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无有正信(3h)
Total words: 43,775. Estimated reading time: 3 hour and 18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
大圆满前行
四、无有正信:
如果对真实正法与上师连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 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暇满的自性。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分。
甚至成办俗世中眼前的一件平常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缘起聚合,而作为长远目标的修行正法,又怎么会不需要众多因缘、缘起聚合呢?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途中烧茶,也需要具备烧茶的茶器、水、火等许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具足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因缘,如果其中仅仅火绒不具备,就算是其余用品样样俱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有一种不具足,也根本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好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前行广释
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 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
4、无有正信
- 如果对佛陀的教法、证法,还有给我们传讲真实不虚教言的上师,连一丝一毫的信心都没有——比如说,
《大圆满前行》的法本来了,你觉得跟一张报纸没什么两样
;给你传讲最甚深法要的上师来了,你就随便应付一下:“噢,您来了,要不要吃点东西?好,拜拜!”那显然已封闭了佛法的入门,这样一来,也就不能踏上解脱正道
前行即信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信心和智慧相当重要。若没有智慧,不可能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若没有信心,则无法趋入这样的法门
。正如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所言:“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我们才会希求佛法;有了智慧以后,才能通达人无我、法无我,或是佛教中四法印的道理等。而在智慧和信心这二者中,智慧是占主要地位的,因为依此可通达万法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真相。但要入于这样的境界,必须依靠信心来推动,就像《宝性论》中所说,殊胜的胜义空性也要依靠信心方可证悟 。如果你点滴信心也没有,绝不可能入于佛法之门;假如你信心很不错,像有些老修行人、老居士一样,那即使不具足通达万法的智慧,也永远不会在佛法的光明中退转。
前行广释辅导 23 课
四、无有正信:如果对真实正法与上师连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佛法正道信心是很重要的,对上师和对佛法的信心是非常关键的,“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修道之源、功德之母,可以长养一切的诸善根——善根可以生起、可以增长。所有解脱的善根,都是依靠信心而有的。乃至于最后证悟实相,很多了义的大圆满、密宗续部的修法、《宝性论》、《摄颂》等等都是讲了,真要趋入胜义谛的话,信心是非常关键的。
信心以前我们讲过,有很多层次。能够让我们证悟实相的信心极其清净、极其猛烈。有些人是根随自己的善根、智慧、见解形成的高级的信心。有些人没有这么高级的信心,是相应他自己状态的一种信心,这样的信心可以帮助证悟实相。
信心是很清净的心。为什么说信心很清净?为什么信心能够证悟实相?就是对某一个对境、某一个法有信心,信心是对对方清净的功德如实的认可、相信。为什么这种比较高层次的信心可以证悟实相呢?对于上师、一切万法、三宝的本性的了解越深,疑惑就越少。这种没有疑惑的状态,比如对上师的信心就像佛一样。佛是什么状态?佛是完全没有过患、没有烦恼障、没有所知障,是纯粹觉悟、一切遍知的、很多智慧的状态。
对于上师、佛陀的功德,方方面面了解很深入,心就很清净。能够达到这种深度的相信,内心当中清净的心和法界本身就已经相应了,这种状态当中容易证悟实相。为什么容易证悟实相?你这种清净心已经和上师本具的清净的状态相应了,差不多在一个高度上。当你全然相信的时候,你的心这么清净,实相这么清净,因和缘具有,清净的证悟很自然就会发生。
清净的信心本身的状态,和你所相信的对境的状态是相应的,信心越好越容易证悟。这种高层次的信心,有时是通过前世的因缘,不一定要学很多;有些时候可能是通过深度的闻思、一系列的观修达到这种状态。完完全全对法身的上师没有丝毫怀疑,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去祈祷、去相应。长时间修这种清净的心,就可以和上师清净的本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连接。
信心和证悟之间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呢?因为他的心本身已经清净到一个程度,信心就是一种清净心。对于对境的功德没有怀疑,如是的安住了,中间没有障碍。什么是障碍?怀疑就是障碍。为什么怀疑?不了知或者无明。中间挡住的障碍物,都被他产生境界的时候移离了、消亡了。为什么不相应、不发生证悟呢?一定会发生的。
作为一个标准的、高层次的弟子,全然的信心很重要。如果有了前世的善根或者很好的闻思的基础,信心是比较可靠的。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有些人的信心可能显现上很疯狂,但是来得快退的也快。因为既没有前世的善根、也没有今世的闻思作支撑,所以是一种短时间的信心。就像涨潮一样‘哗’的一下涨起来了,“哗”的一下退的也快。
大恩上师这几年也经常讲信心,尤其是我们初学的时候,我自己或者现在很多道友也有视师如佛的信心。听起来这些人的信心很强烈,但上师讲,刚开始你这样说也行,要看后面你还是不是这样讲的。你再过几年还是这样讲的,就说明你的信心还行。如果过几年没有这样持续,就说明以前的像佛一样的信心,退到像菩萨一样的信心,退到了一个好人的信心,最后退到一个可能还不如一个好人的状态。一般的人如果没有准备,他的信心很容易退转。
通过一种持续的、不间断的闻思修行。培养起一种胜解信、一种不退转信、一种和法界和上师相应、六个月之内即生成佛的那种信心。有了这种基础就可以现前。他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可以现前。这样的信心力量很大,可以直接的感召到一种殊胜的证悟。没有这些信心的话,那就很困难。 有了这种基础,准备工作也做好了,它就可以现前。所以,这样的信心的力量很大,可以直接地感召到殊胜的证悟。
如果没有这些信心的话,那就很困难。此处讲的“如果对于真实正法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对于上师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么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他没办法入门了,没有信心。
了解,也研究过,但是不信、也不修
也许你对词句方面有些了解,有些学者可能对经典、论典、词句也研究过,但是他不信、也不修。道理、词句上搞懂了,但是有没有相信呢?不相信。修不修呢?当然也不修。也不会觉得自己要去达到这样的状态
。所以如果没有信心,虽然你可能对于词句方面有些了解,但还是入不了门。因为没有信心,就已经自然地封闭了佛法的入门了。虽然很多经典、论典摆在这你可以看,但是真正要入门的话,这个是自然封闭的。
如果你没有信心是这样,你有信心就自然打开了。所以唯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的大门,只有信心才可以真实地获得佛法的收益、才可以真实地觉悟。因为很多的基础、功德都是依靠信心来感召的。所以说这样的信心是很关键的。
“那么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没有信心的人,这方面叫无暇,因为不可能踏上解脱之道,佛法的大门已经封闭了,所以这些人当然就是没有机缘的。即便是你可能学过几年,或者即便你对这个词句能够背诵,或者能够怎么样,但是仍然算是无瑕的人身。
前行系列 2.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实修引导讲记
“品”是种类之意。“缘品”,指在内外缘方面(有很多骤然发生)的修法违缘。有些是受外在负面力量的牵制,有些是受内在烦恼邪行等的牵制,使种性不能苏醒,也不能滋润增长,无法住于稳定的修法因缘中。
所谓“心品”,是指种性。譬如少欲知足种性、菩提心种性、出离心种性、信心种性等,一旦遭到破坏,内在的机制也就残缺而无法萌生、增上三菩提的苗芽,最终导致造成断绝解脱种性。如同种子被烧焦,或者处在干枯、受封闭、被毒化状态,在很长时间当中都没办法起现功能。
就着重点来看,前者重在说缘,后者重在讲因。因是内在的种性因素,缘是助发因素,必须因缘配合才能处于修法状态,或者出现修法的缘起。因上出现违碍,当然处在无暇状态,不可能出现修法功德;缘上出现问题也同样不妙,此二者分别是心品和缘品八无暇。
缘品用“骤然生”来描述,透露出累世的因缘非常复杂,内心所建立的等流也是各种各样,外在的恩恩怨怨也非常纠结,还有各种业力的牵制。这些忽然间就会冒出来,使得内心被牵制到无暇当中,所以叫做“骤然生八无暇”。
此处“种性”是指习所成的种性。由于自身不断串习的缘故,形成一种坚固秉性。如果这种秉性落于邪谬而未能及时调整,一直被习气控制的缘故,即使外在如何加用强力也无法使正面的修法得以增上。譬如优良的种子,遇上适宜的环境、水土等等,能够茁壮生长;假使种子本身发生问题,对它再如何浇水、光照,也不会发芽。同样,内在种性出现邪谬,暂时来说,上师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给他传多少法也没办法。
可见关键在于,因缘如果出现问题,就不会有修法的果。不必说后继的地道果位,即使现前五分钟安住于修法状态也不可得。我们应当如是了知两品八无暇的涵义。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扰及愚痴魔所持,懈怠懒散恶业大海涌,他制救畏按法而伪装,缘品骤生无暇有八种。”
此“缘”,是指突然降临的内外种种缘。譬如外被魔知识钳制,内起猛利的五毒,或者泛起业力等等,使得内心无法修持正法。处在不能修法的这些状态,都叫做骤然生的八无暇。
又云:“具紧系缚行为极劣相,不厌轮回丝毫无信心,作不善罪于法离思念,违犯律仪及破三昧耶,是即心品断种八无暇。”
“丝毫无信心”,
指佛法原本重视尊师重道,如果对于真实的法道和传法上师毫无信心,就绝对无法入门。无论折腾多少年也不过是在门外,一步都无法踏进,在缘起上未能建立起来的缘故,好比在世间如果不孝敬父母,无论再如何努力奋斗,基本都不会有出息。同样在佛法方面,自以为很聪明,能自学成才,然而如果没有对佛法的真实信心,只是处于知识研究的层面;同时对于师父也没有信心,那就绝对没办法入门,也没有谁能栽培他。如此一来,解脱的种子得不到滋润,甚至失坏种性,导致三乘菩提的功德丝毫无法产生。
所以,我们理当首先发起对法、对师的信心。如果对法有信心,自然对传法师也容易生起信心和恭敬;反之,如果对传法师没信心,其实对法也不会有真实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失坏等于种子烧焦,不可能长出功德的苗芽。如此一来,一生无数个刹那,都只是在无意义的状态当中空过。
种子的成长需要一块沃土,需要阳光的照耀、水的浇灌等。我们如果没有信心的种子,或者不接受法雨浇灌,不能够顺法顺师而行,那就只是如同无边的荒漠,长不出任何善法的苗芽。尤其当今自由主义泛滥,过分张扬自我、强调个性,人们往往处于一种断种性无暇当中。对法不起信心,对上师也没有接近而生起信心的因缘,自私心却一直非常强盛,他不可能入于解脱道。
前行系列 3
·毫无信心
四、对于真实的法和上师无丝毫信心的话,则断绝了圣教的入门,而不能入解脱之道。
观察:于师于法毫无信心,不能入于法道,修法是零。
信心为根、信心如首
信心也是一种种性,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就讲到信心为根、信心如首
、具信才能踏上法道。相反,对于真实的法教和上师缺乏信心,就不可能入门。
也就是说,信得过这条路、信得过上师的教导,才肯迈入圣教之门,才肯顺随法教而转,并在经过指授教导后去实行此解脱道法;完全没有信心的人,当然就是断绝了入法之门。如上文所述,在四信当中应当持有对法、对师的不退信,才能持续地行进在法道上。
如果不相信路,就不肯出发;如果不相信向导,也不可能上路
譬如,由从此地去往拉萨朝圣,有一条路和一位合格的向导,我们必须相信这两者——路能到达拉萨,向导指示的路线正确。在向导的一步步教导下,我们逐步踏上正道;同样,按照法教来一节一节地修法,自身上就会出现一分一分解脱道的功德,就是在真实的解脱道上步步前进。如果不相信路,就不肯出发;如果不相信向导,也不可能上路。
就本法来说,“前进”是从暇满开始,步步修心、在法道上行进,直至最终到达彻见本性之位。如果不相信法道,也不相信祖师的指示,哪怕经过无量百千亿年,也不可能移动、前进一步,由此将彻底落在无暇当中。这叫做缺失信心种性的无暇。
2 对比
对治
前行广释–要有坚强的忍耐心,不要离开法,不要离开上师
一个人若对上师有信心,五年前在上师身边,十年后还会在上师身边
一个人若对上师有信心,五年前在上师身边,十年后还会在上师身边,纵然有时受赞叹、有时挨批评,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但怎么样都能挺过去
。假如你没有信心的话,今天上师说你的饭做得不好——“哼,不好?那你就找个做得好的人吧!”马上背着包就走了。其实,依止上师也好、为众生发心也好,心眼不要太小了,稍微说一点点,立即就离开,这样不是很好。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又名具诤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满各种争论、你争我夺,不比极乐世界每天都是散鲜花赞扬,故要学会修安忍。有些人忍耐力特别弱,别人稍稍说一点,从此再也不理他了,更有甚者,再也不去那个道场了。有些发心人员也如此,别人说他这样做不好,他马上甩手不干了,把工作交待一下就离开。这种人真的很可怜!
