精进,因为所谓的有只是暂时的;如果没有暇满人身,更加应该精进。为什么没有?就因为没有精进行法,现在还不精进就永远没有。没有怎么办?不具足暇满人身说明修学佛法的机缘不具足,那就肯定是世间法,这是决定的。

现在我们就在世间法中,众生现在就在轮回中游荡。精进地行持佛法都不一定会相应,何况你都不去做,那就要彻头彻尾地轮回。我们全部的心和行为都是轮回的思想。所以说不精进怎么行呢?决定不会具有暇满的人身,应该更加精进去行持,全力以赴地具足暇满的人身。怎么样具足?哪一个条件不具备,我们就要努力去具备。

前面讲了,如果耽著今生,我们就观察今生的过患,努力看破、放下;如果人格恶劣,就学习善妙的人规,让自己逐渐改变;通过发愿、积资净障等方式改正自己,一条一条我们都要努力精进地、全力以赴地去做。改变的方法也是佛法,达到这里面所讲的闲暇的标准,也是佛法行持到了某种状态,就叫做暇满,它是高标准的。

一方面讲这种暇满人身叫所依,修行佛法的所依;一方面讲,暇满人身本身也是充满了正法的状态,称之为暇满。

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

这句话也是正知正念,随时随地要观察。前面讲的暂生缘八无暇,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出来了。这种无暇很可能在自己丧失正知正念、不谨慎的时候,就出来了。这就告诉我们,要随时随地观察。这是一个我们要达到的标准,虽然现在不一定都能够达到,但要尽量经常去观察。

随时随地集中精力来观察,这也是让我们安住在法义。如果你已经散乱到世间法了,怎么可能随时随地、集中精力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这些暇满的功德呢?这含义还是说明我们要用更多、更集中、更认真的方式来对待这个问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努力精进,我们的心调整就快;如果没有努力精进,调整就慢。首先道理上我们要通过观察来安立,因为这里面都是一步步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正法。在打坐时也可以直接观里面的词句,一条一条、一句一句地观这里面是什么意思,然后反观自己的内心,这样修也行;通过《三处三善引导文》的方式来实修也行。

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份。

如果没有经过详细观察,没有去圆满、没有去补充好闲暇,就算这里面暇满功德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算是具有了修行妙法的缘份。

暇满是缘份、机缘的意思,暇满人身就是可以修行佛法的殊胜人身。现在我们的人身看起来都是一样的,甚至有时感觉我们和上师外表上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但是有些修行者内心中的境界非常高超、功德很圆满。我们外表看起来也像个人,但内心中暇满人身的功德还没有具备。没具备怎么办?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这些方法,就是让我们了知、让我们具备暇满人身的。这方面通过精进和长时间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

一生修行的重点和归宿

第九讲 人生归宿的抉择(二)

此处太阳西南隅南赡部洲的小洲——罗刹哲莫罗洲,铜色吉祥山顶处吉祥莲花光明宫中,有至尊邬金莲花生安住,眷属十万持明空行围绕,修宁玛法的行者为生彼刹多有发愿。于具德邬金莲师太胜解故,我自己的阿阇黎住于彼处,我自己也年轻时缘念彼刹,以容易生故,没有不生的怀疑。

这里说到莲师刹土的情况。我们看着太阳,朝着西南角的方向一直往前走,那里有属于南赡部洲境内的一个小洲,叫做“罗刹哲莫罗洲”,山下面全是罗刹。邬金莲师在藏地教化有情圆满后,直接去了罗刹洲,在凡众面前显现为罗刹王。他的隐境,也就是所谓的清净境界,是在铜色吉祥山的山顶。过去法王上师也说,如果发愿的话,不要发愿生到下面,要发愿生到顶上。这就是指莲师所住的吉祥莲花光明宫殿。这里有邬金莲师安住,十万持明空行的眷属围绕。修持宁玛派法门的行者,好多都发愿生到莲师刹土。

