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08皈依

前行广释辅导08皈依

Total words: 177,996.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3 hour and 29 minutes.

本稿仅为方便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4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有三个部分的内容,前面我们学了共同加行,今天学不共加行,以后还要学破瓦。这三部分的内容让我们的心成为法器或趋入于实相的证悟,这些法要是需要修行的。

前面四种共同加行让我们的心安住在出离心的状态中,以前我们耽著轮回,而现在要追求解脱。怎么样把自己的心从耽著轮回引导趋向于追求解脱的状态呢?就是通过前面的修行。通过前面一系列引导,如果认真地观修,我们的心就会转变、不再耽著轮回、开始对解脱道产生兴趣,所以前面有四种转心法即四种厌世心,还有解脱利益和依止上师善知识。

如果把前面这些修法修好之后,在某一个阶段我们的心就能成为法器了,成为什么法器呢?能够修持不共加行的法器。相反,如果我们前面的没有修好的话,不共加行放到我们的相续是不能相应的。想要相应于不共加行中皈依、菩提心等修法,我们的心需要是法器的状态,也就是必须把前面的法修好。当然法器有很多层次,因为我们接受的法要有很多层次,有初级、中等层次的法要,还有直接相应于实相的殊胜法要,比如空性、如来藏或者密法等等。如果要修这些法,必须要把我们的心相续调整到能够相应、能够接受、能够修行这个法要的高度。而前面的四种共同加行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接受、在相续当中观修并生起不共加行的状态。前面的法让我们成为某种高度或阶段的法器之后,就可以顺利地修皈依。

如果前面的没有修好,能不能修皈依呢?也可以修,但是能够得到的真实利益就大打折扣,没有办法达到佛陀或华智仁波切讲这个法时希望我们达到的高度。

如果要修得动皈依、菩提心的修法,必须要先把前面的法修动。但是没修动怎么办?也可以往后面修。这方面我们要知道,在修后面的法的时候,也会反过来对前面的法有帮助。

大恩上师也说了,是不是在没有把前面的修法修到量之前,一直要修而不能修后面的法?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相续要成为一个圆满的法器,应该是在前面的修法完全到量的基础上修,后面的法才可以完全到量,从原理上是这样的;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前面的法没有修到完全相应、到量,那至少要有某种程度的觉受,必须要修动一些,这样我们的心就有转变,之后再修下面的不共加行就可以相应了。所以这前后也是一种类似因果的关系,前面的法对我们而言很关键。

共同加行我们已经学完了,是不是已经相应了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都有自证。到底前面的这些法有没有修动?修动的标准就是对于轮回中的法是否还在耽著?对我们的人身是否真实地认识到它的珍贵,而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修法?或者我们的思想就是想要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佛法?是不是真正生起无常观了,知道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有用,现在就一心一意多修正法?是不是已经生起来这些了,有考核的标准。总而言之,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和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里面都讲到生起出离心的界限和标准,最严格、最圆满的界限,就是当我们看到或碰到轮回当中的盛世、幸福等等,没有丝毫的羡慕之心。

没有丝毫的羡慕,不是让我们抛弃的意思,而是可以有但是不羡慕。什么时候得到了也可以使用,哪一天失去了也没有什么伤心的,这就是内心当中达到没有羡慕的圆满标准了。我们可以经常性反观自己,衡量自己的修行是不是到量了。没到量之前不要傲慢,连这个都没有到量就没什么傲慢的资本。虽然现在还没有到量,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去修,只要修就可以慢慢达到。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不共内加行。前面是外加行,这个是内加行。让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中出离或者出离到某种状态,就是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就开始慢慢地通过依止上师(前面共同加行的最后一个引导是依止上师),那依止上师具体干什么呢?不是天天跟着上师跑或怎么样,而是要依止上师给我们传的法要,然后去修法。那么上师传什么法呢?就是不共加行中这些(当然共同加行也是法要,也需要上师传了之后,引导我们生起来,但是不共加行开始让我们的心逐渐走向对实相的证悟了)。

前面的修法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的状态、从大的方面让我们求解脱道;而不共加行是让我们的心开始和实相相应的修行方式。不共内加行更加接近于实相,更加需要在心上面修行。后面的五加行(不管是五加行、四加行还是六加行,不同的教派稍有些不同,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在心上面安立的,都是修心的方法,这方面称之为内。

然后讲“不共”,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几种不共。第一个,是以皈依来区别内外道。(我们很熟悉的一句教言)阿底峡尊者讲:“内外道以皈依别,大小乘以发心别。”内外道的差别就是是否皈依三宝。大小乘的区别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是大乘,没发菩提心是小乘。还有显宗密宗是以见解、通过清净观来做区别的。不是说显宗没有清净观,主要密宗最侧重的就是安住在清净见——一种等净无二见当中,这是它的修行核心。这就是不共。

前面我们讲了所有的内道宗派都是要皈依的,皈依是和外道不共的,外道没有皈依三宝,内道有皈依三宝,是不共的。还有发菩提心也都是不共的。

不共的另一层意思是大乘和小乘的不共。虽然都有皈依,但是这里讲的不是一般的皈依,是大乘或密乘的皈依。它的发心是相应于要成为大圆满的法器,大圆满法是大乘法,所以首先要有不共的菩提心摄持的皈依。

另外,这里所讲的皈依不单单是大乘的,还有密乘的皈依,所以“不共”也指和大乘显宗的不共,以及和汉传佛教的不共,因为藏传佛教的修行方式,虽然都是大乘,但是它的修行方法是不一样的,这是不共的含义。

此外,这是宁玛派(宁提派)的皈依,因为这是大圆满龙钦宁提的前行,所以这里最深的不共指宁提派本身的皈依。我们后面学皈依颂的时候就知道了,这是属于宁玛派(宁提派)不共的皈依,和其它的皈依不一样。发菩提心、修持金刚萨埵、修曼荼等也有不共的地方,综上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不共的含义。

而且,通过这样的修行可以让我们的相续又成为法器。前面我们修了共同加行之后成为法器,可以在这个状态当中修持不共加行。通过不共加行的修行,我们的心更成熟了,成为更高法的法器,也就是进入密宗的修法,进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大圆满的修行。大恩上师说你能否得到大圆满的法要,五十万加行是个硬性指标,必须修完。

我们修了五十万不共加行之后,认认真真修的话,不是仅在数量上走了一次(这是最低标准),必定会达到相应的证量。真实地修五十万加行后,修皈依应该达到修皈依的量——就是宁舍生命不舍三宝,或者相应于不共龙钦宁提的皈依应该达到一个标准——必须知道自相续当中本具佛性,永远不舍弃佛性(也舍不了),对此深深地坚信,这样他就达到密乘的皈依标准了;发菩提心的标准是怎样的?为了一心一意利他而追求佛果,要达到这个标准;修金刚萨埵也有一些梦兆的观察或者在白天的观察,这些都有一个个的标准。所以,把五十万加行认认真真修好之后,我们内心当中会达到一种状态,相续会成熟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把这些修好之后,我们如果是修大乘、密乘或者大圆满的法器,从修行者当中一下子就脱颖而出,就可以接受大圆满的修行。通过前行把心调伏好之后,就可以很顺利、很从容地迎接大圆满。在那种情况下,上师灌顶也好、传大圆满也好、入密乘也好,那时就能体会到大圆满法的殊胜性,因为你把前面的这些都修好了,是一个法器了,就很容易和大圆满法相应。如果和大圆满法很容易相应,那么证悟实相也就很容易。因为在所有的证悟实相、现前如来藏的法要当中,大圆满法是最直接的。

一般的人如果没有修行,相续当中的根基或是福德不够、或者相续没调伏的话,这么殊胜的法交给他就没办法相应,因为他法器还没有成熟的缘故,所以我们要修不共加行。不是说为了听密法我必须要修,当然如果五十万加行不修完的话,按照规矩来讲是不能够听密法或大圆满法的,但灌顶不一定。有时我们想修五十万加行干什么?是为了进密法班,或为了听密法,这不是我们修五十万加行最根本的目的。

五十万加行修完之后你肯定可以听密法,但不是说我拿着一张门票就可以听密法了。五十万加行是调伏我们的心,让心达到一种高度,把该圆满的资粮圆满了,该清净的罪障清净了。通过上师瑜伽的修行让我们的心得到强烈的加持,把我们的相续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达到那么高的标准后当然有资格听密法。

所以,并不是说五十万加行就是为了听密法,或者说这是我们班级的一个标准、规定,我必须要完成它,不完成如何如何。这只是一方面的必要性,最根本的必要性还是通过内加行(五十万加行)让我们的相续成熟,该圆满的功德、该清净的罪障通过这些方式来调伏,然后得到上师的强烈加持(因为你把前面的皈依、发心、百字明修完之后,在这个状态上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和平时我们没有达到那么高标准的时候修上师瑜伽不一样,它就有深度了,祈祷就有深度了)。

比如,你把皈依修得非常纯熟,你的信心很纯熟;菩提心也是一心一意利他;修百字明也是在十万遍念完之后,相续当中的罪业清净得差不多了;然后通过修曼荼,你的福德、善根突飞猛进,这些都是巨大的保障。在这些条件之下,你再去做祈祷、修上师瑜珈,那就和现在的祈祷不一样,因为它有一个高质量的基础做保证的缘故。

通过这样的次第脚踏实地修下去,最后我们要接受密法或修密法的时候也很容易相应。因为该做的做完了,基础很牢固,相续中的违品、违缘该遣除的已经遣除了,那时就很顺利地修持密法。所以它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进一步,能真实地和密法、大圆满法相应,这是加行的重要性。我们修行佛法、修五十万加行进密法有什么必要?就是为了证悟我们的如来藏、证悟实相,获得觉悟。

我们说“前行引导文”引导我们的凡夫心趋向于实相的证悟。它所有的修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引导都是把我们的心引导趋向于解脱的。我们只要跟着这个法去做,我们的心自动会被它引导。就像没有眼睛的盲人,跟着向导走,就自动把我们接引到目的地了,不会走错,也不会有危险。我们现在这个凡夫心像盲人一样没有智慧、不知取舍,但是通过这样的引导文一步步修,内心的无明越来越少,智慧生起来,逐渐我们的心就觉悟了。

