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为他所转(3h)
Total words: 19,909.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30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
大圆满前行
六、为他所转:身不由己被他人奴役的人们,虽然有修法的愿望,但由于受到他人控制而得不到修法的机会。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 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暇满的自性。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分。
甚至成办俗世中眼前的一件平常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缘起聚合,而作为长远目标的修行正法,又怎么会不需要众多因缘、缘起聚合呢?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途中烧茶,也需要具备烧茶的茶器、水、火等许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具足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因缘,如果其中仅仅火绒不具备,就算是其余用品样样俱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有一种不具足,也根本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好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前行广释
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 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
6、为他所转
- 有些人非常可怜,父母不让学佛,子女不让学佛,家属不让学佛,领导不让学佛,甚至佛堂也不能摆。(我们藏地不同,只要学佛法,家人会尽量支持,如果不支持,别人还会说他、笑他。所以,家人即使不情愿,为了面子,表面上还是会赞叹学佛。)这些身不由己被奴役之人,虽有修法的愿望,但由于受到他人控制,而得不到修法的机会
前行广释辅导 22 课
六、为他所转:身不由己被他人奴役的人们,虽然有修法的愿望,但由于受到他人控制而得不到修法的机会。
这种障碍是身不由己地被他人奴役。古代是地主和仆人,奴隶主和奴隶等;现在受制于上级、工作的环境、家庭成员。有些人想修学佛法,但是受到控制,无法修行,这也是一种违缘障碍。有些人遇到违缘就想放弃,但不是所有人都存在这种情况。自己有修法的愿望,但“身不由己”,没有人身权利。古代奴隶全部属于他的主人,主人对他们有生杀大权,奴隶若想走、想换个工作,是没有可能的,可以从喂马换成喂牛,但是没有办法脱离主人的控制,毫无自由可言。
但现在很少有那种情况,有的可能是被生活所迫没有自由,要花大量时间在工作上,被环境所迫没办法修法,或由于家庭成员所迫,被控制住不能去修学佛法。本人有修学善法的意愿,但家人不了解修善法对自他的好处,或者自身的障碍使对方没办法了解和接受,因而控制你无法自由地修行。
前行系列 2.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实修引导讲记
“品”是种类之意。“缘品”,指在内外缘方面(有很多骤然发生)的修法违缘。有些是受外在负面力量的牵制,有些是受内在烦恼邪行等的牵制,使种性不能苏醒,也不能滋润增长,无法住于稳定的修法因缘中。
所谓“心品”,是指种性。譬如少欲知足种性、菩提心种性、出离心种性、信心种性等,一旦遭到破坏,内在的机制也就残缺而无法萌生、增上三菩提的苗芽,最终导致造成断绝解脱种性。如同种子被烧焦,或者处在干枯、受封闭、被毒化状态,在很长时间当中都没办法起现功能。
就着重点来看,前者重在说缘,后者重在讲因。因是内在的种性因素,缘是助发因素,必须因缘配合才能处于修法状态,或者出现修法的缘起。因上出现违碍,当然处在无暇状态,不可能出现修法功德;缘上出现问题也同样不妙,此二者分别是心品和缘品八无暇。
缘品用“骤然生”来描述,透露出累世的因缘非常复杂,内心所建立的等流也是各种各样,外在的恩恩怨怨也非常纠结,还有各种业力的牵制。这些忽然间就会冒出来,使得内心被牵制到无暇当中,所以叫做“骤然生八无暇”。
此处“种性”是指习所成的种性。由于自身不断串习的缘故,形成一种坚固秉性。如果这种秉性落于邪谬而未能及时调整,一直被习气控制的缘故,即使外在如何加用强力也无法使正面的修法得以增上。譬如优良的种子,遇上适宜的环境、水土等等,能够茁壮生长;假使种子本身发生问题,对它再如何浇水、光照,也不会发芽。同样,内在种性出现邪谬,暂时来说,上师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给他传多少法也没办法。
可见关键在于,因缘如果出现问题,就不会有修法的果。不必说后继的地道果位,即使现前五分钟安住于修法状态也不可得。我们应当如是了知两品八无暇的涵义。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扰及愚痴魔所持,懈怠懒散恶业大海涌,他制救畏按法而伪装,缘品骤生无暇有八种。”
此“缘”,是指突然降临的内外种种缘。譬如外被魔知识钳制,内起猛利的五毒,或者泛起业力等等,使得内心无法修持正法。处在不能修法的这些状态,都叫做骤然生的八无暇。
“他制”,
由于受到强势人物的控制,不被允许修法,结果也就难以修成。
前行系列 3
·他力控制
六、自无自在、为他奴役的人,虽有修法,然成了为他所制,不许修行。
观察:为他控制而不许修行,自己就无从修法。
自己没有自在,被他人奴役、控制,即使有一点修法,也很快被他所转。很多人处在业缘的钳制下,骤然间被某种事务、俗缘,或者欠债等牵绊,于是身不由己,失去了修法的时间、机缘与闲暇。
