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16佛法住世(3h)

16佛法住世(3h)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30,018.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16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他圆满之3时节圆满

慧灯之光

佛法住世

佛的三藏十二部能不能代表佛法的存在

(3)佛法住世:佛法也有滅亡的時候。如果佛已出世,也轉了法輪,但佛法的傳承、修法都已經不存在了,則那時候的人還是沒有修行的機會。什麼叫佛法住世?佛的三藏十二部能不能代表佛法的存在?不能代表。為什麼呢?因為,即使這些經典的法本存在,假設沒有人懂得它的內涵和修法,即法的傳承已經間斷了,那也是沒有用的

现在法本,修法的傳承、訣竅都還保存得比較完整,所以说佛法住世

很多修法,特別是密法,非常講究傳承。傳承的意思,是指從佛轉法輪開始,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一個一個法流,也稱為法脈。傳承是不能間斷的,如果間斷了,佛法的很多加持力就無法繼續。所以,雖然經書還在,但若沒有口傳、沒有竅訣及傳承,也就等於佛法不存在了。現在卻不是這樣,不但有這些法本,而且包括修法的傳承、訣竅都還保存得比較完整,所以,這個條件也有了;

大圆满前行

己三、佛法住世:

教法与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依然存在于世

虽然佛出世说法,但假设圣教住世期已圆满、正法已湮没,那么就与暗劫没有两样了。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到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之间称为圣教空世。在此期间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讲闻修行。就拿当今释迦牟尼佛的圣教来说,普贤密意的圣教期或果期为一千五百年,修期为一千五百年,教期为一千五百年,唯持形象期为五百年,总共有五千年。现在已经到了三千五百年或者近四千年之际,尽管眼下正值时世、众生、寿命、见解及烦恼五浊炽盛的时候,但教法与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依然存在于世,这说明圣教正法圆满也已具足。

菩提道次第广论

  1. 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

“教法住世”,即从成佛乃至未示现入般涅槃期间,胜义正法可现前修证,并未坏灭之故。

世俗正法与胜义正法合称“二种正法”。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之三藏;胜义正法指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

前行广释 19 课

(三)时间圆满:

虽然佛陀转了三次法轮,但佛法如果已经隐没,果期、教期、形象期全部圆满了,对众生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就像学校虽然摄受学生,但若学校已经关闭,孩子也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今佛法住世期尚未完结,所以时间圆满,或叫佛法住世。

前行广释 19 课辅导

虽然佛已讲经说法,但佛法如果已经隐没,也对众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今佛法住世期尚未圆满,所以时间圆满;

第三个条件就是时间圆满。虽然佛陀出世,已经转了三次法轮,但是如果佛法隐没,那对众生也没办法起到作用。对我们现在的众生而言,现在佛法还在住世,还有高僧大德在不断地出世,在住持、宣讲佛法,众生也有想要修行佛法的心态。这说明佛法的住世期还没有隐没,还没有圆满,佛法还在住世期间。所以说时间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虽然佛陀已经出世过、也讲过法,但是如果时间过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生在佛法住世的时间,那对我们而言和没有佛法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出世的时间,佛法还没有隐没、还在世间。虽然有些地方佛法兴盛,有些地方佛法衰败,但总体来说,这个时间还没有过去。所以时间对我们来讲也是圆满的。

就像食物如果过期变质了,我们就没办法吃。如果佛法隐没了,我们就没办法接触,也没办法闻思、修行

如果说佛法已经隐没了,对我们来讲,时间这个条件就不圆满了。怎么样体现圆满?就是作为我们要修行佛法的机缘,时间的圆满也是很重要的,这个时间还没有过期,对我们来讲还可以受用。就像食物如果过期变质了,我们就没办法吃。如果佛法隐没了,我们就没办法接触,也没办法闻思、修行。只要佛法隐没了,居士、出家人、上师、经典所有的都会没有了。那个时候哪里去找佛法?根本找不到。从这方面讲,佛法住世的时间还没有过去,所以说时间是圆满的。

前行广释 20 课

己三、佛法住世:

尽管佛陀出世说法,但佛法住世很短暂,假设住世期已圆满,教法、证法已湮没,那么就与暗劫没有两样了。比如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再过几千年便会消失,而弥勒佛还没有出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这期间就称为圣教空世。众生若转生于此,虽然出生在贤劫,但依然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大家一定要再三思维,今生得个人身并不容易,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多数都不行持善法,真的对他们生起大悲心。这次我们有这么好的机会,佛法大门一直长期敞开,有缘者随时可以进入,假如没有好好修学,一旦错过了,以后就会很难以复得。

要知道,倘若生于圣教空世,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偶尔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不存在讲闻修行。诚如《中论》所言:“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佛陀不出世、声闻已入灭尽定的时候,诸辟支佛[[3]]\在不依靠善知识的情况下,凭借前世修十二缘起的善根,即生于一座中获得圣者果位,然后身体示现燃火、发光等神通,度化小部分有缘众生。我们若转生于此,会不会是独觉的所化对象呢?谁都没有把握,毕竟这个范围很小。

有时候看看,佛法的住世期其实很短,中间又有那么多暗劫,假如在那时转生,就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从道理上再再思维之后,每个人应产生这样的定解:“今生的机会确实很难得,所以我必须要修行!”这就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否则,你天天修拙火定,肚脐热乎乎的,我觉得并不重要,你热也好、冷也好,头上有气也好、有光也好,这些都没有什么,因为灯泡也有光,夏天的阳焰也有气,但并不是什么成就相。不过,现在人特别颠倒,非要追求一种外相,才认为自己成就了,而对人身难得生起定解,却不觉得这很殊胜。所以,大家今后要换一种方式来思维,真正的修行是在加行中得到感应,这个很重要。

一般而言,世界上公认的是《俱舍论》的观点,佛法住世总共五千年

那么,佛法住世期到底有多长呢?拿当今释迦牟尼佛的圣教来讲,《月藏经》中说是两千五百年[[4]]\,即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汉地还有些法师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藏地普巴派、萨迦派、格鲁派等,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藏地对普巴派的说法比较公认)。尽管种种说法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世界上公认的是《俱舍论》的观点,也就是说,佛法住世总共五千年。按世界佛教联合会的推算,今年是佛历 2553 年,这是小乘上座部的观点,与《俱舍论》也非常相合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其实又叫普贤密意圣教。为什么呢?因为普贤如来的报身雪海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手中持的宝瓶中有一棵菩提树,树有二十五层叶子,第十三层——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刚好对准普贤如来幻化的毗卢遮那佛之心间。故而,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因此得名。

果期/修期/教期/形象期

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普贤密意圣教也是住世五千年。具体而言,

1、果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得阿罗汉果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得不来果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得预流果的最多。

2、修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修戒学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修定学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修慧学的最多。

3、教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学经藏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学律藏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学论藏的最多。

4、形象期:五百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没有清净戒律,也没有实修者。甚至到了最后,这种形象也难以维持。因为众生福报已尽,出家人剃头时,刀没办法刮下头发;袈裟染色时,染料也无法把衣服染成红黄色。(有些法师认为现在已过了形象期,这种观点不太合理。依照我们的分析,还是《俱舍论》的说法比较对。)

在最初的果期,也就是佛陀在世时,以及佛涅槃后不久,得果的人比比皆是。看过《百业经》、《贤愚经》就会明白,那时听法后获得圣果特别快,马上就能得预流果、阿罗汉果。前不久有一位道友说:“那个时候证果这么快,好羡慕啊!我也想马上得阿罗汉果,您可不可以给我传四谛法门?”我说:“现在肯定不行,因为不是果期。”

过了一千五百年之后,就是修期,主要以修戒定慧为主。翻开那时的历史,汉地禅宗、净土宗中,大成就者特别特别多;藏地宁玛巴等各大教派中,虹身成就、飞往清净刹土的也不胜枚举。而如今越是接近形象期,成就的人就越少得可怜。尽管现在不是真正的形象期,毕竟还有教法存在,人们受持经律论的教理,相续中可以生起悲心、菩提心,但跟佛陀时代众生的根基比起来,还是很差劲的。

现在正处于教期中

佛法住世期共有五千年,按普巴派推算,现在已过了三千五百年,或者近四千年之际,也就是说,正处于教期中。如果再过五百年,佛教恐怕就不是这样的了。大家在漫长的轮回流转中,今生有幸遇到佛法,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尽管眼下正值五浊恶世,但教法与证法仍存在于世,这说明圣教正法圆满也已具足。

五浊恶世

那么,何为五浊恶世呢?

