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上师摄受(3h)
Total words: 54,284. Estimated reading time: 4 hour and 6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他圆满之5增上大悲圆满
慧灯之光
(5)善知識的攝受:自己看法本往往不能瞭解其中的真正含義,只能瞭解一些字面上的意思。如果前面四個條件都存在,但善知識卻沒有給我們傳法、灌頂,不攝受我們,我們也沒有辦法真正去修行。
这十种圆满——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我们都具备了。
前面讲的八种闲暇十种圆满总共十八种暇满都已集于一身——该脱离的脱离了,该具备的具备了,这样的人身,就是像如意宝一样的珍宝人身。如意宝是一种珠宝,它只能满足物质生活上的一些要求,却无法给人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实际上连如意宝也不如现在的人身。
但是,很多人虽然具足了这些条件,却在不知不觉当中虚度了一生,把自己所有的生命、所有的闲暇和圆满都投入到追求金钱、地位上面,为了这些外在的名利,而浪费了可贵的人身。如果能早知道它是那么难得,很多人就不会如此白白地度过一生。若能明白依靠人身能做很多事情——可以解脱,可以从轮回中找到出路,就会清楚地意识到,把这样的珍宝人身全部投入在物质生活上,是多么的不值得。接下来,他就会发挥人类独具的一种特殊能力——修行,找寻解脱的出路。
这些修法的详细内容,《普贤上师言教》已经讲得很多了,书中为了更好地阐释修法,又列举了很多公案和故事,非常简单易懂,大家可以参阅。
正式修行的时候,全部的词句不一定要求背,但是要把修法的全部内容背下来——八个闲暇是什么,十个圆满是什么,这些全部要记住。
打坐的时候要思维:如果我这世投生在地狱的话会怎样,会不会有机会修行……这样一一思维。之后,就会深深体会到,这次我已经得到一个非常非常难得的人身,这绝不是在无因无缘的情况下偶然得到的,这是有因有缘的。
大圆满前行
己五、师已摄受:
虽然已经皈依了佛门,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我们,也得不到什么收益。如《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从前,阿底峡尊者来西藏时,库鄂种三人 曾经向尊者请教道:“一个修行人要获得解脱或遍知果位,经论教典与上师的窍诀二者哪一个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如果完整地归纳上师口诀的修法,能否概括为净持三种律仪与三门勤奋行善呢?”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清清净净,但如果对三界轮回没有心生厌离,仍然是轮回之因。即使是三门日日夜夜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么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
所以说,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们要认认真真观察自相续,如果八闲暇十圆满这十八种暇满已完整无缺地具足,那么自己的这个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
“他悲愍”,即有施者及施主对修法者施予衣服等生活资具。
前行广释 19 课
(五)殊胜悲心圆满:
即便已具足前四种因缘,但若仅是形象上的皈依,没有被善知识所摄受,那对正法的真理也将一无所知。有些人出家二十几年了,连基本的戒律都不懂;有些人皈依好多年,可是皈依、发菩提心、修人身难得也不太会,由于没有遇到具有修证、精通佛法的善知识,即使具足前面的因缘也没有用。而今我们已承蒙善知识慈悲摄受,所以为殊胜悲心圆满,也叫殊胜善知识摄受。
以上这五种圆满,需要观待他缘才能具足,因此称为五种他圆满。
前行广释 19 课辅导
即便已经进入佛门,可是如果没有被顺缘的善知识所摄受,那么对正法的真理也将一无所知。如今已承蒙善知识慈悲摄受,所以为殊胜悲心圆满。
虽然我们已经和佛门之间已经建立这样殊胜的缘分,已经皈依了,但是不是所有条件已经圆满了呢?皈依之后还不能说所有条件圆满,还要看有没有办法被顺缘的善知识摄受。如果进入佛门之后没有遇到殊胜的善知识、或者没有被顺缘的善知识摄受的话,我们没办法知道佛法到底是怎么样建立的真理。
所以过去也有,现在也有,未来还会有这样的人,对佛法有兴趣,皈依的仪式也参加过,也取了法名,但是只是顶顶礼、供养一下、朝拜一下寺院、做一点义工、做一点事情等等,仅此而已。不知道佛法中讲的内容,不知道自己所皈依的三宝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自己皈依佛门到底是要干什么,佛法所讲的主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即使皈依之后也没办法得到殊胜的利益和受用,所以这个条件其实是不圆满的。虽然他已经进入佛门,但是真正来讲要用佛法调服相续,要有完全的、圆满的机会修学佛法,这个条件其实并不圆满,这个“暇满人身”还有缺陷。
所以被善知识摄受很重要。后面我们讲第六品以及大恩上师现在在讲的《心性休息》中的“依止善知识”中也讲了上师的法相、是怎么样安立为善知识等。真实的善知识一定是有悲心来摄受弟子逐渐迈向解脱的。善知识自己对于佛法的教义要有所领悟、要非常熟悉,也愿意去引导弟子一步一步地接受修行佛法。作为善知识只有自己对佛法有了体会、有了解,才会把佛法的殊胜内容传授给弟子。如果没有人讲解,没有善知识摄受的话,我们对正法的真理将一无所知。即便是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达一点点佛法的概念,学习到佛法的知识,但是如果要想实修调服烦恼,没有善知识的窍诀也是很困难的。后面在广说的时候还要引用一个公案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没有上师摄受,我们会对正法的真理一无所知。现在已经承蒙善知识慈悲摄受,尤其是在菩提学会,大恩上师已经摄受了道友们。经常能够听闻上师的教言,不断地接受上师对我们修行的建议、纠正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这其实是在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是不是一定要二十四小时或者长期跟随上师身边?这个不确定。很多上师都讲了这个问题,现在是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完全可以依止上师。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定位一定要在上师身边如何如何。当然有些人有因缘在上师身边安住,有些不一定,其实待在上师身边的时间长短和解脱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法王如意宝依止根本上师六年,只在上师身边待了六年时间。无等塔波依止密勒日巴尊者也就十三个月,但是他们的成就、他们的事业是不可思议的。
很多时候上师讲法、在摄受弟子的时候,不一定要在每一个弟子身边说说话、吃吃饭、聊聊天。但有些人很喜欢这样的,这可能是根基还没有完全成熟吧。有的人还是觉得依止上师就应该热热闹闹地和上师一起说话、聊天,上师显现上很关心自己等等。当然这也是依止上师的一种行为,但真实来讲主要是应该依止上师所传的法,而且要依教奉行去改正、调整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错误的观念。所以说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便是长时间没有见到上师又怎么样呢?其实你的相续在进步、内心在调整,这个就是依止上师、善知识摄受之后的必然现象。
否则的话即使经常能够见到上师,但上师让你修这个不修,上师让你听法不听,对自己解脱有意义的事啥都不做,这对自己解脱不是直接的因,这方面我们要分清楚。当然能够如果见到上师,在上师座下听法也是非常好的。咱们不能走极端,不能说反正只要听法就行了,见不见都无所谓;也不能说天天待在上师身边就一定能解脱。
把主要的抓住其它能具有的就具有,如果具有不了那也没什么,这个方面也需要观察、改变、调整。虽然说上师摄受了殊胜悲心圆满,但是如果没有遇到上师,上师没有摄受,殊胜悲心圆满这一条就不具有了。并不是说上师的悲心不圆满,而是如果你没有依止、没有遇到殊胜上师,那么被上师殊胜的悲心摄受这个条件就不圆满了。如果没有被殊胜的上师摄受的话,谁来指导你来修行呢?谁来指导你法义?没有办法去了解修持,这个条件就不圆满,我们修行要获得解脱还是很困难的。
这里面的条件一环扣一环,说明我们修行佛法的条件都已经圆满具备了,就看你精不精进,怎么样利用这样暇满人身去修行。基本条件都有了,当然我们细分的话,可能还不具有,但是粗分来讲的话就已经具有了。从暇满人身来讲很多修行道路都是圆满具有的,按照后面无垢光尊者老人家的教言中分的时候还不确定。
前行广释 21 课
己五、师已摄受:
即便已经皈依佛门,在寺院办了皈依证,正式加入居士团体,自己也认为是佛教徒——“我是 6 月 25 日早上 7 点钟皈依的”,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那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是原来的你,佛法对你没有多大利益。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故《般若摄颂》中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为什么呢?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以前,我曾去过香港、纽约的佛教大书店,那里各种书籍琳琅满目,一进去就不知方向了。大乘、小乘,藏传、南传、北传……表面上看一本本都非常好看,自己对每本都爱不释手,但全部买又不可能,真不知该买什么才好。
还有《大藏经》也是那么多[[1]]\,也共有 100 册,其中正藏 55 册,续藏 30 册,别卷 15 册。藏地《大藏经》也是同样,经典 100 多函,论著 200 多函。还有许多高僧大德的著作不计其数,甚至一位大德撰著的,就将近有上百函。
这么多的法本,初学者乍看会云里雾里,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到底是一转法轮好,还是二转法轮好,或是三转法轮好?南传佛教好,北传佛教好,还是藏传佛教好?但如果有了上师教言,这一切经论和教典的内容,都可通过上师的窍诀来领受,即先要有出离心,在此基础上有菩提心,然后以无二慧来抉择空性。(无二慧在显宗中是中观,在密宗中是证悟自知自明的心识本体。)归根结底,就是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破一切人我相、法我相。大概这么几句话,就把所有经教的内容都概括了,如此修持也会非常圆满。
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我经常都会想:“倘若没有上师如意宝当年的摄受,我不一定出家。即使出了家,也许现在会像有些出家人一样,表面上看来挺不错,威仪也很庄重,但内心跟在家人没什么差别,对佛法根本一无所知。所以,真的非常非常感恩上师!”
要知道,上师的窍诀确实很重要,假如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将经论要点与自心融为一体而修行。因此,有了佛法也不行,自己皈依了也不行,还必须有善知识摄受。《戒律花鬘论》中有一句话是:“六十岁也孩童。”意思是说,即使六十岁皈依三宝,但不懂教理的话,也跟孩童没有差别。而要想懂得教理,就一定要依止上师。
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
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但现在人可不是这样,只要上师给你剃了头,第二天就无影无踪了。很多人都是如此,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口口声声非要依止我,结果我把他的头剃完后——“谢谢,拜拜了!”第二天就背着包走了。他自己也没想过怎么依止,只是把这当作一个形式而已。
其实,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世间人读小学和中学,尚且需要九年义务教育,那我们学佛的人若不受九年佛法教育,则达不到真正佛教徒的资格。我们不仅需要佛法的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不能离开上师。学院中极个别稳重的道友,长年一直住在这里,每天坚持闻思修行,已将近二十年了,真的很随喜。如果没有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熏习,凡夫人的坏习气特别多,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一个道场,或者上师面前小住几天,然后就离开的话,恐怕是不行的。
布玛莫扎和嘉纳思扎也是长期承侍上师
以前的布玛莫扎和嘉纳思扎,历史中记载,曾五百世转世为班智达,纵然如此,他们也分别于 21 年、9 年中承侍上师。圣者尚且如是显现,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俗子,可能刚从地狱、饿鬼中爬出来,好不容易有了依止善知识的机会,就更应值得珍惜了。虽然依止的过程中,也许有点辛苦、有点累,但求法没有一个快乐的,此时必须要有耐心。
在我们学院,成绩较好、戒律清净、人格不错的道友想离开时,我通常会劝阻他们。有些人认为我怀有私人目的:“那——我过段时间再回来帮您发心,可不可以?”其实,我并不是想你给我发心,而是想到你自己刚学不久,就这样离开的话,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到了社会上,很容易跟以前的贪嗔痴混为一体,没有能力自拔。所以,首先不能离开善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关于此理,《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讲了很多,与密宗的窍诀大致无二。比如,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这一教诲与密宗对上师观清净心如出一辙。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与密宗中视师为佛,视师为佛法之本、功德之源的含义也完全相同。因此,亲近善知识乃修持佛法的全部,并不是密宗的一家之言。
若想获得佛法的最高境界,依止上师必不可少。有些人以为离开上师后,自己就自由了,此时定有成才的机会。这种念头,就像小孩子逃学一样,当时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我从学校逃出来之后,肯定能买一个很棒的玩具,然后玩得特别开心。”实际上,这种想法特别愚痴。所以,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长期依止才有真实收获。
阿底峡尊者与库鄂仲三弟子的答问说明上师的教言与摄受尤为重要
下面讲一段阿底峡尊者的故事,以说明上师的教言与摄受尤为重要:
从前,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时,度母授记说:“希望你尽快前往雪域,那里有与你前世有缘、三怙主[[6]]\化身的三位弟子正等着你,如果摄受他们,将有利于弘扬佛法。”而这三怙主的化身,就是库鄂仲三人,即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仲敦巴·杰瓦穷乃。
后来,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弘法,仲敦巴问了很多问题,记录下来汇集成《祖师问答录》;库和鄂两人也问了一些教言,记录下来成为《弟子问答录》。这两部问答录,总称为《嘎当问答录》,其中涵摄了修心的殊胜窍诀,与《扎嘎山法》和《修心门扉》一样相当殊胜,同时,里面还讲了阿底峡尊者与库鄂仲三弟子之间的前世因缘。
(这些问答录,我很早以前便想翻译,但苦于没有时间,就这样一直拖着。大概二十多年前,我去马尔康的温古寺,给那里的二十多名僧人安居、传法。每天上午传完法,下午我就带上《弟子问答录》和《祖师问答录》,坐在旁边的森林里看。那时候,我刚出家没几年,出离心非常强,对阿底峡尊者、仲敦巴的行为特别有信心。现在每当路过那个寺院和森林,心里也感觉很舒服。这两本书确实非常好,可能有些老道友也记得,法王如意宝以前经常引用,讲他们师徒之间生生世世的殊胜因缘,内容十分精彩。)
阿底峡尊者一生中有不可计数的弟子。他来藏地之后,在康区一带,主要是库鄂仲三人;在卫藏一带,则有大译师仁青桑波、那措·赤诚嘉纳、菩提光。尊者在尼泊尔也有不少极为出色的徒众,在印度也有许多班智达弟子。不过在藏地,尊者主要是与仲敦巴他们几个弘扬佛法,而且极为成功。现在虽说过了这么多年,但后人听到他们的教言、窍诀,尽管语言很短,可是对内心的作用相当大。
记得有一次,库鄂仲三人向尊者请教:“修行人若想获得解脱或遍知佛果,经论教典与上师窍诀哪一个更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你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像世间的文学家,或学因明辩论的寻伺者,他们对法相讲得特别清楚,将色法的法相、五蕴的法相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若缺少上师的窍诀,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实际上要真正修持时,也根本无从下手。
前段时间,学院全体僧众闭关二十天左右。这个时候,过去没有修行过的人,整天就在家里憋着,很辛苦。我遇到一个法相师,他就说:“修行真不好过,讲法倒还可以。无论让我讲《因明》、讲《现观》,都没有问题,但是闭关的话,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唉,我讲法这么多年,很惭愧哦!”
所以,大家理论上虽然要精通,但这些理论若要结合自己的相续,必须依靠上师窍诀。否则,佛教经论多得不可胜数,在短暂的一生中全部都修,恐怕不太现实。倘若没有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导致法是法、人是人,人与法根本无法相融。但如果有了上师指点,法融入了心,就像《前行》这部法,最初怎么样发心、中间怎么样入定、最后怎么样回向,必定会了了分明。所以说,上师的窍诀很关键。)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假如完整地归纳上师窍诀,能否概括为净持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三种律仪,以及身口意三门日日夜夜勤修善法呢?”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一尘不染,但若对三界没有生厌离心,仍然是轮回之因。
即使三门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若不懂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有些人身体天天在佛堂磕头、打坐;口中不断地念诵佛号、观音心咒、《金刚经》;心里也不生贪嗔痴,尽量地行持善法。或者来学院开法会,闭关一个月念百万佛号,非常非常精进。但他坐车回去的路上,生起一个大嗔心,跟金刚道友打架、吵架,结果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善根,都会被一扫而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回向,不懂以菩提心来摄持,纵然精进地闭关、禅修、苦行,可是分别念一生起,以前的善根还没来得及保存,一下子就全都没了。不但没了,还可能造下很多罪业。
但若有了上师的窍诀,做任何善法结束时都会回向,以菩提心摄持此善根。就像你好不容易赚了一笔钱,出门时要把它锁在保险柜里,或者存在银行里。同样,你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如果以回向来摄持,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空耗。这一点特别重要,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解脱之道。”
(有些人为什么修行很成功?主要因为他能看破今世,不管对名也好、利也好,都看得很淡,一心一意向往解脱。而有一部分人,表面上看来很不错,但由于贪著今生的名闻利养,以致修行一败涂地。我们学院培养的法师,也有这种情况。所以任何一个群体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非常圆满。)
总之,得到上师的摄受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上师窍诀,则生不起出离心,即使清净三种戒律也没用;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懂善根以菩提心来摄持,三门日夜精进也收效甚微;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知看破一切而以解脱为目的,纵然戒律、智慧无与伦比,也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没有上师的窍诀,聪明如鲁迅先生也只是与佛教结个善缘
然而,一般人对此根本不明白,他们一生中皓首穷经,翻阅了无数佛经论著,最终仍然茫然迷惑。例如,鲁迅先生读了佛经之后,知道极个别经典很殊胜,于是开始捐钱刻印,但遗憾的是,他缺少真正的窍诀,否则,像他这么聪明的人,肯定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我还写过一些文学巨匠和明星的佛教情结[[7]]\,很多人因为没有上师窍诀,结果只是与佛教结个善缘、种个善根。要知道,佛教甚深窍诀的钥匙,唯一在上师手中,上师若没有为你打开宝藏之门,你在门外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内在精华并不能得到。故《真实论》中云:“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识,仅凭自精进,无能成圣佛。盲人依自身,不能攀高峰。”世间上虽然也有自学成才的现象,但在佛教当中,上师的窍诀不可或缺,不然,仅凭自己的精进,想获得成就难如登天。
《大圆满前行》–永远不会生嗔的善知识
当然,依止善知识,并不是非要找一个人。很多人总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上师,有个人就跟我讲:“我寻找好多年了,但一直找不到非常合适、与我相应的上师。”倘若你实在找不到,可以将《大圆满前行》当作上师,它又叫“无嗔阿阇黎[[8]]\”。一般的上师,不管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显现上有时还会有嗔心,不那么好依止。而《大圆满前行》这个法,永远不会对你生嗔,你随时都可以祈祷、翻阅。
以上已经分析了十八种暇满,我们要认认真真一个一个观察,看哪些具足、哪些不具足。假如你完整无缺地具足八闲暇、十圆满,自己的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假如只具备一部分,则对已经具足的,应当生起欢喜心,对尚不具足的,要尽量想一切办法令己具足!