有坚强的忍耐心非常非常重要,这也是信心的一种标志
要知道,发心或修行十分圆满的人,肯定会遇到很多很多违缘、障碍,最后之所以他能成功,就是因为忍得下来。像法王如意宝,不管是摄受弟子、建立道场、弘法利生,都曾遇到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无端诽谤、说种种过失,但上师只要觉得自己的原则和方向没有错,就不在乎这些。所以,大家今后学习也好、弘扬佛法也罢,有坚强的忍耐心非常非常重要,这也是信心的一种标志。看过《中观宝鬘论释》的人都知道,里面讲了智慧的标志和信心的标志,其中,不会离开法、不会离开上师,就是具足信心的标志。
一门深入–对所依止的法门和宗派不要换来换去
因此,有信心的人最好不要离开上师,也不要离开法。倘若你今天学这个,明天信心就退了,把法本寄回去,又跑到另一个道场去,如此反反复复、来来去去,终将一无所获,没有多大意义,故还是要长期依止,一门深入。所谓一门深入,并不是只看一部《阿弥陀经》,此外什么都不能看,而是对所依止的法门和宗派不要换来换去。不然的话,你依止一位上师,他的仪轨好不容易学下来了,结果又看见更胖一点的上师——“这个上师多庄严、多可爱啊!我闭着眼睛,对他都有无比的信心。今天一定要在他面前,五体投地皈依、祈祷,他是我永远的怙主!”可一两年以后,这个怙主又变了,这样不好。
前行广释辅导
怎么样去对治–要好好地、长时间地闻思
所以怎么样去对治呢?我们要好好地、长时间地闻思,对于自己没办法了解的方面,首先不要去排斥,对它的功德能够产生一些信仰或者一种感动,这方面就可以。
生信心的方式我们以前讲过很多次:第一个对于佛法当中的经论认真地、系统地闻思。当然这里面也应该有一个基础的信心去闻思。或者刚开始可能是不了解,没有信心。而深入地了解之后,信心就慢慢增长了。
就像对一个陌生人,他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呢?刚开始的时候没办法建立信任感,因为我不了解他,但是随着接触的深入,觉得这是个好人,他的说话、做事、发心都值得信赖。这个时候随着对他的了解,信任心逐渐就培养起来了,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有些人以前对佛法没有信心,那是因为没有学过,他学了之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信心就培养起来了,这个情况也是有。
所以对我们来讲,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为什么非常重视闻思呢?因为闻思和信心的建立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有方便和方便生的关系
。有了闻思的方便,就可以产生方便生的信心。这个方面很重要,所以我们要不间断地、深入地、长期地闻思。只有这样,我们内心当中的很多疑惑才可以被打消。因为随着闻思的深入、就会逐渐地培养信心的深度、广度。
当你的信心到达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基本上就不会再受外缘的干扰了,也不会再受你内心当中的邪见的干扰。那个时候可能会冒出邪见来,但是已经不足以伤害你了,为什么?因为你内心当中已经知道怎么对治这些邪见了。所以像这样讲,当邪见生起来的时候,你就安住在学过的法义当中去化解它,消化掉了之后,你对正法、对上师的怀疑就会打消。
后面我们在学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弟子的法相其中一个就是要具有智慧。具有智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上师的所作所为有智慧去消化。你知道上师的所谓的过失是怎么样的——是自己的眼不清净、心不清净,或者说上师是为了调化众生的一种不同的示现。因为上师、佛陀所调化的各式各样的弟子都有,有些人喜欢这个,有些人喜欢那个。所以上师在调化这么多人的时候,可能示现一些相应于这个弟子的方法。但是因为你和这个弟子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就觉得上师为什么这样做呢?觉得难以接受。难以接受是什么呢?有的时候就是和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习惯相左。
因为我和其他众生的想法、习气和喜好是不一样的,所以上师要调化的时候,如果要相应你,那么另外一个人就不接受;如果另外一个人接受了,你就不接受。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想法和他的想法,有的时候是恰恰相反。所以你接受了,等于对方不接受;对方接受了,等于你不接受,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就要有一种智慧,要知道是上师在调化弟子的一种方便。这个不是他有这个过失,只是他调化众生的一个方便而已。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智慧,你可以消化掉,你内心当中不会产生这种怀疑,信心就保持住了,就不会因为这个方面产生一些烦恼,退失自己的道心。
所以对于正法、上师等等,你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你去正确地解读正法,是这样理解的,它是没有矛盾的。因为没有智慧的时候,觉得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或者初转法轮和二转法轮之间,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没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有了智慧你就知道了。或者上师的所作所为,你觉得是不是违背正法了、是不是有烦恼了等等。这方面其实是没有的,为了度化众生方便的缘故,有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示现。
所以这方面我们要通过闻思,有的时候要祈祷上师给自己帮助,让自己保持住这种信心等等。有些时候也要接触有信心的道友,环境很重要。如果这个道场当中对上师、对正法的信心都很好,那么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自然而然接受到很多这方面的信息。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交谈的、想到的,都是会影响到自己的,自己的信心也容易保持。除非是那种因缘特别不好的,那就没办法说百分之百的可以影响到。但如果一般的情况来说,都是会影响到的。所以一个好的环境、一些对上师有信心的道友,经常和他们交往的话,自己的信心容易保证、容易增长,这方面也是很关键的。
所以像这样的话,前面我们讲要了解上师、胜法的功德,去闻思、去了解、去祈祷、集资净障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自己的信心生起来,稳固、加强,最后达到究竟。从这个角度对我们来讲,有些可以改变的地方。但是如果一个人完完全全产生不了信心的话,那么这个就是无暇了。
前行系列 2
以上八种称为“断种性八无暇”,是自心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导致远离修法机缘。
此二类八无暇极易现起故,若不对此等谨慎取舍,则虽已得暇之体分,然在正法的作业上将堕入无暇之处,是故须知,此是人身于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
要知道,修法作为果,需要因缘积聚才会出现。因是自身的圣种性,缘属于内外的辅助缘,有促成的作用。如果因上失坏,或者出现辅助缘方面的干扰,由于因缘不聚的缘故,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机缘。机缘尚且不出现,当然更不会有成就。
两类八无暇是进一步在得人身的状况上考究,是否有修法的机缘。如果没有善加培植种性、守护种性,并妥善处理自己的内外助缘,就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状况。如是虽然获得人身,看起来也远离了体性上的八无暇,似乎得到暇的体分,自己也口称“我已得闲暇”,不管是大人物、小人物,座上的尊主、伞下的上师,或者住在静处的闭关者、修法者,乃至到处云游经营各种事业的人,他们从外表看起来也许非常体面,其实真正去探测内心,就修法的因缘来衡量的话,很多都是此处所说两类八无暇的状况。尤其当前更不乐观,按照嘉维尼固尊者所说,很多我们认为是占据优势的情况,其实都已被这些无暇的因素控制——表面在修法,内在并没有行于真实的法道。
如果没有在这些方面取舍,也没有在因缘上调正,这两类八无暇就特别容易生起,时时都有可能现前。应当承认自己是个凡夫,累世所造的因缘里有非常多的杂染业、破坏法的业、邪行的业等,它们时时都会现起。这些业风一旦吹起心就不自在,或者因缘出现身心就不由自主。再者,对于内心的很多恶性势力,也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它们一旦出现,自己就会被卷入无暇状态。虽然生为人身,而不是恶趣的众生,也不是长寿天,也不是边地和暗劫的有情,或者残疾者、具大邪见者等等,但实际上内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在正法的作业上还是会堕在法难当中。对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加以调整,即使得到人身,也仍然是在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懈怠”是指在修法上起不到推进作用,无论口里喊什么口号,因缘不具的缘故,无法起现修法的机缘。
进入法道的第一个关键是认识暇满。在了解体性的八闲暇以后,进一步必须了解如何远离两类八无暇。否则,所谓即生成就,也只能成为一种美丽的想象。这些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观察因缘、取舍因缘,来决定自身的修行道路。
前行广释辅导 25 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前行这个殊胜的论典。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
如果我们不是马马虎虎的,大而化之的方式去观察,而是通过详详细细的严格的方式去观察自相续的话,就会发现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
看起来暇满难得是修学佛法第一步,是一种基础,但是好高骛远的修行者们很容易把暇满难得的修法当成最基础、最底层的修法。很容易忽略它,没有觉得应该在这上面下功夫。通过华智仁波切的指引,我们知道它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真正地观察自相续,单单十八种暇满的人身也很难具足。
如果连基础都没有,或者基础都是很飘摇、很虚假不坚实,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去盖菩萨的五道、十地乃至于佛果的种种功德的大高楼,这个基础就显得过于的单薄了,没办法支撑我们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功德,所以为了成佛我们要往前走,但是在往前走的过程中,也要想方设法的让我们的暇满人身保持住,或者要让它更加具有威力,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说,详详细细地观察我们的相续,就会觉得十八种暇满是很困难的;正是因为很困难,所以才难得。如果很容易得,说明它的条件比较一般。越容易得到的,需要的条件就越少;越难的条件就越多。而且条件很多或者很困难,想都想不到,或者不愿意做;即使做了力度也不够,也不一定全部具有。所以我们要严格地观察,打坐时刻意地观察。真正详细观察我们的相续,会发现即使是十八种暇满也是很难获得的。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为什么有相当大的困难。
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
本体是闲暇,圆满是特法,前面我们在科判中已经安立了。即使获得了闲暇,无外乎就是远离了恶趣、无想天、暗劫等,具有人身的基础还是比较容易的。即便闲暇比较容易具足,但是在闲暇基础上的十种圆满完整无缺地具足的人,越观察越少,它是层层递进的。全部具有十种圆满的人非常少,寥寥无己,这种暇满人身非常难得。
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好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
我们来分析一下,十圆满中首先是五种自圆满,第一个自圆满——得人身对我们来讲肯定是已经具足了。下面我们还要通过科判和具体内容进行安立。从数目、比喻进行安立时,人身非常难得。从整体的数目上看,所有众生和人身相比较,得人身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观察旁生的数量非常多,尤其到了夏天,到处都是旁生,数量非常庞大,在可见的地球上,远远多于人类(还不算恶鬼、地狱的有情)。
这里安立时,即便得了人身,还要诸根完好无缺,就是“为人根足”。有些人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诸根——五根、六根是残缺不圆满的,修行佛法还是比较困难的。得到人身不容易,得到人身之后具足完好无损的诸根也不容易。
即便诸根完好,也不确定能够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还有很多诸根完整的人生在边地。虽然有幸生在了中土,第三个条件也具足了,但是不是就一定能够学习佛法呢?不一定。生在中土只是整个环境存在佛法而已,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也没办法。
生在中土,却做一些业际颠倒的邪道,比如杀生、偷盗等,也没办法修持佛法。尤其从印度观察,业际颠倒是非常明显的。印度有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做同一个事情。如果转生到杀生的屠夫的种姓中,一生下来就决定了这一世以杀生为业。从印度的历史来看,这方面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即便生在中土但是入于业际颠倒,也没有机会修行佛法。
如果前面的四个条件都具足了——业际没颠倒,也没做下贱或下劣的恶业,没有转生在屠夫、渔夫或盗贼的家族中,但是不信仰佛法也不行。
所以,如果后两者不具足,就是业际颠倒和不信佛法不具足,就只具有前面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后两者中具足了业际无倒,不信仰佛法,只具有四个,第五个不圆满。信仰佛法,但是业际颠倒,也没办法作为修行佛法的所依。五种自圆满看起来似乎容易,但是一条一条通过排除法观察时,把所有的不具条件的人筛掉之后,还具有保持暇满的条件、身份,的确是很困难。
比如考公务员非常困难,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么多人去考,考取的比例是一百比一或者几百比一。如果能够胜出,的确非常幸运。还有买彩票能够中头彩,也非常少。这么多人买,大奖、特等奖只有一两个,机率很低。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一层一层地筛选,看起来都是人,都具有人身,但是到底是怎样的人身,能不能修行佛法,是有条件的。一层层筛选下来,要不就是具有一个,其它四个不具足;要不具有两个,其它三个不具足;要不具有三个,后面两个不具足;有时具有四个,最后一个不具足。如果五种自圆满没有圆满,这个人身就不是暇满的人身。
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业际无倒,我们分别从一般的层次、普通的情况和比较严格的意义讲。从一般的意义来讲,如果没有转到刚刚我们讲到的杀生、屠夫等的家族中,维生的事业是正当的、不造罪业的,基本上可以安立为业际无倒,已经从业际颠倒的无暇和非圆满中出来了。
还有一种比较严格的业际无倒,要做到是比较困难的。为什么呢?“如果三门造恶业”,三门不造恶业很困难。如果只是指行业,还好一些;作为一个凡夫,坚持三门不造业还是很困难的。
“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今生,这在佛弟子中也有可能,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追求今生的荣誉名声、财富受用等。如果追求这些,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追求“今生的目标”了。
