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业际不颠倒(3h)
Total words: 28,973.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11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自圓滿之 4 意乐圆满
慧灯之光
業際顛倒有粗細兩種:谋生手段和喜欢造业
(4)業際不顛倒:要做到這點比較難。業際顛倒有粗細兩種分別:一生當中做屠夫、妓女等等,始終都是以造業作為謀生手段,這樣的人叫做業際顛倒,這是從粗大的方面講的;從細微的角度講,那些經常不修行,很懈怠散亂,對修法沒有任何興趣,經常喜歡造業的人也叫業際顛倒。這種人雖然不是屠夫、妓女,但是喜歡造業,不喜歡修行,不喜歡懺悔。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只有自己內心才知道。如果是,就要改邪歸正。以前無論造了多少罪業,現在都有辦法清淨,主要是看以後能不能改正,如果能夠改正,哪怕是造了五無間罪的人也有可能解脫;如果不能斷惡遷善,繼續業際顛倒的話,就只會一直造業,這樣的結果,就沒有解脫的一天。所以,我們要往里觀察,去檢點自己的一切心行:從小到大是怎麼過來的,以後要怎麼去做。這些是自己要去反思和安排的。
大圆满前行
己四、意乐圆满:
所谓的业际颠倒,主要是指生于猎人、妓女等种姓中从小就步入业际颠倒之道。但事实上,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都属于业际颠倒。虽说我们起初没有生在此类种姓当中,但将来也很容易变为业际颠倒之人,因此必须尽心尽力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
“业未(颠)倒”,即未亲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间罪。以小乘观点,若已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间罪,则现身决非证得贤圣之器。
前行广释 16 课
(四)意乐圆满:
如果业际颠倒,就会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从而背离正法,如今已对善法生起信解,因此意乐圆满。
有些人昔日是个好修行人,但因为恶知识挑唆,自相续被邪见染污,之后开始恶事做尽;有些人以前是精进的出家人,得过灌顶,守持出世间戒律,也当过一段时间的苦行僧,但后来因相续中恶业萌发,无力对治而还俗成家,为了生计而杀生、偷盗,造下的罪业罄竹难书……这些就是业际颠倒。对于这种人,我们只有深深叹惜:“他这辈子,恐怕佛陀来到面前也没办法了,因为连忏悔心都没有。”也有些居士,刚开始对上师三宝信心极大,后来却全部舍弃,甚至声称:“堕落就堕落吧,反正我从此不学佛了,要把所有法本烧掉!”让人听后胆战心惊。这些人由于太过愚痴,对因果取舍听都不想听,就像强盗不敢听法律一样。
因此,大家要常常祈祷上师三宝,千万不要产生这种邪分别念,如果生起了,宁可提前离开人间。我经常想:只要自相续不被可怕的魔控制,在正常情况下,相信即生中不会对三宝退失信心。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三宝的信心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肺腑,就像深深明白火是热性的一样,对佛陀的正确无谬、佛法的无与伦比,我心中也有非常强烈的感受,因此,这种信心一般不会变。
有些道友学佛时间不长,虽然已经出家,但出家也不见得有用。假如你见解不扎实,尽管剃个光头,可头发还是会长起来的。如果还俗了,只要三个月,头发就能跟在家人没什么差别。即便像汉传佛教中那样,头上有明显的戒疤,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肯定也有办法祛除,这些并不能限制你的一生,关键要看你有没有坚定的信心,有了坚定的信心,一生的修行才有把握。居士也是同样,现在有些人信也容易、退也容易,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佛法没有深入自心。
所以,在目前,不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当务之急是应将佛法传播于世。现在有些寺院很可惜——来旅游的人特别多,但法师从不提倡讲经说法。信众除了烧香拜佛,也不求学佛法的道理,只是结一个善缘而已,如此一来,佛法不可能融入心底。因此,寺院应该多造一些讲堂,用于讲经说法。当然,光有个特别好的讲堂,却始终没人讲法,或一个月只讲一次,也有点可惜。如果我有能力住持寺院,就先盖一座讲经楼,让它每天都有讲经说法。我能讲的话,就自己讲;自己不能讲的话,就请有佛教水平的人天天讲,令来自各地的人都能懂得佛法。
否则,现在很多人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甚深的道理更不用说了。昨天我看了一张光碟,是位非常出名的法师讲经。他讲的过程中,遇到一个破四边生的教证,解释了十多分钟,结果我笑了十多分钟,就没有再看了。现在真的非常稀有,包括法师都不懂佛法,当然这也是个别现象,并不是所有法师都不懂。他自己说:“这个太深了,很难懂。”其实这并不是那么难,只要自己交代清楚,有点文化的居士和大学生,都能弄清楚怎样破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可惜他完全解释反了,这样一来,很多道理就说不过去了。
假如没有受过佛法教育,有些人认为自己的说法很对,但实际上并没有触及佛教的真意。所以,对空性也好、因果不虚也好,请“专业人士”来讲很重要。当然,不是穿了出家衣服就成了专业人士,而必须要在正规的佛教团体中受过培训。否则,有些法师对佛理一知半解,却以偶尔的因缘出了名,于是人人慕名而来,觉得哪怕跟他拍个照也三生有幸,他讲的话肯定百分之百正确,大家都专心致志地谛听,可是——有一个感觉,不说了!
以上讲了意乐圆满。这种意乐,要完全明白佛法的道理才不易退转。
前行广释 16 辅导
如果业际颠倒,就会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而背离正法,而如今已对善法生起信解,因此意乐也圆满。
这是意乐圆满,主要是业际无颠倒。得到了人身、生在中土、诸根也俱全,天生的条件具足了,如果第四个条件不具足还不行,比如业际颠倒。做的事业是伤害众生、积累很大恶业的,善和恶的业际颠倒,就会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背离正法。法是不要伤害众生,整个修法都是为了利益自他的。做的事情业际颠倒,背离正法就不圆满了。
“如今已对善法生起信解”,就是知道善恶因果,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善法了解,并对善法的功德生起了信解,就不愿意做非法的、颠倒因果的事情。对善法生起定解就是业际无倒,和对善法生起信解是一个意思。生起了信解之后就会尽量地不去做业际颠倒的事情,对善法生起定解就愿意做善法,因此意乐也圆满。第四个条件是没有做为非作歹的事情,对善法是有意乐的。
前行广释 18 课
己四、意乐圆满:
真正的业际颠倒,主要是猎人、妓女、屠夫等种姓(行业)
所谓意乐圆满,指没有步入业际颠倒之道。真正的业际颠倒,主要是生于猎人、妓女、屠夫等种姓中,从小就搞这个行业。在古印度,种族制度十分严格,种姓划分是按出生而定,如果是国王种姓或商人种姓,子子孙孙都会享受优越的待遇;但若转生为屠夫、妓女等低劣种姓,则祖祖辈辈都要行持下贱之事,业力不可能牵引他往好的方向去,这就叫业际颠倒。
很多地方的市场上,每天都有杀鸡、杀羊、杀猪、杀牛,那些屠夫实在很可怜。重庆有一个宰鸡的,外号叫“快刀小李”,他动作特别麻利,宰一只鸡收费 2 元,每天要宰好几十只,生意最好时超过 200 只。谈起自己的职业,小李和老婆都很自豪:“这个还是可以,只要不怕累,每天能收入一百多块。”还有很多屠宰场的屠夫,一辈子天天杀牛杀羊,我原来放生时也采访过一些,他们说几个人在一个肉联厂中,从早到晚一直不断地用刀砍牦牛脖子,多的时候一天可杀 400 头牦牛。这样的行为,想想都觉得非常残忍,他们却反而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
跟他们相比,我们虽在修法行列中不太精进,修行也不是很成功,但没有天天干这行当,还是挺不错的。有一位我熟悉的出家人,他就说:“尽管我出家很懈怠,非常惭愧,可是没有出家的话,按家乡习俗,我可能杀好多牦牛了。”一般来讲,藏地在家人免不了杀牦牛,就像汉地家里杀鸡宰鱼一样,尤其是不信佛的家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而我们没有转生成这样,以此避免了业际颠倒。
身口意唯一造恶、不行任何善法
不过,华智仁波切说:“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事实上都属于业际颠倒。”这个要求就高了,在座的不是业际颠倒者,可能没有几个。但依我的理解,他的意思应该指身口意唯一造恶、不行任何善法的人,像妓女、屠夫,天天心里产生恶念,口中说的都是恶语,身体做的没有一件善法,这才叫真正的业际颠倒。
还俗,退转放弃修行
通常而言,许多上师在教言中说的“业际颠倒”,指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了,造下百般恶业;或者以前是虔诚居士,后学外道而不学佛了,放弃一切修行。所以,上师跟弟子们常说:“千万不要变成业际颠倒者啊!”意思就是:你千万不要还俗,不要今天在我面前听受教言,过段时间就统统抛之脑后,到不如法的场合里造种种罪业。
在座的道友依靠上师三宝加持,现在有接受佛法的机缘,是千百万劫行善的果报,你们应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一样,不要随便放手。诚如有首歌中唱道:“不论我分配到哪个岗位,永远不会忘记亲爱的母亲。”同样,不论你身居什么道场、去往哪个地方,宁可舍弃宝贵生命,也不能舍弃珍贵佛法和利他大事,每个人要有这种决心。
