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17皈依三宝(3h)

17皈依三宝(3h)

Total words: 28,374.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8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他圆满之4自缘分圆满

慧灯之光

(4)入聖教:如果當地有佛教的傳承,但自己沒有去聽、去修,那也不會聞聽到佛法。現在有佛法的存在,而且我們不但有習慣,也有機會親自去聽法;

大圆满前行

己四、自入圣教:

尽管圣教存住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那么自相续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就像太阳虽已高挂空中但对盲人来说无利无害,或者到了海边自己不饮水则无法解渴一样。如果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去病等,或者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那么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但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再者,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那么即便已经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为求解脱而趣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入道者或者说佛教徒。

菩提道次第广论

  1. 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

“法住随转”,即如是现证胜义正法的圣者,了知有堪能修证如是正法之众生,即按自己所证之法,为彼等传授随顺其根机的教授教诫。

“随顺教授教诫”即随顺所化根机的教授教诫,故“法住随转”,即胜义正法住世,有圣者能为所化传授随顺彼之教授教诫。

前行广释 19 课

(四)自之缘分圆满:

虽然佛已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没有隐没,但假设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也无济于事。就像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宁死也不皈依佛门,这种人就像在河边干渴而死一样,佛法再殊胜对他也起不到作用。而如今我们已步入佛门,尽管最初的原因有种种:有些是对佛陀真正生起正见,有些跟家里闹矛盾而学佛,有些为了发财等今生目标而入佛教,但不管是什么初衷,最后都能懂得佛法意义,这就是自之缘分圆满,或者叫自入圣教。

那么,它是不是应摄入自圆满呢?并非如此。这主要是从入教讲的,因为佛教存在,自己才能入教,故还是属于他圆满的一种

前行广释 19 课辅导

虽然佛法住世,但假设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也无济于事,如今我们已步入佛门,因而自之缘份圆满;

虽然时间还没有过,但是如果和佛法之间的缘分没有,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也是无济于事的。虽然现在佛法还在住世,但很多人对佛法没有信心,没有学习的缘分,佛法对他来讲起不了什么作用。而我们已经步入佛门,对佛陀生起了信心,对修行佛法有兴趣,这个就是“自之缘分圆满”。

这一条看起来很像是自圆满,因为自己要皈入佛门。但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了,这一条其实主要是观待佛法住世,这里的重点是放在我们所皈入的佛门本身。也就是说如果有佛法,我们可以皈入;如果没有佛法就没办法皈入。虽然这里面有自己的因素,但重点是放在所进入的佛门本身的。皈入者是我,所皈入的是佛门,佛门和我之间的因缘是圆满的。虽然也有我自己的因素,但主要是佛法在住世期间,佛法和我之间的缘分已经成熟了。

世间上的这些不学习佛法的人,生在佛法住世的时间段中,我们敢肯定地说,这些没有学习佛法的人的相续中没有善根、没有缘分吗?不能这样说,只能说他的缘分还没有成熟。佛法虽然住世,但是他和佛法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因缘,他的种性、善根没有成熟。所以说佛法虽然住世,但对他来讲缘分没有圆满。这里讲的是我和佛门之间的缘分圆满了。“自之缘分圆满”,就是说自己方面有一定的条件,还要所修的法和我之间的缘分是圆满的。主要是观待他方而安立的,因为有佛法住世,我才能趋入佛门。如果没有佛法安住的话,我就没办法趋入佛门。

前面讲导师、法还有时间都是具有的,我和佛法之间的缘分也是圆满的。因为有了佛门,我们才可以步入。所以说一定要观待佛门本身的他缘,佛门本身的他缘具有了,并且我也进去了,这个缘分就圆满了。因为这个缘分是两方面的,既要有我自己的善根,也要有佛门本身的外缘存在。此处主要是强调这个外缘是存在的。那么我的这个因缘,也是在这里面成熟的。所以说我和佛门之间连上了这个缘分,这方面叫做自之缘分圆满。看起来很像自圆满,但是理解重点是放在他圆满、放在我们所入的佛门、有佛门我们才可以入。可以这样去理解自之缘分的圆满。

前行广释 21 课

己四、自入圣教:

我们虽具足生逢明劫、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这三个因缘,但关键是,自己还要入于圣教。倘若你出离心等具足,则可以出家;倘若这方面因缘欠缺,则应守持五戒,不能全部守的话,至少也要守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闻思修行,如此方可称为佛教徒

如果你没有进入佛门,尽管佛教存住于世,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佛法中无边的智慧和大悲将与你无缘。就好比周围有一所好学校,老师每天不断地授课,一个孤儿如果想去,学校会收,但他自己不愿上学,整天在校外游荡,懂道理的人一看,就会觉得他很可怜,可是他反而认为,这种生活无拘无束、非常自在。同样,我们若没有入于佛门,纵然佛教极其兴盛,对自己也毫无利益

如今,无论是出家人、在家居士的身边,都有很多不信佛教的人,看到茫茫人海中无数的迷失方向者,我们即生有缘了知取舍之理,的确很有福报。假如没有趋入佛门,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虽已高挂空中,照耀广大无边的世界,但在盲人眼中,始终是一片漆黑,太阳东升西落对他无利无害;或者河水虽然清澈甘甜,但口干之人不喝也无法解渴一样,佛教再兴盛对自己也无有利益。

我们今生虽有因缘进入佛门,但旁边还有千千万万糊里糊涂的人,尽管他们有学问、有地位、有财富,然从生生世世的角度来看,都是可怜的迷茫者。因此,我们要发起广大心,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哪怕令一个人生起一瞬间的悲心或出离心,自己也要全力以赴。当然,这并非一日之举,而是需要长期发心。有了这样的发心,利他因缘可能会出乎意料地实现,不管你去哪里、住在何处,都能以佛法的智慧帮助众生,依靠种种途径使有缘者趋入佛门。对他人来讲,这种利益不可思议,将其安置于高位、赐予巨额财富,并不是一种恩惠,只有助其断除恶行、行持善法,对今生来世才有意义。所以,首先自他趋入佛门非常重要。

当然,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

1、救怖之发心:

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缺衣少食、灾祸重重、走投无路;要么是看了佛经论典之后,害怕来世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感受恶趣痛苦。一者担心今生违缘,一者畏惧来世痛苦,如此只为了驱除怖畏、救护自己而皈依,并不是真正的皈依。纵然你已趋入佛门,在寺院或上师前办了“皈依证”,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现在有些国家说,自己国内有佛教徒几百万、几千万,但我很担心这些人虽已皈依,自己也办了证,不过大多数只是怕出违缘才皈依的,这样的话,只能算是相似的佛教徒。我有时候坐出租车,看很多司机在车里挂观音菩萨像、释迦牟尼佛像,就问:“你为什么挂这个?”“因为我怕出车祸,挂它可以保平安。”还有时候问:“你是不是佛教徒?”“是啊。”“你为什么皈依呢?”“因为别人说我命短,为了长寿才皈依的。”当然暂时来讲,这也无可厚非,是趋入佛门的一种方便,但究竟而言,他们并没有明白皈依的目标。

2、善愿之发心:

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升官发财、身体康泰、获得名声、生儿育女,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出身富贵、转为天人等善趣乐果,那么即便已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

暂时追求这些,佛陀虽然也开许,因为对欲望强的众生而言,可先通过满足他的所欲,最终引导其归入解脱道。古大德常言:“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可是现在很多人,被前面的“欲”已经钩上了,但后面的“佛智”一辈子中还没有摸到。这种现象,如今可谓比比皆是、不乏其数。

我就有个熟悉的人,怎么劝他为了解脱而皈依,他就是不肯:“上师,我家里平安很重要。我有两个孩子,大的要找到个好对象,小的要好好读大学;我自己也要平平安安;我老婆身体不好,应该让她健健康康;还有她爸妈经常吵架,以后不要再发脾气;我爸妈平安就可以,其他什么也不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说:“你求这些也可以,但还是要想一想解脱,这个很重要。”“不不不,只要平安就够了!解脱没事、解脱没事,这些都不求。”这样的人,并没有真正皈依佛教。

二、真实的佛教徒

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六道犹如火宅、罗刹洲、剑叶林般可怕,为求自他解脱而趋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实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我们是不是佛教徒?也应该好好扪心自问。)

现在很多人依靠上师的加持和恩德,修行虽有种种情况,但理论上应该比较明白。在整个六道轮回中,三恶趣谁都不会羡慕,而三善趣——人间、天界、非天,也没有必要去希求。那天有个人跟我说:“如果有来世,我就……”我听后有点生气:“你学佛这么长时间,还对来世贪求啊?”他马上说:“不是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今生肯定能解脱,只是说这辈子‘万一’没有虹身成就,‘万一’有来世怎么样。”

世间人常说:“如果有来世,我就……”好像是另一种语气。但是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想:假如即生没有解脱,来世一定要继续修行,诚如《极乐愿文》所说,要像重罪的囚犯从牢狱中解脱出来一样,义无反顾地想逃离轮回。有了这种想法,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否则,不要说居士,就算是出家人,身披三衣、袈裟,头剃得光光的,平时住在寺院里享用信财,若还特别羡慕世间八法,根本没有解脱的意念,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当然作为凡夫人,想长期保持出离心不退,有一定的困难,但即便如此,至少也应偶尔生起解脱的念头,知道轮回没什么可贪的。不然,这么长时间以来,你若从来没想过超离轮回,就肯定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的出家人是什么样的?不是佛教徒的居士是什么样的?有时候真的要观察。有些人认为自己不但是出家人,而且境界很高很高。其实且不谈你很高很高的境界,首先你是不是个佛教徒,就值得好好观察。

