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01总体思维(8h)

01总体思维(8h)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106,931. Estimated reading time: 8 hour and 6 minutes.

上师知
具足众多难忍之苦痛
彼现安乐欺意无常众
一切有漏五蕴痛苦因
三界轮回犹处火坑中
我等不知如是尚贪世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生起出离意乐求加持

思维框架

通过思维轮回痛苦,得到 5 个结果

  • 忏悔,忏悔自己过去所有的罪业
  • 回向,把善根回向给所有受苦的众生
  • 慈悲心,对受苦的众生升起真实的慈悲心
  • 出离心,轮回痛苦,甚可怖畏,所以要希求出离,希求解脱
  • 菩提心,不能只是追求自己一个人的解脱,要发菩提心,为了所有如母众生的解脱而修行,成佛

慧灯之光

加行的修法——轮回过患

很多人至少明白,前一世已经过去,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前世,故而对它不会有什么贪欲。现在人们所贪执的,只有现世和后世的世间圆满。很多人希望这辈子过得好,而眼光稍远一点的人,还期望来世也能得到健康、长寿等世间享受。如果放不下对现世和后世的贪欲心,就无法建立出离心;若无出离心,就不能修解脱法,所以一定要断除它们。

前面讲的人身难得和无常的修法,可以让我们放下对现世的贪欲心;而外四加行最后两个修法——轮回过患和因果无谬,可以断除我们对后世的贪欲之心。怎么断除呢?

首先,轮回的过患告诉我们,轮回充满了痛苦。轮回中的众生可以分成六个“种族”,即六道——地狱、饿鬼、旁生、人、天人、非天(阿修罗),除此之外,没有第七种。若这世不能解脱,来世定会投生于其中某一道,然而六道中没有一道是没有痛苦的。在轮回里,不仅今生不能避免痛苦,而且下一世再换一个身体和环境时,仍然有痛苦,要在这充满痛苦,像火坑一样的轮回里去寻找快乐,是不现实的,所以,对后世也不能贪着。

其次,因果不虚使我们明白,造何因得何果,因果永远不会错乱,永远都不虚误。如果现世不行善反而造恶,那么,希望下一世得到快乐幸福是不可能的,因为已播下不好的种子,就会有不好的结果,所以一定要取舍因果,这是一种理性、智慧的选择。若不作任何因果取舍,想求得世间快乐,是不可能实现的,想远离痛苦也不可行。因此,不取舍因果绝非明智之举。

总的说来,佛教的所有修法,无论显密,出发点皆为苦集灭道四谛,用以阐释一体的两面,也就是轮回和解脱的因果真理。

轮回有轮回的因和轮回的果。轮回的因叫做集谛,是指贪、嗔、痴、我执等烦恼,以及行善或造恶,这些是流转的因。轮回的果叫做苦谛,造了贪、嗔、痴、善恶业后定有果报,其果报就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外器世界和身心世界,它们都不离苦苦、变苦、行苦这三种痛苦,所以叫苦谛。同样,解脱也有其因果。如法修道是解脱的因,叫做道谛。依靠道谛修行,清净自身所有的烦恼垢染,就能得涅槃之乐,这叫灭谛。所有的修法都离不开四谛——集、苦、道、灭。

修加行是修道谛的前行。为什么要修道?因为要推翻轮回,若不断轮回,便无法解脱。从显宗的角度看,解脱和轮回是矛盾的体性:要解脱必须断除轮回,不断轮回想得解脱是不可能的,这是显宗共同的观点。

如何断除轮回?可以治病为例来说明。要治病,先要找到病的根源,再找到对症的良药作为对治,如果找不到它的根源,不能破坏它的根源,病就无法治愈;同理,断除轮回也是这样。

现在我们耳闻目睹的一切有漏之法,均属轮回的范畴,要直接破坏它们是办不到的。比如,眼睛看见的东西,只有闭上眼才看不见,但睁开眼后,所见依旧,显然闭眼不是彻底破坏的办法。再如,此肉身也属于轮回,怎么断除它呢?自杀行不行?世间人觉得这样就一了百了,实际上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如果有烦恼,毁掉今生的肉体,还会有下一个出现,它是灭不完的。这些都不是办法。

那么,什么是破坏轮回的最好方法呢?首先,要观察轮回从哪里来,它的根源是什么?找出根源后,就要破坏它,然后就不会再有轮回出现。修加行时,怎么破坏轮回的根源呢?外四加行最后一个修法的结果,是谨慎地取舍因果——从即时起不再造业,对已经造的业要忏悔,若忏悔得清净,又不造新业,这样就破坏了轮回的因。此时,轮回还有可能继续,但用不了很久,它会停止的,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办法。

要断轮回就要修行,不修行就没有办法,这叫做道谛。通过修行把轮回彻底断除了,最后就是涅槃、解脱,这叫做灭谛。已经毁灭了所有的轮回,所以叫“灭”。这就是我们修加行的理由。

要根治轮回之病,首先要清楚轮回的本体是什么,这样对轮回就不会有强烈的欲望,就可以建立出离心,建立修行的基础。

在了解轮回的本体时,要以智慧之眼观察它、对待它,也不用加盐添醋:如果轮回本身没有这些过失,我们也不会说有;如果它确实有很多过患,那也要明了,假如轮回真是这么不好,为什么要把它当成好的对待?所以,首先应该不建立任何观点——既不说它好,也不说不好,而是通过理性观察,便可一知究竟:若是不好,不好在哪里;若是好,又好在何处。最后会得出结论的。

佛教与其他宗教很不相同,它从不认为信心是第一位的,反而一贯强调智慧的重要性,认为以智慧为前提的相信,才叫理性的信仰。佛也从未告诉我们,不经观察便可相信某事。此处同样要以智慧观察——轮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此观察分两个阶段:第一、观察轮回的总体过患;第二、观察轮回支分细节的过患。

第一、观察轮回的总体过患

在宏观上,轮回可喻为古代的水车,一直不间断地转动,又像封闭瓶中不停飞舞的蜜蜂,时而高飞,时而低沉,却始终飞不出瓶子的范围。在轮回里,众生有些时候因行善而作人或天人,有些时候又因造恶而堕入三涂,再高也高不了多少,仍处于轮回樊笼之中,低就是饿鬼地狱之类。如果没有智慧,没有修行功德,轮回就是封闭式的,把所有有情众生关闭于其中,轮转不息,永远不能逃离,这就是轮回的真实状况。

在这样的轮回中,所有生命都有一个基本的痛苦:生老病死。虽然有些天人不会生病,但这也是极短暂的。总的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生命能超越生老病死。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士道-三恶趣苦(目录)

子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分二:

① 思惟后世当生何趣 ② 思惟二趣苦乐

第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者。

丑一、思惟后世当生何趣

如是决定速死没故,于现法中无暇久居。然死而后亦非断无,仍须受生,此复唯除二趣之外无余生处,谓生善趣或是恶趣。于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诸业他自在故,如黑白业牵引而生。

应如是思惟:以我决定速死之故,于现法中无有闲暇长久安住,而死后亦非断无,仍然须要受生,受生之处,除二趣之外无有其余生处,或受生善趣,或受生恶趣。于善恶趣中受生,非随自己而自在,以依随诸业他自在之故,是按黑白二业,以业力牵引而受生。

此段要求学人常思后世之事。我等在世存活,时光短暂,速趣死亡,死后并非断灭,仍有后世。故目光长远之人,不应局限于目前,须考虑未来之去处。凡夫未来生处不出善恶二趣,且生处非能自主,唯随业力而受生,若于此生短暂时光中,不能善护自相续,以恶业力决定堕落恶趣。来世并不遥远,离我们仅一息之遥,有心者应时时考虑后世前途。

丑二、思惟二趣苦乐分三:

① 思惟痛苦 ② 思惟痛苦极为切要 ③ 思惟三恶趣痛苦之相

寅一、思惟痛苦

如是我若生恶趣者,当为何等,故应思惟诸恶趣苦。如龙猛依怙云:“日日恒应念,极寒热地狱,亦应念饥渴,憔悴诸饿鬼,应观念极多,愚苦诸傍生。断彼因行善,瞻部洲人身,难得今得时,励断恶趣因。”

应如是思惟:我若生于恶趣,将是何等情形?故应思惟恶趣之苦。如龙猛依怙所说:“每日皆须忆念极寒热痛苦之地狱众生,亦当忆念为饥渴逼迫而憔悴的饿鬼,亦当观察忆念众多愚痴痛苦之傍生。思苦之后,当断恶趣之因,行持善趣之因。瞻部洲人身极为难得,今生既已获得,应以人身励力断除恶趣之因。”

颂中对地狱饿鬼用“念”字,对傍生则用“观念”,因凡夫眼根不见地狱、饿鬼之苦,故唯心中忆念;散居傍生之苦可见,故应观察,海居傍生之苦难见,故应忆念。

我等获珍宝人身,具有思辨能力,应当用以思惟恶趣之苦,如是转变相续,令心趣入下士道之加行。颂中“断彼因行善”即下士道之修行。若如量思惟恶趣痛苦,必当生起出离恶趣之欲。欲不入恶趣,其道唯一是断除恶趣之因缘。每日若以恶心伤害众生,必堕恶趣;相反,以善心不害众生,并修集布施、持戒等善业,如是必获善趣身。若不思恶趣苦,唯沉湎于现世享乐,则不会寻求后世安乐,自心难以转入下士道,故当思惟痛苦,由此断恶趣因,修善趣因,以人身宝摄取最下之义利。

寅二、思惟痛苦极为切要

此中所修生死总苦,恶趣别苦,至极切要。

此处所修生死总苦与恶趣别苦,极为切要。

以下据《入行论》说明思苦切要之理由:

谓若自思堕苦海理,意生厌离,能息傲慢。

首先思苦能生起厌离心,止息傲慢。

若自己思惟堕落苦海之理,则会心生厌离,且能止息傲慢。

以分别心规律而言,贪着欲乐,则会障碍厌离,且能引起傲慢;相反,忆念或感受痛苦,会引起相反效应,人忆受痛苦时,决定会希求出离,且心态卑下。若明此心理无欺规律,定会乐意受苦、思苦,将痛苦转为道用。人皆希求离苦得乐,此为一切生命平等的基本愿望。正是基于此,人忆受痛苦时,自会生起摆脱痛苦、求得安乐的强烈愿望,以此愿望推动,定将精进行持其因。譬如生病时,念及病苦,想方设法治病,有强烈康复的愿望,以此心推动,则能谨遵一切医嘱,且受苦时,心不会高举,能止息傲慢。

由见苦是不善果故,于诸恶罪极生羞耻。不乐众苦故,而乐安乐,由见安乐是善果故,于修善法深生欢喜。

复次思苦,能生起羞耻罪恶之心以及欢喜善法之心。

因见痛苦为罪恶之果,故对罪恶强烈生起羞耻。以不喜欢痛苦,而喜欢安乐,又见安乐唯一是善法之果,故对行善深生欢喜。

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厌生死希求解脱,由畏众苦,发起猛利真归依等。

再者思苦,能引发大悲心、求解脱心、归依心等。

由比量自心,能理解众生苦难,见众生苦,发起不忍他苦之悲愍;由思惟生死唯苦,而厌离生死,欲求解脱;由畏惧恶趣众苦,祈求救护,而对能作救护之三宝,发起猛利归依。思苦具有此等众多利益。

人由思惟、经验痛苦,能促使心灵成长。若未体悟过痛苦,如何能对有情起悲悯心?如何能欣求解脱?如何能起强烈真归依心?譬如天人无有苦受,即是严重障难,基本无望趣入解脱,关键正是缺乏苦缘,无由激发内在善根,不能引生出离心与菩提心,故无苦受并非好事。人若纵于欲乐,心住放逸骄慢,则难以趋近觉醒。

故是能摄众多修要大嗢柁南。

此为结言。“嗢柁南”即纲要。

是故,思苦为能摄集众多修要的大纲要。

如是亦如《入行论》云:“无苦无出离,故心汝坚忍。”又云:“复次苦功德,厌离除骄傲,悲愍生死者,羞恶乐善行。”又云:“我由畏怖故,将自奉普贤。”

如是亦如《入行论》所说:“若无思惟痛苦,则无有出离心,故在略受轮回苦时,心识汝应当坚忍。”又说:“复次,思惟痛苦具有功德,以思苦能生起厌离,以思苦能遣除骄傲,以思苦能悲愍生死有情,以思苦能激发耻恶之心及乐善之心。”又说:“由怖畏痛苦,我将自己奉献普贤菩萨而作归依。”

印光大师说:“念佛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会恳切,不相应亦自会相应。以怖苦心念佛,为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此诸苦德,《入行论》中虽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说,然其当受众苦亦尔。以是因缘,思恶趣苦。

“增上”:增胜上进,即加强力量以助长进展作用。

此等痛苦功德,《入行论》中虽是着重从自身已有之苦宣说,然于未来当受众苦亦如是成立。以思未来苦能生诸功德,故当思惟恶趣诸苦。

莲池大师曾说:“一次于浴室洗澡,不慎跌入滚水,从足后跟至大腿皆被烫伤,后因治疗不当,延误二月方愈。此次虽饱尝痛苦,然于苦中照见平日过失,生大惭愧,发菩提心。

平日四大无病时,行坐随意,眠起随意,饮食随意,谈笑随意,尚不知此为人天大福。安享此福时,未曾思念六道众生。实则自己安享片刻安乐之时,地狱众生受刀挫、火烧、舂磨,不知饱受多少痛苦!饿鬼众生饮烊铜、喝污血,不知历经多少痛苦!畜生众生衔铁负鞍,刀割火煮,不知尝尽多少痛苦。此外尚有人中种种痛苦。

此后,我若得片刻安乐,即思念六道苦恼众生,当摄心正意,发愿早日成道,普度有情,令彼等同生净土,获不退转果位。若刹那自我放纵,当如何上报佛恩、下报信施?”

弘一大师于书信中曾言:“音近来备受痛苦,而道念因之增进,佛称八苦为师,诚确论也。”

因此,以受苦为因缘,推及众生痛苦能发大悲心、菩提心,且可激发惭愧心、精进心等,具极大转心作用。


卯五、摄义分四:

① 乃至未生体验之间须修习 ② 生体验后亦当修习 ③ 教诫须阅读经藏而思惟 ④ 思恶趣苦应发之心

辰一、乃至未生体验之间须修习

若思如是恶趣众苦,应作是念,现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昼夜;或于严冬极寒冰窟裸而无衣,住尔许时;或数日中不用饮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难忍,何况寒热诸那落迦,饿鬼傍生互相吞啖,是等众苦,我何能忍?

若思惟上述三恶趣众苦,当起是念:现在我将手探入热灰中,过一日一夜,尚无法忍受,我岂能忍受八热地狱中长时受苦?严冬我坐在极寒冷的冰窟中,赤身裸体,住一日一夜,尚无法忍受,我岂能忍受八寒地狱中长时受苦?我几日不饮不食,尚难忍受,我岂能忍受饿鬼界中常与饥渴相应?现在被蚊虫叮咬,尚难忍受,我岂能忍受堕为傍生,为猛兽吞食?

度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

“度”即衡量。 以上述方式衡量现在之心,乃至未能改变心意,发起大怖畏之间,应当精勤修习。若虽知解,然自未修习,或仅稍微修习,皆无利益。

以下引公案说明:

如《事阿笈摩》说:庆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读诵,彼读数日,懈怠不读,附与目犍连子,仍如前行。庆喜嘱曰:“应令此二意发厌离。”

“庆喜”即阿难。 如《律本事》所说:阿难尊者妹妹家有二子出家,阿难尊者负责教其读诵。才学几日,两外甥便懈怠不读,阿难便将二子托附给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但依旧如此,无甚改变。阿难嘱咐目犍连说:“汝当设法令二子发起厌离心。”

以下便是目犍连以方便度化二子的故事。

目犍连子引至昼日所经处所,化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闻其斫截等声,遂往观视,观见斫截所有众苦,又见彼处有二大镬,涌沸腾然。

目犍连尊者将二子引至白天须经之处所,并以神通力将此处化现为一座有情大地狱。二子路过时,听到阵阵砍劈、割截等声响,便上前观看,结果观见有情遭受砍斫之苦,又见彼处有两口大锅,其内热油沸腾翻滚。

问云:“此中全无入者耶?”报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废时,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设若知者,现或置入。次返目犍连子处,详白所见。

二子便问:“此油锅内无有情进去吗?”

狱卒说:“阿难有二外甥,出家后整日懈怠,浪费时光,彼等死后便生此中。”

二子闻后,极其恐慌,心想:“若知我俩即阿难外甥,可能现在即被放入油锅。”故二子速返目犍连处,向尊者详禀今日所见之事。

目犍连子告云:“二求寂,若此过患,若余过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当发精进。”彼二遂发精进,若未食前,忆念地狱,则不饮食;若于食后而忆念者,即便呕吐。

“求寂”即沙弥之义译。 目犍连尊者就此告诫:“二位小沙弥,此种过患,或余过患,皆由懈怠所引生,汝等应当发起精进心。”二沙弥由见苦而惧苦,以后便发起大精进,一改以往懈怠。若于饭前忆念起地狱,便无食欲;若于饭后忆念起地狱,当即呕吐。 目犍连尊者初见成效后,再作第二方便:

又引至余昼经行处,于余一处,化为诸天,彼由闻其琵琶等声,遂往观视,见有天宫,天女充满而无天子,问其无有天子因缘,答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发勤精进,彼二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欢喜,还白目犍连子。

目犍连尊者又将彼等引到另一白天经行之处,且以神通力将此处化现为诸天。彼二人闻见琵琶等美妙乐声,甚是好奇,便前往观看,观见一座庄严天宫,里面充满天女,却无天子。二人便问此事原因。天女答道:“阿难二外甥出家后,发起精进,二人死后,将转生此处。”两沙弥知后,心极欢喜。返后将此次经历亦告知目犍连尊者。

教曰:“二求寂,若此胜利,若余胜利,悉从勤发精进而生,应发精进。”

尊者因势利导二子:“小沙弥,此类殊胜利益,或余殊胜利益,皆从勤发精进产生。汝等应当发起精进。”

次发精进受圣教时,见如前引,真实相应经中宣说,从诸善趣而生恶趣。问云:“圣者,我等若从人天之中死后,复生三恶趣耶?”

在尊者循循善诱之下,二子从此发起大精进。彼等听受圣教传承时,闻见具真实义之经典中“从诸善趣而生恶趣”之文句,心生疑惑,便问目犍连:“圣者,我等从善趣人天中死后,是否仍须转生三恶趣?”

告云:“二贤首,乃至未能断诸烦恼,尔时于其五趣生死,如轳辘理,应须轮转。”

尊者告之:“二位贤首,乃至未断烦恼,尔时决定须要在此五趣生死中,如水车般上下不停轮转。”

彼二厌离,作是白云:“今后不行诸烦恼行,惟愿为说如是正法。”目犍连子为说法已,证阿罗汉。

二沙弥闻言,便厌离轮回,如是表白:“我等今后定不作烦恼行,唯愿圣者为我等宣说如是正法。”目犍连见法器成熟,便为二人说法,说法后二人皆证阿罗汉果。

宗大师以此公案引出评论:

是故能灭懈怠,能发精进,勤修正道,策发其意,令希解脱,及证解脱,其根本因者,谓赞修苦。纵有大师现住世间,于此教授,更无过上而可宣说,即于此中,发生下中士夫意乐,次第极显。

由此公案,我等可体会:能灭除懈怠,能发起精进,勤修正道,策发道心,令心希求解脱,以及证得解脱,此一切之根本因,正是修苦。即使大师佛陀现在安住世间,对此方面之教授,亦无超胜修苦之法可以宣说。正是在修苦中,将会发生下士与中士意乐,此道次第极为明显。

以下再说一则公案,此公案前半部分出自《释门自镜录》,后半部分引自《高僧传》。

晋朝有一沙门,名慧达,在家名刘萨河,西河离石人。在家喜好打猎,三十一岁时,暴病而亡。时身体尚软,家人不敢处理。至第七日,萨河苏醒说:临终时,见有二人将我绑住,径往西北方向去,路愈来愈高,待路稍平时,两旁排有树木。我见一人持弓带剑,拦路而立。他指着两人说:“将萨河带到西边。”在西边,我见甚多房屋。不久,见两沙门对我说:“你认识我否?”我说:“不识。”沙门说:“现在你应皈命释迦佛。”我便依言心中发愿。如是随沙门走,遥见一座大城,形如长安城,然颜色甚黑,此即铁城。铁城中所见之人,身体庞大,肤如黑漆,头发披散,拖于地上。沙门说:“此即地狱之鬼。”城中极冷,有冰如石飞散,碰头头便断,碰足足亦断。两沙门说:“此即寒冰地狱。”时我便自责,亦能知宿命,知二沙门昔于维卫佛时是我师父。时我作沙门,因犯俗罪,不能受戒。虽然佛出现世间,竟不能见佛。后再得人身时,有一世生于西南羌族中,现在出生晋地。后我又见刀山地狱,次第经历,见众多地狱。狱狱之间,地界不同,不会错乱。狱中人数众多,无法计量。受刑方式大致如经上所说。

未久,现金色,光极明亮。有一身逾两丈之人,相好庄严,周身金色,左右人说:“此乃观世音菩萨。”人们皆起身顶礼。我顶礼后,菩萨为我说法,说有十多句。菩萨又说:“汝本应历劫备受罪苦,因曾闻佛法,心生欢喜。今须受一次轻报,即可免除,而得复活,可作沙门。”

时又遇人对我说:“在襄阳时,你为何杀鹿?”我跪着回答:“别人杀鹿,我仅加枪而已,我又不曾吃肉,为何须受果报?”时在地狱中,我见襄阳射鹿之地,山林水草地,宛然目前,所骑黑马皆会说话,彼等皆证明我杀鹿之年月时日,我惧而无法答。不久,有人以铁叉刺入我身体,置于铁锅热汤中,我见身悉糜烂。有风吹着身体,忽又恢复如初。有人对我说:“你又杀野鸡,亦曾杀大雁。”说完又以铁叉刺我,放入大锅热汤中,如前般糜烂。如是受罪后,方派人送我,行至一座大城,内有人住,对我说:“你受轻报,又能复生,唯仗福力,今后莫再造罪。”于是派人送我,我遥见自身,不欲回来,然被送者一推,心便附在身上活转过来。

在《高僧传》中还说到:时在地狱中,沙门对其说法教诫,命其出家,去丹阳、会稽、吴郡礼阿育王塔像,忏悔罪业。萨河醒后,便出家修道,改名慧达,在福业上极其精进,且唯以礼忏为最要修行。

晋朝宁康年间,其至京师。时皇帝在长干寺修有三层塔,塔建成后,每晚放光。慧达上城楼观看,见塔顶有不同光色,便前去恭敬礼拜,早晚极为诚恳。一晚,其见塔下,时有光明放出,遂命人挖掘,挖至一丈深时,得三石碑。石碑中有一铁函,铁函中又有银函,银函中又有金函,金函内藏三颗舍利,且有头发指甲,头发长达几尺,卷起便成海螺形状,光色炫耀,此即周敬王时期,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中一座。

慧达后又至吴县(今苏州一带)礼通玄寺石像,此像极其灵异,慧达在通玄寺前后住三年,每日昼夜虔诚礼拜,从未间断。不久又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之东南)礼佛塔,塔亦为阿育王所造,年远失修,仅剩塔基。慧达奋发,摄心观想,见遗塔发出神光,由此修复。时鸟类不敢逗留其上。凡近寺院,猎人与渔民皆无所获,猎人打不到野兽,渔民捕不到鱼。

慧达礼拜塔像,屡现瑞相,精勤努力,终年亦未改变。后不知所踪。

慧达经历地狱苦后,幡然忏悔,发起大精进。其以佛像佛塔为所依,多年始终虔诚敬礼忏罪,得大感应。能发起如此勇猛忏悔之心,关键即因亲受地狱苦,起大怖畏心,以惧苦心自会远离懈怠,发起真实出离心、归依心与行善之心。

以下宣说缘苦修心之修量。

净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乐以来,应须恒常励力修习。

修心之量,即乃至自相续未发起如是意乐以来,应须恒常努力修习。

“如是意乐”指下中士意乐,即如公案中阿难外甥之意乐。

内邬嗉巴亦云:应观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现作未作,为念不念,当来应作。若先已作,或现正作,或念后时,而当作者,则当生彼。若生彼中,尔时我当何所作耶,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须令其脑浆炎热,起坐慞慌,无宁方便,随力令发畏怖之心。

内邬素巴亦说:当反观自己转生恶趣之因,以往作未作过,现在作未作,将来是否欲作。若以往已作,或现在正作,或尚有将来作之想法,如是便会转生恶趣。若转生恶趣,彼时我当何为?我能否忍受?如是思已,作意思惟,定须令自己脑浆发热,坐立不安,无法安心,须如此随己能力发起畏怖心

能生起如是畏怖之心,即为修苦到量

辰二、生体验后亦当修习

此是切要。现得善身,若如是思,能净先作,未来减少。先所作善,由猛欲乐发愿令转增长繁多,诸当新作堪能趣入,则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义利。若于现在不思彼等,堕恶趣时,虽求从彼畏怖之中,救护依处,然不能得。尔时于其应不应作,无慧力故,不能取舍。

此修苦极为迫切须要,与我等修行息息相关。从正面而言,现已得善妙人身,若如是思惟,能清净以往所作恶业,未来恶业亦因以怖畏心防护而减少。以往所作善法,由于以猛利欲乐发愿,能令其辗转增长繁多,未来应新作之善法,心亦堪能趣入,如是每日中皆可令暇满人身具足真实义利。相反,若具能力时,不思惟此等,来世一旦堕入恶趣,虽欲寻求从恶趣怖畏中救护之依处,然亦不可得,尔时对应作不应作之学处,因无智慧力之故,根本不能取舍。

以下引《入行论》证明此点。

如《入行论》云:“若时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诚如《入行论》所说:“若在有能力、有机缘行善时,然我未行持善法,将来堕入恶趣,心识被痛苦蒙蔽,无法转动,尔时我能有何作为?”

又云:“谁从此大畏,能善救护我,睁其恐惧眼,四方觅归依,见四方无依,次乃遍迷闷,彼处非有依,尔时我何为?”

《入行论》又云:“在恶趣中,谁能从此种大怖畏中救护我?睁开恐惧之眼,四处寻找归依处,然见四周皆无依处后,自心周遍迷闷,若恶趣中无依怙,尔时我能有何作为?”

“故自今归依,诸佛众生怙,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

“从轮回与恶趣中救拔之依处别无其他,故自今日起,我对一切众生之依怙、具有以大悲不越时精勤救度众生之事业、并以大力能除一切怖畏之殊胜依处——诸佛如来,全身心归依。”

辰三、教诫须阅读经藏而思惟

此仅粗分,广如《念住经》说,定须观阅,数数观阅,于所观阅,应当思惟。

上述三恶趣苦仅为粗略说明,广说则如《正法念住经》所说,不阅则不了知,故定须观阅,仅阅一二遍亦不能记住,故应数数观阅,而且若不思惟修习,则对心相续不起利益,故对所阅内容,应当数数思惟修习。(《正法念住经》在《大正藏》第十七卷中,经文共七十卷。)

辰四、思恶趣苦应发之心分三:

① 由思恶趣苦而发忏悔心 ② 由思恶趣苦而发出离心 ③ 由思恶趣苦而发大悲心

巳一、由思恶趣苦而发忏悔心

唐代时,慧信与树果自小出家,住西京胜业寺。某年五月,忽被冥官提去,见阎罗王。王问:“尔等在生时,作何修行?”慧信说:“念《法华经》三至四卷。”王合掌恭敬道:“放了二人,领去观看受苦之处。”(可见阎罗王亦敬善人,若在世日日修善,将来便不会恐惧。)如是便径往西南方向走。至一大门北院,见有一栋颇长房屋,木板作墙,墙上多洞,每一洞内,皆有僧人头。二人见同寺僧人大谅,头伸出洞孔,见慧信与树果,大谅便啼哭惊叫,惨状难以具述。大谅曾检校修理大殿中三尊大像,因私用修像物,被冥官追摄。(为常住发心、为三宝作事的道友们,于此处定须谨慎小心。若私用三宝财物,将受地狱果报。)板墙每个孔洞旁皆有狱卒,长相恐怖,手持尖刀割头,血污狼藉。后狱卒又将头安好,叫道:“复活!”之后,头又伸出孔中,少顷,便已反覆一、二十次。

二人继往西行,此次见杀生吃肉受罪之处,彼处有无数僧人被割截,大声惨叫,声慑人心。生前为吃肉所伤众生,均来索命,分食彼等肉血。又见同寺寺主智感、维那阿六,皆被绑缚,狱卒审问二人有关吃肉、滥用僧物之罪业。

此时,慧信与树果忽被人推入一深黑坑内。不久苏醒,全身流汗,心魂无主。后不到一月,大谅便亡,智感亦惨痛暴死。阿六发心忏悔,一直不出门,读诵一切经,日夜精进恳切。彼数见冥司,命二黄衣人骑白马擒彼。然至阿六门内时,一人说:“大大发心,日夜不舍,读一切经,当可赦免。”

如是往复三、四次,亲见阿六精进忏悔不间断,便未出事。

此公案中,大谅与智感因生时造下地狱业因,地狱相已现前,然仍未觉悟,未及时忏悔,励力修善,未满一月便入地狱。我等薄地凡夫有生之年不能安稳而住,因地狱业极易造就,前生今世所造极多,一息不来,便堕地狱,故离地狱极近,仅一息之遥。趁存活时,应立即修行,不可再懈怠延误,否则,地狱即在眼前。公案中阿六乃我等榜样,虽造重恶,然能觉悟,对地狱苦起大怖畏心,此后一心忏悔,一直不出门,抓紧时间日夜精进,恳切修行。故能净除业障,增上福德力。因此,思惟恶趣苦极为切要,可发起忏悔心、精进心,断除懈怠,勇猛行善。确如宗大师所言,思惟痛苦,能净除先作恶业,未来亦会减少,且由猛利欲乐,能令心趣入新作善法。

以下再以一则公案警示学人:

宋代智达,永徽三年六月时病亡。体尚暖热,故未大殓,延长二日。其气息稍回,至第三日,便能说话,其言:初时,见二黄衣人,一人站于门外,一人径趣床前说:“上人该下地上路了。”我说:“我体虚弱,走不动。”此人便道:“可坐车。”车辆不久便到,我登上车,意识恍惚,不再见家人房舍与所坐之车,视野中,唯见一片荒凉旷野,路途艰难,二人一直赶我走,未曾休息。如是到一扇朱门前,墙门甚是华丽。至堂下时,见堂上坐一贵人,相貌威严,左右有百余位士兵护卫,皆身着红衣,手持刀,排列森然。贵人见我,便严肃道:“出家人岂能具如此多过失?”

我说:“不记得自己作过罪业。” 贵人问:“诵戒,汝亏废否?” 我说:“初受具足戒时,确实常诵。后专门转经,故有亏废。” 贵人又说:“作沙门不按时诵戒,极不如法。”然后对人说:“可送去受刑,然勿令受大苦。”

如是,有二人将我带走,约行数十里路,闻见巨大声响,愈往前路愈黑暗。后至一扇大门前,门高数十丈,色甚黑,此即铁门。 我心想:“此即经上所言之地狱!” 我甚是恐慌,悔在世时,不修善行。(智达此时方生强烈后悔心,其具大善根福报,能重报轻受,出离地狱。若不具如是条件,一旦入地狱,确实后悔莫及。故宗大师说:若现在做人时不思惟三恶趣苦,一旦堕入地狱,再欲寻求救护之依处,则不可得。)我进入房门,声音渐大,静听方知是人叫喊之声。不时有火光飞溅,乍灭乍扬。又见有数人反绑入内,后有数人拿铁叉猛刺,血如泉涌。进门两百步左右,见一物形如米囤(即装粮食之器物),高有丈许。二人过来擒我,抛入囤内。内有火焰燃起,炽烤我身,半身烧烂,痛不欲生,我从囤上落地,闷绝久已。二人又将我带去,见有十余口大锅,锅内皆在煮罪人。人在锅中随沸水上下出没,旁边有人以铁叉刺彼等。也有人攀铁锅边缘而出,双目糜烂突出,舌伸有尺许,身肉皆已腐烂,然仍不死。众多铁锅皆满,唯有一空锅。二人说:“上人现在应入此锅。”我闻言,便哀求二人:“尔等容我暂拜佛陀。”即至诚礼佛,愿消此苦。我伏地食顷,得三宝加被,原先景象忽尔不见,唯见平原树林,风景清明。(人逢苦难之时,能激发强大心力,智达亲见地狱苦相,万分恐惧,故以怖畏心引发强烈归依。佛之大悲周遍一切,至诚祈祷,即得佛陀加持。)二人继续引我前走,到一座楼下时,上面有人说:“沙门感受轻报,可喜可喜。”我在楼下,不知不觉便苏醒过来。

以下再说一则公案: 唐代,有一僧人名玄真。幼年依止名师,少时便颇具见识,名扬地方。一次患热病,过午愈发厉害,便数数破了斋戒,未能改正。永徽三年,在胜光寺听《涅槃经》,至五月十七号,忽于白天睡觉时,冥冥中似死了一般,全身变冷,气息亦渐微弱,旁人不敢触动。过了一晚,苏醒过来,恐惧万分,汗流浃背,颤栗不已。其自言:“我见冥官呵责我破斋罪业,让我受饿鬼身。时我悲伤悔恨,我说:‘我得热病甚苦,非是故意,若能开恩,将为百僧供养,今后,不敢再破斋。’”

玄真回阳后,按承诺舍尽资具,供养僧众。过些时日,其誓愿仍不能保全。显庆五年八月,再次被冥官追摄。冥官问道:“汝还敢再来?”言毕命两人将其带至北面,彼处有几重坑涧,荆棘稠密,两人将其赶入,令从荆棘中走过,时被刺得血肉流离,体无完肤。过荆棘丛后,又见上千饿鬼,相貌憔悴,咽喉细如针眼,皆在争抢脓血,玄真再看自己,已成鬼相,极为恐惧,因此忏悔投地,不觉口里念佛,尚未起身,前面景象悉已消失。(如宗大师所说,由畏苦,便会发起猛利真归依。)两人又将其带回。阎罗王问:“你见何境界?”玄真叩头自责,发誓永远改正,如是便被放回。此后再无退转。

闻此公案,学人当有所觉悟,自己所受三乘戒律、承诺誓言,须善守护。若受后以放逸不忆念、不防护,随意破损,实则皆在造恶趣业因。日夜所行,有多少违背戒律、违背誓言,即已种下尔许恶趣种子。若不发露忏悔,死后必转恶趣,长时感受剧苦。恶趣中唯有受苦,无正法光明,极难再得如是妙身。寂天菩萨说:“已作地狱业,何故安稳住?”我等已造众多恶趣业因,今当诚心忏悔前恶,发誓不再造作。此点极为重要。若无强烈后悔心,又无将来不造之誓愿,则宿恶不能破除,未来仍继续造作,下世必定转入恶趣。

巳二、由思恶趣苦而发出离心

佛涅槃后,罽宾山中有一圣者比丘,名达磨蜜多,智慧超绝,坐禅第一。圣者住处,有三重窖。时有二僧,远闻圣者美名,特来礼拜。彼等见尊者身着破衣,坐在下窑灶前,为调伏身心,正为僧众烧火。

二僧问:“汝可知长老达磨蜜多住于何处?” 其回曰:“最上房中。” 二僧便于上面寻找,尊者以神通力已回房中。两人见后甚是诧异:“大德圣人,汝美名遍扬南洲,为何如此委屈,为僧众烧火?”

