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32心离法(3h)

32心离法(3h)

Total words: 43,279. Estimated reading time: 3 hour and 16 minutes.

上师知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1 了解

大圆满前行

六、心离正法

对于不具备善法功德与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对正法毫无兴趣,结果自相续也就不会生起功德。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满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 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作观察)暇满的自性。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分。

甚至成办俗世中眼前的一件平常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缘起聚合,而作为长远目标的修行正法,又怎么会不需要众多因缘、缘起聚合呢?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途中烧茶,也需要具备烧茶的茶器、水、火等许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具足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因缘,如果其中仅仅火绒不具备,就算是其余用品样样俱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有一种不具足,也根本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好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圆满。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入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义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定不移的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如理如实正确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前行广释

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 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6、心离正法

  • (刚才是从喜爱恶法的角度讲的,此处是从对善法没兴趣的侧面讲。)对不具备善法功德与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或牦牛面前放骨头一样,对闻思修、放生、听经等正法毫无兴趣,一听上师讲这些就兴趣索然,结果自相续也不会生起功德

当然,不信佛教的人,我们暂时不谈。而信佛教的人当中,有些得到一个法本,就非常欢喜,好像获得如意宝一样,但有些人得到法本时,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他一点感觉都没有,“没事,就放那儿吧!”这种人即使活了一百年,恐怕也生不起什么功德。《法句经》云:“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意思是说,有些人活了一百岁,但邪见伪装的不如法行为,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智慧,倒不如只活一天,一心接受真正的智慧。

有些人活的时间很长,可是每天浑浑噩噩,一辈子没有什么实义,这在当今社会上数不胜数。有时候看这些人,一生只是吃饭、睡觉、与人交往,在轮回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直不断地流转,自己却不知寻求解脱,真的很悲哀。如果我们跟他们一模一样,这叫做心离正法,没有修行的机会,即使你修了,也不会产生任何功德,因为一切功德和境界皆依信心、恭敬心而来,这一点很重要。比如说,你今天求密法,若觉得密法是诸佛菩萨宣说的微妙精华,自己有缘听闻极为难得,有这样一分恭敬心,那么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你的相续定会有所改变;如果只把它看做一般的教言,则什么利益也得不到。不要说正法,连世间参加培训班也是如此,若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一点兴趣都没有,恐怕你只是混时间而已,根本得不到任何收获。

前行广释辅导 23 课

六、心离正法

对于不具备善法功德与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对正法毫无兴趣,结果自相续也就不会生起功德。

对于内心当中不具备善法功德和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好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狗对青草是没有兴趣的。有些时候上师也会批评弟子,对这些功德没有兴趣的人说正法,就好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他们对正法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是这样没兴趣的话,自相续也不会生起功德。

喜爱恶行和心离正法,我们可以从正反两面连在一起看。如果喜爱恶行,当然就心离正法了;对恶行有兴趣,对于正法就没有兴趣。怎么样调伏烦恼?怎么样通过修苦行的方式来获得一些善法功德?完全没有兴趣。发菩提心得到的功德、正法调伏烦恼获得光明这些对他来讲,是没有兴趣的,自相续是不会生起功德的,这也是一种无暇。后面第七第八和戒律有关。

前行系列 2.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实修引导讲记

“品”是种类之意。“缘品”,指在内外缘方面(有很多骤然发生)的修法违缘。有些是受外在负面力量的牵制,有些是受内在烦恼邪行等的牵制,使种性不能苏醒,也不能滋润增长,无法住于稳定的修法因缘中。

所谓“心品”,是指种性。譬如少欲知足种性、菩提心种性、出离心种性、信心种性等,一旦遭到破坏,内在的机制也就残缺而无法萌生、增上三菩提的苗芽,最终导致造成断绝解脱种性。如同种子被烧焦,或者处在干枯、受封闭、被毒化状态,在很长时间当中都没办法起现功能。

就着重点来看,前者重在说缘,后者重在讲因。因是内在的种性因素,缘是助发因素,必须因缘配合才能处于修法状态,或者出现修法的缘起。因上出现违碍,当然处在无暇状态,不可能出现修法功德;缘上出现问题也同样不妙,此二者分别是心品和缘品八无暇。

缘品用“骤然生”来描述,透露出累世的因缘非常复杂,内心所建立的等流也是各种各样,外在的恩恩怨怨也非常纠结,还有各种业力的牵制。这些忽然间就会冒出来,使得内心被牵制到无暇当中,所以叫做“骤然生八无暇”。

此处“种性”是指习所成的种性。由于自身不断串习的缘故,形成一种坚固秉性。如果这种秉性落于邪谬而未能及时调整,一直被习气控制的缘故,即使外在如何加用强力也无法使正面的修法得以增上。譬如优良的种子,遇上适宜的环境、水土等等,能够茁壮生长;假使种子本身发生问题,对它再如何浇水、光照,也不会发芽。同样,内在种性出现邪谬,暂时来说,上师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给他传多少法也没办法。

可见关键在于,因缘如果出现问题,就不会有修法的果。不必说后继的地道果位,即使现前五分钟安住于修法状态也不可得。我们应当如是了知两品八无暇的涵义。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扰及愚痴魔所持,懈怠懒散恶业大海涌,他制救畏按法而伪装,缘品骤生无暇有八种。”

此“缘”,是指突然降临的内外种种缘。譬如外被魔知识钳制,内起猛利的五毒,或者泛起业力等等,使得内心无法修持正法。处在不能修法的这些状态,都叫做骤然生的八无暇。

又云:“具紧系缚行为极劣相,不厌轮回丝毫无信心,作不善罪于法离思念,违犯律仪及破三昧耶,是即心品断种八无暇。”

“于法离思念”,

指从来不去思维正法,内在缺少善根,没有一种缘于佛法的智慧光明。跟他讲法,如同在狗前放青草,它根本没有一种欣求心一般,这种人从来不会去思维任何一分佛法,只会思念非法,譬如吃喝玩乐、标新立异、实现自我等。由于对法缺乏欣求心的缘故,无论如何都不能出现修法状态,也不能增长功德,这就是虚耗自相续。整天混日子、虚度光阴,其实如是一直混到死,也不可能出现少许的修法功德。但是这种状况目前很普遍。

前行系列 3

不欲求法

六、内无贤善德性、圣法光辉,成了像狗前放青草一样的话,对法无乐欲的缘故,自相续不生功德。

观察:于法无希求而不进取,修法是零。

世上的事都要依凭乐欲或进取心来获得,否则自心根本不肯趣向正法,岂能无故出生修法乃至成就的机缘?学法的人对法有着如饥似渴、如同世人求财好色般的希求心,就自然会励力争取。前文引述帕当巴尊者的教言也说到,闻法时要像野兽乍闻声;思维时应如熟手剪羊毛;修法时要像饥牛食野草,吃完这片吃那片,一门心思地不断吃。如果具有了这种如痴如醉的劲头,沉浸在法义当中,其他一概不管,就必定能够成就。否则,不要说成就大道,连一分法义也没办法纳受、了达于心,这些都是由于内在没有乐欲的缘故。

欲是精进的根源,精进又是出生功德的根源。如果丝毫不具有靠近、深入正法的乐欲,就不可能出现任何功德。因此,善法欲也是一种种性,缺少了它就不会修法成就。如同在狗的前放青草,它一点也不想吃;同样,正法摆在无乐欲者的面前,或者摆在画中人面前,即使有上师为他传授,又能有什么用呢?

不欲求法的这类人由于种性缺乏,内在不具有善性和圣法的光辉。善性是前世种下善根,经过串习而形成禀性,今生一遇到法就想求证、实证。以此希求,听后也会积极地依法实行。譬如,温州人有经商种性,一旦听到怎样能发财,他就会主动去干,哪怕越洋过海也在所不辞,这就是他的种性。犹太人也是经商种性西藏人则应该是修法种性,因为大多是听到法教,或听到要修法、要成办大义,就特别欢喜,马上生起趣向之心。当代的部分人们有可能是娱乐种性,每次听到哪里有电影、流行歌曲、娱乐节目等等,就表现出极大的乐欲,如痴如狂或如苍蝇逐臭般地马上奔去。其实对于学法而言,这是一种颠倒的邪种性。

善种性者则对正法有着极大的乐欲,每次听到高尚的德行、功德,都迫切希望马上去做。内心有圣法的光辉,是指他内心能够生起法,有一种法道的光辉,甘愿一生献身于法道。

如果不具善种性,没有一种趣向心,的确在这一世中难得成就;即使稍有欠缺、不堪能,都不知要间隔多久,或许快则三生五生,慢的就说不定要多少世才能成就

世间有一种“抓周”的旧俗,就是小孩子周岁时,在他面前陈列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任凭其抓取,用以预测将来的志向爱好、性情志趣。先抓钱的,表示他将来好财,抓胭脂的,表示他将来好色;抓食品的,表示是贪吃的种性等等。虽然属于开玩笑,但其中不乏一定的道理

修法人的种性,如《高僧传》、《祖师传》中所说,幼小的时候就能明显看出,像是对三宝充满敬仰、听到法教就有极大的欣喜、法喜等。《晋美朗巴祖师传》中也非常明显地说到,不是这一世还要经过学习才如何如何,而是一经听闻就产生不同寻常的心情,一经接受法缘就处在甚深的法喜当中,这些都是具有乐欲的相。以此种性,促使他一生投身法道。以心力强大的缘故,闭关期间连一弹指的放逸都没有。这就是祖师修法种性的示现

相反,缺失种性的人就没有乐欲,没有乐欲就不肯精进修善,以至于不可能产生功德

2 对比

对治

前行广释–多翻阅上师们的传记

6、心离正法–对治

对治:大家首先要观察自心,如果对法信心不大,一定要想方设法对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功德产生兴趣;假如实在生不起兴趣,也要对法产生“这很了不起”的感觉。昨前天有个居士说:“我现在对密法生不起信心,怎么办呢?”我说:“《圣行集萃》 中有《密宗大成就者奇传》,还有德钦朗巴的《莲师刹土云游记》,你去看一下。”结果有几个人看了以后说:“哎,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些上师简直不可思议!”我告诉他:“如果你对密宗和密宗大德,不是假装的,而是真正产生‘这很了不起’的一颗心,这就是具足信心的标志。然后慢慢地,你的境界便会出现。”

参考阅读 – 密宗大成就者奇传

多翻阅上师们的传记、多了解前辈大德的行为

现在有些人对佛法的功德生不起信心,若能多翻阅上师们的传记、多了解前辈大德的行为,就会逐渐产生仰慕之情,这个时候你的想法,跟原来的想法是不相同的。否则,你天天看电视、看报纸,脑子里装满世间乱七八糟的知识,这对今生来世没有任何意义。

前行系列 2

以上八种称为“断种性八无暇”,是自心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导致远离修法机缘。

此二类八无暇极易现起故,若不对此等谨慎取舍,则虽已得暇之体分,然在正法的作业上将堕入无暇之处,是故须知,此是人身于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

要知道,修法作为果,需要因缘积聚才会出现。因是自身的圣种性,缘属于内外的辅助缘,有促成的作用。如果因上失坏,或者出现辅助缘方面的干扰,由于因缘不聚的缘故,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机缘。机缘尚且不出现,当然更不会有成就。

两类八无暇是进一步在得人身的状况上考究,是否有修法的机缘。如果没有善加培植种性、守护种性,并妥善处理自己的内外助缘,就仍然不会出现修法的状况。如是虽然获得人身,看起来也远离了体性上的八无暇,似乎得到暇的体分,自己也口称“我已得闲暇”,不管是大人物、小人物,座上的尊主、伞下的上师,或者住在静处的闭关者、修法者,乃至到处云游经营各种事业的人,他们从外表看起来也许非常体面,其实真正去探测内心,就修法的因缘来衡量的话,很多都是此处所说两类八无暇的状况。尤其当前更不乐观,按照嘉维尼固尊者所说,很多我们认为是占据优势的情况,其实都已被这些无暇的因素控制——表面在修法,内在并没有行于真实的法道。

如果没有在这些方面取舍,也没有在因缘上调正,这两类八无暇就特别容易生起,时时都有可能现前。应当承认自己是个凡夫,累世所造的因缘里有非常多的杂染业、破坏法的业、邪行的业等,它们时时都会现起。这些业风一旦吹起心就不自在,或者因缘出现身心就不由自主。再者,对于内心的很多恶性势力,也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它们一旦出现,自己就会被卷入无暇状态。虽然生为人身,而不是恶趣的众生,也不是长寿天,也不是边地和暗劫的有情,或者残疾者、具大邪见者等等,但实际上内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在正法的作业上还是会堕在法难当中。对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加以调整,即使得到人身,也仍然是在懈怠中老去的平庸之暇的体性。“懈怠”是指在修法上起不到推进作用,无论口里喊什么口号,因缘不具的缘故,无法起现修法的机缘。

