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依止上师
Total words: 395,948. Estimated reading time: 29 hour and 59 minutes.
上师知
黑白业果永时亦不虚
于此无欺因果正道中
显现一切轮涅之诸法
虽知自作定熟于自身
我等无力如法作取舍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能作善恶取舍求加持
慧灯之光 慧灯禅修课 20 依止上师 2017 11 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OCBvUIzoI&list=PL7aUyQTIJqAhNhpev_O9Sw0cBxfrWhP1U&index=36
依止上师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今天的课就是慧灯禅修的课。所以首先大家发菩提心。
菩提心,我们之前每一次都有讲,也就提醒大家发菩提心,那么我们今天也是一样,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下定决心要成佛,为了成佛。然后今天我们听这个法,这样子发菩提心。
然后接下来我们这个慧灯禅修的课,在这个之前基本上就是两年的时间当中,我们大家已经修了四加行,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这样一个一个,每一个加行,大概就是修了 150 个小时这样子。然后我们基本上大多数的人就已经修完了四加行。
那所谓的修完是什么意思呢?这 150 个小时基本上做到了,但是 150 个小时只是一个时间上的要求。时间上的要求大家基本上做到了,但是有没有达到这个四加行的最终的目标,标准?这个可能是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那有些可能已经是已经达到这个标准,有些可能还没有达到。那标准是什么呢?什么是标准,四加行的标准?就是把这个 4 个加行每一个加行,150 个打坐的时间。就是在坐上修 150 个小时,这样子以后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有出离心,要有标准的出离心。有了出离心,那只有这个四加行的目的达到了。如果还没有出离心。那就虽然是这个 150 个小时,时间上做到了这个要求。但是实际上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我们需要的不是时间上的标准。就是需要的是实质上,质量上的标准,这个非常重要。但是我想因为出离心的话就是不是很难,应该是大家都应该是基本上做到了。那这个出离心,比如像宗卡巴大师的三主要道里面讲的这样子的高标准的出离心也就有点难。但是一般的低标准的出离心。应该不是很难,那出离心是什么,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很多次了,出离心就是说简单的说。下决心要走上解脱道,简单的说这个就是出离心下定决心要走上解脱道,那这样子的决心就是出离心。然后高标准的出离心,就是这样子的出离心,是时时刻刻,无论是什么样的时候随时随地都有,都离不开这样子的出离心心,日日夜夜除了深度的睡眠以外都有这样子的出离心,是高标准的。然后低标准就是不是随时随地日日夜夜都有这样子的出离心,但是静下来打坐的时候就有这样子的出离心,观察的时候,思考,思维的时候,确实是下决心,能下决心走上解脱道。一定要修解脱道,不想再轮回,有这样子的决定,决心,以后就是有了出离心了。那么这样子的出离心,有没有?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观察?因为自己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其他人基本上没有办法知道谁有没有这样子的出离心,只有自己才是非常清楚的。
我们的修行是要一步一步的修,如果前一步没有走好,没有修好,这样子的话它一定会影响到后一个修法。这样子以后后面的每一个修法到时候都会受到影响,都修的不是很标准。所以第 1 个修法,我们必须要做好。做好了以后前面的某一个修法修得好,那么这个就是成为下一个修法的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有了这么好的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那么每一步都会有比较好的结果,是这样子。所以呢,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认真的去观察,自己有没有出离心。出离心,我们在慧灯之光里面。讲过很多很多次,大家应该清楚。简单的说,我们刚才讲的这样子,就是下定决心要走上解脱道。那么稍微再详细一点的话,那么出离心就是有两个标准。 第 1 个标准就是深深的体会到六道轮回,整个的六道轮回都有不同的,都有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就是不太眷恋,就是想解脱。不想再流转轮回当中。所以就是首先就是第 1 个发现六道轮回是痛苦的,有各种各样的痛苦,也有幸福,快乐也有,但是是非常的短暂的。然后痛苦就是更多,所以就不想再轮回。下一世我们再出来的时候。不想以现在的这样子的身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以现在的这个身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话,那就是非常恐怖的。因为这一次,因为我们自己的上一世过去的福报,这一次我们就是遇到了大乘佛法,所以我们不是很茫然。如果修不好的话,那就是如果再回来,万一我们这一次这些修的这些东西就不稳定,然后下一世出来,再回来的时候,如果全部都忘掉了,那这样子就是非常的可怕。所以觉得不想,所以就是不愿意再轮回,一定要解脱,下一世或者是下一次可以再回来,这个并不是说永远都不回来,可以再回来,但是回来的时候跟现在的情况不一样。那下一次再回来的时候有一定的成就,然后回来是为了完成我们这一世还没有做完的事情,或者是为了度化众生,你有这样子的有使命的回来,有目的的回来。像我们现在这一世没有使命,没有目的,就是因为我们过去造的业,这个业力让我们回来,除了这个业力的安排以外,我们自己是没有使命,没有目的。如果下一世也是这样子的话,这次我们因为过去的福报遇到佛法了,如果下一世回来能不能遇到佛法,就没有把握。修行没有修好的话就是没有把握的,如果修行修到一定程度的话,那就是没问题的。所以就不想轮回,深深的体会到轮回当中也有一些短暂的幸福,快乐也有。但是就最后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幸福快乐都会很快就会过去。然后为了这些幸福快乐,都要付出很多很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子觉得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我要解脱有这样子的决心,那就是出离心了 (11.39)
第 2 个就是下决心,我要解脱。第 1 个标准,第 1 个条件就是深深的体会到六道轮回是痛苦,下一世再这样子出来是没有意义的;第二就是所以我要成就,所以我要成佛,这个就是第 2 个条件,这两个叫做出离心,这大家已经是很清楚的。 那我们修了这个四加行,就是要达到的这个目的,就是出离心。那么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观察有没有出离心,这非常非常的重要。然后有了出离心以后,这个就是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想修行,我要修行,我要走上解脱道,这样子下了决心了。那么下了这样子的决心,我们准备走解脱道,那准备走解脱道的时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首先第 1 个就是需要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所以大圆满的前行里面,前行引导文里面先讲这个 4 个四加行,然后再讲解脱的利益。这些我们都已经讲完了,然后这个完了。那以后就开始讲依止上师。
为什么依止上师,就在这个中间这个地方讲呢?
就是因为我们前面修了四加行。就是有这个想法,我要解脱这个想法已经下了决心了。那么下了决心我们怎么样解脱呢?我已经下决心我要走解脱道,那这个解脱道怎么走,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因为我们依止了善知识以后,我们可以在解脱道上面可以顺顺利利的走下去。如果我们没有依止上师,没有依止善知识,这样子的话,那我们虽然是下决心要走解脱道。但是我们就是不知道怎么样走解脱道,所以这个地方讲了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所以我们今天也就简单的讲一下依止善知识。 为什么是简单的呢?因为这个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方法,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这些我们之前都已经讲过很多次,不止一次,讲过很多次,这个慧灯之光里面也有。讲过很多次,但是我们今天也要简单的也要说一下。这个大圆满的前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这个依止上师,它分了三个阶段,依止善知识或者依止上师分了三个阶段。我们就是按照它的步骤去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
第一观察上师
第 1 个步骤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什么呢?首先第 1 个就是要观察善知识,观察上师。然后第 2 个观察了,我们就是找到了标准的善知识以后,去依止善知识,那么依止,怎么样去依止?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依止?什么叫做依止善知识?这个就是第 2 个步骤。然后第 3 个步骤,依止了以后就是要学,修学上师的意行。意就是上师的精神上的,比如说像慈悲心,还有证悟空性的智慧,这都是意。行就是上师的利益众生,弘法利生的,或者是个人的修行,闻思修的行为。就是这叫做意行。最后要学上师的意行,善知识的意行。那这样子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是非常重要的。那首先我们要依止上师的时候,首先要去观察。这个我们曾经都已经讲过很多很多次了,这个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就是找错了善知识,就是在佛经里面就叫做恶知识,恶知识就是让我们走上相反的路。就是这样子的人,把我们带到这个除了解脱道以外,就跟解脱道相反的这样子的道路上的人,叫做恶知识,他不管是我们的朋友也好,亲人也好,兄弟姐妹也好,父母也好,什么人也好,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离我们最近的最亲的这样子的人,但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讲,有可能他们是恶知识,都有可能,并不是说这些都是恶知识,有可能。那如果遇到了恶知识,恶知识他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出现,有些就是以上师的身份出现,以上师的形象出现。然后以上师的身份形象出现。然后最后让我们,教我们的不是佛法,教我们的不是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
就是反而让我们去做一些杀盗淫妄。还有就是贪嗔痴这样子的事情。这样子以后造更多的业,而且这些杀盗淫妄,贪嗔痴,这些都是以表面上就是以佛法的名义。如果不在佛法的名义下面的话,那可能很多人也就不想去做,本来就是想学佛的人,所以不想去做。但是这些都是以佛教的名义,以佛法的名义,以修行的名义,最终就是杀盗淫妄,走上世俗的追逐名和利的这样子的道路上。这个就是恶知识。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标准的善知识,是跟我们以后的修行,是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没有找到这样子的上师的话,那我们确实是没办法修行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找到标准的上师善知识,还是以我们自己的福报来决定。我们为什么有些人就是遇到了恶知识。就表面上就是说,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人,就是说自己有神通,然后看起来好像也是有神通的,然后也帮我们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也就得到解决,比如说做生意等等,算命,打卦,或者是直接讲神通等等。以这样子的方式,然后最后我们的得到的结论,不是在修行的道路上的任何的收获,而是就是违背的,最后就是得到一个这样子的结论。所以这是因为自己没有福报。这个我们修前行的时候也讲过,比如说这一世当中就喜欢讲邪见,有邪见这样子的人。那以后也就会遇到这样子的恶知识。所以这个都跟自己的过去的一些事情有关系,然后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标准的善知识,那也是我们自己的福报,所以都是跟我们的福报有关系。虽然是对我们的福报有关系,但是也不是我们等着福报来决定,我们自己不去观察,那这样子也是不对的,所以要观察,非常的重要。因为尤其是我们现在这样子的末法时代,以佛教的话来讲的话就是末法时代,一个现在非常混乱的一个这样子的世界当中,每一个人的心都这么的浮躁,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机会静下来去思考,这些佛法里面讲的这些见解行为。然后大家都不愿意静下来去修一座两座,都是成问题,那这样子每一个人的追逐,都是向外,就是不是名就是利。那这样子的时候找到一个善知识确实是非常非常的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得要去观察,如果找不到好的善知识的话,那就以戒为师,以经为师。佛经,看看佛经,能懂多少就算多少,能够了解多少就算多少。就只能这样子,以经为师,以戒为师,就是受居士戒,受菩萨戒。这样子以戒为师。
在没有上师没有标准的善知识的情况下,就只能这样子,所以我们要观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就是有各种各样的身份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形象的,这样子的所谓的善知识,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所以这个如果搞不好的话,那就是跟这种人结了缘以后,因为我们大家也是初学者,我们也就没有能力去分辨这些事情,最后的时候,因为我们也被洗脑了以后,就是最后我们也不知道这是真和假。反而我们认为这些很多的这些不如法的东西,我们也就反而觉得如法。别人的劝导我们也不会听,就会很多人会是这样子,有可能变成这样子,这个是非常非常可怕的。那这样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学的话,那也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了,但是学了以后这样子走火入魔,这个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们所有的学佛的人必须要观察善知识,特别的重要。
我想比如说我们学佛的话可以分两个层次,一个就是人天乘。这个人天乘如果有上师那非常好,有善知识。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话,那也就是问题不是很大,因为他没有涉及到太多的修行,这样子,然后就相信因果,然后相信轮回,在这个基础上尽量的行善断恶。这样子就可以了。这种学佛叫做人天乘,要求不是很高,如果这个没有很标准的善知识的话,那也应该是不是很大的问题。另外一个学佛就是我们像现在这样子,四加行,五加行,一步一步的学,一步一步的修,这个就需要一定要有善知识,非常非常的重要。另外一个的话比如说,我们比如说学人天福报,学人天乘,他也并不是说不需要善知识,万一比如说讲神通的,然后就是搞这样子的各种各样的这些迷信的,就是遇到这种人的话,虽然他没有去修行,只是想学一下人天福报,最后人天乘也学不成。最后就是走邪路,这个都有可能。所以要观察,观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另外一个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没有善知识,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学。尤其是我们遇到稍微高深,高一点的修法这个时候,确实是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还有除了引导以外,还有就是上师的加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时候我们通过文字去学习,不是很难,可以学。但是比如说像内在的证悟,那这些是必须要有上师的加持,没有加持的话确实是没有办法的,这个书本是这个时候不起任何的作用。文字,还有语言的传播,这个时候是不起任何作用。这个时候全靠加持,上师的加持。这些时候没有善知识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学习修行,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观察,特别的重要。大家不要去,这个我们之前也讲过了,不要去听自称是什么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自称是什么活佛,多少多少的转世,或者是什么了不起的瑜伽士,或者是空行母等等,这个都不要去听。我们佛教的一个原则,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
看这个人有没有,他有没有佛法?佛法是什么呢?佛法就是教证,就这两个–教法和证法,就这两个。“证”是什么呢?证法是戒定慧。戒定慧,比如说我们某一个人,他说他自称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那我们先不接受,先也不否定,不否定不接受。然后如果我们想把这个人作为我们的上师,如果有这种想法有这样子的打算,那就要去观察。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子的想法,那就不要去观察别人的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必要。也不能去观察,观察自己,不要观察别人。通常都是这样子。但是如果想,这个人如果想当做我们的上师的话,那就不要一下子就觉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有些人非常非常会说话。那有些时候我们听到别人,身边的人也就会帮着有些人说这很了不起的,有神通,有神变有多么多么了不起,这样子以后我们自己去相信了。那这个是很危险的,所以就听到这样子的时候,然后先要淡定,不要激动。如果想依止的话那就去观察。观察什么?观察,我们刚才讲了,原则就是依法不依人。首先法就是我刚才讲的,很简单,就两个字,佛教“教”是什么,教就是两个字。佛法“法”是什么,法也是两个字,两个字就是教和证,“教证”两个法。证是什么?我们刚刚讲了戒定慧,戒定慧叫做证法。戒定慧,他受什么样的戒,有没有别解脱戒,有没有菩萨戒,有没有密乘戒。然后定就是有没有禅定,慧,就是有没有智慧。就在从这个方面去观察,这个是证法。然后教法,就是他有没有闻思修,尤其是有没有听闻佛法,懂不懂佛法,三藏,懂不懂,就是了不了解,他懂不懂佛理,懂不懂佛教,就是这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这些都如果觉得可以的话,那就我们可以当做上师。然后上师的标准,虽然讲了很多不同的佛经,有不同的标准。密法有密法的标准,大乘佛教有大乘佛教的标准,小乘佛教有小乘佛教的标准。那其中有一个,我们在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里面,就讲了一个上师的标准。我们简单的去看一下这个标准。那这个标准已经是比较高了,这个是比较高了。但是作为一个密法的上师的话,那就是需要具备这些。这个里面讲了 12 个条件,当然这 12 个条件每一个条件都有高和低,都有的。至少这个 12 个条件要,至少要具备低标准,这个是不能没有的。所以首先要观察上师。
那首先第 1 个是什么呢?第 1 个获得不间断的成熟灌顶,比如说作为一个密宗的上师的话,那他自己是必须要有灌顶的,而且就需要有非常标准的灌顶。他自己都没有灌过顶,或者是自己也没有灌过一个很标准的这样子的顶,密法里面讲 4 级灌顶。4 级灌顶是密法的一个比较标准的灌顶。但是 4 级灌顶,比如说虽然灌过顶,但是什么也不懂的时候灌的顶。比如说是当时接受这个灌顶的时候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那这样子的话,五六岁的小孩还得什么灌顶呢?很难。这就很多都不懂。然后呢,虽然这个时候已经是成人,但是因为语言,因为是语言的问题,就当时什么都不懂,只是知道在灌顶,其他什么都不懂的话,那也这个灌顶也不一定,就有标准的灌顶等等。就是灌顶它有自己的因和缘,因缘。这些因和缘全部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灌顶。如果这些因缘不具备的话,那就得不到灌顶的。那这样子就是要灌了标准的顶,这是第 1 个条件。如果自己没有灌过顶,那就没办法做密法的上师。
第二没有违犯灌顶的时候所受的这些誓言,也就是主要是指的是密法的密乘戒。密乘戒是比较容易犯,但是也比较容易忏悔。忏悔了以后呢,也可以重新受,重新受密法的灌顶。那密法的灌顶重新受的时候,如果有上师,有人灌顶的话,那就是最好的,如果没有人灌顶,那也就是观想,观想上师,就是像我们在五加行的上师瑜伽。里面有受灌顶的观想。通过这个观想去受灌顶也可以。所以密法戒,密乘戒容易犯,但是也就比较容易忏悔。之后也要可以重新受,但是如果不忏悔的话,那是非常严重的罪业。第二就是至少没有,最好是没有犯过密乘戒,即使是犯了密乘戒,也就是及时的忏悔了忏悔。这样就可以,第二。
第三烦恼及分别念微弱,他没有说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没有分别念,那这个要求就是相当的高。就没有说没有烦恼,烦恼有,允许有烦恼,但是微弱就是烦恼,至少没有像普通人这么的严重。比如说抱怨仇恨,然后就是这些欲望等等。 这些都是没有像普通人那么严重。微弱,这也算一个。如果没有分别念,也没有烦恼,那当然是更好了,但是有的话也就烦恼不强,这样子第三。
第四就是精通立法的基道果。各方面的密法的教义,密法的这些内容必须要精通的。如果密法的内容不精通的话,怎么当怎么作为密法的上师?没办法做的。所以这个是必须要精通的。
然后第五的话这个也有一定的难度。面见本尊,就是修本尊的时候最好是见到本尊的。如果没有真实的见到本尊,但是呢,比如说不管是在梦里面也好,什么时候也好,得到过本尊的加持。这样子的尽善尽美,就是比较完美的。在这个本尊的修法,已经修的是比较完美的,比较完美这样子,这是第五。
第六就是现量的证悟。这个是开悟,这个是必须要有的,如果没有开悟的话,那就是要做为密法的金刚上师就很难。那个达摩祖师的论里面也讲过了,这个要作为禅宗的禅师,作为禅宗的善知识的话,那也就必须是一个开悟的人才可以。如果没有开悟的话,那就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做,没有办法做这个上师,禅宗的上师。那大圆满和密法就是更加的需要证悟,所以必须要证悟,第六。
第七,除了证悟以外,有大悲心,就是内心当中充满了大悲心。有大悲心,有菩提心的这样子的人,第七。
第八就是断除了对现世,对今生世间的贪执。贪执不一定完全是没有贪执,但是就是不像普通人这样子去追逐现世的名利,不去这样子的。断除现世的贪执。
第九,为了来世精进的忆念正法。就是精进的修法,为了下一世,再下一世,为了长远就是努力的修行的人。那比如说为了下一世,或者是为了未来的解脱不修行,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追逐自己的名和利,那这样子的话,根本就没有做金刚上师的标准,资格。连我们普通的一个善知识的资格都是没有的。这个一定要分清楚,我们不能跟错人。这个是比如说我们在世俗,比如说在工作上找一个生意的伙伴,那这样子的话,那得考虑一下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世俗要交个朋友,那这样子的话,得要看一看这人怎么样?可靠不可靠等等。那更何况是这个人带我们走解脱道的人,这个必须要观察的。如果在世俗的这些问题上,如果实在是失败非常失败的话,那也就是在世俗的一些问题上可能会受到一些损失。除了这个以外不会涉及到下一世怎么怎么样,不会涉及到解脱的道路上的什么事情。最多也就在工作和生活上会受到一些影响而已,如果这个善知识跟错了,那么这样子的话,除了工作,工作和家庭和生活也许会受到影响,主要是修行就是生生世世的问题,这不是这一辈子的问题,就是生生世世的问题。然后就是在解脱的道路上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大的损失。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这个好的上师。但是我们刚才也讲了,要找到好的上师,想找就能找到,没有那么容易。就是因为现在这样子的末法时代,要找到这样的上师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这样子的上师从哪里出来呢?要是要人培养出来的,要培养出来的,那有没有地方培养的?现在已经培养这样子的地方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我们的这些寺庙,这些寺庙都是被商业化,都已经被商业化了,然后几乎里面没有什么佛法了。佛法是什么呢?我们大家不要以为这个寺庙就是金碧辉煌的,然后里面就是有各种各样的佛像,各种各样的佛塔,这样子是不是佛法,有了佛法呢?当然不是。这些都跟佛法没有什么关系。佛法就是两个字,我们刚才讲的就是教证这两个字。比如说某一个寺庙,号称是东南亚最大的寺庙,然后等等,但是进去了以后里面就是没有什么。什么叫做没有什么呢?就是不是没有佛像,不是没有这个。建筑物都是非常非常非常的庄严的,佛像都是非常的庄严的。这些都是条件都是很好的。但是“证”和“教”,教法和证法。“教”就是闻思修,有没有闻思修。在这个寺庙里面没有人讲,也没有人听。然后没有人讲,没有人听就更没有人去思考了,然后也没有人去修。那没有闻思修都没有了以后,那这样子的善知识不会从天而降。下一世下一代人到哪里去找上师?下一代人,50 年以后 100 年以后的这些人,他们如果想依止一个好的上师,那他们到什么地方去找呢?没有因就是没有缘,如果现在不培养,没有地方培养,那下一次这样子的人,就是除非是佛菩萨的化身,突然间出现,无因无缘的出现,否则的话是因为已经没有培养这样子的人的道场。道场,有场地,但是场地没有道,没有道然后有场是没有用的。所以这些场合,这些场地都不能提供道,都没有道。有场没有道,现在都是这样子的情况。所以这些地方是没有办法培养这样子的善知识,那这些地方没有培养善知识,不培养善知识,那善知识从哪里来呢?没有来源。没有来源了,所以以后的话,这个善知识可能是。就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而且非常好的这些善知识,就更加的更加的少。然后另外一个就是新一代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是非常非常的浮躁,因为外面的这些诱惑,外面的这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以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凡是人都是一样,因为有太多的外在的这些诱惑,外在的这些东西,这个花花世界里面。能够静下心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容易的。除非是修行已经本来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以外,都很不容易的。所以未来这样子的善知识是非常非常非常难,非常非常的难。那么现在我们还是就是以过去的那些非常了不起的上师,他们培养出来的一些老一代,老一辈的这些上师现在还在几个,但是也不多,也是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少。所以有这样子的上师的时候呢,大家要努力。我们是这些老上师,走了以后就是没有什么上师了,所以必须要珍惜,这特别特别重要。但是未来的人呢,我想可能是更加的可怜,可能是更加的这个善知识更加的少。也许是从现在的情况去推的话是这样子,当然这个佛菩萨的度化众生的事业他永远都不会停止的,所以也许没有那么的悲观,也许会有这个情况会有变化的,应该会有的,也应该会有的。但是通常就是通常的这个推理的方法去推的话,那这个确实是很悲观的,这样子有厂没有到这样子以后,我们以后如果要继续学的话,到哪里去学?没地方学了。没有人告诉我们,就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怎么去修。只有这些书本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但是这个书本也就只告诉我们一部分的内容,他不会全部能够让我们明白。所以是很难的。现在我们就是有一些标准的上师。老一辈的上师还在的时候,应该是大家要努力的,以后就很难。
然后第十,就是现见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这个是不是很难。然后劝勉他人生起出离心,这个是善知识是什么样子?比如说自己修菩提心,然后劝勉别人劝别人修菩提心的叫做善知识,自己修出离心,然后劝别人修出离心的叫上师。自己修空性,然后劝别人修空性的,才叫做善知识。这是第十。
然后第十一。以各种各样的善巧的方便,善巧方便摄受,然后调伏弟子的这样叫做善知识。比如说其他的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但是他根本就不去以善巧方便去摄受。他是自己修行,就一个人都不理,这样子的话虽然这些人是非常了不起很伟大,但是我们没办法学习,没办法跟着他们学习,所以这也不是所以也有善巧方便,愿意摄受弟子的也是一个条件,第十一。
第十二,依照上师的教言行持。就是具有传承的加持。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做上师的。他首先要做好弟子,都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我们大学里面的非常优秀的教授,他首先是要学做好学生。做好学生,然后他就当他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做好学生,然后跟着他的老师学,最后他就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教授,这样子。所以任何一个人他首先要做好弟子,然后弟子做好了,以后再去做上师。连弟子都没有做好,那这样子的话,怎么可能有什么资格去做上师呢?所以就是做上师的就是要依照他自己的上师的教言。去行持,去修行,去闻思。那么这样子的人是有上师的加持,就是按照上师的去做去修,这样子的人才会有上师的。才有可能有上师的加持,这样子。这个 12 个条件就是一个密法的修行的上师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也不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就算是一个中等的,中等的偏上的一个标准。但是这个也不容易,这里面的这些都不是很容易的,有些是很难的。
简单的说第 1 个有出离心强烈的出离心,第 2 个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然后第三证悟,有证悟的见解,那这样子的话也可以归纳。这个当中这也是上师,但是如果要做密法的上师,那就需要有本尊的修行,这些都需要到一定的层次的,这样子的人才叫做上师。最低的标准,最低最低最低的标准,低的不能再低的标准,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大乘的善知识的话,那首先你需要有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这个是最低的标准。必须要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那就是没有办法做大乘佛教的善知识。首先必须要有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这是第一。第 2 个在这个基础上是开悟,明心见性的人,已经是明心见性的人。你如果自己没有开悟的话,那就是没有办法让别人开悟。然后还有除了这两个以外,就是前面讲的有善巧的方法,把出离心跟菩提心还有正悟空性的方法,能够通过善巧的方法传递给学佛的人,让他们也拥有出离心跟菩提心,有这样子的善巧方便的人叫做善知识。这个是善知识的一个标准,这样子。所以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确实是真假都不好辨别。谁是真谁是假都说不清楚,非常的难。每一个人都会说自己非常了不起,然后每一个人他的身边的人都告诉我们,他就是非常了不起。没有一个人说自己不怎么样,没有一个身边的人说他不怎么样,所有人都是就一样的,所有人都一样的说都是很了不起。但是好像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么了不起的人。如果都是的话那没问题,但是好像也不是。那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懂得观察,不要盲目的去崇拜,盲目的去崇拜,这个就叫做迷信,这就是迷信。所以我们不要依人不依法,我们必须要依法不依人。为什么善知识,上师?为什么要这样子观察呢?要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观察呢?这个就是因为不能依人,就是要依法依法为主。比如说依人,那依人不用依法的话,那我们就是自己喜欢什么人就是把他当做上师就完了,当做我们的善知识就可以了。但是因为依法不依人的话,那么人这人主要就是有没有我们刚才讲的教法和正法。有,那就可以可以做我们的上师,如果没有,那么这个人不管怎么样都不能作为这个,不够资格。所以这个非常的重要,大家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要谨慎。尤其是现在的这个年代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些人真的是已经就被洗脑了以后,确实是再怎么样,佛经上面讲的这么清楚了,有人也就是朋友,亲戚通过什么样的人都没办法劝导,都没有办法,都听不进去的,这个很难的。所以就是我们还没有这样子,没有被这样洗脑之前,通过佛的智慧去观察,这个特别特别的重要,这是第一,观察上师。 (58.10)
第二依止上师
然后接下来第二,就是观察了以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善知识以后,我们就依止。那依止,怎么样依止?刚才我们简单的讲了,还有大家要进一步的去阅读,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大家要去阅读。然后还要去学习龙钦巴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这个里面也就讲了依止上师的一些方法。讲得很透彻的,讲的特别特别的到位,这个我们一定要学习,非常的重要。
然后第二我们依止上师,怎么去依止?依止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看看《华严经》里面怎么讲?这个依止上师,它不仅仅是密法的要求,显宗也是一样的。然后不仅仅是藏传佛教的要求,汉传佛教也是一样,所以我们看看这个华严经。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入法界品的第三十九之十八。第三十九也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第十八。就是在这个里面有一些关于善知识方面,我们大家可以看看。大家有这个(法本),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看。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会讲全文。有一部分我简单的讲一下,然后剩下的自己去读,自己去看,就知道了。善知识怎么样依止,有多重要。大家自己看就知道了。华严经入法界品的第三十九当中讲:“善男子,汝求善知识不应疲倦”。就是说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呢,不要觉得很辛苦。不要疲倦,再怎么样,再累再苦也得要去依止。就像当年米拉日巴大师依止玛尔巴的时候的那样子。再累再苦也得要去依止,不应疲倦。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这个比如说我们建善知识的时候,就觉得有些时候就觉得太麻烦,太辛苦就不见了,或者是我们见了一次就足够了,不再去听了,不再去见了,不再去问问题了,这样子。
“请问善知识。勿担劳苦”!这个比如说我们去向善知识请教的时候,请教求法,这样子的时候就不要怕,不要怕辛苦不要怕累。 “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亲近善知识,我们跟着善知识学习,闻思这样子的时候,然后善知识,要求我们闻思学习修行,这样子的时候,给我们布置了一些功课,这样子的时候,然后我们觉得很难,做不到这样子,想退转。就“勿怀退转”。
“供养善知识,不应休息”,就是说我们以,比如说以自己的能力帮善知识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供养,这个地方的供养的意思就是我们帮善知识做一些弘法利生的帮助,这就是最殊胜的供养。比如说我们现在平时讲的发心,我们去弘法利生,帮弘法利生发心,当义工,做一些事情等等,这个叫做供养善知识,就是这个意思。“不应休息”就是说不要间断。这是翻译的区别,说是不要休息,但这个不是说一点都不能休息,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要间断。比如说我们帮上师做一些这个跟弘法立生有益的有关系的事情的时候呢,做了一天两天以后就不做了,间断了就是不要这样子就这个意思,不应休息。
“受善知识教,不应倒错”,就是说我们去听善知识的教言的时候,不要理解错,不能错误的理解,不能误解,不能错误的理解,要正确的理解。
“学善知识行”,就是去向善知识学习这些行为这样子的时候,然后就是“不应疑惑”。下面就是都是类似于这样子的。
“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出离门是什么意思呢?从我们这个轮回当中能够出去的方法叫做门。出离门,比如说四加行,五加行或者是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都叫做出离门。我们向善知识就是听这样子的,这个善知识讲这样子的出离的方法的时候呢,解脱的方法的时候,就是“不应犹豫”,这个时候就是不能犹豫。
然后“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比如说众生众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然后就是众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然后善知识度化这些众生的时候,就是为了能够适合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烦恼的人,然后善知识调幅众生。或者是度化众生的方法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行为的时候,“勿生嫌怪”,这个时候我们就觉得特别特别的怪。这个是为什么是这样子?上师怎么为什么这样子呢?善知是为什么这样子呢,怎么可能这样子呢?那这个就是不对的。因为当然不是所有的所谓的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就是为了度众生,就可能会有一些比我们通常的标准。有一点点不一样的,那这个时候也不要生气嫌怪,这个太奇怪了,怎么可能这样子呢?不要这样想。
“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就是已经我们对善知识已经升起了尊敬心以后,(生起)恭敬心以后,“不应改变”,就是这样子。
那这些是依止善知识的一些方法,华严经讲的。然后下面再讲那为什么这样子呢?为什么善知识是这样子这么重要呢?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听闻一切菩萨诸行”。比如说作为一个菩萨,这样子的话,他首先听大乘佛教的这些所有的法,所有的教义,都是因为善知识。没有善知识,我们怎么能够听得到佛法呢?我们怎么能够听得到大乘佛教呢?我们根本就没办法听到这些佛法,所以就是因为善知识,所以听闻一切菩萨的行为,所以就这么重要。
“成就一切菩萨功德”。因为善知识,所以就成就了一切的功德。
“出生一切菩萨大愿”,因为善知识,菩萨因善知识这句话是后面的这些都需要的。“菩萨因善知识”就是因为善知识,所以出生一切菩萨大愿。比如说我们发愿,发菩提心。还有就是像《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这种各种各样的大乘佛教的这些愿,我们怎么知道发这样子的愿呢?还不是因为善知识吗?没有善知识我们哪里知道要发什么样的愿呢?这也是善知识。
“引发一切菩萨善根”。菩萨的善根,就是比如说我们学了三殊胜。像《慧灯之光》里面讲的这种三殊胜,就因为有了这样子的三殊胜,先是有发心,后面有回向那这样子的话,这个所有的善都成为菩萨的善根。不论是烧香拜佛,什么样的善都成为菩萨的善根。那三殊胜这样子,那如果没有善知识,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个是要这样子发心,要这样子回向?就是简单的说,这些都是因为是善知识。因为有善知识,所以我们懂得怎么样去发愿,因为有善知识,所以我们懂得要积累什么样的,行什么样的善根。
“积集一切菩萨助道”。这个助道就是资粮。我们积累资粮的时候,也就是因为有了善知识,我们才懂得积累福报,积累资粮。如果没有善知识,那我们怎么懂?根本就不可能懂的。
总而言之下面的自己看,我们不一个一个讲了。总而言之我们在菩萨道上面的所有的闻思修,然后戒定慧,这些所有的功德都是因为善知识。因为有了善知识以后我们才有了这些法。我们因为有了善知识,我们才懂得持戒,禅定,然后修智慧。因为有了善知识,我们才懂得闻思修。没有善知识这些都不可能有的,所以善知识就是因为这么重要。所以就前面讲,“汝求善知识不应疲倦”,就是这个原因。
然后下面再讲了一下善知识的功德。
“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如果有善知识摄受的话,那就不会做恶趣的。
“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如果有善知识摄受我们,这样子的话,那我们不会退转,不会退出大乘佛法。
“由善知识护念,不悔犯菩萨戒”。护念的意思就是善知识常常保护我们,垂念我们。保护和垂念我们这样子的话,我们才能够不会毁掉菩萨戒。
“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随逐恶知识”就是说这些就是让我们离开闻思修,离开戒定慧,离开菩提心的这样子的人,不管是亲人也好,不管是朋友也好,什么样的人也好,这也叫做恶知识。那么如果我们没有善知识的守护,这样子的话,那我们有可能跟着这些恶知识走。因为有了善知识的守护,我们就懂得跟着善知识走,不跟恶知识走。所以善知识就是这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子。 然后剩下的文字大家自己看,是差不多的意思。然后还有还有就后面又讲到:
“善男子。善知识者,如慈母”。善知识就是像慈悲的母亲一样的,“如慈母”,为什么这么说呢?“出生佛种故”。佛种就是,我们就是为什么出生在人间呢,就是因为有了慈母,慈悲的母亲,母亲把我们生到这个人间,我们就成为一个人这样子。然后因为有了善知识,然后善知识让我们出生在佛种,佛的种类。我们母亲把我们出生在人种,就是在人当中,人类当中,就人种。但那个时候虽然母亲把我们变成了人类,但是还没有让我们变成了佛种,佛的种类。那么第二次的时候善知识让我们发菩提心。让我们发慈悲心,第二次在出生。再出生,出生什么呢?就出生于佛种,我们就变成了佛的种类。所以就像个慈母。“善知识者”,这句话是跟后面都是一样,“如慈父”。为什么呢?“广大利益故”。在修行的道路上,跟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利益帮助,所以就像父亲一样。然后“善知识者如乳母”,乳母,不是生母。过去的条件比较好的家庭都是这样子,孩子生了以后呢,然后就交给另外的几个女的去养。那亲生的母亲生了以后就是交给其他人,就是像现在的保姆一样,叫做乳母。“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就是不让我们去做这些杀盗淫妄,这样子。这些都是善知识。下面我们其他的文字自己去读,就知道很清楚的。下面有一个,就比如说“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这什么意思呢?雪山是比较高的地方。有些药,有些草药,做药的一些草药,就在有些是在比较高的地方,就是在雪山下面,就像雪莲花一样的草药,它不会在海拔很低的地方,就在比较高的地方,所以叫做“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就是这个意思。有些草药就生长在比较高的地方,不是长在雪山上,就在雪山脚下。然后这是一个善知识的功德。
然后下面就讲我们怎么样去依止善知识。依止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1.17.07)
“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应该发像大地一样的心,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发像大地一样的心。大地的心是什么呢?大地,比如说人,建筑物,任何一个比如说动物,人类,动物,植物,建筑物,所有的都在依靠这个大地,就在依靠大地。所以大地就是承载这么多的重量,它都愿意的。同样的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就是要承事一切善知识的这些事情,就像米拉日巴大师一样。当年米拉日巴大师依止玛尔巴大师的时候那就是这样,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再大的压力再多的事情他都会去做,就是这样子。那么下面的比如说,“荷负重任无疲倦故”,故比如说我们要去做,承受再大的压力,再多的事情也得要去做,不疲倦的去做,等等。下面有很多这类的内容,大家自己读就明白,这是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然后下面还有一个内容稍微有一点点不一样的,第 3 页上面:“复次善男子,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就是说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像一个,把自己观想或把自己当做是一个病人,一个患者。“汝应于自身”。把自己当做一个生病苦想。“生病苦想”,就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患者。然后“于善知识生医王想”,善知识,把他当做一个医生,非常高明的医生。“于所说法”,然后善知识给我们讲的这些法,就是把它当做良药,“生良药想”。然后“于所修行”,然后我们听完了以后,听了善知识的法以后,然后我们去修,那这个修行把它当做什么呢?“于所修行 生除病想”,就是治病,治病想。然后下面的都是这样子的,都是类似于这个内容的,很多。这个华严经的内容,大家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后面的自己学就可以了。
这些都是我们怎么样去依止上师的一些方法,都讲的是依止的方法。然后像藏传佛教里面讲依止上师的时候,都引用了华严经里面的这些内容。那我们直接在华严经上面,大家去学一下。我们刚才讲的这些以外,还有其他类似的这些内容,大家自己去学习,这样子就基本上就会明白的。
那么我们要通过一个这样子的方法去依止善知识,因为刚才我们前面听到的一样,这是佛亲口说的。就是因为我们,比如说我们发个愿,就发个愿,那我们今天为什么我知道这样子发愿是对的呢?那还不是就是我们听了善知识的教导。如果没有善知识,那我们发个愿都不会发,那修行打坐这些就更不可能了。所以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善知识。所以我们在以后的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找到这个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话,那我们根本就是这个路是没办法走。到开悟为止,到证悟为止。那证悟了以后,然后就可以没有善知识自己可以修,在开悟之前是必须要有善知识的帮助。如果没有善知识,那我们没有办法去修行,这是第二。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有三个步骤当中的第二,就是依止上师的方法。 第 1 个我们刚才讲了观察上师。然后第 2 个就观察,通过观察我们找到了上师以后,第 2 个就是依止,那依止是怎么样依止呢?就是刚才就这些方法。依止上师的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上师让我们去修的这些法自己去修,比如说修出离心,修菩提心。这是最好的依止上师的方法,其他的都不重要,就是有这么一个就够了。比如说讲了三种供养。三种供养当中最好的,最上等的供养,大家都知道是法供养。法供养就是去修行,去认真的修行,这个就是法供养。这也就是依止上师的最好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止了某一个上师,非常优秀的上师,然后我们不去修行,不修行,不闻思,不学习,不学法,通过其他的这些世俗的手段,通过其他的方式去依止,那这个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依止善知识是以佛法,以修行来依止,如果没有以修行依止,如果没有以法供养,那么其他的都是都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依止上师,虽然讲了很多的方法,那么这个当中重点是什么,这个大家必须要明白,这是第二。
第三修学上师的意行
然后第三。我们第 1 个是观察了上师,然后第二也就依止了,那最后是什么呢?就是要修学上师的意行,就是说我们比如说,上师有慈悲心,那我们要向上师的慈悲心学习,我们要得到像上师一样的慈悲心。然后善知识,如果有智慧证悟了,那我们要向他的智慧学习,我们在善知识身上要得什么呢,要得到什么,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在善知识身上要得到的东西,不是其他的这些世俗的东西,就是要得到法。法我们刚才讲了,就两个字,两个字以外没有法。“教”和“证”,“证”就是戒定慧,三个都是“证”。我们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我们能够得到戒,能够得到定,能够得到慧,戒定慧。然后这就是证。
“教”是我们去学习,闻思。主要是闻思,去学习,听闻佛法,然后思考佛法的教义。那我们比如说,依止了某一个善知识,我们这三个都得到了,比如说我们也也有听法,也有闻,也有思,闻和思这个方面也满足了。然后戒定慧也有得到了,戒也有得到了,定和慧(有得到了)。那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达到了,已经达到了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已经圆满了我们的心愿。如果我们依止了某一个上师,然后我们第 1 个没有听闻佛法,第 2 个就没有去思考,听都没有听,那怎么去思考呢?没有听闻,闻思方面没有,这样子的话,那我们第 1 个这个教法没有得到。然后戒定慧上面我们没有得到,没有得到戒,也没有得到定和慧。什么都没有得到。那这样子我们就没有得到“证”,证法,教法都没有得到,那我们依止上师是为什么呢?依止上师是没有用的,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比如说我们依止了某一个上师,然后上师也就给我们安排了太多太多的世俗的东西,去化缘,去给他修庙等等,就是除了这些以外,更多带动四五十,带四五十,六七十,八九十个人去朝山。就是除了这些以外,就是做火供会供,那这种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大家学佛的道路上也不要迷茫,自以为,是在学佛,但实际上不一定是。这些都是不一定是学佛,所以我们这个时间不能浪费。就是要在这些闻思修行这些上面就花一点点的时间的话,那也会有也有回报。如果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些事情上面花了太多太多的时间,最后也都是浪费,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必须要知道第 3 个。我们依止上师最终要干什么,最终就是要修和学上师的意行。“意”我们刚才讲的就是慈悲心,然后出离心,慈悲心,证悟空性。这些“行”就是弘法立生的这些行为,六波罗密的这些行为,这些都要去学。向过去的佛菩萨学习,向善知识学习。善知识,佛菩萨他们怎么做,我们最后我们也就这么做,这个就是我们依止上师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子。最后证悟的时候,比如说我们修大圆满,大手印,还有就是像禅宗这样子的时候,那就需要上师的加持,没有上师的加持,根本没有办法证悟。所以这个上师我们也一定要找到一个有加持的上师。如果上师没有加持,我们自己是有非常非常虔诚的心,一颗虔诚的心,这样子行不行呢?也不行的,如果上师没有加持,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加持,然后我们有很虔诚的心,这样子的话会不会有一些功德呢?有功德的。我们也可以得到一点点的这个(功德)。因为这个不是因为上师好,是因为我们自己虔诚,也会得到一点的修行上的收获,会有一点点。但是因为最关键的问题上就出了问题,上师没有加持,那么我们心再虔诚,都是最后得不到很大的成就。所以必须要找到有加持的这样子的上师。那这样子以后,我们就可以最后就是可以学上师的意行。那这样子我们最后就是这一生当中就变化很大,我们如果找到了真正的善知识的话,那不管是我们的修行,还有比如说我们的行为,还有就是从内在的精神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收获,都会有很大的改变,那么这些都是我们依止上师以后所获得的一些结果,这都算是一个依止上师的结果,成就。所以这个必须要有的,必须要有找到这样的上师,然后我们就自己努力的去学习,这样子的话就会有一些收获。这个是我们修五加行之前的,简单的给大家讲一下依止上师的方法。
接下来大家自己学习,第一个就是看大圆满前行。我们刚才没有一个一个地,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其实不需要自己看就知道了。还有《慧灯之光》里面。在这个之前也就讲过,已经讲过了,依止上师的一些方法,讲过这个慧灯之光里面,比如说像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这里面没有讲到的一些慧灯之光,第二里面讲过了,然后这个大圆满前行里面已经讲得很清楚的,有一部分慧灯之光里面还没有讲过,有这样子。所以我们修慧灯禅修的时候,最主要的一个参考的书就是这个大圆满前行,大家要读要学习。然后在这个上面。我们刚才也提到了,去学大圆满心性休息,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去学。除了这个以外,这个华严经,华严经的这一部分,依止上师这一块也要反复的去学。这个跟其他的论是不一样的,这是佛经,佛说的,佛说的善知识有这么重要,那就是有这么重要了。这不是某一个高僧大德或者是某一个佛教的学者说的话,这不一样了,佛说的这是不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去学一下华严经。那这样子的话就我们最后就知道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子。 好,今天我们慧灯禅修的课就讲到这里,明天就准备讲五加行。五加行里面的第一个–皈依,这样子,然后还有 10 多分钟,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交流。
1.35.10
华严经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sutra_explanation/Ava/Ava_Vol39-18-s.htm
善男子。汝求善知识,不应疲倦。见善知识,勿生厌足。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供养善知识,不应休息。受善知识教,不应倒错。学善知识行,不应疑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不应犹豫。见善知识随烦恼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不应变改。何以故。
善男子!你想求见善知识,不应该有疲倦的心。见到善知识,不应该生厌足的心。请问善知识,不应该生怕劳苦的心。亲近善知识,不应该生出退转的心。供养善知识,不应该有休息的时候。接受善知识的教化,不应该有倒错的情形。学习善知识的行门,不应该有怀疑的迷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三界的法门,不应该有犹豫的心。见善知识随烦恼行,不应该生起嫌怪的心。在善知识的处所,应该生深信尊敬的心,不应该改变善知识的教化。这是什麽缘故。
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听闻一切菩萨诸行。成就一切菩萨功德。出生一切菩萨大愿。引发一切菩萨善根。积集一切菩萨助道。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显示一切菩萨出离门。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清净一切菩萨广大志。增长一切菩萨坚固心。具足一切菩萨陀罗尼辩才门。得一切菩萨清净藏。生一切菩萨定光明。得一切菩萨殊胜愿。与一切菩萨同一愿。闻一切菩萨殊胜法。得一切菩萨秘密处。至一切菩萨法宝洲。增一切菩萨善根芽。长一切菩萨智慧身。护一切菩萨深密藏。持一切菩萨福德聚。净一切菩萨受生道。受一切菩萨正法云。入一切菩萨大愿路。趣一切如来菩提果。摄取一切菩萨妙行。开示一切菩萨功德。往一切方听受妙法。赞一切菩萨广大威德。生一切菩萨大慈悲力。摄一切菩萨胜自在力。生一切菩萨菩提分。作一切菩萨利益事。
善男子!菩萨因为善知识的关係,所以能听闻一切菩萨的诸行。能成就一切菩萨的功德。能出生一切菩萨的大愿。能引发一切菩萨的善根。能积集一切菩萨的助道。能开发一切菩萨的法光明。能显示一切菩萨的出离门。能修学一切菩萨的清浄戒。能安住一切菩萨的功德法。能清浄一切菩萨的广大志。能增长一切菩萨的坚固心。能具足一切菩萨的陀罗尼辩才门。能获得一切菩萨的清浄藏。能生起一切菩萨的定光明。能得到一切菩萨的殊胜愿。能与一切菩萨共同一愿。能听闻一切菩萨的殊胜法门。能获得一切菩萨的秘密之处。能终至一切菩萨的宝洲。能增长一切菩萨的善根芽。能长养一切菩萨的智慧身。能护守一切菩萨的深密藏。能修持一切菩萨的福德聚。能清浄一切菩萨受生之道。能摄受一切菩萨正法之云。能证入一切菩萨大愿之路。能趣入一切如来菩提之果。能摄取一切菩萨的妙行。能开示一切菩萨的功德。能往一切方听受妙法。能赞叹一切菩萨的广大威德。能出生一切菩萨大慈悲的力量。能摄取一切菩萨殊胜自在的力量。能生起一切菩萨的菩提分。能做出一切菩萨的利益事。
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何以故。
善男子!菩萨因为由善知识任持的关係,所以不堕落于恶趣中。因为由善知识摄受的关係,所以不退转大乘的法门。因为由善知识护念的关係,所以不毁犯菩萨的浄戒。因为由善知识守护的关係,所以不随逐恶知识。因为由善知识养育的关係,所以不缺灭菩萨法。因为由善知识摄取的关係,所以超越凡夫的地位。因为由善知识教诲的关係,所以超越二乘的地位。因为由善知识示导的关係,所以得出离世间的尘网。因为由善知识长养的关係,所以能不染世间法。因为承事善知识的关係,所以修习一切菩萨行。因为供养善知识的关係,所以具足一切助道之法。因为亲近善知识的关係,所以不为业惑之所摧伏。因为恃怙善知识的关係,所以势力坚固,不怖畏一切魔军。因为依止善知识的关係,所以增长一切菩提分法。这是什麽缘故?
善男子。善知识者。能净诸障。能灭诸罪。能除诸难。能止诸恶。能破无明长夜黑暗。能坏诸见坚固牢狱。能出生死城。能捨世俗家。能截诸魔网。能拔众苦箭。能离无智险难处。能出邪见大旷野。能度诸有流。能离诸邪道。能示菩提路。能教菩萨法。能令安住菩萨行。能令趣向一切智。能净智慧眼。能长菩提心。能生大悲。能演妙行。能说波罗蜜。能摈恶知识。能令住诸地。能令获诸忍。能令修习一切善根。能令成办一切道具。能施与一切大功德。能令到一切种智位。能令欢喜集功德。能令踊跃修诸行。能令趣入甚深义。能令开示出离门。能令杜绝诸恶道。能令以法光照耀。能令以法雨润泽。能令消灭一切惑。能令捨离一切见。能令增长一切佛智慧。能令安住一切佛法门。
善男子!善知识者,能清浄一切的业障。能消灭一切的罪业。能除尽一切的障碍。能停止一切的诸恶。能摧破一切的无明,长夜的黑暗。能破坏一切邪见的坚固牢狱。能出离生死的城。能捨弃世俗的家。能截断诸魔的网。能拔出诸苦的箭。能离无智慧的险难之处。能走出邪见的大旷野。能度过诸有的暴流。能离开诸邪的道路。能示现菩萨大道。能教导菩萨妙法。能令安住在菩萨行之中。能令趣向于一切智慧之中。能清浄智慧之眼。能增长菩提之心。能出生大悲之愿。能演说妙行之法。能畅说波罗蜜之法门。能摈弃一切的恶知识。能令安住一切地的果位。能令获得一切忍的力量。能令修习一切的善根。能令成办一切的道具。能施与一切的大功德。能令得到一切种智的地位。能令欢喜积集一切的功德。能令踊跃修行一切的法门。能令趣入甚深的义理。能令开示出离三界的法门。能令杜绝一切的恶道。能令以法光明来照耀世界。能令以法雨来润泽众生。能令消灭一切的迷惑。能令捨离一切的邪见。能令增长一切诸佛的智慧。能令住在一切诸佛的法门。
善男子。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暴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善男子。常当如是正念思惟诸善知识。
善男子!善知识者,好像慈母一样,因他能出生佛种。好像慈父,因他有广大利益。好像乳母一样,能守护不令作恶业。好像教师一样,能指示菩萨所学的法门。好像善导一样,能指示波罗蜜的道路。好像良医一样,能医治烦恼的热病。好像雪山一样,能增长一切智慧的药草。好像勇将一样,能殄除一切怖畏的敌人。好像济客一样,能令众生出离生死的暴流。好像船师一样,能令众生到达智慧的宝洲。善男子!常常应当这样正念思惟一切善知识。
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童僕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再者,善男子,你承事一切善知识时,应当发出像大地的精神,因为大地负荷重任永不疲倦。应发出像金刚的精神,志愿坚定,不可摧毁。应发出像铁围山的精神,一切诸苦不能动摇。应发出像侍从的精神,服从主人的一切教令差遣。应发出像弟子的精神,不违背老师的一切教训。应发出像童僕的精神,不厌烦一切的操作。应发出像奉养母亲的精神,受诸多勤苦也不诉说辛劳。应发出像佣人的精神,随主人的指示,没有违背。应发出像除粪者的精神,放弃憍慢。应发出像成熟的稻禾的精神,能低下头来。应发出像驯服的良马精神,离弃了野性。应发出像大车的精神,能运载重物。应发出像已调顺的大象的精神,永远伏身顺从。应发出像须弥山的精神,不倾倒不动摇。应发出像良犬的精神,不会伤害主人。应发出像旃荼罗(穷人)的精神,谦卑不憍慢。应发出像已去势的犗牛的精神,已没有了凶猛暴怒。应发出像舟船的精神,来来回回不倦怠。应发出像桥樑那样度人过河不知疲劳的精神。应发出像孝子的精神,体会父母的心情,承顺父母的面色,承欢膝下。(虽然无华衣美食供养父母,可是令父母心生欢喜,即为孝子。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到那时候,后悔已来不及了。)应发出像王子的精神,遵守作为国王所需的一切教育和训练。
复次。善男子。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又应于自身,生远行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于所说法,生正道想。于所修行,生远达想。又应于自身,生求度想。于善知识,生船师想。于所说法,生舟檝想。于所修行,生到岸想。又应于自身,生苗稼想。于善知识,生龙王想。于所说法,生时雨想。于所修行,生成熟想。又应于自身,生贫穷想。于善知识,生毗沙门王想。于所说法,生财宝想。于所修行,生富饶想。
再者,善男子,你应该这样想:自己好比生病痛苦,善知识就是医生,他所说的法,就好比良药,自己依法修行,就好比除病。你又应该这样想:自己好比要远行,善知识就像嚮导,他所说的法,就是正确的路线,我依法去修行,就像依路线到达了目的地。你又应该这样想:自己好比要渡河,善知识就是船师。他所说的法就好比是舟是桨,我依法修行,就会渡到对岸。你又应该这样想:自己好比是禾苗,善知识好比是龙王,他说的法就像及时雨,我依法修行,就像稻穀成熟。你又应该这样想:自己好像很贫穷,善知识就像毗沙门王,他说的法就好比是财宝,我依法修行,就是得到财富。
又应于自身,生弟子想。于善知识,生良工想。于所说法,生技艺想。于所修行,生了知想。又应于自身,生恐怖想。于善知识,生勇健想。于所说法,生器仗想。于所修行,生破怨想。又应于自身,生商人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于所说法,生珍宝想。于所修行,生捃拾想。又应于自身,生儿子想。于善知识,生父母想。于所说法,生家业想。于所修行,生绍继想。又应于自身,生王子想。于善知识,生大臣想。于所说法,生王教想。于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系王缯想,坐王殿想。
你又把自己想做学徒,善知识就好比技艺很好的师傅,善知识所说的法,就好比技艺,自己依法修行,就好比学到了技艺。又好比自己很恐惧,善知识就是勇敢的人,他说的法就好比武器,我依法修行,就好比拿到武器打败敌人。又把自己想做商人,善知识就是导师,他说的法就是珍宝,我依法修行,就是在拾珍宝一般。又把自己想做儿子,善知识就是父母,他说的法,就好比家业,我依法修行,就好比继承家産。又好比自己是个王子,善知识是大臣,他说的法,就好比大臣对王子的教导,我依法修行,就好比戴上王冠,穿上王服,系上王缯,坐上王位一样。
这一段经文所说的道理,是教我们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还未遇到善知识的人,应该到处去找善知识。已经遇到善知识的人,应该亲近善知识。听善知识的教诲,不可违逆善知识的教化。善知识是迷途的指南针,能令你辨别方向,走向菩提大道。
学佛法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心,消灭殆尽。不让它作怪,扰乱定心。应将它变成一个为法忘躯的心。只要能得到佛法,就是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来布施,也在所不惜,绝无吝惜。不过,各位要晓得,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头上。」你越要用真心来修行,越要受考验,只看你认识不认识而已。
若想修道,一定先要把贪心没有。没有贪心,就不会攀缘。不攀缘包括不攀金钱,不攀物资,所以一定要没有贪心、瞋心、痴心。若有贪瞋痴三毒心,就生出很多麻烦。你们看!每个人自己不知有什麽业障,刚要认真修行,便发生魔障。所谓「要学好,寃孽找;要成佛,要受魔。」
现在(一九七九年)三步一拜的果廷(恒朝法师),刚刚才上路,知道用功办道,把自己找回来。可是他母亲生病,住医院开刀。这一开刀不要紧,却把果廷弄得妄想纷纭。在三步一拜的时候,拜他的妄想。这个考验非常的厉害,如果招架不住,便随境界转了。可是果廷的心在动,身在拜,用坚强的意志来克服妄想。各位想一想,修道不是一件容易事。
果廷自己觉得对于其他的境界,都有把握,可以忍受得住。唯独对这个境界(母亲生病)有点受不住。虽然忍受不了,可是还在三步一拜。这就是不随著境界转的表现。
修道人要注意!不可打妄想。妄想是修道人的绊脚石。你有什麽妄想?就有什麽境界来考验你。故我常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练。」比如男人放不下太太,女人放不下丈夫。父亲放不下儿子,母亲放不下女儿。就在这个地方来考验你,就在这个地方不能修行。所以境界来了,不容易打破这一关,也不容易通过这一关,所谓「修道如爬百尺竿,下来容易上去难。」各位想一想!怎么办?若不向前进,就是向后退。向前进,容易上昇;向后退,容易堕落。上昇善道,下堕恶道。所以说:「难!难!难!修行二字令人寒,须早起,应晚眠,朝朝夜夜不得閒。」你说难不难?! 各位对华严经这段经文,有什麽感想?要仔细的检讨一番,对于经文才有认识。不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要细嚼慢嚥,品其滋味,才得法益。不要贪多,只在精密。贪多嚼不烂,反而受其害。食古不化,没有用处。
善男子。汝应发如是心。作如是意。近善知识。何以故。以如是心近善知识。令其志愿永得清净。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圆满。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
善男子!你应该发这种的心愿,作这种的意念。亲近善知识,承事善知识,供养善知识。什麽缘故?因为用这样的心愿,这样的意念来亲近善知识,令你的志愿,永远得到清浄。
再说一次。善男子!善知识者,能长养一切善根。譬如雪山,能长养一切药草。善知识者,是成佛的法器。譬如大海,能容纳一切江河之水流。善知识者,是有功德之集处。譬如大海,能出生一切众宝。善知识者,能清浄菩提心。譬如猛火,能锻錬真金。善知识者,能出生超过世间的法。好像须弥山,能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间的法。譬如莲华,出于泥而不染于泥,出于水而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一切恶。譬如大海,不存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浄法。譬如白月(十五的夜月)其光色圆满明洁。善知识者,能照明法界。譬如晴天的太阳,能普照四天下。善知识者,生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一样的情形,虽然劬劳,但无怨言。
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深心。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根。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力。断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障。超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魔境,入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法门。满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助道。修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妙行。发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大愿。
善男子!以重要的道理而言之:菩萨中的大菩萨,若能随顺善知识的教诲,则能得到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功德。能清浄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深心。能增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菩萨根。能清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菩萨力。能断绝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那样多的业障。能超越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那样多的魔境。能证入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那样多的法门。能圆满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那样多的助道。能修行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那样多的妙行。能发出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那样多的大愿。
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迴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善男子!我又略说一切菩萨所修的行门。一切菩萨到彼岸的法。一切菩萨所证的果位。一切菩萨所证得的无生法忍。一切菩萨所持的总持法门。一切菩萨所入的三昧法门。一切菩萨所有的神通智慧。一切菩萨的迴向。迴小向大,迴因向果,迴事向理。一切菩萨所发的愿。一切菩萨所成就的佛果。皆是由善知识的力量所成就的。以善知识为根本,依善知识生起一切善根,依善知识长养一切善根。依善知识安住一切善根。善知识为善根的因缘。善知识能发起一切善根。
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如是功德。能开示无量菩萨妙行。能成就无量广大佛法。踊跃欢喜。顶礼德生及有德足。绕无数帀。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这时候,善财童子,闻善知识有这样的功德。能开示无量菩萨的妙行,能成就无量广大的佛法。乃踊跃起来,欢喜若狂。顶礼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之足,右绕无数帀,殷勤瞻仰,辞退而去,到海岸国,去参访弥勒菩萨。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
六、依止上师
丙六(依止上师)分二:一、依师之必要;二、依师之次第。
丁一、依师之必要:
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通过自我造就以及有胆有识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一个也没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对于邪道倒是很有造诣,而对于解脱与遍知的圣道,却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荒野中一般知之甚少。而且从来没有不依靠商主而从如意宝洲中取宝的例子。因此说,善知识和好道友是解脱与遍知圣道的真实向导,我们务必要毕恭毕敬地依止。
丁二(依师之次第)分三:一、观察上师;二、依止上师;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戊一、观察上师:
凡夫人本来就很容易随着友伴等暂时的外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依止良师益友。打个比方来说,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就会熏染上栴檀木的妙香,结果这节普通的木材也自然散发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样,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久而久之,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为也都变成他们那样。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如今正处在五浊恶世,当然,众多续部宝典中讲的所有法相样样俱全的上师实在是难以寻觅,但一般来说,可以依止的上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功德:一、相续清净:从来没有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与密乘三昧耶戒;二、广闻博学:通晓经续论典;三、具大悲心:对无边众生就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四、通达显密:精通外三藏、内密四续部的仪轨;五、现前断证: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六、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如《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
尤其是宣说密宗金刚乘甚深窍诀要点的上师,必须具备一切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下列条件:一、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成熟相续;二、没有违犯灌顶时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净持律仪;三、烦恼和分别念微弱—相续调柔;四、精通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精通密宗;五、面见本尊等依修之相都已尽善尽美——依修圆满;六、现量证悟实相之义—解脱相续;七、心相续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八、断除了今生世间的贪执—琐事鲜少;九、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十、现见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厌离心,并且劝勉他人生起厌离—厌世劝他;十一、以各种各样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摄伏弟子;十二、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具有传承加持—具有加持。我们应当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再讲讲与上述相反应当舍弃的上师相:本来自相续中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却自以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等,种姓方面已经胜过其他人,并且现在我的传承也是如何如何,这简直就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或者,虽然具有少分闻思修行的功德,但并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来修持,而是担心自己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目标的上师,就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还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与凡夫人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的特殊功德。可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轻信,不经观察而将他捧到高高的位置上,这时候的他自相续被名闻利养改变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对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这种上师就叫做如井蛙之上师。
据说,从前有一只年迈的青蛙长期居住在井底。一天,大海里的一只青蛙来到它的面前。
井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海蛙回答:“我从大海来。”井蛙问:“你的海有多大呢?”海蛙说:“大海非常非常大。”
井蛙问:“那么,有我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大吗?”海蛙连连摇头:“远远不止。”
井蛙又问:“那么,有没有它的一半大?”海蛙还是边摇头边说:“不止不止。”
井蛙继续问:“难道有这个井这么大吗?”海蛙依旧重复着前面的话:“不止不止。”
井蛙不相信地说:“不可能有那么大吧?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于是,两只青蛙一同前去,当见到大海时,那只井蛙顿时昏厥,头颅崩裂而死。
再有,上师他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内心烦恼粗重,不具足正知正念,致使违犯戒律、破坏誓言;
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将弟子引入邪道、不具备胜过自己的点滴功德、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他们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
如《功德藏》中说:“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依无胜己功德,无有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如果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邪知识,信士一生的善资都将葬送在他的手中,使已得的暇满人身白白地虚度。比如,一只毒蛇盘绕在树下,某人误认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中说:“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因此,我们一定要详详细细加以观察,正确无误地进行辨别之后,
才能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讲这些功德的上师,从此之后恒常对上师作真佛想。这样一切功德无不圆满的上师就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他们只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而显现人的形象。如《功德藏》中说:“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
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暂时的一举手、一投足等行为好像与所有的普通人一模一样。但是从了义上来讲,他们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佛陀的境界中,从这一角度而言又与一切世人截然不同。实际上,上师的任何所为都是顺应所化众生相续具有密意的行为,超凡脱俗,不同寻常;他既能善巧解除弟子的重重怀疑,也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心劳身,宛如独子的慈母一般。如《功德藏》中说:“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有情,善遣疑忍忧邪行。”
可见,具有一切德相的上师,就像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他如商主,能无误指示解脱与遍知佛果的圣道;他如甘露雨,能熄灭业与烦恼熊熊的烈火;他如日月,能遣除重重的无明黑暗,现出朗朗的正法光明;他如大地,能容忍弟子忧心劳身及一切邪行,见行广博,无所不包;他如劫波树(如意树),是今生与来世一切功德利乐的来源;他如妙瓶,成为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的宝库;他如摩尼珠,住在随心所欲(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大海的源泉中;他的慈心犹如父母,对于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爱憎,一视同仁;他的悲心好似河流,对于普天之下的芸芸苍生广泛怜悯,尤其是对无依无怙的苦难有情更是迫切悲悯;他的喜心宛若山王,不为嫉妒之心所转,不为实执之风所动;他的舍心恰似雨云,自相续不被贪嗔所扰乱。如《功德藏》中说:“解脱有海如大舟,无迷胜道真商主,灭业惑火甘露雨,遣无明暗等日月,囊括诸乘如大地,利乐源如劫波树,圆具法库如妙瓶,上师胜过如意宝,平等爱众即父母,悲心广切等河流,无变喜心如山王,无乱舍心如雨云。”从大悲心与加持方面来说,上师与诸佛相同,与上师结上善缘者即生便可成佛,结上恶缘者也有断绝轮回之日,如颂云:“如是上师等诸佛,害彼亦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降下一切功德雨。”
戊二、依止上师:
观察完上师之后,接下来就是依止上师。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呢?正如《华严经》中所说:“善男子,汝应对自己起病人想。”按照这其中类似的喻义说法,我们要像重疾缠身的病人依止善巧的明医、行在恐怖路途的旅客依止勇敢的护送者、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恐怖危害时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依止商主、想到达河对岸的船客依靠舵手一样,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必须要依止具有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如《功德藏》中说:“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一、精进大铠: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二、智慧极坚:心情不会因为暂时出现的违缘而改变;三、承侍上师:要有赴汤蹈火承侍上师的精神,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为上师办事;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这样的人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中说:“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将上师视为真佛—具大信心;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具有悲心;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敬护净戒;身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慷慨大方;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具清净观;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我的这种恶行必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具惭愧心。我们务必要具备这些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说:“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再者,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的心意,万万不要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必须严加防犯。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制裁,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良马;因为上师的指派等而来来往往也不厌其烦,犹如船筏;能够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这些都是《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如《功德藏》中说:“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而且,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无论上师的举动怎样,我们都要认识到那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观清净心。
从前,大智者那若巴已经获得了大成就,后来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
那若巴尊者听到此话,立即起程奔赴东方。由于对帝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没有搞得水落石出,他便向当地的人们打听,结果他们都说不认识,他又问:“那么在此地还有没有谁叫帝洛巴呢?”
人们回答说:“有个以行乞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那若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于是继续刨根问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里?”
人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烟的破围墙内。”
他大步流星地来到那里,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处,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木盆,里面装满了混在一起的死鱼活鱼,他从中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烧烤完毕就吃了起来,接着弹一声响指。
那若巴上前顶礼膜拜请求摄受。帝洛巴尊者问道:“你说什么?我可是个乞丐呀!”
经过那若巴再三诚心诚意恳切请求,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不是由于饥饿难耐实在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
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业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才吃鱼肉的,然后将它们的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同样,大成就者萨绕哈巴曾经显现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则现为猎人的身份等等,在印度圣地多数成就自在者都是以下贱种姓等极其低劣的姿态出现。所以,我们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需要唯一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中说:“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相反,如果将那些形象看作是颠三倒四的邪行而观为过失的话,就像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一样。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
往昔,世尊的兄弟善星比丘在二十四年中当佛的侍者,对于十二部了如指掌,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世尊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欺诳之举,心想:除了有没有一寻光的差别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完就扬长而去。
当时世尊的侍者阿难请问佛陀:“善星比丘将来会转生到何处?”世尊告诉他说:“善星比丘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阿难来到善星比丘跟前,将世尊所说的那番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善星比丘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是真的,不管怎么,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行事,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在六天当中水米未进。到了第七天的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当我们将殊胜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的时候,就要在心里自我谴责:这绝对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导致的,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如《功德藏》中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此外,假如殊胜上师表面似乎对自己特别憎恨,大发雷霆,我们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心里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这般责骂于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自己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等待上师心平气和时,再到上师面前作忏悔等。如《功德藏》中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平日里,自己在上师身边的过程中也必须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当上师从座上起身的时候,自己绝不能依然如故地坐在座位上,而要毫不迟疑地站起来;上师安坐之时,要向上师请安问候,再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等。
上师行走的时候,自身随行也是一样,如果走在上师的前面,后背就会对着上师,所以绝不能走在上师的前面;倘若走在上师的后面,也会有踩上师脚印的可能性,因此也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假设走在上师的右侧,又会处在首席之位,为此更不该走在上师的右侧。而应当在上师左侧稍后的位置恭敬随行。假如在路途中遇到一些危险地带或者担心有恐怖事件发生,请求上师开许后走在前面也无妨。
对于上师的坐垫和乘骑也是如此,绝不能任意踩踏上师的坐垫、乘坐上师的车辆等,也不应粗鲁猛烈开关上师住舍的门或者用力敲门等等,开门关门时动作一定要轻缓。
在上师面前时,必须断除身体上的弄姿作态、表情上的嬉皮笑脸或者愁眉苦脸等,而且口中的一些欺人之谈、未经观察的胡言乱语、戏耍玩笑等滑稽之语,以及没有意义、没有关联的无稽之谈也要一并禁止。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等,言谈举止必须做到温文尔雅、寂静调柔。
《功德藏》中说:“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坐乘等折福,切莫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假设有其他人心怀嗔恨、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他为友,当然如果自己有能力制止他们的邪见和诽谤等,还是尽可能地加以制止,倘若实在无能为力,也不应和他们畅所欲言。如《功德藏》中说:“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
再者,对于上师的眷属和金刚兄弟姐妹们也要同样恭敬,无论相处的时间有多长,都毫无厌烦之心,始终如一和睦友好,就像腰带一样;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自己都要放下架子,与他人来往和谐融洽,就像食盐一样;即便对方对自己恶语中伤、无理取闹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也应当尽力忍耐,就像柱子一样。所以,对于道友,要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如《功德藏》中说:“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
戊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这样依止上师的一切方法已经明确之后,就要像天鹅与蜜蜂一样受持上师的密意。比如,栖身于胜妙水池的天鹅不会搅混池水,而是在其中轻盈嬉戏,尽情享受;蜜蜂飞旋在花丛之中时,不会损坏花的色香,而是吸取精华后便悄悄离去。同样,我们一定要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来受持上师的意趣,也就是说,依靠自己信心与毅力的近取因,将殊胜上师心相续中一切闻思修行的功德如同从一个标准瓶倾入另一个标准瓶中一样融入自己的相续。如《功德藏》中说:“如依胜池之天鹅,蜜蜂品尝花汁味,恒时相处稀奇行,无有疲厌持师意,信心近取得功德。”
当殊胜上师奉持菩萨行而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时,如果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包括心中随喜在内而同行,那么依靠大德的无上发心力所得的善业资粮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比如,从前,有两个人一起前往拉萨。一个人除了少量的豆粉外没有其他口粮,他将少量的豆粉放入另一个人许多精白糌粑中混合一起。过了几天,有许多糌粑的人说:“你的豆粉差不多该用完了吧,我们去看看有没有用完。”然后两个人去看结果发现豆粉仍然没有用完。这样看了好几次豆粉一直没有用尽,最后只好与所有糌粑一起吃完。同样的,无论别人做任何善事,自己仅仅通过少许财物或者身语劳作等结上善缘,也将获得同等的善根。特别是对于上师、善知识暂时的指派或信使,乃至包括清扫上师的居室在内,都是积累资粮的正道,应当尽力而为。如《功德藏》中说:“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
皈依处以及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尤其是上师授予灌顶、讲经说法期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和殊胜加持一同融入他的相续,从而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时间成百上千次供养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食物的福德大。
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样,如果能认识到形象虽然显现为某某本尊,其实本体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师以外别无其他,那么上师的加持很快就能入于心中。
在相续中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也完全依赖于对上师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加持力,只要自己有虔诚的信心,再加上上师的加持,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上师心相续中所证悟的智慧。所以,生圆次第等一切实修所修的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中,所有经典、续部中都说上师就是真佛。
《功德藏》中说:“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
因此说,上师的密意始终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之中,然而正是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所化众生才化现为人的身相。
我们一定要在上师住世期间,全力以赴依教奉行,通过上面所讲的三种承侍使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相反,如果上师住世时没有恭敬承侍、依教奉行等,而当上师不在世时却口口声声地说绘制上师的身像、观修上师瑜伽、修习实相之类的话,然后另辟蹊径去苦苦寻找别的高深莫测大法,既不具备使上师心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也不进行祈祷等,这就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
要想在中阴界面见上师、蒙受上师指引道路等,这也需要自己无限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才会显现这样的境界。当然,上师并不是真正亲身去到中阴界,如果自己不具备虔诚的信心,不恭敬上师,那么无论上师再有多么好,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
《功德藏》中说:“多数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侍,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难见师。”
我们首先用智慧来观察上师,这也是指在还没有结上求灌顶求传法的缘分之前详加观察,如果真是具足法相的上师,我们就依止;假设不具足法相就不要去依止。一旦已经依止了上师以后,不管他的行为怎样都必须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如果生起恶分别念,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换句话说,后患无穷。
在观察上师时,我们还要清楚,一般来说,需要是经典续部中所说的所有功德齐全的一位上师,尤其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是必要条件。概括而言,观察上师归根到底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当中。如果他的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那么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今生和来世的一切利益,这位上师所传的正法也是与大乘道息息相关,无论如何也会令所有的弟子踏入正道。只要是一位不具有菩提心的上师,就必然有着自私自利的牵扯,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不管他所传的法多么深、多么妙,讲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但到头来也只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
因此说,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可以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如果他的心相续中遍满菩提心,那么无论他的装束等如何,也该依止;假设他的自相续中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暂时的出离心、厌离心、专心修法以及威仪等再怎么善妙,也不可依止。但是,对于那些自相续含而不露安住的高僧大德,我们这些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了知他们与众不同的功德所在。而且大多数骗子对于装模作样的欺诱方法也很高明,冒充圣者骗人的现象也到处都有。(实在难以分清真假、辨别是非。)因此,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缘的上师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判断具有缘分的上师呢?如果你面见某某上师或听到他的语言,甚至只是听到他的尊名也会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这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进行观察。据说,从前绒顿拉嘎上师告诉米拉日巴尊者说:“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住在南方卓窝隆寺庙的圣者大译师玛尔巴罗扎,你应当前往南方去依止他。”米拉日巴尊者仅仅听到玛尔巴尊者的名字,不共信心便油然而生。他暗自下定决心: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一定要去拜见上师,并且受持上师的意趣。后来当他亲自去拜见上师的时候,玛尔巴尊者以耕田农夫的形象来迎接他。师徒二人在途中相见时,尽管米拉日巴尊者并不认识上师,但是在当时,自己今世的所有敏锐分别念当下全部消失得无踪无影,他怔怔地立在那里。
总的来说,遇到怎样的上师,也与自己内心清净与否以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对于为自己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怎样,我们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如果自己没有宿世的缘分,就不会有遇到贤善上师的福气;倘若自己内心不清净,那么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因此值遇自己宿世受过法恩的上师这一点相当重要。
中间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的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自己临时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请示上师,上师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总之必须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上师。
所谓最后修学上师的意行,也就是说,对殊胜上师的一切行为经过一番认真观察之后,自己在实际行动中也原原本本地按照那样去修持。世间上也有“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这样的俗话。作为修行人,要效仿往昔诸佛菩萨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需要得到,就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印模中有什么样的图案,全部会显现在神塔小像上。同样,上师心相续中有怎样的功德,弟子也要与上师一模一样,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
因此,首先应当善巧观察上师,中间善巧依止上师,最后善巧修学上师的意行,这样的弟子无论如何必定会趋入正道。如《功德藏》中说:“首先善巧观察师,中间善巧依止师,最后善巧学意行,此人必将趋正道。”
所以说,寻觅到一位具有一切功德的殊胜善知识,依止期间要不顾惜生身性命,就像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大智者那若巴依止圣者帝洛巴、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罗扎尊者那样。
那么,常啼菩萨是如何依止法胜菩萨的呢?
从前,常啼菩萨到处寻觅智慧波罗蜜多法门。一次来到一片旷野上,从空中传来这样的声音:“善男子,前往东方,将会听闻到智慧波罗蜜多,不要在意身体劳累、昏沉睡眠、寒冷炎热、白昼黑夜,也不要左顾右盼,而当勇往直前,不久你就会获得智慧波罗蜜多的经典、见到具有智慧波罗蜜多法门的说法比丘。尔时,善男子,你当在这位圣者面前听闻智慧波罗蜜多,对他生起本师想,并且恭敬正法,随后依止而行。即使见他享受五种欲妙,也要了知那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千万不能失去信心……”
听到这番话,常啼菩萨举步便前往东方。没走多远,他意识到:我怎么没有问问那声音到底需要走多远啊?现在,我根本不知道宣讲智慧波罗蜜多法的地方,到底该往哪里走呀!想着想着,不禁伤心地失声痛哭起来,他一边啼哭一边暗下决心:在没有闻受智慧波罗蜜多法门之前,我决不在意辛劳疲惫、饥渴交迫、昏沉睡眠、白天黑夜等,要像死去独子的母亲一样排除一切其他杂念。哎!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听闻到智慧波罗蜜多法?想到这里,心里异常忧伤。
这时一位如来的身相出现在他面前,首先连声赞叹求法的功德,接着又告诉他说:“距离此地五百由旬的地方有一座名叫‘香积’的城市,周围有五百个七宝性质的林苑环绕,一切功德吉祥圆满。位于十字中央的就是法胜菩萨的七宝宫殿,周围达一由旬,林苑等受用齐全。法胜大菩萨及其眷属六万八千女众聚集一堂,五种欲妙应有尽有,他们尽情享受嬉乐。法胜菩萨三时为身居于此的众眷属宣讲智慧波罗蜜多,你前去他座下,就会闻受到智慧波罗蜜多。”
常啼菩萨听到这话以后处在无所作意的境界中,当下便清晰地听到了法胜菩萨在那里宣讲智慧波罗蜜多的法语,也现前了许多禅定法门,并且目睹了十方世界无量佛陀在宣说智慧波罗蜜多,他们说法之后又同声赞叹法胜菩萨,随即就从视野中消失不见了。
常啼菩萨对法胜菩萨生起了无限的欢喜心、信心和恭敬心。他想: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前去拜见法胜菩萨呢?我非常贫穷,可以用来供养善知识法胜菩萨的衣裳、珍宝、妙香、珍珠等资具一无所有,我应当出卖自己的身体,将由此得来的资财献给法胜菩萨。自从无始以来在流转生死轮回的过程中,我曾经出卖过无数无量的身体,而且以贪欲之因,无数次身堕地狱,遭受砍割,那样白白地虚度,既不是为了求得这样的正法,也不是为了供养这样的圣贤。于是他便到集市中心高声叫卖:“谁想买人?有谁想买人吗?”魔王波旬对常啼菩萨为正法这般苦行,心生嫉妒而从中作梗,以至于没有任何人听见他的叫卖声。常啼菩萨没有找到买自己身体的人,便到一旁悲伤哭泣,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此刻,帝释天王想观察常啼菩萨的意乐,于是化为婆罗门的身相,来到他的面前说:“虽然我不需要人,可是我要作一次供施,急需人肉、人油以及人的骨髓,如果你肯卖,我可以给适当的价钱。”
常啼菩萨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用利刃刺穿右手,鲜血顿时喷出,他又割下右腿上的精肉,然后到墙角下准备砍断骨骼取出骨髓。
正在这时,一位商主的女儿从楼上见到此情此景,吃惊非小,她来到近前不解地问:“善男子,您为何这般折磨自己呢?”
常啼菩萨向她讲述了为供养法胜菩萨而卖身的经过。
她又继续问:“那么对他做如此承侍会得到什么功德呢?”
常啼菩萨告诉她:“他宣讲一切菩萨的善巧方便以及智慧波罗蜜多,如果依此修学,就能获得具足圆满功德一切遍知的佛果,还能够将妙法如意宝分享给一切众生。”
那位小姐听到此话深为感动地说:“就是为了那些功德中的每一分功德,舍弃恒河沙数身体也值得。但是,请您不要令自己遭受如此的疼痛,供养法胜菩萨所需的一切资具我来给您,并且我也与您结伴前去法胜菩萨处,我也希望得到那些功德,增长善根。”
此时,帝释天王也现出了自己的身相,对常啼菩萨说:“我是帝释天,是为了观察你的意乐而来,你需求什么我可以拱手奉送。”
常啼菩萨说:“请赐给我佛陀的无上功德。”
帝释天说:“这不是我的境界,实在无能为力。”
常啼菩萨说:“那么,我的身体要完好无损不需要您费力,我可以依靠真实谛的加持。”
是什么真实谛呢?他随即说道:“但愿以诸佛不退转授记之谛实与我自己坚定不移之殊胜意乐的真实谛以及此等真实语,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话音刚落,他的身体便与从前一模一样了。这时,帝释天也不见了。于是,常啼菩萨与商主之女一同来到她的父母家中,将事情前前后后的经过讲述一番之后,取了许多供养的资具,就这样商主的女儿及五百名侍女一起坐上马车,连同商主、夫人及诸多随从一起奔赴东方。
当他们一行人来到香积城时,法胜菩萨正在为成百上千的眷属宣讲正法。见此情景后,常啼菩萨获得了比丘入定般的安乐。众人立即下马车,直往法胜菩萨面前行去。
那里有一所七宝组成的智慧波罗蜜多宫殿,由红色栴檀严饰,各种珍珠璎珞覆盖,四方安置四盏如意宝灯,在四个白银香炉中燃着的全是黑沉熏香,中央的四宝箧内放置有用琉璃溶液撰写在金箔上的智慧波罗蜜多,有众多天人前来供养经函。常啼菩萨、商主之女及五百女仆作了善妙供养,之后来到法胜菩萨为众人传法的座前。常啼菩萨及五百随从将所带来的供品敬献给法胜菩萨,商主之女及其侍女发了殊胜菩提心。因为常啼菩萨问了“前面见到的诸佛是从何而来,去于何处”,法胜菩萨宣讲了《诸佛无来无去品》,随后从法座上站起回到精舍,七年间安住于一等持的禅定中。
在此期间,常啼菩萨与五百女众眷属始终未曾合过眼,也没有安坐一刻,仅仅以站立行走两种威仪度日,一心期盼着法胜菩萨出定演说妙法。
七年即将过去之时,诸天人告诉常啼菩萨:“现在离法胜菩萨出定宣讲正法还有七天。”于是他与五百女众眷属一起去对法胜菩萨将要传法处一由旬以内的地方进行清扫,为了不起灰尘首先需要洒水时,魔王波旬使所有的水都不见了。常啼菩萨便刺破自己身体的脉管,用鲜血洒地压尘,商主之女与五百眷属也刺破各自身体的脉管,洒血压尘。这时帝释天王将所有的鲜血用天境的红栴檀加持(,使那块地就变成了红色)。
常啼菩萨及其眷属设置狮子座,一切陈设圆满就绪之后,法胜菩萨入座,宣讲了智慧波罗蜜多。听到智慧波罗蜜多法语后,常啼菩萨获得了六百万禅定法门,亲睹无数佛陀,从此以后在梦中也常常面见如来。据说现今常啼菩萨在妙音无尽如来座下……
大智者那若巴依止帝洛巴尊者期间,也经历了千辛万苦。承前所说,帝洛巴尊者以乞丐的形象安坐时,那若巴上前拜见后请求摄受,帝洛巴尊者最后答应了。此后上师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他带在身边,可是一直没有给他传法。
一日,帝洛巴尊者带着那若巴来到一座九层楼的楼顶上,说:“依照上师言教行持,却不知有没有能从此楼顶跳下去的?”
那若巴想:这里没有其他人,这话肯定是对我自己说的。于是他从楼顶纵身跳下,几乎粉身碎骨,受了无量的疼痛和痛苦。
上师来到近前问他:“痛吗?”
他回答:“何止是痛啊,简直就成了尸体一样。”经过帝洛巴尊者的加持,他的身体恢复如初。
上师又将他带到了一处,吩咐说:“那若巴,生火。”
等到火生好之后,上师将许多长长的竹竿涂满油放在火上烤,然后做成非常坚硬锐利无比的竹刺,“依照上师的言教奉行,也需要经历这样的苦难。”说罢,便将这些竹刺插入那若巴的手指和脚趾间,他身体的所有关节都已僵直,感受了无法忍受的痛苦。
事后上师就到别的地方去了,几天过后才回来取出那些竹刺。那若巴的伤口流出许多鲜血和脓水。帝洛巴尊者做了加持以后带着他走。
一天,上师说:“那若巴,现在我肚子饿了,你去讨一些吃的吧。”那若巴来到许多农夫正在吃饭的地方,讨回满满一托巴热气腾腾的稀粥,供养上师。帝洛巴尊者面带笑容有滋有味地吃着,显得格外欢喜。
那若巴心想:我以前跟随上师做过那么多事,可从来没有见过上师像这次这么高兴,如果现在再去讨要会不会还得到少许。于是他又带着托巴去了。结果发现那些农夫已经下地干活去了,剩下的稀粥放在原地。他想现在我偷一点也没事吧,于是拿起便逃。没想到被那些农夫看到了,他们追赶上来逮住他,不由分说一顿痛打,差点儿要了他的命。那若巴疼得叫苦连天,实在爬不起来,就只好在原地躺了几天,上师前来为他加持,之后又带着他云游。
还有一次,帝洛巴尊者说:“那若巴,我现在需要许多财物,你去偷吧!”他二话不说便到一位富翁家去行窃,结果被人发觉后抓住,又被打得死去活来。几天后,上师来到他面前问:“痛吗?”他如前回答(“何止是痛,简直成了尸体一样”)。上师做了加持后,又将他带走。这样的大苦行饱尝了十二次,另外还有十二次小苦行,前前后后加起来共经历了二十四种苦行。
所有的苦行圆满,终于有一天,帝洛巴尊者说:“那若巴,你去打水来,我在这里生火。”那若巴提水回来时,上师生完火后,便站起,来到(他面前),左手抓住那若巴的喉窍说:“那若巴,把头伸过来。”说罢,右手脱掉鞋子,拿起鞋便猛击他的额头,那若巴一下子昏了过去,完全失去知觉。等到苏醒过来的时候,他的相续中生起了上师心相续中所有的功德,师徒二人的意趣成了无二无别。
就这样,大智者那若巴所经历的这二十四次苦行,实际上都是上师的吩咐,结果全部成了清净业障的方便。虽然表面上看来似乎只是无义的徒劳,感觉没有一个是正法,而且上师也从来没有宣说一句正法,弟子也未曾实地修行过一次诸如顶礼之类的善法,但是因为遇到了成就者的上师后,全然不顾艰难困苦,百分之百依教奉行,从而使障碍得以清净,在相续中生起了证悟。所有的修法当中再也没有超过遵照上师言教行持的修法了,可见依教奉行的功德利益有多么广大!
相反,对上师的教言置之不理的过失也特别严重。有一次,帝洛巴尊者说:“那若巴,你不要担任布札马希拉寺护门班智达的职务。”后来,那若巴去印度中部地区时,正巧遇到布札马希拉寺护门班智达圆寂了,没有其他人能够与外道辩论。该寺住持便请求他说:“无论如何请您做北门的护门班智达。”经过再三恳求之后,他担任了北门的护门职务。
一次,他与外道辩论,接连几天也不能取胜,于是祈祷上师。一日他定睛一看:帝洛巴尊者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他说:“上师,您的悲心实在微弱,不早些降临。”
上师说:“我不是说过不让你做护门班智达嘛,现在你将我观想在头顶上,以契克印指着外道进行辩论。”那若巴依照上师所说而行,结果大获全胜,一举击败外道的所有唇枪舌剑。
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罗扎尊者的情节:从前在阿里贡塘地方有一个名叫米拉希日嘉村的富翁,他膝下有子女两个,长子叫做米拉闻喜,也就是至尊米拉日巴。在他们兄妹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家中所有的财产全部被伯父勇仲嘉村霸为己有。他们母子三人饮食财产一无所有,倍受种种艰辛。后来,米拉日巴从勇敦措嘉和拉吉俄穷那里学了咒术与降冰雹术,压死了伯父的儿子、儿媳等三十五人。因为当地的人们欺人太甚,所以他又降了三墙板高的冰雹。
米拉日巴对以往所造的恶业追悔莫及,于是生起修法之心。遵从上师勇敦的言教,来到一位大圆满上师绒敦拉嘎面前求法。
绒敦拉嘎上师说:“我这个殊胜大圆满法门,根为生起殊胜,顶为获得殊胜,果为证悟殊胜,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具有宿缘者不需要修,仅仅听闻就能解脱,这是极为利根者才有缘分修行的法门,现在我将这个法赐给你。”于是上师为他灌顶并传授窍诀。
米拉日巴心里想:我最初学咒术的时候,仅仅用了十四天就已大见成效,学降冰雹术也只用七天就成功了,看来这一法门与咒术、降冰雹术相比更为容易,“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具宿缘者无需修”,我既然已经遇到此法,也算是具有宿缘的人。所以他没有修行,整天沉湎于睡眠之中,结果正法与人的相续已背道而驰。
就这样过了几天。
一日,上师对他说:“听说你是个大罪人,这话确实是真的。我对此法也有点过于夸张,看来现在我无法调伏你。在南岩卓窝隆寺有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的亲传弟子—圣者大译师玛尔巴罗扎,他是新密宗的成就者,三地无与伦比,你与他具有前世的缘分,你前去那里好了。”
当时,米拉日巴仅仅听到玛尔巴译师的尊名,内心说不出的欢喜,全身汗毛竖立、无比安乐,热泪盈眶,生起无比的诚信与恭敬,不禁暗想:不知何时才能遇到上师,得以见面。于是他立即起程前往南岩。
与此同时,上师佛父佛母也出现了许多殊胜梦境,知道至尊米拉日巴将要到来。于是玛尔巴尊者便装扮成耕地的农夫到龙达路边迎接他。
米拉日巴尊者首先遇到上师之子达玛多德威在放牧,然后继续向前走,在路口遇到玛尔巴上师在耕地。刚刚见面,就产生了不可思议、不可言表的喜悦之情,灭尽了今世所有的分别念,稍怔片刻。当时他并不认识上师,所以讲述了前来拜见玛尔巴上师的原因。
上师说:“我可以把你介绍给玛尔巴,你来帮我耕这块地。”说完给了他满满一瓶酒就走了。
米拉日巴尊者把留下的酒一饮而尽。刚好耕完土地的时候,上师叫他的儿子来唤米拉日巴一起回去拜见上师。
米拉日巴来到玛尔巴译师面前,顶礼后说道:“上师啊,我是来自拉多地方的一个大罪人,愿将身语意三门供养上师,请求上师恩赐衣食与正法,愿我即生成佛。”
上师说:“罪孽深重,怪不得我,也不是我让你造罪的。不过,你究竟造了什么罪?”
于是米拉日巴详详细细地叙述了造罪的经过。
上师说:“不管怎样,供养身语意很好,但是衣、食和正法三者不能全部给你,要么给你衣食,你去别处求法,或者传授正法,你到别处寻找衣食。二者只能选择其一。如果选择我赐给正法,即生是否能成佛主要还是依靠你自己的精进与毅力。”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前来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求法,衣食可以去别处寻找。”
于是他在上师那里住了几天后,就到南岩一带化缘去了,结果得到了二十一藏斗青稞,他用其中的十四藏斗青稞兑换了一口四角铜锅,剩余的七藏斗青稞装入口袋里,然后带上铜锅等回到上师面前供养。米拉日巴将青稞堆进上师房里并放在地上,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
上师站起来骂道:“你这个小伙子好大的力气,你想用手力压死我们这些人呀,赶快把青稞给我拿出去!”边说边用脚踢他,“必须将这些青稞弄到外面去。”最后米拉日巴尊者只供养了那口空空的铜锅。
一次,上师说:“许多来自卫藏对我有信心的弟子,经常遭到雅卓打隆巴及浪巴地区人们的殴打,以致不能顺利前来供养饮食。你到那两处降一次冰雹,这也是修法,如果有效,我会传你窍诀。”
于是,米拉日巴到那两个地方降了冰雹,回来后请求上师赐予窍诀。上师说:“你降了三粒冰雹,就想得到我辛辛苦苦从印度求来的法啊?如果真想要得法,南岩拉卡瓦地区的人们经常殴打我那些来自涅洛若的弟子们,并且对我也是非常轻蔑,你去那里诅咒他们,如果咒术灵验,卓见成效,那么我就把大智者那若巴一生一世成佛的窍诀传授给你。”在那一处,咒力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回来后他又向上师求法。
上师冷笑道:“嘿嘿!你想要我不惜身命求得的那些还带有空行温热气息的窍诀,作为你造罪业的赏赐品吗?是开玩笑还勉强可以,这实在太可笑了!如果不是我而换了另一个人的话,也可能杀了你。现在你自己去赔偿雅卓地区人们的庄稼,使拉卡瓦所有人起死回生。假设能做到这一点我就传给你窍诀,否则,不要来我这里。”
受到上师这样的呵责,他伤心到极点,几乎万念俱灰,哭了很长时间。
第二天早晨,上师来安慰他说:“昨晚我对你训斥得太重了,你别不高兴,慢慢来,不要着急,我会传给你窍诀。你是一个勤于做事的人,你帮我儿子达玛多德建造一座房子,竣工之后,我不但传你窍诀,还将为你准备衣食。”
米拉日巴说:“在这期间如果我没有得到法而死去了怎么办呢?”上师说:“我可以保证这期间你不会死。对法也不能太夸张,据说你是一个十分精进的人,如果能够下苦功夫修我的窍诀,或许即生也能成佛。”
这样谆谆教诲一番以后,让米拉日巴在东山建一座圆形房屋,在西山建一座半圆形房屋,于北山建一座三角形房屋。
当所有的房屋仅建到一半的时候,上师又来呵责,命令他全部拆毁并将土石放回原处。
在背运这些土石的过程中,米拉日巴后背生了一个疮。他想:如果请上师过目只有挨骂;假设请师母看,又会说在夸功。所以没有给他们看,只好独自哭泣。
随后,他招呼道友去祈求传法,师母也请求上师赐法予他。
上师对师母说:“你去准备一些丰盛的饮食,然后带他到我这里来。”米拉日巴来了以后,上师念完皈依的传承、传完皈依戒以后对他说:“这些都是共同之法,如果想要不共密宗窍诀也需要按照这样去做。”随即又简略地讲述了那若巴传记中苦行的情况,接着问道:“你能够这样苦行吗?看来很困难吧!”
听到这些,米拉日巴生起了强烈的信心,泪流满面,并且立下了“谨遵师命”的坚定誓言。
几天过后,上师出去又将他带到西南方向一处险要位置说:“你在这里建造一幢灰白色、四方形的九层楼,加上宝顶共十层,建好后不会再让你拆毁,并且传给你窍诀,你一心修持时,我将为你准备修行的口粮。”
当他在打地基的时候,上师的三大意子游戏过程中滚来了一块大石头,他也就顺势用来砌地基。二层楼刚刚修好,上师来看,指着那块基石问道:“这块石头是从哪里取来的?”
他讲述了缘由。
上师说:“我的那几位弟子是修生圆次第的瑜伽士,他们岂能做你的奴仆?快取出那块石头送回原处。”
他又从房顶开始拆掉,取出那块石头送回到原处。上师又说:“你自己再搬回来放上吧。”
他又搬来如前一样放好,继续建造。当第七层楼建起时,他的腰部又生了一个疮。
上师又来对他说:“你暂时把这个工程放下来,在下面修一座带有十二根柱子的内殿。”
他又开始修建,当这一建筑竣工时,脊背上又生了一个疮。
当时,藏绒地方的梅敦村波来求胜乐金刚的灌顶,多勒地方的策敦旺额求密集金刚的灌顶。他们二人来时,因为建房这一事情马上就要完成了,所以米拉日巴就跑去,希望能得到灌顶。他坐在灌顶行列中,结果又遭到上师的责骂和痛打,并被从灌顶行列中赶了出来。当时,米拉日巴整个背上已是伤痕累累,三个疮口流出脓血,疼痛难忍,可是他仍然背上土器继续修建房子。
又有一次,绒地的鄂敦秋多来求喜金刚的灌顶。当时,师母将私房财产—一颗大松耳石给了他,让他作为灌顶供品。他又坐在灌顶行列中,结果也像上次一样挨了一顿痛打和责骂,依旧没有得到灌顶。他想:现在肯定不会得到法了。
于是他漂泊异乡,到了南岩地区。一户人家请他念诵《般若八千颂》,在那里,他看到了常啼菩萨的传记。以此为缘,他想:为求正法,要坚持苦行,恭敬上师,依教奉行,令师欢喜。
于是他便返回来。回到上师那里后还是依然如故地一味挨打受骂,正当他极度伤心、感到绝望的时候,师母派他到鄂敦上师面前去求法。鄂敦上师传给他窍诀后,他进行修持,但是因为没有得到上师的允许,所以未能生起少许功德。
后来遵照上师的吩咐,随鄂敦上师一起到玛尔巴上师面前。一日,在一次会供的行列中,上师严厉呵责了他和鄂敦上师及师母,又狠狠地打了他们,并将米拉日巴赶了出去。他心想:我所造恶业的罪障如此深重,不但自己受苦,还连累鄂敦上师及师母受这样的罪,看来现在实在得不到正法反而只有造罪,还不如自杀死了好。想到这里,他准备自尽,幸好被鄂敦上师劝住。
这时玛尔巴上师怒气已消,将他们师徒二人唤到面前,从此真正开始摄受了他,并传授了许多善妙的教诲,给他取名为米拉金刚幢。胜乐金刚灌顶时,上师现量显示了六十二本尊坛城,赐他密名为笑金刚,所有的灌顶与窍诀以满瓶倾泻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全盘传授给他。米拉日巴也是历尽千万苦行,修持正法,终于获得了共同和殊胜的成就。
印度藏地曾经出世的大智者、持明成就者也都是依止真正的善知识,随即完完全全依教奉行,最后与上师意趣成为无二无别的。所以,我们对上师的一切行为举止绝不能视为颠倒,也万万不可怀有狡猾心态,必须以正直的秉性老老实实地依止上师,否则仅仅说一句小小妄语的罪业也是极其严重的。
从前,一位大成就者的弟子摄受了众多眷属。一次,他正在传法时,他的上师以乞丐的形象来到他面前。他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中顶礼自己的上师,便装作没看到。下午传法结束后,他立即去拜见上师,恭敬顶礼。
上师问:“刚才为什么不顶礼?”
他妄言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上师。”话刚出口,他的两颗眼珠顿时落地。后来他请求上师宽恕,并说了实话。蒙受上师加持后,他的眼睛才得以恢复。
此外,印度大成就者黑行大师有一次和众多眷属一起航船渡海时,他想:我的上师虽然是真正的成就者,但从世间的眷属受用等方面来说还是我更胜一筹。刚刚生起这个念头,航船即刻沉入海中,在水中遇到极大的艰难时,他马上祈祷上师,上师亲自降临解除了他的怖畏。
上师说:“因你生起了很大的傲慢心,所以得到这样的报应。实际上,我也是没有致力于寻求眷属受用,否则,如果我也将精力放在这上面的话,成为与你同样的人肯定不成问题。”
往昔出世了说不尽、数不清的佛陀,他们的大慈大悲也无法救度的我们这些众生直到现在仍然遗留在轮回的大苦海中。昔日涌现了不可思议的成就者高僧大德,可是我们也没有能成为他们慈悲观照的对境,甚至连面见他们的缘分也没有。如今佛法已到了末期,在五浊横流的这一时代,许多人虽然获得了人身,但只是随着不善业而转,不明取舍的道理,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漂泊在空旷的荒野中一样。此时此刻,诸位上师、善知识、大德以无量悲心垂念我们,他们相应所化众生各自不同的缘分而以不同补特伽罗的身相现于世间。本来他们安住于佛的密意中,但是行为却随顺我等凡夫人,通过善巧方便摄受,使我们趋入殊胜正法之门,打开我们取舍的双眼,无有错谬、无有迷乱地指示解脱遍知的胜道。实际上,上师的功德与诸佛无有差别,而且对我们来说,上师则以胜过诸佛的恩德予以救护。
因此,我们应当随时随地以三种信心全力以赴谨慎依止上师。
虽遇圣士仍为劣行诱,虽获胜道仍漂非道中,
我与如我恶性诸有情,正法调伏自续祈加持。
依止上师之引导终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通过共同四前行使心相续堪能,以宣说佛性令生欢喜,因如理宣说彼等之义者即是善知识,故于此宣说依止善知识品。
依止善知识品分六: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四、远离恶友等;五、了知取舍后求悉地之理;六、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
宣说能引导众生之善知识的法相等,承上启下:
如是无谬因果道,来源依止善知识。
了知正法与非法、善业与恶业皆从依止善知识而来。《华严经》云:“嗟!善男子,汝当令善知识生喜,以此可了知福德与非福德资粮,故能令一切漂泊轮回者得解脱。”
甲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
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 获三菩提由师生,获得世间增上乐, 亦源依止诸上师,故当谨依善知识。
《弥勒请问经》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
甲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乙一、略说:
犹如藤依旃檀树,依止正士自变善, 好似粪染吉祥草,依止恶人自成劣, 故当敬依善知识,弃离一切恶知识。
犹如依于旃檀树的藤久而久之也会变得高高耸立、香味扑鼻;如同被烂鱼等肮脏物所染的纯净吉祥草也会变得污秽不堪。同样,我们了知依止正士的利益与依止恶人的过患后,应当依止善知识。《毗奈耶经》云:“藤依萨拉树,依正士复然,为妙功德饰。”又云:“人前吉祥草,若为腐鱼染,不久吉祥草,亦成如是腐。故依非正士,结果亦复然。”
乙二(广说)分三:一、上师之法相;二、依师之方式;三、弟子之法相。
丙一(上师之法相)分八:一、善知识之总法相;二、善知识之功德;三、殊胜法相;四、以比喻赞颂;五、相合意义而赞颂;六、摄义;七、视上师胜过佛陀;八、依师之功德。
丁一、善知识之总法相:
善知识法相中,首先宣说总的法相或者依照外显宗而言:
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 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
《华严经》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有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皆不同;所作所为具义故饶益无量有情。”
丁二、善知识之功德:
若问:善知识有何功德?
威仪寂静身无过,善巧遣疑语无垢, 遍知慧藏意调柔,广闻大悲德无边, 大智意行如虚空,事业无量利缘众, 仁慈无厌恒精进,众生导师当依止。
善知识以其众多身语意之功德利益有情,智慧密意深广如虚空;以广大的事业令凡与之结缘者均播下解脱之种子;以大悲心恒时如独子之母般观照众生;因圆满通达圣教而应机广转各乘法轮。《经观庄严论》云:“当依调柔极寂静,具德精进通圣教,证悟实相语善巧,慈主离厌善知识。”
丁三、殊胜法相:
在总的法相基础上,具足其他功德之内密宗上师的法相:
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 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 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 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 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大阿阇黎布玛莫札于其所著的《幻化网如镜疏》中云:“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之灌顶,戒律誓言清净,精通续部各自之义,念修仪轨(息增怀诛)诸事业等义皆运用自如,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已获修行之体验,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联,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具足此八种法相。”我的上师(大持明革玛燃匝尊者)说:“在此八种法相基础上,尚需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
丁四、以比喻赞颂:
若问:如是上师具何功德:
具足无边功德者,一切众生之至亲, 于此略赞善知识,令渡有海如大舟, 令入正道如商主,遣除衰败如意宝, 熄业惑火甘露水,清凉法雨妙雨云, 令众生喜如天鼓,除三毒疾如药王, 一切有情安乐源,犹如茂盛摩尼树, 遣愚痴暗如明灯,自成众愿如宝瓶, 大慈日光无有量,除恼利乐皓月光。
《华严经》云:“嗟!善男子,能令他众渡过轮回海,故如大舟;令入解脱道,故如商主;遣除三有衰败,故如摩尼宝;熄灭业惑之火,故如河流;普降大法雨,故如妙云;令众生欢喜,故如天鼓;遣除烦恼之疾,故如药王;遣除无明黑暗,故如明灯;满足众生所欲,故如摩尼树;成办一切所愿,故如妙瓶;慈心无量,故如日轮;遣除烦恼酷热,故如月轮;赐与圆满功德,故如多闻天子。”
丁五、相合意义而赞颂:
密意广如净虚空,光明等持如星辰, 智悲无量如大海,慈心奔腾如瀑布, 不外散乱如雪山,毫不动摇如山王, 住有不染如莲花,等慈爱众如父母, 功德无量如宝藏,引导世间如佛陀。
《大方广华严经》云:“嗟!善男子,如是善知识所生功德无有量。即悲心广大如虚空;具诸多总持、等持如星辰;大悲无量如大海;悲心无量如河流;不为散乱所动如雪山;于真如性中不动摇如山王;虽住于三有中然不为过患所染如白莲;慈心无垢平等如父母;功德无量如珍宝之源泉;救度轮回诸众如善逝。如是善知识具无量功德。”
丁六、摄义:
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 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 事业广大任无量,诸众所依如大地。
若佛陀出于世间,则令凡是见闻忆念的一切众生行持善法。同样,上师也能作到这一点。上师以相应方式之事业利众,所以等同佛陀,上师又是佛的化身故说等同佛陀。《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金刚镜续》云:“金刚萨埵坛城主,上师等同一切佛。”上师如大地般无有厌倦地成办他利,不曾见过他们为寻求自利寂乐,唯见其为他利而承受大苦行。《致弟子书》云:“一切大士精进而利他,纵为劣种亦勤令众乐,犹如七马无厌驾驭日,大地不畏沉重撑世界,毫不利己大士同此等,一心一意利乐世间界。见为无明云烟笼罩众,坠于痛苦火中无自在,精进之心如头燃烈火,彼等即是大士或智者。利他纵入遍火无间狱,亦如清凉月光雪极喜,利己纵是绽放莲花海,亦如熊熊火舌极酷热。利益他众一切诸智者,纵住剑叶林中亦轻松,利己刹那相处诸天女,于乐园中欢悦亦不为。为度无有依处诸有情,亦能反复入于无滩河,利己依于乐触之自性,热气腾腾天河亦不为。如是谨持宝饰之饰戒,明中光明寂静甘露定,喜中喜慧报恩人方得,依吉祥之吉祥寂乐因。恒时依止佛语之花朵,药树鲜花中生广大果,当依善逝花语善知识,且观蜂于蜜中极欢喜。”
丁七、视上师胜过佛陀:
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 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 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
《佛双合续》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广大密续》云:“坛城主尊黑日嘎,即是胜师悉地源。”《无垢虚空经》云:“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又《多哈道歌》云:“诸悉地根本,金刚阿阇黎。”《如意大庄严续》云:“三门具敬畏,恒奉诸供品,真实依上师,令其生欢喜。”
丁八、依师之功德:
除以上所述之外,上师还有其它哪些功德呢?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 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
上师开示阻塞恶趣道、开启善趣门的妙法,引导我们趋入佛地,并且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如果我们无有狡诈、恒时稳固、诚心诚意、毫无厌倦地恭敬承侍,则今生便可获得殊胜功德。《智慧镶嵌续》云:“恒时无谄诳,于具诸德师,虽作微供养,今长寿无病,受用丰悦意,来世得解脱。”《无尽藏窍诀歌》云:“呜呼空行之密语,能示诸法为一义,即是犹如天鹅喙,殊胜至尊之上师,当以净心敬顶戴。能诠心性唯上师,所诠法器即弟子,证悟此义刹那间,摧毁诸苦源师恩,现见实义为报恩,当恒视师为药王。深广轮回大海中,能渡宝舟唯上师,依此大船得大乐,真敬大力舟子师。以如日之智慧光,能遣无明殊胜士,如点金剂法成乐,恒依善巧轮王师。以如河心压二执,未舍一切具净智,未改自心住本地,皆由师言甘露生。心与心所诸名言,假立此法成助缘,源于胜师之语莲,即皆来自善知识。谁亦不知续隐义,名言以及诸佛密,窍诀眼见享法味,礼师足尘证智慧。空箭射中诸实法,以现方便证空性,以智慧见所量现,彼慧源于无上师。方便令惑转道用,任何妄念无法转,由此窍诀藏所生,定依至尊力获得,故以方便恒依止,具有传承加持师。”
丙二(依师之方式)分二:一、依师方式之比喻;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丁一、依师方式之比喻:
若问:如何依止上师呢?
