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行持恶业(3h)
Total words: 33,350.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 hour and 31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
大圆满前行
五、喜爱恶行:
喜好不善恶行之人三门桀骜不驯,远离殊胜功德,拒正法于千里之外。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 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暇满的自性。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分。
甚至成办俗世中眼前的一件平常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缘起聚合,而作为长远目标的修行正法,又怎么会不需要众多因缘、缘起聚合呢?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途中烧茶,也需要具备烧茶的茶器、水、火等许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具足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因缘,如果其中仅仅火绒不具备,就算是其余用品样样俱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有一种不具足,也根本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好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慧灯之光2
加行的修法——因果不虚
二、十不善业
恶的种类有很多,这里主要分为三大类、十种:
(一)是身恶:1、杀生;2、不与取;3、邪淫,此三是身体所造的恶业;
(二)是语恶:4、妄语;5、离间语;6、粗语;7、绮语,此四是语所造的罪业;
(三)是意恶:8、贪心;9、害心;10、邪见,此三是心造的罪业。
这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十种罪业。这些罪业,无论是受戒的人也好,未受戒的人也好,都不能做。
(一)身恶
1、杀生
所有的罪业在具备四个条件时,才是一个严重的罪业,如果其中有一条或两条不具备,则虽然是罪业,却不是很严重。是哪四个条件呢?下面以杀生为例来说明。
第一是对境。杀生时,会有一种欲杀之念冒出来。比如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我要杀一只鸡。那么鸡就是对境。在杀生前,心里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杀的那种生命,无论是人或动物,就有了罪业的对境。
第二是动机。即要有欲杀之心。如果没有欲杀之念,如走路时无意中踩死蚂蚁,或是搬运时不小心踩死虫子,或是开车时无意中碾死老鼠之类,这种杀生虽有对境,但是没有欲杀动机,不是故意的,第二个条件就不具备,虽然是杀生,同样剥夺了对方的生命,但不是很严重的罪业。可是这种杀生也会给众生带来极大痛苦,因此也要小心。
第三是行动。例如:首先知道这是一只鸡;其次心里产生了欲杀动机;然后拿刀割断鸡的喉咙,其中拿刀割喉等一系列实施杀生的行为,就叫行动。
第四是结果,知道这是生命,对它(他)起欲杀之念,然后有具体的行动,这一系列的结果是什么?对境的生命结束了,这就叫结果。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一人想杀一只动物,盘算了很久,一再地想杀它,由于考虑良久,心里就留下了很深的习气,在这样的前提下杀生,罪业就更厉害;另外,一人为杀一个生命,用了很多方法,因为采取的行动多,时间长,杀生手段各式各样、极其残忍,所以罪业也更大;此外,若以很强烈的嗔恨心杀生,罪业也更严重。
杀业可分为三种:有些因嗔恨心而杀生;有些因贪心如贪肉、贪皮等而杀生;有些是因愚蠢而杀生。
以愚蠢杀生是什么样的呢?比如,某些外道借助杀生供养天尊,这是他们的一种仪式,认为杀生供养天尊是一种解脱之法;还有,认为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动物没有意识、没有苦乐感受等等,如果以这样的观点杀生,就叫因邪见或愚蠢而杀生;有些人觉得,动物被杀时没有痛苦,或者杀生没有罪业,如认为害虫之类是该杀的,杀了也没有什么不好,以这样的动机杀生,也属于因愚痴或无明而杀生,罪过同样很大。
总之,这四条中若欠缺任何一条,罪业就会减轻,不是很严重;如果都具足了,哪怕是杀死一只蚊子,罪过也非常严重。以前,我们每个人都造了很多杀生之业,现在都已经过去了,那么是不是让其白白过去呢?当然不是。现在唯一的补救方法,就是忏悔令其清净。就像一件漂亮的衣服,如果不小心弄脏了,是不是永远让它这样脏下去呢?当然不是,而是要将其洗净。同样的,我们心相续中已经留下了很多罪业,已经被污染了,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清净、忏悔这些罪垢,这是最关键的。
2、不与取
完整的杀生要具备上述四个条件,不与取也同样。譬如,在看到别人的钱财起了贪心而想去偷时,明明知道这是别人的钱财,就叫了知对境。如果以为钱财是他人的,但实际上却是自己的,就不具备第一个条件,不是完整的偷盗,也没有太大的罪过。譬如,你看到某物,将它误认为是一只鸡,想打死它,而实际上那不是一种生命,而是其他的东西或是鸡的尸体,这也不具备第一个条件。因为有杀生的动机,起心动念已经有了,不是没有任何过失,但并不严重。
不与取的四个条件是:第一,他人的财物;第二,有欲偷动机;第三,设法去拿;第四,觉得从此以后这些财物就是我的了,这样的想法就叫结果。
不与取也可细分,细节还是要看《普贤上师言教》。
3、邪淫
出家人要从根本上断除非梵行,在家人虽然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是邪淫也不能做。邪淫有很多分别,例如:男人主动与别人的妻子行不净行,女人也是同样,这是邪淫的一部分,同性恋和手淫也属于邪淫,其他的内容要看《普贤上师言教》和《具舍论》,书上讲得比较清楚。
上面讲的杀盗淫是由身体造作的,属于身造之业。
(二)语恶
4、妄语
此妄语与居士戒中所指妄语是不一样的,它更细致一些。妄语也需要四个条件:第一、知晓对境为人,妄语肯定是对人说的,不可能对无情,一般情况下也不可能对旁生讲,那么人就是对境;第二、动机,要有欺骗人的动机;第三、采取行动,说话也好、写信也好、做手势也好,无论采取何种表达方式,都叫行动;第四、结果,即指他人无论相不相信,只要听到(或看到)就是结果。这四条具备了,即是完整的妄语罪。平时很容易说这样的妄语,而且很多人都不觉得这种妄语是不能说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犯。
居士受戒时,也有妄语戒,但是此妄语不是指普通的妄语,它是比较严重的,即为了欺骗别人而说:我有神通、神变,能够看到天堂、地狱,能够以神通了知前世、后世等等。这些不是一般的而是比较粗大的妄语,普通人是不会说的。但是,十不善中的妄语涵盖范围更广。
5、离间语
比如两人很要好,另外一人就嫉妒他们,故意讲一些令其分离的话,这样的话叫离间语。
6、粗语
粗语,也叫恶语。比如,对生理有缺陷的人,称呼瞎子、聋子之类不好听的话。总之,不管以何种方式,凡是让人听起来不舒服、令人伤心的话语,都叫恶语或粗语。
7、绮语
除了上述的妄语、离间语、粗语之外,凡是在贪嗔痴慢的基础上所讲的,如讲一些战争故事、很多感情上的经历等,都是绮语。因为其基础非贪即嗔,所言毫无意义,故叫绮语。
以上四个是口造之业。
(三)意恶
8、贪心
当看到他人财物内心感觉喜爱时,就很容易生起这样的念头:我能拥有这些该多好啊!或是想用非法手段获取财物,这种念头就叫贪心。
9、害心
害心是指伤害别人的心念。比如,对你不好的人,就想种种办法去害他,此起心动念就叫害心。
10、邪见
此处的邪见,是指认为因果、前世、后世、修道、成就、极乐世界、地狱等都不存在的观点。
以上十种叫十不善业,其中每一种都有四个条件,细节在《普贤上师言教》和《具舍论》里讲得比较清楚,大家可以通过看书了解。
十种不善中最严重的:第一是杀生,第二是邪见。为什么呢?
第一、杀生是伤害众生的生命。对于每一个有情(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而言,世上的一切事物当中,最可爱、最可珍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除此以外,没有什么更珍贵的了。那么,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罪过当然很大!这是对被杀有情极大的伤害。所以,杀生是非常严重的罪业,绝不能做。
你们要切记,凡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其他做不到,还可以逐渐扭转,但不杀生一定要做到,否则,边故意杀生边学佛,那就谈不上学佛。
佛是什么样的?你们都看过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他在修行的时候,哪怕是为了填饱一个众生的肚子,都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最珍贵的头、目、脑髓割舍,包括自己的生命都会舍弃。学佛是什么意思?当然是佛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心,只是念念咒,到庙里烧烧香,叫不叫学佛?这不叫学佛,只能叫信佛。若是真学佛,佛陀怎么做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当然,佛的很多行持,是我们做不到的,但现在要从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逐渐去做,这才叫学佛。总之,对一个学佛人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杀生,如果故意杀生,就没有学佛的资格,这点大家都要记住,很重要。
什么是生命?鸡、鸭、鱼,还有各种各样的海鲜,包括蚊子、蚂蚁等小昆虫,都是生命。虽然我们不喜欢在家里看到蚊子、蟑螂、蚂蚁之类的昆虫,但也不能害它们。现在我们住的地方,不是人类独占的,而是所有生命共同的家园,是所有生命共同居住的场所,人不能侵犯它们的生存权利,绝对不能杀害它们,这是其一。
其二,与杀生有关的是吃素,这也很重要。在汉地,无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很早以前就有吃素的优良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现在的吃肉方法不像从前那样,人们不仅吃海鲜,还要吃虫子等小生命。仅在一餐之中,仅仅为了填饱一人的肚子,很多人的餐盘里,有着数不清的被杀生命?要知道,哪怕再微小的虫儿鱼虾,对它们来说,生命也同样珍贵。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伤害那么多生命,浪费那么多生命,这是绝对不应该的,所以一定要吃素。
密宗《时轮金刚》里也讲过,很多人吃一个众生的肉当然有罪,一人去吃很多生命的肉,罪过更大,为什么?请好好想一想,为了你的一餐,浪费数十条甚至数百条生命,值不值得?我们不愿意接受一点痛苦,它们也不愿意;我们希望获得快乐,它们也一样。我们与它们只有语言能否表达的差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一定要吃素。汉地吃素的条件那么成熟,居士为什么不吃素呢?