[[1]]\ 现今流传之佛典,从语言上可分为:巴利文、梵文、藏文、汉文、日文、蒙古文、满文、西夏文、西洋文等数种。单单是汉文《大藏经》,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千余年间,仅经录即近 50 种之多,流传至今尚有 20 余种,收录的经籍数量不等。各个时代编纂的《大藏经》,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
[[2]]\ 《龙藏》:中国清刻藏经,是清代的官版。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命王公大臣、汉僧及喇嘛一百三十余人,广集经本,校勘编稿。十三年开刻,至乾隆三年(1738)完成(故又称《乾隆大藏经》),仅仅费了四年工夫。版片现还完全存在,国内各寺院所藏印本也极多。
[[3]]\ 《永乐南藏》:为明永乐年间据《洪武南藏》的重刻本,编次有所改动。全藏 636 函。经版藏于报恩寺,由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管批准,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平均每年约刷印 20 藏,所以流传的印本较多。该藏虽系根据《洪武南藏》重刻,但书写和镂刻都不及《洪武南藏》工整。
[[4]]\ 《永乐北藏》:继《永乐南藏》之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在北京雕造的大藏经。全藏 636 函,大批刷印分赐全国各大寺院。后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又续刻各宗著述 36 种,41 函,410 卷,并入该藏,并附《永乐南藏》4 种经卷和目录,计 5 种,15 函,153 卷。
[[5]]\ 《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 13 年(1924)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 年印行。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 3493 部,13520 卷。
[[6]]\ 三怙主: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大势至菩萨)。
[[7]]\ 详见《妙法宝库 15—唤醒迷梦》之《仅有借鉴与研究是不够的》、《红尘中的佛光》。
[[8]]\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结文》中说:“是故此论易懂摄要义,如浅慧者心室具金宝,劣慧者意暗处有明灯,妙义自现无嗔阿阇黎。”
前行广释 21 课辅导
己五、师已摄受:
进入圣教是不是就圆满了?进入圣教只不过是第四个条件具足了,但还不是很圆满的。入了圣教之后,上师善知识还要摄受我们。如果上师摄受了,那么所有观待他人的标准都已经满足,作为一个暇满人身的条件都已经具全,这个“师已摄受”是很关键的。这里面五个条件缺一不可,是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讲的。第一个是首要的前提,然后是佛陀出世,佛陀不出世后面的四个不可能有。所以佛陀要出世,要说法、佛法要住世,自入圣教,然后第五个“师已摄受”。
虽然已经皈依了佛门,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我们,也得不到什么收益。
前面讲了已入圣教,皈依佛门。有些人皈依佛门之后的修行很顺利,有些人皈依佛门之后还是很迷惑,很烦恼,没有什么进步。这里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助缘是什么?善知识没有摄受。如果皈入佛门之后遇到很好的善知识摄受,这是修行佛法方面最大的助缘。主因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的佛性如来藏,最大的助缘一定是善知识,除了这个没有再大的助缘了。所以善知识的摄受是很关键的。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我们,在佛门当中就不能受益。这个后面还要讲,也有一个教证说明善知识很重要:
如《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
“佛法皆依善知识”,就是说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都是依靠善知识的。“功德胜主佛所说”,所有的功德,是由获得最殊胜功德的佛陀宣讲。为什么是佛所说的就可靠呢?因为佛是遍知的。第一佛陀在修学成佛过程中,也是依止很多的善知识的。在不同的善知识面前得到修行的指点,逐渐地成就佛果。佛陀自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佛陀也知道善知识很重要。
在所有助缘当中,善知识是最殊胜的助缘
在所有助缘当中,善知识是最殊胜的助缘。大恩上师前一段时间讲《心性休息》中“依止善知识品”的时候讲了佛陀和阿难尊者之间那个对话,是很震憾的。阿难尊者说:“我通过观察之后,修行佛法过程当中,大部分是依靠善知识的帮助。”佛陀说:“不是大部分,是全部依靠大善知识。”这就说明了善知识非常重要。
当然这里的“全部”依靠善知识的意思是从“助缘”的侧面来讲,善知识是最主要的。修行佛法的主因还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想解脱,这个助缘就可以帮助我们解脱。如果我们自己不想解脱,或者没有佛性及如来藏,那么善知识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利益我们。这里有个“因缘和合”,主要的因还是我们自己,最大的助缘就是善知识。
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能不能值遇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值遇善知识”也是需要很多的福德才能得到,因为它是最重要的助缘,遇到善知识不是靠运气,不是偶然的。为什么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在无数的祈祷、发愿和回向当中总是有一个“生生世世不离师”的发愿?因为如果没有去回向和发愿的话,我们就不可能随随便便遇到善知识。这不是偶然性的,他是通过我们的愿力成熟才遇见。
首先我和善知识之间有因缘,然后我通过善根回向,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够值遇善知识,并且在值遇善知识的时候生生世世如理如法地依止,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虽然能够“值遇”,但“值遇”只是一面之缘,即见到一次善知识之后就再也没见到过。这个因缘或福德就太薄了。他没有福份被这个善知识摄授,那么他在这一世当中想获得很大的收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一面之缘”可能在下世或再下世等等会慢慢成熟,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愿。
单单通过发愿还不行,每日修行的善根还需要回向。回向就是不断地说“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受圣法乐”等等。在《恒常念诵文》当中也有这样一种发愿,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发愿。
这个“善知识”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具有善知识名号的人,现在有些地方只要是一个上师,根本不分到底是真的假的,善知识有相似的善知识、有邪知识,甚至有打着善知识的名号的。有福报、有善根的人就能够遇到一个真实的善知识。如果是福报欠缺的人,他总是遇到些假的,甚至把他往邪路上带的也有,所以“遇到善知识”这个条件不太容易得到。
为什么讲这些?因为“善知识摄受”是真的不容易。首先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善根是遇不到的。虽然说现在的上师很多,但是就是遇不到。有些人几十年都可能没遇到,后面看似偶尔的因缘遇到了,这也说明不容易。如果太容易遇到为什么他以前不遇到呢?所以说这也是需要很大的福报善根的支撑。
福报大的人很小就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之后生起信心,愿意依教奉行。这就是善根深厚的表现。如果善根不深厚可能遇不到或者遇到之后没有信心,或者有时候有信心,有时候又产生邪见。如果你虽然不生邪见,但不愿意跟随他学法,比如我对上师是有信心,但是上师让我做的这些我不做,就是没办法被调伏。虽然你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善知识,但是关键问题是你还要去依教奉行。因为要调伏你的心,必须依法来调伏。要获得这个法你必须要听他的教言。有些人依止善知识之后不听教言,对教言没有兴趣。有些听了教言之后就放任了不思考。
现在很多在网上听大恩上师讲课的人中,有一部分人的确只是听一下而已。他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教言,是对解脱有帮助的,听完之后要去思维,思维之后是要去修的”。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连这个思想都没有。他们听了之后就满足了,这个方面是得到善根了,但是上师教言不是只让你听的,是让你去相应去做的。所以上师讲课听一遍是不够的。如果你相信他并且你有善根的话,会觉得这个很殊胜并记下来,之后去思维去观修。你会想要把这个法融入到心中去,有福报的人就会这样去想。福报不够的人就觉得听一次就满足了。这个方面的福报有很多种的,比如说上师一讲完马上就理解,理解之后去修就相应了。
其实一个人的善根福报、和善知识的关系,是有很多层次的。所以说我们要遇到个善知识不容易,几十人亿当中很少人真能和善知识相遇的。你只是遇到一面还不行,必须要被摄受、要依止他。其实就是要听教言,然后要调伏自心,慢慢成为合格的法器。
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如果说你还不是法器(如有些刚刚开始学佛法的人),那么有时上师的一些真实的调伏还没有开始,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近摄授,可能只是一般般的摄授。比如他给你讲讲开示、加持加持等等。我们觉得已经好像依止了,但真实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调化。
如果真的成了法器,上师在调化弟子的时候,他不是说要让你高兴,而是你有什么毛病他就给你指出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去做。有些时候根本不存在面子或自尊的问题,他就是要调伏你的我执。如果是真实的摄受你的话,就有很多的时候会折磨你、让你受苦,但这个不是无意的折磨。每一个让你受苦、让你不高兴、让你不舒服的都是和你的“我执”背道而驰。
如果你是一个法器,他就会用很多的方法去呵斥你、调伏你,就像马尔巴调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因为作为弟子可以承受,如果承受不了他肯定不会这么做。他天天跟你笑嘻嘻的,让你天天很高兴。其实从另外角度来讲,就说明可能你还没有达到一个被直接调化的层次,所以他只有用这种方式。如果来一个不是法器的,稍微说你两句不好听的,马上就走掉了,对上师来讲可能没有什么,但对你来讲可能就是个大损失。所以上师有的时候会慢慢调伏,相当于父母对孩子,稍微先哄一哄,然后再慢慢调化。
所以“值遇善知识”其实不容易,这里每个条件我们泛泛看的时候好像都很容易,但真正观察的时候发现每一个都不容易。现在我们要观察,上师摄受我了,这个很不容易,所以我要很谨慎地,认认真真地去把自己的毛病调伏掉,要对上师生信心,经常去祈祷、发愿回向,集资净障,为了让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都能够如理如法。
因为知道这个不容易或者对自己非常好,所以就会珍惜。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不会珍惜的。觉得无所谓,违背上师教言怎么样?离开上师又怎么样?上师不摄受我又怎么样?就是会这样想。他认为你不会摄受我还有其他人摄受我。然而如果这个心态不变的话,换一百个上师他都会是这样的心态。因此依止上师的时候要有种很殷重的心、敬畏的心,这样就可以从上师这得到很多的利益。
要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是不太容易,所以我们要观想。如果我们不观想,对这个问题认识深度不够,就很容易在每一世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变得很随意。有时上师的教言或很重要的信息因为我们不重视或听不到就放过去了,其实大恩上师给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对我们修行来讲很重要的信息。如果我们很殷重地去接受并观修,这个时候对我们心的调伏,就能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刚刚我们讲要重视依止上师的这些条件:这是去思维什么?为什么要打座去思维这些?有的时候我们思维观察这个引导,但观修了二十遍都没啥感觉,就是因为没有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要明白我思维这个到底是为什么?所以我们要把这里面的关系和原理弄清楚。
观修的修法一定与当前的修行是有关的。那么它的联系点在哪里?这是我们要去想的。现在我们在讲暇满难得,“闲暇”、“圆满”的条件很难得,难得在哪个地方?像这样慢慢地想,就会觉得的确是很难得。既然很难得的东西我得到了,就一定不会随随便便放弃,就要去认真地去对待,上下把握这个机会。那怎样才算是在认真把握机会?就是用暇满难得的机会去做更有益的事情,什么是最有益的事情?除了修行佛法之外别无其它。通过观修慢慢地把自己的心引导至放弃对今生的执著,开始把自己的心放在真实的能够让我们解脱的佛法上面去。
这个心通过一步一步的观修,自然而然和出离心、解脱道就开始相应了,这就是转变。通过“四转心法”,心从耽著轮回开始转向希求解脱,慢慢认识到这些重要性之后,观修的时候就会不一样。如果没认识到我们就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这样修。很多道友刚刚学前行的时候,很多观念没有学过,所以观修的时候觉得抓不住关要,从某个角度来讲也确实很正常。如果让我刚开始学习我也不知道这个联系。现在由于我们学习很多次前行,很多地方关联的都思维过,所以大概知道这里面哪个地方是和我们有关联的。
也就是说必须要长时间的学,观修一遍没有什么感觉不要紧,慢慢再继续学,继续地积资净障、祈祷上师加持,很多因缘多管齐下的话,我们的心和智慧会增长的。加上有其他的道友帮助,慢慢我们也可能知道修道的扼要核心或重点在哪个地方。但是关键就是要持之以恒,这个修行的路,对我们来讲是一个以前没有走过的很陌生的路,所以我们更要小心翼翼去探索、不能放弃。我们知道了这个很好,即使这个过程当中会很艰辛,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坚持。如果把这个重点抓住之后我们就不会随便说放弃。下面说为什么说依止上师很重要。
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因为佛经浩瀚无垠”,是指佛经很多,佛陀为了度化八万四千种根基,宣讲了八万四千法类。因为佛陀讲了这么多的法语,所以我们要完全要通达是不可能的。现在人间当中佛陀当年讲的,写成文字保留下来的,且翻译成我们语言的也不多。此外佛陀在不同的天界、龙宫等很多的刹土讲的法也没办法思议。
佛教史有一种说法:当时龙树菩萨讲法,有两个听法的人,身上有很浓郁的香气。但是走到菩萨面前时,香气就消失了,每次都是这样。后来有一次龙树菩萨讲完法,就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我的理解是明知故问),他们回答说从龙宫来的。“为什么身上这么香呢?”他们说:“人和龙是两个不同的种族,因为龙非常喜爱干净,怕被人身上的晦气污染,就在身上涂了龙宫的一种保护香,很浓郁。”龙树菩萨说:“正好,我要找香泥做佛塔,能不能给我一点?”(因为上师给他一个授记,要用龙宫的一种香泥做十万个小佛塔。)他们回去告知了龙王。龙王说可以给,但是有个条件,龙树菩萨自己必须到龙宫来住一段时间,好像是三个月,给我们讲法。这个条件如果满足,我们就供养,否则没办法。
龙树菩萨随即做观察,一方面为了得到香泥,有必要去一趟龙宫。另一方面龙宫的众生也需要调化,这是第二个必要。第三个必要是要迎请经典,有说是《大般若经》,有说是《妙法莲华经》等,要把殊胜的大乘法从龙宫迎请到人间。有这几个必要,龙树菩萨就去了。此后在讲法的闲暇时间里,龙树菩萨会去龙宫一个相当于藏经阁的地方,那里有很多的佛经,一个月都没办法把所有的目录看完。从这个侧面讲,佛经真的是浩瀚无垠。我们认为好像就只是这么多佛经,其实佛陀的经典、调化众生的窍诀方便太多了。超越我们的分别念、超越我们的思维。
不要说这些存在于龙宫中,还有在无数刹土中的佛法的要典,即便在世间当中,也不少的。当然龙宫中的佛经要比人间留下来的多。人间留下来的经典,在佛教史当中曾遇到三次法难,毁坏很多。不是被火烧了,就是被外道的军队毁坏了。三次法难之后所存无几。剩下的一部分只有一二百函,被高僧带到西藏或汉地,翻译成我们的文字。其实是很少的一部分。
仅存的这些,就是现在最著名、最流行的大正藏,里面的字很小,密密麻麻的,全都是经文。感觉一辈子都看不完一遍,都不敢发心,“我这辈子看一遍大藏经。”看一遍都非常麻烦,更何况通达。要从这里面找到修法的关要,如果自己去做,第一意思不一定看得懂,也不一定看得完。即使看完了,把词句看懂了,从里面去提炼和相续有关的修行的方法,自己的智慧做不到。不知道怎么下手,从哪里下手,好像每一个都是对的,都是非常殊胜的。对自己的相续来讲,到底从哪儿开始入手?是从空性入手,还是从哪方面入手?凭我们自己的能力根本做不到。这就是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圣教多之又多,所表达的意义无穷无尽。现在我们学习到的和佛陀经典中提到的所知没法相比。什么重要?善知识重要。善知识通达了佛经之后,对于修行的要点有能力做归摄,并告诉我们主要的内容。修学从哪个地方开始入手?上师会有窍诀。假设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上师会告诉我们先学《大圆满前行》。《前行》是祖师们对佛经学习的心得,是留下来的引导。从所有佛经中归纳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生起出离心。对一个佛教徒来讲,要成佛的第一步就是出离心。出离心怎么修?上师告诉我们有四种修法——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可以打破对今生的执著;轮回痛苦、业因果可以打破对后世的执著。这时会生起“我要解脱”的心,然后开始修皈依、发心,慢慢地一步一步成熟。
所以上师的窍诀很重要。否则即便把《前行》的法本告诉我们,学了之后次第也很清楚,但我们自己也看不出到底是怎样做。上师会告诉我们,这个意思是对照什么,那个意思是对照什么;怎样去观想,怎样去作意。在给我们传讲的时候,上师会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直接把修法的方式教给我们。不用自己去摸索,上师直接把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比如在看这本书时,应该这样去理解,应该这样去做,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正确的观点,知道它所表达的正确的意义。
为什么说善知识很重要?佛法所传递出来的观点,如果你接受的教育背景不一样,这样去看法本,只能够和所受的教育相应,超越不了。因为所接受的教育之外的东西是没有学过的,通过教育的背景来看法本,可以理解一部分,但是理解的这部分是法本本身的意思吗?不是,只能说是你理解的。我们受的教育是有局限的,会通过所受的教育去看人、看事、看某种现象。比如我是受东方教育的,我就会用东方的道德观去看这个事情;他是受西方教育的,他就会用西方的观点来看这个事情。我们所受的教育,会在我们理解一些东西时发生作用。
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在学的时候,肯定是自己所受的教育起主导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的法本,并不是真实的意思,那么它正确的观点是什么?上师出来了、善知识出来了,他们就是这方面的权威。我们不用去摸索这样理解到底对还是不对了。上师会直接告诉我们,法本的本意就是这个。了解它的本意,再去观想、作意,就能达到这个状态。所以依止上师学习和自己摸索完全不一样,没办法相比。
上师给我们讲法本本身的意思是什么?怎样正确理解空性?怎样理解如来藏?菩提心是什么?把正确的思想告诉我们。不管受什么教育,上师把正确的意思告诉我们,正确的种子就有了。在这个基础上思维、遣除怀疑、生起定解,修行就很迅速。不需要绕弯路,上师直接把正确的意思告诉我们,这本经典就是这个意思,按照这个理解就对了。这样多快、多好!
