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生中土(3h)
Total words: 33,770.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33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自圓滿之2环境圆满
慧灯之光
(2)生中土:有佛法的地方叫做中土,現在我們遇到佛法,經常可以聽聞佛法,所以「生中土」也具備了;
大圆满前行
己二、环境圆满:
所谓的中土可分为地界中土与佛法中土。
地界中土–印度金刚座为主圣地的所有城市
地界中土:通常而言,南赡部洲中央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远离四大的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宛如空中悬桶一般存留,它的中央有菩提树严饰。以金刚座为主(印度)圣地的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
佛法中土–指佛教正法所在地
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教正法所在地。无有佛法的地方称为边地。自昔日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印度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但是,据说当今印度金刚座已被外道所占,佛教似乎也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作者在世期间,确实被回教所占,如今又恢复成为佛法中土。)
藏地雪域这片领土,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众生寥寥无几,并且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地。后来人类众生逐渐繁衍,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纷纷应世。
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百拜忏悔经》和神塔小像印模 从天而降,落到王宫上,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根据当时的授记,经过五个朝代以后会有人对经中含义心领神会。
大悲圣尊观音菩萨化现为国王形象的法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派遣译师囤弥桑布扎 前往印度学习声明、文字等,从而使西藏没有文字的历史就此告终,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文字。当时的译师们将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及玄秘神物等翻译成藏语。
后来,依靠法王大显神变以及大臣嘎尔东赞随机应变的护国策略,而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及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作为王妃,与此同时将堪为我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西藏,而且修建了以拉萨大昭寺为主的镇肢寺 和镇节寺 等数量可观的寺庙,自此正式开创了正法的轨道。
到了第五朝代天子赤松德赞时期,国王派人迎请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明者邬金莲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入藏,建造了桑耶不变自成大殿等身所依的寺庙;又教授大译师贝若扎纳等一百零八位译师翻译风格,这些大译师翻译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让预试七人 等出家而始建意所依的僧团……自此佛教宛若太阳升起般繁荣昌盛。迄今为止,尽管期间几经沉浮,但实际上如来的教法与证法可以说经久未衰,方兴未艾。所以,藏地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菩提道次第广论
- 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
所谓“生中”,即生在中土,亦即能生在四众弟子游行之处,而非生于无四众游行、无贤圣之边地。
前行广释 16 课
(二)环境圆满:
若转生于佛法不兴盛的边鄙地方,也就根本遇不到佛陀的教法、证法,无法明辨取舍之理,如今已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故而环境圆满。
如果是没有佛法的边地,恐怕连皈依的机会也没有,但大家现在生于佛法兴盛之地,这是相当幸运的。同时,你们处的时代也很好,要是在六七十年代,汉地也好、藏地也好,佛法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毁灭,倘若生逢那时,很多人不会有今天的善根。
给我传过许多法的金旺堪布,就曾说过:“法王如意宝和霍西的曲恰堪布,在整个色达,真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为什么呢?因为在六七十年代,很多人念观音心咒都特别害怕,但曲恰堪布每天至少看经书二十篇左右,一直没有间断过。而法王如意宝不但看经书,还冒着生命危险弘扬佛法。当时法王去放牧,弟子们也跟着到山顶去,找一些山洞偷偷听法,派人轮流在洞口放哨。我们附近的很多小山洞,都留下了法王当年最危险时传法的足迹。所以,即使在那种年代,这些大德对佛法的闻思也从没有停止,就这样从小一直到离开人间,以学习佛法、思维佛法、弘扬佛法的方式,完成了伟大的一生。”而金旺堪布自己,虽不敢说像他们一样,但在那个危险的年代中,也从来没有舍弃佛法。
可是现在学佛的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怕得不得了,派出所来登个记,从此再也不学佛了。听说去年有些居士在学习,突然有人来敲门,他们一个个惊慌失措,好多人都跑了,结果一开门——是来收水费的。其实,登个记又有什么?没什么可怕的!
我们这些人,学佛的因缘真的很顺,处在这么好的时代中,每天可以心无杂念,无忧无虑地闻思佛法。从学《入行论》到现在,大家共同学习那么长时间,其实也没有出任何违缘。只是有些胆小的人,稍有一点什么,就提心吊胆、草木皆兵,这种人不要说经历十年动乱,就算遇到一点点障碍,也会让他退转的。所以,我们有了圆满环境的同时,也要靠自己,要观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根基?一旦时代变了,或社会风气变了,会以何种方式对待佛法?这是值得考虑的。
我特别喜欢看老修行人的故事,因为他们心里全是佛法,不杂世间八法,也不受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冲击,一心只想利益众生、维护佛法。藏地和汉地的有些老居士也很虔诚,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佛法,并没有太多其他想法。可是现在新一代的修行人,整天为了钱财等奔波,虽说已经皈依了佛门,但学得不虔诚、不扎实、不深入。
因此,大家要再三观察:“佛法在我心里到底占什么样的地位?”以前的高僧大德为求法而历经千辛万苦,看到他们的行为,我们很感动、很惭愧,现在拥有如此良机,只要自己肯修行,外在的环境算很不错了。
前行广释 16 课辅导
如果生于无有正法的边鄙地方,也就不能逢遇正法,如今已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故而环境圆满。
第二个是环境圆满,就是“生中土”。“生中土”是拣别,意为没有生于边地。获人身生中土是种闲暇,在本体当中讲离开“八无暇”的时候,说要远离边地,所以前面的八种闲暇和十圆满有些是重叠的,也有些是不共的。十圆满是在前面八无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填充,这样闲暇和圆满都有了,就具有了十八种暇满人身。
原文讲“如果我们生在无有正法的边鄙地方”,第一个条件的确是生而为人,但是如果转生到人间的边地是不是很好的圆满呢?不圆满。因为环境不圆满。虽然从所依的角度讲已经圆满了,生在人间是一个人,但是环境不圆满。现在很多的边地如非洲根本听不到佛法,虽然是人但是没有佛法和三宝,环境不圆满。如果你在没有正法的边鄙地方,也就遇不到正法。
“如今已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现在不管是汉地还是藏地,这些地方佛教都是很兴盛的,所以我们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有佛法有三宝,有人讲法我们听法,这个地方就叫中土。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所以环境圆满。第一个“为人”是基础条件,第二个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即环境也是圆满的。
前行广释 17 课
今天讲环境圆满——转生中土。到底什么是中土呢?下面作详细解释。
己二、环境圆满:
所谓的中土,可分为地界中土与佛法中土。
(一)地界中土:
通常而言,南赡部洲中央的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它远离四大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宛如空中悬挂的桶般一直存留,中央有菩提妙树作严饰。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
所谓“南赡部洲”(阎浮提),在不同的传记和历史中有不同解释:有时把全世界称为南赡部洲;有时以整个亚洲来解释;还有一种说法是,只有印度是南赡部洲。这里指的就是印度。而印度金刚座的位置,历史学家有不同说法,但现在普遍认为:佛陀成道之地——菩提伽耶,为印度的中央,金刚座正位于此。
那么,为什么名为金刚座呢?据《大唐西域记》记载[1],贤劫千佛在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即便在空劫时,此地也不毁坏,像悬桶般挂在空中,犹如金刚一样坚固,因而叫做金刚座。
空劫时金刚座为何仍不坏呢?智悲光尊者于教言中说,曾在须弥山中央,有位仙人叫饮酪,他长时修善,临终时发愿:愿整具身体化为不坏金刚。因其行善与禅定之力,死后果真达成所愿。于是天人将他的尸体带到天界:脚骨被帝释天做成宝剑;肋骨被大自在天做成短矛;臀骨被遍入天做成宝轮。在制作兵器的过程中,大量金刚粉末掉入下界,落在印度中部,使该地变成桶状的金刚,“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
我以前学《前行》时也有疑惑:“空劫时,三千大千世界毁于一旦,金刚座怎么还能悬挂空中?”其实原因有二:一、因为它是金刚所成,坚硬无比。天人用之做成的兵器无坚不摧,跟非天作战时,不用则已,一用就能摧毁对方的一切兵器,而不为一切兵器所毁。二、是仙人不可思议的发愿力所致。大家知道,中阴法门里说[2],中阴身在云游各方时,除了不能穿行母胎与金刚座,山河大地乃至器世间万物皆能穿行无碍。究其原因,不能穿行母胎,是因众生的业力所系,一经入胎就无法出去;不能穿行金刚座,则与仙人的发愿力有关。
或许有人问:“既然金刚座不被劫坏,那它会不会变成常法?”不会。此处所说的意思,并不是它永远不毁坏,只不过是时间长久,或许数劫中不坏,而不是说一直常有。如果是常有,它最初就不可能由因缘而成,最终也将永远存留于世。当然,金刚座的坚固,确实超过世间其他的坚硬物体,不会几百年、几千年就毁坏了。像现在水泥建的经堂,只能保证五十年、一百年,任何施工队都不敢承诺两百年不坏。并且,许多材料很不牢固,只要遇到地水火风的违缘,马上可以摧毁。
