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7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22h)

7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22h)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141,813.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0 hour and 44 minutes.

上师知
诸法无常迁变如闪电
思维器情悉皆坏灭法
决定死亡死时却不定
心执常法唯是自欺诳
我等恒处懈怠放逸中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能念无常死亡求加持

7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22h)

  • 念死
  • 念法–十法行
    • 我,行,住,食,睡, 财,亲,名,语,心

慧灯之光

(七)思维猛厉的希求而修无常

猛厉的希求是指平时都不能离开无常的念头。比如,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在出门时就会想“我这次出去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在进门时就修“我已经回来了,再也不会出门”,他们都有这种感觉。其中有一位格西名叫喀拉巴,是个修行人,他修行的山洞至今仍在。在此山洞口有一丛荆棘,每次出去时,他的衣服就会被挂在荆棘上,进山洞时也是这样,进出都很不方便。一次,他准备把荆棘砍掉,此念一出他转而又想:“我出去以后,到底还回不回得来?”他没有把握,“如果再也回不来,砍掉荆棘有什么用?我最好利用这时间好好修行才对,为什么要去做这些无聊的事?”。进山洞时他还是被荆棘挂到,又想把它砍掉,此时另外一个念头出来了,“我进去打坐后,到底还会不会出门?如果不出门,砍它也是无聊,干脆不管它,多修点法才有意义”。他就这样在此山洞修了九年,都已经成就了,洞口的荆棘还没有砍掉。这些高僧大德就是这样对待世间琐事的。

作为在家人,必须要照顾很多人,处理很多世间事务,很难完全效法前辈的行持,即使这样,也要适当地修无常,否则就无法进入正行修法。比如,每次进出家门都要这样思维——出门时要想“我这次出去了就不会回来”,进门时想“这次进来就不会再出去”,但实际上也许会回来,这并无大碍,仅仅这样想对修行都很有帮助。若不这样思维,就会觉得“这次出去了肯定会回来”,回来后又想“这次进来了肯定还会出去”,总是这样就没有无常的念头,就会一直认为自己是不会死的,可以永远在这门里进进出出。但是总有一天,你出去后便不再回来,或者回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出去,这是一定的。

那些已经看透无常的人,在死前就会做好准备。米拉日巴也说:“我因为怕死到山洞里去修死亡无常,无常修了很长时间,现在终于不怕死了。”他因非常害怕死亡而提早修行,最后就能无惧死亡。而凡夫现在是一副无畏的样子,不作任何准备,临死时却没有不怕的,但到那时再怕也没有用。

凡夫智慧鲜少,而且难以控制或根本不愿控制异常强烈的贪欲之心,故对轮回的痛苦、下一世的投生之所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大难临头之时,他绝不会无所谓的,但那时已是无计可施、悔之晚矣。相比之下,那些修行人,无论是高僧大德或是一般行人,都非常在乎生死大事,因而精进修持。当死亡来临时,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无所谓、真正的自在,死也可,不死也可,此时生死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就是凡夫和修行者的差别。

现在,修法已掌握在我们手里,但有些人会说,我们是在家人,要上班工作,不可能经常修行。这话说得对,但每天有二十四小时,从中抽几个小时来修行是应该的吧?也不必二十四小时全花在修行上。比如,每天早晨修一小时,晚上修一小时,或者早晚各两小时,二十四小时中的四小时用在修法上,其余的二十小时都可以用到生活上,这样总能做到吧?如果连这一点都不做也可以,但大难肯定是要临头的,无一例外。

从古至今,世界上有多少有钱有势之人,都一个一个地走了,无论地位再高、财富再丰,在生老病死这个生命的基本痛苦面前,没有一个人是不投降的。所以,我们应该马上修行。但是有些人还是不做,如果这样,临命终时只有束手待毙。佛陀也只能告诉我们真理,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如何在轮回里寻找出路,然而找不找全由自己掌握,不找也行,佛也不可能勉强谁。可是如果现在不做,何时再有机会,谁都没有把握。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现在就是关键时刻!有些人可以活到七、八十岁,有些人只活到三、四十,无论活多久,此生就是我们在整个轮回过程中的一个黄金时代,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这个时刻过去以后,何时能再有这样的机会呢?恐怕千百万劫当中都不可能再有。明明知道这些,却还是不想修行;道理、修法、解脱的方法全部教给你们了,却都无所谓,那谁来强迫你?说句不好听的话,也是以前高僧大德曾经讲过的:这种人就跟畜生一样。

第一天讲的第一个重点就是,首先要观察那些旁生,牛、马、鸟、鱼,它们和我们不同在哪里?当然有很多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但这些不是关键问题,最关键的是人能思维将来,能够在轮回中找到一条完整的出路,这是人类的优点,旁生却没有。若生而为人,又明白许多道理,却不利用自身的特点,仅仅为了生活而活,那就与畜生没有太大差别。

这些修法不是教条!若不给思维空间,只凭我告诉你要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叫做教条。请认真看看这些道理是不是教条,是不是佛要求这样想,所以才要这样想,而不是自己去思维。如果不是,这就不是教条,而是事实。事实摆在面前,让大家自己动脑筋分析。不论掌握的道理有多深,即使整个城市或全世界的人,都无法推翻这些理论。因为它不是教条,也不是宗教里的某些说法,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若真相明白了,我们应不应该去修?如果觉得应该,那修法就是这样。若觉得好是好,但可以慢慢去做,那么请问,我们还有没有时间?如果有,可以慢慢做,但无常告诉我们,没有这样的时间,要做就要马上去做。

书里也讲了,每天起床、晚上睡觉、走路、吃饭的时候,都要观察无常。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吃完饭后就把碗倒扣在地上,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意味着——我这顿饭吃了以后,下一顿饭就不一定还能吃到,所以这样放碗。这说明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修无常,把无常的修法用到日常生活里,所以人家修得那么好。因为动力很强,即使没人督促,他们都会去修。若没有这样的动力,希望你修、求你修,你也不会修的。

三、一种特殊的休息法

七种思维方法都已经讲了,这既是理论又是具体修法。正式的修法也没有别的方法,首先要把修法弄清楚,之后坐下来一一思维。因为已经全方位地说明了无常,若如法思维,一定会有感受的。有些时候,由于反复的思维,觉得很疲劳,不想修了,这时可以休息。此处讲一种特殊的休息方法。

休息时,身体仍要做毗卢七法,不能躺着,内心因为刚才反反复复思维觉得很累,于是什么也不想——既不想无常,也不想别的修法,即不起任何念头,心就这样平静下来,这时会有非常舒服的感觉,非常宁静。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得好,在修后面的加行中,也有可能在此宁静的状态当中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在中国禅宗里叫本来面目;在大圆满里叫自然智慧,因为不造作的缘故;在《楞伽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叫如来藏;在般若波罗蜜多里叫大空性。不同的经典对此有不同的称呼,用不同的术语,但它们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形容心的本性。

前面讲了,如果加行修得比较好,即使还未学正行修法,在这休息的片刻间,依然有可能接触到本来面目。因为,那时所有的杂念都平息下来,心里非常宁静,就象水没有波浪时可以看到水底之物一样;心无有摇动时(心里没有太多杂念),很容易看清它的本来面目。要了解它,不能往外面看——宇宙为何、日月怎样运转等等,而是要回头向里观察,我到底是什么。

从出生到现在,人们总觉得我就是我,虽然心和身体持续了这么久,却从未认识到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心是什么样的、它的本性是什么。有些人觉得这很简单,心可以思维、可以理解掌握很多知识,而瓶子等物质就没有这样的能力,只有心才有,但这并不能回答上面的疑问。问题是心有时会胡思乱想去造业,有时又能生起善念令人得善果,有这种能力的心,其本体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心的综合体,好比一台摄像机,从外面看只见是个机器,只知道它可以记录图像和声音,却不知其内在的构造方法及工作原理。同样的,凡夫只知心有思维、理解的能力,却根本不了解心为什么有这些能力,它的本性是什么。

心的本质是用语言无法表达、无法形容的,要想彻底了解它,只有象中国禅宗所讲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像从没有吃过糖的人,无论给他怎样形容其味道,也无法令他如实了知甜的滋味。同样的,我们也不可能通过语言了解心的本性,只有在这样休息之时,才有可能接触到它。如果现在看不到也不用着急,只要加行修得好,以后会接触到的。

休息时即使不能证悟,心里也不要起别的念头,静下来,这种状态保持三五分钟都可以,当产生下一个念头时,说明它已经休息好了。这时不给它生起杂念的机会,再回来从头开始思维,这叫无常的修法及无常的禅定。人身难得也有修法及禅定的分别,思维的过程叫做人身难得的修法;当觉得疲劳不想思维时,心就静下来,安住在什么也不想的状态中,这一阶段叫人身难得的禅定。下面的所有修法也都一样。

无常修到最后要达到什么标准呢?就是以那位喀拉巴格西的故事来作标准,但是我们要做到这样的标准是不容易的。适合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在没有学此法前,不觉得人身是那么无常,有那么多的不可靠。通过修法后,就深深感觉到人生随时随地都可能停止,停止以后也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人身是非常容易毁坏的,所以我要珍惜它,要去修行。这样的体会可以作为凡夫修无常的初步标准。如果你没有达到此标准,就要继续修。

修外加行最重要的是修出结果,即内心生起相应的感受,没有结果哪怕修几年也是需要的,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些修法。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修行好,修行才能够解脱,不修就只有在轮回里受苦,但是因为对现世的贪欲心太强烈,便无法控制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基础修法没有掌握好。大圆满、密法、净土、禅宗等很多正行的实修法当然殊胜,然而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人来说,马上修这些还为时过早,目前对我们来讲,最有用的就是加行修法。

首先要打好一个扎实的基础,再选一个正行修法,这样成就是很快的。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现在开始修行,若能这样,不可能没有结果。问题是做不做。不做就没有办法,愿意做就有办法。好像一个病人,如果他根本不接受药物,即便到死,病也不会好;如果他肯服药,病保证可以治好。这些加行修法就是治愈贪恋轮回病根的良药,最关键的是肯不肯修。所以,首先不要求结果如何,只要求大家如法修持。修法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安排。

经书里有一个极好的比喻: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悬崖,在悬崖壁上长着一棵树,树上结有果实,味甜可口;一人用左手抓住崖上的一把草,然后不顾一切地将身体悬出崖外去摘食树果,他全神贯注于果实,忽视了手里的那把草;有两只老鼠,一只白色,一只黑色,先是白鼠出来吃掉他手里的一根草,然后黑鼠又吃掉一根,如是轮流着,而那人一心只顾低头取果,根本不管其他;如果他发现这些老鼠在不断地吃手里的草,草也越来越少,就一定不会再要美味的果子,而是回到崖上,此时他是有办法回来不堕悬崖的;但是如果他对草之增减不理不睬,只想品尝果的美味,当两只老鼠把手里的草全部吃光后,坠崖而死便是不可避免的。

这比喻什么呢?悬崖就是轮回,树上果是指五妙欲——色声香味触,手里的草便是生命,白色老鼠是白天 12 小时,黑色老鼠是晚上 12 小时。这两只老鼠每天各吃一根草说明什么?每天 24 小时过去以后,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一天,随着昼夜的交替,生命不会增长只会减少。但人们对此从不在意,不管它有多短,只是拼命地赚钱,拼命地投入到物质生活当中,其余的全都抛在脑后。如果现在感觉到生命越来越短,而且最终要堕落,那就应该是回头的时候了,所谓回头是岸,回头就有办法。目前,“果子”不可能不吃,但可以适当地吃,现在更应该在乎的是自己的“生命”,应该是回头挽救“生命”之时了。如果不在乎“生命”,依然拼命地投入到物质生活中,只会一步步走向死亡,最终堕入恶趣。此后何时能再回人间,谁都没有把握。这个比喻很好,大家应该好好想想。

此喻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对物欲的渴求永远没有满足之时,有了一个就希望有两个,有了两个就希望有三个……,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可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有限故会用完,欲望无限故永远不可能满足。在生命的尽头就象手里的草被吃光时一样,会堕下去。那么,现在应不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有没有办法脱离轮回?如果没有,就只有坐等大难临头。然而,现在有办法,因为我们是人,此为其一;其二,诸如佛出世、转法轮、正法住世等等条件,我们都具备了。既然有办法就不应该不做,这是自己要去考虑的事。

按理说马上修行是应该的。既然人们愿意为年老作准备,但老苦毕竟非常短暂,何况也许你还未衰老就已去世,即使可以步入老年,且无孩子照顾,自己又没有钱,还有很多社会福利会帮助你。总之,人世间再苦也苦不了很久,老年的光景也只有十年、二十年左右。这么短暂的时间,这么小小的痛苦,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担忧?要是现在不修,那后世、后世的后世可不是一、二十年的事情,可不是一桩小事!所以,必须去修行。

另外,要想获得世间利益,可以上班、作买卖,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但不能把修法用到世间法上。所谓的修法不能用到世间法上,意思是不能为了吃、为了穿等等而修法。修行是我们精神上的依处,不是用来解决吃和穿的问题,而是生生世世寻求解脱的大事。现在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修法机会,为什么要用到生活上?这很不值得。譬如,有人用黄金造了一把锄头,扛着它去挖地,这值不值得?不值得。锄头为什么要用黄金来做?用铁或其他的金属都行,黄金可以做更好的东西,为什么用来挖土呢?这是很不值得的。同样,修行可以解决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我们要把它用在这上面。那生活怎么解决呢?生活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解决。

无常的修法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好好看书,看了以后肯定会有收获,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书上的意思去实修。假如一个人一定要做一件事,又没有办法逃避的话,那越早做越好,早日完成更好。你们愿意不愿意从轮回里逃出去?不愿意就另当别论;如果愿意,就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现在就去做,多多少少会有收获,这我敢保证。收获是什么?就是对解脱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加行的修法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要重视,不要总觉得正行才好,大圆满才好,这些加行不值得修,这是错误的想法。即使要做一件世间的事情,也要讲究顺序,什么先做,什么后做,后面要做的事提前来做就不可行。修法也是一样的,先要做什么,后要做什么,中间要做什么,若能按次序认真去做,每一个人都可以解脱。所有人都是有佛性的,没有一人不能得解脱的,但什么时候得解脱,却是由自己掌握。不愿意做,就很难获得解脱,如果愿意,就有办法。

很多高僧大德是非常值得我们羡慕的,比如米拉日巴,他本来也是一个普通人,而且造了很多罪业,但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修上去的。所以大家应该信任这些修法,对自己也应该有信心,在这样的基础上修行,必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大圆满前行

丁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我们随时随地要唯一观修死亡,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此世最后的一次,口中也如此言说,心中也这样诚挚观修。如果去往其他地方也想可能会客死他乡而没有重返故土的机会;启程上路或者在台阶上休息时也想可能会死于此处;无论坐在何处也都应观想可能会死在这里。晚上睡眠时也要想:今晚会死在睡觉的地方,明天不一定还活在人间;早晨起床时也要想:在今天当中也许就会命绝身亡,今天晚上不一定还有睡觉的机会。要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唯独观修死亡。从前,噶当派的格西们在晚上睡觉之前常常思维:不知道明天早晨还用不用生火。因此他们往往不盖火 并且将碗也是倒扣放置,每时每刻心中都对死亡有坚定不移的胜解。我们要像他们那样身体力行。

仅仅修习死亡还不够,因为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所以我们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本来身心的暂时组合就是无常的,为此不要将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所行的道路是无常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云:“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身居的处所是无常的,应当将它观想为净土;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富有的珍宝是无常的,应当依靠圣者七财;亲朋近邻是无常的,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名誉地位是无常的,应当恒常身居低位;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应当督促自己念咒、诵经;信心出离也是无常的,应当为誓言得以稳固而精进;想法妄念通通是无常的,应当具备贤善的人格;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到那时候,已经了脱生死,生死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自在操纵死亡的把握,荣得无死的坚地,就像雄鹰翱翔在虚空中一样,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

诚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

无等塔波仁波切也亲口教诫我们道:“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也可以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像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在未生起如是定解之前务必唯一观修死亡无常。

世尊也曾金口玉言这样赞评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又如《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及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

有一位居士请问博朵瓦格西:“如果想专门修行一法,那么修什么法最为重要呢?”

格西答道:“如果想专心修行一法,无常最为重要。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以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又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帕单巴 尊者也曾经说过:“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所以,相续中如果没有不加改造而生起无常观念,那么仅仅在表面上求求法、修修法,最终只能成为佛教油子 的因。”

单巴仁波切又说:“在西藏修行人当中,没有看见一个人有死亡的念头,也没有发现有一个人遗留在世。身着僧衣的人累积财产,难道是要供养阎罗王吗?收藏一切奇珍异宝,难道企图暗地里贿赂阎罗卒不成?目睹这些西藏修行人,会让人禁不住仰天哈哈大笑!谁具广闻我慢高,修行好者积财宝,谁依静处多散乱,谁离故乡无羞愧,彼为形象修法者。彼等喜爱造恶业,虽已见到他人死,然却不知自将亡,此等一切诸过患,皆由未修无常致。”

所以,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提条件。

一居士向博朵瓦格西请求消除恶缘的窍诀。博朵瓦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心中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也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够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那么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多多修行诸法实相空性,而且在自相续中已经生起,到那时清净迷乱也不会有困难。”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常观,那么就一定能够彻底舍弃对今生世间一切事物的贪执,就像呕吐症患者不愿取油食一样。

我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而注重前辈高僧大德的事迹,这就是因为自己的相续中生起了少许无常观的缘故。我除了无常以外也再没有其他更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

那么在相续中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呢?

应当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也不知道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当他再次出洞的时候又想:不知道能否再度返回这个山洞。而一直没有砍除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还有一个修无常观的表率,那就是持明无畏洲尊者。持明无畏洲尊者有一个秋季七月沐浴的水池,没有阶梯,进入时很困难。弟子问:“是否应在此修一阶梯?”他回答:“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在这里沐浴的机会,那么费事有什么用呢?”他也常常教诫弟子修无常法。

所以,我们这些人在相续中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一定要在加行时发心,正行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反正在相续中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要修持,后行时以回向印持。务必要追循圣者前辈的足迹,尽心尽力勤奋努力修持。

无常现前反而执常有,老年到来反而以为幼,

我与如我邪念诸有情,相续生起无常祈加持。

寿命无常之引导终

前行广释

丁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通过猛厉观修无常,斩断对今世的贪执,然后一心希求解脱法):

我们随时随地要唯一观修死亡,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今生最后一次。口中如此言说,心中也这样诚挚观修。

比方说,出门去往其他地方时,心里要做好准备,自己可能会客死他乡,永远不会回来了(我这方面做得不太够:每次离开学院到别的地方,自己还是有种无常观,觉得可能不会回来了;但刚才下来上课时,却觉得等会儿肯定能回去。所以对我而言,出门时间长一点,还会观一下无常,可时间稍短一点,这种念头就很少了。按理来讲,我们不管到哪里去,上厕所也好、提水也好,都要想“我等会儿可能回不来了”,时时要有一种强烈的无常观);启程上路或在台阶上休息一会儿,也要想自己可能会死于此处;无论住在哪里,乃至于某地暂宿一晚,都应观想可能会死在这里。

当然,世间人听到这些,也许觉得你有毛病、不正常,身体明明好好的,光是坐在台阶上就死了,这是不可能的,倘若每天都处于这种恐慌中,对生活没有远大目标,就太消极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他们对世间的追求,跟我们修出离心完全不相同。我们若通过这种修法,真正产生了出离心,那么除了希求解脱外,对什么都不会感兴趣。有些人刚生起出离心时,马上就想出家修行,任何人都劝不住,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看到了万事万物的真相,没有时间再等了。反之,如果你没有产生这种念头,还是会照样贪求世间的一切。所以在这方面,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一些抵触,如果你无常修得特别好,定能看破世间万法,就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对此没有任何兴趣,唯一只希求解脱。

因此,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时刻忆念死亡无常。晚上睡觉时应该想:“今晚我会死在这个地方,明天不一定还活在人间。”(这一点我倒经常能想,尤其是晚上睡之前,心比较清净、没有胡思乱想的话,常能思维这个内容。其实观修无常需要习惯,每天若在睡前多想一想,这种忆念自然而然会生起来。千万不要像动物一样,睡时倒头就呼呼大睡,醒时迷迷糊糊就爬起来了,一点佛教意识都没有。)早晨起床时也要想:“今天我也许会命绝身亡,今晚不一定还有睡觉的机会。”要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唯独观修死亡。(修行好的人,对此会深有体会;而平时不修的人,我讲得再多,对他也不一定起作用。)

从前,噶当派的格西们,每晚睡觉之前常常思维:“不知道明天早晨还用不用生火?”因此,他们往往不盖火,将碗也是倒扣放置,时时都对死亡有坚定不移的胜解。

过去的藏地不像现在,那时做饭没有电炉、煤气,只是拿三块石头垒个灶,上面放着锅。晚上睡前要盖火时,先加几块大一点的牛粪或木头,然后把灰倒在上面,再压一块大石头。早上起来后,拨开灰找到火星,生火就很容易了。以前我小时候,藏地的生活习惯都是如此,但现在好像没有了,一方面是火绒、火铁难以操作,另一方面,有了火柴、打火机后,生火就没那么困难了。不过在古代,每家每户晚上都要盖火,而噶当派的修行人,由于无常修得好,担心自己一睡下去后,明天再也不会起来了,所以往往都不管火。

而且他们还要把碗扣下。按照藏地的传统,人死后才把碗倒扣起来,活人是不能随便扣碗的。有些小孩若把碗扣下了,父母会使劲打他,认为这很不吉祥。所以,噶当派的有些行为,以世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是一种不可理喻,然而在我们眼里,这却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我自己虽说不是噶当派的,但对他们的修行非常向往,每次出门也常想“我这次出去会不会死啊”,有些该交代的事情,就会提前交代清楚。去年有次我出门前,跟一个道友说:“我这里有一些钱,要怎么处理,哪些是放生的……”那人听后非常害怕,以为我有神通,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就连忙祈请道:“您不会死、不会死!要长久住世、长久住世!”(众笑)

其实对于死亡,每个人都要有一些准备,这是噶当派的传统,也不是什么不吉祥。但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今天刚出门办什么事,就担心会不会死,缘起可能不太好。”实际上这也没什么。若能长期这样观修,到了一定的时候,你自然就会生起无常观,以此可鞭策自己精进修行。

当然,这不能是光说不做,只停留在表面上,而要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以前的一些老修行人,因为观修无常的缘故,心始终不会散乱,每天的修行安排得特别紧,所以我们也应向他们学习,尽心尽力观修无常法,千万不要放逸懈怠!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三十八节课

思考题

156、在观修无常时,是否明白必死无疑、死期不定就足够了?为什么?请详细说明理由。

157、我们平时如何在行住坐卧中观无常?本论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懂得此理有何必要?

158、按照塔波仁波切的教言,修持无常有哪三个层次?请一一说明。你现在属于哪个阶段?

159、佛陀在经典中如何赞叹观修无常?这对你有哪些启示或触动?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还是在讲“寿命无常”。这次不管讲寿命无常还是其他引导,都通过教证、公案叙述得比较详细。我个人觉得,讲经说法的时候,内容最好是讲多一些。

然而,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方面的著书或开示,内容应该越少越好。以前也有人劝我:“您最好不要翻译得太多了,也不要写得太厚了,不然没有人愿意看。讲法时也要少讲一点,否则大家接受不了。”

但在我看来,佛教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你们现在所接受的,连沧海一粟的千万分之一都没有,若这样还觉得太多、太广,那就有点不合理了。如果是世间的一些无稽之谈,则尽量不要花太多时间,可是佛法对我们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是生生世世的解脱津梁,故串习的时间要越长越好。

其实相对而言,我平时所讲的内容并不多。因为现在人工作特别忙,时间很紧张,根本无暇付出太多精力学佛,这一点我也考虑到了。在过去,汉地的清凉国师,每天讲经八个小时;如今印度和美国有些大德传法,也基本是上午四个小时,下午四个小时;还有,以前藏地有位堪布达色尔,他讲课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滔滔不绝,连中午饭都不吃,最后很多弟子都受不了。而我们并没有这样。一方面,不像那些高僧大德一样,有很多教理能讲得出来;另一方面,即使讲得出来,也不一定有那么多人听。不过尽管如此,我原则上还是认为:在佛法方面,内容最好讲丰富一点,时间也不要太短了。

这种观点,也许特别忙碌的人不太赞同。但不赞同也没办法,倘若我们一味地随顺世人,在贪心重的人面前就示现贪心,嗔心重的人面前就示现嗔心,这并不是佛法中所谓的“随顺”。真正的随顺是应机施教,故大家要对佛教多学习、多了解!

上节课讲了必死无疑、死期不定之理。但仅仅明白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死亡来临时该怎么办?

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唯一可伴随我们的,也只有正法,其他的子女、财富、名声、地位、荣华富贵等,死后都要统统留在人间。寂天论师亦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因此,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积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时会后悔莫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也说:“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

我有时候反观自己,虽然修过一些法,但并不像前辈大德那样,对死后的去处很有把握。在座各位也想一想:你即生中有没有精勤行善?假如什么善法都没做,就这样离开世间了,真的很可惜。在过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会修持善法多少年。而现在,不要说一般在家人,即便是比较有名的出家人,修行时间也特别少。所以,大家务必要恒时不离正知正念,尽量空出时间来修行,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记得《窍诀宝藏论》里有个教证说:“今生琐事死亦无完时,此起彼伏如同水波纹,死时是否有用当慎思,今起当修解脱之菩提。”我们今生所忙碌的诸般琐事,即使到命终也不会有完结之时,一件做完,马上又有另一件,犹如水中波纹般连绵不断。所以,我们对此应当慎重思维,看自己兢兢业业所做的这一切,临死时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没有用,那从今天开始,就应该改变方向,去修持能令自己解脱的菩提之道。

其实不说中观、密法的甚深教义,即便是现在所讲的无常之理,很多人恐怕也接受不了,更不用说去付诸实践了。一个人若对无常观得起来,就会觉得世间万法无实义,唯有修行最有意义。如同以前学《山法宝鬘论》和《开启修心门扉》时,很多人的出离心、解脱心相当强,这样才能变成真实的修行人。否则,纵然你办了皈依证,发了菩萨戒的戒本,但内心跟以前一模一样、丝毫没有改变,那也没有多大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特别执著的许多法,实际上没什么可执著的。就拿每个人最爱执的“我”来说,若以中观推理或上师窍诀进行观察,五蕴的暂时聚合是无常的,没必要对其耽著不舍。

《大智度论》中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奉命出远门办事,晚上住在无人的破屋子里。半夜时来了一个鬼,身上背着一具尸体。他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不久又来了一个鬼,说那尸体是他的,骂前面那个鬼为什么偷他东西。两个鬼为此争斗起来,互不相让。

经过一阵争执,先来的鬼说:“我们不要争了,这里有个人,让他评判尸体究竟该属于谁。”那人听后特别害怕,心想:“这两个鬼的力量都很大。如果我照实说,后来的鬼一定发脾气,加害于我,说实话就会死;假若不说实话,先来的鬼也会发脾气,加害于我,说妄语也会死。既然都免不了一死,我为什么要说妄语呢?”于是他回答:“这尸体是前面鬼带来的,应该属于他。”

后来的鬼听了,果然大发脾气,暴跳如雷,把他一只手拔下来,扔在地上。先来的鬼就从尸体上取下一只手,补回他身体上……如是这般,后来的鬼把他两臂、两脚、头、胁等全身各部分都拔下来,先来的鬼就用尸体的相应部分又给他补回去。随后,这两个鬼共同将他被拔下的残肢吃掉,擦擦嘴扬长而去 。

事后这人再三看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我母亲所生的身体,已被这两个鬼吃掉了,而现在这个身体,尽是别人的身肉,那我到底是有身还是无身?若说有,这些都是别人的;若说没有,现在这个又是什么?”

于是他跑到众比丘那里,把自己的经历详细讲了,询问他们:“我是有身还是无身?”诸比丘说:“身体上本来就没有‘我’,‘我’只不过是五蕴假合,并非真实。”他的根基不错,听后豁然大悟,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我们的身体若详细观察,跟尸陀林中的尸体并无差别,然由于无始以来的迷乱执著,每个人都把它误认为是“我”,进而为此造业受苦,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此,通过这样的观察,大家要认清五蕴不是“我”。

还有,平时的行住坐卧、所作所为,也要全部观无常。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呢?下面具体讲几个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如《般若摄颂》云:“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对于无常,世间人在亲友病逝时,才有一点感触,伤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而作为修行人,即使两个人身体很健康,离别时也应该当成永别:“我们以后不一定能见面了,极乐世界再见吧!”时时有种无常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世间人或许觉得这不吉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修行人之间需要一种观无常的微妙缘起。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脏乱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肮脏不堪,所接触的人也全部视为妖魔鬼怪,这样的心态对修行极有损害。

(三)饮食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节食苦行时,许多空行母现身供养衣食,并说:“尊者啊,您在修行的时候,如果吃一点人间的食物,穿一点衣服,同时服用一点点空行的妙食,对禅修和善行会大有帮助。这些衣食,我们会替您筹备的。”尊者回答:“世间人所有的财物和资具,是不能与修行人的觉受和证解相比的。因为我有了禅定的妙食,故世间的衣食和享受有没有都无所谓!”

我们若有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没有,饮食也要比较清净,切莫沾染罪业的过患。我以前一直强调,每人一天三顿饭,千万不要杀生。有些人早上吃一只青蛙,中午吃一条毒蛇,晚上吃一只鸡,尤其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每顿饭吃掉的众生不是一两只,而是无数只,这种人比屠夫还残忍、比恶魔还可怕,不如早一点离开世间好。

此外,我们除了尽量吃素,每次吃饭还应供养三宝,或者行持过午不食,以清净心来过清净的生活。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五)财富

拥有的珍宝财富是无常的,故当依止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世间人对有漏的财物极为重视。前段时间,有些台湾居士去一个寺院参加开光仪式,当时在场有一个藏族老乡,我以前认识。她整个身体装饰得金光闪闪,十个手指戴满了金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块一块的……那些台湾居士见了,都说她这样做实在是浪费,平心而论,这种打扮十分俗气,一点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认为财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拥有高档的衣服、轿车、房屋,当作是成功的标志。而修行比较好、境界比较高的人,视钱财如粪土,根本不把这当回事,他们唯一重视的,只是净戒、信心、知惭、有愧等圣财。

当然,作为修行人,所有的行为特立独行,一点都不随顺世间,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样,无论你在什么情况下,都务必要重视圣者七财。

(六)亲友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整天随顺他们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应当远离闹市,前往寺院或寂静处激发出离心,到了那时,你自然而然会珍惜时间。

其实珍惜时间很重要。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没有好好修习,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明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因此,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要有一种出离心,觉得这个人身太难得,必须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刚刚出家的人,也许会有一点出离心,但这个需要长期保持,不然的话,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血并不可靠。

(七)名利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

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当然,如果你有地位对众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对众生毫无利益,则应像噶当派的大德一样,内在虽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却甘愿默默无闻,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发心、做善事。

(八)语言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平时说些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窍诀宝藏论》中讲了要断除的六种大错误 ,其中对亲朋好友极力取悦,对上师三宝非常冷淡,这是一大错误;整日无休止地与人闲聊,却从来不愿意持诵密咒,这是一大错误;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间八法,这是一大错误……诸如此类讲了很多道理。

现在有些人,仅仅念莲师心咒一万遍,就抱怨特别累,念一个小时头都要裂开了;而让他讲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说别人的过失,三四个小时还觉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所以,凡夫人确实烦恼深重,做善行的话,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时间,磕半个小时头或念一个小时经,就累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让他做些世间琐事,马上精神抖擞、活力百倍。这是非常颠倒的。因此,我们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进,至于造恶业方面,务必要想方设法加以杜绝。

(九)善念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即使依靠偶尔的因缘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红尘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烟消云散、无踪无影了。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来摄持相续。

(十)妄念

想法妄念统统是无常的,故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如今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分别寻思特别重,总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这也是无常的,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拥有贤善的人格。否则,即使你再能说会道,口才无人能及,想象力特别丰富,可对自他有没有利也很难说。

(十一)验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晚上做一些好梦,白天显现种种境相,看到光、看到圣尊……这些验相和证悟相也是无常的,没有必要太高兴。

你平时生起强烈的烦恼,从来都不察觉,而稍微有一点觉受、有一点境界,就开始到处打电话:“我开悟啦!看到什么东西了。”其实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内心转变才最重要。若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反反复复在心中观修,对此真正产生定解,然后修更高的法才会事半功倍。否则,暂时的一些验相并不稳固。

卓沃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的确,基础没有打好的话,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过《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希望你们牢记于心。

对我而言,并不是特别吝啬,不愿给你们传密法。实际上传密法不太难,即便是《上师心滴》的一个引导文,也可以在一个礼拜或一个月中全部讲完。文字上我应该会讲,但你们没有修完加行的话,很多境界根本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不稳固。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共同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修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修一些甚深法要,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否则,每个人的风脉明点不同,你暂时可能出现一些验相,但这只是道位的验相,很容易退失,故不必对此十分耽著,务必要追求果位的验相,即达到大圆满第四步境界——法性尽地。到了那时,你已了脱生死,就像雄鹰翱翔虚空一样,可自在操纵死亡,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了。

其实,禅宗也有这种说法。不久前,我听了来果禅师的一些开示,他再再强调光是念佛诵经,不能断除轮回根本,要想真正了生脱死,必须通过参“念佛是谁”,来认识心的本性。他讲的与这里基本相同,到了法性尽地时,认识了心的本性,就会像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等无数持明大德一样,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本不会害怕死亡,甚至可不舍肉体前往清净刹土。

当然,作为凡夫人,我们肯定害怕死亡。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过:“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米拉日巴尊者也说:“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了很多恶业,他担心来不及忏悔就死了,如此必定堕入恶趣,于是跑到寂静的地方,依止玛尔巴罗扎接受了窍诀,对寿命无常再再地串习,最终获得无死的坚地,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怖。

很多道友也是这样,想起以前没学佛时的恶行,自己非常害怕死亡,于是进入佛门专心致志地修行。到了一定时候,虽不敢说像前辈大德那样获得了成就,但至少明白,如果自己没学佛,早晚肯定不断造业,而今一方面不会造那么可怕的业,再加上终身学习佛法,过着清净的生活,死时应该有一些把握,不会特别畏惧了。

现在也有很多居士,通过学习佛法,命运和生活完全变了,这非常好!不管世人对你有何看法,作为修行人,必须要有一些改变。我们学院有很多道友,常抱怨自己业力深重、修行不好,其实跟你以前比起来,现在虽说修行不是很好,但造业不是那么严重,这也是值得庆幸的。否则,假如你没有抛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往地狱大步前进。有些人以前天天吃海鲜、吃活鱼,洁白的牙齿上,流下一滴一滴的鲜血,他却没觉得自己多恐怖、多残忍。而现在通过佛法的慈悲教育,很多人完全醒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前几天,有个人给我写了封信,说自己学习《入行论》后,对我的感激千言万语道不尽,就在一张大大的纸上,写满了感恩、感恩……其实对我倒没什么可感恩的,但对《入行论》这样的大乘教言,确实要有感恩之心,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一生,这不是用财富或地位可以衡量的。

总之,通过修持无常法,我们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证得无来无去的不死果位。佛陀在因地时也是如此,《涅槃经》中记载:往昔,佛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当时无佛出世,也无有教法。帝释天为了试他的道心,化现为极其恐怖的罗刹形象,来到他面前宣说半偈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听后,觉得此半偈为三世诸佛的正道,于是恳请他讲完后面部分。罗刹不肯,要求他除非以血肉作供养。菩萨欣然答应了,于是罗刹宣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得到法之后,菩萨欢喜异常,遂于石壁、树木上,处处书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有些道友常在经堂柱子上贴很多“止语”,其实这倒不用,你要贴的话,应该贴这个偈颂。)后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他攀上高树,纵身跳下。此时虚空中传出美妙音声,帝释天恢复身相,接住菩萨,对其忏悔、顶礼、赞叹后返回天上 。在《释尊广传》和其他本师传中,也讲过这个公案。可见,无常法是真正的解脱之门,为了听闻此法,付出一切也值得。

关于修持无常,塔波仁波切从三个层次教诫我们:“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意思是说,修无常的过程中,最初要像野兽逃离猎人的笼子一样不会回头。有些人刚生起无常观时,什么都不管了,非要出家学佛,别人怎么劝也劝不住,母亲昏倒也好,父亲恐吓也好,无论家里发生什么事,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这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出离心,则无法从世间琐事中解脱出来。

中间的时候,要像农民耕地一样勤勤恳恳,最终获得一定的把握,就算死也没有遗憾了。

到了最后,一切修行皆已成办,自己心安理得。就像上师如意宝在《快乐之歌》中所说:“死也快乐,活也快乐,一切都快乐。”贝若扎那在擦瓦绒时有一个《满足快乐之歌》,其中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言。不过,世间人的快乐与修行人的大不相同,我看过一本书叫《我就是快乐的人》,里面的很多快乐,似乎没有多大意义,它不是修行上的快乐,更不是生死自在的大乐。

塔波仁波切还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意即修无常的时候,最初应像箭射中自己的要害,其他事情再重要也全部放弃,抓紧时间去抢救。同样,刚生起无常观时,除了修法以外,对什么都不关心,一切都不可能阻拦你。

中间的时候,应像母亲死了独生子一样,日日夜夜想着他、念着他,对于别的事物,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

到了最后,证得无作无行的究竟果位,此时对一切万法明明了了,但却无法用语言形容,就像牧童的牛都被怨敌赶走了,一时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当然,这种证悟境界,并不像牧童被赶走牛那样特别伤心,此处主要是从不可言说、无有可作的角度说明的。

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们务必要唯一观修死亡无常。普琼瓦格西说:“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香怎耶巴说:“上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中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所俘虏。”汉地寺院上晚课时,也有一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因此,我们应时时以无常观督促自己,通过各种教证、公案来观修无常,若能如此,久而久之,生起无常观也并不难。

佛陀曾这样赞叹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在一切众生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好,为什么呢?有些上师解释说它圆圆的,特别庄严,而其它动物的脚印不完整;也有上师说大象走路极具智慧,能绕开一切险处,唯一选择安稳之道,若遵行大象足迹,则可避免任何损害,故大象的脚印最为第一。同样,在一切思维观想中,观无常是最殊胜的。

有些人平时分别念特别重,总喜欢胡思乱想,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老是安住不下来,非常苦恼。其实你若实在喜欢想,那最好想无常:山是无常的,河是无常的,我是无常的,你是无常的……最终我也会死,你也会死,除此之外,再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了。印光大师当年在他的佛堂里,就供一尊阿弥陀佛像,佛像后面贴一个大大的“死”字。其实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哪样东西能带得去?所以,很多大德对修死亡无常特别重视,这也是他们修行得力的秘诀。

又《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中,舍利子和目犍连如妙瓶一般,戒律清净、修行超群、神通无碍、智慧高深,对像这样的一百位比丘供养各种饮食衣物,功德肯定非常大。(不说像舍利子,即便是对一百位普通比丘供斋,功德也不可思议。)但如果你一刹那间忆念无常,这个功德较前者更大。

其实,一刹那间忆念无常,是很容易的,希望各位要经常观修,这不仅是一种修行基础,而且功德也特别大。即使你的分别念再厉害,观想一刹那应该没问题,你就想:“一切都是无常的,世界上没有一人不死,不知我什么时候会死?”通过理论来观察也可以,依靠窍诀来观修也可以,只要好好思维无常,每天坚持这样串习,那么修行境界必定会圆满。

过去很多高僧大德,在每次修行之前,都会观一座无常法,就像修上师瑜伽一样。其实这些窍诀很甚深,大家对此要引起重视。今年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汉地许多道友以前连基本的法都不懂,不知道哪些法最深、哪些法最浅,通过这次给大家讲了,相信很多人能从中受益。当然,我能做的,也只是把道理告诉你们,至于修不修,则是你们的事,我不可能抓着你们的胸口,一个一个逼着修。释迦牟尼佛也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但是有心的人,应该明白这个法珍贵无比、来之不易。佛教的道理跟其他道理不同,有智慧的人可以接受,没有智慧的人也可以接受。就像这部《前行》,大学生、博士生有信心的话,谁都会觉得这无懈可击;而从来没读过书的文盲,也不会认为万法无常不合理。所以,通过这次的学习,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些利益。

尤其是观修无常,平时必须要经常串习。宋朝有个人叫吴信叟,博学多才,一心向佛,他虽在朝廷身居高位,但深知诸法无常之理,从不贪慕荣华富贵。他日日夜夜都观修无常,并请人做了一口棺木,晚上就睡在里面。每到天亮时,要求家仆一边敲击棺木,一边唱道:“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他一听这个声音,马上就起来念佛。后有一天,他在念佛的时候,家人听到天乐鸣空,他告诉大家:“金台已到,我也该走了!”说完即安然往生。

在家里修一个棺材,世人会觉得这不吉祥,但对修行人而言,却是观修无常的不共方便。以前博朵瓦尊者捎给奔公甲格西一块氆氇,说他的行装过于简陋,这氆氇可作他死后裹尸之用。若是换成世间人,听了这话必定勃然大怒,因为他们喜欢听的,多是“长命百岁”、“益寿延年”,如果有人送礼时说:“这礼物是给你裹尸体用的。”他肯定把送礼者棒打出门。但我们修行人,还是应依照噶当派的窍诀来修无常,若能如此,不管你口头上会不会说,但实际行为中,面对生老病死时都不会害怕,不像世间人那样特别可怜。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三十九节课

思考题

160、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观点,如果想专修一法,观无常则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请从六个角度加以分析。

161、什么是“不加改造”的无常观?怎样才能产生这种境界?你相续中有吗?

162、现在很多人特别执著感情、名利,得不到就万分痛苦,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你身边若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样劝导他?

163、无常、悲心、空性这三种境界,应当如何次第生起?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明白此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164、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165、通过学习“寿命无常”这一品,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观无常在修行过程中十分重要,若没有它,修什么甚深广大的法都不能善始善终。这并不是个别人随便讲的,而是古往今来高僧大德们的亲身体验。鉴于此,我特别强调大家修加行,否则,即使上师传一些高深的密法,你通过各种途径也能得到,但与自相续不一定相应。就像造一个建筑、起一栋房子,必须先打好基础,修行也是同样如此,基础没有打好的话,就算暂时得到一点觉受、验相,也不会稳固的。

短暂的人生中,大家若想修有所成,首先要找到最关键的要诀。如同屠夫杀动物时,必须先找到命根所在一样,我们作为修行人,务必要依止有经验的大德,并遵循他所讲的教言。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高僧大德对弟众非常慈爱,犹如母亲对待孩子般,会将毕生中最有意义的教言传给他,以令其获得暂时、究竟的利益。那么,最有意义的教言是什么?就是修行不能从最高境界慢慢下来,必须从基础一步一步次第上去。因此,我们打好基础特别重要。

而在一切基础法中,观修无常尤为关键,如果没有它,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菩萨璎珞经》云:“人不计无常,贪著三界荣,如风吹落叶,流转随所趣。”我们若没有好好观修无常,必定贪恋三界的荣华富贵,这样结果会如何呢?就像被秋风吹动的落叶飘无定所一样,随业力之风流转于六道轮回中,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

然而,现在有些世间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受用、地位、财产像水泡一样,没有任何实质,还在一味地盲目贪执,成天追求吃喝玩乐,觉得这种生活极为快乐。其实若真正懂得三界轮回的本性,明白死亡无常的道理,则绝对不会如此安闲。寂天论师也说:“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如果认为自己今天不会死,从而放逸度日,不励力修行,这是不合理的。

现在讲的这些无常之理,我因为修行境界有限,不可能把最甚深的精髓表达出来,但只要你们再三阅读前辈大德的金刚教言,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思维,最终一定会得到利益。反之,假如你名义上是“修行人”,实际上对无常一点都没观修过,那也不叫真正的修行人。因此,每个人在修行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名副其实还是虚有其表?大家应该再三观察。

今天继续讲下面的内容:

一位居士曾问博朵瓦格西:“如果想专门修行一法,修什么法最为重要?”