这种状况无论在世法或佛法当中都不乏实例。譬如,在一家公司谋生,就不得不在公司制度的掌控之下听命老板的吩咐,完成一定的任务;或者在家中又被家人的力量控制;或者处在特殊政治情形下被关入监狱,也没办法修法。又如,在寺院中受方丈、住持等控制而无法修法。这些都是以突发性的因缘,将自己卷入其中,以他力的控制不允许自己修法,从而落入无暇。
在过去的非常年代里,很多人被迫住在监狱、家庭,甚至连一个修行之地都找不到,每天都受到严重迫害而无法修行。当今时代虽说宽松得多,但是处在某种业缘中,作为凡夫还不可能超越,于是仍然会被控制,各方面都身不由己,导致没有自在运作的可能。还有一些人是不小心将自己卷入办公司、投股等的忙碌中,内心马上被他力钳制而不允许修行,虽然不是被别人拿枪逼迫,而是种种事务缠身,或负债累累,或业务上的大起大落等都会导致心陷其中、无法自拔。以沾染各种因缘被卷进事务当中,就不得不推出各种应对措施,来处理突如其来的种种状况。这一类都是被他钳制而无法修行的状况。
2 对比
对比
前行广释–只要想学佛,办法总是有的
对治:对被他所转、无有自由的人而言,必须要找一个良策,力求摆脱这种处境。汉地曾有位法师说:“只要想学佛,办法总是有的。”确实如此,只要自己有这颗心,平时可偷着学,实在不行,也可以离开那个环境。父母若天天控制你,到一定时候,你就跟他说清楚:“你们这样逼我,不要后悔啊!你们的恩德,我只有来世再报了。学佛并不是忘恩负义,我会好好地回向给你们。”个别出家人走投无路时,只有用这个方法,给家人默默地回向。许多经论中也说:实在不行的话,就只好离家出走了,去过自由自在的修行生活。
前行广释辅导
换一个环境
要找出对治的良策去改变这种现状,如果能够就换一个环境。有些道友、居士家里面不让修行,不能看到一本佛经论典,不能有佛像、佛堂、念珠之类。在这种情况下,内心当中要不舍弃,一心地修行。比如去道场听法,知道修行的方式,回来后在心中默默观想,当然这个对初学者来讲很困难。因为视野范围内可以看到佛像,或家里有佛堂,可以阅读经书,对善心的提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如果整个环境当中什么都看不到,初学者的信心会受一些影响,这种要求比较高,但如果实在不行这也是一种方法。
外在不显现任何一种修行状态,内心却不丢失修行善法的意愿
外在不显现任何一种修行状态,内心却不丢失修行善法的意愿。《西藏生死书》中也提到有一位库努喇嘛当年在西藏求法,之后回印度寺院修行,看上去与印度教修行人无异,没人知道他是一个佛教的证悟者,后来有了机缘才慢慢显示真实身份。这是一个修行很高的例子,也是一种榜样、一种方式。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不露声色,显现上没有念珠、佛像,但内心当中在不断地祈祷,他人无法管你内心的想法,这也是可以对治的方法,但需要很强的意乐。
前行系列 2
当稍不注意时,方方面面的内外缘突发,心就被带入于非法当中。强大的钳制力,使内心很难扭转回来,而一直处在修法无空间、无闲暇的状态中,这类便是骤然生八无暇。无论哪一方面现前,重则完全被剥夺修法的机缘,轻则可能两三年的时光被白白浪费过去,最轻的,也是十天八天甚至一两个月根本不能进入修法状态。
我们内在其实有很多颠倒心。譬如一旦到城市当中接触声色五欲,几个月都在起烦恼、造恶业,无法进行任何修法。美其名曰休息、调心,实际完全是在荒废人身,甚至失坏相续。我们只要仔细审察,就不难发现,很多很多时间都是被这些突发性的内外缘——忽然之间出现的境风、烦恼风给卷走了,这就是骤然生八无暇。“骤然生”即猝不及防、意想不到之意,它们往往忽然就会现前。
我们应当审细观察自己的内外因缘,并认清行于非法的过失。如此观察有大意义,能真正把自己从颠倒缘起当中挽救回来。毕竟颠倒习气都是深深隐藏,外在极少有人能用最精细的显微镜观察我们的相续,并揭露出过失,所以我们必须审细观察自相续,否则“暇满”二字在自身上也许只是徒有虚名。
接下来观察断种性八无暇的状况。种性好比种子或者根本,种子受损就生长不出绿芽,或者已经长出绿芽也会很快枯萎。同样,内心出现损伤种性的情况时,就失去了修法的机缘,这就是断种性的无暇状态。
前行系列 4
缘品骤然生八无暇者
缘品骤然生八无暇者,从比喻来说,十八暇满好比有十八只羊,骤然生的诸豺狼来后杀掉一只的话,就只有十七只,杀掉两只就只有十六只,是像这样。因此,诸骤然生者今天相续中没有,明天容易生,前座中没有,后座中容易生,座的开头没有,座的末尾容易生。因此,需要在审察自相续之后,一个一个地依止对治。
十六无暇中有两类,一类八无暇是指缘方面突然而来的因素,使得暇满被掠夺,所以叫“缘品骤然生无暇”。以比喻来说,十八暇满好比所拥有的十八只羊,豺狼般的“骤然生无暇”到来,杀掉一只就剩下十七只,杀掉两只就剩下十六只等等。我们在学法过程中,有诸多内外突发性的因缘,一旦出现,就会从内心、外在等各方面牵制自己,剥夺修法的空间与机缘,使自己落入无暇中。
我们累世的因缘相当复杂,由于自相续中的烦恼、过去所造的恶劣业缘等,会突然出现各种迫使脱离修法的状况。看起来今天没有无暇,但明天容易生,前一座没有无暇,但后一座容易生,一座的开头没有无暇,到了末尾容易生等等。以此原因,必须审察自相续中的烦恼、不善等起、虚伪状况、恶业力以及外在遇到的种种障缘等,并一个一个地依止对治法来遣除。否则,这些内外因缘随时可能剥夺自己所拥有的十八暇满,如果由此沦落成无暇者,就非常可惜。
总之,暇满是一种因缘事件,如果没在因缘上好好对治违品,一旦骤然发生恶缘来袭,就会失去修法的机缘。因此,我们只有提早审视自相续,逐一对治,来保证充足的暇满。
为他自在
为他自在之对治者:对于为他所自在的上师和富人的仆人而言,需要觅一良策,精勤设法从中脱离。
“为他自在”,指被佛法或世法的权势者所掌控,没有修法的机会。此处所说的“上师”,藏文音称“喇嘛”,有佛门中的权势人物之意,包括在家、出家的各种掌权人物。“富人”指世间的老板或权势者。如果成为他们的仆人,自身就会失去自在,即使有心修法,也没有时间、因缘、自由度等。
所以,为了修法就要想出一个好办法,努力从中脱离、获得闲暇才好。暇满是因缘事件,需要自己精勤设法争取修法因缘。
其中,不应该理解成如理承事上师是修法的障碍,从古至今修法的论述中没有这一条。当前很多人都有各方面的发心承事,对此不必产生误解。
3 珍惜
前行广释
暇满之自性
第二十五节课
思考题
111、如果详细观察自相续,为什么说即使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有很大困难?请具体说明。
112、除了转生为猎人、妓女等以外,什么样的人也叫做业际颠倒?你是否属于这一行列?