虽然表面上被人们称为贤者,是个很好的修行者或者智者,但实际上也已经属于业际颠倒行列。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观察,这种业际颠倒很难摆脱。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把追求今生目标作为业绩颠倒的标准的话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暇满的人身要修习的是出世间道、解脱道。能不能安立为佛弟子,关键看我们是不是愿意解脱。如果内心中比较严重地贪恋今生的目标,这就比较困难。要做到高标准的话,除非出离心已经很圆满了。
按照前面的十六种无暇来看,的确标准很高。我们现在虽然三门没有办法彻底地远离恶业,或者有时候还会有些追求世间八法的想法,但是总体的目标走向是趋向于解脱的。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因为以前的习气,还会生起贪念轮回的心。这个生起贪念轮回的心,好不好呢?当然不好。但是如果总的走向是追求解脱道的话,还是可以算是暇满人身的。因为还是有机缘的,心是朝这个方面去努力的。
虽然以前的习气还在拖后腿,但并不是刻意追求轮回,主观方面是追求解脱的,因为修行还没有成功,所以残留的习气会生起来,还有一些分别念会生起来,这性质已经不一样了。就像发菩提心一样,如果今天又产生了几次自私自利的心,会觉得很惭愧。其实这说明我们总体的思想,还是非常想生起一心一意的利他心,但是因为以前自私自利的心很严重,所以在修利他心的时候,还会很自然地出现自私自利的想法,而在生起之后自我谴责,说明总的目标没有错,只不过还需要继续努力而已。这个方面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
一方面如果追求世间八法,对于解脱印象不深刻,但是自己内心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深刻。发菩提心都是为了自己,有的时候可能也会念一些发心的仪轨等等,但是总体的目标不是朝着引发出离心方面去努力的,二者之间的体性是不相同的,我们需要观察。
观察自己不要堕于两边
观察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如果太过于沮丧,就要从正面观察分析
。譬如今天又生起了自私自利的心,我们不是菩萨,当然会生起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也不用过于沮丧,否则会影响我们继续地去修炼菩提心。但是也不要完全不在乎,不要堕于两边。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一方面也要看到进步。只有这样,心才能以比较平静的方式,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否则如果过于沮丧的话,就会被这些负面的情绪所干扰,对于修持菩提心、利他心逐渐丧失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上师们或者我们自己要观察一下,其实现在已经很好了
。
总体来讲,我们修习了很多的利他心,比较以前根本没有利他的观念来看,现在的确是一大进步。这样可以从这些负面情绪中出来继续去努力。如果过于地飘飘然,觉得自己的菩提心修得很好,就要用内心中的不足之处,把高举的心拉下来。如果心太低沉了,就要把它拉上去。修行过程中需要这样自我协调。
明眼的善知识、上师可能会直接呵斥、提醒你,有时候我们自己要发现。不发现的话,就会觉得这段时间还行,就会处在傲慢的、飘飘然的状态中,某一天上师就毫无征兆地批评呵斥你,让你觉得非常难受。有时候反观,觉得自己的修行太差了。棒喝是让自己清醒觉悟的一种状态,我们需要道友、上师们的提醒。
然而有时候提醒我们的人,既不是上师、道友,也不是自我觉悟,很有可能就是旁边的一个根本不学习佛法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平时很容易看不起这些不学佛的人,很容易产生优越感:你看我是学习佛法的,走到你们前面去了,你们这些人不学因果、又没有皈依。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而生起傲慢。反观自己是怎么学习佛法的?慈悲心到哪里去了?我们会认为对方有什么资格来评价、纠正自己。不管别人有没有资格,如果他说的是对的就要听。也许他就是佛菩萨的示现。通过他的语言来提醒我们还做得很差。
如果养成这种观察的习惯,不管是什么情况,都会比较注意保护自己的菩提心。在这里就是举个例子、打个比喻。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就很容易堕到这里面去。如果好好观察,就可以逐渐地进步。所以这个业际颠倒,要认真观察。以上学习了五种自圆满。那下面我们要看五种他圆满。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前行系列 4
断种性的八无暇
断种性者:自相续与解脱、一切种智之道别别分离故,绝断种性,或者此八随一产生的话,解脱三菩提之绿芽成为干枯后,绝离解脱种性故,称为断种性。
断种性的八无暇中,首先解释“断种性”的涵义。具体而言,就是如下所说的“厌患小”等八种,无论产生任何一种,都会由于丧失生长、发展的力量而使解脱(包括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的绿芽迅速干枯。这就叫做断绝种性,处在丧失修出世道机缘的状况中。相对而言,上述“缘品”是从内外缘发生修法的障难而处在无暇中;而此“心品”则是内在自相续跟解脱和一切种智之道背离,以此断绝了出世道的种性。
无信之对治
无信之对治者,于法及上师思维功德而持不退转之信心。
信心是出世道的源头,没有信心就无法趣入修持。尤其是对法和上师,假使不具信心,就必然不会依师教授或修持所传授的法,又怎么能有修法的机缘呢?自相续与道的根源背离的缘故,必将导致三菩提的绿芽萎蔫干枯。
对治方法是思维法和上师的功德,执持不退转的信心,以信心为根本。只有生起深忍信,每传一法都能依师教而修,才是具有了修法的机缘。否则,任由你听过多少,只要不具信心,都会成为虚假而无用,不会在内心中真正出生菩提的根芽。
无信是由于不见功德而见过失,阻绝了修法之道。反之,作清净观,对法和上师唯一观德不观过,依靠反复思维功德和恩德生起信心和敬重,才能有修法成就的机会,这是极大的关键。
3 珍惜
前行广释
甲一闻法方式之发心
第三节课
此大圆满龙钦宁提内外前行,是华智仁波切长期依止如来芽尊者听受二十五次之后,依照上师口传而记录下来的。其中内容非常丰富,具有殊胜的传承加持力。
全文分二: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
甲一(闻法方式)分二:一、发心;二、行为。
乙一(发心)分二: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发心分为两种,一是大乘显宗的菩提心,一是金刚乘密宗的观清净心。
大家应该明白,《前行》不是一般人可以听受的,这个法虽然表面上是基础法、前行法,但实际上对听受者的要求比较高。就像世间学校的高考,没有一定水平的人不能参加,同样,听法者如果发心不正确,也不能听受这个法。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不听法,即使有因缘偶尔听受,目的也不会为了利益无量众生,更不会观想一切均为清净。有些人听法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有些人是为了发财、治病、得名声、工作顺利,这些目的都不如法。本论是相当深的大乘窍诀,对希求世间八法、名闻利养的人来讲,恐怕不一定适合其意乐。所以,我们从发心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这部论典的殊胜性、甚深性。
丙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一般来讲,世间人的发心渺小、狭窄,完全是自私自利或希求今世,除此以外,发愿“乃至成佛之间,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令其获得不可言说的无上佛果”,这种念头从来也没有想过。诚如寂天论师所言,不论是具有功德的梵天、帝释,还是恩重如山的父母,纵然在梦中也没想过要发菩提心,更何况说真正生起了。但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在听受本论之前,首先要发菩提心。
那么,如何发起菩提心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缘众生的大悲
我们先要明白:身处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
其实,六道众生都当过父母,这在佛经中也有记载:《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有一天,佛陀带领众弟子往南方行走,见到路边有一堆枯骨,佛陀便对这些骨骸以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阿难不解地问:“您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为众人所皈依敬仰,为何要礼拜这堆骨骸呢?”佛陀说:“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遗骸,由于这个缘故,我今天理应对它顶礼。”佛陀在《梵网经》中也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只是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加上胎障所蔽,众生认识不到罢了。
然而,修持菩提心的圣者,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阿底峡尊者在聂塘时,有天看见一匹马将脖子卡在树中,拼命地在那里嘶叫挣扎。尊者忙对旁边的人说:“我的老母亲正在受苦,请快救救她!”所以真正修过菩提心的人,无论看见什么众生,上至梵天帝释,下至蝼蚁昆虫,都会生起与父母无别的想法,绝不会产生杀害之心。法王在《怀业时语》中也说:“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
三界众生既然都当过父母,我们就不能只孝顺今生父母,而对其他的众生,尤其是关系不好的怨敌、人类以外的动物不管不顾,甚至肆意残杀,否则,这是修行人的一种耻辱,不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现。其实,修行最难的就在这里。很多人口头上说要发菩提心,高僧大德讲经时也再再强调发菩提心,可是你这种心生起来了没有?你能否将一切众生与今生父母平等对待?这还是值得观察。倘若你所学的理论并没有付诸实践,从没有生起过一刹那的菩提心,那你说得再漂亮,也只不过是重复前人的话而已,对自己没有多大利益,想真正利益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经常思维: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时候,始终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就像堪布阿琼所说,即使父母没有经济条件当乞丐,他们乞讨的食物中,哪怕有一点油脂或一团肉块,也舍不得自己吃,马上会给我;在垃圾堆里找到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也会把稍微干净、结实的地方,给我做成衣服或补丁。除了极个别父母因特殊业力不疼爱子女以外,一般来讲,不管是有钱人、没钱人,他们对孩子的关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每个人都当过孩子,你们可以想一想:父母对自己付出多少?自己又对父母付出多少?有些人长大后虽然很孝顺,但一个月中连半个小时也抽不出来陪父母,好好对他们嘘寒问暖,所以父母非常可怜。当然,若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仅陪他们聊天是不够的,关键要让他们学习佛法。现在提倡最多的报恩方法,就是给父母洗洗脚,其实这不是很重要,脚脏也可以、脚干净也可以,脚怎么样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应该给父母“洗洗心”。父母无始以来相续中遍满了贪嗔痴,今生中若没有办法以自力洗掉,也应让他们借助于佛法的力量消除,这才是最好的报恩方法。
当然,这是对今生父母而言的。同样,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当过我们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恩深似海。但遗憾的是,他们因为愚昧无知,再加上没有大乘佛法和善知识的引导,虽然拼命追求各种快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十种善业,为了发财去偷盗、为了长寿去杀生,将乐因当成仇敌一样毁灭掉,如寂天菩萨所言:“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他们虽不愿遭受任何痛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业,反而为了快乐而邪淫或赌博,以至于“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最终得不到丝毫快乐。
放眼整个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人类造恶业的手段层出不穷,造善业的手段微乎其微、极其鲜少。很多人糊里糊涂地步入歧途,对世间法的智慧完全成了造业的手段,善恶报应自己一窍不通,等在前方的唯有迷茫、黑暗、恐怖,就像双目失明的盲人徘徊在无边无垠的旷野中一样,根本不知方向。
很多人确实非常可怜,一旦沦为地狱、饿鬼、旁生的众生,何时才能了知取舍因果啊?有时候我们应想一想,自己会不会堕入三恶趣?一旦堕入三恶趣中,解脱的机会极其渺茫,可以说几乎没有。我们现在获得了人身,一定要抓住机遇,否则,以一念之差而造下弥天大罪,到时想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现在拥有人身的时候,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时缘那些迷茫的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
二、缘佛果的智慧
再进一步观想:要想帮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别的方法无济于事,如今我遇到大乘善知识和大乘佛法,自己也有幸堪为法器,这种殊胜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定要听受能斩断轮回根本的大乘佛法,同时不断地认真思维、修持。此举并不是为了自己快乐或得到名声,而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摆脱各自业和烦恼的束缚,获得遍知佛陀的果位。这就是缘佛果的智慧。
简而言之,所谓的菩提心,正如弥勒菩萨所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心利益一切有情(缘众生的大悲),愿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缘佛果的智慧),就是菩提心的两个条件。智悲光尊者也说过:“所谓的菩提心,断除了自私自利,为众生希求佛果之心犹如饥饿者寻找食物、口干者寻找水一样强烈。”这样的殊胜发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具足。
菩提心的修行方法,本论以窍诀方式告诉了大家,在藏传佛教中,这个窍诀书相当难得,被当作最甚深的“指路明灯”。这次我们也不赶进度,每天能讲多少算多少,希望大家在听受的过程中,务必要把里面内容贯穿于心,将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与自己的心互相对照,就像美女照镜子一样,反反复复看哪里有“黑点”。对照之后你会发现,不要说以前没学佛时造的恶业无法想象,即使学了佛以后,很多修行也是一种形象,且不说算不上大乘佛法,连小乘佛法的边也沾不到,自己口头上讲得特别高妙,实则与正法南辕北辙。
有些人听了我们的课以后,说:“我过去没有懂得佛法,现在才懂了一些。”实际上,若把《前行》的内容结合你的相续,你懂得恐怕还不够,一定要发愿继续学习。其实本论内容越学习越难,就拿“发菩提心”来说,谁都能口若悬河地讲上半天,我也讲了二十多年了,可每次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没有时时以菩提心摄持,有时候讲课处于无记的状态中,好像完成任务一样,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众生,反正这一堂课不能缺,说是为了一切众生,但为众生的念头没有生起,这是很可怕的!