现在也有很多人提倡专修一法,其他什么都不用修,那最好是修什么法呢?有人可能回答念阿弥陀佛,有人说要修禅宗以明心见性,有人觉得修光明大圆满最好,有人坚持钻研因明极有必要……世间上有许许多多说法,每个人也喜欢不同的窍诀,但博朵瓦格西是如何回答的呢?

格西答道:“如果想专修一法,无常最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一)最初:一个人若无常修得好,首先可以趋入佛法。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学习、修行,就是无常没有修好,总以为还有大把的光阴可以挥霍,根本没有丝毫紧迫感。倘若明白死亡无常之理,就会觉得来不及了,很快的时间便会去修行。

记得《释尊广传》中讲过: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生为一名叫牛圈生的婆罗门,智慧超群、能力出众,国王大大小小的事都仰赖他。后来,他厌倦红尘准备出家,就跟七位国王说:“我打算出家修行,你们日后有何打算?”国王们异口同声答道:“如果上师能等七年,待我们儿子长大后,将王位交予他们,那时我们定随上师一同出家。”

牛圈生感慨地说:“七年时间太漫长,贪欲很容易就能生起,受用也轻易能令人陶醉,而寿命却朝不保夕。所以,我七年后能否出家很难断言,故一定要先行出家。”

众人一看上师不答应,于是就开始从六年讲起,五年、四年……七个月、七天,如此一路缩减下来,但牛圈生始终不同意。(就像我们这里的好多人,刚来学院便急着出家,但我一直强调必须要等四个月。不过他们今天学了无常之后,是不是可以用这个理由来反驳我?到时候我该怎么回答呢?得再好好想一想。)到了最后,这些国王当天也随他一起出家了。

因此,行持善法一决定下来,最好不要再拖,否则很可能出现违缘。常听有些道友说:“我先要回去处理一些事,挣一点钱,跟单位安排一下,两年后再到这里出家。”结果他回去之后,出离心慢慢就没有了,周围的人劝他不要学佛、不要出家,他也开始随顺他们,原来的壮志豪情逐渐荡然无存了。所以,要造恶业的话,我们应该尽量拖延,明日复明日地一直拖下去;但若是行持善法,则应以最快的速度去行持。

(二)中间:倘若无常修得好,这会成为勤修善法的助缘,不管是想修慈悲心、菩提心、皈依、禅宗境界,马上就会修,不会拖拖拉拉。有些人对无常观得不错,每年都会抽出时间闭关,每天功课也安排得很满,从不轻易浪费时间。其实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关键在于相续中有没有无常观。如果有的话,早上肯定会起得早,晚上也不会天没黑就倒下去,在中间的修行过程中必定很精进。

(三)最后:修了无常之后,最初入佛门很恳切,中间修行特别精勤,最终证悟法性也不会有困难。所以,看看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他们并不是无缘无故就开悟了,还是有一定的因缘和精进。

博朵瓦格西又云:“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

(一)最初:修了无常,首先会断除对今生的贪执。如果没有观无常,不要说长期,就算短短几天,也会对亲友家眷放不下,地位财产、名闻利养舍不掉,认为这些至关重要。

(二)中间:修了无常,就不会希求轮回的安乐,不愿转生到天界去,只会一心一意地希求解脱。

(三)最后:修了无常,趣入解脱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你懂得一切皆是无常,无常皆是痛苦,而解决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依止菩提妙道,获得无上涅槃,故必定会为此而努力。《中阿含经》也说:“如是诸行不当乐著,当患厌之,当求舍离,当求解脱。”意思是,对世间一切无常诸法,不应该去希求耽著,我们要了知它的本质,对其产生厌恶心而舍弃,唯一追求解脱之道。

不管是过去的高僧大德,还是现在有些老修行人,正因为心里有无常观,觉得人生很短暂,为了积累更多的善法资粮,他们每天都起得特别早,一生中不断地修行,从不放逸。在座很多道友,平时修行也非常不错,不像有些人那样懒惰懈怠。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仅与自己前世的善根习气有关,与今生观修无常也有密切联系。如果你无常观得好,不可能随便浪费时间,当天的事定会当天完成,该修的法绝不会一拖再拖。反之,假如你没修过死亡无常,一辈子懵懵懂懂地过日子,很可能会造下许多恶业。

前段时间,有些老年人感慨万分地说:“我们学佛太晚了,什么道理都记不住。如果年轻时就觉悟过来,那该多好啊!”确实,他们说得很有道理,故我们应劝年轻人尽量学佛,他们若能早点醒悟,知道轮回的真相,肯定会认真修行,这样到了老年时,心里也有一定把握。否则,等人生都过一半了,才开始接触佛法,想想以前所造下的无数恶业,势必会后悔莫及。诚如《入行论》所云:“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那天我看了一下菩提学会的学员年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几乎没有。年轻人总是忙于工作、家庭、名声、感情,认为这些是最重要的,根本不明白人活着是为什么。直到自己学佛或出家后,回顾以往的经历,才会突然如梦初醒,知道那个时候特别迷茫,所追求的无有任何意义。因此,大家一定要找准人生目标,在学佛的过程中,务必要好好观无常。

博朵瓦格西还说:“观修无常,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

(一)最初:刚开始因为修无常,了知一切皆无实义,临死时唯有上师三宝能救护自己,因而对其产生无比的信心。

(二)中间:为了获得解脱,特别精进地修持正法。

(三)最后:通过这样的努力,在相续中定可生起无我的智慧,或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

博朵瓦格西还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

(一)最初:如果生起无常观,不可能天天耽执世间琐事,必定会抛弃一切,前往寂静地方依止善知识,认真求法。

(二)中间:不断精进修行。

(三)最后:必定获得证悟。

就像现在城市里的居士学佛,有些完全是一种表面形象,只是报个名、领个法本而已;有些则学得特别好,最初闻思的意乐很强烈,中间每个步骤、每个要求都认认真真去执行,最终虽不敢说大彻大悟,但对佛法还是有一定认识——原来对无常一点都不了解,而现在彻底明白万法是刹那变化的,没有什么实质可言。能了知这一点,也是一种开悟。有些人总以为,所谓开悟必须要超凡入圣,但这对一般人来讲,有点不太现实。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知道以前不知道的功德,也算是一种“开悟”,只不过是个小开悟罢了。

博朵瓦格西还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一)最初:懂得诸法皆为无常之后,就像战士入沙场前先要披上盔甲一样,自己定会披上精进的盔甲,发誓从今以后一定要好好修行。

(二)中间:在实际行动中,必定会真正去行持,而不只是口头上说说。

(三)最后:这种精进永不退转,不像有些人那样,开心就去做做,不开心就完全放弃,因自己的心情、忙碌而改变。

因此,这三种精进都依靠修无常而得到。

综上所述,博朵瓦格西简明扼要地宣说了观修无常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真的生起无常观,许多修行境界自然而然会获得。

帕单巴尊者也曾说:“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一)最初:如果自己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以步入佛门。有些道友也经常说:“我如今之所以能在学院出家,是因为当初发生了一些无常……”

有些人喜欢口口声声说无常,开始时是觉得比较好玩,但慢慢思维之后,发现事实的确如此,里里外外的事无一不是无常。于是产生了一种紧迫感,觉得人生不能白白浪费,为选择今后的道路,自己通过不同的因缘来到学院,在这里长期闻思修行,一呆就是十几年——学院很多道友出家学佛,都有这个缘起。所以,无常最初是趋入正法之因。

(二)中间:一个人没有无常观的话,天天都会懈怠散乱,而一旦观修过无常,就像有条鞭子在抽打自己一样,修行始终不敢放松下来。

(三)最后:通过修持无常,很快就能获得光明法身。记得以前有个国王,他最宠爱的王妃被判定只有7天寿命,无奈之下,国王只好将其交给一位女阿罗汉。女阿罗汉让王妃剃发出家,并嘱咐其观修无常。7天之后,王妃果然离开了人间,但因无常法的加持力,她转生于天界。后以天人的身份,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聆听正法,最终现见了真谛。可见,无常法只要在耳边听到,然后对其进行思维,就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获得真正的解脱。

反之,倘若你没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仅仅在表面上求求法、修修法,则只能成为佛教油子 的因。何为“不加改造”呢?法师给你讲无常的时候,你觉得对对对,下课后看器世界、有情世界也都是无常的,这是一种勤作观修的无常观。而你什么时候自然觉得一切都是无常,地位也好、财富也好、别人的评论也好,均无实在意义,对这个虚幻的世界不会贪执,就像大圆满的修行人一样,境界中是愣然、明然、恍恍惚惚的感觉,这才对无常之理有了一定体悟,生起了“不加改造”的无常观。

有些人对世间的贪执特别可怕,得不到梦寐以求的地位、朝思暮想的感情,就万分痛苦、生不如死,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观修过无常。曾有一则公案说 :有个国王(嘎那日巴)和一个王妃感情特别好,多年来二人两情缱绻,难舍难分。一天国王突发奇想,想考验王妃对自己的感情有多深,就让仆人谎称国王被老虎吃掉了,自己则躲在王宫的花园里,观察王妃的反应。王妃听到这个消息后,五脏俱焚、伤心过度,当下气绝身亡。

国王特别后悔,把王妃的尸体背到尸陀林,终日守护在旁边,寸步不离,一边痛哭一边深情呼唤王妃的名字——瓦邦嘎娜。尸体慢慢腐烂成白骨,白骨又渐渐地风化,但他始终没有离开。就这样,他在尸陀林里过了十二年(也有说是八年)。

后来有位上师想救度他,就拿一个瓦罐去了尸陀林,到他附近故意两手一松,瓦罐掉在地上,摔成了一堆碎片。上师装作伤心欲绝的样子,一边哭喊一边叫着“瓦罐”的名字。

国王见后忍无可忍,暂时停止了对王妃的思念和呼唤,过去劝他:“你这个人真的很笨!瓦罐破了,值得这么伤心吗?难道它会永远不碎?你再找一个瓦罐不就完了。”

上师反过来说:“你这个人比我更笨!我的瓦罐碎了,至少还有碎片,你的王妃现在连微尘也不见了,你还在这里痛苦不堪。”

国王如梦初醒,顿然明白一切都是无常的,进而对上师生起信心,请求他摄受自己。后在上师的调化下,他完全证悟了心的本性,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因此,你们以后若见有人离婚了、失恋了,也应拿个罐子在他面前摔碎,然后假装失声痛哭……这是一个窍诀啊,可能会起点作用!(众笑)不过有些人的根基不同,道理上就算给他讲明白了,他心里仍然十分痛苦,我们实在是爱莫能助。但不管怎样,修无常确实是甚深的法门,倘若没有这个基础,表面上的修行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真正具备了无常观,修什么法才会很容易。

帕单巴尊者又说:“在西藏的修行人中,没看见一人有死亡的念头,也没发现一人遗留在世。身着僧衣的人累积财产,难道是要供养阎罗王吗?收藏一切奇珍异宝,难道企图暗地里贿赂阎罗卒不成?目睹这些西藏修行人,会让人禁不住仰天哈哈大笑!”

尊者把藏人说得比较差劲。据历史记载,他在藏地时,西藏约有1000万人,这么多的人当中,竟连一个修行好的都没有。不过,他后来见米拉日巴尊者时说:“西藏的修行人中,达到无所求、无作、无修的就数你了,除此之外一个也没有。”因此,可能他说那话时,还没遇到米拉日巴尊者吧。

尊者来过藏地五次,当时佛教比较兴盛,噶当派、宁玛派的很多大德都在山里修行,那时候的西藏人,我觉得还是不错,起码比现在强多了。他之所以那样讲,或许是针对大多数人,呵斥他们无常修得不好,没有一人想过死亡无常。

尊者看西藏人不好,有时候我看汉族人这边,确实也有一些想法:好多念佛的人似乎都在执著名相,从来不想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只是把极乐世界当作天堂,一心追求的无非是生活快乐;好多坐禅的人也没想过救度无量众生、为众生而成佛,只是觉得坐禅很舒服,杂念一下子就消失了。如今不管是寺院的出家人,还是世间上的修行人,都有些不太合理的现象——我常有这种感觉,但是不敢讲。

帕单巴尊者还说:“谁具广闻我慢高,修行好者积财宝,谁依静处多散乱,谁离故乡无羞愧,彼为形象修法者。彼等喜爱造恶业,虽已见到他人死,然却不知自将亡,此等一切诸过患,皆由未修无常致。”

看看如今的修行人,有些虽然广闻博学,学问超群,可是傲慢心非常重;有些自称为修行好的舍事者,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大上师,但积累财产比一般人还厉害;有些虽然依止寂静地方闭关,却想尽一切办法召集很多人,或者天天听录音机,特别特别散乱;有些离开故乡之后,由于别人都不认识自己,故做事肆无忌惮,毫无惭愧之心。具有以上弊病的人,都是形象修行者。这些人喜爱造恶业,尽管天天见别人死亡,却从未想过很快就会轮到自己。这一切的过患,皆源于没有观修无常所致。

所以,不论是出家人、在家人,无常没有修好的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修行人;倘若无常观得好,修什么法都会很成功。尤其是大悲心也依靠观无常而生,若能明白《入中论》中所说的众生犹如“动水月”,刹那刹那都在无常变迁,离不开痛苦的本性,大悲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圣天论师亦云:“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但凡具无常性的法,肯定是痛苦的本质,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有些人找到称心的工作、拥有美满的家庭,就自认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其实快乐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痛苦,今天的笑声,也许会变成明天的哭声,贪执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根本没有实在意义。

修了无常以后,就算你从来不学佛,也可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记得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写到:1976年,有位美国妇女去纽约拜见第二世敦珠法王。她原本对佛教并不热衷,只因自己病得很严重,绝望之余,什么事情都去尝试,甚至想看看一位西藏上师。当时索甲仁波切担任她的翻译。她走入房间,见到法王很慈悲、亲切,感动得掉下了眼泪(许多居士常说,自己一见穿红衣服的出家人,就觉得很亲切,这些我不太相信。可能是他以前见到的人都有头发,现在突然看见一个没头发的,就感觉很可爱吧),冲口而出说:“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的意料,法王温和而慈悲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于是她皈依了佛门,在法王面前接受一些面对死亡的窍诀,明白死亡中存有解脱的希望。最后,她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全力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索甲仁波切说,诸如此类的例子,他听过许多许多。有些人到了绝症晚期,只剩下几个月可活,但当他们闭静潜修,真正面对死亡时,竟然治愈了。这告诉我们什么?接受死亡无常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发现生死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此一来,很可能产生戏剧化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观修无常能开启一切修行之门。不管是世间人还是修行人,修持无常都不可缺少。当然,这种修持不能只停在表面上,务必要依照这些文字去实地行持。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那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多多修行诸法实相空性,而且在相续中已经生起,到那时清净迷乱也不会有困难。”

这个教证十分重要,大家一定要切记!我以前讲《大圆满前行》时,曾要求你们把这个教证和下面如来芽尊者的教证背下来。

意思是说,我们修行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若再三思维死亡无常,真正生起无有改造的无常观,则断除罪业、行持善法没有丝毫困难。现在很多人连一百天的观修都很费力,念一百万心咒也不行,修五十万加行更难如登天,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无常修得不好。如果你无常修得好,行持善法一点困难都没有,遣除恶业也会易如反掌。

第二步:在修无常的基础上,若常常观修众生沉溺在轮回中,非常可怜,从而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么利益有情也不会困难。有些上师悲心特别切,身体再不好、心情再怎么样,也阻挡不了他的利生事业。在悲心的引发下,他把利益众生完全当成自己的事,就像母亲给孩子做事任劳任怨一样,他为众生操劳也从来不觉得累。反之,有些人相续中若没有悲心,干一点点事,也会跟你讨价还价:“哎呀,这给我多少钱哪?不行不行,太少了!”

第三步:在修悲心的基础上,若再不断修持诸法实相,抉择一切都是空性、无我,那很容易斩断对万事万物的迷乱执著,生起密法中本来清净的殊胜境界。

因此,观修无常、悲心、空性这三者,是博朵瓦格西给我们留下的教言。但这些一定要有次第,否则,你先受密法灌顶而修空性,然后再观悲心、修无常,这样次第就不对了。所以大家应该注意:必须要从无常开始修起。

如果你真正生起了无常观,则定能像呕吐症患者不愿吃油腻食物一样,彻底舍弃对财物、名声等今生世间的一切贪执。如来芽尊者不止一次说过:“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刹那羡慕之心,而唯一注重前辈大德的事迹。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自己生起了少许无常观的缘故。因此,我除了无常以外,再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了。”

这些大德的教言相当珍贵,大家一定要记住,并尽量对照自己:“我是不是这样的?会不会见到别人有一栋好房子、开一辆好车、当了局长或县长,就羡慕得不得了,想方设法去追求这些?”如果无常修到了一定境界,你必定会淡泊名利,正如世人所说“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对一切都不会特别贪著。

那么,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呢?

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洞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可里面有非常甚深的窍诀。我们有些道友不是这样,在寂静的山沟里,一定要修富丽堂皇的房子。今天我就看到几间,觉得他们无常观得真不错,若被喀喇共穹格西见到了,肯定很“随喜”他!)

还有一个修无常观的表率,那就是持明无畏洲尊者,亦即智悲光尊者。尊者有个秋季七月沐浴的水池,没有阶梯,进入时很困难。弟子问:“是否需要在此修一阶梯?”他拒绝道:“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机会在这里沐浴,何必那么费事呢?”他一直不让,并常常教诫弟子修无常法。

现在有很多修行人,对于修行一拖再拖,做其他琐事则快马加鞭;而前辈大德们与此恰恰相反,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修行摆在第一位,其他事情可以慢慢来。不然的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修行若一直往后拖,今天该念的经推到明天,但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不行又推到后天再念……这样下去的话,最终什么法也修不成。

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大家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很多人总是问我:“这个无常法要修多少天?”其实此处已讲得很清楚了,你相续中没有生起这种定解之前,不管是一百天、两百天,还是三年、五年,都要一直修下去。这样到了最后,你才会明白一切都没有实义,只有修法最有意义。

当然,我们修的时候,必须要具足三殊胜:首先为了众生发菩提心,闭着眼好好祈祷诸佛菩萨、空行护法,加持自己一定要生起无常观;然后通过理论也好、实修也好,用各种方法调整心态观无常;最终生起无常观之后,要将此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总之,务必要追循圣者前辈的足迹,尽心尽力、勤奋努力地修持。

下面是本品的总结文:

无常现前反而执常有,老年到来反而以为幼,

我与如我邪念诸有情,相续生起无常祈加持。

华智仁波切谦虚地说:无常明明就在眼前,不管是周围的万事万物,还是自己的身体寿命,皆为示现无常的善知识,但我却反而把这些执为常有;老年明明已经到来,可我还以为自己特别年轻。对于我和像我这般迷惑的众生,祈愿诸佛菩萨加持,一定要生起无常观。

有了无常观的话,修什么法都很容易,不用上师拿教鞭天天管着你,也不用管家时时刻刻盯着你,你自然而然就会想修行。即使上师不让你修,你也会想方设法请上师开许:“我马上就要修啊,不然来不及了!人生太短暂,无常瞬间便会降临,您可否开许我每天修一个小时……”因此,真正的修行人,对无常法十分重视。

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自大圣境五台山,文殊加持入心间,

祈祷晋美彭措足,证悟意传求加持。

祈祷遍智无垢光尊者:

托嘎雪山宝藏颈,圆诸功德喜乐园,

二义精藏瑜伽士,祈祷龙钦绕降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心显文殊师利智,勤学普贤行愿义,

持佛佛子事业者,祈祷文殊上师足。

祈愿上师身口意之殊胜加持,无余融入我等弟子之相续,以成办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

祈愿每个众生均能生起无常观!

祈愿每个众生均能生起无常观!

祈愿每个众生均能生起无常观!

【寿命无常之引导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前行广释辅导

丁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猛厉】就是要把无常、死期不定观到极致,不要想着明年我会不会死。猛厉的意思就是当下都有可能死亡:坐在垫子上可能就起不来了,出门可能就回不来了,这就把死期不定修得非常纯熟了。【希求】就是希求解脱,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说,因为随时可以死的缘故所以要希求解脱,通过这样的心态修无常。

我们随时随地要唯一观修死亡,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此世最后的一次,

这就是猛烈修无常,随时随地要唯一观修无常。比如现在正在修无常就要引入这种观念:【随时】,这时就观想会不会死,【随地】,观想会不会就在这个地方死等等。在行、住、坐、卧四个威仪中,观想一切所为都可能是此生的最后一次。这是一种比较紧迫的心态。如果没有这种观念就会很放松,不会有死亡就要到来的感觉,就会处于放逸的状态而根本想不到修行。对于观修无常时的紧迫感,有的道友会说:观想无常很难受很痛苦,不敢再修无常。产生这样的感觉时就要朝修法方面引导,而不是观无常后就只顾着痛苦和恐怖,正法却没有修。这种心态肯定会产生,觉得世间法的确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死亡随时会到来的。关键是在我们真正生起这种状态之后,要适时将这种心态转成修法的动力,而不是完全停留在世间法中。

修了无常之后自然而然会对世间法没有兴趣,但还是要分析。世间法能砍的就砍了,砍不了的还得要做,而且要做好。比如工作还有一些该做的事情是逃不掉的,即使观无常还是必须要做而且尽量做好。无常的心态不要影响自己把这件事情做好。如果今天对世间、对工作没有兴趣了,就懒散地做,这样对修行就一定有帮助吗?不确定,这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即便修行很精进,但工作懒散会让别人产生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和舆论压力以及家里的压力都有可能影响修法的轨迹。把这些关系协调好了,修行就没有什么其他压力,也不会担心舆论压力,然后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修行佛法。在世间法上要善巧,虽然知道没意义不想做,但为了修法的缘故还是要做好。家庭和工作关系要协调好,该做的要做好。原则上是这样的,特殊情况再说特殊案例

正确的无常观是知道主要的时间应该求解脱道,但是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并且去做好。如果做不好,就会导致修行的波动。虽然自己认为没什么,但别人对你的行为产生看法,他们的语言,施加的压力等可能会影响你修行的心态,因为现在的修行还不稳固。所以不管愿不愿意做,这些关系还是要协调好。有些道友们在交流时也说,修无常后饭不想做卫生也不打扫,家人有很多意见。大恩上师在教言里讲这样是不行的。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家里就一定要和谐,这样才有平静的心态好好修行。否则刚一修行那边就咚咚敲门了,问你干什么,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修行的心态是平静不了的。所以一方面要把无常观好,另一方面其它该做的事情要做好。如果做好了,别人支持你修行,不会干扰你,这时心就相对平静。当然修得好不好,观修是否相应是另一回事,至少环境是有了,不会因为这个导致修行失败。这方面我们要理解,不要走极端

口中也如此言说,

要像前面这样观想,口中也这么说:“这是最后一次做”。说了会给别人引来不适的话,就在心里说。如果在办公室你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坐椅子”,别人会认为你是要辞职跳槽还是要怎么样,为什么是最后一次坐椅子了?所以在心里说就可以了,说小声一点不要让人知道。如果在家里说:“这是我最后一顿晚餐了。”家里人会说:“怎么是最后一顿晚餐了?你要怎么样了?”这样也会产生其他不必要的想法。【口中也如此言说】的意思是指在你独处的时候。华智仁波切造此论是针对很多闭关的修行者或寺院里的人,他们的大环境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学前行很多是城市里有工作和家庭的居士,这样复制的话会导致很多人不理解,会发生很多的事情。

心中也这样诚挚观修。如果去往其他地方也想可能会客死他乡而没有重返故土的机会;

要想到如果去另外一个地方或去往他乡可能就回不来了,因为无常的缘故。

启程上路或者在台阶上休息时也想可能会死于此处;

在启程上路时想自己可能会死在路上;走路累了坐在台阶上,就想死亡有可能就降临了,自己会死在台阶上。

无论坐在何处也都应观想可能会死在这里。晚上睡眠时也要想:今晚会死在睡觉的地方,明天不一定还活在人间;

当我们睡下去就要想:今天我是在床上睡了,明天是否醒得过来就不一定了,可能在梦中就死去了。当心到达这个程度,自然而然地就会这样观想思维。

早晨起床时也要想:在今天当中也许就会命绝身亡,今天晚上不一定还有睡觉的机会。

起床的时候就想:今晚不一定有睡觉的机会了,可能在白天就会命绝身亡。

要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唯独观修死亡。

在修无常的阶段,上座时观想正所缘,下座时于行走坐卧中都不离开无常观,座上座下连成一片。祈祷上师加持自己在修无常的时候一定要相应,无常的修法融入自心;集资净障供曼扎、供灯供水,也是为了在相续中尽快生起无常;忏悔时要忏悔掉阻止自己生起无常观点的障碍。修轮回痛苦时,所有的威仪都要和这个有关;修业因果时,一切都和习气以及业因果有关。看到好人、发财的人,知道他以前做过善业;看见漂亮的人,知道他以前修过忍辱;看到可怜的人,知道他以前可能造过恶业等等。总之不管修什么法,下座的时候都不要离开它。观菩提心的时候,一切都观菩提心;如果在修空性,一切都观如梦如幻。座上座下连在一起保持正念的话就比较容易相应,所以,我们要【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地唯独观修死亡。】

从前,噶当派的格西们在晚上睡觉之前常常思维:不知道明天早晨还用不用生火。因此他们往往不盖火

噶当派的格西们的修心法要做得好,他们修行无常就会思维:明天还用不用生火呢?所以晚上不盖火。以前生火很麻烦,要重新去买引火的柴,所以就把还未烧尽的木头或者牛粪埋在灰里,上面用砖压死,里面的火烧的很慢不会熄。过了一晚后把石头拿开,加一些干柴或牛粪,一吹就着了。噶当派的格西们生起了定解,晚上不盖火第二天再去生火,显现上很麻烦,其实是内心中产生了无常的观念。

以前听喇嘛们讲过,他们当地有一个修行者就是这样修无常的。这位修行者在一个村庄的山头上闭关,晚上不盖火,早上叫人拿火种,每天都是这样。他修行特别好,主要观修六字大明咒,始终在修无常。时间一长村民就有点厌烦,为什么每天都让拿火种来,把火盖住不就行了吗?他们不知道修行人是怎么想的,因此会觉得很怪。因为当地都有人这样修行的,虽然普通人还不理解这种境界,也不会产生那么大的邪见,只是觉得有点麻烦而已。不修无常的人理解不了修行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修行好的人在很多人的面前会显得很怪,让人理解不了。我们修行没有达到那个高度的时候不要让别人觉得很怪异,上师在很多地方讲过这样不太好。

并且将碗也是倒扣放置,

噶当派的修行人往往不盖火并且将碗倒扣放置。倒扣碗是藏地习俗,人死了之后就把他的碗倒扣在枕边,意味着这个人不用再吃饭了。这些修行者虽然没有死,但晚上也把碗倒扣,意味着可能明天早上就成死人起不来了,提前就把碗倒扣。这都是法入心的一种表现,一般人接受不了,修行人内心中产生定解时就会这样表现。

每时每刻心中都对死亡有坚定不移的胜解。我们要像他们那样身体力行。

这里主要讲的还是一种修行的境界,产生定解非常重要,行为上到底是否跟随要再观察。内心中生起无常了,火可以盖也可以不盖,碗可以倒扣也可以不倒扣。噶当派修行人这样做是给我们示范的作用。遇到具体情况,当我们也观修明天会不会死时,是否要买米只是买今天的,菜也是每天都买?这要看情况。主要是内心转变,知道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这样观想好之后我们有了紧迫感就会精进修行。下一课会讲单单想要死了还不行,还要想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意义,所以要抓紧时间修法集资净障等等,这是一环扣一环的方式

今天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38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殊胜的论典,其中讲了很多修行的关要。对于怎样才能真实地成为学习佛法的修行者,这里面给了一些非常详尽的教诲,是让我们的心成为殊胜修行者的指南。有些人皈依前已经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佛法,所以对于佛法的教理有些真实了知后决定皈依。还有一种情况是内心中的某些善根萌发了,在皈依的时候并不明白为什么要皈依,皈依之后要做什么,或者虽然知道皈依之后要修行,但是并不清楚到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修行者。如果我们学习、观修、实践《前行》中的这些引导,就可以变成真实的修行者,而不是名相上的修行人。因为这里要引发我们的出离心,引发真实的皈依、菩提心等等,这对于修行佛法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成为真实的而不是徒有其名的修行者,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世间得到一个人身很难得,可是有些人仅仅只想在佛法中结个缘而已。但有些人并不满足只结个缘,而是真实想要获得解脱。如何才能获得真实的解脱?如果没有真实的佛菩萨的教言,凭我们自己的智慧和业力,想要找到解脱之路绝无可能,所以这种引导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在《前行》中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共同四加行,也称之为外加行。这里的修法是引导我们生起出离心,针对外道来说是一种内道的修法;但是观待于菩提心、大圆满的一些更深的前行来说,是初步的让我们引发觉受或者产生一种境界,所以针对于后面的一些更殊胜的皈依、菩提心、金刚萨埵修法等称之为外加行。刚学习的时候,让我们的心成为殊胜法器的第一步称之为外加行。

外加行分两个部分,一是要看破对今生的执著,第二看破对后世的执著,轮回就分为这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对今生的世间八法非常有兴趣,为了获得这些东西不断奋斗争取,乃至于在轮回当中完全迷失了自我。还有一种是对后世的执著,因为必定有人相信前因后果和轮回,相信今生造业后世受果的道理,为了在后世获得更好的身份、财富、地位,各方面过得更好而舍弃今生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修学善法,以期获得后世更大的安乐。

其实不论是追求今生还是后世的安乐,如果没有想要从轮回中获得出离,都是属于轮回的范畴。对于我们修学者来讲,不仅要了知今生中所有的世间八法没有实际意义,同时要了知耽著后世的安乐对出离轮回也没有真实的利益。只有看破今生后世整个轮回的假象并愿意从中出离,才是真实的佛弟子要做到的。有些学佛法的人固然对今生不执著,但对后世获得一个更好的身份很执著,比如今生中可能没有钱,就想如果多做布施和善法,后世会更有钱;今生自己的相貌不是很庄严,通过学习佛法知道长得庄严的因是什么,去修学这些因后世就获得很庄严的容貌。而有些人学习佛法对今生后世都在执著,比如怎么让自己更加快乐、缓解压力,怎么让自己幸福等等。当然,想要通过学习佛法让自己在今生中过得更幸福,其实也是佛法的一个分支,因为佛法中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还有菩萨乘,所以这也算佛法。刚学佛法的人对于后世的解脱以及出离轮回等兴趣还不大,或是他们的善根还没有成熟到一种深度,只有引导他们学习佛法对于解决今生中很多身体、心理的问题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但这是不是佛陀出世的真实目标呢?佛陀出世,针对不同有情的根基会讲很多,人天乘也是其中一部分,但是佛陀绝不是为此而出世,这只是附带讲的,佛陀出世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尤其在《妙法莲华经》中说,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些大事因缘就是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来藏,通过修学大乘道是可以成佛的。这是佛陀出世最大的所为和必要。因为很多人的根基成熟之后,就可以发菩提心修学大乘道,佛陀为了这一部分众生而出世,在世间讲解无量无边的大乘修法。因此,真正要成为一个佛弟子,主要的方向目标还是解脱。大恩上师经常提到,从大乘的标准来讲终极思想就是为了全方位的、究竟的利他,为了利他的缘故发誓成佛。这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让我们看破今生后世,打破耽著后一心一意地修持解脱道。

第一个外加行中分两部分,打破对今生和后世的执著。打破对今生的执著有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现在我们学到的是寿命无常中“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这个科判。前面讲过,不管是什么地方,我们都要这样强烈地思维,相当于死期不定的加强版首先一切众生必定要死亡,第二部分是死期不定。虽然死期不定,但我们可能还存有侥幸心理,“不定”不一定是很快。这个科判相当于在死期不定中再加深,因为这里讲到坐下来就不一定能够站起来,也许是最后一次坐,最后一次听法,最后一次睡觉,吃最后一顿饭,每一个都是最后一次。这就真正把死期不定修到极致,是加强版的死期不定

这种死期不定,一方面我们自己要知道这个理念,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观修,内心中要时时刻刻真实安住在死期不定的状态当中。但是在修持无常和死期不定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福德欠缺或者观修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出现极端,落到一个非常沮丧的心态中。从某个角度来讲,对自己今生中的这些所作所为感到沮丧,这肯定要产生,但并不是观修死亡、寿命无常的一个真实的必要。观修寿命无常主要是让我们精进起来,让我们的心转向于修持佛法。所以第二个死期不定修完之后紧接着就要修第三个,第三个大的引导就是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对我们真实有利,其他都没有利益,今天就要开始观修这方面内容

仅仅修习死亡还不够,因为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所以我们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前面我们观修了必定死亡和死期不定,加强版的死期不定也修了,似乎修持寿命无常就是要修“我马上要死了”,仅仅是这样吗绝对不是。寿命无常最关键是要引发我们了知仅修持死期不定、“我要死了”还不够。如果没有后续的修法,很有可能修到这一步时就会崩溃、沮丧,会身陷其中不可自拔,因为没有另外一部分更积极向上的修法引导我们的心,中断的话就可能让我们非常的绝望。

仅仅修习死亡是不够的,因为在临终时或者死亡之后(并非只是临终的时候有意义,死亡之后就没意义了),对我们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正法能够多大程度的在临终时或死亡后利益我们?这必须要看临终的时候积累了多深厚的善根,修了多少正法。这个怎么确定?临终时获得正法的多少和能够利益的程度,完全依靠于没有死亡之前投入的时间以及修行正法时的质量,和这些是息息相关的。这里一环扣一环,最后把我们的心引导到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正法有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键还要进一步再想这种正法能够利益我们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自己在死亡到来之前投入了多少时间修正法

原则上说,投入的时间越多,累积正法的资粮就越多;投入的修行的质量越好,累积资粮的质量就好。所以利益的程度和前期的修行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临终的时候正法对自己有利,但是现在每天就随便修一点,这虽然也有正法但是太少,对我们来说临终的时候可能还不足以或者没有办法抵挡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全力以赴造业追求世间八法的力量。这样一步步观想的时候,就知道在临终时如果要让正法决定性地引导我们趋向于净土,或者获得解脱,就要看死亡到来之前我们投入了何种修行、修行的质量以及修行的时间在打坐的时候就要这样观想,有的道友说打坐时没什么观的,这些都是要观想的

这样一步步观完之后,内心当中就会引发一种决心:我一定要好好修行。在座上起来之后,就会对平常的生活、时间做一些调整以前可能是很散乱的,很多时间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现在就会想,临终对我有利的是正确深厚有质量的正法。就会明白现在认真听课、思维,不是为了应付讲考或者考试而去看书,也不是为了报修量去打坐。认真地开始考虑修行的质量,而不是形式上做到了,以便在上师和道友面前有个交代,不是这样一种心态。要做真正有利的正法,而不是做表面的修行,否则临终的时候一算帐,实质性的正法、积累的善根没有多少,那就是自欺欺人了。时间也投入了却没有真实利益到自己,这就很可惜

所以在死亡到来之前,就要把这些问题放在桌面上认真讨论观察。尤其打坐或学习的时候,要把这些问题思考透,之后就能产生决心,内心中就会有微妙的改变,就会发自内心觉得,不应该这样浮于表面而是要有质量地去闻思修行。发菩提心、观修或者闻思的时候,都应该认真地去落实,平时认真地调伏烦恼、守持戒律,因为这些都是临终时有用的

这些教言看似很简单的一句,其实里面的意义非常深,而且对我们内心的改变的力量非常大,关键就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认识到这里面隐藏的深义。华智仁波切也说《前行》文句简单,但是意义很深。以前大恩上师也说顶果钦哲仁波切是那么大的成就者、伏藏师,但是他的身边永远都带着一本《前行》,只要每天坐下来之后,他一定会看几页。这从他老人家的修证来讲,绝对是给我们做了一个示现,说明前行对于调伏烦恼让我们成为法器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有很多实修的窍诀。如果认真观修就会让我们的心有所转变。

为什么四加行有时叫转心四法?因为它能把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无义虚度的状态转向认真修行,追求解脱道。为什么叫引导文?因为它能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真实的解脱正道。认真学了前行才真正学修了佛法,而不浮于表面内心没有觉受,也不会声称自己是佛弟子、密乘弟子,认识到真实的修行是反观自心调伏烦恼。

【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这是做不得假的,如果做了假帐,不仅蒙蔽了自己,也蒙蔽了道友,而且临终的时候一点也用不上,这是谁也不愿意的。站在临死的时候去思维就很清楚,假如打坐就要想打坐的现在就要死了,以此反观自己以前的修行,到底是认真修还是浮于表面地修?是修给别人看的还是真实地修?我们每天这样想一想,有利于调整我们的心,让它处于真实的修行状态。这关系到平时的实修窍诀。边讲解边思维,其中的意义很殊胜深刻

所以我们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学过的道友都知道,《入行论》第五品是正知品。所谓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身语意,身在做什么,语在说什么,心在想什么。通过观察才能知道现在我的身语意是在行持善法还是非法,或是属于无记的状态?用正知观察后才有改变的机会,马上就起正念。不离善法,不离善所缘。若观察到三门偏离了正法,第二念安住正念,若身体正在放逸,马上收拾好状态。若语言正在说绮语、恶语、正在放逸,马上开始禁语,或念佛号等等。若发现心在胡思乱想,马上把心安住在菩提心、出离心等状态上。正知正念对我们修行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造罪生烦恼,就是忘失了正知正念,没有把正知正念的观念引入到我们修行当中。所以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是保证我们成为一个好修行者的前提

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我们处在轮回当中很多事情不得不做,因为要生存。而且有很多城市里面的修行者,还有家庭和工作,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是做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殊胜的超越世间的智慧和观念。一般的众生在做这些的时候,内心是深深耽著的。他认为这些是恒常的,有实质性可得的,所以把所有精力时间都放在追求世间琐事上面。而修行者该做的还要做,但做的时候有一种无常的观念,这是一种生活智慧

有了这种智慧,就会知道这些虽然必须要做,但它是无常的,不会恒常不变,是无有实质的,暂时需要、究竟是不需要的。长远、究竟来讲,修持正法是真实、恒时对我们有用的。了知了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后,要时常敦促自己修持正法。要修持一种高质量的正法很困难。因为初学者很多观念还没有转变,很多修行的方式也不知道。但有些铺垫有些基础之后,比如大恩上师一提醒,就会幡然悔悟的的确确以前的修行落于表面了,所以从今以后要做调整,要改变,要真实地发誓做一个合格的修行者

具体生活中如何转为道用?一方面是安住所了知的无常;另一方面在无常的基础上了知如何修法。如果我们把无常修好了,就不会落到沮丧的心态中。因为学会转为道用后会让心乐于对正法精进,痛苦、忧伤等负面情绪就不会产生。下面分了很多条,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五蕴的身心的耽著。

本来身心的暂时组合就是无常的,为此不要将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

身心就是指五蕴,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五蕴也是身和心,色蕴是身体,色法的自性。受想行识,是心法、心王或心所。说身心更略一些,心内有四个法,有四组心所一组心王。平常我们很执著这个身心,为了它生烦恼,造很多业。我们要了知身心的暂时组合是无常的。身和心似乎是一体的,从某个角度来讲暂时分不开,但不是真实的一体,因为刚入胎时是我们的神识。身体的来源主要是受精卵,神识加入到受精卵中,逐渐发育成血肉骨骼等。最初的时候就不是一体的,死亡之后还会分开。有些有濒死经验的人,也会遇到心离开身体的情况。所以它不是完全一体的。但从当前的状态来讲,也不像茶杯和柱子一样完全分开,它是非一非异的关系。身心的组合是暂时的、无常的,最终要分开。或者说在组合的时候,也在变化。

从医学,物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周期身体的细胞代谢一次,以前的身体完全没有了。其实我们现在的身体都是新的细胞。按理来讲,稍微分析一下,它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这也是无常的。我们的心更明显,今天想的,昨天想的,都不一样。我们的感受也是无常的。【不要将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也不要把心执著为我,也不要把身心的和合执著为我。有些人把身体执著为我,有些人认为身体变化太明显了,身体不是我,心识应该是我,但心识也不是我,因为心识也是无常的自性,所以都不能执著。所谓的我是一个常依自在的自性。我们觉得这个我有一种自在,但根本不自在。我们想得到的,不想得到的,都没有自在。我们认为的我,是常的,是依的。但没有一个恒常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依体,完全没有。因为身心五蕴,本身就是很多法和合而成的,所以我们不要把身体执著为我。

通过观察身心的无常,引发一个更深的法义——无我。有些哲学家、科学家知道身体,过一个周期就更新一次,但没有引发无我的观念。有些人知道心识是在变化的,但也不知道无我。相对来讲,无常容易了解,但通过无常引发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只有佛法、佛陀才能引导我们慢慢趋向于无我的真实意义中。无我的空性,在《中论》、智慧品等中讲得非常多。此处是实修引导,通过观修身心表象的无常,引发深层次的修行,引发无我的自性。

所行的道路是无常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云:“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

这个引导在上师讲记当中标为第一,下面有很多种很多组无常和修法相关联的。平常所行的路和能走路的我们,或者整个走路的行为也是无常的。身体不断在动,所走的路的里程也不断在缩短。这一切也都没有恒常的自性,都是无常的。要经由无常的观修,让我们安住在法义当中,像前面讲的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恒时督促自己修行正法。所以了知了所行的道路,走路本身是无常的,那我们一举手一投足就要如理如法地走。在比较真实比较严格的引导当中,走路的时候,所看的距离范围,乃至于走路的姿势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制定。

比如《入行论》第五品中讲了很多走路怎么走,眼睛怎么看,行为怎么观察等。主要是让我们保持正知正念,有的时候我们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说明心很乱。身体和语言越不注意,就说明心越不专注。有时候是用心来约束我们的身语,有时候是用身语来约束我们的心。眼根不东张西望耳根不东听西听,能辅助我们调心。所以身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调好了身语就调好了。要借助身语的行为,来调伏心。比如小乘的别解脱戒律主要是规范身语。经由规范身语,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邪淫等,帮助你约束心。首先是强制性地要你不去做,然后在相对清净的状态中调伏你的心。所以约束身语,对于调伏我们的心有帮助,此处也是这个道理。

【一举手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讲“唯看一木轭”】,一木轭大概就是一米五到两米的距离,就只看这么远。当然也要看情况而定。如果在过马路的时候,只看一米五到两米容易出车祸。如果这个路没有什么人,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这时如果是修行有素的有禅定的人、禅师,就可以在走路时观自心。只走路没东看西看,有利于观察自己,把自己安住在正念当中,安住在某种禅定的状态中,这也是训练正念的方法。在《净行品》当中,走路也有一种观想,比如抬脚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开轮回;下脚的时候,愿我能入轮回度化众生等等。关键要我们安住在善法修行当中。我们每天要走很多路,如果一方面能够了知无常,安住在无常的正念当中,进一步引发更深的修行。

身居的处所是无常的,应当将它观想为净土

【身居的处所】人们对所住的地方,都很执著。虽然知道生命是无常的,但是对于住处方面,很多人还是做了相当长的规划。即便有些山居者,在深山里面修行的人,如果内心没调伏就去找了一个山洞,他会觉得山洞好,要装修一下,要很大的院子,要把山洞设计得非常豪华,好像要在这住很长时间一样。在《入行论》等很多地方讲,其实山洞这些住所就是让你不要耽著住处的,如果你反而耽著这是我的,就和真实的山居背道而驰了,但是这方面必定还是少数。城市的、世间的修行者,对处所非常执著,无论你执不执著,处所都是无常的。