113、作为一名佛教徒,大小乘的信念如何在相续中生起?假如这一点力所不及,那最起码要做到什么?你做到了吗?
114、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讲“人身难得”中暇满之自性:
通过以上学习可知,如果详详细细观察自己有没有远离十六无暇、具足十八暇满(八种闲暇、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就会发现即便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有相当大的困难。而在十八暇满中,八种闲暇虽容易获得,比如自己没堕入三恶趣,也没有生于长寿天,依靠人而安立的四种闲暇也不难具足,但完整无缺具足十圆满的人恐怕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
首先,从五种自圆满来分析:尽管对大多数佛教徒而言,获得人身、诸根俱全、生于中土并不难,但如果业际颠倒(变成妓女等低劣种姓,或不信因果的持邪见者)、不信佛教,那五种自圆满中就只具备三种了。如同车有四个轮子,倘若三个轮子都具足,而前轮爆了的话,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同样,假如其他三圆满都具足,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或者不信仰佛教,那学佛一事也无法成办。
退一步说,如果具足了四圆满,业际颠倒与不信佛教中只有一者不具足,这行不行呢?也不行。尤其是生为业际颠倒者,即使没有造诽谤佛法、摧毁佛教等滔天罪业,但假设身口意三门无恶不作、为非作歹,或修行、念经、转绕、朝拜神山等一切所为只为了今生利益,那虽然被称为贤者、智者,实际上也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我见过有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他们言谈举止中,关心的全是眼前的事情,一提到来世,脸上就流露出不在乎的神情,认为即使来世存在,也不应该为此奋斗,而应当为了现世奋斗,如今有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而作为一般老百姓和普通信众,多数学佛也是为了求平安、家庭和睦、升官发财,所作所为唯一贪执今生利益。若如此,即使你是大和尚,或者大居士、大施主、大慈善家,实际上也入于了业际颠倒之流。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目标只是今生,相续中不可能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在座的道友们,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每个人都想一想:自己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倘若只为了今生保平安,逃避现实的一些困扰,或者没有任何目标,在无记状态中得过且过,从不希求来世解脱,这样的话,就算你被公认为了不起的智者大德,实则连十圆满中“业际无倒”这一条也不具足。
这一点,或许很多人都难以避免,故务必要再再思维。这次讲《前行》确实很重要,非常希望汉地信众要懂这个道理。形象上的学佛、做法事,我们不大赞叹,我们赞叹的是成为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否则,一生中全是为了今生利益而奔波忙碌,这没有太大意义。
上师如意宝常谆谆教诫说:“今生和来世相比起来,我更重视来世。虽不敢说百分之百是为了来世,但大多数都是为来世的解脱做准备。”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对来世的重视应当大于今世。你们不妨也看看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今生还是来世?在这二者之间,你打的是什么符号?大于号、小于号,还是等于号?
“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讲也许是当头一棒,理应值得深思反省。一个人若不懂得自我反省,就跟旁生没有差别了,旁生除了吃草喝水,根本没有思维辨别能力,可是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要观察:“我出家这么多年了,求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假如只为了今生,那就是业际颠倒者,绝不能这样。以后为了来世的解脱,还是要做些准备,否则,只盯着人生几十年,目光就太短浅了,应该想到:我是希求解脱者,名闻利养没有什么价值。
然后,从五种他圆满来分析: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传讲妙法、佛法还没隐没,但如果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一种圆满就不具足了;既然没有皈入佛门,善知识慈悲摄受也就谈不上,这样一来,两种圆满都不具足了。五种他圆满中若只剩下三种,学佛绝不可能成功。
有些人虽已皈依佛门,被善知识也已摄受,可是心经常反复不定,一旦对法失去了兴趣,天天靠外力来约束,也是不现实的,到了一定时候,你的“老虎皮”就会脱掉,显露出原有的丑陋面目。因此,在座的法师也好、居士也好,内心中对法要有所认知,否则,整天都依赖上师或道友提醒,自己却没有坚定的信心,最终会不会从佛教团体中退出也不好说。
