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不欲临(8h)
Total words: 45,287. Estimated reading time: 3 hour and 25 minutes.
上师知
具足众多难忍之苦痛
彼现安乐欺意无常众
一切有漏五蕴痛苦因
三界轮回犹处火坑中
我等不知如是尚贪世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生起出离意乐求加持
菩提道次第广论
申八、思惟五取蕴苦分二:
① 广说 ② 教诫珍惜心要修行之理
酉一、广说
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于此诸苦当数思惟。
五取蕴有五种苦义:① 是生苦器(五蕴能产生众苦)之故;② 是依生苦器(依靠生就有痛苦的器,也就是依靠已形成的五蕴而有众苦的器)之故;③ 是苦苦器之故;④ 是坏苦器之故;⑤ 是行苦性之故。对这些苦应该不断思惟。
其中初者,谓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后众苦。
第一,五蕴是生苦之器:依靠受此五取蕴身而起烦恼造业,由造集有漏恶业便能引生后世众多痛苦。
比如,人类依靠取蕴身而起贪欲、造杀业,由此能引生后世地狱之苦;起竞争心与人争斗,能引后世修罗之苦。依此类推,此身日日不断起贪瞋痴、造有漏恶业,而成为能生痛苦的容器。
第二,谓依已成之蕴,为老病等之所依止。
第二,依生苦器:现在已经形成的五取蕴,又成为衰老、疾病等痛苦的依托之处。
如果没有这一生的五取蕴,此生的衰老疾病从何处产生呢?老子也曾说:“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假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过患,就是因为有这个身,假如没有此身,我有什么忧患呢?)
身是苦本,老病死等痛苦依五取蕴身而有,所以五取蕴是苦器。
第三、第四,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
第三苦苦器和第四坏苦器:因苦苦与坏苦的粗重种子如影随形的缘故,而能产生苦苦与坏苦。
第五,谓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于三苦时,此当详说。
第五,行苦性:五取蕴一经生成,就具有行苦的自性。因为一切行都是被过去的烦恼和业所支配着,所以是行苦。下文讲述三苦时,将详细说明行苦的自性。
酉二、教诫珍惜心要修行之理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如果对生死取蕴的自性不能发起真实厌离,那么,真实的求解脱心就无从生起,而且对有情流转生死,也无法引生大悲。所以,不论是趣向大乘还是小乘,这个厌离的意乐都极为关键。
这一段教诫我们,对取蕴的自性发起厌离非常重要,理由是:如果不能真实厌离生死取蕴的自性,就无法引生求解脱之心和大悲心。
虽然,我们自诩为大乘修行人,但如果没有通达苦谛,希求解脱的真实信愿就无从生起,而且,面对从无间地狱直至有顶之间的无边众生,也不可能真正产生希望救拔他们脱离苦海的大悲心。如此一来,“大乘修行人”的名称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所谓修学佛法,也只是流于形相而已,和世间人的想法并无实质性的差别。
那么,依靠哪种方法才能生起真实的厌离心呢?
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 、如量解释 ,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有密意,如圣无着极善决择而为宣释。
若要对取蕴自性发生厌离,也应当依从经论,首先寻求正确无误的了解,然后必须长期不断地观察修,引发自相续巨大的改变。因此,这里对佛陀为了让众了知苦谛的生死过患而宣说八苦的所有密意,按照无着菩萨在《瑜伽师地论》 中所做的极其圆满的抉择,做了宣说和解释。
前文曾说在八苦当中,特别对于生苦和五取蕴苦须认真修习。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中有两层道理:
第一,对于生苦和取蕴苦必须依赖了达经论的意义之后,反覆串习,才有能力去思惟。而对于其他六种苦的内容,即便是不了解经论内涵的人,依靠自身的经历也能理解、思惟。
第二,其他六种苦,都是因生苦和取蕴苦而有,所以生苦和取蕴苦是罪魁祸首,是一切轮回痛苦的根本。知道这个道理后,应将解脱道修行的重点放在止息结蕴相续上,如果能截断这个根本,也就同时灭除了轮回无量支分之苦。否则,有了生苦和取蕴苦之后,依靠业和烦恼为因,随着烦恼品粗重,其他老病死等痛苦必然随之生起而无法遮止,决定是一苦未息、一苦又起。
总之,特别须认真思惟修习生苦与取蕴苦的理由有二:第一,必须努力思惟此二苦,才能引起思慧;第二,此二苦是诸苦的根本。
前行广释
庚八、不欲临苦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说,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比如,我们不想生病、不愿被别人束缚,但业力现前时,除了生死自在的成就者以外,我们想逃也逃不掉,就算不想感受痛苦,也很难如愿以偿。还有因往昔业力所感,成为国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老板的员工等那些人,完全是身不由己,不愿意也必然要受主人控制。他们哪怕只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大难临头,措手无策。即使当下被带到刑场,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去,自己一点权利也没有。甚至他们不想犯罪或破坏纪律,但在业风吹动下,常常不由自主。包括有些出家人,很希望一生戒律清净,但在业力现前时,自己也无力抗拒……以此为例,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不欲临苦。
苏东坡的不欲临苦
拿苏东坡来说,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
。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五戒和尚,也因为他这一世有许多迹象可寻。比如他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还有,苏东坡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 。可能是前辈子的习气吧,他此世虽是在家人,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有人常问:“汉地怎么没有活佛啊?”其实是有的,苏东坡就是一例。)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五戒和尚原本道行清净,修行不错,但因为那段孽缘,以至于不得不感受轮回的痛苦,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当然也正由于他出家修行过,故而后世不同于常人,不管在诗学方面,还是佛教研究,都有相当深的造诣,并且利他之心非常明显。所以,善恶有报、因果不爽的道理,在他一人身上全都体现了。
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宝藏论》
关于不欲临苦,**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有描述。如云:“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亲朋好友相依相伴、难分难舍,希望能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但在无常的袭击下,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如李白在《静夜思》中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们好多出家人,想不想家啊?离开了家人亲友,独自回忆他们时,痛不痛苦?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对修行人而言,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自己希望恒时不离开,永远都住在这里,但也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由于共业还是别业,因缘散了的话,不要说永远,就算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世间人也是一样,买了一幢房子,就认为永远是自己的,这也不一定,无常一旦到来,即使你再不想离开,也不得不接受无情的事实。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幸福的生活、丰足的受用,虽想永远拥有,稍许也不愿离开,但无常来临之际,这些也必定要舍弃。《大庄严论经》亦云:“家中有财宝,五家 之所共。”你认为是自己的财物,过段时间不一定还是你的,可能统统会被别人使用。有些道友认为“这是我的钱包”,但不小心在路上掉了,就成了别人的了。昨天有个人说:“我的手机掉了。打过去,刚开始是无法接通;再打一次,通了但没人接;又再打一次,就关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说:“这是你的手机已经被别人享用了。”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财物虽然不想离开,但终究还是会离开的。无垢光尊者的这些窍诀非常甚深,大家要好好体会!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机会,尽管我们很想长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暂、无常迅速,真正能闻思修的时间也不过几年。《杂阿含经》中云:“觉世无常,身命难保。”因而作为修行人,一定要珍惜学佛的机会。以前有个人生了邪见后,口口声声威胁别人:“那我不学佛了!那我不学佛了!”我们虽然没有像他那样,但就算自己想学佛,这个人身能用多久也很难说。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对慈悲贤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师,很多弟子都想永远不离开,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上师会圆寂,有时候是弟子圆寂,有时候师徒虽都未圆寂,但也会以各种因缘而分开。所以,上师如意宝常引用这个教证说:“我们师徒如今欢聚一堂享受大乘佛法,但再过段时间,这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除此之外,一切都会烟消云散的。”确实,我们很想永远在上师面前听受正法,但这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没有永不分离的师徒。所以,有了听受正法的机会,每个人一定要珍惜!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具有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难得,虽然希望永远不要分离,与他在菩提道中恒时相伴、和睦相处,但这也是做不到的。
最后,无垢光尊者说:“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了知这些无常的道理后,我们要立下坚定誓言:从现在开始,应披上精进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趋至永不分离的大乐宝洲——佛果。无垢光尊者还谦虚地说:“于轮回深生厌离的诸道友面前,我虽是没有修成正法的乞丐 ,但也真诚地以此教言进行劝勉。”
总之,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致,若想避免求不得苦,获得财产受用、幸福名誉等善果,必须要有往昔积德的善因,有了这样的因,果才会不求自得。以前洛若寺的金旺堪布就常说:“有福报的人不管到哪儿,即使是监狱,也会自然得到快乐。”比如在“文革”期间,藏地许多大德身陷囹圄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有些人因为有福德,在监狱里过得很舒服,有吃不完的东西;而没有福德的人,结果就饿死了。所以,具足福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像慈力王子 一样,时时处处遇到顺缘。反之,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就算再怎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但不会如愿以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应息灭自己的贪欲,依靠知足少欲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尽量过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否则,作为修行人,该舍弃的已舍弃了,该放下的也放下了,若还不集中精力修行正法,入佛门后每天放逸,忙于各种世间琐事,那只能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最终会受到诸佛菩萨、护法神的呵责。甚至,有些金刚道友也会谴责你:“这个人明明都报名学习了,却天天忙别的,今天这个借口、明天那个借口,始终不来学习……”
现在外面的个别道友,闻思特别精进,两三年来一堂课也没落,再怎么忙都能赶上进度,这种求法之心特别好。而有些人却与此相反,他们天天找借口不上课,今天是“我朋友要结婚了,请个假”,明天是“我们领导要出去玩,请个假”,后天是“我父亲生病了,请个假”,大后天是“我的胃特别痛,请个假”……这样把学佛时间都耽误了,其实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
米拉日巴尊者教诫罗顿格西的道歌
或许是见到末法的这种现象吧,米拉日巴尊者也唱了一首道歌。这首道歌的缘起是这样的:当时有两个格西,分别是罗顿、达罗。达罗不好好修行,天天以因明的方式说人过失,后来在与米拉日巴尊者辩论中,因失败而于嗔恨心中死去。罗顿见了,一方面既怕又愧,一方面对尊者的修行生起了信心,于是到尊者面前恭敬求法。以此缘起,尊者为他传授了教言,并通过呵责的方式,先让他远离形象学法,待他的相续堪能时,又把密法甚深窍诀传给他。最终罗顿通过真实修行,也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此故事出自《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你们最好是看一下。
那么,尊者是怎么教诫罗顿的呢?他说:“本来佛陀世间主,为摧八风 说诸法,如今自诩诸智者,岂非八法反增长?”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本是为了摧毁众生的世间八法,可如今自诩为“智者”的某些人,打着佛教的幌子,拼命追求名声、财富、恭敬,世间八法岂不是反而增上了吗?此举完全与佛陀的教法相违。(曾有个领导说:“你们有些出家人去茶馆,这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相违。”我说:“去茶馆不要紧吧,佛陀也没规定出家人不能喝茶。但若是去茶馆做非法事,那就不太好。”可能这些人的要求太高了,只要在寺院以外看到出家人,就认为与佛陀的教义相违,这种认识也有待观察。在我看来,出家人若整天宣传自己,追求名利等世间八法,根本不想众生的利益,才是违背了佛陀的教义。)
“如来护持诸戒律,为断俗事而宣说,如今持戒诸尊者,岂非琐事反增多?”佛陀在《毗奈耶经》等中制定各种戒律,目的是为让修行人生起出离心,断除一切世间琐事。可如今持戒的诸位尊者,不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世间琐事岂不是反而增多了?