而印度金刚座,贤劫千佛都要在那里成就。千佛中的前四尊(包括释迦牟尼佛),已经在那里成佛了,未来从弥勒佛开始,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也将在那里成佛。法王在金刚座造的《愿海精髓》中发愿道:“玛嗡南珍格嘉格杰哲,央德温仓嘉沃策敦才,达德雅庄涅内巧德杰,拉钦春利贝沃特托效[3]。”意即未来九百九十六尊佛来此刹土成佛时,愿我变成他们的侍者,广弘他们的伟大事业。所以我们每天发愿时,也应发愿将来在那里成佛,即使以后得了圣者果位,也要发愿在其他佛面前闻法,做他们的侍者。
在印度金刚座,藏地尤其是宁玛派的高僧大德,每年 12 月会举办一个隆重的祈愿大法会。你们以后去印度的话,千万别忘了朝拜金刚座。个别人以前也去过,回来后就给我带菩提树叶,一个人还说:“这叶子是从那边偷来的,供养给您!”因为印度政府规定:菩提树叶受保护,不能随便摘采[4]——不知他是怎么“偷”来的?有时候好多人在下面等一天,尤其是秋天,风一吹过,大家就在树底下抢落叶。
这棵菩提树非常大,枝繁叶茂,但并非当年佛陀成道时的那棵。据历史记载,菩提树曾有几次被毁:
1、阿育王尚未信佛时,信受外道毁佛遗迹,派人砍伐此树,令婆罗门焚烧用以祭天。谁知烧到半途,出现了奇迹——烈火中突然出生两棵菩提树,树叶茂盛青绿。阿育王目睹奇事,深自悔过,当即用牛奶灌溉菩提树根。第二天,菩提树竟完好如初。此后阿育王常亲自供养,乐而忘归。
2、阿育王的王妃素来信仰外道,问大臣阿育王天天去哪里,大臣据实以告。王妃迁怒于菩提树,就派人半夜砍了树。第二天阿育王去,见到树被伐,内心非常悲伤,又再祈请,以牛奶灌溉,不日又长回原状。
3、后来有个国王,也破坏佛法,砍掉菩提树,一直掘到见泉水。阿育王的后裔又用牛奶浇灌,经过一晚,树又复生。
至于今日我们看到的菩提树,是阿育王的女儿(也有说妹妹,即僧伽密多比丘尼)在原树上分了一枝,移植到斯里兰卡。长成之后,正逢印度被回教侵犯,毁坏了原先的菩提树,他们又从斯里兰卡的树上取下树枝,于印度金刚座种植成活,直到今天。菩提树虽然饱经沧桑,但它的“血脉”仍不断生长。这棵菩提树,经论中讲了它的许多功德,比如见到后生起菩提心,接触后生起大慈大悲,等等数不胜数。
总之,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印度金刚座是地界中土,因为千佛在那里成佛。同时,以金刚座为主印度圣地的所有城市,如《毗奈耶经》中提到的鹿野苑、广严城、王舍城等,也被称为地界中土。从这个角度而言,藏地、汉地全是边地。
(二)佛法中土:
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陀教法、证法的所在地,尤其要有讲经说法、闻思修行,以续佛慧命。
当然,这个问题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无量寿经》的所在地是佛法中土;有人说凡有寺院就叫佛法存在……但实际上,真正的佛教是闻思修行,光凭一部经典就说是佛法中土,恐怕无法成立。假设一个城市里谁都不信佛,即使信也是表面上的,但那里有几本《无量寿经》,这算不算是佛法中土呢?我觉得很困难。只有教法、证法兴盛不衰,才是佛法中土,而无有此二者的地方,只能是边地。
拿印度来讲,自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它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因为那里是佛陀成道之地,也是佛教存在之地。但是,在华智仁波切住世的年代(1808—1889 年),印度金刚座被外道所占,佛教似乎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不再是佛法中土。
以前我们去印度时,当地人说 50 年前佛教的确被回教毁坏,金刚座被英国占据 50 年之久,才交还印度政府。虽然这种说法在可靠的历史中没有看到,但印度曾被回教占领,倒是事实。根登群佩在《游国记》里说,有位居士叫达玛巴拉,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金刚座周围的佛殿、佛像、佛塔,包括菩提大塔,逃过一劫,同时也苦心维护鹿野苑等圣迹。回教毁灭了印度整个佛教,当时佛教的受迫害程度,鹿野苑佛教博物馆里面目全非、残缺不全的佛像,都足以见证。
回教军队在印度灭佛的严重,堪比藏地、汉地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佛教遭受的毁坏触目惊心,现在有些人说那时如何好,其实到底好不好,老人们应该心里有数。像藏地,几千座寺院基本消失了,佛像扔到河里,经书统统烧毁,包括在我家乡,出家人全部还俗了,寺院的经堂也烧了,僧人的寮房只剩下残垣断壁,此外什么都没有。那时我还很小,天天趁放牦牛的机会,用手或锄头去那些墙根下挖,偶尔能挖到一些残缺的佛像、佛经。记得有次我挖到一张唐卡,心里高兴极了,老远就放声大叫:“我找到佛像了!我找到佛像了!”兴奋地拿回家——结果被家人打了一顿。他们说:“形势这么严重,你还敢这样大喊,不怕被邻居听到了!”他们特别害怕出事,把我教训得很厉害。
那时的印度也是这样,由于回教的摧残,佛教几乎隐没了。如今佛教之所以如此兴盛,无不归功于藏地大德的入驻。这些大德五几年时流亡印度,在那里建寺院、培养僧才,专心弘扬佛法,兴盛了那里的大乘佛教。所以,印度自己也承认:是藏传佛教为他们国土增添了辉煌。同时,斯里兰卡、缅甸的极少数比丘,也到那里弘扬小乘。而印度本土的原始佛教,基本没剩下什么,现在更多的是回教等其他宗教。有了太多宗教,争斗也就在所难免,在那里,宗教之间的冲突异常激烈,故而,印度常有报道:“这个殿堂被烧毁了”、“那派教徒与这派教徒混战了”……总之,印度本土信佛的人不多,在金刚座、鹿野苑烧香礼拜的,大多不是当地人,你们去朝拜过的就看得出来。所以,藏地大德们的施主,很少是印度人,而供养往往来自台湾和美国。
藏地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以上讲了印度是否为佛法中土。下面开始通过历史分析雪域高原——藏地,以令我们了解藏地佛法的兴衰历程。
对于藏地的历史,可能有些人不一定重视,但我认为,还是应该了解一些。现在很多对藏民族佛教和历史的介绍,里面掺杂着种种因素,我们虽不参与这些,但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佛教徒,理应关心佛教历史。像我,虽说生长在藏地雪域,但非常重视汉地佛教,时常翻阅净土宗、禅宗、天台宗的历史。甚至我去一些地方,也会对当地寺院的住持询问半天:“这寺院最初是哪位大德建的?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一一都想了解。通过别人的历史和经历,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能发现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样,对于藏地雪域,你们也应当有所了解,并好好分析它是边地还是中土。
藏地雪域这片土地,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寥寥无几。佛曾于经典中授记:“红面罗刹之地,未来湖泊渐渐消退,有人类产生之后,佛法将在那里弘扬。”不过,当时藏地几乎没有人类,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故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土”,这种说法在《阿底峡尊者传》、《莲花生大士传记》中随处可见。因此,那时的藏土还是边地。
后来,猕猴禅师和罗刹女交配之后,藏地人类开始逐渐繁衍。(当然,这段历史有种种说法,但今天不是历史课,所以我不广说。本来,我对历史的研究还是有一套,因为读师范时我的专业是藏文,天天读藏族的历史,尤其在藏地人类方面,还是翻阅了许许多多资料,了解得比较多一点,那时也很关心这些。但人就是这样,随着年龄的增大,年轻时对历史、因明、诗学有兴趣,现在却想多了解修行。不管怎样,大概知道一些人类历史还是有必要。现在许多介绍雪域的光碟、书籍,讲得比较多,但有时讲得太过分。有些学者和记者不懂佛教的神秘,遇到一点甚深道理,就用自己的语气来改造,致使原本的真实性都扭曲了。我们有时看电视、看光碟,总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是佛教徒看非佛教徒写的历史所感觉到的那种“不合理”。)有了人类以后,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大臣纷纷应世,在藏地高原弘扬佛法、度化众生。
藏地的漫长历史如果一一翻阅,就会发现,它跟其他地方的历史演变大不相同,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虽大同小异,但在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方面,还是相差比较大,并不是像现在有人演的那样——国王松赞干布杀牦牛。从历史上看,历代这些国王对佛法的贡献极大,不说其他,单就弘扬佛法而言,我们真的非常感激。
拉托托日年赞–普贤菩萨的化身
关于藏地最初的国王,种种说法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首先是天赤七王、上丁二王、地上勒六王、地德八王、赞王五代,赞王五代中最后一位叫拉托托日年赞,即第二十八代藏王。据有关历史记载,拉托托日年赞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他在位期间,《百拜忏悔经》和神塔小像印模[5]从天而降,落到王宫顶上,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
不过,许多藏文史籍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红史》等藏文史书说:在王宫之顶层,沿着阳光而降下了三宝所依,国王和大臣很惊讶,打开后没人懂得此为何物,这时空中传来一个美妙的声音:“你们现在暂时不懂,但只要以清净心好好供奉,再过五个朝代,自会有人懂得它的含义。”这样授记以后,国王把它当作圣妙的神秘物来对待,并虔诚供养。
而敦珠法王《藏密佛教史》等史书中说[6]:神秘物降于王宫上,是苯波教的说法,不符合实际。历史的真相是,当时印度来了两位班智达和一位译师,将《宝箧经》、《六字真言》、金塔等亲手交给藏王,并嘱托道:“再过五代之后,将有懂得此物的人出世。”——尽管说法不同,但不管怎样,藏地公认拉托托日年赞时代是佛教的开端,那时王宫中出现了三宝所依[7]。
拉托托日年赞的年代,大致是汉地东晋时期,然而也有一些分歧: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8]中说,拉托托日年赞与世亲论师同一时代;根登群佩在《白史》中说,世亲论师的弟子陈那,与松赞干布[9]同时。若是这样,差距就比较悬殊了。藏地其他史籍中也有不同说法,但无论如何,肯定是在唐朝以前。
拉托托日年赞是藏地非常了不起的国王,他 13 岁继承王位,60 岁得到三宝所依。后对玄秘神物恭敬供养,依靠三宝加持而返老还童,变成 16 岁童子身,又住世了 60 年,因此活到 120 岁。
观音菩萨化现的国王松赞干布
囤弥桑布扎创立藏文
过了五个朝代后,大悲圣尊观音菩萨化现的国王松赞干布应世。他住世期间,有两位极了不起的大臣,其中之一是囤弥桑布扎(另一位是嘎尔东赞)。囤弥桑布扎 13 岁被派往印度求学,与他同去的很多青年,到了尼泊尔时,因难以适应当地气候,先后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囤弥桑布扎一人。他前往印度依止了“第一班智达”天明狮子上师,专心学习因明及梵文。学成返回藏地后,遵照松赞干布的意愿,对梵文字母作取舍,创立了前所未有的藏文[10],结束了藏地无有文字的历史。因此,囤弥桑布扎被称为“藏文创造者”,有历史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现在藏地许多年轻人,由于教育的原因,不认识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却信仰囤弥桑布扎,知道他的《文法三十颂》等,甚至在很多老师和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囤弥桑布扎就是释迦牟尼佛。前段时间,有人说学校不能挂佛像,原因是小孩从小不能有信仰,但很多老师认为,囤弥桑布扎的像可以挂。对此,双方展开了激烈辩论——有些领导说:“这不行,因为囤弥桑布扎是佛菩萨。”下面的人则反驳:“那孔子和孟子的像也不能挂,他们也是佛菩萨的化现。”大家说来说去,最终的结果是:囤弥桑布扎的像可以挂,孔子、孟子的像也可以挂。