如前所讲,居士若连不杀生这一点都做不到,就根本谈不上学佛。若一边故意吃海鲜杀生,一边自称是学佛的人,而且是学大乘菩萨道的,这是根本上的严重矛盾。如果不想学佛,只为求世间福报,遣除一些现世灾难而信佛,也不应该伤害众生生命,而应该吃素。
以前不吃素,造业也不会太严重,现代社会中若不吃素,会造更多的业,其原因,在有关素食的开示中讲得很清楚。大家要注意:没有一个佛教教派是允许杀生的,凡是学佛的人,无论修净土、禅宗或密宗,都应该吃素。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西藏很多佛教徒是吃肉的,那密宗是不是开许吃肉呢?这是误会,实际上不是这样。西藏学佛的人当中,确实有很多人吃肉,但这不是因为藏传佛教允许肉食,而是受限于环境的因素。以前西藏很多地方极为封闭,且在青藏高原的大片土地上不长任何蔬菜,若不吃肉,尤其是一些牧区,就没有别的食物可吃,所以他们就选择了小乘戒律中所开许的三净肉,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是有很多人吃素。现在藏地蔬菜、水果逐渐多起来,他们也在改变之中。所以,凡是学大乘佛法——无论学密宗也好,学显宗也罢,都要坚持素食。要记住,吃肉与杀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二、邪见也是很严重的罪业。如果有邪见,觉得没有前世、后世,因果报应等都没有,那就不会学佛,不但不学佛,而且杀盗淫妄等无恶不作,现在社会上很多犯罪分子正因为持有这样的邪见,才敢以身试法、为所欲为,做出危害社会及他人的滔天罪行。
但是,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任何一种逻辑或实验,真正能够证明不存在前后世、不存在因果、不存在轮回。有人因为自身智慧浅薄,别人说没有,他就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很多人有这样的习气,在这样的环境里就很容易产生邪见。
本来,这十种不善业都很严重,但是这两条更厉害,今后一定要注意:第一、不能杀生,第二、不能有邪见,其他的也有很严重的果报,还是要留意。
三、四种果报
行十不善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每一种罪业都有四种果报:1、异熟果;2、等流果;3、增上果;4、士用果。
1、异熟果,如杀生要堕地狱;偷盗要堕饿鬼等等,这在书上讲得很清楚,大家可以看书。
2、等流果,因果相似的这种果报叫等流果,它也有两种:一是感受等流果,一是同行等流果。
什么是同行等流果?若这一世经常杀生,那么来世刚刚懂事时就喜欢杀生;这一世喜欢喝酒,来生也会喜欢,老改不了,生生世世都是这样。上一世和下一世是相似的,这叫同行等流。佛在很早以前就讲过,现在发现的能够回忆前世的那些人中,也有很多是这样:前世喜欢吸烟,后世也喜欢;前世喜欢什么东西,后世也是这样,这是因为留有前世浓厚习气的缘故。
另外是感受等流果,例如:这世杀生,下世从地狱里出来后,若有机会做人,寿命就会很短。有些小孩子刚刚出生,或者一、二岁时,或者还未生下就死了,还有些人一生都疾病缠身,无法治愈,这是什么原因呢?当然也有其他原因,但主要是前世或前世的前世造了杀生之业,杀生的果报不只短命这一点,而是肯定会下地狱,从地狱出来后,大多数罪业已经减轻,但还残留了一些,所以再做人时,生命就会这么短暂,这叫感受等流果。
3、增上果,增上果一般成熟在环境上。我们平时看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地方,如不毛之地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地区,还是有很多人居住。他们为什么会住在那儿?这与其前世所造之业有关。如果上辈子经常杀生,来世做人时,就会投生到有很多怨仇、杀戮的地方去;如果经常偷盗,来世若做农民,便会投生到庄稼不能成熟,或即使能够成熟却有很多自然灾害令其无法获得丰收的地方,增上果就是这样。
4、士用果,比如,现在造的罪业,如果不忏悔,它时时刻刻都会增长,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这叫士用果。
行善同样也有这四种果报。
此外,还要谈谈造共业的果报。比如大家一起商量或共同杀死了一个生命,这样每个参与的人都有杀死一个生命的罪业,此罪业是不能分的;行善也是这样,如大家共同放一个生命,此善业也不能分,每人都有放一个生命的善根。
因果关系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现在即使做一件小小的恶事,以后所受的果报也很严重;行善也是同样的,现在做一件小小的善事,将来也会有很大的善果。但是这些善业若与解脱无关,结果会怎样呢?我们在轮回中虽然可以因此而得到一些短暂的幸福快乐,但这些毕竟要过去,福报享完后,还是随业而转,若以前造了罪业仍要感受痛苦,这些乐果都是临时性的,所以也不能过于强调世间善法。当然不能造罪,不但不造罪,世间善事也要适当地做,并且不能执着。
可是,现在我们怎么去修无漏呢?因为是凡夫,没有办法行无漏法。如果有漏善业也不能做,那该怎么办呢?其实,在有漏善业里也有一些是解脱法。在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的前提下做出来的虽是有漏法,却可以让人得解脱,所以也是解脱法。
前行广释
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 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
5、喜爱恶行
喜爱不如法恶行之人,身口意三门桀骜不驯、刚强难化,远离闻思修行、恭敬供养三宝等一切功德,拒正法于千里之外
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业力吧,对善法没有多大兴趣,对恶法却兴致勃勃、极有信心,这种习气很难对治。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也说:“喜爱恶行,无以对治。”这种人真的很恶劣,对行持佛法一点兴趣都没有,整天在社会上造恶业,做些不如法的行为,如上网、打麻将、喝酒、抽烟、杀生,甚至吸毒等等。《格言宝藏论》专门有一个“恶行品”,就讲了很多恶劣的行为。
喜爱恶行的有些人,也跟自己的业力有关,今生中怎样也无法调柔。如云:“恶人住林亦粗暴,正士住城亦温顺。”恶人住在寂静的山林也会显得异常粗暴,口口声声说要闭关,跟谁都不接触,可是一接触人,就差点把人家吃掉,哪怕在寂静地方住一万年,性格也没办法变得调柔。而正士即使住在喧嚣的城市里,仍然是温雅又善良,如同骏马一样,纵然身处闹市也非常温顺。
很多恶人好像没有善根一样,所有的罪业、恶行方面,他有能力、有兴趣、有欢喜心,而善法方面,一点希求都没有。按弥勒菩萨《经庄严论》的观点,这种人就是断绝解脱缘分者,如颂云:“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一心想造恶、喜欢恶行的人,完全断绝了一切善法,从而没有解脱的缘分,善法方面一点因缘都没有。但后来麦彭仁波切解释时说:所谓“一点因缘都没有”,只是低劣加否定而已,说明此人距离解脱极其遥远,并不是他永远不能解脱,否则就有不具如来藏的过失了
。
前行广释辅导 23 课
五、喜爱恶行:
喜好不善恶行之人三门桀骜不驯,远离殊胜功德,拒正法于千里之外。
喜爱恶行是什么呢?对于杀生、偷盗、邪淫等等这些恶行非常喜好。喜好不善恶行的人,三门身语意桀骜不驯,是非常粗暴的,完完全全不按照因果取舍而行。所以,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殊胜功德。三门桀骜不驯,内心当中也喜好,语言方面也经常喜欢说恶语,身体经常做一些恶行,所以他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殊胜的功德。正法是让我们调伏烦恼、生起功德的,如果他喜好恶行了,正法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所以他自己拒正法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典型的无暇。没有机缘、没有进一步地去修行,增长佛法功德的基础已经没有了。
所以这样喜好恶行的人,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说了,没有对治。这里面讲了,如果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状态,都是无法对治的。因为他对于这种恶行,已经非常非常任运地去做了,他内心当中身语意对这个恶行都非常喜好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没办法去修行佛法
。
现在或者以前都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对于恶行很欢喜,对于善法方面没有什么兴趣。有些时候可能对世间的善法还有一点兴趣,但是对解脱道的善法没有任何兴趣。所以当以后看到这些人的时候,要生起悲悯心,不需要生其它的烦恼。这些人可能到处都有,尽量地通过悲悯心去面对,给他发一些善愿。他本来已经都是很可怜了,如果我们再去嫌弃他、不给他发愿的话,那可能他的相续当中没有遇到这些给他发愿的因素,所以很难改变
。
如果我们看到这些恶人,产生一些很强烈的厌恶之心,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许就处在一个不善的状态当中,对自他没有利益。所以如果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内心当中能够保持一种悲悯心、而且给他发善愿,自己当时也是安住在正法状态。而对对方,我发这个愿,当下没办法影响他,但是通过菩提心的力量、法界的力量等这样的因素可以长远影响他,在他的相续当中种下一颗种子,以后会慢慢发芽。它虽然是一个助缘,但是如果有人缘他发愿的话,还是可以逐渐获得利益的。所以像这样一种喜爱恶行,基本上来讲的话,是很难趋入正道的
。
有些时候我们也想,好像我们也对恶行有些喜好的,喜欢杀生、偷盗,有些人喜欢邪淫、妄语这些事情,或有些人贪心重、害心重,或者邪见重、痴心严重等等。那么是不是我已经完了?已经是无暇了?这个就像刚刚我们分析的一样,我们还没到达严重的状态,当然我们每个众生,多多少少都有一种对恶行的欢喜。也许我们修行佛法的时间还不长,或者前世当中熏习的也短,所以今生当中对恶行还会有一种喜好。
奔公甲格西以前是大盗
奔公甲格西以前是大盗,所以当他出家之后有些习气还是有的,《前行》后面还会讲,他去一个施主家的时候,施主出去了,他就想,“我等一会回去了,拿点茶叶住山的时候熬茶用。”自然而然地就把手伸到茶叶口袋里面去了,但是他手一伸进去之后,这个时候他马上发现了,“哦,这个是不对的。”然后就开始喊:“抓贼!”主人就跑进来了,“贼在哪?”他就说:“贼就在这,你看我的手在偷茶叶。”让他把这个手砍断。这个主人就觉得不可思议:“师父,您别闹了,您到底在干什么?”其实师父当时就把自己看成一个贼,就在那偷东西。施主觉得不可能吧,师父这么贤善,怎么可能偷茶叶呢?是不是师父在考验我们,或者师父是不是在开玩笑?他可能是这样想。