要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今天这么多人欢聚一堂,再过两年以后,或许就各奔东西了。前不久,我看上师如意宝与我们几个在印度金刚座拍的照片,里面好多人都离世了,堪布秋巴、巴诺活佛,还有个老喇嘛,都纷纷圆寂了,我们现在活在人间的,再过几年可能也快了,无常就是这样,不吞没的众生和事物是没有的。但只要你有这种决心,无论到哪里去,都能随时散发出善心、智慧的光芒,驱除周围的无明黑暗,这就是佛法的威力。
大家若想不成为业际颠倒者,就应常在上师三宝前祈祷,哪怕是供一盏灯、点一支香、磕一个头,也祈愿诸佛菩萨时刻加持自己,今生乃至生生世世,行持善法、利益众生,切莫转生为业际颠倒之人。发愿的力量非常非常强,每个人这样调伏内心的话,身体和语言很容易调柔,毕竟身体和语言是心的仆人,只要跟“董事长”搞好关系了,下面各部门的“项目经理”不在话下。
祈祷上师三宝,不能离开修行的团体,避免将来变为业际颠倒之人,尽心尽力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
所以,即便起初没有生于业际颠倒的种姓中,将来也很容易变为业际颠倒之人,故而,我们必须尽心尽力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上师如意宝对此也着重强调:我们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暂时有一种善心力,听法时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好像比弥勒菩萨还庄严,但外境的诱惑特别强,自心的承受力极其薄弱,种种外缘在面前出现时,很有可能今天穿着出家人衣服,再过几年以后,变成连因果都不承认的在家人,自己生存都成问题。在这个世间上,坏人变好人很快,好人变坏人也很快,即使一个出家人现在非常精进,但他以后会不会变成屠夫、妓女呢?如果没有好好地祈祷、发愿,也很难说。
为了不变成这样,大家必须不能离开修行的团体。倘若你是出家人,就要经常呆在寺院,跟具有清净威仪的僧众在一起,否则,常常远离出家群体,与在家人接触的时间长了,慢慢就会变成在家人;倘若你是在家人,也要经常接触佛教团体,最好跟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放生、共同闻思、共同修行,不然的话,一旦自己业力现前,在这个过程中掉下去了,那时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谁都救不了你。现在社会非常乱,人们日夜忙忙碌碌的是什么?就是世间琐事,除此之外,真正希求解脱者可谓寥寥无几,如凤毛麟角。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大家一方面不要离开清净的修行团体,另一方面,正如我刚才所说,应当经常祈祷上师三宝。
前行广释 18 课辅导
己四、意乐圆满:
意乐和圆满。意乐其实就是一种作意、心态、想法。意乐有很多种,有一种意乐不能修行、有一种意乐可以修行。可以修行的意乐叫意乐圆满。
这里面主要是指从事不正当的、颠倒的职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意乐圆满。从事这种职业的时候,他的心、他的意乐也是颠倒的,所以这种意乐不能修行。这里面主要讲业际颠倒,业际颠倒和意乐有什么关系?我们分析完之后就知道,意乐圆满原来是这个意思,就会知道为什么要用业际无倒和业际颠倒来讲意乐圆满的条件、标准。
所谓的业际颠倒,主要是指生于猎人、妓女等种姓中从小就步入业际颠倒之道。
此处讲的意乐不圆满,主要是讲业际颠倒。业际颠倒是什么?就是指所从事的世间的事业是背弃因果的。颠倒的意思是说没有随顺因果之道,是让我们趋向于痛苦、趋向于恶趣之道。业际颠倒主要是指什么呢?打个比喻就比较了解了,生于猎人(经常杀生的)、妓女(从事贪欲之道等不如法行为)的种姓。
印度有一种种姓制度。我们去印度朝拜的时候,有些导游也会告诉我们,这些人很好管。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很安分守己,这也是对大部分人来讲。为什么安分守己?他们都很自觉地从事自己所谓的种姓事业,不会认为这个不公平。种姓制度是根深蒂固的,现在还有。认为自己就是这种姓的,这就是命、是上天安排的,非常安于他的种姓中,基本很难违背。
种姓就是指你的家庭生生世世做什么的,你就做什么。如果是猎人种姓,那么只能从事猎人的事业。这个是从大多数人来讲。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么长时间,难道就没有一个跳槽的?从这个种姓跳到那个种姓的,难道没有吗?也有人说外表看不出来,可以从名字来分,名字中就带有种姓的。但是名字可以改,随便编个名字也可以。这么长时间中,肯定还是有从这个种姓跳槽到那个种姓的。但是基本上来讲,他们还是安于自己的种姓:祖祖辈辈是打猎的,就只有当猎人的份;如果是妓女的种姓,就当妓女;如果是渔夫的种姓,你就打渔。基本是这样。
我们不否认有少部分情况不是这样的。有些地方以前有河,万一这个河没有了、河干了咋办?搬到其它地方继续打渔吗?有可能这样,也有可能改行了,种姓就消失了。世界在变,不可能以前的职业现在还原封不动地保存着,有可能会有很多改变的。
在《四百论》当中也是这样讲过的,所谓的种姓也有可能改变。在《四百论》中讲,有些婆罗门认为自己是王族种姓、很高贵,就生起傲慢。圣天菩萨说:“过去时久远,女性意动摇”。就是说所谓的婆罗门种姓很纯正,这是不一定的。因为第一,“过去时久远”,时间这么长了。第二,“女性意动摇”,女性的心是动摇的,不一定只是满足于本种姓的男人,可能会喜欢其他种姓的男人。如果她和其他种姓的男人交往了,生下来的儿子血统就不一定那么纯正了。所以圣天菩萨也是讲了,这个所谓的种姓,也是会变的。
这里面业际颠倒,主要是指就是这个种姓。这方面也可以这样理解。还有一种理解,虽然在其它的集体、国家、地方当中,没有种姓制度之说,但也有一些是受环境影响的,很早就趋入到了这种非法的、业际颠倒的行业中:猎人、打渔、贩毒等。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这就属于意乐不圆满。
但事实上,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都属于业际颠倒。
高标准有两种理解方式:
第一个指三门一昧地从事非法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修过什么正法;
还有一种意思是从最高标准来讲,身语意不能做违背正法的行为,否则都属于某种程度的业际颠倒
正法的范围:首先必须要随顺因果之道,不能做非法的事情;要造善业、不能造恶业,这是总原则。一方面造业,一方面修行正道,这是颠倒的、相违背的,是不可能的事情。身体、语言、心,都是属于三门。大恩上师说,严格来讲,这是高标准。高标准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个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指三门一昧地从事非法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修过什么正法;还有一种意思是从最高标准来讲,身语意不能做违背正法的行为,否则都属于某种程度的业际颠倒。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去观察、思维。
虽说我们起初没有生在此类种姓当中,但将来也很容易变为业际颠倒之人,因此必须尽心尽力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
对于我们或者正在做正当行业的人而言,起初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转生在这样的种姓当中,但是在将来的时间,还是有可能变为业际颠倒的人。因为我们内心中隐藏了很多烦恼障的习气,加上很多外境的影响、引诱。尤其是现在,外境的引诱再加上自相续烦恼的炽盛,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还是很容易的。尤其是一些国际化、网络大量的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很容易受改变的,尤其是外面的人压力很大。
本来一般的人都可以过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生活,但是外部的压力很大,攀比的心理(众生本身自己有的)加上外部的影响:别人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我也应该努力。受这样影响的缘故,不敢处在一个相对知足、简单的生活模式当中,有的时候借钱也要过一种比较好的生活,原因是别人已经过上了这样的生活,我不过的话,好像面上过不去,迫于压力嘛!虽然没有能力,但是必须要去做,也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如果有这样的影响的话,很容易去操持一些业际颠倒的行为或行业。
因为如果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去赚钱,可能过不上很好的生活。但如果有人给你提供一个赚钱的机会,这个机会可能并不是那么符合正法,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愿意去做。所以烦恼比较粗猛的话,刚开始可能没有业际颠倒,但后来可能会业际颠倒。修行佛法的人,也许以前是出家人,业际颠倒之后变为在家人。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有些地方解释业际颠倒,就是指出家人还俗。当然这个是指有些情况,因为有些时候,《前行》都是针对出家人。比如前面我们讲根德圆满的时候,诸根不全也不能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等等。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太一样了,现在大恩上师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法,受众很多也是在家居士为主。我们在这里讲业际颠倒,有些时候是按照以前藏地大德的讲法,因为他们座下的修行人基本都是出家人,讲解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有些业际颠倒就是指出家人还俗,它是从某个角度讲的。
