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11护生(6h)

11护生(6h)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97,184. Estimated reading time: 7 hour and 21 minutes.

上师知
黑白业果永时亦不虚
于此无欺因果正道中
显现一切轮涅之诸法
虽知自作定熟于自身
我等无力如法作取舍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能作善恶取舍求加持

因果不虚 11 护生

观修思维导图

定义

  • 因果视频 4

    思考什么是十善业中的不杀生 跟不杀生的行为不能等同,要有发心

    • 没有造罪和一般的善的区别
      • 没有杀生但没有发心的话不是善,只是没有造罪而已
      • 十善业的善是有发心,有决心,发誓不杀生,这才叫做善
      • 所以,发誓相当重要。不杀生只是没有造业,如果在此基础上发誓:我今后再也不杀生了! 则自从有了发誓以后,此不杀生才成为善业。这非常重要。断除杀生,爱护生命,放生吃素
    • 一般的善和特别(殊胜)的善的区别
      • 一般的善(共同的善)是发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 特别的善(不共的善)在一般的善的基础上,还发誓去放生,布施,持守戒律等等
  • 因果明镜论

    行十善业,同样需具基、发心、加行、究竟四个条件才是圆满的善业。例如断杀生:基为他有情;发心 即因了知杀生的过患很大,⻅过患后欲断除杀生;加行为静息(防护)诸杀害之行为;究竟为正静息(防护)圆满。其它善业可依此类推。

  • 具有生命的有情

发心

  • 一般的善:
    • 知过患/胜解:发心即因了知杀生的过患很大。因果的五种规律,业决定,增长广大
    • 受律仪/欲:见过患后欲断除杀生
  • 殊胜的善:
    • 胜解:因果的五种规律,业决定,增长广大
      • 护生放生观念。对一切众生的生命都要保护,积极地去营护,当它们遭受到各种生命困难的时候,都伸出援助之手,设法护惜它们的命。
      • 吃素
    • 欲/发愿:对护生,放生,吃素充满欢喜,勇悍,乐此不疲,积极

加行

  • 一般的善:断除诸杀害之行为

  • 殊胜的善:

    • 积极护生之行为
    • 放生吃素之行为
  • 分类

    • 自作
    • 教他作
    • 共作
    • 随喜他作

究竟

  • 一般的善:防护杀生圆满
  • 殊胜的善:
    • 积极护生,
    • 放生吃素圆满

果报

异熟果

十善业的异熟果:转生在相应的三善趣中。

在十善业方面,行持下品善业会转生于人间,行持中品善业会转生于欲界天,在行持善业的基础上如修四禅八定,会转生于色界、无色界。(因果明镜论)

  • 色界无色界:善业加四禅八定
  • 欲界天:中品的善业
  • 人间:下品的善业

等流果

  • 同行等流果
    • 生生世世喜欢行善,并且善举蒸蒸日上。
  • 感受等流果
    • 断除杀生,长寿少病

增上果

  • 成熟在外境上,与前面十不善业的果报恰恰相反,具足圆满的功德。

士用果

  • 所做的任何善业都会突飞猛进地增长,福德接连不断涌现。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讲记中所述之功德

远离杀生以后,会获得哪十种功德呢?

得无畏施他一切众生;

第一种功德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前世如果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会将无畏施给一切众生。就像我们有些人特别爱放生,会利用很多机会救护众生的生命。另一种解释是,由于前世断除了杀生的缘故,即生中不会对众生有任何恐惧。但是我们很多人却并不具有这种无畏,相反,经常会对众生有一种恐惧感,有的害怕晚上出门,有的害怕遇到冤家对头,有的害怕被非人损害等等,经常生活在恐惧当中。而前世断除了杀生的人,这些恐惧都是没有的。

得住慈心;

第二、如果前世断除了杀生,今世他就会对一切众生有一种俱生的、自然的慈悲心。或者说,所有的众生都很喜欢他,都对他非常慈爱,因此他不会有任何怨敌。

得正行,得不起一切众生过失之念;

第三、前世如果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会得到真正的正行,也就是说,对一切众生都不会产生任何嗔怒、愤恨等有过失的念头。 什么是正行呢?就是“得不起一切众生过失之念。”藏文译本里是说,前世如果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会断除一切嗔恨及其习气。所以“正行”也可以解释为:真正对一切众生不产生任何嗔怒、愤恨等有过失的念头。 因为他以前远离了杀生,所以今生对谁都会非常好,从来不会今天想害这个,明天想害那个。而我们有些人却并不是这样,心态好像特别不平衡,几乎每天都处在一种嗔怒、愤恨的情绪当中。但前世断除了杀生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过失。

得少病乐;

第四、前世如果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不会有病苦。我们有些人身体非常好,很少得病,从来也没 有打过针。但有些人身体却特别差,每天都吃很多药,就像藏族的一种说法,吃药粉比吃糌粑粉还多。以前藏地三顿饭都是吃糌粑粉。现在有些人吃中药粒也像这样,每天都要一把一把地吃。有些人年轻时身体还可以,很少吃药,但上了年纪身体就不行了。 身体得病,一方面是四大不调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是前世杀生的果报现前。就像我们学院的有些法师,认为自己适应不了藏地的气候,所以身体才会不好,于是离开了学院回到汉地。但回去之后,有的病得更严重,有的过了不久就死了,也是让人没有办法。所以“得少病乐”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前世没有杀生,今生身体就会非常健康。 很希望大家生生世世都能有个好身体,不要被病魔缠身,今生一定要尽量远离杀生。如果以前杀过生,现在就要多放生、多忏悔。否则,以后就要用自己的身体为你杀过的众生还债,那时将是极其痛苦的。

得寿命长;

第五、如果前世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会获得长寿。有些人的寿命特别长,能活到八十多岁、九十 多岁、一百多岁甚至一百二十岁。现在最长寿的人好像 151 岁左右。不过我们很多人可能也不愿活这么久,我也觉得活到八十多岁应该已经可以了,当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时候,还是赶快离开人间好一点。像这样的长寿命,正是前世断除杀生获得的。但是也有一些人今生寿命特别短,早早就离开了世间,这则是以前杀害众生导致的。

得种种非人而作拥护;

第六、如果前世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会得到很多护法神的拥护。 远离杀生的人,无论是在外出还是在屋里,在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候,都会得到很多白法神的帮助和护持。比如,当他要出门的时候,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护法神也会开始起动,前前后后地围着他,一直给予保护。但是如果他前世特别爱杀生,那么在出门的时候,不但没有护法保护,反而还会被很多非人跟踪,吸他的精气,这是特别可怕的!

于眠睡觉寤皆悉安稳

第七、如果前世断除了杀生,今生睡眠就会非常好,不会做各种恶梦,会睡得很安稳。 我们有些人睡眠质量特别差,晚上经常睡不着,

有时勉强睡着了,一会儿又醒了,实在睡不着只能吃安眠药,结果第二天整个人都是迷迷糊糊的。但一般前世不杀生的人,睡眠都会很不错。 睡眠不好,一方面是身体不好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前世的一些因缘导致的。这个时候需要自己好好进行忏悔。那天有位喇嘛对我说:“以前我睡不着的时候感觉很痛苦,但是现在如果睡不着,我会很开心,会马上起来打坐,念咒语,一直念到睡着为止。”他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的感觉怎么样。

又得贤圣守护心不厌舍,于睡梦中不见恶业苦恼之事

第八、前世断除了杀生的人,今生就会受到很多尊者、上师、护法神的保护,他们不会对他有厌离心,并且在他的梦中也不会出现任何恐怖或痛苦的景象。 我们有的人正好相反,可能是由于前世造了很多杀业的缘故,今生谁都不喜欢他,领导很厌弃他、老师也讨厌他,别人只要跟他一接触,就会感到厌烦,都不愿意与他交往。 如果他前世断除了杀业,那么今生就会受到大家的喜爱,不会被别人厌弃,甚至在梦中,也不会出现自己与上师关系不好、与父母或领导关系不好等可怕的景象。很多白天生活比较复杂的人,晚上经常会做很多恶梦,但他一般都不会有不好的梦。

自得不怖一切恶趣

第九、如果前世断除了杀生,那么地狱、饿鬼、旁生的所有恐怖,就不会降临到他的头上,也就是说,他不会堕入三恶趣当中。

命终之后得生天上

第十、前世如果断除了杀生,命终之后就会投生到人间或天界这样的善趣当中。

龙主,士夫补特伽罗,获得如是十种善法。 佛告诉龙王,所有的补特伽罗,如果断除了杀生,就会获得上面讲的十种善法功德。 关于断除杀生的功德,《佛说大方广十轮经》中也有描述。经中说:“远离于杀生,人天皆爱念,生生得长寿,善修无害业。”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断除了杀生行为,那么人间和天界的所有众生,都会特别尊重、爱念他。并且,他生生世世都会变成长寿者,不会出现活了不久就夭折或英年早逝的情况。同时在他行持善法的时候,不会出现任何对他有损害的业。 我们有些人在行善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违缘,不是遭到家人的反对,就是受到环境的限制,或者遭到当地很多因缘的破坏,令自己的很多修行都不圆满。遇到这么多违缘,很可能是自己前世杀生导致的。包括在我们这里学习的有些人,本来自己很想好好学,善始善终,但是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工作中也出现了违缘、自己的上师也不同意、同事也不理解、家人也反对等等,受到了很多很多损害。其实,这都与自己前世的业有一定关系。

行菩萨道,得善心住,善根成熟,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这一段的最后,佛陀告诉龙王,补特伽罗获得了这样的十种善法后,如果他行持菩萨道,以菩提心摄持而做回向,那么当善根成熟以后,就会获得无上正等菩提。藏文译本和《十善业道经》里都讲了,最后还会获得另外一个功德,就是寿命自在

公案

因果明镜论

商朝仁王成汤出游,遇见猎人正布四面罗网,而且祷告:“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四方来者,皆入我网。”成汤见此,亲自解开三面,只留一面。改祝曰:“想往左的,快往左逃,想往右的,快往右逃,想上飞的,速往上飞,愿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网中。”

人欲成圣成贤,只在扩充一念恻隐之心。我们最珍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一切动物也无不如此。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推己及物,我们就会仁慈护生。而戒杀放生,自然会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以慈心对待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就会视我们为亲友,喜欢接近我们,而被放生者更会知恩图报。以放生的善业,我们的事业、名声都会顺心如愿。再者,使动物从生命的违缘中解脱出来,戒杀者自然感得长寿无病的果报。

以下从古代事例中摘取数则,以证放生现世可得升天、延寿、免难等诸多善报。

升天:张提刑,常到屠肆以钱赎买物命而放生。后来他临终时,告语家人:“我因放生,积德深厚,现在天宫来迎,我当上生矣。”言后,安然而逝。

增寿:昔年有一沙弥,承侍尊宿,尊宿观知沙弥七日命尽,令他返家看望母亲。临行嘱咐:你八日当返。尊宿想让他死于家中。不料至第八日,沙弥返回,师觉奇怪,就入三昧观察,结果发现,沙弥在途中见群蚁被水所困,发慈心作桥引渡,后群蚁得以脱险,由此沙弥得享高寿。

免难:晋毛宝未成名时,曾路遇一人携一龟,就将龟买回而放生。后毛宝为将,战败赴水,忽觉水中有物支承双足,因此得以不溺。等到登岸时发现支承双足的竞是从前所放之龟。

成仙:唐代名医孙思邈,一次出遇林童,正擒一蛇,蛇困惫将死,孙真人买放水中。后来默坐之间,忽见一青衣来请,真人随从到一公府,乃是世人所称的水晶宫。龙王延请真人上座,说:“小儿昨日出游,若不是遇上先生,几乎丧失性命。”宴毕,龙王又取出种种珍宝奉献真人以表谢意。真人坚辞不受,说:“久闻龙宫多有秘方,若能传我以救世人,胜过金玉多多矣。”龙王遂取出玉笈三十六方,真人因此医术更加精湛,后得证仙品。

显贵:汉杨宝,天性慈善,年方九岁,一次至华阴山北,见黄雀被邸鴞所搏,坠落在地,又被蝼蚁围困。杨宝将其救回,畜养于竹箱之中,又用黄花饲养,待其痊愈而放回天空。当夜梦见黄衣童子前来拜谢,并赠白玉环四枚,说:“我是王母使者,蒙君救命,愿君子孙洁白、位列三公,如这玉环一般。”后来,果然不出所料,杨宝子孙四代都位列三公,贵显无比。

愈疾:李景文常就渔人,买其捕捞水族,仍放生于水中。景文平素爱好服食,常常火炼丹砂而食之。积热成疾,背上长出疽,服药都无疗效。后一日昏寐之间,似觉有群鱼来以津液沫其毒处,清凉快人,疾病因此得以痊愈。

观修思路

三个思维方式

思维什么是一般的十善,什么是殊胜的十善

  • 思考什么是十善业中的不杀生 跟不杀生的行为不能等同,要有发心
    • 没有造罪和一般的善的区别
      • 没有杀生但没有发心的话不是善,只是没有造罪而已
      • 十善业的善是有发心,有决心不杀生,这才叫做善
    • 一般的善和特别的善的区别
      • 一般的善是发心不杀生,特别的善除了不杀生,还发心去放生
      • 特别的善除了不偷盗,还布施给予
      • 特别的善除了不邪淫,还守戒

再思考善的果报,四种果报

消归自心

  • 自己曾经有没有行这样的善,没有的话要去做,有机会,有能力的话以后就一定要去做。有过要继续,随喜,更加精进

两个结论

1 坚定不移的相信善有善报 因果关系

2 观察自己过去或现在有没有去做这个善业,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机会,做的不够就要努力,做的不错就要好好回向

这两个结论是最最重要

每一个善业都有这 3 个思维方式,还有这 2 个结论

参考资料

戒杀放生的功德

关于戒杀放生的功德,想必大家都多多少少地知道一些。在以前关于放生的开示中,也讲过一些戒杀放生的功德,所以一看到这个题目,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已经是老生常谈,是不值重提的话题,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此,显得有点多此一举。

但此处要讲的,也有一些不同往常的新鲜内容。这些内容,就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讲的一些戒杀放生的概念以及戒杀放生的功德。一旦知道这些教证,它们就会成为一种动力,对我们奉令承教、励力戒杀放生起到鼓励、鞭策的作用,所以在这里还是有必要再讲一讲。

戒杀放生虽然是佛陀对佛弟子的最低要求,可做起来却并非易事,若能无惧艰困、难行亦行,其功德也远远超越了守持盗、淫、妄戒的功德。

一、关于戒杀

(一)戒杀的必要性

在十不善中,有两种不善的罪业是最为严重的,一个是杀生,另一个是邪见。

为什么杀生的罪业有那么严重呢?首先因为杀生对其他生命构成了极大的伤害;其次从自己的角度而言,杀生的严重果报是惨堕地狱,所以将杀生的罪业排在了第一。

为什么邪见的罪业有那么严重呢?唯识宗认为,在众生的阿赖耶识中,储藏了许多善恶的种子。一旦我们的心里生起了邪见,这些邪见就会摧毁所有善法种子的力量,从此以后,相续中的所有善种或者善根都会因此而间断。

平时所说的邪见,不一定属于十不善中的邪见。十不善中的邪见是什么呢?《俱舍论》中讲过,就是认为不存在善恶因果,不存在前后世之类的观点。因此,从破坏善根的角度来说,十不善中最可怕的就是邪见。

这里我们暂时不强调邪见,而只以戒杀放生为主题。

为什么要戒杀呢?要想意识到戒杀的重要性,就需要从将心比心的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

首先我们应当这样思维:每个人在来到世上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地去寻找自己的理想、追求与爱好。比如说,有些人因为贪图钱财,而愿将体力、青春,以及千载难逢的人间岁月等所有的一切,都花费在追逐金钱的“事业”之中;有些人因为崇尚地位,为了赢得高官厚爵,宁可舍弃包括辛苦换来的钱财在内的所有一切;另有一些人却垂青于名声,为了名满天下、流芳百世,又置钱财、地位于不顾。尽管每种人都各有图谋,但愿意为了金钱、地位与名声而付出生命的情况却异常罕见。由此可见,对于所有人来说,生命的价值都是极其珍贵的,一切世间万法均无法与之比肩。

但很奇怪的是,虽然人类万分珍惜自己的生命,却将其他众生的生命视若草芥。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会亲自动手去杀害这些众生;即使自己不动手,也会在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或者在为了获取利润的情况下,眼见他人灭绝人性地残杀这些无辜生命,却熟视无睹、冷眼旁观,不愿尽己所能地规劝阻拦。

我们自以为人类文明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但由人类发明的残酷杀害、虐待其他生命的方法,却在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层出不穷。这些现象除了能证明人类的愚蠢、无知、贪婪与野蛮之外,又能说明什么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文明吗?既然人类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又怎能随意剥夺他众的生命呢?

人类不仅肆无忌惮地屠杀无辜生灵,还为自己的恶劣行径寻找了一些所谓的正当“理由”与“依据”。

基督教以及释迦佛住世时的一些婆罗门的宗教认为:动物是上帝等神灵赐给人类的食物,以动物为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

另外,很多人都知道,二元论的缔造者笛卡儿甚至认为:动物只不过是一种自动的机器,是没有任何感觉的物体。自从他创立了这种学说之后,西方医学界就开始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残忍地对动物进行活体解剖,使无数生命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凌虐。

本来依照常规,在各个宗教、各种学术之间,大家都应当互相尊重、和平共处,而不应该以严厉的态度去驳斥对方。但上述观点不但导致了自己观念上的错误,而且还对其他众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给予破斥。

首先,认为上帝等神灵将动物赐给人类为食的观点,是绝对无法证明的。时至今日,上帝存在之说已经成为令西方人深感头痛的一种尴尬,虽然无数人都在绞尽脑汁地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但至今尚一无所获。

当然,我们并不是想否认上帝的存在,但既然上帝存在之说尚是一个悬案,那么所谓“上帝”将动物赐给人类为食的观点又如何以理服人呢?

至于笛卡儿的观点就更是不堪一击,包括小孩子都知道,像黑猩猩之类的很多动物,其智力、情感都跟人类不相上下。如果认为动物没有苦乐感受,就真是可笑荒唐了。因此,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荒谬之说。

既然动物也跟人类一样具有知性与感受,不愿意承受痛苦的折磨,那么人类究竟该如何对待动物呢?关于这个问题,世间人以前并没有拿出明确的答案,后来在近几百年间,西方才开始制定了一些善待动物的法律条文,以约束世人日益疯狂的残暴行为,但这些条例所规定的范围,却是极其狭窄的。哲学与其他宗教,也没有在此问题上给出完整的答案。而世人奉为圭臬的科学,又根本无法以自己的结论唤醒人们的良知,建立起伦理道德的观念。唯一能够全面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释迦牟尼佛的经典。

(二)戒杀的三种层次

佛在小乘的经典当中,提出了戒杀的三种层次:

第一种,是最低的要求。就是如果做不到发誓不杀害所有生命,就可以在动物当中进行选择,比如不杀猪、鸟、鱼、羊或者牛等等;或者发誓除了鱼类之外,不杀害其他的所有生命;或者发誓除了在生病的时候,为了治疗疾病,而杀死体内的寄生虫之外,绝不杀害其他的所有生命;或者发誓不杀害现在不太可能杀害的老虎、大象、熊猫等等珍稀动物,包括发誓不杀害现在根本不存在的恐龙,也有一定功德。虽然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戒杀,也比完全不戒杀要稍强一筹;

第二种,是中等的要求。就是只有当遇到命难时才杀生,比如在肺、肝等器官中发现了寄生虫,如果不打死,自己就会死亡,为了保住性命,才不得已而杀之;或者在仅剩的少量食物中发现了虫子,如果自己不吃完这些食物,就肯定会饿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赶走小虫,独吞该食,除此之外,绝不杀害任何生命;

第三种,是上等的要求。就是无论遇到何等的困难,也绝不杀死任何生命。仍以前面所说的情况为例。

如果在身体内发现了蛔虫之类的寄生虫,要治疗疾病,就必须将其打死,不然自己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细菌是否属于众生,至今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所以这里暂时将细菌排除在外。

另外,在仅剩的食物中发现了虫子,如果将这些虫放到其他地方,它们就会因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而必死无疑;若将仅有的食物布施给虫子,自己又将命丧黄泉。在不是将虫子扔到一边,就是要放弃自己生命,二者不可两全之际,若有纵然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绝不故意伤害其他众生的决心,就算是最崇高的发誓。

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在西藏动乱期间,曾涌现过很多这方面的公案:

有一位上师,在有人将四肢被捆绑的牛、羊等动物放在他的面前,又将屠刀交给他,强迫他去杀害这些生命的时候,曾大义凛然地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脖子,甘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誓言,也绝不向残害众生的邪恶势力低头;

在“除四害”的年代,一位在监狱服刑的出家人,从管教干部处得知了第二天将要捕杀麻雀的计划后,就偷偷去厕所,用小刀割断了自己的血管。旁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抢救过来;

前几年有一个小出家人,他因为病得苦不堪言而到医院去治疗,结果发现折磨他的病因,是腹腔内的大肠已经腐烂坏死。只有杀死一条狗,并用狗的大肠来替换他自己的大肠,才能把病治好。当他知道后,便急切地告诉周围的人:千万不能为了自己的病,而杀死狗的性命,宁死也不肯接受这种治疗方案。他的上师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开心,并赞不绝口地说道:“学佛的人就是应该这样!学佛的人就是应该这样!!”

这些都是真实的事例,前面两个公案中的其中一个当事人至今还在,另一个是否在世我不太清楚,按年龄推算,应该已经去世了。不仅在藏地,包括在汉地等其他地方,也发生过很多类似的公案。这种为了维护其他众生的生命,而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精神和行为,就是最上等的戒杀。

事到如今,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低贱”的动物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呢?我们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又会如何选择呢?也许很多平时将佛理讲得头头是道的人,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却只能闪烁其辞,环顾左右而言他了。

很多人都自诩为了不起的大乘佛教徒,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内心深处的软弱就会暴露无遗。请大家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有堪称大乘佛子的资格?如果没有,就应坦然承认,而不要自命不凡。如果现在能有为了众生而舍弃自己生命的决心与勇气,不论将来是否能够做到,也算得上是守持上等戒杀之人。

对于每个人而言,从无始以来心相续中所积累的杀生罪业是非常严重的。而杀生的果报,就是惨堕地狱,这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这一世养成了浓厚的杀生习气,下一世也会因串习而酷爱杀生,并在以后的生生世世都酷爱杀生,也因此而积累更多的杀业,如果不设法让它中断,就只能在地狱中永世不得超升了。

(三)佛经中的戒杀定义

佛陀在佛经中说道:如果在房间内发现有蚂蚁、蚊子、蟑螂、青蛙、螃蟹之类的小生命,纵使它们没有太大的罪过,其存在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或者因为老鼠会吃掉衣服、食物等东西;或者在睡眠的时候,一些小生命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将自己从美梦中吵醒,在这种日常生活被打扰的情况下,即使感觉不方便,也尽力忍受而不杀害这些众生,就是一种戒杀;

但一般人的行为却并非如此。一旦某种生命的存在对自己稍有不利的影响,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消灭它,只是碍于法律、舆论的制约,才不敢去杀害同类,否则也不会手下留情的。

佛陀又说道:如果在青稞、大麦、小麦等粮食中发现有小虫,便考虑到:“如果将这些粮食送到磨坊去推成面粉,就会碾死这些小虫;而将这些明知不能食用的粮食销售出去,不但不能转嫁罪过,反而会有偷盗的过失。”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于是自己不食用,也不卖给别人,则也是一种戒杀;

当牛、马、骆驼等牲口因为驮运货物过久、过重,而引起背部溃烂生疮,疮口里面繁殖了很多小虫的时候,就不再让这些牲口去驮东西,而且还用柔软的鸟翅羽毛,将这些微小柔弱的生命从疮口中取出,并放到安全的地方;或者在发现肉食中孳生小虫的时候,就不食用、不销售,也不用来喂养猪狗等家畜,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小生命安全;如果发现被褥下面存在啃食、损坏垫褥等东西的小生命,也不去伤害;或者在走路的时候,虽然知道无意间踩死蚂蚁等小生灵不是罪业,但也小心翼翼,尽可能地不伤害它们。以上这些善待生命的态度,都是戒杀;

上等的戒杀,就是在内脏器官中寄生了虫类,如果不杀死它们,自己不但会疼痛,还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打死它们,就可以结束痛苦,获得健康。在面对这种重大抉择时,也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而不伤害其他生命的行为。

佛陀又说道:什么是戒杀呢?如果在仅剩的食物中发现了虫子,若将这些虫子放到其他地方,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如果不吃这些食物,自己又会饿死。于此紧要关头,宁可自己饿死,也绝不伤害众生,就是戒杀。

以上内容,就是佛陀在经书中所宣讲的戒杀概念。这些要求不是佛陀对大乘菩萨特有的要求,而是对大小乘佛弟子的共同要求。

我们以前总以为,自己不去饭店中点杀鸡鸭鱼兔,也不亲自去宰杀猪马牛羊等,就算是戒杀。这虽然是戒杀的一部分,但戒杀还有很多细微的要求。在了知这些要求之后,我们也应该尽力去做到。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戒杀,以及佛陀所宣说的戒杀概念。

(四)综述

有人会认为佛教的这种要求太过分、太不近人情,简直是匪夷所思,但不论是否理解,佛就是这样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地珍爱生命。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珍爱生命,但他们所珍爱的对象,只是人类自己的生命。而佛陀所指的生命,却不仅是指人类的生命,而是包括蛔虫在内的所有生命。只有佛陀,才是珍爱生命的典范,将博爱的意义发挥到了极致;也只有在佛陀的博爱世界里,才没有任何片面、偏袒、狭窄、自私的成分。由此可见,佛不但在宣说如来藏、空性等胜义谛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在劝诫后人善待生命方面,也是如此。

既然我们自称为学佛的人,就应当按照释迦牟尼佛的要求去做。比如说,遭遇疾病的时候,不但自己不去服用杀灭寄生虫的药物,而且也力劝他人放弃这一念头。是否堪称佛教徒的试金石,就在于生死关头能否严格履行佛陀言教。如果仅仅在平时精进地磕头、念经,外表看起来非常虔诚,但遇到具体情况的时候,却仍然怙恶不悛,随意违背佛陀教言,就不配进入佛教徒的行列。

如果根本没有善待动物的心,只是一味地去接受各种灌顶,拜见很多上师、活佛,修持所谓的“大圆满”等等,都是没有用的。连佛陀的最低要求都做不到,又怎能修高层次的法呢?

我目前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从这些方面入手。高层次的要求做不到,是可以原谅自己,理解自己的。比如说,如果不能证悟大圆满,生起次第的本尊观想得不清楚,或圆满次第的气脉明点修得差劲,我也不会伤心失望,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大圆满、生圆次第等等不是像我这样的人可以证悟的,我离证悟这些高深之法的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没有必要勉为其难。但如果我发现自己连佛陀的最低要求都达不到,居然在小的基础方面停滞不前,就会伤心失望甚至万念俱灰。

不知道你们是怎样要求自己的?是往高处着手,还是从低处落脚?如果选择的是前者,我就不得不告诉你们,这种眼高手低的选择是错误的,我们只能从最低处起步,先奠定好坚实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地往高处走。

很多人的岁数已经不小了,在几十年人生历程中,你们也耳闻目睹了很多令人动容的事情,但是否看到世间有哪一本书有这种善待生命的要求?或者听到世间有什么人是严格遵循这种要求去做的呢?虽然西方也有一些动物保护协会,我们也非常赞叹、随喜、敬佩他们的行为,但在有人申请做动物试验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批准。而佛却不会开许这种做法,绝不允许任何人为了任何目的,去剥夺其他生命生存的权力。

按理来说,任何生命都有生存权和自由权,虽然杀戮行为也不时地在自然界中发生,但除了人类以外,没有哪个生命会自认握有对他众的生杀大权。人类的蛮横无知常使其变得禽兽不如,往往仅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凶残地侵犯其他生命,直至物种灭绝的地步仍不为所动。

希望大家不要再对这一切充耳不闻,也不要仅仅将这些要求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付出实际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尽己所能地在以上三种层次中,作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严格遵照执行,尽量以自己的行动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五)戒杀的功德

1、现世的功德

佛经中说过:诸佛菩萨、世间神灵都会对戒杀行为感到满意、高兴,并竭力赞扬戒杀之人。

也许有人会想:诸佛菩萨是否会了知我的戒杀之愿呢?关于这一点,相信很多对佛教常识有稍许了解的人,都会轻而易举地作出解答。我们也有无数的例证可以证明,佛陀是全知的正量夫。

另外,戒杀之人还可以获得健康。当然,如果前世的杀业重于今世的戒杀功德,或因为其他原因,就仍有可能会生病。但发誓戒杀之人即使偶感小恙,却可以代替堕入地狱的巨大痛苦。

戒杀之人纵使到了晚年也是耳聪目明、五根敏锐。

戒杀还可以消除寿障,延年益寿。有很多人在遭遇寿障之际,会惊恐不安地延请僧众念诵很多仪轨。其实,念诵仪轨虽有作用,但最奏效的方法,无疑是戒杀。通过戒杀,就可以遣除所有的寿障。

戒杀之人不仅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庇护,就连世间的罗刹、魔鬼等非人,也会保护此人。护法以及其他世间神灵,也会昼夜围绕,严加守护。

很多居士都在坚持供护法,并念诵格萨尔王等各种护法仪轨,但如果不吃素戒杀,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如果能戒杀吃素,则仪轨可念可不念。即使不念,护法等鬼神也会履行保护、照看戒杀之人的责任。

以上这些戒杀的现世功德,都是佛陀亲口所说的。

2、后世的功德

经书中讲了很多戒杀的后世功德,归纳而言就是: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特别回向的情况下,戒杀之人来世可以投生为天人。

戒杀、放生还有一个重要功德,就是可以成就戒杀之人的任何一个心愿。

比如说,如果在戒杀放生时发愿:愿我能以此功德,而成就阿罗汉的果位,将来就会成为阿罗汉;如果发愿:愿我能以此功德,而成就缘觉的果位,将来就会成为缘觉;如果发愿:愿我能以此功德,而成就佛的果位,将来便会成就佛的果位。其他愿望也可依此类推。愿力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在有了戒杀放生功德的配合之后,更会如虎添翼,成就所愿。

因此,在我们每次放生结束,念诵《普贤行愿品》作回向时,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个难得的特殊机会,尽力地强调自己的心愿。要知道,这时的回向之力与平时是迥然不同的。

二、关于放生

(一)放生的概念

佛陀对放生所下的定义是:在市场上看到有鱼贩、鸟贩为了宰杀而销售鱼类、飞禽(包括鸡鸭等家禽以及其他动物在内)时,以钱买下这些众生剩余的寿命,并用自己的手将其放回原处。所谓原处,是指如果是水生动物,就放回湖泊、河流或者海洋当中;如果是森林动物,就放归森林等等。不但自己作,而且心生欢喜,并动员他人参与且随喜此事。当自己做完之后,又满心欢喜地想:我今天完成了一件很有益的事情,将来我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总而言之,真正意义的放生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前期加行、中期正行以及后期结行。

前期加行:就是拿钱去购买生命的过程。此时的每一个步伐、每一次呼吸,都是为了放生而作的预备工作;

中期正行:就是在购买之后,用自己的双手将所买众生放回原处的过程;

后期结行:包括随喜,竭力劝勉他人放生,并发誓再接再厉等所有的行为。

毫无疑问,我们一向的放生完全符合佛陀的要求。

(二)放生的功德

在不少的《放生功德文》及以前的放生开示中,已经讲了很多的放生功德。在这里,我们只补充性地讲一下,其他书中没有收集的,小乘佛经中佛陀亲口宣说的教言。

经中云:“万法之根本乃为生命。”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生命而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生命更重要、更宝贵。如果有人赐予他众生命,也就赐予了对方所有的幸福。

比如说,在我们买下一头牛用于放生之后,假如这头牛以后可以活五年,那么就说明,我们这次不仅给予了它重生的机会,在直至它临死为止的五年当中,它所享受到的,就它自己而言的所有幸福,也都是我们给予的。因为万法的根本就是生命,如果这头牛失去了生命,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只有在生命能够延续的情况下,才能享受到所谓的幸福。

同样,在一个人即将死亡之际,如果让他在自己的生命与全世界的所有财产之间进行选择,他肯定会选择自己的生命。因为如果保不住生命,全世界的财产都毫无价值可言。

因此,佛陀才谆谆地教导后人:“诸布施中,放生第一。”

如同戒杀的功德一样,如果作了无畏布施(放生),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情况下,死后立即可以投生为天人。若希望能享用轮回世间的圆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向,便可以随己所愿,转世为天界的梵天、帝释天,人世间的转轮王,或者非天界的阿修罗之王。当然,如果能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则效果更是不可估量。

经书中还讲过:如同金匠可以将金银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首饰、容器与佛像等等一样,戒杀放生的功德可以帮助自己实现各种各样的心愿。因为戒杀放生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不管怎么回向发愿,都必定可以成就。

戒杀放生的人还可以自然而然地令心相续中生起慈心和悲心,因为生起慈心与悲心的主要因素,就是戒杀、放生和吃素。

佛陀还说道:大悲心是一切正法的种子!戒杀放生的人是轮回众生的怙主、救星,是轮回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佛陀又说道:“诸持戒中,戒杀第一。”

因为,小乘所有戒律的基础,就是不伤害众生。而对他众最严重的伤害,非杀生莫属。如果能守持这条戒,就断除了对众生的严重伤害,所以是最殊胜的持戒。

平心而论,作为一名佛教徒,虽然在其他的高标准方面我们不能做到,但在杀生以及跟杀生直接有关的吃荤方面,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要出尔反尔,作出草菅他命的伤天害理之事。

要受持杀戒,只需要自己私下发愿即可,不需要外在的仪轨、仪式。

如果我们能心系众生,将戒杀放生作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就是名符其实的佛弟子。能竭力倡导这种精神,可使佛法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佛之慧灯更长久地照亮世间!