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 舟子依赖于船桨,为灭烦恼离过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
为灭除惑疾,当如患者依止医师般依止上师;为摆脱罪过的恐怖,当如百姓依赖国王般依止上师;为解脱生死怖畏,当如客人依赖护送者般依止上师;为成办自他二利,当如商人依止商主般依止上师;为越过轮回大海,当如船夫依靠船桨般依止上师。
丁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首先当如患者就医般依止上师
上师名医教言药,自为患者作此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得寂乐果如病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
《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当于己作患者想;于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持作疗病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庶民想;于法作无畏想;于精进修持作灭害想;于善知识作国王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客人想;于法作无畏施想;于精进修持作救畏想;于善知识作护送者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商人想;于法作商品想;于精进修持作获利润想;于善知识作商主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舟子想;于法作船想;于精进修持作趋彼岸想;于善知识作船桨想。善男子,汝当想善知识无厌担负一切如大地;不为一切所害如金刚;不违一切教言如弟子;惟命是从如奴仆;毫无傲慢如断角牛。”《入行论》云:“精通大乘义,菩萨胜行为,为命亦不舍,恒时依上师。”
丙三(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应舍弟子之法相;二、应摄弟子之法相。
丁一(应舍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二、未观察之过失。
戊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
劣缘弟子诸过根,无信惭愧悲心微, 种姓行为缘皆卑,妄念业惑五毒粗, 混淆善恶法非法,违犯学处破戒律, 不守誓言无对治,愚痴慧浅难知足, 增长嗔心多粗语,师作野兽法麝香, 自为猎人修射箭,获得法果售他人, 以五倒想依师者,无誓言故今来苦。
劣缘弟子是诸多过患之器,信心微薄,无有惭愧,悲心微弱,种姓卑贱,性格恶劣,妄念纷纷,烦恼粗重,善恶不分,违犯学处,失毁戒律,不守誓言,不护惑门,不知对治,智慧浅薄,难以知足,嗔心增长,常出粗语,勤于非法之事。如此之人是出卖佛陀灵魂者,乃正法之亵渎者,僧众之败类。此等弟子若向上师求法,则不调自心,损害他众,轻蔑有情,如同猎人;心想:我只不过要从这位阿阇黎得传承而已,其实他也有如何如何的过失,就像旁生一样,只是表面闻法想胜过他人,视法如麝香;闻法尚未圆满,却为了得到他人的奉承或在别人面前炫耀,或者为得少许资具而将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此类之人今生不吉祥,来世将漂泊于恶趣中。《三誓言庄严续释》云:“诽谤密宗金刚师,以法换取食财物,且不如理守誓言,彼等即生寿命短,失毁福德及善缘,空行惩罚遭痛苦,后世堕入恶趣中。”
戊二、未观察之过失:
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 喜新赞德后诽谤,有者阳奉阴违依, 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有些弟子最初未观察上师,上师也未观察弟子相续,而草率结成师徒关系,虽然新接触时弟子恭敬承侍供养上师,但以小小因缘便恼羞成怒,从而对上师出言讥讽、恶语中伤,独处时也想着上师的过失,并且污辱上师的一切眷属。有些弟子虽然当面虚伪地赞叹、恭敬上师,实际上却毫无信心恭敬心,并且暗中狡诈欺骗上师。此等弟子因诽谤上师,所以罪过无量。《上师五十颂》云:“堕入无间地狱等,恐怖地狱诸痛苦,皆由诽谤师所生,此乃佛陀真实语。”
丁二(应摄弟子之法相)分十二:一、贤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四、于师前断除身之罪行;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八、持一切恭敬行为;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戊一、贤善弟子之法相:
宣说殊胜法器之法相:
善缘弟子信心大,精进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违教言守戒誓, 三门调柔悲心大,胸怀宽广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净观,虔诚恭敬恒稳固。
令上师欢喜的功德也是无量的。《文殊智慧庄严经》中云:“任何具殊胜信心之善男子或善女人,若恭敬供养承侍善知识,则胜过供养恒河沙数诸佛福德无量倍。”《殊胜智慧续》云:“若以一滴油,涂师一毛孔,其福则超胜,供养千劫佛。”上师是殊胜的对境。《集密意续》云:“当知上师较,千劫佛严厉,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师生,无有上师前,佛号亦无有。”
戊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
恒时忆念上师德,不思过失见思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
贤善之弟子不应分别上师的过失,而当唯一忆念其功德。假设稍不起信,则应想如梦中出现的恶境皆是自心迷乱显现一般,上师决不会有过失。即使梦中对上师行为不生信心,(出现邪见等,)醒时也当立即忏悔。《菩提轮游舞续》云:“倘若于梦中,见上师过失,醒时当忏悔,倘若未忏悔,亦堕无间狱。”若白日出现此等现象,则当于刹那或须臾或未过一昼夜时忏悔。若想上师一过失,当思上师一百功德,若说上师一过失,当颂上师一百功德。
戊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
当断师诸不喜事,精勤令师生欢喜, 永不违背师教言,师之爱眷亦如师, 不摄师眷为弟子,说法灌顶当请示。
弟子恒时应当断除上师不欢喜之事,成办令师生喜之事,依教奉行。《菩提轮游舞续》云:“纵然具过失,若依师教言,亦成真实义,何况如理修?爱眷亦如师,不摄师眷属,灌顶法开光,烧施当请示。”其它续中亦云:“师喜之眷亦如师。”
戊四、于师前断除身之罪行:
师前当护身语意,不应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嬉笑显露愁怒容。
《三次第论》云:“师前身莫作,跏趺背朝师,面露喜怒纹,总之当谨慎。”
戊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说妄语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未经观察无关语。
即不应在上师前言说戏谑之语、无稽之谈、人云亦云之语、妄语、离间语、诽谤他人等。即使所说是真实的,自己也会有很大罪业。为什么呢?因为既被上师所耻笑又扰乱上师心之故。即使刹那扰乱上师的心也有严重的过失。《三次第论》云:“师前不应说,放逸无关语,凡夫若生嗔,亦堕孤独狱。违背上师意,无间地狱中,无量劫受煮。”
戊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
不应贪图上师财,禁止损害其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 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
不应贪图上师的财物而想将其物品据为己有,也不应对上师的眷属、弟子、施主等所属之人怀有害心,因上师执彼等为我所,如此将令上师不欢喜之故。对于上师有必要而显示寂静、忿怒或相合世间的行为时,不应口是心非地认为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或者以为上师的前后语言、行为有许多矛盾之处。《成智慧根本续》云:“断除贪师财,污辱师眷亲,于师为利众,所现种种行,无量如海密,断除邪见心。”
戊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
不知自己造罪业,彼相外现如影像, 倘若上师现忿怒,定观己过当忏戒, 顶上观师猛祈祷,令师生喜获成就。
如是真实的善知识显现发怒,事情不妙,因为是自己造罪令上师不欢喜,所以一边想这极不应当一边观察自己的过失,猛烈忏罪戒犯。无论与任何人结怨,都必定有一半过咎在自己,即无有不生,如南瞻部洲及北俱卢洲中的人互不见闻不会生嗔,又如鼓与鼓椎,相互接触方出声音。怨恨之因是自己不应如此,在他人眼里也是罪业,由于自己的嗔心与忿恨久而久之则会成为地狱种子之故。无论与何人结怨,都将其观于头顶上,对其忏悔,几日后一定可化解怨恨,清净罪障。尤其与上师结怨就更不应当了,因此应将上师观想在头顶上,顶礼、供养,猛厉追悔,泪水涌出,双手合掌,念诵:“呜呼,上师如意宝,我无余依处,祈以悲目视,无明迷压我,三门一切罪,以大悔心忏。违犯三戒律,以罪垢染心,皆依您大悲,刹那得清净。因我极愚昧,无意中造罪,昔漂轮回中,今依大悲师,令我一切障,刹那得清净。如是见无知,凡夫过患时,若不悲观照,如何垂念他?如子一切罪,母遣之令净,吾等六道众,汝初发心后,立誓行饶益,此时何不念?见我等迷众,若不悲摄受,汝所化事业,如何行利益?昔日无量佛,舍吾等涅槃,如今十方佛,请您利我等,化为上师相,汝岂敢舍弃?如送者欺畏,您今欺骗欤?若祈如意宝,亦赐众所欲,汝通悲方便,何不观照我?供施说谛语,罗刹尚立即,弃前嗔降临,您乃众悲怙,敬供心祈祷,忏罪何不见?我罪未净前,若转生他世,唯有狱火焚,您若不观照,岂谓大悲主?呜呼哀祈祷,我罪悉清净,刹那悲垂念,灌顶加持我,赐共胜悉地,遣除诸魔障,即生成诸愿,临终无诸苦,中阴脱诸畏,引至密严刹。”如是昼夜四座各祈祷七遍,以此可清净所失毁之一切戒,迅速获得共同殊胜成就。再无有比此更深的忏罪酬补法了。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为:
见上师时起顶礼,坐时敷垫供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行时起立敬随行。
见上师来时,要起立并铺设座垫,合掌赞颂上师;上师来去时,应当起立迎送等。《胜法毗奈耶经》云:“见堪布时当立即从座上起立。”《百业经》中说:“如果上师来时未起立,则五百世转为跛子。”若上师来去时起立承侍,则获得相好。《现观庄严论释》云:“若迎送上师等,则将具足手轮足轮相。”
戊九、修持正知正念不放逸: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 师前三门极寂静,放荡不羁不应理, 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 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
即于如是上师前,应具正念,谨小慎微;严禁身语意之一切罪行,具有正知;以心观心,不为烦恼所转,恒不放逸,如新媳或新比丘般寂静调柔,精进修持。《入行论》云:“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行?”又云:“合掌诚劝请,诸欲护自心,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独自住于室内时也不应有放逸的行为,当以正知正念摄持,因佛陀等具有天眼者可彻见一切故。《入行论》云:“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惟已,则生惭敬畏。”此外,在何时何地,自心都不应散于善法之外。又云:“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若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或思名利敬,或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观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愚稚意不合,心切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即刹那也不应散乱于非法之琐事上。若长期依止上师,并依教奉行,畏惧恶趣等轮回痛苦,恭敬修法,精进修持,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则自然会生善法。《入行论》云:“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敬畏有缘者,恒易生正念。”如是行持善法,恭敬上师也是指无有偏袒、一视同仁、不求名利、无有谄诳、表里如一。时时刻刻都应当如是而行,以此可圆满自之资粮净除罪障之故。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自己有财供上师,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三门当令师欢喜。
上等者勤修正法;中等者身语承侍;下等者财物供养,必须做到其中之一。
戊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
他人谤师制止之,若无能力则思德, 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
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当思维上师的功德并以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来往、畅所欲言。《生甘露续》云:“若谤金刚阿阇黎,则以寂猛方式止,倘若无有此能力,当以正念捂自耳,莫依于彼勿交谈。倘若与彼互来往,则堕恶趣受煎熬。”
戊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
《华严经》云:“嗟!善男子,如是依止承侍善知识,则能回忆宿世,利乐众生,值遇诸善知识,成就地道殊胜等持也。”
甲四(远离恶友等)分六: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二、弃离造罪之亲友;三、弃离恶知识恶友之利益;四、彼等之摄义;五、依止善知识善友之教言;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乙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分别宣说弃离恶知识恶友与谨依善知识之教言:
诸恶知识皆应舍,不具前述之功德, 破戒誓言过失多,慧浅寡闻无慈悲,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烦恼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传法亦成非法因, 如不净物旁生师,所化蛆眷多亦弃, 引具信者入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
如是恶知识破别解脱戒及誓言,无有悲心,孤陋寡闻,懒惰懈怠,贡高我慢,暴躁易怒,五毒粗重,贪求现世之眷属资具、名闻利养,虽居静处却降下愦闹烦恼之雨,弃离后世,诽谤其他正法与补特伽罗,虽然口中传讲正法,也自以为是智慧,实际上未调伏自心,言行不一。此等上师即是所谓的旁生种姓之上师。如不净物般的恶知识虽然聚集众多如蛆般的眷属,也只能将欲解脱的具信者引入恶趣,所以应当弃离这样的恶知识。《佛藏经》云:“世间之敌仅仅掠夺生命,只是令己舍弃身体而已,不能令堕恶趣。而入邪道之愚痴者将求善义者引入地狱中千劫受苦。何以故?因其行持有相之法,宣说颠倒之法故。如若宣说令入邪道之法,则较断一切众生之命罪还重。”
乙二、弃离造罪之亲友:
弃离恶友之教言:
亦当弃离罪恶友,愈亲近彼愈增罪, 灭善降下烦恼雨,阻塞善道恶趣梯, 诽谤正士嗔白法,赞叹劣者依黑法, 赞扬同行不善者,恒时将其引入于, 邪道恶趣中之故,具慧眼者当远离。
若依止了增长罪业、恒造罪恶、赞叹恶人、远离善法的恶友,则自己将被引入恶趣,所以必须弃离。《宝积经》云:“所谓之恶友,即一切灭善造罪之人,切莫亲近,切莫依止,亦不应见。”又如颂云:“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谁依摄财物,不以法摄受,佛说恶师友,彻底远离之。”
乙三、弃离恶知识恶友之利益:
不依止恶知识、弃离恶友之利益:
远离恶友恶知识,今来世乐成妙德, 获解脱道恒增善,永远不见恶劣者, 亲睹佛子中怙主,垂念自己赐加持。 临终安乐趋善趣,具彼不可思议德。
《般若八万颂》云:“须菩提,弃离恶友之功德不可思议,恒行善法,见诸善逝,临终安乐,转生善趣,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迅速现前无上真实圆满菩提果。”
乙四、彼等之摄义:
恒依正士与善友,以此增上诸善业, 灭尽罪惑止过患,成就增上决定胜, 现世安乐后得果,成人天师恒具义。
《毗奈耶经》云:“持梵净行者乃殊胜善友,依止究竟梵行且增上善根,成解脱因故,诸长者当身恭敬、言敬语、以畏惧心依止也。”《念法经》云:“若依止善友,则具清净正知正念且能圆满善根。”
乙五、依止善知识善友之教言:
依止善友善知识,增长善资得乐果, 不畏三有利乐广,成办无量众二利。 上师乃是佛化身,浊世如是而显现, 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一切善知识。
《殊胜等持经》云:“善男子,末法之时,我化现为善知识宣说此等持法门,是故善知识乃汝之本师,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止且恭敬承侍。”
乙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以此无偏现净观,圆满慈悲菩提心, 增上证悟与觉受,利他无量成所愿。
《顶宝龙王请问经》云:“天子,若依止善知识恭敬承侍,则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获得殊胜大悲等持,不离智慧波罗蜜多,令一切众生圆满成熟,圆满一切所愿。”
以上已宣说了上师之法相。
甲五(了知取舍后求悉地之理)分五:一、修法;二、念诵法;三、修事业;四、分别之次第;五、功德。
乙一、修法:
了知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理后,于此宣说求悉地之理:
如何观修祈祷师?平时积资与净障, 昼观顶上夜心间,随信观想根本师, 本尊空行无有别,相好严饰四周绕, 空行勇士传承师,意供祈求赐所欲。
《聚宝续》云:“何人少许念上师,此福无有边际也,胜过十万劫之中,观修十万本尊身。”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士将此义以窍诀法而言:我们平时祈祷时,应将上师、本尊、空行三者合在一起修持,因上师赐加持、本尊赐殊胜悉地、空行遣除违缘并且主要成就共同悉地。即坐于舒适座垫上,皈依、发心后于空性中,将自己明然观为有信心的一本尊,顶上狮子日月莲花上,根本上师威光灿然,四周为有法缘的传承上师所环绕,空行如云密布。若喜广修,则迎请智慧尊者后作意幻供养、赞颂、忏悔罪业等。若略修,则念诵三遍:“上师佛陀如意宝,以及本尊空行众,恭敬顶礼而皈依,供养内外密供品,分别忏悔一切罪,随喜一切诸善根,祈请广转妙法轮,祈求不入涅槃地,愿赐共不共悉地,遣除魔障及违缘,成就圆满菩提果。”
乙二、念诵法:
师名梵语前加嗡,后加啊吽所欲咒。
嗡啊吽(![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ymxxxxdcs/ongahong.gif](../../../../Library/Group Containers/UBF8T346G9.Office/TemporaryItems/msohtmlclip/clip_image002.gif))三个字是诸佛身语意本来任运自成之心咒,因此加在上师名字中念诵,若能将上师尊名翻译成梵语,则译成梵语;若不能,则加在原来名字中再加上所欲咒即可。所欲咒:息业加“现当革热耶索哈(![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ymxxxxdcs/xiandang.gif](../../../../Library/Group Containers/UBF8T346G9.Office/TemporaryItems/msohtmlclip/clip_image003.gif))”;增业加“毕张革热耶索哈(![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ymxxxxdcs/bizhang.gif](../../../../Library/Group Containers/UBF8T346G9.Office/TemporaryItems/msohtmlclip/clip_image004.gif))”;怀业加“瓦相革热耶索哈(![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ymxxxxdcs/waxiang.gif](../../../../Library/Group Containers/UBF8T346G9.Office/TemporaryItems/msohtmlclip/clip_image005.gif))”;诛业加“玛日阿雅啪达(![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ymxxxxdcs/mari.gif](../../../../Library/Group Containers/UBF8T346G9.Office/TemporaryItems/msohtmlclip/clip_image006.gif))”。例如,嗡班则革热班玛萨巴瓦啊吽噶尔玛毕张革热耶索哈(![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ymxxxxdcs/ongbanze.gif](../../../../Library/Group Containers/UBF8T346G9.Office/TemporaryItems/msohtmlclip/clip_image007.gif))。也说是说,修上师时,外修寂尊,内修寂猛尊,密修猛尊,即是化身、报身、法身之意趣。
乙三(修事业)分三:一、息增怀诛业;二、结行;三、验相。
丙一、息增怀诛业:
若息病魔罪障者,观想一切放白光, 遣除违缘获悉地;欲增寿德财等者, 观想黄光降愿雨;自在召引等怀业, 观想红光铁勾状;制伏魔障等诛业, 观想青光兵刃状,千辐火聚轮摧之。
修息业时,观想上师身等一切均为白色,放射白光,光之顶端中出现上师本尊遍布虚空,并发出轰隆隆的咒语声,以此获得悉地;修增业时,观想一切为黄色,降下财寿等所欲之雨,遍满自己的住处、体内并念诵咒语;修怀业时,无论作怀柔、勾召或召引等任何怀业之事,观想一切皆放射铁勾状红色光芒,引来所欲后置于自足下,同时念诵咒语;若出现魔障等违缘,则观想一切成青色放出兵刃状光芒,以此粉碎邪魔,又观想住处与虚空具有千辐火轮乃至交叉轮,勾召作害者,并将之粉身碎骨。
丙二、结行:
咒声震动三千界,成就事业修生次。 后摄无缘空性中,须臾放松作回向。
观想:诵咒声轰轰隆隆,传遍一切世间界,分别观修四种事业的生起次第。之后,现有一切摄为本尊相,本尊相又摄入自身,自己摄入顶上之上师,于无缘中安住。此修法等同圆满次第,最后将善根回向菩提。夜晚于心间观想上师后入眠,以此可使迷乱的梦境现为光明。
丙三、验相:
现各事业之验相,此乃深道大乐海。
息灭病魔之验相:梦见自己沐浴、流脓血、身著白衣等;增上寿命之验相:梦到含生成群、庄稼丰收、日月升起等;增上受用之验相:梦到降下宝雨、收割庄稼等;怀业自在之验相:众人向自己顶礼、赞颂等;降伏邪魔之验相:燃起大火、杀害炖煮众生、作战胜利等。(梦相之外)会出现相应各事业的真实验相。
乙四(分别之次第)分六:一、观想对境;二、净增甘露;三、布施宾客;四、作回向;五、宣说功德;六、修持之理。
丙一、观想对境:
赎死除障病魔时,观想前方虚空中, 无畏狮子莲座上,师佛无二露笑容, 为诸菩萨与空行,传承上师所围绕, 六道债主可怜客,三世父母轮回众。
出现死相、魔障或严重疾病时,观想前方虚空中与佛无二之上师为传承上师、空行众所围绕,其前是下方六道众生父母、作害之魔障。迎请智慧尊者,略作供养、赞叹。
丙二、增净甘露:
自心吽字顶上出,变勇士持剑托巴, 自身眉间处斩断,置于骷髅三灶上, 内满身骨及血肉,降下甘露下燃火, 托巴量等三千界,其中充满妙甘露。
观想:自己心间的白色吽字从头顶上出来,变成白色勇士,右手持宝剑,左手持托巴,用剑从自身的眉间斩断,将尸体放于骷髅的三灶架上,托巴内充满了尸体的血肉,托巴下的“样(![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ymxxxxdcs/yang.gif](../../../../Library/Group Containers/UBF8T346G9.Office/TemporaryItems/msohtmlclip/clip_image008.gif))”字吹风,“让(![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ymxxxxdcs/rang.gif](../../../../Library/Group Containers/UBF8T346G9.Office/TemporaryItems/msohtmlclip/clip_image009.gif))”字燃火,从而煮沸托巴内之物。从托巴上降下甘露,量等同三千世界。
丙三、布施宾客:
自心化现无数士,同持托巴洒甘露, 令诸息客皆欢喜,圆满资粮获悉地, 有客生喜还宿债,令害魔喜遣违缘, 诸众皆大欢喜光,照射自己去疾病, 魔障逆缘皆灭尽,赎死获得二成就。
观想:自己化现出与宾客数量相同的勇士,同时供养一切宾客,令彼等心生欢喜。即令诸佛等出世间圣众欣喜,从而获得二悉地;令六道众生欢喜而还清宿债;令魔众生喜而遣除违缘。令诸宾客皆大欢喜之光芒照射自己而息灭一切病魔违缘。
丙四、作回向:
不缘诸法自心性,不缘心性法界性, 如是境界中安住,如幻性中作回向。
如是了知宾客、施物、施者皆是自心,诸法除了自己离戏之心性外别无其它,而于入定中如幻作回向。
丙五、宣说功德:
修革萨里的瑜伽士圆满一切内会供:
以此可除诸违缘,圆二资粮离二障, 心生无量加持悟,急生出离无我执, 现有现师成所愿,安乐临终现光明, 中阴解脱圆二利,故当勤修上师法。
此外,如是而修还有酬补一切失戒,供养诸天尊,断除我执、常执,从而毁灭二取迷乱等无量功德。
丙六、修持之理:
佛说刹那念上师,胜过劫修生次第。
《菩提轮游舞续》中云:“佛陀说忆念,怙主上师福,胜过俱胝劫,观修天尊身。”
乙五(功德)分二:一、上师为一切功德之本故当依师;二、追循前辈依师之教言。
丙一、上师为一切功德之本故当依师
欲求遍德云聚中,所降三地甘露者, 当依胜德财根本,具信大悲上师尊。
遍知佛陀是自他功德的尊主,即佛陀以无死正法财富救度众生,想获得具无量功德佛陀之云聚中所降下的滋润三界之三转法轮妙雨者,应当依止善知识。《中般若颂》云:“须菩提,欲得遍知佛果者当依善知识。”《般若摄颂》云:“当恒依止智者师,智者德由彼生故。”三转法轮:出有坏佛陀成佛后于七七四十九日未说法。于第一七日中跏趺不解,第二七日中凝视菩提树,第三七日踏遍赡部洲,第四七日踏遍三千界,第五七日诣至龙宫,第六七日在柱吉林园中说道:“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我已获,纵于谁说亦不能证悟,是故默然独自住林中。”如是默然安住。当时,嘎滚与桑波商人供养世尊蜂蜜,佛无有器具接纳。尔时,四大天王同时各献一石钵。佛仅诵吉祥文加持之。第七七日中经梵天、帝释祈请,前往鹿野苑为五比丘及八万天子转了四谛法轮。尔后于灵鹫山为来自十方的菩萨、四众眷属以及天龙等转了无相法轮。之后赴往天界、龙宫、明月城等处为种种不定眷属转了了义法轮。转三次法轮之密意是相应下根、中根、上根或初学者、入道者、悟实义者以能说三藏、所说三学之方式而次第宣说的。尽管有些阿阇黎说三次法轮是同时转的,只是在不同众生前如是次第显现而已。但我认为:根据诸经部中所说的各个年数,此种说法不合理。《大毗婆沙论》中说佛住世八十年;《涅槃经》中说八十年零三个月。如《八大佛塔经》中云:“珍达祈请三月后,世尊涅槃礼彼塔。”也有些阿阇黎说佛住世八十二年。诸多佛经中所说八十年零三个月一定是确切的。关于佛住世八十年,《大毗婆沙论》中云:“说法处及广严城,具白地城与天界,雪巴瘦与僑赏弥,静处以及佛塔山,竹林园及具怨城,及与迦毗罗卫城,佛于此等圣地处,各自安住一年矣。炽热山洞住二年,妙药林中住三载,王舍城中住五年,苦行之处住六年,舍卫城住廿三年,王宫中住廿九年,如是佛寿为八十,尔后能仁趋涅槃。遍知世尊所安住,此等福德之圣境,当以身语意三门,恒时恭敬而顶礼。”
丙二、追循前辈依师之教言:
为息无始时串习,以及意惑而求法, 如同善财与常啼,无有厌倦依上师。
乃至未达到无有业惑之前,为了息灭此等烦恼,必须依止胜过自己的善知识,因为还需要获得殊胜功德。应当象善财童子与常啼菩萨那样寻求正法,乐城之源大商主财坚之子善财走遍南方一带,恒时求法,依止了文殊童子等授记并加持的五十四位上师和随学彼等教言的五十四位上师,共一百零八位上师。常啼菩萨寻求智慧波罗蜜多法门时卖身,后与商主之女等五百随从一同乘车前往东方熏香城,供养承侍法胜菩萨而求得正法。
甲六、回向本品善根:
将本品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
利行帝释琵琶声,善缘者闻成甘露, 令依恶师邪道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关于利行,《莲聚经》云:“以布施招手,以爱语迎接,以同事安抚,以利行劝谏。”依止真实善知识中所得之善说,胜过帝释所弹奏的琵琶声之妙语。以此福德愿长久依止恶知识流转轮回中疲惫不堪的一切众生于人天导师出有坏佛陀之乐园中,在如意云下得到休息。
祈愿因依颠倒恶知识,长久沉于三有众多罪, 自心疲惫不堪诸有情,诣至大乐佛陀之尽地。 愿诸小乘根机心低劣,唯一自寻寂乐之道者, 悉皆追随佛子之足迹,趋入大乘圣道成佛果。 诸佛金身如同满月轮,人天群星之中极庄严, 利乐白光遣除惑恼热,愿诸众生获得彼功德。
前行广释
第七十三节课
六、依止上师
丙六(依止上师)分二:一、依师之必要;二、依师之次第。
丁一、依师之必要:
自古以来,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包括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也是在大释迦牟尼佛面前供养、发心,后于不同的地方依止善知识,获得许许多多教言后,最终才成就佛果的。现实生活中也看得出来,通过自学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确实一个也没有。所有的大成就者,无论是印度、藏地、汉地,皆因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识而通达了一切,获得了真实果位。《华严经》云:“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入。”
曾经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说:“只有藏传佛教才重视依止善知识,甚至把善知识看作是佛。”他们还引用米拉日巴、其他上师的传记进行破斥,此举真的很可怜!他们如此大肆宣扬邪说,很可能以盲导盲,误导智慧不成熟的人跟着随波逐流。其实,这种人根本没看过佛教的大经大论,也不懂佛陀的真正教义,只是听了只言片语,便开始断章取义、信口开河,这完全是愚者的行为。
佛陀在许多经典中亲口说过,自己涅槃后将化现为善知识,利益末法时期的无量众生。如《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实际上,这也并非是藏传佛教的一家之言,汉文《涅槃经》中也说:“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从这个教证可以看出,佛陀会在世间示现为善知识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如果没有善知识,就算你再聪明、再能干,不要说现前五道十地的功德,包括《大圆满前行》的有些名词和修法,也不可能通达无碍。以前有些道友比较傲慢,认为自学完全可以成佛,但因为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最终只能是虚耗光阴、一无所成。因而,在佛教中,善知识确实特别重要。倘若没有亲近善知识,就算每个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也很难见到。《大般涅槃经》云:“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所以,若想通达佛法的甚深教义,就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华严经》中说:“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又云:“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这方面的教证数不胜数。
当然,你若不学佛,那就另当别论了。在这个世间上,顺世外道、大自在派等邪门外道比比皆是,他们并没要求依止善知识。现在还有些人片面强调“平等论”,在他们眼里,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父亲和儿子是平等的,金子和石头是平等的,所以上师和弟子也应该平等。这种说法,完全是把世俗和胜义混为一谈了,却不知世俗中应该分些层次,任何教派所讲的内容,都不能逾越这种界限,否则,整个世间就没有胜劣之别了。
因此,依止善知识特别重要。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对造恶业就极有造诣,所有支分都能圆满具足,而对于解脱圣道,却如盲人迷失在荒野中般知之甚少,诚如《大集经》所言:“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对这样的我们而言,倘若没有善知识引导,就像不依商主便无法从宝洲中取宝一样,解脱之日会遥遥无期。所以,每个人若想获得究竟解脱,务必要恭敬依止善知识。
丁二(依师之次第)分三:一、观察上师;二、依止上师;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戊一、观察上师:
凡夫人本来就容易随友伴等外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依止良师益友。打个比方说,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就会熏染上旃檀木的妙香,自然散发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样,就算是特别普通的人,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大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为都变成他那样。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当然,作为修行人,若想得到上师的意趣、功德,依止的时间要越长越好,不能只是一天两天。现在有些人今天得个灌顶、求个法,明天就回去上班了,以为只要上师盖个章,自己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如果上师具有无比的加持,弟子也有前世的宿缘、不共的信心,这样的因缘聚合下,弟子很快的时间就豁然开悟,生起无与伦比的境界,这在历史上也是有。但一般来讲,我们作为普通根基的人,在修行过程中,依止上师要越长越好。
关于远离恶友、依止善知识,《佛本行集经》中讲过一则公案:往昔难陀出家后,尽管佛陀苦口婆心地教化,可他仍不喜欢梵行,常跟恶行比丘结为朋党,从早到晚只谈论不如法的事。一次,佛陀为了调化他,就把他带进城里,来到一家鱼店。在店里的茅草铺上,放着一百条臭烂的死鱼,佛陀让难陀抓一把茅草,过一阵子再放下,然后问:“你闻一下手上是什么味?”难陀回答说:“腥臭扑鼻。”佛陀告诉他:“亲近恶友也是这样,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会染上恶习,令你恶名远扬。”
(像有些修行不好的人,特别喜欢听音乐,别人偶尔去他家吃个饭,听些乱七八糟的歌后,从此,就很容易染上他的“臭味”了。我有时候路过有些道友的家,觉得他们很可怜,为什么呢?因为城市里的人没看破世间尚且情有可原,但他们既然舍弃一切来到寂静地方,头发也剃得光光的,还拿个破收音机、破录音机每天听,这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享受法义上的美味好。然而,有些人在家习气特别重,来了学院以后,虽听了不少殊胜教言,但自相续还是改不了。外表倒像个寂静的出家人,别人一看就生信心,可是内在的话,不要说别人,连自己也深感厌恶,这即是《亲友书》中外成熟、内未熟的类型。)
接着,佛陀又把难陀带到一家卖香的店,让他把香囊抓在手里,过一会儿再放下,然后问:“你闻闻手上是什么味?”难陀回答:“有微妙的香气。”佛陀说:“同样,如果亲近善知识,常常熏染他的功德,自己也会功德增上、美名远播。”
其实,这就是世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无论是什么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不管接触恶友还是善友,哪怕时间特别短,只有一两天或一两个月,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变化。甚至有些经典中还说,登地菩萨也受环境和恶友的影响,那作为凡夫人,就更需要注意这一点了!
既然亲近善知识相当重要,那一个人在依止上师之前,首先一定要观察,否则,连认都不认识就去依止,末法时代是非常危险的。我就遇到过有些人,听到一个上师的名字就去灌顶,我问:“那个上师你认识吗?”“不认识,但他们都去,我也去。灌了好多顶哦,很开心,太殊胜了,上师太好了!”“这个上师有什么功德?”“反正我感觉他很慈悲,一看他的脸就特别喜欢。”――他觉得这就是上师的法相,这是十分草率的。如今正值五浊恶世,众多续部中讲的所有法相样样俱全的上师,虽说难以寻觅,但我们也要依止一位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师。
一、相续清净:从来没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如果他是出家人,至少要具备出家人的别解脱戒;若是在家人,法王如意宝讲过,也要具有圆满的居士戒。假如连一条戒都不具足,那所有功德、所有境界就失去了所依。当今末法时代,即使他无法一一护持极细微的菩萨戒、密乘戒,但最基本的、与解脱不相违的戒条也一定要守护。
二、广闻博学:上师如果孤陋寡闻,什么都不懂,连经续的名字也说不上来,那肯定不行。所以,他一定要通晓显宗各大经典、密宗各大续部,以及后来诸位大德的教言论典。比如显宗的五部大论,密宗的《大幻化网》,大圆满不同续部的教言修法,至少这些应该要懂。
三、具大悲心:对无边众生要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不能光是对亲朋好友非常爱护,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关系不好的人,一提起名字就恨之入骨。若是这样,不要说大乘的慈悲菩提心,就连世间的悲悯心、善良人格也没有。
四、通达显密:精通显宗三藏、密宗四续部的仪轨。此处的“精通”还包括实修,否则,只是口头上会讲理论,自己却从来没有实地修持过,这样也没办法引导弟子。
五、现前断证:依靠上师教言、经续内容而修持实义,最终自相续断除了烦恼和障碍,现前了无我的殊胜证悟。退一步说,作为上师,就算没有证悟空性,最起码也要能摧毁或压服烦恼,现证前所未有的一些功德。不然,如今有些弟子的信心、境界很不错,上师若天天贪著世间八法,精进、超胜功德都比不上弟子,那是特别可笑的事!
六、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
布施:上师利益众生的方法,就是先要进行财布施和法布施。
爱语:用佛法教理进行开示。有些人认为,所谓的爱语,是弟子爱听什么就讲什么,这也不一定。如果弟子嗔心特别大,上师天天给他讲打仗的故事,这样对他也不一定有利。其实,按照《经庄严论》的观点,爱语主要是讲跟修行有关的教言。
同行:又叫利行,指真正令弟子得到利益,自相续得以改变,不能对弟子从不关心。当然,世间人所谓的“关心”,要么是指给他财物,要么指跟他说好话、常联系。但此处的关心并非如此,而是让弟子行持六度,并将他安置于其中,这对他才是莫大的利益,而其他世间行为没有什么实义。
共事:上师让弟子怎么修,自己也要这么修。否则,对别人口口声声说“你们要修无我、修菩提心,不要懈怠懒惰”,他却整天睡懒觉,从来也没想过无我,没想过可怜众生,这样口是心非,一点都不合理。
综上所述,正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这是一种诗学的修饰方法,意即上师要具备这些法相:三戒清净犹如大地,广闻博学、具大悲心犹如降下的雨水,通达显密、现前断证犹如成熟的硕果,圆满四摄犹如盛开的鲜花,以此就会吸引善缘弟子如蜜蜂般集聚。不然的话,上师大地也没有,鲜花也没有,硕果也没有,蜜蜂会饿死的!
关于所应依止的上师,《经庄严论》也有个教证,讲了十种法相,如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以前我去五台山时,书夹里就放了这个教言,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引用。这十种功德分别是:
一、调伏:与戒学相应,故诸根调伏,身口意三门的威仪,皆要以正知正念摄持。否则,上师连自己都不调伏,性格特别野蛮粗暴,天天到舞厅去唱歌、跳舞,想调伏弟子是不可能的。
二、寂静:与定学相应,故内心非常寂静。就像《毗奈耶经》所讲的那些比丘一样,威仪自然而然令人生信。
三、除惑:与慧学相应,故烦恼寂灭,断除一切不良行为。
四、德增:上师的功德、证悟应远远超胜,不能比弟子低劣或等同,否则弟子就不服了。
五、有勇:对利他毫不懈怠、精进努力。有些上师得到一些身份后,如同已获得佛果一样,从此再也不精进了。就像世间有些学生,读书时特别用功,但工作后得到地位了,就开始懒惰起来了,这样是不行的。上师为了利益众生,不能有这种脆弱之心,一定要精进。
六、阿含富:由于多闻,不管是显宗、密宗,所通达的教理十分丰富。
七、觉真:证悟无我空性,究竟现前真如。
八、善说法:说法具有善巧方便。
九、悲深:悲心深切,不求名闻利养,一心一意为弟子开示正法。当然,悲心深切并不是天天嘱咐弟子:“你要好好吃饭,好好穿衣服,好好睡觉啊!每天睡 24 小时也可以。”而是一定要给他播下解脱的种子,让他从佛法上得利,这才算是真正的悲心。
十、离退减:远离一切疲厌,恒时勇猛地宣讲正法。
尤其是传讲密乘甚深窍诀的上师,必须具备一切续部中所讲的下列条件:
一、成熟相续:要得过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光是得过还不够,灌顶还要如理如法,各方面因缘全部具足。
二、净持律仪:得到灌顶之后,不同续部有不同的誓言,比如最基本的十四条根本戒、《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从始至终没违犯过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
三、相续调柔:烦恼和分别念微弱。否则,烦恼特别深重,分别念层出不穷,整天都胡思乱想,这样的人不可能当密宗上师。
四、精通密宗:精通密宗基、道、果一切续部的意义。不然,何为基道果都搞不清楚,那又怎么去教弟子呢
五、依修圆满:最好是亲自见过本尊;即使没有亲自见,梦境、验相中也要见过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为主的咒语和验相,都已尽善尽美。
所以,真正能传密法或灌顶的上师,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有时候我给大家辅导一些密宗修法,真的特别惭愧。我也再三强调过,这只不过是给大家种个善根、接个传承而已,我自己的相续中,这些功德不要说全部具足,可以说一个都不具足。且不说密宗上师的资格,就连密宗弟子的资格也没有,正如《窍诀宝藏论》所形容的,弟子法相都不具足还想当上师,简直是太可笑了。
六、解脱相续:现量证悟了万法皆空的实相,对无我之义有所体会,心中有解脱的境界。
七、唯求利他:心相续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从来不考虑个人利益。
八、琐事鲜少:断除了对今生世间的贪执。当然,若是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一些事情是可以的。从以前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看,他们为了弘法利生,有一些琐事也不叫“琐事”。
现在有些发心人员,成天抱怨琐事太多,其实你想一想,倘若这些行为牵涉到利益众生,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假如你天天吃喝玩乐,不是为了众生,而是一直在想“我早上怎么吃?中午怎么吃?晚上怎么吃”,连晚上做梦也在琢磨“明天早上怎么吃”,这些都是琐事,没有任何意义。不过,如果你在食堂为道友发心,那就另当别论了。
九、精进修持:因为已修了四种厌世心,故对今世的考虑不是很多,唯一是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
十、厌世劝他:自己现见了轮回痛苦,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有了这样的境界后,经常也给别人宣说,劝别人看破世间。像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还有汉地许多大德,他们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时,对世间不会有什么好感,不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充满信心。他们了知轮回的一切皆无实义,同时也将自己的境界与他人分享。
十一、摄伏弟子:以种种善巧方便,不管是语言也好、行为也好,摄受调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十二、具有加持:依照自己上师的言教行持,上师说什么都全部照做,从来也不敢违背,以此缘起,自相续中具有传承的加持。有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加持,那对弟子讲法的力量会完全不同。
以上共讲了十二种法相,我们应当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倘若你记不住这么多法相,那也可以只记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三点:一、断除对此生的贪著;二、以大智慧引导弟子入道;三、以大悲心不舍弟子。概而言之,就是要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上师具足这三项的话,弟子就可以去依止他。
总之,我们如果要依止上师,尤其是一位密宗上师,事先务必要仔细观察。倘若他不具足前面所讲的这些法相,那你去受灌顶、听密法,利益不一定很大。所以,对上师在没有依止之前,首先观察非常重要!
第七十四节课
《前行》正在讲“依止上师”。昨天从显宗和密宗两个角度,介绍了上师所应具备的法相。今天再讲讲与上述相反应当舍弃的上师相。
现在有些上师不具法相,弟子在没有依止之前务必要观察,就算人们称他为“上师”,但也没有必要去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不能依止呢?下面会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意宝藏论》、《功德藏》、《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其他论典中,对此也有广说。希望大家经常翻阅这些经论,详细去了解所应依止的上师需要什么条件?不能依止的上师又有哪些?倘若不明白这一点,依止上师几十年才发现他是个骗子,此时,自己的精力都已经耗尽了,若再重新寻找另一位上师,人生也没有时间了,这是相当可悲的。
因此,作为学佛的修行人,观察上师和依止上师特别关键。现在汉地有一部分人,对上师根本不观察、不了解,随随便便就去依止,依止完了又开始后悔、毁谤、舍弃,这样实在没有必要。如果上师是个骗子,不具备任何法相,没有灌顶,没有传承,也不懂得佛教教理,完全是为了名利而诈现威仪、吸引众人,那舍弃他也不一定有过失。但这个也不好说,倘若他以前确实听过一些法,有这个传承,然后再给别人念,就算目的不是为了利他,但所传的法毕竟是如来教言,舍弃他也许还是有过失。
所以,最保险、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没有依止之前,首先一定要观察。有些人说来不及了,但又不是得急性阑尾炎,怎么会来不及了?你二三十年、甚至七八十年都没学过佛,现在也不必急于一时,至少应打听一下这个上师到底如何,或者在他身边呆一呆,帮他做点事情,看他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现在很多佛教徒,尤其是以前没闻思过的人,经常都会犯这个毛病:依止完了发现上师有许多毛病,然后就开始后悔、诽谤,这样有很大过失。因此,在依止上师之前,大家务必要详细观察。
下面讲几种不能依止的上师:
一、如木磨之上师
有些人本来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却自以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贵族子弟等,种姓方面已胜过他人;或者住在圣者所在的地方,比如五明佛学院、青海等地,特别愚昧的人就把他当成了大成就者:“啊,您真是那里来的?那我肯定要依止!”然后到处打电话,说某地来了个上师,肯定很了不起,一定要去灌顶、听法。还有人说他是某某上师的儿子、侄子、孙子,这样那样的亲戚朋友,以此也能糊弄不少信徒。其实就算上师非常了不起,他的亲戚也不一定个个都好。就像释迦牟尼佛是三界怙主、人天导师,但他的亲戚提婆达多为人怎么样?大家应该十分清楚。
还有些人,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到处宣扬自己的传承如何如何;或者,虽具有少分闻思修的功德,却并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修持,而是担心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以上这些上师,都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所谓的木磨,是指形象跟磨子没什么差别,发出的声音甚至比磨子还嘈杂,但实际上根本磨不碎什么粮食,最后只能磨损自己。同样,有些上师外表上装得道貌岸然,名声可能比真正的善知识还响亮,但所作所为只不过在欺骗别人,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
依止这样的上师,弟子不但得不到任何闻思修的超世间功德,反而还会在他的误导下逐渐堕入恶趣,相当危险。所以,佛陀在经典中说了,上师的种姓不重要,名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学处。学处一方面指戒律,一方面指他的境界。一个人若能具足这两条,并通达显密一切法要,那么即使是个乞丐,也值得我们顶戴。
然而遗憾的是,不管古代还是现代,被虚假头衔所蒙蔽的,往往大有人在。《摩诃僧祇律》中就讲了一则公案:从前有位弗卢酰婆罗门,他门下有五百名弟子,是位人人敬重的国师。他家有个佣人生了个儿子,名叫迦罗呵,从小就聪明伶俐、记忆力极佳。迦罗呵平时担任孩子的仆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凡是听过的法,都能忆持不忘。有一次,他和那些孩子起了冲突,一气之下便远走他乡,到了邻国。
在那里,他谎称是弗卢酰婆罗门的儿子,叫耶若达多,离乡背井特来向该国的国师求学。国师深受感动,当场就答应他的请求。迦罗呵非常聪明,表现相当优异。国师十分欢喜,不但指派他教授自己的五百名弟子,还把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以后,迦罗呵的生活渐渐丰足安乐,但是,他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嫌弃妻子做的饭菜不合口味。妻子一点也不抱怨,甚至想学波罗奈的饮食,以讨丈夫欢心。
后来,弗卢酰婆罗门得知了迦罗呵的事,准备去邻国将他捉回。这天,恰巧迦罗呵与门徒外游,远远看见弗卢酰婆罗门迎面走来,他惊慌不已,急着打发随行的门徒离开,之后走到弗卢酰婆罗门面前,顶礼跪拜,苦苦地哀求:“我来这里,谎称您是我的父亲,才能投靠国师学习经典,娶他的女儿。请您不要张扬我的秘密,我以后一定会侍奉您。”弗卢酰婆罗门善解世事,便不再追究,说:“你确实是我的儿子!”并跟着迦罗呵一起回家。
一进家门,迦罗呵告诉妻子,自己的父亲前来探望。妻子喜出望外,忙准备了各种佳肴进行招待。用餐完毕后,妻子等到适当的时机,私下请教弗卢酰婆罗门:“我照三餐侍奉丈夫,可是他都不满意。希望您指点我,以前耶若达多在家喜欢吃哪些菜?我愿意学习。”
弗卢酰婆罗门见她一片真诚,却苦于迦罗呵的挑剔,非常生气。于是教她一个方法:迦罗呵若再嫌饭菜难吃,就在他身旁小声地念这首偈子 ──“无亲游他方,欺诳天下人,粗食是常食,细食复何嫌?”
送走弗卢酰婆罗门后,迦罗呵故态复萌,吃饭时依旧挑剔生气。妻子就照着这个方法,不慌不忙地诵出偈子。迦罗呵听后满脸怒气,却也不敢多言。为了怕妻子揭发他的身份,从此,他低声下气地随顺妻子,再也不敢挑食了。
如今像这位佣人之子般的相似上师,确实不计其数、比比皆是。有些人连世间人格都不具足,闻思修什么功德都没有,却自以为非常了不起;有些人虽有一点点功德,可从来没有想过出离、解脱,在别人面前显得很庄严,也只为了即生获得地位、财物等。这样的上师,最终只能毁了自己,也毁了他人。所以,大家在学习佛法时,首先一定要擦亮慧眼,看所依止的上师是否真正具足法相。
二、如井蛙之上师
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自己也与凡夫人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不要说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广度有情的善巧方便,甚至连基本人格也没有,连一般的人都不如。就算是不学佛的世间人,有些也不会说妄语欺骗别人,说话实实在在,行为也能表里如一,但这些上师连如此美德都不具足,性格品行极其低劣。
可是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轻信,不经观察就将他捧得高高的,什么“活佛”、“上师”、“堪布”、“法王”,一大堆名号轻易就加在他头上,认为他是三界唯一的怙主。这时候的他,明明什么都不懂,对世间和出世间的法也没有广闻博学,只是身边几个愚笨的徒弟天天奉承,以至于自己被名闻利养熏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对大德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这种上师就叫“如井蛙之上师”。
以前法王如意宝出国时,印度某个中心派来的一位老上师,在众人面前表现得特别傲慢。当时我身边有位堪布,就悄悄地说:“这个人就是《前行》里讲的井蛙上师,自己什么都不懂,只有去欺骗下面的愚笨徒弟了。”
确实,有些上师有了点名声,身边有了一些弟子,便开始得意忘形起来。但诚如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所说,纵然弟子多如蛆虫,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些弟子什么道理都不明白,盲目地把上师看作佛。上师虽说有财、有名、有势力,但行为非常不如法,跟特别低劣的人没什么差别,这样的上师目光短浅,就如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是什么样的呢?据说,从前有一只年迈的青蛙,长期居住在小小的井底。一天,大海里的一只青蛙来到它面前。
井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
海蛙回答:“我从大海来。”
井蛙问:“你的海有多大呢?”
海蛙说:“大海非常非常大。”
井蛙问:“那么,有我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大吗?”
海蛙连连摇头:“远远不止。”
井蛙又问:“那么,有没有它的一半大?”
海蛙还是边摇头边说:“不止不止。”
井蛙继续问:“难道有这个井这么大吗?”
海蛙依旧重复着前面的话:“不止不止。”
井蛙不相信地说:“不可能有那么大吧?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于是,两只青蛙一同前去。当见到大海时,那只井蛙顿时昏厥,头颅崩裂而吓死了。
唐代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空,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并不是天太小,而是自己的眼光太狭窄。《二规教言论》中也讲过,有些人因智慧不成熟,或者因孤陋寡闻、没见过世面,常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是非常可笑的。
这个公案,在《庄子》中也有类似的叙述:有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对别人吹嘘一番。有一天,东海来了只海鳖,青蛙见后打听东海的大小。海鳖说:“东海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广,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九涝,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时代八年七旱,海水不会因此减少。我就住在这样的东海里。”青蛙听后傻了眼,茫然不知所措。
现在这个社会上,像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有些人本来学得特别差,对浩如烟海的经论奥义根本没精通,但在某种情况下,被愚痴者追捧为上师,收取了各种信财,得到了很高的名利,自己就以为自己是罕见的大成就者,最终做出种种不如法的行为。像这样井蛙般的上师,大家一定要舍弃!
三、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上师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也没有精进修学显宗经典、密宗续部,对经续教理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内心烦恼比凡夫人还粗重,乱发脾气,弟子都吓得要命;不具足正知正念,以至于显宗的戒律也违犯了,密宗的誓言也毁坏了;自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但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这种人特别可怕,明明没有真实的戒律、智慧,自己的境界特别差劲,但所作所为比大成就者还厉害,吃肉、喝酒、邪淫、杀生什么都敢做,什么罪都可以造,其下场就像《诸法集要经》中所形容的:“愚痴无戒人,起增上散乱,相续造诸罪,去地狱非远。”
这样的上师,如今确实不乏其数,因为没有学过戒律,对吃肉、喝酒、杀生一点都不在乎。包括有些密宗“上师”,蔑视因果,欺骗信众,像大成就者一样行持疯狂之举,行为真是有点过分,让别人看了很难对佛教生起信心。
当然,这种现象在显宗中也不是没有。我听说汉地有座寺院,经济来源相当不错,但一点闻思修行都没有。当家师为了招揽弟子,允许每个出家人在屋里上网、看电视,但唯一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要上早晚课。外人单看表面的话,这个寺院里有很多出家人,上早晚课时非常整齐,似乎一个比一个如法。但下了早课以后,白天他们要么打牌,要么到饭店里吃肉,穿僧衣做很多非法事,没有一天去闻思修行,听起来真的很可怜!
不过,这些只是个人的问题,并不是佛教的弊病。佛教中对出家人的要求,在文字上已规定得清清楚楚,但他们自己不行持,以致令众人生邪见,这个责任不能怪到佛教头上来。
今天有人问我:“有些文件中规定:藏传佛教不能传入汉地,这一点您怎么看待?”我回答说:“其实藏传、汉传只是法脉不同而已,教义上并没什么差别,都要修菩提心、空性等等。佛教根本不分民族、国界、地域,它是人类慈悲与智慧的思想结晶,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只不过有时候因为跟历史挂钩、跟政治挂钩、跟经济挂钩、跟文化挂钩,人们才把佛教分成了藏传、汉传、南传,甚至藏传中也分为许多教派,实际上这些都是佛教。如果你只接受这个、不接受那个,如此取舍的话,肯定会犯舍法罪。所以,从广义上讲,所有传承的教义都无有差别。”
四、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有些上师不具备胜过弟子的点滴功德,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远离慈悲心、菩提心,最终将弟子引入邪道,这样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现在有些寺院香火鼎盛、人山人海,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我都会暗想:“这里有个善知识该多好啊!有了善知识的话,每天就可以安排一两堂课,给这些信众讲点基本法理。”但不少出家人只是让人拜拜佛、烧烧香,自己只要天天吃饱饭,就什么都不管了;那些信众也懵懵懂懂的,只为了今生的安乐而发愿,真的特别可怜。其实有些特别庄严的道场,若能有个善知识,把周围的人全部召集起来,每天花半小时讲一下佛法中的慈悲、智慧,对他们的利益会不可思议。否则,没有思想上的沟通交流,纯粹是物质上的供养,虽然此举也有功德,但人们的精神空虚却不能解决,而且没有取舍的智慧,很容易被一些假上师欺骗。
我曾看过一本书叫《探索心灵的痕迹》,里面就描述了不少假活佛。他们到了汉地之后,经常装出一副很有智慧的样子,对年轻的女人说:“你前世是什么空行母,我们有很特殊的因缘,你要是能给我生个活佛儿子,将来对弘法利生会如何如何……”极个别女人竟然也信以为真,认为上师的金刚语不欺惑任何人,甚至介绍更多的人去依止他。
这些弟子平时谈论上师,根本不关心他的境界、证量、学问,只是对上师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很感兴趣。这种愚痴的师徒关系,完全是自欺欺人,但也没办法,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很多假上师的故事特别吸引人,许多人一听就上钩了。这些故事若是传到上师的家乡,当地人只会嘲笑,没有一个相信,但在汉地有些人听来,便觉得千真万确、毋庸置疑,坚信上师就是这么了不起……作者在写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画面。我觉得他说的有些话,还是比较实际。且不论他写得好不好,最关键的是,此书揭露了一些事实的真相。
上述这四种不应依止的上师,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用颂词的方式进行了总结:“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依无胜己功德,无有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
莲花生大士也说过:“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像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依止八思巴为上师时,就很有智慧。他详详细细观察六年后,对上师说:“我观察您六年了,现在确信您是一位具德上师,请收我为徒吧!”八思巴回答:“你观察了我六年,我也要观察你六年。”
《事师五十颂》中也讲过:“是故勇士先观察,上师弟子之关系。”宗喀巴大师在解释该颂时,还引用了《金刚鬘讲续》的一个教证:“十二年间需观察,若不了知久观察。”即依止善知识前要观察十二年。然而,现在很多人不要说十二年,连十二天的观察也没有。今天开车回家的路上接到一个电话,说某某上师来灌顶了,自己马上就急转弯,匆匆忙忙去依止——可能他的无常修得太好了吧,觉得一切都很无常,再过几天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所以没有时间观察上师。
其实,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若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了邪知识、恶知识,那自己一生的善资都将葬送在他手中(一生积累的财富也会毁坏在他手中,这个是我补充的),使已得的暇满人身白白虚度。如同一只毒蛇盘绕在树下,某人误认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就会被毒蛇咬死。《功德藏》也说:“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有些人在依止上师时,刚开始觉得上师特别好,从各方面观察,根本挑不出任何毛病,于是认为:“能遇到这样的上师,是我多生累劫的福报。上师肯定跟我前世有缘,我一看到上师就想哭。上师这么慈悲,肯定对我的解脱有帮助。”然后将财富全部供养了——前不久就有这么个人,对某位上师很有信心,但却从来没有见过面。后来听说某人就是这位上师,便深信不疑,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好多钱天天往他的卡里塞。后来当见到另一位上师时,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原来那人完全是冒名顶替。故《正法念处经》云:“若近恶知识,众苦常不断,当受恶道苦,此苦不可说。”佛陀在经中已经授记了,如果依止恶知识,今生的很多钱财、时间会被耗尽,来世在恶道中受苦就更不用说了。
如今有些人本性不坏,但后来遇到恶知识,在他潜移默化的诱导下,自己慢慢就变质了。我以前有一位老师说:“哎,某某人竟然贪污了,他本身不是那么坏,但是没办法,被环境已经染污了。”他讲得也言之有理,《增一阿含经》云:“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冥中。”可见,依止恶知识的话,必定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因此,在依止上师之前,我们一定要详详细细观察,正确无误地辨别之后,才能全心全意地依止,并恒常对上师作真佛想。
这样一切功德无不圆满的上师,实际上就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只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才显现为人的形象。如《功德藏》云:“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可是汉地有些人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视师如佛不合理,这完全是藏密的一种说法。其实这只是他孤陋寡闻而已。显宗的很多经典中,对上师是佛陀的化身,都有过诸多说明。如《涅槃经》云:“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地藏经》也说:“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由此可见,上师是佛陀的化现完全可以成立。
另外,有些经典中说,上师是真正的佛,要像对佛陀那样对待上师。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还有《华严经》中讲过:“譬如明净日,出现于世间,生盲虽不见,而能作饶益。”如同太阳挂在天空中,盲人虽然无法看见,却能感到阳光的温暖。同样,佛陀以上师的形象来到世间,给我们开示解脱正道,我们虽因无明愚痴,不一定知道他跟佛无二无别,但他也能给我们带来无比的利益。
现在汉地和藏地有一部分人,对“上师与佛无别”不但生不起定解,反而觉得:“我的上师很小气,这事最好不要让他知道,不然,他可能不高兴,因为他像女孩子一样斤斤计较。”“我上师行为如何如何,他最爱什么什么……”我听过不少人这样评价自己的上师,在跟别人谈话时,也只把上师当成普通人,从来没认为上师的境界跟佛陀无别。
其实在显宗《宝云经》里,佛陀亲口讲过:“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华严经》亦云:“于善知识起如来想。”《增一阿含经》也说,所有梵行全部依靠善知识而得,佛陀自己也是依善知识证悟的。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善知识的密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其本体就是诸佛菩萨。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暂时的一举手一投足,好像跟世人一模一样;但究竟而言,他们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佛陀的境界中,从这一角度来讲,又与一切世人截然不同。上师的任何行为,实际上都是在顺应众生,具有密意;他既能善巧解除弟子的重重怀疑,也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心劳身,宛如独子的慈母。如《功德藏》云:“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有情,善遣疑忍忧邪行。”
概言之,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跟众生几乎一样;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的智慧跟佛陀并无二致,与众生的所作所为又完全相违。就像一个幼儿园老师,为了随顺孩子、让他们开心,她会跟小娃娃一起玩;但如果孩子做一些非法事,老师会不会也跟着做呢?不可能的。
因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所形容的: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会跟大家相同;但因为要度化众生,其究竟密意和行为又截然不同,不会随心所欲,或以贪嗔痴而行。故而,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表面上似乎跟我们一样,但实际上,他是诸佛菩萨的真实化现,跟我们的境界特别遥远。
综上所述,具有一切德相的上师,就像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他如商主,能无误指示解脱与遍知佛果的圣道;他如甘露雨,能熄灭业与烦恼的熊熊烈火;他如日月,能遣除重重的无明黑暗,现出朗朗的正法光明;他如大地,能容忍弟子忧心劳身及一切邪行,见行广博,无所不包;他如劫波树(如意树),是今生与来世一切功德利乐的来源;他如妙瓶,是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的宝库;他如摩尼珠,住在随心所欲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大海的源泉中;他的慈心犹如父母,对无边众生无有亲疏、爱憎,一视同仁;他的悲心好似河流,对普天下的芸芸苍生广泛怜悯,尤其对无依无怙的苦难有情更是迫切悲悯;他的喜心宛若山王,不为嫉妒之心所转,不为实执之风所动;他的舍心恰似雨云,自相续不被贪嗔所扰乱。
《功德藏》对此归纳道:“解脱有海如大舟,无迷胜道真商主,灭业惑火甘露雨,遣无明暗等日月,囊括诸乘如大地,利乐源如劫波树,圆具法库如妙瓶,上师胜过如意宝,平等爱众即父母,悲心广切等河流,无变喜心如山王,无乱舍心如雨云。”
因此,从大悲心、加持方面而言,上师与诸佛相同。凡是与上师结上善缘者,即生便可成佛;结上恶缘者,比如对上师生邪见、嗔恨心,诽谤上师、憎恨上师、讨厌上师,甚至打骂上师,也会以此因缘最终断绝轮回。如颂云:“如是上师等诸佛,害彼亦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降下一切功德雨。”
第七十五节课
前面已讲了如何观察上师,即具有法相的上师可以依止;不具法相的上师,无论怎么样,也不要去亲近依止。这一点,佛陀及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强调了,所以在依止上师修行的过程中,应当如理如实地作取舍。
讲完了观察上师之后,接下来就是依止上师。
戊二、依止上师:
所谓的依止,主要是以佛法依止,即弟子要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要给弟子传法。
然而,现在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依止上师,就是弟子问上师:“您可不可以摄受我?”上师心情好的时候,点点头,承认“你是我的弟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暂时就不答应。一旦得到了上师应允,弟子就特别开心,到处请客好好吃一顿。所以,很多人被摄受的界限,只是上师的口头开许,就像世间的一种承诺。
当然,这种方法或许也可以,毕竟有些高僧大德的境界不可思议,通过他无比的加持和智慧来摄受,这也未尝不可。不过依据诸多经论的观点,真正的依止上师,应该是以佛法结缘,上师传授佛法,弟子接受了之后,才算是建立了依止关系。
有些人明明在上师面前灌过顶、听过法、得过很多窍诀教言,却不承认这是一种依止,不承认是自己的上师,反而跑到另一位从没得过法的上师面前,悄悄地说:“我是您的弟子,您是我的上师。”这样的依止,除非你是利根者,像迦叶尊者在佛陀面前说:“您是我的本师,我是您的声闻。”承许一下就可以得戒体。此外,对普通人而言,没有佛法经论的传授,不可能算是依止上师。
这个问题,如今在很多城市比较常见,希望各位要详详细细翻阅经论,看到底什么才叫依止。《正法念处经》中讲过:“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如果有人对你哪怕只说了一句善法,他也称为是你的上师,从那个时候起,你就应当对他尊重,态度要跟以前不同。如果没有这样,想用其他关系来依止上师,可能不太符合佛教的教义。
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呢?正如《华严经(33 卷)》中所说:“善男子,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我们要把自己当成身患重病的病人,善知识是治疗我们的医生,善知识所说的法是灵丹妙药,依教奉行能遣除一切病苦。这个教言非常关键,否则,就算你依止了善知识,但以上四想若颠倒了,那再怎样精进也无济于事。
现在有些人,在上师面前得了一个法后,从来也没修持过,就像医生给你问诊开了药,但你根本不吃一样,怎么可能对治相续中的烦恼?除非你遇到的医生十分特殊,根本不用吃药,只加持一下就可以。但除此之外,若想治好自己的病,医生一定要开药或传授方法,你也一定要谨遵医嘱,这样疾病才有希望遣除。
另外,看病一定要找对良医,倘若你胃特别痛,却去科学实验室找一位教授,这完全是缘木求鱼。同样,我们众生心里特别可怕的烦恼疾病,21 世纪的超级科学技术无法解决,什么样的知识分子或智者也束手无策。有些人皈依其他宗教,有些皈依世间的气功师,这样虽可以暂时带来一些安慰快乐,但究竟从生老病死的轮回大海中解脱,他们却无计可施,唯有佛教才能做到。
而在学佛的过程中,你不想解脱就另当别论了,如果想要解脱,依止善知识才有希望。自古以来,虽有许许多多智慧高超的人,但要想解脱的话,没有依止善知识绝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若想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务必要按照此处所说的比喻,像重疾缠身的病人依止善巧的明医,或者像恐怖路途中的旅客依止勇敢的护送者,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危害时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依止商主,想到达彼岸的船客依靠舵手一样,依止一位具有救护力的上师。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说:“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当然,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智悲力统统具足的上师,末法时代不一定找得到,但只要上师有一定的悲心、智慧、能力,直接或间接能改变我们的相续,实际上就可以。不过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就算找到了具德上师,也不一定有时间去依止,在这种情况下,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上师的教言,然后对此依教奉行,也可以叫依止上师。
其实,依止上师不一定非要天天跟着,上师走一步也不离开,上师坐着自己也在旁边,上师吃饭就傻傻地看着,这个不一定叫依止。若能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渐获得上师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方式才叫依止。有些人总以为一直陪着上师才是依止,假如上师出去不带自己,就表明上师不摄受自己了。实际上,这样的依止没什么意义,就算上师经常把你带来带去,你也不一定能解脱。
要知道,依止上师有不同的方式,尤其在当今时代,弟子若依靠各种方式了解上师的教言,比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些早上起来怎么修?晚上怎么修?白天怎么把佛法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对此全部明白的话,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否则,就算是佛陀在世,也不可能天天把所有弟子带在身边。
看过佛陀传记的人都清楚,昔日佛陀身边也只有阿难尊者、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等几个弟子,多的时候有 250 或 2500 个,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让每个弟子都跟着,成天给佛陀倒茶,跟佛陀特别亲近——常有人认为,“亲近”上师就一定要跟上师坐得特别近,与上师同住同睡。实际上并非如此,弟子若想亲近上师,关键还是要将上师的密意、上师了解的经论教义尽量通达。
在此过程中,假如你信心比较大,依止很多上师也可以。现在有些法师说:“依止善知识只要一个就好,修法也不能杂了,只能修一个法门。按照古人的传统,跟定一个老师决不可以跟第二个人学,不能听第二个人的教诲,否则,依止多了,听多了、想多了,烦恼就多了,智慧就没了,最终得不到成就。”对此观点,有人曾引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进行了驳斥,该经还说:“善财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善知识,不违其教。”
我想,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假如对所有人都要求:依止上师只能是一个;或者依止一个上师不对,必须要依止很多很多,这两种说法都过于极端。要知道,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情况各不相同,有些人具有不少烦恼和分别念,一个上师不一定能调化,故适合依止很多善知识;而有些人若依止多了,心可能会乱,烦恼也会增多,故依止一个就够了。以前我也遇到过有些道友,依止好多上师之后,担心这个不高兴、那个不高兴,把自己弄得特别累,最后跟人抱怨道:“我以后任何上师都不依止了,一个人修独觉果位就行了。”因此,依止上师的多少,要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只要你想从轮回中解脱,依止上师是必需的,否则,要获得成就非常困难。
下面讲讲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
一、精进大铠: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的意愿。
二、智慧极坚:心情一定要稳定,不会因暂时的一点违缘,比如上师不高兴,或跟道友之间关系不太好,就认为师徒缘分已尽,马上收拾东西,找班车离开。依止上师不像跟企业领导打交道,关系好的时候,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一旦关系不好了,不但可以随便离开,还会用各种态度谩骂他。依止上师绝不能如此,倘若你违背了上师言教,舍弃了一位上师,那以后即使依止再多上师,也很难以获得成就。
有些人认为这只是密宗说法,显宗中不存在这个问题。这种观点我不认可,不说别的,只要详细看一看《华严经》中要求对善知识是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明白视师如佛并非密宗的一家之言,而是大乘了义经典中再再强调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解脱的因缘离不开善知识,这是谁说的呢?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不是普通人随便讲的。除非你把佛陀的教言统统舍弃,否则,根本无法否定它的合理性。
三、承事上师:要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为了给上师办事,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是依靠法性力,自会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否则,稍微累一点、苦一点,或者遇到一点点违缘,就立刻舍弃上师,这样的弟子肯定无法与上师相应。其实每个人在承事上师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违缘,但若能克服一切障碍,长期承事上师,自己的信心、境界、弘法利生的事业就会越来越广大。
然而,有些人认为依止上师不一定重要,自己单独搞个佛教企业,事业就会超过上师。有这种想法的话,最终不但不能如愿以偿,反而容易让自己陷入绝境,连基本的衣食温饱也无法维持。要知道,作为真正的善知识,弘法利生的事业必定不可思议,假如弟子与上师的意愿一致,尽心尽力为上师做事,对自己来讲,才是度化众生的很好因缘。我以前就经常思维:“假如我只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要说利益无量众生,连极个别人也很难帮助。但凭借上师的因缘,与上师的宏大事业结合起来,如今还是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故作为弟子,一定要好好依止上师。
记得《华严经》中讲过,依止上师要有十种心:
(一)给侍心:始终有承事上师的发心。
(二)欢喜心:承事上师时非常欢喜,不是整天愁眉苦脸、怨声载道。
(三)不违心:上师有什么样的意愿、想法、要求,自己都尽量不违背。
(四)随顺心:一定要随顺上师,不能上师说上,你偏偏说下,非要讨价还价半天。有些人总喜欢故意刁难,本来上师让他做件事情,他却一直借故推辞,直到上师特别失望了,他再开始慢慢答应,中间把上师“折磨”半天,这样也没有必要。
(五)不求利心:承侍上师没有自己的利求、目的、用意。
(六)一向心:全心全意地依止上师,此外没有别的心态。
(七)同善根心:上师做任何善事,自己都尽量参与。诚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说,哪怕供养上师一点一滴,甚至发自内心随喜,善根也能同样获得。
(八)同愿心:上师做任何一件事情,自己都要与上师共同发愿。
(九)如来心:把上师看作真正的如来。
(十)同满行心:跟上师一起圆满弘法利生广大事业的行为和心态。
这十种心,弟子务必要具足。
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都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不能夹杂很多私人的要求和事情。
拥有以上法相的弟子,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也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其实真正依止善知识的人,并不会特别考虑自己。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经常讲:“我们学院的老管家索顿,上师说什么他都听,一下来便开始办,从来也不想自己。而其他有些法师,总是考虑:‘会不会别人对我看不惯?’‘我会不会有一点损失?’在为上师做事时,思前想后就有很多顾虑……”
跟索顿管家平时接触,我们也都比较谨慎,为什么呢?因为每一次开会或私下商量,法王若问他情况,他就一五一十反映,下面谁说什么都如实汇报。后来大家比较害怕。于是他每次开会商量前,都提醒我们:“你们说话要注意啊!否则,等一会儿法王如果问了,我什么话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去哦。”这样一讲,大家就不敢开腔了,不然,过一会儿全部报上去了。(众笑)
回顾以往,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值得忏悔。但总体来说,当时学院的条件不像现在,那时候环境特别艰苦,我们以苦行来依止上师,对经论里的要求也学过很多,现在看起来,还是稍微有点欣慰,有一种快乐之感。
实际上,弟子若能舍弃自己,一心一意地护持上师事业,以这样的恭敬心和信心,必定会无勤获得解脱。法王如意宝也常引用“唯以敬信得解脱”这个偈颂,教诫弟子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放弃自己的一切利益,竭尽全力依教奉行。并且,这种依教奉行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时间要越长越好。
然而,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依止上师的时间很短,学一段时间没新鲜感了,就又去寻找别的上师。当然,寻找别的上师也没什么不可以,但从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看,他们依止上师的时间都非常长,这样才会对自己有很大利益。
要知道,在一切修行中,对上师依教奉行的功德最大。有一次,冈波巴尊者想到上师米拉日巴尊者那里求个甚深教言。到了黄昏时,他去了上师那儿,问上师:“积累资粮的方法,究竟是哪一个最殊胜、最无上?”
尊者回答说:“密集金刚和金刚四座等续部中都说:‘供养三世一切佛,不如供师一毛孔。’所以,供养上师的功德最大,是积累资粮最好的方法。”
冈波巴又问:“那还有没有比这更高深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呢?”
尊者言:“还有一个。比供养上师更大的功德,就是依教奉行,依靠上师所传的口诀如理如实修持,如此则功德更大。”
这些金刚语若好好思维,里面真的有很甚深的涵义。但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能不能做到依教奉行呢?不说别人,我自己就很惭愧。假如法王如意宝正好讲《如意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中依止善知识的内容,几天内我的态度还是很好,“噢,要把上师看作佛一样,不能生各种分别念,一定要如理如实地依教奉行”。但过了一个月就忘了,很多道理都想不起来了。
所以,凡夫人往往都是这样,一个法不能始终贯穿于一生。比如刚讲寿命无常时,自己会观修一下“我什么时候会死啊”,早上起来也觉得会不会马上死掉。但过了一个月以后,这种观念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修行太差。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闻法来经常充电,不然,过不了多久就会故态复萌,始终无法产生真实的定解;同时也要精进修持,只有这样,自己所得到的定解,例如把上师看作佛、对上师要依教奉行,永远都不会退失。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修行方面下功夫。
此外,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大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
要想具备这种心态,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以前我依止善知识时,好像有时生不起这种信心,但转念一想:无论从上师的事业、智慧、悲心哪方面看,上师都肯定是佛,如果只是个凡夫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些。比方说,学院每年开“极乐法会”、“金刚萨埵法会”,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集聚在一起,同一个时间共诵佛号或心咒。我毕竟是个佛教徒,相信念这么多佛号肯定有极大功德。上师呼吁开一个法会,马上就能摄受如此多的众生,共同行持善法,从事业方面看他决定是佛,不然,凡夫人哪有这种能力?
就拿我来说,有时候很想帮助别人,求他们可不可以听法、皈依,但真正做起来特别困难,度化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可是对上师而言,稍微一个行为,马上就能扩展到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那些人,跟东方人的心态完全不同,对一些领导、明星不会盲目崇拜。但当时法王去国外时,依靠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男女老少见了上师后,都能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当下就会皈依,发愿修持正法。因此,把上师视为佛应该不会很困难。
二、具大智慧: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
上师要度化很多众生,言行举止势必有不同的甚深密意。如果他只度化你一个,那天天讲适合你的话语、做适合你的行为就可以了。比如你特别喜欢比丘相,上师就示现为规规矩矩的比丘;你特别喜欢坐禅,上师就天天闭目打坐,这样的话,你一看到上师就起信心,把上师视为佛也很容易。然而,上师度化的众生并不是一两个,也不是几百个,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甚至包括看不见的很多非人。因此,上师所说的一句话,也许你听了不一定喜欢,但它肯定对其他众生有巨大利益,甚至能令其当下解脱。所以,上师不管有什么样的言行,我们都要有接受的能力。
三、广闻博学:能受持上师所讲的一切正法。
有些人在上师面前虽然听了法,但下来过后天天看小说,甚至在上师讲课时,也不错过时间加紧“用功”。还有些人只是上课时听听,私底下从来不看书。我们学院就有这种人,居士中应该也有吧,我可以发誓:他们除了上课时看一遍书以外,其他时间根本不看。
按理来讲,作为真正的弟子,不管哪个上师传了什么法,至少也要看一两遍。以前我依止善知识时,无论再怎么忙,每次听了一堂课后,至少也会看一两遍,看今天讲了些什么?到底是怎么分析的?上师是怎么讲的,我的理解又是如何?这种习惯一直都有。但现在是 21 世纪了,弟子的好多法相也“与时俱进”,变得面目全非了。
四、具有悲心:对一切众生有大悲心,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
五、敬护净戒: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
六、三门调柔:身语意寂静调柔。说话也好、做事也好、跟道友接触也好,不会特别刚强难化、野蛮粗暴。
七、宽宏大量: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有些人心量太狭窄,被别人碰一下,就火冒三丈:“你碰什么?看什么看,我又不是鬼,有什么看的!”
八、慷慨大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
九、具清净观: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不会每天观察上师和道友的过失。
其实,想挑一个人的毛病相当容易。有些人用十年的时间弘法利生,戒律也非常清净,大家不一定看得出来,也不一定觉得他很了不起。但如果有一次他在某个场合中抽了烟,就算只有短短一分钟,大家也会指指点点,把他以前的功德一笔勾销。所以,人看过失的眼睛特别厉害,看功德的眼睛基本没有。别人做再大的弘法利生事业,他也不以为然,但只要犯了一丁点过失,就被夸大得无以复加。我们作为弟子,对上师也好、道友也好,最好不要有这种分别念,如果有的话,应意识到是自己内心不清净。
十、具惭愧心:假如造了恶业,要立即想到:“我这种恶行,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
惭愧心真的很重要。《增一阿含经》中说,有两个妙法可护持世间,即知惭、有愧。倘若没有这两个法,整个世界就乱套了,没有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尊卑之别,人就跟牛羊等没什么两样了。
《涅槃经》中还讲过,从前有个人睡觉时房子起火,衣服被烧光了。此时他若裸体逃出,尚有一线生机,但因为有惭愧心,他觉得裸体示人特别羞愧,结果宁可被火活活烧死了。以此心念,他死后立即转生天界,数万年中获得天王的果位,到了人间也成为转轮王。可见,知惭有愧的功德非常大。
然而,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听说美国、包括中国都特别喜欢裸体,这样出来的话,人们非常欢迎,自己也觉得很成功。有个明星曾说:“反正只要出名就可以,其他不管了,有没有衣服都一样!”这种现象非常可悲。
话说回来,弟子若能知惭有愧,依止上师就有一种约束感。不然,做什么都会无所谓,甚至觉得上师跟自己完全平等。现在不少人强调极端的民主,声称老师和学生是一样的、上师和弟子是一样的、父亲和儿子是一样的……这样的话,社会伦理就全部乱了,是特别危险的。所以在这里也讲了,有惭愧心相当重要。
我们务必要具备这些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对此归纳道:“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下面对弟子所应具备的法相,用几种比喻进一步描述:
一、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心意,万不可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惩罚,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骏马。
马跟猫、狗等动物不相同,那些动物若被打了,就会对主人有怨恨心,甚至咬你作为报复。而驯服的骏马完全不一样,主人就算天天用鞭子打,它也像大修行人一样默默承受。作为弟子也应当如此,不能因为上师的几句呵责,就忍受不了,反而把上师痛斥一顿,或者想狠狠揍他一顿。
二、上师指派你做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因来来往往而心生厌烦,犹如船筏。
三、能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桥梁上无论是好人、坏人都会经过,桥梁不会因此不高兴,依止上师也是如此,不能对上师的吩咐挑三拣四,非要做好的,不做不好的。
四、能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
五、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
六、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
七、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有些人总抱怨上师不公平,天天不满自己,其实这是上师对你的加持,你应该当“断角牛”。
这些都是《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依止上师之法。记得《八十华严》中,还宣说了要以二十一种心依止善知识。这些心若归纳起来,可摄为寂天菩萨《集学论》中的九种心:如大地心、如金刚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如孝子心。若能以如是心亲近善知识,时时具足恭敬欢喜,远离一切骄慢,自己决定获得成就。
关于依止上师的比喻,《功德藏》中总结道:“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在此基础上,弟子还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具体来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我们要通过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然而现在有些上师,对上等的修行供养、中等的承侍供养不太喜欢,反而对下等的财物供养趋之若鹜,以至于个别弟子认为:“我对上师有什么什么财物供养,是个大施主,是最令上师欢喜者。”这样可能有点颠倒。实际上,对上师最好的供养,就是修行供养。
当然,修行供养也不一定指天天修法。我们这里有些发心人员觉得:“年底考试时我好惭愧啊,365 天都在发心,从来没有修行过,没办法去供养上师。所以,上师您老人家千万不要生气。”其实不是这样的,倘若你在帮助众生、摄受众生、利益众生,《华严经》中讲了,这就是上等供养。如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你若是为了众生做事,那不舍菩提心、摄受众生、饶益众生、代众生苦等诸多供养就包含其中了,这是最好的供养,是上师最欢喜的,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长阿含经》中讲过,佛陀要示现涅槃时,前往拘尸那城,准备在娑罗双树下入灭。佛陀让阿难在树间为他铺设床座,要求头朝北、面向西,以示佛法将传布北方,并在那里兴盛。这时,娑罗树虽未到开花的季节,却突然开起花来,纷纷飘落到佛陀身上。
对于这一奇异的景象,佛陀为阿难解释道:“这是栖居在娑罗树林,笃信如来的夜叉天神,以非时之花来供养我,但这并非真正的供养。”
阿难问:“那什么才叫真正的供养呢?”
佛陀回答:“只有受持我的法、修行我的法,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我们平时经常想:“佛陀的恩德特别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供养呢?”其实,依教奉行就是对佛的最大供养,也是对上师的最大供养。有些人总抱怨:“哎哟,我福报太浅薄了,别人都能供养上师,我连一分钱的供养也没有。”实际上,对上师财供养不是很重要,自己若能如理闻法、如实修行,即使上师没有发现,佛陀没有马上给你一种“反馈”,这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法供养,我们务必要尽量做到。《法句经》云:“若有智者,见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长阿含经》也说:“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此处的“受法”与“行法”还是有点区别:受法,是指在上师面前听课或翻阅佛经论典,以此来接受法义;行法,则是明白了道理之后,实实在在去修行。然而,现在有些佛教徒很值得惭愧,不要说行法,就连受法也很难做到。汉地《大藏经》中有那么多殊胜教义,他们从不拿出来翻一翻,只是将其束之高阁,完全当成一种收藏。前两天听说,学院个别法师和道友开始看《大藏经》,我真的很高兴!倘若你们这样接受佛法,然后对里面的教义尽量行持,这就是对如来的一种报恩,也是对佛陀和上师最好的供养。
现今有些人一直浪费时间到处化缘,非要用钱来供养上师。但这样的供养,不一定对上师有利,反而对上师的名声、事业可能有影响。作为弟子,只有如理如法地闻思修佛法,才是最上等的供养。在此基础上,假如你因缘、条件允许,可以再作些财供养、承侍供养。总之,孰轻孰重一定要搞清楚!
第七十六节课
今天继续学习《大圆满前行》中的“依止上师”:
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因为要摄受不同根基的众生,故不能只是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或一种威仪。否则,若单单示现小乘的寂静行为,那只能度化小乘众生,其他根基的众生则没办法引导。所以,我们观察完上师、依止他以后,无论上师显现什么样的形象,都要认识到那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唯一要观清净心,明白上师的本意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绝不会有任何过错。一旦产生邪见、诽谤,应认识到是自己的心不清净、眼不清净,并且要立即忏悔。
如是对上师观清净心,则可得到一切正法功德。诚如《大智度论》所言:“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只要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不起增益和损减之心,上师的密意、智慧、悲心、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自己自然能全部获得。因而,不管上师如何示现,弟子都不能妄生邪见。
下面就讲一个故事:
从前,大智者那若巴获得成就后,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那若巴听了之后,立即起程奔赴东方。
由于不知道帝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他便向当地人打听,结果他们都说不认识“圣者”帝洛巴。他又问:“那么此地还有没有谁叫帝洛巴?”
人们回答:“有个以行乞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那若巴心想:大成就者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于是继续刨根问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里?”(有些人可能不会这样。他们喜欢种姓高贵、身材魁梧、说是多少多少世转世的上师,假如听说是个乞丐,不一定会去亲近。)
人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烟的破围墙内。”(也有历史说,尊者当时住在一个河边。)
他大步流星地来到那里,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处。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木盆,里面装满了死鱼活鱼混在一起。他从中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烤完就吃了起来,接着弹一声响指。
那若巴上前顶礼膜拜,请求摄受。帝洛巴尊者回答:“你说什么呀?我可是个乞丐,哪有什么摄受能力!”
经过那若巴诚心诚意的再三恳求,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并告诉他外境任何显现都是心的妙用,执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之后又让他经历了很多苦行,最终那若巴从执著的境界中获得了解脱。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不是因饥饿难耐,实在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趣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他才吃了鱼肉,然后将其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一般来讲,无因无缘去超度一个众生,是相当困难的。按照藏地的传统,哪怕你只有一条哈达或一针一线,也要用它跟上师结上缘。但是作为旁生,又没有其他的结缘方式,唯一只能供养自己的肉身——这即是密宗中降伏的超度方法。
此公案在印藏可谓家喻户晓。有些显宗的初学者,刚开始听觉得有点可怕,无法接受这种超胜境界。但你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来驳斥,心胸应该要放开点,不要因为自己戒杀吃素,就把世界上所有杀生吃肉的人都看作坏人。毕竟圣者的境界不可思议,利益众生的有些禁行也不能统统否定。
当然,境界不到的人,千万不可随意效仿这种行为。有些学密的人看帝洛巴吃鱼,自己就也把死鱼活鱼放在盆里,吃一条就弹指一声。虽然你的手指可以弹响,但能不能把鱼的神识超度到清净刹土,自己应该心知肚明。假如你真有这种能力,那怎么做都可以;但若没有的话,最好不要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有些境界尽管肉眼暂时看不到,你怎么胡说八道都可以,但时间久了以后,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能慢慢看出你到底有没有度化众生的能力。
帝洛巴这样的故事,实际上在汉地也有不少。虚云长老的弟子体光老和尚,就曾讲过一个,说是清朝皇帝咸丰的母亲死后,有一次给儿子托梦说:“我堕入了恶趣,西域寺放生场有个养猪的和尚,他是得道圣僧,你务必要请他给我超度!”
第二天,皇帝专门派钦差大臣到西域寺寻找圣僧。去了一看,猪圈里有个僧人,穿得破破烂烂、邋里邋遢,跟猪一块睡,吃的是猪食。钦差见周围没有别人,心想可能就是他。知客骂道:“你赶快站起来,钦差大人来了!”但他无动于衷。钦差在那儿给他磕头,他才慢慢站起来,然后被请到了皇宫。
晚上放焰口,皇帝让他坐在正台上,其他和尚坐在两边。他什么也不会,在台上竟然睡着了,睡得呼呼响,其他和尚只好把他拉起来。当天晚上,太后又给皇帝托梦说:“圣僧去救我,我拉着圣僧的衣服就要出来了,他被后面的人一拉,我又出不来了。”
第二天晚上,不管他怎么睡,谁也不敢动他了。等焰口快放完了,他坐了起来,下面和尚拿着切好的馒头说:“大师啊,您可不可以给恶趣众生施施食?”
他拿着馒头就往下丢,说:“老僧活了八十多,从没干过这个活,大的孤魂生净土,小的孤魂吃馒头。”当下,成千上万的饿鬼就超生了。
以此因缘,皇帝封他为国师,御赐了紫金钵、銮驾。体光老和尚说他出家时,还亲眼见过这些,但后来“文革”期间可能毁坏了,现在已经没有了。
在这个公案中,那位圣僧平时住在猪圈里,全身脏兮兮的,行为也疯疯癫癫的,请他去度化众生,别人不一定有那么大信心。但实际上,有些大成就者的境界是隐藏的,不是像挂在鼻子上、耳朵上,大家一看就清清楚楚。表面上,大成就者也是人,业力深重者也是人,或许后者装得更像圣者,很多人都不辨真伪,但其实二者的境界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外表去判断别人的境界,不要以为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是坏人、愚人、凡夫人。
在大成就者中,除了刚才讲的公案以外,萨绕哈巴也曾显现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日巴则现为猎人的身份。如此以下贱种姓、低劣姿态出现的圣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例如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他们的境界虽不可思议,但形象上有的是猎人,有的是妓女,行为似乎很不如法。对于这些,我们千万不要妄加评论,否则,诽谤圣者有什么过失,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尤其是大成就者萨绕哈巴,历史上说他是龙猛菩萨的亲教师。有一次,他喝了金刚瑜伽母化现的卖酒女人的酒,当下分别念从心里消失,获得了殊胜等持。人们听说后,说他已失坏了婆罗门种姓,向他挑衅。他在国王等众人面前,把一块大石头扔进大海,说:“如果我喝了酒,愿此石沉入海中;如果你们喝酒而我没喝,愿石头漂浮在大海上。”结果那块巨石漂浮在水面上,一直没有沉下去,众人当下为之折服。
后来,他在那烂陀寺出家,成为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众人趋之若鹜。一次他去南方,遇到了一个以做箭为生的箭女,那箭女有门特殊的工艺:无论怎样凹凸的曲木,经过她的制作,都能变成笔直的利箭。每天她都做同样的事情。萨绕哈巴尊者通过箭女的直指,豁然开悟,证悟了法性实相。(我们的心本来也是端直的,现在却被无明烦恼扭曲了。只要通过上师的窍诀将其拉直,就可以现前本来面目。)
尊者带着箭女作为明妃周游四方,他自己也制作弓箭。因他曾是一位守持净戒的大比丘、众多僧人的亲教师,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诽谤声四起。他面对这些讥讽挖苦,一边做箭一边唱道:“受持光头比丘相,酒女一起也同行,贪与不贪无分别,也无净与不净念,此理他人不了知。呜呼世人如毒蛇……”国王等人听闻之后汗毛悉竖,都生起了无生智慧,获得了成就。
他在给龙猛菩萨传戒之前,就已经接受了那位箭女,并且还唱了一个道歌:“昨日之前非比丘,今日之后真比丘。”我们平时常说,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境界就是了义的比丘,所以他称自己为“真比丘”,原因也在这里。
夏瓦日巴的公案也是如此。最初他三兄妹是唱歌跳舞的,一次对龙猛菩萨作歌舞供养之后,龙猛菩萨给他们看了宝慧菩萨的画像,夏瓦日巴觉得宝慧菩萨异常眼熟,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他依止龙猛菩萨,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他前往印度南方的吉祥山,接受了两个明妃,以猎人的形象度化众生。这两个明妃,后来分别成为了弘扬大手印、多哈道歌的两个空行母。
当然,这种现象,小乘行者肯定无法接受,但在具大乘境界的人面前,则完全可以理解。现在汉传佛教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某些教义,尤其是接受明妃的行为,非常不合理。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假如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境界,只是以密宗为借口,依靠贪欲行持双运,这是任何经典、续部都不允许的;但如果他已断除了贪欲,即使表面上接受明妃,实际上也有开许的时候。
汉地东晋时期翻译的《观佛三昧海经》,里面就有一个淫女,初见佛陀与阿难、难陀在楼下化缘,便对阿难、难陀生起了贪心,日日期盼他们到来。于是佛陀幻化出无比庄严的童子,她见后倍加爱慕,就与其一起做不净行。童子天天与她缠绵、不知疲倦,她由最初的欣喜若狂变成了痛苦万分。童子告诉她,自己一旦与女人缠绵,就必须要 12 天才休息。淫女厌悔不已,抱怨连连。童子不堪其辱,就在她身上自杀了,但尸体一直缠着她的身体,慢慢腐烂,直至变成白骨。淫女此时贪欲全息,祈祷净饭王子(佛陀)来解救她。佛陀出现在她面前放光,令其身上的白骨消失,然后给她讲法,她最终也获得了圣者果位。
可见,汉传佛教一些经典中,关于这方面,也以比较隐晦的方式作过描述。现在有些人一听双运和降伏,就担心密宗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其实在小乘别解脱戒中,贪欲就是贪欲,这些肯定说不过去,但在大乘显宗的了义经典中,还是间接提到了这些教义。前段时间,我也引用过《善巧方便经》的几则公案。假如说贪欲永远不能转为道用,那汉传佛教中很久以前就翻译出来的这些经典,其中的公案又该如何解释?因此,大家不要随便排斥藏传佛教。
当然,有时候也不能太过激了,倘若认为学佛什么都可以做,是非对错不用管,这样也不行。要知道,我们观察善知识极有必要,有些善知识完全是假装的,什么法相都不具足,对这样的人则不应依止。就像世间上买一些产品,其中有真也有假,有些只值 10 块钱,但经过一番包装,却被贴上了 180 块钱的标签,以至于特别愚痴的人经常受骗;还有些药不但不是药,反而对身体有害,但因为广告打得特别好,许多人都争相购买,最后害了很多人。
所以,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要用智慧认真观察,如果自己取舍实在无能为力,至少也应该问问别人。就像你买一件商品,到底它合不合格、来源怎么样,找有经验的人问一问很有必要。而依止善知识的问题比这更严重,你东西买错了,充其量也只是浪费了钱,或者暂时对身体不利,但依止错了人的话,不仅仅这一生的时间、钱财、精力被浪费了,乃至生生世世的善根也被毁坏了。所以,大家务必要寻找好的上师。
依止了上师之后,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唯一要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有些上师的显现非常非常恶劣,《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就有不少这类故事,但作为具相的弟子,对上师的许多超胜行为,都不会产生邪见,并能欣然接受。
《十住毗婆沙论》亦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有些上师内在具有殊胜的智慧,但外面的威仪不一定如法,这个时候,没有智慧的人若轻贱他、诽谤他,就会像坐在被灰覆盖的火上,过一会儿就燃起来了,相当危险!
如今许多人对已得过法的上师,经常议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包括在网上的各种言词,让人听了都特别害怕。其实,这样做对你自身非常不利。很多大成就者的密意,也许你终生都看不出来,直到死还认为他是坏人,结果他却真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所以,我们对上师理应观清净心,尽量少说过失。
尤其是跟一位上师时间久了,就会把他看作普通朋友一般,将其很多行为都观为过失,这即是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功德圆满、一切过失断除的,唯有佛陀一人,但是没有信心、具有邪见者,即使跟佛陀共住共睡,也会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就像善星比丘一样。
善星比丘,有些经论说是佛陀的兄弟,而汉地《法华玄赞》中说是佛陀为太子时所生之子,如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涅槃经》亦云:“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不管怎么样,反正善星比丘这么一个人确实存在,而且是佛陀的亲戚。他当时对佛陀的言行举止不仅不生信心,反而经常无端诽谤。
关于他的行为,《大般涅槃经》33 卷中描写了很多,让人看了有点啼笑皆非。比如说,一次佛陀在晚上为帝释天传法,善星比丘因为是侍者,必须承侍佛陀就寝后,自己才能休息。他一直在那儿打瞌睡,很不耐烦佛陀说法的时间太长。当时王舍城有种风气:每当孩子哭闹不休,父母就会吓唬道:“薄拘罗鬼要来抓你了!”善星猛然想起此事,就恐吓佛说:“世尊,快去禅堂歇息吧,不然薄拘罗鬼要来抓您了!”佛陀回答:“痴人,你不知道佛已断除了四魔,是无所惧的吗?”帝释天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后,对善星比丘的愚痴惊讶不已。
还有一次,佛前往城中乞食,照例善星要跟在身边。许多人信佛虔诚,念念不忘要瞻仰佛陀,即使是佛的脚印也想顶礼膜拜。不料,善星跟在佛的后面,故意把佛的足迹踏乱抹去。结果不但抹不掉,反而让大家十分反感。
他们进了城之后,在一家酒馆旁,看见一个异教徒喝醉了,满口胡言乱语。善星听了非常敬佩,很高兴地跟佛说:“世尊,如果世上有阿罗汉,此人可以说是阿罗汉中的阿罗汉。为什么呢?因为他说:没有善恶因果的存在。”佛陀摇头道:“你不是常听我说法吗?阿罗汉是不喝酒的,也不会诽谤佛法,说善恶因果不存在。而这个人无恶不作,怎能算是阿罗汉呢?”善星听后不服气,也不相信佛的说法。
还有一次,有个异教徒叫苦得,他不承认因果,常对人宣扬:“烦恼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解脱也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善星听了又非常赞成,立刻禀告佛说:“世尊,世上如有阿罗汉,那苦得正是最殊胜的阿罗汉。”
佛陀回答:“苦得不是阿罗汉。他连什么是阿罗汉都不知道。”
善星问:“您不是阿罗汉吗?怎么阿罗汉也会对阿罗汉生嫉妒心?”
佛陀说:“我不是生嫉妒心,只有你才有这种邪见。苦得根本不是阿罗汉,再过七天他会腹痛而死,死后投生为食吐鬼,尸体被同学抬到尸陀林中。落到这种下场,很明显他不是阿罗汉。”
听了佛的预言,善星赶紧跑到苦得那儿告诉他,并说:“您一定要注意啊,千万不要被佛言中了,要想办法让佛落个妄语罪。”苦得听后便在六天中不饮不食,到了第七天,实在忍不住就吃了黑蜜,喝了点冷水,结果腹痛而死。
善星听说这个消息后,匆匆赶到尸陀林去,见苦得的尸体旁真有一个食吐鬼。善星提心吊胆地问:“大德,您死了吗?”“死了。”
“怎么死的呢?”“腹痛死的。”
“谁把尸体送来的?”“我同学送来的。”
“您现在投胎转生为什么?”“食吐鬼。”
食吐鬼继续说:“善星,你不要对佛起邪见。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说的一切都是实话,你为什么不信呢?假如世上有人不信佛语,将来也会落得我这样的下场。”尽管如此,善星对佛的邪见仍没有消除。
善星在二十四年中当佛的侍者,对十二部了如指掌,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佛的一切行为都看成了欺诳之举,对佛连芝麻许的功德也看不到,并认为:“除了我没有佛的一寻光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而且我在智慧方面远远超胜,不应该给佛当侍者。”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对佛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完就扬长而去。
当时,阿难问佛陀:“善星将来会转生到何处?”
佛陀告诉他:“善星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阿难来到善星跟前,将佛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善星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成真,不管怎么样,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在六天当中水米未进。到了第七天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现如今,也有不少像善星一样的弟子,依止上师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产生各种恶念。我曾见过有些人,刚开始对上师很有信心,但后来听信别人诽谤,自己的信心慢慢就退了,觉得“我在你身边做事好多年,现在不愿意继续呆了”,离开时也认为自己胜过了上师,并将所了解的许多事在世人面前毁谤,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
其实作为有智慧的弟子,不会盲目地跟着愚者。根登群佩就有个格言说:“愚者虽不会跟随我,但我也不要跟着愚者跑,这是智者的第一个誓言。纵遇命难也不要舍弃。”这是大智者的语言,我觉得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我们具有智慧的人,不要跟随世间愚人;而愚痴之人能不能跟随我们呢?也很困难,他们就算暂时依止了智者,但时间长了以后,也总会离开的。可见,智者的路和愚者的路完全不同。《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万万不要学愚者舍弃上师、诽谤上师,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刚才也讲了,以外在行为去衡量内心境界,是很容易出错的。《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还讲过一个重胜王,他虽然已得圣果,但为了度化某女人,而示现与其同床,令其发起了无上道心。所以,我们无法了知别人境界的话,不能依靠外相去揣测。《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记得《亲友书》曾讲过四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内成熟而外不熟。就像有些大成就者,虽然已获得解脱,但有时因度化众生的需要,示现的行为看似不如法,实际上却能成熟众生的善根。
故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应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自己的心尚未调伏之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假如上师表面上对你发脾气,似乎特别不高兴,你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觉得上师特别偏心、处理不公。(现在有很多这种人,对外道倒是很起信心,对上师却常生邪见,这也是前世的业障吧,没办法。)这时候,你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然后等上师心平气和了,再到上师面前忏悔。不然,倘若上师正在气头上,你忏悔了也不一定接受。
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些方法确实很重要。以前我还没正式依止上师时,对此就已经学习了,所以在一生中不管遇到哪个法师,我都会以最大的恭敬心和清净心去依止。在此过程中,自己无意中肯定犯了很多错,但即便如此,还是尽心尽力地依止,从来没有像现在学生对老师不恭敬一样,把上师当成是普通人。对很多世间人来说,在跟上级打交道时,高兴时可以一起合作,不高兴时就可以诽谤,甚至刁难、威胁也无所谓。但佛教中不能这样,就算你对“人”没有感觉,对“法”也要有感恩之心。因此,我们对所有上师都要恭敬,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上师在发脾气时,我们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否则,把上师的行为完全当作过失,进而肆意诽谤,那这个人就着魔了。所以,我们要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
退一步说,倘若你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那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所以,经典中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这不像世间上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只要没有针锋相对,对工作没太大影响,二者怎么样都可以。然而佛教中并非如此,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你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你不是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
第七十七节课
现在正在讲“依止上师”,这个讲完以后,就要讲不共加行了。在此之前,我想提醒大家:一、共同加行的基础一定要打好、一定要修,否则,不共加行的境界很难生起来;不共加行若没有修好,那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的境界就不太容易现前。
所以,这次讲《前行》,时间虽然比较长,但我认为非常有意义。无论从自身的经验,还是其他上师的传记看,加行修得特别好的人,后来修行不易退失;加行修得不好的话,就算暂时能生起一些验相、获得一些成就,但很快的时间当中,这一切就销声匿迹了。因此,我一再地要求修共同加行,希望你们能引起重视。
二、不共加行中的磕头,现在已经开始了。大家若能每天磕一些,日积月累就会积少成多。有些人觉得修一次加行特别累,尤其是磕头最辛苦,但对精进的人来说,这并不算什么。以前我好像也讲过,青海那边有位上师,他一辈子修了十六次加行。还有,前不久有位从国外回来的法师说,我们藏地公认的一位大德,50 年代出去后就坚持每天磕一百个头,如今将近五十年了,他一直没有间断过。就算有时候去其他国家访问,或者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当天晚上也会抽空把磕头补上。前几年统计下来,总数大概有 420 多万。
我听了这些事迹后,觉得人与人之间确实差别太大。表面上看来,谁都会吃饭、走路、说话,但修行的勇气却有天壤之别。有些人修一次加行,就叫苦不迭,觉得难如登天;而有些人无论修了多少次,对他来讲也轻而易举、易如反掌。
所以,大家在修加行时,要随学这些大德的精进。尤其是城市里的很多佛友,一开始都比较积极,但慢慢地,就力不从心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强调共修的重要性,否则,只依靠个人的力量,修加行很难善始善终。包括我自己在内,跟大家一起磕头的话,怎么样也能坚持下来,但如果私下单独修,就总有一件事情缠着自己,不能全力以赴。
其实修加行打好基础,对每个修行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不然我也不会花这么长时间一直讲。对我个人而言,长期都在研究佛法、学习佛法,若是讲些简单的修法、仪轨或者大经大论,也不会讲不来,至少字面上可以划下去。但我通过再三观察,觉得对大家最有用的就是加行,所以这几年想讲广一点,让你们对它的印象深一点,这样各方面的修行才不容易退失。
不然,有些人刚学佛时特别积极,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开始生厌烦心了。诚如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所说:“闻思犹如蝌蚪身。”蝌蚪的尾巴一开始非常长,慢慢就越来越短了。有些人的修行也是如此,最初特别特别兴奋,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但用不了多久就放弃了,最后什么法都不修了,这样虎头蛇尾就不可取。
那天我看到宗萨钦哲仁波切在网上呼吁各国的道友修加行,并说会带大家一起修,报名条件是必须修十年,每天坐禅两个小时以上。当时大概有三四百人报了名,中国只有几个,大多数都是西方和东南亚国家的。我见了以后,觉得他们的善根很不错,如果在我们这边修五六年加行,不天天强调的话,好多人都忘了。有些人就像三年级的小学生,没有老师整天拿教鞭盯着,就不太听话。明明自己都是下午五六点钟的太阳了,可还是没有自觉性,总以为生活中这个重要、那个重要,什么都放不下。对我来讲,始终觉得修加行比什么都重要,跟你们的想法可能有点冲突,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大家多思考思考。
今天继续讲依止上师的道理:
平日里,我们在上师身边时,必须恭恭敬敬、如理如法。
起身:当上师从座上起身时,自己要毫不迟疑地站起来,绝不能视若无睹,依然坐着、甚至躺着。当然,假如上师开许了,自己则不用站起来。否则,故意轻慢上师的话,不要说来世,就算是即生中,也会感受各种果报。
安坐:上师安坐之时,要向上师请安问候,看上师身体怎么样、心情怎么样、吃得怎么样……然后再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等。
观察时机十分重要,倘若上师不高兴时,你非要拿个供品作供养,反而可能会触恼上师。只有各方面因缘成熟了,供养上师才有殊胜功德。当然,供养时还要看上师的心意,假如上师根本不喜欢,或者用也用不上,你供养了也没有多大意义;但如果上师比较喜欢,你则要尽心尽力地作供养。
作为弟子,一定要对上师恭敬。格鲁派有一位甘珠尔上师说:“上师讲的任何话都不能违背,就算上师说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你也要承认,并坚信不疑。”以前那些有清净心的弟子,上师说什么都听,并深信上师的语言与佛没有差别。而现在很多人根本做不到了,倘若上师说太阳从西边出来,自己马上就会跳出来纠正:“哎呀!上师,您绝对说错了!”
现在的这个社会,有些人片面地强调民主、平等,甚至认为自己应跟上师平起平坐,没必要有高低之别,因为万法本来就是空性、平等的。这种邪说非常不合理。尽管胜义中一切平等,但世俗当中,依靠恭敬上师、依止上师的缘起,最终能得到上师的智慧、慈悲、境界等超胜功德,也是不虚存在的。因此,我们在依止上师时,能令上师欢喜的事一定要做,并且要时时刻刻忆念上师。
金厄瓦上师讲过,他因为经常忆念上师、恭敬上师,相续中生起了真实的功德。大家也记得吧,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大众中,经常一提起根本上师就泣不成声,令当场很多人对依止善知识的功德生起了坚定信心。我经常会想:现在学院的人数虽比法王在世时还要多,但讲课的加持力明显不如以前了。以前法王讲一堂课,大家都会法喜充满,内心有极大的转变。譬如一讲人身难得,全学院的人都觉得人身确实很难得,要马上修法;一讲寿命无常,每个人就不敢浪费时间了,不然无常到了怎么办;一讲到依止上师的功德,大家就特别有感触,觉得一定要恭敬上师。而现在,个别法师尽管也讲得很精彩,口才非常好,但听法的人有没有转变却很难说。所以,高僧大德一旦离开了这个世间,许多与他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众生,心里的正法也会随之而隐没。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现在法王如意宝的功德、事业、加持始终没有消失,无论你见过上师也好、没见过上师也罢,如今有机会参加闻思修行,我认为都是上师的一种事业。试想:假如上师当初没有开创这个佛学院,没有培养这么多高僧大德,后学者肯定无缘学习那么多佛教的道理。
原来上师曾讲过:“学院里的人哪怕生起一刹那善根,也都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同理可推,现在我们哪怕产生一次诸法无常、诸行皆苦的念头,也全是上师如意宝的加持。若能意识到这一点,对上师真正产生信心,如今在这个末法时代,修法才会有一种感受,法的力量才可以体现。否则,光是表面上依止上师、表面上修行,那只是一种形式,对自己的作用不会很大。
因此,大家要多阅读前辈大德的事迹,看看他们是怎么依止善知识、怎么长期祈祷传承上师的。这些大德依靠对上师的信心,时时都处于修行之中,而我们是有空闲、心情好了,才愿意闻思修行;心情不好了,或者遇到违缘逆境了,马上将佛法完全放弃,甚至产生一些邪见,这说明法并没有融入心。
其实,不管你修什么法,都应观想这是上师的加持,是诸佛菩萨的妙力。不信佛或对佛教研究不深的人,可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对这样的感应或加持心存怀疑。但佛教中对怀疑并不排斥,一个人若能对善法生起合理的怀疑,也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诚如《四百论》所言:“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行走:上师走路时,自己倘若随行的话,也有一些要求:如果走在前面,后背就对着上师,很不恭敬,所以绝不能走在上师的前面;倘若走在后面,会有踩上师脚印、影子的可能,《事师五十颂》云:“若足踏师影,获罪如破塔。”因此也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假设走在右边,又会处在首席之位,为此更不该走在上师右侧。
在佛教中,一般右边是首席,可世间上就不一定了。听说美国和中国的规矩就不同,各国的国家首脑聚在一起时,一个认为左边最尊,一个认为右边为贵,当年周恩来请尼克松吃饭,就发生了不少笑话。但在佛教中,右边的地位比较高,有些弟子跟上师拍照时,非要坐在上师右边高高的位置上,这样就不是很好。
既然以上位置都不合适,那跟上师走路时,自己该位于哪里呢?应在上师左侧稍后的地方恭敬随行。不过,假如路途中遇到危险地带,或担心有恐怖事件发生,请求上师开许后,自己走在前面也无妨。关于这方面,《入行论》的讲义里讲过,《金刚藏庄严续》也说:“夜晚与过河,处于险地时,请求师开许,先行无过失。”
坐垫和乘骑:身为弟子,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除非先经上师开许,否则,绝不能任意踩踏上师的坐垫,乘坐上师的车辆等。
《事师五十颂释》还说,对上师的鞋子、坐垫,不要说踩踏,连跨越也不允许。如果实在不得已要跨越,功德光在戒律中讲过“为三宝而清扫涂墁,可边诵经堂偈子,边跨越佛殿、佛像、佛塔、中柱之影”,依此理可以类推,一边诵咒一边跨越上师身影、资具、衣服、乘骑等,这样应该也不会有过失。
以前上师去新加坡时,好多居士信心不错,非要给上师按摩,在上师的衣服上踩来踩去。索顿管家见后很不满,叫他们不要踩,但因为汉语不太好,也没办法沟通。我见上师很开心,没有特别排斥,就没有出面制止。但后来他们有点过分了,说要用脚按摩上师的背,当时我们赶紧阻止了。
有些人对上师的衣服、资具,随便跨越或践踏,一点感觉也没有,殊不知这有很大过失。假如你非要跨越,那一定要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忏悔,或者也可以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敲门:敲上师的门不能特别用力,开关门也不要很粗鲁,动作一定要轻缓。
从前阿底峡尊者有个弟子,一边敲门一边直呼尊者名字:“觉沃杰,觉沃杰,给我传个窍诀!”阿底峡尊者似乎没听到,并没有给他开门。他又大喊一遍,屋里仍没有反应。直到他喊第三遍时,尊者面现不悦地开门说:“窍诀不是用大声叫喊换取的,唯有以恭敬才能得到,我不给你!”
确实,现在也有很多弟子,连基本的恭敬都不懂,去上师家时拼命砸门:“喂喂喂,里面有人吗?上师,快开门!”这样的行为很不如法。
举止:在上师面前时,必须断除身体的弄姿作态,表情的嬉皮笑脸、愁眉苦脸,口中的欺人之谈、戏耍玩笑、未经观察的胡言乱语、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
有些人跟上师比较熟了,就非常放肆、言行随便,这些都应该要禁止。当然,每个上师的心态和性格不同,假如上师不太介意,你这样做也没有大碍。但有些人跟上师一起时,本来大家开开心心的,非常愉快地聊天吃饭,他却在一旁拿着转经轮愁眉苦脸,特别伤心的样子,这样也不一定很适合。《如意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专门讲过依止上师的很多教言,这些我们一定要明白,不然,就会不经意犯下很多错误。
作为一个弟子,对上师始终应心怀敬畏,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言谈举止要寂静调柔,不能失态。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犯错没有惭愧心,对因果没有畏惧感,对父母师长没有恭敬心,这样真的特别可怕。每个人在依止上师时,尽管上师是人,你也是人,你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上师,比如年龄比上师大,个子比上师高,体重比上师重,学问比上师多,文凭比上师强……但上师的广大智慧、无偏大悲、善巧方便、利益众生的行为,你却不一定赶得上。
我本人而言,以前依止一些上师的过程中,当时因为比较年轻,觉得自己好多地方都跟传法上师相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才逐渐意识到对自己有过法恩的上师们,确实有不同的功德,是自己远远比不上的。
在昨天的“佛教与科学论坛”中,一位博士后就说,她在依止教授的过程中,从来没发现教授的任何过失,认为他是个十全十美的人。当时,我就觉得她的清净心很好,不然的话,不要说世间老师,就算是出世间传授甚深佛法的上师,不少人也很难观清净心,甚至觉得不如自己。一旦有了这种心念,那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和超胜境界,自己肯定得不到。
昔日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很多人问他:“藏地有这么多修行人,却没人获得超胜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尊者回答:“大乘功德不论生多生少,都要依靠上师才能生起。你们藏人对上师只作凡庸想,如何能生功德呢?”
所以,我们应当把上师看成是有功德者,以此对上师生起恭敬心和畏惧心,身口意自然可以寂静调柔,而不会像有些人那样,闻法的时间越长,内心就越不调顺、不堪能。我们学院有个别汉族法师,藏族的喇嘛和觉姆见了也很恭敬,说他(她)讲法的内容虽听不懂,但从外在威仪上看,相续中肯定有功德,一看就让人起信心。这也是内在境界的一种外在体现,否则,内心十分不调柔的话,走路、说话、做任何一件事,都很容易让人生邪见。
综上所述,弟子依止上师时,行为应如《功德藏》中所说:“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坐乘等折福,切莫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假设有人心怀嗔恨、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之为友。倘若你有能力制止他的邪见和诽谤,还是尽可能地加以制止;但若实在无能为力,就不要与他畅所欲言。《功德藏》也说:“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
对上师特别恭敬的人,经常跟他在一起的话,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功德和境界;有些人不但对上师不恭敬,反而常挑上师的毛病进行毁谤,给上师造各种各样的违缘,对于这样的人,千万不能与他一起聊天、同吃同住。原来学院就有个道友,看见一个人很可怜,就让他在自己家里住一晚。没想到,这人对某上师有非常大的邪见,晚上交谈时一直百般诽谤。后来这个道友看制止不了,只好说:“你现在就离开吧,我不敢留你一起住!”然后半夜三更把他撵出去了。
现在也有不少人,对上师倒是信心很大,但平时与诽谤上师、甚至破了誓言的人关系特别好,这种情况按照《三戒论》的观点,就像跟传染病人同住而会被传染一样,自己也会直接或间接染上破誓言的过患。所以,密宗的有些忏悔文中,常提到需要忏悔自己破誓言的罪业,还有因为别人而破誓言的罪业。其中,后者就属于这种情况。
一旦以上师为对境破了誓言,那么在密宗中很难忏悔清净。《密集金刚》有个讲义叫《明炬论》,里面就有个教证说:“一个人即使造了五无间罪、谤法罪、舍法罪等,死后要立即堕入地狱,但依靠上师的恩德,得受圆满次第深法而修持,也可成佛。然而,若最初恭敬依止上师,通过闻思了达诸法深义后,反以不屑一顾的口吻侮辱上师。此类诽谤上师之人,甚至与其共处也不得成就,更何况是他本人了?”这个道理,在《句义宝藏论》中也讲得很清楚。
当然,有些人也并没有破金刚誓言,只不过自己说话不中听,或者对某某上师有些意见,大家就把他归为“破誓言者”,这样也不合理。任何事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倘若人家明明没有破誓言,你却给他扣上“破誓言”的帽子,这会非常伤害别人;但如果以密宗续部来衡量,某人绝对破了誓言,那你跟他关系特别好的话,自身肯定也会被染污的。
因此,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就规定:学院中破了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的人,尤其是与金刚上师、金刚道友有严重矛盾者,任何一个坛城灌顶或法会都不能参加。我们也曾在上师面前发过愿:不与破誓言者共同参加一个灌顶或法会!当然,不知情就没有办法了,佛陀在世时也是如此,《别解脱戒》中说,破戒比丘尚未公开之前,与其共住的话,佛陀也没有遮止。
刚才那个誓言,我在有生之年中都会坚守。以前也有一些灌顶自己没得过,但听说里面有些破誓言的人,就不敢去了。其实去了也没用,就如同一滴酸奶可以腐坏一大锅鲜牛奶,同样,一个破密宗誓言的人,也能毁坏一百个具誓言者的功德。这是金刚持如来亲口所说,并非凡夫人的分别念。这方面,希望大家以后一定要注意。
汉地有些懂教理的法师认为:“藏地有这种规定很好,但汉地最好不要有。”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太合理。破誓言的过患,并不是以国家、民族、地方分的,不管是任何一个人,只要受了密宗戒、依止了金刚上师,后来却不好好守护而破了誓言,那汉族人也好、藏族人也好,都要一视同仁加以对待。
所以,在我的一生中,对那些明显破了誓言的人,不管是藏族、汉族,宁死也不会一起接受灌顶、传法。当然,这是我个人在上师面前发的愿,至于在座的僧众,我没有权力要求什么。但在我们学院,每次法会灌顶前都要作整顿,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破了誓言,这个人就必须开除,在他没离开之前不会灌顶。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如此,每年灌顶前管家们都会审核,这是法王如意宝定下来的,相信只要学院存在一天,这个规矩都不会变。
你们若想参加学院的法会,希望不要破誓言。破了的话,最好不要参与,否则,一旦到时候被要求离开,这也非常麻烦。当然,我今天强调这个问题,并不是暗示谁破了誓言。有时候我说一些话,该害怕的却不怕,不该害怕的反而一个个心惊胆战。在这里,我不是说你们有这种情况,而是告诫大家破誓言非常可怕,自己接受了密宗灌顶和法要之后,至少也要与根本上师和金刚道友和睦相处,不能发生非常尖锐的矛盾。一旦发生了矛盾而彼此不说话,学院要求不能隔夜,务必要当天忏悔。这是金刚上师的传统,望大家能好好遵守!
除了恭敬上师以外,作为合格的弟子,对金刚道友、甚至上师的眷属,也要同样恭敬。以比喻来说:
(一)无论相处多长时间,都要毫无厌烦之心,始终如一地友好,就像腰带一样。
在藏地,穿藏装没有腰带不行,腰带天天都用得上,我这个腰带就用十几年了,不会今天用、明天不用。同样,与金刚道友相处也是如此,时间越长,要关系越好,不能像世间人一样喜新厌旧。有些人今天认一个上师,过两天把他舍弃了,又再寻找一个新上师;对道友也是这样,今天跟他特别特别好,明天就把他抛弃了——这样做不太像腰带,而像卫生纸。
(二)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自己都要放下架子,与他人来往和谐融洽,就像食盐一样。
无论做什么菜,白菜也好、洋芋也好,不加盐是不行的,盐可以和任何食物搭配。同样,有些道友在哪里做事都可以,电工也行,挖地也行,打电脑也行,给上师提水、开车也行,干什么都跟旁人合得来。我们学院就有一些特别好的道友,谁都觉得他不错,上上下下都交口称赞。不像有些人,智慧还可以,但人格却很差劲,诚如有些上师所说:人都做不好,怎么做佛?
(三)即便对方恶语中伤、无理取闹,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自己也应尽力忍耐,就像柱子一样。
柱子上面有再重的屋顶,它也会一直撑着。那么,我们遇到别人无缘无故的辱骂、呵责,或者工作上承受很多很多压力,自己也要像柱子一样有忍耐心。
总之,对于道友,要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如《功德藏》云:“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
以前上师对身边的管家也常用这个教证,说:“你们跟道友和所有发心人员要关系搞好,这个很重要。”有些人对上师身边的人,这个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觉得全部是老虎、恶狗,并用特别不恭敬的语言给上师抱怨,这就不具备依止上师的法相。试想,假如上师身边谁都没有,上师完全是孤家寡人,那上师的很多事业谁来维护?因此,弟子互相不要有嫉妒心,只要有能力、有智慧、愿发心,谁都可以为上师做事,上师的眷属应该像佛陀或前辈大德那样无偏、广大。
如今台湾有些法师,身边的人非常不错,彼此没有竞争心,一心一意只想着众生,这样的话,事业自然而然可以展开。否则,内部成天都勾心斗角,久而久之,上师也会生厌烦心,对利生的事业也有影响。要知道,任何一位上师都有不同的事业,周围的弟子若针锋相对、势如水火,让人见了也不舒服,对上师自身也不利。有些人表面上似乎在护持上师,实际上若充满强烈的贪心、嗔心,做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好。因此,为了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弟子们要同心同愿,倘若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想利益众生、护持上师,那么做的事情一定会圆满。
总之,作为弟子,要像腰带、食盐、柱子,这三样都要具足。而不要像辣椒一样,跟谁都合不拢,谁都不敢接触你;或像荆棘树一样,用尖锐的语言到处伤人,大家一见你就特别害怕。在上师身边做事,还要有种忍耐心,不要稍微遇到一点违缘、别人说你几句,马上就拍桌子走人,这样实在不太好。一般来讲,拍桌子走人是素质比较低的表现,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用智慧,而不是一拍桌子,就能降伏魔众、万事大吉了。
戊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前面讲了观察完上师要怎么样依止,现在接着讲依止了以后,一定要修学上师的意行,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就像《善恭敬经》所说:“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否则,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就得不到上师的真实意趣。
看过高僧大德传记的人都知道,无上的境界是依靠对上师最大的恭敬心而来。包括阿秋喇嘛,以前来学院时,一提起根本上师昌根阿瑞,就一边流泪一边合掌(他对法王如意宝也有这种恭敬心)。依止上师的三十多年中,他为了上师什么都肯做、什么苦都肯吃。尤其在“文革”期间上师挨批斗时,每当有人用皮鞭和棍子向上师抽来,他都用自己的身子拼命护住上师。最后依靠这种信心,上师相续中的一切功德,他完完全全地得到了。
所以,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不共的信心;有了信心,恭敬心就会生起;有了恭敬心,上师相续中的超胜功德自然会得到。如是明确了依止上师的方法后,我们要像天鹅与蜜蜂一样受持上师的密意。比如,栖身于胜妙水池的天鹅,不会搅混池水,而是在其中轻盈嬉戏,尽情享受;蜜蜂飞旋在花丛之中,不会损坏花的色香,而是吸取精华后便悄悄离去。我们依止上师也是如此,不能扰乱上师及其眷属,有缘得受上师教言时,要全心全意、恭敬谛听;一旦因缘已经结束,自己要离开的话,也是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对于上师的教诫,若能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依靠这种信心与毅力,定会将上师相续中的一切功德,如同从一个瓶子倒入另一个瓶子般,融入自己的相续。如《功德藏》中说:“如依胜池之天鹅,蜜蜂品尝花汁味,恒时相处稀奇行,无有疲厌持师意,信心近取得功德。”
然而,现在很多修行人,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因为自己的邪见、成见作怪,始终把上师看成凡夫人,不要说如满瓶倾泻般得到上师的全部功德,有时候就连百分之一也得不到。所以,我们把上师视为佛很有必要,《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也说:“佛为最上阿阇梨,一切最胜常善护,了知秘密真实者,此阿阇梨佛无异。”可见,上师与佛无二无别,倘若你有这样的信心,以欢喜心来依止上师,肯定会得到上师的功德。
我们每个人依止上师的时间都不会很长。对大多数人而言,在依止上师时,经常会觉得上师跟朋友一样,甚至认为自己超过了上师。直到上师离开了世间,此时才想起上师的好,把上师看作真正的佛。这几乎是每个人的通病!
第七十八节课
《前行》正在讲修学上师的密意和行为。也就是说,上师具有殊胜的智慧、悲心,我们作为依止者,也要得到上师的这些出世间功德。
若想得到这些功德,学习佛法、尤其是修行很重要。现在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大乘修行人,但大乘的界限要以有没有菩提心来分。你们虽然经常听受菩提心的法要,我也经常传讲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但自己到底有没有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倘若你只是名相上的大乘修行人,则没什么可傲慢的。如果你连显宗的大乘菩提心都没有,就自诩为密宗的瑜伽士、无上大圆满的修行者,那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前段时间,很多人问我:“加行不修可不可以?”我说:“也可以。众生各自的业力都不相同,自己不想解脱、只想造业的话,我也没有办法。昔日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琉璃王灭掉了整个释迦族,佛陀都无力阻挡,所以众生业力成熟时,我肯定也无力回天。”对我而言,不敢要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修加行,但总的来讲,还是特别希望大家能循序渐进,次第性地契入佛法,这样至少不会毁坏你的善根。
古往今来的很多高僧大德,从传记中看,对《前行》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要求每年讲一遍《大圆满前行》,以至于不少人都能背下来。还有顶果钦哲仁波切,每到一处,总是随身携带《大圆满前行》这本书,直到他 82 岁时,在接近圆寂的前几天,也仍会每天早晨修法之后读上几页。这些印度、藏地最伟大的祖师,尚且对《前行》如此重视,我们后学者又有什么资格不好好学修呢?
因此,希望在座的各位应该向他们学习,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把《大圆满前行》当作自己的人生手册。倘若你十年后对加行的重视程度,跟十年前一模一样,就算你没有在大众前口口声声说自己开悟了,是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大修行人,至少自相续也会与法相应,很多行为会以因果规律来约束。其实像顶果钦哲仁波切那样真正的大成就者、一代高僧,不管去到哪里,《大圆满前行》都从不离身,我们又凭什么对这个法门心生轻视?
今天有人打电话问我:“某某上师的传承是只要交些钱就不用修加行,可以直接得到大圆满的教授,据说这与某个公认的高僧大德意趣相合。我这样可不可以?”我说:“可以,你怎么样都可以,只要能得到法就可以。”说是这样说,因为我没有权力制止别人。但实际上,像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前辈大德,都对加行非常重视,一生中修了不止一次两次,我们这些人能不能用钱来换?大家应该心里有数。
现在许多大学生的文凭和证书,通过钱就可以摆平。原来我认识一个比利时人,他在中国读医学博士时,只要把钱先交了,四年中参加四次考试,就能拿到证书了。对他而言,考试不太重要,钱最重要,没钱就拿不到证书;有了钱的话,考试不及格也照样毕业。那么,如今能不能也用钱替代加行呢?我不敢说,但确实有点怀疑。若真能这样,那当然很随喜,只要你有钱,就不难得受无上密法了。但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并没有发现这一点——或许不用发现也可以吧,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很多东西只要有钱就垂手可得了。不过假如你现在不重视加行,就算修了无上大圆满,再过几十年,烦恼也仍会纷至沓来。
顶果钦哲仁波切有一个弟子,如今在西方国家很出名。1999 年 6 月,他在美国加州旧金山讲《大圆满前行》时说:“我一辈子最重视的,就是这部法。我领受它的口传和法教,可能超过三十次了。光是在顶果钦哲仁波切那儿,就超过十次,其中五次是我亲自请求的,其他几次是给别人传这个法时,恰巧我也在场。还有,我在敦珠法王面前听过三次左右,从其他上师那里也得过这个法。如果三十年后我还活着,我还会再这么做。”
看了这段文字,我当时就想:一个人若能真正把自己的心,与《前行》的内容天天融合在一起,修行上肯定会有进步。反之,假如把《前行》的这些教言扔在一边,然后去另一处寻找更高深莫测的法,虽然也许能得到,毕竟每个上师的教言和传承窍诀都不同,诸佛菩萨的化现也不可思议,但一般来讲,万变不离其宗,再高妙的法也离不开加行的基础。
所以,希望各位对《前行》要有信心,不管到哪里去,就算没办法把《前行》的讲记全部背着,至少也应带上《前行》这个法本。现在很多人出门旅游时,带特别特别大的包也无所谓,既然无关紧要的东西都能拿,《大圆满前行》一本书又没有多重,随身带上应该不会太麻烦。
当然,这也要有信心才可以,没信心的话,任何法都得不到。《大智度论》云:“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因此,心的力量非常强,为了学佛能善始善终,大家一定要对《前行》有信心,如此,修行再难也可以成办。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人能发愿:一生中每天对《前行》读几页?这部《前行》我 1999 年传过一次,当时有个别汉族的法师和居士,发愿从此把法本一直带在身上,每天都读一些,至今始终没有忘。当然,这需要长久的信心和耐心,有些人两三天倒可以做,比如今天我讲了以后,让大家发愿的话,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举手,但再过三四个月放假了,有些人可能就忘了。所以,发誓容易实行难,这确实是不少人的通病。
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还是要终生重视《前行》,若能如此,在这个基础上,修什么法都非常方便。这本书里有许多甚深窍诀,我讲的时候,有时候担心你们心会散乱,如果没有领会其意、融入其中,这就非常可惜了。其实,你在生活中若能经常观修,以此对照自己,就会知道这里面全是价值连城的如意宝,一句一字也不能舍弃。仅仅是依止上师这个道理,尽管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解脱的关键,历来为祖师们所重视。倘若离开了上师的指点,即使是佛教一些简单的道理,自己也很难通达。正如《华严经》所言:“犹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暗室中虽有珍宝,但没有灯就漆黑一片,根本看不见。同样,佛法中虽讲了很多殊胜道理,但若没有上师以窍诀揭示,纵然你世间智慧再超群,也不一定能通达其中深意。所以,我们务必要好好依止上师,懂得因果取舍之理,懂得之后再身体力行,这才是修行人的根本。
下面紧接着讲:
上师在行持菩萨行的过程中,会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比如传法、印经书属于智慧资粮,建造三宝所依的殿堂、放生、行善属于福德资粮。这个时候,如果自己也加入其中,哪怕只供养微薄的资具财物,或者身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为上师的事业打电话、发信息),甚至发起没有嫉妒的随喜心,那么,上师以菩提心摄持所得的功德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这一段话,记得我在《关于重修学院尼众大经堂的信》中也引用过。去年修尼众大经堂时,个别信士一直要求提供账号,并让我写个简单情况。资金方面我虽然应该没有困难,但建经堂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么多僧众每天都在里面讲经说法、闻思修行,若能让大家与此结缘,必定能种下殊胜的善根,于是我就写了一封公开信。这么大的经堂,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建起来的,现在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道友们身口意各方面的发心,没有任何违缘,已全部圆满竣工了,这是非常值得随喜的事!
不仅仅是这个经堂,其实无论是哪位上师,所做的任何善法,共同做的也好、个人做的也罢,只要对弘法利生有利,能令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利益,我们都应遣除嫉妒心、傲慢心、自私自利心,尽心尽力地随喜。以前上师如意宝讲修经堂、建佛塔、放生等功德时,也常要求我们有能力就帮忙;没有能力的话,哪怕从内心产生一刹那欢喜心,这种功德乃至上师的善根没有穷尽之前,它也不会穷尽。
下面就讲个比喻:从前,有两个藏族人一起前往拉萨。一个人除了少量的豆粉外,没有其他口粮。他比较聪明,将豆粉跟另一个人的一大口袋糌粑混在一起。过了几天,有许多糌粑的人说:“你的豆粉差不多该用完了吧,我们去看看。”结果发现豆粉仍然没用完。这样看了好几次,豆粉都一直没有用尽,最后只好与所有糌粑一起吃完了。
同样,不论别人做什么善事,自己若仅仅通过少许财物或身语劳作等结上善缘,也将获得同等的善根——这比较占便宜啊,假如上师花了很多钱做一件事,你在没有吝啬的情况下交几毛钱,这样一来,上师所造的善根没有耗尽前,你的善根也不会穷尽。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大海没有干涸之前,这一滴水也不可能干。所以,今后高僧大德做弘法利生的大事时,我们也应当稍微参与一下,然后再将此善根如理如法地作回向。
其实回向很重要,看过《百业经》、《贤愚经》、《百缘经》的人都清楚,倘若你做了一件善事,如供养、礼拜、转绕,完了以后要马上发愿回向。发愿和回向不太相同,所谓的回向,指造了善业后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发愿的话,则不一定是善业已经造下了,但可以提前心里一直想:“但愿我怎样怎样……”所以回向中也可以带有发愿。
作为弟子,特别是对于上师的暂时指派,乃至包括清扫上师的居室在内,都是积累资粮的正道,自己应当尽力而为。《功德藏》云:“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
以前噶当派有个霞叶瓦格西,是金厄瓦的弟子,他平时唯一承事上师,上师说什么,他一刹那也不会推迟,马上就去做。如果他正在写字,还差一个笔画就写完了,但如果这时候上师叫他,他不会等写完了这一笔再去,而是马上扔掉笔就跑去了;如果是正在修曼茶时上师叫他,他会马上扔掉曼茶盘跑到上师面前。他就是这样用心服侍上师的。有一天他给上师打扫卫生,把垃圾包在衣襟中准备倒在外面。当下楼梯到第三个台阶时,突然入于一种禅定,在清净境界中面见了好多佛菩萨,从此之后成为大成就者。
还有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也是有一次承事生病的根本上师扎巴江村,完全没有顾及自己的饮食睡眠。以此恭敬承事上师的缘起,他清净了深重的罪障,并亲见了文殊菩萨的尊颜,成为藏地著名的三大文殊之一。
龙猛菩萨曾造过一部《五次第论》,第一个自加持次第中,就阐述了依止上师获得成就的许多道理。格鲁派雍怎益西坚赞所造的《上师供》的讲义中,也曾引用很多教证,说明一切成就皆来自上师的加持,因而务必要对上师恭敬承事。
当然,承事上师也要顾及上师的感受。现在不少上师有很多很多弟子,上师若到大城市里去,这个弟子也要请客,那个弟子也要请客,弟子与弟子之间争得不可开交。听说以前有位老上师刚刚下飞机,就被两派的弟子争抢拉扯,差点当即示现了圆寂。最后势力比较雄厚的一派,把上师强迫地塞进车里,然后呼啸而去。还有些弟子天天跑到上师屋里,为了争夺打扫权而互相吵架;或者非要把自己手里的饮食供养上师,其他道友的统统拒绝……
其实这没有必要。你真想为上师做事的话,不一定非要上师看见。有些弟子在上师看见时就扫个地、提个水,看不见时就呼呼大睡,这不一定会令上师欢喜。其实对上师最好的承事、最好的供养,就是直接或间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以及自己闻思修行。对真正有菩提心的上师而言,生活上并不会那么欠缺,不一定非要你去财物供养。上师最喜欢的就是你好好修行,或者做对众生、对佛法有利的事,尤其是帮助一些可怜众生,那么十方世界中具法相的善知识都会欢喜。
要知道,皈依上师为最究竟的皈依处,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再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了。尤其是上师灌顶或讲法期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大悲、智慧、加持会一同融入他,此时,上师的本体跟诸佛无二无别。《事师五十颂》云:“得受殊胜之灌顶,金刚上师之面前,十方世界中所住,如来三时敬顶礼。”乔美仁波切在《山法》中也说:“上师在讲经和灌顶时,是大成就者就不用说了,但即使不是大成就者,只是一个凡夫人,十方诸佛的加持也会融入他,与他无二无别。待传法灌顶完毕后,诸佛菩萨才返回各自刹土。”所以,此时若对上师诽谤、生恶念、起邪见,过失会相当大;此时以信心、欢喜心供养上师一口食物,也比其他时间成百上千次供养的福德大。
当然,上师在传法时,供养很多食物的话,上师不一定用得上。真正的供养应该像那天所讲,是利益众生供养、不舍菩提心供养、如说修行供养,以及为上师发心供养,这个才特别重要。倘若上师身边有很多具智慧、有经验、人格稳重的人发心,那么上师的事业自然而然就会展开。其实上师住世的目的就是弘法利生,除此以外,不可能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不像世间人一样,认为买个房子、买个轿车,有个家庭,房子装修好,有稳定的工作,经常出去旅游,有条件就出国逛一逛……这些才是人生目标。作为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根本不把这当成一回事,在他的眼中、心中,最重要的就是看众生沉溺在轮回苦海中,哪怕能把一个救出来,自己活在这个世间也有了意义。
明白这一点后,大家要尽力帮助上师的事业,以此作为法供养。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上师没有看到你的付出,不能天天安慰你,但只要为上师的事业出了一分力,自己就问心无愧了。所以,华智仁波切这里讲供养食物的福德大,但我觉得,供养食物不一定很重要,关键要看上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此外,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时,若能认识到形象虽显现为本尊,但本体除了上师以外别无其他,那上师的加持很快就能入于你心。像格鲁派修《三十五佛忏悔文》,念诵时虽有三十五尊不同的佛,但却观想每尊佛的本体跟根本上师无二无别,就像一个水晶所折射出的不同光。若能如此,上师的加持会迅速融入心中。否则,如果把本尊和上师完全分开,则不一定能得到如是加持。
就像马尔巴观修生起次第时,有一次见上师那若巴周围显现出喜金刚的所有坛城。上师问:“你是先向上师顶礼,还是先向本尊顶礼?”马尔巴心想:“上师天天跟我在一起,而本尊好不容易今天才见到,所以顶礼本尊比较重要。”于是他鼓足勇气说:“我先顶礼本尊。”结果话音刚落,所有本尊坛城全部化为一道光,融入上师那若巴的心间。那若巴尊者告诉他:“上师未曾出现前,连佛名字亦未闻,所有千劫诸佛陀,皆依上师而出现。”这时马尔巴才认识到上师跟本尊无二无别。
所以,大家修生起次第时,无论修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都应将本尊与上师观为一体。同样,若想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也完全依赖于对上师的信心、恭敬心。圆满次第一般分为有相圆满次第、无相圆满次第,有相圆满次第是风脉明点的修法,无相圆满次第则是观想上师相续中的智慧全部融入自己,这是最了义的本尊修法。倘若你对上师有虔诚的信心,同时再加上上师的加持,自相续定会生起上师所证悟的一切智慧。故而,不论是修什么法,首先都要想到上师与诸佛无别。佛在《大教王经》中也说:“最上大乐本,诸佛等无异,由阿阇梨故,获最上究竟。”若能明白这一点,你的智慧才会得以成熟。
汉地曾有这样一则公案:唐朝年间,终南山有个杜顺和尚,他的一个弟子依止他三十多年了,有一次好像着魔一样,非要去五台山拜文殊菩萨,并讲了那里的很多功德。杜顺和尚再三挽留不住,见他去意已决,只能在临行前教示弟子:“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祇这是,何处觅弥陀?”
后来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诚恳切地朝山礼拜。突然,眼前出现一位老者问他:“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来做什么?”