如今,很多年轻人把囤弥桑布扎的像戴在脖子上,有些中学、大学的老师则挂在床头,平时点香供养,就像南方人信观音一样。的确,若不是他开创文字,藏人永远无法摆脱文盲的命运。)
囤弥桑布扎到印度去,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不负众望,使藏地没有文字的历史得以告终。他从印度回来后,在国王面前自豪地唱道:“您,像太阳一般的国王,大臣如繁星般众多,但像我这样贡献极大的,却独一无二……”国王也由衷地感谢他。他不但创立了文字,还从印度求得佛法,国王都在他面前恭听。当时他翻译了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如《十一面观音经》、《妙法莲华经》、《白莲花经》、《千手千眼陀罗尼续》等,并将拉托托日年赞时代的玄秘神物[11]——《宝箧经》、《六字真言》等翻译成藏语。
后来,国王依靠大显神变,及大臣嘎尔东赞(金刚手菩萨化身)随机应变的护国策略,迎娶了汉地唐朝的文成公主、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为王妃。在聘婚的过程中,嘎尔东赞遇到了汉地唐太宗[12]和尼泊尔王室的诸般为难,但他的点子很多,依靠无比的智慧,使所有难题迎刃而解。因为做事能干,国王非常重用他,当时国内军事、经济、国防等都离不开他的协助。因此,在佛法方面,囤弥桑布扎的功德最大;而世间法方面,嘎尔东赞首屈一指、无人能及。
忿怒度母(赤尊公主),寂静度母(文成公主)
他迎娶的两位公主,都是度母的化身:一位是忿怒度母(赤尊公主),一位是寂静度母(文成公主)。与此同时,也将堪为吾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像[13]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了藏地。(本来,“觉沃佛”是汉地皇宫里的三宝所依。但嘎尔东赞极其聪明,甚至有说法是:他知道文成公主虔信三宝,之所以迎娶公主,就是想得那尊佛像。)
当时,高僧大德(另说是文成公主)观察地形了知:整个藏地状似仰卧的魔女,她胸口处有一个大湖,若不填上,佛法将来必受种种影响,但若要填湖,必须由白山羊背土。这山羊据说也是菩萨的化现,嘎尔东赞牵其从远处背土,一路上经过了许多地方。在我家乡炉霍,就有嘎尔东赞过夜之处,他牵山羊饮过的泉水,如今成了神泉——喝了即可不生病,生病了也可马上恢复,有时还能治愈癌症。(母亲说,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次病得很厉害,又没钱看病,为了救我的命,母亲连夜赶路,好几天才到那里,让我喝那个水,病果然好了。所以,每当我路过炉霍看到那口泉,都会感激地想:“我的生命,是靠它得以延续至今。”)嘎尔东赞的足迹哪里都是,包括塔公、鸡足山等,有许多加持过的地方,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象征。
白山羊背土填湖之后,在上面修建了大昭寺,镇住魔女的胸口;同时还在魔女的四肢上,分别建了镇节寺[14]和镇肢寺[15]等八座寺院。由于这些寺院切中要点,使魔女不能站起来,故佛法可于藏地永存不灭。后来国王又建了大大小小、数量可观的寺院,自此正式开创了正法的轨道。
我经常想:缘起真的不可思议!高僧大德的慧眼也不可思议!并非我是藏族人才这样赞叹,而是事实证明了一切。虽然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藏地佛法始终历劫不衰,僧人们的闻思修行、老百姓内心的虔诚、寺院的宗教生活、藏区的全民信教,乃至藏传佛法为全世界带来的巨大利益,都足以印证当时观察的准确性。
修建了布达拉宫
不仅如此,那时修的许多建筑也非同小可,尤其是布达拉宫,实在很奇妙。现在我们修的东西,几十年就不行了,就算钢筋水泥也没用,而古人用土石垒成的那么高的建筑,不仅宏伟壮观,而且始终不曾倾斜、毁坏,不可谓不是奇迹。相比之下,我们在这里修个房子,木匠信誓旦旦说没问题,但再过两年还是会成危房,住在里面都怕被压死,开春后又要翻修。所以,诸佛菩萨的发愿、加持不可思议,这方面要值得深思。
总之,在国王松赞干布时期,藏地有了佛像和寺院,但是没有出家人。尽管那时的佛法比拉托托日年赞时代兴盛,但高僧大德讲经说法、人们行持善法的气氛还不浓厚。
文殊菩萨的化身赤松德赞
又过了五个朝代,是天子赤松德赞执政,这一时期,与汉地唐朝基本相同。虽然从时间而言,二者并不同时[16],但从佛教兴盛的角度看,可以说不相上下。在唐朝,好多皇帝都信佛,因此,相当一部分百姓受其影响,对佛教也有虔诚的信心,这段历史很值得随喜。同样,在藏地,佛教最兴盛的年代,就是国王赤松德赞时期。
邬金莲花生大士等 108 位班智达入藏
当时,国王派人到印度迎请了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明者——邬金莲花生大士等 108 位班智达入藏。(那时候国与国之间还没开放,通讯、交通也不方便,此举算是国际性的大交流了。若换成别的国家,很难从印度迎请这么多智者,所以,用现在话来说,赤松德赞在文化交流方面,很有开放的眼光。)
桑耶不变自成大殿
并建造了藏地第一座寺院[17]——桑耶不变自成大殿,以作为身所依,就像汉地的洛阳白马寺一样。(桑耶寺的壁画很特殊,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莲花生大士、菩提萨埵入藏的过程,及国王赤松德赞如何弘法、执政等经历。它以汉地、印度、藏地三种不同风格建造而成,此过程在《莲花生大士传记》中有记载。去过桑耶寺的人都知道,它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加持与历史意义却非比寻常。法王如意宝也曾于此回忆前世,昔日在莲师座下为降魔金刚的情景历历再现[18]。)
贝若扎那等 108 位大译师
又教授贝若扎那等 108 位大译师翻译风格,译出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典、续部、论典为主的语所依。后来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都赞叹道:“藏地有这么多经续,连我们印度也比不上。”的确,当时的译经场面空前绝后,《大藏经》的经典全部译出来了,论著也译出相当一部分。同时,君臣经再三商量决定:《大藏经》论著 218 函中,因担心有假,故不准放藏人的著作。(这与汉文《大藏经》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藏文《大藏经》中,经典是佛亲口所宣,论著全是印度智者解释佛密意的教典。要知道,印度对造论要求极严,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有资格。所以,当时译经工程虽说很辛苦,但对佛教与众生的利益不可思议。
预试七人
还有,为了测试藏人的根基能否守出家戒,国王特命贝若扎那等七人出家观察,史称“预试七人[19]”,结果——“试验成功啦!”于是开始建立意所依的僧团。自此,佛教宛若太阳升起般繁荣昌盛。
迄今为止,尽管藏地佛教几经沉浮,经历了魔王朗达玛灭佛、乃至更为严峻的考验,但如来的教法和证法可以说经久未衰、方兴未艾。所以,藏地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有些道友虽没有转生藏地,但来藏地求学,也跟生于藏地没什么差别;或者,原本你家里不信佛教,后来你信佛后常去寺院,也可以算是转生中土——环境圆满。否则,如果说家里不信佛教、排斥佛法就是边地,大多数人可能都不具足十圆满了。
有些人虽然出家多年,却始终瞒着家人,一旦被发现,家人甚至写信给有关部门,举报他是个“坏人”。有时候看,这些家人很悲哀,自己不信佛,还通过各种方式毁坏儿女,毁坏一些佛教团体。今天我看到某位道友的家人写的信,寄到有些部门里去了——这种人真的很可怜,但也没办法,因为他们为业力所缚,身不由己。
综上所述,大家应当反复观察,自己到底是居于边地还是中土。要知道,永远住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很重要。有些人虽然暂时出了家、受了居士戒,但以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种种违缘潜移默化的侵染下,很可能慢慢变成非佛教徒。因此,我们务必要选择好环境和道友,这一点十分关键。学院有些人经常请假回去,虽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我非常担心你回去以后,永远回不来了。因为你居住的地方全是不信佛教、甚至毁谤佛教的,再加上自己修行的定力很差,虽然以三宝加持生起了出离心,但这种善念只是暂时的,很容易被“乌云”遮住。我们这里生活虽说苦一点,有时身体也不太好,但毕竟是佛法兴盛的地方,如果你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呆的时间应该越长越好!
[1] 《大唐西域记》云:“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
[2] 中阴法门云:“嗟,善男子!所谓‘具足无碍之力’,是谓汝身之功德。而今汝已消尽质碍之身,故可任意穿越山河大地、房屋木石、岩壁洞穴。汝今已完备此种无碍穿行之力,唯除母胎、金刚座无法穿行而过,除此之外,穿山越洞之力汝亦任运具足。此乃进入转世中阴之征兆。”
[3] 汉译:未来导师九百九十六,于此刹中示现成佛时,恒时随行愿成胜弟子,愿获广弘事业威猛力。
[4] 考虑到菩提树在佛教中的神圣地位,印度政府对其进行了最严密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设置围栏隔离、任何人不得采摘树叶,砍折树枝再到别处种植更是被严格禁止。菩提伽耶所在的官员表示,菩提树上一次被砍伐至少在 30 年前,当时是在宗教界人士以及植物专家的监督下进行修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修剪阻止其不正常生长。
[5] 印模:刻有小佛塔或小佛像的模板。
[6] 如《青史》也记载:“伦巴班智达说:由于当时苯波(苯教徒)意乐天空,遂说为从天而降,实际是由班智达洛生措(慧心护)及译师里梯生(李提斯)将这些法典带到西藏的。藏王不识经文,复不知其义,因此班智达和译师也回印度。这些说法比较为正。”
[7] 拉托托日年赞的王宫,至今在拉萨一带仍有遗址。
[8] 《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史籍。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又名庆喜藏)著于 1608 年。全书以王朝的更迭为经,以佛教著名大师的传承为纬,记述自释迦牟尼去世后,直到印度波罗、斯那两王朝覆灭时,佛教在印度流传及盛衰演变情况。
[9] 拉托托日年赞,是公元 4 世纪的人;松赞干布,是公元 7 世纪的人。
[10] 他以梵文 50 个根本字母为样本,结合藏语言特点,创制了藏文 30 个根本字母;从梵文的 16 个元音中,造出 4 个藏文元音字母。还从梵文 34 个子音字中,去掉了 5 个反体字、5 个重叠字;又在元音中补充了元音啊字,补充了梵语迦、洽、稼、夏、啥、阿(音译)等 6 个字,制定出 4 个母音字及 30 个子音字的藏文。
[11] 玄秘神物:在第二十八代藏王拉托托日年赞时,有物从天降,内有《宝箧经》、《六字真言》、《诸佛菩萨名称经》和一座金塔,人无识者,因名之为玄秘神物。