接着恰美仁波切讲到自身的情况。他说,我对于莲花生大师有太大的胜解,也就是有坚信莲师是佛的不可夺的信念。我自身奉为阿阇黎的莲师就在铜色吉祥山莲花光明宫里安住,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心念一直缘在这上面,这是容易生的,我没有怀疑过不能生。但是现在我好好地思维一番,还是直接求生极乐世界。下面他讲了一些自己的考虑。

然而我现在善思维:生彼刹的情形有贤和劣两种。上品的持明勇士空行种类,身具六骨饰、尸陀的装饰,身随欲而变的神变者,成为具德邬金莲师的眷属和仆从,凡人不见,非躯体。如若往生彼刹,则修持密咒,现前安乐究竟成正等觉,若能如是成办,是非常好的。

而生为身相丑陋、食肉罗刹的孩子,是罗刹故,五毒烦恼粗猛。于邬金大师见面听其语,但认为他是王,信心和恭敬小,不随教而行、颠倒而行的话,受到处罚也可能退信心。

他说,生到哲莫罗洲有好和差两种情况。好的情况就是持明空行勇士的种类,他们的身体佩戴六骨饰,用骷髅骨庄严的尸陀林装饰。而且身体能够随欲而变,随着有情的欲乐显现出相应的身相,有这样的神变。这种上品的行者,当然是生在莲花光明宫刹土,作为莲师的眷属和仆从。但要知道,凡人是见不到的,因为他不是躯体之身。我们凡人的眼识看到的都是有骨头、有血肉的身体,其他身体不成为凡夫心识的所见境。生到莲花光明宫会修持密法,现前安乐,究竟成佛。如果能这样成办的话,那是相当好的。

但是,差的会生为身体难看的吃肉罗刹的孩子。由于是罗刹的缘故,贪嗔痴慢嫉等的五毒烦恼相当大。如果成了罗刹,也会在罗刹国里见到邬金莲师的面,听到他的话语,但是当时自己心里认为他是罗刹王,就好比历代藏王是菩萨应世,但在人们面前,觉得他是个人王。就像这样,在罗刹国,莲师显现王的形相。这样信心小、恭敬小,所说的不去做反而颠倒而行的话,就要受到处罚,那时候就有可能退信心。所以,一般的人生到那里还是没有保障。这不像极乐世界,生了以后全部不退转,根本不会有问题,而这里还有升堕的差别。

总之,这是个小洲,苦乐和寿命长短等与此方类同。如果有些善缘,邬金大师加持灌顶后吩咐:“你别住此处,到藏地去,将会行持正法,出生众生义利。”如此可能想住而没有住的权力。我本人恐惧生死,你若不恐惧生死苦,又对具德莲师尊有大信心,实际能如教奉行的话,应当发愿生哲莫罗洲。

总体来说,由于哲莫罗洲是一个小洲,那里有情的苦乐、寿命的长短等跟此方类同。假使自己有善缘,邬金莲师做了加持灌顶以后,还会吩咐你到藏地去:“你不要待在这儿了,你去藏地吧,到那里可以修法,可以做利益有情的事业。”这样,虽然你非常想待在莲师身边永远不走,但也许没有这种恒常住的权力。

这里有一桩趣事。当时第三世多竹钦很小,华智仁波切对他相当慈爱,也很尊重,法会时会让他坐在自己的枕头上。有一天早上,华智仁波听到多竹钦在哭,后来人家告诉说,多竹钦早上念祈请文打了瞌睡,被他的经师打了一顿。当时华智仁波切相当不高兴,他告诉多竹钦:“你去世时不要去铜色吉祥山,因为如果你去那里的话,莲师会把你再派回来,他总是在为藏人担心,你只管去极乐世界好了,不要再回到这些人身边。”像这样就能够看到邬金刹土和此方的关系。