上师的窍诀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替。我们根本不懂得怎么样去总结修行的关要,甚至连它本意是什么都不知道,必须要上师来开显。要从这么多的知识里找是很难找到的。就像进了迷宫,如果不知道怎么走脑袋会晕。但是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向导告诉我们怎样走,一下子就出去了。这是有经验的人。佛法也是一样的,我们好不容易生起想学佛法的心,进来一看,这么多知识,怎样下手?不用怕,先学这个、再学那个,慢慢就学起来了。不但要学,而且要观修。一般来讲,观修的时候内心中会产生一些觉受、智慧会增上,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步一步去做。
上师会告诉我们用祈祷的方法来积资净障。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很多佛菩萨想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自己不去祈祷,和佛菩萨就联络不上,这也是因缘法。上师会告诉我们,一个人奋斗很困难,要祈祷、呼唤上师诸佛帮助你。他们很想帮助你,你也很想让他们帮助,这样就结上因缘了。之后上师会告诉我们,这样学习还不行,要增上福智。怎样增上?要供水、供曼扎,通过这样增上福德。还要通过忏悔的方式把内心的障碍清净掉一部分,这时智慧就会爆发。对我们修行来讲,这些都是快速的成熟的方便。如果没有上师引导,就没办法了解。
有的道友不学习的话,会出现:我观修的很对,时间也用了,就是不进步。上师会说,这种情况需要积资净障。方向正确却进步不了,说明福报浅、罪障深,这时要做的就是积资净障。积资净障之后,同样是这样修,就会一下子跳过去。诸如此类情况很多,我们自己根本发现不了,但是有经验的上师就会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没办法懂,即便有法本,也没办法抓住它的扼要。比如《前行》,文字很简单,但上师不解释的话,我们是不会知道这里面的关联、要点的。
下面讲一个公案说明上师窍诀的重要性。
从前,阿底峡尊者来西藏时,库鄂仲三人曾经向尊者请教道:“一个修行人要获得解脱或遍知果位,经论教典与上师的窍诀二者哪一个重要呢?”
朗达玛灭佛之后,西藏的佛法比较衰败,很多菩萨们的发愿与阿底峡尊者悲心相应,就从印度将尊者迎请到西藏,开始进入后弘期。尊者有三个主要的弟子,“库鄂仲”是三位大德的名字的总称,“仲”就是仲敦巴尊者,他是主要的。大恩上师讲记中也提到,他们是三怙主——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他们是主要的弟子,一方面依止上师学法;一方面通过问答的方式,留下了很多对后代的修学者非常有启发的、加持力很大的教言。噶当派的传统教言,对修心方面加持力非常巨大。他们曾经向尊者请教:“一个修行人若想获得解脱或者遍知的果位,经论教典和上师的窍诀哪一个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经论教典和上师的窍诀,阿底峡尊者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重要。这当然不是说经论教典不重要,而是说在实修时、要获得解脱时,上师的窍诀是很重要的。
三个人又问,为什么呢?尊者说,即便是能够读诵、传讲三藏,对经律论三藏无所不知,对一切诸法的法相也非常通晓,不意味着就懂修行。要把读诵、传讲的整个三藏归纳成能够调伏心的修法的窍诀,必须要有上师的指点。学习、通达、背诵了这么多,实际要解脱时,到底怎样去修呢?我们靠自己不一定能搞清楚。知道很多、但不知道怎么去用。就像一个人有很多土地或者有很多钱,但是不知道怎样使用,怎样投资。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有智慧的人来指点:你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这部分钱应该这样,那部分钱应该那样,这个有智慧的人会把财富给你理的很清楚,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不会损失而会增上。所以说,他有庞大的资源,信息量很多,但是怎样在这么大的信息量中找到调伏自己心的方式?这时候需要一个明眼人来指点。
如果你是通达三藏的人(现在很少了,本来就很少),即便是对整个教法很熟悉,知道的很多,但怎么去把它用在调伏自心上呢?这点可能自己是没有办法了解的。在实际修行、想要解脱的时候,怎样把这么多的知识转换成能够让你突破轮回的殊胜的要点、利器呢?经论教典有很多,但是真要用在突破轮回上,好像每个都行,又好像每个都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内心中并没有把握该怎样去修。这时候就需要把这些知识变成世间修行的窍诀、变成次第的修法。变成窍诀之后,就可以从这里入手突破轮回的障碍,就可以获得遍知果位。如果没有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相互脱离,正法是正法,行人是行人,正法和行人的相续有很大的距离,没办法相融合。
平常我们讲法入于心,要变成心的一部分,自己的心要变成正法状态。怎么样才能融合呢?这么多的修法,自己的时间精力也有限,再加上现在内心具有烦恼的种子,怎样才能调伏烦恼,才能法入于心呢?这必须要有上师的指点,有实修的口诀:应该这样去观修、去作意、去操作。所以这时候依止上师就很重要了。第一个方面是这样讲的。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如果完整地归纳上师口诀的修法,能否概括为净持三种律仪与三门勤奋行善呢?”
“三同门”就是刚刚讲的库、俄、仲这三位师兄弟,他们在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中属于佼佼者。“三种律仪”从密乘的角度来讲:第一个是别解脱戒,第二个是菩萨戒,第三个是密乘戒。如果从菩萨乘、显宗的角度来讲,三种律仪就是: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但这里讲的“三种律仪”非常可能是指誓言,就是三乘戒律,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誓言。“三门勤奋行善”,三门就是:身、语、意。身、语和意都安住在善法中。
那么净持三种律仪和三门勤奋行善是不是就是所有上师的口诀的归纳呢?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真正的有经验的人知道这里缺什么。虽然这些方面大概、泛泛来讲好像差不多是够了,但还会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有一些漏洞,还没办法真实达到比较圆满、标准的修学方式。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为什么不足够呢?这样概括还差了什么?下面尊者就解释回答,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清清净净,但如果对三界轮回没有心生厌离,仍然是轮回之因。
如果三种戒律守护的很清净,但对轮回没有产生厌离心的话,守护三戒本身也只是变成轮回中获得安乐的因,没办法获得真实的解脱。
这里我们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呢?此处所讲的“三戒守护得清清净净”的意思是说,把戒条守得很清净,没有违犯戒条。但是守得很清净不意味着他能知道这个戒律的精神、核心。如果有上师的窍诀,对三戒的解释就会不仅仅是一个戒条。不知道戒律的核心和精神的话,很多修行者很怕戒律。为什么害怕戒律?他会觉得戒律是一种束缚: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好像很多绳子把你捆的结结实实,你在世间中什么乐趣都没有了。他就觉得这太恐怖了:我不受戒就很自由,这个也可以做、那个也可以做,受了戒就被束缚住了。其实他只是知道戒律的表象,不知道它的精神。真正戒律的精神是保护我们的,让我们不要去造恶业,让我们去修法的。
大恩上师在此处解释,真正的别解脱戒一定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的。有强烈的出离心,别解脱戒肯定守得很清净,这是真实的圆满的条件。所以阿底峡尊者回答,如果只是表面上把别解脱戒守得很清净,而没有认为守戒是为了出离轮回,这种持戒的结果会怎么样?持戒得升天,但这不是解脱的因。所以说在守戒的时候,必须要有出离心来守护。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在讲的时候说:真实的别解脱戒一定要有出离心。这已经是上师们归纳的窍诀了。所以说真实的别解脱戒,肯定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的。这个戒律就是解脱的因,这已经相应它的核心扼要了。
第二个菩萨戒。菩提心圆满了,菩萨戒就好守。所以说真实来讲,把菩萨戒守得很圆满,不是只在戒条上守得很清净,如果菩提心、利他心没有圆满的话,菩萨戒也没办法成为真实的解脱轮回的因。如果是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基础上守护的菩萨戒,就会成为成佛的因。
第三个密乘戒。密乘戒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们看到密乘戒要求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比如说密乘戒要求不能间断供养,不能间断手印等等。我们就照这样做了:每天都在打手印、念咒。但实际上密乘戒的核心是清净观。清净观能不能解脱呢?当然可以。清净观就是一切都是大清净、大平等的。清净观的十四条密乘根本戒,本身就包含了密宗的见解和修行。所以如果你能安住清净观,在这个层次上把密乘戒守得清净,那一定是很快捷的成佛的因,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里阿底峡尊者的意思,并不是说你按照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把三戒守护的清净了还没办法解脱,绝不是这个意思。阿底峡尊者说:如果你只是没有违犯戒条,但内心中没有出离心的话还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所以必须要抓住三戒的核心,这是第一层次。
即使是三门日日夜夜、勤勤恳恳的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么,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这是第二个层次。弟子们说:能不能归纳为三门即身语意都非常精进地修行善法?阿底峡尊者说:还不够。即便是三门日夜都安住在善法中:身体一直顶礼、转绕;口里经常念佛、念咒,心经常安住在发善愿等等。即使像这样三门日日夜夜、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善根会空耗,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这个后面还会讲,没有回向的善根是属于无记法。无记法的意思是说不确定善根成熟在哪个方面,因为没有通过回向来让它定型(回向就是定型)。如果没有回向的话,善根就会变成无记了,第一没有办法确定在哪个地方成熟,第二因为没有通过回向来定位、没有用回向来引导它的走向,所以这个善根不一定成为成佛的因。
即使你日日夜夜都在做善法,但是因为没有回向,这个善根到底往哪方面成熟?它不一定能成为解脱的因,也不一定能成为成佛的因,也许就会成为轮回的安乐的因。因为我们每天会生起很多的分别念,如果哪一天突然生起一个很强烈的分别念,那么三门所行的善会一扫而光。一念嗔心起,就会焚烧一百劫或者一千劫中布施持戒等等所积累的资粮。《入行论》中也讲过,善根很可能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所以不懂得回向也是不行的,回向是在三门行善之后必须要做的,这是很重要的修法。
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
纵然一个修行者的智慧很超群,能够背诵、理解很多的经论;戒律也守得很清净;口才也很好,能够经常讲经说法;并且还有一定的观修境界,可以长时间安住在寂止状态,七天甚至于十五天都安住在禅定当中等等。即便这个修行者有些观修的境界,有的时候能够见到本尊、见到佛菩萨,能够见到放光,甚至有些拙火等等。但是如果他没有舍弃世间八法,内心还是耽著轮回,那么他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现世的生计、为了今生能够得到财富、得到名声等等,是得到现世生计的一种因,说明他都是为了这个在奋发。
也就是说他的心相续和这些境界、和讲经说法等等之间被一根耽著世间八法的绳子联系着。就像一根桩子牢牢地钉在地上,桩子上有一条绳子,绳子上捆着一条牛。这个牛怎么跑、怎么转,都是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绳子的。所以说不管怎么努力,都是围绕世间八法的,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状态。修行者如果耽著世间八法,那即使有暂时的超群的智慧、暂时的戒律清净、讲经说法利他、暂时的观修境界,但是这些都会因为没有拔除耽著世间八法的桩子的缘故,使得所作所为都只能局限在小范围中。也就是说只能是围绕着现世的生计而转的,这全都是成为轮回的因,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
真实的要获得解脱,就要舍弃世间八法。看破、放下世间八法的主要的修法,就是现在所讲的四个转心法。让我们看破今生、看破来世,一心求解脱,这就是我们要做到的,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这里讲的就是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做个归摄了。
前行系列 3
增上大悲圆满
虽然已入圣教,但是若未得到善知识摄持,则仍无利益。如《摄颂》云:“佛法依于善知识,具一切德佛所说。”谓佛语广大,经教数多,于所知无有穷尽边际之时,故不依止上师口诀,则不知将一切法摄于要点后修持。往昔,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时,库、鄂、种三人问道:“一位行者在能成办解脱和遍智果位上,经论教典与上师教授何者为主要?”答:“上师教授为主要。”问:“何故呢?”答:“三藏能诵、能讲,精通一切法相,修持时若缺了上师教授的实行,将成人法脱离。”问:“上师教授的实行摄尽而言,是否摄于安住三律仪和三门精勤为善?”答:“此无少益。”问:“这怎么说呢?”答:“住三律仪,而心不从三界轮回出离的话,仍是做轮回之因。昼夜三门精勤为善,而不知回向圆满菩提的话,则以某些颠倒分别而消尽。纵有智、尊、讲、修,心不退世间八法的话,凡是所作仅成今生的活计后,不得后面的因。”以如此说故,上师善知识的摄持有如是重要。
心要提示:
1、以教、理、实例抉择有否得到善知识摄持在修道上的差别。
2、“依止上师口诀摄要修持”的涵义。
3、“上师教授的实行”的涵义。
4、对于文中旁述等起的重要性,应当无误了知。
要想把握整个段落的脉络,首先应当立出总的宗义:虽然入于圣教,如果未得善知识摄持,仍然无有利益。这是个很大的结论,同时也表明了无暇和有暇之间的关键。
其次,需要通过教、理、实例证成,来产生因相知的信心。也就是圣教的证明在先,加上理道的推证,以及实证经验的证实,最终就能在“故”字之后得出结论,说明上师善知识的摄持至关重要。以这种打通脉络的方式,看到普贤上师是如何引导我们产生胜解信,之后就可以一路进行下去。
善知识的摄持是他缘增上大悲圆满,这一点需要透过正反面鲜明的对比,以及推至极点的抉择思维,才能认识到最后一个圆满至关重要。从正面来说,有了他缘善知识的极大摄持力、引导力,就具备了圆满的修法机遇和莫大的福缘,能一路通畅、无碍、无谬、完整地在法道上前进。从反面来说,假使没有善知识的指点,自己在浩如烟海的经教中摸索不到门径,更无法沿着一条从外前行、内前行直至正行而成就菩提的完整妙道逐步行进,他们根本连道的一分都无法踏上。
佛的教量–引用圣教《般若摄颂》来证明
为使我们生起因相知的胜解信,必须有佛的教量、有缘起理道上的衡量,再有成就大德的指点,并结合实例来给我们显示、指导,才可能把过去的无知状态扭转为绝不改变的强大观念。
首先引用圣教《般若摄颂》来证明。其中“具一切德佛所说”是突出说者具足了一切殊胜功德,完全知道该如何踏入佛道,以及如何从低劣的凡夫心到达彻证菩提果位等整条路线的行径。以一切智佛洞明缘起的缘故,他说出的教量毫无差谬。“佛法依于善知识”,其中“佛法”是指佛所宣说的法道,而这些全部要依靠善知识的引导才能够趋入。佛法是通过一代一代圆满、无谬、清净的传承才流传下来,而善知识领受了佛的心意,以具足德相的条件代表世尊来引导学徒进入法道。换言之,离开了善知识就没办法上道。这是佛陀亲口所说。
佛并没有说“这些善知识没有资格,后学者只能听我的”,而是说“一切佛法都要依靠善知识的引导,才能踏上正途”。“具一切德”四字表明:无上导师断证圆满、彻见缘起、断尽无明。一切种智佛的金刚句毫无错谬、无可变易,我们没必要不相信。
从理道上证明,离开了善知识的教授,我们无法把握修持的要点
继而从理道上证明,离开了善知识的教授,我们无法把握修持的要点,也无法在菩提道上实质性地踏进一步。对此我们可以通过“量、时、自力”四字诀来通达。
“量”是指佛语经教的量非常多
首先,“量”是指佛语经教的量非常多。佛说法是针对整个教法期所有有缘众生的诸多根性,而不是只为一个人着想,因此,按照众生的情况要建立起完备的小、大、密三乘一贯体系的教法种类。例如,《阿含经》等归属小乘,《般若经》、《六度经》等归属大乘,其中的《如来藏经》等直接指示了心性,在此之上又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各类密续,如此贯穿计算,经教之量的确非常大,即“量多”。
留下小、大、密三乘完整的教法是完成导师佛应世的愿力。其中,随应各式各样的根机宣说相应的法门、制定各种戒律、标明各种地道,以及宣说胜义实相、世俗现相等等无量无边的所知,又以各种阿毗达磨等的论述使他们通达。在一尊圆满佛的应世中,以他无上正觉的智悲力量,将这一切全部建立为完备的教法体系。他是随应千秋万世具缘者的机缘而宣演,有对当代说,有对后代说,有对末代说;有对人天说,对出世说;有对小乘根机说,对大乘根机说;有对显乘机说,密乘机说等等。佛语广大、经教量多,可见一斑。
第二是了解“时”
第二是了解“时”。我等众生是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寿命不会超过一百岁,而且前减、后减,中间没剩多少学修时间。也就是说,就目前大多数人的情形来看,前三十年基本已经浪费,没有培植出什么善根,反而熏习了一大堆邪悖的观念、意乐、行为等。最后的时光也是只能现出衰残老病相,例如六十岁以后光景无多,已经被老病衰苦的魔鬼攫住,导致身心不得自在、学法能力有限。假使患上个一灾两病,很可能就躺在床上了此残生。在中间三十年中又要饮食、睡眠、工作,又有各种人际应酬、俗务应付等等,将这些减下来,真正能修法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两年,所以是非常有限。
再看,对于极其深广的教法大海,在我们短暂的一生当中,有没有穷尽边际之时?能不能把小、大、密的无数教法全部读透、通达、贯穿,乃至彻底明了修法之道呢?以我们的智慧,连其中一小分的人天乘道要点,都不可能把握,更何况自身习性非常错乱、任性、没有纪律性,如果无人指点,哪里能随便读一读就轻易通达?