所以,每个人在闻法之前,当听到“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时,自己的意识要当下转变,若能转变,一刹那就可以摄持闻法功德,这是非常关键的。当然,这也跟自己平时串习有关,若从来没有这样串习过,听了多少年法也不一定发菩提心。但如果你每次不管做什么善法,首先都想到利益众生,那么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
因此,无论在上师或光盘、MP3、MP4 面前闻法,还是放生、念咒、做慈善、当义工等修法,发菩提心都相当重要。不管你行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大至放生几千头牦牛、建造几层楼的佛堂,小至持一句观音心咒、念一声阿弥陀佛名号,最初都应以菩提心摄持,这称为“加行发心殊胜”。中间善根不被违缘损害,称为“正行无缘殊胜”。(倘若你有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的境界,则应安住于此,这是上等正行无缘殊胜;倘若没有这种能力,做善法时从始至终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要三心二意,也是一种正行无缘殊胜。有些道友听课的时候,刚开始有点专注,后来就心不在焉了,这不叫正行无缘。)最后为令善根蒸蒸日上,以回向来印持,这叫做“结行回向殊胜”,就像钱存在银行里被印持了,它的利息会越来越增上,但若没有存进去,随时都会被偷走或乱花掉。因此,藏地很多老修行人对回向非常重视,自己正在禅修、做善事时,如果突然有人找,他会说:“你等一下,我回向了再跟你说话。”“你等等啊,我回向了就出去。”即使没时间念长的回向文,至少也要念一遍:“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这样一来,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因此,所有善行以此三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这以上讲了“三殊胜”,我们介绍过很多次,此处又再次作了强调,希望大家听后不要只是一两天的热情,应把它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行法。我个人而言,对《大圆满前行》不是像看报纸一样,今天看了,明天就扔了,然后到处寻找新鲜法,而是对它的字字句句都非常珍惜。在过去,很多修行人将它视为如意宝,那时候没有印刷的书,如果有人抄写得非常好,有些人甚至拿一头牦牛来请。当时的一头牦牛,约为中等家庭财产的三分之一,可见很多人对这部法非常重视。然而,现在书好像太多了一样,大家对法的希求心日渐退减,以这种可有可无的心态,要想加持融入内心有一定困难。
我们这次讲得会广一点,整理出来的法本也许有好几册,天天带在身上不太现实,但希望你能将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大圆满前行》随时带在身边,作为自己的“善知识”。毕竟真正的善知识不可能天天跟着你,不然到了一定的时候,你生厌烦心,上师也生厌烦心。但这个法本是无有嗔恨的“上师”,你随时都可以打开看一看,依此令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得以平息。
总而言之,在闻法过程中,最初要将闻法方式放在首位,闻法方式若不如法,一边闻法一边生贪嗔,那不一定有功德,若是这样,你不要再继续听下去了,站起来离开就可以,这在佛经中也有开许。但除了闻法方式重要以外,更重要的是发心,诚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所言:“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你的善法功德大不大,关键要看自己的发心。倘若相续中掺杂很多烦恼,对别人有竞争心、炫耀心,即使你修了十三层楼的经堂,这个功德也不大;但若能以菩提心摄持,有些善根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功德无量无边。就像《贤愚经》中贫女供灯的故事一样,那个贫女费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得到一点油,发菩提心供灯之后,声闻圣者(阿罗汉)也没办法扑灭。
所以,我们平时哪怕有一点点钱财,遇到一点点机会,也应以菩提心摄持来行持善法。比如,自己实在业力深重,没有因缘听完全部的佛法课程,那即使只听一堂课,最初也要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地听,最后以圣者金刚语所造的回向偈来作回向。或者,你没有钱长期作上供下施,但偶尔赚了一点钱,也可用来买一包奶粉,刚开始时发菩提心:“为了众生获得无上佛果,我用它供养僧众。”供僧的时候一心一意,很快的时间就处理了,最后再作一个回向。如此,这件善事就有头有尾了,其功德在你的菩提道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善根的大小,不能单凭表面来衡量。有些人做的善法非常大,每天很积极地听经闻法,但如果心不是很清净,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世间利益的动机,就像有些藏族喇嘛听法是为了得到堪布、格西的名称,有些汉地和尚听法是为了得到大法师的头衔,有些居士听法是为了当上居士法师,或者为了家庭和合、生意兴隆、辩才无碍、财源滚滚,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大乘正法。因为大乘正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众生,让众生成佛。如果你动机不正,听闻再高深的法,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利益。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显现上特别伤心,弟子仲敦巴问为什么,他说:“我有一个修黑班杂的弟子,今天堕入恶趣中了。”本来,修密宗本尊不可能堕恶趣,但若起了降伏别人的恶念,结果会落得如此下场。可见发心的确非常重要,如果发心清净,一切都是清净的。就像一棵树,它的根若是剧毒,枝叶花果全是剧毒;如果根是妙药,那枝叶花果全是妙药。
因此,我们最初一定要向内观,调整自己的发心,不论想说什么、想做什么,皆要以菩提心摄持,如《入行论》云:“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若能知道这样调整发心,就说明你的善法已被方便摄持了,如此一来,哪怕是做一点微小的善事,也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
其实,仅仅发一个利他的心,福德也远胜于供养诸佛,寂天论师说:“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胜月女经》亦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相反,如果不懂这样发心,就算你每天装腔作势地闻法、煞有其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象上的修行,不会真正得到解脱,《菩提心释》云:“未发菩提心,永不得成佛。”
有些人看起来特别精进,但内心没调整好,修行是为得到赞叹供养,这样意义不是很大。原来我们去五台山时,就看到有个和尚在坐禅,我躲在柱子后面偷看,结果发现有人靠近他时,他闭着眼睛,正襟危坐;没有人的时候,他就睁开眼睛,东张西望。藏地也有这样的情况,我去拉萨的时候,见到有些出家人在那儿化缘,拿着铃杵念二十一度母的赞颂,看见有人来了,他们就开始“嗡吉赞玛帕玛卓玛……”,念得特别起劲儿,没有人时就不念了。这些人表面上很精进,实际上是为了名利钱财,这样行持善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还有过失。但如果以利他心为出发点,就算做的事情很小、时间很短,此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不会空耗。所以追求外在形象我们并不赞叹,当然,有些大德弘法利生的事业做大了以后,形象也不得不显出来,这是没办法的,除此之外,故意在别人面前炫耀、吹捧,这些没有实在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无论是闻思大小乘佛法也好,观修文殊、观音等本尊也好,持诵往生咒、百字明等密咒也好,修加行时顶礼膜拜也好,转绕坛城、佛塔、经堂、寺院也好,甚至口诵一句“嗡玛呢巴美吽”、手转几下转经轮,都应当以菩提心摄持,这一点十分重要。尤其是现在很多人为了弘法利生在发心,于此过程中,如果你为慈善事业打电话、为外面学员制作光盘,最好能以菩提心摄持。在《大集经》中,宝手菩萨曾问虚空藏菩萨:“一切佛法的根本是什么?”虚空藏菩萨答言:“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一切法住于菩提心上,便得增长。”倘若没有菩提心,表面的善根做得再大,实际上功德也不大。
以上讲的是发菩提心。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也曾讲过很多,但此处是以窍诀方式叙述的,希望大家一定要行持。菩提心谁都讲得来,但实际行动中能不能发起,关键要看自己的修证。我们现在并不赞叹修成五眼六通,或者看见明点、通达光明,这些特别高的境界暂且不谈,最需要的,是先想办法具足菩提心这一基础,以令自己所作所为成为大乘善根,这样一来,做任何事情肯定是为了众生,第一个发心殊胜便已具足了。否则,这一点都不具足,许多修法真的会很糟糕!
第四节课
这次传讲《大圆满前行》,我有几个目标:第一、给大家打下坚实的佛教基础;第二、令皈依多年的人在一两年中尽量修完五加行;第三、使那些对密法有成见、有邪见的人,通过这次学习,对密法生起纯洁的信心。大致有这么三个想法。
上一节课讲了显宗的发菩提心:我们在听闻佛法时,切莫以无记心或不善心来听,一定要发起善心。而在善心中,希求自我解脱的出离心是一种所断,唯一当求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当然,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出离心的,其中向往解脱的部分并不是所断,要断除的只是想着自己这部分——倘若听课只为了自己解脱,这样发心是不允许的。所以,大家每天听课之前,应详细观察自己的发心,看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抑或是什么目标都没有?只有为了众生,才是无伪的大乘菩提心,这是我们需要的发心。
不仅听法、修法要以菩提心摄持,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以自己的能力、智慧、财富,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这对大乘行者来讲不可缺少。尤其在汉地,人那么多,分别念那么重,文化又如是复杂,很多人身心的痛苦极为强烈,若没有佛法的甘露妙药,不要说来世的解脱,纵然是今生的生活,也很难以面对。所以,我们每个人要以自身的力量发一点光,哪怕劝一个人皈依佛门、发菩提心、行持善法、终生不造恶业,这个贡献也非常大。现在无数的人为了一顿饭,一辈子杀害成千上万个众生,如果你依大乘佛法劝一个人不杀生、不吃肉,那么能挽救多少生命?大家可想而知。因此,在短暂的人生中,一定要竭力把佛法传授给别人。
现在我们这样传法,无论制作光盘、整理法本,还是平时授课,其实压力都很大,但哪怕能让一个人得到佛法滋润,这种付出也很值得。包括我身边的许多道友,从早到晚特别辛苦,但我也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这么累,无非就是想让外面的人依靠佛法的智慧甘霖,令心获得宁静、获得快乐,生生世世与三宝结上善缘,踏入光明之道,所以再辛苦也毫无怨言。
其实,你们每个人周围也有很多可怜人,他们对生活的执著、感情的执著、万事万物的执著特别强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一直不断地跟着潮流跑。昨前天一个亲戚告诉我,有个牧民打工两三天,赚了七十块钱,借钱买个手机后,七十块就给手机充值了。我听后触动非常大:这个人也是拼命追求生活质量的一员,他也想跟着时代与时俱进,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拿着手机,但因为没有经济来源,每天去给别人打工,藏地尤其快到冬天时,很多活儿都特别累,可他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全部充进手机里,不用几天就打完了,真的不值得!诸如此类的愚者,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一个个为了心中的理想,凭着各自的本事往前冲,就像一群蚂蚁在赛跑一样。这些人不要说大乘空性观、密宗清净观,连最简单的前世后世、善恶因果,也是一窍不通。看到阳焰般的生活向自己招手,他们就像孩童追逐彩虹般,拼命地往前奔、往前赶,最终把宝贵的人生都耗尽了,来到人间除了造下如山般的恶业,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做。
对于这些可怜人,唯有佛法才能拯救,唯有佛法才能让他们真正快乐,所以我们愿意无条件地付出,哪怕自己倒下去了,也不会后悔。当然,让 100%的人都信仰佛教,这是佛陀也办不到的,我们也没有这种想法,但发心令一部分人享受这种快乐,这是每个人应该去做的。就好比有一种新药,我吃了对身体很好,便想把它介绍给别人,建议别人也服用,同样,我们修学佛法多年之后,的确感受到它对众生的利益不可估量,然千千万万的众生与之擦肩而过,就像在水边渴死一样非常可惜,因而愿意站出来唤醒大家,这也是修持菩提心的行为。
菩提心对修行人来讲特别重要,现在你们听受佛法,一定要发愿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发心的力量不可思议,有了这样的发心,因缘成熟时必定可以利益众生。以前法王如意宝座下的很多弟子,有些当时很出名,但后来出现各种状况,没有利益众生就圆寂了;有些当时虽然不出名,但发心的力量非常强,正因为如此,后来在世间饶益了无量众生。所以,利益众生不一定非要你智慧超群,也不一定非要能力卓越、财产富足,只要真有一颗善心,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有能力饶益无边有情。
当然,菩提心不是像传达文件一样,口头上说说就可以了,而务必要实地修持。像我们的话,修菩提心几十年了,不敢说得圣者果位,但凡夫人该得的加持也得到一些,尤其是对释迦牟尼佛的不退转信心、对上师的感恩之心,永远铭刻在自己心中,同时愿意跟众人分享。倘若继续一层层地努力,证得圣果也会指日可待,那时候烦恼与障碍全部断除,利益众生的境界更会妙不可言。因此,大家对菩提心应时时串习,哪怕坐车时看到路边一只狗被车压了,也应该念几句观音心咒,将此善根回向给它。如是一点一滴积累,最终定可使身心得以转变,这是真正的“见修圆融”。
以上讲了菩提心的重要性,下面讲密宗的发心。对有佛教基础和密宗见解的人来讲,这种发心相当殊胜,但从未接触过密法、甚至对大乘空性法门一窍不通的人,不一定能观得起来。不管怎么样,这种观清净心非常重要。
丙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关于密宗的特点,诚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颂词中的“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然而,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方面,密宗确实超胜于显宗。这种说法,也许个别人一下子接受不了,但如果你认真地闻思密宗续部,然后再了解显宗经论的观点,两相对比之下,就会明白密宗有其殊胜之处。