1、时劫浊:指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就拿财富而言,一会儿是世界经济危机,一会儿是金融风暴,每天不是“刮狂风”,就是“下暴雨”,人们犹如水泡般的财富极不稳定,今天富可敌国,明天就可能一贫如洗。

2、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福报日减,苦多乐少。佛陀时代或在此之前,人们的身高、体力都非常殊妙,而现在,一年比一年不行了。有些道友以往在学院过冬,没有任何问题,可如今走几步路就喘得厉害,冬天一到就忙不迭地要下山,这也说明越来越浊世了

3、寿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寿命短促。佛陀在世时,人寿百岁并不稀奇,而今若有人活一百岁,好多新闻记者就扛着照相机、摄像机,“嚓嚓嚓”地使劲拍,觉得这是一个怪物。人们活到五六十岁,就认为自己该“圆寂”了,赶紧要做好准备。昔日人寿可达二万岁、八万岁,但好景不长,现在已成了寿命浊。

4、见解浊指出家人善心越来越失坏。在过去,出家人自觉护持戒律,始终不离戒定慧三学。而现今,诚如佛在《像法决疑经》[[6]]\中言:“我灭度已千年后,恶法渐兴。”经中还说,譬如有些出家人没有参禅,反而自称禅定功夫不错,在众人面前宣扬;有些不解佛意,却执己所见宣说十二部经,还认为讲得很精彩;有些不修道德,专求财物,整日忙于做生意等,致使俗人皆轻贱三宝……这些都属于见解浊。

5、烦恼浊指在家人行持善法日渐退失

(当然,见解浊与烦恼浊,还有不同解释方法,但此处暂以出家和在家进行区分、讲解。)

十七年念了三亿遍观音心咒的喇嘛–教法证法并没有真正隐没

尽管现在五浊横行、浊浪滔天,但教法证法并没有真正隐没,我们拥有如此良机,自己一定要行持善法。其实每个人只要把时间用上,行持善法谁都能做到。今天中午我家来了一位藏族喇嘛,他有 79 岁,曾是我父亲的朋友,后来出家了。他跟我讲了自己二十年的修行经历:截至昨天,他共念了三亿遍观音心咒,今天又在我面前发愿,说还要再念一亿。我问:“你三亿遍心咒念了多少年?”他说:“整整十七年。在此期间,有时候念得多,每天十万遍左右,有时候到拉萨等地去,就念得少一点。我平时很少跟人接触,还念了一万遍《普贤行愿品》……”他以前在我家乡炉霍那边,还是很出名的,我父亲常讲他怎么打仗、杀牦牛、偷盗,所以我印象比较深。他也承认自己年轻时,不太相信因果,没有一个不造的恶业,二十年前遇到一位上师,后又遇到法王如意宝,让他一心一意念观音心咒忏悔。如今三亿遍已经完成,今天又发愿再念一亿。我觉得人的心力确实不同,心力大的话,即使往昔造业比较深重,现在精进也不算太迟。

若佛教隐没了,这个世界会暗无天日,我们来到人间也没有意义

总之,希望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真正觉得佛陀说法很难得,佛法住世更难得,现在自己各方面顺缘具足,这是非常大的福分。有些人今天没买到菜、做饭时没有煤气、需要的东西买不着、家里出现一些事,就认为自己违缘重重。其实这不值得大惊小怪,真正的大违缘,是佛教隐没了,若如此,这个世界会暗无天日,我们来到人间也没有意义。而如今并不是这样,佛教的光明依然存在,关键要看我们接不接受,假如在自己的余生中,对佛法既闻思又修行,这样得到人身才有价值!

[[1]]\ 乐:此处音y à o,喜爱之义。

[[2]]\ 九乘次第:显宗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密宗的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

[[3]]\ 辟支佛:又名中佛、独觉、缘觉。

[[4]]\ 在此经《分布阎浮提品》中,提出著名的“五坚固”说。谓在佛法的流传史上,每五百年为一阶段,共有五大阶段。各阶段所具之特征不同,即解脱坚固、禅定坚固、读诵多闻坚固、塔寺坚固、斗诤坚固。五个五百年,各具其中之一特征。

[[5]]\ 《贤劫经》云:“佛涅槃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后,释迦法灭尽。”

[[6]]\ 《像法决疑经》: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述佛灭一千年后佛法衰变之相,并劝导修布施大悲行。

前行广释 20 课辅导

己三、佛法住世:

佛法住世这个他圆满也是很重要:

虽然佛出世说法,但假设圣教住世期已圆满、正法已湮没,那么就与暗劫没有两样了。

虽然佛陀出世也三转法轮了,但是假设圣教住世期已圆满,佛法住不住世,就像佛陀出世或涅槃一样,跟随众生的福德。佛陀就像火、众生就像柴,如果有柴就会有火,柴很多火就大,柴越来越少,火就越来越微弱;最后没有柴了,火就灭了。佛陀最后入灭,因为他直接调化的已调化完了,不是说真正的所有众生都调化完了。能够以导师佛陀身相直接救度的众生已经完全救度完了。剩下的是间接的,他的事业的延续。他直接度化众生的因缘没有了,佛陀就会入灭。

圣教住世也是一样的,如果众生的福德还很深厚、对法的希求心大,佛法就会相应于众生的福德而在世间安住、弘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有很多大德为了弘扬佛法而出世。但如果众生的福德越来越弱、烦恼越来强盛、罪障越来越深重,圣教就会越来越衰败,那么出世的这些有力量的大德显现上就越来越少。最后佛法就隐没了,显现成善知识的大德不会再出世了

所以圣教住世也是和众生的因缘有关,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整个佛法在世间当中是走向衰败的。但现在我们还是应该在世间当中认真学习、保护经典,让佛法尽量延续、利益更多的人,这是很必要的。

这里讲了如果是圣教住世圆满、佛法已经湮没了,那么和暗劫没有差别。

圣教空世和暗劫的区别

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到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之间,称为圣教空世

圣教空世只是和暗劫有点相似,但不能叫暗劫。整个劫中有佛出世叫明劫。贤劫当中有千尊佛出世,所以整个来讲不能叫暗劫。

不能叫暗劫这种情况叫什么呢?术语叫圣教空世。圣教空世主要是指什么呢?前一尊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比如说咱们的前一期是迦叶佛,这一期是释迦牟尼佛。迦叶佛出世转法轮到他的圣教慢慢隐没,再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前,这段期间是外道兴盛没有佛法的,就叫做圣教空世。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法灭尽经》也会讲最后法灭尽的情况。最后佛法就会隐没,最后一代入灭的是谁?是十六大阿罗汉。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嘱咐(或者说是强制性地)让他们不能涅槃的十六位大尊者,他们居住在世间当中保护佛法。当佛法完全隐没之后,他们就会如佛教史中讲的那样同时入灭。十六罗汉入灭的时候也是佛法彻底没有了。从此直至弥勒佛出世期间,没有三宝名称,这个阶段叫做圣教空世。

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有独觉出世

在此期间,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讲闻修行。

在圣教空世期间,有些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当中还会有独觉出世。除了有独觉出世之外,根本就不存在有讲、闻、修行。所以说即便是独觉出世了,也不会有讲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和独觉独特的种姓有关。希求解脱道的修道者叫有种姓者,有三种种姓,分别是声闻、独觉、菩萨或佛种姓

其中独觉种姓相应于缘觉法,他的发愿是:佛陀入灭、佛法灭尽、声闻灭尽的时候,我出现在世间当中,给众生种个福田。所以他的法性力或者说他自己的愿力就是这样的。独觉最早的时候在菩萨、佛这些导师面前,听闻相应于独觉乘的教法,听完之后就不断地修。一般来讲,独觉在一百个劫当中积累资粮、依止很多上师,不断修行法要,这是他的种姓决定。而最后一世得道的时候就不需要依止上师,该修的法修的差不多了。通过他自己的修行力,不依止上师也可以成就。

释迦牟尼佛这一世没有依止上师怎么成就的

独觉没有依止上师怎么成就?释迦牟尼佛这一世没有依止上师怎么成就的?释迦牟尼佛最后一世已是十地菩萨,这一世他是不需要上师的,他相续当中的法已经很稳固。还有十地菩萨在娑婆世界(印度)没有善知识,但不等于他不在刹土中依止其他的佛为善知识,这个是不成问题的

独觉最后一世得道的时候就不需要依止上师

独觉是通过一百劫的善根的积累,在最后一世的时候已经形成一种决定的势力,决定业已经形成了,最后一世不遇善知识也知道怎么修。很多时候是在尸陀林当中观察尸体,通过死亡逆观到老、生、有、取、爱、受,最后就知道一切都是无常、都是无明,有了无明才会有尸体。如果灭了无明就会灭了行,行灭就是识灭,然后灭生故灭老死。通过逆观十二缘起就知道了解脱道,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觉悟。这个叫作独觉——独自觉悟独觉证得缘觉乘最高果位叫辟支佛或中佛

独觉出世是积累了一百个劫的善根,他的根基在三种根基当中是中根,声闻种姓是钝根、菩萨种姓是利根。虽然证悟的也是罗汉果,但是他所证悟的罗汉果的功德要比声闻罗汉的功德要大,他所证悟的空性要多一些。他相续当中也会有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而且法、义、词、辩的四无碍解也都有。

独觉不讲法,以神变间接利益有缘众生

一个声闻的阿罗汉有四无碍解,讲法会非常的善巧。独觉的证悟比声闻阿罗汉要高,积累资粮的时间要长,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有,四无碍解也有,他为什么不讲法?这是由他的种姓决定的。他不喜欢讲话,不喜欢接触人,喜欢独自居住。他喜欢一个人去很远的地方居住,见到人的时候也不会讲很多话的。

因为百劫积累很多资粮,所以他的相貌很庄严。如果去化缘的时候别人看到他,就会有很多人生信心供养。受供养之后为了利益他的施主,他会不会讲几句佛法、讲几句因果、几句取舍之道,或者念阿弥陀佛呢?这个他不会。但以他的悲心,他是以身体利益他人。怎么以身体利益?受好供养之后,飞到虚空当中示现神变。在虚空当中行住坐卧、神通无碍;或者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啊等等。下面的这些施主看到的就张大嘴巴合掌,很生信心。然后,缘觉就下来了,问:你有什么愿望?大家就发愿,愿我发财啊,愿我以后像您一样;有些众生则发愿,愿我值遇比你还厉害的圣者……