大圆满前行

丁二、应行之善业

总之,我们了知十不善业的过患之后,心中立下坚定誓愿认真地受持严禁恶行戒,就是十善业,也就是指不杀、不盗等十种。

一般来说,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师或亲教师面前立誓,只要自己心里默默地想:我从今以后永远不再杀生,或者我某时某地绝不杀生,或者我不杀害某某众生等等,这就是善业。当然如果能在上师、善知识、佛像佛经佛塔等面前进行承诺发誓,那么它的功德就更为显著了。然而,仅仅这样平平淡淡地想“我不杀生”还不足够,必须要在心里立下这样坚定的誓愿:无论怎样,我从此以后绝不造恶业。

如果在家人等实在不能彻头彻尾永久性地杜绝杀业,也可以发誓在一年当中的一月份或四月份不杀生,或者在每一个月当中的十五日和三十日不杀生。此外,立誓在一年、一个月或一日等期间不杀生也会受益匪浅,并有很大的功德。

从前,嘎达亚那尊者所在的城市有一个屠夫承诺晚上戒杀(白天他依然杀生),结果当他死后堕入孤独地狱中时,白天在炽燃的铁屋里受尽痛苦,而到了晚上却身居无量宫殿中由四名天女围绕而享受安乐。

所谓的十善业,就是指实际行动中断除十种不善业、奉行对治恶业的善法。

三种身善业,不杀生:断除杀生,爱护生命;不偷盗:断不与取,慷慨布施;不邪淫:断除邪淫,守持戒律。

四种语善业,不妄语:断除妄语,说谛实语;不两舌:断离间语,化解怨恨;不恶语:断除恶语,说悦耳语;不绮语:禁止绮语,精进念诵。

三种意善业,无贪心:断除贪心,满怀舍心;无害心:断绝害心,修饶益心;无邪见:弃离邪见,依止正见。

前行广释

前行广释第 67 课

丁二、应行之善业

总之,了知十不善业的过患后,我们要立下坚定的誓愿,认真受持严禁恶行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语、不贪、不害、不邪见,杜绝十种不善业。

一般来讲,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师或亲教师面前。就拿不杀生而言,只要自己默默立誓“我从今以后永远不再杀生”便可以了,这就是善业。当然,如果你长期守持的能力没有,则可以发愿“我某时某地绝不杀生”,或者“我不杀老虎、恐龙、鲸鱼,我不杀国家总统、联合国秘书长……”等。(比如你跟某人关系不太好,就可以当着他的面说:“我发誓不杀你!”一边吵架一边这样发愿。呵呵,他听后或许觉得你想杀他,更生气了。)以前有些上师在藏地开法会时,经常要求那些天天杀生的屠夫,发愿不杀雪山狮子、不杀恐龙,或者如果他没有出国的机会,就发愿不杀美国的众生,这样的话,如此发愿也是有功德的。

当然,倘若你自己因缘具足,能在上师、善知识,或佛像、佛经、佛塔等面前进行承诺,那它的功德更为显著。藏地很注重这种行为,现在汉地也比较不错,很多人遇到一位上师时,常会在他面前发誓断恶行善。这样的话,一方面这是对上师的恭敬心和法供养,另一方面,通过上师加持以后,有时候力量确实不可思议。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戒毒的人,他的毒瘾特别特别厉害,每次发作不吸毒的话,马上就会昏厥在地。后来,他依靠种种因缘到了学院,当下立誓要戒掉毒瘾。如今已过去半年了,他连一刹那想吸毒的心都没有,真正感受到了佛法的加持力。

所以,你们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特别爱杀生、爱说妄语、爱喝酒抽烟,这些最好在上师面前戒掉。原来有个人特别爱喝酒,他去法王面前发愿不杀生时,不慎说成了“我不喝酒”。法王边说好边给他作加持,结果加持完了后,他才发现自己说错了。(众笑)

当然,仅是平平淡淡地想“我不杀生”等,这还不足够,必须要在心里立下坚定的誓愿:“无论怎样,我从此以后绝不造恶业!”如果上师具足,就在上师面前;上师不具足,最好是在佛像、佛经面前,或者到寺院去时默默发誓。藏地有个很好的习惯,比如你要见一位上师、朝拜一座寺院,心里必定会发个愿:“我要念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我要到拉萨去。”……但汉地有些人不是这样,包括个别佛教徒,也是到了布达拉宫后,第一件事就是掏出相机四处拍照。还有些居士来到学院以后,照几张相就回去了,在殊胜的对境面前,连念十万心咒、戒肉、不点杀,甚至做一件善事的誓愿也没发,这是相当可惜的。

有一次,我给一些老师和学生作开示。结束之后,他们就在我面前,有些立誓不杀生,有些立誓不妄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发了愿。当然,这些对出家人而言,都已经断除了,没有必要重新发愿。但作为在家人,即使不能全部避免,只要杜绝其中一两个,也有很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佛陀说过,所有功德皆因十善而成就,如《华严经》云:“人中随意得受生,乃至顶天禅定乐,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可见,无论是在人中随意投生,还是享受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安乐,乃至获得出世间声闻、独觉、佛陀的功德,其根本来源就是行持十善。十善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就当今而言,它对社会、家庭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我们行持十善一定要有决心。

退一步说,假如你实在不能永远断除杀业,那也可以发誓在一年或三年中不杀生,或者每年的一月[1]、四月[2]、六月[3]、九月[4]不杀生,或者每个月的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二十九、三十不杀生。这些特殊日子,佛经和论典都说功德特别大,最好能行持善法,受八关斋戒等。或者,如果你不能常常如此,但立誓在一年、一个月、一日内不杀生,也会受益匪浅,具有许多的功德。

最近我在看藏文的《涅槃经》,里面说迦叶曾问佛陀:“既然您早知道善星比丘会生邪见,最终将堕入地狱,为什么还开许他出家呢?”佛陀回答:“如果不开许善星出家,他在家的话,会继承王位,而且力量很强大,必定毁坏佛法,这样堕入恶趣的时间更长。虽然我知道他最后会生邪见,但因为出家种下了善根,他将来必会获得无上佛果。[5]”所以有些人认为:“既然善星比丘最后会生邪见,那还不如不出家好!”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哪怕只是受一天出家戒,这个功德也肯定有。所以,我们要懂得短期受戒的利益。

还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中有则公案说[6]:从前,有个长者子去海中取宝迷了路,黄昏时来到一座幻化的天宫面前,那里有一个天子,由四名天女围绕而享受安乐。天子见他非常饥渴,就供养他美食,并让他在天宫里沐浴,晚上留宿于此。到了天亮,太阳一出来,这四位天女就变成黑色恶狗,把天子扑倒在燃烧的铁地上撕咬。而到了晚上,太阳一落山,恶狗又变成天女,与天子共同嬉乐。

长者子见后,就问天子:“你往昔造了什么业,如今转生于此?”

天子回答:“南赡部洲的人疑心较重,我说了,你也不一定相信。”

长者子说:“这是我亲眼所见,又怎么会不相信呢?”

天子就对他讲了一个偈颂:“昔时白日损他命,夜则持戒勤修行,以此因缘生此中,今受如是善恶业。”

长者子听后不太明白,问他是什么意思。

天子解释道:“我往昔是一个村落里的屠夫,成天以杀羊卖肉为生。嘎达亚那尊者劝我不要杀生,但我不听。于是他就让我承诺晚上不杀生,守持清净戒律,当时我就答应了。以此因缘,我死后堕入这样的孤独地狱,白天在炽燃的铁屋里受尽痛苦,而到了晚上,却身居天宫与四名天女享乐。”

其实,人间也有类似的果报。我就曾遇到一个病人,她白天身上什么病都没有,特别健康,而一到晚上,就噩梦连连、疼痛无比,一直辗转反侧、叫苦连天。还有一个病人,他上午心情很好,身强体健,而到了下午,就开始身心烦躁,感到特别恐惧。这些人估计也有与此相似的业力。

所以,在这个世间上,若用智慧去详细观察,就会发现不管在外境上还是自身上,都有无数的善恶果报在不断出现。然遗憾的是,现在不懂因果的人,对此根本不相信,总觉得这是偶然发生的。因此,大家懂得这个道理后,将其传授给别人特别重要。佛陀的教育,其实就是佛陀把所证悟的真理,传达给下面这些眷属。同样,我们作为后学者,也应在自己好好修行的同时,尽量把这种精神传给有缘众生。诚如《父子合集经》所言:“莫作非法,修行善行,亦劝他人,勤行众善。”这即是佛教的精神所在。

下面讲十善业到底是什么样的:

所谓的十善业,就是指实际行动中断除十种不善业,奉行对治恶业的善法。

三种身善业:

不杀生——断除杀生,爱护生命,放生吃素。

不偷盗——断不与取,慷慨布施。自己有财物的话,应尽量上供下施,同时不要去炫耀。有些人在供养时,把一千块钱全摊成纸牌一样,然后放在佛堂里或功德箱上,这样其实没有必要。

不邪淫——断除邪淫,守持戒律,身心清净。

四种语善业:

不妄语——断除妄语,说真实语。

不两舌——断离间语,化解怨恨,调解不和。

不恶语——断除恶语,说悦耳语、柔和语、调顺语。

不绮语——禁止乱七八糟的绮语,精进持咒念诵,多说对弘法利生和自己修行有关的话。

我看有些道友背诵很好,这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平时应该没有说绮语的时间,否则,不可能把这么多论典倒背如流。昨天背考《窍诀宝藏论》时,中间稍微断了一下,过后好几个人都哭了。我问为什么哭,她们说:“没有背好,耽误您的时间。”其实你们背得很好!我以前也背诵过,没有考试之前压力很大,考完以后会睡得特别好,心里也很放松、很快乐。

我们这里很多道友,此次背诵《中论》、《窍诀宝藏论》、《入行论》等论典,肯定花了很长时间。不然,除了极个别人以外,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们既然下了功夫这样背,就定会思维它的法义,如此在一生中,对它的印象会特别深。我在二十年前背过的论典,现在虽不一定能原原本本记得住,但跟没背过的论典完全不同,如今只要稍微再看一下,马上又会浮现在脑海里。所以,闻思修行是我们最快乐的事情。

三种意善业:

无贪心——断除贪心,满怀舍心,知足少欲。

无害心——断绝害心,修饶益心、慈心、悲心、菩提心。

无邪见——弃离邪见,依止空性见、因果观、平等观等正见。

接下来讲十善业的四种果:

异熟果:转生在相应的三善趣中。

同行等流果:生生世世喜欢行善,并且善举蒸蒸日上。

感受等流果:断除杀生,长寿少病;不偷盗感得具足受用,无有盗敌;断除邪淫,夫妻美满,怨敌鲜少;断除妄语,受到众人称赞爱戴;断除离间语,受到眷属仆人的恭敬;断除恶语,恒常听闻悦耳语;断除绮语,语言有威力;断除贪心,如愿以偿;断除害心,远离损恼;断除邪见,相续生起善妙之见。

增上果:成熟在外境上,与前面十不善业的果报恰恰相反,具足圆满的功德。

其实造善业会一切吉祥,造恶业会一切不吉祥,这不仅仅是佛教所承许,其他宗教也强调这一点。如儒教的《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教的《太上感应篇》也说:“人能行善,上天赐之以福。”所以,行持善法之后,外在环境会非常舒服,护法神、天人和周围的人,都会给你创造许多快乐的因缘;而造下恶业的话,人与非人、包括环境会给你带来诸多不祥。

不过,这个道理对好人来讲,稍微开导一下就能接受,但对恶人而言,再怎么样劝诫,他也不一定听。如《正法念处经》云:“善人行善易,恶人行善难。恶人造恶易,善人作恶难。”这个偈颂我很喜欢。真正有善根的人,再怎么劝他犯戒、杀生、造恶业,他也不会做的;但如果是一个恶人,让他喝酒、抽烟、做坏事,只要略加指点就可以了。所以,每个人的因缘确实不同。

士用果:所做的任何善业,都会突飞猛进地增长,福德接连不断地涌现。

现在有些人,无勤中做什么都很顺利。我就见到一些读书的学生,平时成绩不是很好,但到了考试时特别顺;而有些人平时非常精进,智慧很不错,可是经常家庭也不顺,考试也不顺,什么都不顺,这跟各自的业力也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业因果的正见,我们每个人该修的要好好修,该观想的要好好观想。如果善恶因果的见解得以坚固,那你做什么事情、行持什么善法都很容易。相反,倘若这个见解动摇不定,就算得了再高的灌顶、再无上的窍诀,对你恐怕也不一定有长期的利益。所以,大家对取舍因果的理论和实际修持,务必要值得重视!


[1] 藏历一月为“神变月”,是佛陀降伏外道六师、大力显扬佛法的月份。众多佛教经论中都提到过神变月的殊胜功德,在此期间每做一件善事,其功德会增上十万倍。

[2] 藏历四月为“萨噶月”(吉祥月),其中四月初八是佛陀出生之日,四月十五是佛陀成道和涅槃之日。

[3] 藏历六月为“转法轮月”,其中六月初四是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日。

[4] 藏历九月为“天降月”,其中九月二十二日是佛陀上天为母说法后重返娑婆世界之日。

[5] 汉文的《涅槃经》中也有这一段: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具足知诸根力,定知善星当断善根。以何因缘,听其出家?”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弟难陀,从弟阿难、调婆达多,子罗睺罗,如是等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

[6]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云:时长者子渐渐前行,日欲暮时,乃见化天宫处,有一天子,复有四天女,共为欢乐,游戏天宫。其天遥见长者子,告曰:“商主无病,汝有饥渴不?”答言:“甚饥渴耳。”于时天子即令商主洗浴,供妙饮食,其夜止宿。至天晓已,于日出时,其宫变化,前四天女变为黧狗,捉此天子,覆面扑着于热铁床上,猛焰星流,食其背肉。复至暮间日欲没时,还复变为天宫,狗乃变为天女。然长者子,眼亲见已,情切怪异,即告彼天子曰:“汝作何业今生此处?”时天子答曰:“商主,南赡部洲人多难信。”长者子曰:“我今目验云何不信?”尔时天子说往昔业缘,以颂答曰:“昔时白日损他命。夜则持戒勤修行。以此因缘生此中。今受如是善恶业。”时长者子闻此颂已,白言:“颂有何义?”天子答曰:“商主,我往昔时在婆索村中,身为屠儿,常以杀羊卖肉,自养育身。时有圣者苾刍,名迦多演那,劝我改悔,勿造斯业,无有尽期。既劝不得,是时圣者,又复劝我,令夜持戒,我即依教。以此业故,今者白日受苦,为夜持戒,夜受如是快乐果报。”

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

《前行广释》第 67 课辅导资料

我们讲完了十不善,上面在讲十不善时候都是不舒服的,下面要讲的是让我们高兴的——应行的善业,果报都是好的。九几年在学院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上午大恩上师讲《幻化网》,下午讲戒律,那是冰火两重天。上午讲幻化网的时候,简直是认为解脱没空隙了,对解脱的信心满满。下午讲戒律的时候就觉得有点悲惨了,下一世能不能得人身都打问号。每一个造的罪业,犯了戒律的果报是什么,一个一个讲,听起来心惊胆战。最后大家听完之后都是怀疑,下一世能不能得人身?能不能避免不堕恶趣?第二天早上起来就讲《幻化网》,信心又起来了。 法的力量就是这样,当讲了义法的时候,就觉得解脱很有希望,讲罪业就觉得真的是很危险,这个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太过于飘飘然也不行,太过于沮丧也不行,该做的就做。心就是这样,你给什么因它就朝什么样地方改变。关键不要吝啬给好因缘,如果有十分的力量只给两三分,把其它时间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修行善法又舍不得花时间,这不行。所以关键自主权还是在我们这儿。不要舍不得给他因缘去改变,一定要给很多的善法、善心,菩提心要不断地修,上师要不断地祈祷等等。投入一定的因缘是决定会改变的。心是有为法,一定可以变的,关键要给强劲、持续性、正确的因缘,才会慢慢地转变。如果给了一次好因缘,放纵三五天,那毫无疑问就慢了,给的因缘不正确或者力量不够都不行。修行时间长了,慢慢我们就会知道修行的关键地方,自然而然就会抓住核心——菩提心,空性很重要。逐渐从追求开天眼、打卦等慢慢地转了,他觉得这也是有一定的利益,但不是主要的。自动把主次分清楚了,对他有用的,真实相应于佛菩萨的境界就对了,不一样那就要小心了。 如果没有智慧的人说你不对,不一定要管他,因为他都不懂。但是如果是智者的语言或者是佛菩萨的圣言,拿出来对照的时候发现对不上那就要注意,那可能是你没有真正按照佛菩萨的教言做。如果现在随便挑一本法本来对照都是完全符合,那就是真正地走在了修行的道路上。如果是正确的因缘,慢慢的时间要长,短时间也不行。种子种到地里面,给时间才能生根发芽,长几个月后才能开花结果。一般的庄稼都是这样,如果是果树,还要等好几年之后才能看到果,让它长成参天大树还要等的时间更长。果越大,酝酿的时间肯定相应会越长。毫无疑问这个正见我们要了解。所以我们要有耐心。 修行也是要训练我们的耐心的,没有耐心也不行。有些人觉得自己已经修了好几个月、好几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出现法本里面所承诺的这些功德利益?是不是只是骗我们进来?你想要的果是很高的要求,是要扭转轮回、一生成佛,而成佛对于显宗菩萨则是需要三个无数劫来完成的事业。你想要在几年里,而且没那么精进就达到,这也有点太过分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小的果它的因缘就容易。肯定嘛!比如说你今天要出去挣一百块钱,就相对容易了,去搬一天砖头就可以赚到,但是要去赚大钱,那一天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想要出离轮回,要彻底扭转轮回的心态,给的时间短了一定不行。虽然你的方法、投资方向是正确的,但还是要给它时间慢慢去运作,它的力量在日积月累中就强劲了起来,最后就一下子从量变到质变。所以虽然我们的方向正确,但还是要给它时间,不要着急。 “不要着急”的意思不是说就可以懒惰、放松了(“上师,法师说不要着急”,然后就天天睡懒觉),菩萨每天把他的时间安排地非常紧凑,但是他的内心和他的战略非常平稳,不会着急于两三天,而是三无数劫成佛。菩萨知道并接受了三无数劫成佛这样的时间安排,他会不会想“反正三无数劫,我今天可以睡懒觉,明天也可以放松”?不会的。第一他接受了三无数劫,第二每天安排好该做的、该修的都认认真真去做。所以我们从整体来讲要放松,不要太急躁,但是每天应该做什么仍然认认真真地去做,这种心态比较合理。只有合理的安排才能够达到效果,第一每天没有空耗,第二也没有很急躁地想“为什么我修的还没有结果呢?”,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就避免掉了。其实很多麻烦主要来自于急躁,太急了就会打乱部署。有些地方太急躁就是问题,不急躁的话,每天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也许在座上修百字明,修一百遍或者修几天都没什么效果,修曼扎也没什么效果,但是你每天该做的都如理如法地去做,时间长了,它的效果慢慢就会出来。 下面我们讲应行的善业。