我们在佛学院讲法时,一个班里面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出家人,偶尔几个在家居士在听。所以我们讲法的方式都是针对出家人讲的。后来讲法的环境变了,很少针对出家人讲,都是针对在家人。大恩上师在讲课时也是针对在家人多些,但佛学院有很多出家师父在学,上师在讲的时候两方面都讲。所以有些地方专门指出家人还俗叫业际颠倒;有些在家人以前从事不伤害众生、不违背正法的事业,后来开始做些伤害众生的事情,去开屠宰厂、养殖厂等等,有可能变成业际颠倒的人。
“因此必须尽心尽力地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就是我们要小心谨慎。我们自己的心太容易变了,本来凡夫人的心就不可靠,很容易受外境、受自己分别念的影响而改变。如果不小心谨慎的话,我们的心在不知不觉地改变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又何谈去防范呢?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小心谨慎。在《入行论》第四品当中讲不放逸,就是小心谨慎,稍微放逸心就很容易偏离正知正念。
第二个是要经常缘佛法学习,佛法的学习是增长智慧、提起正知正念的。即便你没有那么认真观修、没那么努力地学习,但是你还是在学,肯定对于相续的对照,对于烦恼生起的检查等各方面都是有一种提摄作用。不断深入地学习、不断地观修,经常性地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违背正法。修行者不管是出家的还是在家的,内心当中都有很坚固的想法,再穷也不能去做这些恶业。有部分人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了。
众生不是这一世的事情,是生生世世的事情。不能用这一世的安乐换来生生世世的痛苦,把这一点想到了,就会不愿意去做恶业。还有一部分人的确是没办法,虽然不想做但是压力很大。还一部分人是不想改,没有想到要去改变。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上师们在讲的时候,答案不尽相同的。这些恶业能避免就避免,最好是改。有些人改了,有些人是实在改不了。大恩上师就让这些实在改不了的人多生惭愧心、多忏悔。还有其他人不想改,就尽量让他做些其它的善法。既然自己都不想改(不是没办法改),对于喜欢的善法能做的就多做点,对他有一定的好处。
佛经典中的教义、大恩上师回答问题的时候,针对这些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我们只想找一个简单的答案,这是没有的。为什么没有?因为因缘太多、因素太复杂,有很多各方面的因缘,没办法做个确定的答案。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是那种情况的话是那样的,的确是这样的。我们自己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最早也是一个标准——不管怎么样就要这样做。到后来不知道是更圆滑了还是智慧增长了,就会看到不同的情况,回答问题时这种情况是这样的,那种情况是那样的,的确是这样的。
佛在讲三转法轮时,针对不同的根基讲了三种不同的法,法要的次第是这样的,大恩上师回答问题也是这样。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最好不要做业际颠倒的事。如果没办法做了那应该怎么补救?惭愧心也好、忏悔也好,反正要有补救的措施,这针对某一种人来讲是可以的。
刚刚讲了意乐圆满和业际颠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因为意乐圆满科判之下都是在讲业际、讲三门到底有没有做违背正法的事情。当业际颠倒、违背正法的时候,你的心、意乐是朝着不好的东西在作意。比如工作是杀生,当你在杀生的时候你的意乐是怎么想的?比如上师在注释当中或者哪个地方讲到,有人杀一只鸡挣两块钱,再杀只鸡又是两块钱。他的所思所想、意乐都是在缘杀生、得钱、害命运作的。这种意乐、思想能修佛法吗?这种思想缘的不是正法,修不了佛法,是缘颠倒的。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他的心、意乐缘的是贪欲、嗔恚、杀生、偷盗、邪淫,缘的是这些事情,这种缘就叫意乐。这种意乐不能作为修法,颠倒的想法怎么能够修法?
业际不颠倒就是没做违背正法的事情,所缘基本上都保持在一个不违背因果、不违背正法的前提之下,至少没有缘错误的方面,意乐是圆满的。没有违背正法的事业,第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没有做恶业,没有做非法的业际颠倒的事情,至少缘的是正常的。第二个是心缘于正法,没有违背正法的反方面就是缘于正法,这个叫意乐圆满。意乐圆满是指心态作为修道来讲是圆满的,可以作为一种真实修法的基础。意乐圆满和业际颠倒于否是从这个方面来对应的。
前行系列 3
业不颠倒
所谓业颠倒,即是对于生为猎人、妓女等的种姓故,从小入于业颠倒的道者而称呼的。然实际上,凡是三门与法相违的所作所行,是入业颠倒故,如此是先未生起,而后易生起。因此,在自相续不违背正法上需要励行。
心要提示:
1、注意观察因位行为机制和行为习性的颠倒。
2、在细分上观察,由于以往内心受邪法熏染,已经建立了无数行为颠倒的机制及习性,时时有可能遇内外缘而现行,以此自然落入无暇。因此,必须努力做到自相续与正法不相违。
对此需要透过行业颠倒和违法颠倒两部分来观察抉择,从而认识到自身是否具有意乐圆满的条件,以及如何纠正、日常中应当注意什么。
行业颠倒–猎人、妓女等
大致按照古印度或古藏地等的情形来说,所谓业颠倒,是称呼身为猎人、妓女等种姓,从小就入于业颠倒道中的人。印度种姓制度非常稳定,生在哪家都要从事祖辈流传下来行业,这叫做“行业颠倒”。
此处关键要注意“从小”两字。少小串习如天成,生在猎人家庭里,小小年纪就学会打猎,这种邪意乐不断串习,成年后就达至秉性坚固。然而,喜爱残杀的意乐与法并不相随顺,之后形成强大的等流,他便不断地造下违背正法的事,而且难以纠正。如果生为妓女种姓,母亲是妓女,女儿从小耳濡目染风月之事,心灵不断地受到染污,等累积到一定程度,邪性已然坚固,就没办法转入正道。“等”字还包括盗贼等种姓,父亲是老贼,儿子也从小学偷,一直串习到邪性难改、不可转移的程度,就无法入道,成为意乐上的残缺。
种姓制度在当代虽然不一定存在,但无论何因所导致的意乐残缺都成为一种障碍,或者说其本身即是背道而驰。对于这一点,需要针对时代状况做出新的诠释。结合现代人来说,有可能是“从小”受到邪谬的教育,熏成一些颠倒的知见、意乐等,成为入道的障碍。比如,几十岁才来学道,一生的颠倒业习非常难改,意乐不圆满,甚至相当有问题。
当代的意乐颠倒
享乐主义无法进入出离之道
有的人崇尚享乐主义,认为理应尽情享受。他的意乐是求取所谓高品味的现代生活、五欲六尘,这就与佛陀教诫的“少欲知足”完全相违。由于执持这种享受生活的观念,他无法进入出离之道,只能任由自心一次次地被贪欲席卷,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被贪婪俘获而毫不自知。如是意乐的残缺形成了修道上的很大障碍,就本法来说,他根本没办法进入外前行的修法。譬如,当今很多人都意乐颠倒地认为:“我只要修高法,不需要基础法”,其实尚且不具备最基本的少欲知足善意乐,只能说他处在自欺状态。
自由主义与因果法则完全相违
有的人崇尚自由主义。从小接受媒体的熏染,认为可以自由、任性,于是放纵自己的意愿去施展、表现、造恶,然而这些与因果法则完全相违。所谓利他是善,自私是恶,首先熏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法则,崇尚忠孝仁义等基本的世间善法,才有可能踏入正道。以宣传自我、张扬个性的颠倒意乐,串习各种荒诞行为,必定很难与佛法相应。
还有很多人并不崇善,而是崇尚知识、能力、自我表现或者标新立异等,这种观念熏习久了,也形成一种颠倒秉性。
此处的“业颠倒”关键是落在意乐上,因为业行的根本是意乐,是在意乐的推动下才发起种种行为。大多数媒体作为邪师,处处教唆颠倒意乐,再加上自心并不具有观照缘起的深刻智慧,只能听任肤浅的诱惑性言论深度毒害自心。再经过长期熏染、运作,就形成难以救治的秉性。因此,当今的教化尤为艰难。虽然入佛门者人数众多,但由于从小就接受各种熏染,十几年接受世间教育,进入社会后又形成邪曲的意乐、想法等,这些都很容易障碍法道。
颠倒的平等不能尊师重道
比如,从小串习看似合理、实际颠倒的平等、自由想法,就往往不顾名言中的尊卑、伦理,感觉师徒之间没有上下级别,一味发展自由意志而违背法道。以不能尊师重道的缘故,无法在自相续中纳入任何正法。
自我主义与舍己为人完全相违
有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大肆展现自我,指使其他人只可统统随顺,这就与舍己为人,或者谦让、孝悌、忠厚等完全相违,他尚且没有具备进入世间善道的资格。以邪法时时熏染的缘故,自心只入业颠倒之道,丝毫不入合乎安乐法则、天理缘起之道。
娱乐主义,刺激人的感官与圣道大相径庭
当前还有一种娱乐化的种姓倾向——找感觉,也是很大的学法障碍。影视、电子游戏、各种竞技等等都在提供感觉,刺激人的感官,导致许多人抱持一种顺世外道的见解,认为有感觉就好,没感觉就不要。但是,暂时因缘聚合产生的感觉不过是属于当前现世范畴的感官乐受,将它定义为“有意义”,就与圣道大相径庭了。