最关键的一点,我们所有的修行,不管是修《入行论》、《前行》还是修任何的法,从我们自己的侧面来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趋向觉悟。别的升官发财这些全和修行没有什么关系,所有的法要不是为了这个。升官发财与其它的目标,世间的方便多得不得了,根本不需要用佛法来做。一般世间上所有的知识没办法帮我们觉悟,但佛法可以,这就是佛法最不共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学,知道佛法最好、最不共的作用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实相的证悟,让我们觉悟本来面目,而不是说本来没有,我们要重新去找一个没有的佛果,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学的时候,越来越发现以前我们完全是往外驰求的,觉得应该依靠一个外在的东西让我们幸福、快乐,所以我们拼命去外面追求这些物质,最多有时候知道内心要知足少欲,内心平静可以获得一种幸福感。但内心的觉悟与这个幸福感是完全不相同的。

心真实的状态是本具的觉悟的自性。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修行,让我们本具的深层次的觉悟显露出来,这就是不共的修行。这在别的地方没有,必须要依止佛法、皈依三宝才做得到。三宝之外没办法帮助我们达到内心的觉悟,它可以达到别的目的——其它所谓的安乐、幸福,但是究竟实相的觉悟它无能为力。

所以,我们要觉悟必须要依靠佛法,这是一种不共加行。对于修加行要到达什么样的目标,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再修加行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每做一次修行,就离觉悟近一步。所有的修行都是走向觉悟的,觉悟我们心的本来状态。而且这个觉悟就在我的心中,佛性就在现在起心动念的实相的觉悟,它不是在别人那保管的,这个人不在了,要找他把钥匙拿来,把它打开,完全不是。就是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就在我们身体里面,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本具这个觉悟的本体。我们只需要认认真真地观修,把障碍它的东西去掉,通过各种顺缘让它显现出来,就那么简单的事情。

修行并没有那么复杂,不是让我们挖须弥山,或重新砌一座须弥山,比那样简单得多。就是闻思修行,比如听课、思维、生起定解、观修、念咒等,就是这样的修行,不需要做很多的苦行。

如果我们找到了方法,心相应了之后,相对来讲非常容易。但是如果我们不精进,或不知道修行的方法,那就很难。虽然觉悟离我们很近,就是现相和实相的差别,无始以来就那么一点点的差别。如很多大德所说“迷惑了就是凡夫,证悟了就是圣者”,就是迷和悟的这么一点点的差别而已,但是就这么一点差别我们无始以来完全没有发现过。

所以,说难也难,因为无始以来都没有觉悟到;但是说易也易,因为它不是其它东西,就是我们心的本性而已。通过学习了知它,通过修行现证它,遣除违缘、顺缘具足,通过上师瑜伽这些修法、不断观修让它现前,就是这样而已。

这种自性是修加行、不共加行真实的目的。真正地、保质保量地去修,每修一次、念一句皈依、顶一个礼,就是让我们的觉悟现前一步。如果我们在修加行的时候,没有这些思想,不知道修加行到底为了什么?好像是为了拿个入场券,每磕一个头就会离拿入场券近一步。但我们修五十万加行,是为了觉悟心性的,知道这个目标真正地去修,那么修一次加行,就离觉悟近一些。

当然为了拿入场券去修也可以,拿到入场券之后,该补的还是要补,把以前不知道的方向、目标确定下来,再重新修加行或者正行。无论如何我们要知道,所有的修行都是趋向于觉悟的。

前行中从共同加行的暇满难得开始,就引导我们的心上路了。慢慢走下去之后,会产生很多的觉受,我们对于修行的道理更清楚、原理更清晰。再往后修速度会越修越快,因为我们的功德在增上,业障在清净,所以越往后修越顺畅。

当然并不是时间越长修行就越快,有的人皈依几十年了,始终原地踏步,并不是说皈依的时间越长修行得越快。而是要修法,只有修下去才越来越快;如果不修,时间长了还是一样,进步很缓慢。如果从刚开始就认真对待修行法要;认真对待共同加行、不共加行,那么越往后越轻松、越快,这是一个法性、一种法则,因果规律就是这样的。

有些道友以前听过,也修过;有些道友第一次听、第一次学。不管是学过的还是没有学的,都要知道不共加行不共的作用。其中的磕头并不是锻炼身体、减肥的,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绝对不是不共作用。修顶礼、皈依,具有最不共的东西,不是一个瑜伽、体操、有氧运动,而是让我们心智成熟的不共的方法。

我们要认真地学,要了知这里面的原理,“了知”还是“不了知”修行的原理去修行,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要思考。一方面上师也讲到一些这样的内容,我们要思考,后面的修行,有哪个地方和调伏我们的心挂钩的,有的时候上师讲了我们不注意,看不到就过去了。当学几年回头看,上师早就在这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要认真去思考,思考清楚了之后,对法的领悟,对修行会更加使人上进。以上大概介绍了不共内加行,可能还会有很多遗漏的,慢慢以后想起来再讲。首先是一个总的顶礼句。

以外皈依顶戴三宝尊,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

以密皈依现前三身者,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这是皈依的顶礼句,分为外、内、密的皈依。为什么称之为不共皈依呢?其中外皈依和外道不共;内皈依和显宗不共;密皈依和共同的密宗不共,都是一种不共。

首先,外皈依就是顶戴三宝尊,平常我们说皈依三宝——佛、法、僧。此处华智仁波切顶礼上师说,“我的上师,他在皈依的法要上面,显现外皈依是顶戴三宝,他对三宝生起了皈依的心。”

然后,“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进入密乘之后,以内皈依作为修行,内皈依是修行、成就三根本。三根本就是上师、本尊、空行,这是密宗不共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密乘不共的术语。三根本: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我们祈祷上师,依止上师,可以获得加持,所有的加持根本来自于上师;本尊是悉地或者是成就的根本,我们要成就悉地,靠修本尊、依止本尊来获得;空行是事业的根本,修密宗的息、增、怀、诛事业、弘法利生的事业等,都是依靠空行。作为一个密乘的行者来讲,平时要念诵上师本尊空行,皈依的时候,也要忆念这三根本。

“以密皈依现前三身”,密皈依主要是风脉明点,风脉明点的本性就是法报化三身。通过对风脉明点的法义进行皈依、观修,通过密乘的不共菩提心就可以现前三身,这也是不共的皈依。

这就是内、外、密三皈依,上师都通达,该皈依的皈依了,该成就的成就了,该现前的现前了。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这样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我恭恭敬敬地顶礼。以皈依的修法、外内密三种方式对上师进行顶礼,这是和皈依有关联的顶礼方式。

下面看第二,不共内加行,整个内加行总的科判、整个脉络、纲要都在这。

乙二(不共内加行)分五:

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

首先皈依是一切圣道的基石,要证悟必须要皈依,它是迈向觉悟、迈向圣道的第一步。

“基石”就是基础,最根本的就是皈依,没有皈依就无法觉悟。刚刚讲了,内外道以皈依别,内道有圣道,而外道没有圣道,主要是从有没有真实的皈依来讲的。真实的皈依并不是一种形式、仪式,而是正见。下面我们还要讲,为什么皈依三宝就是内道、解脱道,不皈依就没有?它和我们所皈依的三宝的不共的自性有关联,后面慢慢会学习到这个问题。

二、趋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

大小乘以发心别,如果我们要趋入大乘,那就要发菩提心,只有发了菩提心才是大乘的行者,否则就不算。

现在我们发菩提心可能是从相似的菩提心慢慢过渡到真实的菩提心;从有造作的菩提心过渡到无造作的菩提心;从有勤作的过渡到无勤作的;从虚假的过渡到真实的;从世俗的菩提心过渡到胜义菩提心。菩提心可以深、也可以浅,有世俗的、也有胜义的,它就是趋入最胜大乘的殊胜菩提心。

当然在讲发菩提心的时候,对我们而言,讲得最多的,刚开始入门的,主要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主。

胜义菩提心主要是无分别智慧,离戏的空性,或者说了悟离戏空性的智慧就叫做胜义菩提心。必须要现证,证悟了就有;不证悟,就去相应地修行的一种因。胜义菩提心主要是圣者位有,世俗菩提心在凡夫位也有。

胜义菩提心不是通过观待仪轨得到的,必须要现证。分别心是没办法现前或了悟胜义菩提心的。必须要证圣地或登初地之后才得。小乘的见道、阿罗汉都没有胜义菩提心。一地以上的菩萨在入定位的时候,无分别智慧现前,就是真实的胜义菩提心。

严格来讲,出定位的时候还是世俗菩提心,因为没有安住无分别智。但是他的功夫还在,或者从无分别智的角度来讲,只要登地,能现见实相,就是第一胜义菩提心,然后二地是第二胜义菩提心。把地和胜义菩提心关联起来,《入度论》中也有说“第一胜义菩提心、第二胜义菩提心……”以此来分别第一地、第二地。但是最多最主要的还是以“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这种世俗菩提心作为主要的修行方式。

下面在学习第二个发菩提心引导的时候,主要也是从这个方面讲的,这叫趋入最圣大乘。因为我们必须要趋入大乘。哪一乘好?当然是大乘,哪个好就要趋向哪个。对我们来讲,好像是好高骛远,哪个更大更高就愿意趋入。其实,因为我们有大乘种姓,致力于觉悟,而致力于觉悟必须要由大乘道来趋入。大乘道是趋向于真实成佛的、究竟觉悟的根本因、不共因,别的道没办法。

世间道中绝对没有成佛的因,即使是小乘道也没有。小乘道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但是没办法获得究竟的佛果。我们要成佛,只有一条路,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道。要进入并修学大乘道的根本就是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从此开始你就是大乘的真实的行者。没发菩提心之前,还不算。菩提心有相似的和真实的。愿意发也算是有菩提心,进入大乘道了,但这是相似的菩提心。是不是真实的、不造作的、无伪的、无勤作的菩提心还要看。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开始,就算是有无伪的菩提心。大乘的小资粮道之前都是属于相似的、有勤作的或造作的、有伪的菩提心,算是预备位。

当前期开始修行菩提心,直至到达了大乘的小资粮道,五道十地就开始了。这时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但这个它不一定不退失,只是真实的,还要去维护它,让它不退失。大乘的小资粮道没有私心杂念,的的确确生起了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

到大乘的小资粮道才真正地进入大乘,开始计算三个无数劫。按照大乘显宗的说法,这时还没有开始进入三无数劫。但密宗不一定,它有很多的殊胜的窍诀。三个无数劫的说法,从了义的经典来讲,也是不了义的说法,有这样安立的。

这是发殊胜菩提心,让心成熟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三、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

发了菩提心之后,目标定下来要成佛。如果要真实的成佛,必须要清净成佛的违品。成佛的违品指所有的违品。在金刚萨埵修法中,虽然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罪障都清净了就成佛,但至少清净到能够让我们顺顺利利修密法。当然如果根基好,也有可能把所有的罪障都清净。

我们正式接触或遇到密法,乃至修行密法过程中的障碍通过金刚萨埵都可以去除掉。一方面是阶段性地去除,另一方面整个乃至于没成佛之前的罪障,都要不断地去忏悔。忏悔也能够保证我们在下一世不堕恶趣,因为发誓成佛,不一定今生就能承办。

假如今生没有承办怎么办呢?如果没清净罪障,下一世堕入地狱或其它恶趣怎么办?那样修行佛法的相续就中断了,在恶趣中没办法修行。暂时来讲,为了不堕恶趣,我们要清净,要忏悔,获得一个人身,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佛法,所以要不断地净除罪障。这方面主要的内容,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了知。

四、积累顺缘资粮之供曼茶罗与顿然断除四魔之古萨里——积累资粮。

第四个引导是积累资粮,或者说积资净障。净障前面讲了,积资是什么呢?