丁二、应行之善业

总之,我们了知十不善业的过患之后,心中立下坚定誓愿认真地受持严禁恶行戒,就是十善业,也就是指不杀、不盗等十种。 我们已经了知了十不善的过患,所以要立誓守持严禁恶行戒。严禁恶行戒的意思就是禁止恶行。“严禁恶行戒就是十善业,也就是指不杀、不盗等十种”,就是把每一种十不善业翻转过来。前面是杀生、偷盗、邪淫,现在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乃至于不邪见等等,这样就是十善业道。 一般来说,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师或亲教师面前立誓,只要自己心里默默地想:我从今以后永远不再杀生,或者我某时某地绝不杀生,或者我不杀害某某众生等等,这就是善业。 这里我们要分析几种情况。第一个,有些人认为,我不用去受什么戒、发什么誓,反正我这辈子没有杀生、杀人。但是发誓不杀生和本身没有杀生是有差别的。如果没有发誓愿,没有杀生(有些人一辈子没杀过人,没有故意杀过生)会不会成为善业呢?不会,只是没有杀人、没有杀生而已,它本身不会成为善业,只能说明你没有造这种恶业而已。很多人不懂,说“我一辈子都是善人,我一辈子都做善事”。没有发誓的话,只能说没有做这个行为而已。当然没有造这个恶业,就不会受这个果报,这是决定的,但是没有杀人、杀生,它本身不会成为善法,没有“我要去做一个善法或我要去承诺”。这里面的差别是,虽然同样没有杀人、杀生,承诺和不承诺、发誓和不发誓完全不一样。所以这里讲了我们要发誓、要承诺,单单没有做是不行的,它不能叫善业,只是没有做这个恶业而已。承诺有两种,一种叫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师、亲教师(亲教师就是堪布,现在我们所说的堪布是法师,但是在戒律当中,亲教师就是传戒律的,给你传戒律的这个叫堪布、叫亲教师)面前立誓,只是心中默默地想(并不是很弱地想,而是誓愿很坚定、内心很坚定地去想),或者可以说出来。主要是指不需要在一个对境面前讲,可以自己一个人说,或者心中默默地发誓。怎么想呢?“我从今以后永远不再杀生”,这是上等的,从今以后永远不杀一切众生或者永远不杀某一众生,这是从时间方面来讲的。 以上做不到也可以这样想:“或者我某时某地不杀生”。在某一个时间当中,比如在这个月当中不杀生。上师讲记当中讲在一月(藏历一月是神变月,功德很大)或者四月(萨嘎月,也就是吉祥月)当中发誓不杀生也可以。或者在某一地,比如说我在佛学院不杀生,或者在其他哪个地方不杀生,是在某一地发愿不杀生。 “或者我不杀害某某众生等等”,做不到不杀所有众生,但是可以不杀某一类众生,比如说我不杀鱼、不杀牛,或者甚至说不杀狮子、老虎。虽然可能根本看不到,也没有能力杀,但是这样发誓也是可以的。甚至发誓不杀恐龙也可以,主要是心上面的一种誓愿力。只要心上发了这个誓愿力,就会持续不断地产生功德。比如说我发誓一个月当中不杀,这在《俱舍论》当中叫中戒,阶段性的叫中戒,在一个月当中会有一种中戒的戒体,有无表色,一个月过了之后这个力量就消失了,相当于过期了一样。所以你可以承诺永远(永远就是一直存在),或者短短的时间当中(即中戒),比如一个月、半年、三年当中不杀生。或是发誓不杀害其中一类,没办法承诺不杀一切众生,承诺不杀一切人也可以。这对世间的很多人来讲特别方便,不用在上师面前讲,也不用发誓不杀所有众生。可以任意挑选一个,发誓不杀龙、不杀狮子、不杀老虎、不杀人,这些都可以。发誓之后就马上变成善业了,以上是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师面前立誓。 另一种是在上师面前受,发誓不杀生、不偷盗等,这属于五戒。前者不是五戒,是十善戒,不用在上师面前受,也不用仪轨,不用上师给你传这个戒律,只要自己发誓就行了。有些人说没有受五戒也可以升天吗?也可以。没有受五戒,有些根本没有传戒人,或者那个时候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也可以升天吗?也可以。只要内心当中很坚定地承诺十善当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就得到了十善戒,有十善戒就有了升天、转善趣的基础。所以不一定只有佛弟子才可以升天,只要发了不杀生的誓愿或者发誓不偷盗,就属于十善戒当中的一个,外道、世间人只要发了誓(十善戒的誓愿)之后就可以。所以不学习佛法的这些外道(比如基督教也好,其他教也好),只要有誓愿就有了升天的基础,只要符合这个标准就可以。 十善戒和五戒要分开。五戒是尽形寿,是在上师面前庄重承诺,要有承诺的仪式、仪轨,这样会得到戒体。十善戒也可以受一辈子,但是它和五戒还是有差别,因为不需要在上师面前受,而五戒一定要在上师面前受,自己是不能受的。以上我们首先区别了只是不杀生不能成为善业,必须要发誓;其次发誓有两种:一个是在上师面前通过受五戒的方式来承诺不杀生、不偷盗;还有一个就是以十善戒的方式,自己承诺也行。 当然如果能在上师、善知识、佛像佛经佛塔等面前进行承诺发誓,那么它的功德就更为显著了。 一般来讲不需要,但是如果有机会、有条件,可以在具有功德的上师、善知识面前承诺,也可以在佛像、佛经、佛塔面前承诺。佛像、佛经、佛塔是三宝所依,佛像是佛陀、佛宝的代表,佛经是法宝的代表,佛塔是佛智慧或者僧宝的代表。这是佛陀身、语、意的所依,也有说是三宝的所依。在佛陀身语意面前进行承诺、发誓,在殊胜对境面前承诺的功德就更大。尤其是在证悟很圆满的上师面前,或者加持力很大的经书、佛塔、佛像面前,比如大昭寺的佛像或者佛学院的坛城,这方面承诺功德都特别大。 然而,仅仅这样平平淡淡地想“我不杀生”还不足够,必须要在心里立下这样坚定的誓愿:无论怎样,我从此以后绝不造恶业。 如果想的时候很平淡,没有很坚定的决心是不行的。因为心太淡了,不一定能够生起中戒,所以想的时候心要比较坚定。虽然时间可以比较短,但是心要坚定、勇猛,这就可以产生中戒。必须要立下坚定的誓愿,“从此以后”的意思是从此到成佛之间,可以是从此到死之间,或者从此到三个月之后、从此到后天。你的心要坚定,从此以后绝不造恶业。 前面是以杀生为例。也可以承诺不偷天人的东西,不偷盗也是可以这样立下誓言的。十善戒中任何一戒都可以这样——邪淫也是这样,发誓不和天女邪淫。前面只是以杀生作为例子,其实偷盗、邪淫既可以尽形寿很严格,也可以挑选一些时间段,或者某一类众生来进行这方面的承诺,都一定会产生功德。 当然作为佛弟子,如果守持五戒很圆满,功德是完全不一样的。上面所说的是针对那些的确没有办法圆满五戒的人,做不到又不能放任自流,要尽量地让他在造罪业的同时也能得到功德和利益,这样的话也是善巧方便,也是利他的思想和具体的表现方式。 为什么刚刚讲的这些方面是比较殊胜?比较殊胜的意思是说,很多完全没有条件的人,也可以让他发一个愿,做一个承诺,这对很多人来讲比较容易。尤其是有些时候家人可能比较听自己的话,你让他发这个愿,他觉得没什么影响,对他现在的生活也没什么改变,当然他也就愿意。你也帮助了他,他也得到利益,他的承诺对他现在放不下的生活方式也不会有任何影响,所以这个方面是可以考虑。 为什么呢?这对他们来讲是可以选择的,承诺也不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必须要有戒体的。如果按照前面杀生的标准来讲,十善业多多少少都可以让他受,但这里面可以选择一类让他去承诺,让他发誓。你跟他讲,他觉得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就可以很坚定去承诺。这对很多完全没有机会和能力守持很圆满戒律的人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善巧方便。 如果在家人等实在不能彻头彻尾永久性地杜绝杀业,也可以发誓在一年当中的一月份或四月份不杀生,或者在每一个月当中的十五日和三十日不杀生。 如果有些在家人不能够彻头彻尾地杜绝杀业,可以让他发愿在一年中的第一个月(神变月)、四月(吉祥月、萨伽月)不杀生。或者可以在九月、六月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殊胜的时间。 即便不在以上的哪一个月,你的家人或朋友突然想要尝试一个月不杀生。这时如果说不行,现在才二月,要等到四月份去发愿,他可能就不干了。所以他如果想发愿的时候,不一定要等到吉祥月,只是吉祥月比较好,功德可以翻倍,如果他现在决定发愿,让他不发就有可能会改变,就要马上让他发。 这里的一月和四月只是功德比较大的月份,对于有些人来讲不一定等到这个时间。或者一个月不行,就在每个月中挑两天,十五号、三十号、初十等等也可以,可以让他这几日中间去选择。 此外,立誓在一年、一个月或一日等期间不杀生也会受益匪浅,并有很大的功德。 所以立誓在一年、一个月乃至于一天都可以。比如你的朋友或和你关系好的人,让他们学佛,他们不干。但是你的话有时候他们也会听,比如一起旅游朝圣,你说今天我们发誓不杀生,这是绝对可以的。或者在朝圣期间,在佛学院参加法会的时候发誓不杀生,这都是可以完全做到。而且第一次做到之后,第二次、这样一天一天都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有机会就让他发誓承诺,一天中不杀生、不偷盗,这个是容易的,也不用很严格。比八关斋戒还容易的多,但是功德却很大。 从前,嘎达亚那尊者所在的城市有一个屠夫承诺晚上戒杀(白天他依然杀生),结果当他死后堕入孤独地狱中时,白天在炽燃的铁屋里受尽痛苦,而到了晚上却身居无量宫殿中由四名天女围绕而享受安乐。 这是一个事例,在嘎达亚那尊者所在的城市中,有个屠夫听到嘎达亚那尊者讲戒杀的功德。屠夫杀生是生活所逼,尤其印度的种姓是很明显的,表明是世袭的职业、不能跳槽。种姓代表着家族事业,祖辈是干这个的,你生到这个家庭中基本上就没有办法了,一辈子都要干这个。所以带着种姓就根本找不到工作,跳到其它工作的话,别人也会反对:你不是做这个的,不要抢别人的饭碗,应该做自己的老本行。 屠夫也许就是这样的情况,虽然戒杀功德大,但是屠夫没办法完全做到。所以嘎达亚那尊者就让他在晚上戒杀,因为晚上睡觉就不杀生了,比如说下班后几点钟直到早上上班之前的几点钟,这个时间段中发愿不杀生,让他受持这个戒律。 白天仍然杀生,只是晚上时间段中不杀生,这不算是真正的戒律。刚刚讲的在《俱舍论》中叫中戒。中戒有善戒和恶戒。中戒的恶戒是什么呢?比如要一个月中杀生,这就是恶戒。善戒也是有的,一个月中不杀生,或者晚上不杀生,这都叫做中戒,也会得到很大的利益。 因为中戒的缘故,他承诺晚上戒杀,白天又要杀生。这样死了之后,因为杀生的果报堕入独孤地狱中,白天在炽燃的铁屋里受尽痛苦,有杀生的果报。晚上因为戒杀的缘故,身居无量宫殿享受安乐。这就是一种杂业,还是没有彻底地从痛苦中解脱,但是已经让他从晚上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了。如果屠夫没有承诺晚上不杀生的话,则白天晚上要不间断地感受地狱的痛苦,现在至少晚上七、八个小时中不需要感受这样的痛苦,也是带来了安乐。 有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职业的关系,让他守持像这样的戒律。后面还有类似的戒律。嘎达那亚尊者让妓女发誓白天不邪淫,这样妓女所受的果报是和屠夫相反的。 所谓的十善业,就是指实际行动中断除十种不善业、奉行对治恶业的善法。 下面讲: 三种身善业, 三种身善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杀生:断除杀生,爱护生命; 三种身善业第一个就是不杀生,包括“断除杀生,爱护生命”。首先断除杀生,此外还要爱护生命、要放生等等。在其它论典中把这个叫特殊的十善。一般的十善不杀生就可以了,特殊的十善是在断除杀生基础上去放生。一方面要断除杀生,一方面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多放生,这也是清净以前杀生的罪业,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殊胜的善业。 然后是: 不偷盗:断不与取,慷慨布施; 不偷盗就是断除任何种类的不与而取。第二个:不单单是要不偷盗,而且要慷慨布施,上供下施,把财富通过布施的方式来让别人去享用,这就是殊胜的善法。 不邪淫:断除邪淫,守持戒律; 断除邪淫而且守护清净戒,在不做邪淫的同时守护不邪淫的戒律,这也是一种殊胜的善业。 四种语善业,不妄语:断除妄语,说谛实语; 第一个断除妄语就是不能说妄语,前面学不善业时已经讲了,其它的妄语、大妄语、上人法妄语等所有的妄语都要断除,要说谛实语。“谛实语”就是诚实语、真实的语言。有的说谛实语的标准很高,初地以上的菩萨就是谛实语了。诚实的语言,就是说真话,这也叫做谛实语。 有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说妄语,一定要有意识地去改正。有的时候随口就来,都不考虑,说习惯之后随口就说一个妄语。这方面要经常对治,要发誓愿不说妄语,经常发愿、对治的话,逐渐随口说妄语的习气就会改变。 不两舌:断离间语,化解怨恨; 第一个要断除说离间语、挑拨离间,同时积极地化解怨恨。比如一般世间人的家庭矛盾、怨恨,道友和道友之间的矛盾,或者寺院的团体之间,寺院和寺院之间的矛盾等等,让这些怨恨消除,不要让怨恨生起。化解双方的怨恨让他们和合,这也是特殊的殊胜善法。 不恶语:断除恶语,说悦耳语; 第一,断除恶语(不恶语就是断除恶语);第二,在断除恶语的同时要说悦耳的话(让别人听起来很舒服的话)。不要去伤害别人的心,要说让别人欢心悦意的话。 不绮语:禁止绮语,精进念诵。 首先我们应尽量减少、禁止说和解脱无关的废话,同时精进念诵佛号、咒语、或殊胜的大乘经典:《药师经》、《妙法莲花经》、《心经》、《金刚经》等等。在断绝绮语(此处录音确实是妄语,但和内容似乎不符?)的同时,让自己的语言做很多殊胜的语善业,这就是特殊的善法。 三种意善业,无贪心:断除贪心,满怀舍心; “无贪心”指断除我们对人、物质等的贪心。“满怀舍心”指对自己的财物舍弃,对人等有情也不贪著,放弃对他的贪心。有些大德在论典、窍诀当中也讲到:当我们看到令自己有贪心的人的时候,马上就想“不能有贪心,把他供养给莲花生大士”,供养之后就放下了,把贪心转为道用,这也是一种修行方式。 无害心:断绝害心,修饶益心; 断绝害心,不要去伤害别人,而且经常修饶益对方的心,对他修慈心、悲心,发愿让他成佛等等。 无邪见:弃离邪见,依止正见。 第一,远离无因果等等的邪见;第二,依止有因果、轮回,有解脱道等等的正见。经常性地去串习、依止正见,这是很重要的。 上面讲了十善业。 下面我们再来看它的果。前面的异熟果等讲得比较详细,但是讲十善业道的时候,没讲得那么细,不过把以前的果反转过来就可以理解了。这里面文字很少,当然我们要思维的时候,可以对照前面所讲的,一个一个试。 十善业的异熟果:转生在相应的三善趣中。 十善业的异熟果中,如果是上品的善业就转生在天界,中品的转生修罗,下品的转生人道,有这样的安立,所以说“相应于转生三善趣”。毕竟在三善趣当中,没有那么严厉的痛苦,也有很多快乐,虽然也不圆满,但大多数是安乐的时候,痛苦的时候还是比较少的。而且,转生三善趣是因为所修的十善业道的力度,所以在转生善趣的时候也会因此获益,比如,不偷盗、布施,可以感召财富非常圆满等等。引业和满业都可以感召相应的感受,转生到善趣中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应于你自己善根的多少,也会获得多少的安乐。 下面讲等流果: 同行等流果:生生世世喜欢行善,并且善举蒸蒸日上。 这很好,叫良性循环。如果我们喜欢造善业,一方面它的异熟果转生善趣;一方面通过等流果,生生世世当中都有喜欢行善的心。但是,如果不解脱或者不努力的话,想要行善的心有时也会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比如我是很想行善,很想去做,但是不敢做(现在我们中国就是这种情况),扶老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都愿意做,但是不敢去做,为什么?因为想到成本有点高,就不想做。所以,我们在这种环境中,虽然的确有善心,但是其它的东西可能会影响你没办法去做(虽然可能由善心引发,但是中间会遇到恶友、环境、或其他东西影响你,善业可能越来越少)。 感受等流果:断除杀生,长寿少病; 感受等流果:第一是长寿,第二是少病。当然,现在我们的长寿可能是一百岁、八九十岁,但是“长寿”不一定只体现在现在的时代。按照佛法的观点,再往前走,人寿每一百年中减一岁,每一百年中减一岁……,再往回走,那时的人生特别长久,不是人寿百岁,可能是人寿千岁、万岁、十万岁,因此是长寿。那时他生在人间,也是他的因缘,会转生到那个时间段、比较长寿的环境当中,感受到长寿的果报,而且少病、健康。 不偷盗感得具足受用,无有盗敌; 不偷盗能感召到具有受用,无有盗敌。种种的受用,他都很富裕,也不需要很勤奋地去劳作,就会赚很多钱,财富、受用都比较满足,而且无有盗敌(有些人钱赚得多,被偷的也快,会遇到很多因缘,钱就没有了。赚钱之后打官司、遭遇火灾、被偷、被盗、被诈骗。盗敌的“盗”字包含了很多,包括诈骗在内)。如果经常性布施,他的财富还会很稳固,也遇不到偷盗、诈骗的因缘,即便遇到了也诈骗不了,这就是布施或者断除偷盗的功德。 断除邪淫,夫妻美满,怨敌鲜少; 断除邪淫的感受等流果是夫妻关系很美满,双方都长得很好看,怨敌鲜少。现在夫妻的怨敌是“小三”,断除邪淫就没有这方面的怨敌,因为你没有造邪淫的果报,也就不会出现怨敌,让夫妻关系不和的这些因素就不存在。 断除妄语,受到众人称赞爱戴; 断除妄语,就会受到众人的称赞、爱戴。人和人不一样,有些人经常受到别人称赞,有些人深受爱戴,这也是以前断除妄语的果报。 断除离间语,受到眷属仆人的恭敬; 断除离间语的等流果,是眷属、仆人对他很恭敬。虽然随便说句话,但是他们非常听话,而且很恭敬他,努力去做。 断除恶语,恒常听闻悦耳语; 断除恶语的人在轮回中(转生为人的时候),他“恒常听闻悦耳的语言”,听不到说他不好、骂他的话。 断除绮语,语言有威力; 断绮语、经常念咒、念佛号等的缘故,说话有威力。他讲话的时候,呼吁别人断恶有很多人响应,呼吁别人修善法也有很多人响应。世间也是这样,有些人一说话,很多人就呼应了,而有些人喊了半天的话,也没人管(有时我也看到,在外面堵车时,有些人说你们要听话,怎么样喊都没人听他的;而有些人出来一指挥,大家马上就听他的,几分钟就搞好了,这种情况很多)。人和人之间语言威力的不同,的确能在社会中明显地看出来。 佛法当中也有类似情况,有些上师之间也有这些差别。有的上师怎么讲,弟子好像也不听;大恩上师随便讲一下,大家都呼应、依教奉行。的确,一方面,圣者在显现上的功德不可思议;另一方面,从世间的业果来讲,断除了绮语后,语言就有这个威力。 断除贪心,如愿以偿; 断除了贪心就会如愿以偿、心想事成。其实,你越贪,想得到的东西离你越远;反而,断除了贪心的话,你不想得到也会得到,或者你稍微想一下就自然而然得到。 断除害心,远离损恼; 如果经常性地修持断害心、修慈悲心,就遇不到损恼的对境、因缘。无论你到哪个地方,也遇不到让你痛苦或伤害你的人和事情,反正总会错开。你说是运气好,其实运气的背后是业果(善业)。没有一个真实的所谓运气,或者没有业的运气。运气里面有偶然性,但偶然的背后也是必然。为什么每次都那么“偶然”?因为如果有修慈悲心的力量,会远离很多损恼的对境及因缘。 断除邪见,相续生起善妙之见。 断除邪见,相续中会经常生起善妙见:很殊胜的因果见、解脱见等等。 增上果:成熟在外境上,与前面十不善业的果报恰恰相反,具足圆满的功德。 增上果也是成熟在外境上。前面的十不善业的杀生等等,都是不好的环境,但是十善业道的增上果全是好环境。比如,断除了杀生,它的环境优美,或者没有危险、非常舒适的环境。如果还断除了偷盗、邪淫,它的环境也是容易赚钱、或者容易做其它事情的地方,这些都有。 有些地方钱容易挣,但是环境不一定好,资源比较匮乏。比如沙特、迪拜这些在沙漠里的城市,虽然里面很好,但是外面找好风景是找不到的,物产也不是很丰盛。这是他们某些方面有福报,某些方面有欠缺。 有些地方风景好,但是没有钱。风景很优美,我们去了都不想回来,但当地人不觉得是这样,他们觉得没钱很痛苦,希望赶快办景点、开发旅游。有些时候环境好,但没有钱,这也是业的不同。有些时候方方面面都具足。 当然,轮回中最好的还是天界,天界这些条件都具足。人间是相对具足,十全十美是很难找的,但是像欧洲等有些地方确实比较好,有善业的人就会投生到那些地方去。 从很多佛弟子的福报来讲,完全有条件投生到那些地方。但是他发愿“得暇满人身”,这个条件就决定了,哪个地方佛法兴盛他就会投生到哪个地方。虽然他的福报足够投生到世界上最优美、最好的环境中去,但是他的发愿里有一个“暇满”,并不是发愿得到一个完全的世间生活比较好的人身,他没有这样发愿。我们发愿都是获得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环境必须要生中土。所以很多佛弟子福报够了,但是通过发愿力生到佛法兴盛的地方。只要佛法兴盛,能够帮助修行佛法,外部的环境可能差一点,比如,藏区或者中国一些地方佛法特别兴盛,但是经济条件不一定好。所以他的发愿引导他这样来的时候,那个福报没有成熟,修行的福报先成熟了。因为修行优先的缘故,所以外部环境不一定好,但是修行的机缘——所有修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大圆满的条件在佛法兴盛的地方都具足,这就是首选,他就会投生到那个地方去。 他虽然有能力,福报绝对够,但是因为发愿要得暇满人身修行佛法的缘故,就投生到这些地方去。这些环境可以产生出离心,修法产生功德,是和佛法有善妙缘起的地方,佛法也会比较兴盛。但是佛法的善妙缘起不一定方方面面都这样,世间没有圆满的,环境优美的地方佛法不行;有大乘佛法可以弘扬的地方,最深、最妙的教法弘扬的地方,外部的经济条件不一定好。 极乐世界是圆满的。首先佛法是圆满的,想听什么法都可以,要听大圆满也行,直接找法王如意宝听大圆满也可以;其次经济条件也好,不用去挣钱,想什么就有什么。到了极乐世界的人思想高度发达,对物质没有什么兴趣,是比较圆满的。 现在我们娑婆世界中没有这么圆满的条件,这也是一种必然,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对修行来讲还是应该选择有佛法的地方,这是首选。 虽然其它地方条件好,有些佛弟子有条件想移民。从生活条件或者从空气等条件看可能是好一点,但是有没有这么好的佛法团体,有没有这么好的佛法,这就不好说了。虽然通过网络也可以共修,但是毕竟不能和很多道友在一起,没有氛围,善心能不能增长、怎么样增长等,有时候也是不好说的。所以不管怎么样还是优先选择佛法兴盛的地方,其它地方是次要的。环境差一点,或者其它方面不圆满,但是佛法很兴盛,大家都有意乐,都有这个种性——发菩提心大家都发得起来,空性都能接受,而且讨论起来也是,都能够增长,这就非常好,这就是最圆满的地方。其他方面外部环境差一点是次要的。毕竟像这样得一次暇满人身,只是考虑外部环境的优美,倒不一定是首选。 有些人已经去了,那就尽量在这个环境中,好好地以佛法保持住自己的善心,尽量创造修法条件。我们并不是说让已经去的人后悔:“谁让你去了,你看你去了之后后悔了吧!”没有这个意思。有这样的因缘已经去了,就认认真真、好好地保持住自己的善心、信心,尽量跟着上师的教言去做,也是可以的。这方面我们应该好好地多方面观察。 前面的十善业具足圆满的功德。 士用果:所做的任何善业都会突飞猛进地增长,福德接连不断涌现。 这是士用果,它和前面十不善业的士用果相反。前面是恶业突飞猛进,现在是善业突飞猛进,福德接连不断地涌现。 这里面有相互牵制,虽然士用果本身的确可以突飞猛进,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解脱,以前残存的烦恼、我执、无明等会牵制它。虽然它可以突飞猛进,但因为内心中有很多因缘阻碍它,所以没办法显现得那么明显,原因可能是这个。因为我们内心中轮回的习气太任运,而修习善法的习气太弱,所以没办法从这方面突飞猛进。 如果我们修行时间长了之后,善业的习气占上风,恶业、轮回的习气占下风的时候,恶业就会受到扼制,恶业增长的速度就很缓慢,而善业增长的速度就会突飞猛进,很明显。这就是互相牵制的力量,在我们相续中有时候体现得比较明显。 上师教导我们认认真真断恶业,尽量修善法。修善法要抓住哪些善法力量大,力量大的一定要首选。比如商主取宝的时候,笨的商人和聪明的不一样。笨的商人搬黄金、金块什么的,虽然也值钱,但很重,拿不了多少;但是聪明的人就捡如意宝等又轻、价值又比较高的东西。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进到佛法的宝库中,通过一般的兴趣做放生、闻思,这样也好。但是有智慧的人就会想:同样做这些事情,我用菩提心摄持,我首先一定要把菩提心培养起来,尽量每天以菩提心摄持去做。这时候力量就很大。同样的时间、善法、机会,有菩提心摄持的就是窍诀,有智慧的人想方设法不忘菩提心,提醒自己修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修善法,他就增长很快。 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话,就显得笨拙了,就浪费了。本来可以增长很多的,为什么不用呢?可能是对菩提心认识不够,或者忘记了,或者觉得不需要菩提心,就用世间的意义摄持。同样的时间做善法,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所得到的利益完全不同。 现在我们可以做到,我们依靠人身,尤其依靠人身可以转生到大乘佛法比较兴盛的地方。在中国人当中很少有不接受菩提心的。既然能够接受菩提心,我们就认认真真地抉择好,通过观修生起一点感觉,或者每次就用这个去摄持,不要忘记,刻意地提醒自己。 在初级阶段,刻意地提醒很重要。因为这时候我们还没有办法很任运地去做,所以一定要刻意提醒自己。不管造作也好、麻木也好,每次在上课、修法前,就要刻意提醒自己发菩提心。这样刻意引发,后面就习惯了,习惯后就不用刻意了,只要做善法它就起来了(一定要发菩提心)。 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比较刻意地勤作去引发菩提心,这对我们修行很重要。从现在乃至成佛之间,菩提心一直要贯穿始终。在相续中越早使用菩提心越好,几年之后使用和现在使用完全不一样,几年之间没有使用菩提心,很多可以得到更大利益的机会就已经错失了。所以用得越多、越早、越深入越好,菩提心对我们来讲就是这样,同样的时间可以做不同的功德,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态度和认知。 以上我们就讲完了十善业道。

前行系列 3 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第二、所修善业 分二:一、业相;二、果相

以上讲述了所断的十种恶业,包括业相和果相两个方面,这样对于恶业这一个范畴里的缘起发生了认识。之后,要了解所修的方面,就是所谓的十善业,对此也要认识业相和果相。由此知道,心上出现怎样的业叫做“十善”,所谓的一般和殊胜的差别又如何;再者,如果这样行持十善业,将发生什么样的果报,如此便认识了第二部分的涵义。

一、业相 分二:(一)一般十善;(二)殊胜十善

仅止无行,一般十善;止行兼具,殊胜十善。

(一)一般十善 分三:1、总体相;2、差别相;3、受律仪的状况

1、总体相

第二义应修十善者,总之,由认识此等十恶的过患,起诸断心真实受取律仪,即是十善业。

十善业,首先总体地认识体相。这里以两个条件和一种相状,引导我们在心上认识,怎样的法叫“十善业”。

两个条件:一、知过患;二、受律仪。所谓“知过患”,就是如前所说,按照十恶业与四果报的对应,明确地发生了对十恶业过患的认识。比如,杀生有怎样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这些认识了以后,觉得假使去造杀生,那就跟服剧毒一样,只是自取毁灭而已,在这个上面会发生无量的果报,有剧烈、漫长等等的那些苦相。这样认识之后,接着就会有意识想到,这个是要断掉的。在这之后,接着就要受律仪。所谓“受律仪”,就是心里起一个“我从今以后不作杀生等等”的这种断的心,当一起了这个心,就是真实地受了不杀生的律仪。

十恶每个方面,都如此地知了过患、受了律仪,就是十善。所谓的“律仪”,关键要起断心,针对每一种恶业起了一个“我要断掉它”的这样的心,然后就开始立誓愿,这个就是善的体相。总之,由知过患发胜解,从而发起断恶的欲;以这个断的欲起断的心,以此心中受取律仪,这个就是善的体相。

2、差别相

包括不作杀生、不作不与取等十相。

十善的差别,就十恶的每一个方面都起了断心,之后截断恶的相续。

比如,过去断有情的命,现在起了一个“我要断掉这种恶行”,发生了不断命的善。或者,过去不与地去取,偷取、骗取等等,现在起了一个“我要断掉偷盗”,以后凡是不与的就不取,不属于我分内的就不取,这样就有了不盗的善。“等”字包括其他,比如,了解了邪淫的过患以后,就觉得这个是毒一样的,我要断掉这个邪淫,以这个誓愿,就截断了邪淫的恶,这样就有一个不淫的善业。其他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都要这样认识。心上不生贪心、害心、邪见等,也应当这样认识。

3、受律仪的状况 分二:(1)受取律仪的方式;(2)一分受也具大利

(1)受取律仪的方式 分二:1)自受;2)依他受

1)自受

具体而言,这不需要从如上师、堪布等前受取。也就是心作是念:我尽此形寿一切时中,或者我于如是时、如是处中,或者我对如是如是有情,断除杀生,是诸如此类的善业。

受取律仪的方式,可分自受和依他受两种。先说自受,就是说,不像其他的受戒,必须要依人而受等,这里受十善的律仪没有这个必要条件。也就是,可以不需要在上师、堪布等这样的境前受,是可以自己受的。

在所受律仪的情形上,也有满分受、一分受等的情况,以不杀生为例来说明。上等,自己这样起心:“我从今以后,尽形寿不断有情的命!”这样就是满分的受。假使不能这样,那也可以一分受。也就是,对于处、时、境的三个方面,都可以取某一个部分。比如,我现在立誓在这个地方不断有情的命,比如在这个道场不杀生。或者,在这个时间段里不杀生,比如在某个佛教的佳节、吉日等中不杀生,譬如一月神变月不杀生。或者,对于如是如是的有情不杀生,虽然全部做不到,但我不杀鱼、不杀猪、不杀牛等。如此起一个部分的断心,也都属于善业。

2)依他受

又如果能从上师善知识或者三宝等前取受,力量会更大。

依他受,指在上师、堪布或者三宝所依等前受。这样由于有一分境缘的力量或增上缘的力量,使得受的力量更大。

这就说出在两种受当中,若能依他而受,可以在受律仪上有更大的作用力。

因此,仅仅自己不杀生还不足,心上要发起一个“无论如何要断除这个恶业”的誓愿。

这里要辨明未作恶和断恶的不同。未作恶不是这里的善,也就是仅仅没作还不够,需要有一个断的誓愿。

以杀生为例,今天没遇到杀缘,譬如,没有想要活杀一只鸡等等,这样只是一个无记状态,没有作杀生,但不算是善。如果起了这个心:“我今天无论如何也不杀生,我立愿!”那这样就有一个不杀的善。所以,这里初步的善,要从是否具有断恶的心来看,如果具有断心就是善,不具断心只是没作不是善。其他也如此,未偷与断偷不同,未邪淫与断邪淫不同等等。总之,前者只是未遇造恶的缘而没造恶,由于并无善心故,不属于善;后者是发生了断恶的心,具善心故,属于善。

因此要把握这个要点:在修十善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誓愿,也就是,或者尽形寿,或者于某时、某地、某境等,发出一个“无论如何我要断掉这个恶!”有这种断恶的心。一定要有这个断恶的心,才是修了这个善。

(2)一分受也具大利 分二:1)正说;2)公案

1)正说

在家人等不能永断杀业,也可从每年中选一月神变月、四月萨迦月这样的月份立誓断除杀生,或者每月的望日和晦日中行不杀生,或者在此外的年、月、日等中发誓断杀,这都能得到大利益。

接着要认识到满分善和一分善的差别,而且要知道,做不到满分善,行持一分善也有很大的利益。

就杀生而言,如果是在家人的身份,以及“等”字所摄的其他的情况,使得自身没有办法做到尽形寿毕竟不杀生,那么,假使能够行少分的善,也是有利益的。也就是说,在一年当中的藏历一月和四月这种殊胜的日子里,立愿断杀。或者每个月的望日和晦日(望日是十五,晦日是月末二十九或三十),这个时辰很重要,处在这个时间里得功德大,因此在这个日子里发愿断杀。或者其他的年、月、日等当中,感觉自己在这个时候可以做,或者这时做的利益大等等,如果在这个时间里,自己能发一个愿“我就要在这个时候断杀!”那么这样,其实也是有大利益的。

2)公案

以下举一个公案作为证明:

从前,印度嘎达亚那尊者面前有一个涅巴城市里的屠夫,夜晚持不杀戒,后来他受生孤独地狱,白天在炽燃的铁屋里受苦,夜晚却居在无量宫里,由四个天女围绕受诸快乐,就像这样能得利益。

以前,印度嘎达亚那尊者面前有一个叫“涅巴”的城市,这里面有一个屠夫持夜晚不杀生戒。这使得他堕在孤独地狱里的时候,白天铁屋子烧起来,受着烧燃之苦;可是一到晚上,境界一下子转成了非常地悦乐,那可能是一座辉煌无比的无量宫,还有四个天女围绕以后享乐。

从这里可以看出因果不虚,恶是恶报,善是善报。这个人真的是善恶夹杂的典型,白天操刀杀生,夜晚持不杀戒。法界就判白天既然杀了生,白天被火烧;夜晚持了不杀戒,夜晚享福。就像这样,连持这么一点,也都使得他堕在孤独地狱里面竟有这种享受。

(二)殊胜十善 分二:1、体相;2、差别

1、体相

因此,所谓十善即是断除十恶,并且实行其对治品之白法。

这里讲到,殊胜十善止行兼具的善行特点。“止”指停掉黑的方面,“行”指行持白的方面。我们心中有杀生、偷盗等的黑的业种,在消极上要止息掉这些黑的;不仅如此,纯白的护生、布施等,要在积极上行持起来,这样止行兼具,叫“殊胜的十善”。

所谓“对治品”,指护生是害命的对治、布施是偷盗的对治,乃至正见是邪见的对治。就发生的积极善法有对治相应恶法的功能,称为“对治”。

好比一块画布,对于那个黑所表示的污染的方面,全部要擦掉,接着,还要以白所表示的那些庄严的色彩,需要画上。这样在我们心中去掉黑的方面,断掉了恶的业种,同时要熏上善的业种,这样有一个纯白的积极的行善,它就成了殊胜的善业。

2、差别

即是需要先断除杀生,而后善护有情性命,此是身分第一善;需要先断除不与取,而后行持布施,此是身分第二善;需要先断除欲邪行,而后守持净戒,此是身分第三善。需要先断除妄语,而后说诚实言,此为口分第一善;需要先断除离间语,而后化解怨结,此为口分第二善;需要先断除粗恶语,而后说和雅言,此为口分第三善;需要先断除绮语,而后勤行念诵,此为口分第四善。再者,需要先断除贪欲,而后持守舍心,此为意分第一善;需要先断除害心,而后修饶益之心,此为意分第二善;需要先断除邪见,而后于相续中依止正见,此为意分第三善。

所谓的殊胜的十善就是十断十行,要求在止恶以后再行善,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有这两个修行。次第上当然先止后行,恶的都还没止掉,善的就难以行;恶的止掉,障碍就拿掉了,然后还要积极地发展善。那么,这条路一直走到二地的时候圆满。消极上把所有的恶全断掉,积极上把所有的善都行起来,这个就是庄严的戒德。所谓的戒,建立在因果上面,建立在对缘起的胜解上面。

那么,所谓的“需要”,就是要做到,先是粗分上做到,然后在细分上做到。所谓的十善,不是只是一个人天乘的教法,而要知道它是五乘共基,它是需要发展的。当有了小乘的内涵的时候,配合在出离心、人无我慧上,它就是小乘出世的善;配在大乘的大悲心、菩提心、法无我慧上,它就成了大乘的善。

做到的关键——开发信欲

要做到当然有前提:一、胜解;二、欲,两方面。

在止恶上,先是对于十恶的过患发生胜解,之后出现一个断的欲,这就是戒的内涵了。因为戒是以誓愿为体的,所以要有一个很大的道心。譬如像《念处经》这样,很细地观察到了,所谓十恶四果,每一个恶有四种果,异熟果是怎样的,一条一条,非常清楚,然后从恶趣死了以后,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是如何的,那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宁玛派的四果,其实是依据《念处经》为主的。所谓“士用果”也是的确能够看得出来,因为《念处经》是从时间的纵向上观察的,前生、此生、来生一连串怎么辗转发展的,就知道那个恶是一路一路接,然后果是一路一路连。这个样子一看就可怕,必须要断,因为过患见得太清楚、太明确。这个因果的相非常明显以后,断恶的欲就出来了,这叫“由胜解发展欲”,这个欲就是“我一定要断掉它!”这样子出来的时候就是受律仪了。之后,以戒的力量遮掉了杀生,这一分就是消极的断恶。由因果的教理作为发展的根子,这样就能够做到。

黑的息除以后,就要发展白的,白的就是相反的那个善的方面要让它开发出来。当恶没有断掉、没有止住的时候,它成为障蔽,使得善的力量无法发挥,譬如正在杀生的时候,这个就障碍了护生;但是止掉了杀生以后,那个护生就容易发展。

那么这一部分的发展,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从白业果的思惟上面来开展的。也就是以《念处经》为根本,比如讲行善的时候,如何得到天人的果报,这会非常仔细地描述,在那个上面也能够对业果看得非常清楚,由此发生很大的行善的欲,这就是由胜解到欲。胜解,就是借助佛的教量,很清楚地了认,很多次数地看到,结果每一次都看到白业上的因果律的条理,屡屡观察屡试不爽,就发现这里面有贯穿在白范畴里的因果律。之后,扩充到所有白法的方面,全数都有这样的因果的条理,在这个上面会发胜解。发了胜解以后,看到因果是极其大的,比如它的决定性,它的增长性,无限蔓延性等,这样就可以看到,一定要种下善种。那就有一个修的欲了,哪怕全数的做不到,我也要一分开始进入,这样的欲就对了。就跟世人想求财的时候,做不了大富翁也要做小富翁;又像世人求学的时候,做不了大学问也要挤进知识的行列,也要熏上一些知识;或者做功德的时候,我虽然达不到最高,反正觉得好我就要挤进去,这样的话就有了欲。有了欲以后,就开始要在相反的护生上面做,这个时候充满欢喜、勇悍,特别乐此不疲,这样子就发展了积极上的护生。

十断十行

总体地发生了这个认识后,我们就要在支分上,首先把握住“十断十行”,其实是二十重的观念。

在止恶的观念上,按简明的说法来说,就是断杀、断盗、断淫、断妄、断离、断粗、断绮、断贪、断害、断邪。自己发勇猛心一定要断,这样就有学因果的非常大的愿望,因为不学因果是没法断的,在里面无法生根的。学了因果,先是观念建立,这叫“开发胜解”;之后发生很大的道心,这叫“出现断恶的欲”,它就是戒的内核;之后再受律仪,从此之后真的是把这些邪行全断掉。这些都是由业果愚发展出的邪恶之行、堕恶趣的因素、无量苦难的大根源,因此一律断。那么,由于各人的善根、积习、助缘等有所不同,具体断的状况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总体的道上是这样的。然后,根利的能够很快断掉,根钝的、积习深的就是渐次地断,长年在这上面努力,逐渐地就能断掉。

然后,所谓的“十行”, 简明地来说,就是行仁、行义、行礼、行诚、行和、行雅、行法、行舍、行利、行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竖立十大观念:

一、护生观念。对一切众生的生命都要保护,积极地去营护,当它们遭受到各种生命困难的时候,都伸出援助之手,设法护惜它们的命。

二、布施观念。不是盗取而是发放,有财尽量地发放。效仿过去的善人,无粥施粥、无桥施桥、无衣施衣,就是这种观念,对于匮乏者尽量地施舍。

三、梵行观念。不仅要守礼法,有夫妻之道,不能够淫外色,或者在时、处等方面有不正的性生活,进一步还要渐次断淫等,守持梵行。

四、诚实观念。不是像现在的人随便地乱说话,而是守住诚实的道,事事都问良心,都是从本心里发出的。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趋避等等,采取说妄语的手段。总之事事守诚实之道。

五、和合观念。任何处都是要与人和睦相处,在各个家庭、团体等当中,需要让人心和合成一家,这就是和合的观念。

六、文雅观念。不能学现在的媒体流传的那些粗俗的话、痞子的话等等,凡是那种刺激性、伤害性的话语都要断掉。然后说文雅的语言,就是很雅正、有一种心灵的美好,出现的是美善的言词。

七、法语观念。断除一切非法的语言、不具义的语言,说的都是与法相应的语言。在西藏来说就是要念诵,念诵不是别的,就是要念诸佛的法语,效仿过去的大德,口要说的是法的语言。

八、舍心观念。不是一味地贪取,而是要舍掉。在传统的儒道两家非常好的道德上面就要明白,对于世间法,不是贪婪、发展,而是要知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佛家,就是要舍开。消极上,全部都不能够越限的,尽量做减法,所以是减的观念。然后这还不够,真正要落到大乘佛法上,还要积极地舍,舍身、舍财、舍善根,这就是修舍心。一切处都是舍,吃饭的时候也是想到一切舍,做了功德也是想到一切舍,施一件衣服也是想到一切都舍。这个首先要熏习善的习性,之后在这条路上发展,方向上不是贪,而是舍。

九、饶益观念。对他人不是采取为了私利而谋害的心,而是要采取割让、舍己,设法地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设法地对他作饶益,这样就从害心上翻转过来变成饶益。首先要建立饶益的观念、在一切处利他的观念。

十、正见观念。一切世间的邪说所建立的各种理念等等,这些都是属于邪见范畴。比如,在世俗谛上说没有因果、苦乐颠倒、可以发展自我主义等等,这些都是邪见。再进一层细的方面,认为有法,是常是断等等都是邪见。因此要知道,方向上一定要心中依止正见,在观念上就要知道,不但是粗的邪见不能依止,连细的也不能依止。在这上面要知道,我一定要取得正见,当取得一分正见的时候,时时把持这个正见不丢掉,这就叫正见观念。

像这样,要极其充分地去发展善行,它的根源是善心,而善心上其实就是信和悲或者信和欲。信就要发展胜解,白业果上首先充分地去作抉择观察,一条一条地确认到它的因果条理,而且真实不虚。发现这上面完全没有差错的,发现缘起贯穿在一切的白业白果上。之后又知道,下一粒种子,会发生像参天大树那样看不到边际的果,就知道业的相续性是非常厉害的。这时候就知道,必须在自心中熏善种,这个发生的就是信心。那么,这个引导的次第就放在果相里面,对于白业上的异熟、等流、增上、士用的四重果相,一一发生体认,然后结晶成一个非常巨大的因果的胜解,首先由这个途径取得信心。那么有了信心之后,他的欲就要开展出来了,这个欲是一个悲,这个悲就是从邪的、苦的方面反转过来的一种道心。有了这个欲——善法的欲以后,他就开始会立愿,“一定要这样行善!”以这个愿的推展,会一步一步地加深加广。那个数量,就像经商者对于财富有欲以后,昼夜不断地在财富上发展,同样,他会昼夜不断地在善上发展,然后发展成一个善的富翁。最终达到二地菩萨善行圆满的地步,一切处身口意的善全部都发展出来了。

好身、好口、好心

我们从十行再说三好。这就明白,所谓的善就是要身好、口好、心好,身有三个好,口有四个好,心有三个好。这就懂了,如果我的身体没有去作杀生,对于生命爱护,这就表示我有一个很好的身,这个身是一个善的身,这是第一个善的身。第二,我不去作不与取,不义之财不取的,非分之财不取的,下至连念头都不起了,然后一切时都是去作惠施,有什么都是尽量地施舍,这就是我身的第二好。如果我这么做,我是一个好的身,假使我去偷盗,我是一个邪的身。我去护生是个好的身,我去杀生是个恶的身。再说,我这个身去作邪淫是不干净的身,我这个身如果守礼法,那我是个善的身。

口的四个上面,我的口说妄语是不好的口,我的口说诚实语是好的口。再者,我的口去说离间的话是很邪的口,我的口去说和合的话是善的口。再者,我的口说粗恶的话是不好的口,我的口说文雅的话是好的口。再者,我的口说绮语是不好的口,我的口说法语是好的口。

再看心,我的心贪婪,想拿到别人的好东西,这个是不好的心,我的心有什么都舍,是好的心。有财就是想要舍给人,一衣一食都是想舍给人,有房子、车子都想舍给人,有什么好东西都想舍给人,是好的心;再进一步,连我的身体都能奉献,给三宝、给众生做事,这是好的心;或者有善根全数舍掉,这个是好的心。再者,我就想,在各种的竞争当中,自我不甘委屈,受到一点点的不公,我就要反击、要损害,这个是不好的心。假使我是想,处处以体恤之心要作饶益,尽量给人家作利益,这是好的心。再者,我的心里熏了那么多邪见,非常地刚强,执著邪的观念,这是不好的心。假使守持法界的真理,一直依着因果的见、空性的见等,这是好的心。处处都是这样的见、这样的看法,“这个都是因果,过去造了这样的业就有这样的果,怨不得人的,要忏悔!将来也不是靠诡计、邪巧、侥幸等来得到,我们一定要种善因”,这样就是依止因果正见在行持的。或者说“这是空性,人没有、法没有”,就像这样,这就是依正见。

像这样,我们如果能够秉持十善道,就有很好的身,干干净净的,很纯善的;很好的口,非常地纯洁,又良善;非常好的心,没有染污的,很纯洁的、很善良的、很正确的。

思考题

1、十恶业士用果的因果条理如何?结合譬喻、实例从前后两阶段思惟。

2、一般十善:

(1)十善业的体相是什么?其差别相有哪些?