如今末法时期,一个人自幼熏习现代社会的染污意乐,几十年下来,当然很容易成为业颠倒的种姓。他的运行规则例如“有感受我就要,没感受我不要”等,必定不会顾及后世。如果严格地用法的尺度来考量,这就已经属于外道见,而且是很低劣的外道见,称为“娱乐外道”或者“找感觉外道”,与圣教完全相违。
圣教需要皈依,它的缘起法则建立在非常深远、亘古不变的铁律上。只有依理对此产生深信,才肯去寻求,并且尽形寿地守持,乃至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遵循这不变的准则。
然而,娱乐外道的倾向是建立乐受为意义,建立感觉为意义,他不惜摧毁包括世间伦理以上的各种世出世间圣道规则。譬如,崇尚爱情、情趣,不顾伦理、不注重做人的根本——守护德性,使很多家庭都被摧垮。又如,依师学道时,只重感觉、不重德性,感觉不错就依止、感觉不佳就舍弃,当然什么也学不成。或者他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觉得圣教只是古古旧旧、没有意义的一套论调,所以发不起皈依,更不信业果,哪里还会想念念遵循什么因果律?结果当然无法逃离恶趣果报。
如此看来,芸芸众生的心已经陷入业颠倒状况。业的根源是意乐。找有趣、找刺激感觉的意乐如同泡沫,刹那即逝,于是需要不停地一次次制造新的感觉。以感觉为意义就不可能有皈依,不可能有因果的胜解信以及善的操守,结果人心无法入道而成为无暇。
总之,此处“业颠倒”是指行为模式的颠倒、运作机制的颠倒。运作机制则是来自背后意乐的支配,也就是说,一种现代的自由意志,或者各种思想背景下意志的力量,都有可能驱使人心在非法道上行进。由于它惯性太强、等流力太强的缘故,往往跟法道背道而驰。从内在的运作机制和走向来看,一直在非法道上运行的缘故,叫做无暇。
我们的认定不能仅停留在古西藏时的状况
我们的认定不能仅停留在古西藏时的状况。古西藏的社会环境非常单纯,说到“业颠倒”,只需提到猎人、妓女或者小偷等的种姓。但当今的状况远非如此,业颠倒者也不再仅是猎人、妓女、小偷。“从小”二字可以代表我们从小受到的邪法熏染。各种世间学说、立论都有可能引导人们趣入非法,何况媒体大面积、高密度地进行轰炸。如果从小就习惯于某些颠倒的行为模式,内在养成牢固的行动机制,以此驱使,就只会陷入颠倒道中,不能自拔,这就叫做当今时代的业颠倒相。
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才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才知道是什么吞噬了我们修法的时机,是内在一种什么样的障难控制自心无法转入法道。作为有灵性的人类应当深思,应当看到其中的端倪。
违法颠倒
关于违法颠倒
尊者在这一段的第二句指示了微细之处:凡是身口意三门跟法道相违的行为,全部落入错误的行为机制、模式和运作当中。
法道是顺合天理、顺合缘起律的正路。从粗分的十善业道开始,逐步进入细分的四谛道,再入六度道,到最后的本性之道,这些全是我们应该顶戴奉行之处。但是现代人所受邪熏染过多,自由意志特别强烈,就习惯于运用颠倒识、运用无始以来的错乱习气。其三门的做法都与法道相违,坚固成性的意乐其实是成为入法的障碍。
享乐论过强就会堵塞出离之路
譬如,享乐论过强就会堵塞出离之路。因为不能一心解决生死问题,所作都是爱染、贪执之业的缘故,多数堕入恶趣,少数也许在人天善趣当中求取福报等,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持“找感觉主义”者一直飘忽不定
一些持“找感觉主义”者,一直处在飘忽不定、无所皈依的心态,没办法趣入理智之道,也无法发起为道之誓愿。他们对所谓的规则、操守不屑一顾,连最基本的人伦之道都不肯守护,连一分道的内涵也不具备。
自我意识过于强盛与无我、谦卑、利他等德行完全相违
还有自我意识过于强盛的人,处处以我为主,不肯开发替别人着想的善根。他处处都要显耀自己、要得到位置、地位等,否则就绝对不干,或者马上爆发烦恼,这种习性与无我、谦卑、利他等德行完全相违,也就无法转入法道当中。或者他会依于自我设想,想怎样就怎样——为了突出自我的一个思路、一个创意、一个想法等,无所不用其极。他无法遵守法则,无法继承传统,时时都处在狭隘的虚妄分别心识运作当中,认识不到真理大道;
严重知识化倾向者–在口头谈说上驰骋,根本不肯纠正自心
或者以严重知识化的倾向,一直以分别心的伎俩为荣,在口头谈说上驰骋,根本不肯追随古圣先贤的轨道来逐步纠正自心。从小串习的机制使他三门一直在外游荡,并做出一些无意义或违背正法的行为,入于非法运作轨道的缘故,称为“业颠倒”,以此很难真正进入修法。
凡夫是从清净法界中沦落,他最大的行为驱动力是无明,其中分成业果愚和真实义愚,因此,随顺自己的意识其实非常危险,如《四十二章经》所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一个为法为道的人要有皈依、有志愿、有操守、有原则,恒时依于正法而行,才可能顺着菩提道得到逐级上进、升华。否则,不经过法道的纠正,他不可能转凡成圣或回归本性。
此次学习大圆满龙钦心髓,如果因为陷于上述任意一种业颠倒中不能回头,不能踏入这条从前行到正行极其完备、能够迅速回归法界的妙道,就实在太可惜了。内在仍然随顺颠倒的机制,于是成为踏入法道的巨大障碍。因此,尊者教导我们,即使当前没有生起,以后也很容易生起。
当今时代的我等凡夫,在世间几十年熏习邪谬观念,养成了很多错乱冲动,甚至时时都会发作。譬如,处处表现出现代意志,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自私、随意、任性,或者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认定、去行持,丝毫没有将法的机制切入内心,自然会发生业行的颠倒。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出现种种状况,不外是因为他的人生机车里装了太多邪悖机制。虽然暂时在法道上运行,但走不了多久就抛锚,或者翻车、坠崖、误入歧途等等,都是因为内在的邪机制常常发挥作用。更何况,以他长久以来在识田中熏染错乱习性的影响,造成今世强盛的叛逆性、随意性等,这些都是人身上的业行颠倒机制。
一念不慎,就会被当代的业颠倒卷入非法处于无暇,几小时、几天、几月甚至几年
以上诠释了当代的业颠倒。对此,我们应当把握因位细分的状态。业颠倒,就因位而言,是行为机制的颠倒、行为习性的颠倒;就观念的熏习而言,往往会造成机制的颠倒;就串习力而言,就造成了习性的颠倒。这些埋藏在我们心中,有无量无数那么多。如果在它们出现时,自心未能严加防范,就很容易误入与法道相反的业颠倒之道,从而堕落于无暇状态。即使是一念不慎,也有可能被卷入非法,使自己几小时、几天、几月甚至几年,都处在无暇中。在此状态中,修法是零,非法的运行却是百分之百。因此,细分上时时努力做到身心跟法道不相违,才有可能真正安住在有暇的法道中。
相反,如果不注意把握细分,就很容易随过去的习性、机制的冲动而转。同时,由于不具备忆念、正知的检查力,又没有生起深刻的胜解信来左右自心,就很容易时时随着业力的泛起、习性的冲动而卷入非法道中,这就叫做“业行颠倒”。以此因位上机制和习性的颠倒,几乎马上出现果位上的随非法转。如此一来,自然常常处在无暇状态。
祖师对此指示了两个理由:一、凡是三门跟法相违的作为,全部叫做业行颠倒;二、自己内心的习性非常深重,所以时时都有可能出现业颠倒。即使之前没出现,以后也容易出现。为使自己不落入无暇状态,就应当时时警惕、策励,观察自己的身心是否与法相违,这叫做暇满上的细分控制。同时避免所有的颠倒,才有可能争取到圆满的修法人身。否则,忽略细分颠倒,不知不觉将大把大把的时间全部浪费在非法状态,也同样是往恶趣和生死的方向堕落。
2 对比
前行系列 4
十圆满者
随后十圆满者,如是以仅得闲暇无义,于修圣法上须具足自分五顺缘、他分五顺缘。此十者中,于具足两类的前三者唯修欢喜,于后二者须善观察而精勤于具足之方便。同样分座上、座间,思择、止住轮番而修。
在完成八闲暇的修持后,需要思择修十圆满。因为仅仅得到闲暇也不一定具足大义,只不过是较有时间,要想修持圣法还必须具足自分(得人身、生中土、诸根具足、业不颠倒、信佛圣教)他分(佛出世、佛说法、圣教住世、自入圣教、善知识摄持)各方面的顺缘,即十圆满。在十圆满中,需要分成两段进行观修。首先,自他两类圆满的前三者对于一般初学者而言,都已经具足,所以应唯一修欢喜心。
其次,对自缘、他缘圆满的后两者,应详细观察是否具足。如果不具足,就要精勤地修集具足的方便。自圆满中的后两者——业不倒和具正信,看看自己具足哪一点?没具足哪一点?
比如业不倒方面,要观察自己是不是还在行持邪行、随顺颠倒的行为习性和机制呢?恐怕还有很多,我一定要努力把它们一一清除。如果在某些方面能对善法生起胜解,有欣喜向善之心,也要一一修随喜。如是检查自己是否具有合理的心态。
如上所示总的修习十圆满的要点,仍然需要分为座上、座间,并按照思维和止住轮番的方式来具体修持。
3 珍惜
菩提道次第广论
庚二、思其义大分四: ① 观察究竟利大 ② 观察暂时利大 ③ 如是空耗所依之过患 ④ 思已当发取心要欲
辛一、观察究竟利大分四:① 为引毕竟乐故,须清净修习正法 ② 真实观待究竟而思惟利大 ③ 彼二摄义 ④ 思惟后劝取心要
壬一、为引毕竟乐故,须清净修习正法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傍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傍生。《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着,深井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亦如是。”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安乐之故,须以人身修习正法。设若未以人身修习清净正法,仅为短短在生之年引乐除苦而辛劳,此傍生中亦有,故虽生善趣,贵为人身,却等同傍生。月宫菩萨《弟子书》中云:“犹如小象贪着深井边的数口青草,希求获得,然而非但不成反堕入险坑,如是欲求现世安乐,亦唯堕三途而已。”
以下以问答方式分析此段:
人生目的为何?