我们在很多经典当中都会看到,缘觉不是以讲法的方式度化众生,而是以身体示现神通、让他们发愿。首先作为福田接收他们的供养,接着通过神通示现折服他们。众生都喜欢神通,见到神通之后就生起信心,就会发愿。他给独觉做了供养,又以欢喜心来发愿,这个愿力会成熟的。因此有些人发愿,以后要值遇一个超胜你的功德的圣者,在他的教下解脱,这样他们就会值遇像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等佛陀。因为前世善根成熟的缘故,就会对佛生起信心、出家证道。

所以独觉出世不会讲法,他虽然有四无碍解,会讲的很好,但他的种姓、性格就是这样,不愿意接触众生,不愿意讲话。利益众生也是以示现神通的方式。在这种状态中也不存在讲闻修行、直接利益他人。所以说神通能不能利益众生?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利益到什么程度?现成的例子就是独觉。示现神通让你生信心,然后发个愿,进而生个善心,你就有善根,就是这样。你可以得到利益,但不是那种直接被调伏的利益。

如果是个声闻的阿罗汉,他可以通过讲法让你知道取舍、修持寂灭烦恼之道。一个阿罗汉可以调化众生,把众生安置在阿罗汉道当中,而独觉就不行。但是独觉恰恰出现在什么时候?声闻灭尽、佛法没有了,这个时候他出世了,声闻在的时候他不出世。他出世了也不讲法,只是通过身体来度化众生。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没办法得到调化。这方面我们要知道的很清楚,如果我们转生到这个时间段当中怎么办?没有讲、闻、修行了。

现在我们有讲、闻、修行,大恩上师在给我们讲,我们也可以听法,所以千万不要厌烦。想想看,如果我们遇到像缘觉一样的,他只是示现神通,你想求法他都懒得讲。他虽然有悲心,但他不讲法,他的性格、种姓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他最多利益你的方式就是给你种个福田,让你供养一下,然后示现神通,让你发个愿,愿我以后遇到大恩上师,愿我以后菩提学会好好修行。可能就只是让你发个这样的愿。

而现在也许就是你的愿成熟了,你就应该好好地依止大恩上师、好好地修行、好好地听法。其实我们现在确实也是因以前的善缘、上师的悲心加持,有了这样的机缘,我们应该在这个讲闻的环境当中好好地学习、闻思修行,这是来之不易的。这相当于什么呢?我们转生在这个时间当中,是因缘圆满了。假如说没有转生到此时怎么办?在二十个中劫当中,其中只有几个劫——第九、第十、十五、二十劫中是有讲闻修行的,其它都是圣教空世。如果转生到这么长时间当中怎么办?

修行的末班车–要更加精进

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我们基本上类似于搭上了末班车,不是说有大把的时间让我们去消耗的。如果现在不好好修行,一个闪失一下子栽到恶趣当中,再出来的时候可能弥勒佛已经入灭了。所以说我们不要觉得还有很多时间,现在我们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趁佛法还住世的时候,应该好好精进。我们在这个时间当中还没有解脱,从某个角度来讲就说明我们的根基的确不利。但也因为我们的根基不利,就更加要精进。我们这一世遇到佛法,下一世还能不能顺利遇到佛法?这是打问号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根基不利,现在还在流转、还没办法产生强烈的修道的心,就是因为我们差,才是要更加地精进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当中讲了,就是因为前世没有学习,所以今生我们很笨。如果今生再不学习,后世我们就成了一个更愚笨的人。就是因为看到前世没有学习的缘故,今生当中我才要更加精进地学习;就是因为我们的根基差——为什么根基差?因为前世没有好好修,所以今生差。今生当中再不好好修,怎么指望后一世呢?所以只有现在更加精进、更加努力。该放掉的时候就放掉,该精进的就一定要精进起来。

佛法住世五千年,现在已经到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的时间了,要产生危机感

下面再分析一下佛法住世的状况。佛法住世五千年,现在已经到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的时间了,要产生危机感

就拿当今释迦牟尼佛的圣教来说,普贤密意的圣教期或果期为一千五百年,修期为一千五百年,教期为一千五百年,唯持形相期为五百年,总共有五千年。

佛历的计算方式在不同的经典,以及观待不同众生根基上有所差异。可能针对某些地方来讲,以前佛法兴盛过,但现在已经彻底隐灭,比如说佛法在印度本土一些地方已经不存在了,但延续到中国、其它国家,整个法脉还会有段时间。所以计算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一万年、五千年或者三千年不同的说法。大恩上师讲记当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讲法。此处按照佛法住世五千年来讲。

“普贤密意的圣教期”普贤密意就是指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大恩上师曾讲:**普贤密意的普贤指普贤王如来、普贤佛。普贤佛是法身,它的报身是毗卢遮那佛,如果称毗卢遮那佛为普贤佛亦可。毗卢遮那佛结定印的手掌中持有一个砵,其中有树,树的十三层就在心口处,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刹土就在第十三层中,也正对毗卢遮那佛的心口。身语意的意,相当于说是和心口有关,故此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也叫作普贤密意。**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得很清楚。

释迦牟尼佛的圣教期或者果期为一千五百年,在这期间证道者众多,五百年中证阿罗汉果、第二个五百年中证三果,以及后面证得二果、一果。从佛教史、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中都有记载,只凭两三句话就可证道的也很多。早期禅宗的不少大德开悟,印度通过修密法、修生起次第而获得成就的也不在少数。

以前看多罗那它尊者写的《印度佛教史》,说很多修密宗、修生起次第的,稍做修行本尊即会现前,问想要什么?修行者说:“我想让你融入我的心”,本尊化光融入他的心,就解脱成就了。看起来特别令人羡慕。那个时候,众生的福德、福报深厚、根基很利,修法和成就很容易,所以叫作果期。现在慢慢看下来就知道机会不多,因为我们根基很差。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中的果期已经错过了(我们错过的佛已经无法计数)。

修期一千五百年,主要是修行戒、定、慧三学;教期一千五百年,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分别兴盛的时期。三个时期相加为四千五百年。还有五百年是维持形象期,各种各样的乱像都会出现,佛法也只剩下形象。寺院、佛像、出家人以及修行的居士在形象上可能还有,但是真实的修行已不复存在。修行、教法、闻思修都没有,唯有形象,而且要长达五百年之久。想一想还是比较悲惨的。按照《俱舍论》的讲法,前后总共有五千年。

现在已经到了三千五百年或者近四千年之际,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了很多种算法,其中一种是普巴派的算法:现在已经到了三千五百年,接近四千年的时候,如果从这个算法来讲,还有一千五百多年,再去掉后面的五百年,没有讲闻的形象期不能计算入内,从显现上看起来好像还有一千年,时间真的不多。我们浪费了几个一千年?不能说以后还有时间。过了之后,要等弥勒佛出世还要很长时间,弥勒佛出世也不见得可以遇到,大家要有危机意识。看上去的确是五千年,但是已经到了后期。

现在使用的算法是佛历两千五百年,稍微有点安慰感,虽然看似还有这么多时间,却不能确定一定能修成,关键是自己能不能把握机会。现在基本上已经到了末班车的时候,如果坐不上就还要等,我们未必等得起。这个阶段还有佛法,我们依然被环境、烦恼、各种邪说、其它事物不断地诱惑,这个时候都有点把持不住,越往后走就越难调服。好调服的在果期就成就了。现在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没有资本再耗下去,在学教法时不要认为这只是单独的分析,科判中佛法住世的时间是圆满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时间的确不是很多,而且到了三千五百年将近四千年的时候,果期和修期都已经过了,现在是教期了,教期还有讲闻佛法,还有修行的时间段,所以应该更加地精进才对。

尽管眼下正值时世、众生、寿命、见解及烦恼五浊炽盛的时候,但教法与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依然存在于世,这说明圣教正法圆满也已具足。

五浊恶世为什么还要有欢喜心–因为教法和证法还没有隐没,机会还是圆满的

任何事物都可从两方面来解读。虽然身处五浊恶世,但还有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要生欢喜心教法和证法还没有隐没,现在的机会是圆满的。可是机会稍纵即逝,能不能抓住就看你是否精进修行。也有可能今生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果抓不住的话可能还要继续流转,流转的情况未能知晓,因为我们相续中的业太复杂,到底哪个先成熟也不好说。

五浊恶世第一个,眼下正值时世浊,也称劫浊,时世就是劫的意思。时世污浊,有句话叫“世风日下”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整个环境都往下走的。以前还没有那么悲观,现在网络很发达,一件事情出来,大家的看法比较从前的确又差了一大节。不能过于说现在很好,真正观察是在往下走,这叫时世浊或劫浊。

众生浊,就是说现在的众生福报弱,各种疾病痛苦非常强烈。整个众生是往下走的,很污浊的状态。

寿命浊是说众生横死的因缘很多,总体来讲寿命是在减短的。

大恩上师解释见解浊,主要是从出家人侧面来讲的。出家人的见解越来越差,本来出家人有很多时间依止善知识,对于佛法的正见应该是非常清静和坚固的,但现在出家人的见解很差。烦恼浊主要是讲在家人的烦恼更加的炽盛

大恩上师说其它地方也有解释什么叫劫浊。劫浊从开始到结束,有一个时间的划定。在其它的解释当中劫浊是从人寿两万岁开始的,比如是从八万四千岁开始往下减,每一百年减一岁,最后减到两万岁,一进入两万岁的门槛,就进入到劫浊。一直减到十岁再从十岁往上长到两万岁的范围,还没出两万岁的时候是劫浊。两万岁是一个门槛,升上去之后劫浊就结束了。有些地方讲劫浊是时世浊,是从达到指标角度来解释的,就像现在世间计算什么是气像学意义上的夏天,是有“连续五天二十二度”这样的指标。劫浊有一个指标就是人寿下降,进入到两万岁开始劫浊,人寿往上长,出了两万岁劫浊就结束了,大概是这样安立的。