(2)受十善律仪有哪两种方式?具体如何受取?

(3)未作恶和断恶有何不同?

(4)什么是满分善?什么是一分善?以公案说明,行持一分善也能得大利益。

3、殊胜十善:

(1)殊胜十善的体相是什么?

(2)做到断恶行善的关键是什么?具体如何发展?

(3)如何建立殊胜十善的二十种观念?

(4)什么是“好身、好口、好心”?

二、果相 分四:(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

(一)异熟果

此等异熟果者,三种善趣如其所因而受生。

由以上造集一般或者殊胜的十善业,在阿赖耶识中种植了业种,经滋润成熟时,便出现相应的三善趣的果报,称为“异熟果”。

划分有多种,大略来说,由下、中、上三品善业,分别受生于修罗、人间和天界。轮回总分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分六道,就是地狱、鬼、畜和人、天、修罗,前三是下三趣,后三是上三趣。当阿赖耶识中熏入的业种成熟,便出现六道的果报,种子劣,受生于恶趣;种子良,受生于善趣。譬如,有戒杀等的善种,受滋润就出现善趣的安乐果报,这样在异时、异处出现异性的果报,是异熟果。

在黑业业果之后,需要认识世间因果律的另一半。这里有因果律的奖赏、天理的奖赏,自己的心作自饶益,或者公平法则中正面的一半。在这个范畴里,同样有所谓的业决定一切、因小果大、所作不虚等的法则。再者,有与黑业相反的各种因果的条理。当依据《念处经》等,一条一条地认识,会发现业果不爽,之后展开来,将确认到一切的白的范畴里面,都有因果律;从而能启发胜解,发生欲乐,这也就是真正受持善律仪的根本。

这里以一句话,概括经教广大的内容。实际要结合《正法念处经》《阿含经》等,认识天趣和修罗趣的乐果状况,以及人类四洲的乐报情形,这样会发生对于上三道——白法所感安乐之趣的广大的认识。

在《法轨》里只说到领受等流,其用意重在,在人间取得切近,会有观感的认识。如同古德多有取儒、道二教行善花报的事例,作为引入佛道的方便,其用意都是在容易甄验处先取得一定的认识,以此再引入大的三世因果的教理中。

《言教》此处对于十善广开四果,是取圆满之义,如同《念处经》,其关键要拓开圆满的六道认识。白与黑、上三与下三,表现的就是在轮回圈里仍然有苦乐两方、有升沉两种。这样子往上,实际就从恶趣到达安乐趣,它也是以此人天身为所依,进而趣证出世果位的一个中间环节。实际上,道依次第进行的时候,当然先要有人天的根机,正如《十善业道经》所说,或者《地藏十轮经》所示,这样的十善业道,就如同大地承载一切那样,它是五乘的共基。如果没有十善的善行基础,出世道将无由发展。作为共道的基础,这需要首先在自心上发展出来;进而要排除掉只取人天小果的发心,衔接上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等,而让它升华为出世的法道。正确的观念,应当先励力发展此共道,再由此升华,而不以世间人天乐果为究竟。

在南瞻部洲人间的各种安乐之相,无须繁述。诸如色身的健康、相好、聪明、具力,受用上的身心适悦、具足财富,男女上的康乐等等,这些属于人间之乐。然而,在南洲人类之外的情景,全数需要依靠经教,因为我们多数的人并没有开展天眼,能实际见到天、修罗和其他三洲的情形,因此需要依靠佛语。

引导文是一句指点,并非对此一句念上十万遍就会开解,因此应当很现实,需要学习《正法念处经》《阿含经》等。比如,对于《念处经》欲界天的下三层天,假使有几十个具体的认识,那将会发现善业因果的条理,从而取得具体、详尽的认识,而且发展远程观点。譬如先世造善,此生生天享乐;来生又转入人间,其中所出现的器界为增上果;所出现的习性为造作等流;还有各种富乐的受用为领受等流;而行善的习性这种良性的循环,善辗转增长,果辗转发展等,这是士用果。这样依靠经教可以获得认识,否则难出现具体的观念。

再者,由《阿含经》描述四洲的情形,会知道人间的乐报;描述远古劫初等的情形,或者未来人世间富乐的情形,也能知道一分人间的富乐。就《贤愚经》所说的那些因小果大,以及长远劫数的果报辗转地出现,这将有助于体认士用果的情形。由《十地经》所说,十善业道如何升华发展,配合声闻道、独觉道、菩萨道,由此会认识,需要在十善业道的地基上往上升进,而不是脱离此基础而能够升华。《十善业道经》《海龙王请问经》等都有此义,这也需要在心中取得认识。再者,以二地菩萨圆满戒波罗蜜多作为高标,也清楚这个十善业道发展至极,就是二地菩萨的行境。

三善趣状况简说

欲界所依止的处所,按照佛典所说,须弥山作为一个中心的标志,它出、入海各八万四千由旬,此外分布七香水海、七金山,外围有咸海、铁围山围绕。咸海里的东南西北方各显现一大洲,每一大洲又有二小洲作为依附,日月二轮绕须弥运行。这样就知道,所谓的人间世,就是四大部洲,其名为“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属于人类居住之地。

四洲当中,东、西、南三洲相差不远,北洲善因较好,受用也颇为愉快。譬如,那里人类的衣食、器具,都是由植物直接供给。譬如需衣、需食、需乐器,都能从树而直接出现,不须劳作;饮食也是自然的,地中自然会出现锅,之后在这个锅中放置焰火珠,把米投入,珠就自然地发热,一直到做熟为止。这就是另一方人类由福业而出现的自动化的景象。

男女两情相悦,便在林中相会,若无血缘关系,树木将像帷帐一样合起来;假使有血缘关系,树木不合,男女自行退散,而不会强行而为,如此的幽会,一生不超过五次。女子怀孕七八日就产下孩子,置于路边,路过的人把手指放入孩子口中,吮吸时自然流出乳汁,这样七日就长大成人。之后男的入到男群体,女的入到女群体,没有所谓的家族。

那里人类的姿容,就像我们这里二十来岁的青春妙貌,可谓人间的神仙国土。在那里,世寿千岁,无有中途夭折。大小便时,大地自然裂开,藏垢纳污,之后闭合。在那地上经行柔软如棉,脚踩的时候,地自然陷下四寸,抬起来的时候恢复如初。极为华美的树林,叶子依序排布,不会漏雨、漏风,是天然的屋子。男女每日游观荡舟,脱衣后在宝池里沐浴、游泳。沐浴之后,在岸上的如意树上取衣服,旧衣服就不用了。那里的人民没有私有的财物。

以上简述了北洲的情形。

再说,在人类之上有所谓的天界。先说欲界天,当宿世修集十善,有上品的业种成熟,就会托生在天界。天人有三种事超过人间:一、化生,因缘到时,就现身在天界当中,没有经由母胎的苦难;二、色身,并非人的身体那样,有很多的污垢,体内有各种的不净物,天女容色殊妙,人世间的倾城妙貌,在天人看来污秽、丑陋不堪;三、受用自然,衣食随着心里一想就会出来,而且楼阁、宫殿、园林等受用现成,比北洲要好得多,因为北洲还要假借植物来取受,挺不方便的,在天上由于福业的功能力大,无须这些。

六欲天从下至上,于须弥山腰有四王天居住,须弥山顶有忉利天,这两个是地居天;往上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四重天,属于空居天,欲天的快乐一层比一层殊胜。

须弥山的腰部,四方各有一王统领,故称“四天王天”。“忉利”即三十三天之义,此天的政府属于联邦制,中央为主天王,四方共三十二位分天王作为辅佐,合主地居天政府。其实,地面的一切众生都是归这个天政府管辖,天主是帝释。依古德考订,其实这就是道家的玉帝、儒家的上帝。道家修炼成仙,当然要上陈帝释,因此之所尊崇。就人类长远的历史来说,过去的时代,人业障较薄,对于帝释的奖善惩恶,心里会有所感觉,因此上古的诗篇里,数数地举上帝而作歌颂。后来,人类由贪欲增盛作为主因,业障日厚,在这样的暗暗的心中,就无所感觉了。

空居四重天,当然要尊贵得多,不与人间交接,因此人类无所认识。“空居”,是指因地行十善之外,还有修未到定的力量。所谓“未到”,指尚不能舍离情欲,以此定力,果上不依地而能于空居住。“夜摩”,意思是善时,生到这个天里,时时唱着快乐。“兜率”,是知足之义,这个天的天人对于诸欲能够知足。“化乐”,指天人能变化之义,比如想要一头象或者一匹马,就能变出来,而且骑着它娱乐。“他化自在”,就是假借化乐天变化的那些快乐的境界,能够享用它。

六天的爱情方式不同,越往上形式越简单,而且越快乐。地居两天有交媾,却不会漏精。空居天当中,夜摩天只是男女抱持,兜率天不过就是手拉着手,化乐天互相笑着,他化天是彼此相视。这些欲事只是享乐,和胎育无关,也就是诸天是化生,不经由母胎。

修罗世界的安乐,由于宿世修集十善,但是嗔恚、骄慢、疑虑三种习气很深,他们的住处,有的在须弥山的岩窟当中,有的散在海滨或者潜在海里,其享受之乐,宫室华美,衣食自然。

以上欲天和修罗享受福乐的情形,要学习《正法念处经》,才能得到具体、详尽的认识。

(二)等流果 分二:1、造作等流;2、领受等流

1、造作等流

由造作等流,于一切生爱乐行善,且善辗转增长。

善的造作等流,就是与先前行善同类的习性会现起。从前喜欢布施,现在也会喜欢布施,而且这种习性会辗转地增长,变成良性的循环,结果使得善越来越增长。其他比如喜欢利他,喜欢闻法、思惟,喜欢修心等等,那么这些上也都要发展善的习性。假使我们在修十善上特别用心的话,那这十条都会有很好的造作等流的果出现,你不断地去造作,就有它同类的习性不断地增强。

不但不杀而且护生,将来对于爱护生命的事特别喜欢做,他有一个很好的仁慈的习性,由此会使得仁上的善愈加增长。

不但断除偷盗,而且行持布施,这个善一旦做了之后就有造作的等流,对于布施非常欢喜,一碰到布施非常爱乐,而且他不断地拓展布施的善行,比如施衣、施食等等,一碰到了就喜欢做。再接着让他布施法、布施无畏,由于有这种习性,就很容易给别人布施智慧,或者布施无畏等等。

又如断除邪淫,很守礼法,将来如果还在这个世间成家的话,就有一种守礼的善心,不会在外面乱搞的,在婚姻上是很贞洁的。

再者,断除妄语喜欢说诚谛之语,以后非常爱乐的就是说真话,养成诚实的禀性,那么这样诚实的德也会越来越发展。

又有断除离间喜欢和合,那在哪里他都会发展这种喜欢和平、和睦的善心,由此使得和合的善行增长。

或者,断掉了粗恶语,说和雅的语言,这样也是习性一旦养成了,就使得这和雅语的善德越来越增长。

或者不喜欢说绮语,而喜欢说具义语,这样去造作,只要七次以后,它就会有等流的力量,以后常常喜欢说具义的语言,具有法的内涵的话,这样就爱乐说法语。

又断掉贪心,喜欢修舍心,那么一碰到的时候,他不是贪著而是放舍,之后舍的善越来越大,舍财、舍身、舍善根,一切都是放舍,而不是抓牢,更不是贪婪谋取。

再者,断掉害心后常常行饶益,这个造作多次地养成以后,就会使得我们有习性的果,以后一遇到什么,现行出来的就是利他。

又断掉邪见后,去修集正见,那么心常常禀持正见,有这样的习性,这个人就很正,他见解非常地断定,很正的,不会移到其他邪僻的见解里,不会受世间各种染污的思想影响,这样将来见解越来越纯正。

总结

总之,我们要投入到善的修习当中,十善上都要去做,做了就叫“造作”,造作就有等流的习性养成。这样的话,以后一遇到相应的境,这方面的势力马上现起,马上就有一种爱乐,这就是培养善意乐。以这个来驱使的时候,他就不断地行善,就使得善日益增长。因此,善的流不要让它断,要让它不断地相续,到了最后就发展成普贤行,一切都是妙善,而且扩充到无尽、周遍、圆满的善。

缘起上,经由七次、二十一次等等,就养成了这方面的惯性;以后越做越多的时候,会到任运的程度。比如,从前任运地就会说妄语,这是由于过去妄语的等流力,以后我们会任运地说诚谛语,这是善的等流,是相当好的。因此,一切善只要努力地多做一些,将来都会发展成任运的习性。也就是会任运地爱护生命,任运地行持布施,任运地守持礼法,任运地守持诚实、文雅、和合、具义的口德,或者心上就会出现很好的禀性,是一种舍心、利益心和禀持正见的状态。

2、领受等流

领受等流者,断杀生故,长寿少病;断偷盗故,具足受用,及无盗贼;断邪淫故,夫妻美满,少遇怨敌;断妄语故,为一切人所共敬爱;断离间故,眷属、仆人心生恭敬;断粗恶语故,闻悦耳言;断绮语故,言具威重;断贪心故,所愿事成;断害心故,远离损恼;断邪见故,心生妙见。

善的领受等流都是安乐报。也就是,做了合乎因果正理的事情,且有一分的利人,因而他将得到善的奖赏,也就是在自身上行善会利益自己。那么所谓的“领受”,就是得到由过去行善资本获取的受用。

断掉了害有情命的黑业,那当然不会有短命、多病的因素,这个业种已经截断了相续,它没有势力,因而反面上就会长寿、少病。

断除不与取故,一切不属于自己的非分之物不去谋取、窃取等,都是凭着正当的途径来营取自己的所愿。这样匮乏受用的因、遭盗贼的因都净除掉以后,自然受用是具足的,而且没有盗敌来窃夺。

断除欲邪行,在夫妻的生活上消除了那些不正的因素,因而夫妻将美满,而且少有怨敌。

断除妄语之后,不好的领受可以消除,进而好的受用就来了。也就是,常常守诚实语的善道,那么大家就对自己很赞叹,而且都有一种慈心相待。

断除了离间业之后的领受等流会很好。过去离间的业种,导致总是下面的人不和合,或者不顺从、心意上违逆,但现在没有离间的恶业的障碍,这个反应就很好了。这个时候下面的眷属和仆人就会发出恭敬的心,自己说什么、吩咐什么,他们会很尊重。或者气氛打成一片的,很和睦,他们自己之间也会商量好,好好地去办这事,使得家庭或者团体的路子很通、很和的,没有那样疙疙瘩瘩、阻隔不通、勾心斗角等等的事。

断除粗恶语的领受等流,是听到悦耳的话、很和雅的话。报应就是如此,过去常常说粗语,听到的那个反应也是不好的,别人也就是粗语以待,或者说一些不好听的,这就是以一感、召一应。你现在以不粗恶的、很文雅的话来说,那对方也不可能说很粗的话,因为没业因,所以常常听到很和雅的话。

断除绮语故,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果报,也就是自己的语言变得很威重。从前说绮语的时候,都是一些泡沫的话、垃圾的话,好多是无意义、各种由分别妄动随便乱说的话,那就遭报应,话没有威力,在大众中说话少有辩才、表达不清,说出来当然没力量。现在息灭了绮语,说具义的语言,话语就非常地威重、非常有分量。

由于断除贪心的缘故,就会领到所愿事成的果报,领受上就感觉不一样了。从前做什么都不顺利,就是由于有贪欲,贪欲就是私欲的一种,它是不符合正理规则的,你想通过不义的手段巧取豪夺,想非分霸占、侵占,这个是不让你满足的,因此,出现的就是所有你想的东西不实现,不想的就会来。而现在断掉了贪心,修的是舍心,那么心里的愿望都会成办。也就是没有私欲,以心里舍的这种缘起,想什么就会来什么。或者心里有个什么样的愿、什么样的希求,它都会容易成就,这个就是舍心上非常大的作用。

由于断除了害心的缘故,在领受上就不同了。过去常常有害心,领到的就是别人害你,经常这儿受损恼,那儿遭伤害,这都是过去有害心的一种反应。现在断掉了的原因,当然领受上就很好了,也就是感觉跟损害脱离开了,没有那么多损恼的事。比如一个小流氓,过去常常去害人,那当然到处就是挨罚、挨打等等;后来改邪归正,断掉了害心,常常作利他,他就远离了受他损恼。

断除邪见的受用果,从前邪见很大,因此相续中总是见不正,那种邪眼看待的状况老是存在,就好比戴了有色眼镜那样。现在断掉了以后,发现见解清明了,很正确了,就好比去掉了污糟的眼镜,看得很清晰那样,这个领受果就不一样了,相续中会有妙见。就好像人的眼睛医好了,“原来这么清楚,世界都正过来了”,这是对的。那么这样,以这个得到的受用就是相续中有正见。

**十善的领受等流,在《法轨》里作了长篇的讲述,这里就不多讲。**总的来说,我们的命运通过十善的业道能得到改良。也就是从前种种的领受或者遭遇,都会往好的方面发展。过去各种各样不好的领受——短命、多病、贫穷、冤家多、家庭不好、人际关系不良,以及在口业上感召到的别人不恭敬、说不好听的话、自己说什么话没人听等等,要么就是心里不如意,常常想的不成功,又不断地受损恼,见解也很邪,整个人的那一通命运都不行,遭遇、感受都不行的。但是,通过断掉恶发展善之后,他就得到改良了。这是看自身的程度,如果做得好的话就改得快,如果还能再增长的话,就会变得更快,这都是事在人为。也就是,看到过去的感应故事就会知道,一旦人改恶从良以后,命就变了。比如,变得长寿了、身体好了,或者财富变得很多,人际关系很好,家庭也好了,或者自己说话别人听,下面的眷属恭敬,所想的事都成办了,好像越来越顺,相续的见解也正过来了,这些就是通过自己修行得来的。

思考题

1、十善业的异熟果是什么?结合《念处经》《阿含经》等具体思惟其果相。

2、十善业的造作等流是什么?从总、别两方面思惟。

3、十善业的领受等流分别是什么?一一思惟其果相。

善行花报

众生的贪嗔痴三毒很难灭除,三乘教(此处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不容易得到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自然重点就在事行上力破贪嗔,比如以布施破贪欲,以安忍破嗔恚。这就是落在对治法里,三乘教般若波罗蜜多平等性以后就不是这回事了,但是在这之前,当然要用相反的去对治它,而且要在事上非常励力地去做,这就是所谓的善恶交攻,要以善取胜的意思。

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无量的德性,福报就是依这个发生的。实际是本身具有这个德,而能顺这个德性加强势力的话,就出现福报;如果逆违这个本具的德性,就会出现凶祸。假使从事行上发展,那就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去做,你要扶植一个德的话,就要以这个意识的力量,把它根植起来,而且要形成强大的习性。为此,需要做到任何贪嗔都不能挫吾之志,这个德性才可能成就,所以它以誓愿为根本。立了誓愿、受了律仪,哪怕丧命也不丧失这个志,那么这就可以成就德性了,否则是难成的。而这又必须有深刻的因果观念,否则也无法发出誓愿。在今天,假使不在根源上发展的话,这个德性就很难栽培。

对此,不但佛教有详细的研究,儒教、道教也都要在这个重点上着力,因为人天的教法当然更是在这个上面,要大量地有一种发展,一种熏习、培养的规模。那么在德性当中,仁慈是主,比如以不杀护生作为根本,这就是一种德性。这个所谓的德性,要么就损它,要么就立它,假使不损它还能立它,这就是德性了。何以说它是德性之主呢?这是由于众生沦落在生死界,染污的方面很严重,它就在私我意识上,为了得逞私我的欲望,采取的是非常不好的心和手段。因此,儒道二教在几千年前,要培植的是仁慈。人心的这个私欲是可怕的,仁慈一旦培养好了,他就不是满足私欲为主,而是要返回来。然而今天普遍鼓吹竞争,实现自我,仁慈的德性埋没,反面出现了一些阴性的凶残。这不是过去的拳打脚踢,而是一种实现自我的阴私。这就看到,凶性和德性有这样的差别。

有了主要的仁慈,其他的方面,所谓的忠孝礼义廉耻等等,只要有一个所长,比如说秉持了忠,或者孝,或者廉等等,就可以引起福报。这不但来世有得大果报的,比如生天、做神、得人间的富贵报等等,而且在今生就有引起花报的。尤其南阎浮提是业增长地,真实能秉持善行,也是报得很快。

佛经里说,有一个女人背着孩子渡河,当时失足落水了,母子都溺在水里。当时这个母亲很爱孩子,有非常切的悲哀之心,她不知道自己快要走了,宁愿自己死,也要孩子活,抱着这种慈爱的心就死了。当时她一念善心光明所发,顿时生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念仁心所得的果报。

又有说到,有人脱衣而睡,忽然见到了火警,着火了,但是衣服已经被焚,他不敢裸体走出,甘愿烧死,以此也得以生天,这是一念之耻所得的果报。

儒教、道教多数是从花报奖励,只有佛教解释了三世因果,以佛的现量来作证明。那么儒道二教本不是在此处着眼,因为世上还没有出现佛,他们为了辅助因果之道,主要是从现世花报上奖励。这是由于人在初步的时候,要从浅近处来发生信心,肉眼能看得到的,会比较有说服力,能取信于人。至于深远的三世因果,就需要对佛有信心。所以在三乘教法里,一谈到了修心次第的时候,因果是极其重要的。而一说到深信因果的时候,对于佛语生起深忍信最重要。假使这一点较难过去的话,那就要先从现世花报的诸多实例上入手,这一点就很重要。

以下举一些实例来证明:

(一)忠尽成仙

唐德宗想废弃太子,立侄子做太子。当时李泌做宰相,尽力地劝谏说:“太子并未失德却怀疑他,你对侄子有什么信心?”意思是说,本来不应该废太子,你却随意立侄子,凭着自己的想法想立就立,到哪一天侄子那样子的话,你不是照样废?

皇上发怒,斥责道:“你不怕株连妻子儿女吗?”意思是,你这样说是要株连九族的。

李泌说:“我只知尽忠。”

皇帝考虑三天,才检查到自己的过失,然后流着泪对李泌说:“不是你尽忠,我后悔无及。”

李泌具足此长,后来成了神仙。这是忠德的报应。

(二)孝感虎避

徐一鹏很贫穷,有至孝之性。当时他在海滨教一些学生,一天晚上感得异梦,当时担心父亲有病,非常焦急地想请假而回。夜晚过阿育王顶的时候,遇到一只老虎当道而住,那老虎横在路上。徐一鹏祝祷说:“我为父亲的病而兴夜驰归,现在即使死掉,我也不后悔。”老虎甩甩尾巴就避开了。

当徐一鹏到家的时候,父亲已经昏厥了。忽然苏醒过来说:“儿子刚刚回家,莫非在路上遇到了老虎?我刚才梦到进入一个官府的衙门,有个穿红衣服的人说:你命数当终,但是因为你儿子纯孝的感应,老虎尚且避开,现在延你寿命十二年。”由此父亲的病得以痊愈。这是以孝德而出现的感应。

(三)礼致火退

古时,有个人因为父母去世,棺材停在屋子里。当时东边邻居家失火,烧了好多家,而他家正是在下风之处,看起来势所难免。他大声号哭,守着棺材不走。妻子因为他不出去,也发誓就这样以身殉亲。火已经烧到墙这边了,忽然间风一转向的时候,火从屋子后面过,转而烧到西边邻居家,这一家竟然无恙。这是守礼的感应。

(四)义得功名

唐朝有个善人裴度,屡困场屋,占相的认为他要饿死。后来他一次到香山寺游历,见到一个少妇把包裹放在栏杆边。当时她在里面拜佛、求佛,去了很长时间,后来没有取包裹就走了。裴度也知道她忘记,又追不上,等着也没来,就只好暂时带着包袱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裴度还是到那个原地方,看到那少妇哭着过来,说:“我父亲无罪被人绑缚,我跟别人借得玉带、犀带各一条来赎父亲,不幸这个又遗失了,真的我父亲无可逃祸了。”她非常地伤心。这时裴度就慨然交还于她。

那时看相的再见到裴度,大吃一惊地说:“你的气色现在顿然不同了,一定是对人做了阴德,你前程万里,不是我所能了解的。”后来斐度果然拜相,封为晋国公,赠太傅,活到七十六岁,五个孩子都贵显。

这就是由义德而转变了现世的命运。之前裴度屡次没法考中,功名不就,然而他行阴德以后,就出现了万里前程,可见转变极快。先前裴度再用功再使劲,也逃不出饿死的命,不及后来行一次阴德,就出现了鹏程万里。

(五)廉感富贵

淮阳的杨商,他造作等流很好,非常喜欢行善,是个大善人。有一天,有个关中的盐商以一千两银子寄在他那里,约好日后来取,可是三年也没来。杨商很有廉洁,他把这些银子带回家,埋在花盆里,并特别派人去关中寻访,得知盐商已经去世,只留下一个孩子。

杨商就请这个孩子到他家里,指着那花盆说:“你父亲有一千两银子寄存在这里,现在可以拿走了。”当时那孩子惊愕得不敢拿,杨商就坚决地给了他,孩子叩谢而去。杨商生的孩子叫“杨溥”,做官到了太师的级别,成为一代名臣,子孙都贵显。这是由守持廉德感得的富贵。

(三)增上果

增上果者,即是成熟于环境的果分,因此,是与前面那些不善的果报相反,降临到乐报上一切种类的圆满的功德。

增上果就是在环境上成熟的果分。而因果的条理上有所谓的“正反律”,恶业上的业感律和善业上的业感律是相反的,也就是公平法则黑屏的部分,翻转过来就是白屏的状况。我们要知道,比如,当下的心在造恶或者它的对治品善的时候,感受是相反的。从缘起的相上看,身心的舒展和压抑、开放和萎缩、光明和黑暗、大公和私欲等等,它们的相都是相反的。这样就知道,造了善业,在环境上成熟的果相,会出现诸多和以上黑业果相相反的情形。

按《念处经》观察,从四王天到夜摩天之间有很广大的描述,那些都是天的世界。环境从舒适度、安稳度、快乐度等等上面,都是跟恶趣相反的,或者,地水火风、节气、受用、经行、饮食等等的状况,都跟恶趣完全相反。那上有一定的了解,再回到这上面就非常清楚,的确它会是与恶业环境苦报的相相反地,呈现出各类圆满的功德之相。

文中的“降临”,是指因果律赏罚的法则,造恶得惩罚,行善得奖赏,在善业成熟之际,将会收到很好的奖赏,也就是好的乐报将会来临。比如生前行善广大,死时果位识现前,一刹那间天堂的美景出现了,这叫“降临”。文中的“一切”,就是指与前面十恶业的十种果相,都是一条一条相反而呈现的。

比如,修了戒杀的善业,做了放生、护生等,就会生在很吉祥的地方。所感得的环境心旷神怡,境界开阔,心一下子能够放开、感觉很舒畅。再者,环境里没有害命的违缘,走在路上很平安,一点也不危险。那个环境里的食物、药果、净水、空气等等质量都很好,受用了以后身心健康,没有疾病,在这个环境里生活能很长寿。

再者,不但不盗取,而且行持布施,所感的环境里物产会很丰富。比如种的庄稼年年丰收;种的果树,一到收获的季节就果实累累,结的果实又大又好,还不容易变坏;而且从来不缺食物等等,这都是不作偷盗而且行布施的善报的相。

再说,断除了欲邪行,逐渐地行持梵行,所感得的环境没有污秽、非常清净香洁、适合居住等等。

再者,断除妄语说真实语,以这个真实的力量,心对于资财就有一种稳固的把持力,能坚固地持有环境上的资财,不易失坏。而且,说真实语内心坦荡,良心很安,因此,所感现的环境会让人感到很安心,不会出现让人恐惧、害怕的境缘。

再者,不作离间说和合语,使得他人彼此心气相通,因此所感现的环境就非常通畅,道路平坦宽阔,没有丘陵坑坎、悬崖深谷等高低不平的状况,从这边走到那边,从那边走到这边都很好走。

再者,断除粗恶语说和雅语,说出去的话细软和美,一听起来就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那么以这个善业,果上就现出柔软和雅的环境。大地光滑平坦,脚踩上去柔软舒适,还有很多泉池、小溪、河流等等,住在这里内心十分安适。

再者,断除绮语,说具义的语言,因上是很有意义的,那么果上的环境做什么都很有意义,做什么都有收获。而且,说话不是语无伦次、散漫乱说,而是心契合到义来说的,那么心、气是有条有理的,也就是从内在妙观察智的德性,相应时节、对象等等,他是有条有理的,因此,所感现的环境,节气是符合正规的,什么东西都很坚实,非常地稳固。

再者修习舍心,跟贪心的业相相反,果相也就相反了。常常作施舍,心就非常地富裕,那么将来就得到好比北俱卢洲那样的自然谷物,根本不遭灾,坐在那儿受用现成。或者劫初人类很好的时节,受用的都是天然的食品,就是由于他是舍而不是贪的缘故。再者,会有好多的时节、环境优胜的快乐产生。生在很好的时代、地方,在那些地方五谷丰收、物产丰饶,各种的受用很丰富。这就是舍心在环境上成熟的果报。比如,可以参照上古人类环境的乐相,如同世外桃源,或者北洲人类的状况,将来弥勒佛降世时人类的情景,这些就可以明显知道,所谓舍心的增上果相。

或者行持与害心相反的饶益心,常常济世利人,做很多的好事情,比如施药、铺路、造桥、救死扶伤、济困扶贫、施与安慰温暖等等,这些就是修利益之心。那么,由于修这样的白业,将来受生的环境里面没有怖畏,常时都是心很安定。比如好的时代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根本没有一点的恐惧感,这些就是作饶益行所感的果相。

再者,邪见的相反面就是修行正见,心中一直依止世间正见等等,很相信因果、相信三宝。心里认为就是有这样的天理,一定要行善才能得乐,有这样的三宝,能开示四谛的解脱道等,是唯一的归依处。这样,由于心中一直依止正见的缘故,他就会感得相应的环境。会生在三宝之家,也就是那个地方有佛法僧三宝,四众游行,正法充满。那个地方有归依处、有救护处,那种环境就是心可归宿的地方,能得到救护的地方。再者,心中一直依止正见这个一切妙善根源的缘故,因此,将来受生之处是一种会出现各种珍财的地方,各种妙物会在那里出现的,这是由于有一个安乐之根的正见的缘故。

(四)士用果

士用果者,即随作何种善业,彼业即成增长,而福德将相续不断地出生。

善业的士用果,就是随造什么善业,这个业会发生非常长远的作用。这也是前面的异熟、等流、增上这些果的总结。比如从造作等流上说,作什么善业会不断地增上那种善业的量,常常都会那么做。做了以后,从领受等流和异熟果方面说,如果还局限在有漏的范畴,那会在多少劫等的长远的时间里,一直在人天中享受福乐。也就是由于因种,不断地在造作等流上串习、增长,业势力辗转加强,结果使得异熟等的果报相续不断地发生。所谓的“福德”,在人天方面,比如长寿、健康、相好、多财、眷属圆满、受用具足、所愿圆满等等,这些好的果报会源源不断地发生。

这里对象是随造哪种善业或者殊胜善业。它的作用,首先是会继续造作同类的善业,这样就会辗转增长;其次业势力集聚多了以后,将来一生一生、一段一段的历程中,将成熟各种的安乐果报,出现各种的福德。

所以,我们要好好行善,譬如一开始就作一点布施,这个时候引起善种以后,就像种子会连绵不断地结果一样,这一次做了,下会还想做,这样不断不断地做,就在这个布施的善行上不断地扩大、增长,最终达到极为增长的地步。或者去做一些爱护生命的善行、慷概布施的善行、守持礼法的善行、诚实的善行,或者和合的善行,或者修舍心、饶益心、正见等等,就像这样,任何一个善只要你去做它,那么它就会再次同类地发生,一个接一个不断地增长,只要你支持它。

比如说,我喜欢听法,那么这也是个善,它不断地会增长,一年当中增长到几千次,那一生当中就是多少万次,这就是“即成增长”。或者用一些食物布施给鸟类,之后天天都会去做。这样增长以后,当然由于因不断地滋润增长,有非常强劲的功能力,使得福德相续不断地出现。就像《贤愚经》所说那样,行一个善就发生那么大的福德,何况连续不断地做,极为增长后,那福德自然是源源不断地出现。

比如《贤愚经》里讲到: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地有位长者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当他出生时,天上降下了七宝雨,屋里和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奇珍异宝,因此取名为“宝天”。宝天渐渐长大,精通各种世间技艺。他得知佛的圣德世上无双,就很想见佛,随佛出家。于是告别了父母,来到佛前,顶礼佛后,说:“唯愿世尊开许我出家。”佛说:“善来比丘。”他当即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佛又为他说法。他听法之后,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时阿难问佛:“世尊!不知宝天比丘过去修了何种福德,感得出生时天降宝雨,衣食自然?”