科判中讲的很清楚,净障是清净违缘,罪障就是违缘——障道的因缘。如果内心中有罪业,会是修道的障碍,所以这个障道的因缘要去掉。

而供曼扎是积累顺缘。是谁的顺缘?当然是修道的顺缘,是真实地现前实相的顺缘。积累顺缘,不是说没有钱了,赶快去修曼扎,然后把财富积累起来,这就错了。这样当然也可以,但这里的积累顺缘,主要是积累能觉悟的、成佛的顺缘。

如果能积累发愿成佛这种顺缘,那么世间的财富顺便就可以拥有了,不需要专门为了世间财富去供曼扎。供曼茶罗是密宗中最迅速的、远远超胜显宗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密宗不需要三无数劫的原因之一,就是积累资粮很快。

显宗的积累资粮要经三无数劫,慢慢把资粮圆满。密宗的曼茶罗可以在短时间中圆满资粮,一生成佛。一生成佛所有的资粮都要圆满,如果是显宗道,需要三个无数劫才能够达到;但密宗道通过修曼扎,可以在短短的一生中资粮全部圆满,它的功效是相当大的。

学了这个之后,就可以对修曼扎产生真正的信心,并经常去修。如果现在正在修曼扎,就应该认认真真地通过曼扎的引导来修持。

后面加了顿然断除四魔。对四魔顿时断除的就是古萨里的修行,即施身法。古萨里在《心性休息》中是和上师瑜伽合修的。这里放在积累资粮中,华智仁波切说这也不相违,是可以的。

五、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

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的智慧,真正强力地让我们相续中生起证悟,上师瑜伽是最快、最殊胜的修法。前面该做的皈依、发心、积资净障都做完之后,相续和信心都很清净,通过修上师瑜伽就很容易证悟。

有些地方说,强制性的、强力地在相续中生起证悟,就是上师瑜伽的修法。在密法的修行中,对上师瑜伽的修法是非常重视的。修上师瑜伽需要上等的信心,信心越清净,和上师相应的就越迅速。

如果信心有杂质、有染污、有邪见,得到的加持就相对缓慢一些。但是通过不断地修行、观修、有信心去祈祷,得到一份加持,然后再通过增上的信心祈祷,就可以有良性增长。

这个科判就是纲要,修不共加行时,如果把这一段认真观察分析,它的脉络就会很清晰,然后对整个内加行、五十万加行的前因后果知道地很清楚。如果把它分开,如把“皈依”和“发心”单独看,可能不是太清楚。如果把纲要或科判放在一起看,皈依、发心等,每一个都有关联的,相续怎样成熟的历程是比较清楚的。

把纲要抓住之后,以此基础再去单独修加行,皈依、发心时,时不时忆念其中的内容,都会有很大的作用。现在修的加行到底和前面、后面是什么关系?如果知道了,肯定对整个道体的建立很清晰;如果不知道,修是在修,但对修道本身没有确定的定解,所以有时修行的质量会有所减弱。

一、皈依

首先第一个是“皈依”,字面上是皈投、依靠的意思,就是对于一个可靠的对境生起信心,然后就依靠、依止他。在《心性休息》中主要是说:对修行者来讲,也是为了遣除怖畏而皈依的。皈依也分了小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皈依。

如果是下士道或者小士道的皈依,主要是怖畏痛苦与恶趣,害怕堕恶趣皈依三宝,这就是下士道的皈依。因怖畏而且想要舍弃对恶趣的恐怖而皈依三宝,因为皈依三宝可以不堕恶趣,通过不断地念诵皈依修行法要,当然就可以不堕恶趣。

中士道的皈依恐怖畏惧什么呢?是畏惧“三有”,即整个的轮回。小乘者的皈依是对整个三界轮回感到很恐怖,为了从轮回中出离而皈依三宝。前面讲了小士道的皈依,在三宝中有让众生离开恶趣的方便,即皈依三宝,就可以离开恶趣。小乘的行者想要离开六道轮回的痛苦而皈依三宝,就能够找到离开三界轮回的方法。

大士道的皈依怖畏什么呢?非常怖畏寂灭,即对自己一个人解脱(小乘的涅槃)很怖畏。通过发菩提心的方式来皈依三宝,在大士道的皈依体性中,让他离开小乘的发心和修行的方法都有了。所以依靠这个,当然就可以解除怖畏。

因为在三宝的体性中本来就具备这些功德。不管你想要遣除恶趣或是三界的怖畏,还是遣除对于寂灭的怖畏,三宝的体性中都有让你遣除怖畏的自性。所以不管是以哪种心态去皈依,都能够找到方法、得到救度,这就是皈依。

皈依真正来讲,是觉悟的第一步。皈依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原理、方法后不断地学修,皈依三宝对于大乘的行者,从某个侧面来讲,是找一个庇护的地方(依靠处或皈依处);如果对初学者或是现在的我们,可能是找一个精神的依托或依靠处,好像精神有了三宝作依靠之后,遇到事情都不慌乱了。其实远不止此,这只是它其中一个小小的作用。但是世间人仅仅理解成:皈依就是找一个宗教信仰、或是心灵的依靠,有没有这方面的作用?当然也有。但是皈依的修法其实是很深的。

在修皈依的时候,比如说每天要念十万遍皈依,十万遍不够、还有第二轮的十万遍;或者每天都要忆念三宝(因为皈依有皈依的学处与戒律,每天早上应该供养、忆念三宝等)。

一方面来说,三宝就是大福田,如果每天去供养、忆念、念诵,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间断地产生福德。本身皈依三宝就是大福德事,每天这样忆念、皈依,福德肯定辗转增上,因为它是福田。如同依靠吉祥就得到吉祥,依靠福田就能得到福德善根,且每天不间断地增长。所以我们每天不要忘记忆念三宝,忆念就能得到福德,因为它是大福田、是吉祥的本体,忆念它肯定就得到吉祥。

另一方面就是,三宝的自性(如刚刚讲的皈依、依靠处),其实整个就是一个修道的过程,道和果都在这上面。如果皈依三宝,道和果的体性都可以体现出来。

每天我们念皈依也是:每念诵或忆念一次皈依、其实就和三宝自性相应一次。相应于三宝自性,信心就会不断增上。就像修上师瑜伽和修空性一样,每观修一次就和实相相应一次。同样,皈依、忆念三宝一次就和三宝相应一次。像这样越来越相应后,内在的三宝自性就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

它的意义很深。从皈依佛陀来讲,佛陀是什么?是觉悟了真实义的导师。佛陀是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趋向于觉悟的。所以,要依靠他来引导我们趋向于觉悟。

而这个法是什么?“皈依法”–有的时候说“法”,就是经书、论典,有些地方或是某些大德讲,这个法就是真理或道、就是修行的方法。皈依法其实就是皈依真理的意思。依靠真理去学修,自己就可以觉悟真理。我们皈依法其实是皈依能够成佛的方便。这个真理是世俗谛中很多殊胜的怎样逐渐趋向于觉悟的、唯一的真实义。它就是实相,通过法的方式来呈现的。所以皈依法就是和真实义相应,通过这种法要,让我们趋向于觉悟。

皈依“僧众”——修法者、修行的人。当然一般意义上的修行者不能叫僧宝,真正的僧宝在《宝性论》中讲的很清楚,一地以上的圣者或菩萨是僧宝,一个也叫僧宝。如果是凡夫的出家人,四个人以上叫僧团(一个团体),也可以叫僧宝。真正的僧宝是登地以上的圣者、圣僧。这种圣僧就是皈依处,因为他修行的法,部分相应正法;或者说现前正法自性的圣者,所以他是圣僧。依靠他,就可以真实地作为我们趋向于成佛的过程中修法的助伴。

同样,凡夫团体的凡夫僧,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见或修行,这也是皈依处。很多时候我们都理解成出家人或者寺院里面的僧团,这个是僧宝。其实按照《宝性论》的观点:真实的僧宝是一地以上的菩萨。这在《宝性论》中讲的特别清楚,它有很多不共的功德。比如说,具有“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所以成为皈依处、不欺惑处,因为已经现前了实相。虽然从一地到十地之间所现前的实相,可能有深浅的差别,但是必定已经现前了实相才能登地。像这样内心中,入定具有如所有智、出定具有尽所有智的自性是我们的皈依处,是值得信赖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现证实相了,值得信赖并且可以皈依他,完全可以依靠他来修行的。

像这样皈依三宝,全都和我们的觉悟是相应的,不是高高在上地三个都坐在这儿,然后我们去皈依、顶礼、求保佑,天天这样也可以。但绝对不是真实的佛弟子要了知、修学的所谓的皈依,而应该完全通过外在的皈依来反观自己内心中的自性、或者是引导心逐渐趋向于觉悟,这就是皈依三宝了。