可以推测,我们以此世有限的因缘、极差的能力,绝对没有穷尽教法边际之时。或许是尚未阅读几部,便呜呼哀哉、与世长辞。到了来世,先前所读也被忘得一干二净。以上是对第二“时间”上的认定。
第三是“自力”上的认定
第三是“自力”上的认定。我有多少能力?是佛菩萨再来吗?或者如晋美朗巴尊者般,不须人教、见而通达?或者是宿世的无量智慧突然间全部暴发,一切经教义在心中显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吗?并非如此。仅仅一句佛法,如果没有别人的解释,自己都不懂,再加上相续中的诸多偏执、曲解、暗钝等,常常以邪慧、偏取、自以为是而错会法义,如此考察下来,我哪有这等能力?
譬如,在龙钦心髓法中,前行的第一分暇满,如果没人讲解,一般人绝对无法了解。即使自以为了解,实际也是从未摸着门道。不仅当下,甚至靠自力研究五十年也是不可能摸着门道,不可能了解最简单的一层法义,更不用说结合修心,通达如何转变观念,调整等起与行为等等。如此一来,一世都在狂妄、高估当中自欺地度过一生,哪里还能明白佛法?哪里又能在临死之时派上用场?不可能。做知识的人往往就是这样虚生浪死,谈不上通达或修持。
应当承认,就连最简单的加法,老师不教也没办法掌握,数学书汗牛充栋,凭自己能通达吗?自己能不能透过小、大、密三乘教法,以把握要害与径捷的方式转入于甚深法道,从而使自己迅速成就菩提?这些梦也梦不到的事,都必须依靠过来人,在他们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善知识摄集小、大、密三乘一贯体系,并结合自心学修,逐步在缘起上集聚起证道的因缘,从而实证到自心本性的路途,这样的人才能为我们指授正道。
以本法来说,善知识就是无上的大尊者晋美朗巴。我们从传记不难了知,尊者一一通过了小、大、密三乘所有的修量,使一切传承在一刹那间顿然显现,所以绝对可靠。从前行到正行的大圆满龙钦宁体法门,他是最关键的指授者。他摄集了法道上最关键的要点,通过代代传承,传递到我们心中。大祖师是明眼识路途的彻证者,是完全继承佛陀心髓法的代言人,与佛无有二致。
祖师针对未能生在佛世而得佛亲自指点的当代根机,也完全指出该如何摄集要点而学修。佛在世时,对当时的每一类所化都有一种观机之后的无误传授,于是出现了各种教法。历代菩萨为了兴盛圣教,也以种种必要撰造了诸多论著。然而,到了当代,并不是缘起上仍旧一模一样,也不代表所有人都要依循老路。毕竟,不能将现在与过去简单地画上等号。
虽然佛法自古至今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有高低或贤劣的差别,但时代因缘的确不同,需要一位佛的代表出世,需要他肩负起大导师的责任,为众生指明道路。由于晋美朗巴尊者彻证本性、达至证量,堪为佛的补处、代言人,也是佛在当今时代的化现,他能够针对当代众生的因缘、根机,衔接当代人的心态、症结而给予最适合的引导。
假使没有如此伟大的上师出世,并传承清净的法流,我们必定不知该如何踏上此殊胜法道。我们光凭自学没有可能,甚至连掌握基本的加法都很困难。
文中的“一切法”,指如来出世后宣说的小、大、密三乘所有法道。对此浩如烟海的大藏经,谁能够摸索到其中关要?谁能够肯定其中步骤?对于第一步该如何?第二步该如何?乃至一直走到底的每个步骤,有可能在一刹那间全部明白吗?不可能。我们没必要盲目自大,法道上的一切无不依于善知识。
如是,透过量、时、自力三个要点可以证成:假使不依止上师口诀的指授,我们根本不知该如何摄集一切法的要点而修持。
接下来是以实例证成
接下来是以实例证成。往昔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库、鄂、种三大弟子请问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要得到解脱和一切种智的果位,经论教典和上师的教授相比,以哪个为主要?”他们都是大学者,深知不可思议的经论来自佛菩萨亲口宣说,数量极多,同时上师又会给予一些教授,到底该依止哪个?该以何者为主?这是实际行持法道时必然出现的问题。
没想到阿底峡尊者说:“上师的教授是主要的。”
他们大吃一惊,问:“什么缘故呢?”
尊者回答:“即使对于三藏能诵、能讲,对于一切法的体相非常通达,但在修持时没有践行上师教授的人,必定与法脱离。”
也就是说,如果凭着学者自学的方式,在第六意识上不断地努力,由于本身记忆力好、分析力强、摄集力大,也许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述,或者出版一本本书籍。作为学者,他的辨识能力和素质或许的确比较高,但真正落到实修上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了。一般情形都是如此。
学者们即使不断地研究,但说到自身的修持,也不可能做出分毫。譬如,学医者不断地研究医典、著书立说,通过各种比较研究、分析研究,建立各种学术体系等等,这些都可以做得出来。然而,一旦落实到治病,没有前辈医师的指点,就连一个小病都不知该如何治疗。同样,尽管不断地积累佛法知识,然而不懂得结合心相续,就只能成为“人法脱离”的状态。
再如,学理论的人,在实践方面如果缺少师父的指点,就只会是一片空白,那么他的所学就无法相合自心,成为“知行脱离”。佛教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作为佛教的知识分子,他可以用一套做知识的方式去学、去记忆、去组织、去重复等等。记忆力强盛的缘故,能背诵、讲解诸多经论;具有精密分析能力的缘故,只需第六意识跟慧心所、记忆心所等配合,便可以完全脱离修心而从方方面面逐层演说。例如,在有些大研究所中,他们完全撇开修心,单独进行研究。与此相同,如果研究佛学也不需要皈依、不需要依止师父、不需要依教奉行地老实修行,他也可以脱离师道而行,但是不可能出现少许佛法上的受用。
真正的学修叫做“学佛”、“学法”,而不是“佛学”、“法学”,以此表明是要追随师父而学。一般人认为学修可以脱离,但实际上“学”是跟师父学,在师父的指授下进行各种修心。当今的学者却是恰恰相反,他要做佛学、要脱离师父,以为可以自己一路狂奔下去,但奔来奔去也不过是佛教的专家、学者、知识分子,最多成为一名大佛学家而已。
真正的依师,是师父说什么,徒弟就做什么,是老老实实去践行师父的教授。“教授”即指授、指教去干什么,“实行”则是老老实实地干,不是跟师父对抗,这才叫做跟师父学。如果认为:我分析得比你好,我的想法更多,你凭什么教我等等,这就不叫师道。即使在乡村里学木匠、石匠,也都是三年才能出师,其中前两年是给师父做事,师父不教任何手艺,到了第三年才传一点手艺,但有些仍然不传。是什么原因呢?传的太轻易,徒弟未必能学好。“师道”即是如此,有传承、有指点。否则,单凭自己根本摸不着门径。总之,“人法脱离”,指做知识和真实修持是两码事。
当时,他们三位大德很惊讶,承认的确如此。尽管在佛法上精进研究,但由于缺少上师教授的缘故,导致人法脱离,丝毫不懂得运转自心而实践。接着又问:“我们现在承认需要实行上师的指授。如果摄尽这一切指授来说,是不是可以归摄于安住三律仪和三门精进修善之中呢?”他们以为确实如此,或观念上持有这种想法。
没想到尊者说:“那些做法没有任何利益。”
问:“怎么可能没利益呢?”
尊者说:“虽然安住三律仪,但内心不想从轮回中出离,所做的这一切仍然是轮回之因。”缘起点上缺失了等起,心没有踏入出世之道,就是缺失了最重要的入门,由此,再如何忙碌于安住三律仪、精勤修善等,也只不过是在意律相、执着行为的表现而已。
尊者又说:“即使三门昼夜行善,但是不晓得如何回向菩提的话,善根很容易被一些嗔恚、邪见、后悔等颠倒分别所消灭。”不了知内心缘起机制是如何运转、善根易被失坏的缘故,最终得不到任何利益。因此,一定要用回向菩提的结行,来摄持善根辗转增长、成熟于菩提,使善根住于正道而不退。如果没有掌握缘起的要点,只是徒自忙碌一些外在形相,难道会有什么利益吗?
再者,“即使有智、尊、讲、修四德,说到‘智’,好像对任何法都能分析、辨别;说到‘尊’,外相持戒极其谨严;说到‘讲’,滔滔不绝;说到‘修’,各种各样的法都修过。然而,从缘起点上来说,假使对于世间八法没有退心,那么这一切所作也无非是在忙碌今生的活计,或者说完全是行持现世法,从最初的等起便决定了这种走向。如此一来,下至来世以后的所有道都不可能得到。”因为,缘起上根本没有方向,怎么会把握后世之道呢?
或许你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是智、尊、讲、修样样了得,别人也承认你是大德,名誉的光环辉煌灿烂,自己也觉得是世上最大的成就者。然而,内心对于世间八法尚未看破、放下的话,不必说解脱、成佛,就连后世的利益也得不到。
没有上师的指点,怎么可能踏上正道呢?只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懂,其实根本不行。具相的上师才会观照根机、指出弟子的缺失。总之,在菩提道的建设上面,如果缺少了上师的摄持,就等于尚未把握最初的要点便忙于其他,结果几十年忙下去都还不知道缺失、漏洞在哪里,也不知道纠正的关键点,以及如何补救等,怎么可能修行成佛呢?
以上通过教量、比量和实例,让我们产生因相知的信心,知道行于成佛之道,上师善知识的摄持无比要紧,而且至关重要!我们应当由此产生胜解。
2 对比
前行系列 3
圆满和缺失
缺少了善知识的摄持,基本上不得利益。即使入于圣教,也只能像盲人不辨路途般盲修瞎练,结果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把握不住一个最基本的修法要点。譬如,上述三位大德缺少了上师的指授,也是无法扣合一个基本要点,想不到等起有多么重要等。守护三律仪、三门精勤于种种善法等都要依从上师的指点,同时花费许多修行功夫,才能调正等起、真正上路,否则如尊者所说,只能是“此无少益”。
由此看出,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摄持与引导,单凭自学就没有利益。为什么呢?因为摸不清路途、不知道窍门所在、不知道无数语句当中的唯一关键。只有契中关键,其他才有可能顺利进行。然而,以自力能看出关键,继而确认、醒悟的概率几乎是零。更何况,一处通达以后,还有更多的若干处,如果都盲目、束手无措地不知该如何学修,那么概率仍然是零。如此算来,没有善知识指导的路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既然自己从未走过、只靠经教还不足以了知到底该如何走,就必须有善知识的指点。
反之,如果有具相善知识的摄持,给予要害上的指点、提醒、教授,自然就很容易上路,很容易以此因缘出现各分的圆满,有希望迅速圆满佛道而成就。
旁述等起的重要性
文中三位大德所说的住三律仪和三门勤善并没有错,但上师的指授针对了他们的要害和缺失。他们三位尚未摸清缘起的根源在于等起,以为忙碌具体的事情很重要,然而上师一语道破,判定彼等无有利益。因为等起是心的引导,一旦出错,就会使行为走上歧途,虽然外相上忙忙碌碌,其实还是没有真正入道。
内在若未发生求解脱的等起,或未能扣合于这一关键点,那么将永远按照自心的取向来进行,而不是按照表面的行为。即使非常注重守护三种律仪,如果内心并未启动“我要从轮回中脱出,为此我要如何去做”的等起,也必定会全部落空,最多是能达到离怖畏和求世间福报的目的。如此一来,解脱道上完全空白,再如何努力也是行于世间之道。
尊者还告诉我们:即便你有智、尊、讲、修,但是求世间八法之心不退的话,也不过是忙于今生的活计,后世以上的道丝毫没有。心的方向是求现世,求荣华富贵、名利双收、幸福快乐或远离损害等等,不断地在世间八风里打转,却根本没考虑过后世的话,无论外在看起来是多么地口才敏捷、智慧高超、持戒清净、有讲有修等,而且做了很多善事,也不可能驾驭去往后世的缘起。也就是说,最初的等起非常重要,没有开展出如法的等起,就会全部去往离怖畏、求名利的现世之道。连来世之道都不会出现,更不用说趣往解脱道,在缘起点上不具备的缘故。尊者一语指出要点,让三人警醒:原来这才是根本。
以之前经常打的比方来说,一个学生入学时没有高尚的等起,他一心想求名利,从他读一年级开始直到博士后毕业,无论读过多么高尚、高深的圣贤书,有多么冠冕堂皇的说法、表现等,他的缘起都仍然没有转变。甚至读四书五经、读孔孟、读诸佛菩萨的经论,也都能背能讲、能说能做,内心却只为求名求利,难道他就变成圣者、贤者了吗?不可能。他可以谈论很多,例如超越来世、超越小乘等等,甚至无所不谈,然而他的内心只盯在现世,缘起又岂会通往来世之道?
可见,关键不在于外,而是以内心为主,看这颗心落在何处。只要颠倒心尚未扭转过来,无论外在做出多少都没有意义。上文也曾引用晋美朗巴尊者的话:唯依内心善恶之差别,善恶不随影像大小定。内心奔驰在现世道,口头上再如何高喊“我要求解脱,我要求菩提,我要求最高尚的道”等等,也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伪装者或庸俗者罢了。唯有具足了相应的等起或修心内涵,才算是真正入道,是名符其实的行者。
只要不具足小乘以上的道法,就必定完全是虚假。以学修本法来说,没有求解脱的等起,就意味着此后的一切法都跟自己无关。因此,关键不是重视口头或外相的行为,而是第一步就要反观自心是否为求现世,此中两者差距极大。四部退心法没有如量修习,后后的缘起就不会出现,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怎样忙碌都不可能有什么效果。即便修的是九乘法,也一样会堕入地狱、饿鬼或旁生;即便修到升入人天,也一样会翻车下堕,这些都取决于自心。
之前在讲《三殊胜》中,龙多上师给予细致的指点,一再指出等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缘起的起点,没有它,就不能发展后后的道。这一点应当很容易明白,没有起点,哪有方向、路程和结果呢?所以要从起点上开始调整。起点上没把握好,导致误入歧途,又怎么可能在正确的方向实现正确的结果呢?无论以噶当的宗风或是宁玛的传承,都特别重视等起。本宗的传承祖师着重强调掌握三殊胜,要把任何修法都落实在三殊胜上,或任何法行都在三殊胜的摄持下进行。这就是真实的实修引导,来针对缘起之初的最重要处进行纠正、提醒、操练,以免后后出现的结果完全不理想。
应当看到,法道的确是有条不紊,有其一贯的规律,不能单凭我们的狂想心去超越,或者以自己的任性狂妄地认为能干成什么,而是必须遵循上师的指授来进行。这一点特别重要的缘故,在此补充说明。
零状态和满机遇
诸法都是因缘生,缺少一者即不成立。譬如,火柴头和磷片中任缺一者便无法出火,这是决定的道理,由此不难看出他缘圆满的重要性。
如果导师佛不出世,谁来指导?如何走上这条法道?众生如同瞎子般处在无知状态,不懂得任何一分修法。尽管佛陀出世,如果没有给予教法的指示,众生只知道他是佛,对于他住在何等境界以及自己该如何修行等都无从知悉,没有传教的佛陀有亦等于无,因为以众生自力不可能通达教法。再说,假使教法缺失,就意味着不见三宝,关于到底该如何学修,众生对于茫然无知,根本谈不上运作法行。他们闻不到佛法,不了解法义,也没有修行的一分因缘,所以全是零状态。
缺缘意为零状态,根本不会有出现果法的机缘。此处“果”是指法上的运作。如果佛不出世,众生注定是零状态,全世界的人类都丝毫生不起出世间正法的运作;佛陀如果不传教,众生同样会是零状态,根本不知该如何修行——佛证得的境界凡夫如何知晓?梦也梦不到;假使教法已经隐没,众生仍然是零状态,不可能懂得如何出离。
再说,虽然有教法,自己不想学修也无有用处。导师只能给予指示,行与不行依赖自己。自身没有对正法生起信和欲,根本不想求解脱,只想求名利或者解决一些灾祸病苦,谁又能带你出离三界呢?解脱道上的运作必定是零。内心一刹那也不肯靠近解脱,哪怕有再多的教法、再多的外在条件都没有用,同样会成为修出世法的零状态。最后,虽然自己想学修,但如果没有向导的带领,又该如何走上这一条茫茫大道呢?只能是零状态。东撞撞、西撞撞,最终发现一无所获,修法上毫无进展。
如此看来,修法需要积聚众多因缘,五圆满不具足就完全陷于零状态、空白状态——因缘欠缺的缘故,无法进行正法上的运作。一旦因缘积聚,就意味着有了希望,各方面的法行也都可以出现。可见,圆满非常来之不易,是由因缘所决定。当然,目前拥有的也很容易失去,如果不善加运用,的确太可惜了。
【思考题】
增上大悲圆满:
(1) 依教量生信的关键是什么?以《般若摄颂》的教证成立:一切法道依善知识引导才能趣入。
(2) 透过量、时、自力三要点以理证成:不依止上师口诀,则不知将一切法摄于要点后修持。
(3) 为什么精通佛法的人,修持时未能践行上师教授,将成人法脱离?什么才是真正的依师学法?