这里恰美仁波切提到他自身的看法。他说:我自己对于生死特别恐惧,所以我还是选择往生极乐世界。假使你能够满足两个大的条件,一是对生死苦不害怕,其次你对邬金莲师有特别大的信心,莲师所说的你能够依教奉行,他说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样的话,你应当发愿生到哲莫罗洲。

这是个化身小刹土,已生刹中的一切有情,时间在一个贤劫中,处所不定,任何身都可能,最终生到极乐世界。此等涵义在密传以及至尊龙卓译师的问答录中明显宣说。

这是一个化身的小刹土。受生在这里的一切有情,在贤劫的长时间里到处都可能受生,没有决定的处所。也就是随着自身的业缘,可能受生三界六道的任何身,但最后会生到极乐世界。这里面也有很大的意趣,莲师是弥陀幻化,生到莲师刹土最终也要到本部极乐世界。但是在贤劫的漫长时期里,一直随着业在世间界受生,没有决定的处所。所以恰美仁波切说:任何处都有可能受生,但是最终的结局是要去极乐世界的。

今天,有很多念玛尼者发愿生布达拉处。某些圣尊修法中如是说:“梵语布达拉,译为持轮山,彼非刹土而是神山。在业清净者面前,山顶中妙宝无量宫中,在莲花日月层叠的坐垫上,有圣尊观世音菩萨,以眷属持明、空行、天龙围绕。山腰妙宝无量宫中,有圣尊怒纹母、马头金刚等。山脚妙宝无量宫中,有白绿度母等圣尊安住。在那些不净错乱者前,为沙山大山的旃檀林,山顶有自然石头的殿堂,圣尊喀萨巴呢自然而现八岁小男孩的青春身相。背面琉璃石山上,有白银融化的自然显现的六字咒,直接去彼后也可以见到。”在铁脚居士至尊仁钦朗巴的传记中明示。

今天念六字大明咒的人很多,都有心发愿要生到布达拉。我们也应当去观察布达拉的情形如何以及自身的条件如何。

布达拉是神山,并非刹土,它有隐境、显境。也就是业清净者显现为圣境,业不清净者显现为凡境。圣境又有山顶、山腰和山脚三部分。山顶是妙宝无量宫,也就是它是宝性,超出数量、形量等的住处,成为无量宫。里面在莲花日轮月轮层叠的坐垫上有观世音圣尊,被眷属持明、空行、天龙所围绕。在山的腰部也是妙宝无量宫,观音现忿怒相,示现为怒纹母和马头金刚等。山脚下也是在宝性无量宫当中,观音现为白度母、绿度母等而安住。

但是在不清净的错乱者前,只见到是沙子堆积成的好大一座山,山上有一片旃檀林。沿着山走到顶上就会出现自然石头的殿堂,里面有圣尊喀萨巴呢,这是自然显现的八岁小男孩的青春身相。这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他的背后琉璃石山上面,会自然现出“嗡玛呢呗美吽”的六字咒相,像银子融化的那样,去了就可以见到。这在铁脚居士至尊仁钦朗巴的传记里记载得很清楚。

修持胜乐亥母本尊的行者,发愿往生西方邬金境内。彼非刹土也是神山。在业清净者前,在尸陀宫殿的中央,有胜乐父母真实安住,具十万俱胝勇士空行眷属。于业不清净的错乱者前,自然石头的圣殿处,伏藏有一切善说续部。此是无一个男子的女人洲,一切都是空行种类。往生彼中的情形,与哲莫罗洲类同。

再者,修习新密宗,比如格鲁、萨迦、噶举各教派以胜乐金刚和金刚亥母作为本尊的行者,他们发愿生到西方邬金境内。这不是指莲师刹土,而是指印度西方的邬金地带。这里也是神山,不是刹土。业力清净者前显现为尸陀宫殿,中央有胜乐佛母安住,眷属是一万亿的勇士空行。但是在业不清净的错乱者前,只会以他的心显现世间的境界。业习清净了,他会见到清净的境界;业习没有清净,以业习的力量,会显现人间土石诸山之类的情形。在业不净者前,是一个自然石头合成的殿堂,有佛语善说的一切密续伏藏在里面。这是一个女人国,没有一个男子,都是空行种类。生到这里的情形跟哲莫罗洲类同。