有些地方讲劫浊是整个五浊当中的总体,就是一进入劫浊之后,众生浊、寿命浊、见解浊、烦恼浊都会出现,它包含着其它四种浊,具体表现在时间节点上,所以说它是总体。后面讲浊的本体是众生浊、命浊、见解浊、烦恼浊。有些地方讲见解浊和烦恼浊是因,众生的见解比如常见、断见、邪见多了,因有了就会烦恼炽盛。如果见解浊和烦恼浊是存在的话,那么众生浊和寿命浊一定会有。因为见解烦恼增上了,众生的福报和寿命会越来越差。

为什么叫寿命浊?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寿百岁,现在人寿七十多岁,它是往下走的,从这个侧面来讲寿命越来越短,这就叫寿命浊。也有从这个方面解读的。当然根据不同的理解和需要,解读的方式有很多。

五浊恶世但还不能说是末法时代

虽然现在是五浊恶世但和末法时代还不一样,从劫浊的角度来讲五浊恶世是在人寿两万岁就开始了。有些大德也是这样说的,现在是五浊恶世但还不能说是末法时代,有时觉得现在很衰败像是末法时代,但真实讲还不到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是从法开始衰落的角度来讲的,刚刚分析过五浊恶世是从整体角度来讲的。人寿两万岁就开始进入劫浊了,在那个时候迦叶佛出世,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在果期讲法,果期属于劫浊的范围。所以五浊恶世和末法时代两个要分开,它们虽然有些地方重合但却是不同的概念。

“虽然是五浊恶世,但是教法和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虽然接近隐没但还没有真正隐没,所以说现在努力还来得及。现在还有大圆满和密乘的教法,它们的力量很大,越往后走、越是五浊黑暗的时候,加持力就越明显。为什么呢?因为以前众生也许根基利,不需要使用大圆满的教法都可以解脱了。但是往后走,其它的教法就没办法了,只有密法大圆满可以调伏众生的烦恼。像这些密法、大圆满的教法、净土的法要现在都还有,我们还可以通过修加行、通过对上师的信心、密法的加持,修密法证悟心性或者修净土往生极乐世界。

“教法与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依然存在于世,这说明圣教正法圆满也已具足。”时间还是圆满的,圣教还在住世。如果圣教隐没不住世了,那就没办法了。我记得好像是宗萨仁波切曾经写了一首诗,说现在还可以看到僧人、寺院和佛像,团体之间在见解方面还有辩论,能看到这些是很幸福的。假如说佛法住世期已满、佛法隐没了,那连僧人的形象都看不到,甚至说连袈裟也没办法染成红黄色、刀也剃不了头发。

我们会觉得这怎么可能呢?随便拿一把刀就可以剃头,但到了那个时候就是没办法剃头、就是没办法把袈裟染成红黄色,因为没有因缘了。因为现在还没到那个程度所以觉得不可能,如果已经到了那种状态就会发现:要把袈裟染成红黄色?对不起没法染;要剃头也剃不了——没有剃头的方法。那个时候众生的福报没有了,连这些都显现不了。

前行系列 3

时节圆满

再者,虽然佛已说法,但如果圣教的安住期已满,圣教隐没,则与暗劫无有差异。也就是说,前佛圣教已满、后佛圣教未出的期间,称为“圣教空世”,除具缘的福德刹中出现独觉之外,由讲闻正法而起的修持是没有的。而此次释迦佛的正法,总的有普贤意教或者果教三个五百年,修期三个五百年,教期三个五百年,唯持形相期五百年,共五千年,现在是第七、第八个五百年期间。再者,尽管到了时劫、众生、寿命、见解、烦恼,此五浊增盛的时期,但是真实的教证二法还没隐没而存在,所以正法圣教圆满还具足。

虽然佛出世之后已说佛法,也有一段正法、像法、末法的住世期,但毕竟非常有限,圣教将会依次在世上隐没,直至全部灭尽,此后的世界与暗劫无有差别。暗劫是指无佛出世的整个大劫,明劫则是有佛出世的大劫。然而,佛出世只是很短暂的一段时期,之后即使处在称为“明”的劫中,实质上也已经没有佛法,因此说到“与暗劫无有差别”。也就是说,前一尊佛的圣教因缘已尽,世上未剩法宝之一字,后一尊佛的圣教尚未出现,这一段时期就叫做“圣教空世”。“空”意为无有法教,与此相关的所有三宝事业、法行等当然也都不存在。

此处区分说,在一些具缘的福德刹中还会出现独觉,作为人们供养、敬礼的对境,他可以成为众生种下善根的福田。然而,独觉因位的习性是不喜欢说话,他认为绮语有过而修行止语,如此一来,即使到了果位也仍旧不喜欢说话,只是腾身虚空做十八变等等,这些在《贤愚经》等经教中不难看出,他不像佛陀、菩萨、声闻那样为众生宣说正法。所以说,众生在独觉面前听法的因缘完全缺失,独觉们缘于正法进行讲闻的修持也是完全缺失

兴盛圣教、发起法行的关键是弘扬法教,转法轮是佛行事业的根本。只有师长讲授,学人听后在内心记持法义,继而缘此思维、修持,才能实证佛法的各种道果。因此,教法是证法的所依,是一切法行事业的所缘境;教法一旦缺失,以因缘不具的缘故,一切法行都将无法运转而成为“圣教空世”。

总的来说,释迦如来教法有普贤意教或者果教一千五百年、修行期一千五百年、教期一千五百年、唯持像期五百年,共五千年。当前正处在第七或第八个五百年当中,也就是三千五百年以上,已经到了时劫、有情、寿命、见解、烦恼的浊染格外增盛的“五浊恶世”。幸有教证二法尚未隐没而存在,称为正法圣教的圆满。

此处算法跟通常算法有所不同。一般是讲释迦佛圆寂后至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而普贤上师在此处说已经到了第七、第八个五百年,相当于三千五百年以上,这可能是过去时代历算法的差异所致。本文历算法的根据来源是萨迦派一位名叫“多闻龙树海”大德所作的《萨迦教理》。总之,我们应当以宽大的胸襟了知各方面的差异,之后关键着重于探究法义,对于考据则不必过分穷究。

“时节圆满”–一旦耽误时节、错失因缘,庄稼便不再萌发、生长,耕作须要赶趁时节

本人反复思维,认为以“时节圆满”表达才能切中要害。譬如,农民非常了解,一旦耽误时节、错失因缘,庄稼便不再萌发、生长,耕作须要赶趁时节。又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夏秋冬四季时节不同,只有春天的才是及时雨

由此拓展到大的时节观、刹土观,会发现法运的增、减、起、灭也无非都是缘起之相,而目前的时节非常圆满。虽然并不是处在正法的春天,但毕竟尚未“入冬”,其中仍有诸多正法生长之相,有各种法行出现、成熟乃至得果的可能性,因此称为“时节圆满”。如果用“时分”或者“时期”,则不能完全切中缘起的要害。如此关联四季的节气、历史的兴衰气运,以及佛法上的法运,大家应该能够融会贯通。

从旷大的时节观、缘起观与法运的显现等当中不难了解,目前处在法运充沛的光明时节,现今的光明劫名为贤劫,有一千尊佛出世,其中有法、无法的时期会不断地交替。

以最简单的计算来说,释迦佛的法运有一万年。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都是为了表法,因此,本人并没有特别注重这些考据或者琐碎的运算。一旦释迦佛的法运截止,出现法暗时期,就要五十六亿七万年以后才有弥勒佛兴世。如此一来,一万年的有法期和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的无佛法期,两者的比例相当于约一千五百年期间只闪现一天的光明,而我们遇到释迦佛教法期,就如同处在这仅有一天的明亮当中,万一不小心错过,就又要进入长期的黑暗,此中因缘相续非常复杂,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当前的机遇。

其次,在这短暂的佛法光明期中,又要推究它的时节。按照一般算法,现在已经是末法时期,法运就如同下午四五点钟的光明,马上将要灭尽对此残余的一段光景、一个时节,如果把握得好,即生便能超出苦轮,或者往生到无量寿佛的刹土而解脱生死、得不退转,从此永远处在出世间法的光明时节当中——水鸟树林皆宣法音、弥陀如来恒时说法、行人一直在法行上运作,那才是真正、全分的暇满。

如果我们不注意把握佛法,也没有依于《念处经》等,以深远的时节观去观察或在缘起上认定,来产生深刻的了解和感触,而是一生都行于非法之道,那么临终一旦陷落,将是百千万劫都在地狱中转生,之后以余残业力会转生在饿鬼、旁生当中,万幸也会转生在人中的边鄙地。但一个一个的案例都表明,无数的人身陷堕后,特别容易落入恶趣,经过百千万亿年从恶趣出来,也只不过像盲龟偶尔浮现在海面上,瞬间又迅速沉没,非常可怕。我们应当在内心产生出这种广大的缘起观念和珍惜生命的观念

特别圆满的佛法光明时代,犹如万年昙花一现般

然而,没有对长劫缘起的观照,以及对六道升沉状况的了解,并不容易明白这一点。只有在旷大的背景下,按照佛的教量来了解其中的时节、因缘,才会感觉遇佛很难、遇法很难。我们今天虽然不是生逢佛世,但总算是处在佛的教法期,处在特别圆满的佛法光明时代,犹如万年昙花一现般,出现了正法如意宝。在无数的黑暗年代之中,如今的法光时代其实非常短暂,为了不至于再次陷入长期的黑暗当中,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