得此珍宝人身,须用以引发自身毕竟安乐,并帮助众生引发毕竟安乐,此方为人生崇高之目的。
何为达成此目的之因?
此因即修习清净正法。唯将人身投入于修法,方能引发毕竟安乐。故存活一日,即须修法一日,修行为终生唯一之事。
为何说不修法之人身等同傍生?
傍生与生即有觅食求偶之本能,终其一生唯求现世安乐。人类崇尚文明,且具探寻真理、反观觉悟之智慧,若不以人身修习正法而唯付诸饮食男女,则与傍生无异,丝毫不显人身之宝贵。人之可贵,贵在具有发展智悲的能力,此为余道众生所不具,故唯将人身用于修行,方显人之价值而具实义。
以人身追求现世安乐结果如何?
《弟子书》中,“象儿”喻无清净智慧者,“数口草”喻现世小利,“深井”喻三恶趣。凡愚以贪欲追求少许现世安乐,结果非但不得,反将堕入恶道险坑,所作皆成恶趣之因。
壬二、真实观待究竟而思惟利大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习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
“总”是总说修行三乘;“特”指别说修行大乘。
总的修行三乘正法,特别若修大乘之道,并非任何一种身皆能完具修法之条件,故须获得如前所说暇满之身。
此句总说修法所依必须是暇满之身。以下更以教理成立,堪能修行大乘胜法,且极易成就者,唯是暇满人身。
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此句重点说唯以人身方能获得修习大乘的广大心力。
如《弟子书》云:“佛道之所依即是能成办引导众生趣入佛地的广大心力,此唯以人身方能获得,此广大心力非天龙能得,亦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等所能获得。”
“善逝道(所)依”指佛道之所依,即布施、持戒、安忍等菩萨道之所依。
“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即能成办引导众生趣入佛地的广大心力,亦即能荷负将一切众生无余引往佛地之重担的广大心力。
“人所获得者”,即以人身方能获得如是广大心力。
“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天”:指三界诸天,即梵天、帝释等,为天龙八部之一。
“龙”:指龙神,即难陀跋难陀等,为天龙八部之一。
“非天”:即阿修罗,天龙八部之一。阿修罗前世亦修布施等福,然以竞争心强,故果上有天人之福而无天人之德,故名非天。
“妙翅”:梵语迦楼罗,亦名金翅鸟,天龙八部之一。其栖息于四天下大树之上,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以龙为食。
“持明”:即依靠诵持咒语或药力而成就神通力之世间仙人。
“似人”:梵语紧那罗,帝释之奏法乐神,天龙八部之一。因其似人而头上有角,故汉文经典名之为“人非人”。
“腹行”:梵语摩睺罗伽,天龙八部之一。因其似人而头为蛇头,故亦名大蟒神。
天龙八部虽具能力,然心力不如人类,唯人堪能具有大乘道之所依——二利之广大心力,故可成佛。
《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
此段重点说诸天亦以人身为希愿处。
《入胎经》亦说:“虽然生在人中亦有如是无边痛苦,但却是殊胜生处,纵经俱胝劫亦难获得。诸天临终时,其余天人为他祝愿:‘愿你转生安乐趣中。’此安乐趣即是人道。”诸天亦以人身作为希愿处之故。
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
此段阐明最初修道所依之身,人身超胜天身。
从天身而言,虽有欲天以往昔为人时,修道习气浓厚,故堪为新证四谛的所依身,然除此之外,以上界(即色界、无色界)之身依,决定无有最新获得见道之可能。且如前所说,欲界亦多数成为无暇之处,故最初修道所依之身,以人身最为第一。
《俱舍论》云:“由上无见道,无厌及经故。”即色界、无色界天人不可能有新得见道者,以无有厌离心及经中如是宣说之故。上界天人耽着禅乐,又无苦受,故不生厌离、无法生起圣道,且经中亦说:先是在欲界中获得见道。
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
此段由比较四洲人身,而赞叹瞻部洲身最为第一。
再就人身而言,北俱卢洲人身不堪成为诸律仪的所依,故赞叹其余三洲人身,而三洲人身中,尤以南瞻部洲人身最值得称叹。
何以故?以南瞻部洲为业力之地,人类造业,不论善恶,皆快速成熟,故南洲人身是极具能力的所依身。
壬三、彼二摄义分三: ① 从能成就解脱的角度宣说 ② 从能成就佛果的角度宣说 ③ 从能即生成就金刚持双运身的角度宣说
癸一、从能成就解脱的角度宣说
从能成就解脱的角度而言,以有暇身能成办小乘解脱之因——戒定慧三学,故获得暇满人身具大义。
1、从得戒角度而言人身具义。以出离心摄持的戒律,其余非人所依及北洲人身不能获得,唯三洲人身可获,《戒律根本颂》《俱舍论自释》亦如是宣说之故。
2、从暇满人身能成就静虑的角度,说明人身具义。因以此人身为所依可新生四禅八定,三恶趣、无想天等所依身,则以异熟障无法产生新的修成,《俱舍论》亦如是宣说之故。
3、从暇满人身能最新获证无常等的角度,说明人身具义。因以人身能新获见道,然以色、无色界之上界身不能新获见道,《俱舍论》与《亲友书》亦如是宣说之故。
由此可知,依暇满人身能获小乘解脱果,故具大义。如佛世六群比丘中之邬陀夷,即依人身而获证罗汉果。
癸二、从能成就佛果的角度宣说
从能成就佛果的角度而言,获得暇满人身具有大义。因为成佛道度众生所依的广大心力,唯以人身方能获得,故以人身极易圆满行持成佛之因——所依菩提心与能依六度万行,以余身则不能如此极易圆满地行持。如悉达多太子即依人身发起菩提心、成就无上菩提。
癸三、从能即生成就金刚持双运身的角度宣说
从能即生成就金刚持双运身的角度而言,获得暇满人身具大义。因唯胎生具足六界(空、风、火、水、地、智慧界),可即生现前双运身,而余身则不能。此根据为:若欲即生成就佛果,须依气脉明点等修习圆满次第的大乐智慧等,其余所依身则不具如是条件。如布玛莫扎与米拉日巴等,即依人身即生成就金刚持双运身。
总之,暇满人身是成办三乘菩提的殊胜所依。就究竟佛果而言,其因即愿行菩提心,而唯人身能引发此广大心力。其余天龙八部等虽有神通福报,诸根亦极具能力,然除少数者外,皆无法发起猛利菩提心;就小乘解脱而言,其因须具戒定慧三学,而唯人身能得出离心所摄之戒,人中北洲人身无法得戒,仅其余三洲人身能得,三洲中又以南洲人身最胜。此外,亦须依此人身,获得以第九住心入大地所获之修所成慧,乃至现证四谛而见道。天人之中除极少数欲天外,其余皆无见道可能。由上成立,成就圣道之所依,唯以人身最为殊胜。
暇满人身既具如是功德,理应趣入真正具义之事,即以人身应摄取三士道之心要。
壬四、如是思惟后劝取心要
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门应数数修。
因此,应当如是思惟:我如今获得如是妙身,为何令其空耗不生果利?我若令此空耗无利,还有何事较此自欺、愚昧不明?曾经无数次奔驰于恶趣等无暇险处,此次暂时脱离而具修法闲暇,若仍空耗还堕彼处,则我岂非如被明咒迷惑,而成为无辨别利害心识的无心者。应由此等方面数数思惟修习。
如圣勇云:“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如马鸣菩萨所说:“获得何身能播下度越生死彼岸及善妙菩提之殊胜种子,其功能胜过如意宝珠,一切功德之流出皆依人身,于如是人身,智者谁会令其无果?”
“圣勇”即马鸣菩萨。“得何”指获得何种所依身。“能下种”有二,即能播下超越生死之解脱种子,以及播下成佛种子,即以暇满人身能成办三乘解脱,亦能成就无上菩提。“度生死彼岸”是从解脱角度而言,即三种菩提。
“胜于如意珠”,即较量二者功德。如意宝能随所愿赐予衣食等受用,却无法赐予解脱;而以暇满人身能获得所欲三乘解脱,故价值远胜十万如意宝。
“功德流诸人”:“流”为相续不断,无量功德皆依人身流出,人身为出生功德之所依,故说“功德流诸人”。
“谁令此无果”:“谁”指智者,智者谁会令此宝贵人身不生少许功德而空耗?其必善用人身,以摄取佛法心要。下等者应取增上生之心要,中等者应取解脱之心要,上等者当取佛果之心要。若未取其一,则为无智者,唯失坏自身而已。
《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
《入行论》亦云:“获得如是暇身之后,我若不用此身修善,则无其他自欺更甚于此,亦无其他愚痴更甚于此。”
“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粗猛恶作火,定当烧我心。”
“若我已知人身具大义利,仍以愚痴而退怯,不能积极修善,至临终死亡时,定起极大忧恼。且死后恶果成熟时,若难忍狱火长时焚烧我的身躯,粗猛追悔之火亦必烧灼我心。”
上两段中,前段之“愚”乃无知之“愚”;后段之“愚”乃知而不行之“愚”。何为“无知之愚”?即不明人身八暇十满之体相,及其义大难得。形相为人,却不知人身之体相与生命之意义,反以人身颠倒作恶,如是失坏自身,故再无较此愚痴者。何为“知而不行之愚”?即明知人身不应空耗,唯应用以修善,却仍被无明习气牵引,以各种理由退缩拖延,未能投入修行,甚至颠倒行持,此即自我欺骗、明知故犯之愚痴。
“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此大忧恼远胜一般忧恼。心中明知人身珍贵,却仍无义空耗,非但未以之成办殊胜果位,反于放逸中,造无量罪业。如是临终时,在一般忧恼之上,更添强烈悔恨,故名大忧悔。
“粗猛恶作火,定当烧我心”:“恶作火”即追悔之火。如爱财者失财,必生后悔之火,对一般身外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此人身贵为无价如意宝,若以空耗而失坏,以无上如意宝造诸恶业而堕落地狱时,粗猛之恶作火定会烧灼此心。
“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极为难得能出生一切暂时与究竟利益之人身,以何能偶然获得?若我有此认识,却仍被引入地狱,则如被咒蒙蔽,对‘暇满’无珍惜善用之心,是何者蒙蔽我心,令我不能觉悟?我心中究有何物作祟?”