所以有些时候还会带一些习气在里面,以前喜欢做的事情还是喜欢做的。以前我在佛学院的时候,当时是有一个放生的视频,我们刚开始看的时候,没有放生的范围,拍的时候是一个很大的盆子,里面很多的鱼,拍的时候就是很近的镜头,当时我们在看的时候,这个到底是什么呢?没有介绍是放生,就听到我后面有人(他有可能也是打鱼的)很自然地发出一种感叹(当时给我笑坏了),“这一网下去,一下子可以把所有的鱼都捞起来。”他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叹,当时我们就想:的确,有些时候这些习气还是很重的。
可能我们走在人行路上,看到喜欢的东西,自然而然也会有相应于以前习气的想法,这种也是对恶行的喜好。但是毕竟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对治:“不能做,因为我受了戒”。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我们还是有一种向善的心,它也不是完完全全不能够对治。完全喜好恶行、一点都不想改正的这个心,的确就是一种无暇,就是没办法对治的。
前行系列 2.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实修引导讲记
“品”是种类之意。“缘品”,指在内外缘方面(有很多骤然发生)的修法违缘。有些是受外在负面力量的牵制,有些是受内在烦恼邪行等的牵制,使种性不能苏醒,也不能滋润增长,无法住于稳定的修法因缘中。
所谓“心品”,是指种性。譬如少欲知足种性、菩提心种性、出离心种性、信心种性等,一旦遭到破坏,内在的机制也就残缺而无法萌生、增上三菩提的苗芽,最终导致造成断绝解脱种性。如同种子被烧焦,或者处在干枯、受封闭、被毒化状态,在很长时间当中都没办法起现功能。
就着重点来看,前者重在说缘,后者重在讲因。因是内在的种性因素,缘是助发因素,必须因缘配合才能处于修法状态,或者出现修法的缘起。因上出现违碍,当然处在无暇状态,不可能出现修法功德;缘上出现问题也同样不妙,此二者分别是心品和缘品八无暇。
缘品用“骤然生”来描述,透露出累世的因缘非常复杂,内心所建立的等流也是各种各样,外在的恩恩怨怨也非常纠结,还有各种业力的牵制。这些忽然间就会冒出来,使得内心被牵制到无暇当中,所以叫做“骤然生八无暇”。
此处“种性”是指习所成的种性。由于自身不断串习的缘故,形成一种坚固秉性。如果这种秉性落于邪谬而未能及时调整,一直被习气控制的缘故,即使外在如何加用强力也无法使正面的修法得以增上。譬如优良的种子,遇上适宜的环境、水土等等,能够茁壮生长;假使种子本身发生问题,对它再如何浇水、光照,也不会发芽。同样,内在种性出现邪谬,暂时来说,上师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给他传多少法也没办法。
可见关键在于,因缘如果出现问题,就不会有修法的果。不必说后继的地道果位,即使现前五分钟安住于修法状态也不可得。我们应当如是了知两品八无暇的涵义。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扰及愚痴魔所持,懈怠懒散恶业大海涌,他制救畏按法而伪装,缘品骤生无暇有八种。”
此“缘”,是指突然降临的内外种种缘。譬如外被魔知识钳制,内起猛利的五毒,或者泛起业力等等,使得内心无法修持正法。处在不能修法的这些状态,都叫做骤然生的八无暇。
又云:“具紧系缚行为极劣相,不厌轮回丝毫无信心,作不善罪于法离思念,违犯律仪及破三昧耶,是即心品断种八无暇。”
“作不善罪”,
是指对造恶非常有热情,肆意生起各种贪嗔痴或者忙于营造自我、张扬自我等等。三门极不寂静的缘故,远离圣贤功德,只是在正法的门外颠倒行持,却无法趣入法道。由于内在的机制不能顺应法道,也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培植和成长,于是总也生不起三乘功德。
前行系列 3
·造作罪恶
五、欢喜造不善罪而三门不寂静的人,远离圣功德,于法外颠倒而行。
观察:欢喜造罪故,在法外颠倒而行,修法是零。
修法的基础是善,所谓善男子、善女人才能修法。以欢喜行善的缘故,相续寂静、心安理得,能把持法义,能明明清清、安安稳稳地行于法道;反之,以特别喜欢造罪的缘故,三门都不能寂静。
行善心安,造罪心不安。造下恶业就会受惩罚,于是心烦意乱地妄动,刹那都不肯安稳,自然远离了贤圣的功德。或者很多世人造恶后自暴自弃,干脆任意妄为,或者受到冲击与挫折后一蹶不振、自甘堕落地在非法道上颠倒而行。他们不知反省自身的罪恶,反而以酗酒、吸毒、邪淫等来麻痹自己,非常可怜。这一类就是缺乏善种性
。
修行须要首先树立贤善的意乐,见贤思齐、欢喜行善、欢喜高尚的行为。对于孝子忠臣、高僧大德、菩萨如来等的事迹,特别有一种渴仰心、希求沾染他们功德的芳香,就是具备了修法的心理基础。以“近朱者赤”的缘故,容易常常平静、安稳地一心住在胜功德中,容易昼夜安住在法道上。
相反,如果喜欢造恶,杀生、偷盗、邪淫、散乱、妄语、不负责任、颠倒因果、随心所欲等,就违背了天理。以良心受到谴责的缘故,内心无法得到安宁
。例如,凡是说谎的人,脸色都不正常,就是因为内心难以安住。无论外在如何伪装,内里都是心烦意乱。又如,起了害人之心或行为,肯定良心重度不宁,根本谈不上什么修法。或者,犯下邪淫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眼神、语言、心态等等全是混乱。当代很多人的生活、行为混乱的缘故,导致内心烦乱不堪,有的人甚至发疯、自杀,堕入恶趣深渊。或者,贪污者以公谋私,也同样是积累黑业,他已经丧失了正气,导致心与法不能相应,三门也不能寂静
。
一个真修之士常常在善法上努力,就会具有安静的德相和正气,所谓“心安理得”即是此理。而且,他自然能够跟胜功德相应,并不断地积累功德,这就是所谓的一切功德生长在戒的大地上。反之,欢喜造作恶法、在非法道上行走、不肯靠近正法,就是彻底的无暇
。
2 对比
对治
前行广释–阿琼堪布说“无以对治”
对治:喜欢造恶业、喜爱恶事的人,哪怕来多少佛陀或者善知识,也很难以救度。对于这种人,有没有方法对治呢?阿琼堪布说“无以对治”。我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因为跟这些人怎么讲,他也当成耳边风,觉得自己喜欢的是最好的,所以善知识说了也没用,法本看了也生不起兴趣,这种人还是很难调伏的。一旦我们转生成这样,对佛法肯定无力希求,故也是一种无暇处。
慧灯之光2
加行的修法——因果不虚
四、十善
十善是什么?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一生中从没杀过生,也没偷过东西,这是不是善业?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呢?如果他曾经这样发誓:我从今以后不杀生、不偷盗,这才是善业;如果他虽未造恶,也未发愿,那么只是没有造罪而已,这不叫善业。所以,发誓相当重要。有些人会想,反正我不杀生就对了。这是不对的。不杀生只是没有造业,如果在此基础上发誓:我今后再也不杀生了!则自从有了发誓以后,此不杀生才成为善业。这非常重要。
还有一种特殊的善业,就是不但不杀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盗而且布施,不但不邪淫而且持戒……这些就是特殊的不共同十善;若你仅发誓从今以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这叫普通的共同十善;如果你今后虽然不造这些恶业,但是也没有发誓,这就根本不是善业,仅仅是不造罪而已。共同和不共同的善业,它们的果报是不一样的。
特殊的善业,如不杀生而且放生,也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对境,即所放的生命;第二,要有放生的动机;第三,要有行动;第四,结果——把生命从命难中解救出来并给它自由。如果这四个条件都具备,就是非常圆满的善业。
每一善业也有刚才讲的四种果报: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以放生为例,如果此放生和解脱无关,是在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前提下做的,那么,其异熟果是下一世可以做人或天人;等流果是健康长寿;增上果是转世的环境里没有任何生命的障碍,而且有很多生存顺缘;士用果是一次放生以后,此善根会时时刻刻不间断地增长。细节的内容主要是看《普贤上师言教》,其中描述得很清楚,或是参考《大藏经》中其他有关因果的记载也可以。
最后我们要知道,人在一生当中主要的痛苦或快乐,与前世的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一生当中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百分之百都是前世业因的果呢?也不是,有一种外道就是这样讲的:一切都已经命中注定了,既然命中注定,就没有办法改变。但这只是外道的一种观点。
《具舍论》里讲过,人一生中主要的苦乐与前世的业因有关,另外一些,如你喝这杯水时,喝一口也可以,喝两口也可以,不喝也可以,并没有一定的安排,这些不一定是前因之果。但有很多情况,如一个人生病,去了很多医院总是治不好,而这种病通过放生等其他方法是完全可以痊愈的,除此以外,再怎么打针吃药也无法治愈,这些大多是与前世因果有关。可是,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前因所定。因果关系比较细微复杂,很多人对此有误解和疑问,具体解答,在以前的《关于因果的开示》中已经收录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因果是非常厉害的,即使是阿罗汉,也要受因果的限制。例如:目犍连尊者在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神变第一,最后还是被外道打死的,为什么会这样?在平常,他神通广大,外道根本不可能伤及他,但是在那一刻,神变第一的目犍连也只有束手就擒,再大的神通也超不过因果的作用,因为他已经造了这样的因,就要受这样的果。
另外一位阿罗汉是饿死的。什么原因呢?那时的印度没有饥荒,出家人天天托钵化缘,可以化到很多吃的。他化缘时,食物在别人手上还好好的,但是一放入其钵内就变成了污水。那时目犍连、舍利子都在世,他们将世界上很多最有营养、最美味的食物以神变装入其钵内,然而钵中始终只有污水。最后佛也没有办法,那个阿罗汉只有饿死了。佛住世时,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既然阿罗汉都要受因果的影响,那么凡夫就更不可能躲过因果规律的作用。所以,千万不能小看因果,它是非常厉害的。
无论修什么,一定要重视因果。对佛教徒最低最低的要求,是一定要取舍因果,若连这一点都不做,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怎么谈得上学佛呢?根本不是学佛,根本不是修行人。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认真地看待因果。
有人还说:不能执着因果取舍。这简直是乱说,凡夫怎么可以不取舍因果呢?