学习这部《前行》,意义真的非常大。如果不懂这些道理,表面上你特别精进,实际上你的所作所为,可能根本不属于佛教范畴。所以对《前行》的这些词句,不要随便划过去就可以了,应当一边读一边细心思维,逐字逐句、详详细细地琢磨,与自相续结合起来再三观察。若能如此,一方面可认清自己的过错,同时也能明白今后该怎么做,以此作为修行道路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有些人觉得:“我是大学生,学历那么高,像《前行》这么简单的法,还有必要学吗?”实际上世间学历不算什么,《前行》中讲的有些境界,才是最为重要的。假如你有信心、有精进,这些境界就可以在心中出现;但如果你既无精进,也无信心,即使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内心也很难与法相应。因此,希望大家再再地思维,这不是往外观察的法,而要将每一句与自心进行对照。

前行广释 21 课辅导

己四、自入圣教:

今天我们学的是第四个他圆满——自入圣教。这里面主要还是说外在的因缘为主,自己进入这个圣教当中,这个属于缘分圆满。在这个引导当中是这样讲的:

尽管圣教存住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那么,自相续依然不能得授正法和教法。就像太阳虽已挂在空中,但对盲人来说无利无害。或者到了海边自己不饮水,则无法解渴一样。

这个就是总说。前面我们说了佛陀出世,然后佛陀说法、所说的法还住于世间,这三个条件都俱全了。但是这个条件具足之后,自己和圣教之间的缘分还要建立起来、要圆满。为什么自入圣教很重要呢?华智仁波切所说的圣教现在到了三千五百年、接近四千年的时候。虽然世间是在往下行,但是这种圣教还是很圆满的、教法还没有隐没。尽管圣教传住于世,自己还要步入佛门。

“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那么自相续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现在世间很多人还是不能接受佛法。我们反复讲这个问题——地球上七十亿人当中能够接触圣教、进入佛门的非常少,大概三、四亿左右,其中还要排除很多只是挂着名的(即便是挂了名的,只要皈依了也算是进入圣教)。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内外道以皈依别”。皈依了也算是佛弟子,虽然再进一步观察的时候,还要刨掉一大部分。但只要对三宝有信心、做了皈依,这个从最低标准来讲也算是进入佛教了。但是即便进入佛门有五亿,还有六十五亿这么多的人都没有办法接触圣教,这说明接触圣教需要很大的福报、很大的因缘,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

有些人进来了又出去了,你说有没有因缘呢?有一点因缘,但因缘不够、福报欠缺,所以他没办法在这种能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教法中长时间留存。在这个教法当中留存的越时间长、学习的时间越长,调伏心的力量就越大。有些人有些因缘,但是内心当中的福报还不能支撑他长期的闻思修行。所以有些人皈依了佛门一段时间,因某种因缘就退失了;有些人修行佛法,在学会当中学习一两年就退失了。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因缘,有的时候我自己在看到、听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在想,不管怎么说他在这里学习了一、二年,也是念过一些佛,相续当中也种下了种子,以后这个种子是会成熟的。短时间来讲会损失很大,从长远的方面来讲,他总有一天会因为这个种子生根发芽而获得解脱,有的时候这样想一想会好受一点。有些因缘就是这样的,这个没办法。有的时候我们盯着眼前,看到这个人破了戒,觉得他太可怜了,情绪陷在这里面出不来。有些道友就会有很深的自责,是不是我没有管好、没有帮好导致他们退失?有点自责心也对,但是不用过于自责,众生的福报因缘就是这样的,福报不够就退失了。

如果想长远的利益众生,我们就会有某种程度的释然,就会把这个问题放下、发个善愿:不管他听了一堂课也好,还是见了上师一面也好,反正是种了因缘,虽然种子暂时没办法成熟,但在以后都会成熟。这个在《贤愚经》很多教证公案中是得到支持的。这些佛菩萨有很深的愿力,只要你和他结缘了,他永远不会放弃的,慢慢地依靠种下的结缘种子,引导你逐渐地调伏自相续。

但是对我们来讲,尤其是现在一定要学,因为现在我们学这个教法很不容易。比如说我们的福报先天不足,有可能退失、也可能不退失,但是学这个教法之后就知道法这么好、这么重要,通过观修之后就会加深这个观念。我们拼命祈祷、种福报、发愿,善根因缘就会得以稳固。在稳固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去修学,然后从后天逐渐培养对佛法的善习气或者福报善根,这就会让我们逐渐不退失。

如果福报特别大的话也不会退失;如果福报太小的话,再给他怎么讲也会退失。但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这些人,如果你不讲,他可能会退;你给他讲,他思维、观修了就不会退。我们可能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福报不是那么强盛,也不是那么小,但是通过闻思修的助缘,可以把我们往上拉,再走一步我们就不会退失。如果闻思修这个助缘经常在,经常性地接触道友、闻思观修佛法,这个缘分就逐渐地延续,越学福报越大、信心越深厚,这个时候退失的因缘就越来越少了。而且我们要不断地祈请上师三宝,念莲花生大师祈祷文等等,每次都有发愿。如果我们做了这些,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就会相对来讲比较顺利。

如果我们没有步入佛法的话,依然得不到教法和证法。教法就是《前行》、《入行论》,还有五部大论、大圆满等等。证法是内心当中生起了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智慧,乃至受一条戒律也是证法。如果没有进入佛门,这些都得不到,而教法和证法是我们暂时、究竟利乐的源泉。如果没有把利乐的源泉找到,在轮回当中没有安乐可言。如果接受了教法、证法,从此展开修学之道的话,逐渐就可以摆脱轮回,获得究竟殊胜利益的解脱。

“就像太阳虽已高挂空中但对盲人来说无利无害”,太阳已经在空中高挂了,但是如果是一个盲人,他的眼睛看不见,阳光没办法利益他,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对盲人无利无害的。

“或者到了海边自己不饮水则无法解渴一样。”海是什么意思?有人会说海水是咸的、不能喝,越喝越渴。此处的海是指很多可以喝的水的地方。不是所有的海都不能喝,以前的海和现在的海都有的,像佛法中讲的香水海等等,这方面海的水都是具有八功德的水。此处海边的意思不用理解成咸水海,是可以喝的这些海,就是很多水的湖或者海这样来理解。

到了海边,有很多可以喝的水,你自己不去喝的话,也没办法解除你口渴的感觉,这个时候需要喝水。如果不喝水,水对你来讲就没帮助。太阳对一个盲人来讲是同样的道理,即使不是盲人,当你把眼睛闭上你也看不到,或者你自己躲在很深的地下室当中或者躲在山洞里面,太阳对你来讲也不能遣除黑暗。所以你必须走出来,或者把窗户打开,或者把眼睛治好,这个时候就能享受阳光带来的光明。以上是总说如果不进入圣教,对我们的解脱无意。

下面进一步扩展,进入圣教有深浅的层次,如果从他圆满的基本条件来讲,只要进入佛门暇满这个条件基本上就圆满了。但是此处讲得很深,进一步讲进入圣教的差别,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了相似佛教徒和真实佛教徒之间的差别。即便是进入圣教了还有差别,我们要把这些相似的部分必须要超越,进入真实的修行的状态当中,下面是进一步的分析。

如果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去病等,或者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那么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但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进入佛门后是成为真实的佛弟子,还是相似的佛教徒呢?关键是要看你的心态。佛门本身就是一个殊胜的保障,但是你接触佛门之后自己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这会让你变成真实的佛弟子或者虚假的相似的佛教徒身份。

此处分析的第一种情况就是救怖,有的地方叫救畏。有的时候是讲戒律,持戒的时候有救畏戒、善愿戒或别解脱戒等等。有的时候皈依也是这样讲,你皈依佛门是用什么心态皈依的?是用救怖的心态、善愿的心态,还是真正解脱的心态、菩提心利他而皈依?这个都有很多。此处首先讲了通过救怖进入佛门。进入佛门是为什么呢?是为了今生或为了后世,这个今生、后世都是属于轮回当中的范畴。

第一种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祛病。比如今年不顺、有很多灾难,想通过皈依三宝的力量把灾祸消掉;或者身体有病,为了遣除疾病皈依佛门、修学佛法;还有的皈依佛门是为了遣除违缘、得到三宝的护佑等等。就是对于灾祸、疾病、违缘等产生了怖畏,进入佛门是为了解除这种怖畏,这是缘今生的救怖之法。

第二是缘后世:进入佛门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有些人不一定对今生的灾祸、疾病、违缘等这么在意,主要是担心:“我下世会不会堕恶趣、堕地狱呀!”有时我们皈依佛门是处在不知不觉当中的,如果不学习,到底我们现在学习佛法是什么状态?完全不知道,也根本不了解。觉得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就行了,但这是不行的。法相当于是一面镜子,即法镜,你是什么状态它就会给你指出来;或者法是一张地图,你在哪个位置上?以你的标准就归在了救畏中。如果不学习,根本不会知道到底自己是哪个程度的佛弟子,懵懵懂懂的。