东方汉地五台山,南方圣地吉祥的杂日,西方白色雪山之王冈底斯山,于业清净者前显为无量宫,有勇士空行无量圣众安住。自己取勇士空行的色身后,时间长,在贤劫圆满之间;时间短,在各尊佛期间。自己生为勇士空行之虹身。此是空行的小刹土,修行密咒道的成就者们多数如是安住。业不清净者到达彼处也不见圣尊,显现为森林、雪山,一直走到深处,多数有“我见不到”的怀疑。以如是故,我对此也无欲求。尊珠江措,你是怎么想的?

所谓的北方香巴拉,实际与印度一样,是人境。在彼国中幻化的国王相续不断,兴盛时轮金刚的法门,但寿命长短、苦乐等与此方类同。

苯波徒发愿的情形,是愿生在祥雄地,它位于冈底斯山背面的藏地,兴盛苯教,但苦乐与此类同。实际如此的缘故,不要选错刹土。

再讲东南西北四处圣地的情形。东方就是汉地著名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刹土。南方是圣地吉祥杂日,它是西藏珞隅地区的一处神山。十二世纪末,噶举派的藏巴加热说:“这座山是密宗胜乐金刚的圣地。”过去有很多人在这里修道,现在很多人到这里朝圣,转绕神山。另外,西部有白皑皑的雪山之王——冈底斯山,它是印度北方的一座山,有一百由旬高,白色,银质,五座山峰。其中一座是水晶山峰,另一座是黄金山峰。这三处在业清净者前见到的是无量宫,有无量的勇士空行安住。

首先讲一下圣境的状况。它是业清净者前才显现的,在业不清净者前不显现,这叫“隐境”。那么如何生到里面呢?自己取一个勇士空行的身体后,时间长的话,会在贤劫结束之间安住;时间短的话,在各尊佛的时期内安住。这是空行的小刹土,密宗成就者多数是这样安住譬如宁玛派的布玛莫扎以虹身常住五台山,每一百年会化一个化身到藏地来。前一百年著名的化身就是阿琼仁波切

但是业不清净者到了这里,也是见不到圣境和圣众的,在他面前就是森林、雪山等。人们一直寻觅,走到了森林或者雪山的极深处,大多数人心里都有一种“恐怕我见不到”的怀疑。就像我们到五台山寻找文殊,想走进文殊刹土,这极其困难,因为业力毕竟没有清净,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而且我们的心志不坚定,到了那个时候就会打退堂鼓了。就像有些人想到终南山的深处去,一看到老虎就吓得马上跑回来了。你一直往很深的地方寻找却没见到的时候,就会起疑心。历史上,凡人很少能见到圣境,除了特殊的感应外,基本看到的只是不清净识前的显现。历史上著名的法照大师,他亲自到了文殊刹土,非常有缘。那时到了大圣竹林寺,有童子引他进去,看到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居狮子座说法,下面万众围绕。菩萨给他说了一些开示。他出来以后,这个地方又恢复成人间的景象。

就像这样,一般的人还是不行,信心也不坚定,会导致中间生起怀疑。以这个缘故,恰美仁波切自己说:我对此也没有欲求。这时他问祈请者尊珠江措:你是怎么作选择的?