[12] 相传唐太宗曾经“五难婚使”。五件难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认出百匹母马与百匹驹马的母子关系。据说嘎尔东赞运用藏人丰富的牧畜经验,将母马和驹马分别圈起来,并暂时断绝驹马的饮水和草料,过了一两天之后,把母马与驹马同时放出马厩,顿时出现了母觅子、子寻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动人景象。嘎尔东赞就这样地一一解决了五个难题,唐太宗十分高兴,允许他迎娶文成公主入藏。
[13] 赤尊公主带的是佛陀 8 岁等身像,今在拉萨小昭寺中供奉;文成公主带的是佛陀 12 岁等身像,又称为“觉沃佛”,在拉萨大昭寺供奉。而印度菩提伽耶,佛陀成道菩提树下金刚座处的正觉大塔内,供奉着佛陀 35 岁等身像。世上只有这三尊释迦牟尼佛等身像。这三尊像是佛陀在世时,按照佛本人形象塑造,并由佛亲自开光加持,见此像与亲见佛陀没有区别。
[14] 镇肢寺:西藏地形为魔女仰卧状,松赞干布时建四座寺庙,以镇压魔女肩部和臀部。即运如昌珠寺、也如藏章寺、布如噶采寺、如拉准巴江寺。
[15] 镇节寺:西藏地形为魔女仰卧状,松赞干布时建四座寺庙,以镇压魔女肘部和膝盖。即工布布楚寺、洛札孔迁寺、绛真格杰寺、绛札冻则寺。
[16] 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同时。
[17] 指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
[18] 《法王晋美彭措传》中云:在拉萨期间,桑耶寺住持诚恳地邀请法王光临其寺讲经说法。法王应邀来到了这座著名寺院……在为该寺诸僧众传授法要之时,昔日君臣二十五尊等在这里聚集一堂,于莲师座下聆听甚深秘密心滴等妙法的场面历历再现。法王猛厉祈祷莲花生大士说:“昔日,您在这里为宛如群星般的弟众传授甚深法要,对空行母益西措嘉、降魔金刚我等是多么的慈爱;可如今您在清净刹土,只留下我在这充满五浊的世间中救度刚强难化的众生,祈愿您加持我和一切众生。”接着又怀着无限伤感的心情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往昔莲师为我们众弟子传密法时,桑耶寺是何等的辉煌壮观,可是如今已面目皆非了。”
[19] 预试七人:巴·色朗、巴·赤协、贝若扎那、杰瓦却阳、款·鲁益旺波、马·仁钦却、藏勒竹。藏传佛教史籍中,对预试七人名字的不同说法颇多。
前行广释 17 课辅导
己二、环境圆满:
前面学的是所依圆满,什么才是圆满的所依?人身就是圆满的所依。现在我们要讲环境圆满,修学佛法什么样的环境是最圆满的?环境圆满不是说这个地方的风景很好、条件很好很便利,福利也很好,这些都是从世间的角度讲可能是环境好,但是从佛法的角度讲不一定。法本里面所讲的最圆满的环境是指修行佛法的最好的环境,所以说这个环境圆满一定和修法的机缘有关。就像前面所讲的很多种所依,修行佛法圆满的所依是什么?人身就是最好的所依,所以人身叫做所依圆满。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是修学佛法最好的环境?中土是最圆满的环境。下面讲到中土分为两种:
所谓的中土可分为地界中土与佛法中土。
中土以前就翻译成中国,但是有的时候就比较混淆,因为现在我们这个国家就叫做中国。但是如果翻译成中土的话,我们就不会从词句上有什么疑惑的地方,不会把中土直接理解成我们现在的国家,错以为我现在在中国就已经在中土了。所以现在是翻译成中土。
这个中土分了两种,叫做地界的中土和佛法的中土,首先介绍的是地界中土。
地界中土:通常而言,南赡部洲中央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远离四大的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宛如空中悬桶一般存留,它的中央有菩提树严饰。以金刚座为主印度圣地的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
通常而言,在佛法当中安立的地界中土,是以印度金刚座为中心扩散的城市或者土地,被称为地界的中土。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南瞻部洲主要有几种讲法。有些地方讲南瞻部洲就是指现在的地球。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印度那一片,相当于南亚、东南亚那一带就称之为南瞻部洲。还有一些地方就专门指印度。我们在学习《俱舍论》的时候,描述南瞻部洲的地形,就是一个肩胛骨的形象,上面很宽下面很窄,越往南越窄,这不是很像现在印度的地图吗?所以也有将南瞻部洲安立为现在的印度。跟随不同众生的根基,安立南瞻部洲的时候也不相同。因为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因此以这个作为南瞻部洲的中央来安立的。
当然佛经当中有些安立是针对当时人们的地理认知,或者佛陀也随顺于当时人们的地理观念,就把这个认定为是世界的中央。从现在来讲印度到底是不是世界的中央呢?也不好讲。很多地方都说我们这个地方是世界的中央,这个方面我们觉得都不是很重要。佛陀在出世的时候只是跟随当时大家的意乐,因为佛陀不在乎到底哪个地方是中央,佛陀关心的是怎么样让众生解脱。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面佛陀基本上不计较的,你们说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当然不要错得离谱,错得离谱佛陀是不会随顺的。如果的确是大家的境界当中它是这样的,那么佛陀就可以随顺,不必要花很多时间去纠正他们的看法,否则就没有更多时间让他们修学佛法。所以佛陀就将就你们的讲法,这些东西总归要抉择为苦谛、集谛、空性、无常,不管怎么样安立都不要紧,关键是它们的实质是怎么样。因此佛陀在出世度化众生的时候,有时也是随顺大家的观点,也有这样一种安立的方式。
“南赡部洲中央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是非常特殊的地方,其它地方佛陀不出世。这个也是有因缘,佛陀在因地积累资粮时,基本上也是以这个地方为主转生,然后利益众生、集资净障。金刚座也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地方,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过,有种说法是以前有一位仙人在须弥山修行,他修行非常好,是不是佛菩萨化身这个也不好讲。他发愿死了之后身体要变得像金刚一样坚固。通过所修的善根福报(他的境界也比较高),在死了之后发愿成熟。他的遗骸就变得非常坚固,被一些天人拿到之后,通过工艺进行改造。有些天人就把他的骨头做成帝释天无坚不摧的金刚杵,有些做成短矛,有些则做成轮子,都是一些兵器。在加工这种兵器时,粉末落到南瞻部洲,集中在一个地方,所形成的金刚座非常坚固,所以贤劫千佛都要在这上面成佛。
一般的物体都是变化的很厉害,但金刚座仙人的尸骨却是非常坚固。不过这不是恒常的,因为他毕竟是通过发愿和善根回向之后成熟的,所以是有为法。既然是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的,就一定是无常的,是细无常,最终来讲还会粗无常。但是它要比一般的东西相对来讲要留存的时间长一点。贤劫千佛的时间很长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世界不断地变化。就拿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来讲,一百年前和现在相比,有些地方的变化很厉害的。即使有些地方短时间看不出来,当过了几千年再看,它也变化得很厉害了。以前的这些风景、这些山,这些大家觉得坚固的东西现在没有了。现在这些东西在几百年、几千年以后还有吗?也没有了,变得很快的。虽然金刚座内部是刹那生灭的,最后来讲也会毁灭。但是相对这些东西来讲,还是比较稳固的。所以贤劫千佛会选择在金刚座成佛。
金刚座下方一直到达金刚地基,上方到达地平线。现在印度佛陀成佛的地方有金刚座,上面有一块石板,有些地方介绍说这个金刚座是阿育王修的。当然金刚座上面这块石板可能是阿育王修的,但这不是真实的金刚座,是金刚座上面的一个石板而已,真正的金刚座是石板下面的贤劫千佛成佛的地方。
金刚座是远离地、水、火、风四大损害的。一方面因为仙人的的骨头的确非常坚固,以及仙人的愿力;另一方面,因为贤劫千佛都要在金刚座上面成佛,所以佛陀、菩萨、天人的加持力都会倾注在金刚座上,加持它不毁坏。因此,远离了四大的损害。一般的东西保护起来没什么大价值,就像现在各个地方所保护的文物等,只是在相对短的时间中不要让它很快消亡,其实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对众生的利益不是那么明显。但金刚座就不一样了,贤劫千佛都要在这里成佛,所以印度金刚座对众生的利益非常大。只有成佛了才对众生有利,而这个成佛的地方就是金刚座。
另外还有一种传记,我看过并和一些道友交流过。佛陀本来不是准备在金刚座成佛,而是在金刚座附近的山头上,估计那里风景可能也不错。佛陀准备入金刚喻定,当坐下开始用功时,由于显现上世俗的缘起力,以及佛陀三无数劫修行的福德,产生了非常大的能量,这座山承受不了一下子塌了。因为这座山的力量承受不了佛陀入金刚喻定的威力,所以佛陀最后到了金刚座的菩提树下,并知道了这是过去佛成佛的地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金刚座有一千个座位,佛陀是贤劫第四佛,佛陀顶礼转绕前面的三个位置后在第四个位置上坐下,开始在这成佛的;还有一种说法,可能就一个座位,贤劫千佛都在这上面成佛。
金刚座能到达金刚地基,其它地方没有这样的能力和特点,所以其它地方就承受不了佛陀入金刚喻定的威力。虽然金刚喻定是在心上安立的,但从外境来讲也表示威力很大,因为它能摧毁我们内心当中最细微的烦恼。这种烦恼是最难断的,如《俱舍论》等论典中所说:断障碍时,粗大的烦恼易断,细微的烦恼难断。细微的烦恼时间很长、渗透力很强,已经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当中,我们心相续中的习气很深。就像洗衣服一样,比较大的污垢容易洗,稍微搓几下就干净了,但领子、袖口等地方细微的垢染就要反复去搓洗,或者打上肥皂用刷子使劲地刷,才可以洗干净。这就叫做细微的障碍。
佛陀成佛要把最细微的障碍全部清净掉,这需要非常大的智慧和福德才行,就必须要入金刚喻定。金刚是无坚不摧的,佛陀入的这种定——“金刚喻”,就是用金刚作比喻,摧毁最细微的障碍、烦恼。这些障碍、烦恼十地菩萨都摧毁不了,必须要到十地末尾的时候入金刚喻定才能够把它摧毁掉。金刚喻定的威力很大,表现在外境时一般的地方承受不了。必须要在金刚座上成佛的原因,在不同的传记中有这样对应的描述。所以,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远离四大的损害。
“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劫有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从坏劫开始,燃烧的大火把无间地狱乃至初禅天以下全部烧成灰烬,二禅天以下全部被水淹没等。等到空劫到来,所有的一切全部毁坏,整个世界空荡荡,就像一片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了。但即便是这种空劫金刚座也不会毁坏,就像空中悬桶一般留存。就好像虚空当中有一根柱子、一个桶或者一个杯子悬着一样,其它地方什么都没有了。金刚地基烧毁了,旁边的土石也全部都烧毁,空荡荡的环境当中就一个金刚座独自保留,说明它很坚固。但是不是完全不毁坏呢?也不一定。它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可能会留存几个劫,但最终还是要毁坏的。因为第一它本身是细无常的,刹那在生灭;第二最终它会毁坏的。