所以要观察自己的心态:“我现在学习佛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今生的消灾、祛病?”如果是这样的,那就对号入座了,这就叫做救怖之法,而且只是为了今生。或者我不是为了今生,是为了后世,我怕堕地狱、堕恶趣,怕变旁生、变饿鬼才皈依的。上师问到:“你还有其它想法吗?”“没有了,我就是这个想法。”那也对号入座了,这是属于为了解救后世怖畏的救怖之法,只是为了后世不堕恶趣而已。

以上讲的就是救怖之法,如此是不可能趋入真实正道的。当然,如果能够这样皈依比不皈依要强,但此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所讲的是比较高的标准,是为了要引导我们趋向解脱。有一类众生实在生不起解脱的心,我们要鼓励他:“你为了消灾、延寿而皈依三宝也是很好的”,把功德说的很大。为什么呢?因为他只能接受这个,你再给他讲解脱道也听不进去。那就鼓励他、赞叹他,让他不要放弃。至于解脱,他现在皈依了,以后会慢慢成熟的。相反,如果一味地给他说解脱、成佛他反而听不进去。如果你说:“你今年流年不利,皈依之后就可以遣除灾祸”,他就很相信,会选择皈依,这是一种方便。因为他暂时只能接受这些,先让他进入佛门,再慢慢引导。有时上师们也会用这种方便方法,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正道。

再者,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那么即便已经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

这是第二种:进入佛门是为了得到安乐。

第一就是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安乐。有些人皈依佛、修学佛法,是为了今生身体健康,父母、家人身体健康;有些为了家庭和睦、平安快乐、升官发财等等,是为了今生的安乐而趋入佛门、皈依三宝、修行佛法的。是为了得到善妙的愿望而趋入佛门,这就叫做善愿之法。

第二是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有些人通过修行佛法、布施、放生,希望后世能做个大官、转为天人、长得漂亮等。这样只是追求后世的快乐,并不是真正追求解脱。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追求今生的或者后世暂时的人天安乐而皈入佛门,这些都属于善愿,是不究竟的,这样是没办法趋入正道的。

下面是对于真正追求解脱的佛弟子来说,在排除两种不究竟或者不应该产生的心态之后,应该具有的心态。

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为求解脱而趣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入道者或者说佛教徒。

这些标准说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学就不知道、懵懵懂懂,就这么短短几行字,已经把整个不好的、应该驱逐的心态,怎样生起安住的状态讲得很清楚。

怎样才是真实的入道者呢?要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无有实意。暂时今生的痛苦遣除也好,安乐得到也罢;或者后世的痛苦遣除也好,安乐得到也罢,如果你没有一个意识想要从整个轮回出离,那么即便是暂时摆脱了轮回中的痛苦,得到一些安乐,这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轮回的时间太长了,并不只是今生、后世的问题,而是连续不断的一个缘起链。为了得到后世的安乐去修法、去奋发,这就是因,你这样做了,就一定会显现它的果。

如果为了后世得到快乐去放生、去顶礼,心态是为了后世得到快乐,这个快乐的果必须要用善法来圆满支撑。现在我做了善法,而且愿望也是为了善法成熟以后的快乐,那么因果不虚,如果你这样做了后世一定会成熟这个快乐的果报。但是这种心态本身是相应轮回的,因为它根本没有丝毫伤害轮回流转的因素,流转后世的因缘是圆满的。只不过是后世是恶趣还是善趣、是快乐还是痛苦上面的差别,整体来讲没有差别。救畏的心态也好、善愿的心态也好,这两种心态本身和轮回的模式相应,不管你怎么做,就是在轮回中跳不出去。

虽然你修的是善法,但你的心态这个因缘本身,没有一点点和轮回相背,是完全和轮回相应的。你想要解除怖畏,这样做可以,因为你今生、后世救怖的因缘也有了,你这样去做了,肯定能在今生、后世得到救畏。但是你总的心态没有一点离开轮回的因缘,怎么可能离开呢?不可能。善愿也是如此。希望今生、后世得到快乐,你种了这个因,一定会得到果,在今生、后世肯定是可以得到快乐的。但这种心态也一点没有解脱轮回的因素,无因生果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再怎么去努力、去挣扎,就是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

因此,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不管你得到快乐还是痛苦,都属于生死轮回,因为轮回的缘起是圆满的。我执、有漏的业,这些流转轮回所有的因素圆圆满满,一点都没有受伤害。我们想在这样的状态中求解脱道怎么可能?是不可能的,这是无因生果。在佛的智慧、佛的十力中第一个就是处非处,佛陀认为这个是非处,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要解脱轮回就必须要做解脱轮回的要素——善法。善法当然是需要做的,但是以什么心态去做?必须要认识到轮回无义,要有很强烈的出离轮回的心,这就是一个要素。为什么要说三要道,什么是三要道?解脱成佛的三个要素,第一个就是一定要有出离心,要看破轮回。每一个修法、每一次闻思,都要有一个很强烈的出离轮回的意思。不是要得到轮回的快乐,而是为了获得解脱。

如果我们的心态很强烈,而且这个心态已经通过不断地观修渗入血液当中,深入呼吸当中,已经变成我们的思维,只要一起心动念就和出世间道相应。这种状态来自哪里?就是缘出离心反复地闻思修行、反复地观修、安住、回向、祈祷,这样内心完全转变成解脱道,只要一起心动念一定相应出离道。再轮回也没有意义,就是要解脱,这是可以达到的第一个阶段。

如果这个阶段达不到,却要达到第二个高标准菩提心就很困难。菩提心这个标准没达到,要达到空正见那就很困难。第一个标准次第比较容易达到,就是认识到轮回无义,这个是总说。后面还有第三品、第四品讲轮回过患、业因果,对不要追究后世这一点讲得很清楚。第一品第二品主要是说耽著今世无意义。要认识到整个轮回无意义,这些修法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所以一、二、三、四这四个修法要完全搞清楚,而且要越搞越熟悉。

只有对这种修行的方式很熟悉了,就一定是相应解脱道的。但如果只是泛泛地学,而对里面的东西不熟悉,要找到一个感觉,找到一个很清楚的认知是很困难的。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如果想要获得很好的收获,就必须要付出时间、经历,不付出的话是很困难的。

为了求解脱而趋入佛门,才可以真正称为入道者或者佛弟子。以前也讲过,真实的佛教徒的法相一定是求解脱。其它的诸如得到一些财富等等,虽然有功效却只是附带的,不是主要的。宗萨仁波切也专门写了一本书《不是为了快乐》,论述了很多。学习佛法不是为了快乐,那为了什么?是为了觉悟的。现代好多人看了觉得怎么不是为了快乐呢?我学佛就是为了快乐,列举了很多的快乐。其实不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快乐。解脱觉悟是要把苦和乐都超越的,而不是离开苦得到乐。只是离开苦得到乐的话,肯定不是真正的佛道。真正的佛道一定要超越苦也要超越乐。比如善趣的乐、恶趣的苦,这两个都要超越,才是超越轮回,真正的觉悟是超越苦乐的。所以从这个方面安立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不注意,都是想方设法地避免痛苦,要得到快乐。

众生的本性是要离苦得乐的,但是要分主次,主要的事业是什么,副业是什么要清楚。主业是要出离轮回,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成佛。抓住这个主要的思想,其它轮回当中的快乐附带就获得了,不需要特意地去追求。就像烧柴一样,只要把柴烧了,火生起来,最后烧完之后,木炭自然而然就有。如果追求佛果的话,轮回当中的快乐自然有,但是只是追求轮回快乐的话,这个佛果不会自然有,这是肯定的。所以一定要把目标搞清楚。

这也不是说,佛教徒就不必追求快乐了,不要避免痛苦,绝对不会这样,暂时你会离苦得乐,究竟要成佛,所以主和次要分清楚。有些道友不学习不注意,把次要的当主要——主要的圆圆满满,次要的解脱成佛想得很少。今生当中要怎么样发财、怎么样家庭快乐,想得很多,天天回向的内容很多,发愿力也是大部分回向家庭,回向自己今生的快乐,然后就附带提一下解脱成佛,这个就是颠倒,力量不会大。如果强烈地为了解脱、为了众生的利益,再附带提一下世间的快乐,这是真正可以做的。

所以入圣教有很多讲究,并不是你入了圣教就怎么样了,入了圣教里面还有深浅。如果只是为了救怖、善愿,还不是真实的入圣教。入圣教标准的法相应该是为了解脱,所以佛教徒的法相一定是为了解脱。我们要通过学习,有善根的道友就会反思做调整,以前的目标和定位错了,现在要调整到追求解脱道上面,这样就会真实地踏上解脱道,这就是第四个他圆满,自入圣教。

前行系列 3

自缘圆满

又虽然圣教住世,但若自己未入圣教之门,那也像世间虽然日出,但对于盲人无丝毫损益;或者已到海边,自己却不饮水则不遣除干渴一样,自相续中取不到教证二法。此入门也有:仅为息灭现世的病、魔等,或仅怖畏后世恶趣之苦,随后入于圣教,但只叫做“救怖畏法”,即不能真正入道;再者,仅为求现世的衣食等,或仅力求后世人天乐果,而入圣教,但仅名为“求福报法”;若了知轮回中一切都无实义,随后力求解脱而入圣教之门,则叫做“抓住了道的开端,入于圣教门中”。