弟子答道:“我从终南山来,来礼拜文殊菩萨。”
没想到老人说:“文殊不在这里,终南山的杜顺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
弟子惊讶地叫道:“我承事师父三十多年了,从来不知道这件事。”
老人说:“有眼不识本性!你赶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赶回去,还有机会见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见不到面了。”说完便消失无踪。弟子觉得非常稀有,就赶快往回赶,但到家时仍晚了一步,师父已在前一夜圆寂了。
当然,文殊菩萨无处不在,说他不在五台山,也是针对个别众生的方便说。对那个弟子而言,上师是文殊菩萨都看不到的话,五台山就算还有很多很多文殊,自己也根本无缘拜见。
宗喀巴大师的传记中讲过,有一次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克珠杰,特别特别想念上师,于是陈设供品向上师祈请,当下就看到上师现前。他问上师现在何处,上师说自己的化身一个在五台山,一个在兜率天——这个公案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二十多年前我写的《五台山志》里应该有。
总之,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切所修的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中,所有经典、续部中都说上师就是真佛。《功德藏》亦云:“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
其实,上师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与佛无别的境界中,正是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众生,才化现为人的身相。《法华经》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还有《无垢虚空经》中云:“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尽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常有许多众生想拜见他老人家。虽然不信佛的人不一定理解,但对懂正理的人来讲,真正具有菩提心的善知识,谁见到他、忆念他、接触他、听到他声音,都能直接或间接成为解脱之因。利根者的话,很快就能断除轮回种子,趋入菩提;根基比较差的众生,也会在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善根慢慢得以成熟,将来会获得解脱。所以,上师的本体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
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在上师住世期间,全力以赴依教奉行,通过三种承事,令自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假如上师住世时没有恭敬承事、依教奉行,对众生有利的事也不肯做,一旦上师离开了世间,再口口声声说绘制上师身像、观修上师瑜伽、修习实相等,另辟蹊径去苦苦寻找别的高深大法,如是既不具备使上师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也不进行祈祷等,这就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
很多人依止上师常会如此,上师在的时候,上师最喜欢的事不愿做,最看不惯的行为,自己倒很有信心。而一旦上师离开了,才开始想起上师的恩德,非要塑上师的像、印上师的法本。尽管这样做也可以,但最关键的是,要在上师在时好好承事、祈祷,让上师欢喜,否则,后来做什么都意义不大。我们依止上师的机会不一定很多,所以上师在世时,务必要尽心尽力承事上师;假如上师不在了,仍要圆满上师的意愿,继续利益众生,这才叫真正的依止。
此外,祈祷上师也很重要。无论是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宁玛派哪位大德,都会经常祈祷自己的上师。我也再再讲过,上师尽管是如意宝,可以赐予一切所欲,但没有祈祷的话,就不可能赐予悉地。就如同我们日常所用的电脑,只有打开它,才能做很多事;不打开的话,就算它的功能再多、再齐全,对你也没有任何用处。所以,上师是无上智慧和无偏悲心的总集,作为接受者的弟子,应经常以恭敬心来祈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师相续中的功德。
在我们成佛的路途中,若能经常祈祷上师,就会获得一种无形的力量,修什么法都很容易,内心也不会有烦恼。以前我遇到过一个居士,她说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字——烦。其实如果她多祈祷上师,上师的加持一旦融入心,“烦”马上就不翼而飞了,只可惜她不知道这个窍诀。
我们死后在中阴时,若想蒙受上师指引、救度,也需要无限的信心、恭敬心,如此才会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显现这样的境界。(当然,上师并不是亲自去中阴界接你。否则,弟子比较多的上师,看弟子今天死一个、明天死一个,只有天天呆在中阴界等了。)假如你不具备虔诚的信心、不恭敬上师,那无论上师再有多好,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功德藏》也说:“多数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事,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难见师。”
一个人对上师的信心,其实在生前也看得出来。尤其在梦境中,遇到困难和违缘时若能祈祷上师,中阴时应该不会困难。实际上我们平时的梦境,也是修行的一种体现。若是梦到恐怖的鬼神,或者地狱、饿鬼的众生,那可能是自己生病了,身心肯定乱得一塌糊涂;当你的心很清净,修行的诸多境界出现时,就会梦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传承根本上师,以及美丽花园等善妙景象。我平时就是如此,修行好坏会在身体上有一些感应。
每个人在中阴时,若能观想上师、祈祷上师,中阴显现立即会变成清净的现相。讲文武百尊时也说过,如果你真正认识自心,文武百尊就会全部变成本尊;倘若你的心不能转为道用,这些便会变成阎罗狱卒。所以这个很关键,大家要好好想一想,里面还是有很甚深的道理。
总而言之,我们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经常祈祷上师。为什么每个修法前面都要加一个上师瑜伽,晚上睡觉前也要念一遍上师瑜伽?就是要将一切现象全部融入上师的身口意,这样一来,很多境界就会显现为清净!
第七十九节课
上节课讲了,《前行》若能一辈子不离身是最好的。其实做到这个也不难,望大家都默默发这样的愿。假如你经常带着它,就算不是很想看,也总是会翻几页的。若能慢慢重视这个法本,那你的修行肯定会圆满。
这本书中所讲的内容,并没什么可取舍的,全部对我们解脱有利,而且非常重要。学《前行》不像是吃鱼,只吃鱼肉而吐掉鱼刺,选择一部分有用的,没用的就统统扔掉。而这本书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章,都对我们的修行乃至解脱意义非同小可,所以没有任何理由不依止它。
后面也会讲到,《前行》是无有嗔心的上师。不像真正的上师,你依止他的话,天天问这样那样的问题,他有时候不高兴,有时候心情不好,有时候特别忙,有时候找不到人,有时候找到了也不愿讲,有时候不会讲,有时候不方便讲……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情况。而这个法本随时都可以打开看,提醒你一些关键问题,指导你很好的修行方法,所以,这样的“上师”理应长期依止。
对每个修行人来说,一生中都会有一两部对自己影响很大的论典。格鲁派的一位大德曾说,他一辈子研究显密所有的经论、续部,最后发现这一切皆可归摄为《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阿坝州的一位活佛,他去印度时遇到再大的困难,这本书也一直带着。同样,对于《大圆满前行》,我们也应像顶果钦哲仁波切那样,不管去哪里都不离身。
顶果钦哲仁波切十分了不起,以前我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不丹首府廷布见过他。前不久印度回来的一位活佛说,顶果钦哲仁波切在灌顶时,仪轨全部能背下来,找不到仪轨也没关系。1993 年秋天,我在索甲仁波切的中心看过一个他的光碟,当时特别惊讶——他传法时完全出口成章,教证自然而然就讲出来了。这样的大德,每天都要看几页《前行》,对这个法本如此重视,我们这些业力深重、具足一切束缚、贪嗔痴遍满的凡夫人,又凭什么不愿意看呢?
有些人自以为修行不错,只求些高法就满足了,却不知作为修行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职业”。就像田野里的农夫职业是务农,高原上的牧民职业是放牧,而寺院里剃着光头的出家人,职业是闻思修行,在守持净戒的基础上度化众生;皈依三宝、发了菩提心的在家居士,则应精进修学佛法,尽可能地饶益无边有情。这是每个大乘修行人的责任,我们不能成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无所事事,而要以一两部法经常对照自己、衡量自己,分析自己的功德或缺点,这一点很重要!
我寺院有位老堪布叫拉雪堪布,今年夏天我们一起交流时,我问他以前依止善知识的经历。他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曾于十来天中依止过意科喇嘛,意科喇嘛告诉他,自己一生中看过《大圆满前行》至少一百遍以上。意科喇嘛是一代高僧,在藏地可谓无人不知,法王如意宝在世时也常提起他,好像还在他座下听过一些简单教言。这样的大德都对加行法门如此重视,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连看都不看,或者只听一两次就心满意足了呢?
以前我在厦门翻译《释尊广传》时,躲在 174 医院还有几个地方,110 多天中谁都不知道,过着隐士般自由洒脱的生活。后来有一天去南普陀寺,被一位居士认出来了,这居士请我去一家素食馆吃饭。当时有个厦门大学的教授同桌共餐,他感慨地说:“我看过五六遍《前行》,此举对消除烦恼十分有力。华智仁波切在根本上师前都听过这个法 25 遍,更何况是我们了?我现在越看越有劲,越看越觉得加持大……”
因此,大家不要认为《前行》是加行法门,是特别简单的法,里面很多故事自己都听过。其实《前行》的每一个公案、每一个教证、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甚深涵义,若将此融入于心,所有内容能历历再现,那你的修行肯定不错。否则,只是把法本放在书房里,人与法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这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要知道,听法是为了调伏烦恼。阿底峡尊者说,能调伏烦恼的就称为佛法,不能调伏的就不是佛法。如果你对法没有信心、没有兴趣,它的利益就不可能现前。因此,大家在学佛时,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认识之后再精进修持,这二者都必不可少!
总结前面所说,我们在依止上师时,要用智慧详加观察,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首先看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真是具相上师,我们就应以三喜恭敬、如法地依止;假设他不具足任何法相,最好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了,则不能观上师的过失,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倘若因为心不清净,对上师具有密意的行为、语言,以及调化众生的各种形象,不但不生信心,反而生起恶分别念加以毁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是后患无穷。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云:“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且不说赐予密宗灌顶、窍诀、教言,就算是传授你一句佛法的上师,对他也要毕恭毕敬。倘若肆意毁谤,你一百世都会转为狗,之后再不断投生为乞丐、妓女等低劣种姓者。
因此,我们对所有的传法上师,都要起恭敬心、欢喜心。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世间的老师给你教过哪怕一堂课,你都应该终生敬重——我就有个老师,只给我上过一堂课。记得那是个冬天,教室外一直大雪纷飞,我们的老师全都骑马出去了,因大雪阻隔而回不来。那个老师就代班上了一堂数学课,学的是无限循环小数,10÷3=3.33……如今她常跟人说是我的老师,我也不得不承认。在所有的老师中,有些印象不是很深,但有些老师,哪怕只讲了一堂课,二三十年后仍记得很清楚。
可现在有些人,自己是大学教授了,就对小学老师不理不睬,说认识他觉得不好意思,这不是知恩报恩的表现。以前我和慈诚罗珠堪布去一家念经,看到个老妇女,身体不太好,慈诚罗珠堪布主动介绍说:“这是我的小学老师。”她听了有点不好意思,自嘲道:“是啊,你的老师很有智慧。”实际上,不管你现在变成了什么人,都要对老师恭敬,懂得报恩。世间老师尚且要如此,那出世间传授佛法、法恩极大的上师,就更不用说了。而且,佛教中的上师跟世间的不同,一旦你依止了以后,即使他有些行为你不太接受,也千万不能诋毁。
《高僧传》中记载:鸠摩罗什一生的经历特别坎坷,南北朝时符坚曾通过发动战争,派大将吕光兵临城下,才抢来了龟兹国的国宝——鸠摩罗什。大师来中国以后,在符坚执政期间,弘法利生事业并不太广。直至姚兴为他建造了译经院,他的事业才正式展开。当时译场差不多近八百人,规模之大,历史上可谓首屈一指。
国王姚兴觉得大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没有子嗣的话,实在太可惜。于是专门送他十个美女,强迫他还俗。大师只好接受,从此搬出寺院另行居住。
见到大师这样做,不少僧人也效而法之,开始破戒纳色。有一天,大师召集所有僧人,在桌上放了两碗水,水中盛满绣花针。大师当众吞下一碗针,声称谁若能吞下另一碗,便也可以娶妻生子。僧人们个个面面相觑,方知大师境界之不同一般。
大师每次给僧众讲法前,都会提醒大家:“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暗指他的身体虽没有讲法资格,无法跟其他善知识相提并论,但口里所说的法犹如泥中莲花,希望大家能听取妙法,而不要效仿他的行为。
由于许多人对大师的行为颇有争议,大师接近圆寂前,为证明他所译的经论正确无误,就在众人面前发下誓言:“若是我所翻译的经文没有差错,尸身焚烧之后,舌头不会焦烂。”果然他圆寂后,尸身都烧成了灰,唯有舌头没有烧坏。
关于鸠摩罗什示现的一些禁行,有些分析家认为,他是为了在众生面前显现自己的成就相;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证明自己所传译的法超胜其他人。不管怎么样,大成就者所示现的任何行为,即使显现上再不如法,弟子也应该观清净心!
当前,很多人依止上师时经常出问题:刚开始自己不好好观察,只要来了一位上师,根本不知道他的来龙去脉,就匆匆忙忙去依止。依止完了以后,见上师有特别明显的不如法行为,又不能观清净心,把他当真佛想。此时,自己有点进退两难:继续依止的话,上师的行为已暴露无遗,再也没有这个信心了;不依止的话,都已经在他面前听了法、灌了顶,舍弃上师会有很大过失。
很多佛教徒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徘徊着、困惑着,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有时候他们问我,我也不好回答。劝他放弃的话,也不行;不放弃的话,那个所谓的上师又不是小问题,而是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具体该怎么抉择,我也是左右为难。
为了防患于未然,大家在依止上师前,首先务必要仔细观察,看上师是否具足《经庄严论》、《入行论》、《事师五十颂》、《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所讲的功德。当然,大乘的显宗上师、密宗上师,有各自不同的法相和要求,就如同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条件肯定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上师,只要属于大乘,具有菩提心都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观察上师概括而言,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倘若上师具有菩提心,他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所传的法也会与大乘道息息相关,无论如何都能令弟子踏入解脱正道。如《大宝积经》云:“菩提心者应可亲近,为诸智者所称赞故。”这样的上师,周围自会集聚众多弟子,诚如《水木格言》所言:“慈爱饶益士前,自然集聚众人。”对于他,弟子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依止。
反过来说,倘若上师不具备菩提心,就必然有自私自利的牵扯,整天被世间八法缠缚着,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即使他给你灌了最高的顶、传了最深的窍诀,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说自己有这个功德、那个功德,但到头来,也只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成天维护自己、宣扬自己、夸耀自己,除此之外,不说令弟子解决生死大事,连弟子暂时需要他帮助,他也不闻不问、无动于衷。这样的上师就像毒蛇一般,弟子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有智慧的人理应远离。《大宝积经》也说:“不亲下劣人,见不正直者,见已当远离,犹如避毒蛇。”
这段文字,大家一定要记住!实际上,真正具有菩提心、利他心的人,无论住在哪里、去哪个地方,都会受到大家欢迎;而自私自利心很强的人,即使最初有人亲近他,对他有一些好印象,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家慢慢从他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其内心的境界。这种人不要说当上师,就连弟子的法相也不具足。
在座听法的道友中,必定有很多了不起的法师,有些是内蔽功德的瑜伽士,现在看来是普普通通的僧人或居士,但是将来,弘法利生事业一展开,肯定会赢得众人尊重。在那个时候,你们一定要有利他心,这是最关键的!这个问题,我已强调过几百几千次了,大家务必要引起重视。假如你有了利他心,没有利益自我的概念,一切心、行全是为了利他,别人对你就不会有很多争议,即使有,到一定时候也会销声匿迹。就像上师如意宝,当年弘法利生时,刚开始也有人不理解,甚至诽谤,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就像云间出现杲日一样,全部都烟消云散了,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照耀整个世界。不单单是上师如意宝,藏地、汉地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如此,甚至没有名气的普通人,若是有了利他菩提心,对众生也会有极大的利益。
因此,上师所有的法相,统统可摄为具足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话,就可以依止;倘若不具菩提心,就算他讲的显密佛法再高深,也只是给人种下善根而已,自己都没有利他心、菩提心、慈悲心,又怎能让弟子的相续中得到这些功德呢?
其实,具有菩提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家都清楚,菩提心的根本是四无量心,光是一个悲无量心,我们也很难生起,看见一个众生想想他很可怜,这根本不能称之为“无量”。我们的大悲是什么样呢?见自己的父母亲友生病,就希望他快快好,而其他素不相识的人病了,自己完全没有感觉,不可能跟父母一模一样。这说明你的悲心不是无量,是有限的,它只局限于一个小小的范围中,所缘的对境只是我的家庭、我的亲戚,或者只是我们人类,如此又怎么称得上是“无量”呢?倘若你无量心都不具足,基础都没有,菩提心就更别提了。
可见,具有菩提心的上师,确实不容易当。西方有些国家喜欢的上师,是长得好看一点、穿得庄严一点,这样的上师比较好当。因为作为上师肯定有一些钱,或者也可以让弟子买,每次传法都换一件高档衣服的话,这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相续中若要具足菩提心,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一旦真正具有菩提心,那么上师的所作所为,都会是利益众生。因此,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皆可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如果相续中遍满菩提心,那么无论装束等如何,是出家或是在家,即使穿得破破烂烂,每天一边传法一边喝瓶五粮液,我们也可以接受,也应该依止。就像钦则益西多吉,拿着枪在弟子面前“啪啪”乱打,就能令结缘的众生当下证悟无我空性。但相续中没有菩提心的话,法座再高、给他献的哈达再多也没有用,人民币多多有了也不是什么法相,我们千万不能去依止。
当然,这种菩提心并不是相似的菩提心。有些人看众生好可怜,就闭着眼念“但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口头上说得挺好听,看起来也特别慈悲,但人有时候是很狡猾的,内心中有没有这种境界很难说。假设他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的出离心、厌离心再善妙,一直都闭目打坐,威仪非常如法,天天过午不食,走路特别注意,生怕踩死了路上的小虫……我们也没必要去依止。因为随学上师不是只学他的身体姿态,而是要得到他内心的证悟和菩提心。因此,依止上师不能光看表面,而要观察他的境界。
不过,对那些含而不露的高僧大德,我们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了知他们与众不同的功德。现在大多数骗子装模作样的欺诱方法很高明,冒充圣者骗人的现象到处都有,所以实在是难分真假。过去藏地就有一个故事:有户人家每年都会请出家人念《般若八千颂》。有一次,他们请的是个骗子,根本不会念经。但这人一点也不担心,反正这家人很少去仔细聆听,就算碰到不会的字,他只要快速喃喃几句就可以了。
这家有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她拄着拐杖走到出家人旁边,很费力地磕了三个头,然后坐下来聆听诵经。到了吃饭时,她恭敬地问出家人:“打从我婴儿时到现在,这家就很幸运,每年在这房间都能听到念诵这部经典。可是以前我常听‘惹炯、惹炯’被不断提起,但这次您念的时候,怎么一直都听不到呢?”
出家人很圆滑地回答:“不是的,亲爱的老妈妈,一点问题也没有。事实上,我们吃完饭以后,就会念到‘惹炯’的那段经文了!”然后他很机灵地翻到下一页,继续念诵,每四句就重复一次“惹炯”的名字,抑扬顿挫地念着。那个老太太很满意,拄着拐杖站起来,拿着念珠边念咒边回到自己的房间了。
现今也有不少这样的人,特别特别“聪明”,了解到别人的爱好之后,就投其所好,言谈举止让对方十分欢喜;或者听说别人对某某上师有信心,自己就说跟这个上师关系特别特别好,好到什么什么程度……所以,如今欺世盗名的人比较多,大家一定要注意!
也许有人认为:“既然对上师不能光看表面,那到底怎么观察他具不具足菩提心呢?”正如《十地经》所说,看到烟可以推测有火,看到水鸥可以推测有河,同样,看到菩萨弘法利生的行为等,大概可以了知他是否具足菩提心。话虽如此,但大家在依止上师时,最好还是寻找比较公认、对众生有利的上师。
有些大德讲“如何观察善知识”时曾说,在依止上师之前,首先要在远处向他周围比较了解他的人打听;然后到他附近,亲自考察他的所作所为;最后通过直接接触,再进一步仔细观察上师。但这个方法也有个难点:有些人还没有观察完,上师就觉得他是有缘弟子,主动给他传个法、灌个顶,此时他不接受也不行。以前我就听说有个人实在不愿接受,就在灌顶时故意去卫生间。可是,呆那么长时间一直等灌顶结束,这也不太现实吧?
既然上师很难辨别真伪,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华智仁波切认为:“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缘的上师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判断具有缘分的上师呢?如果你面见某某上师,或听到他的语言,甚至只是听到他的尊名,也会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这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进行观察。”
从前,绒顿拉嘎上师告诉米拉日巴尊者:“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住在南方卓窝隆寺庙的圣者大译师马尔巴,你应当前往南方去依止他。”米拉日巴仅仅听到马尔巴尊者的名字,不共的信心便油然而生,他暗下决心:“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一定要去拜见上师,并且受持上师的意趣。”
他到了那里四处打听,最初一直找不到,人们都没听说过马尔巴译师。后来他遇到一个很漂亮很可爱的小孩,穿的衣服很讲究,小孩说:“你大概是找我的父亲吧!我父亲把家产都卖光了,换成金子带到印度去,回来时带了很多长页子的经书。他是一向不种地的人,今天却不知什么缘故,竟去田里种起地来了。”
米拉日巴听了以后,很高兴地继续寻找上师。途中看到一个农夫,身材魁梧,双眼大大的,目光炯炯的。他虽不知道这就是马尔巴尊者,但一见到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愉悦,分别念当下消失得无踪无影,一直怔怔地立在那里……
不过,现在不少人盲目追求这种感觉,即使见到不合格的上师,也觉得有种不同感受,眼泪直流,汗毛都立起来了,整个身体也一阵一阵跳动,于是就轻易把他当成生生世世的上师。尽管有些人确实是前世的因缘,听到上师的名字、见到尊颜、听到声音,自相续就马上改变了,可是也有很多人,这方面还要进行观察。否则,刚开始遇到上师时,互相很激动,心情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无法平静下来,但过了不久又开始打官司,说上师骗了他的钱……这样真的不好。前辈的高僧大德依止上师,刚开始非常有信心,最后成就时依然如故,这样才是智者的行为。
实际上,我们遇到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清净与否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如何,自己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佛传中讲过,佛陀也常示现为凡夫的形象。譬如为了度化指鬘王,他现为比丘相;为了度化嘎朗嘎,他化现为转轮王,目犍连化现为大臣;为了度化寻香王,他则现为寻香的身相,等等。)倘若没有宿世的缘分,我们就不会有福报遇到贤善上师;倘若内心不清净,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就讲过,昔日释迦族有五百人,“见佛色身犹如炭人”;比丘众中有一千人,“见佛色身如赤土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释迦族的人是因为前世以恶心谤佛正法,一千个比丘则是前世对正法和上师生怀疑、生邪见。
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值遇宿世受过法恩的上师相当重要,倘若上师往昔对自己有恩,即生中对他就容易观清净心。然后,我们依止上师之后,务必要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其实对上师祈祷很关键,若能经常祈祷上师,观想上师的所有功德融入自相续,就像我们每天修上师瑜伽一样,通过这种缘起力,心逐渐就会得以调柔、堪能。在此过程中,自己临时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向上师请示,上师怎么吩咐就怎么做,必须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上师。倘若有了这种信心,即使上师只给你传一次法,你也很容易获得成就。
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当巴德协尊者,有一次给大众灌一个特别重要的顶时,来了三个穿得破破烂烂、如乞丐般的修行人。当时寺院的每一寸土地,甚至周围房子的屋顶上都挤满了人。他们三个来迟了,连寺院的门都进不去,没办法,只好爬上远处的一棵大树,攀在最高的树枝上,遥望远处的寺庙,听受上师灌顶和传法。由于他们的信心十分虔诚,上师灌完顶以后,坐在寺院里的人倒没证悟,这三个人却开悟了。可见,有信心的弟子,在树上听也能得到极大利益,而没有信心的话,你跟上师坐得再近也没用——我不是说法座附近的道友啊,你们也不要低着头,呵呵!
对上师的一切经过认真观察之后,我们一定要修学上师的意行,在实际行动中,上师是什么样的,自己也应原原本本按照那样去修持。俗话说:“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作为修行人,理应效仿往昔诸佛菩萨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要得到,就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印模中有什么图案,甚至有一点点缺陷,也会全部显现在神塔小像上。同样,上师有怎样的功德、悲心、智慧,弟子也要与上师一模一样,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要尽量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否则,上师就像佛陀一样智慧、悲心超胜,弟子却什么都不具足,反而具有很多恶行,那就称不上是上师的弟子了。
其实,无论大圆满还是禅宗,都强调要以心传心。就像六祖听五祖传《金刚经》时,依靠上师的加持,他听到其中一句就开悟了。此时,他深有感慨地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弟子完全得到上师功德的实例。
还有唐朝的法常禅师,初见马祖时问:“如何是佛?”马祖回答:“即心即佛。”他听后豁然大悟。即使多年后经过一些考验,他仍跟上师的密意和意趣无二无别。
所以,我们每次修完“上师瑜伽”,都要将自己的分别念安住在与上师智慧无别的境界中。倘若你实在观想不来,也可以只想:“我现在所想、所观的,就是上师的密意。”简单来归纳,即我们以分别念一想上师,这就是上师的密意。
在这方面,其实还有很多道理需要发挥、值得解释,但因为时间关系,只好简而言之了。有些道理讲多了也不一定有必要,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看《大圆满前行》的原文。这次的讲记比较广,全部整理出来有十几本书,让你一个一个看的话,有没有时间也不敢说。但是《前行》这一本书,每年看一遍、两年看一遍,或者十年看一遍,我想应该不会很困难吧!
第八十节课
现在继续讲《前行》中的“依止上师”。
总结前文内容,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善巧观察上师,中间善巧依止上师,最后善巧修学上师的意行,这样的弟子无论如何必定会趋入正道。如《功德藏》中说:“首先善巧观察师,中间善巧依止师,最后善巧学意行,此人必将趋正道。”
我们依止上师,不能有疲厌心,一定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如理如法去行持,这才是学佛的因缘,也是成就的因缘。《华严经》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意思是说,亲近供养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慧的最初因缘,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有厌烦心,也不能产生邪见。即使有时候对上师的行为、密意无法接受,自己也应当默默忏悔,正面认识到上师利益众生的超胜事业,这样自相续就能得以平静,许多功德也会自然生起。
作为弟子,依止具一切功德的殊胜上师后,求法过程中再怎样苦行,也要不顾惜生命,就像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那若巴依止圣者帝洛巴、米拉日巴依止马尔巴尊者那样。
在这个问题上,各位一定要深深地思维。倘若自己有能力,就应该不顾生命去寻找上师、依止上师,最终获得上师的意趣。如是具有信心的弟子,在上师面前即使没有呆很久,短短的时间中,也能得到上师的一切意趣。
不过,假如你没有机会亲自依止上师,那通过光盘、法本来接受上师的教言,也会从中获得真正的法益。就像法王如意宝,从来也没见过麦彭仁波切,但因为从小就对他有信心、欢喜心,依靠麦彭仁波切的法本和自己虔诚祈祷,最终无欺得到了一切加持。后来,法王在每本著作前面,都会先顶礼麦彭仁波切。还有智悲光尊者,也没有亲见过无垢光尊者,但他看到尊者的法宝之后,对他生起了如佛陀般的信心,通过精勤祈祷、修持,感得无垢光尊者现身加持,最终自己也获得了开悟。所以,从古大德的传记中看,有些人尽管没有亲自在上师座下听法,但是依靠信心,也能得到不共的成就。
包括现在学《入行论》、《前行》的很多人,尽管我们彼此没有见过面,但他们从法本上、光盘上还是得到了一些利益。当然,我不敢说让你开悟、赐予加持,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可是我所传下来的法,都是大德们的金刚语,依靠它而受益,这也合情合理。因此,你们跟上师见见面、说说话,这个我觉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从上师所传的法中得到利益。
弟子要不惜生命依止上师、苦行求法,下面《前行》讲了三个典型的公案。这些文字通俗易懂,我只是从字面上给大家讲一下,不必引用什么教证、理证。
一、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
《大般若经》、《小品般若经》中都有这个公案,但文字比较古,看起来不是特别好懂。所以,讲这个公案时,我会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常啼菩萨,《般若经》中叫萨陀波伦,这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常啼,又作常悲。法胜菩萨,《般若经》中叫昙无竭,又名法涌、法盛、法上、法来等,有不同的译法。那么,常啼菩萨是如何依止法胜菩萨的呢?
常啼菩萨从小就喜欢远离喧嚣的寂静处。有一次,他在寂静处修行,突然从空中传来这样的声音:“善男子,你前往东方,将会听闻到智慧波罗蜜多。不要在意身体劳累、昏沉睡眠、寒冷炎热、白昼黑夜,也不要左顾右盼,而当勇往直前,不久你就会获得智慧波罗蜜多的经典,见到具有智慧波罗蜜多法门的说法比丘。尔时,善男子,你当在这位圣者面前听闻智慧波罗蜜多,对他生起本师想,并且恭敬正法,随后依止而行。即使见他享受五种欲妙,也不要生邪见,要了知那是菩萨调伏众生的善巧方便,千万不能失去信心……”听到这番话后,常啼菩萨立即起程前往东方。
没走多远,他猛然意识到:“我怎么没有问问那声音到底需要走多远呢?现在,我根本不知道宣讲智慧波罗蜜多法的地方,到底该往哪里走啊!”想着想着,他不禁伤心地失声痛哭起来。
常啼菩萨一边啼哭,一边暗下决心:“在没有闻受智慧波罗蜜多法门之前,我绝不在意辛劳疲惫、饥渴交迫、昏沉睡眠、白天黑夜等,要像死去独子的母亲般,排除一切其他杂念。哎,真不知何时才能听闻智慧波罗蜜多法?”想到这里,他心里异常忧伤,一直哭了七天七夜。
这时,一位如来出现在他面前,连声赞叹求法的功德,并说:“善哉善哉!善男子,过去无数如来为菩萨时,以精勤苦行求得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如你现在这样。”
接着又告诉他:“距离此地五百由旬,有一座名叫‘香积’的城市,周围有五百七宝林苑环绕,七重楼阁、七重宝树等,环境妙不可言,一切功德吉祥圆满。位于此城中央的最高处,就是法胜菩萨的七宝宫殿,周围达一由旬,林苑等受用齐全。菩萨住此宫中,常与六万八千侍女游诸苑池,五种欲妙应有尽有,尽情享受诸般嬉乐。
法胜菩萨三时为身居于此的众眷属,宣讲智慧波罗蜜多,此时会有无量天龙非人恭敬供养。大众听完法后,有的思维,有的诵持,有的书写,有的转读,有的如说修行,有的豁然顿悟……你前往他的座下,就会闻受智慧波罗蜜多。”
常啼菩萨听了这话,当下处在无所作意的境界中。以不可思议的缘起力,他清晰地听到法胜菩萨在那里宣讲智慧波罗蜜多的法语,现前了许多禅定法门,目睹了十方无量诸佛都在宣说智慧波罗蜜多,说法之后又同声赞叹法胜菩萨,随即就从视野中消失不见了。
此时,常啼菩萨对法胜菩萨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信心、恭敬心。他想:“我应以怎样的方式去拜见法胜菩萨呢?我非常贫穷,供养法胜菩萨的衣裳、珍宝、妙香、珍珠等资具一无所有,总不能空手前去吧。所以,我应当卖掉自己的身体,以此得来的资财供养法胜菩萨。”
他接着又想:“从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的过程中,我曾卖掉过无数次身体,并以贪欲之因,无数次身堕地狱,遭受砍割。那样白白地虚度人身,既不是为了求得这样的正法,也不是为了供养法胜菩萨这样的圣贤。所以这次非常值得,我一定要卖掉这个身体!”
他路经一座富饶美丽、人们安居乐业的大城市时,在集市中心,高声叫卖:“谁想买人?有谁想买人吗?”魔王波旬见他为正法这般苦行,心想:“假如他真得到了般若法门,必定会以此饶益有情,令他们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这样我的魔众就会越来越少,不能让他这么做。”于是魔王从中作梗,隐蔽了他的声音,以至于大家都听不见他的叫卖声。唯有一位商主之女,因宿世善根深厚,魔不能蔽,听到了这个声音。
常啼菩萨没有找到买自己身体的人,便在一旁悲伤哭泣,泪水夺眶而出,心想:“我是造了什么罪啊,连想卖掉身体换点资财的能力都没有!”
此时此刻,帝释天王想观察他的意乐,化为一位少年婆罗门,来到他面前问他为什么哭。常啼菩萨讲了原因后,少年婆罗门说:“虽然我不需要人,可是我要作一次供施,急需人肉、人油以及人的骨髓。如果你肯卖,我可以给适当的价钱。”
常啼菩萨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用利刃刺穿右手,鲜血顿时喷出,他又割下右腿上的精肉,然后到墙角下准备砍断骨骼,取出骨髓。
正在这时,那位商主的女儿从楼上见到此景,吃惊非小。她下楼走到他近前,不解地问:“善男子,您为何这般折磨自己呢?”
(常啼菩萨这个公案若拍成电影,应该很好看。一般在电影里,经常是一个男人正在做什么,突然就出现一个女人。1998 年学院耍坝子时,我们演过《释尊广传》中义成王子的故事,还有释迦牟尼佛十二相成道的公案。当时我们请了个导演,大概排练了一个月。导演准备按汉地的风俗,在里面穿插一些感情的情节。我赶紧制止道:“观众基本上都是出家人,在出家人面前演这些,不一定很好。”但导演说:“不行啊!一定要出现这样的情节,不然的话,没有味道。”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不加,没同意改佛经的故事。不过,她讲得也有道理,你看现在很多特别清净的佛教电影,就是因为各种需要,便加一些莫名其妙的镜头。
现在有些城市里的佛教徒,经常自编自演一些佛教故事。前不久我就看了一个,光盘上写着很吸引人的文字,当时我觉得可能特别精彩,结果打开一看,只有两三个人在台上一直唱唱唱,然后就结束了。这样简单的故事,我当导演都可以,应该不是很困难。以前开金刚娱乐法会时,我就负责编排过《地藏王菩萨传》、《西游记》、《释尊广传》等。如今个别道友还常去当年表演的地方,特别得意地告诉别人:“我曾在这里演过什么什么……”
其实,以后有机会的话,这些能令人对大菩萨生起欢喜心、对释迦牟尼佛生起恭敬心的故事,拍成电影真的非常好。现在欧美国家有不少这方面的著名电影,里面既有世间的情节,也融入了出世间的道理。通过这种方便方法,让人了解到佛法和佛陀的伟大,对众生也容易生悲心,确实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常啼菩萨向她讲述了为供养法胜菩萨而卖身的经过。
商主之女继续问:“对他作如此承事,会得到什么功德呢?”
常啼菩萨告诉她:“法胜菩萨能宣讲一切菩萨的善巧方便及智慧波罗蜜多,如果依此修学,会有两种功德:一能获得具足圆满功德的佛果,二能将此妙法如意宝分享给一切众生。”
(对有智慧的人来讲,这两点非常重要。我们求法的目的是什么?有些人根本不懂,其实从长远来看,就是这两点。当然,暂时想身体健康、生活快乐也可以,但这并不是究竟目的。)
商主之女由于前世的善根,听闻空性之义后,汗毛竖立,欢喜如狂。她深为感动地对常啼菩萨说:“就是为了那些功德中的其中一分,舍弃恒河沙数身体也值得,更何况是这一个身体了?(我们学的时候也要这样想:就算是为获得空性法门的一分功德,恒河沙数的身体也可以舍弃,更何况其他身外之物了?)但是,请您不要令自己遭受如此痛苦,供养法胜菩萨所需的一切资具,我来给您。并且,我也想与您结伴前去法胜菩萨处,也希望得到那些功德,增长善根。”
(她是常啼菩萨路上遇到的顺缘。就像我们有些道友,计划来学院的时候,路上碰到一个人,那人说:“没事,你到那边好好出家、好好修行,我可以供养你。但你一定要带我去,不能舍弃我,我也要跟着你。”)
此时,帝释天王也现出了自己的身相,对常啼菩萨说:“我是帝释天,为了观察你的意乐而来。你需求什么,我可以拱手奉送。”
常啼菩萨说:“我不需要其他什么,请赐给我佛陀的无上功德。”
帝释天说:“这不是我的境界,实在无能为力。”
常啼菩萨又说:“那请赐给我智慧波罗蜜多。”
帝释天回答:“这个愿望我也没办法实现。要不,我帮你把身体恢复如初吧?”
常啼菩萨说:“我的身体要完好无损,不需要您费力。依靠真实谛的加持,我自己就可以做到。”他随即说:“但愿以诸佛不退转授记之谛实,与我自己坚定不移之殊胜意乐的真实谛以及此等真实语,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话音刚落,他的身体便与从前一模一样了。这时,帝释天也不见了。
于是,常啼菩萨与商主之女一同来到她的家中。商主之女请他在门外稍等,自己先进去跟父母禀告,并请求道:“我需要金银财宝、大象、花鬘等各种供品,而且要跟常啼菩萨一起前往东方,到法胜菩萨那里求智慧波罗蜜多。”父母听后很惊讶,忙问常啼菩萨到底是什么人。商主之女就把事情前前后后详细讲了一番。她父母也是有善根之人,听后非常赞叹,说:“你想拿什么就拿吧。但是有一个条件:我们两个也要跟你们去。”就这样,商主一家三口及五百侍女、诸多随从一起坐上马车,随常啼菩萨浩浩荡荡地奔赴东方。
(他们家还是很好,不像汉地的个别道友,求父母答应比登天还难。尤其是女众,在求法的过程中,也像常啼菩萨一样哭得特别多:首先家人不同意,哭了很长时间;中间找不到上师,哭了很长时间;找到以后买不到房子,哭了很长时间;买到房子以后,冬天特别寒冷,又哭了很长时间……相比之下,在城市里学佛的道友,没有来学院求法的道友哭得那么多。当然,你们也会因家人反对学佛而哭,单位工作忙碌而哭,生活压力沉重而哭,也有各种各样的痛苦。
不过学佛的痛苦,跟世间的痛苦比,还是有差别。有时候我去外面传法特别累,身心特别疲惫,但一想到这能将佛法传递给别人,或者自己可以求到法,痛苦当下就消失了。所以,心的力量非常非常大。就像我昨天去一个很远的寺院开示,早上六点钟出发,中间讲法并见了很多人,晚上两三点才赶回来,一路上特别困、特别累。但当时我想:“这不是为了自己的生计,也不是为了名声和地位,而是想把这么好的佛法一点一滴传给众生。”一生起这样的念头,就觉得浑身有劲,劳累一扫而光。所以,你们在求法或弘法的过程中,倘若遇到一些痛苦,用佛法来安慰自己很重要。)
当他们一行人来到香积城时,远远望去,见到法胜菩萨正在为成百上千的眷属讲法。见此情景,常啼菩萨获得了比丘入定般的安乐。众人立即从马车上下来,披上最庄严的衣服,步行直往法胜菩萨那里去。
(原来我见到有个居士,她准备见上师时,首先要打扮半天,十个指头戴满金戒指、银戒指,然后一个个手镯、一层层衣服要佩戴齐全。她是少数民族的,说:“按照我们的民族习惯,必须穿戴最漂亮的衣饰,以最好看的样子拜见上师。”然后她就像演皇后一样,戴着五冠帽去见上师。呵呵,现在看来,这也是有佛经依据的。)
在途中,他们见到一所七宝组成的宫殿,由红色旃檀严饰,各种珍珠璎珞覆盖,四方安置四盏如意宝灯(另说是如意宝珠),四个白银香炉中燃着的全是黑沉薰香。中央的四宝箧内,放置着一个经函,里面有用琉璃汁撰写在金箔上的智慧波罗蜜多,众多天人纷纷前来供养。常啼菩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就询问帝释天。帝释天说:“这是智慧波罗蜜多,一切诸佛之母,能生一切如来应供正等觉及诸菩萨众。”常啼菩萨听后欣喜万分,很想打开来看。但帝释天说经函被法胜菩萨用七宝印封着,不能轻易示人。于是常啼菩萨和商主之女、五百侍女等,就将手中所持的供品分成两份,一份供养般若法宝,一份带去供养法胜菩萨。
(此处说,般若经典被安放在这个城市最豪华、最庄严的宫殿里。所以,我们有条件的话,也应把般若经典放在最好的佛堂里、最好的宝箧中,不能随手扔在一边。现在很多刚学佛的人,觉得佛经跟报纸、书籍差不多,经常把它到处乱扔,这是不合理的。只有对法本恭敬、尊重,自相续才会得到功德和利益。)
他们来到法胜菩萨的座前,将供品恭敬献上。奇妙的是,这些供品全部升到空中,变成一个庄严无比的宝帐,一直住于法胜菩萨头顶。常啼菩萨等人见此,生起无比的欢喜心,皆在法胜菩萨面前发了殊胜菩提心,说自己也要求得智慧波罗蜜多,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并像法胜菩萨一样,以神通变化利益十方无边众生。
之后,常啼菩萨对法胜菩萨讲了自己的整个经历,说路上曾遇到一位如来指路,还见到了很多佛陀。然后他问:“前面见到的诸佛,是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法胜菩萨就宣讲了《诸佛无来无去品》,告诉他如来不可以色身见,真正的如来是法身,而法身无来无去……常啼菩萨听后,心住于无所住的境界中,为酬谢法恩又进行了供养。
到了黄昏,一天的传法圆满后,法胜菩萨从法座上站起,回到自己的宫殿,七年中安住于一等持的禅定。在此期间,常啼菩萨等人始终未曾合过眼,也没有安坐一刻,仅仅以站立、行走两种威仪度日,一心期盼着法胜菩萨出定演说妙法。
(这个是最关键的!为了求法,我们一定要苦行。有些人不要说七年,就算站了七个月、七天、七个小时,乃至七分钟,恐怕也不一定忍得了。)
七年即将过去之时,诸天人告诉常啼菩萨:“离法胜菩萨出定宣讲正法,还有七天时间。”于是常啼菩萨与众眷属一起去对法胜菩萨将要传法处一由旬以内的地方进行清扫。为了不起灰尘,首先需要洒水。这时,魔王波旬使所有水都不见了。
(可见,在求法过程中,法越深,魔王波旬越不高兴,不顺心的事情就越多。有些人闭关修行时病倒;去上师那里求正法时,路上遇到违缘,只好无功而返;就算已得到了法,也常身体不好、心情不好、被人干扰,各种各样的违缘此起彼伏,这都是魔王波旬在捣乱。此时你一定要坚强,要不屈不挠,让魔王感到羞耻。所以,每修一个甚深的法,肯定会出现诸多不顺,这是必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你们今年听了《般若摄颂》后,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常啼菩萨见找不到水,心想:“我无始以来流转生死,数数为五欲丧失身命,未曾为正法舍过身体。所以,我今天应刺身出血。”于是他刺破身体的血管,用鲜血洒地压尘。商主之女等人见此,也刺破各自身体的血脉,洒血压尘。这时帝释天将所有的鲜血,用天界的红旃檀加持,使那块地变成了红色。
然后,常啼菩萨及其眷属铺设狮子座。商主之女与五百侍女各脱一件干净的妙衣,为法胜菩萨层层敷在座上。
(他们听了一段《诸佛无来无去品》,听得不圆满,就一直等了七年。而现在有些人求法时,常跟上师说:“您现在给不给我传法?不传的话,我马上要走了,票都已经买了!”他们不像常啼菩萨,等了七年,一直站着,也不会说“来不及”。)
一切陈设圆满就绪之后,法胜菩萨入座,宣讲了智慧波罗蜜多。听到这些法语,常啼菩萨当下获得六百万禅定法门,同时,亲睹了十方三千大千世界的佛陀尊容。从此以后,他行住坐卧一切威仪都是般若的幻化,甚至做梦时也常常面见如来。据说,现今常啼菩萨在妙音无尽如来座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当体会怎么样依止上师。《华严经》云:“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若能如此,便可获得一切智慧境界,诚如《父子合集经》所言:“若能亲近诸善知识,是人即得慧眼清净。”
常啼菩萨的求法经历,并不是杜撰出来的,而是真正发生过。当年无著菩萨修了六年后,因见不到弥勒菩萨,对自己很失望,打算放弃修行。他下山后在一家读了《般若经》,觉得自己苦行不够,差常啼菩萨实在太远,于是又回鸡足山继续闭关。
所以,你们有时间的话,最好也读读鸠摩罗什翻译的《小品般若经》,以及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这个故事读了以后,很多人都会对般若法门、对依止善知识生起欢喜心。当然,前世未与般若法门结过善缘、没有正见的人,可能对此半信半疑,甚至产生严重邪见。毕竟每个众生的根基都不相同,刚才讲法胜菩萨传法时也说了,有些人听后已经开悟了,而有些只是在读诵。所以,闻法受益的程度因人而异,同一个故事对不同人带来的利益,也截然不同。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还是能或多或少得到点启发,对依止上师、精进求法有一种信心!
第八十一节课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在一生的求学中,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倘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完全依靠自己的智慧、能力,想通达万法的实相相当困难,也可以说绝无仅有。所以,恭敬和承事善知识,是获得开悟的最关键因缘。我们为什么常说:在学佛的过程中,依止善知识最为重要?原因也在这里。
今天接着讲下一个公案:
二、那若巴依止圣者帝洛巴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了知,在有缘依止善知识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一方面要依教奉行,同时也不能生厌烦心。
那若巴尊者出生于 1016 年,1100 年示现圆寂,是真正出现过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我们看每一个公案时,应该知道是真人真事,通过随学他的行为,自己也可以同样生起证悟,而千万不能把它当成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
那若巴尊者是印度的一位王子,从小就有厌世之心,父母害怕他出家,想出各种办法阻挠,但他仍于 25 岁舍弃红尘,剃度为僧,后成为那烂陀寺的大智者。
有一天,那若巴专注读诵经论时,旁边突然出现一个老妇人,问他是否精通词句和意义。当他说了解词句时,老妇人高兴得大笑,并手舞足蹈。为了更进一步取悦她,那若巴补充道,他也了解其中的意义。老妇人转而落泪,开始大声哭了起来。那若巴问她为什么哭,她回答说:“你说你了解词句,是诚实的;但说你了解意义,就是在说谎了。”那若巴问:“那谁才懂得其中的意义?”她说:“你去找我哥哥帝洛巴,乞求他教你其中的意义。”说完以后,就消失不见了。
以此因缘,那若巴开始寻找帝洛巴尊者。寻找的路途中,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对此,那若巴的传记中都有描述。
比如有一次,他路过一条窄径,一边是急流,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中间躺着一位麻风女,没有手也没有脚。麻风女说:“要么你绕路走,要么就从我身上跨过去。”那若巴见别无选择,只好从她身上跨过。刹那间,麻风女腾到空中,光环围绕着她,说:“如果你仍受习性的左右,执著于外貌,你如何能找到你的上师?”景象迅速消失,那若巴昏了过去。
当他醒过来时,懊恼地想:“我没能认出那就是上师。从现在起,我对每一个人都要恭敬。”于是站起身来,心中祈祷着,踏上了旅程。
走着走着,他又碰见一条发出恶臭的母狗,身上爬着寄生虫,横在路中间。他闭着气,跳过母狗。结果母狗升入空中,现出虹光环,说:“所有众生本来都是自己的父母,若没有大乘悲心,又怎能找到上师?当你轻贱其它众生时,上师如何会接纳你呢?”说完,母狗就消失了,那若巴再度昏了过去。
……
中间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经历,全部都是上师的化现,但他一次次都错过了。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帝洛巴尊者。此时尊者以乞丐的形象在烤活鱼,周围有些隐士见了很不欢喜,他就将这些鱼吐出来,一弹指,鱼又全部复活,游到湖里去了。
那若巴上前拜见,并请求摄受。帝洛巴尊者刚开始没有答应,经过他的苦苦哀求,才开始摄受他。此后上师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他带在身边,可是一直没有给他传法。
后来,他经历了十二大苦行、十二小苦行。大苦行是一年一次,上师每过一年,就把他“折磨”一番,然后又静默地坐一年。那若巴见得不到法,特别着急,但也不敢打扰上师。他这样一年又一年地等着,所以,依止上师的时间比较长。
以前我刚来学院时,在新华书店买过一本《那若巴尊者传》,里面也讲了十二大苦行。后来还有一个版本,谁写的记得不是很清楚,是不丹那边的版本先翻成英文,再从英文翻成汉语。在这个传记中,详细阐述了那若巴依止上师经历的一切苦行,过程描述得比较细致,下面挑几个稍微介绍一下:
一次,帝洛巴尊者带着那若巴来到一座九层楼的楼顶上,说:“要是有依照上师言教行持的弟子,他一定会从这里跳下去!”
那若巴想:“这里没有其他人,这话肯定是对我说的。”于是他没有任何顾虑,从楼顶纵身跳下,几乎粉身碎骨,感受了无量的疼痛和痛苦。
这时候,上师走到近前问:“痛吗?”
他回答:“何止是痛,简直就成了尸体一样。”
经过帝洛巴尊者的加持,他的身体恢复如初。
一次,上师又将他带到了一处,吩咐说:“那若巴,生火。”那若巴赶紧依教奉行。
等到火生好了,上师将许多长长的竹竿涂满油,放在火上烤,然后做成非常坚硬、锐利无比的竹刺,说:“依照上师言教奉行的弟子,也需要经历这样的苦行。”说罢,便将竹刺插入他的手指和脚趾间。那若巴的所有关节都已僵直,感受了无法忍受的痛苦。
事后,上师就到别的地方去了。几天过后,才回来取出那些竹刺。此时,那若巴的伤口流出许多鲜血和脓水。上师作了加持以后,又把他带走了。
一次,上师说:“那若巴,我肚子饿了,你去讨些吃的吧。”那若巴就来到许多农夫正在吃饭的地方,讨回满满一托巴热气腾腾的稀粥,供养上师。帝洛巴尊者面带笑容,有滋有味地吃着,显得格外欢喜。
那若巴心想:“我以前跟随上师做过那么多事,可从来没见到上师像这次这么高兴。如果现在再去讨,会不会还能得到少许?”于是他又带着托巴去了。结果发现那些农夫下地干活了,剩下的稀粥放在原地。他想:“为了上师,我偷一点也没事吧。”于是他拿着托巴,舀了一碗就往回跑。
没想到被农夫们看到了,他们追上来逮住他,不由分说一顿痛打,差点儿要了他的命。那若巴疼得叫苦连天,实在爬不起来,就只好在原地躺了几天。上师前来为他作了加持,之后又带着他云游。
这段经历,有些传记中也略有不同:上师让他再拿一点回来时,跟他说:“要是那些人不愿给你,就把水倒在食物上;要是大伙追你,就在沙上画一个水的符号;要是他们还不回去,就挥舞你的剑。”
这国家有个习俗:任何人第二次到别人家乞食,都不会如愿。因此,农夫见他又来了,就说“你刚才已经拿过了”,不愿意再给他食物。那若巴就把水倒在食物上。接着有人大喊:“这个人把饭弄砸了。”几个男人听到就追了过来。
一群人快追上时,他就在沙子上画了一个水的符号,这里竟变成一个湖,那些人都过不来。一个老女人此时出现,告诉他们可把湖水弄干再追。大伙便开始挖地,很快湖水便被弄干,并追上了他。
那若巴就舞动手中的剑,剑顿时变成一个铁屋,那若巴躲在里面。老女人又告诉愤怒的人拿煤炭和风箱来烧。过了一会儿,那若巴实在受不了,只好夺门而出,结果不幸被逮住,农夫们用棍棒和石头把他打个半死。上师后来对他作了加持,他的身体即恢复如初。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我们应当以生命为代价来依止上师。《大宝积经》也说:“汝莫惜身命,持心如金刚,正问诸师道,莫舍正信意。”即我们不要珍爱自己的身命,要护持依止上师的心犹如金刚,一心一意地寻求师道,千万不能舍弃正信。否则,舍弃了正信的话,依止上师根本不可能成功。
一次,帝洛巴尊者说:“我现在需要许多财物,你去偷吧!”那若巴二话不说,便到一位富翁家行窃。结果被人发觉后抓住,又被打得死去活来。
几天后,上师来到他面前问:“痛吗?”
他如前回答:“何止是痛,简直成了尸体一样。”
上师作了加持后,又将他带走。
一次,帝洛巴尊者坐在檀香木的熊熊烈火旁。那若巴上前请法,上师说:“要是我有弟子的话,他一定会跳入火中!”那若巴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结果全身严重灼伤,痛苦难忍。
上师淡淡地问:“那若巴,你是怎么了?”
那若巴说:“这个由前世业力形成的身体被火吞噬了,非常痛苦。”
上师以手碰触那若巴,又对他作了加持。
一次,帝洛巴尊者来到一又黑又深、充满水蛭的潭边坐了下来,说:“要是我有弟子的话,他就会在这潭上搭一座桥。”那若巴立刻开始建桥。
当他下半身全浸到水里时,不慎滑倒,成群的水蛭蜂拥而至,咬噬他的身体。大量失血令他虚脱,水灌入伤口,令他产生彻骨的寒意。
上师问:“那若巴,你是怎么了?”
那若巴答:“水蛭的啃噬令我虚脱而寒冷,我无法控制自己,真是痛苦万分!”
上师又给他作了加持。
一次,帝洛巴尊者和他走在一片草原上,有个男人背着个包袱,上师说:“去追他!”
那若巴就跑过去。但那人就像幻人一样越跑越远,怎样追都追不到。那若巴精疲力尽地倒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
上师又给他作了加持。
一次,他们遇到一位大臣,正在迎娶坐在大象上的新娘回家。帝洛巴尊者说:“要是我有弟子的话,就会把新娘拉下来拖走。”
那若巴听了,就不顾一切地照办。结果大臣和手下把他打得遍体鳞伤,那若巴痛得一动也不能动。
上师又给他作了加持。
一次,他们遇到一位国王带着王后及随从。帝洛巴尊者说:“要是我有弟子的话,就会撞倒王后,将她拖走。”
那若巴依言而行。结果国王和随从痛打那若巴,那若巴只剩下一口气了。
上师又给他作了加持。
一次,他们遇到一位王子,刚沐浴完,众宝严饰,坐于马车中,周围禁卫兵力森严。帝洛巴尊者说:“若是我有弟子的话,就会将这位王子拖出来,推着他绕圈子!”
那若巴依言照办。结果士兵们用箭、矛、剑和石头,将那若巴打得命如悬丝。
然后,上师又给他作了加持。
一次,帝洛巴尊者让那若巴去找个女人。那若巴本已出家,特别不愿意,但因师命难违,只好去找了一个。过了不久,上师要求他将女人供养自己,他完全照办了。但那个女人不理帝洛巴,只是向那若巴微笑。帝洛巴就打她,并说:“你根本不在乎我,你只喜欢那若巴。”但那若巴对上师的行为不起丝毫邪见。
这也算是内心的一种苦行吧。
一次,帝洛巴尊者让那若巴用身体做曼茶,切开血管,用血作为供养的水;把头割下来放在曼茶中间,将四肢放在头周围,作为供养的花。那若巴依教奉行,因失血过多而昏死过去。
上师作了加持之后,他的身体又得以恢复。
这样的大苦行,他饱尝了十二次。另外还有十二次小苦行,前前后后加起来共经历了二十四种苦行。
(从传记中看,那若巴依止上师的行为,真的非常感人。现在好多人依止上师,除了天天看过失以外,别无其他。当然,如今像帝洛巴那样的上师很少,所以像那若巴那样的弟子也很少,以此因缘,现在开悟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那若巴所有的苦行圆满后,有一天,帝洛巴尊者说:“你去打水,我在这里生火。”那若巴赶紧去提水。上师生完火后,来到他面前,左手抓住他的喉窍说:“那若巴,把头伸过来。”然后,右手脱掉鞋子,猛击他的头。那若巴一下子昏了过去,完全失去知觉。等到苏醒过来时,他相续中生起了上师的所有功德,师徒二人的意趣成了无二无别。
以前黄檗禅师摄受临济禅师时,也是如此。临济禅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问三次就被打了三次。黄檗禅师一共打了 61 棒,造就了旷古绝后的一代宗师,而使丛林中有了“临济将军,曹洞农夫”之说。可见,禅宗中也有一些不共的接引方法。
还有,了义禅师依止高峰禅师时,高峰禅师让他参“万法归一”的话头。有一次,他见松树上落下雪花,若有所悟地写了一首偈子,呈现给师父印证。师父不由分说,提起木棒就是一顿痛打,将他打下了数丈深的悬崖。结果他遍体鳞伤,七天七夜要死不活,此时他突然大悟,脱口说道:“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照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
我觉得这个偈颂很好。犹如山河大地覆盖着一片雪,太阳出来一照,雪便全部融化、消失无踪。同样,他被上师用棍棒加持了以后,世俗的不清净显现统统断除,彻底证悟了清净的境界,此时对诸佛菩萨的金刚语没有任何怀疑,东南西北等一切戏论也销声匿迹。我在《旅途脚印》中就引用过这个公案,很期待上师也能给我当头一棒,令我当下开悟。所以,无论藏地、汉地还是印度的佛教,都是要依靠上师的不共加持,以及自己的虔诚信心,才能认识心的本来面目。
刚才所说的那若巴经历二十四次苦行,实际上都是上师的吩咐,结果全部成了清净业障的方便。表面上看来,那些似乎只是无义的徒劳,没有一个是正法。而且在十几年的依止过程中,上师从来没有宣说一句正法,弟子也未曾实修过一次诸如顶礼之类的善法。但是因为遇到了成就者的上师,弟子全然不顾艰难困苦,百分之百依教奉行,从而使障碍得以清净,最终在相续中生起了证悟。
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这种现象。上师通过不共的表示或加持,强行消除弟子的业障,而弟子前世的善根和今生的信心具足后,当下便可以明心见性。不过,作为一个上师,假如没有帝洛巴那样的境界,对弟子就应以负责任的态度来摄受,不能天天用棍棒打他,或者让他做些很过分的行为。否则,你让弟子从九楼跳下去,一旦他残废了、甚至死了,那他家人肯定会跟你打官司的。
所以,一般来讲,上师最好是通过开示、传法等,以比较柔和的方法来摄受弟子。不然,故意用棍棒打弟子的头,万一碰到致命的太阳穴,让弟子彻底“昏厥”,再也醒不过来了,那就太不负责任了。作为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是绝不会把弟子打死的。然而现在末法时代,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有些上师连一分成就都没有,却随意模仿超世间的许多行为,认为只要是上师,谁都可以这样做,这是很不合理的。所以,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值得注意!
倘若你依止的上师具有法相,那在所有的修法中,再也没有超过遵照上师言教行持的修法了。依教奉行的功德极为广大,《十住毗婆沙论》亦云:“从他求智慧,应不惜身命。”其实不要说殊胜的大乘佛法,就算是世间的学问、婆罗门的学问,要想真正获得,也需要经历一番苦行。所以我们修学佛法时,理应不顾一切磨难,有了这样的毅力和决心,依靠上师的加持,自己得到的境界也会完全不同。
我们若能如理如法地亲近善知识,面见诸佛菩萨、得到一切功德就不会很难。如《华严经》云:“亲近善知识,速见彼诸佛。”反之,假如你的行为不如法,信心也很低劣,经常产生一些邪知邪见、恶分别念,那自相续已被染污了,真实的功德绝不会呈现出来。
大家要明白,智慧不可能无缘无故获得。在古印度,若想从上师那里求到殊胜教言,要么用财物来换,要么用生命或身体承事来换,除此之外别无他选。而现在,学佛的因缘轻而易举,但若对上师没有恭敬心、欢喜心、清净心,是不可能得到佛法加持的。因此,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个不恭敬自己上师的。也许外人不理解他的行为,但实际上,若是有了上师的加持,不但自己会修有所成,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也易如反掌。这一点,平时从有些人的行为中就看得出来。
与之相反,假如对上师的教言置之不理,过失也特别严重。有一次,帝洛巴尊者说:“那若巴,你不要担任布札马希拉寺护门班智达的职务。”
后来,那若巴去印度中部地区时,正巧遇到布札马希拉寺的护门班智达圆寂了,没有其他人能与外道辩论。该寺住持便请求他:“无论如何,请您做北门的护门班智达。”经过再三恳求,他只好答应下来。
一次他与外道辩论,接连几天也不能取胜,于是祈祷上师。有一天,他定睛一看:帝洛巴尊者出现在自己面前。他伤心地说:“上师,您的悲心实在微弱,弟子遇到这么大困难,您怎么不早些降临?”
上师说:“我不是说过不让你做护门班智达吗?现在你将我观在头顶上,以契克印指着外道进行辩论。”那若巴依照上师所说而行,结果大获全胜,一举击败了外道所有的唇枪舌剑。
可见,我们平时遇到违缘时,假使上师不在身边,也可以将上师观在头顶上,如此就能消除一切障碍。乔美仁波切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当地来了个特别有名望的瑜伽士,是公认的大成就者。一位喇嘛很想去拜见他,但听说他十分厉害,在人群中动不动就批评别人,甚至出手打人,心里有点紧张,于是和乔美仁波切商量。乔美仁波切说:“我倒是有个办法。我们可以把他的上师——玛吉拉准空行母,观在自己的头上。不是他的神通特别大嘛,他肯定不敢打上师。”结果去了以后,瑜伽士一见到他们,感到亲切无比,笑逐颜开,十分盛情地款待他们……
这倒是一个好办法。有些大成就者显现上特别爱批评人,许多人都不敢拜见。原来霍西地方就有个曲恰堪布,是很了不起的善知识,我跟诺尔巴堪布想去见他,但听说他每次对来访者批评得特别厉害,我们就有点害怕。后来有一次,我去寺院回来的路上,我俩下决心一定要去。结果到了那个地方,他们正在耍坝子,上师坐在法座上,周围有很多人。我们都不敢走过去,担心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万一被批评了,可能接受不了,就只好在远远的地方祈祷,没有勇气上前去。所以,每个上师的行为不相同,有些显现上确实比较严厉。
三、米拉日巴依止马尔巴尊者
从前,阿里贡塘地方有个叫米拉希日嘉村的富翁,他膝下有子女两个,长子叫做米拉闻喜(米拉脱巴噶瓦),也就是至尊米拉日巴。兄妹童年时,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后来父亲不幸去世,家中所有的财产被伯父勇仲嘉村所霸占。母子三人一无所有,沦为乞丐,遭受了种种艰辛。
(米拉日巴的故事,很多道友都看过,我在这里就不广说了。以前我编写《智海浪花》时,里面很多人都是看这个传记而趋入佛门的,有些甚至哭了三天三夜。)
后来,米拉日巴从勇敦措嘉、拉吉俄穷那里学了咒术与降冰雹术,压死了伯父的儿子、儿媳等三十五人。因为当地的人欺人太甚,他又降了三墙板高的冰雹,以至于尸横遍野,不要说是人,飞禽走兽都死了一片。米拉日巴的母亲见此特别高兴,唱了很多很多歌(这些藏文的歌,我有些都背得来,但现在不讲这些吧)。事后,米拉日巴对所造的恶业追悔莫及,于是生起修法之心。
(最近,印度的有些藏族上师,拍了一个米拉日巴的传记,还附有汉文字幕,我大概看了一下。其中演米拉日巴的,是个康巴汉子,跟我心目中的米拉日巴稍微有点出入。)
遵从上师勇敦的言教,他来到一位大圆满上师绒敦拉嘎面前求法。绒敦拉嘎上师说:“我这个殊胜大圆满法门,根为生起殊胜,顶为获得殊胜,果为证悟殊胜。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具有宿缘者不需要修,仅仅听闻就能解脱。这是极为利根者才有缘修行的法门,现在我将这个法赐给你。”于是,上师为他灌顶并传授窍诀。
米拉日巴心想:“我最初学咒术时,仅仅用了十四天就已大见成效,学降冰雹术也只用七天就成功了,看来这一法门与咒术、降冰雹术相比更为容易。上师说‘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具宿缘者无需修’,我既然已遇到此法,肯定算是具有宿缘的人。”所以他没有修行,整天沉湎于睡眠,或者到处玩耍,结果正法与人的相续背道而驰。
就这样过了几日。一天,上师对他说:“听说你是个大罪人,这话果然不假。我对此法也有点过于夸张了,看来现在我无法调伏你。在南岩卓窝隆寺,有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的亲传弟子——圣者大译师马尔巴罗扎,他是新密宗的成就者,三地无与伦比,你与他具有前世的缘分,你去那里好了。”
当时,米拉日巴仅仅听到马尔巴译师的尊名,内心就有说不出的欢喜,敏锐的分别念当下消失,全身汗毛竖立、无比安乐,热泪盈眶,生起无比的诚信与恭敬。他不禁暗想:“不知何时才能遇到上师,得以见面?”于是立即起程,前往南岩卓窝隆——
南岩卓窝隆,我没有去过,但去过的道友曾拍了一些照片给我。当年米拉日巴依止马尔巴的很多地方,包括上师以农夫形象第一次见他的地方,现在都有。这些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加持的圣地。你们以后如果朝拜拉萨,方便的话可以去一下。但听说离拉萨也比较远。
通过学习米拉日巴的公案,很多人都能认识到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米拉日巴的传记如今已被译成英文,很多西方人都特别特别喜欢,看了它之后,有种不同的信心会油然而生。世间上有那么多的著名传记,为什么这个传记却能广为流传?它里面肯定有种无形的加持力。因此,对这个传记,我们千万不能生邪见,也不能生怀疑。
据说以前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个别汉传佛教法师,公然宣称米拉日巴的这个传记不合理。这样做,一方面是他自己不懂,另一方面,有非人来扰乱自己的思绪时,出现胡言乱语也是正常现象。但我们真的没资格妄评高僧大德的事迹。实际上,米拉日巴的故事真实发生过,而不是一种神话传说。所以,在学的过程中,大家理应生起欢喜心,以后有机会的话,最好能详细看一下张澄基翻译的米拉日巴传记和道歌集。
第八十二节课
现在正在讲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罗扎的故事。这是往昔曾发生过的真人真事,不但历史上有年代的记载,而且如果你亲自去南岩地方,就会发现尊者当年所修的建筑物至今仍存。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神话传说,而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米拉日巴尊者通过自己的精进和毅力,依靠上师的加持,最终获得了无欺成就。同样,我们在依止上师、希求佛法的过程中,也应像他一样不顾惜身体和性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生厌离心。诚如《大宝积经》所云:“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诸善根,心无厌足。”
在座除了极个别人以外,大多数对这个故事的情节,应该都能一目了然。就算我不讲,你们花几分钟时间,自己也能看一遍。然而,字面上你看得懂,固然很重要,但内心有所触动,在实际行动中对照自己,这一点更为关键。只有这样,当你产生烦恼时,才能立即将它压服并铲除,即使不能立竿见影、当下成就,但你的善根也会逐渐得以增长。否则,对佛法从来不闻思、不串习,自相续就会与正法越来越远。
所以,不管是城市里的修行人,还是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都需要用佛法甘露不断滋润自己的心田。如果没有这样,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再加上今生受环境、教育、亲友的影响,行为就会变得渐渐不如法,最终与正法背道而驰,这样一来,你得个人身也就白白浪费了。
尤其是善知识,对我们来讲非常难以值遇,倘若你有机会却没有去依止,没有接受他的教诲,一旦离开了这种因缘,内心中肯定会后悔莫及。《六波罗蜜多经》也说:“善知识者,难遭难遇,若不信受,后悔何追?”所以,大家如今直接或间接依止善知识时,务必要珍惜这种缘分,一定要以此求得解脱之法。
有时候我回忆自己的人生,感到非常欣慰。为什么呢?因为在短暂的几十年中,曾有过依止善知识的美好经历。那个时候,生活上虽然比现在贫苦,精神上却非常富足,对自己的今生来世也最有意义。
当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把上师看成是一般的老师,认为只要有点恭敬心、尊重心,不违背世间道德就可以,除此之外,没有必要像米拉日巴、那若巴那样虔诚。其实,大乘佛法与世间完全不同,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反反复复去观察。
关于米拉日巴的传记,我以前见过一个厚厚的版本。当时我在读中学,生了一场大病,只好离开学校去治疗。医生是我的一个亲戚,他是出家人,在半个多月的治疗期间,我让他每天晚上给我读这个传记。那时候,我对它的印象非常深,觉得每一段经历都特别特别感人,但现在有些情节已经忘了,有些只是有点印象而已。
下面继续讲这个故事:
昨天讲到米拉日巴前往南岩卓窝隆,寻找上师马尔巴尊者。在他到来的前一天晚上,上师和师母出现了许多殊胜梦境。什么样的梦境呢?
马尔巴尊者梦到了上师那若巴,上师给他一个琉璃的金刚杵,杵尖上沾有一点灰尘,同时又给他一个盛满甘露的金瓶,吩咐他用金瓶里的甘露,洗净琉璃金刚杵上的灰尘,然后把金刚杵插在胜幢的顶上。马尔巴遵照上师的教言做完后,金刚杵忽然大放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上令诸佛菩萨欢喜,下令六道众生获益。
上师早上醒了以后,心里非常高兴。此时他的空行母跑过来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到邬金刹土来了两个年轻美女,手里捧着一个琉璃的宝塔,上面稍有一点尘垢。她们说:“这是上师那若巴的旨意,要你把这个塔开光后放在山顶。”于是你就洗净了宝塔,又开了光,把宝塔放在山顶上。宝塔忽然放出如日月般的无量光明,光明中又化现出无数的宝塔来。
师母问上师:“我昨天做了这样一个好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马尔巴明知道她的梦与自己的梦完全相合,心里非常高兴,但表面上却一本正经地说:“梦都是幻想无实的,没什么可执著的,我也不知道你的梦有什么意思。”(从故事的整个情节看,马尔巴显现上脾气特别不好,不管是对空行母、对弟子,还是对周围的人,经常都合不拢。)
接着,上师又说:“今天我要到地里去种田,你给我准备一下!”师母说:“像您这样一位大上师,去做这种事,别人会说闲话的。还是不要去吧。”上师不听,又吩咐说:“给我拿一罐美酒来,我还要招待今天来的客人!”然后带着酒,拿了耕地的工具,装扮成耕地的农夫,到龙达路边迎接米拉日巴。
米拉日巴一路打听至尊马尔巴大译师,但当地的人都说不认识。后来遇到一群放牧的人,他又去打听,一个老人说不知道,但他旁边有个漂亮可爱的小孩,看起来很聪明伶俐,他说:“你是在找我的父亲吧。我父亲把所有家产都换成黄金,从印度带回来很多长页子的书函。他一向是不种地的人,但今天不知道什么缘故,在那边田里种起地来了。”
米拉日巴非常高兴,然后继续赶路。来到一个叫法广坡的地方,得知马尔巴上师就住在这里,觉得缘起非常好。没过多久,他看到路口有个身材魁梧、双目炯炯的农夫。他虽不认识这就是马尔巴尊者,但刚刚见面,就产生了不可言表的喜悦之情,灭尽了今世所有敏锐的分别念,稍怔片刻,处于一种了然明然的状态中。
他跟这个农夫打听马尔巴上师,并讲述了前来拜见的原因,说:“我是来自后藏的大罪人,听说马尔巴罗扎名气很大,我想来跟他学法。”
那个农夫说:“我可以把你介绍给马尔巴,你来帮我耕这块地。”说完,拿起旁边的一罐酒,尝了几口,好像很好喝的样子,然后把酒罐放下就走了。
米拉日巴等他走之后,把留下的酒一饮而尽,接着就开始耕地。不一会儿,刚才那个很漂亮可爱的小孩跑来说:“喂!上师叫你去呢。”他说:“我要先把田耕完了再去。刚才那个人帮我传话给上师,我也一定要替他把田耕完。”然后一口气把田全部耕完了。以后这块田就叫做“顺缘田”。(我看过那里的一张照片,是夏天拍的。现在好像没什么田地了,只有一块看起来很舒服的地。)
耕完了田,小孩就带他去见上师。结果看到刚才那个农夫,坐在铺有三层厚垫的高座上,座上刻有金牛星和大鹏鸟的花纹。他好像刚刚洗完脸似的,但眉毛上还有点灰尘,肚子胖胖地凸了出来。米拉日巴打量了他一下,然后就东张西望地寻找马尔巴上师。
上师笑着说:“看什么呀!我就是马尔巴,你磕头吧。”
米拉日巴赶紧恭敬顶礼,说道:“上师啊,我是来自拉多地方的一个大罪人,愿将身口意三门供养您,请求您恩赐衣、食与正法,愿我即生成佛。”
上师说:“你罪孽深重,关我什么事,又不是我让你造罪的。不过,你究竟造了什么罪?”
于是,米拉日巴详详细细叙述了造罪经过。
上师说:“哦,原来如此。不管怎样,你供养身口意很好,(现在很多人喜欢供养身口意。以前法王也讲过:“很多人第一次见我,就说要供养身口意,但过两天连招呼都不打就走了。明明他身体都是我的了,结果却把它带走了。”)但是衣、食和正法这三者,不能全部给你。要么给你衣食,你去别处求法;要么传授你正法,你到别处寻找衣食,二者只能任选其一。如果选择我赐予正法,即生是否能成佛,主要还是看你自己的精进与毅力。”
米拉日巴说:“我来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求法,上师不能提供衣食的话,那我可以去别处寻找。”说完,他就拿着一本经书到佛堂里去。
上师看见了,说:“把你的书拿到外面去,我的护法神闻了你邪书的气,说不定会打喷嚏!”米拉日巴诧异地想:“上师大概已知道我的书里有咒术和诛法了吧。”
然后上师腾了一间房子给他住,他在里面住了四五天,做了一个放东西的皮口袋。师母又给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待他非常好。
(这个故事的情节很精彩,以前我看书的时候,觉得马尔巴尊者特别威猛,凡事都很难相处一样;而师母处处显得特别慈悲,可惜她没有权力,只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每次都在哭,什么事情都用眼泪来表示。不知道他们演得怎么样?那天我随便看了一眼,后来就没时间看了。演电影必须要演出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都不相同,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米拉日巴住了几天,就到南岩一带化缘去了,结果收获还不错,得到了二十一藏斗青稞。他用其中十四藏斗,换了一个像四角铜锅般的灯器;又用一藏斗买了些肉酒,准备供养上师;剩余的都装在自己做的皮口袋里,带这些回到上师面前供养。
米拉日巴把青稞背进上师房里,此时身体已疲惫不堪,于是“砰”的一声,把几乎占满整个房间的东西卸在地上,房子都震动了。
上师站起来骂道:“你这个小子好大的力气,想把房子弄倒,压死我们这些人呀!赶快把青稞给我拿出去!”一边说一边用脚踢他。米拉日巴只好把青稞背到外面,心里暗想:“这位上师真不好惹,以后得谨慎伺候才是。”但心里并没有生起一点不满或邪见。
然后,他只供养了那口空空的大铜灯。马尔巴手里拿着铜灯,闭着眼默思了一会儿,不禁流下泪来。他显得非常欢喜,很感动地说:“缘起太好了!这是供养至尊那若巴上师的。”他结印作了供养之后,用棍子把铜灯敲了敲,铜灯发出铿铿的声音来。然后,又把铜灯拿到佛堂去,在铜灯里装满酥油,装好灯芯,把灯点了起来。
米拉日巴借机向上师求法,上师说:“许多来自卫藏对我有信心的弟子,经常遭到雅卓打隆巴及浪巴地区人们的殴打,以致不能顺利前来供养饮食。你到那两处降一次冰雹,这也是修法,如果有效,我会传你殊胜窍诀。”
米拉日巴或许很高兴吧,因为降冰雹可以说是他的“专业”,对他来讲易如反掌。于是就到那两个地方降了冰雹,庄稼全部被毁坏了,人和动物也死了不少。然后,他回去请上师赐予窍诀。
上师说:“你想得真美,降了三粒冰雹,就想得到我千辛万苦从印度求来的法?如果真想求法,南岩拉卡瓦地区的人,经常殴打我来自涅洛若的弟子,对我也是非常轻蔑,你去那里诅咒他们。假如咒术灵验,卓见成效,我就把大智者那若巴即身成佛的窍诀传给你。”
(倘若换成其他人,可能心里会产生分别念:“这个上师怎么这样?对自己的弟子和施主非要保护,对轻蔑自己的人还一定要降伏、诅咒。他对自己如是执著,一点菩提心都没有!”现在不少弟子,懂得一点点法理,就开始衡量上师的行为。
我以前读到这里时,很佩服米拉日巴尊者的清净心,他除了依教奉行外,没有一念看上师的过失。如果是我们,对马尔巴的所作所为不一定生得起信心。可能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他也只不过去印度得了一些窍诀,家里还有空行母、孩子,家庭不是很富裕,有时候似乎很贪财,性格也比较粗暴,这样的话,若要一心一意依止,对他的命令言听计从,恐怕有一定的困难。
其实在修行过程中,上师是给我们带来窍诀的最根本因缘,这个因缘最好不要破坏,否则,完全以自力想得到出世间的证悟境界,简直是难如登天。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对上师的恭敬心、虔诚心、欢喜心,最终得到了心心相印的加持,令上师的智慧与自己的分别念融为一体。一旦获得了这样的境界,你所说的语言就会如理如法,哪怕只有一句,对无量众生也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不然,你什么证悟都没有,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人,那说的话再天花乱坠,对众生也不一定有什么利益。因此,拥有上师的摄受,是每个人学佛历程中最精彩、最主要的一段,大家务必要仔细体会。)
无奈之下,米拉日巴又开始放咒。不久,拉卡瓦地区果然起了内乱,杀死了很多人,与上师作对的都死了。上师见他的咒术很灵验,就说:“人家说你的诛法厉害,咒力很大,倒不是假的啊!”自此,上师就叫他“大力”。
他再次向上师求法,不料上师冷笑道:“哈哈!你造了这么大的罪,还想我把不惜身命到印度,用黄金供养上师求得的窍诀、空行母的心要,如此轻易地传给你吗?就是开玩笑,也未免太过了。如果不是我脾气好点,而是换了另一个人的话,可能会杀了你。好,现在你要是能赔偿雅卓地区人们的庄稼,使拉卡瓦所有人起死回生,我就传给你窍诀。否则,不要来我这里。”
受到上师这样的呵责,米拉日巴伤心到极点,几乎万念俱灰,哭了很长时间。幸好师母一直安慰他,说以后肯定能求到法。(其实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由于上师一直不给传法,反而经常把他折磨得很厉害,他好几次都想自杀。)
第二天早晨,上师来安慰他说:“昨晚我对你训斥得太重了,你别不高兴。慢慢来,不要着急,我会传给你窍诀。你是一个勤于做事的人,先给我建造一间装经书的石屋,这个竣工之后,我不但会传你窍诀,还将为你准备衣食。”
米拉日巴说:“在这期间,如果我没得到法而死去了怎么办?”
上师回答:“我可以保证这期间你不会死,对法也不能太夸张了。据说你是个十分精进的人,如果能下苦功修我的窍诀,或许即生就能成佛。”
这样谆谆教诲一番以后,他让米拉日巴在东山建一座圆形的房子。米拉日巴就从很远的地方背木头石头,一个人辛辛苦苦地修建。但房子建了差不多一半时,上师来了,对他说:“前些日子我考虑欠妥,这地方不大好,你现在把石头和材料都运回原地吧!”他只得把石头木头,一块块地从山上背到山下。
上师又把他带到西山,说在那里建一座半圆形的房子。这一次真是非常费力,每一件材料都要从几里外的山下背到山顶上,实在苦不堪言。等到盖了一半时,上师又来了,说道:“这房子看起来好像还是不对,你把它拆掉,木头石头仍旧送回原地吧!”他只得照上师的话办,一块一块把房子拆下来,又运回原地。
上师又把他带到北山,说:“那几天我喝醉了酒,没有说清楚。现在,你在这里好好给我修一所房子吧。”
米拉日巴说:“您这次要考虑清楚啊,否则,修好了又拆掉,我白吃苦,您也白花钱。”
上师说:“没问题,我今天既没有喝酒,也充分考虑过了。我需要一所三角形的房子,你就开始建吧,这次不会再叫你拆了。”
米拉日巴又开始造这个三角形的房子。等到做了三分之一,上师又来了,说:“这个房子,是谁叫你做的?”
米拉日巴急了,马上回答:“是上师您亲自吩咐的呀!”
上师摇头道:“我从来没有这样说过,这个地方对我寿命有害,你的话要是真的,那我不是发疯了吗?你说是我吩咐的,有什么证人啊?”
米拉日巴实在没办法,只好又把它全部拆毁,所有的土石运回原处。
在背运这些土石的过程中,米拉日巴后背生了一个疮。他想:“如果请上师过目,只有挨骂;假设请师母看,又会说在夸功。”所以,他没有给他们看,只有独自哭泣。
因为已修了三次房子,米拉日巴就招呼道友去祈求传法,师母也请求上师赐法予他。
上师对师母说:“你去准备一些丰盛的饮食,然后带大力到我这里来。”
米拉日巴来了以后,上师就给他念了皈依的传承,传了皈依戒。之后,对他说:“这些都是共同之法,若想求不共的密宗窍诀,需要按照这样去做……”随即简略讲了那若巴尊者经历的十二大苦行和十二小苦行。然后又对他说:“你能这样苦行吗?看来很困难吧!”
米拉日巴听了那若巴尊者的苦行传记,生起了强烈的信心,泪流满面,并在心里暗暗发誓:“上师的一切话,我都要听从;一切的苦行,我都要克服。”
几天过后,上师又将他带到西南方的一个险处,这里是族人禁止造屋的地方。上师对他说:“你在这里建造一幢灰白色、四方形的九层楼,加上宝顶(另说是库房),共十层。建好后不会再让你拆毁,并会传给你窍诀。你一心修持时,我将为你准备修行的口粮。”
米拉日巴想了想,说:“上师命我盖房子,我建了三次,拆了三次。第一次是因为没想好;第二次是您说喝醉了酒,没有计划好;第三次您说忘记了,又问谁是证人。那这次我请师母来当证人,好不好?”上师同意了,并找了师母来作证,保证这次不拆。
当他在打地基时,上师的三大意子游戏过程中滚来一块大石头,他也就顺势用来砌地基。二层楼刚刚修好,上师来看,指着那块基石问:“这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他讲述了缘由。上师显得特别不高兴,说:“我那几位弟子是修生圆次第的瑜伽士,岂能做你的奴仆?快取出那块石头,送回原处。”
米拉日巴说:“您不是让师母作证,说这次不拆吗?”
上师回答:“我不是叫你拆,只是叫你把下面的大石头取出来。”
米拉日巴无可奈何,只得又从顶上拆起,拆到基层把那石头取出来,再从山上背回山下去。
上师又说:“现在你可以再把这石头搬回去做基石了。”
米拉日巴不解地问:“您不是说这石头不能用吗?”
上师答道:“我不是不要这块石头,而是要你自己搬,不能占人家的便宜。”
米拉日巴只好又搬上去,如前一样放好,继续建造。
当他在山顶打好地基时,族人们见后商量:“马尔巴在禁地上造房子,我们要去干涉!”其中有个人说:“马尔巴发疯了,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气力很大的青年。凡是高的山头,马尔巴就叫他在那里修房子,修了一半又叫他拆掉,把木石都运回原处。这一次恐怕还是要拆掉,等他不拆的时候,我们再去干涉也不迟。且等一等,看他拆不拆。”
可是这次,上师却没有要求拆房子。米拉日巴盖到七层楼时,腰上又生了一个疮。
那时族人就聚议说:“这一次看样子不会拆了,起先拆了几次,原来是想在这个地方盖房子。这次我们一定要把它拆掉!”于是集合人马冲往这个房子。哪知马尔巴上师幻化出很多士兵,屋里屋外都遍满了。族人们见后大为惊异,一个个不敢妄动,只好磕头请上师饶恕。后来,他们也变成了上师的施主。
事后,上师对米拉日巴说:“你暂时把这个工程放下,在下面修一座带有十二根柱子的内殿。”米拉日巴又开始修建。当这一建筑竣工时,脊背上又生了一个疮。
当时,藏绒地方的梅敦村波来求胜乐金刚的灌顶,多勒地方的策敦旺额求密集金刚的灌顶。他们二人来时,因为建房这一事情马上就要完成了,所以米拉日巴也跑去,希望能得到灌顶。他坐在灌顶行列中,上师问他要供养,说没有供养的话就滚出去,结果他又遭到上师的责骂和痛打,并从灌顶行列中被赶了出来。
师母看见这情形,过意不去,就安慰他说:“上师他老人家常说:他从印度求来的法,是为一切众生而求的。平常就是一条狗走到他面前,他也要对它说法和回向。但对你,却总是故意刁难,我也莫名其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你可千万别起邪见啊!”
此时,米拉日巴整个背上已是伤痕累累,三个疮口流出脓血,疼痛难忍。可是他仍然背上土器,继续修建房子。
又有一次,绒地的鄂敦秋多来求喜金刚的灌顶。当时,师母将私房财产――一颗大松耳石(另说是红宝石)给了他,作为灌顶的供品。师母说这是自己的嫁妆,以前出嫁时家人说,上师的脾气不太好,担心以后生活遇到困难,就偷偷给了她这宝石,叫她不要被人家看见。(就像现在城市里的一些在家人,在丈夫或妻子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偷偷在银行里存点钱一样。)
米拉日巴带上它坐在灌顶行列中,又被上师发现了。上师问这宝石从哪里来的。他说是师母给的。上师说:“师母的一切都是我的,这颗宝石当然也是我的。你用我的东西供养我,这算什么?”结果他又像上次一样挨了痛打和责骂,依旧没有得到灌顶。
第八十三节课
下面继续讲米拉日巴的故事。昨天有些人说,这个故事应该讲完,不然就没办法连起来。但我觉得应该没问题,就像一部很长的连续剧,分成好几集也可以,每集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这样也能吸引大家。
昨天讲了米拉日巴本想跟鄂敦秋多一起,获得喜金刚的灌顶,但是上师不开许,连师母达媚玛也挨骂了。米拉日巴被赶出去后痛苦万分,他想:“现在肯定不会得到法了!”师母见后很难过,就想了一个办法,用计想让上师早日传法。
她让米拉日巴在上师看得见的地方,故意装成要离开的样子,一边哭一边收拾行李,还带了些糌粑。师母假装一直在挽留他。上师见了,怒气冲冲跑进房去,拿了一根皮鞭,照着米拉日巴一顿乱打,说:“你这个混账东西,起初来的时候,把身口意都给我了,现在还想往哪里走?我要高兴的话,可以把你的身、口、意割成千条万片,这是你给我的,我有这个权利。现在不管怎样,你要滚,就滚好了,为什么把我的糌粑拿走?这是什么道理?”上师又把糌粑抢了过去。当时米拉日巴真是难过极了,又不敢说这是自己假装的,只好跑进房去痛哭一场。
然后他决定真正离开,这次连一点食物都没带,只拿着自己的书物就走了。因为想到师母的恩德,离开时没给师母打招呼,他一路上都很难过。到了中午,他跟别人讨了点糌粑,又借了一个锅,烧了点水喝。
吃完饭后,把锅还过去时,主人对他说:“你年纪轻轻的,什么事不好做,却来讨饭?你要是识字,可以替人念经;不识字,替人打工也可以混到衣食。小伙子,你识不识字,会不会念经啊?”米拉日巴说:“我虽然不常念经,但会却是会的。”主人说:“那太巧了!我正要请人念经,如果你会,就替我念五六天经吧,我会给你供养的。”米拉日巴欢欢喜喜地答应了。
于是,这户人家请他念诵《般若八千颂》。在经中,他看到了常啼菩萨的传记,心想:“原来常啼菩萨跟我一样穷,但他为了求法,连生命都不顾了。人人都知道,把心挖出来只有一死,但他为了求法,仍旧毅然把心挖出来。跟他比起来,我这点苦头,算得了什么!为了求正法,我也应该坚持苦行,恭敬上师,依教奉行,令师欢喜。”他又想:“只要不断地承侍上师,上师也许会给我传法。就算不传也不要紧,师母还可以给我介绍别的上师。不管怎么样,还是回去吧。”这样一想,他又动身回去了。
回到上师那里,他还是依然如故挨打受骂,上师让他再修一座三层楼的房子,没有修完就不给传法。他一句话也没有说,跑到师母那里,对师母说:“上师又不肯传法了,说要把房子盖好了再传。以前也是这样,可一直都没有传。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还是回家乡去吧。”说完,卷起行囊就准备上路。
师母劝他说:“实在不行的话,鄂敦喇嘛是上师的大弟子,他是得了窍诀的,我想办法把你送到他那里学法吧。你先不要忙,暂时住几天。”于是他就没有走。
按照那若巴尊者的传统,每月初十,马尔巴上师都会作大会供。过几天到初十时,师母就趁这个机会,用一大口袋麦子,酿了三种酒:一种是浓酒,一种是中酒,一种是淡酒。在会供期间,师母请上师多喝浓酒,其余的喇嘛喝中酒,自己跟米拉日巴就喝淡酒。那天敬酒很多,喇嘛们都醉倒了,上师也喝醉了。等上师醉意朦胧时,师母就偷偷走进上师屋里,找出了上师的图章和印件,以及那若巴尊者的身庄严、红宝石印。师母把提早写好的假信拿出来,偷盖了上师的印,跟红宝石、身庄严一并交给米拉日巴,然后把印悄悄放回原处。师母对他说:“你就说这是上师送给你供养鄂敦喇嘛的,赶快去吧。”
米拉日巴叩别了师母,动身前往鄂敦上师那里。他到了那里以后,见鄂敦上师正在讲法,便在远远的地方向他礼拜。鄂敦上师对弟子们说:“这是马尔巴学人的礼拜姿势,修法的缘起很好,将来此人当成就为一切法之王。”
之后,米拉日巴把上师的信、加持物交给他,鄂敦上师非常高兴。可是在给他传法前,鄂敦上师也有一个条件:“我这边有些施主经常来,但多雅波地方的那些坏蛋,总不让他们供养我。你先去向他们降冰雹,然后我就传你灌顶和窍诀。”
米拉日巴听了很伤心,暗想:“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该求的法总得不到,每到一个地方就又要作恶。我早对降雹生厌烦心了,没料到一来这里又要造罪。但假如不去做,就违背了上师教言,法也一定求不到了。”于是他不得不听从上师的吩咐,去再降一次冰雹。
在降冰雹时,有个老太太特别伤心,哭着说:“冰雹把我的庄稼打了,我以后拿什么生活啊!”米拉日巴见后不忍心,问了她的田在哪里,然后特意作了加持,她的田因此而得以保全。据说以后任何降冰雹时,这块田总是不落冰雹,这老太太也就再不用出钱请喇嘛修法防雹了。
冰雹降完之后,米拉日巴在一块草地上,拾了很多被冰雹打死的动物尸体,用衣服把这些包好,背了满满一包回去。一见鄂敦上师,他就把鸟兽的尸体堆在他面前,说:“上师啊,我是来求正法的,谁知又造了恶业,请慈悲看看我这个大罪人吧!”说着就痛哭了起来。
上师说:“没事,你用不着害怕。大班智达那若巴、梅志巴的传承,能令这些众生一刹那就得到解脱。这次给冰雹打死的一切众生,未来在你成佛时,都将往生你的净土,成为你的首批眷属。这些众生在未能往生之前,依靠我的力量,也可以不堕恶趣。若是不信,你看――”上师静思片刻,于一弹指顷,这些鸟兽都苏醒复生,然后走的走,飞的飞,都跑掉了。
米拉日巴见后,觉得上师的加持不可思议,心中生起了无限的欢喜与羡慕,悔恨自己当时杀得太少了,否则就可以多度一些众生。
随后,鄂敦上师给他灌顶、传法,他精进地进行修持。但因为没有得到上师的开许,所以一直未能生起少许功德。鄂敦上师得知后,就觉得很奇怪,怀疑他是不是没得到上师开许。米拉日巴也非常害怕,可又不敢说出事情的原委。
后来马尔巴上师来信说,让鄂敦喇嘛带着米拉日巴一起过去。到了上师那里,鄂敦喇嘛把内外所有财产都供养了上师,家里只留了一只跛脚的老山羊。马尔巴上师跟他说,若想求得无上正法,必须要全部供养,假如他不亲自去把老山羊扛过来,就不给他传法。鄂敦喇嘛只好一个人跑回去,把老山羊背回来供养给上师。
过了几天,在一次会供中,上师在身边放了一根长长的棍子,声色俱厉地质问鄂敦喇嘛:“你为什么给大力这个恶人,传授灌顶及窍诀?”一边说着,一边瞧着那根棍子,手也慢慢地伸过去。鄂敦喇嘛吓得发抖,一边磕头一边说:“是您老人家给了我一封信,让我传法给大力。同时又赐给我那若巴大师的身庄严、红宝石玉印。我的传法是奉命行事,还请您老人家原谅!”
上师又指着米拉日巴,恶狠狠地问:“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米拉日巴浑身战栗,话都几乎说不出来了,他战战兢兢地回答:“那……那……那是师母给我的。”
上师一听,一下子从座上跳下来,拿起木棍就去打师母。师母早知道这事会发生,所以远远地站在外面。一见情势不好,她拔腿就往房里跑,跑进房,“嘭”一声把房门关上。上师一边咆哮着,一边追过去,用棍子狠狠地打门,打了半天,才回到法座上。(看了这些情景,对上师观清净心真的很重要。不然,如果是我们在场,可能觉得不要说是大手印成就者的游舞,好像连一般在家人的生活都不如。)
米拉日巴见此,心想:“我所造恶业的罪障如此深重,不但自己受苦,还连累鄂敦上师及师母受这样的罪,看来现在实在得不到正法了。与其活着造罪,还不如死了好。”想到这里,他找了一把藏刀准备自尽,幸好被鄂敦上师及时劝住。
鄂敦上师对他说:“在密乘中,寿命未终时,即使行转识法,都有杀佛的过患。世上再没有比自杀更大的罪了。就是在显宗中也说:没有比自断生命更重的罪了。你要好好想想,放弃自杀的念头吧,上师也许会给你传法的。就是不传也不要紧,向别的喇嘛请法也可以。”
这时,马尔巴上师的怒气已消,便命人将他们几个唤到面前,说:“照过去的事看起来,我们谁都没有错。我为了要清净大力的罪业,故意让他苦行,叫他修房子;达媚玛是个女人,心肠太软、太慈悲,难怪她;俄巴也没有错,但要先把身庄严和玉印还给我,我以后再给你;至于大力,他因为求法心切,用尽一切方法想得法,也没什么可责怪的。
我这个儿子大力,如果能受九次大痛苦、大折磨,他将不受后有,即身成佛。现在还有一点点余业未净,这完全是达媚玛女人心软的缘故。话虽如此,但他的大部分罪业已清净了。从今以后,我要摄受他,传给他最无上的灌顶和窍诀,还要给他修行的资粮,让他好好修行。”然后,上师传授了许多善妙教诲,为他取名为“米拉金刚幢”,并以此为法名,给他授了居士戒和菩萨戒。
第二天早上,上师为他灌胜乐金刚的顶时,指着绘画的坛城说:“这是人间颜料绘成的表相坛城,而真正的坛城,你看――”说着,手指虚空,一弹指间,空中显出了胜乐金刚六十二本尊坛城。此时,上师与诸佛皆赐他密名为“笑金刚”。之后,上师所有的灌顶与窍诀以满瓶倾泻的方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上师还告诉他:“你初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你是有根器的弟子。你把我给的酒都喝完了,把田耕得一点不剩,这是你将领受窍诀成为法器,达到圆满证悟的征兆;后来你供养我一个四角铜锅形的灯盏,这表示你将成为我四大弟子之一;你用空器来供养我,表示将来在修行时会遭受饥饿的痛苦;我为了使你的后半生得大受用,使有根器的弟子依窍诀精要生起喜乐,就在空器中装满酥油,燃成明灯;为了使你的名声遍于十方,我敲灯让它发出响声。”
从此,米拉日巴得到上师的窍诀之后,历尽千万苦行,修持正法,终于获得了共同和殊胜的成就……
米拉日巴的这个传记,不仅在藏族、汉族中广为流传,而且英美等国的修行人,对此也特别特别有信心。世界上各种传记不胜枚举,但这本之所以能影响成千上万的人,肯定有一种加持和不共的缘起。
其实,藏地、印度、汉地曾出世的无数大成就者,都是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完完全全依教奉行,最后与上师意趣成为无二无别的。所以,我们要想得到成就的话,依止上师非常关键。
《事师五十颂》的作者跋维谛瓦,是特别精通佛法的人,但最初没有弘法利生的机会,于是他就离开寺院,想去东方朝拜一尊度母像。途中乘船过海时,他被劫持到了一个海岛上。他很想回印度去,可不知道离开的方法,就每天向度母祈祷。终有一天,度母在梦中指示说:“你想去什么地方,头就朝什么方向睡。”
他按度母的指示回故乡后,发现寺院有了很大变化,同时代的人许多都圆寂了,年轻的又不认识他。于是他对岛上的人生起嗔心,认为是他们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就修法结手印指向海岛。海岛顿时发生地震,整个陷入大海之中。
做完以后,他立刻就后悔了,于是准备从故乡磕头到文殊菩萨的圣地,通过苦行来忏悔恶业。这时度母出现在他的梦中,告诉他:“你即使这样做,也消不了你的罪业。但是,如果你用多年修行的经验,抉择出成佛最快的一条道路,用来指导未来众生,让他们能快速成就,这个功德就能抵消你的恶业!”
随后,他经过多次闭关修法、思维抉择,终于找到了一条最快的成佛之路――如理依止上师。他把依师的具体内容撰写出来,这就是《事师五十颂》。表面上它只有五十个颂词,但实际上,依靠它能迅速清净罪业,成就无上菩提。
可见,依止善知识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非常重要。《大悲经》云:“若有说法者,及听佛正法,二俱得福多,能见诸仙幢。”所以,我们对上师的一切言谈举止,绝不能视为颠倒,也万万不可怀有狡猾之心,务必要以正直的秉性,老老实实依止上师。否则,对上师仅仅说一句小小的妄语,罪业也极其严重。
从前,印度的阿阇黎佛智,摄受了众多眷属。有一次他正在说法时,看到上师以乞丐的形象来到面前,穿得破破烂烂的。他觉得在大庭广众中礼敬这样的上师,实在太丢脸了,就装作没有看见。直到下午传法结束后,他才去拜见上师,并恭敬顶礼。
上师希望他对刚才的行为忏悔,以消除由此产生的业障,就问:“刚才为什么不顶礼?”
他没有体悟到上师的苦心,反而掩饰说:“当时我没有看见上师。”话音刚落,他的眼珠就掉落到了地上。后来他请求上师宽恕,并说了实话。蒙受上师加持后,他的眼睛才得以恢复。
佛智在最初依止上师时,也曾因傲慢而出现过违缘:当时,他想去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路上遇到一个在家僧人,法衣缠在头上,和一个丑女在田里耕耘,旁边还有一条肮脏的白色母狗。晚上他在他们家借宿,并拿出《密集金刚续》开始诵读。每每念到心存怀疑之处,丑女便一脸不悦。他这才察觉到她不是一般人,于是心生惭愧,请她解除自己的怀疑。
她说:“我不能解除你的怀疑。那个在家僧人精通《密集金刚续》。”
过了一会儿,那僧人喝得醉醺醺地回来了。此时,他已断除了邪见,并知道这个僧人是在行持密宗的特殊行为,于是在他足下顶礼,请求解除自己的疑惑。
“可以。”在家僧人说,“不过,我先要给你灌顶。”随后,所有的本尊坛城都现前了,丑女和母狗也站在坛城前。
僧人问:“你想在谁面前得灌顶?是本尊还是我?”
佛智毫不犹豫地说:“在本尊面前。”
僧人说:“那好。”说完,他和丑女、母狗离开了这里。本尊当下也自行隐没,只留下了他一个人。此时,他才明白所有的坛城本尊,皆为上师的幻化。
另外,印度大成就者黑行大师,有一次和众多眷属航船渡海时,他想:“我的上师杂兰达热巴虽然是真正的成就者,但从世间的眷属、受用等方面来说,还是我更胜一筹。”刚刚生起这个念头,航船即刻沉入海中。在水中遇到极大的艰难时,他马上祈祷上师。上师亲自降临,解除了他的怖畏。
上师说:“因你生起了很大的傲慢心,所以得到这样的报应。实际上,我是没有致力于寻求眷属受用,否则,如果也将精力放在这上面,成为与你同样的人肯定不成问题。”
印度还有一个瑜伽士,他的上师是个平民,而他出身高贵,是婆罗门种姓,并成就了一些共同悉地,可自在地在空中飞行。有一次,他在空中飞行时,看到上师在下面讲法,就带着一颗傲慢心,故意从上师的头顶上飞过。结果当下坠落到地上,从此失去了飞行的能力。
还有阿难尊者,跟在佛身边那么久,其他人都证得阿罗汉果了,为什么他偏偏没有呢?原来,他前世在迦叶佛时代是一个太子的上师,因为特别傲慢,好多次都不愿意见迦叶佛。以此原因,今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也很难得到成就。
还有涅嘉那革玛绕,仅仅认为自己的智慧略胜上师一筹,即生便遭遇了七次危及生命的违缘。
此外,滚巴瓦格西有一位弟子,不论怎么修行,也无法生起修证功德。后来他请教格西,格西问:“你是不是做过不恭敬上师的事?”他回答:“确有此事。”格西告诉他,必须向上师真实地忏悔。于是他按格西所说,如法地忏悔之后,又去修行,便生起了修证功德。
其实作为弟子,这种傲慢心很容易生起。比如,上师显现上不懂建筑学、不懂数学,而你比较精通这个专业,就认为自己肯定超过了他。一旦生起这种念头,我们应立刻意识到:“上师肯定是懂的,只不过大智若愚,故意装得那么迷糊。”
若能对上师有不共的恭敬心,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因缘,也可以让自己开悟。汉地曾有个和尚,一次给师父提水洗澡,看到水已经够了,就顺手把剩下的水泼在地上。师父见状,气得大骂:“笨蛋,为什么要浪费一滴水!大小事物各有用处,何不活用?给树树也欢喜,给花花也欢喜,而且水也活着。”他听了以后,当下开悟,于是将法号改为“滴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滴水和尚。
要知道,上师的恩德非常大。往昔曾出世了数不清的佛陀,他们的大慈大悲也无法救度我们这些众生,直到现在,我们仍沉溺在轮回的大苦海中。如寂天菩萨云:“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昔日还涌现了不可思议的高僧大德,可我们因为业力深重、心不堪能,也没能成为他们慈悲观照的对境,甚至连见面的缘分都没有。
弥勒菩萨说过:“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天上虽然降下妙雨,但被烧坏的种子不可能发芽,同样,诸佛菩萨、善知识们虽来世间讲经说法,开演了无量法门,可我们因为根基不成熟,一点一滴的利益都得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先得以堪能,否则,佛再伟大、上师再好,也不能真正度化自己。
如今佛法已到了末期,五浊横流,许多人虽然得了人身,却随不善业而转,不明取舍之理,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漂泊在荒野中一样。此时,上师以无量悲心垂念我们,相应众生的不同缘分,以不同的身相现于世间,恩德确实不可思议。
尤其在利益我们时,上师不是用财物或地位等其他方法,而是用佛法进行饶益。《正法念处经》讲过:“若人能说法,利益于他人,其人如父母,示以涅槃城。”我觉得这个教证很好,若有人用说法来利益别人,实则与亲生父母的恩德一样。父母教给我们的是人生知识,而善知识则引导我们前往涅槃大城,让我们永远离开痛苦。
轮回确实是个大苦海,这一点,每个人应该都有不同的感受。不管你再怎么有福报,但没有摆脱生死的话,也不可能获得真实的快乐,就像不净室中绝不会有妙香一样。只有依止了善知识,依靠善知识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才能改变自相续,诚如《大悲经》所云:“若有众生,遇善知识,得生善心……所作皆善。”这样一来,自己才能得到究竟解脱。
所以,佛教的教义至关重要。现在很多世间人缺乏精神食粮,表面上似乎生活不错,但内心实际上并不幸福。而学院或寺院中的有些出家人,活着的时候特别洒脱,没有什么压力和顾虑,死了以后往生极乐世界。这种自在,城市里的人是很难感受到的。而这一切的来源是什么?就是如理依止善知识。
当然,依止善知识并不是让上师给你露一个微笑,说几句好话,或者仅仅作个加持。虽然这也是上师调化众生的方便,我们也不可否认,但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上师要给你开示取舍之理。只有这样,你的内心和行为才能有所改变,进而,对生活及外境才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真正的善知识,其实密意与佛没什么差别,但行为却随顺我们凡夫人,同样也要吃饭、走路,就像刚才讲的马尔巴,特别生气的时候,显现上也会生嗔恨心,让弟子十分害怕。但你不能引用教证去指责上师:“您一刹那的嗔恨心,要毁灭多少善根啊!”要知道,上师的一切都是善巧方便,以此可摄受我们趋入正法,打开我们取舍的双眼。
如今常有人认为:“我的上师竟然生病了!上师不是佛吗,怎么还会生病?”《维摩诘经》中对此就有很好的解释:因为诸佛菩萨把众生都看成自己的儿女,儿女生病了,做父母的也不会健康。诸佛菩萨所化现的善知识生病,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云:“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而且,为了度化众生,善知识必须示现生老病死等凡夫相,不然,在凡夫群体中就没办法呆下去。以前上师也讲过:“诸佛菩萨度化旁生时,必须示现旁生的形象,否则无法跟它们相处。”比如,要度化一群麻雀的话,他就要变成麻雀,跟它们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叫、一起玩,这样经常接触,才有机会度化它们。否则,他变成一个转世活佛,麻雀一见就吓得飞走了,更别说去听他讲法了。所以,善知识在不同的众生面前,必定要显示不同的身相,甚至可以变成屠夫、妓女,如此才能利益相应的众生。
总之,上师的功德与诸佛无别,而且对我们来说,上师以一般人的形象给我们讲经说法,指点迷津,让我们相续中生起善根,在恩德方面远远胜过诸佛。故我们应当随时随地以三种信心,全力以赴谨慎地依止上师!
下面是本品的总结文:
虽遇圣士仍为劣行诱,虽获胜道仍漂非道中,
我与如我恶性诸有情,正法调伏自续祈加持。
华智仁波切谦虚地说:虽已值遇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但仍常被恶劣的行为所诱惑,所作所为不如法;虽已获得即生可超越轮回的显密胜道,却不好好行持,仍一直不断造恶业。对于我和像我这般性格恶劣的众生,祈愿诸佛菩萨加持,一定要以正法来调伏自相续,不要再如此刚强难化,听了多少法都当成耳边风。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今生能转生于南赡部洲,获得如意宝般的人身,遇到佛陀般的善知识,听闻甘露般的大乘教法,这种因缘非常殊胜,如果没有以这样的人身追求解脱,真的相当遗憾。因此,大家哪怕只听了一节课,也要以此来调伏自己,令法融入自心。现在大城市里的很多人,因为没有佛法的滋润,一天比一天堕落,造的恶业越来越多、越来越顺,造的善业却寥寥无几,而且违缘重重。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中,大家务必要以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尽量克服困难行持善法。
当然,在行持的时候,首先要祈祷诸佛菩萨加持自己遇到善知识,否则,没有福报的人常会遇到一些邪知识,把所有的时间、财产、精力都搭上了,到头来却是一场空,连解脱的慧根都断了,实在特别可惜。因此,大家遇到一位上师时,首先必须要仔细观察,千万不要急着去依止。现在很多人一点都不观察,听说来了位上师,就迫不及待地跑去,这样真的比较危险。假如他是公认的大德,许许多多众生已经依止了,那你不经观察直接依止也可以。但一般来讲,依止善知识不能太草率、太盲目。
而且你依止之后所修的法,一定要是自古以来许多大德都修过的。现在很多人对公认的法不修,却对一些人自编自造的法趋之若鹜,这种行为很不合理。就像一个病人,对有权威的良药不愿意接受,却偏偏喜欢来路不明的小医师所开的药,这样对自己不一定有利。因此,在依止善知识时,希望大家要注意这些!
〖依止上师之引导终〗
以上讲完了共同加行的所有内容。其中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又叫做四种厌世心。若想生起这样的境界,必须依靠善知识的引导,后面学的道理也是如此。
这些殊胜窍诀,大家务必要认真对待。假如你对《大圆满前行》真有信心,就算没有修持,光是听闻也能解脱。我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记》中就讲过,我的家乡炉霍有个人叫嘉杰珠托,他幼年时与普通人无异,后来在上师面前听受《大圆满前行》时,突然顿悟本性。从此不依闻思,显示神变,行为疯疯癫癫的,圆寂时有许多瑞相,当地人为其遗体造塔供养。1959 年有人拆毁遗塔时,见其肉体已缩小为八岁童子之身,且没有腐烂干枯。此为当时上罗科马庆洛等人亲眼所见,我还对他们专门采访过。
因此,对于这部《前行》,大家一定要有信心,不能觉得“它只是个基础法,我不需要前行,我要正行”。假如你的基础没有打好,即使求的正行再高,也不一定对自相续有利。就像农民种庄稼,先要把田地耕耘好,拔除所有杂草,肥料和水准备齐全,这样种下的庄稼才能丰收。修持佛法也是如此。这是我多年来闻思修行的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当然,愿不愿意听,就看各人的因缘和意乐了。
共同前行圆满矣!
前行广释辅导
73 课
六、依止上师
这品就是要学习怎么样去依止善知识。
丙六(依止上师)分二:一、依师之必要;二、依师之次第。
丁一、依师之必要:
有什么必要依止上师呢?肯定有很大必要,因为上师给我们指示解脱道。除了上师、善知识之外,其它世间中任何地位再高、学位再高的人都没办法指引解脱道,只有殊胜的上师、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脱。所以我们要依止上师。依师的必要是什么呢?
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
任何众生、有情不依止上师就可以成佛的例子是没有的,一个都找不到。
有些道友很自然就想到怎么解释普贤王如来这个问题?普贤王如来并不是那种意义上的“众生不依止上师成佛”,按续部来讲他还没有成为众生之前,在临界点中就认识了心性,严格意义上他还不是众生,他是最利根者。所以他不是成为众生后,凭着自己的能力证悟、成佛,不是这样的。严格意义上讲他还没有成为众生的时候就成佛了。如果他没有认识心性、自性,就会成为众生,但是他没有变成众生的时候就认识了。这个是不是个例子?当然不是。
那缘觉又怎么解释,他没有依止啊?缘觉是那一世没有依止,以前依止过。释迦牟尼佛不是也没有依止吗?释迦牟尼佛依止了两个外道,指点他修禅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那是不是佛陀没有依止善知识?佛陀这一世没有依止,但他老人家第一个无数劫时依止了多少佛?七万七千佛;第二无数劫又是七万多;第三个也是七万,依止了这么多,我们就视而不见吗?有的说某某大德、某某禅宗的祖师没有依止。这一世没有依止而已,而且他也不是这一世才开始修行的。
所以有时我们只盯着这一世,认为他是这个因缘而开悟,我们就一概否认,说他没有依止上师,不是这样的。他这一世没有依止,但以前依止过。那么长的时间来积累资粮不依止上师是不可能的。所以所有的佛经中没有提到过不依止上师,自己可以成佛的众生的历史。
续部的密宗和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因为众生已经成为众生,已经迷惑的时候,通过自我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引导他趋向于解脱的。
以前我们也讲过很多次。《山法宝鬘论》中冈波巴大师有一个自问自答,问无始以来众生流转在轮回中,有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能力解脱呢?回答说不可能。无始以来是什么概念?不是三两年,不是几辈子的事情。无始以来很长很长,如果可以凭自我的造诣解脱,就不会流转到现在了,那么长的时间早就可以解脱了,但是没有一个真正依靠自己的能力解脱的。
所以我们也不要太过于自信、自以为是,不肯依止上师就是自己内心的傲慢。如果存在这个,或者以为能够看懂一点经典、论典,认为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成就,这是不可能的事。没有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例子。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通过自我造就以及有胆有识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一个也没有。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很多例子,也可以看到通过自我造就、自己的胆识,就可以生起五道十地,通过自己摸索进入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功德圆满的,一个也找不到,都是依止上师的。
即便是很多再来人示现上也是要依止上师的,为了让后代的这些有情不要自以为是,因为他们也要依止上师,他们显现上也很勤奋。众生太容易通过一个事例下结论,如果上师中有一些没有通过依止上师,自己就生起证悟,他就会说我可以去学他,也可以这样做。但事实上我们根本看不到这里面的因素。
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自以为是,所以调伏我们的上师善知识也会在轮回中示现跟我们一样的习气,有时也会示现一些烦恼,就是让我们有一个参照,觉得我们还不是差得那么远,还是可以通过勤奋调伏的,有很多的必要。
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对于邪道倒是很有造诣,而对于解脱与遍知的圣道,却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荒野中一般知之甚少。
这里的邪道不一定是外道的邪道。意思是说只要不是圣道,都叫邪道,可以包含世间八法之道,所以说谎、攀缘、做世间很多追求包括心理、行为等等,对世间的很多邪道很有造诣,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对于解脱和遍知的圣道,就好像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中一样知之甚少。一个盲人在一个很空旷的旷野中,他看不到,怎么可能凭着自己的能力走出来呢?到处都是沟沟坎坎的,也有很多猛兽,很多的危险都在那儿,怎么可能凭着自己走出来?像迷宫一样,他根本没办法凭着自己的能力走出来。
我们众生在轮回的旷野中,漂泊了很长时间,每一世串习的都是轮回的思想和习气,如果现在或在某一世中,我们自动停止创业——创流转轮回的业,以前的业成熟到一定时间就没有了,我们不会再造业了。但那种我执和烦恼会推动我们不断去造业,是自动的,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所以我们每一个思想都相应于轮回,每一个行为也相应于轮回。只不过有些思想中,有些可能是善念,比如现在的正能量之类的;有些是恶念,但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每一念都和轮回相应。你不可能不起心动念的,即便是现在你成植物人了,不起心动念,但你内心中以前所留存的很多习气,都要等待成熟的。所以如果我们现在不解脱、不以解脱道的思想来影响我们,凭着自己轮回的思想,绝对没办法自动停止,停止不了,它已经形成习惯了,会自动复制。现在我们努力去调整都很难,何况说放任不管,怎么可能自动停止呢?绝对不行的。
所以我们不要太过于自以为是,觉得我们怎么怎么样,我有智慧、有魄力,一概用不上。即便是我们以前曾经转为五通仙人,可以在天空中飞行;或者曾经转为帝释、梵天,那时也没办法凭着自己的神通、智慧来看到解脱道。何况我们现在还是在地球上用脚走路的一个小小的众生呢?这怎么可能?而且我们能够了知,能够接受的非常少,我们的智慧很差,不可能通过自我的造诣有解脱道的。
我们要慢慢知道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上师善知识主要的工作一定是指引我们解脱,所以传法是上师最主要的工作,告诉我们怎样去确定见解、怎么去修行佛法,这是最关键的工作。我们不要把对上师的定位定错了,否则对自己的解脱没有什么利益。
而且从来没有不依靠商主而从如意宝洲中取宝的例子。
这是世间的比喻,不是在几千岁,而是以前在人寿四万岁、六万岁等的时候,在大海中有些宝洲有如意宝,但是要到达宝洲,也不是说有一条船就可以去,还要做很多大量的工作,因为海里有暗礁、有摩羯鱼,所以需要有很多经验的商主,他有很丰富的经验,可以带领很多的商人。如果商人有意乐就集资,大家一起上这条船,由商主带领去宝洲,取完宝之后带回来,一起发财致富。如果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商人想通过自力,那是没办法的,到达不了宝洲。所以要有商主,这个商主就是引导者。
因此说,善知识和好道友是解脱与遍知圣道的真实向导,我们务必要毕恭毕敬地依止。
善知识还有好道友是解脱道(一般的共同乘解脱)和遍知圣道(佛道)的真实向导,上师或者佛陀就是导师、引导者。我们要去宝洲取宝,根本不知道哪个地方有暗流、暗礁、凶险的地方。要准备什么顺缘、什么资粮,准备多少?一概不知道。这时有经验的向导很重要,为什么?他来来去去很多趟,很熟悉。如果是职业导游,他在森林、戈壁中来来去去很多次了,很清楚哪些地方要规避,这就是值得依赖的,我们跟着他走。
依止上师不是自己啥都不做,上师加持你,你就成就了。上师是向导,负责指引、带着你走的,所以你必须要配合、跟着走,跟着教言、指引,可以获得解脱道,从这里面出去,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上师、善知识也是一样,主要指引我们要去的方向,告诉我们,你要学这个经、学这个论典;要修这个、要修那个;你要注意这个不能做、那个要做。告诉我们在行进路途中,今天要休息、明天几点钟出发,或者这个地方要注意有陷阱,或者那个地方怎么样。该规避的要规避,必须要非常地精进,有的时候可以休息一下等等,上师特别地清楚、有经验,所以他就是一个向导。
上师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向导,我们千万不要把上师当做万能神,认为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他来主宰,我们只要时时取悦他就行了,不是这样的。上师不是万能神的定义,是一个向导的定义,他是非常准确、或者说是有经验的向导、战士,他可以带领我们逐渐趋向解脱道,这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务必要毕恭毕敬地依止,我们对向导要很恭敬,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要走,但他是一个主要的助缘。
修道也是一样,最主要的因素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要发心,努力让自己成法器。上师善知识是我们最殊胜的助缘,所以我们对于这样的向导,应不应该恭敬呢?不能说你只是个向导而已,你不是我的领导(你的领导也是在这个行列中被他所引导的)。在这复杂的环境中,向导就是最重要的助缘,我们应该恭敬他、听他的话。不能说我觉得应该走那条路,那肯定就不是正道。向导走过很多次,他知道那个地方不能走,或者你觉得近,其实更远。有时我们会出现很多错觉,觉得应该走这儿快吧,但过去就是死胡同或者很危险。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恭敬向导呢?应该恭敬呀!