现在汉传佛教有些人对密宗最不理解的,就是即生成佛和烦恼转为菩提的道理。实际上,禅宗的许多特色跟密宗相似,如果你排斥密宗,那禅宗顿悟法门恐怕也值得怀疑,因为禅宗也承认依靠师父的指示、法本的加持或者参话头,利根者当下能明心见性,获得圣者果位,这一点跟密宗是相同的。当然,显宗与密宗的差异,凡夫人以分别念判断相当困难,所以我们理应先去闻思,之后才能明白哪个更殊胜。
这里讲了,密宗在四个方面胜过显宗
,具体而言分别是:
一、“不昧”:见解方面不愚昧
。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所以在这方面,显宗不如密宗。
二、“不难”:行为方面不难
。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它不需经历极大苦行,就像国王恩扎布德那样,可以一边享受世间的欲妙,一边通达心的本性。这跟汉地禅宗非常相似。
三、“方便多”:修行方面具诸多方便
。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许多不共修法,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示也不胜枚举。这些方便方法,在显宗经论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
四、“为利根”:根基方面是利根
。“根”分为涅槃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弟子当下即可开悟,这类现象在密宗历史上非常多。
这四个方面,是显宗所不及的。乍听之下,对显宗闻思时间较长、对密宗道理不熟悉的人,可能有点接受不了,我也遇到过很多法师,他们讲不出什么理由,但就是不愿承认这种观点。不过也情有可原,这需要一个过程。其实密宗揭示的是显宗的隐藏义,若不借助密宗的窍诀,很难以揭示《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显宗甚深经典的隐藏义。一个人如果只精通显宗,不可能解释得了密宗;但一个人如果精通密宗,肯定能把显宗讲清楚。
你们若对密宗不甚了解,可以找精通密宗的法师进行交流,千万不要信口毁谤,甚至排挤、舍弃密宗,造下特别可怕的恶业。我并非因为自己是学密宗的,就开始拉拢别人,拼命给别人宣传密宗多么好,而是站在公平立场上,客观评价得出的结论。我自己平时跟人交谈、处理问题时,坚持的唯一原则就是公平,虽然有些人可能不这么认为,觉得我好像偏向某一方,但我扪心自问,的确可以说问心无愧。
我对密宗的信心不是一种盲目,毕竟学习这么多年了,有些道理还是比较懂。那天我给一个道友开玩笑:“我没有博士帽,但博士的学问应该有。”他问为什么,我说:“世间学问很简单,我虽然没上过大学,但读书时那些课程非常容易,如果有因缘继续读下去,考个博士不是很难。现在有些比我还笨的人,已经拿了一两顶博士帽了。”其实跟学世间知识比起来,我出家后才懂得什么叫精进。原来我的一个师范老师说:“你以前读书时很精进,不知道后来出家怎么样了?”我说:“那个时候我特别不精进,天天做一些非法的事情,非常惭愧。自从出了家,才知道利用所有时间专心致志学佛。”二十多年的时间,我都用在闻思修佛法上了,其中学习密宗占了一半,自己对密法越研究,就越起信心。有些外行批评密宗如何如何,这种人不一定很聪明,即使聪明,也没有我们学的时间长。通过这么多年学习研究,我确实发现要精通佛教的话,最好先对密宗道理总体上了解。当然,完全通达对凡夫人来讲很困难,不过至少也要懂得:显宗的一些经典其实跟密宗观点无二无别,但密宗有许多殊胜的窍诀和能力,这是不可否认的。
一讲到密宗殊胜,你们也不要认为这是藏传佛教的说法,它是非常符合事实的语言。不承认这个就不承认真理,不承认真理的人,跟他辩论也没有用。密宗不仅入门的途径多之又多,积累资粮的方便也不乏其数。光是一个七支供,按照密宗窍诀来宣说,它的修法就非常多。还有上师瑜伽、生圆次第,每个道理既符合显宗教义,也符合众生根基。现在汉地之所以这么多人学密宗,来了个藏传佛教的大德,许多人都去纷纷拜见,一方面是他们与密宗有殊胜因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密宗有很多不经千辛万苦即能现前圣果的甚深方便。
这些甚深方便,归根到底依赖于转变意乐——观清净心。前段时间,学院几个发心人员去我的寺院,拜见了八十多岁的拉雪堪布,在他面前问了一些佛法,并拍成录像。事后我看了一下,他老人家给他们主要讲了三点:一、要看破世间,世间没什么可留恋,一定要发起出离心;二、现在芸芸众生非常可怜,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们,发起菩提心;三、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万法本来清净,可众生因无明烦恼所覆盖,见不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要观清净心。他讲了三点,尽管语言很少,但所讲的内容都是精华。我当时也赞叹道:“你们这次去参拜,还是很有收获的。老修行人的语言没有花言巧语,现在人或许不喜欢听,但讲的都是小大乘的根本,尤其是密宗观清净心,这个很重要!”
所谓的观清净心,并不是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观为清净。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假如认为轮回本不清净,却非要把它观为清净,这就如同把装有呕吐物的瓶子,使劲观为清净一样,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清净
,这在密宗中讲得非常清楚,即使有人不承认密宗,显宗了义经典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道理。例如,显宗《维摩诘经》就有一个具髻梵天的公案,在《大幻化网》中曾引用过,其内容是这样的:
一次,佛陀给大众开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当时舍利子听后,心生怀疑:“如果说心净则佛土净,那世尊因地时心岂非不清净,要不然他的娑婆世界怎会如是杂乱秽恶?”佛陀知道他的心念,问:“盲人看不见天上的日月,是日月的过咎吗?”舍利子回答:“不!是盲人自己的问题,非日月之过。”佛陀说:“同样,我的佛土非常清净,只是众生见不到而已,并非如来的过咎。”
此时,螺髻梵王(具髻梵天)对舍利子说:“你不要认为娑婆世界不清净,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冬天路上都是冰,走路不方便,城市里都是密密麻麻的车——他这个倒没有说,我发挥得太过分了!
于是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说:“我此佛土恒常清净,只不过你没有见到罢了。譬如天人享用同一食物,由于各自福德不同,所感受的味道千差万别,同样,众生因为业力有异,有些人见不到此土功德庄严。心清净的人,才能见到诸法清净。”佛在《华严经》中也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因此,《华严经》、《维摩诘经》、《入楞伽经》等显宗经典的观点,跟密宗所提倡的观清净心完全一致。你们不要认为,观清净心只是密宗的说法,实际上,若把汉传佛教这几部经典研究一下,里面有许许多多观清净心的教言。如果你从来没接触过密宗,单纯以显宗窍诀讲《华严经》、《维摩诘经》,许多道理不一定解释得来。所以,显密各派应当互相圆融,才能得到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
在修行过程中,观清净心转变意乐很重要。《文殊根本续》也说:“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万法依靠因缘而生,因缘又住于意乐(心)之上,心清净则一切皆清净,心不净则一切皆不净。你的心怎么样安立,万法就会怎么样显现。续部中也有很多教证说:心清净的话,纵然是地狱,也能看成清净刹土;心不清净的话,即使是极乐世界,也会视为不清净的地方。比如心清净的人到了五台山,就会觉得那里跟人间天堂没有任何差别,出家人个个威仪庄重,山山水水均是般若法身;而身心有污染的人,只觉得山是普通的山、人是烦恼深重的人,从那里回来一无所得。
所以,心清净与心不清净有极大差别。有了清净心,一切均会随之清净。《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也说:“魔界即佛界。”对分别念较重的人来讲,魔王波旬的世界不可能与佛陀的世界同日而语,然而在究竟义中,万法在胜义中远离戏论,世俗中是清净平等的。
显宗的最高见解,只抉择了远离戏论的大空性,而观清净心方面的教言,在《华严经》、《维摩诘经》等中提是提了,但只是以比较隐藏的方式提出,并没有作详细阐述。其实,佛教的真正观点是一切法皆清净、烦恼皆为菩提,所以,密宗才能圆满解释《六祖坛经》。如果不懂密宗,光是说“烦恼即菩提”,很多人不一定理解——“贪嗔痴烦恼是要舍弃的,每个佛教徒不愿接受,怎么会是佛陀的智慧呢?”“若如此,佛陀和众生岂不是变成一体了?”……很多矛盾会在脑海中不断地浮现。但若有了密宗见解,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因此,我们首先要懂得转变意乐,明白现在的所见所闻,全是清净刹土的游舞或显现,只是自己以无明烦恼不能照见,就像胆病患者把白色的海螺看成是黄色的一样。如果依靠善知识的教言,于一切威仪中观清净心,那密宗的见解自然而然会生起来。
密宗的见解,并非与显宗完全绝缘。有些人认为学显宗就发菩提心,学密宗就观清净心,这种分界是大错误。发心要视你的根基而定,如果你只能发菩提心,听课时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心;如果在此基础上,明白一切本来清净,这并不是把坏人强迫地观成好人、烦恼特别重的人非要观成智慧多的人、黑色的炭硬是观成白色的,而是它的本体原本如此,那就可以观清净心。
万法本来是清净的,我们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自己的心有问题
。以前国外有个牧师,他对玫瑰花过敏,有一次他在教堂给别人讲课,突然发现旁边放了两盆玫瑰,立即眼泪鼻涕直流,喷嚏更是接连不断,一堂课讲得很不成功。事后他骂管理人员:“你明知我对玫瑰花过敏,为什么还给我摆这个花?”管理人员说:“我放的是两盆塑料玫瑰,没想到你对假花也过敏。”可见外境中不存在实有的不清净,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在作怪,心可以把真的当作假的,也可以把假的反认为是真的。
其实万法没有一个是不清净的,包括我们的贪心、嗔心,一旦反观它的本体,也完全是智慧的妙用。《大幻化网》等密续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推理。既然意乐如此重要,我们在闻法时,不管对传法的上师、听法的道友,还是传法的处所,都不能看成是平庸不净的显现,而应当明观五种圆满。
密宗的五种圆满,就像记叙文一样,包括人物、时间、地点等几个要素。按照有些上师的观点,其明观的方法是: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鹿野苑,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五比丘与八万天子,闻法时间观为佛陀成道四十九天后,所传之法是第一转 F 轮——四谛法门。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灵鹫山,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舍利子目犍连等五千比丘、众生主母等五百比丘尼、给孤独施主等优婆塞、萨嘎玛等优婆夷及其他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二转 F 轮——般若法门。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广严城、王舍城、人间天界等不定地方,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共同和不共的天龙夜叉等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三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三转 F 轮——分别法门。
或者可按密宗所说,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远离一切戏论、无法用语言描述、诸法自性清净的密严法界宫;传法上师观为一刹那于自现获得证悟的法身普贤王如来;闻法眷属观为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
,不能想“这个是居士,那个是出家人”、“这个人格不好、那个长相太差”,而应把他们观为宝生佛、不动佛、白衣佛母、法界自在母等如来密意传的圣尊,或喜金刚、文殊友、布玛莫扎、嘉纳思札、莲花生大士等持明表示传的圣尊,以及男女本尊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一世敦珠法王等伏藏大师在净见中都见过,藏传佛教好多寺院也专门修了十三层的莲花宫);传法上师明观为莲花生大士;闻法眷属观成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东方现喜刹土;传法上师观为报身金刚萨埵;闻法眷属观成金刚部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传法上师观成无量光如来(阿弥陀佛);闻法眷属观想成莲花部尊众的自性。修净土法门的可以这样观
。
(根据个人的信心不相同,可把传法上师观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也可观为莲花生大士、弥勒菩萨等其他本尊。《入楞伽经》中说:“众生心涅槃,本性常清净。”通过这种方式闻法,自相续肯定得到圆满加持。
曾有弟子问米拉日巴尊者:“您是谁的化现呢?”尊者说:“我是谁的化现并不重要。即使我是三恶趣众生,但如果你把我看作金刚持如来而祈祷,同样会得到金刚持如来的加持。”后来乔美仁波切讲上师瑜伽时说:“你们一定要记住米拉日巴尊者这句话,就算给你传法的人是地狱、饿鬼中转来的,若把他观作普贤王如来、莲花生大士等圣尊,同样也能得到圣尊的加持。”
昨前天很多人问:“我上师是觉囊派的,我上师是汉地和尚,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我可不可以把他观成莲花生大士呢?”其实是完全可以的。根据米拉日巴尊者和乔美仁波切的教言,只要你有信心的话,可把对自己法恩最大的根本上师观为任何圣尊,然后在他面前祈祷。
不过,有个别道友认为:“假如上师是法王如意宝等公认的大成就者,这么观想倒还可以,但如果是其他人,这样观就有点困难了。尤其是我们班的小法师,要把他观成莲花生大士,简直差太远了!”如果你分别念这么重,即使真正的莲花生大士来到面前,你也不一定观清净心。)
无论是以上哪种明观方式,法圆满都是大乘法,时间圆满都是本来常有相续轮
。
所谓“本来常有相续轮”,是密宗不共法语,意为永不间断
。《妙法莲华经》中有一句话是:“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只是度化众生的方便,而实际上佛陀永不涅槃,恒时住于世间说法。藏文《妙法莲华经》中也说:“佛陀无涅槃,正法无隐没。”(以前法王朝拜灵鹫山时,在山下说:“六世达赖喇嘛来到此处时,见到此山堆满了经书,我现在所看见的一切都是光明,真正现前了佛经中所说的‘佛陀无涅槃,佛教无隐没’的境界。”)
从显宗的角度讲,释迦牟尼佛已示现涅槃,佛法住世五千年之后,终有一天会隐没消失。但从密宗的角度而言,其实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这就叫“本来常有相续轮”。
这样的道理,只有在密宗中可以解释。希望大家听法的时候,要好好地思维、体会。这次也是一个机会,没有让你们灌顶就传授密法,你们应该生起欢喜心。本来我不能讲得太广,但因为以前学得比较多,这边漏一点、那边漏一点,还是说了一些,不过没讲特别深的修法。无论如何,你们理应懂得密宗的殊胜性,这一点十分重要!