心要提示:

1、从缘起律观察,自缘与他缘和合或缺失的差别。

2、自不入教门则无法获取正法,体会其比喻的涵义。

3、入门分真实和外围两种,从信、欲、道、果各方面认定其差别。

4、认识四部退心法与真实入道的关系,看清严格意义上的前行法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缘起要从自和他两方面开展,才能产生定解。成办一件事关键要具足自缘、他缘,就好比有灯光又要有眼睛,才能看清色法,缺少任何一者都不行。如此以两种条件来认定,并加以譬喻,就不难得到理路上的定解。可以推出,缺乏自缘必定无法成办法行,对于无信欲者而言,圣教法行的量完全是零,从而成为绝缘之人。

对比

文中比喻配合于意义,应当了知总体上是指内心取不到教法和证法。也就是说,暇满一直要追究到有没有得法的闲暇或机缘,落在缘起上观察、打通理路,就不难马上取得了解。由于自身缺少信欲的缘故,根本不肯去求取教法和证法,下至一句也不肯听闻,也更不可能去思维、领取、纳受于自心而修持。他成为完全不入门的人,后后的法行根本谈不上。

接下来反观自身:我跟其他人不同,我有信心、有欲乐,我愿意进趋,也特别希求从正法中获益而不是被拒之门外,我努力争取入于正法,希求听受小、大、密三乘圣教,之后有意地领取在心上、按照法教来修证。总的来说,这才叫做入于圣教之门。其次,圣教之门一重又一重,我们也需要逐步升进,不能仅仅简单化地了解。

因此说,暇满的修法贯彻始终,即使得到很大的成就,也还是不能离开,我们应当如是了知。而且,越到后后的修法,体会也将越来越深,整个法道的图谱在一种大的规则上完全通透,暇满的道也要融通于九乘的每个支分上。这就是大的原则、金刚句能够周遍一切法道修行。此引导殊胜不可思议的文字,不是以凡夫简单的妄想所能评判。

再者,此中关键是分清自他。圣教住世属于他缘的圆满,也就是教法完整无缺地存在于世间,然而自方的因缘中如果没有具足信和欲,就不会踏入教门,如此一来,有圣教也等于无圣教。以两个譬喻来说明:第一、太阳出来或隐没,对盲人见色法没有任何损益。因为对他来说,面前永远是黑暗,即使太阳升起,他也没增加什么;太阳隐没,他也没减少什么。但对有目者来说,就有极大影响。太阳东升,他就能见到万法,并开始白天的种种运作;太阳一旦西落,他也会陷在一片漆黑中。

意义:对于具有信心、欲乐者来说,圣教日轮的住世和不住世有极大影响。圣教住世,再结合自身的信心和欲乐,就有机会纠正自己的见解、行为,有机会见到世俗、胜义一切法的本面,从而趣入真正能得利乐的法道。其中的“益”和“损”即是:有教在、具信心,便能趣入并得到极大利益;无教在,即使有一分善根,也不过是枉然。从中可以看出,对于他们而言,圣教住世非常重要。

如果自身有信欲,是他圆满中的自缘圆满;如果自身没有信欲,则他圆满有所空缺,或者说根本不具因缘。

第二、海边[[9]]饮水的譬喻也是表达信欲。虽然到了海边,但自己不相信水能解渴,没有求水的欲乐,当然就不可能以喝水来解决干渴。由此表明,虽然佛已出世,也宣说了完备的小、大、密三乘教法,教法至今仍被完整地保存,然而在自缘方面如果缺乏信心和欲乐,那么一切他圆满的有都等于无,自己依然有可能在圣教的海边“渴死”。反之,圣教的海水存在、自缘方面具足信欲,才有可能尽情畅饮,解决轮回中缺乏安乐的干渴。

可见,如果缺乏自缘圆满,内心便无法取到教、证为体的正法。因为没有信欲,也就不会以闻思来了解教法,不会在心中领纳正法,不知道教法为我们所指明的生命途径,当然就更谈不上以自身的修习来实证佛法。如上所述,教法的责任是为我们指示该如何行进,会到达哪些地方,会出现哪些利益等;证法则是按照教法的指示力求现证,也就是在自身上去实现如是法道、出现如是功德、证成如是果位。如果不以信欲为前提,就是连门槛都无法跨入,叫做“未入圣教之门”,这种人根本没有法缘;具足信欲,才可能开始主动地“入圣教之门”,称为“自缘圆满”。

其中又有多种层次:对于教法的信和欲达到何种程度,就入于相应的一道门中;每道门中又有不同层次,有外围的、有真实的;真实当中也有外、内、密,有越来越深入的途径等等(从下文的抉择中不难看出,这些都取决于信欲)。我们此处只从两重来说:一重是外围的入门,一重是真实的入门。简别清楚以后,应当了知本法的要求是真实入门。真实入门以后又如何呢?就是内前行中继续解释的了。

以下解释“不能真正入道”六字的涵义。“不能”是指在缘起上不具备。也就是:一、不具备胜解信;二、不具备欲乐,因此不能趣入于如是法道。“真正入道”,是指入解脱道、入真实离苦得乐的道。修道的目的即是成办离苦得乐,而共世间道只是暂时性、非真实的道,暂时离开苦苦,后来仍会出现,不叫真离苦;暂时得到乐受但后来又失去,不叫真得乐,因此不能称为真实入道。

为什么“不能”或不具备缘起呢?没有看出轮回法的实质或自相即苦,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一直毫无实义地在三苦中流转,于是无法生起对解脱道的胜解;胜解既然不具备,也就不会生起欲乐;不具备欲乐,内心就不肯踏入佛门一步,因此是“不能真正入道”,意为他不具能力。

如何才能充实自己的能力呢?就需要先修四部退心法。也就是说,要想退出现世心、发生解脱道的眼光和欲乐,就必须进行逐步思维。本部大法外前行修心的方法就是思维,一直要看到此世该如何对待,怎样做是无意义,怎样做才是有意义,这些都要沿循从近到远、从粗到细的发展规律来进行。因此,四部退心法中,前二者是退现世心,后二者是退来世心。

如此步步深入细致地抉择,最后得出见解,能够彻底了知轮回法无非是苦且毫无实义时,才会发生胜解信,这是通过思维得到的信心。之后自然会发生欲乐、发生希求心:我需要的不是世间法,而是出世间真正离苦得乐之道。以此欲乐寻求圣教、希求趣入圣教,从而积聚趣入圣教之门的缘起,这就叫做堪能真实入道。意为他有一种潜势力、一种内在的能力,促使自己一旦遇到法道便善加把握而趣入。因为已经以内在的见解认清三界如火宅,必须马上逃出,又能看到佛陀所指示的彼岸是安乐宝洲的缘故,自然会直接、主动地踏上法道。

相反,如果没有产生见解,就往往会表现为内心无能、不堪入道。即使他人再如何督促,自己也无动于衷,这就是所谓的“不堪”。

譬如,假使对某人说“你应当断恶行善,不能这样做”,他的自我马上就会跳出来:你凭什么骂我?你凭什么不承认我?你为什么找我的麻烦?你是不是想要控制我?这就是残废一般的“不能”,是内在的机制、能力尚未被开发。

“能”的状况则是,首先以佛陀的教言配合现实的案例引导他思维因果,一个一个地认识到造这类恶业会堕地狱,造另一类恶业会堕饿鬼等等,果报非常可怕;同时,配合《贤愚经》、《念处经》等的因果案例,使其认识、理解到行善会发生诸多利益。之后再为他解释轮回为什么是痛苦、如同服毒般的造罪将来会怎样发作等等。对此一一了解,内心才肯服从这条道路,并有能力接受指导。这时再教他不要做,他会感觉很幸福,完全能够认识到自己不该造恶;让他去行善时,他也会相信其中大有利益而立即照办。这就是内在具备了能力,堪能真实入道。

内心上的各种发展都需要首先建立理智的认识,彻底看清并肯定、确认了未来的路途,才能使心愿意由此起步,这就是欲。相反,强迫或者勉强的灌输根本无法发生作用,尤其是当代人在行善方面更没什么能力,听到劝说后基本无动于衷,即使不得不做,也是惧于师长的威势力量,怕受惩罚或丢面子,但过后仍是老病复发,不肯再做。他的心像是一潭死水般漠然不动,根本没什么欲。原因是在认识上一片空白、非常愚蒙,这才是根源。

如何打消这些障碍?如何才能破除僵化的邪心机制、出现正面的机制呢?就是需要思维。通过思维,能辨认缘起正道,并对正理之道产生正确的认识;之后,信解慢慢发生,欲也被逐渐引生,内在缘起的机制由此建立,他才有能力入道。外前行引导要达到的就是这一目标。

譬如,学习暇满引导以后,法师要求我们珍惜时间、不可荒废,这时我们就不会感觉是在辱骂、羞辱自己,而会感觉惭愧和难为情:是啊,不该荒废。即便过后又忘,但再提醒时还是能够接受。不仅不会产生反感,而且以此作为起点,再说到无常,说“你要念死,不要念世间,这些毫无实义”等,他也会比较接受;再解释因果、苦谛等,他在观念上接受而不反弹,从此也会开始慢慢随顺、学修。