皈依就是真实趋入于圣道的基石。要趋向于圣道(即法),必须要修法,通过相应于实相、真理的方式去运作、修行,才可以先趋向于暂时的果位、然后趋向于究竟的果位。究竟的果位是什么?就是佛。佛是导师、也是目标,所以要皈依,为什么不呢?而且佛性也是自己的本性。皈依佛性就是对于“我本来是佛”这一点深信不疑,这就是皈依。从外在的佛、进入到了知我们本具佛性,以至于完全相信、没有一点怀疑。就像完全相信“外在的佛陀是导师”一样相信“我本具佛性”,这也是一种皈依。

这种道就是皈依法。《宝性论》中讲“法”其实是“道谛和灭谛”,这个也是我们本具的。通过修行这种文字的法要(相似的法宝)后,可以现前道谛。当现前道谛时,就是僧众、圣僧。

从这方面来讲,它都是有很深的关联。皈依三宝为什么是圣道的基石呢?其实外在的三宝和内在的三宝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刚开始还没有理解得那么透彻,首先是外皈依,即通过皈依外在三宝的方式,如跟他学习、佛陀是导师、这个法是我们修行的道;这些僧众、凡夫僧众、僧团、还是这些圣僧,那就是我们修行的助伴。

刚开始的时候,是对外在具有的功德而自性地生起信心。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就发现(不是突然发现而是在学的过程中),这个法、导师、佛,或是说助伴、僧众等会通过讲法的方式告诉我们:“其实你本具佛性”,慢慢就知道这个问题了。他会讲,我们也会参悟它,最后就和内在的三宝开始有连接了。以后的发展就开始通过外在三宝的帮助来发掘内在三宝的自性,这个就是觉悟之道。

皈依可以帮助我们,这是一种皈依的自性、是个相应的过程。而且佛陀是导师,法是正道,僧众是修道的方便、助缘,皈依三宝后我们就可以很顺利地修行。

我们也应该知道,通过念诵皈依偈,其实也是对于三宝的自性——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三宝,都要生起信心。内在的三宝舍不了、也抛不开,是本具的。外在的三宝,就是我们宁舍生命也不舍三宝,要有决心也是誓愿,不能舍弃。对内在三宝,我们要深信并产生定解,我们本具佛性、三宝的自性,这一定要深深地了知。

下面第一个是讲:

丙一(圣道之基石——皈依),分五:一、皈依之基础;二、皈依之分类;三、皈依之方法;四、皈依之学处;五、皈依之功德。

这就是皈依的所有内容,通过科判的形式呈现。如果我们没有学皈依,都不知道皈依三宝是怎么回事?所以首先要知道皈依的本体、基础是什么?皈依的分类有哪些?修皈依的方法是怎样的?并不是皈依三宝仪式做完、本本拿到后,皈依就完成了。还要通过皈依的修法让我们的信心、誓愿增上,更加和三宝相应。这必须要依靠皈依的修法来做,皈依本身也是一个现前心性、获得觉悟的方便法。

如果我们修完所有的修法,再返回看皈依的修法是相当深的,它直接可以和实相相应。现在我们对空性、如来藏、对很多道理和修法还没有修,只能够认为三宝就是外在的具有功德的对境、一个自性。

但随着我们学习大经大论,智慧在相续中逐渐增上后,我们把空性、如来藏、密法的很多观点学完后,再回头看皈依是直接相应于实相的,皈依的修法本身就和实相相应,它可以非常深。

胜义菩提心也是很深的,很多大圆满中讲究竟的智慧叫做觉性菩提心,是觉性如来藏的译名,是这样一种自性。

金刚萨埵修法也可以直接达到本性。以达到实相的高度来修金刚萨埵,一是安住实相,障碍根本就不可能安住。第二修金刚萨埵安住直接就跟实相相应了,不单净罪,而是通过了悟实相的方式,修曼扎全都是这样。所以我们通过学习很多的教理后再来看五加行,有很多快速集资净障的窍诀,而且可以把我们所学到的所有智慧都用在加行的修行上,质量就完全不同了。

皈依后的戒律是什么?皈依有什么功德?这些必须要了解。我们作为皈依者、佛弟子,要知道皈依是怎么回事?别人问皈依,我们要给他们如理如实的讲。讲后就可以引申出正见,因为现在很多人对皈依是不了解的。皈依佛门好像都知道,但是真实的内涵,如果不学习是没有几个人知道的,所以我们自己要好好学,学完后给别人如理如实地介绍,真实的皈依是怎样?把道理讲清楚,其实对他种姓的苏醒有帮助。

下面讲第一,皈依之基础。皈依的本体就是誓愿,是一个发誓。这种誓愿就是宁舍生命不舍三宝,我们在没有获得解脱前的福祉,还有获得解脱的来源都是暂时和究竟的安乐,离苦得乐的来源就是三宝,舍弃了这些,就相当于舍弃了自己所有的幸福,轮回中的安乐和究竟的安乐是绝对不能舍弃的。

还有不能舍弃的原因是,我们修道必须要通过与三宝的自性相应才能够觉悟实相,否则是根本没法觉悟的,所以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皈依的本体就是一个誓愿,这种立誓就是皈依,所以绝对不能舍弃。皈依的基础、皈依的因就是信心,通过信心然后皈依。

下面首先要讲信心。

丁一、皈依之基础: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而要开启皈依的门必须依赖信心。

皈依能够开启一切正法之门,文字和语言所代表的就是教法,证法就是内心中生起来的功德,证悟的证就是证法。正法包含教法和证法两种。所以没有皈依就没有办法开启一切正法之门,就在正法的门外面晃悠,没有办法进入到真实的正法中,皈依是非常重要的。

要开启皈依的门必须依赖信心,为什么要有信心?因为我们要皈投依靠,就必须要有真实的功德值得我们信赖,值得我们把生生世世的身语意交付出来。为什么?因为我们皈依时发誓,从现在乃至菩提果之间,我们把身语意全部交给三宝。如果不值得信赖,我现在发愿回向把生生世世交给你,而你不是究竟的皈依处——这一世是皈依处,下一世又变了,一个大好人几年过后变成大坏蛋了怎么办?那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三宝的确是不变的自性,《宝性论》中第一品讲得特别清楚。为什么是不变的皈依处?大恩上师以后也要讲宝性论,等学时就知道,《宝性论》就是三宝的自性。是怎样的佛法僧三宝?为什么皈依?皈依为什么是不变的?永恒的皈依处,讲的特别细致。

学完后对于这些问题就像《成量品》中讲的,建立信心的方法是从另外一个侧面,《随念三宝经》是从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宝性论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这方面学得越多,我们对于三宝的了知就会越清楚、越深刻,这时我们的信心也就越牢固。我要皈依你,必须要知道你具有什么样的条件资质,值不值得我皈依?所以我们要去观察,观察后发现,的确佛法僧三宝是生生世世完全可以相信的依靠处,我们就发愿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三宝,这就是信心。

这信心必须要了知三宝不具有任何的过患,或具有殊胜的功德。是生生世世皈依处,不会欺惑我们。有些皈依处是暂时的,有欺惑性。比如皈依天神,他具有一定的功德,也能够遣除我们的一些怖畏。但是本身是有欺惑性的、不稳固。现在可能有功德,过段时间自身不保没有办法庇护谁,罩不住任何人,这是有欺惑性的。但三宝不是这样,他的自性永远不会变,必须反复去学,生起定解我们皈依的信心就会很稳固。稳固的信心从何而来?要了知后生起。我们必须要找到皈依的因,皈依的基础,这就是信心。

因此,在皈依之初,自相续生起稳固的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皈依之初或皈依过程中,生起稳固的信心很重要。刚开始可能还没有那么稳固,但是我们一边学一边观修,要把稳固的信心引发起来。我们现在进入学会学习刚开始,这个信心还不怎么稳固,可能是迷信的状态。但是给我们时间、途径,让我们学习、了知,佛具有什么功德?法具有什么功德?慢慢学几年之后,信心就稳固、有质量了,就不是那种泡沫的、虚的信心,而是真实的。通过什么来填充?通过什么方式让信心坚实?就是学了佛法了解的道理。有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生起了福德,这时让你的信心充实,变得真实、坚固。

现在我们不稳固问题不大,只要我们学下去,跟着上师,跟着安排、课程,不要掉队,不要想方设法的逃课。认认真真学后,我们的福德智慧增上,信心就越来越稳固,这是根本的东西,不是可有可无的。圣道的基石是不随便讲的。为什么圣道基石?它是所有后面圣道的原始基础,必须要生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的正是让我们生起信心的途径。

我们凭什么生信心?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了知,信心就生起来了。不了知怎么能生起信心?根本生不起坚固的信心。当我们对一个人非常了解、很信任,通过很多的观察发现,这就是一个可靠的人,我可以把钱交给他,可以把人托付给他。你观察了很长时间之后,就可以确定了。如果不确定,怎么可能把一个东西交给陌生人?他万一跑了怎么办?万一欺骗我怎么办?这个当然要观察。对于三宝来讲也是一样,我们就是要真实地生起完全值得信赖的稳固信心。

生起稳固的信心是有途径的,如果没有前世的善根福报,不是说生就生的。通过什么途径呢?就是不断地学习。刚开始有怀疑不要紧、再学,和道友讨论,然后观修祈祷,这样你的智慧就会越来越增上,了知的也越多越详细。三宝的自性根本不怕你观察——不是挡着掖着、一观察就露馅,绝对不是这样的。就是让你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这样你就越了知这个人的秉性,就会真正地相信他。

所以,必须要花时间深入学习,如果浮皮潦草地学,大概地观察一下是不行的。观察不透彻的话,你对三宝的自性知道得不是很清楚,高质量的信心就没有办法生起来。必须要深入地学,对于中观也好、如来藏也好,这些所有的法要认真地学,越观察越细致,你的信心就越牢固。闻思究竟、稳固的人,他的信心刚开始不容易生起来,一生起来就很稳定,一般的因缘让他退失不了。

为什么大恩上师这么强调闻思呢?其实我们刚开始学习的信心就是从这培养起来的,修行的前提必须要知道道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有了这个坚固的信心,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什么因缘让你退失,在这个基础上慢慢修学,就很容易获得真实的利益。这个稳固的信心很重要。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有时会在胜解信后面加一种不退转信。先分别讲然后再做归纳,首先是清净信,什么是清净信呢?