我们在知道处所是无常的前提之下,要把它观修为净土,极乐世界也好,金刚萨埵的刹土也好。因为把一切观想为净土,自己就在净土当中,有些修行净土的修行者来讲,这样观想就会再再地忆念净土,忆念往生。从密乘的角度来讲叫等净无二见,等净无二见就是高度相应于实相的一种智慧,从究竟实相来讲,一切万法本来就是平等清净的,现在就是佛的刹土。所以当我们把自己的房子观修为净土的时候,这时你的思想,你的心是相应于清净见的,是相应于实相,靠近实相的一种修法。像这样能把住所观修为净土,我在净土当中就可以把我观想为本尊,这样你的方方面面都已相应了清净观,相应于非常殊胜的清净见解。学完前行之后进入密法班要学习《幻化网》,里面讲现在这一切都是等净无二的,见解非常殊胜。按照净土的思想,如果把住所观为净土,也是提醒我们再再的不要忘记往生净土。这样观想而不是耽著世间八法,耽著庸俗的轮回的显现。这种思想是靠近往生、解脱和实相的,所以它本身就是一个善行,把无常的处所转为了修行的方式。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喝水喝茶等等,这一切的饮食也是无常的。一方面所吃所喝的东西是刹那生灭的,另一方面能够吃东西喝水的我们也是无常的。既然饮食都是无常的,我们就要放弃对它的执著。即使享用也应该在一种无常的思想中去享用。如果认为是有实有的自性并且是恒常不变的,就会相应于颠倒执著,是轮回的因。不观无常,认为常乐我净就是四颠倒,是轮回的因。所以一念就是一个轮回,像这样我们每天生了很多念造了很多轮回的因,这不是事情。一旦观无常就开始反其道而行。我们没有安住在四颠倒中的常执中,知道这种无常是相应于世俗实相的。

观无常之后把饮食转为道用,因为是无常的缘故,我们【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这个里面有两种意思。第一个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就像净行品中所讲的一样,用庸俗的饮食来做净观,发清净的愿,愿一切众生能够享用禅定食。因为禅定也是一种殊胜的食物,在《俱舍论》中说,能够滋养我们的大种的有几种因,其中一个就是饮食。如果我们身上的色法的大种不滋养的话,就会变坏力量减弱,身体就会生病而死去了。所以说饮食是可以滋养身体的大种的一种方式。《俱舍论》中也说到,晒太阳和经常洗澡也是对我们的身体的大种有滋养的作用。还有就是睡眠,欲界的众生不睡眠的话会没精神,身体会越来越弱。禅定食也是一种滋养的方式,相当于一种食物,大种要依靠这个而生存,因为禅定的力量比较大。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发愿一切众生能够享用禅定食。还有一个意思是说,饮食是无常的,我们不要耽著饮食,应该经常修禅定为食。总而言之,要安住在正念或者修法中。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

不知道睡下去还有没有起来的机会,所以睡眠也是无常的。既然无常就不要耽著它,有些人觉得睡眠是很好的享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天不睡是不行的,刚刚讲了有些大种是通过睡眠来滋养。【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睡眠的时候处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不管是深层次还是浅层次的睡眠,做梦也好不做梦也好,这种睡觉和做梦的本体因为没有安住正常清明的心识中,是一种迷乱的心识。所以说,我们要把迷乱修成光明境界。

这个修行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现在还没办法自主梦境,把迷乱的梦修成光明境界必须要长时间的修行。这些修法像空性、如梦如幻,还有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专门讲了梦光明,修梦的方法。有了前期的加行之后就可以修梦境,而且修梦境的功德特别大。就是说在梦境当中也可以修行,知道是如梦如幻的,可以往生净土等等都是很殊胜的。

我们现在没办法去把迷乱的梦转为道用,在睡觉之前可以观想作意,比如说《修心七要》中说观想呼吸,通过施受法的方式来入眠。吸气的时候观想一切众生的罪恶和痛苦我来代受;呼气的时候把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利益,通过这样的方式安住在正念和菩提心中,所以这也是对治迷乱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观想释迦牟尼佛,佛像放出白色的光明,沐浴在光明中睡觉这也是一种正念。前行后面修上师瑜伽,睡觉的时候要把上师观在心间,专注在上师的智慧和身相中入眠,这个也是类似于对治的方法。

但是睡着之后也许就不自在了。睡觉之前可能还在想,一睡着就好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个加行,把它们逐渐修好,随着信心、福德、智慧越来越增长,我们也会遇到更了义的教法。如果有福德,遇到这些教法时我们会生兴趣,会观修并相应。最后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修法,在梦境中完全转变。

富有的珍宝是无常的,应当依靠圣者七财

珍宝、人民币、美元等都是无常的,以前没有钱现在有了,而且每天都在消耗,或者哪一天就完全没有钱了。这一切世间的珍宝没有可靠的,即便是几十亿几百亿的身家,一旦遇到情况马上就一无所有。比一般的老百姓还差的情况也有很多,所以从这个方面也是无常。即便没有破产,死亡到来的时候钱财对他来讲也是没有什么用,也是无常的。所以说这种外在的钱财是无常的,潜台词就是不要过于的耽著。

上师们也讲,需不需要刻意的把自己变成一个穷人呢?这个也没有必要。要有一个智慧懂得去驾驭它,而不是被它驾驭。有人就会觉得,上师们讲可以去多挣钱,好像就找到支持的理由。但是这里面关键是说我们有没有能力驾驭,如果没有的话,还是尽量的放下对钱财过多的耽执。

外在的珍宝是无常的,不要过于耽著。【应当依靠圣者七财】,这个珍宝的财和圣者七财,一个是世间财,一个是圣者财。所以我们应当依靠圣者七财。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圣者七财就是信、戒、闻、舍、惭、愧、慧。在圣者相续中会拥有这些功德,并将其当成一种财富。没有这个功德就是穷人,比如我们凡夫人没有戒律、信心的功德,就是精神上的贫穷者,圣者有这些就是一个富人。圣者拥有的【信心】是相应实相的所以不会退转;【戒律】,圣者的相续中有无漏戒;【闻】是指闻法的功德;【舍】是布施的功德;【惭愧】自己觉得非常羞愧叫惭;在别人面前对于自己做的恶事觉得不好意思,这个叫愧;对自己叫惭,对他人叫愧。【慧】,就是智慧,不管是世俗智还是胜义智,这些叫作圣者七财。

还有一种理解是,圣者七财就是获得圣者的七种要素。我们凡夫修这七种法就可以获得圣者的功德。总结起来就是,第一可以理解成圣者已经拥有的;第二是指凡夫修持相应这些圣者功德的因,这种修法叫作圣者七财。所以我们尽量的要让自己具足:信、戒、闻、舍、惭、愧、慧。如果具足这些,就是修行靠近圣者的因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

一般的世间人对于亲朋好友都非常耽著,有着永远不要分开的分别念和执著。因为会有这样强大的执著的缘故,就会牺牲掉很多修行的时间。或者这种思想不转变的话,没有办法真心诚意的去修持解脱道,就会被强烈耽著亲朋好友的分别念所占据。这里是要引导我们,其实这一切本来就是无常的,谁都没办法改变。不会因为某个有情的意志力而转移,乃至于佛陀都没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不要耽著。那么应该怎么样呢?【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针对一些专业的修行人或者有能力在静处修行的人来讲,的确应该远离故乡、放弃对亲人的耽著而投身在寂静处,激发自己对轮回的出离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内心中放松对这些的执著,尽量地观修殊胜的法义,激发自己的出离心。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应当恒常身居低位

我们所执著的名誉、地位等等其实也是无常的。即便是一个人一生中名誉都很好,非常注重保护名誉,但是在死的时候,这些对他来讲都没有用了。地位也是一样的,有哪个人的地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呢?所以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不要因为过度耽执这些而把很多时间,尤其很多歪思想放在追求名誉地位上面,这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所以说我们应该恒常身居低位。

【恒常身居低位】,第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心要居于低位,不要过度的去追求名誉地位等等。但如果通过福德和因缘获得的名誉地位对众生对佛法有利,那就让其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也不用刻意的去想尽一切办法,尤其是通过伤害众生的方法去获得这些。首先内心要放松,放低,然后我们的身体方面经常的处于比较谦卑的位置上,不要因为有了名誉地位就趾高气扬看不起人,或者有一种所谓的优越感,这些都是要注意避免的。如果我们的心和身体处于低位,就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别人的功德。经常性的这样做,就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因为发现了功德的缘故,也不会去观过失。

自赞毁他是凡夫人的通病,轮回就是因为各种各样凡夫人的通病导致的。我们通过观修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及别人的功德,这样颠倒之后就更容易的让自己相应于修行自利利他的正道,这对我们修行是相当有利的。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应当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言谈话语其本性也是无常的,不要耽著无意义的言谈话语,应当督促自己经常念咒、诵经等等。念咒诵经是语言,说绮语妄语也是语言,但是二者之间完全不相同,一个相应于轮回另一个则相应于解脱。当然适当的沟通是需要的,作为一个世间人如果说话很少乃至于禁语,很多事情没办法承办,而且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应该不要过多地沉湎于绮语去谈论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应当督促自己把废话转变成咒语。本来今天废话说了半小时,就应该把半小时的时间用在诵经或者念咒语像百字明、文殊心咒等,这就断除了语言的造罪业让语言修持解脱之道。

信心出离也是无常的,应当为誓言得以稳固而精进

我们平常的修持的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因为凡夫人的修行还不稳固,由于某种因缘触动,对某个法或者是上师生起信心。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情绪一波动或者由于某种因缘导致信心减弱,乃至于最后完全退失的也有。出离心也是一样的,当遇到身体或者世间的事情打击时,出离心好像特别的强,过段时间之后这个感觉就没有了。因此暂时的出离心和信心也是不可靠的。

大恩上师也说过,有些初学的人显现的信心特别大,这时上师认为还不能看出什么问题。大概意思就是说,刚开始一般的新人显现上信心都很大,但是再过十年如果信心还是这么大的话,那就可以。这也是告诉我们,现在的信心没什么定准,乃至于修行没有真正的稳固之前,我们也不要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信心出离心很强大,这种炫耀以后也可能会成为笑柄。我们的信心和出离心无常的,应该为誓言得以稳固而精进。我们发誓承诺的这些要去修行,为了这个誓言得以稳固,每天都要小心谨慎的、精进的去祈祷、观修;为了信心和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等等,这些修行都得以稳固的缘故,每天都要认认真真的去修行。

想法妄念通通是无常的,应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我们的想法和妄念也是无常的。早上的想法中午就没有了,晚上睡觉之前的想法,第二天早上就没有了。有些世间人计划第二天早上一定要五点钟起来跑步,可是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就关掉,一下就睡到了七点半,这个情况也非常多的。有的学习佛法的人计划明早一定早起打坐修加行或听课,到了时间想法就完全变了,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经历。像这样想法也是无常的,分别念妄念也是无常的不可靠的,所以我们要具备贤善的人格。其中一个就是稳重,像我们在《二规教言论》中学习的稳重、智慧、知恩、惭愧等等都属于贤善人格。这里面主要是要稳重的意思。

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

我们修法的时候有些验相或证悟,当然初地菩萨证悟后是决不会退失的,但有些证悟是比较浅层的证悟或验相,比如禅定有段时间修的比较好会出现某种境界,有这样那样的神通等等。其实这些所谓的验相和证悟也是无常的,暂时的道位的验相都不可靠,如果把这些验相当成证悟的话,会是可怕的行为。大恩上师说人的身体构造、气脉明点不一样,有些人修了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感觉,看到这个听到那个,也不是撒谎,的确看到了。但是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不过是风脉明点比较特殊,能看到这些而已。关键是要看我们的出离心稳固与否,菩提心、空性以及对上师的信心是否稳固。即便是有这些验相,还是要慢慢保持,这才是真实的。所以说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法界尽地】是果方面的一种验相,相当于最高的证悟,没有达到之前,这方面的验相都是无常的不要耽著。

到那时候,已经了脱生死,生死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自在操纵死亡的把握,荣得无死的坚地,就像雄鹰翱翔在虚空中一样,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

到了法界境界就无需修行了,为什么?因为已经修行圆满。换句话说,不需要刻意修行始终都安住在这种状态中,因此也没什么真实可修的。以前大圆满主持也是这样的,有些人就辩论,你们不是在修大圆满吗?他回答说大圆满没什么可修的。对方说你连这个法也不修了吗?他说没修但我什么时候散乱过呢?有这些境界和理念,的确不需要刻意地打坐、修行,不修也不会散乱,永久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修行很自在。有些修行者瑜伽士也会有这种验相出来,像佛陀一样无需修行达到了无学果。修行是要增长功德的,这种修行人已经达到目标就不需要做了,且不会退失。

还有一种修行就是不需要勤做的修行,有一些成就者会睡觉睡得很早,早晨很晚还在睡。我们去拜访的时候,师父还在睡觉。但是师父并没有表示不好意思,而是很自在的神态。他们不需要赶快起来坐得端端正正的,表现出一个修行的样子,不需要任何造作很自在。为什么?的确内心当中非常有把握,所以说不需要刻意去做。不会散乱也不是真实的睡觉,也不修行,修到后面的确会出现这种验相。从这方面看已经是了脱生死了。现在我们的生死是不自在的,修到最后会有自在操控死亡的把握,所以【荣得无死的坚地】。【坚地】就是坚固的地方,无死的坚地就是说永远无死。无死的缘故就是永远无生,这种人永远超过生的因缘,没有生死的缘故,就像雄鹰翱翔在虚空中一样非常自在,即便是死亡到来之后也没有什么害怕畏惧。这个时候就不需要修行,已经超越了无常,超越了刻意的修行之后的境界,这就是一种果。后面我们所讲修行自在的状态来自什么?来自于这种早期无常的体验之后不断修行的果。所以如果早期我们无常修的很稳固,在无常的基础引导之下于行、住、坐、卧中都能以正法摄持,最后就一定能得到这样的状态。达到状态之后就不需要刻意去观无常,还没有达到这个状态就需要修行。

诚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

米拉日巴尊者道歌中讲了,【吾初畏死】我最初的时候非常害怕死亡,因为造了很重的业,用咒术杀了三十多个人,又放冰雹把别人庄稼全部打死完了,而且还打死了很多旁生,因为诚信业因果害怕后世堕恶趣,就很害怕死亡,死就意味着堕恶趣。通过这些上师们的教言,我们现在不精进的原因,主要是内心中对于业因果本身没有产生定解。我们造了这么多罪业,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一样。米拉日巴尊者需要恐怖,而我不需要,好像我们修行比他还高,心比他还大一样。其实我们没有达到那种高度,对于因果以及轮回的痛苦没有产生决定信解,所以对于后世堕恶趣没概念。转成一个哈巴狗还觉得挺不错的,转生旁生还可以吧,堕地狱也没什么吧,我是不怕热、不怕冷的。如果对地狱轮回痛苦没有认真观修的话,也不会继续修行,不会那么恐怖死亡。凡夫人害怕死亡是担心受用没有了、和家人分开了等。像米拉日巴尊者则是害怕死亡之后又堕恶趣的受苦,那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前行后面会一步步引导我们真实的了解轮回痛苦的程度,通过观修在内心引起轮回痛苦的感觉,这样我们就会对轮回恐怖了。接着再观业因果,反观我们以前的行为,善业造的很少,恶业造的特别多,把这些修法串起来之后真的害怕了,觉得应该好好修行。前行里面都是让我们转心的修行法,完全转变我们的思想。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我最初非常害怕死亡,求到法之后就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每天观想死亡不定不能懒惰,因为死亡一到业还没有清净的话,一定会堕恶趣,是非常难以忍受的。所以尊者一直在无常摄持下做大手印观修,并且最终获得了【无死本坚地】,即无生无死、本来清净的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这个时候就完全远离了死亡的畏惧。

无等塔波仁波切亲口教诫我们道:“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

刚开始我们非常【害怕生死所追】,即生死轮回,所以就应该像鹿有幸从笼子中逃出来一样义无反顾,绝对不会再回去留恋笼子,头也不回的就跑掉了。而现在我们对于整个轮回也应该义无反顾,没有什么耽恋的。如果一个人在监狱中受到很强的折磨,比如说二战的时候从集中营中出来,受了这么大的折磨绝对一点都不留恋。

我们修行佛法,对于整个轮回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思想,没有任何一个方面是值得我们真实留恋的。在观想轮回痛苦、业因果等一系列的法之后,我们出离轮回的心就应该义无反顾,没有丝毫的留恋。

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

中间的时候因为生起了出离心,于是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祈祷、集资净障、闻思修等该做的全部做了。就像农夫在耕田的时候,施肥、除草,田间管理等全都做了,做完之后就死而无憾了。中间的时候我们要达到这样一种把握,就是死而无憾——即便现在我死了,没有什么后悔和遗憾的。不要在死的时候拼命拍打自己的胸口,非常的懊悔:“早知道这样,我应该抽出时间来修行,应该多念点咒语,多祈祷上师,认认真真的闻思修啊……。”虽然不一定成功,但是已经做过努力了,就不会有什么遗憾的。

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到最后大功告成了就非常舒服,心安理得了。当我们修到现前这样果位的时候,也是心安理得的,因为果已经得到了。初证后的大德们修行达到这样的状态之后,可以很清楚地描绘最初、中间和最后时候应该是什么心态。如果我们没到这个状态的时候,也许还理解不了,内心中很难产生共鸣。但是应该相信这是大德们的经验之谈,我们应该去靠近。

也可以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

换一个侧面来讲,最初的时候要像箭射中了人的要害。因为箭射中了人的要害之后,没有空闲去做其他事情,真实要做的就是赶快处理箭伤。因为箭已经射中要害,稍微耽误一点点时间可能就死亡了,当然如果直接射死可能也就没办法了。现在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精力去考虑其他事情,就像已经箭中要害一样,应该认认真真的修行正法。

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

中期的时候要像母亲非常喜爱的独子死了之后,就一直处在悲伤中,吃饭、睡觉、娱乐等什么都没兴趣,就只是关注死去的儿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中期修行的时候,也应该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正法。

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最后的时候要了达无所作为,因为该做的都做了,或是已经达到了无修而修、无住而住的状态,就像怨敌赶走牧童的牛。牧童的力量很小,当怨敌把牛赶走之后,他是无所作为的。大恩上师的解释是,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引申的意思是无所作为。牧童反抗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所作为。修行最后没有什么可修的了,就类似于牧童一样没什么可做的,也做不了什么。要做的都做完了,最多就是为了引导弟子而做些修行。很多佛菩萨的再来,需要修行、集资净障吗?根本不需要。

以前讲上师的功德时也说过,早期我在上师座下听课有个道友问他:“你不需要修行,不需要集资净障吗?”上师回答说:“我还需要集资净障吗?”意思就说我不需要集资净障了。因为要引导我们的缘故上师也会去做。因为有人会想:“你给我们讲这么好,你自己却不做,那么法是不是有这么好呢?”就会产生怀疑。为了让我们去做他自己也要做,这叫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的一种必要性就像一些明星代言产品,最后人们发现明星自己从来不用,这不是很假吗?所以上师为了调服我们,也考虑到我们的这种心态。他说这种法很好,放生、发菩提心很好,说的同时他也在做。我们就会想:“上师每天也在这么精进修法,这种法肯定是很好的。”

我们达到某种高度时,就不会怀疑上师为什么让我们做而他自己不做。因为当思想、智慧提高到某个高度,我们就不会再有疑惑。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就会有很多疑惑,就会想:“这么好的东西你都不做,那让我们做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样就会退失。实际上师是不需要做的,只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来做,因为上师已经完全达到了不需要修行、无所作为的状态了

在未生起如是定解之前,务必唯一观修死亡无常

这些定解没生起之前要反复的观无常,因为无常修法的力量非常大。真正观无常,相应之后自然而然就会非常勤奋,会很积极地集资净障而不是坐以待毙。不像世间人一方面觉得死亡无常是很消极的,另一方面自己却是很消极的。佛弟子观修了无常之后,会很积极的去改变,第一接受死亡无常,第二是知道在死亡到来之前一定要做准备。世间人认为佛弟子消极,有无常因果的观点也很消极,其实他们自己才是消极的。明明死亡无常要很快到来,死后只有善法最有用,却什么都不管,眼睁睁的往火坑里跳不做任何的准备。等待死亡和堕恶趣却不做任何的准备,这才是真正的消极。因此修无常是让我们的心积极向上,改变命运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世尊也曾金口玉言这样赞评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

佛陀赞叹无常,多修无常相当于供养诸佛,是法供养。让佛欢喜的三种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多修无常意味着在道上正确地行走,是在靠近实相和解脱,是对佛最殊胜的供养

多修无常,得佛安慰】,修了无常就会得到佛的安慰,佛陀会说善哉善哉修得好。修了无常之后心就会转变,能够打破四颠倒,通过无常引发一系列好的连锁反应。菩提道上所有的连锁反应,都是从无常来的。前面我们讲了这么多,全都是因为观无常而引发的功德,所以得佛安慰,佛陀会鼓励我们继续修。

多修无常,得佛授记】,修无常以后得佛授记,因为无常的法属于世俗实相,以此为跳板可以进入到胜义谛中。逐渐通过这样观修就会趋入到实相中,相当于得佛授记一样,谁修无常谁就很快获解脱,这就是佛陀的授记。

多修无常,得佛加持】修无常之后会精进勤奋并经常观修正法,这就是得到佛陀加持的因。佛陀的智慧、悲心无时无刻都想加持众生,如果没有通过无常等修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法器,就受不到加持。修无常之后,信心、智慧都增长了,当然得佛加持,这是因为无常本身和佛的境界相应的缘故。

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中,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

打比喻讲,【众迹】,迹就是脚印,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好。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象迹最胜一方面是它的形状好看圆满,另一方面是说大象有种本能总是可以避开危险的地方,如果我们跟着大象的脚印走是不会遇到很多危险的。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象迹为最】。

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佛教所有的修行中观修无常是最殊胜的,这是不是说无常的修法超过了菩提心和空性或者大圆满呢?这不一定。但是从某个层次来讲,无常的修法是最殊胜的,超过了其它所有观修的方法,比如数息观,不净观等等。无常修法的力量很大,是靠近实相的一种观修方式,从这个高度来讲它是最好的。【堪为之最】的意思是,后面所有的修行都以无常为基础,缺了它不行。无常是最殊胜的一种前行,修好了无常后面的法都好修,没修好无常,后面的法根本修不成。从这个侧面讲,无常修法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所以称之为【观修无常,堪为之最】。修了无常,其它的修法才可以顺理成章的修起来,不修无常就会耽著恒常的实执、常执,在这样的状态中怎么能修得起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空性是指万法无自性,强烈耽著恒常的话怎么能修空性。后面的修行都是以无常修法为基础,从这个侧面讲,观修无常是最殊胜的。

又如《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及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

这也是引用了教证,佛陀观察完后亲口讲,对我的眷属中犹如妙瓶一般的弟子,【妙瓶】是如意瓶,它里面的东西源源不断,不像世间的瓶子里面的水倒完之后就空了,妙瓶里面如果是珍宝,相当于聚宝盆一样,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性。舍利子目犍连的功德也是源源不断的出生,作为众生的福田,供养他也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福德。所以犹如妙瓶一样贤善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是释迦牟尼佛最殊胜的两位声闻弟子。以他们两位为首的百名比丘供养斋食、物品、医药、卧具等等,【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为胜】,不如一刹那之间观想万法无常,这是很殊胜的。

大恩上师说我们学佛法一定要闻思,如果不学习佛法,我们不会觉得观无常有多殊胜,只会觉得做供斋的功德非常大,而无常的修法根本没办法与之相提并论。实际上这是我们的分别念,佛陀不是这样认为的。佛陀遍智早就看到了,供斋可以得到福报,修无常则直接随顺解脱。供斋之后可以得到很多的受用,在这个基础上有可能成为世间的受用,如果以无常心摄持则有可能成为解脱的因。但是无常本身就是世俗实相,是随顺于解脱道的,所以刹那之间念无常很容易。

有一次我们送一位道友到尸陀林中去,当时友谊上师带我们去的,他说佛陀在经典中讲,刹那之间观无常比供养舍利弗尊等一百位阿罗汉的供斋的功德还要大。我们就在尸陀林看着道友的尸体观一切都是无常的,这个功德很大。平常看到墓地或者做丧事的时候观无常;看到电视新闻中有人死了观无常;观想自己无常、世间无常。观无常功德非常大是佛陀讲的,不是一般的世俗人觉得怎么样,这个完全是不相同的。观无常功德大,最根本之处在于对修持解脱道引发胜智功德的利益非常巨大。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39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华智仁波切在他的上师如来芽尊者面前多次听受后做下的笔录,其中还汇集了其他道友的笔记,是一本真正的修心窍诀。佛法中所有的修行都在于调伏自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调伏?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外在的行为,身、语都是为调心而服务的。意树意为主,在佛法中,身、语、意的“意”在三门当中一方面很迅速,一方面很主要。我们修行是通过生起出离心在心上初步调伏,因为我们耽著轮回中的一切没有想过解脱。如果要成佛,单单自己解脱是不够的,要通过菩提心来调伏,让自己安住在大乘道,这就相应于成佛、相应于究竟的利他的缘起。因为细微的分别念不符合于究竟实相的心的状态,证悟菩萨果、证悟佛果都是超越我们分别念的,要是还用分别心思维和修法的话,只能成为一种方便,一种前行,没办法成为真正法界的本体,终究是无法真正超凡入胜。所以要通过修持空性的方式来修心,这是究竟的调服。

如果通过这种方式一步步修下去,我们的心就和法界相应了,部分相应就获得菩萨果,圆满相应就可以成佛。佛法的整个修持都是围绕心,在最初的时候要把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调整为希求解脱。刚开始都是在心存在的前提下怎样调整,后期当我们修行到了一定阶段,就不是在心上转变而是直接观心的本性、心本体的一种实相。心的实相、心的本体就是无有心,了知心的空性,在此基础上了知它的光明智慧,开始发掘心究竟的本性。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缘心修行,前面的部分在心存在的前提下修行,把心改造成更贤善、利他的状态,这方面的修行属于一种方便,一种入道的前提。后期的修行,不管是大中观、大手印还是大圆满等等,都不是在心上面修,而是在了知心的本性上安立的,这就是直指心性。

佛法的修行都是和心有关,最终所有的修学者都会成就佛果,证悟心的本性。但是在前期刚刚学习佛法的时候,如何通过观修把心转变成修学佛法的法器,把注意力从专注轮回转变为专注解脱,这是早期修行的关键。如果没有在修行早期,把心改造贤善转变成修行的状态,而要一下子相应于实相,这是绝对做不到,跳跃性太大了,而且我们的根基、福德都不支持这种转变方式。通过上师诸佛的教言窍诀循序渐进,首先把心的状态从恶劣转变成贤善,从自利转变为利他,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有了很深的铺垫,再来观心的本性就有基础了。

有些道友刚开始学佛法,对于初级的、基础的法必须要认真地学习和观修。即便是学习佛法时间比较长的道友,如果内心中没有对于出离心很自在,没有趋入真实出离心,这些所有的修法仍然没有过时,仍然是迫切需要的。学习佛法不是看时间长短,而是看学习佛法时,是不是抓住了修行的扼要和根本,修行佛法的理念是否正确,境界是否生起来。如果没有,这些法就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修行最好的指引。

四加行当中现在学第二个引导的结尾部分,今天这堂课学完之后,第二品寿命无常就结束了。虽然学习的课程和辅导结束了,但是内心当中要反观自己对无常的理念有了解吗?了解之后有去观修吗?观修之后是否生起这种觉受呢?学完这部分课只是学习佛法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似乎是圆满了,并不代表完成任务以后不用再去碰它,而是要不断地串习。佛法的修学要闻,然后要思,接着再修。闻思修当中已经听完了,思维可能还没有到量,还没有真正对无常的理念在内心当中遣除怀疑。如果思维不到量,那修行到量就更不用说。所以对无常观修行的第一步首先是听闻了解,之后要去反复思维,接下来还要去反复观修,这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要讲的窍诀都是对修行非常甚深的教言,属于甚深窍诀的安立。下面继续学习噶当派尊者们的语录,这些窍诀可以指引我们修无常。

有一位居士请问博朵瓦格西:“如果想专门修行一法,那么修什么法最为重要呢?”

博朵瓦格西是噶当派一位重要的上师和修行者。有一位居士向他请教:“如果想短时间内,集中修一个法,修什么法最重要?”哪一个法最重要这要看根基而定。当时博朵瓦尊者对这个居士的教言就是修无常法最重要,对刚刚学习佛法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有些人认为修习净土念阿弥陀佛圣号最重要,有些人认为禅宗的禅修很重要,有些人认为大圆满很重要等等,甚至有些人说因明的辩论很重要。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些方面都重要,但如果想要心真实地趣入佛法,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大圆满,共同基础无论如何都要生起来。拿念佛来讲,无常也是念佛之前或者念佛过程当中必须要有的一个真实的境界,参禅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无常观,念佛、参禅、大圆满的修行都会拖延。不管是念佛还是修任何法要,想要真实在佛法当中得到收获或者想成为一个标准的修行人,专门修无常法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境界都生起来了无常还重要,但在刚刚入法门的时候非常重要。原文后面提到无常法在修行中间、后面也重要,意思是证悟之前都需要,但对初学者来讲尤其重要。如果没有无常观,我们没办法生起信心,听闻佛法,打破迷执,没办法趋入中期、后期的修行。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最重要的的确是无常法。

格西答道:“如果想专心修行一法,无常最为重要。

首先总说无常观最重要,无常法门的串习最重要。

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以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可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这几组每一组对于修行都是窍诀性的指引。修行初、中、后期都体现出修行无常的重要性,就像《入中论》礼赞大悲心在大乘修行人成佛修持初、中、后三阶段都重要一样,“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同样的道理,无常的修法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初、中、后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可以作为进入佛法之因】,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已经进入佛法,开始学了,得了灌顶等等,这只是形象上、名义上进入了佛法,心没有进入佛法。心真实趣入佛法要观无常。无常三大教义:第一确定必定死亡,第二确定死期不定,第三确定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如果我们把无常的修法真正修了之后,就知道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这时就对修行正法产生动力、需求。从这时候开始,心真实进入佛法,而不是身体在佛法行列中,带着哈达拜见过上师,得过灌顶等等形象上进入佛法。形象上的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是内心对于佛法的修持、解脱道、利他有兴趣,是心趣入佛法,这个最重要。

【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中间就是真正开始修行之后。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我们进入佛法后有时候还会退转,产生拖延等等懒散的表现,所以在中间的时候还要观无常,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比如听法的时候想偷懒,思维、修行的时候拖时间等,一想到无常迅速,道业未成,自己还在轮回中,死亡之后没有把握马上获得解脱、没有把握不堕恶趣,所以要精进修持善法。刚开始需要密集性的观修无常,但中后期不一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观修,每天抽几分钟一观那种状态还在。因为早期密集性观修产生了觉受,稍微忆念一下就可以起作用。所以【中间作为勤修善法之缘】鞭策自己精进闻思修。

【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中间积累资粮,后面修持中观、大圆满等等究竟的法义,无常可以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证悟诸法等性就是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一切万法都是平等性的。初、中、后期无常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尤其是刚刚入门的时候。如果前期修得很好,中后期不需要投入很多时间专修,只要稍微忆念一下就可以安住状态。但是初期没有专门修的话,不用讲后期证悟,中间闻思修也很困难。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把基础打好,后面的这些修法稍微用力一下就可以安住这样的状态。这是第一组。

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

【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被耽著今生的念头所束缚叫做绳索,就像手脚被捆住了没有自在。如果我们的心被耽著世间八法的执著所束缚,就没办法真正的一心一意追求解脱道。如果我们修无常,就知道耽著今生没有实义,即便追求了今生的很多东西,死亡的时候这一切都会抛弃,没有一个跟着走,没有一个在死时、死后有作用。如果修好无常就觉得耽著今生没有意义,就成了断除此生绳索之因。

【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大恩上师讲记当中讲,这个第二个就是断除耽著后世。【贪诸轮回】是指六道轮回,恶趣我们是不会贪著的,主要是耽著善趣。希望后世过得更好,长得更漂亮,或者干脆转成个天人在天上过好日子等等,对于这种人天的善趣还是颇为执著。如果修无常,我们就会一心一意地生起出离心,不再愿意对于后世的欲妙产生耽著。“暇满难得四无常,修持可断今生执”,通过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的修持主要是断除今生的执著,第三、第四引导主要断除的是后世执著。虽然我们修无常,最初能断除今生的执著,但是类推它可以断除后世的耽著。如果到了后世没有解脱,还不是和现在一样,只不过把后世换成今生的场景而已。今生当中我追求的这一切到死的时候没有用,即便后世转成一个富翁,追求了半天最后什么都没有,还是只有正法才有利。如果转成天人,这些也是无常的,最后还是要抛弃。类推之后就知道耽著后世,不管是多少个后世或者,不管这个后世有多好,如果没有解脱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我们对今生的执著能够通过这样无常来断除,那么把今生换成后世,那是一样的。假如这一世就是前世的后世的话,在前世发愿在今世当中会很好,也许在今生当中的确过得很好很圆满,但现在还是无常的,还是死期不定,死亡的时候还是只有正法才有利益。如果不解脱而是一再地轮转,没有实义。因此修无常可以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

【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最后断除了今生后世的执著而一心一意修正法,就可以趣入涅槃圣道,获得殊胜的解脱。在修持了义的解脱道时,无常观也可以作为助伴推着我们精进修法,这个是第二组。

又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

这个初、中、后分别是指信心的因、精进的缘、生起智慧的助伴。【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因为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在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正法的听闻思维是来自于上师的恩德,佛法的法义;修行也是要来自于上师三宝的帮助和加持。我们要解脱,真正要得到法义,只有上师三宝才有这样的能力。就是依靠这样思维无常而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信心。

从这里的教言发现,其实法和法之间,法义和法义之间,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并不是互相之间毫无关联的。四加行内部之间也有关联,无常和生信心、精进乃至于和证悟也是有关联的。学习之后会逐步产生这种定解。

【中间可做为精进之缘】,中间开始闻思修的时候,可以成为精进的缘。懒惰的时候观无常:由于懒惰而浪费了时间,死亡来临的时候用什么来抵挡呢?当自己想要懈怠懒惰的时候,思维无常并安住于无常的状态,就自然会精进起来,所以可以作为精进的缘。

【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最后我们要解脱,就要通过智慧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个智慧有凡夫阶段的智慧,也有圣智。这两种智慧尤其是圣智,都需要有无常思想的帮助生起殊胜的智慧。从小乘的见道来讲,要观四谛尤其是观苦谛的本性,四谛十六行相中第一个就是无常,无常苦空无我。有了无常观,也可以成为趋入见道的因,从这个方面来讲,也是一种助伴。

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

这里面讲得很清楚,第一要观无常,之后还要在相续当中生起来。不是说学完了就能得到里面的意义,学完也只是了解了,可能怀疑并没有遣除。即便是怀疑遣除了,如果没有观修,内心中还是没办法生起无常的境界。对于无常的觉受,即大恩上师经常讲的“感觉”,必须要在相续中生起来。如果真正生起来了,下面还有殊胜的功德。

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

【起初可作为求法之因】,因为要解脱,在临死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那么正法是什么?怎么样才得到正法?于是就想要追求正法。如果真的把无常修好了,内心就会很迫切地想求法。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方面对业因果非常的诚信,另一方面担心造了罪业在死后会堕恶趣。这么大的罪业没有消尽,后果非常堪忧。因为死亡无常的缘故,尊者就想要依止上师而求法,为了得到法不择手段。所谓的不择手段就是想方设法的意思,甚至和师母串通起来用假的介绍信去欺骗,连造假的方法都用了,这说明尊者对法非常希求。也就是因为对法的希求,一旦求到之后,在实践的时候就非常专注。这里面也是有无常的思想。一方面是有因果观,承认因果不虚;一方面也是因为对无常有正见。因此修无常最初的时候是求法的因。

【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中间的时候一旦求了法之后,就要修法。米拉日巴尊者辛辛苦苦求来法后不会象我们一样,天天睡大觉。因为尊者有无常观,知道虽然求到了法,但还不足以抵挡死亡到来的恐怖,所以在求完法之后精进地修法,这样无常观也就成为修法的缘。

【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无常就变成了他证悟空性的助伴。尊者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不断地修炼,最终获得成就的。

最后一组。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我们要以此为目标。并非学完之后就,要在相续当中真实地安住,真实生起强烈的无常观。

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精进分了三种: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和不退转精进。擐甲精进主要是一种誓言。比如发誓利他就是披上了利他的誓言铠甲。擐甲精进指最初要趋入精进之前发起的誓言立下成佛利他的誓言,相当于披上了铠甲。就像进入战场之前,如果披上了铠甲,在战场作战过程中风险就会很少。同样的道理,我们要趋入轮回度化众生,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披上誓言的铠甲。为了利他要发誓成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誓言就叫擐甲精进。

第二个叫加行精进,发了誓言之后要有行动。要去实行,所以叫加行,加行是指要去做的意思。有些地方是前行,有些地方是真实地去实践。中间的时候要加行精进,是要实际去闻思修、布施、持戒等等。

最后是要无退转精进,有些人加行行持了一段时间就觉得可以了,这就是餍足,退转的表现。无退转精进,也称为无餍精进。没成佛之前有什么可餍足的?功德还没有圆满,是不能疲倦和退失的。为了对治得少而足的思想,精进了一段时间觉得足够了。我们稍不注意,很容易这样。所以要经常性的听法,听上师的敲打。有的人说这本法学完就不学了,好像已经圆满了一样,实际上根本没有圆满,。这个是不能够厌足的,要厌足的是什么呢?需要餍足的是对世间八法的追求,流转轮回的时间够长了,我不要再继续流转了。对于转生六道轮回本身要餍足,而对于修解脱道、积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绝对不能满足。这方面如果有满足感,对法精进就会降低,对治力没有了,追求世间八法的心又升上来了。世间八法的心生起后,实执、烦恼、罪业,一系列的东西全部翻盘,这个时候还是继续轮回,这样就没有解脱的时候。这就是三种精进。

无常观生起来之后,最初可以成为擐甲精进之因。为了解脱为了利他而发起修法的誓言。中间因为有无常观的缘故而加行精进,认认真真地修,因为时间很有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了,这就是加行精进。最终可以成为无退转精进的助伴,因为无常的缘故,内心当中有这种修行的功德,所以不会餍足,不会退转,一直会精进下去。

刚开始发起修道的心很容易,比如承诺要念一亿心咒,或者其他的,承诺很简单,但是坚持就很困难。有些念诵时会说:“发心成佛二无别,有始中间发心难,发心非难难长记。”发心成佛二无别,从某个角度来看,发心和成佛其实没有差别,都很重要。成佛是来自于最初的发心,尤其是中间要把菩提心发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要扭转懈怠懒惰的心。但是最初的发心针对于加行精进还不困难,难的是把初心延续下去。《现观庄严论》等的窍诀当中,有很多让发心继续下去的方便我们要学习。把我们刚刚发起来的心,或者以前发起来的心坚持下去,一定要猛励而不要退转。这就是要有很多的要素:不断的闻思修行,经常祈祷上师加持,积资净障,发愿回向,依止一个好的团体。这都是让我们的初心不退失的一种助伴。这方面讲了仲敦巴尊者的教言。

帕单巴尊者也曾经说过:“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初的时候可以步入正法的因,这个跟前面差不多。从耽著轮回法,步入正法。【中间可以作为精进的鞭子】,一旦进入正法之后,无常就是一个鞭策,就像马和牛等等,如果不愿意走的时候用鞭子抽一下,它就继续往前走。良马知鞭,有些良马看到鞭子的影子就会跑,它不会真的等鞭子抽到身上。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如果一念无常的话,就不会再真实的懈怠,就会精进。中间的时候无常也可以作为精进的鞭子。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很勇猛,大恩上师也说,初学的人很精进没什么。关键是过几年之后,还是如此精进就是很难得的。因此我们不要做那种,刚开始热情很高、很精进,然后逐渐就退失了。刚开始的时候宁愿差一点,然后逐渐增加自己的精进度,这是非常好的。当然,最初很精进,中间也很精进,最后也很精进,那这个人很快就会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光明法身的意思就是遣除无明黑暗的智慧,这个都可以获得。

相续中如果没有不加改造而生起无常观念,那么仅仅在表面上求求法、修修法,最终只能成为佛教油子的因。

相续中一定要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不加改造是指很自然就生起无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个无常是改造的,听到这方面的教言,看这方面的书,观修的时候,大家在分享无常的时候,看到车祸,看到很恐怖的事情时,会觉得的确是无常的。有改造的是指有这些因缘的时候能生起无常。但没有这些因缘的时候,就没有这些无常观,有改造的就不稳定。不管遇到顺缘还是违缘,无常的这种观念恒时在心中存在,不会丢失,自然而然会生起无常的观念,这就是不加改造的无常观。

【如果没有不加改造而生起无常观,那么仅仅在表面上求求法,修修法】,这样虽然也能种下善根,并不是完全没有利益。关键是现在我们想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不能满足于此。表面上听几堂课求求法,也不去思维;或者高兴的时候修一下,不高兴的时候就不修等等。若是以上述的态度对待解脱道,【最终只能成为佛教油子】佛教油子就说是学佛时间很长,表面上都好像知道一些,但从不去做或是仅限于表面上做做。内心当中不会深入法义,故变成一个佛教油子。佛教油子比较难调化,内心当中真的生起出离心非常困难。因此就要经常以无常观鞭策自己。如果经常修无常,我们就不会成为佛教油子。因此无常观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

单巴仁波切又说:“在西藏修行人当中,没有看见一个人有死亡的念头,也没有发现有一个人遗留在世。

单巴仁波切就是帕单巴尊者,有很多殊胜的教言。大恩上师去年、前年讲了《修心百颂》中的《当日教言》,也是单巴仁波切写的。

【在西藏修行人当中,没有看到一个有死亡的念头。】这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不可能在这么多修行人当中一个也没有。因为帕单巴尊者和米拉日巴尊者是同一个时代的,他与米拉日巴尊者还比过神通。他们在世大概是汉地宋朝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大德和优秀的修行者。噶当派的很多尊者都还在世,正逢噶当派很兴盛之时,那时很多人也生起了无常念。但是相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很少有人生起无常念。难道不生起无常念的人会有可能留在世间吗?不会有一个人留在世间。人们常常觉得自己不会死,会执著自己能活很长时间。即便如此执著,但照样会死。

就如以前所讲的一样,主动思维死亡和被动思维死亡是不一样的。主动思维死亡,首先会接受死亡存在的现实;接受之后会进一步思维死期不定,死亡时只有正法才有利;在上述内容思维好之后,接下来就主动为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做好准备。这个准备不是多赚点钱,多买点米放在家里堆着,买很多金银首饰等死后受用。正如之前所讲的,再多的财产一分钱都带不走,甚至连一根线都带不走。所有的世间财富都会留在世间,自身却孤苦伶仃的离去,唯一能够带走的只有业。

关于业,关键是要看带走的是恶业还是善业。如果带走的是恶业的话,就会被牵引到恶趣,非常悲惨。所以我们不要带走恶业,要带走善业。善业也不是说想来就来,必须要花时间和用心去累积善法。而在修善法的过程中,恶业自动就不再积累,在修恶业的时候,善法也停顿了。因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个事情,比如一整天都是做了善法,就不会有时间做恶业。如果我们了知这个问题,从现在开始修善法,忏悔以前的恶业,同时现在也不造恶业。这样累积了很多纯净的善法,并且没有恶业的影响,临终的时候就会非常心安和愉悦。而且在死亡之时至死后,都会因为善业的牵引,把我们引导到安乐或者解脱道当中。

从此处来观察,主动地去接受死亡和被动地接受死亡是不一样的。不想谈论关于死亡的问题,觉得一想到死亡就很不吉利,因此就根本不会为死亡到来做准备。从无始以来恶业已经习惯的运作了,要修善业必须要很努力;而恶业却一点也不费劲。一旦停止了精进的善法,恶业一定会占据上风。如果在这样情况下,被动的接受死亡的话,那就很悲惨了。

身着僧衣的人累积财产,难道是要供养阎罗王吗?