圣者蜜多说:“尔等当知,我忆念生死受苦长远,若头肢可燃,亦会为僧众燃烧,何况其他?我常忆念,过去五百世中作犬,仅有两次得饱足。一次,有人大醉,在路边呕吐。我路过时遇上,得顿饱餐。又有一次,转生在穷人家作狗,主人夫妻煮粥,以碗装好,有事暂出。时我饿得厉害,便将头伸入碗内,吃得甚饱。未待我回头,主人已还,见此情形,生大嗔心,以利刀斩断我头。我常想起,五百世中作狗受苦,仅得两次饱足,还因此丧命。故我思量,生死如此漫长,始终于五道中轮转,不论生于何处,唯有受苦。故今日为僧众烧火不辞辛劳。”

圣者蜜多具宿命通,回忆五百世作狗受苦情景,历历在目,如是感受刻骨铭心,故引发出离心极其强烈,洞彻轮回毫无实义,现已得人身,便愿受一切苦行,行持有义善法。于烧火等事,甘心去作,毫无傲慢。诚如宗大师所说,思惟自己堕落苦海,便会发起厌离,能止息傲慢,以思苦引发猛利欲乐,自心堪能趣入善法。

《贤愚经》中讲菩萨舍身行道之时,常作是想:“无量生以来,在轮回中,所弃尸体堆积高于须弥,所流血泪过于四大海水,然未作一次有义修行。今得人身,可积资粮,行有义善法,此极具意义!舍身亦甘愿。”如圣者蜜多,因忆起生死受苦长远,故为僧众即使以头肢燃烧,亦无困难。

历代祖师大德,皆由思惟生死痛苦,始发猛利出离,能舍世间享受,为成道而安忍一切苦行。是故,若对生死痛苦有深刻感悟,便能激发起为离苦而刻苦行道之出离心。

圣者阇夜多的公案

以下再说一则公案: 往昔,圣者阇夜多与众弟子入城,至城门边时,尊者甚是哀伤。又行少许,路遇一鸟,尊者忽尔舒笑。众弟子问其因,尊者说:“初于城门时,见一饿鬼,饥饿虚弱,其与我言:‘母亲生我后,便进城觅食,母子离别已五百余年,我现饥渴难受,无甚力气,命不久也。’待见饿鬼母,我详告其子情况,饿鬼母说:‘自别子入城,时已久远,始终不得食物,纵得一口痰,亦被具力鬼抢去。难得今日有人吐痰,旁无余鬼,欲带回给孩子,但城门下聚有众多鬼神,恐为所夺,故不敢出去。尊者,您须慈悲我,带我出城门,我定与你分享此痰。’

我问她:‘你转生饿鬼多久?’ 她说:‘亲见此鬼城七次成坏。’ 闻言后,我伤感生死无有边际,故我不乐。 又过去九十一劫,时我为长者子,极欲出家,厌离五欲。我若出家,定能断烦恼,证罗汉果位。然父母不允,逼我成家。我娶妻生子后,再度要求出家。时儿子方六岁,我父母教他抱住我腿说:‘父亲,你舍弃我,今后谁养活我?若你定要去,先将我杀死,再走。’我见儿子如此,不由心软爱恋,对他说:‘为你,父亲不再出家。’ 以此子之故,我未证道。九十一劫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后以生死身再未遇我前世之子。现在我以道眼观察,知其转为此鸟,哀愍其愚痴,故而笑起。”

此公案中,饿鬼母经历鬼城七次成坏,仍不得解脱。阇夜多尊者,一念爱恋,致使九十一劫流落生死。可见生死长远,极为可怖

此暇满人身,难得易失。若耽着世间八法,一念之差,便堕恶趣。以上已说恶趣众生寿量,一旦入恶趣,确实万劫不复。傍生寿量已极漫长,饿鬼、地狱寿量更不见边际。若此生堕落恶趣,不知何时方能了结。寂天菩萨在《智慧品》中说:“暇满难再得,佛出世难遇,难度惑瀑流,呜呼苦相续!”真正修苦念苦之人,念及恶趣漫长,汗毛皆竖。因此,众道友理当痛念生死,放下今生,一心寻求后世义利,一心趋向解脱。

巳三、由思恶趣苦而发大悲心

大恩上师说:“三界众生皆为我父母,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沉溺在恶趣苦海中的众生,皆曾作过我等父母、兄弟、姐妹,故应发慈悲心,为其修福回向,以大慈心将安乐与善根回向彼等。

以下二则公案颇为感人,触动人心:

唐朝,有一居士名李信,并州文水县人士。显庆某年冬天,因职业关系,按惯例轮调至朔州。时已近隆冬,天气甚寒,风雪交加,彼骑一赤草马,带一马驹。行十几里路后,马便疲惫不堪。因时间颇紧,李信以鞭抽马几十下。此时,马以人语对李信说:“我是你母!生前因瞒你父亲,送你妹一石多米,故须受此马报。此马驹是你妹妹。我等卖力还债,你何必苦苦相逼!”

李信闻言大惊,不禁流泪,急忙向马忏悔谢罪,且将马上鞍辔拿下说:“若果真为我母亲,应认得回家之路。”马便自行,李信背着鞍辔随马回家。李信兄弟等人,得知此事后,极为悲哀,一家人另建一间马房,安顿饲养,如伺母亲,而且对僧众供斋,为母修福,全家人都精进修行。乡里不论在家出家,都对此事甚感惊叹。

从此公案可知,傍生皆为今生或前世父母,唯改形易面,彼此不识而已。而且傍生与人同有苦乐感受,思及彼为自己父母,岂忍伤害、打骂、驱赶?公案中李信,闻见赤草马言为其母亲,内心极其震惊,知道马为母亲后,根本不敢骑,连马上鞍辔亦取下自己背。且回家后,如对母亲般侍奉。如是,我等了知傍生为父母后,当发慈悲心,对自己饲养或接触的傍生,定须尽力以慈悲心爱护。当由内心深处发愿,生生世世不损害父母众生。彼等本已如此可怜,岂能再以恶心加害?

以下宣说一则《地藏经》之公案: 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清净莲花目如来。在佛像法时期,有一罗汉,次第教化众生。此罗汉遇见一名光目之女人,供养罗汉食物。

罗汉问:“你有何愿望?” 光目女说:“我欲在母亲亡日,修福救拔母亲,不知我母现生何处?” 罗汉怜愍她,便入定观察,见光目母堕于恶趣,受极大痛苦。 罗汉问:“你母在世,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之苦。” 光目女回答:“我母平素爱食鱼鳖,且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享用,所吃鱼鳖数以千万。尊者愿您慈悲救拔我母!” 罗汉劝光目女说:“你可诚心念清净莲花目如来,且塑画佛像,如是存亡皆得福报。” 光目女闻言,遂画佛像供养,且以恭敬心悲泣顶礼。后半夜时,光目女忽然梦见佛身,金色晃耀,如须弥山,放大光明。佛告光目女:“你母不久当生汝家,降生即会言说。” 后光目家女仆生一子,未满三日便会说话,他顶礼悲泣,对光目说:“生死业缘,果报自受。我乃汝母,久在黑暗之中,自离别后,数次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受生为下贱之人,然亦是短命,寿仅十三年,又复堕恶道,你有何法令我脱免?” 光目女闻言,知其确为母亲,悲伤流泪,对母言:“既为我母,应知自己造何业而堕恶道?” 其答:“是以杀害、毁骂二业而受报,若不仗福力救拔我,以此恶业不得解脱。” 光目女又问:“地狱罪报情况如何?” 其言:“罪苦之事不忍言说,纵千百年亦说不尽。” 光目女闻言,悲哀号哭,对虚空说:“愿我母永脱地狱,十三岁后不犯重罪,不复堕恶道。十方诸佛哀愍我,听我为母发广大誓愿:若能令我母永脱三恶趣,及不作下贱人,乃至不作女人,永劫不受者,愿我从今日起,于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在往后百千亿万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罪苦众生,我皆誓愿救拔,令其远离地狱恶趣、傍生、饿鬼等,直至究竟成佛,我方成正觉。” 誓毕,便闻清净莲华目如来告之:“光目,汝大慈悲,能为母亲发如是大愿。我观汝母十三岁后,舍此报身,转生梵志,寿命百岁。过此报后,转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 此光目女即地藏菩萨前生

释迦牟尼佛说:“地藏菩萨往昔久远劫中,如是慈悲,发恒沙大愿,广度众生。”

身为大乘佛子,在了知恶趣痛苦之后,理应随学地藏菩萨,发愿尽未来际救度恶道有情,自己三世所积善根皆须回向彼等速得解脱。

普贤行愿品》说:“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须知,在我等自在学法之时,十方世界中,多少众生正在地狱刀山火海中痛苦哀号,多少众生正在饿鬼界中日夜被饥渴逼恼,多少众生正沦为人类役使之工具,遭受人类宰杀,而此等众生悉为前世父母。因此,诸道友应学诸佛菩萨,发大慈心,观想自己所有安乐回向彼等,代受彼等一切重苦。一方面,至心祈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大士,加被彼等早日脱离恶趣苦海。另一方面,须猛利发愿,精进修持大乘法,早日成佛,救度一切沉溺苦海中的有情。

以下对修苦作一总结:以下士道而言,我等修苦目的,是为引发寻求后世安乐之下士意乐;修苦之法,即观察修,自心缘三恶趣苦事数数观察、思惟、衡量;观察修之必要,即为修心、转心,以往内心对三恶趣并无恒常猛利之厌离,现须转成如是心态,转心方便即是以心思惟恶趣痛苦,唯反覆思惟恶趣苦相,内心方生热恼,发起猛利厌离,继以下士意乐摄持,遮住心缘恶法转动之势力。故宗大师强调:“度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此语即要求作观察修,且量上须要数数观察。

就正修、助修而言,上座时加行、结行如前,即先作六种加行,从洒扫住处到供曼陀罗、祈祷三事,其中祈祷,着重祈祷修苦时,能破除不怖畏、安稳而住之颠倒心,能生起怖畏恶趣之心,并且祈祷修苦时消除内外障缘;结行即回向;正行即缘恶趣苦思惟观察;座间应参阅、听闻有关三恶趣苦的经论公案,另外不离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觉寤瑜伽四种资粮,如是方能摄心,有力趣入,保持正修成果,令修法不退而辗转增上

宗大师最后强调,本论对恶趣苦仅是粗略宣说,广大内容如《正法念住经》所说,定须观阅,数数观阅,且须思惟所观阅之内容。更广则修苦时,凡经论、公案、教言中相关三恶趣痛苦之处,须知均为修苦之教授教诫,应缘此等法义思惟串习

为何须如是作?因从量上而言,能多了知恶趣过患,便能多思惟忆念;能多思忆痛苦,便能多生厌患出离,故阅读思惟之范围不应过狭。平时应多阅读思惟《正法念住经》《地藏经》等。三恶趣中,傍生诸苦我等亲眼能见,故尤其应当实地观察,如是感受才会深刻,由此增上转心之力。

修苦之量,须修至自心发起大怖畏,内心热恼恐惧,难以安宁为止。未达到如是修量之间,应不断修习。

修苦之利益,即能引发厌离心、归依心、大悲心、忏悔心、精进心等。尤其对下士道而言,能引发殊胜下士之意乐。如前所述,所谓殊胜下士之意乐,即不以现世为主,唯一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之意乐。其能生方便即修无常与修恶趣苦,以修无常了知速趣死亡,现世圆满毫无实义,如是令心缘后世而转;以修恶趣苦,了知后世将随恶业堕落恶趣,心生恐惧,从而唯求后世善趣圆满。故二者配合,即可引发下士意乐,此即修道次第上的道理。

此修苦法门,对佛教各派修行而言,皆不可或缺。譬如,以净土宗而言,信愿行乃净土三资粮,其中愿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其能生之方便正是修苦,即下士道所言思惟三恶趣苦,以及中士道所说思惟生死总苦,综合此二者如理如量而修,决定可生厌离娑婆之心。以厌苦心念佛,自会恳切扎实。

憨山大师曾经开示:念佛须厌苦心切,如是欲念自然遣除,而不退屈。

印光大师说:“念佛心不归一,是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以及将死堕地狱之想,则心自然归一,不须另寻妙法。故经中屡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为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可惜人皆不肯真实思想。”可见印光大师亦强调思苦、修苦,才能生死心切。以怖畏痛苦之心念佛,心自会专一。与宗大师所说意趣一致。

印光大师又言:“若欲心不念外事,专一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常想:‘我某人从无始以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若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等幸运,今获人身,又闻佛法,若未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息不继,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纵出地狱,又堕饿鬼傍生,纵得人身,愚痴造业,又复堕落,经尘数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亦无办法。’若能如是思惟,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言“如上所求,当下成办。”即以懈怠心不肯念佛,当下可令心趣入念佛,以散乱念佛心不专一,当下可令心专一。此与宗大师所说一致。“修苦”确能灭懈怠、发精进,乃令心希求解脱根本之因。可见思惟恶趣痛苦与业果,确是转变心态,令心当下趣入修行之妙法

实际上,印光大师此段开示,已含摄暇满、无常、修苦、业果之修要,其重点即在思惟上。然因我等对教法闻思不够,无前行基础,阅此段开示,不明此是宣说修法窍诀,不知如何运用于心上,不懂修之方法与次第。若结合此《广论》,定会明了如何用心,如何发起求生净土之意乐,对净土宗之修行大有助益。

《摄颂》归摄修要云:“无始所集不善业,死堕恶趣不自由,若堕当受寒热等,思苦难忍求加持。”


午二、思惟六苦分二:

① 真实义 ② 六苦归摄为三种之理

未一、真实义分二:

① 略说 ② 广说

申一、略说

第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释》 宣说七苦,其最后者是别过患,故于此中当思六种。

第二,思惟六苦,即思惟《亲友书释》所说七苦中的前六苦。此六苦分别是:无定过患、无饱足过患、数数舍身过患、数数结生过患、数数高下过患、无伴过患。七苦中最后一苦是宣说各苦分别的过患,已包括在六苦之中,所以没有单独列出。

申二、广说分六:① 无定过患 ② 无饱足过患 ③ 数数舍身过患 ④ 数数结生过患 ⑤ 数数高下过患 ⑥ 无伴过患

酉一、无定过患分二:

① 他世无定 ② 现法无定

戌一、他世无定

其中无定过患者,谓于生死流转之时,父母等亲,于他生中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等,惟是次第辗转流转,是故全无可凭信处

所谓无定过患,就是在生死流转中,今生的父母、夫妻、儿女等亲属,到了后世便会转成和自己不共戴天的怨敌;今生的怨敌或者无厉害关系的陌生人,下一世又会转成与自己相亲相爱的亲属。依此类推,众生在轮回中转生就像演戏一样,不断变换角色,毫无实义。父亲可以转为儿子,儿子可以变成父亲。这一世是母亲,下一世却成了与自己共枕的妻子;这一世是妻子,下一世又变成自己的母亲。怨亲只是像这样次第辗转流转,所以,生死中根本无法找到可以依靠、信任之处。

《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

《亲友书》说:父亲转为儿子,母亲转为妻子,仇敌转为亲人,以及与此相反,即儿子变成父亲,妻子变成母亲,亲人变成敌人。所以,生死当中根本没有固定不变的关系。

下面以二则公案说明。

《法句喻经》中说:当年,舍卫国有一婆罗门很富裕,但性格悭贪,每次吃饭时,都要关紧大门。有一天,他家煮鸡吃,夫妻俩关着门一起享受美味。小孩坐在二人中间,他们时不时地夹鸡肉给小孩吃。

佛陀知道此人以宿世的福德,到了应该度脱的时候。于是,佛化现成一个沙门,直接出现在他们面前。婆罗门看见后,生气地说:“你这个道人真是无耻,为什么跑到我们家里?”

沙门说:“是你自己愚痴,你杀父、娶母、供养怨家,怎么反而说道人无耻呢?”

婆罗门不明白这句话的含意,便询问原因。

沙门说:“餐桌上的鸡,是你前世的父亲。因为他性格悭贪,所以常常堕为鸡身受苦。这小孩前世是罗刹鬼,你前世常被他损害。你们之间的宿业未了,所以他又来投胎当你的小孩,让你偿还宿债。你现在的妻子是你前世的母亲,她对你感情深厚,所以今世又转为你的妻子。这种轮转的戏剧,愚人不知,只有道人看得清楚。”

佛陀显现威神,让婆罗门看见自己的宿命之后,婆罗门便忏悔受戒。佛为他说法后,他就证了初果。

在《中阿含经》中也曾说:都提的父亲死后转生为都提家的狗,偷吃盘中食物。旃檀的父亲转生为乞丐,乞讨至旃檀家时,被看门的人打断手臂。

安士先生评论说:世间极为骇异之事,正是世间极平常之事。这些不是骇人听闻的特异现像,而是家家户户极平常的现像。我们身处的环境,正是轮回。一旦认识自己正身陷这样的处境中,才知轮回是令人厌恶的大苦海。

《安士全书》中梁石柱及儿子的公案

《安士全书》中记有这样一则公案: 清朝顺治年间,有个名叫梁石柱的富商,十分疼爱儿子。儿子十九岁时身患重病,梁某因此非常悲痛。

有一天,儿子忽然直呼父亲的名字说:“我前两世住在徐州,有三百两金子,当时和你一起做生意。路上我拉肚子上厕所时,你趁机用利刀刺入我的胸部,将我杀死。然后,你用刀割破自己的手腕,假装我是被强盗杀死,你的手是因抵挡强盗而受伤。我死后投胎到睢陵县的王家,二十年前的王某便是前一世的我。你比我晚三年死,死后也投生在睢陵,就是今天的你。

往年我一直找不到你。有一次,我上县城交纳条银,在柜台边忽然遇见你,当时我非常气愤,用拳头猛击你。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冲动。你因为与我素不相识,反而不介意。数日后,我便愤闷而死。

死后,我就投生为你的儿子,算算这十九年的帐:小时候我出痘疹,你花了多少医药费?请老师教我读书,又花费多少?替我成家花费多少?考试拜老师花费多少?还有其他零星的小费,总共是多少金子?钱债你已还清了,但命债还没有还。看在这十九年,你对我很厚爱,我本来不忍心说,但我现在快要死了,怕阴府不会宽恕你。”

儿子死后,梁石柱伤心得早晚痛哭。他对别人说:“我儿子既孝顺又聪明,他是怕我伤心,才编故事来安慰我。天下哪有父子是仇人的呢?”不久,他亲手磨了一把长枪。有人问他磨长枪做何用?他说:“今年欠收,准备用这把枪来自卫。”有一天,他把长枪的木柄顶在墙上,把枪头对着胸口,忽然大叫说:“儿子,你等我自己来撞枪。”说完便奋力朝枪尖猛地一撞,枪尖穿入胸部七八寸,一直钉到脊椎骨

按照这个公案来思惟,便能对轮回产生厌离。比如,你所疼爱的儿女可能是前世的债主,你能期望他对你做什么呢?你只是在偿还欠他的宿债,直到还完为止。像这样的法可以依靠吗?再如,自己现在所迷恋的妻子,上一世也许是条恶狗;或者现在所执着的亲友,来世就变成专门压迫、凌辱自己的怨家。因为轮回中的法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自性。如此思惟,就会觉得轮回法都是欺诳之处,心执着在这些法上毫无实义

我们可以想像整个轮回是个大舞台,台上有父、母、夫、妻、儿、女、亲怨、猪狗、天人、饿鬼等各种角色;再将一生缩短为五分钟,每隔五分钟就变一次相,夫变成子、子变成妻、妻变成狗、怨变成妻,如此不断变相。这些假相,哪一样值得我们贪爱或瞋恨呢?因此,看清轮回的真相之后,应不再分别并且出离生死中的亲怨。

戌二、现法无定

即现法中亦复辗转,互为亲怨。如《妙臂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

不必说长久的多生累世,即便是在现前这一生当中,众生也是辗转互为亲怨。如《妙臂请问经》所说:今生当中,有时多年前的怨敌,后来转为亲友,而且关系亲密,三日不见还牵肠挂肚。亲爱之人也可能随着因缘而变成怨敌。此外,还有过去很亲密的好友,后来关系日渐疏远而形同陌路。也有以前是无亲无怨的中庸关系,后来因为某种利益之争而变成怨敌,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还有从前素不相识之人,以某种因缘而结成夫妻或拜为姊妹等

因此,轮回的舞台上,天天都在上演这些戏剧。可笑的是,众生沉迷其中爱得要死、恨得要死,全然不知一切都是假戏一场。

“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

智者了知亲怨不定之后,就不应该再耽着于亲怨,也就是应停止内心对于亲怨的爱恨分别。所谓爱、憎的分别,实际上只是妄想执着而已,应将自心只放在善法上,安乐而住。

安乐而住的反面是贪瞋而住。如果心未安住在善法上,缘亲友生贪爱,缘怨敌起瞋恨,则都是烦恼,不是安乐而住。安乐而住就是一心安住在法上,远离贪瞋,因为法具有清净安乐的本性。

轮回当中,亲怨等法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世间没有一法可以真正依靠、信任。完全只是自己的分别心将一方执着为亲友,将另一方执着为怨敌,其实亲怨都只是分别心所假立。若心耽着亲怨,天天爱恨情仇,最后必定落得一场空,得不到任何实义。因此,唯有圣法是真实的依靠,智者们应当将心唯一安置在圣法当中。

如是修习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瞋,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这样修习就能破除缘亲怨分别党类而生起贪爱与瞋恨。同时,应观生死当中不会有安心之处,从而生起厌离。

凡夫的心已习惯于分派,在人群当中,不自觉地就会把别人或归于亲友,或归于怨敌,而流露出贪瞋的态度和行为,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误的执着而已,必须以思惟亲怨不定,来破除这种错误的取舍。

下面对第一无定过患做一总结: 理证:轮回中转生的凡夫(有法)怨亲不定,因为被业和烦恼牵制的缘故。 比喻:如人被洪水冲走一样。

酉二、无饱足过患分七

:① 以生死而苦乐无厌足之理 ② 轮回之乐犹如癞,受乐不能令意满足反生大苦 ③ 病重难愈之苦 ④ 往昔轮回苦乐都已经受,但仍然未能离贪 ⑤ 须感受极为难忍无边业苦 ⑥ 忆念往昔无量好坏之身悉皆空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⑦ 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无饱足过患者。

思惟六苦中第二无饱足过患,即不论如何受用,贪欲永无满足的过患。

戌一、以生死而苦乐无厌足之理

此段以饮母汁为例,推及生死中一切盛事、苦事。

首先宣说往昔所饮母乳之量,以及今后若不修解脱道则需喝更多的母乳。

如云:“一一曾饮诸乳汁,过于四海于今后,随异生性流转者,尚须多饮过于彼。”

如《亲友书》说:每一有情都曾无数次地在轮回中转生,若汇集生生世世所饮用的乳汁,其量已超过四大海水。如果今生还不出离生死,今后仍将随着异生性不断流转,所需喝的乳汁比以往的总和还多。

谓当思惟,一一有情饮母乳酪昔饮几许,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

《亲友书》中这段教言,是要我们思惟每一有情无量劫来曾经喝过多少母乳,今后如果不修解脱道,还需再喝多少母乳。

“若不学解脱道”是说明学与不学的差别:如果精进修学解脱道,就能结束轮回。若不修学,便不能生起轮回的对治法,轮回也就不会无故消失,而仍将结生相续,所以生生死死没有止境。

此是略喻,更当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令心厌离。

喝母乳只是一个例子,更应由此推而广之,思惟生死当中所有兴盛事和痛苦事,没有自己未曾经历过的,由此使自心厌离生死。

此处的关键,是要认识贪欲所造成的后果,也就是因贪欲而不知满足的大过患。以乘骑来说,过去世以轿子或马为乘骑时,自己曾拥有过各类骏马,而且有了一匹马还想要更多更好的骏马。到了今生,这种对乘骑的贪欲并未消减。最开始是想买一辆自行车,然后又想要漂亮的摩托车,再看到小车好,就想尽快拥有一辆奥拓。再过几年,觉得奥拓太低档,开出去有失体面,于是又想买一辆宾士。将来,私人飞机盛行时,做梦也想拥有一架自己的飞机。死后若转生天界,还想得到帝释天王乘骑的天象。由于贪欲持续不断,我们从无始以来至今生,未曾停止过追求。就单单以乘骑来说,自己累世以来使用过的象马车乘等堆积起来,可以高过须弥山。如果再不学解脱道,以后还会不断堆积上去。

又如,转生为女性时喜欢漂亮,为了将自身打扮得光彩动人,从无始至今不断地更换服装款式。到了今生,从小到大对世界名牌时装颇多侧目——范思哲、皮尔卡丹、夏奈尔……。但是,只要贪欲没有止息,以后还是一年更换几套、几十套服装,一有钱就会去买衣服。这样贪执下去,单是衣服堆积起来的高度,也比喜马拉雅山还高。想一想,一个凡夫的贪欲有多大,轮回中尽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怎么不生厌离呢?

又比如权力欲的过患,从今生的相续,完全可以推出前世的状况。我们很多人不论是在何种场合都有官瘾,总想指挥别人。比如,初入小学时就想当班长,当了班长还想做大队长。长大成人之后,当了科长不满足,还想做局长、市长……。以此往前世推,在无量世当中,大大小小的官乃至大梵天王等自己都曾做过,但这又能如何呢?还不是烟消云梦,落得一无所有。今后是否还想继续为权利而奋斗?

按照这样去思惟便能知道,由于贪欲,每一有情都曾受用过生死中的饮食、男女、住宅等各种色声香味触的受用。为何会造成如此无边无际、错综复杂的轮回呢?就是因为贪欲未能止息。只要不以解脱道来对治,贪欲还会发展,在贪欲牵制下,仍将一次又一次地去奋斗、去享受,一生又一生地束缚在轮回之中。

戌二、轮回之乐犹如癞,受乐不能令意满足反生大苦

下面是观察通过受用生死中的苦乐,能否使贪欲获得满足。这是要抉择有关众生心理方面的大问题,只有在此处得到完全确定,才能普遍厌离三界,否则仍会执着生死中的乐受。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

有人妄执:只有享受过五欲的安乐之后,我的心才能满足。

比如有人会想,等到哪天我有实力拥有了舒适的洋房、轿车,享用了高档的时装、天下的美食等之后,我的心自然就会满足,然后就不会再去追求这些东西了。

问题的焦点在于:以受用五欲为因,结果是促成贪欲的止息还是增上?论中回答:

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

然而三有中的任何一种安乐,不论享用多少,不但不会满足,反而会越来越增长贪爱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观察。例如,求学时成绩优秀的,一般都会贪著名声,为了求得名声而用功读书,以期考试获奖。比如,终于获得了三等奖而感受到成名的快乐之后,贪欲会不会因此止息呢?肯定不会。得奖之后,整天都沉浸在兴奋当中,这种状态就是对名誉的贪执正在不断增上,对名声的渴望也就随之升级。所以此后为了进而获得一等奖,就会更加投入,而且在相关的许多方面都想出人头地。一旦得不到,就会引起强烈的求不得苦,心情沮丧,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应当像这样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观察。比如追求财富、衣食、异性等,最初获得时会生起短暂的欢喜,同时也会激起更强烈的追求心。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原先的享受已无法引起那种刺激的乐受,而在贪欲的驱使下,又会去追求更高更多更好的享受。须知,这是分别心法尔的规律,必定是“以受缘而生爱”,而所谓“以受乐而满足”,完全是一厢情愿的邪见。

下面再放开眼界,一直往无穷无尽的未来观察。

由此 常夜驰骋 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然其安乐不及一分。

爱是生死之因,由于贪爱增长,结果导致在生死的旷野中常夜奔走,在无量劫中感受种种至极难忍的大痛苦。虽然也曾感受了安乐,但所获的安乐远不及所受痛苦的一分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有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驰骋生死”的相状。大师说:“心无常住,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这个心识没有片刻的安住,就像商人一样东奔西走;这个四大的皮囊也没有固定的形相,就像房屋一样频频搬迁。)

此处须认识“贪爱”与“生死”的关系。可以确定地说:不论是父母妻子、功名财富、衣服饮食、林泉花卉、家具电器、小车洋房,只要你心中还有贪爱,就肯定不能超越生死。比如,毒草的种子再小,只会长成毒草,而不可能长出药草。同样,对轮回的贪欲再小,也是轮回后有近取蕴的因,不可能趣向解脱所以,“贪爱”是生死的根本,放纵不得。如果一方面紧跟现代潮流,对高档的物质生活充满欲渴,另一方面还高喊要了生死、度众生,这不是痴人狂语吗

智者们都是认识到贪欲增上的严重过患,才精进用功对治贪欲。当年,迦叶尊者头陀行第一,世尊赞叹说:“头陀行在,我法常住。”依此反推便知:贪欲增上,佛法就会隐没。各位反问自己:现在我是想“抖擞身心出尘劳”呢?还是想做茧自缚,把自己困在生死当中呢?如果要走解脱道,就必须少欲知足、摧毁贪欲。否则,只要有一种贪执,就会被此贪执牵引而流入生死。

“长夜驰骋生死”:

如果以一个刹那的生灭做为一个生死,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贪欲的增上,自己的分别念必定是像流水一般念念相续,无法停息。这就是驰骋生死之相。当今时代,人们对外在欲尘的贪欲大幅度增上,对生活的要求很高,结果造成人类身心的痛苦加剧,内心分别念炽盛。如果再不回头,那么不说了脱生死,就连内心稍得安定都不可能,个个必定仍将沉溺在苦海中,继续挣扎。

如果以一期生死为单位,我们就应该看到,有情每次唯一是因贪爱而投胎。在生之时贪爱增长,依靠贪就必定会执取后有的近取蕴,结果是驰骋生死。每一次转世,就执取一个近取蕴,而近取蕴是生苦之器、依生苦之器、苦苦之器、坏苦之器、行苦性,所以必定要领受生老病死等痛苦。而且,依靠贪爱习气的相续,仍将为了贪求所欲而起贪瞋痴、造作恶业,故而再次流转轮回。这样看来,确实是“长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所以古人说:“欲待了时无了时,即今休去且休去。”你想等到贪欲满足之时,但贪欲肯定没有满足的一天,今天能休息就休息吧!当下就要下决心了断,否则牵牵连连到何日才能歇息呢?

《大宝积经》说:“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为什么要为了眼前一口糖的安乐,而枉受生生死死的大痛苦?有智慧的人应当辨别取舍。《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人对财色都是贪着不舍。人们受用财色其实就像愚痴的小孩用舌头去舐食刀刃上的少许蜂蜜,虽然稍稍尝得一点甜味,但接下来的却是割断舌头的严重苦患。)

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由于贪执五欲使烦恼增强,从而感受痛苦,犹如飞蛾因贪求色法而扑向灯光,以致被焚;野兽因贪闻琵琶妙音而遭猎杀;蜜蜂因贪享蜂蜜之源的花朵而缚于花丛中,闭气身亡;鱼类为鱼钩上的诱饵所欺惑而遭捕杀;大象因贪执清凉触受而步入湖中导致送命。……烦恼从五种欲妙中产生,以此漂泊于无边无际的轮回中,这五欲比剧毒更可怕。”

如《亲友书》亦云:“如诸癞人为虫痒,为安乐故虽近火,然不能息应了知,贪着诸欲亦如是。”

如《亲友书》也说:就像麻风病人皮肤中有虫,奇痒无比,为了缓解苦受而将皮肤靠近火来烧烤,但是这样并不能止息苦受,外皮都烧焦了,仍然痒得难受。应当知道,对一切五欲的贪着都是如此。如果一再贪着,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增上。

癞人”比喻轮回中的贪欲凡夫。“皮肤中的虫”比喻内心的贪欲。“为虫痒”比喻心中贪欲习气蠢蠢欲动,无法遏制。“靠近火”比喻受到心中欲望的驱使而追逐欲妙,暂时拥有而受用。“不能息”比喻受用的同时非但不能消除贪欲,反而只会令习气增上

麻疯病在汉地已经绝迹,大家对这个比喻会觉得陌生,我们再拿吸毒来看。吸毒者在最初半个月左右,会有高峰的感觉,全身飘飘然、很舒服,连手脚放在哪里都不知道,彻底找不到自己。吸到一定程度之后,只有加量,才能找到那种感觉,量少了就不管用,而量加多了,又害怕吸毒过量致死。此时危难、刺激、美妙、恐惧时时缠绕内心。这时吸毒已不再是寻求享受,而是要克制毒瘾发作时的痛苦。多数吸毒者最初都是心存侥幸:“试试吧,没那么可怕……”试了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纷纷堕入痛苦的深渊。

实际上,轮回中的五欲和毒品一样,越享受越会上瘾,而且之后只有依靠更大程度的享受,才能维持原先的感觉。这样下去,最后就会因无力满足而痛苦不堪。对物质、名誉、性爱等受用,无一不是如此

戌三、病重难愈之苦

《摄波罗蜜多论》云:“若获彼等欲,如一日依止,多积不饱足,岂有重此病。”

《摄波罗蜜多论》说:通过百般辛苦才得到衣食、名位等三有的欲妙,此后如最初受用时那样,日复一日不断地依止欲妙,如此不断积累受用,但内心仍然不满足,哪里还有比这更大更严重的病呢?

“此病”是指贪欲的病,这是一切凡夫最大的通病,比癌症、爱滋病等更难治。此生死大病在众生相续中已潜伏了无量劫,由它生起过一切生老病死等猛利大苦,所以是世间头号大病

戌四、往昔轮回苦乐都已经受,但仍然未能离贪

《弟子书》亦云:岂有百返未经趣?

轮回中上到有顶下至无间地狱之间,哪里有自己不曾转生过上百次的地方呢?也就是说,轮回中任何一个生趣,自己都曾去过很多次。

岂有昔未多受乐?

同样,上到梵天离欲的安乐,下至欲界人天享受五欲之乐,任何三有中的安乐,哪里有往昔自己不曾反覆享受过的呢?

未得吉祥如白拂 ,岂有是事反增贪。

像白拂般吉祥圆满的事,哪里有自己不曾值遇过的呢?但其结果却是,贪欲不仅没有满足,反而增上了。

假如依靠享乐能使贪欲饱足,那么我们都是轮回中的常客,已经反覆尝试过所有受用,为何今天见到种种妙欲时,仍然情不自禁呢?因此,我们应当觉悟:以受离贪,永不可能。唯有修解脱道,才能出离轮回苦海。应当坚定自己出离轮回的志向。

岂有昔未多经苦?

哪里有往昔未曾多次遭受过的痛苦呢?