“它的中央有菩提树严饰”。在金刚座的旁边就是菩提树,菩提树现在也有,但已经不是当年那棵菩提树了。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菩提树曾遭受过几次毁坏,但每一次都没有被彻底的毁坏。现在的菩提树相当于是以前菩提树的基因还在。是不是以前那棵菩提树呢?不是。它已经被砍过、烧过,最彻底的一次是外道破坏金刚座,把树根都挖完了,一直挖到泉水为止,从这个方面看原来的菩提树已经彻底没有了。好在这次劫难之前,斯里兰卡的一位佛弟子(阿育王的弟弟或者妹妹),从菩提树上截了一枝下来带回斯里兰卡重新种植。有些树插进土里就会生根,她拿回去插进土里就活了,然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后来印度金刚座的菩提树被毁坏,又从斯里兰卡的树上移植一支重新栽回到原来的地方。所以,现在印度金刚座的菩提树是从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上面移植过来的,但是仍然被当作真实原始的菩提树来看待。
很多佛弟子去朝拜菩提树。因为佛经中也讲了朝拜菩提树的功德。能够看到、接触到它的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一般人接触不到。以前九几年、八几年、或再往前零几年,外面还没有修栏杆的时候,可以直接摸得到,甚至可以在金刚座上面坐一坐。现在有个栏杆拦住了,除了特殊的工作人员可以进去之外,一般人进不了。但是有时候树叶飘下来我们还是可以拿到。它不是一般的树,因为它是佛陀成佛的时候加持过的地方,有很殊胜的因缘。
如果能够看到,或者在菩提树下念经、打坐、转绕、礼拜,或是拿到有加持力的树叶,这其实都是很好的因缘。所以,我们去朝拜的时候,很多道友们最喜欢的就是在金刚座下面打坐、念经、转绕。虽然有很多圣地,但是看起来似乎所有人都感觉金刚座这个地方加持力特别大,最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气也是最旺的,寺院很多、各式各样的。因为这个地方是佛陀成佛、觉悟的地方,所以加持力非常明显,非常大。
“以金刚座为主(印度)圣地的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这个是从地界的侧面来讲,印度根据佛经记载是地界的中土。但是我们也不用太过于认真了。有些觉得我们这儿才是地界的中土;有些说从地界来看,这个地方不一定是地界的中土。到底中土是哪个地方其实我们不用太过于认真。这里讲的就是以金刚座为主,辐射出去的印度圣地就叫作地界中土。
其实中土就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环境。什么叫比较圆满的环境?修学佛法这个条件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生在中土,就没办法学佛。修习佛法要圆满才行,生于中土对学习佛法的机缘来讲,是最好的一种环境,因此叫环境圆满。
从具有的环境角度,大恩上师在讲义中也提到了,有些道友虽然出生的地方没有佛法,是边地,但是他能够到佛法兴盛的地方学佛法,其实也算是生于中土。生于中土不是说你出生在中土那个地方,而是看你能不能遇到佛法。就像现在有些外国人,可能当地佛法不兴盛,但他可以到印度、尼泊尔等地方学习佛法,这样也算生于中土。从这个角度来讲,五圆满中的第二个环境圆满—生于中土就已经具足了。
不管怎么样中间有些沉浮,有些增损,但实际整个佛法的命脉是没有断的。所以说藏地的佛法还是非常兴盛的,虽然不是地域中土,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藏地的佛法的确非常兴盛,它的闻思修、讲辩著等等,不管是教法还是证法、显宗还是密宗,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完备的。从这方面讲,藏地是佛法的中土。
就从那个时候,从莲花生大师、国王赤松德赞等真正兴盛佛法开始,期间几经沉浮。过了大概过了几十年、一百年左右,朗达玛开始灭佛,当时佛法也遭受很大的打击,但是没有彻底地把佛灭掉。因为在西藏、卫藏那一带,有很多在家的咒师,他们在家里、在民间开始修行、传法、修密法,还有一部分僧人跑到现在的青海、四川马尔康这一带。后来慢慢地僧人从青海这一带回去,又开始重新组建僧团。所以这中间也有一些沉浮,也有一些其它地方灭佛法。有些地方稍微有一些损害,再经过文革,也是比较大的损害。但是通过佛菩萨的愿力、众生的福报,后面也恢复了。现在又是非常兴盛的状态。
迄今为止,尽管期间几经沉浮,但实际上如来的教法与证法可以说经久未衰,方兴未艾。所以,藏地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佛法中土。
所以说有些时候在佛法不兴盛的地方,我们带一些经书、佛像过去也是可以的。现在很多边地,如果可以的话放一尊小的佛像在那儿,或者放些经书,种个因缘也是可以的。那样的地方如果有佛像、佛经,对当地的人们也是会有加持、会有影响的。就像藏地早期佛法弘扬什么也没有,逐渐通过很多努力,发愿、加持,就开始非常兴盛,最后就成了佛教的中土。
从那个时候起,寺院—身所依,法本—正法的语所依,僧人的意所依都有了。因为受戒、传戒、讲解等都要靠僧人,僧人相当于佛法的心一样,这样意所依的僧团也有了,所以说佛法僧三宝就完备了。为什么要讲这个过程呢?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不容易的。最早什么也没有,连人都很少。慢慢地圣者化身的国王出现,开始加持这片土地,后来开始出现看不懂文字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玄秘神物。慢慢开始有翻译造文字,然后修僧人的住处—桑耶寺。翻译、班智达进来不断地传讲、修行,慢慢佛法就开始兴盛、开始普遍弘扬。
自此佛教宛若太阳升起般繁荣昌盛。
因为有了寺院和经书还不行。虽然当时也有印度的僧人,但是西藏本土还没有人出家受戒。所以当时就想,藏族人到底能不能够适应出家呢?就做个小范围测试,如果测试成功了就可以大范围推广。就像现在,在一小块田地先搞一些测试,试验田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这七人当中也有贝若扎那大师、杰瓦却阳尊者等等。预试七人通过试验能够很清净地守护戒律,因此认为藏地人是可以出家受戒的,就开始大面积给其他愿意出家的人剃度。
让预试七人等出家而始建意所依的僧团……,
宁玛派有七种优势
在《光明藏论》,还有敦珠仁波切的佛教史中,说到究竟的宁玛派有七优——七种优势。其中一种就是国王的优势:国王们都是圣者菩萨的化现。第二种是译师的优势,就像贝若扎那等人都是佛菩萨的化身,翻译的东西都是非常完美的。第三种是班智达的优势,指的就是莲花生大士为首的这些大师,他们都是当时最优秀的。第四种是正法的优势,当时翻译的这些经典,都是印度佛法还没有受到损害之前的比较完整的教法。所以说那时候佛法就开始大面积地在藏地弘扬了,这些大译师翻译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接下来意所依就是僧人:
当时一百零八位班智达,每一位班智达配一位译师。《辩法法性论》注释中这样讲的,以前的翻译特别的严谨。首先是班智达给翻译讲,译师听懂后就把梵文译本翻译成藏语,之后班智达还要再讲一次,译师再对照一次,看里面哪个地方没有表达正确,最后才定稿。所以一个班智达配一个译师,当时把很多密宗、显宗的经典都翻译成了藏语。这些大译师翻译了当时印度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
寺院修好之后,又开始培养像贝若扎那大译师为首的一百零八位翻译家。从印度请回了佛法,请回了这么多的班智达,如果没有优秀的翻译家也不行,而且需要大量的翻译。所以那个时候培养了很多以贝若扎那大译师为首的翻译家。贝若扎那大师是自己去印度求得了很多正法,去印度之前大译师已学好了梵文。去印度面见西日桑哈尊者等等,主要是求得了大圆满心部的法,回来之后就开始翻译。
又教授大译师贝若扎那等一百零八位译师翻译风格,这些大译师翻译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
莲花生大士被迎请来之后就加持、降伏,慢慢把桑耶寺修完。桑耶寺建好之后就迎请了印度的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像布玛莫扎尊者、佛密大师等。“桑耶不变自成大殿”就是现在桑耶寺的全名。桑耶寺是在文革之后由顶果钦哲仁波切恢复的,附近的一些地方如青普圣地等都是加持力很大的。修好了寺院之后,开光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瑞相。这个身所依的寺院修好后,班智达们就住在寺院中。
莲花生大士对于后代修行者的影响很大,现在基本上不分教派,都在祈祷莲花生大士,每个寺院都有莲花生大士的塑像、念金刚七句、莲师心咒等等,莲花生大士也在加持后面的修行者。所以他老人家必须要入藏,最好的因缘就是在非人捣乱的情况下,顺理成章把他老人家迎请进来。不单单要修这个庙,而且在进藏的过程中,沿途降伏妖魔、收服非人。没有福德的人直接降伏超度,有福德的人,让他们发愿、发誓保护佛法,把他们从野蛮的非人调伏成佛教的守护者。这些祖师们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努力。
首先是迎请大堪布静命论师入藏讲显宗的法要、修建桑耶寺,显现上中间遇到了一些违缘。虽然静命论师也是金刚手菩萨的化现,降魔的威力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为了创造迎请莲花生大士入藏的缘起,静命论师说:“我的菩提心虽然修的很纯熟了,但是寂静法降伏不了这些粗暴的鬼神,必须要有忿怒法降伏。我知道在印度有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已经达到顶峰的莲花生大士,如果迎请他来西藏的话,一定可以调服一切的邪魔。”
赤松德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在这时候佛法开始正式弘扬了,因缘正式成熟了。前期这么多国王,都是度母、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的化身等,也迎请了殊胜的佛像,做了这么多前期的准备,到国王赤松德赞时期,方方面面的因缘都成熟了。
到了第五朝代天子赤松德赞时期,国王派人迎请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明者邬金莲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入藏,建造了桑耶不变自成大殿等身所依的寺庙;
这个时候寺院开始有了,经典、佛像这些都有了,但是佛法还没有正式开始弘扬。
自此正式开创了正法的轨道。
所以对于风水这个问题我们不要一概地否认,认为佛法当中不要看风水,只要心正即可。一些高僧大德为了扭转我们对风水的过度迷信,会说:主要是心,心善良的话,自然有护法神加持;或者只要你发心好,风水自然改。但是对于内心当中夹杂了很多习气、业障的普通人来讲,不随顺也不行,也并不是说随顺下风水就背叛了佛法了。咱们看历史中也是注意风水的,有些地方是高僧大德一直加持过的,他们的威力所至。历代高僧大德都没有说风水师没有用的,其实都是有用的,打卦、风水这些对众生的修行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大恩上师讲记中也说,因为这些地方该修寺院的修了、该填的填了,现在西藏的佛法还是很兴盛的,对于闻思修行、对于藏地人们的信心等的影响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从这里看,也应该对风水等问题有正确的态度。
我们返回另外一个话题,现在这些风水倒底有没有用?的确是有用的。只不过我们不要走极端,不要所有的东西都是风水的问题。也不要认为只要心正,什么样的风水都无所谓。其实我们看很多汉地的大德,像虚云老和尚在修庙的时候一定要看风水:这个地方寺院修完之后,僧才出的多不多?成就的多不多?他要看的,如果不行,就要改风水,有的时候要刻意去做一些补救和改动。
镇肢寺和镇节寺压住罗刹女
镇肢寺有四座寺院,镇节寺也有四座寺院,分别把罗刹女的肘、膝盖、两个肩膀、两个臀部都压住。以修寺院的方式把她压住,让她没办法干扰佛法弘扬。从这方面看,虽然佛法是调心的,主要以内在为主,但是外在的因缘也很重要。大恩上师在这里也讲了这个意思,通过高僧大德的努力,修了这么多的寺院之后,佛法一直很兴盛。