尽管你皈入了佛门,若只是表面上得点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认为,自己办了皈依证、取了法名,在某某上师面前得过灌顶、求过法,就是实至名归的佛教徒。其实这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法和小乘法并没有落实到你的行动上,你内心中尚未生起这样的信念。所以,你自认为是佛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我以前在某地坐出租车时,问那个司机:“你信不信佛教?”他说:“信啊,我很信佛教。”我说:“怎么看得出来?”“你看,我车里挂着观音菩萨像,这说明我信佛。”我又问:“除了这个以外,你还有没有什么让我相信的?”“没别的了。反正我就是求观音保佑,所以是佛教徒。”从严格角度来讲,他并不是佛教徒,因为他连观音是神还是佛菩萨都不清楚,求观音菩萨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自己多载些客人,每天多赚一点钱。
世间上这类现象比较多,包括出家人中,可能也有混饭的。有些人在社会上遇到种种挫折后,才加入佛教群体,但他对佛陀没有敬仰、对轮回没有出离心,这种人是不是佛教徒呢?只是名相上的佛教徒,实际上并不是。很多人喜欢说“真理永远是真理”,但这个真理是名相上的,还是实际上的呢?如果是名相上的,那肯定不是真理。同样,名相上的佛教徒,也不是真实的佛教徒,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相续中,大小乘的信念并没有生起来。
从小乘角度来讲,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无有实义,如梦幻泡影,《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有如是定解,则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当然,这种信念并不是口头说说,而要从内心中真正发起,就像监狱里的犯人想早日脱离那种环境一样。我们在轮回中,无论是人道、天界,若能生起这样的意念,才算真正发起了出离心。
只要能通达轮回虚幻不实,不管是依靠上师的教言,还是其他善知识的威力,什么途径都可以。从前有位出家人,跟一个幻化师是好朋友。有一次,他们在喝茶闲聊中,出家人对幻化师说:“我想看看你的幻术,能表演一下吗?”幻化师不置可否,出去牵了一匹高头骏马,说:“你想要这匹马吗?我可以卖给你。”出家人一看,这马果然不错,忙问:“这么好的马,要卖多少钱?”(藏地很多出家人特别喜欢马,就像现在有些出家人特别喜欢车一样。)幻化师说:“你先骑一下试试马的好坏,然后再谈价钱。”出家人未加思索就骑上了马,幻化师把缰绳递给他,在马屁股上使劲一拍。马像箭一样冲了出去,跃过高山谷地、草原河堤,穿越千山万水,走了几天几夜,最后把他摔在了一个陌生的旷野上,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前方。
出家人跋山涉水,艰难地走出了旷野,来到了一个村庄。在这里因为人生地不熟,他当过乞丐、做过仆人,受过许许多多苦,像狗一样流浪了许多日子。后来,他还俗和当地一位姑娘成家,生了三个儿女,在饱尝了无数担心和折磨后,孩子们被渐渐养育成人。没有想到,儿女稍大之后,个个都不孝顺,不听父母的话,令他非常苦恼。为了照顾家庭,他还不得不出去打猎,全然不顾痛苦和罪过。就在这样的岁月中,他渐渐变老了。
有一次,他照例上山去打猎。走了很久之后,在山坳里发现一头刚产下幼崽的母羚羊,身体十分虚弱、动弹不得。他非常无情地杀害了它们,然后以枪作为拐杖,一瘸一拐地背着羚羊尸体往家走。
走到家的河对岸时,小儿子看见他带着猎物回来,非常高兴,一边喊着爸爸,一边兴冲冲地跑过来,不慎一个失足从桥上掉了下去,立刻就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哥哥、姐姐看见弟弟掉到河里,赶紧跳下去救,结果也被河水卷走。妻子目睹这一切,大哭大叫,不顾一切地跳进河里……眼看一家人转眼间都被河水冲走了,他伤心欲绝、昏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才清醒过来。他倚着枪想站起来,却又倒了下去。
就在这时,突然间他感觉像天亮般清醒过来,一看自己正在朋友家里,拿着一根棍子,倒伏在地。幻化师笑着对他说:“起来喝茶吧。”他爬起来,发现刚才倒的那杯茶还是热的。他感到十分惊讶,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竟然经历了一生的坎坷和沧桑!他无法相信这一切,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回想这些幻觉带来的酸甜苦辣,他深深感到轮回毫无实义,生起了强烈的出离心,毅然抛开眼前的一切,一心一意隐入山中精进修行,最后成为伟大的开悟者。
所以,依靠幻化可以认识轮回的本性。我看很多道友到了城市以后,特别喜欢看电视,通过电视里的故事,他也许会认识到轮回的本性,也许反而产生贪心、嗔心等烦恼。不管怎么样,相续中真正生起出离心时,对世间一切的一切,名声也好、地位也好、美丽可爱的对境也好,绝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这是小乘最基本的要求。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发愿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对我们而言,尽管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一定困难,但最起码,也要对上师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坚定信心。若没有这种决心,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
上师如意宝以前传《文殊大圆满》时讲过:皈依的含义,用世间话来说就是投降。表面上这个词似乎不太好听,但实际上你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假如始终觉得:“三宝是我终生的依怙,今后无论快乐、痛苦,我的一切全部交付您、委托您,除此之外也不依靠谁,唯一您才有能力救护我。”有了这样一种信念,然后向三宝诚心投降,就是所谓的皈依。