众生遭受痛苦时异常可怜,但过后就好了伤疤忘了疼,转而又去追逐贪欲了。

众生无欲能饱满。

没有一个众生是通过受用欲妙而使贪欲满足的。

各位可以观察,以纵欲的方式能否降低贪欲。总是达到了要求后,还想追求更好更多,休息不下来。

无有情腹未曾卧。

没有一个有情的腹中自己不曾住过。

众生从无始至今已转生无数次,只要是胎生,每一次转生都要入母胎,而任何一位有情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所以说“无有情腹未曾卧”。

以下总结:

然何生死不离贪。

虽然往昔轮回的苦乐都曾一一经历过,但是在经过那么多的生死后,仍然没有远离贪爱。

“何生死”指任何一种生死,“不离贪”是不离开贪爱,这就指出了生死最大的一个特征是一个“贪”字。

应如是思。

应当先牢记这些文句,然后心中按句义反覆认真思惟。

戌五、须感受极为难忍无边业苦

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

再按照《除忧经》所说的内容来思惟,能令心对轮回生起极大的厌离。

“极能厌离”是指按照以下句义思惟的效果。

如云:“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

如《除忧经》说:多次转生在地狱时所喝过沸腾的烊铜水,即使大海里的水也没有如此大的量。

如果为了治病而需喝一年苦涩的中药,我们都会生起厌离,不愿接受,更何况是喝超过太平洋海水量的烊铜水,后者所须感受的痛苦远胜前者。为什么还不出离这样的轮回呢?

各位可以观想:一个山谷当中充满烊铜水,这个量有多少?再往外扩展,整个四川、整个中国都充满烊铜水,这个量又有多大?而这些都是自己过去世所受用过的。由此可见,轮回有多么漫长,其中所须感受的痛苦确实没有尽头。

“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

在轮回中投生为狗、猪时所吃过的不净物,堆积起来已远远超过须弥山王。

我们都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轮回有何安乐可言,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吗?为何还没受够,还想继续在生死当中这样受用下去呢?

“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

此外,在无始轮回中,我们每一生都曾有过自己的亲友,而且最终都要生离死别。每一生中因离别而流下的泪水若汇聚起来,即便大海也难以容纳。

我们都希望和亲友永远团聚,不愿分离。但是,如果轮回当中真有永恒的安乐,为何最终都要生离死别呢?由此可见轮回无常的苦相。轮回的本质毫无实义可言,这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今后若仍不学解脱道,往后不知又要流下多少离别泪。

“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

从无始至今的无量生世中,为了争夺财富、权势、女人,我们参加过无数次的斗争,在每一生中,因斗争而被割截的头颅堆积起来的高度,可以超过梵天。

想一想,如果我们连被切断一根手指的痛苦都难以忍受,更何况是断头的痛苦。想像有这么一个轮回的历史纪念馆,里面堆积的是自己前世被砍断的头颅,脸上还残留着惨死时的表情,而这些头颅堆得比天还高。既然我们已曾反覆经受如此难忍的无边业苦,为何还这样痴迷而不愿出离呢?

“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堕为小虫时,因极度饥饿所吃的泥土与粪便,若收集起来,倒入大海中,可以填满整个大乳海 ,而且比海面还要高出许多。

如果我们仍然痴迷不悟、贪着生死,恐怕万劫千生中还要吃更多的土粪。

《新婆沙论》中说:有一比丘能回忆自己过去五百生中堕在饿鬼道时的情景。这位比丘回忆当时所受的饥渴病苦时,浑身流汗,深心恐怖忧恼。于是,他放下一切轮回中的事业,长时精进修学,后来证得预流果。又有一位比丘,能回忆自己过去五百世中堕入地狱的情景。每当他一回想起所受的地狱痛苦时,全身毛孔便会流血,以致身体、衣服臭秽不堪,每天都要沐浴、洗衣。

五母子经的沙弥的公案

《五母子经》中也有一则公案:往昔有一位沙弥,七岁时出家得道,他能知道前世的事情。因此,他很感叹地说:我这个身体,连累了五位母亲为我悲伤苦恼。当我做第一位母亲的儿子时,邻居家也生儿子,但唯独我短命。母亲见到邻家的孩子长大,想到自己的孩子若还健在,也该有这么大了,就异常伤心;做第二位母亲的孩子时,我又是早年夭折。母亲一见别人给孩子喂奶,内心就很痛苦;做第三位母亲的儿子时,我十岁便死了。母亲见到别人家小孩吃饭的模样很像我,心里就难受;做第四位母亲的孩子时,我还未娶妻就死了,母亲见到和我同龄的人娶妻,心里也悲伤;现在是第五世,我七岁便出家了,每当母亲想起我不在家时,心里就悲伤。我一想起生死轮回是如此痛苦,就鞭策自己精进修道

归纳以上内容:生死之中一切极其难忍的无边业苦,都是基于轮回辗转投胎的缘故。认识轮转生死的痛苦之后,就应发心出离轮回苦海,精进于解脱道。

戌六、忆念往昔无量好坏之身悉皆空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

这又如《华严经》所说:你应当忆念为了轮回中的小安乐,自己已经白白浪费了曾经得到过的所有身体。现在应一心寻求菩提,通过止恶行善来摧毁种种贪欲。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诸欲”是指色声香味触五欲,即轮回中的小安乐,包括名位、财富、受用、资具、异性等。“徒耗”是无意义地空耗。“诸身前边际”,即从今生一直往前推到无始,也就是今生之前的所有身。

“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今求菩提”是指人生目标的改变,即以往愚痴,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求得五欲而努力,现在则一心寻求菩提,这是智慧的抉择。“具禁戒”是具足禁行 。“由禁摧诸欲”的“欲”是指贪欲,贪欲是生死流转的根源。

我们应观察,是否从前的所有生命全都浪费了?我们的精力是否用在追求和享受五欲上?比如,今生为了追求饮食、财富、功名、异性等受用,昼夜不断地努力。为何我们会将身心虚耗在这上面呢?就是因为认为这里有自己想要的安乐。但是真有安乐吗?实际上,贪爱只会引起后后的痛苦,并无实义。所以,曾经付出的努力都没有得到过任何大义,一切身都是无意义地空耗了。这样一衡量,就能明白以往的路都是歧途。以前是随顺贪欲、放纵贪欲,而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尽自心最大的能力,通过禁行摧伏贪欲——生死流转的根源,而解脱轮回的结生相续。因此,生命的目的和行为,从此将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你应当忆念:为了追求五欲,从前的一切身都已白白浪费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当中,自己也曾值遇过恒河沙数的诸佛出世,但是由于贪执五欲而未曾承事,也未能在诸佛面前听闻这样的法语。

追求五欲就是这样障碍我们的菩提道。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一生,是不是为了享受五欲而浪费了今生大好的时光。由于贪执五欲而障碍自己在善知识前听闻正法,不能以依教奉行来承事上师。这就是无义空耗人身。依此类推,是否往昔的无数身都已空耗?在这多生累世中,我们从来没有为求菩提、求解脱而努力过,而是在长夜生死大梦当中,追逐五欲枉受辛苦,如今为何还不醒悟呢?

因此,如果不能明辨生死道与解脱道,人心便无法寻求、摄取真实的解脱义利,所以这一念出离心确实是解脱道的命根。如果不能真实生起出离心,我们整个身心就会被卷入五欲的狂澜中,那么,即便再活数亿生也没有意义。所以不如当下发起求解脱心,在解脱道上修一分法行,人生才有实义。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

应当常常思惟:三有中一切圆满兴盛的事都具有虚妄、欺骗的性质,为此我们往昔已经领受了无量无意义的大苦,此生之前已浪费了无量色身。如果今后仍不改变这种追求三有盛事的动机与行为方式,还不努力勤修解脱,那么往后无量生中必定还是老戏重演。思惟这个道理之后,使自心生起猛利的厌离。

“尽所得三有盛事”:包括三有中一切圆满兴盛的事,即周遭看似繁华美丽的轮回世界、你心目中所羡慕的那些美好的事物。

“悉皆欺诳”:一切都是欺骗人的虚妄之法。因为如果本质符合外表,这是真实;相反,外现的是一种安乐之相,而本质却是苦,这就是欺诳。对此各位当以智慧看破,即应观察思惟:轮回中看似圆满、欢乐之法,是否真实?自己认为世上有永远幸福的法,但真能永恒吗?自以为具有很大意义的,是否真具实义?对此如果不能辨别清楚,就必定会被假相欺骗,身心会被贪欲牵引,而将精力用在追求三有盛事上,结果便是“领受无量无义大苦”。也就是由于贪爱求取而将引生无量毫无意义的大痛苦。如果受苦能有真实利益,那么这个苦受得还有意义。但是,为了追求五欲而受苦,不但得不到丝毫善果,而且还似飞蛾扑火,只是枉受焚身之苦。因此,万万不可一错再错,应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再误入歧途。

戌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慬哦瓦云:“觉沃敦巴 ,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

慬哦瓦尊者说:觉沃敦巴!无始以来不论我们曾经受过何种五蕴身,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修过大乘正法。这确实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要鞭策自己。

比如,世尊本生做萨埵王子时,见到母虎饥饿逼切,要吃小虎崽充饥。当时,只有新鲜温热的血肉才能救母虎。萨埵王子决定舍身饲虎,心想:“我在久远的生死当中,虽曾无数次舍身,但都是无意义地空耗了,或者是为了贪欲,或者是为了瞋恚,或者是为了愚痴,从不曾为法捐躯。今天遇到福田,为何不能舍身救济饥苦呢?”以如此思惟,而使王子的生命具有了重大意义。

我们应当在这样分辨清楚了有意义与没有意义的人生后,鞭策自己一心投入正法。比如,心中思惟:无始以来,为了五欲曾浪费过无数生命,从来不曾听闻过像《入行论》这样殊胜的菩提心修法,现在有机会听闻,就应当珍惜努力。或者放生时,心里忆念:无始以来,为了贪瞋痴浪费过无数生命,现在虽然寒冷,但是能以自己的身体救护一条生命,这是最有意义的。所以,我应当尽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放生。应当像这样思惟,来激发自己行善的动力。

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仰覆 ,此于心中实觉不安。”

又如桑朴瓦所说:不能再堕入生死中了,一旦堕入,就要无数次地转生善恶趣,在生死轮回中浮沉,一想起此事,心中就觉得不安。

只要还没有出离生死,今后必定还要无数次地转生善恶趣,因此一想起生死流转的大苦,心里就应该有危机感,不能放逸、逍遥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须勤思惟,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只要还没有真实生起厌离整个轮回安乐的心,就必须精勤地思惟。纵然已经生起,也应当持续不断地修习,不能放松,因为它是解脱道命根的缘故

通过纵欲根本无法满足贪欲,只会越来越滋长欲渴之苦

以下对第二无饱足过患做一归纳归纳:

理证:贪欲(有法)以享受无法满足,因遇缘是增上自性的缘故

比喻:大海以水无法满足,明镜以影相无法满足,虚空以风无法满足,烈火以薪柴无法满足,谷响以声音无法满足,干渴以盐水无法满足

这些都是描述不满足而增上的相。换句话说,往大海中灌水,海水只会越来越增长,不可能使海面静止、降低乃至使大海干涸。或者在烈火中投入薪柴,投得越多,火势只会越旺,其他依此类推。《毗奈耶经》说:整个大地的高山、大海都变成珍宝,凡夫的贪欲也没有满足之时。如果能以智慧观察到贪欲是遇缘增上的自性,就会觉悟:通过纵欲根本无法满足贪欲,只会越来越滋长欲渴之苦

酉三、数数舍身过患

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思惟六苦中第三数数舍身的过患,就像《亲友书》所说:每一位有情每一次受身的骨骸,如果不腐烂坏散,堆积起来可以超过好几座须弥山。

我们每一次舍身转世时,都给世界留下一具尸体。如果将这些尸体处理后保存下来,一具具排列开来,可以充满全中国。如此思惟生死之相,就会觉得轮回没有安乐可言。

下面对第三数数舍身过患做一归纳:

理证:五蕴身(有法)已舍过无数次,因为轮回无始,蕴身没有起点的缘故。

比喻:就像果树的果实不断掉落一般

酉四、数数结生过患分三:

① 标明出处 ② 以教理遮破错解 ③ 明彼修行之理

戌一、标明出处

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

第四,数数结生的过患,就像《亲友书》所说:虽然取大地土做成像柏子那样小的泥丸,以一粒泥丸代表一位母亲,这样大地泥土可以全部取尽,但是母亲的数量却无法数尽。

戌二、以教理遮破错解

先说错解:

昔诸先觉解释此义,谓一有情为母之量,此非正义。

往昔先觉将“母边际”的意义解释为:一位有情累世曾经做过自己母亲的数量。比如,某甲在我的前五世、前七十世等做过我的母亲,这样一直往前数,此人曾无数次做过我母亲。但是,这样解释并非论文的本义。

再以教证遮破:

即此释中引经文云:“诸苾刍,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做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辗转非尔。”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转次第。

《亲友书释》当中引用了一段经文说:诸比丘,比如有人取大地土搓成体积像柏子那样大的泥丸。每搓一粒泥丸时,都说:“这是我母亲”,放下后又取另一粒说:“这是我母亲的母亲”,又取一粒说:“这是我母亲母亲的母亲”,这样一直数下去,大地的泥土可以穷尽,但是诸人母亲往前的相续却不能穷尽。这段经文明显是在显示: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的母亲等辗转的次第,而不是一位有情曾做过自己母亲的数量。

下面是以理证破斥:

此论亦说母边际故。

而且《亲友书》原文是说“母边际”。所谓“边际”是对相续而安立的,即某一相续的起点和终点叫做初际和后际,所以应当这样解释。

戌三、明彼修行之理

有人问:思惟这个道理为何会就能厌患轮回呢?

此成厌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论》云:“若时虽一果,初因非可见,见一亦增多,尔时何不畏。”

这个道理之所以成为厌离轮回之因,理由就像《四百论》所说:就算是一个果,它最初的因也无法见到。如果把一个果的因追溯上去,可以增多至于无量,想到这里,为何还不畏惧呢?

比如,对于我们现前这个身体,若去推求它的因,就知道它是自己的心识依托父精母血,经过孕育而有的。也就是以母亲的一点血做为种子,渐渐孕育后才有了现在的身体。所以这个身体的因,有一分是来自于母亲。而母亲的血又是从何而来呢?推究其因,是从母亲的身体所出,而母亲的身体又源自外祖母的血,外祖母的血又是依靠曾外祖母的血孕育长大而有。这样一直往前观察,追溯这个身体的根源,根本找不到尽头。由此可见,这个身体确实是无始相续而来,有着和轮回同等年龄的演变历史,而轮回当中任何一法都是如此。就如同不知从远古何时开始,由种子变成西瓜,西瓜子又发芽长成西瓜,西瓜又孕有瓜子,这样相续不断而有了今天的一个西瓜,所以推究其因,确实找不到最初的起点。

再来推究众生的结生相续:现在这个五蕴是果,它不可能无因而生,否则就有常有和常无的过失,也不可能是不随顺因生,所以必定是心识脱离前面的蕴身之后,和父精母血结合,才有这个蕴身。既然有前一世蕴身最后的灭,那么必定有前一世蕴身最初的生,因为无生的法不可能有灭。由此再推前一世蕴身的出生,同样必定是前二世的蕴身与心识分离之后,和父精母血结合而有,这样就推出有前二世的蕴身存在。如此一直往前推,便可知道我们这个蕴身是由前前的蕴身数数辗转而来。

其《释》亦云:“此显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令极难行生死大野,常应厌患,随顺于此,当如理修。”如此当知。

月称菩萨的《四百论释》也说:“这一颂是显示,由有情以难以计算的、密集的无明相续,导致其奔走于极其难行的生死大旷野中。对此生死总体的苦相,应当常常厌患出离,随顺于此出离心,应当如理修习。”所以应该这样理解。

“令极难行”,是说明生死历程一刹那也不离开苦。无始以来辗转至今,这一路走来充满了痛苦、艰辛和血汗,为何会是这样旷劫的苦难呢?根子就是以无明为因,由它相续不断地引起三苦、八苦等无量痛苦。应从这里看到“无明”为害之大。

《辨中边论》说:“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从无始无明开始,众生便相续不断地被无明覆障,以种种行安立转生后世的种子,又以业识牵引而不自在地入胎,再由名色摄持三有的取蕴身,又由六处使名色的分位圆满,再由触分别所境之后,由受受用种种苦乐果报,再由爱引起后有,又由取连结后世,再由有使后有现前,又由生死现前苦果,如此周而复始连续不断地逼恼众生,使众生在生死大旷野中一步步艰难地奔走。这个五蕴的相续是痛苦的依处,始终和三苦相连,即每一刹那不是苦受,就是暂时乐受最后变坏,或者不论是乐是苦,都将成为后后痛苦的因。由于众生无始以来数数结生相续,所以在轮回中什么样的苦都曾一再地感受过。

一般人因为无法回忆前世,所以较难体会结生相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今生来体会。比如,一天代表一生,早上醒来就是结生,晚上入睡是心识脱离今生的蕴身而进入中阴境界,这样一天接着一天,如同生生世世相续。有时到黄山去旅游,是取天人的蕴身;有时为了生活而四处推销商品,是取饿鬼的蕴身;有时为了名利和人争得面红耳赤,是取修罗的蕴身;某时被关进监狱严刑拷打,是取地狱的蕴身。像这样日复一日,内心始终昏昏濛濛,不自在地被业力牵着走,就是走在至极难行的生死大野上。造成这种随业流转的根源,就是心中的无明,所以只要破除无明,便不会再这样天天醉生梦死。但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治无明,这个相续就还会再无限地伸展下去。对于如此不自在而数数结生的现状,我们每个人都应深深生起厌离。

下面对第四不断结生之过患做一归纳: 理证:五蕴身(有法)数数结生,因为轮回没有开始、身相续无数的缘故。 比喻:如时间一样,没有开端

酉五、数数高下过患分三:

① 引《亲友书》说明 ② 解释相关词句的意义 ③ 归摄心要而修行之理

数数高下过患者。

思惟六苦中第五不断从高处堕落的过患,是指生死中的一切圆满最后都以堕落告终的痛苦相状。

由此可见,生死中的圆满并不可靠,并不是真实的依靠,从它无常坏灭的自性便可以认定它痛苦的自性。

戌一、引《亲友书》说明

下面这一颂是说明六趣中堕落的痛苦。

如云:“既成百施 世应供,业增上故复堕地,既满转轮圣王已,复于生死为奴婢。”

如《亲友书》说:一旦荣升为帝释天王,就成为三十三天及以下所有人天的应供处,长期被天下人所崇拜和供奉;但是,当福报享尽之后,由于被业力牵引,又会堕落下地,一切都化为乌有。另外,转轮圣王从登基开始,就以威势统摄四大部洲,成为王中之王;但是福报享完之后,又会在生死当中堕为奴婢,只能低三下四地受人使唤。

如此类推以往的圆满,便知并不真实,完全是具有欺诳性的假相,本质不离苦性。

以下分说天人是如何安乐,以及他的命尽后又是如何衰损。

下面这一颂是说明感受从乐触转为苦触的变苦。

“天趣天女乳腰柔,长受安乐妙触已,后堕地狱铁轮中,当受粗磨割裂触。”

这一世在天趣中,长时感受天女柔软乳腰的安乐妙触后,不料后世便堕在地狱的铁轮当中,感受被压磨、割截、烧裂的剧烈苦触。

从前面学过的恶趣痛苦中我们知道:堕在众合地狱当中的众生,被两座大山迅速夹击,全身碎成粉末,就像一个人纵身卧在铁轨上,身体瞬间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压成肉浆;或者堕在黑绳地狱,身体被锯成四分五裂,就像砧板上的鱼被利刀割成一片一片;或者堕在烧热地狱,被放在炽热的大煎锅内,反覆油煎,全身被猛火烫得寸寸绽裂。

下面这一颂说明的是居住之处从高处下堕的变苦。

“长时安住须弥顶 ,安足陷下受安乐,后游煻煨尸泥中,当念众苦极难忍。”

今生长期住在须弥山顶,当脚踩在天界柔软的大地上时,大地如棉花般自然陷下,非常舒适,举足时,地面又平整如初,是这样感受柔软的妙触安乐。

但后世却又堕入煻煨坑中,双脚深陷在热灰里无法拔出,膝盖以下都埋在滚烫的热灰中,皮肉和血被烧得焦烂。终于从此逃出后,为了寻找住处,又来到尸粪泥,头和脚都深深陷入尸粪泥中,无数小虫以利嘴一直穿入皮肉,吸吮骨髓。应当思惟这些痛苦极难忍受。

下面这两颂是说从悦意转为不悦意的变苦。

“天女随逐受欢喜,游戏端妙欢喜园,后当住止剑叶林,获割耳鼻刖手足。”

天子被众多天女们依偎、簇拥着,在美妙的欢喜园中一起尽情游戏,享受天宫的幸福生活;但是,当天福享尽之后,就会住在剑叶林中,被随风飞落的剑叶割去耳鼻、斩断手脚。

“天女殊妙如金莲,共同游泳徐流池,后堕地狱当趣入,难忍灰水无极河。”

先看天界的一幕景象:天宫的瑶池中,池水缓缓流注,犹如金莲花般妩媚动人的天女,和天子一起在池中欢快地游戏。

再看天子后世的遭遇:天子命终之后堕入地狱,身陷在一望无际的无极河中,被不断沸腾翻滚的盐碱灰水煎煮,如同沸水中的豆子,毫无自在地上下旋转漂没,苦不堪忍,一心只想逃离此处,可是无极河两岸布满了监守的狱卒,要出去比登天还难。

天子在瑶池中尽享欲妙时,万万也想不到自己将来会葬身在灰河中。

下面这颂是说感受种种苦乐的变苦。

“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后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苦无间绝。”

虽然在欲界天享受了五欲安乐,在梵天得到更高级的离欲安乐,但是安乐过后,接着却是堕入无间地狱,成为熊熊烈火的薪柴,须忍受猛烈的众苦而没有一刹那的间歇。

可见,天界也非安身之处,也无法遮止痛苦的降临。

下面这颂是说身体等光暗的变苦。

“得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诸世间,后往极黑阴暗处,自手伸舒亦莫睹。”

住在天界的日月宫殿中,自身的光明照亮一切世间,可是好景不长,后世便要堕入黑漆漆的阴暗世界,连自己的手伸在眼前也看不见。

通过以上这些衰坏之相,我们可以体会到轮回变苦的自性。《心性休息》中说:“即生享受无边福,一切高者死亡后,亦成贫苦可怜仆,如梦富足醒时无。苦乐无常变苦性,若深思惟更增厌,是故三界诸有情,莫贪有乐修菩提。”轮回中的圆满就像黄粱一梦,梦中虽然也有歌舞楼台、锦衣玉食,时为天人、时为帝王或者富有四海,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落得空空一场。深深思惟这种变苦的自性之后,不要再贪着三有中的小安乐,应当一心趣入解脱。

戌二、解释相关词句的意义

磨等三铁轮者,如其次第,谓于众合、黑绳、烧热三中而有。

磨等三铁轮,依次为在众合地狱有磨压的铁轮,在黑绳地狱有割截的铁轮,在烧热地狱有烧裂的铁轮。

天女随逐者,谓为天女之所依附。

“天女随逐”,就是被天女依偎、簇拥。

天界欲乐者,谓忉利以上欲天所有。

“天界欲乐”,是指从忉利天以上五种欲天所有的欲乐。

日月光者,是如世间共许而说,未分能依及所依处。若分别说,乃是彼二宫殿之光。

“日月光”是按照世间共同承认的角度来宣说的,没有分能依和所依之处。若分别来说,所依之处是日月宫殿,能依是日月天子,日月光即日月天子所住宫殿散发出来的光明。

戌三、归摄心要而修行之理

此等为喻,当思一切从高堕下所有道理,厌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

以上这些是比喻,应当再从各方面展开来广大地思惟三有一切都会从高位堕下的道理,从而厌患三有。令人厌患的原因是:三有一切圆满盛事,走到尽头都是落在衰败当中。

思惟以上内容时,最重要的是应联系自己的经历以及周遭世界所发生的事例,这样才会引起比较深刻的感受。

当代的两则公案–金宇中和猫王

以下以当代的两则公案为例:

韩国大宇集团的主席金宇中,在十四岁时,父亲便死于战乱,从此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从卖萝卜、卖报纸开始,一步步开拓事业,最终成为国际巨富。在韩国,金宇中可以算是超级工作狂,三十多年中,不曾休息过一天、休假过一次。他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深夜十二点才拖着疲惫的步履回到家里。为了掌握国际市场的动向,他经常到国外出差,而且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甚至一天之内在三大洲用餐:早上还在北美洲,中午已到了欧洲,晚上又飞到非洲。

金宇中创立的大宇集团,全盛时期名列韩国第二大财阀,在一百一十个国家雇佣了三十二万人。大宇集团所涉及的行业包括汽车、造船、航空、机械、建筑、电子、化工、金融、证券、保险等,甚至还为法国的葡萄酒业生产葡萄,在波兰、乌克兰、伊朗、越南、印度等国家建立了多个汽车工厂。金宇中缔造了大宇的神话,被韩国人视为民族英雄,获得无数的国家表彰。在许多国家,他都是受到国宾级的待遇。但是,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了一九九九年十月,这个富可敌国的集团因为负债八百亿美元而倒闭。金宇中流亡到国外,被国际刑警组织发布国际通缉令通缉。五年多之后,他以欺诈、诈骗贷款、贿赂等罪名,而被韩国警方拘捕,锒铛入狱。

另一则事例是关于美国的猫王,猫王是二十世纪世界流行乐坛上最重要的人物,他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演唱艺人。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他的影响力持续了二十多年。他所唱的歌曲经久流行不衰,在全世界拥有数亿万计的歌迷和崇拜者,专辑销售量超过十亿张,是唱片业历史上销售量最大的歌手。在他家中的奖品陈列馆中,放满了金唱片和白金唱片,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荣誉。但是不到二十几年,他的事业就开始衰败,更可怕的是,在生命的后期,他沉溺于吸毒,私生活靡烂,精神狂躁,健康迅速恶化。最终由于吸毒过量引发心脏病而暴死,年仅四十二岁。

通过这两则事例,我们应先观察到轮回圆满的尽头。金宇中和猫王都是他们各自领域中的顶级人物,通过不断努力,他们获得了最显赫的名声、地位和财富。但结果又如何?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两位巨星被业风所吹,最终都轰然倒地,一个沦为囚犯,一个靡烂而死。这就是轮回盛极必衰的苦相。

面对轮回,有三种类型的人:第一种是像金宇中那样,追求轮回圆满达到狂热的地步,因贪欲的障碍,没预料到未来的衰败,这是目光最短浅的。第二种人智慧稍微深一点,能认识到盛极必衰、祸福相倚,所以他们在享福的同时,也会努力为未来种福。第三种人智慧更为深远,明白轮回的安乐不可依靠,瞬间就有可能乐极悲生,到头来只是一场空。所以他们最初就能不被轮回迷惑,一心出离三界,为自他求证菩提。我们学习中士道,就是要将自己转成第三种人,这才是有智慧的表现。

此如《调伏阿笈摩》 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律本事》中这一颂有一段缘起。往昔,舍卫城有四位商人,这四人各有所好:一位喜欢积财,一位好建房屋,一位喜欢和亲友聚会,最后一位则沉迷养生术。世尊对应他们所希求的轮回盛事,依次宣说了以下四句教言:“积聚的尽头只能是消散,崇高的尽头只能是堕落,会合的尽头只能是别离,诞生的尽头只能是死亡。”

虽然世尊只说了四类有为法的边际,但实际上一切有为法最后的结局都是坏灭,并无坚固的自性。因此,在这三有世间哪里有一种能真正安住不坏的安乐呢?世人之所以执着这些轮回的盛事而不肯放下,都是由于未能真正认识到苦谛。

下面对第五不断从高处堕落之苦做一归纳:

理证:有情(有法)会不断升沉,由于业惑而必须在三有中不自在地流浪的缘故。

比喻:如同水车

酉六、无伴过患

无伴过患者。

思惟六苦当中第六无伴过患,就是在生死关头无依无靠的痛苦。

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暗中。”

如《亲友书》所说:假如你能认识到生死的过患,那么希望你能尽有生之年,努力获得三种福德的光明,否则一旦死亡来临,便须独自走向连日月光明也难以照亮的无明黑暗当中。

这是劝诫世人,应趁现在得到人身、具有思惟能力时,依教法精进思惟,尽快打破相续中的邪见黑暗,否则,将来必定还是在无明黑暗当中,非常愚痴。

以下解释此颂的相关词句。

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

“了知过失”,就是应当知道前文所说的八苦、六苦等生死过患,希望你们能修习福德光明。

因为无始至今,我们一直是身陷在苦海当中,一刹那也不曾离开这些痛苦,如果连自己的处境都无法认清,又怎么可能将眼光放在解脱生死如此高的目标上呢?所以一定要先认识苦谛。但是,仅仅知道生死的痛苦仍不足够,还必须修习能去除痛苦的方便,才能摆脱痛苦。所以,龙树菩萨就说:希望你们能修习福德光明。

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

“三种福”有两种解释:一是身善、口善、意善;二是施所生福、戒所生福、修所生福。

以六度而言,前二度对应前两种福,后四度——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可以归摄在修所生福当中。这些是生死路上真正的光明,没有这些光明,人生就是一片黑暗。

无边黑暗者,谓无明黑暗。

“无边黑暗”是指内心的无明黑暗。因为无明而不能真正见到所知法的真相,所以是黑暗。

无伴而趣者,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做障亲。”

“无伴而趣向后世”,即如《入行论》所说:独自一身漂零,与生俱来的骨肉身躯,在死亡时尚且还要分离,更何况是身外的亲人朋友,必定不可能伴随着自己。在轮回中生时是独自生,死时是独自死,自己身心的痛苦他人不能代受一分。既然这样,又何必需要那些对我从轮回中解脱做障碍的亲友呢?

这是说在生死的紧要关头,没有任何其他依靠,唯有依靠自己努力修法,才能平安地度过。《无量寿经》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每个凡夫在生死之际,都是孤身来、孤身去,苦乐都要自己承受,没有人替代得了。生死路上唯有各随业力漂泊,临终时一经分手便是永别,所以执着亲友相伴,对解脱也没有什么利益。为何不在自己强健时努力修行,除此之外还能依靠什么呢?

下面对第六无伴过患苦做一归纳:

理证:有漏蕴身(有法)必定是无有同伴而独自死亡,因为被业力所牵而各奔东西的缘故。

比喻:如同已经分别搭乘了开往东方和西方的火车一样

未二、六苦归摄为三种之理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谓于生死中无保信处,受彼安乐终无饱期,无始而转。初中有四:① 于所得身不可保信 者,谓身数数舍;二、做诸损益 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

以上六苦可以归摄为三种:第一,生死之中没有安全可靠之处;第二,感受生死中的安乐,永远没有饱足之时;第三,无始而转。

第一,“于生死中无保信处”又有四种:① 身体不可保信,因为到今生为止,无量世的身体都已化为乌有;二、所做损益不可保信,即怨亲不定;三、所获盛事不可保信,即高下变易,任何兴盛之法最后都会衰败;四、一起共住者不可保信,虽然依靠暂时的因缘和亲友眷属共住,但是最后以别离的法性,仍要独自一人趣往后世。

综合起来看就会发现,轮回中并没有任何可信赖之处。我们一直以来都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体、轮回中的圆满、眷属的系属以及扶亲除怨上,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可信赖之处。只要是生死中的事物,必定像浮云露水般不可依靠,这就是有漏法的本质。

我们应该好好地反问自己:现在通身就在毫无实义的轮回当中,沉沦此中唯有受苦而已,为何还要苦苦执着不舍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注释》当中说:“一般依止此种彼种的一切有漏有为法,最终无不灭尽,所以虽然获得转轮王、帝释、梵天的王政却没有依止,纵然获得者自己对它没有舍弃希求,但是从所得角度,必然成为无有依止或者不可取。圣法并非如此,依止者自己如果不舍弃圣法,圣法不能作为依止或者依赖之处,何时何处也不可能。”知道这个事实之后,道友们应当调整心念,一心皈依四谛法,从内心寻找真正的实义。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辗转受生不见边际。

第三,“无始而转”,就是从无始无明开始,众生由于无明力而不断地辗转结生,从今生一直往前推,根本找不到转生的起点,生死是如此漫长。

流转的相续犹如火苗,如果不加吹灭,它可以一直燃烧到尽未来际。同样,如果不能认识轮回的根源而加以对治,决定见不到转生结束的那一天。由此应当认识到:轮回不可能通过追求而了结,一定要从今生发愿超出轮回的束缚。

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对于总摄为三种之理,也应当如理思惟。

前行广释

前行广释之 轮回过患

第四十节课

思考题

166、修持共同四加行,分别可断除对什么的执著?你对此有何体会?

167、在学习“轮回过患”之前,为什么要先确信前世后世存在?请举例说明,其他宗教对此持何态度?了解这些有什么必要?

168、请引用教证说明,佛经中对轮回有哪些比喻?请解释其中任一比喻的意义。

169、观轮回痛苦、修菩提心中,都提到了“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的”,二者的侧重点有何区别?请谈谈你的认识。

170、这节课讲了哪两个问题?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开始讲“共同加行”的第三个引导文:

三、轮回过患

这个修法也很重要,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听受。接下来过后,该辅导、该预习、该修学的,应该精勤地对待。

表面上看来,加行中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等修法比较简单,可实际上真正修起来时,比其他有些修行还要难。比如说,修风脉明点、观本尊、念咒语,心相对而言容易集中,但这里的修行范围比较广,内容也很深奥,以致许多人刚开始修时,根本没办法入手,心也无法静下来找到感觉。当然,这也是我们行持善法的种子比较薄弱所致,但不管怎样,在修加行的道路上,千万不能中途夭折,否则,这些法如果没有修成功,除了极个别利根者以外,一般人很难修成其他的法。

所以,这次我特意安排了较长时间给你们传讲。或许有人认为:“这个时间太长了,没有必要!”可是我经过再三考虑,觉得大家若在共同加行上磨练的时间比较长,修不共加行会比较方便;然后在不共加行上,若也花一定的精力来修学,那以后修什么法都没有困难。退一步说,就算你没有修其他法,但只要能修成这些,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这一点,刚入佛门的道友不一定能感觉到,但你若对此终生奉行,到了晚年时,必定会明白:“当年正因为我把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修得非常扎实,如今成了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假如我刚开始就爬到最高的山顶,现在很有可能已不是这样了。”所以,鉴于以上这些原因,我这次对《前行》作了详尽解释。

在宣讲每一引导文之前,华智仁波切都有个偈颂赞叹上师如来芽尊者: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

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他的上师完全了达轮回一切事物皆无实义。什么是轮回一切事物呢?对世间人而言,就是降伏敌人、护持亲友,以及赚钱、工作等;对修行人而言,则是为后世获得善趣而禅修、念佛。这些无法令我们脱离轮回,故都没有多大意义。

“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他唯一以大乘的慈悲心来利益一切众生。从如来芽尊者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从小直至圆寂之间,唯一的行为就是利益众生,始终把利他大事放在首位,对个人的牺牲和付出毫不在乎。

“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以智慧不贪著轮回之边,以悲心不贪著寂灭之边,遵照大乘佛教的宗旨,以六度万行行持正法。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在如此三界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华智仁波切恭恭敬敬地顶礼,祈求上师加持自己早日生起对轮回的厌离心,得到超越生死的果位。

以前,阿琼堪布的弟子夏珠仁波切曾要求:在修加行的时候,每次一定要先念前面的偈颂,然后闭眼合掌虔诚祈祷:“请根本上师为主的历代传承上师、诸佛菩萨加持,让我相续中早点产生轮回无有实义的定解,并能生起看破世间的无伪出离心!”如是祈祷之后,自己再开始进行观修。

“寿命无常”像这里一样,前面也有一个偈颂 。所以,你们修每一个引导时,都应把这些偈颂当作祈祷文来念,然后一心专修,这样可以得到不共的加持。我个人认为,诸佛菩萨的加持很重要,假如没有以恳切的心来祈祷,自相续中的智慧不可能引发出来。虽然诸佛菩萨对任何众生都平等无偏地以大悲心关照,但这也需要一种信心的因缘,否则,无边的加持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融入你心。所以,平时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祈祷上师、诸佛菩萨。

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只是片面强调理论,从来不提“信心”这一层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因此,我们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传承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一旦加持真正入了心,心就会比较堪能,不会对这个生邪见、那个生邪见,修什么法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故这一点非常重要!