进入法道的第一个关键是认识暇满。在了解体性的八闲暇以后,进一步必须了解如何远离两类八无暇。否则,所谓即生成就,也只能成为一种美丽的想象。这些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观察因缘、取舍因缘,来决定自身的修行道路。

前行系列 4

断种性的八无暇

断种性者:自相续与解脱、一切种智之道别别分离故,绝断种性,或者此八随一产生的话,解脱三菩提之绿芽成为干枯后,绝离解脱种性故,称为断种性。

断种性的八无暇中,首先解释“断种性”的涵义。具体而言,就是如下所说的“厌患小”等八种,无论产生任何一种,都会由于丧失生长、发展的力量而使解脱(包括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的绿芽迅速干枯。这就叫做断绝种性,处在丧失修出世道机缘的状况中。相对而言,上述“缘品”是从内外缘发生修法的障难而处在无暇中;而此“心品”则是内在自相续跟解脱和一切种智之道背离,以此断绝了出世道的种性。

贪爱之对治者

(圆航注:此处前行备忘录里的内容未能与八断缘心无暇对应,暂时先放在这里。请大家自己判断)

贪爱之对治者,须忆念无常四边所摄的过患。

对世间的强烈贪爱,会阻断修出世解脱道的机缘,更不必说修持迅速成佛之道。这是由于一种“近视”,误以为世间有许多快乐,因而贪染、爱著、不肯舍离,将自心完全粘附在世间法中,从而失去了修出世大义之道的机会。世间有无数蛊惑人的欲爱、情爱,对名誉、地位、团圆、财富等的贪爱,这些使内心根本没有修法的空间。我们必须首先对治这种严重障碍,才能避免断绝解脱的种性。

对治方法是:原先基于盲目、受引诱的状态,看不清事实真相,现在需要回转过来,认清世间所谓美好境、快乐境的本相。如何认清呢?纠正短视的毛病,看到它背后长远的巨大祸害,需要思维“快乐”无常四边所摄的过患。所谓“快乐”,是我们总认为有崇高、具地位等的乐,有会合团聚、与所喜爱的人和事相会的快乐,有聚集财富、名誉等的快乐,有生时的青春、健壮可以任意纵欲、驰骋的快乐等等,然而,当“快乐”走到尽头,其实是非常深重的苦难。“无常四边”即高际必堕、合际必离、聚际必散、生际必死。“际”意为行到边际,完全都是坏灭的苦。譬如,之前耽著于“生”,后来就必定遭受巨大的灭亡之苦。不断享乐,实际只是提供了苦的燃料,而且,耽著越深,后面的坏灭之苦也会越大

诸如此类,我们要思维一切世间无常。任何有为法都只是欺诳性的假相,是因缘幻生的虚影,一旦破灭,内心又何必自讨苦吃、为此苦不堪言?当初又何必对这些苦性的世间认作快乐呢?如是,应当觉察整个轮回的无常苦性,断除对世间假法的贪染

3 珍惜

前行广释

甲一闻法方式之二、行为

第五课

乙二(行为)分二:一、所断之行为;二、应取之行为(应行持的行为)。

丙一(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

丁一(法器之三过)分三: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听受佛法的人叫做“法器”,法器在听法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三种过失。我们平时也应该详细观察自己,如果具足这三种过失,当下就要远离,否则,所听的佛法再殊胜、再深奥,自己也得不到利益。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闻法的时候,不管在上师面前,还是在光盘面前,耳识万万不可四处分散,而应专心致志谛听说法的声音。如果耳识不能专注于法义,东边有一个声音,马上散到东边去;西边有一个声音,马上又散到西边去,如此一来,听多少法也得不到利益。

闻法时心首先很重要,心要全心全意、聚精会神倾听上师的法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在心里。我原来也讲过,以前学院有位加秋喇嘛(现已圆寂),他对法王信心非常大,六七十岁的时候,每次听法王讲课,都一字不漏记录下来。有一次,我和他在大经堂后的小木屋听课,听课的过程中,哪怕上师在课堂上开个玩笑,他也会琢磨半天,说:“上师讲了一个很好的玩笑,这个意义很深啊!”然后一丝不苟地记在小本子上。我看了以后特别感动,多年以来,他就是这样依止上师的。

可我们有些人听课时,上师开一个玩笑,觉得与自己无关;上师讲一个教言,觉得对自己没用,将上师的话作了百般取舍,只留下一小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实际上,假如你真把上师视作佛陀,即使上师开玩笑、说些无关话题,也能感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我们现在看法王如意宝的有些原话、讲记,当时觉得意义不是很深,只是一句普通的笑话,而如今越去细心体会,越觉得隐藏着甚深的密意。所以,听法时不能像挑食一样,这个不要、那个不要,而必须做到全盘接收、专注听受不专注的话,就如同在覆口的碗上倒水一般,尽管身居听法的行列中,但上师讲了半天,也好像是对牛弹琴,被你全部当成耳边风,一句法义也没有听清

其实耳没有专注的话,长两片耳朵也没用。那天我看一个老师正在批评学生,她使劲揪着他耳朵说:“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起先不吭声,但老师揪得特别凶,他只好乖乖地回答:“这是用来听老师话的。”所以,你们听课时也要摸一摸耳朵——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如果讲了多少法也一句没听进去,那它简直是虚有其表,不是真正的耳朵!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光是耳朵专注听还不行,倘若对所闻之法没有铭记于心,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或敷衍了事,一堂课下来连一个公案、一句法义也没记住,内心犹如一张白纸,讲完后什么印象都没有。那就像漏底的碗中倒多少水也无法留存一样,不管听了多少上师的教言,也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

上师传授任何法要,我们都应该努力记住。就算记不住所有内容,起码也要记几个对你管用的问题。当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尽相同,什么管用也不能一概而论。那天有个人很烦恼,打电话给我讲半天,我劝了一下,结果她说:“哎哟,堪布您的话对我不管用!我还是给一个活佛打吧,活佛每次说的话很管用。”世人解决问题都要找管用的方法,同样,我们听法时也要记住对自己管用的窍诀,今天记一个、明天记一个,这样听课才没有白费。

其实,听法三种过失,依次障碍闻、思、修第一种过失(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是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第二种过失(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是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下面讲第三种过失,这是障碍修慧

戊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在闻法时,倘若动机不良,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治愈疾病等过患;或者掺杂着贪嗔痴等妄念,比如,去听课是为了看到喜欢的人(贪),听课时对某人怀有极大嗔恨心(嗔),听了一会儿就昏昏欲睡,不停地打瞌睡(痴)。那么,佛法非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会变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碗中注入甘露一样

一堂课的时间其实很短,我们听的时候,应该像两天中只吃一顿饭一样珍惜。毕竟一天 24 小时中,只有 1 个小时的听课时间,其他 23 个小时都在做别的事情。这 1 个小时能断除我们相续中的烦恼根本,具有不可言喻的价值,故一定要把时间、精力全部用上,千万不要杂有任何“毒素”。

如果依靠佛法而造恶业,这没有任何必要。尤其在上师面前听课时,不要把上师当作贪心的对境,也不要当作嗔心的对境、痴心的对境。世间上有那么多人,非要把上师作为贪嗔痴的对境,这是特别可悲的!听法在我们一生中非常难得,内心务必要保持清净,否则,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绝对不会成功。所以,第三种过失是障碍修所生慧很多老修行人也经常说:“修行好不好,要看有没有对治烦恼。如果能够对治烦恼,说明这个人修行很好。”

概而言之,闻法时要断除以上三种过失。大家也应时时观察自己的相续,一发现这些过失就要马上断除。当然作为凡夫人,肯定会有这些过失,但如果没有改,纵然闻法动机很好,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第六节课

断除法器之三过广讲

正在讲闻法方式中断除法器之三过,略说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广讲:

印度单巴仁波切曾这样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尊者以这五种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即其他教言书中的见修行果)。

一、闻——听闻佛法

正见依靠听闻而产生。我们刚降生于人间时,会不会有佛法正见呢?绝不会有。除了极个别能回忆前世的转世灵童外,一般的凡夫人不要说佛法正见,就连世间的基本道理也不懂。所以,依止善知识听闻之后,正见才能在相续中生起。

世间上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学问和学说,在这么多的知识里,我们遇到了佛法,应该说是前世的福报所感。我每次去新华书店,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就会感到自己很幸运——若没有一个殊胜因缘,怎么可能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遇到这么伟大的佛教?用现代话来说,佛教是最科学、最完整、最圆满的学说,把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这上面,也是非常值得的。因此,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时,理当如野兽闻声般专注,这在下面还有广说。

二、思——思维佛法

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北方”主要指玉树、青海一带。那里的羊非常多,尤其是到了春天,羊要褪旧毛、换新毛,此时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比如,今天讲了“人身难得”的引导文,那么你对人身难得的比喻、数量差别等,要一个一个去思维,如是才能对此引生定解。佛法犹如蜜糖,中边皆甜,不可能像有些人认为的,一部分值得接受,一部分有待观察,还有一部分应该舍弃

三、修——观修佛法

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

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明明品尝到了味道,决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我们修行也应该如此,譬如观想“人身难得”,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收获,理应再三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

所以,修行佛法一定要深入体会。暂且不谈大手印、大圆满等高深境界,纵然是共同加行中的“寿命无常”、“因果不虚”,如果真正去思维、去观修,也能深深感受到它的意义。

四、行——行持佛法

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

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例如修“寿命无常”时,一旦无常观在相续中真正生起,则于行住坐卧任何威仪中,不会被常有的念头所转,一切增益将完全遣除,犹如太阳破开乌云而散发出光芒。当然,如果前面的闻、思、修、行没有具足,最后该怎么样也是云里雾里,这说明你的果还没有出现

以上通过五个比喻,阐明了修持佛法的五个阶段。其实《前行》的每一句、每一个比喻,都有相当甚深的含义。如果你对这些道理好好地了解,然后再反复地思维,行为必定会有所改变。因此,这次讲《前行》,我想讲得细一点,虽然自己智慧有限,但以前在修学的过程中,对每一个道理感触很大,可以说一字一句都曾融入自己的心。现在让我全部倒出来的话,因为语言水平等关系,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共同思维的时候,也许能起到打开思路的作用,对你们理解有一些帮助。

在五个比喻中,下面主要分析“听闻佛法”必须专注,其他四个比喻则没有广讲:

诚如刚才所言,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野兽闻声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些野兽酷爱听琵琶声,猎人为了将其捕获,一个人弹奏乐器以吸引其注意,另一个人则乘机向它射毒箭,可它根本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我们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电视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全神贯注,对法一定要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

如果有了这样的信心,从行为上、态度上也看得出来。有些人刚听上师讲法时,好像获得了不死甘露一样,情不自禁地汗毛竖立、泪流满面、双手合十,从其眼神、坐姿、表情也可以了解他的信心。听任何上师传讲任何佛法都要这样,否则,有些人听课时特别勉强,或者一直打瞌睡,或者以不满的眼光瞪着上师,或者非要躲在上师看不见的角落里,这些行为都不如法。按理来讲,在上师面前听法,理当面带笑容,以喜悦的神态闻受。其实,世间的学生也要如此,假如他听课时身体东倒西歪,眼睛一直瞟向窗外,或以特别仇视的眼神盯着老师,那老师的知识很难以灌到他心里。

听经闻法的时候,专注的姿态非常重要,因为闻法的功德不可胜言,上师在传法时,不仅人来恭敬,很多非人也来恭敬。记得《未曾有因缘经》讲了很多闻法的功德,其中有一偈云:“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仙人敬事闻,诸天亦复然。”意即闻法能舍弃一切非法,从而到达不死之解脱处,故具有功德的仙人,甚至是天人都对闻法十分恭敬。本来天人有天人的傲慢,一般的功德不可能令其折服,但若有人讲法、闻法,天人也会前来恭敬。所以,藏传佛教许多法师在讲经之前,通常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中的“天龙夜叉鸠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以此奉劝人与非人专注地谛听。(但我不具足法师的法相,所以不敢这样念。)

如今世间上有很多“歌迷”、“网迷”等迷惑者,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当成为“法迷”,听闻佛法时要陶醉其中,听上师讲着讲着,你不知不觉就被带到上师所讲的神秘世界去了,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菩萨地论》也说:“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维听闻。”闻法时,我们要竖耳谛听,满怀恭敬,对所闻法义全心全意地思维,尽量断除各种分别杂念,在短暂的一两个小时中一心专注,不要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