这句话主要对象是指出家人,对于在家人也是一样的。因为当时有些出家人累积了很多财产,单巴仁波切就指出,作为僧人累积这么多财产,难道是死后要去供养阎罗王吗?很明显这是在讽刺。死亡时什么也带不走,在家人积累财产也是一样。即便是皇帝,修很好的陵墓用很多陪葬品,甚至还要杀一些人陪葬,但是死后他随着业力就投生了,不会住在陵墓里面。如果造了恶业死后就会堕恶趣,房子和陪葬品根本用不上。因此死亡的时候用财产供养阎罗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收藏一切奇珍异宝,难道企图暗地里贿赂阎罗卒不成?

很多人习惯收藏奇珍异宝,是不是死亡之后暗地里要贿赂阎罗狱卒,让他们不要来抓自己?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业力到了,该死还是要死。在死亡时如果对财产或者奇珍异宝非常耽着,就会产生贪执生起烦恼的因,如果在修净土,就会成为往生净土的违缘。在了知这一切没有意义之后,内心当中要放弃。当然实际当中放不放下呢?如果没有执着也无所谓,可以用来作为利益众生或者是积累资粮的因。

目睹这些西藏修行人,会让人禁不住仰天哈哈大笑!

看到这些修行人的情况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如此表面的修行是没办法真实得到利益的。单巴仁波切是以印度修行者的身份和口吻,去呵斥当时西藏的修行者。其实对于我们来讲也是同样的,虽然时空方面隔了很长时间,但在观察的时候,一字一句好像都是打在自己心上一样。想要成为修行者的话,很多的教言都会直接的打到自己的心上,对自身来讲是一种震撼和鞭策。如果对于修行没有兴趣,也就不会有触动,不会去想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这也是内心中善根深厚与否的体现。

谁具广闻我慢高,修行好者积财宝,谁依静处多散乱,谁离故乡无羞愧,彼为形象修法者。

这也是一种讽刺的语言。【谁具广闻我慢高】,指一个人广闻博学,我慢却很高。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用无常来看破今生,不知道自身的广闻博学,名誉等都是没有意义的。【谁具广闻】,觉得自己智慧渊博、听的多知道的多,缘这个产生傲慢。这是无常没有入心的缘故。【修行好者积财宝】,还有一些表面上修行非常好的人很喜欢积累财宝,像这样也是无常没有入心的表现。【谁依静处多散乱】,还有一些人依靠寂静处或在深山等地方修行,虽然身体依靠静处,但是内心非常散乱。也是因为内心没有生起无常观的缘故,不知道无常迅速要去真实的修行,不知道死亡时有力的正法。【谁离故乡无羞愧】,离开故乡是一种修行人的标志,因为在故乡会有很多散乱的因,很多生起贪心和嗔心的因,对于散乱恶业有羞愧,离开故乡是想要修持正法。有些人虽然身体远离了故乡,但是内心并没有因此而生起羞愧感,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说,有些人离开故乡之后,因为家乡人不在没有熟人的缘故,就肆无忌惮地造恶业,也有这样的解释。【彼为形象修法者】,这些都是形象修行者。

彼等喜爱造恶业,虽已见到他人死,然却不知自将亡,此等一切诸过患,皆由未修无常致。

这些人没有以无常调伏内心,没有办法成为真实的修行者。喜爱造恶业是因为凡夫人流转了这么长时间,相续当中的恶业习气是自在的。世间俗语也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在世间上要做善法很困难,如果要造罪业,内心却很少有挣扎,会具足很多顺缘,很自然地就可以把罪业圆满。但如果要修善法,很多条件就不一定具足。修善法尤其是修出世间解脱道的善法,这是和我们无始劫轮回的习气相悖的。轮回的习气是我们无始劫以来习惯的东西,势力很大就像大河从上而下力量特别大,跳进去之后很容易随波逐流,若要逆水行舟就非常难。修行是要对抗轮回中的习气,当然就非常困难。内心没有真实的生起修法境界,以前喜欢造恶业的习气就会占主导作用,就肯定会造恶业。

【虽已见到他人死,然却不知自将亡】,虽然每天新闻里都有死亡的消息,今天哪个地方又炸死多少人、哪天又是踩死几百人、什么时候翻船又死多少人、哪天一个大客车翻车死了多少人等等,没有想过把这些问题放在心上去观察,我也会这样死亡吗?仅仅当成和自己无关的新闻来看,虽然现在能够经常看到这种新闻。古代信息不发达,最多就是在村庄和寺院里面,有人带一些消息过来,当时的修行人能够知道的非常少。现在的信息这么发达,只要上网每天都是这些消息。如果想要修无常,那么就要带着这种观念去上网查一查,在看完各种死法之后反观,自己就保险了吗?不知道哪一天就遇到这样的死亡,这么一观想就会有种紧迫感,就不会再浪费时间了。

【此等一切诸过患,皆由未修无常致】,这所有喜爱恶业的过患,都是因为没有修无常,内心没有生起无常观导致的。

所以,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提条件。

通过这些观点知道,把无常观修好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提条件。文字非常通俗易懂,但是意义特别重大。只要读过几年书认识字,都能够知道这里面讲的是什么意思。关键是要通过思维来遣除怀疑,尤其是需要打坐观修,在下座之后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进一步磨练无常观。生起无常观后,相当于有了一把钥匙去开启修行之门。

一居士向博朵瓦格西请求消除恶缘的窍诀。

有个居士向博朵瓦格西请求,怎么样能够消除恶缘呢?有时候我们也会求上师告诉我们怎样消除障碍和恶缘。博朵瓦格西没有让这位居士修金刚橛、大威德或其它法,而是从根本上给了一些教言,当然并不是说修这些愤怒法没有用,这些法其中的一些要点还是要具足的。

博朵瓦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心中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也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

博朵瓦格西告诉居士的窍诀就是观修无常。观修无常和遣除恶缘有很大的关联。心中生起了无常观,那么净除罪业没有困难。因为有了无常观之后就知道,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通过无常观这种正见、智慧的修法,起的作用会很大、方向会特别地正确。如果按照一个修行人的标准和心态去修法,净除恶业是没有困难的。因为修的善法越纯净,净除罪业的力量就越大,恶业净除了恶缘当然就没有了。通过修无常知道只有善法才有用,通过这样的思想带动修无常,对净除罪业的力量是很大的。为什么说念这么多的金刚萨埵心咒却感觉还是没有清净罪业,就是因为净除恶业的违缘太多,夹着这么多杂质的思想去修,当然就很难相应。如果我们有强劲纯净的无常观带动去修金刚萨埵忏罪,净除罪业无有困难。

【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一方面可以净除恶业,一方面可以修行善法。通过修善断恶的两种方式来净除恶缘,第一个净除罪业,是直接把恶缘的因——罪业清净掉;第二个是通过修善法来净除恶缘,一福压百祸的缘故,内心当中的善法很强劲、福德很深厚,虽然恶缘有种子,但是被压制住就生不起来。净除罪业和奉行善法都是消除恶缘的方法。

【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是说它和消除恶缘是有关联的。下面还有更深层意义上的净除恶缘,可以理解成全都是在讲消除恶缘的窍诀,只不过层次不一样,第一个层次稍低;第二个是高一点的层次;最后一个是最高的层次。那么中等层次如何消除恶缘呢?

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够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那么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

【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好像看起来是在利益众生,但这绝对是消除恶缘的最好方法。因为菩提心无往不胜,是斩断恶缘最利的宝剑。恶缘不外乎就是碰到恶劣众生的时候,会造些违缘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受伤害等等。在无常观和净恶修善的基础上修慈悲心,当慈悲心生起来了,有一句话说:菩萨没有怨敌。通过菩提心去观待一切,所有的有情都是菩萨要利益的对象,哪里会有什么恶缘呢?

即便恶缘不是因为人引起的,是通过外境引起的,即便如此,有了菩提心就会把一切转为道用。这样想:我今天遇到的因缘,愿一切众生不要再受到,让我一个人承受这样的灾祸。如果你的心这么广大,哪里会有恶缘的下手之处呢?恶缘的着手之处,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有怨敌,贪欲心大,这些都是恶缘的契入点。但当菩提心生起来之后,一方面没有了怨敌了,也就不会有这方面导致的恶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菩提心把这些转为道用,如生病、遇到灾祸,马上就想:愿一切众生的痛苦由我来承受,这样生病和灾祸就不成恶缘了,反而变成修法的善缘,这比前面遣除恶缘的窍诀要高很多。通过修菩提心消除恶缘,是通过消除我爱执、生起利他心、通过转道用的方式来消除恶缘的。那么什么是最了义的消除恶缘呢?

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多多修行诸法实相空性,而且在自相续中已经生起,到那时清净迷乱也不会有困难。

迷乱是一切恶缘的总来源。有了迷乱,才会出现各种实执、烦恼和业。如果迷乱都清净了,就不可能还有因为迷乱而产生的恶缘,这是连根拔除的方法,前面是在无常观的基础上、在修善净罪的基础上修慈悲心,现在是在慈悲心的基础上修空正见,观修诸法实相。如果观修诸法实相在相续中生起来了,因为直达本性的缘故就会彻底清净迷乱,相当于把一切所有恶缘的总源头被截断,全部都显现清净的智慧而不会再有恶缘生起。这里所讲的遣除恶缘的窍诀:一、无常,二、慈悲,三、是空性。从真正词句方面讲,消除恶缘的方法就是观无常,直接从这方面理解也可以,附带讲一些其它的利益众生、消除迷乱的方式,但如果把他们统一起来都解释为消除恶缘也未尝不可。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常观,那么就一定能够彻底舍弃对今生世间一切事物的贪执,就像呕吐症患者不愿取油食一样。

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今生所有执著都会舍弃、放松。打个比喻,就像呕吐患者不愿取油食一样,因为很怕油腻的东西,一闻到或尝到马上就要吐。修了无常之后,对世间一切就好像呕吐患者看到油食一样没有什么兴趣。我们修法有时候很困惑,也是因为对世间过度的执著,所以出现很多矛盾,陷于各种挣扎当中难以取舍。一方面修法很重要,另一方面世间利益也很重要。两边都要抓住道路也就不一样,因此会陷入两难境地的挣扎中,当内心真正生起无常观之后,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知道世间这一切没有实质,能够得到就得到了,不能得到也无所谓。内心真正达到可有可无的超然物外的状态,一切就都放下了。因为这时已经看破放下,就不会再有挣扎。下面举例说明,为什么说修好了无常对世间法没有贪执呢?

我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而注重前辈高僧大德的事迹,这就是因为自己的相续中生起了少许无常观的缘故我除了无常以外也再没有其他更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

如来芽尊者这样说:我无论看见世间再怎么高贵的人如皇族、权威再大、世间首富、长得再好看的人,也不会有羡慕的心。一般的人没有生起无常观的缘故,会很羡慕这些高贵、权威、富裕、俊美等等,对这些很耽著是无常观没有入心的缘故。为什么尊者对这些不羡慕而对高僧大德的事迹很羡慕呢?因为这些权威、富裕等等是与世间法相应的,是世间的因果。高僧大德是怎样发出离心、菩提心,怎样闭关修行、度化众生,这些是在知道无常之后,对自己和他人解脱做了有意义的事情。

就像我们看到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如大恩上师翻译的《藏密佛教史》、《青史》以及其他传记,记载了高僧大德怎样修行、怎样利他的很多事情,对自他来讲都是有真实意义的。因为无常,一切世间的东西再高贵、再权威死了都是要放弃的,但是高僧大德的修行和弘法利生对自他的暂时究竟都有利益。如果我们内心深处生起无常观之后,也会对这样的修行有兴趣,对世间种种兴趣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相续生起少许无常观的缘故,知道世间一切的东西都是无常的,即便得到了天王帝释的位置、成为富翁、成为长得好看的人也是如此。

佛陀用遍知的眼光观察我们无始劫以来这么长时间,从什么样的地方以什么样的身份都已经转生过了,现在还是这样没有任何的改变,该有的痛苦还是有,该造的业还在造,这一切不断地复制,每一次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还觉得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除了解脱道之外都没有什么意义。唯有解脱道自己才能从中解脱出来,可以帮助众生从迷乱当中解脱,这个才是真实有意义的。

因为生起无常的缘故了知这一切,除了无常之外,再也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如来芽尊者自己也是因为无常观而获利,然后作为殊胜的教言给别人传授。大恩上师也讲过:“我对于现在这些富裕的人没有兴趣,是因为生起了无常观。”我们只要认真观修无常,也会看破放下,知道世间的这些都没有意义。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不会刻意的去做什么。如果对众生有利,不需要很刻意的方式就可以得到财富,也不会刻意的拒绝,这一切都不会束缚他。如果会束缚我们就要注意了,应当去观察世间法的过患,直到相续中对无常生起定解,影响就不大了。

那么在相续中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呢?

前面讲了无常的很多教言,下面我们讲无常定解生起的的标准,怎么样是无常观在内心生起的标准这里面讲了两位大德的事迹。

应当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也不知道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

喀喇共穹格西在摩喀喇山闭关的时候,有一荆棘树恰好长在山洞门口,出去、进来都会挂到他的衣服,刚开始他觉得很麻烦,想把它砍掉,但是转念一想,也许进到山洞就死到里面了,不会出来,没必要消磨时间,所以因为无常观的缘故,他没有砍。

当他再次出洞的时候,又想不知道能不能再度返回这个山洞。而一直没有砍荆棘丛。

进去的时候没有砍它,因为觉得不会再出来了,出去的时候想可能不会再进来,砍它也没有用。所以喀喇共穹格西在这样的念头当中进出山洞很多年,只是一心一意把心思放在修法上面。不要说其它琐事,就连有些唯一的生活顺缘,如需要置办生活用品、出去打水或是拣柴都没想去改善。他认为会耽误时间,觉得没什么用。

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多年,最后已经获得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可能因为有这样强大的无常观的推动,格西最终修行成就了。如果换一种版本就不同了。首先觉得这个荆棘树还是砍了好,这样进进出出就方便了。然后这个路是不是要铺一下呢?再到山下找些石头铺路,路铺好了之后,山洞是不是要装修一下呢?门是不是要修一个?还有灶台,炊具也不行了,慢慢的事情就多了,就没办法修行了。虽然只是一个荆棘丛,但是假如没有这么坚定的无常观,就会有无量无尽的琐事要去做,到时候别人都成就了,而你却修成了豪华型的五星级山洞,但是相续却变成了垃圾级。所以表面上看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完全可以体现出对于整个修行的态度。

还有一个修无常观的表率,那就是持明无畏洲尊者。持明无畏洲尊者有一个秋季七月沐浴的水池,没有阶梯,进入时很困难。

持明无畏洲尊者就是晋美林巴尊者,在七月星星出现的时候,池水就会变成甘露,这时候他们就会去沐浴,通过这样的缘起,清净疾病等,对修行会很有帮助。他的水池没有梯子,所以进出都很困难。

弟子问:“是否应在此修一阶梯?”他回答:“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在这里沐浴的机会,那么费事有什么用呢?”他也常常教诫弟子修无常法。

弟子说那就修个梯阶方便,他说今年洗完之后明年还有没有机会来洗都不知道,没必要这么费事,也没有开许去做。不仅自己无常修得非常好,也这样教诫弟子们修无常。

喀喇共穹格西他是一个人闭关,智悲光尊者是在这个佛法修行的团体当中,而且他还有个上师。为什么要讲这些呢?有些时候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在家的很多修行者,也通过这样一种标准来衡量自己,油瓶倒了不用扶它,不知道下顿还做不做饭,米也不用买了,因为你有家庭这样做虽然心态是好的,但结果有可能让你的修行陷入麻烦当中。所以内心当中要生起无常,但该做的这些还是要做,如果你一个人过也可以,别人也不会来串门,也没有很多要考虑问题。必定你在世间当中要和很多人交往,头也不梳,脸也不洗就出去了,这样出去办事很麻烦,所以环境不一样。内心可以安住在无常观中,但行为上面该随顺的必须要做。如果不做的话一方面给别人带来困扰,一方面给自己的修行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个方面主要是以内心为主。行为上面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标准来进行参照,有些时候条件不一样没办法去模仿。

所以,我们这些人在相续中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一定要在加行时发心,正行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反正在相续中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要修持,后行时以回向印持。

这么多无常的教言,我们这些修行者在相续当中还没有生起死期不定,只有正法才有利益的无常定解之前,一定要在加行时候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观修无常,正行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地通过无常的教言来调整自心。在相续当中还没有生起不改造的无常观之前要反复观,反复观不是你修了多少时间多少座,这个修法修完了就可以了,而是内心当中有没有生起不改造的无常观,没有达到之前要不断地观修。后行时以回向印持。后行就回向一切众生都能暂时生起无常观,究竟成就佛果。

务必要追循圣者前辈的足迹,尽心尽力勤奋努力修持。

其实这是很多圣者的示现,智悲光尊者作为一个圣者的化身,并不需要特意地去观修。只是给我们后代的弟子作一个表率,教我们这样观想,那样观想,慢慢地可以进入正道当中。很多圣者在世间当中做的这些苦行,其实唯一地纯粹地为了我们这样示现的。那么接下来是个结文。

无常现前反而执常有,老年到来反而以为幼,我与如我邪念诸有情,相续生起无常祈加持。

这里讲的无常现前,是指无常每天都在我们眼前不断地呈现,气候的变化,人员的变动,自己身体的反复等。每天都有很多无常现前,但反而执为常有,觉得自己常住常有。

【老年到来反而以为幼】,都已经到了很老的年龄了,还以为自己很年轻,觉得自己不会死,还有几十年可活。没有紧迫感,没有一个马上要修法的心,还觉得自己很年轻。【我与如我邪念诸有情】,这个邪念是执著常有,不死的一种念头,就是常乐我净,就是颠倒念也叫做邪念。我和像我一样执著常有的有情。【相续生起无常祈加持】,在我们心中真正地生起无常观,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华智仁波切给我们作了引导,是种谦虚。这个颂词我们来念是非常合适的,和像我这样的邪念有情,内心当中生起无常请加持。我们平常内心当中生起无常观,也是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然后再发愿,回向的时候也是这样,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加持我,愿我尽快地和无常观相应,在积资净障的时候,也是愿这个善根,让自己内心当中的无常能够生起来,回向的时候也让我们迅速地和无常观相应。

【寿命无常之引导终】,以上我们就学完了寿命无常的引导,今天这个课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前行系列3

丁七、思维猛利欲而修无常

解释题目

“思维猛利欲而修无常”分四点解释:

一、这里指什么欲;

二、起此欲的作用是什么;

三、为什么要使此欲达到猛利;

四、如何使此欲达到猛利。

一、这里指什么欲

欲即欲乐,有种种世法和佛法的内涵,这里指佛法上念死的欲和念法的欲。为什么要包括这两方面呢?因为单单修念死还不够,还需要念法才能在死时以及来世以上有利益。

二、起此欲的作用是什么

由于欲是缘起的枢要,当起此欲乐时,它就使心进入到念死和念法的状态。一念死就会退掉现世法的欲,一念法就使心趣入到修法当中。

三、为什么要使此欲达到猛利

由于欲是勤依的缘故,如果欲达到猛利,勤就达到猛利。因为要修即生成就的法,必须彻底退掉现世心而全副身心投入修法,它的要求是一切阶段都要念死和念法。由此,因上就要达到猛利,也就是要使念死和念法的欲达到猛利。

四、如何使此欲达到猛利

这又要分最初发起的阶段和中间串习的阶段两方面。最初发起修无常的欲,一定要有明见缘起道路的胜解。正面知道修无常的利益,负面知道不修无常的过患。而且,已经认定它在当前最重要,修它才能发生道心。而道心是一切道之根本的缘故,由此会认定,修了无常就进入一切圆满之门,不修无常还念常的话,就入了一切衰损之门。它是基本的道心,如果连道心都没有,那一切道上的内涵全部空缺。要这样去认定,它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极其关键。以这种胜解就会发起修无常的欲。

有了初步的基础后又要知道,在中间阶段时时都要修这个欲,在每一个阶段都要感觉到修无常很重要,所以我要修它。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去修念无常的欲。通过这种途径,使得它达到猛利。欲一旦猛利,勤就达到猛利,勤一旦达到猛利,那时时念死、时时念法,这样就时时都掌控着心,退掉对现世法的耽著,发起对修法的精进,这样就能保证昼夜都处在修法的状况中。这就是思维猛利欲的内涵。

引导次第

这里引导思维猛利欲的次第有二:第一、思维猛利欲的所作;第二、思维猛利欲的因。也就是,先要思维我们用猛利欲要做到什么,即恒时念死无常而作十法行。这是特别高的要求,一切时位中都要起无常想,使心转入法道之中。为了达到这一点,缘起的枢要——欲要发展到猛利的程度,为此要思维怎么来起猛利欲。包括思维作无常想的利益、不作无常想的过患。前者中还有认识它的必要、利益、重要性等。这样就会发现它极其重要,有极深远的利益,必不可少,由此就会有恒作无常想的心。有了这样的道心后,不断及时地修这样的欲,让它发展到猛利,之后无常观才能贯彻到修道的始终。以上是整篇引导的线路。

接着我们就来了解普贤上师引导的密意。

思维猛利欲的所作分二:

一、恒时唯修念死;

二、恒时劝勉自心行十法行。

一、恒时唯修念死分二:

(一)总说;

(二)别说。

(一)总说

思维猛利欲而修无常者,一切时、一切分位中唯修死想,而于一切行住卧三者中,口中都说、心中都明现“此是此世间的最后威仪”,如此而修。

一切时和一切阶段唯一修死,要修的地方是行、住、卧三类威仪,都口里说、心里想:“这是此生最后一次!”

这一句来自《法轨》总的修念死法的要诀,分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修念死法的必要;

二、修念死法的时位;

三、修念死法的行相。

也就是,为什么这里说唯一修念死,而不修念不死呢?再者,在什么时位修念死法呢?还有,修念死法心口上的行相如何呢?了解清楚这三个问题,就把握《法轨》的内涵了。

1、修念死法的必要

虽然今天或此时、此阶段是死还是不死都不决定,但心应该执持死的方面,发起“唯一会死”的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心想我不会死,那从“不死”的想里就会出现一切现世欲,在它的驱使下,我们的暇满几乎全数落在非法中。而修死想就转变方向了,一想到会死,忙其他就没意义,应当为死做准备而修法,这样当下就能取坚实义。以这个缘故,如果能在一切阶段、一切时位先发起死想,让它当家作主,这样有力地发起后,缘起就被控制住了,截断了现世法之流,往法道上走了。因此要唯一修死,也就是在既可修死想又可修不死想两者中,唯一选择修死想。

2、修念死法的时位

死想要贯彻一生,细到每一个时间、每一个阶段都唯一起无常想、死想,以此来摄持自心入于正法之门。我们现在就要清楚,往后时时都要带着无常想、死想,而且一起头就有。所以事先就要想好:我这一生不过若干年,每一年有365天,每一天无非是行、住、睡三种日常生活种类。我们每天无非是睡眠位和醒觉位两类,醒觉位中无非是行位和住位两种。这里“住”不能理解成“行住坐卧”的“住”,那是站立的意思。这里的“行住”,即行藏或行止。也就是每天要么睡觉,要么醒来,醒来要么出门办事、上班等,要么住在家里或某个地方,这叫“行”和“住”。这三个种类摄了一切威仪。这里的所有阶段或活动都是一段一段在相续,在每个段落当中,都要以死想作为等起来摄持心入于法道中,也就是要想到:“这是这一生最后一次!”

3、修念死法的行相

具体的修法,指对于行、住、卧三大类威仪,无论哪个阶段都想死的方面。扣到相应的威仪上想:“这是我在人间最后一次做这个!”比如,这是最后一次出门,这是最后一次听课,这是最后一次睡等等。要让观念深入骨髓,关键在心、口两门,所以要不断地口里说、心里明显地现来修。所谓“明现”,指不是大概的、含糊的、略略的,而是非常明了、确定,这样才会发生观念的力量。当观念上已经转成死想,心态、行为就都会随之转变,取向也会改变。这是修的方式方法。

“口说心想”,是为了让观念渗入到骨髓。我们起观念都要通过心、口两门。以世间恶法为例,譬如男女相爱时,口里说“我爱你”,心里也很明确地现出“我爱你”,这样逐步发展下去,就会达到很炽盛的地步,心完全随爱的烦恼转,缘起就往那边发展了。也就是当口里说了,心里明确了以后,心就会非常有力量,之后就被这样的欲所转了。那么同样,我们口里说“我今天会死!”“这是最后一次,我会死的!”心里也非常明确地观或者现:“不可能再有后面!”这样口里不断地说,心里也明确地现,死想就越来越有力量。最后心完全被死想抓住而截断今生的所为,一心寻求能解脱死的方法,这样就把心全部纳入法道当中了。

(二)别说

如果去其他地方,则念会死在彼处或想不一定能回来,如果走在道上或者在椅子上休息,也念“会死在这里吧”。若在某处安住也念“会在此处死吧”。夜晚睡卧之时,也念“今晚会死在睡卧之处”,或念“明早不一定能起床”。早晨起床之时,也念“今天白天会死在这里吧”,或想“今晚不一定能睡卧”。如是发自内心痛切地唯修死想,而像昔日噶当派的诸格西睡卧之时,思念“明早能否举火不得而知”,不覆盖余火,而且饭碗也倒扣而放置等,及时及时地唯一修作心往念死上转的欲乐,像这样修持。

这里普贤上师的引导有三个内容:

一、教导怎么配在威仪上念死;

二、指明念死在心上的要求;

三、教导平日修持的相。

首先告诉我们怎么配在行、住、卧三类威仪的各种细节上,从两方面来念死。

一、从现在位,念“会在这里死去”,以遮断对现前法的耽染而心缘于法;

二、未来方面,想“不一定还有未来”,遮断对未来的妄想。像这样,就切断掉往现世法流趣的心。其次说明,念死要做到“至心痛切”。然后说到,要像噶当派的诸格西那样,及时地配着威仪唯一修念死的欲。这就是平时修持要达到的标准,它的关键在唯一修念死的欲。以下对这三点一一来做讲解。

1、教导怎么配在威仪上念死

具体说明修的方法,包括行、住、卧三方面,每一种又有两个方向的观念:一、现在方面要肯定地想:“我会在此处死,会在做这件事时死”;二、对于未来要否定掉“决定还会有”的想法,换成“不一定还能再做”“不一定还有下一次”等等。必要是,对于现前的事,从肯定方面想“会死吧!”就能遮掉对现世法的耽染,当下提起修法的心。对于未来打破“还会有”的想法,想到不一定会有,当即截断对未来的各种妄想、思虑、计划等等。这样想的话,如果现在死,我也住在法上了,这是应当的;即使不会死,也一心缘于法了,因此非常有必要。总之,有力量的死想能瓦解掉一切对现世法的欲求,以及贪婪、嗔恚、竞争、散乱等的心态,所以它像大铁锤,能锤掉各种对现世法的耽著。

具体示范。行的方面,比如要出门去别的地方,就想“我会死在那里吧”。如果去上班,就想“我会死在路上吧”,或者“我会死在公司里吧”。这是从现在位遮掉“会活”的想法,倾向决定会死。这样提起正念后就要为死作准备,由此心就转到修法上了,只有修法在死时有益的缘故。再者,未来方面是想:“我不一定还能回来”,对于回来以后的事不作打算。就好比上了战场,想“我不一定能生还”,所以,往后如何生活等的想法全部放下。再者,到了路上或者在路边的座椅上休息,也想“我会在这里死吧,不一定还有后面”。到了工作地点,正在做某项工作,就想“我会死在这里,正工作着就忽然会死吧”。像这样,马上住在“死”的正念里。

接着,住的方面。譬如假期待在家里,就想“我会死在屋里吧”,“这次假期我会死吧”。到了周末就想:“我周末会死在家里吧,不一定还有下周”,因此,把下周的想法全部遮掉。之后马上警惕起来:“我很快会死,可能现在会死”,心赶紧住在修法中。

再说睡卧。每一天醒觉位的活动完毕就要进入睡眠,这时要提起现在位和未来位两方面的死想。也就是想:“我会死在床上吧,不一定还有明天”,明天难保还能醒来,所以不做明天的打算。第二天一早醒来,就想“我今天会死吧,今晚不一定还能睡下”。这样一方面马上提起会死的想法,另一方面遮掉未来的想法。

总之,在行、住、卧三类的每一个分位之前,都要安置这两种想法。一方面当下提起会死的心,马上进入到对死的准备上,另一方面想到未来不一定还有,截断未来的计划。

2、指明念死在心上的要求

这样修时,要求发自内心痛切地唯修死想。“发自内心”指特别真实地作意。“痛切”指心专注在一个点上,特别深、特别切。这样情真意切,一次又一次地想,最终会真实出现无常心、死想。会想到死真的要来,真的是这样,我要开始为死做准备。这样才不是知识化的表面说说、有口无心、只是干枯的语言等。之所以修法不成功,就是因为不痛切,如果能处处痛念无常,心当即就会转向法,所以,痛切也特别重要。

3、教导平日修持的相

噶当派诸格西是修无常的典范,切实地把无常想配在日常的各种威仪中。他们晚上睡觉时作意:“我今晚会死吧!没有明天了”,所以不用盖火,碗也倒扣,因为明天不必用碗了。这表示他作“决定会死”的想,因此,往后的一切希望全部息灭了。“等”字,包括在各种威仪中都想:“这是最后一次吧,下一次有没有谁知道?何必想它!”无常想一起,当下就截断现世心了。像这样,他们的示范是,当一件事、一个分位出现时,马上修一个往死上想的欲。这种欲乐越修越强,当它一起的时候,马上就往那方面想。修好了以后,到了任何阶段,一碰到就作死想。由此就截断了现世想,一心趋于法。这里修死想,要做到像噶当派格西这样来修持。

所谓“像这样修持”,即是随学圣贤。他们在法道上怎么走,尤其在念死上怎么做的,我们都要在自身上修到,这叫做“效法”,叫做“修持”。也就是前面说的,法是轨则,人是典范,我们是随学者,修心就是清楚了怎么做后,在自身上修成那样的心。这样就有了无常想的德相。

思考题

1、 “思维猛利欲而修无常”一科的总理路是怎样的?

2、

(1) 为什么唯一要修死想(从这样修的作用、这样修符合事实等方面观察)?

(2) 在哪些时间段应该修死想?为什么?

(3) 修念死法的方法是什么?“口说、心中明现”的必要是什么?

3、

(1) 怎样配在诸威仪中从现在、未来两方面念死?结合自身情况细致思维。

(2) 什么是“发自内心痛切地唯修死想”?如何达到这个要求?

(3) 平时修念死想的标准是什么?

二、恒时劝勉自心行十法行分二:

(一)总说;(二)别说。

(一)总说

仅仅修死尚不完足,临终得益者唯有圣法之故,在恒时不离忆念正知的状况中,由了知一切轮回之事皆为无常、无有坚实(心要),需要劝自己行真实之法。

发生了修念死的欲以后,在现世法出现时,马上想到“会死的,不一定还有未来”。也就是修念死会截断生存的想法,退掉对现世法的耽著。但这只是一分,它让你了解到现在的状况是会死,死的时候现世法无利益,然而还没有指出在死时什么有利益。因此进一步要了解,在死的时候,财富、眷属乃至自己的身体都要扔在现世,没有一个能随往后世,而且利益不到死时和死后,唯有正法能作依怙,能作大安慰、大护送、大资粮。

当明确了解到,死来临时,法和非法的作用力分别是什么——一个绝对有利益,能真实利益自己;一个绝对无利益,耽著它只会往轮回、恶趣走,这样看到一黑一白、一损一利之后,行者就会发起断然的决心:我要做一个理智者,一定要摄取对临终有利的圣法。这就是“故”以后的内容。前面是理智地抉择,彻底断定后就会发生如理的做法。这个做法就是恒时不离忆念和正知的状况里,了解到一切轮回事都是无常、无坚实,从而劝导自心趋向真实法。在心的走向上,不但歇掉了对现世法的耽著,而且提起了摄取真实法的欲,这样就趣向法行了。

“一切轮回之事”,指前面所说的下至无间地狱上至有顶之间,所有根身器界的法。我们要退现世心,特别要关注轮回法里的一个小片断、小角落,也就是这一生人世间的一切法,包括身体、住处、饮食、受用、睡眠、财富、亲友、权威、名誉、言论等,我们的心天天耽著在上面。这些法都是无常、无坚实、无心要,过后就没有了。旷观古今因缘变化的过程就知道,因缘一过就了无踪影。了解以后再放大到整个轮回,就发现全是这种状况。因为都是因缘幻变的,所以没办法以自力住到第二刹那,这叫做“细无常”。在同类因缘消散时当即息灭,相续也断掉了,出现另一集幻化影片,这是粗无常。

这就可以看到,一切轮回之事绝对无常、无坚实,没办法握住、依靠。然后会发现,这一切假法无非是惑业苦,整个范畴叫做“非法”,只是由无明力驱使,以虚妄分别出现的错觉现相。所以,这些根本不是法,要从中退下来,不要在里面寻求什么意义,认为可以作依靠处。之后另一方面会知道,能回归、证入不生不灭本性的是真实法。证到它就寂灭了生死幻相,回归到了不迁变的大乐之地,再也没有粗细诸苦,显发本来光明,得到天真受用。这就是我们的归处。

像这样,通过对死的观照,发现追求现世法全是没意义的,全是捕风捉影,最终坏灭一空。再看到另一方面,要回归的是光明大圆满本性,一心往那边趣向。这样一头彻底放下,一头彻底提起。而且细密到百分之百放下,在每一个日常分位中都提起无常想,乃至每一时刻都以无常想摄持。一想到死,就没必要对现世做计划和追求,也就彻底歇掉了对当前法的耽著。另一方面要知道唯法有利,彻底提起修法的心,之后就能使自己尽一生的时光来修行,修量等同寿量,这样才可能达成即身成就。否则人生这么短暂,心绪又这么混杂,不断地趣入现世法,全是非法因素,不必说即身成就,连来世得善趣都有困难。行者了认自己的道路后应该发大道心,通过这个转换,使自己变成彻底的行者,变成昼夜行法的人。

“忆念”,指当下记得一切轮回事无常、不可依靠,只有法可依靠。“正知”,指明知身心的状况,到底是在非法上做还是在法上摄取。有了忆念和正知就能调控身心,如果心趣于现世法,那就立即切断;如果在摄取正法,就鼓励自己认真去做。这样一直在忆念和正知的状况下,就能够了知一切轮回事没有常存、坚实,因缘一散就没有了,靠不住,利益不到死时以及来世,由此就把现世法拿掉了。另一方面,对真实法作闻思修对未来有利益,因为佛说的权实二法,就是要把我们引向不生不灭的本性之地。它叫做“真实法”。轮回法欻生欻灭,只是空花幻影,哪里靠得住?我们唯一要学的是能将自心直接、间接引到本来之地的妙法,包括灭谛、道谛以及宣说它的教法。或者,真实法就是佛证得的如来藏心,也是我们的本性,权法就是为了引到这上面而施设的各种方便。因此要知道,只有法有利益,轮回法都是不可靠的,看到它的后边际是灭尽无余、灰飞烟灭,就知道毫无意义,哪里可靠?像这样,在很明知的状况下,就劝自心不要再搞了,不要再做虚假无义、徒劳辛苦的事,应当歇下轮回的作为,夜以继日地励力摄取真实法。

(二)别说

也就是,总的身心和合无常故,于借用物莫执为我;行走的话,道路无常故步履向法中行;住的话,处所无常故心中修作净土,饮食及受用无常故受用三昧之食;睡卧的话,睡眠无常故净除错乱而住于光明;富的话,资财无常故亲近七种圣财,亲友及邻居无常故静处劝心出离,权位及声誉无常故常时持低位,言论之句无常故劝持真言、劝诵真经,信心及出离无常故勤修坚固誓愿,想及分别无常故学人品贤良。

劝心修真实法

这里关键要抓住“劝”字,为了能劝,又要有忆念、正知。了认轮回法靠不住、没东西,圣法靠得住、有东西,然后劝心:“心啊!心啊!你别寄托在那上了,你别在那里寻求了,那是苦海,你往法这边走吧!”一样一样都这样劝。

总的方面要劝心:心啊!心啊!身心只是暂时和合在一起,不要把假借的东西当成“我”,整天去服侍它、恭维它、打扮它,为它营谋起贪嗔没有意义。心啊!心啊!不要再认它为“我”了,真正的大我是远离我和无我二边的真常之地、本源之处,赶紧回归!不要认假为真。

其他衣食住行睡、名誉地位、亲友邻居、言论等方面都这样劝:心啊!心啊!这里没有真的行道,你要往法上走。心啊!心啊!这里没有真住处,你要去净土住,这里没有真休息处,你要去妙净明体中休息。又劝:心啊!心啊!这里没有真财富,你要依止七圣财——法的财富。心啊!心啊!这里没有真正的依靠处,亲友邻居都无常,你要趣往涅槃乐处。心啊!心啊!权位、声誉都无常,你要住在无我无私的低位,那才是真常大乐处。心啊!言论如声响无常故,你要诵真言、真经。心啊!你的信心、出离心也是时而有时而没有,就像空中的云,一定要精勤地坚固誓愿。又劝:心啊!想和分别也忽来忽去,一下好一下不好,所以你要学贤良人品。或者暂时的觉受、悟证无常故,你一定要达到法性尽地等等。诸如此类要这样来劝。

在前面思维修的基础上发展圣法欲(取心要欲)

这是实际修“作法行”的欲,这个欲由胜解而来。透过前面一项一项详细、透彻地思维抉择,完全确定三有中的事皆是无常、无有坚实,再一碰到轮回事、现世法马上起忆念,然后起正知检察自心,提醒自己不要往无意义、无依靠的轮回事、现世法里走,劝引自心往法的方面走。

这里的每一类,譬如住所、受用、财富、权位、亲友、贤劣、分别等,此前都抉择好了。三有器情一切法全是无常的、靠不住。而且它无坚实或者无心要,就像芭蕉树干看起来壮硕,以为里面有真东西,然而一片片掰开来什么也没有。又好比天上的云,远看似乎有东西,但到里面去捉什么也没有。这种没东西的状况说明它是假的,想在里面求到什么只是一种愚痴。它一刹那就灭了,不可能停留,以为可以抓住,这是愚痴;以为心可以靠在上面,也是愚痴。

像这样,前面一路下来,做那么细致的思维认定,就是怕我们不放心、不死心,以致于还会触景生情,一遇事就生求取心,恋恋不舍。当彻底看穿了以后,当下一忆念,以正知检查,一发现心往轮回事上走,马上就能息掉。在法方面也有一种决断,完全定下来往法上走,毫不犹豫,这时就一心往法上走。总之有了前面的基础,之后一遇到事情,就能相应地转起摄法的欲,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忆念、正知、劝励,这三方面马上能起。

忆念、正知、劝励这三种怎么在心中起呢?如果已经得到定解,那心里就会记得,不会忘记。譬如已经定解现世法很美好,就不会忘记,一见到美色、饮食、豪宅、网络、影视等,马上就会过去,完全记得那很好。之后有邪知,会检查身心:我过得快乐吗?我得到了荣耀吗?我成功吗?如果没得到,认为对自己不利,那马上会劝自心往有利的方向奔。这就是邪系统,无始以来形成的俱生习气,加上此生已串习纯熟,一遇境就任运而起,自己就会运行。这是过去非法方面的情形。

从现在开始,要彻底转向清净、有实义的圣法方面,这就必须有前面思维修所产生的深刻定解作基础。要发展到一碰到现世法,马上记得它是无常的,一刹那就灭了,毫无实义,在这里求不到什么,马上刹车,心里的忆念马上出来。“忆念”就是不忘记这件事,在三有的幻化光影中,在现世的虚假场合里,心都能够记得。之后起正知,观察身口意三门往哪边驱动,他知道缘起的利害处。如果往现世法上驱动,那就是往衰损上走,往恶趣里走,马上抽身而回。正系统方面,对于真实的法是什么、趣向真实法的道是什么等都非常清楚,有定解、有归依。所以马上记得:我要往真实法上走,我要从生死迷梦里出来,回归到法界家乡。我这一世的使命就是修法,按法道来逐渐消掉一切虚妄分别,回归到大圆满的本地风光,一直记得这件事。在正知上面,看自己的身口意是不是在法行上走,如果不是,那就骂自己太下流、太愚痴,之后往正的方面走。或者记得古圣先贤、佛祖们怎么走,就想我要往那条路上走。这时候就劝励心,这样一劝励,它就往法上走了。

这样的忆念、正知和劝励,要贯彻到此生的一切点、一切处,由此就成了纯粹的法道行者,一心取真实法。像这样彻骨彻髓,学无常法就得到利益了。由于无常就会谨慎,这边是生死,不能过去,不能攀求,这时马上衬托出那边还有一个不死的,要往那边走。这两方面的机制建立好了,心就完全被控制住了,只往正确的方面走。

以分类对比观发生圣法欲(取心要欲)

分十二:一、我;二、行;三、住;四、受用;五、休息;六、财富;七、亲友;八、名位;九、言论;十、信心出离;十一、想与分别;十二、觉受现证。

一、我(证取“大我”)

身心只是暂时和合在一起,就像鸟待在笼子里那样,心待在身体的旅馆里。因此,不能把客店执为“我”,如《楞严经》所说,要分清主和客。既然它是无常的,过后就没有了,那当然不是我,否则我就灭了,所以,我们要证取“大我”——超越我和无我二边的本来自性。

这样认识到身心假合不是自己就要彻底放下,不再为它服务。如果认它为“我”,那就会整天做它的奴隶,给它装饰打扮,维护它的尊严,给它位置等。还会产生各种烦恼,满足它就起贪,不满足它就起嗔,认为它高显就生慢,感觉它低微就自卑。别人对它态度好、对它态度不好、它被伺候得好、它得到不平等待遇等,都会随之起贪起嗔。然而这些没有任何意义,只是错认,把无常的身心假蕴计为“我”的所有做法都是错的,毫无实义,所以,整个系统里的事全是苦和苦因。看透以后,应当一心寻求法道。

二、行(法中行)

要看到法和非法两边的相。“非法”指生死中的法,“法”指圣法。在非法上要看到一切有为法都靠不住,得不到真东西,要从后边际去看,看完以后就放掉。在法上要看到它是真实的,有心要的,能得到利益,之后就往法上转了。这两边的相都要在心里显得非常清楚,一个是空虚的、假的,要脱开;一个是真实处,对此发欲心。

譬如我们在世间的路上不晓得走了多少次,从后边际去看什么也没得到。想从这里得意义,就像在空谷皮里求精华一样。要想:我从小到大走过那么多路,走完了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所以不要再做这些事了。再引申到走各种世间的路,从后边际去看什么也没有,想在这上面得意义决定落空。相反,如果心一直在法道上走,时时都有一个心要义,由于它是让我们回归的,最终就会在这里找到无上的心要。因此一定要劝励自心:要念念往法上走,在法中行!

三、住(净土)

先看生死里的住处。譬如我们以为在人间的此地有一个安全的可寄托处,然而把眼光放长远就知道,这些住处不断地变,过后一无所有,靠不住,得不到什么。而本然的净土是永远可住的,一旦住上去,就永远靠得住。

原先我要营造一个住处,在这上花很多心思,以为这是真正的安身之处。然而时过境迁,一下子就没有了,根本靠不住,在住处上得不到什么。这样就知道,不能再搞住所的法了,应当以洞穴为居。在法上面心中修净土,当现前了常寂光净土,就一刹那也不会远离,那是真正的住处,不必找什么房子了。这时心中有愿:我一定要修成净土,最终证到法性土!

