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22懈怠(3h)

22懈怠(3h)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37,801.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51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

大圆满前行

四、懈怠懒惰:尽管自己渴望学修正法,但是丝毫也不精进,这样懒惰的人一味懈怠、一拖再拖而绝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 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暇满的自性。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分。

甚至成办俗世中眼前的一件平常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缘起聚合,而作为长远目标的修行正法,又怎么会不需要众多因缘、缘起聚合呢?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途中烧茶,也需要具备烧茶的茶器、水、火等许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具足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因缘,如果其中仅仅火绒不具备,就算是其余用品样样俱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有一种不具足,也根本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好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前行广释

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 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4、懈怠懒惰

  • 尽管渴望学修正法,但每天都懒洋洋的,丝毫也不精进,这样懒惰的人明日复明日,对求学一拖再拖,绝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

东西方的不同懈怠

对于懈怠,有一本书里说,西方人和东方人截然不同:东方人的懒惰是每天晒太阳,或一直躺着、卧着,而西方人则是整日忙忙碌碌。但现在,东西方的懒惰几乎差不多了,都是城里人以忙忙碌碌而懈怠,山里人天天以睡懒觉而懈怠,皆不求善法。世间人懈怠还可以理解,但修行人如果很懈怠,对解脱确实有影响。

前行广释辅导 22 课

四、懈怠懒惰:

第四个是懈怠懒惰,这也是修行的违缘,在原文当中这样讲:

尽管自己渴望学修正法,但是丝毫也不精进,这样懒惰的人一味懈怠、一拖再拖而绝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

“尽管自己渴望学修正法”,一般刚进入佛门的人都有一种渴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有些人想一定要学法、要精进、要成佛等等。想法是这样的,行为上真正落实的时候一点都不精进,非常懈怠懒惰。“懒惰的人一味懈怠、一拖再拖”,今天应该做的正法明天再做,今天应该修的明天再修,今年应该安排的明年再做,这样一拖再拖就是懒惰的心态,这样就没办法实现修法的心愿。懒惰就是拖延、不精进、对正法没有兴趣。

东方式的懒惰和西方式的懒惰

以前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讲了东方式的懒惰和西方式的懒惰。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到这个问题。一种懒惰的方式是典型的睡懒觉、天天无所事事、东逛西逛,即平常我们认为的懒惰,这种状态是不想把心思放在佛法上面。

第二种懒惰,比如说工作特别忙,不断地把时间安排的很紧。尤其西方人刻意地把时间安排的特别紧凑,因为一旦空闲下来他就很空虚。看起来很勤奋,其实还是懒惰,他并没有在佛法上面用功。和精进相对的一种西方式的懒惰,就是很紧凑的时间安排。

东方式的懒惰,索甲仁波切当时举的是印度的例子,他说很多印度人天天就是晒太阳,泡杯茶在外面喝,上午喝到中午吃饭,吃完饭又晒太阳继续喝,一天一天就这样过去,这些都是懒惰。

世间定义的懒惰和佛法当中定义的懒惰不相同。世间定义的懒惰就是好吃懒做不干正事,反过来就是很勤奋地工作。佛法的懒惰主要是不精进追求解脱道。它们的定义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前行系列 2.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实修引导讲记

“品”是种类之意。“缘品”,指在内外缘方面(有很多骤然发生)的修法违缘。有些是受外在负面力量的牵制,有些是受内在烦恼邪行等的牵制,使种性不能苏醒,也不能滋润增长,无法住于稳定的修法因缘中。

所谓“心品”,是指种性。譬如少欲知足种性、菩提心种性、出离心种性、信心种性等,一旦遭到破坏,内在的机制也就残缺而无法萌生、增上三菩提的苗芽,最终导致造成断绝解脱种性。如同种子被烧焦,或者处在干枯、受封闭、被毒化状态,在很长时间当中都没办法起现功能。

就着重点来看,前者重在说缘,后者重在讲因。因是内在的种性因素,缘是助发因素,必须因缘配合才能处于修法状态,或者出现修法的缘起。因上出现违碍,当然处在无暇状态,不可能出现修法功德;缘上出现问题也同样不妙,此二者分别是心品和缘品八无暇。

缘品用“骤然生”来描述,透露出累世的因缘非常复杂,内心所建立的等流也是各种各样,外在的恩恩怨怨也非常纠结,还有各种业力的牵制。这些忽然间就会冒出来,使得内心被牵制到无暇当中,所以叫做“骤然生八无暇”。

此处“种性”是指习所成的种性。由于自身不断串习的缘故,形成一种坚固秉性。如果这种秉性落于邪谬而未能及时调整,一直被习气控制的缘故,即使外在如何加用强力也无法使正面的修法得以增上。譬如优良的种子,遇上适宜的环境、水土等等,能够茁壮生长;假使种子本身发生问题,对它再如何浇水、光照,也不会发芽。同样,内在种性出现邪谬,暂时来说,上师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给他传多少法也没办法。

可见关键在于,因缘如果出现问题,就不会有修法的果。不必说后继的地道果位,即使现前五分钟安住于修法状态也不可得。我们应当如是了知两品八无暇的涵义。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扰及愚痴魔所持,懈怠懒散恶业大海涌,他制救畏按法而伪装,缘品骤生无暇有八种。”

此“缘”,是指突然降临的内外种种缘。譬如外被魔知识钳制,内起猛利的五毒,或者泛起业力等等,使得内心无法修持正法。处在不能修法的这些状态,都叫做骤然生的八无暇。

“懈怠懒散”,

指处于懈怠中,内心一直被懈怠和拖延的习气所钳制。严重的习气使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拖拖拉拉,对法终究修炼不成。即使想学法,也以懈怠障碍使自己提不起精进,发不起心力。

前行系列 3

·懈怠推延

四、欲修法却没有丝毫精进的懈怠者,被懈怠、拖延他自在转后,修不成法。

观察:被懈怠所转,修法是零。

没有精进心的懈怠者即使想要学法,也会一直被懈怠和拖延所控制,无力自拔,修不成法。

他的修法心软绵绵地一直提不起来,没办法凝成一股力量来全心投入并坚持下去;或者一直拖沓、推延,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推来推去永远也修不出一分佛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说到思维暇满或任何修法课题,都能马上投入精力,有种极大的勇悍心,如瀑流水般连续地思维,之后逐渐抉择清楚、思维透彻、引发定解,由此调整自己的颠倒观念并发起取心要欲。只有时时提起,才有可能修成法道上的一分德相。

例如,修习暇满要求精进、勤奋地数数观察,无常等多个修行主题也是同样,需要内心当下发起勇悍,不推延、勤奋努力地说干就干,也许还能修出效果。再如业果,更是要参阅诸多因果书籍,经过多次思维观修,在自心上逐步引起对因果的深忍信。这些都是非常艰巨的工程,具足勇悍精神并马上投入、毫不分散地专注于一法,集成一定的量以后,才能产生胜解、信心、断恶行善的欲乐等等,之后自然甘愿行于因果正道。

修行法道需要及时努力,需要聚焦般地集中所有心力,提起勇悍的劲头,甚至一次不够再来一次,一次次透过见解、意乐、行为逐步地发生转变。即使仅仅一项见解,也需要在方方面面观察、抉择,以及遣除疑惑、邪见、未知等等,之后才能引起胜解;继而通过观察功德,逐渐引起对法的好乐或者欲乐;对于颠倒心,也需要极力地想方设法破除;在引生无颠倒心方面,同样需要数数不断地努力、精进,没有精进便一步也不会成就。

如果缺乏因位的起动力,不能够以强大的心力和量度勇往直前,或者不能长期坚持,就不可能完成一项项心上的转化,也不可能在心上结晶为修法的成果。

一般人被懈怠、拖延牢牢钳制。践行恶法,无比积极;对于行善却丝毫提不起劲头,顶多是稍做听闻,却又不肯坚持,以这种方式,哪怕拖到老死,终究也是一无所成。还有的是把学过的法放在一边不肯修持,过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头脑空空,再学一法更加感觉没效果。像这样,一辈子只是结结缘、听一听而已,实际自心修不成任何一法。譬如,对此前行法道,虽然很多人闻法或想修行,但他们内在严重的懈怠和拖延严重阻碍启动,以至于一直处于无暇,无法及时修行。

修法的好汉是什么?是听到一法就马上付诸行动,昼夜努力、积极求取、一分一分地修持,由此逐渐集聚因缘,逐步转化、上进,使修法有所成就。

只要我们还处在懈怠和拖延的钳制当中,严格来衡量,就都属于修法的空白状态,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无论表现出怎样长年修法的假相或口头吹嘘,实际从未以心串修,也都是属于一种骤然生的无暇。

有人会问:为什么叫做“骤然生”呢?

回答:虽然想修法,但突然之间拖延、懈怠就可能控制了我们。有的人坚持一天,之后碰到一点阻力马上就退却,还为自己找理由说什么需要放松、调剂,或者描述修法有多么困难,根本不是凡夫可修,于是完全放弃,这就是懈怠。

譬如,挑起担子攀上山顶需要行者的一路努力、专注与坚毅,遇到困难也不放弃等。同样,如果刚刚挑起修法重担时有一股冲动,特别积极地表白要每天修几座法,结果三天后就把担子撂在一边,这就叫懈怠。或者对于正法的修持畏缩不前,稍遇困难就马上放弃、搁置;或者反而在增长贪嗔痴、行持恶法方面非常勇悍投入,甚至昼夜相续、乐此不疲,丝毫不肯延迟,以此懈怠状态岂能修法成就?如果已经不想努力、不想迎难而上、不想克服内心的障碍,也不想积极争取条件,成功的果实岂会无故降临?只能任随自心继续处在无暇中。

入菩萨行论善说海 第七品 精进

第七品 精进

丁三(精进)分二: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二、宣说应当精进。

戊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具有安忍以后就需要勇猛精进。有了精进才能证得菩提,如同无风万物不会动摇一般,无有精进就不会生起作为菩提之因的福德与智慧。

戊二(宣说应当精进)分三:一、认识精进本体;二、断除其违品;三、增上对治。

己一、认识精进本体:

进即喜于善。

若问:到底精进指的是什么呢?所谓的精进即是由喜爱善法之业而产生。

己二(断除其违品)分二:一、宣说所断懈怠;二、断除方法。

庚一、宣说所断懈怠:

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

自轻凌懒惰。

如果广说精进的违品懈怠的分类,则有三种,也就是,行持相违善法的同恶懒惰;贪执恶事不善无记法的耽著恶事懒惰;声称自己无有能力行善而懈怠的自轻凌懒惰。

庚二(断除方法)分三:一、断除同恶懒惰;二、断除耽著恶事懒惰;三、断除自轻凌懒惰。

辛一(断除同恶懒惰)分二:一、认识因;二、断除彼。
壬一、认识因:

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

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

不精进善法,而贪图舒适快乐的感受,过分贪爱睡眠以致于不厌离轮回,屡屡生起强烈的懈怠。或者按照《大疏》中解释:由于不厌离轮回的痛苦从而沉湎于懒惰的快乐享受中,并由此贪爱睡眠。

壬二(断除彼)分二:一、生起精进之意乐;二、以加行修持。

癸一(生起精进之意乐)分二:一、思维今生无常;二、思维后世痛苦。

子一(思维今生无常)分二:一、决定无常;二、思维迅速死亡而劝勉。

丑一、决定无常: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

必囚生死狱,正入死神口。

为什么仍然还不觉知:身体已陷入烦恼的网罟中,被控制束缚,由此必定被困入生死的牢狱当中,正在一步步进入死神的口中。

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

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自己同类的人们渐渐被死主所杀戮,你难道还没有见到吗?就像视而不见一样。然而,爱好睡眠不行善法的人如同逐渐被屠夫宰杀还在沉睡中的牛一样愚笨。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

通行之路普遍已被封锁,死神正在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要杀的对象,此时此刻你如何还能爱恋吃吃喝喝、酣酣沉睡呢?如《本生传》中云:“诸道已被死主封,无所顾虑享极乐,置身如是处境众,无有畏惧真稀奇!”