(4) 尊者为什么说住三律仪和三门精勤行善没有少许利益?
(5) 什么是“智、尊、讲、修”?为什么心不退世间八法,这些功德也不会成为后世善趣、解脱、成佛的因?
(6) 结合阿底峡尊者的教授思维:等起到底有多重要?如是八暇十满共十八者,观察自相续善具足的话,所谓“八暇十满具足的人身”,就是它。
前行系列 4
十圆满者
随后十圆满者,如是以仅得闲暇无义,于修圣法上须具足自分五顺缘、他分五顺缘。此十者中,于具足两类的前三者唯修欢喜,于后二者须善观察而精勤于具足之方便。同样分座上、座间,思择、止住轮番而修。
在完成八闲暇的修持后,需要思择修十圆满。因为仅仅得到闲暇也不一定具足大义,只不过是较有时间,要想修持圣法还必须具足自分(得人身、生中土、诸根具足、业不颠倒、信佛圣教)他分(佛出世、佛说法、圣教住世、自入圣教、善知识摄持)各方面的顺缘,即十圆满。在十圆满中,需要分成两段进行观修。首先,自他两类圆满的前三者对于一般初学者而言,都已经具足,所以应唯一修欢喜心。
其次,对自缘、他缘圆满的后两者,应详细观察是否具足。如果不具足,就要精勤地修集具足的方便。
再从他圆满的后两者来观察。
再者,得善知识悲悯摄受,就需要看自方是否具有信心、恭敬?是否做到了三喜承事?做得如何?信心是否足够?如果不够,就需要忆念功德。敬重心是否足够?如果不够,就需要忆念恩德。虽然善知识方面已经一切圆满,但自身的条件若不具足,比如有邪见、愚痴、罪障等,又怎么能够行得通或得到真正的摄受呢?譬如,佛在世时,城中老母将佛见为下劣相,就是因为她的心不清净。要得善知识摄受,自方的条件也一定要具备,关键在于修信心和恭敬,行为上多做供献财物、身语意承事以及如教修行。检点自己的这些方面,已经具足则修随喜,再接再厉;不具足的要惭愧、忏悔,从此好好努力,使我们的修行真正纳入正轨。
如上所示总的修习十圆满的要点,仍然需要分为座上、座间,并按照思维和止住轮番的方式来具体修持。
3 珍惜
慧灯之光
前面講的八種閒暇十種圓滿總共十八種暇滿都已集於一身——該脫離的脫離了,該具備的具備了,這樣的人身,就是像如意寶一樣的珍寶人身。如意寶是一種珠寶,它只能滿足物質生活上的一些要求,卻無法給人精神上的解脫,所以,實際上連如意寶也不如現在的人身。
但是,很多人雖然具足了這些條件,卻在不知不覺當中虛度了一生,把自己所有的生命、所有的閒暇和圓滿都投入到追求金錢、地位上面,為了這些外在的名利,而浪費了可貴的人身。如果能早知道它是那麼難得,很多人就不會如此白白地度過一生。若能明白依靠人身能做很多事情——可以解脫,可以從輪回中找到出路,就會清楚地意識到,把這樣的珍寶人身全部投入在物質生活上,是多麼的不值得。接下來,他就會發揮人類獨具的一種特殊能力——修行,找尋解脫的出路。
這些修法的詳細內容,《普賢上師言教》已經講得很多了,書中為了更好地闡釋修法,又列舉了很多公案和故事,非常簡單易懂,大家可以參閱。
正式修行的時候,全部的詞句不一定要求背,但是要把修法的全部內容背下來——八個閒暇是什麼,十個圓滿是什麼,這些全部要記住。
打坐的時候要思維:如果我這世投生在地獄的話會怎樣,會不會有機會修行……這樣一一思維。之後,就會深深體會到,這次我已經得到一個非常非常難得的人身,這絕不是在無因無緣的情況下偶然得到的,這是有因有緣的。
前行广释
第一节课
敬礼一切三根本!
这是译礼。是译者在翻译之初,为了遣除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而作的顶礼句。
《大圆满前行》的汉文译本比较多。最早是郭元兴居士的译本,我依之在学院讲过一次。不过它文字比较古,接近于文言文,我们后人读起来有点似懂非懂。
随后,贡嘎上师的一位弟子根桑慈诚,也把本文的大概要义作过翻译,并整理成《大圆满心滴前行》。1987年,我为部分道友传授过一次,但里面的内容不太齐全,只有“共同前行”与“不共前行”的大体叙述。
之后,由于因缘成熟,1999年我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译出来了。后来,也有些人以种种方式“翻译”过这部论典。但不管怎么样,依靠三根本的加持,我翻译的过程顺利圆满,没有出现任何违缘。
顶礼一切具无缘大悲之至尊上师!
这是总顶礼。华智仁波切在造论之初,先顶礼所有的上师。
这些上师具足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与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悲,而智慧与大悲又是一切功德之根本,所以,这些上师该有的功德都具有了,作者在他们足下恭敬顶礼。
或者说,“无缘大悲”代表观世音菩萨,这些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作者对他们恭敬作礼。
以下的颂词,先是依次顶礼三大传承上师、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如来芽尊者;之后宣讲全论概要;最后是立誓句。
(一)顶礼三大传承上师:
如来密意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人中成善缘,
循胜士迹究竟二利者,三大传承上师前敬礼。
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这三大传承的上师,在人间具有殊胜的善缘,他们跟上了前辈大德的足迹,同时究竟了自利和他利两大事业。在三大传承上师面前,作者毕恭毕敬地顶礼。
所谓的“三大传承”,即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
。
如来密意传:佛陀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如海眷属现前了实相密意,断证功德与本师成为无别。就像密宗各大历史书中所说的一样,大圆满的十二大本师(最后是释迦牟尼佛、嘎绕多吉)对眷属进行意传加持,最终令其完全开悟。这种传承在显宗中也有,比如在佛陀时代,佛陀相续中的戒体,极个别特殊弟子自然而然得到,这也是佛陀以意智慧而传授的。如来密意传的佛陀亦是传承上师之一,倘若没有这个最初的传承,我们在释迦牟尼佛前顶礼无法安立。现在有些人认为密宗传承比较特殊,其实也并不特殊,普贤王如来与释迦牟尼佛全部都在密宗的传承上师里面。
持明表示传:持明上师不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法,仅仅以身体的表示,比如直指虚空等,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上师的境界全部融入弟子心中。禅宗的表达方式类似于此。这一传承的上师几乎都在印度,依次是:嘎绕多吉(喜金刚)——蒋华西宁(文殊友)——西日桑哈——嘉纳思札——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
补特伽罗耳传:莲花生大士来到藏地之后,依靠语言、文字来口耳相传,令弟子领受法义,依此实修而成就。这是从莲花生大士传给空行益西措嘉、国王赤松德赞开始,之后一直传到酿万登珍桑波——列单荡玛宁吉降村——杰珍桑给旺修——嘉瓦扬敦——……——革玛燃匝——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如来芽尊者——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大恩上师晋美彭措。如此一脉相传,与汉地净土宗一代代的传授方式比较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
关于这三大传承,许多人可能没有听过,但对我而言,在上师面前听过很多次了。如今我们很多法的传承非常圆满,尤其是《大圆满前行》,是上师临圆寂前传得最完整的两部法之一,相信很多道友都有圆满传承,希望你们把这些教言铭记于心。
以前如来芽尊者曾说:“除了我之外,我以上的传承上师全部都是佛和菩萨的真实化现。”法王如意宝讲《前行》时也说过:“除了我之外,我以上的传承上师都是住于持明果位的大成就者。”尽管这些是自谦之词,但也足以体现这个法的殊胜性。现在这个法传到了我们这里,大家务必要重视——这方面我本想说很多话,但今天不多说了。
希望大家对三大传承的上师始终要有信心,没有信心的话,开悟根本谈不上。有些年轻人对佛法的信心比较缺乏,理论上让他讲的话,讲得非常好听,就像高级教授讲课一样,可内心中没有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没有对众生的悲心、对整个轮回的出离心,这样的话,即使讲得再漂亮,临死时也不一定起作用,只不过是种下解脱种子而已。
所以,学习佛法不但要有理解法义的智慧,更要有对传承上师的信心。如果你看上师传记时,始终热泪盈眶,对上师有无比的感恩之情,很多时候感激得流眼泪,那说明法的加持入于你心中,这样继续下去有一定希望。相反,如果上师的传记、传承上师的事迹在你耳边听了一两百遍,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你的修行前景堪忧。我们学习佛法,改变自己的心很重要。以前你在社会上混的时候,行为特别乱,而现在通过上师加持,心入了法,改头换面是非常需要的。
当然,饮水思源,我们一切的改变和证悟,其加持的来源无非包括在三大传承中,因此,对三大传承上师一定要以虔诚信心恭敬顶礼。最近很多人每天都在磕头,磕头时应该把上师观为三大传承上师的总集来顶礼。同时也要想到:“传承上师给我们传下如此珍贵的法宝,真的非常感激。科学家发明一件只利于今生的东西,后人在使用的过程中,常会随念他们恩德,而传承上师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今生的快乐,而且是生生世世的快乐,有远见、有智慧的人更要有强烈的感恩之心!”
(二)顶礼无垢光尊者(龙钦巴):
法性界中证法身密意,光明界中见报身刹土,
所化者前现化身利众,遍知法王尊者前敬礼。
全知无垢光尊者,是藏传佛教中无与伦比、特别伟大的一位上师,此处以法、报、化三身分别赞叹:从法身的角度,在无可言表的法性界中,他早已证悟了诸法不生不灭的法界密意;从报身的角度,在显现的光明界中,他现见了具有五决定的圆满报身刹土;从化身的角度,在所化众生面前,他示现普通出家人形象,通过闻思修、讲辩著的方式度化无量有情。在这样三身具足的全知法王龙钦巴面前,作者以三门恭敬顶礼。
我们作为后学者,对全知无垢光尊者也要恭敬顶礼,他对整个藏传佛教的贡献不可磨灭,对所有众生的利益无法估量,他被称为“法王”当之无愧。不像现在的世间上,这个也是法王、那个也是法王,明明没有任何修证,也没有利益众生的殊胜功德,只靠发一些宣传品、搞各种关系,就给自己冠以法王之名,这样没有什么意义。而全知无垢光尊者,他所有的传承弟子,无论是藏族人、汉族人,只要虔心祈祷他,都可以得到一分成就、一分修证,这是很多人亲身体会到的。
无垢光尊者的生平事迹,我以前翻译过他的传记,他的功德跟一般上师完全不同。然而,如今有些人对自己的介绍添枝加叶、大肆杜撰,我就看过一个人的传记,里面的内容远远超过无垢光尊者。其实,现在有些人跟古代大成就者相比,真的没办法用语言来说。就像汉地净土宗祖师或者六祖惠能大师,他们的贡献跟现在一个人比起来如何,大家心里非常清楚。具有加持、具有修证的传承上师,对整个佛法的传播、度化众生的事业有极其超胜之处,我们后人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根本没办法形容出来。
例如,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华智仁波切非常赞叹,这部论典可以说是藏地的修行次第论,论中教理也极为丰富。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我们曾完整地学习过,不论是我讲者,还是你们听者,当时都有一分快乐,这样的快乐也许会永远存留在你们心底。我个人而言,在上师如意宝座下圆满听受《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是终生中非常难忘、最有意义的一件大事。大家现在这样听闻佛法、接受传承,对有信心、懂得前后世的人来讲,也有很高的价值,但若对佛法一窍不通,恐怕会把它当作世间的一堂课来对待,那所得的利益也就仅此而已。
(三)顶礼智悲光尊者(无畏洲、吉美林巴):
明智照见一切所知性,大悲光明现于所化界,
开显深道顶乘教法者,持明无畏洲师前敬礼。
此颂从智、悲、力三个方面进行赞叹:尊者的智慧,对一切世俗法和胜义法通彻无碍;尊者的大悲光明,普现于一切所化众生界;尊者以其不共能力,开创了甚深密法的顶乘深道——“龙钦心滴”,并将此广弘于人间。在上师持明无畏洲面前,作者恭恭敬敬地顶礼。
智悲光尊者,又名无畏洲。他在6岁求学时,上师为他取名“智悲光”;十几岁开取伏藏之后,又得到“无畏洲”这一称号。他也是藏传佛教中极了不起的传承上师。他对佛教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龙钦心滴”这一法门。
作为后学者,应当经常祈祷这些传承上师。如果你没有其他祈祷文,可以念诵这几个顶礼偈,不断地祈祷三大传承上师、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若能如此,相续中的烦恼通过上师加持即可遣除,智慧和大悲无形中会自然出现。所以,我始终认为,恭敬祈祷本传上师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第二节课
学习《大圆满前行》之初,首先讲对传承上师的顶礼句。昨天华智仁波切顶礼了三大传承上师、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今天开始顶礼他唯一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
(四)顶礼如来芽尊者:
观音自在显现上师相,说法结缘令入解脱道,
随机调化事业无边者,大恩根本上师前敬礼。
有关历史和授记中说,如来芽尊者是观世音菩萨以善知识的形象,来到人间度化众生,故被人们称为“观音化身”。诸多伏藏品和经论中记载,凡与如来芽尊者直接或间接结上善缘的众生,都能趋入解脱道,往生清净刹土。同时,他针对众生不同的根基、意乐、界性,能施以不同的调化,度生事业无比广大,教下弟子遍布天下。在如此殊胜、具有三恩德的大恩根本上师面前,作者以三门恭敬的方式顶礼。
如来芽19岁时依止智悲光尊者,在他面前得受了光明大圆满的灌顶及窍诀。后来他前往石渠的扎恰玛隆(托嘎如意宝建立道场的附近),在那里闭关修行21年,现见了一切觉性本体,完全证悟了大圆满,是历史上公认的大成就者。
他的亲传弟子犹如繁星般不计其数,其中最了不起的有两大弟子——如太阳般的蒋扬钦哲旺波、如月亮般的华智仁波切。华智仁波切依止如来芽尊者很长时间,后来依靠自己信心,获得了上师相续中的一切功德。因此,华智仁波切唯一的根本上师就是如来芽尊者。
在藏地,与华智仁波切比起来,如来芽尊者不一定那么出名,但后代弟子听到他的名号、学习他的教法,自然会得到不共的殊胜加持,从而获得觉受、开悟,甚至持明果位。
如来芽尊者晚年时,在石渠建造了扎嘉寺。他接近圆寂前,把自己的指甲交给华智仁波切,说:“你以后在扎嘉寺为我造一尊像,把我的指甲用来装藏,这像将与我无二无别。”据说这尊像如今成为无数信徒的朝拜处。如来芽尊者的传承弟子,无论是拉萨、安多、青海、康区、四川都不可胜数,其中很多人舍弃今世而前往寂静处修行,最终证得了持明果位。
所以,大家对传承上师应恭敬虔诚地祈祷,如果不会念其他祈祷文,念这几个顶礼句也非常好。一般来讲,藏传佛教的很多大法师在讲经说法的开端,经常用华智仁波切的这些偈颂来顶礼传承上师;很多人平时在自己的念诵中,也引用这几个偈颂来顶礼传承上师。华智仁波切本来有许许多多上师,但这里主要顶礼了几位特别重要的上师。这几位上师,稍微懂得藏传佛教历史的人,都清楚他们的丰功伟绩,包括他们给后人留下的著作、教下开悟弟子,以及对佛法和人类的贡献。
不过,现在真正懂历史的人可能比较少。学校里的老师教历史时,只是让大家记住:公元多少年,这个人怎么样出生;公元多少年,他离开了人世;他一生造过多少论典……完全是一种学术研究。我看过有些人写的上师传记,除了介绍年龄、时代、政治背景、毕生经历等有相的东西以外,对无形的加持、无形的开悟,研究或者判断的现象比较少。我们作为佛教徒,对外在的历史背景等固然要关心,但最关键的,应该是寻求内在的证悟,这一点对每个修行人来讲很重要!