然后还修建了寺院,大恩上师讲记中讲,按照当时的说法,这是有些厉害的大德观察到的;也有说是文成公主从汉地带来了很多堪舆风水的书,观察到整个藏地是一个罗刹女仰卧(在有些唐卡中就看得到罗刹女仰卧的样子)。罗刹女心脏那个地方是个湖(现在大昭寺的位置),如果不把那个湖泊填平的话,以后佛法弘扬会有障碍。应该把这个湖填平,再在上面修座寺院。所以就用山羊(白羊)运土,把这个湖填平了。据说现在大昭寺好像有一个殿堂下面还能听到水声(我去听没有听到)。所以说以前这是个湖,大昭寺是建在填平的湖上面,释迦摩尼佛佛像放在这个地方。从这方面观察之后,佛法就一直比较兴盛,没有真实地衰败过。因为拉萨的大昭寺在罗刹女的心脏部位镇压着。
佛陀八岁和十二岁等身像分别在小昭寺和大昭寺
我们就可以看,第一,文成公主、赤尊公主本身是度母的化身,到了西藏之后,进一步做准备、加持这个地方;第二她们带来了身所依,最尊贵、最殊胜的两尊释迦摩尼佛的像,作为镇国之宝(当时是吐蕃国)。放在这个地方积聚福德、遣除违缘,作为佛法兴盛的一种缘起。
迎请这些佛像,而且修建了拉萨大昭寺等数量可观的寺院,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僧宝。有的是从风水的角度来讲,必须要修这些庙;还有这些寺院里面主要供奉佛像、经书,真实的僧人还没有,真正的三宝所依还没有齐全。
还有一种说法是其它地方还有一尊,总共是三尊佛像。在印度金刚座有个三十五岁等身像。等身像的意思就是:当佛陀这个岁数的时候,坐下来就是这么高的身高。但是三十五岁等身像,有一种说法是佛陀涅槃之后修的。这些等身像加持力都非常大的,见到这些佛像,等于见到了佛陀本人。八岁等身像现在在拉萨小昭寺,这个也是可以朝拜;十二岁等身像,即我们平常讲的觉沃佛像,在大昭寺,是最著名的佛像;三十五岁的等身像是在印度金刚座的大觉寺一楼塔里面,朝拜的人特别多,每天供养袈裟、顶礼、发愿等非常多。
当时文成公主到了拉萨,修的庙是小昭寺,赤尊公主修的是大昭寺。文成公主带过去的佛像首先放在小昭寺,赤尊公主带过去的佛像放在大昭寺,后来就调换了。现在的小昭寺是释迦摩尼佛八岁等身像,大昭寺是十二岁等身像。这两尊像都是释迦摩尼佛在世的时候雕刻的、佛陀也开过光。
为什么要迎请到西藏?文成公主、赤尊公主本身也是度母的化身,她们来到西藏之后,进一步加持这个地方,而且还带来了两尊非常重要的佛像,一尊是文成公主从唐朝长安带过去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的等身像,即现在大昭寺的十二岁等身像。
与此同时将堪为我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西藏。
所以从表相中看不出来她们是佛菩萨的化现,她们争风吃醋这么厉害,从世间的角度看好像在争宠,其实是佛菩萨的示现。但一般的世间人,从外表上是看不出她们内在的意趣和大悲心的。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可以知道,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有时候我们想当然认为:我都看到了、听到了,你还说这个。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因为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它所隐藏的意义,我们是根本不了解的。
从历史显现上,国王松赞干布作为世间国王显现,有时也会发脾气;作为世间的显现,两位公主也是经常勾心斗角、有些摩擦等。但最后的时候两位公主化光融入松赞干布心间,松赞干布再化光融入拉萨大昭寺十一面观音的塑像里面,通过这种方式去世。很多佛教史当中是这样讲的。
这些还没做完,还在继续做努力,为前期做准备。后来通过法王松赞干布大展神变的威力;还有他手下一个大臣嘎尔东赞(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他是金刚手菩萨的化现),通过他随机应变的护国策略,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这在历史当中是有记载的。文成公主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公主,当然从世间人解读历史、政治的侧面,有很多可讲的:唐朝为了安定番邦,就把公主嫁过去结亲以保证一方的安全等。但是从佛法来讲,文成公主本来就是度母的化身,有人说是绿度母的化现。除了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还有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赤尊公主是颦眉度母的化现,颦眉度母是忿怒相的度母。主要迎请了这两位公主作王妃。
后来,依靠法王大显神变以及大臣嘎尔东赞随机应变的护国策略,而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及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作为王妃。与此同时将堪为我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西藏,而且修建了以拉萨大昭寺为主的镇肢寺和镇节寺等数量可观的寺庙,自此正式开创了正法的轨道。
以囤弥桑布扎为首,他学成归来创立文字之后,开始普及藏文。他所创立的文字在整个藏地开始普及、传授,很多人逐渐地学习并掌握这些文字。当时译师们把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显宗的经典和密宗的续部有二十一种,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的)翻译了出来。还有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的玄秘神物,落在皇宫当中的《百拜忏悔经》,有些地方说是《宝箧经》、《六字真言》等,把这个翻译成藏文,应合了授记:过了五个朝代,人们对这些经文就能看懂里面的意思。这个时候就开创了正法,因为有文字,开始把这些经典翻译成大家能懂得意思的藏文,这样就有了基础。
当时的译师们将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及玄秘神物等翻译成藏语。
从历史上看,种种因缘好像有偶然的一面,但实际上从主线来看,都是为了后面佛法要进行深度弘扬而做准备。国王松赞干布是圣者观世音菩萨的化现,囤弥桑布扎论师有些说法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国王把他派到印度学习。当时依止天明狮子班智达,开始学习声明。声明是五明之一,主要讲文法、文字、词句的应用等。他先是把印度的梵文学习的非常精通,在梵文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相应于藏地习惯的修改,创立了现在的藏文(藏文有些地方和梵文还是比较相似的)。从而使西藏没有文字的历史就此告终。有了文字之后,国政、经济文化等,尤其弘扬佛法,就有了一个基础。
为什么要创立文字?因为弘扬佛法没有文字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载体。一方面有了文字是文明的象征;另一方面,虽然佛法的胜义谛证悟之后是无可言说、无可表示的,但是没有证悟之前,要宣讲佛法还是必须要有文字。
大悲圣尊观音菩萨化现为国王形象的法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派遣译师囤弥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声明、文字等,从而使西藏没有文字的历史就此告终,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文字。
也就是说,授记过了五代之后,就会有人懂得这里面的意思了。这里讲了什么呢?第二个时期正法的开端。下面越往后发展,正法逐渐开始形成、弘扬。
根据当时的授记,经过五个朝代以后会有人对经中含义心领神会。
“这标志着正法开端”,这时开始有正法了,三宝的所依开始有了。虽然大家不懂什么意思,经书也是梵文的看不懂,神塔小像到底是干什么的也看不懂,六字真言也不知道是什么。但是,那时标志着正法有一点点开端了。
所以正法的弘扬也是需要集聚因缘、观待因缘的。像我们修学佛法,也是需要观待因缘的,如果因缘不圆满,也没办法。即便当时解释了也没人懂,因为当时众生的根基还没有成熟。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有些事情还是要慢慢酝酿,等待机缘成熟。如果因缘成熟、种姓苏醒、信心生起来了,逐渐会去寻找正法。
当时降下来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有一种声音说,“现在不知道,但是过了五代之后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意思”。过了五代,正好到了松赞干布国王时期,那时候就翻译出来、知道这里面讲什么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僧人带过来的,告诉他们五代之后就会有人了解。
到了第二个阶段,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是正法的开端。众生的福报、因缘成熟了。这时开始出现什么呢?《百拜忏悔经》。这是一个经典,有些地方说也有《宝箧经》、《六字真言》等经书出现,从天而降,落在王宫上面,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
这个过程我们现在看来会发现,其实某个地方的佛法要兴盛、众生要救度,圣者们是提前了很早时间就开始做准备了。很多圣者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投生,加持这个地方,让它成为修行的很好的环境,这都需要很多的因缘的。刚开始是很多圣者化身的国王,他们自己并没有说,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圣者出世,这样人们才知道以前有很多圣者。但是当时没有人有圣者的概念,认为这是佛菩萨的化身,谁有这个概念呢?都没有。整个世间对三宝都没有概念,都没有这个说法的。所以当时的人也不会知道这是圣者……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圣者,也不会影响他们就是真正的圣者。
那个时候很多圣者化身的国王纷纷应世。那时还没有所谓的正法。虽然他们是菩萨、是圣者,但是也没有做丝毫相应于佛法的事情,毕竟那时在世间连三宝的名号都听不到。但他们可以降生在这个地方,通过影响力、福德力、发愿力,来加持这片土地,让这个地方的修行氛围逐渐成熟。
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百拜忏悔经》和神塔小像印模从天而降,落到王宫上,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
从某些方面看起来,这只是这个地方的一种习俗,但是从比较深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有很多圣者的国王应世?为什么有很多高僧大德的某某菩萨的化身?佛法的兴盛有时候还是要靠很多圣者不间断地转世、不间断地护持法统——正法的传统。如果以圣者为中心,主持教法、培养修行者、一世又一世地来调化众生,这样佛法就不会衰败得那么快。虽然众生的福德逐渐减弱,佛法最后还是会衰败、还是会隐没,但是因为有圣者护持的缘故,它不会像有些地方那样,受了打击后就永远也起不来了,这样的情况是不会有的。所以说这个地方很特殊,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纷纷应世了。