学佛的也好、不学佛的也好,按理来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因果,因为无论学不学佛,因果都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但是很多人听不进去,觉得他的眼睛看不见就没有因果,他是不是敢确定呢?他也不敢确定,也不相信眼睛看不见的就不存在,那他为什么要排斥因果呢?完全没有理由!
这就是邪见的同行等流果。如果这一世某人有邪见,其同行等流果,是下一世还会有这样的邪见。生生世世习惯于保持邪见的人,尽管在现世并未真正看到没有因果,也未找到很有说服力的证据,但依然喜欢保持这样的邪见,这是前世的因缘。这种人如果这一生不改变,则以后的生生世世都是这样,这是很可怕的。所以,作为一名佛教徒,在因果取舍上一定要认真对待。
另外,假如现在发誓不杀一种生命,即使这种生命是你一生当中想杀都杀不了的,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因为,你以前肯定杀过这种动物,现在就可以清净这些罪业。
譬如,你今天发誓不杀恐龙,其实,即使不发誓,现在想去杀它也办不到,但是这样发誓有没有用呢?有用!因为恐龙是以前地球上存在过的一种生命,而且它存在时我们也存在,那时我们肯定杀过它,这个业因种子至今还留在心里,它的士用果时时刻刻都在增长,现在若发誓不杀,从此以后它就不再增长,就被控制下来了。
所以,即使今生没有可能去做的罪业,也要发誓不做,这样可以使往昔所造的罪业从此变成善业,若不发誓而仅是不造恶也不是善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造过很多业,现在该怎么对治呢?最好的办法,是金刚萨埵修法,它是专门忏悔、对治这些罪业的。
前行系列 2
以上八种称为“断种性八无暇”,是自心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导致远离修法机缘。
此二类八无暇极易现起故,若不对此等谨慎取舍,则虽已得暇之体分,然在正法的作业上将堕入无暇之处,是故须知,此是人身于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
要知道,修法作为果,需要因缘积聚才会出现。因是自身的圣种性,缘属于内外的辅助缘,有促成的作用。如果因上失坏,或者出现辅助缘方面的干扰,由于因缘不聚的缘故,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机缘。机缘尚且不出现,当然更不会有成就。
两类八无暇是进一步在得人身的状况上考究,是否有修法的机缘。如果没有善加培植种性、守护种性,并妥善处理自己的内外助缘,就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状况。如是虽然获得人身,看起来也远离了体性上的八无暇,似乎得到暇的体分,自己也口称“我已得闲暇”,不管是大人物、小人物,座上的尊主、伞下的上师,或者住在静处的闭关者、修法者,乃至到处云游经营各种事业的人,他们从外表看起来也许非常体面,其实真正去探测内心,就修法的因缘来衡量的话,很多都是此处所说两类八无暇的状况。尤其当前更不乐观,按照嘉维尼固尊者所说,很多我们认为是占据优势的情况,其实都已被这些无暇的因素控制——表面在修法,内在并没有行于真实的法道。
如果没有在这些方面取舍,也没有在因缘上调正,这两类八无暇就特别容易生起,时时都有可能现前。应当承认自己是个凡夫,累世所造的因缘里有非常多的杂染业、破坏法的业、邪行的业等,它们时时都会现起。这些业风一旦吹起心就不自在,或者因缘出现身心就不由自主。再者,对于内心的很多恶性势力,也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它们一旦出现,自己就会被卷入无暇状态。虽然生为人身,而不是恶趣的众生,也不是长寿天,也不是边地和暗劫的有情,或者残疾者、具大邪见者等等,但实际上内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在正法的作业上还是会堕在法难当中。对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加以调整,即使得到人身,也仍然是在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懈怠”是指在修法上起不到推进作用,无论口里喊什么口号,因缘不具的缘故,无法起现修法的机缘。
进入法道的第一个关键是认识暇满。在了解体性的八闲暇以后,进一步必须了解如何远离两类八无暇。否则,所谓即生成就,也只能成为一种美丽的想象。这些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观察因缘、取舍因缘,来决定自身的修行道路。
前行系列 4
断种性的八无暇
断种性者:自相续与解脱、一切种智之道别别分离故,绝断种性,或者此八随一产生的话,解脱三菩提之绿芽成为干枯后,绝离解脱种性故,称为断种性。
断种性的八无暇中,首先解释“断种性”的涵义。具体而言,就是如下所说的“厌患小”等八种,无论产生任何一种,都会由于丧失生长、发展的力量而使解脱(包括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的绿芽迅速干枯。这就叫做断绝种性,处在丧失修出世道机缘的状况中。相对而言,上述“缘品”是从内外缘发生修法的障难而处在无暇中;而此“心品”则是内在自相续跟解脱和一切种智之道背离,以此断绝了出世道的种性。
3 珍惜
前行广释辅导 25 课
刚刚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圆满,不注意的话可能自圆满也不一定具有。五种他圆满呢?也是一样的。具有五种他圆满的人少之又少,非常稀有罕见。
第一个佛出世这一点就很难。这么多劫中,佛出世的劫叫明劫。当众生的福报善根累积到一个高度,通过众生的善业、因缘成熟的感召,具有大慈大悲、遍知的佛陀的化身就会应现于世。所以佛陀出世本来就非常困难。以前学习过,几百个暗劫过了之后才出现一个明劫,这样观察就能了知佛出世很困难。
佛出世之后如果没有传法的话,从调化众生的侧面来讲,就和佛没有住世没有什么差别。佛陀出世一定要讲法。虽然佛陀不讲法的情况很少,但是也有。佛陀出世的时候,如果因缘还不成熟就不会讲法,比如说成佛之后七七四十九天中没有传。如果你恰巧生在那个阶段,佛出世了但没有讲法,这时你就去世了;或者你没因缘就离开了,可能听不到法。所以说佛陀出世之后要传法,这个因缘很难得。
佛陀传讲妙法之后,佛法还要留住于世间。虽然传了法,但是佛法住世的期限已过、佛法已经隐没,我们也没办法学习佛法。这个条件也需要具足。
如果具有前三个条件,比如说现在正法还住世,佛法还在世间驻留,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法,现在这种人很多,我们自己在学习佛法之前也是属于这种状态。佛法在世间中流传这么长时间,这么多高僧大德出世,但是我们当时就是没有进入佛门,也就没办法修学佛法。
所以说前面三个具足,但是第四个没有具足,没有进入佛门的话,那就只具足佛陀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三种圆满,第四个不具足,第五个也说不上了。
“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虽然你皈入了佛门、办了皈依证,觉得自己就是佛弟子、佛教徒(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有这方面的开示和举例),但是这方面需要仔细观察。有些时候,我们觉得皈入佛门以后就没什么事情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皈依佛门是为了求解脱而奋发,这只是修法的第一步。如果我们皈依了佛门之后表面上求法,没有被善知识摄受,那么也不算是真实的佛弟子。
皈依了佛门之后,“表面上求点法或者得点法”,这个寺庙拜拜,那个寺庙也拜拜,这个大德也见一下,求求法,但是没有真正地去依止善知识学习,没有真正地被善知识摄受(其实被善知识摄受的意思是要依止他学法的)。善知识出现于世,如果你只是和他结个缘,当然也可以;如果要获得解脱的话,单单结个缘是不够的。现在有机缘的时候,如果你去求法,他会给你系统性地讲法,被上师善知识摄受之后通过不断精进地求法、修法,最后内心中产生被佛法调伏的改变,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即便是进入了佛门,但是没有被善知识摄受也是不行,五种他圆满要完全具有是不太容易的
。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
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这个是很深的教授,是很关键的窍诀性的归摄。
“作为真正的趋入解脱道者”,如果你是真正趋入解脱道者、真正的佛弟子、佛教徒的话,“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没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这个“无伪”就是无造作。真实的出离心是非常重要的。“无伪”反过来讲就是虚伪的出离心:嘴上天天喊着要出离,或者碰到诸事不顺的时候容易生起的“出离心”
。
有的时候可能是身体不好、生意不顺,或者道场中的道友对自己不恭敬,心里很厌离,觉得很麻烦,从而对同行道友生起出离心。这种出离心所缘的是学佛法的道友,虽然对方有烦恼,但是我们自己也有烦恼;虽然他也有些过患,但是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大了以后,就觉得是在这个上面生个出离心
。
从外人角度看来,这些道友之间勾心斗角,生起很大的厌离。但是其他的非道友,如果对你无利无害的话,也不会对他们产生那么强烈的出离心。或者有些外面的人对你很好,就觉得这些人很善良。他再怎么善良其实内心中根本没有想皈依的心,也没有去学习佛法,再贤善能贤善到什么程度呢
?