丑二(思维迅速死亡而劝勉)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

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如果有人想:虽说必定死亡,但接近死时行善就可以。

正如《亲友书》中所说:“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我们很快就会迈向死亡,因而在有生之年要及时积累资粮,等到死亡临头时才断除懈怠已为时过晚,已经不是能行持善法的时候了,到那时才断除懒惰有何用呢?无有任何实义。

寅二、广说:

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时,

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当这件事尚未做完或者刚刚开始,或者仅仅做到一半时,死神会突如其来,到那时不禁会想:呜呼!死亡摧毁了我,我命休矣!

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

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

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

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

由于即将与我分离的忧愁之心而导致双目红肿,泪流满面,亲友们都已断绝了我存活的希望,当我见到能将我引入地狱的阎罗狱卒的面孔,回想起自己的所有罪业,不由得忧恼万分,听到地狱的哀号声,想到我也会堕落其中,惊恐不已,不净粪不由自主地流漏,染污全身,被痛苦所迷惑之时,又能行持什么善法呢?根本不会行持。

子二、思维后世痛苦:

此生所怀惧,犹如待宰鱼,

何况昔罪引,难忍地狱苦。

你今生死亡时所怀有的畏惧就像待宰的活鱼在热沙中辗转翻滚一般,那更何况说昔日造罪的果报后世直接感受地狱那难以堪忍的痛苦呢?因此理当惧怕。如云:“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

如婴触沸水,灼伤极刺痛,

已造狱业者,云何复逍遥?

地狱的痛苦如同滚烫沸腾的水触及婴儿柔嫩的肌肤上极度灼热一般,曾经造了转生地狱之业的人为何还这般逍遥自在呢?

不勤而冀得,娇弱频造罪,

临死犹天人,呜呼定受苦。

无有精勤行善的因而奢望获得安乐的果,忍耐力微弱,而频繁造作损害之事,明明已被死主擒捉,却还想如天人一般长久留住,唉!这些人得到的下场必定是不幸临头,被痛苦所毁。因此作者以悲悯的心情发出呜呼之感叹。

癸二、以加行修持: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请依靠人身的船只渡过痛苦的大海,这个人身船筏以后很难再次得到。因此,作者以悲哀的语气说:愚昧的人们呀,在需要精进的时候万万不要贪恋睡眠,以此为例,劝诫断除一切懈怠。

辛二、断除耽著恶事懒惰:

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为什么舍弃无边喜乐之因妙法的殊胜欢喜,而乐于身心散乱、说笑歌唱等痛苦之因?实在不应当喜欢这些。

辛三(断除自轻凌懒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

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比如,诸位国王通过四大军队而取得胜利。同样,菩萨胜伏所断,一开始就要做到毫无怯懦,披上精进盔甲,具备下文中要讲的四种助缘,再以正知正念直接加以破立取舍,接着集中精力以对治法主宰自己的三门,最后精勤观修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

壬二(广说)分二:一、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

癸一、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我们绝不能以所谓的“我怎么能获得菩提”而退缩懈怠,善逝是唯一的真实语者,说了此谛实语:蝇蜂、蚊虻、昆虫,如果发起精进力,都能获得难得的无上菩提。《妙臂请问经》中云:“此外,菩萨如是真实随学,成为狮、虎、犬、狼、鹰、鹤、乌鸦、鸱枭、昆虫、蜜蜂、蚊蝇、虻之彼等亦将成就无上菩提佛果。我想,转为人时,纵遇命难而为何失毁获得菩提之精进?”《宣说梦境经》中云:“功德无论如何微,以胜心摄得菩提。”

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

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一切众生均能成佛)的理由也是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的缘故。一般来说,佛性有两种,一种是自性住佛性,一种是修增长(也叫实修生)佛性,其中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法性,修增长佛性则指垢染如应清净或存留于心中的善习气,第一自性住佛性周遍于一切众生,《宝性论》中云:“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何况我已转生为人,明辨利益与损害,如果没有断然放弃菩萨行,那么我怎么会不获证菩提呢?

癸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分二:一、无有怯懦之因;二、有欢喜之因。

子一(无有怯懦之因)分二:一、断除难行之畏惧;二、断除长期之厌烦。

丑一(断除难行之畏惧)分二:一、宣说邪念;二、断除邪念。

寅一、宣说邪念:

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

如果说:为了菩提需要施舍手足等,因而我对此害怕。

寅二(断除邪念)分二:一、以观察而断;二、以修习而断。

卯一、以观察而断:

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

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只是由于对轻重的差别未加观察而不知取舍才导致愚痴的你如此畏惧。正因为从来没有为菩提而历经苦行,结果才造成于无数俱胝大劫在轮回中身体屡屡遭受砍截、棒击、焚烧、剖割等痛苦,但通过这些苦难如今仍旧未能证得菩提。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

我今为了修成菩提所受的这一痛苦是有期限的,由于它微不足道,因而能够忍受。比如,为了去除腹部的疾患,身体暂时足能忍受医疗所致的创伤痛苦。

医皆以小苦,疗治令病除,

为灭众苦故,当忍修行苦。

所有医生治病救人都是以小小的治疗痛苦去除疾病,既然这样的苦痛也需要忍受,那么为了摧毁恶趣等众多剧苦就更应当安忍苦行的微小痛苦。

凡常此疗法,良医皆不用,

巧施缓药方,疗治众疴疾。

虽然具有这样一般治疗痛苦的方法,但最高明的医生——佛陀是不使用的,而是善巧采用极为温和的措施即简便易行的方法来根除一切烦恼的重症。慧源与普明论师解释说:这是指布施身体的苦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能行持的意思。

卯二、以修习而断:

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若问:需要施舍自己的肉等怎么是温和的措施呢?为了令以前未曾修习过的人能发放布施,佛陀首先让人们布施些蔬菜等少量低等的物品,经过一番串习以后逐渐连自己的肉也能施舍。

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

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通过特别串习,一旦对自己的身体也能像低劣的蔬菜等一样看待,生起无有耽著之心,到那时舍施自己的身肉等对他来说又有什么困难呢?

丑二、断除长期之厌烦:

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

恶断则无苦,智巧故无忧。

如果有人认为:乃至在轮回中时需要为了他众而苦行,被痛苦折磨得忧心忡忡。

事实并非如此,内心之所以遭受伤害就是因为这样的邪分别念使得过分耽著自己等,而身体所感受的损害是由罪业所产生的痛苦。而依靠利他苦行则可断除罪恶,因而身体无苦无痛,又由于精通所知的实相,是故心里也会无忧无虑。

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

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

如果了知不仅无有痛苦,并且以福德的果报而感召身体舒适、内心安乐,那么为了利益他众住于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么会厌烦呢?

子二、有欢喜之因:

以此菩提心,能尽宿恶业,

能聚福德海,故胜诸声闻。

菩萨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灭尽痛苦之因往昔所造的罪业,摄集快乐之因如海福德。因而远远胜过一切声闻。慧源与善天尊者讲解为比声闻成就菩提要迅速。

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

从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

因此,我们应当遣除一切疲厌驾驭菩提心的骏马从安乐之处驶向安乐之处,了知功过的智者谁会懈怠退怯呢?

己三(增上对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勤利生助缘,信解坚喜舍,

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

故断彼违品,以欲坚喜舍,

实行控制力,勤取增精进。

有些人解释说为了成办众生利益与摧毁所断之怨敌的助缘为信解,但《大疏》中说:“希求”在这里是向往善法之义。邦译师说:梵语的版本中也有希求之义。我们要将这里所谓的信解理解成希求之义。助缘有四,即信解善法、开始着手后不退的坚毅、更加增上的欢喜、有大必要时的放舍。其中信解之因:畏惧恶业之果报痛苦,通过思维它的功德而生起信解。为了断除违品懈怠、增上精进,我们一定要奋发努力。

如果有人问:依靠什么方法增上精进呢?

通过具足信解、自信即坚毅、欢喜、放舍的助缘而勤奋取舍,主宰身心来增上精进。

庚二(广说)分三:一、具备助缘;二、依助缘精进修持;三、主宰自己。

辛一(具备助缘)分四:一、信解;二、自信;三、欢喜;四、放舍。
壬一(信解)分三:一、无信解之过;二、信解之功德;三、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

癸一(无信解之过)分三:一、思维未行信解之事;二、安立理由;三、宣说思维于法无信解之过而不应舍弃。

子一、思维未行信解之事:

发愿欲净除,自他诸过失,

然尽一一过,须修一劫海。

我已经发了菩提心,因此就必须要净除摧毁自他的无量过患,然而就算是尽毁这些过失的每一种,也需要在如海劫期间精进努力。

若我未曾有,除过精进分,

定受无量苦,吾心岂无惧?

如果明明见到自己不具备少分能灭尽罪业的精进,那么就成了无量痛苦的器皿,我怎么能对此无动于衷、毫不惧怕呢?

发愿欲促成,自他众功德,

成此一一德,须修一劫海。

然我终未生,应修功德分,

无义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同样,我本该拥有促成自他(成佛)的众多功德,当然即使要成办每一分功德也需要在如海劫中修习。然而,我始终没有生起应该修行的这些功德部分。本来,有幸拥有了难得的此生,而毫无意义地白白空耗,实在是莫名其妙,也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子二、安立理由:

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乐,

未曾依教行,未满贫者愿,

未除怖者惧,未与苦者乐,

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

《普明论》中解释说:所谓的“无义耗此生”只是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大疏》中也有其他讲法。因为我从来没有供养过佛陀,也没有给予众生大喜宴的安乐,又没有遵循教规依教奉行,也不曾满足贫困者的心愿,未曾赐予怖畏者无畏,这以上是指没有发放法、财、无畏施。慧源与普明论师将“供佛”解释为供养佛堂。也没有给痛苦可怜的众生带来安乐,我只是给母胎带来了痛楚而已,根本就没有体现出获得暇满人身的价值。

子三、宣说思维于法无信解之过而不应舍弃:

从昔至于今,于法未信解,

故遭此困乏,谁复舍信解?

我从以前的世代直至现在的今生,对正法没有信解欲乐,因而才遭遇如此乏少安乐的困境,此义是按《大疏》中解释的。具有智慧者谁会舍弃信解正法呢?