(五)全论概要:
圆满教法遍知传承论,窍诀精要即生成佛法,
正道前行内外共不共,教言分支捷径往生法。
此引导文圆满包含了释尊八万四千法门的精要,从理论和实修相结合的角度讲,也囊括了两位全知所传下来的论典——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和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所以,本文全部是窍诀的精华,依此修持定能即生成佛。它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以及教言的支分——捷径往生法。
《大圆满前行》涵摄了无垢光尊者和智悲光尊者论典的精华窍诀。比如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很多道友也都学过,华智仁波切在《窍诀金钥》中赞叹道:“如来诸宗无谬具,如此善说前未有。”它圆满具足佛教各宗各派的无谬教言,如此善妙的论典,在人类历史上旷古绝今、前所未有。他还说:“九乘佛法皆居此。”所有九乘次第的佛法都居于《心性休息》中。这么殊胜的《心性休息》,我有时间就翻一翻,看到它就非常欢喜。不过现在很多人业力深重,对具有加持的论典不愿意看,而以分别念编写的小说等,却视如珍宝、爱不释手,这类现象在末法时代层出不穷。其实,无垢光尊者和智悲光尊者传下来的论典是最深奥的,而这些论典的窍诀精要,全部汇集于《大圆满前行》中。故本论是一切佛法的精要、一切佛法的总纲,依靠它,今生就能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所以你们不要认为“这个法是前行啊,不一定很殊胜”,实际上它具足一切圆满的教言,既可以算是前行,也可以算是正行。
本论归纳起来分为三部分: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往生法。共同前行,又名共同外加行,其内容是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解脱利益、依止上师。不共前行,又名不共内加行,宣说了一切佛法之根本的皈依、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遣除罪障的金刚萨埵修法、积累资粮的供曼茶罗、加持融入自心的上师瑜伽。最后,是正行无上密法的捷径——三种往生法。全文共有这几层内容。
华智仁波切通过传承上师的论典、根本上师的教言,依自己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如意宝般的《普贤上师言教》。我们如果懂得这些内容,就可以算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在藏传佛教中,一个人只要学习佛法,上师通常会让他先学《大圆满前行》,这样的传统非常好,现在汉地为主的很多城市,也纷纷效仿这种做法。希望这次结上法缘的佛友们,今后应该辗转相告,让更多人明白佛教的基本内容。否则,很多人表面上皈依佛教、是学密宗的,更有甚者,自称有所证悟、有神通神变,但连基本的法理都不懂,则实为可笑之处。
我们没有必要自欺欺人。如果想骗人,现在骗人的手段多如牛毛,最好不要利用佛教。我们今生得到难得的人身,并有因缘皈入佛教,应该秉性正直,如理如法地修学。当然,若没有善知识和教典的引导,凡夫人仅凭自己的分别念,很难以通达深奥的佛法,所以务必要依止具有加持力的论典和上师,这样一来,自相续才会逐渐调柔,烦恼也会得以调伏,之后才有能力利益众生。
(六)立誓句:
显而易懂义深极稀有,无等上师无谬之口传,
依照自心定解此宣说,愿师本尊加持我相续。
华智仁波切说:《大圆满前行》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只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明整个修行次第。尽管文字简单,但意义十分甚深。这些内容是无等上师如来芽尊者的无谬口传,我数数听闻之后,依照自心对这些法的定解,立誓宣说这一部论典,祈请上师本尊加持我相续!
本论的内容通俗易懂,就算是刚入佛门的小僧人,基本上也能看明白;但若细细琢磨,其涵义又相当甚深,纵然是闻思多年的格西、法师,也有许多不懂之处,个别内容很难以解释。因此,《前行》从文字上虽然好懂,但它的意义极为甚深,越思维越觉得它深奥,这就是圣者金刚语的特色。
这部论典不是华智仁波切随随便便臆造的,而是他按照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的传授,一字不漏记录下来的。他在结文中也说:“我原本十分精通繁冗的词藻学,也十分善巧绘制诗韵的彩虹图,可这些并非大恩上师的口传教言,故而我在论中未掺杂自己分别念所造的文字。”因此,所有内容均是如来芽尊者的无谬口传,华智仁波切在其座下听闻二十五遍以后,才汇集成了这一部《大圆满前行》。
古大德的闻法精神与我们确实不同。现在有些人不要说听二十五遍,仅仅听了三四遍,再听就觉得不耐烦了——“怎么又要讲《大圆满前行》呀!”这种心态是不合理的。对本论,你也许文字上过得去,但内容不一定完全通达,反复听闻还是有必要。2002年我在厦门刚翻译完《释迦牟尼佛广传》后,在闽南佛学院遇到一位厦门大学的教授,我们谈了很长时间,聊了一些佛法和世间法的问题,包括现代量子力学与佛教之间的差别。当时他颇为感慨地说:“以《大圆满前行》为指导,打好修行基础特别重要。华智仁波切尚且在上师前听过二十五遍,更何况是我们了?现在我看了五六遍,但还不够,我发愿每年看一遍!”如今过了这么多年,不知道他每年看了没有,如果有他的电话,我倒很想问一下。
大学教授一般会有傲慢心,但他还是很有智慧的,对《前行》越看越有劲儿、越看越有道理,不像有些人那样,看一遍就把法本扔一边去了。所以我们对法义应无有厌足,不能听一部法就可以了。前段时间,有些人说:“我已经学了《入菩萨行论》,又学了《亲友书》,现在要不要学《大圆满前行》?我会不会闻思得太多了?”这种担忧没有必要,我曾读过蒋扬钦哲旺波尊者的传记,里面说他一辈子听法有七百多函!我看了大吃一惊。短暂的一生中,很多人不要说七百多函,连七十函也没有;不要说七十函,连七本书的传承也没有圆满过。有些人学一两部论典就满足了,这种心态要不得,学佛应该有强烈的渴求心,不能得少为足。若是世间的妙欲,你大可知足少欲,有一间房子就够了,没有必要贪太多,但是对于佛法,应该欲望越大越好——学了一本书肯定不行,还要再学一本;这法听过一次不行,还要再听一次;五十万加行修了一次不够,还要再修两次、三次、四次……
当然,我们修加行时,不能只修不共加行。以前有位法师讲经时说:“修五十万加行很简单,几天就搞定了,这不算什么。修共同四加行才是最难的,一定要花大量时间!”他觉得五十万加行轻而易举、微不足道,但现在很多人却认为,磕十万个大头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其实这是心力不够的表现。假如你心力比较强,在对治贪嗔痴方面,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也不会觉得多。
本文的内容,是如来芽尊者的殊胜口诀,华智仁波切再三听闻之后,得到相当稳固的定解,遂将自己的觉受和窍诀如实落在文字上,这即是《大圆满前行》的由来。我们作为后学者,也应当牢记自己上师的教言。我曾讲过法王如意宝的一个弟子,他是巴塘的,平时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僧人,但他十多年来一直记录法王的日常讲话,哪怕是一句开玩笑、对弟子的批评,也全部落在文字上。去年法王圆寂三年时,他把这些印成一本书,大家都感觉非常稀有。以前上师在的时候,我们对很多话没太大感触,知道上师肯定会天天说这个、批评这个,但上师离开人间之后,就算是非常普通的语言,现在慢慢去思维,也能体会出甚深的密意,觉得一般人肯定说不出来。同样,华智仁波切也是将如来芽尊者的教言,包括上师引用的印藏大德之教证,完完整整地写下来了。
在写的过程中,他祈愿根本上师、传承上师以及本尊、空行、护法加持自己,愿这部法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正因为他当时的祈祷和发愿,如今《大圆满前行》的加持不可思议,很多人看了以后,内心短短的时间就会改变,对一生的影响相当大。在座的很多道友也是依靠这个法本,解决了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大问题,通过传承上师的加持,相续中才有了圣者的无漏圣财。
我始终认为,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祈祷本传上师尤为重要。一旦上师的加持融入你心,闻思修什么法、办什么事都比较容易,不然,做很多事情难如登天。因此,大家要经常祈祷传承上师,愿他们的大悲、智慧和利益众生的不共能力,全部融入自己相续,让自己将来像他们一样,在利益众生方面显出特殊的力量。我们只求这一点,不求其他人天福报,没必要希求加持自己活得长一点,或者晚年时退休金一点不扣,全部拿到手里。我们唯一求的就是利益众生,哪怕粉身碎骨、寿命短暂,也绝不畏惧退缩,“愿我生生世世具足利益众生的力量,拥有度化众生的勇敢之心”,这就是菩萨勇识的发愿!
前行广释 21 课辅导
我们要认认真真观察自相续,如果八闲暇十圆满这十八种暇满已完整无缺地具足,那么自己的这个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
我们认真观察自相续,如果八闲暇的本体和十圆满的特法,这十八种暇满都已经完整无缺地具足,那么就是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了。
当然这很困难,我们刚刚分析了十八种暇满的条件,接下来观察数目差别,那真的是更加明显了。前面大部分我们都是从七十亿人的角度来讲的,如果把这个范围放大的话,那就不是七十亿人的问题,还有很多旁生、地狱、恶鬼,如果把这些算进来,那获得暇满人身的人,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了,几乎没有。从这个方面讲,具足暇满人身的人比例是太少了。
如果真正是完整无缺地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这也只是开始。十八暇满只是可以修法的机缘,修持解脱道的所依的身份有了,但这不保险,十八暇满可能退失,如不使用还会空耗。只不过有这个潜力、能力、机会可以去修佛法,在这基础上可进一步修解脱道,但这机会也可能被浪费掉。现在很多人的机遇就是这样,如抓住了可能会得到很多钱,但如错失或者浪费了,有可能是大损失。暇满人身是可以修持殊胜解脱道的,但如果不加以使用:第一,可能被闲置、被空耗掉,天天无所事事,进一步可以修,退一步则会空耗。
比如我们佛弟子,从条件观察下来十八种暇满都有,但部分佛弟子每天啥都不做,或做一点点,没有认认真真进一步地修解脱道,基本上是闲置的。还有部分佛弟子,不单不去修法,反而用这个人身去造很大的罪业,这就不是闲置的问题了,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我们要善巧地使用它,怎样去使用?它只是一个基础、好的开端。好的基础可能被浪费,也可以造很大的罪业,怎样做选择?必须要我们反复地去观察。
在《亲友书》中讲的比喻,金子价值连城,可以做佛前的供品,也可以打造佛像,黄金的盘子如果扔在仓库里就是闲置。还有一种愚痴的人用黄金盘子装粪便,这就是真正大的浪费。所以我们的人身就似一个黄金盘子,是用它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还是闲置——让它造罪业?选择权在我们这里。我们学习了就知道人身有三个走向。直走?左转?右转?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往直走是解脱道,左边可能是闲置,右边可能是造罪。一步步学下去就知道不能造罪,轮回太苦了,一定要求解脱,慢慢知道这个暇满人身一定要好好用,不好好用下辈子不一定再能得到这个人身了,得不到人身解脱就没有希望了。
现在已在求解脱道,这是最好的开端、最好的所依,第一我们要欢喜,这么难得我得到了;第二要好好地使用,一定要考虑用这笔钱做最好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这就要去想我们这个人身,这么大一笔财富,是投资解脱,还是投资造罪业?我们要好好观察,观察后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下决心一定要追求解脱,能真实地使用暇满人身,让暇满人身的利益最大化。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前行系列 4
祈祷及观想上师
祈祷上师,指如实明观:自己的头顶上有开敷十万花叶的白莲花,里面开敷的红黄花蕊上面有狮子宝座,宝座上层叠绸缎的坐垫上面,根本上师现为出家或者密咒士的装式,以“上师为佛”方面的五了知[[4]]以及四部退心法头尾处的祈请颂,而以胜解、恭敬深切祈祷,由此上师以意大怜愍化光后入于自身,与上师心心无别而融合的境界中,不回忆过去,不迎接未来,不使当下的分别相续,随力住于定中。此等是入座前的前行。
在修正等起而发起菩提心后,就要开始以明观而祈祷上师。观想在自己头顶上有绽放十万瓣花叶的白莲花,里面簇拥着红黄的花蕊,花蕊上有狮子座,座上有一层一层叠放的绸缎坐垫,坐垫上面是根本上师现出家相或在家相而安坐。之后以“上师为佛”方面的五种了知来作祈祷,念诵有关祈祷文,深切、恭敬地祈祷,以此感召上师大悲的加持。
关于观想上师的身相,嘉曹仁波切讲到:这是根本上师的本体,你可以自己胜解为金刚萨埵或莲花生大师等,任何一尊都可以。或者观成上师平常身体的姿态,两手结说法印或定印,随意而住,是威光极其炽盛、具足相好的壮年时期很高大的身体。再者,是观上师平常的身相,还是观圣尊的形相?标准在于,你能否生起信心和胜解。你胜解圣尊最为殊胜,就修那种相。如果没有差别,直接修上师本身的相就可以。无论如何,按照自己心的情形来观想,这是仁波切的开示。
“三世一切佛”等念诵文的前一部分,是忆念上师功德而生起信心。三世一切佛的体性都摄在其中,又是法、报、化、自性四身的本性,具足各种功德的殊胜上师,在您面前祈请加持。祈请加持的有四个方面:祈请赐我灌顶加持,祈请加持我在相续中生起甚深道的殊胜证量,祈请加持我生 起本来清净实相的证量,祈请加持我现起元成四相的证量(即得到大圆满立断和顿超的成就)。
如是,最关键是要胜解上师即佛,之后发起如对真佛的恭敬心,内心非常深切地进行祈祷,对境上师本身具大慈悲,必然会顿时回应,随后观想上师化光。嘉曹仁波切说:上师身体化为一个五色光团,从头顶入于心间,此时需要远离将自己身口意和上师三金刚执为别别二者的分别。要知道,自心和上师已经融合无别,不可再作两种想。之后,自心已经成为上师的心,既然上师没有三世妄念,我们也就不必回想过去、妄想未来,也不必使现在的分别相续,随自己有多少力量,就如此而住在定中。
以上是入座修之前的前行工作。做好了这些前行,心会变得非常清净,而且得上师加被,处在修法状态,之后再修任何法都能得力。因此,缘起非常关键,应当认真地积聚。
思考题
1、 如何修持语要?这样做有何必要?
2、 意要中,如何调正等起?如何明观而祈祷上师?