而同行道友的心是追求解脱道的,虽然他暂时有些问题,但是我们自己也有问题,碰到一起就会出现一些摩擦。从这个角度来讲,倒不一定是真实生起出离心的地方。有些时候,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会对同修道友生起出离心,而对其它的一些方面不一定生起出离心。我们的出离心,有些时候是颠倒、虚伪或者不真实的,是暂时性产生的,这全都不可靠
。
当我们要真正生起出离心的时候,后面会观修轮回痛苦、业因果等等一整个体系。要真正知道轮回的一切的一切无实义,主要是观修轮回过患,一条条地观想,三恶趣中没有哪个地方是真正安乐的,再观修三善趣——人道、阿修罗道、再观修天道中的欲天、色界天、无色天等等都没有任何的可靠性、安乐可言
。
而且它是轮转的,现在得到的一些虚假的安乐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失去,回复到身心疲惫、痛苦的状态。所以我们要知道:不管现在再怎么精进、再怎么努力、得到的再多,总有一天要丢失的。要不然就是通过外在的因素,比如说股市大跌钱就没有了。你不知道它哪去了?就这样蒸发掉了。有的时候可能是生意失败蒸发掉了;有的时候可能是生场病,钱就没有了。或者这些你都保持得很好,你一直在股市里赚钱,也没有被骗子骗走钱。这样一直保有你的财富到了临终。临终之后呢?就仅此而已了。死后这些钱就归其他人,你自己一分钱都拿不走,你奋斗一生,最圆满的结局也无外乎这个了
。
而丢失完之后你什么都没有了,也许这辈子你就把福报用光了,下辈子你就没办法拥有这么多财富,如果你这辈子还没有把福报用光了,下辈子也可能还会有些财富,即便再去延续几世、几十辈子又怎么样?它总有一天还是会耗尽的,因为它毕竟是有为法
。
如果我们把眼光看长远一点,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即便获得了还是会丢失的,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其它解决的方案,那么我们就可以乐在其中。比如说没有出离道,没有解脱道,那么我们就想(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想的):不管以后怎么样丢失,我乐在其中、活在当下
。如果没有解脱道,那么这种心态是可以的。关键是这种模式是可以打破的,有一个比这更好的渠道和目标。对比解脱道来看,这种绝对是可以抛弃的东西,有一个更好的选择。
我们要了知这一切的一切的无实义,必须要反复观修,因为认为轮回中有安乐的想法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我们认为有苦有乐:如果去奋斗,就可以得到快乐;如果注意保养身体会很健康;如果保持乐观,心态会很健康,身心就觉得很快乐等等。这些想法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讲轮回痛苦时,我们就会很自然地生起有安乐的想法:“我现在就很安乐,某某人就很安乐等等。”这主要是还没有深入学习轮回痛苦的教授导致的
。
所以,我们要深入学习、反复观想,把内心中所有疑惑全部瓦解掉
,就会知道一切的轮回的确没有任何实义可言,不单单是今生的主要目标,不会再去为了追求轮回中的这些东西去努力。而且所修的善业也不会为了轮回中的安乐去回向,而把善根回向成佛、利益众生。不单单是今生自己的身心不会再去为了这些轮回中的无有意义的事情去付出时间、精力,修行也不会再为了得到轮回中的一点快乐而去奋斗,彻底会改变。
当然这里讲的生出离心主要是看破、放下,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并不是生起出离心了就什么都不管、不做了
。当前来讲有些东西是可以不做、可以放弃的;有些必须要做的就去做,通过出离心的心态去做。我们要生起无伪的出离心,知道这一切都是无义的、不究竟的,最终都要放弃的,这也是出离心的一种状态。放弃后还有一个解脱道,主要的目标是为了追求解脱的,现在所做的这一切比如吃饭、睡觉或者赚钱也是给解脱服务的。在解脱过程中,这些东西不得不做,既然不得不做的话,如果有出离心,这些也可以变成出离心的辅助作用。如果没有出离心,单为了得到这些方面去做,则完全不相同。
第一步我们要生起出离心,作为走解脱道的人,真实生起出离心就是他的法相和标志。什么时候生起出离心了,什么时候这个人就可以安立为求解脱道者、佛弟子。
什么时候生起出离心,什么时候就安立为求解脱道者,就是一个佛弟子。
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
身为步入大乘道的修行者,除了出离心外,还要有无伪的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体相:一个是为利他,一个是求菩提。发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利他的这个“他”字是没有简别的,任何具有心识的众生,都是我们要救助的对象,这是发心为利他。
利益众生的方式、给予他们的东西,有暂时的快乐,还有地道的功德,乃至于成佛,佛果的利益和暂时的利益都要做,为了这个目标,自己要奋斗。所以,第一必须要生起无伪的利他心,第二为了利他要发誓成佛,这两个条件真正生起来,叫无伪的菩提心。
有了无伪的菩提心,就进入了大乘的小资粮道,五道十地的第一步已经有了。没有生起前都是预备位,为了进入小资粮道,现在我们还在努力积资净障、观修、学习,或者发愿、回向,这些都是为了成佛。当所有的善根修行到一定量时,可以进入小资粮道——内心中自然而然出现的这种状态安立为小资粮道。修行再进一步,资粮再增长,这种再进一步的状态安立为中资粮道,然后是大资粮道和加行道,最后是见道。所以,菩提心对大乘修行非常关键。
在出离心基础上要生起无伪、无造作的菩提心,只是想一想还不行,内心中要生起真实为利他的菩提心。至少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两个大条件。作为佛弟子,至少要对三宝有信心,有皈依的决心。皈依的本体是誓言、是承诺,这种承诺的本体是信心。怎么样才能生起皈依?皈依的因是信心,所承诺的是“纵遇命难也不退转、不舍三宝”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我们即便遇到了生命危险,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舍弃三宝,不退转对三宝的皈依,这是根本。
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
如果没有这种决心,表面上读很多的经文,内心中没有信心,外表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可能表情也非常殷重、很虔诚,身上穿着僧衣、剃着光头等,这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外表做什么,穿什么衣服,不确定就是一个佛教徒。
作为佛教徒的关键是,对三宝有没有诚信,有没有“宁舍生命、纵遇命难也不舍三宝”的决心。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就安立了真实佛教徒的标准、基础。如果没有,即便穿着僧衣出家了,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念经、身上挂挂件、车上挂观音菩萨像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有人可能对佛法、佛像有好感,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适合我,喜欢剃光头、穿僧衣,但这是不是佛教徒不敢确定。念经可能是因为这段经文很优美愿意念,或者喜欢念经的声调,是不是念经、拿着念珠就是佛教徒?这都不确定。以前很多人身上挂、手上缠着念珠,可能是学佛的;但现在有人把念珠当成装饰,叫文玩,相当于一种品位、文化,这就不确定是不是佛教徒。尤其现在大家都炒作,觉得这是时尚,比谁的念珠更亮、更圆,根本不念,从外表不敢确定是不是佛教徒
。
所以,前行的关键是调心
,让我们达到这种状态,想方设法把这些虚的东西慢慢去掉。当然一下子去掉也不可能,有些人可能从最初的念经,喜欢这个腔调而入门,觉得佛教的唱诵太好听,就喜欢跟着念、跟着唱,这样慢慢开始学佛的也有;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而开始学佛法的也有。这并非不对,也不是念诵经文没有功德,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想解脱的人,仅这些条件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在形式上还要有内涵,就是内在的诚信、誓言和皈依的决心。如果要真正求解脱道,要有出离心;如果修大乘道,还要有菩提心;如果学密乘,必须要有清净见。这些方面都有标准,如果不具足就要努力去具足。说“你这样装腔作势的不是佛教徒”,其实不是为了呵斥,而是为了让你上进、奋发,知道不足后努力去具足
,所有上师们的呵斥都是为了让我们进一步去改正自己的问题,达到这里面讲的标准。所以我们要领会上师、祖师们的想法,努力去调整自己还不圆满的状态。
愿意读经文的确是好事,不管怎么样只要念了一句就行,有时这是很好的方式,有时这是不行的,要看在什么场合。如果是让别人种个善根怎么都行,他以前都不念的,想方设法让他念一句就行;劝也好哄也好骗也好,让他去放一次生也行,这些都是有必要的。
但这点是不够的,尤其是我们如果求解脱道不能仅满足于这些
。别人如果有这种状态也不错了,让他再精进也做不到,但是我们自己不能满足这个状态,不能放一次生、念一次经就可以了,因为我们毕竟已经对佛法有一些诚信,还有潜力,想要解脱的话,仅做到这些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以激发内心中求解脱道的种姓,让它苏醒过来,更加对修持佛法产生兴趣。要不断地学、不断地思考,我们的心就会逐渐地纯正起来。
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所以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的自性至关重要。什么是闲暇?什么是圆满?认真地观察,越观察越清楚,是对自己拥有的、不足的以及努力的方向非常清晰,再通过这种清晰的思路去引导,就比较容易调整过来
。
一生修行的重点和归宿
第十三讲 统一的规划(二)
对于往生西方的事,有的人还是消极,主动性没出来。说多了,他认为,反正就是生极乐世界,左也是极乐世界好,右也是极乐世界好。但是他的心不是很主动、很珍重。这还是观念上没有到位,没有感觉娑婆世界只是暂时待的,很快就要走,而且轮回太恐怖。如果认识到了这些,对将来去的地方就会很在意,因为很快就到死,一定面临去向的问题。
我们应当把握住这个归宿。尤其年老的人,应当想一想:我要把多少精力放在净土上面?如果纯修净土,那就一心一意地在信愿行上努力;如果净密双修,也要把百分之几十的时间放在净土上,这要看各个人的情况,无法一概而论,但是比例一定要相当大。如果自己的心很轻视,没有把它当成目标,自己没有特别争取、特别努力,那还是不能保证的。虽然这是容易生的,但也要花一番努力。
有人说:原来认为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现在才发现需要引发决定。
的确,决定心非常重要。决定心出来了,就表明有了真实的信愿,他会主动地努力;如果没有起决定心,那就要多读净土经教,多闻思,不然看不到它的殊胜性,心里就始终无法确信。所以这上面要反复地闻思,让信愿逐渐地加强,最终达到猛利的量。
当然,我们首先要把宗旨定下,要知道长远的努力目标。因此上中下三条线都要一致地长期在这上面努力。法师也要确立这个方向,不能另外讲一种,这样观念就统一,而且要时时有意识地强调。这都是一生非常重要的事,必须在同一个点上努力。