“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利益地”指人身。如此难得之身,绝非无因偶然能获,唯聚无量因缘方能现前,必须以净戒为根本,以施等福德为助缘,以无垢愿摄持,方能现前圆具修行条件之暇身,犹如出生一切利益之地,故名“难得利益地”。
“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我如有知”指我如有此认识,非善知识未传,亦非痴呆,而是闻后能解是义;“仍被引入狱”,此非由他人,是由颠倒心所引,令我于世间八法中,放逸、造恶;“受咒所蒙”,即为咒术蒙蔽后,无有自主,行非法行,此喻无理智之状态。
“我于此无心”:“此”即暇满,“无心”即无珍惜、善用之心。虽于暇身义大难得之理能说善道,然于日常行为中,根本无此善心内涵,故无法趣入法义,此即无心状态,如灯影无光。
“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未知”即不能反省、不自觉之状态。日日于此严重颠倒中,恣意虚度人身,究竟是何物蒙蔽我心,令我不知醒悟,我心中究有何物障碍?
以上已详释马鸣菩萨与寂天菩萨之教言。其中最要者,即“由此等门应数数修”,要求学人真实串习,非仅口中高谈。“如圣勇云”之“如”字,要求学人按马鸣、寂天开示之义如实思惟,若不于心上如是修,仅以学得少许名相为足,如何能趣入修行?故此处再次提醒学人闻思修之扼要,即对上述内容,若仅理解为知识,其果唯是开辟广大外解。相反,若能认识其皆为修心教授,自会转入内之修心,而依此教授抉择自心,数数思惟修习,必将此心串习成珍惜人身之无颠倒心。故是否通达闻思修扼要,其果有天壤之别。
以下对应古德传记而显示此修心之相。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入中论》颂中:“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而为心要。应如是学。
敦巴仁波切每次见到慬哦瓦时,皆会问:“你忆念过已得暇满人身吗?”慬哦瓦亦于每次修法时,必诵一遍《入中论》颂文:“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以此颂之义作为心要。我等应如是随学。
“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自在转”即随自己而转,如欲自在;“顺住”即住于顺处——人天善趣;“自任持”即自己把握、善自摄持;“堕险”即堕落恶趣;“成他自在转”即成随他力自在而转,毫无自主。
全颂意为:若住人天顺处能随欲自在之时,未能善自把握身心而取心要,一旦堕落恶趣,身心随恶业力而转,彼时还能以何法从中出离?因恶趣中众苦相逼,心识极不堪能,甚至无有祈求救护之能力。
慬哦瓦谨遵上师教诲,每次修法时,必忆念此颂意义而策励自心,以取心要欲将心转入修法中。此处宗大师举慬哦瓦之传记,教导后人随学慬哦瓦时时忆念暇满而取心要。
辛二、观察暂时利大
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
如同观待究竟决定胜暇身义大,如是观待暂时增上生,亦具大义,即增上生中,自己身体、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忍辱等,若以此暇满身,则极易成办。对此等道理亦应思惟。
“现时”即暂时;“增上生”指善趣;“圆满增上生”:包括身体、受用、眷属等各方面之圆满,即下士道中所说具有寿量圆满等八种异熟功德之增上生;“增上生圆满之因”即布施、持戒、安忍等殊胜善业,分别对应而言,善趣人身之因为持戒,受用圆满之因为布施,眷属圆满之因为忍辱。
六道之中,以暇满人身最易成办此等殊胜善业。因人道苦乐皆有,具足修行助缘,有众多修善、积资、发起净愿之机缘,以具备内因外缘之故,极易成办施、戒、忍等殊胜善业;三恶趣为剧苦逼迫,以恶业障蔽,心不堪能,极难发起善心,亦无辨别取舍之智慧,故无法行持布施等增上生之因;上界天人享乐为主,以无痛苦作增上缘,故不生出离心、慈悲心与菩提心等,且天人所处环境,亦无布施、安忍等机缘。唯人类既有圆满身依,又具修行机缘,若能善用此身,时时处处皆能修善,极其便易。余道众生却非如此,如狗能食睡,却无法作布施等,终其一生亦无法成办人类须臾所作之善,极其可悯。由此可见,观待暂时增上生而言,暇满人身亦具大义。
了知此理后,即须缘法义思惟串习,故宗大师再次提醒学人:此诸道理亦应思惟。
辛三、如是空耗所依之过患
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胜义大之身,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应勤思惟。
如是观待增上生与决定胜皆具大义的圆满身,若未以之昼夜殷勤努力修习此二之因,反令其无义失坏,则如已至宝洲却空手而返,以此,后世亦将缺乏安乐,不得暇满人身。若不得此珍宝人身,众苦必定相续而生,更有何事较此自欺?对此应精勤思惟,反覆考虑。
以下从“空耗”、“过患”、“比喻”三方面进行分析:
何为空耗?即未以此身昼夜勤修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修习增上生之因即下士道,修习决定胜之因即中、上士道。以珍宝人身未成办任何修行,即是空耗。
何为空耗人身之过患?即丧失人身,后世堕落恶趣感受剧苦。此暇身须具众善因缘方能获得,今生未作人所应作之事,死后当然无作人资格,故说“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
比喻是“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宝洲”喻暇满人身,依此身能获上中下无量功德之宝,故喻为“宝洲”。我等幸得为人,且非平常人身,而是具足暇满之妙身,若未以此身修集少许功德,下至下士道心要亦未取得,空耗一生后,仍两手空空返回恶趣,则如“已至宝洲空手而返”,愚痴至极。
如圣勇云:“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
如马鸣菩萨所说:“此众善所依之富有人身,是由无量劫中积资所感。若以愚痴而于此身未稍集福德藏,则决定会趣入后世难忍忧恼之境地,犹如商人至宝洲后,未稍取珍宝而赤手空返贫困之家。”
“富人”指具足八暇十满之人身,因其能引发暂时与究竟一切利乐,价值难思,故名“富人”。从佛法角度,能得暇满人身,便是六道富人,犹如拥有如意宝,即为众中首富。
颂中“愚”字,指今生昧于取舍,不知舍弃无义之事,未以人身摄取精华。由无量劫修善方获此身,却未修集对未来有暂时与究竟利益的福德藏,此乃愚痴之表现。
“无十善业道,后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
“以十善业方能成就人身,若今生不行十善业道,后世亦不能再得人身。不得人身唯有受苦,如何能感受安乐?故最大之欺诳莫过于此,最大之愚痴亦莫过于此。”
因此,虽得如是圆满所依,若未修行究竟安乐,仅为短暂的此生谋利,则如以无价之宝换取一餐之食,又如令转轮王作奴仆般,世间再无较此愚痴之人。
对此等道理,须依马鸣菩萨所说精勤思惟,明了后即应随学慬哦瓦,将之落实于修行。
辛四、思已当发取心要欲
如是思后,当发极大取心要欲。
“心要”即精华。
此句明确“修习暇满义大”之要求,即“当发极大取心要欲”,未生如是无颠倒心之前,须努力精勤思惟。经数数思惟,深刻认识人身价值后,决定能发起极大取心要欲,以思惟“具有大义”是生起“取心要欲”之正因故。
如《入行论》云:“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又云:“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
须如《入行论》所说,以人身摄取心要。《入行论》云:“我与此身以锦衣美食,如是付与工资后,现在必须令其为我成办利益,若对此无真实利益,不应与其任何好处。”又云:“依靠此人身宝筏,唯应度过生死大苦流,以后甚难再得此筏,愚人莫在此大好时机中,放逸而过。”
此有漏身遍体不净,无丝毫精华可取,之所以以衣食供养此身,是为以之成办究竟安乐,若未能修习正法,则此身唯是无义罪恶之身。故须以之日夜求取佛法精华。
颂中“当度大苦流”,是决定人身之所作,谓不应在余处荒废此身,唯应以之度过大苦流,即度过内心烦恼瀑流;“此筏后难得”,是提醒须即刻修行,因以后再难获得如是妙身;“愚莫时中眠”,此处“眠”非指睡眠,“时中眠”指于大好时机中,心不安住修习而放逸,此即眠之状态。寂天菩萨劝诫学人:万勿如是度日,理应摄取佛法心要。此处所引颂词,所有意义皆落于“取心要”上。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
博朵瓦《喻法》中宣说了四个比喻:
“虫礼”:长年居于地下的昆虫,一日忽然钻出地面,一步步爬至佛陀脚下,顶礼佛陀。
“骑野马”:瞎子从未想过能骑上野马。一日坠崖,竟幸落马背,策马奔驰,瞎子乐而歌唱,问其乐因,回曰:“平日羊羔亦不能骑,现在骑上野马,岂不快哉!”