丙三(轮回过患)分二: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

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

总结前两品的内容:第一个引导文所讲的暇满人身,我们已经获得了,得到后应觉得它来之不易,要用它认认真真地修行;第二个引导文则告诉我们,这样的珍贵人身若能长期住留,那等一段时间再修行也来得及,可是这个人身就像水泡和阳焰一样虚幻无常、瞬息万变,最终必将走向死亡,故在其没有毁灭之前,一定要抓紧时间来修行。

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想超离轮回,务必要断除对今生和来世的执著。可是对今生的名利地位,很多人都放不下,若能把“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修好了,诚如宗喀巴大师所言 ,势必可斩断对今生的贪执;而如果想断除对来世的耽著,则必须修持下面所讲的“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

这一点,现在人都比较缺乏。我常看到许多修行人,心里愿意好好禅修、好好修学佛法,但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答案往往是耽执来世的快乐、不堕恶趣,就像其他宗教徒一样,希望自己上天堂,或往生净土享乐。这种现象非常令人遗憾,倘若你没考虑过来世的解脱,只是一味希求即生的快乐、健康、无病,或者来世升天享乐,那并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大家一定要把追求解脱放在首位。

在座各位于修行过程中,也应该扪心自问:“我现在修加行,是为了今生,还是为来世?若为了来世的话,是想获得善趣的快乐,还是希望从轮回中永远解脱?”这个相当重要。因此,大家一定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对人天安乐没有任何兴趣,唯一就是想从火坑般的三界中得到解脱。《业分辨经》说过 ,三有之苦,犹如毒药、猛兽、野人般恐怖,没有什么可贪著的,必须想方设法从中出离。当然,“超出三界”、“脱离六道”,口口声声谁都会说,但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还是应该仔细观察。

正如前文中所讲,“人身难得”教导我们一定要去修行;“寿命无常”告诫我们想修行就必须尽快。那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呢?

人死了以后,并不是像无神论、唯物论所说,如同水干了、火灭了一样,一了百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花功夫为来世做种种准备,纯属愚痴之举。但实际上,人死之后并非完事大吉,而必然要投生,有了投生就离不开生死轮回,因此一定要懂得“轮回过患”。

当然,学习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确信前世后世的存在,否则,很多人会对此半信半疑。这一点对藏族人而言,由于从小就受这种教育,可能问题不是很大。就像有些上师所说,藏族人历来都是大乘根基,再加上生长的背景处处离不开佛教,故对此基本上没有怀疑。然而,其他有些民族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小时候的教育所致,他们将前后世存在统统斥为迷信,即使长大后以偶尔的因缘遇到了佛法,进入佛门行持善法,但一提起前世后世,他们仍抱有犹豫、怀疑的态度,不完全相信天界地狱的存在。所以对这个问题,不相信的人要先从理论上入手,不能盲目地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因此必须承认”,而务必要通过详细的观察,用方方面面的道理来说服自己。

关于前世后世之说,其实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中。比如,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梨俱吠陀》一书中,已暗示人死后有灵魂的归处;后来的《奥义书》、《薄伽梵歌》中,记载着纯熟的轮回思想。

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灵魂之说,也作了积极研究。例如柏拉图就提出:人死后依照生前所作善恶,转生为人或其他生物。

而古代的汉地,宗教主要是儒教和道教。其中儒教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又云:“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孔子是承认有轮回、鬼神的,但采取的态度是避而不谈、敬而远之,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无。现在有些唯物主义者也是这样,我跟有些领导接触的时候,经常故意说“你前世是什么样,你后世是什么样”,他们一听,就赶紧转移话题。然后我再次提起来时,他们也无可奈何,反而有点不好意思。

明朝有位儒学大师叫王阳明,从他的亲身经历中看,儒教也承认生命的延续。王阳明是著名的理学家,他 50 岁时,有一天到江苏的金山寺去朝拜。到了那里以后,他觉得寺中景物似曾相识,非常熟悉,于是就跟寺里的一个出家人到处走走,结果来到一关房前,只见门窗紧闭着,上面还贴了封条。王阳明一看到这个关房,就感觉自己好像曾住过,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央求出家人打开来看看。

出家人连忙拒绝:“这关房是我们一位老和尚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但王阳明特别想看,就一再地请求,说哪怕只看一眼也可以。出家人实在没办法,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关房,让他进去。

王阳明进去一看,果然见到一位圆寂的老和尚端坐在蒲团上,法相庄严。奇怪的是,他竟和自己的容貌非常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去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轮回的确是这样,有些人即生是出家人,来世可能是在家人;有些即生是在家人,来世却成了出家人。所以,我们在六道中流转的次数无量无边。)

儒教既然承认生命是延续的,那建立前世后世应该不困难。而道教主张长生不老,虽然建立前后世的论典我没看过,但应该是有。比如道教认为,元神是肉体的主宰,它可脱离身体而独自存在。你们应该也听过“铁拐李”的故事,“铁拐李”本名李玄,他通过修炼,达到了元神可自由离体的境地。一天,他跟弟子杨子说:“为师应太上老君之约,神魂离去,肉身留在这里,你要悉心看护。七天后若不见我神魂归来,就将我的肉身焚化。以七天为期,切记!”说完李玄盘膝而坐,元神出窍,飘然而去。

杨子遵循师父的教言,寸步不离地看着他的肉体。到了第六天,杨子叔叔来说他母亲病重,想见他最后一面。杨子恸哭不已,指着李玄的肉体说:“师父神魂出游,临行时叮嘱我小心看护,限期七天。如今已过六天,我若走了,谁来看护?”叔叔觉得他胡说八道,人都死六天了岂能还魂?就劝他把师父的肉体火化掉了。

到了第七天,李玄辞别太上老君,老君赠他一偈:“辟谷不辟麦,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李玄不知其中奥义。回到山洞中,不见自己的肉身,大吃一惊,出洞寻找,方知已被火化。李玄神魂无依,见不远处有一具乞丐的尸体,便不顾一切地投魂。等起来到河边一照,发现自己衣衫褴褛,跛足拄拐,翩翩少年变成了蓬头垢面的“铁拐李”。

其实,这跟藏地的夺舍法 有点像。以前噶玛巴自生金刚(观音菩萨的化身)圆寂后,想用夺舍法寻找一个新的躯壳,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他看到有个刚死的三岁男孩尸体,立即使自己灵识入于其身,并转动眼睛。其母见此情形非常害怕,说:“死人看活人,是凶兆。”就用针刺瞎了他的双眼。噶玛巴觉得没有眼睛不是暇满人身,难做利生之事,只好采取重新投胎的办法,再次转生为这家的孩子。

可见,灵魂是不灭的,前后世也是存在的。这并不是佛教的一家之言,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承认,人死后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只是道理上讲得比较模糊,不像佛教一样,把转生之因、最终能否解脱等理论,分析得相当透彻。

因此,关于前后世的存在,我们佛教徒一定要了知,尤其是有些知识分子,如果道理上没有明白,始终会心存怀疑,以分别念产生种种邪见。反之,倘若你真的有理有据,能够证明前世后世的存在,那就不得不承认了。譬如,英国有一位老人,从小常忆起前世在两千多年前古城佩特拉的情景,后来他专门协助考古学家,依靠对前世的回忆,发现了许多未被发现的遗址。

这样奇妙的事情,如今确实非常非常多。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人不是突然产生的,也不是死后什么都没有了。现在很多人之所以那样想,是因为对佛法没有闻思过,不了解佛教的甚深道理。以前我传讲《前世今生论》时,学院很多知识分子收获很大,尤其是一些出家人,表面上谁都承认前后世存在,毕竟你穿着袈裟、剃着光头,否认这些的话,在别人面前也不好意思。但实际上极个别人还是有所怀疑,以这种心态去修持,并不容易得到成就。因此,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大家如果确实有疑问,则应该在智者面前询问、探讨,从而引生出真实的定解。

现在很多人对前后世一片茫然,原因就是不懂佛教,不然,这方面的理论会相当丰富。其实总的来说,所谓轮回,就像陶师手中的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一样,接连不断地旋转。关于轮回,《观佛三昧经》 将之喻为火轮;《佛说无常经》 、《入中论》 则喻为水车;《法句经》 、《大智度论》 、《心地观经》 中比喻成车轮;《佛本行集经》 中喻为竹筒中的蜜蜂。就拿蜜蜂的比喻来讲,将蜜蜂关在瓶内,它只能在瓶中飞来飞去,同样,我们无论生于善趣或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善趣的人间天境如同瓶内上面的空间,三恶趣就像瓶内下面的空间,六道众生就像《俱舍论》中所言,以有漏的善业、不善业为因,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为此叫做“轮回”。

现在很多人修行时,根本没想过脱离轮回,只是每天念经参禅,却没有通达空性,也没以菩提心来摄持。这样行持善法是有漏的,以此为因,会周而复始在轮回中流转,时而快乐、时而痛苦。如《法华经》云:“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意即众生以各种欲望的因缘,有时候堕入三恶趣,有时候从三恶趣解脱,转生到三善趣中去,这样周而复始在轮回里流转不停,感受无边痛苦,即是轮回的一种本性。之所以把它叫做“轮回”,《宝鬘论》中用旋火轮无初、无中、无尾的比喻,也进行了说明 。介绍十二缘起时,大家会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一定要超离这个轮回。就好比关在监狱里的人,虽然暂时吃得好、穿得好,但那里毕竟是牢狱,谁都希望有一天得到释放。同样,我们如今有吃有穿,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它毕竟不离痛苦的本性,因而每个人都要有向往解脱之心,否则就不叫真正的修行人。

在这个轮回中,我们无始以来一直漂泊,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亲友、怨敌或平常人的。《大集经》云:“无有一众生,非我父母者。”《梵网经》也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方面的教证,佛陀宣讲得特别多。在噶当派、格鲁派、宁玛派的教言中,不管是观轮回痛苦,还是修菩提心,也都强调一切众生当过自己的父母。这并不是佛教故事,也不是神话传说,故对于前后世的存在,大家一定要深信不疑。佛陀在《菩萨本行经》、《本生经》、《六度集经》等经典中,皆说过他在因地时曾转生为婆罗门、上师等,佛陀是不说妄语的实语者,既然他也在轮回中当过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众弟子就更不用说了。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前世当过什么而已,但实际上,轮回、前后世决定存在。

佛经中说,假设把整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大小的丸子,口里数着“这个众生的母亲是这个,那个有情的母亲是那个”,数一个就拿出一个丸子,那么即使土丸全部数完,众生之间互为母亲的次数也无法穷尽。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大般涅槃经》也讲过类似的道理 ,有时间的话,大家应该尽量看一些大乘经典,多了解一下其中的比喻和内容。

我们自无始以来,没有谁不是这样转生的,在此期间,因利欲熏心断过的头颅和肢体不计其数。不说投生为躯体庞大的众生,即便是生为蚂蚁、蚊子等小含生,将所有肢体堆于一处,也一定比须弥山王还高。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云:“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 山。”因口中无食、身上无衣,感受饥寒交迫等痛苦而哭过的泪水,若未干涸而收集起来,肯定远远多于汪洋大海。(尤其是女众特别爱哭,好多人也知道自己眼泪太多了,如果把这些泪水集于一处,不敢说堪比江河,但肯定比一盆水要多。)仅仅生在地狱时所喝过的铜汁铁水,也比四大海洋的水还多。

所以,每个人没什么可傲慢的,就算你再有学问、再有财富、再有地位,但一想起自己前世曾生为各种各样的众生,傲气很容易就消下来了。纵然你是国家的一些大领导,假如不信因果而造下可怕恶业,来世也会转生为被众人践踏的小含生。

对于这些甚深道理,多思维还是非常重要。表面上这些很简单,但作为一个修行人,具有如此定解不可缺少。倘若你能对此坚信不疑,一想起轮回的痛苦,必定会特别害怕。圣天论师也说:“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意思是凡夫人若像圣者一样,现量了知轮回一切生死诸苦,则于了知的当下,身心会因无法承受而崩溃。然而,我们不要说无始以来,仅仅是“今生死后来世会依善恶业而感受苦乐”,这么一个简单的理念,许许多多的人仍不相信。不信佛教的人倒情有可原,但信佛教的人若没有这种正知正见,那就太遗憾了。

轮回虽然如是可怕,但我们若生不起刹那的出离心,还执迷不悟地贪执各种琐事,在未来漫无边际的时日中,必然会变本加厉地感受痛苦。就算你依靠随福德分的些微善业,获得了梵天和帝释那样万寿无疆、富足圆满、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身体,在天界享受无比快乐,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并且善业穷尽之后,还要饱尝恶趣的悲惨痛苦。那暂时拥有荣华富贵、健康无病等微不足道安乐的人们,在几年或几个月,甚至短短几天时间内,更容易因善业耗尽而变得一贫如洗、可怜兮兮,甚至不愿意也要感受恶趣的难忍痛苦。

轮回的整个悲惨状况,大家若去深深思维,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人们特别贪执的对境,不过如此而已!”所以说,现在暂时的幸福快乐,就好似梦中兴旺发达之时突然醒来一样,有什么实质可言呢?《大圆满心性休息》云:“如梦富足醒时无。”一个人做梦的时候富贵无比,但当醒来时,一切都会消失无余。同样,我们今生即使成为亿万富翁、世界最出名的人,可是五蕴聚合一旦散开,一旦离开这个世间,还有这些名声地位吗?没有的,就像《窍诀宝藏论》里所讲的一样 。

我平时身心比较放松时,常再三观察这些道理,不断提醒自己:“我每天这样贪执很多事,但死亡到来的那一天,除了行持过的善法有用以外,其他什么东西都帮不上忙,善恶业会紧紧跟随着自己。”因此,这个轮回真的特别可怕!没有去思维的话,很多人都迷迷糊糊的,每天耽著无意义的事情,但如果真正去观察,自己就像屠宰场里的牦牛一样,死到临头却毫不自知,还在贪恋牛圈里的暂时快乐,以致距离解脱遥遥无期。如《心地观经》所云:“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 无出期。”

所以,大家获得难得的人身、遇到解脱妙法时,应像盲人抓住大象的尾巴一样,牢牢抓住机遇,内心默默发愿:“从现在开始,我全心全意追求解脱,再也不要沉溺在轮回中了,否则太可怕了!”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不然的话,就算我们依靠一点点善果,感得眼前的幸福快乐,可是引业一旦耗尽,根本没有刹那住留的权利。不要说人类,即便是坐在天衣铺设的如意宝座上尽情享受五欲妙乐的天王,寿命结束之后,也会在睁眼闭眼的瞬间,头朝下堕入地狱,在炽燃铁地上感受痛苦。如《正法念处经》云:“天上欲退时,心生大苦恼,地狱众苦毒,十六不及一。”再者,太阳和月亮 虽拥有普照四洲的光芒,但他们死后,也会转生于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的暗处。(像海底深处或大山中间的众生,前世肯定也当过光芒万丈的天人。按照有些经典的观点,今生毁谤佛法、毁坏佛经、对传授佛法制造违缘的人,来世将生于特别黑暗和恐怖的地方。)可见,轮回中似是而非的安乐,没有任何可信赖的。

大家应该知道,六道轮回是真实存在的,胜义中虽什么都不承许,但世俗中一切真实无欺。就像我们现在虽看不见加拿大、美国华盛顿,但它们并非没有,同样的道理,饿鬼、地狱、天堂、色界、无色界,我们的肉眼尽管看不到,但许多依据皆可证明其存在。而这些,都属于轮回,属于轮回就不会有快乐。因此,我们要下决心:今生今世一定全力以赴脱离轮回苦海,获得永久安乐的圆满正等觉果位。这才是最究竟的目标。

你们很多人来学院不少年了,白天、晚上都在修持,但扪心自问:你想过解脱没有?有些居士学佛法二十多年了,但你问一问自己:学佛是不是为了解脱?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想一想。当然,上述道理并不是口头会说就可以了,而要细致入微地思维,像《前行备忘录》中所讲的一样,要完整具足加行、正行、后行来实地修行。

总而言之,你们应当明白:第一、轮回六道确实存在;第二、必须要从中获得解脱。今天讲的就是这两个问题。如果你对这两个问题有所怀疑,就应通过闻思来探讨、辩论;如果你没有任何疑惑,坚信“轮回肯定存在,轮回中没有任何快乐,一定要获得解脱”,以这样的心态来修行,那么它的力量很强大,会让你迅速斩断对今生来世的贪执。否则,我们若执著今生的钱财名利、来世转生善趣享乐,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的!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四十一节课

思考题

171、在许多佛教经论中,对地狱的描述各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

172、要想深刻体会地狱的痛苦,首先必须有什么前提条件?为什么?你做得怎么样?

173、八热地狱具体有哪些?请一一说明其受苦状况、众生寿量、转生原因。

174、无间地狱为何被称为“无间”?佛经中对它有哪些描述?你觉得自己容易堕入此地狱中吗?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共同加行分六种,现在讲第三种“轮回过患”。其中总说已讲完了,下面开始讲分说:

前行广释辅导

总体思维

前行广释辅导之 轮回痛苦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 40 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主要是让立志成佛的修行者如何次第生起功德的引导。如果想成佛,所有的引导文都是引导我们成佛的。如果是不想成佛的小乘修行者,这里的一部分内容也可以成为前行,像观暇满、观无常、观轮回过患、观业因果,这些对所有要想解脱的修行者来讲都是需要的。不管是只想获得轮回解脱,还是想要解脱一切众生,还是发誓成佛的修行者,前面的引导文都是共同的,所以称之为共同前行。

想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修行者,前面的引导文对于心的引导次第非常重要,次第观修可以让我们成为法器,依此可以成为真实修行佛法的修行者。当我们成为真实的修行者之后,法对我们来讲才真实地具有了作用。

法是成佛解脱的方法。如果用佛法变成为世间法的方便,比如说通过佛法的修持想要健康、家庭和睦、升官发财,这些是不是真实的法呢?它也可以有这种作用。但是佛法的真实作用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道,趋向于成佛之道。学佛法过程当中,如果只是以佛法来作为承办世间利益的方便,就还没有真实了解到法、或者没有真实安住在闻法或者修法当中。只有真实地知道法是引导我们解脱、成就佛果的时候,才是真实的佛法僧当中的法,才是引导我们趋向解脱的法的含义。

圣僧众通过法的修行现前了部分实相之后,安立为圣僧众,这是缘法而安立的。按照《宝性论》的观点,佛陀是僧之究竟,称为佛宝。所以缘法修行,部分成就称之为僧宝、圣僧。圆满成就称之为佛宝。僧宝、真实的圣僧和佛宝都是缘法而安立。法主要不是让我们得到人天善趣这种轮回的安乐,而是让我们内心安住在实相当中的一种殊胜的引导方式。在学佛法的时候,目标应该调整为追求解脱,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利益一切众生并把众生安置在解脱地的佛果。

引导分了共同的前行、不共的前行和破瓦。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共同前行。

共同前行的殊胜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后后的所有的修法如皈依、发菩提心、积累资粮、忏罪、修上师瑜伽等等都来自于前面共同加行,是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如果有了真实想要出离轮回的心,谁能够帮助我们离开轮回、获得解脱呢?只有三宝的引导。以出离心的方式修皈依,三宝的皈依处就会成为我们修持佛法的皈依,会真实的通过想要解脱的意乐而不是想在轮回当中捞到一些好处的方式去皈依三宝。皈依并不是救出暂时的恶趣的怖畏,打消我们轮回当中的一些恐怖今生后世获得安乐等等。有了出离心,这个皈依就是真实的皈依,为了解脱、成佛而皈依。修菩提心也是一样的,如果自己都不想出离,不厌离轮回,我们说要救度一切众生,要让众生离苦得乐出离轮回那就是一个口号,没有真实意义。

如果没有以出离心供曼扎,思想上也是为了快速地获得积累财富的一种因、方便而已,虽然相信供曼扎会得到一种善根,但是这种心态不是想要解脱、成佛,只是想获得世间安乐。这种曼扎的修行就成了快速积聚财富或者获得健康等等的一种因缘了,还是没有离开轮回的心态。修再多的曼扎也只能成为在轮回当中获得安乐的因而已。没有出离心,忏罪、百字明也是相应于自己轮回的心态去忏除一些罪业,很害怕堕恶趣,或很多不顺包括身体的不健康事业不顺,这个是以前的业导致的。忏罪的时候如果没有出离心,所做的忏悔只是为了遣除身体健康、赚钱的违缘,仅此而已,没有更大的目标。

修上师瑜伽也是一样的,因为没有出离心,并不想解脱的缘故,就成了上师保佑我加持我一切顺利等等,这方面的层次太低了,因为没有以出离心的牵引去修法的缘故。怎么修,怎么精进,还是属于轮回的法,是世间法的因缘,都是在加固我执。

很多修心的法要告诉我们加行非常的关键,只有当前面的加行修好了,后面的所有修行都变成真实解脱的因。所以有了出离心,皈依也是为了解脱,发菩提心是因为知道轮回的痛苦想要出离,之后再看一切众生都在轮回当中受苦,并要让他们都能够解脱轮回,这就是真实的菩提心。除此之外,积资净障、供曼扎、上师瑜伽都是为解脱轮回成就佛果,忏罪也是为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遣除违缘障碍。一旦生起出离心后,后面的修法都顺理成章的成为佛法;如果没有出离心,后面的法都变成了世间法,或成为世间法的助缘。

面对上述问题要好好学习思考,不仅从原理上要了知,还要通过座上观修的方式把这些共同前行一遍遍地修,直到自己真实地厌离轮回而一心一意地求解脱道,从这时开始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修行者。自己所有的努力、精进都是为了解脱而奋发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逐渐的修持成佛之道。

五加行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了知,就会觉得前面讲的这些文字简单只是过一下而已,赶快修完就可以听密法。其实听密法也需要前面的基础,如果没有通过出离心的高度来理解修行的精髓,听密法时解脱的意乐并不强烈,最多就是感觉这个密法很好,听了之后可能会对我的事业有帮助,或者大家都听我不听不好意思,会有这种心态。那么这就不是进入密法正确的发心。后面的修法都来自于对前面共同加行的观修,如果修净土,一方面想要往生,一方面还非常耽著轮回的安乐,两方面去用功的话就没办法成为坚定地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行者了。只有当真正了知了整个世间没有留恋的,要抛弃整个轮回,这种思想完全生起来之后,我们往生净土的心才会义无返顾、非常坚固地生起来。所以只要修持佛法,前面共同加行引出的真实想要出离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现在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还是会夹杂一些轮回的观念和思想。因为在修行佛法之前,我们纯粹是安住在世间法中,现在加进了一些修行的理念之后,还没有通过佛法把以前的轮回的思想清除干净。这些残存的耽著轮回的思想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会跳出来做一些障碍,有时粗重有时细微。

如果要铁了心求解脱道、完全地看破轮回,就要闻、思、修行共同四加行。尤其是知道了修法之后不断去观修,内心中生起寿命无常、轮回过患等觉受之后,就会觉得轮回的确没有什么留恋,就会一心一意地追求解脱。

三、轮回过患

轮回到底有什么过患,有什么痛苦?我们说观察轮回痛苦和轮回过患,轮回的痛苦也是过患。只有知道了整个轮回的痛苦和过患,我们才愿意解脱。轮回过患不是轮回当中的过患,而是整个轮回都是过患。如果说轮回当中的过患,潜台词就是轮回当中有些过患,我们需要了知并厌离这部分过患,这就好像暗示轮回中还是有安乐的。所以我们不是观想轮回“当中”的这些过患,而是要观想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充满过患的。没有哪一道,没有哪一种身份在轮回中是真正具有安乐的。

第三个观修的内容就是让我们全方位地认知,所有轮回没有哪一个地方是值得留恋的,不管无色界、色界,还是欲界天,不管是人间、地狱、饿鬼还是旁生,整个轮回周遍痛苦的自性。对这个问题必须要了知的非常清楚,这样才不会有侥幸。我们在观修轮回,修出离心的时候才不会留下什么死角。全部一一地观察透彻,就会知道整个轮回当中没有一个地方是值得留恋的,我们自己的业,我们的善根,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回向说下一世要转生在轮回当中的某一处,所有的善根都要回向解脱,或者回向一切众生解脱。

在最初级层次,刚刚在要引发出离心的时候,观轮回过患是我们厌离轮回的因。我们的心和境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认为对境愉悦善妙,那么就会想得到它,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贪恋心连着这个境,和这个境分不开就叫做贪。

如果对轮回有认为它好的心态,就会执著,会追求;如果看到对境的痛苦的自性和过患,就不愿意去靠近,这就是我们分别心的一种体性。为什么要观察整个轮回的过患呢?因为如果觉得轮回是可爱的,当然就不愿意出离,就会想方设法得到这些可爱的东西。如果觉得轮回是过患的,那么我们的心就会舍弃它。如果轮回当中一部分是可爱的,一部分是可恶的痛苦的,那么我们的心可能就会抛弃不愿意得的这一部分,而想要得到快乐这部分。比如说天人的境界,或者下一世成为一个富豪等等,如果我们觉得这是安乐的,那么我们的修行和善根自然而然地就会朝着这方面去回向,去发愿得到这些。

这个科判当中所讲的整个轮回都是过患,都是痛苦的,没有哪个地方哪个角落是可以耽著的,都没有安乐的自性。当我们把整个轮回的过患一一分析观修的非常到位了,才能觉得整个轮回的确没有什么可贪恋。刚刚我们讲了,心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如果发现对境是讨厌的,绝对不会耽著。所以现在整个轮回观想完之后,它都是有过患都是有痛苦的。不是泛泛地而是很深刻地观,内心当中引发这种觉受来观。观成的时候,的确轮回没有什么可以贪恋的,就是一个出离的对境。要从整个轮回当中出离,不管是善趣还是恶趣,没有一个真实的安乐之处。这个时候内心当中确定了所有的善根和修行不会为了轮回当中的一些目标,至少也是为了自己解脱而回向。

所以在这个阶段观察轮回的痛苦,全都是厌离的自性。因为现在对轮回太贪著了,所以要下猛药纠正对轮回贪著的心,让我们观察轮回的过患和痛苦。有了想要解脱的心态,产生了真实的出离心之后,还要观察轮回痛苦,那时就是引发菩提心的一种方便了。看众生这么痛苦,就像我厌离轮回一样,也愿众生能远离痛苦。观众生在轮回中的苦受、痛苦时,就会产生慈悲心,想方法要帮助他们,那时观察轮回过患就会变成引生慈悲心的因。同样的轮回过患,这个层次是引发出离心的因,那个层次是引发慈悲心的因。但是如果内心中对于轮回的痛苦还没有认知,此时观修的重点应放在引发自己对轮回的真实认知,引发一种不贪恋的心。

小乘和大乘的修行,小乘是把轮回痛苦观到底,因为要引发强烈的对轮回的出离心,一直要修持人我空性,乃至于整个厌离轮回,一直奔向无余涅槃。大乘道在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就转弯了,不会再走下去。转到哪个方面去了呢?大乘修行人在出离心修到一定量的时候就开始观想:这么多的老母有情根本没有能力解脱,我现在有了能力知道解脱道,就必须要回去帮助他们。此时的修行就开始缘众生发菩提心,所以大乘并不会像小乘那样把轮回过患观到底,彻底想要从轮回中解脱,而是想一定要让众生解脱。小乘修行理念只是自己解脱,最后获得无余涅槃;大乘则是要照顾到无边无际的众生,从这方面就意味着大乘的菩萨没有休息的时候。因为愿力导致他要帮助所有众生,乃至只要有一个众生还在受苦,他就不会自我解脱而趋于涅槃。因此大乘修行人的心境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伟大,其资粮和善根也朝着为了度化众生成佛的方向成熟。轮回过患前后有两个层次中都会比较明显地牵扯这个问题。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

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这是学习这一品之前对上师的顶礼。大恩上师讲记中说,在观修轮回痛苦时,也可以把这个颂词作为每次上座观修之前的顶礼句,作为一个求加持的祈祷文。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这是对上师功德的赞叹,上师的智慧完全了达了轮回诸事无实义,只是以大悲心利益众生。一方面,上师了达了整个轮回都没什么真实的意义,没什么留恋的。为什么呢?因为轮回充满了过患的缘故。真实地观察到轮回过患之后,就会发现轮回没有什么实义。得到一个天人的身份又怎么样?下一世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人又怎么样?这是没有什么实义的,看起来是很诱人的,就好像彩虹一样。其实真正观察的时候,彩虹现而无实义,是一个虚假的自性而已,它是追求不到的,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上师已了知整个轮回全都是痛苦的,那有什么可以耽著追求的呢?没有。所以了达了轮回诸事无实义,就不会对轮回产生耽著,就会生起出离轮回的意乐。

【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他自己出离了轮回之后,以大悲心关照众生,就是刚讲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自己了达轮回无实义,对轮回没有执著;然后再通过观察众生:一切有情还在耽著轮回,还在轮回中打滚受痛苦,因此缘还在轮回中受苦的众生而生起了大悲心。

【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上师不贪三有,也不贪寂灭,依教行大乘。因为了知轮回痛苦,所以不会耽著有,有就是三有轮回;不会耽著寂,寂就是寂灭,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就是不贪著寂灭的一种表现。为什么呢?因为大悲心要利益众生,不可能想现在我终于获得解脱了,终于可以一个人安住在寂灭果位了。菩萨大悲心注定他一定会留在轮回中去帮助众生。所以他既不贪三有,也不贪寂灭,在这个不贪有寂的状态中依靠殊胜的大乘教言行持大乘的教法。如来芽尊者如是安住。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无等就是无与伦比的,在上师的足下恭恭敬敬的顶礼、祈祷。这个可以作为对上师的赞叹祈祷,也可以作为对我们自己修行的提示,一种修行之道。

我们怎么样去修行呢?我们自己要解脱行大乘的话,第一必须要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要知道轮回痛苦,没有什么可耽著的;第二要以大悲利益众生,一方面要观察轮回痛苦,一方面也要缘众生观察轮回痛苦。对我们来讲,两种修法是必须要修的。【不贪有寂】,自己要力求做到不贪三有,不耽著轮回的安乐,也不耽著小乘的寂灭,这样大乘的心态就出来了。【依教行大乘】,自己也要依教奉行,依靠大乘的教言来行持大乘道。这才是对自他二利最究竟的修行方法。为了修行,无等上师足下我祈祷敬礼,加持我能安住在不贪有寂的大乘之道中。可以如是解读。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刚刚我们理解这句话是从了知轮回过患无实义,因此不会耽著;还有一种理解就是通过空性的见解,在证悟空性后完全了知轮回无自性,安住在所有轮回诸事显而无自性上,不会耽著。安住在空性中用智慧观察,一切万法虽然是空性的,但是众生不了知空性,还在执实造业流转。整个众生流转本来都是虚假的,是可以避免,但是因为愚痴而没办法了知。因此缘这个产生了很大的悲心。不贪三有也不贪寂灭,从这方面也可以解读。

所以,对于具有如是功德的上师恭恭敬敬顶礼,祈祷上师加持我们学好这一品,加持我们对整个轮回的痛苦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知,以及加持我们在修学轮回过患时,内心当中真实生起一种觉受。

丙三(轮回过患)分二: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

思维轮回的时候,第一总的思维,第二分别思维。总的思维就是在讲整个轮回的相,这个轮回是痛苦的。第二,轮回还有六道,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的痛苦,一个一个去观察。所以最后就观想,总的轮回也不贪著,然后分别的不管是哪一道,地狱道当然不耽著,还有恶鬼、旁生、人道、阿修罗、天道都不耽著。像这样一一了知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之后,就从整个轮回当中出离了。

有些人的出离心只是想出离当前的贫穷的状态,不好的状态,所以他就想什么时候我升天就好了,什么时候我成为有钱人就好了。这种出离的范围太窄,还是处在轮回状态之中,他的心不究竟,法不究竟,最后想要远离当前痛苦的善根成熟之后,暂时会远离痛苦自性,但是因为心不究竟、还在轮回中的缘故,当引业穷尽之后还会返回到轮回状态当中继续流转。

我们对整个轮回的自性了知的越清楚,范围了知的越究竟,出离心的范围也就越大、越究竟。我们要学习轮回过患,了知轮回包括哪些。有些外道只是从恶趣中出离,有些只是从当前的人道中出离,想得到天人的身份。佛法中的轮回是下至地狱上至有顶(非想非非想),三界都包含在内的。只有以圆满究竟的出离心修行才是为了离开三界而修行。如果这个观察不究竟的话,有可能还在轮回中而不自知,只是从轮回的这个阶段跳到那个阶段,从轮回的这个状态出离到那个状态而已,这不是真实的出离。这方面总的和分别的都要思维。

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

正如前文中所说的一样,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难得的暇满人身,但它也不可能长期住留,最终必将走向死亡。

前文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已经讲完了,就像【前文所说的一样,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难得的暇满人身】,暇满人身很殊胜,可以帮助我们承办很多利益。我们现在学习佛法,道友们基本上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所依。暇满人身得到了,但是它不可能长期住留。第二品中讲到了寿命无常,这种暇满人身决定会死、死期不定,不可能长期住留,最终必将走向死亡。现在我们正在用的这个人身不知道哪天就突然死去了。死去了又怎么样呢?