否则,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表面上看来循规蹈矩,但心里却杂念纷飞、东想西想,诚如札嘎仁波切所言,一堂课神游了整个世界,下课后什么教言都没记住,这是不应理的。不过,业力深重的人往往在上课时心不在焉,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形容的:“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仓央嘉措一生经历比较神秘,他的情歌看似与凡夫的心态相合,直接表露了世人的情感烦恼,在贪心重、执著感情的人看来,与自己内心达成共鸣,但在修行人的眼目中,这些全部是修心窍诀。)他还说:“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这个教言大家应细细品味。

听课的时候,尤其不能随便说话。有些人一听法就打开了绮语伏藏门,讲闲话能说会道,讲佛法就哑口无言、三缄其口。这种人在课堂上胡言乱语,打断别人专心闻法的思路,或者让别人听不到法语而断了传承,以此毁坏自他善根,来世必将转生为鹦鹉等旁生。所以,大家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行为一定要如理如法。

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人,听闻佛法的行为逐渐有所改善。以前有些人因没有听过佛法,始终觉得法师讲经像老百姓开会,连基本的威仪都没有,看起来特别可怜,一一改也非常麻烦。大概在 1991 年,我去了四川某个地方,当时听法的有一百人左右,法器的过失他们统统具足,看后心里特别失望。但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推广佛教,让很多人明白了藏传佛教提倡的闻法威仪,在佛经、戒律中讲得很清楚,现在他们的行为越来越如法,从外在行为上,也可以推知其发了菩提心,或者具有密宗的清净见。

在闻法期间,不仅是说闲话、站着听法、随便离开、走来走去、吃东西等不良行为要断除,甚至包括持咒、念佛、诵经、转经轮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藏地有些老乡不懂这个规矩,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他非常专注地转着一个转经轮,这是不合理的。虽然转一次转经轮功德很大,但闻法的功德远远超过它,听法时心必须要专注,所有的高僧大德都这样讲。而且那个时候,你的念珠也要放下来,有些人在闻法的时候,觉得这个时间不能浪费,一边听课一边默默地念心咒,或者拿《课诵集》或经典来念诵,嘴巴一直动着,这只能说明此人很愚笨,不懂闻法的功德。如果懂得闻法的功德,就会明白闻法较此远远超胜,这时候根本什么都不用做。

曾有一位老堪布在讲《前行》时说,他一辈子念过好几亿心咒,但临死时最有把握的,并不是念了这几亿心咒,而是听闻过一些佛法!然而有些人闻思底子比较薄,对功德的轻重不太懂,包括学院极个别道友,认为念咒语很重要,一边听课一边念咒语或者用转经轮,这都是不允许的。除非上师念传承时特殊开许,此外听任何法师讲课时,心一定要专注

汉地有些人闻法时坐在沙发上,左手拿一串念珠,右手拿一个转经轮,眼睛看着电视,耳朵听着声音……希望六根都接收到法义。但我觉得这不重要,听课的时候,其他所有善行要放下来,一心一意地边看法本边听受。有些人听法时不看法本,这也不合理。上师正在逐字逐句地作解释,假如你能把这些内容倒背如流,那就另当别论了,但若对法义比较陌生,听上师的课时必须要看书。而且听法时不能左耳听、右耳冒,听完后一个字也记不住,应当将所闻的法义牢记于心,并经常实地修行。

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摄受弟子的最好方法,其实莫过于宣讲佛法。虽然对极少数上师而言,可以像噶举派马尔巴一样,一直让弟子苦行,最后通过不同的方便直指心性,以令其开悟,但对大多数上师来讲,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应主要建立在讲闻佛法上。上师一定要讲,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不但依止普通的上师如此,就算依止三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 F 轮,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键看你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计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在整个轮回生涯中,每个众生全是自来自去。当代著名比丘尼圆照法师(她圆寂后心脏烧不坏)说:“自来自去自三昧,自修自证自金刚。”一切解脱要靠自己,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言:“我依止了上师您老人家,我的生活费、我的身体、我的证悟……一切统统交给您了!”马尔巴也没有答应米拉日巴这样的要求。上师之所以摄受弟子,就是想通过佛法帮助他,而不是需要一个人给自己提水、背包、拿东西,否则,这种关系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

所以,上师的责任就是为弟子讲经说法。除了个别大成就者天天让弟子干活,终有一天把鞋脱下来给他一耳光,弟子顿然开悟以外,一般来讲,引导弟子的方法,就是告诉他如何闻法——闻法时不能戴帽子、不能穿鞋,远离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受;然后教他如何修法——首先从加行开始修,不要从正行开始修,因为弟子不懂,听别人说正行很圆满,肯定愿从正行开始修,所以上师要告诉他修行次第;还有怎么样弃恶从善,怎么样断除十不善业,怎么样修菩提心……一个一个地给他讲。这样依止上师就起到作用了。

有些弟子依止上师二十多年,成天背个包跟着师父到处跑,但师父从来没传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句法语,一味地让他修殿堂、修佛塔、放牦牛……就像地主对待奴隶一样,天天使用他、役使他,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上师是大成就者,此举有甚深的密意,我们凡夫人也不敢妄加评论,但除此之外,一般而言,在释迦牟尼佛的传承中,上师摄受弟子一定要依靠佛法。

希望我们这边的很多法师以后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时,收弟子的标准,不要给别人剪个头发、取个法名就可以了:“我认可你是我的弟子,你认可我是你的师父,从此之后,我们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师徒关系。你不能得罪我,不然就是破誓言者!”——一句法也没有传,破什么誓言?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奇奇怪怪的现象。所以,摄受弟子必须要传授佛法,传授佛法以后才算是真正的师父!

以上讲了上师,下面开始讲弟子:

作为弟子,其他行为不重要,关键要对上师所讲的显密深法念念不忘,时时刻刻铭记,然后依教奉行,将上师所讲的教言付诸实践,尽心尽力去修持。反之,如果你因烦恼深重,将上师所传的法义抛之脑后而未记在心间,虽然听闻佛法是有功德,但这种功德,小狗、小猫在听法行列中也能得到。若对法义丝毫不能领会,前脚离开经堂,后脚就忘光了,如烧红的铁离开火马上变黑一样,你的相续不会因闻法而有所改变。

所以,在上师传法时,大家当以难得之心,将每一字、每一句牢记于心。华智仁波切、堪布阿琼以及汉地诸大德,在长期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对上师非常有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故而觉得上师所传之法极其珍贵,竭尽全力记在心里。我们实在记不住的话,也应想方设法用其他方式记录下来。以前学院的有些道友,将每个上师所讲的全部录在磁带上,最后离开学院时有好几袋,这也是对法希求的一种表现。可是现在有些人对闻法有种厌烦心,觉得上师一直没完没了,眼巴巴地盼望着下课,这种人对佛法的词义是不能领会的,如此与未曾闻法几乎没有差别。

要知道,依止上师的根本是让你学到一点佛法。比如,世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是老师承认“你是我的学生”,学生马上就能获得利益。即使老师像爱因斯坦那么了不起,但你一个字都没有学的话,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义。依止上师也是同样,如果弟子依靠上师学到一些佛法知识,以此令自己烦恼减轻,智慧日渐增上,依止上师才有价值。相反,假如你整天给上师做事情,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一点也没得到,那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作为上师一定要广传佛法,因为不懂佛法的人太多了。当然,弘法也不一定非要有上师的头衔,一般的居士和出家人也义不容辞。因为佛法是大家的如意宝,并不仅仅是几个上师的,凡是想护持佛法的人,对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因缘成熟的时候,即使你没有“阿黎”这种称呼,也应当尽己所能地饶益众生。哪怕路上遇到乞丐给他一毛钱,让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弘扬佛法的行为。因此,大家平时对佛法要有维护之心、弘扬之心!

总而言之,在闻法的过程中,首先要专注谛听,之后要记在心中,同时不要掺杂烦恼,如果与烦恼混在一起,就算将所闻之法记在心中,也不能真正步入正法。以比喻说明的话,譬如向一个碗中倒汤,碗若是扣着,汤会洒在外面,里面不可能沾一点一滴;碗底若是有洞,即使汤倒进碗里,也会全部漏光;碗中若杂有毒药,哪怕是最美味的汤也不敢喝。因此,这三个过失要一一遣除,听法的时候,既要专注,也要记住所闻法义,尤其是不能杂有烦恼及不良动机。

如果你为了赚大钱、得名声去听法,相续中已杂有毒药了,不管是谁享用都很危险。就像塔波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如理修持会成为解脱因,但若智慧不够、信心不够,不但不能如理修持,反而依靠正法造恶业,正法就会成为恶趣因。《华严经》亦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同样是水,牛喝了变成乳汁,毒蛇喝了会变成剧毒。因此,听闻佛法要遣除一切不善心,否则,你对上师生邪见、对同行道友生嗔心,以此心态来听法是很可怕的

不仅藏传佛教中有这种说法,汉传佛教的智者大师也说:“为利名发菩提心,是三涂因。”还有,藕益大师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醍醐成毒药。”本来佛法如甘露醍醐一般纯净完美,可如果有些人没有用好,它很可能变成毒药。所以我再三地强调过,城市里好多居士聚在一起不容易,在那个场合中,尽量不要有一些非法,比如想依靠佛法做生意赚钱,闻法时产生贪心、嗔心、嫉妒心。若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最初有菩提心,最后有回向,中间有正行无缘殊胜,听法才有真实的利益。纵然你未证悟三轮体空的境界,喇拉曲智仁波切说,闻法时若能做到一心专注,修法时安住于正见等持中不外散,不论学什么法、修什么法均以善心来行持,杜绝贪嗔等杂乱分别念,也是一种正行无缘。听一堂课若能三殊胜都具足,虽然只是一两个小时的事情,但已为一生积累了非常大的功德。

当然,依靠佛法能积累巨大善根,依靠佛法也能造下极大恶业。有些人听法时对上师特别恨:“哼,又讲什么呀!天天讲一个故事,不想听!”就好像上师传的是恶法一样。而真正接触恶法时,他却是兴致勃勃,看到电视里贪嗔痴的画面特别开心、津津有味,这完全是业力现前,依靠正法在造恶业。其实只要法师口里讲的是善法,即便他显现上是凡夫人,实则与诸佛菩萨无有差别,没必要把他当作坏人来对待。上师又不是教你杀人放火,你对上师生颠倒邪见,实在没有必要!

不仅对上师不能起恶念,对同行道友也不能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心怀我慢:“他们懂什么呀!我的左边是个坏人,右边也是个坏人,前边是贪心大的人,后边是嗔心重的人……唯一我很了不起,是芭蕉树里的一棵檀香树!”诸如此类的恶分别念,都是恶趣之因,务必要一并断掉

综上所述,闻法前要像洗涤容器一样,先将内心的垢染洗干净,如果遣除了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这三种过患,才能盛装清净的佛法甘露。因此,从明天开始,大家在听课之前,要看看自己这种法器洗干净没有?没有的话,则应想尽一切办法,用正知正念的毛巾好好清洗、好好擦拭。否则,你辛辛苦苦地去听法,结果却以恶分别造下极大恶业,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第七节课

闻法方式中,之前学习了断除三种过患,今天讲净除六种垢染。

比如吃饭时,如果碗没洗干净,里面有许多油腻污垢,则不能使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我们作为凡夫人,过失方面什么都具足,功德方面却少得可怜,故肯定会有这些垢染。因而在闻法之前,应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

丁二(六垢)分六: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闻法时必须断除的六种垢染,依照《释明论》中所言:“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简而言之,

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

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

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

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

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

以上是略说,下面将逐一广说。

其实《大圆满前行》文字上浅显易懂。藏文就是这样的,我翻译成汉文的过程中,也尽量译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只要你有小学水平,即可了知其中要义。虽然它的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其意义却相当深奥,尤其与自心一一对照时,许多内容都做不到。因此,大家也应该看自己哪些做得到、哪些做不到,做得到的要再接再厉,做不到的则应全力以赴改掉恶习,这是每一个修行人要努力的方向。

戊一、傲慢: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为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容易被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产生。

因此,大家应当详细审视自相续。有些人比较无知,觉得自己所作所为都正确,高高在上,傲气十足,根本没意识到内心的烦恼。藏地有句俗语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说:“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只要相续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为什么呢?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个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