在意要当中,关键是得上师加被,它的根本就是见师为佛的胜解和恭敬。要想启开这一根本,起码要产生“上师为佛”方面的五种认知,这是关要中的关要。以下我们就根据《前行备忘录》后文上师瑜伽部分的内容来对此主题稍作讲解,大家还可以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中相关部分,来辅助产生证道的最关键因素——如命根般的五种认知。
五了知
·第一、了知上师是佛[[6]],有了义和不了义两层认识。以下逐一进行解释。
首先,所谓“不了义”,就是显密共同之规。它的涵义仍有隐藏的部分,没有彻底透露,叫做“不了”,意为尚未说完;所谓“了义”,就是已经说到底,再也没有隐藏。
不了义是针对有情的认识而言,当认识还不到位时,只能为他们开示较外层的涵义,内层、密层等的涵义隐藏在其中,暂不明说,也就是所说的话尚未完了、意义尚未完全彻底。等到根性提升、因缘成熟时,才可以把其中最深层、最真实究竟的涵义说出来,这就是了义,到此为止,再没有更多的涵义。
就不了义而言,应该认识上师是真正的化身佛
就不了义而言,应该认识上师是真正的化身佛。对此,我们分为四点来论述:
(一)成立上师是佛;
(二)认识化身佛上师显现的因缘;
(三)认识其体性如何;
(四)认识如果取著不清净相会造成何种过患。
(一)世尊曾说:末法时期,我现善知识相来饶益你们。《宝云经》亦云:“于和上所,若持戒若破戒,若多闻若少闻,若聪明若无智,悉皆恭敬生世尊想。于诸世尊恭敬供养信乐欢喜,于和上所亦复如是。”在《华严经》、《宝性论》、《大乘庄严经论》、《中观心论》等中,也一致说到佛有种种化身等。因此,显密共同教规所成立的善知识是佛,也是就化身佛而言。无论哪种小、大、密教典,都承许视善知识为佛,这是来自世尊的教导。
(二)了解上师化身佛示现的因缘。由诸佛的大悲力、愿力和所化有情的福德力,众缘和合时,就会在我们心识前如是而显现。譬如,天月和清净的水因缘和合,自然在水中出现影像。也就是说,诸佛有愿力、悲力,不舍任何有情,当有情心中具有虔诚的皈依心、深厚的善根时,自然在心前显现化身佛。上师善知识便是如此而示现。
(三)此显现的化身佛善知识是何种体性呢?应当说是色身之一,是有为法忽尔性的影像。此缘起是应众生的各种根机、因缘,诸佛以悲心为了成办我等利益,法尔显现出各种调伏的化身相。
展开来说,应无边众生界的各种界、根、意乐,诸佛的悲力在因缘成熟时,自然显现各种身口意的相状。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数种类众生的同分善业情形,会感得一个化身出现。由于是诸佛作增上缘,以众生自心的善根力作为因而出现,所以化身是有为法,是忽尔性的显现。此因缘观待众生心可以住世若干年,少则几小时,多则几百年等等。当因缘出现时,会出现八相成道等的事业相;当因缘消尽时,自然消归法界。因此,化身是有为法,是在众生生灭心前显现的无常相。因缘聚时忽而现,因缘散时忽而隐。化现为教主佛陀、化现为其他各种随类化身,在狗界中化狗,在天界中化天等等,无不是随应众生之心,自然出现此等化身影像。由于众生心是生灭性,因此,感得的化身也是生灭性、忽尔性的影像,所谓“报化非真佛,法身是真佛”,即是此理。
(四)了知上师是化身佛的作用。了解到面前的显现是诸佛的悲愿和自己的善根和合而化现,如是真正认定,而后发起胜解和恭敬来祈祷,佛的加持必定入心,这是法尔道理。因此可以说,有“一个前提、两个心、一种做法”,就能得到佛的加持。
“一个前提”即“上师是佛”的认知。“两个心”是自己对此有一种胜解,无论如何示现,都确信是佛的化现,他不是一般有为法,他安住法界未曾动摇;由于知道是佛,恭敬度就会提升到最高,内心生起如对真佛的恭敬。“一种做法”即深切而恭敬地祈祷,使佛的加持自然入心。世尊在世时,弟子们一般都能确认佛是无上导师,具有圆满的智悲力,经中常常记载,弟子们见到佛陀,就右绕三匝、合掌、长跪、祈求等等,如是具大胜解和恭敬的缘故,佛陀一旦说法,弟子内心自然领受加持。
相反,假使不识上师是佛而视为凡夫,甚至看作比自己还差,没有胜解和恭敬,就如同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之流,不可能使加持融入自心。因为心不清净、具有邪见,而且被慢心深度遮障的缘故。比如,佛对提婆达多无比慈悲都没办法挽救他的命运,也不外乎这一道理。如果具足见为佛陀的胜解而心不动摇,加上对佛的恭敬心来祈求,老妇人把狗牙当作佛牙,都会出现诸多加持,何况是对真实善知识进行深切祈求呢?当然会使加持入心。这必定是当下可知的事实。
最后应当了知,仅仅认识为化身佛仍不免存在一定局限。如果尚未通透色身法身不二的了义,一般人即便了知是诸佛的悲愿力和自心和合而显现如是化身,但也容易将显现看作实有。一旦著取不清净显现,就很容易把上师当成凡庸。以此缘故,这种认知不成为自相续生起智慧的清净近取因。
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将善知识见为地地道道的凡夫,以为存在实有的惑、业、苦等显现,自然遮障认知实相。因为是将上师取著为凡庸相,认为上师也会走来走去,他也有衰老、疾病,还会骂人,有各种烦恼等等,将此看成是不净的相,看成是生灭相、苦相。以自己分别识中的这些相、这些迷乱认知,必然障碍自相续发起真实智慧。何况是将不清净现相执为真实,就更不可能与法身达到最无碍的交融,因此,佛的悲力无法直接融入弟子内心而产生触证。
就“了义”而言,一定要认知上师是真正的法身佛
什么才是清净的近取因呢?必须将上师视为法身佛,从而他的一切显现无不清净。此时,自心与佛心之间就没有任何障碍,以缘起力,佛的加持会入于内心,点亮弟子的智慧。因此,仅仅观想上师是化身佛还不够,还没有到达了义。上师的内幕如何、他的本体或者他最奥秘的实相如何,还没有揭示出来,因此叫做“不了义”。
·其次,就“了义”而言,一定要认知上师是真正的法身佛。这才是穷尽了上师实相的最究竟涵义,因此是了义,再没有更多、更隐秘的实相。也就是说,认识为法身就已经达到彻底,此外没有更高、更上的涵义。对此又需要通过教和理来认识:
(一)教:如密续中说“此是自然佛”等等,有无数教证可以证明;
(二)理:又分为性、相、性相不二这三层来认知。以下就对此理证部分稍作解释:
1、性:上师的意或本性实际是深明不二的基住智慧,不管凡夫证或未证,体性都是本来清净的佛,是常、坚、无迁变的无为体性,这就是法身。
“深明不二”,“深”指甚深离戏,不是分别心所缘之境,没有少许可琢磨、可缘取之处。“明”,在离一切相的同时,并不是断灭,而是有明分。甚深离戏的空性和自性的光明实际不二,并不是在深之外有明,在明之外有深。它是基住的智慧,是在本体界中本来安住的智慧之性,从本以来便有,只是人们未曾发现。但无论众生悟或未悟,它都本来如此,没有一切惑、业、苦的杂染,没有任何边、数、相,没有一切妄识所安立的戏论。
从肯定方面来说,它是常、坚、无迁变的无为体性。所谓“常”,意为无有生灭,亘古亘今恒如是。所谓“坚”,指不会随有为因缘而产生破损、衰亡等。“无迁变”,是连一刹那的变易也没有。“无为”,就是本自元成,绝非因缘造作而成。此金刚性体从古至今即是如此,没有丝毫变动,不会随客尘而变化,这就是法身。
2、相:即色身或各种游戏幻变。现出这一切相的根源是什么?就是基果无别的法身佛。所谓“基果无别”,是指体和果没有差别,不是别别两个。基就是体,本具的因或者本来法界。当果呈现时,无非是将它完全显出,并不是新生或增加了什么,也就是说,成佛时没有添加一分,沦为众生也没减少一分,基的本性如如不变。未悟时如同阴云笼罩中的月轮,悟后犹如阴云消散的月轮,月轮还是一个,不可看作两种。同样,基的本体是无为法的缘故,没有多和少的差别。
如是,当基果无别的法身佛已经远离一切客尘,以其自身的力用或游戏,就会在所化众生的识前现出各种空性的影像。其中包涵了上师身语意无尽的庄严轮。“无尽”即没有穷尽,身体出现各种威仪、手势、笑容等,语言出现各种赞叹、呵骂等,意出现各种贪、嗔、痴、智慧、慈悲等,这一切都是在众生面前应缘显现的相。“庄严轮”,意为上师显现的一切都是法身的游戏。“轮”是指运转不息。这就是色身的显现。
色身是如何显现于世?基果无别的法身佛随应因缘,以其力用不断地表演。“戏”,意为法身佛的力用应缘便会显现。在世间上,有许多法身佛相应众生而现出色身身相,他也有出生、成长,会有在各个阶段的各种示现,这叫做“身语意无尽的庄严轮”。它无非是法身的游戏,显现为“色身”。
3、性相不二:由于是从体起用、由性显相的缘故,并不是两种东西。也就是说,色身的本体是法身,法身的现相是色身,在真实义上二者不可分割。并不是法身之外有色身、色身之外有法身,或者说不是体外有用、用外有体,也不是性外有相、相外有性,而是法身和色身不二、体用不二、性相不二的大平等。所谓双运金刚持、普贤如来、金刚萨埵、一切种性和坛城的遍主、遍一切有寂的大智慧,都是指“法身佛”。因此,在终极的认识上,要知道一切不二。
以性相不二的道理不难了知,这些名词说的是一个事情,它们全部能够融通。性相不二或色身和法身不二,彼此无有可分,也无有可合,既不偏住于相,也不偏住于性,一切处都唯一是真如,没有别别两分,因此叫做“大平等”。所谓“双运金刚持”,持着金刚,是指具有不生不灭的体性,其中“双运”,是指性和相在任何处,实际都不是分开的二法。称为“本初佛普贤如来”,是因为法身遍一切处,一切无不是以性在显相起用,所以是真实地现,是原本如此。所谓“金刚萨埵”,即金刚勇士。所谓“一切种性和坛城的遍主”,任何种性都是由此出生,所以叫“一切种性的遍主”。任何坛城都是由此而现的缘故,又称为“一切坛城的遍主”。
再者,法身是遍一切有寂的大智慧。无论是三有的六凡,还是寂静的四圣,十种法界无不周遍。大智慧是平等法界,应缘可以现出十法界的任何身。也就是说,上师可以显现人相、天相、修罗相、饿鬼相、旁生相,或者地狱众生相,他周遍在一切三有的显现上;他也可以现声闻相、缘觉相、菩萨相、佛相,他周遍在一切寂静的显现上。总之,可以周遍一切染净的所有现相,才叫做“法身佛”。性是不二的真如性、法界性、真心,是遍一切处的法性,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真如本体,所以无处不是他。一切都只有此不二的、平等的、真实的、金刚般的体性,叫做“法身佛”。
以性相不二的关要,不难了知一切都是上师。教典中说:“向器世间具德的上师前皈依,向情世间本尊与本尊母的众前皈依,向这一切现有的具德上师众前皈依。”
什么涵义呢?意为一切都是上师。一切器界都是上师本体所现,性相不二的缘故,就在如此的具德上师众前皈依。山是上师,水是上师,房子是上师,车是上师,一朵花、一棵树全是上师,乃至于屋里屋外所有的显现都观知为上师。它们是相,是从法身的本体中流现而无不清净,因此我们要皈依这器界上师。
再者,观一切情界中男性都是本尊,女性都是本尊母,一切都是上师本体中所现。也就是说,从法身佛应缘而现来看,一切性相不二,全是清净的显现,这叫做“密宗的清净观”,一切都是佛的缘故,向一切情界上师至心皈依。
再者,“一切现有”,有的将“现”解释为器界,“有”解释为有情界;又有解释为:凡是有可能显现出来的这一切都是具德上师,如是而至心皈依。了解到性相不二、法身和色身不二,就能以此方式行持皈依。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一切的一切本身即为清净,这就比上述化身佛的认识高出一层而到达了义的层面。过去总以为庸俗的相就是真实,因此常常执著凡庸相,认为有高有低,有不清净,还有凡夫惑、业、苦的显现等等,然而,一旦到达色身与法身不二的层面,就不再停留于执相的理解。
一切处无不是法身,任何相都不过是法身的力用或者游戏,上师应缘现为各种相,其实都是同一法身。或者说,色身和法身不二,没有两者,色身即法身,法身即色身,一切都是上师。以此正见,能够泯除一切不清净的分别,从而成为加持入心、相续中生起智慧的清净近取因。也就是说,这种清净观最能得受加持,因为跟上师的心再没有任何距离、障碍,之后以此清净心至诚祈祷,是非常关要的地方。
总之,我们需要了解,内所表义的智慧即上师的意是法身,能表者即所现之相——上师身语意的相,由此,以法性理成立上师是佛。所谓“百草头上祖师意”,一切上师身语意的相其实就是法身的表征。法性圆融,说到法身,一切都不是,没有什么可以表达他;说到相时,一切都是他,一切相都是法身的表征,所表征的正是法身,而不是其他,一切都是法身中流现,不表法身表什么?因此,面前的上师实际是法身佛。
第二、了知上师的作业是佛的作业。其中又分为共同和殊胜两种作业,在共同作业中又分息、增、怀、诛四种,而此四者又各有世间和佛法两种。
就世间来说,如果不晓得上师依照世间规则的作业是佛的作业,不免会妄自分别:我的上师是佛,但看起来上师的事业并不是佛的事业。如此一来,出现相违的缘故,我们不应生起这种想法。应当思维:上师是佛,上师的事业就是佛的事业,上师所作的各个方面,都是佛的息增怀诛事业。上师有时候充当尊主,去调解纠纷,让不和合的有情和合,我们要想到是上师在作息业。或者上师在积累财富,购置庞大的产业,建造大量的房子,或者发展商业盈利等,我们要想到是上师佛在作增业。有时候上师摄受大量有情等,要想到是上师在作怀业。或者上师一怒而安天下,出现各种忿怒相、打骂相、挑起争端相等等,要想到这是上师佛在作诛业。
再就佛法事业而言,观想上师放白光,能够消除疾病、战争、饥馑等的灾难,是在作息业;放射黄光,增上福德、寿命、财物、受用等,是在作增业;放射红光,摄受三界等各种器情,是在作怀业;或者放出墨绿色的光,诛杀、驱逐、灭除一切怨害、魔障,就是在作诛业。
所谓殊胜的事业,是指上师对于众生传讲能够获得解脱果三种菩提的道,把有情安置在解脱和一切种智的果位上。
·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的恩德比佛还大。对此需要从因缘分了解上师的恩德。我们生在五浊恶世,过去诸佛都无法调化,然而,金刚持佛以大悲观照,为了摄受我们,现为人相,来到我们身边。从本体而言是法身佛,断证功德与诸佛平等,然而从因缘来说,我们亲近不到其他佛,或者因缘不接近的缘故,佛也无法度化,我们唯一与上师佛最有缘份。因此,从对自身的恩德而言,当然比其他佛更大。也就是说,在一切佛尊当中,上师佛和我最有缘,他特意现在我面前,为我传法、给予教导,因此比佛恩更重。
譬如,我们无始以来有无数母亲,在母亲的体性上是平等的,然而从这一生来说,是今世的母亲生我、养育我,因此她的恩德比其他母亲大,这一点自然能够想通。当然并不是说有一高一低的执著相,而是就因缘一分如实来看,她是我的母亲,从今生而言,比其他同样曾为母亲的人对我恩德更大。这也并不是只承认一个母亲,不承认其他,或者鄙视其他。同理可知,从因缘一分而言,上师佛比其他佛恩德更大。
同时,我们还要具体地了解到,上师对我的饶益,父母没有做,朋友也没做,世间尊主等都没做,因此,上师是在此生人间的环境里,唯一对我最有大恩的人。还要具体忆念到,他是如何对我行饶益呢?从我是一个幼稚凡夫,不晓得如何断恶时,他就教导我断恶,关闭恶趣之门;不晓得如何修善,他就教我行持法道,建立起通向善趣和解脱的阶梯,让我一级一级地攀爬向上;他让我发起殊胜菩提心,种下一切种智的种子;还直接为我指示心的本性——法身佛,指示本来圆具一切功德的光明法身,让我见到自性佛,给予我究竟法身的无量珍宝。诸如此类,对自己而言,上师的恩德比其他佛更大,这是如实的一种说法。以此认知,产生很大的敬重、胜解后再作祈祷,自然就会非常具有力量,因为内心极其真挚的缘故。
·第四、了知上师是如海皈处总集之体。也就是说,上师的大智慧中摄尽了一切皈处海。对此,我们首先分说,再进行总说上师是如何成为如海皈处散摄的总体。分说分二:
(一)外三宝摄于上师;
(二)内三根本摄于上师。
(一)从外而言,上师的身是僧、语是法、意是佛。上师作为正等觉体性的缘故,是佛;由此发出各种指示趣向解脱和一切种智的语言,即是教法;上师的身随行于法,所以是僧。或者仅就上师的心而言,是远离增减的本性,这上面不必去净除一分,也不必去得成一分,原本就是如此,不必添减,所以是正等觉佛;上师的内心是不变的法则,没有任何垢染,本身即是道谛、灭谛的体性,故称为法;上师的功德任运圆满,所以是僧。由此可知,上师一法中摄集三宝。
(二)认识内三根本的总体也是上师,分三点来说明。
1、加持的根本是上师。上师无非有两种,所表的义上师,能表的相上师。上师本身具有一种真实义的大智慧,这就是所表义的上师,也就是上师的本来面目,是要为我们表征的甚深奥秘。能表的或者说他的表征,就是从法身秘密中现出的各种相,叫“相上师”,表现为各种身语意相,或者安住出家、在家、密咒师等的表相。加持的根本就在这其中,所以是涵摄了上师根本。
2、悉地的根本——本尊完全是上师。所谓的本尊,无非是法性义的本尊以及有法相的本尊。义和相是一对,义是所表,相是能表。义是秘密义,本身离言说,虽然无法说出,但它处处都在呈现,任何寂静、忿怒如海的圣尊相全是它的表征。
也就是说,内在义的圣尊,实际就是不生不灭的本性,或者明空无别的本性,它是上师意的大智慧。就义而言,上师明空无二的大本性不是分别心能缘,而是唯证方知的事,无法说出,却处处都在表现。譬如,示现红黄青春相的文殊叫做“相文殊”,实际表达的是义文殊。事实上,上师意的大智慧有各种游戏,他会扮演各种角色,会示现种种显现,但都在表达义的圣尊。