下面开始做连接。

如果死后也如同灯灭或水干一样一了百了,当然也就没有别的可说了,可是死后不可能完事大吉,而必然要投生,有了投生就离不开生死轮回。

有些顺世外道不相信前后世的人认为人死了之后犹如灯灭水干了一样,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现在很多地方也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活对得起自己,怎么怎么样。按照佛法的观点来讲,人的生命不止有一次。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生命死了之后,就好像灯灭了一样,水干了一样,一了百了,当然没什么可说的,也不用担心后世的痛苦、安乐等等,只是想方设法今世当中过得好、生活得好就可以了。如果没有轮回观念,即便是通过非法的伤害别人的手段去挣钱或者怎么样,也觉得反正没有后世,没有业因果,只要能不被抓现行躲过法律的惩罚就可以了。像这样的话,根本不会顾及很多事情。真是这样的话我们也不用操心,现在就想方设法地把只有这一世的生命过好一点,吃好穿好耍好就可以了。

但是不是这样呢?这只是有些人没有了知真正的轮回自性,的确不是死了之后一了百了,而是还必须要投生。投生的因缘是我们心识上的我执以及我执带来的习气,这些因缘都存在而且没有障碍的话,当然还会继续地投生。

世间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如果因缘具足没有障碍的话,果绝对会生起来。我们的心识是具有力量的,具有我执,然后通过我执造业。如果没有障碍,没有通过修空性的方式把这种心识完全寂灭,这时候心识肯定还会流转,还会延续。

延续的时候心识带了很多下一世流转的因,所以死后心识自动的消灭是不可能的事情,【死完了之后不可能完事大吉,而必然要投生】。如果有了投生,就一定会有生死轮回,肯定会转生在善趣或者恶趣。这里面就是个连接,暇满人身很难得到,现在已经得到了;然后这个人身会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死完之后,还会有轮回投生。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了,轮回投生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死完了之后都是快乐的,摆脱了当前痛苦之后到了一个更好的地方,那么我们大家都赶快选择死,因为死完之后没什么可怕的。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了知轮回的实际状态再来制定一个应对的策略。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轮回是怎么回事,那么怎么制定轮回的策略呢?这是不可能的。

只有我们真实的学习了整个轮回的自性之后,就可以制定怎么样去应对,是不是有可取的,是不是有可舍的,是不是苦乐参半的,还是怎么怎么样的?我们要学习。当然通过我们自己的力量观察不到轮回真实的存在,这时候就依靠遍智佛陀。佛陀修行达到究竟之后,通过没有障碍的清净智慧观察到真实存在的情况。然后给我们一一介绍轮回中六道的情况。介绍完之后就说,你看这里面实际来讲没有一个安乐的地方,即便有暂时的安乐也是轮回的,得到之后马上又要放弃了,不可能永远安住在这个状态之中。

当我们反反复复思考,把整个轮回过患的修法完全串起来之后,就知道这个轮回的确没有可留恋的地方。不管是从每一处的状态也好,还是从整个流转轮回的模式也好,的的确确是一个让人恐怖的地方。我们在思维轮回过患的时候,一方面要对分别的轮回痛苦都要思维,但是更加要思维轮回的模式。这种模式永远是从此到彼不断地变换,不管怎么变换都是在这个圈子里面。走一圈之后又到原点,又开始重新来,这个就是让我们恐怖的地方。我们可能会觉得现在这样的痛苦还可以忍受,但关键是这个痛苦以后还会不断的复制,这就是让人厌烦的地方。

如果我们的苦咬咬牙过去了也就好了,地狱痛苦再苦能怎么样,反正有出来的时候。出来之后不再进去了也可以,但关键问题是整个投生轮回的模式非常纯熟,相当于产业链已经很完备,自动就会去做。我们在轮回中的执著、思想、烦恼,这套模式已经自动地复制。正在感受轮回的时候已经复制好了转生到哪个地方的因缘,转生过后又在不断的复制后面的因缘,就这样不断地复制,没办法自动停止。

我们在思维轮回痛苦的时候,这是很重要的要思维的地方。不把这种轮回的模式打破,仍然还是出不来的。怎么样才能打破轮回的模式?只有修持解脱道。如果不修持解脱道,在轮回中去找出离它的模式是找不到的。所有的思想已经成熟,都是轮回的模式,都是相应轮回投生的因缘。

修行解脱道和它完全不同,解脱道相当于逆流而上的方式。我们修解脱道会觉得那么困难,是因为它和我们以前习惯的轮回的思想不一样。如同做我们不习惯做的事情会感觉比较麻烦一样。如果从一个做的很熟悉的行业突然跳槽到一个根本没有接触过的领域的话,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很不习惯。或者你从一个很熟悉的有朋友、有道友的国家,来到另外一个国家,语言不通一片陌生,刚开始也会感觉非常不适应。

我们习惯了轮回的思想以及造业的方式之后,现在要修解脱道,不可能马上约束得了自己,肯定会觉得修佛法很痛苦。因为修行是在和轮回的习气对着干,以前是顺应轮回当然很舒服,现在是完全颠覆产生轮回的方法,当然会感觉痛苦。就拿业因果来说,有时候我们看这样下去很好,但现在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好像这也是很纠结的地方。以前轮回当中,觉得不管怎样后世还是有盼头的,现在整个轮回都不能贪著了,全部都要放下,就感觉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

拿出离心来讲,要出离轮回,就要从现在所有熟悉的方式、心态、行为、环境中出离,感觉一下子也接受不了。菩提心也接受不了,以前习惯为自我奋斗的,但现在居然说把所有放下来,不要考虑自己要考虑所有众生,这个时候也不会习惯。还有一个更不习惯的,什么都不要想了,这是分别念是需要打破的,这个更加抓不到了。没有哪一个是能舒舒服服接受的,每个都是要颠覆轮回中的模式。所以修行绝对没有那么舒服,就是要颠覆所有轮回中的思想。

暂时来讲人当中的慈悲等方面我们该有的还是要有。但是从修行的理念来讲,有些人不一定接受这种理念,真正修行的理念就是“反人性的、反众生性”的。不要理解错误了,“反人性、反众生性”不是要灭绝人类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的习性,必须要反过去,你喜欢的东西、众生喜欢的东西都要反,全部都要天翻地覆一样地超越。以前耽著这些罪业,现在要颠覆;以前耽著自我利益,也要颠覆。以前觉得这个存在、那个存在的实有分别念也要颠覆。以前是凡夫,这个要颠覆,一切都要颠覆。一方面想在轮回当中过得好,一方面也想要解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讲“反人性、反众生性”要打引号,大家千万不要理解错误。意思就是说,我们想要解脱就不可能按照以前的模式来做,如果还是放不下以前的模式,按照以前的思想来指导你所谓的佛法,这只能成为世间法,成不了佛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思维。

有时候是道理不清楚,不愿意放下;有时候道理清楚了,一下子又放不掉。但是我们第一步道理要清楚,然后在观修的过程当中,通过修道的力量,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放下。最后当我们真正相应的时候,这些世间法、轮回法就不会再耽著了。什么叫解脱道?就是解脱当前的轮回的思想和行为,将这种思想变成了解脱道的新思想。然后你的行为就会相应于解脱道,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的,都是成就佛果的。要想从以前固有的轮回的见、行为、果当中得以解脱,就要通过解脱道的见解、修行、果来解脱。

总的来说,所谓的轮回,就像陶师手中的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一样接连不断地旋转。

【总的来说,所谓的轮回,就像陶师手中的轮盘】,陶师现在印度也有,做陶器时要用轮子和轮盘,轮盘一旦转动起来不断的旋转,不出旋转的状态,永远在这个状态当中不断反复。又像【井中的水车】一样,水冲动水车之后,就不断地到处去打水,不断地旋转。【瓶中的蜜蜂一样】,如果瓶子当中有一只蜜蜂,它会在瓶子里面不断地上下旋转出不去。

比如,将蜜蜂放在瓶中同时封闭瓶口,那么蜜蜂只能在瓶中飞来飞去。

比如说把蜜蜂放在一个瓶子里面,把这个瓶口封住,蜜蜂是没办法出去的,只能在瓶子里面飞来飞去。

同样,无论生于善趣或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

同样的道理,不管生在善趣还是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都是属于轮回。

善趣的人间天境如同瓶内上面的空间,三恶趣就像瓶内下面的空间,六道众生就这样以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为因,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为此叫做了轮回。

六道有三善趣和三恶趣。三善趣就是人、阿修罗和天道。三恶趣包括地狱、旁生和饿鬼。善趣的人间天境就好像瓶子的上部空间一样;地狱、旁生、饿鬼,就像瓶子的下面一样,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六道。轮回是怎么回事?六道众生通过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为因,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六道众生投生六道的因就是业,有漏的善业就投生善趣,就像蜜蜂飞到了瓶子的上部一样;不善业就投生到了恶趣,就像蜜蜂到了瓶子的底部一样。这样不断地流转,要么造了有漏的善业,要么造了恶业。

如果不以出离心摄持,善业也是有漏善,恶业不可能有无漏的,此处就直接讲恶业、不善业。我们连续不断投生、流转叫轮回。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到,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这两个修法主要是打破我们对今生的执著。因为暇满人身难得而易失,从侧面观察应当使用这个人身修法,所以是打破对今生执著的一个引导。寿命无常是说人的寿命是无常的,应当利用当前的时间修行佛法;不要以寿命有限的暇满人身去追求今生的安乐,通过这样思维打破对今生的执著。那么后世呢?要么转生善趣,要么转生恶趣,因此就要观察轮回的过患。观察之后知道整个轮回没有丝毫安乐,从而打破对后世的希望和幻想。通过详细观察轮回过患之后,就会明白不管后世转在轮回当中任何一处,都是痛苦的。没有什么可以贪著的,不管善趣还是恶趣,轮回当中没有安乐的时候。这时就打破了对后世的执著。

业因果又是怎么回事呢?轮回过患属于苦谛,业因果属于集谛。首先观察轮回的过患,轮回的果就是六道皆苦。这个果由什么因产生的呢?是不是由哪一个造物主安排的?还是上帝安排上天堂或者入地狱?不管是六道中的哪一个,没有造物主或万能神来安排我们去善趣还是恶趣。所有的轮回都是由业而来,我们要为自己负责。

轮回和业因果是怎么来安立的呢?三善趣是属于业因果中的善,但是有漏的善;恶业则导致我们堕恶趣。为什么当我们思维业因果的时候,也是打破对后世的执著呢?如果单纯地按照十善或者十不善的方面做取舍,只是单纯的做到十善业,只能够引发投生在三善趣而已;如果造了十不善,就投生到三恶趣,这种业因果还是轮回模式。如果用一般的心来修十善业道,只能是投生善趣的因而已。如果造了十不善,那就投生恶趣了。

如果以出离心引发十善业,就会变成随解脱分的善根。因此必须要以出离心去引导十善业道,这样才可以从轮回过患当中出来,才可以不耽著。为什么思维轮回过患和业因果就是看破对后世执著呢?轮回过患和业因果一个是果,一个是引发这种果的因。既然轮回的这个果是有漏的,引发三善趣和三恶趣的来源,即业因果也是有漏的不究竟的。虽然我们鼓励修十善法,但要看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十善法?是出离心、菩提心还是空正见,其结果大不一样。以耽著轮回的心态做十善业道叫作有漏善,能转生三善趣,但还是痛苦的自性。因此以耽著轮回的心去造业,还是在轮回的因果当中。

思维轮回过患和因果透彻之后,就只有一个出路,以出离心摄持去修善法,不再耽著轮回。我们还需不需要修十善业道?当然需要修。以什么思想来修?至少以出离心来修。如果心量够大就以菩提心来修,心再清净就以空正见来修,这样才会成为解脱轮回的因。否则再怎么修十善守五戒,也还是转三善趣的因,还是会有轮回的痛苦。为什么说别解脱戒一定要以出离心来摄持?如果没有出离心来摄持,别解脱戒只会成为善愿戒或者救畏戒,成不了解脱的因,这方面是有关联的。通过学习之后,这里面的关联就会越来越清楚,就会知道修共同加行的微妙之处。

我们这些人无始以来一直漂泊于轮回之中,一切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亲友、怨敌或平常人的。

这是在描述一个事实: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中漂流,通过自己的模式没有办法自动从轮回中出离。现在是凡夫众生,决定以前一直都是凡夫众生,不可能中间有一世是圣者,然后迷失又变回轮回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中这么长时间的一切众生,彼此之间互相都当过父母、亲友、怨敌或者不认识的平常人。这里面业果之间的联系因缘是非常密集微细的,我们根本看不到。就像整个地球上城市里面的网络信号,交叉在一起非常复杂,这个手机打到那个手机上面是不会错乱的,只会连接到那个号码。整个世界上假如说有轨迹的话,这里面有无数的轨迹不断地交织在一起,这些关系我们根本看不到。众生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我和你之间、他和他之间,都有业的联系。或者做利益,或者做伤害,或者显现上互不相识等等。

这里还有业网的联系,我们境界太低看不到。佛陀具有遍知智慧,知道所有业果之间、众生与众生之间的因缘如前因、后果、当前的状态,佛陀以清净的智慧了知的很清楚。无不成为父母、亲友、怨敌、平常人,这是讲我们流转轮回的时间之长,都发展到这么多众生彼此之间做过父母了,做过平常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显现成这种状态?这么多的众生,即便是互相只做过一世,都需要无数世才能达到这样的现象。何况说无数的众生,交织起来互相都做过父母、亲属、怨敌,那简直轮回长的没边际,到底是有几百亿劫?没办法去衡量。这也是让我们出离的一个观修的地方,轮回真的太长应该厌离了,不应该让它再延续下去了。如果不修行不斩断,就只能加长,不可能自动缩短。

已经经历这么多,若不解脱还会经历更多,不可能低于现在的状态。不修解脱道的话,就会自动繁衍下去;修解脱道就采取了主动刹车的措施。要从现在的状态中出离,其动力来自于出离心,就是观察轮回过患。轮回时间够长了,要什么情况才能互相作为父母而存在?单单一个房间里的十几个人,互相之间都做过父母、怨敌、亲友或平常人,这个几率是怎样的交叉,需要多少世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算不好的。像这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要交叉做过父母、亲友,这么长的轮回当中,做过父母彼此之间所谓的痛苦感受每一世都有,做怨敌的时候互相敌对,这方面还是很多经历的。这些都要思考,虽然这句话一看就懂,但这里有很深的修行的东西,打坐就观这些,有很多信息量在里面,光这个就足够让我们厌离了。轮回了这么长时间,应该厌烦了。如果只是一两世,大家互相做一下父母,好像是挺新鲜的,但是已经无始以来这样的出不来。以前不知道而已,现在知道了就要好好去思考,这种游戏再做下去就没有意义了。

在轮回中会产生很多痛苦、互相操心、互相敌对,我们不愿看到的东西都有,以后如果不解脱还是跳不出这个模式,应该厌离了。彼此带来伤害和痛苦的时间够长了,所谓的快乐也是暂时的。这一世当中成为亲属互相关心;但下一世可能又成为怨敌互相敌对,不顾对方死活而去伤害,这就是轮回的自性,没有可靠性。只有解脱之后,对业因果的认知方式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众生以业流转,一旦转生之后就忘掉以前是什么人,控制不住自己的烦恼习气,也会做出伤害。轮回中不由自主,即便现在混的再好,不解脱就没有自在,所以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解脱。

假如思考轮回过患的悲惨状况,就会知道轮回是多么痛苦。如果没有解脱道,可能就会崩溃了。现在很多世间人为什么自杀?因为看不到出路,觉得现在这种状况没办法解决,了痛苦的方法就是一死百了。如果我们观修轮回痛苦也是这种状态,那么肯定都要崩溃。好在厌离之后有一种叫解脱的境界。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可以从这种混乱无始的、让人恐怖的轮回中抽身,解脱到清凉的涅槃,这就叫灭谛,可以通过道谛而获得。

如果非常厌离轮回,有可以寂灭轮回的方法的话,就会去追求去向往,就要缘它得到涅槃的道去修,这就是出由离心引发的持戒或者积资净障、修无我空性,是寂灭轮回的方法。思考轮回痛苦之后,对于解脱本身就会产生兴趣,越想出离对修道兴趣就越大。

我们现在修法不精进,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对轮回的痛苦认识不深,没觉得那么迫切要解脱和出离。既然没有觉得这么迫切,当然就会不着急走。就像发现山崩或者山洪要来了,一看还离得远就不着急,再耍一耍;觉得很近了,赶快跳上车就跑,哪里还有时间耽误呢?我们为什么现在对修道不上心或者不太精进,就是还没有真实地认识到轮回痛苦,共同加行观修的还不够。如果真实觉得苦就自动会很精进。为什么?因为有方法在这。山洪要来了,你什么也没有,那只有在绝望当中等死了,但是如果有工具赶快就跑掉了。现在也是一样的 ��� 如果我们觉得轮回真是这么苦,现在有条解脱道为什么不走?如果不知道那另当别论。现在上师给我们讲了这么多解脱道,知道了为什么还不上心?就说明对轮回的本身,还没有真实认识到痛苦到底苦到什么程度。在我们意识中还认为是有快乐的,所以没有急迫地修解脱道。当认识轮回痛苦的时候,自动就会精进,道理之间是有一种因果关系,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假设把整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许的丸子,口中数着“这个众生的母亲是这个,那个有情的母亲是那个”,待到土丸的数量已经穷尽,然而各个众生互相当过母亲的次数却还不能到尽头。这以上是经中说的。怙主龙树也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这个意思就是说,把整个大地上所有的泥土全部抟成像枣核这么大小的丸子,然后拿一颗这样的丸子说这是张三的母亲,再拿一颗说这是李四的母亲,一个个这样数,把整个大地的土全部用尽了,各个众生互相做过母亲的次数还没办法到尽头。一次性数也数不完,何况无始以来互相转为母亲的就更多了。这主要是说轮回时间非常长,当然也有亲怨不定的意思在里面。只有时间够长、轮回的次数够多,才能达到互相之间做父母、怨敌、亲友、陌生人。多少世基数才能达到这样的情况?所以时间是非常长的,这方面好好的想一想,就会觉得恐怖,厌离就会引发出来,的确还得解脱。这以上是佛经说的,怙主龙树菩萨也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这个和前面的意思一样。

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没有谁不是这样转生的,

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都是这样转生的,不管是转人、转旁生,还是转成别的道。还有很多属于化生的有情。这里只是说曾经做过父母的众生,做过父母的次数已经很多了。有些转生地狱是直接化身,没有父母的;有的天人也是有父母的,小天子是在父母的膝盖上面突然化现的,在谁的膝盖上化现谁就是他父母,有这样安立的。还有很多没有依靠父母投生的,劫初的有情都是类似于化生的。要排除很多没有父母的情况,这样算下来互相作为母亲的次数这么多,说明轮回的时间非常长。

在此期间,因为利欲熏心而断过的头颅和肢体不计其数。

投生后就会有我执烦恼,通过我执烦恼、利欲熏心做坏事过程中断的头和肢体没办法计算。现在让我们对于轮回生起出离心,打个比方观想一下。

假设将曾经投生为蚂蚁等小含生的所有肢体堆集一处,那一定比须弥山王还高;

此处是说我们在轮回当中所有众生的种类都投生过,现在只选择像蚂蚁这样的小含生。如果死之后肢体存在的话,堆积一处比须弥山还高。须弥山的高度,以大海为海平面,出水面是八万由旬,海下面也是八万由旬,总共十六万由旬(一由旬约等于二十公里)。如果把大象的尸体、人的尸体堆积起来就没办法计算。一个尸体就是一世轮回,打坐的时候观察一下,这么多轮回中哪一世是真实安乐的呢?首先是从数量上让我们知道轮回就是这样的。每一世投生蚂蚁或者投生人的时候,都是快快乐乐的吗?或者即便快乐又怎么样。下面讲六道的时候,转生蚂蚁会有旁生的痛苦,转生人的痛苦是生老病死,转成天人、地狱的众生也有各自痛苦,每一世都是痛苦的体现。这样想了之后,还真正不愿意出离吗?的确整个轮回就是痛苦的累积。

因为口中无食、背上无衣,感受饥寒交迫、唇干舌燥等痛苦而哭过的泪水,假设尚未干涸而收集起来,肯定远远多于所有的汪洋之水;

在轮回转生的时候,会因为口中找不到食物、背上没有衣服、感受饥寒交迫而哭。现在一些战争中的难民,因为很恐怖,找不到食物就很伤心,或者在找食物时被殴打而痛哭,饥寒交迫而痛哭,然后唇干舌燥等等。哭过的泪水如果没有干,全部收集起来早已超过现在看到的这些大江大河里的水了。

仅仅生在地狱时所喝过的铜汁铁水也比局部四大海洋的水还多。

我们无数次投生地狱,但是因为记忆真的很差,如果真能记忆起就再也不愿意感受地狱的痛苦。有的地狱强迫众生喝融化的钢汁和铁水,把烧沸腾了的铁水强行从嘴里灌进去。像这样喝过的钢汁铁水,如果累积起来的量可以超过四大海洋。按照我们地球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来算的话,这个海的概念只有正真在到了大海之中才知道到底有多大。所有这些都是你喝过的铁水,每一次都代表着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以前我们就是转生过这么多次。好好思维之后,厌离轮回的心就会产生出来。

我们现在还在轮回之中,如果不从轮回解脱的话,现在我们的思想和种种行为都还是在集聚重返地狱之因。不想回去,那为什么还要造很多罪业呢?不想回去,那为什么还不考虑解脱呢?这表明我们还是想回去的。现在我们的思想、见解和行为,我们控制不住的恶业,这些东西都是在为我们重返地狱做积极准备。有的时候就只等气一断直接就下去了,重新又回到地狱。狱卒问你怎么刚出去又回来了?没办法因为造恶业就回来了。待在地狱的时间很长,人间的时间是很短的,好像刚从地狱出来很快又回去了。这些方面都是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如果思考的很清楚,就真的不愿意去造恶业了。

后面第四品业因果当中讲了,恶业道是肯定不要造了,有漏善业也不要造了,有漏善业也只能引发三善趣,关键三善趣还是没有定准的。三善趣安乐享尽了之后,就像我们现在是三善趣的人道众生,那又怎么样?第一我们还是有很多痛苦,第二在人道当中我们的见解和行为是在做堕恶趣的因,这个是没有什么可靠的。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之后,就只有一条路——帮助众生解脱。一方面我们自己想要从轮回中解脱,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去阻止别人造恶业。如果说实在没办法我们要抓紧修行,在我得到某种能力之后去帮助众生,从这样一种苦果和苦因当中获得解脱。我们自己对于轮回的痛苦真实地产生非常强烈的厌离心,那么对于众生的悲心就会很真实,这之间是一环扣一环的。现在对我们来讲就是要好好把轮回痛苦思维清楚,然后内心当中产生厌离心,这个真的很重要。

尽管事实原本如此,可是仍旧对轮回不生刹那的出离心一味执迷不悟而受束缚的人们,在漫无边际的轮回当中必然还要变本加厉地受苦受难。

尽管事实就是这样,但是因为无明的缘故已经忘失了在恶鬼当中的痛苦,我们现在对轮回还是没有产生一刹那的出离心。即便是佛陀给我们讲了,上师给我们讲了,法本也在天天地学习,但是就好像在石头上倒水一样,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不是法没有力量,而是我们自己没有重视。当我们学完之后应该好好地去观想轮回的痛苦。这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是对我们的心趋入正法并真正地生起出离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不要看文字简单,看一遍好像就懂了,认为后面的才重要。哪一天得灌顶授密法了才重要,前行是可以忽略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它虽然简单但是让我们的心真实地进入解脱道,调服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把这些做好了,那后面的修法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走在正道上面。

如果我们没有生起一刹那的出离心,还在一味执迷不悟做受束缚的人,那后面必然变本加利地感受更多的苦难。这些苦难当我们没受的时候觉得没事应该可以忍受,但真正地当我们感受这些痛苦的时候就会觉得很难忍。很多佛经上已经讲了,众生都是欢喜笑着造业,受苦时都是哭哭啼啼地。这方面有些人好像觉得没事,对地狱也不怕,但说要把他抓进监狱里面就很害怕。不怕地狱但怕人间的监狱,其实人间的监狱和地狱根本没法比,如果让地狱有情来人间的监狱服役的话,那对他们来说简直太高兴了,如同去享受天人生活一样。

如果我们连人间的监狱都害怕的话,那地狱的痛苦比这个超胜无数倍,两者是没办法比的。这方面对每个修法都要认真思维,痛苦到底苦到什么程度?闭目思维才能引发我们修道的动力,才能引发我们对业因果的取舍和重视。这个苦那个苦都是因为这个因那个因,这个业那个业引发的。如果不想受苦,就必须断除这个业因,尽量地以出离心菩提心来修善法,这才是一个出路。

就算是依靠随福德分的些微善果获得了梵天和帝释那样万寿无疆、富足圆满、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身体,最终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并且在命终之后还要饱尝恶趣的悲惨痛苦,那么暂时拥有的荣华富贵、健康无病等微不足道安乐的人们,在几年或几月甚至仅仅几天的时间内,也会因为善趣的乐果耗尽而变成一贫如洗、可怜兮兮,或者不愿意也要感受恶趣那难以忍受的痛苦。

随福德分善业和随解脱分善业是佛法中的两种术语。以想要获得人天善趣的意乐而修的善根叫做随福德分。随解脱分是以出离心以上的心摄持的,是随顺于解脱道的支分。随福德分只是得到一点福德和得到善趣的因,现在有些人只做随福德分的因。获得的修为善果而转生为梵天和帝释。在转生梵天和帝释的时候,万寿无疆寿命很长,而且也很富足很圆满,并且威风凛凛,有权势有权威,相貌堂堂等等。但是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因为必定是有漏的善业引发的善果,看起来万寿无疆寿命很长,但是一旦放在轮回的时间当中就像一滴水一刹那都不如。

有些朝生暮死的虫子,早上生下来晚上就死了。但是在它的感觉来说是漫长的一生。这个虫子写回忆录时会写我漫长的一生怎么怎么样。但是我们看起来它这漫长的一生就是一天。我们在写回忆录时觉得我漫长的一生怎么怎么样,但在天人看起来也就是一刹那,只是他的一天而已。天人说我的漫长一生怎么怎么样,地狱众生说,你这漫长一生对我来说是太短了。帝释梵天显现上是万寿无疆,但是放在整个轮回来讲,太少了一刹那就过去了。

我们说几十年的时间一眨眼间就过了很多,从这些方面来讲暂时的一些是不可靠的。虽然我们在得到的时候认为很重要应该追求,但是只要我们把眼光看长一点,从整个轮回来看,这个是非常少,根本不值得耽著的一种自性。所以最终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而且在临命终时还要饱尝恶趣的悲惨痛苦,梵天和帝释最终因为没有解脱的缘故,最后还要重回恶趣,重新去感受恶业的痛苦。

对我们而言,现在人间暂时拥有的荣华富贵,在几年十几年当中健康无病等微不足道的安乐,可能在几年当中就会感受到痛苦,在几个月或几天当中也会因为过去在善趣中积累的善因穷尽而导致乐果耗尽。这时候就会变得一贫如洗、非常可怜。死了之后不愿意堕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这一切都是没有什么可以保证的。所以轮回中的一个痛苦就是无常,它是没有什么可以保证的。如果它是恒常的那你追求的安乐虽然是有漏的,但是可以永远保持不变。可是关键还是无常变化的而且变化的非常迅速。我们辛辛苦苦想要抓住得到的东西,也许就在几天,几月,几年之后就没有了。这也就是轮回痛苦的特性,它是因果法则自然规律,谁也没办法改变,只要你在轮回当中这个是改变不了的。

所以说,现在暂时的幸福快乐就好似梦中正在兴旺发达之时突然醒来一样,有什么实质可言呢?

现在我们正感受追求的这些快乐,就好像正在做美梦,梦中自己中了大奖或者突然发达了,而突然醒来的一场春梦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在轮回中也是一样的。好像实际上感受到很多安乐,但是善业都是有漏的而且很微薄的,一旦善业穷尽之后就像从梦中醒来一样,这一切突然全部改变了,没有实质可言。

眼前依靠一点点善果而表面看起来似乎幸福快乐的人们,一旦引业耗尽之后,没有刹那住留的权利。

现在表面上感受一点点幸福快乐的人们,一旦以前所造的引业耗尽之后,也没有留住刹那安乐的权利。因为业已经穷尽了,想留也留步住,必定会耗尽的。

即便是坐在天衣铺陈的如意宝座上尽情享受五种欲妙、快乐无比的天王,当寿命结束后也会在睁眼闭眼的瞬间大头朝下堕入地狱,在炽燃铁地上感受痛苦。

即便是天王,帝释现在正坐在天衣铺成的很柔软的,很如意的宝座上面尽情享受五种欲妙。这些非常快乐的天王,但在寿命终结、引业穷尽之后,睁眼闭眼的瞬间,已经堕落到地狱当中感受痛苦了。变化就是这么快,完全没有可靠性。轮回的痛苦就是这样的,根本抓不住安乐,而且痛苦是很漫长的。

为什么说安乐少痛苦多呢?因为在轮回当中我们造一个善业很难,而要造恶业却很容易。造恶业顺缘马上就会具足,造善业就有很多障碍。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听说过造恶的违缘大,要通过什么方式铲除造恶业的违缘。造恶业只要起心动念,所有的支分就都具足了;但造善业内心当中就会顶着很多的压力,有来自自己的压力,来自社会环境舆论的压力,还有旁人的压力,所以要造善业是很困难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生善趣难堕恶趣容易。生善趣的时间短而在恶趣待的时间长,这方面也是痛苦的自性。

再者,太阳和月亮尽管拥有普照四洲的光芒,但最后也会有转生到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之暗处的时候。

一般认为太阳和月亮就是一个星球而已,但在佛法中认为太阳上面有日天子,月亮上面有月天子,属于天王的自性。太阳上的天王或月亮上的天王,他们自己拥有可以照亮四周的光芒。虽然他是天人、天主但还是在众生的范畴,死亡之后还是会转生到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的暗处,比如堕恶趣等。投生在一个很黑的山洞里面转成一个旁生什么也看不到,这个也有可能的。这个反差很大,以前是可以照亮四大部洲的太阳天子,死了之后还可能转生到一个连自己肢体都看不到的地方,有可能转生到黑暗的山洞里面或很深的海底里面也啥都看不到。

似是而非的轮回安乐,根本没有任何可信赖的。

好像是值得拥有的,但其实是痛苦的自性。所有的脆弱和短暂的轮回安乐根本没有任何可信赖的,这方面也是我们观修轮回痛苦当中必须要好好观察的。

我们要下决心:今生今世一定全力以赴脱离轮回大苦海,获得永久安乐圆满正等觉果位。

我们要下决心今生今世全力以赴地修持成佛之道。不管今生今世修道圆不圆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就开始修行。有些人今生当中很精进的修完之后就不用再轮回了。比如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在今生当中证悟了空性,证悟了大圆满。今生当中把整个轮回的事情就解决了,所有轮回当中的痛苦和他没关系了,因为已经完全解脱出来了。

另外一些人今生虽然没有圆满,但是很努力精进地修,在相续当中种下了非常强劲的修道种子,这种强劲的种子通过自己所发愿力的牵引,下一世很早就能苏醒修道的善根种性。在这很坚固的善业和有愿力的加持之下,他的道心也很坚固违缘也很少,在这个状态当中修道良性循环,很快就可以获得解脱。

上述道理,要完整具足加行、正行、后行来实地修行。

上面这些观修首先要加行发心,我要为利益一切众生;正行就要好好观想这些轮回的痛苦;后行要把这些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永远离开轮回的痛苦,苦果苦因都离开。这就是前行的引导,这样去了知并很详细的观修,我们的心一定不会再耽著轮回,而是真正地希求解脱道。所以这里面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的转心法要,把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转为趋向解脱,这点非常重要。今天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系列 3

第三 思维轮回过患

记录者华智仁波切首先敬礼上师:

遍知轮回事事无坚实,大悲唯求恒时饶益他,

不著有寂行如大乘教,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这偈是总持颂,又是心要颂,揭示了由思维轮回过患而发展出大出离心的历程。下面逐句解释金刚句甚深的内涵。 5 第一句:“轮回”,指生死岸边的事,也就是属于轮转范畴里的一切想法、做法,比如为现世法而求学、经商、从政、护亲伏怨等等。这一切都是基于我执而寻求自身的离苦得乐,用合乎因果正道的做法,或者不合乎因果正道的做法,总之这一切轮回的事都毫无坚实。

所谓的“坚实”,是指每个人都要寻求真实的意义,然而就像芭蕉,乍看似有,寻找实无,在这里得不到任何意义,同样,基于我执想寻求世间快乐,无论是求今生还是求来世,从缘起这一分观察,最终都唯一落入苦中。从乐果这一点去看,是得不到的。因此,彻底看破轮回的事,全部没有意义。

“知”是智慧的状态,实际有胜义空性的观照和世俗缘起的观照。这里是单从缘起这一分,能彻底明了这样做毫无乐果可得,这叫做“知”。

第一句是观察轮回将带给我们什么,结果得出,在今生来世的范畴里,无论寻求哪种生死中的富乐,都决定惨败而归,都决定失望而归,都决定只得到苦。这是普贤上师以身垂范,明确地点出,思维轮回过患后会彻底地发生厌患心。

第二句讲,基于出离心在心中生起,之后就能发展出大悲心。普贤上师所具的德相是,已经看透轮回的事,把今生和来世的所有追求全部放掉。转而观察众生,见到众生处在这样唯苦无乐的状况里,却毫不自知,继续循着可怕的缘起走向,不断地基于我执而追求,由此或者落在恶趣里,惨不忍睹,或者暂时生到人天,最终也掉落恶趣。像这样,看到全法界盲目的有情,都陷在深深的苦海中无法自拔。对这一切盲目的有情发起了大悲心,这时唯一希求利益众生。

第三句讲,普贤上师按照大乘教那样做到了,既不著有边也不著寂边,这是相对凡夫和二乘的缺点来说的。“凡夫”,指人天众生著在有边上,“二乘”,指声闻、缘觉著在寂边上,都没有做到按大乘教那样实行。与凡夫和二乘相比,普贤上师已经明了一切法自性空,不著于有边,也明了并没有与三有相对的寂灭边,而不著寂边,就像莲花无著那样,这样的话,离一切相行一切善。这种无著的体性,落在智慧上就是具足般若。这样既不著有也不著空,而处在空性当中行一切善,因此,他做到了大乘教法的要求。

什么是有边和寂边呢?以有事作为自体的五蕴是此岸,也就是,成了凡夫见和行所摄的道是轮回边;断了五蕴相续的无事是彼岸,即涅槃边。凡夫不断地落在有边上,一直都是有五取蕴的;二乘断了五取蕴,另外有一个寂静,就住在寂静里。但实际上,诸法本来的法性是两边都不住,也就是双融大平等。这样的有事、无事两者中间没有第三品法。也就是,事和无事只是有法,这两者在法性界中平等的缘故,法性大平等,什么边都不住,这就是所谓的因般若,或者如来藏,或者法界。在这上起的观照之心是道般若。而在不住两边当中,不住寂灭边这一分,称为“般若度”。像这样,如实证了空性的缘故,一切边不住。这就是按照大乘如实的道而行。

由于本传承强调完整的出离心,不但有出离恶趣的出离心,而且有出离轮回的出离心,还有出离私欲的出离心,以及出离二边的出离心,这是晋美朗巴尊者的传承,而普贤上师作为实证者,这些全部修证到了,它的基础就是观轮回过患。当看到轮回了无实义,之后就会全部放下,也就是从轮回因果的道当中退出来,不但不求今生,也不求来世。接着,又从小乘私欲的道里退出来。由于发起了大悲心,不再为一己而求利,而是一心一意求利他,这样就从小乘的私欲,或者唯求一己解脱的下劣作意中出离了。之后,又从取相菩萨的过患中脱出来,既不住有边也不住寂边,这样来实践大乘的无著之道。像这样,出离了由虚妄分别所产生的一切粗粗细细的颠倒心,对于这样的无等上师恭恭敬敬地顶礼。

如果以“三主要道”来看,第一句是赞叹上师具有出离心,第二句是赞叹上师具有菩提心,第三句是赞叹上师具有无二慧。首先,由于了达轮回之事全无实义,而出现彻底的出离心。其次推广此心,知道众生唯苦无乐,也明白单是为一己求私利没有意义,而唯一希求利他,这样就发起了菩提心。从此以菩提心摄持作一切善,念念缘着众生,心怀苍生。第三、知道实相中没有有寂二边,因此,不住在有边或寂边。不像凡夫著有,也不像二乘著空,而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在一切处利益众生。像这样,出现了三主要道圆满的道体和支分,完全按照大乘教法做到了。对于这样的无等上师行礼敬。