2 对比

前行系列 3

圆满和缺失

如今处在教法住世期间,我们可以讲闻、思维、修持,这便是法行能够运作,能够广阔地开展,同时,一分分的证法也还存在,表明时节圆满。如果教法不住世,就不会有任何法行的运作或开展,绝情的因缘也不会仅凭想象就出现时节圆满。我们应当如是了解圆满和缺陷的差别。

此中尤其要注意“由讲闻正法而起的修持”一句。正法既然是为我们指示道路,就需要有人讲解,众生听闻以后才能明白并开始运作,这叫做“修持”。所以,法是最重要的条件,正法住世,这些都可以进行;否则,不可能凭空进行。对于修持而言,法是必要条件,讲闻是它的前提,没有法便没有讲闻,没有讲闻便没有修,又何谈修法

由于当今具足圣教圆满,因此对法讲闻乃至修持仍然存在,这叫做时节上的圆满。

正反面的对比–我们有无数自由自在学法的因缘,为什么不去珍惜呢

以强大的观念认识到如今的圆满时节后,还应当通过正反面的对比,把它推展到极致。也就是说,一旦错过时节,就好比残冬季节的大地上找不到一朵鲜花,到处是黑暗、肃杀、荒芜、毫无生气的环境,正法的植被根本无法生长,在无数百千万年当中连佛法僧的名字都听不到,一部经文都遇不上,世间没有一线正法光明,学法的几率只能是零。相比之下,目前的时节圆满,恍如处处光明、处处鲜花硕果般,只要争取,就可以随意撷取法的珍宝,我们有无数自由自在学法的因缘,为什么不去珍惜呢

前行系列 4

十圆满者

随后十圆满者,如是以仅得闲暇无义,于修圣法上须具足自分五顺缘、他分五顺缘。此十者中,于具足两类的前三者唯修欢喜,于后二者须善观察而精勤于具足之方便。同样分座上、座间,思择、止住轮番而修。

在完成八闲暇的修持后,需要思择修十圆满。因为仅仅得到闲暇也不一定具足大义,只不过是较有时间,要想修持圣法还必须具足自分(得人身、生中土、诸根具足、业不颠倒、信佛圣教)他分(佛出世、佛说法、圣教住世、自入圣教、善知识摄持)各方面的顺缘,即十圆满。在十圆满中,需要分成两段进行观修。首先,自他两类圆满的前三者对于一般初学者而言,都已经具足,所以应唯一修欢喜心。

也就是说,在自身方面,我今生未投生为其他种类有情,而是得到人身,具有智慧、慈悲等的高级心智功能;并且生在中土正法兴盛之地;诸根完全具足,这是多么优越的修法条件。在他缘方面,我不像其他有情由于生在无佛世、遇不到佛法而具大缺憾;或者佛未说法;或者佛虽说法但教法已经隐没,处于法灭阶段也是极其可怜。而我何等幸运,恰恰生在佛出世的明劫,佛陀已经宣说圆满的正法,教法仍然住世,这些条件太殊胜了!如是唯一修欢喜。

3 珍惜

菩提道次第广论

辛三、思已劝取心要

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

由因果二门思惟暇满难得之后,应如是思惟发起欲乐,以摄取三士道之心要,即思:若此身造诸恶业,则是徒然空耗,应当以修正法而度时日。

如《亲友书》云:“从傍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如《亲友书》所说:“从傍生中出离获得人身,较深海盲龟值遇轭木孔更难,故大王应以此身行持正法,令其具有果利。”

此颂中龙树菩萨以盲龟值木之喻教诫乐行王,难得之人身应当用以修法。以下再从反面以金器纳秽之喻,显示以人身造恶之愚痴。

“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

“众宝饰金器”,即以众宝装饰的纯金容器。非但容器本身是以纯金制成,不杂余材质,且以钻石、蓝宝石、珍珠、玛瑙等各种珍宝装饰,如是金器极其珍贵、价值连城。

“而用除弃吐秽等”,即用如是贵重之器装垃圾、唾液,甚至不净物等。若谁如是而行,世人皆会认为此人极其愚蠢。幸得宝贵人身,却用以造杀盗淫等恶业,此愚痴尤甚前者。

从正面而言,若得众宝所饰之金器,必不忍其失坏染污,而善加保护,以知其珍贵之故。如今具足八暇十满之身,十万金器亦无法换取,更应珍惜,莫令沾染罪业。

《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

“所思义”即心中欲得的解脱与无上菩提。 《弟子书》中亦说:“获得极难得之人身后,即应以之日夜勤修所思之大义。”

辛四、如是思惟之修量

思惟暇满难得,应达如下修量。

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慬哦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

先以慬哦瓦之公案说明。

大瑜伽师曾对慬哦瓦说:“你应稍作休息。”慬哦瓦答:“理应如此,然此暇满人身实在难得!”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

又如博朵瓦云:“譬如从前坌宇地方,有一座雕房,名玛卡喀,甚是壮观美丽,后为敌人侵占,时间久后渐已颓坏。有一老人对此雕房极为眷恋,因此心中甚感悲痛惋惜,后有一次听人说雕房重归于主,老人虽行动不便,却仍拄一手杖,蹒跚地走至雕房前,无比欢喜地说:‘今日又得玛卡喀,不是作梦吧!’今天获得暇满人身,亦应如是欢喜而修正法。”

乃至未获得如是珍惜心与欢喜心时,应当勤修“暇满难得之义”。

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乃至未获得如是珍惜心与欢喜心时,应当勤修“暇满难得之义”。

“如是心”有二:一者,如慬哦瓦对人身无比珍惜之心,以人身如此难得,每念及人身难得时,便不忍浪费寸阴而昼夜行善二者,如老人重得“玛卡喀”之欢喜心。以多劫中不得暇身,而今竟然获得,当欢喜庆幸而行正法

辛五、具有四种差别修行之相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

必须修行,堪能修行,今生即须修行,现在即须修行

如是对暇满人身若欲能发起一种具相的取心要欲乐,必须思惟四法:必须修行,堪能修行,今生即须修行,现在即须修行。以下逐一解释:

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

其中,“必须修行”,以一切有情皆唯一喜爱安乐而不喜爱痛苦,而引乐除苦亦唯一依靠修行正法之故

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

“堪能修行”,以外缘善知识与内缘暇满具足之故。

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

“今生即须修行”,以今生不修,次后多生中极难再得暇满之身之故。

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

“现在即须修行”,以何日死亡无法决定之故

上述四法是应思惟之内容。

首应思惟:我爱乐厌苦,然欲得善趣乐、离恶道苦,必须修习下士道,此外别无他法;进而欲得解脱乐、远离轮回苦,必须修习中士道,否则决定不出轮回;最终欲令自他有情得佛果乐、离一切苦,必须修习上士道。故无论得何种乐、离何种苦,皆须依此人身修法,方能成办。

次应思惟:离苦得乐全仗修法,然我能否修法?决定能修。因为修行外缘即善知识,此已具足,修行内因为人身,如今已获,我非为恶趣众生,亦非以散乱或禅定而无法修行之天人;我生于有四众游行之中国,而非边地,故可接触正法;我六根健全,故堪能理解正法,了知取舍之处,并堪能精进修行;我未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间罪,无重业障碍修行,故有望成就戒定慧功德,易得解脱;信解方面,我对教法具足信心,故定能趣入修行。如是思已,可决定自己具足修行条件,能生起“我决定能修行”之自信心。此信解非由他决定,无需询问他人,亦非自己随意安立,而是如理观察所得之果。

继而应思:既然我能修行,能否今生不修,推至来世?决定不行。今生若错过修行良机,后世则难得人身,不得人身决定无缘修行,故应今生趣入修行。

最后应想:若今生即须修行,能否推至一年、一月或三天后再修?决定不能。因何日当死,无法决定,故须即刻修行。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其中,以第三种思惟能破除“推延至后世再修法”之懈怠;以第四种思惟能破除“今生虽须修行,然于前前年、月、日不发起修行,心想以后修行亦可。”而不即刻趣入修行之懈怠。总之,可将第三、第四归摄为“应当速修”,如是四法亦可作成三法(必须修行、堪能修行、必须速修),若依此则思惟死亡无常亦与“必须速修”相关,然恐文字繁多,至下士道时当广说。

辛六、劣慧者将护修习之相分二:① 由种种门思惟 ② 由差别而思惟

对智慧稍劣者,不宜宣说众多教理,而须相应其根机,直接以归纳要点之方式简明宣说,如是令彼等易于掌握并行持。

壬一、由种种门思惟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

若能从各个角度如理思惟,则转心之力强大,故应思惟前述内容。譬如饮食前,先由多门介绍饮食功德,则能引起闻者强烈食欲,相反仅由一门狭隘地思惟,转心之力遂小。

壬二、由差别而思惟

若不能者,则应摄为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

若不能由种种门思惟,则应将思惟内容归纳为三:① “如何是暇满之体性”; ② “现竟门中利大道理”;③ “因果门中难得道理”。然后按此三方面,从前述内容中择取相应自己的内容修习,如是则易掌握。

“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即观待现时与究竟,人身义利重大之理。

以下分别解释“因果门中难得道理”。

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稀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