这种皈依的决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有些人皈依,只是办个证、取个名而已,稍微遇到一丁点违缘,随时可以舍弃三宝。这时候不要说皈依,连出家僧衣都可以脱掉,这是非常可怕的。
拉萨一带有位格鲁派的格西,叫阿旺彭措,被人们称为“兰仁巴 ”。他前几年刚圆寂了,留下的著作有好几本,我曾有幸拜读过,里面的内容很感人:1959 年,他和七个弟子在一个山洞闭关时,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并关进大牢。于监狱做苦役时,领导命令他必须脱掉僧衣,但他坚决不肯,说:“我可以把命给你,可出家僧衣绝不会脱下。”到了六十年代,尤其是“文革”期间,红卫兵逼迫他带头烧佛经,他当众说:“你们可以逮捕我、枪毙我,但作为一名僧人,让我烧经毁佛,做不到!”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勇敢意志,实在令人钦佩。
而我们呢,现在过得快快乐乐时,觉得自己是不错的佛教徒,可是一旦遭遇违缘,那个时候还有没有这样的信念呢?会不会想到:“只有三宝是我的依怙,纵然为此而付出生命,我也没有任何怨言。”每个人可以扪心自问。如果没有的话,就算你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看起来非常威严,别人也说这个和尚、这个法师、这个堪布很了不起,但你也不算是佛教徒。
有些居士特别虔诚,整天念经、磕头、放生,参与众多慈善事业,尽管这些也有功德,但若对三宝的信心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深入内心,那不一定是佛教徒。就像你在蚂蚁群前念释迦牟尼佛圣号,它们也能种下善根,可它们算不算佛教徒呢?并不算。所以,说实话,在座有些道友可能不是佛教徒。虽然你剃了光头,在寺院出家多年,自认为不要说佛教徒,甚至还是大比丘,但遇到一些大违缘时,你若没有不舍三宝的念头,那不一定配得上“佛教徒”这个名称。
我平时经常提醒大家,最好具足菩提心;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要具足出离心;如果不具足出离心,对三宝的虔诚信心也一定要具足。假如这三者都没有,那你已超出了佛教的行列,可以说最基本的约束点都没有了。
这段文字相当关键,大家务必要铭记于心,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时时观察自己到底是大乘行者,还是小乘行者,或是一般的佛教徒?倘若连佛教徒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啊?说你是外道徒吧,你可能对外道也不懂,这样既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外道徒,不伦不类的,只好属于另一种人类了。
总之,如理如实地了知、观察暇满自性至关重要。然而,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暇满难得的道理,每天随世间八法转,空耗了这个人身,非常可惜。汉地有一个故事记载:在明朝,有个人叫罗洪先,他特别有才华,二十多岁就高中状元。(以前中状元极不容易,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还难。)他为人正直,因看到官场黑暗腐败,感念人生之无常,于是辞官隐居,断然出家,世称“状元和尚”。
状元和尚在寺院出家后,假装愚钝,甘心承担最苦的杂役,劈柴挑水、烧火煮饭,无所不做,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就这样过了十三年。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并有一子。十三年后,其子又高中状元,父子同科,世间稀有,一时传为佳话。此时妻儿很想念他,无奈他出家后音讯全无,根本无从寻起。
可能是亲人思念真切的缘故,有一天状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亲的念头,于是返回家乡。及至状元府,刚站在门前,仆人以为是和尚化缘,便入室禀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让仆人施米一斗。状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见主人。仆人认为和尚贪心,又报夫人。夫人又让仆人出来施钱一贯。状元和尚还是不收,即索纸笔,题诗一首:
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这个偈子很适合现在许多人,他们一辈子为了儿孙操劳,自己也不学佛,天天耗费人身。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分,有福报的话,你根本不必为他担心;没福报的话,你操心也没有用。所以,不要一生为儿孙当牛做马。)仆人将诗稿入呈夫人。夫人见后惊讶万分,急速跑出门外,但和尚已经离去。夫人即刻派人四处寻找,再也不见其踪影。
后来,状元和尚投归福建龙裤禅师,朝禅暮净,终于大彻大悟。他感念世人之迷茫,遂作《醒世诗偈》,广为流传。记得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可见,人身难得的教言,在汉传佛教中也特别重视。
概而言之,以上讲了暇满难得的自性,希望大家好好观修。
一生修行的重点和归宿
第六讲 比喻给你什么启发
前面讲的增加效率的方法非常重要。因为低效是现在很多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听后还没有消化在心里,所以下面再用一些比喻来做引导。
比如六根绳子从不同的方向拉一个东西,这样导致分散了力量,由于方向不同,使得没办法迅速前进。如果六根绳子朝着一个方向拉,那它的速度和力量顿时就增加了,而且发现已经在直线前进,非常有效果。这表示,我们闻思修的时候,如果心朝着六个不同的方向去做,就会心力分散,如果所说的见解、观念、思路、所趣向的目标都有所不同,那就会发生很多矛盾,甚至彼此之间产生负作用。