四、受用(等持妙食)

吃的方面,要看到受用三昧食和受用世间食物的差别。像我们吃过多少东西,观察后边际发现没得到什么,它是靠不住的。如果受用等持妙食,那就能得到实义,它是有心要的。由等持最终能回归到本然之地,回归到定慧不二之地。这里面有大乐受用,有无限的轻安宁喜。二者有极大差别。

一方面要看到,我们以为在食物里能得到依靠,得到心要义,然而过后除了变成粪便以外,没得到什么东西。过去吃了那么多食物,现在一无所得,我们却愚痴地以为这里面有东西,靠得住。这样看清后,应该把食物撇开,除了基本的资身之外,不要在里面耗散心力,在饮食上驰求乐。另一方面要知道,我平常要住在受用三摩地食当中,这才是修道人的所为。也就是不走非法的路,而是往内心回归,往真理法道回归。这样抉择后,就必然成为内道的行者。

从更广的范围上看,所谓的“受用”,无非是色、声、香、味、触五尘受用。我们一直在捕风捉影,看影视,听音乐,闻花香,尝妙味,出现舒适柔软的感觉等。拼命在这上营造,以为五欲受用丰富、感官享受丰足就很踏实,幸福就建立在这上,这是很大的愚痴。要看到它是无常的,从后边际去看什么也没有,完全是一场骗局。譬如看过多少部电影,但现在什么也没得到,当时只是一些虚假光影,过后连光影都没有了,这上面没有心要义。懂了电影再类推其他,像网络、电视、游戏、旅游、逛街、购物等都是一样的,什么意义也没得到。之后就不要了,应当向内寻求法食,一定要起法上的猛利欲。

五、休息(本具的光明显露)

“睡卧”指休息。我们在一日疲劳以后,就感觉夜晚香香地睡一顿,在梦乡中休息非常舒适、幸福。但要知道这是无常的,我们不晓得睡了多少次,睡过以后又疲劳。先前睡的好感觉消失了,仍然腰酸背痛、身心疲惫等等。然后又睡,过后又没有了。它现一下就没有了,这就发现靠不住,不可能通过睡眠得到真正的休息,更不可能在睡眠里得到实义。再看法方面,当错乱全部消除,本具的光明显露,这时是一得永得,得到了真正的休息,再没有事了。不会有任何的狂作、向外驰求,什么事也没有,一念疲惫也没有。这才发现,应该在光明中休息,回到本来之地。一者是永远不得休息,过后就没有了;一者是永远得休息,再也没有事了,二者有天壤之别。这才惊醒:我怎么天天去寻求睡觉?一累了就要睡,甚至不累也要睡?认为睡眠很舒服的想法只是错认。当本具的光明显露,那时就没有睡眠,也没有疲劳了,这才是真正的休息。像这样,要发起取证光明的欲。

六、财富(七圣财)

财富方面要比较外财与内财、俗财与圣财,会发现一者欺诳,一者真实。世俗财富都是有漏有为法,受用资具再丰足,也无非是肥皂泡比较多而已,过后一无所有。连天王、人王的财富过后都烟消云散,在这一点财富上能得到什么意义呢?一点实义也没有,一点可靠处也没有。以为依靠它能永远富足,绝对是痴心妄想。如果不求世间财,去求法财,在信、戒、施、闻、惭、愧、慧等方面都越积越多,越来越富足,最后本性所具足的无量法财就都会开发。积聚这些会有一种趋势,能逐渐地开发自性,得到了以后不会失去,会越来越清净、圆满。

这才知道,想靠外财得到富足,决定落空。即使做到轮王、天王,最后还是一无所有,变成乞丐,它是无常的、靠不住。但如果积内财,当达到富足时,哪怕住监狱、躺街头还是富足,无数个天王都比不上。这才知道原先走错路了,在外面求取富足最终只会落空,因此不要再走了。无常法是假法、伪法、没东西,不要看错了。如果这里面有东西,却阻止你去求,那的确太残忍了。但实际上没东西,你偏要去求,不把疯子般的心退下来,怎么能得到安乐呢?

我们应该在法上求富足,在这上面闻一点、生一点信心、发一点惭愧、修一点智慧等,当即就是富足的,不观待外在条件。这才知道,法的财富才是好的,从今往后,对于俗财一概退心,专门在法上积七圣财。一旦有了七圣财,任何世间富足都比不上,人生中的各种暂时财富也会不求自来。这样认定以后,一心走积法财的路,日日积法财、积资粮,处处依着法,来变成大富足者,最终就成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成为无数天王、人王拥戴的对象,那才是真正的大富贵。最终彻底现前自性大功德海、大福德藏,那是真正的富有。这样认定以后,发起一心取法财的欲。

七、亲友(往静处去)

亲友邻居无常故,我们不知道曾经结过多少亲友,共过多少邻居,但后来都没有了,所以没有坚实,得不到东西。这以后劝自己往静处去,在那里一心寻求出离三界牢狱,达到涅槃乐处,那里才有真实的安乐。或者想:亲友邻居都是幻化法,会由亲变怨、由亲到疏,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要一心求出离。

八、名位(常取低位)

权位、名誉无常,都会一下子就没有,靠不住。由此还会生很多轮回法,它的后边际就是堕落、丧失。看到这以后就不要了,自己常取低位,住在谦下位。

九、言论(诵持清净)

言论之句无常故,口中说的各种世间言论都像空谷声一样,过后了无痕迹。看到它没什么东西,之后就要一心寻求从佛心流出的咒语、法语,来回归本性。看到世俗语言是空虚的,靠不住,说多少都没什么意义,而且会引生很多过患,所以唯一诵持清净的真言、真经。

十、信心出离(誓愿坚固)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法,暂时有,后来会没有,因此要特别精勤努力来做到誓愿坚固。否则暂时一点对三宝的信心,对轮回的出离心,很快会烟消云散。只有心中持着金刚般的誓愿,才能保证一直在法道上走,心向三宝,出离轮回。

十一、想与分别(贤善人品)

自己心里的念想、分别此起彼伏,根本靠不住,去检查只不过风一动,念头随便起,没什么实义。因此应当去学贤善人品,也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见广识博、谦下宽容等等。

思考题

1、

“恒时劝勉自心行十法行”一科中:

(1)“忆念”“正知”的涵义是什么?怎样引生忆念、正知?

(2)怎样劝勉自心修真实法?

(3)怎样发展取心要欲(根据原文具体观察)?

(4)细致思维本科法义,归纳修法要点。

十二、觉受现证(法性尽地)

觉受和现证无常故,当送达法性尽地。

“觉受”,指随着修会出一些诸如不起念头、轻安、心清明等的感受,但这些还会消失,不是真的,就像影子跟随人一样。“现证”,指亲证了五道十地的相应功德。资粮、加行二道的现证是无常性,出世间见、修二道显出的明分是无为法,不是无常性。后得位积资净障出现的各种功德,也有逐级向上的变易,前面没有的后面出现,后面有的再往后增长,有“由少分到多分到满分”的变易,从缘起现相上看会有无常性。以这个缘故,在修道上要达到法性尽地为止。如果已经送达大圆满最高果位,那就达到了永乐之地,这是真常大乐之地,是我们要求证的地方。

真实法取到极处时不必再修死的悲观

彼时生死之媒已倒下,已得乐死之把握,已持无死之坚地,如雄鹰高空远飞一样,所以从那以后不需要修“会死哟”这样的悲观。

“彼时”,指前面十二项都做到了,以至最后达到法性尽地的最高境界,由此就会有后面“生死之媒倒下”等大自在的境界。

“生死之媒已倒下”,就像媒婆能将男女双方联姻,譬喻生和死之间的联结已经倒下,生也不必要,死也不必要。“已得乐死之把握”,指以前乐生恶死(喜欢生厌恶死),感觉无法把握死,对此有非常深的恐惧,现在证了无死的果位,所以没有了死,归于寂灭之乡,这是非常欣喜的事。到了法性尽地,已经得到欢欣乐死的自在,没有死的恐惧了。“已持无死之坚地”,指开始执掌本性的国政。本性之地没有生灭、断续、迁变,叫做“坚”。“持”指过去背觉合尘迷失了本性,现在回来了,而且住在本位不再迷失。“如雄鹰高空远飞一样”,这是指佛地非常高,一举数万里。表示住在法界中刹那不动摇的同时,能遍在十方三世行一切佛事业,这种作事业的量是不可思议的。

以这个缘故,从此以后再也不必修“我会死哟”这样的悲观心。死的事情没有了,一切都是大安乐、大自在,还需要修什么呢?好比有病要修悲观之心,寻求从病中脱出的方便,之后精勤于治疗、恢复。当已经没有病,还需要修“我有病、我很苦”吗?不必了。像这样,这时就达到了大乐之地。

这里要看到前后的鲜明对比。过去由于被烦恼和业的力量紧紧束缚,一点不自在,到死的时候很悲惨,所以,为了应对死一心修法。最后达到法性尽地,消尽了虚妄,就像雄鹰在高空翱翔一样,得到了大自在的境界。这多么明显,过去那么沉重,一点不能动弹,现在没有了死,一点负担障碍也没有,也就不必再修“我会死哟”的悲观心了。

像这样,以修死作为因,最后会达到无死,以害怕死的悲观作为因,最后会达到无死的境地,那时是真正的乐观。当死来临时,只是在众人面前好像有死,实际入了不生不灭的本性之地。这时就飞到了高空,表示消尽了一切虚妄,契合到法界的圆融之体。法界全体起用的状况不可思议,只能用“雄鹰高空远飞”来表达,那是大自在的境界。我们一直要对准这个目标,努力完成大道,那时就彻底得到大欢喜、大自在了。所以,最开始修乐观是不对的,要修悲观,因为问题还在,自己是具缚凡夫;这样去修,最后就是完全乐观,一点怖畏也没有。应当看准这条路线,知道修死取法要取到什么地步。我们事先必须明白这一点。

如至尊米拉云:“吾因畏死入山住,修而复修死无定,得持无死性坚地,今时已无死畏矣!”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是对死的确怕了才来到山中,对于死无定期的无常法不断地修,以此我证取了无死本性的坚固地,现在死畏丢掉了,没有了!”

道的四重因果

这里开示了道的四重因果关系。首先是畏死而逃入山中。也就是想到自身的遭遇,一旦死亡来临就要堕恶趣,由于对死很害怕,所以就入山修持。如果没有修到法,那绝对没法过去。这就是以畏死而入道。

第二重因果,指不断地修死无定期,由此发起了精进力。这是连续不断地修持,常常提起“今天会死吧?”“现在会死吧?死的时候只有修法才能抵对”。这么一提就截断了散乱于现世的心而住在法中,这叫“以修死无定期发起恒常的精进”。

第三重因果,由于恒常精进修持圣法的缘故,在因缘集聚之际,住于无死本性坚固地,由此就持了本性之地。由于见到性体本来没有生死,它是金刚体,就有了第四重因果关系——见了本性之后就能了生死。“了”就是见到本无生死,心不再妄动,生死的错觉也就没有了。由于见本无生死故,死畏就从心中消失了。

以上米拉日巴尊者告诉我们,怎么以无常死想来入道;常常提起死无定期,在每一个时位都提起它,让心住在法中,这样来发起精进;以精进力会持到无死的本性之地;由于见到本无生死,死畏由此断除。也就是先利用死畏,最终消除死畏。

初中后三阶段未达到相应的修行标准前需修死无常

无等达波仁波切金口也说:“起初要为生死之畏所驱,如鹿子逃脱地牢一样;中间要做到死而无悔,如农夫努力耕耘一样;最后要做到心安无事,如大事圆成的士夫一样。

这里要由阶段和状况来认识修量。阶段分三:初期,中期,后期。状况又要结合譬喻来了解。

初要生死心切,如鹿子逃脱地牢

最初阶段修死无常要发生的心态,是被生死的怖畏一直驱使着,像鹿子逃脱地牢一样。这种心境透过譬喻来了解。鹿子知道待在地牢里说不定哪天就挨宰,命运很悲惨。它知道在地牢里的结局唯一是死,所以特别迫切地想逃离。这里又有“欲逃”和“为逃”两种。“欲逃”指意乐心态,一心想逃出去,不愿待在里面。“为逃”指行动,它为了逃出想尽一切办法,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就必然把握。

结合自身的命运来看。我们就像那只鹿子,待在轮回地牢里,随时会被阎罗王宰杀,命运很惨。这时,生死的怖畏一直驱使着自己,不想在世间待,一定要超出苦海。这又分别和总两方面。从特别而言,这一生随时会死,死苦很快来临,因此,一想到死,就想一定要度过这个难关,不然太惨。总的来说,轮回就是生死苦圈,三界就是大屠宰场,无论在哪里,最后都要挨一刀。这种生死大怖畏逼在心里,会有两种心态:一、欲出;二、为出。“欲出”,指不想在世间待,一心想超出世间;“为出”,指为了出离死的怖畏全力以赴,想尽办法,要有这样的心。这是初期要发生的心态、心境。

就像晋美朗巴祖师,小时候每年都会做同一个梦。梦到大火周遍焚烧整个世界,自己一心想脱离火海逃到千万里之外。这就表示想出生死苦海,不耽恋什么。生死怖畏一直驱逼着心要解决这事,对现世法来世法毫无兴趣,一心想出苦海。这是初期要达到的修量。

中要死而无悔,如农夫努力耕耘

中间阶段要做到死而无悔,即就算死也不后悔,指尽心尽力,每天都努力了,一点不浪费地在摄取实义而修法,就像农民每天努力耕作一样。这又要从正反面来了解。正面来说,如果农民在春天播种之后到秋天收割之前,中间都尽心尽力,该做的全做了,那到时不会后悔,即使没有丰收,也是天命。反面来看,如果在这期间没有尽心尽力地做,本来该丰收却没有丰收,反而欠债等,那来年生活会非常窘困,特别苦,那时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努力做呢?要是好好做的话,现在就很安乐了。

同样,我们短暂的暇满光阴、屈指可数的岁月,是由一天一天合成的。我们在生死怖畏的驱使下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首先要知道,不可能凭空脱出生死之难,一定要修法才行。如果每天都忆念死随时会来,现在就会来,那这种迫切感就会驱使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时间,修到殊胜妙法。这样尽心尽力去做,一天一天都修死无定期,当即提起往念死上转的欲。一想到死就放下世间事,一心趣向法;想到法有最大利益,最为殊胜,就把全副精力投入到修持中。即使突然死掉也心中无悔,因为已经尽了心。至于得不得成就、得多大成就,那要看因缘,而生不生后悔,就看你尽没尽到心。如果在修法上没尽到心,当然死时很后悔,而天天都尽到了心,即使死也不后悔。一定要做到日日努力地去做,一点不浪费,那最终是不会后悔的。这是中间的标准。

后要无事心安,如士夫大事圆成

最后的标准是达到心安无事,就像已经圆满完成大事业的人一样。也就是,出生死得菩提的壮举已圆满完成,从此再没有事了,心安下来了。所谓“大事已毕、所作已办、梵行已立、解脱已得、菩提已证”等等,最大的事情完成了。真是不愧此生,在佛法里得到了实义,一生圆成大道。就像藏人做完大事情,会说:“哦呀!结束啦,可以了呀!”已经没事了,要做到这样。这是最后的标准。

培养念死的欲

念死与念生

这是缘起上的两条路线。“念生”,指虽然想到将来一定会死,但每一天乃至临终都起“今天不死,这一次绝不会死”的心,终究执著不死方面,这叫做“念生”。由念生就起现世欲,为生做各种追求、努力。“念死”是想:“不仅一定要死,而且死期不定,说不定现在就会死,多半会死。”心一向执著“决定会死”方面,这时就排开了求现世的欲,一心为死做准备。又想到“死时只有法有利益”,由此就转到法上。从念生和念死,分出了俗人和道人。俗人忙现世的事,道人忙来世以上的事,俗人做的是非法业,道人做的是法业。

唯一及时修心转趣念死的欲

所谓的“猛利欲”,就是猛利的念死欲,不论处在什么阶段,马上提起念死的心。想到“会死在这阶段吧,不会再有后面吧”,心随即住在要面对死的状态里,而且理智地提起修法的心。

要发展出猛利欲,必须认识到缘起的大义。以前乐生恶死,想法完全是反的。全是生活的欲、求现世的欲。处处都想着怎么在现世活得舒服,活得满足自我欲望,想的全是活方面,根本不想死方面,连死的话题都忌讳说。这就可以看到,内心全部被现世欲掌控了,由它当家作主。因此,所有心态的流向全部趋向现世法,所有行动全是为自我谋求现世法,心一直胶著在现世法里,看不到来世以上的大义。

求现世法是相当激烈的,因为现前就要实现自我,所以会与别人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各种恶心,为自我发生贪婪,几乎都是被贪嗔两大烦恼所驱使,造各种非福业。也就是,以求现世的欲使自己陷在非法状态里,连人道的仁、义、礼、智、信的内涵都基本空缺,因此可以说为人做畜生的事。这就看到,现世欲使自身完全陷入非法状态,按这条路走下去是无边的苦趣。

要百分之百从由现世欲这个魔头驱使的非法状况中脱出、从畜生性中脱出,念死无常可谓是及时地转动了开关。也就是,如果死的观念深刻,当即提起死,那马上感觉现世法毫无意义。提醒自己的佛性:我要往法道上走,往归家的路上走,不要迷失在迷梦般的现世幻觉里。由于这一念念死,心就开始往大义的路线上走,往来世以上的法道走了,开始步入下士以上的行列。

在我们心上,缘起有两条路。如果是念生的欲,那会投入到现世法里。这里看似好,实际毁坏自己无数世,毁坏回归法界的前程。如果念死,那就否定掉现世法的意义,一心趋向脱离生死的法道。这上面毫不含糊,一定要认定目前是生死法,是昏迷倒惑、是噩梦,要从中出来,不是还要去争取意义。念死就让自己清醒,唯一要证入不生灭的灭谛,为此来修各种法道,这就是为生死的心。而世人是为现世的心,所以,道人跟俗人心上的方向完全相反。不念死就越迷越深,一念死就从世间退回,这是缘起上最初的重点,是最重要的。

念生是众祸之门,念死是众妙之门

我们要在缘起上看到念生和念死的走向。念生就是非常迷执现前的假相,就像眼翳者特别迷恋面前的空花,在上面计较、执著、求取一样。这是一种疯狂状态,使自心认眼前的虚相为实法,认为这里有特别大的意义,非求到不可。当知道了这是病态,就知道如果让念生的心占主导地位,那会启动无数最猛利的现世妄想、无数对现世的追求、无数分别执著、无数堕落因素,会让自己越入越深,越入越苦,难以回头。念死的心会让自己警觉到这是会死的,肯定不是真实法,这里没实义。以这一念警觉就回头,发起无数法行、无数来世以上的大义、无数还归本性的助缘力量。可以看到,这就是大义的方向。总之,要看到念生是众祸之门,念死是众妙之门。由此认识到念死就像绀马宝的辔绳,能让自己直接往增上生、决定胜的大义路线上走。这样了解后,就知道念死是非常殊胜的。

对于“念生是众祸之门,念死是众妙之门”,我们还要具体来认识,以求发起定解。如果时时被“今天不死”的念生之心所盖覆,就会起久住现法想。认为“我要办这样的事、那样的事”,数数不断地思维“我怎么在现法上除苦引乐,让我更快乐、幸福、圆满”。对于异性、名誉、权位、财富、五欲享受、现代化生活、时尚生活等都特别有欲望,所有心思都花在为自我寻求现世法上,根本不会起希求后世、解脱以及一切种智等大义的心。

由于被念生之心所障蔽,使得心丝毫不趋向法,即使闻思修等,也唯一是为了现法的利益,也就是在佛教中得到名位、恭敬、学位、称号、势力等。以这个缘故,使得所修的善势力微弱,而且跟烦恼、罪行相联系而转。在佛法上作的闻思修,没有揉杂恶趣因的极为稀少。即使有时能为后世修持,但由于没有念死之心的巨大掌控力量,心还是很疲软,不能迅速、勇猛地精进修法,而是延缓、懈怠,以睡眠、昏沉、杂话、饮食等事消耗时光。所以,无法发起广大精勤,做如理的修行。由于希求在此世长久存活,而且过得很好,被现世欲所欺诳的缘故,对于恭敬、利养,以及各种现代化的生活享受等起猛利贪。如果出现障碍,无法实现自我,那就会起猛利嗔。对于求现世法的过患蒙昧不知,落在深重的愚痴中。为了现世名利等去竞争的缘故,引起猛利的我慢、嫉妒等各种烦恼和随烦恼,像瀑流一样运转。

像这样,念生的欲、求现世法的欲,使自身陷在粗重的五毒烦恼中,造集各种非福业,趋向恶道。天天都在念生之欲的驱使下,逐渐增长特别有势力、能引恶趣猛利大苦的各种身口意恶行,乃至更严重的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诽谤正法罪、破坏三宝罪等的不善业。又使得自身逐渐远离殊胜的甘露妙法,断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所有命根。到死的时候,只见被生前在贪嗔痴的驱使下造的巨大恶业所牵引,堕入极难忍的恶趣里,哪里有比这更暴恶之门?这就可以看到,念生是众祸之门。

接着反面要看到,真正起了随时念死的心,决断今天会死、明天会死,稍有理智的人就会觉得现世的事情没意义,应当趁有限的光阴精进地摄取坚实。这样心就唯一往法道上转,修持一切有利于来世以上的善法。

这就看到,为了寻求现世利益所受的辛苦都毫无意义,完全是欺诳处,这样就能退掉求现世的心,也就退下了由粗猛烦恼发起的非福业之流。由此就从如黄河般奔腾的恶业之流里退回来了,从此起彼伏的猛利烦恼之流里退回来了,从为现世分散无数心力的恶劣身心状况中退回来了。像这样,心腾出来,然后冷静理智地珍惜暇满,一分一秒也不愿意浪费,一心修取后世增上生乃至决定胜等的大义。这就能让自己逐步在法道上升进,初中后都在道上摄取大义,所以它成为一切圆满之门。像这样引导自心往法道上走,往大义的路上走,开启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无数大义之门,还有比念死更具意义的吗?这就可以看到它是众妙之门,应当这样了解到它的殊胜。

心开始转了

在了解了念死的利益、念生的过患后,跟过去的想法就完全不同。以前忌讳谈死,不愿意念死,只想说生活、念生活。一提到生充满热情,眼前充满了色彩,感觉现世法特别有意义;一谈到死非常忌讳,根本不愿意沾,别人说起也马上打断:不必说这种不吉祥的话。这是世人的颠倒,它是举世皆迷出现的现相。

现在自身已经成了看清道路的修法人,转过来了,不喜欢往现世上想,特别喜欢往死上想,不喜欢往常上想,特别喜欢往无常上想。而且,一提到现世法就像给胆病患者布施油食那样,根本不想要,退得远远的。对于念死方面特别喜欢,因为它让我们的心往清净法道上走,不往现世染法上走,它让我们有了从世间超出的机会,有了返本还源的机会,有了修道的机会。

这样就开始追随佛、祖师们的足迹走了。释迦佛就是这样示现的,他出四门看到了老、病、死的现相,对世间生起极大的厌患。之后父王给他建三时宫殿,给他无数的美女等,他都感觉很恶心、不想要、待不住。这个念死的心使得他一心求出离,使他的道路发生了决然的转变。从此他迈向了雪山苦行的道路,最终获证无上菩提。所以,世出世间道路的分界点就在念死上面。念死就感觉到生死紧迫、世间无义,一心寻求大道。其他像晋美朗巴祖师等的后代祖师,也都是由于念死、念无常,而得到了永恒的法的生命。相反,如果不念死,一直念生,那即使在佛教圈里,也还是希图名誉、地位、恭敬等。这只不过是披着佛教外衣的世间法,会沦落到生死和恶趣里。

像这样,念死的心使自己明见大义、发起真实道心。看到念死这么好,就喜欢念死,不喜欢念生。这时跟过去完全相反,一想到现世法马上不愿意接受、不愿意干,一点不想沾,现世法缩得越来越短,在自己心里没地位了。而一想就是死、就是无常,要出世、要成菩提。像喀啦公穹格西、晋美朗巴祖师等,他们都有念死的内涵。一碰到现世的事就说:“还能不能活都不知道,何必干这些呢?”或者想:“或许出不去了,拔荆棘丛干什么?还是修法有大义。”他们喜欢念死。因为一念死,正法的开关就打开了,绀马宝就被辔绳引到正道上去了,这是非常妙的心,从这里会产生修念死的欲。以这个欲就在心中安上了调控开关,它使得自己最安全地往法道上走,所以像大象的足迹一样。由于它能铲除缘现世而起的贪欲、骄慢、散乱等,所以犹如秋天的耕种。

让念死的欲达到猛利

前面我们看到缘起的走向以念死为有大义,然而应该意识到自己目前存在很大困难。无始以来到今生,发展的都是猛利念生的欲,达到了恒常、坚固、任运而起的地步。每天一睁眼,根本不用想就在念生:“今天不会死,今天要很好地活着,对得起自己。该吃些什么、玩些什么,买件漂亮衣服,化个好看的妆,到哪里去潇洒一回等等”。唯一寻求享受、异性、娱乐等。念生的欲已经深入骨髓,它念念驱使心往非法的路上走,往堕落的险道上走。现在必须把念生的欲全面转掉,心才百分之百往法道上走,才有成就大义的希望。

因此,现在面临着,念死的欲和念生的欲两相对峙时谁占主要地位这个问题。一开始念死的欲非常薄弱,才起一点点,马上就被念生的欲夺了,缘起上又入了求现世的道路中。如果不能反转过来,取得这场战争的大胜利,那我们虽然结了缘,也会说“念死很好”,但实际还是被强有力的念生系统压伏住了,一生一世全部浪费在求现世法当中。就像一杯热水虽然有一点热量,然而倒在大冰河上之后,虽然一开始有点融化,最后还是变成坚冰,就是由于热量不够的缘故。当看到这上有两种力量的对峙,就很明确一定要及时去修念死的欲,这就促使噶当诸格西碰到什么事都念死。像这样,我们要及时修念死的欲,使它的力量越来越壮大,以至发展到任运的地步。一碰到事情就修念死的欲,让念死的心占主导地位,让心在法上运行。这就是要诀所在。

这样才知道,为什么在行、住、卧三类阶段中,任何处都要修死想。“这是最后一次,会死在这里吧,不会有下一次吧?”唯一修念死的欲,不断地修,让它成为习惯,每个地方都有它,每一次都加强它。那当然越来越熟悉、深入、任运,之后会达到猛利、恒常的地步,最后彻底取代念生的欲,对世间心灰意冷了。对于噶当派诸格西,以及后代真正的追随者来说,一提到要做什么世间事,就说:“会死吧,做这些干什么?”到了晚上就想:“会死在床上吧,明天不一定能起来,还盖什么火,不盖了!”吃完饭把碗一扣,不作明天吃饭的打算。一出门就想:“会死在路上吧?”不再想之后的事。这样的话,房子也不用买了,化妆品也不用涂了,衣服也不用买新的,没意义。要死了,这些都不必要,应该及时地修法。把今生的所有事情全部退得一干二净。

这就是及时修念死之欲的道理,在缘起上要取得最关键的胜利,从这里也透出无常想最极重要。无常想一旦占了上风,就开启了一切圆满之门、众妙之门、全心修法之门,他绝对成了道人。就像当年无常触动了世尊的心,他感到这一切都没意义,这是要死的。所以,父王给他再多的享受、再多的美女、再多的宫殿、再多的娱乐等,都挽不回他的心。他已经变成献身法道的人,哪怕一千头牛、一万匹马也拉不回来。像这样,以念死就开启了道人的心,从此一门心思走法道,对现世完全死心,对世间安乐彻底退心,这叫做“心如死灰”。

心力的完全转移

这就看到修死前后完全不同。修死之前,巨大的心力全在求生不求法;念死之后,巨大的心力全在求法不求生。这就从俗人转成道人了。

另一组开示三阶段要达到的标准

再者,起初要明知无有空闲,像身体的要害被箭射中一样;中间要做到无散修习,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最后要做到明知无有所作,像家畜被怨敌驱走的牧人一样。”未如此生起之间,需唯修此死无常

这是另一组开示三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也有意义和比喻两方面。

初要知无空闲,如箭中要害

首先要做到一种明知,像身体要害被箭射中了一样,知道没空管其他,非常紧急,马上要死,一定要找到营救的方法。这就是念死,知道死即将临头,一定要找到对付死的办法。进一步又要想到:我造了很多堕恶趣的业等,万一死来了,那都是要命的,所以现在没时间做其他,一定要先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有一种明知,知道没空做别的,这是最紧要的。

中要无散修习,如母死独子

其次要做到无散修习,就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她的心唯一专注在念子上面,不再想别的。面前有再好的美食、音乐等,心都不会散在上面,她的心非常专注,只有“儿子死了”这一个念头。同样,一想到死即将来临,心不会散到别的地方。就像公案里所说,囚犯顶着装满油的碗,国王下令:滴出一滴就要砍头。那他一心专注在这上面,不会散到别的地方,对旁边的境相视若无睹、置若罔闻。同样,念死的心非常迫切,一心要解决死的问题,而只有法能够度过死关,这时他的心一点不散在非法境上,一心一意地修持。这就是中间阶段要达到的标准。

后要知无所作,如丧尽家畜

最后阶段要生起一个“无作”的明知。就像牧人本来有很多牛羊等家畜,每天都围绕家畜放牧。包括怎么让牛羊吃草,怎么把它们带回来,又怎么安置它们休息等等,整天围绕牛羊做很多事情。当牛羊被怨敌赶得一只不剩时,他就坐在这里彻底没事干了。这是表达无作。

这里的“明知无作”,应该指大彻大悟。那时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身心世界一齐消殒,在大光明藏里一切假相都没有了,那还要在假相上求什么做什么吗?不必了。唯一住在本性里,没别的可做。再不会向外求什么,去营造好的,回避不好的等。过去以为有这些法,就想在这些法上趋利避害,想达成自己的愿望,由此就发展出无数的所作,一个接一个。当所有法一齐消殒,只有不二的真心,再没别的,那时当然没有围绕假法的所作。或者本性是本有的,毫不欠缺,客尘是本无的,丝毫没有,有什么要做的?证知了无作就达到了不死的本性之地。

像这样,在达到初、中、后三段相应修行的标准之前,都需要修死无常。也就是,都要以这种悲观想引着心随时处理死的问题,应对死的问题,为死作准备,直到最后达到了大成就才可以放手。由此要了解到,修死无常在初中后的阶段都十分重要。

第二、思维猛利欲的因

(修无常的利益)

世尊也说:“若多修了无常,则是于一切诸佛已行供养;若多修了无常,则令一切诸佛心得庆慰;若多修了无常,则得一切诸佛授记;若多修了无常,则为一切诸佛加持。譬如诸迹之中象迹最胜,如是内佛教法修的一切想中,唯修无常之想为殊胜。”

世尊说多修无常的利益

这一段佛的金言中说到多修无常的利益,有五条:

(一)为供养诸佛;

(二)令诸佛庆慰;

(三)得诸佛授记;

(四)得诸佛加持;

(五)总结说一切想中无常想殊胜。以下分别解释:

(一)多修无常为供养诸佛

供养是“会趣极果”的意思。“向佛供养”,就是向本来、向极果作供养,表示趣向佛,将成佛。当人们发起供养心,就表示对佛有信心、有敬仰,表明他将会成佛。所以《法华经》说:若人一低头、一供养、一称名等,皆将成佛道。

多修无常就是对一切诸佛作供养。因为修无常就开始敏锐地感觉到,目前所处的境界是苦的、不自在,并非自性。由修无常会开始回头,希求脱离生死幻境,会出现回归大自然本性的趋势。也就是想回归本来之地、不死本性,这就是供养佛。多修无常,会越来越体会到生灭无实义、生死非家园。当内心的善根萌动,这时就想寻求法来息掉生灭状况,回归到不死本性。像这样,它与本性相应、与一切佛相应,它是往极果回归、往本性回归的,因此是供养一切佛。

(二)多修无常令诸佛庆慰

多修了无常的话,就使一切诸佛得了庆慰。诸佛出世无非是要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迷梦而还归本性,最关键的入门就是无常观。当看到行者殷勤、大量地修无常,这时诸佛就感到庆慰。好似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这个孩子有救了,他会回来的!”就好比世人行善天人欢喜,行者修解脱道会一直得到诸天庆慰,乃至诸佛庆慰,就是由于他会回归。

多修无常,从深上透彻到在内外一切处、一切时,都能见到无常性,从广上透彻到下至阿鼻上至有顶之间,看到一切器情诸行全是无常,从细上彻到一刹那,从粗上彻到一切相续。这样多修无常,就会逐渐看破有为法的本相,知道它是不可靠的,不能附著在里面,对它寄予希望或求取。心中会彻底显出世法和出世法、轮回道和解脱道的界线,它的力量足以消掉对生死法的一切耽著。

原先一直以为这些法是常的、靠得住,当看到了无常就开始退回,开始往本性回归,开始息灭掉由常执引生的各种惑业苦。看到无常非本性就要回归,看到生死的严峻就要解决。以这种善根,就开始展开还归本性的无量修行,会趣向道谛、灭谛。因此,一切诸佛都得到庆慰,感觉他能够回来了。

(三)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

如果非常深广、不断地修无常,把它作为极大的主题多修的话,就得到一切诸佛授记,诸佛都授记此善男子必将成佛。

多修无常就开启了正法之门,从此一心向往灭谛,一心修持能灭掉生死幻境的道谛。也就是往不生不灭的本性回归,去掉大规模流向生死的业流,会从粗到细、从末到本回归。当看到现世法都是无常的,这时就歇掉了对现世的耽著,再看到轮回法都是由惑业力幻变的,缘生缘灭,毫无实义,就会从中抽身,开始思维什么是真实义、真实法,由此他会归依,一心修持能回归本性的法。由这种觉悟,当然必将成佛,得到一切佛的授记。

多修无常的巨大善根力能使人看清真妄,使人一心依法,一心往本性回归。当善根发展到猛利恒常的地步时,就不往生灭法上转了,而是念念都住在法上,住在道谛或者它的随顺分上等等,最后就不再走入造作迁变里去了。以这个缘起,他会逐渐逆流而返,当升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不退转、决定成佛的趋势,所以得一切诸佛授记。

(四)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

多修了无常的话,最初入法,中间精进,由此发生返本还原的欲乐、一心依法的心等,种种都是得诸佛加持的因。由于行者的善根大辐度拓广、加深,道心日益精一、痛切,对法视若至宝,对世间弃如唾液,这样一心向法,行难行之行,为法苦行,有这样的善根力,当然得一切诸佛加持,所以修无常是开启加持之门。

(五)一切想中无常想殊胜

“诸迹之中象迹最胜”,大象极具智慧,能预知哪里有危险而绕开,唯一选择安稳之路,所以,沿着它的足迹走是最好的。同样,如果沿着无常想的足迹前进,每一时、每一分位都以无常心开启,那心会马上远离对生灭法或非法的耽著,一心转向法,这样就避开危险处而走到安稳处了。

有了无常想,马上能判明非法与法、虚假与真实。从最近的死无常来看,无常想一起,马上知道自己会死。一看到死就知道现世法没意义,毫不犹豫地舍掉;一看到真实法——道谛和灭谛是趣向无死的,它的根本和随顺都是往寂灭无死之地回归,往永恒大乐之处回归,一得永得,有无量的利乐,因此一心往法上走。这样以无常想严密地控制心,当它彻入骨髓时,再一提起马上脱开现世法,一心趣向圣法。就像常执、对生存的执著成为习性时,心一起就往现世法上奔,求现世欲乐,同样,死无常想一旦达到了恒常猛利,一起就直接往法上走,彻底退掉了现世心。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我由于对死无定期修了又修,所以有恒常的精进力修持妙法,最终得了无死果位。像这样,如果跟着象迹般的无常想行进,它会从现前到究竟把行者护往无死安乐之地,因此,它是最好的足迹。

我们的心有各种走法。如果以为名誉、地位、财富、感观享乐等现世法里有乐,那就是非常危险的足迹,跟着它走会堕入恶趣深渊。如果以为三界里有安乐,希求来世得人天乐,这也是危险的脚印。它只是比前者晚一步堕落而已,先给你一段快乐假相,之后也要堕入恶趣。只有无常想的脚印最殊胜,念念顺着无常想给我们的指示、导向去走的话,就念念都走在法上,这样尽其一生,寿量与修量等同,的确走得最安稳、最具实义。因此要知道,我们心上的脚步以无常想最殊胜,因此时时都要贯彻无常观。

像这样,在内佛教法修的一切想中,无常想特别殊胜。“内”指往解脱走、往成佛走,“外”指在解脱之外、成佛之外。内外教导师的修证不同。内教导师彻证了本性,他的教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引导众生还归一真法界如来藏心。外道导师没证得本性,最多达到神我等,没见到真如的缘故,他所施设的教法不能让人证入本性而回归。

在佛所施设的回归之路中,无常想贯彻始终。最开始由它入门,中间由它策发精进,最后由它作为证入平等性的资助,所以,它是从前到后贯彻始终根本性的法。由于不可缺少,没有它就没有后面,因此称为“殊胜”;由于它贯彻始终,因此称为“殊胜”;由于有了它,其他功德都能顺利发生,因此称为“殊胜”;由于以它能够直接带入解脱之路、证空之路、成佛之路,它能挽回众生的颠倒心、乐著生死心的缘故,因此称为“殊胜”。

基于修无常的缘起,心会全面地投入法道之中,将贯彻“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岩”的四依法,一心追随古佛圣贤之路。这样的话,他就会舍掉一切虚假法,以无坚之身摄取一切坚实义,一心投入修法的路途,摄取归依、持戒、修定、修净土、修光明、修法财等的圆满之路。由于它是开启一切圆满之门,故说“唯修无常之想为殊胜”。由于法的幅度、渗透面可以渗到三界一切处,因此,在任何处都能了解到有为法是生灭性、靠不住而回归真实法。或者以见到它的生灭性作为因,在任何处都可以悟入空性,以及知道随着生灭延续下去都是苦,会明白苦集二谛的缘起等,反过来会知道道灭二谛。

总之,它的开发性极大。就像前面讲到的,一段一段都在揭示无常这个最大的事实。另一方面都在引着心往法道回归,而且能开发智慧,开发出离心,开发慈悲心,开发取心要欲等等,会出现全面的开发。或者会出现大道心,出现追随诸佛菩萨之心,时时为了出离生死而一心修解脱道。诸如此类,都可以由修无常而开发,所以它极其殊胜。其他法没有像这样初、中、后一味贯穿,处处作为修法助缘,周遍地推起无量法行,因此称它为“极其殊胜”。

又《律本事教》中说:“于我眷属犹如贤瓶比丘舍利子、目犍连这样的一百位,布施斋饭及物品,不如一刹那间忆念有为无常尤为殊胜。”

前后相较:前者供养境是舍利子、目犍连这样如贤瓶般的一百位比丘,供养物是斋饭和物品,供养时有一定时间;后者作的是法供养,念一切有为法无常,时间是一刹那,而后者超胜前者。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有为无常”指我们所见、所接触的任何事,包括内情外器的一切法,凡是因缘所作都是无常,不可依靠。像这样,从地狱到有顶之间,所有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如果在一刹那中忆念,那当即就会止息掉对现生、来世各种客尘法的欲求,觉得这不可靠而急求出离,初者要求解脱,次者要回归法性。这样来忆念一刹那的话,由于缘起的方向是解脱,因此极为殊胜。

“贤瓶”又叫“如意瓶”,比喻如意出生福德,指舍利子、目犍连具大功德,成为让人如愿获得福德的福田。人中有摩尼宝,天中有如意树、如意瓶等,都是一类比喻。对这样的圣者比丘们布施斋饭、物品,当然非常殊胜,达到一百位,福德量就更大。然而,一刹那间忆念“有为无常”比前者更为殊胜。要想到,供养圣者所花的时间量,较一刹那而言,不知道是它的多少万亿倍。

可见,心真正能够念起“一切有为法无常”,是极其殊胜的。因为单以求福的心供养大福田,只是耽著现世欲乐,想升官发财,或者耽著来世欲乐,想来世做高官富豪或者升天等,这上面不容易出现出世法的内涵。而一刹那念到“一切有为法皆无常”,就直接踏在出世道的欲乐上了。心马上知道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生死可怕,一心想超出。所以,从它具有出世心内涵上看,当然更殊胜。虽然前者供养那么多位圣者比丘,花了那么多的心思,但由于欲不行,远远比不上一刹那忆念无常殊胜。

诸法都是因缘性,其中欲是枢要,它决定了缘起的走向。缘起一旦达到出世间层次,再多的世间修福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它。可见,修无常拓开了广大的见解,得到了定解以后,一念间就到出世间缘起上去了,所以非常殊胜。我们常说出家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乃大丈夫之事,就是因为他的心量大、志愿大,眼界非常高远,这样一刹那的缘起就超过世间做有漏有为法福德的量。像这样,要知道修无常想极为殊胜。

思考题

1、

(1) 为什么达到法性尽地时无需再修死想?为什么此前一直要修无常死想?

(2) 修死无常初中后三阶段的修量分别是什么?

2、 一一思维世尊所开示的五条多修无常的利益,并分析多修无常具如是利益的原因。

3、 为什么对舍利子、目犍连等一百位贤瓶比丘供养斋饭及物品,不如一刹那间忆念有为无常殊胜?

(博朵瓦尊者说修无常的利益)

如是,有一位居士问善知识博朵瓦:“按修一法来说,以何为重要?”