第五节课
以菩提心听闻佛法的道理已经讲完了。以密宗的观清净心来听法还没有讲完,今天接着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务必明确的是,之所以要对器世界和有情世界观清净心,是因为原本这些就是如此清净——有情世界跟如来、菩萨无有差别,器世界跟极乐世界、现喜刹土无有差别,并不是本不清净而硬观为清净。
这是密宗非常重要的宇宙观,在显宗中是否也存在呢?我前面讲过,显宗的《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入楞伽经》等大乘了义经典,以及龙猛菩萨的《法界赞》、弥勒菩萨的《宝性论》等了义论典中虽然曾提过,但并没有像密宗那样,举出种种理由广泛地阐述,而只是以隐藏方式宣说的。实际上,密宗任何观点在显宗中都能找到。正因为如此,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大疏》、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义》中,引用了大量显宗经典的教证,以成立密宗的合理性。
我们学过密宗的人的确认为,没有通达密宗的话,很难以解释显宗的甚深奥义。故希望汉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显经、密续均要闻思,如果只了解一部分,就断章取义地大肆评价,于不合心意的部分加以诋毁,恐怕对自他不会有好处。大家要明白,密宗的发心是至高无上的,这并不是我们自夸自赞,现在东西方许多人通过闻思修行也都完全了解这一点。所以,自己不懂的地方,应当互相沟通学习,倘若对不了解的部分随便毁谤、污蔑,一旦认识到真相,肯定非常后悔。因此,学习佛法要完整全面,这样才能保护自他的相续,同时不会随意造恶业,还能积累福慧资粮。
密宗本来清净的观点,续部中有很多教证,但这次我不用,尽量用显宗的经教来解释。如显宗《入楞伽经》云:“圣人见清净,生于三解脱,远离于生灭,常行无相境。”意思是,圣者现见万事万物皆为清净,如此能生出三种解脱,远离整个轮回的生灭,恒常行于无相寂灭的涅究竟处。这就是佛法的真理,此真理在显宗、密宗的教典中均有宣说,只不过有些人被无明愚痴蒙蔽了慧眼,没有能力如理如实地照见这一切。
明观五种圆满——上师是佛陀,处所是佛刹,眷属是佛的眷属,法是大乘佛法,时间是永恒的
在闻法的时候,昨天讲了要明观五种圆满——上师是佛陀,处所是佛刹,眷属是佛的眷属,法是大乘佛法,时间是永恒的
。虽然处所、法、时间均可一一证明其清净性,但此处不作广说,仅以上师、眷属为例,说明一切本来是清净的。
一、上师
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佛在经典中也说,上师是诸佛的化现,其本体与佛陀无二无别。比如佛陀示现涅之际,曾对阿难等有缘眷属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意即你们不要伤心,也不要哭泣,我将于未来时代,以善知识的形象利益你们。这个教证亦可说明,一切具有法相的上师,全部是佛陀化现,与佛陀的本体无有差别,就像大海与波浪的关系一样。
关于此理,下面进一步阐述:
1、上师身是僧众的本体:上师的身体住于清净戒律,令无量众生的身心暂时趋入善法,究竟得到无上解脱。这与僧众的特点相同。
上师语是妙法的本体:上师的语言宣讲三藏十二部等殊胜教言,给无量众生的相续中种下善根,最终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与妙法的作用一致。
上师意是佛陀的本体:从自性住佛性来讲,每个众生的心与佛陀无别,上师也不例外;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上师的心已远离一切戏论,恒时住于无离无合、本来光明的境界中,这即是佛陀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本体。
所以,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在显宗中,可以说上师跟三宝的本体没有差别,或者三宝通过上师的方便让众生得以成就;在密宗中,把上师看作第四宝,如续部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
2、上师身为上师:一切诸佛在引导众生时,化为人的形象进行饶益,这就是上师的身体。
上师语为本尊:上师口里说出的语言,如果依教奉行,就能获得成就。这如同修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本尊而得成就一样。
上师意为空行:凡是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均称之为空行。如云:“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持。”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
通常来讲,上师是加持的来源,本尊是悉地或成就的来源,空行是事业的来源,三根本要分开修。但究竟而言,上师就是三根本的总集。
有些大德认为本尊和上师不是一体,见到本尊时,选择向其顶礼,而没有向上师求悉地,最后本尊坛城全部融入上师,以这种缘起,他这一生没有获得金刚持果位,解脱成就因此而拖延,这种现象在印度高僧的传记中也比较多。所以,从某一个角度讲,上师应该胜过本尊。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也说:“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上师的面相不能改变。为什么呢?因为续部中并没有说依靠本尊能即生成就,而全部说是依靠上师迅速成就。”
3、上师身为化身:上师的身体在孩童时代,纵然跟其他小孩玩耍嬉戏,这种行为也能给他人植下解脱的种子;在年轻或中年时,通过转妙 F 轮,可令许许多多众生获得解脱;最后示现圆寂,能让无量众生感悟无常之理。因此,上师的身体完全是利益众生的一种幻化身。前面那个教证也说——“化”为善知识,所以上师就是佛陀的化身,这一点通过教证可以成立,通过理证也可以成立。
上师语为报身:语言清净和风清净时,在所化清净众生面前所现之身,就是报身。而上师的语言清净,在证得圣果的有情(登地以上)面前,全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这种妙力即是所谓的报身。
上师意为法身:上师的心识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而法界光明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法身。
所以,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而且上师的三身遍于整个法界。这并不是分别念强迫去观想,而是本来就这样。然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因为心不清净,见不到上师的无上功德,只见到上师有生老病死、贪嗔痴、种种不如法行为。因此,圣者见什么全是圣者,凡夫见什么全是凡夫。
关于这个道理,我顺便讲一个故事,这也是米拉日巴尊者传记的缘起:曾经有一次,米拉日巴尊者在雅隆地方,准备给惹琼巴等有缘弟子传授大乘妙法。前一天晚上,惹琼巴做了一个梦,梦中去了邬金空行净土。当时不动佛给大众宣讲了过去诸佛菩萨稀有、微妙的精彩传记,接着又讲了帝洛巴、那若巴、马尔巴三位上师的感人事迹。要散会的时候,不动佛对大家说:“一切传记中最稀有、最伟大和最动人的,要算是米拉日巴的传记,明天你们再来听吧!”
惹琼巴听到几个人私下议论:“米拉日巴尊者如今在什么地方啊?”“米拉日巴尊者吗?他不在东方现喜净土,就在普贤王如来的常寂光土……”他心里暗想:“尊者现在明明是在西藏,为什么说在清净佛刹呢?”
后来惹琼巴从梦中醒了过来,那时天已快亮,他心想:“这次到邬金刹土去听法,完全是上师的加持。那里的人说上师在常寂光土或现喜净土,我们却以为是在西藏,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一样过着人的生活。哪里知道上师早已成佛,与十方诸佛等无差别,法身遍满宇宙,报身、化身的变化更是不可思议。我们自己业障深重,见圣人亦如见凡夫,真是诬蔑了圣者!”他转念又寻思:“昨晚的梦,不是一个寻常的梦,是空行叫我向上师请法的暗示,我一定要祈求上师宣说稀有传记!”于是他向上师请求,米拉日巴尊者就开始叙述自传……
这个自传,张澄基以前翻译过,汉地有缘众生读了以后,的确非常非常感动。我们藏地很多修行人依靠它的不共加持,内心也完全得以转变。记得我在读中学时,左手生病化脓,差点死了,当时有一个藏医,他是位老修行人,天天用藏药给我治疗。还有个喇嘛叫丹增嘉措,每天晚上给我们读米拉日巴的传记。当时政策没有开放,我们害怕被人发现,就把院门、房门关得紧紧的,三更半夜才开始听。那个喇嘛读的时候,常常热泪盈眶,激动得不能自禁。我那时虽然比较小,读中学一年级,但依靠传记的殊胜加持,到目前为止,很多道歌的内容、感人事迹仍记得清清楚楚。
通过刚才的公案可知,上师无论于你面前显现何种形象,其本体实则与十方诸佛无别,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度化众生。这方面,法王如意宝在梦中见到托嘎如意宝时讲了很多窍诀,诸位道友应该非常清楚。
因此,对上师理当观清净心,了知上师绝非一般凡夫人,只不过因为我们有无明烦恼的病,看到再清净的东西也觉得不清净。实际上通过教证和理证来观察,外在环境也好,传法上师、听法道友也好,全部都是清净的,这是最强有力的事势理。当然,对佛教不是特别精通的人,讲太多了他也不一定接受,但即使不接受,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4、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中观庄严论释》说,如理如法地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实就是佛陀的化身。佛陀不一定以自己身体来传法,他可以在人面前化为人的形象,动物面前化为动物的形象,地狱众生面前化为地狱众生的形象……所以在人群中,佛陀一般以普通上师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上师是未来诸佛之源泉:上师讲经说法之后,众生的相续会得以成熟。若没有上师开示,劝众生发出离心、菩提心,未来那些佛显现上也不可能出现。
上师是现在诸佛之补处:十方世界的诸佛现在住于清净刹土,上师是他们的补处或代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弘扬佛陀事业者肯定是佛,如果不是佛,一般的凡夫人不可能利益那么多众生,弘扬那么大的事业。以前有些老上师也说过:“法王肯定是诸佛的补处。他若是一个凡夫人,在当今末法时代,不可能将佛法弘扬得如是广大、如是成功!”
因此,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而且上师摄受了我们这些贤劫千佛也未曾调化的浊世众生——当然,贤劫千佛并未全部出世,这里的意思是:往昔的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来到人间,而业力深重的我们并未得以调化,那么,即使贤劫千佛统统来了,也不一定能调化,唯有以上师的形象慈悲宣说妙法,才能真正摄受我们。所以,从慈悲与恩德方面来讲,上师已胜过了诸佛。
有些人认为:“密宗宣称上师超过诸佛,这简直大逆不道!”其实,这是他孤陋寡闻而已。不仅是密宗有这种说法,显宗中也不乏其数。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过显宗《无垢虚空经》的一个教证:“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这已经非常明确地说了,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因为在末法时代,如来不可能于众生面前显现,而上师在娑婆世界中,可以见解脱、闻解脱的方式跟众生结缘,最后令其获得成就。
所以,与上师结缘的功德非常大。无垢光尊者说:“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具有德相的上师,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法王,他无论住于何种环境、何种处所,跟十方诸佛没有差别,不管众生与之结上善缘恶缘,只要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心里忆念他、身体接触他,皆能直接或间接摧毁轮回的恶劣种子。法王如意宝没有圆寂的时候,我们也经常这样想:凡是见到上师、上师对他摸个顶、听到上师声音、心里观想上师的人,得到的利益实在无法估量。无垢光尊者还说:“佛说刹那念上师,胜过劫修生次第。”一刹那间忆念上师,其功德远远胜过一大劫中观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可见,忆念上师、见到上师的功德无法想象。
原来上师如意宝去加拿大时,有一天生病了,晚上给众人讲课时,所有的时间没有用完。当时有个西方人对密宗信心非常大,他说:“今天上师虽然讲得不多,但大家能见到上师、听到上师的声音,已经心满意足了!”的确,对有智慧的人来说,上师给他传法、念咒当然很好,但即使没有这个条件,听到上师的笑声、咳嗽声,也能播下解脱的善妙种子,直接或间接斩断轮回的根本。
因此,想获得解脱的人,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在《中般若颂》中,佛陀也对须菩提说:“欲得遍知佛果者,当依善知识。”依止之后必须观清净心,否则,觉得上师说得不对、想得不对、做得不对,天天在座下观上师的过失,自相续会被各种罪业所染污。有邪见的人,就算依止断证圆满的佛陀,也能挑出许许多多过失,譬如善星比丘依止佛陀二十多年,结果尘许功德也没有发现,唯一看到的就是过失,最后自己也堕入恶趣。所以说,观清净心最有功德,观过失没有丝毫利益。
总而言之,从密宗清净观的角度讲,上师的本体跟佛陀无有差别。《密集金刚》云:“上师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师即僧众,一切能作乃上师,师为具德金刚持。”意思是说,上师是功德圆满、相好庄严的佛陀,上师是令众生解脱的教法和证法,上师是把无量众生引入解脱道的僧众,所以一切能作皆是上师,上师就是具德金刚持。
大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不要把上师当成一般人,堪布阿琼在《前行备忘录》中引用教证说:“如果把上师看成人,那只能在狗前取悉地了
。”假如你对上师有虔诚信心,心里经常忆念,上师的加持和力量无形中会融入你心,令解脱种子慢慢苏醒;但若相续中沾满各种邪见垢秽,那么,你的菩提苗田不可能发芽。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自相续,一旦对上师看过失、有不良想法,应马上念诵祈祷文、修金刚萨埵等来忏悔。如果你实在看不到上师的功德,观不起清净心,那也应该想:“上师毕竟是一个众生,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从如来藏的角度讲,我不能观察上师过失。”——该笑的地方怎么没人笑啊?不精彩!