癸二、信解之功德:

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

所有善法的根本就是信解,《慧海请问经》中云:“诸善之本即信解。”《文殊刹土庄严经》中也云:“诸法由缘生,住于意乐上。”

癸三(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信解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若问:那么如何生起信解呢?信解的根本就是要恒常思维、观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

子二(广说)分二:一、总说黑白业果;二、广说彼等特殊之果。

丑一、总说黑白业果:

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五根门的从属痛苦以及意识的从属意苦受,还有种种恐怖、所有不幸,这一切果报均是由昔日造罪之因中产生。

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

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以欲乐心引发而奉行善法的人,不管转生于何处,福报都会现前献上善妙的供品。

恶徒虽求乐,然至一切处,

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

造罪之人虽然希求安乐,可是无论到哪里,罪恶的果报都会现在其前,被罪业所感的剧苦兵刃猛烈摧残,如《教王经》中云:“死亡来临国王去,受用亲友不跟随,士夫无论行何处,业如身影随其后。”

丑二(广说彼等特殊之果)分二:一、善业特殊之果;二、罪业特殊之果。

寅一、善业特殊之果:

因昔净善业,生居大莲藏,

芬芳极清凉,闻食妙佛语,

心润光泽生,光照白莲启,

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

因为昔日的清净善业而感,生处殊胜、饮食殊胜、身体殊胜及生后殊胜。生处殊胜:即往生到比狭窄臭恶的胎生更为殊胜散发妙香凉爽的广大莲花蕊中;饮食殊胜:在那里远远胜过以涎液漏水食物维生而依靠佛陀妙音说法的美食令自己光彩夺目;身体殊胜:超胜生的狭窄痛苦而以能仁佛光普照莲花绽开,从中生出胜妙身体;生后殊胜:出生后胜过士夫摄受而住于无量光佛等前,蒙受佛法的庇护。具足这般殊胜而成为佛子,这完全是由不同寻常的善法所感召的。

寅二、罪业特殊之果:

因昔众恶业,阎魔诸狱卒,

剥皮令受苦,热火熔钢液,

淋灌无肤体,炙燃剑矛刺,

身肉尽碎裂,纷堕烧铁地。

由于昔日造罪,由自己业力形成的阎罗狱卒剥尽皮肤,苦不堪言,并且被极度炽热的烈火熔化的沸腾铜汁浇灌体无完肤的身上,又再度被燃烧的剑矛刺入,肉碎百瓣,纷纷坠落在极其炽燃的铁地上,这些都是以造无间罪等众多弥天大罪所感召的。

子三、摄义:

故心应信解,恭敬修善法。

因此,应当信解希求善法,恭敬诚信取舍善恶,弃恶修善。

壬二(自信)分二:一、宣说生起自信;二、宣说趋入自信。

癸一、宣说生起自信:

轨以金刚幢,行善修自信。

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

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

《华严金刚幢之六——回向品》中云:“譬如,天子日轮升起不为天盲及不平之群山等所退,普照堪为对境之一切。同理,菩萨为利他而现世,不为众生种种过失所退,令堪为所化之众生成熟、解脱。”我们应当按照此中所说的仪轨,修持能自始至终成办善根的自信。在行事之初,要反复思量、认真观察自己是否具有成办这件事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着手进行,如果无能为力,则暂时放弃不做。假设力所不及,还是不做为好,如果开始以后就不应该半途而废。

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

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

如果半途而废,那么以等流果感召后世中也将屡屡退失誓言,士用果增上罪业,异熟果增加痛苦。放弃此事再做其他事,则做时及果时的这两件善业都会有头无尾,最终将一事无成。

癸二(宣说趋入自信)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于善断惑力,应生自信心。

对于善业、摧毁烦恼以及能力这三者,自己应当充满信心。

子二(广说)分三:一、业之自信;二、力之自信;三、灭惑之自信。

丑一、业之自信:

吾应独自为,此是业自信。

为自他的一切善业,我独自便能行持的这种心态即是业之自信。

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

众生不如我,故我当尽力。

如是思维的理由:为烦恼左右身不由己而行事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连成办自利也力所不及,由于众生不能像我这样成办自他一切利益,因此我应当行持利益自他的一切事。

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

亦莫因慢修,无慢最为宜。

如果其他人尚且认为不充当低劣之事的助伴而去负起其他重任等庸俗之事,那么我怎么不做利他的助伴而悠闲自得?这是不合理的。也不要以“那件事低劣、我是上等者”的这种傲慢而做那件事,无有傲慢是最好不过的,因此这种傲慢也要断除。

丑二(力之自信)分四:一、理当依自信;二、对治之自信自性;三、呵责所断之傲慢;四、赞叹对治之自信。

寅一、理当依自信:

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

譬如,在遇到死蛇时,乌鸦也会像大鹏鸟一样对它显露出轻蔑的行为。同样,倘若我表现出软弱无能,那么小小的堕罪也会加害于我。

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

自信复力行,障大也无碍。

倘若一想到断除烦恼,就具有一种怯懦畏缩的心理,放弃精勤,如此又怎么能去除福德的贫穷呢?永远也不能摆脱这种贫穷。如果生起一种自信,并且励力行持,那么所断再大也难以妨害阻碍你。

故心应坚定,奋灭诸罪堕,

我若负罪堕,何能超三界?

所以内心应当坚定奋勇毁尽一切堕罪,我如果被堕罪击败,那么如何能超离三界呢?想超胜三界显然就成了可笑之处。

寅二、对治之自信自性:

吾当胜一切,不使惑胜我,

吾乃佛狮子,应持此自信。

作为人中狮佛陀之子的菩萨,我理当胜伏一切所断烦恼,绝不能让所断烦恼战胜我,要持有这种自信的傲慢。

寅三、呵责所断之傲慢:

以慢而堕落,此惑非胜慢,

自信不随惑,此信制惑慢。

众生往往以具有功德等而自居的傲慢摧毁自己,这种傲慢是染污性的,而不是殊胜的自信,具有殊胜自信心并非如此,真正的自信不随烦恼敌人所转,而(能制服)那些被烦恼敌所转的傲慢。

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

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

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

如果有人心想:随烦恼转又有什么过失呢?

以烦恼的傲慢而生起骄傲自满之心,结果就会将被这种傲慢带入恶趣,即便转生为人也是毁灭喜宴,心不欢喜,成为他人使用的奴仆,愚昧无知,相貌丑陋,身体虚弱,随时随地被人凌辱、歧视。

傲慢苦行者,倘入自信数,

堪怜宁过此?

再者,以傲慢而苦行者本来是染污性的傲慢,如果把它列在自信当中,那么还有比这更值得悲悯的对境吗?

寅四、赞叹对治之自信:

为胜我慢敌,坚持自信心,

此乃胜利者,英豪自信士。

若复真实灭,暗延我慢敌,

定能成佛果,圆满众生愿。

为了胜伏烦恼的慢敌而满怀对治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自信者、胜利者,也堪称为真勇士。只有这样的人才必能毁尽傲慢之敌,也能圆满成办众生一切所欲暂时与究竟佛陀的果位。

丑三、灭惑之自信:

设处众烦恼,千般须忍耐,

如狮处狐群,不遭烦恼害。

如果处于众多烦恼的群体中,一定要经常千方百计地忍辱负重,加以对治,就像狮子不为狐狸群所害一般不会被任何烦恼所害。

人逢大危难,先护其眼目,

如是虽临危,护心不随惑。

当人遭遇极大恐怖处于危急时刻,最先要集中精力保护眼目。同样,当遇到猛烈的烦恼外缘危难时,也要全力以赴争取做到不被烦恼控制。如果按照本颂的翻译来看,意思是很明显的,但慧源与善天尊者译为“人逢大危难,如眼不见味”,并解释道:“如眼不取味一般,遇到再大困难,也根本不被烦恼左右。”

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

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贼。

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

我宁愿被烧死或被砍断头颅,但无论如何也绝不向烦恼的敌人屈服。有些论中说“‘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并不是阿阇黎寂天菩萨所说”,但由于难以分析,因而按原文保留为妙。

壬三(欢喜)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著,乐彼无餍足。

正如喜欢玩耍的孩童希求游戏的乐果一样,菩萨对所应奉行的善业执为所取,理当欢喜彼事永不满足。

癸二(广说)分三: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三、是故欢喜奉行。

子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世间人为了自己安乐而做事,结果会不会安乐尚且无有定准,而为了众生,事情也安乐、果报也安乐,不行如此之事如何能得到安乐呢?《大疏》中解释说:想要后世安乐的人不行成为安乐之事,如何能得安乐呢?

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

如嗜刃上蜜,贪欲无餍足,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

对于如同粘在刀刃上的蜂蜜一般利益微薄、过患严重的一切妙欲,尚且贪得无厌,那么对于能感得暂时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的安乐怎么会满足呢?

子三、是故欢喜奉行: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为了使所做之事善始善终,就要像春季正午时酷热所逼的大象遇到湖泊立即会进入湖中般以欢喜的心情奉行善事。

壬四(放舍)分二: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二、完成后彻底放舍。

癸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

如果当下体力衰退、身心疲惫不堪而不具备成办此事的能力,那么为了将来能成办,应当暂时搁置下来。

癸二、完成后彻底放舍:

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如果前面的事已经圆满完成,想成办后后更为殊胜之事的人理应舍弃前面之事。

辛二(依助缘精进修持)分三:一、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二、断除罪过之方法;三、成办同品之事。
壬一(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分二:一、勤持不放逸;二、勤持正念。

癸一、勤持不放逸:

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譬如,在沙场上久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不会与敌人针锋相对,以避免利刃击中自己,再反过来摧毁对方。同样,应当回避烦恼利刃,巧妙缚住一切烦恼,使其无法再度加害。

癸二、勤持正念:

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例如,在战场上失落锋利的剑时,惊恐万分会疾速拾起。同样,如果丧失正念的兵器,就会忘失对治,当想起地狱的恐怖便会迅速拾起正念的利刃。

壬二(断除罪过之方法)分二:一、不应出现罪业;二、出现罪业则制止。

癸一、不应出现罪业: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如果不慎中毒,那么毒就会依靠血流而遍及全身,同样,微乎其微的烦恼过失得到机会,依靠它深重的罪恶将逐渐弥漫内心。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比如手持宝剑者让人携带装满芥子油的器皿上路,并威胁他说:如果途中一滴油溢出,就要杀死你。当时提油者由于畏惧而必须要全神贯注。同样,具戒者护持戒律也务必要如此小心谨慎。

癸二、出现罪业则制止:

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如果稍稍出现过患,就会导致严重的危害发生,因此应当像怀中进入毒蛇急不可待站起抖掉一样,出现懈怠睡眠等时,要迅速加以制止。

每逢误犯过,皆当深自责,

屡思吾今后,终不犯此过。

虽然这般努力,但假设出现少许过患,那么每当犯错误之时,都应当自我谴责,并屡屡思维:无论如何我从今以后要尽心尽力做到不犯罪业。

壬三、成办同品之事:

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

尽可能不出现罪业,当出现的时候立即予以制止,总之于一切时分,依靠所谓精勤修习对治这一正念之心的此因来值遇彼因——善知识,或者圆满完成正道的大业。关于正道,《大疏》中解释为获得正道业,意思是说以通过善知识教诫,为了从堕罪中解脱,根除罪业,而欲求修成正道。

辛三、主宰自己:

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不管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要具备精进行持这所有善法的能力,并要忆念不放逸的一切言教,自己振作精神,极为欢喜而行持。其必要是,就像极其轻飘的柳絮随风驾驭而来来去去一样,心喜善法而运用自如驾驭身体与语言,如此一来,所有善法轻而易举即可成办。

补充阅读 - 入行论第七品 - 精进品

https://bj.cxb123.cc/ref/rxl/7/

2 对比

对治

前行广释

对治:要对治懈怠懒惰,必须忆念死亡无常

对治:要对治懈怠懒惰,必须忆念死亡无常。只要一观修无常,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又岂敢轻易懈怠?见别人啰啰唆唆聊些琐事,自己也会想:“啰唆这些干什么?还是修法重要。人生如此短暂,何必浪费时间呢?”所以,无常修得好的人,时间掌握得非常合理;而无常修得不好的人,自己时间也掌握不好,这从他的言行举止中看得出来。

前行广释辅导

懈怠懒惰的对治是什么呢?主要是观无常

懈怠懒惰的对治是什么呢?主要是观无常。第二个引导就讲寿命无常,我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死亡,根本没有一个定数。每个人都想长寿,都觉得我明年不会死、后年不会死或者说明天不会死。但是死亡什么时候到来谁知道呢?这些死亡的人,有些人知道死期(下了病危通知书基本上知道自己能活三个月、二个月或者一周当中可能死)。除了这些之外,很多死亡的人都是没有准备,遇到车祸的人没有想到第二刹那、下一秒会死亡,他的想法都是明年干什么,后年干什么,把计划做得很宏伟。但是死亡突然到来是事实,很多人都会对这个目标没有任何准备。修行当中让自己精进起来,就是要观想死期不定。

死是肯定要死的,死亡什么时候到来呢?不知道是明年、是这个月,还是下一刹那?或者明天到来都确定不了,确定不了就不能够再去拖延。死亡的时候什么才有用呢?只有善法才真正地发挥作用,对于中阴、对于死亡的刹那只有正法才有用。所以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当中没有精进地去修善法,那么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把握。如果在死亡到来之前主动地去修习正法,不管死亡什么时候到来,现在开始努力地准备,这就是对治懈怠懒惰的心态。观修寿命无常可以对治懈怠懒惰,很多修法当中对无常的修行非常重视。