其中,“因门难得之理”,即仅仅总的获得善趣身,亦须持戒等修习一分清净善法;特别获得暇满具足之身,更须以清净戒为根本,以布施等为助伴,结合无垢愿等,须具众多善根。而观察现况,现见修集如是因者极为稀少,由“因”比量思惟,“果”之善趣身不论一般或特别,皆极难得。

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稀少。

“由果门中难得之理”,即从两方面而言:观待非同类恶趣众生,如地狱、饿鬼、傍生等,仅得善趣身之比例亦几近于零;观待同类善趣众生,殊胜暇身尤为稀少。如是从观待异类与同类两方面,成立暇满人身极为难得。

最后,宗大师鼓励学人:

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励力。

正如格西铎巴所言:“殷重修习暇满,其余一切善法皆会由此而引生。”故应努力用功。

古德如是教诫:“于修行上,自心若能对一法有所体会,自会引起其他修法。”因此,道次第修行之初步相当关键,若能善加修习,则于后后一切修法皆有裨益。

庚四、摄义

“暇满”之修法,加行即前述六种,对此再强调最后二种,即须以七支供积资净障作为能生证道之助缘,如是结合励力修习所缘行相,则易生起观察修之觉受。第六加行“资粮田前供曼陀罗,祈祷三事”,即须祈祷传承上师加持自己:速能灭除空耗人身、不取心要之颠倒心,速能发起珍惜人身、摄取心要之无颠倒心,以及远离修法内外障缘。

暇满体相、暇满义大与暇满难得

正修之前,先须决定所修所缘境之数量与次第。决定数量:所修所缘境有三,即暇满体相、暇满义大与暇满难得,“体相”即八暇十满,有十八个,“义大”分现时与究竟二门,“难得”分因果二门。决定次第:先观察暇满体相,次思惟义大,再思惟难得。正修之前须发誓依如是数量、次第而修,不能随意更改。

正修时应具足正念正知,按已定数量、次第,无有增减而修习。所谓修暇满,即以心数数观察前述之义,护持观察,即名修。唯以如是数数观察,方能猛利恒常改变自心,至生起摄取心要之猛利欲乐时,方达修量,喻如慬哦瓦之珍惜心与老人之欢喜心。

宗大师将修习暇满之扼要归纳于《摄颂》中,《摄颂》云:“八难既离十圆满,小大显密总能修,后恐此身难再得,愿受心要求加持。

“八难既离十圆满”:即须忆念自己现已得八暇十满之人身。 “小大显密总能修”:即须思惟暇满利大,不论大小、显密诸乘,依靠人身皆能修行。 “后恐此身难再得”:即须忆念暇满难得,珍惜宝贵人身。 “愿受心要求加持”:即于资粮田前祈求加持发起摄取心要之欲乐。

佛教任何一宗之学人,皆有必要修此暇满,此种前行修法,对何宗之修行皆有助益。以净土宗为例,净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曾如是开示:“世之最可珍

者,莫过于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净土行人,将修暇满作为净土修行之助伴,定得助益。修余法门者,亦当如是而解。

前行广释

第一节课

祈祷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智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嘎仁钦年布格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祈祷龙钦绕降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祈祷文殊上师足

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从今天开始,我们共同学习藏传佛教的殊胜教言——《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

各位应该明白,这个法在藏传佛教中极为殊胜,它汇集了各大传承上师的教言,犹如装满宝藏的仓库般,只要一开启,每个人均能各取所需,得到与自己相应的调伏烦恼之法。所以,大家有幸学习这么好的论典,应该是自己的一种福报。当然,每个人的想法不相同,我是这么认为的,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这样想。

我这次讲《前行》有两个要求:一、希望大家在学习期间善始善终、圆满传承,明白《大圆满前行》从头到尾到底讲了什么,每个词句的含义是什么,它所表达的意义自己能否做到……这些方面详详细细去思维。二、要修持《大圆满前行》,不能只是文字上听了、意义上懂了,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中,把它的内容贯穿于心,通过修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来调伏自己,让自己的相续得以转变,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修行人。

所以,听这个法的过程中,希望你们发大心、发大愿,克服一切困难。极个别学员在听受时,可能身体不好了、心情不好了、有种种琐事缠身,但只要你的心很坚强,一定会超越一切障碍。学习的时候,若能时时祈祷三根本及三宝:“请赐予我加持,愿我学这个法传承圆满,自相续与法完全相应,与往昔持明传承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始终以这种虔诚心祈请一切出世间圣者,他们智慧的光芒定会照射到你信心的白莲上,令其超越一切违缘而绽放,并散发出开显解脱的芳香。

宣讲正式内容之前,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论前有许多顶礼传承上师的偈颂,字面上稍微有一点难懂,但这与获得传承加持、传承证悟有非常大的关系,故而不可轻易忽视。

同时,我还要强调一点,大家在听受《前行》时,思想一定要开放,不要认为“这是藏传佛教的法,我们汉传佛教的没必要学”,或者“这是宁玛派的法,其他教派的人不用学”。这种观念非常狭窄,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以开放的心胸,彼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如此才有进步的机会。我们佛教各宗若闭门造车、画地为牢,实为不智之举。从历代传承上师的传记中看,很多上师对各大教派的法义均能融会贯通。例如麦彭仁波切的上师蒋扬钦则旺波,他既是宁玛派的也是萨迦派的,一生中接受了藏传佛教的各派传承,被公认为“七大教派之传承祖师”。包括我们法王如意宝,对萨迦派、格鲁派、噶举派、宁玛派的教法,也都闻思过、修行过。所以,各宗派的教义是互不相违的,对此大家务必要注意!

法王如意宝之序言:

《大圆满前行》译成汉文之后,法王专门为其写过一个“序”。他老人家在序言中说,此《前行》涵盖了藏传四大教派的修法引导文——萨迦派的《三显三续引导文》、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论》、宁玛派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些道次第的内容皆可归摄于此。不仅如此,广弘于汉地的显宗各派,如以《弥陀经》为主的净土宗、《华严经》为主的华严宗、《金刚经》为主的禅宗、《法华经》为主的天台宗,其教义也包含在这里面。

现如今,《大圆满前行》的影响遍布全世界,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地各教派的弟子都在学习,无数人通过修持它,得到了非常大的加持和利益。对于这一部法,各大教派的上师过去一直在传授,现在也在极力弘扬,未来仍会继续这样,所以,有些人不必担心学了以后有不良影响。就拿我们五明佛学院来说,各教派的四众弟子都在不断地学修《前行》。对一个佛教徒而言,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福慧二资、最后现前色身和法身,这方面任何教派都没有什么差别,所有纯洁清净的教法在究竟观点上是圆融的。因此,大家当以非常虔诚的信心接受这部法,不要认为“学习这部论典,只是把别人的法学一学,实际上这样的修持对我没有必要”,这种说法和想法是不合理的。

题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是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法。谁能通达轮涅所摄的万法摄于自己心中,光明的心与空性的心无二无别,谁就证悟了大圆满。在其他教派中,这种大圆满的境界又称为“明心见性”、“无二智慧”、“大手印”等等。

龙钦宁提:传承历史上,大圆满的分类特别多,概括而言,有布玛心滴、空行心滴、龙钦心滴。其中的龙钦心滴,是将布玛莫扎的《布玛心滴》、莲花生大士的《空行心滴》归纳起来的甚深窍诀。因此,本论摄集《四心滴》、《七宝藏》的一切精要,是藏传佛教真正的如意宝。(当然,很多人可能以前没学过,讲太多了也没有必要。但对我个人而言,闻思了这么多年,一半时间都花在密宗上,对密宗的信心、欢喜心,确实难以用语言表达。)

前行:修任何一个法,无论是显宗、密宗哪个教派,只要你想得到成就,首先必须具备最初的前导,否则,不会有趋入正行的资格。

引导文:就像去往某地需要向导一样,我们要想修持前行法门,则需依靠本论文字作指引。通过学习它的词句和内容,能明白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找到真正的解脱方向。

《大圆满前行》的传播范围非常广,不但在藏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就连汉地很多人,对它的信心也特别大,我想这就是作者和传承上师的加持。我们学佛法一定要讲“加持”,如果不讲加持、不讲信心,那就是世间的学术研究,充其量只是理论上懂得而已,但内心中根本无法改变。

我一直认为《大圆满前行》的加持非常不可思议。比如我翻译了二十多本书,其中《大圆满前行》请得最快,每次做一两万本,几天就一扫而光了,又开始做,又请光了……这几年来汉文版一直都是这样。至于它的英文版,1990年由莲花光中心翻译完成,听说在国外销售得也非常快。可见,这部法确有不共的加持。

同时,它的内容是华智仁波切以殊胜智慧立成的文字,无论是汉族人、藏族人看了,都能得到不可估量的利益。我曾经在金旺堪布座下听过很多法,他讲《大圆满前行》时就说过:“且不论《大圆满前行》的所有法句,哪怕是短短一页内容,无论是依止上师、轮回痛苦,看起来虽是普普通通的语言,但其法义的加持不可思议,看后定会融入你的心,令你的相续迅速转变。”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法听圆满,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听完之后务必要思维,思维之后务必要修行。

法王说过,五十万加行简单得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而最重要的应该是修共同四加行

法王如意宝的一位上师叫喇嘛罗珠,他是意科喇嘛的弟子,一辈子最注重的就是让大家修加行。所谓的修加行,并不仅仅指五十万加行,法王说过,五十万加行简单得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而最重要的应该是修共同四加行这个修法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一两年的事情,而要将其视为终生最重要的功课,只有这样,自己的相续才会改变。正是鉴于此,喇嘛罗珠和法王如意宝传承下的老弟子,在任何违缘和障碍面前,都不会随随便便地改变。