对上师也是一样的,他是引导我们趋向解脱的,应该恭敬。他来来去去,引导很多众生去佛地,再回来又引导我们,他是这一趟最熟悉的。为什么我们不依教奉行呢?我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那绝对不行的,因为我们根本没经验。什么时候你成向导了,你觉得要走这条路,那可以;但是你现在还没走过,什么时候你自己到了解脱道了,再回来引导众生的时候,你可以说我觉得是这条路,这时可以了。
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这句话,所以我们现在千万不要说我觉得应该怎么样,只有上师才有能力引导,所以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呢?用向导的比喻非常恰当,因为只有他才知道正道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觉得正道是什么?我们觉得的正道一般都不是正道,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经验。
既然依师的必要知道了,然后依止上师的次第呢?每步应该怎么做?这里分三步走:
丁二(依师之次第)分三:一、观察上师;二、依止上师;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第一步我们要好好观察,不是随随便便觉得一个人像上师,他就是上师了,要观察。他必须要有上师的法相。
第二步,观察好了之后要好好地依止。
第三步,依止上师后,我要修学上师的心和行为,他是怎么发心的,我就怎么发;他是怎么做的,我就要怎么做。所以要修学上师的意行,这个意思是我要和上师无二无别,我要成为像上师那样的,这样就叫修学上师的意行。
戊一、观察上师:
凡夫人本来就很容易随着友伴等暂时的外缘所改变,所以我们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依止良师益友。
“凡夫人本来就很容易随着友伴等暂时的外缘所改变”,如果是一个很好的友伴,那你的心也容易改变;如果是一个很差的恶友,你的心也很容易随着他改变。这个也是世界各地的共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学习佛法也一样,本来好不容易产生了一个想要解脱的心,但如果我们依止的上师、友伴是不正确的,这时就很危险,因为我们的心很容易随着环境、外缘的改变而改变,这时找到很正确的、真正可靠的良师益友非常关键的,对我们来讲解脱与否的走向,就在这儿。虽然你有善根、潜力,如果遇到一个恶知识,就会延缓成熟;但如果遇到一个善知识,本来就有善根,再遇到顺缘,就可以让善根朝正确的方面苏醒和成熟,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依止良师益友。十地菩萨还要依止佛陀,还要依止上师呢。所以何时何地,乃至没有成佛之前都要依止上师。成佛你就成为导师了,因为到了无学后再不需要真实的依止了,令自己的证悟增上的上师没有了。显现可以依止上师,但是真实的依止是不需要的。但在成佛之前,或者退一万步来说,在登地之前,我们还是需要依止殊胜的上师。
打个比方来说,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就会熏染上栴檀木的妙香,结果这节普通的木材也自然散发出芬芳的檀香味。
打个比喻来讲,普通的一截木头如果落到了玛拉雅山的檀香林。玛拉雅就是檀香的意思,玛拉雅山就是檀香山。玛拉雅山,有的说在印度南方,有的说在斯里兰卡,斯里兰卡也算是印度的南方。
在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因为檀香林特别香,经常自动发出香味,所以普通的树叶、树木落到林中慢慢地被熏染,也会逐渐染上檀香木的妙香,最后这个木头自然而然也会散发出芬芳的味道。
同样,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久而久之,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为也都变成他们那样。
同样的道理,依止一位高僧大德,我们就是一个普通的木头,高僧大德就是檀香林。我们如果长时间依止,依止的意思不是天天跟着跑,而是上师告诉我们要做的,我们就去做,言传身教——也就是我们听上师的教言,模仿上师的行为。逐渐我们内心中也会生起和上师相似的功德,最后成为同等的功德。
依止上师就是模仿之道,“模仿之中出善巧”,后面还会讲。所以我们模仿上师的发心——上师怎么发心,我们去模仿他;模仿上师的行为——他的清净的、利益众生的行为我们去模仿。刚开始模仿会很笨拙,但不要紧,也不用怕,上师不会笑话我们模仿得差,逐渐模仿之后,就会越来越纯熟。
不是从外表模仿得很像——走路姿势、笑容和上师一模一样,而是发心和行为,内心的功德逐渐和圣道相应,这个越来越像。逐渐模仿的相似度从资粮道到加行道了,然后到了见道的时候越来越像了,这时内在的功德和上师没有什么差别,最后完全无二无别,上师是佛功德,你也是佛功德,这个就是“模仿之中出善巧。”
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这和上面的意思一样,就不解释了。
如今正处在五浊恶世,当然,众多续部宝典中讲的所有法相样样俱全的上师实在是难以寻觅,
现在是属于五浊恶世,众生的根基很差,不像劫初或贤劫的时候,众生的善根、福德、信心都很优秀。在佛陀刚刚成佛、度众生的时候,众生的根基都是很优秀的,有的一两句话就能证悟阿罗汉果。而且上师佛陀入灭后,一段时间密法很兴盛,基本上都修事部、行部等等密法,那些修行者很容易成就,有的一念祈祷之后,修了三年、六年,本尊就会现前,本尊问需要什么成就?他说我需要和你成为无二无别,本尊便化光融入心间,他就成就了。
很多故事、传记中看起来特别简单、容易,先人的福德很深厚,越往后修行越需要勤作。尤其是现在到了五浊恶世,我们相续中的烦恼很炽盛,这样的相续要感召一位所有法相样样俱全的上师很困难。上师还是那种上师,佛陀还是那尊佛,只因为内心中障垢越来越厚,导致我们越来越看不清楚上师,或者是完全具足殊胜功德的上师越来越少了。
打个比喻讲,同样一百米以外的一个人,起雾了,雾刚开始还很轻,大概还看得清楚;然后雾越来越重的时候,看到的影子越来越模糊;最后雾浓得什么也看不到了,他人还在这,没有变,也没有走。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清楚呢?是他走了吗?还是怎么样?没有。所以,佛还是佛,具有佛功德的上师还是上师。
佛陀从释迦牟尼佛开始,一代一代转世下来,他的佛功德一点也没有丢失过,在我面前还是一尊佛,但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功德,看不见像莲花生大士一样圆满善知识的功德呢?就像雾一样越来越重了,他还是他,佛还是佛,但我们内心中的习气、烦恼、怀疑等很多障碍越来越深重了,所以就越来越模糊了。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上师,因为我们的过失越来越重,在外面的上师显现他的过失好像也是越来越重了。
是不是他真正有这么多过失呢?上师显现上有问题不懂?变质了?有烦恼没有调伏?……是我们自己的过失越来越大,所以在我们眼中的上师好像有这个、那个问题。如果我们相续很清净,过失很少,我们看到佛、看到对境的过失也是很少的;如果我们相续真正清净,我们看到的上师就是像佛一样的。
在佛出世的时候,很多众生都能看到像佛一样的善知识,他可以依止,或者有些道友、弟子像莲花生大士、龙树菩萨一样,他们也可以去依止,所以他们的功德就很圆满。但越往后,佛还是佛,上师还是具有佛一样功德的上师,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障碍越来越重了,内心中很多缺陷,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会觉得不圆满。
上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上师,主要是众生的烦恼、业,什么样的业就感召一位什么样的上师。感召是什么意思?不是在上师库里挑一个对我们的根基最好的,适应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师,而是我们众生的共业,感召佛一样功德的上师,看不到佛的功德,是我们相续中的变化,出现一个适合我们根基的上师。
我们就像天月和月影的关系一样,如果天上的月亮很明亮、很圆满,但是地上没有水器,就没办法显示月影;如果有水器没有水也不行;如果水很脏也显不出来;如果水在动,这个月影也是不圆满的;但是如果水器也有,水也很干净,也不动,这个时候月亮的影子很清净,以不动摇的方式出现在水器中。所以你是什么样的根基,就会感召什么样的善知识来调化你。不是上师有缺陷,而是自己的功德——烦恼比较炽盛,所以就会感召一位这样的上师来调化。
众多续部宝典中讲的标准的具有法相——一切法相样样俱全的上师,现在很难寻觅了。因为我们的福德不够,还不止这个,如果再往后,众生的福报殆尽了,就像“浓雾”弥漫完全看不到,连他的轮廓都没有了,对面的人看不到了。当众生福报不够的时候,佛还是在度化众生,还会显现化身,但是永远不会在你面前示现一个可以讲法的善知识的形象,没有这个因缘了。是说佛不会来了吗?佛还会来,但是他不会以善知识的形象来了,连跟你讲四句话的善知识都不是,给你讲一个偈颂的善知识都不会示现,因为我们没有这个福报、功德了,他那个时候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人,其实是佛来帮助众生,但他没有办法做三宝的事业,这个时候叫暗劫,没有三宝名称。
这就是没有福报因缘,但是现在我们还有,还可以遇到具有一些条件、功德的上师,不是他们的功德衰减了——越到末法时期他们功德一件一件地少,最后和我们老百姓一样。上师的功德是无为法,证悟之后永远也不会丢失,但是在我们面前显不出来,不是他显不出来,而是我们自己的善根习气没办法感召一位这么圆满的上师来调化我们。
但一般来说,可以依止的上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功德**:**
可以依止的上师要具备以下功德,这里讲到上师的一些条件。第一,我们在依止上师之前,需要寻找、观察上师。观察上师是在依止之前该观察就观察,就是要去观察,这时不能因为他是佛,是个僧人不能观察过失,这不是平常意义上不能看僧人修行过失的问题,这是我准备依止他作为我的导师,我要考核一下。比如你说你是导游,我要看你的证件——导游证、引导证有没有,这个时候你该看就要看,看完之后,你觉得是,他的手续齐全,资质也圆满,那我可以聘你,世间也是这样的。
修解脱道这么大的事情,当然也要观察。他能不能做我的上师,就要观察。观察的时候,真正具有这些条件的不太容易发现,因为我们有时候根本不关心这些条件,我们认为的条件不是这个,而是长得好不好看?这个人随不随和?他的弟子多不多?他会不会打卦?有没有时间天天陪我说话、带我朝圣……这些方面都观察。但是这里面的条件一个都没有看过,所以真正让我们看的条件,从来不看,其它的条件看得很多,觉得我观察过了。是不是法本当中没有讲这些要观察的条件?这就是为什么要让我们学习。学习这个的必要性,一定要说这才是该观察的,而不是其它该观察的。
一、相续清净:从来没有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与密乘三昧耶戒;
我们观察中不一定自己看,有的时候需要多方面打听,比如找一些大德或表亲等,看他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是不是守护得很清净。
如果有怀疑,觉得他戒律不清净,刚开始可以质疑,可以不学。这是很大的事情,世间中要结婚,都要互相观察好了再结,何况是要修解脱道。你说完全不观察,或者没有时间观察,以前轮回时从来没着急过,现在修解脱道了开始很着急了,连必要的程序都可以省掉了,不观察,这个不是一件好事情。
有时候自己觉得:你看我这么精进,连这些必要程序都省了,这就说明我很行。如果有福报、善根的话,有可能的确不用观察就能找到一个上师(前提是有宿善)。但有的时候很危险,而且不提倡推广,这个不具有可操控性。若总是拿自己的习气去碰,逮着一个算一个,就像押宝,押对了就对了,押错了就算了。不是这样的,这不值得推广。值得推广的就是条件和标准——不管怎么样都可以拿来观察的。你说你是上师我就观察你。这个时候,基本的恭敬我可以有,但是像求法、依止方面是我该观察的。这个时候给我们权力了就要观察。
如果你一旦依止了,那个时候佛陀就说:不要观察了,观察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说,该观察的时候一定要花时间。但有的时候,刚开始我们不花时间观察,依止完以后时间很长了却开始观察了,这也是颠倒。但我们只是说颠倒、只知道唉声叹气不行,必须把这些知识贯穿下去,让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需要观察。知道这些观察方法之后,对很多人依止上师很有必要。现在我们学前行也是,为什么那么大的必要性呢?因为观察上师可以用的模式、还有观察的程序这里面都有。
二、广闻博学:通晓经续论典;
如果依止的这位上师啥都不懂,你问一个法义、显宗的问题等,一概不知道,这时候你依止他肯定意义也不大。像这样的话,就需要“广闻博学”。因为你是要依止他修行的,如果他没办法给你讲出修行的见解、道理的话,你依止他其实意义是不大的。虽然他可能是有菩提心、也具有其他条件,但是这是不是一个真正标准的善知识,可以给你讲解修行解脱之道呢?这个不一定是。所以,这个方面需要“广闻博学:通晓经续论典”。
三、具大悲心:对无边众生就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
对一切众生就像母亲对独子一样的慈爱,这就是“具有大悲心”(指他的心是不偏袒的)。不是说所有的资源、利益都让自己的亲属得到;对自己的怨敌一味打压;而对其他的人就不关心、不闻不问,这个方面就是很明显的偏堕。
具有大悲心是要观察的。他到底具不具有大悲心?有的时候,刚刚接触一位修行者时,我们还不能说依止这位上师(因为他是不是上师还不知道)。遇到一位修行者的时候,就觉得他说话的语气很慈悲、眼光也是特别的悲悯,那么他到底是不是呢?这个时候,一次两次看不出来(一次两次可以装),但时间长了是装不了的。所以为什么说观察时间要长?“观察时间长”的意思是我给你时间让你装,看你能装多久。如果真的过了好多年之后还是这样,那可能他的悲心就是稳定的。不是说对一两个人,尤其是对于一些人,越来越熟悉之后,他的习性慢慢就出来了。
为什么要时间长呢?因为第一次、第二次大家互相不了解,会不会在刚开始的时候装得像模像样?但时间长了之后,可能就没办法装了。因为他本性就这样的,你怎么装,装到最后还会露出马脚。所以说,时间长对我们来讲也是必须的。有的时候,你短时间可以装有大悲心的样子,使劲挤两滴眼泪出来都可以,但是时间长之后真的是很难装的。所以,这也是需要长时间地去观察。
尤其是具大悲心、菩提心可以说是基本条件。后面华智仁波切说,如果其他功德都不具足,但是具有大悲心、菩提心的话,他至少是可以饶益你的。他肯定是利益你的,而不是利用你。利用你和利益你那就不一样了。如果是利益你的话,他就想方设法什么都对你好,尤其是解脱道方面对你有利益的,他一定会利益你;如果是利用你的话,那可能就不一定。这方面有没有悲心,的确是能不能成为你的善知识的很核心的条件。
四、通达显密:精通外三藏、内密四续部的仪轨;
第四个是“通达显密:精通外三藏”。显宗、密宗都需要通达。“外三藏”是经、律、论显宗的三藏;“内密四续部”是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这方面的教义和仪轨,都要非常通达。
五、现前断证: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
还需要有断证的功德。“断证功德”最好的是证悟实相,他对实相已经证悟了。如果退一步的话,已经有些相应的功德,有的虽然没有真实的现证圆满的圣地(还没到达初地以上的果位),但他相续中已经有一定的断证功德。断证是有层次的,有凡夫位、圣者位、佛位的断证,当然最好是佛位、菩萨的断证。实在不行的话,属于加行道等等的断证,也需要有现前断证的功德。
六、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
就是具有方便。“四摄”指真实利益众生的方便是通达的。我们在学《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讲到六度四摄。“六度”主要是圆满自相续的;“四摄”主要是利益众生的(很懂怎么样利益众生),它是按四个步骤来逐渐摄受弟子。
第一个是布施摄,为什么是布施摄呢?因为首先要让众生集聚在你的身边,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给众生布施很多的财富等,之后有情就会对菩萨“心生好感”(即生起清净感),最后就把他们召集在你的身边。
这个就是以布施招手:过来,过来!像这样大家就会聚集过来。但你只是嘴巴上“过来、过来”,他们是不会过来的;比如说今天发放布施,大家就过来了。所以,首先是布施(种类有很多),就是把众生召集在你的身边。因为这时候是利他的方便,首先要让众生集聚在你身边,这个是布施摄。
第二个是爱语摄。召集过来干什么?召过来是要说爱语。什么叫爱语?佛法就叫爱语。所以,爱语不是指让大家欢喜的话,这不是召过来的目的,召来的目的一定是要给他讲有利于他们的话。“爱语”就是能够利益他们的话语。如果按照《大乘经庄严论》的观点,这个地方的爱语就是给众生讲六度、布施、持戒、菩提心,我们可以理解成讲佛法。
把他们召集起来之后干什么?是要天天唱歌、跳舞?这个没有啥用。上师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干什么?天天讲法。就讲爱语(佛法就是爱语)。只有爱语才能够利益众生。在四摄法中第二个就是爱语。
第三个同行,也叫利行。什么叫利行呢?就是利益他的行为。不是给众生讲法之后就让弟子去做这些法。我给你讲了六度后,你们要去修六度,让他们去做叫做利行。能够利益弟子的行为是让他们去做。不单单是听了,之后还要去实践。实际去做叫做利行(就是去利益他们)。
第四个是共事,也叫同事。同事是什么意思呢?不单让弟子做,我自己(导师、上师)也做。为什么要这样?为了遣除弟子的疑惑。你不能单让大家去做,而自己不做。你在讲的时候说:大家做了之后好得不得了。既然好得不得了,那你自己咋不做呢?如果真有这么好,就应该自己做。像这样你认为很好,可你自己又不做的话,那他们就要怀疑了。所以说为了打消他的怀疑,第三个利行让弟子做;第四个自己加入进去和他们一起做。他就很放心:你看他也在做,就说明这个是真的好。他就会打消怀疑。
这就一步步让众生真的开始做了。当他自己参与进去之后,让众生就更加欢喜、更加放下他的疑惑性去做,这个就是善巧方便。很多时候,真正善巧的上师在让弟子做的时候,他自己也要做。像这样的话,修加行也好、打座也好、或者有的时候上师们去放生,上师自己说放生的功德很大,他们提倡、也参与。亲自参与后大家就知道的确特别殊胜。
这里面有些众生的根基可能不需要上师一起做。因为他自己的信心生起来到量了。所以他知道这个我做了我利益,上师已经圆满了,可以不做。但有些弟子就没有这个觉悟,没有这个见解,这时就必须带着他做(不带着做他就不放心)。你说得这么好,自己都不做,到底是真的好还是假的好呢?这样他就会怀疑,所以为了打消他的怀疑就是要利行。
四摄法是四个步骤、四种方便:首先布施再爱语;讲法之后让他去做;之后自己也参与去做,这就是让众生得到最大的利益。这个是“摄受具善缘”。当然这个弟子必须要有善缘。
布施度也可能是上一世布施过,这一世中自然而然就聚集在身边。比如说这个有情可能是上师上一世放生的众生,这世转成小孩、或转成什么,他开始有信心依止上师学法了,这个也是上师曾经做过无畏布施的。
有的时候上一世给大量的旁生做过布施,所以今生中他的弟子就很多,就相当于通过前世的努力召集到了身边。有些人说今生中他没有做过什么布施,怎么弟子那么多?他其实上一世做过了。做过之后在这世自然而然就聚集到身边。他可以给他们讲很多的法,讲法之后让他们去做,然后自己参与中,这不就是一步一步利他嘛。所以这个就是善巧方便。但是没有善缘就不行,想要利益众生肯定也利益不了,这个也是两方面的事情。
如《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
这个意思和前面一样,就不解释了。它也是一个归纳。下面我们再看:
尤其是宣说密宗金刚乘甚深窍诀要点的上师,
前面是共同的上师,这个尤其是宣讲金刚乘的甚深窍诀上师的要点,他的条件就更多了。
必须具备一切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下列条件:
因为这个上师是金刚上师,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当金刚上师的,所以他也需要很多的条件。
一、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成熟相续;
第一个自己的相续要成熟。自己的相续是通过什么来成熟的呢?通过得到灌顶来成熟。他自己首先要有灌顶才能成为金刚上师;你自己都从来没得过灌顶那怎么能成为金刚上师呢?所以要获得不间断的、能成熟的灌顶。
“不间断”有两层意思:一个意思就是灌顶的传承没有被破誓言等违缘所间断;还有一个是指他自己在得灌顶的时候,整个程序没有间断过,是完整的。
“能成熟”什么呢?能成熟相续。灌顶是能成熟相续的、窍诀是能解脱相续的。所以有的说,“能成熟的灌顶、能解脱的窍诀”。首先要通过得灌顶来成熟相续,成熟相续得灌顶之后要得到修法的窍诀,这个窍诀在修的时候,就可以让我们的相续解脱。
二、没有违犯灌顶时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净持律仪;
第二个条件要净持律仪,誓言很清净。灌顶时所得到并需要守护的是密乘戒,也可能得到菩萨戒和别解脱戒,这也会守护,戒律特别清净。
三、烦恼和分别念微弱——相续调柔;
如果烦恼和分别念很粗猛,相续就不调柔,会被烦恼和分别念干扰。由于烦恼和分别念过于粗重,他自己的相续就无法安住在法的状态。如果他自己的相续都不调柔,怎么让弟子调柔呢?这是没有办法的。所以相续要调柔。
四、精通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精通密宗;
有时候我们会很着急地依止金刚上师得灌顶,但都没观察过,不知道金刚上师应具备什么条件。这里就讲了能够灌顶的或可以依止的金刚上师,这些条件都应该具足。
得到灌顶很重要,但是灌顶之前依止一位没有争议的,或者具有条件的金刚上师是更重要的。但这必须观察,不观察不可能真实地产生定解。观察的时间也要长,因为这里有些是可以假装的,外表假装的很有智慧、很慈悲,但内心中可能什么也不是。所以这需要长时间观察,还需要善巧方便。
对密宗金刚乘的基、道、果的所有续部意义非常精通。比如《大幻化网》里讲的基续,道续,果续等非常通达,这样就可以说是精通密宗的。
五、面见本尊等依修之相都已尽善尽美——依修圆满;
依修是在修本尊法的时候,依止本尊,念咒语,圆满自己的一种加持;修是修悉地获得成就。
依修圆满有时就是指念诵的本尊心咒的基数是圆满的。比如灌文殊菩萨顶,自己得到灌顶之后,规定的心咒数量至少要修圆满。这是其中一个条件,并不是说念完就可以灌顶,这是依修圆满的最低标准。
面见本尊是指通过修本尊咒语,和本尊相应见到了本尊。面见本尊有好多种,真正了义的见本尊是指见自己的心性、实相;有些可能是在梦中见;有些可能是在修法时在净见中见。
六、现量证悟实相之义——解脱相续;
他的相续因为现见证悟实相而解脱。不是通过见解推理实相,而是现量证悟,或者是应该会有觉受。灌顶的金刚上师最好是佛,然后就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圣者。凡夫人能不能呢?也可以,但是这里的条件应该有,比如现量证悟。现量证悟不一定是胜谛的现量,也可能只是一些觉受。
七、心相续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
这和前面是一样的。相续中的大悲心必须周遍、纯净,唯求利他。不是说当了金刚上师就可以驾驭弟子了,从今以后所有的话就得听我的,否则就用金刚乘的誓言去压他:如果你违背上师教言的话会有什么过患等等。这样就不是利他了,完全是在追求金刚上师的地位,就是为了给自己谋求利益。依止这样的上师可能会凶多吉少。
八、断除了今生世间的贪执——琐事鲜少;
他自己轮回的琐事很鲜少。为什么?因为他对今生世间八法的耽著很少。如果对世间八法很有兴趣,琐事不可能少得了:天天忙着挣钱挣名誉,然后得名得利。但如果对世间八法看破了放下了,琐事自然少,一心一意地要修法或弘法。如果世间琐事多,肯定没有时间修行或者弘法,既便弘法也可能带着染污。如果世间的执著少,琐事鲜少,那要不就修行,要不就弘法等,都是对自他,尤其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情。
九、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
他不追求今生,而是为了来世的解脱,精进忆念正法。这就是精进修持。
十、现见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厌离心,并且劝勉他人生起厌离——厌世劝他;
这些可以说是基本条件。他现见了轮回中各种各样的痛苦,对轮回没有兴趣。对轮回中的一切现象,不是只对轮回中的痛苦生起厌离心,而且对轮回中的现世快乐也会生起厌离心。轮回中不管什么样的假相都蒙蔽不了他。
我们有时会被轮回中的假相所迷惑。轮回的痛苦我们肯定是都不愿意受的:贫穷,丑陋,不得志,不如意……这些我们都愿意远离;但如果是轮回中的快乐,我们可能就不愿意厌离。
但是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轮回中任何事情,即便是现世快乐,也是痛苦的本性。就像罗刹洲一样,看似很快乐,其实是很凶险的地方。他有清净的智慧,已经完全遍见了一切轮回的过患。
这对我们来讲也是需要遍见的。因为这是一个误区:我们从轮回痛苦中出离,获得轮回的安乐。这是从一个地方跳到另外一个地方,还是在轮回中跳来跳去,这对我们来讲欺惑性很强,必须要有长时间的观修和清净的智慧,才能照见、看破这种迷局,否则根本没办法。所以我们也要生起强烈的厌离心,而且要劝勉他人生起厌离,也教戒弟子不要耽著轮回。
十一、以各种各样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摄伏弟子;
他要有一定的善巧方便。对于什么样的弟子,这段时间用什么调伏,那段时间用什么调伏,要很清楚。然后一步一步把弟子从充满烦恼、恶业的相续中调伏出来,让弟子逐渐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生起空证见,还有密乘中等净无二的见解,逐渐安住在正道中。上师的善巧方便是各式各样的。
十二、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具有传承加持——具有加持。
具有加持的因就是依照上师言教行持,即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很重要,能得到上师的意传加持。
很多大德说:“我没有什么传记可以写,我的传记就是在这一世中从来没有违背过上师的意愿。”如果从来没有违背过上师的意愿,真正依教奉行,自然得到上师的加持,这是肯定的。如果得到加持,什么功德都有了。说“没有什么功德,没什么写的,如果有的话就是没有违背上师的心。”这其实是很谦虚地承认自己功德的一种方式。
完全连一点也没有违背过,非常困难,而且也说明信心非常坚固,很稳定。“从来没有违背过”,不是依止上师一个小时从来没有违背过,这样并不难。但如果从依止上师开始一直没有违背过,这很困难,信心非常稳定而且很强烈。有这样强烈的信心怎么可能不得加持呢?得到加持怎么可能不生起功德呢?怎么可能没有摄受弟子的能力呢?一定有。具有加持的话也可以摄受很多弟子。
以前大恩上师说过,他和法王如意宝去访问法国,见到索甲仁波切,当时索甲仁波切的事业非常发达,很顺利。仁波切说,就是因为他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从来没有违背过他们的心,上师的每一个教言都是依教奉行,所以现在的事业很广大,也特别顺利。
很多大德的事业很顺利,观察找源头,都是对上师特别恭敬。如果对上师特别恭敬,不违上师的意愿,依教奉行,自己的修行会很好,而且事业也会非常圆满,不会有什么障碍。
这对我们也是很大的启示。依教奉行对弟子来讲是一种核心的修行方法。如果真实地依教奉行,就可以顺利打通加持的通道;如果不依教奉行,上师叫你往东走你往西跑,依靠自己的分别心,自以为是,这就自己阻断了加持的通道。如果全部依教奉行,相当于加持的通道是开放的,非常顺畅,这样很自然就会得到加持,得到加持后功德不生起都不可能。
其实依教奉行就是一个窍决修法。这意味着放弃很多的执著和自己的分别念,全然相信上师的教言,这是很清净的心。为什么会全然相信? 因为具有清净功德,这是清净心。在这过程中放弃了很多我执。我执、自以为是的想法、分别念,就是阻碍。全部放弃后,没有什么想法,这时就很容易得到上师的直接加持。
学得很精通的人,这个问题很清楚,就可以获得加持;或者很笨,什么也不懂,上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也很容易得到加持。
完全不想,上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其实这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已经在这儿运作,有时一句话马上开始反应,开始分别。怎么办?好好学习这种道理,通过学到的定解依教奉行。当自以为是的心要起来的时候,就提醒自己不能自以为是,应该依教奉行,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让我们做什么、修什么都去做,这时自然会得到加持。具有加持力。
我们应当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修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这也是前面十二个条件的归纳,对照就可以,比较容易。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74 课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现在学习的是共同前行,所有修行者需要看破世间、生起出离心的这部分内容已经学完了。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是密乘等所有的修行,没有出离心是绝对不可能成为殊胜修法的,所以这称为共同前行。之后又讲了解脱利益,这也是共同前行,因为不管是修小乘、大乘,还是密乘,都需要解脱。解脱果是共同的追求,只不过解脱果内部有一些分别而已,但对于都需要解脱的侧面来讲是一样的。
现在学习的是第六个问题,或者说是共同前行中的第三个问题:依止上师、善知识。为什么是共同的加行呢?因为不管是小乘、大乘显宗或密乘的修行,都需要依止上师,只不过对于上师的标准不太一样而已。
在小乘的引导中,上师必须有清净的戒律,有出离心或通达经论等。大乘显宗的善知识,如《入行论》中讲,要具有菩萨的清净戒律,还应通达大乘教法。密乘善知识的标准,现在这里也会提到。共同前行中,刚才分析了,不管是小乘还是显宗、密乘,都要依止上师才能成就。
这里因为是大圆满前行,所以上师的标准就没有完全按照小乘、显宗和密乘的共同上师的标准来制定。如果按照小乘标准,针对修密乘的角度来讲就有点低了,因为小乘或共同的这些善知识,没有要求必须有菩提心、誓言清净或得过灌顶。大圆满前行对上师、弟子本身的条件以及依止上师的方法不相同。但从整个小乘、显宗、密乘的修行者都需要依止上师的侧面来讲,可以成为共同前行。
现在学的就是共同前行中的“依止上师”。
前面已经学了能够引导弟子的上师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标准。当然我们所依止的上师在这里标准很高,但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不是完全从头到尾都需要依止高标准的上师善知识?不一定。上师也分很多种,比如在《光明藏论》中有传皈依的上师、传戒律、五戒的上师、忏悔的上师,也有传窍诀、灌顶的上师等等。学习正法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可以有很多良师益友和不同种类的上师。只要对修行有帮助,都可以作为善知识。
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上师都要当成佛一样看待?或者至始至终都要找一位佛一样的上师并把这位上师看成佛陀一样?这也不确定。
大恩上师曾经专门有一期开示就讲到,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因为初学者自身的一些条件、标准,还有见解等,由于都是刚刚学习,对于佛陀的概念还有自己的信心可能也是初级阶段,所以要让初学的人把一位善知识当佛一样来产生信心,可能也有困难。
关键是,在高标准的视师如佛中,既然上师善知识是佛,那他所有的教言都要依教奉行。但是如果没有那种信心,或者自己的修行、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还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这样就比较盲目。因为初学者内心中还没有产生分辨的智慧,所以刚开始就视师如佛很容易落入盲从,分不清到底是对还是错。
在视师如佛的高标准中,很多公案、例子都说明,不管上师让你做什么事情,你都要去做,因为这很多是调伏你的烦恼和我执的殊胜方便。但是如果初学者这样做,一方面他内心中有很多疑惑和纠结;另一方面即便不纠结不疑惑,如果这位上师不是真正的佛一样的上师,让自己做了违背教义或因果的事情,只能够伤害自己。初学者不应该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虽然后面会讲,通过观察确定之后,应该恒常把上师当成佛一样,他所有的言教不应违逆,都应依教奉行。但对于初学者或没有达到高标准的修行者来讲,是不是就一概需要这样呢?也不一定。
《事师五十颂》颂词和宗喀巴大师的注释中也讲了,针对初学者或信心不是很稳固的人,如果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上师要求做的事情没办法承办,可以如实反映说做不到。或者上师要求做的事情,发现这违背了佛陀的戒律或取舍,也可以如实反映这个教言违背了佛陀教诲的缘故而不做,上述这样都不会有过失。
学习佛法时如果没有学其他教言,单单看到这里说应该视师如佛,完全不应该违背上师的教言,那很多修行者明明自己不愿意做,或是做不到,或者明知这可能违背因果,但就因为他接受了“只要依止了上师,所有教言都不应该违背”的教言,又由于分不清楚具体场合,所以非常痛苦纠结,最后也没有信心学下去了,别人也很害怕落到这种程度中。
其实他不知道,在其他教言中说,对于初学者,或还没有准备好的修行者而言,是完全可以不做的。尤其对于很明显的犯戒,如杀生、邪淫、偷盗等等,如果听到这些,就可以说佛陀在教言中让不要做。
在《事师五十颂》的颂词和宗喀巴大师的注释中,以及大恩上师也讲过,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做,完全没有一点过失,也不会有违背上师教言的问题。这方面一定要搞清楚。
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情况,有很多不同的、灵活的教言。并不是说只要依止上师了就被套牢了,以后所有的事情就没办法了。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完全可以以《事师五十颂》为根据,说“这个我做不到”,或“我不能这样做,因为佛陀是这样讲的”,这是非常合理的。在依止时应该知道,修行佛法要循序渐进。必须要分清楚,“视师如佛”、“依教奉行”、或者上堂课讲的“舍自自在、随师而转”分别是在什么场合及程度。
不是刚学习佛法的人就必须达到这个标准,这可能也是做不到的。就好像在菩萨道中,需要菩萨把他所有外、内、密的财富都要布施给对境,如果有必要哪怕脑袋也要割下来布施。那时就害怕了: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头割下来布施给不认识的人,或仇敌呢?很多时候就畏惧了,其实不知道佛陀这话是针对久修菩萨道的人而言,对初学的菩萨永远不开许。
不但不做没有过失,而且佛陀说应该选择不做,这时候不布施自己的头和所有的家财才是正确的。那这矛盾吗?不矛盾。因为初发心的菩萨,菩提心还没有那么坚固,如果轻率地就把这些家财等按教言全部布施了,会特别容易后悔,这是佛陀不愿意看到的。
很多佛法教义都是要循序渐进,所以一定要多学,因为针对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经典中讲得很清楚。有时上师也会骂到:“书里面讲得这么清楚!”,慈诚罗珠堪布也说:“《慧灯之光》里面全讲了为什么不看?”大恩上师讲的法中都有这些教言,就是我们不看,然后随便提问题。
有时上师们显现不高兴,不是真的不高兴,而是因为讲过很多,但我们没有用心看,如果用心学习,很多疑惑在上师们的法本中都已讲过。这就暴露出我们的懈怠。不是上师对提的问题觉得厌烦,而是要纠正不好的学习态度,所以有的时候要呵斥。
在学依止上师的时候,并不是说学习或依止后就被套牢了可以先观察,不一定刚上来就把上师当成佛。第一,千万不要不观察就依止;第二,即便依止了,深度也不一样。可以首先在一些显宗的、共同乘的法要方面依止,这方面对善知识的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比如上师安排一些辅导者也有很多标准。大恩上师是辅导者,有些法师也是辅导者,还有道场中的辅导员或者道友与道友之间也是一种辅导者。那算不算良师益友、善知识呢?某个侧面来讲也算,但他讲的并不是要灌顶或金刚乘那么严格甚深的法要,所以不用担心听了法之后,就应该像前行里面讲的什么都必须照做,不是这个意思。
从这方面讲,虽然听了法,但还是有标准,如果讲的符合佛经论典,那可以照做,对自己有利益。如果说的不符合佛经教义,完全可以拒绝,没有丝毫问题,不用担忧会不会违背教言。因为在我们这个程度来讲,佛的教言是作为正量标准的。
当真正通过长时间的修行,信心、智慧等都达到一个高标准的时候,那时就要准备好到高级调伏阶段,就要把所有的执著、我执都放弃,上师善知识的标准也相应很高,不是一个随便打着上师名号的就能做这个调伏,他没有能力。不但对相应的上师标准很高,对相应的弟子标准也很高。有的人动不动就把米拉日巴尊者搬出来,但是自己面对的不一定是玛尔巴。把自己自动上升到米拉日巴的高度,其实和尊者的信心根基差得太远。
传记中和高标准是这样的,但对于我们而言,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是非常好的,不是说学了之后就要去照做。你看米拉日巴的上师让他去杀人他也杀了,让他下冰雹他也下了,好像做这么多都没什么,最后都成了清净罪业的方便等等。之前第一次他施咒术、下冰雹是为了复仇,后来依止玛尔巴之后,上师也让他去做一些苦行,还告诉他我的弟子经常被南岩拉卡瓦地区的人抢夺,让他下咒。
还有尊者依止的另外一个上师,也让他去做这些,最后这些都成为积资净障的方便,如果抓住这个就说我们应该这样,那就不对了。第一、你依止的上师是不是这种?是不是有这样示现?有没有这样的功德和能力?第二、自己是不是那种根基?这些都需要观察。
如果不是这种根基,就不能完全不分善恶取舍一概奉行,这非常危险。所以在这个阶段是以佛陀的教言为正量和标准,如果佛陀开许的就可以做,不开许的就直接拒绝不做,这没有问题。
这是在学习依止法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上师们也都讲过这些问题,但在学的时候就会忘掉,所以有必要把上师们在不同场合的教言做一个归纳,在学习依止法的过程中做一些提醒或补充。
再看一下应该舍弃的“伪上师”是什么样的法相呢?这需要学习。学习之后如果发现,这个所谓的打着上师名号的,符合《前行》里面的这些标准,也不用马上认定他就是《前行》里面讲的那个(伪上师),不要那么早去下结论。
但是至少可以延缓依止,或抱有这种怀疑。因为总总的形象看起来很像《前行》里描绘的样子,所以至少提个醒,让自己再深入观察,这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前面讲的这些,为什么说时间长?因为前面所讲的上师所具有的法相,有可能他从自己的上师那里学过之后,也会按照这 12 个条件装一装,所以要长期观察,他装到后面本性就会显现出来。
一个玻璃染的颜色,时间长了总会掉下来。这里讲到的要舍弃的上师的相中,也有可能是一些上师们为调伏众生的示现,或者为了让你根器成熟的一种考验。所以也不能看到后马上对号入座:“这就是个假上师,因为他符合这里讲的标准条件!”这也不一定。对我们而言,要很快很轻松地认定这位上师是不是标准的,还是很困难的事。
不管怎么样,这就是标准。至少在看到后,会权衡是不是可以再深入地观察,这是需要的。
下面再来学习一下,什么是应该舍弃的。
再讲讲与上述相反应当舍弃的上师相:本来自相续中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却自以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等,种姓方面已经胜过其他人,并且现在我的传承也是如何如何,这简直就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
这种所谓的上师,就是如木磨一样的上师。是怎样的情况呢?就是这位上师“自相续中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一点听闻、思维、修行的功德都没有。但他有傲慢之处,自以为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
在藏地有这种情况,作为上师,有显宗的僧团体系,有些上师、善知识就属于这种出家形象。还有一种僧团就是白衣僧团,密咒士。在藏地有种寺院叫密咒寺院,里面都是密咒士,没有要求出家。在青海、霍炉一带比较多。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密咒寺院,但是上师是属于在家的形象,有家室或妻子,也有儿子等等。
在藏区也有一些善知识属于在家人,这是不是西藏的特色呢?不一定。印度有很多,包括汉地也有一些大德是在家形象的,也有善知识的一种称呼,在做教化众生的事业,古代、现代这种情况都不少。所以也不要想这个上师怎么有儿子呢?汉地的有些善知识也有儿子,像以前的傅大士,还有近代的一些也是在家的,也在讲法、调化众生,这也不奇特。
有些人的父亲是特别出名的大德,名声在外且证悟很高,那他的儿子是不是成就者?也不一定。不要认为父亲是大成就者儿子也就一定是。不是必须要有殊胜的证悟才能转生为他的儿子,也许是有某种(转生为他儿子的)因缘。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某上师的儿子就不得了,也应该是具有功德的。还有藏地以前有贵族,现在可能也有这种血脉。他们认为我是贵族子弟,应该是了不起的,种姓方面胜过其他人。上师也讲了,有些是属于高僧大德的种姓,其中经常出很多高僧大德。很多高僧大德圆寂后,也选择投生到这种家族中去继续弘法利生,这种情况也很多。
因此就觉得“种姓方面胜过其他人”,是特殊的种姓,属于高僧大德的种姓等等。并且觉得家族的传承特别殊胜,“我的传承也是如何如何”。有时传承就像很多佛教史中讲到的,有些是法脉传承,即上师传给弟子,弟子再传给弟子。有些子嗣传承,就是家族中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儿子这样传下来的。还有些得了很殊胜的法脉传承就自动把自己升格为高僧大德、上师,也有的这样认为。所以华智仁波切认为“这简直就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
在印度也有一种种姓制度,如果祖上是婆罗门种姓,那后代都是婆罗门种姓,不论贫富都是婆罗门种姓。有些很穷的人认为自己是婆罗门种姓,就很高贵。也有一些低种姓的人很富裕,却总觉得自己种姓不好,有一种自卑感,这是印度一种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
还有一些种姓是祖上做什么子女也必须要做这个工作,不能转行或随随便便去做其他事情,相对比较严格,现在可能稍微宽松点了。这里就是指没有任何少许功德,单单凭我是某某上师儿子,或是贵族子弟,或者种姓、血脉如何,像门第观念很强的那类人一样,就是觉得自己了不得。
现在汉地也一样。一查家谱,祖上谁谁谁很著名,就自动觉得我是这个家族的人有多了不起,那也不一定。真正了得起还是了不起,关键看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等等。这一段的重点,主要指那种门第观念,或者因他的父亲、贵族血统或种姓生起的傲慢,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和现在普通修行人没啥关系,有关联的是什么呢?是“我的上师了不起”。但是上师了不起是他的事,你自己有没有这样功德呢?没有。但不管自己有没有,他就很傲慢。
有时我们也会有这种想法,“我的上师是怎么了不起”,感觉自己自动就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讲,生起信心也可以,但是因此自动把自己升格成一个良好的修行者,那就不确定。或者因为得过高深的传承,如这个法那个法,法是得了,关键是有没有通过法来调伏相续呢?这方面没有去观察。或者觉得这个法脉很好,如宁玛巴、格鲁派的传承法脉很清净,关键是传到你这,你自己相续中的烦恼有没有被这个清净的法脉转变呢?如果完全没有,那法脉再清净、得的法再高、上师再厉害,基本上和你没什么直接关系。
若要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是通过上师的加持、法脉的加持或者高深大法的调伏,必须要让自心和法相应,这样才有利益。只要把心调伏了,在闻思修中得到的少许、多分或者全部的功德,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得到了,自己可能也会弱化这些。有时法调伏心之后,就觉得没必要宣传自己,宣传自己干什么呢?
有时修行越好越低调,这种情况也很多。反而是没怎么修行的人,经常把这些拿出来,经常讲“自己的道场很殊胜、上师很殊胜、佛学院很殊胜等”。自己有没有功德呢?那就不确定。方向还是要正确,不是不能讲,也可以讲,但重点不在此。既然得到这么好的机会,在这么好的法中学习,应该让法入于自心,调伏自己的烦恼,或者说既然是在这样的血脉、家族中,就要想方设法不要让家族蒙羞。
既然把你的佛学院、寺院、上师吹得这么厉害,你这个传承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让自己的传承和上师蒙羞,这是你的责任。有这么殊胜的传承,出了像自己这么差劲的人,有时都不好意思讲。上师也讲了,如果你没把握,千万不要说自己是佛学院的人,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别人一看就没信心,问个问题,马上就把自己暴露出来了。
就好像做了不如法的事,说是谁传承的一样。我们有时就有这个习惯,好像觉得很荣耀,也许从某个角度的确荣耀。如果没有把握,这个行为可能不一定让别人生信心,不要随便去讲自己是谁的弟子,是哪个佛学会的。如果自己有把握,当然可以说。并不是说你说了就一定有什么大问题,要慎重一点,不要把这个当成炫耀的资本。如果经常把自己的心调伏得很好,说一说也不要紧,说自己是学佛的,在哪个地方学习,说我们系统学习很好、很殊胜也可以。关键是不要以炫耀的心态、不良的心态来讲,任何事情不要走极端就对了。
或者,虽然具有少分闻思修行的功德,但并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来修持,而是担心自己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目标的上师,就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或者,虽然具有少分闻思修行的功德”,在某个道场中,听了一些法、做过一些思维和修行,有少分的闻思修功德。但并不是以希求来世解脱的清净心而闻思修的,只是担心自己不做少分的闻思修,可能就会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像这样为了今生目标的上师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木磨是什么呢?现在用磨的人少了,退回一、二十年前,普遍使用石头磨,因为在藏区也要用这个磨糌粑,汉地也要用来做汤圆或者推米等等,有很多要使用磨的地方。石磨有力量,可以把这些东西加工成粉末状。如果是木磨,第一没有什么力量;第二也不稳固,经常使用木头做的磨效果很差,推段时间就会磨损、坏掉。木磨的上师,自己没有利益,也没办法利益他人,这就是“木磨之上师”。
这个上师只是有一个上师的名称而已,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具有法相的,不能叫做上师,有些是伪上师。这里也说“犹如木磨之上师”不能叫做上师,因为真正的上师应该具有法相,一点功德都没有是不行的。至少应该有清净的戒律、有菩提心、有追求解脱的心。如果一分的功德都没有,连弟子都做不好,何况做上师呢,上师老人家经常这样谦虚地比喻。我们要观察,不要依止像木磨一样的上师,要学会观察的方法,而且很精通,要反复去思维,观修的时候也要观到,把这个牢牢记在心里。
还有一个方面,作为修行人,不要急于让自己成为一个所谓的上师。如果这样,有可能就变成“如木磨之上师、井蛙之上师”,这只是个名称而已,它对修行没有利益,对众生也没有利益,对教法还是没有利益,不仅如此,还会有伤害。
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选择导师、上师、善知识的时候,没有选好的话,也会浪费很多时光。因为暇满难得、无常迅速,初学者修行佛法的信心,也经不起很多打击。他会怀疑是不是整个佛法都是这样?因而退失修行下去的勇气。虽然他的信心、种子以后还会成熟,但不知道会耽误多少世。所以,我们还是慎重一点比较好。这是第一类要舍弃的,不能依止犹如木磨之上师。
第二类要舍弃的,是犹如井蛙之上师。
还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与凡夫人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的特殊功德。
还有些上师不具有调伏弟子的能力,要把弟子的相续从邪见调整到正见,把弟子从烦恼中解救出来,他没有这种能力,调伏不了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和凡夫人没有什么差别,这里说的凡夫人主要是世间人,或者平凡者。
凡夫人能不能做上师呢?也不一定不能做,因为上师的标准条件很多。严格来讲能够引导弟子趋向于解脱——把弟子的相续调伏,令其获得解脱,只有圣者上师才能这么做。但是凡夫人能不能作为善知识呢?也可以,可能给弟子带来一些利益,但如果自己没登地,就没办法用自己的力量让弟子登地。
如果你是佛,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把一个众生从凡夫一直度化到成佛,这是你自有的能力。如果你是一个初地的菩萨呢?你就有能力把一个凡夫从凡夫人的相续调整到初地的状态,再往上走,就没有能力了。所以,一个凡夫人也可以利益其他的有情,但是让他登地是没有能力的。
这个上师或者善知识也不确定都是圣者,但是此处自己的相续与凡夫人相比(指一般的平凡者)根本就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也没办法作为别人的引导者。要引导众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引导功德,现在根本就没有。
可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轻信不经观察而将他捧到高高的位置上,这时候的他自相续被名闻利养改变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对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这种上师就叫做如井蛙之上师。
他自己没有丝毫功德,也没有特殊超胜他人的功德,但是因为有些特殊的因缘,也许有一点福报或前世的因缘,或者可能有一些所谓的善巧方便、手段,使一些愚笨的人盲目轻信他。他自己没功德,依止他的人就更加愚笨,盲目地把他奉在高高的位置上:这是什么上师、这是什么法王等等。不注意的话,我们也很容易这样。
我们经常这样哀叹也没有用,关键是自己要好好学,要像上师一样,尽量地把这些道理告诉更多人,让他们有取舍的智慧和取舍之道,这个很重要。
我们与其在这里哀叹,还不如去努力地学习,然后做一些真实的改变,帮助别人树立正见。我们学习过这些教法的人,对其他道友也应该以善心来规劝,如讲些《前行》当中的教言,不要盲目地去依止,应该观察。应该去规劝或者建议他们,而不是在旁边推波助澜:“这个机会很难得、很殊胜……”。有些人刚刚学习,根本没有分辨的能力。
对于学了几年或者早期进入学会的这些老道友来讲,他们的语言还是有一定的引导性,刚刚学习的人还是比较相信早期的学员的。对于早期的学员或者辅导员、班长,或学得时间稍微长一点的人,有义务、有责任做正确的接引,这个也是自己应该要做的。
首先自己对这个问题要认识得很清楚,懂得怎样去帮助刚刚学习的人,像有些刚刚报名的人可能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也有可能虽然是刚报名,但已经在外面晃荡若干年了。总之通过正确的教言引导很重要。
有些人福报不够,上师讲了可能对他都没有作用,这就没办法了。如果上师、佛陀都没办法改变,我们也改变不了。但有一些人你跟他讲这些,他就可以知道取舍,就不再做这些反方面的事情。如果不给他讲,或者受到其他人引导,有可能就从反方面去发展了,对于这些人需要讲、应该讲。
上师仁波切老人家也是经常讲法、经常强调,通过上师,他们圆满了一些证悟,那么大威德力,这么多人在听上师讲法,是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都完全接受?都能够改变?当然不是。只要反复地听、反复地学、反复地接受这方面的建议,他的心会逐渐稳定下来、产生定解,这就是对很大一部分人直接的帮助。
有时不经观察就被捧到高高的位置上面去了,我们也不要随随便便地把这些人捧到高位。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随着时间的深入可能手下也会有一批粉丝,老学员可能下面也有一批崇拜者,他们可能是刚刚学习的人,觉得你的智慧了不得,可能开始要去捧你,这时你要稳住,应该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因为他不知道,你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对他而言,你知道的太多了,有时可能是发自内心地去赞叹、宣传你的功德,这个对他来讲有没有错呢?没有错,他的确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情况,如果你很清楚的话,给他讲我不是我不是,可能越辩解他就越觉得你谦虚,这时你怎么办?辩解也好不辩解也好(当然有的时候应该说),关键是自己内心当中应该淡定,不是别人说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千万不要笨到这个程度。
学习佛法应该越来越智慧,学了佛法之后别人吹捧了你几句,马上就觉得我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呢?我是不是就是一个菩萨只不过就是迷了?可能不是吧——这么强、这么深重的烦恼、疑惑怎么可能是一个八地菩萨迷了?也不可能是初地菩萨。
我们应该很清楚自己的情况,别人赞叹的时候,也应该知道自己没有这种功德,应该好好调伏内心。不要听到这些话之后就沾沾自喜。我们自己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也不要自动把自己送到高高的位置上,自己就是一个初学者,只不过可能学习的时间比别人稍长一点而已,他们几年之后就会达到我的水平,所以自己也没有什么。随着学员不断深入地学习,他的观察力、智慧力都上来之后,他对你的崇拜也会不如以前。如果你还是觉得自己怎么样的话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失落:为什么他不像以前那么恭敬我了等等。所以有的时候太在乎自己就会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你始终保持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的自知之明或者智慧,就会觉得:我尽量地去帮助众生,至于他们怎么认为是他们的事情,我自己是什么我应该很清楚。如果这样就对了,你学习佛法的确学到一些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你对于佛法语、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讲解水平,而是你遇到这些情况时能够辨别,能够通过智慧来调伏自己的心,这的确非常重要。
如果不注意的话,“自相续会被名闻利养改变得面目全非”,没有丝毫功德。当受到很多吹捧、得到一些名闻利养之后,自相续就完全变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就会对自己的过患不了解,对于其他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有时候不注意的话,嫉妒心也会越来越强。当其他人受到别人赞叹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受到这些赞叹应该是我,为什么今天没有赞叹我而去赞叹别人?这时候各种各样的烦恼就会慢慢出来,对真实的功德也会视而不见。
这样打引号的“上师”就叫做“如井蛙之上师”。井底之蛙,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于其它广阔的功德、广阔的世界完全不了解。这样的“井蛙之上师”是不能依止的。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是不是“井底之蛙的上师”呢?这需要长期观察,第一观察的方向、途径要正确;第二时间不能短,时间长了慢慢你就知道了。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我觉得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的),不管什么时候去观察,他都是永远不变的。
二十年前我依止上师的时候就是那样,他一直致力于利益众生,他的慈悲和智慧没有变过。中间也一样没变过,现在还是一样,他致力于对弟子正见的树立、菩提心的培养,这全都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品质是永远不变的。不管你现在怎样观察他,再过若干年观察,他还是这样。这就是非常标准的上师善知识。
所以观察时间要长,而且要多方面去观察、去打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接近他,因为如果太远你观察不到。如果你真要依止他的话你就要去接近、去观察。但不是说接近观察就要去依止,这个不一定。上师讲了,你可以给他做点事情或跟他做朋友,这个都可以。因为帮他做事不一定是依止。如果他表现出想要给你传法的话,你可以暂时不接受,这没什么。你可以通过给他做点事情,观察他的行为、语言、做事的方式。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观察,而且应该启动一个比较严苛的标准去观察。这是关键的时候,因为如果你一旦真的依止了,再用这种观察的方式就不合适了,所以在这之前就应该好好地观察。
我们现在所依止的大恩上师仁波切,他的智慧、慈悲心都是很标准的,所以有些道友就说: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就够了,如果没有遇到其他上师,这位上师引导我学习佛法、获得证悟肯定是可以的。有这样一种正见也可以不再去寻找。
但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因缘也不同。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上师调化不了所有众生,肯定需要很多上师来调化。有些时候,除了我们自己的上师之外,还出现了很多上师,他们的事业也很大,他们也在调化不同的众生,我们对于这些应该是赞叹、随喜的。
如我们刚刚讲的,一尊佛也没办法调化所有的众生,一尊佛出世手下也需要有文殊菩萨、舍利子尊者等等来做事业。世间也需要各个教派、各个教派的上师,他们也有很多对他们有信心的弟子,这些弟子也在接受教化,他们的相续也在转变。对于这些真正的上师,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们的事业。
所以,我们应该像上师所讲的一样,首先可以接近、观察一下,做点事情或其他,慢慢观察后就知道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善知识。
上面讲到了上师。什么是“井蛙”呢?下面讲一个我们小学就学过的例子——井底之蛙的寓言,大家应该很熟悉。
据说,从前有一只年迈的青蛙长期居住在井底。一天,大海里的一只青蛙来到它的面前。井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海蛙回答:“我从大海来。”井蛙问:“你的海有多大呢?”海蛙说:“大海非常非常大。”井蛙问:“那么,有我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大吗?”海蛙连连摇头:“远远不止。
井蛙一辈子或长期居住在井底,就觉得这个井很大,自己是统治这个井底世界的王。然后遇到另外一只青蛙的时候,就开始交谈:“从哪里来?”它说:“大海。”
“大海是什么?有多大?”
“大海有很多水,大海很大。”
“到底有多大?”
“非常大。”的确是非常大,没办法量化。
“到底有多大?有我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吗?”
“远远不止了”。
井蛙又问:“那么,有没有它的一半大?”海蛙还是边摇头边说:“不止不止。”井蛙继续问:“难道有这个井这么大吗?”海蛙依旧重复着前面的话:“不止不止。”井蛙不相信地说:“不可能有那么大吧?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井蛙想“还有比我这个井还要大的水,一个叫大海的地方吗?”它不相信,它就要去看一下。
于是,两只青蛙一同前去,当见到大海时,那只井蛙顿时昏厥,头颅崩裂而死。
当它真正看到大海的时候,完全接受不了——在它的井底世界之外还有这么广阔的、一个叫大海的、这么多水的地方,它完全接受不了。这就是井底之蛙。
所以我们不要自己把自己变成井底之蛙了,在我们这个小脑袋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没有真正知道的智慧、境界,我们应该好好地认真学习,依止智者、殊胜的上师善知识,来突破我们这个井底之蛙的脑袋里面的局限性思维。
就像我们说:“有解脱道吗?我现在追求的幸福难道是不对吗?还有另外比这还幸福的状态吗?”
我们的上师说:“还有。有些禅定就很好,或者生起出离心的那种状态也很好。”
“我自己为我自己奋斗错了吗?”
上师说:“是,还有比这个更好的。”
“那是什么呢?”
上师说:“利他心、菩提心比这个更好、更殊胜。”
有的时候我们说:“我看到的难道是假的?这么真实的东西,看得到、摸得到都是假的?”
上师说:“是,还有一种真实的东西就是空性,万法的空性。”
“除了我们这样的状态之外还有其它的超胜境界吗?”
上师说:“还有,还有净见量,佛菩萨所看到的境界是我们现在没看到的。”
所以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完全超越我们分别心的智慧的状态,这个智慧的状态里的对境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分别念。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想不通、觉得不可能。我们犹如井蛙一样的思想,想不通的、不可能的想法太多了,往往是撞到南墙才开始后悔。当然有些时候南墙不撞是不行的,需要有些挫折。但有些时候挫折太大了就可能只有等到下一世。
如果有些福报或者能够听闻上师、善知识引导,可能不需要撞南墙,也可以提前通过学习,知道自己的分别念不可靠,局限性特别大(不是一点点大,是非常大)。
我们的分别念的能力太弱了,所以我们应该依止智者、佛陀的智慧,他们给我们讲了不可思议的境界,还有超越我们分别心的、突破我们狭隘的执著、分别心状态的很多高深境界、殊胜清净的状态。这些是需要学习的。
我们在这里看到井底之蛙的时候认为和我们没关系,其实和我们关系可大了。虽然这里讲到的是井底之蛙的上师,但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思想不愿意接受殊胜的智慧或其它一些事情,这也是井底之蛙的思想。
我们心识的本性是非常开阔的,没有局限性的,但是我们作茧自缚,用执著轮回、执著自我、自私自利的思想等等把心识束缚起来。而上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束缚都解开,引导我们。他没办法帮助我们解开束缚。那我们说:“你怎么没办法?我被捆住,你过来把绳子解开就行了。”这种捆不是那种捆,这种束缚不是被一个人绑架了用绳子把你捆住了,然后一个人把你解开了这种束缚。这种束缚来自于自我执著,必须要自己来解,而上师就告诉我们解脱的方法。
其实最了义的解脱方法,就是告诉我们说:你现在所谓的束缚就是一种幻觉,其实根本没有束缚。但是如果刚开始告诉我们这是幻觉,我们根本接受不了。所以情愿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把我束缚了,我现在应该把它解开。
早期的修行就是以出离心、世俗菩提心的方式来解开我们的束缚。当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就没有束缚,所谓的束缚就是一种错觉而已。知道这个问题之后,你就自动解开了。所以这也是次第来的,我们的智慧也是逐渐在成熟,成熟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闻思修行、观修、积资净障,之后我们的智慧会逐渐达到能够接受高深教义的高度。
下面我们再讲“犹如疯狂向导的上师”。
再有,上师他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内心烦恼粗重,不具足正知正念,致使违犯戒律、破坏誓言;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犹如疯狂向导的上师具有什么样的体相呢?体相之一,他自己从来没有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过经续,所以导致孤陋寡闻。他不知道修学的原理,也不知道经续中的内容。经续中的内容都是和解脱、调伏烦恼有关系的,但他没有依止、学修过,对于真正的学修佛法的核心、重点、方式方法一概不知。
有些上师孤陋寡闻,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解脱道,你依止他解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有的时候也要看他自己对于修学的法理知道多少,完全不知道的话我们就要慎重了,也许看起来人很好,对你不错,但是关键依止他是要解脱的,他如果没有告诉你修行正确的方法的话,其他再好的也不值得依止,可以跟他做个朋友。
“内心烦恼粗重,不具足正知正念,致使违犯戒律、破坏誓言。”这位“上师”内心的烦恼特别粗重、正知正念也不具足、没有观察三门、也没有经常安住正念。内在看不出来,我们只有通过他的外相来反推他内心具不具有烦恼。
外相是什么呢?就是违犯戒律、破坏誓言,这是看得到的。如果看到一个对戒律不重视、经常违犯戒律的,那么就要小心,也许可以推知他内心的烦恼是粗重的,不具足正知正念的,就不用去依止他了。否则的话,我们无从知晓,自己也是一个凡夫人,没有他心通、圣智。
外在违犯戒律、破坏誓言是不是就一定能够推知他烦恼粗重?那也不一定。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重点,可以通过观察而谨慎了。这也是一个指标,观察的方向。
“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凡夫人是指一个世间平凡者,不是修行者。他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但是行为就像大成就者一样,我们怎么知道呢?要观察。
如果他经常言谈举止高如虚空的话,这也要注意。经常高谈阔论:不执著一切,因果不存在。有可能他外在好像是一个成就者的形象,好的、坏的什么都不执著,那我们就要注意。也许他的相续中非常的恶劣,这是我们观察的一个方式。
也不是说只要讲“一切不执著”的人就一定是内心恶劣。有很多大德比如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慈诚罗珠堪布……他们的外表以及所说的话都是要取舍因果、调伏烦恼、利益众生、闻思修行。很少有听说过“一切都不执著,一切都是假的”,在讲高深法的时候才讲这些,而且讲的时候怕我们误解,还要追加注释说这个只是在胜义谛,或者在成就者的状态等等,怕我们误入歧途。
通过他们的言语、举止也可以观察,如果我们碰到一个人特别喜欢讲“一切不执著”那我们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这种,因为有些外在的语言很是让人欢欣鼓舞,感觉他修行很高,说的话很随便、很自在、洒脱。有些可能是自在洒脱,有些可能是烦恼太粗重了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身语意。自在也不是一般人的自在,而是内心中的确有一种解脱的功德,外在可能比较自在。但做什么都不取舍的人,随随便便地说话,这就是一个成就者?那也不确定,因为很多不依靠烦恼的人,如果觉得是的话,那么外面随便讲话、说粗话、不注意取舍的人到处都是,像这样也不一定。所以当我们碰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后面还要说,一些比较低调或者取舍因果、注重戒律的是比较可靠的,至少可以作为良师益友,学习佛法的助伴。但是动不动就经常言谈举止高如虚空、高谈阔论、不执著业果,如果你要取舍因果他说你着相,要你放下这些,这样的人就要注意。真正证悟的人他自己也可能是这样的,但是为了利益弟子他不会这样去说,还显得很执著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表率,言传和身教。他跟你讲要取舍,自己就会做取舍的样子,会有很畏惧因果的样子,他这样做你才能去随学,对你才是真正有利益的。
“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吊索就是用来牵引弟子的,慈悲心就是把沦落在轮回中的有情弟子,用慈悲心勾招之后,把他们慢慢地从深渊里面捞出来,获得解脱的干地。
但是如果一个所谓的上师,他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那就没有办法利益众生,会表现成嗔恨心、嫉妒心强烈,这个比较显而易见。因为他嗔恨心强烈,说话的方式、行为,都可以表现出来。嫉妒心强烈也是从他的表情、行动和语言体现出的状态。所以一旦碰到这样的上师,也要注意,有可能是没有慈悲心的体现。
“这个就是所谓的如疯狂的向导。”上师就是一位向导,可以引导我们,从轮回、烦恼、无明中逐渐出离,这是“向导”的功能。标准的向导一定具足这种法相。但如果是疯狂的向导,自己都迷迷糊糊,粗重的烦恼自己都没有能力调伏,所谓地拿到了一个向导证,一看就是有水分的、假的,或者是通过钱买来的。他虽然在上岗,说他是一个向导,但是他从来没有经过培训,也没有经验,想着就是敲诈别人的钱,怎么可能是向导呢?虽然他好像是一个向导、一位上师,因为上师是一个引导者,但是他自己如果没有这些功德的话,就没有具足引导的自性。
疯狂的向导,你跟着他肯定会很危险的。那么复杂的地理环境、那么多的陷阱、容易迷路的地方,你把自己交给他,他可以把你带出去,那是非常困难的。疯狂的向导怎么可以相信呢?依止了这样疯狂向导的上师,一旦发现还是离开为好,不能依止,否则他有可能把我们带向深渊,带向邪知邪见、和佛陀的教义完全相背的方向去,这是非常危险的。
疯狂向导的上师具足的这些体相,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有些时候,我们自己已经确定了依止的上师是真实的成就者,或者真实的具有上师法相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比较清楚,因为有时候我们要给别人介绍,或者遇到其他道友,他有些困惑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些标准来给他做建议、引导,所以学好之后可以帮助他人,那么下面来讲盲人向导的上师。
将弟子引入邪道、不具备胜过自己的点滴功德、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他们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
这一类上师往往是把弟子引入邪道,以盲引盲。他自己都是盲人,再去引导其他的盲人,就是“盲人与盲人,相牵入恶趣。”最后堕入深渊。他自己都没有资格,没有眼睛,怎么去引导其他的盲人呢。
要引导盲人,自己必须要有明亮的双眼,能够看得到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不可以去。否则的话,只有把弟子引入邪道,很危险。
“不具备胜过自己”——自己就是弟子,所谓的上师一点都没有超胜自己的地方,那是不行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在依止上师这个地方讲到,不管怎么说你依止上师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比你超胜,他才可以对你有利益,如果和你平齐的功德和境界,那你依止他的利益不大。
如果不如你的话,那就更没有意义了。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善知识和上师,有主要的、根本的、次要的等等。不管怎么说,你依止这位上师,他总可以在某个方面超胜你,值得你去依止,可以帮助你进步的,才可以作为你的上师。如果完全没有一点超胜自己的地方,不具备胜过自己的点滴功德,那就不能依止了。
“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如果没有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后面华智仁波切还要讲,这么多所依止上师的法相,但是最根本是这个上师一定要具有菩提心。因为他如果有了大悲菩提心,一定会利益你的,不会伤害你,所以其他的功德如果都不具备的话,那么要具足一条——利他的慈悲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全部的功德都具足是最好的,如果具足其中的多条,不圆满也可以。
上师如果不具备以上这些,就是像盲人向导般的上师。他们不懂得怎样打开弟子取舍的双眼——不知道什么是该取的、该做的,什么是该舍的、不该做的。这样怎么可能引导别人从烦恼、邪见中出来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下面的偈颂是做一个归摄。
如《功德藏》中说:“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
这些上面已经讲了。
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依无胜己功德,无有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
如果我们依止一些功德没有胜过自己的、没有悲心的、只追求名声或者只有上师名称的人,就好像依止一个盲主一样(依靠一个盲人作为自己的引导者,把他当成自己的主人),这是个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他会欺诈你,最后和你一起堕入到暗处。
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作为弟子要观察上师,作为上师也要观察弟子。“不察上师如饮毒”,如果在依止上师之前不认认真真地观察是不是值得依止,而轻率依止的话,就好像喝毒药一样,等于是自我毁灭。
因为依止后,要依靠他的指点、教言而奉行,他会引导你应该怎么走。如果他是一个邪知识,带着你走错了路,走到了悬崖上,就相当于饮毒自杀一样,后果很严重。所以我们在依止上师之前,或者别人要依止上师的时候,都需要注意。
《前行》中的依止上师是很重要的。上师以前也说了,无论怎么样给别人讲要观察、不要轻率地依止,好像都不起什么作用。但是把《前行》中依止上师的方法讲了之后,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至少很多人就知道了有这个标准。了知之后,自己就慢慢地按照这种标准去取舍,而且和别人交谈、去劝别人不要随便依止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标准了,而是能把这些条件、教言讲给别人听,这就非常好。“不察上师如饮毒”,这是作为弟子必须要观察的。
作为上师来讲,也要观察弟子,“不察弟子如跳崖”。一个上师,尤其是密乘上师,决定给弟子灌顶、传一些窍诀或密宗的法要,必须要观察他是不是法器。如果不是法器,给他灌顶他有可能会破誓言,这样会导致上师自己的修证也受阻碍,甚至导致上师也堕地狱。圣者还会堕地狱吗?《事师五十颂》中讲:能够灌顶的上师不一定是圣者,如果具备了灌顶的条件,凡夫人也可以给弟子灌。
而如果是圣者的话,显现上也会受一些影响,但他是不是就从根本上消失了或者会堕地狱呢?这倒不会。但凡夫上师就会因为没有好好观察的缘故,受到弟子的影响而堕入恶趣。因为他的能力没有那么强大,有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堕落,所以上师也要观察弟子是不是法器。
大恩上师在传密法的时候也有观察的标准,就是加行是不是修完了。如果修完了就可以学习密法,这是最基本的标准。现在这么多人学习佛法,也不可能真正地去观察到某个弟子并断言他是不是有信心。如果真的对密乘有信心,他至少可以在专修的四年中把加行修完,从这个标准来讲,是可以给他灌顶、传密法的。
有些人虽然观察了,但进入密法之后又不学了或者生了邪见,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但他也还是应该要观察的,作为上师不应该随随便便地就给别人传法。显宗的法要也要观察弟子对这个法有没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或对传法者、对法本身不恭敬,那就不是法器不能给他传;如果他有兴趣,他可以不懂,显现上可能比较愚笨,这都不成问题,只要内心希求法,而且对传法者有恭敬心,就可以给他传,所以这方面也要观察。显宗传法有显宗的观察方式,密宗也有密宗的观察方式,总的原则就是越往上走法越高,观察的程序就越严格,时间相对来讲也就应该越长。
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
我们生生世世要依止上师的,否则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是不是每一世都依止一位上师?那也是不确定的。也许这一世依止这位上师,下一世是另一个有因缘的上师。因缘有时候可能会岔开,这一世你的上师提前圆寂,或者你提前死了,转生的时候可能碰不到你的上师,因缘到了可能会遇到另外一个上师。
总而言之,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每一生每一世中都要依止他学习,显现上好像换了一个上师,但是还是要继续依止上师,这是不变的。所以观察上师很重要,因为我们生生世世都要依止上师的缘故。并不只是指依止单个或者就只是这个上师,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换个方式理解:每一世都要学习、都要依止上师。
所以这一世就要好观察上师。如果我们这一世学好、做好了、有一个好的因缘,下一世也有一个善的等流,借此下一世我们也会很谨慎地去观察。或者因为这一世观察、依止的好,与上师之间的誓言守护得很清净,那么依靠这个善的等流,下一世会自动或很容易遇到一个标准的上师。这一世好好观察依止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观察依止上师、遇到贤善上师的重大缘起。
最关键的是大恩上师仁波切并没有经常(当然他也没有时间,这么多弟子)跟弟子们打电话聊天或者安慰等等,却给我们做了最大的利益——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在网络上或者平时讲课的时候,给我们开示取舍: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当我们出现了问题,就会在讲法的时候告诉我们,应该注意怎么调伏。这就是真正的上师应该做的事情——开示取舍之道。
取舍之道有很多,不要认为只是取舍因果,而且认为我们前面四品已经学完了。有很多取舍之道:暇满难得中有取舍;无常中也有取舍,哪些该思维的、哪些是该修的、哪些不该修的;轮回过患、业因果中都有取舍。依止上师中也有取舍——哪些是应该取的上师,哪些是应该舍的上师;皈依、发菩提心也有取舍之道;乃至后面的空性都有取舍之道——这个是真实的空性,那个是应该舍弃的,是断空,是错误、颠倒的空;这个是如来藏,那个不是如来藏的体相;这个是等净无二见那个不是;这个是大圆满见那个不是等等……这些都是让我们取舍。一直到我们成佛之前都要依止上师来告诉我们取舍之道。
所以开示取舍之道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伤心的时候有个倾述的地方,或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个打卦的地方,这个就是很好的、慈悲的上师”。这个也是一种取舍,但真正的取舍来自于法义的取舍,这是更主要的。否则到处都有风水师、算命的,他们也可以做些取舍、打卦,但并不是要去依止。
我们依止上师的话,主要的还是知道在趋向解脱的方面,哪些法义是最主要的。因为有这么多庞杂的信息,佛经也这么多。我们看到这些佛经是不是会头痛?这是因为我们看不懂,不知道从哪个地方下手,是一本一本从头来还是随便一摸、闭着眼睛抓一本?抓到的就是有因缘?如果有一位引导者告诉你,应该从这开始修,从那开始学,这里面的核心是什么,那就简单的多,因为他是有经验的人,比你抓阄要好多了。
有些人说不管怎么样我全都看一遍。首先是你有没有时间?看了之后有没有看懂?就算看懂了有没有办法自己去提炼精华?提炼之后你的时间还够不够?各个方面都有问题。所以有一个善巧引领我们取舍之道的善知识、引导者,那就一定要依止,依止好了就是捷径,而且这些法义不用自己去琢磨。
看书的时候能够引用的参照都是以前学习的知识,但是法本中的内容,是不是以前的知识能去解读的呢?也不一定。自己去学、自己看书琢磨、解读出来的东西,是对还是不对,你是不敢确定的,这样就会花时间走大弯路。
但是如果依止一位有经验的上师,他直接告诉你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那句话讲的是什么,非常直接地把法义交给你手上。你根本不需要多想,很快就可以有个取舍之道,因此依止上师学法、听法,就有这样一种大必要。
如果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邪知识,信士一生的善资都将葬送在他的手中,使已得的暇满人身白白地虚度。
这是很严重的后果。如果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一个邪知识,尤其骗子是很精的,特意把自己打扮包装成一个很好的善知识的样子:有时候把自己包装得很贫穷、修苦行的样子;有些时候把自己打扮包装成很富裕、弟子很多。所以如果不幸遇到一个这样的邪知识,这个信士一生的善资粮都会葬送他的手中,而且已经得到的暇满人身会白白地虚度。
本来这个暇满人身如果有善巧的善知识善妙地引导,可以做很多的功德资粮,很多的善事。上师让我们听法或者修加行、念咒语、观修,这时就能用暇满人身做很多的善业;如果遇到一个邪知识引导我们造罪业、误入歧途,我们的暇满人身就浪费了。本来可以做最好的资粮,但是没有做到。
如果白白浪费,没有造大的罪业也还好,关键有时不单浪费,而且还会成为堕恶趣的因。暇满人身堕恶趣太可惜了,比一个不是暇满人身的平凡者、世间人堕恶趣还要可惜。为什么?暇满人身本来可以学得更好,可以获得解脱的因缘和资粮,但是因为遇到邪知识的缘故而白白虚度,这是非常可惜的。
尤其像我们一只脚已经迈入解脱道,另外一只脚迈进去就好了;如果那时遇到不好的环境,遇到邪知识、邪友,那只脚又收回来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如果修的好,再过十几二十年,可能就到极乐世界去了,轮回的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遇到善知识,本来与解脱无限接近,最后却变成了咫尺天涯。本来可以很快解脱但是又回来重新在轮回中打滚,这样就很可惜。
所以善知识不好遇,遇到之后就要认认真真地珍视善知识讲的法要,好好去依止,真正去闻思修行。如果好好做,离因地解脱真正是无限接近,就是把剩下的时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二三十年,认认真真地学习,一心一意发愿往生,一断气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所有轮回中的问题都解决完了。什么痛苦、烦恼都没有了,就这么简单。
这时我们就别再犹豫了,如果还犹豫,一方面想要解脱,但是轮回的事情又放不开,两边都想顾,就会耽误我们解脱,最后有可能在今生又错过了。错过之后后世接着来,后世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完全不知道。可能像现在一样,又开始继续学,也可能这个因缘暂时中断了。在相续中有很多因缘,其他因缘可能成熟了,之后在若干世中又变成一个平凡者,不学习佛法、不相信佛法。种子还在不在?还在。但是被其他东西压住了,没办法苏醒。过若干世可能才苏醒,这也是没必要的事情。
现在既然已经那么接近解脱,就应该好好把握住这个机缘,认认真真地修学。十几二十年说慢也慢、说快也快,我们一眨眼不也是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了吗?我们在以前二三十年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现在如果还有机会有后面的二三十年,就应该精进,把修学佛法作为一生中主要的事情去做。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和认识。
比如,一只毒蛇盘绕在树下,某人误认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
很大的毒蛇盘在树下面,如果眼神不好或没看清楚,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树荫?想要去乘凉。虽然你认为是树荫,想得到安乐,但其实是毒蛇,所以过去之后可能就被毒蛇伤害,丢失了自己的性命。这就是没有仔细观察就把毒蛇误认为是安乐之处的凉荫。
如《功德藏》中说:“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本来想求解脱,以为这是个贤善的上师而依止,就像看到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树荫一样。但其实你认为的这个贤善的上师是一个邪师,就像你认为的凉荫是条毒蛇。你想要走近他、得到引导,结果却得到了伤害,毁坏了自己的一生。就像你接近黑影想要得到安乐,却被毒蛇所伤。
这是什么原因?没有认真观察,换句话来讲对自己不负责任。所以如果我们对自己负责任,应该好好地观察。如果我们对别人负责任,应该把这些道理好好地传递给别人,好好地去讨论这个问题。所有自求于修行解脱道的、修行密乘的人,有必要、有责任、有义务给别人传递,大家一起认认真真地讨论,讨论好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养成一个很好的风气习惯,这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通达了,但是力量很弱,不要紧,大家一起学,都对这个问题很重视,那么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以后跟风的人、盲目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作为佛弟子,应该把这些道理好好学习消化,和道友讨论、达成共识之后,或者印象加深之后,再去影响其他人。所以前面的道友好好学,只有你们好好学习才可以对后面进入学会的道友真正地引导。这样就可以把良好的法义传承下去,就可以逐渐形成一种好的趋势,以后上当受骗的人、盲目跟风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换个角度讲,骗子的市场越来越小了。他碰到的都是具有这样认知的人,可能还是会骗到一些人,但不会大规模,不会很多人。所以为后面的修行人做了一分努力,也算是利益了有情。
这点很重要。如果他有这个观念,就会去观察,就不会盲从。有些人觉得只要是坐在法座上的,只要是穿那个衣服的人,无论汉地的还是藏地的衣服,都是对的。但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一个上师?不一定,关键是有没有功德。如果内心当中有这个概念就好办了,就懂得去观察,不会那么轻率地盲从。
因此,我们一定要详详细细加以观察,正确无误地进行辨别之后,才能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讲这些功德的上师,从此之后恒常对上师作真佛想。
我们一定要详详细细地观察,正确无误地辨别,之后才能够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讲的圆满功德的上师。如果真正自己的信心非常具足,上师的功德也很圆满,就可以恒常对上师做真佛想。“上师就是一个真正的佛陀,他所有的教言我都应该依教奉行”。
在这堂课之前我们讲了一个原则,大恩上师讲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这对初学者很重要,而且我们也应该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后面的学习佛法的人。
虽然有视师如佛的要求,但是上师也讲了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应该把上师当成良师益友、善知识,不要当成佛一样来观察。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当成佛想,慢慢地可以当成佛想,这是很稳妥的。不要刚开始当成佛想,然后当成菩萨来想、接着当成一般的人想、再下来当成一个大坏蛋想,最后当成一个恶魔想,这样不行的。
应该首先把他当成一个良师益友,“他可能学的比较好,有一点见解,我应该去依止他”,这是可以的,可以这样依止。刚开始不要当佛想,而当成善知识想,然后在依止的过程中,你的信心逐渐稳固了,再慢慢把他当佛想。
所以上师告诉我们初学者不要太冲动。在学院,上师碰到很多,我也碰到很多,刚开始学习没几天或者依止时间不长的道友:“我们去上师那供养身语意”,这是不是太早了?供养身语意不是那么随便的,上师也说“有些人在我面前供养身语意后又收回去了”。前面供养身语意,后面说“上师,我要走了”,然后就走掉了。你身语意都供养了,怎么又收回去了呢?
我们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先不要着急,老老实实地听法,做一些法供养,逐渐的若干年之后,觉得信心很稳固了,再去供养身语意,上师可能会接受的。否则刚刚学几天,上师根本不敢接受,不知道哪一天你自己就拿回去了。供养上师之后又拿回去,肯定不合适。是不是犯一个盗戒?还是犯偷盗的过失?这个有可能。开个玩笑。
所以刚开始不要冲动,如果刚开始就热情高涨,慢慢就会冷却。也不要显得信心那么大,供养身语意。慢慢来,信心增长、逐渐加深之后,再去做身语意供养,这样是比较好的。
这些都是上师们给我们的智慧。因为这是我们凡夫人(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通病,刚开始特别容易热情高涨,然后开始慢慢退却。上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冷淡一点,时间久了信心会逐渐增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你的智慧、福德还有其他方面都有增长的空间,会慢慢增上。的确通过长时间的依止观察,就逐渐可以做一些了义的或高深的依止法中的要求。
否则,做了之后后悔,这样不好。与其刚开始冲动后面后悔,不如刚开始冷静一点,慢慢地通过提升信心等方式,再做一些祈祷或依止,这样比较好。上师经常给我们讲这些,我们一定要听到心里去,这是真正的殊胜的上师给我们的忠告,我们也要给以后的道友这样讲。
如果我们自己都是冲动型的,别人来了之后就更冲动,时间久了才觉得当时的确是太草率了,这样不太好。这不是做游戏,而是一件很严肃、很神圣的事情,依止上师学习佛法应该如此。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学完之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也是上师告诉我们的取舍之道。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些内容,然后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样,大家都能够用一种比较正确的方式来学习佛法、依止上师,这是捷径。
否则你学习佛法之后下来又上去,这个也有利益,但必定花费了很多无益的时光。如果刚开始的时候,就把这些重视了。
有时我们说上师到底讲没讲,其实都讲了。但有时看都看过去了,好像跟没看一样。过若干年之后发现,这句话不就在这儿吗,好像上师早就讲了,为什么当时没注意呢?所以我们对这些很重要的东西一定要重视,这样慢慢就可以影响我们的发心和行为。
这样一切功德无不圆满的上师就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他们只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而显现人的形象。
这个具足一切功德圆满的上师就是十方诸佛大悲和智慧的总集体,他们只是为了利益所化的众生而显现人的形象。佛陀来到人间是为了度化利益众生而显现人的形象,并行持行住坐卧和相应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等。佛陀投生在印度,他的所作所为也要符合当地人的习惯。
如果佛陀投生在中国,他也一定会随顺中国的习惯,如果佛陀投生在西方,他可能也会随顺欧美国家的习惯。因为如果不这样,别人就没有办法依止你。所以佛陀虽然超胜一切,但是他还是为了利他的缘故,仍然显现人的形象。不单单显现人的形象,而且在语言、走路也显现像人一样,也是要托钵化缘。为什么?因为所化的有情,他只能够接受这样的方式来调化。
如果佛陀生下来之后根本不走路,天天在空中飞,也不吃饭,什么都不做。只要人有的东西一概没有,全部都和人不一样的。这样虽然把功德全显出来了,但是根本调化不了众生。所以佛陀在人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厉害,而是为了利益众生。
所以他的所作所为一定是要对众生有利益的。虽然有时为了利众他的很多功德就不显了,因为如果把所有的功德显示出来,没有一个和人相同的。这样就调化不了众生。所以如果要调化众生,必须要显现的和人一样,然后慢慢给他们讲法调化。
佛陀或者上师来人间是干什么的?他们来人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德多厉害,而是为了利益有情。第一步就是要接近众生,怎么接近众生?样子、习惯等很多要和人比较接近,只有有了这个比较接近的平台,才可以去引导他们。有的时候对话,有的时候引导,慢慢把他们从邪知邪见和烦恼中逐渐救度出来。
如《功德藏》中说:“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
圆满功德的上师是诸佛智慧的大悲总集体。“所化前”,就是所化的众生面前显现士夫(一般的人的形象)。但是从比较了义方面,他的内在的功德是“悉地根本”,悉地就是成就,所有成就的根本就是“无上”,无上就是超越一切众生了。
他要给弟子赐悉地赐成就,要帮助众生获得悉地,要赐一切功德的根本。如果和一般的人一样的话,他怎么可能成为悉地根本呢?但是如果不显现人的形象,度化不了众生,众生也得不到悉地。如果真正和人一样,也没办法给众生赐悉地。这个对我们而言好像是个矛盾体,矛盾体的意思是他内在那么圆满,外在显现很普通,但这不是矛盾体,这就是种善巧方便。
上师的内在是圆满功德的,但是为了利他必须要显现成我们能够接受的样子。幼儿园的老师要和小朋友正常交流,她必须也要蹦蹦跳跳的,说话也要和小孩子一样。有时候觉得很怪异,因为她面对的是这些人,所以必须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那根本就没办法去引导他们,对小朋友而言没有一个亲近感,他可能不会听你的,不喜欢你,也就不会受你的语言影响,所以这也是个很明显的道理。
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暂时的一举手、一投足等行为好像与所有的普通人一模一样。
上面的意思延续下来就是,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一般的人,他的举手投足好像和普通人一样的。
但是从了义上来讲,他们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佛陀的境界中,从这一角度而言又与一切世人截然不同。
但从了义的侧面来讲,虽然做普通人的行为,但从来没被普通人的行为所影响和染污。他们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佛的境界中,他来世间丝毫不受世间的影响,是为了引导世间,如果他来世间自己都迷惑了,那怎么引导呢?自己变成世间的一份子就引导不了了。所以他来世间引导,始终保持清醒,而这种清醒不需要始终提醒自己,我要清醒我不能睡过去,他不需要。
为什么不需要?通过早期的训练,早已把不清醒因素彻底灭尽了。只是在世间中显现状态和我们一样,但是他的密意始终没有动摇过。也就是说世间中所有的显现没有办法影响、动摇他内证的证悟。这是通过修行得到的境界,所以他始终安住在佛的境界中。从这个角度而言,又和一切的世间人截然不同,截然不同的是境界,相同的是外在形象,这个方面是应该了解的。
如果我们作为一般的凡夫人,境界应该和凡夫人一样,但是如果行为显现上和凡夫人不一样,那就颠倒了,很多人就是这样装的。内在和一般的凡夫人一模一样,所谓的五毒烦恼俱全,行为上好像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也合不到一起。所以有时上师们也会告诉我们要随顺家人、世间人。
因为我们内心境界和普通人一样,但我们的行为好像和他们又完全不一样,这样修行有时也会遇到瓶颈,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受到很多阻力,对别人来讲也引导不了。所以我们应该随学什么呢?应该尽量随学上师、佛陀,外表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和凡夫人差不多,但内在的出离心、菩提心方面应该不断地发展,在内心中不断地加强,外在可以越来越随顺。
但是初学者往往缺少这种能力,一旦学习了之后就特别地冒进,特别显现一定要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到处宣传自己,或者在家里面也表示自己是个学佛的人,我和以前一刀两断。这时别人根本不理解,就很容易引生很多误解。刚开始学佛内心中也都没有生起菩提心、出离心,但外表中一定要显现成自己是个佛弟子的样子。
真正学到后面的时候,他逐渐就明了这个道理了。这时就开始发展内在的修证,外在越来越和一般的人一样,就好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的。青少年的时候特别喜欢表现出不一样的样子,当他慢慢成熟之后,外在逐渐就懂得去随顺他人了。修行者也是一样,可能有些学佛的人刚开始学佛就像十五、六岁的少年一样,很喜欢表现自己是一个修行者,从他的装扮看很多都是这样表现的,但是如果学习时间长了之后,他就知道上师们的教言,菩提心的教言即是要随顺有情。
所以众生在内心中要发展这种殊胜智慧和修证,外在中原则性的问题不能随顺,但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有时尽量去随顺比较好。上师们的示现对我们有引导的作用。
实际上,上师的任何所为都是顺应所化众生相续具有密意的行为,超凡脱俗,不同寻常;
“上师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顺应所化众生相续具有密意的行为”,当然这一定是具有证悟的,具有上面所讲的功德的上师。这样的上师所作所为怎样的显现都是为了顺应众生的相续。因为众生的相续有很多种,要去帮助他们的话必须随顺他们的样子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和他们建立一种联系,并愿意听从你的教言。随顺具有密意的行为,超凡脱俗,不同寻常。
他既能善巧解除弟子的重重怀疑,也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心劳身,宛如独子的慈母一般。
上师能够善巧地解除弟子的重重怀疑,而且在调化弟子的过程中,也可以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还有一切的忧心劳身等。能安忍在这过程中产生的身心疲劳,好像慈母对独子一样:一方面可以忍耐儿女的不好的行为;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身心的疲劳也是可以忍受的。
如《功德藏》中说:“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有情,善遣疑忍忧邪行。”
可见,具有一切德相的上师,就像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
这样具有功德的上师就如大船一样,可以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众生在无边无垠的大苦海中,通过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出离。这时上师就像一艘大船,使落到大海里的众生上了船之后,就可以搭着这个船到彼岸。
我们在整个六道轮回的大海中起起伏伏,通过自己的能力是解脱不了的。但上师来了,就像大船一样,他可以帮助我们离开轮回大海,这个帮助就是传讲解脱道。有时我们会在上师面前说:‘上师啊,你一定要度化我。’那度化是什么意思?轮回中的度化就是上师把我们拉起来放到船上,放下就走了,自己啥都不用做这叫度化吗?其实现在上师做的就是在度化我们。
我们觉得讲取舍之道不是度化,应该还有另外的度化方式,这种方式最好就是我不用努力,然后上师就把我度化了。哪有这样的度化?如果有早就用了,怎么会不用呢?上师悲心那么的圆满,真有的话不用是不可能的事情。上师现在给我们讲解脱道,让我们闻思修行,这就是度化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相续中的烦恼越来越少,让我们的正知正见,让我们相续中的分别念、意识离实相越来越近,这就是引导,这就是度化。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度化的。
他如商主,能无误指示解脱与遍知佛果的圣道;
商主能够引导其他商人到大海中取到宝物,上师就像商主一样,能够无误地指示解脱和遍知佛果的圣道(解脱是暂时的解脱,遍知佛果是究竟的解脱)。暂时的解脱和究竟的解脱都可以无误地指示,这是非常珍贵的。对我们的解脱来讲,最大的助缘就是能够无误地指示解脱及遍知佛道的殊胜的上师善知识。没有错误、而且是指示解脱和遍知的圣道,这对我们是最重要的。
若认为上师能给我们指出一条发财的路,或指引别的什么路,这不是最殊胜上师的价值体现。上师最好的价值体现就是无误地指示解脱圣道和遍知佛果的圣道,当我们走错路、在解脱道上偏离,或者当我们开始追求世间八法的时候,他可以告诉我们走错了,帮助我们回到正道中来,这就是上师最大的价值体现。
他如甘露雨,能熄灭业与烦恼熊熊的烈火;
上师就像甘露雨一样。如果有很大的火,比如森林火灾燃起之后,天上降下很大的雨的话,一下就可以熄灭。我们的相续充满了烦恼和业惑,像大火一样是炽燃的。上师的教言或者说上师就像甘露雨一样,依止上师的教言修行后,内心中的烦恼以前很炽盛,现在弱了;以前邪见强烈现在弱了;以前造罪业很粗猛现在少了。逐渐我们内心中的火越来越弱,最后就只剩下火星,再最后把火星也灭掉,就获得了清凉。这清凉的境界就叫解脱道。
他如日月,能遣除重重的无明黑暗,现出朗朗的正法光明;
上师就像日月一样,日月是可以遣除黑暗的,如果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世界就不会黑暗。上师如日月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这样具有佛功德的上师出现,众生尤其是和他有因缘的弟子相续中有无明黑暗,因为依止上师修行的缘故,内心中会出现正法光明。
他如大地,能容忍弟子忧心劳身及一切邪行,见行广博,无所不包;
上师就像大地一样。大地能够包容一切,山河大地上所有的干净的和不干净的,大地都能够包容。比如厕所也是建在大地上的,还有很多的污水也是在大地上的,很多干净的花园也是大地上的,大地完全可以包容一切。上师就犹如大地一样,能够容忍弟子的一切邪行,以及调伏弟子时的所有身心劳苦,而且他的见行非常广博,无所不包。
他如劫波树(如意树),是今生与来世一切功德利乐的来源;
劫波树就是天人的如意树,天人需求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在如意树上显现。上师就像如意树一样,因为依教奉行的缘故,今生的功德利益都可以得到。比如上师让我们修十善、断十恶、守戒律、修善法,今生的安乐我们可以得到,后世的安乐也可以得到。暂时的安乐可以得到,究竟的安乐也可以得到。所以上师就像如意树一样,今生来世的所有暂时的和究竟的安乐都可以得到,象如意树一样可以满足一切愿。
他如妙瓶,成为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的宝库;
妙瓶和如意树的功能,和汉地的聚宝盆差不多。我们对妙瓶的概念很少,但是汉地对聚宝盆的概念可能还是有的,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出现很多东西,比如把钱投进去就会不断地生钱。妙瓶就象这样,可以源源不断地出现很多善妙的东西。上师就像妙瓶一样,“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比如小乘的解脱和大乘的解脱,上师是所有宗派的意愿的宝库,里面充满了教法,可以满足一切众生所修行宗派的一切意愿。
他如摩尼珠,住在随心所欲(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大海的源泉中;
摩尼珠就是如意宝,向如意宝祈求什么它都可以满足,是随心所欲的。上师已经对于息、增、怀、诛四种事业随心所欲,他安住于修息业、增业、怀业和诛业(息、增、怀、诛以后还会讲到)。
在利他或者我们自己修行佛法过程中,这四种事业是很重要的,有时候需要息灭违缘、病痛或障碍;有时候需要增长财富、寿命和福德;有时候需要怀柔(怀柔就是调伏别人的心)。如果有弟子不好好修行,上师怀业自在的话就会对弟子修怀业,弟子的心也会逐渐地和上师的心想到一块去,就会开始精进地修行,这就是怀业。诛业是通过忿怒法来调伏弟子的烦恼,或者调伏一些非人、恶魔等。摩尼宝(如意宝)就是大海的来源,或住在大海中,所以上师就像如意宝一样,住在四种事业大海的源泉中。
他的慈心犹如父母,对于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爱憎,一视同仁;
下面讲慈、悲、喜、舍,上师的慈心如父母一样,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是非常慈爱的,上师的慈心犹如父母一样,对无边无际的所有众生没有偏袒、亲疏,没有爱憎的心、一视同仁;他的慈心是愿一切无边无际的众生得到安乐。
他的悲心好似河流,对于普天之下的芸芸苍生广泛怜悯,尤其是对无依无怙的苦难有情更是迫切悲悯;
他的悲心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对所有的众生都非常有悲心。尤其是对一些苦难有情,上师的悲心更加强烈、经常加持他们、愿他们离开痛苦。
他的喜心宛若山王,不为嫉妒之心所转,不为实执之风所动;
上师的欢喜心犹如须弥山王一样,须弥山王不会受到其它世间的风所影响。他的喜心宛若山王,不会被嫉妒心所转、也不会被实执的风所动。
他的舍心恰似雨云,自相续不被贪嗔所扰乱。
舍心就是慈悲喜舍的舍,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犹如大雨云一样。下雨时不会有偏袒,不会这地方需求雨就给他下,那个地方不需求雨就不下,是没有偏袒地、平等地落下大雨。上师的舍心犹如雨云一样,自相续不被贪嗔扰乱。因为现在我们一般人的慈心悲心没有修炼过,没有舍心,心被贪嗔痴所扰乱。为什么说被贪嗔痴扰乱呢?因为对于我们好的有情,我们就愿意他离苦得乐;对于自己嗔恨的、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就不愿利益他,这是没有舍心的表现。有舍心不会是这样的,上师没有这种贪嗔痴,他的舍心是圆满的,所以不会被这些扰乱。
如《功德藏》中说:“解脱有海如大舟,无迷胜道真商主,灭业惑火甘露雨,遣无明暗等日月,囊括诸乘如大地,利乐源如劫波树,圆具法库如妙瓶,上师胜过如意宝,平等爱众即父母,悲心广切等河流,无变喜心如山王,无乱舍心如雨云。”
从大悲心与加持方面来说,上师与诸佛相同,与上师结上善缘者即生便可成佛,结上恶缘者也有断绝轮回之日,
上面是赞頌上师的话,上师的大悲心和加持是无以伦比的,所以上师和诸佛相同。如果和这样一个如同诸佛的上师结上善缘,即生就有了可以成佛的机会。
不是说你结上善缘就一定可以成佛,而是说如果你和他结上善缘就有了即生成佛的机会。再经过精进修行,让这善缘变深的话,今生是可以成佛的。如果今生成不了佛,很快也会成佛。即便是和上师结了恶缘,比如诽谤、打骂等等也有断绝轮回之日。
这和《入行论》第一品最后的颂词中所讲的,和菩萨结恶缘而获得解脱道的意趣是一样的。因为他的大悲心和加持力是一样的,和他结恶缘的人也是被他的大悲心和加持力所摄持。
结恶缘比没有缘还要好。善缘是最好的,然后就是恶缘,最差的是没有缘。没有缘就没有办法了,如果有恶缘也有断绝轮回之日。所以殊胜的如佛一样的上师,住在世间就是世间的庄严,可以利益很多有情。
如颂云:“如是上师等诸佛,害彼亦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降下一切功德雨。”
如是上师等同诸佛,伤害他也可以间接趋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无论什么样的人以正信依止他,他都会降下一切功德雨。有可能在今生中就会得到功德雨滋润,成佛获得最大的利益。以上是对上师功德的赞叹,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
75 课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75**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讲的是调伏我们心相续的窍诀、修法,虽然内容看起来很多,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词,全是针对我们相续的烦恼做的调伏,包括现在的烦恼、隐藏的烦恼、自己的烦恼、其他众生现形的烦恼等等。学习这个可以调伏自相续,也可以把这些法要介绍给其他想要调伏相续的修行者,让他们学习教法得以调伏。
调伏的次第、方法,共同前行前面四种厌世心是让我们内心看破轮回,生起解脱的心。通过四厌世心已经讲了,应该放下对轮回的耽著,当然这对我们而言可能属于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到底什么是放下对轮回的耽著?如果细分,善、恶趣,或者在善趣中,尤其是人道、天道等一些所谓的幸福快乐,如果过于耽著,心就会缘这些法而沉迷。以前是缘这些法沉迷,现在如果不知道它的本性,以后还会沉迷。
不耽著的意思,不是明明它是对的而去压制。有些人没学佛法的时候觉得佛法压抑人性,追求快乐作为一个人来讲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佛法要压抑这些呢?如果它是真正好的,对众生暂时、长远有利益的当然不应该压抑,如果这样那佛法就错误了。
我们认为的压抑,学习佛法之后就知道不存在。所谓的快乐,表面显现成快乐的样子,其实本性没有快乐可言。通过学习前面轮回过患的内容就已经讲了,有漏的善业是轮回的因。什么叫有漏的善业?有我执、烦恼夹杂修的善法,称为有漏的、不究竟的。恶业直接引发痛苦。
通过因和果来观察的时候,我们认为应该追求和拥有的,应该把现在的快乐无限放大等等,这些是一种幻象。如果被这假象欺骗、蒙蔽,就会错失发现轮回本质的机会。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耽著的,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众生都有追求的心,但追求什么?目标是什么?如果追求错了,最后就得不到真实的快乐。如果追求的是究竟的安乐之道,就对了,把这个追求的心坚持下去就可以。
佛菩萨并不是让我们不要追求快乐。而是说这种快乐是假象,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我们的智慧发现不了,佛菩萨就通过他证悟的智慧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心识所耽著的快乐是假象,不是真实的,如果追求下去,得不到真正内心要的真实快乐的本质,它其实就是外表包装了快乐外衣的痛苦。
我们自己不知道,只是看表面上快乐很光鲜,所以去追求。其实把它打开的时候,里面全都是痛苦。现在所谓的快乐是伪装过的,这种伪装特别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不愿意去触碰它。有人帮助我们指出的时候,我们通过以前轮回的习气,不相信、不承认也不愿意放弃。
这里面讲了很多理由和根据,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察、观修,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轮回的本质。就像我们真正看穿了假装得很像的朋友,其实是个卧底或者怨敌伪装的。如果哪一天我们彻底了知了真相、看穿之后,还会那样去亲近,去理解、饶益他,还愿意帮助他壮大力量吗?当然不会了。哪一天通过闻思修,不是好像有一点看破,舍不得的样子,真实通过《前行引导文》、《心性休息》或《道次第广论》等殊胜正法,内心完全了知轮回的真性时,绝对不愿意再追求了,追求它干什么?
现在我们追求,就是不知道它的本性,或者知道了但还没有真实相信,没有彻底接受它是虚假快乐本质的真相,这也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善根。当然对轮回本质,我们要很认真去观察、思维、观修,和道友讨论等等。时间长了会发现,一切轮回就是痛苦的真相,没什么追求的。以前追求的目标错了,现在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看破之后要转头追求解脱。解脱是通过修行灭掉轮回的因,集谛之后修持道谛就可以获得灭谛。
要获得解脱,通过自我造诣是不行的,我们没有经验,必须依止有经验的上师。所谓的经验,也要观待。有些上师、善知识的经验可以带我们走一截,他前面已经走过了,他也要依止其他更资深的善知识,但这段路他可以带着我们一起走。有些善知识可能从这个地方到究竟的目标来回走了好多次,他不是阶段性的。
比如我们学习佛法这个阶段的问题比较熟悉,可以解决,所以我们带着后面的人走这段,后面的人也可以带更后面的人走那段路。所以讲到上师善知识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就定位成根本的,或者像佛一样的呢?也不一定。上师善知识也有很多层次,能够带我们走多远,这方面善知识分很多种。
带我们走一段路的,也是善知识。没给自己灌过顶,也没有让自己证悟,但是帮助自己把问题搞清楚了,也算善知识。有时道友或传讲显宗法要的法师、辅导员,只要帮助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在这段路能够顺利走下去,都算善知识。但他有没有能力带着我们走得更远,或更复杂的路?他都没有走过,当然不能胜任。
上师善知识有很多种类,具有上师标准的法相很多,这里的法相基本上是按照最圆满的善知识的法相介绍的。在具有这些条件的上师善知识找不到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如果某些上师具足这里面的一条、两条也可以依止,可以帮助我们。
这些问题,不同引导中都有不同。现在信息很发达,各式各样大德的开示都有讲,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学习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时候,有很多和这个内容相关的其他大德善知识的开示,都可以看,可以借鉴。不知道哪一条就能触动我们的心,帮助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飞跃。这里的内容为核心,对我们依止善知识方面有帮助的其他教言,也需要借鉴。
如果要依止上师,必须观察他是否符合作为上师的条件,有没有资质做引导者,能够引导自己走多远等等,都要清楚。
虽然现在依止的这位善知识,如果按照前行的标准肯定不行;或者有时我在这儿讲法,按照这里的条件,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不具足,但也许有一、两条可以在讲解方面引导道友走一段路。从这个侧面讲,有时也算,但是不是标准的?圆满究竟的?那肯定不是。自己有自知之明,自己几斤几两一对照后就很清楚。依止上师,尽量按照圆满的标准观察,如果没有,那具足多少条也可以依止,自己心中也很清楚。
当我们的智慧、福德善根没有圆满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上师,用这里的条件一个个对照,不一定圆满符合。但随着我们自己福智、修行的增加,会越来越发现以前没发现的功德,种种的法相一条一条地显露出来了。
不是说上师发现我在观察,然后马上去补充具足,而是我们观察的能力没到位,所观察的上师感觉上有缺陷等等。但是随着慢慢地依止,会发现他越来越多的法相,这方面也有。
或者不管怎么样,他就是在这个阶段可以作为善知识引导,这时也可以去依止。因为了解他作为善知识的条件可能和法本中讲的有出入,或者不是完全能够对应,那在依止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以后如果我们自己有了给别人讲法的机缘,不要自认为就是上师了,是不是上师、善知识,条件摆在这儿,对照一下就知道。假如能够引导别人走一段路,以自己的能力只能引导十几、二十公里,再往后走就没有办法了,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情况。不要过度地说自己一点能力都没有,或者引导别人,自己就是圆满的,这样都是不正确的。所以了解这些对于这方面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既然观察了上师的法相,最后也找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现在怎么依止呢?
第一步观察很重要,而依止上师是第二步。如果把前面的忽略而直接进入依止上师,那现在所依止的上师具不具有法相就要打问号了。没有观察清楚就做了很深的依止,很容易生邪见而退失,对自己来讲也是不负责任的。有时依止后马上就很热情地把所谓的上师介绍给其他道友,让大家都来依止,最后大家都生邪见,这样也是对其他人不负责任。所以第一要好好观察。
观察也有很多方面。比如他的功德或者慈悲很明显;又比如大恩上师讲,像法王如意宝那样世界公认的,基本上别人替我们观察好了,那就没有问题,而且他在世间那么长的时间里,都一直在大家面前不断地做弘法利生的事业,那么多具有功德的人都在依止,他们已经帮我们观察完了,如果是这种情况,不用过多时间的观察也行;或者是某位上师真正完全指认的,这也可以。
但如果不熟悉也不了解,这时不要着急,首先要花一定的时间观察。我们不学佛的时候一点不着急,学佛后就特别着急,观察的时间都省略了,这也不对。以前不学的时候,很多大德从自己的身边经过,好像一点都不关心,和自己没关系。学了佛之后很着急,这也没必要。该观察的、该花的时间还是要花。虽然大圆满很殊胜,但是前行的时间该花的要花,花时间的过程中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对后面的修行有利益。
戊二、依止上师:
观察完上师之后,接下来就是依止上师。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呢?
观察完之后就开始依止了。依止就是亲近上师。亲近是什么意思呢?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所谓的亲近不是天天跟在上师身边,如果没有跟着上师就不叫亲近,不是这个意思。真正亲近上师是依止上师听法,他讲的法必须要观修,观修之后,通过内心的境界、证悟和上师的境界越来越靠近,逐渐相应,这就是一种亲近。
亲近上师讲的法要是最主要的。否则亲近了上师,不听法不修法,从“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来看,只有依法而解脱,不是依人而解脱。佛陀出世也是讲法,不是天天跟着佛陀就可以解脱了。佛陀那么大的功德,那么殊胜的证悟和遍知的智慧,他也没办法在不修法的情况下,天天给人摸顶就可以证悟的,这绝对不可能。
不管怎么样,最主要的还是亲近和依止。上师有解脱的法要,他是具有解脱经验的资深引导者。一些大德说:所谓的上师就是老师,教给我们很多辨别取舍或观修的知识,这就是上师。不是把上师当成一个神来看待,而应该把上师当成老师。或者就如前面讲的,是引导者,是导师的身份。对我们而言,这是比较准确的定位。否则定位错了的话,把他当成神,只要他开心悦意我们就能解脱,这种情况,只有外道才这么讲。
真正佛法中的依止,对佛而言,依止佛陀也是把他当成导师。佛陀入灭了,谁来成为我们的导师呢?就是上师、善知识。他们是佛陀化现的,或者是依靠佛陀的教义调教出来的资深修行者、证悟者,他们来作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走解脱道。
所以依止上师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个核心永远不要忘记。他永远是我们的引导者,引导解脱。如果在修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请他帮自己解决,但是解决的问题永远要和修法相关,而不是自己生活中或其他地方遇到什么麻烦请上师来解决。这方面我们上堂课讲过,别把方向搞错了。
如果定位错了,那以后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会逐渐偏离解脱的轨道。我们会觉得上师就是做这个事情的,给弟子讲法、告诉弟子怎么取舍,反而会认为这是他的副业,会认为上师你不做正确的事情,跑去讲法干什么?
其实我们搞错了,真正来讲,上师就是要讲法。佛陀在世最大的事业就是讲法,最直接调伏众生的方法就是讲法。上师在世间最关键的也是讲法,告诉我们取舍之道,而不是其他的如打卦,用神通观察、遣除违缘这些。违缘也永远应该是遣除修道上的,而不是世间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当然有时也可以,但是永远不能作为主要的内容,永远应该排在学法、修法之后。这就是依止。
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呢?