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自己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些毛病。最近我发现外面个别知识分子,对佛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常常咬文嚼字,以世间知识去衡量佛法,认为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有些指责非常可笑。其实,这只是他自己没有懂那些内容而已。因为以前对佛教没有深入研究过,再加上对藏传佛教因明的推理方法一窍不通,总认为上师说的一句话,必须要远离不遍、过遍、不容有三大过失,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即便是一个大学教授,所说的话也不可能句句如此

以前我们在成都编字典时,没有学过因明的有些大学教授,对每个名词的解释特别苦恼,他觉得:“这个名词这样解释的话,就会遍于另一个名词上。”其实,名词解释并不需要遣除过遍等过失,只要从本体上描述它的概念就可以了,因明和逻辑学的要求也是这样。但现在有些人,一知半解就指指点点,半杯水就开始哗哗响,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

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当然,如果法师真的讲不出什么,那就另当别论了,但若法师具足法相,在传法的过程中,你理当恭敬谛听。有些人没有任何修证,也没系统完整地学过经论,只知道成天挑法师的毛病,可真正让他讲的话,他又一句也讲不来,这种傲慢者在如今比比皆是。所以,大家务必要观察自相续,尤其在闻法过程中,一旦有傲慢的心态,立即要把它改过来,不然的话,佛法再怎么殊胜,自己也得不到利益。

古往今来许多高僧大德非常谦虚,我看过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他们依止上师时,绝不会挑上师的毛病。大家也清楚,麦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他的智慧无人能及,若想挑上师的错误,肯定能挑得出来。但他从来也没有,由于他对佛法和上师的尊重,上师所讲的法对他利益非常大。

前段时间,据说学院有个别道友,听法师读错了一个字,就在下面开始驳斥。后来我对那人严厉地批评了,说:“如果这样,你不要呆在学院。也许法师读错了一两个字,但这不是很关键,在态度上,你对法师反抗,是对闻法规律一窍不通的表现,这样的话,法师所讲之法对你肯定不利!”有些人稍微受过高等教育,就始终看不起别人,但真正让他来讲,又文不对题、词不达意,非常可怜。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摧毁自己的傲慢

包括我们选一些法师(堪布或堪姆)时,最主要是先看他傲慢心重不重,如果重的话,一旦他当上法师,就会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那就算他有多么高的佛教水平和世间水平,我们也不敢用,因为看不到别人功德的人,是绝不会有利他心的。所以,我们还是尽量选一些比较谦虚、比较老实的,即使他学问不是特别高,但人品非常好、戒律很清净,对众生也是有利的。这对长期闻思修行、弘扬佛法非常有必要。法王如意宝的原则也是如此,每一次评选堪布,在探讨的过程中,经常听上师说:“这人看起来傲慢心挺重的,还是暂时算了吧……”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学问越大,对别人的尊重和恭敬越强。所以,有智慧的人没有必要傲慢,没有智慧的人傲慢更会自取其辱。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大士傲慢何必要?若无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故我们应像寂天菩萨所言:“今当去慢心,甘为众生仆。”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愿当众生的仆人。

如果自己因在世间或出世间某些方面有少许功德,比如世间方面,曾读过大学,有超群的才华、丰厚的财产;出世间方面,闻思修行了很长时间、在学院得过密法,便认为“我现在很了不起,跟其他人截然不同”,这样一来,势必见不到别人的功德,也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任何功德都无法融入相续。

因此,每个人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傲慢。傲慢有时不容易察觉,倘若旁边的道友发现了,也可以好心提醒一下:“你认为自己很不错,但别人说你傲慢心挺重,你应该注意平时的说话、心态!”否则,有些人始终看不到自己的傲慢。原来我寺院里有个出家人,别人都说他很傲慢,具体傲不傲慢我也不知道,但每一次开法会时,他就穿上比较漂亮的衣服,坐在那里不可一世的样子,很多人看不惯他那种姿态,可他自己并不发觉。所以,傲慢真的很难以察觉,哪怕你穿一件漂亮衣服,觉得在所有的人中最好看,这也属于一种傲慢。当然,《亲友书》中骄和慢有不同解释,但这里并没有详细地分开。

尤其是听受佛法时,在任何法师面前不要有傲慢,不然,法师给你讲了多少课,你的相续也不会有改变。大家不妨想一想,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及汉地著名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曾在别人面前听过法,估计他们的上师也肯定有种种情况,但他们对上师依然十分恭敬,如此才对自相续有利。

我本人也依止过好几位上师,在此过程中,有些上师非常了不起,出口成章,特别有智慧;有些上师显现上不是这样。以前有位堪布嘎巴,他跟法王如意宝一起去石渠求过学,他有一次给我们传《三戒论》,颂词放在上面,讲义放在下面,读一遍颂词就接着念讲义。刚开始我觉得自己看一遍都可以随便讲,根本不需要这样,但是转念又想:“我怎么能对上师如此不敬上师闻思这么多年了,这样讲也是一种示现。”然后就以很虔诚、很恭敬的心态来听,依此遣除了自己的傲慢。

不仅仅是那次,后来我也听了很多法。别人可能觉得我傲慢心很重,但我自己认为,在听法的过程中,有些上师讲的虽然超不出我的理解,可我一直对上师恭恭敬敬,因为接受传承、听闻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不像有些人那样,听了一次课,觉得法师跟自己差不多,讲不出什么道理来,下一次就不去听了。我依止上师的时候,也许很多缘起比较成功吧,后来不管依止哪一个上师,都对他有无比的恭敬心。

佛法对我们来讲相当难得,任何上师若以悲心来传授,态度上要恭敬才是。否则,再过几年上师老了,显现上会糊里糊涂的,此时你每天对上师挑三拣四,攻击他、批评他,这肯定是不应理的。我们对佛法和上师要有一种长期的恭敬心,尽量遣除自相续中的傲慢,只有这样,才会自然而然获得法利

戊二、无正信:

若对佛法和上师不具信心,则已阻塞了迈入正法的大门。因此,我们求法时要具备信心。

信心分为四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清净信: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欢喜,这就是清净信。有些居士来到这里,听到念诵《大自在祈祷文》、阿弥陀佛名号,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眼泪汪汪的,其实他正在生起清净信。不过,这种信心很容易退,过段时间听别人说这个不好、不如法,自己马上就会变,因而是不可靠的信心。

欲乐信:通过听闻上师讲法或自己看书,知道一些功德和过患,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比如看了一些上师传记,知道这个上师很了不起,弘法利生的事业特别广大、对众生的悲心特别强烈,马上对他起了信心,这就是欲乐信。这种信心比上面的要好,但也会退转。

胜解信: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此乃胜解信。这种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希求心,如《入行论》云:“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但它也会退转。

不退转信:这是最好的一种信心。比如,你闻思十几年、二十几年后,对释迦牟尼佛生起坚定不移、永不退转的信心,并不是听别人说很好,自己就“对对对,我也要去听两三天”;听说一个上师非常了不起,马上人云亦云,到处去宣传,这些信心都是不可靠的。如果你利用二十多年对佛法、佛陀或上师反反复复观察,最终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完全明白这是值得皈依的对境,其功德不可思议,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就叫做不退转信。

前不久讲《胜出天神赞》时也说过,对佛陀要有一种不退转的信心,这个很重要。今天下午,我和诺尔巴堪布聊天时说:“我们现在不敢说有什么修证,但对佛法和本师释迦牟尼佛,确有不退转的信心。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觉得唯一的依靠处就是佛陀和佛法,除此以外,什么都是暂时的、不可靠的,不过是如梦如幻的显现。世间的财富、名声、地位、感情,表面上看来很美好,但若真正去观察,都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唯一要在世间尽量地住持佛法。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即生肯定不会退转,只要有一点机会、有一点因缘,就愿意听一些佛法,觉得这是一生中最殊胜、至高无上的。”

希望你们也能对佛法产生不共的信心,尤其是不退转的信心,这样一来,在任何违缘或打击面前,内心都不会改变。如果没有这种信心,其他信心很容易退转——今天你对佛教有信心,过一段时间,基督教的人说“你们佛教不好,我们这里如何殊胜”,你马上舍弃佛教,把所有法本扔在一边,加入他们的团体,这说明你的信心不稳固。以前刚入佛门时,你哭过很长时间,现在加入外道时,你仍有同样的眼泪,这种行为的确很可怜。

我始终觉得,人的信心要稳固,这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人的信心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听法时对佛法和法师有虔诚的眼神,数数生起欢喜心,一看就知道他有信心。而有些人只是在听法行列中混日子,每天一直巴望着下课,唯一的希望就是下课后好好吃一顿,其他什么目标也没有,这说明他信心十分欠缺。

戊三、不求法:

希求佛法(对修学佛法有强烈意乐),可谓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你对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你会成为上等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会变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会变成下等修行人;一点希求心都没有,得不得佛法无所谓,那你什么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为修行人。世间人也是同样如此,若想事业成功的话,必须要对事业充满兴趣,倘若对事业兴趣索然,那平白无故不可能成功。因此,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

假如对正法没有一点一滴的希求心,那根本谈不上成就正法。尤其是作为出家人,对佛法更要有希求心。本来,末法时代弘扬佛教的重任在出家人身上,但有时候看来,有些寺院的出家人信心日益微弱,能否荷担如来家业也不好说。《如意宝藏论》中引用《毗奈耶经》的教证说:“作为出家人,如果没有看破世间、渴望解脱,即使剃除须发,也不算是出家人;因为他对事业、家庭没有希求,也不算是在家人。因此,这种人不伦不类,既不算出家也不算在家。”

如今极个别的出家人,说难听一点,可能是生活上走投无路,才剃了光头出家,这种人不是真正的修行人。现在在家人也有类似情况。所以学习佛法时,每个人一定要有希求心,这样才有成功的机会。正如世间俗语所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佛法本来没有主人,谁精进努力,谁就可以得到。比如,两个道友一起上佛学院,一个人非常精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闻思修行,对法有强烈的希求心、恭敬心,最后的成就非常高;另一个每天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就在那边混时间,几年过后,什么都得不到。因此,法本来没有主人,依靠各自精进不同,所得之法确有天壤之别。

世间学问也是如此。譬如一个博士头衔,它并没有固定的主人,如果你有智慧、有精进、有希求心,通过努力就可以得到;如果你很懒惰、不争气,成天迷迷糊糊地虚度时光,最后不要说博士学位,恐怕连毕业证书也拿不到。

现在有些人或许是福报不够吧,只要遇到佛法就奄奄一息,上课时听大乘佛法,始终提不起精神来,而一说看电视、打麻将、到非法场合去,身体的病马上就没有了。让他磕大头,他就特别累,脚是麻的,不能站起来,而让他到舞厅里跳舞,身体好得不得了,跳两三个小时都不累,第二天仍精神抖擞,还可以再去。

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对恶法有希求心,要对正法有希求心,应像释迦牟尼佛因地时那样,可谓“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在佛陀的传记里,尤其是《释尊广传•寻法品》中,有许多这方面的精彩公案。例如,释迦牟尼佛于久远之前,为国王甘谢讷巴乐时,四处寻求正法饶益众生。有一婆罗门说自己有正法,但要想获得法,须在身上挖一千个洞,插入千根灯芯做成一千盏灯,点燃后才可传授佛法。国王欣然答应,挖肉做成千灯之后,婆罗门传给他:“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释尊在因地时,仅仅为了四句简单的无常法,就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行。我们不要说为四句法挖一千个洞,甚至为一部法挖一个洞,可能也忍受不了。)

还有一世,佛陀为香朗嘎乐国王时,忍受了在身上钉入一千根钉子的苦行,终在一婆罗门面前换来了:“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此外,佛陀是梵天国王时,身居皇宫却向往正法,整日四处寻法也不可得,为此很是苦恼、痛苦。帝释天为了观察其发心,就化现为一婆罗门,到皇宫门口说:“我拥有佛法,如果你真的想求,我可以赐给你。但是有个要求:你必须要挖十尺深的坑,坑里遍满熊熊烈火,你若能跳入,我则可为你传法。”国王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并开始挖坑准备。准备好之后,他站于火坑边对婆罗门说:“您可否请先说法?否则,我若丧身就无缘听到佛法。”婆罗门于是宣说了几个偈颂,记得其中一偈是:“修行慈心,去除嗔恚,大悲护众,悲泪润生。”意思是说,要长期修行慈悲心,去除嗔恚心,以大悲心保护众生,以大悲的泪水滋润众生心田。国王听完之后,当即证得圣果,以欢喜心跳入火坑,但由于他已得地之故,火坑顿时化为莲花湖。