还要这么想:譬如我做六道菜,第一天做一道,炒了十分钟没做熟就冷下来,第二天又做一道菜,还是炒十分钟就停下来,第三天做第三道菜也是这样,结果一个礼拜做了六道菜全是生的。到了下个礼拜,第一天把上周剩的第一道菜拿来炒十分钟,没有熟,第二天把先前第二道菜拿来炒十分钟,还是没熟。就像这样,很多人处在这种可笑的状况里。如果能换一下,第一道菜一次性炒二十分钟,这就做熟了,然后再炒第二道菜,又是二十分钟做熟,这样来做,所有菜都能做熟。
这比喻我们应当有专和勤。专,就是在一个方向上用力,这样力量就大,而且前进的速度快。勤,是指为了达成一个目标,相续不断地用功,使得它达到要求,这样就容易成熟。
又比如,用凸透镜让太阳光聚焦,光的热度不断加强,很快就达到燃点而燃起纸张。但如果不聚焦,热量是分散的,就始终达不到燃点。又好比烧水,一直烧下去很快就烧开了,成了开水可以喝。如果烧烧停停就始终烧不开,也就不能喝。这表示,如果不能精勤缘着一个目标持续地用功,就一直没办法达成。
又好比攀高峰,如果指定了一座高峰,一直沿着它攀登,持续地努力,不断地升进,最后就能达到最高峰。另一种方式好比有五座高峰,这个人首先攀登第一座高峰,走到一半时,别人让他去第二座高峰,他就下山开始爬第二座高峰。还没爬完,又有人说第三座高峰非常殊胜,他又下山开始爬第三座高峰。最后累得只能坐在地上,哪座高峰也爬不上去。
又好比一个人挖井,才挖两米,看没水就换一个地方挖,挖了三米没见到水,又换一个地方挖,挖了一米又放弃……像这样始终挖不到水,最后渴死了。又像一个人造土房,刚砌了一面墙,一看东边风景更好,就去东边造;刚砌了没多久,觉得南边地面平坦好打地基,就改去南边造;刚砌好地基,又看中了西面的山坡,就去山坡上盖;才砌了一面墙,就被大风刮倒了。就像这样,他始终没房子住,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
反过来,一个人探测到地下有水,他在那里坚持不懈地挖,最后就挖出了水,之后依靠这个如意宝泉就能恒时享用。又好像一个人盖房子,设计好图纸后一直按照图纸盖,先打地基,再砌四边的墙,再盖房顶。七天之后他就住进了新房,十多年都住在这里,生活非常安定。这就表明我们制定了计划以后,要专一、精勤、持续,最后我们会有水吃,会有房住。
又好比一个人点好了蜡烛,但因为不注意保护,一下子就被风吹灭了。重新又点一次,又不注意保护,又被风吹灭了。又像一个人堆面粉,刚堆起来,风一吹就全部刮散了。他又堆,风一吹又刮散了。这就表示我们没有把握好这个“坚”字来保护。
另外一个人点好蜡烛以后,用灯罩罩起来,这根蜡烛就能持续地燃烧,非常稳、非常亮。又好比一个人堆好面粉以后,用一个大盆扣住,这样面粉长期不会丢失。就像这样,有了一点成果之后,我们要坚持下去,不受境缘的干扰,就能保护住它。
就像铁烧红的时候要赶紧打,这样就打得很快,而且能打成。等到凉了就打不动了,又要去烧。烧完了,又把这个放凉,就又打不动。就像这样,前面两天刚刚好一点,但中间根本不去串习,之后到了星期六就全凉了,凉了以后发现根本打不起。老是凉凉热热,永远没办法打成。就像这样,我们正在荒废自己的人生。
又好比一个女人很想生孩子,怀了三个月流产了。第二次怀孕,到了第四个月胎死腹中。第三次怀孕,才五个月胎儿又死掉了。第四次怀孕,才两个月就死了。就像这样,她始终生不了孩子,这表示她的时间不足。
又像拔苗助长,他老是去看这个禾苗怎么还没有长大,我拔一拔吧!拔完了我就增长了,别人都会羡慕我的。但这样不可能搞好,最终全都拔坏了。意思是,比如想:加行怎么还没修完?赶紧缩短一半时间,曼茶盘擦、擦、擦,擦两下就完了。这样哪里修得出资粮?是不是?或者想:修这个实在太难了,反正念起来很容易,看谁嘴巴念得快,舌头转得灵,谁就是修加行的冠军。结果他就凑数字念过去拉倒。后来发现这个人什么也没修出来,纯粹是玩弄法。那他为什么要修加行呢?他是为了自己的名利。所以,不要再做这种愚蠢的事了。
以上都是在譬喻专、勤、坚、久这四个字的涵义。
好比以土累积成高峰,下面越坚固上面就越平稳,上面偶尔落土也无伤大体。但是如果下面稍微崩一点,整个高峰就会倾颓。所谓的次第修法也是如此,人天不固小乘就不固,小乘不固大乘就不固,大乘偶尔有缺失不伤小乘,但是小乘失坏大乘一定堕。就像高塔最高一层有损很容易修补,最下层崩塌了,上面各层就会全部崩毁,不再存留。小乘的无常乃至出离、戒定慧都是大乘的基础,小乘不坏大乘才可能生。所以,米拉日巴尊者的口诀说“低处修时高处到,缓缓修时快快到”。欲速则不达,下下的基础一定要稳固,才能成就最上乘的果。修前行时,首先要修外前行才能成就内前行,有了内前行才能进入大圆满的正行。
好比治病,医生是对病开药的,一个人没智慧,他想:药都能治病,是很好的。于是,这个药他也要吃,那个药他也要吃,所有药他都要吃。结果吃了这么多药,他的病情反而加重了。
又好比一个小学生,在他面前有从一年级到大学博士课程之间所有的书。他想:这么好的书,我应当全部看。他就在一时之间随便看,这样他能得到什么?或者说:那是最好的书,所以我现在从最高的书看起,然后看次一等的,最后看最基础的。这不是颠倒顺序吗?
就像这样,有很多次序混乱的问题需要了解,否则缘起上没有顺应,付出很多的精力却不会得到结果。就像医生开药也是针对不同的病开不同的药,也有很多情况。对自身来说,没有这个病,去吃治这个病的药也没有必要。有的药是治肿瘤的,你得的是胃病,吃了也不合适。像这样,医生治病时有很多权巧方便,针对不同的病人开不同的药方。
有人就问:《道次第》里不是说三乘法全部要受持吗?
当然,三乘法的内涵全部要受持,菩萨为了利他的缘故都要受持。但是,不能理解成每部法你都要同时去听,时间上没有合理的安排。很多人只了解一点点,以一句很简单的理由下结论,实际根本分辨不清。
就好比各种营养我们都要吸收,但是,能不能一天把所有营养全部吸收了?或者说,能不能毫无禁忌地随便吃一百种菜?又比如,你没得这种病,需不需要吃这个药?作为医生先要了解各种药性,掌握后才能应病与药,但他自己需要吃所有的药吗?如果已经治好了病,还要继续吃那种药吗?或者,对一个人来说,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之间的课都要学,现在他上了六年级,还要回头学一年级的课吗?