居士的问题是:在修持一法中,哪个重要

譬如有很多食品,在这当中哪种最重要?回答:大米重要。这并非说只吃大米,而是一种比较法,在这当中要突出它的重要性,也就是大米是主食,一日不可缺。同样,对于入道者来说,有很多要修的法或者种种法门,他的疑惑是:在这里面哪一个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握住?但并不代表只修这一个

初作入法之因,中作劝善之缘,后作证法平等性之助

博朵瓦金口说:“若论修一法,无常最为要。因为修此死无常的话,初作入法之因,中作劝善之缘,后作证法平等性之助

博朵瓦格西明识道途,知道对于修道者而言,从修一个法的效用来说,修无常最重要。什么原因呢?因为初中后都离不开它。修习死无常,最初会作为入法之因,中间会作为劝动自心修善行之缘,最终会成为证得诸法平等性的助伴。

首先,由于恒时忆念死无常,更切近地忆念此时就会死,因此,心能马上被摄入法道当中。忙现世法没意义,只会加重生死病情,由此感觉只有法可靠,这会成为入法之因。久久串习,就会一心趣向法。“我会死,死了还有什么?一切东西都会灭,有什么可靠?连自身都会死,现世法哪里能握得住?”这时他会入法。也就是,以强有力的无常想能遮掉转入非法的力量,引心入于正法。

中间由于念念想到死要来,无暇忙其他,要应对死亡,这样一提马上会往善法上走。因为求名求利、展示自我、吃喝享受、感官刺激等一切非法道的内涵,对死都没有任何帮助,而且成了堕恶趣的因。只有多行善,做世出世间的各种善法,才对临终和后世有益。因此,它会成为劝动自心趣入善行的缘。

最后,一直念死会逐渐悟入“此世间全是幻化,不是真实法”,也容易解悟空性。譬如明知一切法过后就没有了,就会发现这是糠秕一样的法,里面没坚实。之后会问“什么是坚实?”由此去寻求真实法,发现真实法就是一念无明妄动之前的法平等性、迷失中从未失去的法平等性。

如今的一切如同幻梦,在无生灭中横起生灭假相、是非戏论等,透过对生灭法的观照会明知它是虚假的。如果观察生灭法,见到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故,没有自体,只现一刹那,就会发现生灭、来去、增减等本不存在。既然只是当下一刹那的显现,哪里有什么来?又有什么去?第二刹那就不复存在,有谁在来?谁在去?在不变的基础上才有增,而它现一刹那就没有了,谁在增?谁在减?过程也是虚假的,既然没有不变的法,哪里有此法的发展呢?这些都并非真实。进一步观察诸法的生灭性,发现它是一切有为法的共相,由此会知道诸行无常。因缘所生法都不住第二刹那,都是无常的、苦的、虚幻的。

进一步会了解,当下现的只是假相,没有实体。之后发现,这一切千差万别的现象,以及在这上建立的各种是非,全是在假相上起的,全是错觉。之后就会悟入法平等性,诸法本来没有虚妄不平的相,是一味的平等性。之后会回归本性,不随有为假相迁变。然后护持真心,证到平等不二的真如。所以,它成为悟入乃至证入法平等性的助伴。

初作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作退除一切生死耽著之缘,后作趣入涅槃正道之助

复次,若修无常者,初作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作退除一切生死耽著之缘,后作趣入涅槃正道之助

再者,深入修持无常的话(狭义指死无常,广义指一切有为法无常),最初可以成为断掉此生绳索的因。我们就像一只被锁链拴住的狗,猎取此生的名利享受。又像马戏团里穿上衣冠的猴子,在私我欲望的驱使下,做各种表演换取虚名假利。又像套上木轭的牛,一直为名利所驱驰。这些都是绳索的同类譬喻,总之,我们的心一直牵在此生的所求上,就是由于看不清这些都是无常法,常常被生的假相所迷惑,以为里面有坚实义,有特别好的东西。之后不惜一切代价为了私我的要求去谋取。这很难斩断,只有像铁锤一样的无常死想才能把它敲碎。

也就是忆念无常,特别来说知道自己会死,死时一切现世法都无意义,这样一直想着死,心就会冷下来。进一步想到死无定期,马上会来,就不再做这些事了。或者思维这一世的亲友、财物、名位、享受等都是无常法,从后边际看都是败亡,落入悲惨的境地,之后就不敢去取。诸如此类,通过修总、别等各种无常想,或者切近到当下会死、刹那即灭,就能断除牵系此生欲乐的绳索。

“中作退除一切生死耽著之缘”,指无常观发展得深广,有了修无常的欲,对于世间万物就都能逐渐看清。从无始至无终,从地狱至天界,整个有为法的现相界都是因缘所生,过后就没有了,并非坚实,看清后就会退掉对一切生死法的耽著。以修无常为因,很容易看破世间,发起出离心。所以,佛在《阿含经》等中一再地教导诸比丘,要看到有为法无可依恃,尽快寻求解脱道。

以非常深刻、广远的无常观,能彻底看破整个世间。譬如,常常观时节无常,看到世界的成住坏空、三灾来临的情形、劫的增减等,看清整个时间链以后,就知道生死法无非是从无始到无终的幻变之流。从相续上看,一段一段都会过去,没有意义。如果继续捕风捉影,在里面建立意义,那再怎么辛苦,最终还是一场空。从整个六道来看,下至地狱上到天界都在无常幻变中,毫无意义,过后都变得一无所有,由此容易对苦性发生认知。如果能彻底洞察三灾的情形,那无论器界怎么变,都会知道唯一是苦,没意义。或者看清崇高必堕落等,就知道在三界里,上上下下都在变易中,都是苦性。对于其他亲怨、苦乐等的状况,透过大无常观也都能一举看破。

像这样,看清了整个轮回的苦性、无实义后,就知道一旦落在里面,就全部成了生死幻流的因,成了苦因。起多少心、追求多少,就会成多少苦;忙多少,就会成多少无义、多少徒劳。这样看穿后,自然会全部歇掉。这时,世间道和出世道泾渭分明,他会一心求出世果,心上会发生非常大的转变。所以,修无常中间会成为退掉一切生死耽著的缘,决定引生无伪的出离心,会普遍厌患三界。

最终会作为趣入涅槃正道的助伴。“涅槃”指度越苦流,达到寂灭之地。由于修无常,就会一心入涅槃正道。这又包括小乘涅槃和大乘涅槃,共的方面是小乘,不共方面是大乘,这两分内涵都要有。从小乘涅槃来说,要有求解脱心,想达到彻底寂灭苦集之地,然后会寻求无我之道。由修无常会感觉世间没意义,不再存有一丝希望。这种彻底的出世心会引导自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寻求涅槃之道。一旦发现道谛、灭谛是真实法,就会一心趣入,这就有了入涅槃道的因缘。入了以后,由于念念思维无常就不会放逸,一心与真实法相应。

大乘也不过是道、灭二谛的扩展和升华,也就是大乘的道谛和灭谛。像法无我空慧、明见本性等,一旦知道这是不生不灭之地,内心自然会有极大的好乐,会发生求法欲。所要修的就是证入本性的法,时时护持它,不在客尘法上起增益,以为有意义,最终连一念寄托希望的心都没有。对于不生不灭的本性——自性天真佛会断掉损减,知道一切都本自元成。它会一直驱使自心证到这样的本性,因此成为入涅槃正道的助伴。

初作生信之因,中作发起精进之缘,后作生慧之助

复次,若修无常者,初作生信之因,中作发起精进之缘,后作生慧之助

再者,修习无常,如果能从深、广等各个角度进入,那最初会作为生起信心的主因。这也可以充当各层面对法生信心的因,也就是,越观无常越发现佛法真实不虚。从现世而言,到死的时候一切都没意义,不可依靠,只有法可靠,由此会对法生信心。只要看到后边际,现世的学习、生活、事业、爱情、团聚、苦乐、高下等,都一下子没有了,全是假的,对这一切就失去兴趣了。另一方面,看到只有佛法能让自己得到来世以后的长远利益,就会一心对正法起信心。进一步看到来世法,无论升天、做轮王或者有多么好的境遇等,都将在因缘消散时变得一无所有,就知道轮回法全都不可靠。

进一步看到,从无始到无终所有器界法、情界法都要死、都要灭,就知道它们都不可靠。时间上又可以从劫、四季等,看到时轮在不断转动,只是一场大幻化片,在这当中没有一法可靠。然后就知道,世间没有真实法,只有佛法可靠,这样就会对佛法生起大信心。再进一步,看到我们从清净法界沦落下来,成了颠倒的相续状况,这里面毫无真实法,就像空花在不断地生灭一样,由此会发现,一切世俗谛的法都是虚假的、不可靠,从而对真实本性发生信心。这就是从无坚实显出坚实,看到法是唯一具义的,由此对法生起大信心。再看到佛法就是要引领众生回到不生不灭的本性,回到真实处,一切都是直接或间接归向它的方便,这样对于整体的佛法会发生信心。

接着要看到它是发动精进的助缘,也就是,以死的迫切感会发起勇悍行善的心。无常是很有力量的因素,一想到死马上来,就会策发自己赶紧修,勇悍地修,不然挡不过去。或者看到生死可怖,自身处在三界火宅里,时时会被烧到,这样激发自己从中出离,就会如救头燃般勇猛地修法。或者生死界一直被无常火烧着,就看到无常的现相太大了,连绵不断地烧着整个世间,然后就感觉在这里没前途,如果不一心修法,那就会无边际地陷在里面。这时就发出离心,一心勇悍地修法。

再者,从大乘来说,见到一切母有情全部处在生死界中,为拔济他们出生死,会发大勇猛心来精进行道。或者看到自身的本性被埋没,冤枉地沦落在虚假的生死里,非常不甘心,然后就会发勇猛心来求证本性。诸如此类,可以说都是生精进的缘。又可以这样看到,一旦起了信心,看到世法都无意义,全是苦集,就能完全放下。看到圣法对今生来世有长远利益,对于还归本性、解脱成佛有全面的意义,就会发很大的欲,以欲驱使长夜精进。之后就成了一心修法的人,甚至渗透到每一刹那,成了念念修法的人,成了寿量与修量相等的精进者。

“后作生慧之助”。修无常对于生起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智慧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反显衬托的作用、引生定解的作用,或者对于实证本性有契入的作用、增上心力的作用等。从世俗谛而言,观察到最细,就会发现世俗法都是灭的自性,从中会知道这是客尘,是生灭增减等的变易相,来来去去,不是本住的,这里没有常、没有主。从这里会逐渐了解到世俗谛的无常性,由此发生随顺无常观的各种无倒的心态和行为。发生智慧后,内心的见解和行为体系会全面地得以调整。一旦看到现世法无常,认为现世法有意义以及为此付诸行动的一系列颠倒就全部歇下来了。

另一方面,明见到现世法都是无常的,特别是死时一点用不上,就会发现为此付诸行动几乎全是颠倒的做法,而且会落入恶趣等,由此就会从中会退出,一心求后世利益。这就发生了明见缘起正道的智慧。进一步拓展到无始无终的轮回过程,会发现都是生灭性,一直在增减中。“思维种种喻义修无常”等中详细揭示了无常的真相,一个个看下去,就会发生明见世俗真相的智慧。会看到各种世间题材、立论等都是虚假的、无意义,最终发现整个轮回都无实义,会生起这样的见地。

再者,从中容易引起观照苦集的智慧。譬如见到任何乐受、美好过后都没有了,变成了苦,就会发现这是坏苦性。或者看到自从取了五取蕴后,它就不断地在相续变易,停不下来,就容易悟入行苦。

整个三界的法全在变化中,过后就没有了,看到这一点就容易发现它不是本性,了解到它的虚假。之后以它作为参照或衬托,很容易了解到如来藏是本性,或者了解到无生的空性。一旦看到生灭法是客尘,再学如来藏法就非常容易悟入自性,起码从解悟的层面上会产生这种作用。由假就会显真,由生灭会看到不生灭,它成为对如来藏生信的前行。无常上一旦透了,就容易对真常起信。或者从空来说,先抉择粗无常,再落到细的刹那无常上,对此生了信解,之后在一刹那上抉择,就容易悟入无生,因为到了最细的点上,操作起来就非常简单。或者无常修到彻底时,对整个世间法的粗耽著会全部拿下,因为已经细到一刹那,就能看到在粗上建立的各种意义都是虚假的,之后观照这一刹那的法,就容易发生智慧。

初作求法之因,中作修法之缘,后作究竟法之助

复次,若修无常而在心续中生起的话,初作求法之因,中作修法之缘,后作究竟法之助

再者,修无常真实在心相续中生起的话,在缘起上已经切中要害了。好比一个人知道自己身患绝症,那他生命的缘起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在这种心的推动下,他会一心求医治病,给自己找一条生路。像这样,一旦修起了无常观,不是口头表面,而是非常沉重,就会发生“大患在身,急需解决”的感受。这时,他一心要冲出生死重围,解决死的问题。知道自己身患大病,要去寻医求药,这就叫“求法”。

然后,他会时时以无常来激励自己,一定要从中超出,念念修法,会发生修法的行为。这样一路进趋,就会发现自身一直没有出离生灭,一直陷在虚妄中,他不甘心,要穷到本源为止。所以,它会成为究竟法的助力,会彻到法的底源、最究竟处,他会发生大道心、大动力、大回归。也就是,一路深入下去修无常,会发现如今完全处在错乱中,陷在生灭流里,一定要从中还归。

从积极上说,譬如一个人知道当处有宝贝,就会一心求宝、修宝、得宝。已经确信我本身是佛,就在法界中,真实法有无上的意义,就会发生一心证本来面目的大信心、大欲、大寻求心、大求道心,成为最初求法的因。然后,他认定只有这个有意义,其他全是虚假的、欺诳的,所以会一心修法。最终一定要彻到本来地为止,所以成为究竟法的推进因素,会有很大的助力。

初作发起擐甲精进之因,中作发起加行精进之缘,后作发起不退转精进之助

复次,若修无常而在心续中生起的话,初作发起擐甲精进之因,中作发起加行精进之缘,后作发起不退转精进之助。”

再者,一旦大无常观在心中生起,就会成为发起三种精进的因缘。也就是,见到整个三界都是无常幻化的,毫无实义,而自身正陷在这种苦境中,就会发起超出生灭幻境的勇猛誓愿,包括超出今生的死关,超出整个生死轮回,乃至超出微细的生灭之流。再苦再难也要随行古佛先圣的足迹,一心殷重地修法。有了不畏苦而求法的心,就叫做发起了擐甲精进。“擐甲”指誓愿,包括自利方面自己出轮回,以及他利方面救一切众生出轮回,无常观会成为直接启发这两者的因素。

中间在擐甲精进的驱使下,会长夜殷重地精进。包括修各类法,一直住在法上连绵不断地修持等,这叫做“加行精进”

最终再也不会退下来,不落在非法中,这叫“不退转精进”从细分上说,可以达到念念不落非法,念念摄取法的精进境界。因此,修无常成为推起达到不退转精进的力量

(帕单巴尊者的开示)

帕当巴金口也说:“若于相续中生起无常者,初作入法之因,中作精进之鞭策,后作证得光明法身。”

帕单巴尊者的开示与上面相同,不另做解释。

思考题

1、 修死无常为何会有以下利益?

(1) 初作入法之因;

(2) 中作劝善之缘;

(3) 后作证法平等性之助。

2、 修无常为何会有以下利益?

(1) 初作断除此生绳索之因;

(2) 中作退除一切生死耽著之缘;

(3) 后作趣入涅槃正道之助;

(4) 初作生信之因;

(5) 中作发起精进之缘;

(6) 后作生慧之助。

3、 心中生起无常观为何会有以下利益?

(1) 初作求法之因;

(2) 中作修法之缘;

(3) 后作究竟法之助;

(4) 初作发起擐甲精进之因;

(5) 中作发起加行精进之缘;

(6) 后作发起不退转精进之助。

要想一生完成大道,当然须要念念在法、心心在道,要以猛利的修法欲胜伏一切非法因缘,之后全身心投入法道中,每天昼夜勤修才有成道的可能。而要让心完全住在法上,又必须以时时念死——“当下会死”来策励心不散于非法,从最粗的求现世欲到细的求来世欲等,一切世间欲全部要消干净。

这里的“单刀”就是念死,而要让念死贯彻到一切时、一切阶段,就必须由念死的猛利欲来驱使。不断地修猛利欲,它就逐渐增长。就像世人不必刻意,自然处在念生上面。今天要吃什么、玩什么、享受什么、求取什么等,全是由念生的欲引发的。这个欲支使他一天24小时,包括梦寐之中,一直追求现世法。现在要把这么浓重的心翻转过来,一定要有与念生的欲同等的量,乃至胜过它的量来敌过它。之后念死的欲占主导地位,它控制心一起就是念死,一想就是“我要修法,为来世、为解脱、为成佛来修法”。有了这样的心,就完全排开由现世欲引领的求现世法的非法行为,而转到法道中。这就可以看到,念死的欲要达到何等猛利的程度才行。

因此,本法的要求极高。既然修即生成就的法,那就要做能即生成就的人;既然要做能即生成就的人,就要有念念在道的道心;既然要有念念在道的道心,就必须发起生死的痛切,在一切时中但念无常;而要发展念死的欲,就必须了解修无常的利益。也就是,修念死的欲来自于对修无常极殊胜利益的胜解。

这又要从两方面发生决断。也就是,修无常是一切圆满之门,不修无常、发不起无常想成为一切衰损之门,根本的道心是从修无常开始的。对于道人而言,修无常是最重要的。有了它,就会初中后的一切法道上逐步开展、逐步升进,会越来越深,发生全面修法的动力;没有它,无论外在做多少闻法、修法等,都成了法油子的因,也就是根本不往心里转,真正支配心的是现世欲,在法道上全是空白。

基于这种大义的认识,就知道修无常太重要了,由此就会发猛利心:“我一定要好好修无常,全面地修无常,不断地修无常,念念修无常!”像这样会起猛利欲。因此,下面分次第来引导:一、全面认识无常观的利益;二、从欲这个根本发生正反两方面的确认。

一、全面认识无常观的利益

心要指示

我们前面结合佛经祖语,从广的方面多角度观察了修无常的利益,下面还要指示心要,来产生贯通的认识,从而发生胜解。

缘起的枢要在欲上,一个“欲”字就抓住了心。之所以说在一切想中无常想最重要,就在于必须以无常想来发生道心。没有道心一切都免谈,修法缘起上是空白。一旦有了道心,一心为法,以这个欲的驱使,最初会想:“只有法有利益,一定要修法。”这就成了入法之因。中间由这个欲的推动,精勤地修法,就出现了精进或者修法的助缘。最终也是由这个欲的推动,要证得不生不灭的本性,它就成了要现证平等性的道心,一股勇猛求证的欲乐。这一切都是由欲来推起的,换一个词叫“志愿”,即为道之志、修法之志。

再者,镮甲精进、加行精进、不退转精进,也是由一个“欲”字出来的。这个欲到了猛利的程度,就抓住心一心依法,其他丝毫不依,一心缘法转。所以,欲是道的枢要、动力的源泉,没有它就成了死人、假人,哪里会发生道上初中后的一切功德、修证呢?没有它就像缺少命根一样,因此它最重要。

这里没谈到欲,只谈到无常法,实际要看到,无常法就是要发展道上的欲。在普贤上师的言教里,一个“欲”字贯穿始终,想了无常以后,马上有取心要欲、修法欲。也就是放一头取一头,无常是从消极方面说,欲是从积极方面说。当观察到了无常,从最粗的死无常来看,就发现一切现世法都没意义,这样就能放下,一心求对后世有利益的法,这就初步入法了。进一步看到整个轮回法都是生灭性,没有一点意义,下至阿鼻上至有顶全是虚假的,就会彻底放下世间法,一心寻求出世大义,他会勇猛地修解脱道,有一心依法的志愿。最后看到生灭性全是虚妄的,不生不灭的本性才是真实的自己,现在全数以假为真,认准一个假的,一点意义也没有,这时就一心要证取本性,修道的欲就达到极处了。以这个欲推进,最终会证得光明法身。

总之,从无常这一面就看到所有生灭法都没意义,会彻底放下;另一面看到只有法有意义,由此发生一心依法求道的志愿。(“道”和“法”是一个意思,中国文化说“道”,印度文化说“法”。)这样就有了根本的道心,也就是一心修法、一心为法、一心证法的心。从中就出现了入法的因、修法的缘、证本性的强大动力,在这上就出现了精进。因为由欲就转起了勤,所以初中后的精进全是由它发生的。或者,消极面上斩断此生的绳索,像扔唾液一样舍弃,世间法丝毫不沾,等起完全往法上转,所以能退掉一切世间耽著。由以上种种可以看到,就是一个“欲”字在起作用。

这样了解心要以后,就知道欲是道的灵魂,志愿是道的根本或命根。不修无常就发展不出欲,连最粗分为法的道心都不发生,因此全然成了死人。由于无常想在道上像命根一样重要,因此博朵瓦尊者说:若论修一法,无常最重要。

以修无常发展出来的痛切的生死心,将会引生法道上从始至终返本还源的志愿,会心心在法、念念在道,一心往法性回归。就像吃一滴毒素最终会腐遍全身,又像种一粒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基于对生死的警醒、了认,会发展出完整的法道,因此说是一切圆满之门。

古往今来的所有成道者,都是由于发现了生死的可畏、无实义,自身所处的全是无意义境、错乱境,之后发起了无上道心,由此还归法界的。所以,无常修到量,一定会踏上古圣先贤的道路,这样当然成了向一切诸佛供养,令一切诸佛庆慰,得一切诸佛授记,得一切诸佛加持。由于发生了返本还源的道心,当然与诸佛的本怀相契,与诸佛心相应,将与诸佛同住法界。因此,犹如一切足迹中象迹最胜,一切想中无常想最胜,因为它将引领自心走上返本还源之路。由此也知道,发生一念“有为无常”的忆念,当下会走上还归之路。开始感觉到这个世界不可靠、无意义、是苦的,发生了向道之心。所以,一刹那忆念无常超过向一百位如意瓶般的圣者作供养的福德。诸如此类,都要从无常观开发根本道心上来会取、来断定,这样我们会对于无常观的全面利益发生定解。

二、从欲这个根本发生正反两方面的确认

这又分二:

(一)从反面抉择,如果没有生起无常观,一切闻法、修法全成了法油子的因;

(二)从正面抉择,生起无常观的修量,则启开了趣入一切法道的大门。

(一)从反面抉择,如果没有生起无常观,一切闻法、修法全成了法油子的因

是故,相续中未生起一个不虚假的无常之想的话,无论做多少外现的闻法修法,最终都成了法油子的因。

“是故”,指由心上修道的缘起律决定,无常想是道的起点。当无常想真实生起,就有了往后道上初中后一路的进展,因为他有真实求法的心。如果一直按照真实的路线发展,每当闻一个法、修一个法,就都会在自心上出现相应的胜解、欲、勤、果,由此心与法一致,成了真正的道人。然而,如果没有生起不虚假的无常想,那就没有道心的起点。所谓“虚假”,是指口里可以假说,心里可以假想,但不是真的,如同虚假地说“我爱你”一样。这样也可以说一千遍、一万遍,然而没有真实内涵。

由于道的起点是虚假的,因此往下一路可以高速地、大密度地发展外现的闻法、修法,然而都是虚假的,也就是内心和外现成了两条线。内心由于没有缘起的起点,如同没有种子就不会有根、茎、枝、叶、花、果那样,一路从粗到细、从浅入深、从末到源的各级道上的三缘起链——胜解、欲、勤、果都成了空缺,因此内心的进展是零。然而外现却是高速度、高密度不断地发展,这样成了心法不相干。由此就可以证成,此种状况无论做多少外现的闻法和修法,终究成了发展为巨大法油子的因。

当巴尊者以讽刺的口吻痛陈了藏人修法的状况

这一条是否可信呢?以下再引当巴尊者的金言来证实。

当巴金口亲言:“藏人修法没见一个念死的,也未见一个留世的。

当巴尊者以讽刺的口吻痛陈了藏人修法的状况:没见到一个念死的,也没有见到一个留世的。由于连第一根本颠倒——常颠倒都没破除,心几乎全是被求现世法的欲所驱使,都落在积财、图享受、图名利等上面。因此,几乎全部陷入非法中,出现了基本全军覆没的惨状。

也就是要看到,对于一般凡夫而言,生起念死心极难,因为这跟我们一贯熏成的念生习性相反,无始劫来养成的习性如油入面,极难拔除。像这样,连最基本的大观念都搞错了,一直念着“生存的意义是很好的,现世法很有意义,人活一生就是要求这些”等等,念念都是起不死的心、图现世乐的心。由这种颠倒的欲驱使,整个缘起路线全错了,都落在非法的轨道里,没有法道的真实缘起。非法是真实的、深层的、不断辗转增长的;法上却是虚假的、浅面的、毫无进展的。因此,就会有“总之”以后的状况。也就是,法上的性格成了油滑,全是戏弄,罪上成了喜爱、贪得无厌,一直沉浸在求世间法的欲乐和行动中,这就造成了非常大的假相。

总之,穿著法衣后喜爱积累财富,是认为以此可以在阎罗王前量财赎罪吧?对好的一切物品收集保管的做法,是认为可以在地狱中密谈量财免刑吧?见到此等藏地修法者的话,真想笑哈哈!谁具多闻骄慢高,谁善修习积资财,谁依静处多喧杂,谁离故乡无羞惭,此等于法是油滑,此等于罪是喜爱。虽见他人亡,不知自将死,因此,错误最初是由心续中未起无常之想所引起的。”

“穿著法衣”,表示自己有极大的取心要欲、行法之欲,因此抛下俗装,毁形出家,为了在这一生中一心修法,摄取到最大的意义。像这样却喜欢积累财富,那一定是认为,将来在阎罗王面前就是以财物量财赎罪,有实义,来世会有更好的前程,所以现在特别喜欢积财。因为财物有实义,所以有取财的欲,不然为什么这么做呢?你们这些穿著法衣、想寻求深远大义的人特别喜欢积聚财物,是不是这个原因呢?

“量财赎罪”表示天理法则,在阎罗王审判时,计量你有多少财就免多少罪,大财免大罪,小财免小罪。也就是有特别大的积财欲,日夜不断地积财,那积得越多,你就越超脱,越能得安乐,这叫“量财赎罪”。你肯定认为财有实义,一以贯之地去推,积得越多就越有实义,就越能免罪得乐,这样当然发起极大的取财之欲。像这样,所谓的修法者把法认定在财上了。

“量财免刑”,指和狱卒秘密地做交易:这个好东西免多少刑,那个好物质免多少刑。也就是,对一切高级物品都尽量收集保管,真的认为到地狱里可以跟主管密商、量物免刑吧!不然传了法以后为什么还做这种事呢?一定是认为这很有实义,在地狱中能免除刑罚,所以才尽量把一切好物品都收集保管起来。

当巴尊者见到藏地修行人穿的是正法表征的法衣,做的却是非法之事,满世界都是这样,真想哈哈大笑:真是太讽刺了!看看这些“两层系统”的修法人吧。表面系统都在做法,内在系统全做非法。外现都是闻法、修法,听了很多,看起来非常会修行,又住在静处,远离家乡,但内心一步也没前进,反而退步很多。骄慢发展得越来越大。表面装着非常会修行,内心对于财富贪得无厌,有一个还想要一个,有一般品质的还想要高等品质的。再者,好像在静处特别安静,实际内心喧闹不停,有各种贪嗔、妄想、追求名利等。似乎远离家乡,实际内心一点没有羞愧,对于造罪、起恶心等不感觉惭愧。像这样就成了法油子,表面是这样,里面是那样,这叫做“此等于法是油滑,此等于罪是喜爱”。

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见到别人死不知道自己死的缘故,从来没念过死,不感觉生死可怕,不感觉自己是病人,要赶紧修法医治。这就是最初没生起无常想,没发展出道心所引起的。既然连丝毫道心都没有,哪里会念念在道?哪里会想到用法来对治自己的毛病呢?里面最重的是我执、烦恼,深层系统发展的全是苦集,外表系统看起来都在修道灭的法,实际丝毫不是。

这里进一步要看到缘起的不可逾越。如果没发起真切的无常想,那就没有求法的欲,在缘起上空缺了,连基层的修法欲都没有,那中层、高层的就更加免谈。由此,信、欲、勤、果所有道的内涵都出现空白。这样的话,外现再多的闻法、修法,也终究成了法油子的因。一个个因积聚起来,法油子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恶劣、越来越顽固,最终油得不得了,没办法医治。

(二)从正面抉择,生起无常观的修量,则启开了趣入一切法道的大门

是故,修无常想者,也是开启修一切法的前行之门。

金刚句的意义很深,它揭示了心上道的缘起,枢要就在欲或道心上。修无常能出现道心,因为已经知道生灭法无意义,只有道有意义,只有法可依,当这个抉择达到完全确认的地步,就由胜解发生欲了,之后就想一生献身于道。这种真切的道心或一心依法的心起了以后,就开启了修一切法的前行之门。也就是,已经建立了入学前的志愿,由此会全身心投入修道中。尽此一生乃至尽未来时劫,这个人完全转成了道人、修法者。

用世间譬喻来说。譬如一个学生在内外因缘聚合的情况下,确立了做科学的志愿。这里面有老师的教导、自身的种姓,加上他做了一些科学实验,钻研了一些科学原理,心里认可这是最具实义的,超过其他一切,结果再不想做其他,发生了唯一做科学的志愿,这叫做“出现了欲”。这个欲引着他的心一直往科学上走,这就叫“开启了一生做科学的前行之门”。从此,他会去钻研一个个科学理论,会有一次次的学习、深造、发明等等。这一切科学上的发展都是由欲驱使的,所以欲叫做“缘起的枢要”。当确立了欲或志愿,达到了坚不可摧的地步,就打开了一生做科学的前行之门。

我们以此去看,心里最重视什么,它就表示志愿所在,以这个欲驱使,一生的重点就投注在这上面。现在要转成修法人、佛道行者,关键就在欲上。怎么启开欲呢?关键在胜解上。最初位的胜解在哪里呢?关键要看到法和非法的差别。从无常上看到,一切生灭法最后都靠不住、没有坚实,由这个判断,就把非法或苦集所摄的法都放下了。另一方面看到,唯有不生不灭的本性是自己要求取的,或者以道谛和灭谛为系统的整个教法、证法有真实义,从哪方面衡量都是唯一有意义的。两方面一对比,直接会确立为法的志愿,会出现真正的道心。由这个心驱使,将一生昼夜修法,出现寿量与修量相等的情形,成了一心向法、一心行法的人,再也没有第二个重点,这就表示有志了。

无常想配在深浅各种道上,有不同的道心表现。最基层的是观到现世法到临终时毫无意义,这是最初端的启发;随后发现,只有法靠得住,这会发生最基层的道心。如果不发生这个道心,那根本不入士的行列,不算修法人,只是在外面参观游玩一下,内心的重点还是搞现世法。就像当巴尊者所说,对于法是油滑,对于罪是喜爱,喜欢求现世的名利、权位、五欲享受、知识等,这不算是修法人。但由于过去种了一些善根,还会在佛法里兜一兜,实际只是个影像,没有内涵。真正的修法从发生无常的修量开始,已经立志要修法,心的重点在法上了。最低一分是为了后世断恶行善,进入下士行列,除此之外都不算入了修法的门。因此可以看到无常之重要,有了它才入了道法的修途,才打开了一生修法前面的门。

譬喻很明显。反面是帕当巴所见的西藏修行人,由于没有一个念死的,所以都成了法油子,做的尽是非法之事,证明连法道的一分都没有入。正面的譬喻就像晋美朗巴祖师,他很小的时候见到有十个人去希日巴瓦达寺院出家,结果途中死了一个人。他当时想:“这么无常,要及早出家修行。”之后迫不及待地把发髻散开来。这就是起了无常想,有了道心。由于幼小的心灵已经触碰到无常,之后他生死心切,唯一求解脱,从此就展开了一生修行的道路。这就表示,以当时这一个想,修行的门就打开了,当然后面还有一系列初中后的过程,但正是这种真切的道心时时驱使他往真实法上靠。他出家后就感觉,整天这样混是不行的,形式上求法、听法、受灌顶、念诵等,实际是受了常执魔的现量欺诳。所以,无常想一直驱使他要闭关、住山,在心中实证法。

从这里就看到法道的缘起,最开始一步就是畏生死心。无常死想一旦起来,就驱使着心入法;这个心没起来,那无论在什么佛教场合听多少法、修多少法,心都无动于衷。畏生死心都没起来,实际连法道的门都没打开,一直在门外转,绕来绕去,绕多少劫还是在门外绕。我们必须知道缘起上的重点。

格西博朵瓦净除恶缘的教授

有人向格西博朵瓦请问净除恶缘的教授。博朵瓦金口说:“你若多思维死无常,而生起一个于死决定的心,则出现断罪无难、行善无难。彼之上若多修慈悲,于心续中生起的话,则出现利益有情无难。彼之上若多修诸法实相空性,于心续中生起的话,则出现净除错乱无难。”

这里引用博朵瓦格西的教授。要知道,我们的如来藏随着无明的缘流落下来,有由细到粗的次第。所谓“恶缘”就是无明,有粗有细。随着恶缘一直在颠倒中起心动念,出现邪胜解、邪欲、邪勤,这样一路下去。现在反转过来就叫做“净除”,当逐级消除了错乱力量,就能够还归法界,返回的次第要由粗到细。在了解三级教授时,都要把握是怎样的无明起了邪胜解,由此出现邪欲、邪勤。要净除时,根源上怎么把无明转成明,之后怎么顺着明行系统来发展,也就是怎么建立正胜解、正欲、正勤,这样就能反转。始终要把握“胜解、欲、勤”的缘起链。

始终要把握“胜解、欲、勤”的缘起链

1、第一级教授

第一级教授是多修死无常,净除认为现世法有意义,从而追名逐利、造罪离善的状况。现在多修死无常,先起见解再起欲,把邪见解和邪欲转掉,之后除罪行善就不困难。

要看到,最初以非常粗的无明认为自己不死,而眼前的五欲、名利等特别诱人,自己认定这些最有意义,不顾一切想要求到,由此起贪嗔痴慢嫉等各种烦恼,造罪离善。怎么止掉这股邪欲呢?一定要转掉邪胜解。怎么转邪胜解呢?就是多修死无常。之后就知道我会死,今天就可能死,死的时候现世的五欲名利等毫无意义,只有修正法才有前途,后世能够离苦得乐。

见解转掉后,就知道自己过去特别颠倒。在这世上很快要走,那时两眼一闭,两手一撒,拼搏一生得到的功名、事业、爱情、享乐等毫无作用,都是空忙。如果为了现世五欲名利等造罪远善的话,那就会堕恶趣。有了这种胜解,心就转过来了,不再把意义建立在现世法上,知道求现世的过患非常大,求一时之乐将招来万劫深殃,这就把邪欲转成法上的欲了。这时会想:求一时的名利没意思,我要趁人生有限的光阴多修一点法。初步的修法就是好好忏除过去的一切罪,从此再不造恶,多修善。像这样,以此胜解所起的善法欲为动力,行善不难,除罪不难。

2、第二级教授

第二级教授是多修慈悲。首先明确,这个恶缘——更细的无明就是执著自我。世俗中不晓得一切有情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等,胜义中不明确有情本来是佛,由此就以一己为重,认为我最重要,其他有情都与我无关。随后发生的欲是,凡是对我有利的,会不惜一切去取,再怎么样都甘心;凡是对我有损的,马上避开。对于诸有情的做法恰恰相反,心很冷淡,凡是要利他就缩回来,不愿意做,很难发利他心奉献自己,做他利非常困难。

现在要看到,这里的无明,一方面在于不知道有情跟自己的关系,而且不知道有情身上纯苦无乐,悲的力量没发出来。在缘起上,不知道他爱执是一切利乐之源,我爱执是一切衰损之本。在实相上,不了解众生跟自己本是一体。这些“不了知”是更细的无明,认自我为第一,缘起上也错乱了,认为尊重自我、为自我谋利是天经地义的,对此充满了欲乐。而其他人都与我无关,因此,要办有情利就没动力,或者不敢牺牲、不敢做。

现在要净除这种无明,首先要修慈悲。慈悲又建立在胜解上,从各个方面都可以引发慈悲的力量。比如修知母、念恩、欲报恩,之后起慈悲心。那时看到诸有情都是对自己有大恩德的母亲,想到舍母就不算人,然后想:我该怎么来报答呢?现在诸母有情几乎都是纯苦无乐的状况,我岂能无动于衷?一想到母亲的恩德,对他的遭遇就于心不忍,这时就会出一个欲或慈悲(慈悲就是为有情拔苦与乐的欲)。慈悲的欲逐渐增长,当增长到胜过自私的欲时,做利乐有情就一点也不困难。

首先,在胜解上破掉邪胜解——以自我为重,然后在欲上破掉邪欲——对自己全分投入,对利他丝毫不干。或者在缘起上看到,越是放下自我利他,越是出现利乐,一切利乐都是从放下私我开始的,一切衰损都是从爱执自我而来的。如果在缘起上认定了这一点,起了胜解,那对于自私就不喜欢了,想要舍掉;对于利他就很喜欢,一心想增长。当力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以慈悲为主,那时做利他就不困难了。

3、第三级教授

这里的恶缘是更细的无明——法我执。自从一念无明,本来没有二妄现为能所的二,本有的智光成了妄见,灵明的空性成了顽然无知的虚空,以无明力凝结成了四大。这样心对着境,认为里面出的各种妄相都是真实的,从而缘它起各种分别、执著,以这个错乱的力量由细至粗、由因至果一层层地发展下来。

现在要知道,这里的缘起链是先起了邪胜解,以为面前真的有境有相。之后出了邪欲,总想抓取它,而且起各种分别执著,以缘起的力量,就会出各种错乱相。如来藏随着这个很细的恶缘,不断地现出各种错乱相,这就叫“无中现有”,全是迷乱。现在要净除这个相,使它返回本源,那就要釜底抽薪观空性。当空性观在心中生起,那时自然见到本来没有境,由此就会歇下攀缘心,因上分别执著的状况会歇下来。因上的错乱力量歇了下来,果上的错乱相就会逐渐消除。就像眼病者去掉了眼翳,毛轮的乱相会消除一样。这样净除错乱就不困难了。

如是心续中生起无常的话,则出现像给呕吐患者布施油食那样,彻底退掉对此生世间一切事业的耽著。

这样的无常想在相续中生起的话,就会彻底退掉对此生世间一切事业的耽著,达到的心理状态,就像给呕吐病患者布施油食那样,不是想取,而是想尽快舍掉。譬如藏人做的很浓的酥油汤,或者用面粉做成陀陀里面放很多酥油,他一闻到浓烈的酥油味就想吐,看一眼都不能接受,何况吃下去?那时像翻江倒海一样,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是这样不肯接受的状况。像这样,在欲上已经发生彻底的转变,过去是欣求的欲,现在成了是厌患的欲。

以前感觉世间事真好,名誉、权力、地位、爱情、感官享受、财富等,什么都想要。就像一般人看到油食特别喜欢,迫不及待地想吃到嘴里、尝到味道那样。但是,当生起了无常的胜解,再一见到就知道过患太大了,一旦沾上决定没有好果子吃。就像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里所讲,真正生起无常想时,感觉世上的圆满如同临杀饰以庄严。又像前面所讲的譬喻,就像一头用来祭祀的猪,先前让它吃得很好,到了日子就要宰掉作祭品。三界轮回里的任何圆满都像这样,先给你好吃的、好玩的,让你有好感觉,之后宰掉。这样看清后根本不愿接受,因为一旦上了套,命运是那般悲惨。

就像前面所讲,墓魄知道当国王的苦处,会一下子堕入地狱千万年,因为处在权力的高位,后边际就是堕落。在这个过程中,我执借着权位极剧膨胀,或者变得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可以随意掌控一切,根本不知道天理、因果律,随意发一个命令就要堕落,等着当祭品了。又如顶生王,他拥有四洲的疆域,最后上到三十三天跟天王分座而治,然而最终不得满足,堕在地上,一无所有。又像那些具财富者,最终破产自杀,因钱财造下多少罪,或者后边际落得一无所有。像这样,钱财就像毒蛇一样,最终会把自己毒死,结局就是穷困潦倒。又想到爱情、家庭等,最终就是妻离子散,落得孤苦伶仃,非常难忍,所以根本不想要。就像一般人看到黄澄澄的酥油特别想吃,胆病患者看了直恶心,简直要吐掉,难以接受,因为后面的苦太大了。

又好比追求荣誉,一下子在人群的空中闪亮登场,过后像流星一样殒落。那些名人们丧失名誉后都饱尝忧苦,见不得人,甚至因无法接受自己而自杀。名誉越大,人的贪心就越大,越要显耀自我,最终难忍的苦就会降临在身上。所以,名誉就像宰人的刀,最后会把自己杀掉。或者看到结亲最终都变成怨;有生都变成死;各种感官享受最终变得特别难受,苦逼在心上,无法忍耐那种寂寞忧苦。

总之,世人一心想追求的东西,自己要看到它的后边际就是苦。营造任何世间事业,最终全部要垮掉,那里面埋藏着巨大的倒塌之苦。这样看清后,对世间事就毫无兴趣,只想抽身出来,不要入在这个可怕的缘起圈里,一旦沾上很快就要亡身、遭难,是这种状况。近的从此生的世间事中彻底退下来,广的从整个轮回事中退出来,已经发生厌患,所以决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从欣求欲转成厌患欲,这就叫做“退心法”。

思考题

1、 为什么修无常能开发修道的欲?此欲或志对于修道有何重要意义?

2、 为什么没有生起无常观,一切闻法、修法全成了法油子的因?

3、 为什么生起无常观的修量,则启开了趣入一切法道的大门?

4、 从正反缘起观察,博朵瓦格西开示的净除恶缘三级教授的涵义。(反:无明→邪胜解→邪欲→邪勤。正:正胜解→正欲→正勤。)

无常胜解和欲到量的相

至尊上师 金口也说:“我见到此世间怎样的一个高贵者、权威者、富饶者、美饰者,心也不逸走于爱慕中,而仰慕先德的传记,这实际是由相续中生起了少许无常。在此之外,我没有更好的教授可开示。”如是数数亲言。

“心也不逸走于爱慕中”,表示厌患欲到量了。完全看到了它的败坏面、烂坏相,非常大的病发、堕落、受苦相,而厌患至极。当厌患到量时,就一点也不会跑到爱慕里去,这就是胜解和欲到量的相。另一方面,欣求到量了,对先德的传记一心仰望渴慕,这表达了想走法道的志愿。就像晋美朗巴祖师,一听到法就有净信,一见到三宝所依自然起信心、恭敬心,一听到莲师或诸佛、诸菩萨的传记,就一心渴慕想走这条路。修无常会非常清楚地看到法与非法的界限,非常明确义和非义。像这样,欣厌一到量,心就转入法道中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出现纯粹的道心呢?原因就是心续中生起了少许的无常观念。这是普贤上师的谦虚之言。要知道,学好无常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以无常观谛见世间一切都无意义,世法欲就会全部歇下,对于法会见到全分的意义,会一心提起。对于世间的高贵者、权威者、富饶者、美饰者,不生丝毫艳羡之心;对于诸佛诸祖一心仰望,决定要实行噶当四依。也就是一心依法;依法依到贫,哪怕被人笑话,行者也自有道骨在,始终坚持法道;穷依到死,于心无悔;死依于岩,连死后都不管。像这样,一心跟着古成道者们走,他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不随时代潮流转,也不羡慕世间圆满相。因为在透彻无常观者眼里,这些全部显出苦相、无义相。

“实际”二字,点出发起道心的关键在于无常观。一般人会想:“好不了起的上师!他是那样一心苦行,心依于法,应该有什么要诀吧?他弃世间如唾液,不必说高贵者、权威者等,就连全天下都弃如涕唾,好了不起!他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他像古圣人一样,我们怎么做得到呢?”其实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生起无常想,所以依然落入俗套;一旦真实生起了无常想,就会有这种转变。普贤上师一语道明:不是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心里生起了少许的无常想。

普贤上师又说:除了以上所讲的内容,我也没有更好的教授可讲。这不是谦虚,也不是说方便语,而是实际如此。按照以上的教授,从三灾开始一念一念殷重地练习,先起胜解,之后按照法的轨则调整自心。具体来说,首先发起修无常的猛利欲,一心向往修无常,有特别大的渴求,觉得这是极其殊胜的法,真是万应灵丹,一旦入到我心中,就可以使我顿时变成纯粹的修法者。有了这样的胜解和欲以后,将普贤上师的教授视若至宝,做个真正的弟子,非常认真殷重地长期修这些法,一点不狂妄、不乱来、不自以为是,完全按照祖师开示的心要来用功。没有生起胜解,就要多看经、论、传记、祖师教言等,来引生到量的胜解。有了胜解,就要把它渗入到自己的骨髓里,把自己的生命转成法的生命。而且,修一遍不够,要修十遍、二十遍等。起一次心不够,要贯彻到证成大道之间,一直都要有它。应当有这种认识,结果就会很好。

我们现在即使只是粗略地学一遍,丰富了少许的资料,也会发现这里含摄了修无常的圆满教授。学过了佛经,看过了佛的传记、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晋美朗巴尊者的传记,加上各种公案、修心的要点指示等,的确会知道再没有更好的教授了。因此,我们应当打好第一步的基础。所谓“缓缓修时快快到,低处修时高处到”,第一步最难过关,如果没发起真切的无常想,后面的一切道都修不上去;一旦发起,就奠定了菩提道上根本的道心,这一点相当关键。

法的志愿来自无常观

这里关键要学到无常观,在志愿上发生转变。两个“慕”字表示志或欲或愿。欲是缘起的枢要,由欲的方向来决定往哪条路上走。没生起无常想的话,对于世间的权威、富裕、高贵、美饰等就会视为圆满,认为有实义,然后就走到求现世法的路上去了。无常观能救人的命,把他从非法道上挽救到法道上。无常观一到量,透了底以后,就见到世间圆满相败坏的本质了。看到后边际就知道,一个个都是败坏相,没有当初以为的意义。

譬如美貌,死后变成非常可怕的尸体,污秽不堪、让人恶心。富足最后变成穷困,沿街乞讨、锒铛入狱、身无分文等等,非常可怜。或者高位,最后跌得非常惨等等。所谓的伟大、崇高、温馨、美好等的戏论,也都一眼看穿。由于看得分明,确定都是败坏的、苦的、没意义,耽著它的结果非常惨,就丝毫不起求取欲。像唾液一样丢弃,对它的态度不是欣求,而是厌患。由于无常观已经到量,有了无法夺走的胜解,世间圆满相一出现就知道是欺诳,有巨大的过患,丝毫不起往那里走的欣慕心。这表示彻底退掉了世间欲。

反过来知道,真正有意义的是正法。前者是死路,对此发生厌患欲,后者是活路,不但能把自己带到无死之地,而且能把一切众生带到无死之地。一切先德、古佛、菩萨、祖师、成就者们全部走这条路,因此一心仰慕先德传记。这时就确立了修法的志愿,会立志尽这一生分分秒秒都用来修法,效仿先德。这样就有了法上的志愿,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修无常会把人变成纯粹的修道人、一心依法的人。这要和前面当巴尊者看到的藏地修行者作对比。由于没真实生起无常想,对现世圆满有非常大的欣慕心,觉得那很有实义;对出世法丝毫不去想,在法上完全是影像,心在非法的路上走。无常观没起,就无法辨别义和非义。实际是世间欲占主导地位,所以一直在非法路上走,都成了法油子的因,只有现世欲,丝毫不出现法道上的欲。无常观一旦到量,决定出现法上的欲、一心向法的欲,这样就打开了一切圆满之门,从这里能趣入一切道法当中。所以,有了它就入了道,由它驱使就成了纯粹的修道人、一心依法的人;如果没有它,再怎么听法修法也都是表面假象,缘起上没有向法志愿的缘故,不会有好前程,根本上是向非法走。

这样就知道,生起了无常想,就一心趣入法;没生起无常想,就一直在法的门外转,在影像上转。无常观在道上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样通过正反面对比,以及普贤上师以身施教,就可以看到修无常绝对的重要性。

思考题

1、 普贤上师的这段话讲了怎样的道理?对自己有何启发?