“藏鱼”:后藏少鱼,有一后藏人到拉萨后,终于尝得鱼味,暴食欲呕,彼立即以鞋带系颈,旁人不解其意,彼言:“我将回后藏,一生尝不到鱼味,今幸得饱餐,若吐则甚可惜。”
“梅乌食”:即以糌粑所作食物,昔日藏地穷人难得此食。一穷人小孩偶得梅乌食,万分爱惜而将之藏于背后,不料为狗所食而哭将起来,旁人问其伤心缘由,答曰:“难得之物为狗偷食,故而伤心。”
以下分析此四喻之义:
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应如上述而思惟,发起摄取佛法精华之欲乐。此为修法重点。
第一“昆虫礼佛”,比喻能以人身修法极为稀有。今生从“恶趣深渊”爬至“人道地面”,且以智慧修法,如昆虫竞能爬至地面礼佛般稀有。故于此因缘际会之时,定当善用如是宝贵之良知良能。
后三“瞎子骑马”、“后藏人食鱼”、“小孩得梅乌食”,比喻:得人身之因缘极难值遇,因缘聚合之时,应心生欢喜,善加珍惜,须如瞎子骑野马般欢喜,如后藏人食鱼、小孩得梅乌食般珍视爱重,如是起强烈取心要欲,不得空耗人身。
前行广释 18 课辅导
前行引导文是引导众生的凡夫心逐渐趋向解脱的殊胜修法。要修行这样的法,首先必须要熟悉里面的内容。所以先要通过听闻了知里面的含义,再进一步地思维,在产生定解的基础上反复观修,把法义和自己的心相续高度地融合。法和相续融合之后,就会安住在法上,凡夫人的起心动念、分别念以及靠近轮回的思想逐渐就会没有了。所以说这样的闻思修行的修心法要,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共同外加行,分为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后面还有解脱的利益和依止善知识共六个方面的内容。前面四个主要是把我们的心转向于求解脱。
大多数的佛弟子皈依、修行佛法都是想要解脱的,如果我们问学习佛法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会回答说为了求解脱。但是求解脱的心也是有浅有深、有强有弱的。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解脱是怎么回事,有些人会认为解脱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或者很舒服的感觉,对解脱的本身不是那么的清楚。也不清楚轮回和解脱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出离?求解脱的要素是什么?虽然都是想求解脱,单从这个方面讲的话,似乎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是如果没有把求解脱、没有把出离心的很多的细节、关要了知清楚,我们的求解脱其实还是泛泛的一种心态而已,没办法真实地去了知解脱的状态。
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把想要求解脱的心明确。心明确后要让它变得非常的清净,非常的强有力,不是泛泛的而是真实的想要求解脱的心。所以要把众生这种对轮回无比耽著的心态调整为真实的求解脱的心态,这需要一些因缘,就必须要闻思修行。对于轮回和解脱之间的关系,必须要知道的非常的清楚,然后通过不断的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还有观修正法、观修正所缘的方式,来让我们的心达到真实的求解脱的状态。
观修前行的内容,是为了让我们迈出解脱的第一步。如果都没有想解脱的心,或者对于解脱了解的程度非常单薄的话,那么后期的菩提心、空证见,还有密法中一生解脱的窍诀等,对我们来讲都会是一种华而不实的修行方式。所以说要通过这样的道次第的修行,一步一步地让心逐渐成熟。当然,通过以前的因缘,在生起出离心之前,也可以听闻一些关于菩提心、空性,甚至于密法等等很高很深的法。但听闻后能不能够在内心中生起相应于法的感受,产生一种殊胜的密意呢?这还是不确定的。因为修行佛法的人根基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人可能有前世修行的因缘,属于上根利智,这样的人稍微听闻、稍做观修就有可能就相应了,但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福报和因缘。
所以大德们很慈悲、很智慧地开出了很多修行的方法,来让我们通过修行做改变。实际做改变的方法、观修的方法以及可操作的方法在这些修行当中讲得非常清楚细致。另外大恩上师也做了非常圆满的诠释,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知道,这个就是要调化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的真实的修行方式,它不是说听闻之后就完全用不上了。
在道次第广论当中有个比喻,就像赛马一样要首先观察赛道,赛马的时候必须要沿着观察好的赛道去跑。否则的话,赛道观察好了是从 A 到 B,真的跑的时候却是从赛道 D 开始就不对了。我们闻思和修行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闻思也是为了后期的修行,到底后期修什么?就好像在前期的时候观察赛道一样,在闻思的过程当中要确定,这个就是我要修行的途径,要确定所修的法以及修行的次第。
这里所谓的次第即要有一个全盘统筹的观念,我们怎么样修行?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等,要有一个总体大局的战略思想。还有就是要真实地去操作,定下来次第之后,是出离心、菩提心、空证见也好,或者通过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乃至于见道,修道、成佛也好,反正这种次第以及达到这些次第的操作方法,就是我要修什么,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标准。
要知道修行是怎么回事,它到底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中间要经过怎样暂时的阶段,我们也要知道经过这个阶段必须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所以首先通过闻思确定,“这个就是我要修的道,这个道次第就是这样的”,要生起信心确定下来。然后就是达到第一个阶段的标准的话应该修什么?达到第二个阶段标准应该修什么?把这些要修的法在内心当中非常确定地固定下来,完完全全地生起定解。然后按照次第一步一步地去实际操作,一步一步去观修,就好像我们刚开始定计划,定完计划之后你去实行计划。
我们要赛马的话,首先要把赛道确定下来。到了赛马那一天,大家站在起跑线上一起朝终点奔跑。同样的道理,我们修行佛法早期的时候,也是应该认认真真地去观察修行的方式。我们学习任何的佛法,不管是现在的《前行》、《入行论》,以及要学习的《光明藏论》,或者学习空性,其实都是这个道理。佛法当中和解脱没有关系的一个字都没有,只不过在讲解脱的时候,侧面是不相同的。真实来讲有没有一种和修行无关的纯理论的闻思?绝对是没有的。不过是在某个阶段比较侧重于理论方面的闻思,闻思后生起定解,后面修行的方法,以窍诀的形式安立,这个方面有差别。而纯粹只有理论没有修行的是没有的,我们要产生这样一种信解:很多修法对我们修行中调伏烦恼的确是有关系的。
首先方法一定要正确,我们要花很多时间把方法确定。只是专注在方法上面也不对,必须要去不断地实践。每天也要安排修行的时间,来实践在闻思的过程当中所学到的东西。法王如意宝、乔美仁波切等等大德以前都讲过,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白天闻思、晚上观修。把白天闻思的东西,反复通过打坐的方式去一步一步地观,这样的话就可以闻思和修行在这个阶段统一。当然有些时候是闻思占主导,时间可能要长一点,修行的时间短一点。后期的时候可能修行的时间长一点,闻思的时间短一点,所有的修行都和闻思有关系的。因此我们学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学,修的时候需要很长时间的观修。
刚刚我们讲了,真实的上根利智是非常少的,很多人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来熟悉整个修道的体系。无始以来修道对我们来讲是很陌生的,世间当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都是反复经历过的,但是修道出轮回、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殊胜的实相法界,对我们而言很多都是陌生的。对于这些陌生的修法,尤其是扭转无始以来强大到无比的习气,短时间一定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也应该有这种心念和心理准备。我们的心理准备时间要长,千万不要准备的时间很短,否则就做不到这种真实的修行。
大恩上师在讲记前面也是提醒我们,这些修行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应该是要花一定的时间精力的,所以我们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心理准备。这么强大的习气,一下子能够调伏是很困难的。但是有些人可能是福报欠缺,或者是闻思不够,觉得法听了之后应该马上起效果,如果马上不起效果,他就觉得可能是这个法不适合自己,就开始想要学其它的法。
在世间当中有很多法义,除了世间的,也有外道的;也有小乘的和大乘的;大乘当中还有净土的、禅宗的、密宗的;另外密宗当中还有这个教派那个教派,教派当中这个上师那个上师的等等很多,在世间当中真实的利他也好,或者虚假利他也好,有很多这种环境。我们自己遇到的上师们在讲法的时候都要如实的介绍,有些时候为了让弟子生起信心,也会讲很多的功德、利益。所以我们在学法过程当中,会接受很多来自外部的信息。有些时候弟子在宣传上师的法的时候,就像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圆满上师一样,他说我对这个法的介绍稍微夸张了一点,有时候也会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在听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其实也是要面临这个问题的。