再说到学密宗的人说到的北方香巴拉国土,实际上是跟印度一样的人境。也就是这里都是人住的地方,不属于出世间的地方。然而香巴拉国土一直都是诸佛菩萨幻现的国王,中间不会断绝,而且兴盛时轮金刚的法门。但是,这里寿命的长短、苦乐的状况跟我们现在的状况差不多。像我们处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也有各种的苦乐,饱尝人世间的滋味,人寿不过一百年,很快就死掉。那么香巴拉的情形跟此方的情形类同。

再者,学苯波教的人会发愿生到祥雄地区。相传祥雄是苯波的发源地,在现今阿里地区的札达县。这在冈底斯山背面的藏地,兴盛苯波教法,但是它的苦乐也跟这里差不多。

这样了解了实际情况,应当不要选错刹土。

从此方向西,越过恒河沙数的无边世界,较此刹上方处,有西方极乐刹土,彼中稀有快乐悉皆圆满,不善业及苦尚无名字。由阿弥陀佛本愿力曾说:若人发愿欲生彼刹,除造五无间罪及谤法罪之外,谁也得生。又说:因是发无上殊胜菩提心,道为十善广积福德,彼等一切为生彼刹而回向,心不散乱,专一信心恭敬,求生彼刹而回向发愿者,下至十念亦得往生。

接着我们要考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前面讲的地球周围的一些隐境、神山、刹土,那是离我们非常近的,东方五台、南方普陀、北方香巴拉、西方冈底斯,或者南赡部洲的西南隅铜色吉祥山,这些属于南赡部洲范围里的刹土或神山。再讲到兜率内院,它属于我们这个人界上方欲天中的第四层天界。而说到五方佛刹土,就是属于娑婆世界之外的刹土。这是大概的空间位置。

之后我们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五方佛刹土中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从我们这里朝着西边,一直越过恒河沙数的无边世间界,那里有极乐世界。经典中说,它在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一个区域当中,但是它比娑婆界要高出一些,所以它处在往西方越过了恒河沙数国土世界后,稍上方处。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所在。

其次,要了解这个刹土中的状况。这里极其稀有、具足安乐,方方面面都十分圆满。也就是《弥陀经》讲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或者《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说,“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像这样,就看到极乐世界不同于我们南洲的任何地方。比如哲莫罗洲、香巴拉,或者祥雄地区等等,这些地方的苦乐、寿命长短跟此界人类是相当的。而极乐世界是没有忧苦的地方,寿命是无量无数阿僧衹劫。又不像劣等者生于哲莫罗洲,还会退信心、退恭敬等,到了极乐世界不会退信心恭敬,一刹那退转也没有。再者,到其他界后说不定还要转生、要受苦,或者还有不善业,但是到了极乐世界,不必说事实,连不善业和苦的名字也没有。

有人怀疑:越过了百千俱胝那由他数的刹土才能到达的地方,十分遥远,恐怕它不像兜率天那么好去。兜率天很近,人间四方四隅等的神山、小刹土离我们也很近,是不是极乐世界远了,我们去不了?

其实远近都是唯心。由于阿弥陀佛有特殊的愿力,所以非常容易去。阿弥陀佛往昔的发愿是:只要对于我的刹土发愿要去,除了造五无间罪和谤法之外,谁都能够往生。下至于中阴界的有情及鹦鹉、鸡鸭等旁生都可以生。它不像其他的圣地、刹土的隐境,那都是持明者才能生,或者业清净者才能见、密宗成就者才能安住等等。这就看到极乐净土的条件是很低的,非常容易成办。

这样自己就能够完全认定:首先,只需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就能往生,而我作为一个凡夫是可以达到的。不像那些空行刹土,即便我费尽心力到深山里去寻找,在我面前也只是出现森林和雪山。那时候我会顶不住,碰到一些苦、艰难或者有好多考验等时,我就会怀疑,感觉恐怕是见不到的。

实际上,一般凡夫的心都是靠不住的。譬如说,告诉你一个神山里有什么,然后让你去绕。你绕一两圈还有雄心壮志,等绕了七天,累得奄奄一息,风雪飘飘,这时候心里会想:还是回去吧。但是极乐世界,到了临终下至十念跟阿弥陀佛相应就决定往生