类似的公案不胜枚举。弘一大师在泉州慈儿院时也讲过两个,以说明佛陀求法的决心:《涅槃经》中说,无量劫前,佛陀为一穷人,他自卖身肉,获得五枚金币,用来供佛求法;《贤愚经》中记载,佛陀因地是一国王时,为在一婆罗门面前得法,在身上挖千孔、点千灯作供养。当时弘一大师就说:“闻法有如此艰难,我们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大家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仅仅为了四句正法,释尊昔日付出一切,经历了百般苦行。现在大家不用花任何代价,舒舒服服、快快乐乐就能听到如此殊胜的佛法,理应懂得万般珍惜。其实,现在这样也有弊端,很多人因为没有经历苦行,对佛法缺乏难得心,觉得每天听法很容易。不管是学院里的人,还是城市里的人,求法之心跟往昔大德比起来,实在是相差甚远、自叹不如。

我曾看过能海上师的传记,那时候求法非常艰难。他们两次入藏求法,第一次的路线是从康定到昌都,再到拉萨。他们自己背着口粮、带着帐篷,还要躲避藏地的边防驻军,一旦被发现就要遣回汉地。由于日夜兼程、天天赶路,靴底前后早已磨穿,只留下中间一段。走在雪地上,荆棘刺入脚掌,脚已冻僵无知觉,直到午后转暖,才感觉脚上有刺。

路上若遇大山,一日无法翻越,晚上只好在山上过夜。(你们也知道,藏地的山非常高,像雀儿山、二郎山,坐车都要好几个小时,走路就更困难了。)有时候晚上下大雪,早晨起来时帐篷倒塌,全部压在身上。使劲爬出来,把雪扫开之后,才能继续赶路。

晚上睡觉时,下面垫个毛毯,烂靴子当枕头,破衣服就是被子,没有其他褥盖。因山上实在太冷,好几个人挤在一起睡,才觉得稍微暖和。山上常有猛兽出没,夜间恐怖的嚎叫声此起彼伏,随时都有送命的可能。

白天赶路时,有时还要过河。河水结冰,当地牛马怕冷不敢过,他们不得不自己渡越。过河时必须赤脚涉水,否则,如果穿着靴子,一湿就冻成冰块,不能再走路了。他们上岸时,泥石、沙砾、冰水沾满脚底,因脚麻木了,也不觉得痛。稍坐一会儿,抹去这些东西,再穿上靴子继续前行……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到拉萨的,到了那里才松一口气,心里特别欣慰快乐。而我们现在坐车到拉萨只要七天时间,有些人还觉得特别累,可见今人对求法的迫切与古人相差悬殊。

学院在二十年前,我们刚来的时候,没有电也没有路,尽管跟前辈大德的苦行相比,确实不足挂齿,但跟现在的人比起来,当年还是比较苦。初来乍到的几个汉僧,一冬三四个月中,连一片青菜叶子也看不到。我经常去他们家里,就看他们用辣椒酱拌米饭吃,但每个人白天晚上背书、看书、修行,都非常非常精进。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人的修行却越来越差了,对什么都挑剔:“这个菜啊,两三样不行,再炒一个!”古大德可不是这样的,他们内心唯一希求佛法,身体怎么样都过得去,生活是很随便的。而今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对物质要求相当高,非要住一个豪华的房子,里面装修也要有档次,为此天天都忙来忙去、搞来搞去。其实这对你的生生世世来讲,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离开人间的时候,这个房子也带不走,只有行持一些佛法,才能真正对你有利。《教王经》中也说,对临终者而言,佛法才是他的住处、依靠处、安慰者。

修行佛法,生生世世能带来大利益,其他世间的一切,临死时都带不走,即使你一个人拥有一国的财富,到时一针一线也无法随身。因此,我们要随学前辈大德希求佛法的精神,就像智光国王那样,为法宁愿献出宝贵生命。纵然你现在不能完全做到,至少也要对法有难得之心,哪怕是给自己传授一句佛法的法师,也应该非常感恩。毕竟,佛法的价值超过世间一切有漏财富。

对佛法若有希求心,那听法也好、修法也好,就不会觉得很困难。否则,像我认识的某个居士,距听法的地方只有三公里,自己开车去,几分钟就到了,但他总觉得费好多油,不值得。前辈大德绝不是这样,两三公里费一点油,或者发个短信花几毛钱,佛法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世间人真的很可怜,对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要做个赚大钱的生意,把一块地皮买下来,子孙后代也许都受益无穷,那不要说三公里,就算是三千公里,他也会欣然前往,拼命地赶飞机过去,花多少钱都无所谓。但是为了佛法,连小小的付出也不愿意,真是越看越悲哀!

大家平时有时间的话,应当再再翻阅佛陀和高僧大德的传记,他们往昔也是凡夫人,跟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后来就是通过求法而获得了证悟。我们对佛法若也有这样的希求心,也定能得到相应成就。因此,作为追随佛陀的后学者,当以强烈的希求心,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而听闻正法。

我们学院跟大城市比起来,天气是比较冷,听说个别道友呆不住了,想冬天三个月回汉地,夏天暖和了再上来。这样来来去去,对修行肯定有障碍,没有必要!有些人长期安住一处,好好地闻思修行,哪里都不去,最后修行很圆满成功;有些人出去一次,心就开始散了,第二次呆两三天又要出去,第三次回来最多是呆一天,第四次就再也不见人影了,因为已经不适应了。凡夫人就是这样,如同小孩子只要一逃学,就越来越不想见老师了

其实,外面花花世界没什么好贪恋的,有些人刚接触时觉得很快乐:“我回去听课太辛苦了,干脆摆脱那种约束算了,这是一种解放,是一种自由!”实际上,他是把约束颠倒地看成自由。大家现在听法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种机会不一定永恒存在,拥有这样的福分时,你们务必要懂得珍惜!

第八节课

下面继续讲闻法时法器的六种垢染。昨天讲了傲慢、无正信、不求法三种过患,今天接着讲第四种。

戊四、外散:

心识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是流转轮回之因。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沉溺轮回不得解脱,主要原因就是心识不得自在,对五种妙欲不断耽著,以耽著而造业,以业力而深陷轮回泥坑无力自拔。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就是心识外散而起执著,因此,无论闻法还是修法,一定要想方设法令心得以专注。

当然,诚如莲花生大士在《六中阴》中所说,凡夫人刚开始时,心难以控制、无法安住,一刹那也不停止,自己对自己也会生厌烦心。不过这种现象很正常,毕竟你从来没有观过心,现在一观,才发现它动摇得特别厉害,也不要有厌烦心,应当不断地对治各种执著分别。

不管修学什么善法,心必须要专注,不要散于外境。如果心散于外境,比如一边听课一边干活或做事,想同时接受法义相当困难。因为凡夫人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成功率才比较高。所以,闻法时要尽量把所有琐事处理完、放下,然后全神贯注地认真谛听,不要心不在焉,听到一个声音、看到一个东西,心就跟着跑了,这样法不可能融入心。我们并不是一心两用的大根基,有些人说:“听法时做其他事情,这是我的强项,是我的能力。”这不太现实,除非你有两颗心。否则,对一个凡夫人而言,按照因明的说法,无分别识(眼耳鼻舌身五识)同时可有多个,但有分别识(意识)只能有一个。一个人只有一颗心,它若专注到美妙的色法上,或动听的声音上,或可口的美味上,绝不可能同时专注于佛法。

(当然,闻法的时候好一点,毕竟有上师在那里传授,对很多人来说,除了极少数时间走神以外,大多数时间均可专注在法义上。但是禅修或观察修的时候,心很容易散于外境中,妄想过去、未来的种种,因此,修行时也应以正知正念来守护。)

听法的时候,要都摄六根、一心专注。有些人耳朵听着讲法的 MP3,眼睛却在看电视节目,这是不可能接受法义的。所以,我们建议听法的时候,一定要尽量把琐事全部处理完,空出时间专心致志地听,最好不要有各种打扰和影响,如此学习佛法从传承上和理解上才会圆满。

下面以比喻进一步说明,闻法时心散于外境有诸多过失。此处主要是从五根识贪执外境来讲的,当然,这并不是非常严格,因为按因明的观点,眼耳鼻舌身五根识,其本身不会有分别念,但依之可以产生分别念。不过这里并没有严格地区分,只是依循世间说法——“我的眼睛贪执美色”、“我的耳朵贪执妙音”,从没有细致观察的角度,阐明五根识耽著外境的过失。

一、眼识贪执色法:

眼睛接触美好的色法时,如果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时看到美丽的灯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

关于飞蛾扑火,当代有些科学家解释为,飞蛾在夜间飞行时,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这类似于一种“天文导航”。它看到灯火时,错误地认为是月光,按本能使自己同光源保持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死去。还有一种说法是,飞蛾有一种趋光性,“扑火”就是这一习性的真实写照。

但这些说法都不承认前世的习气。其实今生中特别贪执美色、喜好打扮的人,来世必定会转生为飞蛾。原来有个堪布在一个城市里讲经说法时,要求大家不要特别喜欢打扮,不然变成飞蛾就麻烦了。据说听完那节课后,有一群美女再也不敢打扮了。

二、耳识贪执声音:

倘若耳朵耽著美妙的声音,也会导致祸患无穷。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

其实,很多好听的声音只是刺激耳根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实义。但有些众生贪执声音特别可怕,假如这方面习气比较重,来世若得不到人身,很可能变成耽著乐器的旁生。有时候守在一些乐器旁的蟑螂、老鼠,前世也许就是非常出名的歌手

以前我讲过,塔尔寺有位著名的蒋扬夏巴上师,他有一次被请去超度亡灵,死者生前是名扬一方的歌手。在超度的过程中,他念了很长时间的往生法,表情好像不太好,到了下午,他突然开始唱情歌,唱完后再念往生法,最后作了回向。在场的人对此大惑不解。回去后,他的弟子大胆问他为何会有这种举动,蒋扬夏巴答道:“真是可怜啊!我今天以神通观察,亡人的中阴身被他方的歌声所吸引,我怎么样勾召,她也不愿意回来,只好投其所好,用歌声来吸引她。由于我的声音比较好听,当她对我稍有兴趣时,我马上将她的心与自己的心观为一体,然后念往生法,超度了她!”

现在很多人也特别爱听音乐,在我们道友当中,这种人也不在少数。原来我们区下面有一个道友,每到中午,他就一边炒白菜,一边开个破收音机,放各种很难听的歌(现在好像没有了)。他可能有特殊的耳根吧,那些声音除了刺激耳朵以外,根本一点也不好听。但他喜欢得不得了,就算是做饭,也非要放一些音乐来当佐料,觉得这样对身体有利。

如今个别人有这样的说法:听课的时候,最好是放一个轻柔的背景音乐,比如古筝什么的,不要太大声,这种感觉十分惬意。可是你的心若真被佛法所吸引,怎么会需要这些世间音乐呢?每个众生的意乐确实不同,但闻法、修法的时候,我们的心必须要专注,没有必要贪著其他声音。

三、鼻识贪执芳香:

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其实过患也比较大。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芬芳的气味,拼命地在身上涂各种各样的香,走路经过你的身边,一阵香风扑面而来,你也不得不停住往后看一看。昨天有个国外来的道友,见我的时候说:“上师对不起啊,我身上喷了妙香。”我说:“妙香的话不用对不起,应该感谢你。”但如果天天往身上、衣服上喷妙香,旁边有些人可能感觉舒服,有些人也不一定。

假如你一直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莲苑歌舞》中的金蜂达阳、玉蜂阿宁,大家应该记得吧,阿宁就是因为贪执香味,以致缠死于花瓣中。华智仁波切通过描写这两只蜜蜂的爱情故事,开示了甚深佛法的修行次第,其所述与《大圆满前行》的修法相似,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其中的加行修法。

记得当时法王如意宝刚讲完《上师心滴》,那天是 2001 年藏历四月十六日。于圆满之际,上师告诉沉浸于无比法乐中的弟子:“前些日子,于光明梦境中,我见到了麦彭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叮嘱:在传完《上师心滴》之后,应传授《大圆满前行》。当时我心想:目前情形不太好,我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要圆满传授《前行》这么长的法,恐怕有些困难。于是请求:能否改为传讲《开显解脱道》,或《莲苑歌舞》中所述的加行?麦彭仁波切开许了,之后我便发愿传讲十万遍《莲苑歌舞》中的加行修法。”上师又说:“现在短短的人生中,我不一定能完成十万遍,所以我将这个任务付嘱给你们,你们每个人都要讲,只要有十万个人听的话,我这个发愿就圆满了。”后来我在课堂上也讲过一次,讲记可能收录在《妙法宝库》中了。不过在圆寂之前,法王还是将《大圆满前行》完整地传授了一遍。