佛告诉阿难:“久远劫前毗婆尸佛出世,一次,毗婆尸佛教法中的僧众到一个村落游行,当地的居士们共同迎请僧众,广作供养。那时村里有个穷人,也很想供养僧众,但家里太穷,实在没有可作供养的财物,于是就找来一把形状像珍珠一样的白石子,向空中抛散,供养僧众。

当时供养僧众白石子的穷人,就是今天的宝天比丘。那时他以信心和恭敬向僧众供养白石子,以这个福业所感,在九十一劫中感受无量的福报,生生世世财宝众多,衣食自然,从无匮乏。由于他当时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所以今生遇到我,证得阿罗汉果。”

像这样,一个穷人在短时间里以白石子供养僧众,以这一个善业,所得到的福德,竟然是在九十一劫中受用不缺、衣食自在,最后遇佛出家,证得圣果。

这样明白以后,就知道要多作善业,而且不能轻视小善,以为没有福德。宝天前世只是供养僧众一些捡来的石子,就在后来的九十一劫极长久的时间里,生生世世财富丰饶,受用具足,最后遇佛证得圣果。仅仅作一个善业,所发生的作用,也是像这样长久地发展乐果,出生福德,何况作很多的善业,不断地作、不断地增长,那福德自然是源源不断地出现。

思考题

1、十善业的增上果是什么?分别思惟每一种善业的增上果。

2、十善业的士用果是什么?结合实例具体思惟。了解后我们该怎么做?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丙三(断除之理)分三:一、善趣之因;二、十善之果;三、取舍之教言。

丁一、善趣之因:

善趣之因十善业,即断十恶之善心, 戒杀戒盗不邪淫,不说妄语离间语, 绮语粗语离贪心,以及害心与邪见。

仅仅断除十不善业还不能构成十善业,因未守护相续故。所以十善业是指断除十不善业的十种善心。《中般若经》中宣说了“吾亦断杀生……”宣说了十种善心。

丁二、十善之果:

小品转生于人间,中品善业生欲天, 大品等持禅无色,能得上二界安乐, 四果与前皆相反,当知十善果善趣。

因行持小品中品善业而生于欲界的人间、天界中,依靠与等持相关联的大品善业转生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即行持十善可阻塞恶趣之门,获得善趣。《宝鬘论》云:“由此法解脱,地狱鬼旁生,且可得人天,王位圆满乐。无量禅无色,享梵天等乐。”

丁三、取舍之教言:

佛说以随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 十不善业堕恶趣,取舍黑白因果者, 世间善道人天乘。以此后世转善趣, 故立真实解脱因,善缘众生当依止。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行持十善业正道者生于善趣,趋入十不善道者堕入恶趣。”《妙法莲花经》云:“人天乘十善。”又如《胜藏经》中云:“天乘即四禅、四无色;人乘即十善,此乃妙法之所依也。”从梵语“雅那”引申为乘或坐骑,因为乘坐之可达到各自目的地之故。《般若摄颂》云:“乘之诸众至涅槃,乘如虚空无量宫,能获喜乐乘殊胜。”根据众生的意乐次第而宣说不同乘,于寂灭根基者前,佛说一乘。《妙法莲花经》云:“究竟一乘无三乘,说彼三乘不了义。”佛也说过有二乘,如《无垢虚空经》云:“相合众意乐,我宣说二乘。”即指大乘小乘。佛又说过有三乘,《白莲经》云:“虽说调惑之法门,共有八万四千种,然诸佛陀真意趣,乃为无别一本体。我虽开示三乘法,亦随众力意乐说。”总之,如画家般的心可幻变出无量相,但是从了义上来说,何者也不缘。《楞伽经》云:“乃至有众生,乘无有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有情。”此处所指即是佛所说的人天乘。《楞伽经》又云:“天乘梵净乘,声闻缘觉乘,我说一切乘。依靠人天乘,决定趋涅槃,后不缘一切。”

丁三(宣说果)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入道十善果异熟,等流增上及士用。

**戊二(广说)

分九: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五、六度之果;六、四无量之果;七、二谛之果;八、善恶分别之果;九、甚深缘起之果。**

己一、异熟果:

以行小中大品善,暂成人天终定胜。

并非如随福德分善终将灭尽,随解脱分善暂时感受人天乐果,究竟获得佛果。《般若八千颂》云:“尊者舍利子,以何善根趋入人间、天界复成就无上正等觉?以发无上菩提心摄持之十善、四禅、四无色灭定、六度,中间永不灭尽也。”

己二、等流果:

同行等流善自增,感受戒杀得长寿, 断除偷盗受用丰,断除邪淫夫妻和, 无有一切诸怨敌。断除妄语不遭谤, 断除离间互为友,断除恶语言适宜, 断除绮语众悦耳。断除贪心果知足, 断除嗔心具慈心,断除邪见具正见。

《宣说十善经》云:“精进行十善业并使之增上;长寿、受用丰富、夫妻和睦、无有怨敌、不遭诽谤、众人悦意、语言适当、众人悦耳、知足少欲、互相慈爱、具足正见。”

己三、增上果:

增上果生圆满境,食易消化药力大, 净处药等具美味,他人不欺离畏害, 众人和合得胜乐,随季成熟丰收果, 地平严饰清凉池,鲜花果实皆繁茂, 叶果药等具美味,资源富饶具亲友。

《十善经》云:“戒杀者生于环境优美之地;断除不与取者转生于饮食容易消化且具美味、药具强力之境;断除邪淫者转生于具有芳香药树之清净处;断除妄语之人无论生于何处皆无有怨敌、盗匪等危害且不易受骗;断除离间语者生于众人和合、瓦砾荆棘鲜少之境;断除粗语者生于四季无倒、花果应季成熟之境;断除绮语者转生于土地平坦、海湖严饰之境;断除贪心者转生于鲜花、果实、庄稼繁荣昌盛之境;断除害心者生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香味扑鼻之境;断除邪见者无论生于何处,悉是果实丰硕、富有宝矿且怙主、亲友皆圆满。”

己四、士用果:

士用之果善增上,如意成办诸所愿。

《广大游舞经》云:“喜善福德资粮增,能持菩提之善聚。”《普贤行愿品》云:“一切妙行皆成就。”

己五、六度之果:

此外布施具财富,持戒安乐忍相好, 精进具德禅心静,智慧获得胜解脱。

以菩提心所摄之布施财物、禁戒罪行、摧毁嗔恨、勤于善法、一缘安住、了知二谛自性,即以六度善法而行将获得胜果。《宝鬘论》云:“施戒忍精进,禅慧悲为体。博施自财物,持戒而利他,安忍断嗔心,精进喜善法,禅一缘无惑,慧抉择实义,慈悲悯众生,一味等心伴。施具财戒乐,忍具相勤威,禅寂慧解脱,慈悲成诸事。此七者无余,究竟至彼岸,智慧不可思,获得怙主位。”在六度中加上慈悲,即是以菩提心摄持而修持,下文还有广说。

己六、四无量之果:

四无量之功德:

慈心悦意悲成利,喜心圆满舍无垢,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 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 慈心众人皆悦意,悲心利益无边际, 喜心财富皆圆满,舍心自心极堪能。

经中云:“具慈心者有宽广、七大(所缘大、修习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善巧大、正性修习大和功业大)、量无定等与声闻、缘觉不共之功德,令人天悦意、获得妙色。”此外,《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不及须臾顷,修慈福一分。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意喜身多乐,无毒刃损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八德(长寿、妙颜、种姓圆满、自在圆满、辞严、具大名望、丈夫身、具力)。若令诸有情,发坚菩提心,常得如山王,坚固菩提心。由信离无暇,由戒生善趣,由修习空性,于诸法无贪,于善不放逸。无谄具正念,思惟增睿智,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由不障闻法,及行法施者,当与佛值遇,所求亦速得。无贪成法事,无悭增受用,无慢感尊主,忍法获总持。由施五精华(藏医中所说的五种滋补药品:蔗糖、炼酥、蜂蜜、芝麻油与食盐),及施无怖畏,诸魔不能侵,具殊胜大力。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火炬,灯中施油类,能获净天眼。供养佛塔时,敬献妙音乐,铃及螺鼓等,能得净天耳。不举他过失,不说缺肢等,常护惜他心,常感他心通。施履及车骑,搀扶羸弱人,乘骑奉师长,智者得神变。为法建伽蓝,忆念法文义,由净心施法,故得宿命通。诸法无自性,如实正了知,得第六神通,诸漏永断尽。为解脱有情,真如智等具,以修悲心润,成最殊胜者。由种种净愿,成佛净刹土,以宝献能王,得放无量光。由知此业果,相应义如是,常利益有情,即是汝自利。”此等之理是趋至佛地的唯一殊胜方便。《本生传》云:“何具福慧资粮果,即为解脱大津梁,余无其它解脱因,故当降下善法雨。”

己七、二谛之果: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

如是所说之诸业皆依赖于自心,若详细观察,则心无有自性,本来光明,即世俗谛为缘起而生,胜义谛为自性清净。《三摩地王经》云:“无罪具十力佛陀,尔时宣说胜等持,三有众生如梦境,于此不生亦不灭。众生名命亦不得,诸法如泡芭蕉树,如幻亦如空中电,犹如水月如阳焰。有者虽于此世后,迁移往生于他世,然业何时亦不虚,轮回中熟黑白果。非为常有亦非断,无有积业亦无住,若作并非无感受,他作无有感受也。无有迁变亦无来,一切非有亦非无,似乎住此亦非入,无众生行无入灭。三有如梦无实质,速坏无常如虚幻,无来亦无自此去,无有相续无相状。如来行境佛功德,无生无寂无相处,具力陀罗尼德力,此乃人尊佛殊胜。积累白法胜功德,功德智慧陀罗尼,力及神变皆殊胜,获得殊胜五通故。”

己八、善恶分别之果:

以如梦之比喻说明无而显现之业:

本来清净无而现,业作一切如画家, 恒时跟随如身影,不迁他处如苦乐, 自性难挡如河流,能变高下如君主, 极其广大如虚空,黑白不变如莲花。

此等业与烦恼虽无自性,然而显现不灭,其根本依赖于无明,业缘从境而生,业因与三毒相联。《念住经》云:“业之根源即无明,若觉则不随业转故。业喻如画家,可作种种故;业缘乃思维外境,如猴子,所行多种;业如鱼儿,住于三有海中;业如家主,积累种种习气;虚幻,无而显现;如身影,恒时跟随;如苦乐,不迁移;如河流,势不可挡;如国王,撑握苦乐;如虚空,广大无边;如青莲、睡莲,互不改变。”

己九、甚深缘起之果:

观察诸业无本性,如梦能现异苦乐, 心立诸业无实相,因果无欺深缘起。 非有非无无二性,行何成熟如是果, 此乃如所尽所境,遍知如来所宣说。

我们以分别伺察寻找一切内外界,根本无法得到业与烦恼。如《入行论》云:“烦恼非住于外境,非住根身非中间,此处亦非其他处,居于何处害众生?此惑如幻心莫惧,应为智慧勤精进。”虽然在胜义本性中无有业,却于此如梦般的世俗中,以造罪行善而分别感受苦乐。若以智慧详细分析,则诸业超越有无之边,犹如虚空,无有所积之业,因此郑重教诲我们说:切莫以心勤积迷乱而生之业,遍知佛陀彻知此理而宣说,而外道派无有此因果之理。阿阇黎巴雪于《中观宝灯论》中云:“出有坏佛说,因果无欺惑,诸业皆如梦,他论未宣说。”

因果的奥秘

丁二、白业果分二:一、白业;二、果

【思惟白业果分二:一、白业;二、果。 今初】

戊一、白业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殊胜十善业
己一、略说

【《本地分》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

《本地分》中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生起过患欲解,生起殊胜善心,于此等黑业发起静息方便及静息究竟,在此过程中所有的身业,即是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的白业。语言的四种白业及意的三种白业,也是如此,差别是把上文的身业换成语业或意业。

比如:了知杀生的过患,即对杀生起过患欲解;和贪嗔痴诸杂染心相反,与无贪、无嗔、无痴俱行(一起活动),即对杀生起胜善心;受持不杀生戒律仪,防护自心,即对杀生起静息方便;远离杀生,即对杀生静息究竟。其余语四善业、意三善业也是如此。

己二、广说

【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谓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以此道理,余亦应知。】

白业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应当一一配合而了知。比如,远离杀生业道中,事,是其他有情;意乐,是见杀生过患而发起远离杀生的欲;加行,是发起种种止息杀生的行为,也就是受持不杀生律仪之后,恒时防护,不造杀业;究竟,是圆满止息杀生。其余九种白业,也应依此类推而了知。

问:单单没有造作杀生,是否是白业呢?

答:不是白业。如果没有杀生就属于白业,那么植物人没有杀生,是否一直在增长功德呢?终生监禁的囚犯没有机会造作杀、盗、淫,是否终生在积聚功德呢?因此,只有以善意乐才能安立白业。比如,认识到杀生的过患之后,发起远离杀生的誓愿,才是离杀生的白业。

论中“见过患,起远离欲”七字是关键,“见过患”是因,“起远离欲”是果。由此也能看到观察修的重要性,因为如果不观察黑业的过患,就不会发起远离黑业的愿望,这样连下士道的十白业道也不能趣入,修行会变成空中楼阁;相反,黑业的过患观察得越多、见得越真实,就越能发起远离黑业的欲,以此远离欲就能立誓受持不杀生等律仪,从而遮止恶业。

举例说明:

晋代的许真君,年轻时喜欢打猎。有一天,他射中了一只小鹿,母鹿跑过来给小鹿舔舐伤口,舔了很久,小鹿也没有活过来,母鹿因过分哀伤而死去。许真君很疑惑,就剖开母鹿的腹部,只见母鹿的肠子寸寸断裂。这时他意识到自己杀生的残酷,就把弓箭折断,从此再不打猎。后来,他得道成仙,全家都升天了。

案例中,许真君后来修持的是断杀生的白业:事,是其他有情;意乐,是认识到杀生的残忍而生起断杀的誓愿;加行,是折断弓箭从此戒杀;究竟,是圆满静息杀生。

再看清朝周安士居士的事迹。他自述每次经过神祠时,都必定发愿说:我从 24 岁起直至寿终,在此期间,如果杀害一条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有一人伤害一只蚊虫、蚂蚁,唯愿尊神诛杀,迅雷击碎我所著的书板(指《安士全书》);我从 24 岁起直至寿终,临河见鱼,仰面见鸟,如果不思救度,反而萌生杀机,也等同此誓;我从 24 岁起直至寿终,如果梦中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号、发起救度心,反而欢喜赞成此事,也等同此誓。

从这一段看出,安士先生具有断杀的猛利誓愿。真正修白业,就要有这种断恶的决心。只是没有杀生并不能算是白业。见到杀生的过患之后,发起了断杀的誓愿,才是白业。

又如,在家居士远离邪淫业道:事,是非所应行、非支、非时、非处;意乐,是认识到邪淫的过患之后,发起断邪淫的誓愿;加行,是平时励力防护自心,不造邪淫;究竟,是圆满远离邪淫。

宋朝黄庭坚居士曾做过一篇戒淫、酒、肉的愿文,其中说到:

“我从昔来,因痴有爱,饮酒食肉,增长爱渴,入邪见林,不得解脱。(这是见过患而生起过患欲解。)今者对佛发大誓: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淫欲;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饮酒;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食肉。(这是生起远离欲,发起受持律仪的誓愿。)”

“设复淫欲,当堕地狱、住火坑,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淫乱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

“设复饮酒,当堕地狱、饮烊铜汁,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酒颠倒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

“设复食肉,当堕地狱、吞热铁丸,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杀生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

“愿我以此,尽未来际,忍辱誓愿,根尘清净,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随顺如来,于无量众生界中,现作佛事。”

总之,行者修持十白业道,首先要认识黑业的诸多过患,由此发起远离此黑业的誓愿,之后,受持清净律仪,励力守护自心不造黑业。也就是只有具备“明见过患”、“誓不再造”、“励力守护”这三个内涵,才是圆满的白业。自己在上师、三宝等所依前发誓或在心中立愿:永远不杀生或某时某地不杀生,或不杀某类众生等。其它九种也照这样立愿,就成为白业。如果能立愿尽形寿不造、尽未来际不造,功德无量无边。如果暂时还做不到彻底远离,也可以发愿在某些特定时期不造,比如:发愿一年中的一月或四月不杀生,一月中的十五或三十日不杀生等,也有很大功德。

己三、殊胜十善业

十种殊胜善业,就是不但远离十种黑业,还行持对治黑业的十种善法。分别而言,不但断杀,还爱护生命;不但断不与取,还行持布施;不但断欲邪行,还护持戒律;不但断妄语,还说诚实之语;不但断离间语,还化解怨恨;不但断粗恶语,还说悦耳之语;不但断绮语,还精进念诵教典;不但断贪欲,还修持舍心;不但断嗔恚,还修持饶益心;不但断邪见,还依止正见。

殊胜白业的事、意乐、加行、究竟,以护生为例:事,是其他具命有情;意乐,是因见护生利益而发起护生的誓愿(在见到护生的利益之后,发起爱护生命的誓愿,誓欲尽形寿爱护众生等);加行,是发起诸行而行持护生(以身口意做种种爱护生命的行为);究竟,是行持圆满。其它九种白业,依此类推。

以下举例说明:

五代时,有一位窦燕山,从小丧父,母亲将他抚养成人。窦燕山到了三十多岁时还没有子嗣。一天,他梦见去世的祖父对他说:“你前世恶业很重,因此今生不仅无子而且短命。你应当及早行善,努力多做些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醒来之后,他将祖父的话铭记在心,从此立志行善。(窦燕山相信祖父的话,对善法的利益有所认识,立定行善的志向,这是具足殊胜白法的意乐。)

一次,窦家有一位仆人,偷了他两万银钱,因为害怕被发现,就写了一张债券,绑在自己女儿的手上,债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还所欠银钱。然后,仆人就逃走了。窦燕山因心里怜悯她,就将债券烧毁,并嘱咐妻子好好抚养这个女孩,而且,在女孩成人之后,把她嫁到一个好人家。(这是爱护众生的殊胜白法。)

又有一年的新年,窦燕山到庙里拜佛时,捡到白银十两、黄金两锭。第二天,他到庙里守候失主,等了半天,见到一个人哭着自言自语走过来,窦燕山就过去向他询问。那人说:“我父亲被匪徒绑劫,即将被处死。我向亲友借了白银、黄金,准备赎回父亲,可是一摸钱袋,黄金白银全都没有了,这样,家父难免一死。我昨天曾到这里拜佛,不知是不是在这里丢的。”窦燕山知道他是失主之后,就把金银如数地还给他,还送他一笔路费。(这是布施财物的殊胜白法。)

窦燕山一生所做的善事很多,比如:亲友中有办丧事而没钱买棺材的,他就出钱帮忙安葬。有女子不能出嫁的,他就出钱资助。他又借钱给穷人作为做生意的资本,由他养活的有几十家之多。为了救济别人,他的生活非常俭朴,丝毫不敢浪费。每年计划一次收入,除了必要的生活费外,其余财物都用来救济别人。另外,他还建立了四十间书院,购书数千卷,聘请老师来教育子弟,还为贫家子弟代交学费,这样造就了不少人才。

有一天,窦燕山又梦见祖父对他说:“这几年来,你积了不少阴德,上帝因此给你延寿三纪(36 年),而且你五个儿子来日都很显达,你命终之后将会升天。”祖父还叮嘱他:因果丝毫不爽,善恶报应有些发于现世,有些报于来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无疑问。

从此,窦燕山更加努力行善积德。后来,他的五个儿子都高中进士,他本人也官至谏议大夫。

一天夜晚,他和亲友谈笑而逝,享年 82 岁。(行善之人,命终如此安乐。)

祖父第二次托梦给窦燕山,肯定他行善的功德。这时,他对行善的利益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他行善的志向更加坚定,行善也更加努力。这就看出,白业是以善意乐为根本,并以善加行而圆满。窦燕山因为努力行持殊胜白业,现生就改变了命运,得到圆满的回报。

总之,行善的关键,是首先通过思惟来认识行善的利益,之后引发行善的愿望,立定行善的志向。由此行持护生、布施等,便能成就增上生。

戊二、果分二:一、三果;二、成就殊胜之理
己一、三果

【果中有三:异熟者,谓由软、中、上品善业,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白业的异熟果:由下品善业感生人中,由中品善业感生欲界天,由上品善业感生色界和无色界天。

【诸等流果及增上果,违于不善,如理应知。】

善业的造作等流果、领受等流果、增上果等,与不善业的果报相反,应当如理了知。

具体言之,十白业的造作等流果是生生世世爱乐行善,增上善根。领受等流果为:断杀生,健康长寿;断不与取,资财丰裕、无有盗敌;断邪淫,妻子贞良;断妄语,不受诽谤、众人称赞;断离间语,眷属和合、贤良;断粗恶语,闻悦意声;断绮语,语言威肃;断贪欲,知足少欲,凡事顺心如意;断嗔恚,离损恼心,不受他挠;断邪见,心中生起善妙之见。十白业的增上果是在外境成熟善妙果报,具足一切圆满功德。

己二、成就殊胜之理

【《十地经》说:以此十种,怖畏生死,离诸悲心,由随顺他言教修习,办声闻果。】

《十地经》说:由修持上品十种善业道,怖畏生死、缺少大悲、随他言教修习,成办声闻果位。

“以此十种”要统贯到以下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三种情况,由此可见十善业道是三乘圣道的所依。“怖畏生死”,说明不是人天乘。“离诸悲心”,说明不是菩萨乘。“随他言教修习”,说明不是缘觉乘。

【又诸无悲,不依止他,欲自觉悟,善修缘起,办独胜果。】

由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具足大悲方便故、最后生不依他人而欲求自觉故、能善修习十二缘起故,成办独觉果位。

“无悲”,说明不是菩萨乘。“不依止他”,说明不是声闻乘。“善修缘起”,说明是缘觉乘。

【若心广大,具足悲心,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于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善修习此一切种,则能成办一切佛法。】

由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量广大故、具足大悲故、善巧方便摄持故、广发大愿故、不舍有情故、缘极广大诸佛智慧修习故,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修习此等一切种类的大乘之法至于究竟,便能成办一切佛功德法。

以上智、悲、愿、方便等,说明不是人天乘及声闻缘觉乘。

《十善业道经》云:“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佛说:龙王,你要知道菩萨有一妙法,能断一切恶道苦恼。哪一妙法?即日夜恒时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许不善间杂,由此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其他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又说:“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要知道,此十善业,上至能令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功德法都得以圆满,因此汝等应精勤修学。)”

【如是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余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抉择分》意趣而说。】

以上善恶两类十种业道以及彼等三种果报,凡是其它教典中没有明确说到的,一切都是按照《瑜伽师地论》中《本地分》《摄抉择分》的意趣而宣说的。

因果明镜论

第三节 十善业

断除十种恶业,就成为十善业。即断杀生、断不与取、断邪淫是身三善业;断妄语、断两舌、断恶口、断绮语是语四善业;断除贪心、断除害心、断除邪见是意三善业。这十善业,如未与四禅、四无色定相联,就成为转生欲界天的因;如与四禅相关联,就成为转生色界天的因;如与四无色定相关联,就成为转生无色界天的因。

这里仅仅不行十不善业还不算十善业,因为尚未守护相续,必须要有断除十不善业的心,才算十善业。如果在断除十不善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地修持对治恶业的善法,则成为殊胜的十善业。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所说:“三种身善业:不杀生,断除杀生,爱护生命;不偷盗,断不与取,行持布施;不邪淫,断除邪淫,护持戒律。四种语善业:不妄语,断除妄语,说谛实语;不两舌,断离间语,化解怨恨;不恶语,断除恶语,说悦耳语;不绮语,断除绮语,精进念诵。三种意业:不贪心,断除贪心,当持舍心;不害心,断除害心,修饶益心;不邪见,断除邪见,当依正见。”

行十善业,同样需具基、发心、加行、究竟四个条件才是圆满的善业。例如断杀生:基为他有情;发心即因了知杀生的过患很大,见过患后欲断除杀生;加行为静息(防护)诸杀害之行为;究竟为正静息(防护)圆满。其它善业可依此类推。


第五节 十善业果

三恶趣的众生纯苦无乐,每分每秒都在猛业的催逼之下,无数次地陷入痛苦之中。

生存在人道之中,虽然业障渐薄,但仍然苦多乐少,我们面对的似乎永远是一个缺陷的世界。虽然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却难以在现实中实现,希望显得那么遥远。每个人的内心都始终难以泯灭自己的向往,仍然祈盼着身心的健康、福寿的绵长、眷属的和合、财富的丰饶、事业的兴盛……如是等等这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人天安乐”。

命运始终以它不可抗拒的力量无情地几乎要熄灭我们所有的希望,在巨大业力的冲击之下,感受苦难的同时,我们会对人生充满悲观,凭着人生短短数十年,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缺少佛陀真理之光的照耀,人们只能在黑暗中彷徨,看不清安乐的道路,如疯子般奔向痛苦的深渊。拯溺救亡的行动迫在眉睫!