其次,那个世界的确非常殊胜,这一点要多看《往生论》。里面讲了二十九种庄严,一类一类的殊胜都指示得很清楚。很多人对净土不重视,认为这是一般人学的,我是学密宗的。要知道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只有去读“净土五经一论”,才会了解净土的秘密,也才知道对于我们这一生来说,它是最终的归宿

《无量寿经》里讲到往生的因素,也就是在“三辈往生文”里讲到发菩提心、修十善等广大福德,然后为了生到这个国土而回向发愿,下至十念都可以生。这是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已经做了证明的。

这就看到,这个条件的确非常简易,是我一个凡人修得起来的,只要好好把握就非常有希望。其他的刹土,比如华藏世界的报身大刹土,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去,显然没希望。而五方佛刹土里其他的东方现喜刹土、北方不空成就刹土等,要一地以上才能生,这也不现实,都还没开悟,哪里是一地?大成就者可以随意示现,哪里有缘去哪里,但我们不是大成就者,所以必须有一个合适的选择,看看自己够不够条件。

之后我们又要想:在出世间刹土里,到底哪个刹土我最容易生?那显然是西方极乐世界。照理来说,它是五方佛的西方刹土,那是不是一地以上的人才能生呢?不是!它简单到了连一只八哥鸟都可以生。或者在中阴超度的时候,很多游魂得到了提示或者法力超拔的时候,他的心识跟阿弥陀佛本愿一相应也得以往生,这种情况非常多。旁生类往生的也非常多。这样才知道,这个出世间的刹土,连旁生都可以生,它的条件是很低的。

而其他刹土,要求高的要登地以上,有几个能生?那些得到大成就的登地以上的圣者,当然是可以生的,但是其他人怎么生呢?其他人间的刹土神山有隐境有显境,业清净者见到的是圣境、出世间境,但是业不清净者前显现的是世间境、凡境。而极乐净土就是无漏的圣境,它超出了三界。《往生论》[[1]]一句话讲到它的清净相,它超出了三界,一切全是无漏相、实相相,是不可思议的如来清净智慧所现,所以殊胜无比。

通过这两方面的观察,我们就会认定往生极乐世界是最佳选择。为什么呢?首先,它的条件很低,非常容易往生。其次,所生的刹土功德极其殊胜,它是出世刹土。譬如跟兜率天相比,它往生的条件很低。按照恰美仁波切所说,往生兜率天要满足三个重要条件:持戒很清净,闻思正法很精进,发愿往生彼土。这样临终会被摄到兜率天。其实这比往生极乐世界还要难。极乐世界下品往生的都是造恶的凡夫,甚至造下五逆罪等回心净土都可以往生的。而且从往生后的情况来看,兜率天还有不利因素,也就是天上的欲乐很大,心会散乱放逸。而到了极乐世界,唯一享受无漏乐,正享受时没有染著,丝毫不会起烦恼,也没有放逸散乱的相。再者,即使往生到兜率天,还是没有超出生死,还要在轮回中再受生上亿次;而极乐世界一旦往生就永脱生死苦海、圆证三不退而直接成佛。这些方面都是不同的。如果你很害怕生死苦,就直接去极乐世界,那里一点生死苦也没有。要乘愿再来的话,心识也不会迷乱,不是凡夫以业受生的情况。就像这样,自己要通过多方面的考虑,看看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最佳选择。

通盘考虑以后,自己就能真正定下来,这对于我们学藏传密教的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否则很多人听了很多,不加分析判别就轻视极乐世界,这是很莫名其妙的看法

如果怀疑认为这不真实,则纵然往生彼刹,也是五百年莲花不开。于中具足快乐受用,以及听闻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然而将成延迟五百年见佛尊面的过失,以此义故当断怀疑。汝应当发愿往生彼刹,你死时心识当专注其上。对于生彼刹若心中有疑,应善披读《宝积经》中的《弥陀经》《极乐刹土庄严经》[[2]]以及《白莲花经》《现在佛安住经》《吉祥无死鼓音陀罗尼经》等的诸大教典。