这样敬礼,实际是引导学人唯一以上师为楷模,依照这样次第修心的道路,在自心中发展出与上师同等的功德。也就是,按照如理的修心,首先要有出离心,彻底地从轮回——今生来世的事务中出离;再者要起大悲,从私欲中出离,从原来念念为我,变成念念为众生,专一地利他;最终要脱开三有和寂灭两边,不但不住三有边,连寂灭边也不住。像这样,恭敬上师就是恭敬法,上师即法道故。由于敬礼师就是敬礼法,以这个敬礼的缘起,将至诚地随学上师所走的道路,由此将在自身上出现完整的大圆满之路。

修外前行的目的就是发展出离心,包括退现世心和退来世心。经由修习暇满和无常两部法,会发现寻求现世法的意义如扬空谷,毫无坚实,而死亡说不定今天就会到来,因此应当将心转向来世。然而,仅仅求来世的意义并不究竟,应当在思维轮回过患和业因果后,发现来世也毫无意义,由此唯一希求解脱。我们在修习完前两部分之后,接着要由修习后两部分发展出彻底的出离心,因此,再随着普贤上师的引导,来修习轮回过患这部分法要。

第三义轮回过患的引导也分二:于法作讲闻之轨理,与前相同;所说之法。

讲法以前,先要了解对于法讲闻的轨理。缘起非常重要,如果一开始没有入到讲闻的正轨中,那将从初一错到十五,所谓“如天成魔”,以正法反而成为造集无量罪业的因缘。因此,在每一章节讲法之前,都提醒我们首先回顾讲闻的轨理。

无论是讲者还是闻者,都要处在与法相应的状况中。一切都是缘起,而缘起在心上,心如果不正,那无论学什么都是邪的,如牛乳成毒。在讲闻的开始,需要有正确的等起,因此,要具足大乘显密两种发心。

按大乘显教共同发菩提心而言,应当由知母、念恩、报恩,发慈悲心、菩提心为道轨。也就是要想到,法界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为母时有生养等的种种大恩;念恩后应当关注他们的处境,结果发现这无数母亲都在生死旷野里受尽辛苦,而且盲目地走向苦难的深渊,由此来发起“我要报恩”的心。如何报恩呢?只是让他们住在善趣三有边不算报恩,因为那并非真实的乐,福果受尽又要下堕。如果安置在小乘果位也不究竟,那并非显发无量身智功德的佛果。因此,应发心把一切母亲都安置在无上正等正觉之地。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自身应当修习完整的佛道,就目前而言,应修习本法殊胜的道。为了修到它,要一步一步依次第修学,为此我要学习外前行的第三部分——思维轮回过患。

有关密乘的发心,也要知道一切随缘起,而缘起就在欲乐上,关键是自心应相合诸法本相,相合大清净的本来面目。所谓“法法皆真,事事皆佛”,应当在金刚乘因道果无别的见解上发展观行。要想到,在因位就是本来清净的,一切皆是佛,一切皆真如,因此,要如实地作清净观。也就是,实际上错乱的不算数,不要再随着错乱的见解转了。就在我们当前,譬如学轮回过患,要引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相应这一分法就应该观想:说法者是西方净土大导师阿弥陀佛,一切听法众都是西方莲花部的勇士、勇母,所说的法正是大乘常相续轮,而所谓的时就是没有生灭的清净时。原本即是如此,我们不应再随顺庸常的想法、状态,而是要知道这是清净的,不要发生凡庸的取相和执著。

接下来转入到闻法的行为中,应当明确什么是应断、什么是应取。应断的行为包括断器之三过、六垢、五不取。首先,在听法时,要断除覆器之过、毒器之过、漏器之过。第一、闻法者应当全神贯注地倾听说法者的声音,要一句一句地领取所宣的法音。第二、闻法时应秉着纯真的心,不要夹杂邪见、贪嗔等。如果有这些,那法就会变质;以清白的心才能领到清白的法,也就是在学人的心器中,不能杂有各种染污分别的毒素。第三、正确地领到法义后,还要免除漏器之过,也就是要把法记持在心中,数数思维。正如佛每当说一种法时,都教诫弟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结合本部引导来说,对于轮回过患,无论是思维总苦还是思维别苦,对这一分一分的法义都应该先以耳识来领取,一句一句全听在心里;而且,心里不要起邪见,不要有贪嗔等,这样的话,清净传承的法流,有关轮回过患的一分分指示、引导,将输入到我们的心中;之后不要忘失,心里要想:这一堂课讲到了什么要点、什么理路、什么体相?要把法的文句记在心里,把意义记在心里,在心中如法地发展观行,从而修出这样的心来。也就是每次闻法以后,都应该通过努力,把法义完全记在心中,即使不能全记,也要把它的要点、它的理路、它的关要处持在心里。

接着要去掉闻法的六垢,也就是不能有不信心、慢心、不励力求心,以及外散、内收、疲厌。要知道,讲授轮回过患的引导,将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期间,不应生起狐疑心。而是要知道,这是从导师佛开始,代代相传下来的法,法师是以清净的智慧眼、如实的证量,在向我们开示轮回真相,因此要相信法、相信法师。

再者,不能有慢心。如果有慢,那就成了大的障碍,一切法都没办法入到心里。因为佛法是师道,必须尊师重法,自身处在谦下位,才能处在承接的状态中。

再者,不能像画中人一样,只有一个影像,而应当有大希求心。就像世尊因地求法,为了一四句偈,哪怕舍弃生命、家国都再所不惜,因为法太重要了。那么我们为了出轮回,一定要认识到轮回的过患,否则没办法消除自身顽固不化的乐颠倒心。要这样想:轮回过患引导里所讲的每一句法都重若千斤,因为这将启开我们洞见轮回真相的慧眼,将发展出我们出离轮回之心,乃至最后能够远离私欲、脱离二边,有这样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哪怕牺牲生命,也要求取正法。

接着,由于无始妄动的习性,我们会常常散在五欲六尘里,而这样向外散正是轮回的根源。因此,在领受法的过程中,不要接触网络上的各种杂乱信息,不要陷入绮语、贪欲以及各种散乱心的状况里,否则是没办法持住法义的,没办法以清明的心领取法义,没办法在一段时间里发展出清明的观行、到量的心态。

接着,在闻法中要防止内收。心要放松,任着自身清明的心,一句一句听在心里,过度紧张只是徒增障碍。

再者,要消除疲厌。不能顺着自己的邪心,认为这个法讲得很长,或者这个不好听,或者我已经懂了,从而心生疲厌。如果因为说法的时间过长,整个从前到后的过程较长,而心生疲厌,那就要想到:这样的出离心是很不容易发展的,看似简单,实际相当困难,这是由于我们的心对此非常陌生,而乐执的障碍却极为严重。因此不应该疲厌,这正如百年一餐一样非常难得,哪怕受再多的苦也要坚持,出现一些身心的劳累时不应退怯,应当欢喜地听闻。

再者,要避免五不取的过失。比如,只取字面的文句,就像幼稚者只是听一些表面感觉的话,而不注重它的意义。或者自以为修非常大的法,而只要意义不去受持文句。或者错乱次第而取、未正确领会而取、颠倒而取等等。总之,应当按照教法的规则,一字一句地记在心里,再去思维它的意义,而且不错乱次第,按照由浅入深、从小到大等的次第,一步一步地在心上发展,还要正确地领会法义等等。这样的话,就能将法如理地取到心中。

正面应取的行为是具四想、修六度。所谓的“具四想”,要想到自己是病人,法是药,说法师是医生,殷重修是疗病。也就是态度应当端正:我是轮回病人,尤其乐执的病特别严重,这种病已经弥漫在相续里,一碰到什么就以为乐,这是大的错觉;之后就要求取,这是将自身葬身在苦海中、飞蛾扑火般的颠倒行为。诸如此类要知道,自己的病非常重,因为我对于现世、来世的各种轮回法,都感觉有意义,对各种苦的法,偏偏觉得是乐等等。总之,放不下今生的饮食、男女、名利、感官享受,放不下来世的各种轮回梦想。这是非常深重的对妄相的实执病,对苦海的乐执病,这将使我继续陷入轮回深渊。要认识到这个病特别麻烦。

然后就要寻找医生,这个医生是说法师。他懂得苦谛,能够解释轮回的过患,而且具有从佛、祖师一脉相传下来的清净正法,这个法正是药。这个法看似很苦,因为它从轮回总和别两方面,全数揭露了轮回苦的事实,没有一点乐可得。然而不断地服这个药,乐颠倒病就会逐渐去除,正确的认识会一步步地生起。看到轮回是大苦海,是罗刹洲,是妖魔鬼怪常居之地,是受刑之地,是大厕所,连一点安乐的香气也没有。诸如此类,这个药能治掉自己眼翳般的乐颠倒心,那时会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全是愚痴的、全是疯狂的。

这样了解以后,自身就要不断地服这个药,它就像治病一样。如果没冶好,那将永劫沉溺轮回;如果治好了,那会如出火坑般地一心求解脱。这就面临着是往生死里走,还是往解脱大乐洲上走的问题,因此,应当秉持正确的观念。有了这四种想,我们就有了正确的求法、依师、修法的缘起,会走在正道上。

之后,还要具足六度。也就是在讲闻的清净法行中,应当有六度的修行。首先要为法而作供养;在听法的过程中,要一直持守清净的戒行,不让身口意堕在罪行中;还要有安忍,为法而安忍身心劳苦,以及能把法持在心中不动;也应当有精进,满心欢喜地听受法,如饥似渴地吸取法,如救头燃般地修习法;还应有静虑,一心专注在法义上,而不散在其他境上;还要有般若,在此期间破疑生信,起码要了知轮回各道苦的自性。这样就具足了六度。另外还要依止如法的威仪等等。诸如此类,就是学轮回过患这分法时讲闻的轨理。

思考题

1、细致思维顶礼句的涵义。本颂揭示了怎样的修心之路?

2、为什么在正式宣说每一部法之前,都要作讲闻轨理的引导?我们应如何调整等起和行为而如理听闻?

所说之法分二:一、总思轮回之苦;二、别思六道各自之苦。

如前所说,暇满难得今虽已得,然无暇久居而为死无常所吞没,死而后如水干火灭则是永灭了,然死后亦非断无而需要取一个生,取了生后就不出轮回之处了。

“难得的暇满”,指前面由因、譬喻、数量等,说明得一个具足八暇十满的人身是相当困难的,像白日星辰那么稀少。现在虽然已经得到,但并没有常时住留的闲暇,就会被死无常所吞没或者所携走。那么死后如何呢?并不是像水干火灭那样一了百了,变成空无,而是还需要取一个生。当取了一个生以后,就不出轮回之处了,因此,我们的视线应该投注到来世。

来世就是所谓的“轮回之处”。轮回的状况如何呢?是否是个安乐的处所,或者有少分安乐可得呢?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地方。如果观察下来有安乐可得,还允许发希求心;如果发现只是一苦接一苦的相续,是完全苦难的地方,那就不应该再抱持幻想,而应发生厌患。因此,接着要从总体来认识轮回的状况。

总的所谓轮回乃是对陶家轮、水车或瓶中蜂那样,接连不断轮转而说的。彼也如蜜蜂,若被置入瓶内而封其口的话,往何处飞也唯困瓶内,行不到瓶外的别处。如是,此轮回中无论生高低何处,都不出轮回之域,如瓶的上部为增上生人天之处,如瓶的下部为三恶趣之处。如是众生之处此六趣中,以有漏的善和不善业为因,不断地出生而轮转故,称为轮回。

所谓的“总”,是指在思维轮回过患时要分成两分:一、总思;二、别思。总思,是首先认识轮回的总体苦状况;别思,是具体认识轮回中六道各自的苦。由这两分思维,就会发展出洞见轮回过患的智慧,由此出现唯一希求解脱的心。

“轮回”,属于印度文化的名词,它是以譬喻而取名的。这里举了三种譬喻:一、陶师的机轮,不断循环;二、水车,上下轮转;三、瓶中的蜜蜂,无论怎么飞都飞不到瓶外。正如这三个譬喻所说,“轮回”是从不断轮转的相上来安名的。

对于瓶中蜜蜂的譬喻再做具体的指示。就像蜜蜂如果被置入瓶内,而且封了口,在这种状况下,无论往哪里飞或者怎样飞,都始终困在瓶内,而飞不到瓶外的地方。这表明一种轮回的状况,一种受困的状况,一种始终处在缘起掌控中的状况。就像譬喻这样,我们在这轮回的处所里,无论生在高低哪个地方,都不超出轮回之域。其中像瓶的上部是增上生人天之处,像瓶的下部则是三恶趣之处。像这样,在六道当中,以众生的有漏善业和不善业作为因,将在里面一次接一次地受生而轮转的缘故,称为“轮回”。

我等从无始劫来就漂流于此轮回处中,而轮回中的一切有情都曾互为父母及亲怨中庸三者,未作者一个也无。“此为此人之母,此为彼人之母……”如是一有情为母的母续之数,纵以大地土抟成柏子许的丸子而作计量,大地土将一切悉尽,然各有情为母的母续之数仍测不到边。经中所说此义,怙主龙树云:“大地尽抟柏子丸,犹不足数母边际”。如是从无始轮回至今,种种生无一不取故,为诸欲而截断的头颅、身支、支节亦不计其数,生为蚂蚁等微细含生的诸身支,若有聚集一处则高过须弥山王了,口内无食、背上无衣、饥渴寒等,受苦后仅一哭泣之泪若不干而汇集的话,比外围大海之量还多,生于地狱之处而仅饮烊铜水也是比四大海水之量尤多地喝了,而仍然于此轮回之处刹那也不生起厌离之心,而为乐著、贪欲所缚的诸人,于无边轮回之中,将要受比之前还多的苦。

再者,我们在轮回里到底经历过什么?在这里面得到的是乐还是苦?受苦的数量达到了多少?我们必须有前车之鉴而免于复辙。也就是,对于从无始到今天为止的轮回状况,一定要做一番审视,才知道按现今这样发展下去,未来将出现怎样的结果。这就是要有从缘起分观照三世的大眼界。

我们在轮回里算是“老众生”了,从见不到开端开始就在里面漂流,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流转。因此要知道,轮回里的一切有情,都曾经和自己发生过父母、亲怨中庸等的关系,没有发生关系的一个也没有。

其中从“为母”这层来认识,就像佛在经中所说,可以通过一种方式来了解。也就是,把整个地球上的土,乃至更大范围里的土,全部抟成像柏子那样小的丸子,来计算一个有情在生死中做过母亲的次数。譬如张三这个有情,在此世成为一个女人,她做了今世孩子的母亲;再往过去世回溯,发现在此之前的第三世,在某个地区做过某些孩子的母亲;再往前回溯,又间隔两世,成为一只母狗,那时做那些狗崽的母亲;再往前回溯到前十世,那时在天上做天女,成为小天子的母亲……像这样,按照她轮转的历程往回翻,把凡是做过母亲的那些情形都显示出来,然后可以这样讲:这个丸子代表这一世做这个人的母亲;旁边那个丸子代表那一世做那个人的母亲……这样算下去,把大地上的土全部抟成了丸子,然而这个有情曾经做母亲的次数还没有算完。像这样,这个有情曾在无数世中做过无数有情的母亲,到底做过多少有情的母亲呢?是用大地土抟成柏子丸也算不尽的。

经中所说的这个意义,怙主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归纳成偈颂说道:全大地的土一点不剩地全部抟成柏子那么小的丸子(可见抟成的数量用计算器都没办法测算),然而还是没达到一个有情曾经为母的边际量。由此可知,对一个有情而言,不必说做别的身份,单是做母亲这个身份都有过无量无数,曾经做过无数有情的母亲。

循着这样的思路就会明白,从无始以来,各种各样的生没有一个没取过的缘故,因此,我们在轮回的各种处所,曾经出现过各种生,它代表出现一种生命状况。在这生命状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事、物,有各种欲、各种爱恨情仇等等。这样就了解到,我们在轮回里曾经有过无数的关系,有过无数的追求,有过无数的斗争等等,造下以贪嗔痴所摄的无数业行,而留下的是不见边际的大苦海。

要看到,这里的理路是,以“种种生无一不取故”作为因,之后把每一类苦乘以无数倍。像先前讲的做母无数次,那么,为母时所经历的生产艰辛就有无数次,所遇到的养育孩子的辛苦也有无数次,所遇到的孩子生病、离别、死亡等的苦也是无量无数等等。像这样,曾经也有过无数的伴侣、爱人,所以离别的苦是无数的。曾经做人或者做修罗、做天等时,为了争取到各种五欲,发生的追求苦、失落苦、失败苦等等无量无数。曾经与他者斗争时,所截断的头颅、所伤损的肢体有无数个。曾经以愚痴心堕为蚂蚁、蚊虫、苍蝇等微细含生时,死亡后的身体支节聚在一起超过了须弥山。曾经做人、做饿鬼等时出现饥寒困苦,比如口里没有食物、背上没有衣服,又经受寒冷、饥渴等等的苦无量无数。

这样受苦以后,仅仅哭泣所流的泪汇集在一起,也决定比外围大海的水还多。生在地狱处所喝的烊铜水,也是比四大海的水还多,因为所造的恶业特别多,单是各种地狱身也是无一不取的。所谓的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乃至五百地狱、八万地狱等,各种地狱的地方都去过,连喝过的烊铜水都比四大海的水还要多。在黑绳地狱所切割掉的身体支分,堆起来也超过须弥山。被焚烧的身躯堆起来也超过须弥山。所吃过的热铁丸摆起来也超过大地边际。诸如此类要知道,由于一切生都无不受故,一切生苦的因缘都无不经历故,任何一类苦综合起来都是无边无际的量。这就叫做“轮回大苦海”。

在了解了过去无量生世的轮回历程,唯一汇成无边无际的大苦海之后,应当知道缘起法则不会有任何改变,如果对于轮回还有我执和乐执的话,那将会发展出比过去还要多的苦。因为过去还只是从无始到今天为止有限的时间,但如果未来的轮回相续不断的话,还会发展得越来越多,愈演愈烈,业越来越深重。因为每当串习一次,习气就更深,每当颠倒一次,业力就更重。就像因爱欲所发生的苦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然而到了今天,它仍然剧烈地发生,因此,未来还要收获更多的离愁别恼。无数伤心的泪会流出来,无数撕心裂肺的痛会出来,无数次彻夜难眠会发生。一夜白头也将出现无数次,为爱而生的恨也将出现无数次,饮恨而亡也将出现无数次,为此而落入地狱也将出现无数次。

诸如此类会发现,如果对于轮回之处还刹那不生厌离之心,以为这里有乐可得,从而一直爱著、贪婪,被贪欲绳索系缚的话,那缘起是无欺的,各种病态还会无限循环,将在无边际的轮回中感受比前面还多的苦。这就是未来的状况,可以一语断定。因此,不必再幻想了,出离心是一定要发起的,不发生出离心就没办法扭转这种苦的命运,不必说超出苦海,连转变方向都不可能。

纵然以少积顺福德分善行感果如梵王、帝释,获得寿命绵长、色身圆满、财富圆满的身所依,然而最终不能超越死处,死后也有孱弱地受用恶趣苦,则此所依身仅有少许自在无病等的快乐者,也仅是由数年、数月、数日而欺诳人,增上生的乐果一旦穷尽,极为贫乏困苦,或于难忍的恶趣苦,不欲的同时须受用故,现今的喜乐如美梦正浓即当醒般,有何实义?

有些人还是不死心,他们认为:那么崇高的大梵天王果位,那么富贵的帝释天王果位,人间也有荣华富贵、男欢女爱等等,那些就是我心中所愿,因此我还要求来世。

不要做这种梦了!这里说:纵然少许积累了顺福德分善行,而得到像梵王、帝释那样的大果报,寿命长达几亿年甚至几万劫;具足色身庄严,身光赫熠,超过人间第一美男子百千倍;所拥有的天宫、园林、歌舞、饮食、美女等等,都极其圆满,纵然得到这样的身份,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在有限的福德力耗尽以后,最终是超不出死的。也就是当死来临时,天王们十分恐慌,发现在死亡面前,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死后又如何呢?一度荣华享尽,紧接着灾祸降临。他们将全身发抖,跪在地狱的铁板上,匍匐在饿鬼界的荒原里,成为受宰的猪羊等等,是那么孱弱地受着诸恶趣的苦。

与之相比,我们只有一点点自在和无病等的快乐,也只是以少许的几年、几月、几日的虚假欢乐光阴而受骗。这种增上生的乐果享尽以后,在此世就会极为贫乏而困苦,枯寂、衰残,那种境况是难以忍受的。就像明星们陨落、政客们下台那样,落得一世悲苦。再者,死后如果落入恶趣深渊,就要感受难忍的恶趣苦,在根本不想受的同时不得不去忍受。

所以,轮回就像一场欢宴骤然消散,又像好梦方兴即当醒那样,刚刚出一个美梦,马上醒来,之后恶梦连篇,没法忍受。这春梦般虚假一现的幻境后面,紧跟着连绵不断的苦流,有什么实义呢?这不是一场骗局吗?就像押往刑场遭受断头之苦的途中给一点欢宴、享受一点歌舞一样,过后迎来挨宰的命运。我们为什么还对这轮回途中的幻境耽著不休呢?为什么不想从这最大的苦牢狱、最恐怖的罗刹洲里超出呢?我们还是有理智的人吗?

暂时以微善之果现似安乐而欢喜的诸人,也于引业尽后虽一刹那也无力安住,坐于珍宝之座、天蓐垫上,尽享具足功德五欲而心喜满足的那些游戏的诸大天王,也有寿量尽后,瞬间即头面向下堕于地狱烧铁的地基之上而受诸剧苦;光明朗照四洲的日月天子,最终也有生到洲间漆黑之处,连自己的四肢屈伸也见不到的阶段。是故于现似轮回之乐,无可依恃。以如是故,心作是想:“在这次的生命中,无论如何也要修一个从轮回的大苦海中解脱而证得究竟安乐圆满之正等觉之果位。”具足加行、正行、结行三者而修持。

再来看那些暂时以少许积累善行而出现福报的人。他们看起来非常安乐,心情也很快乐,然而当引业穷尽时,连一刹那安住的自由也没有。以天王和日月天子为例:六欲天等的诸大天王们坐在珍宝合成的妙座上面(那比人间任何华丽的宫殿、皇帝的宝座都高级百千倍),上面铺着妙好的茵蓐作为垫子。他们享受具足功德的五种妙欲而自得其乐、无比满足,处在逍遥自在游戏的状态里。然而,当他们到了寿量穷尽之时,就在一眨眼间,头朝下直落到地狱烧热的铁板上,在地狱里受尽诸苦。再者,日月宫殿里的日月天子,身光不仅能照到日月宫殿里的范畴,还能普照整个四天下。天下万民都因他的恩蔽而享受光明,能够在白昼中生活、工作等等。像这样威光赫熠的日月天子,当他们的引业穷尽时,也要受生到大洲与大洲之间漆黑的水族之处,连自己肢体的伸展都看不到的状况。他们都唯一是这样的下场。

以此就能决定,现似的轮回之乐,也就是在轮转的过程中,似乎真有安乐的这些显现,根本没有可依恃之处。那些现似安乐的假相出现以后,还会落入一无所有甚至更加悲苦的境地。这样就知道,在轮回大苦海里漂流,没有任何可依靠处,因为这里没有点滴的安乐可得。

以这个缘故,心里要这样想:在这次的生命历程中,无论如何也要修一个从轮回大苦海中解脱,而得到究竟安乐的圆满正等觉果位。要像这样发展出坚决的求解脱心。像这样具足加行、正行、结行三殊胜而修持。

思考题

1、以瓶中蜂为喻解释“轮回”的涵义。

2、“大地尽抟柏子丸,犹不足数母边际。”

依本引导解释此二句的意义。

3、从无始到今天,我们在轮回里受过多少苦?为什么对轮回不生厌离心,往后将要受比从前还多的苦?

4、为什么轮回中的乐无有实义?

思维轮回总苦而发起求解脱心

分成四个部分:一、思维死后落生则不出轮回;二、思维轮回的涵义;三、思维落在轮回里的状况;四、思维心要依止解脱的真实安乐。

一、思维死后落生则不出轮回

我们要连着前面所学的暇满和无常的法义,关注死后的问题。这又分四段认识:(一)暇满;(二)无常;(三)死后还有生;(四)取了生就不出轮回。

(一)暇满

先看暇满。这是有为的世界,一切都是由因缘决定的。在这当中,由于流落了很久,邪的几率大,正的几率小,在法与非法上,出现修法的机缘是非常难得的。在此世,由于旷劫以来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出现了圆具八暇十满的人身,这叫做“难得的暇满现在已经得到”,因此,应该用这个人身来摄取实义。

(二)无常

其次思维无常。得了人身以后,没有闲暇长久安住。也就是由过去的宿业,由当前南瞻部洲业因缘的限制,只是有限的刹那,很快就会被死无常的力量所转。这一分是在无常里主要修死无常,而在死无常里,主要修死期不定。

要知道,死是无法抗拒的法性力量。因此要关注到,我们既然处在末世的南洲,以因缘得了一期人身,由三根本、九因相思维就会知道,死决定要来。再者,由于在南洲末世,死缘众多、活缘极少、活缘也无不成为死缘,以及所依身十分脆弱,犹如水泡,因此,没有很长时间安住,很快就会死亡,而且说不定今天就会死亡。诸如此类是思维死无常。

再者,众生唯一被死无常的力量所转,这是指无常力大无法抗拒,决定逃不过去,因为无常是铁律、法性、法则。谈到此世界的人,决定是死无常,这里说唯一被它的力量所转。这又要结合《阿含经》中《抛石经》等的很多篇章来思维,里面都揭示了无常力大。对此总结为本传承的引导教法,也就是常常会说,当死来临时,一瞬间就跟着它走了。阎王叫你三更走,不能留你到五更。或者死的状况一旦发生,就像暴雷击在心脏上,没法挽回。财富、权利、美色、军队、计谋、口才、眷属等等,都绝对丝毫无法挽回,甚至药师佛亲自降临来作灌顶也无法遮退一分一秒。诸如此类就会明白,唯一被死无常的力量所转。也就是两者校量时,一个人在现世中有很多策略、方法,想通过这样挡回去,通过那样回避掉等等,但是,当因缘已到的时候,立即出现死无常,没办法退回,在校量的时候一定是它的力量大。

比如世尊在示现圆寂前,向力士们显示了佛的力量。把十层楼那么大的巨石抛向梵天,变得粉碎,回来的时候可以把粉末又聚在一起,可见佛的力量不可思议。这样一层一层较量以后说,在有为的世间,无常的力量最大,我现在要取涅槃。也就是当它发生时,连十力自在的如来也示现涅槃,这是没办法转变的。因此,但凡有生,决定有灭。而且,在此世间得到的蕴身有诸多因缘突变的状况、死缘多的状况、色身微弱的状况等等,因此要知道死期难定,在今天都可能到来。这样就会明白,死无常决定要吞没掉此世人身,很快就一片漆黑。

(三)死后还有生

接着思维死后不是断无。从两方面观察:如果死后像水干火灭一样也就罢了,没什么想的,因为再也没有了,不出现任何事情。比喻中“水干”就是再也没有水了,不会相续。“火灭”,再也不会出现新的火,也就是相续彻底断灭的意思。常常说“人死如灯灭”,一灭永灭。如果是这样,那就不必考虑后世。然而死后不会成为断无,而是要取一个生。也就是此世死后会出现中有等,前蕴一灭还要取后蕴的相续,这叫做“需要取一个生”。

(四)取了生就不出轮回

“取了生”,就是有来生的意思。来生的命运如何呢?取了生就不出轮回了。这里要抉择到有生就不免轮回。

接下来要重点认识“取”的涵义。一旦取了生就不出轮回,这是什么意思?一定要在缘起上决定。用形象化的表达来说:“生”这个东西,一旦你抓了它,就被套进去了,接着就入了轮回的怪圈,一直在里面转。就好比一个人,一旦进了无期徒刑的监狱,就一直在监狱的范畴里转,始终出不来。如果没有去取它,那就不会进去;一旦抓了它、取了它,随即就被带入圈套里了。

继续认识“取”字的涵义。譬如在中有时,心识一动,在某个地方取了那个生,随即就入进去了。如果当时不去取的话,由于没有取生,就没有与生相伴随的衰老、疾病、死亡等,或者就没有那个生圈套里的爱憎情仇等等。因此要知道,一旦取了那个生,就进入了那个领域,从生至死的一切事情就关联在身上了。如果当时取了一个旁生的生,就入了旁生界;取了一个南洲人类的生,就入了地球的环境;取了一个欲界天的生,就进了欲界天享乐的境界,或者充满坏苦的境界;取了恶趣的生,就流落到痛苦无比的境界等等。像这样,一取了生、动了心,就被卷进去了。

譬如一个人娶了个老婆,没娶的时候没事,娶了她以后,家庭方面的事,以及家庭里的各种苦就接连不断地发生了。人完全系在上面,在因缘消失之前,这方面的事件会一桩接一桩地发生。又如入了贼窝,一旦加入那个组织,那个团体里的各种事都会缠绕在身上,身不由己,一轮一轮地卷进去,这是入了那个世间的轮回。

又比如,不取那个名,就没那些事,不上那个位,就没有那份因缘的牵缠。如果取了那个虚名,有了那个地位,那它就成了无数后患的所依。就像一旦取了身体,四大不调的病会一阵接一阵地发生,生老病死的苦一个也免不了。同样的,如果取了富贵的地位,那从上任到解任之间,各种事情都会在他身上发生。这叫做一取了就有了,就不出那个范畴。又比如,不要取明星的虚荣等,一旦你取了,那就入圈了。那上面非常大的烦恼、业、苦,将如暴风雪一样无法避免地袭击在身上。自从做了明星,那些事情一阵连一阵地来,人就超不出那个领域。又比如,不要去取欲天的身,一旦取了以后,决定一下子就落入那个缘起圈里。那里面的大起大落、放逸、贪著,以及最后的失坏之苦,决定会落到身上来。

诸如此类,我们连接起来看,只要取了一个生,就不出轮回之处了。它就像个集中营,有一个取,取某一种生,就好比开了轮回的门,之后一下子进入最大的受刑之地、最大的苦难之处。一旦投入到那个苦海,就要不断地被业的力量冲着往下走,不断地被因缘循环的力量,一环接一环拉着往下走。这就是取了一个生就决定要入轮回。这叫做“结蕴相续”,取一个生就有一期蕴的相续,之后就会连绵不断地在三界里轮转。诸如此类,叫做“取了生就不出轮回之处”。

最后要把握住“生则轮回,轮回则无穷苦海”。这样连接以后就要知道,生是大患之本,是众累之根,是苦的源头,由此会发生对生的厌患,会出现遮生的欲,这叫做出现了了生死的心,这是最关键的地方。

二、思维轮回的涵义

方法是法喻相合,也就是把真实的法义配在譬喻上,逐渐地认识什么是轮回。分成三节来认识:(一)由三喻,从接连不断的轮转状况认识“轮回”这个名称的涵义;(二)由瓶中蜜蜂的比喻,认识在轮回的机制解体之前,一直都困在轮回的区域里;(三)从轮回的处、因、状况,精确地把握轮回的涵义。

(一)由三喻,从接连不断的轮转状况认识“轮回”这个名称的涵义

三个譬喻都是表达不断地转,它就叫“轮回”,只是转的表示有所不同:第一个表示来回不断周而复始地转;第二个是说上下循环不断地转;第三个是说唯困瓶内不断地转。

我们把“轮回”拆成“轮”和“回”两个字来体会。“轮”就是譬喻不断地转,“回”是循环的意思。第一个是陶家的机轮,它是水平面,从起点到终点、从终点到起点,来回不断地循环。第二个水车轮是纵截面,可以看到它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不断地转。第三个蜜蜂的譬喻,会发现一直都困在瓶内,转来转去都在这里面,脱不出圈套。这样就知道“回”的涵义。

接着结合三个比喻具体地来认识,其中第三个比喻在第二部分会细说。

首先,陶家的机轮在水平面上不断地循环,周而复始,从中会看到,我们一直处在轮回的状况。这又可以从粗、中、细三个层面来认识。粗的状况,比如以一生为单位,这一生死了还有下一生,下一生死了还有下一生,中间没有一个空缺。从粗的就看出来,才死了又取一个生,牛皮袋、马皮袋无所不取,猪胞胎、人胞胎无所不钻。不断地取这个生,一次又一次,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总是在循环,中间没有无生的状况。这就可以看到,一期一期的生死不断地出现,就像陶家的轮子,来回不断地转。

再从中等状况来看,在一期生死的相续里,比如做人,又有少年、中年、老年等,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转。童年过了是少年,少年过了是青年,青年过了是中年,中年过了是老年。像这样,中间没有一个阶段是空缺的、不出现的,是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在转。

再从细的状况来看,一天接一天地转。早上日出,很快就到了中午,又到了下午,之后日落黄昏,又到了夜晚。之后又出现新的一天,又周而复始这样转。然后春夏秋冬四季,也是一轮接一轮地转。年也是一年接一年地转。像这样不断地在循环。再细一点,会发现一件事过了又来一件事,一个遭遇过了又出一个遭遇,一个显现过了又来一个显现,一种果报过后又出一个果报。更细地就可以看到念念相续。这个蕴一刹那灭了又出一刹那,总是不断地出现。就像一部没完没了的连续剧,一幕一幕地在上演。

像这样的状况就叫“轮回”。懂了这个涵义后,我们就很明确,自身正处在轮回的状态里,正在演一部无限长的轮回连续剧,一幕一幕地上演。而且,总是演个没完没了,总是演完了再演,或者那些同类的片段总是在重复。

这样就很明白,我们早上一起来就处在轮回里,我们每天应对的一些事都是轮回的事件,出现的各种生命中的插曲,各种虚假的幻相,全是轮回的内容。今天一醒来就是轮回,吃饭是轮回,下楼是轮回,开车是轮回,工作是轮回……一切的一切全是轮回,这里并不是什么美好的乐园。这就知道,生的相续是轮回,蕴的相续是轮回,虚妄显现的相续是轮回,迷梦般的相续是轮回。

再看水车的譬喻。依据《入中论》,要看到那个轮子不断地由下到上、由上到下转。这是表示一直被我和我所执起的烦恼和业的绳索所系,由心识推动,就像旋转水车的轮,在下至无间地狱、上到有顶之间深邃的范畴里,不断地循环而转。

再者,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上升,而不必努力就任运下堕,从中看到它是轮回的状态。所谓的高不会永远高,很快就掉落,所谓的低也不是永远低,它也会回转。总而言之,不断地上下轮转。“才从帝释殿前过,又向阎君锅里来”,表达的正是上下轮转的状况。

再者,烦恼、业、生三种杂染,没有初中后的一定次第,也就是不决定哪个在前面,有时是烦恼在前面现,有时是业在前面现,有时是苦在前面现。像这样,十二缘起支中由三惑出二业,由二业出七苦的状况是无有一定的。这样不断地运转,非常复杂。再者,时时都受着水的冲击,也就是不断地被苦苦、坏苦、行苦所逼恼,直到如今都还没有超出的时候,这种状况叫“轮回”。

第三、蜜蜂唯一困在瓶中。也就是它不断地飞,总是在那个循环圈里,在那个范畴里,来来回回转,出不去,这种状况叫“轮回”。对此在下一节当中会做具体细致的抉择。

思考题

1、“如前所说,难得的暇满今虽已得,然无暇久居当为死无常所吞没,死而后如水干火灭则是永灭了,然死后亦非断无而需要取一个生,取了生后就不出轮回之处了。”

(1)这一段讲了哪几个关要?分别是什么涵义?

(2)我们对这一段应如何思维?