诸如此类,很多人知解混淆,产生各种错谬的看法。其实很简单,你就按照前行的轨道,对于证道前所须的要素,方方面面去充实它——没有的地方尽量生起,薄弱的地方尽量加强,脆弱的地方尽量稳固,这样打好基础再往上一层走。其实也不多,就是十三层法要。真正掌握了法要以后,人就得到了很大的成熟,其他的小问题自然能解决。但现在人的智慧、福德都很浅,连一个很小的问题都处理不来,没有智慧去判别。不必说关心别人,连关心自己都不会;不必说考虑问题,连考虑自己都考虑不清楚,处在非常混乱的状态。
又好比一个学校十个年级,每一个年级若干班级,每一个班级有各学科的老师。一个学生就认为:这么好的学校,有好多班级,有好多最优秀的老师,讲的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课程,那我就应当全部听。于是他从早上第一节课开始,前 5 分钟听一年级的课,下 5 分钟听二年级的课,这样每 5 分钟换一个课听,在一天当中,把每个年级、每个老师的课通通听到。之后,他在所有同学面前很自豪地说:我是最能够摄取知识的人!我都听到了。而且我听得快、听得多,什么课都能找到方法去听。那大家听了都要笑死了。
我们很容易明白,这个学生最后考试都是考零分,因为他胡乱听。这样听当然是轻松的,但考试是需要听了以后思维,思维以后做功课,最后才能过关的。而这个人所有时间都在混乱当中度过,最后考试的时候,老师给了他一个“鸭蛋”。
又好比一个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吃的全是免费的自助餐,只要打开门,里面的菜肴琳琅满目,他可以随意选取。结果他以贪欲心把无数种菜全部摆到自己面前,左手拿叉子右手拿筷子,尝尝这盘吃吃那盘,尽情地享受东西南北的各种美餐,结果吃得胀胀的,胃没办法消化。原以为是这么美的事,现在发现还不如在家吃母亲做的家常饭菜来得舒服、养人。又像现在的人喜欢到网络超市里逛,里面的货琳琅满目,这个也喜欢那个也不错,五六个小时买了几十种。后来发现脑袋胀胀的,糊里糊涂,心思散乱,就这样打着妄想睡着了。久而久之,心里一大堆妄念没办法理清,看来是犯了消化不良的病症。
又好像盛夏酷暑,才得到一片云、偶尔降一点雨粒,被风一吹,东落一粒、西落一粒,才靠近干土就已经消失了,难以期望雨水汇成小溪,之后再汇入大海。这就是指,现代人在世间法上有非常多的欲望,东攀缘、西享受,搞得很乱,在佛法上也是随意地乱听乱学。由于不能专修的缘故,今天入进去一点点,还没入到心上马上就干了,过了一段时间又入一点,又干了,根本没办法汇聚成流,更无法发展成浩瀚的大海。
如果能够出离这些杂乱,那就像春雨从早到晚绵绵不断,之后雨水逐渐地汇成小溪,小溪汇成大海,汪洋浩瀚,相续流注,最终成了圆觉大海。如果你没有出离、没有专一,杂修十年,一曝一寒,不如已经出离的人闭关七天。因为他远离杂乱,远离间断,远离染污,相续不断,越转越深,所以真正有志向的人应当做个取舍。
又像猴子取苞谷,右边取了一个,夹在左边的腋窝下面来不及吃,然后左边又取一个,夹在右边的腋窝下面也来不及吃。这样一来,正夹在右边腋下的时候,左边的那个掉了,然后它又拾起来,右边又掉了……就这样取一个,掉一个,它忙了无数次,最后只得到一个,然后吃下去。
少年学法应当多闻。年轻的时候精力好、记忆力强,不妨涉及面大,多学一些来开启见解。法门无量发誓学习。中年以后身心的力量衰了,记忆力也差,这时就要知道由博返约,抓要害,守住一个道。无量的法门都会归到这一个上面、另外有什么听闻的也集中在一个上面,在这上面精益求精,这样长久之后自然可以圆成,所谓“一即一切”。“法门无量誓愿学”正是要归于这个目的,达到的地方是一样的。
我们要知道,这一条前行的路实际已经摄归了道的要害,而且它很简要。这样就一心在这条路上用功,学什么法都会在前行的修心上面,这样就不断地稳固基础。或者皈依净土,也是一切都会归在净土上面,这样必然能往生,学任何东西都是增强净土的信愿,提升往生的品位,任何善根都回向在这个要点上。那么,净土一门圆成了,一切佛道都能圆成。就像这样,我们要能够会归。
在座的多数是中年人。现在这个时代很颠倒,五十岁以后还喜欢被别人叫“美女”,实际上过了四十岁已经是中年人了,所以这种说法不能随顺。大家要有自知之明,现在我们听什么很快就忘记,已经不适合再去泛泛地搞很多了,不然就像那只猴子一样。今天得到了这个法,夹到右腋下不去修,明天那里传法,得到了又放在左腋下,刚刚夹到左边,右边的就掉了;拾起右边的,左边的又掉了……像这样永远得不到一个东西。
应该反过来,守住一条路,其他东西都配在这条路上。譬如我们正在修大圆满前行,那么听《菩提道次第广论》时,就要把方方面面都摄集到前行的修轨上来,都作为它的补充,作为它的资粮,这样就对了。同样,我们以净土为归宿,就处处不忘净土,处处回向净土,这上面既有信愿,又有它的修持,两个搭配起来今生决定成功。
这样我们的心就安下来了,因为这是一条完备的大道,摄尽了证道前的一切修心。而且它很简要,避免了你盲目花费无数时间泛泛而读、泛泛而学的过失。它的纲要就是十三个内容,每一个去充实它,学任何经、任何教全部配在这上面,这样我们就抓住了纲要。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中年人,在座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这种类型。我们一定要把学法的要点、学法的方式抓住,把这个重点突出再突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就定下来,以大圆满前行的道轨作为一生唯一的主线,闻思修都在这条主线上进行,无论学什么都配在这条主线上面。如果你能修得成,今生能开悟,那当然最好了,再加上净土,那的确是“有密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那是无比殊胜的事。如果不能开悟也不要紧,你有前行、有净土,必然能往生,而且是高品位。
这样大家就踏实了,就不会乱来了。否则的话,忙东忙西,一年很快就过去了,自己的心还是没有一点进展。这样继续下去,五年一晃过去了,一点点修量也没有,前行的第一个暇满还是糊里糊涂的。五年的黄金时间只装了一肚子知识,说起来头头是道,慢心很高,但是心特别散乱。像这样乱来,心都安不下来,非常恐慌,还能成就什么呢?这就决定你一生的命运不过如此,只能祈愿你不要堕落。
有人提出问题:你上面讲“六字诀”,不是说到“广”和“深”吗?为什么这里又教我们要由博返约,专守一路呢?