在往生极乐世界方面,特别要注意遣除内心的疑惑。如果心里认为这种事情可能是神话,太不真实了,这样对于极乐世界的功德、佛的本愿等产生疑惑的话,即使生到了极乐净土,也要五百年关在花苞里,堕在边地疑城。但要知道,即便生在疑城,也是享受快乐受用,而且听到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但是推延了五百年见佛的面。实际就是如此,所以要断除怀疑。

我们要对往生彼土发起愿力。信心一起莲花就开。信心一起就与佛相应,也就没有障碍直接见佛,快速得成就。所以,当前最关键的就是对于极乐世界发起决定的往生心,这样在临终时就没有别的选择,一心专注彼佛刹土,不移在别的地方。因为外气断的那一刹那,心跟佛一相应就被佛力摄引而往生极乐,这是千钧一发之际。如果平时没有训练好,临死恐怕会被其他因缘所夺,一念打失就落到世间界,流落生死去了。以前常讲,有些修行人平时修得不错,但是临终生了情,或者突然发生障碍,结果没有生到净土。

如果自己对于净土有怀疑,就应当广阅经教,重要的是“大小阿弥陀经”、《白莲花经》和《现在佛安住经》《无死鼓音陀罗尼经》等,对于这些教典要好好阅读。

现在非常能自主的这段时间,好好地选刹土。多积能去的资本,于行彼刹,当作离障。

现在处在人身、有自由的这段时间,要好好地选择刹土,不要等到临死慌忙间,那时往往会坏了大事。我们现在如果选定了极乐刹土,就已经定了此生的归宿,抉择了唯一的目标。那么在临终外气断的一刹那决定只生极乐刹土,不会生到其他地方。为了成办此事现在就要努力,不是到临终才努力,现在一切准备好了,临终就顺顺当当地往生净土。所以智者会观察,我的目标在哪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怎样努力……

现在要做好哪些准备呢?这里说到正反两方面。一方面,要去某个地方首先要准备好去那里的资粮,资粮准备好了就一路顺利,非常安乐。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就是信愿行,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去“办理”信心,想方设法加强愿力,之后就要修往生净土的因,这包括各种净业修行,持名、持咒、观想、思维、礼拜等等的法门。

从负面来讲,要把往生的障碍尽量地去掉,这也有内障、外障、现世障、非人障等等。譬如对自身所造的业要忏悔,然后对往生净土要发愿,要祈祷阿弥陀佛生时加被、死时救度。又要遣除现世各种障碍,往生净土最大的障碍是对此世的耽著,所以要遣除对于妻子、儿女、财产、地位、名誉等的执著,生前就把这一切料理好,心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再者,过去有很多冤家债主,这些方面也都提前做好准备等。就像这样,内外的障缘遣除了,与佛的愿海真心连接了,每天都在蓄积往生的势力。就像一棵树不往东倒只往西倒、不断地往西倒,最终决定像箭射般入于极乐世界。

这是我们一生需要好好经营的事。我们在世间法上都会有种种考虑,会付出努力,对出世这样无比重大的事更应当多用一份心,应当常常在这方面为自己考虑。只有先学会为自己考虑,才能为别人考虑。就像这样,如果对于生死、解脱、往生的大事从来不做考虑,那的确非常愚蒙。

思考题:

1、简述以下刹土(神山)的状况和往生后的情形:

(1)哲莫罗洲;

(2)布达拉;

(3)西方邬金境内;

(4)东方五台山、南方吉祥杂日、西方冈底斯山、北方香巴拉、祥雄地。

2、西方极乐世界:

(1)它位于哪里?

(2)那里的状况如何?

(3)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4)自心对它有怀疑怎么办?

(5)如果选择去那里,现在应做何准备?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