前行系列 2

当稍不注意时,方方面面的内外缘突发,心就被带入于非法当中。强大的钳制力,使内心很难扭转回来,而一直处在修法无空间、无闲暇的状态中,这类便是骤然生八无暇。无论哪一方面现前,重则完全被剥夺修法的机缘,轻则可能两三年的时光被白白浪费过去,最轻的,也是十天八天甚至一两个月根本不能进入修法状态。

我们内在其实有很多颠倒心。譬如一旦到城市当中接触声色五欲,几个月都在起烦恼、造恶业,无法进行任何修法。美其名曰休息、调心,实际完全是在荒废人身,甚至失坏相续。我们只要仔细审察,就不难发现,很多很多时间都是被这些突发性的内外缘——忽然之间出现的境风、烦恼风给卷走了,这就是骤然生八无暇。“骤然生”即猝不及防、意想不到之意,它们往往忽然就会现前。

我们应当审细观察自己的内外因缘,并认清行于非法的过失。如此观察有大意义,能真正把自己从颠倒缘起当中挽救回来。毕竟颠倒习气都是深深隐藏,外在极少有人能用最精细的显微镜观察我们的相续,并揭露出过失,所以我们必须审细观察自相续,否则“暇满”二字在自身上也许只是徒有虚名。

接下来观察断种性八无暇的状况。种性好比种子或者根本,种子受损就生长不出绿芽,或者已经长出绿芽也会很快枯萎。同样,内心出现损伤种性的情况时,就失去了修法的机缘,这就是断种性的无暇状态。

前行系列 3

观察对比

四种烦恼–失念,不正知,放逸,散乱

所谓“诸烦恼现行,落于无暇”,例如现在大多数人打开手机马上习惯性地看,不停地滑动,就是已经被卷入烦恼了。只是很多人不认识随烦恼的体性,也就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处在怎样的糟糕状态中。其实,他当时至少已经现起四种烦恼心所:一、失念,沉浸在媒体带来的讯息中,已经不记得法句或法义;二、不正知,意识不到自己的身心状况;三、放逸,随意放纵妄心不断运转于其中,根本没有修法的状态;四、散乱,随逐外境无法收拾。再怎样观察都是四种烦恼强烈现行,人已是身不由己

即使还没有现起粗的贪嗔等,也是处在强烈的随烦恼当中。自从买来手机,每天都在串习,每次进入也都没有以忆念、正知和不放逸来掌控。其实,只要不是高位修行人,也根本无法掌控,手一拨动马上起心,全是烦恼或随烦恼在现行。如果被卷进去,面对生贪、生嗔等的境,还会顿时起贪、嗔、痴等各种根本烦恼。手机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由此可知,当代人是如何陷入烦恼而修不成正法。

没有深厚定力的人,绝对不可能在打开手机上网时,还能平静地把持自心,这就跟怀抱美女却不为所动一样地困难。

有人会说:这不见得,怀抱美女时会生起很强的贪心,但我上网没起贪心。

回答:只是从随烦恼现行的程度很快很强这一点来比喻。就抱美女而言,由于长期的生死习气,对异性有俱生的贪心,接触对境就会猛厉现行,除了真正有道力的人才能不动心以外,其他都只是说大话。同样,在玩电子产品或上网时,一开始出现的是失念、不正知和放逸,后来出现的可能就是大散乱甚至大烦恼。说它跟抱美女不动心一样难以做到,意为没有深厚定力者根本把持不住。当在手机面前手眼滑动、心亦失念时,丝毫不可能明记法义,就是第一个烦恼——失念现行;而且很快不到两秒就糊里糊涂地,根本不能审视、正知自身的状态;之后就这样任随自心放逸下去。由于对境闪现的频率太快、所缘太多,自心很容易溜出去并紧紧地亲附境缘,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的习气现行,消不了多久就散乱动荡得厉害,根本没办法把持。

也就是说,打开手机等基本全军覆没,按照当代修行人的状况来看,说不影响只是自欺而已。一碰到这类东西,心马上迷乱,由于烦恼已经被串习过千千万万次,所以等流的心所在这种情况下很快现行,被卷入无暇的状况中。一般人不认识烦恼,连前三个烦恼是如何出现都不清楚,又怎能进行防范呢

在这种问题上只有两类做法:要么你承认自己道力差,不轻易沾染它,除非不得已;要么让失念、不正知和放逸不现行,一开始就提起正念、正知和不放逸,截断可能出现的随烦恼,并保持这种状态。或者你有高深定力,摸到它时虽然在操作,但内心明明了了,根本不被它所转,其实这一点很难做到。

有人会想:我们整天已经习惯于用手机等上网,这应该是正常的。

回答:整天或习惯不一定就是正常。譬如,在城市里的人,整天处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当中,只是久而不知其病,却并不代表正常。因为若干年后,他总会发现由污染所造成的严重身心疾病。同样,无论是自己整天进行着烦恼性的造作,还是整个世界处在高强度烦恼的状况中,其实都不代表正常。每一个理智的修行人,应当无误了知在名言中的利、害之别。任何对修行有损害的事,会让人退步或下降,甚至丧失修法机会,都需要及时截断,而绝不可甘心沉沦。

如是十六种无暇之处,若不善观察,于当今五浊之世,虽具足暇满和有行法的影子,然而座上的尊主、伞下的上师、静处的修法者、游方的舍世者,自以为好的,全部也被此等无暇的因控制,似乎是在行法,却并未走在真实的法道上,由产生这样的情形,是故在草率地入于法的影像之前,首先对于自己具不具足此等三十四种暇满的自性善为观察。若具足则修欢喜,认为这次得到这么难得的暇满,无论如何不应使它虚度,而需要修真实的法,由衷地数数思维;若不具足,则以种种方便门,对于具足的方便无论如何都需要精勤,一切时处中,在对于“自己满不满足此等暇满的功德”作观察上,须要策励而精勤。

如果未作如是观察,此等暇满功德中,仅缺一个,也没有修真实法的缘分。下至对于世间暂时要做的些许之事,尚且需要积聚众多因缘缘起,而对于长久大计的修持圣法,为什么不需要积聚众多因缘缘起呢?譬如一个行路者,连烧个热茶,也需要积聚所用的茶叶、器具、水、火、柴等的众多因缘,而其中之一的火,也是若不具足火燧、火石、火绒、手等众多因缘也不会生起。在这一切中,缺一个火绒的话,纵具其余一切,也丝毫无义,烧茶之事根本需要放弃。同样,此等暇满功德中,仅一个不具足,也从根本上没有了修真实法的缘分。

是故善观自相续的话,仅十八暇满也定难具足。纵有八暇,也难具足十满。具体说仅仅得到人身、诸根具足、生于中土是有可能,但是入于业颠倒之路,并且不信如来圣教的话,就只有前三者。后二者中随一不具,也只有四者。其中业不颠倒极难,三门做不善业,所作成为今生活计的话,此生虽称为贤者、智者等,但实际上业行颠倒了。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说法,圣教也住世,但自己未入圣教之门,也就只有三法。入圣教之门,也以看似的请法、闻法,不属于入圣教之门。要掌握解脱道的开端,了知轮回一切全无实义无伪的出离心,需要在心中生起;欲入大乘,无伪的菩提心需要在心中生起。下至对三宝胜解的信心,纵遇命难也不退失。若缺此,仅仅看似的诵经,及著僧衣,不决定是入圣教之门。因此,正确了知此等暇满自性之后,勤作观察极为重要。

心要提示:

1、思维“入法前须观察自己是否具足暇满”的重要性,要看到不进行观察的严重后果,从而提起观察之心。

2、观察后,具足暇满则修欢喜、珍惜之心,发起取心要欲;不具足则勤修具足的方便。一切时处都要策励观察是否具足暇满。

3、若未作如是观察,按缘起律而言,暇满中少一个都无修法缘分。

4、注意这三段全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在宣说,要一气贯之,争取发生定解。

在佛教队伍里自以为特别良好——地位高、事业大、修行好、很清净的人,全部被无暇的因牢牢控制,看起来好像在修法,实际并没有走在真实的法道上。

这是很大的讽刺。不少佛教高层人物,教导他人的师长、避世的游方者,或者在静处闭关修行、过着闲云野鹤般生活的人,他们由于没学好暇满,不认识三十四种暇满或者修法的基本条件,更没有反观自身进行检查,虽然看上去有个修法的样子,实际却都在忙着现世法,连念及来世的都很少,导致根本不是行于法道。说起来真是莫大的遗憾,佛教团体中非常体面的他们竟然被一种愚痴性一网打尽,也就是由于不了解修法因缘,导致对暇满的愚蒙、对缘起的愚昧。

本部法传承的殊胜性在于,把“暇满”直接指示为修法的条件。暇满观教导的是自身上客观的因缘观,检查暇满是修法前的必备工作。如果没有检查,只是凭着一股冲动做很多事,实际也有可能都落在非法中。譬如,想做佛教事业、想学佛教知识,或者想争取佛教界的名声、地位、学位等等而生起冲动,即使看起来在佛门中开展了很大的事业,却未必在法道上有所进步。没观察自心的缘故,不免入于非法道中,热闹几十年,死时只是一场空。

或者有人想:我要去静处居住、修行等等。其实内在并没有真正生起无伪的出离心,只想当一个佛教享受者,去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的地方,悠游自在、清闲安逸、无拘无束地住着,该是多么好的清福!然而,所求的现世清净快乐毕竟是轮回,再优美的风景区也是苦的本性,我们一定要从中出离,否则岂不是骗自己一世吗?

如果没有在因缘上透过三十四暇满中的每一个细致地确定体相,并且对应自身完全得定解,就绝对是十个有五双都会被自己盲目的冲动所欺骗,导致误入非法道中。不懂得检查因缘的人,以缘起观的愚蒙,就这样凭着一股任性、一股自以为是,把人身的机车开进歧途、开入轮回、开到恶趣,还自以为是正在驶向解脱圣地。

“草率地入于法的影像”,是指不肯检查自相续内涵,只是大概学个样子,像鹦鹉学舌、狗熊模仿人一样,内涵空虚。即使外在的影像再金光灿灿,又有何可贵?我们何必非要冲动地效仿一些假相呢?只有因缘聚合时,内心才可能出生和增进正法,并真正到达可贵之处,盲动地东施效颦没有任何用处。因此,祖师教导我们,不要草率地趋入法的影像,而是先要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三十四种暇满的自性,其中有些是必须要以断除的方式,有些是必须要以获得的方式具足,我们有没有做到呢?