《功德藏自释》选段讲解

我们在学习《普贤上师言教》有关猛利欲方面的教授后,再回到晋美朗巴祖师《功德藏》的相关教授里来,进一步了解无常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实修无常的猛利欲。今天要讲的有关片段,分四部分来逐句讲解:

一、道的行境要和无常法和合起来修;

二、了解串习无常退去耽著的量;

三、思维生起无常的利益和未生起无常的过患;

四、教诫对于无常的重要性应当发起定解。

一、道的行境要和无常法和合起来修

是故世尊说:“若多修了无常,则是于一切诸佛已行供养;若多修了无常,则令一切诸佛心得庆慰;若多修了无常,则得一切诸佛授记;若多修了无常,则为一切诸佛加持。譬如诸迹之中象迹最胜,如是内佛教法修的一切想中,唯修无常之想为殊胜。”

晋美朗巴祖师在《功德藏》里解释无常重要的道理,同样说到初中后所起的作用,最初成为入法之因,中间策发精进,最终得到成就。就像《贤愚经》里说到的福增老人,最初为人厌弃,他就想自杀,后来得目犍连救度,他最初以无常想入了正法,中间勇猛精进地修行,最终得到阿罗汉果,解脱了生死。基于无常观有入法的作用,能使人发起道心,由此初中后一路顺利地证得菩提,所以世尊说:如果多修了无常,那他就供养了一切佛,使一切佛得到庆慰,他也将以此得到诸佛的授记和加持。

如是说故,诸趣入利他的菩萨也是于后得的道中依止此欲的话,异生凡夫道的一切行境应与无常的法和合而修。《百业经》云:“恒时一切行境中,当随念死主。”以及《入行论》云:“日夜一切时中,以我唯一思维此者合理。”

以世尊这样说的缘故,可以通过类比了解,我们作为凡夫,需要把修无常法配合在一切道的行境当中而不离开。要知道,连那些趣入利他之门的菩萨们也需要在后得道中依止这样的欲,也就是念念修无常而发起修法之欲。那些高位菩萨,他们在根本位中自然在定境里与法界相应,在后得的道中,不可离开以无常发起修法欲。我们作为低级的凡夫,更应该在当前、往后一切修法的行境中,都和无常法和合在一起,不能离开。

正如佛在《百业经》中所说:我们作为修法人,在一切时中都要随念死主。也就是死主阎罗掌控着整个世间界,如同《四百论》所说,它是三世主,它不是被别人派来的,也不是派别人来,而是亲自来做,随时可以攫取一个人到死亡之地。因此,我们随时要念死,随时准备。这是理智的态度,不可能躺在那里就解决问题,生死是可怖的。正如十二缘起图里所画的表示,由十二环以及六道轮回组成生死,阎罗王两手、两脚紧紧地抓住它,里面的众生无法逃脱,这表示我们完全在阎罗王或生老病死的掌控中。因此,作为理智者,时时须要解决这件大事,其他都是次要的。

轮回本来是错乱的,在这里求不到丝毫实义,它的表征就是生死。也就是让你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最终落得一败涂地、悲惨兮兮,没有好果子吃。我们的本性是佛,所以唯一要趣向生死图角边的如来和他所指示的清凉之月,也就是要趣向道谛和灭谛。道谛和灭谛就是法,所以要一心修法,摄取法来度诸昼夜,这是唯一的大义之路。寂天菩萨显佛密义,在《入行论》中也说到:作为菩萨道的行者,我昼夜一切时中唯一思维死亡,这是合理的。

如是所说般,总的身心和合无常故,于借用物莫执为我;行走的话,道路无常故步履向法中行;住的话,处所无常故心中修作净土,饮食及受用无常故受用三昧之食;睡卧的话,睡眠无常故净除错乱而住于光明;富的话,资财无常故亲近七种圣财,亲友及邻居无常故静处劝心出离,权位及声誉无常故常时持低位,言论之句无常故劝持真言、劝诵真经,信心及出离无常故勤修坚固誓愿,想及分别无常故学人品贤良,觉受和现证无常故当送达法性尽地。

这样说的缘故,应当做到十二条所摄的以取法欲或取心要欲随时忆念无常,随时进入法道。也就是,总的身心和合无常,就像鸟暂时在枝头栖息,到天明就飞走了,或者人暂时到了集市,过后无影无踪。像这样,我们不要把假借的东西看成我。一直到最后,“觉受和现证无常故当送达法性尽地”。

总的身心和合——误以为是“我”的这个最爱重的东西都是无常的,那就不要把它执为我,不要为我去谋划现世乃至来世的世间圆满,这没有实义,靠不住。接着其他方面,像我们在世上走的任何路都是无常的,所以要步步往法上走,念念往道上修。所吃的东西、受用都是无常的,食品吃完就成了粪便,物品受用完就成了垃圾,没什么意思,何必耽著呢?应当一心受用等持的食物。休息也是暂时的,轮回是永远的劳累,所以要早日净除错乱、恢复光明,住在法界大安乐中,那里没有丝毫迁变。住处无常的缘故,要修净土,最终住在净土的大乐或者不迁变的法性中。财富也是因缘所现,突然遭遇水火、官家、盗贼、败家子等,也会一时丧尽。今天更是如此,一阵商业风浪等顿时倾覆,落得跳楼自杀等等。应当一心摄取信心、施舍等的七圣财。

又要知道,世间暂时的关系——亲人、朋友、邻居都是无常的,一时间就各奔东西,或者死后冥阳两隔,无法再见面。所以轮回的事都是欺诳的,应当一心依止静处,劝自心一定要超出轮回大苦圈,超出生死屠宰场,这里不好待,没有实义可得。又要想到,世间惹人心醉的权势、名位看起来风光荣耀,实际都是堕落的资本,坐得越高跌得越重、越可怜。这就想到,世间最高的权位,哪怕转轮王、天王也都那么苦,最终以失败告终,连天人们都要堕入黑漆漆的下趣,非常可怕。所以,我们要舍掉世间的权势、名位,一心取低位,卑以自牧来度过此生。

再者想到,世上的言论都是无常的,没有意义,说再多的话也是绮语、散乱因,应当一心持佛真言、诵佛真经。最好不说世间话,唯一念咒、诵经等。又想到,一时的信心和出离心没有保证,今天好明天不好,今天是菩萨明天是罗刹。或者忽然间起疑惑、起邪见、贪恋世俗等,一点不可靠。所以,要在心中建立坚固的志愿,一心向法。哪怕断头也不舍归依,哪怕死也不舍菩提心等,应当视道重于生命,不做变来变去、颠倒愚痴的人。又要提醒自己:念头和想是不可靠的,应当一心修贤善人品,要有忠、孝、仁、义等,唯一往法上走。再者,觉受、现证都是暂时显现的幻境,是无常的。就像太阳要出来,虚空中会有各种景象,但不能执著这些,应当一心求证法性尽地。最后彻底消尽有法的错乱,法性光明全分显发,那时才达到大常之地,这里没有迁变,没有生灭假相。要像这样,一念起无常就想到要取真实法。

这里的修法叫做“二和合”——无常和修法欲和合,又叫做“两手抓的修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厌和欣配合、放下和提起配合、消极和积极配合。世间法都是无常的,毫无意义,从地狱到天宫,所有的身心世界、名位权势、财富受用、亲友眷属等全是无常的。器界是无常的,三灾到来时丝毫不剩,全都变灭无余,情界是无常的,上至圣者的化现最终也显现无常。这个世上竟然连一点点常也得不到,一点点可依靠处也没有。这样一提起总的无常就要放下世间,弃天下如涕唾。或者特别想到死无常,这是非常紧迫的,决定会死,而且死随时到来。由此想到:忙今生就像死前化妆一样,让人恶心。这样就彻底退掉了求世间法的欲。然后在求真实法上全分发起心来,应当有最大的欲、最大的精进,来达到日夜修法的境地。

像这样,效仿菩萨后得道中的修持,关键就是修无常和取真实法的欲。前者彻底放下世间,一心办死亡,后者一心提起正法,这就是当前要修的关键。

二、了解串习无常退去耽著的量

由如是串习退去耽著的量者,如同船在大海中失坏一样,或者在河中沉陷一样,如波浪将游泳者淹没,如被护送者引诱至恐怖之地,如进入毒蛇的巢中,如箭射中了心脏,如罪人被交到刽子手的手中,如野兽入了陷阱,如大鱼被捕入网中,如遇到了野人,如吞入了鲸鱼的咽喉,如进入罗刹的洲岛,如此对轮回之法从深处生起厌患。

这一段是通过譬喻告诉我们,像这样串习无常所达到的退去耽著的量。譬喻都是指示轮回的惨境,关注到灭和死。修无常就感觉这世间全是要死的,每一个法都是要死的、要灭的,一定要关注到后边际,之后对轮回法就发恶心了。由这样的观感、看法,就会从内心深处对所有轮回法生厌离。这就是它主要的意思。

举例来说,比如在大海中航行,一开始看似风光无限,好像能到达很好的地方。然而过程中船支毁坏,最终牺牲在大海里。这表示我们在轮回中的处境,无论生在哪里,无论目前处在什么境况,最终都以死亡告终。在茫茫轮回的大海里,死主的鲸鱼最终会吃掉我们。或者,我们就像一支舟船在轮回的大江、大河里航行,最终沉陷下去,船毁人亡。所有在生死之河里航行的船,最终全是这样陷没的。要这样对轮回法退去耽著,它是彻底的。我们又像游泳者,在轮回的河里游泳,忽然一阵死的风浪就把我们淹没了。

或者一个人看起来很慈悲,假惺惺地说,要把你带到最好、最幸福、最温馨的地方。这就好比世间各种言论,都说现世法是有意义的,那里有成功、安乐、幸福等等。这些虚假言论把我们引诱到恐怖之地,最后发现这里全是惨败、全是悲哀、无法堪受。这是一种鼓吹世间乐和常的邪论,而且提供得到世间乐的途径。这就好比护送者,似乎能把我们带到安乐之地,似乎幸福的前景就在面前,然而进去后发现,那是极恐怖的地方,最终都要挨宰。或者像入到毒蛇的巢中,那太可怕了。那些毒蛇随时发作就要把我们吃掉,自己也感觉轮回就是毒蛇的巢。或者像心脏被箭射中一样,很快会死。一旦射中心脏,整个生命机体很快会全盘破散而无法延续。

再者,我们就像在生死中的罪人。所谓的“罪”,就是违背本性、执取妄相而堕落下来。所以,人人都是罪人,不要以为我是世上的天帝、天王,不可一世。实际上一念妄动,以无明力已经卷入生死中了,样样颠倒、处处违背本性。我们这种罪人已经被交到刽子手的手中,最终决定被砍掉脑袋。上至天帝、天王,最终也保不住命根,所以,在轮回里的处境就是等待挨宰。又好比从虚空中堕下来,必定粉身碎骨,中间没到地上时,好像有一点乐,实际都是苦的自性。

再者,我们的命运就像野兽入了陷阱,很可怕,最终决定被宰割。又像大鱼被捕入了鱼网,没有几天就要挨宰。又像路遇野人,譬如在藏地某些可怕的地方有吃人的野人,一旦遇到就成野人们的盘中餐了。或者像入了鲸鱼的喉咙,没法逃脱。又像进入了罗刹的洲岛,最终要被罗刹吃掉。众生在轮回里就要这样归入死,无法逃出死的魔掌,所以用十二个譬喻来描写,修无常到量后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怎样的。

“从深处”,指从内心很深的地方发起,不是表面说说、肤浅地想想,而是从很深的地方发起厌患。这时就叫“退掉对世间法的耽著”。也就是,退耽著和起厌患是一件事,过去对轮回法非常耽著,恋恋不舍,认为是好东西。现在从深处起了厌患,再也不想抓,就像给呕吐患者布施油食那样,看一下都受不了,闻到气味就想吐,根本不是取的态度,这就叫“退掉了耽著”。

所谓的“著”,就像一看到好东西,就迫不及待要抓,又像狗啃骨头一样著在上面,认为那是好的,要为我求取。现在已经看到这是骗局,上面没有对我好的法,没有安乐可得,全部要挨宰,都是败坏的,就生了厌患,很怕著在上面,要挨一刀,要受死的苦,这样就发起了厌患。这种厌患的状况用十二个譬喻来形容,就会了解串习无常退去耽著的量,或者心态达到的程度。

接着要做两方面的思维以及发起一个定解。“两方面”,指正面思维无常串习到量的利益,反面思维没有生起无常想的过患。“一个定解”,指在我们修道时,无常观会起到绀马宝辔绳一样的作用。

三、思维生起无常的利益和未生起无常的过患

到此时则退失常执之心,息灭怨亲偏执,截断懈怠绳索,任运而生精进。凡有所作悉皆成法,二种资粮得以增长,前无功德新得产生,诸佛菩萨恒时护念,诸福田中成为殊胜。《律本事教》中说道:向一百位比丘布施斋饭,不如一刹那思念有为无常更为殊胜。

“此时”,指对轮回法从深处生起厌患的时候,就是退耽著到量的时候。由前面修无常退掉了耽著,又同时修取圣法的欲,两者结合起来修持,必然发生以下十种利益:

(一)退掉常执之心。透过广阔周遍、深细入微地观察,把三界里大大小小的事物都看清了,绝对是生灭性,最终都不可靠,都是败亡的。从细分上看决定是刹那无常,从粗分上看决定是相续无常,丝毫常法也得不到,这样就会退去常执心。

(二)息灭怨亲偏执。已经观察到亲怨不定,由亲变为怨,由怨变为亲,或者变为中庸,一切都是随着心在假立,随着业缘在转换。经过深细地观察以后,就知道没必要固执一时的亲怨,然后会发平等心善待一切有情。如同《普贤上师言教》里讲到的那样。

(三)断除懈怠绳索。过去对修法提不起心力,对行善没有积极性,当修了无常、取心要欲以后,就会断掉懈怠。

(四)精进任运而生。会精进修持唯一具实义的正法。

(五)所作皆成法。最初会念念向法,中间会念念精进地修法,最后一切都成了法的境界。更彻底地说一切都是法,证到了本性以后看到处处是法,没有一个在法之外,或者全是光明本性、大平等性。所谓“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一切都是如来的法性。

(六)二资粮增长。由于一心在道、念念修法的缘故,福资粮和慧资粮都能迅速增长。

(七)以前没有的功德会发生。由于一心念法、精进学法的缘故,会发生闻思修所摄的信心、出离心、惭愧、悲心、精进、持戒、安忍,乃至现证空性等各种功德。

(八)诸佛菩萨恒时护念。由于自心与法相应,念念都在法上,那当然与诸佛菩萨相应。诸佛菩萨也护念、垂赐加持,给予授记等等。

(九)自身成为殊胜福田。如果没有修无常,那就会耽著财物受用,这样受用信施会成很大的道障。由于修无常,心里去了贪,一心在法上,不但自身没有道障,而且成了他人的殊胜福田。

(十)按照佛在《律本事教》中所讲,一念忆念“有为无常”有特别殊胜的功德。这里是缩写。完整地说,对于一百位妙瓶般的如同舍利子、目犍连这样的比丘,布施斋饭和其他物品,这是非常大的福德。然而,仅仅一刹那间忆念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不可靠,这样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

总之,我们从这十个方面要了解,修无常到量会发生非常殊胜的功德。也就是在违品上,像铁锤一样去掉各种颠倒心,像秋天的耕耘一样去掉各种杂草。又像注射了具佛力的药一样,使人通身具有修法的力量;又像点铁成金一样,最终全部成为法的境界;又像迅猛增长一样,二种资粮得以增长,前无功德得以产生;与诸佛菩萨相应;自身成了殊胜福田等等,有这么大的转化力。要这样看到它在道上正面的作用。

总之,物资之财、禁止之戒、教之功德、生圆之瑜伽,一切在中间失坏之因,也是由相续中未生起无常所致。也即是,已有之财不知足故,有贪吝不成福德;未奉持出离之誓言故,失坏真实别解脱;此世现相中被贪嗔欺骗故,闻思成了魔业;耽著于城中流浪调伏诸鬼故,障碍殊胜悉地。

过患上要了解,在道的缘起上,无常想占据调控心摄引入道的位置,一旦缺失了它,无论修外、内、密、深密哪种法,都会导致中途失坏,缺乏能控制的缘起之故。说到“总之”,就是总体从外、内、密、深密一切道的状况来说,没有无常想就干其他去了,落到了非法中,与法不相应。因此,在每个点上都要以无常观来把关,缺了它,修法不成样子,心不成样子,会落到各种颠倒里。要这样看到心中没有生起无常观的过患。祖师说,总的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外的物质财富、内的禁止过失的戒律、密的在教上闻思的功德、深密上修生圆的瑜伽,所有这一切在中间失坏的因,就是由于心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的量。

具体来说,首先,由于没有起无常的修量,就会对已有资财不知足。譬如已经有的衣服、房屋、电脑、手机等,对这些物质不知满足,一看到新的、更好的就像贪鬼一样求取,绝不放手。像这样,作为修法人,由于心中起了贪和吝两种烦恼,无法成就福德,只会消福不会增福。当今时代非常颠倒,本来是非法,却显示为很有法,有所谓“现代的法”。对于古圣贤崇尚的惜福、修福不屑一顾,只是大量地损福、消福,这就叫“有贪吝不成福德”。“贪”就是想求取好东西,“吝”就是不想舍好东西。由于没修无常,就不会发生布施的清净心。只知道享受,最后坐吃山空,福尽而亡,或者福尽落入悲惨的境地,这就是失坏物质资财。财富由布施得,由惜福得。由于修无常,非常少欲知足,只受用基本的生存所需,这样有了财富就都以清净善心作施舍,让它成广大的福德聚作为成佛之因、利众之因,这是与道相应的。如果没有修无常,那就会贪得无厌,成为庸俗的享受主义者,最终只会出现福德消亡的结果。

第二、由于没有奉持出离的誓戒,导致失坏真实的别解脱。“真实别解脱”,就是出离心所摄的一心趣往解脱的誓戒。由于没有修无常,处处都耽著世间,与别解脱不相应,所以导致失坏别解脱。

第三、由于无常没到量,所以在此世现相中时时都被贪嗔欺蒙,导致闻思都成了魔业。“此世现相”,指不管修没修无常,总是要出现此生一段一段的现相。如果修了无常,心被保护得很好,一心在法上,就不会被贪嗔骗掉,正法上的闻思非常纯洁、清净,不杂有颠倒。然而如果没有修好无常,在此世的各种现相中不是起贪就是起嗔,会被贪嗔骗掉。

怎么被骗掉呢?没真正开启无常大见解,口里说的无常只是表面。一般人认为修无常很容易,实际只是自欺。真正的无常大见解要在事事物物上都看透,而且修到量以后,就再也不信世上的事物,也就不会被贪嗔骗走。也就是,当出现了名利财色、五欲享受、现代生活、权势风光等时,心再不着迷了,完全不相信,就像看到了粪便就不再相信那是甘美的食物一样。不会把它立为合意境而起贪,立为不合意境而起嗔,对此的看法是“弃如涕唾”。这样再去闻思正法,就是一心求解脱、求菩提,心心念念都在法上。如果没有生起无常观,一般有点智力的人都喜欢闻思教法,然而最终都成了魔业。怎么成了魔业呢?就是因为没有克服掉常执魔。

我们内在既有佛系统,又有魔系统。魔系统就是私我、自由意志、贪恋世间、常执等等。由于在道的起步上没有以无常想作对治,当然闻思越多骄慢越大、身份越高,处在各种名利、声色享受的拥抱中,没有不堕落的。这样的话,看到好东西就起贪,看到不好的就起嗔,一直落在名利中。自己有了名位以后,当然对此生贪,一旦这个受影响、受打击当然生嗔。对于供养、恭敬等贪得无厌,稍微受一点打击就会起猛利的嗔心。再者,出现骄慢、散乱、心口不一、各种虚伪等等,那就无法叙述了。或者,闻思成了他在佛教圈里往上发展的途径,这实际就是世间法、名利法、打造自我的法,像这样都叫做“成了魔业”。或者,由于闻思,产生各种宗派偏执,对自宗起贪,对他宗起嗔,一直被破立贪嗔的魔所欺骗等等。这都是由于没生起到量的无常想,没有起真实道心的缘故,自心尚在魔状态中,结果对纯洁圣法的闻思都成了魔业。

最后要看到,修生圆瑜伽的密咒士,由于没有无常想来把关的缘故,常常也修这些仪轨等,特别耽著到城中流浪,降伏各种鬼魔。法修得多,这方面的爱好很深,然而由于没有无常想来清醒头脑,也就干这些去了,结果就障碍了殊胜悉地。

从中要看到,无常不是一开始小儿科的法。有人认为:“那些不会修的人需要修修无常”,或者“无常这么简单,我早就懂了,还需要学这些?”真是不懂道的缘起,不知道初中后的修要,说出的无知幼稚的话!我们透过祖师一语印定的开示,就知道它在初、中、后,在外、内、密、深密等任何一重道上,都起到把关的作用。

四、教诫对于无常的重要性应当发起定解

是故,对于修诸想中的殊胜者——无常想,应当发起“此是走增上生和决定胜正道的绀马宝之辔绳”的定解。

“是故”以后是大总结,这是祖师交待我们应当要做到的地方。“诸想中的殊胜者”突出无常的殊胜性。正如佛所说“一切迹中象迹最胜,一切耕作秋耕最胜”那样,无常想是最上殊胜的。正如博多瓦格西所开示的那样,它是最重要的。什么缘故呢?因为由它才能出现道心,往道上走;失去了它,就失去了道心,就会往非道上走,因此最为重要。

它重要性的具体情形如何呢?用一个譬喻来表示,我们的心如同绀马宝,我们要走的路是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道,调御我们的心往正道上走的是犹如辔绳一样的无常想。也就是不念无常就念常,而念常就耽著世间法,这些全是苦集所摄的非法。而念无常就修正法,所走的是增上生、决定胜的正道。因此,无常就像方向盘,没有了方向盘怎么开车呢?有了方向盘就往好道上开了。我们要对于无常的作用生起定解,也是从这个作用上、缘起的要点上定解到无常的殊胜。

思考题

1、 如何把无常观和修法欲配合在道的一切行境中修?

2、 串习无常而对轮回法发厌患退耽著的量是怎样的?

3、 思维生起无常想的十种利益。

4、 思维未起无常想,修外、内、密、深密诸法都会中途失坏的过患。

引导次第

分二:

一、了解先德所示范的心行标准;

二、交待未达此标准前需要勤修。

一、了解先德所示范的心行标准

如是之无常者心续中生起之量是怎样的呢?

心要提示:

1、要做到佛法人格化,包括胜解、欲、勤都要在自身上真实修成;

2、无常想贯彻一切阶段;

3、遇事时任运提起无常想,以念无常退掉世间心,以念法提起修法心。

这里关键要看到祖师们达到了什么标准,我们来随行也要达到这个标准。关键是在法道的缘起上,心里真切地有了无常的量,所以一碰到事情,当下就作无常死想,一方面当即退掉现世心,一方面提起修法心。喀啦公穹格西和晋美朗巴祖师都是这样的。

(一)喀啦公穹格西

要达到喀啦公穹格西一样,格西去后藏觉摩喀啦山中修行时,在岩洞口有一荆棘丛挂其法衣故,他先思维“是否断除”,继而心念“不知我能否不死而出去,不如仍作善行的话利益大”。想后,没有断除。出洞时又如是出现,心念“不知我能否从洞外返回”。如是多年之间安住,直到喇嘛成就了,荆棘丛也未断除。

格西是很好的修行人。洞口有荆棘丛,进出都会挂到他的法衣。他先思维“要不要拔除呢?”拔除属于现世法,没有法道的内涵。于是就想:“能不能出去不一定。”他作了死想,就退掉了现世心:“不必拔,这个时间还是用来修法更有利益。”已经任运成性了。这跟噶当格西们不盖火、碗倒扣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做存活想。现世很快结束,马上要死,忙这些干什么?关键要修法。这就是把修法放在第一位,把现世看成没意义。格西真正按照法的要求来做,一切阶段都起会死的想,所以每次一出洞,自然想:“说不定不能回来了,何必去拔它呢?”像这样,在此世任何一个阶段里,他都起了无常死想。一起心就是:“说不定回不来了,说不定会死在那里,何必干这个呢?”当即提起修法的正念。

我们要达到这种标准,这相当严格。没修无常时,念生、求现世的心不必教自然起。任何阶段都想:“那有好处吗?有快乐吗?我要去求。”非常用心地经营现世。买房子、搞装修不晓得有多讲究,对那张脸也是用尽心思,这些都是现世法,心一起就是做现世法的欲。这个念“不死”的心、求现世的欲驱使着心,使得人生精力几乎全部耗在这上面,做的全是非法的事。反过来,如果处处都有念死的心、修法的欲,那心就转到法道上了,一点不愿意做这些,就退掉现世耽著了。过去为此世的心有多绵密、多任运,求此世一己之乐的欲有多强,现在都要反转过来,念死的心也要这么密、这么任运,修法的欲也要这么强。只有发生这样的转换,我们才算追随了古圣贤修道的足迹,才成了真正的道人。

(二)晋美朗巴祖师

如是大持明晋美朗巴也有一个于秋季日客之时沐浴的小池,因没有梯子上下非常困难,有人问:此处可否作一梯子?尊者答:明年能否卧在此处不得而知,做如此费力之事有何用!平时尊者唯说无常之语。

再给出一则无常生起的标准。晋美朗巴祖师在秋季沐浴节进水池沐浴时,由于没有梯子,导致下去上来非常困难。别人问:“要不要在这里建一个阶梯?”尊者当即说:“我明年是否还能全身卧在水里都不知道,做这样费力的事干什么?”可见在事中任运起无常想,以理智力就退掉了对现世法的耽著。所谓的“建一个阶梯”就是做现世法,为了生存而做。无常想一出来就能够把关:“很快就要死,忙这些有什么意义呢?应当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修法上。”这时心就不做现世打算,对现世法像唾液一样扔掉,非常干脆。

尊者平时只说无常的话,这就是佛法人格化。面对世上的事,无论亲怨、地位还是财富等,心里想的、口里说的都是无常。可见胜解一起来,看世间所有法都是无常,没有一点常。像这样,佛法转成了自身的胜解、自身的欲、自身的行动,表现在口里自然就这样说。“唯说”表示定了,不再说常的话。这句话接到后面就是:“既然是无常,不可依靠,那赶紧修法,一心依法吧!”这是内心的自然取向。所以,但念无常就不放逸,一心修法,这就是佛法人格化的标准。

修无常要成为我们的人格,处处都这么看待,不再有另外的表现。世俗法都是靠不住的,忙这些毫无实义。这样就彻底退下对轮回法的耽著,心百分之百腾出来了,一心依法修持。对世间不抱任何希望,再也不可能把苦法看成乐,把无常法看成常,把空壳般的法看成有实义,把瞬间坏灭的法看成可依靠。到此为止,就可以彻底退掉现世心,一心修持后世以上的法道。

二、交待未达此标准前需要勤修

是故,我们这些人也在心续中未决定生起这样一个之间,加行发心,正行以种种方便纠正心,而在心续中未生起真实的无常之间修习,结行作回向印持,如此以具备三殊胜的内涵来修持,而在追随圣者先德的足迹上无论如何需要精勤。

以这个缘故,我们要随学古圣贤,不辜负己灵,不自欺,因此要有特别大的志气:在我的心相续中没有决定生起这个量之间,一定要有三殊胜的内涵,不断地常勤修持。而且,在追随圣者先德们的行迹上,无论如何都要精勤努力。

下面分四段做详细解释:

(一)“是故”的涵义;

(二)“决定生起”的涵义;

(三)以具备三殊胜的内涵来修持;

(四)在追随圣者先德的足迹上无论如何需要精勤。

(一)“是故”的涵义

“是故”,就是由以上诸圣贤的典型,他们给出了样子,在我们面前显示的就是菩提道的标准走法,是成佛之道缘起上必须要达到的地方。我们作为后学,在未达到这个量之间不应逾越次第,应注重心上的实际发展。毕竟要由凡夫成佛,需要一道道过关、一道道转换。不经过切实地转换,妄自逾越,那当然欲速则不达,最终会沦为法油子。说得特别高,心上一步没动,口口都是圣贤之道,心心都是愚迷之行,落入严重的自欺中。

(二)“决定生起”的涵义

“决定生起”,指心彻底换成了修无常法所出现的明行系统,包括无常方面的胜解、欲、勤等,整个系统全变掉了。

我们心里一开始全是颠倒系统,随着常执无明而转起信、欲、行为等,自心被彻底困在求现世法的染污业中,根本不往法道上走,不想从世间出离,不肯追随诸佛菩萨的行迹走。现在要让它决定生起,起初通过闻思会发生定解,之后修习会逐渐出现胜解、欲、勤等。出现这些是好现象,但并不稳定,或者一开始只是一点点,还没渗透进来。随着不断地修习,它会逐渐加多、加深、变得稳固,直到最终达到恒常猛利,心全部变过来了,才是“决定生起”,也就是从此就变了一个人。我们现在很浅薄地听一听、讲一讲,离标准还差得远。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已经生起,那决定变成了另一个人。现世心退得一干二净,不再是俗人了,根本不想做毫无意义的现世法,一心趣向圣法。

修心就是要把心变成法的内涵。过去心心念念想着怎么过好这一世,得到今世的快乐、名利等,这就是内在最真实的想法,特别庸俗。由于有邪胜解,念念都是“我不会死,我还能活很久”,或者“这个世界特别有意义,对这些有意义的事我都要求取”等,这种心任运、恒常、猛利,无量劫来的邪熏根深蒂固,所以一碰到就会现行。现在修无常法,就是要把这个坚固的无明系统彻底化解掉,转成法的系统。在我们心中,常执方面的胜解、欲、勤深入骨髓,如果这上拨动不了,那说得再高、做得再像,实际内心还是这个等起,整个系统都在由最粗的无明所引带的缘起里转。现在开始接触无常法,有了缘以后,每个人都面临这样一个任务——把常执心全部转掉,这是法道的初步阶段。如果这上没转,那心还是老样子,学再多、修再多,也不过是用越来越高的法做包装而已。

所以,这里谈到无常生起的量或标准,用祖师、古德为榜样,必须达到那样才行,碰到任何事都转成无常观念。要知道,无常想是明行系统所摄的如理作意。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无常性,从粗到细,从相续到刹那,从下界到上界,到整个现世领域里的法全是无常。当转换成功,有了无常的胜解后,对世俗谛里任何事物的看法就全是无常、没实义、靠不住,这时才把常执给消掉了。之后以无常想作为心中的导师,碰到任何事都是无常想当统帅,它一起来,发生的心理作用就是,现世法彻底放下,真实法完全提起。再细到念念作死想,那当然再不搞世间法,彻底从中退心,一心修圣法。从广义上说,看到整个三界全是无常,就再没什么想头,在他心中,世间道和出世间道泾渭分明,一心求解脱。正如佛在《阿含经》里教示诸比丘那样,一切诸行皆是无常,无可依恃,要一心求解脱道。这时他有出离的心,不再往世间法里钻,求世间乐的邪动力消掉了,转成了法上的动力,之后一心求解脱、求菩提,这样心就全部转掉了。

自心中没有决定生起这种状况之间都要精勤修持。我们偶尔碰到无常现相时会感到心灰意冷,觉得世间没意义,然而突然间碰到惹人心醉的事,又有特别大的热情,拼命追求世间法,追新、追高、追多,唯恐落后。这完全是颠倒的,现世法上的胜解、欲、勤非常猛利,还是在现世法的缘起上转。然而在法道上,连最初一步都没发生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大言不惭地说得很高,那的确全是虚伪的状况。在这上没截断的话,那就像帕当巴尊者所说,十个里面五双都是法油子。

像这样,偶尔生起无常心不算数,一定要深刻到完全入心、深入骨髓。它要恒常到连绵不断,要任运到看任何事物自然起无常想、无实义想,要转变到心决定不在这上面去求。也就是心彻底反转过来,视其为没意义,连皇权等都视如唾液般扔掉。这时最低层次以后世为重,再不可能对现世法有一点兴趣,这才叫做“决定生起”。

(三)以具备三殊胜的内涵来修持

所谓“具备三殊胜的内涵来修无常”,即加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三种殊胜。其中加行、结行如前所说。

这里的“正行”,并非高层次上修无缘。在前行阶段,尤其在修无常想时,反而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思维抉择,一直围绕“无常”来修,是有缘的。这里的“无缘”,要理解成不落在非法的缘上。“种种方便纠正心”,指由于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加上今生各种错乱熏习,导致常方面的胜解、欲等十分顽固、坚强,所以需要以种种方便来纠正自心。

就像商人为了赚钱,通过种种渠道、种种手段等,一定要把钱赚到手为止,我们修法人要以种种方便,直到把无常方面的真实心行拿到手为止,因此说到“在心续中未生起真实的无常之间修习”。这里的“无常”,指无常方面的心行,包括胜解、欲等各方面如法的心态。以及本教授中特别的念死无常,广泛地念一切三界法无常,切近地念此生的名利、权位、受用、亲属等无常,以及与无常相关的各种修法的欲、修法的心。

比如念到亲怨无常,就起“以平等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欲;念到权位无常,就起“我一定要取到恒无衰坏的无上正等觉果位”的欲;念三界无常,就起“无一可靠,一心依法”的心;念苦乐无常,就想“我一定追随先圣的足迹,无论怎么难也要行,无论怎么苦都要坚毅地取受”等等。诸如此类,恒常猛利、具量地在心里生起,就叫“生起真实的无常”。用所修的法“无常”作代表,泛指方方面面法上的心行。

下面关键要注意到“以种种方便纠正心”这八个字。我们心里一定要产生“必须以种种方便纠正自心”的认识,这又要通过正反面对比来显示。也就是,首先看到自己是十分严重的常执颠倒病人,且不说无量劫来的串习,单从今生来说,常执的覆盖面的确极广。从小时候熏习世间知识开始,出现了一整套以现世法为最主要、为唯一的常执系统。所以,它的覆盖面特别大,串习得非常熟悉,到了任运恒常的地步,一提就起。使得我们的邪胜解成了大堡垒,非常坚固,成了大蜘蛛网,覆盖在世间法的任何点上。面对这么严重的颠倒病,我们要非常客观地看到,要破掉它,生起新的明行系统的胜解、欲,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首先应该对“种种方便”这四个字有清晰的认识,它包括范畴上的种种、途径上的种种、阶段上的种种。

范畴上要铺天盖地,显出无常的法则,按照普贤上师的教授来观察。这也是晋美朗巴祖师在《功德藏》中所讲的法的线路,也是龙钦巴尊者的线路,也是佛的线路,可以看到整个圣教的传承之流。也就是要从器到情,从地狱到天界,从此生到来世,从现世的“我”以及整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全数看到无常。要做非常广阔的面面观,之后就能够撕裂常执的网。

途径上的种种,指要作无常方面的种种法行。包括以佛经为途径,它是世尊亲见无常非常鲜活、生动的指示,很有现场的加持力。如果我们对于《阿含经》等一段段学下来,在每一段都会有所体会、有所感受、有所觉悟。如果我们能抓住当时现的一线机缘,就知道那个地方会出心。总之,只要能有效地引起我的无常想,让我发生无常观念,我就要争取,就像商人想方设法赚钱一样。在那里我们会看到天界的无常、转轮王的无常、器世界三灾的无常、劫增减的无常,以及各种人生无常等的亲切指示。以佛语的加被,能使我们出现各种无常方面的胜解。就像小溪汇成江河,又像聚沙成塔,又像要破除坚实的碉堡需要在处处打穿洞,最后让它全部倒塌,要像这样精勤努力。

再者,通过正理的方便,对粗细各方面的无常现相做观察、推究,会发现常不成立,决定是无常。接着要契合实际生活做观察。我们处在无常的世界,处处都是无常的消息、无常的展示。透过看昼夜、看季节、看人类的生命以及各方面的现相,看到人文景观的无常、社会变迁的无常、人际关系的无常、活动的无常等,处处都要看到无常。又可以透过历史来了解无常,那么多的兴衰成亡、人物的悲欢离合。又可以回忆过去的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等,只要看到后边际,就露出了无常的真相。还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来引发无常的观念。诸如此类,以种种途径,结合教、理、喻、生活中的遭遇、见闻来引发无常的胜解。要让它足够强大、深刻,以至最终替换掉常的邪胜解系统。

种种阶段,指起先要通过教、理、喻来纠正心上的邪胜解,变成无常的胜解。接着欲上的处理,是时时修念死、念无常的欲,加强欲乐。碰到什么都要口里说、心里想,逐渐使欲全部转到无常上。还包括结合在各种行境上起修法欲。就像《功德藏自释》所说,在行、住、坐、卧、睡、心念、道心等各方面,都了解到它的无常,而寻求不生不灭的坚实果位,要一直缘着无常起“我要返回本性”的心。自从一念无明变成了阿赖耶识以后,从因至果出现各种生灭心,一点意义也没有,全是虚假的。我一定要返回不生不灭的本性,实证到空、明、遍永远不死的光明大圆满本性。再者,要像晋美朗巴祖师那样,唯一起无常心,唯一说无常话,唯一以无常引到法上,这就把相应世间的心纠正到了正确的层面。以这个心会时时看到整个世界全是无常,没实义,不可靠,就会出现引导书中祖师们要求达到的心量。也就是感觉这个世界太可怕了,是这样无常,太没意义,就像《功德藏自释》里讲的十多个譬喻那样。之后厌患整个世间,一心求出离,一心欣求无上佛法,最终一心立志彻证到不生灭的本性为止。之后特别有力地生起“死期不定”的心念,广大地要生起“一切行皆无常”的观念。像这样,没达到大成就之间相续不断地勤修。这样心续之路就全盘发生转换了,诸如此类叫做“纠正心”。

这两段的连接有一个“而”字,我们要注意体会它的涵义。从顶礼句一路下来,可以看到普贤上师引导的轨范。记录者顶礼上师时,谈到上师见三有都是无常幻化相,舍弃今世的事情就像弃唾液一样,一心行持难行来追随古圣者的足迹,这就是普贤上师示现的修无常的心行轨范。从顶礼句一路往下走,在每一段都要看到世间的非法、无实义方面,另一方面让心转入法道中。前一方面修无常,看到整个世间的无常、无实义,后一方面对于圣法整个提起,提起的明显标志是,立誓一心跟随诸佛菩萨先德的足迹走,这在论中多番出现。

比如讲先苦后乐的地方,讲堆积必倒塌的地方,后来提到普贤上师以身示教,他说:我对世间圆满一点不爱慕,一心仰慕先德的传记,就是由于修无常所致。从中就透出,要做到的是先修好无常,然后立决定志: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我都一心跟随圣者先德们的足迹走,无论吃多少苦、遇多少难,都要发精勤来做,这才是有实义的道路。往生死里走唯一是苦路,越走越深,越走越可怕;如果往法性上走,那就跟随圣者先德们的脚印走了,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要这样了解“而”字的连接涵义。

(四)在追随圣者先德的足迹上无论如何需要精勤

这里要体会普贤上师殷切的交待。如果不立决定志,做世间小事业尚且无成,何况要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肩上要挑起这么伟大弘深的任务?如果不立决定志、发金刚心,那这条路终究走不过去。既然要求无上道,追随古圣先贤的道路走,自然跟世人的表现截然不同。我们要铭记普贤上师的教导,这样想:“这一生当中,我在追随古圣先贤的行迹这一点上,无论如何都要精勤努力!”

就像前面所说,如果以罪积累受用,那终究走到无边际的苦中,这是先乐后苦的小义、无义、邪义的道路。看到了法道的无上大义,把现世乐像鼻涕、唾液一样全数舍光,丝毫不羡慕,一直仰望古圣先贤们的高标。然后立这样的志:我这一生一定要学圣人,一定要为法难行,以坚毅取受诸苦。一心跟随诸佛菩萨、祖师们的路来走。他们一开始怎么发出离心,舍弃世间荣华富贵、声色享受,到寂静地一心成就佛法,我就按那样学。他们怎么损减衣食、名誉、受用,我也按那样做,丝毫不杂世间名利,昼夜不断地勤修佛法。自己要这样断定,一直这样走,不论过程中遇到身体、生活上的任何困难,以及内外各种障缘,都不退初心。劫劫生生都走这条路,一直走到无上佛地为止。一定要从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等一级级走上去,圣者们怎么一路走上去,我就按那样来模仿随学。要发这样的志。如果没有立这个志,那刚刚还说得好好的,一出门看到声色享受,美人、娱乐、影视、商品等,心马上流连忘返,或者遇到各种名誉、地位,就堕在现世法里了,或者稍有一点功德就助长骄慢,搞世间八法去了,这样终究无法完成大道。

这样明白后,应当在自心上立下志愿,这是最重要的,没有大志决定无法成道,它像命根一样。因此要一再地激励自己:“我要走的就是古圣先贤的路,从现在开始,无论多困难,我的一举一动、起一个心、做一种行为都要模仿先贤们来做!”

求加持偈

无常现前仍执常,达老城门犹计幼,

我与如我邪念者,心生无常求加持。

无常已经现前还执著常,已经到了老的城门还自认为年轻,我和如我一样具有常、乐等邪分别的诸有情,祈求上师加持我们的心续中生起无常想!

前两句讲到我们下劣有情顽固的常执状态。由无量劫来的串习力,一直认定现世法是永恒的,那么顽固,怎么也转不过来。无常这么明显,世界天天都在说无常法。日月的运行、季节的变换、昼夜的轮替、生老病死、脚步匆匆、斗转星移、花开花落、聚散来往、悲欢离合等,处处都在显示无常,都在说这是一个会死会灭的世界,或者任何因缘所生法都是靠不住的。而我们仍然执著为常,以为是恒常的、可靠的。已经到了老的城门前还自以为年轻,不但不念无常,不念生死苦,反而苦中做乐,颠倒中臭美,自以为我很年轻。七十岁的小弟弟、六十岁的小妹妹,拼命打扮得年轻,表现自己不老,是这么颠倒。

由于这种颠倒,心一直被锁在现世法里,贪得无厌,一颗痴心紧紧缠绕在轮回里,丝毫不求出离。以常执为根源出生各种邪分别,认为现世很有意义,一定要在这里铸造辉煌、赢得美好,一定要在这里显示年轻、显示有实义等。不断地求短暂一世的幻境,建立此世的意义。

像这样,祈求上师加持我等邪分别有情,能够消除第一衰损之本——不死之想、常执之想,让我们心续中生起无常想。能看到这个世界幻灭的真面目,由此快快为死做准备,快快从中求出离,让我们能发起真纯的道心!

寿命无常之引导终

思考题

1、 无常在心中生起的量是怎样的 ?达到此修量前应如何修持?