清净信:当步入陈设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里,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这个容易理解,当我们没学很多教理的时候,比如去汉地哪个寺院或藏地哪个地方旅游,看到佛像特别庄严,看到经书、佛塔,或者在某个经堂里看到一些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威仪,或者他身边的弟子很多、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介绍他的传记以及感人的事迹,依靠这些简单的因缘,其实这些不是很深入的。

很早以前有些道友去佛学院的时候,看到这些就情不自禁地流泪,很感动,这就是清净信。以前学院的山顶上有很多经旗,看到那么多经旗的时候,一下子就好像内心中的种姓苏醒了一样,就会生起一种信心,这就是清净信。有没有根据呢?有,就是那么一点点外在的根据——佛像很庄严、佛塔很高大等等。或者听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传记,依靠这些马上相信上师善知识们的悲心很广大、智慧很深邃。通过这种清净心引发的信心叫清净信。

为什么叫清净呢?因为他们在看到佛像或者看到高僧大德的时候,心是很清净的,没有其它不好的想法——染污的心,或者说是没有邪见,就是觉得非常的好、很感动,这就是一种清净心。通过这些生起的信心叫做清净信。这里面能够让他生起信心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很多深刻的道理,他也没有深入地观察,只是听到了、看到了这方面而引发,就生起了清净心。

寺庙庄严的佛像这些有没有作用呢?有时候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很多人通过看到这些之后埋下了解脱的种子、生起了信心。但是外在和内在来对比,还是闻思修行是佛法兴盛之因。外在的也可以作为助缘,但主要还是通过转法轮,把佛陀的智慧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弟子相续中生起来,这方面是最根本的。但这些外在的助缘也是有作用,因为毕竟可以产生清净信,引发别人清净心的效果这个是可以的,看到这些之后也可以种下解脱的善根,这个叫做清净信。

第二个叫做欲乐信,欲乐就是希望的意思。

欲乐信: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之后,自然生起渴望摆脱的心态;当听到善趣与解脱的安乐时,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

这个方面根据就深一些,听到了恶趣(讲前行的时候)的痛苦——地狱、饿鬼、旁生分别的痛苦等等,认真听完之后就觉得这么痛苦,一定不能堕入到三恶趣中,渴望摆脱就是欲乐的意思。

当听到善趣的安乐、解脱的功德的时候,油然生起渴望想去获得。如果单单听到之后不一定生起信心,因为他了知得相对比较细致,并且稍微细致地思维了一下,把利害关系想清楚,就知道了不能够堕入恶趣,一定要获得解脱、一定要生善趣。

这个因就比前面的要稳固一些,那么“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

而一旦听到善法的功德,会生起想要修行的心念;

“一旦听到善法的功德”之后,比如放生有什么样的功德,修加行、磕大头有什么样的功德,或者修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马上要修行菩提心。就像我们学习《入行论》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这么大的利益我一定要发菩提心,为了我的利益我要修行菩提心,像这样他就开始修了,因为欲乐,他想要得到这种功德,就对这种方法就会生起想修的心念。

前面是想要获得或者摆脱,这个是想要修持或者远离,一个是缘它的果,一个是缘它的因来讲的。“一旦听到善法的功德,生起想要修行的信念”,从这开始就是因上面,因为他对善法想要修,前面是对功德要获得,这方面是对解脱,或者是对这种安乐的因的善法想要修。

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之后,也会立即生起想要断除的决心。

这些也是从原因这方面,因为罪业的因会引发前面所讲的恶趣轮回的痛苦,所以知道罪业的过患之后,立刻会生起一定要断除罪业的决心。

前面是我不要堕恶趣,我不要转轮回,现在是我不要造恶业,我一定要断除恶业,马上就去受五戒或者怎么样,像这样马上发誓断除这种恶行,这方面就是生起要断除的决心。

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这些都属于欲乐信,欲乐信就是希求、渴望的意思,下面是胜解信。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他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胜解信是很坚定的信心,所谓的“胜解”就是甚深的了解,胜就是殊胜、非一般的意思,是特别深的很殊胜地了解三宝不共的功德。怎样才能获得了知三宝不共的功德?就是通过非常深入的闻思修,只有这样才能够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和加持。这种胜解信的因就是来自于深刻的了知,深刻的了知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长时间的闻思修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实地对三宝功德产生殊胜的信心、达到殊胜的信解或者闻思究竟。闻思时间长,信心就会比较容易稳固,绝对不会受到一点点打击或违缘就退失信心,这也是通过自己前生或今世努力得到的。

在了知三宝不共的功德和加持之后,就会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就是三宝。一切时分指白天晚上、今生后世、暂时的轮回和究竟解脱等等,一切时分没有欺惑的皈依处就是三宝。这个“无欺惑”很重要,在《随念三宝经》中,全知仁波切在注释时对这个“无欺惑”讲了很多。这是完全无欺惑的,任何时间都没有欺惑性,这也是最“不共”的功德和加持。世间中即便是极好的人,因为毕竟是人,也有习气,他说的也不完全可靠,还是会有变化。但是三宝已经断掉所有的障碍,功德已经生起且以非常稳定的方式具足了。

了知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是三宝,就要想到自己现在的修行、生活工作过程中,不管是痛苦还是安乐的状态,永远知道三宝是了知的,无论病、痛、生、死,遇到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一切都是三宝知。

除了三宝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地方,痛苦时、安乐时都要依靠三宝。不要依靠自己的分别念和习气,或者依靠父母、其它人的建议,这些在世间法是可以的,但是在究竟的解脱方面,唯一真正的依靠处是三宝,三宝会知晓。三宝知晓的意思是说三宝完全知道,所有的依靠、苦乐,都是三宝的加持,生还是死都无所谓,反正内心中要永远不舍弃三宝。

“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他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这种非常坚固的信心就是胜解信。自己遇到违缘或者别人的言论比较容易影响到初学者对三宝的信心,因为自己的信心不稳固,所以比较容易受到影响而转移。但是,如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之后,就不会被那些内心的分别念、外在的言论等因缘而影响。有些人看到佛教团体中的这些修佛人都做不到,就退信心了,做不到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我们了知了这个法义后,不管怎样都要去做、去修行,有些当然是众生分别的方法和不共的习气导致的。在学习佛法中,一方面应该认真地学,一方面别人的言行,尽量不要影响修行的状态和决心,这是要想方设法予以避免的。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会问三宝知晓是什么意思?佛陀知晓我相信,僧众知晓就不一定信,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僧众就是一个出家人,为什么就知道这些呢?不一定知道的。如果不知道三宝自性的话,对这个话就不好理解了。真实的僧宝的自性,是甚深一地以上的菩萨,都是现证得实相的,他的能力和一般凡夫是不一样的。虽然四个僧人(即僧团),从某个侧面来讲也是皈依处。但四个僧人如果是凡夫,合和起来还是凡夫,并不是真实具有了知一切众生苦乐的神通,这种智慧也不一定有。但是,如果知道僧宝是甚深一地以上的菩萨,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

还有一个是法宝,法宝怎么知道我的苦乐呢?这个法宝(经书),在《宝箧论》中说它只是一个“假教法身”,属于法宝的等流,是趋向于法宝的一个方便。就像指向月亮的手指一样,真实的法宝是月亮,手指是一个方便。真正的法宝是什么?就是道谛和灭谛,道谛是存在于甚深相续中的智慧,存在于佛相续中的智慧是灭谛,这就是法宝。如果这个是法宝的话,怎么会不知道你的苦乐呢?怎么不知道你的身世情况呢?肯定知道的。经书是一个等流,《宝箧论》中讲的很清楚,真实的法宝,就是道谛和灭谛。

经书是帮助我们趋向于这种境界的一个方便,包括文字和语言。这个法宝,其实是一个代表、一个方便或一个等流。真实的法宝,永远也不能忘记,就是道谛和灭谛,其中道谛是暂时的法宝,灭谛是究竟的法宝。为什么说道谛是暂时的法宝?因为道谛是存在于甚深相续中,“甚深”是有上进的、有增上的,二地菩萨胜过一地对不对?三地菩萨超过二地?所以他相续中的智慧也是无常的,这里无常的意思不是说舍弃、会突然失灵,而是指一地菩萨的道谛,到了二地的时候更超胜,舍弃一地到二地的状态了,这本身就是个无常的状态,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最究竟的是灭谛,就是佛相续中的证悟。佛相续中的智慧没有再增上,因为已经圆满了,所以是究竟的法宝。这些法宝是佛相续中的智慧,这个叫灭谛。

现在我们就知道,甚深相续中的智慧叫道谛,是法宝的一部分,而佛相续中的是灭谛。这个法宝(经书)就是一个方便,是指月的手指,也是一种法,可以指示实相,是趋向于实相的一个等流方便,从这个侧面来讲,它可以被安立法宝的名称。其实真实来讲,只是白纸上面印的字,并不是真正究竟的法宝,从正面了解真正的法宝是什么,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知道的道理。

还有一种信心没有讲,叫不退转信。有些地方说不退转信是最究竟的,已经到不退转了,胜解信是第三个,不退转信是第四个。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中,解释胜解信和不退转信的时候,把二者作为平起来讲的,胜解信是从它所具有的功德是胜解而讲;不退转信是从它没有伪品角度讲的,第三种信心就是比较圆满坚固的信心。这种坚固的信心是没有伪品的,退失就是伪品,这种信心是不退失的,叫不退转信,就是从它没有伪品的角度来讲,叫不退转信。具有胜解的侧面,从正面来讲叫胜解信,这个坚固的信心是从一个本体、二个侧面来讲,所以就是不退转的胜解信。但有些大德讲,不退转信还要更深一层,所以这两种观点我们要了知。

前面说的清净信,我们如果不认真学习,有时候听、讲佛的功德,或者看佛的传记,单单凭这个,生起的信心就叫清净信,这个信心来的快退的也快。只是看见、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感人的事迹或传记,通过传记得到的信心。有时在课堂上,听到上师、祖师或佛陀的传记就特别的感动,但出门之后就淡掉了,回到家里基本就没有了。像这种信心比较不稳固,也容易退失,这的确是一个途径,但我们不能完完全全依靠它,真实的途径还是要去闻思修行、积资净障,这是比较稳固的生起信心的方法。只有道理上知道、智慧增上之后,对更深道理的了知,就会生起更深的信心。对浮浅的了知生起的信心,那就是比较浮浅的,如果你对深刻的道理了知生起信心,那就是很深刻的。