疯狂追逐外境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忘记了离自己最近的内心。其实至理简明,世界的作者正是我们的心。与恶心相反,这个宇宙中还有善心的存在,它是积极的、清静的、温暖的、光明的、开放的、祥和的,由它所发身语意一切的善业,所变现的永远是安乐的世界。遵循佛陀开示的因果正道,不论希求哪方面的安乐,只要我们在因地如理如量地种下它的圆满正因,那么必将会如愿以偿地实现。

正因苦乐的根源是心。佛陀开示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殊胜的窍决,根本的行持。我们所应时刻奉行的惟有净化恶心、升华善心。因为恶心的净化,可以从此阻塞一切恶业之源,由于恶业的禁止,便关闭了通往恶趣的大门,消灭了未来的隐患。而善心,它是一切安乐的源泉,一切人天的幸福由此流出,所以我们要励力发起善心,培育和修持善心,使之增上、稳固、深化、拓广。这样善根日渐淳厚,福德日渐深广,将来的前途自然会愈来愈光明、远大。诚如一位圣者所言:“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复杂的哲学。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心就是我们的寺庙,我的哲学是善心。”

一 总说十善

(一)断恶

如前已知黑业因果之理,但不可停留在粗浅的认知层次上,需依经论、公案再再思维、修习,因为业因果是甚深微妙,极难获得定解。《三摩地王经》说:“设月星处皆堕落,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可变余相,然尊不说非谛语。”由于业感缘起是佛一切智智亲见现观的真理,以凡夫分别妄心无法测知,我们惟应敬依圣言量,励力对佛语生起诚信,如是当能渐生因果正见。

对因果生起定解后,应依因果之法镜反照自相续,过去、现在一切所作是否与正法相符。因如不以法观心,则法与心便成两头,佛法成为心外的知识,与修行又有何关?我们无始以来,终日造业,经历这么漫长的时劫,必定恶业习气极强,仅一日之中,三门造恶极多。初学者平时无自知之明,还自以为与法相应、三门清净,实际上是粗心、没有细察。此如以镜照脸,远看以为脸无瑕疵,但渐近于镜则瑕疵渐显,若以高倍放大镜细看,则满脸全是瑕疵。所以不知己过还自以为三门清净无染,只是愚者的自欺而已。真实以法对照自相续、时时反省的修行人,必能如是现见三门过失无量无边。诚如《地藏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步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藏地古德言:“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不符顺,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

往昔,月菩萨从持善说婆罗门前供千两金得一法,其法为:“虚空与地中隔远,大海彼此岸亦远,东西二山中尤远,凡 6 与正法远于彼。”朵陇巴说:“若有观慧而正观察,如于险坡放掷线团,与法渐远。”此二语皆为甚深教言,惟有真实反观自己者方能了知。因为初学者先不知恶,待以正法观心后,渐见粗恶以至细恶,如是会有越观过失越多的体会,所以朵陇巴喻之如从险坡放线团——越滚越远。这是断恶必先经历的一关。

晦堂禅师答朱世英:“予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见黄龙先师后,退思日用,与理矛盾者极多。遂力行之三年。虽祁寒溽暑,确志不移。然后方得事事如理,而今咳唾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

所以人能自知自明实为不易,必须一番细密审察的功夫。我们欲断恶自新,应当追随先德,昼夜恒时观察身口意三门的造作。这样,才能知己过恶而有可断可改之处,且知之愈细,方能行之愈密。反之,如对业果的差别不能善巧,对于自身的恶习不甚明了,随此而不知防护、三门放逸,只是开辟恶趣之门而已。所以断恶之前首要做到反观功夫纯熟,细至起心动念都能觉察。

以下且看古德是如何反省察过的。

昔年蘧伯玉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至二十二岁,回观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如是年复一年,递递改之,行年五十,犹知四十九年之非。

与圣贤相比,身为凡夫,过恶蝟积,但每每回思往事时,却不自觉有过失,这是心粗眼翳所致。

在攀耶嘉,施主对众多格西供养酸奶,当时奔贡嘉格西在行列中间。见施主对前面的人供养了不少酸奶,他心生一念:到我这里时,恐怕酸奶得不到。随即,他觉察到自己的想法不对,便自言自语:“像你这样的比丘对饮用酸奶具有这么大的信心。”于是他把碗反扣,供养者来请他享用酸奶时,格西说:“我已饮用过了,不愿意再享用。”

格西如是绵密观照三门,从起心动念的微隐处善加观察造业的动机。这样从根上防护,不令发于身口而成重业。

如是了知自己身口意三门时时造恶,如不遮止恶行,当来不得不感受痛苦,任至何处也不可能解脱。恶业即便细至毫微,如果我们不知防护,将来也会产生难忍大苦。所以真心利益自己的人,切莫疏忽,应当使罪恶发起的意乐也不现行。《谛者品》说:“大王汝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由是欲护长寿命,意中永莫思杀生。”十种恶业都应如是乃至动念也应严加防护,不令生起。

昔日,众施主去拜见奔贡嘉格西,那天上午他在三宝所依前陈设供品,装饰得非常善妙、庄严。当时,他反观自心,发现自己是为了在施主面前表现很庄严的形象而做。认识到这是不清净的发心,于是他向三宝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自言自语道:“你这个比丘不要那么虚伪。”帕单巴尊者知道此事后赞道:“后藏的所有供品中,奔贡嘉的一把灰最好。”

我们应当培养绵密的省察己过的能力,如奔贡嘉格西那样在每作一事前都要观察自己的动机。对于初学凡夫来说,不可能不时时现起贪嗔痴的恶心,当恶心生起时,首要认识,然后断舍恶心将其转为善心,这当下一照一转,即是最切实的功夫。

真实断恶应具三心,即决断心、长远心、谨慎心。决断心即是从内心发起绝不造恶的誓愿。

昔日,灵源禅师与二僧入城,至晚方归。晦堂和尚因而问道:“今日从何处来?”灵源因无事入城,不便直说,便答:“适才往大宁来。”

当时死心在旁,厉声呵斥:“参禅欲了生死,发言先得诚实,清兄岂能妄语?”灵源面热不敢应对,从此之后再不敢入城,亦不敢虚妄发言。

灵源禅师根器锐利,一朝妄语遭人痛斥,此后幡然悔改,截断妄语业之流,不复再造。师不贰过,故能日后成为一代宗师。

我们断恶要象灵源禅师那样有决断心,否则恶习始终牵连不断,难得解脱。曾闻藏中强盗盗窃之后,良心发现即生忧悔,但不久即忘,又随恶业习气继续行恶。这就如同大象在热沙中难忍逼恼,而入清凉池中,尔后又从池起,再入热沙,复又感受热恼,奔入清凉池,如是反反复复,始终不可能有解脱热恼之时。又如人服毒才解,又去服毒,如是身内之毒永无净除之时。同理,断恶如无决断心,则永远也不可能脱离恶业的污染而超出恶趣。

又无始以来积习如此深重,时时都可能迸发,所以改过断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如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古人十年读书方除一“矜”字,况欲转恶为善渐趋于纯善,岂是易事。须发长远心,昼夜行之不懈,先断粗恶、再断细恶,如是淘汰不已,久久方能相续纯净,而使凡夫身心转成圣贤身心。

当年俞净意公自述改过时说:“初行之日,杂念纷呈,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真纯、善力精进。倘若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曰不足。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又宋赵清献公,日间所作之事,夜必焚香告天,若有不敢告之事,他日必不敢做。如是行之悠久,于一日宴坐中悟明心地。莲池大师赞道:“吾以为如是之人乃可学道,……以如是精诚之心地而参扣自心,其得悟非偶然也。若夫身虽归佛,心不合天,止是游戏法门而已。”

如是作功夫受持十善律仪,渐伏自心,渐得清净,但切莫骄傲自足、不知防护,应知无始业种并未断除,不过潜伏未现而已,若一经缘诱即会引发。尤其当今时代,染缘偏盛,声色迷乱,时时诱发烦恼,使人造恶,每见初修行人出山林入都市,一经声色引诱,恶业纷纷现行,大多难作得主,我们对于恶业之敌不能掉以轻心,慎始慎终方能不受挫败。

宋程明道先生,少年好猎。后见濂溪周先生,顿除其习,自以为正无此好。濂溪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耳。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十二年后,明道先生偶见猎者,果有喜心,乃信濂溪之言不谬。

戒杀放生是为善去恶中极容易事,而断除射猎又是戒杀放生中最粗浅事,以明道先生之贤,经历十二年学道,而方寸杀机尚未断尽,可见净除意恶实非易事。所以乃至未成就之前,都应战兢惕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谨防恶业的发动。

如是精严取舍,昼夜恒时不懈,必使正念坚固,力量充足。如果我们在梦中恶心起时,也能提起正念防护相续,则已得十善律仪清净之相。此后,粗恶决定不做,由此恶业不能污染相续,恶趣世界从此绝缘。

(二)行善

我们不仅需要积极地断恶、与恶业脱离,同时需要积极地行善。在宇宙之中,善心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要懂得尊重己灵,不要埋没自心。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蕴藏在相续深处的善心力量,应该将它发挥出来,无限地拓展出去,在一切的人事境缘中发挥善心的作用。我们行善,越是积极勇猛,越是舍己,我们的心量就越能够拓展,心力就越能够提升,业障由此会速净,福德随此将倍增,自然由此增上善业福德力的感召,未来的果报惟有光明、安乐。

所以我们应在断十恶的基础上,以殊胜善心摄持而力行十种殊胜善业。比如我们不仅戒杀,而且护生;不仅爱护同类而且将此爱惜物命的慈心扩充到一虫一蚁、一草一木乃至全宇宙的万事万物,最终达到慈周万物的究竟心量。又如不仅仅是戒盗,而且要广行布施,从一针一线起,逐步地能将自己所执的财富、受用、善根乃至于最珍爱的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所以如是不断向上,最后必将趋入菩萨道的万行之中。这是后话暂且不论。

下面说明行持十善的安乐果报。

二 分说十善果报


(一)护生

商朝仁王成汤出游,遇见猎人正布四面罗网,而且祷告:“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四方来者,皆入我网。”成汤见此,亲自解开三面,只留一面。改祝曰:“想往左的,快往左逃,想往右的,快往右逃,想上飞的,速往上飞,愿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网中。”

人欲成圣成贤,只在扩充一念恻隐之心。我们最珍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一切动物也无不如此。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推己及物,我们就会仁慈护生。而戒杀放生,自然会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以慈心对待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就会视我们为亲友,喜欢接近我们,而被放生者更会知恩图报。以放生的善业,我们的事业、名声都会顺心如愿。再者,使动物从生命的违缘中解脱出来,戒杀者自然感得长寿无病的果报。

以下从古代事例中摘取数则,以证放生现世可得升天、延寿、免难等诸多善报。

升天:张提刑,常到屠肆以钱赎买物命而放生。后来他临终时,告语家人:“我因放生,积德深厚,现在天宫来迎,我当上生矣。”言后,安然而逝。

增寿:昔年有一沙弥,承侍尊宿,尊宿观知沙弥七日命尽,令他返家看望母亲。临行嘱咐:你八日当返。尊宿想让他死于家中。不料至第八日,沙弥返回,师觉奇怪,就入三昧观察,结果发现,沙弥在途中见群蚁被水所困,发慈心作桥引渡,后群蚁得以脱险,由此沙弥得享高寿。

免难:晋毛宝未成名时,曾路遇一人携一龟,就将龟买回而放生。后毛宝为将,战败赴水,忽觉水中有物支承双足,因此得以不溺。等到登岸时发现支承双足的竞是从前所放之龟。

成仙:唐代名医孙思邈,一次出遇林童,正擒一蛇,蛇困惫将死,孙真人买放水中。后来默坐之间,忽见一青衣来请,真人随从到一公府,乃是世人所称的水晶宫。龙王延请真人上座,说:“小儿昨日出游,若不是遇上先生,几乎丧失性命。”宴毕,龙王又取出种种珍宝奉献真人以表谢意。真人坚辞不受,说:“久闻龙宫多有秘方,若能传我以救世人,胜过金玉多多矣。”龙王遂取出玉笈三十六方,真人因此医术更加精湛,后得证仙品。

显贵:汉杨宝,天性慈善,年方九岁,一次至华阴山北,见黄雀被邸鴞所搏,坠落在地,又被蝼蚁围困。杨宝将其救回,畜养于竹箱之中,又用黄花饲养,待其痊愈而放回天空。当夜梦见黄衣童子前来拜谢,并赠白玉环四枚,说:“我是王母使者,蒙君救命,愿君子孙洁白、位列三公,如这玉环一般。”后来,果然不出所料,杨宝子孙四代都位列三公,贵显无比。

愈疾:李景文常就渔人,买其捕捞水族,仍放生于水中。景文平素爱好服食,常常火炼丹砂而食之。积热成疾,背上长出疽,服药都无疗效。后一日昏寐之间,似觉有群鱼来以津液沫其毒处,清凉快人,疾病因此得以痊愈。

正法念处经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离杀生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如是十善业道对治修行漏无漏业?

世尊教导说,修行者应该在心里思维:我怎样才能随顺正法而行?昼夜观察三门的业行是否如法?如果合乎于法就励力行持,不合于法就当即断除,应当这样昼夜精勤自律,取舍身心的业行。那么十善业道这种对治法的修行,是如何成就有漏善业、无漏善业的呢?以下一一讲述。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以此因缘,世间中缚,善法尽灭,所谓缚因不善业道。善是佛因,是解脱因。

他以见闻而了知或者以天眼可见,以此十不善业的因缘,众生被束缚在世间网罟中,善法一一灭尽,系缚的因就是不善业道。也就是说,当无明颠倒心驱使我们造作不善业后,自己就会被业力所缚,困在苦厄当中。而善是成佛之因、解脱之因,所以我们应当行持善道。每当发起一个善并使它增长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走向成佛、趣向解脱。

所言善者,谓离杀生,摄取世间一切众生,施与不畏。

要知道,所谓的善,首先要说的是离杀生,能离杀生者有深厚的慈愍之心,他立了很大的誓愿要摄取世间一切有情,通通施予他们无畏,保护他们不受伤害。他立愿:从今往后对一切含灵,下至于飞虫、蚂蚁等都不伤害,不让他们遭受任何身心恐怖,乃至不起一点损恼有情的心,这就是持不杀戒。

持不杀戒有怎样的果报呢?由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发起一个永不损恼有情的善心,有一种厌弃断绝杀生的大愿力,把一切伤害众生的心态、行为通通放下。那么,由这个善的力量,就会出生无量世间和出世间的福德利益、安乐果报,乃至能成就三种菩提。因此,我们要在十善业道基础上来行持一切正道。

以下世尊开示不杀的果报。

于现在世,人所赞叹,面色诸根端正美妙,得长命业。

如果守持不杀的戒,在任何时处都不损恼有情,那么这个人在现世就会得到世人的赞美,他有非常高的名望。由持戒不杀,安住在慈心中,他的面色、诸根都相当端正美妙,由内向外散发出美好的气质。又由于不杀,会得到健康长命安乐的业报。

若不杀者,则为罗刹、鸠槃荼等一切恶鬼能杀人者,及余恶人能杀人者,于夜暗中拥护彼人,诸天常随观察拥护。身坏命终则生善道天世界中,受妙果报。

首先就世间善果而言,如果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杀生,行为上断除了杀业,就会感召很多护卫。那些飞行罗刹、鸠槃荼等一切能杀人的恶鬼,以及世间杀人的恶人,他们都会被感动,反过来在暗夜中拥护此人。诸天善神也会常常如影随形般地护念、拥卫,他们一直会保佑这位持不杀戒的修行者。等到身体这架机器老坏,到了临命终时,他会生在善道天界中,感受胜妙的果报。

接着讲述持不杀戒能得出世间三种菩提。

若勤精进,愿下中上三种菩提,随愿皆得。彼人若愿声闻菩提,得阿罗汉入于涅槃;彼人若愿缘觉菩提,得辟支佛;如是若愿无上菩提,得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说:如果一个人持不杀戒,而且勤奋精进修道,希望得到出世间下、中、上三种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随他的本愿都能得到。也就是说,一切出世间安乐善果都建立在人天善道的基础上。

十善业道是五乘共依,如同大地。由此随着各人的愿欲会成就世间人天安乐和如龙界的福报,以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佛三种菩提。如果有善行的基础,再加上有“我要取声闻果”的愿力,由于善行基础坚固,就会得声闻果;如果求缘觉果,也能随愿得缘觉果;如果要成佛取得佛果,由于善行坚固的缘故,可以在这坚稳的基础上一级一级地修道,最终成就佛果。如果没有这善行的基础,恶行将摧毁善果,一切善果都无法成就,因此我们首先要奠定善行的基础,这也是成为一切功德之基的原因。就像盖万丈高楼必须打稳地基,世出世间三菩提的地基就是十善业道。如果持不杀戒,远离了伤害、残杀生命的行为,在这样慈悲善心的基础上,想得出世声闻菩提,那他必然得阿罗汉果,入于涅槃;如果想得缘觉菩提,他会得辟支佛果;如果想求无上菩提,也会得到佛世尊的果位。

修行先要修好心,如果内在没有恶,纯粹是善,修道就非常容易成。过去忠孝仁义之士,善心都很纯厚坚固,所以学道马上能成,现在人修不成就和人伦基础薄弱有很大的关系。考究历史,没有一个大成就者不是以世间善行坚固而成就的。汉地有说“有真儒才有真佛”,意思是真修实干奉行善业者会成道,如果心地不良,即使聪明过人也不会成道。所谓“真儒”就是指奉行人天善道的人,说孝有孝行可嘉,说忠有忠义之行,硬是修成了非常纯厚的善心,这样的人一接上大乘佛法就能迅速成就。

一切诸法命为根本,人皆护命,不杀生者则施其命,若施命者施一切乐,第一施者所谓施命。

不杀戒称为万善之首,原因是,在一切诸法中生命是根本,有命才有根身、环境,才能享受一切;如果命都没有了,那么其他的一切就都没有意义了,所以命是个大根本。如果我们守持不杀戒,护佑生命,那我们就是守护了他的一切,这也是对生命最大的关怀。众生都护惜自己的生命,为了活下去,可以舍弃手、脚、内脏等等,所以众生最爱重的就是命。而不杀生就是在施予一切有情生命,还他活下去的自由,那也就是在施给有情一切安乐。这叫做第一布施,因为所布施的是有情生命的缘故。

如是思惟,生天之因,最胜戒者,所谓施命。

这样思维后就知道,生命升华为天的因就是不杀而施予性命;最殊胜的戒就是不杀而施予性命。了解了这条戒给自他带来的利乐后,无疑会有很强的意乐、胜解,发誓守持这条戒。

若愿染爱境界胜乐,不杀为因,彼人则生若梵、若魔、若帝释王;彼人若愿生人中胜,得转轮王,七宝具足,王四天下;若愿大身阿修罗者,舍身得为阿修罗王;彼人若愿大身夜叉,得夜叉王。此不杀生最为大业,正法种子,行于生死唯不杀生为归为救。

行不杀业,随着各人的心愿,会得到有势力的果报。如果不杀者还没有出世间的见地,他希求的是世间染爱境界中的殊胜妙乐,那么以不杀为因,这强劲有力的势力会使他转生到梵天、魔宫或者成为帝释。这个人如果希求未来得到人间尊胜的果报,那么以不杀为因,他将来就会成为转轮王,七宝具足,统治四天下。如果他想成为具大身的阿修罗,在舍此身后,他会成为阿修罗王。如果他愿成为具威力的大身夜叉,也会成为夜叉王。

不杀生是力量最大的善业,是正法的种子。在生死里,唯有不杀生的善业之行,才成为我们的归依处、救援处。依靠不杀这种福业力的保护,能使我们在生死中有安乐可得,是它在庇护着我们,所以叫做“唯此不杀,为归为救”。

入生死暗,不杀为灯。不杀生者,名曰慈、悲;正念思惟不杀生善,心常生喜;若遮他杀,他不可遮,则是行舍,彼人如是,行四梵行以熏身心。

在旷劫生死的黑暗里持不杀生戒,或者说爱护一切生命,成为我们心中最温柔光明的一盏灯,在任何时处都有慈善的光明,使得生命洋溢光辉,尊严而美好。

不杀生这个善道有慈悲喜舍四梵住的内涵,四梵住是四无量心的异名。由不杀生,对有情有感同身受的悲愍,愿拔济他们的苦;施予他们健全生存的乐,时刻都但愿有情生活得快乐幸福,这样内心就有慈、有悲;当人忆念不杀生善行的种种好,想到那些殊胜利益时,心里常常生起欢喜,这就叫喜;如果遮止他人杀生,即使他不听从,心里也不起贪嗔烦恼,这样住在平等心中就是行舍,戒杀者能这样行持四梵行来熏修自己的身心。

不杀善根不可思议,最为真实。何等何等种种诸愿,如是如是随愿皆得。

不杀生的善根不可思议,这是最为真实的。如果持不杀生的戒,那么无论你心里有什么善愿,都会如是随愿得以实现。

从这里我们就明白,善良的心地很重要,在善心里无论播下什么愿力的种子都会如愿以偿。如果凶残、恶毒,做尽坏事,即使有什么愿也不会如意。这就是说,首先一定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平治心地,使得它成为纯善,在这个纯善的基础上修什么会得什么,愿什么会成就什么。法界最支持的就是正义和善良,任何善愿都会帮你达成,所有诸佛菩萨、正义的力量都在支持善,因此行善者能够随心满愿。

譬如世间善巧金师得好真金,如是如是随所欲作,彼金如是随意造作种种庄严,若作瓶等,若作人像,若作佛像,如是如是。不杀生者不缺、不穿、不孔、不虚,如是如是随愿皆得。随何等人,如是不杀则近涅槃。

接下来世尊以譬喻给我们详细指示了业的微妙原理。世尊说:好比一个善于打造金器的金匠,得到一块质地很好的真金,马上就能随着他的心愿做成各种庄严的饰品。造成金瓶也可以,造成人像也可以,金佛像、金塔、金盘等等都可以造成。这就表示,柔软的善心就像黄金,没有恶心的杂质,就能随愿而转。无论发什么愿,做什么行为,都一定会成功。

这是在告诉我们修好善心很重要。如果没有纯善的心地,就好比笨拙的金匠拿到一块矿金,没有经过数数地火烧、水洗,勉强去打,有杂质的金子不但不成器反而会破裂,根本无法如欲而转。如果是经验丰富的金匠,他不会着急雕琢,而是会数数用火烧、水洗去提纯,直到金子变得非常柔软,那时候想造什么就会成什么,而不必担心不堪能。

这个金子的譬喻很重要,《瑜伽师地论》里也有这个比喻,《道次第》里也着重以这个譬喻来说明观察修的重要。现在配在不杀生戒里面,就是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以戒调心,就像非常聪慧的金匠那样,数数地火炼,把心里杀生等恶的杂质去掉,然后不断起善心,就好像用清净的水去滋润金子。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修炼以后,因为内心纯善的缘故,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很柔软,修什么都容易成就。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善人都很柔软,恶人就是刚强的相。因为他心硬,不好转,再修什么也不会成功,因此,要积累善行资粮,转心是很重要的。不是说了吗?要常常做好事、发好心,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的心修炼成很纯的善心,它就是柔软的,发什么样的善愿就能如愿而成,缘起上你修什么善行都非常堪能。修定能快速成定,持戒能成就戒,任何一个善行,无论是前行、正行还是结行都会圆满,无论在什么因缘下做什么善事,都能心想事成。

就像金匠的善巧使得金子柔软,他想打造什么就成什么,能够如欲而转。他想把金子打成一个金瓶,很顺利地就成了金瓶,他想做一个金佛像,也很快能够按他的心愿出现金佛像等等。心就像金子,调善了以后会相当柔软,在这上面愿求什么都能够得到。因此,不管什么人,只要持了不杀戒,不伤害任何有情,那他就接近涅槃了。为什么说归依法的本质就是不杀生?因为涅槃法的本质是慈悲,是清净,行为上的表现就是不杀。既然我们修涅槃法,当然就不能杀生,而慈心不杀的人一定趋向涅槃彼岸。

彼人常共善知识行,彼人则是善器众生,善能摄取自他福德,彼人则是世间福田,不行地狱饿鬼畜生。此善行人成就善法,一切所得皆悉坚固,无有王贼水火等畏,皆自食用。人中尊贵他不能胜,法具足故。是故智者不应杀生。

不杀的人由于心善,同类相吸的缘故,他以善召感善,能常常和善知识在一起。这个人是善的法器,佛经中常称呼“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这个表征。说明只有善心才能学法,才能成就法;恶人是不能承受法的,恶心没办法容受法,缘起就是这样决定的。所以修行要先修善心,心善了才成法器,才能随顺法行,才能依教奉行。心恶劣顽劣,刚愎自用,是不堪为法器的,不能随师而转,顺法而行,因此无所成就。

当自己变成柔软的善器众生,心中时时都有善,那么善就能摄取自他的福德,这样的人不但造福自己,还能利益他人。他所在之处能摄取自他的福德,这就成了世间的福田,因此戒杀的人不会走入地狱、饿鬼、畜生道中。

这样的善心能成就善法,一切所得都能坚固,而且很吉祥,没有国王、盗贼、水火灾难等的怖畏,这一切都是在享受自己善行的果报。他在人中最为尊贵,他的福德威势别人无法胜伏,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具足了法的缘故。

智者明见了业果的真谛后,应当持不杀生戒。我们持好了这条不杀戒,的确会圆成各种功德,满足各种心愿。善行是极重要的所依,一切有心识转动的动物,以及没有心识转动的植物、矿物等,都要依止大地而出生,同样,一切世出世间暂时究竟的善果,都要依持戒而出生,而持戒的首要就是不杀,就像龙树菩萨所说:“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每一个善行都有极大的功能力用,后续方面会展现出它的作用。譬如种一粒药,看似只有一粒种子,当果实成熟时会发现,有无数枝叶花果可以入药,而且生生不息,这就是业增上广大的作用。无情法是这样,有情法也是如此。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讲记

远离杀生,获得十种善法

龙主,士夫补特伽罗,远离杀生,获得十种善法。 佛告诉龙王,作为一个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人或众生的意思),远离杀生之后,会获得十种功德,或者说十种善法。 这里的杀生不是仅指杀人,而是指杀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众生。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认为,杀人才是极大的罪恶,杀其它众生算不上什么坏事。存有这样的想法,有些是由于不相信有前后世、不相信因果导致的,有些是因为受到某些宗教影响,没有受持像佛教这样不杀生的戒律造成的。 杀害众生其实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观察,我们人类如此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包括旁生在内的任何众生,也同样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它们的生命与我们的具有同等的价值。但是,我们人类通常只认为自己的生命很宝贵,而并没有意识到其它生命的可贵。有些人甚至认为切它们跟切青菜萝卜没有什么差别。很多厨师在切活生生的鱼时,对鱼的痛苦挣扎好像没有任何感觉,这是特别可怕的!

云何十法 12 ?所谓:

12 在《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有的版本当中,对此十法及其它善法功德,做了数字标注,但这些数字标注在《大藏经》的原文中没有。

远离杀生以后,会获得哪十种功德呢?

得无畏施他一切众生;

第一种功德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前世如果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会将无畏施给一切众生。就像我们有些人特别爱放生,会利用很多机会救护众生的生命。另一种解释是,由于前世断除了杀生的缘故,即生中不会对众生有任何恐惧。但是我们很多人却并不具有这种无畏,相反,经常会对众生有一种恐惧感,有的害怕晚上出门,有的害怕遇到冤家对头,有的害怕被非人损害等等,经常生活在恐惧当中。而前世断除了杀生的人,这些恐惧都是没有的。

得住慈心;

第二、如果前世断除了杀生,今世他就会对一切众生有一种俱生的、自然的慈悲心。或者说,所有的众生都很喜欢他,都对他非常慈爱,因此他不会有任何怨敌。

得正行,得不起一切众生过失之念;

第三、前世如果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会得到真正的正行,也就是说,对一切众生都不会产生任何嗔怒、愤恨等有过失的念头。 什么是正行呢?就是“得不起一切众生过失之念。”藏文译本里是说,前世如果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会断除一切嗔恨及其习气。所以“正行”也可以解释为:真正对一切众生不产生任何嗔怒、愤恨等有过失的念头。 因为他以前远离了杀生,所以今生对谁都会非常好,从来不会今天想害这个,明天想害那个。而我们有些人却并不是这样,心态好像特别不平衡,几乎每天都处在一种嗔怒、愤恨的情绪当中。但前世断除了杀生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过失。

得少病乐;

第四、前世如果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不会有病苦。我们有些人身体非常好,很少得病,从来也没 有打过针。但有些人身体却特别差,每天都吃很多药,就像藏族的一种说法,吃药粉比吃糌粑粉还多。以前藏地三顿饭都是吃糌粑粉。现在有些人吃中药粒也像这样,每天都要一把一把地吃。有些人年轻时身体还可以,很少吃药,但上了年纪身体就不行了。 身体得病,一方面是四大不调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是前世杀生的果报现前。就像我们学院的有些法师,认为自己适应不了藏地的气候,所以身体才会不好,于是离开了学院回到汉地。但回去之后,有的病得更严重,有的过了不久就死了,也是让人没有办法。所以“得少病乐”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前世没有杀生,今生身体就会非常健康。 很希望大家生生世世都能有个好身体,不要被病魔缠身,今生一定要尽量远离杀生。如果以前杀过生,现在就要多放生、多忏悔。否则,以后就要用自己的身体为你杀过的众生还债,那时将是极其痛苦的。

得寿命长;

第五、如果前世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会获得长寿。有些人的寿命特别长,能活到八十多岁、九十 多岁、一百多岁甚至一百二十岁。现在最长寿的人好像 151 岁左右。不过我们很多人可能也不愿活这么久,我也觉得活到八十多岁应该已经可以了,当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时候,还是赶快离开人间好一点。像这样的长寿命,正是前世断除杀生获得的。但是也有一些人今生寿命特别短,早早就离开了世间,这则是以前杀害众生导致的。

得种种非人而作拥护;

第六、如果前世断除了杀生,今生就会得到很多护法神的拥护。 远离杀生的人,无论是在外出还是在屋里,在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候,都会得到很多白法神的帮助和护持。比如,当他要出门的时候,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护法神也会开始起动,前前后后地围着他,一直给予保护。但是如果他前世特别爱杀生,那么在出门的时候,不但没有护法保护,反而还会被很多非人跟踪,吸他的精气,这是特别可怕的!

于眠睡觉寤皆悉安稳

第七、如果前世断除了杀生,今生睡眠就会非常好,不会做各种恶梦,会睡得很安稳。 我们有些人睡眠质量特别差,晚上经常睡不着,

有时勉强睡着了,一会儿又醒了,实在睡不着只能吃安眠药,结果第二天整个人都是迷迷糊糊的。但一般前世不杀生的人,睡眠都会很不错。 睡眠不好,一方面是身体不好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前世的一些因缘导致的。这个时候需要自己好好进行忏悔。那天有位喇嘛对我说:“以前我睡不着的时候感觉很痛苦,但是现在如果睡不着,我会很开心,会马上起来打坐,念咒语,一直念到睡着为止。”他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的感觉怎么样。

又得贤圣守护心不厌舍,于睡梦中不见恶业苦恼之事

第八、前世断除了杀生的人,今生就会受到很多尊者、上师、护法神的保护,他们不会对他有厌离心,并且在他的梦中也不会出现任何恐怖或痛苦的景象。 我们有的人正好相反,可能是由于前世造了很多杀业的缘故,今生谁都不喜欢他,领导很厌弃他、老师也讨厌他,别人只要跟他一接触,就会感到厌烦,都不愿意与他交往。 如果他前世断除了杀业,那么今生就会受到大家的喜爱,不会被别人厌弃,甚至在梦中,也不会出现自己与上师关系不好、与父母或领导关系不好等可怕的景象。很多白天生活比较复杂的人,晚上经常会做很多恶梦,但他一般都不会有不好的梦。

自得不怖一切恶趣

第九、如果前世断除了杀生,那么地狱、饿鬼、旁生的所有恐怖,就不会降临到他的头上,也就是说,他不会堕入三恶趣当中。

命终之后得生天上

第十、前世如果断除了杀生,命终之后就会投生到人间或天界这样的善趣当中。

龙主,士夫补特伽罗,获得如是十种善法。 佛告诉龙王,所有的补特伽罗,如果断除了杀生,就会获得上面讲的十种善法功德。 关于断除杀生的功德,《佛说大方广十轮经》中也有描述。经中说:“远离于杀生,人天皆爱念,生生得长寿,善修无害业。”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断除了杀生行为,那么人间和天界的所有众生,都会特别尊重、爱念他。并且,他生生世世都会变成长寿者,不会出现活了不久就夭折或英年早逝的情况。同时在他行持善法的时候,不会出现任何对他有损害的业。 我们有些人在行善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违缘,不是遭到家人的反对,就是受到环境的限制,或者遭到当地很多因缘的破坏,令自己的很多修行都不圆满。遇到这么多违缘,很可能是自己前世杀生导致的。包括在我们这里学习的有些人,本来自己很想好好学,善始善终,但是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工作中也出现了违缘、自己的上师也不同意、同事也不理解、家人也反对等等,受到了很多很多损害。其实,这都与自己前世的业有一定关系。

行菩萨道,得善心住,善根成熟,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这一段的最后,佛陀告诉龙王,补特伽罗获得了这样的十种善法后,如果他行持菩萨道,以菩提心摄持而做回向,那么当善根成熟以后,就会获得无上正等菩提。藏文译本和《十善业道经》里都讲了,最后还会获得另外一个功德,就是寿命自在。 以上这十点就是不杀生的功德。作为一名佛教徒,一定要远离杀生。但是世间的很多人对此却并不理解,经常会说:“不杀生怎么能行?一定要吃肉,吃肉身体才会好!”“如果都不杀生,都出家了,我们吃什么?”很多人都很关心自己,但如果真的关心自己,就应该知道,虽然我们觉得这样习惯性的杀生好像没什么事,但实际上它会带来极大的痛苦,不仅让我们这一辈子生活在痛苦中,而且依靠这种因缘,来世也会遭受很多无法忍受的苦痛。 所以,非常希望我们佛教徒,以后尽量不要参与杀生。如果自己实在做不到吃素,那么尽量不要去点杀,那些被点杀的肉,也尽量不要去吃。如果有机缘,最好能经常放生,放生的功德很大,行持这样的善法非常重要。如果实在没有机会放生,自己就尽量不要去杀害众生。 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了,最好还是能吃素,汉传佛教历来都有这个特别好的传统。在吃素的过程中,有些佛教徒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像有的人身体特别不好,有的医生就会一再警告他:“如果再不吃肉补的话,你的命可能马上都会没了!”像这样的时候,如果身体真的实在难以支撑下去,也可以按照佛教其它的一些理念,把它当作药来想。当然如果严格来讲,并没有开许的时候。但如果是因为一些非常特殊的原因,以前也是有过一些的。有的人也会问:“我可不可以喝个滋补的汤?因为刚刚做了一个骨头方面的手术,不喝的话,恢复起来很困难,怎么办啊?”我们也不敢说完全就是不行,但肯定要用三净肉,并且要把它当作药来想。 能坚持吃素其实非常好,千万不要因为看到个别上师的行为,或听到有些人的说法,就放弃了吃素。有些佛教徒本来自己吃长素,非常清净,但后来受到一些人的影响,便马上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凡夫人造恶方面的习气非常重,很容易复发,而行善方面的意识却非常弱,很容易就退转。 其实如果从佛教的理念来讲,佛教徒不仅不应该杀生,反而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其他生命。《大智度论》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孩子,出生在一个屠户家,虽然父母以杀生为业,但这个孩子却非常善良,从来不杀害任何众生。当他渐渐长大后,父母便想让他继承家业,也成为一个屠夫,但是他却始终坚持不杀生。 有一天,父母又想逼他杀生,于是牵来了一只羊,递给他一把刀,命令他马上杀死这只羊,但是他仍旧坚持不杀。父母非常恼火,便把他和羊一起关在了一个房间里,呵斥道:“你如果不把羊杀死,就别想出来!”儿子非常难过,心想:“如果我杀这只羊,它一定非常痛苦,太可怜了!并且不仅它可怜,我也会非常可怜,因为这个杀业会跟着我生生世世,以后我每一世都会同样遭杀。那不如我现在杀死自己,这样羊也不会痛苦,我也只被杀这一次,不会将来生生世世都遭受这种折磨。”想过之后,他便举刀自尽了。父母在门外一直等着,听到了屋里的声音,以为儿子已经开始杀羊,于是便打开了门,结果惊愕地发现,羊仍然活着,但儿子却倒在血泊中,已经命绝身亡了,他们后悔万分,悲痛不已,但已经无力回天。 实际上,他们的儿子由于守持了不杀生戒,死后便马上投生到了天界。 我们作为佛教徒,一定要保护所有众生的生命。这种理念可能和很多宗教有所不同,但有个别宗教也会提倡保护众生。 以前,我去美国一个学校的时候,遇到了很多耆那教的信徒,这个教派也被称为裸体教。他们在保护生命的理念上与佛教有一些相同之处。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介绍过这个教派,说他们因为害怕走路不小心踩死小虫,便在脚上挂一些小铃铛,想让小虫听到后提前躲开。那天我们谈了很多,感觉有些地方还挺聊得来。他们告诉我众生的生命是如何可贵,他们有很甚深的一些教义,是印度一个非常古老的宗教,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感觉他们的观念和大乘佛教的理念,还是有很多比较相同的地方。 以上这十点就是不杀生的功德,下面讲的是不偷盗的功德。

佛说十善业道经-益西彭措堪布

丁一、明离杀生功德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

“离杀生”,就是远离一切伤害众生性命的心理和行为。功德是能成就十种远离苦恼的妙法。

“离恼”的意思是说,由于对一切生命都远离了杀害的心,因此能够恒时安住在仁慈当中,不论是身体、心情、昼夜的心态、临终的心态以及和众生相处,都远离苦恼,常得安乐。

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是哪十种离恼法呢?