其实,专、广、深是需要辨别的。我们说的广和深是在“专”字上说的,而不是在“杂”字上说的。也就是,我们守住了这一条要道,遵守祖师给的要诀,然后在这个要道的各个要素上,都是以广入到深当中去。
很多人无法辨别。有的人说:现在时代的因缘很欠缺、很繁忙,没办法学很多,因此我们要“短平快”。又有的说:“短平快”是不行的,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根机很差,又经过几十年邪的熏陶,习气特别深,就连去邪知见都非常困难,必须得长期熏习。譬如过去人修一遍前行就行,现在修三遍都不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处理这种两难的情况呢?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所谓的“简”,就是我们没有时间,仅剩一年不到的修法时间,一定要把它用在要点上,劲要用在刀刃上,这样就不得不做抉择。现在特别幸运的是,大祖师们已经汇集成一个最好的修法,我们没必要选择别的了,也不必再动其他脑筋。如果你有信心,现在就已经给你架好了一条高速公路,你就按照这条路走,如果你对它有胜解,就再也不东攀西缘了,这就叫做“简”、叫做“约”。这一条道上的十三个要素,的确涉及了整个道的要害,这样就不会泛泛而思。而且已经给你架设了十三个阶梯,你就一级一级地走上去,就好比读十三个年级的课程一样。每一个年级里又分出了若干章节,这就决定了你在这一学期里需要完成几个环节的学习。而且一开始就给你指点,在每一个环节里怎么教授,怎么听闻,之后去思维做功课。要这样一级级地上去。
那么为什么又要广呢?正是由于我们现在起步晚,习气深,各种错乱观念很多,由于障蔽力很大,所以必须通过很多很广的方面来挖出很深的心。心转了以后,才开始有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只要有第一步的进展,后面就会顺利很多,因为自己真心愿意趣入道了,对这特别有意乐。就像人一旦尝到蜂蜜的甜味以后,就还想继续吃。或者服药的人,经过精心地按照疗程来医治、服药,已经焕发了活力,治愈了一些病的时候,他会有信心继续服。
在这个过程中,十三个环节不算多,每一个环节都一定要把量做到,而且要加倍量来做,这样才有效果。不能很马虎地过去,看起来好像一下子完成了,实际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生效果。就像在治病的过程中,你身上没起反应,不痛不痒的,是一种表面化的治疗,治完了没作用,这就不行。每一个疗程都必须有一些触动,要发热、发汗,或者做手术的时候有一些痛感等等,这都是很正常的。这些过了以后会发现轻松了不少,纠正了很多,身心系统向良性的方面发展了。这就可以说,做得比较到位。像这样十三个疗程,每一个地方都必须以广而深的方式来进行。
再用比喻来说明。好比挖坑,挖得大一点就能够深入。同样,在开发心的时候,要让它的触及面大,方方面面都有变心的机会,从各角度触发。譬如我谈一个“今生修行的重点”,如果只讲一堂课估计没什么效果,但是我讲七次,这就会出现很好的效果。什么原因呢?这符合变心的规律,要从方方面面触及、拉动你的心。你心上有很多跟这个相背的地方,必须打中这些点,之后心才有反应。进一步还要把你的心拉开来,从各个方面引着你去看。如果你没有看清楚,你的心就不答应,心里不答应你就不愿意变。没有很广阔地见识,一分一分地看到,人的心是不转变的。
人都有惰性,不愿意动,串习了几十年的观念不愿意丢下,或者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也是很难改的。就像一个农民天天躺在墙根下晒太阳,不下地干活。你对他做思想工作不是两句话就能搞定的,他有惰性就不愿意动,必须不断地刺激他,他的心才可能变动一点。否则他宁可饿死也不改变。你如果使劲推他、拉他,他只好不情愿地说:“好吧好吧,我去城里干一点吧。”或者说:“我做点什么改变一下吧。”你看人的惰性多大!
我们在轮回里的惰性实在太强。佛在世的时候,难陀的惰性就像牛皮一样没办法改。因为他太沉溺他的生活了,他觉得自己的老婆那么好,整天就想着老婆,根本没办法修道。只有他看到了天界和地狱的情况才受到触动,之后才变得修道非常认真,过去就是玩。这样就知道,观念不变动就起不了作用。
要想变动观念就必须很广。过去牢牢执著的观念非常强大,如果首先不是很广地挖坑,他就变不了,一点都挖不下去。很广地挖了以后,才开始慢慢地挖下去,心才开始松动,再继续挖进去,就有更大的松动,再挖下去,才能把他里头的善根调出来。之后他就开始恐慌了,要修行了,或者善根有了,开始要持戒了。方方面面意识到的时候,他的道心才出来,道心出来以后才可能趣向道。否则只是表面玩耍,里面根深蒂固的还是凡夫秉性,这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不必说修成大开悟,连脱离恶趣都困难。这样大家听清楚了吗?为什么要广和深?
我再来把这个比喻讲得细致一点。你心里有一块好大的石头,现在要松动、整平这块田地,就需要挖很大的坑,花好大的劲,从这个石头的左边、右边、前边、后边,用好几个铁锹才把它撬起来。不撬起来根本没戏,后面没办法平整地面使得它柔软,施肥、浇水等等都没办法做。
现在我们心里结成了好大的恶性,有好大的习性、见解的顽石,所以一下子是搞不动的,必须挖好大的坑它才能松动,有了松动才有转机。松动以后还要继续加力,从各个方面去挑动,而且要很大范围地挖,只有范围大才能从各角度把铁锹伸进去。伸进去的时候,要从各方面综合用力,才能把它给挑起来。
就像这样,我给你们做思想工作是如此,你们给自己做思想工作也是这样。思择修就是给自己做思想工作,把颠倒的知见转成正确知见。要看到,在见解上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譬如说我们有一块很大的常执石头,看到任何地方都是常,时时以为这些地方我可以依靠,它是有意义的。要把这块常执的石头撬掉,就必须前后左右,方方面面去撬它。也就是让你从宏观、微观、器界、情界、出世圣者、世间凡夫,以及自己身边的动物、亲人、事业等等,方方面面都看到它是无常,之后常执的石头才可以彻底地撬掉。撬掉以后你的心就平整了,在无常的土地上就开始生长一心修法的庄稼。
同样,我们现在正非常愚痴地浪费生命,一定要从缘起上看到,暇满是多么难得,一旦失去再也得不到,那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珍惜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要一再地骂自己,一再地劝自己,要从各个方面去说。就像对着幻想的农民,教他自力更生,怎么样发家致富那样,要不断地给他灌输,他麻痹的神经才开始动一点,是这么困难。所以当然要广一点,才能挖得深,深了以后内心深处的根子才能刨动,之后才有转机。
思考题
1、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仔细思维下列几组比喻,分别对我们修法有何种启发?
(1)拉绳、做六道菜、跟向导
(2)点蜡烛、堆面粉、打铁
(3)生育、拔苗助长
(4)垒高峰、高塔
(5)“药都是治病的,就吃所有的药”、一时间读一年级到大学博士课程之间所有的书、同时听十个年级的课
(6)猴子取苞谷
(7)春雨汇成小溪,小溪汇成大海
2、修法时间非常有限,应当采取“短平快”的方式修法;但根机很差,又经过几十年邪的熏陶,习气特别深,又不得不长期熏习。如何处理这种两难的情形而使自己不空耗此生?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