如果这一切极难得的因缘都一一具足,就应该修欢喜。好比米、水、火、锅等齐全时,自己心想:因缘难得,我一定要好好做一顿饭,用这些因缘来摄取饭食的果。同样,无比难得的三十四个暇满条件具备时,无论如何也不能白白空过、失去机会,一定要用这些来摄取真实利益的果法

善观缘起的智者,既不会在不具因缘时盲目修炼,也不会在缘起聚合时让它白白空过,成为一名可怜的空耗者。譬如,当商机出现时,聪明的商人马上抓住机遇,赚取更大的财富。同样,法道上的缘起智者一旦观察到因缘积聚,就深知要善加运用它来摄取大义。由于对缘起的判定准确,理智的念头强大,他马上就能转入于修法当中。毕竟非法事相对于法道而言全是零值、负值,只会增长轮回因、恶趣因;唯有缘正法所作的法行才能增进法道,对此明辨利害后,果断地在具缘时马上投入修法,不做其他。

我们不仅要如是变动自心、策励自心,而且还要转化成自心真实的想法、真实修法的欲。不只是表面谈论,而是要时时检查、数数思维:我现在得到如此难得的修法机缘,内外因缘条件齐备,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它虚度,一定要修真实的法道。即使只是一两个小时白白浪费过去也太可惜,时间是有为法,一旦过去就不会再出现,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当中摄取真实的法。

“真实法”是区别于法的影像或者虚伪的法。外在可以做出修持人天善法乃至成佛最圆顿的法之间所有法的影像,但并非真实。“真实”是指心,就三士道而言,最低也要具备希求来世为重的心;但是就本法而言,外前行的四部退心法就要求从耽著此生来世一切世间的心中全部退出,由此一心趣向解脱,才能进入内前行来修持出世道的“真实法”,在此之前统统不免虚假。

为什么呢?虽然求来世者比庸俗的现世主义者目标更为高远,他不是在现世的名利场上拼搏、竞逐,而是想要得到来世圆满。然而,纵使来世得到了人天福报,也超不出乐受、舍受。其中,得到的乐受是坏苦,得到的舍受是行苦,只要轮回的病症尚未消除,之后就还会进一步被卷入苦轮,发展出更多的苦。所以,求来世福并不是彻底离苦得乐的真实法,从长远的意义来看仍属欺诳性。如《四百论》所说,智者看待升天与堕恶趣无异[[10]],人天果报也不是真实安乐的自性。因此,就本部法的严格要求而言,真实法是指出世法,是能超出轮回、成办解脱的法。

如是理解后,以对缘起的观照、对大义的认识,更容易发起摄取大义的修法欲,这一点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以修法欲才能驾驭自心直接行于法道,所谓“诸法为缘性,枢要在欲心”,也说到菩提道上最初需要具备的是欲,由此才可能开始精进,否则必定是寸步难行。欲一旦强化坚固,就能成为修法之人,从此除了修法,绝不做第二种选择,致使宝贵的暇满人身投入于非法中。

暇满修行到量,会使后后的一路都进展良好。从此,我们将全身心投入法道,尽形寿都分分秒秒在法道上进取。如同商人求财、恋人求色、学生求知,欲乐一旦生起,就能使他几十年都朝向自己希求的目标昼夜精勤、奋进不已;我们一旦生起修法欲乐,就会驱使内心直到生命最后一口气为止,全部投入于法道,成为一名长年修法的行者。

如果不具足三十四种条件,就需要尽快准备,需要在因缘上想方设法,而不是去忙碌于所谓的果法。譬如,米、水、火、锅等因缘和合才能生饭。当没有生火的因缘时,就要去准备火,去努力找到煤气、煤气灶、火柴等。要透过对缘起的观照,看到得果必须首先积聚因,无因不生果的缘故,应该忙于准备因,此因又是由它的前因所产生,因此需要准备其前因。如是了解后,作为一名理智的行者,就不必空想什么,必须积极创造才可能实现。

我们的愚昧之处在于,因缘不具还硬要求高法、大法,要把它修出来等等。结果由于没有因缘,再如何努力都修不成,甚至连法道是什么,自心应该行于哪条道上都搞不懂,不免自欺。譬如,检查发现自己没有出离心,就应当思维:我现在还没有入门,五他圆满中的自缘圆满不具足。如何生起出离心呢?这就要修它的因——四部退心法,即暇满、无常、业果、苦谛。

有人会说:我不要修苦谛。

回答:不修苦谛就无法生起出离心。

他说:我要修最高、最快乐的法。

回答:我们如果分析这种想法,就不难了知它完全是愚痴所致。得到果法的关键是在引生它的方便上努力争取。只有经过不断努力,才会逐步出生条件,使自己成为法器、具缘者,之后再去修法才能有成果。譬如,米、水、火、锅等样样俱全时,只要点火、经过一定时间就能煮成饭。相反,挤牛角不可能出奶,蒸沙也不可能出饭,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再如何努力都空无果利。

一切时处都要策励自心昼夜勤加观察是否具足暇满的功德:我具足暇满吗?现在还不具足。怎么办呢?应当去准备它的因。如果具足,就是已经出现了修法的商机,应当拿它去赚一笔法财,应当立即投入到修法当中。因缘一旦错过,就不再属于自己,只能空留遗憾:当时为何没抓住商机,如果把握商机、投资一笔,就有可能成为亿万富翁。我们应当如是时时善观缘起,注意把握心的方向。

如果没有进行观察便盲目修行,暇满的条件中只要缺一个,其实就根本没有修真实法的因缘,表面上再如何忙碌也不可能修出成果。所以每次修法前都要善观缘起,看是否具足暇满。譬如,每一次开车启动前都要检查车身,只有一切正常,才能马上开车。如果条件有缺,就必须去修理、加油等,做些整顿。司机都有理智,不会在缺失条件的情况下还去开车,否则中途爆胎、熄火,就无法到达目的地。又如,每一次开飞机前也都要进行周密地检查,重要部件一定不能出问题。否则,等飞到空中才出现种种状况,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样,我们走一条修法的万里征途,如果事先没有充足准备条件就冲动地说:我要赶紧跑向目的地。结果中途很可能败退下来,迷路、瘫痪或者寸步不行等等,出现很多不良后果。

以缘起的道理,就能冷静地理解为什么一切时处都必须观察:我具足修法条件吗?我是在真实的道上行进吗?如同那些佛教团体里看起来荣耀、高大、清净、精进的人,他们不检查暇满便凭着冲动去忙碌许多,结果却只是被无暇的因控制,根本没有走在真实的法道上,如此将错过一生。我们如果也没有观察,便冲动地想:我要参与这种佛教活动,做那种人间善法等等。然而,表面上的献身、卖命,并不能掩盖求现世法的内涵,结果导致一辈子被卷入其中,丝毫谈不上修法。

外四前行修行到量,就只可能有一个选择——我要做修法人,其他都不想做。因为在缘起上已经确定,缘现世法所做的努力根本没出路,全是浪费人身、落在无暇中,而我不是傻子,也不愿做轮回中的庸俗者,为什么要走那条路呢?我要通过缘起上足够精确的判定、足够强大的胜解发起欲乐,从而将自心百分之百地投入法道,完全从求现世法中退出。

我们一定要用心观察这三十四个因缘,观察的前因就是详细抉择每一者。因此,如果对前文内容还没学透,就要趁早赶紧学,以免空过一世。连三十四个在讲什么都不清楚,怎么能检查?不检查就盲目冲进忙碌之中,不论看起来是高高大大还是清清净净,几十年过去,也都是毫无意义地落在假相中。可怜的是,上上下下的人们都在自欺,实际上修法的第一步都还没有过关。

也就是说,不但世间人盲动,学佛的人很多也都处在盲动之中。盲动的原因便是缘起愚,不去审视缘起,甚至连审视的观念都没有,只是凭感觉、自由、任性,想怎样就怎样。然而,实际上凡夫都是痴呆汉,在源头上没受到培训,导致所有人都犯下最低级的错误。此处文中,嘉维尼固祖师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上上下下伪修法人士的面目,其实也是揭露我们自身的面目。我们应当去理解话中深义,并通过善加审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发生全面的转变,最终实现学法的利益。

缘起的道理是:任何果法都要由所需的因缘和合才能成办,缺一不可。譬如,最普通不过的烧茶小事也需茶叶、茶器、水、火、柴等诸多因缘聚拢,缺少其中任何一者都无法成办。没有水烧不成茶,没有茶叶也不行,没有火烧不热,没有容器也没办法盛,在因缘上必须一一具足才能产生果法。即使在其中一个因素——火上观察,也是需要火燧、火石、火绒、手等好多因缘积聚。没有手不可能生火,没有火石也不出火,没有火绒也不行。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缘都无法生火,而没有火就烧不成茶。由此可见,成办一种修法之果,一路都需要由因缘和合来生起暇满的支分条件,又由各个支分和合出现相应的暇满,三十四个暇满只要一者不具,就从根本上断绝了修行真实法的缘分。

既然任何一件事都缺不得因缘,我们就应当在做事之前,首先检查因缘是否已经齐备。如果齐备,当然可以用此等因缘去摄取果法;如果不具备,就应当马上努力修集因缘做准备,使它们无缺具足,之后才可能出现果法。如此理智的方式才是办理事情应有的态度。

乃至世间的烧茶小事都需要积聚众多缘起,何况是长远大计的修持圣法——从凡夫走向成佛,当然更需要一路积聚因缘。当它们积聚时会出现修法的心,所以在修法前最重要的是去检验:修法条件具足吗?三十四个暇满都有吗?如果具足,当下便堪能修法;如果不具足,再如何修行也是徒劳无益的缘故,必须马上努力准备因缘,使之具足。出现修法之果是非常现实的事,不是仅凭空想就能出现,在缘起上善加把握才能行于法道、不断前进。同时,只有懂得缘起,才会消除无意义的幻想。

因此,为了避免徒劳无益的修法,理应对自相续做检查。也许检查下来会发现,不必说三十四个,即使是基本的十八暇满也很难具足,或者即使具足八暇也难具足十满。祖师教导我们仔细观察自身上的欠缺,然后才可能了知如何补救。否则,犹如开车前不做检查,不知道是油少了,还是发动机有问题,或者是哪个零件坏损,不去提前保养、修理,做好准备工作就仓促地开车,结果到中途开不动,甚至出现车祸等麻烦。所以,理智者首先检查,并以缘起的方式考虑自己的未来:我不具足入门的条件,如果马上去忙于修法,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祖师说到,自以为好的,座上的尊主、伞下的上师、静处的修持者、游方的舍世者,经过实际检查也会发现,竟都被无暇的因素控制了,并没有行持真实的法道,有如此大的后患。就像一般的学生对学业没意乐,缺少进步的条件,他自己不检查,家长也不懂得检查,结果让他读书十年二十年,仍然是一无所成。其实自己根本没有走在学业的正道上,只是成天在学校里混日子、打架,或者谈恋爱等等,能有什么成果呢?同样的道理,内在的素质、外在的福缘方方面面集聚才能修法;如果没有具足还偏要冒充去干,在法道上必定是一步都不可能前进。

从目前看来,很多人长时间甚至几十年在法道上寸步不前,就是因为基本条件不具足。不具德相,又不曾检查过暇满,或努力地充实因缘,结果普遍出现修法零状态的现象。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当务之急是基础工作。我们今天听到这种话,也许是像被泼了一盆冷水般难受,但实际上我们都要真正地践行这条法道,就需要对自身有一种客观的分析。

比如,五自圆满中,得人身、诸根健全、生中土,这三者有可能具足,但后两者就比较困难。假使自己入于业颠倒之道,而且对佛的圣教不生信心,如此一来就只具三个。由于缺少两个,当然根本无法在修法上启动。即使看起来是一辆多么良好的修法轿车,但以内在方向盘或者发动机的问题,也没办法开动,只是一种摆设而已。假使后两个中只少一个,那也只有四个,一样没办法启动。譬如,水、米、火、锅等当中,缺少火缘便无法做成米饭,这就是缘起之理,应当要产生定解。而且以具有缘起定解的缘故,缺少“火缘”时,我们暂且不必忙其他,不是拼命用妄想去“做饭”,而是需要去寻找“火”,为了得到“火”,又需要了知能生火的因缘在何处,从而在因缘上积极准备。如是,为得果法需要准备因缘,因缘不具足果法也难以出生,光凭想象没有用处。

五自圆满中,业不颠倒很难做到,只要身口意稍做不善业,或所作是为求现世活计,那么虽然外在被称为贤者、智者等,无论有多少称号,实际也全是业行颠倒的状况。他不是在修真实法,而是搞世间法、做生意、做明星,走在求现世法的轨道上,内心毫无正法,岂不就是无暇吗?心里的机制是求现世法,外面如何装模作样地修法,也没有一点利益。为了赢得修法的宝贵机缘,一定要及时破除求现世的心,否则没必要来修法,而且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搞出名堂。到时候不必埋怨说:我怎么修法不出成果?因为内心求的是世间法,世间法都放不下,哪里可能会有佛法成就。