“往昔僧人之威仪,为断亲属佛宣说,如今僧人诸威仪,岂非过分顾情面?”佛陀往昔规定僧人的威仪,是为断除对亲友的一切牵挂。可如今僧人们护持威仪,岂不是太顾及亲友的情面了吗?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天天给家里打电话,边哭边说:“给我母亲听听,给嫂嫂听听,给姐姐听听……”对亲友的情况,比在家人还关心,这不太合理。
“总之若未念死亡,修持正法徒劳矣!”总而言之,修行人若没有忆念死亡、看破今世,修持正法必定徒劳无益。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人类的三根本苦、八支分苦,大家应当明白:四大部洲的人类均无安乐可言,尤其是我们这些南赡部洲的人,如今正处于五浊恶世 ,没有一丝一毫的安乐,唯有感受痛苦。然而,许多人由于太过愚痴,不但不觉得轮回很苦,反而认为社会越来越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样的生活特别快乐。正如寂天论师所言:“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悯!”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些五光十色的科技背后,伦理道德日益下滑,贪嗔痴烦恼日益增长,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以往。
随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这个时世会越来越污浊,劫时会越来越恶劣,佛法会越来越衰败,众生的幸福也会逐渐减灭,想到这些,谁还会贪图一时的快乐?再者说,就算我们暂时很快乐,但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一切苦乐、凶吉、高低等都是不定的,执著这些只能带来无尽苦恼。因此,通过观察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们今后一定要学会取舍。
诚如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所云:“有时观察自现之顺缘,了知自现觉受现助伴;有时观察有害之逆缘,即是断除迷执大要点;有时观察道友他上师,了知贤劣促进自实修;有时观察四大之幻变,了知心性之中无勤作;有时观察自境建筑财,了知如幻遣除迷现执;有时观察他人眷属财,生起悲心断除轮回贪。总之于诸种种显现法,观察自性摧毁迷实执。”
意思是说,有时观察修行的顺缘,了知为自现之后,可以变成觉受的助伴;有时观察有害的逆缘,此时正是断除迷执的大要点(别人本想制造违缘害你,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一观心就开悟了。即使没有大悟,也会有一些小悟);有时观察其他的上师或道友,就会了知贤劣差别,促进自己修行;有时观察四大幻变,见它一会儿显、一会儿无,自会通达心的本性;有时观察自己的房子、财产等如幻如梦,可以斩断对迷乱显现的执著(比如我刚开始是草皮房,然后是板皮房、绷壳房、水泥房……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死后全部留在人间,故没什么可耽著的);有时观察他人的眷属、财产,则会生起大悲心:“这些变幻不定,为什么人们如此执著啊?”从而断除对轮回的贪执。总之,对于一切种种显现,理应观察其自性,以摧毁自己迷乱的实执。
如今你们各班正在学习《窍诀宝藏论》。在学的过程中,大家应好好思维这些殊胜内容,并依照尊者所说的去实地修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前行广释辅导
庚八、不欲临苦
怨憎会和爱别离是一对,求不得和不欲临是一对。这里是一对一对地来阐述的。爱别离,是喜欢的离我而去,而不喜欢的总是碰上,所以爱别离和怨憎会是一对。求不得和不欲临也是一对,一个是求而不得,一个是不求而得。求而不得、不求而得体现出来的都是痛苦。把它们分组来看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有些道友以及我们以前在观察分析的时候,比较容易混淆,感觉怨憎会苦和不欲临苦差不多。
到底差别在哪里?首先要把它们分开,怨憎会和爱别离是一组,求不得和不欲临是一组。分析的时候从主要方面来看,在前面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观点。就主要的层面来讲,怨憎会和爱别离是针对人。爱的人总是生离或死别;怨憎即不喜欢见到的人总是遇到。主要从侧面观察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从人方面体现的。求不得苦和不欲临苦主要是从事上面来讲的。求不得的是什么?安乐。想追求安乐却得不到,这里面可能和人有关,但主要还是讲安乐是得不到的。不欲临呢?即痛苦不想遇到,但是它总会不欲而临。如是分法不是绝对的,此处主要把爱别离和怨憎会从人上面来看,求不得和不欲临从苦乐上面来看,就比较容易把它们分开。
还有一种侧面可以把这四种苦比较清晰地区别开,前面提过爱别离和怨憎会,主要是喜爱的别离了,怨憎的遇到了,从这两个方面去将爱别离和怨憎会作为一组。求不得和不欲临作为一组,求不得是求而不得,不欲临就是不求而得。求不得苦换一种说法就是:欲而不得。欲而不得就是想要的得不到,不欲而得就是不想要的却得到了,也就是不欲临。一个是欲不临,一个是不欲临,换一下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求不得就叫欲不临;欲就是想要得到的,不临就是没办法得到。不欲临是什么呢?欲就是想得到、求的意思,不想得到偏偏会遇到。求而不得的比如安乐,天天想、日日盼就是得不到,怎么样追求也得不到。而痛苦呢?不需要去追求、不想要痛苦,却天天碰到,这个叫不欲而临。一个拼命追求就是得不到,一个是根本不追求很自在就得到了,如此也可以解读求而不得和不欲临。
不欲临和怨憎会这样一分就比较清楚了,求不得和不欲望临一个是很勤奋地去追求得不到,一个是不追求便得到,和怨憎会是有差别的。怨憎会当中没有体现出这个意思来。所以第七个求不得可以说成欲不临。欲就是求的意思,不得就是不临,就是欲不临,想要的不降临。第八个不欲临就换一个字,不欲临就是不想去追求的、不想得到的就得到了。所以从这方面可以分得比较清楚一点。下面再看不欲临苦。
我们可以肯定,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但是,不愿意也要感受。
首先众生都是想要离苦得乐,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受苦的,但是不愿意也要感受,这个叫不欲而临。
不欲而临的是什么?是痛苦。求而不得的是什么?是快乐。所以它们的主体是苦和乐,即苦乐。即快乐是求而不得,痛苦是不求而得、不欲而临。快乐求而不得是因为什么?因为没有福报。痛苦不欲而临是什么呢?是恶业太多。众生的所思所想、种种行为都会和罪恶挂勾,自然而然的是这样。即使每天勤奋修法去对治,都很难压得住生烦恼、造业,何况根本不对治,那相续当中的罪业岂不每天都开了闸门一样?这么多的罪业怎么可能摆脱得了呢?所以不欲而临是很正常的,因为内心当中的痛苦、烦恼、罪业的种子每天都在成熟,每天都在种、都在加深,怎么可能不遇到痛苦呢?不欲而临是轮回当中众生的心态,就是善业很难造作。具足善业、发一个善心、修个善法需要很大的勤作才能够创造出。但是造罪业就很容易,罪业特别容易就可以承办了。通过这种条件、规律,也就决定了在轮回当中的安乐是求不得的,而痛苦是不欲临的。
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取舍因果,这是一个苦差事,因为它和我们轮回的习气背道而驰。单单取舍因果还不够,为什么呢?取舍因果有可能是有漏的,取舍好、断了恶、修了善法有可能只能成为不堕恶趣得到善趣安乐的因而已,那又如何?即便得到人身,痛苦还是在这儿。得到天人又怎样?后面我们会学天人的痛苦,痛苦还是在这儿,这是没用的。所以想摆脱就一个选项—解脱道。唯有生出离心别无他选,没有办法一手抓轮回安乐、一手抓解脱道。
一心一意追求解脱道的过程中,如果真正放弃了对轮回的追求,世间的安乐会附带获得;但是追求世间快乐过程中,解脱的快乐却不会顺手获得,这个一定要分清楚。只有一心一意地放弃对轮回的追求,然后去追求解脱道。不断地发善心、积累资粮,乃至于没有获得解脱之前,虽然还会在轮回当中流转,但在流转的时候,那些修行的高质量的善根会成熟,会帮助你获得人生、财富、庄严的相貌。虽然获得了这些,但是内心中有出世间的善法的支撑,不会被束缚。这种安乐、庄严的相貌不会和烦恼有染、不会和不善业有关系,它会成为一种无罪的安乐。而有罪的安乐是在轮回当中夹杂着烦恼的。追求解脱道获得的快乐是无罪的安乐,是极为稀有的。
因果规律一定要搞清楚,否则还对轮回的安乐抱有希望的话,那就错了。一心一意地修解脱道,不追求轮回的安乐,它自然而然找上门来,咚咚咚地敲门,“你是谁呀?”“我是快乐,请开门。”所以放弃对轮回安乐的追求,一心一意地修持解脱道的安乐,世间的安乐就会一直追随着你。但是如果你去追求它,它就不睬你了。这是由心态和修行善法的心决定的。因为抛弃轮回的思想,相当于以出离心来修持善根,这个善根很纯净,而且会对治烦恼,所有可以染污善根的东西,在出世间道当中都能得到对治。一心一意修持出世间道的时候,以出世间道的心所修的善根,本身就具足对治轮回过患的所有的要素。空性可以对治我执、无明;菩提心可以对治自私自利;出离心可以对治轮回的染污。
所修的东西都是纯粹的善根,不追求轮回的快乐,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更多。但是如果去追求轮回的快乐,就意味着我执、无明、烦恼,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面,一个都没有扔掉。通过这种心态去追求轮回快乐、去修善法,这些染污的东西在你的善根当中都存在,注定获得的快乐不会长久、不会纯净,而且你本身还是和轮回相应。
我们应抛弃对轮回的执著,大可放心地去追求解脱道。倘若担心一旦去追求解脱,我的快乐谁来负责?尽管放心,只要用纯净的心去修解脱的话,快乐是永远不会离开你的。甚至于成佛的安乐、解脱道的快乐都可以得到,轮回的快乐更不在话下。在学《入行论》菩提心利益的时候,这些都讲了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现在是不想、不敢修解脱道,为什么?因为觉得一旦修解脱道,就意味着要和轮回的快乐说Byebye了,操心这个其实多此一举。如果去追求轮回的快乐它反而跟你Byebye,你不理睬它而去修习解脱道,它反而尾随着你后边跑,根本就离不开你,这种轮回的快乐是非常纯净的。
你可以得到很庄严的相貌、很多财富;虽然拥有享受,但是根本不会执著。它控制不了你,而是你控制它。现在我们追求的轮回的快乐,是完全受它控制的。它稍微变化一点,比如财富少一点点马上就开始揪心了,被它所控制,这很明显的。一定要把这个问题通过思维和观修的方式搞得很清楚,之后就会真正一心一意追求解脱道。这种修法善根非常纯净,直接和解脱道相应。表面上修善法实际上不相应的情况根本不会出现。前行的教义非常深,要认真思维、学习。一旦相应,我们就会变成非常标准的修行人,也可以变成很标准的求解脱道的人。这方面非常殊胜。
比如说,以往昔的业力所感成为国王的臣民、富翁的奴仆等那些人,他们完全是身不由己,不愿意也必然受主人们的控制。
这就叫不欲而临。不欲而临是由于善根很薄弱、罪业很深厚。随着往昔业力招引,会成为国王的臣民、老百姓,或成为富翁的奴仆等等,或者在某个公司做事,必须要听顶头上司的话,这时就会感受到很多身心的痛苦。这些是身不由己的,不愿意感受但还是要受这些主人们控制,也是一种不欲临。
不欲临苦浅层次的因就是恶业,深层次的因就是我执和无明。因为只要在轮回,就摆脱不了。即便这辈子是高高在上的国王和富翁,下辈子仍然会遇到这个情况。即便是富翁也有不欲临苦。《四百论》中讲得很清楚:“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胜者的胜是殊胜的意思。这些富翁的苦主要是内心的,非常操心。劣者就是一般老百姓,主要是身体、受用上的苦,吃不饱穿不暖。都有各自的痛苦,都有不欲临,并非国王或富翁就没有不欲临苦。
所以轮回中没有十全十美。如果在轮回中追求十全十美,就走错路了,这里根本不是要进来的地方。要追求十全十美,就追求解脱道。如果认为找不到也可以,能够找到一部分就行了,但这在轮回里也没有。总的来讲,跳进火坑之后,没有什么快乐的地方,只不过变一个花样烧你而已。轮回当中变着花样让你受苦,其本身都是苦的地方,没有一个安乐之处。我们已在火坑中,现在要出去,不能留恋它。不是说这个地方的苦受够了,换另外一个火坑受苦,从甲号火坑换到乙号火坑,这不需要。都是苦,没什么留恋的。现在让我们彻底对轮回死心,不要再对它抱有什么幻想,那里没有快乐。轮回没办法保证我们任何东西。我们幻想它,它承诺过给我们快乐,但千万不要相信它的谎言,它承诺的都是不算数的。轮回本身就是痛苦,怎么承诺给你快乐呢?这方面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观想,然后生起出离心。
哪怕仅仅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大难临头,措手无策,即使当下被带到刑场,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去,根本逃脱不了。
这就是一些痛苦的具体表现。
以此为例,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不欲临苦。
通过这个例子,就知道什么叫不欲临苦,以及不欲临苦的表现方式。下面引用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的教言,看他老人家怎么诠释不欲临苦的。
如全知无垢光尊者说:“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
这里的不欲临苦是什么呢?“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一般的人都对家人亲友有很深重的感情,虽然想恒时不离开,相依相伴、一起感受快乐,“然却定别离”。这种别离也是不欲而临,不想要分开,但总有一天会分开的。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
装修很豪华、居住很悦意舒适的住宅,虽然想永远住在这个地方,但“却定离去”,还是会离去的。或是房子出问题倒塌了,或者因为工作的关系要离开美好的家乡,或者要死去了、必须离开这个地方,没办法再拥有了。想要相依相伴、对这房子很执著,但还是会离去,这也是不欲而临。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
我们都想永远牢牢抓住幸福受用,想要长久,最好这种快乐保持到永远,但这是不可能的。虽然想长久享受这种快乐,但最终还是会舍弃。幸福受用也是因缘而生成的,因缘在不断变化,所谓的幸福受用也会变化。尤其是这个身体会死去、衰老,怎么可能永远获得幸福受用呢?生病了,这个幸福受用就感受不到了;死亡之后幸福快乐也感受不到;还有家里发生变故时,这种变故的痛苦也会顶替幸福和受用的快乐。所以长久享受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
每个人都想长寿,最好是又长寿又年轻,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如果想要年轻就长寿不了,想永远年轻那就早早死去。想长寿肯定会衰老,哪有长寿不衰老的情况?想要永远十八、二十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想要把人身长久留世,但还是会死亡。暇满人身是能够修行善法的人身,有些修行者可能想自己的暇满人身永远保留住、要修善法,但这也是不可能的。一般的人没有暇满人身的概念,就想自己这个身体最好能够永远不死,即便是在病中,只要不死就可以。但这不可能,还是会死亡,这是无常的规律。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
还有依止的很贤善的上师,想要生生世世永远依止不分开、永远要在上师座下听法、得到上师的加持,但还是会别离。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和马尔巴、冈波巴大师和米拉日巴尊者也是这样分离的。有时因为各自的事业或者要去修法,有些是生离或死别,不是弟子死了,就是上师入灭了。虽然想要恒时不离上师听闻正法,但还是会离开的。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
很多贤善的道友,相互提携、相互进步。虽然想要恒时都不离开,但还是一定要分离的。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业,轮回当中是不可能永远不分离的。真正想要永远不离开上师的话,那就和上师完全相应,得到与上师无二无别的果位。如果想要和道友不分离的话,也需要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这时可能就可以,否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
真正想要不离开就只有一个办法:披上精进的铠甲,然后“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无离大乐之宝洲就是解脱道、法界的尽地、真正的究竟实相。究竟实相是无为法,到了就永远不会离开的。而且这个法性和上师、道友的法性,和前面所讲的世间人的法性、财富等等的法性都是一体的。这是真正的永远不离的解脱道。
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
无垢光尊者说:“对于这些生起了甚深厌离心的道友面前,没有正法的乞丐我,向你们劝勉”。“无有正法乞人”,上师老人家解释说,一方面是无垢光尊者谦虚,他说我是乞丐一样的人,意思是没有正法、很贫穷;另一种解读是他很自信,无有正法乞人就是无勤作的瑜伽士之意,没什么可修的、不用刻意修正法,什么都不执著、安住在无勤的大圆满之道,这方面也是真正自信的表现。
上面讲到了不欲临苦的种种情况。
只有自己往昔积德的善因才能出生财产受用、幸福名誉等的果,如果有了这样的因,那么善果不求自得。相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那么就算是再怎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但不会如愿以偿,反会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这也可以说把前面求不得和不欲临两种情况的因都讲了。只有往昔积累的善因才能产生财产受用和幸福名誉,这样就不求而得、所欲而得。想要得到长寿、财富,就可以心想事成。
如果想要更深层次的心想事成,那就是极乐世界,想什么就有什么。当然,到极乐世界之后还会不会想世间当中的这些东西?可能不会想了。一心一意全都是善念、善心,因为极乐世界的加持就是这样的。原则上在极乐世界想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想炒白菜,肯定会得到炒得很好的白菜,那里有这个能力满足你。但是到那个时候哪里还会想这些?根本就不想了。因为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思想自然而然被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世界的环境摄持。去了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态,阿弥陀佛早就发了愿了。所以到了之后思想就升华,这些东西不会再去想。真正圆满的心想事成,就是成就佛果。
一切心想事成都是善因而导致的。善因的层次有很多,有漏的善因可以在有漏的福德上心想事成,但这是相对的;无漏的善因,比如往生极乐世界的善因,也会在那个层次上让自己获得财产受用等等。圆满的无漏善因,会让我们成熟十种自在、成就佛的果位。所以有了这些,善果不求自得。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善因,即便你很勤奋也得不到(不欲临),反而会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这样,求不得苦不同的面,在这里都有表现。
所以,我们应当依靠知足少欲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
所以,我们修行的时候应该知足少欲,心才会安住在相对的平静状态中。如果不知足、多欲,心就会躁动得很厉害,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取舍,完全迷失在多欲和不知足当中,会做很多违背因果、生起烦恼的事情。在世间当中,知足少欲的人容易过得非常幸福,会很满足。在修解脱道的时候,如果知足少欲,就会以更多的时间来精进修持。有了这个基础再修善法,就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
知足少欲本身就是财富,可以让你获得幸福和快乐。你兢兢业业、勤恳去赚钱,就是为了获得幸福、受用和快乐。幸福和快乐是感觉,是心理上的满足感,会不会因为财富而多少呢?财富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最根本最深层次的满足,还是来自于内心。如果你不满足,即便成了世界首富,仍然会很痛苦;如果你知足少欲,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很容易获得,甚至比国王的快乐还要大,还要满足得多。这绝对不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这种快乐是内心很深层散发出来的东西。他不愿意再去追求多欲,因为这种幸福感和快乐会丢失掉。所以知足少欲本身是一笔财富,而且以这种财富做基础,还可以获得更多圣者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这就是一个从乐至乐之道。
如果我们没有集中精力修行正法,入了佛门之后还是忙碌今生尘世间的琐事,那只能是自我痛苦,受到圣者呵责。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集中精力修行正法,进入佛门之后还是形象上的修行,还是忙碌今生尘世间的琐事,那只能是自我痛苦,受到圣者呵责。圣者并不是因为你没有听他的话、和他对着干,生烦恼呵责你了,而是你的行为是自我毁灭之路,呵责是为了让你警醒。不像世间人,“我是你的领导,你应该听我的话”,从这得到满足感。完全是因为你走错了路,让你回头,让你警醒的呵责,这和世间的呵责完全不同。
米拉日巴尊者说:“本来佛陀世间主,为摧八风(指世间八法)说诸法,如今自诩诸智者,岂非八法反增长?