第一、对一切众生普遍布施无畏。

奉行远离杀生的善道,这是极为广大的善心,包括对十方世界从地狱到诸佛之间一切种类的生命,都不起杀心,因此给一切众生都带来无畏。

比如佛世时,有一只鸽子飞来,落在舍利弗的身影里,心里还有恐惧,飞到佛的身影里就非常安稳,原因是佛已经断尽了杀业习气。像这样能永断杀心,动物和我们接触时,心态就很安稳,不生任何恐惧。

宋朝诸暨的县令潘华,是个修行人,修普贤忏法。在他做官期间,禁止全县捕鱼。后来奉皇帝的诏令入朝做官。这天夜晚,梦到江河里几万条鱼哭号说:“长者走了,我们不免被人宰杀!”当时哭声震天。潘华醒过来,觉得很奇异,就写下《梦鱼记》嘱咐后来的官员。潘华心地仁慈,禁止全县捕鱼,让全县江河里的几万条鱼免除了遭杀的恐惧,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像这样,远离杀生,就能让一切众生得到安宁。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如果能从心里发誓: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众生,都不损害它的性命。能够这样恒时守持不杀生戒,就常常会对众生生起慈心,常常安住在慈心当中。也就是每当遇到众生时,唯一想到的就是给它安乐、不给它痛苦,这样就是恒时住在仁慈的心当中。

造了杀生,被杀生的业习蒙蔽,慈心就发不出来。像猎人、屠夫杀多了生,见到众生受苦时内心麻木不仁。众生被千刀万剐、活活地扔到油锅里时,他的心是麻木的,这是他的良知被埋没了。如果恒时远离伤害众生,心就会变得非常柔软、慈愍,不用说亲眼见到众生被杀,就连听到众生惨叫、呼号,也于心不忍。

古时有位仙人,常坐在大树下禅思入定。有一次,飞来一只鸟栖息在他怀里。仙人怕惊动鸟,结跏趺坐纹丝不动,一直到鸟飞到别处才起定。这就是对众生有慈爱之心。

像这样能常常慈爱众生,众生也会视我们为亲人。从前华林禅师住在深山里,地方官仰慕他的道德,披荆斩棘到深山里来拜望他。见面之后,地方官问禅师:“您怎么连个侍者都没有呢?”禅师说:“有一两个。”就叫:“大空!小空!”两只老虎从茅棚后吼着奔出来,地方官吓得脸色都变了!禅师挥挥手说:“去去!这里有客人,不要吓坏他!”

还有唐朝的李长者想给《华严经》写论。当时背着经走了二十里路,遇到一只老虎在路上挡着。李长者摸着老虎说:“我要给《华严经》写一部论,你给我找个地方!”就把经包放在老虎背上让它背。老虎非常乖,在前面带路,一直走到神福山下。那里有个土龛,老虎在旁边蹲下。长者进了土龛,老虎才离去。所以慈心能使猛兽变成温顺的侍者。

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

嗔恚就是众生不如你的意时,马上就发怒,用口、或手持凶器想加害对方。能守持十善,恒时远离杀生,就会生起尊重生命的善心,会想到对方具有佛性,怎么能对佛杀害、污辱呢?对方是前世的父母,怎么能对父母杀害、污辱呢?常常心怀尊重众生的善心,就会断除嗔恚。就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任何人时,都说:“汝当作佛,我不敢轻慢汝。”心里生起了尊重生命的心,就能断除一切嗔恚。

四、身常无病

远离杀生之后,身体能得到健康无病。严重的杀生毁坏众生的命根,轻微的杀生也使众生的身体受到伤害。既然已经使众生的身心遭到了破坏,那就会在自己身上遭到多病的果报。相反来说,如果彻底远离了杀害众生,身体就不遭受病苦的折磨。很多多病的人通过长期放生,消除了疾病,也是一种证明。

五、寿命长远

内心远离了杀生,就会得到长寿的善报。仁慈是生生不息的根本,就像果实里的仁,种在地里就从这个仁里生出万物。有仁慈之心,充满慈祥,会使万物生长得更好,就像和风细雨滋润万物一样。相反,怀有杀害之心,发出的就是摧残生命的暴力,就会使生命受损害,这就像冬天的肃杀之气一样。所以心中没有杀气,不但不会损坏众生的性命,而且不会损坏自己的性命,因此就能得到寿命长远的善报。

以前有个比丘证到了六神通。他和一个沙弥同住,定中见到沙弥再过七天就决定死亡,因此让他回家去看父母(意思是让他死在自己家里)。没想到八天后,沙弥又回来了。比丘再入定观察,发现他在回家的路上,见到流水要流入蚂蚁洞时,急忙脱下袈裟拦住了水流。以这个救护蚂蚁的善业,沙弥的寿命延长到 80 岁。

古代有个萧震,少年时梦到有人告诉他寿命只有 18 年。他随父亲到四川去做主帅。四川官员认为主帅上任,大摆宴席。萧震偶然走到厨房,见有人在用绳子捆牛,就问原因。有人说:“酒过三行,照例要进一道菜,叫‘玉箸羹’。做法是取来母牛,烙铁钻母牛的乳房,牛乳凝固在筷子上作为食物。”萧震急忙告诉父亲,索回食牌,宣布永远免除这道菜。这一年萧震 17 岁,又梦到神人说:“你有阴德,不但免除了夭折,还能活到百岁。”后来果然享年 90 多岁。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平时守持不杀生戒,就恒时有善神守护。《戒经》上说:受持五戒,有 25 位善神恒时保卫不离,不会遭遇各种灾祸。不但能得到善神守护,还能得到圣贤守护。圣贤欢喜持戒的人,会常常佑护他。

比如南北朝的仙家陶弘景,他的徒弟桓恺得到飞升之后,有一天秘密降临在他屋里,对他说:“师父,你写的药书以水蛭、蚊虻为药,虽然对世人有功——能治病,但伤害物命,天帝因为此事而震怒。”陶弘景就忏悔,用其它药代替,另外写了三卷药书来赎罪。后来他到阿育王塔前受五戒,曾在梦中得佛授记,称为“胜力菩萨”。临终时用袈裟覆盖身体,安详而化。这就知道,持不杀生戒确实为圣贤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如果能彻底远离伤害众生的性命,内心没有被杀生的罪垢染污,就恒时坦然自在,不但醒觉中恒时快乐,睡梦里也常常安稳快乐。

相反,损害了众生的性命,造了大的罪业之后,心里就总是不坦然、不干净。会经常做恶梦,梦境里现行各种恶业、显现很多恐怖景象。醒觉时也由于恶业力的牵制,内心沉重、烦乱,在人群中难以心地泰然。

所以一定要知道:只要干了坏事,就会失去内心的清净、安详。要想内心清白、昼夜安乐,就只有远离一切损害众生的心念和行为。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有情都最爱惜自己的性命,如果杀害它的性命,就会引发它的怨恨。这股怨气深藏在八识田里,因缘一旦会合,就会来索命报复。所以杀生就要偿命,这是无法逃脱的,这叫“等流果”。

如果我们远离损害众生的性命,跟任何众生都不做怨对,已有的怨结就会解除、未结的怨结也不会结下。相反的方面也就知道:如果经常杀害众生,跟无量众生结下怨结,这个怨结会一直缠住你不放,不加倍偿还,就没办法了脱。

明朝无锡有位余氏,20 多岁就开始持斋信佛,但她很讨厌蚂蚁苍蝇,见到就杀。到她 72 岁时,生了很重的病,大叫:“有无数蚂蚁入到我口里。”又叫:“有千万只苍蝇飞来索命。”从这里就知道,因果律是无法逃脱的,不论做哪种恶业,都会有恶报降临。看起来 72 岁前,没有任何反应,但这只是时辰没到。时辰一到,就要由自己去承受悲惨的苦果。

九、无恶道怖

如果造了杀生恶业,临终就会显现被杀的众生前来索命,自己会在极度恐惧的心态中堕入恶趣。但没有做过伤害众生性命的事,临终就不会有堕恶趣的恐怖。

《好生录》里说:古代杭州有个郑某,开一家熟食酒店,杀的牲畜多种多样。到他临终时,很多牲畜前来索命,他口里叫:“鸡来!”两个手臂就扇动,像鸡被杀时翅膀扑地的样子;又口里说:“鹅来!”然后伸着脖子摇着手臂,喉咙里“嘎嘎”地惨叫;又口里说:“鳖来!”就像鳖那样,头和手脚收缩起来,做拘挛的样子。凡是口里称某种动物,就做那种动物被杀的样子,显现这些恶相之后,就悲惨地死去。像这样,杀生的人临终会有堕入恶道的极大恐怖。而且堕入恶趣后,还需要千生万劫遭受惨烈果报。所以,造杀生罪业等于是把自己往地狱的油锅里送。

相反的方面也知道:如果能彻底远离杀生,不做任何损害众生的事,临终时就心安理得,不会恐怖堕入恶趣。

十、命终生天;是为十

不造杀业的人心地清净,到临终时内心安稳,自然上升天界。相反造了杀生的恶业,内心沉重,就堕入恶趣。

古代的孙思邈真人在没成仙时,出门遇到村里的小孩抓了一条蛇,奄奄一息快要死去。孙真人就把蛇买放水中。后来他静坐时,有个青衣人来请他。他跟在后面到了一座公府,就是世人所说的“水晶宫”。龙王请真人坐在上方,然后说:“我的小儿昨天出游,不是先生几乎死掉!”设宴款待后,拿出各种珍宝作为报谢。真人辞谢不受,对龙王说:“我听说龙宫有很多秘方,传给我救济世人,不是比金玉好多了吗?”龙王就传给他玉笈三十六方。孙真人从此医术更加精湛,后来证得仙果。

还有张提刑常常到屠宰场,用钱买放生命。后来临终时对家人说:“我因为放生,积德深厚,现在天宫来接我,我要生天了!”随后安然坐逝。

经书上讲,天王以六斋日巡察人间,人所做的善事、恶事无不觉察了知。而且人行十善,诸天就能得胜;人造十恶,修罗就能得胜。所以天帝时时希望人间行善。有一人行善,飞天神王就会上报到天廷(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因此如果在世时行持十善,临终就能上升天界。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十善业道是五乘法共同的基础,大乘行者也必须行持。但是大乘行者行持十善,不是为求人天福报和小乘涅槃,而是为了庄严佛果,也就是想将来自己成佛时能显现无量无边的功德普度众生。这是大乘菩萨念念不忘的事。

大乘菩萨恒时远离杀害有情,而且把远离杀生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的时候,就得到随心自在寿命。

佛的法身无始无终,是无量寿;报身有始无终,也是无量寿。化身的寿命能随自己的心愿自在住持,这叫随心自在寿命。也就是顺应众生的因缘化现色身时,想住世多久都随心自在。这样的微妙功德也是来自于因地远离杀生!

假如还有杀业存在,也一定受这杀业的束缚,在业力成熟需要偿命时,多住一秒钟也没有自在。比如龙树菩萨还有宿世的杀业没有清净,结果用一根吉祥草就断绝了性命。但是消尽了杀业,下至没有一念杀生的业,这样彻底远离了杀业,就能对寿命随心所欲地驾御,不论想住世百千万年,还是只想短暂住世,都能够自在实现。

百业经

(28)宝 喜——舍自生命 救五商主

尔时世尊从嘎西城出游到鹿野苑。鹿野苑附近的森林中有陈如(Kodanna)等五比丘【阿若陈如、頞鞞、拔提、十力迦叶、摩诃拘利】 (Pan­ca Vaggiya Bhikkhu)在苦行,他们远远地看见世尊,就共同商定:“沙门果达玛(Samana Gotama)今天来了,我们一刹那都不应对他恭敬,不得起身迎接礼拜,只是坐着招呼一下‘你来了,请坐’即可。我们曾经一起苦行,后来他就不再少欲知足,每天吃饭菜、酥果、芝麻等许多甘美丰盛的食物,用热水沐浴,很不如法。他今天来也可以,但不要对他多作侍奉。”

世尊渐行渐近,以其内在的威德力,五比丘不由自主地起身,有的敷座,请佛入座;有的端来温水,请佛濯足;有的接过袈裟;有的接过手杖、钵盂并热情地说:“果达玛,您来了,请入座!”世尊知道他们都违背了自己内部的誓言,仍然缄默不语。入座后,五比丘直呼世尊的名和种姓,语气态度仍有失恭敬。【师言:在学法的弟子中,对我有信心的会恭称“法王如意宝”、“金刚大阿阇黎”、“大恩上师”、“勇列吉祥贤”等,但那些对我有看法的人则直呼我的名字。这些对我是无利无害的,但按规矩,对传法、灌顶等六种上师必须要有一个自己最恭敬的称呼,不能直呼上师之名,否则果报很大。这在许多经论中有专门的教证。】释迦牟尼佛对他们说:“你们不应该对我如此称呼,这样你们自己将在轮回中恒时受苦,对圆满一切功德的如来正等觉必须有相应的恭敬称呼。”他们也就直言不讳地回答:“以前和我们一起苦行时您没有得到圣者的一些功德;现在从功德和智慧方面您好像也没有什么增长,不同的是您求名利、不知足少欲,多贪食物,享用热水沐浴……”世尊问曰:“现在我身色金黄,诸根调伏,你们没有现量见到吗?”五比丘异口同声地回答:“见到了。”然后世尊慈祥告曰:“我们修行要想得成就,不能堕入二边:一是不能过于耽著世间的享受;二是不能使五蕴过于受苦。欲界众生堕入任何一边都不易成就。【师言:在一般欲界凡夫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世间各方面享受过于优越,则不易生起出离心;如果太苦了,无食充腹、无衣蔽体就身不安,身不安则道不隆,所以大乘论典中讲不堕两边,应行中道。】当远离二边,依现前菩提的中观道(Majjhimagga)。”五比丘听了世尊的开示后态度迥然不同,对佛生起了恭敬心祈求传法。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从此便开始为他们大转法轮。

世尊与五大比丘共住在鹿野苑附近的森林中,上午两位比丘留下听法,三位比丘去城中化缘,回来与大家共用午斋;下午三位比丘留下听法,两位比丘去城中化缘。世尊为五比丘传授四谛法 :苦谛 (Dukkha Sacca)、集谛 (Sam­u­­daya Sacca)、灭谛 (Nirodha Sacca)、道谛 (Magga Sacca)。告之应知苦而断集,证灭而修道【世尊在此作了广泛的演说,详见藏文原版】。不久五大比丘摧毁三界一切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欲界和色界的人、非人、天人等听说佛在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前白佛言:“世尊,五大比丘以何因缘从轮回的大海中解脱出来,获得无上菩提之珍宝?惟愿为说,愿乐欲闻。”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我把这五大比丘从轮回的大海中救脱出来,往昔我也曾用自己的生命把他们从世间的大海中解救出来。”“请问世尊往昔怎样把他们从大海里解救出来?”

世尊曰:“久远劫前,印度鹿野苑由梵施国王执政。当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财富圆满,无争无灾,佛法兴盛,国王声望极高,深受世人敬仰。国中有一名‘宝’的大商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他的妻子生下一个身色金黄、头如宝伞、鼻形妙高极为庄严的孩子,商主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因父亲特别高兴,故取名‘宝喜’,用牛奶、酸奶、油饼等上好的营养品喂养,他如海莲般地迅速长大。年少的宝喜对文理以及对衣服、珍宝、如意宝、香、药、大象、骏马、兵器等八种观察法都已精通无碍,且具大慈悲心,常藉父母之力对贫者作广大布施。一次,父亲生病,他就采集根、茎、叶等配制草药,想方设法为父治疗,但父亲终因病重去世。宝喜用黄、红、白、蓝四种布将遗体裹起来供养了很长时间,力尽孝道后方送往尸陀林。

后来,梵施国王为宝喜加冕封为大臣,他经常辅助国王处理很多商业贸易、外交等国事。宝喜曾借先父之财作大布施,满了很多众生的愿,后来想到如果自己想行布施就应该凭自己的能力才对,仅借先父之财富来布施不应理,别人也会讥笑自己没有一点福报,应该自己积累财富广作布施。于是他通告下面的人:现在你们当中生活困难、资财匮乏无钱交税者,谁愿意跟我一起去大海里取各种珍宝。之后约有五百商人牵着牛、骆驼、驴、骡等满载出海资具,经过大大小小的城、镇、森林、荒原等抵达海边。宝喜大臣用五百嘎夏巴涅雇一艘大船,安排了五位负责人:负责饮食的生活委员、负责调解人际争论矛盾的治罚管理员、负责排水清理船舱的卫生员、负责全舱财务的管理员、负责观察天气方位和下锚起锚的巡逻员。

五百位商主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时,心惊胆战退失了信心。宝喜大臣叫巡逻员如理如实地把去大海的利益功德告诉各位商主。巡逻员扬声宣告:‘南赡部洲的商主们,这次出海远航能取到珍珠、蓝宝石、绿宝石、珊瑚、金银石藏、冰珠石【带在身上能制止各种传染病、瘟疫】、红宝石、右旋海螺等各种珍宝,你们当中需要这些珍宝,并且想满足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奴仆、亲友之愿,希望对比丘、仙人作供养,想得到今生与来世安乐的人,就上船与我们同舟共济。’听了这番话,大家争着往船里涌。人太多了,宝喜大臣又叫巡逻员如理如实地将去大海的一些违缘告诉他们。巡逻员又高声宣告:‘南赡部洲的各位商主们,海中取宝诚然很殊胜,但也可能会有很多违缘,有很多大得能吞下船只的鱼,有可怕的黑风会掀翻轮船直沉海底,有专门吃人的鲸鱼、嘎巴和西西玛等大鳖鱼【梵语:摩羯】,还有穿蓝黑色衣服的海盗会抢走财产。你们当中愿舍弃自己的父母、妻儿、奴仆、亲友,自己也能舍身忘死的人,我们可以共同出海。’听了这番话,一些胆小的都下了船,这样,正合这艘船的载重量。准备正式启锚远航前照例解绳三次警告三次:‘今天要远航,海中有种种危险,是否真要去?’这样依次解下第三根系索后,剩下的一部分人稳坐船舱,大船扬起风帆,如行云般驶向宝洲。

他们一帆风顺地来到宝洲,巡逻员在取宝前告诫大家:‘各位!来到宝洲有以下须知:一是此中珍宝有真有假,要仔细鉴别以免后悔;二是此地有很多魔女会千方百计地引诱你们,请大家千万不要上当;三是有一种水果不能吃,若是吃了七天中将昏迷不醒;四是这里有非人引诱,七天内可以与它共住,过了七天后它会有些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它马上造违缘把船毁在大海里。请大家千万注意!’在巡逻员的引导下,商主们小心翼翼地行事,圆满地得到珍宝满载而归,回印度后以各种金银财宝广行布施满足众愿。如此宝喜大臣六次航海取宝都顺利返回。宝喜大臣也以自己拥有的财富作广大布施,满足了无数众生的愿望,远近闻名。

“宝喜居处附近五大城中有五大商主,他们曾屡次去大海中取宝,却总是失败而归,认为自己的福报不够,应该请一位具足福报者同去方可成功。他们得知宝喜大臣六次海中取宝都圆满顺利地归来,便共同商量:若能令宝喜生欢喜心同去,则每人都能发财。他们商定后便到宝喜大臣那里请求:‘我们久仰您的大名,六次都能顺利取回珍宝,而我们每次都遭违缘,空手而返,今天特意来拜访您,请求您能与我们一同去海中取宝。’宝喜大臣告诉他们说:‘古往今来去海中取宝的规律是:前六次取宝可以顺利返回,但第七次能顺利回来的史无前例。虽然我担心自己回不来,但为了满你们的愿,无论如何我发心与你们同去。’五位商主非常高兴,同往宝洲取宝后返航。

宝喜大臣心想:这次顺利回去是不可能的,途中肯定会遇上违缘,为了满他们的愿,我应把所有珍宝装进口袋系在腰上。然后,他告诉五大商主:‘倘若我们遇到违缘,请不要担心,你们只要抱着我的身体不放就能度过违缘难关。’话音刚落,船就撞到一座小山上翻沉了。五位商主紧紧地抱着宝喜大臣。这时,宝喜大臣知道六个人都从大海里解脱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自杀,他们才能于一夜之间回到岸边……他一边想一边安慰他们:‘你们不要担心,不要着急,我有办法把你们从违缘中救出来,但你们没到岸边前,千万不要放开我的身体,到岸后解下我腰上的口袋,将里面全部的宝贝分了,你们的子孙七代可因此过上幸福日子。’宝喜大臣同时发无上的菩提心:愿我以此舍身之善根,将来获得如来、善逝、人天导师、无上正等觉果位。之后他用宝剑砍掉自己的头。因为大海里的龙王喜欢洁净,绝不跟尸体共住,马上会把尸体推到岸边,所以他们很快被巨浪推到岸边。五大商主每人如愿分得一份珍宝,又将宝喜大臣的尸体造塔供养。当时的五位商主就是现在的五比丘,宝喜大臣就是现前正等觉果位的我。过去我用自己的生命把他们从世间的大海中解救出来,令他们得到世间珍宝;现在我用自己修证的四谛法,使他们从轮回的大海中解脱出来,得到出世间无上菩提珍宝,功德圆满,获得涅槃。”世尊如是演说,诸众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五比丘:乃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所度化之五位比丘。

四谛法: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真实不虚,故称四圣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

苦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集谛:招集之意。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灭谛: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善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道谛: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维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善于八正道之真谛。

贤愚经

贤愚经白话:恒伽达缘品第六

恒伽达因为往昔为大臣时劝谏国王而救人一命(后的辟支佛果)而得累世当中所生之处,都得到长寿,从来不会中途夭折(投崖不死、堕水不溺、食毒无苦、箭射无伤)

摘要: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无量,远远胜于为寺庙建造七层的佛塔。

因为在六道中,只有人才能修持佛法。其它五道的众生都不能修行佛法,就不能解脱。地狱道的众生,因为坠入地狱,瞋恨心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寒热,刀剑痛苦,接触不到佛法,无法修持;恶鬼道的众生,心胸狭窄,黑暗吝啬,贪心让他们时刻感受饥饿干渴等痛苦,无法修行佛法;畜牲道众生,迷惑愚痴,互相吞食,他们听不懂佛法,无法修行;阿修罗,经常争战,打斗不休,无法修行;长寿天众生,长时间安住于无思无想的禅定中,虚度光阴,无法修行。所以说,人身宝贵,人身难得,只有人身才能修持佛法,只有人身才能有机会解脱。

恒伽达缘品第六

这样的经法我(阿难从佛亲自)听闻,讲法时,佛住在罗阅祇竹园精舍。当时国内有一位宰相,家里非常富有,却没有儿子。那时恒河边有一个摩尼跋罗天神的祠庙,整国百姓全都虔诚地供奉(他)。此时这位宰相便前往祠庙(向天神)祈祷说:“我没有儿子,敬闻天神功德无量,救护众生,能够满其所愿,所以今天我皈依您,若能承蒙满愿,希望赐给我一个儿子,(如能满愿)我将以金、银装饰天神身像,并用名贵香料涂抹神殿。如果不灵验,我就毁坏你的祠庙,用屎来涂你的身像。”

天神听罢,暗自思忖:“这个人有钱有势,势力强盛,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他的儿子。我功德太少,不能满他的愿;(他的)愿望倘若不得实现,一定会遭受毁坏、侮辱。”庙神于是便去对摩尼跋罗说了此事。摩尼跋罗的能力也办不成,就亲自到毗沙门王(那里),叙说此事。毗沙门王说:“我的能力也不能让他有子,应当去(拜见)帝释天,从(他)祈求此愿。”

毗沙门王立即上(忉利)天,启奏帝释天说:“我有一位臣子摩尼跋罗,近日对我说:‘王舍城有一宰相,向我求子,还发了重誓:倘若能满愿,就加倍供养;倘若愿望不能实现,就破坏我的祠庙来加以毁辱。’那个人又有势力又很强横,肯定会说到做到。希望天王令他得子。”帝释答道:“这件事极为难办,需要寻觅因缘。”

当时有一个天人,五德离身,临当命终,帝释就告诉他:“你现在快要命终了,可愿意投生到那位宰相家?”天人答道:“我想(下一世)出家修行正法,倘若生在尊贵荣耀的家庭,再想离开尘俗出家就很困难了。所以想生在(不贫不富的)中等人家,期望实现自己出家的志愿。”帝释又说道:“你尽管投生到那里,如果想(出家)学道,我定会帮助你。”

于是这个天人命终后,神识降临在宰相家,立即投胎。(出生后,)形貌十分端正,宰相立即召来相师给儿子取名。相师问道:“原来是从什么地方,求得这个儿子?”宰相答道:“以前是从恒河天神那里求的。”于是给他取名叫恒伽达。恒伽达渐渐长大,一心想修学道法,便禀告父母,要求出家。

父母告诉他:“我们如今(如此)富贵,家业广大,但只有你一个儿子,应当继承我们家的门户,让我们活下去,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做儿子的无法实现志愿,非常苦恼,于是想到舍身寻死另外求生普通人家,那时再求出家一定会很容易。于是他便悄悄出走,自己从高峻的山崖上跳下,掉在地上却没有受伤。再到河边,身体跳入水中,又被水漂出,也没有受苦。又拿毒药来吞食,可毒气不运行,也没办法致死。

他又想道:“应当违犯法律,以被国王杀害。”值遇国王的夫人和宫女们出宫到花园的水池中洗浴,(她们)都脱下衣服放在树林里。此时恒伽达偷偷地潜入树林,拿上她们的服饰,抱着走出来,门卫见到后,押着他去禀告了阿阇世王。国王听说此事后极其愤怒,取来弓箭亲手想射死他。但射出的箭却反弹回来射向国王,如此射了三次都没能射中。

国王十分惊恐,扔掉弓箭,问那人道:“你是天龙鬼神吗?”恒伽达说:“如果你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我才能讲。”国王说:“可以。”恒伽达说:“我既不是天神,也不是龙鬼,而是王舍国宰相的儿子。我想出家,父母不允许,所以想自杀转生他处。跳岩、投河、吃毒都不能致死,所以才触犯王法,希望能伤害性命。大王如今加害又不能损伤,事情到了这地步,真是太残酷了!希望得到大王的照顾和怜悯,允许我(出家)修道。”

国王随即告诉他:“允许你出家修学圣道。”于是又带他来到佛前,向世尊讲述了先前发生的事。当时如来同意他成为沙门,法衣披身,就成了比丘。佛为他说法,他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具有三明、六通、八种解脱。阿阇世王随即对佛说:“这个恒伽达前世种了什么善根以至于投崖不死、堕水不溺、食毒无苦、箭射无伤,更遇到圣尊佛陀您,得以超脱生死呢?”