我经常这样想:麦彭仁波切以智慧幻化身摄受法王,要求讲完《上师心滴》后传授《大圆满前行》,可见《大圆满前行》是传承上师赐予的非常非常甚深的教言,从各方面的缘起来观察,后人依靠《大圆满前行》的确是获得了极大利益。

上师如意宝在 1997 年为自己拟定了四年传法计划,第一年讲《百业经》,第二年讲《入菩萨行论》,第三年讲密宗总说《大幻化网》,第四年讲《上师心滴》。整个四年圆满以后,又传讲了《贤愚经》和《大圆满前行》。我独自一人坐在屋里时,经常思维上师如意宝的一生,尤其是他老人家晚年的教言。上师最后讲了《大圆满前行》,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好的缘起,希望道友们这次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对待。

以前我也发愿讲一千遍还是一万遍,这次应该能完成。虽然我不是讲了这么多遍,但每个人的耳边都听了一遍,有这么多人听的话,从耳根的侧面来安立,说我没有讲是不可能的,肯定有一千或一万遍以上了。

四、舌识贪执美味:

假如贪执一顿饭的美味,比如特别爱吃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那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

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十分讲究,成天津津乐道的就是某某馆子里这个好吃、那个好吃,看到一个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想的是它也许好吃、如何新鲜,这样的话,所造的业非常可怕。下一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

五、身识贪执所触:

印度的气候特别炎热,大象到了中午会成群结队地去湖泊洗澡,只是为了身体清凉,有些大象深陷淤泥爬不上来,以致活活被溺死。同样,我们如果贪执柔软舒适的所触,也会像这些大象一样,最终丧命于欲望的泥坑之中

现在很多人天天想的就是:这件衣服如何细滑、那里按摩如何舒服……还有些人为了身体白皙动人等去洗黑泥澡,四川连公共汽车上都在打广告,只要广告打得成功,人们就觉得肯定很好,对身体接触方面特别重视。众生有时看来的确可怜,如果没有造业,希求皮肤好、身材好倒不要紧,但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吸引异性,在这方面造了许多贪爱的业,以及其他种种可怕的业,真的没有必要!

除了五根识贪执外境外,《窍诀宝藏论》中还讲了意识对外境的贪著,如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

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去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原来有个教授在演讲时说,汉传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草鞋,前五个趾头露在外面,脚后跟也露在外面,这是断除六尘的象征。如果这样的话,那印度好多姑娘不要说前后,中间基本上也都露在外面,或许是断除所有对境的象征吧。不知道经中是否有这种说法,我对汉传佛教的了解不敢说很权威,有没有这种说法也不太清楚。不管怎么样,出家人一定要断除对色声香味等的耽著。当然作为欲界众生,完全不耽著是不可能的,在没有得圣者果位之前,不吃饭、不睡觉,一切对境都抛弃,这有一定的困难,但最起码在修行时、听课时,不要边贪执五欲六尘边求佛法,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关键的是,无论听法、传法还是修行,都应该断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分别念——不要对过去的经历浮想联翩,不要对现在的事情以贪嗔痴扰乱自相续,不要对未来的事情妄想不断。当然,传法的时候很容易断除这些,除非你引用过去的经历作为公案,否则,心若没有专注于所传的法义,而是一味地想着过去、未来,嘴里不一定讲得出来。但听法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有些人身体在经堂中听法,心却早跑到城市里搞非法了,正如藏地俗话所说:“人在寺院里,心在城市中。”这是对假和尚的一种讽刺。或者一边听佛法一边对未来进行计划,这些对听法都有极大的影响。

包括我们每天讲完《大圆满前行》之后,有几分钟的实修,修行比较差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心都没办法把握,产生这个分别念、那个分别念,自己对自己也非常失望;而以前经常实修的人,就会觉得这易如反掌。因为这种实修并非完全安住,完全安住的话,细微分别念还是有害,然而我们现在是观察修,比如修人身难得的一个引导文,只要想着它就可以,一旦产生其他分别念,用正知正念把心安住,这不是很困难。如果从来没有观过心,就像有些小孩从来没有上过学,跑来跑去谁也管不了,可如果在学校里受过老师的教导,稍微有点调皮时,老师一教训马上就听话了。我们的心也是同样,需要反复地修行、串习,否则,各种分别念此起彼伏,不要说几年、几个月,就连几分钟也无法停止。有些人常常抱怨修行太难,修了一个月,心还没静下来。的确,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无始以来我们狂象般的心未曾被调伏过,如今只用几天就想让它一下子静下来,也是不太现实。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修、多串习。

关于如何断除分别念,无著菩萨给我们一些很好的窍诀:

一、断除分别过去:

尊者说:“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有些出家人总对以前流连忘返:“我过去怎么样谈恋爱,怎么样打仗,怎么样……”有些在家人也喜欢对以前夸夸其谈:“我过去如何如何啊……”跟人聊的时候,一会儿伤心流泪,一会儿欢喜雀跃,像发疯了一样。无垢光尊者说过,昨天以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必要去想这些。

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该思维盛衰与离合。比如,过去人声鼎沸的繁华之地,现在沦为一片萧条;过去腰缠万贯之人,现在落魄潦倒、变成乞丐;过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人,如今飞黄腾达、富甲一方;过去一家人共处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今各奔东西、音信全无……这些无常之理若仔细去想,对修行会有极大的助益。思维以后你会明白,除了佛法以外,没什么可信赖的,也没什么可靠的。就像《教王经》中所说,对临终者来讲,唯有佛法才是依靠处、救护者,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嘛尼瓦”是一个村庄的名字,无著菩萨在家时居住于此,这是对当地人的一种教言,就像我们现在说“东北人啊”、“南方人啊”一样。

所以,在修法或听法时,没有必要一直耽著过去。过去的事情最好谈也不要谈,因为谈了也没有用。如果非要谈,则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这对修法有一定的意义,此时你会感受到,除了佛法,整个世界上没什么可信得过的。

二、断除分别未来:

尊者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

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藏地有句俗话说:“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有些人去年炒股票、搞房地产,认为今年肯定发财,到时候赚多少钱,再拿这些钱投资什么……没想到整个国际上闹金融风暴,席卷到了他的“领土”,最后美梦彻底破灭。这样的现象数不胜数,故应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如果你非要忆念未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必定会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强烈的紧迫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便便散乱放逸。

三、断除分别现在:

尊者说:“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

“暂时”指现在。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无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

如果你非要想现在不可,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就会产生烦恼。现在很多人不懂如梦如幻,把什么都看得特别实有,因实执而造各种各样的业,若能以无贪、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

四、总结:

尊者说:“后得调伏三毒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

颂词中的“三毒”,从上下文的连贯来看,应该是“三世”。我看了意科喇嘛的《前行讲记》,里面也说是“三世”,这样比较好解释。因为刚才讲了过去、未来、现在,这是对前面的总结。在藏文中,“三毒”与“三世”只是一个后加字的区别。

总而言之,后得(出定)时一定要调伏三世分别念。平时听法或者修行,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随念现在,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我们作为凡夫人,未来对善法的筹划少得可怜,对非法的打算不胜枚举。)你得地以后,一切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游舞显现,但没有达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过去、现在、未来。若是非想不可,就要依靠正知正念将这些念头转为道用,对治方法始终不可缺少,不要随妄念而奔驰,否则,听法和修法肯定无法成功。

另外,无著菩萨也曾如此教诲道:“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此处的“月称”,并不是《入中论》作者月称论师。这是藏地家喻户晓、颇具讽刺意味的一个故事:

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他将这些青稞装入口袋里,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装青稞的牛皮口袋一般特别大,可能有一两百斤,他害怕被老鼠吃掉,就挂在房梁上。有些道友也害怕老鼠,就把米挂在梁上,但你不要睡在下面啊,不然很危险的!)他不禁暗自思忖:我现在用这一大袋青稞作为本钱,想必将会拥有大量财物,到那时娶上一位好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取名字就是我的责任,那么,该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好呢?这时,刚好看到月亮从东山升起,于是他想:缘起太好了!干脆我就为儿子取名“月称”吧。(他可能是个藏族人,不过也可能是印度人,因为印度人也喜欢“称”,月称、法称等等,有很多“称”。)正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这个故事在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从前,有个穷人因为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大袋青稞。他没有房子可住,就背着这袋青稞翻山越岭。有一天晚上,他在山顶上过夜,这座山非常陡,山下有个大湖泊。到了晚上,他将袋子放在脚边,然后就开始打妄想(情节跟上面基本上一样):我现在有了青稞,以后要娶妻子,然后就有孩子,孩子的名字取什么呢?可能取“月称”好吧。正在此时,月亮从东山升起来了,月光刚好照到他身上,他特别高兴:我正想着“月称”,月光就来了,以后肯定会一切顺利。想到高兴之处,他兴奋不已,脚一伸,对青稞袋子踹了一脚,袋子就骨碌骨碌滚到湖里了。于是他特别伤心,最后也投湖自尽了。所以,月称还没有降生,月称的父亲已经离开人间了。

这样的故事,其实在汉地也有:从前江南有个乞丐,他好不容易要到一点钱,正好路过奖票发售点,一狠心,用身上的钱买了一张奖票。可是衣衫褴褛,奖票无处安放,最后看到手中那根打狗棒,由于经常与狗搏斗,竹子已经劈裂,正好把奖票藏在缝隙里。藏好奖票,他就开始幻想:如果中了大奖,我再也不用要饭了,可以配一副金边眼镜,然后去住五星级宾馆……

过了几天开奖,那张奖票竟然中了一等奖。他觉得自己从此可以扬眉吐气、梦想成真了,于是站在桥上挺直腰板,振臂高呼:“我再也不用要饭了!”手中打狗棒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落入滔滔江河之中。一看,奖票原来在打狗棒里,他特别的伤心,“扑通”一声,自己也跳河而去了。

类似的公案确实比较多。因此,对未来没必要抱有太多幻想,就像我刚才所说,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计划没有变化快,你的美梦非常脆弱,很容易就会破灭。现在很多人常想:我现在怎么样赚钱,赚钱之后怎么样买房子、买车,那时候我要如何如何……甚至为了根本没有出现的事情,就开始跟家人吵架,这种情况在藏地也有:

曾有一家人生了个可爱的孩子,孩子比较调皮。那个父亲妄念比较多,有一天他想:“虽然现在家里很穷,但我会想办法挣些钱,然后买一匹母马,母马必定会生一个小马——”于是他跟孩子说:“以后有小马的话,你太调皮了,千万不能害它。”孩子说:“啊,不行不行!到时候我要骑小马。”父亲特别不高兴:“我刚才不是说了嘛,你不能害它!”就给孩子打了一棒,结果孩子当场死亡。

所以,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是要尽量少一点,理应把握当下,依靠佛法如理行持,只有这样,修持佛法才会圆满成功。否则,像以前有个出家人,他经常想:“以后我要当大法师,盖一间大寺庙,这个庙要建在离东边远、地势好的地方,到时候大雄宝殿如何如何修,大雄宝殿上的琉璃瓦买多少钱的……”有时候听起来特别可笑,但让他陶醉一下也可以。

我们不但对未来不要去想,对过去的许许多多,尤其是一些非法经历,也没必要跟别人讲,或者自己沉浸其中,这些分别念要当下断除。听法或修法的时候,心应该转入善法,就像前辈大德所讲,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分别妄念不断涌现时,用正知正念将其调伏,这样修行和听法才会成功。

当然,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作为修行人,对未来修法方面的打算可以有。比如我听完这个法以后,再听一个什么法;我修完加行之后,再念一个什么经典,这种计划还是有必要,但其他无意义的筹划能免则免。我有时候很想这个月好好呆在家里,结果却住不成,突然有一种因缘,就被业风吹到外面去了;本想下个月出去一趟,要办什么事情,心里打算得好好的,结果又去不成。未来的事情并不一定能随心所欲,因此不必想太多,随缘转比较好。既然几个月以后的事情现在决定不了,那几年以后的事情更不用说了。有一个居士跟我讲:“再过十年,我决定会在您座下出家!”不要说十年,十个月以后能不能决定也很难说,但有些人就是不懂,十年以后再出家的话,或许他也变成骨灰了、我也变成骨灰了。

因此,过去、未来纷繁复杂的妄念根本没有值得信赖的时候,尤其在修法、听法时,心思旁骛很有影响。有些人为了明年的事情,现在就开始胡思乱想,整个晚上都睡不着,这只是散乱之因而已,应当全力以赴予以消除。心如果外散的话,务必要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将其转入善法,这是非常甚深的窍诀倘若不懂这些,表面上你在听法行列中,实际上什么法义都得不到;假如懂得这些窍诀,就像明白仪器的说明书后即可使用一样,不管修学什么样的法,全部可以融入自相续。所以这方面大家一定要关心!