米拉日巴尊者对一个修行者做了这样的教言。“本来佛陀世间主”,佛陀就是世间的怙主。佛陀宣讲的佛法,都是为了摧毁轮回、摧毁我们对世间八法的耽著。“如今自诩诸智者”,现在很多人自诩是智者,通达佛法的这些人,“岂非八法反增长”。这就有很大的矛盾,为什么?你是精通佛法的人,是智者,你知道佛陀是为了摧毁世间八法而说了佛法。你现在精通了摧毁世间八法的佛法,反而世间八法的心修得更增长了,那就不是佛法了。我们要认真观想这个问题。
佛陀的佛法一定是对治轮回、对治烦恼的,如果我们学习了佛法,知识、认知增上之后,瞧不起道友,自我意识膨胀,你学的是佛法吗?佛法有这个功效?当然不是。佛法是摧毁世间八法的,我们也应该以摧毁世间八法为目的而学佛法。也许你学到了佛法的皮毛、几个佛法概念,但这不是真正的佛法的精髓和本意。佛陀为什么讲佛法?是为了摧毁我们对轮回的执著、摧毁世间八法、摧毁烦恼。所以我们要用佛法摧毁烦恼,而不是增长我慢、增长世间八法。如果增长了,不是佛法不对,而是我们没有真正地理解佛法,没有实质使用它。
如来护持诸戒律,为断俗事而宣说,如今持戒诸尊者,岂非琐事反增多?
如来宣说护持六根的戒律(“如来护持戒律”不是佛陀护持戒律的意思),如来宣讲能护持我们身、语、意三门的戒律,是为了能让我们断除俗事、世间的琐事。“如今持戒诸尊者”,如今自诩自己守持的戒律很殊胜、很清净的诸位尊者,岂非他们的琐事反而增多了?不但没有用戒律减少琐事,反而持戒精严的人的琐事越来越增多了,这是不对的。
往昔僧人之威仪,为断亲属佛宣说,如今僧人诸威仪,岂非过分顾情面?
往昔僧人的威仪(就是行为)应该是断除对亲属的眷念。佛陀宣讲了僧人出家、剃头、远离亲人、远离故乡等,都是为了让僧人们用精进的心态来修学佛法。但是现在僧人很多行为“岂非过分顾情面”,不但没有断除对亲人的执著,反而过分地顾及情面,频频联系,这和佛陀宣讲的僧人威仪也是不相应的。
总之若未念死亡,修持正法徒劳矣!”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忆念死亡,修持正法都是徒劳无益的。念死其实就是让我们的心调伏,让心和解脱道相应。如果没有,我们修持正法就是徒劳无益的。
总的来说,四大部洲世界的人类都无有安乐可言,尤其是我们这些生在南赡部洲的人们,如今正处在五浊恶世,没有一丝一毫安乐的时候,唯有感受痛苦。
“总的来说,四大部洲世界的人类都无有安乐”。四大部洲都是轮回的,所以它的人类都无有真实的安乐可言。南赡部洲的人虽然从修解脱道来讲是最殊胜的,但是从福德来讲,却是最弱的。南赡部洲的人们“如今正处于五浊恶世”,劫初的时候,人们的快乐、富足甚至可以与天人媲美。每百年减一岁,现在已经处于五浊恶世了。有些地方讲人寿在进入两万岁以后就进入浊世,就开始慢慢的浊起来,现在已经从两万岁减到人寿一百岁再往下,是五浊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没有一丝一毫安乐的时候,基本上唯有感受痛苦。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朝朝暮暮,转瞬即逝,时世越来越污浊,劫时越来越恶劣,佛法越来越衰败,众生的幸福逐渐减灭低劣,想到这些,伤感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一年一年、一月一月、一天一天,“朝朝暮暮,转瞬即逝”的时间,越来越靠近衰败。我们的时世越来越污浊——现在看起来虽然文明很发达、科技很先进,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污浊。现在很多人也认识到了问题。表面上非常繁荣,交通工具、电脑、手机这些东西,的确比以前要方便很多。若去一个地方,以前嘴巴就是路,必须一路问着走,现在就不需要,导航打开就可以了,很精准地把你指引到目的地。这方面比以前便捷得多。
但是有很多问题越来越严重了,最不宜的不外乎就是环境,还有人心。人们心理的变化、精神世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从这个侧面来讲,时世是越来越污浊,劫时越来越恶劣,天灾人祸越来越多。佛法也是越来越衰败,对闻思修行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真实想要弘扬佛法的大德们,总是会遇到干预,或者因缘没办法集聚。如果做非法的事情,很容易就因缘集聚了;但是要讲法、共修,很多时候你刚开始,他那边就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很多事情都容易出现。佛法越来越衰败,因为众生的福德越来越弱,能承办修行佛法的因素越来越少,而且众生的心识慢慢地不在佛法上,而是去追求世间八法的,也越来越多了。因为佛法越来越衰败,取舍因果越来越少的缘故,众生的心态越来越恶劣,所以导致众生的幸福逐渐地减灭、低劣。
“想到这些,伤感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就叫轮回,我们处在轮回中的状态就是这样的。
我们好好观察一下:我们不知道轮回的情况,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佛陀还有上师们处在旁观者的侧面,他们已经解脱轮回,用智慧看得很精准,告诉我们:你们正在轮回的迷魂阵当中挣扎。如果不给我们指出来,我们永远发现不了自己到底处在什么阶段、什么现状,该做什么都不知道。这些看似很简单的词句,其实完全就是佛陀乃至于上师们的智慧、慈悲、善巧方便,告诉我们现在是处在很危险的、很痛苦的状态当中,以此来点醒我们。否则只凭我们自己的认知,最多会发现环境越来越差了,人心也差了,以前那种幸福感越来越难寻找,全方位的认知是不会有的。
佛陀还指出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当然我们生在这个世界当中,也有义务对环境等方面做贡献,能节能就节能,能减排就减排。但是对我们而言,第一是要有出离心,从轮回里面出来;第二是尽量帮助别人来修持解脱道和取舍之道,而且要发一个很长远的愿。现在是五浊恶世,我们不能这样认为:到了人寿十岁自然会往上走的,然后超过两万岁又到了很快乐、幸福的时候了。它总是一增一减、一增一减,永远是这样,所以不管贤劣贤劣怎样不断地变化,有情总是处在这个状态中。我们还是有义务发起长期的利益众生的愿:他们这样随着时间增减、贤劣,我们有了智慧、有了能力之后,也要投生在轮回当中,跟随他们增减。在增减过程当中,把众生一个一个度化出轮回,一个一个让他们觉醒,这就是我们以后要做的长期工作。我们在思维过程当中应该引发这方面的思考和发这样的愿。
再者说,南赡部洲是业力的地方,一切贤劣、苦乐、凶吉、善恶、高低、法与非法等都是不一定的。
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所有的贤劣、苦乐、凶吉、善恶、高低、法和非法都是变化的,都没有可靠的,我们只有非常、谨小慎微地做取舍。我们认为现在很好,可能就会变得很下劣;现在很安乐,可能就会变得很痛苦;现在很吉祥,可能就会大祸临头;现在处在善心状态,可能过段时间后恶心就会膨胀;也许我们现在处于高位,很快就会处于低位;现在我们正处在正法当中,可能过段时间非法的心就生起来了……这一切都是不一定的,所以要非常小心。其实就说明我们现在是身处险地,暂时的吉祥和暂时生起的善心不能代表什么,我们还没有完全到达可以松一口气的地方,所以每天都应该非常小心谨慎地对佛法进行闻思取舍,这对我们来讲非常有必要。
通过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目共睹的这些事实,自相续必然会进行取舍。
这就是引导,就是窍诀,告诉我们处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引导文就是引导我们的心逐渐生起对整个世间的认知,对自己当前现状的认知,然后进一步生起进行取舍乃至解脱轮回的心态。
全知上师无垢光尊者说:“有时观察自现之顺缘,了知自现觉受现助伴;
无垢光尊者说有时我们要观察自现的顺缘,就是有些顺缘是自现的。从哪里自现?从觉性当中自现。“了知自现觉受现助伴”,了知了这种自现的觉受之后就会成为生起觉性的助伴。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都是从觉性当中显现的,了知它是自现之后,就可以通过修行的顺缘了知它觉性的本性。
有时观察有害之逆缘,即是断除迷执大要点;
有时候来观察对我们、对修行、对生活有害的违缘。观察它的本性就是觉性,是空性的,观察之后就可以断除迷执,这是要点。我们通过违缘进一步了达实相,安住实相,迷乱执著就会消失,就不会因为违缘而产生很多烦恼。
有时观察道友他上师,了知贤劣促进自实修;
有时候要观察道友和其他的上师们,了知贤劣促进自实修。为什么观察其他上师和道友就可以了知贤劣呢?有些上师显现得非常功德圆满,有些上师显现有过失,有的道友很好,有的道友不好,因为他们所修的法、发心是不是贤善、行为是不是如法而导致了修行是否成功。通过这样的了知促进自实修。应该追随贤善上师们的足迹,好好地实修。看到失败的例子之后会想他为什么失败呢?他可能没有发菩提心,可能耽著世间八法,可能对其他上师生邪见,我不能这样,应该断除这样的过失。所以了知贤劣可以促进自己真实地修行。
有时观察四大之幻变,了知心性之中无勤作;
有的时候观察地水火风的变化,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了知心性之中无勤作”。在变化时观察:它虽然表面上变化,但本性完全没有变化,心性当中一切都是无变化安住,当中没有勤作而修。就是说表面上在变化,但它的实相没有变化,这是心的本性。
有时观察自境建筑财,了知如幻遣除迷现执;
有的时候观察自己的境界、自己了知的外境,或者建筑物等财富,了知一切都如梦如幻,而遣除对它们迷乱的实执。
有时观察他人眷属财,生起悲心断除轮回贪。
有时候观察他人为了眷属而争执、耽著、造业,为了自己的财富也是在积累、维护、增长时都痛苦等等。这个时候对他们生起悲心而断除自己对轮回当中的眷属、财富的贪著。
总之于诸种种显现法,观察自性摧毁迷实执。”
总而言之还有很多可以观察。通过观察种种显现,观察他们的显现法的实相本性,就会摧毁迷乱的实执。这就告诉我们要认真地修行心要法,耽著轮回法是没有用的,没有什么实质可言。我们要通过变幻不定的轮回的现象进一步了达它的实相(就是观察它的自性),通过了达实相,摧毁对轮回一切的迷乱实执。
所以比较高的见解,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生起一个比较高层次的出离心——这些东西有什么可执著的呢?它们的自性就是空性,就是实相的,我追求这些现实反而显得很可笑。如果我们对法的本性,法的实相了知的越甚深越透彻,就会越觉得轮回的法是可笑的,越觉得它是虚无缥缈,如梦如幻的。但如果我们对法的实质了知的越浅,就越觉得值得我们执著、追求和拥有……。所以说见解越高修行越深,对于显现法的本性了知越透彻,我们越觉得它虚无缥缈,越觉得执著、追求、耽著它是很可笑的事情,就越对它没有兴趣了,就越对执著这些法的有情生起大悲心了。所以这高高的法对下面的基础的法也是有帮助作用的。下面的法可以帮助生起上面法的境界,但是从见解上面来讲,我们有更高的见解反过来对我们的出离心、菩提心,会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所以大恩上师经常让我们学习很多法,不管有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反正要去学。学完之后你返过头来看,以前所执著的东西你会觉得简直太可笑了。我们要依照尊者所说而实地修行。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系列3
(4)思惟不欲临苦
分三:1)思惟认定不欲临苦苦相;2)依大遍知法语思惟,认定生死中周遍的不欲临苦;3)以理抉择,入法门后作世间俗事实为颠倒。
1)思惟认定不欲临苦苦相
分二:①总体认定;②差别认定。
①总体认定
不欲降临之苦者,如是的苦的差别彼等一切,欲的士夫者连一个也在此世间之界中无,然不欲的同时,唯一于彼等苦受用。
对于不欲临苦,首先从总体上思惟苦的相状。对此又要首先认识“不欲”和“临”的状况。“不欲”,是指在这个世间界里,想要苦的有情一个也没有。分别言之,就是以上所说的这一切苦的差别,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等,对这一切的苦受,欲求的有情一个也没有。“临”,是指虽然不想要这些苦,但是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不欲的同时唯一受用这些苦。譬如,不想要爱别离苦,可是到了时间,不想要也要受用这些苦;不想要怨憎会苦,但是偏偏碰上了怨家,不想要也天天都要受这些苦等等。这就叫“不欲降临之苦”。