二、眷属
闻法道友表面上虽有贪嗔痴等各种过失,但每一个人无不具足如来藏。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云:“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弥勒菩萨通过三个理证也成立“故说诸众生,具有如来藏”。同时,他们获得了珍宝人身,又幸运地遇到了具法相的善知识,承蒙善知识以方便摄受,拥有听受佛法的机缘,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未来佛。
未来佛和现在佛本体上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是时间迟早而已。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这是从本体角度讲的,但由于因缘没有成熟,如来藏上的障垢尚未遣除,所以无法现前佛果。倘若通过修行遣除一切垢染,那每个众生都是佛陀。原来我们在读书时,曾跟一个领导说:“你不要太骄傲啊!我们现在虽然正在读书,但过段时间,也会变成跟你一样的领导。”同样,听法的道友虽然现在是凡夫,但过段时间,每个人也会成为佛陀。从这个角度而言,应当将他们视为佛菩萨,而不能观察过失。
《喜金刚•二观察续》亦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本是相好圆满的佛陀,然而犹如天空被乌云遮盖一样,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障蔽了,所以在轮回中显得愚笨、迷茫、有烦恼,实际上若能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马上就可以现前佛的一切功德。因此,我们不要将道友看成是坏人,等一会儿下课后,理当互相观清净心,把对方看作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莲师大弟子奇琼罗扎瓦……
其实,外境的好坏跟自己的心有很大关系:心情不太好的时候,旁边来了什么样的人,也觉得全是坏人一样;心情非常好的话,即使是坏人或敌人,也觉得他长得很好、性格不错、穿着漂亮,就算在街上见到乞丐,心里也乐融融的。因此,心如果清净,众生在你面前跟佛菩萨没什么差别,大家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综上所述,闻法之前调整心态相当重要。假如你把传法道场看得十分糟糕,上师视为作恶多端的坏人,旁边的道友也一个比一个坏,那在坏人的群体中,上师所说的坏话,对你的坏相续,不可能有好的利益。上课时心态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上师面前听法,一定要观清净心。这并不是将不清净的东西非观为清净,而是上师和眷属本来清净,通过确凿的教证和理证可以证明。当然,这些若能成立清净,住处观为清净刹土也很容易,《大幻化网讲义》里有非常丰富的教证。
因此,如果你有一定的能力,每次听上师传法时,应以大乘菩提心来摄持,或者要具足密宗清净观。清净观的力量比菩提心更强,假如你真的能观想,那么上师所讲的每个句子,会令你的相续转变特别快。有些人听了短短几堂课,马上就获得不共的悉地和加持,其原因也在这里。
一生修行的重点和归宿
第十二讲 统一的规划(一)
重点修大圆满前行的主线定好以后,我们学会的重点也就把握了。所有课程都按照这条主线来分配,而且各阶段统一进行。所以,以后上中下三级统一按照这条线路来进行,不要四分五裂、一团散沙,不然不会成办一个事情。
这件事我们要按照轨道实际进行,而不是整天谈论。就好比现在带领大家朝着目的地进发,这个过程有三段,每一段里都有相关的因缘、设施,而且有特定的时间,错过了因缘就赶不上队伍。因此,所有人都要了解,这次已经决定,我们的主线就是以前行为重点,以净土为归宿。
就像这样,每一个班级都是以前行为主课,以净土为归宿,其他是辅课,是配合前行的课,所以要统一进行。不能我这边讲前行,下面的置之不理,根本不在这个重点上做,这样上下就一片混乱,对下面的人也十分不利,因为所有人必须走前行这条路,而且都要归向净土。
这条主线没抓住就会分崩离析,上上下下不统一,不知道怎么安排,而且次第错乱。这边正在强调暇满,下面的人不辅导暇满,这就等于在放空枪。我们的闻思修应当是一贯的体系,上下是一贯的体制,上面正在强调暇满,大家的心力就要一致放在暇满上;强调无常的时候,也都要主修无常。闻是这样闻,思是这样思,修是这样修,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大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在一个方向上拉动自他的心,朝着这个修心的方向走,其他都是辅助条件。这样就不零散,我所教的课在你们听来也不会成无关系的事,好像这是在讲前行班的课,我们是般若班或者弥勒五论班、净土班等等,不要这样认为。
现在已经决定了这条主线,就是这么来弘扬的,就是按照这十三段来次第进行,没有别的重点。你修得起前行,当然还会有正行的重点,但就目前来看,最关键的是前行,而且要走相当长的路。所以,我的整个规划就在前行这一条主线上面,每个阶段要补充它的内容。譬如讲《贤愚经》你要好好学,讲《念处经》也要好好学,不要以为是《前行》以外的课,这些全是前行中外前行最重要的课。为什么要平行地走呢?我不可能到了外前行的时候再讲一部非常大的经,因为时间不够,所以必须同时进行。你心里展开了具体的认识,蓄积很多资粮之后,再去讲它的纲领、它的修心,你就能够契入,所以这些并不是跟《前行》无关的课。
总的只有一个重点性的课程,它就叫“前行”;总的只有一个归宿性的课程,它就叫“净土”。而且这两个相连。这就可以看到,整个施教计划全部在一条主线上进行,不是无关的东西。而且每个法师都不要学成“专科法师”,如果连一个基本前行的修心都没有,这不算什么法师,连净土的信仰也没有,还充当净土课程的教师,真是莫大的讽刺!
所以,每个人要注重自己一生的修行,充实自己的内在,在一条路上走,不断地蓄积,几年以后还在这条路上走,不可能再有第二条路。这样一直走到底,内在不断地充实,所有力量在一条主线上努力,这样所有人都是一个方向,不会盲目。当然,人都不可勉强,各有志愿,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诸佛菩萨也是各有愿力、各有刹土、各有事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愿意跟着走,就必须发出很大的精力。
这里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愿意亦步亦趋地跟着走;一种是说,我在这里能够得到一些需要的东西,但我不是跟着你走的;还有一种属于到处游观、到处看的。当然会有不同的情况。但要知道,重点是在这里,我的计划是这样的。就好比我们现在要到拉萨去,从成都出发,期间要经过很多站。一类人说:我跟你一起去。这样,我们每一阶段都有部署,而且有总的号令,有分步的号令,这些人都按照统一的命令进发。当然,这里面也不妨有些观摩者,他不愿意按照这样实际去走,这属于旁机,不是正机。这样看看听听也好,但是自己不要搞乱了。
在这个过程中,十三个阶段的进程就是这样规划的,而且统一归向净土。这是一致的心愿,是本会成员正式的道路、方向和归宿。其他人可以观摩,或者在里面能得到一些利益,这都很好。但是,我们要强调真正的主线在哪里,正式成员——愿意按照这条路走、志同道合的人是哪些。
这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要实际前进。首先有一个主脑,统一来规划、安排,第二级的人就按照规划来执行,第三级的学员必须按照同样的方向、步骤去运行,这样我们就是在一条路上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补充一点前面的基础、净土以及中观等,这属于辅设的课程。为了支持前行,顺应不同人的情况,有些补补中观、有些补补因果等等。但要知道这条主线,每个班级都在这条主线上。这样就好操作,大家都一致在修心上努力。
而且,在同一主线的前提下,还要统一规划。如果不统一规划,讲《贤愚经》《念处经》就等于打水漂。一些人就只是听听,认为这个课跟《前行》无关,或者跟我学的中观无关等等,这样就一片混乱,到时候没办法整理。按照现在的因缘来看也是非常杂乱,如果不注意这条主线、统一规划,修行基本是把握不住的。
很多人打算学了中观以后再来学《前行》,他认为《前行》很简单,不知道中观是前行里面趣入二无我慧之前的资粮。现在学的只是中观的教理,好一点的能引一点相似的正见,真正标标准准的正见是很困难的。很多人以为自己能修空性,但要知道,在《入行论》里,《般若品》是第九品,没有前八品你能修上去吗?从第一品就要引到大乘道上。像这样,很多人浮在虚想当中,以为不必经过道的次第就可以进行。
当然,并不是否认大家学习中观教典,首先建立正见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有的人想:我前面的基础都有了,现在学一点中观,或者在这上面多精进一点。这是属于特别情况,不属于共同情况。我们的主线要把握住,不是说中观班的人几年的重点就全部在中观上走,不必要这样走。前行是我们的重点。
还有一些这样的情况:听的人跟法师关系好,长年的关系使得法师讲什么他就听什么,但是这不一定符合根器。很多人根本不是解行人,连一个推理都搞不会,整天在这里面转来转去,而真正需要的东西一点也没补。
就目前来讲,真正重要的是业果,很多人是一穷二白的面貌。你首先要有一个断恶行善的心、要有一个念法的心、要有一个一心皈依的心,这些是大重点。接着是出离心,它比业果更难一些,需要广大地观察苦。如果我们一直在前行的道路上大量地进行,而你却脱离这个环节,那到时候怎么办?我已经下了决心,大量地倾注精力来弘扬前行,来转动前行。当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愿力就是这样。
所以从明年开始,前行的课增加到三节以上,平行的课程也要增加很多。像明年一开始就要讲的《念处经》,全部是前行最重要的课程,没有《念处经》,我们修前行就没有具体内容了。无论是恶趣苦、轮回苦、暇满,还是四谛、十二缘起、出离心等等,乃至大乘的大悲心,全部要有《念处经》的基础。也就是你要了解轮回,有深刻的胜解,而且知道轮回是什么样的业力情况,它的规律在哪里,它的自性是什么,众生为什么这么可怜等等。所以,要出现彻底的出离心,关键在这里;真正发生最基本的皈依心,关键也在这里;了解业果毫不紊乱,真正生起胜解,关键也在这里;发起广大的大悲,关键还在这里。这并不是与《前行》无关的课程,也不是与我们修持无关的课程,这一点大家必须搞清楚。法王著作的辅导也一致配在《前行》上进行,在相关的部分上进行。净土的观修也一概地配在《前行》上。《前行》到了哪一步,就做相应这方面的修心和净土的结合,不能搞乱了。
这样大家看到一致的线路,就非常清楚了。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树立这个“生重前行,死归净土”的观念,尤其法师们的心中一定要树立。如果你还没有树立,可以退出本会。我们不需要志向不同的人来参与,连法师的心里都没有这条主线的话,那完全是弄虚作假。这样,没有统一的方向、目的、进程、要求,的确是一盘散沙,搞得下面的人多年得不到利益。也不必上面一套、下面一套。现在班级里非常混乱,最上面说什么,下面的法师也有各种自己的观念看法,有各种表现等等,这些毫无意义。就要在一条线路上、一个纲领上,按照传承的轨道依次进行。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任何事都有因缘,一种特定的因缘决定一个特定的团体,有特定的规模,这事没办法混淆。也就是,这都属于内部的事情。不是外在系统的事,就是本系统里的事,它是由特定的因缘来决定的。
这样决定以后,大家心里应该非常清楚了。也就是说,一个主脑、一条线路、一个进程、一个目的地,这就属于我们共同行进的路线。这样懂了以后,上上下下在一条线上努力,不要再搞得七零八落的。
学完《前行》, 比如说再学《入行论》,它也不是跟《前行》无关的课程。这是直接针对大乘道菩提心的,属于发心的课程。又比如讲《宝性论》《如来藏狮吼论》,讲到了义的皈依、了义的发心,以及最终认识本性,这些也全部是《前行》的课程。应当这样理解,我讲的课全部是配在《前行》上的,不是无关的东西。你们不要太幼稚,以为可以随便挑这个课、捡那个课等等。现在该怎么做?就是一个主脑,统一安排,统一吩咐,下面按照吩咐统一来做,其他杂乱的情况没有任何用,只会削减整体的力量。
又比如《普贤行愿品》,其实就是前行一直到净土之间的一切发愿,而不是《前行》以外的课。很多人以为《普贤行愿》跟我没关系,这样我讲《普贤行愿》,你能得什么利益?绝对没利益。像这样,其实很多地方本来就是《前行》的重要部署,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观念,导致上下各阶层一盘散沙。没有在一个主脑的指挥下,大家万众一心在一个要点上努力,这样就不得利益。