正如《华严经》中所说:“善男子,汝应对自己起病人想。”
《华严经》中说,善男子应该对自己起病人想。依止上师,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或者把自己当成一个想要从迷宫中出来的人,把自己当成大海中的溺水者等等,都可以。前面依止华严四想中也是这样讲的。
按照这其中类似的喻义说法,我们要像重疾缠身的病人依止善巧的明医、
作病人想,当然是被病苦所折磨。想不想离开这种病呢?想。谁能来帮助我们?当然首选的就是具有高明医术的名医,因为他懂得这是什么病,怎样治疗,他很通达。如果要让疾病痊愈,必须依止善巧的名医。
依止后,上师所说的教法,就好像医生开的药方一样,药方就是我们的教法。你找到了医生,他也给你把了脉:你的病属于贪嗔痴,是通过什么引发的,他把你的病指出来了。怎么办?给你开药方,你应该吃这药。上师、佛陀给我们开出的这个药就是学《前行》、《入行论》……药方拿到了手上,现在我们学习这个药方,学习这个教法,这就是能对治我们病的方法。
这个还不够,学了之后怎么办呢?要依里面的教义而行持。上师告诉你教法了,你就必须要依教奉行。医生把病给你看了,把药给你开了,也告诉你怎么服用了,剩下的怎么办?剩下的就是依教奉行。对医生来讲,就是要依教奉行——医生告诉你吃药,你必须要吃。一天吃几次,你必须要吃。然后服药期间什么不能吃,什么东西对你的病不利,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动。有时我们说要忌烟、忌酒、忌辛辣等。这些都是属于医生告诉你是违缘,你不能做的。哪些是顺缘,在服药期间,在治疗过程中,哪些是应该做的,对你在服药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好的行为,好的心态必须要有,把这些加起来之后,你再按时服药。吃一副两副三副之后,时间长了,慢慢你的病就少了。所以这里面还是依教奉行。因为药方给你开了,你有病。
没福报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去看病,不知道自己是病人,他就觉得我很好。别人说:我看你已经不行了,脸色、还有其它方方面面好像有病的样子。有些人就会说我没病啊,我挺好的。这就说明他的福报不足,已经有病了,他还说自己没病。现在很多世间人也是一样,明明被很深重的贪嗔痴,还有很多轮回痛苦的疾病所折磨,我们还说自己没病。他就觉得是去看病的人有问题,是这些修学佛法、依止上师的人有问题,而自己没有问题。
很多自己有病的人,看到很多人去看病就觉得这些人有问题,为什么去看病?就是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是病人,这个很重要。因为知道自己是病人,才愿意去找良医。而且找良医的时候,不能随随便便就抓一个江湖医生,那不行,因为关系到自己的生命危险,或者自己的病好不好。需要多方打听哪个地方的医生比较好一点,自己去打听、去观察,找到像良医的上师。
找到之后怎么办呢?你要去咨询,去他那里听课、听法。他就把你的毛病,为什么你痛苦,为什么你找不到安乐,原因是怎么样,给我们开示。把为什么不幸福、不快乐告诉我们,他就把很多法传给我们。这些都是药方,是治疗的方案。
知道之后怎么办?就依教奉行了,必须要服药。按照他的要求去服药,而不能说我觉得不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作为一个病人来讲,在服药上没有什么发言权。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什么原因;而且药效、服药的缘起,我们都不懂。所以必须要依教奉行,要相信他。如果你不相信他,反而怀疑这个医生到底能不能治病,带着这种怀疑的心态去依止医生的话,他给你的建议你能相信吗?不一定。如果不一定相信,那他给你开的药,你愿意吃吗?肯定不愿意吃。他告诉你的方案,你不一定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这一步一步的很重要。
当我们真正找到了一个标准的、犹如良医一样的善知识之后,很重要的就是要依教奉行。因为他是一个有资质的医生,重病缠身的病人,要依止善巧的名医。
发现自己是病人很重要。现在有些人学佛不是为了调伏烦恼,他们把佛法当成一个纯粹的精神寄托。觉得很空虚,就必须要找个什么信仰。找到了之后,他觉得我皈依了,而且现在也在做一些善法,就觉得已经可以了,但这些对学佛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人没有把自己当病人,只是把学佛当成一个娱乐,或者当成排遣无聊的一种方法。他去看医生、咨询医生,是因为大家都去看,所以我要去看一下。看过之后就觉得我已经找了、已经见了,他把这个当成排遣时间的消遣而已,这样学佛肯定不行。
我们要真实地认识到我们的烦恼、我们的贪嗔痴。只有这样才会愿意以正确的心态去依止上师。依止上师干什么?就是治病,调伏我们的烦恼,真实地从轮回中出离。这样他的心态就摆正了。
摆正心态之后,既然你千辛万苦找到了上师,上师也给了你教言,然后怎么办?那就好好去执行。只有好好执行上师给我们的教言,才能够真实地把我们内心当中贪嗔痴的病,把我们轮回的这些业和烦恼去掉。
去掉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就像我们服药一样(这里面学问很深的),有时候我们要连续吃好几年,有时候我们一剂药要吃好几服,时间跨度也很长。病越重,疗病的周期就越长。
如果一个小病,那么周期很短,吃一、两服就可以了。但现在我们是很轻的病吗?现在的病很深重,因为无始以来都在串习。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依止上师学几个月、几年,就应该可以解决问题了——“我都已经学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没有反应?”就是世间中很严重的病,几服药都不起作用的。医生要慢慢一点一点地把你的病去掉,把你身体的机能逐渐恢复正常。所以看病就是这样的。更何况我们学习佛法,这么长时间的病,在短短几年当中,基本上都是属于预备位,或者说是处于准备阶段。对于医生的很多要求,没有不折不扣地执行。这种情况之下,想很快痊愈很困难。
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也应该对照疗病的周期。这样对照完之后,我们就明白了修行佛法、解脱轮回,是需要比较长的周期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相信这个医生有把握把我的病看好,相信这个上师传的法对我们内心的烦恼的调伏一定有作用。只不过我们要慢慢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应该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如果了知了这个,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备之后,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疗效明显还是不明显,或者有时候显现上有点倒退(好像是病有点恶化的感觉,有点很强烈的反应),因为我们心中有数的缘故,就知道这些全部都是正常现象。就像我们知道吃药吃到什么阶段,会有什么反应、现象。如果这些提前知道了,就不怕了。
我们学习佛法的过程也是一样。有些阶段感觉不错,有些阶段感觉停滞,有些阶段会觉得烦恼更重了,上师说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所以,如果我们提前学了这些,我们心中不慌,就不会怀疑,不会恐怖,不会迟疑。我们就会继续把佛法的药按时吃下去,不折不扣地执行所讲的内容,这个对我们很重要。
学习佛法的确需要福报。没有福报的话在遇到这些情况之后就很难坚持下去。因为内心当中产生疑惑很正常,“我学了这么多,投入了这么多,为什么没有反应呢?”这很正常,虽然很正常,但是福报更大的人还是要坚持,福报少一点的人,他也许就退失了,就放弃了治疗的机会。他觉得可能是不行,这个所谓的能治好病的方法只是个虚假的广告而已,有时候会这样认为。所以认认真真地了知所有佛法的内容是很重要的,这个也要花时间。
行在恐怖路途的旅客依止勇敢的护送者、
这是另外一种比喻,比如我们是一个旅客,行走在非常恐怖的路途当中。路途当中有强盗,有很多毒虫、猛兽,瘴气等等。我们如果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防护,这个时候就很危险。如果依止一位勇敢的护送者,他有经验、有胆气,而且遇到任何事情,他都有解决方案。如果我们依止这样一位护送者就很好。
依止这样一位护送者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做了呢?那也不行,你自己还是要做。而且遇到这些恐怖的事情出现的时候,你自己该淡定的要淡定,该镇定的要镇定,要相信护送者。他虽然有能力,但你不相信他,掉头就跑,这个时候肯定还是没办法的。
虽然你依止了这位护送者,他也的确很厉害,但你自身的素质还是要足够。你以前都不敢走恐怖的路途,现在你决定要闯过去。因为不闯过去不行,虽然路途很恐怖,但是穿过去之后,可能是更好的环境;而没有穿越恐怖路途的这边,看起来虽然有些小安乐,但伴随着很多痛苦的隐患。
最后你终于决定要穿过去,那就要找一位护送者,因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找到资深的护送者以后,自己的素质也很重要。如果认为找到一位资深的、具德的、证悟圆满的上师就万事大吉了,什么都不用做了,那绝对是错误的。你还应该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胆气、体力也必须要过硬,这是他没办法帮你的。所以,一方面要找一位殊胜的上师,另一方面我们要达到某个程度才能配合他的教化,这很重要。我们配合他,他负责指引,帮助我们遣除违缘,但是很多事情他没法帮,我们必须亲自去做。过程当中很痛苦、很困难是肯定的,必须要忍受、要坚持,再累再苦再困难也要咬牙坚持。这样才能够配合他的接引,慢慢地走出去。调伏烦恼的过程中每个众生都有痛苦,都有挣扎,上师在很多地方讲,很多论典中也讲,修法时依法而产生的苦行是需要的。因为如果不经历这些苦行,根本过不去。就好像服药期间医生说不能吃这个,别人都吃得那么舒服,你就只能喝水,就觉得损失太大了。但这不是损失和束缚,是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帮助你痊愈的必要条件——人必须要有一些失去。服药难道会不苦吗?有一次我喝药喝到吐,一看到就想吐,没办法,该喝的还是要喝,谁让你是病人?痊愈了就不用喝了,药是治病的。如果不治病,只有遇到更大的痛苦,所以治病的痛苦是必须的。相对于不治病要导致绝症的痛苦来讲,那要小得多了。我们要懂得这样观察。
我们再再地讲,依止上师、修学佛法一定是两方面的事情,不是上师、也不是自己单方面的事情。我要解脱,上师要帮助我。上师帮助我,我要配合。这就叫依教奉行。上师告诉你了“教”,你要配合,所以你自身的素质很重要。比如说你的身体素质很好,上师引导你的时候就很快。体力好就走得快。如果你一天只能走十公里,你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走不出去?那是你自己的素质不行。虽然护送者自己很强壮,如果不管你,他根本就没问题,但是照顾你,他就走得慢了。我们不能说为什么你不帮我,这时还是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
利根者和钝根者差别很大,利根者就相当于身体素质好的人,胆气壮、走得快,很快就走过去了。身体弱的就得慢慢走,一边走一边补充,慢慢强大起来。我们就像这种身体弱的。虽然我们内心当中欠缺很多素质,但是上师慢慢告诉我们,这方面缺,必须要补,那方面必须要训练,要集资净障等等。慢慢地把我们的身体素质搞好了,上师讲更深的法的时候,我们就能相应,很快就可以解脱了。如果这时我们走不动,不是上师没有帮我们,而是我们自身的素质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不断地去具足很多条件。
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恐怖危害时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
这个和前面的意思差不多。
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依止商主、
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
想到达河对岸的船客依靠舵手一样,
如果我们想要从此岸到彼岸,船客必须要依靠舟子或舵手的助缘才能到达彼岸。
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必须要依止具有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
如果要摆脱轮回的大苦海,要从轮回的恐怖路途当中解脱出去,必须要依止具有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具有救护力”是说他懂得解脱道,而且他知道怎么修,修什么法可以帮助我们解脱痛苦,他会告诉我们和我们的情况相应的修法。这个上师善知识是帮助我们摆脱生死烦恼强有力的助缘。就像医生是我们疾病痊愈的助缘,救护者、护众者是我们穿越恐怖路途的助缘一样,上师是帮助我们解脱轮回的助缘。我们不能把他当成主因,主要的因永远在我们这儿。我们自己愿意去做,他就可以作为一个助缘,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助缘的力量再强也不起作用。因为他是助缘的身份,所以你愿意他才能帮助你,如果你不愿意他就帮助不了你。
如《功德藏》中说:“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功德藏》把前面的内容做了归纳。我们要解脱轮回的痛苦必须要依止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前面已经讲了。他不能是个没有能力的、形象的或者带有自己目的的那些所谓的上师,这不能依止,依止之后很危险。
如果要依止上师,上师的条件都知道了。那么作为一个能够依止上师、需要依止上师的弟子需要什么法相呢?到底要具有什么素质、什么样的法器才堪能调化?去大海取宝不是是个人就可以的,自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走解脱道也一样,如果什么条件都没有却想要走解脱道,这是不现实的。这里面肯定要抛弃很多。比如去大海取宝,也许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如果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还能去取宝吗?根本不行。有所得必有所失,关键在于你丢掉了或暂时离别的东西对你以后有没有帮助。有帮助那就要去做,再舍不得也必须要放弃。你有没有这个胆气,有没有很迫切的想法?都没有的话肯定不行,筛选的时候可能就筛下去了。
作为一个真实想要依止上师的弟子,上师我们观察好了,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法器?这里依止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主要是帮助我们解脱轮回,而不只是种下一个善根。种善根的弟子的条件就很简单很容易了。但是现在依止上师是要走解脱道,就不能把自己的条件搞得太低了,要把自身的素质、条件努力地提升到能够被调化的高度和标准,这是很重要的。
那么到底有没有标准呢?具体的标准是什么?接下来就要讲。
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
如果具备了作为弟子所要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依止。如果没有就必须去创造因缘,让自己变成那样。
**一、**精进大铠: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
很精进,就好像穿上了一副铠甲。为什么精进像铠甲一样?因为精进就是一种勇敢、欢喜的状态,好像一个人要进入战场,如果穿上很坚固的铠甲,他内心中没有畏惧,可以发起很踊跃的心。我们修学佛法也必须要有很精进的状态和意乐,这个具体的表现就是“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这就是一种欢喜心、精进心,是一种勇猛精进,一种大欢喜。解脱道的利益非常大,我们要反复观察,轮回中这些所谓的、暂时的安乐和解脱利益比较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什么时候你对解脱产生了决定想要得到的意乐,你就知道,解脱在所有的所求中是最主要的。既然解脱是最主要的,那么能够帮助我解脱的上师、善知识就是重中之重,是一个最殊胜的助缘。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具有决心: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因为真实的、标准的善知识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他从解脱的彼岸又回过来干什么?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他唯一的目的。既然是为了利他、为了弟子的利益,那么他所有的教言都是为了帮助弟子解脱,他的所有意愿都是对弟子最好的建议。“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是因为这些意愿、教言是最直接的帮助我们的殊胜的教法。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当然生命也可以献出去,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解脱,而要解脱就要依靠上师教言、意愿。因为他的意愿就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最直接的方法。
这也需要很大的智慧才能够知道里面的原理。否则为什么说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也不能违背上师的意愿?是给我洗脑还是在干什么?有时我们没福报就会觉得里面有好多个人崇拜的问题:是不是让我们变得很狂热?是不是这样讲了之后好操控我们?不懂的人就会这样想。如果把前面佛法里的很多道理弄明白,内心达标之后再来看,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但是有时候前面的很多准备工作我们没做好。有时外行也会有这样的看法,因为他完全没有接触到佛法中的很多理念,一上来就看到这问题。一看不能违背上师的意愿,那是不是他要训练你,操控你?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邪分别念。我们了知之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了。现在我们就知道了解脱的确很重要,而解脱道是上师以经验告诉我们的,所以他的意愿、教言全都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教言。
上师善知识的意愿也有很多标准。如果是个初学者,要分自己做得到做不到,还有上师善知识的意愿符不符合佛经论典的要求。因为我们初学时,智慧、勇气,福智都不圆满。如果刚开始按照高标准做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烦恼一旦现前又压不住,就很容易后悔、生邪见等等。所以针对初学者来讲有另一个标准,不需要照单全收,还要看你做得到或做不到,还有上师的教言当中有没有违背佛教言的。那么为什么违背佛教言的在高层次的依止当中也要依止?后面还会讲。他不是真实地违背了佛经教言,而是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
二、智慧极坚:心情不会因为暂时出现的违缘而改变;
智慧很坚固,表现在心情非常稳定,很稳重。不管出现什么自身的、外境的违缘,都不会改变。因为智慧力很强大能够接受,就不会因为违缘而改变。而作为弟子,如果我们不注意,出现违缘的时候就很容易改变。一切顺利、心情也好的时候,似乎对上师的信心是很坚固的。但遇到违缘比如上师呵斥自己,或有时自己心情不好等等,信心就会动摇,因为这些所谓的违缘而改变。当自己的生活步履艰辛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邪见,比如说我修了这么长时间,上师像佛一样,为什么他不加持我,让我更快地出离这些违缘和困局呢?其实有些违缘是必需的,如果没有违缘,一切都很顺利的话就不想解脱,因为太顺了、对于解脱不迫切。如果外在的违缘多,想要解脱的心也会逐渐更加迫切。
有些违缘是自己前面所造恶因的显现。佛陀是遍知的,但不是全能的。他遍知一切解脱道,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他不是全能的,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帮助你解决。自已做的因必须自己去承受,这时候遍知的佛陀也没办法帮助你,他只是告诉你遇到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你应该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或者告诉你要把这个转为道用。我们就不满足了,这个是可以转为道用,但是关键是帮助我把问题解决了呀。这个问题很麻烦,你帮我解决,不要告诉我什么转为道用之类的,要转以后再转,把问题先解决了。其实这是没办法的,因为它的果已经成熟了。在所有方案当中,转为道用一方面能够减轻你的损失,心态能够平和,另一方面你以后的修行会出现一个正确的因。
所以有些违缘是没办法遣除的,佛陀、上师也不是全能的。有时我们觉得遍智就是全能——不是的。遍智是能够知道一切所知,但不是全能。如果他是全能的我们都不用修行了,他就直接把我们安置在佛地就好了。
三、承侍上师:要有赴汤蹈火承侍上师的精神,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为上师办事;
有时初学的人比较容易冲动,觉得什么都可以,但越来越往后时因为亢奋期过了,一切趋于平淡。他的内心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当初的热情也慢慢消褪了,赴汤蹈火的精神慢慢越来越少了,有时就会麻木。那么是不是倒退呢?不是。刚开始的热情是虚火,没有什么质地的。后面比较真实,反映你自己的情况,感觉好像是倒退了,其实不是,只是认识了你的问题。
刚开始时是冲动,三分钟热情,这些东西不可靠。大恩上师经常告诉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太冲动了,最后的时候不要太冷漠了。刚开始的时候冷漠一点,慢慢地加深信心,这个最好。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做得那么冒进,慢慢来。逐渐信心坚固了,然后通过学习佛法,这个时候产生的信心是有比较坚实的基础的,而且抗击打能力很强。但是虚火冒上来的这种信心,抗击打能力基本上没有,它是虚的。遇到违缘马上就没有了,一下子就下去了,是不可靠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道友、初学者,开始的热情不要太大了,最后也不要像上师讲的冰凉的状态。
这个讲的是高标准,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要求我们现在这样做,这是装不了的。高标准是要有这个素质,而且是持续性的。不是说今天上师表扬了我,心情也好,今天办事情很顺利,然后觉得我是有赴汤蹈火的精神,让我做什么都可以。这种是经不起考验的。初学者还是稳重点,慢慢脚踏实地闻思、修行比较好一点。
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
第四个就是依教奉行,也是很重要的,前面我们讲过很多了。依教奉行怎么体现呢?上师所讲的任何的教授言听计从,这是高标准的。
“任何教授”的意思是有些是符合佛经、论典的,有些不符合。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洛巴尊者。哪有上师让他的弟子去放冰雹的?因为我的施主来供养我,在路上有些打劫的,你去施一些咒术把这些打劫的收拾了。按照佛教标准哪有这样的?你的菩提心到哪去了?他们不是众生吗?为什么你一个大师还这样去做呢?我们就觉得这不对。哪有上师对弟子说我没吃饭你给我偷稀饭,然后给我抢个新娘子过来,哪有这样的呢?我们说这违背了佛陀的教言,是不对的——但这是针对他根基的特殊教化。所以什么叫任何教授?就是不管看起来是好的、符合佛经论典的,还是看起来很荒诞、乃至于违背因果的。因为他时针对你来调化,有时这些班智达需要通过这个方式让你做些苦行。
当然真正具有证悟的上师不会真实地伤害到其它众生的利益。米拉日巴尊者施咒放冰雹杀死很多有情,其实是通过他的加持力使之不堕恶趣,而且以后成佛时都会成为他的首批眷属,他们早就已经被智慧摄受过了。但是我们哪知道这些?就觉得这是违背佛的教言的。但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还有很多超越我们的境界、超越我们的分别念的。
所以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是对高标准的弟子说的,上师的确也是最标准的,而且自己的信心也是非常稳固,这时就按照里面所讲的任何教授都要做,不管看起来多离谱都要做。但是初学的人不行,他的信心的稳固度、深度,还有他相续中的智慧都是需要打问号的。如果刚开始的时候做了,之后别人说你怎么做这个事情呢?某个经里面说你做这事情要堕地狱。他一想完了,做了一个堕地狱的事情,就开始后悔,开始对自己的上师诽谤,那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我们也是一样,要分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人。这里讲的是高标准,是我们仰望的目标,但现在我还站在山脚,要慢慢去努力。现在我们要依教奉行的是我能够做到的,做不到的不承诺。上师让我们举手发愿,那我观察下,好像这个不行,那我就不举手。不举手上师也很高兴啊,为什么?因为你知道自己做不到,你不能够瞎承诺。如果你没观察条件,做不到也开始承诺一大堆,把自己搞得非常烦恼。还有如果智慧不够,显现上面违背因果的这些就不要做了。这个没有过失,以前我们讲过。
初学者要有初学者的标准,这里面所讲的是高标准的。如果达到这些高标准,他的解脱是很迅速的。但是刚刚我们讲了,这个装不出来,没素质装不出高素质。必须要慢慢地去做,当我们的福德、智慧上升到一个高度的时候自然就能做得到了。这不是装的,也不是咬牙坚持两三天就崩溃掉。所以一直这样做,内心当中不会像米拉日巴尊者,在依止马尔巴的时候受那么多的折磨,顶多是产生了灰心的念头,求不到法了,这个是他经常出现的。邪见是一刹那都没有过的,这就是高标准高素质,那么我们是不是这种呢?不是。
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信心看得太高了。现在我们的上师外表上显现的是非常标准的出家人,而且讲的教言是非常合乎因果的,在这个情况之下有时我们都要生邪见,何况哪天上师的显现上比较疯狂,那就完了,可能一大批弟子都要跑掉。这说明我们根本没有达到那种高度,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是极少数的。马尔巴尊者也说以后这种事情对你的弟子不要做了。你调伏弟子的时候不要这样,因为像你这样的太少。我们不要以为传记故事发生过,看到传记之后就可以把自己自动提升到米拉日巴尊者的高度,那肯定不是的。
对任何言教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完全不考虑,的的确确是符合高标准的时候才可以做的。现在我们还是按照初学者的标准慢慢地来,不要去装,装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做不到就做不到。别人有这种信心而我没有,那么我就要努力,也不是破罐子破摔,也不需要去伪装自己,我现在就是这样。虽然是这样,但我是有目标的。我要达到法本中所讲的高度,所以既不去掩饰自己也不过于自卑,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修行者的素质。有些道友很自卑:这些道友都上去了,都学得很好,为什么我就不行?不需要自卑,法在这儿,你学了法,心就会调伏,和他们一样甚至超过他们。也不要过于高估自己,高估也不好。跟随自己的情况,但目标很坚定:我现在做不到,但如果努力我一定做得到,这就是一个修行者必要的素质,有了这个总有一天会达到这里所讲的高度。就像爬山一样,你的目标是山顶,自己也一定要上去,你慢慢地走,走一步就少一步,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到达这个高度。
像《入行论》中讲菩提心,以及这里讲的作为弟子的法器等等,认真坐下来观察,我们的确差得很远。是事实我们不要不接受,也不要伪装自己不是这种人。但是现在我是修学者,如果按照这里面讲的去做,一定可以达得到,这种自信心、对法的信心也应该有。因为法就是让我们成为法器的,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调伏,这是一定的。我们在学法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树立起这种自信和勇气,这是前面再再讲的修行人的素质,这个没有不行。如果没有却假装有,或者觉得我做不到而自卑,这不是修行人的素质。修行人的素质就是正视或接受差距,但是内心永不放弃。如果有这样一种状态,知道差距,也知道努力可以达成,这就是非常好的素质。
这样的人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中说:“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这个前面讲过了。下面还有作为弟子来讲的一些必要素质,或者他自身的条件。
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将上师视为真佛——具大信心;
把上师当成真正的佛,叫做具有大信心。(大恩上师也讲了初学者不要视师如佛,这是很中肯的建议。初学者可以把上师当成帮助我们前进的良师益友,当成一个善知识。他的学识、人品、智慧比我好,我可以依止他进步,像这样是很好的。)这是终极标准,就是最圆满的法器要把上师视为真佛。而且这还要观察。
有时候我们初学的道友、包括我们自己,都觉得“我就是把上师看成真佛,我有这个大信心”。但这种想法有时是有水分的,是虚的。因为第一,你对真佛的很多功德、条件要了知;第二,不是在自己修行好、顺缘好的时候把上师当成真佛,一旦心情不好了,遇到违缘了,马上就把上师从真佛的位置上拉下来,信心就没有了。也不是白天有,晚上没有;也不是当自己顺缘的时候有,违缘的时候没有;也不是当上师对自己显现上欢喜的时候有,上师呵斥自己甚至没做什么就不理你的时候没有,一下子就退失信心。如果要考试这些都不及格。当我们有顺缘、修行好的时候容易产生“我已经有这个大信心了”,但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这种信心不是一两天,是很长时间、持续性的,波动性很小的,这才是合格弟子之法器 ——把上师当成真佛。这方面我们该泼的冷水一定要泼。
那么是不是大家永远都不可能有这个信心?不一定。但真实的情况我们一定要认知,粉饰太平没有必要。有人说“我对大恩上师生起像佛一样的信心”,我们说“好好好,非常好!”。其实是不是有信心也不一定。我们自己学佛时间长了都知道,有时候随着环境、场合,信心会有波动,而且波动幅度还比较大,高的时候很高,低谷时也很低,没有什么可靠的。我们要有守恒的信心。刚开始可以平淡一点,虽然有一点波动,但上下不大。很大的波动就要调整,这不是个好现象。这时候要把心沉下来,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高,反正所有的标准都要努力达成,但是不一定现在达到。有时候信心是迷信,是一个比较盲目的信心,经不起考验。但是通过不断地闻思修,不断地集资净障,不断地祈祷上师加持,慢慢地把信心变得有质量,比较充实,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生起信心,这个比较好。
当我们学习佛法,福德和智慧逐渐上升的时候,比较深层次的信心在上面就可以生起来。现在我们的信心是低层次,虽然名字取得大,取得高,或者我们自以为生起了很高的信心,其实观察的时候并不是。所以我们可以把自己放低一点,慢慢地通过集资净障、尤其是学习佛法生起智慧,对我们产生高质量的信心绝对是很大的帮助。因为学了法义,有了智慧,通过智慧去观察而得到的信心,就是值得赞叹的。因为我们现在都是用分别念,以盲目的心态生起的信心,我们都知道这不可靠,因为基础根本不坚牢。这就是第一个好的法器的条件:具大信心。
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具大智慧;
不管上师做什么行为都能够接受、能够了知。当然完完全全的了知不行。后面还要讲上师的密意如虚空一样,你怎么了知?但是大概能知道上师这样做、这样说的密意是什么,这就是具有智慧,因为有了智慧你可以解读。
比如,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讲,有时上师显现有贪欲心;有时显现发脾气;有时显现有愚痴之心,“这个字都不认识?我认识”,“这个法意讲错了”,“这个颂词不是这样解释的”;有时上师好像有愚痴心——但是如果有智慧,就知道这是有密意的。因为那么多弟子不是齐刷刷的一个等级的法器。如果全部一样,那就只需要示现一种形象,但是弟子有很多种,有时为了调伏就要显现有贪心的行为,好像找到一个契合点;有些时候发脾气,是为了调伏弟子的傲慢心。自己要懂得去理解,要说服自己,其实上师没有这些烦恼,之所以示现这些行为是善巧,是有调伏众生的密意的。
善巧的医生都是这样,他自己不需要,但为了帮助其他众生需要。比如为了救助精神失常的人,他也必须装疯卖傻,不然对方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你太正常了,他就觉得你不正常,只有跟他差不多他才相信你,才可能有调伏的机会。还有一些老师教导小孩,也做出小孩的样子,我们看到会有点不舒服,“你这么老了还装那么小”——完全像大人一样你怎么跟小孩子拉近距离呢?是没有办法的。你说话的口气、动作、表情都要和他差不多,这时候他对你有亲近感,愿意听你的话。
上师的善巧方便,我们要大概知道总的方向——这个密意为什么是这样的。当然每一个密意都知道很困难,因为凡夫心永远没办法揣测圣智。但是他给我们示现这些,总是有大方向可寻的,只要把这个大方向找到,我们就可以基本理解上师的密意,理解了上师的密意会保证我们的信心不退失,因为消化掉了可能让我们生邪见的东西。通过智慧,了知上师善巧方便的密意,消化掉了我们有可能产生邪见的因素,自己可以保持在守恒的状态中。
如果有这种智慧,不管上师示现什么行为你都能够完全接受,不需要压抑、强迫自己。你通过智慧化开了,化开和压抑是不一样的。你说“不能生邪见,不能生邪见”,但内心中邪见一直想冒头,这就很困难,也很危险。但是你有智慧化解掉,完全把自己说服了:“上师没有这些烦恼,他的确是为了调伏众生的方便”。是什么方便自己通过智慧去观察,分析出来之后,一下子就处在释然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压抑。邪见的种子已经去掉了,这对于保持对上师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弟子生邪见就是因为接受不了上师的显现。接受就是信心。如果你能够完全了知上师的密意,能够完全接受,就不会生邪见。
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
上师所讲的显宗、密宗的法要,加行、正行的法要都能够受持。不单单是听,而且能够听到心里去接受,这就是广闻博学。弟子也需要具有这样的智慧,上师讲的是解脱道,解脱的原理等,没有智慧也很难成为直接的被调伏者。
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具有悲心;
作为一个修行人需要有悲心。有时我们对上师是很有信心,但是对众生的悲心就很欠缺,这也不是真实的法器。
如果不管怎样,只要是上师讲的他都愿意落实,但其他众生或者道友对他说几句,或者怎么样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开始发脾气或者生恶心,这就是他不具悲心。要成为真正的法器悲心很重要,因为上师是大乘上师,你要进入的是大乘道,是被大乘教法所调伏,而大乘的标准就是具有悲心。没有悲心无法直接进入大乘,他只是具足趋入大乘的其中一个条件——对大乘善知识有信心。这不圆满。不圆满就会拖你的后腿。
当你在往前走的时候,不具有悲心这一点就会拖后腿。所以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生起悲心。这些教言如《入行论》等等都有必要反复地去看、学和观修,慢慢地把自己的悲心引发出来而变得真实。所以,对“无依无祜、受苦受难的众生”要具有悲心。
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敬护净戒;
“律仪”是显宗的戒律,“三昧耶戒”是密宗的戒律。对于上师所传授的显宗和密宗的戒律都有恭敬心去守护,因为我们的相续是通过守戒而得以清净的。
一方面想要学大乘道、一方面又根本不护戒律。因为没有守护戒律的缘故——不该做的都在做。戒律是什么呢?不该做的让你不做。不去做很多的黑业、恶业,你的心就会很清净。凡是大乘的悲心、菩提心、空性和调伏,这些功德发生在什么样的相续中?永远只会在清净的相续中发生。如果你的心相续很污浊、具有很多染污成分的话就清净不了。很多功德没法发生在相续中。所以说,污浊的心不是发生真正功德的所依。
怎么样让自己的过患越来越少呢?首先是“得戒”、然后“守护戒律”——让自己的心相续很清净。在清净的相续中就可以生起大乘道的功德。否则的话,我们一边在做善法、一边每天也在造很多恶业,善业和恶业在我们相续中打架、牵制。像这样的话,恶业通过每天修善法不会严重到什么程度;但善业因为每天没有制止自己恶行的缘故,也不可能强大到什么程度。
这就好像你走得很慢,比完全不修善法的人要好一点;但是因为没有制止恶业的缘故,比优秀的修行者要差很多,所以走起来就很慢了。为什么要敬护戒律的原因,也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殊胜的被调伏的法器。
身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
我们的身、语、意都很寂静。身体也没有杀生、偷盗;语言方面也不说无关紧要或者造恶业的话;心也很调柔、寂静。像这样没有很粗猛的烦恼、大的恶行,就叫“三门调柔”。
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
内心具有宽宏大量的功德。上师、道友们的行为自己都能容纳,这就是“宽宏大量”。如果有了宽宏大量,就不会因为上师、道友的行为,让自己好几天都不舒服。处在这种不舒服的状态中,怎么能生起清净观?怎么能修行正法?就会受到耽误。而且很多问题会转变成障碍修法的因缘,所以宽宏大量很重要。要通过训练把心变得很广博,一切都可以容纳,又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修行,这个是很重要的。
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慷慨大方;
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慷慨大方。这个也是要看情况——如果自己是有家庭的(指在世间中的时候),就要看情况。如果时机还不成熟,毫不吝啬地全部供养了,供养的时候可能是不吝啬的,但是后面因为缺少了财富,很自然就会产生后悔心,便会想:唉!早知道当时就不供养那么多,留一部分我现在还可以度过难关,就是因为当时全供养了,现在自己没办法了。因此自然就会后悔。
还有一些人毫不吝啬地全部供养之后,家人可能起了反感,或是其它的妨碍,这也是违缘。所以“毫不吝啬”有些时候是针对出家人(没有什么牵挂);或者自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也可以全部供养。但是必须要反复观察、非常地谨慎,因为凡夫人很容易生后悔心。只要生了后悔心,那么前面所做的功德就会因为后悔心而“全部失坏”(后悔心是失坏善根的因缘之一)。
就怕我们在不观察、头脑发热的情况下,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供养,冷静下来之后就开始后悔。大恩上师在很多地方也经常讲:对上师的财物供养不重要,好好修法就行。就怕出现那些供养之后又开始后悔,这会对后面学习佛法有很大的损失和障碍。
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具清净观;
弟子内心中很清净,很少出现恶分别念。这个分别恶念来自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上面的种子习气。通过长时间的修炼,这些不清净的习气很弱、很少,而且通过善根、功德的压制很少现前,这方面就是具有清净观。
清净观有很多,不管是对上师、道友、有的时候对法界本性都要具有清净观,因为法界实相是清净的。如果内心中有清净观、外在法界也是清净的实相,很容易二者之间就可以相应,我们就可以解脱。
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我的这种恶行必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具惭愧心。
惭愧心的“惭”是针对自己,做了恶业不好意思是惭;“愧”是愧对正士大德,觉得在上师面前有愧,或针对对境不好意思是愧;对三宝、佛像不好意思是愧。对自己的恶行,觉得会受到羞辱的那种状态,就叫惭愧心。
惭愧心是一个善心所、是善法。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惭愧心对我们修行来讲很重要。如果有惭愧心,即便造了罪业也不会很重,而且还很容易清净;如果说造罪业没有惭愧心,虽然很小的罪业也会变得很重。所以,惭愧心对我们来讲是特别重要的——知惭有愧。
我们务必要具备这些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说:“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这是对前面的归纳。下面再来看:
再者,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的心意,万万不要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必须严加防犯。
作为一个弟子在时时刻刻中,尽力地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的心意,不要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必须严加防犯”。尽量不做上师不欢喜的、违背上师意愿的事。但这里的上师不是那种相似的上师、也不是打引号的上师,是指具有法相的上师。
的确因为具有法相,他内心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调伏弟子、为了弟子的利益,这就是他的真实意愿。其实上师是代表正法、代表调伏。你要违背的话,相当于和正道违背,主要是从这方面讲的。它的原理、意义主要是指,不能违背上师的心愿。
如果是相似的上师或其他的,倒是没有这么大的问题。还有一些人有些事自己是没办法的;如果刻意去调伏还是没办法,这就要通过忏悔来清净罪业;还有一些,如果自己做不到,就好好地在上师面前恭敬陈白:上师!这个我做不到,或怎么样…,好好讲也不会有过失。
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制裁,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良马;
下面用很多比喻,来说明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应该有怎么样的心态和行为。
第一,犹如“驯服的良马”一样。良马被驯服之后,不管主人怎么样鞭打,它都不会产生反抗,或对主人做出伤害的行为。说明弟子的相续很调柔,无论上师怎么样严厉呵责、制裁都不会怒气冲冲、也不会怀恨在心。这就是真正高标准的弟子,或者堪为真实法器的弟子应该有的素质。
大恩上师经常讲:且不说上师会严厉地呵斥、苛责、制裁,有些时候没有做什么事情,弟子就莫名其妙地开始发火,或者怀恨在心。上师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做出什么呀(没有骂、也没有打)?有时候上师说:根本就不敢骂、也不敢打。还没有打和骂——很普通的时候,他就觉得上师对他不好了,何况是又骂又打的话那更不得了。
所以像这时候,我们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尽量把自己调伏成标准的法器,要学着让自己成为法器。不是法器不要紧,我们要努力地让自己成为法器,前行的法要就是让我们成为法器的。所以要真实地去落实这里面的教义,只有真正落实了,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法器也就逐渐形成,最后就培养成殊胜的法器了。
良马不好当。上师严厉呵斥、制裁的时候,我们不能怒气冲冲,也不能表面上虽然不动声色,心里面已经很不高兴了、怒气冲冲,这也是不行的。不是说你很能装(像是受过特工训练、当过特工),表面上很平静、内心非常愤怒,装的再像也不是法器。这不是装出来的,必须是真实地不会怀恨在心、不会怒气冲冲、完全能够接受。
因为上师的指派等而来来往往也不厌其烦,犹如船筏;
“船筏”是什么?是从此岸到彼岸、从彼岸到此岸。不管船夫把船划过去、划过来多少次,他都是没有什么想法的。船筏来来去去也不会有什么厌烦。所以说,一个具格的弟子,上师指派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不厌其烦”,不会有厌倦。
像米拉日巴尊者的房子修了拆、拆了修,他也没有厌倦过。他只是求不到法的心比较迫切,其他的话没有什么厌倦。所以说这方面就是一个标准的典范,犹如“船筏”一样。
我们现在听的时候觉得自己有可能做得到。但是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不一定真的能做,这非常考验一个人的修行和信心。如果没有很大信心的话,一、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就做不到了。我们在发心做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一、两年发心还行;时间长了,五、六年或七、八年之后就不行了,有时就招架不住、很疲厌,或者觉得就尽量做这个事情,希望上师把自己换下来等等。作为一个自求于解脱道的弟子来讲,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但作为人来讲,你可以有这个想法。
但作为一个修行者、一个弟子来讲,而且这个弟子想要很快的时间得到调伏,说句老实话,这是不该有的想法。没有必要和上师讨价还价,作为一个真正的弟子,这是不应该做的。可能当时我们做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作为一个弟子来讲,哪有和上师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这样的,我们还是要努力让自己变成殊胜的法器。
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
“铁砧”就是砧板,铁匠打铁的时候,把铁放在上面不断地敲打,这个就叫铁砧。厨房里的菜板等,这些都叫砧板。铁匠的砧板能够忍受一切,不管怎么敲打或者烧红的铁,它都能忍受。我们也要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体现在闻法、思维法和修行法时的一切艰难困苦。夏天很热、冬天很冷,这所有的严寒酷暑,或者夏天磕头很热很累,各式各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够忍受,修行者应该有这种素质。如果没有就应该努力让自己具有;如果没有的话,就说明要接受殊胜法的调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
一个仆人对主人的所有吩咐,是不会提什么要求或者条件的,不管主人怎么吩咐都会去做、唯命是从,这就是以前奴仆的行为,所以我们也应该犹如奴仆一样,上师的所有言教唯命是从。
就像刚刚讲的那样,初学佛法的人就会担心:这里面会不会是洗脑,后面好控制我?对上师一切言教唯命是从如奴仆一样,这不是让我们没有尊严了吗?我如奴仆一样,作为人的尊严都哪去了?其实要修行、要深层次地、很快被调伏,那就不能提尊严。
所谓的尊严就是自尊,是世间道中的互相尊重。换一个词就是我执,觉得自己有尊严,别人不能这样吩咐自己。如果还有很强的我执,就不是解脱道。所以说在高层次的调伏中会讲这些,比如《华严经》中也讲了(《华严经》也是了义的经)。
所以有时候对一些人根本就不敢这样讲。他会认为:你这样讲,我跟着你学,最后变成奴仆一样。一切言教唯命是从,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哪行呢?第一,他觉得这很危险,第二,觉得自己没有尊严。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么回事。这个法义表面上看,不学习佛法的人会自动用世间的知识来解读这些词句,那当然就会错得离谱。这里不能用世间的知识,应该用佛法的知识来解读,所以早期的成见很主要,换句话说,上师善知识讲解的真实意很重要。如果你自己去看、去学,就领悟不了,会觉得很恐怖:这不是让我们很狂热嘛?让我们变成狂热的宗教分子?自然而然就会这么想。这里绝对不是把我们训练成一个狂热的宗教分子,而是说对我们的解脱来讲,我执是一个大敌,必须要把我们的傲慢、所谓的可怜的自尊等这些都没有用的东西去掉。
如果你要依止一位师傅当学徒工,你说我有自尊,我有自己的时间安排,那可不行,没有基本的尊重,放不下自己的身段就学不了东西。作为学生去学习是这样,学车依止教练还不是一样?都一样的。尤其要颠覆轮回,不单单是说你当学徒的那个阶段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你正在依止时,一些所谓的自尊也要放下——这是浅层次的、短期的,但这对于轮回的调伏不起作用。
如果要真正地超越轮回,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调伏我执,所有的这些都要放弃。所以你依止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傲慢放下、一丁点都不能有。对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如仆,一丁点的傲慢都不能有,否则都没办法成为最殊胜的法器。
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
扫帚是常接触地面的、最低的。我们也要断除傲慢、常处卑位。和道友相处、尤其是在和上师相处的时候要常处卑位。
这卑位有时候是说坐的位置很低:坐车的时候,坐最后一排这个是不是卑位?也是;讲经的时候坐最远,没坐上师跟前,这个是不是卑位?也是。但关键是你的心要处于卑位,而不是你的身体处于卑位。二者比较起来,心处于卑位更重要,因为这就是代表你内心中真正的谦卑,而不是说我内心中很傲慢,所以我可以我坐得很远,我可以坐到最后面,这就不是真正的卑位了。
当然对依止上师来讲,身语上的谦虚、恭敬,这也需要有,对道友方面的恭敬也需要有,因为身和心是有联系的。但是二者比较起来,心处于卑位更加重要!心处于卑位就是没有傲慢,断除傲慢自然处于卑位。有啥傲慢的呢?我这一点点可怜的智慧、一点点可怜的福报,和圣者菩萨比较起来,根本就不值一提,经常想这些的时候,心自动就处于卑位了。
如果你这么不得了,那你还依止上师干什么?就是因为啥都不懂,所以才依止。所以在导师面前,没有什么可以傲慢的。而且我们处于卑位,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更容易发现上师的功德,这对调伏烦恼有很大的助缘,是非常殊胜的心态。并不一定是强制规定:你来晚、你是小师弟,你就坐在最后一排,这是世间中的排座次,钱最少的就排最后一位。但关键是排最后一位处于什么目的:处于卑位是让我们的心和法更容易相应,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过患、别人的功德,从而对自己的心做调伏。这方面处于卑位是有很大的必要性的。
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
断角的牦牛是什么意思?因为有角的牦牛喜欢打架,角很长、很坚硬的那种牦牛特别容易傲慢,因为他可以经常战胜很多牦牛的挑战。但它的角断了怎么办?就没有底气了。其它牦牛都有角,但它的角是断的,就只好忍气吞声、舍弃傲慢了。它傲慢的资本是长长的角,但角都断了,还有什么资本傲慢呢?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心训练成犹如断角的牦牛一样,舍弃傲慢恭敬众生。
和前面讲的顺下来对照,前面是处于卑位,现在是舍弃骄慢、恭敬众生。像这样,我们没什么可骄慢的,就应该恭敬众生——这个道友有功德,那个道友也有功德等等。如果我们懂得这样,就犹如断角牦牛一样。
如果很傲慢,就会看不起别人,别人有功德也不会去注意、根本不承认,自己有过失也根本不承认,这对我们修行有什么帮助呢?如果你把傲慢带到依止上师这里,对于依止法、依止上师的行为等这些侧面来讲,是大灾难。所以舍弃傲慢、对众生恭敬,对上师就会更加地恭敬。这对我们得到加持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都是《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
依止上师的方法,在显宗经典《华严经》里也讲了很多。
如《功德藏》中说:“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所以,有时候经常提醒我们这些方面的内容,这里有些是针对依止上师,有些是针对和众生交往的情况。我们在上师面前,要想我就是断角牛,没有什么骄慢的资本,经常把自己安置在低位,那自己很快就处于高位了。如果把自己当成断角牛,很多过失很快也就遣除了。
我们依止上师、修行佛法是干什么?主要就是调伏烦恼、内心中很快得到上师的加持而证悟。这些做到了就很快,这些做不到、放不下,那就欠缺很多重要因素。如果又想很快解脱,那就没办法了。你再迫切地想解脱,不是真迫切,是喊口号的迫切。如果是真迫切就一定会关心解脱的条件,一定会关心要具足什么标准才能快速解脱?如果你不关心这些标准,你说我很迫切,那肯定是假的。如果你真迫切解脱,这些能帮助我们成为法器的标准,你为什么不重视呢?对不对?肯定会重视的。不重视就说明你在很快解脱这事情上,只是喊喊口号而已。没有什么真实可信赖的地方。
下面再讲三欢喜——以三种承待令上师欢喜,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三欢喜依师方式。
而且,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
就是说,好好听上师讲法、好好思维、好好修行,不管是打座、修加行、修菩提心、念咒等等,上师告诉我们所有的闻思修、正法调伏心相续,都完完全全地去依教奉行。对上师所传的法去修行,这就是以修行的方式来供养。
需不需要在上师面前说:“我把这个供养您”呢?说不说都可以,这样做就是在法供养。考试、背考和讲考并不代表全部的法供养,所有的法供养是要依教奉行——按照上师所讲的闻思修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传的正法,这才是三种供养中最好的供养,三种欢喜中,最能够让上师欢喜的上等供养就是法供养。
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
中等者让上师欢喜,是以身语意承侍上师,把身语意贡献给上师,不为自己想,一切以上师的事业为中心,为上师做事情、为上师服务。
大恩上师讲,他的弟子们有的闻思修,有的发心做事情。发心做事看起来像是上师广大的事业需要我们发心去帮助和服侍,但是换个角度讲,是上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培福报、集资净障的平台。
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们都找不到能够快速圆满资粮的地方,怎么能快速圆满资粮呢?根本没办法。有时会认为上师欠了我们:“我在这儿做好多年了,一直在发心,上师欠了我”,作为弟子不注意就会产生这种心态。很多大德让我们反过来想,上师来世间是为了什么?他缺这些吗?上师早就圆满了自利的功德,他来到娑婆世界是利益有情的。他创造了这样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发心做事,对我们的资粮圆满是非常殊胜的,后面还要讲些内容。
所以说为上师服务是最好的,上师自己是不需要的,他在世间做很大的利益众生的事业,如果我们努力地去做,看上去是为上师服务,其实是为佛法、为众生服务,是自己圆满资粮、集资净障的最好机会。有时显现上上师没有做广大的事业,但是他发了菩提心,他的菩提心很广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上师服务也是令上师欢喜的一种方式。
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
下等供养就是以财物供养,把饮食、受用等慷慨地、欢喜地供养给上师,这样上师也会欢喜,这是三欢喜中下等的供养方式。按照以上条件讲,有福报的人三种供养当然都可以。如果必须要选,最好是选上等的——精进地依教奉行,再在这个基础上看是否具足其它的;如果不具足,就努力使之具足。
如果在闻思修方面闻思不动,没有这个能力——并不是有能力而故意懈怠,是的的确确听不懂。如果没有办法法供养,钱也没有,这时就以身语承侍为上师服务,这样也可以。如果说很忙没有机会在上师面前发心、为上师做事情,这时也可以通过财物供养的方式让上师欢喜。以上三种都是令上师欢喜的。
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有时一些道友有能力闻思修行,但是觉得这个不重要,认为供养财物很重要。所以上师就说,不学习佛法不知道主次,原本我们可以选最好的——修习正法的法供养。不知道的话就觉得供养财富很重要,那么没有钱怎么办?他就去挣钱。上师说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法供养。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叫三喜依止?为什么这三种承侍能够让上师欢喜呢?它的原理何在?不分析的话有时也会产生疑惑。
第一,我们要知道上师来到世间干什么,为什么要降临在我们身边?作为引导者,他只有一个目的:引导有缘的弟子走向解脱。弟子中有很多不同的条件和根基,怎么办?他就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调伏。在调伏时,最直接、最能够利益众生的就是正法。给有缘的上根利智者讲解正法,弟子们依教修学之后,就会很直接地被调伏,这就是上师到世间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说,如果能够精进地修行,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苦行修行正法,真实地依教奉行,是上师最高兴最欢喜的。法是直接调伏众生的,而我们现在能够修法,通过法来调伏,因为离解脱道最近的就是法。这就是为什么上师欢喜法供养的原理,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第二,为什么身语承侍呢?是因为上师是一个没有私心杂念的大福田,承侍上师可以集资净障,而且在身语承侍的过程中需要耐心,要忍受很多的痛苦和疲厌,如果能够做到的话,他很会高兴。因为你的心性在不断地调伏,我执不断地消减,像耐性等这些作为弟子的条件和法器,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成熟了。这也是让所化弟子能够进步、成熟很好的方式。
所以能够以身语承侍供养,上师会很高兴。这种高兴并不是世间所谓的“我这里缺人,你来做事情我特别高兴”。显现上会这样说,但实际情况怎么样?上师来到世间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事情,他自利的事情已经圆满了,他是来利益弟子的。而弟子如果能以身语承侍,他们内心中的福德会增上,傲慢、我执等很多习气通过做事的方式会遣除,相续慢慢成熟。上师很高兴见到这种情况,他很乐意看到弟子通过身语承侍的发心方式,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调伏问题。是凡夫人一定有情绪和习气,在不断做事情的过程中他可以发现并被调伏,上师就欢喜这样。所以这样的承侍他是欢喜的。
第三,财物供养为什么欢喜?大恩上师也讲,并不是上师正好缺钱缺饮食,刚好你就来供养,这时他特别高兴:“终于有吃的、有钱了……”,对于帮助他的人和弟子感到很高兴。如果是这样的上师干脆早点远离,他不是真正的善知识。
为什么财富供养会让上师欢喜呢?显现上他不是也很欢喜高兴吗?他是很欢喜,但不是得到了你给的钱而高兴欢喜,不是这样的。是因为他要调伏你,他可以把你的钱财用在最该用的地方。他有菩提心,并且事业也很大,如果你的钱自己处理,很可能会乱花乱用,或者对培养解脱的善根没有什么作用。而你供养之后,上师可以把这些钱拿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作为功德主你一定会得到很多的利益。
而且,他很高兴看到你在菩提路上通过财富来集资净障,以前你想供养找不到福田,或者有了福田你舍不得供养,处在吝啬状态。现在他很高兴看你把钱拿出来,舍弃吝啬,对真实的福田做正确的供养,他接受之后给你做最清净的回向和发愿。在修道的过程中,身语承侍的条件你可能没有,法供养的条件也没有,但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成熟。上师乐于见到这种情况——看到一个最普通的人通过供养上师的方式集资净障,在菩提路上往前走,而不是很欢喜看到你摆在他面前的财物。
他是看到弟子通过供养得到了善根,在菩提路上进步了,即便其它的做不到,这方面做到了也很好。如果是很好的弟子,既可以法供养,也可以身语供养、财供养,上师都会欢喜高兴。为什么?因为不管哪种方式都能够让你得到利益,缘自己的上师做这些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他是对你相续的进步和成熟感到高兴欢喜。
为什么这三种供养令上师欢喜呢?他欢喜是因为他来到世间的目的,只是为了利益和他有缘的弟子,或者利益不是弟子的其他众生。不管以哪一种方式和他结缘,他都高兴,因为他是佛陀和正法的代表,和他结缘后离解脱就不远了,他因此而高兴。三欢喜要这样理解,而不应该从其它方面解读。它的原理我们要解释一下,否则不清楚会产生很多想法,又不敢说出来,怕别的道友笑话,但内心中还隐藏着疑惑。所以要解释一下,虽然不一定圆满,但还是解释一下比较好。
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这是《功德藏》的归纳,前面的内容讲完了,这里只是归纳而已。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76 课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76**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华智仁波切造的《前行引导文》主要是让我们的相续成为法器,能够调伏自己的烦恼及内心的殊胜引导,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和成熟。
其实,从了义的教义来说,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成熟的并圆满了一切功德,只不过因为在轮回中熏习了非常多的烦恼习气,犹如乌云一样覆盖了圆满的心性,使这些功德无法显露。所以,所有的法都是去掉障垢的。按照《大乘经庄严论》的观点,现在所修行的法都是“能净因”,即能够净除障垢的因或修法。
从所获得的侧面来讲,真正的修行并没有额外重新得到。众生和佛之间其实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实相和现相的关系。实际上众生安住在实相中,但是因为有障垢,实相隐没而显现为了现相。
如果是因果关系,应该是近取因和异熟果,或者异熟因和异熟果的关系,也就是现在所修的所有功德、资粮以后会变成佛功德,从了义侧面来讲并不是这样的。如果现在所修行的因,成就了一个以前没有、现在新生的果,那所有的果都应该是有为法、无常法、因缘法,所有的因缘法都是无常变化的。但是按照了义的角度,佛陀所具有的智慧、功德都是无为法的自性。
从不了义的修行来讲,众生是因,佛是果。现在所修的所有善根资粮会像种子生苗芽一样,逐渐变成佛果、直至获得佛果。但从最了义的侧面来讲,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佛性,而佛性是从来不变的,因此现在众生位也本具佛功德。既然本具佛功德,那么现在所修行的因肯定不是因缘法,所谓以前没有的佛果,通过现在的因而变成,实际上并不是这种变化性的、有为法的因。
现在所修的因是能净因,“净”是清净的净,能够清净一切罪业、无明、客尘障垢的都叫做能净因。它的果不是异熟果,而叫离系果,即离开了系缚之后自然呈现的果。离开系缚的意思是本来具足,只不过以前有系缚和障垢而无法呈现,通过能净因净除了客尘,它的果自然就是离系果。
真正获得佛果之后没有这种“不了义”和“了义”的讲法。但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可以分成两种来讲,因为有些人不一定能够接受一切都是无为法,或现在相续中就具有恒常的佛性。如果根基不够的话,就很容易和外道的“常我”挂钩。针对这些实执比较重的根基,就要讲一切都是因缘产生的,通过积资净障可以成就佛果。
如果对根基成熟的人讲是能净因和异熟果的关系,他会更加勤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果是现成的。佛果本来就在相续中,真正通过出离心、菩提心摄持的所有修法都能够清净客尘。你精进一分,客尘就少一分,离现前佛性就近一步。
就好比已经知道这个地方有金矿,无论用锄头挖还是机械开采,你知道如果挖下去一点,离金矿就越近,这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有了义和不了义两种观点,但前面通过共同乘的思想引导,修行积资净障的大菩提的因,最后成就的还是无为法,也就是通过修持一段时间后,根基成熟了就可以接受。实际上每个众生相续中的佛性是天成的,就是无为法,现在所做的所有努力只是为了清净它的障垢。
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修的分别心、所修持的法和所对治的法,即能对治和所对治都会消失,最后只剩下圆满的佛性,是如来藏现前的佛功德状态。按照这个标准,把现在所修的所有资粮,如出离心和菩提心或《前行》里讲的能够显露心性的法,去认认真真落实的话,那么所有的精进、修行苦行,都将成为现前佛性如来藏的正因,这叫做能净因。所有的善根都能够清净客尘,“客尘”的意思是可以被清除的,它不是本性,所以叫客尘。
前行法分为三个部分: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和颇瓦法,现在学的是共同前行中的依止上师。依止上师对现前佛性是一个最大的助缘,因为一位具有标准法相的上师善知识,对于一切众生的本性、及如何现前本性的方法非常通达。而且他有的这些条件或法相,在调化众生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的干扰,一心一意为了救度有情众生或弟子而勤作和努力。
做任何事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也是上师所应具有的条件。其次,在做调化的过程中,他的心不会受到其他因缘的干扰,不会很厌烦,或觉得时间太长了想要休息、不管众生。如果出现这些,说明善知识本身的条件可能还需要圆满,还不是一个标准的善知识。
标准的善知识一定具足这些条件,他可以为了利益一个众生,在很长的时间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对他进行调伏、让心成熟。所以,依止上师善知识是修学佛法过程中,成熟我们的相续、让实相现前的一个最大的助缘。
为什么是最大的助缘呢?以前多次讲过,真正的主因是自己,自己具有如来藏以及自己想要成佛的心是主因。如果没有如来藏,成不了佛。田里没有种子,即使农夫天天去浇水、除草,拔得干干净净,一根杂草都没有,还是没办法长庄稼,因为没有种子。
上师很殊胜,具有很多的法相和功德,但他永远只能成为最大、最殊胜的“助缘”。
能不能够成就,还要看自己愿不愿意配合上师的教化。这个教化或度化众生是两个方面的事情,一个是上师有想要教化你的心和能力,第二个是你愿意配合上师的教化,如果不配合,也没办法。佛陀和阿弥陀佛如此圆满的功德,对不愿意往生和解脱的人,也没办法。
暂时来讲没办法,但究竟来讲,上师不会因为没办法就放弃你,他会想方设法地来帮助你,让你结上缘、生起清净心等,根基逐渐成熟了就会教化你,但在这之前是没办法的。所以要解脱,主因还是自己。
通过观察前面的四加行,要生起一个强烈的出离心:“就是很想出离,待够了不愿意再待,轮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这个轮回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耍过,还有东西没经历过,那还是不愿意解脱。但是,我们在轮回中待的时间是没办法计算的,什么花样都玩过,什么样的身份都转生过。对现在来讲,应该足够了。
当我们思维这些共同加行(尤其是轮回痛苦、业因果等)的时候,应该觉得足够了,想现在和轮回说再见。通过观修之后,这种心要非常强烈地生起来。因为你的心越强烈,就越能够和上师救度你的悲愿挂钩,他把救度你的带钩绳索抛出来了,你自己没有接住或长度不够,那也没办法。
这时,出离心越强,就越能和上师救度你的悲愿相应,如果内因外缘都相应了,那很快就可以解脱了。首先,自己有想要解脱的心,这对所有想要出离轮回者来讲都是共同的。不共的是,你成就的不是一般的解脱,而是大乘救度一切众生的佛解脱。佛解脱单单有出离心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发起符合大乘解脱道的菩提心。
这些都符合之后,就可以成为大乘的弟子,上师是度化三乘的众生,你是哪一种?当然要成佛利益众生。如果成佛利益众生,就要立志于观修菩提心的窍诀,让自己发起最强大、最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为了生起菩提心任何代价都可以付出。
因为确实真正认识到了这个殊胜性,所以不管是时间、精力等等代价都可以付出,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已经认定这个成佛度化众生的道,所以什么都可以付出:头、手、脚都可以砍下来布施有情,可以把王位、妻子、所有的财富都来做布施。不是一世两世,而是无数世的做布施、持戒、安忍。佛陀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因为他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成佛利益众生的殊胜必要性。一旦认识到之后,他就成为真实的大乘法器,通过这样的路走上来成佛了。
佛陀又把这个方法告诉我们。这么多修行佛法的人,有些人的善根已经成熟,的的确确生起了非常强烈的出离心,也正在为生起菩提心做努力、做准备。当真实发愿之后,就要立志于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最强烈、最真实的菩提心。
如果对于这个“果”真实希求的话,那么对于成就这个果的“因”也绝对会重视的。这个问题讲了好多次,如果现在不精进,肯定说明对这个“果”的殊胜性认识不够,如果真实认识到在整个世间中再没有和它匹敌的殊胜的果了,那为什么不愿意放弃手上或身边这些可怜的果,而去追求更殊胜的果呢?除非一个原因,就是对这个果的殊胜性没认识到。认为解脱果、佛果不如现在手边的这个果安乐,如果内心中有这种想法,当然就不愿意付出太多的时间,去追求那种所谓更殊胜的快乐。
还有一个问题,这种殊胜的解脱的安乐、成佛的安乐对我们而言,现在只是一个概念,而现在的生活是实打实的能够感受到的东西。要放弃这个实打实的感受,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全新的概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个需要不断地积资净障和学习,比如很多真实的广告,你知道了学习了,逐渐就会生起追求之心,虽然是全新的、以前不了解,但还是愿意去追求。对于成佛来讲,佛陀 2500 年前就以佛经的方式打广告:“这个解脱的道和果都很殊胜”,然后一代代的祖师包括上师也经常为我们打广告,说“菩提心和佛果殊胜,得到解脱的殊胜性等等”,这也是一种广而告之。
因为不知道、不了解,就不愿意去追求或为了得到这个东西而付出努力。现在我们要通过持续性的学习来了知它,之后就愿意去追求,所以要不断地学习。因为自己的不认知、陌生感,通过不断地学习、思维和修行,慢慢就可以去除掉,取而代之的就是对于大乘解脱最殊胜正道的向往和追求的心。
所以要依止上师,因为这一切都来自于上师的指引。当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内心就会对上师很感激,对佛很感激。尤其对上师会感激,为什么?虽然佛陀在经典中讲了,但对我们而言,那么多的概念和修行方法,没有一个入手之处。当然也可以随便抓一本经来看到底讲的什么,但是整个解脱道对自己来讲还是陌生的,比如把《金刚经》拿出来,也许会看不懂,即便看懂了,对于整个解脱的体系来讲,不一定就只是看一本经、几本书,就能确立修行的方法。
现在上师就把整个从基础到中间,再到最后高层次的所有修法、次第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中确定修行的方向,这是上师对我们做的殊胜的帮助、助缘。从功德来讲,上师等佛;从恩德来讲,上师胜佛。为什么?因为上师在最快的时间中,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解脱之道、解脱的原理和方法,帮助确定解脱的正见,引导修行殊胜的解脱道。
殊胜的上师是很殊胜的助缘,所以要依止上师。在此之前,要观察上师,具有什么法相,不能随便依止。如果依止到一个不合格的上师,轻则浪费时间,重则通过邪师的误导堕入恶趣。虽然已经生起了很难得的要解脱的心,但关键一步没有走对,或者缺少福源[范1] ,就还会再等若干世。
这是什么意思呢?即便遇到了邪知识、邪师,且堕恶趣了,但对解脱道向往之心的善根还是会成熟的。以后还是会遇到合格上师,因为你希求解脱,所以并不是一步错永远错,一步错了之后,可能会耽误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是几十年、几世、甚至是几百年,这个善根终究还会成熟。但是也没必要,刚开始时认真观察好具有法相的善知识,然后去依止,这是很殊胜的。
上堂课有一句话漏掉了,这里补讲一下:
能够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
作为弟子,对于上师所吩咐的一切,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能够承受。“桥梁”指不管是好人、坏人,高官还是老百姓都可以走桥,桥自己没有分别念。
上师所有的吩咐,容易做的、不容易做的事情,或高层次一点如善事、恶事,都能够承受,这就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当然,前提这个上师一定是殊胜的、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如果刚开始错了,假如不具有法相的邪知识,吩咐的一切好事或者坏事都去做,让做一些不好的恶业,这会是自他俱损的情况。
今天所学的课程是:
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无论上师的举动怎样,我们都要认识到那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观清净心。
在依止之后,如果发现上师的行为,和自己内心中的预期不符的时候,怎么办?观清净心,这是最好的对治。
虽然前期观察了,确定他是一位殊胜的上师,也依止了。有些时候没问题,但有时的确也会遇到和自己以前固有的思维、认知、分别等冲突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假装没有”不是解决之道,要承认的确有,那有了怎么办?最好的方法是怎么样呢?怎么样保护自己的修行呢?
首先,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当然不是所有上师的行为都是变化莫测的。有些上师的行为变化的很大,历史上也有,现在的有些大德也是。有些上师的行为基本上不变,但是有些时候会变。
为什么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呢?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得很清楚,作为一个菩萨或佛的化现的上师来讲,要度化的众生根基很多,不是他自己修行不稳定,变来变去。从某个侧面看,前面已经观察好了上师的法相,具有很多足以相信他稳重的功德,不会因为自己的修行不足够而变化。但是因为众生的信心、福智可能有所欠缺,于是中间也会生起一些分别念。
了知了这个原理,对观清净心是一个很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不知道上师的行为为什么变化莫测,就难以观清净心,难以消化。但是如果知道了这个原理,当碰到这个事情时,会想一想为什么,再观想一下,就很容易说服自己。
前面讲了上师要度化的有情的根基千差万别:有贪欲重的、嗔恚重的、愚痴重的、嫉妒心重的;有上根利智的、也有钝根的;有学了很长时间、也有刚刚学习的;有些信心好;有些信心差。要度化的众生非常多,而且并不是一样的根基。如果根基一样,他的行为不会变化。
打个比喻如:报身佛,他的寿命、身相、刹土没变化的。为什么?因为他的眷属是一到十地菩萨,相续都是成熟的。相应于很多贪欲心、嗔恨心重的情况是没有的,报身是常住的,因为他所化的有情的根基是这样的。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身相,也不会变得很厉害,因为到了那个地方,最低的根基也都是某种高度的,所以变化不会很大。但是在娑婆世界中,根基的差别就太大了,有一些是学了很长时间的、善根深厚的;有些是刚刚学习、带来很多邪知邪见的,各式各样都有。
作为一个真正的良医,绝对不可能把所有的病人都认定成一种病、开一种药、说一个教言,否则就是庸医了。因为这么多病人的病情都不同,不可能一副药就治百病。这么多有情不可能说一种方法、一种示现,因为可能这个有情满意,其他有情不满意,所以针对不同的众生,他有不同的变化。
有时候今天上师讲的话,明天就不认了。“啊,我没讲过,什么时候讲的?”录音机打开,“这个就是你讲的。”也许是我们小聪明的发现。但是,从上师的角度来讲,他昨天讲的是对有些众生利益最大的。他今天这样讲,和昨天矛盾,是对今天这个有情利益最大的。而我们恰巧都在其中,昨天今天都听了,发现这有矛盾。如果只是听了其中一天的,肯定没有问题,觉得就是给我讲的。但是恰巧都遇到了,怎么办呢?就要知道这里的原因,在于他要调化的有情的根基差别很大。所以只用一种方法或行为是不行的,没有办法让所有的有情高兴。
作为上师,他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弟子或众生高兴。但有时让弟子生起清净心、欢喜心,对进一步深入接受他的教法,是有帮助的。因为真正的任务是可以传法。而且传法调化弟子的时间越长越好,所以在此过程中,他会用很多方法。
大恩上师在学院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你们不要跑,这样对你们没有帮助。”有些道友能够理解,有些就不理解,是不是就不让依止其他的高僧大德?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刚刚初学的人,跑多了,心稳定不下来,对接受、思维、观修、体会或证悟教法会有障碍。
为了让弟子的相续相对稳定,要用很多方法让你逐渐调伏。有时候赞叹一下,或者给点东西,有时可能是骂一骂。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主要是因为这么多弟子,今天这个有情绪了,要针对他说一些教言;今天把这个按下去了,那边又冒出来了,又要给那个讲一点。
作为弟子来讲,坐在下面听课,上师今天示现这个,明天示现那个,变化莫测,没一个固定性。觉得“你是一个上师、善知识,教化我们稳重,你是不是应该更稳重?为什么你前后讲的不一样?”其实他教化有情、度化众生是跟随所调化的众生根基变化而变化的,这是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如果没有能力,他根本看不到也不知道,干脆一刀切最好最省事,那对于弟子的利益就不会大。
跟随众生的变化而变化,是他有这个智慧、能力、善巧方便。如果有信心、有善根的弟子,不但不会当作是观过失的把柄,反而成为对上师生起信心的素材。因为针对不同的弟子,给出不同的调化方式,在世间来讲就是一个良医。
今天给众生开的药,和明天开的药肯定不一样的,说法也不同。为什么?因为即使看起来病是一样的,他能把脉把出这里面不同的地方,所以给药的时候,份量不一样。有些人说:“我也要吃这么多?为什么这个药你给我少开二两?我要和他吃的一样多。”那不行,你觉得你和他的病是一样,但他一把脉,知道你俩的病不一样,所以给出的药方和治疗方案也就不一样了。
作为弟子应该有这种消化能力,消化自己的分别念。不是消化上师的行为,而是我们对上师行为的看法或分别念。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都是受以前轮回中的很多固有思想的影响,因而没办法真正地去体会、了知真正的善知识、上师的调化方式。
现在要知道、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就要说服自己,让分别念消化掉。这样第一、不会生邪见,第二在不生邪见的基础上,更加增上对上师的信心。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所谓的邪见就是看不惯,消化不了上师的种种行为如没有固定性、变化莫测。没办法消化,堵在心中就慢慢变成了邪见。如果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做,就形不成邪见,因为形成邪见的因缘不具足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消化了。一方面消化了邪见,没有产生邪见;另一方面,懂这个原因会对上师更加产生信心。
所以这个方法我们要学会,如果现在恰巧有这种想法,那就用这来对治。必须反复地观想、思维,把这段教义消化掉,完全接受,你才能去用它。[范2] 如果对教义本身都有疑惑,没办法抓住重点,那就谈不上用了。
所以首先要反复观察,把这些教言牢牢地记在心中,尤其我们这样邪见重的人,可能经常用得上,不是两三年才用一次,可能几天就用一次。更加需要把这个武器练好,因为我们的邪分别念的确是太多了。
这个必须要了知。了知之后,可以消化自己的邪见,增上信心。第二,可以帮助其他有类似想法的人,不至于看着心里干着急。你知道他生邪见不对,但就是拿不出东西来说服他。这时候你可能很关心他,但是束手无策,那也是不对的。是不是没有办法?也不是,原理就在这。
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个原理搞清楚、搞透?我们完完全全搞透,再给别人推销、介绍邪见对治药的时候,就能把它的性能、药理都讲得清清楚楚,这样就可以帮助其他的道友们。学佛多不容易,依止一位好的上师更不容易。依止上师之后生了邪见,如果能化解掉,可以继续往前走;化解不掉也许就倒下去了,若干年之后,又开始重来。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尽力通过这个方法去帮助他。帮助得了帮助不了是另外一回事,但你是有方法的,不至于什么都做不到。有时候很想做点什么,但就是好像没办法。至少知道这个后,我们可以从道理上去帮助其他道友。[范3]
无论上师的举动怎样,我们都要认识到那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观清净心。
要知道不管他显现上是什么样的行为,呵斥你、骂你,或者有嗔心、贪心,或者很愚痴,是因为他现在所调化的弟子,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希求、烦恼,为了度化他、帮助他,有时会在行为、语气上随顺;有时会通过呵斥等方式去猛烈地调伏,有很多种情况。
所以我们知道后就能够理解。不单单是上师在示现的时候,在别人身上可以理解,有时在自己方面也可以理解。比如这段时间好像很好,但是过段时间就很嗔恨、很讨厌自己,也可以通过这方面经常观想。但能不能起大作用,关键看对这段教义理解的程度到底有多深。理解得越深,越能够有效地使用,如果理解得不深,使用起来就有点困难。所以这一段的核心就是唯一观清净心。
观清净心的方法原理,就是刚刚我们讲的这些。因为调化的弟子的根基各式各样,前面打了个比喻就像良医一样把脉之后看出不同的病。这么多的病人,治疗的方案、药、疗程的时间长短等,都不一样。有些吃药,有些打针,有些按摩,有些可能拍打等,有很多调化的方式。根据不同的病去调化,恰恰说明他的医术的确很高明,我们就会对医生本身有信心。
对上师来讲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对待弟子的方法,或者说的教言不一样呢?因为并不是只调化一个人。即便是只调化一个人,内心的烦恼、分别念的起伏也不一样。这个阶段是这样的,那个阶段是那样的。所以他对你的教言,也会相应你的时间阶段,不停地做调整。所以他的行为就不可能完全不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所以唯一观清净心就是这一段的核心,必须要牢牢掌握。
下面讲一个公案,配以事例,对我们来讲更加容易理解。下面所讲的这个是什么?主要是观清净心。不要看到外在的行为,就认为一定是这样的,那不一定。内在是很清净的,但是外在看起来可能示现很恶劣的行为。下面就以那若巴和帝洛巴尊者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
从前,大智者那若巴尊者已经获得了大成就,
“获得大成就”,从后面还要讲他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公案,大成就并不是已经完全成为圣者功德了,而是从他已经成了班智达,对教理很精通的侧面来讲的。“教理很精通”就是智慧很高超,但是修证还没有那么圆满,所以获得了智者的果位。
另外从大成就的侧面来讲,大成就也要观待。有时资粮道、加行道也可以叫做一种大成就,也可以解读成还没有究竟成就,达到圆满证悟。所以还需要依止一位具有因缘的上师,让他的成就、证悟达到圆满。或者大成就修行方面有很大的觉受,获得很大的世间悉地,但是真实解脱道、证悟心性方面不一定有。
所以这里的大成就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读,否则已经获得大成就为什么很多问题都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本尊来指点他去依止帝洛巴呢?他已经大成就了,已经是圣者了,为什么还不清楚这些?所以从后面角度来讲他是大智者,精通了教理。从这个角度来讲大成就分很多种,有些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大成就,也叫大成就,有些是指没圆满。
后来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
他自己修密法,有一次本尊就直接告诉他,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应该去依止他。
那若巴尊者听到此话立即起程奔赴东方。
听到本尊的授记之后立即启程往东方赶。
由于对帝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没有搞得水落石出,他便向当地的人们打听,结果他们都说不认识,
可能当时所谓的东方就是指某个地方,大家说东方就是那个地方,所以到了一个大概的地方。比如说一个城市,但是在这个城市哪一个地方呢?在城中心、郊区或是哪个地方,具体的地址没搞清楚,不知道在哪里。所以就向当地的人们打听。
按照上师讲记、其他传记中讲,打听的时候问“大圣者帝洛巴在哪里住?”,或者“上师帝洛巴在哪里住?”。结果他们都不认识,没有什么大圣者帝洛巴、上师帝洛巴,没听说这个人。
他又问:“那么在此地还有没有谁叫帝洛巴呢?”
他就想圣者帝洛巴可能不一定大家都听到,就问还有没有其他叫帝洛巴的人。
人们回答说:“有个以行乞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帝洛巴倒有,只不过有一个乞讨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那若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
因为他是大智者,或者是世间成就者,不是一般的、愚笨的人。像我们这些很愚笨的人一定会想,到底有没有这个人?没有就算了。乞丐肯定不是我要找的上师,我的上师应该是很庄严,或者在法座上面坐着,不可能是个乞丐。我们这些善根弱,福德、智慧都差的人,分别念也多。但是因为他早就精通了三藏,对显密教法都很精通,智慧也很高深,知道有可能这是成就者的示现。所以很有可能是他,因为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
这其实也是他内在智慧的外现——他那个想法“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有时我们就欠缺这些。我们应该知道“大成就者的行为不定”,可以和前面“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直接相关联。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要经常想这点: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
于是继续刨根问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里?”
这个所谓的乞丐帝洛巴到底住在哪个地方呢?
人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烟的破围墙内。”
就在前面正在冒烟的那个破围墙中,他就在那住。
他大步流星的来到那里,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处。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木盆,里面装满了混在一起的死鱼活鱼,他从中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烧烤完毕就吃了起来,接着弹一声响指。那若巴上师顶礼膜拜请求摄受。
他赶到那个破墙的地方,看到人们口中的“乞丐”帝洛巴尊者正坐在那个地方。身前有个很大的木盆里面装满了很多的鱼,有死鱼也有活鱼。随便从里面取出一条鱼在火上烤,烤熟之后就吃了,吃完之后弹一个响指。那若巴上前顶礼膜拜请求摄受。
从经历过程来看,那若巴尊者没有产生其他的想法,也没有什么怀疑。在我们学习到的很多佛教史、传承上师的密史中,是不是所有的大德依止上师的时候都像这样没有什么想法呢?也不是,也有很多大德示现上看后生起一些想法、分别念。真正的上师应该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不应该做这事。显现上也因为生起的分别念,延迟了多少年成就或者今生没有成就,到中阴才成就的。
有时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但是这里面那若巴尊者没有产生分别。这个场景如果是我们在外面遇到了,看到一个脏兮兮的乞丐坐在一堆火前面,脏兮兮的桶里面有很多鱼,拿起来烤了就吃,吃了之后弹个响指。弹个响指干什么?也许吃得很悦意,觉得很舒服。我们就可能觉得这个人很恶心,或者觉得这个人是不是佛教徒?看来手上一串佛珠有点像佛教徒。这个佛教徒怎么这样搞呢?脖子上挂一个上师像,肯定不应该这样。
我们可能就是会产生很多其他的想法。这里他本身也是大智者,也是本尊授记的,所以情况不同。但是对我们来讲就很容易第一感觉觉得这个人肯定不是什么有来头的人。
恰恰就是因为这些公案留下来,也许那若巴尊者和帝洛巴尊者他们两个就在演戏。演戏有演戏的必要,什么必要呢?就是给我们留下来这样一则可以参照的公案。在我们的身边可能还是有这些人,不管是在寺院、城市、共修的道场中,有很多你觉得很讨厌、很不如法的、这样那样的人,但是他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个隐藏的帝洛巴?是不是一个隐藏的圣者来调化我们?谁说得清楚呢?都不知道。
所以这些当地的人说那边有个乞丐帝洛巴,天天都在吃活鱼。在他们眼中能够认识到这个帝洛巴尊者是一个殊胜的证悟者吗?也许还欺负过他都不好说。
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身边这些人的显现,尽量养成清净观,不要以别人的外相马上就下一个结论,因为他做了这个事情的缘故,所以他就是不如法的、很恶劣的。这个不能随便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
自己的心自己知道,但是别人的心我们是不知道的。到底他是一种外现“乞丐相”内有菩萨行的成就者,还是一个什么样情况我们都不知道。最保险的还是不要去生恶见、产生不好的分别念、不要诽谤、打骂。
首先生起清净心,这个就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机会,就不会马上想当然地去指责,生起很多其他的想法。在我们心中有一个缓冲,是不是圣者的化现?如果内心中有这种谨慎的心,就会给自己减少很多的麻烦和造恶的机会,对我们来讲是最好的保护措施。
在这种清净观的基础上,他的行为不如法,你要去说他、规劝他都可以。为什么呢?因为这时你已经有准备了,以清净心摄持的了。不是什么清净心都没有,直接带着情绪、嗔心、居高临下的心态去说,这个时候就很有可能已经造恶业了。但是该说的还是要说,尤其是这些有责任的负责人。
关键是你指出他的问题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是不清净的心,还是清净的心?清净心有很多,慈悲心也是清净心。我想要让他改正也是以清净心去说的。他可能是示现,但是行为可能对其他的道友会有影响,那我也可以去指出来。
所以如果有了这种心态去说那就不一样了,发心清净了再去说,就不会造罪业,而且有的时候也不会矛盾。看到这些行为到底是说还是不说呢?该说还是说还得说,关键是什么样的心态?首先把自己心情收拾好了,安住在清净的状态中然后去规劝、建议,都是可以的。从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是一个保护措施。
所以很多大德们在以前也是互相示现很多可以让后代得利。他们如果不是考虑后代利益,都不需要这样去做了,也不用留下来这种记载。但是他们考虑到即使他们入灭了,这些行为也可以让很多后面的人参照和提示,让大家修行上进。
佛陀在出世的时候,一佛出世千佛助化。这个一千个佛有很多译师、成就者都在帮助释迦牟尼佛来教化,他们的分工很有趣。有些是示现成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有些示现成了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很调皮的那种。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要制定戒律,如果有些人不违犯戒律,佛陀也没有因缘制戒。所以佛陀说以后这个行为不能再做了,就通过这样的示现就把这个制定下来,以利益我们后代的人。
他们互相之间、佛和佛之间配合起来留下了很多教言、参照的公案,对我们后代人来讲虽然没有见到世尊,但是留下这么多可以参照的劣迹,应该知道其实我们情况和他们一样。有时说如果我遇到这个情况肯定会怎么样,那也不一定。
我们遇到这个情况到底多还是不多?有时候我们在圣地、在五台山、在其他地方还是容易看到这些人,很多时候我们第一感觉还是不舒服、厌恶这些。后来回来好几天了就想当时那个是不是圣者的化现呢?有可能是,因为在某某公案中讲到了这样的示现。
当我们真正面对的时候,就好像没办法面对了。看法本的时候觉得这个应该可以做得到,但是实际情况落到我们身上的时候不一定,所以应该经常的警醒。有些时候圣者的示现,我们是没办法有心理预期的,让我们任何准备都没有。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得惯看不惯的。有些看得惯的、外表显现是个很好的人,但不一定是真正修行者。外表不好的或是让人感觉很厌恶的这些人,也不一定就是很恶劣的人,也许就是圣者的化现,有这个必要性。
对我们来讲分不出来到底谁是谁不是。我们不用去分,也分不了。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方法——观清净观。我不知道谁是圣者,但是观清净观就可以保护自己。
从实际情况来讲,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容易碰到,如果你观清净观,哪有那么多圣者?肯定还是有凡夫。即便是一半对一半,把他观成清净观,他有可能不是呢?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把他观成是或不是,效果大不一样。如果认为他不是,就可以随便说、随便想、随便骂。觉得好像开了通行证一样可以随便说了,因为他是普通人。如果说他是,我们就不敢随便说。
从保护我们的侧面来讲,虽然认为对方有可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凡夫,相续非常恶劣。的确认错了,的确不是圣者,但是这样想对自己是个保护,不这样想对自己是个伤害。
因为众生的习惯性的思维,只要觉得是一个圣者心马上就开始注意,不能随便来。如果是个凡夫,很恶劣,我们可能优越感就上来了,觉得可以随便说。这对调伏我们相续没有作用,也没有利益。
从修行的侧面来讲,不管是不是,只要观清净观对自己就是一个大保护。有些人接受这种观念,有些人则很难,觉得黑是黑白是白,不是为什么要想成是?是没根据证明他是圣者,但从修行侧面来讲能让自心[范4] 清净,修行是修自己的心,别人怎样没多大关系。
即便他是一尊佛和我的相续有什么关系呢?他是佛已经觉悟了,我还是一个凡夫人。谁修行呢?佛也不修行。他不修行是他的事情,你修行你得利益。别人做不做对我而言关系不大,但如果我这样想了对修行就会有增上,就可以调伏内心、调伏烦恼。从修行侧面来讲这的确很重要。当然从事实的角度来讲凡夫肯定多于圣者,这毫无疑问。但即使只有一个我们都不知道到底谁是,假如能打保票这里绝对没有圣者,我们也就能知道。
但这无法确定,怎么确定呢?而且的确是以前佛陀为了保护我们,示现了很多这样的行为。所以通过学习公案和教言,我们就会有一种谨慎心。坐在身边的不知道谁是圣者,看似很恶劣不一定就是真恶劣。就像那若巴尊者遇到帝洛巴,看起来很下劣的一个人,其实是证悟者。
宗萨仁波切曾在教言中讲:如果帝洛巴尊者出现在现代,来敲我们的门,要进寺院的话,没人会愿意让他进来。怎么街上有一个乞丐跑到共修道场来了,赶快把他赶出去!很容易就产生这样的想法。谁知道他的证悟那么高、那么圆满?也许他进来会让大家的修行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我们就是以貌取人,没有产生清净观,就可能产生一些厌恶、嫌弃的心。
事情永远都是这样,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如果所见是真实的话我们也不用修行了,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真实、分别念思维不了实相,所以佛菩萨才互相配合苦心教化我们,留下这个公案,让我们有个参照。
帝洛巴尊者问道:“你说什么?我可是个乞丐呀!”
帝洛巴尊者显现上面还在装,问你说什么啊?我是个乞丐,怎么可能摄受你呢?
经过那若巴再三诚心诚意恳切请求,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
通过反复的顶礼、请求,最后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他。实际上这很难,看故事里别人做起来容易,换自己就很难。
首先他到底是不是就打问号了,然后又看到他在吃鱼,给他顶礼还不承认,这样自己慢慢就没有信心了。所以从多方面来讲自己也需要善根、智慧等,但对我们而言主要是说我们所依止的上师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不如法,但他内在的利益、功德是我们难以揣测的。
下面分析一下原因: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不是由于饥饿难耐实在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业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才吃鱼肉的,然后将它们的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帝洛巴尊者是不是饥饿难耐?虽然证悟高,但是找不到吃的。事实上证悟那么高的话是不可能缺少食物的,而且即使不吃东西也没有问题。
圣者和凡夫的境界不一样。我们不应该以凡夫的心态去揣测圣者的行为、境界。他是不是穷得找不到吃的,没办法就找点鱼来烤?或者觉得现在流行烧烤,是不是烤鱼再撒一点印度的咖喱粉会很好吃?作为一个大证悟者并没有这些想法。
他不是因为饥饿难耐又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主要是有大悲心和这样的能力。这些鱼是不知取舍的恶趣众生,死了之后还有可能继续流转堕入恶趣。而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但是超度没有机缘是不行的,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说,要超度最好要和亡人结上缘,有时即便是供养一针、一线,或者一点点钱财,就和这些僧众和圣者接上了缘。以此因缘就可以超度,哪怕只有一瓶水都可以,一点因缘都没有超度起来很困难。但是这些鱼没有办法,怎么可能和它结缘呢?也不懂供养也没有这样的想法,甚至在被超度它都不知道,而且鱼也没有亲戚帮它做功德供养,所以这时圣者就通过食用它们的肉与之结缘,之后弹指把它们超度了。是不是必须要弹指呢?也不一定。不弹指照样超度,这就是做一个表示。
将它们的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其实就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殊胜方便,这也相当于密宗中一些降[范5] 伏的原理,很多不知取舍、恶业深重的众生,如果继续流转在世间可能对教法的伤害非常大,所以有时圣者们也会超度一些罪大恶极、毁谤教法或者说摧毁佛法的人,会做一些超度的仪式,降伏后把他们的神识接引或超度到清净的刹土中去,在幻化网等中也讲了很多这样清净的修法和原理。
同样,大成就者萨绕哈巴曾经显现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则现为猎人的身份等等,在印度圣地多数成就自在者都是以下贱种姓等极其低劣的姿态出现。
八十四大成就者中萨绕哈巴是非常著名的,他写的道歌集,对于证悟法界实相的描述以及直指心性等很殊胜,麦彭仁波切也做了道歌的注释。
萨绕哈巴尊者曾经给龙树菩萨传比丘戒,这是在他娶造箭女为妻之后传的戒律,他以前是婆罗门,出家后显现很殊胜的证悟。后来遇到了造箭女,看到她一边造箭一边在唱歌,听到之后就证悟了心性。然后就娶了造箭女为空行母,到处去度化众生。后来也是给龙树菩萨传戒律。他在纳受空行母之后说以前自己不是比丘,之后是真正的比丘、胜意比丘等。所以有时候成就者的思想行为和我们的是不同的。尊者在外表上显现为一个到处流浪、造竹箭的弓箭手,身份不高而且也有气势[范6] ,还有其他的行为,但是对心性的证悟很圆满。
所以他故意显现这样的行为,打破众生各式各样的分别念。尤其是为了后代有缘的众生,因为很多人不一定遇得到这种公案,也不一定能读得懂,读得懂也不一定能接受。但还是有很大一批有缘人,以前不懂看了之后就懂了,通过公案就知道了,看起来好像造恶业的人不一定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很有可能就是圣者为了度化众生的示现。
所以萨绕哈巴尊者曾经显现成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则[范7] 尊者按照祈祷文来讲,是华智仁波切的前世。有一个祈祷文是这样的,“外即佛子寂天论师者”。“外”就是指华智仁波切外面的显现是寂天论师的化身;“内”即大成就者夏瓦热尊者;“密行圣者观世音菩萨,”“密”的本性是观世音菩萨。“祈祷晋美秋吉旺布尊”,所以要祈祷华智仁波切。祈祷文中,外内密的示现都讲了。晋美秋吉旺布就是华智仁波切的法名。“华智”是吉祥的化身,他的真名叫邬金晋美秋吉旺布。夏热瓦尊者也是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他显现上是猎人的身份,看起来是在杀生,其实是一个大证悟者,通过道歌或者打猎的方式超度有缘的众生。
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很下劣、造罪业的人,但是内在做了成就者不可思议的示现。这也是一般人没办法随学的,对于我们学佛者来讲就是“切勿模仿”。
他们是证悟者,可以通过成为猎人或者其它方式做这样殊胜的行为。这个公案凡夫人是不能随学的,我们还没有这个能力。这个公案告诉我们的是:这些成就者显现上是我们看到的所谓下劣的人,其实内在是一个证悟者。看传记就知道他们内心没有烦恼也没有罪业,完全是大悲和智慧非常炽盛[范8] 的状态,所以会显现为猎人的身份。
“在印度圣地多数成就自在者”,“多数成就者”是什么意思?就是八十四大成就者中的多数,而不是印度的多数,因为印度到处都是修行者、比丘,不可能大多数显现这样的。像释迦摩尼佛、舍利子尊者,很多显现出家形象;龙树菩萨、寂天论师、月称菩萨等等显现上都是另外一种出家的形象。但是在八十四大成就者中的“多数成就者”很多都是显现成这种行为的。把《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翻出来看,有一些是显现标准的出家相,其它[范9] 很多都是在家者、从事下劣工作者、低等种姓者……。
大成就者会显现为猎人、造箭手、妓女等下贱种姓和极其低劣的姿态,种姓和行为在一般人看来都很低劣。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像婆罗门绝对不会做这些下等的事情,所以显现上的行为很高贵、干净、整洁。但是很多成就者故意示现这种行为和低劣的种姓,即便以前是国王,最后依止了一位上师,舍弃了以前的王位,做了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以低劣的姿态出现,也是为了打破执著——对于种姓、贤劣的执著,有这样的必要性。在印度更加说明了:这些低劣种姓中都看不起的人,却是证悟者、精神的导师。这对当时当地的人的启发还是更加明显的。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样的,谁知道街上的一个路人是不是菩萨化现的?虽然从某个角度来看可能比例不会高,但是比例高不高是一回事,你怎么可能认定这个是那个就不是?张三是、李四不是?学会里边的人是、学会之外的人不是?或者说好的人是,不好的人不是?没有标志可以认定。
即使佛菩萨可以显现标志,他也故意不显现。他如果显现了,有了标签了就更好认。我们就能更加放心地对没有标签的人诽谤。成就者即使有标签,可以贴也可以不贴——可以在脑袋上显现一圈光也可以不显现。可能只在唐卡上显现,但是他在人间可能不会显现。有显现的话我们就知道,显现的人是成就者,不显现的人全都不是成就者,这时候我们就会放心大胆地去诽谤。
所以说成就者们故意显现这种行为混进众生中,是为了保护我们。对一些有缘的修行者来讲,通过启发就知道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不单单是人,众生中也可能有成就者。在佛陀传记中,也是有佛陀、菩萨们显现为狗、猪。《极乐愿文大车疏》中,达西菩萨显现成一头猪。还有一些菩萨显现为狗、蛇等很多。我们可以确定看到的正吸自己血的就是蚊子?它也可能是一个佛菩萨的化现呢?难道你敢确定?这是不敢确定的。
关键的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慢慢地心会越来越清净。在一般不学习佛法的人来看,我们这些人神叨叨的。我们这样去观修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众生,但是你这样说了之后可能并不能达到保护他们的目的。而且他可能认为你有问题。
你自己可以这样想,但是就不要经常把这些挂在嘴上去说,有时候道友之间说一下行。但是对于不学习佛法的人尽量不要说,尽量所说的话和他们差不多、显现成他们认为的正常状态就可以了,其实谁正常啊?是不是?
从实际情况来讲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是很正常的。我们尽量符合正常标准就行了,不要让别人对修行佛法产生不好的思想,因为这对他自己种姓的苏醒有一定的障碍。我们为了保护他们,在和他们交往的时候表现出他们眼中正常的样子就比较好。
所以,我们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需要唯一观清净心。
回到主题,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需要唯一观清净心。但是我们的上师还没有这种示现,如果哪天上师扛着猎枪去打猎,那不得了,炸开锅了。现在我们的上师都是标准的比丘形象,即便是这样我们都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如果我们有想法的时候就通过这些方式来观察:上师是为了度化我才这样示现的,并没有其它的不好的想法,这时唯一需要就是观清净心。
我们要经常去观修,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的抗击打能力还有这方面的消化能力会越来越强大。这个强大是来自于智慧的增长——能够接受并了知上师、佛菩萨们游舞化现的初衷和原理。能够了解接受这本身就是智慧增上的表现。你不接受是因为你智慧不够。什么时候你训练得越来越接受了,说明你的智慧也在不断地增上。
刚刚我们讲了信心遇到障碍、增上不了,主要是因为遇到事情的时候翻不过去这个坎,你没办法消化,堵在这个地方,你的信心就没办法增上,慢慢好像在退失。但是如果接受之后,它就不会成为你信心的障碍。这个时候你还是可以一如既往地依止、祈祷、跟随上师的教义去修学。
但是如果你接受之后,它就不会成为你信心的障碍;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就不会成为违缘、障碍,你还是可以一如既往地依止、祈祷,一如既往地跟随上师的教义去修学,这当然就成为最好的顺缘。而且这样去观清净心,能清净很多的罪业,圆满很多资粮。观清净心非常有必要。
如《功德藏》中说:“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对于上师的种种行为不应该生邪见,为什么呢?因为“圣地数多自在者”,在以前圣地很多的大自在者,他们恶劣的形象,以及恶劣之中最恶劣的形象示现过很多。既显现像佛一样圆满的善知识,也显现像龙树菩萨、莲花生大师这样的善知识;既显现清净的比丘这样的善知识,也显现成一般的、有些功德但也有些瑕疵的善知识,还显现成恶劣的善知识的形象。从历史上到现在什么样形象的显现都有,如果找参照随便去找,哪种都找得到,没有漏掉的。
为什么这样呢?这句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是圣者的游舞。所以对我们来讲,观清净心是最好的保护并且增上我们的信心的方法。
相反,如果将那些形象看作是颠三倒四的邪行而观为过失的话,就像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一样。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
相反,如果对于善知识、上师所化现的、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的形象,没有正确解读,反而看作是颠三倒四的邪行,觉得肯定是他没有调伏自己的烦恼,显现出真实的邪行,而将此当成真实的过失,那么就会像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一样。
意思是说在佛的身边住久了,甚至于佛都会看过失。但是对于我们佛弟子而言,佛陀是十全十美的,所有的障碍、无明、烦恼都消尽了,所有的功德都圆满了。佛陀是不可能有过失的,如果有人发现佛的过失、观察佛的过失,我们可以肯定,一定是他自己的心不清净。
这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观清净心,就会有即便是对佛都会看过失的时候。
下面讲一个公案。
往昔,世尊的兄弟善星比丘在二十四年中当佛的侍者,
上师在讲的时候也说,关于这一时间,不同经中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二十四年,有的说时间没有那么长。
对于十二部了如指掌,
他智慧很深,对佛陀所讲的十二部经典非常通达。
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世尊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欺诳之举,他对佛陀的所有行为都生不起清净心,认为他看到的所有佛陀的行为都是在欺诳众生。
心想:除了有没有一寻光的差别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
他甚至想,我和佛的差别就是有没有一寻光明,除此之外我们两个一样、平起平坐。
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完就扬长而去。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很多,善星比丘观佛过失,产生许多颠倒分别念,我们可以去看,这不难懂。最后说的颂词意思是:二十四年我当你的仆人,但是据我观察,除了身体具有一寻光之外,“芝麻许德吾未见”,就是芝麻一样大的功德我也没有见过。“知法我胜”,就是从法的侧面来讲我更殊胜,我现在不能再当你的仆人了。
一些愚笨的人会说,二十四年也没观察究竟。有些人觉得它是一个应该舍弃佛陀的根据,觉得佛陀的这些过失是真的。如果一个人内心中烦恼很深重,时间越长,观的过失越多,但是佛陀不会有过失。
上师在《观佛三昧海经》中也讲了一个例子,当年有很多释迦族人,看到佛陀的身相就像墨汁一样黑,而且有很多丑相。后面通过其他上师教化,知道是自己业障深重,于是开始猛烈地忏悔。之后颜色就渐渐淡了,佛陀的相貌也越来越庄严了,最后忏悔清净时,看到佛陀是纯金色的皮肤,很庄严的相貌。所以,即便是真实的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佛陀,业障深重的人看到的也是丑相,皮肤很黑。所以如果自己相续中有问题,那么即使最清净的对境,也会产生很多邪分别。
当时世尊的侍者阿难请问佛陀:“善星比丘将来会转生到何处?”
善星比丘产生这么重的邪见、舍弃世尊的缘故,阿难就问:“善星比丘会转生到何处?”
世尊告诉他说:“善星比丘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佛陀说:“善星比丘从现在开始算只有七天的寿命了,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饿鬼。”就相当于给善星比丘授了记。
阿难来到善星比丘跟前,将世尊所说的那番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阿难的原意是让他忏悔,因为他们是兄弟。阿难尊者很慈悲,心很善、很柔软,他想还有七天,善星比丘死后,就会转生为饿鬼,就让他抓紧时间好好地去忏悔。
善星比丘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是真的,不管怎么,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行事,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
善星比丘业障深重,虽然阿难尊者劝告了他,但还是没有听进去,反而想:跟随在佛陀的身边,看到很多神迹、很多授记很准确,他有时候说的谎也许碰巧是真的。不管怎么样七天中我应该谨慎,过后没有死,再在他面前好好羞辱他。
于是他在七天当中水米未进。
七天当中一直没有吃饭,也没有喝水。
到了第七天的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到了第七天的时候,他喝了一口水,没有消化就死了,马上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下面是对我们的教诲,讲了这么多教言和公案,究竟让我们怎么做呢?
当我们将殊胜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的时候,就要在心里自我谴责:
当我们习气产生时,烦恼上来、无明萌发时,将殊胜上师的行为看成有过失:可能会觉得师父不如我、上师有嗔心、有贪欲心等等。看到这些行为时,心中要自我谴责。
这绝对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导致的,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当我们产生这种邪念的时候,我们要想:这绝对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导致的。就如善星比丘一样,那么清净的佛陀他居然没有看到一点功德;就如释迦族人一样,这么圆满相好的佛陀居然看到丑相,皮肤那么黑,这完全他自己的眼睛有毛病。
就好像一个有眼病的人,会把白色的东西看成黄的。或者一个东西有闪光点,就看到好多东西在晃,所以不是外面有好多月亮,主要是自己的眼识出问题了。自己的心不清净,就会看外面都不清净;如果自己的心清净,就会看外面都是清净的。
对于清净的对境,如果看到不清净,要认定其实是清净的,只是自己的心不清净。这对自己的过失是一种对治,对产生这样的邪念是一种调伏法。这样的观想也能相应清净的对境,然后让自己的心变成清净。所以我们的心和对境是有联系的。如果我们认为对境是清净的,那么在此时,我的心是清净的。
就像佛印禅师说苏东坡一样。佛印禅师看苏东坡是一尊佛,因为他内心就是一尊佛,这是一种清净心。而苏东坡看佛印是一坨牛屎,当他看外境是一坨牛屎时,他心中正处在一坨牛屎的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把对境看成不清净的,当下我们的心就是染污的;当我们把对境、把每个道友观成清净的,当下自己的心就是清净的。
而实际情况是不是清净的呢?从究竟实相来讲,的确是清净的。如果我们持续观清净,心就会越来越清净、最后内心中染污的状态就没有了。就像修生起次第,其实就是把一切观清净,这样不断地修,内心中染污的部分就越来越少,最后我们的心完全相应于对境的清净实相,心也就彻底地清净了,就像佛一样,看一切都是圆满清净的。只不过我们的清净观是一种见解,而佛的清净观是一种真实的智慧。
有了清净见解之后,我们再去训练,通过不断地观,把清净观用得越来越熟悉,最后看到任何东西,自然而然就会安住在清净观中,就会无限接近清净实相,而且内心中不清净的想法越来越少。从暂时的角度来讲,避免了很多恶业,积累了很多资粮;从修行的角度来讲,会引导心一步步走向清净;究竟果来讲,会复原,完全把不清净的障碍消失之后,就安住在清净状态中;究竟事业来讲,可以帮助其他有情建立清净观,引导他们来观修清净,所以清净观很重要。
主要是“我们的心识、眼识不清净导致的,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者缺点”,因为佛的自性的缘故,他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和缺点——要么是度化众生的方便,要么就是我自己的心不清净导致的。我们小时候把玩具认为是真的,年纪大一点就会发现那是很离谱的错;年轻时认为是对的,年龄大了也会发现很离谱(追星等这样那样的事情,年纪大了就觉得好没意思,觉得当时很愚痴、很癫狂);再到了老年的时候,会觉得中年很多行为也不如法;学习了佛法、具备了解脱见解之后,会发现世间中的追求、很多思想是错误的;是圣者的时候发现凡夫时候的思想、见解都是颠倒错误的。
我们的分别念是不可靠的,佛陀早就讲了:“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不要信我们的分别念,应该相信殊胜佛陀的智慧,这里告诉我们应该“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完全接受这种观念来修行也需要智慧和善根,否则虽然有这么好的教言,福报不够仍然是接受不了的。
如《功德藏》中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自己的心没调伏之前,通过迷乱的心观察会得到无量的罪业,“善星精通十二部”,虽然精通了十二部典籍,“见师行为狡诈相”,因为没有调伏自心的缘故,看到上师、善知识佛陀的行为都是狡诈的形象,这是很大的错误。“善加思维改自过”,要善加思维改变自己的过错。善星比丘到底是否真的如此,或者是和佛陀一起留下这个公案给我们做警醒,故意做一个反面教材也不好说,因为提婆达多就是一个例子,很多了义的经典里讲了提婆达多是圣者化现,故意为了后代有情不要造罪业而化现的,善星比丘也有可能。
此外,假如殊胜上师表面似乎对自己特别憎恨,大发雷霆,我们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
假如具有殊胜功德的上师表面上对自己特别恨、大发雷霆、很长时间不理睬自己,或者在这么多弟子中就对自己很恨、经常大发雷霆,这个时候就要牢记事师法、依止善知识中的教言,千万不要气急败坏,应该消化掉内心中可能出现的不好念头。怎么消化呢?
心里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这般责骂于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自己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
自己要这样想:上师看到了我的过失之后,我没有发现(有些过失已经现行,自己也已经很明显地感觉做错了,这时上师骂自己也是知错的,这样好像还容易接受一点。但是有时候自己明明啥事也没有做错,突然就劈头盖脸地骂,就很委屈了:我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为什么骂我呢?)因为过失有时候是隐藏的,我们发现不了,而上师是以智慧眼发现的,通过这种方式提前调化、避免更加地错误。看到我们的过失才这样责骂的,其实是来利益我。上师观察到通过严厉的呵斥能调伏我的时机已经到了。
有时候飘飘然、傲慢的时侯,上师通过呵斥的方法是来打压我们的傲慢心、高举的心态;有时候是根基、法器成熟了,上师也会经常用这种严厉呵斥的方式调伏我们的我执,因为我们已经能够承受;有时候我们的相续中要出现重大违缘,上师看到了,提前用一些不如法的骂、打等等做调伏,这方面也有,在历史上、在学院也有。
学院的道友也看到上师调伏弟子的时候,通过很多猛烈的方式,骂完之后会发生很多大事情。如果当时没有猛烈呵斥的话障碍会更大,骂过之后遣除了大部分的违缘,剩下一点点比如受点伤或者其它一些小伤痛,这方面肯定是有的。所以事后才会知道,要不是上师当时使劲骂,事情肯定会更加失控。
很多隐藏的东西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应该要有信心,因为上师肯定是观察到时机已经到了,才这样调伏我们的,这样一想之后就会化解了。通过如理作意,把自己内心中可能出现的气急败坏,把这样的心和行为就化解掉了。之后不单单对上师生起信心或不再产生邪见,而且更加对上师产生信心、清净心。知道这么殊胜的上师为了调化弟子,什么样的方式都用尽了,和平、正常的方式,或者猛烈的方式都用,就是指望弟子早早地调伏烦恼、进入正道。这方面应更加的感激,生起信心。
等待上师心平气和时,再到上师面前作忏悔等。
对自己的过失(显现上惹上师不高兴的,或者显现上内心中有这种过失)做个忏悔,上师调伏之后也要把剩余的过失做个忏悔,让它彻底清净。
如《功德藏》中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如果上师显忿怒相,要知道是看见了自己的过失而通过呵责的方式进行调伏。“时机成熟应忏悔”,等时机成熟了比如上师高兴的时候,就要去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着魔主要是生起邪见,其它的比如精神癫狂、真的着魔并不是那么严重,对于作为最大助缘的上师善知识产生邪见,这是最大的着魔。
在事情出现时能这样消化,事后好好地忏悔,没有一点傲慢,而且很感激,这说明我们内心已经有了一些修行者应该有的素质。这样修下去很快就能得到上师的殊胜加持,这些都是作为弟子应该有的法相。所以依止上师的方法,在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去用。
大恩上师以前经常说:以前很多内地的道友没有学习很多教法,总是在盲目依止上师之后出现很多反悔、诽谤的情况,学了《前行》之后这样的现状可能会减少很多。的确减少很多,因为这里把这些问题都讲得很清楚,首先让你观察,依止完之后有可能遇到这些情况,或者说铁定会生邪见的情况,但因为学了这些教言之后,就用教言把这些邪见消化了,就不会对自己的信心增上产生障碍。
所以这些教义要反复地学,这里面告诉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一些如理作意、如理的行为、怎么样制止我们产生邪见的很多方法,都是实用的,都是没有水分的干货,比如怎么样调伏自己的邪见等等,都讲得很清楚。不要学过就算了,要牢牢地把这些记在心中,然后自己用,也告诉别人去用。因为把这个原理学得很透彻了,给别人讲的时候也不会干巴巴地只是读一次,而且会有体会。给别人介绍时也能打动他们的心,避免别人依止上师前冲动、盲目,依止完之后又开始诽谤等很多这样的行为。所以这些是自利利他的殊胜窍诀,要反复地思维、使用,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背下来。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77 课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77**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共同前行;第二、不共内加行;第三、往生法。现在我们学的是第一部分——共同前行,共同前行的意思是:不管学小乘的教法还是大乘的显宗或密宗,所有修行者都需要修学、并在内心应生起所讲内容的实修引导。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如果了知了共同前行,观修后内心生起了共同前行所讲的境界,就打好了修学殊胜法要的基础,共同前行的境界没有真实的生起来,不能成为真实的修行者。前面我们讲过,所有的修行者包括小乘、大乘显宗和大乘密宗,如果共同的法义没有生起来,就没办法趋入真实佛教徒的行列中。很多修心法要中讲到,狗没有狮子的法相,不能叫做狮子,虽然名字取为狮子,但还只是一只狗。为什么?它根本不具备狮子的法相。所谓的修行者也是一样,如果根本没有生起共同前行中所讲的内容,没有生起出离心的话,虽然名称上叫修行者或佛教徒,但不具备佛教徒的法相,所以没办法称之为佛教徒。
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有很多层次和过程。如果内心要真实地生起佛法的调伏,共同前行的内容是重中之重。所以传承上师和高僧大德们非常重视共同前行的引导。真实地想要利益有情、利益自己或者别人的话,还是要让对方对共同加行生起非常清晰准确的认知,然后内心当中不断地观修生起相应的见解、生起修行的境界和感受。
共同前行前面讲四种厌世心,让我们对于轮回生起厌离。解脱轮回和耽著轮回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众生之所以流转,是因为对于现在轮回或者身心所处的状态,不管今生在人道还是下一世在某一道,内心对此没有产生出离心的缘故。不管转生在哪一道都会对这一道耽著,或者缘这个道产生烦恼而继续地流转,一定是这样的。所以要解脱的话就不能够耽著轮回,必须要通过学习四种共同的加行,内心了知轮回的自性之后,生起要修行、要解脱的出离心,这个很重要!
前面讲过,出离轮回的解脱道和现在我们所执著的发心和行为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没有生起厌世心,没有从这个心中出离,我们心的状态和行为仍然相应于轮回。所以修持佛法,必须要从当前的这种认知、见解和行为等之中出离。
首先在知见上必须了知轮回不可贪著,具有很大的过患,必须要解脱。在知见上了知还不够,必须还要不断地观修,为了生起这样的境界不断地积资净障,在内心深处生起一定要解脱的觉受。这是两个概念。
有时候想:“我学了、知道了,怎么还会耽著轮回”。其实是学了之后没有真正地通达,如果完全通达了,是不会对它有什么兴趣的。另一方面是知道后没有串习,没有串习是由于:第一、知道的不透彻、不清楚;第二、在无始轮回当中,修行解脱道之前,我们对于每一世当前的身心状态,每一刹那都在耽著,或者缘轮回造业,习气很深厚。虽然从空性或者了义的见解来看,所谓的耽著、轮回都是无自性的,本性都是如来藏的本体。但是因为以前我们没有串习过它的无自性和本性清净,所以对于轮回的习气,执著很深厚,没办法通过认知生起见解的力量,让我们的心安住在一点都不执著的状态中。
所以了知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地观修,内心中生起一种觉受。上师经常讲,生起对四加行的觉受特别重要。因为有了觉受之后,自己的心就完全转变了。有觉受和没觉受,有认知和没认知,是不相同的。以前不认知,现在通过学习认知了,但以前的习气还是很深厚,就像世间有些人没有认知到毒品的过患,就经常性地沉迷于其中;有些人认识到了毒品的过患,但以前的毒瘾很深重,要戒掉毒瘾还是要花功夫的。因为以前的习气过于强大,很难从那种心态、认知和行为中一下就扭转过来,和以前的一些所思所想一刀两断,是不太容易的。
解脱也是一样的,无始以来我们对轮回这种毒品上瘾了,现在知道它是不对的,一定要解脱,否则没有快乐。或者说沉迷于其中的话,只能带来更多的伤害和痛苦。虽然了知了,但是中毒过深、对轮回的毒瘾过大,以前串习了很长时间,力量很强大。因此,认知了还不够,必须要观修,每天通过一切手段在内心中生起觉受。所以上师安排我们要打坐,对于所学习的观修。当然每天观半小时对我们来讲是不够的。但是因为以前没有修过,如果时间太长了我们修不下去,没有可修的,所以先安排半小时。不是说每天修半小时就够了,前行修完之后就毕业了,不是这样的。只是让我们尽量通过观修找一找修行的感觉,培养修行的习气。
每天半小时的观修当然不够。即便我们学习了佛法,但每天串习世间法的时间远远比串习佛法的时间要多。修行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如果真能认知到它的必要性,不断地去修行,习气就会越来越深厚,对轮回的本性和自性看得越来越透彻。随着这种认知的加深,对轮回的好感和执著绝对会越来越薄弱的,这样修行的习气也就会越来越深厚,此消彼长,最后非常愿意对佛法下功夫,真实地修行。
这时内心中就产生了觉受,依靠这个基础非常想解脱,出离心就生起来了。然后通过这里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上师就会给你传授很多法要。这就是“依止上师”后面要讲到的五加行,传皈依、发心,乃至金刚萨埵等一系列修法。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知道怎么依止上师,生起了恭敬心和信心依止,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加持!上师传法必须在我们有信心和恭敬心的基础上,才对我们相续的调伏有作用。否则,没有如理如法地依止,或者没有恭敬心和信心,虽然上师传了皈依、发心这些法,但因为缺少一种必要的修法条件,所以我们的修法没办法成功。
这就是“依止上师”学完之后紧接着要学五加行的原因。
通过“依止上师”的学修,我们对如何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方法、心态等进行了观修,该生起的生起,该断除的断除,这样调伏之后,我们内心就会成为法器。法器有很多标准,有最上等的法器、中等的法器和最下等的法器,这也有很多
学一遍也不一定够,像前面所讲的,即便是“依止上师”这样的教义,如果我们反复看、反复学,都还有不同的认知。对于如何依止上师的很多原理,内心的触动也不一样。依止上师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依止法、事师法,反复学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认知。
如果是刚刚学习佛法不久(以前学没学就不知道了),显现上这辈子认真学习佛法的时间并不长,在学习“依止上师”这个引导时,对于依止上师本身可能有很多不了解的,内心当中没有生起感觉。因此说依止上师对于后面的学习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对照这里面的教言,该断的断,该做的做。
依止上师的形式比较容易做,比如说今天所讲的这些行为。但是要调伏自己在修行过程对上师不恭敬的心、邪见,无始劫带来的很多分别念的习气,不是说以前有这么多习气,一旦依止上师习气就自动消失了。该有的还有,它还会在我们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只不过有时候平淡一点,有时候明显一点,还是会时不时跳出来障碍我们。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反过来看前行中所讲的,怎样对治自己的烦恼,怎样让自己处在一种恭敬心、信心的状态中,这个很难。真实发自内心地依止法,知道依止上师的原理,知道依止法本身能遣除很多障碍是比较困难的。
刚刚我们讲了,行为方面,比如上师来了你站起来让上师坐,这些很简单。难的是什么?难的是自己在依止上师过程中的很多发自内心的认知,烦恼的调伏,或者对依止法本身甚深见解的认知,这些就不太容易理解。而且短期的容易,长期的难;顺的时候容易,遇到逆境的时候难。这些都是我们依止上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对治法。
先要学习,然后如理如法地依止,这样就可以把自己以前刚强难化的心如理地调伏,变得越来越调柔。这样上师给你传法或者传教言的时候,就很容易和上师所传的法相应。
如果你的心刚强难化,这是一种抵制的状态,上师给你的教言,会因你的刚强难化,遭到抵制排斥,虽然表面上不说,但内心是如此。如果自己的心很调柔,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上师给的教言很容易入到心中去,也就很容易改变自己的心相续。
我们对于依止上师中讲的很多故事、公案,或者其中的一些词句并不是那么难懂。有些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对上师的信心很大,其它不行,依止上师这方面还是可以,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有些时候我们是没有做仔细观察,或者时间不长。如果真的仔细观察,这个不太容易的。因为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习气,有无始以来带来的烦恼,所谓的自尊心、我执,很多自己的想法都在里面。
遇到事情的时候,很容易自以为是,靠自己的分别念为主导。这个时候对上师的教言以及有利于心相续的修法,就不一定能够依教奉行了。所以说,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只有认真学了,才能够领悟到依止上师教言中的精髓,才能最大限度地调伏自己的心,让自心变得特别调柔,把自心调伏成法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这些,刚开始和行为有关。虽然这里面比较容易,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取舍之道的。
平日里,自己在上师身边的过程中也必须恭恭敬敬如理如法:
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弟子的情况不一样,有些弟子跟在上师身边的时间比较长,有些时间没有那么长。如果我们在上师身边的时候,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很重要。但最主要的是内心的恭敬和如法,这是在任何时间都一样的。不管是依止法还是修皈依、发心等其它法要,全部都是,整个佛法的核心都是调心的,它永远不是以行为为主。
当然我们知道,不以行为为主,不是说不要行为的意思,我们在讲的时候,永远是强调恭恭敬敬的心。就是说心要非常地恭敬,在此前提之下,行为也要尽量恭恭敬敬。其实心恭敬了,行为一般来讲也会非常恭敬的。所以,我们在上师身边的时候,也应该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做这些行为。
下面就具体的讲:
当上师从座上起身的时候,自己绝不能依然如故地坐在座位上,而要毫不迟疑地站起来;
这里讲上师从座位上起来的时候,作为弟子不能够还是大模大样地坐在座位上如如不动,应该马上就站起来。这个很多地方都看得到。只要上师一起身,弟子只要是看到的、知道的马上都会起来。
当然这也是要看实际情况的。有时候起身不方便,不是在正式场合中的话,上师说‘不要站起来、不要动’,那弟子也是应该依这个为准。而不是:上师说‘你们不要动’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前行里面讲的我要站起来。
大恩上师也讲过,有时候让你不要动,你就不要动。有时候不方便或者上师有他自己的考虑,如果上师这样说了‘不要动’,大家就不要动。这个是没有过失的。不能说,我不能犯过失,虽然上师这样说了,我还是要站起来。从这个侧面来讲,可能是犯了过失了。不管法本讲了什么,反正都是以上师当时所说的话为准,这个就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上师没有这样讲,还是应该毫不迟疑地站起来,这代表一种恭敬心。
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大德也会这样讲,很多人的情况下上师站的时候大家都是坐着的,这要看实际情况。所以我们不要说:噢,你看!这些人依止上师不如法,我们前行里面明明讲了,上师起身的时候应该怎么样,你看,这么多人都是如如不动地坐着,上师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也不能这样讲,关键是看上师他自己当时是怎么安排的。所以有时候因为场合;有时候因为上师的性格;有的时候是为了调伏弟子等等,从很多方面有必要去观察。但是一般情况下,是要毫不迟疑地站起来。
上师安坐之时,要向上师请安问候,再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等。
如果上师坐下来,这个时候弟子也要向上师请安问候,问上师身体如何?或者饮食怎么样?这也是需要的。弟子和弟子之间也有不一样,有的弟子因为有些害怕会站得很远,但一般情况下还是要问候,再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等等。实在是不方便或者害怕,那么内心恭敬是最重要的,外表上可能欠缺一点,这样大问题是没有的。但是在合适的时候,还是该问候的问候。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这个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上师行走的时候,自身随行也是一样,如果走在上师的前面,后背就会对着上师,所以绝不能走在上师的前面;
和上师一块走路的时候,自身随行也是一样,如果不了知这些依止法,走在上师的前面,自己的后背就对着上师,这就显得不恭敬,所以说不能走在上师的前面。
倘若走在上师的后面,也会有踩上师脚印的可能性,因此也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
有些人想,前面不能走,那我走后面总恭敬了吧。但是这里面也要注意,因为这些殊胜的、戒律清净、有功德的上师,他们脚踩过的一些尘土,天人、鬼神都会恭敬。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上师本身是福田,所以他们接触过的这些和一般人不一样。
虽然有时候我们会想,他也是人,我也是人,应该没什么差别。这不一样,虽然从本性上来讲,是平等的,或者从现在提倡人人平等的侧面来讲,也似乎是平等的。但是从世俗缘起的侧面来讲,上师属于善知识的身份,他相续中的功德,还有对弟子的恩德也是不一样的。有时是因为他本来功德很大,这些都是比较严厉的对境,必须表示恭敬。因此踩到上师脚印还是会有一些过失,也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
但有时候走在水泥地上,或者走在地板上的,也没什么脚印可踩,的确是这样,但内心中对这个法是必须要知道、必须要注意的,它的原理主要还是敬畏、恭敬自己应该恭敬的对境,所以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
假设走在上师的右侧,又会处在首席之位,为此更不该走在上师的右侧。
从佛教的观点来讲,右侧是属于首席。所以弟子处在首席之位也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但上师在讲记中讲,有些地方也有不同的规矩,是以左边为上首的。这里我们按照传承,应该以右侧为上首,如果是在其它地方,他们认为左边是上首的话,就应该遵循这个风俗。大恩上师以前也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问:当地有什么风俗?有什么忌讳?知道之后就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不能说华智仁波切的《前行》就是正量,就是标准,谁都不能够动,谁都不能变的,这是个总原则。
总原则是表示尊敬。但是因为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有些走在后面是最恭敬的,有些可能是左边是最恭敬的,各个地方有所不同,所以如果不知道也没办法。如果打听后知道了,该调整的一定要调整,因为法无定法。顶礼也一样,虽然顶礼有标准姿势,但根据不同地方的习惯,也会有些调整,主要是以恭敬心做礼拜,原则上都是可以的。
右侧不能走,前面也不行,右边也不行,正后方也不行,那怎么办呢?下面就讲了比较标准的一种:
而应当在上师左侧稍后的位置恭敬随行。
左侧稍后一点,在这个位置恭敬随行。这也要看情况。如果只有一两个人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大群人就没办法了。全都在上师左侧,别人一看:这排人怎么回事?都左侧朝后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很多人的时候可能也没办法了。有时上师也开许,或者不会说什么。这方面要看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人少,尽量做;人多的时候,有时也的确没办法,这时主要依恭敬心比较好,不要无所谓。
佛法中最怕的就是无所谓、满不在乎的心态,这最好断除掉。如果我们有恭敬心,问题就不是很大。主要还是以上师的语言为准,上师说可以走,或者让你走前面去,或者在后面跟着,怎么都行,这时候自己也不用太固执了。有时候完全不学《前行》,不学依止法,什么都不懂,就会随便做;学了之后又是另一个极端,让你这样,你反而不这样。好多人觉得《前行》里是这样讲的,是不是上师老人家讲了又忘了?自己会想很多,实际情况却不是。当时让你怎么样做,上师开许了,这是最好的。
所以实际怎么操作,还是要看当时上师怎么讲。有的时候不方便,容易引起不学佛法人的讥嫌,让他们造很多罪业也没必要。因为现在的人不懂这些——不仅现代,以前的人也一样。他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几句话给他也讲不清楚。他有很多自己的观念,给他讲几句,他就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或者觉得很怪异。所以有时不用解释,就做一些他认为正常的行为就可以了,这时他就不会说什么,认为是正常的走路。大恩上师经常会这样。
很多弟子看到上师,不管在什么地方,马上趴到地上顶礼,我们看起来可能是恭敬心,但是上师显现上对这些最不高兴。不分场合、不分地方,马上开始顶礼,很多不学佛的人看到这些,可能对上师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对学习佛法的人也会产生不好的想法,这方面要注意。恭敬是应该恭敬,这些比较过度的,还是应该制止。如果在房子里或寺院里这没问题,但在外面的时候,上师经常制止这样。
以前我们在学院的时候也是,看到上师来想站起来,但因为法王如意宝在讲课——在大经堂里,那时站起来,上师观察到,肯定是不好的;有时感觉到不方便,上师就摇手示意不要;我看到上师进来,马上要走到跟前了,要挣扎着站起来,上师一下子就把脑袋按住了,让我们不要动。当时是不太理解,后面一想,的确应当这样。当然我们对自己的上师恭敬,那肯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上师老人家作为法王如意宝的弟子,上师从他老人家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多其他法王如意宝的弟子都在,你这样去做,可能其他人会有什么想法,有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考虑。
所以,作为弟子还是应该有些智慧,要懂得上师这样说、这样做的必要性。完全通达是困难的,但是要大概知道上师为什么要这样。即便不知道也不要紧,上师让你怎样你就怎样,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
假如在路途中遇到一些危险地带或者担心有恐怖事件发生,请求上师开许后走在前面也无妨。
如果有危险地带,或者担心有恐怖的事件发生,或者到陌生的环境,你要带路,这都可以。“让我前面带路”,或者“我在前面探路”,请求和开许之后,可以走在前面。这些是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
对有些修行人来讲这是个需要消化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有些想不通。这方面一来是传统,二来是要养成一种习惯。修学佛法也要有一定的纪律性,对于我们随意的、或者想当然的想法、行为,依止法是一种纠正,让我们不能随便来。修学佛法、依止上师也有规矩,全部都是以心为主也不行。有些人认为只要我的心恭敬就行,这样很多就乱套了。
所以主要是心恭敬,但是外在的行为还是必须要做,还是有一些规定的。一方面是有一定的缘起,比如踩上师脚印会损自己的福德,但主要还是在学习佛法、进入佛法修行时,对我们以前散漫惯了的、或者随顺轮回的心态和行为,应该有些约束。
比如说,你参军入伍了,当然心理素质和本身的素质要过硬,但是外在行为的纪律也是很重要的,包括怎么叠被子。你说打仗和叠被子有什么关系?和怎么走正步有什么关系?这很多都是在训练、校正你入伍前的行为,在必要的时候行动一致、听指挥。这对保自己的性命,或者取得胜利来讲,是有很大必要性的。
修学佛法也是这样的。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是可有可无,认为只要心清净就可以了。但是这不等于不要行为,行为对心清净也有辅助的功效,身和心互相可以帮助、利益。心引导身体的行为,身体的行为反过来,对心产生更深层次的恭敬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在佛法中,还是有一些行为是需要的,但是过多的、没有意义的行为是没有的。要让心和行安住在恭敬和如理如法的状态中。如果身体的行为很恭敬,也会带动心的恭敬,这是有必要性的。
自己这样做了之后,前面不能走,后面不能走,或者是右边不能走,这个过程也是在打破自己的傲慢、打破我执。以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但现在不是。这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傲慢、执著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打破,然后就是恭敬心,就是恭敬的和行为了,就把自以为是的想法,还有很多随便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校正了,这样就会处在恭敬心中。有了这些,会慢慢让自己的心逐渐调柔,越来越调伏。
这方面我们应该知道大概的原因。这要接受起来也有一个过程。这些外在的行为只要学过,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内心更加重要。我们在保持这种行为的基础上,尽量使自己内在真实信心的质量不断地提升,这是更加重要的。
对于上师的坐垫和乘骑也是如此,绝不能任意踩踏上师的坐垫、乘坐上师的车辆等,也不应粗鲁猛烈开关上师住舍的门或者用力敲门等等,开门关门时动作一定要轻缓。
这段讲了对上师的坐垫和乘骑,还有上师住舍的门等等的行为,总而言之:不能做的不能做,该轻柔的一定要轻柔。
对于上师的坐垫,不能任意踩踏。作为一名弟子,这也是应该要有的恭敬心和恭敬的行为。还有上师的车辆等——以前有些地方有马,或者马车等,现在有汽车等,没有经过开许,就不能任意去踩、去乘坐,这是不应该的。但如果是上师开许的,就不要紧。如果上师说可以踩,就可以踩。有时不得不踩,请上师开许下,这也可以。有时候没办法开许怎么办?就念一些偈诵。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有时要爬到很高的地方去擦拭佛像、给佛像打扫卫生,必须要踩到佛塔或佛像上面,或者很高的位置。转塔、转寺院的时候,塔的影子踩到了,按缘起讲会有些过失,但那时如果念一些偈诵,比如上师在讲记中讲念诵《金刚经》的四句偈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念这个也可以;或者一直念咒语也可以。如果是边念边踩踏,这时候不会有过失。有时是没办法,必须要踩时,通过这种恭敬的心态、忏悔的心态,还有嘴里念咒语、心中观恭敬,这时就可以踩踏。上师的车辆如果开许就可以坐。
还有对于上师住舍的门,不能用力敲打,开门时不能特别猛烈,关的时候也不能非常强烈地关。因为这时候,你内心中已经没有处于恭敬状态了。应该很轻柔,这时是怀着敬畏心的。只要怀有恭敬心和敬畏心,就在和上师相应。因为你知道这个要注意,其实内心中正在忆念上师。这是忆念依止法。你正处在恭敬心或者清净心的状态中,这也是在和上师相应。前面讲的随便踩上师的坐垫,随便坐车,或者开门时特别猛烈,关门时使劲碰撞,敲门也是使劲敲打等,心中没有想到依止法中讲这是和上师有关的,也没怀有恭敬心和清净心,处于这种状态中,就和上师疏远了。
如果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你经常性地想不到或者做不到这些细节,表明内心中没有注意和上师相应。和上师相应不单单是在修上师瑜伽时念祈祷文,还包括这些如理的行为。其实这里还没正式讲上师瑜伽,讲和上师相应,但是共同加行中的依止上师和不共加行中的上师瑜伽的引导,很多地方是有关联的。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为什么不能走在后面?为什么不能踩?不能猛烈地开门、关门?为什么应该小心谨慎?这些都是平时的行为中的上师相应法。上座的时候,就修上师瑜伽;下座的时候,也要如理如法地做,这也是和上师相应的过程。这时候你想到上师,忆念上师,能积累资粮,也能和上师相应。
如果平时我们能够多想,就能够尽量多地和上师相应。后面还要讲上师瑜伽,吃饭、走路的时候都应该想到,这都是尽量在和上师的本性相应。想到的越多,安住的越深,得到的加持也就越迅猛,是这样的原理。不是说随便一个行为,管你知不知道,或是有没有道理,反正就这样规定的。这是规定,也是一种纪律性,对我们来讲也是必要。
但是它是有原理的,它最主要的原理就是和上师相应。因为在做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是忆念上师的,你是处在恭敬心、清净心的,你是有敬畏心、惭愧心的。这些都是善心,这些善心必将有善良、安乐的果。而且你缘的是上师的话一定能得到如是的加持。
你在做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心就能够感召到什么样的加持。它是有一定的因果关联的。下面讲在上师面前的时候一些行为、言谈要注意:
在上师面前时,必须断除身体上的弄姿作态、表情上的嬉皮笑脸或者愁眉苦脸等,
在上师面前时身体上的弄姿作态要断除,应该恭恭敬敬。
身体和内心有关,如果心不清净,身体上也会弄姿作态,表情上也会嬉皮笑脸。说明内心是满不在乎的,应当有的恭敬心没有生起。身语和心之间有关联,身语是由心发动的。身体上面的弄姿作态,说明内心没有处在清净心或者敬畏心的状态中。在上师面前愁眉苦脸,会影响到旁边所有人的心情,以致对整个气氛也会有影响。所以也会对上师的心有干扰。并不是说你要装出个样子来,有时候的确很悲伤,没办法,这对凡夫人或者对修行时间不长的人来讲很难做到。但是前面我们分析了,愁眉苦脸和内心的状态有关系。如果内心没有处于对上师的敬畏心和对上师的信心的状态,那么外表自然而然就显得愁眉苦脸。
而且口中的一些欺人之谈、未经观察的胡言乱语、戏耍玩笑等滑稽之语,以及没有意义、没有关联的无稽之谈也要一并禁止。
身体上面的表情、动作不该做的不能做,还有口里欺骗人的妄语,根本没经观察就直接说出来的胡言乱语,这些也要禁止。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位引导你解脱的,或给你传正法的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他是引导自己解脱的。在这样一位解脱的最大助缘的上师面前说任何话,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是否处于正知正念当中,然后通过恭敬心说必要的话。
这其实是让自己和以前的行为划清界限。依止上师代表走解脱道。不依止上师其实相当于行世间法。世间的很多行为心态,比如前面讲的弄姿作态、嘻皮笑脸,或者随随便便未经观察胡言乱语、欺人之谈,张口就来,心中已经习惯了。但是上师是引导我们解脱的殊胜对境,所以和他相处的时候应该安住在正知正念中。既然他是引导我解脱的,那么我的心也应该随顺他的教化。随顺教化就是在上师面前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说妄语,不要说未经观察的胡言乱语。其实在上师面前经常小心谨慎提醒自己,这种心态是和解脱道相应的。你习惯之后,和别人说话时也会习惯性地不说这些话。然后慢慢就和轮回的习气走远了,和解脱道很多修行逐渐就可以相应了。这是附带的意义。
还有一些戏耍玩笑的滑稽之语,随便开玩笑、说很多搞笑的语言等等也要禁止。当然有时候上师也在欢乐的场合当中开玩笑,你开玩笑上师也高兴,这个倒没什么一定不能说的。有些时候适当地开玩笑也可以。但我们在上师跟前有时候很害怕,上师也会和我们开玩笑——我和道友经常开玩笑,但在上师面前根本不敢。也生不起那种心态,也不敢说很多这些开玩笑的话,害怕如果说错了很麻烦的。
这个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些人性格就很幽默,有时候说些幽默的话上师也欢喜,这样也有功德。如果上师高兴也能让他获得加持、得到解脱,这有很多公案可循:弟子有的时候做一些事情让上师特别欢喜,哈哈大笑。后来他解脱其实就依靠这个缘起,上师很高兴就是他这世当中获得解脱的因缘。这有很多例子。所以玩笑是不是完全不能说呢?关键是不要有那种满不在乎、不恭敬的心态。如果是发心为了让上师欢喜,或者其它清净心是可以的。
还有完全和解脱无关的、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也要一并禁止。因为显现上的缘起是这样:上师看到弟子经常喜欢说这些话,会觉得讲了这么多好像没有用,调化他没什么意义,内心慢慢会产生厌离心。所以有些大德看到调化弟子没什么用了,他会逐渐淡出,或者闭关去了,或者就圆寂了等等,发个愿他就走了。如果我们经常说没有意义的话、做没有意义的事,经常道友之间不和合,上师讲了这么多的法,做了这么多教诫、开示,还是不起作用,有些像佛菩萨一样的善知识,显现上也会生厌离心的。
他生厌离心之后,一段时间就好像和弟子很冷淡,那时候弟子就会很害怕,去忏悔等等。上师就要这个效果,然后就重新摄受,然后弟子会更精进。有的时候可能是因缘到了,上师就通过这个因缘入灭了。他并不是真的生厌烦心,而是他度化众生的时间已经到了,而且入灭了可能让弟子更加精进一点,有这种必要性。还有些上师不是佛也不是菩萨,就是凡夫。如果弟子们经常这样做,他就觉得对自己的修行没有用,对弟子也没有用。这样他也不会再继续摄受,会自己找个地方好好的修行或怎样。这个是真实生厌离心,对弟子来讲是损失比较大的。
为什么要禁止没有意义的话,没有关联的无稽之谈的原因也是这个。当然这里面最主要的是恭敬。因为上师是你敬畏的对境。你有一分敬畏、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的加持。而且这是完完全全如理如法的。如果你把六根守得很清净的话,这是和解脱道相应的。上师出现在世间无外乎就是调伏弟子,让弟子的心和法相应。
如果你能够经常怀着敬畏心,或者断除没有意义的语言,这是上师乐于见到的,或者说他希望你处于这样的状态当中。让上师不欢喜得不到加持,让上师欢喜得加持。前面我们讲了三欢喜依止上师,其中最好的就是依教奉行了,或者说是修法供养。我们如果能够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断除没有意义的心态、语言、行为,恒时处在法当中,这就是上师出世的目的,他乐于见到弟子这样,所以他会很高兴。
上师一欢喜,依缘起和合的缘故,我们就很容易得加持。他欢喜是因为你行法行得好,不是你装得像、嘴巴甜,或者别的怎么样。别的情况可能显现上会欢喜下,但是内心当中不会真实高兴的,因为上师不可能喜欢狡诈的心和行为。能令上师真实生欢喜的,应该是你的心真实地和法相应。因为这个是他出世的本怀。
上师摄受你、出现世间是干什么的?就是为了让弟子行于法道,让弟子和法相应,所以真正让他欢喜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弟子能够依教奉行、依法而行。
虽然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本身也有很多层次,如果你真心实意但却还很笨拙,隔三差五地忏悔,但是你的心的确是向上的,很想调柔自己的心,虽然进步很小,经常犯错,但上师也会很高兴的。还有一些高层次的弟子,任何一个发心和行为都是如理如法的,完全找不到一点纰漏,那时很快就可以得到摄受,很快解脱。
但是由于学习佛法的人本来层次就参差不齐,学习佛法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所以有些刚刚依止或学习佛法的人,内心还很笨拙,也许在依止过程中总是出错等等,但如果内心真实想要依教奉行、依法修行、依法调服自心,而且自己也在努力,这时候上师也一定会欢喜。哪怕是一点点向上的改变,他都是乐于见到的。
为什么这些会令上师欢喜呢?前面分析了,这和他出现在世间的发心、必要性或目的有关。上师就是为了利益和他有因缘的弟子的,所以如果如法而行,能够调伏一分的烦恼,或者烦恼没调伏但是在如理修行,该闻思的闻思,该守的戒律守,该做的善法做等等,按照上师指引的正确的方向走,他肯定是欢喜的。
否则上师可能就不高兴。原因并不是某天你说错话或做错事,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方面凡夫人都会犯错,关键是你内心对解脱没有真正的稀求心,或是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没有以修行正法作为主要努力的目标,上师可能就会不高兴。或者明明自己错了却还是千方百计地隐瞒,这样的心和行为对解脱没有利益,他肯定不高兴。如果你很会处事,也许会是一个考量的标准,但最主要的是心要和法相应,这才是上师最高兴的事情。这是要制止的,下面是应该做的。
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等,言谈举止必须做到温文尔雅、寂静调柔。
我们“应该怀着敬畏心”,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敬畏心非常重要。法王如意宝的心子们,在学院经常看到的,如大恩上师、龙多活佛还有慈诚罗珠堪布等等,他们有那么大的功德、事业,但是在法王如意宝面前经常显现特别敬畏,看到之后会有一种震动。
上师现在事业这么大,证悟也好、方方面面的功德都很圆满,但是对自己的上师还是那么敬畏。作为弟子的我们看到之后,就觉得我也应该这样做。当然,觉得应该这样做和内心当中真实生起敬畏心还是有差距的,但至少知道了一个正确的、应该做的方向,这也是很必要的。如果你有敬畏之心就容易得到摄受,容易得到加持。
如果满不在乎就不会敬畏。如果没有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那么自己的发心和行为、语言肯定会处于很多非法当中。此处说“应该怀着敬畏之心,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这个满不在乎的心态在依止上师过程中要断掉,觉得“无所谓、满不在乎”是不行的。
虽然有时候我们以敬畏的心精进地做了上师安排的事情,或者上师安排我们修行、闻思,或希望我们做的,而且确实是知道应该做的并且愿意做的,但是由于能力不够做错了,或做得不圆满,这不是“满不在乎”没做到,而是的的确确自己现在还做不到。这种有敬畏心但做不到的问题并不大,但是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如果内心当中是满不在乎的心态就不好了。这对自己上进、得到加持、调整烦恼等方面都是很大的障碍。
上师度化弟子是上师自己的功德或者应有的功德,但是弟子配不配合是弟子的事情。如果配合才有能度和所度。如果不配合就毫无办法了。上师的功德再圆满,就像释迦牟尼佛,他的功德再圆满,但是善星比丘不配合,也无法救度,至少在这一世中没办法。我们再再讲上师度化弟子是两方面的事情,不是一方面的事情。上师愿意度化你,你要配合,最好的配合就是依教奉行,如果依教奉行、配合教化,自己的心就会迅速地处于正道中。
这里所讲的“杜绝满不在乎”,就是敬畏之心,因为敬畏了才有一定的畏惧心和恭敬心。敬、畏夹杂,这是弟子应有的一种心态。所以要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满不在乎其实就是不配合的心态,而敬畏心是配合的。
如果不配合,上师功德再圆满,再想度化众生,菩提心可能一直在修、一直在发,就像有时候我们特别想帮助家人,让他皈依、学佛一样,但他就是满不在乎、不配合,从这个侧面来讲那就没办法了。他如果配合你,才能给他讲有什么利益,怎么样学习,怎么样加入,这时才可以达到目的。
上师调化我们也一样,他给我们讲了很多建议和修行的方法,我们要配合,这样度化就可以安立。能度是上师,所度的是我。否则,我不配合,那就不是所化,上师也不是能度了,度化的事情就不能成办,上师可能会发愿下一世因缘成熟时再来度化。
“言谈举止必须做到温文尔雅、寂静调柔。”自己的身和语表现在外表应该要温文尔雅、寂静调柔,不要做很粗暴、嬉皮笑脸等不如法的行为,或者乱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语言。
如上总述,通过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做一个归摄。
《功德藏》中说:“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坐乘等折福,
如果踏上师的坐垫、坐上师的乘骑是折福,损自己的福德。
切莫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这是把前面的内容做了归纳**。**
假设有其他人心怀嗔恨、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他为友,当然如果自己有能力制止他们的邪见和诽谤等,还是尽可能地加以制止,倘若实在无能为力,也不应和他们畅所欲言。
这里提出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不管是什么人,假设对自己的上师怀着很大的嗔恨心,而且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他为友”,不能和他很亲密或者做朋友等等。这会影响自己和上师之间的誓言或戒律,或者对自己得到加持会制造障碍。
这样会不会违背菩提心的言教呢?不会。在小乘或大乘中,如果有人犯了根本戒律,佛陀都说是要摒除的,不能和僧团共住。难道佛陀没有慈悲心、僧团没有慈悲心吗?他这么可怜为什么不留着?这是一种要维护清净团体的态度。如果没有做出这种态度,以后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做出一个行为后大家知道不能这样做,做了会有惩罚,这样对于大家能够共同维护清净的道场是有必要的。一个团体的学习,在和合、清净时共修的力量才能够显现出来。
如果团体里到处都是不清净的人,全是已经超越红线的人,最低的原则都守不了,这时团体也清静不了,依止这样的团体只是增长无穷的过失。为了保护团体的清静,具有大慈大悲的佛陀也说这些人是不能共处的,要开除,不能一起共住。难道这没有悲心吗?这恰恰是有悲心的体现,因为他在这个团体中没有办法再享受很多信财,否则对他的伤害很大,看着慈悲实际上是伤害。佛法不是无原则,而是永远以智慧为引导。真正的慈悲应该是与智慧双运的。
小乘当中也是有这样摈除的,但是内心中对这些人仍要生悲心。这里讲的是对于诽谤上师或者恶口谩骂上师的人,自己应该有这种态度。因为上师是修行最大的助缘,对上师心怀嗔恨恶口谩骂的人,自己不能和他为友,不可以经常和他嬉笑言谈,但内心中应该生起慈悲心,不管怎么样,这样的有情是很可怜的。不管嗔恨的上师是圣者还是凡夫,如果是对有福德的上师嗔恨或者恶口谩骂,自己会得到一些过失。
嗔恨心和恶口谩骂,本身就是一种恶业。内心真实地生嗔恨,恶口谩骂了,就造业了,应该对他生起慈悲心。作为一个佛弟子,就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讲,一个人是非必须要分清楚,哪些是对你好的,比如放在这里讲,谁对自己好呢?上师是最大的助缘,他是自己最尊敬的人。谁是不好的呢?从人的角度来讲,诽谤上师的人就是不好的。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讲,也应该知道这个情况,但不能像世间人一样有仇报仇。
对上师嗔恨、恶口谩骂的人,我们首先不能生嗔恨心。因为我们现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人的前提,而是作为一个修行人,是在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的。我们首先不能有嗔恨心,然后对他要生起慈悲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可怜——以嗔心谩骂上师。如果我也以嗔心对待他,从上师调化我的侧面来讲,不管是缘谁生的嗔恨心,具有慈悲心的上师也不愿意看到他的弟子,因为嗔心而造恶业堕入恶趣。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内心怀着慈悲,在行为上面要远离。这样并不矛盾,内心中发愿以后要度化对方,或者帮其忏悔,但是行为上则要远离。
如果自己有能力制止他们的邪见和诽谤,还是要尽可能制止。当朋友开始诽谤,但是他自己却不知道,或者我们有能力说服他,那就要想方设法地去改变他的心、让他生起信心、让他忏悔、制止他的邪见诽谤,要尽可能制止。
如果实在遮止不了,或者已经尽力了还是遮止不了,就不应该和他畅所欲言,就是前面所讲的,绝不能与他为友。在行为上面还是要划清界限,内心中可能界限不好划——以后不在度化你了,最好你堕地狱、最好你受什么样的果报等等,不能这样想。你的慈悲心是永远没有办法和众生划清界限的。如果在心上面和众生划了界限,你就从大乘退失了,所以说这个界限是永远划不了的。但行为上可以在生起慈悲心的前提之下,划一个界限,慢慢疏远对方。
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也是这样讲的,如果有人诽谤上师,我们应该劝告他舍弃。如果实在不行,“覆盖自耳而修悲心”——把自己的耳朵盖起来不听他的话。不一定是真正要盖起来、堵起来的意思,不要听他讲,内心对他生悲心,这方面就是作为一个上师的弟子应该做的。应该有的发心就是生悲心,应该有的行为就是覆盖自耳。也就是不要和他为友、应该去劝诫等等正确的心态。
作为一个上师,尤其是事业很大的上师来讲,肯定会有很多人忌妒、看不惯的。所以也会出现很多的言论,我们作为上师的弟子,也应该懂得善巧方便。什么是真实地维护上师的语言和行为?什么是看起来是维护上师,实际上却是伤害?这个要分清楚。如果没有智慧地去做一些莽撞的事情,不一定会有真实的利益。
不管对方是不是学习佛法的人,都应该生起悲心。尤其是学习佛法的人他想要解脱或者能够皈依、学习佛法不容易。从某个角度来讲也算是道友,也许是源于误会或者是源于自身的烦恼,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生起像怨敌一样的心。
对于其他的有情也应该产生慈悲心,在慈悲心的基础上给他们发愿、回向、生悲心,这方面可以。行为上能够制止或解释的就去做,如果不行的话就远离,不应该和他们为友。
如《功德藏》中说:“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
在《功德藏》中讲的比较明显,而且过失很严重,对于“詈骂嗔恨上师”的人不应该再继续和他为友。“不应为友尽力止”,以前关系再怎么好——他以前对你做过多大的帮助,甚至是你的救命恩人,这是两码事儿。你可以继续给他回向,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报恩,但是在行为方面如果他继续诽谤自己的上师,就不应该和其他继续为友了。否则这里面也说了,会“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自己和上师之间的誓言这一方面也会失毁,一切的誓言也会失毁。
像这样如果进一步和他为友的话,因为他经常诽谤、说很多的言论,慢慢地自己的心也会动摇,可能对于上师的信心也会消失,这是很大的损失。
及时的远离是对自他的保护,也是让他不要继续造罪了。如果他看到你,可能还会继续讲;他看不到你,没对境可能就不讲了。他自己内心可能还没有怎么样,没看到你就想不起这些事情,也不会再说什么。这样对他是保护,对你来讲也是一种保护,所以及时制止中断也是有必要的。
所以权衡利弊时,应该有智慧。当然,这里面我们讲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很容易混淆的观点——相似的慈悲心。有时候我们最容易想:难道他不是众生吗?难道他不应该度化吗?他是应该被度化,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权衡下来,可能有很多看不到的因素在里面,也许会影响你自己的心。如果你及时和他断掉,暂时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不受影响。你自己不断地发愿、缘他修悲心、功德不断地增上,这个时候你和他的因缘没有断。显现上是不说话、不交往、互相拉黑了,其实你心中还是缘他不断地发悲心,不断地给他回向。所以这个因缘以后还会成熟的。
是不是和他的因缘真的断了呢?也没有断。在你有能力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好你自己。等到有了一定的能力,再去帮助他,那个时候,于你于他都不会有伤害。但是如果现在该断不断,你自己的修行会受到阻碍,他也没有办法转变他的邪知邪见,对自他都是伤害,考虑这些因素、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应该要知道怎么去断除。
相似的慈悲心和真实的慈悲心一定要分清楚,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真实的。真实的慈悲和相似的慈悲就相当于世间的父母管子女一样——溺爱和真正的慈爱是不一样的。溺爱是没有原则的,不管什么都答应、一味地满足。这是不是一种爱呢?是。表面上看起来儿女很舒服,都得到了满足,但是对性格、不好的习惯的养成,对他们伤害很大。
对于懂得真实慈爱的父母来讲,该满足的满足,不该满足的一定不能满足,该打的要打,该骂的要骂,该管教一定要管教。把这一观点分清楚后,慈悲就有了智慧的成分,这个时候对父母对子女来讲都是最好的。难道不满足子女就没有爱心吗?难道对自己的子女不爱吗?肯定爱,但爱的方式不是这样的,所以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就分不清楚。
对于高僧大德的慈悲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因为我们的智慧有限。我们经常去分析、提出疑惑,没有了解到这里面的必要性,就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刚刚讲的相似的慈悲心——应不应该远离这样的有情?暂时来讲需要远离,但是我的心跟他的联系没有断。不断地给他回向、发愿,这是对自他最好的一种方式——既没有斩断联系,也没有让自他继续受到伤害,暂时地断绝联系是为了以后更长远的利益。明白这些问题之后,似是而非的观点就不会再影响我们了。下面来讲金刚道友之间应该怎样和合?