假使没有暇满思维的辅导,自己也没有用心学过,那么当他人说“你这样浪费时间是一种罪恶”时,很容易马上感觉自我受到羞辱而愤怒:凭什么骂我?凭什么整天批评我?以过去邪恶习气的熏染,他认为自我根本不应该受到批评,认为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还会用各种理由维护自我:我做不到,我是个人,我还要享受现代生活,你怎么能剥夺我的上网权、娱乐权、聊天权、生活享受权等等,他马上会反弹。这就是不堪能。

对于当代人来说,修持前行其实非常困难,与过去相比,复杂程度增加了好多倍。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并由此更加奋进、更加努力。如果说容易,其实根本不符合现实,很多人内心的邪机制太多、错误观念太多而不易理清,必须要逐渐瓦解。这些根深蒂固的邪机制,也许在过去说一句话就能瓦解的,现在就必须在方方面面密集地轰炸,使他内在的观念系统松动。因为其中的“堡垒”太坚固,一个“炸弹”根本打不开、击不破。总之,能不能有力地把触角伸向内心深处,来进行彻底地瓦解,这就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是每个人要在自身上实地去做的事。

外围入门和真实入门

此处需作三层简别,之后才能看出外围入门和真实入门的差别。外围入门中又分两层:一层是远离现世与后世的世间怖畏,一层是希求现世和来世的人天福报。这二者都不算是真实入门。

如果没有发展出了知轮回无实义的认识,就无法进入圣教之门,因为见解太短浅。必须经过四部退心法的引导,让自心逐步看清此世和来世世间法的真相,看清它毫无实义,经营世间法只是徒耗精力而已,由此才能一心趣向解脱。生起深远的见解使我们如同睁开双眼、发现道路般,随后以猛利的求解脱欲,就能将我们真正引入解脱道。同时,把胶著在此世和来世的心力全部收回、把对世间法的追求全部停息,以全分的心力一心追随师父走解脱道、依法流来修持,这才叫做献身于法道的人,也许会修有所成。如果此前的入门工作——见解没有完善,就如同瞎子根本无法看见道路般,光是口头喊两句口号,内心却一直追求世间法,又如何能算是入道者呢?

本文严格地点明了什么是外围入门,不算真正入道,以及什么是真实入门、什么是起点,以此使我们明确当前的方向。首先是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尚不属于入道者,而不可定位太高,因为求解脱心、出离心尚未生起。为什么没有生起?因为自己尚未认识轮回无实义的真相。为什么没有认识?因为没有如理如量地经过四部退心法思维上的他引导和自引导。内心没有去了解、抉择、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认识;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放弃一切而专求解脱。如今在暇满的引导当中点明这一要害,就是让我们理智地辨别什么是无暇,什么是有暇,什么状况是在门外,以及如何才能转到门内等。这些是需要我们多次地努力,而不是凭空标榜自己已经获得暇满。

在入门方面,我们要了知外围和真实的分界点,就要看清脱离怖畏和求人天福报等这些世间法毫无实义。如果落在这两种世间心态中,根本不算入于不共圣教门,只不过是要利用佛法来实现一些世间愿望而已。上文讲等起时是把求现世列为不善等起、从下士开始是属于善的等起,然而此处更进一层来说,入圣教门已经超越了共下士道。这也并不是仅凭虚吹就能超越,而是必须通过四退世心来逐步完成。

要想超越外围、直入内道,首先需要认识什么是外围、什么是内道。从心上来观察,如果自己生病,或遭魔祟,或工作不顺利、生活很贫穷等等,于是想远离这些现世怖畏,或者害怕后世堕恶趣的痛苦而入圣教,就只能算是外围入门。即便是以信心入,也只能称为“救怖畏法”;即便是利用圣教法来脱离世间暂时的怖畏,也不能彻底截断苦流。这并不表明圣教缺乏功能,而是因为心量太小、只希求当前一点微小的利益。等起严重受限的缘故,导致缘起只能落在遣除此世和来世的怖畏上,而不会达到更高的层面。他连出世间道的一分边缘都沾不上,更不用说是入真实之道。

由此可见缘起的厉害和决定性:内在心的走向如何,即胜解如何、欲如何,就会在相应的道上运转;缘起是如此,也就只会实现相应的一分果,其他不会实现。所以只求暂时脱离怖畏,结果不可能是彻底截断轮回大苦。从究竟来说,就如同病根没被截断一样。

上文讲述“病人想”是要认定“自身从无始以来,在此轮回大苦海中,犹如病人,为因三毒及果三苦所逼恼”,以此透出整个轮回的病相,是自相续被因三毒、果三苦的大病所缠缚。如果未能在根源上断除,只是暂时好转,过后便又复发,哪能算是“决定胜”呢?“决定胜”必须是截断苦根,去除我执、三毒,从而彻底断绝苦果、息灭三苦。它是一向安乐,断苦以后不会重新发作,得乐以后不会失去,这才叫做真实的道。其他让人暂时缓解痛苦,暂时得些乐受的,过后都必定退转。因此,如果眼光不深透,看不到轮回实质,只是觉得目前很苦、暂时很苦,我一定要找到更快乐的,那么以这种短浅的见解与欲求,所追寻之道必定不究竟,苦息后定会仍然滋生,以根源未断的缘故。

再说求人天福报,其中又有两种层次。最短浅的眼光是只求现世衣食丰足等,根本无法真实入门。譬如,多数人都希求自己有钱、有享受、有名誉等等,而且他们的口号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只是使用虚假的现代概念去包装,是魔用来引诱幼稚人的说法而已。当今的思潮、学说等,大多数是不合乎人天善道的邪恶教门。后台是学说权威,前台是层出不穷的现代概念、各种欺诳性的说法,我们不应当以为这些只属于各大宗教、门派等的过失,而更应当认清多数现代学说的本质。

只要稍具佛法正见,就不难看出很多说法都是在鼓吹煽动人们的现世追求欲。他们把衣食享乐等定义为最现实的意义,似乎得到它就实现了真正的幸福。然而,求取衣食享受、生活的品味、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荣誉、地位、事业、爱情等等,不过是尚未入道的表现,在缘起上属于最劣的、不善的层次,由此发生的业也多数是非福业,从缘起走向上看基本是往恶趣奔。

第二种层次是欲求来世人天乐,他们的心眼比前者稍为开阔些,不再渴求现实功利,不再属于庸俗的功利主义者或享乐主义者,而是一心行持人天善道,由此入于“士”的行列,具有一种为道的情怀,只不过“道”的层次较低,还不属于出世间道。换言之,比上一种人的眼光稍远,但仍然限于希求人天福报。

其实,人天福报并非真实安乐。比如,其中的乐受是坏苦,舍受是行苦,这些都注定无法久长。福业、不动业的力量一旦消失,马上又转入苦苦,无论如何都转不出这一大苦轮。依此所得到的乐是暂时性、很快消失的缘故,不算作真正的道,只能算是共道。虽然自心转入善的一分并得到“士”的名称,但以通达苦谛的深远眼光来看,不难认识到它是苦的自性。其中,无论现世乐还是来世乐都不是真乐,如果没有这种认识,仅以内心错谬的定义而盲目求取,就只能发生不入轨道的欲求和行为,也就是仍然不算真实入道。

此处所说“求人天福报”,藏文中是“善愿”,但按照汉语习惯,应当调整次序表达为“愿善”,即想求一点好处。汉文化中说为“求人天福报”就比较准确。在求人天福报中,更短视的是求现世福报:我做人时要过得好,身体健康、丰衣足食、爱情美满、家庭幸福、事业发达等等,完全落于现世法的机制。当今世间的大多数人,无论尊卑贵贱,几乎都是这种运转方式,如果他们的观点正确,我们也须要跟随他们,那么,请问佛教还有什么超越之处、有什么高明之处呢?也许有人认为:我们要跟上时代的理念,要跟时代接轨,我们也要拥有现代的生活品质,要有现代的观念、语言、思维方式等等。然而,以深远的眼光,从根源的等起,从缘起的走向上去判定,这种自以为是的进步恰恰是退步。

不仅希求此世人天福报不是真实入门,而且希求来世人天福报也不是。汉地古德常说,求来世福报是三世冤,譬如,强调净土信愿的同时,指出丝毫不可希求来世人天福报,以免使自心的缘起运转于彼处,使善根成熟,实现于彼处。此世修善;来世得福,得福时又迷失自心、造下恶业;于是又堕入恶趣,这种“三世冤”又有什么意义呢?宁玛派的前行法同样是在最初就指出希求人天福报并不究竟,两种说法一致无违。

因此,我们应当认清,如果怀着求取此世或来世人天福报的动机而发生欲乐,将趣入圣教作为实现目的的门道,结果发现圣教中也有共世间道的说法,于是以修善能得福这一层面的见解、欲乐而入教门,就只能叫做外围的共入门,不算是真实入门。外围之门是共通的,是与世间善道之门相似,但只有更进一步深入佛教内道之门,才属于不共的修道士。不共法道不会流于希求世法,而是从等起上就瞄准如何退去世间心,以及如何入于真实解脱道。

文中三种的最后一种才是真实趣入教门的情况。祖师认可是“抓住了道的开端,入于圣教门中”,“道”是真正的道、解脱的道,是真正能成办离苦得乐的不共道。说离苦,那是彻底地离苦,不会再发生;说得乐,那是一得永得,再也不失去,因此叫做真正的道,是从四谛见解上开启的出世之道。