接着要认识,这种苦相无量无边,充满了世间界无数有情的生命历程。我们或许会想:既然每个人都不欲求这样的苦,为什么偏偏还会降临无量无数的这种苦呢?这是由于有情虽然不欲苦、想离苦,然而他在过去和现前造作无数苦因的缘故,因此必然会有这种苦降临。细致地说,由于世间界无数有情的心中,有自无始以来所造而未感报的无数恶业习气,当这些习气一个个成熟的时候,一定是不想要那种苦却唯一降临那种苦。可见在这个世间界里,并非随着自己的欲想离苦就能离苦,而是一切都是随业运转。在迷乱有情的心识中,以随业果愚造无数恶业的缘故,在成熟的时候,将会出现无数的不欲临苦,因此,这是迷惑有情轮回生命状况里普遍性的一种苦相。
②差别认定 分二:A依表示比喻思惟;B遍推一切。
A依表示比喻思惟
由往昔的业的自在力,如王的属民及富家的仆属等诸人,刹那也无自在,而不欲的同时,成了他所控制,为了个别少许的过失,而每加多苦,却无法逃避;现在引于杀的地方,也以自觉该走外,仅仅跑的也不能,故此等能表唯是不欲然降临。
体会金刚句
这里要依着金刚句的指示,看到缘起的差别相。其中在横向上要知道种类的差别,在纵向上要知道由因至果过程的差别。
纵向上,由往昔业的自在力推动,受了一个异熟之身,成了王的属民、富家的仆使等。之后,他的命运上有一段一段的推进,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处在那样的境界受用当中,得到那样的异熟受用。这是在十二缘起链当中,由过去世在识田中熏的种子,到了成熟位的时候,在此生得一个这样的身,之后遇到这样的境界,比如有这样的主人、这样的牢狱等等。然后出现各种异熟受用,自身不想受那个苦的同时,那个苦已经降临。这就是从纵向上看到不欲临苦。
横向上,由于众生往昔种下了各种差别的业因,在各自的心相续中,随着宿业的成熟,会出现各种不欲临的苦相。在这里举了三种苦相:第一、没有自在;第二、犯小过失,受很大苦;第三、到了被杀的时候,一点逃脱的机会也没有。就像这样,遍推开来是无量无数的不欲临苦。
接着要认识金刚句里的文眼。“往昔”,指宿业。“自在力”,是说一直由业力在支配。成为王的属民及富家的仆属的“属”字,表示系属于他,或者为他掌控。之后就要知道,在具体苦相的描述上是非常明显的。“刹那也无自在,而不欲的同时,成了他所控制”,这是描述不欲而临。“个别少许”,指在人世间看起来很小的过失,对此却“每加多苦”,每每加以多苦。非常不想接受,却“无法逃避”,这是表示不可免脱。或者现在把你引到遭杀的地方去,也以自觉该走外,自己也想是没办法逃的,自己也觉得这次一定要走了,连逃一步都不可能。“仅仅”,表示那种无可奈何的状况。这时不必说其他的,连手脚都铐住了,身后还有人拿枪逼着,被关在囚车上,自己虽然最想保命、最不想被杀,但是连移动一步、逃一步都不可能。这样就解释出不欲临苦的真实苦相。
一因三例
接着要逐层地确认这种苦相,而且细致地看到,是那样的无可奈何,之后会发生定解。
“一因”,指往昔业的自在力。“三例”是指:一、不得自在苦;二、小过多罚苦;三、遭杀无奈苦。共同的苦相是:虽然不欲却无法逃脱。
接着要看到,这三种苦相是怎么描述的呢?第一、自身不想被控制,却始终被控制;第二、以少量的过,受过量的惩罚,每次都要降临大量的苦,丝毫都没办法脱开;第三、不想被杀掉,断掉性命,但是连跑一步也不可能。这样就会看到,这的确是不得自在的相。
审细抉择
接着还要细致地观察到,人心的想法是怎样的?现实又是如何的?人心的想法是那样的不欲、不想要,而现实却又那么无奈。
第一个苦相是讲,人最执著自我,认为我一定要有自在,什么都要由我自身来支配,连被人管一点点都不想接受。但是,现在成了国王的属民、富家的仆属等以后,不要说别的,连一个刹那的自在也是没有的。这就可以看到,完全不随自欲而转,不欲的同时反而非常重地降临了。
其次要看到,只是犯了个别的、少许的过失,应当只受一点惩罚,可是每一次都要加上很多惩罚的苦,那心里就非常不愿意了。“我只犯了一点过,给我一点苦,我还接受得了,但是每一次为什么给我拳打脚踢、皮鞭伺候等非常多的刑罚的苦?”他心里非常地不愿意。虽然这样极不情愿,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每一次都必定要加上这么多的苦,连减少一点也不可能。
第三,人活在这世上最想保命。为了身体,可以舍掉钱财;为了性命,可以割掉身上的手脚等,就像这样,非常不情愿毙掉性命。但是一点自在没有,这个时候,除了只是觉得自己该走之外,连逃跑一步都不可能。这样事与愿违而必然降临的相,是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到,在押往刑场的路途中,手上铐着手铐,脚上戴着脚镣,旁边有三个持枪监守的警察,被关在囚车上,随着鸣笛声迅速地前往刑场,一步也不可返,一点也不可逃。这就可以见到不欲临身的苦。
深层原理
接着要从深层原理上思惟这个大苦相。先要看到有情自己的欲乐。他对于自我最有爱护的心,那个分别是,所有这一切的苦,一点都不想要。但是,单凭这么一点分别,就能够如欲而现吗?要知道,在第六识的分别以外,还有八识系统,那个赖耶系统就是世俗谛的天理所在,它毫无错乱地按照缘起律在显现。这样就要知道,在我当下的一种想法之外,必然有一个非常威严的因果律,是那个力量在推动着一切。
再回过头来看,金刚句里说的“由往昔的业的自在力”的含义。从前造了业以后,第二刹那就在识中熏建了种子,这叫“因位识”。到了成熟位的时候,这个业习就发生出力量来,然后就按照这样的习气力在变现。也就是,首先得到一个所谓“系属于他”的异熟的苦身,没办法摆脱,而且在差别的状况里,会出现那样的环境、有那样的掌控者、受那样的刑罚等等,这时候会出现境界受用;之后,根境识一和合,就要受异熟受用。
从中可以看到,在自己心想的分别之外,的确有极强大的天理在支配,有赖耶系统的缘起律在支配,更高地说就是法界随杂染缘起在支配。这就表示,处在无明状况中的众生,心中有无数的这种业种,当然是逃不脱的。内心虽然不想受,但是会发现,在这无数有情的身上,有无数的不欲临苦降临,就在一个有情身上,也都有数不清的不欲临苦降临。
懂了以上显著的事例,的确它就成了真实的能表。智者举一反三,能够认识到在轮回无数有情身上,出现了密密麻麻像雨点一般的不欲临苦,对此要进一步把它推到周遍性的定解上。
B遍推一切
众生都是想要乐不想要苦,然而时时都有那些与心愿不符的事情降临在身上。比如造了恶业,那么相续中的无数恶业习气就等待着一个个地现行。这一切都是由业力在支配着,每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虽然不想要,然而被业力所控,也不得不受。
比如,不想投生,还是不自在地投了胎,在胎中饱受十月暗狱之苦。不想来这世上做人,还是来做人了。不想受读书的苦、成长的苦,还是要受这样的苦。不想受为生存奔波的苦,但还是被业绳所牵,就像欠了债后必须还债那样,日日做牛做马。不想和某人结合成家,然而由业缘偏偏碰到了,之后成了家,多少年来一直受这种苦。不想衰老,却逐渐地衰老。不想得病,却被各种疾病缠身,比如忽然间得了小病,不久又得了大病,得了之后想好也好不了。
再说,不想舍离家乡或者住了很久的地方,结果业一到的时候就要搬迁。有一些是全城迁徙,有一些就要迁到繁华市区之外的郊区,在突然接到通知的时候,不得不尽快搬离此地。不想退职、下岗,但是一到那个时候必然就要退职、下岗。或者自己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不想遭受失败,却要遭受失败等等。就像这样,人世间里各种各样的不欲之事都会降临在自身上。这要知道,它是自身一种幼稚的想法和现实的决定性之间的反差,在非常不情愿的同时,种种不想要的一个一个都会降临在身上。
要像这样周遍地看到,在整个世间界里,人人身上都有无数的业,因此当它降临的时候,就有无数不自在地被业力所牵制的苦。这样才知道,这是一个轮回的凡夫,他已经迷失掉了,造了那么多的业。他只是一个错乱的众生,当然在他身上一定有不想要的东西出现。他想要的只是他的一种天真的想法,而他不想要的是无数的业债。
这样就要看到,这一切都是由生而来的。既然已经取著了有我,然后为着我起惑造业,由此就被牵到轮回的生里面了,而这本身就是负着业债而来的,它是一种做错了事之后的惩罚。而在脱离错乱缘起之前,他会一直造颠倒的业,这样就会一直有不欲的事降临。因此,要想远离不欲临苦,一定要修解脱道,只有脱开了轮回的受生,才能彻底避免这样的苦。
2)依大遍知法语思惟,认定生死中周遍的不欲临苦 分三:①了解句义;②结成心要;③开发道心。
这里先要知道,大遍知龙钦巴大师在告诉我们什么。接着就要透过所告诉的这些话语的指点,拓开来看到好多好多不欲临的苦相。之后,不要只停留在细节上,而要从中提取心要,发现一个非常大的在生死中周遍的苦相,发现缘起上决定的法则,这样就会发生无法引转的一种胜解,这是极其关键的。因为胜解是道的根源,胜解一出来欲就出来了,欲就是道心。而这里的胜解是对于周遍不欲临苦的胜解,而欲是彻底的出离心,这样发生以后,就会开发一心往法性回归的道心。
①了解句义
大遍知云:“家亲眷属欲恒时,不离相处然定离;妙宅卧具欲恒时,不离安住然定行;乐喜受用欲恒时,不离享用然定舍;暇满胜身欲恒时,不离久住然定死;贤妙师尊欲恒时,不离闻法然定离;胜妙法友欲恒时,不离为伴然定离。岂非从今披勤铠,行趣无离大乐洲?深生厌离诸友伴,无法乞人我劝励。”
家人亲属这些,想长时间跟他们不离而相处,但分离是决定的;好的住宅以及里面的床榻、沙发、垫子这些,想长时间不离而住在这里,但走是决定的;身上的乐、心上的喜以及很好的色声香味触的受用,想长时间跟这些不离而享受,但舍离是决定的;这个很好的暇满人身,想常时中不离开,常常住在这人世间,但死是决定的;好的上师,想长时间不离开他而听法,但分离是决定的;很好的法友,想常时中不离他而朝夕相处,但离是决定的。以这世上的一切都无法逃出生灭苦相的缘故,我们应当完全放下。所以,不是从今天起就要披上精进的铠甲,往无离的大乐洲走吗?从心底生厌离的诸法友,无法的乞丐我作这样的劝勉。
②结成心要
这里关键要看到不欲临苦周遍的状况,它是个极大的事实,不应该只局限在一两个现相上。要知道,世间的一切现相都是由因缘所生,是生灭无常的,而且唯一随因缘的力量在转,不是随自欲而转。而自心被常执蒙蔽的缘故,总是那么痴情,想要跟亲人不离,跟各种喜乐受用不离,跟暇满身不离,跟师友不离等等,有无数的不离之欲,但是,这一切决定要离,因此,所有的与自欲相违的不欲之苦全数要降临。这是由于这是生灭性的世间,所有的法都能在刹那间灭去,因此,决定会出现无数与常执相违的、由坏灭性带来的不欲临苦。
之后就要认识到:原来生是苦性的。因为自心对于在生时的一切显现,抱有那么多的幻想想不离,而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故,终归都要分离,因此,有了生就一定有这无数的不欲而临的苦,自己对于生的欲最终都要破灭,那时收获的唯一是无数的悲苦。要像这样对于生生起厌患。总之,从一个无常坏灭性可以看到,在所有世间的现相上,最终都会出现不欲临苦,也就是不欲临苦在每一个有生、有执著的法上必然要出现。
③开发道心
要看到,生的对面是无生,如果还是往生的方向走,那就要继续陷溺在无边际的苦海里,因此要往反方向走。因为没有了生就没有了灭,也就没有这一切由坏灭而出现的不欲临苦,那个时候就到了大乐之地。“大乐”,指没有变易之苦、真常永乐,“洲”,是指无生无灭的本性之地。到了这里,当然一切无离了,因为这个本性就是你自己,这时已经回来了,不是落到“二”当中而不断地生灭轮转。
当初一念无明,以为心外有境,以此就立了“二”,之后不断地从细发展到粗。由于因上起了一个个的虚妄分别,果上就会出现一个个的妄相。而这些妄相只是缘生的法,以因缘力暂时维持,绝不可能永远住留,所以在生灭界里永远不可能不离,绝对是要离的,所出现的唯一是苦。反过来,如果息掉了这个“二”的妄,那当然本来是无为法,本来就是周遍的,自己的心与此契合的时候,就再也不可能离开了,这才是大乐之地。
像这样,抉择到这边生灭界是苦,那边无生无灭界是乐,之后唯一地要往那个方向回归,由此会发生取证大涅槃的道心,这就是真实的道心。因此龙钦巴说:“我是一个无法乞人”,意思是我是没有法的人,实际是表征我们是没有法的。我们一直在现世虚妄的法里,以私欲不断地寻求安乐,而这样的寻求终归落空,每一个上面全部牵连着苦,这就是没有法的缘故。假使知道了法或者道以后,唯一往本性上回归,那就踏上了真实的道路,终究会到达大乐之地。因此我们要这样劝自己:一定要认识生就是苦性,生所带来的就是无数的不欲而临之苦,之后对生息除希望,唯一地求证无生,也就是回归到没有任何生灭假相的本来之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思考题
1、不欲临苦的苦相是什么?为什么在不欲的同时会降临这种苦?
2、依表示比喻思惟中:
(1)解释金刚句的文义,并从纵向和横向思惟缘起的差别相。
(2)“一因三例”指什么?如何从三例看到不欲临苦的苦相?
(3)此苦相的深层原理是什么?
3、对于大遍知的法语:
(1)解释句义。
(2)从中应提取出什么心要?
(3)所要开发的道心是什么?应如何思惟来开发它?