然而现在有些上师,传法时直接就讲非常深奥的大圆满正行,通过直指让弟子体悟心性。虽然依靠上师的加持,有些弟子当时感觉不错,似乎通达了密法或禅宗的最高境界,但由于没有稳固的前行基础,尤其是缺乏共同加行中的看破今世,以至于处处贪图暂时的名闻利养,这样下来,修行绝不会长久,最后有些出家人还俗了,有些居士生邪见了,很容易误入歧途。有些人上半生修行非常好,但因为没有打好前行基础,到了下半生,很可能对佛法生起邪见,自己尚且无法解脱,更不要说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了。反之,若一开始就把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修得非常圆满,那么上上的功德——对三宝的信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积累资粮、忏悔业障等,自然而然可以显现出来。

我们长期在法王如意宝前听法的老弟子,一方面自己修行很惭愧,但另一方面,可以骄傲地说,许多人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今后一个个必定会获得不共的特殊修证。当然,修证的境界越高,越不会说“我今天看见什么”、“我现在证悟了什么”,把大圆满顿超或直断的境界轻易显露出来。通常他们会表现得很谦虚,说自己只不过修了一点加行、观了一点无常,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的修证深不可测,不但打好了加行的基础,正行的境界也全部证得了。

因此,修持正行之前,很多上师十分注重让弟子修加行,甚至不惜以各种方式进行调化。昔日意科喇嘛就是如此,对不重视加行、修不好加行的弟子,他会施以极为严厉的批评。凡是受过他批评的弟子,据说后来都有不同成就——毕竟若没有一定的根器,他老人家也不太管,特别严厉地批评过很多次的人,可以遣除其违缘,最终证悟境界比较高。我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法王如意宝虽然不会经常批评,但在修加行或发心的过程中,上师偶尔也有这种示现。后来可以看出,诚如《事师五十颂讲义》中所言,这确实是一种不共加持。甚至上师离开人间以后,在梦境等其他境界中,有时候也会批评或者以不欢喜的姿态调伏弟子,这些都是上师的加持以不同方式融入自己的心。

前行基础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但有些上师显现上不是特别重视。其实,除了个别利根者依靠上师加持可速得成就以外,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需要修前行。法王如意宝的弟子那么多,弘法利生的能力如是强,却不会让世人产生邪见、毁谤,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上师合格的传承弟子很谦虚,不会到处宣扬自己证悟了、能看到他人的前世后世。而这一切如法的言行举止,归根结底来源于前行的修持。

对我自己来讲,一生的转变就是依靠这部《前行》,你们很多人可能也是同样。这次共同学习时,每个人的收获肯定不同,但应该要把握大致方向:一方面以闻思通达逐字逐句的内容,一方面要以虔诚的信心祈祷本传上师。一旦各方面因缘成熟,纵然你是普通的凡夫人,也可以证悟最高深的究竟境界。当然我讲得不太好,只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但以前讲过好几次,很多老道友对里面的词句比较熟悉,假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提问、探讨。

又名:普贤上师言教

普贤上师:华智仁波切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有极大信心,认为上师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

言教:此引导文是依如来芽尊者口传教言,不增不减记录下来并汇集成文,是前行教言的一个备忘录。华智仁波切在结文中也说,他把上师言教不折不扣地记了下来,对此当时健在的金刚道友可以作证。其实在我们后人眼里,就算华智仁波切加自己的语言,也跟如来芽尊者没什么差别,他们二位是真正的大成就者,而且在藏地,华智仁波切的名气比如来芽尊者还大。但华智仁波切很谦虚地说,他对上师言教一个字也舍不得忘,一定要把它全部记录下来,以令后人真正与上师相应。

对我们宁提派而言,要想获得证悟,根本不必费心钻研经教,或者依靠其他苦行,只要将传承上师的加持与自己的祈祷相结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开悟。大多数修行人一边念《龙钦宁提前行仪轨》一边修加行,通过这种方式即能得以开悟。而按照法王如意宝的传统,则是一边念《开显解脱道》一边修加行,这样便可认识心的本性。所以,你们用不着天天背论典、学因明,只要好好地修加行,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一下子就豁然开悟了——开玩笑,“闻思班”快失去信心了,你们要闻思啊!

作者:华智仁波切

华智仁波切的传记,附在了《前行》前面。他是寂天菩萨、观世音菩萨、夏瓦热大成就者三者无二无别的化身,是一位有修证、有智慧、有慈悲的传承上师。他一生中《入行论》与《真实名经》始终未离身,通过《入行论》来弘扬显宗,通过宁提教法来弘扬密宗。他的生平介绍在历史上比较广,我在这里不赘述。

前行广释 19 课辅导

下面还要引用《如意宝藏论》当中的观点,就有一点严格了,但是从十八暇满来讲基本上现在很多道友条件都是具有的。具有了之后我们看如何去利用它。不是说在暇满人身这里讲这个问题,也不是说观察一下、对照一下有就行了。我们要刻意去了解观想,就知道的确很难得,虽然现在得到了又怎么样?前因是怎么样?现在我们应该怎么样使用它?如果修了会怎么样?不修以后会怎么样?都要全盘地观察思维。只有这样非常刻意地、深入地观察之后,对暇满难得、得到之后去高效地使用暇满人身,这些意义才会浮现出来。

暇满这么难得,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地思维得到就得到了无所谓,不知道它的价值、不知道它的难得,得到就放弃了。就好像以前一个故事当中的小孩不认识如意宝,得到的时候不识货,你问他得到了么,他说得到了,但是不知道这个价值。来个骗子对他说:“你看这又不能吃啥都没有用,我给你三块糖,你换了还可以吃”小孩子很高兴,换掉之后他就上当了。

虽然拥有了如意宝,但是不知道使用、不知道价值。现在我们的人身也是超胜如意宝的,一条一条对照下来,看是拥有了,但拥有之后你知道它的价值吗?当前来讲是个基础条件,关键问题还在得到之后怎么办?这个要左右我们以后的思想、走向和格局,这个时候深入去观察和不深入地观察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深入观察,你得到了无所谓;深入特意观察之后,要用人身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修行佛法。特意观察之后思想会变的,就会从以前耽著轮回逐渐转变成追求解脱道。以前大把的时间用暇满人身去追求世间八法,特意观察完之后,就会用暇满人身追求出世间道,放下对轮回的耽著反而趋向于解脱。

从内心生起这样觉受,心态就会变化,通过思维暇满难得把这些相关的内容让心转变,从以前耽著世间八法转变成追求解脱道。有人说难得又怎么了?没有深入去挖掘要义,认为天天就坐在这一条条观了又能怎么样呢?感觉没有什么必要性。这个是转心法,宗喀巴大师的窍诀中,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能打破对今生的执著。暇满人身的思维怎么样打破对今生的执著?暇满的人身很难得,得到之后不能够追求世间八法。就像不能用如意宝换三块糖,我们不能用暇满人身做世间八法,那样只是得到世间名闻、小小的收获而已。要拿它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修行佛法,当你的心转向修佛法的时候,自然对今生的这些就放下了,就不耽著了。从这个角度体现转心的,把追求世间八法的心转为求解脱道,也是四种转心法其中之一,也是生起厌离之心的修行方法。这个方面叫转心法。

前行广释 20 课辅导

前行引导我们的相续由凡夫到圣者,是让我们的相续成熟的殊胜的修法。虽然每个众生本性是佛,但是这种殊胜的本性即佛性被各式各样的分别念、业惑所障蔽没办法现前。我们没办法了解自己的本性,执著于无而显现的客尘,或者说轮回的显现法而造业并流转轮回。为了让我们获得殊胜的解脱,为了让一切众生了悟本自的法性,佛还有圣者们宣讲了各式各样的修法,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殊胜的法性解脱。

在前行当中现在我们学的是共同前行。不管是密乘的修行者、大乘显宗的修行者,还是小乘的修行者,内心当中都必须要生起出离心追求解脱道,然后依止上师等等,这些都是共同前行。当然共同前行中有些是真实的共同,还有共同当中不共的。比如说虽然是共同前行,在宣讲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的时候,有些是完完全全按照世俗人向修行者过渡的引导,还有些穿插了很多属于大乘的、密乘的理念和修行方式等等。所以说共同前行从一般的角度而言、从大方面来讲是共同的,但其中也有很多属于很高的教证和修行方式。我们一边学习一边理解,关键内心当中要生起定解,之后还要不断地观修,内心当中生起并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

共同四加行当中第一个是暇满难得。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之后我们要欢喜、要善加地使用。因为暇满人身是修持解脱道、修持成佛、修持密宗法要的所依,是最基本的要素,我们要了知暇满难得。既然它是一种修行的要素,就要思维已经得到的暇满人身。在思维过程中内心当中要真实地去安住在:暇满很难得、要使用这个暇满的人身做有意义的事情——从这个方面来进行引导。

前面我们学习了本性是闲暇的,这主要是从远离八无暇的侧面讲。现在要讲暇满难得当中的满,这个满是属于特法。特法主要是指要修持殊胜佛法的话,圆满的条件是必须要成为真实的法器。这个圆满又分了十种,其中有五种自圆满,主要是针对自相续的条件来讲的。后面讲的五种他圆满,主要是观待他方的因缘。如果说自己的因缘和他方的因缘都具全了,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来修持殊胜的佛法。就是说修学佛法的所有条件已经成熟、所有的时机已经到来,所以要抓住机遇,好好去使用这样的暇满人身去修持解脱道。