如果我们不上下齐心在一个要点上转,那宿世有善根的人,当然一碰到就起很强的信愿,心里很定;但是,善根不足的人,又缺少培养的话,净土信愿就确立不起来,这的确不容乐观。
学净土经教,需要非常努力地作十法行,就像《无寿量经》所说,即使越过火海也要去听闻。这包括多读诵、多受持等,这就是要诀。如果不是法师时时去提、时时去强调,不是上下一致把学人的心引向净土,那大家就会盲无目标,净土实际的修行就没有。譬如有关对阿弥陀佛等的供养、礼拜几乎不考虑,回向上也不恳切,种种往生的因缘不争取,所做的功德不会归净土……这样就不会真正成办目标。所以这需要实际的努力,首先要确立观念,之后一分一分地耕耘,一点一点地推进,必须以这种方式长年地进行。
有个道友跟我说:的确如此,一段时间强调净土,心里会热起来,也开始有向往;但是一段时间不强调又没有了,又被其他的境缘所夺,心思散到别的地方,所以始终没办法凝聚成力量。
让它凝结成形,自己发生一个很强的主动性,把它看成一生的重要功课,天天不离开,不断地在这上面强化,现在这种情况看起来很少,所以还是让人担忧。
如果大家心里的主动性都出来了,一致地认为这是我的归宿,既然是归宿,那当然特别重要,就像学生把考某个大学定成自己的目标,那他一定会很努力,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相出来,那就值得欣喜了。也能看到大家都在这上面努力。也就是,确立了目标就开始做了,在信愿行三个要点上不断地加强,学什么都往这上归,在成办往生、提高往生品位上努力。
这样就表现出,他有特别的目标,特别的行动。比如自己会多去阅读净土经,多听闻抉择,特别有意乐。为了增加净土资粮,会主动做很多事,有什么不足也会努力弥补。而且感觉一定要专一相续,反正就像恰美仁波切所说,在归宿上唯修净土愿。但不是说不修其他,而是在这个愿上非常定,在重点上非常定。这样长年相续,才是一个真正的进步。
真正客观地观察,很多人离这个要求还很远,所以现在不能放下净土的闻思,要一直相续,细水长流,这样才可能有一个结果。
我这里再三强调,上中下要成一条线,如果上面所说的下面没有落实,不是按这个方向来引导,那就基本落空。应当是同一个导向,这里说以西方为归,那所有法师都是以西方为归,而且着重在重点上引导,这样才能达成一个目标。上中下贯彻成一种心力,不会四分五裂,所以步伐一致极其重要。
现在效果不理想,也是因为心力上没有统一,没有一致地在这个方向上努力。如果大家的方向一致,上中下都在一个方向上努力,尽管现在有些困难,进步微小,但是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转变。只要法师着重在净土上强调,下面的人自然会转向净土。但也要知道,转向净土不是让你舍弃一切法,而是说归宿要定、目标要定,方方面面的主动性要出来。譬如米饭是主食,那就是每天吃米饭,但不是拒绝其他菜,如果每天没有吃米饭,就表示没有主食,要像这样理解。因此再次强调,所谓的归宿是全体法师的归宿,是全体学员的归宿,要这样在一个上面努力。而且这个归宿问题也是相当具体的,不是口里说一句就完事。
具体来说,这次讲《选择刹土文》十分殊胜,它能够极大地引发信愿,认识到归宿是极乐世界。讲了以后法师就应当及时辅导,因为引发定解需要量,需要进一步落实,一旦脱节这股热气就散了。如果这边讲了马上辅导,再加一层力量,就会产生很多效果,否则都成了事倍功半,成了两条路上走,这样就不行。
我们已经决定了统一的归宿是极乐世界,大家都要一致发愿往生净土,这是很大的事情。所以整个中心的方向要明确,上下各层应当一致,应当集中在一个要点上共同努力,不要分掉力量。如果这样做,那几次就能见不少效果,如果分开力量,几十次也不见效果。就像这样,必须了解到缘起上的事情。
引发定解需要自己的力量、他人的力量,多方面的力量和合起来。所谓“做帮助”,就是做一种助缘来推动。比如起一个领导性的作用,使得大众的心都往同一个目标上做,或者解决一些疑难,引发一些心力,交流一些心得,这样才会发起主动的心。光是被动听听,我觉得必要不大,讲了很多课也只不过是听听,远远达不到效果。这样还不如不听,因为听了一大堆,根本没消化,只不过是浮光掠影。所以,必须三环节紧密结合,上面讲什么,中间就辅导什么,下面就主动地来学这些、思维这些,来引发定解。这是我们修行的路上、菩提的路上极端重要的事,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这上面。
净土是极端重要的事,但很多人把它看成很不重要。自己的心不在这个缘起上,说一万句也没有用;心在这个缘起上,说三句话就管用。每一个班级都不例外,全部要辅导《选择刹土文》,这是极其重要的事,不能有不同的方向。如果自己去讲也会感觉触动很大,自己的心会引发出来,这样才能带动下面的人;如果自己没有一点真心诚意,那就成了虚假的,在方向上都不能把定,那把大家的心引到哪里去呢?就成一个非常茫然的事了,不知道往哪儿走。所以,一定要统一地在一个线路上走,长期积累下来,才可能出现效果。
又要了解,我们要长年在净土上努力,它就像主食天天不能离一样。虽然达不到每天坚持,但也是每周或者各个阶段都提醒净土,不断地强化观念。求生极乐世界的渴望之心真正出来了,才真正达成了效果,之后主动力才有,否则都是处在一种被动状况,所以也很着急。如果大家没有真正配合,那恐怕都是落于一种浮夸,到时候一个人都生不到净土就很可怕。
所以,这件事要真实地去做,要在自身上做。当法师的也要在自身上努力培养,因为还要引导下面的人,否则一次误导就成了很大的过失。如果一个人没有得生净土,流落到轮回里,那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出来。不但对自己,对自己的父母、亲人、有缘的人,都要劝导他走这样的路,这才是《愿海心髓》所说的真实的愿力。表面谈谈不重要,关键要有一个真心,有了真心你一定会主动去做,没有真心你最多是应付。然而,缘起上凭着虚假的应付、虚假的鼓吹,或者一些外相,根本上都是要落空的,所以要实实在在地做。
我自身也是长年在努力,一点一点在努力,大家也要如此。不要期望一下子就怎么样,一定要努力,做得一分是一分,这样长期积累下来会有一定的效果。末法时期也不必要夸得太大,就连真佛再来,这也是一个很实际的事情。
上中下都要了解这是一条长远的路,现在就要开始按这样走。净土经教的学习,也是像以往几年那样,未来会不断地继续下去。但是,以前由于法师以及下面的学员并没有在内心建立净土归宿的观念,这样大家的心不在一个地方努力,结果我强调净土基本成了冷门。如果你自身已经确认了净土是归宿,就会感觉这个是很重要的,而且你会有意地开导别人。
所以,未来长年都要在净土上面弘扬、宣讲,而且每一次都要增长信愿行三资粮。也因此,每一次的因缘不要耗费,上中下都要拧成一股绳,都要在一个方向上齐头并进,一起努力,这样才有一个总体的进程、总体的成效。而且,无论讲《道次第》还是讲《前行》等,最终都要归在净土,这才叫做“净土为归”。
这样大家的方向就非常定了,法师们宣讲的方向也是非常定的,不可能上下是两种口气,也不可能是两种重点,总体上应当在一个路线上走。当然,随着各人自身的欠缺也会有各种侧重点,这上面可以有差别,但是就菩提道总体的方向和归宿来说,应当能定得出来。
譬如我讲暇满,就会结合在净土上面,那么法师也要这样结合,下面的人也要这样思维。因为这是自己的事,没有确立净土归宿的观念,就认为这是一种题外话,跟我无关;一旦确定了净土是归宿,这就成了最切身的话。但这不是说有什么冲突矛盾,前面已经打开了大观念,知道百千法门同归净土。净土是广义的,是深的,是含容一切的,这样要有一种很深广的眼光,不要局限在个别概念的戏论里。讲到无常还是要强调净土,讲到业果也是强调净土,讲到苦谛仍然强调净土,讲什么都往净土上归,这样,我们学什么,心都跟净土靠拢了。
比如每一年有一番一番净土经论的学习,大家都要感觉:如果有因缘,我一定好好珍惜这次积净土资粮的机会。当然每个人时间上要有合理的安排。这是总体上说的。以本人来说,也是常常积聚净土方面的因缘,要讲、要看,一番一番地来,这样多年累积下来就会有一个真实的信愿。就现代人的状况来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来。如果法师不配合,没有着重宣扬往生净土的观念,恐怕仍然会落空。末法时代成办事业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上下不是一条心,恐怕都是各走各的路,然而究竟把人带到哪里去呢?
观念树立好,接下来就是多下功夫。本人也是这样,不盼望一下子出奇迹,就是脚踏实地地干,学很多净土的经教,经过长年的积累,才生起真正的决定心。就一般知识分子而言,这个心很难定,有些人排拒净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有些人一开始修净土,最后就扔在一边了。
实际上,净土不妨碍你学任何宗、任何派,重点是要知道它是我的归宿
。就好比读中学知道将来要上大学,而你确立上大学的志愿,跟你在中学期间做各种事情完善自己没有任何冲突。不要太狭隘了,天天都是宗派的对立,这样没有多大意思
,我们要赶紧往西方走。这样确立以后,就知道我们的劲儿往哪里使,一次一次地努力,积累起来就真正向西方走了,最终就能走到净土。已经确认了以后,心里应当踏实了,知道前进的方向。这么来走,的的确确是可以走到净土的。
我的心意完全透露了。你们不要整天说“有密意、有密意”,这事情是非常明白的。就是说未来的几年里,我们在什么地方抓,在什么地方把握。之后才知道怎么珍惜因缘,怎么和合上中下多层的力量,在一个方向上努力,这样效率就高,不必要太复杂。
努力的方向一个是前行,一个是净土。前行是广义的,前行代表基础,代表成道的本钱。我们都想成道,那当然要做足成道的本钱,没有本钱怎么成道?因此这是不会有错误的。再说我们马上会死,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选择,这个抉择也是绝对不会错的。已经讲了恰美仁波切的《选择刹土文》,他那么高的成就者都选择西方净土,我感觉绝对不会错。这两个定了以后,我们全体人员的总体方向就应该确认了。但是这不是说你修好了前行,就可以停止不前,修好前行自然有正行,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还要说明的是,这几年围绕前行和净土的主线进行,就要有条不紊,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充实它,这上面的程序不能混乱。譬如要加大课量,要讲《口授》《备忘录》,这些都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为了补充外前行,需要学《正法念处经》,这也是大工程。这些合集在一个重点上,就是要让它发生效率。或者进一步要学《入行论》,也是配在大乘菩提心上面。这些并不是前行以外的轨道。
所以,现在要有“大前行”观念,我们选择各种很切要的经论,就是要辅助在前行上面。前行是实修的指点,学各种经论就是使它具体化,让你引生很深厚的定解。像这样要看到,整个前行或者道次第是一个路线、一个进程,有一阶段、一阶段很重大的目标要完成,而每一个目标不是浮光掠影就能够搞定的,它需要很多的充实,因为我们太缺乏了。这样才知道,将来好长时间里要一直这样转。
学前行就是为了让大家每一天有一个关键的修法,能够把所学的八万四千法门落实在修心上。有了每天、每周乃至每个月的重点,我们的心力就全部集中在一条道上。比如说,讲的前行引导,是让大家先闻,再思维,再讨论,之后在自己心上串习,要一路这样进行。或者,修的时候,座间要烧烟供,讲了以后是让大家实际去做的。不能脱离这个正轨。脱轨了就乱七八糟了,怎么也弄不好,那样可能就一辈子也没机会实实在在地修一次前行了。如果我们放掉了前行,那就放掉了成道的本钱,等于脱空了基础,这样是很危险的,很虚的。
而且它有次第性,要一节一节往上进,如果不紧密地跟随缘起,一旦脱空就不发生效率,一定要有一步步成长的过程。如果心里没有产生四种退心的效果,没有退掉对现世的耽著、对来世的耽著,那么求道的心就没有,之后的依止善知识、思维解脱利益等方面都会落于空虚,后面再转入为了求道修内前行也没有力量等等,会产生前后脱节的现象。前行一开始就教导我们,不能错乱上下而取。那为什么我们又要有意地违背呢?再者,一开始就说到要远离覆器、毒器、漏器三过,我们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违背?