3)以理抉择,入法门后作世间俗事实为颠倒
分二:①由正反面思惟而认定;②特别依《米拉日巴道歌》思惟如何为圣者所讥。
①由正反面思惟而认定
是故,财宝、受用、喜乐、声誉等出生之因,于自己,有一个往昔积善之果的话,不欲也强生;无彼的话,任作几许精勤、修作,也所欲不成,而唯一汇聚不欲故,若不依于无尽之财——知足之财后修真实之圣法的话,入法门后,还成办此生俗事的话,则唯是自苦,为圣者所讥。
体会金刚句
首先要明白金刚句的结构。它是一个微妙的图案,指示了缘起上甚深的道理,由此会发现自身行为上极大的偏差,这又是就真实的理路,也就是我们心中本身的缘起法则上要去认识的。那么我们怎么来读懂这样一个图谱呢?就是要首先知道文句的前后关系,知道心上正反面的缘起法则,然后回到自身上来看,就会明白是怎么颠倒的了。
下面具体来看金刚句的指示。“是故”是承接前面,以对于所欲不临、不欲降临这两大苦发起了定解,由此就会得到下面的认识。接着是一整句连下来的,“故”以前是理由,“故”以后是结论。而理由里面的“有彼”“无彼”,是表示正反面缘起决定的相,它的关键就在人欲和天理的辨别上。“财宝、受用、喜乐、声誉等”,是今生的所求,在缘起的法则上有它的因,心里不想它也必定要来;没有它的因,作多少的精勤、修作也丝毫不可能出现,而且唯一集聚不想要的。这个因就告诉我们,偏离了缘起正道,无论起多少的欲、起多少的勤、起多少的修作,全数都是枉然的。这样就知道,在不具正因的情况下,无论作多少,都丝毫不得果,反而出现各种的邪果。以这个缘故就推出下面了:假使不歇掉这个私欲,依止知足后修真实的圣法,或者入了法门后还在成办此生俗事的话,那当然唯一地是自苦了,成为圣者所讥。最后一句连到后面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那里会有具体的指示。也就是如何成为所讥呢?那就是表里相反——表面入法门、里面办俗事而出法门,这样就出现各种的颠倒之相、无数的丑陋,而成了圣者讥讽之处。以上简要地指示了金刚句的结构。
逐层细致抉择
接着还要细致地体会。“财宝、受用、喜乐、声誉等”,指的是现世的名利、五欲享受,这是无数众生念念希求之处,因此,他的心整个地摆在了现世法上面。而在非理求取现世法的整个缘起线路上,丝毫法的内涵没有,因为所谓的正法,最少要有共下士以上的内涵,而它根本的区分点,在于意乐上已经不以此生的福乐为主,心的重点全数放到了后世以上。
接着又要体会,这些现世福乐出生的因是什么?这里首先有个疑问:为什么这里金刚句用的是“往昔积善之果”,而不说“往昔所积的善业”呢?这要明白,在今生此时要出现这些相的话,一定要由宿世积善到了成熟位有了那个果,才会出来。就像种了种子之后,当配合上水、土等助缘,已经具足因缘,又没有违品障碍,到了立即要出现果的那个时位,就叫“有了那个果”,那时候你不想让它生,它也决定要生的。反过来说,只是种了种子,假使助缘没配上,或者有违品,比如把种子用火烧坏、装在盒子里等的话,它还是不能生,或者不可能即刻生。因此这里要注意,用的词是“往昔积善之果”,就像我们说:“你现在有福报的话,不想要也会来。”这个“福报”是指果位上的事。因此,财富、受用、身心的喜乐、很大的名誉,以及“等”字包括的地位、权势等等,这些要即刻出现的话,它的因就是要有这个福果或福报。这是在成熟位上指示的。
接着继续从缘起上观察。在我们自己这样一个相续当中,假使有出现财富的福果,那即使没有起一点欲,它也会强生。也就是以因缘的势力已经集聚故,你不想要它也要来,它自动就会送上来的。就好比灯泡、电源、开关、线路等已经因缘集聚,开关已经按下去,那不想让灯光出现也不可能,这叫“不欲而强生”。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就像袁了凡的传记里所显示的那样,你就是不想要,它也一定会来,决定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那样出来。所谓的“强”,就是说缘起律是无法违逆的,连诸佛也不可能违越缘起,因缘一旦和合的时候,是必然要来的。就像顶生王,当他的福果已现的时候,他口里说一下,天空中就要降七宝雨。就好比水、火、米、锅、时间、人工等的因缘已经和合的时候,你一个念头不必想:“饭啊!快点熟吧,我希望你熟!”它就自然熟了,这叫“不欲也强生”。
接着还要从反面来认识。假使在自己的相续里,当前还没有这种宿善的福果的话,那心里再怎么想:“财富快一点来吧,天上快一点降七宝雨!给我高级的五欲享受,我要那样的豪宅、小车,要非常丰富的五欲生活。我要得到身体的乐、心上的喜,我一定要有好大的名誉,一定要做闪光的名人,我要登到那样的高位!”世人就是这样希求的。但是,还没到那个成熟位的时候,无论心中起多少精勤、作多少修作,也是丝毫也不会出现,而唯一地汇聚那些不欲的事,就是在此愿望之外的各种果或者不欲会汇聚过来。这就是思惟前面两苦之后会达成的认识。也就是在缘起律上,如果因还没到成熟位的时候,那再怎么想、再怎么勤、再怎么作,也是丝毫不现的,唯一出现的是此外的东西。
接着要认识,以这个道理所要得出的结论。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无尽之财”。所谓的“无尽”,是说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种精神上的财富,这个财富就叫“知足”,就是没有欲,不必在这上动一个念头。而这种财是别人无论如何都拿不走的,无论在何时、在何处、在何种情形下,只要有知足,心就是安的、就是乐的。它有别于那种把乐建立在外在欲的满足上,而是把乐定义在欲的放下上面。因此,一个知足者,无论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饭菜、穿什么样的衣服、怎么样行住坐卧等等,全然是安乐的,这种财就叫“无尽之财”。
这样从缘起上去衡量的话,以不合天理的私欲所发起的所有作为,都是不可能实现一点果的。那么这样的话,你不歇下来,依知足之财去修真实的圣法、真实的安乐之道的话,虽然自己入了法门,穿法衣、捧法本、修法行,这些都已经在作了,而内心的重点却在成办此生的俗事,也就是出现了各种的欲,希求世间的名利享乐,然后作各种各样的精勤、修作,那这样的话就只是自苦,因为在缘起上一点不会实现,而且全然汇聚的是不欲的东西。然后圣者就讥笑说:“好可怜!好愚痴!他说是入法的人,可是丝毫都不修法,心上没有法的内涵,只是披着法的外相去做俗事,太颠倒了!”这样就叫“为圣者所讥”。
②特别依《米拉日巴道歌》思惟如何为圣者所讥
分四:A思惟智者颠倒之相;B思惟护戒僧颠倒之相;C思惟现仙人仪形者颠倒之相;D摄要思惟。
入法门后做俗事,是这里的讥笑之处。法和俗是一对,两者的方向完全相反。比如,晋美朗巴祖师在很小的时候,一见到别人出家,就迫不及待地要剪头发,就是想入法门,去掉这世俗上的事。入法门当然跟世俗完全相反,假使入了法门以后还做俗事,那就是可笑的事了。这里米拉日巴尊者针对这一点作讽刺。
A思惟智者颠倒之相
至尊米拉云:“总之如来为人主,说法摧坏八法故。于今诸称智巧者,八法岂非皆增长。
总之,如来人主是为了摧坏世间八法而说各种法的。他是人主、世间主,就是要引领世间的众生入到法道里。没有佛的引导,众生都在忙世间法,这连苍蝇、蚊子都知道,它们也想在现世里面求一点乐,然后为此而精勤、修作,这没有法的内涵。我们得了人身,已经到了人畜分界的时候,实际也是天理与人欲交战的时候,这时应当作一个超越畜生的法行。如果仅仅求现世的名利,那叫“俗”,没有法的内涵。入法门跟世俗一刀两断,就是要彻底走一个相反的路,不做这些俗事,唯一作法事。
如来看到众生是这么愚痴,他为了摧灭世间八法,宣说各种法门来引导我们。世间八法有正反两方面——称讥、毁誉、苦乐、利衰,总的来说,就是名利和名利的相反、五欲和五欲的相反,那么世间八法就是忙这个。人基于凡夫心的本能,就是想要乐不想要苦。因此,为了要乐,他一直盼望这些所欲降临,起各种的心,采取各种的方式、做法;不欲就是苦,他是拼命想避、不想要的。围绕着这样的所欲和不欲在转,以一种最短浅的眼光、最现世的目的,就想求取到现世的这些法,这些就叫“俗事”。那么与此相反,就是下士以上的内涵,不再求此生的名利,而是要寻求来世以上的利益,那这样就开始相应到法道,不能和私欲结合。这时是法上的欲,起码要行一个人天正道以上的法。那么要得到人天的福乐,也是要断恶修善的。
现在如来作为人主,他要引导人类走真正的安乐之道,返回到法界本身,为了摧灭粗细的八法,宣说了各种各样的法。有的除贪,有的除嗔,有的除痴,有的宣说世俗谛上缘起的法则,有的宣说胜义谛上的空性等等,这样的话,都是要消除世间八法的。那么,这些法经过如来宣说,结集者集成了经教,菩萨们为了阐扬、光显圣教的道理作很多论典,后世的祖师为了接引当代者,讲很多的教授等等,这些总集起来就是法典。那么去学习这些,自身逐渐地就成了一个智者,然而这个智者本来学的是摧灭世间八法的正法,你没见到他的八法反而越来越大了吗?
这意思是说,学过大经大论,通过佛教考试得到了名誉、地位,在自己和人们的观念里就说:这是一个智者。之后这些智者们的名就大了,因为有人恭敬,在名利上就特别突出。原先是普通身份,现在身份高了,好多人都恭敬、膜拜,好大的供养送上来等等,发现好名的心很快就大了。不像以前,人是朴素的,心是低下的,现在这个心马上就高了。无论是内在的心态,还是外面的知识、学问等等,会发现好名的心在增上、慢心在增上。这里面只不过两种,要么成君子,要么成小人。小人就是求利的心非常浓厚,这种智者到后面就沦落了,希望有好大的物质享受,求利的心越来越增长,非常想要钱。要么就非常好名、好地位、好恭敬。这个时候名利心就不断地在增长。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可笑之处呢?
本来是学摧灭世间八法的教典,而且在这上面已经认为是智者了。因为在学习这些的时候有高下之分,只有那个学得好的才能当智者,学得不好的就不能当智者。当了智者,有名有利有地位,被供奉在一个很高的宝座上,这样的话,那个好名的心马上就增长了。就像悟达国师得了个沉香宝座,他就有一点沾沾自喜,虽然表面不露出来,但毕竟是尊贵的象征,那就不一样了,结果马上遭报应,有了人面疮的事情。从这可以看到是怎么好笑的。
B思惟护戒僧颠倒之相
如来护持诸‘尸罗’,为断世间事故说。今日持戒诸大德,俗事岂不皆增多。
如来以身作则,自己守护律仪,这样来引导众生。必须具足别解脱的戒行,这样才能从身口意各方面免除尘劳的系缚,一心修行,迅速地达成解脱。他是为了断掉世间的事或者作业,来说这个律仪的。但是,现在所谓护戒的诸僧,搞的世间事难道不是更多了吗?米拉日巴尊者就是这样作讥讽的,他的笑里面带着泪。也就是说:“你看,你们都是守戒的人,佛是为了让人断世间事来制戒的,你们怎么搞的世间事越来越多了呢?”
本来一个人只需要非常简单地维持此世的生存,然后尽量避免世缘的牵绕,因此要远离。现在他外现一个护戒的身份,这叫“入了法门”,这个法就是到道谛和灭谛的内涵。道,就是无我空慧为主的无漏戒定慧增上三学;灭,就是由这样行道以后,连苦的根都断掉了,达到了彻底地寂灭苦,这就叫“出世的法”。入了法门,就表示进了这个门就要达成这个法,是完全要从世间法里出来的。而现在这样受了戒以后,里面根本就是一个现世的心。主要的关键,就是因为没有思维苦谛,因此出离心根本没有,占主导地位的就是现世心,它是心中的首领、指挥者。外面看起来具足什么样的戒行、威仪,显现成什么样子,好像特别清净,其实里面非常混浊,那就是一个现世心的机制在起作用。就是说,这个欲上根本没有变过,俗心没有变成道心的缘故,以它的力量,搞世间的事情不是越来越增加了吗?
本来是要减少、减少,最终减少到零,压根就不去牵扯轮回的因缘,现在看到不是更多了吗?一个变两个,两个变三个,然后变十个、百个,变得完全充满了。你看看,本来是要远离,而这些人现在迷在了网上,他们在干什么呢?就是想买这个、要玩那个。或者你看他现在成了什么样的世间团体的主人呢?他经营什么样的世间事呢?从小的一个家宅,到大的一个世间圈子,有好多好多的联系,好多好多的经营,全数都是追求现世名利享受的事情。那么,这不是好笑的事吗?
C思惟现仙人仪形者颠倒之相
昔时仙人(佛陀)之仪形,为断亲属系故说。今日诸仙人形仪,守护岂不皆增多。
往昔佛现仙人仪形,这是三世诸佛的大仙幢相。什么样的仪形呢?就是剃除须发、披著法衣等。那么佛现这样的相,让人们感觉这是一个仙人幢相,其实它是如来应世的一个表相,也是引导众生要以这种仪形来一心行解脱道。佛是以自己这样做的方式来引导别人,就是为了断亲属的系绳来说的。
我们看过佛传,比如佛自己就是这样出家的。他自己把头发剃掉,天人捧接。原来是王子,穿的是珍贵名服,以各种璎珞来庄严,现在把这些都拿掉了,叫车夫拿回去,自己穿坏色衣,然后远离了宫城。他本来拥有万里江山,有那样贤妙的王妃,最高级的五欲享受,即将做转轮王,世间的名利达到高峰了,他的父王对他又是那么疼爱,所有人都围绕他。但是他感觉这样不行,之后他现仙人仪形,彻底地一刀两断,要断掉亲戚的系绳,也是引导后世弟子,应当要这样做。因为圣道三要的第一要就是出离心,没有这个,后面的一切都无法建立,根本谈不上什么道。
后世所谓的追随者们,如来现怎样的形,自己也现那样的形,所谓“金刀剃下娘生发”等,这样就是现仙人仪形,堂堂的僧相。那么,现今现仙人仪形者,护情面不是越来越大了吗?“护情面”,就是指护亲属和施主的情面,这就是世间法。往昔仙人的仪形,这是不得了的,表示彻底出家,再不回来了。他的相就是要辞亲割爱,一出了这种形仪表相,就说明他是彻底地出去了,再不回来了。在印度人的观念里,假使那一家前面有那个人,后来没有了,他们就会说:“你家那个人是死了还是出家了?”他们的观念里只有两种,要么就是死了,见不到人,要么就是出家了,他也不会再来,只有这两种情况。这说明一现仙人的仪形,就再也见不到了。
藏文上是“极为出”,这不是一般的出离,这几个月出去,以后还回来,它是极为出,跟亲属的关系一刀两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就是要极为出离这个家的增长贪嗔痴的因缘。假使在家里、在家乡,那有好多亲友为主的关系,这上面会不断地增长贪嗔痴,合意的一方就起贪,不合意的一方就起嗔,然后愚痴地认为这上有安乐、有实义、有永恒等等。一落到“家”,它是非常大的一种土壤,一种增上贪嗔痴的因缘,所以要远离才能寂静,是这个目的要极为出离。否则人在短暂的一生,如何能够达成证道解脱呢?那是不可能的。
那么佛自己是这样做的,他要引导众生,现仙人仪形者,就是穿坏色衣,住静处,托钵乞食,跟家里完全没有关系了。而现在剃发、穿坏色衣等现仙人仪形者,本是入了法门要修出世法,修道谛和灭谛为内涵的法,那是以出离心为道心、为根本的动机,但现在却不断地在护俗家的亲属和施主们的情面,这些心不是越来越多了吗?本来你现这个形,就是表示这个人已经不会再来了,跟我们的联系全部都断了,好像死了一样,而这个人却不断地连着这么多的亲属、这么多的施主,他的系绳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牢,这不是可笑吗?