再者,对于上师的眷属和金刚兄弟姐妹们也要同样恭敬,
上师的眷属也就是上师的亲属,在显现上上师已经是佛、菩萨、修行者了,他还会像我们一样对家人那么爱护吗?会。因为他这一世是转生到家庭中,这个家庭对他的恩德比其他家庭大。所以他有这样一种特殊缘起。高僧大德和上师们对自己的亲属和亲人显现上面还是很关爱的。所以作为弟子来讲也要懂得这个关系,并不是我只是依止我的上师,其他的这些跟我没关系,这样也是不对的。
在《心性休息》中也讲了——“师之爱眷亦如师”。就是对待上师的爱眷也应该像上师一样恭敬,这也是有一定缘起的,也是得到上师摄受的一个因缘。
上师的眷属有很多:有亲人、侍者、司机……这些很亲近的上师的眷属“亦如师”,也应该像对待上师一样恭敬,上师在世间利益众生,显现上面也会受有些世间关系的影响,但是根本上不会受的。有些懂得善巧依止上师的人,他会非常小心地处理这些关系,这也是一种修行之道。
上师的眷属、弟子和其他的金刚兄弟姐妹等等还是要恭敬。我们主要是对上师恭敬,然后和上师有关的这些人也需要恭敬。
这方面我们要注意的,就好像我们买一个产品,这个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但是这个产品还有很多附件,对这些附件也要重视,因为附件能辅助产品,使产品在效用上可以发挥到极致。
我们依止的时候主要是依止上师,但不能眼中只有上师,什么都看不到,不能觉得只需要依止上师就够了,要把眼光放大,要看到上师身边的这些人,还有跟随上师学法的金刚弟兄、道友、整个体系。依止上师是一个很大的体系,有主要的、次要的、辅助的,主要的抓住固然好,但是附带这些次要的、附属的、外围的东西,不重视的话,可能对这个产品的使用有影响。
依止上师的时候,对你得到加持、生起功德,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些都有关系。与他的家族的血脉或者法脉有关系,亲属方面是血脉;侍者、司机可能是身语承侍方面的;还有金刚道友是法方面的联系。所以我们把上师和我、以及眷属、金刚道友之间,用线联系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联系:司机侍者和上师的联系是身语层次的;上师的亲友和上师之间是家族的血脉联系;金刚道友和上师的联系是法的联系。每一个都有关系的,它是一整个大的系统。
为什么华智仁波切讲这个呢?其实就是让我们知道这里面有很大的联系,让我们心胸开阔。他是一整个系统的联系,而不是单独的和上师之间恭敬不恭敬的问题,所以对于上师的眷属,该恭敬的一定要恭敬。金刚道友之间是法的联系的,如果你去骂金刚道友,去伤害他,其实也是对上师的一种伤害,因为道友和上师之间也是一根线的联系的,你伤害了他,相当于也是间接伤害了上师,而且金刚道友是用一种金刚乘的法来联系的,他的联系更紧密了。如果是显宗的法可能就显宗的法脉联系的。
所以,不单要对上师恭敬、如理如法地依止,而且对我们来讲更主要的是金刚道友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
上师的眷属有时不一定能碰得到,比如说,如果见到大恩上师的母亲,一般都会很自然地恭敬。但恰恰容易忽略的是金刚道友之间,为什么忽略呢?就是没看到上师和金刚道友之间是以法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对金刚道友不恭敬、诽谤、伤害或者打骂,其实这也是在伤害上师,妨碍自己和上师之间纯净的关系,对自己生起证悟、功德也是有一定障碍的。
同样恭敬的原因就是这样。我们觉得上师肯定是有功德的,一般人都能生起恭敬心,但是会觉得金刚道友和自己平起平坐,好像很难生起恭敬心。应该把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恭敬金刚道友是因为金刚道友和上师之间是以正法联系的,一样是法的联系,就应该同样恭敬。这相当于辐射,上师的关系辐射到了金刚道友。应该认真处理好这个问题,内心和行为都要有恭敬心。
如果平时有摩擦或误会,及时解决,该忏悔的忏悔、该化解的化解。不好的关系维持的时间越长对上师的影响越大,对上师调化弟子的影响也就越大。有时可能看不出来,有时比较明显。如果说金刚道友之间经常敌对、发生矛盾,也许对于自己没什么,但上师站得很高,能看到所有的问题,或者你不反应其他人反应,上师一看弟子相互之间都是这样的,讲这么多法也调服不了,有时也会显现厌离心,对上师的寿命、事业也会有影响。
所以,恭敬眷属是恭敬上师,恭敬金刚道友也是恭敬上师,这是有关系的。这是依止上师、依止法,像辐射一样依止、恭敬的状态,或者是辅助的状态,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需要的。虽然有时不像上师直接给我们传法调服,但是如果恭敬、关系处理好、如理如法依止,仍然对我们和上师,或者整个佛法在得利益、遣除违缘方面都有很重大的关系。
无论相处的时间有多长,都毫无厌烦之心,
道友之间,无论相处的时间有多长,都应该欢欢喜喜地接触。大家都是一条心,一位上师一个法,一心一意求解脱道,不管相处多长都应该没有厌倦之心。如果有就应该忏悔,应该想到大家的关系和利益,尽量调服自以为是的心,调服这样的烦恼心。
很多时候和别人处不好,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我执、傲慢还有烦恼等等。如果愿意调整、忏悔,其实也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个内容。不管对方怎样,如果自己和金刚道友有摩擦,就应该认错、忏悔,这是表明自己修法的态度,是表明自己不愿意再沉溺于轮回、沉溺于一般世间人的思想:我是走解脱道的人,我有问题就应该忏悔。至于对方接不接受,他是怎样的态度是他的事情,我作为一个修行者应该对自己负责任。这也是相应于上师的教化,相应于自己求解脱道的初心,与自己的本心也是相应的。
如果经常这样,自己就会小心谨慎地处理和上师的眷属、金刚道友之间的关系。这些外围的关系处理好了,肯定不会对上师不恭敬。既然对外围都那么小心翼翼,对核心部分不可能不小心翼翼。就好像芒果树的外面有栅栏围墙,把芒果树保护在中间,如果能够小心地把栅栏维护好,肯定会更小心地去照顾中间的芒果树。但只照顾芒果树,对栅栏的好坏无所谓,那么如果栅栏坏了,很快芒果树就会受到伤害,野兽或者其他人进来也没有保护了,核心的东西就会受到伤害。
依止上师的时候也一样,核心和外围都很重要,如果把外围该处理的都处理好,对金刚道友都很恭敬,从有些地方观察后知道,为什么要恭敬其他人?因为我们是大乘行者。为什么要恭敬金刚道友?因为是一个坛城灌顶的,相互之间有联系。但这里主要与依止上师有关,依止上师是核心,如果小心翼翼地把外围处理好,那肯定会对依止上师更加重视;如果对外围都不重视,对上师本身也不怎么关心,这会对上师有影响,对自己依止上师方面也有影响。通过学习知道其中的关系和原理,今后更小心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这对自己修行非常有利。
始终如一和睦友好,就像腰带一样;
上师讲过,藏人穿衣服,腰带是很重要的,不管男女都用腰带,腰带和衣服的关系密不可分。
我们和金刚道友或上师的眷属,不管相处多长时间都应该没有厌倦之心,如果有,就应该生起正知正念对治自己的非理作意。凡夫人在现实中会有很多利益冲突,人和人交往会有很多摩擦。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对治自己内心中的我执和烦恼,自己看不惯或者自认为怎么样,都是自己内心中很多我执引发的习气。愿意忏悔、改正,其实是调服我执、对治烦恼很好的方法,这和我们修行有直接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自己都要放下架子,与他人来往和谐融洽,就像食盐一样;
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自己都要放下架子。这里的他人主要讲金刚兄弟姐妹和上师的眷属,或者上师等等,与他们都要和谐融洽,就像盐巴一样。应该把自己当成食盐。
什么意思呢?食盐放入什么样的菜中都能和合。放在上等菜中能溶于食物;放在一元钱一大堆的菜里面,也可以融进去,盐和任何菜都可以和谐融洽。
有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成食盐,给自己取名“食盐”。如果自己有毛病的话,暂时改个名字就行,这段时间就叫自己盐巴、食盐。时常记得与金刚道友和合,好像盐巴一样;或者把自己改名为“腰带”也行。反正就是激励自己一定要与其他道友和合,就如食盐和任何菜都能和合一样,自己和任何菜也都能组合在一起。这是何原因呢?盐没有什么价值,没有我慢,它不会说这个菜高档那我去,这个菜不高档我就不去,它没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做得到和谐融洽。
我们有太多棱角和自我观念,无法融洽,很多时候都想以自我为中心,那肯定是棱角碰棱角,这样会出现摩擦。这时如果能朝和谐方向努力,内心中的我执、傲慢、习气就会越来越少。通过这个方式打磨后,完全可以融洽,这对修行也是很好的。而且能够这样的话,上师传什么样的法不能融入自心呢?心都调柔到这个程度了,修什么样的法不能相应呢?
有时看到这样做,觉得自己好像吃亏了,其实很多时候所谓吃亏最后肯定会得到很大利益的。因为很多这方面的法都是让自己的习气消亡、减弱我执。这些对解脱来讲是致命的障碍,对轮回来讲是最好的营养。有了这些我执、习气,轮回的身体就很强壮了,会继续流转,如果流失掉这些营养,轮回的心就会想方设法挽救,让我们不要生起解脱的心。
但是,不能带给轮回的身体、轮回的心更多营养了,应该努力对治我执、傲慢。不愿意放下架子或没办法和别人和谐融洽,就让自己逐渐向食盐一样性格的修行人靠近。
什么时候真正变得如食盐般融洽,就说明已经没架子了,与谁都能和睦相处。那戒律也守得清净,誓言也很清净了,而且也很容易得到上师的欢喜摄受。身心那么调柔,上师怎么可能不摄受?有什么大法首先传给你,因为你是法器。上师今天取个大伏藏肯定首先想到你:这个弟子是法器一定能够传给他,他能得到利益。你准备好了就能最先得到加持。
如果没办法和别人和谐融洽,说明还有很多毛病、习气,还有不愿意放下的架子,经常和别人顶起来,这时的相续还是比较坚硬的。坚硬的相续中无法容纳正法的殊胜甘露。
即便对方对自己恶语中伤、无理取闹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也应当尽力忍耐,就像柱子一样。
第三,就像柱子一样。不仅在世间,即便在寺院里、在学佛团体中,都会经常遇到恶语中伤、无理取闹的情况,或给自己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
这时作为修行者该怎么办呢?作为修行者或上师弟子应该尽力地忍耐,就像柱子一样。柱子承受压力的能力很强,房子都有柱子,它主要是承重,因此向它施加任何压力,它都能够尽量的忍耐。我们也应该像柱子一样,如果完全没有压力,就没办法进步,当然真实来讲如果说压力太大,有时候可能心里上承受不住,但心自己有一种潜力是很强大的。
上师对于我们也不可能马上给一个不能承受的压力,都是通过训练慢慢增加我们的承受能力。我们在世间中要尽力承受如别人恶语中伤、无理取闹等很多我们认为难以承受的压力,如果尽力忍耐慢慢耐力会越来越强大。有这个素质之后,在修行正法过程中,不管是闻思还是修行,因为忍耐力很强,什么苦行都可以做,这时对自己集资净障、弘法利生都有一个不共的特色,所以应该像柱子一样。
这些看起来好像处处都在忍让,但这三个比喻体现出来的,和金刚道友、上师及眷属之间的这些其实都是让自己的本性显露,让内心的法器越来越快成熟的一种殊胜方便,是完全利益自己的。
所以,对于道友,要和睦相处,恭敬依止。
对于道友一定要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尤其是如果平时对道友有一些看法或不太亲近的话,这一段一定要反复地看和观修,要把这段话牢牢记在心中。如果遇到这样情况一定要拿出来用,反复忆念,通过忆念正法来压制自己的轮回习气,否则怎么能叫对治呢?对治从何而来?就是对轮回中的习气,用另外一种正法的言论或教言对治它。当我们对道友内心中生起烦恼的时候,就一遍遍忆念教法,让正法来调伏自心,让自己尽力地忍耐,和这些道友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刚开始可能是行为上的恭敬,最后是心里上,即内心对道友的恭敬。
如《功德藏》中说:“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
以上是归纳,下面讲第三:
戊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指修学上师的发心和行为。后面会讲,所谓依止上师就是模仿上师的发心和行为。上师把正确的发心和行为给了我们去模仿,同时他自己也在做殊胜的修行。因为我们要模仿上师的发心、语言,以及他身体的行为,所以真正的依止就是一种模仿,然后出善巧。
通过模仿慢慢越来越像上师,最后其真实功德就会融入我们心中,这就是心的模仿。以前我们是凡夫心然后模仿菩萨,就像《入行论》里学的一样,如菩萨是怎样想的,怎样作意和发心的。那我现在是凡夫心怎么办呢?就去模仿菩萨的心,菩萨这样思维,我内心中就这样观想并去做,像这样不断地模仿之后,我们的心就逐渐变成菩萨的心,所以模仿之中出善巧。
世间的学技艺也是模仿的,比如教练教学员开车,也是模仿他开车的行为、思想还有经验,他交给你去模仿,模仿好了就开的好,学习佛法也是一种模仿。修学上师之意行是模仿上师的意行(包括心和行为),就会得到上师的加持,或者通过这样修学之后,我们和上师变成无二无别了。
这样依止上师的一切方法已经明确之后,就要像天鹅与蜜蜂一样受持上师的密意。
在了知前面依止上师的方法后,我们要像天鹅和蜜蜂一样“受持上师的密意”,此处就是“修学上师的意行”。
比如,栖身于胜妙水池的天鹅不会搅混池水,而是在其中轻盈嬉戏,尽情享受;
天鹅的比喻就是栖身于胜妙水池的天鹅在轻盈嬉戏,尽情享受的同时,它会很小心地不去搅浑池水,意为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应该像天鹅一样,在享受上师传授妙法的同时也“不扰乱”上师的心。
蜜蜂飞旋在花丛之中时,不会损坏花的色香,而是吸取精华后便悄悄离去。
我们也应该像蜜蜂一样飞旋在花丛中,取花蜜吸取精华,不会损坏花的形状、颜色、香味(这方面通过观察都知道),所以在我们依止上师听受佛法的教义之后,也不会损害上师的身语意。
同样,我们一定要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来受持上师的意趣,
同样道理,我们在依止上师过程中,一定要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且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不辞辛苦”是指再怎么辛苦还是要依教奉行,“不厌其烦”是自己要远离厌烦心,然后“不折不扣”地落实上师的密意。这是一个过程,不是说一下子就要达到,而是通过循序渐进,在这过程中要牢记这三个原则或三句话。总有一天我们能完完全全“不折不扣”,现在尽量“不折不扣”,这也是通过依止上师让自己的内心逐渐清净强大。
也就是说,依靠自己信心与毅力的近取因,将殊胜上师心相续中一切闻思修行的功德如同从一个标准瓶倾入另一个标准瓶中一样融入自己的相续。
在依止的过程中,依靠自己信心和毅力作为“进取因”,即根本的因。第一、对上师一定要有信心,第二、要有毅力,这两个非常重要。这样就可以将殊胜上师相续中所有闻思修行的功德,好像“从一个标准瓶倾入另一个标准瓶一样”,是说如同一个标准瓶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另外一个标准瓶中一样,自己内心会充满上师的加持,所有的功德都能够获得。
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标准瓶,现在我们还不是。当我们把自己打造成标准瓶之后,就可以将另一个标准瓶里的溶液,趋入自己的标准瓶内,这种殊胜的果最后就可以发生。
如《功德藏》中说:“如依胜池之天鹅,蜜蜂品尝花汁味,恒时相处稀奇行,无有疲厌持师意,信心近取得功德。”
这个也是讲前面归纳的内容。现在我们在学依止法的过程中或初学时都是困难的,因为这些对我们都是陌生的,这些修法都是要让我们在具有很强大烦恼的情况下逐渐去做,所以有时在看这些上师或祖师们的传记的时候,我们觉得也应该一下子能够得到证悟,如被上师敲一棍子就证悟等,总是盯着这个。然而,前面他在精进努力或让自己成为法器的很多艰苦过程,比较容易忽略,我们总是见到最精彩的部分如证悟或如何显神通的过程。
现在学的教言就是这样,我们觉得应该讲一个马上能证悟的法,讲这些好像没用,但这都是加行基础,如果基础不去做,如前面所讲,如果没有通过加行把自己打造成标准瓶,那上师的水怎么倒进来呢?倒不来,它没办法趋入我们的容器中,所以前期的这些苦行是应该有的。前期在学法的时候,听闻、思维、修行是比较痛苦的,但这个过程肯定需要经历,因为在打造自己相续的过程中要去掉很多烦恼和我执障碍,这些都是无始劫习惯的东西,要把它丢掉,即使恋恋不舍。
就好像以前很多人搬家,或者在地震、发洪水时马上要转移,那时的一家之主就是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都要拿着,比如用了二十年的洗脸盆、用了好几年的筐筐等都一个都不舍得丢,全都要带上。好像这个东西用了好长时间有感情就舍不得丢一样。
我们的好多习气也是如此,用了时间很长了,丢这个也舍不得,要保留一点,那个习气也舍不得要保留一点,但是现在不丢掉这些没办法过新生活,所以有些该丢的就要丢。尤其是烦恼,轮回中的思想、行为及和解脱道格格不入的东西该丢就丢掉,但是恰恰是这些东西我们舍不得,不是说真正的珍贵或值钱,就是感觉舍不得丢,而且这些又没法利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毅力和勇气,该舍的一定要舍。如果没有这个勇气,要修一个解脱道或大乘道是不太容易,甚至是做不到的事情。
为何要培养观察和知道轮回过患?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些都没有用,过患很大扔了吧,全都不用带,因为那边有更好的东西全部准备好了。如同精装修的房子,只要进去住就行。可我们偏说不行,这个用了多少年的“垃圾”,或者很多东西都要带着,改变这个观念有时候很难,并不是它们有多值钱,而是这个观念太牢固了,因此就舍不得。很多轮回的思想和破烂的东西,你说它有多值钱多精华?都没有,但就是用了时间太长了,且每一次都用就太舍不得它了。
对轮回上瘾的时候就是这样,其实没有什么精华,全都是轮回的思想、行为、东西等,因为我们感觉是真的上瘾了,所以舍不得。现在就要慢慢观察,并知道它没用后,自己慢慢给他扔掉。扔掉之后要开始在正法中依靠这些很好的教言,让心调伏成为全新的法器,准备装上师传下来的妙法甘露。
因此很多前行需要认真地修,很多观念要打破,这是最关键的。如果观念打不破,那虽然是扔了还会想哪天去把它捡回来,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还是没有扔,总是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又捡回来。打破观念要花很长时间,过程比较长,但是过了后相对就容易点,因为观念整个转了之后,修皈依、修发心等所有的清净的正法,在这个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相应或表达出来。所以现在觉得很难或者学完了之后不相应是很正常,因为内心中有很多不相应的思想和观念还没有转过来,等它转过来之后就容易的多。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78 课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78**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修大圆满正行之前的修法叫做前行,引导文是把我们凡夫的耽著轮回的心逐渐引导趋向于解脱道和究竟实相,《前行引导文》里面讲的所有修法和文字都是关于调心的窍诀,那么如何调心呢?
前面的共同前行讲了,如果我们的心现在还耽著轮回中的世间八法,就从耽著轮回的状态中引导出来,趋向于解脱道。
后面的不共加行,第一步是把我们的心从对于上师三宝没有信心的状态,引导至生起信心,安住在对上师三宝皈依的誓言中。因为有了皈依才能成为真实的内道修学者,如果没有皈依三宝,没有把彻底的觉悟者——佛陀当成导师,那么我们以谁为导师呢?所以,佛陀是我们的导师,必须要发誓。
佛陀所讲的法是觉悟的方便,不皈依是不行的,这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解脱的唯一方法。有人说不皈依三宝就可以解脱,哪里有这样的呢?法就是真实的方便,是把我们的心引导趋向于解脱的殊胜的实践方式,所以法必须要依止,这是道。
僧宝也必须要依止。僧宝在成佛之前也是佛法的修学者,正在修学或者修学有成的僧众、圣僧众,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在修学佛法,但是法的自性、道灭二谛在其相续中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现前(部分实相已经现前)。对于这样一个已经有经验的修行者,我们当然要依止。如果我们想要在一个陌生的道上获得真正的觉悟,不依止一些修行有成的人当然不行。虽然还没有得到究竟的果位,但是他已经在这个道上走了一段时间,内心也有一些觉悟、感受和证悟,像这样的修行者应该依止。这是从圣僧的侧面来讲。
从僧团(修学的团体)的侧面来讲,大家的见解、戒律、行为等方面都是相似的,在一起可以互相监督、提携,为我们的修行过程尽量创造顺缘、减少违缘。这是就凡夫的僧团安立的,也是需要依止的。如果不依止,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在修行过程中遣除违缘、具足顺缘。所以圣僧或平时的僧团,对我们的修行都有很大的帮助,要依止。
第二步是发菩提心,一个个的修法逐渐把我们的心从很狭隘的、自私自利的状态,引导到非常广阔的、清净的心量。因为实相是很清净广博的自性,如果我们的心量太小,根本相应不了。要让我们的心从自私自利、狭隘、只考虑自己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要发广大的菩提心。
第三步是引导我们的心从罪障中解脱——修百字明。
第四步是让我们心上具有很多相应解脱道的资粮——修曼扎。我们的心上如果带了很多成佛的习气、善根等诸如此类的资粮,那么修行就会非常顺利。因为心上障碍没有了,反而具有很多强劲的、引导我们趋向于成佛的助缘,这样当然非常好,修曼扎也是在引导我们的心。
第五步是上师瑜伽,就是祈祷上师(上师代表如来藏,是究竟实相的完全现前者),当他融入我们自相续的时候,我们能得到一种强力加持,让我们的心安住在和上师无二无别的自性中。
最后一步通过颇瓦,把我们的心从娑婆世界引导趋向于极乐世界,这是最后的修行。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说,《前行引导文》是引导我们的心从庸俗的、不圆满的状态中出离,趋向于更圆满的、清净的状态。
现在我们学的是共同前行中的依止上师,观察上师的法相和怎么样依止已经讲了,今天我们继续学第三个——修学上师之意行,就是修学上师的意和行为。
上师是怎么发心的,他安住在什么样的状态中,我们都要随学。怎么随学呢?上师告诉我们要这样那样修,我们如此修了以后,上师的心安住在菩提心中,我们的心也安住在菩提心中,;上师的心安住在空性,我们的心也安住在空性中,这是修学上师的意。
行为也是一样的,种种清净戒律、修行善法或者度化众生的行为,我们都要去模仿、随学。之后渐渐地我们的意行(发心和行为)就靠近了上师的密意,乃至和上师的密意无二无别。
因为上师是彻底的觉悟者,他是专门到娑婆世界来引导我们的,如果我们的心和上师的密意无二无别,那么我们也可以获得殊胜的解脱、可以有能力引导其他有情。修学上师的意行是这个意思。
今天我们继续学如何修学上师的意行的其它方面,原文这样讲:
当殊胜上师奉持菩萨行而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时,如果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包括心中随喜在内而同行,那么依靠大德的无上发心力所得的善业资粮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这段讲的是殊胜的、具有法相的上师在行持菩萨行的时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上师还没有成佛,正在真实地行持菩萨行,因为他相续中有殊胜的菩提心、有很多善巧方便、也有空性的智慧等等,通过这些条件摄持的一些殊胜行为,是奉行菩萨行而积累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福德资粮比如放生、做善事等;智慧资粮比如讲法、念经等。
成佛不能够缺少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只有两者圆满了,才可以获得圆满的觉悟。按照《六十正理论》,福德资粮是成就佛陀色身的因,即报身和化身主要是因福德资粮的圆满而显现的。佛陀的法身主要是通过智慧资粮,即通过修空性圆满的。如果没有福慧资粮,那就没有成佛(成就佛陀法身、色身)的正因。
如果有福慧但不够广大,就得不到这么广大的佛果。如果圆满了所有的福慧资粮就可以成佛,如果只是圆满了一部分,那么就看这部分可以圆满到一地、三地、五地还是十地,还是只进入加行道或者资粮道。所以有多少福慧资粮,就获得怎样一种果。
如果这些完全都没有,或者所修持的资粮还不能够称之为福德或智慧资粮,虽然修了一些善行,但这个善行和解脱道是两回事。要成为福德、智慧资粮,一定有它的条件。不是随随便便做了一些善法,就能叫做福德资粮。比如成佛的福德资粮,必须要以菩提心摄持,没有菩提心摄持的叫善法。十善业道或者其它善业,就是一种善法,不是福德资粮。福德之所以成为资粮,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有情的心安住在佛陀的报、化的状态中,这种就是资粮。智慧资粮也是一样的道理。以上是第一个意思,必须是真实的、具足条件的福德、智慧资粮。
第二个必须要广大。多广大呢?《宝鬘论》中讲了很多佛陀相好的功德、资粮,以前也讲过,如果不清楚可以翻阅龙树菩萨造的《中观宝鬘论》,其中就讲了佛陀相好的每一个资粮、每一个因,种类特别地多。
要成佛的话,一点点的善根是绝对不够的,修了几年或者怎样是完全不够的。菩萨花三个无数劫来积累,可想而知需要多大的资粮!虽然现在很多人是趋入于密乘的,密乘中有很多快速积资净障的方便,但也不是三两年中一般的人可以搞得定的,还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发比较长的心,积累广大的福德和智慧资粮。
第一种情况是上师真实在修菩萨道,积累广大的福德和智慧资粮。第二种情况是示现积资净障。他已经成就了佛果,但是显现度化众生的时候,他也是发菩提心,通过菩提心摄持,修持广大的福慧资粮。主要是向弟子示范如何修学菩萨道,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众生。所以,很多上师的果位早就已经达到圆满了。
为什么这一世重新又开始,在显现上小时候很调皮,然后开始生起一点出离心,慢慢求学,求学过程中有可能也懒惰……他为什么这样做呢?为了一遍又一遍地在弟子面前示现应该怎么做。
就像父母手把手教儿女:怎样使用工具、怎样爬、怎样走路…一遍一遍地示范。上师也是一世又一世回到娑婆世界,回到庸俗众生的身边,一遍一遍地给他们示现怎样在年少时学习,青年的时候怎么样,最后弘法利生。他每一世都有这些有情需要去帮助,所以他会一次又一次地回来,给他们示范怎样积资净障、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这是第二种示现的情况。
不管是真实的积累,还是示现的积累、奉持菩萨行,因为他们的发心特别大、特别清净,发心所摄持的范围、资粮没办法思维,一般的凡夫人根本没办法想象。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如果自己了知到这个殊胜性,然后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首先是发心,然后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积累广大福慧资粮的行列中。他们发菩提心在做这些事情,那么我也发菩提心,把自己的一些钱财或者精力、时间等等,投入到这些事业中来。
这里讲“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这有很多种类,有些种类是可以供养一些财物。因为自己在世间中多少会有一些财富,这个财富怎么用?如果是自己受用,就没办法用来积资净障。而后世还很长远,如果把仅有的一点财物完全自己受用的话,也许就会从财物上错过这么好的机缘。(殊胜的上师在奉持菩萨道的时候,他以广大发心所摄持的善业,我们就会错失这个机缘。)
可以供养乃至于微薄的财物在内,哪怕是一点点,一百块钱也好,几块钱也好,自己随力。知道机会很难得,在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中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钱或者其它财物)都可以。
第二种情况,是“身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可能没有钱,但是有其它技能;或者钱也供养了,还有技能,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有管理的能力就配合管理;有电脑、水电或者其它方面的技术,就在上师所发心的事业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种情况,“甚至包括心中随喜在内而同行”。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精力、钱,什么都没有,心中可以随喜:“特别好!特别赞叹!”对上师的事业发自内心地赞叹,这也算是和上师的广大事业结了缘。
如果这样做,“那么依靠大德的无上发心力所得的善业资粮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大德的发心力是无上的、非常广大,他通过发心力能够得到多少善业资粮,因为我们在里面随喜了,也能够同样获得。当然,前提是应该有清净的心:比如信心、菩提心乃至于空性的智慧等等。如果随喜的时候,自己的条件(清净心)越好,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功德利益就越多。如果自己条件欠缺,不是很愿意,但是别人在旁边再再说,有点不好意思拿点钱出来或者做一点事情,这时所获得的回报就要打折扣。如是因感得如是果。
总而言之,我们知道上师在世间中利益众生,他的发心很大,在做很大的事业。如果我们发自内心随喜、跟随去做的话,对我们的觉悟(有时候我们讲功德,功德也很大,但是换一个说法,因为我们是在修学佛道,所有的修学都应该和自己的觉悟有关)有很大的帮助。
上师是一个觉悟者,他做的事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有情觉悟,我们在这里面做一些事情的话,对自己的觉悟之道也有很大的利益,有一个很好的因缘和缘起。这些因缘、善根在自己修学佛法过程中不会空耗:生生世世遇到佛法,很早就遇到殊胜上师的摄持;或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成为利根者。成为利根者的话,在以后修学的时候,不管是听法、思维,还是观修,或者做其它善业,都会非常顺利、因缘非常好,因为在上师的带动之下,自己做了很大的事情。
所以,很多事情如果我们单打独斗的话,一个人的发心这么小,而且有这么多烦恼,根本发不起那么大的事业。一个人去做,得到的利益非常稀少。但是如果跟着上师一起做,就可以得到很多不可思议的善根。
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发动这些广大的善根,但是上师发动了,只需要我们从内心随喜开始,身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供养一些微薄财物在内的受用。当然,财富多可以多供养,少可以少供养;时间、精力多可以多做,少可以少做。但是发心随喜是可以达到极致的,没有什么局限。内心中的随喜每天都可以做,再再地随喜,非常地感动,感动到流泪等等,这都是可以的。如果这样的话,大德的发心获得的善资有多少,自己也同样可以获得,这类似于随喜的修法。因为这是上师们的发心和证悟的功德摄持的,自己非常轻易就可以得到随喜的利益。
这也是依止上师的必要性,我们的善根要很快发动起来是很困难的,就好像一个很大面积的海,如果按照自己的能力要从此岸到彼岸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搭上一艘大船的话,就很容易了。尽管自己一个人很难做到很快地积累很大的资粮,但是大恩上师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些发心的事情,就可以很轻松地得到很多功德利益,这也是给我们的机会。
大恩上师经常给我们说要发心做事情。对凡夫人来讲,好像上师那边需要人做事,如果没有人做,事情就推动不了,好像我们是在给上师做事情。但是真正来讲,是上师广大的事业给了我们参与的机会。
以我们的上师为例,在学院也好,在外面也好,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这就给作为弟子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参与的机会,他的发心和智慧那么广大,而且很清净。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在你所在的地方也好,或者在根本的道场也好,自己能够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都是和上师无与伦比的事业、功德结缘。
用身语、内心、财富能够做些事情,就被上师广大的发心和力量带动,可以很快、很容易地积累很多资粮。这些情况、条件也不是很容易的。虽然很多上师都在推动这些事业,但也只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遇到了就不要错失。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尽量地去贡献财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包括每天随喜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哪一天佛法隐没了,或我们转生到暗劫去了,哪还有这个机会?现在有机会的时候需要做,虽然做的时候有些辛苦,或者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但是众生不做这个事情,还是会遇到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痛苦,会遇到很多的劳累,这些劳累有意义吗?世间的劳累没有意义,世间的人非常辛苦地上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很辛苦地赚钱维持家庭开销、维持孩子上学等,难道不辛苦吗?很辛苦。
这些辛苦哪些和解脱直接挂钩呢?有些时候学了佛法之后有一些,但大多数的世间人操劳的这一切,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操劳,到头发全白、皱纹起来,一直操劳到死。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多少解脱的资粮?给自己后世的安乐带来多少帮助?基本上没有。
所以辛苦都是辛苦。有些时候认为我不发心、不学习就好像不用辛苦了,世间中的辛苦才多。佛法是彻底终结这种没有意义的辛苦的唯一方式。当然你要投入,它有一定的辛苦,但这种辛苦如果我们能够熬得下来、坚持得下来,这种小苦可以对治很多、尤其是无量轮回的大痛苦。上师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我们去做一些事情,也有一些辛苦,会受一些委屈,但是这些都是世间中的小苦换大苦,都是值得的。
“随学上师的意行”,也是一样的。在随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想上师的发心(利益众生的心)——为了众生的利益投入很多的钱财、精力,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应上师所做的发心和行为,当了解之后,我们的发心和上师的发心、我们的行为和上师的行为就到一块去了。
再返回科判“修学上师的意行”,这是依止上师中修学上师意行的一个部分,这是一个修法,也是依止上师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依教奉行或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也是一部分。不是说依止上师就是天天跟着,其实这些都是,所有的这些发心,不管上师知道还是不知道,自己投入进去了,它就是真实的和上师意行相应的方法。
下面讲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很好懂,
比如,从前,有两个人一起前往拉萨。一个人除了少量的豆粉外没有其他口粮,他将少量的豆粉放入另一个人许多精白糌粑中混合一起。
以前中国古代或藏区朝圣是一样的,人们会自带很多干粮。不像现在,包里有钱就行,或只要有手机,可以用手机支付,连银行卡都不用带。以前没有一路都是客栈、几星级的饭店,基本上很长时间都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尤其是藏区朝圣,有很多地方很荒凉,所以都是自带干粮的。
一个人没有那么多糌粑,只带了些豆粉,豆粉和糌粑比起来档次差很多,又不好吃,而且营养价值不如糌粑好。他没有其它口粮(一是豆粉本身没有糌粑好,第二个数量远远比对方的糌粑少),所以将少量的豆粉放到同伴的很多精白糌粑中,混合在一起吃。
过了几天,有许多糌粑的人说:“你的豆粉差不多该用完了吧,我们去看看有没有用完。”然后两个人去看结果发现豆粉仍然没有用完。
因为混在一起,怎么看也有,豆粉还存在,看上去还没有用完。
这样看了好几次豆粉一直没有用尽,最后只好与所有糌粑一起吃完。
这是一个比喻,我们不用分析会不会出现这个情况,也许对方比较笨一点,这个我们不管。这里面的意思是,它混在一起,一直到最后糌粑没吃完之前,豆粉一直都存在。很少量的豆粉混在很多糌粑中,精白的糌粑又好吃、营养又好。糌粑又多,一点点不好的食物混在一起,最后就一起吃完了。
大量“精白糌粑”相当于上师的事业。少量的豆粉,因为我们的发心很狭隘,不是很广大,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这些善根、付出就像少量的豆粉一样。我们的事业汇入了上师事业的汪洋大海中,混进去之后,彻底被上师的智慧和悲心全部摄持了。这样混在一起就没办法分了,乃至上师的事业、善根没有穷尽之前,你的善根永远穷尽不了。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付出一点点,得到很多。这是不是教我们投机取巧呢?这不是投机取巧,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的存在。
修行人最怕的是投机取巧的心理,我们学这个公案,觉得就放一分钱、一块钱进去,然后就怎么样了。如果带着这种投机取巧的心去做了,虽然可以得到很多功德,但是对心的成熟,对心的觉悟起来还是很慢的。我们要知道,这里就讲了一个事实,我们要随学,为什么要随学上师的意行。并不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投机取巧,不是这样的。
就像回向、随喜,好像这里都是有投入一点点,得到很多回报的事情。但这永远不是投机取巧,是让我们的心逐渐成熟。上师的心量那么大,我没办法和上师一样,但可以随我的力量,去帮助上师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或者我加入进来。如果一生又一生,一次又一次这样做,我们的心量会越来越大,觉悟会越来越靠近。它是让我们的心迅速成熟、相应实相的一种方法。所以方向不要错。虽然是有这个事实在这,但我们永远不能把自己修行的方向搞错了。这里不是告诉我们投机取巧的方式,永远不是这样。
同样的,无论别人做任何善事,自己仅仅通过少许财物或者身语劳作等结上善缘,也将获得同等的善根。
同样,不管别人在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正在修一个大佛塔或者很大的佛像,别人正在做一个善事,自己通过很贤善的随喜心随喜了十块钱或一百块钱,或者去搬几块砖,或者做一点身语劳作,通过这样的方式结上善缘,也将获得同等的善根。
这就是告诉我们,有善法的时候我们心中要随喜,用我们的财物或者其它东西,不多也行,有欢喜的心尽量去结点善缘。这时就可以获得同等的善根。
这些善根现在可能还没有成熟,看不出来。好像我们钱也给了,力气也出了,但为什么还没有发起来、没有获得钱财呢?有时候不一定那么快。善因、恶因都有酝酿的过程,就像种子,不管田里种的是良药还是毒药,好的、坏的种子,种下去之后都要酝酿一段时间。慢慢长嫩芽、长粗壮,然后开始逐渐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到那时是药材还是毒药,就可以看到结果。现在我们种下的善根,善因和恶因也是一样。种下去之后,也要给它时间酝酿。
所以,不管种的是恶因还是善因,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它会慢慢成熟,一旦成熟之后,现在所有投资好的方面的善业,都会带来广大的回报;投资的不好的恶业,也会带来广大的回报。它是不会虚耗的。
我们在学习因果不虚的时候,也讲过很多这方面的道理。现在我们很多结缘(在佛法中投入资粮,或者所做的一些善业),很多次成为世界首富都绰绰有余。只是我们并没有朝这方面去发愿,没有想获得世间的首富或者天人的果位,只是想觉悟、利益一切有情,有时它还没有成。
这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要慢慢成熟,一旦成熟,现在所有投资的善业,都会带来广大的回报;投资的恶业,也会带来广大的回报,是不会虚耗的。我们在前面学习因果不虚的时候,也讲过很多这方面的道理。我们所结之缘,在佛法中所投入之资粮,所做之善业,真正来讲,多世成为世界首富都绰绰有余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朝这方面去发愿,没有想成为世间的首富或者获得天人的果位,只是想觉悟、利益一切有情,这些发愿暂时还没有成熟而已。
特别是对于上师、善知识暂时的指派或信使,乃至包括清扫上师的居室在内,都是积累资粮的正道,应当尽力而为。
这也是和上师相应的方法。作为具相上师——前提一定是具相,如果不具相,但是对你有恩德,从法性力来讲,给他做事情也能够得到功德。这里指的是具相的上师,为什么叫具相的上师?他一定是有菩提心、有证悟的智慧或者善巧方便摄持的。
所以,为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和他结缘,和他相应的方式。就像和实相相应有很多方法:听闻讲解实相般若波罗密多的词句、顶礼写有实相文字的经书、转绕装了实相经书的佛塔、佛殿、经堂,抄写、读诵、讲解、观修,每一种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来相应。修上师瑜伽也是和上师相应。上师、善知识暂时指派你传递一个消息或者做一件事情,包括清扫上师的房子在内,都是和上师相应。和上师相应的方法都是积累资粮的正道,所以应当尽力而为。
“尽力而为”是指有机缘时尽力而为。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做事情时也要看上师自己的意愿。如果上师不高兴,不做这件事好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如果做事情时不善巧,让上师不欢喜,这就没有必要了。
总之,原则上应该做上师欢喜的事情,在此条件下,自己能做什么就尽量去做。这里最关键的还是依教奉行、修学佛法。因为上师出现在世间,暂时指派也好,信使或者清扫房间也好,有时是为了打破我们的傲慢和我执,有时是通过劳作清净我们的业障等等,这些都是有一定作用和利益的,是和解脱道有关的。
这和世间上给领导打扫房子,或者领导指派做事意义不一样。世间领导没有菩提心,没有佛法的殊胜证悟,不会有意识地引导你趋向于解脱,而且他本身可能也不是福田。所以给他做事情,暂时可能会有一点利益,但究竟的利益很少,尤其是解脱的利益,非常少。
上师不一样,因为他的修行、菩提心,是无量宝藏的代表,如果跟他结缘,自己可以获得无量功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都和解脱道相应。因为真实的具相上师在引导弟子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指派弟子是没有的。他指派弟子去做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让弟子积累资粮,打破傲慢、我执,或在奔波劳累的过程中清净障碍、圆满资粮。弟子获得福德之后,心才堪能接受真实的正法。
作为弟子,在依止大恩上师的过程中,如果很善巧,就已经清净了很多罪业,圆满了很多资粮。我执、傲慢,该调伏的调伏,该压服的压服。那时上师再给你传密法、传大圆满直指心性,证悟的几率就高多了。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到了很多的资粮,都是正面的。资粮圆满了,罪障清净了,我执、傲慢,方方面面不好的东西都去掉了。到那时,上师在大圆满直指心性时会说:“现在给你们直指心性,你们好好安住在心性中。”有时就会这样直指。传显教的法也能得到很大的利益,相续中一下子得到很大的震动、有很大改变、证悟心性的也非常多。
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自己如理如法地依止,清净了很多罪业、圆满了很多资粮、调伏了很多不正确的发心。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我执、傲慢等,差不多都被调伏了。成为法器再传法,很简单的一句法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没有调伏,即使天天给你讲最深的大圆满,你的心态和上师传的法相应不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所以应当尽力而为。
如《功德藏》中说:“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讲:“决定行持善法者”,我们决定行持善法,在殊胜的上师广积二资粮的时候,“彼中皆能结上缘”。
在上师积累福德、智慧二资时,比如上师讲法,我们维持秩序、清扫,就在上师弘法利生的过程中结上善缘。上师印经也是如此,这是智慧资粮。还有福德资粮,自己都能够结上缘,不论是钱财也好,役使、信使、清扫也好。“极劳”,如果自己非常辛劳,很精勤地去做。“具果胜资道”,就是具有大果的殊胜积资之道。
上师在世间是大福田,在引领我们趋向证悟过程中,能够迅速积累资粮,这和自己一个人修行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这些都可以迅速地积资净障。
皈依处以及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
在所有的皈依处中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后面还会讲,能够给我们带来庇护、遣除我们恐怖的都叫皈依处。
对小孩子来说,父母就是皈依处。因为小孩子在恐怖时会找父母,找到之后恐怖心就会消亡,所以能消除这种恐怖的父母就是他的皈依处。外面下大雨时,房子就是皈依处。
皈依处有很多,但是所有皈依处中最殊胜的就是佛法皈依处。佛法僧三宝中上师是一切三宝的总集。佛陀是导师,但后代弟子没办法真实面见佛陀这位导师。经典中的正法,如果没有上师的指引,也没办法看懂并了知里面的意义。
就三宝来讲,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他本身是佛陀的自性,见到上师就像依止佛陀。依止上师可以带来取舍之道、浅深之法。上师本身也是僧众,在实践法义,是很好的助伴。所以上师是三宝总集,所有的皈依处没有比上师更超胜的,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也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
经典中讲,供养一般的受戒之人,供养阿罗汉、菩萨、佛的功德都非常大。但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集、是三宝总集的缘故,积累资粮的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所以我们在发菩提心、修曼扎时,都是以上师作为所供养的对境、积资净障的所缘。
尤其是上师授予灌顶、讲经说法期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和殊胜加持一同融入他的相续,从而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时间成百上千次供养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食物的福德大。
按照经典、续部的观点,上师在灌顶或者讲经说法期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不论是圣上师还是凡夫上师,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心还有殊胜的加持,都融入到这位上师的相续中。
那时他是安住在和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的,相续不一样,因为诸佛的大慈大悲和加持力量全部融入到他自己的相续中。所以其它时间成百上千次的供养还不如这个时候供养一口食物、一口水等的福德更大。
殊胜的上师平时是三宝的总集,讲经说法时更是一种特殊的自性。那时如果能够积资净障,福德是非常巨大的。这也说明上师是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可以缘上师积累很大的福德。
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样,如果能认识到形象虽然显现为某某本尊,其实本体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师以外别无其他,那么上师的加持很快就能入于心中。
其实这也是修生起次第的窍决,而且必须这样修。观修一切生起次第的本尊也是同样的,比如修金刚橛、文殊菩萨、修莲花生大士等。虽然有些仪轨中会讲上师的本体,有些不一定讲,但不管讲不讲,其实在修生起次第时,在祈祷本尊、修本尊法时,都应该有这种见解。应该认识到虽然形象显现的是某某本尊,比如说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但是本体除了根本上师之外别无其它,其实就是上师显现成本尊的样子。
修本尊其实自己知道,在念本尊心咒时(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心咒),所念的心咒其实本性就是上师,是上师显现为本尊的样子,二者其实是无二无别的,这样就没有离开根本。所有本尊的修法也是上师的本性、上师的化现,如果能够了知这个,上师的加持很快就能入于心中。
如果没有这种认知,虽然修生起次第很长时间,念很多心咒,但把本尊和上师分开就很难得到加持、显现悉地。因为从法性力的角度来讲,本尊离不开上师,所以在修本尊的时候如果忆念这就是上师的化现,其实就没有离开上师的加持。因为自己和上师之间是最近的,本尊虽然可以赐于成就,但是本尊也不会很随便就显现在面前给你讲法、加持,而上师可以。上师可以见得到,给你传这些修法,而且上师可以赐予你加持,这方面就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和法性、如来藏之间的这么多助缘哪个最近?上师是最近的。我们和觉悟、实相之间最直接的连接就是上师。如果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把依师法做好,离实相、证悟法性也是非常近的;如果没有做好,就离得很远,虽然念很多咒语,做很多修行,但其实得到迅速加持的机会是没有的。
无论从上师是离我们最近的佛陀,上师本身是如来藏的化现,或者说上师是我们自心的佛性的化现,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好好依止他。依止要观清静心,因为如果上师是你的本性、如来藏的化现,对他生起邪见或者对他不好,这种邪见就会障碍你现前实相。如果对于外在的上师都是以清静心来观待,那也能够相应于究竟的内在上师和究竟的实相。
所有的生起次第,不管每天观佛陀仪轨也好,念这些生起次第仪轨也好,都要认识到所有的本尊的本性都是上师的化现,没什么差别。当我们知道这一点时,修任何本尊就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根本。
本尊和本尊之间也不可能是他体的,因为都是上师的化现。这是使我们趋入认识到究竟平等:佛和佛平等、众生和佛平等、我们和上师平等的地方。如果修得很纯熟,就知道其实显现上佛和佛之间不一样,我们和佛陀不一样、我们和上师不一样、上师和佛不一样,但其实究竟来讲都是一样的,因为一切本尊的本体是上师,我的本性和上师的本性也是无二无别。上师是外在上师,我们的佛性是内在上师。从这方面来认知也可以很快趋入一切万法究竟平等的实相中。
这也是一个窍决。修任何生起次第都应该知道,不管是忿怒还是寂静,所有本尊的形像都是自己的上师。知道后也不会说换一个本尊之后本尊会不会不欢喜,因为修的这个本尊是上师的本性,那个本尊还是上师的本性。
如果内心中这个见解不散,永远不会产生本尊和本尊不是他体的这种见解,内心就会带着愧疚感。换一位本尊修,好像舍弃了以前的本尊换了一个其他的,以后再看到这个本尊的时候不好意思,就把脑袋埋下来或把眼睛瞟到其他地方去不好意思看以前修的本尊。因为以前修他的,现在不修了好像觉得不好意思,这不会的。
因为你知道这个本尊是上师的本体,那个本尊也是上师的本体,永远没有放弃这个见解的话,所有的本尊都不会放弃。因为看所有本尊、一切佛菩萨的时候知道这全都是上师的化现。上师化现这么多来利益不同的有情,他就会越来越高兴越来越欢喜,不会有那种不必要的愧疚感。
这是从生起次第的窍决来讲,下面讲圆满次第的本体也是一样的,上师也是所有修法的核心。
在相续中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也完全依赖于对上师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加持力,
生起次第是通过仪轨、词句的引导,一步一步把自己庸俗的身体生起本尊观的一种次第。
圆满次第就是圆满了佛性如何现前,圆满了空性、实相如何现前的修行。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有相和无相的圆满次第。有相的圆满次第就是风脉明点、拙火定等修法,因为观想气脉这些就是有相的。无相的相当于最后一切万法融入到一种圆满的空性中,有时和大圆满差不多。这就是圆满次第。总之圆满次第是能够真实趋入究竟实相、圆满自性的次第的观修方法。
这也是完全依赖于对上师的诚信、恭敬和上师的加持。我们的诚信、恭敬和上师加持力成正比。上师的加持力量是永远都不变的,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佛位,加持力是周遍一切法界的,就像莲花生大士一样。
我们能够在这里面得到多少,全看自己的信心、恭敬心有多深刻、多清静、多强烈。有上等的诚信、恭敬,就能够感招到上品的加持力;中等的就只能感招到中等的加持力;如果诚信、恭敬是下品的,那只能够感招到下品的加持;如果没有诚信没有恭敬,虽然上师的加持力周遍一切法界,但是也得不到,没法相应。相应是和周遍一切法界的法身相应,和加持力相应,你自己必须具足某些条件。
这个自利和他利其实都是具足的,而且自利和他利也是成正比的,自己有多少信心就得到多少加持。就好像古代的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就是允许你随便拿,想拿什么拿什么,钱多得不得了。这时就看你自己,是拿个小碗去呢,还是啥都不带呢?啥都不带就拿不了,最多两只手抓两把,你能抓多少?如果没带什么东西,你怎么带这么多?
如果带个大口袋去就可以装一口袋走,如果开个东风去就可以装一东风走,随便取,自己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取多少。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准备,或者没有福报不知道,别人发完了才知道了哪个地方有无遮大会,没福报的话可能都听不到这个消息。如果听到了不相信那也不行,等别人领完了,看到别人大包小包往家扛才反应过来,那个时候再去已经发完了,也怪不了别人了。或者带了很少的容器,能带走的东西也就很少,除非自己在修知足少欲,否则带这么小的容器能装多少呢?装不了多少。别人敞开供应、没有限制,这时就看自己,有多少条件拿多少。条件充足就拿得多,条件少就拿得少。
上师的加持就是这样,敞开供应、随便取。如果有像佛一样的信心,他给你像佛一样的加持,如果信心少,就只能得到一点点。这怪不了别人,自己没有具足这样的条件。
现在闻思修行生起信心、定解,其实都是圆满我们自己的条件。如果条件圆满,相当于利根者的话,上师的加持会很迅猛。
诚信、恭敬有些是天生的,如果前世修行过,虽然今生没有做什么努力,但就是有高质量的诚信、恭敬心。所以,假如别人没有闻思很长时间,也不要质疑,他不一定就没有高质量的信心,也许前世学过。要不然就在今生通过精进努力生起诚信。现在如果没有,可以努力创造让自己成为法器。
当自己的诚信、恭敬慢慢生起,这个生起的过程,也是逐渐得到上师加持的过程。二者之间是平齐的。或者说,二者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有什么信心,就得到什么加持。信心增长的过程就是得到加持的过程。所以要致力于让自己的诚信、恭敬逐渐生起来。
有助于自己生起诚信、恭敬的所有助缘——道场、道友也好、法也好,都要去具足;而让自己的诚信、恭敬下降的缘,则都要远离。这对于得到加持以及自己的觉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只要自己有虔诚的信心,再加上上师的加持,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上师心相续中所证悟的智慧。
上师的加持力已经圆满,现在欠缺的就是我们。上师致力于帮我们建立信心,有了信心,他的加持力就可以让我们相应。
如果我们没有虔诚的信心,这是不行的。虔诚信心的对立面就是杂染的怀疑、烦恼等,如果有怀疑,当然就不可能有虔诚的信心了。
怎样才能遣除怀疑呢?就是要生起智慧。从哪里生起?多闻思佛教经论。智慧一生起,怀疑就没办法寻找它的种子了。如果怀疑少了,信心就会虔诚,上师的加持本来就有,这时内因外缘和合,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上师心相续中所证悟的智慧。上师相续中的智慧能够相应的到,也能够获得。
从某个角度讲,自己相续中本具和上师无二无别的智慧。为什么不现前?因为自相续中有很多杂染,通过对上师生信心的方式,能把这些杂染逐渐去掉。学习佛法或者去掉怀疑、杂染的过程,也是得到上师加持、现前自相续本来清净佛性的过程。所以上师是圆满次第的核心。
所以,生圆次第等一切实修所修的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中。
生圆次第是密法中很圆满的修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一切实修、所修的本体都可以包括在上师中。
所有经典、续部中都说上师就是真佛
比较了义的经典中也说上师就是真佛,佛陀是通过善知识的形象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上师的恩德比佛陀恩德还要大。经典中讲了,续部中讲的更多,上师就是真佛,所以我们应该以上师是真佛的信心来依止、随学上师的意行。
《功德藏》中说:“何为皈处资粮田,修师瑜伽内外二,所修生圆体摄师,经续说师为真佛。”
什么是最殊胜的皈依处和资粮田呢?就是上师。除了“修上师瑜伽内外二”,“内外二”可以说是生起次第和是圆满次第,或者外修法和内修法。“所修生圆体摄师”,所修持的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本体可以归摄。“经续说师为真佛”经续中说上师就是真实的佛。
因此说,上师的密意始终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中,然而正是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所化众生才化现为人的身相。
上师的密意始终跟佛无二无别。不只(上师的)密意和佛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的究竟体性和佛也是无二无别的。但上师的意趣、密意和佛无二无别已经完全现前,而众生的佛性如来藏还是隐藏的,这是不一样的,上师的佛性已经觉醒。
为什么上师是我们内在佛性的外现?因为我们内在佛性和一切诸佛的本性无二无别,但这种佛性谁能够了知、给我们讲呢?就是觉悟的佛性显现成上师的形象,告诉我们这些迷惑的众生,“你也有如来藏”,“你的如来藏是这样的”,“你要现前如来藏应该修共同加行、不共加行、空性等等”,一步步地告诉我们,然后我们通过外在上师的指引,一步步修行之后障碍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少,佛性就一分、多分、全分,这样逐渐可以显现出来。
上师安住在佛的无二无别的状态中,但为了引导不清净的众生,化现为人的身像。因为众生是有血有肉的凡夫肉身,为了引导我们,他不会显现和我们不一样的身体。否则很多有情、众生就会产生很诧异的想法,觉得很奇怪。这是妖怪吗?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和我们不一样呢?有这种看法就不愿意接近他了,敬而远之。
比如你把他当成一个鬼神,那对鬼神的态度是怎样?世间人对鬼神都是敬而远之。所以如果上师显现不和我们一样的肉身,我们也会敬而远之。那你怎么随学他?他怎么把他的智慧告诉你?就像对待鬼神,一般人可能经常祭祀、礼拜、祈祷,但愿不愿意接近鬼神呢?很多人都不愿意。如果我们把上师看成这样的话,肯定没有办法把他相续中的智慧,把菩萨道的究竟的修行方式告诉我们。为了让我们打破很多怀疑的缘故,连佛陀出现在世间中,也是示现和人一样的行为。
上师为了引导我们不清净的众生,显现和我们一样不清净的形象,他自己安住在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真佛的境界。他如果在自己的刹土中就完全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清净的所化面前显现清净的菩萨形象;但在我们面前、娑婆世界、不净的轮回中,只能显现和我们一样不清净的形象——也是有肉身,也有生老病死等等。他外表形象和我们一样,但内在的智慧安住在佛的境界,所以他有能力以凡夫人的身相引导我们趋向于成佛,这是完全不共的地方。
他也不像纯粹的、清净的佛,安住在清净的刹土中,否则我们哪里能够看得到呢?我们虽然仰望夜空时,相信在某个地方有佛的刹土,但具体是哪个地方我们看不到,用现在的说法来讲,那不是在一个空间,不是肉眼能看得到的。所以清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安住在刹土中的佛,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看不到的。
而纯粹和我们有一样的肉身、没有佛智慧的人引导不了我们,所以这时就只有上师,他的相续中内依安住佛的智慧,形象安住我们人的样子,这是两个法的有机结合。上师显现为和我们一样的肉身,我们可以生起清净心、接近他。不像一般的世间人,上师显现的形象是肉身,但他的智慧是佛智。
这就完全具备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我们的条件。否则彻底清净的身体只有在净土中才有,我们是看不到的;而彻底不清净的肉身搭载的是分别念,凡夫人的思想是引导不了我们的。所以只有显现我们的肉身,但是智慧超胜我们,以佛的智慧来引导我们。
上师叫我们学习《入行论》、《前行》、《中论》,让我们的智慧慢慢变得成熟、圆满,我们就在他的引导之下逐渐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生起空证智,慢慢地就会成熟了。上师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不清净的有情众生,才化现为人的身相,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我们一定要在上师住世期间,全力以赴依教奉行,通过上面所讲的三种承侍使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
这是对我们非常实用的忠告,或者是依止的窍诀。真正的依教奉行应该是上师住世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可以听法、可以接触,应该全力以赴地依教奉行。所有的依止法的核心就是依教奉行,因为只有依教奉行,才能够让心逐渐趋向于成熟。如果上师教的这些不去依教奉行,而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分别念无始以来都是习惯了轮回的思想,只要你依靠自己的或者同伴的分别念,就没有解脱的希望。
有时旁边的道友对你说应该怎么样,或者自己认为不应怎样,这些都是分别念,有什么可靠的?父母给你的忠告也可能不可靠,世间的老师和领导给你的忠告可能也不可靠,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属于分别念的范畴,这些都不应该依止。
真正应该依教奉行的就是上师的智慧,相应于解脱道的这种教言,依教而奉行。因为上师是已经到了解脱洲,再返回来接引我们的向导,他的话我们要听,只有按照他的话去做,我们才可以到达目的地,因此就应该全力以赴地依教奉行。
当然依教奉行真实落实的时候,会受到很多的干扰,因为我们福报不够,或者罪障、分别念很炽盛,无始以来这种我执的心,有时就是我们可笑、可怜的自尊心,这些都会成为障碍。
在依教奉行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经常学这些教言,把《前行》中依止上师的教言翻出来看一下,校正自己的行为,哪些不对的地方,忏悔校正。逐渐调整之后,大部分做到依教奉行,到最后就完全可以做到依教奉行了。
通过上面所讲的三种承侍:财富供养、身语承侍,还有修法供养令上师欢喜。三种承侍的方式,使自己的心和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我们再再地讲这个相应的过程,就是相应上师的智慧,使自己的心和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上师瑜伽就是上师相应法。
所以说三种承侍都是相应的方法,只不过这里面有直接和间接的,或者说有不同根基的相应方法。也许有些人是通过身语承侍就证悟了,有些人是通过修法来证悟的,有可能通过供养财富,供养上师欢喜之后,供养的心很清静,圆满了资粮,这个时候证悟的也有。
三种承侍,对我们来讲可能是上中下三等,针对三种根基哪种更好,这个不好说。有时在讲法供养最胜的时候,修法让上师欢喜这个是最好的,一般来讲是这样的。在讲这个场合的时候,就会对其他两种稍微要贬低一点;如果在讲身语承侍是最好的时候,可能就把这个安立拿出来讲:你看,如果你能这样做的话还可以成就,可能对其他两个就稍微贬低一点。这方面我们要知道是没有什么矛盾的,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些人根基不一样,你不能够要求他就做一个事情。
根基不一样,三种承侍有三种不同的相应方法,但是三种都是和上师相应的。我们前面讲了很多相应的方法,这三种是最主要的,经常这样去做的话,就可以终究和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因为的确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的傲慢、我执、罪业清净,福德、善根、信心增上,这个时候正面越来越多,负面越来越少,终有一天一刹那之间就和上师相应,相续和上师成为无二无别。
就像那若巴尊者最后显现上,上师用鞋扇他一个耳光,扇晕醒过来之后,就完完全全证悟了上师相续中的密意。我们都盯着最后一个扇耳光,就说拿个鞋子也让上师给我们耳光,高跟鞋扇起来是不是更好一点?或者高跟鞋不好,扇到脸上一个窟窿眼,是不是平底鞋好一点呢?我们就盯着最后一个开悟的因缘,别人前面做了那么多我们不看,其实那些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到底是扇耳光证悟还是怎样证悟,那是你自己有这个因缘。也许什么都不需要,也许就睡一觉起来,一下子上师的密意你就通达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因缘那个时候已经成熟了,所以不管你走路、吃饭,或者正坐在马桶上方便的时候,都有可能证悟心性。但关键的就是前面这些准备工作,我们到底做好了没有。
那若巴经历十二个大苦行,十二个小苦行,所以才会有最后那一耳光,否则,天天扇耳光,他也不一定有证悟的因缘。
当上师真正用鞋底扇你耳光时,你可能很不高兴,为什么给别人唐卡给我耳光呢?会觉得很不舒服、生邪见。如果相续成熟,这时证悟的因缘就会很多。也许你在打坐的时候就证悟了,也许在走路吃饭的时候都有可能证悟,但关键是前面这些一定要认认真真去奉行、去依止,只有前面这些做好了,才会有真实得到加持、得到证悟的一个刹那——修是慢慢修,证悟是一刹那得。
有时我们只盯着成功人士的成功一刻,没有看到别人在此之前的辛苦、拼搏和奋斗,修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都想证悟,但证悟之前的过程有些是比较漫长的,有些是比较痛苦的,这个过程可能都要经历,而且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心力去承受,有正确的认知是很重要的。
相反,如果上师住世时没有恭敬承侍、依教奉行等,而当上师不在世时却口口声声地说绘制上师的身像、观修上师瑜伽、修习实相之类的话,然后另辟蹊径去苦苦寻找别的高深莫测大法,既不具备使上师心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也不进行祈祷等,这就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
我们要知道,在上师住世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依止。前面讲的依止法中,尤其是不要让上师不欢喜,一定要认真去落实。如果上师住世的时候根本不恭敬、不承侍也不依教奉行,当上师不在了、入灭了,再口口声声说我要修上师瑜伽、开始绘制上师的身像、塑造上师的像、建上师的塔,或者要观修上师瑜伽修实相之类。座上的是一种融入的次第,真实来讲,平时在座下对上师如理如法的依止可能是更重要的。
如果平时没有做好,你座上怎么修上师瑜伽也修不好。以前有一个公案,说的是麦彭仁波切的一个弟子,也是一位很出名的格西,智慧非常殊胜。麦彭仁波切写《中观庄严论注释》之后,他对有些观点不太认同,就和麦彭仁波切在显现上辩论,辩论之后他背着包就走了。当天晚上在一个地方把帐篷搭好、吃了饭之后开始修上师瑜伽,这时他就发现,今天修上师瑜伽的核心是什么?本体是什么?就是让上师欢喜。现在自己在座上修上师瑜伽,还有什么好修的呢?于是就知道这个不对,问题很严重。
修上师瑜伽,就是观想上师在自己头顶、向他祈祷、他给自己加持、最后化光融入到自己相续、和自己成为无二无别。但平时依止上师的行为是很重要的,如果平时的行为失坏了,再怎么座上修上师瑜伽,绝对没有办法修的,根本的东西都没有了,这个是不行的。
所以说,座上座下都是特别重要的。否则,上师住世的时候你没有好好去恭敬承侍,这方面的上师瑜伽没有修,等上师入灭之后,你开始找一个上师瑜伽的修法,开始修行实相,这个时候就不对了。然后另辟蹊径地去找一个高深莫测的大法,想要去证悟,这个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些修法,不具备使上师心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融入自相续的诚信恭敬。这个诚信、恭敬是很重要的,没有诚信恭敬的根本因,也就没法在这个基础上祈祷上师加持,这就是所谓的“能修所修相违”。
能修是什么呢?在大恩上师讲记中也讲到,能修就是能够让上师加持自己的修法。所修就是上师本身。你没有恭敬心、没有依教奉行,只是想要通过能修的修法得到加持,那就是能修所修相违了。所修是上师,能修就是法,通过这种观修的法产生相应。但是如果你对上师本人没有依教奉行,经常做一些违背的事业、让上师不高兴的事情、所修方面让上师很不欢喜或者上师在世的时候没有好好依止,而在能修的修法方面好像很重视、天天祈祷,这就是能修所修相违了。
所以我们能修所修不能相违,座上座下要融为一体,这是怎么体现的呢?应该对上师依教奉行、认认真真地依止,不要让上师不高兴,这就是所修方面让上师生欢喜;能修方面就是祈祷、上师瑜伽的修法精进地去做,这就是能修所修相应了。只有二者相应才是真正得到了加持之道。而能修所修相违那肯定不是加持之道,这个我们也要引起注意。
平时我们在依止上师修法的时候,有很多实用的窍诀《前行》里面都有了,如果把这些学好并好好使用的话,很快就可以得到相应,因为这里面都是正确的。
要想在中阴界面见上师(这里就牵扯到我们中阴的时候)。我们在世时虽然精进,但是没有成就、没有证悟心性,在中阴的时候还有一次机会,因为那时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现在我们住世的身体是粗重的肉身,我们的心识一方面很稳定,另一方面也不自由。中阴时粗重的身体舍弃了,神识出来马上就显现成一个意生身(中阴身),色蕴很轻很薄,那个时候你想去净土、想去哪个地方都很容易,身体的自性比较轻快,中阴界的时候如果能够祈祷上师,承蒙上师接引就很容易往生净土。
前面是讲在世的时候怎么依教奉行、修上师瑜伽等等,或者生圆次第的核心是上师,那么中阴的时候怎么修呢?
要想在中阴界面见上师,蒙受上师指引道路等,
在中阴见到上师,承蒙上师的指引把自己牵引到净土,或者说虽然没有往生净土的因缘,上师指引自己投生一个很好的人家,可以在下一世顺利修行佛法,这也是很重要的。
这也需要自己无限的诚信恭敬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才会显现这样的境界。
在中阴的时候面见上师,必须要有无限的诚信恭敬,这也是来自于在世时的培养。但是也有些情况,在世时信心不是很强烈,死了之后信心迸发出来,这种情况有些危险。我们还是要在平时多培养诚信恭敬,这样在中阴时仍然会持续地起作用。第一个是诚信恭敬,第二个是上师的悲心和愿力,他自己有很强烈的悲心还有发愿要利益我们,这个时候自己的诚信和上师的悲心愿力因缘和合了,在中阴时面前会显现上师的影像和境界,上师牵引我们或去净土、或者投生。
当然,上师并不是真正亲身去到中阴界,
真的来讲上师是不是亲自到中阴界去了呢?也不是,前面讲了自己诚信恭敬和上师的悲心愿力因缘聚合而显现的境界,是在我们心性面前显现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真实的。因为自己的诚信恭敬和上师的悲心愿力和合,显现了上师的化现和境界,他就可以牵引我们到净土去。上师并不会亲自到中阴界,而是显现一个化身,他的悲心愿力在你面前显现的影像,可以帮助承办这种事业。
如果自己不具备虔诚的信心,不恭敬上师,那么无论上师再有多么好,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界为你指引道路。
自己不具备虔诚的信心,平时也没有恭敬上师,那么不管上师的证悟有多高、多善良、菩提心有多圆满,也不会出现在中阴界接引。为什么呢?因为因缘不和合,就像水月一样,你想让天月显现在水中,水器要清而且静止,这个时候水月就会明显地显现。如果没有的话,也不要指望天月能够显现在你的水器中。
上师就像天月一样好,如果你没有恭敬心,上师的功德再圆满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度化众生是因缘和合的。如果众生不需要任何条件,纯粹靠他力就可以的话,那么我们轮回里不会有一个众生。佛菩萨的悲心、证悟那么圆满,如果众生不需要一点的条件就可以度化,那么我们早就成佛了。
佛陀的证悟再高也做不到,度化众生是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能度者自己条件具足,第二方面是所度化的有情。怎么样才能成为所度化呢?不是任何人都是所化,要具足某种条件,你的身份才能从众生变成所化。因为能化所化是相应的,没有所化也不需要能化。一般善根没有成熟的人的种姓没有苏醒。世间老百姓不能叫所化有情,为什么呢?他可以叫众生,可以是发心的对象,但他不是所化,他的条件还达不到真正被调化的状态。如果是所化有情,他一定能被调化,内心中需要那种条件,比如想解脱或者想要如何……
如果能化所化不相应,无论上师再殊胜、证悟再圆满,也不可能出现中阴界给你接引。阿弥陀佛、释迦佛的功德殊胜吗?都很殊胜。但是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漂流,自己的因缘不具足,在中阴界中从来没有见过、没有被佛指引过。如果我们在中阴身有一次被阿弥陀佛指引过,我们早就在净土了,不会在这儿苦苦挣扎。这里就说明了我们要具有作为弟子的法相,努力让自己成为法器。最好、最根本的法器就是虔诚的信心和恭敬的行为。这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具备这些就能成为所调化的对境,不具备的话就没有办法成为所化。
《功德藏》中说:“多数愚者绘像修,上师在世不承侍,不知师意修实相,能所修违诚可悲,无信中阴难见师。”
《功德藏》中讲了,很多愚笨的人在上师去世之后绘图像观修,上师在世的时候没有以三喜而承侍,不知上师的密意也就没有随学而修实相,这时候能修所修是相违的,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为什么讲这个呢?是为了避免我们成为可悲的对象。上师在世的时候应该认真学依止法,把依止法学透。真真正正地去依止就不可悲了,否则遇到上师后没有认真依止的话,就可惜了暇满人身,虽然也有要修法的想法,但是在依止上师——这个解脱的最大助缘上没有做好,因缘条件不够,的确会和解脱擦肩而过。像这样还不知道要过多少世,才能重新具有这样的条件,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无信”。如果没有信心的话,在中阴境界中也很难见到上师指引自己解脱的道路。这方面告诉我们,随学上师意行中有很多单个零散的窍诀,讲了之后我们认认真真地去看,经常看这些依止法就知道该如何去做,看了之后自己的相续会引起震动和共鸣,然后认真地去随学,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79 课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79**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的内容分三部分:一、共同前行;二、不共前行;三、颇瓦法。
共同前行是针对刚刚学习佛法或者在轮回中飘流已久的众生的,我们想要进入解脱道或证悟心性,但此时心的状态和本性之间的距离还很远,无法了解和接受直接趋入心性的修法。
《前行》次第性地宣讲了和我们凡夫心最接近的共同前行的修法。不管是暇满难得还是寿命无常等思维方式,和轮回中的很多情况比较接近。后面讲到的空性和如来藏,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和接受的教育来讲,就显得很抽象。其实它们并不抽象,因为空性如来藏就是我们的本性,但我们以前没有思维和学习过,所以觉得很陌生、很抽象。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道理,和我们生活中所见所思的很多概念比较接近,从比较接近的现象中寻找靠近出离的意义,这就是共同前行的作用。
不共前行讲到了皈依、发菩提心、积资净障和上师瑜伽修法,这些法让我们的心进一步成熟,对法界自性越来越熟悉。皈依的本性——佛陀、正法和圣僧众,都是和实相接近的,或者说是实相本身的等流。法是佛陀证悟实相之后宣讲的种种方式方法;圣僧众是修学法之后部分清净的修行者,这样就离解脱道非常接近了。
最后是颇瓦法。如果今生我们修这些法没有成就,临终时可以修颇瓦往生极乐世界。初级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修法没有成就也可以往生。当然,可能有一些修行者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把共同前行和不共前行修到量之后,在不共前行和颇瓦法之间,他还可以接受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或者大圆满的教法。
我们现在的法是大圆满的前行,正行绝对是大圆满的修行方式,所以也可能在修完加行,相续成熟之后,中间接受正行,今生就可以证悟。因此我们可以了知,《前行引导文》让我们的相续逐渐成熟,对凡夫人来讲是可操作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一个法很高很深,但我们操作不了,这样就不行。
学驾驶也是一样的,如果给你一辆比较简单操作的车子,稍微指点一下、学习一下就可以开得走,驾驭得了,这对我们是比较相应的。但如果是一架飞机或者飞船,速度虽然很快,但很复杂,不知道怎么用,难以驾驭。这个东西好不好呢?肯定好。但是对于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来讲距离太远了,反而对我们没有什么利益。佛法中也有高级的法,很接近实相,虽然它本性简单,但对我们而言还是太复杂了。关于空性、如来藏以及它们如何现前,我们没有受过训练的话很难了知。
前面的加行法是我们知道的并且听得懂的,通过分别心再再地想,然后把我们的分别心从耽著轮回的庸俗状态引导去耽著解脱道,把恶执著改造、引导成善执著,且越来越善。出离轮回本身是一个善,但在这个状态中还有更加清净的善,例如菩提心。还可以通过空性把我们的分别念引导到空性的状态中。前面这些全部准备好之后,自己的心成熟了,成为法器了,再接受很圆满的高级修法,一下就相应了。
世间高技术的训练也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要培训到一定程度,再在这个基础上深入引导,最后才能驾驭非常复杂的仪器等。修行也是这样,很多证悟的上师和大德说空性的实相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就是根本没有分别心,什么都不作意就可以,但就是什么都不想对我们来讲很难。为什么很难?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这样那样的分别。所以,我们要通过分别心去引导分别心,而不是一下子断掉分别心,断掉了不知道怎么办了,什么都不想就陷入了不知所措的状态当中。这种状态就不是修行,没有了见解,也不知道如何安住,这对我们而言就不是真实的相应法。
因此,刚开始有分别心,通过法引导我们的分别心,从恶的执著中出来到善的执著,从个人解脱引导到利益一切众生的解脱,这些都是分别心的修法。为什么这个阶段的修法是比较相应于我们的?因为它没有要求断分别心,没有要求知道分别心的本性,这些对我们来讲是太难了。既然现在做不到,断不了分别心,那就去引导它,让这样的分别心从耽著恶法趋向于耽著善法,把负面的分别心引导到比较清净的时候,再告诉你怎样去了知它的本性,这时就顺理成章地安住了。
以上就是本论当中所讲到的修行理念。现在我们还在学习第一部分共同前行。共同前行分为六大块:
前面讲四厌世心——引导我们对整个轮回看破放下,生起想要解脱的心,因为在轮回中没有什么真实和安乐的自性可言。
第五个讲解脱的利益——我们出离轮回之后应该有一个解脱道,如果说厌离轮回之后发现没有出路,那我们就会崩溃。如果发现厌离轮回之后可以获得解脱和涅槃,(对于如理思维的修行者来讲,轮回有这么多过患,要知道还有一个清净的解脱道,当然愿意放心去追求)。我们的心定会厌弃轮回而追求解脱。
第六个问题就是现在正在讲的依止上师。这里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讲到了有解脱道,但是凭自己的造诣是发现不了的,也没办法获得。那怎么办?只有依靠有经验的向导。善知识就是有经验的向导,他引导我们逐渐趋向于这种状态,这就体现了依止上师的重要性。
上师相当于一个导师,他在这条路上走了很多次,非常有经验。而我们从来没有走过解脱道,如果没有向导,太多的歧途和岔道没有办法分辨,有时候会有想走又不想走的念头,这时上师、善知识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上师会骂你、推你,或者鼓励你往前走,会讲往前走的好处和利益,以及不走的过患等等,这时你就会想:“一定要走!无论多困难也要走”。
但是还有很多岔道分不清楚,看起来都差不多,感觉这边应该是对的,那边也是对的,到底哪个对不知道,凭我们自己的分别念找不到解脱道。这时上师会告诉我们不能走的歧途和应该走的正道,为我们指引解脱道。同时,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上师又会告诉我们如何积聚顺缘——哪些东西要准备、哪些包袱要丢掉,慢慢引导我们一步步地趋于第五个问题中的解脱状态。
依止上师必须从这方面来理解。上师是引导我们趋向解脱道的,并不能帮我们做什么。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是带着我们走、为我们指引解脱的道路,同时告诉我们要注意什么,这些是上师可以做的。
在解脱方面主要的因是自己,一定要有一种寻求解脱道的心,最大的助缘是上师善知识。很多大德都讲过:真正的上师不是帮助你解决世俗问题的,而是引导你解脱、觉悟、认识你的心性的,这是上师真正的作用。
依止上师主要还是表现为觉悟心性方面。如果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没有安住在主要方面的话,那就要调整了。很多有经验的大德早就给了很多这方面的建议,知道修行者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有可能就把上师当成一个打卦者,觉得自己有一个上师挺好的,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打卦、观察一下、解决问题。
当然这些是可以做的,但主要还是传解脱法、指引解脱道,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要依止上师?第五品中所讲的解脱的状态和趋向于解脱的方法,必须依靠上师才能知道。
当然在所有的上师中,佛陀这个上师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现在错过了释迦牟尼佛驻世的时代,所以十全十美的——相貌、智慧、神通都显现最圆满的上师我们没有遇到。但好在佛入灭之后,化现了很多善知识来引导我们。
一些菩萨也会作为上师的身份来引导我们。还有一些可能是凡夫人,对经论有所通达,对修行法方面有点经验,也可以作为我们的上师善知识。观察上师的条件当中,没有说他会打卦、善于聊天,给你解决世俗的问题。而都是说具有菩提心、精通经论、具有觉悟等方面的。
通过上师的法相,我们知道了依止上师最主要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作为弟子也是一样的,主要也是和解脱道相应的。学完依止上师之后,我们对于依止上师的必要性和如理如是依止上师的方法和理念,应该和以前有所不同,应该树立一个很正的观念。
依止上师之后进入不共加行。如果说依止了上师,上师啥都没给你传,那不行。依止完之后给你传皈依,让你修皈依;传菩提心,让你修菩提心;传金刚萨埵、曼扎等等,修这些法,让你的相续成熟,修到堪能接受最圆满教法的状态,就可以进入到大圆满的正行中。
上师传法、弟子修了之后,心就不断地在转变,这时通过法把心调伏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接受相应于实相的解脱道了。
今天我们学的内容,还是在讲依止上师。在原文当中这样讲的:
我们首先用智慧来观察上师,这也是指在还没有结上求灌顶求传法的缘分之前详加观察,如果真是具足法相的上师,我们就依止;
首先要用智慧来观察上师,前面我们讲到上师具有什么法相、条件,要仔细观察。所谓的“首先用智慧观察上师”是指没有结上法缘的,尤其是金刚乘的灌顶、求密乘法。一般的显宗上师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这里所讲的多数是对于金刚上师的一些观察的方式。
因为金刚上师和金刚弟子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一般传显宗法要的上师也绝对值得恭敬的,但是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戒律也没有那么严格,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在还没有结灌顶法缘、没有求传法的时候,应该详加观察这个上师具不具有法相,是不是一位真实的上师?自己依止他的话,能不能够接受他?和他有没有很好的因缘?他的教义或者这样那样调伏的方式,我能不能够接受?在依止之前详加观察很重要,尤其是法相。如果是真实具足法相的上师,就可以依止。观察时间太短,不一定能够观察出来,有可能观察的侧面、角度、深度不到位,所以时间短了是不行的。
时间短的话,有可能他会伪装得很贤善。假如一个假上师想要骗取名声、钱财,他也会伪装。但是时间长了就伪装不了了。所以观察上师的时间不能短,原因是:第一、从自己的侧面来讲,第二、从对方的侧面来讲,不可能很长时间都这样装的,时间长了总会露馅的。观察上师的时间要长,观察发现的确具足法相,就可以依止了。
假设不具足法相就不要去依止。
如果观察下来他确实有过失,就不要去依止。这是没事的。
一旦已经依止了上师以后,不管他的行为怎样都必须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观察好之后,已经依止了,你对他有信心,他也给你传了法、灌了顶,这个时候不管他的行为怎么样,都必须看作是善妙的。
这时已经结上了很甚深的法缘了,从因果的规律来讲,如果你结上了法缘之后,再去生邪见,会有很大的过失。以前还不是师徒关系,依止之后,尤其是灌了顶、传了密法之后,他就是你的金刚上师,对境比较严厉。
依止了上师之后,再不能像以前那样观察,随随便便说他的过失,不管他的行为是好是坏、如法不如法,这时也许他还是有些过失。但对于依止者“我”来讲,就必须把他的一切行为都看成善妙的,都视为功德。
过患怎么视为功德呢?我们看到的显像上的过患,要这样想:看起来是个过患,但是上师可能是为了调化某一类有这样问题的众生,在他面前示现同类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喜欢说绮语,上师为了调伏他也跟他说很多绮语。不理解的人会认为:这个上师怎么说这么多绮语呢?是不是过患呢?这时怎么把绮语看成功德?因为这类弟子,很喜欢说绮语,如果直接让他不要说,可能不一定调伏他,所以上师为了调伏弟子的缘故,显现上给他说一些绮语,让他生起欢喜心,之后进一步愿意依止、亲近上师,上师再给他讲法,就可以调伏了。
上师发脾气、有嗔心,看起来是过失,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德的。比如说有些弟子不听话,上师前段时间讲课时也讲过:好言好语和他讲,不起作用的。但是骂一下马上就听话老实了。这时看起来上师发很大的脾气,这是功德还是过失呢?为了调伏这些人和他说好话,他不听,显现上上师发个脾气之后,他就马上知道自己不对,上师不欢喜,自己错了,这时就可以让他安住在正道当中。
这种看起来是发火、嗔心,也是一种功德。贪欲心也是一样的。有些弟子一下子断不了贪心,上师也示现对钱财等方面的贪心。
作为一个弟子来讲都可以把这些观为功德,这是一种方法。对于已经依止了上师的人来讲应该这样去观想、去做。将上师的一切行为都视为功德,是保护我们最好的方法。
这种行为在一般的、外行的、没有学习依止法的人看来是迷信,是盲目崇拜。认为他看到这么明显的过失,我们怎么还说是功德?但学过教义的、尤其是已依止上师的人这样去想,其实是在保护自己。因果的规律就是这样,已经结上法缘的上师是个严厉的对境,如果生起一个很强的邪分别念,当下就产生很多过失,而且这种邪见、疑惑会在我们和实相间造成障碍,这障碍不遣除,就没办法现证心性。
我们和实相间,是通过上师来传递的。如果对上师的心很清净,这个通道是畅通的;如果对上师的行为产生邪见和怀疑,那你和实相之间就会因此而阻塞、产生障碍,不遣除不行。所以这时你必须要忏悔,忏悔什么?忏悔对上师产生邪见的过失,这是你和实相间的障碍,必须要清净掉。所以,我们要力图保证对于传递我们和实相关系的上师,有清净心。
所以,对上师观清净心,把他视为功德,这样我们和实相间就可以保证畅通。如果你认为都看到过失了,这样想很困难,当然从你的侧面来讲也可以,但障碍肯定有。这从因缘法则的侧面讲,肯定已形成障碍了。所以,如果你对这都过不去,还想要证悟实相,这障碍就永远在,必须要遣除。
所以对上师“要全部视为功德”,而且要生起信心。怎样生起信心?上师是一个良医,可以针对不同的病人给药,所以就会示现各种不同的方法。所以,这不但不是过患,而且是产生信心的来源。上师说绮语也好、妄语也好、或者嗔心也好、贪心也好,这不但不是过患,而且是功德,是生起信心的地方。
为什么呢?因为上师有这魄力,有智慧可以针对不同的众生,做不同的示现,把不同的众生都引导到解脱道上来。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有情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这是真实的良医、善知识才有能力做到的。否则,像一些修行者,他自己可能修行比较好、比较保守。但是让他做那些他做不到的事情,他可能就不敢做。
比如说有些上师、善知识,你让他去骂弟子、打弟子,他不做。他为什么不做?因为他怕在打骂的过程中,自己产生自相烦恼。他自己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清净的状态中,别人也觉得这人很清净,他就老老实实做这些事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不太自信、悲心不强烈、能力还不够,所以不敢做这事情。
有些上师可以这么做,因为他很自信,而且也有这种能力。他在做这事情时,并不受这些烦恼的影响,看起来是烦恼,其实根本不是。所以一个最好的上师、善知识,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在用的时候,自己并不受影响。但要是没达到那么高层次的上师,可能保护自己方面做得很好,但要让他做超出他能力范围外的事,去救度众生,可能就不敢做,也不愿意做。
所以这时我们一比就知道了。一位上师显现得很清净,外表也看不出贪心、嗔心和其他的不如法行为,另外一位上师看起来可能什么都有。但真正比较起来,哪一个更能生起信心呢?当然就是有能力使用各种方法的这位更加成熟、智慧更加圆满。所以有时我们凡夫人所看到的、所认为的,往往和实际情况不同。有些上师显现上不是那么常规,这也有很多。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假装的,一个的确是很自在的,这两种都有。所以也需要长时间去观察。
如果我们真实依止后,要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其实上师的行为完全是清净的。他是为了利益众生,才这样示现的,故意这样做的,其实他自己并不需要这样,但为了利益众生,他必须要这样做。
就像父母管教小孩,或幼儿园老师管教学生一样,他们和小孩一样,做些蹦蹦跳跳的事情,他们需要这样做吗?根本不需要。但小孩喜欢这样,而且这样做,他们才能够听话。他们到了这个年龄,没那意乐、也不需要这样做,但为了这些孩子就需要这样做。
上师和弟子间也是这样。我们就像小孩一样,上师的证悟那么圆满,需要这些吗?都不需要。但上师来世间就为了引导我们的,既然如此,什么方法有效就用什么方法去做。
不管别人看起来多诧异、多理解不了,但是他的心是清净的。他的确是发了心,而且这样做的确是为了引导弟子一步一步走到解脱道上,所以就什么方法都用了。菩萨、佛陀、上师善知识利益众生,无所不用其极,不管看起来是如法不如法的,只要对你有用的方法,他都可以用。这就是为了引导我们,让我们很差劲的众生,一步步往上走。
如果他完全显露得和标准一样,那只能度化一部分众生,其他众生就没办法度化了。所以,就是因为那么多众生都需要度化、和他有缘,但这些众生的根基、意乐、层次,差得很远。一个上师要度化这么多众生,一种行为能行吗?一种行为只能度化一类众生,其他就没办法了。其他众生可能看到你这种上师,他觉得不相应,就走掉了。所以有时候比较好的上师,什么样的行为都会示现。当然这是示现,有时是有一个标准的,但有时不一定。有些显现上很疯狂,真正的大德、上师,也没有所谓的标准,反正直接就做了。有些是在某个范围中,可以这样做,再往下他就不去做了,这也有,有很多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要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我们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样依止?《前行》中把这些原理,给我们讲了、分析了。所以,我们依止时,看到这些情况就有智慧,上师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按照这种方法去想,生起信心、观清净心,这时候就可以化解掉内心中即将生起的邪见。那如果让邪见成型、产生了,你化解不了,那么邪见就在你和上师间,形成障碍了。如果你和上师间形成了障碍,通道就堵塞了,也没办法趋向实相。因为上师就是你趋向实相的连接点,所以这方面必须要有智慧,如果智慧运用很纯熟,这想法一生起来,马上就化解了,根本形不成障碍。
这种化解的智慧、素质,作为一个弟子应该要有。这种素质越高,信心就越清净,根基就越利,越容易得到加持。如果化解的能力越差——今天生一个邪见,明天又生一个邪见,邪见总是此起彼伏,修行要快也快不了。这么多拖后腿的,怎么快得了?没办法的。最好是学了这之后,形成一种智慧,邪见一生起来马上就化解,没有形成障碍,他就走得快。这就是告诉我们一种观察的方法,是依止上师时,作为弟子应该有的素质、条件。
如果生起恶分别念,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换句话说,后患无穷。
如果对自己有法缘的上师,生起了恶分别念如邪见等等,后果会不堪设想。原因就是,上师给你传了灌顶、密法后,是很严厉的对境。你和上师间就是金刚弟子和金刚上师的关系,这种关系很严格。反之,如果你生起了信心,这时也很容易得到加持,生起很大的功德。如果你生起邪见,反方面的力量也很大,就会生起很多障碍、过患,后果不堪设想。最不堪设想的是什么?堕地狱还不是最惨的,最不堪设想的是你无法解脱、觉悟不了。本来有机会觉悟的,但现在因此觉悟不了。
有时我们说,不觉悟不要紧,我们不要堕地狱就行了。其实堕地狱和障碍解脱相比,障碍解脱、障碍觉悟,对我们来讲是最不堪设想的。因为学佛法是为了觉悟,而觉悟就在你的心中。如果如理如法地依止、学修,就可以现证心性——你自己心的本性,不是要找别人的心性去现证。
如果你好好去依止,按上师讲的法去做,也不是那么困难;但因为你生起了恶分别念,因此就成了障碍,让你在今生中,没办法现前、现证你的心性。这就是因为你的分别念,而且这恶分别念是没有道理的,这恶分别念是可以化解的,但是我们没有善巧地学依止法、没有善巧学化解的方法。这样就会任由它生长、做大,最后变成一个障碍,让自己今生没办法证悟。后世因为这个重大的恶业,堕到地狱去受痛苦——那是没必要的,换句话说,是后患无穷的。
在观察上师时,我们还要清楚,一般来说,需要是经典续部中所说的所有功德齐全的一位上师,尤其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是必要条件。
下面讲的就是最低标准应该依止一位具有怎样的上师。讲观察上师的时候,说最好是依止经典、续部中所说的功德齐全的上师。前面讲上师法相的时候,说能够找到并依止所有功德齐全的上师是最好的。
“尤其是心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是必要条件”。如果你找到功德齐全的上师,他肯定会有菩提心,因为所有功德的基础就是菩提心。如果具有圆满功德的上师找不到,也必须找一个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上师。这是必要条件,就是最基础的条件。如果其它功德不明显,但是菩提心很强也可以。
比如说法不善巧(以前我们学习《开启修行门扉》的时候讲到一位大德,他说法特别不善巧,但是菩提心很强,这就是可以依止的)。因为他有了菩提心,肯定会为弟子成办利益的事情,绝对不可能以自私自利的心去欺骗或者去做什么事情。所以具有菩提心是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基础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具足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功德,越多越好。但是如果其它功德不明显,就一定要观察他具不具有菩提心。
我们观察上师的时候也一样。他证悟有没有或怎么样我们可能很难证明,但是我们也要留意观察:这个上师的慈悲心怎么样?菩提心怎么样?如果他有,那么就可以去依止。这里所讲的主要还是密乘上师。一般来讲,对传显宗法的上师没有那么严格的标准,但还是要具有一些功德——传大乘法的上师的菩萨戒,精通大乘法的法义等等,这方面是要有的。
以上讲心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是一个必要条件。
概括而言,观察上师归根到底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当中。
概括而言,这么多的功德,归根到底是是否具备菩提心。
菩提心的条件看起来容易,其实真的不太容易。我们自己发菩提心的时候也知道,相似的菩提心容易发。上座的时候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缘一切众生在我们面前,或者我们的思想扩展到一切的空间当中,对所有的众生有情(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怨敌)都可以发菩提心,愿他们解脱,愿他们成佛。想的时候是很容易的,但是下座之后当真遇到这些张三李四,你的菩提心怎么样?和你的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你的菩提心怎么样?那时候一下子就可以显现出来,就知道这并不容易。有些是给自己穿小鞋的,有些是给自己造障碍的,这些有情你还要跟他们发菩提心——的确是很困难的。所以真实发菩提心看起来容易其实很难。
这个“具有菩提心”有啥功德?因为发菩提心很难的缘故,所以一个真实能生起菩提心的人一定非常优秀,才可以生起这样殊胜的心。我们可以观察他是不是具有菩提心。一个有菩提心的人,他所在之处都会很吉祥。不管是白天晚上,因为他有菩提心,所以功德是再再在增上。而且他其它的功德也容易圆满。
我们在学《入行论》的时候、菩提心功德的时候也是这样学的,所以我们对菩提心的修法还是要非常重视。因为没有菩提心,大乘的修法很难成就、很难修得动。你念金刚萨埵很难生起验相,修其它法也好像很难生起验相。但如果菩提心修成了,在这个基础上再修任何法都很快就可以收到验相。它是个很大的基础。这个主要的、核心的基础具有之后,要成办大乘法要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没有,还是会缓慢地进步、增长,但是明显、迅速的效果是很难看到的。
我们在修学佛法时总是说为什么修了这么多很难出现验相,或者很难出现经典中说的内在的标准,其实主要是因为大乘法中的最基础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如果我们以自私自利的心来修,或者没有以清净强大的菩提心来修,还想要很快地和大乘法相应、要出现那么明显的标准,那是不行的,因为缺少因缘。并不是法没有利益,而是我们修法者在修行的时候欠缺了里面几个主要的因素。
要成办一件事会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如果我们做事的时候次要因素做很多,主要因素很欠缺,能迅速成办吗?是很困难的。修行大乘佛法的主要因素就是菩提心,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让相续当中生起非常清净的、真实的菩提心。当然这个并不容易,不容易还是一定要修,因为它是必不可少的。菩提心一旦在相续当中生起来,其它条件相对来讲就更容易具足。如果它不具足,但其它的因缘具足了,你能不能前行呢?也可以,因为心里如果有相似的菩提心还可以往前走,但走得很慢很慢。菩提心的修法可以作为我们一生中,或现在来讲所有的修法的核心,这是一定要具足的。所以具足菩提心的上师是非常了不得的。
下面讲为什么有菩提心要归纳在观察上师的条件当中的理由:
如果他的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那么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今生和来世的一切利益,
如果他相续中有菩提心,那么从今以后这位上师不可能不成办弟子的今生的利益和来世的利益。
菩提心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心态。如果真有菩提心,他一定是有利他心的,一定是要利益众生的。他自己利益根本就不关心,关心的只是众生的利益。作为上师来讲,关心的只是弟子的利益。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就怎么样,一定是为了弟子的利益,依靠这个为出发点的。所以说有菩提心的上师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在今生的暂时利益和后世的究竟利益,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成办的。
这位上师所传的正法也是与大乘道息息相关,无论如何也会令所有的弟子踏入正道。
他有菩提心之后所传的正法也都和大乘道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菩提心,也许他传的法和他自己的解脱相关,因为他传法是为了他自己积累资粮。如果没有菩提心也没有出离心、耽著世间八法的上师,他传的法就和自己的名闻利养息息相关了。他传法就为了自己得名声,得供养,或为了让自己多收些弟子,多收到很多赞誉——都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传的法是正法,比如《入行论》、《前行》、或者《中观》,但是传法的意乐是想自己得到利益,所以说都和自己的利益相关。但是如果有菩提心,他所传的法都和大乘道相关那是肯定的。如果他有出离心,他所传的法会和解脱道相关。我们应该了解这个情况。
从这儿引申出去:如果我们有出离心,那我们现在所修的法和解脱道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有菩提心,我们修的法和大乘道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只有世间八法的心,我们所修的法就和轮回的道息息相关,没办法成为真实的解脱道。如是因得如是果,是绝对不会虚耗的。我们了知之后要尽量调整自己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调整到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的状态,这时候所修的法才能够直接、间接地和成佛相应,所以无论如何也会让所有的弟子踏入正道。
只要是一位不具有菩提心的上师,就必然有着自私自利的牵扯,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不管他所传的法多么深、多么妙,讲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但到头来也只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
这和前面分析的意思是一样的。菩提心和自私心是矛盾的,有自私自利心的人不会有菩提心。因为菩提心的发心是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为了利益他人而去求佛道的,是把利他放在首位的。修菩提心的时候就在断我爱执,菩提心修成了,肯定没有我爱执,没有自私自利。
如果上师不具有菩提心,那么菩提心的违品就会存在。自私自利的心不可能无因无缘消失,所以必然会有自私自利的牵扯。如果传法上师有自私自利的牵扯,就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因为他想的是自己的利益。他帮助众生、帮助弟子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转。因此不管他传的法有多深、多妙,是《大圆满》、《光明藏》,或者其它法,讲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云光法师讲法时天花乱坠。天花乱坠就是天女散花,因为讲得太好了,就开始散花供养。所以天花乱坠是讲得非常好的意思),到头来还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只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名声、利益和钱财。法就被自私自利的心带入了轮回。
本来是非常好的甘露,但装在有毒的瓶子里面,甘露也变成了毒。本来是能够让我们解脱成佛的妙法,但被世间利益的心带入了轮回,非常可惜。我们修法时也尽量要以出离心、菩提心来摄持,否则成佛的大法被我们带入轮回就非常可惜了。
因此说,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可以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不管上师是否应该具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和法相,总的来说观察上师的所有要点都可以归摄在观察他到底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个条件中。
我们也一样,观察上师的时候,也是看他是不是完全以利益众生的发心、行为和语气在做事情,是不是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都是具有菩提心的,这样去观察分析。想要依止一位新的上师,我们要观察他到底具不具有菩提心。如果他真实具有那非常好,如果不具有菩提心就不能够依止。
如果他的心相续中遍满菩提心,那么无论他的装束等如何,也该依止;
下面是说外表的装束、形像并不重要,外表做的事情也不重要,关键在于“如果他的心相续中遍满了菩提心”,他的心已经的确变成了菩提心,“那么无论他的装束如何也该依止”。
装束如何是指穿得好或穿得差。装束好也好、坏也好,都应该依止;在家装束也好、出家装束也好,也应该依止。我们能够依止在家人吗?如果他有菩提心就可以依止,可以称为善知识。所以不仅是出家装束可以依止,如果他是在家装束,有真实的菩提心,而且遍满了菩提心也应该依止。
佛教史中的上师们有在家的,也有出家的。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或者说藏传佛教中一百一十位善知识,也有很多各式各样装束的人。出家在家的也有,老的小的也有,男的女的也有,如法的不如法的也有,很多很多。不管他们外表是什么装束,不管他们表现什么行为,他都是依止的。还有“遍满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也有胜义菩提心,标准高的有胜义菩提心,标准没那么高的也有世俗菩提心。不管装束是怎么样也应该依止。
假设他的自相续中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暂时的出离心、厌离心、专心修法以及威仪等再怎么善妙,也不可依止。
反过来讲,如果他的自相续中没有菩提心,表面上对所有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的兴趣,或他外表上很专心地修法,如过午不食、长坐不卧等等,不管他是专心修法或者外在的威仪——穿衣服穿得非常如法,走路也非常轻柔,说的也是不伤害众生等等——再怎么善妙也不可依止。因为没有菩提心,就不能把他作为一位真实的大乘的善知识来依止。
没有菩提心,相续中的自私自利心会很强烈,还会不会一心一意地给弟子做饶益呢?没有菩提心的话是做不到的。就像现在世间人,如果内心没有菩提心,让他做一个利益众生的事情,如果顺利或者短时间还好,如果不顺利或时间长了之后,他因为没有利益众生的心的缘故,坚持不了、也坚持不下去。
有菩提心的人就不一样,不管别人赞叹也好、不赞叹也好,或者时间长短,他都可以去做,因为内心中是遍满菩提心的。他内心就像一个菩提心的发射塔,信号源源不断发射出去,没有终止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完完全全地修成了菩提心,不会受到外缘的影响。利益众生的心是不会改变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很容易由外表来判断一个人贤善与否,这里就告诉我们,外表的行为怎么样善妙是不重要的,关键是我们观察的核心要放在他到底有没有菩提心上,而不是观察他眷属好多,或名声很大。这些外在的方面可以作为观察、考量的标准,但绝对不能是主要的。如果我们把这些外在的东西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那么最主要的基本上就会被忽略掉。
上师也经常告诉我们,外表庄严与否,是不是长得很高大很胖,或者身边的眷属是不是很多,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他是不是一个修行者、是不是一个具有菩提心的人,有时候我们根本就不观察了。表面上看起来的确眷属也多,名声也大,好像也很庄严,但是有没有菩提心我们必须观察,这是重点。
如果懂得观察就会直趋要害,而把其它东西忽略掉,直接观察他到底具不具足菩提心,这个主要的法相到底有没有。虽然有些上师很善谈,很善于安慰别人,很善于做很多事情,但是大德说我们依止上师到底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觉悟心性。既然如此,他是不是善谈就可以作为次要标准去考虑;他有没有菩提心,通不通达佛法,这个作为主要的考量标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了解观察的主次和方式方法。
之前我们是从作为上师的标准来讲,续部、经典中一条、两条、三条、四条等等都给我们讲了,刚刚这一段讲到的是这么多标准中主要的还是观察他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是最好的,没有菩提心是不能依止的。下面这段话告诉我们依止一位有宿缘的上师是很重要的。因为观察的话有时候不一定能够观察得到,所以有宿缘很重要。
但是,对于那些自相续含而不露安住的高僧大德,我们这些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了知他们与众不同的功德所在。
这是两方面的观察,一方面是对于真实的上师、真实的圣者的观察很困难。第二是对于骗子的观察也很困难。正反两方面都很困难。
对于那些自相续含而不露的高僧大德,他们的确是安住在很清静的功德中,但是刻意地隐藏自己的功德,对自相续的功德含而不露。这些高僧大德、圣者要装的话,完全有能力装成比一个凡夫还差的凡夫。如同一个高级演员要去装一个普通人,会装得很像,他有很丰富的经验。如果他要刻意隐瞒自己的功德,我们去观察他的菩提心是很困难的。有时候上师们会显露一点,给我们看一下他的菩提心外在的形象,如果他不显露我们根本看不到。
谁从表面上也看不到菩提心。不是说菩提心修好了,外在就自然出现,有一个什么标准可以判断。没有这个标准。菩提心在内心中发展,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也许一个很凶恶的人比如忿怒本尊金刚橛,看起来肯定没有菩提心,那么忿怒,但他内心中菩提心是周遍的,菩提心通过火焰都溢出来了。这是外表看起来没有菩提心的。
而一个人很善良或者很轻柔,他有没有菩提心?他不一定有菩提心,外表是看不出来的。有些高僧大德自相续含而不露,“我们凡夫人无论怎样观察也不能够了知他的与众不同的功德所在”,这是观察不到的,所以很困难。
而且大多数骗子对于装模作样的欺诱方法也很高明,冒充圣者骗人的现象也到处都有。
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大多数的骗子对于装模作样的欺诱方法非常高明:他肯定要学《前行》,而且学得很好、教证背得很好、也学其它的教法。因为当骗子要知道很多东西,学完、训练完之后就装圣者。圣者具有什么特质、怎么样说话,骗子可能学得比我们还精通,但他就是想骗人。
欺骗的方法很高明,就像现在的很多网络诈骗,还有其它的诈骗,你内心这样那样的想法,整个套路他都是非常清楚的,一步一步地让你上钩。在外面的江湖上有骗子,在佛法中也有很多专门去骗修行者、佛弟子的骗子,而且很精明,包装成圣者骗人的现象到处都有。所以说装模作样、欺骗的方法也是特别高明的。
怎么分呢?很难分。
(实在难以分清真假、辨别是非。)
上师也讲过,现在是菩萨刻意把自己装成凡夫,凡夫刻意把自己装成菩萨的时代。菩萨装凡夫的时候装得很像,凡夫装菩萨也装得很像,怎么区分呢?对我们来讲太困难了。到处做慈善、到处做这个做那个,我们感觉他肯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但是要把这个骗局做得很大,肯定要投资,很多时候我们就被这些假像蒙蔽了。骗子在骗你的时候肯定给你点小甜头吃,之后更大的骗局接踵而至。在骗我们的时候,首先把自已装得很贤善的样子,我们上当之后可能就会损失更多钱。
当然不是所有的菩萨都装成凡夫了,那咋整?还有很多凡夫装成菩萨,这方面我们就没办法。有些圣者也会露一点功德让我们观察,一点都不显现的话我们咋去观察分析呀?这些依止法中说的标准给谁看?我们也没有他心通,看不出你相续中具有十二条还是十三条。所以有时候露出来功德让我们去观察,而且圣者的功德是长时间显露的,我们就可以好多年去观察他的确一都直没变过,一直是这样就绝对是非常可靠的。但是有些时候他会隐藏,有这样一种现象。
有这现象怎么办呢?
因此,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缘的上师非常重要。
这个时候要靠宿缘,这是最重要的。生生世世和自己有宿缘的上师——依止一位这样的上师非常重要。
那么,怎么样判断具有缘分的上师呢?
有没有标准?有没有一个判断的方法?
如果你面见某某上师或听到他的语言,甚至只是听到他的尊名也会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这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进行观察。
如果你刚刚见到某位上师、或听到他的语言、他的尊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周身汗毛竖立。(从来没见过面,但是刚刚第一次听到、第一次见面或者就听到他的名字的时候马上就是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这个时候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心情也是骤然改变了,这就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进行继续观察,这就已经足够了。
但也有相似的上师,以前经常讲,有些修行人、居士见到上师特别的激动,这些情况都有,但过段时间就没啥了,眼泪也哭干了,然后就没消息了。所以并不是完全对得上,看到上师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也哭得很厉害、很激动,有些是真的,有些也是假的。当然并不是装的哭,的确当时很激动,但是很难持久,这就是一种相似的。
有时,具有宿缘的上师可能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但就是想依止。并不一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那么强烈的反应(可能是有非常深的缘分,但有些时候没有这么明显的表现)。但是依止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信心比较增上的,没有生起大的邪见,或者一生起邪见马上可以修复,这也算是有宿缘的。
下面讲个大家所熟知的米拉日巴尊者的例子。
据说,从前绒顿拉嘎上师告诉米拉日巴尊者说:“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住在南方卓窝隆寺庙的圣者大译师玛尔巴罗扎,你应当前往南方去依止他。”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我们都很熟悉,他当时去依止一位绒顿拉嘎上师,是给他讲《大圆满》的一位上师。上师说他的法很殊胜,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有善根的人听了之后不修都成佛。米拉日巴认为自己是有善根、有宿缘的人,他就没有修,天天睡觉。上师看到后说,你和我没什么因缘,我对我的法吹得有点过份了,但你也是很懈怠没有修。
“不修成佛”的意思不是说一点都不修,而是说不需要精进就很容易成就的意思。当时可能也是因缘不在这儿,所以他听的时候就觉得不需要修也可以成就了,就睡了几天。绒顿拉嘎上师是个证悟者,他就说你和我没什么因缘,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南岩卓窝隆寺院的圣者大译师玛尔巴罗扎,你应该去南方依止他。
米拉日巴尊者仅仅听到玛尔巴尊者的名字,不共信心便油然而生。
他听到这个名字之后产生不共的信心,心情变得特别激动,而且一直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上师。不共的信心就油然而生了,这就是有宿世因缘的上师和弟子,听到了上师的名字之后的表现。
有很多米拉日巴尊者的公案来作为范例,这些例子都是最好的:以前我们讲第四品的时候,他对业因果的诚信的标准也是最好的;修行过程、苦行也是最标准的;依止上师的时候,灰心很多次但是没生过一次邪见。
这个也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就算信心大的不得了,但是上师有的时候没有说什么,我们也会生起一些想法,生起一些邪见,何况如果真正依止像马尔巴那样的上师——天天让你修房子、修了就拆、皮鞭打、踢屁股。我们肯定受不了:我是依止你,为什么不传法还要这样折磨我。
现在我们的根基达不到这种状态,他是依止上师的典范,求不到法,灰心过很多次,有没有对上师产生邪见呢?没有。我们依止上师都有经验,没有上师的人认为:我也可以做到。但你依止了就知道这是为什么了,经常这个事情对上师产生邪见,那个事情也对上师产生邪见。
上师也说了:现在这些上师显现如理如法的形象,很多人还是在生邪见,如果你的上师显现像玛尔巴那样的——我的施主来了,走到三环路那个地方有一帮强盗,经常抢我弟子的车,让我的供养供不到,你过去把他们杀了。如果上师讲这个的话,你肯定会想:什么上师,连慈悲心都没有。米拉日巴尊者不是这样的,上师说什么他就去做,所以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上师说:我还没有让你们做这些,只是让你们闻思修行,做对你们有利的事情,还今天生这个邪见,明天生那个邪见,如果你的上师要是显现那样的话,没一个弟子,全部跑光了。依止过上师的人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方方面面都是一个典范,仅仅听到马尔巴尊者的名字,不共信心便油然而生。
他暗自下定决心: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一定要去拜见上师,并且受持上师的意趣。
他下决心不管什么样的情况,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一定要拜见马尔巴上师,并且认认真真地受持上师的意趣、依止上师。
后来当他亲自去拜见上师的时候,马尔巴尊者以耕田农夫的形象来迎接他。
马尔巴上师有梦兆,空行母授记说:你的弟子明天要到。第二天他亲自到路边去迎接,装成很普通的农夫在耕田、挖地。就像我们现在走到山脚下,有个农民挖地你能生信心吗?肯定生不起信心。但他就是以那种形象在干活——拔草、挖地、拿粪桶浇菜,这种形象一般人根本生不起信心。
换个说法来讲,就像我们看见一个正背着麻袋的搬运工,那就是一个示现的上师,一般来讲根本生不起什么信心。如果示现是被好多人簇拥着或在法座上面坐着,这样我们可能也容易生起信心,看到这么多人围绕着,肯定了不得的。但是并没有,只是显现农夫的形象在路边耕田,通过这个方式来迎接他。
师徒二人在途中相见时,尽管米拉日巴尊者并不认识上师,但是在当时,自己今世的所有敏锐分别念当下全部消失得无踪无影,他怔怔地立在那里。
师徒二人在途中相见时,米拉日巴尊者从来没有见过马尔巴上师,但是一见到这个农夫的时候,今生所有的敏锐分别念就消失得无踪无影,怔怔地站在那儿。这也是一个怎样遇到生生世世具缘上师的例子。这是讲了像米拉日巴尊者这样上根利智者遇到聚缘上师的情况。但我们呢?我们可能也有生生世世因缘的上师,但是我们不是上根利智者,所以愣愣地分别念也没有,敏锐分别念也没有消失,也没有怔怔地站在那里的情况,所以也没有产生那么强烈的信心。因为他根基很利,就出现上根者的情况。但如果是中根、下根,可能他也是我生生世世的上师,但是见到后并没有明显的状态,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这样理解。
总的来说,遇到怎样的上师,也与自己内心清净与否以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
这些都是关键的地方,你能遇到什么样的上师和你内心清净与否,以及善恶业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因缘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上师。如果内心充满了很多邪见所引起的恶缘,就很可能遇到一个骗子、邪知识一样所谓的上师。或者内心有很多恶业,即便遇到的是一个标准的上师,像释迦牟尼佛时代也有。佛陀是很标准的上师,但是他的弟子里面有些恶业比较多,遇到佛陀的时候生不起信心。就像提婆达多、善星比丘一样,觉得佛陀很狡诈,经常讲一些话来欺骗别人,所以一看到佛陀的身色,说不是金黄色的,是黑炭、墨水一样的颜色,或者看到一些丑相的样子。像佛陀那么清净的善知识,但是是由于弟子内心不清净的缘故,也生不起信心。
所以遇到什么样的上师和我们的因缘有关。我们大家依止的上师,和我们大家的业有关,很多人和这个上师都有共同的因缘,大家差不多的业综合起来,就会显现一位怎样的上师。精通佛法、调伏众生能力的程度,和他弟子善恶业也有一定的关联,并不是说大家的业力决定了他的上师是什么样,上师本来是圆满的,但是他的愿力和弟子的一些善业和合起来就会显现这样的上师。
我们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上师或者我们对上师有什么看法和自己内心清净与否,以及业力的轻重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段话讲的就是要反观自己。如果我们觉得上师有什么不足,要反观自己心不清净或者是自己的业力所导致的,所以应该忏悔、观清净观。
所以,对于为自己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怎样,我们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
因为前面这一段话是铺垫,所以我们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上师或者我们对上师产生障碍想法,其实和我们内心清净与否、和我们的业力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对于给我们传授正法窍诀(现在讲记都是窍诀,为什么说是窍诀,因为都可以调伏我们的分别念,让我们的心从凡夫庸俗的状态趋向于圣者解脱的状态,所以都是给我们传授窍诀)的恩师,不管他的行为贤善与否,像释迦牟尼佛、马尔巴尊者、帝洛巴尊者那样的行为,不管什么样的形象、显现什么样的行为,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是在利益众生,以佛的事业在度化有情,心心念念要做到不离开这样的想法。
如果自己没有宿世的缘分,就不会有遇到贤善上师的福气;
如果自己前世没有修行善根、也没有发很多的善愿,就没有和上师宿世的缘分,也没有福气遇到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认为贤善的上师。为什么叫我们认为呢?因为上师是圆满的,但是我们自己的宿缘不够,就不会认为他是贤善的。
另外一种情况,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福分,就会遇到一个不贤善的、很差的,或一般般的、骗子一样的上师。
倘若自己内心不清净,那么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
倘若自己心不清净,即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把他看成有功德的人。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自己没有善根就遇不到好上师;第二个是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即便遇到像佛一样的上师,也不会认为他有功德。
前面也讲过,大恩上师经常引用的《观佛三昧海经》,在其中很详细记载了释迦族的几个人看到佛陀身像就像炭一样黑,就立即忏悔,之后就看到佛陀的身像逐渐变白,然后变成金色,也是讲得很清楚。有些道友也有这个经历,去朝拜某个寺院舍利的时候,看到舍利是黑的就开始忏悔,慢慢地就变颜色了,这样的情况也有。
还有一些,我们去朝拜圣地时,洞很小很窄,据说业障重的人即便很瘦也进不去,如果业障轻,很胖也能进得去。所以经常看到在洞口忏悔磕头、念百字明的人。为什么没有钻过去呢?这样一来就觉得自己罪障重,忏悔之后又开始钻,我就碰到几次这样的人,忏悔若干次之后就过去了。
有时看到佛陀、上师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觉得自己生不起信心,其实是自己心不清净,这个时候就需要忏悔,就逐渐可以产生清净观,发现上师的功德。这里主要是这个意思。
因此值遇自己宿世受过法恩的上师这一点相当重要。
宿世受过法恩而且当时也是生了信心,以前在受法恩时没有觉得上师对自己恩德大,也没有生起足够的报恩的心、也没有发清净的愿。虽然以前受过他的法恩,但是没有种下好的因缘,今生可能也不会有很好的宿缘。
只要值遇自己宿世受过法恩的、发过善愿,且生起过信心的上师是相当重要的。有了这样的上师,二者之间的因缘是比较深的,他给你讲你容易听进去,而且修的时候也容易听得懂、修得动,所以有时师徒之间的善缘也是相当重要的。
中间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的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
前面我们观察上师,“中间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困难。有时寒热饥渴,有时是很疲惫,有时很累等等,像这样的很多困难,务必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的言教去执行。这个言教主要是指修行正法、闻思修行等。遵照上师的言教去执行,以满怀信心的方式,恭恭敬敬地祈祷他的智慧融入到我的相续,祈祷他加持我,改变我的心等。
自己临时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请示上师,上师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
自己临时的所作所为也要请示上师。大恩上师以前讲过,太琐碎的事就不用向上师请示,比较大的事需要请示,这也是一种态度和恭敬的方式。有的时候上师会给你一些建议,因为上师是圣者有智慧,知道有些事情你该做还是不该做,做的过程中会有什么罪行或者这个时间段是不是适合做这个事情,时间、因缘到没到,他都要观察。
总之必须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上师。
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有“我意唯您知”,即我的心只有您知道的信心,相当于依教奉行一样,没有别的想法,我的心您是知道的,您加持我、引导我,通过这样的诚挚的信心来依止上师。
所谓最后修学上师的意行,
前面讲了最初要观察,中间要依止,最后是修学上师意行的时候。
也就是说,对殊胜上师的一切行为经过一番认真观察之后,自己在实际行动中也原原本本地按照那样去修持。
什么是修学上师的意行?首先就是观察,之后就要依止,依止就是模仿,模仿上师修行的方式,模仿上师的发心,上师会把自己发心的见解和方式方法通过讲法告诉我们,我们就要随学、模仿。
就像学开车时教练告诉你应该这样启动、拧钥匙等,然后你就模仿,刚开始模仿会很笨拙,时间长了就会模仿得很像、很善巧,自己也会很熟练地驾驭这辆汽车。依止上师也是如此,他有经验告诉你这样去观想、发心,这样去修行,包括磕头、打座的方式和心中观想的方法,上座时按照上师说的去做,这就是模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会越来越善巧。所以在实际行动中原原本本地按照那样去修持,就叫模仿。
世间上也有“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这样的俗话。
这个俗话和依止上师很相似。一切事情即模仿,比如小孩出生之后也模仿,模仿什么呢?母亲教说话,告诉孩子喊“妈妈”,孩子就模仿,刚开始很不像,不知道说啥,慢慢就会模仿得很像了,就会标准地发“妈妈”的音了,还有爸爸怎么发音,其它怎么发音。妈妈告诉孩子我们在模仿,走路也在模仿,在社会中也模仿各种行为,所以在此过程中“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在模仿的过程中能熟练生巧,模仿得很像,没什么差别。
修行也是模仿,模仿什么呢?模仿佛以前的修行方式,模仿佛的发心、行为,模仿佛的六度。佛入灭了,佛的代表就是上师,上师接过佛陀的责任来教导我们,他告诉我们佛是如何发心、修行,我们应该怎样做,可以像这样模仿。这样一批又一批新发心的众生都在模仿佛陀的发心、上师的修行。
作为修行人,要效仿往昔诸佛菩萨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
所谓随学就是模仿往昔佛菩萨的行为,他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随学上师,上师言传身教,我们就要去做。作为一位上师就是要言传身教,言传就是告诉你怎么做,身教就是自己也去示范。
我们的上师也是,他告诉我们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他老人家一直在做,从早到晚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一直为众生的利益在奔波。我们常说上师好忙,但是有没有发现到,其实这就是上师在告诉我们该怎样模仿利他。为了众生每天不断地去运作,不考虑自己的事情。这就是让我们模仿,就是一种身教、一种慈悲心的展现。上师坐在那里我们体会不到他内心中的慈悲,他只有用行为来传递,让我们去随学—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就开始想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安逸的生活,投入到利他的行为中去。为什么?因为如果什么都不懂就会安逸,没有什么压力,每天都这样。
但是如果去利他的话,时间、精力等都要付出,这时候是有一定辛苦的。这种辛苦是对自他有利益的。尤其是对我们模仿者而言,如果作为一个模范者,天天都不模仿,睡床上耗时间,那怎么会成为别人?模仿者就一定要去模仿,否则就不是模仿者了。既然立志去模仿佛菩萨、上师的行为,就必须要去做,去闻思修行,模仿的越多越善巧。
修行皈依要十万遍以上,发心也要十万遍以上,顶礼也要修十万遍以上,其实这都是在一遍一遍地模仿。可能我们的行为已经很好了,动作已经很标准了,但是我们的发心和其他方面还要不断地去模仿的更像。我们的发心要从完全没有菩提心,变成相似的菩提心,再把相似的菩提心变成真实的菩提心。又比如我们的空性见解刚开始错得离谱,然后有点相像了,有点单空了,有空性见了,最后是真实的空性。通过这样不断地模仿就生巧了,所以模仿的次数不能少。上师也讲了,修行就是不断地串习,不断串习放在这里就是模仿,模仿的次数越多越纯熟。
开车学技艺,如果练的时间少,不可能练得很纯熟。但如果舍得下功夫,别人睡觉你在练,别人在干什么你也在练,很快就会熟练。修行佛法也是这样的,别人在散乱,在逛街、上网购物,在这样那样,你在打座、念咒、看书、模仿,毫无疑问,你肯定会走到前面去。模仿的越多越善巧,这也是随学上师。
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需要得到,就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印模中有什么样的图案,全部会显现在神塔小像上。
上师的意趣、想法和行为是怎么样,我们弟子相续中也需要通过模仿来得到。比如上师相续中的菩提心,我们要通过模仿来得到;上师相续中对空性的证悟,我们也要通过模仿来得到。要随学上师的意趣和行为。
就像在藏地有做搽搽像的神塔小像,他的模具里有很多图案。制作这个神塔小像时,把泥和好后放在模具里去打,敲完抖出来之后,模具上的很多花纹就印在泥巴上面,这就是复制出来的。就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印模中有什么图案都会显现在神塔小像上。上师相续中有什么功德也会显现在弟子相续中。上师相续中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或者善巧方便,各种智慧,通过模仿之后也会出现在弟子相续中。
模仿中也有善巧,有方便,有窍诀。上师告诉我们要如理如法地发心,哪些不好的要去掉,哪方面要去做,他的顺缘、违缘,该具足的具足,该遣除的遣除,这样具足所有的条件去模仿,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就会完全地复制到弟子相续中,这也叫上师相应,是依止上师最主要的意义和原理。
为什么依止上师?依止上师干什么?就是随学他的意行,模仿他的行为。依止他,他告诉你怎么做;依止他,他引导你的行为;你的身、语、意向他看齐,他慢慢地带着你走,你模仿他,这时他的功德你就得到了。以这样的方式传递就是上师和弟子的相应,这就是依止上师的原理、过程和果,这里都讲得很清楚。
同样,上师心相续中有怎样的功德,弟子也要与上师一模一样,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
上师相续中有什么功德,弟子也和上师一模一样,完全相应。上师是佛,已经显现了佛果,那么依止上师,模仿上师,最后我们也现前和上师一样的佛果。
弟子和上师是一模一样的,究竟来讲是完全相应的,但是暂时来讲,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但也是一分相似或者基本相似。基本相似并不是说你走路的姿势像上师,穿衣服的样子像上师,这些模不模仿问题不大,关键是上师的发心和利益众生的行为,弟子要基本相同。不是为了和上师长得差不多而去整容,整得差不多了就是模仿,这样的模仿没什么用。
关键是模仿他的发心、行为、空性的见解、大乘的思想,这些要基本相同,而不是外表上基本相同。要有基本相同的功德,包括出离心和菩提心,虽然你的出离心还不清净,菩提心观察下来也有问题,空性见也是,但是上师传的三要道的基本轮廓有了,这时就开始基本入门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挖深,进一步去相应,最后完全得到上师的加持,获得和上师一模一样的结果。
今天讲的内容和上次讲的一样,很多都是依止上师过程中的窍诀、理念以及改变我们心相续的方式,所以这个引导文对我们而言帮助是非常大的,如果认认真真地学,我们在得到这些主要的思想、理念之后再依止,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会少走很多弯路,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
80 课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0**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有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和破瓦法。现在学的“共同前行”包含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这“四转心法”或“四厌世心”。通过这四种观想,引导我们的心能够放下现在轮回的一切,转而生起对解脱的向往之心,即厌世心。
这个“厌世”和有些世间人认为的不是一回事。现在很多人厌世之后,感觉没有希望、很颓废,但佛法中的厌世是让我们更积极。一方面对当前轮回现相的本质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认知完或生起厌离心之后,不是让我们处于非常颓废或消极的心态,而是让我们的心更积极。
怎么样更积极呢?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做,进而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接着第五个引导就是“解脱的利益”。厌离世间之后要追求解脱道,而解脱道的确是存在的,这才是真实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第四和第五个引导的连接。
如果要解脱,凭自我造诣是不行的,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有经验的向导,他对什么有经验呢?对于解脱方面非常有经验!他带领了无数人趋向于解脱,首先他自己早就已经获得并到过解脱地了,之后又返回来接引或再引导其他对于解脱没有经验的修行者,如我们这样的,所以要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主要是引导我们解脱或让心安住于觉悟的状态。如果我们不懂,他就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修的时候适时纠正我们的不良行为,并告诉我们什么是顺缘、违缘等等;如果祈祷他就可以给我们加持、帮助。这是依止上师或善知识,如果想要解脱,就依止上师。
为什么把依止上师放在解脱利益之后来讲呢?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依止上师善知识,并不是让他帮助我们解决世间的问题(如果世间有什么问题,可以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而真正的上师,他最主要的工作是帮助我们解脱,是指引解脱道的引导者。所以华智仁波切这样的次第安排,对于我们认知方面有很大的必要性。
讲完依止上师后,就要进入“不共前行”,即依止了上师后,他告诉我们怎样趋向于解脱:第一步皈依、第二步发菩提心乃至后面的修金刚萨埵、积累资粮等一系列方法让心成熟。
前面是让我们生起想趋入解脱道的意愿,但仅有意愿是不够的,具体的方法就是在依止上师之后,进入的“不共前行”。不共前行是让相续成熟,让心安住在法的状态中,让修法来调伏我们的心。后面学了不共前行,法对于解脱或心性成熟方面的作用,就会越来越清晰明白。
如果今生修行没有成就,或资粮没有圆满,就可以修“破瓦”往生极乐世界。前行讲到了今生的修行、临终时候的修行和后世最简单快捷的解脱的方法-去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前行大概分了三部分。
现在学的是依止上师,是共同前行的一部分。前面学习了上师的法相,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上师、引导者。所谓的“上师”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的,这种资质他必须要有。就像以前讲的,如果要做某个地方的导游,就要对业务很熟悉,应该有上岗证书。所以作为一个引领我们的心灵趋向于觉悟的善知识、上师、引导者,也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做的,他必须要具足很多条件。这些条件在法本中讲得很清楚,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这个上师必须要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他才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去误导弟子并会想方设法利益弟子。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讲解,他会因为菩提心的指引把弟子介绍到其他有能力讲解的善知识那去。他绝对不会有“这是我的弟子……”等等这样的想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标准或法相,前面已经讲了。
严格来讲,弟子也有他应具备的法相,即达到了什么标准才可以称之为弟子。有宽泛的标准,也有严格的标准。为什么有两种标准呢?我们皈依三宝,是三宝弟子,皈依上师,是上师的弟子,关键是依止上师要干什么?安住在什么样的状态或目的而皈依三宝和上师?