为了免除了这个过失,一定要上面讲什么,下面就辅导什么,然后针对这一个要点去思维,去记住,去串习,这样才符合法道的要求。否则口里说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有什么效果呢?所以这都是要去实行的。如果上中下不在一条主线上走,那把人引到哪里去呢?你们又怎么去实现自己一生修行的目标呢?
但是这个目标也不必立得太高,你一步一步走,自然会越来越好,一开始浮想联翩,幻想如何如何,自己去搞一套,又能搞成什么呢?离开传承的轨道,凭着自己的分别心想一套,能做成什么呢?上下的观念都不扣拢,还算什么集体呢?
所以,这个问题要再三地强调。我们应当想到,怎么来自利和利他,它的着重点在哪里?现在提出这个要点来,应当是很及时的,否则的话越发展恐怕问题越多。当然这也是做一次尝试,到底达到什么效果也不敢说。但我们只要一起努力,就会有越来越好的结果。
我们现在要知道,怎么从早到晚时时刻刻修心,之后又要知道归宿在极乐世界,这两个要点一定要有。如果这个没有真正切入到人心,恐怕这么一天天过下去,也不过听听再听听,听完了又怎样呢?临死的时候凭什么过去?绝对不是凭口头就能过去的。所以大家要三思。
比如我讲到三殊胜,是要大家实行三殊胜,而不是口头谈论三殊胜。为了实行,就需要辅导、讨论等引发定解,然后心里特别珍重三殊胜的法,之后就肯修。那么在这段时期里你就着重练习三殊胜,而不是搞别的。
或者讲到暇满,就是要研究我怎么在心上发展取心要的欲,有一种特别想用人身摄取心要的愿望,要发展的就是这个。而且让它发展得越来越强、越来越大,最终根本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像这样才是修出了心,会遮掉对现世法的耽著。
就像这样,讲暇满的时候,很密集地在一个地方着力,这时候会有一点浓度,如果法师们再去辅导,又会增加一点浓度。下面的人再去讨论,或者一对一彼此之间多谈论。谈论以后心会开,心里善根的量会大,或者容易受到启发,这样他又会更加强。再有讲考、讲研等,又去辅助他,他就容易产生定解。或者讲完《口授》,再讲《备忘录》,他就再进一步加强。就像这样,要三番五次地去加强它。在这段时间里,心不能散在别的地方,一散掉就没有很大效果。
譬如讲无常,也是在一个阶段里一个接一个地去讲它,然后去思维、去串习它。这样在一个阶段里,心里会有一种无常感,感觉会很浓,但是一缘别的东西,过了一阶段又散掉了。
就像这样,修行要密集、相续。而且闻思修三环要紧密相扣。那么作为群体来说,为了保证一定的质量,必须上中下在一个轨道上进行,否则对大家是很不利的。暇满人身非常难得,我们不应该抱有太多的幻想,应该有一种理智的抉择,应该算到它是很有限的,非常有限,你能算到越少越好。算了以后自己就会清醒,把时间放在真正的要点上,这样才不悔此生。所以再三地强调大家要珍视人身,要知道怎么来善用人身。
根本的整理
净土班里很多是老年人,要一心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不能搞得太复杂。主要是法师把前行里面很重要的基础结合在净土上讲,作为往生净土的助缘。比如多讲无常、苦、因果、往生极乐世界的好处、发菩提心等等,把这些合在净土的信愿上多做讲解。如果老年人也像年轻人一样细致地学前行,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心也转不动,如果听得很杂,恐怕到时候不好。所以,越老就越要简单,守住一个阿弥陀佛,一心在这上面用功,一心求生极乐世界。
如果是净密双修,也还是要花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念佛上才稳当。死马上到了,这一步走错了,那全盘都错了。这特别重要,一定要抓住净土,什么都归结到净土上面。到老了尤其要简要,不必再搞很复杂的事情,不能一听到好的就去抓,自己要有一个抉择力,有一个方向,更加要好好把握,这是再再提醒的。
道次第班级的宁玛派学人,通通以大圆满前行为主,以道次第为辅。因为教派的缘起有差别,虽然佛法在根本上圆融无违,然而各派的皈依境、修法、仪轨、所趣向处还是有缘起上的差别。再者,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所以就大体而言,道次第班级宁玛派的学人,全部以前行为主,但是要重点参考《道次第》,很多方面都要结合里面的相关部分,这一点特别重要。
如果不是学宁玛派的法,或者目前没有学习前行的想法,就应当单独归在一个班级,专门学《道次第》。
弥勒五论班也是以前行为主,弥勒五论为辅。学人目前最重要的是每一天能够切实地修行,也就是把八万四千法门归在一个修轨里实修,那就应当学前行法门,否则就没有了一生的基础修法。
由于弥勒五论涉及到大乘法的范畴非常广,没有前行的实修引导,我们凭自力很难趣入修行。由于有这方面的意乐,当然也就继续学下去,但是传授的时候不必那么啰嗦,把要点讲一讲就可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投在前行的讲考、实修上。当然要持续弥勒论典的讲闻,这样逐渐连下去就可以。主要是要分清两者的关系。
弥勒菩萨的论典——《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宝性论》等,经过很多遍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闻思上的认识,对大乘法起信心,有一种护教的能力或者认识佛性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资粮。但是,要凭自己的能力来修持,的确很困难。因为我们是凡夫,如果不从下面一级一级地打基础、往上走,的确很难。再说,在本派的教授里面,重点是以前行法门来构筑基础,而且直接扣准大圆满方面的法要,所以它叫“大圆满前行”。这些方面都要很客观地去看待,而且要结合自身。一个很低的凡夫应当从前行着手修行,这才是切要处。
般若班也是分成两种,一种是宁玛派学人,有意乐真正地修心,那就以前行为主,般若为辅,在学《入中论》等教典的时候,不必讲得太啰嗦,抓住要点就可以。比如《入中论》前五地和后四地,简要地讲讲就行了,不必做过多的发挥。第六地抉择无生空性,也是讲明它的道理就行。这样以细水长流的方式,每一次都有一些讲解,这样持续下去就可以。但是,前行就像每天吃的饭一样不可缺少,如果错过了这一段,以后就很难接上了,因缘是很难的。再说主线在一条线上,需要大众往一个方向走。
另一种,如果对前行没有兴趣,那就另外组建班级,专门学一些中观的教典等等。
这样整理以后,我们的目标、方向就是一致的,整个大局的规划也一致,步调也一致,我们就为实现这个大的目标共同努力。这样就不必放弃经论的闻思,而且都配在前行上面作为辅助。譬如学般若,抉择好了无生空性,后面学大乘的前行法就非常有意义,对于深入了义的皈依、真正的发心、般若度的修持、断法的相应、了解无生本性或者与莲师相应等等,方方面面都有好处,因此不必要放弃。
或者学习弥勒五论,譬如学《辨法法性论》,特别会了解到名言中的万法都是没有意义的。再说,学《大乘庄严经论》会引发对大乘的信心,有助于修菩提心。或者学《宝性论》,能够直接入于了义的皈依、发心,容易理解了义的上师,作清净观等等,都有辅助作用。由于个人的因缘不同,自己想要充实某方面,就可以配合各个班的辅助课程。所以,它都是前行的一个部分,不要看成与前行对立。前行是一个非常大的课程,包括我们证道前的一切准备。
这样理顺了关系,就不觉得有什么矛盾。同时应当发现,这样整理以后,有了共同的目标,有了努力的方向,就知道往后自己的心应该放在哪个重点上,怎样多争取时间在这上面努力、把握。这样我们有了方向感,有了目标,应当会比以往走得更好一些。这样大家就不会迷茫,上上下下的关系也非常简单。
对学员的提醒
以下再对学员说几句话。平时没有人这样讲,没有灌输前行和净土重要的观念,所以现在讲的或许会和我们很多人的心有所触碰。但是我们还是要长大,要能很深地去观察自己人生的路。这都是要用理智来处理的。不能一点都不能碰,一碰了就很情绪化
。这都是自己人生道路很重大的抉择问题,千万不能凭着冲动做不好的选择。
我们选择的时候,要看什么是重大的,什么是真正有实义的,这样认识了每天的重点在哪里,自己就会主动配合,会争取时间。一旦你认识到它非常重要,比生命还重要,之后你一定会抓重点。尤其我们很多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所以这一次统一规划,拎出一条前行和归入净土的主线,也是很现实的考虑。
四十岁以后应当抓重点,应当抓住很切实的修要,不能再像年轻人那样泛泛地闻思
,这也要听,那也要听,最后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什么也没抓到。再说,四十岁以后记忆力差了,这就要知道在什么上面用功会有高效率,怎么花费是低效率。这些都是为大家着想而说的,也就是要由博返约,放在一个要点上,这个成功了,就代表真正的成功。如果没有重点,那的确也就这么过了,再过十年、二十年,心里也是空空的,说到修行上的进展,的确少得可怜,说到来世前程问题,根本就没想过,心里非常空,非常茫然,那样就不好了。
所以丑话说在前面,大家也要看看,是不是适合这样走?定下来以后,后面就要非常密集地在一条线上走很多段的路,一天一天的时间要分配在这上面,这都是大家事先就要考虑好的。否则一旦上路,又想走这又想走那,那只是浪费时间,自己也会感觉特别矛盾,这都是事先要提醒的。
大家根机、意乐的状况参差不齐,所以无法一概而论,只能自己按照年龄、程度、需求度等,各方面做周全的考虑,这样才能定好自己的路。比如现在还年轻,思维敏锐、活跃,喜欢抉择,那不妨去学一些经论,抉择见解,但是也不能离开前行。自己应当有一种很远程的眼光、阶段化的眼光。如果感觉我现在这一段还要充实见解,我要学空性,那你就把一部分时间放在空性上面,长期不离开,同时也不离开前行。
而且要知道,前行不是一遍就能修成的,要有很多的资粮来充实才会修得好。再说,第一遍只是试修,我们先熟悉它,或者在心里尽到一分努力,这样将来会有继续修的因缘。而且前行方面的观念、做法等等会带入到生活当中。总之,我们不要急功近利,希望很快就成了大成就者,这不现实。