D摄要思惟
要之若不忆念死,修何圣法皆鄙劣。”
“要之”就是总结要义。上面举了各种现相,实际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心上的欲没变掉,俗和道之间没转换过。不念死就是念生,念生就只有一个现世的心。认为生很好啊,既然我生在这个世上,那当然要营造人生的幸福,这是最现实的事了。因此,所谓的“念生”,就是求现世名利,这上面丝毫法的内涵也没有。那无论你作什么样的圣法,心中都只是一个现世心占主导地位。因此,修再怎么殊胜的法、超越的法、高尚的法等等,都是鄙劣的。
因此,法和非法的简别是在心上,而根本上是道心还是俗心又是在欲上。如果欲没变过,心里有非常大的欲望,蠢蠢欲动就是想求现世名利,一见到这么五光十色的现世生活,有那么多高级的享受、娱乐,有那么大的名誉光环、崇高的地位等等,这些全数落在现世法上。前行的修法,第一个就要扼断现世心,这个就是缘起上的要害。如果没扼断它的话,修一切法都是下劣的。后面仲敦巴尊者会说,你这样做不殊胜,那样做不殊胜,放下今生!放下今生!原因就是要把现世心扼断,如果这个心没断,真正的道心是不会出来的。
基本的道心,也就是往来世以上的道上走的欲都没有的话,那尽管你学的是好高的法,在别人面前也会夸耀那些好高的见解,好有自我形象感的,因为学了法以后,要借这个来充实自我,借这个来放大自我。那么这样无论做什么,心上是骗不过去的,那是一点都没变过,最喜欢的就是现世名利,因为没有前行的修量,根本没退掉过现世心,时时都是它在占主导地位,而以它去寻求现世名利都是鄙劣的。因此,不在外相而在内心,是决定有这么一个事的
。
要除掉现世心,或者对于生抱着幻想、憧憬一直发展成无穷无尽的欲望,这个首先必须透过对缘起一分的透彻认识来转移。当然,前面《无常》等也一直在说怎么退掉现世心,这里就人间的苦谛而言,一定要在所欲不临、不欲降临这两个苦谛上得到定解。如果这上面没有去掉,那私欲是退不下去的。必然要有深彻的智慧,首先要通过如理地观察来引发定解,就会发现,如果脱离法之外,光是凭着第六意识的想像,以此自我的贪好发生欲,自己想我要这么求那么求,这样的话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凡是所欲的不会以这个来降临,凡是不欲的也不会以这个来遮退。由此就会发现,这样得到认识之后,发现没什么想的,凡是与正理不合的欲,全数都是一种错乱的冲动、盲目的冲动、无始俱生以来习性的冲动。从今生的范围来说,从小到现在为止,一直寻求的就是名利,这就是没扼断它的原因。当它没扼断的时候,你再怎么说,其实道心没有发展,都是一个俗心,以此一碰到就发动,毕竟这些五光十色的让自我荣耀、高大、扩张的东西,是最让人上瘾的,也是无始习气最深之处。
这样的话,没有真实地修心,外面做好多好多,成了智者,有了地位、名誉等等,那当然烦恼水涨船高。原来还是朴实的人,没有那么高的架子,现在架子高高的;原来对名没那么贪求,现在贪得不得了,稍微有点跟自我违逆、扫一点面子的事情,那简直没有办法接受,这就表示好名的心重。原来不过是简单的衣食住,能维持基本生活就可以,现在享受的是越来越高级了,那不是利的心在增上了吗?原来还常常起念:“我要入法门,要好好修。”说的是法上的事、道上的事。现在入法门过了三月五月、三年五年,发现道的心没有了,俗的心是越来越强,最后就完全陷落了。这就可以知道,这里面前行非常重要,前行根本上是要培养道心的。道心一旦没有,在缘起上根本没办法控制住内心的能量唯一地往法上走,这样的话,那当然成道是不可能有希望的。这就是修苦谛的重要所在
。
再说,所谓的修法不能以世俗的心作主导。好比艺术还是个小技,但是像绘画的时候,就千万不能沾俗气,一沾俗气就没什么可看的了。那么修道是无上神圣的事情,更是沾不得一点俗气的。不念死的人基本完全是在念生,而念生就是念名利,这样的话,无论修什么法都绝对不会入品的。这就导致出现非常让人遗憾的事。因为在所有现法的形相的人群当中,比如在在家身份中,千万人中难得一个高士,而在出家人中,千万人中难得一个高僧。为什么不能高起来呢?就是因为道心没有发展,在最开始的阶段里,五年十年,如果这上面没有得到坚固的话,那是不保证的,这样就会出现圣者所笑的事情。因此,修道不能不讲究次第。
总体的人生厌患观
分三:一、思惟在此世界、此时期人道中生唯苦无乐而生厌患;二、思惟时代每况愈下、苦难愈深而生厌患;三、由此发起彻底的求解脱心。
这里要想对人间的生彻底地没有兴趣,那在观察上就要整个地覆盖到总、别、现、未时空的一切点上。其他世界,我们因缘不深,不一定想生。就最切近的这个娑婆世界,总的就包括东南西北四洲的人类世间,特别是南阎浮提的人世间,这个总别两分代表空间。然后从时间上来说就是现、未,现在时期生如何,未来时期生如何。整个看到都是苦,而且越来越苦以后,就已经看透了,再也不会有想生的心。这样就是以观察的力量引出这种心来,这就达到了修心的目的。
那么,如果对于六道里面,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看得最多、体会得最多的人间事,看到了都是个苦海,那再往上往下推就容易了。那个时候就知道轮回的确是苦,不想再待了。那又怎么办呢?那就要求解脱,人生的目的不是钻到苦海里去经营,而是尽快地超出苦海。
一、思惟在此世界、此时期人道中生唯苦无乐而生厌患
现在人境总的四洲世间,以及特别我等南瞻部洲中已生的诸人,现今此浊世之中,乐的阶段连毫毛许也无,而唯一受用诸苦。
那么,思惟人道唯苦又怎么想呢?就是想,现在已经生到总的娑婆世界的四洲人间,特别地生到我们南瞻部洲的这一切的人类(除了圣人应世之外,他是化现的,自身不用受这种苦),那么,从时代的状况来说,从人寿八万岁,每一百年减掉一岁,已递减到了人寿百年的阶段。过去是像佛经或者古籍里描述的那种上古之世,那时人寿八万岁,犹如天人的境域,非常的清净、安乐。之后,就像清净的水逐渐地变浑浊那样,每一百年就会减一岁,这代表烦恼和业的增上导致安乐受用在退减。逐渐逐渐地一直退到人寿百年,从历史的纵观来看,不晓得退化了多长时间,如今已经到了五浊炽盛的时期。那么,对于这个阶段应当要思惟,无论总别两分,凡是生在这里的人,会不会有乐的阶段呢?一毫毛许也没有,在这里唯一受用诸苦。也就是,上述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欲不临、不欲降临的这一切苦,一个个地都要受用,从生到死就是在受这些苦而已。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时代总体的状况决定的。
所谓“乐的阶段连毫毛许也无”。我们从当前一直展望到未来,乃至人类降到最低谷状况为止的所有时期,在我们的幻想里或许会认为:“未来在某个阶段、某些年月,会不会出现像上古那样的太平盛世、安乐充满的吉祥的时期?”是不会有的。或者想:“这个世纪没有,下个世纪会有吧?今年不太好,过两年会好吧?”这叫做对于乐的时节、乐的分位的一种幻想。又或者想:“有一点点也好啊,比如一周里有一天的快乐,我也心甘情愿,做人还有点乐。或者在一年里有一个花样的时节,有那么一个月好也很好啊。或者在百年当中,有一年出现天人般的境界。会不会这样呢?”没有的。或者说:“那再少一点吧,虽然过了五百万年监狱般的苦难生涯,给我七天真实快乐的时光,有吗?”没有的。“七天没有的话,会不会有一天、一个上午或者一个小时?”都没有的。再者会想:“我们从这地球的东边搬到西边,或者去某一个特别好的度假岛、旅游胜地等等,会不会在那里出现乐的分位?或者我们乘着宇宙飞船,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会不会有乐的分位?”不会有的。因此,就时间上来说,一个刹那的乐都不会出现,就空间上来说,一个微尘许的乐也不会出现,这就叫做“连毫毛许也无”。
然后就接到“唯”。可怜的人啊!你既然生在五浊黑暗如此炽盛,以及时代深重污浊的这个阶段里,又是这么一个娑婆苦难汇聚的地方,别想了,连毫毛许的乐的阶段或者分位也是没有的,从时间上说就是一刹那都不会出现。我们从小就开始盼望,一直到老死之间不停地寻找乐,但扪心自问:“人生真的有快乐吗?”我们也在地球的东西半球上到处飞,天天想:“这个地方很苦,听说那边有美国、英国、法国等等,那里很乐吧?”然后不惜重金,花好多钱去,就是想找点乐。那么,在那上去找乐,找得到吗?找不到的。
我们总是想在外在的景观上找乐、在内在的情感营造上找乐、在网络影视游戏当中找乐。人生很苦啊,但总是会有那么些假相,让你感觉还可以。比如说,在这一年当中就苦得不得了,人们也知道得过个节、过个年,在春节里营造一个喜庆的气氛。大家还是特别有脑筋会想的,还组织了联欢晚会,非常热烈地狂欢一阵、兴奋一下。而且,又借影视、又借歌舞、又借旅游、借休闲、借一顿海吃等等,人们以为这样会出现乐的阶段,但实际上丝毫也没有。我们通过对以上八苦的真实抉择,就知道实际是没有的。
有些人又想:“我们现在是没钱嘛,有钱的阶段就很乐啦。”“我们现在是没有爱情嘛,有了爱情的时候是很好的。”“我们现在是没有地位,坐到那个高位上不就可以了?那时会出现乐的阶段。”“我们现在还没遇到相应的人、事、时等很多因缘的聚合,生不逢时、所以才好运不现等等。”他还在幻想,但实际上丝毫许不会有。对于前面八种苦一一都参究明白了,后面这个结论就会出来。
(一)由经教开解
接着要透过对整体时空界的观照来开解,这又要结合《阿含经》《悲华经》等的经教来得到认识。比如看过《悲华经》就知道,在十方无数的世界里,娑婆世界是秽恶国土,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的染污非常重,然后,这个世界里的南洲尤其是苦难非常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世界观的观照。接着,要从历史观或者减劫的演变史观上去看,这就要结合《阿含经》等,看到人是怎么从光音天下来的,那里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当初是什么样的受用,后来逐渐地怎么退减。了解了那个非常详细的过程就会知道,如今的状况已经跌到这么深了。就好比从非常高的一百层楼上逐渐地往下掉,已经快掉到地面了,那这个时候你认为,在这上面还能翻到什么高位上去吗?或者《楞严经》里讲了五浊的状况,可以从甚深的缘起理上,看到是怎么一层一层地变浊的。像这样开了大的见识以后,就会明白已经到了此界、此时,的确乐的阶段连毫毛许也没有。所以,不必再幻想了,应该彻底地息灭这种不合实际的想像,真正地接受苦谛的事实,接受这个世界唯苦的真相,这样我们就不抱希望。
我们的乐颠倒执非常地强固,这是由于熏习得过分地细密、深刻所导致的。不必说过去世了,单就今生来说,看到这样五光十色的世界,听到各种世间有乐的言论,加上周围的人们对于乐有各种虚假的表现,这样的话,经过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分分,不断地在乐的上面颠倒作意,就会形成一个坚固的乐的幻想症。或者在见解上有乐颠倒见,在执著上有乐颠倒执,这时就像结成了一个恶性肿瘤一样,必须消解掉它,那这样就一定要透过观察。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如果不经由闻思,那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由于反面的熏习既细密又长期,还不断在加深,那么这不是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处理得掉的。它是由那么细发展过来的,你反面也要相应地那么细地去做,它才瓦解得掉;否则连正确的观念都没有,还处在非常愚痴的状态,而他却以为自己是非常对的。因此,翻转的手术也要有相应的强度才行。就像一片很坚硬的土地,已经硬化成那样了,现在要把它全部翻过来的话,不是一定要用那么大的劲才铲得动吗?你得方方面面用好大的劲把石块等除掉了以后,才能彻底翻过来。又好比零下四十度的寒冰,不是要有相应高温的烫水,而且大面积地倒下去,它才能融解吗?就像这样,细分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二)由譬喻开解
接着还要由譬喻来开解。透过人身、浊流、暗夜、下滑、萎花等的譬喻就会知道,如今已经进入到非常深的衰败时期,想在这个阶段里出现很好的状况,那是不可能的。就好比一个人已经活了95岁,那个人还说:“老爷爷!你只是这两天不好,你还会好起来的。”他说:“傻孩子!你不知道,活一天就老一天,这是不会再好的。”
1、人身喻
我们从很细的地方去观察。譬如人身已经到了非常衰老的阶段,整体来看,头发全白、皮肤发皱、五官衰退、内脏衰退、气血不足等等,这所有的方面都在老化中。那么,处在这种状况里,想想看,这所有的内容会出现年轻的分位吗?也就是,他会从95岁忽然之间变回30岁吗?不可能的,这是从时间上来说。再从空间来看,心肝脾肺等都用了95年,那么这些内脏会忽然变得非常健康有力吗?不可能。再说,头发全白了,皮肤全皱了(但现在的人傻,明明已经老了还非要去拉皮说是显年轻,这个就不算,这属于大愚痴),气血也不足了,走路慢腾腾的,那么他还能像百米冲刺一样地跑起来吗?不可能了。
2、浊流喻
再看浊流的譬喻。由于时劫的车轮滚滚而下,已经到了非常深的低谷之处,谁也没办法扭转这个剧速下降的趋势,让它重新回到高空,所以这叫“天命”。这就好像黄河从源头流下去,流到后面已经发展到了浊浪滔天的地步,你再怎么想“黄河清、黄河清”,黄河能变清吗?