还有一种信心叫不退转信,是最究竟的,已经到不退转的程度。胜解信是第三个,不退转信是第四个信心。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的注释中解释胜解信和不退转信时,把二者作为平齐来讲的。胜解信从具有的功德上是胜解的,不退转信是从没有违品角度。

第三种信心是比较圆满、坚固的信心。这种信心从没有违品讲(退失就是违品),叫不退转信,从具有胜解的侧面来讲叫胜解信。麦彭仁波切老人家说这个坚固的信心是一个本体的两个侧面——不退转信和胜解信。有些大德讲,不退转信比胜解信还要更深一层,这两种观点我们要了知。

还有清净信,我们如果不认真学习,有时候听到上师、佛的功德,或者看佛菩萨的传记,如果单凭看这些生起的信心叫清净信。这个信心来的也快退的也快,因为只是看或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而得到的信心。

有时在课堂上听上师、祖师、佛陀的传记就特别的有劲,但出门之后就淡掉了,回家基本就没了。这种信心比较不稳固,也容易退失。这的确是一个途径,但真实的途径还是要闻思修、集资净障。这是比较稳固生起信心的方法。

只有道理知道、智慧增上之后,对更深道理的了知,你也会生起更深的信心。所以肤浅的了知生起信心,就比较肤浅。如果对深刻的道理了知并生起信心,那是很深刻的。肤浅的信心容易退失,深刻的信心不容易退失,经得起很多违缘的折磨。我们要让信心达到那种状态,就要深入地学习,这就是途径。

我们不能满足于大概听一听,上课时一定认真上,共修时一定要认真,因为这是帮助我们建立真实信心的一个途径。上课就过一遍,下去也不看,那你的信心从何而来?如果给的因缘少,那你的信心就慢。毫无疑问,因缘法是永远不错乱的。你给他很深的因缘就增长的快,给他很浅的因缘就增长的慢。这不是谁在后面做主,不是我今天给佛供了那么多苹果,应该得到不共的照顾。

关键的途径是对于佛陀讲的法要生起信心。其他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我们具有分别念的凡夫要生起信心,(我们有很多违品,邪见,怀疑),都要通过学习教理知道真相,假相自然就站不住脚了。所以知道了真实的功德,怀疑、邪见哪还生起来?所以我们要生起智慧了知状态,这时候对四谛、法、佛陀、僧众、三宝了知的很深刻,那信心自然就稳固,再用这种信心去皈依,那就妥了。这是一环扣一环,是我们修皈依时很重要的信息,一定要了解。

正如邬金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

莲花生大师讲“具有坚信得加持”,如果一个人相续中有坚固的信心,他就会得到加持,不管我们祈祷莲师、上师、三宝也好,如果信心很坚固,就是招引加持的一个途径。

“若离疑心成所愿”如果在念咒修法祈祷等时,远离了怀疑心,以很坚固的信心去念,就会承办所愿,力量就会显现出来。反过来,如果没有坚固的信心,就不得加持。如果有怀疑的心就无法成就所愿。所以我们在了知时想方设法培养坚固的信心,刚刚我们讲了每个人都想生起坚固的信心,但这需要因缘。

很早以前,我听到一些佛弟子在谈论根基问题。就不存在利根和钝根,只要有信心都是利根。为什么是利根?为什么信心大?如果这种信心不需要观待利和钝,谁都可以产生坚固的信心,但为什么有人信心大,有人信心弱呢?这里面也有差别。信心大就是利根,信心弱就是钝根。

钝根和利根从何而来?一定有他的因缘,要么秉赋于前世他已经修过,今生的信心就很稳固。要么是他今生努力闻思了,做了生起信心的因缘,这时他的信心就生起来。没有谁给我们,我们只有自己去争取。这一世中没有学过就能生起信心,是他前世争取过来的。

我们前世没有做过,这一世的信心就有摇摆、染污,这个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学教言,把法义深入地学,学的法越广大越深入,生起的信心范围越大、信心就深。否则你只是简单、浮皮潦草地学一下,信心凭什么生起来呢?没有什么因缘让我们生起。

有时能够挑战有难度的论典,为什么要挑战?因为挑战完了,深层次的信心容易生起来。如来藏、空性、因明,一方面是有些难,但懂了之后信心是比较稳固的。因为在过程中遣除了很多怀疑,相对而言机率要高得多。

因此邬金莲花生大士讲了,我们要学佛法的话坚信就得加持,离疑心得成就、成所愿。

信心犹如种子,它能生长一切善法功德,如果不具备信心,那就如同种子被火烧得一干二净一样。

下面用几个比喻说明生起信心的功德、必要性。首先比喻信心如种子一样,(庄稼的种子)如果有种子就可以生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就会有收成,所以最初的种子很重要。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信心犹如种子,就会生起一切善法功德。这些善法功德——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或者其它很多功德共同的悉地和不共的悉地,或者禅定,有了信心之后都可以生起来。信心是最关键的,能生起一切善法。

“如果不具备信心”,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心,就好像种子被火烧得一干二净一样,没有办法发芽,最后没有办法开花结果,没有收成。所以有信心和没有信心这样一对比就一目了然。

如经中说:“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

这个前面已经解释了,下面我们说第二个比喻。

此外,信心也是居于七圣财的首位,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

这里的比喻是宝轮,意义是指信心居于七圣财的首位。七圣财是信、戒、闻、舍、惭、愧、慧圣者七财。第一个解释是圣者具足功德法叫圣者七财。第二种解释是,能够获得圣者功德的七种因就叫圣者七财或七种资粮。具备了这七种,修善法就能获得圣者,把圣者七财解释成修法或具备的条件。

还有一种解释是圣者具有的,如果是圣者肯定是信心、清净的戒律、无漏戒或者最清净的布施、惭愧等等都具足。圣者七财之首是信心,涅槃五根(信、戒、涅、定、慧)第一个就是信根。

汉地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修道的源头;“功德母”,所有功德的母亲,有了信心就有其它功德。这是汉地修行者挂在嘴边很著名的颂词。

信心是七圣财之首,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信心像宝轮一样,这个宝轮是什么?是轮王七宝之首——金轮宝。金轮王的第一个最殊胜的功德形成就是金轮宝,这是他得到金轮王位之后,初十那天斋戒,很多地方说从东边金轮宝就出现了,降落在他的面前。金轮王和他的眷属坐上金轮之后,就可以腾空,去他任何想去的地方。金轮降临的地方,下面的人自然臣服。如果有国家没有臣服,只要他坐上金轮到那个地方自然而然就臣服,这就是金轮宝。

金轮宝、摩尼宝、大象宝、玉女宝等轮王之首就是金轮宝。七圣财之首就是信心。昼夜修善道,就像金轮宝无勤作可以到任何地方一样。只要你有信心昼夜可以修善道、增长善法。就是最殊胜的。

所以说,信心是一切财宝当中首屈一指的。

这是接上文的,下面来讲信心又有一个比喻来讲:

信心就像宝藏,是无穷无尽功德的源泉;

信心像大宝藏,(有很多财富具足在这个宝藏中)一样,所有的功德都可以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出现,有信心所有的功德都能圆满;即便把这些文字搞得再通达,如果你对三宝没有信心的话,真实的出世间功德是无法生起的。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应该通过这种学修之后引生信心,通过信心祈祷、学修,源源不断地在心相续中浮现功德。

另外一个解释,所有众生具有佛性,所以信心就像打开宝藏门的殊胜钥匙一样,因为内心所有的功德是本具的,其实所谓的功德都在相续中、如来藏中源源不断地浮现出来。后面还要讲证悟实相、净障,稳固、清净信心是最重要的,是证悟实相最殊胜的因素。

信心就像双足,能够踏上解脱胜道;

有了双足之后就可以上道在路上走,到达目的地。信心就像双足一样,有信心就可以能踏上解脱道。没有信心就不能走上解脱道,虽然显现上是在寺院里,在佛教徒行列中,但是你坐在里面没有信心,看起来好像在解脱上走,但其实根本不是。

都朝圣了还不是解脱道吗?做了那个善法还不是解脱道吗?这不是你在做什么,要看内心当中对这个有没有信心,有信心才愿意趋向真实的解脱道。对于解脱道有没有?或者自己获不获得?都没有什么兴趣,没有信心的话就什么都不是,也没有办法获得解脱道。

信心又像双手,能将一切善法揽入自相续。

信心就像双手一样,把一切善法抓住之后,揽入自相续中牢牢地抱住。所有的善法都可以通过信心来获得。

如颂云:“信财宝藏双足胜,犹如双手摄善根。”

这是前面的归纳。

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与加持,但要想使之融入自相续,唯一还要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

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和加持,因为佛陀功德是圆满的,圣僧的功德也是圆满了部分的,所以对我们都是不可思议的,虽然僧宝还没有到究竟。怎么叫不可思议?其实一地到十地的圣者已经超出凡夫人了,他们的境界对我们来讲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当然佛是究竟的不可思议。

三宝肯定是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和加持的,但他们的悲心和加持要融入我们的相续当中,唯一还要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所以我们要得到三宝的加持、要得到悲心的眷顾,也要生起信心和恭敬心。我们要配合,怎么样才能得到他们的功德?自己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如果没有基础,虽然他们具有无量的功德和加持,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得到。

只有我们具有这个之后才可以获得,就像电视机在发射信号,但是你没有配置就没办法收到。电话也是这样,我们自己有电话才能和对方联系,很多人才能打进来,没有就没有办法了。虽然电话信号满世界在飞,但是飞不到你这来,因为你缺少这个,接收不到没有办法了。