佛告诉国王说:“过去无数世以前,有一个大国叫波罗奈,国王名叫梵摩达。有一次他带着许多宫人到林中游玩,那些宫女放声歌唱,林外有一人高声相和。国王听到他的歌声,便生起了瞋恨和嫉妒心,派人把他抓来,命令手下杀掉他。这时有一位大臣从外面回来,见到这个人被拘押,就问左右两边的人:‘为什么这样?’旁边的众人详细讲述了事情经过。大臣说:‘暂且不要行刑,等我见了国王再说。’

大臣进去启奏国王说:‘那个人的罪,不到深重的程度,为什么要杀死他呢?他虽然与宫女和声唱歌,却没有见到她们的面,也没有发生私通奸淫的事。希望赐予怜悯,饶了他的性命。’国王不好反驳,赦免了他的死罪。那人脱险后,就一直勤快不已地侍奉大臣,这样侍奉给使多年后,他暗自想到:‘淫欲对人的伤害比刀剑还利害。我所遭受的困苦危难,都是因为贪欲的缘故。’于是对大臣说:‘请允许我出家修道。’

大臣答道:‘我不可以违背你的意愿。倘若你修学成就道业,希望还能回来相见。’于是那人进入山野,专心思惟妙理,心灵开悟成就辟支佛果。之后又回到城中,造访大臣家。大臣十分欢喜,请求供养他,美食妙服等四事无有乏少。

当时辟支佛于虚空中显现神通变化,身上出生水火,放出广大的光明。大臣见后无限欢喜,便立下誓愿:‘由于我的恩惠,(你的)性命才得以保全。(以此功德,)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超过他人)成千上万倍,智慧、德行也是同样。”

佛告诉国王:“当时那位救活一人而令其得道的大臣即是恒伽达。由于这段因缘,他生在任何地方,性命都不会中途夭折。如今逢遇我出世,得到阿罗汉果。”佛说完此经,在场众人信敬欢喜,恭敬地受持奉行。

附原经文:

恒伽达缘品第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是时国中有一辅相。其家大富。然无儿子。时恒河边。有摩尼跋罗天祠。合土人民。皆悉敬奉。时此辅相。往诣祠所。而祷之言。我无子息。承闻天神。功德无量。救护群生。能与其愿。今故自归。若蒙所愿。愿赐一子。当以金银校饰天身。及以名香涂治神室。如其无验。当坏汝庙。屎涂汝身。

天神闻已。自思惟言。此人豪富。力势强盛。非是凡品。得为其子。我德鲜少。不能与愿。愿若不果。必见毁辱。庙神复往白摩尼跋罗。摩尼跋罗其力不办。自诣毗沙门王。启白此事。毗沙门言。亦非我力能使有子。当诣天帝从求斯愿。

毗沙门王即时上天启帝释曰。我有一臣摩尼跋罗。近日见语云。王舍城有一辅相。从其求子。结立重誓。若愿得遂。倍加供养。所愿若违。当破我庙而毁辱之。彼人豪凶。必能如是。幸望天王。令其有子。帝释答曰。斯事至难。当觅因缘。

时有一天。五德离身。临命欲尽。帝释告曰。卿今垂终。可愿生彼辅相之家。天子答言。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荣。离俗则难。欲在中流冀遂所志。帝释复曰。但往生彼。若欲学道。吾当相佐。

天子命终。降神受胎辅相之家。即便受生。形貌端正。即召相师。为其立字。相师问曰。本于何处。求得此儿。辅相答曰。昔从恒河天神求之。因为作字。为恒伽达。年渐长大。志在道法。便启父母。求索出家。

父母告曰。吾今富贵。产业弘广。唯汝一子。当嗣门户。遭吾存活。终不相听。儿不从志深自惆怅。便欲舍身更求凡处。于中求出。必极易也。于是密去。自坠高岩。既堕在地。无所伤损。复至河边。投身水中。水还漂出。亦无所苦。复取毒药。而吞噉之。毒气不行。无由致死。

复作是念。当犯官法为王所杀。值王夫人及诸婇女。出宫到园池中洗浴。皆脱衣服。置林树间。时恒伽达。密入林中。取其服饰。抱持而出。门监见已。将往白阿阇世王。王闻此事。瞋恚隆盛。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还返。正向王身。如是至三。不能使中。

王怖投弓。问彼人言。卿为是天龙鬼神乎。恒伽达言。赐我一愿。乃敢自陈。王曰当与。恒伽达言。我非是天。亦非龙鬼。是王舍国辅相之儿。我欲出家。父母不听。故欲自杀更生余处。投岩赴河。饮毒不死。故枉王法。望得危命。王今加害。复不能伤。事情如是。何酷之甚。愿见顾愍听我为道。

王寻告曰。听汝出家学道。因复将之共到佛所。启白世尊。如向之事。于时如来。听为沙门。法衣在体。便成比丘。佛为说法。心意开畅。成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阿阇世王。寻白佛言。此恒伽达者。先世之时。种何善根。投山不死。堕水不溺。食毒无苦。箭射无伤。加遇圣尊得度生死。

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无数世时。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其王名梵摩达。将诸宫人。林中游戏。诸婇女辈。激声而歌。外有一人。高声和之。王闻其声。便生瞋妒。遣人捕来。敕使杀之。时有大臣。从外边来。见此一人。而被囚执。便问左右。何缘乃尔。其傍诸人。具列事状。臣曰且停。待我见王。

大臣进入。启白王言。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杀之。虽和其音。而不见形。既无交通奸淫之事。幸愿垂矜。丐其生命。王不能违。赦不刑戮。其人得脱。奉事大臣。勤谨无替。如是承给。经历多年。便自思惟。淫欲伤人。利于刀剑。我之困厄。皆由欲故。即语大臣。听我出家遵修道业。

大臣答曰。不敢相违。学若成道。还来相见。即诣山泽。专思妙理。精神开悟。成辟支佛。还来城邑。造大臣家。大臣欢喜。请供养之。甘膳妙服。四事无乏。

时辟支佛。于虚空中。现神变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见之。欣然无量。便立誓愿。由吾恩故。命得全济。使我世世富贵长寿。殊胜奇特。数千万倍。令我智德相与共等。

佛告王言。时彼大臣。救活一人。令得道者。今恒伽达是。由是因缘。所生之处。命不中夭。今值我时。逮致应真。佛说此已。诸在会者。信敬欢喜。顶受奉行。

贤愚经白话:重姓缘品第二十四

重姓比丘因前世从佛那里受了三皈及不杀生戒而今世堕在水里被鱼吞吃都不会死

摘要:三皈依始终是戒律的灵魂。因为戒体完全是建立在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唯有对三宝具足信心,才有可能真实地去实践佛法。重姓比丘前世从佛那里受了三皈及不杀生戒,就有了如下的果报……

重姓缘品第二十四

这样的经法我(阿难从佛亲自)听闻,讲法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那时国内有一位豪富长者,拥有财宝不可计数,就是没有儿子,因此常感忧郁烦闷。就到神庙祭祀,祈求神灵赐予他一个儿子,真诚恳切万分恭敬。他的妻子果真怀孕,期满后生后生下一个男儿,长得端正无比,世上少见。

于是适时设宴,父母宗族亲友在一起庆祝。他们来到大江边,一边喝酒,一边娱乐。父母也抱着男儿,来到他们宴会的地方。父亲喜爱男儿,抱着他顺着座位起舞,父亲跳完舞后,母亲也抱着小儿顺座跳舞,大家轮流着举着小儿,欢娱自乐。

跳到河边时,心突然一散乱,手没抱住,结果小儿掉到了河中。(众人)马上捞取,终究也没有找到。当时父母怜爱儿子,悲痛伤心,死去活来。这个小儿有大福德,竟然没死。落到河水中后,随着河水沉浮,被一条大鱼吞进腹中,虽在鱼腹仍然没死。

那时下游有一个小村落,村里有一富贵人家,也没有孩子。想了好多办法祈求生子,也没能够得到。这富人家经常让一个奴仆捕鱼贩卖,供应主人家所需。这个奴仆天天捕鱼,那日正好捕得吞下小孩的鱼,剖开鱼腹一看,见里面有一小孩,面貌端正。

他得到后十分高兴,便将小儿送给主人。主人看见后欢喜地道:“我家里一向祭祀祈求神灵送我一个儿子,看来精诚之心得到了回报,所以上天送给我一个男儿。”于是便抚摸爱怜,请养母哺育他。

上游村庄的小儿父母听说下游村里的长者在鱼腹中得到一个男儿,便来到他家里追问索取,对他说:“这是我的儿子。我在河边掉落了这个儿子,如今你得到他,希望能还给我。”那个长者回答他说:“我家向来祭祀祈求神灵赐我一子,如今得到回报,赐给我一子。你丢失的那个儿子,怎么会在这里呢?”二人争执不下,便到国王那里请求裁决。

于是二家人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小儿父母说:“这是我的孩子,我在某时不小心把他掉到了河中。”而那个长者则说:“我在河中鱼腹中得到他,他实在是我祈求神灵的结果,根本不是你们所生。”

国王听到二家述说,也不清楚谁说的属实,就对两家的这件事情评判说:“二位长者都认定是自己的孩子,现在如果判给一方,有些不合情理。你们可以共同抚养,等儿子长大以后,分别为他娶妻,安置家业,使他在二处轮流居住。这个妻子生的儿子就属于这家,而那个妻子生的儿子则属于那一家。”二位长者便照国王的话去做了。

儿子长大后,双方各给他娶了妻子,供给他所需的一切,从来无缺。这时,儿子对二父母说道:“我降生以来便遭到苦难,掉到河中被鱼吞食,临死又被救出。如今我决心想要出家,希望父母能够同意。”二家父母疼爱儿子,没有拒绝,随即同意。

儿子便辞别父母来到佛面前,稽首礼佛足,请求出家修道。佛便同意了,赞叹地说:“善来比丘!”于是须发自落,成为沙门,法名叫重姓。佛为他讲说妙法,使他脱离所有苦厄,就在座位上证得了阿罗汉果。

阿难请问佛陀:“世尊,不知道这位重姓比丘原先造了什么业,种下什么善根,以至今世掉入水中被鱼吞食却仍然没有死?”佛告阿难:“你现在注意听,我将为你宣说。在过去久远以前,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大众聚集,佛为大众讲说微妙的佛法。

当时,有一长者来到会中,听到毗婆尸佛广说大法:布施的福德和持守戒律的福报。听了心生欢喜,信心猛烈,就从佛那儿受了三皈及不杀生戒,又用一钱供养佛陀。因为这个缘故,他世世受福,财宝自在享受,从来都不缺少。”

佛告诉阿难:“要知道那时的长者,就是如今的重姓比丘啊。由于那时布施佛一钱的缘故,他九十一劫中都富有钱财。到了今天则有两家父母供给他一切所须。

由于受不杀生戒的缘故,他掉到水中被鱼吞食却能不死。由于受三皈的缘故,如今遇到我出世,得以沐浴清化,修成修成罗汉果。”当时,阿难以及与会的大众,谛听佛法,遵教修习善行,敬重佛教,欢喜信受,恭敬地奉行。

附原经文:

重姓缘品第二十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国中。有豪长者。财富无量。唯无子息。每怀悒迟。祷祀神祇。求索一子。精诚欵笃。妇便怀妊。日月满足。生一男儿。其儿端正。世所希有。

父母宗亲。值时燕会。共相合集。诣大江边。饮酒自娱。父母持儿。诣其会所。父爱此儿。顺座担舞。父舞已竟。母复担之。历坐擎腾。欢喜自乐。

临到河边。意卒散乱。执之不固。失儿堕水。寻时博撮。竟不能得。于时父母。怜愍此儿。爱著伤怀。绝而复苏。其儿福德。竟复不死。至河水中。随水沉浮。时有一鱼。吞此小儿。虽在鱼腹。犹复不死。

时有小村。而在下流。有一富家。亦无子姓。种种求索。困不能得。而彼富家。恒令一奴捕鱼贩卖。仆输大家。其奴日日捕鱼为业。值时捕得吞小儿鱼。割腹剖腹看之。得一小儿。面貌端正。

得已欢喜。施与大家。大家观之。而自庆言。我家由来祷祀神祇。求索子息。精诚报应。故天与我。即便摩扪。乳哺养之。

时彼上村。父母闻下村长者鱼腹中得儿。即往其所。追求索之。而语之言。此是我儿。我于彼河。而失是子。今汝得之。愿以见还。时彼长者。而答之曰。我家由来。祷祀求子。今神报应。赐我一儿。君之亡儿。竟为所在。纷纭不了。诣王求断。

于是二家。各引道理。其儿父母。说是我儿。我于其时。失在河中。而彼长者。复自说言。我于河中鱼腹得之。此实我子。非君所生。

王闻其说。靡知所如。即与二家。评详此事。卿二长者。各认此儿。今若与一。于理不可。更互共养。至儿长大。各为娶妇。安置家业。二处异居。此妇生子。即属此家。彼妇生儿。即属彼家。时二长者。各随王教。

儿年长大。俱为娶妇。经营所须。无有乏短。于时其儿。白二父母。我生以来。遭罹难罹苦。堕水鱼吞。垂死得济。今我志意。欲得出家。唯愿父母。当见听许。时二父母。心爱此儿。不能拒逆。即便听许。

其儿即辞。往至佛所。稽首佛足。求索入道。佛即听之。赞言善来比丘。头发自堕。即成沙门。字曰重姓。佛为说法。得尽诸苦。即于座上。成阿罗汉。

阿难白佛。不审世尊。此重姓比丘。本作何行。种何善根。而今出世。堕水鱼吞。而故不死。佛告阿难。汝且听之。吾当为说。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号毗婆尸。集诸大众。为说妙法。

时有长者。来至会中。闻其如来广说大法。布施之福。持戒之福。闻已欢喜。信心猛烈。即从彼佛受三自归。受不杀戒。复以一钱布施彼佛。由是之故。世世受福。财宝自恣。无有乏短。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长者子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其尔时。施佛一钱。九十一劫。恒富钱财。至于今世。二家父母。供给所须。

受不杀戒故。堕水中鱼吞不死。受三自归故。今值我世。沐浴清化。得罗汉道。尔时阿难。及与众会。闻佛所说。遵修善行。敬重佛教。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藏传净土法

印光大师:戒杀放生文

‘原夫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为异类。’

‘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其始来辗转相生,辗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

‘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夜半声,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

‘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

‘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

‘要晓得救畜生的性命,实是真正彻底救人。’

‘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冤冤相报杀。’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撰并注

戒杀文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

凡有知者必同体,人之食肉,大是怪事。然不以为怪者,良由家世袭而为常,邻里比而成俗。习行既久,不觉其非,反以为是,又奚怪乎?今有杀人而食者,人必大骇而亟诛之。何也?不习行故也。使杀人无禁,行之数年,以人肉而供庖厨者遍于天下矣。

故曰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是也。

一曰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

是日也,正宜戒杀持斋,广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获超升,现在椿萱,增延福寿。何得顿忘母难,杀害生灵,上贻累于亲,下不利于己。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一也。

唐太宗万乘之主,生日尚不为乐。田舍翁多收十斛粟,乃贺客盈门,欢宴累日。不知其可也。今世有生日饭僧诵经,修诸善事者,其贤乎哉!

二曰生子不宜杀生。凡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爱其子。庆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婴孩始生,不为积福,而反杀生造业,亦太愚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二也。

一猎人暮夜大醉,视其幼子为獐,砺刃将杀之,妻泣谏不听,竟剖其腹,出其肠,已而安寝。天明,呼其子与入市鬻獐肉。妻哭曰:“昨汝所杀者子也。”其人举身自掷,五内崩裂。噫!人畜虽殊,爱子之心一也,安可杀欤!

三曰祭先不宜杀生。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扫,俱当戒杀,以资冥福。杀生以祭,徒增业耳。夫八珍罗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遗骨而使之食乎?无益而有害,智者不为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三也。

或曰:“梁武帝以面为牺牲,世讥其使祖宗不血食。”噫!血食未必珍,蔬食未必恶。为人子者,贵乎慎修其身,而不覆先宗祀,斯善矣。奚取于祀之必用血也?禴祭胜于杀牛,《易》垂明训。牲养犹为不孝,圣有嘉谟。奚取于祀之必用血也?

四曰婚礼不宜杀生。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既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惨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四也。

凡人结婚,必祝愿夫妻偕老。尔愿偕老,禽兽愿先亡乎?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尔以相离为苦,禽兽以相离为乐乎?信乎婚之不宜杀矣!

五曰宴客不宜杀生。良辰美景,贤主佳宾,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须广杀生命,穷极肥甘,笙歌餍饫于杯盘,宰割怨号于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五也。

若知盘中之物,从砧几怨号中来,则以彼极苦,为我极欢,虽食,亦不下咽矣。可不悲乎?

六曰祈禳不宜杀生。世人有疾,杀生祀神以祈福祐,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杀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于此矣。夫正直者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杀业具在。种种淫祀,亦复类是。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六也。

《药师经》云:“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祐,欲冀延年,终不可得。”所谓命不可延,杀业具在也。种种淫祀,如杀生求子、杀生求财、杀生求官等,及其得子、得财、得官,皆本人分定,非鬼神所为也。偶尔满愿,遽谓有灵,信之弥坚,行之愈笃。邪见炽然,莫可救疗,悲夫!

七曰营生不宜杀生。世人为衣食故,或畋猎,或渔捕,或屠宰牛羊猪犬等,以资生计。而我观不作此业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冻馁而死也。杀生营生,神理所殛。

以杀昌裕,百无一人。种地狱之深因,受来生之恶报,莫斯为甚矣。何苦而不别求生计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七也。

亲见屠羊者垂死而口作羊鸣,卖鳝者将亡而头如鳝啮。此二事近在邻居,即非传说。我劝世人,若无生计,宁丐食耳。造杀而生,不如忍饥而死也。吁!可不戒哉?

如上所列,甚拂常情。达人览之,必以为确论。倘能全戒,善莫加焉。其或不然,量力除减,或去四五,或禁二三。除一事则消一业,减一杀则杜一怨。若未能断绝腥膻,且先应市买现物,不加亲杀,亦免大愆。积养慈心,渐入佳境。得斯文者,更望展转流通,递相劝化。能劝一人不杀,如救百万生灵。劝至十人百人,以及千万亿众,阴功浩大,善果无穷。但肯信行,决不相赚。

每年写十二月分,粘贴屋壁。一月不杀,则于月下书“不杀”二字。一月不杀,下善也。一年不杀,中善也。一生不杀,上善也。世代不杀,善之又善者也。愿人人戒杀,户户持斋,则诸佛生欢,万神加护,干戈由是永息,刑罚可以无施,地狱为之顿空,苦海因而长别矣。

戒杀祝愿

若能一月不杀,至月尽夜,或次月朔旦,对佛像前,至心礼拜,白言:“弟子某甲,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遵先佛明诲,今行不杀,已及一月。以此功德,愿我罪业消除,怨愆解释。所修善根,日益增长。命终之际,身心安隐,正念分明,蒙佛接引,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莲华之中。华开见佛,得无生忍,具足佛慧,以大神力,凡我旷劫所杀怨命,以及十方被杀众生,悉得度脱,成无上道。愿佛慈悲,哀怜摄受。”发愿已,念佛或百声、千声、万声,随意多少。

放生文

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

至重有二:一者,世人于金宝、官爵、妻子,以至己身,皆其所重。然不可得兼,则重之中必取其尤重者。是以为救己身,不吝金宝;为救己身,不惜官爵;为救己身,不顾妻子,故云至重。二者,凡厥有生,皆能作佛,则生为佛种,故云至重。最惨者,如捶打等,虽皆苦事,未至断命,惟杀最惨。

是故逢擒则奔,虮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尚且贪生。

因命至重,为全命故。因杀至惨,为逃杀故。是以虮虱蝼蚁,皆知避死贪生。微命尚然,大者可知也。

何乃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钩,直而矢,百计搜罗。

一切众生既皆避死贪生,何乃昧此良心,行诸毒事。网擒山兽,罟觅渊鱼,俯水垂钩,仰空发矢,以至暗施陷阱,密设牢笼。百计多方,莫能尽举,良可叹也!

使其胆落魂飞,母离子散。

如上网罟钩矢,见之惊怖,则魂胆飞扬;中之丧亡,则母儿离散。如人遭乱世,兵火临身,一何异乎?

或囚笼槛,则如处囹圄;或被刀砧,则若临剐戮。

幽系之,则禁锢不异囹圄。宰割之,则痛苦同于剐戮。设以身处,当何如其为情也?

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

怜儿之鹿者:许真君少时好畋猎,一日射中一鹿,鹿母为舐疮痕,良久不活,鹿母亦死。真君剖其腹视之,肠寸寸断,盖为怜子死,悲伤过甚,至于断肠。真君大恨,悔过,折弓矢,入山修道,后证仙品,拔宅飞升。此证上文母子离散意。

畏死之猿者:楚王与养由基出猎,遇猿,令射之。猿望见由基,即泪下。盖猿臂柔捷,能接飞矢,由基神射,矢到之处,臂不及接,知其必死而悲也。此证上文魂胆飞扬意。

恃我强而陵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

观上二事,则知杀生甚所不应。且世人谓禽兽之肉,人所应食,不知皆是强陵弱耳。不然,猛虎食人,亦将曰人之肉,虎所应食乎?螳螂食蝉,雀食螳螂,鹰鹯食雀,弱之肉,强之食,此理甚明,当不疑也。又世人谓蔬食者瘠,肉食者肥。为肥己身,不念他苦,人心安在哉!

由是昊天垂悯,古圣行仁。

由世迷故,杀气动天,而天本好生,常示下民。下民不知,是以杀生太重,则雨旸不时,刀兵灾起。人修善事,则年岁丰登,海宇宁谧。世人杀生,是逆天也。古之圣人,因此上顺天心,下悲物命,行仁救济。事见下文。

解网著于成汤,畜鱼兴于子产。

解网者:商王成汤出遇猎人布四面网,祝曰:“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为解三面,止留其一,改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

畜鱼者:郑大夫子产,人有馈之生鱼者,子产不食,令校人畜之池中。观此二事,

则知放生非独佛教,儒中君子无不奉行。

圣哉流水,润枯槁以囊泉;悲矣释迦,代危亡而割肉。

囊泉者:《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出见十千游鱼,困涸水中,将欲危毙。用象囊水,倾注得全,复为说法。鱼命过,皆生天上。

割肉者:释迦牟尼佛往昔为菩萨时,遇鹰逐鸽,鸽见菩萨,投身避难。鹰语菩萨: “尔欲救鸽,奈何令我饥饿而死?”菩萨问鹰:“汝须何食?”鹰答食肉。菩萨割臂肉偿之。鹰欲肉与鸽等,菩萨割肉,弥割弥轻,至肉将尽,不能等鸽。鹰问生悔恨否?菩萨答言:“吾无一念悔恨,若此语不虚,当令吾肉生长如故!”立誓愿已,身肉如故。

鹰化天帝身,空中礼拜赞叹。

天台智者,凿放生之池;大树仙人,护栖身之鸟。

凿池者:天台智者大师,讳智顗,隋炀帝号为智者,曾凿池劝人放生。又不但智者,古来多有此事。今西湖亦古放生池也,世远人亡,时更法坏,渔火星飞于水面矣,悲夫!护鸟者:古有仙人,常坐一大树下,思禅入定。有鸟栖其怀中,恐惊鸟故,跏趺不动,候鸟别栖,然后出定。慈物之心一至于是。

赎鳞虫而得度,寿禅师之遗爱犹存;救龙子而传方,孙真人之慈风未泯。赎鳞虫者:永明大师,讳延寿。吴越王镇杭,师为余杭县库吏,屡以库钱买鱼虾等物放之,后坐监守自盗,法当弃市。王颇知其放生也,谕行刑者观其辞色以覆。师临死地,面无戚容。人怪之,师曰:“吾于库钱毫无私用,尽买放生命,莫知其数。今死,径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亦乐乎!”王闻而释之。乃出家为僧,修禅礼忏,得无碍辩才。师涅槃后,有僧入冥,见阎罗王时时出座礼一僧像。问之,则阳间永明寿禅师也,已生西方上品上生。王敬其德,故时礼耳。

救龙子者:孙真人未得仙时,出遇村童擒一蛇,困惫将死,真人买放水中。后默坐间,一青衣来请,随而赴之,至一公府,则世所谓水晶宫也。王者延置上座,曰:“小儿昨者出游,非先生则几死矣!”设宴毕,出种种珍宝为谢。真人辞不受,曰:“吾闻龙宫多秘方,传吾救世,贤于金玉多矣。”王遂出玉笈三十六方。真人由此医术弥精,后证仙品。

一活蚁也,沙弥易短命为长年,书生易卑名为上第。一放龟也,毛宝以临危而脱难,孔愉以微职而封侯。

活蚁二事:一短命长年者,昔有沙弥侍一尊宿,尊宿知沙弥七日命尽,令还家省母,嘱云八日当返,欲其终于家也。八日返,师怪之,入三昧勘其事。乃还家时路见群蚁困水,作桥渡之,蚁得不死,由此高寿。二卑名上第者,宋郊、宋祁兄弟也,俱应试。郊尝见群蚁为水所浸,编竹桥渡之。时有胡僧睹其貌,惊曰:“公似曾活数百万命者。” 郊对:“贫儒何力致此?”僧云:“不然,凡有生者皆命也。”郊以活蚁对。僧云:“是已,公弟当大魁多士,然公亦不出弟下。”后唱名,祁果首选。朝廷谓不可以弟先兄,改祁第十,以郊为第一。始信僧言不妄云。

放龟二事:一临危脱难者,毛宝微时,路遇人携一龟,买而放之。后为将,战败赴水,觉水中有物承足,遂得不溺。及登岸,则承足者,前所放龟也。二微职封侯者,孔愉本一卑官,亦曾放龟,龟浮水中,频回首望愉,然后长逝。后愉以功当侯,铸印时,印上龟纽,其首回顾。毁而更铸,铸之数四,模直首偏,回顾如旧。铸者大怪,以告愉。

愉忽忆放龟之时,龟首回顾,恍然悟封侯者,放龟之报也。

屈师纵鲤于元村,寿增一纪;随侯济蛇于齐野,珠报千金。

纵鲤者:屈师于元村遇一赤鲤,买放之。后梦龙王延至宫中,谓曰:“君本寿尽,以君救龙,增寿一纪。”

济蛇者:随侯往齐国,路见一蛇,困于沙碛,首有血出,以杖挑放水中而去。后回至蛇所,蛇衔一珠向侯,侯不敢取。夜梦脚踏一蛇,惊觉,乃得双珠。

拯已溺之蝇,酒匠之死刑免矣;舍将烹之鳖,厨婢之笃疾瘳焉。

拯蝇者:一酒匠见苍蝇投酒瓮,即取放干地,以灰拥其体,水从灰拔,蝇命得活,如此日久,救蝇数多。后为盗诬,无能自白,狱将成。主刑者援笔欲判决,蝇辄集笔尖,挥去复集,判之莫得。因疑其冤,详问之,则诬也。呼盗一讯而服,遂得释归。噫,亦异矣哉!

舍鳖者:程氏夫妇性嗜鳖,一日偶得巨鳖,嘱婢修事。时暂出外,婢念手所杀鳖不知其几,今此巨鳖心欲释之,吾甘受棰挞耳,遂放池中。主回索鳖,对以走失,遂遭痛打。后感疫疾将死,家人舁至水阁,以俟尽命。夜忽有物从池中出,身负湿泥,涂于婢身,热得凉解,疾乃苏愈。主怪不死,诘之,具以实对。主不信,至夜潜窥,则向所失鳖也。阖门惊叹,永不食鳖。

贸死命于屠家,张提刑魂超天界;易余生于钓艇,李景文毒解丹砂。

贸命屠家者:张提刑常诣屠肆,以钱赎物放之。后临终时,语家人言:“吾以放生,积德深厚,今天宫来迎,当上生矣。”安然而逝。

易生钓艇者:李景文常就渔人货其所获,仍放水中。景文素好服食,常火炼丹砂饵之,积热成疾,疽发于背,药莫能疗。昏寐之中,似有群鱼濡沫其毒,清凉快人,疾遂得瘥。亦鳖报厨婢之类也。

孙良嗣解矰缴之危,卜葬而羽虫交助;潘县令设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号。解矰缴之危者:孙良嗣遇禽鸟被获,辄买纵之。后死欲葬,贫莫能措。有鸟数百,衔泥叠叠。观者惊叹,以为慈感所致。

设江湖之禁者:县令潘公,禁百姓不得入江湖渔捕,犯者加罪。后去任,水中大作

号呼之声,如丧考妣。人共闻之,莫不叹异。

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猎人之网,道播神州。

免牲者:信大师遇时亢旱,民杀牲请雨,师悯其愚,谓曰:“汝能去牲勿用,吾为汝请。”民允之。师乃精诚以祷,甘雨骤降,远近多感化者。

守网者:六祖既佩黄梅心印,以俗服隐于猎人。猎人令守网,祖瞰其亡也,獐兔之类,可放者辄放之,如是一十六年。后坐曹溪道场,广度群品,灯分五宗,泽垂万世焉。

雀解衔环报恩,狐能临井授术。

雀衔环者:杨宝幼时,见黄雀为枭搏坠地,复为蝼蚁所困,取而畜诸笥中,给以黄花,痊乃放去。夜梦黄衣童子拜谢,赠玉环四枚,曰:“我王母使者,荷君济命,愿君子孙洁白,位列三公,亦如此环矣。”后四世贵显。

狐临井者:一僧素无赖,闻黄精能驻年,欲试其验,置黄精于枯井,诱人入井,覆以磨盘。其人在井,遑迫无计。忽一狐临井,语其人言:“君无忧,当教汝术。我狐之通天者,穴于冢上,卧其下,目注穴中,久之则飞出,仙经所谓神能飞形者是也,君其注视磨盘之孔乎。吾昔为猎夫所获,赖君赎命,故来报恩耳,幸毋忽也。”人用其计,旬余从井飞出。僧大喜,以为黄精之验,乃别众负黄精入井,约一月开视。至期视之,死矣。僧盖不知前人得出者,狐之力也,悲夫!

乃至残躯得命,垂白壁以闻经;难地求生,现黄衣而入梦。

白壁闻经者:予挂搭一庵,有人擒蜈蚣数条,以竹弓弓其首尾,予赎放之。余俱半死,惟一全活,急走而去。后共一友夜坐,壁有蜈蚣焉,以木尺从傍极力敲振,驱之使去,竟不去。予曰:“昔所放得非尔耶?尔其来谢予耶?果尔,吾当为尔说法,尔谛听毋动。”乃告之曰:“一切有情,惟心所造,心狠者化为虎狼,心毒者化为蛇蝎。尔除毒心,此形可脱也。”言毕令去,则不待驱逐,徐徐出窗外。友人在座,惊叹希有。时隆庆四年事也。

黄衣入梦者:杭州湖墅干氏者,有邻家被盗,女送鳝鱼十尾,为母问安。畜瓮中,忘之矣。一夕梦黄衣尖帽者十人,长跪乞命。觉而疑之,卜诸术人,曰:“当有生物求放耳。”遍索室内,则瓮有巨鳝在焉,数之正十,大惊,放之。时万历九年事也。

施皆有报,事匪无征。

诸放生者,或增福禄,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疴,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然作善致祥,道人之心岂望报乎?不望报而报自至,因果必然,辞之亦不可得耳,放生者宜知之。

载在简编,昭乎耳目。

明有征也。如上所录,远则载在简编,有典有据;近则昭乎耳目,共见共闻。考古验今,定非虚谬。

普愿随所见物,发慈悲心,捐不坚财,行方便事。

此下普劝世人,随所见生命,发慈悲心,由是捐舍世财,方便救济。财不坚者,谓水得漂,火得焚,官得取,盗得劫,危脆无常,非坚物也。捐此作福,所谓以不坚财易坚财也。若无财者,只发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劝他人放生,或见人放生,赞叹随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或恩周多命,则大积阴功;若惠及一虫,亦何非善事。

有力者恩周多命,固阴功也。无力者惠及一虫,亦善事也。毋曰小善为无益而勿为也。世有不明此理者,必择身细数多之生,方肯买放。路遇大生,目视而过。此则惟贪自己之福,非悯众生之苦也。其福甚少,戒之戒之。

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广而福崇。

善无大小,惟贵久长。日日增之,月月累之,善多则行广,行广则福崇矣。

慈满人寰,名通天府。

慈功久积,遍满寰区,人情既孚,天心必眷。或谓穹苍渺邈,何得相通?不知天王以六斋之日,巡狩人间,有善必知,无恶不察。又人行十善则天胜,人行十恶则修罗胜,故天帝时时欲人为善。一人为善,飞天神王报达天京。经有明文,非臆说也。

荡空怨障,多祉萃于今生;培渍善根,余庆及于他世。

放而不杀,与物无怨。非惟安乐今生,以此善根,当来之世,长寿永福。乃至成佛,

万类有情倾心归附。皆余庆也。

倘更助称佛号,加讽经文。

遇生能放,虽是善功,但济色身,未资慧命。更当称扬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讽诵大乘诸品经典。然虽如是,但凡买生,火急须放,讽经不便,只以念佛相资。若隔宿买而来朝始放,或清晨买而午后犹存,必待陈设道场,会集男女,迁延时久,半致死亡。如是放生,虚文而已。

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离恶道。

念佛功德,愿诸生命尽此报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入不退地,永离恶道,长息苦轮。恶道者,六道之中,三道为恶,地狱、饿鬼、畜生是也。

则存心愈大,植德弥深。

见苦放生,所存者善心也,今则是大菩提心矣,故云愈大。放生得福,所植者世间之德也,今则是出世之德矣,故云弥深。

道业资之速成,莲台生其胜品矣。

心大德深,其事何验?盖利他者,菩萨之行也。以此行门,助修道业,譬如船得顺风,必能速到涅槃彼岸矣。净业三福,慈心不杀,实居其一。今能不杀,又放其生。既能放生,又以法济令生净土。如是用心,报满之时,九品莲台高步无疑矣。普劝世人,幸勿以我德薄人微,而不信其语也。

放生祝愿

放生已,对佛像前,至心礼拜,白言:“弟子某甲,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遵先佛明诲,今行放生,已得若干。以此功德,愿我罪业消除,怨愆解释。所修善根,日益增长。命终之际,身心安隐,正念分明,蒙佛接引,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莲华之中。华开见佛,得无生忍,具足佛慧,以大神力,凡我所放一切生命,以及十方无尽有情,尽得度脱,成无上道。愿佛慈悲,哀怜摄受。”发愿已,念佛或百声、千声、万声,随意多少。

依《莲池大师全集》本及《安士全书》附录本参校清凉书屋 2002.05

虽知因果差别然信弱,虽闻众多正法然未修,
我与如我恶行众有情,自心与法相应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