如果对于解脱没兴趣没概念,就想找一个心灵的寄托安慰,这种标准就不严格了。只要参加一个仪式皈依了之后,就可以算是三宝弟子或是这位上师的弟子,但是这种层次的弟子和解脱道还没有直接的关系。
此处的弟子,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为的,需要具有弟子的法相。那弟子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具足一定是追求解脱道的,是在想要解脱的前提之下去依止上师。当上师的条件已具足,弟子自己的条件也具足,这时就能成为上师的弟子,成为能化和所化(弟子成为所调化)了。
为什么是所调化?因为自己已经达到可以被调化的程度了,否则不是所化。虽然佛陀对一切众生都有慈悲心,但是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成为佛的弟子或佛所调化呢?关键在于能化和所化是两方面的事情。第一、作为能化者–导师,需要具足一定的条件、标准,第二、能否成为所化,也需要具足所化的条件。
这么多众生是否都是所化?不是,只有一部分。为什么?这一部分众生达到了被调化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就是自己愿意求解脱。愿意依止这位导师(佛陀、上师),愿意依止他的法修行,内心中的某种希望或希求心已达到了一个标准或高度,这时才能成为所化。否则,不能叫所化,可能只是佛陀发愿或生悲心照顾的对象。要成为所化的条件,自己必须要达到某个标准。
在讲依止上师时,已讲了作为弟子应具备的法相,你有什么法相,佛陀或上师就会针对你的条件来给予调伏。有些人对解脱道没兴趣,那上师、善知识就只是给你讲话、带你朝胜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因为你还不具足条件,所以正法不给你传,而最究竟了义的法自己接受不了、也不想修,所以他对这种弟子也有一种调化方式。对真正求解脱道的弟子,就有一种更严格的标准,不会经常给你说一些好听的话,或者做一些你很喜欢的事情,可能是比较严格的调伏,这也说明这时你已经到了一个所化的标准了。
上师对于不同的情况会去不同地处理。把我们的条件和这里的进行对照,如果还不成熟,应该努力让自己具备这种条件,让自己成为法器、成为真实的所化,而不是打引号的“所化”,真实的佛弟子一定是求解脱的。不是表面说“我是佛弟子”,却在三宝门中找平安、遣除怖畏。真正求解脱道才是真实佛弟子的标准。看起来每个人差不多,好像都有正见和皈依证,但因为内心中的条件不一样,就直接导致所谓看起来差不多的佛弟子,内心中的悲心、出离心和很多资质其实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依止上师里面讲了如何依止上师、弟子应具有什么样的法相,这些其实是需要我们对照自身的。一方面要观察所依止的上师是否具有这种条件、资质,刚开始必须要考核。比如叫一个导游要两万块钱,导游承诺的所有服务等就需要去考察,发现资质和条件都符合了,才放心把钱交给他、再让他引导我们去旅游。
依止上师也是一样,在没有交钱之前可以去调查所有的情况。但若钱交完之后再反悔,或因为之前没观察好,可能自己在时间、钱财方面会受很多损失。而依止上师更加严厉,它关系到自己的慧命,而不是一点点钱财而已。所以第一、依止之前对于上师善知识的法相要好好观察,第二、观察好之后自己的条件也要相应具足。不能上师的条件都具足了,自己什么都不管,如同观察好旅行社之后说没有钱一样。这个旅行社、导游和所有服务都很好,但是自己没有钱,那就没用。所以观察后,想要成为这个旅行团的一员,自己的条件也要相应具足。
在依止上师修行的时候也一样,你把上师方方面面都观察好了,的的确确就是一个标准的上师善知识,无论法脉、血脉还是整个的传承及下面的导师都很好,但是你自己没有条件,自己不想解脱,或在福德、智慧等方方面面都有欠缺的话,那这个导师再好对你来讲也不起作用。因为你现在还没有条件到达被调化的门坎,达不到那么高的高度还是不行的,这是两方面的事情。所以“依止上师”这部分的内容,一方面要观察上师的条件,第二个容易忽略的是有没有观察过我们自己的条件,这也是很重要。
如果没有具足,或者具足了还不圆满怎么办?这里是通过依止上师之后,如果不圆满还是要进一步让它圆满,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的善根福德不具足,你想要找到一位真实的具相上师也是有困难的。有些时候有很大的热情,但是找不到一个具相的上师,或者认为这个是具相的上师,其实根本不是,这个情况也很多。这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福德有欠缺,所以自己现在在修行过程中还是要不间断地做闻思修行,积资净障等再再的增上这方面的福德,这其实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些之后,就修学上师的意行,即真实开始依止了。应怎么做呢?就是要依教奉行。这里讲了很多在依止上师过程中要做到的、让上师欢喜的事情,这部分内容前面讲了很多,我们已学习过了。
但只是学习过、知道了还不行。有时学习完之后就放下,也没有去思考,只是听的时候有一点点印象,听完也不去思考、对照、复习,那么教义很难入于自己心中。如果这样,自己就没办法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善知识,同样就没办法得到受学上师的意趣。
这里面一环扣一环,前前的基础打好之后,后后就可以如理如实地依止。如理如法地依止之后,就可以得到上师真实地加持和摄受。或者说在如理如法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不断改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依止上师是随学、模仿,所以我们如理如法依止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修正自己不好的发心和行为的过程。
依止好了,也就差不多了。如果在依止上师过程中,发现这个和那个地方都不对,说明自己相续中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圆满,都需要改正。或者说发现自己经常性地违背上师的教言,为什么这样?其实是自己内心中的这些自以为是的心或很多习气、毛病都和上师的法的代表相违背。
上师代表法。如果你违背了,其实是对法方面有违背,你没办法按照法的要求去做,达不到这个标准,这就是给我们指出来需要改正的地方。这方面是在依止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去发现或深入细致去思维的。思维完之后要去做,做了之后就可以修正自己不好的行为,逐渐和上师相应。和上师相应就是和法相应,因为上师并不是代表一个人,上师代表法,这个法通过他传给我们,所以和上师相应其实就是和正法相应的过程。
下面是今天的课程:讲一些公案、故事,就是以前这些大德们是怎样依止上师的很多规范。在讲公案之前是先做一个总结:
因此,首先应当善巧观察上师,中间善巧依止上师,最后善巧修学上师的意行,这样的弟子无论如何必定会趋入正道。
这是把所有的依止法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依止上师无外乎三个方面,即三个因(三个需要做的)和一个果。
首先应当善巧观察,在依止之前好好观察,这是很重要的。中间善巧依止上师,通过三欢喜来依止上师。最后善巧修学上师的意行,对于上师主要是模仿,模仿上师的发心、行为,因为上师的发心就是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等为基础的利益众生的发心,我们要随学。然后在行为方面,如戒律、利益众生的行为、修善法等等,我们也要随学。这些方面都模仿之后就逐渐和上师相应,模仿得越来越像。
这时,我们的发心就越来越真实,行为也越来越如法。如果发心正确,行为如法,这个因正确了,它的果不可能不出现。它的果是什么呢?“这样的弟子无论如何必定会趋入正道”,他一定会趋入殊胜的正道中,可以入道。之后,就可以真实地获得解脱。依止上师,就是为了趋向于觉悟和解脱。
自己这样模仿、随学之后,那么因已经齐全了,它的果一定会圆满。我们现在没有入道,也许是时间不够长,但这个方法是对的,我们也在努力地去做。只要方法正确,相续中很多的习气和毛病会逐渐地去掉,它不是一下子就去掉了,如同治病一样。很多医生都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来的时候就像山倒了一样,一下子就爆发了、生病了;病去如抽丝,真正去病的时候,像抽丝一样,一根一根抽出去,所以很慢,逐渐才可以把病去掉。
我们轮回了那么长时间,其实是一个很重的病人,有贪嗔痴等各种业惑,很多习气在相续中大量存在。我们依止了一个好的医生要治病,病那么重,可不可能很快地就一天两天,或者几个月、几年就把相续中那么长时间累积的病治好呢?不会那么迅速的。我们应该知道,依止上师方法正确了,但是因为内心中还有很多毛病和习气,会时不时地或者一直都在做障碍。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修学善法、安住在实相上。世俗谛中正确地取舍业因果,胜义谛中安住在一切万法的空性上,以二谛双运的方式来修行,可以很快悟入实相,然后把这些妄想、负面的东西去掉。在修法过程中遇到违缘、障碍,如有时修不动,或出现一些烦恼,这都很正常。乃至于我们没有真实上道之前,都会有很多的违缘和障碍。
并不是说,只要皈依了,学到法了,就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并没有这样,因为无始以来的问题太多了。皈依三宝、学法只是治病的开始,不是说你找到医生了,问题就全部解决了。找到医生或者医生给你看病后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那只是看病的开始,治疗的过程是很漫长的。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自己心里也会怀疑,到底这个医生怎么样?这个药怎么样?这也是一种障碍。有时家里人、外面的人会怀疑,好像这个药有问题,这也是考验。
在自己服药、治疗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因素要去承受,修行何尝不是这样。依止好上师,皈依、学法,只是一个开始。学法相当于把药拿到,只是开了药方。你认为开了药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因而觉得“都学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没有解决问题?”就好比认为“药方都拿到了,为什么病还不好?”即便开始服药了,也不是几副药就能解决问题;即便开始修法了,也不是三两年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我们的病那么重,就应该有心理准备: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再漫长也漫长不过如此的轮回,能漫长到哪去呢?有时觉得学十几年好漫长,其实即便是三个无数劫那么长时间,放到无始轮回中,都相当于一刹那。以前讲过,一个无数劫并不是真的无数。在印度,“无数”是一个数字单位,是六十个数字(一后面有五十九个零),无数的意思是很长。按显宗讲,从发心到成佛要经历三个无数劫,我们觉得好长时间,肯定不行。但是真的从自己轮回的时间来看,把三个无数劫投入到轮回中,泡都不冒一个,根本显不出来,就相当于一个刹那,特别短。所以这个时间能长到哪去?
现在学了几年、十几年,就觉得太长了,还没有起效果好像是浪费时间,其实绝对不是这样。所以要学习这些道理,知道之后,心就会平静下来,不会急功近利,觉得很快就应该起作用,否则就会怎样。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修学一生很长,其实不是的。我们应该有那种耐得住性子成就大事业的素质。这种素质不是蛰伏几年,十几二十几年,要一直不断地学,如果有了这种心反而就很快。如果太过于急躁,天天都想追求明显的效果,就易出障碍。
我们应该了解,依止上师的有这么多有情众生,《大智度论》中也讲,一个鱼产几十万颗子,但是真正能够孵化出来成活的没有几条。所以发菩提心的人那么多,真正最后成功的也没有几个。但只是从这一批来讲,不是所有的人都没办法成就。
这么多现在一起发菩提心的人,坚持到最后,三个无数劫,再来检验点名,能够成功的很少。虽然发了菩提心以后慢慢因缘会具足的,但是能够坚持下来也不容易。即便是现在学的人,知道道理后相不相信?有没有完全信受的善根?这也是一回事。
信受之后也有很多障碍,能不能战胜这些违缘坚持下去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学习佛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不是世间上做生意,也不是一个东西,它就是和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我执”的战争。而自己很多的分别念已根深蒂固,不太容易调伏。讲这些目的不是为了打击积极性,而是让我们真实地认识到这里的问题,如“太过于盲目乐观”。
有些时候稍微夸张地讲一下也是可以的。但如果真实地想要趋入佛法修行,还是应该要讲下实际情况,好有心理准备。就像以前商主带领商人入海取宝,规矩是大家上船之后,有七条绳索把它捆住,一天砍一根,砍绳子之前说:“现在入海,生死难卜,里面有很多摩羯鱼、暗礁、飓风、罗刹,还有很多违缘,你们想清楚,有可能去了就回不来,但是如果去了成功了,回来之后,你们家里七代就不用操心了。”商主好坏都讲,讲好就砍一条绳子。
第二天他又把这个说一次,再砍一条,共给你七天时间考虑,这中间有人下船了,“我不干了,这个确实有点凶险。”也有人觉得这个诱惑力很大,同时也相信这个船和商主,这也是一个因素。所以到第七天,最后一条绳子砍完,他们就入海了。这也有很多情况,有些人一心一意真实地想要,即便付出生命危险,都值得一试。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就是很坚决,有些人中间就退了。
学习佛道也是一样。如果有善根的人,发现的确真正需要付出,不管怎样都可以。他首先有这个心理准备,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即便遇到再大的违缘,也不会退缩。他早就想好有违缘是很正常的。既然避免不了,就想办法去面对,让这个不要成为修道的违缘,而是成为修道的顺缘,这就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
真实生起出离心的人不消极。他是很积极地去面对自己的习气,并调伏它。一旦成功之后就永远不会再轮回了,解决了一切的痛苦。如果考虑好之后,心理素质很强大,即便遇到违缘,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自己都不会退失,真实地经得起考验。所以,我们应该要朝这个方面努力。学佛的人这么多,一批中一直能坚持到最后的,可能也不多,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地让自己成为坚持到最后的人,这确实是很重要的。
如《功德藏》中说:“首先善巧观察师,中间善巧依止师,最后善巧学意行,此人必将趋正道。”
这是通过颂词做个归纳。首先善巧观察,中间善巧依止,最后善巧修学意行。这样一种人,必将趋入正道。说明上师善知识是在我们趋入正道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助缘或顺缘,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说,寻觅到一位具有一切功德的殊胜善知识,依止期间要不顾惜生身性命,就像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大智者那若巴依止圣者帝洛巴、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罗扎尊者那样。
所以说,我们要寻找一位具有一切功德的具缘殊胜上师,找到后要依止,依止期间不顾自己的生身性命。下面的公案都会讲到,他们都是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不顾惜自己生身性命,因为他们知道解脱的利益,暂时地丢掉性命和解脱利益比较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从内心深处了知后,就可以不顾惜生身性命去依止。
下面就讲了三个依止上师的典范故事,第一个是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第二个是大智者那若巴尊者依止圣者帝洛巴尊者,还有我们熟知的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尊者的过程。三者都堪称是典范,当然还有很多修学者,只是这些是比较熟知且具有启发性的公案。
成就的圣者们,在因地依止上师的时候,其实每一个都是经过很多苦行,这个苦行很多时候是外在的,也有是内在的,因为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就是和自己的内心、习气和烦恼作战,其惊险程度也不亚于外在的苦行。但是在这个苦行中,有些人就没有经受住考验,有些逐渐在成熟,有些可能中间退失。
现在看他们怎么样依止的呢?看起来是一个故事,但这里有很多修行的方法,这些圣者修行的过程就是对法不断地体验。体验正法包括对如何依止方面的一种很直观的表示,很具有启发性。下面就开始一个一个地学。
那么,常啼菩萨是如何依止法胜菩萨的呢?
首先是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的公案。
从前,常啼菩萨到处寻觅智慧波罗蜜多法门。
大恩上师讲记中讲到,有些观点说,常啼菩萨生下来就喜欢哭,所以叫常啼。有些地方说,因为他非常悲悯众生的痛苦,所以经常喜欢哭。还有说他在求般若过程中,或故事中也是哭过好几次,所以名字就是叫常啼。
常啼菩萨到处寻觅智慧波罗密多法门,即“般若波罗蜜”。寻找般若的时候,就像在《般若摄颂》中讲的,一个修行者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内心中善根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开始对般若法门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对般若法门有兴趣的时候,就说明你靠近实相了。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万法实相。它对对治烦恼、清净罪障、现前本性,都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
这之前所有的修行,其实都是为了遇到或趋入般若波罗蜜多。意思是,当一个修行者开始对般若波罗蜜多产生兴趣时,就是他的善根或成佛的种姓开始苏醒的时候。
观察这个人对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兴趣,如果非常大,说明他内心和实相相应的慧根,已经苏醒到一定程度。常啼菩萨开始对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产生高度的兴趣,所以他到处寻找。他知道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很好,但具体讲什么他不知道。也许听得不多,也许显现上面就是不知道。
但是看他后面的表现,不像是一个初学的人。他能够通过谛实语让自己的身体恢复,或者能够为了求法把自己的身体砍下来卖掉,以此看出他不是一般的人,应该不是以前没听过,而且对不断追求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意义的兴趣是很大的。但显现上是以前没听过,到处寻找智慧波罗蜜多,对它非常有兴趣。
一次来到一片旷野上,
可能显现上能够通达般若波罗蜜多的人也不多,所以他到处寻找。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成都找不到,去北京找,北京找不到,藏地找,总是找得到一个。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的人还是不少的。但是他找了很多地方,的确是没有。最后显现上面,他到了五百由旬以外的一个地方,找了一个。
想想在以前没有这些交通工具,通信没有那么发达,他可能找起来也很困难,信息很闭塞。现在如果打开网络、微信、法讯传播的很快。有些时候不用出门在家里面就可以听上师讲般若波罗蜜多。但是以前没有这些条件,而且交通也没有那么便捷。所以到处寻找走了很多地方,一个又一个城市找,到处打听,找不到一个真实宣讲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宣讲者。
从空中传来这样的声音:“善男子,前往东方,将会听闻到智慧波罗蜜多,不要在意身体劳累、昏沉睡眠、寒冷炎热、白昼黑夜,也不要左顾右盼,而当勇往直前,不久你就会获得智慧波罗蜜多的经典、见到具有智慧波罗蜜多法门的说法比丘。
在空中传来这个声音,说:“善男子,如果从现在往东方走,你就会听闻到智慧波罗蜜多,即般若。”以前,常啼菩萨听闻般若不是那么容易。现在我们能听到般若波罗蜜多,如上师讲摄颂、中观等,应该珍惜这样的机缘。以前常啼菩萨为了寻找般若波罗蜜多,经历了什么样的苦行!刚开始到处找,后面就听到一个声音给他大概的提示,往东边走就可以找到。
在寻找的过程当中,不要在意身体的劳累,不要因为劳累而放弃,也不要耽著于昏沉、睡眠,不管是寒冷还是炎热,白天还是夜晚,都不要在意。有时候我们太在意这个身体了——我不能这样下去,否则身体会垮掉;或者我该睡觉了,一定要保证八到九个小时睡眠;或者者现在太冷了,等暖和一点再去找。这些都不要在意。
这也是给我们的启示,有时我们在意的因素太多,导致我们在求法、修法、学法的过程中有这个那个顾虑,所以总是没办法进步。但是这个公案就给我们启示,不是我们不需要休息,而是不要过于在意。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一下,但是如果过于在意的话,就会把这些放在首位,把求法放在次位。如果我们把求法放在首位,虽然也是在吃饭、睡觉、休息,但是差不多就可以了,不会过度耽著这些。
这是给他的一个教诲,但从常啼菩萨的根器来讲,不会过于在意这些,否则他也不会到处寻找般若波罗蜜多了。
“也不要左顾右盼,而当勇往直前。”左顾右盼的意思是不要犹犹豫豫的,到底应该找,还是不该找呢?不要左顾右盼,应该勇往直前,就是奔着般若波罗蜜多去的。也有另一个意思,《般若摄颂》中讲,在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不要因为学其它的教言而耽误学般若。
“不久你就会获得智慧波罗蜜多的经典、见到具有智慧波罗蜜多法门的说法比丘。”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到,他依止的上师法胜菩萨是一个在家人,显现上不是一个真实的比丘,他有宫殿、有很多女眷。
为什么说是比丘呢?因为他证悟了实相,是胜义比丘。一般的、世俗的比丘是受了比丘戒的。那种破掉了烦恼的,《智慧品》中最后一种比丘,叫破惑比丘。破惑比丘是破掉烦恼、证悟实相的了义比丘。法胜菩萨显现上有女眷、有家室,但是他内心中证悟了实相,已经远离了烦恼,所以他是破惑比丘,也是胜义的了义比丘。
尔时,善男子,你当在这位圣者面前听闻智慧波罗蜜多,对他生起本师想,并且恭敬正法,随后依止而行。
这时,这个声音告诉他应该在这位圣者面前听闻智慧波罗蜜多,对他生起本师想。
大恩上师经常讲,有些人认为将上师当成佛想只是藏传佛教中有,显宗到底有没有,汉传佛教到底有没有?其实在《大般若经》、《般若十万颂》等经典中公认都有,比如这里的常啼菩萨公案。
对他生起本师想,就是将这位圣者、上师当佛想,对他生起佛一样的信心,本师就是佛陀。
“并且恭敬正法”,对于正法都需要恭敬。随后依止上师而行。
即使见他享受五种欲妙,也要了知那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千万不能失去信心……”
这一段和前面讲的依止上师的所有教言都是相应的。
即便看到他享受五妙欲。我们喜欢以貌取人,如果看到修行者、上师享受妙欲,就觉得他不行,还在耽著。
但圣者享受五妙欲不一定内心耽著,不享受的人不一定不耽著。有些人为了沽名钓誉,故意装出一副知足少欲的样子,让别人觉得他很清高,其实内心对物质的贪欲还是非常浓烈的。
而有些大德虽然在享受五妙欲,但是他没有什么执著,是为了有些必要性。什么必要呢?要了知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所以千万不能失去信心。菩萨的善巧方便特别多,我们在上一堂课也讲了,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方便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只要对众生有利的手段都可以用,只要这个上师、善知识可以驾驭。一个真正的菩萨、一个真正度化众生的证悟者,在度化众生时不会只是一种方法。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的方法,不管世间人了知不了知,相信不相信,接受不接受,赞叹还是诽谤,只要他觉得对众生有利,而且很有利益时,就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特别地多,看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千万不要失去信心。这也是告诉我们,在依止上师时,如果看到我们接受不了的,或者觉得是违背世间法规、违背佛陀戒律的,对自己的上师或者菩萨们,也不能够失去信心,应该知道这是一种善巧方便。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清净观,对自己的修行是很有帮助的。
听到这番话,常啼菩萨举步便前往东方。
听到这段话后,他就倍受鼓舞,因为他一直在寻找,却没有人给他指点。虽然指点的方向很模糊,但是他很高兴,举步就往东方走。
没走多远,他意识到:我怎么没有问问那声音到底需要走多远啊?
东方是什么概念?东方太大了。到底在东方什么位置,要走多远?当时太激动而没问需要走多远。
在修学佛法过程中会通过这种方式来磨练修行者的心智,或者清净罪障。像米拉日巴尊者,他在求法时遭遇一次又一次打击、失望,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的障碍一分分地消除。这都是一些善巧方便。
现在,我根本不知道宣讲智慧波罗蜜多法的地方,到底该往哪里走呀!
到底具体是哪个位置呢?像这样就没有办法。西方人概念当中的东方,东边整个都是,中国、印度、土尔其…东方太大了。没有问到底是东方的哪个位置?到底应该往哪里走?讲波罗蜜多的地方在哪?都不知道。
想着想着,不禁伤心地失声痛哭起来,他一边啼哭一边暗下决心:
他非常地伤心,失声痛哭。因为他对法的渴求非常强烈,好不容易得来一个信息,错失的话就觉得非常痛苦。
他一边哭一边下决心,这也是修行者的素质。虽然很伤心,但是没有因为这件事垮掉。
在没有闻受智慧波罗蜜多法门之前,我决不在意辛劳疲惫、饥渴交迫、昏沉睡眠、白天黑夜等,要像死去独子的母亲一样排除一切其他杂念。
他一边哭一边暗下决心:在没有闻受、没有遇到般若波罗蜜多之前,决不在意这些辛苦疲劳,还有昏沉睡眠、白天黑夜等,要像死去独子的母亲一样排除一切其它杂念。
有一个儿子非常优秀,母亲特别喜爱他。这个儿子突然死去了,母亲特别地伤心,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没有其它想法,一直在思念死去的儿子。常啼菩萨对于求法这方面也是下决心发愿,要像死去独子的母亲一样不想其它的,就一心一意地想般若波罗蜜多,为此祈祷、积资净障,排除其它一切杂念,一直这样想。
哎!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听闻到智慧波罗蜜多法?
他非常地伤心,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听到?一方面他暗下决心,一方面的确是很悲伤、很纠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因为太迫切想要听闻到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法。
想到这里,心里异常忧伤。
他非常地忧伤,显现上通过这种方式清净了一部分的罪业。因为为了法伤心,为了求法受一些痛苦,其实也是一种苦行(身体方面和心中的苦行)。这种为法的苦行可以清净很多的罪业。
通过这种方式清净罪业后,另外一位给他授记、指点的出现了。前面是一个声音,没有显现样子,只是指点了大概的方向。他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寻找,或者说通过发愿、为法而悲伤、清净了罪业之后,一个如来的身相出现了。显现上不单单是个声音,还出现了身相,而且是一个佛的身相,并且这一次的指点非常详尽。很详尽的授记就出现了。
这时一位如来的身相出现在他面前,首先连声赞叹求法的功德,
为了鼓励他,首先赞叹求法的功德,对实际的方面做表述、做赞叹。求法,尤其是求般若波罗蜜多法(追求般若法门),功德力非常大。自己能完全觉悟,也能帮助众生觉悟,利益非常大。可以永远离开一切痛苦,获得殊胜的觉悟。所以首先连声赞叹了求法的功德。
接着又告诉他说:“距离此地五百由旬的地方有一座名叫“香积”的城市,周围有五百个七宝性质的林苑环绕,一切功德吉祥圆满。
第一离这有多远呢?刚才不是想到底有多远呢,第二求法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呢?这时就告诉他离此地五百由旬。
有些地方讲一由旬是四十公里或二十公里。离此地五百由旬的地方有座城市叫香积城。有城市的名字就好办了,虽然距离五百由旬,但知道目的地就可以直奔主题。“香积”和整个东方不一样,在东方,但是在东方哪个位置?那么多城市中到底是哪个城市呢?这时告诉他五百由旬左右有个城市叫香积城。
“周围有五百个七宝性质的林苑环绕,一切功德吉祥圆满,”环境非常好。
位于十字中央的就是法胜菩萨的七宝宫殿,
在这个城市的十字中央,相当于四条大路中间是一个宫殿,是法胜菩萨住的地方——七宝宫殿。
周围达一由旬**,**
他的宫殿周围是一由旬。
林苑等受用齐全。法胜大菩萨及其眷属六万八千女众聚集一堂,五种欲妙应有尽有,他们尽情享受嬉乐。
第一个授记说了,见到菩萨,见到自己的善知识享受妙欲应该知道是善巧方便,不要失去信心。佛陀给他的指示也是这样的,法胜菩萨的眷属有六万八千女众,聚集一堂,享受很多五妙欲,尽情享受嬉乐。
法胜菩萨三时为身居于此的众眷属宣讲智慧波罗蜜多,你前去他座下,就会闻受到智慧波罗蜜多。
这个时候把他上师的名字也讲了。前面那个授记当中只是说有一位这样的圣者,一位在宣讲般若波罗蜜多的比丘,你应该在他面前听法,但是他上师的名字没讲,这方面更详细的授记也讲了。很多方面更加详细,比如五百由旬、城市的名字、宫殿大概的样子、名字是法胜菩萨,还有他有很多女眷,享受嬉乐。
“法胜菩萨三时为身居于此的众眷属宣讲智慧波罗蜜多”,而且法胜菩萨早上、中午、晚上这三时当中给这些眷属宣讲智慧波罗蜜多,你前去他座下就能听闻得到。相当于这个是你的具缘上师,如果你去了他就会摄受你,因为你是一个法器,就会听闻到智慧波罗蜜多。
常啼菩萨听到这话以后处在无所作意的境界中,当下便清晰地听到了法胜菩萨在那里宣讲智慧波罗蜜多的法语,也现前了许多禅定法门,并且目睹了十方世界无量佛陀在宣说智慧波罗蜜多,他们说法之后又同声赞叹法胜菩萨,随即就从视野中消失不见了。
常啼菩萨听到这个话之后马上就处于无所作意的境界中,就和前面我们讲的遇到自己具缘上师的体现一模一样。遇到自己具缘上师的时候,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听到名称之后就安住在那种无所作意当中,粗大分别念就息灭了。
这时候常啼菩萨也是一样的。一方面听到这些详细的指示,一方面听到上师的名称,也知道能够听闻到智慧波罗蜜多,也可能通过佛陀的加持,当下听到这个话之后就处在无所作意的境界当中,相似于般若波罗蜜多。真实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无分别智,无所住、无所作意的。这个时候是不是真实的无分别智还不好说,但至少也是一种相应的、相似的无所作意的境界。
而且在无所作意的境界中,当下就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法胜菩萨正在宣讲般若波罗蜜多的法语,也现前了很多禅定的法门。常啼菩萨本来是个优秀的修行者,这个时候很多禅定的法门也现前了,并且目睹了十方世界无量佛陀都在宣讲智慧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是十方三世诸佛的佛母,诸佛都是因为修证般若而成佛的。十方诸佛都在宣讲能够成佛的智慧波罗蜜多,讲完之后又都赞叹法胜菩萨,这让他更加生起信心。
佛陀赞叹法胜菩萨,一是因为他宣讲波罗蜜多,二是为了让常啼菩萨生起殊胜的信心。随即就从视野中消失不见了,常啼菩萨得到更加精准的授记了。
常啼菩萨对法胜菩萨生起了无限的欢喜心、信心和恭敬心。
常啼菩萨对上师生起了无限的欢喜。第一要有欢喜心,有了欢喜心才会愿意去亲近、依止,所以对上师肯定应该有欢喜心。现在我们依止上师首先也应该有欢喜心。
在欢喜心的基础上还有信心和恭敬心。信心就是相信上师清净的功德,对上师的证悟、事业等方面产生一种信心。这和一般的世间的不一样,这里主要指对上师清净的功德有所了知、信受。产生信心,然后再产生恭敬心。
一个弟子对上师应该有的素质这里面都表现出来、都有了。
他想: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前去拜见法胜菩萨呢?我非常贫穷,可以用来供养善知识法胜菩萨的衣裳、珍宝、妙香、珍珠等资具一无所有,我应当出卖自己的身体,将由此得来的资财献给法胜菩萨。
他想我要求这么好的法必须想一个很好的方式,为了表示对法的恭敬、对上师的恭敬需要做供养。但是他自己非常贫穷,可以用来供养善知识的东西都没有。
修行人在很多生世的修行当中,有些生世很富,有些生世很贫穷。常啼菩萨在这一世显现上没什么资具(可能是一个修行者,所以没什么资具)。但是现在要求一个那么殊胜的法(能一生成就的,或是说能够究竟成佛的般若波罗蜜多),当然要表示对法的恭敬心。
对法的恭敬心在很多地方讲过,前面我们也说了三种欢喜——依教奉行、身语承事和财富供养。这时他要表示恭敬心,就想应该供养法胜菩萨衣服、珍宝、妙香等资具,但这些应该有的资具都没有。
修行者显现上面这样也是给我们做一些提示。有时我们在求法的时候也是没有什么资具,或者说条件很差。但是前面我们也说了,可以用其它方式,比如依教奉行——通过修法的方式等供养。没有这些资具能不能修佛法呢?也可以。很多成就者、菩萨们以自己的示现告诉我们,没有资具也可以修持正法。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道友、修行者在不修学佛法之前什么顺缘都有(有钱、有时间),一修佛法之后就好像什么都没有,方方面面的条件都不具足。有一些以前特别富裕的、很顺利的,现在遇到的时候就不是那样了,“这个是前老板,以前是老板,现在不做了,现在是怎么怎么样”,好像遇到这类情况还不少。
这是一个规律吗?可能是的。如果真实修行佛法的话,这些方面过于顺利,或财富过多,有些时候也会成为障碍。以前有财富现在开始修行佛法反而没有了,失去一些另外方面又得到一些,可能会帮助他产生出离心,也可能帮助他产生修法的一些境界,有可能,也不好说。
常啼菩萨显现上没有资具,他想怎么办呢?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我的身体还在,我可以把身体卖出去。如果谁买我的身体的话也可以,通过这个换一些钱,将由此得来的资具献给法胜菩萨。他想了之后马上就做,因为他对法的希求心特别强盛。
自从无始以来在流转生死轮回的过程中,我曾经出卖过无数无量的身体,而且以贪欲之因,无数次身堕地狱,遭受砍割,那样白白地虚度,既不是为了求得这样的正法,也不是为了供养这样的圣贤。
他又想,无始以来到现在流转的次数无法计数,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过无数自己的身体。
有的时候没办法就会出卖自己的身体,现在有时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很贫穷的时候卖血,也是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出卖了。有时候把自己的某个器官卖掉,在非洲有些地方有人卖掉自己的眼球,也有把肾脏卖掉的。这些在现代有、古代也有、以后还会有。只要有轮回,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就有富有穷,如果轮回不终结这个现象就不会终结。
以前无数次卖掉自己的身体,以贪欲为因无数次堕过地狱,遭受砍割,但是堕地狱、砍割或卖自己的身体都是白白虚度,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益。既不是为了求法而遭受苦行,也不是为了供养圣贤。知道以前做过但没有一次是有意义的,所以他下定决心,现在要做一次有意义地出卖自己身体,通过这样的方式换取金钱、供养圣贤。
于是他便到集市中心高声叫卖:“谁想买人?有谁想买人吗?”
他就到了集市的中心高声叫卖:有没有想买人的?
魔王波旬对常啼菩萨为正法这般苦行,心生嫉妒而从中作梗,以致于没有任何人听见他的叫卖声。
常啼菩萨正想要卖自己身体的时候,魔王波旬知道了(魔王波旬是有神通的)。他想,如果常啼菩萨顺利把身体卖出去,换了钱就能求到般若波罗蜜多法,般若波罗蜜多对相续的调伏很迅速,那他很快会成佛,成佛之后他也会救度很多的众生,这样我的子民就会越来越少,所以魔王波旬很担心。
我们修行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说我是个小人物,魔王波旬也会来做障碍吗?现在也许我们是小人物,修行还不行,但是我们每天都在发菩提心。按照有种观点来讲,一发菩提心之后魔宫就会震动,魔王波旬就会很恐怖,所以他会做很多障碍。做外面的障碍让我们生起一些分别念,或者这样那样的障碍,总而言之,想方设法让我们退失菩提心。
甚至魔王波旬可能会化现为声闻乘的善知识,告诉你声闻乘很快乐,这些禅定和修法,你很快可以调伏,成了阿罗汉之后也不用去管这么多众生,这么多众生哪里度得完?而且修菩萨道要砍手砍脚,我们这个根本不需要,很快就可以成就,你赶快来修小乘、证悟阿罗汉。你如果就这样进入小乘、得了阿罗汉,魔王也成功了。
魔王波旬有很多阻止大乘行者发菩提心的方式,我们需要非常谨慎。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菩提心不要退,第二个经常依止上师闻思修,还要经常祈祷上师、莲花生大士、念护法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遣除很多的违缘。这些圣尊发的愿和他们留下来的很多法要都是帮助我们遣除违缘的。
对于求学般若波罗密多、尤其是发菩提心等,在做修行时魔王也会做很多干扰,有时可能是恐吓,也可能是诱惑——让你赚很多钱,就慢慢对法没有兴趣了。所以我们的弱点、软肋经常会被趁虚而入,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些不一定是违缘,比如我们很失败或者没钱,可以让我们知道轮回没什么意义,只有解脱才有。看到这么多有情都在奋斗,但是没几个人能够真正得到利益的,所以我应该发菩提心帮助他们解脱。
所以有时违缘对我们修行不一定是违缘,反而会成为修行的顺缘。有时所谓的顺缘不一定是顺缘,可能会变成修行的违缘。所以要分清楚主次,这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魔王现在是伤害众生,但以前他是修了很多的善法才会成为魔王的,所以他也是有一定的能力和神通的。魔王通过自己的能力从中做梗,以至于没有任何人听到常啼菩萨的叫卖声。在上师讲记中说,有一个商主的女儿,业障比较清净,她听到了。
常啼菩萨没有找到买自己身体的人,便到一旁悲伤哭泣,泪水夺眶而出。
常啼菩萨因为没有人听到他叫卖声,也没人买他的身体,因为他卖身体是为了拿钱买供品去求法的,所以他很悲伤。
他哭了多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法。我们是为自己的事情、为很多轮回的事情而悲伤哭泣,性质就不一样。所以我们为了法、为了利益众生哭的基本很少。
此时此刻,帝释天王想观察常啼菩萨的意乐,于是化为婆罗门的身相,来到他的面前说:“虽然我不需要人,可是我要作一次供施,急需人肉、人油以及人的骨髓,如果你肯卖,我可以给适当的价钱。”
帝释天王在佛陀修行时也经常去考验他。帝释天看到常啼菩萨的意乐的时候,也是想考验他发心到底是不是真的。
帝释天为什么经常给这些修行人造一些障碍呢?有什么必要观察他们的意乐?如果没有这些考验,他们很多苦行就没办法完成。所以帝释天为了观察常啼菩萨的意乐是不是很清净或者是什么意乐,化为婆罗门身相(因为帝释天的福报也很大,所以魔王波旬能障碍一般的人,对他是障碍不了的)。
帝释天来到常啼菩萨面前说:整个人我不需要,但是我要做一次供施。婆罗门仪式中需要人肉、人油,还有人骨髓配合起来做供施。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有些经典中记载骨髓是人的心脏。
常啼菩萨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用利刃刺穿右手,鲜血顿时喷出,
这时血有了。然后:
他又割下右腿上的精肉,然后到墙角下准备砍断骨骼取出骨髓**。**
当他在墙角下准备把骨头砍断把骨髓取出来时,
正在这时,一位商主的女儿从楼上见到此情此景,吃惊非小,她来到近前不解地问:“善男子,您为何这般折磨自己呢?”
正在这时,商主的女儿从楼上看到了(叫卖的声音她也听到了)常啼菩萨真的把手刺穿后取血、取人肉等,看到他准备把骨头劈开时,她很吃惊,就下来走到近前问:“你为什么这样折磨自己?”
常啼菩萨向她讲述了为供养法胜菩萨而卖身的经过。
常啼菩萨就原原本本告诉她,其实我并不是生活所迫缺钱,我这样做是为了求法而供养法胜菩萨。
她又继续问:“那么对他做如此承侍会得到什么功德呢?
她说你这样供养承侍他,有什么利益和功德?——如果没有利益或功德很小也不必要这样的。
常啼菩萨告诉她:“他宣讲一切菩萨的善巧方便以及智慧波罗蜜多,如果依此修学,就能获得具足圆满功德一切遍知的佛果,还能够将妙法如意宝分享给一切众生。”
常啼菩萨告诉她,这很有必要,而且利益非常大。因为宣讲的是一切菩萨善巧修行方便的大乘法要,还有般若波罗密多。如果按照世俗谛和胜义谛般若波罗密多修学就能获得具足圆满功德的佛果,即修学的方便和智慧双运后就可以成佛、给众生讲法,可以把妙法如意宝分享给一切众生,让众生都获得觉悟,这是非常有利益的事情。
那位小姐听到此话深为感动地说:“就是为了那些功德中的每一份功德,舍弃恒河沙数身体也值得。
小姐有善根,她也非常感动。说为了成佛中的每一份功德,舍弃恒河沙数的身体也是值得的。
有善根的人知道了就会赞叹。如果听到成佛、利益众生,没有善根的人可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很多人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修行佛法的人付出时间、精力修法,感觉很莫名其妙。有善根的人就会非常随喜、赞叹。
但是,请您不要令自己遭受如此的疼痛,供养法胜菩萨所需的一切资具我来给您,并且我也与您结伴前去法胜菩萨处,我也希望得到那些功德,增长善根。”
虽然非常值得,但是现在请你不要遭受这样的疼痛,不要折磨自己。法胜菩萨的一切资具我来供养。并且我和你结伴前去法胜菩萨处求法,我也希望得到那些功德增长善根。所以她承诺提供一切供养的资具,而且她也很希求这样的般若波罗密多,也想一起去求法。
此时,帝释天王也现出了自己的身相,对常啼菩萨说:“我是帝释天,是为了观察你的意乐而来,你需求什么我可以拱手奉送。”
这时帝释天在旁边也听到了他真实的想法,知道他的意乐很清净,现出自己原本的身相后说,我其实是帝释天,为观察你的发心、意乐是否清净而来的,你需要什么我可以拱手奉送。
魔王波旬担心很多人修行佛法成佛或者解脱,他的魔子魔孙和眷属会越来越少。帝释天在天界看到有人为了法去苦行,担心这个人如果法修成会不会想要得帝释天的位置?就想显现上做些障碍,如果这个人的意乐清净,对他的位置是没什么阻碍的。因为有些人的意乐就为利益众生、成就佛果。但如果苦行是为了以后得到帝释天的位置,他就想方设法阻止他的修行,做一些障碍。
很多人意乐不清净可能就退失了,这样他的善根不成熟,对帝释天的位置也不会有伤害。但如果这个人是为了成佛,对帝释天的位置也没有伤害。有时他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去考验他们意乐的。
我情愿相信是为了帮助这些菩萨们圆满菩萨道,而去考验他们意乐的。帝释天现出来之后问你需要什么我可以拱手奉送,可以赐予悉地。
常啼菩萨说:“请赐给我佛陀的无上功德。”
常啼菩萨直接就说要成佛,要佛陀的功德。
帝释天说:“这不是我的境界,实在无能为力。”
常啼菩萨说:“那么,我的身体要完好无损不需要您费力,我可以依靠真实谛的加持。”
因为刚刚常啼菩萨用刀子把手刺穿,把肉割下来的。他的身体可能当时血肉模糊了。帝释天说但我可以通过我的加持让你恢复如初。常啼菩萨回答,如果身体完好如初不需要你费力,我可以通过真实谛加持。
是什么真实谛呢?他随即说道:“但愿以诸佛不退转授记之谛实与我自己坚定不移之殊胜意乐的真实谛以及此等真实语,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
佛陀不退转授记的谛实。相当于给他做了授记,佛陀不退转授记的谛实语,和他自己坚定不移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成佛的殊胜意乐的真实谛加持,这个心是非常殊胜的。
修行有素、内心有功德的人,说出来的话也是真实语,“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这个叫做真实谛或者谛实语。初地以上才会有谛实语,有时在加行道也会有相似的谛实语。
以前在西藏有一位修行者,当时大概是夏天,洪水泛滥、水涨得很高,很多人修法也没办法控制。最后这位修行者在一小块木板上写了一行字:如果我心中已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愿洪水马上消下去。他意思是说自己如果心中真正生起菩提心,愿这个洪水马上消退,写了之后扔到河里面,河水就退了,这也是一种谛实语。
像这样内心真正生起菩提心,就愿洪水马上退掉,这是修行者的修行功德。的的确确,他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有很多谛实语的加持。如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也有很多因为谛实语的加持,身体恢复如初的情况。
话音刚落,他的身体便与从前一模一样了。这时,帝释天也不见了。
帝释天也回到他的天界去了,观察后他不用操心了。常啼菩萨的意乐很清净,就是为了成佛。还有一种情况,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帝释天认为,虽然常啼菩萨用谛实语可以恢复身体,但是菩萨身体的这种情况是他造成的,如果不依他来恢复,担心会损他的福报,或者担心他有罪业,因此帝释天祈祷常啼菩萨开许让自己帮他恢复。那时常啼菩萨也同意了,通过帝释天的能力把常啼菩萨的身体恢复了,不同经典中有不同的记载。
于是,常啼菩萨与商主之女一同来到她的父母家中,将事情前前后后的经过讲述一番之后,取了许多供养的资具,就这样商主的女儿及五百名侍女一起坐上马车,连同商主、夫人及诸多随从一起奔赴东方。
事情办完之后,“常啼菩萨与商主之女来到她的父母家中,将事情前前后后的经过讲述一番之后,取了许多供养的资具”,她父母也有善根,也有意乐要求法,商主的女儿及五百名侍女这些都是有善根的人,从后面的情况也能看得出来,连同商主和夫人(即商主女儿的父母),还有诸多随从一起奔赴东方。
当他们一行人来到香积城时,法胜菩萨正在为成百上千的眷属宣讲正法。
他们到了的时候,法胜菩萨正在讲法。
见此情景后,常啼菩萨获得了比丘入定般的安乐。众人立即下马车,直往法胜菩萨面前行去。
看到这个情景之后,常啼菩萨马上得加持,好像自己获得像比丘入定一样的安乐,非常寂静,是发自内心的喜乐。一般来讲,比丘入三禅有快乐,第四禅之后的舍寿就没有安乐了;二禅的乐是一种欢喜,仍然属于比较躁动的快乐;三禅是一种心乐,很微细很平稳,所以说三禅的快乐是所有乐中最殊胜的,再往上就是四禅,或者无色界的禅定,都是舍寿。而欲界的快乐是建立在物质上面的,很粗大,所有快乐当中第三禅的是最殊胜的。比丘入三禅的快乐,相当于那种非常寂静的快乐,很舒适,是内心的那种快乐。众人立即下马车,直往法胜菩萨面前而去。
那里有一所七宝组成的智慧波罗蜜多宫殿,由红色栴檀严饰,各种珍珠璎珞覆盖,四方安置四盏如意宝灯,
在那个地方有七宝组成的一所宫殿,名字叫般若波罗蜜多宫殿。宫殿由红色栴檀严饰,而且有很多珍珠、璎珞覆盖,四方安置四盏如意宝灯,有的说如意宝珠。
在四个白银香炉中燃着的全是黑沉薰香,
有四个白银做的香炉,里面燃着黑沉香,
中央的四宝箧内放置有用琉璃溶液撰写在金箔上的智慧波罗蜜多,有众多天人前来供养经函。
中央的四个宝箧,珍宝打造的盒子,里面有用琉璃融化成水,写在金箔上面的智慧波罗蜜多。就是用黄金作纸,用琉璃抄写的智慧波罗蜜多,也说明他们对般若波罗蜜多的经典非常恭敬。因为她是一切诸佛的佛母,如果能够供养波罗蜜多经典,功德会特别大。
我们现在也一样,不要认为这是以前,他们供养经典有很大的功德,现在我们供养般若经典就没什么功德,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有能力的话,我们也可以这样去做。如果没有能力,就把印刷很精美的比如《般若摄颂》、《金刚经》、《般若十万颂》等般若的经典,还有《大圆满续部》或者《上师心滴》等等,也可以作很好的供养。
以前学院大德也做过一批精美的《上师心滴》,可以让大家学,也可以供养。还有很多大德也是把这些经书做得很精美,一方面看了容易生信心,另一方面也容易保存。如果把这些供养起来,也容易生起殷重心,如果经常供养的话,自己可以不间断地产生很多的福德智慧,也表示了对于这种智慧波罗蜜多的恭敬。只要我们对于这些法宝有一分的恭敬,就得到一分的利益。如果我们的经书随便乱扔,或者不恭敬,这时也得不到法的加持。因为你对法本身没有殷重心,那么你对修行佛法,对法的实践也不会那么深刻,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了。所以有众多天人前来供养经函。
常啼菩萨、商主之女及五百女仆作了善妙供养,
他们就把自己供品的一部分,对《般若经》做了善妙的供养。标准的佛堂应该有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佛塔,中间应该是般若经,一般来讲《般若摄颂》是最好的。按标准来讲中间是《般若摄颂》,旁边就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佛像一个佛塔。显宗的代表《般若摄颂》,或者密宗的代表《幻化网续部》,这样显密的法宝都是有了。
可能我们的《般若摄颂》没那么大,是个小册子供在正中间,有时觉得不太美观。也可以把长条的《般若经》,比较大厚的放在中间也可以。只有一个小小的挂件放在中间也可以,再小也是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要放在正中呢?有时觉得佛像应该放在中间,经书放旁边,但是经典尤其是《般若经》放正中,代表法宝无上,所有的这些是直接通过法而调伏的,法宝是最珍贵的。
在很多地方讲了经上不要放物质,后面还要讲经典上面不要放佛像,佛像其实严格来讲也不能放佛经上面,代表对于佛经的恭敬,下面我们在讲恭敬学处的时候还要讲这个问题。
供养经典功德非常大,天人也是用他们的供品供养。平时我们在佛堂里,也是用最好的鲜花、水、香、灯、水果等供品,一些好的供品都可以恭恭敬敬地对于这些殊胜的法宝,比如《般若经》,大圆满的《续部》等等供养。其实这也是和实相、和法相应的一种方式。
相应的方式有很多,如念诵、转绕、顶礼、观修、讲解来相应,还有就是供养来相应,这方面都是和法、和实相来相应的。如果我们经常做,会越来越相应。最后我们内心就会生起这方面的境界,这是不一样的。
之后来到法胜菩萨为众人传法的座前。常啼菩萨及五百随从将所带来的供品敬献给法胜菩萨,商主之女及其侍女发了殊胜菩提心。
法胜菩萨的资具受用很圆满,他也不需求这些。即便有些大德们显现上钱不多或者贫穷,真正内心具有法相的上师,也不会需求这些财富的。但是为了满足求法者的意愿,也让他们圆满资粮的缘故,有时佛陀、上师们虽然没有什么耽著,也不一定需要,但他们也会接受这些供养。这时商主之女发了菩提心,然后侍女们也发了菩提心。
因为常啼菩萨问了“前面见到的诸佛是从何而来,去于何处”,法胜菩萨宣讲了《诸佛无来无去品》,
常啼菩萨就问了“前面见到的诸佛是从何而来,去于何处”?是从哪个刹土来的?最后去向何处?这个时候法胜菩萨就从空性的角度讲《诸佛无来无去品》。其实如来是无来无去的,专门有一品宣讲《诸佛无来无去品》的。
随后从法座上站起回到精舍,七年间安住于一等持的禅定中。
讲完这一品之后,法胜菩萨从法座上起来,回到精舍里,开始入禅定,七年之间安住在一个等持当中。
在此期间,常啼菩萨与五百女众眷属始终未曾合过眼,也没有安坐一刻,仅仅以站立行走两种威仪度日,一心期盼着法胜菩萨出定演说妙法。
期间没有合过眼、也没有安坐,仅仅以站立、行走两种威仪度日。
现在以我们的根基,觉得肯定是做不到的,因为自己感觉差得太远了,但是如果我们的福智和根基达到那种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应该是这样,很正常。法器和法器之间差别还是很大的。看到常啼菩萨求法的行为,对比我们自己,在依止上师、在求法的行为上与他们的差距太大了。这是我们的榜样,虽然现在做不到,但是我们要仰慕并发愿以后也能得到这种境界。
像这样非但不安坐,更何况躺下来睡觉了,只是以站立或行走这两种威仪度过七年——不是说七个小时、一天,七年都是这样的。他们内心对法有强大的希求,正因如此,他们才有这方面的想法和动力。这么强大的动力,身体吃不消也不行,他们的福报很大、善根很深厚,所以才能支撑他们在七年当中做这样苦行。
七年即将过去之时,诸天人告诉常啼菩萨:“现在离法胜菩萨出定宣讲正法还有七天。”
七年还差七天就要过去的时候,天人告诉常啼菩萨,现在离法胜菩萨讲《般若》还有七天时间。
于是他与五百女众眷属一起去对法胜菩萨将要传法处一由旬以内的地方进行清扫,
离传法的日子还有七天,这时候他们要做一些清扫,把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让自己累积功德。
因为显现上佛陀对《般若》很重视。以前我们在讲《摄颂》的时候也提到过,佛陀在讲《般若》的时候亲自铺法座,以前都是弟子铺法座。但为了表示对《般若波罗密多》尊重的缘故,佛在开讲之前亲自把法座铺好,然后再上座讲《般若波罗密多》。常啼菩萨他们要听《般若波罗密多》法,也想把讲法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以前噶当派的修行者把自己的房子打扫得干净而整齐,外在的整洁与修行者的心也是有关联的,如果房间乱七八糟的话,他进去也没有想修法的意乐。以前上师告诉我们:修定的房间东西要少,要空旷一点,这样你在这个环境中修定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安住。外在的清洁和内在的清净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还是有一些的,通过对外境的打扫也可以清净内在的障碍。清扫经堂、在讲法的地方或者共修的道场经常做卫生,对自己清净罪障、圆满资粮是有非常大的功德利益。
为了不起灰尘首先需要洒水时,魔王波旬使所有的水都不见了。
这个时候魔王波旬又开始做障碍,他们为了清扫不起灰尘要洒水时,魔王波旬用他的能力加持而让水隐没,到处找不到水。
常啼菩萨便刺破自己身体的脉管,用鲜血洒地压尘,商主之女与五百眷属也刺破各自身体的脉管,洒血压尘。
找不到水,常啼菩萨就用刀子把自己的身体脉管刺破了,用自己的鲜血来洒地压尘,商主之女、五百眷属也随学,刺破各自的脉管,这些人随学导师所做,其实这个时候常啼菩萨还不是导师,是一个很好的道友,这是他榜样的力量,他怎么做他们也跟着这样做。
有的时候,上师喜欢做什么弟子也喜欢做什么。上师喜欢闭关的,弟子也喜欢闭关;上师喜欢放生,弟子也喜欢这样,也有这方面的因缘。常啼菩萨这样做之后,商主之女、五百眷属也纷纷随学——洒血压尘,没有什么犹豫。
这时帝释天王将所有的鲜血用天境的红栴檀加持(使那块地就变成了红色)。
真正来讲,用鲜血洒在地下虽然可以压尘,但也不是那么干净的。帝释天王用天境的红栴檀加持血液,就变成了栴檀自性的状态,干净而芳香。因为这个缘起,那块地也变成了红色。
以前有些老版本讲这地方就是现在的成都,因为那儿有些地方挖出来红土。有的说是昭觉寺和动物园有块地方,以前西藏人来这里念经,有些地方挖出来的土就是红土,那个地方就是以前法胜菩萨的宫殿,是常啼菩萨求法的地方。
以前看了一本书,希阿荣博堪布去宝光寺,这地方也是求法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圣地;前几年在双流,龙多活佛的房子那边,当时他老人家说:“你看外面的土(当时外面正在修建),华智仁波切说的(有个版本里一个括号中说是成都某地,华智仁波切的智慧就是这样的),常啼菩萨求法的地方土是红的,你看外面正在施工的地方,挖出来都是红色的土。”
按照一些说法,就在现在成都的昭觉寺、宝光寺一带都有一些加持过的红土。以前专门也去挖过,在动物园、河马池一带也有红土。
德巴堪布八七年和大恩上师到成都,他很着急地让大恩上师去找常啼菩萨求法的地方,那时上师老人家也是第一次来,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后来慢慢地大家才知道大概的位置。有些大德们、圣者们也有这样讲。
在很早以前(不是我们可以查询的历史),释迦摩尼佛在讲《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时候,引用常啼菩萨以前求法的公案,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通过这些缘起的法性力,这些加持过的地方还保留着痕迹,圣地的加持依然存在,通过这样的缘起,地就变成了红色。
有时候去昭觉寺,我想着这里是法胜菩萨传法、常啼菩萨求《般若波罗密多》的地方。所以有时间就念《金刚经》,没时间就念《心经》,因为它和般若波罗密有关系,也可以在这里发愿,可以得到一些加持。
常啼菩萨及其眷属设置狮子座,一切陈设圆满就绪之后,法胜菩萨入座,宣讲了智慧波罗蜜多。
常啼菩萨和眷属设置狮子座,他和五百眷属、商主之女都脱了一件衣服铺在法座上面,表示对法的尊重。法座摆好了,所有的陈设圆满就绪之后,法胜菩萨入座,宣讲了《智慧波罗蜜多》。
听到智慧波罗蜜多法语后,常啼菩萨获得了六百万禅定法门,亲睹无数佛陀,从此以后在梦中也常常面见如来。
这就是一个真实成熟的法器,他对法那么的尊重,为法受了那么多的苦行,此时一旦听到法,这种效果立竿见影,听了法之后就获得六百万禅定法门,并且亲睹无数佛陀,而且以后不仅是白天,在梦中也经常见到佛陀。
一方面他对法的希求心,另一方面是对上师的恭敬心。(这里主要是依止上师,对上师的恭敬心。)他有宿缘,为了求法、为了依止上师,可以通过卖自己身体的苦行来承侍、供养上师。而且在上师讲法后入定的七年中做苦行。上师再次讲法之前,他以自己的鲜血洒地等等,可以做很多苦行。
由于他是极好法器的缘故,法就对他的相续具有调伏作用。现在我们各方面都还欠缺,闻思修行不能中断,而且我们要发愿:应该在依止上师、修行佛法方面,乃至成佛之前永远都不间断,永远不要遇到求法、修法方面的违缘,一直如理如法地依止乃至成佛,然后利益众生。
据说现今常啼菩萨在妙音无尽如来座下……
据说现在常啼菩萨还在妙音无尽如来的座下,还在修学、利益众生。这就是常啼菩萨在依止上师时的行为,对我们来讲有很多参照的地方。这就是三个故事中的第一个,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81 课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1**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我们正在学习共同前行,前面讲四种厌世心即四转心法,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的习气中出离。我们之所以没有解脱,主要是因为耽著轮回。在轮回中已经有了一套很完整的模式,没有解脱因缘的话,它就会自动连接,无法扭转。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所作所为,如果没有加入解脱的因素,不管我们怎样努力,全部都是相应于轮回的。
因此,不修持四种厌世心就没办法了知轮回的自性,也无法通过现在得到的暇满人身转变意乐,让我们的内心从耽著轮回转而追求解脱。
对于前面的四个修法——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我们不单单要学习,还要观修,进而把法义完全融入自心,内心完全生起那种感觉。如果我们把这四个法修动了,内心生起觉受之后,就会对整个轮回失去追求的兴趣和意乐。
我们了知轮回过患的同时,认识到其深层的因是有漏的善业和恶业,就会在今生中利用这个暇满人身来修行佛法,因为人身非常难得,得到之后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么好的珍宝人身很容易失去,是因为无常随时会到来。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现在或者以前在轮回中拼搏得到的所有东西,对死亡和死后的安乐没有什么利益。有利益的是什么?就是修行正法!只有在死亡到来之前认认真真地修持善法,尤其是解脱的善法,才会在我们临死和死后有真实的意义。
所以说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主要是针对今生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再用人身过度地追求没有意义的事情。说不追求并不一定指完全放下,而是通过观修要生起智慧,并且运用这种智慧引领我们目前在轮回中的工作和生活等等。这时我们就不会过度地耽著,也不会更多地浪费暇满人身追求没有意义的事情了。
“没有意义”是针对解脱以及长远的生死轮回而言的,但是暂时在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有一定意义的。究竟无意义和暂时有意义其实不矛盾。我们在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世间知识时,应该用真实的、更殊胜的解脱智慧引领这些行为,而不是用轮回的思想。以前指导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思想,是相应于轮回的。现在虽然暂时没有办法从轮回中脱离,该做的还要做,这时怎么办?那就要改变对它的看法和态度,以解脱的思想来引领它。世间生活和工作方面的责任尽职尽责,不管是好的生活还是一般的生活,关键是要用解脱的智慧去引领它,不要被它束缚,这样就不会堕入两边,而要生起解脱的心。
解脱心生起之后,我们也要知道解脱的果位很殊胜,它远远超越了轮回中现在所得到的或者正在追求的安乐,甚至下一世所谓的天人快乐。对比、观察之后,我们发现真实地获得涅槃、现前灭谛的解脱利益,远远超胜于轮回中任何一道产生的所谓的快乐。
我们必须要详细地对比了知这一点,否则,轮回中的一些快乐,例如别人正在享受或者我们正在感受的快乐,我们接受的教育是通过奋斗能够得到所谓的快乐,这些快乐离我们很近,很多时候现量可见、感受得到,它的力量很强大。而解脱对我们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所谓的解脱道、涅槃很陌生,如果不仔细学习解脱道,不知道解脱到底是什么,那么我们对于厌离轮回和追求解脱的兴致就不会很高,因为根本不知道解脱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认为追求解脱就是放弃了追求好的生活,就会对解脱产生畏惧和排斥,就想“要这个解脱到底干什么,它没有让我更好的话,我情愿不要”。不知道解脱是怎么回事的话,对于解脱道当然就产生不了高度的兴趣。
所以,我们要反复地认真学习,从而了知解脱到底是什么。这就必须要我们回过头来,再反观轮回到底有什么样的过患。它是不是像我们所看到和认为的那样,通过努力就能够过得更加幸福快乐?认真分析观察后发现,其实看似快乐的外表之下全部都是痛苦的自性。这样一来,我们就要详细地分析痛苦,否则,我们就会狭隘地认为,所谓的痛苦就是赚不到钱、受到打击、身体不好,或者其它这样那样的痛苦。
佛法告诉我们的痛苦有好多种:苦苦(真实的痛苦);变苦(看似快乐其实会变化的那种);行苦(痛苦的因)。整个痛苦完完全全了知之后,运用痛苦的观念再来审视轮回时会发现,看起来光鲜的轮回快乐,其实根本经不起分析观察,也不值得真实地去追求,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永恒,一得永得是永远不可能的,它是具有欺骗性的。
了知之后,我们就知道什么是解脱,轮回当中所有的痛苦、过患——轮回的苦果和导致轮回的苦因全部消灭尽,这时就安立为涅槃、安立为解脱的快乐。
如果我们对轮回痛苦的自性和欺惑性有所了知(我们在轮回中一而再再而三、无数次地流转,每一世都带着追求。即便是堕到了旁生,我们也在追求;在饿鬼道我们也在追求,追求的不外乎饮食;在地狱道也有追求——尽快从痛苦当中出去),就会知道不管轮转在哪一道当中都是在追求快乐,但是哪一次是真正如愿的?不要说追求不到带着遗憾死了,即便追求到了,死后也全部放弃了,然后第二世从头再来,从零开始,每次都是这样的。也会知道轮回中的快乐欺惑性非常强。但是我们只是看表面,不知道这种欺惑性,认为真正值得追求。在这一世当中我们觉得可以用一生去追求,下一世也觉得可以去追求,但是通过佛陀的智慧观察,没有一个真实稳固、可靠而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
这时候就会生起一个真实的出离心,想从这种模式、这种状态中出来。这种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欺惑,作为智者来讲应该厌离这种模式。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厌离整个轮回的痛苦,另一方面,轮回的整个模式我们要厌离。
因为每一世都是从零开始,从小孩子开始慢慢学习掌握;长大之后掌握工作技能,之后挣钱;有钱之后就开始生活、成家等;到了年老的时候,能够享受的这些逐渐没有了,身体也衰败了,自己的心也慢慢老了,年轻的时候追求的东西到老年的时候,慢慢失去了兴趣;然后被疾病、衰老缠身,最后死去;一辈子奋斗的东西归零,连身体都没有了。神识重新去投胎、入胎,入哪一道?如果再投人道,又开始学习、就业失业、结婚离婚…又是这些,又来一次,然后死了之后又重新再来。
投人的话还算好的,如果造了业可能状态就没那么理想了。我们想下一世过得更好,这一世造了那么多业,能不能按照你的理想去投生到一个更好的地方?那是不一定的。也可能死了之后投旁生、饿鬼或者地狱,那就非常痛苦。
这方面我们要深入去观察,打坐时反复思维,要让这种观念发自内心地生起来,要非常地坚固。因为这种观修得到的很坚固的觉受,对转变我们的心才能有真正的作用。世间也是如此,当人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或打击时,思维才可能有所转变。否则,以前那种思维不是想转就转的,那种固化的思维有时候是很顽固的。我们在世间中,要转变一个观念也是这样,一下子触动很大或者受到很大的打击,才会有所改变。我们在轮回中串习了那么多世的耽著轮回的思想,要想一下子转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要转变就要转心,四个转心法把内心从耽著轮回转变成追求解脱道。首先,如果不下功夫,不在原理上思维透是不行的。见解要非常清晰。第二,清晰认知之后,必须在打坐时反复观修,打坐时很专注,虽然看书时也会产生一些触动,但是这个不稳固。一旦遇到一些人、事,或者看一部电视剧,见解就没了。
这时必须通过打坐来观修——打坐的过程中什么都不想不做,身体、环境是寂静的,专注思维现在我们学的这些内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法上,这时就容易和法相应,反复去做一段时间后,法就能够影响、转变自己的心。
“心”不是那么容易转的。“心”虽然是有为法、因缘法,但是也要有足够强大的因缘才能够转变我们对轮回的耽著。现在很多学习佛法的人就是这样,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自己的“心”还没有转过来。原因就是我们耽著轮回、流转的时间过长,习气过于强大,自己努力也不够,要一下子把它转过来不太容易。
我们应该知道,转心法——一定是可以把“心”转变过来。但是也千万不要很天真地认为随随便便稍微听几堂课、观修几座就可以转,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习气很强,世间上要戒个烟、戒个酒、戒个毒,也不是那么容易。一生中十几、二十几年的习惯,要把它转变都不容易。何况我们轮回中长时间熏习的一个习惯,学了两三个月、几年的法就要把它转过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通过殊胜的法一定可以转,而且这个“法”的的确确是有为法的自性。它虽然是有为法,给它因缘就会转变,但是我们给它的因缘一定要足够强大。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很清晰地认知,“足够强大”从哪里来?要多投时间、精力来改变我们的心。
如果投入的时间不够,每天二十四小时,串习轮回的法仍然是二十三个小时,一个小时投入观修,如果一个小时中都不认真的话,这样下去,一天一个月一年……那真正能够改变“心”的因素不够多,效果可能就不明显了。
法是有加持力的,对于这个过程,也必须有清晰的认知。要尽量减少散乱的因缘,尽量多地缘法义,尤其是圣者们造的论典和佛陀的经典,反复去闻思修行。心再再缘法义,逐渐地法就会入到我们心中去。法就像水一样,经常学的话,慢慢地就渗透到我们的细胞当中——相续当中,逐渐地使我们的相续完全湿润了。很多有恒心、很努力的修行者,以前或者现在缘这个法修行成功了,然后就把这些经验告诉下面的人。
方法是不变的,大同小异而已。有些修行者可能对无常比较容易相应,有些可能对轮回过患容易相应,有的可能对业因果容易相应,有些对暇满容易相应,但不管哪一个容易相应,法就在这儿,关键是要有一种恒心、信心、决心去啃这个法,认认真真去学,才可以改变我们的心。
现在我们学的是依止上师。要解脱,光有个想解脱的心还不够,必须要有一个熟悉解脱道的人来做引导。一个好的向导要具有资质,应该有一种作为引导者的圆满的条件。如果上师没有资质或者是假冒的话也不行,这样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受很大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要找一个很好的引导,这个向导就叫善知识、上师。
善知识能引导我们不走弯路。比如说:这个好向导体力好、人品贤善、业务也很娴熟。关键是作为被引导者你没有兴趣那是不行的,或者你自己条件不够、体力不行。叫你要去穿越沙漠、原始森林,肯定也够呛。所以,在这之前他会给你做一个前期培训。把你培训好了,咱们上路。培训不好,再在这个大本营中好好培训。善知识也负责你前期的训练工作,训练好了,就引导你真实走解脱道。这就是善知识对我们的引导。
善知识引导我们解脱。至于在路途中,照顾你的生活、解决你的问题、给你一些建议,那都是附带的。我们依止上师主要也是求解脱道。在依止过程中,上师有时也加持我们遣除生活中的一些违缘,给予一些建议,打打卦、朝朝圣,这些也可以做,但是这些都是附带的不是主要的。我们不要颠倒了,把他附带做的搞成主要做的了,解脱道方面反而不重视,这就不对了。
善知识主要是引导我们解脱。他给我们传法、解答疑惑,或者讲修行的方式、窍诀、引领我们修行等等,这些就是善知识该做的事情。我们要找到这样一位上师,依止他、依教奉行。这就是依止上师的必要性。
上师也分很多层次。有些上师是成佛的上师,他从凡夫地到成佛的路线,走过若干次,带领很多人已经到达了佛地。他一次一次再回到起点,再示现一般的凡夫人,再引导第二批、第三批的人去。
有些上师可能是个菩萨。从凡夫道比如说到五地菩萨,这个路线他走过、很熟悉。就可以通过他自己的能力把大家带到这儿。有些上师可能是凡夫的层次,对于圣道就没有很多的经验,但他可能对经论方面比较通达。这方面就可以引导,其他方面就没有能力。
但是每个阶段的需求不一样,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够到达佛地的,我们也是在解脱道慢慢地走。在这个过程当中,佛一样的善知识、菩萨一样的善知识对我们都有帮助。有时候我们的见解、对问题的理解不清楚,凡夫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一些疑惑,帮助我们走一段,这就是凡夫善知识对我们的帮助。
是不是所有的善知识都是佛呢?实际情况倒不一定是这样的。善知识也有多种层次。我们自己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在依止善知识方面的每个阶段要求也不一样。
现在学习的是三个主要成就者依止上师的公案。前面讲到常啼菩萨依止上师的故事。现在我们要学的是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的传记。后面要学的是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这三位大德的传记其实都是顶级的弟子依止上师的过程。我们一看这些文字,就知道自己是做不到的,甚至连尝试心都不敢有。因为的的确确对弟子的要求是很高的。
一方面,调伏者不管是法胜菩萨、帝诺巴尊者、马尔巴尊者,这些也都是顶级的导师,他们都是和佛一样的上师善知识。他们的智慧、大悲心、善巧方便完全都是和一般的导师不一样的。作为弟子,像常啼菩萨、那若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的根基也不是一般的,我们看传记就知道了。顶级的上师和顶级的弟子,上师的调化方式那就不一样了。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非常殊胜的上师调伏弟子的公案。里面的内容,我们学习后要发愿,总有一天我要依教奉行!但是我们能不能做到呢?第一,我们所遇到的上师善知识是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观察。第二,即便是上师善知识有这样的条件,我们自己是什么条件?这个也要观察。
大恩上师说过:像那若巴尊者依止帝诺巴尊者等等,这是一种极端的调伏方式,对于根基很利的弟子,用什么样的方式调伏都可以,因为他是很殊胜的法器。但弟子中有些是刚刚入门的,有些是学得时间比较长的,所以在调伏的时候方式方法也不一样。
大恩上师也说,初学者对上师不要视师如佛。暂时来讲,初学者不要把上师当成佛来看待。我们在看的时候,觉得这个很好,我应该做一个最好的弟子。但有时,我们内心中的见解和福德还跟不上,所以很容易生邪见。我们内心中邪见的种子还很多,没有完全被调伏的时候视师如佛,上师让你做好的、坏的,就像帝诺巴尊者让那若巴尊者做的事情那样,可能一次两次没有什么,但时间长了之后,因为相续当中邪见没有调伏,信心没有稳固的缘故,很有可能早早地就生了邪见。那时,诽谤、退失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所以在此前提下,初学者不要视师如佛,还有点早。想要把自己装成那些根基很好的人,或者也想真实地做到把所有的上师、善知识视师如佛,对一部分修行人来讲,可能还有点早。过早或者我们觉得有点勉强,就暂时不把上师看成佛,而看成引导我们学修的善知识。等我们的善根、智慧增长了之后,对上师善知识的见解和信心也会慢慢增长。这时不会勉强,很自然地就发生了。
大恩上师说,对于一些初学的人来讲,这些调化的方式都不适合。最好的调伏方式是示现很好的善知识形象,然后给他们讲法,告诉他们修行的方式,通过佛经论典的法义来让他们观修、调伏,这也是让他们的心逐渐成熟的过程。如果他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准备达到了高标准,就像身体训练得很强健,生存技能都掌握好了,这时就可以用些比较快的方法——走捷径等等。
就像穿越原始森林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都是要用脚走,有可能用其他方式。比如现在就有翼装飞行,可以到一个地方很快地滑下去,一下子就穿越了。但是现在还不行,太危险了,因为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得了的。到了那种程度是可以,但现在你还是要用脚走,用脚来丈量原始森林的道路,一步一步慢慢走。一边走一边增长自己的种种见识和能力。
我们学习佛法也是,刚开始没有能力也不敢,不要装作自己是那种样子,对自己没有大的利益。现在我们是一个初学者,就好好用法来调伏自己,认认真真地去听闻、思维、观修。成为法器逐渐有能力之后,再变成那若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根基,上师用什么方法调伏我们都能够承受,那时能非常迅速地让自己的罪障清净,很快就可以相应实相。
讲这些主要是为了让初学者不要对这里面所讲到的生邪见,因为顶级的上师在调化弟子的时候,他知道弟子应该用什么方式可以最快地调伏。一方面来讲可能是有极端的调化的方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看了之后也会生起信心——我现在做不到,以后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完完全全地依教奉行。不管是上师讲的好的也好,坏的也好,都不生邪见,迅速调伏我们的心。现在我们初学,应该通过好好闻思修行的方式来调伏自己的心。
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的传记。《前行》当中是简单的传记,大恩上师在讲记中的内容比这要广,讲的公案要多一些。还有一些那若巴尊者的广传,现在也有汉文的法本,更广更详细,可以请来看。
大恩上师讲记里面增添的一些公案,前行原文中引用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公案,主要讲到的就是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完完全全地依教奉行。如果是初学者,可以按照《事师五十颂》当中讲的,上师给我们安排的事情现在做不到,可以在上师面前请求说:这个我现在做不到,我不做,这样如理如实地说做不到是没有过失的。
如果上师安排你做的事情,可能违背戒律,违背佛经的教义,可以跟上师说:这个已经违背戒律,违背佛教言,我不做,这也没有过失。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讲,刚开始依止上师的时候,应该以这样的标准依教奉行。这个“教”主要是指佛的教言。这时做一些取舍,是没有过患的。这些取舍辨别的原则问题,我们要了解,大恩上师前段时间也讲过《初学者不要视师如佛》,还有《事师五十颂》当中也讲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做这个提醒呢?因为我们现在在依止上师学佛法,学藏传佛教的时候,接触的很多教言都是上师说的我们必须做,否则违背上师的教言会如何。我们的思想中都已经决定——上师教言是不能违越的,如果违越就有很大的过失。但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根基没有到,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如理如实地反映,给上师陈白,说了之后不做是没有问题的,也不会有我们所担心的违背上师教言的过失。如果是违背戒律,违背佛教言的事,那么我们不做也可以,对于初学者应该这样去取舍。
当我们的一些根基达到了法本里面所讲的高度,那就不管是好是坏,都要依师奉行了。因为这时根基、智慧、承受力都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对上师的信心已经不是那种似有非有、不坚固的、经受打击就不能稳住的信心了。
如果经受打击,信心可能就稳不住,就垮掉。这种信心还是有待稳固的,在这个阶段内心邪见的种子还比较多,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不能做的就不做,老老实实地说我做不到,这样对自己是很好的保护。
当自己的信心稳固之后,邪见的种子已经基本上没有了,自己的智慧、善巧方便也已经增进很大的时候就不会生邪见,真正依教奉行就没什么问题了。所以,我们要分层次,把层次分开之后,就不会有那种疑惑,因为以前我们自己在学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疑惑,有些道友也提过这个问题。
这里面讲的是依教奉行,上师不管说什么,好的坏的都必须去做。《事师五十颂》中又讲做不到的应该如理地陈白,没有过失。那到底怎么去做取舍辨别?其实是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和层次,如果你是初学者,可以按照《事师五十颂》中讲的,如理如法地,能够承诺做得到的,我就去做,如果做不到的就陈白做不到,这是没有过失的。如果你的层次高了之后,可以承受比较极端的调伏了,就可以按照这里面去做取舍。
所以,佛法也不是完完全全一成不变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如果你是一个根基很好的人——上根利智,用缓慢的方法来调伏,那对你、对佛法、对众生来讲是个损失,因为你明明可以通过那种看起来极端但很快的方式来调伏。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他几年中就把罪障全部消尽了,成就得特别快。所以也不能说不管什么人都必须用温和、循规蹈矩的方式来调伏。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像马尔巴尊者调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也不是。因为很多人根本承受不了这种方法,你这样给他施高压的话,可能就压垮了。所以,有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调伏方式。我们分不清楚的话,就会迷茫,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找不到东西南北了。
如果把佛菩萨能调和所调的情况分清楚,把我们自己的情况和阶段分清楚,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里面讲的就是那种顶级的导师和顶级的弟子之间的调伏方法。对我们来讲,这是我们发愿的对境,但愿自己能够很快达到这么高的标准。
我们要知道这些成就者,真正优秀的弟子对于上师的调化,是如何信心稳固、无论如何不生起邪见、不生起怀疑的。如果自己是这种法器的话,那就可以很迅速地成就。如果还不是,我们就要等,必须给自己时间。给自己时间不是睡觉,而是慢慢地去学,该积累资粮的积累,该忏悔的忏悔,慢慢把自己训练成一个比较优异的法器。
大智者那若巴依止帝洛巴尊者期间,也经历了千辛万苦。
这在藏传佛教中也是很著名的。帝洛巴尊者是噶举派的传承上师。大智者那若巴在依止帝若巴尊者期间经历了千辛万苦。
承前所说,帝洛巴尊者以乞丐的形象安坐时,那若巴上前拜见后请求摄受,帝洛巴尊者最后答应了。
关于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的缘起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大恩上师在前面讲记中也讲得比较多。是个老妇女,应该是位空行母,通过善巧方便告诉尊者应该去寻找并依止帝洛巴。因为帝洛巴尊者既通晓论典续部的词句,也通晓意义。
因为那若巴尊者给老妇人汇报的时候说自己既通晓词句,也通晓意义。老妇人就不太赞同说:“你通晓词句是比较诚实的说法,但是你说通晓意义就不太诚实。”那若巴就问谁通晓词句意义?老妇人就说“我哥哥帝洛巴是通晓的”,他就想去依止。
在路途中间遇到了很多上师化现成的各式各样的形象试探,他也一次一次崩溃掉。每次考试都没有及格。对于上师化现的种种,有时是麻风病人,有时是腐烂的狗等等,他要么生不起慈悲心,要么生不起平等心,好像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他一次次地哭昏死过去。诸如此类经历了很多这方面考验,最后才找到帝洛巴尊者。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都忏悔,一次次清净掉自己的罪业。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位上师。但是找到上师不是说路途就圆满了,找到了帝洛巴真正的苦行才刚开始,前面是做一些前行铺垫,真正的正行从这里开始。
在一个地方找到了乞丐形象的帝洛巴尊者就请求摄受。刚开始帝洛巴尊者没有同意,反复请求之后就答应摄受。这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温和方式的调伏,是一种极端调伏,因为那洛巴是上根利智者,他在依止帝若巴尊者之前已经是大班智达了,对教理非常通达,他的学识和对佛法本身的很多了悟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
此后上师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他带在身边,可是一直没有给他传法。
此后上师不管走到哪里都把他带在身边,显现上面没做什么,也不给他传窍决和殊胜的法要。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有些传记中说传了一些零散的法,但主要的大法没传。其实我们看他成就的过程中间有没有通过法来证悟?他的证悟过程不是通过得受很甚深的法,然后修法成就的。
成就者们的示现各式各样。为什么要这样示现?因为众生的根基各式各样。像米拉日巴尊者,他就是求法,最后也是满愿得到了法,之后他去修法获得成就。这种示现告诉我们可以这样通过依止上师求到法之后精进地修,最后可以成就,度化众生。
另外一种示现就像那若巴尊者一样。他依止帝洛巴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传什么法。大圆满也好、大手印也好、大威德也好,什么带大字的法都没传。最后是通过很多不可思议苦行的方式清净了罪业,纯粹依教奉行、依止上师、让上师欢喜,然后得到证悟的。这也是一种证悟的方法。
众生的根基各式各样,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可以调伏。不是一种传记可以让所有弟子都能够产生触动的。有些人看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很触动,觉得自己要去求法,然后苦修法;有些人可能是看到这个公案很触动: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的时候,在那种极端环境中依教奉行,并最终证悟,那么自己也要依靠这种依教奉行而证悟。
有些修行者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来苏醒自己修行的习气和种姓。所以大德们的传记各式各样,我们要带着思考去看这些传记。它们不单单是精彩的故事,更是有很多修行的方法,还有修行者的心态。他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成就的?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对我们后学修行人来讲有很大的启发性。
这里讲了一直没给他传这些大法。
下面就开始描述他的一些苦行。十二个大苦行、十二个小苦行,总共经历二十四个苦行。但这里面没有把所有的苦行讲出来,只讲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一日,帝洛巴尊者带着那若巴来到一座九层楼的楼顶上,说:“依照上师言教行持却不知有没有能从此楼顶跳下去的?”
有一天帝洛巴尊者带着那若巴尊者来到一个九层楼那么高的楼顶上面,好像是自言自语,他并没有对那若巴说你从这跳下去,他只是说依照上师言教去行持,不知道有没有能从楼顶上跳下去的。
那若巴想:这里没有其他人,这话肯定是对我自己说的。于是他从楼顶纵身跳下,几乎粉身碎骨,受了无量的疼痛和痛苦。
有些传记中讲,帝洛巴尊者说如果要依止上师言教的话,作为弟子也应该从楼顶上跳下去。或者,如果我有弟子的话,这个弟子应该从这个地方跳下去。版本不一样,这方面也有不同的。
那若巴尊者就想了,这里没有别人,就是我和上师,这肯定是对我说的。他想到这的时候完全没有犹豫。当然这是上根利智者。他也没把脑袋探下去看一下到底有多高,跳下去到底有没有可能摔死,或看到哪个地方有个水塘往这儿跳,这些方面他都没有想。
如果是我们的话就会去看一下,先惦量惦量有多高,不知道跳下去会怎么样,想来想去。他完全没有。这些就是从不同根基完全体现出来不一样的地方。这些时候我们要装也装不了。如果你平时装可以,到这些关键的时候再要装一下可能就露馅儿了。尊者完全没有犹豫,就纵身从楼顶上跳下去。
我们在学院最早的时候,九一或九二年有几个道友在甘多拉经堂二楼平顶站着。当时也在学前行,有个道友跟另一个道友说:如果上师让你跳的话你怎么样?他说这个我也可以跳(虽然二楼不是很高,但是经堂的二楼还是比较高的)。道友说如果让你脑袋着地呢?他就一下子没有信心了。
有时要依教奉行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自己没有那么大福德、没有那么大信心,就会考虑自己跳下去之后怎么办。但是像尊者这样的上根利智者完全没有。他分别念不多,怀疑的心也没有,对上师无比信任,最后跳下去了,几乎是粉身碎骨。
这儿也没有出现那种释迦牟尼佛传记中所出现的跳下去之后变成莲花,或变成什么把你接住。没有。跳下去实打实地摔在了地上,身体几乎粉身碎骨,受了无量的痛苦。
上师来到近前问他:“痛吗?”他回答:“何止是痛啊,简直就成了尸体一样。”
本来他在那挣扎,可能也在喊吧。上师再过来问痛不痛啊?好像就是伤口上撒盐的感觉。如果是一般人,会说看我的样子你说痛不痛?你来试一试看痛不痛?但是尊者没有。他的信心真的不一样,所以有时我们仔细分析、观察,我们一般人的心态和这些优秀弟子的完全不一样。他不是装的,的确是发自内心对上师特别有信心、恭敬心。
经过帝洛巴尊者的加持,他的身体恢复如初。
上师给他加持之后,他的身体就恢复了。这经过了一个大的苦行。
上师又将他带到了一处,吩咐说:“那若巴,生火。”等到火生好之后,上师将许多长长的竹竿涂满油放在火上烤,然后做成非常坚硬锐利无比的竹刺。
让他自己生火。那若巴尊者把火生好了之后.上师就把很多长长的竹竿涂了油,再烤它就变得很结实,做成非常锐利无比的竹刺。然后对那若巴尊者说:
“依照上师的言教奉行也需要经历这样的苦难”,说罢便将这些竹刺插入那若巴的手指和脚趾间,他身体的所有关节都已僵直,感受了无法忍受的痛苦。
一边说如果要依止上师依教奉行,这种苦行你也是需要经历的。说完之后把竹刺插入那若巴尊者的手指和脚指。
十指连心,这是非常难忍的痛苦。十个手指和十个脚指都用非常锐利的竹签刺进去,插到手指和脚指间。他身体的这些关节都已经僵硬了。可能是很长吧,不单单是刺到手指,所有关结(可能是指手和脚的这些关节)都已经僵硬了。感受了无法忍受的痛苦。这是非常难忍的。以前拷打地下党的时候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有些可能受不了,有些可能还是坚持的。
依止上师的时候,上师是佛的化身,应该很慈悲对不对?为什么要用这种很残忍的方式来调化众生呢?对弟子为什么一点慈悲心都没有?其实慈悲的体现方式有很多种,如果弟子上根利智,就可以用最快的方式帮助他清净罪业、圆满资粮,这就是最大的慈悲。这种慈悲心不是所谓的心很软的那种慈悲,真正有大慈悲的人,他心肠显现是很硬的。当然也有很多大德体现出看到众生受苦,受不了流眼泪的那种慈悲心,这也是一种慈悲的方式。
还有一种慈悲是什么方式对你最好、最快,他就用这种方式来做调伏。这是通过大智慧的善巧方便来摄持的慈悲,是真正通过智慧流露出来的、和智慧无二无别的慈悲心。他知道哪一种方法对弟子是最好的,而不是本来这个方法可以,心一软然后退而求其次用其它方法,而那种方法可能对他不一定有调伏的作用。
就如同下面故事中马尔巴尊者和达媚玛的两种慈悲方式。马尔巴尊者的慈悲就是显现上心肠很硬的那种,达媚玛的慈悲是譬如米拉日巴尊者受委屈后她就去安慰、带些吃的,甚至于可怜他而伪造书信让他去求法,让他少受点苦。结果呢?马尔巴尊者说,本来我可以通过这种苦行让他所有的罪障都清净,但是因为达媚玛的“慈悲”,让他的痛苦、业障还残留了一部分,所以他以后修法过程中还会有一些痛苦。如果达媚玛完全按照马尔巴尊者的方式做,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罪障都会清净。
所以,虽然我们不知道也看不出来,但有殊胜智慧的大德们的慈悲心的显现方式,可能是很残忍的。就像父母调教儿女,有比较溺爱的慈悲,也有比较严格的慈悲,两种方式都有。
佛陀一样的上师在调伏弟子的时候,有些显现很残忍,比如这里就显现得相对一般来讲太残忍了。上师应该爱护弟子,应该给他找吃的穿的,天天给他传法,天天把手放在脑袋上加持让他证悟。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受这么大的痛苦呢?
其实具有智慧、善巧方便的慈悲心不是心软。慈悲可以表现得非常强硬,这种强硬是带有善巧方便和智慧的,一般人装不了也做不了。一般人的强硬,不是嗔恨心,就是不好的习惯和性格,要不然就是其它方式。慈悲是很柔软的,装是装不了的。真实具有证悟的上师,他的慈悲心表现在什么对弟子最有用,他就用这个方法,别人怎么看他对他来讲不重要。事实上看起来每一个比较残忍的方式,对于像那若巴尊者这种弟子来讲是相当有效的。
事后上师就到别的地方去了,几天过后才回来取出那些竹刺。
刺完之后上师也没给他涂药,啥都没做就走了,办自己的事情去了。过了几天之后回来,才把这些竹刺取出来。
那若巴的伤口流出许多鲜血和脓水。帝洛巴尊者做了加持以后带着他走。
加持完之后恢复如初。这也是一般人难以承受、难以想像的苦行。不要说去承受,我们觉得方法都有点残忍。但是学习了这些教言,对于这种调伏方式和慈悲有不同理解的话,就知道虽然自己现在没办法做到,但对上师的那种信心,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一天,上师说:“那若巴,现在我肚子饿了,你去讨一些吃的吧。”那若巴来到许多农夫正在吃饭的地方,讨回满满一托巴热气腾腾的稀粥,供养上师。帝洛巴尊者面带笑容有滋有味地吃着,显得格外欢喜。
有一天让他讨饭。上师说:“我饿了,你去讨一点吃的。”他们显现为乞丐。虽然那若巴尊者以前是大班智达,在寺院里面生活也应该不错,但是因为依止上师,就要跟着上师经常通过讨饭等方式来生活。
那若巴尊者来到很多农夫正在吃饭的地方,讨回满满一托巴(托巴就是他们用的法器,用头盖骨做的碗)热气腾腾的稀粥供养上师。帝洛巴尊者有滋有味地吃着,显得格外欢喜。
那若巴心想:我以前跟随上师做过那么多事,可从来没有见过上师像这次这么高兴,如果现在再去讨要会不会还得到少许。
那若巴看到上师很欢喜,他自己也很高兴。他跟随上师,给上师做了那么多事情,虽然说是上师带着他走,但无论到哪里,都是他自己做事情,因为上师要调化他。跟着上师这么长时间,给上师做那么多事,但显现上每次上师好像都不高兴。这次很难得见到上师这么高兴,如果再去讨一点,可能上师会更高兴。
于是他又带着托巴去了。结果发现那些农夫已经下地干活去了,剩下的稀粥放在原地。他想现在我偷一点也没事吧,于是拿起便逃。
再去的时候,农夫已经去干活不在原来的地方了,走得比较远了。他想反正没有人,我把剩下的偷回去也不要紧,因为不是给自己的,主要是供养上师,所以他觉得偷回去应该不要紧,于是拿起就跑。
没想到被那些农夫看到了。
不看到也得看到,因为这是上师加持他们看到的,哪有这么容易被偷走?是因为故意要调伏他,让他受苦行,所以即便是农夫没有看到,上师也会加持他们转过头来看到他正在偷东西。
他们追赶上来逮住他,不由分说一顿痛打,差点儿要了他的命。
抓到他之后一顿痛打。在上师的讲记中还讲了,一些别的版本中也是很精彩的过程,大家可以看一下,和这个地方讲的稍微不一样。上师说如果不给就偷,然后就要,如果不给,给他出了三招,都是让他受苦的方式。大家可以看一下讲记。
那若巴疼得叫苦连天,实在爬不起来,就只好在原地躺了几天,上师前来为他加持之后又带着他云游。
那若巴非常痛,被人痛打差点儿要了命,实在爬不起来,就在原地躺了几天,上师也没有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安慰都没有,就让他躺了几天。之后过来加持他就恢复了,之后又带着他云游。
还有一次,帝洛巴尊者说:“那若巴,我现在需要许多财物,你去偷吧!”
为什么上师调化弟子的时候要用这些极端的方式?真正让我们成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让心入道的成熟方式,就是要让我们闻思修行。还有一种调伏就是让心证悟,要觉悟可能就得用这种方法。上师已经到了可以通过很多方式直接让弟子觉悟的程度,那时不管是好是坏,尤其弟子是像那若巴尊者这样的班智达。班智达以前学过很多教理,他知道很多取舍,这个应该做或者不该做,他都非常清楚。
刚刚学佛的人什么都不懂,偷东西不好,是不是不与取,或者是不是具备四个条件?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上师让去拿就拿,让去偷就偷,他本来就有偷的习气,所以他就是做了也没有感觉到什么。
但是班智达不一样,是通达这些教理的,特别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呢?有时也是为了让他们打破这些善恶的执著。因为他有时对这些能做和不能做的执著很强,如果不打破就没有办法趋入无分别智,没办法趋入等性。让他自己去突破,有时突破不了,上师让他去突破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种助缘而成功。
所以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教言,在最后阶段,作为真实的弟子来说都要依教奉行。但是针对初学者,或者上师不是真正的证悟者,那就很危险了。这种方式一般人不能做。这个导师是顶级的,的确是佛陀的化现无二无别,这个弟子也是顶级的,这样就可以用这种不一样的方式来做一些殊胜的调伏。
作为帝洛巴尊者来讲,根本不需要很多的钱财,钱财对他来讲也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为了调伏弟子,为了让他清净一些罪障让他去偷钱。
他二话不说便到一位富翁家去行窃,结果被人发觉后抓住,又被打得死去活来。
“二话不说”,这是体现了弟子的素质,完全没有犹豫的。就像我们以前看钦哲益西多吉的传记,他调伏弟子也是一样的。他对弟子说你现在马上去印度,也不告诉他去干什么,然后他的弟子背着包就走了,不知道去干什么。到了之后就遇到了一件事情,想起上师让自己来办这个事儿的,然后把这件事情做完就回来了。刚好救了他前世的母亲。她投生到印度要被烧死,他去了之后就把她抢回来了,之后把她带回来修行。
如果要我们去印度,现在正是热天,天太热了是不是等到冬天再去呀?或者说我去印度干什么?去哪一个城市?可能我们问得很清楚。但是看传记里的这些弟子,上师让他去,他不问什么马上就走了,去印度了。他知道上师让他去可能有什么安排的,一定是有,所以他就去了,之后的确是这种情况。这里也是二话不说就到富翁家去行窃。
为什么初学者不要做?原因就在这里,有点危险的。如果你什么都不懂,有可能会造罪业或者生邪见。所以我们反复强调,这是一位具有善巧方便的顶级导师,和一个上根利智的弟子,他们这种极端的、直接的调伏方法,可以清净弟子很多的执著和罪业,直接可以趋入到实相的证悟,因为他的层次本来就很高。
然后,被抓住之后又被打得死去活来。
几天后,上师来到他面前问:“痛吗?”他如前回答(何止是痛简直成了尸体一样)。上师做了加持后,又将他带走。这样的大苦行饱尝了十二次,另外还有十二次小苦行,前前后后加起来共经历了二十四种苦行。
十二种大苦行和十二种小苦行,此处略讲了,主要讲一些代表性的。大恩上师的讲记中也补充了一些公案,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虽然我们做不到像那若巴尊者那样依教奉行,但我们要发愿或者尽量地去依教奉行、做上师欢喜的事情。
所有的苦行圆满,终于有一天,帝洛巴尊者说:“那若巴,你去打水来,我在这里生火。”
所有的苦行圆满了之后的一天,那若巴尊者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前,显现上还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可能以为又是一个例行的苦行到来了,但是他最终的证悟在这一天发生了。
那若巴提水回来时,上师生完火后,便站起,来到(他面前),左手抓住那若巴的喉窍说:“那若巴,把头伸过来。”说罢,右手脱掉鞋子,拿起鞋便猛击他的额头,那若巴一下子昏了过去,完全失去知觉,等到苏醒过来的时候,他的相续中生起了上师心相续中所有的功德,师徒二人的意趣成了无二无别。
回来之后,上师把火生完站起来抓住他的喉咙说:“那若巴把头伸过来。”然后右手脱掉鞋子使劲地在他头上敲了一下,那若巴尊者一下子昏了过去,完全失去了知觉。等他醒过来,上师相续的加持已经完全地融入到他的相续中,生起了上师心相续中的所有的功德,师徒二人的意趣成了无二无别。
至此帝洛巴的调化就完全成功了,这种极端的调伏是针对善根利智的,完全通过依教奉行得到了上师无二无别的证悟。这种依教奉行把上师当成佛、完全不加任何条件、甚至于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会有丝毫邪见,是高标准的依教奉行。如果不是通过他以前长时间的修学、集资净障,一般的人要直接发生这种调伏还是很困难的。
有时候我们也应该这样想,我们都会证悟的,不管时间长一点还是短一点,来的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肯定会证悟的。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证悟?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也许是在某一次静坐中,也可能上师给你做一个加持或者是其他方式。也就是说证悟的方式有很多,但证悟的时候可能只是一刹那,而且都有一个总的前提就是——自相续中的福德和信心。
福德深厚、罪业鲜少,所有的因缘基本上圆满了,就差一点点证悟的因缘,这个因缘可以来自任何一种情况,所以我们看很多大德最终证悟的过程有很多,有些在打坐的时候慢慢生起证悟了;有些在突然的情况之下,遇到一个突然的事情一下子就证悟了——那若巴尊者是被上师鞋子猛击头部、昏倒过去之后证悟的。
因为他所有的罪障已经清净了,通过这样一点点因缘,并且昏过去之后没有分别念的状态中,生起了殊胜的证悟,上师和弟子的意趣就成为无二无别,获得了上师一样的果位。
就这样,大智者那若巴所经历的这二十四次苦行,实际上都是上师的吩咐,结果全部成了清净业障的方便,虽然表面上看来似乎只是无义的徒劳,感觉没有一个是正法,而且上师也从来没有宣说一句正法,弟子也未曾实地修行过一次诸如顶礼之类的善法,但是因为遇到了成就者的上师后,全然不顾艰难困苦,百分之百依教奉行,从而使障碍得以清净,在相续中生起了证悟。
大智者那若巴尊者经历了二十四次苦行,实际上都是尊崇上师的吩咐,依教奉行。因为这个缘故,每一次苦行都成了清净业障的方便,大苦行清净大的业障,小苦行清净小的业障。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徒劳无益的:让他去偷东西,让他把竹签钉到他的身体,这对一般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甚至学习佛法的人来讲,这个既不是顶礼也不是供灯,好像没有一个是真实的正法。但是正法的体现有很多种,有些是经教中讲的,有些是上师根据弟子的一些实际情况做一些调伏——这些也是正法。
能够调伏弟子相续的都是正法,但是它的前提是这位上师一定要有真实圆满的证悟,他知道这些都是善巧方便。如果上师没有这些方便的话,即便是让弟子天天苦行也不一定有效果,感觉没有一个是正法而且上师也没有讲过一句正法。帝若巴尊者是证悟大手印的,他也懂很多喜金刚等法要,但是没有灌顶、没有讲法,什么都没有。弟子也没有实地修行一次诸如顶礼之类的善法,他自己也懂很多,但是上师也没有让他修,所以在外表看起来,师徒两个今天晃到这儿,明天晃到那儿要饭、生火,做这些事情。如果我们看到是生不起信心的,在我们眼中就是两个流浪汉到处游荡。
因为上师是具有证悟的人,他的弟子也是具有很强信心的人,所以遇到了成就者的上师后,全然不顾艰难,没有讲条件,百分之百地依教奉行,从而使障碍得以清净。依止上师就是依止法,显现上不是我们觉得讲经说法、修加行这方面的善法,但是依止上师、依教奉行,其实也是一个很殊胜的善法,只不过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善法而已。
障碍清净之后,相续中就生起了证悟,所以这也是一种方式。现在我们这些修行者可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呢?原则上是可以的,但是第一个我们要观察上师是不是真实的具有很殊胜菩提心、证悟的、具相合格的善知识,如果不是的话有可能他只是利用弟子的虔诚给自己做事情,那就没有什么调伏的意味在里面了。
弟子也是这样,有的人看到这个公案觉得可以效仿:上师没给我讲法、不让我修法也可以,我就天天做事情,做完事情之后就可以像那若巴尊者一样证悟了。我也见过、听过很多,刚开始可能是几个月几年,有些道友给上师做很多事情,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就没有支撑下去的动力了。
那若巴尊者是不一样的,第一个他该学的教理早就已经通达了,他本来就是一位大班智达;其次,他是善根利智,有这种福德、基础去支撑他,他就一直去做,做二十四次苦行内心中都没有生起一次邪见,没有怨言,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
我们如果要学要做,可能是短时间中可以坚持。几年之后还能不能这样就不好说,内心中没有佛法的见解,邪见的种子还在,也没有清净的信心,时间长了之后,我不敢说完全不行但只能说有一点不好说。
大恩上师也说了,一般的人,上师刚开始调伏弟子的时候,还是讲一些正法让他闻思修行比较好。内心中生起定解,通过这个见解去修行,这也是承侍上师、法供养,这是很保险的。否则的话,上师不给弟子讲法,也不让他闻思修,天天让他做事情,我看到很多,刚开始的时候很热情,时间长了之后慢慢开始退失、生邪见、远离。所以比较保险的就是多学教理,生起正见,慢慢就以法来调伏,这是最有把握的。
所有的修法当中再也没有超过遵照上师言教行持的修法了,可见依教奉行的功德利益有多么广大!
所有的修法没有超过依教奉行的。虽然没有修法,但是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很殊胜的修法,可见依教奉行功德利益有多广大。这方面仁波切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对于我们现在来讲,遵照自己当前的情况依教奉行是很重要的。否则,有时候我们就会很失落,因为上师安排了那么多的事情我们做不到,就会觉得没有依教奉行或者违背了上师的教言。有时生起一些谴责自己的心也是应该的,但有些时候就会落入到深深的负罪感中,就修不下去,觉得再也无颜见上师,干脆就不学了,这也是很可惜的事情。
当我们知道这方面的一些取舍之道,作为初学者应该怎么样去观想?这方面对我们长期保持修行是很重要的。我们可能一下子做不到完全依教奉行,但是我们先要保证自己在这条道上不要退失。不要倒下去爬不起来,可以跟着走,慢一点不要紧。像这样有选择性地依教奉行,做不到的去忏悔或者陈白,这对我们长期修行佛法很重要的。只要我们持续性地闻思修行,后面的功德逐渐都会得到。如果刚开始很猛,之后招架不了退失的话,果就肯定没有办法得到。
这是依教奉行的功德利益,下面再顺便讲一下不依教奉行的过失也很严重。当然这个公案中到也没有严重到哪儿去?因为已经证悟了,只不过是给我们一个示现。
相反,对上师的教言置之不理的过失也特别严重。有一次,帝洛巴尊者说:“那若巴,你不要担任布札马希拉寺护门班智达的职务。”
这个时候应该是已经怔悟之后了。有一次帝洛巴尊者就讲:你以后不要担任布札马希拉寺护门班智达的职务。这个就是“戒香寺”,翻译过来就是戒律的戒,香味的香。戒律的香味——戒香寺。戒香寺和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出名的两大寺院。月称菩萨、龙树菩萨是出自于那烂陀寺的,阿底峡尊者出自戒香寺,还有那若巴尊者、帝洛巴尊者好像也是出自于戒香寺的。
护门班智达——寺院至少有四个门,每个门里面有一个班智达,因为当时有很多外道和内道辩论,所以必须有一个护门班智达。这个护门不是现在的门卫,查个门票、身份证之类的登记一下。这个职责很重,必须要很高的智慧才能担任,因为他每天要应付很多外道的辩论,有些外道很厉害,智慧很超胜。如果辩不过,一方面来讲是佛法蒙羞,另一方面来讲当时有规矩是,辩不过的话一方必须要皈依另一方,所以职责非常重大,必须要非常优秀的智者、班智达才能担任这个职务。
后来,那若巴去印度中部地区时,正巧遇到布札马希拉寺护门班智达圆寂了,没有其他人能够与外道辩论。
当时他有事去中印度的时候,正好遇到戒香寺的北门班智达圆寂了,当时没有人可以和外道辩论。
该寺住持便请求他说:“无论如何请您做北门的护门班智达。”
这个的确是一个大寺院,另一方面也是关系到佛法。因为当时的辩论是很严格的,不是随随便便辩输了就走了,还要付出很多代价。最大的代价有时候是要自杀,有时候是外道输了要皈依佛法,佛法输了要皈依外道,有很多规矩。这个职责还是很重要的。
经过再三恳求之后,他担任了北门的护门职务。
他也忆念到上师的教言,但架不住主持的再三恳求,最后就答应了担任北门的护门职务。
一次,他与外道辩论,接连几天也不能取胜,于是祈祷上师。
本来他的辩才就是很厉害,加上证悟了实相,再加上他本来就是大班智达,在去依止帝洛巴尊者之前,就通晓一切经论的,智慧非常超胜。但是他有一次和外道辩论几天都胜不了,没办法取胜,他就开始祈祷上师。
一日他定睛一看:帝洛巴尊者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他说:“上师,您的悲心实在微弱,不早些降临。”
有一天在祈祷的时候定睛一看:帝洛巴尊者真实降临了,他就说上师您的悲心太微弱,我祈祷您这么长时间,您不早些降临。
上师说:“我不是说过不让你做护门班智达嘛,现在你将我观想在头顶上,以契克印指着外道进行辩论。”
然后上师说,我不是跟你说了不要担任护门班智达,也意味着有点违背上师的教言。本来他辩才无碍的,但就在那个时间段连一个外道都没办法辩胜,但是也没有输。也没办法给外道致命一击,彻底辩胜。他就说你现在把我观在头顶上,因为一切核心是上师的意思,一切离不开上师的教言,以契克印(是一种降伏手印,莲师拿金刚杵的一种印。有时降魔或者怎么样他都是用契克印)指着外道进行辩论。
那若巴依照上师所说而行,结果大获全胜,一举击败外道的所有唇枪舌剑。
依教奉行、有了上师的加持之后马上大获全胜,这里给我们示现了依教奉行的利益与功德,可以让我们证悟。如果没有依教奉行,违背上师的意愿,即便本来智慧超胜,再加上证悟,还是拿不下外道的辩论。所以还是因为通过祈祷上师,观想上师在头顶,依教奉行之后才能战胜,这方面就告诉我们依教奉行的重要性。
下面就是第三个公案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米拉日巴尊者公案。
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罗扎尊者的情节:从前在阿里贡塘地方有一个名叫米拉希日暮途穷嘉村的富翁,他膝下有子女两个,长子叫做米拉闻喜,也就是至尊米拉日巴。
日暮途穷应该是个词,名字应该叫米拉嘉村,是他父亲。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乡是阿里。尊者的真实名字叫闻喜,米拉日巴应该是他的姓。米拉日巴的意思是很恐怖。因为他的先祖是一个大咒师,那些魔特别怕,他的咒力很强大,有的时候念一下马上能够降魔。有一次有个魔显现上有点口出不逊,不怕这个咒师。咒师通过他的威力显现忿怒相,魔就非常恐怖,承诺之后就回到供奉他的一家人,一边发抖一边说米拉,相当于姓一样,所以后面都叫米拉。
长子叫做米拉闻喜,当时他父亲在外地,听到儿子降生的消息很高兴,就取名叫闻喜,也就是至尊米拉日巴。“日巴”在西藏修行人中叫布衣,为什么叫布衣呢?因为他们冬天也是穿着很薄的布衣,西藏以前也没有羽绒服,就穿一些羊皮衣服或者老棉袄、老羊皮、羊羔皮。一般冬天穿的都很厚,但是有些修行人就穿一件很单薄的布衣,不穿棉袄,这种布衣就叫“日巴”——布衣者,米拉日巴就是布衣者,他的弟子里面很多日巴,都是布衣的意思。
在他们兄妹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家中所有的财富被伯父勇仲嘉村霸为己有。
刚开始他们家很幸福、很富裕,但是后来他父亲去世,家里面的财富被伯父勇仲嘉村霸为己有。
他们母子三人,饮食财产一无所有,倍受种种艰辛。
广传里面讲的很细致,这里就把大概的意思讲了一下,所以大家有空的时候去翻一翻,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是很重要的。因为米拉日巴尊者的愿力,不管是谁听到他的名字后都有不堕地狱的功德。看他的传记生起信心、祈祷,对我们修行遣除违缘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加持力特别大。
后来,米拉日巴从勇敦措嘉和拉吉俄穷那里学了咒术与降冰雹术,
最后他母亲让他报仇,家里面有很多很强的男丁的话,可以通过打仗来报仇。但是他们家就一个儿子,没办法通过这个方法报仇。他的伯父也这样说:是我抢了你们家的东西,你们要报仇也可以,要不然就带人来打,如果没人打你们就放咒好了。他母亲想第一个方案我们没办法,只有让米拉日巴学咒术和降冰雹术。他分别依止了两位上师——勇敦措嘉和拉吉俄穷,他们都对咒术和降冰雹术很精通。
压死了伯父的儿子、儿媳等三十五人。因为当地的人们欺人太甚,所以他又降了三墙板高的冰雹。
刚开始时他在师父的寺院里面修了咒术。修成回来时,他叔叔的儿子正在娶媳妇,他就用咒术把他们的房子弄垮了,压死了三十五人。后来母亲又给他写信,说还有人虎视眈眈地要欺负我们,如果修成降冰雹的法最好再实行一次。
于是他又学了降冰雹术,修成后在家乡的山洞里施法,降的冰雹有三墙板高。以前有些地方修房子夯土墙,一个墙板约一肘高,然后一层一层加,三墙板大概一米多,有的墙板高一点,有的低一点。他降的这三墙板高的冰雹相当于一米多,我们知道,降冰雹别说三墙板高,有时下一个半小时基本上田里面的东西就没有了,一米多高的冰雹降下来基本颗粒不收。降冰雹把庄稼都打死之后又下大雨,把这些都冲走了,不仅田里的收成全没了,也打死了很多动物。
米拉日巴对以往所造的恶业追悔莫及,于是生起修法之心。
他降完冰雹之后,就开始对自己所造的罪业追悔莫及,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天天就想着修法。
遵从上师勇敦的言教,来到一位大圆满上师绒敦拉嘎面前求法。
他遵从了上师绒敦措加的意思,上师说解脱的教言我没有,但原理我知道。要不然你帮我照看我们的事业,我去求法后交给你,要不我资助你去求法。米拉日巴说我去。于是他就依靠师父的资助去求法。先找到一位大圆满上师绒敦拉嘎,在他面前求法。
绒敦拉嘎上师说:“我这个殊胜大圆满法门,根为生起殊胜,顶为获得殊胜,果为证悟殊胜,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具有宿缘者不需要修,仅仅听闻就能解脱,这是极为利根者才有缘分修行的法门,现在我将这个法赐给你。”于是上师为他灌顶并传授窍诀。
绒敦拉嘎上师是大证悟者,他说我这个大圆满法很殊胜,根生起殊胜,顶获得也殊胜,果证悟也是特别殊胜。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如果具有宿缘者不需要修,单单听闻就可以解脱,这是极为利根者才能修的法门,现在我把法赐给你。
上师就给他作了大圆满灌顶,传授了窍诀。虽然米拉日巴这次没有修成就,没有怎么修也没生起验相,但后来米拉日巴尊者在道歌中提到了他学大圆满的经历,说大圆满从前面刺,大手印从后面刺,从口吐出教诲学。说他的教诲是大圆满法和大手印法,好像是被人从前面打一拳,然后又从后面打一拳,吐血了。尊者后来提到,大圆满法对他之后的证悟还是有帮助的。
米拉日巴心里想:我最初学咒术的时候,仅仅用了十四天就已大见成效,
当初他的咒术十四天就修成了。本来是修七天,但是上师为了保险起见,让他又闭了七天关,最后坛城的护法神回来了,报告成功杀了多少人。
学降冰雹术也只用七天就成功了,看来这一法门与咒术、降冰雹术相比更为容易,‘白天修白天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具宿缘者无需修’
当然容易了,一个用十四天,一个用七天,这个大圆满法白天修白天成就,晚上修晚上成就,具宿缘者无需修,那我肯定是宿缘者,不需要修了。
我既然已经遇到此法,也算是具有宿缘的人。所以他没有修行,整天沉湎于睡眠之中,结果正法与人的相续已背道而驰。
他想,具宿缘者不修也能成就,能遇到这个法我应该是宿缘者。所以他就没有观修,整天在睡眠中度日,结果正法与人的相续已经背道而驰。
从显现上讲,一方面是法缘,大恩上师讲了他是属于大手印的根基,因此大圆满法虽然是最殊胜的法,但他并没有产生强烈的修行意乐。不管是什么原因,他就是这么想的——具有宿缘,不修也可以。可能是他的法缘不在这里,他就没有修,后面通过大手印成就了。
还有一个问题,即便是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在修法之前生起那么大的后悔心,一直想求法,最后求到法之后还是懈怠。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平时也是这样,有时记忆力很强,很想求法,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懒惰的情况,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是正常的。但不能说天天这样都很正常,那就不正常了。
一般来讲初学者有时会出现懈怠,没办法精进,作为凡夫也有情可原,但是之后还是要勤奋起来。就像米拉日巴尊者,虽然认为法好,但是必须修了才能调伏相续。这说明一个问题,法很高,但相续是不是到了大圆满的程度?有些大德说大圆满法很高,但很高也没用,为什么呢?因为相续、根基必须达到大圆满的程度,这个法才有用。如果没有达到,大圆满法也调伏不了我们。如果不精进,法再高调伏的作用也体现不出来。现在我们也求了很多高法——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但如果自己不精进,就会像米拉日巴尊者示现的一样,起不到调伏的作用。
就这样过了几天。一日,上师对他说:“听说你是个大罪人,这话确实是真的。
听说你是个大罪人,这话好像是真的。为什么?因为这么好的法,给你灌了顶、传了窍诀,却一点都不修,天天这样懒散。
我对此法也有点过于夸张,看来现在我无法调伏你。
是不是真的夸张了呢?并不夸张,有些窍诀就这样讲的,但也要针对那些意乐很强、根基极利的人。极利根者大圆满法很轻松就能调伏,具有宿缘的人接到灌顶就能证悟。这种情况也有很多。所以也不是夸张,但说是这么说,一方面你不精进,一方面有点夸张了,看来我现在无法调伏你,就没有什么更深的因缘了。完全没有因缘也不能说,毕竟给他灌了大圆满的顶,也传了窍诀。后来米拉日巴尊者历数自己的上师,也有这位传大圆满法的上师,他也是做了赞叹。但现在没法调伏,法缘没有那么深。
在南岩卓窝隆寺有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的亲传弟子——圣者大译师玛尔巴罗扎,
南岩是翻译过来的汉文,藏语就是罗扎,现在西藏的罗扎县,靠近边境了。那里有个卓窝隆寺,内有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尊者的亲传弟子——圣者大译师玛尔巴罗扎,罗扎就是译师的意思。玛尔巴罗扎就是玛尔巴译师。
他是新密宗的成就者,三地无与伦比,
密宗有两种,一是旧密宗,一是新密宗。旧密宗就是宁玛派,新密宗包括噶举派、格鲁派、萨迦派等。他是新密宗的成就者。三地无与伦比,有些地方说“三地”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意思,无与伦比是指没有比他超胜的。还有说“三地”是天上、地上和地下。
你与他具有前世的缘分,你前去那里好了。”
你和他有前世的缘分,到那里去,他可以调伏你。
当时,米拉日巴仅仅听到玛尔巴译师的尊名,内心说不出的欢喜,全身汗毛竖立、无比安乐,热泪盈眶,生起无比的诚信与恭敬,
单单听到玛尔巴尊者的名字时,内心马上就有不同的感觉,说不出的欢喜,然后全身汗毛竖立,无比安乐,当时就热泪盈眶,生起无比的诚信与恭敬心。
不禁暗想:不知何时才能遇到上师,得以见面。
他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遇到上师呢?一直处在这种状态中,一直在念叨这句话,什么时候能见到?