2、陶家轮、水车和瓶中蜂三者,分别从什么角度譬喻轮回的状况?

3、如何由陶家轮喻和水车喻认识轮回的状况?

(二)由瓶中蜜蜂的比喻,认识在轮回的机制解体之前,一直都困在轮回的区域里

彼也如蜜蜂,若被置入瓶内而封其口的话,往何处飞也唯困瓶内,行不到瓶外的别处。如是,此轮回中无论生高低何处,都不出轮回之域,如瓶的上部为增上生人天之处,如瓶的下部为三恶趣之处。

这段金刚句的涵义很深。我们看到,那只蜜蜂一旦被置入瓶内,而且封了口,那它无论往瓶子的高处、低处哪个方向飞,都始终关在瓶里,而没办法飞到瓶外,这代表轮回的状况。所谓“不断地轮转”,是说众生一直在这个范畴里轮转,出不去。这是什么原因呢?一定要抉择到比喻的甚深涵义。

蜜蜂是我们的心识,它不停地飞,表示心识在刹那刹那地相续。它可悲的命运是,如果被置入瓶内,而且封起瓶口,就始终被困在里面。这是什么意思呢?“被”是被动,表示被一种缘起的力量支配。“置入瓶中”,谁把它置入瓶中呢?是当初一念无明。本来是本明,却起了认明的心,这样一念妄动就出现了能所二相。之后从外虚空、细四大、粗四大,然后心识进一步错乱了,心识去抟取少分四大,这时候识和色方面的四大出现一个积聚的状况,心识就误认为这是一整体而起了蕴执;随即就起了我执,把蕴的总聚执为是“我”,从此就入了轮回区域。因此要知道,是无明的力量把自身置入如瓶子般的轮回里。

所谓“封其口”,假使口没封,那虽然会有一些碰撞、迷失,但还是有机会飞出去;然而已经封了口,就表示没有希望出去。这表示当我们一念入了轮回,始终没有出现出离心和无我慧。也就是在无数次的轮转过程中,都看不清整个世间的状况,不知道这是一条无有边际苦的河流,而误以为其中有乐,由于不出现出离欲乐的缘故,就没有出去的机会。再者,不知道造业的根源是我执,而实际没有我,由于没出现无我慧,就不会有超脱的道。这样的话,没有出离的欲,也就是缘起的枢要上不具备;也没有无我观慧,也就是没有止息掉轮回的因,以此始终处于封口的状态中而不断地运行。之后就知道,无论往哪里飞,都是困在瓶子里,到不了瓶子外面。

接着要通过比喻来认识,唯困瓶内不能到瓶外这个决定的命运。被置入瓶中,而且封口,不出现通道的状况,这样的话,蜜蜂无论往高处飞、低处飞、左边飞、右边飞,无论用什么样的方便来飞,使多少力量来飞,总是出不了瓶子。这表示它将唯一受困于瓶子。它一直在这里转,这是譬喻我们落入轮回以后,如果没有出现出离心和无我慧,那我们的心无论是往高处生、往低处生,往三界任何地方生,都不可能出轮回的领域。从大的方面来说,往高处飞就像在瓶子上部,到了增上生人天安乐趣,但也不出轮回;往低处飞表示到了下处三恶趣,也是不出轮回。实际上,这已经表示了无数生死的状况,虽然在如瓶子般的轮回里有高高低低的地方,但是总的状况都是在轮回当中。

蜜蜂无论往高处飞、低处飞,怎么飞都出不了瓶子,这是受困的状况。比喻自从入了轮回,心识往高处生、往低处生,都不出轮回之域。其中生到人天善趣,好比蜜蜂飞到瓶子上部,但也不出轮回;生到三恶趣,好比飞到瓶子下部,也不出轮回。这个譬喻很深,说明如果缘起的机制没有改变,没有出现以智慧的明领导的明行系统,那绝对一直在这个区域里转,这叫做“轮转”。

蜜蜂飞来飞去表集谛,唯困瓶中表苦谛,在集谛解除之前,无论怎么做都是生死边事。往某处飞,是三有爱或者欲作为行进的动力。以为有我,以为三界中有乐,是众生的盲目。以这种无明加上爱的驱使,则无论飞到高处、飞到低处,全部是轮回范畴里的事,根本无法到达生死之外。也就是一方面有我执,一方面对于此生来世的世间乐有希求的心或者欲,那无论怎么做,都只是生在轮回里,不会出轮回,不必幻想会出现一尘许的真实安乐。

这就知道,轮回的因素一直存在,又没有其违品解脱道的内涵,那就像被置入瓶中而封口的情形下,一直在里面转那样,心识一直在生死当中转,这种状况叫做“轮回”,也就是根本不会到外面去,始终在里面转来转去。就像困在监狱里,无论走东走西,始终在监狱里。又如陷入湍急的河流,无论往左划、往右划,始终是被冲击往下流转的状况。像这样要知道,只要没有修解脱道,在缘起上就限定了会相续不断地转下去。

反观自心

要知道,那只小蜜蜂是自己的心,那个瓶子就是当前所处的环境,它就叫做“轮回”。自己的心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此生来世的各种世间乐充满了欲,这样的话,无论怎么折腾,全部都是轮回。因此要知道,自身是很危险的,没有发展出离心,没有出现空性慧,那就决定陷在轮回的锁链里,怎么折腾也全是苦,怎么做也全是生死岸边事。正如憨山大师所说,要在生死根上去断,生死的根就是爱,也就是对于三有的爱。这样就明确,我们目前是什么状况、什么机制,一直是怎么样在转,目前就是轮回。

与十二因缘关联而思维

这个譬喻也表达了,我们自从一念无明流落下来的缘起状况,它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能明确十二缘起支的流转原理,就会知道十二缘起就摄在惑业苦三支里,不断地从三惑起二业,从二业出七苦,又从七苦起三惑,无论怎么做都陷在轮回当中。只不过能明知因果,去掉业果愚而行善的话,就能往上走;没有去掉业果愚,任凭自由意志而行,就会往下走。但要知道,无论往上还是往下,全是困在轮回的锁链里,到不了轮回之外。这样也会明确,在缘起上的确已经决定,没有出现明行系统的话,就会一直这样连下去,因此,它是一种相续不断的轮转状况,称为“轮回”。

(三)从轮回的处、因、状况,精确地把握轮回的涵义

如是众生之处此六趣中,以有漏的善和不善业为因,不断地出生而轮转故,称为轮回。

这里要透过思维认定,的确是有轮回的。在缘起上,有漏善业和不善业一直不断的缘故,就一直以这个业而取三有中的生。由于不断地生在六趣当中而转生死轮的缘故,就发现这是一个接连不断地轮转的状况,以这个义就立名为“轮回”,它是现相界里最大的事实。

接着要了解,轮回极其广大现相的状况,由三方面来立定这个涵义:1、轮回之处;2、轮回之因;3、轮回之相。

轮回之处指“众生之处此六趣中”。“众生之处”是跟下面相连的,因为下面讲到轮回无边苦海的状况时,要从因推到果。在因上一定是落在跟众生打交道,然后发生各种亲、怨、中庸等关系,由此不断地起贪嗔,造各种业,从而发生无数苦,因此落在“众生之处”这个地方。它的差别内容有天、人、修罗、旁生、饿鬼、地狱六大生处,实际上要展开尽法界量无边无际六趣的生处。

轮回的因是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也就是自从一念被置入到轮回的范畴以后,一直不觉悟“这个蕴聚不是我”,无论做什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出发点;之后,按照合我意和不合我意两大类型,发生贪嗔等的烦恼状态;从中发起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按照对集谛或十二缘起的认识,会发现有漏业有无量无数。

这里要看到两点一线的法则:在我执上面不能解除;由于不认识三有是苦谛,以为在此生来世的各种三有当中有真实乐可得,比如有外在的五欲乐可得、内在的定乐可得等等,从而对于三有的爱不能解除。这样既有我执又有爱,以这个驱使,就发起各种烦恼和业的运行。

这样就要知道,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是轮回的因,它源源不断在发生的缘故,对于无边的众生之处——无数六趣生处,就接连不断地生,由此就不断地转生死轮。的确有这样一种在极广大的六趣处所,以源源不断地生这个动力之源,发生不断地出生而轮转的现相。这就是自从一念沦落以后,最广大的苦现相。如果没有佛来说,没有以缘起理来认定,那谁都不知道还有这种状况。其实,这就是我们石火电光般的此生结束以后,要进入的领域,也就是来世要出现的状况,它也是我们从无始以来曾经无数次陷入到的状况,这是我们最需要了解的事实。

三、思维落入轮回的状况

由前面部分的思维已经知道,此生极为短暂,很快就要死亡,自身由有漏业所牵,必定要取一个生,而无论怎么生都不出轮回。接着就要关注,落入轮回会是怎样的状况。这又分两部分来决定:(一)总的思维轮回为大苦海;(二)特别思维生到善趣也终将落入苦中,由此会决定轮回唯一是苦而发起大厌离心。

(一)总的思维轮回为大苦海

由“五无量门”趣入,即受生无量、业缘无量、烦恼无量、业无量、苦无量。如果能把握这条理路,就知道轮回的确是大苦海,理上可以证明,教上由佛的指示可以明确,由此能够确认,这是最深、最长、最漫无边际的苦之大海,从而对它生起极度的厌患。

首先要明确,由于无始劫以来一直受生在轮回中,而轮回里的任何一种生无不取故,这叫做“受生无量”。在这个受生过程中,与有情之间有各种关系,叫做“业缘无量”,包括做父做母、做亲做怨做中庸等各种关系。在有业缘时,自身迷失掉了,执著一个自我,由此和有情之间不断地发生各种烦恼心态。也就是顺自己的意起贪,不顺自己的意起嗔,当有一种圆满时,就会和有情竞争,自身具功德相就起慢心,不具就起自卑感,不能容忍别人的圆满起嫉妒等等,诸如此类,会发生无数烦恼。以烦恼驱使,会发起身口意的各种业行。这样就知道,在此过程中,唯一是以我执和我所执为根源而发起烦恼和业,因此烦恼无量、业无量。所发生的果报都是苦的性质,都摄在苦苦、坏苦、行苦当中,由此决定苦无量。

像这样,在因上看到有无量的苦因,在果上看到有无量的苦果,由此就能决定,自无始受生以来一直到现在为止,在无尽的生死长河里出现的全是苦的浪花、苦的种类。这样可以看到,连丝毫真实安乐都没有,它是最大的苦海。

由五无量门观察我们过去轮回生涯的真实状况。首先,受生无量。这是由于凡是果法必定由因而来,而这个因又是由前因而来。由此去推就会发现,当我们在没有出现解脱道的内涵——出离心和无我慧期间,每一次都是以我执起惑造业,被业行牵引而受生。这样就可以看到,从无始劫以来到今天为止,不断地漂流在轮回当中,一次又一次地取轮回中的生,因此可以决定受生无量。

进一步要知道,每一次生在众生之处当中,由于往昔与众生之间的业缘,会发生各种亲、怨、中庸的关系。在这里面彼此做过父母、师长、兄妹乃至仇敌等等,这里面发生的业缘关系是无量无数的。按照佛的经教来说,单是自己在无量世里为母的母续之数,尽大地抟成柏子许的极小丸子来计算,“这一粒代表某一世做过某人的母亲,这一粒代表某一世做过某旁生的母亲……”,自己当过母亲的序列数目都是没有边际的。从这一个例子推广开来,自身曾经做过有情的父亲,做过有情的兄弟姐妹,做过有情的老师、爱人、冤家、下属等等,每一种都是无量无数的。也就是业缘上的各种身份都是无量的,这叫“业缘无量”。

接着要知道,凡是发生业缘关系时,凡夫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私为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当然烦恼无量。也就是,凡是适合己意的就会贪著,希望握在手心上,永远不离开,能够拥有,这些都是贪心;凡是不合己意、与自我意愿相违的就起排斥感,出现嗔恚心。诸如此类,在出现业缘关系,与人相处时,发生了无数烦恼。不断地随着十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兴起各种不寂静心态。以烦恼的力量驱使,身口意发出无数业行,这叫“业无量”。每一种业行都是有漏业,以善业就生在高处,以不善业就生在低处。生在高处有无数的堕落苦等,生在低处有无数的寒热饥渴苦等。这样一类一类去算,当然以业无量故苦无量。

这样由五无量门,就可以了知从无始轮回以来直到今天为止,每一个刹那出现的都是苦,每一个结果都是苦。而且,由于因上业缘无量、惑业无量的缘故,苦的种类无量无边。如果去计算,任何一类苦合集起来都是无数的。这样就会发现,经上所说、祖师的引导,是在这个点上让我们看清轮回是极大苦海的事实。

为了让我们看清,这里会说曾经为了诸欲,和有情竞争、拼搏、斗争等截断的头颅,一个一个堆起来高过须弥山王。曾经由于愚痴堕为小虫子,死掉的肢体堆起高过须弥山王。曾经由于受饥寒之苦而哭泣的泪水,合起来超过大海的量。曾经由于严重的嗔恚业堕入地狱,所喝的烊铜水合起来也超过四大海。诸如此类,我们要由此明白,每一类苦合起来都是无量无数的,这样就能确认轮回是大苦海。

此处即是按照佛在《除忧经》中所说来思维,由此能发生厌离。经中说:“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弃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争,及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如是了知过往在轮回中苦的遭遇后,转而观察未来:如果现在仍然对于轮回刹那不生厌离的话,那我们的心仍然爱著这苦世间,充满贪欲。这样被贪欲所缚,将来还要在无边际的轮回中感受比之前还多的苦,这又要由五无量门来确认。

也就是,如果连出离心都发不起,那无我慧就更加免谈,以此将继续被我执所发生的烦恼和业的绳索所绑,而继续受生。由于受生无数的缘故,在这当中,与有情之间为父为母、为亲为怨等,业缘无量。由于业缘无量的缘故,又没有解脱道的内涵,因此,为了私我得到所爱的名利、五欲等,就要跟其他有情竞争,比如争名誉、争地位、争享受、争异性、争国土等等,由此将出现无数的烦恼和业,而出现无数的苦。

再者,如果不去治这个病,那它会越发展越大。也就是烦恼越来越强,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严重,这样的话,当然烦恼和业的波浪会更加汹涌,所受的苦也就更加剧烈。按这条路走下去,还是像过去那样随顺自由意志,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起惑造业,那不必幻想未来会有什么好前途,一定会更加苦。这样就要明白,解脱道不能不修,如果继续贪著此生和来世的世间乐,为了自我而奋发,那将陷入更可怕的苦深渊。由此就会了解到,一定要修解脱道。

以上已经由五无量门,开通了观察的理路。我们举一反三,譬如分成为名誉、为地位、为财富、为爱情等各种门类受了多少苦,或者与怨敌斗争、与亲友离别等受了多少苦。一类一类由五无量门思维总集之苦,就会知道每一类苦都是无量。合起来就明白,轮回是最大的苦海。再从过去想到未来,知道缘起法则是一样的,由此会决定,如果还求来生的享乐,会发展出更加漫无边际的苦海。诸如此类就是观察的方法。

思考题

1、彼也如蜜蜂,若被置入瓶内而封其口的话,往何处飞也唯困瓶内,行不到瓶外的别处。

(1)分别解释“蜜蜂”“被置入瓶内”“封其口”“往何处飞也唯困瓶内,行不到瓶外的别处”所表示的意义。

(2)这个譬喻说明了什么?

(3)思维此譬喻的涵义,认识自身轮回的状况。

2、从轮回之处、轮回之因、轮回之相三方面,解释轮回的涵义。

3、什么是“五无量门”?如何由五无量门认识自身过去轮回生涯的状况?如何由五无量门确认,如果不厌离轮回,未来将感受更多的苦?

三、思维落入轮回的状况分二:(一)总的思维轮回为大苦海;(二)特别思维生到善趣也终将落入苦中。

思维落入的轮回的状况分两个方面:首先,总体上由缘起理看到轮回是纯一苦海;接着,最让我们放舍不下的是善趣中那些诱人的安乐,因此,要特别思维善趣安乐唯是苦性。

前面讲完了第一个方面,下面进入第二段,特别针对善趣乐作观察。如果能从这里窥破善趣乐的虚诳,看清它唯是苦性,那就对轮回再也没有留恋了。

(一)总的思维轮回为大苦海分二:1、此世喜乐无有实义;2、善趣之乐高下变易的过患。

1、此世喜乐无有实义

首先观察自己在轮回里的前途,这又要由对比法来认识。梵王、帝释的寿命、色身、财富都非常圆满,但最终也不能超越死,死了以后要非常弱小地受恶趣诸苦。与之相比,我们这一世得人身的乐非常渺小,享乐的时间也非常短暂,然而,我们却被这几天、几月、几年乐的假相所蒙骗,以为是真实的乐。其实,一旦乐果享尽,一定会出现两种非常可怕的状况:第一、在此生,后半生变得贫乏困苦,落入非常可怜的境地;第二、死了以后,来世在恶趣里感受非常难忍的苦,不想受也要受。所以,现在的乐就像短暂的美梦正浓时马上就醒来那样,最后落入大苦海中,可见这种乐只是暂时的假相,没有实义。

这一段的扩展思维

这里要与之前的无常引导中,思维世间主的情形相连,也就是要有了知帝释天王、顶生王等世间尊主的无常情形这个基础。如果要扩展思维,应当先对《念处经》有一定程度的闻思,对于欲界诸天里的天王、天人们的生活有所了解。再反照我们此世——末世南洲人类的状况,就会认识到,自身目前的生活就像纳米区间里的状况,极其渺小、短暂,如秋蝇一般。

也就是,在千万亿年天人生涯的比照之下,我们的生命如同水中蜉蝣一般,朝生暮死。再者,跟天王所受用的宫殿、园林、妙乐、衣食、天女等等作比较,我们的一点点快乐就如同微生物的受用一样。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会发现,现在的安乐就像一瞬间的美梦,才刚刚做就醒来,马上跌入极苦的深渊。这种强烈的对比观,会让我们知道浮生一梦,毫无实义。

因此,如果要作广大、透彻的观察,发起深刻的定解,需要有非常多的《念处经》《阿含经》等经教的熏习。非常可行的方案是,闻思《念处经》里讲的几十个欲天天人们的实例。当有了一定的量以后,心中就会形成观念。然后立即会发现,末世地球人类的生命的确非常短暂,所拥有的喜乐像蚂蚁窝一样微不足道,瞬间就破灭了,会马上见到这样的人生没有实义,因此,唯一应当利用此世人身求取究竟的安乐。

2、善趣之乐高下变易的过患

接着要从高下变易,看出轮回似真的乐没有可依靠处。以暂时的一点善行,会感得一些乐果,然而这并不是真实的乐或自性的乐,所以,引业一尽,连一刹那安住的自在也没有,马上就掉落下去了。它不是自性的乐,只是善业给你现一个乐的假相。落入轮回就是自性的苦,里面没有真实的乐。暂时抛出的假相并不符合实相、本性的缘故,马上就会变掉,而一变掉就落到下面去,苦顿时就出来了,所以它不是坚地。从这里要看到,轮回乐是假的,因此称为“假乐”或“现似的乐”。

一举看出轮回乐的欺诳,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首先要通过两个典型的例子来得到确认,之后作推广法,看到轮回的一切盛事全是欺诳。也就是,先看到崇高必堕落或者假乐必幻灭,进一步观察就知道,的确是积聚必消散,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轮回里的一切乐全是欺诳。所谓的“没有可依靠处”,是指如果依止各种有漏有为法的乐,那最终无不破灭。即使得到了天王的乐也无可依靠,最终会全部破灭,全数陷入苦境,这样就知道全是虚假的。

以下分两步思维:(1)两个典型例子的思维;(2)推广思维。

这一切都要用“前后对照法”,也就是要看到前面是如何兴盛,后面是如何衰灭。当看到先前那么辉煌、灿烂、圆满的相,最终落得那么败坏、凄惨,前后一对比就知道是假的。也就是,对于目前极具欺诳性的假相,一旦看到它的后边际,就知道现在的这个不是真的。再者,一个一个对比,会越来越看清乐的假相,知道当初那个是骗我的。

(1)两个典型例子的思维

首先看诸大天王。他们头朝上,坐在宝座上,志得意满;后来头朝下毫无自在地堕落下来,而且,先前的一切圆满,一刹那间全部没有了、破灭了,真是太欺诳了。再者,前面坐在珍宝座、天蓐垫上;后面掉在烧热的铁地上,在地上匍匐,非常苦,惨兮兮的。前面尽享天界的高级五欲;后面倍受地狱大苦。前面心满意足;后面难忍难堪。前面是天王;后面是囚徒。前面自由快乐;后面毫无自在。这样一个一个地前后对照,就发现全是欺诳的。

一定要认识到,前面现的乐是骗我的,它是暂时抛出的假相,让人误以为非常真实。如果依靠它,那享完了以后,就会出现这种结局,可见是非常可怕的。比如年轻时以为自己很美,到老了的时候,发现曾经任何一个美丽的相都变成了丑陋的相,任何一个健全的相都变成残缺的相等等,可见当初的美好都是假相。又比如看到一束花,是多么鲜艳美丽,当看到它后面凋零的相时,就知道当初的美景都是虚假的。以为可以得到快乐的境相,能够把握住幸福的人生,但是最终所有的幸福全部败落了,变得无比悲苦。这才知道,轮回里的乐全是骗我的,就像肥皂泡骗小孩一样,根本抓不到,最终全灭了,反而变得更加悲苦难堪,真是上当了!

第二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月天子。他们身上的光明能照耀四天下的范围,是那么明亮、晃耀;后来一下子堕到阴沉沉的黑暗处,连自己手脚的伸展都看不到。可见,前面的光明是欺诳的,当初的光耀、辉煌等全是骗人的。如果它是真实的,持着自身的体性,那就不应该变掉;然而到了后面,一瞬间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过去那个光明晃耀的天子,现在生到黑漆漆的地方,什么都看不到,因此,不要以为这是真实的乐。

(2)推广思维

接着推广周遍地观察,认定三有中的一切盛事,后边际全部落入衰败,没有一个例外,由此对世间乐彻底失望,甚至发呕吐心:这一切全是骗我的,把我骗得太惨了,我为它付出那么多努力,最终却只收获了悲苦。

也就是,要更广大地一类一类看到,比如那些转轮圣王们后来做了奴仆,低三下四地给人擦鞋、扫地等等。前面做帝释天王,普受天下人的供养,后来堕落下趣,就像顶生王那样,一下子掉到人间的地上,从前的荣耀彻底消失了。前面在须弥山顶,踩在柔软的地上享诸快乐,后来堕入煻煨坑、尸粪泥里,惨不忍睹。前面在天界的瑶池里和诸多天女一同游泳、嬉戏,后来落入地狱极其滚烫的沸水河里,被煎煮得不见身躯。先前在梵天世间享受离欲之乐,后来堕入无间地狱成了烈火中的薪柴。诸如此类,通过观察轮王、天王们后边际的相,就会认识到,轮回里的一切乐都是欺诳的。还要结合此世最近的人间现相来观察,一代代帝王,一个个富豪、明星等,这些上层人物、人们所羡慕的对象,最终一个个如流星般殒灭,或者全部翻到相反面了。

要像这样,彻底认识到所有三有中的盛事,都将从高处堕下,从而厌患三有。三有中的一切盛事,最后唯一落入衰败,没有第二种结果。因此,佛在经中说:“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这样就对现前生死中的快乐有一个断定:凡是会变的都不是真的,最终都是凄苦无比;不会变坏的才是真的。进一步看到,变坏的乐不但是假相,还会引来无穷的后患,所以根本不是依靠处,而且决定不能依它。

要明白引导句中“无”和“无可”的涵义。“无”就是彻底点明,这不是真实的依靠处。“无可”是警诫词,意思是绝对不能依赖它,依赖它有大患。因此,对于生死中的乐如弃唾液般,不再恋著。

又要进一步抉择,为什么会有大患来临呢?比如,现前的名誉不是真实的乐,一下子烟消云散,落入失去名誉的苦中。那种不甘心、没法接受等等,使得心里非常苦,甚至没脸见人,感觉自我无处容身。再者,世间的地位也是一朝高高在上,一朝跌落低谷,惨不忍睹。有地位高的乐,就有地位低的苦。而且两者成正比例,地位越是崇高、实现自我的乐越大,下台时失去自我的苦就越大。在当今时代,世上出现了各种心理病症,人们有各种悲惨的命运,就是由于执著现前人世间的富贵所导致的。

这样推广来看,此世的名誉、地位、权势、爱情等营造的乐,全部都要落入苦中。有意识地去营造聚会的乐、五欲的乐、现代生活的乐、事业成功的乐、拥有财富的乐等等,这一切都终将在因缘消散时,刹那间消失无余,而且落入极大的悲苦之中,所以,这一切都是欺诳的,不是真实的乐。

像这样,由过去所造的福业力,会投出乐的幻影,过后一个个都破灭无余,就像一场电影的收场一样,所以,不要以为是真实的乐,不要把幻影当成真的。但是它看起来很真,非常适合人的欲望,让你感觉满足,陶醉其中,所以叫做“现似之乐”。明白了现似之乐其实就是假乐,并非是乐,之后就不应再把它执为所追求之处。

胶片放映的譬喻

这里要由譬喻来了解。从前稍微积过顺福德分的善行,也就是起了一些好一点的分别。由于心顺合天理就没有业果愚,但由于不了知无我,所以总是落在粗细二取里,这样起了妄分别来行善,就叫做“顺福德分”。当行善以后,就在识田里熏了业习气,到了果位的时候就出现果位识,不断地演一些较好看的影片。但由于输入的胶片是有限的,所以,演若干次就结束了,当引业穷尽时,连安住一刹那的自在也没有。譬如拍摄了一些较好的胶片,然后把它们放映出来,放出天王、轮王等的好影片。当放到一定程度,到了结束时,连安住一刹那的自在也没有,因为它是有为法,一下子就没有了,随后就出现了可怕的片子。从这一点就知道有为法的欺诳。

懂了这个譬喻以后,把它放在一切现前似乐的状况里观察。只因为过去有一点好的分别,就录下了胶片,以它的力量,在成熟时就放出一段影片。这些影片适合自己的心意,感觉很快乐,实际只是分别投出的影像。再者,当因缘消散时,连一刹那继续放映的可能性也没有。由于它是随因缘力转的,所以叫“无自在”。由于因位行善时丝毫没有认识无我空性,所以属于真实义愚。由这种妄分别所现的境相哪里是真实的乐呢?当因缘消散时,由妄分别所支配的这一切,哪里有继续安住的自在呢?一下子就没有了。

我们去推现世的人生,似乎有爱情、地位、权势、享受等等,也无非是放出来的一段好片子。这一幕幕影像一下子就演完了,再想演是不可能的,美梦顿然破灭。再上推到欲天、色天等,那些境相无非是顺福德分的业或者好一些的分别放出的影片。当引业穷尽,也就是能引的业势力或者胶片放完时,连再演一刹那也不可能,顿时就没有了。从这里就能窥破,尽三有世间从此世到来生的所有轮回乐全是虚假的。

两个要点

两个要点:一段影片过后就是空白,一段喜乐剧过后就是恐怖剧。知道了这两个要点,套在任何处都可以趣入思维。

譬如人生中遇到一场爱情,看起来非常甜蜜,这样的一段影片过后就再也没有了,要么分手,要么成了冤家。或者人生的青春时代,也不过几十年而已,演一段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很快就迎来了衰残的老年。或者所经营的世间事业,也只不过是一部成功剧,一段胶片过后就出现了空白,再也没有了,接着就是破产。

像这样,在每个地方去想,其中的引业就是过去积的顺福德分善根。由于不明了无我,以执著有我和想得到乐的分别做了一点善行,由那种虚妄分别所持,就在识田里熏下了业习气成为因位识。到了果位,那些善业的胶片就毫无紊乱地放映一些快乐的影片。而有限的引业一旦穷尽,人就死了,就像放完了胶片,银幕出现一片空白那样,接着开始演恐怖片。轮回里上映的所有喜乐剧全是这种状况。因此,有限的因缘力一尽,即引业穷尽时,连安住一刹那的自在也没有,一下子全部破灭。其实用智慧去观察,当它正放映时也是假的,只不过没识破而已。到了最后,彻底暴露出一无所有的真面目,紧接着就是非常恐怖的片子。结合此生各阶段的状况去观察,求学、谈恋爱、成家、做事业、得到名位等等,总是一段喜剧片过后,迎来悲惨的苦剧。

再往上看上界的天王、天众们,他们也只不过因为当初的虚妄分别好一些,持久一些,所以演的片子更加富丽堂皇,剧情更丰富,时间更长。但胶片演完以后也是顿然一空,出现堕在地狱热铁板上倍受煎熬的苦相。或者先前日月天子光辉灿烂,然而引业一尽顿然下堕,落到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地。诸如此类,一旦窥破其中的机制,就知道只是分别投出的幻影,没有实义。因此,要寻求真实的安乐,那种安乐就是回到了正路。

四、思维心要依止解脱的真实安乐

以如是故,心作是想:“在这次的生命中,无论如何也要修一个从轮回的大苦海中解脱、究竟安乐的圆满正等觉位。”具足加行、正行、结行三者而修持。

已经明白现在的乐不是真乐以后,就要认识什么是真实安乐,从而建立真实的所愿境,它不会欺诳我们,而且,按照诸佛开示的法道,终将得到真实安乐。因此,辨别真假十分重要,否则像瞎子一样看错方向的话,想求乐却会落入苦中。

“究竟安乐”,指一切幻妄的客尘都息灭了,回到本来的坚实之地,那是不会变的,因为它是本自元成的自性。凡是观待都是假的,不观待才是真的,因此,无论如何我要修一个圆满的正等觉位。也就是,从轮回大苦海里解脱,彻底息灭二取或我执所生的流转状况,达到真常不变的大乐之地,此即是圆满正等觉之位。不像有漏法里的崇高,最终全部堕落而坏灭,圆满正等觉之位不会变,它没有圣凡两边、高下两边等的任何相,是我们本来的地位,也就是流落之前的本来正等觉之地。

我们现在已经落入虚假的轮转里,因此要好好修道,回到本来的法界。这是从证德方面来说的,从无明睡眠中醒来,广大的智慧已经开启,就像莲花盛开那般。所谓证到了最圆满,就是指本来的正等觉佛性无余开发。这个本来之地不是因缘所生,而是本自元成的自性,一旦证得它,是不会坏、不会退、不会变的,这是真实的乐,其他全是假的。因此,我们唯一要修的就是从轮回大苦海中解脱、究竟安乐的圆满正等觉之地。

按甚深义而言,所谓的“圆满正等觉位”,“正”,是指实际理地没有虚妄分别所现的一切惑业苦杂染相;“等”,是指一切二边对待的法本来没有;“觉”,指并不是冥顽不灵的虚空,而是明觉的;“圆满”,就是一分也不缺少,本来是佛;“位”,指诸法本来住在法位中,没有脱开过。所谓的“究竟安乐”,是因为它本来没有迁变,是无为法的本性之地,极为坚实,一旦回到这里,就是永恒的大安乐。

因此要明白,幻梦般的业识相续就是所谓的“轮回”,从中发展出无穷无尽的苦就是“大苦海”。在我们这一生中,出现了极难得的修法机缘,因此,我们的第一目的就是返回本来正觉之地。这时要有求解脱心,唯一希求出离迷梦般的轮回相续。

在抉择透彻以后,就知道不必求此生的乐,因为它并非真乐,很快就随死无常的力量而转,无法抗拒。这样就知道,此世没有真实安乐,不必去求,从而退掉耽著现世的心。那么,来世有没有真实的乐呢?来世落在轮回里也只是幻梦,最终落得一场空。可见轮回里没有一点真实乐可得。因此,这一世得人身的意义唯一是求解脱,也就是从唯是苦性的相续里脱离出来。我们要求什么样的乐呢?究竟的真实大乐。什么是究竟的真实大乐呢?就是返回本来正等觉之地。

明了以上的法理后,就知道耽著此世的心、耽著来世的心要一概退尽,彻底地发出求解脱心。按照这种见解不断地作意:我这一生一定要从轮回大苦海中解脱,得到究竟安乐,也就是回到本来圆满的正等觉位。

要具体加行、正行、结行三殊胜来修持。

思考题

1、如何用对比法认定此世喜乐无有实义?

2、(1)如何用前后对照法认定轮回乐无可依恃?以诸天王和日月天子为例思维。

(2)为什么耽著轮回乐有大患来临?