第九节课

昨天讲了闻法时根识不能散乱而耽著外境,否则法义绝不可能被接受。作为凡夫人,外境稍微出现一点事情,自己就会开始散乱,但学习过大乘佛法、尤其是懂得闻法方式的人,在闻法和修法时,应该用正知正念来摄持,这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讲闻法方式中六种垢染的第五种:

戊五、内收:

闻法和修行时不能过于内收,有些人专注得有点过头,抓住一个法义就非要把它弄懂或修成,比如修风脉明点时,心一直耽著耽著……以至于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如果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住所有道理,这就如同马熊挖雪猪子(旱獭)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

马熊,在藏地民间故事中出现得比较多,它喜欢挖地洞在里面睡觉,对不高兴的对境经常搏斗、杀害。尤其在冬天里,它挖洞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挖到正在冬眠的雪猪子,它看到雪猪子一家都在睡觉,就特别生气,于是把一只挖出来,用拳头狠狠地打一拳,放在屁股下,又继续挖另一只。因为前面那只已被打醒了,所以它抓住另一只时,前面那只就跑了……这样一来,马熊不管挖了多少雪猪子,到头来只能得到一只。

汉地也有“黑瞎子掰苞米”的说法,说是狗熊掰一个苞米,藏在腋窝下,再掰一个时,前面的就掉了……这样掰一个、掉一个,最后忙活了半天,就只剩一个在手里,与此处的马熊差不多。

这是一种愚笨的做法。就像有些人修行时,只能抓一个,其他什么都不考虑,如此无法受持所有的内容。或者听课时心没有全面地专注,只能记住一个法义,比如法师讲一个公案,你就记这个公案,法师又讲后面的内容,你就把前面的公案忘了……这样一直下去,到了下课时,你只记得最后一个,前面的统统忘光了。

其实,人的心态调整很重要,如果你对佛法的基本道理都不会听,就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掌握闻法方式。比如,法师说的话该怎么样记?怎么样看书?看完书之后,如何将自己的理解、书本上的意义、法师讲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有些人在上师讲课时,根本不看书,只是一味地听着,不知道根据什么内容在传授;有些人书里的内容也不管,上师讲的法也不管,只是一直闷头坐着;有些人甚至在法师讲课时,以毗卢七法打坐,开始修拙火定……种种奇怪的现象非常多,这些都是不懂闻法规律的表现。

以前金旺堪布刚给我们上课时说过:“你们在一段时间内还是要训练训练,不然怎么样闻法都不懂。”的确也是这样,有些新的出家人和居士,觉得佛教的传法跟世间的讲课一样,不明白二者的风格与方式并不相同,适应起来需要一段时间。如今大城市里的许多人,学习风气很不错,但闻法规律还是要重视,以上所述的三种过失怎么样消除?六种垢染怎么样对治?理当对此细心琢磨。如果你做好了,法师讲的法就可以融入心中。

在受持佛法的时候,倘若心思过于内收,便会记一个忘一个,无法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还会出现昏昏沉沉、恹恹欲睡等弊端。《亲友书》中也讲了,昏沉等五种障碍,是掠夺善法财富的盗贼。因此,心过于内收或者外散,是修行中的大障碍。有些高僧大德经过多年的修学,知道哪些是修行的违缘,所以在修行时能做到松紧适度。而有些道友刚开始时特别精进,一直废寝忘食、日日夜夜地勤修,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旁边人说这对身体不好,他也不听;再过一段时间,又太放松、太懈怠,除了三四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睡觉,这完全是堕入两边,走极端。

前两天讲《前行实修法》时,我就讲过,修行是终生的事情,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的热情。有些修行人很着急,觉得自己那么长时间没遇到佛法,现在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定要马上开悟、马上得感应,这是不现实的。修行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你们读大学都不可能两三天就立竿见影,出世间的解脱更不用说了。因此,大家一定要把这个道理弄懂,特别放逸时要求自己不要太懈怠,每天把该用的时间用上;特别精进时也不要太内收,要有一种放松感,切莫急于求成,否则很容易出事

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这类公案在佛经中比较多。譬如,《杂阿含经》、《大智度论》中有一个二十亿耳的公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二十亿耳(首楼那),在嘎达亚那(迦旃延)尊者座下剃度出家。一年以后,他请求去见佛陀,因嘎达亚那尊者要三年才能召集十位比丘来授具足戒,因此托他带口信给佛,请求佛陀应允五位比丘即可传授圆满戒。

二十亿耳到了佛陀那里以后,在佛陀身边有时间就作经行。但他脚底有毛,皮肤细薄,经行时常脚底流血,于是佛陀特别允许他穿一层底的鞋子。但他没有穿,他说自己舍了八十车的金锭和七象随从,从在家到出家,如今怎能贪著一层底的鞋子!

他很精进地随佛修行了一段日子,但还是不能证果。他就开始有点动摇:“我是一个富家子,大可舍去比丘戒,还俗回家做居士,享受自己原有的财富。常行布施供养僧团,也是修行。”佛陀知道他求证心切,用功过度,就在他动念后,便让一沙门去呼二十亿耳来

佛陀问他:“你在家时,善于弹琴吗?”他回答:“善于弹琴。”又问他:“弹琴时,若是琴弦太紧,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不能。”佛又问:“若把琴弦转缓,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不能。”佛又问:“若把琴弦调得不缓不紧,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能。”

佛于是告诉他:“同样的道理,修行太精进,会增加掉悔;修行太放松,则令人懈怠。因此,应当不松不紧地修行,不要耽著也不要放逸。”他听了佛的教诲,欢喜顶礼而去。后以正确的态度修行,不久证得了阿罗汉果。

《前行》中昼辛吉的公案,跟这个公案比较相似: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昼辛吉这方面确实有经验,因为琴弦绷得太紧的话,发出的声音特别尖锐刺耳——虽然我不会弹琴,但我们这里很多道友比较精通。)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每个人刚开始都有太紧的毛病,包括我自己在内,最初学佛时很小,倒没什么感觉,但刚出家以后,邪见比较重,看到有些老喇嘛戒律上、行为上稍有不如法,就想:“这算什么出家人!我今天开始出家了,一定要如理如法。他们这些沙门啊,出家这么多年了,还在干什么什么,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说话……”很多邪见就冒出来了,自己觉得很傲慢,特别注重威仪等表面形象。现在有些居士也是这样,刚学佛两三天,就教训这个、教训那个,甚至对上师也批评:“您应该这样这样,我们佛教如何如何……”开始讲很多大道理。这种人刚开始特别精进、特别认真,但慢慢地就滑下去了,最后根本对法本看也不看,很多行为也不如法。因此,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

昼辛吉依教奉行,松紧适度常年如一日地修行,(境界非常高的人都会这样修行,十年是这样,二十年也是这样,只有长期努力才有明显的效果,一两天是达不到的。)最后证得圣果。

这个公案,在《四十二章经》中其实也有,说法比较相似,佛陀在最后教诫道:“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如果心不调适,身体就会疲乏,身体疲乏就会更加心烦,更加心烦就会道心退失,从而造下各种罪业。所以,《四十二章经》中对松紧适度的道理讲得比较清楚。你们方便的话,关于调心的具体窍诀,应该多翻阅《杂阿含经》、《大智度论》等经典,对里面的道理要再三体会。

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因此,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会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我非常佩服上师如意宝,且不论他老人家修行的松紧适度,仅仅是对学院的管理,许多方式也非常符合现代人的规律。

大家以后不管在佛教道场还是世间单位,做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如果你太凶了,别人把你看作魔王一样,也不行;如果你太软了,别人把你看作牛粪一样,根本不当个人,也不行。你要管理的话,则应像《君规教言论》所讲的那样,有忿怒的一面,也要有寂静的一面,不管你内心的境界如何,行为上有了这样的调整,做任何事情都很方便。

修行的时候也是同样,不能太松了,否则,整天吃喝玩乐、迷迷糊糊,非常可怜;也不能太紧了,虽然有些人精进值得随喜,但能否长期保持也很难说。我们学院有一个男众发心人,他刚来的时候,离我院子大概五十米的地方,就开始磕长头过来,我劝他不要磕、不要磕,但他一直不听,头上流了好多血。他信誓旦旦地说:“我从今天开始依止您,您所有的弘法利生事业,我一个人全部接下来,我一定要成为您最好的弟子!”当时我看他有点过激,不太好,但后来技术还可以,就把很多工作交给他。结果不知道他是累了还是怎么了,又太放松,许多行为就不好描述了,跟以前完全截然不同。所以,一个人刚开始又哭又闹又特别精进,我也不敢全部相信,不知道他以后能不能长久,还有没有这样的精进。

世间上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感情,其实也需要长期观察。前不久我听老乡说,去年有两户人结成亲家,最初关系特别好,本来你是你家的帐篷,我是我家的帐篷,但因为这两家太亲热了,过年期间竟把两个帐篷架在一起,然后你吃我碗里的东西,我吃你碗里的东西。没想到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彼此之间又发生各种矛盾,最后弄得非常不愉快。不过,对于他们的结局,很多老年人早就预料到了:“他们两家今年太亲密了,明年可能有不吉祥的事发生。”实际上闻法和修行也是如此,一个人若非常极端,太放松了或太精进了,有些老修行人就知道他修行定然无法成功。

玛吉拉准空行母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玛吉拉准是藏地十分著名的空行母,她依靠显宗的般若经典开悟,之后依止帕•单巴桑吉,创立了般若法门——断法派。她所传下来的法脉,藏地各教各派都在修。她还将很多伏藏品隐藏在神山中,后由一些高僧大德取出。有关她的生卒年代,很多历史都不相同,有些说她降生于公元 1103 年,公元 1204 年圆寂,还有些说她生于 1031 年,但不管怎么样,她以悲心和空性的境界摄受了无量众生,尤其是对天龙鬼神,通过布施身体与空性、悲心结合起来,从而收服他们、降伏他们,是这样一位大成就者。她在给后人留下的教言中说,平时闻法或修行时,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过紧的话,容易出问题,有些闭关者修行时一直特别专注,身心都有点不健康了,出关时眼睛红红的、头发长长的,见了就害怕;过松的话,像有些人一样,放弃闭关跑到城市里去了,因果在他眼里也不存在,什么都像虚空一样,这种人现在特别多。所以说,太紧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不紧不松才是甚深的秘诀。

萨绕哈巴说过:“心如解紧缚,松之得解脱。”心里的束缚若能松开,就可以得到解脱。然而,现在有些人对解脱特别耽著——“上师您可不可以用棍棒打一打我,我很想开悟啊!我二十多年都没有学佛,今天学了佛,才发现落了这么多课,好多法都没有听,很多境界都没现前,好着急啊,我一定要马上开天眼!”自己也用头使劲撞墙,想开天眼,这是不现实的。修行需要一段时间,刚开始学佛不要过急,不管怎么样,你现在遇到佛法还是很好,可是一口不能吞下一锅饭,应该一步一步地来,这样境界才会在你相续中出现。修行应当长期不断地串习,藏地汉地的很多大德都是在十年、二十年中,常年如一日地努力,并不是在上师面前灌顶那一天非常精进,或者听一两堂课、看一两本书非常精进,这不算什么,不一定马上获得解脱,必须要有长远的打算,如此修行才能成功。

总而言之,心既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松而外散,要做到不松不紧、恰到好处,诸根悠然而住。当然有些人很会放松,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所说,放松方面不必去劝。我跟有些道友说:“你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精进了。”“啊!上师您这方面不用劝,我放松倒没有问题。我有两个特征,一是睡觉,二是吃饭,这两者不用任何善知识来引导。”可是对个别人来说,如果心不会调整,刚开始学佛、尤其是闭关时比较着急,非要得成就不可,这个也要学、那个也要学,不学又不行,最后把身体弄垮了,心里会更着急,心里越着急,事情就越办不成。所以,大家要牢记上面的教言。

戊六、疲厌:

若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口干舌燥,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等情况时,切切不可心生厌烦,进而不愿意继续听法,断然放弃