佛菩萨加持、悲心也是周遍大地的,但是没有接收器就收不到。接收器就是恭敬心和信心,你必须要具足。这个因缘是有很强的悲心,但你自己要具备这个功德。跟以前我们讲过的一样,比如说别人在做无遮大会,只要你去了都可以随便拿——人民币、黄金,拿什么都可以,但是自己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说你先要知道这个消息,对不对?发放完了布施你才知道消息,那就没有办法;或者你即使知道了,但是空手去了,你能拿多少?一次一袋米都拿不下来。如果你条件好一点你早就听到消息,开卡车去随便拿多少都行。拿的是别人事先开许的东西,开火车去都可以。如果不知道或你没有这个条件,那就没有办法。你不知道你就根本得不到,如果你知道一点点,信心小,你得到就少,信心大得到的就多。

佛菩萨的加持是没有偏袒的,关键是你有多大的东西来接受,这是两方面的事情。我们再再地讲过,弘法利生和佛菩萨度化是两方面的事情。他是能救度,你是所救度。你凭什么成为所救度?必须有成为所救度的因缘,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否则你是一般人,不是所度。就是这样的一种自性,佛菩萨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周遍一切的。但是让他们融入相续就看我们的信心,我们的信心很强大,那就快、多,那如果我们信心很少那就少,没有信心那就得不到。刚刚我们给讲的比喻就是这样的。

如果自己具有上等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

如果信心和恭敬心是上等的,非常强烈稳固,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

倘若具有中等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仅仅具备下等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无遮大会的例子,你开卡车去还是开三轮去?有多大的信心你就得到多大的加持,总之是敞开供应,不用害怕会拿光。关键是看你自己的条件,不能怪别人——你一点福报都没有、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或者知道了根本去不了,那也没有办法。

如果没有路费,就只能在那里干着急。你自己的条件要具足,虽然很差但是必须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最基本的法器。连这个都没有,你怎么成为所化?一般众生不一定是所化,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所以仅仅具备下等的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

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么绝对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

如果根本没有一点信心、恭敬心,绝对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和加持。这和你的信心成正比。所以我们要得到加持,就一定要努力地让自相续中生起非常稳固精进的信心。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5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修心的法要,它能调伏凡夫的心,让我们的心能够现证并相应于究竟的实相。这个实相不在外面的某个地方,就是现在正在起心动念的,正在生烦恼或者生信心的这个心的本性。如果能够认识并且安住于心的本性,我们就可以获得觉悟,就可以超越凡夫,到达圣者的境界。如果不认识它,我们就会生起迷惑,或者说现在已经生迷惑了,以后继续会生起迷惑,造业流转轮回。

所以,是否认识实相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如果不认识,就是以前轮回受苦,现在和以后还是轮回受苦;如果认识,就会终止轮回的流转。由此而分,所有有情在走两条路,一条是继续轮回,不学习觉悟之路;另外一条是现在开始趋入学习,虽然还没有认知心性,但已经准备或者发起决心要认证自己的心性,这就是从皈依开始,踏入了认证心性的道路。

对于心性的认知之道,从修行的侧面来讲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方式方法来讲,就是闻思修行。

首先,是佛陀、上师们这些证悟心性的圣者,给没有证悟心性的凡夫,宣讲如何证悟心性的方法。我们先要听闻,然后缘所听闻的道理进行深入思维。深入思维的主要目的就是遣除怀疑,对于所听闻的法,在没有完全了知,没有生起定解之前,就要进行思维。思维包含很多方式,比如看书、思考、讨论或者辩论等等。通过思维,内心的怀疑、邪见和不确定性都会慢慢远离,对所听闻到的法义的殊胜定解就会逐渐生起。这就叫做正知正见。

有了定解之后,为了真实调伏内心就要去修,要缘这个见解去修。所以说,我们的修行是建立在殊胜的见解上的,或者说是建立在思慧——生起定解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思维这一环节,只是在听闻之后就修,这中间就夹杂了怀疑、邪见和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就会成为修行过程中的障碍。

为了让自己的修行清净,中间思维的环节非常重要。但是,思维不能缘着我们自己的想象,而要以前面的听闻为基础和来源。不听闻就不知道如何思维。众生都在思维,不学习佛法的人也一样,但一般世间人的思维会成为修行的基础吗?不会。因为他思维的对境不对。

闻思修三个步骤是一环扣一环的。首先,在具有德相的上师面前听闻殊胜正确的法义。因此,对于讲法者的要求应该是很高的。如果讲法者不懂解脱道,或者所讲的法义不符合实相,我们听闻之后开始思维修行,这样的修行刚开始就错了。如果我们从传讲者那儿接受了一个错误的信息,然后再缘这个错误信息思维,这样就得不到正见。对于讲法者的要求,正如我们在第六品依止善知识中讲到的,上师应有的法相等等,其实这也有这方面的含义。

首先要有真实的听;第二要进行思维;然后进行修行、观修,这就是闻思修的次第。通过这个次第修学,我们就会逐渐发现自己心的本性。当然真正发现心的本性,还有前行、正行等很多修学步骤和内容。

我们现在学的是前行。前面共同前行部分已经学完了,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法器,所以要观修四加行。成为法器之后要修什么法呢?现在对我们而言,要修的法就是不共五加行。不共内加行对于真实的直指心性的法要来讲还属于前方便,还是属于积资净障,或者说进一步深化我们作为合格法器的过程。

真实的法器要达到什么程度呢?怎样的法器才能够接受这种直指心性的法要呢?法是直指实相的法,也就是最殊胜的密法——大圆满法。这是最直接指出我们的心性,让我们能够安住于现证的一种殊胜的法要。但是这个法很高,它对于法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没有学四加行之前,我们不是法器。学了四加行之后,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想要解脱的法器。既然成为法器,就可以接受五加行。真实的五加行,包括皈依、发菩提心等等,这些修法在这个法器当中就可以接受,就可以修行了。修了五加行之后,我们的相续会更加成熟,成为能够接纳更深法要的法器。

所以慢慢修上去之后,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达到可以接受了义正法的境界。比如空性的教法、如来藏的教法、密宗的生圆次第甚至大圆满法,通过不断观修之后,我们的相续不知不觉地就可以接受这样高深的殊胜妙法了。

内加行中也有皈依、发菩提心的修法,还有金刚萨埵、百字明、供曼扎以及上师瑜伽的修法。这些修法都可以让我们的相续逐渐趋于成熟。现在我们学的是这五个修法当中的第一个,皈依,被安立为趋入圣道之门或基础。

如果我们要真正趋入圣者之道,第一步就要皈依。不皈依是不能入圣道的。有些人说不皈依可以证悟吗?不可以。皈依并不是指皈投一个外在的佛像。我们在寺院里面皈依的时候,好像就是皈依这尊佛像;皈依法也不是指要皈投某本经书;皈依僧也不是指某个出家人。如果是这种“三宝”,那有人就会说我不必要皈依,我只要知道怎么样去做就行了。其实这些都只是一种表示而已。上堂课我们讲了,现在我们的法本其实只是一个表示,它是法宝的等流,真实的法宝是道谛和灭谛。

真实的佛宝是某个佛像吗?是唐卡上面画的佛像? 或者寺院里面铜铸的,泥塑的佛像,或者照片上面的佛像吗?不是。这只是佛宝的表示而已。真实的佛宝是已经断证功德圆满,究竟如来藏实相彻底现前的觉悟的本体。

僧宝就是缘着殊胜的法要修行的,或者是有部分证悟的圣者。不管是小乘的还是大乘的圣者,都称之为僧宝。

法宝是道谛和灭谛。道谛和灭谛其实就是真理和获得真理的方法。真实的道谛就是僧宝,就是圣众相续中的智慧。而经书或者平时我们讲法本,是能够帮助我们趋向于证悟的表示,就好像指月亮的手指。我们要知道月亮在哪里,如果我们从来不知道,找不到的话,别人用手指指天空,就在那个位置,或者给我们指路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经书是一个方便,如果没有经书文字,我们就没有办法知道怎么修。

如果上师的语言我们也不依靠,法本中的文字我们也不依靠,那凭自己的分别念是没办法现前道谛的。法本为什么叫做等流呢?因为它和真实的道谛二者之间有一种平等或者相似的关系,就是说经书和所证悟的境界之间的关系,就像手指和月亮一样。

而法本反过来也是证悟了实相的,已经现前了道、灭二谛的圣者相续当中流现出来的,这也是等流。一个方面从经书到证悟之间它是一个等流;从证悟的相续流出文字和语言,这也是个等流,二者之间就有这种关系。

所以,经书就是证悟者——佛陀智慧中流现出来的,通过他的语言给后代的众生说诸法实相就是这样的表示。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藏经》,或者说四谛的法要,其实这些都是佛陀现证的。他的境界通过文字,通过他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了经典,就是这样一种等流。通过这个经典的学习,了知之后就生起一个见解,再修行就会现证经典中所表示的那种甚深的含义,这也是一种等流。

所以真实的法宝和方便法宝之间是有差别的。我们所皈依的是什么呢?我们皈依的是真实的佛法僧三宝。如果你说我不皈依,不皈依能证悟吗?不能证悟。所有让你证悟的因素都在这里面,如果这三个你不要了,不皈依、不依靠了,那哪里还有另外一条路去获得证悟呢?这就没办法了。

皈依三宝一定是趋入圣道的基石、趋入圣道之门,这一点毫无疑问。因此第一步一定要皈依。皈依有浅有深,刚开始皈依佛门的皈依,和后面开始修密法(大圆满)之前每天修行所做的皈依,两者之间的意义不一样。为什么呢?按照道次第修行,到达能够真实了悟或修持大圆满(密法)的时候,在修仪轨之前念诵的三遍皈依,其实是修行者修学了很长时间,相续成熟到一定程度了,发自内心的、了悟了的意皈依。这种皈依是不相同的。

认识到皈依的重要性,我们就知道真正要趋入圣道,皈依绝对是第一步。没有通过信心的皈依,就没办法趋入圣道的修行,不皈依法宝怎么修行呢?这是没办法的。因此必须要皈依,不管是佛陀、法宝(道、灭二谛),还是僧众(僧宝就是现证道谛的圣僧),三宝一定都是要依靠、要皈依的,之后才可以逐渐趋入修行。

皈依就是一种认同,对于圆满证悟的佛陀、佛陀宣讲的真理和修行现证(或者部分现证)真理的僧众,内心当中完全认同,没有抵触和怀疑。有了这样的信念和信心,自己相应于这样的自性做皈依,就是完全认同这种道和修道者,以及宣讲道的佛陀。没有任何怀疑全面认同之后,就很愿意趋入于正道修行,所有修行的因缘都成熟了。而且,通过外在的三宝皈依,也可以苏醒内在佛性(如来藏上面三宝的自性),也有这方面的作用。