再者,五他圆满中的佛出世、佛说法、圣教住世即使都具足,如果自己不入圣教门,未被善知识摄持,也就只有三个。由于因缘欠缺,在法道上必定一无所得。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数学运算,以三比五得出百分之六十的成果,而是五种因缘中缺少两个就毫无结果。缘起的铁律便是如此,我们不可抱有任何幻想。

不妨观察:自己真的入门了吗?对于此处的入门,普贤上师举出三种标准来说明。

首先,看到轮回全无实义,出现不虚伪的出离心,才是真正入于解脱道,出现了解脱道的内涵。如果没有出离心,再忙也算不上是出世法,只能说尽是轮回因。如阿底峡尊者所说,即使身住三律仪,如果心不从轮回出离,也仍然是积累轮回之因。

如果没有冷静地审视自身的缘起,人往往在自欺中,说上很多漂亮话包装自己,内在却没有少许法的内涵。譬如,缘起上缺失了水或者米,能做出饭吗?即使有一个特大高压锅,或者煤气也特别充足,但有什么用呢?同样,即使说得一口流利的佛教高级理论,跟无数个大德合过影,拥有各种佛教界的光荣称号,然而内在缺乏出离心的话,又能对自己修真实法起到什么作用?因缘欠缺的缘故,尚且没有入门,是属于圣教门外的人,他却以为自己是个高级成就者。现代的这种人太多了。

其次,入大乘门,必须要有不虚伪的菩提心。否则,再如何忙也都是在大乘以外,根本谈不上什么达到即生成佛。毕竟,凭着空想不可能成办佛果。

还有,自己对三宝有无法夺转的胜解信,唯一以三宝为依。佛是无上导师,法是无上救护,僧是无上助伴,一心皈依、遇到命难也不退失,这才是入于佛教门、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徒。如果没有信心,表面上如何讲经说法、身著法衣、做佛教事业等等,也不一定是已入圣教之门。连门都没入,忙其他会有结果吗?

由此可见:对于暇满原来需要如是详加观察。从前都是想当然地以为天生就具足暇满,现在看来,能在暇满上打几分呢?如果观察到有欠缺,就说明修法的条件不足,既然没有条件,为什么还要盲目修行?好像完全不修还不情愿,一定要像模像样地干一番,最后却只能发现一无所获。

因此,首先如实、客观、无谬地了解三十四暇满每一者的体性,之后检查自己是具足何者,缺失何者。如果完全具足,就要赶紧以修法来摄取菩提、取坚实义。如同水、米、火、柴、锅等聚合时,就可以以此因缘摄取果法的饭食。如果欠缺因缘,就不必盲目冲动地天天希求高法大法,或者内心不平衡地抱怨:别人能得到,我为什么得不到?我要跟他一样拼命修大法。然而,我们应当了知,正法岂是外在能拿到的东西?它是因缘聚合后才在相续中现前。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并积极地弥补自身缺失,将修法的因——暇满准备齐全。

由从以上的学习很容易认识到,之前我们尽犯些低级错误,因都不具足还要忙碌、折腾。第六意识任性、自由、充满想象,不顺合正理,往往是要按照自己的一套来干,或者与别人在外相上攀比,别人怎样我也可以怎样等等,然而这些并不理智。下至做饭、开车等小事,修行人也应该要非常理智地观察、处理,何况是走菩提道的大事呢?尚未开启缘起的智慧,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也不知道该如何用功。其实,每个人情况不同,有的缺信心,有的缺出离,有的业行颠倒等等,我们不应当盲目地东施效颦,而应当在自身上一一纠正,在欠缺上一一补足,这些才是有意义地忙碌。

【思考题】

1、 观察自己用手机上网时,烦恼是怎样猛利现行的?如何避免此种无暇?

2、 观察暇满:

(1) 什么是“入于法的影像”?

(2) 为什么入法前须观察自己是否具足三十四暇满功德?

(3) 观察后,具足应如何?不具足应如何?

(4) 结合烧茶喻思维:为什么仅缺一个暇满功德,也从根本上没有修真实法的缘分?

(5) 为什么自身难以具足十满?

(6) 如何观察自己是否具足暇满?

前行系列 4

缘品骤然生八无暇者

缘品骤然生八无暇者,从比喻来说,十八暇满好比有十八只羊,骤然生的诸豺狼来后杀掉一只的话,就只有十七只,杀掉两只就只有十六只,是像这样。因此,诸骤然生者今天相续中没有,明天容易生,前座中没有,后座中容易生,座的开头没有,座的末尾容易生。因此,需要在审察自相续之后,一个一个地依止对治。

十六无暇中有两类,一类八无暇是指缘方面突然而来的因素,使得暇满被掠夺,所以叫“缘品骤然生无暇”。以比喻来说,十八暇满好比所拥有的十八只羊,豺狼般的“骤然生无暇”到来,杀掉一只就剩下十七只,杀掉两只就剩下十六只等等。我们在学法过程中,有诸多内外突发性的因缘,一旦出现,就会从内心、外在等各方面牵制自己,剥夺修法的空间与机缘,使自己落入无暇中。

我们累世的因缘相当复杂,由于自相续中的烦恼、过去所造的恶劣业缘等,会突然出现各种迫使脱离修法的状况。看起来今天没有无暇,但明天容易生,前一座没有无暇,但后一座容易生,一座的开头没有无暇,到了末尾容易生等等。以此原因,必须审察自相续中的烦恼、不善等起、虚伪状况、恶业力以及外在遇到的种种障缘等,并一个一个地依止对治法来遣除。否则,这些内外因缘随时可能剥夺自己所拥有的十八暇满,如果由此沦落成无暇者,就非常可惜。

总之,暇满是一种因缘事件,如果没在因缘上好好对治违品,一旦骤然发生恶缘来袭,就会失去修法的机缘。因此,我们只有提早审视自相续,逐一对治,来保证充足的暇满。

懈怠

懈怠之对治者: 需要由由衷地忆念死无常,而作常时加行与恭敬加行的精进。

“懈怠”是指在断恶修善的事上心里松懈、懒惰,提不起心力。以懈怠烦恼控制,人就会荒废道业。懈怠有两种:在行善方面消极懒惰,在造恶方面积极勤奋。今天看来,人们对行善普遍消极,提不起心力,对于造恶却非常有力量。比如,吃喝玩乐、追求名利、追求五欲、上网、看影视、逛街、闲谈、旅游等等,全是懈怠。

可见,懈怠烦恼几乎将暇满吞噬净尽。落在懈怠中,往往不愿学法、修法,认为是受控制、受约束、行苦行等等,只想寻求没有任何正法内涵的新鲜感、刺激、欲乐等,当然就属于法道上的懈怠。以懈怠而旅游几个月,或者每天看电视,上网打发若干小时,玩手机等等,这些都是轮回中事。然而,人们往往在这些上面耗尽精力,在佛法上却连三五分钟具足心力的状况也难得出现,甚至根本发不起对正法的欢喜心和纯净意乐。由此发现,我们内在的颠倒机制,尤其是懈怠,将暇满剥夺殆尽,而损灭暇满的元凶正是自己,怪不得别人

对治是修习无常

它的对治是修习无常,认识到很快会死,忙碌现世的欲乐、享受、名利等有何意义?临死之时恐怕被恶业戾气笼罩,四大分解、心力脆弱,大多数人都将堕入恶趣。因此,如果一直懈怠下去,自己就会成为毁灭自己来世前途的魔仇,这实在没有任何意义。今生既然得到如此珍贵难得的暇满,我就一定要精进,只有修习正法,才能在死时有益。如是忆念无常后断除懈怠,发起精进。

常时加行的精进和恭敬加行的精进

精进的内涵也有两种:常时加行的精进和恭敬加行的精进。其中,“常时加行”是指有恒心、持续安忍的状况,能够十年如一日地住于加行精进中;“恭敬加行”,指内心殷重,对法极其认真,以此能破除懈怠。具备了常时加行和恭敬加行的内涵,一想到死亡,就不愿浪费一分钟,如同将被砍头的人,一旦有逃脱的机会就不肯在其他方面散乱,而会专心一处、坚持用功,以求脱离死亡的恐怖。

所以,以修无常能挽回暇满,对于我们而言特别重要。如古德博朵瓦格西所说:修无常最初是入法门的因,中间是鞭策发起精进的因,最终是证悟诸法无生的因。如果没有修无常,就会被现世欲乐的酒迷醉,越来越痴呆、懈怠,一直处在懒懒散散、松松垮垮的状况中虚度此生,非常可惜。

3 珍惜

前行广释辅导 24 课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调整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趋向于法、证悟法的殊胜引导和窍诀。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了很长时间,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窍诀的引导,通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和已经形成的固有的轮回习气,绝对不可能找到解脱之道。所以,现在依止上师学习,并依止这样殊胜的窍诀观修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前行》里面的引导,我们要一步步地去学习、修行和安住,或者生起这样的状态。只有与前前的法义相应或安住了,后后的殊胜功德才可以逐渐获得。如果想要走捷径,把前面的前行全部扔掉,直接修后面的空性或密法,那么很多年之后会发现,不是已经失坏了修行,就是必须从头再来,重新学习好前面的加行。因此,我们没必要去走很多弯路,现在有学习机会的时候,就要认真观察、抉择。

无论是前面的共同加行还是后面的不共加行,都要通过一定的精进和努力,才能在内心中生起来。虽然《前行》中的文字比较简单,但是里面的意义或者要产生的境界,的确是超越了我们的分别念。文字简单不等于我们内心中可以很简单地安住或相应,主要是因为造论者悲悯后面的修行者,所以通过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让我们知道修行之道。然而有的人没办法了知佛菩萨的悲心,认为文字这么简单,那么也就没什么可学,因此不重视里面的法义;或者自己内心中认为是加行,就不需要去生起这种法义的境界等,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

《前行》中安立的这种修行的方式,叫修心法要。修心法要就是可以调伏内心或修习内心的殊胜的窍诀和关要。大恩上师仁波切经常说,当一个修行者开始重视修心法要的时候,就说明他的根基已经逐渐成熟了。如果对于如生起出离心、修学菩提心等的修心法要没有兴趣,就是心或因缘还没有成熟的标志。

既然现在我们学习到这样殊胜的前行,就要认真地学。《大圆满前行》分为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还有这里面的正行“破瓦法”。现在第一部分主要学的是共同的外加行,分为六个部分。其中前四个部分主要是要让我们看破今生后世,产生出离的意乐。既然我们已经生起了厌离心,那么有没有解脱的境界呢?因此第五个部分主要就是讲解脱的利益。既然解脱的利益这么殊胜,那么如何获得呢?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只有通过善知识的引导才能获得殊胜的境界。

前行里面的次第非常明显,首先通过四转心法或四厌世心,让我们看破对今生后世的耽著,生起出离的意乐。生起之后,让我们知道出离的目标就是解脱。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解脱呢?必须要经由上师或善知识的引导才可以获得。这里面次第的安立对我们修行来讲还是很有必要也很有道理的。这四种厌世心中,第一、第二个厌世心,主要是让我们看破对今生的耽执。第三、第四个主要是打破对后世的执著。

现在所学习的是看破对今生的耽执。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修学佛法,所以今生中非常在意或重视当前的苦乐,都想获得当前的安乐、远离或摆脱痛苦。为了承办今生中一些离苦得乐的状态,拼命把精力时间放在追求世间八法上。如果把今生所有或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或把人生方向定在追求今生,就无法想到还有一个解脱道,也无法发现今生的种种过患,因而看不破、放不下对今生的执著。通过观修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两个引导,要让内心中生起看破今生的境界。

很多大德都已提到过“看破、放下、自在”等,这是一种状态、境界或愿景。对于“看破、放下”的目标,如何做到呢?通过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两个引导,就可以让我们慢慢地看破今生。这个状态是可以操作的,对我们凡夫来讲非常重要。