于是他立即起程前往南岩。
他马上起程前往南岩的卓窝隆寺,想去拜见他的上师。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82 课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2**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现在我们学到共同前行部分,前面学了四种厌世心或者叫四转心法,把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逐渐引导、趋向于追求解脱道。这对于修行佛法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佛陀出世讲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有缘的众生趋向解脱,佛弟子们若能够真实生起想要求解脱的心,这样的心就相当于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反过来讲,在皈依之后或者在学佛过程中,是以追求名声、财富、世间八法、轮回的安乐为目的,或者只是想在这一世或下一世当中不遇到违缘、没有障碍、没有恐怖等等,这不是一个真实的佛弟子应该有的正确心态,也不是真实的目标。
如果我们不学就不知道,就会想当然地觉得皈依、学法就是为了让我们和家人过得更好。这完全不是真实的佛教教义,也不是佛陀辛苦修行了三无数劫的福德智慧资粮而成佛之后,想要引导我们达到的状态。对此我们必须要了解,而且还要观修。了解了只是知道而已,知道之后没有观修,了知的深度就不够、比较肤浅,要引导我们的心真实达到并安住在那种状态是不行的。
所以,第一必须要从理念上知道,还要在心中生起这种状态。佛菩萨们在经典、论典中讲到的这种状态,即让我们的心转移——从追求世间八法、轮回安乐,真实地转移至趋向解脱的状态。
这个过程需要具足一些因缘之后才可以转心、生起厌世心,这是一种转心法。第一个因缘是正所缘,在观修时,真实的修行方向所修的法叫做所缘。比如我们打坐的时候修暇满、无常等等,就是它的正所缘。因为缘这个法修行,心就可以达到佛经论典或者祖师大德给我们讲的状态或境界,法就是引导我们的心的方式、方法,这叫正所缘。这是最重要的,它是近取因(主要的因)。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助缘(辅助的因缘),即积资净障(积累资粮、清净罪业)、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心中生起这种状态。
通过观修我们的心可以逐渐达到经典、论典或者佛菩萨希望我们达到的标准,这就是真实地追求解脱道。当然,不是说今生修这个道,今生就能成就、马上就从轮回中出离了。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若干世才可以达成。
我们也不用担心,比如修了解脱道而没有去发愿或回向获得一些安乐,下一世还能不能得到安乐呢?是可以的。因为我们为了解脱、成佛去修行,在积资净障的过程中,轮回中善趣的安乐、幸福或者顺缘等等,顺便就会获得。但获得的时候我们也不会耽著轮回的自性,这就是目标正确之后,修法自动会达成的效果,这个方面我们要了解。如果我们只是抱着追求轮回安乐、今生后世的幸福去积资净障、修行佛法,那最多也只能得到这些,不可能在追求世间八法、轮回快乐中顺便获得解脱。
所以我们在追求解脱的过程,顺便获得轮回的安乐是可以的,因为解脱更大、更广、更深。如果我们一心一意追求轮回中的安乐,想顺便获得解脱,这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因不具足。在认认真真追求佛道的过程中,乃至于没有成佛、还在轮回中流转的这段时间中,所有的善趣安乐都可以获得。我们的发心方向,应该要通过法本的引导,把我们的心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这就是四种转心法,对佛弟子来讲非常重要。
在很多修行法要中,很多大德也给我们做了非常殊胜的开示。要成为真实的佛弟子,最显著的、不共的一个法相,就是要追求解脱。如果没有这个法相特点,就不是真实的佛弟子。他可能是对于佛陀或者法有点兴趣,只是一个佛学的爱好者而已。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要看他有没有具足最根本的条件。
考核标准不是查你的证件——有没有佛弟子证、皈依证?这不是主要的考核目标;也不是看你是否每天都在磕头、烧香、每天戴着佛珠(以前修行者、居士戴佛珠不好意思,现在满大街都是);也不是天天和一些佛教团体一起去朝圣、朝印度……这些都是看起来是,但是实际上不一定是。是不是真实的佛弟子,要看你内心有没有出离心,是不是真实地想求解脱道。
如果不想求解脱道,即便这些做得再多,也不是真实的跟随佛学的佛弟子。佛陀是证悟者,他教给我们的是证悟的方法。我们皈依佛陀、皈依正法、皈依僧众,也是真实地想要跟佛学习从轮回中解脱、获得觉悟的方法。
对于出离心、厌离心、出离轮回等等,刚刚学习的一些道友听到会觉得有点不舒服,好像厌离轮回是不是就要变成一个厌世者、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呢?很容易被误解,但其实这里面没有。虽然我们讲厌世心、出离心等等,其实是很积极向上的,我们知道了意义、了解之后,就会发现里面没有一个消极的东西。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说追求觉悟之道。如果我们对厌离轮回等字眼觉得不舒服,或者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他对厌离、出离轮回觉得有点不舒服、反感、抵触的话,我们不妨换一个说法——说这个就是觉悟之道,让我们了知自己的本性、获得觉悟、觉醒的一种方式方法,是佛陀教给我们的修行之道。
佛弟子必须要有这个法相,就像《开启修心门扉》中讲的一样,狗没有狮子的法相,就不能叫狮子,就算把名字取作狮子,它也不是真实的狮子。它必须要有狮子的法相才能叫狮子,法相就是指最不共的、完全和其它不一样的特点。狗只有狗的特点,没有狮子的特征,即使名字叫狮子,本身也不是真实的狮子。
佛弟子也是一样的,再怎么给自己头上戴一个佛弟子的帽子、取一种名称,但如果没有佛弟子的不共特征,名字即便取为居士、出家人、佛弟子,其实也只是名字而已。就像把狗取名为白狮、雄狮、黑狮都可以,但只是一个名字,其实它不是狮子。还有些时候我们名字或者法名中带了一个佛或者法等诸如此类的字眼,这也只是一个名字,不一定取一个名字我们就是这个了。所以说究竟是或不是,要看我们有没有法相、最不共的标准,对于佛弟子来讲就是一心一意追求解脱道。
大乘佛弟子的标准,就不单单是自己追求,而是为了利他、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追求佛果,这个法相必须要具足。如果不具足,就不能叫大乘佛弟子。菩提心有没有呢?我们有没有这些大乘的功德,要看有没有菩提心,有了这个不共的法相,你就是大乘的弟子;没有的话,即便有其它一些看似像大乘的那种,其实也不是。
比如拿一个菩萨戒牒,是不是就是菩萨呢?这不是一个真实的考核标准,有一个菩萨的名字不等于你就是菩萨了,关键是内心中有没有菩提心。以前慈诚罗珠堪布也讲了: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是找不到的。就像没有光明、没有热量的太阳也是找不到的,如果没有这些就不能叫太阳了。
这些条件是核心,是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需要安立的。如果我们想要把自己安立为一个追求觉悟之道的人,必须要有想要觉悟的心,要有这个意乐,真实地把觉悟当成主要目标,其它的都可以当成附带的、次要的目标或方便而已。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共同前行就是让我们的心从完全没有觉悟概念的庸俗的状态,转为生起想要觉悟的状态。或者说皈依了十几、二十年,七、八年,三、四年,但还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具足什么样的标准、条件才能叫佛弟子。对于具有这种心识的众生来讲,前面的四个引导就是让我们能够达成这种境界的修法,所以一定要重视。
讲这些的原因主要是让我们重视加行,什么时候开始重视加行(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就说明这个众生的相续开始成熟了。如果不重视,不管做多少表面上的修行,其实还没有真实地入道,而开始重视加行就是相续要趋于成熟的标志。
趋于成熟不一定就已经成熟,只是对法很感兴趣,真实想要在内心中生起来。大概退回十几年前,大恩上师经常批评的是佛弟子每天都想开天眼,天天都是这些:上师有没有开天眼的方法?我什么时候能开天眼?那个时候对开天眼非常有兴趣,上师说修行佛法不是开天眼。
如果我们每天耽著神通、开天眼,或者现在有些人可能天天想着怎样赚更多的钱、发大财,这些都不是一个佛弟子应该作为的。不是说不应该追求,在世间肯定要生存,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主要的目标,或者说追求世间法的心不能压过追求解脱道的心,这点很重要。
现在我们通过大恩上师的很多教诲知道了:加行很重要,这样去修行佛法,在刚开始要生起求解脱道的心,出离心、菩提心都是很重要的,慢慢地从理念上就接近于解脱道了。对我们这些追求觉悟的佛弟子来讲,大恩上师给我们这些信息,他致力于在我们相续当中打造这种观念,对我们恩德无比。
他并没有告诉我们、教给我们或者让我们开天眼或引发神通,这些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有出离心开始,就踏上了觉悟的第一步。不是说皈依了就是第一步,当然从不太严格的标准来讲,皈依也算是觉悟的第一步,但有些还是比较远的。如果我们内心生起了出离心,就是真实的觉悟的第一步了,因为出离就是获得解脱,当我们的心中真实想获得解脱的时候,耽著轮回的心就淡了、弱了。因为两种心不可能并存,轮回的心是在这儿继续流转,而解脱的心是要对轮回说再见,这是两种心态。所以当我们生起出离心的时候,耽著轮回的心就会淡,如果我们对于轮回的种种安乐还非常执著的话,解脱的心就会淡,二者之间就是这种关系。
对流转这么长时间的众生来讲,按照佛陀的智慧观察,整个轮回中没有哪一寸土地我们没有转生过。时间长得已经没办法计算,什么样的身份都转过,什么样的苦都受过,什么样的安乐也都享受过。轮回中时间太长了,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了。就像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当中说,我们在轮回当中呆的时间够长了,已经可以求解脱道了。
我们在学的过程中要思维这些,对所讲的法义一个一个思维。如果对四加行了知得不够透彻的话,我们思维的力度就不够。所以不要认为它很简单,或者没什么想的,其实这里面可想的太多了,包含了很多可以转变我们的心的窍诀。
对于轮回种种的过患,或者我们现在的人身应该用在追求解脱道等方面,努力去思维的话,出离心慢慢地就会强盛。自己的心一转变之后,身体的行为和语言逐渐就越来越入法了,就不需要去刻意隐藏什么。我们学法的时候会在上师面前或道友面前不好意思,经常把自己装成一个修行者。但是那时不需要装了,的确发自内心的解脱心生起来之后,你的身体和语言全都是很真实的。这方面我们还是要通过法义的观修达到,不是说丢给你一个目标,但是没有给你方法。我们没有经验怎么办,靠自己去摸索吗?靠一群从来没有修行经验的人聚在一起讨论应该怎么样生起来,这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关键是给我们一个目标之后,还给了我们方法,要达成这个目标的方法是什么,给每个众生都讲了,让你去观修。虽然有些道友可能对无常更敏感,很容易相应,有些可能对轮回痛苦或其它法比较相应,但是不管怎样,通过这一系列观修,我们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就转变了。只要我们精进地去修行一定会转变。
就像《广论》当中宗喀巴大师引用一些大德的教言说,有时我们觉得无常太难生起来了,怎么可能生起“我马上就会死”的无常的心呢?怎么样能相应无常呢?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大德说,如果我们持续地观修,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达到那个标准了,方法肯定是正确的,关键是我们要持之以恒。
这就像爬山或者走远道觉得看不到希望一样,路看不到尽头,到底走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山顶啊?什么时候才走得完这个路啊?有时我们觉得没有希望,但是继续走、继续坚持的话,觉得走不到的时候,突然就到了。
修行佛法也是一样,不是说一下子让我们去证悟无分别智,一下子让我们成佛,这可能是很难的。但是前面的修行与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是最靠近的,它没有把无分别智的方法丢给一个凡夫人粗大的心识,让你马上生起来。共同四加行的这种修行方式和我们现在众生的思维方式很接近,这是我们能够接受,能够思维、达到的。你达到这个标准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你一个中等的方法,让你修持皈依、发心;这些达到之后,再给一个,慢慢上去;最后让你观空性、观无分别智慧的一些相应的因;这些修完之后,给你大圆满的修法,到那时就特别相应了。
所以,你的心智达到那种状态、高度的时候,一切都不困难。那时让我们去学习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布施手脚、眼睛等,就没什么困难了。因为通过不断地学习,你的心已经逐渐在成熟,成熟之后,刚开始觉得很困难的事情,到最后很自然就可以达到了。
《入行论》中讲,如果我们持续性训练布施的话,最后布施度圆满的时候,布施自己的身体就像布施你家的白菜叶一样,没有什么困难,一点都不造作,很自然就可以做到。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担忧、痛苦,要很欢喜地去做布施。那时,听到布施的声音就不会像我们听到有一个人天天敲门让你给钱,你听到这个声音都恐怖了。修到后面的时候,听到求布施的声音,都好像比丘入三禅的快乐一样特别高兴,何况是真正的布施。
我们现在觉得好像永远达不到那种状态,但是通过这些次第的法要、引导的法,可以把我们的心逐渐引导到那种状态。所以,前面修加行的因对我们初学者来讲非常重要,千万不要轻视。现在通过大恩上师不断地教诲,很多弟子知道它的重要性了。以前好高骛远的特别多,一提就是大圆满这些很高的法。现在提起来就是菩提心或者出离心,这方面还是比较多的。
我们不单单是知道它的重要性,还要进一步真实地去观修,一定要在内心达到这种标准之后,我们后面的修行才好安排。如果前面的修行达不到,后面的修行即使给你安排了,你也觉得拿不动、吃不下去,这时就会觉得很沮丧。但是前面的修法不断地去发愿、求加持,慢慢地这个标准我们是可以达到的。
前面是四加行,现在我们学的是依止上师。四加行学完之后,我们就知道轮回没什么可贪著的,只有解脱道是我们追求的。解脱道有三种:声闻、缘觉和大乘的解脱。三种解脱道、三种菩提,任何一种得到了,都是寂静、清凉的自性。
但对我们来讲,现在基本都是大乘种姓。上师、佛菩萨引导的时候(现在修行佛法的像中国以及其它很多大乘的地方)都是引导我们发菩提心、追求大乘解脱。因为我们可以做得到,我们的根性可以胜任。因为这些地方基本都是大乘种姓的地区,所以在这些地方传讲大乘的法要基本上不用担心会不会接受不了。不管讲菩提心也好,空性、如来藏也好,真正生邪见、接受不了的非常少,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而且听了之后特别欢喜的非常多,这个方面是不一样的。
假如我们觉得道友们都能发菩提心,都能够接受空性,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如果因缘成熟的时候,我们到那些佛法或者大乘佛教不兴盛的地方,接触一下就会知道,这些地方的人能够接受大乘教义的的确很稀有,所以这些(能发菩提心、能接受空性)是特别能生欢喜的地方。
因此,尽管三种解脱中的哪一种都是寂静的,但我们还是要追求究竟的大乘解脱。要真实地得到佛的解脱道的话,凭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所以要依止上师。上师作为引导者,把我们的心从一个纯粹的轮回凡夫人的心,引导成为佛的智慧心。怎么样把我们的凡夫心通过他的引导变成佛的心呢?必须是标准的大乘善知识才有这个能力。否则,随便找一个人引导我们的心成佛,他自己都没有概念,或者他对于成佛之道模模糊糊的,这是不行的,他必须要特别通达。
前面讲了一些大乘善知识的法相,就是作为一个大乘的善知识的标准,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作为大乘的善知识。必须要找一个对大乘道、对成佛有经验的人,最好是他自己已经达到佛地了,这种向导是最好的。这种引导者(像佛一样的上师善知识),对于怎样把众生的心引导趋向于成佛,什么方法最快、最好或者对我们来讲最适合,他非常清楚。
这种善知识我们要寻找,找到后一定要依止。前面也讲了依止上师的必要性,上师的法相以及弟子的法相,还有怎样依止上师的方法、随学上师意行,这些教言都讲完了。
现在讲的是一些案例,前面讲常啼菩萨依止上师善知识非常典范的案例,还有那若巴尊者的案例,现在我们学的是米拉日巴尊者的案例。米拉日巴尊者是佛法历史中一个修行人的典范,不管是从依止上师方面,还是对业因果方面。前面讲第四品时说标准是什么样的呢?标准是引用米拉日巴尊者对业因果和对法的信心,以这个作为标准,我们修到那种程度,就可以说因果不虚的观修到量了。在讲业因果时米拉日巴尊者是一个典范,讲依止上师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典范。
我们提到如理如法依止上师的典范,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米拉日巴尊者,他是一个榜样。而且他也是一个苦修的典范,不顾一切来求法、依止上师,不是求法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有些时候我们辛苦攒到一年的钱,到佛学院去求法,求完之后就下山了,也不去修。法是求到了,但关键是求到了法之后干什么,求到之后我们要去修,用法来调伏自相续。他老人家就做得非常圆满:求了法之后,抛弃了所有的名声、地位、衣食受用,一心一意地去实践正法。他又是修行者之王、苦修之王;后面他又变成了一生成就的典范,我们说一生成佛就想到了米拉日巴尊者。
他的事迹、公案,对于后世的修行者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且他给我们的示现中,早期家境很殷实,后来有变故,父亲去世,他从富家子弟变得很穷,家产都没有了,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也经历了带着复仇的心去学那些(法术),也报复了。他的想法我们不清楚,传记中没提。他母亲复仇的心是很强烈的。尊者很听母亲的话,去学咒术,也尽力了。尊者这种经历参照我们轮回很相似。
假如米拉日巴尊者一直是富二代这样富裕下去,他会不会有后来这些留给我们的传记?会不会成为依止上师、苦修、一生成佛的典范?这个不一定。通过小时候的经历,尊者对于求法、解脱方面产生非常强的渴望,尤其是造了大罪业之后,他对于法的希求特别强烈,每天都是想怎样才能求到法。
对我们来讲,这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有时受点痛苦或者修行者破产,或者遇到打击、以前很健康现在生病了、以前很富裕现在贫穷了,这时我们就可以参照很多大德们的事迹,就知道并不是啥都没了,也许从此变成我们更加希求解脱道的缘起。如果一直都是那样,散乱的因素、对财富的耽著,副作用特别多。虽然我们求上师加持一直顺利,但是这个是好事还是不好呢?真的不太好讲。
现实来讲,也许一直富裕下去、健康、什么都有,的确是不错。但是有的时候遇到一些挫折,也不一定就是坏事。违缘可能变成真正成就修行的助缘。当然我们也不用刻意把自己搞破产或者怎样,这个没有必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知道主要的目标,或者通过学习知道应该怎么做。看淡、放下不一定就抛弃,你在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出世间的智慧去引领你现在做的事情,能够更加智慧、慈悲,更加知道目标性,这个很重要。
像这样米拉日巴尊者给我们的启示很大,而且他一直在加持我们。如果我们祈祷他,也可以加持我们。在依止上师、求法、修法的过程中都能够护佑我们,能让我们的心跟正法相应。他所有后面这些都是跟正法相应的。
有些传记中讲,米拉日巴尊者是真正的凡夫修成佛的,有些地方又说他是化身的。是不是化身示现,搞清楚对我们的意义也不大,我们也不是干这个事情的。他有可能是圣者的化现,也有可能是真实的凡夫修行成就的,这都没什么。他修行的事迹所示现的这些,对我们修行者有很多的启发性,尤其是当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
因为当我们在听传记时,觉得这个很精彩。但当我们在依止上师过程中,就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那时我们很容易自以为是,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多思考:这些先贤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纯粹地抛弃了自己所有的想法,完全依教奉行。这就是一种证悟的捷径,依止上师的核心就是一个,都是依教奉行。
依靠这个作为核心,舍弃自己的自在、依师而转。把自己一些自在的想法(我要这样、那样)都舍弃了,然后真实地依靠上师的密意、言教而转,自己的心依靠这个依教奉行,这在整个依止法中是所有的核心所在。
当然,我们上堂课也讲过,依教奉行要看自己的能力。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的智慧、福德、善根等,可能还没有那么圆满,这时所有的教言都要奉行,我们做不到。但是随着对四加行、五加行的观修,对中观法要的学习,我们的福智增上之后,我们依教奉行的能力也会随之而增上,依止上师的时候就越来越如法,在上师面前忏悔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我们早期依止的时候,经常都要忏悔,这个也没有做到,那个也没有做到。上师说:你自己忏悔就行了,不用天天找我。可能上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说明早期我们依止上师时不善巧,但后面可能会越来越善巧,对依教奉行会做得越来越好,质量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不足的方面要去改正,还有上师给我们讲的法,我们尽量去做、去实践。
法义对我们相续的成熟是有帮助的,而我们的相续成熟之后,对依止上师方面也会更加地善巧。相续成熟对于法义的安住和实践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最后我们会越来越善巧,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成熟。当我们越来越能够善巧地依止上师的时候,离觉悟也就不远了,这里面的关系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做不到那么圆满,我们要知道差距,然后慢慢去靠近,这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观点,无垢光尊者是米拉日巴尊者的化现。米拉日巴尊者在前面,无垢光尊者在后面。无垢光尊者和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自生金刚是同时的,他们两个是师兄弟,都是一个上师那学大圆满的,都是依止格玛燃匝的。第二世、第一世噶玛巴尊者的上师是岗波巴尊者,岗波巴尊者的上师就是米拉日巴尊者。所以,有种说法是全知无垢光尊者是米拉日巴尊者的化现。
米拉日巴尊者通过苦行成就之后,给当时的众生带来很大的利益,也给现在的修行者带来很大的启发。很多道友看到这个传记,都是一边哭一边看的,而且看的时候生起了“决心一定要依教奉行”等,给我们带来很多这方面的加持。
现在我们在简单地学习他的生平。他的传记很广,《十万歌集》也是传记,是他证道之后怎样度化众生的过程,但也是传记的一部分。他从降生到入灭有一个单独的传记,附在《十万歌集》后面也有一个传记,大家可以去看传记,也可以看《十万歌集》。《十万歌集》里面有很多修行的方法,调伏众生的方便也有很多。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上堂课学到了“他听到了马尔巴尊者的名号之后,产生了不可思议的信心,内心中产生了很多不共的状态”。
今天我们继续学,他开始上路了,“立即起身前往南岩”。
与此同时,上师佛父佛母也出现了许多殊胜梦境,知道至尊米拉日巴将要到来。
“上师佛父佛母”,因为马尔巴尊者显现上不是出家人,是一个居士,他有妻子。他在米拉日巴尊者到来前天晚上做了殊胜的梦,梦到上师那若巴尊者交给他金刚杵,上面有一点点灰尘、障垢,让他用水洗干净之后,把金刚杵供在宝幢的幢顶上,做完之后就开始放光明。
佛母达媚玛也梦到空行母告诉她,给她一个宝塔,也是有一点点障垢,让她洗干净之后放在山顶上,做了之后开始放光明。
他们两个的梦境是一样的,就是预示有个心子要到来了,而且是大根基者,有点垢染说明他内心中还有些罪业需要清净,一旦清净之后就会大放光明,他对佛法的利益不可思议。所以现在噶举派的教法也是很兴盛的,他主要是噶举派的祖师。
不单单是这样,我们宁提派(心髓派)里面也有一些这方面的教言。智悲光尊者两大心子之一的多珠钦·晋美诚列沃色尊者,他之前学过噶举派的教言,后面也学心髓派,是依止智悲光尊者学习的。所以这里面,尤其是后面破瓦法中,有些引导也是噶举派的教言。
尊者对后代众生的利益、加持,尤其是示现的为了修法依止上师、经历苦行的信心和决心,还有求法之后舍弃一切、一心一意专修的精神,对后世的示范作用是不可思议的。很多后学者看到他的传记之后,在依止上师和修行(主要是苦修、专修方面)得到很大的启发和加持,纷纷效仿。
通过尊者弘法利生的这种示现,从救渡众生或传法的事业方面来讲,并不是特别广大,主要是树立了修行的法幢,对法应该实践,用修行来调伏自己的心。这方面的示现对后代传法的利益不可思议。
玛尔巴的梦兆非常殊胜,知道有一个心子、殊胜的法器、上根利智者将要到来,即知道至尊米拉日巴将要到来。
于是玛尔巴尊者便装扮成耕地的农夫到龙达路边迎接他。
第二天他的师母告诉玛尔巴尊者她做的梦,并问有什么含义?他没有说破,只说是迷乱的梦境而已。
他去耕地,有些地方说他是地主,有些田地。这个传记中,他有家室,也有寺院——前面讲的卓窝隆寺。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是什么身份,农夫、工人、商人等都可以学佛法,都可以得到觉悟。并不一定只有出家才能够修学佛法,什么身份都是可以学佛法的。关键就是对法要生起信心,并且真实地按照法义去实践,这样都可以调伏自己的心。
这里有很多不同的示现,如果佛菩萨、高僧大德、证悟者全都示现为出家人,有些在家人就觉得希望渺茫,为什么?看到都是出家人证悟。所以佛菩萨们示现很多在家的身份,而且有妻室、有家庭,显现上脾气很大。但仍然可以调伏自己的心、可以证悟、做很大的利益众生的事业,学了这个也从方方面面给了很多不同的启示。
虽然真实来讲玛尔巴尊者是一个农夫,但是很早就不亲自耕地了,下面有人做。他有好几个儿子,还有其他人也可以做耕地的事情。但那天有特殊的因缘,要去迎接米拉日巴尊者,他就通过一个特殊的方式,即装扮成农夫的样子。
米拉日巴尊者首先遇到上师之子达玛多德威在放牧,
有些地方说是达玛多德在放牧。米拉日巴尊者首先向人们打听大译师玛尔巴在哪里,他们都不知道玛尔巴是谁。后来就问到了玛尔巴尊者的儿子达玛多德,有些地方说他肯定是一地以上的菩萨,从他之后的传记中看确实是。达玛多德说:“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把家产变卖成黄金,去印度求法,带回很多长条的经书,可能说的就是他吧。”于是就从上师儿子这里知道了上师一些比较基本的信息。
然后继续向前走,在路口遇到玛尔巴上师在耕地**。**
这些地方我读的时候就很陌生,因为没去过。如果像西藏一些莲师的圣地、无垢光尊者的圣地,看到的时候就很熟悉,因为去朝拜过。这个地方没去过,比较远,不知到底路口、田地是什么样,如果去过应该有印象的。
圣地跑得太勤也没有必要,上师有时也会批评。但是偶尔去朝拜一下,对我们的相续、圆满资粮、和修法方面还是有些加持和帮助的。我们不能夸大圣地的功德不可思议。有一次我们去西藏朝拜之后,有个道友去一个上师(活佛)那,说这个地方的加持力特别大、特别殊胜。上师就说有一点加持,有一些功德吧。虽然功德、加持很大,但是真正调伏自己的还是法,这些只是助缘。朝拜圣地的功德肯定是有的,但是只有法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从对心的调伏来讲,圣地的加持力和法的力量比较,那就只能说有些功德、有些加持。
刚刚见面,就产生了不可思议、不可言表的喜悦之情,灭尽了今世所有的分别念,稍怔片刻。
刚刚见面的时候他不认识上师,但他听到名字时就产生一种感觉。看到这个胖胖的农夫,就像我们路边看到一个农民在耕地。现在的有些农民比较瘦,他看到的这个农民比较胖。看到农夫样子的时候,他一下子就产生了不可思议、不可言表的喜悦之情,今世敏锐的分别念就灭尽了,然后在什么都没有想的状态中稍怔了片刻。
当时他并不认识上师,所以讲述了前来拜见玛尔巴上师的原因。
当时他不认识上师,虽然大概知道上师住的地方,但是从来没见过,也没有照片看一下。既没见过,也没有总相的样子,不知道是上师,只是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并向他打听讲述要来拜见玛尔巴上师的原因。
上师说:“我可以把你介绍给玛尔巴,你来帮我耕这块地。”说完给了他满满一瓶酒就走了。
他说:“我可以把你介绍给玛尔巴上师,但是你要帮我做个事情,帮我把这块地耕完。”交待完之后给了他满满一瓶酒。
对一般人来讲,喝酒肯定是有过患的,但是像这样的证悟者,酒对他们来讲不会有负面的影响,而且他们证悟的力量可以把酒转变成甘露的自性。
说完给他满满一瓶酒就走了。
米拉日巴尊者把留下的酒一饮而尽。
当时显现上,他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错,这是玛尔巴上师喝了几口之后留下来的,然后米拉日巴尊者把剩下的酒一饮而尽。这是个很好的因缘,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这个缘起很好,因为它代表了上师相续中所有的加持,和诸多功德都能够完全融入到弟子相续中的一个因缘。所以说他把剩下来的酒一饮而尽。
刚好耕完土地的时候,上师叫他的儿子来唤米拉日巴一起回去拜见上师。
他喝完就开始耕地,刚刚耕完的时候达玛多德来了,让他去见上师。地耕完也是很好的因缘,所以这块地就取名叫顺缘地。它是一个顺缘,在以后求法、修法过程中也是通过这个顺缘圆满了很多资粮。
修行其实也相当于开垦土地,把心地上的土地开垦之后播下菩提心的种子,然后逐渐生根发芽。所以耕地和修行也有一定关系。
米拉日巴来到玛尔巴译师面前,顶礼后说道:“上师啊,我是来自拉多地方的一个大罪人,愿将身语意三门供养上师,请求上师恩赐衣食与正法,愿我即生成佛。”
他看到那个农夫坐在法座上面,当时没有认为他就是玛尔巴,还到处张望说给他介绍的玛尔巴在哪里。玛尔巴上师就说:“你不要看了,我就是。”让他赶快顶礼。
顶完礼之后,对上师说:“我是来自拉多地方(阿里贡塘)的一个大罪人,我愿把我的身、语、意三门供养给上师。”其实他很穷,没有东西供养,就说将身、语、意三门供养上师。然后请求上师赐给衣食、正法。衣食也赐给他,正法也赐给他,而且要让他一生成佛。
上师说:“罪孽深重,怪不得我,也不是我让你造罪的。不过,你究竟造了什么罪?”
佛菩萨们、上师调化弟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时来了一个根基不利的一般人,上师可能很热情客气地招呼他:“来坐下喝酥油茶,哪地方来的?辛不辛苦啊?”
但如果是上根利智之人,调伏他的方案,当他梦里得到授记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好了,基本上没有对他很客气。开始见面就说:“你罪业深重和我有什么关系?”他没有说:“你罪业深重、好好忏悔,没事还有希望。”他不会讲这些的。
他说:“罪业深重和我有什么关系,又不是我让你造罪的!”意为你给我倒苦水干什么?一点都不客气。因为上根利智之人能够接受这种调化。如果不是那种根基的人,稍微说重两句,话都不说背起包就走了,肯定不愿意依止的。米拉日巴尊者一方面根基很利,一方面对法的渴求特别深重。因为对法特别渴求的缘故,上师说话重了根本不放心上。
我们也是一样,当对某个事情很在乎的时候,其它的就不会放在心上。他对法特别渴求,非常想要得法。因为他造了罪业,特别害怕堕恶趣、堕地狱,所以很渴求正法。
现在我们造罪也不少,但对法的渴求的确还不强烈。为什么不强烈?说明自己对业果方面的定解还没有产生。如果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对业果特别相信,第一不敢再继续造恶业,第二知道造过的罪一定会特别恐怖,就想从上师这得法之后赶快去实践、闻思修行,调伏自相续等。这也是我们和以前祖师们的差距。并不是说知道差距就可以了,我们还是要努力地改正自己,立下一个目标或誓愿。虽然经常地要立誓,但同时也经常在违背誓言。如果违背了就要忏悔,慢慢地调伏我们的心,让自己做得越来越好。
他就说:你到底造了什么罪呢?
于是米拉日巴详详细细地叙述了造罪的经过。
他就把他的伯父如何欺负他们家;自己怎样去学咒术杀死了三十多个人;又如何降冰雹把别人的庄稼完全毁坏等造罪经过,详详细细地叙述了。
我们没有像他杀这么多人、也没有把别人的庄稼破坏掉,但把零零散散的罪业加起来,可能也是不少的。米拉日巴尊者就是这两个罪业比较重,别的大罪业我们在传记中也没看出来。对我们来讲,这两个大的罪业倒不一定有,但其他的罪业还是挺重的,尤其是持续性造的那种。
上师说:“不管怎样,供养身语意很好,
不管怎么说,能够把身语意供养给上师这是挺好的。
大恩上师在这儿也是有对供养“身语意”开示。一般刚刚学习的(弟子)就比较冲动,见到上师的时候就要供养身语意。但是真正地供养“身语意”就是属于上师的了,相当于把一百块钱供养上师,这一百块钱就是上师的钱了,不能说哪天再把钱拿回来,这肯定是不合适的。严格来讲,我们的“身语意”供养完之后,应该就是上师的“身语意”。不能够再随随便便地说要用身体来做这做那。如果要做,就必须要请示,按理来讲是这样的。
一般人刚开始的时候,不要看到这些大德们供养身语意,就觉得这个不错、挺好的。好像供养身语意就说一下,没什么成本。但像这样(供养完属于上师),情愿供养钱或别的东西。因为自己的分别念或想法太多了,如果这样供养身语意之后,又不听上师的教言,随随便便要再拿回来的确也不合适。刚开始时,按照自己的根基、实际状况来做这些修行,是很好的。
这些供养该不该做呢?该做。但现在到没到时间去做?需要观察。如果觉得时间到了、信心很稳固了,那可以做。如果信心还不稳固、时间还不到的时候,就暂时缓一缓(因为比较大的、究竟、了意的这些我们现在做不到)。别的能做到的,可以慢慢地去做。依止上师其实也是循序渐进的。
玛尔巴尊者说供养身语意是很好的。
但是衣、食和正法三者不能全部给你,
米拉日巴祈祷的时候说要赐于衣、食和正法。玛尔巴说衣、食和正法三者不能全部给你,
要么给你衣食,你去别处求法,或者传授正法,你到别处寻找衣食。二者只能选择其一。
上师也说:衣食和正法不能都给,如果要给你衣食,可以把衣、食给你(如衣服、糌巴、酥油等),你拿去就可以走了,正法不能给你。如果要给你正法(传法),衣食就不能提供,你必须要自己去寻找衣食,二者只能选择其一。
这些其实都是殊胜、证悟的上师在调化上根利智者。现在很多上师在调化时,比如说在寺院里或佛学院,大恩上师在调化弟子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地给弟子创造有衣食的条件,尽量不要为了生活费去操心,所以提供主要的生活费,同时正法也是经常地传。基本上来讲上师衣、食、正法都在赐予。
现在其实也有利根者。但一般人的根基没那么利,如果让修行人二者选其一,他就会没办法住下去,因为现在福报也不够或怎样,也许就会退失。所以,上师们现在就把最好的顺缘提供给我们。
现在在城市里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上师把最好的、所有学法的顺缘都给我们提供,如教材、其它的一些光碟、或者说修行的机会等很多方面都在尽量地提供最大的方便,让我们在压力最小的前提之下来学习正法。
这个方面(衣食正法都给)也挺好,一般大多数人可以接受。但若是换一个角度来讲,它(调化的速度)也比较缓慢一点。因为必定我们还不能做到,像米拉日巴尊者及很多的全职修行人一样高标准的。上师在调化弟子时也会跟随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调化方案。
如果选择我赐给正法,即生是否能成佛主要还是依靠你自己的精进与毅力。”
他前面说了要保证我能够即生成佛。上师说:即便是选择我赐予传法,即生中能不能成佛,还要看自己的精进和毅力。
这里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法上师已给传了,但是这个法我们能不能修相应、能不能够依靠这个法修成就还要看我们的精进与毅力。
这个教言也一样还是适合我们的。为什么?因为现在我们从上师这已经得到了法,不管是小乘共同的出离心还是不共加行、或是大乘菩提心的教授、中观、光明藏论这些共同密宗、还有大圆满等所有成佛的法都是得授圆满的。哪个层次的法都是齐全的。但我们从上师这得到法之后,能不能够相应?能不能从这些法里得到法义还是要看我们的精进与否?修行的毅力坚不坚固?
“精进”和“毅力”也是法能不能修成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还是要努力地去反观自己。如果有所欠缺还是要努力地去具足精进的条件和毅力。因为有毅力就不会刚开始的时候很热情,时间长了慢慢地就懒散了下来。如果这样去学修,想要很快地去调伏自心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要持续性地精进,毅力也是很重要的。不单单是修佛法,在世间中,要生存下去,也是需要精进与毅力的。只不过他的精进是属于世间的邪精进,但毅力也还是要坚持。工作、做生意等无论做什么,没有毅力也不行。搞几天不想搞了,像这样肯定也是不行的。即便是要当搬运工去搬砖,也还是要有毅力才行,只有精进的毅力才能够赚到钱真正地养活自己。
世间中也是一样的,缺少了毅力不行。我们修学佛法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精进、没有毅力,想要很快、很轻松容易地得到一种巨大的利益,这个对我们可能还有困难,尤其是修学佛法这个方面。
大恩上师说:有些时候我们在一堂课中,能够知道、记住一两个概念,能够对修学有点帮助那也算是很好的,就看在这堂课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其实这里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如果有精进和毅力可以一生成佛,如果没有这些或欠缺,虽然法是成佛的法,但若修行的人没有做到,那成佛的法对你来讲也成不了佛。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前来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求法,衣食可以去别处寻找。”
他说来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求法,衣食是可以到其他地方去寻找的。他选择的是上师给自己传法。
上师只是说原则性地同意给他传,从求上师或上师答应给他传法,到实际传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米拉日巴尊者传记的两大部分之一,当然前面不算(以前他在世间造罪业方面)。他于佛法方面的两大部分:一个部分就是从上师答应给他传法,到求到正法之间的很大一块儿,因为很大一部分的苦行都是在这儿完成的。还有一部分就是在求到法去修行,到他证悟、弘法利生过程中很多缺衣少食的苦行也是一大块儿。后面的弘法利生当然也是,但弘法利生的时候基本都是很自在的,已经是证悟之后显现“自在的功德”。但是这两大块儿对求法的凡夫人来讲,引导意义是很大的。
于是他在上师那里住了几天后,就到南岩一带化缘去了,结果得到了二十一藏斗青稞,他用其中的十四藏斗青稞兑换了一口四角铜锅,剩余的七藏斗青稞装入口袋里,然后带上铜锅等回到上师面前供养。
上师同意之后也没说马上给他传法,只是提供一间房子作为住处。米拉日巴尊者首先要解决自己的衣食,因为什么都没有,他只有去南岩一带化缘。结果化缘得到了二十一藏斗青稞。大恩上师在讲记的下面注释说:大概就是八十多斤,但是我觉得八十多斤有点少,因为也不知道二十一藏斗到底是多少?注释下面讲二十一藏斗就相当于二十一升。一升当时算的方法不同,有的算法是两斤一升,有的算法是四斤一升。按照四斤一升就是八十多斤,但是八十多斤我觉得有点少,为什么觉得有点少呢?下面来看一下这个情况。
他首先用十四藏斗青稞也就是用五十多斤青稞兑换了一口四角铜锅,这个铜锅就是一个四角油灯。换了一口铜锅后,剩余的七藏斗青稞(大概有二十多斤)就装到了口袋里,“然后带上铜锅等回到上师面前供养”,意为把这些带回来供养上师。
米拉日巴将青稞堆进上师房里并放在地上,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
为什么想八十多斤少呢?因为其他传记中讲:他背着很大一袋东西回来的时候很累,当把东西放到地上的时候,整个房间都在震动,且把整个房间几乎堆满了。二十多斤青稞、再加上一个灯不会有多大,否则上师的房子该有多小。
上师的房子应该不会太小,而且这些东西放到地上也不可能整个房间都在动。因为五十多斤藏斗已经换成了灯,剩下的七藏斗,如果是七升,按一升四斤就二十八斤,其实没多少,就现在一个小口袋那么一点点。
所以,不知道是哪方面的算法,可能我觉得应该是很大。当时在看传记时,好像感觉背了很大的口袋、很辛苦,放下来的时候整个房间都震动。藏斗是怎么算的我不知道,查了一些资料也查不到。
上师站起来骂道:“你这个小伙子好大的力气,你想用手力压死我们这些人呀,赶快把青稞给我拿出去!”边说边用脚踢他,
上师显现上很生气、脾气较大,他说你这个小伙子这么大力气,你想用手力把我压死?是不是要把房子震垮、把我们这些人压死?赶快把青稞给我拿出去,边说边用脚踢他。
“必须将这些青稞弄到外面去。”最后米拉日巴尊者只供养了那口空空的铜锅。
传记中讲,米拉日巴当时想这个上师脾气很大,以后要注意。他没有生起邪见、也没有生起什么想法,就是认为上师脾气比较暴躁,提醒自己以后要小心一点。他把自己的铜锅供养了,还是比较新的。
传记里说,当上师拿到铜锅之后就闭目入定观察,供养那若巴尊者缘起很好。然后他就把锅拿到里面的佛堂,边拿进去边用棍子敲,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进去后就把里面装满了油,插上灯芯点了起来。敲铜锅是为了米拉日巴尊者以后的名声特别大。现在他老人家的名声也很大,这样很利益众生。
因为尊者供养空锅的原因,供养空的容器的缘起不太好,预示着他在修法过程中会非常贫穷——的确他经常找不到吃的,只能用荨麻来充饥。为了让米拉日巴后半生受用比较多,上师把铜锅装满油把灯点好,让他的智慧能够利益众生。
现在也有很多说法,供养上师东西时不能供养空的碗、空的东西。碗里面要装一些食物或其它一些东西,现在很多修行人对这方面是很注意的。
一次,上师说:“许多来自卫藏对我有信心的弟子,经常遭到雅卓打隆巴及浪巴地区人们的殴打,以致不能顺利前来供养饮食。你到那两处降一次冰雹,这也是修法,如果有效,我会传你窍诀。”
刚开始上师没有传法给他,上师说如果你要求法,就替我做一件事情。有很多从卫藏过来对我很有信心的弟子,过来拜见我、求法、供养饮食等,在路上经常遇到雅卓打隆巴及浪巴地区人们的殴打,一直不能够顺利来供养我。所以你应该对那两个地方降一次冰雹,惩罚他们一下。这也是修法,如果有效果我会传你窍诀。
上师在讲记中讲,这时如果清净观、信心不够,一般人会想——这是一个大德,有菩提心或者是一个证悟的人,怎么看起来对他自己很重视,对别人不重视?为了他自己得到供养,让弟子去降冰雹,这样就很容易生起邪见。
但是米拉日巴尊者没有生邪见,因为马尔巴尊者说,这也是一种修法。上师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如果没有找到一个证悟的上师,依教奉行地去做这些事情就很危险;但是如果找到了证悟的上师,而且弟子的根基也很利,不管显现上好的还是坏的事情都会变成修法,都是依教奉行。因为打破自己很多的分别念,觉得这个该做那个不该做。对上师的怀疑就是一种分别念、染污的心,会障碍自己和清净法界之间的关系。
但是如果他没有生邪见,就会不产生这种分别念,障碍就没有生起。相当于和上师的实相、意趣相应。所以如果是证悟者,他有这种能力把握。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弟子,像马尔巴尊者那样的上师,这方面就非常好。
但如果上师不是马尔巴那样,弟子也不是米拉日巴那样的,我们要做这些事情就太可笑了,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这种情况按照法慢慢地调伏是非常好的。
这种修法如果有效会成为窍诀,其实也是对他的折磨。有些大德讲,弟子依止上师、上师调伏弟子,就是一个折磨的过程,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弟子来讲,轮回的习气太深厚了,折磨我们的是我们的我执。这个我是一个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我快乐、保护自己,很多我的思想。如果有我、我所的这种思想,就自动地相应于轮回了。所以上师用这方面打击我执,把很多的观念执著一次次打破后,慢慢调伏相续,就可以相应究竟的实相。
于是,米拉日巴到那两个地方降了冰雹,回来后请求上师赐予窍诀。
他对那个地方降了冰雹,也有成效,完成后回来就请上师传窍诀。
上师说:“你降了三粒冰雹,
三粒冰雹很少相当于没有,降了一点点
就想得到我辛辛苦苦从印度求来的法啊?如果真想要得法,南岩拉卡瓦地区的人们经常殴打我那些来自涅洛若的弟子们,并且对我也是非常轻蔑,你去那里诅咒他们,如果咒术灵验,卓见成效,那么我就把大智者那若巴一生一世成佛的窍诀传授给你。”
他说冰雹降得太少了,如果你想得法还要再做一件事情。你不是擅长咒力吗?拉卡瓦这个地方对我从涅洛若来的弟子们经常殴打,对我也是很轻蔑。你去那个地方诅咒他们,如果咒术灵验、卓见成效,我就把大智者那若巴一生一世成佛的窍诀传给你。
在那一处,咒力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回来后他又向上师求法。
他念咒之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当地的人发生内乱、互相残杀死了不少人。看起来好像是没有菩提心让他们自相残杀。但如果是证悟者的方便善巧,传记中也有很多方便,这些通过咒力杀死的动物有情,通过大悲心被摄持后,会变成米拉日巴尊者的眷属。尊者会用正法去饶益他们,没有结这个缘就不会成为直接的调化。
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智慧非常有限、很浅薄的缘故,根本不知道圣者们的意趣、密意到底是怎样的。因为我们的智慧深入不了,慈悲心也没有办法达到深刻的状态,所以说是不行的。
回来后又向上师求法,上师利用了弟子的特长——放冰雹术修成就了、咒术也是成就的,通过这些造的罪业。所以上师显现上是利用弟子的特长做事情,有时上师问你会做什么?让你去发心、去做事情。
给上师做事情最终也有比较相似的地方,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想上师是不是在利用我们的特长给他自己办事情?如果是一个凡夫上师倒是有可能,但如果是一个圣者绝对不可能,他是用我们的特长给我们集资净障。以前我们用这些特长造了不少罪,就像米拉日巴尊者。现在上师还会用这些特长,作为调伏的方便来清净你的罪障。
以前我们用知识特长也造了不少罪业,现在也可以用这些特长来清净自己的罪业、圆满资粮。所以有信心的人的思维方式,和没有信心人的还是不一样。如果有智慧就可以从善妙的地方理解上师的意趣,如果没有善根就可能经常生邪见,但是米拉日巴尊者没有。
上师冷笑道:“嘿嘿!你想要我不惜身命求得的那些还带有空行温热气息的窍诀,作为你造罪业的赏赐品吗?是开玩笑还勉强可以,这实在太可笑了!如果不是我而换了另一个人的话,也可能杀了你。
上师冷笑两声之后说你想要得到这个法?这个法你知不知道,是我不惜生命、把家产变卖变成黄金,花了所有的钱求来的。因为印度求法需要给上师、班智达供养这些黄金。这也是对法的恭敬心。
如果带大量的货币肯定不行,因为西藏的货币和印度的也不是一样的,其他东西也不好带、黄金好带。他就把家产变卖成黄金去供养,然后不惜生命从西藏走路到印度求法,不像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路上有很多猛兽、毒蛇、强盗,很多河上面没有桥,有很多不可思议想不到的痛苦艰辛。我们去印度朝圣的时候,在汽车上就想,以前大德们求法,玄奘法师、法显论师等都是从汉地或者藏地走过去的。
现在这样有时我们都会感觉很远,但是他们就这样一步步走过来,求法通达之后再回去弘法、翻译、利益众生等。体会一下就觉得真的是很不容易。而且印度很热、西藏很冷,去了气候不适应,也很容易得那种特有的热病,很容易死去。所以是不惜生命求得的法。
“带有空行温热气息”,温热气息就是新鲜、刚得到不久,加持力还没有消散。相当于馒头还是热的,如果凉了就不知道时间多长了。意思是加持力还很猛力,如果时间长了,可能会有些破誓言的人,对法的加持力通过其它因缘会有损害。现在相当于力量还很大、加持力还很强盛的时间段,想用这些法作为造罪业的赏赐品吗?开玩笑还可以,这实在太可笑了。如果不是我换作另一个人有可能把你杀死。
上师对尊者说,你要想用这些法作为造罪业的赏赐品,这事开玩笑还勉强可以。如果不是我,换了另外一个人的话,你杀了这么多人,有可能就会把你杀死。
现在你自己去赔偿雅卓地区人们的庄稼,使拉卡瓦所有人们起死回生。假设能做到这一点我就传给你窍诀,否则,不要来我这里。”
显现上明明是上师老人家让他去放咒、下冰雹的,然而做完之后,却说现在你把庄稼赔好,杀死的人让他起死回生,这个能做到我就给你传法,做不到就不要再来了。
受到上师这样的呵责,他伤心到极点,几乎万念俱灰,哭了很长时间。
我们在传记当中都是看到他灰心、很伤心,永远看不到他生邪见。他是上根利智者,这真是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是上根利智,看我们的心态就很清楚,有时经常生邪见。但是我们也不应过度地伤心,如果生起邪见,就尽量忏悔、尽量多闻思不要让自己生邪见。如果我们的福智逐渐升上去,生邪见的机会会越来越少。这时上师骂他一顿,让他非常伤心,其实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他的罪业清净了。
上师威猛地调伏我们,有时候我们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上师们也会呵斥、也会骂、不满意。作为一般的凡夫人来讲,就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又没有做错事情,这个是你让我做的。调化你的我执是没道理可讲的,讲道理的话,你的我执就增长了——你觉得自己有理,上师不能这样对你。经常这样的话,你的我执怎么调伏呢?法怎么能入你的心?
世间法可以讲道理,做错了事情可以批评,没做错就不能批评。如果你办世间的事情,讲道理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自认为是上师的弟子,就不能按世间的做法,上师的调伏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上师有能力、有功德来调伏我们,就是让我们不舒服。如果舒服了,调伏的时间也会延长。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不知道道理,很容易生起邪见。要知道调伏就是这样的,让我们从轮回到涅槃、从凡夫到圣者,至少要脱几层皮。没办法在很轻松、很舒服的状态当中就成佛了,这个肯定是没有的。
如果我们要下决心修解脱道,就应该要有受苦的心理准备。但这个苦和轮回、地狱的苦没法比。我们应该知道上师在调化的时候,也是有很多加持的,而且有意义、时间和力度也是有限的。痛苦的强度比不上地狱的强度,即便我们把前面米拉日巴尊者的那些苦行拿过来,和旁生、恶鬼、地狱来比,根本没法比。即便觉得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和三恶趣的强度还是没法比的,而且时间也是短的。
也不会像地狱的痛苦,像复合地狱、热地狱动辄九百万年(这个时间还是最短的),往下呈几何数字方式的递增。这么长的时间,强度也是这样的,而且没有任何意义,受了之后还是要再受的。上师调伏的那种痛苦,你受完之后就不会再受了,而且通过这样积累资粮调伏自心。三恶趣的痛苦能调伏什么自心?那个就是你造了罪业再消了而已,消完罪业之后对你的那些种子没有丝毫动摇。
这个方面我们要反复的去对比,对比之后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清晰的答案。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修行过程中的痛苦,了知之后应该能忍受。不管怎样,这个的确是有意义的,痛苦是有期限的,不是没有边际的。其实以前讲轮回,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地受地狱的痛苦,每一世我们都受过很大的痛苦。
只要一从地狱出来,马上就忘得干干净净,又开始重新造罪,刚出去不久就又回来了。像这样就很危险,痛苦是反复承受的。现在为正法而苦行,的确有意义,以前是为了没有意义的轮回苦行,现在是为了有意义的事情。不单单自己觉悟,而且能帮助众生觉悟,这样的痛苦应当欢欢喜喜地去接受。所以是求不到法,才让尊者痛苦。
第二天早晨,上师来安慰他说:“昨晚我对你训斥得太重了,你别不高兴,慢慢来,不要着急,我会传给你窍诀。
上师安慰尊者:昨天训斥得有点太重了,不要不高兴,慢慢来不要着急。“慢慢来不要着急”,这也是一个窍诀。不是说敷衍的话,的确需要慢慢来,太急躁了没办法做。米拉日巴尊者想很快就能把法求到,他的师母也想帮他很快把法求到。但是快是不行的,该经过的事情必须经受完。清净了、因缘成熟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水到渠成。
我们有时候也是一样——能不能跳过去?加行能不能不学?能不能请上师写个条子,我直接听密法?有时也许可以,但这些有什么作用、作用到底大不大不好说。因为前面准备工作必定是需要花时间来做的。的确是慢慢来,准备工作才做得细致、扎实。如果很快,不一定做的很细致。闻思修行调伏烦恼,有时上师跟我们说慢慢来,有时劝道友也是慢慢来。这不是敷衍,的确需要很长时间慢慢来调化我们的心。上师对尊者说不要着急,我一定会给你传窍诀的。从后面结果看,的的确确传了。
我们作为看传记的人,比较容易理解。但假如当时我在上师旁边,清净观差的话,会觉得上师是不是在敷衍他?“一定会给你传的”,到底会不会传?就会认为上师经常这样说会传的,到最后每一次都不传,然后随便找个借口,都是上师说了算。但是我们后面看到的是,每件事情、每句话上师全都兑现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应该有这种信心和毅力。
你是一个勤于做事的人,你帮我儿子达玛多德建造一座房子,竣工之后,我不但传你窍诀,还将为你准备衣食。”
上师说,你是一个勤于做事的人,能干的话你帮我儿子达玛多德建造一座房子。房子竣工之后,不但给你传法还提供你衣食。刚开始尊者去求的时候,上师说等修完了法也给传,衣食也给提供,全部满足要求。
米拉日巴说:“在这期间如果我没有得到法而死去了怎么办呢?”
因为尊者造了那么重的业,非常恐怖死了之后会堕恶趣。他说如果在修房子的过程中死了怎么办(就相当于业力成熟了)?
上师说:“我可以保证这期间你不会死。
上师说,我可以保证在这期间你不会死的。
对法也不能太夸张,据说你是一个十分精进的人,如果能够下苦功夫修我的窍诀,或许即生也能成佛。”
上师说,对法也不能太夸张了,因为前面那位大圆满法的上师,说他的法白天修白天成就,晚上修晚上成就,具有利根者不修也能成佛。玛尔巴尊者说对法不能夸张,我的法很好,据说你是一个很精进的人,如果你能下功夫修我的法的话,或许可以即生成佛,给米拉日巴尊者做了一些教诲。
这样谆谆教诲一番以后,让米拉日巴在东山建一座圆形房屋,在西山建一座半圆形房屋,于北山建一座三角形房屋。
他说完之后就让尊者修房子,首先在东山修座圆形的,西山修座半圆形的,北山修座三角形的。这些方位和形状是和佛法中的息、增、怀、诛的形状相似的,可能是让他清净罪业,寓意以后四种事业都能够圆满。圆形代表息业,半圆形代表怀业,三角形代表诛业,最后修的方形,代表增业的形状。
当所有的房屋仅建到一半的时候,上师又来呵责,命令他全部拆毁并将土石放回原处。
米拉日巴尊者开始修房子,去很远的地方背土和石头,把它运到山上去修。在修到一半的时候上师来了,问尊者谁让你在这修房子的?尊者说不是你让我修的吗?上师说我啥时让你修了?拆了!像这样修了一半就让拆了。
第二次上师换了个借口,说我喝醉了想不起来这个事情,像这样经常性地修了又拆、拆了又修。这个过程中尊者也是依教奉行,上师让我拆就拆,让我修就修,的确很感人。感人的不是其他方面,是他那种信心,我们反观自己的确是很差劲的。上师又来呵责,命令他全部拆毁并将土石放回原处。不说拆了,哪个地方背的石头,还要把它背到原处,尊者就把它们背到原处。
在背运这些土石的过程中,米拉日巴后背生了一个疮。他想:如果请上师过目只有挨骂;假设请师母看,又会说在夸功。所以没有给他们看,只好独自哭泣。
在干活的过程中,尊者的后背生了一个疮,这时候他想,如果请上师看,只会挨上师骂。如果请师母看,师母会同情的,但又觉得是在师母面前夸功。所以他觉得也不合适,就没有给师父和师母看,只好独自哭泣。米拉日巴一直是很坚强的,他哭泣不是其他原因,不是太累、很辛苦哭,主要是得不到法很灰心、很难过。
随后,他招呼道友去祈求传法,师母也请求上师赐法与他。
这时他请道友去给上师求情,能不能给米拉日巴传法——当时他还不叫米拉日巴,当时他叫大力(大力的名字也是他师父给起的,因为背很多东西力气很大,而且咒力很强大)。师母也帮他请求:你看咱们的大力干了这么多的活,还没有得到法,能不能给他传法。
上师对师母说:“你去准备一些丰盛的饮食,然后带他到我这里来。”
好像觉得同意了一样:你准备一些丰盛的饮食,把他带过来。
米拉日巴来了以后,上师念完皈依的传承、传完皈依戒以后对他说
的确给他传了法,但传的是共同的法要。给他念皈依、传皈依戒。
“这些都是共同之法,如果想要不共密宗窍诀也需要按照这样去做。”
如果你想要一生成佛的不共密宗窍诀的话就要这样做。
随即又简略地讲述了那若巴传记中苦行的情况,
就是前面学的十二大苦行,十二小苦行。
接着问道:“你能够这样苦行吗?看来很困难吧!”
为了得到这个法,这些苦行能不能做到呢?看起来是很困难的。
听到这些,米拉日巴生起了强烈的信心,泪流满面,并且立下了“谨遵师命”的坚定誓言。
他听后生起了很强烈的信心,觉得为了求法应该这样,泪流满面而且立下了“谨遵师命”的坚定誓言**——**不管上师说什么,都谨遵上师的命令去做。
几天过后,上师出去又将他带到西南方向一处险要位置说:“你在这里建造一幢灰白色、四方形的九层楼,加上宝顶共十层,建好后不会再让你拆毁,并且传给你窍诀,你一心修持时,我将为你准备修行的口粮。”
几天之后,上师把他带到很险要的西南方向的位置,说:你在这地方修一个灰白色的四方形的九层楼,加上宝顶共十层,这个不会让你拆了,修完之后给你传窍诀,以后你修行时我给你准备口粮。
当他在打地基的时候,上师的三大意子,即上师有三个心子,游戏过程中滚来了一块大石头,他也就顺势用来砌地基。
他们三个比力气做游戏的过程中,搬来很大的石头,就顺便打地基的时候把它砌在地基上面。
二层楼刚刚修好,上师来看,指着那块基石问道:“这块石头是从哪里取来的?”
上师来视察工地东看西看,看到这个石头说:“这个石头哪里来的?”
他讲述了缘由。
您的三大意子做游戏比气力时候运过来的。
上师说:“我的那几位弟子是修生圆次第的瑜伽士,他们岂能做你的奴仆?快取出那块石头送回原处。”
上师说:我的这几个弟子是修生圆次第的,(相当于修高级教法的瑜伽士,)你不能役使他们,应该把这个石头取出来送到原处去。米拉日巴说:“你不是说不拆了吗?”上师说:“谁让你拆了?我让你把那个石头取出来。那怎么可能!打地基砌的石头,已经修到二楼了,怎么把它取出来?只有把它拆掉后取出来又送回原处。”
他又从房顶开始拆掉,取出那块石头送回到原处。
上师又说:“你自己再搬回来放上吧。
刚刚把它送回原处,上师说你再把它拿回来。米拉日巴说:“你不是不要吗?”上师说:“我没说不要,是说你要自己去拿、去搬这个石头。要还是要的,这个石头这么好,但你不能让别人干,必须自己干。”
大恩上师以前也讲过这个例子,这个石头现在还在。
他又搬来如前一样放好,继续建造。
他听上师讲了后就回去搬。之前是三个人搬,现在他一个人搬,花了很多时间。据说搬石头的地方有几里远,不是旁边挖了就取来的石头,是从几里外的山脚下,把这石头搬上去,再开始砌。可想而知花了很多精力、时间。
当第七层楼建起时,他的腰部又生了一个疮。
那时他腰部又生了一个疮,
上师又来对他说:“你暂时把这个工程放下来,在下面修一座带有十二根柱子的内殿。”
这时上师说,这个十层楼的工程先放下来,先在下面修一座带有十二根柱子的内殿。
他又开始修建,当这一建筑竣工时,脊背上又生了一个疮。
当他内殿修完之后,脊背上又生了一个疮。总共腰上、背上、脊背上共生了三个疮,后来肉就腐烂了。
当时,藏绒地方的梅敦村波来求胜乐金刚的灌顶,多勒地方的策敦旺额求密集金刚的灌顶。
这两个都是很大的灌顶,一个是胜乐金刚、一个是密集金刚的。现在新派主要修法中所修的也是喜金刚、胜乐金刚,还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等等。
他们二人来时,因为建房这一事情马上就要完成了,所以米拉日巴就跑去,希望能得到灌顶。
因为他们正在求法、得灌顶,而他房子已经修了七层了。如果不是修十二根柱子的内殿的话,可能已经修到八九层,或马上封顶了。他觉得已修得差不多、马上要完工了,应该可以得灌顶了,希望得到灌顶。
他坐在灌顶行列中,结果又遭到上师的责骂和痛打,并被从灌顶行列中赶了出来。
上师看到他坐在那儿,说你的房子修好了没有。他说房子快修好了。上师说:你房子没有修好之前不能得灌顶。骂他之后又开始打他,从灌顶的行列中把他拖出来赶出去。(在很多道友中把你赶出去,一般人都有所谓的自尊,是受不了的。)各方面通过苦行折磨他,让他消很多罪业。
当时,米拉日巴整个背上已是伤痕累累,三个疮口流出脓血,疼痛难忍,可是他仍然背上土器继续修建房子。
他整个背上已是伤痕累累,伤口中流出浓血。这时上师知道了,给他缝了很多口袋。(背)已经烂了这口袋有啥用呢?可以防止土进去,好把这些土装在口袋里运。这样来看这确确实实不是常规的调伏方法。给你干活,受了这么多的伤,这时应该休假看医生。不但没有,还要给他缝特制的衣服。他伤口烂了,这有啥用呢?说防止泥土进去,还有一个作用,这个口袋可以装土,背土方便。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继续修、不要停。
有时慈悲就是这样,看起来很残忍,但的确是大慈悲心,不是通过心软的方式。心软的方式很难调伏上根利智的人。因为他的承受力是很大的,如果用非常规的方式调伏,很快就会清净他的罪业。但一般人受不了,很快就跑掉了,没办法闻法修行。佛菩萨是不愿意这些弟子、众生退失正法、在法上受损失的,所以针对不同的根基做不同的调伏。
又有一次,绒地的鄂敦秋多来求喜金刚的灌顶。
后来米拉日巴尊者主要的本尊也是喜金刚。
当时,师母将私房财产——一颗大松耳石给了他,让他作为灌顶供品。
又有一次玛尔巴的大弟子鄂敦秋多来求喜金刚的灌顶。他没有供品,他的上师的规矩是没有供养就不给灌顶,必须有供养。所以他想做准备。但他自己没有钱,房子也没有修好,这怎么办呢?他的师母帮他。她有一块松耳石,很大。传记上说,她嫁给玛尔巴尊者时,师母的父母也知道玛尔巴尊者脾气很暴躁,怕以后出现什么问题可以用松耳石应急。这显现上是她自己的财产,但玛尔巴尊者还是有说词的。
他又坐在灌顶行列中,结果也像上次一样挨了一顿痛打和责骂,依旧没有得到灌顶。
他坐在灌顶行列中,玛尔巴尊者看到说:你又来了,你的供品在那里?这次他很自信地把供品掏出来了:我的供品在这里。上师问:这个供品是谁的?米拉日巴说是师母给的。玛尔巴尊者就把师母叫过来在旁边,问这是怎么回事,又发火了。师母很害怕就把原因说了。他说:这个不是你的。你整个都是我的,你的整个财产也是我的。(因为她供养了身、语、意,显现上虽是夫妻,但另外一个角度她也是弟子。弟子的身、语、意是供养上师的。)这个松耳石不是你的,也是我的。你(指米拉日巴)用你自己的供品拿出来,没有的话你就出去。然后又打他骂他,依然没有得到灌顶。
因为他最大的希求是求法,在这上面打击他,一次一次地让他灰心,在此过程中让他清净罪业。在你求法的过程中,给你最大的打击。别的方面让他少吃一点他并不在乎。但这方面对他来讲是最难受的。他最希望、最在乎得到灌顶、求法,所以再再不让他得,让他灰心、失望、痛苦伤心,一次次清净他的罪业。在后面的传记中这过程交代的很清楚。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83 课
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3**课辅导资料(终稿)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趋向于实相的,趋向实相最直接的法就是大圆满。要趋入大圆满的修法,前面的前行很重要。如果前行没有修好,我们的凡夫心——相应于轮回的心,是没办法直接通过大圆满的道趋入实相的。修好前行,就是把心一步步从耽著轮回、从完全和解脱不相应的状态,逐渐调整、引导、并安住在能够接受殊胜大圆满法的状态。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接受,就成为法器了。如果我们的心是法器,那么在这个法器中就可以装得下,或者说可以修行大圆满这种殊胜的法要。
我们要修什么样的法,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法器。如果我们修的是小乘法,心就必须成为和小乘法相应的法器;如果要修大乘法,就必须把心调整为相应于大乘法的法器;如果要修大圆满,就要让心达到相应于大圆满法的高度。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到达能够修行大圆满的高度,而法是大圆满法,法对我们的意义就不明显;如果我们的相续、根基、心识,能够达到大圆满法的高度,法就可以和心相应。
大圆满法是最接近实相,最接近我们的本性的,是能够让我们的佛性如来藏非常迅速现前的殊胜的密法和法要。这个法特别殊胜,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的心也要上升到和它相应的高度。如果耽著轮回,或者只耽著自己解脱,心在比较低的程度,而法很高,二者之间是没办法相应的。
如果我们的智慧或者福德没有达到那种高度,甚至听了大圆满法都不会发现到底有什么殊胜,不会有感觉的。在没有学之前,觉得大圆满法特别高特别殊胜,一定要去求灌顶、求传承,但求到之后却发现好像没什么,感觉没什么特殊——这是因为我们的法器根基和法相差太远了,甚至没办法发现它的殊胜性。
如果我们前面的基础打好了,后面听到法时就会知道很殊胜,就会特别有意乐去修,而且能够相应,可以修得动。根基很利,法也很殊胜,相续就可以很快调伏,很快趋入究竟实相。所以说,要趋入实相、趋入殊胜大圆满法,前行的观修和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接受大圆满的灌顶,或接受大圆满的法要的传承、修行窍诀还重要。所以一定要把前行基础打好。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一辈子都要修前行。因为暇满是很难得的,在这个世间还有能够传授大圆满法的上师住世,我们现在也有机会去听闻这个密法,那也不能够把一辈子都花在前行上面。首先前行要认真修,一定要力争达到不说是圆满的觉受,必定也要于法有所相应,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趋入密法,通过密法的修行来调伏我们的心,这也是可以的。
既然要把我们的心引导趋入解脱道,那么前行就很重要了。前行中有共同前行,就是前面我们学的厌世心。厌世心是趋入实相第一步。究竟的实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佛陀现前的究竟的本性。佛祖成佛就是把他相续中的如来藏彻底地、完完全全地显现出来。
我们和佛一样有这个潜质,有这种佛性和有这个功德;我们和佛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佛陀已经把他的本性完全显现了,而我们还没有开发出来。所以现在我们要跟随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一步步地去修,把我们本来具足的佛功德一步步地呈现出来。
要呈现佛性(也就是如来藏)的第一步,就是不能耽著轮回,因为这种思想是没办法让我们进一步去追求解脱的。现前如来藏是解脱道、是究竟解脱,而耽著轮回和解脱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如果我们的思想还一直在追求轮回,对解脱没什么意乐、没什么想法,也不会去精进。当然如果刚开始连目标都没有定下来,那么后面要逐步显现实相,获得解脱,这些后面的修行和果是没有办法得到的。所以说要趋入实相的第一步就是要生起想解脱的心,就是要厌离或者抛弃轮回的思想。第二步,厌离之后要对解脱生起希求。
这里面有两个内容,第一是对我们所熟悉的轮回,知道它的过患,知道没有什么可贪著的,不需要再以这种模式进行下去了。这是我们在修共同前行中第一个需要觉知的。第二个是当我们厌弃了轮回,觉得轮回没有意义之后,我们的心还要追求解脱。这是我们在修共同前行时要生起来的两个方面,生起来之后我们就想解脱了。这时候虽然心还在耽著轮回,对世间八法和轮回中的人事物还在贪著或者嗔恨,但是这时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不究竟的。我们从观念上开始转变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这里有些道友就会被卡住了:好像我们学了很多之后,还是会对轮回有贪恋心,或者还是没有生起菩提心,我们会觉得很沮丧——没什么可沮丧的。因为我们才知道它的原理,还没有通过修行把应该生起的状态真正在内心生起。这就需要进一步地观修。通过积资净障、观修的方式,内心就会彻底地生起这种感觉。这是在内心中有了这个观念之后的第二步、第三步的修行。
所以我们不要沮丧,不管怎么说,虽然刚开始修的时候比较困难(任何事情刚开始做的时候都比较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慢慢就会越来越好,我们在修行的方法上面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很多上师、祖师们都给我们这样做过保证,也给我们这样做过鼓励。
我们真实生起解脱心之后就要依止上师。因为只有上师、只有具备引导我们趋向解脱资质的善知识,才能真实做到一个引导者的工作。如果没有这种资质就没办法引导众生。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位具相善知识,他真正有资格引导我们趋向于解脱。
善知识有很多种,有初级阶段的、中级阶段的,也有高级阶段的。好比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这个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那个是高中、大学老师等等,每个阶段都有。这些老师当中也有差别。有些教小学的老师不但可以教小学也可以教中学,也可以教大学;有些老师可能就只能教小学;有些可能可以胜任到中学。老师也有很多层次。
我们依止的上师善知识当中,有些可以教导我们初级阶段的修法,他能够胜任引导我们走过这段心路历程;有些可以进一步教导中级阶段乃至于成佛的最究竟的法(像佛一样的上师完全可以引导);有些可以在初级阶段帮助我们,但是再往上走就没有能力了。他自己也在修,也在努力,同时可以帮助下面的、后面的人走一段。这种凡夫善知识也有。他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几个颂词、辅导一下论典,或者帮我们理解一些法义……,这样的善知识对我们的修行都是有所帮助的。
总之,不同的上师善知识,他们的资质不同,有些像佛一样,有些就是凡夫善知识。我们在修学成佛过程中,因为福报和善根还没有成熟,可能还没有遇到。但如果遇到了,就要一心一意地依止到底。不管是佛一样的上师还是凡夫善知识,只要对我们有帮助(比如让我们的心生起修行的觉受,或者帮助我们在修道上有了进步),我们都要恭敬地依止,因为他们毕竟对我们的修行有帮助。
在依止上师方面,前面对于观察上师、弟子的法相、怎样如理依止,以及修学上师的意趣等方面已经讲完了。现在我们学习几个案例,看看在佛教史中一些修行者是如何依止上师的,这些案例也是学习依止上师的一部分内容。
学习的时候我们都需要辅以案例。学习因果不虚和轮回痛苦的时候,也有很多案例。同样,依止上师的时候,曾经发生过的前辈们的事迹,对我们现在的修行是活生生的教材,看看他们是怎样依止并且依止成功的。有时也会讲反面教材给我们参照,一些没有善巧地依、依止失败的案例。
世间的学习中也使用案例。比如在金融和法律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就会变得很生动,比较容易接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有很多案例,比如佛教史中大德们的传记,释迦牟尼佛老人家在因地时怎么修布施、持戒……。当我们学了布施、持戒的教理之后,再来看佛和上师们怎么做,一下就可以很相应,他们就是非常鲜活的例子。这对于我们理解或者下决心去实践法义,有非常大的帮助。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常啼菩萨依止善知识和那若巴依止帝洛巴尊者的两个公案,现在学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尊者的公案。
玛尔巴上师为了调伏米拉日巴,让他相续中的罪业通过依教奉行的方式予以遣除,就设计了一套调伏方案——让他吃苦,打击、折磨他(其实打击折磨的都是他的“我执”,都是他的障碍……),通过这样的方式予以调伏。所以说,对于特殊的弟子就可以用特殊的方法进行调伏,他可以接受。
就像学校开学给学生军训,这种军训的方式和选拔特种兵不一样,它们的标准不同,对身体素质和素养的要求不同。学生军训就是走走正步、叠叠被子,这方面训练让他们体验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真正是特种作战的那种训练,要求就非常严格了,如果具备相应的条件,那训练的方法就不一样。刚刚进来的就稍微表示一下,锻炼锻炼身体那就可以了。
佛弟子依止上师之后,上师调伏弟子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有很多方案。他按你的根基选择相应的方案帮助你、调化你。如果是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上根利智者,他就用最快的方式。可能用常规的方式也可以,但对于米拉日巴尊者这样的利根者就比较慢,他明明可以很快,如果用慢的方式,对他的根基资源是一种浪费。所以上师就会通过非常规的方式,一般人不用的方式来调伏利根者。对于一般人就不能用这种方式,否则他很容易生邪见,退失修行的心,因此上师就通过比较缓和的方式来进行调伏。
因为不同的根基运用不同的调伏方法,就出现了很多的教派和法门、众多的调伏方式,也出现了许多寂静本尊、忿怒本尊等等。在佛法当中,其实这些都是为了不同根基的有情而设计的不同调伏方法,直接或间接、迅速或者相对缓慢地引导众生趋向于成佛之道的方便。
米拉日巴尊者是上根利智,因此他的上师对他调伏的方案也是比较极端的,让他吃很多苦。上面讲他想要灌顶,上师把松耳石没收之后,又一顿打骂把他赶了出来。
下面我们接着讲:
他想:现在肯定不会得到法了。
他想:“现在无论如何肯定是得不到正法了”。他用了这么多方法,又修了那么多房子,做了许多苦行,而且身体上也有伤。按理说怎么样都应该得到法,悲情牌也打了,该做的都做了,但还是不管用。在世间上管用的东西在这儿一点儿不管用,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调伏的时候,上师的大悲心不是表面上很软很慈爱的那种,最直接、最有用的大悲心,就是用在调伏上面。
他的身体上流了很多脓血师父也知道,天天修房子身体受了伤,就是特别想求法,从世间的各个方面讲,各种方式都用了应该得到些什么吧,按理说上师应该有点恻隐之心,不管怎样也应该给他传法吧?但是这些对上师都不管用。因为如果这个时候给他传法的话,他可能只是走弯路,所以上师选择不传法,他的调伏方法就是这样的。所以他就很灰心,想现在可能得不到法了。
于是他漂泊异乡,到了南岩地区。
关于“漂泊异乡”,大恩上师在《米拉日巴尊者传记》的讲记中有一些片段:当时他想走,师母就帮他设计一个方案,什么方案呢?师母就说“你假装走,把你的行李背好,拿个糌粑口袋在师父能够看到的地方走过,这时师母就来挽留你,说话的声音大了上师就会听到,他就会问我们在干什么”。
就这样在上师注意到他要走的时候,他们就按照排练的那样,师母说“米拉日巴得不到法要走了,我想挽留他”,又对米拉日巴说:“我说了,上师会给你传法的,你现在不要走……”。上师一看就知道是个把戏。就像有些小孩子觉得装的很好,但是在大人面前一眼就被看穿了。显现上就是这样的。玛尔巴尊者是具有殊胜证悟的人,他就说“你要走可以,但把我的糌粑拿去干吗?那是我的糌粑口袋,装的是我家的糌粑,你要走就自己走,把糌粑留下”,没有表现出丝毫怜悯的状态。
就这样,他没有办法只好留下。住了几天还是看不到希望,他这次是真的想走了。于是他也没有跟师母讲,把他的东西拿了就离开了寺院,离开了玛尔巴尊者的家。
到了南岩地区,走了大概十几二十公里左右,走出去可能不是特别远。以前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是通过走路的方式。显现上,玛尔巴尊者入定观察真的是走了,就问:“怎么没有看到大力啊?”,回答说:“好像早就走了”,上师显现上还是觉得有点意外。然后通过观察后说到:“我的弟子还没有走远,他会回来的”。
他漂泊异乡想到别的地方去求法。那天到了南岩地区,中午的时候肚子饿了(他没有带师父家的任何东西就出来了,糌粑也没有),他就去乞讨了一些糌粑和酥油、借了一口锅,把锅支起来开始烧水、烧茶,吃饭。忙的过程中他就想:出来之后,一顿饭都这么麻烦,在师父家里,一方面是给师父工作,一方面自己的饮食是不用操心的。虽然做这些事情不是什么问题,但是他还是从里面隐隐感觉到不那么对——而且师母对他那么好——没打招呼就走了,这不太好。
他做饭的过程中一个老人一直在观察他,等他吃完以后说:小伙子看你还挺能干的,做事很麻利,不应该这么年轻到处去乞讨来生活,如果你认字就可以帮助别人家念经,如果你不认字可以帮别人打工,也可以养活自己,像这样乞讨不是办法。米拉日巴尊者说:“我也不是经常乞讨。老人家就问他:“你会不会念经呢?你认不认字呢?”他说:“认识,我不经常念但是我认识字。”“那正好,我要找一个人给我念几天经。”就把他请到家里念经。正好念的经就是《般若八千颂》。
一户人家请他念诵《般若八千颂》,
《般若八千颂》是佛陀讲般若波罗密多的一个法本。《般若八千颂》属于不广不略。很略的如《金刚经》、《心经》,很广的如《般若十万颂》。《般若八千颂》有很完整的意义,这里面就有常啼菩萨求法的公案。
在那里,他看到了常啼菩萨的传记。以此为缘,他想:为求正法,要坚持苦行,恭敬上师,依教奉行,令师欢喜。
他看到常啼菩萨求法的苦行之后,生起了很大的触动。他想:常啼菩萨为了求法,求般若波罗密多,没有钱财供养,为了得到钱财而卖了自己身体。我们前面在讲常啼菩萨公案的时候提到过,包括《八千颂》的版本中也讲了,本来人心脏挖出来会死的,但是他为了求法,把心脏挖出来卖了。“为了求法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舍弃,我和常啼菩萨比较起来远远不如。”他决定回去,不管怎样,为了求正法要坚持苦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必须要恭敬上师,然后依教奉行,令师欢喜。令上师欢喜之后可以得到加持。以前我们解释过,真实的让上师欢喜,就是你能够修法。因为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出现在世间是为了弟子的利益的,一定是为了让他们得到法的解脱。所以,让上师欢喜最直接的就是修法,就是以法供养、依教奉行。
为什么通过修持正法能够让上师欢喜?因为法能够直接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能够依法修行,这就是最直接的调伏。上师出世就是为了真实地调伏弟子,让弟子安住在解脱道。如果这样做,其实就和法相应,就可以迅速地获得解脱之道,这是上师最欢喜、最高兴的事情。
至于其它的身语承事、供养财富这种意义上的欢喜,前面我们解释过。如果你能够通过身语承事,你会经受苦行,在过程中要调伏你的我执、傲慢。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能够不顾一切去做事情,其实也是和法相应的。
以财富供养的话,第一、和殊胜上师结上善缘,也能够得到福德;第二、如果能够供养的话,是舍弃对财富的耽执,通过布施、供养的方式而趋向于解脱道。所以上师乐于见到你行持这种善法:可以舍弃自己的财富去尊敬上师或是求法。因为它是趋入于解脱的,也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他是从这方面欢喜的。
于是他便返回来。
他这样想完之后就返回来了,其实本来也没有走出去多远。返回来之后就开始做事情。上师看他回来,也没说什么,让他继续把房子修好,因为房子还没有完工。
回到上师那里后还是依然如故地一味挨打受骂,正当他极度伤心、感到绝望的时候,师母派他到鄂敦上师面前去求法。
他想要求法,但仍然没办法得到,上师安排他再修一个三层楼的房子,修完就传法,修不完就不传。他还是一直修房子,感到非常绝望、极度伤心,这时候还是师母给他想办法。(这个过程当中,师母自己有一个“金刚亥母”的修法传给了他,虽然没有生起什么觉受,但还是感觉有加持。)他们商量了一个计策,师母把他派到鄂敦上师那去求法。通过会供的时候准备会供品,(噶举派密乘的寺院中,有时酒也会做会供品)酿了很多酒,师父喝了很多喝醉了。就偷偷给他的一个徒弟写信:现在我在闭关,没时间给大力传法,你给他传窍诀。信写好之后把他的印章偷出来盖了章,又把他的一个加持品带去了(那若巴尊者的一个加持品,相当于一个信物,是个身体上的装饰品)。
传法之前,鄂敦上师说他的弟子来供养的时候,在哪个地方的有些人经常抢劫他们、殴打他们,以至于没办法前来供养,要对那个地方降一次冰雹,这样就可以给你传法。他很伤心,求法本来是为了解脱的,他对降冰雹、放咒术已经特别厌恶,因为他就是为这个造了罪业。在玛尔巴尊者那也是降冰雹、放咒术,在这个地方又是这样。他很伤心,但是没办法,还是去了。降冰雹过程中,把庄稼、很多小众生打死了,他特别伤心,为了修法,却造了这么多罪业。
他把死去的鸟、老鼠这些动物尸体,包在袍子里面带回来,全部堆在鄂敦上师面前,说降冰雹杀死这么多众生,造这么大罪业怎么办?鄂敦上师说这是依教奉行,是密乘中依止善知识的善巧方便,显现上面你是摧毁了他们的庄稼,打死这么多有情,但是我可以保证这些有情在你成佛之后,会成为你的首批眷属,得到你的度化。在这之前,我会加持他们不堕恶趣。说完一弹指,这些动物全都活过来了,然后全部跑掉。他一下子就对上师、对佛法的功德产生了不可思议的信心,甚至后悔没有多杀一点,可以帮助更多的有情得到解脱。
鄂敦上师传给他窍诀后,他进行修持,但是因为没有得到上师的允许,所以,未能生起少许功德。
于是上师给他灌顶,灌完顶给他传窍诀,说既然是上师的意思,我一定好好给你传法,就把很深的窍诀传给了他,让他在寺院后面山洞去闭关。闭关一段时间后,上师来看他。“你修了这么长时间,应该有验相了吧?”“我没生起任何验相。”“很奇怪,我每次传这个窍诀,绝对会在这个时间段生起这样那样的验相,怎么可能生不起来呢?如果没有信心,你也不可能来找我,既然有信心为什么生不起验相呢?是不是上师没有开许?要是上师没有开许你怎么可能有介绍信还盖了章,这些都是真的,而且还有那若巴尊者的加持物?”
米拉日巴不敢说话。
鄂敦上师觉得很奇怪,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继续修吧!”他说。
过了一段时间,玛尔巴尊者让其他人把米拉日巴修剩下的房子修完了,准备举行他儿子的成年之礼,并写信给鄂敦上师让他参加,最后有一句:“有个恶人是不是在你哪儿?在的话就把他也带过来。”他看了信之后,就问米拉日巴:“上师说的恶人是你吧?看样子是没有得到开许。”
米拉日巴没办法,只能全盘托出是没有开许,和师母一起伪造信件,然后就来求法。鄂敦上师听后说道:“哦,这样我们做的都没有意义,上师没有开许,我给你传法没有意义,你也没办法获得修法的暖相。”
得到上师开许之后,修行、做事情就会很容易、很顺利。如果上师没有开许,中间就会出现很多违缘。学院有些道友也是这样,得到上师开许后做的事情会很顺利。不开许做的事情就有很多障碍,有些甚至把生命搭进去,有些是坐牢等,总之很多违缘、障碍都会出现。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但愿他们都是示现的。一旦出现障碍、违缘,修行很难成功。所以大事上得到上师的允许很重要!
米拉日巴尊者是想修法获得解脱的,但是他修法没有生起少许验相和功德。对他来讲,所做的修行也没有得到实际的收获。
后来遵照上师的吩咐,随鄂敦上师一起到玛尔巴上师面前。
他们来到玛尔巴上师家后,鄂敦上师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包括所有的羊、牲畜,全部带到上师面前供养。除了一头跛脚的羊,不好走路就留在家里了。供养之后他就去求灌顶。
玛尔巴上师对他说:“求灌顶可以,但是这头羊也需要供养,我倒不是缺这头羊,作为密乘弟子应该这样做,把这头羊背过来的话就可以给你灌顶。”最后他一个人回去把这头羊背过来供养上师。
玛尔巴上师对鄂敦上师还是非常嘉许的。然后就准备传法。
一日,在一次会供的行列中,上师严厉呵责了他和鄂敦上师及师母,又狠狠地打了他们,并将米拉日巴赶了出去。
在会供的行列中,玛尔巴上师显现上开始找他们算账了。说道:“怎么没有开许,你就给他传法?”
鄂敦上师也很害怕,因为当时旁边放了一根很长的棍子,而且玛尔巴上师显现上很愤怒,发了很大的脾气。他说:“我没什么错,因为有介绍信,而且上面还有上师盖的印,这些都是真的,我看到信就给他传法了。”
玛尔巴上师问:“信是哪来的?章哪来的?”
米拉日巴尊者最后没办法,就只能说出是师母偷出来盖的。师母看到这个情景,马上跑回去把门关上。其实她早有准备。玛尔巴上师在门外使劲敲门、踹门,大发雷霆,把米拉日巴尊者也赶到外面去了,然后气呼呼地回到法座上。
米拉日巴尊者在外面,整个事情的经过,他都是参与的。
他心想:我所造恶业的罪障如此深重,不但自己受苦,还连累鄂敦上师及师母受这样的罪,看来现在实在得不到正法反而只有造罪,还不如自杀死了好。想到这里,他准备自尽,幸好被鄂敦上师劝住。
米拉日巴心想:“我造的罪业很重,不单自己受苦、得不到法,还连累了鄂敦上师和师母都受到上师的责骂。看来实在得不到正法了,反而不间断地造罪,还不如自杀好了。”
这时他把刀掏出来,准备自杀。鄂敦上师劝他不能自杀,告诉他在密乘中自杀的罪业是很重的。他就在鄂敦上师面前发愿:“看来我无论如何是得不到法了,死了之后请您加持我,下一世能得到暇满人身,不要像这一世这么辛苦地求法。”然后准备自尽。
鄂敦上师和很多僧众都来劝他。正在劝的时候,
玛尔巴上师怒气已消,将他们师徒二人唤到面前。
这时玛尔巴上师怒气消了,把鄂敦上师、米拉日巴尊者唤到面前。
从此真正开始摄受他**,**
玛尔巴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折磨米拉日巴尊者的原因,把整个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情的因缘都详细解释了。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得很细致:就是为了清净他的罪业。在玛尔巴上师的梦兆中,金刚杵上有一点点垢染,他就用水洗干净了。梦兆中只有一点点垢染,但即便是这样一点点的罪业也需要受这样的苦行才能清净。
我们应该知道,要清净无始以来造的罪业,尤其是这一世中我们也造了很多罪业,不要想随随便便念一点金刚萨垛就可以清净了。米拉日巴尊者要清净自己相续中的罪业,有那么强烈的心和求法的意乐,受了这么多苦行后才得以清净。
我们想要真实清净罪业的话,当然也需要非常殷重的心。认认真真地念诵、发露忏悔,这样是可以清净的。不要想为什么念了这么多还没有清净?数量上可能念了很多,但是内心的菩提心、清净罪业的要素不一定都是如理如法去做的。所以要反复做:在忏悔过程中尽量让自己安住在法本中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忏悔的要决——一定要努力去做到,做到之后忏悔就会很快。
当然,我们的忏悔和米拉日巴尊者的忏悔性质上不一样。米拉日巴尊者的忏悔是要达到直接相应密法、相应证悟的高度。也许我们的忏悔可能是为了消尽堕恶趣的因素。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一定要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受大苦行来清净罪业,使得自己不堕恶趣。
上师调伏他一方面是为了清净罪障,但也不是为了清净罪障而清净罪障,而是要把他调伏成一个能直接接受最殊胜密法的法器,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我们忏悔只是为了使罪业不成熟果报,这方面相对容易。但我们不应满足于此,也应该通过忏悔罪障把自己忏悔到能够接受殊胜妙法的高度。我们后面还会学金刚萨埵,要把自己忏悔到能够接受大圆满正行的高度。它更加需要通过高质量的方式来忏悔。
怎样才能达到高质量的忏悔呢?必须通过学习,掌握应该生起的空性见解、菩提心、对咒语的信心,或者四对治力等等。通过闻思,内心要具足这种条件,之后再忏悔就会得到很大效果。
并传授了许多善妙的教诲,给他取名为米拉金刚幢。
他的名字早在来之前的那天晚上,那若巴上师就已经取好了。说金刚杵上面有点障垢,清净之后放在这个幢顶上,其实就是给他取名字,叫金刚幢。
胜乐金刚灌顶时,上师现量显示了六十二本尊坛城,赐他密名为笑金刚,所有的灌顶与窍诀以满瓶倾泻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全盘传授给他。
后来给他传胜乐金刚的灌顶(学密法必须先灌顶),传的时候上师说他面前有一个表示的坛城。一般表示坛城有些是木头做的,有些是沙坛的,有些是画的。玛尔巴上师说:这些只是表示,要看真的坛城是这样的。他就一弹指,之后虚空中示现了真正的胜乐金刚坛城,米拉日巴尊者因此生起了特别大的信心。然后上师和本尊一起赐予他密名——笑金刚(密名就是灌顶时取的名字)。
“所有的灌顶与窍诀以满瓶倾泻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全盘传授给他”。所有的灌顶、修法和要诀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了,他想要求法的意愿这时就已完全达成。之后,米拉日巴尊者先是在寺院后面的一个山洞里闭关,修了一段时间后他梦到母亲去世等家乡的事情。因为这个梦兆他就离开了寺院,回到家乡把事情处理完,之后又到深山去修持苦行,最后通过一生的苦行获得了大证悟、大成就。
米拉日巴也是历尽千万苦行,修持正法,终于获得了共同和殊胜的成就。
他得法后在修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苦行。
因为他供养空铜锅的缘起,所以在修法过程中仍然比较贫穷,很难找到吃的,也没有穿的。但是从另外角度来讲,他也没有致力追求这些,所以这些方面比较欠缺。
他在修法的时候经历了极端的苦行。传记中说最后他完全找不到糌粑等任何其它食物,就只有吃荨麻。长时间吃荨麻,也没有盐,使他身体很瘦弱,而且身体皮肤都是发绿的。所以有些猎人看到后都以为见到了妖怪。他长期的苦行、修法,不愿意为了化缘耽误时间,看这个地方有荨麻就煮荨麻吃,经历了很多苦行,最后获得了共同的证悟和殊胜的证悟。
共同的证悟就是一些神通、禅定,殊胜的证悟是证悟空性。真正成为圣者就是殊胜的证悟、殊胜的成就。有些地方成就也叫悉地,共同的悉地、殊胜的悉地,就是共同的成就、殊胜的成就的意思。殊胜成就是出世间的证悟,修禅定或外道也都可以得到这些神通禅定之类的共同成就。
这些就是米拉日巴尊者在依止上师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学习之后我们要反复思考,其实这些是大德给我们的示现。为什么这样做呢?让我们后代的人也要依止上师,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虽然我们不会是米拉日巴尊者的翻版,但依止上师的很多重要问题这里面都有了。无论上师显现发火或者调伏,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调伏自心依教奉行和坚持苦行。
因为这也是种苦行,虽然我们不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天天背石头修房子,但在依止上师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内心的烦恼、习气,业障显现的时候,这些问题需要对治,这其实也是修苦行的过程。
所以在依止上师过程中要同前面讲的一样,坚持苦行、恭敬上师、依教奉行、令师欢喜,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上师加持。现在给我们传法倒是普遍地传了,但是我们在得了法之后怎么样能够进一步修学上师的意行呢?当然是依教奉行不断闻思修行。
我们在学法过程中发心做事情相当也是在修房子一样。米拉日巴尊者修房子,我们是做一些学会里面的发心工作。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上面的人也不高兴,下面的人也不满意,自己在中间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违缘、委屈。这时就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那样的苦行都能够忍受,最后得到了证悟,我也是希求证悟、希求解脱的,所以不管是怎样的苦行都要忍受。如果能忍受就可以清净很多罪业,最后就可以得到上师的欢喜摄受,得到殊胜的加持而证悟。
印度藏地曾经出世的大智者、持明成就者也都是依止真正的善知识,随即完完全全依教奉行,最后与上师意趣成为无二无别的。
不止上述三位大德依止上师是这样做的,还有印度、藏地、汉地出世的大智者、持明者、成就者,他们都是首先依止真正具有法相具有功德的善知识。
能遇到真实的、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有些时候可能是因缘没成熟没有遇到,或者遇到的时候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有时我们认为现在这个是真正的善知识,但也不一定是。为遇到真实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发愿、回向是很重要的,如果经常这样发愿、回向,那么我们在依止上师方面的因缘会越来越成熟圆满。
当然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自己要是具有弟子的法相,要知道作为弟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条件如果欠缺,我们在依止上师过程中就要不断修正。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依教奉行。最后就可以像以前的大德们一样,上师意趣和我们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和上师相应了,上师的证悟、意趣完完全全融入到我们相续中。
融入相续当中其实是一个表示法,真正的证悟不可能从外而来,而是我们内在的佛性。因为善巧依止上师这种善妙的因缘,让遮盖在佛性上面的障垢通过此缘起清净了,它内在的功德开始逐渐呈现。最后当所有障垢都清净之后佛性完全呈现,也可以说和上师无二无别了。
因为实相中本来就没有一个外在的上师和我之间的自他差别。所谓的自他是我们分别念面前的一种执著。如果证悟空性,所谓自和他自然就没有了,因为自他是一种戏论、一种妄执,本来就不存在。所以当我们完全证悟了实相、证悟了空性,这些自他的分别念在证悟空性的当下就消融了,找不到了。哪里还分这是我那是上师,这是你我他。
从这个侧面来讲都是一味,都成为一体了。所以一体的意思也只是表示而已,不是说没有多体有一个一体,实际上一都没有。只是为了表示没有他体,我和上师、和佛之间没有两个,就说这是一味的。为什么是一味?刚刚讲了最主要的根据,因为不是一体的自和他的分别,这只是个分别而已。它在实相、空性中没有自他分别,当你证悟了空性,自他分别自然就消亡了,在这个状态中不会再有这是我、那是外在的上师、二者之间是两个的想法。
所有佛陀的法身一体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表示。最后上师的加持融入我心中也好,或者我和上师无二无别也好,最后就没有两个了,完完全全成为一体。从表述的方面来讲就是最终和上师的意趣成为无二无别。
所以,我们对上师的一切行为举止绝不能视为颠倒,也万万不可怀有狡猾心态,必须以正直的秉性老老实实地依止上师,否则仅仅说一句小小妄语的罪业也是极其严重的。
我们要认真地学,把这些教典放在心上。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习气、烦恼,经常容易说妄语,狡猾的心态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会时不时蹦出来,拉我们的后腿。
甚至于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为了保全自己的颜面而耍小聪明,有时也会在上师面前说些妄语。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上师面前说小小的妄语的罪业是极其严重的。为什么要把这些教言放在心上呢?因为这是一个实际的操作指南。
就像开车,很多知识必须要牢牢地记在心上,因为这都是在开车时要用的,如果不用就有可能车毁人亡。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很多窍决必须要记住,为什么?在我们接触上师过程中都是实际要用的。而且凡夫人很容易出现这些心态,有些时候即便非常注意,都不一定能够调伏得了、压得住,更何况根本不注意,或是完全忘记了,怎么可能用得上呢?
如果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或在修法过程中经常这样(当然上师是不可能怪罪谁的),产生这种心态的话,就自动成为自己和实相之间的障碍。所以必须尽量地了知,然后深深地烙在自己的心上面。平时在依止上师过程中,这就是不能逾越的标准。
如果我们自以为是地想要逾越这个标准,那么依止上师就不会很成功。依止上师不成功,自己修行也好、弘扬佛法也好,会障碍重重。如果自己在依止上师过程中很善巧,那么在弘法利生过程中也会非常善巧。
索甲仁波切曾对法王如意宝说:我弘法利生很顺利,因为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都让上师很欢喜,我都是认认真真依止的。法王如意宝九三年去美国、欧洲绕地球一圈弘扬佛法。到了法国的时候,索甲仁波切说:“上师您觉得怎么好您就怎么样,我不给您老人家安排什么时间,您觉得传法好我们也高兴,您不传法也可以,您传什么法都可以,我们都非常欢喜。”
法王如意宝也说:“我虽然去过其他地方,不是说那些地方不好,但就是规定时间,传什么法都有些要求,但是这个地方就没有。”上师觉得怎么样好就怎么安排。上师在这传了最高的最好的法——即生杰珍大圆满。
这些都是上师们对我们的教言和示现。既然我们听到了,就要放在心里去观察,怎样才是一种善巧的依止?如果能够善巧依止,就尽量去做,修行会很顺利,弘扬佛法的时候也会很顺利,而且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利。这就是一种缘起,虽然我们搞不清楚到底具体是什么样的原因,但是显现上面和上师的教言当中就是这样体现的,所以如果把这个缘起做好,我们在世间、出世间的修行、弘法利生都会特别顺利。
接下来,说妄语的罪业是很严重的。
前面讲了对上师的一切行为举止不能够视为颠倒:今天上师违背了哪条戒律,这又违背了前行中哪个教言。经常这样观察是不对的,不能把上师的这些行为视为颠倒。
当然,不懂法义的人会说这是不是不合适?其实不是的。如果要真正获得最深的摄受,必须这样依止上师,或者在最究竟的依止法上就这样体现。如果是早期依止的话倒不一定,还没依止前,该观察要观察。比如你想得一个显宗的法,这时要观察,或者其他的证悟不敢说,但是这个传承是有的,他具备这些最低条件,那可以在他面前受皈依,得一个斋戒、传承。观察完之后你觉得可以,就依止他听一个显宗法要,这不是那么严格。
但是依止之后是不是再不能观察?不是的,如果要在他面前继续听密法,虽然依止了还要观察。观察什么?观察他是不是具有金刚上师的资质。如果依止他得灌顶我会不会生邪见?所以还是要观察。不是说他是我的皈依上师,一旦皈依后就不能观察了,他给我念个传承后就不能再观察了,所有都要依教奉行,不是这样的意思。
上师本身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而我们依止的时候也是一样。依止他,是得个皈依、戒律、显宗法要吗?还是得个共同密宗?或是依止他得一个大圆满窍决?这都是不一样的。要求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他是你显宗的师父,不一定是你密宗的师父。
一般来讲,依止的上师不一样,程度不一样,依教奉行的标准也不同。如果已经给你传了灌顶、密法,已经是金刚上师和金刚弟子的关系,那么就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的行为不能够视为颠倒,全部要视为善妙。尤其对你的根本上师、主要上师的所有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即便你觉得、看到了是颠倒的,也要知道这是自己的颠倒,而不是上师有什么颠倒的问题。
而且“万万不可以怀有狡猾的心态”,耍小聪明或者怀有狡猾的心态都不能有,“必须以正直的秉性老老实实地依止”。在依止的时候,正直地老老实实地依止上师,这特别重要。虽然你通达了很多法理,但是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比较狡猾或经常生起分别念,就不一定能够很快证悟。
反而是那些可能没有通达很多经论,智慧也不是很深,但是非常老实地依止上师的人,他成就的机率却会大得多。历史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言,如果能够善巧地依止上师,放牛的牧童也能够证悟。他那种愚笨的信心,比那种有智慧但是信心不稳固的人证悟的机率要大。他全然依止,虽然没有其它的功德,但是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也很容易证悟。
但这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的,因为我们的分别念经常会跳出来,所以要不断学习,不断忏悔、观修,把自己的心调伏,调整到那种非常诚实、秉性正直的状态。这也叫炼根,我们的根基不那么利,必须通过修行来训练,把根基从钝根修炼成利根,《俱舍论》等也有这种炼根的说法。我们现在的根基可能不利,但是可以通过训练,通过修加行、闻思经论、祈祷,通过很多方式来训练,把自己的根基逐渐训练得非常利,这是很重要的。
从前,一位大成就者的弟子摄受了众多眷属。一次,他正在传法时,他的上师以乞丐的形象来到他面前。他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中顶礼自己的上师,便装作没看到。下午传法结束后,他立即去拜见上师,恭敬顶礼。
以前有个大成就者。虽然他是大成就者,证悟了,但显现上面可能还没有完全成佛,以前当众生时的一些习气可能还会有所延续。他就是这样示现的。
这位大成就者的一个弟子摄受了很多眷属。一次他正在大庭广众中传法的时候,他的上师通过乞丐的形象来到他面前。他是在他上师那得法成就的,然后当他坐在高高的法座上传法的时候上师来了——不是以那种标准的善知识的方式,而是以一个乞丐的方式出现。这时候他觉得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中站起来向上师顶礼,就假装没看到,好像不认识一样。
“下午传法结束后,他立即去拜见上师,恭敬顶礼”,传法结束了弟子们走了,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跑到上师跟前去拜见恭敬顶礼。
上师问:“刚才为什么不顶礼?”他妄言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上师。”
他没有如实回答说我不好意思,而是说没看到。
话刚出口,他的两颗眼珠顿时落地。
他说没有看到上师,因为这样的因缘(上师也是一个很严厉的对境),所以他刚说完这话两颗眼珠就掉下来了。
后来他请求上师宽恕,并说了实话。
他马上在上师面前忏悔,实了实话。
蒙受上师加持后,他的眼睛才得以恢复。
然后上师给他加持之后眼睛才得以恢复。
所以即便是一个成就者,即便说一个小小的妄语,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人。我们凡夫人如果通过猖狂的心态而说了妄语,这个罪业本身非常重,而且它会成为我们证悟实相的违缘。
本来要获得证悟必须要通过上师加持,但是当你早晚在修上师瑜珈、把上师观在头顶上的时候,你观在头顶上的上师是你说妄语欺骗的上师。你在这个上师面前说妄语欺骗了他,这个罪业会成为阻碍,上师的加持没办法通过这个顺利融入到你的相续当中。虽然你有祈祷,但如果这个障碍没忏悔清净的话,就没办法得到加持。
真实的修行是做不得假的,如果你想做一个修行的样子,那是可以。但如果你想要通过修行得到法义,就不能够做假。不管是在这方面还是其它方面,其实如果要真实调伏我们的心,所有的修行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能够是做给别人看,也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修就好好修,只有这样,才能慢慢累积善根。如果不好好修,你虽然时间也花了,也做了,但能够得到的利益是很少很少的。
我们通过这种教言,都知道在修行过程中、在依止上师时、或修行佛法时,我们对这问题也是要非常重视。我们在这过程中,对修行佛法倒底产生什么态度?这要靠我们的福智和善根。因为如果我们觉得修学佛法和世间法是等同的,这个时候我们不一定觉得,在依止上师或修行佛法中,有必要这么严格去做。如果觉得世间法远远大于佛法,依止上师求法时,那我们会更加猖狂、更加不恭敬依止、更加去通过形象来修行。但如果觉得修行的利益远远大于世间的利益,我们肯定就可以舍弃世间很多的损失,或者说很多问题可以舍弃,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去修行。
我们内心的状态,它也是通过不同的福智、善根,在外面体现出来。所以说我们为了让自己真实达到那种状态,需要认真修行、闻思、发愿回向,这方面需要认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良性循环的方式不断增长善根。这样才是真正开始修行了,功德才是真正增上。
如果不认真修,功德不会认真增上的,它也敷衍你。好像觉得功德很大,其实都是假的。有是有功德,我们也觉得很大,别人也说你功德很大,但这功德也没有认真增长过。如果我们认真修了,它就会认真增长。当然这功德并不是有情,它其实是说什么?我们要得到真实的利益,必须要认真修。如果你敷衍,那它的利益也敷衍你而已、安慰下你,觉得自己是修行者,已经皈依若干年了,但其实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假象而已。
这假像在平时遇到违缘时,能调伏你内心吗?很难说。当你在临死时,能帮助你吗?没有障碍、恐怖吗?这也很难说。死后,能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吗?这也很难说。因为你的修行是敷衍的,所以它也敷衍你,让你感觉在修行,但最后没办法得到实际利益。只有当我们认真对待修行,这功德就是真实的功德。在真实的功德、利益生起时,你的心就可以被调伏。
在这过程中,你再遇到违缘、遇到什么事情,就可以发挥利益,这就是真正的朋友,不像酒肉朋友那样。酒肉朋友平时跟你很好,但关键时根本找不到人,真实的朋友在关键时候会帮你。
功德也一样,如果我们随随便便做些功德,关键时刻看不到利益在哪里,修行佛法没有调伏自己的烦恼。如果你认真修了,在关键时候就会有利益。比如遇到违缘、这个坎过不去了,这个时候修行的功德就出来了,怎么样去面对、怎么样去化解,马上就可以帮助我们调伏;这个功德在临死时,也会真实地帮助你不恐怖。你现在修了后,心就会稳定、没有恐怖心,死了之后该往生就往生,该怎样就怎样。它会真实地发挥效用。
现在我们在修行,就要选择做一个假装修行呢?还是真实修行呢?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思维,才能慢慢沉淀下来。我们要认真思维后,很多重要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所以一定要下决心修、认真修,做修行的样子其实意义不大。
下面我们再看:
此外,印度大成就者黑行大师有一次和众多眷属一起航船渡海时,他想:我的上师虽然是真正的成就者,但从世间的眷属受用等方面来说还是我更胜一筹。
黑行大师在印度,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证悟者。有一次他和很多眷属坐大船航海,因为眷属很多,所以这船也很大,有很多眷属围绕。这时自然而然生起了一丝傲慢心,他想我上师肯定是真正的成就者,这毫无疑问,但是要从世间的眷属、受用方面,我还是更胜一筹的。因为他的上师可能显现上没有摄受那么多眷属,受用方面也是一般般,没有致力于这方面,所以看起来好像我徒弟更多、事业更广大、受用更胜一筹。
刚刚生起这个念头,航船即刻沉入海中,在水中遇到极大的艰难时,他马上祈祷上师,上师亲自降临解除了他的怖畏。
在生起这念头后,通过这种因缘,因为是严厉对境的缘故,航船马上就沉入海中,在水里面遇到很大的艰难,这时他马上祈祷上师、忆念上师,上师也应他的祈祷,降临他的面前,解除了他的怖畏。
上师说:“因你生起了很大的傲慢心,所以得到这样的报应。实际上,我也是没有致力于寻求眷属受用,否则,如果我也将精力放在这上面的话,成为与你同样的人肯定不成问题。”
上师说,因为刚刚生起了很大的傲慢心,所以会显现这样的报应。实际上我是没有致力于寻找眷属、受用、所谓的广大事业,如果我致力寻找,也将精力放在这上面,我会做到至少和你一样。
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也会这样认为,觉得上师这方面不如我,还在问我这方面的问题;上师那方面也不懂,好像很多都有欠缺一样。觉得上师是通过我供养的钱财,这个事情才做圆满了,如果我不供养,可能也有点困难。有时也会生起这样的想法。
但是真正来讲,就像这里上师所回答的一样,如果他致力于这样、稍微显现的话,肯定会做得非常圆满。但是他要利益众生、有情的缘故,从而有些身世中显现像转轮王那样。佛陀在因地时也显现转轮王,显现转轮王时他的财富非常圆满,他通过那个方式利益有情;有些时候又显现一个瑜伽士,瑜伽士是居无定所,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大的事业,但他通过那种方式去利益众生、救度有情;或者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也没有去建大庙、聚集很多的徒众,有弟子到跟前就度化一两个,唱唱道歌度化一下,让他们证悟心性。他也没有显现广大的事业,就通过那种苦行的、舍世者的方式,给后代有情树立一个榜样。
他们根本不致力于这个,否则像这些证悟者一旦证悟心性,福德是无穷尽的,通过大无为法的方式而存在。或者要真正成就佛果,需要多大的善根,他的福德是非常强劲的。而他即便不是佛、是菩萨,相续中的善根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他也不是没这些功能、福德、财富。如果要显现财富,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富,对他来说都没一点问题,只是他没这样示现而已。
有时候凡夫人很容易生起这种想法,这公案中这对师徒的示现,上师的回答也能作为我们的参照。如果我们生起这种念头的时候,我们要想这段教言,是上师没有致力于寻找,没有示现而已,如果要示现,凭上师遍知的智慧,作为三界导师,连帝释天、梵天都在他面前顶礼,他还做到这些事情?是不可能的。
上师的功德是任运的,如果功德不圆满也成不了佛。如果是真正的佛的自性、证悟者自性,这些世间的功德随随便便。出世间的证悟、智慧都有了,世间的学问、知识对他来讲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只不过通过这种利益有情的方便,他没有示现这方面而已。他通过其它方面来示现。
上师们的示现,是有侧重的方式来调化众生的,有些上师偏重于修行,通过修行的方式让弟子调化;有些上师侧重于讲法;有些侧重做一些世间的善业,比如放生或做其它的事情。通过很多不同方面的侧重来引导弟子。如果上师提倡闭关,他的弟子也是依教奉行,主要往这方面努力;如果上师主要是提倡闻思修行、讲经说法,他的弟子这方面也是会去努力的。
往昔出世了说不尽、数不清的佛陀,他们的大慈大悲也无法救度的我们这些众生直到现在仍然遗留在轮回的大苦海中。
这段主要是把依止上师这一品做一个归摄,宣说忆念上师的恩德,以此让我们好好地依止。
是从哪个方面讲呢?“往昔出世了说不尽、数不清的佛陀”,在我们这世遇到大恩上师之前,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燃灯佛无量无边的佛都已经出世了,他们也具有大慈大悲、遍智、善巧方便。他们的大慈大悲也没有救度我们,因为现在我们仍然在轮回中流转。从现在我们正在流转的果来往前推的话,说明以前也没有救度我们。我们这些没有被救度的众生,“现在仍然遗留在轮回的大苦海中”。
昔日涌现了不可思议的成就者高僧大德,可是我们也没有能成为他们慈悲观照的对境,甚至连面见他们的缘分也没有。
除了佛之外,以前“涌现了不可思议的成就者”,还有这些“高僧大德”。我们在佛教史中所看到的这些传承祖师,每个教派都有传承上师传,有这么多的证悟者和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我们“没有成为他们慈悲观照的对境”,甚至有些人“连面见他们的缘分也没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真正完全没有见过?也不能够完全这样说。站在今世这个角度,虽然以前可能拜见过,但是没对我们产生什么利益。从今世这个侧面来讲,我们可以说以现在这个身份当然没有见过,因为他们早就入灭了。虽然莲花生大士没有入灭,但他老人家在铜色吉祥山也不经常来,来的话也是骑着太阳来,我们也看不到。没有入灭的,以我们现在自己的智慧和不圆满的功德,也见不到真身。虽然全都是不可思议功德的证悟者,但是甚至连见面的缘分也没有过。以前虽然见过,但是还是没有真正调伏过。
以前的我们不说,主要是对当前的上师善知识产生信心,知道对我们恩德很大,所以要抓紧现在的机缘。也许上一世我们也学过前行,也学过这段,当时的上师肯定也是这样去讲的,这没什么矛盾。关键就是说不管以前怎么想,现在还在流转,现在的上师对我们的恩德最大。以前的上师对我们也有恩德,关键是要好好依止、祈祷现在的上师,通过他的调化,让我们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从字意上讲的话没什么问题。
如今佛法已到了末期,在五浊横流的这一时代,许多人虽然获得了人身,但只是随着不善业而转,不明取舍的道理,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漂泊在空旷的荒野中一样。
一方面来讲,很多佛、高僧大德都已经入灭了,我们没有遇到。现在虽然佛法还没有隐没,但是逐渐到了末法时代,所以在“五浊横流的这一时代”——见浊、劫浊、众生浊等五浊很强盛的时代中,虽然很多人获得了人身,但是都是随着不善业而转的。我们在依止上师和学习佛法之前,也虽然是获得了人身,但是基本上是跟随不善业而转,不明取舍道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些取舍的道理都不了解。好像无依无靠的盲人漂泊在空旷的荒野中一样。很大一个空旷荒野,盲人心里面非常恐怖、没有依靠处,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出去,这方面是非常可怜、可悲的状态。
我们也是盲人,为什么是盲人呢?因为没有取舍的眼睛。取舍就像双眼一样,如果有了双眼可以取舍,可以看路。但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就没办法取舍道理,相当于我们也是盲人一样。我们在轮回的旷野中,无依无靠的这个时候遇到了上师善知识并依止善知识,通过他的牵引可以逐渐知道取舍之处,通过他的加持,我们内心中慢慢生起了正见。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出离心,根本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重要性是什么?完全不知道,学了佛的时候也是把佛法当成长寿、救怖畏的方法,或者帮助我们升官发财的方法,都不知道佛法是真实觉悟之道。
真正来讲,核心在没有依止上师之前,即便皈依了,我们都没有发现佛法的精髓是什么。在依止之后慢慢地调化我们,让很多佛弟子的相续有正见,这是非常难得的。相续中有正见、对整个佛法修行的体系或大纲、发心成熟的大概过程是很清楚的。哪些是修行的核心、哪些是重点、哪些相对不重要,通过上师的调化之后,也是有很多人知道了。不是一两个,而是大片大片的人,慢慢地知道佛法的修行要点,这方面都是上师他老人家的恩德。
此时此刻,诸位上师、善知识、大德以无量悲心垂念我们,他们相应所化众生各自不同的缘分而以不同补特伽罗的身相现于世间。
在这么悲惨可怜的时间中,上师们善知识大德们以无量的悲心,忆念我们、垂念我们,然后显现在我们面前,相应于各自所化众生的缘分,通过不同的身相,不同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就是数取趣,数数地取六趣,也可以是众生的意思)。通过六道的各自身份而现于世间,如果调化人,他就以人的身份现于世间,如果要调化旁生,比如说调化狗,他就会显现狗的形象,在狗群中给他们利益。以各式各样的身相现在世间中做不同的调化。
但真实来讲还是人道中显现善知识的情况,因为人的根基可以明了法义,可以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这方面有很多优势是其它道不具备的。人道可以直接调化,其它道可能是间接调化或者是部分调化,没办法直接圆满地调化。人身既可以得受圆满的别解脱戒,也是有苦有乐、可以生起出离心;他的智力可以思维法义、内心可以证悟实相、也可以修任何善法,所以人的身份是最圆满的。天人虽然圆满但他太快乐了,福报太大了,这成了他的障碍。饿鬼太穷了,天天在饿肚子,天天在找吃的,也没有心思在学法上面,所以说这些身份都不圆满。但只有人的身份最圆满,所以主要的调化发生在人道,人道的上师、善知识对我们来讲是最接近的。
本来他们安住于佛的密意中,但是行为却随顺我等凡夫人,通过善巧方便摄受,使我们趋入殊胜正法之门,打开我们取舍的双眼,无有错谬、无有迷乱地指示解脱遍知的胜道。
这个非常重要,上师的本体是安住在佛的密意。刚刚讲的几类善知识中,这是属于佛类的,是以佛化现的善知识。虽然他安住在佛的密意,但是行为随顺凡夫人。如果他完全以佛的方式调化,我们根本看都看不到他,怎么调化呢?如果真的显现他自己的功德、佛的法身,我们也看不了,显现报身也看不了,只有和我们显现一样的化身。
所以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佛陀,相当于血肉之躯。提婆达多在显现杀佛时,佛的身体也出血,所以从某个侧面来讲也都是血肉之躯。佛陀只有显现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见得到,才能走近我们,我们才能接受他的教化。
像这样随顺于我们凡夫人,而且随着众生的根基强弱,显现形象也是有变化的。比如善根很强劲的时候,他就直接显现成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释迦牟尼佛,直接以佛的身相。他们当时依止的上师都是佛,直接依止佛的。随着众生的福德逐渐地削弱,他显现的是菩萨或凡夫的形象来救度我们。所以他们特别善巧和慈悲。
如果以后众生没有福德了,善法已经隐没了,他还会显现出没有解脱善根的形象,来帮助我们,比如净轮王和转轮王,那时世间是没有三宝的。三宝会以那样的方式继续帮助我们,和众生结下解脱的因缘,通过各种方便方法利益众生。
而现在佛法住世,上师还会显现讲经说法或调伏我们的方法,通过善巧方便摄受。大恩上师也是这样,在调化我们时有很多方便,不需要我们去学院或某地学法,在家里就可以听受最殊胜、最传统、最纯正的法义,使我们趋入殊胜正法之门。因为能真实调化我们就是殊胜的法,除此之外无法调伏、佛都做不到,不能说把手放在众生头顶上就让他证悟了。佛陀时代的众生根基那么利,如果可以,就摸一个顶证悟一个。但佛陀也是一样的讲法,对于那种根基最利的、随便抽一个放到现在都是最优秀的人,也是这样讲经说法。
现在也一样,我们要知道依止上师主要是听法,然后修法。法最主要,其他方面相对次要。在依止上师过程中,我们再再强调主次不要颠倒。依止上师是让我们知道法义和取舍之道,打开我们取舍的双眼,了知什么该取什么该舍,包括世俗谛、胜义谛的取舍,有浅有深、许多取舍之道。现在依止上师的道友们,根据自己精进和次第的不同,相续中掌握的取舍之道,或多或少都有。
然后无有错谬、无有迷乱地指示解脱遍知的胜道,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恩德,因为只有法才能调伏,只有法才能让我们真正成为僧宝、成为佛宝。法很重要,依止上师主要是闻思修行佛法,先闻思再跟随上师修法,不是跟着上师听了法就不管了,还要修法,上师告诉我们怎么样修,怎样去调整,怎样避免歧途等等,还要在修行中不断地依止,这里只有一个核心,就是法。即便是依止上师、依教奉行,本身就是一个妙法,所以依止上师也是在法上面最着重的。
上师这些恩德主要体现在帮助我们打开了取舍之道。有时在修学佛法过程中,上师也说,真正的大恩上师是传授最殊胜法义,教授菩提心,让我们最圆满趋入空性实相的,或传授密宗法要等关于解脱道的。但有些人并没有觉得这是很殊胜的上师,认为就是一个传法的。
反而那些没有办法传授取舍之道、也没有在你相续中培养菩提心和空性的上师却是最殊胜的,因为可以和他讲话,天天打电话等等,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真正地依止上师,是要在相续中树立取舍的双眼,通过这个法来调伏自己。怎么抉择取舍之道?佛法中最精华的菩提心和空性实相,这是通向解脱的最捷径。能告诉我们并帮助我们在相续中完完全全生起菩提心和空性见的,这样的上师恩德最大。
这里华智仁波切讲,为什么上师对我们恩德大?原因就是摄受我们,让我们趋入正法,打开我们取舍的双眼,无有错谬、无有迷乱地指示解脱道,这种恩德是根本无法描述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从未接触过和解脱相关的这样殊胜的内容,所以我们要知道,并非是要对其他上师不恭敬,而是应了知上师对我们有特别大的恩德。不是让你换位,把对之前那位上师的欢喜心移到这位上师身上了,不一定是这个意思,但至少要知道上师对我们的法恩,佛法中有个术语叫法恩浩荡。
怎么样体现法恩浩荡?就是给我们不间断地传了这么多法要,每一个都是关乎我们解脱、让我们进入大乘道、趣入实相的——或是加行、或是正行,或者是道的本体、或者是道的分支,想方设法让我们闻思、趋入正道。该鼓励的鼓励、该呵斥的呵斥,所有的方便都用尽了,只为让得到人身的我们对佛法有兴趣,把我们培养成心依止法的修行者,真正用法来调伏我们的心,让我们的相续中生起取舍的智慧,为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是所有的上师、导师中最殊胜的,佛陀再来也是这样做——先讲法、再传法,抉择法义,然后让众生修法。
我们的上师也是这样,让我们经常对法产生兴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配合,上师传法时要精进努力,该听的听,该思维的思维,该修的一定要修,因为只有法才能调伏,只有通过闻思修行和弘扬佛法才能报答上师的恩德。否则这么大的恩德怎么报答?无以为报。只有修法,再把法通过自己的善巧方便传给别人才算报答。
实际上,上师的功德与诸佛无有差别,而且对我们来说,上师则以胜过诸佛的恩德予以救护。
实际上上师的功德等佛,且恩德胜佛。为什么上师的恩德已胜过诸佛?因为佛已入灭,现在我们见不到佛,只有听受法义,而我们可以见到上师,可以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可以直接告诉我们取舍之道,这样的恩德胜过诸佛。不单单是传法,而且是言传身教。对我们而言修行正法过程中遇到善知识非常重要,所以经常讲,在修学成佛的诸多助缘中,最殊胜的就是依止具相的上师善知识。
因此,我们应当随时随地以三种信心全力以赴谨慎依止上师。
三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下堂课讲皈依时就要讲这三种信心)。我们要随时随地以这三种信心全力以赴、谨慎依止上师,谨慎依止这点很重要。只有善巧依止才能在依止上师过程中,完完全全得到法的利益;倘若没有谨慎依止,那得到法的完整意义和密意的条件就不具足,缘起不具足是很困难的。下面是暂停偈,这一品的结文。
虽遇圣士仍为劣行诱,虽获胜道仍漂非道中,
我与如我恶性诸有情,正法调伏自续祈加持。
华智仁波切很谦虚,写论典时做了一个祈请文,对我们来讲可以直接用。“虽遇圣士仍为劣行诱”,虽然值遇、依止了殊胜的善知识,但是还是被恶业的行为给引诱,按理来讲依止了圣士就应该趋入圣行,但我们还是在做偏离解脱道的行为,这里需要忏悔,需要求加持。
“虽获胜道仍漂非道中”,虽然已经获得了解脱的胜道,从上师那里听闻了菩提心、空性等很多共和不同的修法,按理说获得了胜道应该行走于正道中,但现在却还是漂流在非道中。
“我与如我恶性诸有情,正法调伏自续祈加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尤其是祈祷根本上师加持我,通过正法调伏我的相续。
依止上师之引导终
共同前行圆满矣!
以上共同前行就圆满了。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虽遇圣士仍为劣行诱,虽获胜道仍漂非道中,
我与如我恶性诸有情,正法调伏自续祈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