3、暗夜喻
接下来看暗夜的譬喻。已经从白昼到了黄昏,从黄昏到了初夜,又从初夜到了暗夜,漆黑一片,那么到了这个分位的时候,你以为还会出现白昼的分位吗?丝毫都不可能。这怎么讲?就时间上来说,你想从夜返回到昼,那是丝毫不可能的。从空间来看,已经入到深深的暗夜里,在整个区域里,能找到一点点处于白昼状态的地方吗?不可能的。有人说:我们可以开电灯来照明。那个不算,那是假造的,不是本来的状况。就像这样,是不可能再回去的。
4、下滑喻
接着又要想:一个皮球已经从一百层楼直线地掉到第二层楼了,你说它还能返回吗?你还想在这之后出现一个返回的阶段吗?这是不可能的。
5、萎花喻
再想,鲜花经过月月红之后,已经枯萎了,枯萎了还能让它变得娇艳繁盛吗?或者草经过春夏到了深秋已经枯黄了,枯黄了还能变青吗?会不会在这个时候出现青的分位呢?不可出现的。这个“不可能”是决定的,意思是丝毫不可能出现。
透过以上的譬喻就会确定,的确我的人生就像这样。就像虽然暗夜里有月圆和月亏、晴明和黑暗的差别,但白昼的光景总的是丝毫不会现的,无论在夜里的哪时、哪处,都决定不会出来,这就叫“丝毫许不现”。像这样就彻底地息灭了希望的心。
二、思惟时代每况愈下、苦难愈深而生厌患
而且还按仅仅是过年及月、日及一食顷、上午及下午,而时越浊,劫越劣,佛的教、有情的喜乐一切按次第衰微,
这里是进一步讲,不但唯苦,而且苦是越来越重了。人类不但已经落到这么悲惨的境地,而且会越来越差,这叫做“绝对的时代退化论”。这种退化是刹那不停地在退,叫做“昼夜唯减、刹那无增”,如《无常》中所说那般。
这里的细分认识,总的要这样思惟:现在已经很不好、很苦了,将来会不会变得更好呢?如果更好,我来世还要来投生,我还想做人。你就别想了!今生已经苦成这样,来世就更苦了,苦得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脸上丝毫无笑容,心里丝毫无安乐,心神丝毫无安宁等等。那等于入到更急的浊浪汹涌当中、更大的寒冬暗夜当中。这个是总趋势。
这里普贤上师的话是很厉害的,他是说“昼夜唯减无增”。不是说还有一个阶段停在那里不减,还能保持那个水平,比如在百年、十年、一年里,保持它的水平不下降,还能够维持住,没有这样的事。而是唯一随着过年、过月、过日、过一餐时、过上午、过下午,就像这样过多少就减多少,这是分分秒秒不断地在退化。也就是,将来的趋势是越来越污浊、越来越混乱、越来越黑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沉重。这就像人死了以后,身体越来越腐烂、越来越变臭那样。比如不净观里讲到,人刚死的时候,身上的色怎么变坏、气味怎么变坏,苍蝇围在那儿“嗡嗡嗡”地转,然后再逐渐怎么样出血、出虫、成骨锁等等,那是越来越坏。
思惟人类的退化史而生定解 分二:1、由比喻思惟;2、由意义思惟。
接下来还要由比喻和意义两分来细致思惟。当这样思惟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有别的想法了,不会认为将来还会更好,这叫“得了定解”。在出现了定解以后,你对这世界的态度当然是决定地厌患,不再欣求,心的方向是唯一地求解脱。
1、由比喻思惟
譬如人过了七十,老是不会停止的,不会说一个阶段不老,后面才老,而是刹那刹那都在变老,所以叫“唯减无增”。老的内容是全面的老,不是部分的老,也就是身心全部的内容,比如身体从头到脚、从外到里,方方面面都在变老。一旦看清楚了老的状况,那当然对于老是生厌患的,谁也不愿意老一天、老一次。这里没有丝毫乐,只有无量苦,不但没有一点回转的机会,而且刹那刹那不断地往下老化,更加衰、更加苦,没有丝毫的希望,因此非常让人生厌。
又像入了寒冬只会越来越冷,地上的草不会由黄变青,只会由黄转灰,没有希望了。
又像人体,病毒已经扩散了,医生也知道,你别抱希望,它只会越来越坏。有经验的医生会说:“想开一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病人自己也感觉得到,最多只能活几个月。而在这几个月里,一天一天地越来越差,最后只有死掉,因此不必期望会变好。整个人类的状况就像这样,一直在退化中。
2、由意义思惟 分二:(1)思惟退化的方式;(2)思惟退化的内容。
(1)思惟退化的方式
退化的方式指恒时唯减无增。也就是,不会有一段不动,一段在退,或者某个阶段不退化,在另一个特殊时期才退化。实际是按照从长到短的时间,一路这么减下去,最后落到了刹那刹那都在退化。细分来说,唯一地是按照过一年就退一年,过一月就退一月,过一天就退一天,过一餐就退一餐,过一早就退一早,过一晚就退一晚,是像这样越来越差的。因此要知道,整个就是往下退,非常让人厌患。
(2)思惟退化的内容
退化的内容是全面的。时代越来越浊恶,劫运越来越差,像这样一直降到人寿十岁为止的所有时期里,在多少万亿年中,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如人之老、草之枯。衰退的内容,总体上就是以圣教和众生两大类所摄的一切好的方面,都依照次第逐渐地衰微。就是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往下走,有越来越衰的状况。这又要透过教量、比量和现量来认定。
首先从圣教方面来讲。《法灭尽经》里说得很详细,这都是牵涉到法运的问题,也不是偶然的,必然就是按照缘起的规律在退灭。先是《楞严经》灭掉,然后一部一部经灭掉,最终全数都灭完了,这就是圣教之衰。
再说众生喜乐方面,这也是如期依次而衰的,就是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事情。譬如我们人间事,从过去百年以来,传统就被推翻了。首先是提倡新文化运动,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代表已经在全面地衰了。这样五十年以后又进入了新的时代,衰得更厉害了。那么在今天转过身来,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只剩下贪欲和幼稚,更加没有正法了。
有人说:现在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科技更发达了。
实际上只是邪思纷纭,代表分别心已经炽盛得像海潮一样。也就是心已经散成这个样子,到处捕捉一些虚幻的法尘,真是信息如海、分别如海。这表示人类的心连起码的收摄、安定都没有了,意味着未来精神的病状越来越重。想一想,一个人连心都病成这个样子,那还会有幸福吗?这就表示,由于心病越来越重的原因,而心又作为根本,那当然人类的幸福度是越来越差的。这表示人间的喜乐越来越差。那么将来可能发展得更疯狂,那的确是一天比一天差。按照劫运去观察就会知道,逐渐逐渐地百年要减一岁,方方面面都随着在退减,最终降到人寿十岁为止。这样由比量观察就会知道,原来是这样按次第衰减的。
再从我们现世的因缘来思惟,可以看到,这里面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相都不一样。比如,透过一个个百年去观察会发现,一百年一百年在退,而且退得很厉害。如果按照五十年去看的话,又会发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同。按照十年去看的话,比如去听歌就发现非常明显。上世纪三十年代,人们都听《上海滩》,这样从三十年代的歌、四十年代的歌,然后到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唱战歌,再是七十年代的歌、八十年代的歌、九十年代的歌、二十一世纪的歌,你去听这些歌就会明白。可以看到人类身心的状况越来越差了,各种邪见的扩张,我慢、我执、我见的高涨,自我主义的盛行,极端地紊乱无序,与正法相违,已经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就可见烦恼增盛。
再连接到现在来看,你会发现十年就不一样了。十年之后再回到原来的城市,就发现自己是古人,那里全是新新人类。为什么呢?自己的神情、面貌、动作、语言、状态跟别人完全不一样。他们一看,你这个人怎么是这样呢?感觉很奇怪。因为频率是不一样的。再退下去,人心会变得越来越差。
那么这么退减下去会退到什么阶段呢?最后会出现小三灾,所谓的饥馑劫、疾疫劫、刀兵劫。到了刀兵劫的时候,人类已经陷到最低谷了,彼此一见面就拿刀子捅。像现在就已经很冷漠了,人一见面的时候,彼此都是有提防猜忌的,一看就是嗔心大。比如他会想:“你想对我怎么样?你怎么那么说?你怎么那么看我?”等等。现在他还只是回一个愤怒的眼光,到了人寿十岁的时候不是这样,彼此一见到就要杀。
再说,过去的时候,十五六岁之前不知道男女的事情,但现在就提早了,上小学的时候就明白了。那这是好事坏事呢?是坏事。不知道的人认为现在的人很聪明,比以前聪明,他不知道实际是在退化。又比如,国家电视台找一个不像小孩的人来做节目。为什么不像小孩呢?因为他才四岁,竟然会说成人的话,这样那样都说得来。一般人认为,现在的小孩很聪明。真正明眼人一看,完了!为什么完了呢?因为他这么小就已经邪慧充满。这些就是退化的相。实际就是如此的,你想,将来人只能活十岁,你说他几岁谈恋爱?可能不到五个月就开始了。再说,他什么时候发展成这样很复杂、很混乱的心呢?可能一出生就开始了。就像这样,当然是按照这个幅度逐渐地在退。
这就可见,有情的喜乐是按照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在变得衰微。虽然说冬天都是寒冷的相,但不是还有入冬、一九、二九、三九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吗?就像这样,这叫做“按次第衰微”。
三、由此发起彻底的求解脱心
对此思后生厌离。
这样思惟以后,最终完全认定了,在人道中生唯苦无乐,而且苦越来越深,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苦难的区域,这样就发生厌患了。从此,自心的方向不是还在里面想求什么乐,或者想来生还生在人间,这样就杜绝了现世心和来世心,总之,凡是人道中的生已经看透了,因此一心就是求解脱。这又有总别两条路,总的就是这一生就要成道,证得无生。特别来说,如果这一生没法成道,那就要力求即生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发起不再取胞胎的心,而一心求生净土,这样就引出了求解脱心。
总而言之,这里首先要开展出一个非常大的见识,从总别现未一切时处来观察,当对于所有差别状况全部把定了以后,就全数地生厌患,不想再取这种生了,这就叫“对此思后生厌离”。
思考题
1、总别人类现今的状况中:
(1)什么是“乐的阶段连毫毛许也无”?“唯”字说明了什么?
(2)结合《悲华经》《阿含经》等经教,作整体时空界的观照。
(3)由人身等的譬喻,思惟人生毫无安乐的真实状况。
2、总别人类未来的状况中:
(1)时代越往后,世界的状况越会如何?
(2)思惟衰老喻、草枯喻、毒化喻。
(3)人类退化的方式和内容是什么?
(4)圣教和众生喜乐次第衰微的状况如何?由教量、比量、现量来观察。
3、如何思惟发彻底的求解脱心?