因此,悉地根本的本尊,无论是法性义一分,还是有法相这一分,全部涵摄于上师。可以说,上师是文殊、观音、金刚手等等。只不过就智慧一分说是文殊,从悲心一分说是观音,从威力来说是金刚手等等,一切本尊的体就是上师。
3、从事业的根本——空行而言,上师安住于意的大智慧法性虚空中,无灭地现出大悲力用现解脱。所谓的“空”,是指法性的空中了无相状可得,犹如虚空般。同时,在空中现起妙行,出现各种大悲力用现解脱,也就是正当显现的时候当即解脱,没有任何束缚性;他也不是生灭性法,而是无灭地流现。总之,在法性空中现起大悲力用,没有任何系缚,当现的时候即解脱,没有任何生灭,叫做“空行”。因此,一切空行都摄于上师的本体。
如同布瓦巴尊者所说:“这是空悲合一的身,是三有大乐的体,是远离一切戏论垢的上师金刚,我在您面前顶礼”,一切皈处海的总摄体即是上师,可以说,上师的意是法身、语是报身、身是化身、功德是财神、事业是护法,涵摄了三宝、三根本、三身、财神、护法等等。总之,上师是如海皈处散摄的总体。以下通过譬喻来说明这一点。
要想了知何谓“如海皈处”,就必须首先了解“散摄”的涵义,从中认识到上师才是总体。“如海皈处”,皈处有显有密,三宝、三根本等是我们应当皈依之处,他们如大海般无量无数。散和摄即散开来说和收摄而说,也就是广说和略说,或者舒和卷之意。散开来说,皈处有无量无边,收摄而说即是上师的智慧。所谓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万千差别相都是同一根本所现,都可归摄于同一根本当中。散开来说无量无数,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乃至穷年尽劫都说不完;而归摄起来便是不二的一位上师。
或者说,从略到广有无量无数如海的皈处;从广入略就可以摄于一位上师的体性中,因此,上师是一切如海皈处的散摄的总体。如同太阳和太阳光般,一切太阳光的根源或本体只是一轮太阳,没有两个。以散和摄两方面来说,“散”则能够出现遍虚空无量无数的光芒,“摄”则归于一轮太阳的本体。
又如,阿弥陀佛无边如海的功德相、事业相,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智慧。分开来说,这些无量差别相,有法、报、化三身,有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有佛法僧三宝,有情器二相,又有二十九种依正庄严所摄的无数庄严等,阿弥陀佛的确是一切种性的遍主、一切坛城的遍主,或者是周遍一切有寂各种相。然而就皈处一分来说,所有佛法僧所摄的无量差别相,都是出于一法句。或者说,上师、本尊、空行所摄的无边差别相,全是从一者法身智慧流现而出。
同样,无边的皈处海都是由上师意的大智慧中现出或安立;归摄来说便是上师的智慧。这无非是广和略的关系,也就是一本万殊、万殊一本,并没有别别的二者。上师是一切皈处海的总摄者,也就是说,他全部摄尽而没有剩余,这就是上师的体性。
·第五、了知依此认知而祈祷,可以不依赖其他道缘而在自相续中生起证道的智慧,也就是证量。通过胜解和恭敬来祈祷法身佛上师,中间没有任何障碍时,上师可以直接把证量移到弟子心续中。
对此,可以从正反两面来阐释。犹如日轮的无数光线都是从日体中发出般,如海皈处发出的大悲智慧之光,全部摄敛于上师,一切都是上师的本体,这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如果没有对此认知而妄自断定,就不免会出现玛尔巴和觉姆简的偏差。玛尔巴在那洛巴上师和本尊胜乐金刚两者中,认为本尊殊胜,以此缘故,他的法脉比江河还长,而后代却比花儿更容易凋谢。觉姆简也犯下同样的错误,她在上师莲花生和本尊普巴金刚两者中,认为本尊殊胜,因此莲师没有摄受她,而是把法都交付措嘉佛母。这些前车之鉴,提醒我们不可重蹈覆辙。
法身佛上师是法界藏身,我们不应认为他是在本尊之外的单独个体,要知道,法身佛的体性中摄集一切三宝、三根本、三身等,如海皈处的总体除了上师,再没有其他。譬如,莲花生上师在无数世界里有无数的色身显现,他是一切寂怒本尊的本体,是三根本的总集、三宝的总集。可以说,无数世界里有无数莲师,或者说,在莲师的体性上,一切佛、一切本尊、一切空行都摄尽无余。法界藏身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如果以为上师不是这种体性,或者本尊较上师更为高等、殊胜一些,那显然是对上师的贬低。把本来无上的上师降到低层,由此必定会出现缘起上的失误。
相反,我们应当认识到上师是皈处海总摄的全体,认识到无数皈处海摄在一者上师之中。譬如,太阳的无数光热透过聚光镜全部摄于一个焦点,与备好的火绒一旦连接就可以燃烧,同样,把如海皈处大悲的力量比作太阳光热的力量,自相续便犹如火绒,而上师就是连接此二者的聚光镜。既然面前显现的特殊上师摄集了一切皈处悲的力量,只要向上师一者祈祷,无数悲的力量都会顿时融入自己心中,点燃起证道的智慧之火,或者说会顿时发生证量。例如,往昔的第一世多竹千仁波切赐给第四世佐钦仁波切一杯酒,结果后者喝下去之后顿时证悟,从此泯除对好坏等的分别而得大成就,最终达到法尽地相。
如是,透过上师的加持,能立时现前证量,即是上述原因。也就是说,以见上师为法身佛的重要途径,并以胜解和恭敬,犹如拉弓一般不紧不松而祈祷,的确就能不必透过其他生圆次第等道缘而现前证量,或者说见到本性、证悟大圆满。因此,要视此为极重要的证道之路。
思考题
1、 从了义和不了义两方面,证成上师是佛。
2、 如何了知上师的作业是佛的作业?
3、 为什么对自身而言,上师的恩德比佛还大?具体有哪些恩德?
4、 如何理解上师是如海皈处散摄的总体?
5、 为什么依靠前四种认知来祈祷,不依赖其他道缘就能在自相续中生起证道的智慧?应如何祈祷?
珍惜暇满
四、善用暇满人身
下面讲述学习暇满之后,自己应该如何珍惜时间修道,杜绝虚度时光的问题。
学习暇满之后,最要紧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对时间要有新的规划。现代人的生活迷乱、混乱、黑白颠倒、没有规律。自由的思想造成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已经混乱。这实际是大大地浪费暇满,是我们最需要反省改过之处。
古代人的道心好,连睡眠都不愿意。他有很强的志愿求解脱、求明心见性,所以全力以赴地修道。他们得成就,就是因为全身心都投入到了修行当中。
最严格的要求是二六时中念念在道,不杂用心,这是真正善用了暇满。因此连睡眠都要减少,乃至最终消除。想一想,连身体最基本的睡眠都要抛弃,何况其它身外之物:车啊、房啊、娱乐啊、逛街啊,这些就不必要提了。
虽然我们暂时还做不到这样,但也应当尽量减少。从起码的要求上说,对自己的时间要有合理的规范,日常的工作、修行要有规律,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身心能安定地缘在法上。如果一直散乱在非佛法的境缘上,收不住心,那就是把自己弄成“无暇”了。
为了保证这一点,要从原来时间上没规律,变成时间安排有规律;从原来外缘多,变成外缘少;从原来生活要求高,变成生活简单。散乱的境缘和行为一定要去除,行为一定要有规律。
过去的日常行为是随意的,现在要约束自己、有明确的计划,规定好一天当中应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从不符合暇满要求的方向上拉回来,让身心真正成为修道的所依。如果心是紊乱的、混乱的,就不可能靠它来修法,只有让身安稳下来、心安静下来,这个身才成为修道的所依,才是拥有了暇满。在这个暇满上,才能修道。
世俗化吞噬了暇满
生活在世间的修行人很容易被世俗化,对世间种种社会活动、行为、生活方式,没有足够的智慧辨别、拣择,很容易受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世俗化,不知不觉使自己的道心和修行腐蚀、弱化。这就是魔王以温柔的假相让自己的道心疲软下来,趴在轮回里再也不愿出离。
有一个比喻说得好:把一只青蛙放在凉水锅里,慢慢烧水,这只青蛙感觉很舒服,不知不觉中就在锅里被煮死了。如果把青蛙放入开水锅里,它会立即蹦出来,保住自己的性命。
世俗化给人的假相是:这是有益的、能给人快乐的、正常的,不但没问题,还是很好的。所以,这种温柔的魔最难提防。实际上,自己已经陷于迷乱,被乐的假相骗住了,在耽著它的滋味的同时,已经在加深乐执,和出离的心态完全背道而驰。这种乐执日久加深,就会让道心麻木、坏死,再也无心修道了。
戒看报纸
在城市里,人们在上班路上或地铁站台上,花一块多钱买一份晨报。其实里面绮语连篇,但大家都爱看。
现在一种论调是:人要了解世界、了解时事,了解国际、国内、周围发生的事情,说这样能增长知识,开拓见解。这都是似是而非的话。
什么叫做开拓见解?就是如实地了知真相,开正知见。世间人所写的东西大多是邪知邪见。世间讲新闻的人有他一套评论、一套见解,他的这套见解不知不觉就渗透到你的心里。虽然里面也会有一些世间善法,但这是极少的。大多数是鼓吹怎么享受、怎么消费、怎么娱乐、怎么竞争,谈这个轮回世界的男欢女爱、你争我夺。
像这些国论、斗争论、享乐论、金钱论,都是绮语。在世间的言论中,不会谈轮回流转,不会开示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不会警戒人们造恶的后果,不会揭示我执和烦恼是苦的根源,不会宣说解脱、成佛之道。
我们并非不要拓开见识。但从哪里拓开见识?要在最极清净的佛法中拓开见识!只有虔心皈依三宝,眼睛看经书法语,耳朵听佛菩萨成就者的话,心里缘轮回的苦、空、无常、无我,涅槃的常乐我净,想自己怎么发大愿、修佛法、度众生,这样才能开真正的见解。而这种知见在世间领域里怎么有呢?根本没有。基本上都是颠倒说,你怎么可能在里面开正知见呢?所以,世间的报纸、电视、书籍都没必要看。
戒上网
相对于看电视、打电话,更严重的是上网问题。尤其是年轻人,晚上或者周末上网,两、三个小时随随便便就被用掉。很多人刹不住车,直到深夜、凌晨,还在网上打游戏、看新闻、建博客、发贴子、看电影、闲聊,耗费了大量宝贵时光。
网络内容的欲尘太丰富。引得心直接从眼、耳两道门出去,进入欲尘王国。人的心不到几分钟,就痴迷起来,无法自控地跟着欲尘的影子转。算一算在上网的几小时里,受了多少染污?网络内容的吸引力强,人的注意力又是高度集中,所以它就像吸精气鬼一样,把人的精气神很快吸掉。这样只要上了几年网,暇满人身就毁了一半。
戒世间活动
平时不能跑亲戚、找朋友、搞世间活动,要尽量少打电话。修行人以法为业,以法为生命,不能混同于世俗人。
有人说:这样做不合群,会被人嘲笑、冷落、抛弃的。
被嘲笑并没有关系,因为你最终成办的是解脱轮回,成就佛果,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因果律不会因为嘲笑而颠倒。你在积功累德,人天拥护,无数的佛菩萨欢喜,你将成就佛陀的事业,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即使被一万个人同时嘲笑,也不应该放弃。
比如,你出发去宝山取宝,很多穷光蛋嘲笑你的行为,你会不会放弃取宝呢?不会的,你只会付之一笑。一大群人沉浸在吸毒的快乐中,而你不吸毒,他们嘲笑你,你会怎么样?也是付之一笑。因为是非、利害你看得清楚。
设想一下,你如果跟世间人同流合污,结局是什么?为了不被嘲笑,他们做什么,你也随顺着做什么。拉你喝酒,你就喝酒;拉你唱歌跳舞,你就跟着唱歌跳舞,结局是什么?是糟蹋极宝贵的暇满人身,堕在生死海中流转不已,丧失成佛度众生的大义。怎么能因为一些疯狂者、迷乱者的嘲笑而放弃这样无比重大的事呢?
我们佛弟子,皈依了三宝,是以佛菩萨的教言为准绳的,按照佛菩萨的教言去行事,佛菩萨告诉我们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是应当遵循的。决不可随时流而转。这样想清楚了,自己的心就安了。
戒娱乐器具
家里有电视机、电脑、摄相机、照相机等等,就像酒鬼身边有了酒、猎人身边有了枪、饿鬼身边有了美味,看到手就发痒,心就按捺不住。所以都是障道的冤家,一律要清除干净,不能留在屋里。
有人说:这样我的生活就没情趣了、没品味了。
不会的。修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是最高的品味,是往佛菩萨的品位上靠。拍拍照、看看电视、上上网,这些庸俗世间的一点乐趣,品味是非常低的。想一想,古今哪一个大修行人的关房里有照相机、电视机呢?没有一例是以现代生活方式而成就的。
外物本来虚假不实,佛法是唤你回头、不要迷在幻化客尘里虚生浪死。你倒抱着假相不放,还美其名曰“时尚”、“有品味”、“有情趣”,这只是给“自我”多铐上几副“美丽”的镣铐,越铐越脱不开。
一天中,哪怕在佛法上花一点点时间,也能得到千万年的利益。《贤愚经》上讲,稍微对三宝做供养,就得到人天九十一劫的圆满,何况是缘着正法长期殷重地闻思修,利益更加不可思议。这一生如果能努力地修习净业,临终就往生极乐世界,成为清净大海众菩萨中的一员,这是什么样的成就!把一生大多数时间、精力浪费在世间虚假的享乐上,到头来是沉溺在生死中长劫受苦。
如果善用这个暇满人身,精进修道,就能在这一生把无量劫要受的苦彻底消尽,得到尽未来际永不退失的安乐,彻底地显发佛性功德,得到无穷无尽的法乐受用,而且还能帮助尽虚空界的众生脱离轮回!这样大的义利是在你这个人身上就能实现的,而且是一生就能成就的。为什么这么糊涂,把一切暂时和究竟利乐所依的如意宝用在毫无意义的事上,用来造集三恶趣的业因?为什么用无价的金器使劲地装粪呢?有人善用人身成了佛、菩萨、往生了极乐世界;有人用人身造业,使自己沦为旁生、饿鬼、地狱众生。何去何从,智者们应当知道如何抉择。
我们要去掉虚假的生活,把一整套由假相包装出来的所谓“现代”生活方式尽情抛掉,抛掉了就回到了道上、回到了法上,就返朴归真,回到了本心,也就与道日亲,道心日纯。修道人不能做到少欲、不能乐在道中,实际是没有道心的表现!儒者求道尚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禅者用功,连自己都要忘掉,其他哪里是究竟法呢?如果不能少欲还说“珍惜暇满”,那就是自欺欺人啊!任贪欲膨胀,大量的时间都被耗在里面,还说得上珍惜暇满吗?
很多人把大多数的时间用在赚钱、追求享受上。他对生活的要求降不下,吃穿用度降不下。能降下,也不至于这么累。像眼镜,普通的一百块就能配,非要配上千块的;手机,两百块的就能用,非要买三、五千的;衣服,几十块的就能穿,非要买上千块的名牌。什么都追求高档、时尚,当然就成了金钱的奴隶、不得不辛苦劳作了。其实,俭朴的生活才省心、才安乐。
捡回浪费的时间
就是把以往浪费的时间捡回来。佛法没有古今之别,只是人的生活方式有不同。如果我们能够迷途知返,采取与道相应的方式,就能省下大量的时间。
从今天开始,大家要重新安排自己的人生,把不该浪费的时间都捡回来,把浪费人生的事都杜绝掉。把时间尽可能用在佛道上,依止暇满人身修道,去赢得人身的大义!
暇满本是用来摄取大义的,其它与道不相干的都要放下。心只能缘一种,要么缘法,要么缘非法,凡是缘非法的,都是浪费生命。一切跟修道无关的,能减少的就减少,能放下的就放下。一定要这样作智慧的安排,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想办法节省时间,一心摄取佛法的大义。
我们修行浅的人,白天出门在外奔波,做不得主。重点要把握住一天的早晨、夜晚和节假日这些时间,这些时间再不能错过了。对外,要禁止夜晚出去活动、接触世间人;对内,要禁止看电视、上网、打电话闲聊等等。这样做,才能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佛法的闻思修上。
不改掉看电视、打电话、上网、闲聊等等的放逸恶行,就只有沦为无暇人生了。是有暇、还是无暇,全看你自己。喜欢看电视、打电话、上网,就是无暇之人,因为心都被搅乱了,怎么闻思修?连佛法最起码的功德也难以生起。常看到一些人看电视、打电话、上网、购物时兴致勃勃,做功课一到就无精打采,敷衍了事。精气神早被欲尘吸光了,马马虎虎念一下,打个哈欠就睡觉了。
作“吞噬暇满的恶魔”想
举两个例子:
比如,看到街上、地铁站台上卖报纸,就像见到魔鬼一样,不要碰它。要这样想:报纸让我散乱、让我生种种不清净的分别,把我拉向轮回、拉向恶趣。它就是张牙舞爪的魔鬼,吞噬我人身的精华!决不碰它!
又比如,路过一家大型超市,看到商品琳琅满目。马上警惕:这是魔宫,一进去就被吃掉二、三个小时的暇满,不能进去!自己的生活能简化,就可以少进甚至不进大超市。我们修道的人,粗衣淡饭随缘过,养活自己用得了多少?不应当为五欲所累。像穿的几身衣服,好好地洗,好好地穿,两三年都不用换,哪里要经常逛时装店呢?这样,举一反三,对世间种种五欲都作“吞噬暇满的恶魔”想。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