四法印颂讲记一·诸行无常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阐述诸行无常法义分二:

一、法印真义;

二、通达胜利。

一、法印真义分三:

(一)总说;

(二)别说;

(三)结说。

(一)总说分三:

1、以理成立诸行无常;

2、揭示常执生起由来;

3、印定刹那灭是有为法的法性。

1、以理成立诸行无常

因生有为法,刹那灭无常,

初时若不变,终亦不成灭。

有法:“因生有为法”;所立宗义:“刹那灭无常”;能立正因:“初时若不变,则终亦不成灭故”。

所要观察的对象是由因所生的一切有为法,包括身心世界的一切种类。“有为”是因缘所作的意思,所立的宗义是刹那灭无常,连两刹那的常住也没有,在生起后随即坏灭,称为“刹那灭”。(“初时”指第一刹那)原因是,如果第一刹那不变的话,那最终也不成坏灭,以初与终一体之故。

这是反证法。如果能找出一个有为法不是刹那灭,那就不成立“诸行无常”的法印。因为法印是要印在相关的一切法上,没有一个例外,它称为“法性”。如果能举出一个反例,比如一个瓶子最初没有变,也就是并非第二刹那就灭掉,而是持续了若干刹那才变灭。如果第1刹那没灭,到第100刹那才灭,那第1刹那和第100刹那是一体还是他体呢?如果是一体,那就像第1刹那没灭一样,不能承许第100刹那灭;如果是他体,那第100刹那应当不同于第1刹那,第1刹那早没了,应当承许第1刹那就是坏灭。总之,无论从一体还是他体去观察,都必须承许当它一显现,随即就要变掉,而不是常住若干刹那。这样就推出,任何因缘所生法都不会住第二刹那,随即就灭掉,这叫“无常住”,即不会住到第二刹那。那当然第三第四刹那等就更不必说了。像这样,所有因缘所生法只显现一刹那,随即就没有了,在第二刹那去找了无踪影。这就可以看到,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性。

这里要用电影的譬喻来得到理解。当放映机、胶片、光束等多缘和合时,银幕上就现出影像,有一幕幕的影像在显现。但要知道,每一刹那投出的影像,都不可能住留到第二刹那,这非常容易明白。由于它是因缘投出的,完全依恃因缘的力量,没有独立自主的力量,因此,因缘投出一刹那,第二刹那就没有了,它不可能无因自己待到第二刹那。这已经指示一切有为法的状况。放映机、胶片、光束等表示众因缘,银幕上的影像表示内外器情的显现——有为法的相状。然而它观待因缘的缘故,现了一刹那以后,第二刹那不可能无因住留;如果无因还能住留,那应当永远住留,不必要因的缘故。这样就能完全定解“有为无常”。

2、揭示常执生起由来

如水流灯焰,同类相似续,

凡夫计执一,增益有事常。

犹如流水、灯焰等那样,对于同类刹那不间断的相续,诸凡夫认为前后是一个,而把诸有事增益为常,即对本为无常性的法颠倒理解为常住。

下面从譬喻和意义两方面来阐述这个道理。譬喻又有水流和灯焰二者。

首先水流:当我们从远方看一条不断流淌的河,就会发现前后是同类的显现在相续不断。以这个作为错乱缘,我们在远方,眼识不明,就看成总是那样一条河,由此第六识就会计执那是同一条河。这样就把有事河流的相续增益为常,认为它是永远不变的,后面就是前面那条河,这叫“增益有事常”。然而,这是一种颠倒的作意。当我们到近前时会发现,河流不断地在流动,后一刹那已经不是前一刹那;如果还是前一刹那,那它就成了凝固静止的东西,也就不叫“流”了,所谓的“流”就是后不同于前。

再看灯焰:好比一只飞蛾在远处看到有灯光,它看到灯光十分明亮光泽,无法分辨前后的变异。这是由于灯光是同类相似相续,前面显现红的灯焰形光,后面也显现红的灯焰形光。以这个相似相续作为错乱缘,意识无法分辨,由此计执这是同一个灯焰,认为灯焰始终在那里存在。如果它能点一个小时,就认为那盏油灯的灯焰保持了一个小时,一小时后才熄灭。实际不是一小时后灭,而是第二刹那就没有了,只不过出现的是它的“同胞兄弟”,以眼识不能分辨的缘故,意识就认为前后是同一个灯焰,由此把本是刹那性的灯焰增益为常住。

关键要抓住“因缘生”理,下面结合影片的譬喻看到常执生起的由来。譬如同类胶片不断地在银幕上放映,银幕上就持续地出现一座高山、一幢楼、一个人、一辆车等。由于前后胶片非常相似,这种相似的相又在相续中,我们就以为那是同一幢楼、同一个人、同一辆车等。如果突然切换镜头,我们会发现它断了,其实只是同类相续断,叫做“粗相续的无常”。此前我们以为没断的时候,实际也是一次投一个影像,早已不是前面的了。这就看到,由于相似相续的缘故,使得观众的意识无法分辨,由此认为那是一个,而增益为常。同样道理,世间所有器情万法都决定是因缘生,而不是上帝、真主等邪因生,也不是无因自然生,凡是佛教徒都承认缘起生。由于因缘一次只能投出一个影像,所以它必然是刹那灭。为什么我们感觉它不变呢?这是由于同类因缘一直延续的缘故,显现出的同类景象也一直在延续。而我们的意识没有细到能分辨两刹那的差别,因此就误以为前后是一座山、一幢楼、一个人等。

譬如我们都有自证,知道自己的身体刹那刹那都在变。现在科学发达,用仪器能透视到体内的状况,会发现全身的细胞刹那刹那都在变化起灭中。自己也感觉,一眨眼已经不是之前的人了。自他都是如此。但我们看别人时却看不出他在变,认为前后是一个。“老张!你又来了”,这表示认为前老张和后老张是一个,没感觉他变了。这就是把同类相续的老张看成“一”了,把“一相续”错认成“一”。而且意识很固执,以为老张是常存的,直到他一命呜呼,躺在殡仪馆,才感觉老张完了。其实不是这时候才灭,他刹那刹那都在变,只不过躺在殡仪馆里的时候,这一生的相续已断,老张的心识从躯体出去了,我们就不认为老张还在。此前之所以把老张看成一,就是由于同类相似相续骗过了我们的眼睛,让人无法分辨,之后认为他一直存在。这就是生起常执的过程和原因。

那么以一推无量,楼房、街道、树木、车辆等,都是由于同类相似相续,让人无法分辨前后的差别。实际是同类因缘一刹那投出一个影像,后刹那已经不同于前刹那,当现的时候就不可能住第二刹那,它是刹那灭的体性。然而前后太相似的缘故,人无法分辨它的差别,就认为前后是一个。既然前后是一个,就认为它一直存在,这就产生了常住的执著。

放眼看去,无数世界里的山河大地、植物矿物、各类有情等,都只是虚空界宽银幕上放映出的影像。同类因缘总会存在一段时间,所以会显现出同类影像在相续,我们就认为它在一定的时间里存在,这就叫做“产生常执”。认为存在时间较长的法寿命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存在。像蜉蝣、细菌等存在时间短的法,会认为它也在一段时间常住,只不过寿命短。这些全是常执。

一般有知识的人都会了解粗无常,知道这些法终究要坏灭,然而对于细无常,除了精通佛法的人之外,世人都懵然无知,外道大师们也搞不清,世间学问也说不到。佛一语印定“一切有为法无常”,刹那刹那都在变灭中,任何由因缘力投出来的影像都不可能住持到第二刹那,一闪即过,再也没有了。但由于同类的相似相续,意识无法分辨,在没有现前圣者的瑜伽现量,又没有通达圣者言教开示的法理时,第六意识分不清的缘故,就认为前后是一个,执著它在一段时间里常存,这就叫“产生了常执”。

总结

以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同类相似相续作为错乱缘,使凡夫意识认为前后是一个,由此就增益有为法在这一段时间里常存。这就是常执的由来。

3、印定刹那性是有为法的法性

闪电水泡云,乃至须弥山,

万事刹那同,自灭非余因。

闪电、水泡、云等,到须弥山之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同样是刹那性,法尔自灭,而不是由其他因使不灭变成灭。这一颂前两句讲范畴,第三句讲同是刹那性,第四句抉择法尔自灭,不待余因,刹那灭是一切有为法的法性。

我们容易看到闪电、水泡、浮云等瞬间即变、倏忽即无,会认定它是刹那灭的危脆法。而对于须弥山这样经劫安住、毅然不动金刚般的法,我们认为它是永固常存的。虽然听到佛经中说,须弥山也有初始的形成以及最终的灭亡,然而我们始终认为,在极漫长的时劫里一直不变。因此在我们眼里,就将有为法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危脆的法,倏起倏灭;一类是坚固的法,在较长久或极长久时间中安住不变灭。然而这只是我们的错解。

其实,从眼识能辨认的倏忽间即变灭的闪电等,到眼识不能辨认的经劫不动的须弥山,之间的所有有为法在刹那性上完全一样。都是清一色的刹那灭,清一色的倏忽即灭、瞬间即无。由此应该体认到,刹那灭是一切有为法的体性,它印定着一切因缘所生之物。

接着要以理推证,一切有为法不待余因,法尔自灭。以瓶子为例,倘若瓶子先前不灭,待铁锤锤击后才坏灭的话,那应当在铁锤没破坏它之间,一直持不灭的性。像这样,第一刹那是不灭为常性,第二刹那是不灭为常性,如此不断地延续下去。现在问:它的常性是暂时常还是永恒常?如果是永恒常,将始终不变,然而瓶子没遭到破坏也会变旧,说明不是永恒常。若是暂时常,可假定一万刹那后有变异。那么问:第一刹那和第一万刹那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那第一刹那也要变异,因为是同一个法;如果是他体,那就不能说它维持到第一万刹那,因此不能成立它是常性。

或者这样推:如果你说铁锤使不灭的瓶子变成坏灭,瓶子在遇到铁锤之前一直是不灭的性质。这样的话,瓶子一向都是不灭的,持着原本的性质,丝毫没有变动,那又如何能分出多刹那呢?以是一体之故,没有时间上的区分。再者,纵然可以分出多刹那,为什么在最后边际的刹那上变了呢?前后是一体故,前不变后则不变,后变则前变,无法成立有变异。

这样遍推开来,如果诸有为法遇缘才坏灭,不遇缘持不坏灭性的话,我们应当承许它持着不变的性,因而不会有任何位置、显相等的变化,这样世界将变成凝固,无有丝毫活动、生机。也就是不能承许车辆运行,因为一运行前后就有变异,就非常性了。人不能有生老病死,植物不能有生长枯萎,矿物不能有生住异灭等等。总之,不能安立任何变动相。假使有变动,那么问:它在何时开始变动?如果说此前一段时间都没变动,最后刹那开始变动,那这里就有悖论:此前一段时间从无变动,表示就是那一个东西,是一体的。然后问:第一刹那和最后刹那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二,那已经变了;如果是一,那就没有变,如同第一刹那不变一样,最后一刹那也不该变。像这样,可以推翻承许诸有事为常的立论。

再回过头来看,因缘所生法都随因缘力而转,无有自持的力量,因此不会无因住第二刹那。倘若能无因住第二刹那,那应当能住一切刹那。这才知道,任何由因缘力投出的有为法影像,只有显现一刹那的命运,不可能再多显现。因此,作为一个法都有自身的性质,有为法的性质就叫“刹那灭”,或者说毫无持续性、毫无再现性、无刹那住留权。

需辨认的地方

我们通常会说“刹那生灭”,其实,论及法性时不加“生”字。“生”是由因缘所使的,现出来以后才是它自身的性质,即不必由其他因缘摧坏它,它是随生就自灭的,因此要抓住一个“灭”字。

由此遍通一切,所说的“生是死法”“积聚是消散法”“崇高是堕落法”“合会是分离法”等,实际就是“有为法为坏灭性”这一条总法则套在不同地方而已。因此可以这样说:爱情是个死的法,财富是个死的法,地位是个死的法,世间任何事物都是死的法,也就是把“灭”变成“死”。或者,对于我们以为的荣耀面、温馨面、具实义面、繁华面、兴盛面等,在这些字眼后面都打等号,等于最后的坏灭性,对任何一个都可以这样说。任何强盛的王国,即是衰亡性;任何美满的家庭,即是败坏性;任何喜剧,即是悲剧性;任何鲜艳的花,即是坏亡性等等。由此会发现,这个世界全是虚吹的,因为它本是坏灭性。这种性质就像水是湿、火是热等一样,在世俗谛里无可改易,从古至今再至未来,倘若处在有为法的范畴里,永远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应当断除幻想。

(二)别说分三:

1、器界无常;

2、根身无常;

3、心识无常。

1、器界无常

外器界亦由,有情业力生,

犹如空中云,成住终坏灭。

如是彼住时,亦由缘增减,

业现变异等,彼亦刹那性。

外在器世界也是由有情的共业力而出生,就像空中忽然出现一片云,在一段时间里安住,最终消失无余那样,器世界在形成以后,有一段时间安住,最终相续彻底灭尽。在这样安住时,也由缘发生各种增减,以及由业出现种种变异等,有粗粗细细的无常之相,然而在这期间,也都是刹那灭的体性。只不过由于相似相续,使人产生中间有一个常法的错觉,实际只是把相似相续命名为“安住”。

下面分四点来精确地把握器世界的无常:

(1)对象;

(2)认定是有为法;

(3)粗无常的涵义;

(4)细无常的涵义。

(1)对象

这里的观察对象是器世界。虚空好比银幕,器世界好比巨大的电影,刹那刹那显现表示一次换一幕影像。这就知道它是客尘相,刹那刹那在变异,实在不是我们本有的家乡。还要看到,譬喻是空中浮云。浮云跟长劫安住的广大器世界相比,似乎相差极远,实际两者是一个性质。一定要领会到它跟浮云一样,这样就可以破掉常执。

(2)认定是有为法

偈颂说“由有情业力生”,表明它是有为法,并非像其他宗教、学术等说的那样无因自然生,或者从虚无中自然出现,那样就不会理解它是因缘生法。由于它是有情共业所生,就发现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是由业力显现的影像。有情共业的能源能支持多久,它的同类显现就会相续多久。当共业消散时,就以大三灾的方式坏得一无所有。这就看到,整个虚空里大器界的大电影演得非常久,期间都像浮云一样一幕幕地现。

(3)粗无常的涵义

由有情的共业力,自然从虚空中出风轮,再出水轮、金轮等,然后出现四大海、七金山、四大部洲等,乃至上边的天界,这就形成了非常广大的规模。又在漫长的时间里安住。在安住期间也要看到各种无常。比如,由地水火风等因缘,高山、大海、世界等出现各种增减。山有长高、变低、倒塌等的情况。水有蒸干、暴涨等的情况。地有地震、隆起等的情况,或者风化、绿化等的情况。以及由业力显现海啸、飓风等各种变化。或者某个世界出现一些灾变等等,发现中间有各种无常相。

最终到了时节点上,出现七火一水等大三灾,这也是按照共业逐渐地毁坏世界。要整个看到它的前后都是由共业显现,而不是独自成立。以是随业他自在转的缘故,必然在同类业力消散时出现坏灭,那时整个世界坏灭一空,连一个微尘也不剩下。这就是器界的大无常相,如同《长阿含经》《俱舍论》等所说的那样。像这样,首先要了解到器世界的粗无常相。

(4)细无常的涵义

然而,这一切最终都要归结到有为法刹那灭的法性上。也就是器世界无一例外,全是刹那性,以是因缘所生故,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持到第二刹那。就像电影无论放多久,看起来多么相似,难以辨认它在变动,然而它也是一次放一幕影像,投出去的这一幕影像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在安住。由因缘投出的缘故,没有理由住到第二刹那,因此第二刹那就变了。只不过由于显现得太相似,连结得太紧密,使我们的眼识看不出它在变动,就误以为银幕上的那座山一直不动。实际前后两张胶片不可能是一体,完全是两个,显现一刹那就已经灭了。这样就知道,一切器世界都是业力投出来的影像,刹那刹那都在转变中,所以它的法性就是刹那性。

推断细无常——初时若不变,终亦不成灭

以须弥山为例来推,它形成的第一刹那是变还是不变,只有两种情况。如果变,那是刹那灭;如果不变,会一直保持很多刹那不变,到了最后刹那才变。现在看,第一刹那和最后刹那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一,最后刹那变第一刹那也就变了;如果是二,那到了最后刹那已经没有第一刹那,不能承许第一刹那维持到最后刹那。这就发现无法成立第一刹那不变,维持很长时间,应当承许第一刹那就变。以此类推,第二刹那以后全是当现的时候随即变灭。这才发现,整座须弥山在漫长的时劫里看起来不动,实际只不过是投的影像在相似相续而已。由此可知,须弥山是刹那灭的体性。

这样类推开来,整个广大的器世界,下至风轮上至色界天之间,这个范畴里所有大大小小的器界实际都是刹那灭的体性。这就推究到器世间法的法性是刹那灭,只是一刹那现一个影像,无法住留到第二刹那。这就知道器界的细无常相。

2、根身无常

内诸生处色,业生相续住,

然由住出胎,诸位次第变。

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诸生处和合成的根身色法,是由自己的宿业而产生的,之后相续安住,最终业尽时相续断灭。然而在住胎、出胎等的阶段也是次第迁变,因此期间是刹那灭的法性。

这里要分四点来了解:(1)对象;(2)认定是有为法;(3)粗无常的涵义;(4)细无常的涵义。

(1)对象

观察对象是根身,它的内涵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生识之处合成的色法体性。包括从地狱到色界天之间所有种类的根身。

(2)认定是有为法

这一切并非无因而生,也不是上帝等所创造,而唯一由业所生,因此知道它是有为法。

(3)粗无常的涵义

既然是由业所生,一直由业的力量维持,当最初业力成熟时,出现根身的最初位;中间业力持续时,出现中间的安住;这样显现生住之后相续彻底灭掉,叫做“粗相续无常”。

(4)细无常的涵义

在安住期间,以人为例,由住胎、出胎、婴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乃至老年等各个阶段而不断地在变。由它次第迁变就可以发现,它的体性是刹那性,就像投在银幕上的电影那样。由于始终现一个人,而且前前后后是相似相续,就让人错以为是一个人在恒常安住,实际上一刹那现一个影像,都是刹那性,也就是只现一个刹那。这就可以看到,期间是刹那灭的体性,这叫做“细无常”。

推断细无常——初时若不变,终亦不成灭

以自身为例,推究根身是刹那灭的体性。自从第一刹那投胎,和父母的精血和合,就出现了这一期蕴身的开端。现在问:这第一刹那是变还是不变?如果变,那就是刹那性,如果不变,那将维持到若干刹那之后再变。那就问:第一刹那和最后刹那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一,如同最后刹那变,第一刹那也变;如果是二,那到了最后刹那,第一刹那已经没有了,不能承许第一刹那一直维持到最后刹那。这就知道第一刹那已经变了,第二刹那等也同理可推。像这样,我们的根身自从出现第一刹那的显现,都是刹那灭的体性,一直到死亡为止,都是相似相续地在变现,也就是每一刹那现一个同类的影像。

这样才知道,我的身不是常住不变的体性,这个身不是真实的自己,它只不过是业力投出来的同类幻影。怎么能理解从前到后有个真实的我、真实的身体不变呢?这才知道,目前处在三界的大电影厂里,我是影片中的一分。光束、胶片等因缘和合,刹那刹那地在银幕上显现影像,每一刹那一现就没有了。因此,只是不断地显现同类幻影,最后彻底结束时就出现“再见”,这表示死亡。从这里会感觉到,根身是刹那变异的体性,当前就是无常性,每时每刻都是无常性,人身充满了无常。如果理解了细无常,就会发现丝毫不可靠,根本不是真实的自己,想在这里求得永恒的体性绝不可能。因此应当从中解脱,回归到真实的自己。

更细更广地观察

还要更细致地回忆我们住胎、出胎等若干阶段。住胎时七天七天地在变化。也就是从羯罗蓝、頞部昙等分位一个个在变,刹那刹那都在变异中,同类的若干刹那表示一个阶段。出胎以后,会发现婴儿时期也是一天天在变。到了会说话、吃饭、走路时又出现一个阶段,叫“童年”,也是刹那刹那在变。之后背着书包上学,一天天在变,一堂课一堂课在上,一种活动一种活动在进行。那里有一年一年、一段一段,也是刹那刹那放着童年时的影片。接着到了少年时期,上初中、高中等。这段时间里也是一年一年在变,一天一天在变,一节课一节课在变。实际只是人间大电影中的一个角色,同类的相在不断地放映,可以看到它是刹那性的。之后成年,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等等,这上面又是一段一段的影片。

现在浮想起那些阶段,也是一段段、一集集影片,里面有若干天、若干小时、若干刹那,其实每刹那都是投一个影像,过后就没有了。然而由于它太相似相续了,我们竟然没发现,以为有个恒常的实体从过去走到现在,又走到未来,这完全是错觉。要知道,只是一刹那现一个相,不会停留到第二刹那,而我们忽略了根身的体性。如果用高倍显微镜去看,就发现只是若干微尘合成的假相,这些微尘都在刹那变灭中,一下子就没有了。但我们的心太粗,竟看不出它的刹那性。到了现在,我们这个人还在世上,依然是刹那性,念念在变动。之后很快会完成中年走入老年,又有若干年的日暮黄昏。最后生命的能量彻底耗尽,业提供的能源没有了,心识无法住留,它要出去,这样我们就死了,又出现来世新的影片。

像这样会理解根身在不断地变,中间同类业力持续时会演一段生死戏。其实这里面都是一刹那现一个影像,都在刹那变异中,这才知道人身是这样无常。

更广的观察要看到“人同此身,身同此理”。整个人类世界出现的所有色身,全是刹那灭的体性。从小区、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地球去看,所有出现的人,自从一念投胎,之后出胎乃至死亡之间,都在演这样的业力电影。这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就像刹那刹那显现的动摇火焰那样,都是一些刹那在变的现相,只不过我们的心眼太粗看不出来。在圣者看来,只是一些变动的影像,没有任何实体,也没有任何稳固性。

不但人类是这样,从地狱到色界天之间整个三界里的色身,无论有多少种类型,无论丑陋或庄严,脆弱或坚固,矮小或高大等都是如此。比如看与人类同居的旁生界,水族、走兽、飞禽等有无量无数的种类,那么多根身实际都是业力放出来的电影,放出若干胶片以后就会彻底断灭,又换成另一集。总之,放眼整个三界的范畴,所有出现的色身,在它从生至死之间的阶段里,都是在放着一集影片,每一刹那投一个影像。整个世界就是个电影厂,色身的相续就是在放电影,一刹那现一个影像。这样才知道,大世界里色身的无常相。

思考题

1、 以“初时若不变,终亦不成灭”证成“一切有为法皆是刹那灭”。

2、 结合流水、灯焰、影片等譬喻,说明凡夫是如何将有事计执为常的。

3、 以瓶为例,推证“一切有为法不待余因,法尔自灭”。

4、 从“是有为法”“粗无常”及“细无常”三点,细致观察器世间的无常。

5、 根身无常:

(1) 根身是指何者?

(2) 根身从何而生?

(3) 根身粗相续无常相是怎样的?

(4) 根身细相续无常相是怎样的?如何以理证成?

(5) 结合自身经历,观察此色身是怎样无常变灭的。由此拓展开来,观察一切人类及三界中的一切色身是如何变灭无常的。

对“万事刹那同,自灭非余因”这一句再补充一些推导方法。

对方立宗:瓶子从第1刹那到第99刹那常住,在第100刹那遇到铁锤的破坏缘而遭到毁坏,所以是铁锤把本非灭性的瓶子转成了坏灭。也因此,有为法灭观待他因,自体并非灭性。

遮破

请问:铁锤在第100刹那时,击坏了第1刹那之外的瓶子,还是击坏了第1刹那的瓶子?如果击坏的是第1刹那之外的瓶子,说明瓶子已经变了,是坏灭性。再者,这样怎么能说第1刹那的瓶子没有遭铁锤打击,直到第100刹那才遭到铁锤打击呢?如果击坏的是第1刹那的瓶子,那铁锤就是沿着时间隧道倒流到第1刹那去击坏那个瓶子,但这显然不成立。

再者,第100刹那的瓶子只可能有两种体性,要么是常性,要么是灭性。如果承许灭性,那与你自许的观点相违。如果承许常性,那就要知道,对于一个刹那的瓶子,无法认定它是什么性,只有观待第二刹那,才能认定它是常性还是灭性。那么看,如果第二刹那没变,则可成立第一刹那的瓶子是常性;如果第二刹那已变,那它就是灭性。然而,第二刹那的瓶子已经被铁锤击碎,因此,由第二刹那看出前一刹那是坏灭性。

再者,你认为瓶子第1刹那到第99刹那都保持不变,到第100刹那才突遇破坏缘而遭到坏灭。现在问:瓶子在经历99刹那的过程中,前刹那和后刹那能不能分出不同的两个?如果分不出来,那就是原来那个,不能说有两刹那;如果分得出来,那已经变成新东西了,应当承许前面是坏灭性。请问能不能分出?如果能分出,那早已变灭;如果不能分出,又怎么能说经历了99个刹那呢?也就是,如果在前后时间上能分出不同的法,那可以承许前刹那到了后一刹那,再到后一刹那。而这种刹那的更新,必须由变异才能安立。如果不变异,那就保持原状不动,应当说锤子打击的是第1刹那的瓶子。而你又不敢这样承许,因为你承许第1刹那是常性。

像这样,任何时间上的现相都是刹那性,而且自身就是坏灭的自性,不是由其他破坏缘使不灭的法变成灭。这样就一举认定,所有世间现相或所有因缘所生法,全是坏灭性。而且是刹那灭的自性,不会留到第二刹那。所以,天地间的现相只是一刹那的幻影,过后就息灭、没有了。这就看到,在名言上,整个世界只有一刹那的假相,此外不可能找到持续两刹那以上的事物,这就叫“诸行无常”。它是统一的无常性,周遍印定在一切有为法上,称为“法印”。

3、心识无常

三界心心所,从于四缘生,

乃至寿圆满,刹那相续住。

三界中所有有情的一切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这些心识范畴的法都是从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这四种缘产生的。出现的任何有情,在他的一期相续里,直到寿量圆满之间,心识的状况就像流水一样,刹那刹那相续而现。在一期相续之流没有断灭期间,称为“安住”;已经断灭,叫做“坏灭”,这是粗相续无常。然而在安住期间,也是由因缘投出的幻影,因此只能显现一刹那。由于前后相似相续的缘故,我们可以假立它为安住。

以下从四方面来认识心识无常的法义:

(1)对象;

(2)认定是有为法;

(3)粗无常的涵义;

(4)细无常的涵义。

(1)对象

观察的对象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范畴里的任何有情,在他一期生命相续里所起的所有心王和心所有法。包括从地狱到无色界最高层天,所有生命现象内在的心识状况。

我们不观察时,常常误以为有一个常住的心或心所。内在的心灵世界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它严密的组织、相续的流现等等。那它究竟如何?是否也是细无常呢?这必须深入探究。

(2)认定是有为法

首先要认定,这些心王、心所都是从四缘所生,并非无因自然出现。如果不必要因自然现前,那应当恒时显现同样的心,何时何处都如此。如果生贪心,那在一切时处就都是同一个贪心,贪得不可思议。如果起嗔心想杀生,那就时时都是想杀的心等等。但这些并不成立,所以并非无因生。

可见,所有内心世界的心王、心所都是因缘所生法。譬如眼根、所缘的形状颜色、光线、虚空等众缘和合,就生起相应的眼识。耳识、鼻识等也都是由根、境等众缘和合而生。意识也是由意根、法尘等和合而生。这就看出,没有一种心不是从因缘生。由此能认定,“三界心心所,皆是有为法”。

(3)粗无常的涵义

从一期生命相续来看,比如我们由业力投胎,自己的业识和父母精血和合成名色后,就有了这一期的生命相续。在这期间,心识的客人住在身体的房子里,在身心没有分离之间,心识叫做“这一期做人的心”。当寿量圆满,心识没有了“居住权”,当即就要出去。刚出去时还以为自己在人间,但一说话,旁边人都听不到,才发现自己死了。身体摆在那里,虽然对它还有一点贪著,但过不了多久魂就走远了,中阴身在无有肉体的状况里飘荡,出现了中阴阶段的相续。忽然间由业力投胎成一头猪,那时就想:“我是猪。”有了一系列猪的心识状况。从入胎到被宰割死亡之间,几年里有一个跟猪有关的心识相续。有猪的性情、猪的语言、猪的分别等,跑到另一段相续里去了。

通过这番描述就知道,从第一刹那入胎做人,到最后一刹那心识离体之间,做人的引业力量使心识住留在身体里。最后寿量圆满,再无法持住,心识就出去了,告别了人身,这时就叫“粗无常现前”。整个做人的心识相续到这里断掉了,出现中阴阶段的心识,之后出现下一世做猪的心识相续等等。

在做人期间又可分成若干段。譬如童年时的心识有一个同类状况,可以说是一个阶段。过后变成少年,出现一些新的心态等,可以说是少年阶段的心。之后变成青年,又出现一段心识状况。像这样一段段转变,都叫做“粗相续无常”。甚至上一次网,几个小时沉浸其中,期间的心识也是五花八门,阴阴暗暗、散散乱乱等,这些也是一个相续。过后从里面出来,就断掉了这个相续。以上解释了心识粗相续无常的涵义。

(4)细无常的涵义

凡愚没有深观的能力,又不依从圣者教导,以这种粗大的心就以为最后断气时心识才走掉,才是无常,此前不是无常,有一个常住的心识。由于不知道因缘状况,就误以为它是常住的;如果知道它是因缘投出的影像,就会发现心识念念都在变,是刹那灭的体性,进一步会发现它不是真心。

当远离了对物质的过分贪著,接着就会对自己的心识非常认同、耽著,但这些也只是因缘幻起的影像,不是本心,所以要认识心识无常,透到它的自性是刹那灭,只是一刹那的影像;进一步透到它只是无而现的幻影;再进一步发现它不是真心,这非常重要,由此才能寻回生命的本源。

这里的内容太广大,要通达《成唯识论》等,才知道三界所有心、心所都不是独立而有,而是由诸因缘产生,彻到根源处,就是阿赖耶识的缘起体系。透了唯识就知道,一切心、心所都是因缘生,都是刹那性。

我们这里只是笼统地说一下。譬如心念在相续着,那么问:这一刹那心是不灭还是灭?如果是灭,那就承许是刹那灭的体性;如果认为不灭,就问:它是延续到多少刹那还是永远保持?谁也不会承认永远保持,因为心情会忽然变化,眼识、耳识也都在变,意识就变得更快了,这就要承许它持续了多少刹那。比如承许持续100刹那,跟前面一样来推,第1刹那的心和第100刹那的心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一,那第1刹那不变,第100刹那也不变,不应当第100刹那灭掉。或者第1刹那即是第100刹那的话,应当第1刹那就灭。如果是二,那显然是两体的法,已经承许变异了,不能说维持到第100刹那。像这样,用“初时若不变,终亦不成灭”这个正因,也可以证成心识是刹那灭性。这就知道,一切心识状况全是由因缘出现的幻影,不会住到第二刹那,因此不要信任它是本心。

(三)结说

如种生芽等,凡因所生事,

因果次第生,故知皆刹那。

这一颂以因果次第产生理,成立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灭的体性。第一句是喻,第二句是有法,第三句是因,“皆刹那”是宗,“知”指由这样的正理而证知有为法的法性。“凡因所生事”,指以上讲的从因所生的器界、根身、心识等一切事物,这是讨论的对象。任何存在两刹那以上的法,都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次第产生,由此会发现都是刹那性。譬喻就像从种子生出芽,再从芽生出后面的果,这样逐渐演变。

一切外器内情诸有为法都有相续,在这个相续上,总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次第相生。反过来,如果前前不灭,后后就不会生,也就不可能有两刹那以上的任何显现。由此可知,有为法都属于时间性,有过去、现在、未来。而时间性就是刹那性,总是前前灭掉才生出后后。只要有一个刹那是不灭性,那它就会延续到第二刹那,当然还会延续到第三刹那等。这样的话,由于它不变动的缘故,就没有后后的新法生起,也就不成为一个法的相续,不会有粗细相续的片段或生住灭的过程,这就不成立这个世界的状况。

这个世界总是由生、到住、到灭,有这三法所摄的各种过程。譬如,人第一刹那入胎,叫做“最初生”;之后直到死亡之间都叫做“住”;最后相续息灭叫做“灭”。在住的过程中,一定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总是前一刹那灭掉才起后一刹那,这叫“因果次第生”。假使有一个刹那不动,都会阻碍后刹那的发展,后后的一切阶段都不可能出现。然而,它绝对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一个个刹那在演变,所以就有一段段过程,可以安立一个个时间分位。像住胎时有羯罗蓝、額部昙、闭尸等,七天一个分位。到后面六根圆满、胎儿成形,过若干日就出胎,此前都叫“住胎阶段”。从出胎开始就有了人世间的过程。这里也有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一系列过程。在每一期里,也随着年、月、日等不断地在变。

譬如吃饭也是一个事件,它是有为法,并非无因而有,诸因缘和合才能完成一个吃饭事件。从吃饭这件事也可以看到前前是因,后后是果,次第进行;否则嘴巴不变的话,根本吃不到饭。又譬如我正在说话,从发第一个音一直到结束为止,两个小时共120分钟,然后乘以60秒,就是7200秒,再乘下去,一秒钟里也有很多刹那。如果用极精细的时光显微镜去看,会发现一刹那一刹那地显现,形成了一个动作、一个进程等,任何一点都是因果次第相生的缘故,全是刹那性。

又譬如种花,首先撒种子,若干日后就开出了鲜艳的花,在这个过程中,种子、芽等次第相生。如果用时光显微镜去看,可以分成几个大阶段,每个大阶段又分为几个中阶段,每个中阶段里又分成几个小阶段,再分到更细的阶段等,会发现每个阶段完成以后就换成了下一个阶段。从粗的层面来说,前前阶段为因,后后阶段为果。从细处来看,会发现前一刹那为因,后一刹那为果。像这样次第进行,有它的时间序列。从生到灭之间的时间序列,代表了这个事物的过程。如果是有情,就代表这一期生命的过程,总刹那数叫做“寿命”。

再看,器世界里的任何一条河、一座山、一幢楼、一件物品等,都是从因所生的有事。譬如制作一个产品,最初收集材料,之后组装,一刹那一刹那地进行,最后出现了成品,这叫做“出生了它”。它是从因缘生的,它的诞生经历了一个个过程,大过程里又有小过程,总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才出现。又如建房子,最初准备砖瓦、水泥、木头、门窗等,之后开始建造,总是前前作为因缘产生后后。还要细到在刹那上看,一定是前前作因才有后后,否则就成了无因生。再者,既然是前前为因产生后后,一定是产生一个不同的法,如果产生相同的法,那怎么会有前后过程?不可能成立。也就是由因生果,果不同于因故,决定是到了后刹那,前刹那就没有了。

像这样,从因果次第相生理去推断,就会知道一切外器内情的事物,都像种子生芽,芽生茎、杆、枝、叶、花、果等那样,都是时间序列。既然是时间序列,决定是前刹那灭了,后刹那才起,否则它就不会动,因此决定是刹那性。由此一以贯之可以决定,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灭的体性,这样就得出“诸行无常”的大法印。

二、通达胜利

诸行达无常,不贪有为法,

远离常执愚,当入真实义。

通达一切诸行无常,就会对一切有为法不贪著,远离执著常的愚痴性,将进入真实义中。

这里说到通达无常的三大利益:

1、不贪有为法;

2、远离常执愚;

3、入于真实义。

1、不贪有为法

自从一念妄动出现无明,不生不灭的本性发生错觉,产生一个明觉状态。这是妄明,希望要明一个对象的明,而不是本明,因为觉性本明,不必再去明个什么。由于产生了对象感,接着就出现了所取相和能取相。从这里就开始出现虚空,虚空里出现世界,心识抟取四大,混到里面就有了根身,之后就执持为“我”。“我”在世界中,对着面前尘境起惑造业。以这种错乱力就必然感苦,这样就有了众生相续、业果相续、世界相续。

总之,由一念错乱力作为因就开始发生果,又由细变粗牵连不断,这样就出现了时间长河里的有为法现相。然而这一切都是错乱的因缘力所现,所以只能显现一刹那的假影,当即消失。由于错乱不断,因此错乱的现相就不断,这就是有为法的真相。

已经详细抉择过粗无常,看到后边际全是败坏相,落得不如意,都是各种难受的苦、难忍的结局,非常惨,要前头就有后头,之后就开始对有为法不贪著了。进一步透视到一切因缘所生的根身、器界、心识这三类有为法全是刹那灭的自性,因此不抱幻想,会从中脱开贪著。

这种离贪是广大、全面而彻底的,这是由于对法印取得认识的缘故。刹那灭印定在一切有为法上,所以就一举看破所有有为法刹那即灭的本面,因此对所有有为法都不再贪著。譬如一个女人,对世上的男人时时都有贪著之心,这是基于俱生的贪著性。然而,当她看到所有男人都是一刹那就没有了,眼力微细到这种程度,这时就不再贪了。因为一刹那就没有了,一刹那就要死的,她不再觉得这里有什么实义。

或者一个投资商要购买世上最好的楼房、大厦,当他看到世上所有的楼房和大厦都一刹那就灭掉了,就不再产生购买和投资的兴趣,因为这里没有真实的楼房,一刹那就全没了。当眼光微细到这个地步,就发现楼房全是假的,靠不住,因此不必再取著。或者一位母亲贪著孩子,当她见到孩子一刹那就会灭,就不再贪了。或者一个人对这世界抱有无穷的幻想,当他看到世上所有事情都是一刹那就灭,抓也抓不住,对此就不再抱幻想,会取消各种计划。或者一个历史学家想写整个世界的事情,当他看到一刹那就坏灭时,发现所有历史事件都是坏灭性,而且往后也不会出现真实的意义。

有人会想:这样我就不养孩子,不做事了。这是让你深刻地了解到刹那灭,而不是堕入断见。一切世间事都是业缘所系,都需要去做,但不是让你贪著。出离错乱相续之前会有很多事,这些都是因果的账务。

最后还要提醒一句,当下你的身体就是有为法,你的心识就是有为法,不要把幻生幻灭的假影当成自己。过去一直认为:我要修饰一下脸蛋,让它永远美丽。我要穿一下妙衣,让它特别靓丽。我要买一辆车子,出门特别气派等等。要知道,现在关键要搞明白,自身的身体——执为“我”的,以及所有享受、经营的事业——执为我所的,全是有为法。首先看到它一刹那就灭了,因此要从中脱出。如果不得已还得在这上做牛做马,那也要安心顺受,除此之外不必贪著,因为这里没意义。为什么不能贪著我的脸蛋、我的漂亮衣服、我的身份、各种爱好呢?因为这是错乱,不是真实的你。

2、远离常执愚

“常执愚”,指我们目前对这世上的人、事、物等,都抱持它常存的愚痴幻想。由此对这个世界寄予太多的热望,发生太多的依赖,有太多的幻想,这些全是常执愚痴。

譬如,世间女人常感觉:我要依靠我的老公,依靠我的孩子,依靠保险金,依靠某种社会福利,依靠构成稳固幸福的各项元素等等,对它们寄予特别大的希望。但是会发现,忽然一脚踏空时,什么也抓不住。实际这是很粗的常执,带动着心一直想找个依靠处。一旦透视到细无常就发现,不论是老公、孩子,还是保险金、社会福利,以及构成幸福的经济基础等,全是刹那即灭的现相。它本来没有实义,而且到一定时候相续就破灭了,那时暴露出更大的无常相。所以,当下就能窥破这里没有可靠处,应该返回不生不灭的本性,那里才有永恒的幸福。

一切对这个世界寄予希望的人,最终都以失望而归;一切以为这里可以依靠的人,最终都是一脚踏空,被甩在悬崖之下;一切以为这世上还有很多好事出现的人,最终都如渴鹿追阳焰一样,一无所有。当了解粗无常,看到后边际的衰亡、败坏,进一步透视到法印——细无常,看到所有因缘生的有为现相全是刹那即灭的假影,之后就发现这里绝对没有常,我以为这里有两刹那以上的常,全是愚痴。因为这毕竟是由无明力、错觉力发生的根身器界等现相,只是不断地演电影。由于没有截断错乱因的缘故,将不断地演下去。电影只会投一刹那,只不过由于错乱的相续不断,使得电影没完没了地演下去。然而这里实在没有一点点能住留的,它是一个梦,是错乱,怎么可能多安住一刹那呢?《楞严经》里把这些叫做“客人”,就像客栈里来来去去的旅人,很快要走,因为他不是主人。它又像空中摇动的尘埃,始终没有安定的时候。只有见到所有有为法的现相都是自一念妄动,以错乱力连绵不断发生的,整个时间长河里的事物没有丝毫常住性,这样才能一举远离对内身、外器整个世间现相的常执愚痴。

3、入于真实义

透视到虚假后就会寻求真实。从缘起上对粗细无常有了以理断定,洞察到世间各种人情世态,就会发现这里唯一是苦的、败亡的、没意义,这样会发生寻求真实义的欲。见到刹那性后,会发现它不是我,它一刹那就没有了,肯定不是真实的我或自性。当看到这些现相像银幕上的影像一样不断地生灭,就感觉这不是我,一定还有不生不灭的本性。这时他会开始辨认客人和主人或者客尘和自性,进一步就非常容易悟入空性,悟入本来圆满周遍的如来藏,这才是真实的自己。

再者,一旦悟明一念无明入了生灭门以后,一切现相注定得全死,对此就不再抱幻想了。这是一个大死的悲剧、一个全死的事实、一个刹那即死的真相。因此就感觉这世界没意义,要赶紧出离,他会发生全分的出离心。记住:入了生灭门就得全死,不要忘记,不要再发生更多的错乱幻想!

再者,当看到名言谛只有一刹那的现相后,会发现这世界的来去、增减、人事物的各种积聚相续相全是假的。譬如只是一个刹那,这上建立不了来去,第一刹那随即灭了,第二刹那是新的现相,从来没有第一刹那到第二刹那,因此,所谓的有实体在走时间上的过程全是错觉。这就发现,整个世界都是错觉,我们眼里看到的全部不正确。

譬如一辆车从路上飞驰而过,我们以为有一辆不变的车在行驶,实际没有。我们看到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的人群,以为真的有所谓的人流,实际没有。我们看银幕上有各种影视、游戏、节目等时,以为真的有那个人、那个东西,好像在说来说去或者演来演去。实际只是一刹那的假影,哪里能连得起来?根本没有从此刹那到彼刹那。再者,既然是一个刹那就死掉的东西,哪里有它的繁荣、兴盛、发展、增加、减少?这就发现全部安立不上。这时我们会感觉到,整个世界以过程、运动等所摄的现相全是虚假的, 我们在这上的分别、执著等全是错乱。

进一步可以从一刹那悟到无生。既然只是一刹那,后刹那没有了,哪里有自生呢?因为后面没了他。哪里有他生呢?如果承许前刹那生后刹那都是实法,怎么生得过去呢?也就是,如果成立“他”,那必然没有“生”,因为两个他性的法摆在那里,第二刹那都灭了;如果成立“生”,那就不成立“他”,因为前后两刹那从没见过面。诸如此类,就发现这上面没有生。

再者,这上面没有“我”。它一刹那就没有了,如果这是真实的“我”,那我一刹那就灭掉了,这就发现不是自性,是假的,这时就开始往真实义回归了。当一念顿断时,就像从梦中一下子醒过来,开始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像这样会逐渐趣入真实义。而所谓的“真实义”就是如来藏,这里本来没有身心世界,在一念妄动之前也没有丝毫的无常。

思考题

1、 以瓶为例,破除认为“有事的灭观待他因,非自性灭”的颠倒见。

2、 心识无常:

(1) 为何说心是有为法?

(2) 心识粗相续无常之相是怎样的?

(3) 心细无常的相是怎样的?

3、 如何由“因果次第生”这一因,成立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灭的体性?

4、 细致分析通达无常有何种利益,并说明为何有此种利益。

无常现前反而执常有,老年到来反而以为幼,
我与如我邪念诸有情,相续生起无常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