虽然说看破、放下很重要,但是若没有真实的引导,而是凭借着福报和因缘,看破就看破,放下就放下了,看不破也没办法,不是这样的。通过非常详尽的引导,一步步观修,逐渐就能看破对今生的执著,把注意力放在追求解脱上面。这方面的次第性是可以操作的,以此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状态。现在我们就要学“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这是看破今生的窍诀,现在学习第一个——暇满难得。

“暇满难得”是观察修行佛法的所依和基础,观修暇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通过观察发现,既然已经拥有了这样暇满难得的人身,我们应当欢喜。但是欢喜之后怎么样?关键要知道,正因为人身很难得,就应该把它善巧地使用在最应该用的地方,不要浪费。最善巧地使用暇满人身,就是修学佛法、修学解脱道。这方面的认识是最关键的。

当我们认识到人身需要修持解脱道,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放下对今生的耽著。因为耽著今生和修解脱道是两个方向。如果我们耽著今生,就不能修解脱道,这就不是真实的暇满。如果修解脱道,我们内心就已经向往解脱道了,这时就会自然而然放松对今生的执著。因为我们只是对解脱有兴趣,对今生的执著就慢慢地没有兴趣了。这就是看破、放下对今生的执著,关键是内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转向了追求解脱的状态。

我们的分别心就是这样,如果对今生的世间八法很有兴趣,就无法对解脱有兴趣;对解脱有兴趣,就肯定不会对世间八法有兴趣。众生没有修行,因此他们对今生很有兴趣。修行者通过观修法义,开始对解脱道有兴趣,对世间八法也就逐渐地没有了兴趣。

通过观修这些原理,要让我们的心达到那种状态。仅仅已经听过、学过、了解了或看作是一个目标,这些都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通过观修引导,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状态。当我们的心真正与暇满难得的修法完全相应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再对今生的琐事有兴趣。

一生修行的重点和归宿

第四讲 前行等于证道前的一切准备

前行要多次地修。华智仁波切听过 25 遍《前行》的讲解,做了 25 次实修,顶果钦哲仁波切直到晚年还在有规律地修持前行,还有一位大德外出时一定会带着《前行》法本,他也认为教授弟子前行特别重要。我们对这一点要有深刻的观念。

为什么要一生修前行,并且要修多次呢?因为修行有个过程,一开始处在非常无知的状态,首先要去听受、思维。第一遍修的程度会比较少,但还是会得到很多观念上的变化,有一些修心的成效。就像小时候听到的一句话,直到晚年才会有深刻的认识,这是要用一生来体悟的。道上的原则更是如此,所以不要想一次匆匆结束就万事大吉了,应当怀着长远心,一辈子在前行上耕耘。

我们要看到,所有成道者都是前行修到量的人。譬如《晋美朗巴尊者传》里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点。尊者的信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对莲师和龙钦巴的信心和恭敬,方方面面都极其到量。有这么好的品质、这么大的善心,所以能跟法真实相应,跟传承上师的心相应。他修悲心时,长年泪水止不住地流,为了众生,自己的生命豁出去都可以。想到无常和轮回苦,也是真实起了猛利的出离心。而且真正具有显密的基础。一开始都是闭关修持,不愿沾染任何世俗尘缘、名利之毒,是那么坚决地出离,一心在静处修持。说到上师瑜伽,他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程度达到几乎要昏厥过去,就在这样的状态中,立刻得加持而现前本面。

这些都告诉我们,成道最关键的是前行。前行修不起来,就是真正的障难;前行不去修持,就是真正的延缓;前行不去重视,那是真正脱离了重点;抛开前行做一些好高骛远的事,做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那是真正的偏差。

同时要认识到,前行囊括了一切证道前的准备,囊括了所学的中观、如来藏等各种显教的教典。有些人误以为前行很简单,中观、如来藏等才很甚深,这是大错谬,以至于很多人不安心,认为自己学前行还是浅了,级别还不够。他不知道学的诸多大论典归摄到修行的要诀上,只有靠前行。

所以现在要转变观念——闻思的一切都要归到前行上修。譬如抉择了细无常,就要归在前行上修,它修持的要点在前行上。学了因果的经典,《俱舍论》等等,它的修持就归结在前行的业果上。离开前行,没有什么额外需要修持的,而且它是真正在传授要点。学了很多大乘经教,就归摄在菩提心的修持上。学的如来藏等就归摄在大乘皈依的修持上面。学的空性归在菩萨六度的般若度里面。要像这样去了解。

修龙钦宁体仪轨里的皈依,还要补充宁玛派的祖师传,要求对整个传承体系生起极度的信心。尤其行大礼拜,真正来说需要对显密一切三宝体性生信心,它是完整的皈依境,最好能有圆教的观点,这样要补充的东西就很多。从显到密,从小乘到大乘,一直到自宗大圆满法脉,对一切皈依境都要有信心,这样就会发起真实的皈依。

发心偈实际上必须了解如来藏,对于自性光明,对于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是佛要有胜解,在这上面去发菩提心。所谓的“安置佛果”不是一句抽象的话,是真正要让众生在自性光明中休息。对于世俗现相,也要知道都是虚幻的假相,这要有如梦如幻的定解。诸如此类,莲师的金刚偈是甚深无比的,所以这个法非常深,而且直接和大圆满相应。

再说到断法,它是般若法的精要,要通达空性。所以这上面要补充二无我方面的教法,需要对此得到定解,然后才能安住修习。

再说到修曼茶,它是迅速积集资粮的殊胜方便。也就是在显教中菩萨经由资粮道、加行道,经过一个阿僧祇劫才能积聚的资粮,通过修曼茶就能够迅速圆成。其实,莲师龙钦心髓的仪轨说的是“三身曼茶”。三十七堆曼茶是萨迦派八思巴创立的。宁玛派有殊胜甚深的特点。这里也要有三身的理解,最好是有圆教的观念,这样就能一次性修三身,那是功德无比的,一次性就能圆满无量资粮。所以,闻思得了定解,前面的共同前行修得很好,方方面面素质完备的时候,内前行就会修得非常快。

再说,金刚萨埵修法相合于生起次第,上师瑜伽修法相合于圆满次第。上师瑜伽是要跟莲师相应,所以要补充莲师的传记。一定要起高度的信心和胜解,之后一心力求相应,那才有上师瑜伽的内涵,从这里才能趣入。这还属于外修,最初步都要仔细地攻读莲师的传记,心里数数地起信心和恭敬,才开始进入外修的门径。

这些都完成了,修大圆满正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就全部做完了。这就有了相当的资格可以取受大圆满不共的正行法加以修持。所以,这之后才是大圆满正行的道。

中下根人即生没有成熟的话,莲师统一规定都是修破瓦法往极乐世界走。这不是像现在人很着急地念这个、念那个,他是图功德大,实际上没有基础是不行的。当然你念这个功课是应当的,但必须知道,一定要打好前行的基础。而且,修破瓦必须先建立极乐世界的信念、往生净土的信念,要有信愿的内涵。

像这样,如果没有前期的闻思,一般人就会落入盲修的状态,认为闻思是不必要的,我要先去实修。其实,他对教理根本不了解,修持的所缘和行相也不认识。在前面的观察修里也是落于空空一片的状况,感觉没什么修头,马上忽略过去。一心想修正行法,其实又修不上。然后又不得不退回来,暇满难得的八暇、十满、义大、难得、因相、果相等等,又要一个一个重新来学。这样他就走了弯路,不如一开始首先好好地闻思。

所以,我们学习前行要了解到它是证道前的一切准备,而且要用闻思修三环相扣、紧密相连、次第升进的方式,很稳步地前进。

本部法本

本前行法的重要法本,包括晋美朗巴尊者造的两个《前行引导文》,这是本法的根源。其次,第一世多智钦仁波切造的本法的仪轨《遍智妙道》以及第一世蒋杨钦则旺波仁波切对《遍智妙道》的解释。第三,晋美朗巴的再传弟子晋美嘉维尼固对本法的口授,也就是目前学的这部《普贤上师口授》;第四,嘉维尼固的再传弟子纽西龙多尊者讲的口授讲义。这四本是这部法最根本的法本。

重要参考书目

修持本法重要的参考书目,一个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极其重要的相关的书。宁玛派行者以修龙钦宁体前行为正修,同时也要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尤其在如何进行观察修方面,宗喀巴大师有非常详尽的指示。再者,由于《广论》篇幅很广,方方面面都很仔细,这样会有莫大的裨益。在暇满、无常、恶趣苦、皈依、苦集二谛、十二缘起、菩提心的修法、六度等等,各方面都要做相关的研阅和借鉴。

粗无常方面,要了解器情世间变异的相。或者多读历史,以及研究四法印当中的诸行无常。业果方面必不可缺的典籍包括:《正法念处经》《百业经》《贤愚经》等等。苦谛方面,可以阅读本人讲的《有漏皆苦》讲记,以及有关三苦、八苦、六道诸苦的各大经论。其中三苦、八苦要研阅《瑜伽师地论》,六道诸苦特别要研习《正法念处经》。四谛、十二缘起方面,也是要参照《瑜伽师地论》《俱舍论》《释量论》等来做研习。希求解脱方面,要参阅四法印中的涅槃寂静。

皈依方面,要阅读《随念三宝经》的注释。菩提心方面,要学习《入菩萨行论》和《瑜伽师地论》相关的内容等,又需要了达七因果和自他换的两种修法,还要涉及如何受持菩萨戒的学处。本门的修法是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发起二种菩提心。

二无我慧方面,要研习《入中论》《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等等。首先要取得无我空性的定解,以此才能趣入行菩提心波罗蜜多的学处以及断法的修持等等。

如来藏教法方面,需要学习《如来藏经》《大乘起信论》《如来藏狮吼论》等等,由此才能发起了义的皈依,以及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得到众生是佛的定解,才能够趣入密教的清净观以及上师相应法。再者,要补充禅宗的语录、典籍等等,这对于上师相应以及了悟心性都是特别直接的助缘。

在发愿方面,需要受持《普贤行愿品》作为从始至终的总发愿。

修破瓦法方面,为了取得根本性的净土信愿,需要学习“净土五经一论”。

以上大致列出了修持本法的重要书目。

这样讲了之后就明白,百千经论全部摄在前行这个最简要、最殊胜的修持要诀里,应当这样去珍视它。不要把它看成很低级的教程,好像什么也不懂的人才修前行,懂一点的人就要直接修更深的课程,这是颠倒的认识。连那些大成就者们都是一生受持前行,证道之后还是修前行,处处不离开它,说明它是真正实修的要诀。没有前行,我们就全部跑空了,只会变成口头谈论。所以,前行跟吃饭一样重要,是真正维持你道的生命的食粮、基础,处处要去练习它,它是真正有实效的东西。

这样大家就应该放心,如果已经决定了开始实修,就不要换主题,分散精力。我会在相关的部分加上一些空性、如来藏,或者细无常、行苦等的讲授,以切要的方式做一些补充。希望大家把修持前行看成完整的道,之后在道的几大主体方面补充它的材料,一直切合在实修上面。这样就不要去乱抓了,乱抓没有好处,道的进展是要一步一步升进的。否则重点没抓住的话,正在学下面的时候就去听上面的,要求实修的时候又想其他、忙其他,这样不遵守要则来做,就算千佛来了也没有办法。

总的要看到这是一条完整的路,所学的东西全部摄在里面,而且是以实修的要诀出现的。它是从初步修心一直到证道之间,一条最完备、最切要的道路。应当这样来看待,把它视为珍宝,时时配在自心上,在自心上修出来。修出来的每一分都是无价之宝,都有无量的功德,而且越修越好,越修离成道越近,越修越有希望。