前行广释 20 课辅导

现在我们在修行佛法当中遇到一些麻烦,道友之间有一些小磨擦,这都真的不算事。如果真的佛法隐没了,你想找这种机会都没有,想到这些真的想哭。现在我们还有这么多上师、团队,有这么多人督促你,还有这么多的法本流通和这么多的辅导,真的是很幸福的。如果在末法时代看佛教史上的 2015 年的这个年代,人们就会感慨:那时的菩提学会多兴盛啊!大恩上师的事业多大啊!但是等到那个时候就只能羡慕了。现在我们还可以自由自在地修行,大恩上师又提供这么多方便,如果真的再不学,那就只能等以后了——上师可能会给我们发愿以后善根成熟了如何如何。

但现在我们既然有了这个机会就要好好把握、好好学修加行,有机会就去修五部大论、修密法,这些是很难得很殊胜的。该学一定要学,困难是肯定有的,如果没有障碍没有困难,那我们就不会变成五浊恶世的有情、直到现在还没有解脱了。就是因为我们以前差劲所以到了现在这个状态,如果你自己不努力,这个状态不可能无因无缘自动调整的。所以现在我们就要调整自己、要抓住机会认真学习,这才是应该了解和去做的。

珍惜暇满

三、思维获得暇满能摄取大义

我们要知道:(一)什么不是摄取大义;(二)什么才是摄取大义;(三)暇满义大的比喻。

(一)什么不是摄取大义

世间人都把人生的意义错误地建立在获取心外的五欲等法上,其实这是迷乱,不是什么大义。所谓摄取大义,就像人入于宝山用手摄取珍宝一样,用自己的暇满身尽力地摄取解脱、成佛、度众生的大义。

游山玩水,脚走走、眼看看,上黄山览胜,去长江畅游,看所谓的壮丽山河、看所谓的小桥人家,这不是摄取大义。

收集邮票、古董,学习电脑、设计程序,这不是摄取大义。

把房屋装饰得富丽堂皇,摆满一屋豪华家具、高档电器,这也不是摄取大义。

掌握很多现代知识、技能,这也不是摄取大义。

拥有财团企业、资产亿万,这也不是摄取大义。

擅长琴棋书画,炼就一身功夫,这也不是摄取大义。

仪表堂堂、口若悬河、谈古论今、能歌善舞,赢得亿万观众的喜爱,这也不是摄持大义。

仕途中直步青云,当选为国会议员、首相、总统,这也不是摄取大义。

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取得种种成果,这也不是摄取大义。商业巨头成就种种事业,这也不是摄取大义。所有外道仙人的修行,哪怕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也不是摄取了大义。

所有运动会中的蹦蹦跳跳,所有世间的影视、小说创作,只是无意义地浪费人生,都不是摄取大义。

生产多少套服装、多少辆汽车,建设多少城市广场、立交桥、地铁、高速公路,放多少卫星上天、开多少宇宙飞船登月,这都不是摄取大义。

世间所有经济界、政治界、科学界、文艺界、体育界,在那些领域得到名声、地位、成就、事业,都不是摄取大义。他们都用错了人生。

没必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上面,即使用尽一生的心血去经营,也不如学习佛法一个偈颂的利益大。我们应当把虚度人生的那些东西全部拨开,用暇满身成就生命的真正大义!

(二)什么才是摄取大义

道理是简单而明了的。用我们的暇满来闻、思、修正法,就是摄取大义。修自己的心,觉悟自己的心,再帮助他人觉悟,这就是摄取大义,其它都是虚假的

这个暇满身堪为修持菩提的所依,这是此身极大的意义所在。具体地说,只有这个暇满身才能发起普厌三界的出离心、受别解脱戒、修解脱道;只有这个暇满身才能发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才能受菩萨戒、修持六度万行;只有这个暇满身才能深入般若、明心见性;只有这个暇满身才最容易发起信愿行,往生净土,速疾成佛。

我们这次得人身,就真正成了修持菩提的所依。这时应当日夜不断地勤修菩提,就像商人进入了宝洲,就应当尽力地摄取珍宝一样。假使我们忘掉了“人身义大”,在舍弃修菩提之后,去做世间现世的种种事业、去学世间学问、技艺、去享受五欲六尘,把时间用在看电影、电视、娱乐、体育、上网这些上,那就是把无价的如意宝变成成办三恶趣等轮回苦的所依,这有多么不合理!

暇满人身不应当成为成办轮回苦的所依,而需要成为成就菩提的所依。


“天人”的无暇

天人就是迷在五欲享受中,使一切时光都成了无暇。想一想,天人的寿命是人寿命的几千、几万倍,为什么说他是无暇?他有很多时间,又不需要工作,怎么是无暇呢?其实,他的心已经被五欲这个温柔的魔王俘虏了,根本没有心思修道。他就是恶趣的候选人,他的享乐、他的欢娱,就是他堕入恶趣深渊的前奏。现在这个时代,欲尘这样丰富,有点福报的人都堕在“天人”的无暇当中,毫不自觉

我们定义:看电视就是无暇、进入超市就是无暇、进入高级餐馆就是无暇、进入娱乐中心、歌舞场所全部都是无暇,进入风景区跟天人进欢喜园一样,也是无暇,钻到娱乐片、暴力片里也是无暇,进入现在都市就是无暇,跟天人进天宫一样

我的看法是,对现代修行人来说,认识天人的无暇非常重要天人的一生都成了虚度,他修道最大的违缘就是五欲。反观我们有点福报,看电视、逛超市、享美食、买时装、打扮、旅游,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弄成无暇了。这样再有时间、再有福报,也是无暇,因为你的时间都消耗在享受上。心没有入在佛法当中,就是无暇

细算暇满

从微细角度来说,在某一段时间里不修法,这段时间就是无暇。仔细检视自己的人生有几分是闲暇呢?大多数成了无暇!没福报的人整天要去工厂打工,实际是无暇。有钱的人享受,又是“天人”无暇

很多情况下,有暇、无暇是由自己决定的。很多时候,害自己的凶手就是自己!我们本来福薄业重,生在这个艰难的时代,每天要付出八小时的劳作来谋生。有福报的话,就不用这么干了,而仅剩的一点闲暇,也被自己无谓地浪费掉了。

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我们还有解脱的希望吗?是不是下恶趣有份呢?目前已经跑在暇满的边上去了。

牛马等旁生,一生中一秒钟的闲暇也没有。但人搞不好,会把自己搞成和旁生一样旁生为什么没有一秒钟的闲暇?因为它的心不能依于法,整天负重劳作。如果我们人也是这样,把仅有的一点闲暇都用于非法的事情上,那跟旁生有什么区别

就看自己怎么做、怎么抉择,是使自己的人生成为暇满人生?还是把自己搞成无暇人生?是用人身修菩提道,还是用人身造恶业,使自己陷于无尽的轮回。何去何从,请自己定!现在有自由的时间,又遇到了佛法,还不把时间用在学法上,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古今对照看暇满

古人为了办道,不跟人说杂话、不串门,因为一说话就动心,“瞥尔一念,即堕无明”。所以为了养道,多年不出山、不出门。现在的人时常在超市里逛,是什么修行?古人不说话,现在拿个手机整天东拉西扯,又是什么修行?庞居士万贯家财沉入湘江,现在成天想的是如何赚钱,又是什么修行?龙舒先生是国学进士,精通六经,认为都是业习,一抛而净,现在还有兴趣研究世间这个学问、那个理论,又是什么修行?昙鸾大师烧毁仙经,归心西方无量寿,现在炼功打拳、医卜算命、星象风水,又是什么修行?最基本的八关斋戒都要求远离歌舞娼伎,学佛多年还追明星,一集一集地看影片,又是什么修行?所以,修行人应以古德为榜样,不能随便效仿现在放逸的世俗人

戒旅游

常见有人谈旅游的必要。比如:要感受大自然的神圣啦!大好河山要游历游历,开拓心胸、眼界,增长见识啦!身心得到放松,更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啦!

哪曾想过,这只是换一种苦的行为。学苦谛时讲过,这就像担子压在一肩上,时间久了又换在另一肩上。原先呆在家里、单位里,现在换成两只脚不停地走,眼睛东张西望,看看这里有新鲜的画面,那里有什么景象,这时候是边看边生起了苦、空、无常想吗?想到了无我、如梦如幻吗?静时都不见有,动时怎么会有呢?不是虚度时光吗?实际上,这跟解脱没有直接关系,跟成佛度众生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有关系,不如升天好了,天界的景色比这里好多了,但天天看天色天景,也不会解脱,何况人间的三山五岳!

讲出离心时,曾经讲过所有的轮回盛事都是欺诳人的,不说看这山山水水,就算家住在颐和园,在皇宫里享乐,问你是不是修行人?要不要厌舍这些?要不要把它看成火宅?既然是火宅,为什么还为它耗费钱财、时间、精力?旅游的动机就是你喜爱轮回。喜爱轮回的结果就是增长对轮回的爱执,直接是出离心的违品,对修行是不利的

据说,虚云老和尚有一次从安徽黄山去南京毗卢寺挂单,早晨背着简单的行囊出发。在他感到天色不早时,就睁开眼睛往前看,发现已经到了南京城的城门。再往前走,又一抬头,到了毗卢寺的山门。他从早上出发到太阳快落山,整整一天,吃没吃过中饭,他不知道;过了几条河、过没过,他也不知道;鞋子走掉了,光着脚,他也不知道。虚老是这样用功。为了了生死,什么都不顾,哪里有心思看山看水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