既然说真正入圣教门的标志是抓住了解脱道的开端,那什么叫做是“抓住了解脱道的开端”呢?透过四部退心法的思维抉择,看到轮回的一切都毫无实义,根本无法离苦得乐——以为已经离苦,但过后不断地“病发”;以为已经得乐,但后来不断地失去,直至完全陷入痛苦。“无实义”,是指没有芝麻许的实义,因为不断以我执的力量起惑造业,结果无非是一苦再苦。

试想,为了一个子虚乌有的“我”而不断求取,并换用用不同的套路方法,都是在根源上认为有个“我”,一定要为“我”好。有什么实现自我的途径呢?原先傻乎乎地以为世间的一套说教正确无误,然后去寻求,但求来求去都发现只是一场空,全部是苦性。再到圣教门中左看右看:这里有什么安乐疗法?有什么实现自我的方法?他以为使用其中共下士道的方法就真正能实现自我,以为修习其中方法就能真正远离怖畏、得到福乐,或者说以为能真正有利于自我。

殊不知,这只是他观念上的错误。只要是为自我,就必定落入轮回,而所有轮回法都毫无实义,绝不可能对自己带来利益。虚妄执著心发生的各种心态表现、行为造作,全部落在惑业苦中,落在生死轮中不停地运转,这种轮回集谛大病的虚诳、迷惑状态,怎么可能具有实义?我们应该认识:不能再如此疯狂下去,不能再维护虚假的自我,不能再为它做什么了。

要紧的是,我们一定要从苦谛、集谛的大病中解脱。也就是从果中解脱、从因中解脱。最初认定有个“我”,由此变现了一个虚假的我的身相,有了一世又一世“我”的出现,五取蕴接连不断地轮转,这种状态让我们受尽折磨!要想从果上彻底断除生死轮回、寻求解脱,就要彻底断除根源的我执。各种自作多情——为“我”喜、为“我”忧、为“我”嗔、为“我”慢等等的病根子无非就是认为有“我”,这些愚痴、不正常的烦恼状态连同由此出现的冲动、追逐等疯子般的行为,都必须要尽快停息。

同时,应当希求获得断除一切苦和苦因的涅槃——解脱的利益。这种力求解脱的欲乐,使我们丝毫不去羡慕轮回中的圆满。四种退心法修得彻底,就能将一切羡慕的想法全部断除,对世间法的毫无希求,一心只求解脱,即“力求解脱”。

内在发展出如是见解和欲乐后,才可能具备踏上解脱道的充实的力量。一旦遇到正法马上如饥似渴地学修(此处“正法”都是指解脱道以上的佛法)。由此掌握道的开端,踏上解脱道的起点,就叫做真正入于圣教之门。

或者说,原先不过是在门外打转,思想不比世间人高明多少。世间人求名利,自己也求名利;他们用非佛法的手段求取,自己用佛法的手段来求取,但在等起或发心上并没有一高一低的差别,求来世福乐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此一来,与其他外道或世间学说有什么差别?有什么高超之处?无论是他们用佛教以外的法,还是自己用佛法来祈求,在求来世福乐的想法上都没有更高尚的动机或志愿。

然而,如果我们透过四部退心法,或者对四谛中苦谛以上教法产生深刻透彻的认识,从而发现轮回无有实义而超越他们的见解。因为我们希求解脱的志愿、观念、欲求,世间人连做梦都没梦见过;所行持的道也不是任何人天共道可比的佛教不共解脱道。由此入于三乘解脱之门,踏上真实道的起点,即所谓“入圣教门”的涵义。

前行法的要求

本法要求学人迅速趋入解脱道,放下一切世间琐事,将内心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再追逐现世和来世的世间利益,所以此处特别区分了外围入门和真实入门。也就是明确指出求救怖畏和求世间福报,都只是在门外打转,仅属于外围入门;只有了解到一切轮回法无实义,从此以一心希求解脱的动机来入道,才叫做真实入门。因此本法的结构是:以四部退心法为前驱,即入门前的预备修心;共同前行全部过关以后开始依师、念解脱利益,一心求解脱;之后进入内前行,从皈依一路深入,都是要接近大圆满正行之道。它的步骤需要简练而不可延缓,目标需要明确而尽快将学人引入解脱道,我们应当如是定位本法的特点。

什么叫做道的起点?什么叫做入门?其实就是看清楚轮回无实义而发起求解脱心。从一方面来说,退出了求现世和求来世之心;从另一方面来说,一心力求解脱。他在心态上已经放下对世间法的一切追求,只为求证本性之道,这时才算是进入了内前行。之后便可以依从善知识的指导而一路修习皈依、发心、积资净障、上师相应法等等。

按照本法的要求,祖师直接指出入教门就是入解脱道,以此作为起点,一心趣入于小、大、密三乘出世间道的内涵。又由于本法是快捷之道,需要便于连接的缘故,不会分成很多部分,对于根器成熟者,皈依当中是将外、内、密、极密几层都讲述出来;修菩提心,也要求显密二乘的发心一并发起;积资净障,也是结合金刚乘之道来进行运转;之后一心跟上师大宝相应。根器堪能者依靠如是直捷、快捷、简练的步骤,才能速疾进趣,否则,如果本法过程繁多,势必导致进程缓慢。

四部退心法如何息灭求此世、求来世之心呢?无非是认识到轮回无实义,其中的核心即是因果。也就是从现前、来世一步一步去思维、观察,逐步看到人心是如何动转、后来结局如何、是否有实义等,最后发现完全是在苦轮中流转。彻底认清以后放下一切,来真正修习出世之道,如是充分准备、一心趣往解脱,叫做“抓住了道的开端”,从此进入圣教之门,以全身心的投入来修习三乘一贯体系的菩提深法。

需要注意的是,“入圣教”指入九乘教法,如果没有出现对解脱道的信心和欲乐,而全部是为解救怖畏和获得福报,那么无论修持九乘中哪一乘法,都决定是解脱道以外的事。之前讲三殊胜或等起时也再三强调,在缘起的端点上,没有信和欲就发展不出等起,没有解脱的信和欲就不是在解脱道上行进。无论形式上如何精进,实际都不可能趣入真实的正法之门并产生效果,因为缘起上已经不对路。

要想创造缘起、生起胜解信和欲乐,四部退心法正是入门前的准备。当认识到一切轮回法毫无实义时,就是对解脱道生起了胜解信,继之而来的欲乐是一心求解脱,具备了这两者,就是具足了行解脱道的等起,之后才能进入内前行。也就是说,以此修量才能入门、进入内前行出世道以上的修法;否则,没有信和欲的内心,无论如何精进于九乘圣教,都不可能入门。缺少了等起,也就缺少了缘起的起点,起心动念全部落于道外,再如何运作也不可能带来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修习外前行的重要性和它的目的,就是发展解脱道的信和欲,或者说出现出世道的等起,否则不能入于圣教之门。

2 对比

前行系列 3

圆满和缺失

此处圆满和缺失的比较,着重在于“真实入门”这一点。假使能够看到轮回无实义而希求解脱,那么对于老师教授的三乘解脱法,他都会乐意修习、乐意随教而转。他能认识到自己是轮回中的严重病患,因而自然具有一种主动力。老师也认可他的条件圆满而甘愿投入各种师资力量。由此,他缘方面都能够圆满地运转,原因就是他具备了最初的信与欲。

假使没有真实入门,没有主动踏上道的起点,那的确是很大的缺失。看起来好像在学修种种善法,实际多数是满足虚荣心,想用一种名声来装饰自己;或者想得到地位、供养的财利等,这些人的内心统统尚未入门。说起来好像在学九乘教法,实际内心求的全是消灾免难、除现世灾障,或者求现世和来世的人天福报、名利双全等,这些人再如何学修,也只不过是实现离怖畏和求名利的结果。

原因就在于,他的心没有调顺,没有发展出信与欲,不肯随教而转,或者说不入教门。老师也不难发现,他不愿意随修教导。比如,外前行中的少欲知足,并不是修大圆满的行者就不需要,但他不肯修,反而是心里铁定了要寻求现世享乐、来世享乐。再如何教导放下、一心修道、不为自己等等,他都丝毫不认同、不串习。这是一种很大的缺失,往后听闻再多的法,也都跟内心了无关系,最多如龙多上师所说,来到法堂里能种下一些善种子而已。

总之,只要自方的欲乐没有生起、不肯配合,他方的因缘就完全起不到作用。欲乐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一旦缺失就无法开展出后后的一切修行。

譬如,老师或是父母教导孩子,只要孩子肯做,他就能够完全学到所教课程,非常圆满。同样,自方具足欲乐,就能够马上随着他方师长的因缘而修习、运作,能够开展法道上的各种进程、实现法道上的各种功德利益。相反,如果连欲乐都没有,根本不愿意跟随法师的教导而放弃名利、放弃现世八法、放弃享受、放弃自我,他岂能踏上真正的法道?所有出世法道都是在求解脱的前提下才可能出现,如果自己不肯入门、不肯踏入,老师说“你应当出离”的时候,自己马上拒绝,当然门内的一切都跟你绝缘。何时愿意入门,这一切才属于你。

【思考题】

1、 时节圆满:

(1) 什么是“圣教空世”?当时的情形如何?