应当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不应当无规则地乱行,不应当像任性的小孩一样随便做,凭感觉做,一点都不听话,那样就耽误了自己。明明告诉你,要达到实证,前面要做的准备就是这些,没有这些就落于空谈。既然你已经知道它是实证的要素,就应该及时准备,走得越早、越稳、越多就越好。要像这样了解到这是一生的大事。

再者,要修好多遍。要有长远心,不要幻想第一遍就修出什么样来,首先要承认自己是初学,内涵非常空白,这样才有救,才会踏踏实实地做,不会整天空想。

前行为什么要多次修

为什么一生要修好多次呢?因为没办法一次性完成。一开始有初步的效果,中间有中等的效果,后面会有更好的效果。就我们的经验来看,认识上要有个过程,心里的发展更要有个过程。就连最初的暇满,一开始都是很肤浅的了解,直到后来更多地了解轮回,了解业,了解因果法则,了解苦谛等等,而且看了《念处经》,所谓暇满难得、人身宝贵等等,才会很清楚地出现,这跟过去记几句原则性的话完全不同。当然,当初的记忆也非常重要,这几句话可以支持你一生。先是要记住,这个记住要等待日后逐渐充实才能真正了解。

当我们经过多年的串习、抉择以后,再回过头来修一遍前行,那时会发现很多观念才真正扎根。比如一开始学恶趣无暇、天无暇只是记一些文句,心里只是那几个句子,相当抽象,还没有观念。后来了解多了再去看,才知道地狱是无暇,饿鬼是无暇,很具体的观念才出来。这就是因为了解多了,才真正明白是这样无暇的,得人身特别不容易。数量上的差别,也是学过《念处经》等等,才知道地狱众生太多了,三界里几乎全是地狱众生,它的比例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甚至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那时才明白,地狱众生的确像恒河沙一样,饿鬼就少多了,但是比起旁生来,饿鬼又是极多的,旁生比起人来又是极多的。

后面学好了,再回过头来看就非常清楚。比如要起暇满难得的定解,还是要有因果上的衡量,而因果必须要见到它的事实。最初是老师教一教,你得到一个灌输,有了一个概念的雏形,但不是自己心里起了这个定解。一开始只是少量地修,这都是可以的。首先在缘起上养成一个习性,跟着来,但第一遍是肤浅的。后面由于对因果的认识多了,加深了胜解,再去看的时候,暇满的定解很快会出来。也就是对于人身为什么难得、为什么这么宝贵、得一次人身实在太难因而千万不能浪费、它有多大的意义等,会有更深的体会。或者思维四谛以后再去看人身,才知道的确太有意义了。人身上面能够了解苦、了解集,人身上面能够发起求解脱心,能够修解脱道,有人这个身份才出得了轮回。或者思维菩提心以后再看人身,的确相当宝贵。这时才知道,一念一行都要摄取大义等等,这些心会起来。

或者说修皈依。最开始也是肤浅的,很难出现具相的皈依心,但首先就按这样去做,等待机缘让它提升。这要经过很多的努力,有很多的辅助因素。就好比我们口里要念出“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都要有好多的因缘。进一步进入更深层的皈依要有很多准备。一开始是浅层的,后面会更深层,而且越来越深,前前后后都会相辅相成地发起。学了很多经教,了解很多的佛功德、法功德、僧功德,皈依必然会加深。譬如对于法功德,起码要在四法印上得到很多认识,才真正对法道生信,对导师生信。之后毫不犹豫地口里承诺以三宝为皈依处,再也不说其他——这样一种不言其余、唯一的皈依心会出来。之后才知道自己要在皈依的道上走,每一念都要皈依,次次要有皈依,这些都会出来。

学好了如来藏,了义的皈依马上会现起,就会按照那样内心真实出来。这都是前面要有很多的准备,不是一蹴而就的。之后密乘的皈依当然要有更深的认识。现在由于宿世的善根力,你愿意接受,那就应当至心地这么念,但也要知道它会越来越深,必然是随着自身的认识、修持等各方面的加深而加深。

佛法里面是有联系的,前前后后都有关联。不要只把暇满当成最初的法,在次第安排上它是最前面,但要知道,经过多次修持暇满也会越来越深,无常也会越来越深,皈依也会越来越深。随着后面越来越深,前面也会越来越深,是要这样深入的。否则怎么可能化成生命的力量?怎么可能成为自己永不改变的道心呢?这些都要求真心地修持,而且誓愿花一生的精力把这个修好。这样反复地进行,它会越来越深。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一切道上的闻思修,全部汇归在前行里,它是证道前的准备。一切证道前的准备就摄在这里,没有更多的内容,也没有更简要的途径。这样才知道:哦!这的确是一生的主题,我一定要时时把握,而且要一次又一次地来。这样的确有实义,会不断地进步。只要在一点上有些收获,感觉有点相应,你的信心就会增长,你会愿意修下去。

所以要像这样了解到:前行的确要再三地来,一次比一次深。如果你只做修一次的打算,没有下决心长年去修持它,一次一次地深化,而且将其他方面全部归结在前行的道上,恐怕就不得重点,你的时间会浪费在各种无关的事情上。

在这上面有了定解,就知道天天要修前行,次次要把握前行。每一次都想到:前行是根本,没有前行我肯定不能成道,无法实现道上的成就。而且知道这是个长远的工程,每天都要做一些,逐渐积累来完成。就像这样,心里有了“我要完成万里长城”的心,就会一块一块地把砖砌起来。这样日积月累,一年 365 天,十年 3650 天,不断地积累下去,就会有较大的成功。否则心这么短浅,问题这么多,需要花的努力这么多,自己却妄想把它缩减成一百分之一来完成,这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是一种狂想的心,终究以失望而告终。

这样才看清楚前行的位置,它属于窍诀的总汇、实修的系统。也就是说,所学的一切小、大、密三乘的经教,都要摄归在前行上才修得成。如果不注重前行,不把所学汇归在要诀上实行,那终究是落空的。而且也不必要在这之外寻找什么,更不能自以为是地发明一套,那是十分可笑的。所以,一定要把祖师的传承奉为至宝,一心一意地遵循,我们才可能有所谓的实证。

大祖师在智慧海中早已看清,从一个凡夫到踏到证悟之门之间,需要经过多少修心历程,又应当怎样在心上操作,口传的要点是什么,这一切十分完备地摄集在一条简易的实修路线上。它可以使我们省掉无数劫的盲目摸索。这就是祖师的心髓,是心血的结晶,也是最慈悲的地方。

所以,我们不能把《前行》看成小小的法,认为在这之上我要学到中观、唯识等更高更大的法,越学慢心越大,瞧不起修前行的人,认为他们搞不动大的,只能搞一点小的,这样就有很大的慢法罪。而是要想到:不管怎么样学,我一生一世要把握的证悟的前行就是这一部要法,时时携带在身边。真正用的就是这一部法,能否取得现证,关键也是这一部法。经藏浩瀚如海,而且各阶段有不同的写法,都是适合有情的不同现相。但是就这个时代而言,大圆满龙钦宁体法门是加持力最大的、最应机的。要像这样了解到它的重要性。

前面开了很多参考书目,也只算是苍海一粟,如果要学的确是广大无边。学解需要遍通一切,但是我们的寿命很短,起步又极晚,障缘特别多,身体又不好等等,这就要抓住要点了。要知道,前面的所学是帮你开解,而前行法是直接引导你实修,一个像眼睛,一个像脚,两个要配合起来。这样才知道:我学的一切教理可以归在实修上,而证悟之前的实修法就在前行里。所以,学的任何东西都要配在前行里,都要看到它属于哪个阶段的修法,从而很快趣入到实践当中。

如果没有前行的指引,那很可能只是空学一些理论,说的头头是道,做起来一无是处。这上面会出现很多偏差。也就是说,不重视前行往往只是开辟广大外解。这不是说论典本身只是一种知识,而是说学人自身不知道怎么切合在修心上。没有要诀的指点,仍然不能获取密意。而且学得特别多的时候,自己也掌握不了、操作不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缺少口诀的缘故。

虽然为了开解要学很多,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归在前行上修。譬如说我学了很多因果经,就要归在业果的修要上;学了粗细无常,就要归在无常的修法上;学了《入菩萨行》,就要归在菩提心的修法上;学了《随念三宝经》或者各种佛法僧三宝的功德等,就要归在皈依的修法上;学《如来藏经》,就要归在了义的发心上;学华严十玄门,归在圆顿的修行方式上;或者看很多传记,归在我策发道心,以他为榜样上面;看《阿含经》,要归在出离道上面等等,要这样来会归。而且,整个体性是小大密三乘圆融的,会归在一个道上面,而且它是宁玛三传心髓的要集,要这样了解。方方面面要知道会归,不要把所学的教理和实修的要诀分成两个,这是需要交待的地方。

有的人又会为此产生畏难心理,他怕自己搞不懂。但我们要有一种远程的规划和愿力。即使今生没有全部修到,来世还继续。而且选择往生西方净土,这个是容易办到的,一往生以后,在阿弥陀佛的加被下,就可以迅速地完成。

所以这一生就安下心来,先修好四种外前行。这其中的修法大部分基本能懂。打好了出离和因果的基础,并对善知识有信心、对法有信心,这样基础打稳了,就不会贪求名利、造很多恶业,也就不会下堕。之后进入内前行,虽然要圆满修量有很多很高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不懂的人就不能修。像西藏社会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牧民、农夫,但祖师们还是很善巧地教导他们。由于他们有信心,虽然很深的地方不懂,但能相信,按照这样来操作。他的信心很虔诚的缘故,就得到很大的利益。可见,并不是不能修,只不过在圆满的修量上,大家要了解这是极其深广的,不能怠慢、轻视。而且要知道,这里有不断充实的地方,有一遍一遍修量加深的地方。

当然最好是得到胜解信,这样修一次会产生极大的能量,但是没有胜解信也不要紧,有一个很虔诚的信心,相信传承的法流非常殊胜,莲师的金刚句极其殊胜,自己对这个法派特别有信心,那这样就可以念诵。比如不太了解皈依境里面的内容,但是非常相信,用很虔诚的信心去顶礼,那么在你的心识当中就出现这是我敬礼的境、一心要皈投的境,这样哪怕起一念信心都有殊胜的功德。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圆融地看待。

再者,我们可以多讲祖师的传记,尤其是莲师的传记,使得信众内心对莲师有一种很大的信心。这样时时对莲师恭敬供养、礼拜,持念莲师心咒。有虔诚的信心,那莲师就在他的心中加被,所以他是靠信心成就的。这在西藏人民当中屡见不鲜,多少人都是凭着信心往生净土,甚至即生得到大成就。所以我们要看到,它是非常完备的、摄尽一切的法的系统。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三种根机的人修持都能随分得到利益。就像三种动物喝水,各自能喝到不同程度,要像这样来了解,不要落在一边。有时怯弱,有时骄慢,这都是不相应法道的。所以我们要一路进行,时时都是积资净障。并广发大愿:能修的就当下修,修不了的也不舍弃,要一直在心里这样祈愿。

再说,很多操作可以从初步进行。但是由于现代人的思想非常颠倒,特别容易舍法。容易胡作非为的缘故,就要严厉地指责。为什么呢?因为当前人类十分混乱,跟三百年前西藏社会的人心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过去的人内心相当纯朴,今天之所以要反复来辨析,就是因为人心不良的缘故。

再者,修持大圆满和往生净土没有矛盾。自身在此世能修成,则即生成就。中下根人没办法在短暂一世里得到成熟和现证,那就直接迁识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普贤王如来,就是莲花生大师,要知道是一个本体,也因此以导归净土来迅速圆成,这就是我们的方向。

思考题

1、结合祖师的传记思维:前行每一部分都如量完成意味着什么?

2、修前行根本的法本有哪些?重要的参考书有哪些?

3、闻思经教跟修前行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一生要多次修前行?

5、前行的修法如此深广,我们很难搞懂,这样能修吗?该怎么做呢?

6、谈谈你对宁玛派大圆满前行的认识。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