我们以一个共同的观念,走一条共同的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像这样不断地深入。前行是共同的,净土是共同的
,这上面的任何部分都是共同的。这样就非常简单,大家一心往这上走,上中下三层人全都往这一个方向走,这样才体现出共修的力量,才是真实的共修、共进。其他的属于旁机。人都无法勉强,各有因缘,如果你觉得不合适,就应该选择更合适的地方,这个没必要勉强。
大家一条心就好走路,上下阶层都是这样的就很简单。上面发布的命令,下面统一去做。愿意遵循的就走,不愿意遵循的就随分随力得一点利益。但是你也要抓住你的重点,你应当有你的导师,应当有你的课程,应当一门心思地去做,大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这样就知道内外的差别、主次的差别、旁机和正机的差别。而我们所有的负责点是在正机上面,也就是正式的根机,符合本系统缘起的一些根机,有因缘的一些根机。
这样就定了主,有主脑、有主线、有主规模,主是最重要的,副是它的辅助。主脑在一条线路上走,其他人都跟着走,而且在这上面是有进程的,要统一迈开脚步,不是在那里空谈。或者说,本来要往这边走,但其他人左走一个、右走一个,那始终不会积聚成力量,而且越来越混乱难管。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却变得非常复杂,耗很多心力在一些彼此矛盾分散、各执己见、各搞一套上面。这样理清了,就好办。
目前主线就是修前行和归于净土,前行修到量了自然会有正行,那是不必说的。不是让你舍掉正行
,正行是欣求向往的对象,为了更好地入正行才修前行。但是,对于当前的情况客观地观察后,发现前行是十分欠缺的,这需要极大的努力、极长的时间才能有所突破。我们不能谈得太高,时代因缘是非常差的,即使费很大的劲,也只是期望得一点比较真实的进步。这样大家心里就踏实了,不必高谈、玄谈、空谈,也不必喊很多华而不实的口号。
现在所有前进的方向已经认准了,如果志愿不同、因缘不同,就没必要加入在里面
。譬如有五条大路通向北京,你不走这条路,就应该走另一条路,不要在两条路上乱走。而且这是真实要走的,不是上面说一套,下面的人像官老爷一样根本不执行,上上下下有五十多个心,再教下去有五千多个心,这样就毫无意义了。从主和次两个方面来讲,如果时间、因缘有冲突,次要让主,要让主突出再突出、明显再明显,这关乎下面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搞乱。譬如我们现在讲暇满,大家就统一在暇满上努力,如果没有时间,宁可讲暇满不讲其他,必须把暇满贯彻下去,其他属于辅课。你对中观有兴趣,可以留一点时间自己学或者带别人学中观,如果没有时间,不学中观也不要紧。讲业果时,就统一在业果上安排。讲《念处经》,你以为是你之外的,其实就是你最缺的
。
有些人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因为仅凭你自己看书绝对没办法理清修法的脉络。文字也不懂,意义也不能确定,要点也没办法把握,而且你也没有这样精进的力量。这是就大多数人来说。少数利根的人,我感觉他不一定会待在这里。
整个规划就这样定了,之后就是一步一步进行。就像图纸画好了以后,就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在各个层面上建立,分部的人和他所带领的人都是为了盖这一幢楼而努力。所以不必搞得太复杂,主不能让于次,要让主突出再突出。如果主保证不了,就可以舍掉次,以后因缘成熟再说。这样的话,一条线路非常明确,也很简单。比如,上面讲到某个课程,譬如我讲八暇十满,那你就要花最大的努力,让自他了解八暇十满,而且落在自身上体察。这样的话,上面是这样讲,下面是这么讨论、这么提问、这么修心,就是一条路。否则怎么搞得起?完全脱轨道了。
有人说:脱轨也没关系,我们几年以后再来。
这是一种梦想家的说法。这个时代因缘极其欠缺,哪里还会再遇到这种事情
?谁能玩得起?玩个五年、十年?再玩两轮,世上就没有你了,或者你那时已经没有心力振作了
。现实就是如此,要这样来认识。有的人经过两番没得到什么,以后就会生厌离,他不愿意再来了,自己另找门路
,这是可能的。但是,如果能够跟得好,我们不谈有什么大的成就,但起码有一种真实的进步,这个人还是愿意按照这条路来走,因为很切实。
就像这样,下面的讲考班、讲研班也一致是这一个重点。讲考班也是有旁机有正机。真正愿意跟着走的人属于正机、正式的成员,你是这样的人就可以报进去。如果不是这种人就不要报进去,因为跟你没有太大关系,你只是听听,不是跟着走。比如从太原到北京,是要实际去走那条路的,在旁边看着怎么行?每天必须有若干的量,吩咐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要看什么书,怎么思维抉择,你都必须做,如果你不做,只是空留一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是增加一些杂乱而已。
所以我们要少而精,真心愿意走路的人你就参加讲考,不愿意走的人就不要报。当然,你愿意随着听一听也可以,这都是你的自由,但是不属于负责的范围,也负不了责,没人能管得住你。见解都不一样、不统一,还能做什么呢?我要走这条路,而你不愿意跟着走,这样我说要做什么你都不跟着做,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另有想法。这样就不必勉强,你能够随分得一些利益就非常好了。但是也希望你能够得真实的利益,应该有你自己的一种抉择。路是千千万万的,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天下的教法非常多,各有门路,各有门庭设施,没有什么一好一坏的
。
有的人说:这里面还有很多矛盾。
其实没什么矛盾,如果统一管理就什么矛盾都没有。一种观念、一种大思路、一种大方向,就不会有什么矛盾。
比如你是宁玛学人,修龙钦宁体的前行,那就以《道次第》作为辅助,这是非常好的辅助教材,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了。所以都是需要学的,只不过看时间的安排、各个人需要怎么来吸取。如果你是格鲁派的,那就以《道次第》为主,《前行》是辅
,可以有所吸取、有所启迪,这个很明显。
有人说:我学净土宗,跟这个有矛盾吗?
没有矛盾,都是在一条前行的线路上。净土宗分入密和不入密两种。不入密的话,修四个退心法,退掉对现世和来世的耽著,就叫做修厌离娑婆。到了解脱利益部分,就直接去研究净土经教,往生的利益就叫解脱利益,依止善知识就是依止阿弥陀佛,这样就完全扣在一个净土上面。这就是我们这条路的旁支,也是整个线路外围的摄受方法。之后到了极乐世界,一度化全是一样的
。
入密的很简单,就是一个前行加一个净土宗。如果你有正行,能修开悟,那就“有密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快速成佛,多好!阿弥陀佛就是普贤王如来,就是莲花生大师。修上师瑜伽也就是跟阿弥陀佛相应,弥陀、莲师、普贤王如来没有不同,直接进趣。而且加上“净土五经一论”作为提起信愿的根本教程,这样搭配起来没有任何矛盾
。
我们现在就是一条线路、一种安排。如果上面不安排,下面会纠缠得没完没了。我们这条路是综合性的,由一个主脑来安排。譬如说《道次第》,它跟《前行》是什么关系?你认为这两个分家的话,就搞不清楚。如果我来安排,学到《前行》的业果时,就要参考《道次第》,里面讲的业果全部作为辅助教材仔细地学
。那么需不需要再研究苦谛、集谛、十二缘起?需要。一句话就可以拍板。
我们是综合性地进行,由一个主脑来安排就完事了。下面的人不必有什么意见,也不必开会讨论,讨论起来没完没了,你又不知道主体的指挥棒在哪里。这样统一贯彻进行,就没什么不好解决的。不然的话,各有各的方向、做法,就乱七八糟了。上面有一个想法,中间每个人有一个想法,还按自己的想法做点花样,下面的人想法更多,都按自己心里的一套在搞,这样就非常乱。如果只有一个方向、一种观念、一种进程、一种安排,那就非常整齐了。尽管这里面各人也有想法,这也很正常,但是只要把握住了主线,那么我们学《前行》就很有力量。
要知道,我们是综合性的施教,也是综合性的学习,不要偏食,每一样都是生命的要素,都是此生成办的关键,所以让你们吸收什么就吸收什么,不要搞得四分五裂。“综合性”是说,我们不是学一个专业课,而是尽量在菩提道上有圆满的因。因此,从暇满一直到上师相应法之间人人都要学。虽然有些困难,每个人学的深浅程度不同,但总的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前面四种退掉世俗心的法门,以及后面皈依的一部分、世俗菩提心的一部分、积资净障的一部分、上师瑜伽的一部分,大多数人都是可以的。在这之上有些很深的地方,智慧不够就用信心去修。
这样,我们就能定得下来统一的规划,能够定下几大版块。要知道这是综合性的,每个人都要学。再说,就像这样,好几年非常细密地一点一点从字句、意义、修法、观察等各个方面来作指点,一起共修,我想不会出现很多这样的因缘。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去全世界找,能不能聚拢到这种因缘
?
以前也有人跟我反映:过去在美国,什么大德来灌顶、传法,他都要过去听。但是好多年以后已经疲厌了,没办法这么做了,他就想真正专心地来学一学
。
很多人都是这种现象。大德们有很大的利生事业,不是光为你一个人的,他们有更大层面的事情。一般来说,由于时间所限,他们老人家都很慈悲,用三天、七天传一下,也是因为得法不容易,所以一次性要传一下。但是,就你个人的修学来说,你要想一步一步地走,还是有很多困难。如果没有人指点,凭你自己怎么也搞不出多少东西
。这是就大体的情况来讲,不包括特别殊胜的根机,他们像狮子儿一样,不属于我讨论的情况。但也要知道,这个世界多数人是冒充,根本不承认自己是中下根机,或者有各种的缺点、问题,这样冒充是毫无意义的。每个人应当自己考察根器,选择道路,这里没有任何勉强。只是这些地方都要说清楚。
知道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考虑后,大家就在一个主脑的指挥下,应该吸取什么因素就去努力地吸取,应该做什么帮助就做什么帮助,这样就不会感觉好像是几个不同的东西。
譬如我讲净土,很多学密的人就排斥:这是净土啊,我们不要听。你不知道最后要导归净土,你不知道前行第十三个——破瓦法是直接去净土
,它的根源是信愿,你有信愿再修就成了。这样就必须学净土经教,否则从哪里出信愿?要么你天生就有信愿,这是你前世已经修过了,这世一碰到就有真实的信心和愿力。但是很多人在这上面没有一点触动,根本不是一心往这上走的,连目标都定不下来,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所以,净土经教是我们这条道的归宿问题,它是主要的课程,怎么是次要的呢?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去学,它像命根一样,你不学,连信愿都没有,就能去净土吗?所以要知道,外前行打好了基础,再有净土信愿,往生就稳当了。这对你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情,你怎么能把它看成无关的事呢?
再说明白一点,现在就是一个主脑,一种统一安排,其他都是各个分支上配属的问题。譬如你想学一点中观,这是可以的,但是在中观班,主课也是前行和净土,配属是中观,不能以配属破掉主体,也不能以特殊几个人的事情破掉整体。已经说了主不让辅,就是要提持这个主线,突出又突出,重点又重点。为了保证主线,其他都可以让位。这样说了以后,每个人都能明确,没有什么纠缠不休的地方,一个安排就行了。或者说,净土该怎么安排?我独立地安排就完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阶段要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必有很多种说法,该补的时候不补,过了时间就没得补了。
像这样,我们只是处理一类因缘的问题。就像各宗各派都有一条主线,有它上下的次第规模,这才叫做宗派。归在哪个宗派只是因缘问题,不是宗派彼此有什么矛盾,有什么胜劣之分,这全是人的分别心搞出来的事。但因缘上的确有所不同,有缘的人、是这种情况的人就跟着走;不是这种情况的人就看他自己的因缘。这都没办法勉强,勉强是不符合道理的。就像结婚,两个人情愿就可以成家,不情愿怎么成家?即使成家日后也是麻烦得要死,一大堆事情都出来了。
思考题
1、关于今后我们学会所做的调整,同一主线是什么?统一规划是怎样的?
2、对于这种综合性的施教、综合性的学习,你是怎么看的?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