(2) 以大的时节观去观察,我们当前是处在怎样的时节因缘当中?好好把握将会如何?肆行非法结果如何?

2、 自缘圆满:

(1) 为什么必须自缘他缘和合才能成办法行?

(2) 结合譬喻从正反面观察,自身没有信欲则无法获取教法与证法。

(3) 详细思维“不能真正入道”的涵义。

(4) 外围入门与真实入门的分界点是什么?文中三种情况的胜解、欲、道、果分别是什么?

(5) 本前行法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把力求解脱安立为入门的标准?怎样才能达到?操作方法是什么?

(6) 真实入门与未真实入门,在修法因缘上有什么差别?

前行系列 4

十圆满者

随后十圆满者,如是以仅得闲暇无义,于修圣法上须具足自分五顺缘、他分五顺缘。此十者中,于具足两类的前三者唯修欢喜,于后二者须善观察而精勤于具足之方便。同样分座上、座间,思择、止住轮番而修。

在完成八闲暇的修持后,需要思择修十圆满。因为仅仅得到闲暇也不一定具足大义,只不过是较有时间,要想修持圣法还必须具足自分(得人身、生中土、诸根具足、业不颠倒、信佛圣教)他分(佛出世、佛说法、圣教住世、自入圣教、善知识摄持)各方面的顺缘,即十圆满。在十圆满中,需要分成两段进行观修。首先,自他两类圆满的前三者对于一般初学者而言,都已经具足,所以应唯一修欢喜心。

其次,对自缘、他缘圆满的后两者,应详细观察是否具足。如果不具足,就要精勤地修集具足的方便。

再从他圆满的后两者来观察。在入教门方面,皈依、无伪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三者是入门标志,现在我有没有入门呢?如果尚未入门,就要尽量发展皈依和出离心作为前奏;在趋入圣教、解脱道之后,还要修习菩提心,才能入于大乘。一般来看,好像是马马虎虎能沾一点边,能相似地修一修,但实际还远远不够。如果我没有真正入门,将来就不可能出现成就的希望。所以,应当注重修集入门的条件,也就是在相续中致力于修习皈依、出离心、菩提心,长年不懈。

再者,得善知识悲悯摄受,就需要看自方是否具有信心、恭敬?是否做到了三喜承事?做得如何?信心是否足够?如果不够,就需要忆念功德。敬重心是否足够?如果不够,就需要忆念恩德。虽然善知识方面已经一切圆满,但自身的条件若不具足,比如有邪见、愚痴、罪障等,又怎么能够行得通或得到真正的摄受呢?譬如,佛在世时,城中老母将佛见为下劣相,就是因为她的心不清净。要得善知识摄受,自方的条件也一定要具备,关键在于修信心和恭敬,行为上多做供献财物、身语意承事以及如教修行。检点自己的这些方面,已经具足则修随喜,再接再厉;不具足的要惭愧、忏悔,从此好好努力,使我们的修行真正纳入正轨。

如上所示总的修习十圆满的要点,仍然需要分为座上、座间,并按照思维和止住轮番的方式来具体修持。

3 珍惜

前行广释 21 课辅导

前行是进入大圆满正行之前必须学习和修行的殊胜法要。大圆满修法主要是如实证悟、如实现前一切有情本具的佛性,这个修法本来很高,所达到的境界、状态也很高,很圆满、很殊胜。我们当中可能有一部分佛弟子已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和层次,但还有很多佛弟子的层次并不是很高。为了让心达到那样的高度,我们必须修学前行。

首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我们要学习的佛法内容。对没有学习过佛法的人而言,前行里面教了很多关于佛法的知识、让我们了知佛法的很多殊胜观点。学完前行,我们会对佛法本身有整体的认识,这是学前行的第一个必要性,即通过学习抉择见解。第二,前行是我们要修行的内容。通过学习生起了“见”之后,应该修行和安住,也即前行所讲的内容是我们修行应达到的状态。我们要从轮回中凡夫庸俗的心达到大圆满的状态,还有很多路要走。怎么样才能和大圆满的状态完全相应呢?要通过不同阶段的修法,相当于上搂梯,逐渐达到这个高度。我们的根基没那么利,必须次第修学,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学,每个阶段都不难。如果让心一下达到很高的高度,我们绝对做不到,非常难。

“修行次第”的意思是指,每一个次第其实都不是很难,只要把前面的次第学好、修好了,后面的次第都可以操作。修行不是讲一个很高的道理,但根本没办法达到或企及这个标准。如果没有可操作性,这个修法就不是殊胜的修法,这个教育也不是殊胜的教育。有时我们觉得佛法的某些修法太高了、达不到,主要是因为没有经过前期的修学,否则我们会发现,境界并非遥不可及,一定可以达到。要达到这“遥不可及”的境界,需要次第修学、逐渐上升,这是次第的第一层意思。

另一层意思是指,所谓的次第都不太难,尤其是刚开始修学的次第不难,比如要从一楼到二楼,每个台阶有 15 厘米或 20 厘米,只要你愿意走,肯定可以走到二楼,不是很难。但是一下从一楼到十楼就太高了,达不到。总之每一个阶段的修法都不是很难,都是我们必须经由的次第。

为什么我们要次第修学、要从前行修起呢?如果不从前行修起,比如从五楼开始走,即使走也达不到,本来我们的状态在一楼,从五楼起修肯定不行。有人说,我要立即从空性、菩提心开始修,如果前期的修法在内心当中没有达到的话,菩提心的修法对我们而言还是太难了。初地菩萨“布施到彼岸”,二地菩萨“持戒到彼岸”,这些高标准的境界是怎么达到的?菩萨也是从凡夫人一步一步经由这些修法次第达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盯着这些很高的境界,马上就想要达到,其它的甩到身后根本不用管,如此则永远也达不到。

我们要希求这些高境界,但是要着眼于“现在我应该做什么?”首先要做的,是大恩上师经常讲的闻思佛法,对佛法的教义必须全盘了知,知道修学是怎么回事,现在我在什么阶段,我应该怎么做。好比去一个地方旅游,旅游图提供了整个旅游区的全盘规划,有多少景点,最高地方在哪里,标识出你当前的位置,我要怎么过去,有多长时间的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景。之后就清楚怎样规划时间、体力,心中有所了解了,就决定走这条路。心中有准备的话不会匆匆忙忙,也不会觉得没底。

佛法的闻思就是这样,首先提供一个大体的修道次第:修行佛法是怎么回事?什么叫成佛?什么是利益众生?成佛的要素是什么?比如,我们学完大圆满前行的引导次第后,大概知道应该怎样做,明白自己当前的位置。如果是在最低的位置,这些修法我都要做到。我要从此岸到彼岸,慢慢地走过这个阶段。大恩上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好好地学,其实也是观察到我们大部分人的根基。我们要好好地学,认真做、慢慢做,前行的四加行、五加行一定要修。每一个修法都有其必要性,这一期的修法达到标准、毕业了,可以进入下一期。如果不经过上一期的标准,强行进入下一期,可能学不动就会慢慢下来,或者被校方勒令退学、补课。

佛菩萨们、大恩上师这些有经验的修行者,以他们的智慧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他们属于什么程度?他们是佛法领域的专家(世间上也经常讲专家,这个词有点滥用了)。每个领域的专家对本领域的东西非常熟悉,绝对比门外汉熟悉得多。如果是一个合格的专家,他会告知他的经验,我们听受的话会少走很多弯路。

佛菩萨和上师们是解脱方面的专家,告诉我们:你这一阶段应该学什么、修什么。他们给出的建议和修行方法对我们而言是无比宝贵的财富。有人说:“我不用管,我自己找一个适合的修行方法”,你找到的东西可能符合分别念,但是不符合解脱道(你可以相顺自己的分别念制定一个所谓的修行道路,但是分别念制造出来的东西不适合解脱)。所以我们一定要听已经解脱的人——“解脱专家”的建议,慢慢地闻思、学习,的的确确能减少修行的许多违缘。但不意味着没有起伏了,因为我们内心当中还会有很多障碍。如果依教奉行,依靠这些有经验、悲心、智慧的解脱者们提供的修行建议、指导,认真地学习、落实的话,我们也能达到他们的标准。

世间上的人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后,害怕别人超过他,他就会保留或者故意误导你,因为一旦你超过他了,他的饭碗保不住、他的权威会失去。因为缺乏悲心,他不会告知他的经验。但是,佛法的大师们的智、悲、力齐全,他们的悲心很早就开始训练了(就像我们刚入门开始学佛的时候,上师们就说:“你要训练悲心”)。悲心的意思是一心一意利益他人,放弃自己的利益而利益他人。刚开始入门就训练,一旦训练成功,他的悲心很强烈,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利他。所以有朝一日他掌握了解脱的法要,怎么可能保留呢?他一定会一心一意地给你传讲,而且讲的东西都是正确的,不会有世间人“保留”的问题。

中国很多医生有绝技,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有些学武术的人也是“这一招我不能传”,很多行业都如此。为什么?悲心不够强烈,没有训练过悲心。他也许有一门技艺或智慧,但没有悲心。另一方面,仅有悲心没有智慧也不行。我的悲心很大,我想帮助众生,但是没有钱。这么多灾民都要救助,很热切地想帮助他们,但是我没有能力、没有钱也不行。有钱又有悲心、又愿意做的话就很好。