3、胶片放映的譬喻说明了什么?思维的要点是什么?掌握后结合自身情况如理思维。

4、什么是真实的乐?解释“究竟安乐”“圆满正等觉位”的涵义。

前行备忘录–轮回

1

三、思惟轮回过患

分二:一、引入;二、正明。

一、引入

分三:(一)开示思惟轮回过患的必要性;(二)明示生死之间的状况;(三)按四谛方式说明本轨组织成佛法道的次第。

(一)开示思惟轮回过患的必要性

这一下《言教》说,如是死无常来到,若是火灭水干一样的话也就罢了,然死后不会断无,而需要受取一个生,是故,死后除此轮回之处外别无去处故,需要思惟轮回的过患。而轮回者,三界是;过患者,三苦是。

这里讲到思惟轮回过患的必要性,引发我们修习的意乐。

在此,我们要展开轮回生命全程的眼光,作为一个有智者,应当思惟在这轮回里的处境如何,这么一直走下去未来会是什么状况。首先连接前面,像这样,死无常就要来了,那时候此生就结束了。假使像世人所说的一死永灭,就像火灭了不会再起,水干了不会再有那样的话,也就不必考虑什么了,反正都归于断无,但是,死后并不会没有,而是还需要受取一个生,因此我们就要关注这个生的状况。《言教》里是这样说的缘故,那么我们进一步沿着这个去想:死了以后我会到哪里去呢?想来想去,除了这轮回的上下住处之外,没有别的去处。那么生在这里的状况如何呢?如果状况好,当然允许生;如果状况非常不好,那我们提前就要遮止生。诸佛在经教中告诉我们,轮回充满了过患,是非常可怕的大苦海、大黑洲、大火坑等,因此务必要思惟轮回的过患。

“轮回过患”是什么意思呢?“轮回”,就是我们轮转的处所或者受生的地方,指三界所摄的各种区域;“过患”,就是我们未来要遭遇到的状况,也就是苦苦、坏苦和行苦三种,要么是苦而复苦的情形,要么是现似为乐终归忧苦的状况,要么是苦因常在的状况。这就是来世还生在轮回里的情况。

这里要知道,本法轨在引导退来世心的时候,关键是要我们对于轮回的生生起厌患。为此,我们务必要知道两个要点:一、死后不是断无,而是需要受生;二、受生没有别处,唯一生在轮回。而轮回的状况如何呢?它没有任何好的地方,唯一充满了过患。这样就要知道,一旦受了这个生就脱不掉了,就像已经有了种子,就会逐渐地生,已经入到某个黑社会的团体里,就会一直受困其中,因此,提前要遮这个生。

怎么遮生呢?首先要知道,这种生非常地可怕,因此就不想投进去,就像不想投入猪胎一样,否则做猪的命运是无法免除的,像这样要生厌患心、出离心。其次要想:我怎么摆脱这个生?怎么超出这个生?那么在求解脱心的驱使下,就要寻求解脱之道,“解脱”就是脱开轮回的生,这样我们的心就转到解脱道上了。再者,生是配着无生的。要想不出现受生在轮回之后的那些苦,就要遮除生;要想遮除生,就要证无生,因此要一心求证菩提大道。这样的话,来世还想生在轮回里的心就会退掉。

(二)明示生死之间的状况

分二:1、以生死流程之三段展示苦流,拓开全程眼光;2、经过中有诸苦出现来世苦的开端。

1、以生死流程之三段展示苦流,拓开全程眼光

如此的具足八暇十满的人身宝虽已获得,可是被死无常所掌控故,它又是为此生的生老病死众苦所驱逐,很快迎来中有之苦,接着又连上后世之苦。

这里以三段来展示全程的苦的状况。我们的眼光要拉长远,要看到一个完整的苦流,看到真实的生命状况。虽然前面修了暇满和无常,但还只是短程的眼光,还不知道来世如何,如果把眼光拓展开来继续往后看,就会知道这是一条连绵不断的苦流。

“故”字前讲到前两分退现世心的修法。也就是想到:八暇十满的人身具有很好的修法因缘,这个珍宝般的人身虽然已经得到了,但是它太短暂、太无常,因为一直被死无常所掌控或者所左右,自己是不得自在的。也就是,我们无法长生不死,甚至延寿十年也很困难。这样的话,处在娑婆世界南瞻部洲的末世,寿命不过百年,而且死缘众多,何时死也是不决定的。一直被这种死无常的铁律所掌控,而无法超出,也就是只有它主宰你的份,没有你超出它的份,以这个缘故,我们的命大体上已经定了。

就像这样,此生是非常快的,一个接一个的苦赶着我们往死里奔。总的有四条苦河,首先,生的苦包括住胎、出胎等《入胎经》里所说的苦,降生以后又有一段一段成长的苦,长大以后还有各种谋生的艰难等等的苦;然后很快就老了,出现六根衰退等的无数衰败之苦;再者,这个身体由四大假合而成,四大暂时平衡能维持它的安宁,但是一不平衡或者遇到各种病缘,就要爆发出各种各样的病苦;之后很快就到了死前,又有死的苦。像这样,此生的四条苦河一直赶着我们往前走,很快会到达终点,根本没有办法扼断这种流转;因此接着就会有中有的苦来迎接我们;中有的苦完了以后就连到了后世。这样以三段展开,就能完整地看到生死苦流的情形。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一点,必须想到未来非常长远的来世。那么来世的情形如何呢?我们死去生来的状况如何呢?必须如实地了解清楚,才能看清这条生死的苦流。越是看得清楚,就越会止息轮回的欲,不想在生死里搞什么了,而是发生一种“一定要了生死”的心,那个时候会出现生死心切的道心的状况。以这个心摄持,才可能把自己的一生投入修解脱道当中。

小结

这里要知道生命的流程,以三段来展示苦流,原因是一直被死无常所掌控或者所自在。也就是,只要还没有观照无生灭的本性而得到自在,那当然就会一直为生死之流所牵,以这个缘故,虽然得到暂时一度的暇满人身,但必然落在这三段苦流当中。

“三段”,指此生、中有和来世;“不断地流转”,指无法脱离分段生死。没法脱出这个无常性的缘故,在这一生当中,就像鞭子抽着牛马奔向屠场那样,被生老病死四种苦赶着像飞箭一样很快就到了死边;那个时候紧接着就上了中有的过渡站;那一段历程很快过了以后,就连到后世的苦了。从此可以看到整个轮回长远的流程,会知道这真是一条无尽的苦流。

2、经过中有诸苦出现来世苦的开端 分三:(1)生起已死之心;(2)以此畏惧为缘发生四大恐怖音声、三大恐怖险地;(3)此时有无中阴显现的状况。

(1)生起已死之心

而中有从昏厥中醒来,最初不知道自己死,听见自己的亲属等在号哭着,就说:“我没有死,我在此处”,然而彼等不闻不睹,随后就认为:这下我是决定死了吗,还是没死呢?之后观察日光下有没有影子,沙子里有没有足印,水中有没有影像,由此若见无有的话,就认为“我决定死了”,由此生起恐惧。

现在要了解,从死到生之间是如何过渡的。在所谓的四有——本有、死有、中有和生有当中,其中“本有”指前世一生的状况;到了相续结束时就是死有;死有过后紧接着就到了中有,它是死与生之间的中间阶段。在那时,各类的死心如何呢?如教法中所说,粗想现行时,具善者会出现善的景象,具恶者会出现恶的景象等等;到了细想位就入了昏厥;之后从那个当中醒来,已经到了中有。

最开始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死了,这时听到人间的亲人——父母、妻子、儿女等在那儿哭号:“某某!你就这样走了!”等等,就感觉一家人的状况不对劲。于是就说:“我没死,我在这里!”但是他们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一点反应也没有。这个时候他心里就起了一个想法:“这下我是不是死了?”他有一定的聪明,就去观察阳光下有没有影子,在沙地上行走有没有留下脚印,或者到水边看水中有没有影像。按照藏人的习惯,假如一家有八口人,吃饭的时候就会摆八个碗,他就去观察是不是八个碗,结果发现只有七个碗等等。就像这样,看到没有影子、脚印等的缘故,这个时候就会断定“我已经死了”,起了一个“我肯定死了”的心,由此心里就生起了恐惧。

(2)以此畏惧为缘发生四大恐怖音声、三大恐怖险地

以此畏惧为缘,现出四种恐怖的声音,即如同大地一时普皆震动般的声音、三千大千世界普遍被火焚烧般的声音、三千大千世界普遍被风吹荡般的声音、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为水浸坏般的声音。又现起恐怖的三险地,总的是如黑暗恍惚时那般的,贪欲的自相状,看什么一切都红纷纷的;嗔恚的自相状,看什么一切都白茫茫的;愚痴的自相状,见什么都黑漆漆的。

凡夫众生都有很重的我执,以它的力量,一旦知道自己死了就会怕起来,感觉我完了,以这种畏惧作为缘,就会出现四种恐怖的声音。以心的错乱力,它们自然就现出来了,这就是唯心变现的法则。也就是,当确定自己死了而生起恐惧心的时候,就会发出非常大的四大的响声。地大的声音,就像整个大地同一时间一起震动那样;再者,出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被火焚烧般的声音;以及出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被风吹荡般的声音;以及出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被水浸坏般的声音。

接着,就出现了恐怖的三险地。那个时候,总的就像黑暗恍惚一样,好像到了黄昏之时,到处都是模模糊糊的。然后会发生贪、嗔、痴三者本来的相状。这是指色心不离,在那个时候,以过去贪的力量就会出现贪本自的相状,也就是无论看什么都是红纷纷的;以及出现嗔的自相,往哪里看都是白茫茫的;以及出现痴的自相,看什么都是黑漆漆的。就像这样,出现了四恐怖声和三险地的状况。

(3)此时有无中阴显现的状况

当此等相现出的期间,排除两种情况:一、诸业清净者,勇士、空行的迎接到来,而径直超脱;二、诸造无间业者,于密咒教规现出业审判者,依显教现出众多阎魔罗人的相后,径直下堕,此外于诸其余者,七七四十九日之间,若不是也于三七、四七等中,无有定量,若在四十九日之内安住,则前一半现前身身形,后一半现后身身形,也就是说,若受生地狱与饿鬼,是头朝下而行般的显现;若受生旁生,有头上竖角的显现、横行的显现;受生天与人中,是头向上而行的显现,及身体现日月光。

“此等相现出的期间”指出现四恐怖声和三险地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排除没有轮回中有的情况,其他都会出现轮回中有的状况。

没有轮回中有显现的情况又有两种。第一种,指业清净者不经中有径直超脱。以宁玛派的行者来说,到了外气已断、内气未断时,立即有勇士、空行众前来迎接,比如抛下各种绸缎等,或者让他坐在藏毯上,之后接到铜色吉祥山的莲花光明宫当中。如果是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在临终时,化身的阿弥陀佛就会为菩萨众围绕,或者为比丘众围绕等前来迎接,之后直接就生到净土而超脱了。所谓“径直超脱”,意思是没有后面若干日的中有显现,死时直接就升上去,超脱轮回了。

第二种是不经中有径直下堕。按共同乘所说,造了杀父、杀母等的五无间罪,或者入了密乘以后,跟金刚上师的关系方面出了严重的问题等,破了根本誓言,这样的话,不经中阴直接就堕入无间地狱。那个时候的情形,显密教规的说法也有所不同。按照密咒教规,会出现业审判者(他非常正直,不会把造恶者放到善趣,也不会把行善安排在恶趣),按照显教教规,会出现很多阎魔罗人,伴随着这种前相,直接就堕入地狱了。当然,在无间地狱之上其他业报轻一些的地狱,还是有地狱中有的显现。以上讲到了不经轮回中有的状况。

“除此之外的情形”,指并非径直超脱和下堕的情形,就需要在中有的若干时日中逗留,这期间有一层一层的苦等等。中有的时期,按共同乘来讲在七七四十九日之间,因此就会在这期间安排念经超度等等,不是的话也是在三个七、四个七等当中。总的来说是这样,但也不是绝对如此。比如,西琼空行母在色达人询问亡者的时候,她会说那个人虽然走了四年等,但现在还在中阴界里飘泊,还没有受生等等。这就像现在的人平均活七十岁,这是一种大致的说法,还有的人能活到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乃至一百以上,也有的人只活到一岁、两岁或者十几岁等等。总之,业的情况要具体地来看,没有固定的。

在七七四十九天里安住的时候,前一半时期现出与前世色身同类的身形,后一半时期现出与来世色身同类的身形。后者的情形具体来说,假使会生在地狱和饿鬼当中,出现的中有是头朝下走;如果要受生在旁生里的话,有的头上会有竖起的角出现,是横着走的,所以叫“旁生”;假使要受生为天人和人的话,就是头朝上行走的,而且身体现日月的光等等。

再者,造不善业者所得的中有就像黑色牛毛毡或者阴暗的夜色,行善者所得的中有就像白衣光或者晴明的夜色。《入胎经》中说,地狱中有的显色就像火烧焦了的木炭,旁生中有的显色像烟雾一样,饿鬼中有的显色像水一样,人天中有的显色像金色一样,色界中有的显色非常鲜白。这是中有显色的差别。

如是由中有的苦连接后,开始了后世苦的开端。

像以上所说,在那个较短的中有时期里,各种恐怖等的苦连接以后,中有的显现也消失了,当时,自己的业识和投生之处等的因缘一合就投进去了,这样后世的苦就开始了。

从中有结生后有的情形,有胎、卵、湿、化四种方式。如果是胎生,那个中有就会在当生之处见到自己的同类有情,为了想看他们以及一起嬉笑等,就往趣当生之处。接着,对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也就是当时父母并未行邪行,却如幻变般见到行邪行而起贪爱。如果要转为女身,就想让母亲离开,贪著与父亲交会;而要受生为男身,就想让父亲离开,贪著与母亲交会。生了贪欲以后,逐渐地接近受生之处,渐渐不见男女身体其他部分而唯见男女二根的相,对此发愤,中有随即隐没,而受生在里面。再者,父母贪爱到极处时,最后都各自出了一滴浓厚的精血,两滴和合住在母胎中像热乳凝结的一层浮皮,这个时候中有就隐灭了。于隐灭的同时,由阿赖耶识的力量,微细诸根的大种和同分精血和合聚集而生,这时识住在精血中,就叫“结生”。人中受生又有福德厚和薄两种情形。薄福者要生在下贱之家,在死时和入胎时就会听到纷乱的声音,以及自己虚妄地见到进入稠密的丛林等中。善业多福德厚者会生在尊贵种族里,入胎时就会听到寂静美妙的音声,以及在自己的幻觉里见到上升到很高的楼阁、宫殿等处。人中住胎经过三十八个七天,在胎中圆满一切肢节,再经过四天就会降生,具体的情形要按照《入胎经》所说来了解。

如果不想往趣生处就不会去,而不会去就决定不会受生。所以,作了地狱业和积集增长后,比如那些杀鸡、杀羊、贩猪等造恶业的中有,就像在梦中一样,会在受生之处见到鸡、羊等,由于先前的习性,就欢喜地驰奔过去。然后嗔恚生处的色,随即中有隐灭,生有生起,出现地狱的身。其他受生为类似地狱的瘿鬼等中,也是相似的情形。

假使要受生在旁生、饿鬼、人间、欲界天、色界天,就会在受生之处见到自己同类的可意有情,然后对那个境相起欣求之欲的缘故,就往那边奔,之后被所生之处的境界障碍的缘故,顿时生起嗔心,中有随即隐灭,接着就出现生有,后有的旁生身乃至天身等就出现了。

再者,四生当中,湿生、化生、卵生的相,按照《俱舍论》所说,湿生欲求香气,化生欲求房舍,以此欲而受生。再者,如同《俱舍论释》所说,如果要生在热地狱,当时就会希求暖热,要生寒地狱就会希求清凉,以此希求之欲,中有便往趣生处。卵生的受生方式,《俱舍论》中说如同胎生。

像这样,中有最后结生而落于六道各生处,最初的阶位称为“生有”,由此就开始出现后世诸苦了。

(三)按四谛方式说明本轨组织成佛法道的次第

再者,虽然其他引导方式中,有首先讲业因果的引导,然而此处按如来首先宣说四谛法时,说“苦当知”那样,先作当知苦——轮回过患的引导;其次作集当断——业因果的引导;再次,道当修——相续中依止道,由思惟解脱胜利和依止善知识两分引导作了道的连接后,真实的道体从归依至上师瑜伽之间的引导;最后灭当证,即以光明大圆满的正行引导作印契后,懈怠者无勤解脱本净彻却的引导、精进者带有勤作的元成脱嘎的引导,整个道轨是这些道分的缘故。

按照宁体派晋美朗巴大祖师传下来的法轨,相应四谛的次第来安排成佛的法道。整个法道的组织,并非像其他引导方式先讲业因果的引导,而是像佛讲四谛法那样,首先,按照“此是苦,汝当知”要知道苦,而作轮回过患的引导。接着是“集当断”,而作业因果的引导。之后就是“道当修”,也就是在相续中要依止这样的道,这里又有连接和正体两分。连接就是思惟解脱胜利发起求解脱心,以及依止善知识作为修解脱道的最大助缘;这样作了道的连接两分引导以后,进入真实的道体,包括内前行从归依到上师瑜伽之间所有道分的引导。最后是“灭当证”,也就是自身本来的大灭谛要现前。这里首先以光明大圆满的正行引导盖了印,然后分成两类修法,包括懈怠者无勤解脱的本净彻却引导,和精进者带有勤作的元成脱嘎引导(其中脱嘎需要以彻却作为前行),由此来成就无上佛道,恢复自己的本性。总而言之,宁体派成佛道轨的体系就是以上这些部分。那么,我们现在在哪个阶段呢?属于第一个步骤,也就是相应苦谛法,需要了解轮回的过患。

思考题

1、思惟轮回过患的必要性是什么?

2、生死流程的三段指什么?其情形如何?

3、(1)哪两种情况没有轮回中有?

(2)此外的情况,最初如何生起已死之心?之后出现了哪些恐怖现相?中有的时间有多长?中有的身形如何?

4、本轨是以何种次第安排成佛法道的?

2

二、正明

分二:(一)总体思惟;(二)别别思惟。

(一)总体思惟

分二:1、六相思惟;2、利根者可达修量。

1、六相思惟

首先,思惟轮回的过患分为总别二者。其中初者分六:一、于何处所轮回;二、以何有情轮回;三、于何时间轮回;四、以何方式轮回;五、以何因缘轮回;六、如何以喻表示轮回。

思惟轮回的过患,有总体思惟和别别思惟两个部分。总体思惟轮回的过患要分成六相,即在什么处所中轮回,什么样的有情在轮回,在何种时间里轮回,以什么方式轮回,由何种因缘轮回,怎样以比喻表示轮回。也就是,要认识轮回的处所、士夫、时间、方式、因缘和表示。

所谓“总体思惟”,是指一开始就要把握住它的总体状况。这里要连接前面,说到此世得到的暇满人身被死无常所左右,很快就被生老病死四大苦河驱赶着,迎来了中阴的苦,之后就连到了后世。这并非像水干、火灭一样一死永灭,而是还要在轮回里受生。受生轮回的状况如何呢?这里从总体上要看到轮回的情形。一旦看透了,自然就退掉了心,不想在这轮回里受生了,而一心想从轮回里出去。

认识轮回的状况,需要知道它的时间、地点、方式、作者、因缘、譬喻。就如同我们要去某个地方,也会从这些方面去了解。一旦知道那个地方时空的状况、缘起运行的状况、因缘的状况,又通过比喻得到确定,那么利根人一下子就会认识到那里非常不妙、非常可怕,之后马上退心,再也不想去了。假使有某种力量一定要抓他去的话,那他是拼命地要逃脱,他的方向跟以往截然相反。就像这样,当我们对这个旷大的轮回,透过六个方面的状况或者六相,思惟得到了认识以后,根性利的话以此就退掉了心,从此再也不求轮回的任何事情。所谓的“生”,代表这一次的轮回生涯开始了,一段一段的历程出现了,由于他认为这些全是苦,因此一心想从轮回里出去。这样有了厌患和出离的心以后,心就可以完全引到解脱道上了。

一、于何处所轮回

当我们还处在轮回中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从地狱到有顶之间的三有处所里轮回。也就是说,除了这三有的处所之外,其他的解脱道和解脱果是去不了的,只有这么一种处所。就好比五分生死轮所描绘的圆圈里面的区域,我们现在是凡夫身份,一直在轮回里漂流,我们的来世只会在三有处所里轮转,就是在那个圈里,除此之外,圈外的解脱道和解脱果是丝毫到不了的,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处境。

二、以何有情轮回

按照《入中论》所说,是指有我执和我所执的有情在轮回,从根源上讲,就是有萨迦耶见的有情在轮回。在教法里,龙树菩萨、月称菩萨、法称菩萨等都说到了,先是执著我,再分别有他,这样立了自方和他方以后,对自方起贪,对他方起嗔,由此就起了诸多烦恼,以烦恼造业,由业而不断地受生,像这样在三有的处所里相续不断地轮转。所以,从根源上看,就是指有萨迦耶见的有情在轮回,而没有萨迦耶见的有情就没有轮回。龙树菩萨在《宝鬘论》里说,有蕴执就有我执,有我执就起烦恼造业,由造业就受生。关键就是出现了我执。当没有我执的时候,就像圣教里说的,破除了我见就不再执我执他,这样的话就不会起贪嗔造业,由此就没有轮回。

或者按十二缘起的教法来讲,众生是以十二缘起的方式在轮转,根本的因就是无明。无明有很多差别,而根本上就如同《释量论》所说,我执和我所执的萨迦耶见无明,它是轮回的根源。因此,总的要这样来认识:虽然也可以说有烦恼和业等的有情在轮回,但万惑之根就是我见,因此就说具有我见的有情在轮回。

三、于何时间轮回

众生从无始以来就轮回了,经历了无数生。今后如果不修解脱道,生起无我慧的话,还将无休止地轮回。

要这样思惟:我们在轮回里,过去到底经过了多长时间?未来还要轮回多久?

首先,就轮回中的任何一个有情来说,都是没有前边际的。也就是不会有某个点,在这之前没有轮回,在那时忽然就出现了轮回,不会有这种情况,不可能有一个初际。总体的众生界也是没有前边际,个别的有情比如张三,往他的前世去看的话,也是得不到前边际,他是无始以来就轮回的。这样就知道,轮回是无始以来就有了。由此可以看到,包括我们在内,一切的有情都在轮回里受生了无数次,一次又一次地来受生,舍身也是无数次,一次又一次地死去。

再看未来的方向。萨迦班智达说,任何种子都没有前边际,但是被火烧了就会出现后边际,与此类似,任何轮回中的众生都没有前边际,但是生起了无我慧的火,烧掉了我执的种子,就可以在他身上出现后边际。这样就知道,虽然总体的众生不论证悟还是没证悟无我,有还是没有后边际,在没有前边际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如果有解脱道的修行,那就像释迦佛,从前也跟我们一样,从无始以来就轮回了,一切的佛、菩萨、声闻、缘觉也跟我们一样,从无始以来就轮回下来,而不同的是,他们心中生起了无我慧,由此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轮回有后边际。也就是,在现证无我的不久之后,就彻底截断了轮回之流,从中解脱出去了。像这样,由出离意乐驱使,修以无我慧为核心的解脱道,见到无我而彻断我见,那轮回就有了后面的边,就从中解脱了。

那么,如果不修解脱道,往后的前途如何呢?对于一个凡夫而言,不但轮回没有前际,由于没有生起无我慧的缘故,依然随着我执而转,起惑造业,由业受生,那轮回也是没有后边际的。也就是说,假使我们还是往顺应轮回的路线上走,还是不肯往回走的话,那我们的前途就跟以往一样。我们没有解脱道上的闻思修,没有出现能够对治掉我执的道,那就还是轮回的状况。这就可以看到,以目前的方式走下去,就还要在轮回里受生,将来还会有无数的受生、无数的轮转。

四、以何种方式轮回

以十二缘起的方式轮回。

总的要按《言教》讲记里所说,认识十二有支的状况;前前生后后的缘起律摄为能引所引、能生所生,从而认识一轮缘起完成的情形;以及思惟惑、业、苦三道。这样就知道,无论是从有顶转到地狱,还是从地狱转到有顶,任何的情形都是由十二缘起的方式在轮转。也就是,从有顶转到地狱,是由于能引、能生因缘和合,从而发生地狱的受生;由地狱转到有顶,也是由能引、能生因缘和合,到成熟位就转到了有顶。就像这样,一直是由因位的能引、能生积聚,按照这样的缘起方式,不断地转到这里、转到那里。总而言之,所有轮回里的受生全是以十二缘起的方式在运行。

接着要观察到,轮转的状况是不定的,这是由于因上能提供的缘起各种各样,而且哪个因缘先熟就生到哪里。因此,在轮回里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地狱众生,有时候是饿鬼,有时候是阿修罗,有时候又是天人等等。像这样,在轮转的时候,高下、苦乐、身份、寿量等没有固定的方式。哪怕成了帝释天王、转轮圣王这样的身份,来世还是可能转到恶趣里,或者转成下贱的仆人,做着那些卑贱的事情等等。

要知道,轮回中的种种显现都是由幕后的缘起链在支配着,所以果上的相状不断地在轮转。也就是,在这个六道轮回里,身是不定的,苦乐是不定的,寿量是不定的,处所是不定的,我们就在诸如此类不定的状况里不断地轮转。比如,不可能一直是个人,这一生是人,来世还是人,再来世还是人等等。也不可能一直在一个地方,这一生在藏地,下一生还在藏地,再下一生还在藏地等等。也不可能一直是享乐的状况,今生享乐,来生还享乐等等。或者,这一世出家为僧,下一世还是出家为僧等等。或者,眷属的状况不可能跟某个人一直都是亲,或者一直都是怨等等,不可能是一种固定的状况。

这就可以看到,由于因位的随机性,所积聚的能引、能生的状况太复杂了,一下子以业果愚造了某种黑业的话,就引出地狱的种子,然后经过滋润,成熟以后就会到地狱里去;忽然之间幡然改悔开始行善,又出现能生到欲界人中的业种,经过滋润成熟以后又会做人;或者行善的时候夹杂着竞争心等,又会引出修罗界的种子,经过滋润成熟以后又变成一个修罗。或者一下子堕为女身,然后由修习的力量下一世又转成了男身。或者成为天王的时候,能生支提供的势力已经耗尽,也就是所生的、所引的全部完成以后,新一轮的能引、能生又提供上去,一下子堕成了驴脖子上的一只小虫。像这样就叫做“轮回”,也就是一直是不定的状况,轮来轮去,转来转去,不断地在循环,是以这样的方式轮回的。

以上的思惟必须先通达十二缘起的内容,之后再发生具体相状上的认识。

五、以何因缘轮回

以烦恼和业的因缘造成轮回。我们对于十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以及思业、思已业或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等的差别相,要事先得到认识。所谓轮回的因缘,需要认识如何由萨迦耶见生起各种烦恼,又如何以此发生各种业而受生在三有中。

“萨迦耶见”,是将五取蕴计为我和我所的颠倒见,也就是把本来是无常、多体的蕴法,误认为常、一的补特伽罗,执为是“我”。由萨迦耶见将蕴执为我以后,由此分判自他的差别,这样分了以后,贪著自党、嗔恚他品,以此而起贪、嗔。以我有功德等,缘着我相而高举,起慢烦恼。执著我常或我断,起边见烦恼。对于我见等以及与彼相属的各类恶行执为第一,发生见取见和戒禁取见烦恼。如此,对于开示无我的大师和大师所说的业果、四谛、三宝等法,认为没有,起邪见烦恼;或者生起疑惑:到底有还是没有?对还是不对?等,起疑烦恼。就像这样,由我见将生起各种的烦恼。

正是以我见不断地起烦恼的缘故,将会发生各类的有漏业。也就是,随着我见或我执而转,而且有业果愚,身口意三门造下杀盗淫等的各种不善业,积集非福业。或者随着我见而转,为我求乐之故,去造布施、持戒等的欲界善法,这是修集福业。或者为我求上界的安乐,修上界定,这是积集不动业。

以造集这三类业的缘故,就会随业而受生。也就是,随非福业受生恶趣,随福业生往欲界善趣,随不动业而生在上界。

总而言之,以我执所起的烦恼和有漏业的势力,而轮转在三有诸处。由于惑业的力量一类又一类不断地在提供的缘故,轮回中的生也就相续不断,由此导致我们无始至今接连不断地在三有中轮转。

六、如何以喻表示轮回

有两个譬喻:一、水车喻;二、瓶中蜜蜂喻。

水车喻出自《入中论》。按照《自释》所说,执我和我所的世间凡夫,被烦恼、业的绳索所系,依识的动力不断地运转,在生死深遂大井当中,从有顶到无间地狱之间不断地流转。而且,往下自然就下堕,往上却要勤勇励力才能做到。再者,虽然有烦恼、业、生三种杂染,然而没有决定的次第,也就是,当某一轮缘起的烦恼杂染在现行的时候,其他缘起的业、生二种杂染也在不断地运行等。且每日中恒时为苦苦、坏苦、行苦所逼恼,如水浪滚滚而来。至今都没有超出轮转的时候,以此表示轮回的状况。

瓶中蜜蜂喻详见《言教》的原文和讲记。意思是说,在闭口瓶里的蜜蜂,无论往哪儿飞都只局限在瓶中,飞不到瓶外等等。瓶中的上方表示三善趣,下方表示三恶趣,按照相应的因、果循环不出圈等等的相状,可以认识我们从无始以来就是这样轮回的,或者说轮回的相状绝不出此。

归摄于此六分中,以思择和止住交替的方式修习。

从总体上思择轮回过患,就归摄在以上这六个方面里,对此要以观修和止修交替进行的方式不断地修习。

谈到修的状况,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位比丘思惟自己从无始以来轮回的情形,特别是想到曾经生在地狱里喝烊铜水等的苦状,当忆念这些而想起的时候,身体的毛孔中都流出血和脓。这就是当自身真切地去体会那种无法堪忍的苦受时,单凭思惟的力量就发生非常大的怖畏心,使得身上的毛孔里流出很多的血和脓,以致沾在法衣上变得污秽。当向佛汇报此情形后,佛教导可以穿护脓衣,后来成为比丘十三种资具之一。

像这样,我们只是想不出来,不然的话,在这样的大轮回里,没有一个固定的身份、苦乐、寿量、处所等,从无始到今天不断地转来转去,受了那么多的苦,如果真的想得出来、能看到的话,也一定会出现像他一样的状况。所以,一定要对于轮回的苦修习厌患,为了让自己不再受生轮回,一定要按这样多去思惟、观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厌患心、出离心,只有有了出离心,才会一心寻求解脱道。

思考题

1、如何从总体思惟轮回过患?掌握六相中每一相的涵义后数数思惟。

3

要吃苦修的原因

因为世间人乃是先以乐开始、后以苦告终,而修法人则是先以苦开始、后以乐告终故。

轮回苦的修量不容易生起,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乐执是非常深重的,因此,这里龙多上师劝勉一定要吃苦修。那么,为什么要吃苦修呢?这一句就说明了原因。要知道,在修作上有两种——世间人的修和学道者的修,世间人每天都要忙好多的事情,那就是他们的修,他们也要修个乐;学道人每天学法、闻思修,也是要修个乐,但两者的状况完全不同。要看到截然相反的苦乐二途:一种毫无前途,唯一以苦告终;一种极有希望,决定以乐结束。一定要看清楚,一个往苦海里钻,一个往大乐洲上走的缘起的差别。

首先看世间人的情形。藏文里是“轮回者”,意思是他们干的都是轮回的事情,无论怎么做都是轮回的因,出现的都是轮回的果,没有其他的事。他们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首先受取一个乐,但这个乐是假的,过后会发现已经走到苦里去了,之后越来越苦,最后深深地陷入苦的泥潭、落入苦的深渊,会发现就是以苦来结束的。再看修法人的状况。修法人是以法为业、一心为道的,他一开始会取一个苦。比如世人会说:“那个人怎么出家了?世上的快乐都享受不到,好苦啊!”他舍离了世间的种种享乐,然后到山林中过清苦的生活等等,给人感觉好像是取了苦的开头,但实际上后面越来越乐。尤其在生死之际,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没有比修道人更潇洒自在的了,他是以大乐结束。这就知道俗和道是两条路,走法完全不同。

打比方说,比如一对世间男女,他们在成家的时候举行盛大的婚礼,给人感觉是世上非常喜乐的事情,即所谓的“大喜之事”。这对新人穿著华丽,用各种饰品作装扮,在亲友们的见证下举行非常隆重的典礼。结婚之初,住在新房里,过着很享乐的生活,当他们走出去的时候,在人群中也显得非常幸福,大家都认为他们很美满,一段时间看起来,男的就像白马王子一样,女的就像白雪公主一样。可是过了几年以后再来看,发现他们好像变成了鬼一样,负欠很多的债务,生活非常困苦,之后出现问题打官司等等,出很多的事情;或者夫妻之间发生严重矛盾,感情破裂,之后离婚等等。像这种情况就看得出,最开始取一种乐,过了一段时间就陷入苦境,往后越来越苦,这一生结束后,来世就更苦了。

以修道为业的人走的是另一条路,也是想离苦得乐,但是他们知道只有修圣法才能得到真实的乐,因此最开始要取苦。就像一般说的“三年苦,六年苦,苦了以后就有乐了”,往后会越来越乐。也就是最初学法的时候,对今天的人来说,十年、二十年以上的苦是一定要吃的,比如每天从早到晚背很多经书,还要思惟很多,各种各样的难关都要度过,在多年里面一点空也没有,有好多闻思修的艰难和困苦要度过。这样吃了十年、二十年等的苦以后,往后就很好了。

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智者求学的时候是很苦的,如果一切时都快乐无事,这样放空而过的话是不可能成智者的;如果耽著微小的乐,那会成为获得大乐的障碍。像这样,一开始学法的时候是很苦的,因为要亲近善知识,始终没有放逸的时间,不可能到哪里去玩个什么,或者观光旅游、看影视、聊天等等,从早到晚都在学习,像这样日夜不断地修学。生活方面也很清苦,吃的、穿的、住的都很简单,还会遇到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有时候还会饥饿、口渴,身上还常常出现劳累、疲倦等等,各种各样的艰苦都是有的。像这样是以苦来起头,他看重的不是世间小乐,不会为了世间小乐耽误解脱大事。

那么经过了这些苦以后,将来是越来越安乐,越来越踏实,这就是透过吃苦闻思修而得到的。也就是闻思上得了定解,没有什么疑惑,修行上已经转掉了心,而且越来越能把握修心的要道,越练越纯熟、越有力量。一旦上了路,经过若干年以后,修行上就开始有把握了。这的确就像佛所说的,多闻的人到寂静的山林里去实修是很安乐的。他此前已经学得很好,很多法义都通达了、掌握了,心里什么法都有,这样到寂静处以后,一年比一年更安乐,一年比一年更踏实。到了寿命穷尽的时候,就像病好了一样,那是非常地快乐,一点也不害怕,而且心里有把握,往后会走到更安乐的地方。

这样就看到,他先是有意地要取一个苦,他知道一定要刻苦地求学。为了这个,他想多吃点苦,生活上简单一点,不去追求各种娱乐,之后从早到晚一心专注地修学。那肯定是十年寒窗,长年累月地这样苦修。这样做的话,只是前面吃若干年的苦,到了后面是越老越安乐。到了老的时候,智慧力很成熟,修养很好,无论遇到什么,心境都是越来越好。对这个老者来说,由于他是有智慧的,对这个世上的事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是有修行的,在他的境界里是越来越安乐。不仅如此,到了来世比今世还要安乐,再来世会更加安乐,像这样越来越安乐,一直走到大乐之处,这的确是最好的路。

这样了解以后就要知道,我们目前在修持上虽然有一点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去,这个难关不久就会过去。一旦度过了难关,往后会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安乐、越来越踏实。

2、利根者可达修量

仅仅思惟如此的轮回总苦即可,无需其他,

“思惟轮回总苦”,指不是对于六道各处的苦一分一分别别作思惟,而是对于轮回总体的苦由六相透彻它的状况,利根者由此就能退心。譬如,知道轮回唯是苦性,再者,就差别而言,轮回周遍是苦,就时间相续而言,如果不修解脱道,从无始到无终之间将相续不断地落入苦的轮转中。就像这样,一旦透彻了以后,就觉得这里只是苦的轮转、苦的循环而已,丝毫真实安乐都不可得,在这里面再怎么追求、再怎么勤作,连一点意义也没有,利根人在这里很快就会退掉世间心,而转趣修出世的解脱道。

针对今天的人普遍根性钝劣的状况,要在这上面得到一分认识,乃至发展出具相的厌患心、出离心的话,还需要有具体的补充。也就是,在具体认识轮回的性质方面要懂得三苦。本人在讲授有关轮回过患的课题时作过详细的解释,比如,《四法印·有漏皆苦》的讲记,《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的讲记等,这些地方都可以参考。当具体地认识到三苦以后,就能认识到轮回唯一是苦性。接着,对于轮回周遍是苦、相续是苦,需要认识苦集二谛,以及十二缘起的整个机制,这样在缘起律上就能得到确认,的确从头到尾全是苦。再者,我们最痴迷的是人天富乐,也就是现在人所说的世间快乐。为此要认识到,在轮回里哪怕生到最高处,最终也决定要堕下来,这就是高下循环的道理。这些要依靠《亲友书》作六苦的思惟等等,由此会在量度上知道,以无厌足的贪欲所驱使,会发展出无穷无尽的苦;再者,受生、舍身都是无数的;又是在不断地高下变易,一点实义也没有等等,诸如此类要展开广大的认识。

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对于轮回总苦的透视,总的就落在缘起上。一旦明了了缘起,在那上面得了胜解以后,心里一定会确认:这世间一点意义也没有。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要发展出具体的胜解以及此后的出离意乐,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按照今天的状况,也就是人们受的邪熏重、邪见大、乐执深,外界各种蛊惑的状况很严重,而且在世间学习、串习得过多,如果不这样具体、广大地开展的话,像单纯的古人那样,一触及到这些,心上就出现非常明显的感受,这种情况虽然不能说没有,但是寥若晨星,这样就知道,需要具体地来开展。

虽见轮回痛苦仍贪执,虽畏恶趣险地仍作恶,
我与如我邪道众有情,看破放下今世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