以前在藏地,听法的条件特别简陋。包括我刚来学院的时候,上师讲课的经堂虽然比较破烂,但还算能挡风避雨,而我们自己讲课或者听传承时,十年左右都是在烈日暴风中度过的。我当辅导员时,有七八十个人(藏族喇嘛)听,有一次在冬天,我们坐在院子里辅导法王如意宝刚讲的《释量论》,天上正落着鹅毛大雪,地上冻得坚硬如铁,但大家为了佛法都能挺住,不像现在有些人,有这么好的经堂还要拿垫子,当时什么垫子都没有,就坐在冰地上,身上也没有盖的,一个个像雪人一样。有时突然刮起狂风,书夹里的书都被风卷走了,我们到处去找,这种现象相当多。但那个时候,每个人都非常坚强,一想到往昔大德的苦行和为求法而牺牲的公案,就觉得自己这种经历很光荣、很快乐。不像有些大城市的人一样,总抱怨走路去听课太累了,在水泥地上坐一会儿都不行,各种讲究特别多。

在听法的时候,假如法师讲法时间太长,也不要生厌烦心:“你啰啰唆唆一直讲什么呀,早一点下课多好!”这种人可能是福报不够吧,其实闻法时间越长越好,可有些人的感觉不是这样。如果法师讲得很精彩,时间一会儿就过了,若有些法师显现上比较啰唆,他就开始抱怨连天了。但无论如何,法师讲的全是佛法,佛法非常稀有难得,听多长时间也不该有厌烦心。

其实,现代人跟古人相比,讲得不是很多,听的机会也很少。以前清凉国师讲了五十次《华严经》(八十卷),每天都讲八个小时(有些法师讲一两个小时就累了,人的心力还是差别很大);道宣律师也听受并传讲了二十多次《四分律》。在藏地历史上,宗喀巴大师讲经最为厉害。有一次,大师晚上和众人在一起烤火,谈到印、藏诸高僧的传记时,感叹地说:“从前在藏地,同一时期讲经最多的,莫过于大善知识慧狮子了。他在同一法会中,每天能讲十一座不同的经论。”当时,诸位弟子祈请大师也跟他一样,在同一法会中,讲授十一部经论。大师看他们态度极为诚恳,于是答应说:“如果我再努力一点,也许能办得到。”

大师遂闭关二十天,温阅参究一切经论,出关后,突然宣布所要开讲的经论为十五部。当时听者来自各地,听说此讯,无不欢喜雀跃,相继前来参加。自此以后,大师每日讲论十五座,未尝间缺。(那时候的弟子真了不起啊!一天十五部论典,让我们听的话,感觉怎么样?)其中有两部小论提早讲完,马上补充两部。所以此次法会,大师前后总共讲了十七部大论。此后,大师又曾在一个法会中,同时讲了二十一部大论。

所以,在藏传佛教中,有些大德讲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的弟子也不像我们一样——汉地有些居士星期天一下午听三个小时,就开始大呼小叫:“啊!我屁股都痛了,脚都软了,脚都硬了。”脚外面是软的肉,里面是硬的骨头,脚本来就是这样,不知道你硬软是怎么分的,但听课从来没有听说脚硬了、脚软了。如果让你看三个小时的连续剧,你一点都不觉得累,可能还想不断看下去,眼珠没掉到地上就算不错了,这时你不用吃、不用喝、不用上卫生间,非常的精进。现在人就是这样,搞些乱七八糟的事,搭上多少时间都没关系,就像一个小孩子,让他在外面调皮,蹦蹦跳跳,几个小时一晃就过,但让他做一个小时的作业或看书,“不行啦,我可不可以出来一下?”所以凡夫人做有意义的事情,稍微听一点课、修一点法,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了。

大家对法一定要有耐心,要有虔诚的信心,不要认为听点儿佛法就很累。你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个小时用来听法,其他二十三小时做别的也可以。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人,一个星期只用一下午听三个小时的课,那整个星期有多少个小时啊?这三个小时用在佛法上并不过分,你也不要认为:“我听佛法的时间太长了,腰都直不起来了。”——是不是全部因听法而成脊椎炎了?

当然,如果讲法时间太长,你生起厌烦心,实在不愿意听,堪布阿琼在教言中说:“此时你可以站起来,发愿‘我不离法、不离上师’,然后离开传法的地方,否则,对上师和佛法生邪见的过患更严重。”这的确是一个窍诀。听法并不是强迫的,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所以听法的意义相当大。在家人不懂这一点也情有可原,但是作为出家人,既然选择了这一条路,把世间的一切都舍弃了,对闻法就应该有希求心。

现在大城市的居士集中学习,我觉得他们很可爱,就像远离父母的孩子,聚在一起说“我们要好好学习、做作业”,这样的话,这些孩子特别可爱。如果有父母在,父母会一直盯着你,但父母不在时,若仍非常自觉,这样的孩子比较乖。其实凡夫人跟孩童一样,如果没有上师引导,不会做好事,这是决定的。但现在有一部分人,我觉得还是非常好,你们以后应再接再厉,不能听一两堂课就满足了。世间上的事情要想成功,也不会只做一两次就可以了,因此,大家在佛法方面一定要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努力。

如果你产生厌烦心,千万不要放弃,应该提醒自己:如今我已获得暇满人身,没有沦为地狱、饿鬼、旁生,并荣幸地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拥有听闻甚深教言的良机,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对此我要好好珍惜!

什么是“具有法相的上师”呢?上师法相非常非常多,但总的来讲,格鲁派认为“看破今生”是最关键的法相;噶当派认为不管学显宗还是密宗,“戒律清净”是最主要的;宁玛派华智仁波切为主的上师认为“具足菩提心”是一切法相的要点;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尤其提到了密宗上师必须具备精通密宗、咒语圆满、得到暖相等八种法相,在此基础上,按照上师革玛燃匝的观点,又加上“传承清净”这一条。当然,如今末法时代,全部具足这些法相是很困难的,然而只要精通佛法、有饶益之心,也可以算是合格的上师,依止这样的上师十分幸运。

我经常都会想:在短短的人生中,遇到了法王如意宝,真是千百万劫的大福报。如今误入歧途的修行人特别多,因为没有智慧,遇到邪师还沾沾自喜、到处炫耀,却不知有些上师是学外道的。末法时代,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出现。在这个时候,宛如佛陀般的大成就者——法王如意宝之无垢传承、显密圆融之甚深教言,对我们来讲更显得弥足珍贵,不应该有丝毫怀疑,在人心混乱的这个时代,遇到它是自己的福报,理当有种欢喜心。

有些居士很清楚,现在我们一边听闻一边修行,这种因缘特别殊胜,机会相当难得。昨天我遇到一个道友,他曾在持头陀行的寺院呆过,也在强调专修的寺院呆过,后来以不同的因缘来到学院,感觉没有闻思确实不行。他说,光持头陀行的话,日中一食等行为是很好,毕竟戒律清净乃一切功德之本,可行为上如理如法,无法对治内心的烦恼;后来他到专修的寺院里去,也因为没有强调闻思,很多道理都不懂,只是天天呆在那儿念咒语,烦恼还是解决不了。再后来,他到学院以后,才有机会了解佛法的真理,同时也有机会依法观修。我们并不是自赞毁他,多年来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培养,很多人基本上都明白:先要找一位好上师,上师的显密修法要完整;然后先闻思、再修行,次第应该搞明白;同时戒律必须起到基础作用,这样修行佛法才会圆满。

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般若摄颂》等大乘经典中说,这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现在有些人认为:“我出家是偶尔的因缘,因为跟家人吵架,吵架成就了我出家。”“我学佛是我的对象、我的朋友造成的。”“我是无因无缘来到学院的。”其实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缘而已,真正的近取因是你前世与大乘佛法结过缘,而且在无数上师和佛陀面前行持过善法。到时候我给你们讲《般若摄颂》,你们就会知道,光是耳边听到法音、手里拿到法本,也需要前世因缘,否则,听也听不到、拿也拿不到、看也看不到。这就是因果,乃佛陀亲口所说,不是我们以分别念信口开河的。

要知道,佛法确实很难以听闻,《未曾有因缘经》中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现在能听到如此甚深妙法,真好似一百个小时中吃到一顿饭一样,可谓千载难逢、令人欣喜,因此,理应以最大的精进心、欢喜心来听受。我们每个人的因缘各不相同,有些人一辈子都能在佛法中度过,就像上师如意宝,从传记中看,他老人家从五六岁直至七十多岁圆寂之间,包括在十年浩劫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佛法。而有些人一生中听了多少法?自己也可以观察一下。

像我的话,现在四十来岁了,虽有福报依止上师将近二十年,但以后变成怎么样也不好说。我小时候一直放牛、读书,所以闻法的时间不算很长,在上师面前听的许多法,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你们很多人应该也会这样,所以只要有听法的机会,希望大家务必要珍惜。现在有些人依止上师时,只要有名声,没有功德也可以,这是不应理的。我们应该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依止以后要对上师和佛法有信心,不要以分别念观察上师,而应当以法作为标准,用恭敬心来谛听。

为了这样的妙法,理所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压力折磨,欢欢喜喜来听法。有些人听法时压力比较大,需要面对很多状况,要有一定的安忍心,但更重要的是,对佛法要有欢喜心。《般若经》中讲了,人的心态真的很重要,若对某事有着强烈兴趣,纵然是几百由旬的路途,也会欣然前往;如果兴趣索然,就算是走一闻距,也觉厌倦、苦恼。而且如果有欢喜心,让你把须弥山摧毁无余,你也会觉得须弥山毕竟是有为法,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了这样的精进,过不了多久就会证得佛陀的殊胜菩提。所以,《般若经》在讲精进时,特别强调人的心力。

的确,我今天去找一个人,若是特别喜欢的人,即便是遥远的地方要走路过去,也无所谓,只要有时间,就不会觉得累;若是敌人或特别不喜欢的人,那么走半步路也很痛苦。心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大家不管听什么法,要对佛法生起欢喜心:“闻法的功德那么大,现在闻法因缘如此殊胜,我拥有这种机会多么难得,只要有因缘,我就要竭尽全力地听法。”不要像有些人那样讨价还价,整天给负责人打电话:“今天我不来可不可以?因为朋友生病了。”“今天我不来可不可以?我身体不太舒服。”“今天我不来可不可以?我工作上有点忙。”“今天我不来可不可以?我要出差。”“今天我不来可不可以?我母亲身体不太好,心情也不太好。”“今天我不来可不可以?我要跟几个人一起去外面观光。”……提出的理由都似是而非。假如你把听法当成最重要的事情,可能一次也不会断。

那天我在北京时,遇到一位公务员,她告诉我:“公务员的有些工作比较麻烦,单位非常严格,也有很多很多规定,但即便如此,只要有心学习,也肯定能想出办法,对单位和家里可以说很多方便语。反正从开始到现在,我一天的课也没有断过。”

其实我自己也是同样。现在每天给你们传法,若没有把时间空出来,肯定天天都在忙。因为人的分别念层出不穷,今天想这个事情、明天想到那里去,结果什么课也讲不成。但我先把自己定位好,所有事情中将传法放在第一,那除了极个别情况以外,通常不会轻易中断,如此必定有时间传法。

你们听法也需要如此。如果将它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那时间肯定空得出来,甚至你今天病得不行了,要输液,把吊瓶拿到课堂上打,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每个人的心力一定要提升,否则,把听法当作一种压力,当作一种负担,这样效果不会好,行为上也会出现各种不如法。

因此,听法不要有厌烦心,要有欢喜心。以前我寺院里有位帝察活佛,他对佛法的欢喜心难以言表。昨天我和几个道友聊了他的一些事情,他在当地非常出名,我在炉霍还没出家时,一次有机会接近他,发现他对什么名声钱财都不重视,唯一重视的就是听法。那时政策还很紧张,谁都不敢学佛,如果一个人讲法、一个人听法,会被抓起来关进监狱,他却在格鲁寺的一个格西座下偷偷听戒律。回家的时候客人特别多,客人跟他说话,他心不在焉、答非所问,一直专注地思维所闻的法义。我当时也不觉得这很难得,以为每个修行人都是这样,但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佩服他的精神。现在很多人若遇到这样的环境和时代,还有没有勇气自愿去闻思、不断地听课?可能够呛。即使去听课了,也不一定有欢喜心。

简而言之,听课的时候要有欢喜心。希望大家从明天以后,去听课应该数数欢喜,对法师和法宝要感恩戴德。否则,现在有些人觉得:“法师很麻烦啊!听法也很困难!我一个人在家睡觉多舒服,这是毕生中最快乐的事情,可这个愿望一直无法实现。能不能交点钱念经?加持我不用去听课,遣除一切违缘。”这种想法非常可怕,大家一定要注意!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