虽然有些大德对当今的活佛转世体系有很多批评的地方,因为有些时候比较乱。但是如果是真正的圣者转世,他住持教法的能力会远远超胜于一个凡夫人通过学习之后住持教法的能力。所以说,从有些方面来讲,有一些弊端,但从另一方面讲,有很多的必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的确,高僧大德去世之后,我们找到佛菩萨化现的高僧大德的化身,他转世之后在形式上再学习一下,他们主持佛法的能力就非常大。因为他本来就是证悟的人,是佛菩萨的化身,本来内证的功德就是圆满的。
从那以后,“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会纷纷应世”,很多国王都是圣者化现的。为什么是圣者化现的?因为这个地方注定佛法会兴盛,会出现很多的圣者,而且众生因为佛法兴盛得到很多的利益。不管是人类众生还是非人类众生,都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乃至于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众生因为这样的缘起而得到很多利益。佛法或者说藏传佛教在很多地方利益众生。所以,既然这个地方有兴盛的佛法因缘,就会有很多圣者来护持它。怎么护持呢?变现成国王、高僧大德、大臣、施主等,不断地弘扬佛法。也会有很多化身来住持佛法。
这些在藏地的历史当中都有讲,不管是佛教史也好,其它历史也好,都会介绍这些。有些说法是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弟子的一个猕猴(也有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喜欢禅修、住在一个山洞里面。后来和一个罗刹女结婚之后生下了孩子,这样逐渐藏地的人就开始多起来了。这个地方在藏地好像是在在山南的泽当。以前我们去的时候也有介绍。所以最早的时候,藏人是从那个地方传下来的。山南的首府应该是泽当,是一个镇。泽当这地方附近有一座山,是叫猴子洞,从那个地方慢慢逐渐繁衍。当时,附近也有很多皇宫,出现了第一块田等等。
后来人类众生逐渐繁衍,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纷纷应世。
在当年佛陀出世的时候,藏地几乎没有人。而且从有些佛经的授记来看,当时藏地很多地方还是海,有些地方叫湖,湖水面积特别大。后来湖水逐渐干了,土地逐渐多起来,这时候人类慢慢开始多了。在佛陀出世期间,人类特别少,而且也根本没有佛教。当时佛陀早已授记:以后在印度以北有雪山的地方,佛法会逐渐兴盛。印度以北有几个地方,一是新疆那个地方,二是现在中亚这些地方,三是藏地,还有就是汉地(汉地也是印度的北方)。这些就叫做北传佛教。乃至于在古代汉地往东的日本、朝鲜等地,佛法都是非常兴盛的。当时的藏地还基本没有人,佛法也没有弘扬开来,普遍被称为边鄙藏地。
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众生寥寥无几,并且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地。
因为华智仁波切是藏地出生的,所宣讲的法义,也是契合于藏地的情况。所以,介绍完印度之后再介绍藏地的情况。
藏地雪域这片领土,
现在的情况也是这样的,走遍印度很多地方都是外道。有些地方是佛教徒刻意地恢复了一些。当时是更惨了,根本就看不到佛教,几乎没有佛教。近几十年乃至一百年当中逐渐有些恢复。比如说四大圣地的周边都有很多佛教寺院。很多佛弟子去朝拜。讲经说法的道场也恢复了很多,但是从整个比例来讲还是不多。但是,金刚座这些地方佛教还是比较兴盛的。常年都有讲经说法,开法会等等。所以现在来讲,这里恢复很多,成了佛法中土。大恩上师在这里附带做了说明。这是从印度的侧面讲。
当时华智仁波切在世期间,印度金刚座被外道占了,这是指以前毁坏的很严重的时候。当时主要是回教对于印度的佛法毁坏特别严重,可以说印度金刚座是被回教徒所占,另外还有其它地方是被印度教的人所占。如果去印度朝拜的话,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佛教圣地周围基本上都是外道徒。要么是印度教的,要么是伊斯兰教的教徒。他们的寺院很多、信徒特别多。就是在中间不大的一块才是佛教的地方,会有些佛弟子在朝圣、修行。
但是,据说当今印度金刚座已被外道所占,佛教似乎也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
这个地方就开始做个辨别。从佛陀在印度出世到成佛,然后到佛法住世期间,印度是地界的中土。因为它是以金刚座为辐射的四边的城市。所以说它既是地界的中土,也是佛法的中土。因为那个时候是佛陀出世、住世、讲法。印度在佛法住世乃至没被毁坏之前,既是地界中土又是佛法中土。
自昔日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印度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
但是如果没有闻思修,佛教正法的安立是什么?据《俱舍论》中讲:“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这个是唐译版,玄奘法师译的。就是说,佛陀的正法有两种,教法和证法,以这个为佛陀正法的本体。有说法的、有行持的,这样正法便会住于世间。我们要缘教法闻思修,要守持它、修行它,这个时候就是正法住世。大恩上师将“佛法住世”解释得非常准确,应该是有闻思修的地方才叫作中土。现在我们很多城市当中都有闻思修,从这方面说应该算是佛教的中土。如果没有佛法的地方就称为边地。
关于何处为佛法中土这方面,有些地方说是有三宝所依的地方;有些地方说是有寺院有佛像的地方;有些地方说是有守持五戒以上戒律的佛弟子的地方等等。大恩上师的观点是,有闻思修的地方叫作佛法中土。如果只是有几本经书、几尊佛像,叫不叫中土呢?不能纯粹叫中土,也不能纯粹叫边地。因为毕竟这个地方有一个所依。
如果没有佛法的地方可以称之为边地;有佛法的地方称之为中土。
无有佛法的地方称为边地。
第二个概念是佛法中土。佛法中土是指佛教正法所在地。哪个地方有佛陀正法的存在,这个地方就叫作佛法的中土。
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教正法所在地。
前行系列 2
前行系列 3
生中土
以下只是略讲“境圆满——正法中土”这一部分内容。因为牵涉到藏传佛教史,如果详细讲解,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资料、翻译等,为了把目前的精力放在最关要处,此次是讲述它的精要涵义以及如何摄归在心上来运用。若欲详细了知相关内容,请参阅《西藏的观世音》这本书中的部分资料。
所谓的“中土”,对此有地界的中土和正法的中土两者。
初者,通常说南赡部洲的中央、印度金刚座、贤劫的千佛成佛之处,空劫也不灭,而离大种的损害,而如空中的悬桶那样安住。据说,中间以菩提树庄严。对于金刚座为主的印度圣境的诸城市,称为“地界的中土”。
正法的中土者,佛的圣教法在哪里安住,就是指那里。此外的地方称为“边地”。因此从往昔佛出世时起,在印度正法住世期间,是“地界”、“正法”二者的中土。然而现在印度金刚座也被外道占据后,据说已无佛教,故是正法的边地。
此藏土雪域之地,往昔佛出世时,人类众生也没多少,而正法未兴盛故,共称为“边鄙藏地”。然后来人类逐渐次第出生,幻化的多个国王出兴于世。
其中拉托托日年赞期间,在房顶上降下《百拜忏悔经》,及泥像、印模等而获得圣法的开端。如同授记:“在第五代王朝时将会了知其义”,圣观音幻化的持国王相者法王松赞干布在位期间,派遣译师囤弥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声明以及文字等后,于无文字的藏地创立文字,观世音的经续二十一部及玄秘神物等译成藏文。
依靠国王幻化的众多游戏以及大臣噶东赞护国的种种方便,娶汉地及尼泊尔的两位公主为王妃,迎请作为赠礼的本师代表两尊释迦佛像等诸多三宝所依,而修建大昭寺为主的镇肢、镇节等诸多寺院,从而树立正法的规模。
其第五王朝天子赤松德赞在世期间,将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承者邬金阿阇黎莲花生等一百零八位,迎请入藏后,建了桑耶不变任运大殿等身所依的经堂;敕令大译师贝若匝那等一百零八人学习翻译,而对印度圣境中若干兴盛的以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圣法作翻译;预试七人等出家,建立意所依的僧伽等。如太阳显现般大兴佛法。从此直到现在,于圣法虽出现若干增减,然实际上佛的教与证的法未失坏而有故,是正法的中土。
心要提示:
从环境上观察,处于正法中土与正法边地在修法上有极大的因缘差别,从而认识境圆满的内涵。
环境圆满极其重要,有圆满的环境提供学习机会,就容易产生无边的利益。也就是说,具备如意宝般的人身航船,又行驶在法的海洋里,便有望一路到达正法的宝洲,摄取到无量的妙义。假使光有航船,没有法的海洋,则如被搁置在陆地上的舟船一样寸步难行、难以到达法的宝洲。再者,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辨中边论释·日光鬘》中所说,以圣法为所缘境,乃至书写、听闻一偈或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种,功德亦胜一切世间善根。可见,环境的圆满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我们如今所处的佛教文化环境非常圆满,佛的小、大、密三乘教法都完整地存在。尤其是西藏佛教有着极其圆满的传承和次第,使我们有各方面闻思修的机会,有得到引导的机会,今生就千万不要错过。证法也尚未失坏的缘故,行者受持三乘戒律、修持世出世间各层禅定,以及发起种种智慧,上至彻证大圆满本性等等,这些都还非常圆满地存在于周围。我们置身于如此环境,应当了知极其圆满。
尽十方世界海,所有非正法的边鄙地在无数岁月中所做的世间善法,即使全部合集起来,也不如缘一首正法偈颂进行闻思修的功德。因此,具有人身宝,又遇到如此殊胜的环境,可谓是如虎添翼,又如香象畅饮大海水般,是极其殊胜的圆满功德。
【思考题】
1、 在学法方面:
(1) 不得人身有什么缺陷?为什么得人身是所依圆满?
(2) 生边地有什么缺陷?为什么生中土是境圆满?
(3) 根不具有什么缺陷?为什么根具足是根功德圆满?
(4) 业颠倒有什么缺陷?为什么于善胜解是意乐殊胜圆满?
(5) 不信圣教有什么缺陷?为什么心趣正法是正信圆满?
2、 从最简单的思维和自我保护等方面,将条件最好的旁生与最弱小的人作对比,对此产生认识后类推到修法方面,思维人身是极圆满的修法所依。
3、 为什么天等身的相续不具足得圆满圣教的缘分?
4、 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在修法上有什么因缘差别?
前行系列 4
2 对比
前行系列 4
十圆满者
随后十圆满者,如是以仅得闲暇无义,于修圣法上须具足自分五顺缘、他分五顺缘。此十者中,于具足两类的前三者唯修欢喜,于后二者须善观察而精勤于具足之方便。同样分座上、座间,思择、止住轮番而修。
在完成八闲暇的修持后,需要思择修十圆满。因为仅仅得到闲暇也不一定具足大义,只不过是较有时间,要想修持圣法还必须具足自分(得人身、生中土、诸根具足、业不颠倒、信佛圣教)他分(佛出世、佛说法、圣教住世、自入圣教、善知识摄持)各方面的顺缘,即十圆满。在十圆满中,需要分成两段进行观修。首先,自他两类圆满的前三者对于一般初学者而言,都已经具足, 所以应唯一修欢喜心
也就是说,在自身方面,我今生未投生为其他种类有情,而是得到人身,具有智慧、慈悲等的高级心智功能;并且生在中土正法兴盛之地;诸根完全具足,这是多么优越的修法条件。在他缘方面,我不像其他有情由于生在无佛世、遇不到佛法而具大缺憾;或者佛未说法;或者佛虽说法但教法已经隐没,处于法灭阶段也是极其可怜。而我何等幸运,恰恰生在佛出世的明劫,佛陀已经宣说圆满的正法,教法仍然住世,这些条件太殊胜了!如是唯一修欢喜。
3 珍惜
前行广释 17 课
这部《前行》的法义,我每天介绍的内容不是很多,讲的篇幅不大,你们可有充足的时间好好思维。它不像理论性强的法,需要通过剖析、研讨、辩论来领会,而是只要认真地思维,过后进行修持,即可体会到其中奥义。所以,我讲《前行》可能稍微久一点,以便大家有足够的时间思维,如果没有思维,想真正获得利益很困难。在听受的过程中,希望不要生厌烦心。凡夫人常常喜新厌旧,今天传个法,明天再传一个,就觉得有新鲜感,但若长期传一部法,时间久了就不愿意听了,这一定要注意!