或者对道次第非常有意乐,这样同时学习道次第也非常好。本人也有很多这方面学习的经验,觉得特别的好。因为这些方面对于自己理清观察修,或者暇满、无常、业果、皈依、苦谛、集谛、十二缘起、菩提心等,都有相当大的加持和利益,所以本人对道次第也是非常有信心,得到很多的法恩。但是我们主要看自己在什么缘起上面,我是宁玛派的学人,那我就要修大圆满前行,因为皈依境、所念诵的金刚偈都不同,这样的话就要遵循传承的轨道。之后要知道,两者之间没有矛盾,然后就把道次第里面的很多精髓,摄集在前行里面,去充实前行,作为它的辅助,这样子看待就非常好。如果人的心很宽广、很圆融,就不会感觉有什么矛盾。像这样,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再比如,如果年龄已经过了,记忆也不行,思维上也比较难转动,俗务又多,那就要切实地落在修心上面,先要把稳基础。比如皈依、因果都非常重要,然后常常念死,念净土,有一个自己每天修持的功课。这样努力地进行,以期今生能得到解脱,尤其修持净土特别重要。
像这样,应当有一种对自己很好的考虑,是真正利益自己而不是乱成一团,也不是凭着感觉走,这些都是不理智的。佛法只能给你指示一个门径,其他事情是需要自己处理的。当前是网络授课,不可能对每一种情况来做指点,因缘上是缺乏的。所以每个人要多考虑一下自己的前途,什么是适应的等等,要很理智,不适应就有负效果。或者抓很多,恐怕时间费得很多,结果没有多少收获等等。这都是缘起上决定的,怪不得别人,一切都是因缘在造作,就像这样都要很理性地抉择。
往后前行这个大体系授课的量会加大。譬如讲因果经,其实就是前行的经典;或者讲《普贤行愿品》,也就是每个前行结行的修法,等等。要理解到它们都贯彻在一个前行的路线上,使得道的各个支分的因素能够相对得到提升和完善,要这样理解。也因此,前行和其他法并不是两种东西,其他法就纳归在前行的修点上面,为了辅助它、充实它而需要补充的资粮。所以,讲解都是统一在前行上做的,讲法王的教言也是辅助前行的修持,或者讲一些人无我、法无我,也是为了前行的修心等等,我们应当这样广义地理解前行。
这样广义地理解之后,不光学这部前行法,学其他前行法也是如此。无论学什么教,最终要归结到这一点上,当然如果你能开悟,就到了正行。但要知道,前面这些道的要素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统摄在一条路上,恐怕我们连关系也理不清,也不知道自己一生应当怎样把握住这条线路,怎样不断去充实它、历练它,这样我们就会失去根本的道路。
知道了这是一条漫长的进程,而且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自身上就应当有很多准备。比如要想到,这样一条路不是凭着空想就能走成,我要非常努力才能取得一些修心上的成绩,也不必期望过高。但是,有真实的进步是最重要的。因此想到:我走这条路当然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要密集地在一个要点上进行,这样我就面临着取舍了,要有佛法和世法之间的取舍。这时就要考虑怎么节约时间,怎么降低生活要求,不必要的事情尽量排开,每一天的时间怎么安排,这都要具足落实,否则缘起上不相应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要理智地看到,缘起上不能充分相应、不聚合,就会出现很多欠缺,缘起上分散了,果上也没办法高效地出现成果。那么就要考虑,我的方式是高效还是低效,应该怎么转变等等。
上了路以后,这里面有两种人。一种人愿意随顺缘起的轨道,会做理智的考虑,能够配合整条线路的走法,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在修心上有更好的成长,会走得很稳、很踏实。另一种人感觉这是很新鲜的,我一定要!他心里就是一个“要”字,什么都要。然而他处理不好自身上的缘起,时间上、精力上、课程上都处理不好。这就非常乱,只是凭感觉,反正要,反正抓,抓得很乱,最终是赶不上的。因为这是修心上的东西,不是凭幻想就可以直接给你。这里只是给你一个指导,之后上中下必须合在一个目标上,一个一个地去努力。也不必期望太高,一次能进步一点就算好的了,要凭着长年地累积、大量地用功,使得自身有一个真正的成熟。所以不必抱有幻想,要踏踏实实地走千万步,这是最重要的。
然后要意识到,在前进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阻力,自己身心上也会有各种反应,或者在磨习气,在练心的时候会有相当多的不适应、沮丧,或者感觉枯燥,没有进展等等。但是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一定要认清这条路,只要一步步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成果。但是这里也不能奢谈太多,我们努力地走是最重要的。
再者,不要凭一时冲动做错误的选择。有些人认为,这样安排,我没有时间,就想放下闻思,不再听课了。这种考虑很危险。和自身的习气不相应的时候,这些就会发作。尤其现代人缺少素养,又没有平静的心冷静地观照,为自己做长远的考虑等,容易一时冲动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是,如果选择世间法而放弃佛法的闻思,这是很大的损失。或者说你没有注意到因缘的难得,却幻想有另外一种,结果总是扑个空,最后法缘可能越来越差。这些方面都要事先提醒。
而且不要盲从,每个人有不同的情况,对当前阶段应该有个抉择。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应当有个宗旨,标定前进的方向和重点,上下一致,这样我们可以齐心协力,把心力集中在要害上,不至于分散。不至于在长久的时间里连方向都找不准,努力的地方都看不清,完全是一种简单的冲动、简单的认识等等,这样恐怕效率很低,或者切不中要害,所以这些是需要调整的。而且这种调整要观照当前的学人最需要什么,什么对他最重要,要这样来想。这不是一种世俗的机构,有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上下无关,连一个统一的目标都没有,连一个合起心力来共同做有利自他的事的心愿、考虑都没有,那就不行了。
就像这样,一定要认清大义的路线。首先观念上调整过来,然后发利他心,真正要想到怎么对自己好,怎么对他人好。否则就会成世间法,驰骋在言辞辩论上,或者显耀自我,或者在佛法里面过一天算一天,这样漫无目的地走下去,最终是不可能出现什么成果的。
接下来就要看我们上中下各层人的发心,我们的道心如何呢?如果是做法师的,不要以为这是在一个大学里教课,上完课拉倒,这就根本不是佛法的教学。佛法上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必须为着圣教和众生着想。同时要有统一的团队精神,知道在什么要点上付出心力,而不是以个人的意见搞一些是非矛盾。
法师一定要知道,我们现阶段几年内要以前行为本、净土为归,这个观念要贯彻到底,从始至终必须起到开导的作用。不能偏离主题自己谈一条路线,这是与整个规划缘起不适合的,这样走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进展。因为整个路线已经定了,都是在同一条道上行进,它不是自由主义,也不是分裂主义,这一点务必要认识。
再说,下面的学员也不是来戏场上听戏,要知道这是我修心的课程,这有关我每天的重点,要知道我应当在什么地方去把握。应当把它看成修法的主粮,就像每天吃的米面一样重要,这样子应当主动跟所讲的法配合。而不应当搞成一个上下脱节的关系,讲什么只是听过而已,什么事情都感觉很新鲜,我听听,但是听听又怎么样?听完了你就熟悉了,熟悉了以后,再也没有兴趣往下听了。这就很不好,因为听成知识了。知识只是追求耳目一新的感觉,时时都要新鲜、心动等等,这样是不理智的。
佛法是道心,一个东西要持一生一世,持生生世世。是要这样发展出佛法上的定解、信念、为道献身的心力。一生一世都投注在修行的道心上,这是关键。前行的发展就是要让心转得越来越靠近觉悟,靠近成道,这是一个修心的工程。你不要以为应该在上面找感觉,有感觉就要,没感觉不要,这是很不理智的做法。应当要看到这是殊胜的法,它是非常珍贵的,我一定要纳在心上修持,连一句半句都有无量的价值,怎么能天天凭感觉呢?感觉只不过是分别心一闪而过的幻觉。应当非常珍重法,非常珍重自心上的道路,这样在自己身上修。不要去看讲的言词怎么样、感觉怎么样,而是要看看自己的心上怎么修。
我们各个方面都要在修心上努力,我们成绩的检验是自己的修心达到如何,而不是口里谈的如何。我们的进步也应当看到自己在心上怎么远离颠倒,怎么更加贤善,怎么符合因果的路线在走,变得更守规矩、更持戒,非常迫切地出离,一心向道。再看到有更博大的菩提心,有皈依的誓愿,的确有真实的道心,这才是成道的法器。否则在外面找感觉永远没有出路
。之后,为了成道非常地殷重、励力地去修积资粮、忏悔业障,这都是在自心上转,否则心力没有提起来,就只是为了凑数量,的确多少人都是在这样自欺啊!这样骗自己骗到了死,又有什么意思呢?
再说,所谓的净土是我们自身的归宿问题,不能认为是外面老太太修的东西,跟我无关,我是一个修空性的人,哪里要学什么净土、弘扬净土?这样你就太片面了。你应当胸襟博大一些,应当对于诸佛的圣教有非常敬重的心,然后把它弘扬起来,把人引导起来,这都是法师的职责。能真正发心引导一点半点都有很多功德,其实也是在成长自己的道心,也是使自身上有重大的判断力,之后有心引导大家在这样一条大义的路上走。不要整天想,符不符合我的胃口,我又如何如何等等,这是很不好的。
这次就讲这么多,有些问题以后可以慢慢讲,总之大家就把握两句话:前行为重,净土为归。
思考题
1、我们应如何长年在净土上努力,用一生的时间积累净土的资粮?
2、对于一生修行的重点和归宿,你(包括法师与道友)打算怎样落实?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