上面修了总体的人生厌患观后,会定解总的娑婆、特别的南洲,生而为人决定没有得安乐的机会。而且,如果来世还想生在这人世间的话,按照缘起总体退化的状况来看,只会越来越苦。以这种认定会发出彻底的厌离之心。接着一段就是要看到,我们既然还处在这个世界,就是有一种现实的状况,面临着自己缘着这些苦难世界里的现相,到底该怎么取舍,它决定了缘起的走向。缘起是泾渭分明的,走得不好就落入到越来越苦的状况,走得好就能从苦中超出,因此,下面非常切身地就我们自身的状况作取舍的引导。
苦世界中的取舍修法
这里要由两步趣入修持:一、认识处在南瞻部洲的人世间,变化性大,须行取舍;二、具体的取舍。
一、认识处在南瞻部洲的人世间,变化性大,须行取舍
其中,一又要由两步来获得认识:(一)认识南瞻部洲现相多变的实况;(二)认识在遇到现相时,须作取舍的必要性。
假使发生了这两方面的认识,就会出现实修的欲乐。自己特别想了解,当遇到这些现相的时候,我该怎样舍掉轮回的苦难之路,怎样来取到解脱的安乐之路,由此会转入第二分的学习。
以下先来思惟第一点。
(一)认识南瞻部洲现相多变的实况
此复,南瞻部洲为业增上地故,贤劣、高下、苦乐、功过、法与非法,一切都变化不定,
世界有不同的状况,就像江河有不同的缓急、清浊等的状况那样。娑婆世界是十方刹海里的非常污秽的世界,苦难深重;而在娑婆世界的四洲人类当中,南瞻部洲是业增上之地。为了认识我们所处世界的状况,要知道两点:一、此世界多变不定的原因;二、此世界多变不定的状况。
当然,一切的世界都是由业所造成的,但是,在造业的情形上,特别突出的是南瞻部洲。在这里造业重、成熟快,不像其他洲,所以,就有什么样的状况都变得特别快的一种苦的境相。比如,上半生造业,下半生就感果,在这个世界的舞台上,会发生非常急剧的变化。知道在因位上造业重、造业杂乱,而这些状况会合集在一块儿,成为这个世界能感的共同情形;因而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出现现相非常迅速,多变而不定。
懂得这个业增上的因缘后,才进一步要知道,以此导致这个世界不定的状况。引导文里面讲,就是贤劣乃至法与非法所摄的一切的两极之间的情形,都会很快地就变掉,而没有决定的状况。引导文里的五对,是就这个世界的人类来说的。“贤劣”指人的品质,“苦乐”指人的受用,“功过”指人的功行和过失,“高下”指人的地位,“法与非法”指人心上的路线。
贤劣不定
指前面还好,后面就不好了。比如,前面在修法,后面作世间的事情;前面起善心,后来起恶心;前面出家修行,后面还俗造业;前面还在作高尚的行为,后面就沦为妓女、屠夫等等;或者前面心识还处在一种离欲的状况里,很快用了手机上了网,心态就搞得一塌糊涂,处在很下劣的状况里。这些就是贤劣的一些变化。
高下不定
比如,这个世界舞台上会出现各种当红明星,可是过不了几天就销声匿迹了;或者刚刚还处在高位,转眼间就成了阶下囚,这些都是高下不定。
苦乐不定
比如,二十一世纪以后,人类的心识更加脆弱多变,往往以一种很小的因缘,就导致心绪很快变掉了。现在人常常出现的情绪化,就是刚刚心情还好,一下子就落入很苦的心境当中,三天两头内心的苦很重,这是苦乐不定的状况。
功过不定
指前面还在善心当中,作某种善行,处在有功的状况;忽然间就起了嗔恚、邪见,或者一下子打妄语、做错事,表现出各种过失。因此,由于这个世界的人的心识不堪的缘故,它非常快地在转变。
法与非法不定
要明确,心上的缘起只有法和非法两种或正和邪两种。而在这样的业的世界里,法和非法非常不定,在没得到不退转以前,往往进一退九。常常可以看到,心在法和非法的两条路上来回地变动。这个世界五浊很深,正法白方的势力弱,非法黑方的势力强。而黑法的状况,就是以自我、自由两大主义作为根本,以享乐论作为主流。环境强大的引诱力,致使修行人刚刚还处在法的状况中,比如守因果正道、安住无我无私,忽然间就已经落入邪法的状况里了,心开始崇尚享乐的生活方式,开始崇尚自我、自由,而且什么事情都是随心所欲地做。或者才生起一点出离之心,很快又沉迷在世间诱惑力很强的五欲享乐当中,乐此不疲。就像这样,可以看到法和非法不定。
总之,由上面的举例很细致地去观察,会认识到这个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地球上的人类,到了五浊深重的二十一世纪以后,的确方方面面都是处在快速多变而无决定的状况里。总之,以上要思惟达成这种定解。
(二)认识在遇到现相时,须作取舍的必要性
由此因缘,对现量见到的这些现相,需要观后于自相续上作出取舍。
这里分两步引导:一、由类比门发生认识;二、由观察现实状况发生认识。
一、由类比门发生认识
前面讲无常的修法里,最关键的是抓住一个念死的心。因为在那个当头,一旦念生就流到了现世心当中,一切都是以追求现世乐为重点,由此会积成无量无数的非福业,而堕入恶趣。因此,它的关键——在法和非法区分点的掌握上,就在心中要有念死的欲。当心里一旦念死的时候,就知道现世法没有意义;当心力强的时候,会将心转入到后世为主的下士以上的法道,这时就不再求现世的名利了,而一心修集能真正得到安乐的法道,所以关键点就在念死。而发展到念死的欲很强,心心念念都在念死的时候,现世法就被彻底地舍掉了,缘起的走法就转到了来世以上的法道上去了,是这样把心转入法道的。
二、由观察现实状况发生认识
从现实的状况来看,这个世界非常之苦,在现相当头的时候,如果不知道怎么往无漏的法道上走,那就会变得越来越苦了。也就是,在前面抉择了整个人生苦乐的缘起状况以后,我们在面对现相时,应当要作一个取舍。要知道何取何舍、何去何从,在心上,我这样走往哪里去,那样走往哪里去。一旦看清有漏无漏的苦乐二道以后,就会知道,那个往生死走的欲以及它导致的流向都要去掉;那个往无漏法界回归的欲为主、观慧为根源的道是需要取的。要知道,一切皆从心想生,当我们的心已经明了了苦谛,开始发生出离的欲,那么以这个为前提,我们将往真实的无漏安乐的道上走。
就像今天,世界的变化非常地快,生活的频率非常地快。尤其大都市的人,处在人我竞争非常剧烈、各种五欲六尘的诱惑非常炽猛的状况里,第六意识的分别极为迅速,导致心态波动非常大,致使精神病态急剧加重,人心连片刻都难以安宁。竞争的潮流一浪接一浪,轮回的脚步更加快速,各种外缘的诱惑力更大。而人都不知道要停息、回头,所以,就有那么大的竞争的辛苦、心绪的紊乱失控,各种不自然的勉强、竞争,致使病态急剧加深,这些就是南阎浮提地球人类末世业增上的现相。如今已经处在减劫后末边际的状况里,将来这些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认识了时代的宏观状况以后,我们再从内心的微观状况去了解。我们处在这样的现相苦界里面,总会不由自主地随着现相而转,会发现不如理的分别像海潮一样。那么,如果不在这里作取舍,不能首先以智慧认定明明白白的苦乐两条路的话,那我们的心就会时而喜、时而忧,时而认为得到而狂喜兴奋,时而认为失去而陷在抑郁、苦恼当中。由于这个世界的现相变得太快了,而分别识又缺乏智慧的掌控,在这种状况下,心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且非常幼稚,不断地随着邪见邪论的指挥棒在转,我们的心就这样完全失控了。也就是,不断地被苦乐利衰等的八风所吹,在遇人遇事的时候,只是增强往外奔逐的是非之心、耽著之心、竞争之心。总而言之,从见解到欲、到勤、到修作一路发展下来,就会发现它是一股极猛的业流,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明了人生八苦以后,总的要知道,处在这种状况里,我们该怎样离苦得乐。
心上的走法
认识了人生三苦、八苦等后,关键是要明白怎么来避免苦。我们在面对南瞻部洲这样迅速变化的苦的状况的时候,不要往虚假的相上去看;而是要往它真实的状况上看。不是以我执,在这上起各种的分别、是非、动烦恼;而是这些现相都是老师,都在说法,都是在告诉我们,哪些是假的、哪些是真的,哪一种是苦的、哪一种是乐的,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心里要看到这些法的状况,然后在心上去作取舍。因此,不是看外面,不是在外面去计较、起是非、起执著,而是要把这些全看成是我的老师,它在教我,不是随着虚妄的心去走,而是要出现一个明见的智慧。那么这样才能很明白,在当下的时候,它已经是一个教材,已经在说法了。正当它现前的时候,一定要用智慧去衡量它的体性,之后在上面作一个取舍。
那么如何取舍呢?只要知道了它的虚实、苦乐、好坏等以后,就想:“这个老师在告诉我这样,这个是好的,我要学,那个是坏的,也是给我作反面的指示,教我去掉;这些现的都是假的,就是在告诉我要回归;或者这些世人以为是乐的,其实是苦的,是教导我生悲心。”就像这样,当现相出来的时候,当时就要明白它的苦乐、虚实,之后心从中脱出,往解脱上走,这就是修的要点。
二、具体的取舍 分二:(一)分别谛观;(二)总摄要义。
(一)分别谛观 分六:1、顺缘现相观;2、逆缘现相观;3、人群现相观;4、四大现相观;5、家宅受用观;6、他财受用观。
所谓的“分别谛观”,就是当顺逆二缘或者苦乐二境,或者人上的贤劣,或者四大的变化,或者自身境遇,或者他身境遇等现前的时候,就当它现前的时候,不必避开,就是它本身,看清它到底是个什么。一旦认取了它的自性之后,就不会随着迷乱的力量转;一旦不认识的时候,那当然随着无始以来的乐执、我执这两大无明,自然地转过去了。因此,这个当头一定要谛观它的自性、它的本来面目,要知道在世俗谛里它是怎么样的苦、怎么样的没有实义,胜义谛里唯一空无所有,只有这两条路。那么,这里结合在任何一点上,都必须要现前这样谛观的智慧,才能转入安乐之道。
再者要注意,这上“知”字最重要。在每一个观法里都有一个“知”,就是要认识安乐之道。其中包括它是空的,是苦的,是给我指示的,都是我的老师。像这类的“知”,一旦把握好了以后,就全数转到道上去了。一切的境相本身是不存在什么意义的,它唯一的意义是唤醒你。
1、顺缘现相观
如遍知上师云:“有时自现顺缘友当观,知自现故觉受友出现;
取舍就是要像龙钦巴大师指示的那样。有时自现的顺缘的友出来了,当你见到的时候要知道这是自现,这样就不会跟着它走,而能出现觉受。
这里在面对现相时,所谓的“取舍”,就是看心是怎么动的。当有助于出现名利享受的因缘,譬如要升官发财、得到很大的名誉地位,或者家庭很美满、生活很享受等等,当这些顺缘的友出现时,假使不认识它是自现,马上以我执、贪欲驱使,心就会著在上面。这时就会发生很多贪心、散乱等的烦恼,以及与此相关的,由于耽著得过深,将来在得不到时,发生的嗔恚、嫉妒、求取、竞争、焦虑等等。因此要知道,在这时假使心出现爱,著在上面,这是轮回的根子,这是要舍掉的。
那么该取什么呢?因为自身就是在这时要出离,要回归本性,因此当它出来的时候就要知道,这是我的心变的,不是在外面有那个实法,这样就会歇下来,不会著在那个相上,就会产生觉受。譬如,当别人在表扬你时,会听到很美妙的言词,这些也是虚假的。知道它是自现的声音的幻相,就不著在相上,这样我们就会增长觉受。就像这样,当其他一切顺缘现前时,都要往不迷失的方向去走。所以,这个取舍,就是要知道哪一条路是往苦里走的,哪一条是往乐上走的,我们要修的是无漏的法道,因此不能著在相上。
2、逆缘现相观
有时违顺逆缘现而观,是退错乱耽著大关要;
有时对于实现名利作违害的境缘出现了,这时要知道,这个就是退掉我错乱耽著的大扼要。
假使出现了违害名利等的缘,这时要知道,它就是一个逆增上缘,正好去掉我对于名誉、地位、身份、享受等方面的嗜好、耽著。这在过去已经成瘾了,如果不借着逆缘是磨不掉的,因此就知道,这是非常好的。
我们知道,轮回中的幻相,各种名利五欲,或者各种经过包装的现代化的生活,其实都是假相,那上面不会有什么意义的。因此,在这上是否入苦圈,是我们抉择的方向。它来了之后,如果马上起我执,发生“我很不满意”的心,之后就会起嗔恚、郁闷等等,那就落入苦境了。相反,就像前面讲的,所谓的所欲不临、怨憎会,或者老病死衰的苦,这些本来就是如此的,知道这一点后,当它出现时,自己的心没有任何抱怨,不提什么要求,而只知道它是个好的,真是来了大善知识,那是欢喜地接受。那么这样的话,他就退掉了这些错乱耽著,转入到解脱的行境中了。
3、人群现相观
有时观见友朋他上师,知贤劣故是劝吾修持;
有时候,在人群当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就佛法的范畴里,会见到那样的法友,或者其他的上师。当你见到的时候,不是心著在外面,从那里起人我是非,从而卷入到轮回的苦境;而是像看到一面镜子一样,知道这个是我的老师,他们都是老师。那么,老师教我什么呢?他是在表演善的形象,他是在表演恶的形象,他们是真正在给我示现贤和劣,然后教示我要学这个、不学那个。
因此,这个上面关键要知道,这些全是你的老师。这样的话,心就不会往外面去搞很多是非,起很多贪嗔,而是样样都是我的老师,都是在教我的,从这个要点上就知道取舍了,这就是往道上会。只要能够立定这些全是老师,全是在教我,那就不会落到法之外的状况上。
4、四大现相观
有时观见空中四大变,遂知心性境中寂有为;
有时出现器界里的地水火风四大的现相,这时怎么来把握取舍呢?这上面也要知道它是老师,它在告诉我动的只是那些假相。因此要知道,凡是会变的全是假的,不会变的才是真的。
可以看到,这些四大现相都在不断地变异中,都是客尘空花,而虚空从来没动。这唤醒我们要知道,所有轮回里空花般的现相是本来没有的,所有感觉是在这样劳作、这样求取,有这样的过程等等,全都是没有的。这样就要知道,我心性本来的境界里是寂灭有为的,在这上面,一点有为的相或者功用的相都是没有的,以此就不著在客尘的幻相上,而还归本性。要像这样懂得取舍,就是假的不要著,真的也不必求,这样就回到本来了。
5、家宅受用观
有时观见自境屋受用,知幻化故退除耽著妄;
有时见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最中心的内容就是所住的舍宅,以及受用的色声香味触所谓生活的内容。当你见到这些的时候就要知道,如果不知道幻化,为自我去求这些,那就落入轮回了,它后面连接着各种的苦,所谓的爱别离等等。也就是由于贪著的力量,将来得不到是苦,得到了增贪,会无止境地发展轮回的错乱运动。因此,这时当下要知幻即离,知道这些全是虚妄的,由此就会退掉对妄相的耽著。
这里关键要得到“知”字的内涵,所谓“一念不在,如同死人”。在南洲瞬息万变的状况里,欲尘的相来得非常地快,不断地在更新、在吸引着人。这个时候就要知道它是幻化,也就是虽然现,实际一点也得不到。就像印度幻术里变出来的空中房屋,以及各种迷人的资具受用,其实任何一个都是虚妄的,只要知道这是幻,那就不会入苦圈。
6、他财受用观
有时观见他财诸受用,知可悲悯而断轮回欲。
有时也会见到别人家的财富,以及各种生活享受,在这时也要马上知道苦、知道空,这样当看到那些人正在享受时,就成了生悲悯的对象。
也就是,这个时候就知道:“很可怜啊!他们这么痴迷,由此会发生无量无数的生死苦果。”以这个起悲,感觉自他都是要出离轮回的,那么这个方向就会断掉轮回的欲,也就是生死中的各种欲求。这是唤醒我们出离,以及在大乘道上唤醒我们与一切众生共同出离。这就是要起悲而反转。
(二)总摄要义
总之诸多种种显现事,由择自性而灭迷著实。”如是所说般修持。
总之,当这一切显现的时候,我们就要观它的自性,要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这上面有两条路:一条叫做苦和集,一条叫做道和灭;或者一个是流转,一个是还灭,而它的根本点就在观念上。如果能够抉择到它的自性,也就是名言中就是苦,胜义中就是空,这样已经知道是苦、是空,自然心不会著在上面。知道苦,知道那是吓人的,要入苦海、入火坑,自然就退回来了。知道空无所有,只是眩翳的力量出的空花,在这上捕捉有何意义?就自然退回了。
像这样,当出现任何名利、声色、财富、受用、人等的时候,都要观择它的自性,以这个作为道,就知道轮回的苦集要舍掉,出世的道灭要取来。这样来行,就会灭掉错乱地耽著轮回法谛实。应当这样来修持。
思考题
1、(1)从因缘上分析:我们目前所处的世界为什么变化不定?
(2)此世界变化不定的状况如何?从贤劣、高下、苦乐、功过、法与非法五对作细致观察。
(3)我们在遇到种种现相时为什么须作取舍?类比无常法后就现实状况作观察,对须行取舍产生定解。
2、(1)遇到以下现相时,分别应知何法而谛观?
1)顺缘;2)逆缘;3)人群贤劣;4)四大变化;5)家宅受用;6)他财受用。
(2)总的当出现种种现相时,应如何取舍?
虽见轮回痛苦仍贪执,虽畏恶趣险地仍作恶,
我与如我邪道众有情,看破放下今世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