上师们具有这样的智、悲、力。既有很殊胜的智慧,知道解脱是怎么回事以及弟子应该修什么法;又有悲心,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应该学这个、学那个。我们如果听话,好好地依教奉行,很快就可以上路。所以这些引导都很重要。

如上所述,次第的每个阶段都不长,都可以操作。我们不能一下到很高,要依次第“慢慢走、快快到”。如果你想跑得很快,反而会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所以应循序渐进、细水长流。而且认清楚自己当前的状态很重要: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现在在做什么?要反复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是凡夫人,我的目标是要解脱;我现在做的事情符合解脱道吗?不符合解脱道。我们每天这样反问自己:我求解脱道花了多少时间?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做了吗?造罪业的事情做了吗?闻思每天多少时间?念咒多少时间?打座多少时间?一问自己,就会发现很多地方需要调整。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要慢慢地使自己的心和解脱道相应,要好好地了知和学习次第,四加行中的每一个都要好好地落实(大恩上师经常提倡四加行、五加行很重要)。另外,光修完了也不行,有人说:“反正安排的这些次第、多少个实修法我都修完了”。修学是逐渐在观修当中生起感觉,修完了没感觉还要第二次,再没感觉还要第三次。当然,第一次不一定有感觉,或者一年、两年不一定有感觉,修行就是不断地试验,不断地失败,从失败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修行经验”的意思是做了之后总结出来的、慢慢把心调伏的窍诀。我们会说:“上师,您给我传个窍诀”,但上师传的窍诀毕竟是他自己安住的经验,不是你的经验。他可以给你讲,但关键是你要了解,而且要去做,当然不一定马上就能做到。

好比老司机教新司机开车,他有很多经验,但你的层次跟不上,这些经验在你身上用不了。只有他把总的原则告诉你了,然后你慢慢去做、慢慢去开,到一定的时间你就会像老司机那样熟练。很多所谓的经验需要自己去做才有用,但如果要把很多学到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的话,有时还要自己反复做,不管自己修得好还是不好。有的人说,这一座我修的不好或者我这个月修的不好,感到很沮丧,这没什么必要的。修行的经验就是不断地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去观修、磕头等等,做的时间长了,慢慢地心就会和这个法相应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另一方面要修。修的时候我们要好好地去落实,前面的基础打好了,后面的修法就会顺理成章,只要运用这样的方式就能相应。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打好,虽然后面的境界很高,但是我们现在的心还处在很低的状态,很高的法调伏不了我们的心——心和法相差太远。

我们今天学的是什么?是暇满人身当中的十圆满,前面我们讲了五种自圆满,现在学的是五种他圆满。佛已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三个引导已经学完了,观修的时候就要在这个方面观修。佛陀出世很难得,为什么难得?前面也讲了佛陀出世需要众生的福报,还有很多的因缘。佛陀说法、佛法住世的条件其实也是很难得的。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引导文当中的意思反复地去观修,这里到底讲了什么?讲这个意思和我修行有什么关系?我们要去找这个点,找到之后就契入修行的扼要、核心,然后就开始找到感觉了。找到感觉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里面圆满要具足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这个法的条件要具足是很困难的。学完三个引导之后,我们还要反复地去思维,打破增益、损减,生起定解。然后要观修佛法住世,或者按照前行当中所讲的词句去观修,还有在《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密宗的实修法去观修。

珍惜暇满

(三)暇满义大的比喻

1、如意宝

转轮王有如意宝,在人民缺粮食时,转轮王就斋戒沐浴,换上洁净的衣服,对如意宝祈祷:在我的国境内降下粮食吧!国境中就降下了粮食雨。人民缺衣服时,他就祈祷:在我的国境内降下衣服吧!全国就降下了衣服雨。我们的暇满人身是十万倍超胜它的如意宝,能成满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现在拥有了最胜妙的如意宝!

为什么是最胜妙的如意宝呢?因为从自己这个身心上能如意地涌现无量无边的功德,涌现一切现时、究竟的利益安乐。这岂是转轮王的如意宝所能比的?

常常要暗自庆幸:我自己就是最珍贵的如意宝啊!我今生终于得到最殊胜的如意宝了!三恶趣众生、天人、阿修罗,都没有我这样的人身宝!我的人身宝能流现无量无边的微妙功德,能成办自他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我要珍惜啊!万万不能糟蹋啊!

2、昙花一现

据说昙花三千年一开,当佛出兴于世时,昙花才盛开,所以极难值遇。我们获得暇满身,就是“昙花一现”。无量世以来都没有开花,今生终于迎来了生命的花季,在自己暇满身上开启了觉悟之花,日夜不断地放出佛性的妙香,拥有了生命本有的尊贵。

蚂蚁、蚊虫并不像我们的心,能开智慧之花、福德之花、愿力之花,能散发出广大事业的芳香。只有我们这样的暇满人身才能开花、才能觉悟,才能发出功德妙香。

那些身心有厚重的业障、报障、烦恼障的众生,就不是开花的形态。地上的猪、马、牛、羊,都是没有开花的生命。地狱、饿鬼道里的无数可怜众生,长劫备受剧苦逼迫。他们身上发不出觉悟之光,发不起厌舍轮回、欣求涅槃的心,发不起成佛、度众生的心,开启不了观见实相的智慧,不能自在地从自己心中散发无量菩提行的妙香,所以都是没有开花的形态。而我们现在是昙花盛开了!

3、最富有的人

看看,我们才是三界中最富有的人!我们由前世的积功累德,以极多的善业、愿力因缘,终于成就了具足暇满的人身宝,拥有了修持一切佛法的所依,这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是最富有的人。

4、登上法界机场

在浩瀚无垠的太空里,有个叫做“人间”的小小宝洲,其他众生不断地受生在宝洲外的区域,极难生在宝洲上面,而宝洲的中心有一座翱翔法界的机场。

我们极为幸运地生在了“人间宝洲”,又进入了“暇满机场”,坐在即将起飞的飞机上。如果这时候不向上起飞,反而跑出机场去追求五欲,那就太可惜了!

三界绝大多数众生都没办法踏上这个机场,坐上飞机直接起飞,而我们已经有了这个机遇,此时不飞,更待何时。古人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反面的比喻:

1、王子

就像一个王子本来要登基做统理天下的事,但他忘失了自己的身份,走出皇宫流浪街头,做贩毒、偷盗、斗鸡、玩鸟等的勾当。

很多人得到了暇满人身,不去成办菩提,日日夜夜闻思修行,却上网、打牌、旅游、看电视、逛商场,做这些毫无意义的事,就像这位痴迷的王子一样。

2、金器装粪

这个具有暇满种种功德的清净身心,就像是以许多珍宝装饰而成的金器。面对外在的染污境界,内心非理作意,生起一个个的染污念头,就是在这暇满金器中不断地装粪。这样做就是在无意义地浪费暇满,非常愚痴!

举个例子,我们看一小时电视剧,剧中有漂亮的男女,出现一个画面,就起一个贪心,这是欲界凡夫难以避免的。因为眼睛盯着画面,缘的是可爱的异性,心里非理作意,三缘聚合,没有不生贪心的。只不过人没有自知之明,不认识什么是贪心,其实内心生起了好感,就已经堕在贪烦恼中去了。

按这样计算:一秒钟出现 30 个画面,一小时有一半生贪的画面,就生起(1/2 ×30×60×60 =)54000 个贪念,也就造下了 54000 个恶趣业因。如果看了 20 年电视,那就生了 100 万以上的贪嗔念头,造下了 100 万以上的恶趣业因。可怜,以大好的人身在自己八识田中熏入了无数堕恶趣的业因。其实,熏一次,就是中一次毒,身心就受一次损害,而且很难清洗,将来会变现恶趣极为漫长、难忍的果报。这就是用金器装粪的极愚痴行为。

所以,像世间影视、网络、书籍里不清净的内容,一、两次接触,就生起很多世间念头;三、四次接触,就加重贪嗔烦恼;十、百、千万次接触,此身就已经在地狱中报到了!

这个具有大义的人身,过去即使有一个上午无意义地空过了,也都应当生起懊悔之心。我们现在的身很快就会失去,所以唯一要用在成办究竟的义利上,此外的一切无意义空耗都是非常不应该的。

从前伊庵权禅师,每天到了晚上,一定会流泪说:“今天又这么空过了,不知来日功夫如何。”他老人家在大众中从不与人交谈一句。莲池大师说:“我早晨见日出就记忆起伊庵禅师的话。我说:‘现在又换一天了。昨天已成空过,不知今日工夫如何。’但我只是叹息,并没有流泪,就此知道自己的道心远不如古人。怎么不惭愧呢?怎么不应当自勉呢?”

宋朝时,大愚、慈明等六七个人结伴参访汾阳禅师。当时正值寒冬,河东非常寒冷。大家都怕寒苦,只有慈明志在道业,昼夜不懈。

每当夜深昏昏欲睡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难过地说:“古人为生死废寝忘食,我是何等人!竟这样放逸。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我是自暴自弃呀!”慈明就这样通宵坐着不睡,后来得到了大成就。

我们要学古德,对自己虚度人生常常心生惭愧。这样常念暇满难得、义大,就能舍弃现世的无义之事,一心修持菩提,自己这个人身就真正成了修菩提的所依。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