还有一点要注意:这个因缘很难得,希望大家把这部法尽量听完、学完。这次我传讲的方式跟以往不同,以往讲《前行》时,因为时间关系,匆匆就念过去了,像念传承一样,里面的甚深意义没有阐明。其实,不管讲法还是听法,应当多花些时间慢慢来,比如对一个教证,要反反复复阅读、反反复复思维,把它的含义印到心中,之后再做进一步串习。
我们人身很难得,遇到这么好的法,就该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学一遍。作为讲者,我开头这样发愿,但愿也能保持到末尾。否则,开头的时候,几行字也要讲一两节课,最后的时候,又几篇几篇地念传承,这样就不负责任了。其实也不必赶什么进度,只要日日在闻思修的气氛中度过,就是人生的一种快乐。世间的快乐很多,但我认为,最大的快乐是闻法和讲法,其他世间行为都没有实义。在座的道友既然来修行,也应把闻法和学法摆在第一,要以强烈的渴望和希求心谛听。
前行广 17 课辅导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让初学者的相续得以成熟,让我们知道修学佛法的殊胜的道理。尤其是在引导我们调伏烦恼方面,《大圆满前行》里面有很多殊胜的教言。这些教言就像一面镜子,第一能够照出我们现在内心的烦恼状态;第二如果通过修行有所改变的话,也能通过这面镜子来印证修行的结果。所以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讲,虽然名称叫“前行”,其实这里面很多修法、观点都是很高的。不单单是初学者要学习,修行者也要学习,即便是证悟的人也要学习这里面的很多教言。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像法王、大恩上师、还有顶果钦哲仁波切等等,他们对前行都非常重视。不但经常讲,而且经常看、经常温习,不断地观察、学习这里面的内容。
当然有些时候,这些佛、圣者是示现给我们看,他们不一定真实地需要带着法本天天看。但是通过他们的示现告诉我们,这些法本不要离开我们的生活。平常我们在学修的过程当中经常要看前行,有的时候每天看几页,有的时候看一、两页,要经常性地去串习、去观察,心就不容易离开正法,就不会轻易地偏离修法的轨道。否则的话平常我们在俗世当中,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心非常容易散乱。一旦散乱于这些世间八法,就没办法安住于佛法修行了,所以不断地学习这些调心的窍诀非常关键。
《前行》也是修心法要中的一部论典。怎样生起出离心?怎样调伏自我生起菩提心?这些修法叫修心的法要。比如《开启修心门扉》、《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里面的这些修法,都是修心的法要、修持之后可以调伏心,是非常殊胜的窍诀。
在前行的体系当中,有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和破瓦。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共同前行。不管是小乘、大乘还是密乘的修行者,这些前行都是共同要学习的,所以称之为共同前行。不管是哪一类修行者,相续当中必须都要生起出离心,必须都要安住、修持的法称之为共同的修法、共同的前行。
共同前行当中,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一个转心四法,或者说四厌世心的第一个,暇满难得,通过暇满难得转变我们的心。主要来讲就是把耽著轮回的心转向修学佛法的心。我们现在的心态是耽著轮回的,因为不知道暇满人身对修学佛法来讲这么重要,所以要通过观察暇满难得,将耽著轮回的注意力或者心识转向求解脱。
当然暇满难得的前提是我们自己需要对佛法有信心,这叫暇满的人身,否则的话就是一般的人身。如果有些人一辈子都遇不到佛法,或一辈子对佛法生不起信心的话,那么暇满的人身对他们来讲指导性的意义不大。是要针对我们这些已经皈依了佛法,真实想要求解脱道,但是找不清方向、目标不清晰的人。有些人认为在今生今世当中通过佛法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快乐,认为佛法是种调剂品。有些人觉得既要保证圆满的世间法,也要保证出世间法,觉得这二者之间可以兼顾。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讲,分别心一方面很耽著于轮回,同时又想求解脱道,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如果前世有福报或者善根,以比较轻松的方式能够得到受用,那也不必刻意地把这些舍弃掉。虽然有些修法中,我们要刻意地抛弃能够引发散乱的因素的环境,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没办法做到那么专业的全心全意修学佛法的状态。毕竟我们还在世间当中,如果有福报现前的财富等等,也不必要刻意地去舍弃。很多上师在讲出离心的时候,也会讲到这个问题。
针对不同的根基,有些教言要求修行者刻意地放弃,尤其在《开启修心门扉》等等引导当中,要求修行者抛弃一切去寂静处修行。针对这一类众生的根基,必须要把这些讲的很透彻很清楚,让他没有丝毫的牵挂,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完全抛弃。针对另外一部分的情况来讲的话,只要通过修心,内心不要耽著,形式上面这些财富、环境舍不舍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在拥有、追求的时候,不要太过执著,不要让这个成为修道的障碍。到底哪一个更正确?并不是说哪个更正确。针对不同的根性、情况,佛陀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而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针对不同的根基而进行宣讲的,我们在里面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尽量好好去修学佛法、调伏自心,这个是非常重要关键的。
暇满难得,让我们思维闲暇和圆满。思维之后就知道这种所依特别重要。有了这种机会之后,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只能够用在一个方面,人身如果用在追求世间八法这种轮回法上面,就不可能追求佛法。如果我们要更多地追求佛法,分别念就不能过度地执著于世间法。通过思维闲暇、圆满让我们真实地了知,乃至于不单单是思维,而是要刻意通过打坐的方式去观修。
有时我们会觉得,打坐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在看书的时候收获就很大。我们在看书乃至于散步的时候,觉得一边散步一边思维法义,这个好像是很相应的。其实坐下来的时候,精力、注意力更加的专注,那个时候所有的精力都要用在这个上面。一边走路一边想,看起来很轻松,但是专注力是不够的。看书的时候有一个所缘,但是真正把书放下来,一心一意地去针对某一个方面非常专注,用所有的注意力思维法义,这样的话力量就会更加大。我们学完之后还是要去观修、打坐的原因就是这样,大恩上师早就看到这个必要,所以要求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每天要安排时间来观修法义。
观修法义既可以按照这些科判观修,也可以按照密宗实修法当中的引导观修。关键是要把意义搞清楚,吃透之后再放在心上反复去想。我们的心是有为法,有为法的东西是可以被因缘改变的,就看我们串习什么因缘。如果平时心经常串习世间的因缘,我们所看到、听到、思维、接触的都是轮回的因缘,那么我们的心就变成轮回的状态。如果我们在这个状态当中多思维法义、听闻、修行佛法,然后经常尽量多地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佛法上面去串习,那么通过这种因缘也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所以说我们的心是有为法,它是可以被因缘改变的,关键是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因缘改变、影响它。
大恩上师经常讲,我们要把佛法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我们高度重视修心的方法。如果我们很重视,就会尽量安排时间在法义的熏习当中。这样在佛法当中影响心的这些因素越多,我们的心受影响的机会就越大。反之如果我们投放在心上面的这种正法的因素很少,那么要改变我们的心而安住在修佛法的状态上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平常对世间法串习都是很多的,有意无意的世间因素都在影响我们的心。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必须要经常性地去熏习佛法,在熏习佛法时这种因缘就可以影响我们的心。
之前再三讲,我们的心是有为法,它是受因缘影响的,关键就是用什么样的因缘去影响它,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用佛法的因缘去影响它,它就会变成佛法的样子;如果我们用世间法的因缘去影响它,它就会变成世间法的样子,它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多思维所学的法义,让思维闲暇圆满的因缘来改变我们的心,朝解脱方面去行进。
这里面所说的四转心法或者四厌世心,就是让我们通过思维暇满难得之后,对于世间法不再有兴趣。我们对于修行佛法的确有兴趣,知道这个因缘很难得,时不我待。现在得到机缘之后就要把握住,因为很多事情的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在世间中会说商机稍纵即逝,如果抓不住的话有可能就怎么样。修行佛法也是这样,虽然看起来我们的人身好像有个几十年,但是把这几十年放在无始无终的轮回长河中看,甚至比一滴水还要小。所以如果我们一旦放纵,把机会放过去之后,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得到这个机会,真的不好讲。
在《开显解脱道》当中就讲到,暇满人身犹如优昙花,得到之后超胜如意宝,获得暇满人身仅此一回。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抓住机会,利用暇满人身熏习佛法。这就是在转变我们的心,让我们知道现在是修学佛法的最好的机会,得到人身之后就不应该去放纵, 应该好好地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再再思维暇满难得,就越来越发现人身这么珍贵,应该用来修学佛法、不应该放在世间法方面去,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逐渐转变了。
前行系列 4
座间要保护座上修法的热气
此复在座间时如果对前面的八暇不一一思维的话,那就像铁匠在火中烧铁,一取出来又变成黑乎乎那样,座上心稍有些变改的情况,座间如果对世间此世的现象欢喜驰趣,座上有没有思维闲暇等都没有两样,而且有心趣入法油子的危险性。
在座间的这段时间里,如果对于之前所修的八种闲暇没有一一思维,就很容易忘掉。譬如,铁匠将铁在火中烧炼好一阵子,即使是火烧得再旺,铁被烧得通红,一旦拿出而没有继续加温,它也会很快冷却。修行同样需要常保“热气”,因此,座间的处理就非常重要,一直要辅助维持住座间的修行,以使其相续不断而容易成熟自心。否则,串习一小时,放置三小时,必定难以在心中炼成。在座上,内心或许能够稍有变动、改变,到了座间,假使对现世的一些现相欢喜趣入,内心便又转入于现世所缘,生起贪嗔,法的热气马上又会消散,所以需要特别注意保护。
如果在世俗环境里溜达多了,生起的散乱、贪嗔也会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座上有没有修闲暇都没什么两样。也就是说,座上修闲暇,内心稍微有些变动,然而座下没有进行维护,就仍然是老样子,遇境照贪不误,跟没修一样。甚至关键时刻从来记不起什么叫闲暇以及应当如何珍惜等,仍然大把大把地浪费时间,和不修没什么区别。
而且,长此以往还容易成为法油子。因为不修的时候还会承认自己差、没有修行,一旦修行,更容易自以为是:“这些道理我还不懂?我都修多少座了!”但实际检查起来相续非常恶劣,跟世间人一样照贪不误,肆意浪费时间。如此说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成为法油子,就连拯救法身慧命的佛法也难以调伏心相续,反会成为助长烦恼的因。
此时,不仅法不入心,而且他人的教训自己也听不进,心态非常高举、刚强而坚硬,几乎成为一种“危险性”很大的顽疾,或者说成为无可救药的相续。因为法都不能改变或拯救心相续,还有什么能拯救呢?以为自己任何高法、大法都见过,以为自己如何如何,以为“谁还能有资格教导我这么了不起的修行人呢”,这就是所谓的“法油子”。
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7]]的修轨中也讲到,修法的座间该如何行持。总的来说,虽然有礼拜、转绕和读诵等各种可做的事,但主要是在座上努力修法以后,如果在座间对于所修的行相和所缘,没有以忆念、正知来善加维护,反而去随便放逸、散乱,那么所生的功德也将极其微少。因此,在座间要阅读与本法相关的经论、传记等等,数数忆持。譬如,修持暇满的座间就要常看暇满的书籍,与人谈话时也多谈论暇满,如此以相互随顺的缘起来保护“热气”,起到辅助作用。
如果内心在座间去缘念其他法门,也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去缘世间法,这些是非法道的缘故,心处其中若被严重染污,散乱也会加深,自然使修行的功德很快消失,如同热度受到寒气的侵袭而冷却。或者,修的当下比较清净,但座间跟随世间的见解、行为、恶友而转,马上就将内在的一点修行成效消散无余。毕竟,世间法不会涉及暇满的法义,也不强调珍惜人身,而是提倡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等。
再者,座间也不宜看电视、上网、看世间杂书等,这非常关键。那些跟修法相反的种种状态,如果在座间再去熏习上一段时间,很容易使心频频陷入迷乱,座上修行仅有的少许功德也会很快报废、消失。
我们必须知道这些相关忌讳,不能接触染污境、染污的恶友、染污的见解、染污的邪书、染污的媒体等。很多人自诩修行好或特别自在,世上的东西可以无不谈论、观看、娱乐,其实这些都是没有羞耻心的表现,完全是在欺骗自己。
座上结行讲解完毕。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