讲这个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法都是殊胜的,而且成就的也的确非常多,我们自己在修法的时候也要知道,这个法很殊胜。要修法首先要让心达到法器,如果你的心不是个法器,这个法虽然高,但是对我们来讲也没有用。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的上师告诉他,我的大圆满法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有因缘的人听了之后不修也成佛。但是米拉日巴尊者当时显现上面没有去精进,他觉得我应该是个有因缘的人,所以心和法就脱离了,脱离之后没有办法做调伏。如果当时他的信心、心性没有达到和法相应的高度的话,这个法再深都没办法调伏。
虽然法特别殊胜,但是也要让我们自己的相续达到法器的程度,能够接受并修行这个法,能够和这个法相应,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大圆满法很殊胜,历史上面有很多成就者是因为这些法成就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成就者、这些修行法义的人也是通过多生累世的精进,最少也是今生当中很精进,通过很多的苦行让自己的心达到法器的程度。之后再修行这个法的时候相应。所以我们自己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有个很清晰的认知,不是这个法不殊胜,而是我们自己的心还不是真实的法器,要通过很多前期的准备让自己的心成为法器之后再来修这个法,那就可以相应。
一般来讲,越往后的法就越深越高,功德大、成就快,但是它对法器的要求也是更高的。往下的这些法一般来讲对法器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抓不到空性,尤其是密法,不知道是怎么入手,到底怎么样对这些光明藏法义去修行?到底怎么样密法方面修行?不是说密法调伏烦恼很快,空性调伏烦恼是去根的方式在调伏的,为什么现在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法越深就越超离分别念,越靠近实相,不是用我们现在相应于轮回的心去观察就可以相应的。
所以有些时候我和道友在交流时的感觉是这样的。共同的、基础的法要比较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比较容易观修、相应。而空性的法很难产生感觉,因为它太高、太深了,离我们现在靠近轮回的分别念有点远,对我们来讲太陌生,会认为很抽象、不可思议。而共同前行是比较容易了解、观修以及相应的,也比较容易调伏烦恼。因为它调伏的就是我们的一些粗大的烦恼,这种修法离我们的心很近,所以一观修很快就可以产生感觉。但是菩提心和空性,我们就觉得有时再怎么努力也找不到那个感觉。
这也没有什么,这个法的次第就是这样的。刚开始给我们介绍的一定是比较容易了解和观修,容易达到相应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高一点的法,比如说菩提心。因为有了这个基础,相续成熟到一定阶段了,再去修菩提心就觉得没那么难了。如果菩提心修成之后,再去修空性。空性相应之后再去学密宗,真正一步一步上去的话它的感觉都不一样的,这就是次第。为什么叫次第?次第像阶梯一样,也叫阶梯。阶梯的意思是一步一步往上走,先由第一个阶梯到了第二个阶梯,第二个阶梯到了第三个阶梯,这样慢慢到达很高的地方。如果你没有经过这个阶梯,一步登天是很困难的。要一下子从一楼到十楼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你一步一步走就可以,因为有前面的基础做铺垫,所以说后面的就比较容易。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流汗、喘气,但是毕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一步一步达到比较高的状态。
修行就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下面的法相对比较容易,但我们也不要轻视。如果因为它容易了我们就轻视,不去修没有产生感觉就抓上面的这些法,由于与我们的相续、实际情况离得太远的缘故,真实来讲是没有得到收获。即便是通过观修菩提心、空性,早期的时候可能有一些感觉,但是因为缺少了基础的缘故,这种感觉也很容易失坏,很难以保证。所以一定要把下面的基础打牢了之后,再去观修上面的就比较容易。
我们都想很快求解脱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刚刚反复已经阐述了原理,凡夫的心在轮回当中时间太长了,要从强烈耽著轮回的状态一下子什么都不缘、安住到实相当中是不可能的。就好像高速行驶的列车,在时速三百公里时要急刹车马上停下来是不可能的,如果立刻停下来会出很大的事故,所以要提前开始慢慢刹车、慢慢停下来。当然现在技术越来越好,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停车,但是也不可能在最高速时马上停到零,这需要有缓冲。同样的道理,我们自己的心态也不可能从高度耽著轮回的状态一个子到达无所缘的实相。必须要借用中间的很多步骤和过程,逐渐让我们的心软化、调伏、烦恼减少,逐渐地就可以比较任运地安住在法性中。
一方面我们看到佛教史当中佛菩萨的传记很激动,听师父介绍传承的法的时候也很容易动心,但是反过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自己当前是什么情况,到底能不能做到这么高的法义和心相续相应?如果觉得困难,那还是要把基础打牢。
很多教法中都讲基础必须牢靠,因此我们需要很长时间的观修,这个过程中可能不太容易一下子相应。应该有心理准备,不管怎样都要反复观。这些法生不起来、很困难,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启心性门扉》等等都讲过。有时觉得很难观:诸法无常或者暇满难得,觉得很难生起,是不是永远生不起来这个感觉?不是。如果反复地修,在不断地努力观修当中,感觉慢慢就生起了,在不注意的时候心态转变了。因为我们的心不是无为法是有为法,遇到因缘它会改变,有什么样的因缘就有什么样的改变。
我们具足什么样的因缘,心就如是朝这方面改变。现在是耽著轮回的心,开始趋向于解脱,就需要通过实际的窍诀,一个一个字、一个科判一个科判地让心慢慢转变。要知道转变我们心的修法,把它的词句、意义和原理搞清楚,这样还不行,只不过是了知了,还是属于法本中的东西,但是内心还没有达到和法本中的法义完全相应的状态。我们前期搞懂这么多,关键是要最后心中生起这种感觉,才可以做真实的修行,这都是前行。前期准备就是让我们从耽著轮回的状态达到一个希求解脱的状态。不单单是自己解脱,而是希求一切众生解脱,然后怎样解脱?一切无所缘。这样一步步修上去之后,逐渐靠近实相。
佛陀不可能会对一般的众生一下子告诉实相,佛陀当年在证悟之后感慨:证得这么殊胜的深寂离戏无为法,甘露一样的法,但是给任何一个人讲,他都没办法通达,所以还不如我一个人安住林间。后面经过梵天帝释的劝请,佛陀决定开始一部分一部分地传授内心当中的境界。如果一下子把所有的证悟全盘托出,没一个众生能够理解,所以先讲初转法论,然后再讲二转法轮、三转法轮。次第地把证悟的所有法界和方法都告诉给众生,让法义流传到世间。
我们在世间流转不是一两世了,可能在以前做过准备、听闻过教义,所以逐渐对空性和密法的观点也可以了解,并生起信心。也是因为佛法在世间不断地安住,有很多大德不断弘传。我们一世又一世地进入佛法中学习,虽然现在轮回中没有解脱,但是经过前期很多的努力和准备,现在遇到了殊胜的法,内心当中也的确在慢慢转变。但是转变得还不够,还要加固加深,所以要学前行的法要。
一般来说人都是想要成佛,是大乘的种性,“我皈依之后要成佛”、“我出家之后要成佛、要解脱”等,可到底解脱是什么状态,很多人不太了解,而且也不重视,所以必须要学习。前行中讲了什么是出离心?从哪个地方、怎么样出离?通过什么方式出离等等四个步骤。前面的四个共同前行是让心从追求世间法转变成追求解脱道。
出离心有了,然后讲解脱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解脱的状态?否则有出离心,厌离了,但最后没有解脱,那不是白努力空欢喜吗?所以第五品讲解脱利益,有三层解脱。这样我们就有奔头,有解脱道一定会得解脱,关键是解脱道怎么得到?通过依止善知识。如果不依止上师善知识,就像在地球上要上月球,谁给指引的方式呢?善知识。善知识告诉我们怎么一步步做。上师告诉我们要修皈依、发心、修金刚萨埵和修曼扎,一步步把这些告诉我们,慢慢心开始成熟、达到很高的高度。
出离心、菩提心稳固了,罪业也清净、福德增上了,这个时候如果修上师瑜伽很有可能就证悟,所以有前行一部法也足够了,因为后面有积资净障的所有要素,尤其是强力加持的上师瑜伽。如果对上师有非常稳固清净的信心,这一部法足够我们解脱。或者在这个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修空性或者密法等等,反正前期的准备做好了,后面要接受这些了义的法或者直接修上师瑜伽解脱都是可以,这些对我们的修行非常有帮助。
我们在学前行的时候,要知道前行法要的特点。加行不是为了四年之后进入密法班的一个跳板,而是必需经历的过程。后面如果有兴趣、有信心当然要进入密法班,但修前行本身的意义不要忽略,它对真实修道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当然有时大恩上师不说后面有很深的密法,但是众生一般都喜欢高大的东西,上师就说密法很高很大,首先必须要去修加行,通过这个方式让我们修加行。国外一个大德说:“如果我宣布我要讲法的话,没有几个人来听,但是如果要灌顶,很多人都来求灌顶”。那么他就在灌顶的间隙,花很长时间讲法,灌顶就是个表示,很短的时间灌一下,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法。通过这种方式传法。而众生喜欢高大的东西,也是善根的表现。
但有的时候善根不是那么圆满,可能会忽略中间的一些很重要的细节,所以这位大德就“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大恩上师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但不是说百分之百。有些人对前行不重视,又不愿意修,所以上师说,要学密法的话必须要学前行,必须要供灯、观修、五加行要修。一部分修行人在修学过程当中就领悟到了:修学佛法应该是这样的,要逐渐地打好基础等。当然还有一部分修行人不一定领会的到前行的重要性,就是把前行走一遍之后就奔密法而去。当然众生的根基有很多种,我们也不好说到底怎么样。既然学就要认认真真地学,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是有必要的。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