前面讲到皈依的基础就是信心。对于三宝信心的来源有清净信、欲乐信和胜解不退转信三种。这三种信心的层次不一样,通过它们趋入正道的功能和力量也不相同。最初是清净信,然后从清净信到欲乐信,再从欲乐信到胜解不退转信,我们的信心需要通过这样的步骤逐渐增上。

后面还要讲证悟实相来自于信心。没有信心,最初无法入门;中间得不到三宝的帮助护佑;最后现证不了心性的实相。初、中、后没有信心都是不行的。如果刚开始就有信心,那么中间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保持,使之增长稳固,变得非常清净,最后让我们的信心和实相完全相应,信心是可以和实相完全相应的。怎么才能做到呢?必须要持续的闻思修,只有这样才能让信心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开始趋入于道的信心,一直增长到趋入于实相、现证实相的信心。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资净障,信心就会逐渐增上。

前面讲过,上等的信心得上等加持,中等信心得中等加持,下等信心得下等加持,没有信心就没办法得到加持。

上堂课讲到这里,今天我们继续讲:

如若自己没有信心,即使遇到真佛摄受也不会有什么收益,就像前面提到的善星比丘和世尊的弟弟提婆达多等一样。

“如若自己没有信心”,像我们最初没学佛之前,还和现在的很多世间人一样没有信心,这样即便是遇到了真佛或者显现上真佛摄受了你,也是不会受益的,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但善根是有的,只是种下了一个善根,得到了一点利益而已。但那种遇到了佛生起信心并得到加持后,证悟心性的利益是没办法得到的。这里提到的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他们对于佛陀没有信心,即便长时间呆在佛陀的身边,和佛的关系很亲近,最后一个堕饿鬼一个堕地狱,没有办法得到实际的受益。

“佛摄受”这里讲是遇到真佛摄受。一般我们会想:“已经得到了佛的摄受,为什么还没有意义呢?”其实无论得佛摄受还是上师摄受,层次有很多种。比如在佛面前说:“我想做您的弟子”,佛陀点头同意,这是一种摄受;或者听了上师的法,请上师摄受为弟子,上师也同意了,这也是摄受。就像皈依一样,是初步的皈依,或者像信心一样,是清净的信心。

有些道友经常会问,到底怎样才算得到上师的摄受呢?不能一概而论,摄受的层次有浅有深,有什么样的信心就得到什么样层次的摄受。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那样也是摄受,名义上佛陀摄受了就是佛陀的弟子。像我们皈依三宝或者在上师座下听了法,这到底有没有得到上师的摄受呢?他同意你听他讲法,就相当于成为了他的弟子,这样也是一种摄受。

还有就是对于法和上师三宝生起比较清净的信心时,再通过这种比较有资粮的信心,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这时得到的摄受就不同了。为什么?因为信心增上了,信心不同得到摄受的深度也就不一样。

如果我们相续的法器已经究竟圆满了,那时得到上师摄受,传窍诀或直指心性,并且上师显现上也想“我的弟子什么时候能够证悟,愿他早日怔悟……”这样就是比较究竟的、高层次的摄受。

摄受的层次,并不是说我们不想要初级的,请求上师给予高层次的就可以了,关键是和信心挂钩的。即便上师考虑到你的感受,同意高层次的摄受,也无济于事,为什么?因为你自己达不到那个程度。上师是想通过很深的方式摄受你,但是你自己达不到标准和要求,也是没办法的。

因此我们自己要努力,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还有自己种种的信心,要想方设法以很精进的方式来提高增上。当信心等方面增上了,摄受的深度也随之而来了。这是勉强不来的,很自然地有一份信心得一份摄受。信心非常清净稳固,即便没有请求上师摄受,或者上师没有点头摄受,其实已经得到了深深的摄受。

上面讲的“真佛摄受”,是在成为佛陀的弟子这一点上,得到了佛的摄受。

无论是谁,如果具有一颗真诚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现在祈祷,佛陀就会降临安住在他的面前赐予加持,佛陀对众生的悲心无有亲疏,一视同仁。

“无论是谁”,无论什么身份,在家者或者出家者、老人或者小孩;显现上的穷人或者富人,不管是谁,如果具有一颗真诚的信心和恭敬心都可以。

众生的因缘不同。我们看到有的出家人都还没有信心和恭敬心,或者那么穷的人也有深厚的福报,可以生起那么清净的恭敬心,这些都是不一定的,为什么呢?每个人的因缘不同,相续中的业不同。有些人很富裕但是信心没有;有些人出家很长时间也没有信心;还有些刚开始学佛就非常清净;很穷的人也完全会有很深的信心,因此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出家人还是在家人。

看一个出家人是不是出家,要看他相续中的戒律有多少。当然从世间的侧面来讲,出家要尊贵一些,这是佛讲的。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主要因素。显现出家身份也好、在家身份也好,关键还是要看内在对三宝和佛陀的信心是真实的还是相似的。这种信心到底有多清净多虔诚是需要观察的。所以这里讲“无论是谁”,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一样。

“无论是谁,如果具有一颗真诚的信心与恭敬心”,他的信心非常真实,而且恭敬心是发自于骨髓中的。在这种情况之下,“现在祈祷,佛陀就会降临安住在他面前赐予加持。“佛陀降临”其实就是信心的感召。有的时候,我们认为佛陀住在净土或者天界的某个地方。当我们祈祷时,佛陀就会从他的处所来到我们面前,显现神通给予加持,这样理解没什么不对的。但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其实佛陀的法身周遍于一切的空间,因为佛陀证悟了法性。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祈祷,在哪里观想,他就在哪显现,关键是看你的心想佛陀在哪儿显现。如果在头顶观想佛陀,因为他的法身本来就周遍,所以也周遍在你的头顶、前面的虚空等任何地方。心定在哪儿、把他观想在哪个地方,他就在这个位置。刚开始在前面虚空当中,第二刹那把他观在心间也可以,因为他的法身也周遍在你的心间。所以在哪里观想就会在哪里显现。

怎样显现也要看信心。如果信心非常清净,有可能就直接显现光明赫赫的佛的身体;没有那么强劲的信心显现不出真实的佛的身体,也许通过光明或其他方式示现,有时这些也没有。但我们坚信佛陀不会欺骗我们,在哪里观想他就会在哪里显现,只不过我们的根基或者福报还不够,所以见不到,但不等于他没来。

见不见的到是因缘决定的。见到说明方方面面的因缘都具足了,如果因缘、善根不足够,就见不到。

这里讲的一定要认真思维。祈祷、念仪轨也是平常修行的内容之一,不管念世尊仪轨,还是修上师瑜伽,都是通用的。如果有信心,在哪里观想他就会降临在这里,然后安住在面前赐予加持。

佛陀对众生的悲心没有亲疏差别,但有时众生不了解,以为佛陀的加持有亲疏。从显现或众生自己的感受来讲,为什么佛陀经常给某人加持、在他面前显现、给他授记,而我怎样祈祷也没有,是否佛陀的加持力、悲心有亲疏偏袒呢?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会有这个想法。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想法很多都是错的。我们欠缺智慧、福德,很多分别念靠不住。实际上佛陀对众生的悲心没有亲疏。对于自己的亲子罗侯罗,和经常跟他作对的提婆达多,他的悲心没有亲疏。谁得加持、谁不得加持,不是他对我好就使劲加持他,他对我不好干脆就不理他,反方面给他加持,愿他天天倒霉等。佛陀修了这么长时间的悲心,绝不会这样。如果悲心不究竟也成不了佛,那我们祈祷他干什么呢?祈祷具有偏袒心的凡夫人,他听也听不到,即便使劲吼,他听到了也没办法加持。为什么?他内心中这么重的偏袒心没有加持的能力。如果有,成佛了,就说明没有偏袒心。

得加持和不得加持,不是佛陀的悲心有没有偏袒,而是自己得加持的因素是否具足、清净、强劲,这方面的确要观察。所以佛陀对众生的悲心没有亲疏的差别,不管是印度人、中国人、外国人,任何人对佛祈祷都一样。得什么样的加持,要看自己的信心是否达到让自己满意的、希望的那种状态。

我们都希望一祈祷佛陀就出现,加持自己证悟,但这种希望也是需要基础作为条件。没有的话,想的比较高,暂时还不行。必须要静下心来,慢慢地按照佛陀的教导。为了达到希望的那种标准、情况,佛陀就开出了这些方法,让我们去做,之后我们慢慢就能做到,这是一视同仁的。所以佛陀的悲心没有偏袒。

佛陀的加持也没有远近。不管在哪个地方,一方面他的悲心没有亲疏、偏袒,第二他的加持力也没有远近。离清净刹土、上师很远的,是不是祈祷就听不到了,到他跟前去祈祷是不是听得更清楚?有时圣地在跟前是有其他缘起,但如果有信心的话加持力是没有远近、亲疏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佛陀完全证悟了实相,已经没有障碍,即便佛现在住在极乐世界某个很远的地方,依靠他的能力,你祈祷他也完全能知道,这是从显现的侧面讲;从最究竟的侧面讲,佛陀的法周遍一切,只是按照众生的因缘,显现在某个刹土。

因为有些众生的分别念,必须要固定在一个多远多远、有形状、有颜色的地方,地是什么、环境是什么,否则就会觉得不安全——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地方?就会问“到底是哪个地方?”“西方。”“西方多远?”“……多远多远。”“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地是什么样的?”“地是黄金的。”“有水池吗?”“……”

很多是众生的分别念,必须要得到一个比较固定的答案。针对这类众生示现,只是针对我们的心,有一定必要性显现一个固定的刹土,但其实这只是他的无边法身显现的一个地方而已。他是不是只在这个地方住,其他地方没有?实际他的法身周遍一切。不管在哪个地方祈祷他,他不需要从那边突然过来,加持也不是固定的,今天有十个众生祈祷他,他就忙不过来、听不到了、迟缓加持,这个不会。

如颂云:“何人诚作意,能仁现彼前,赐灌顶加持。”

任何一个人,通过非常真诚的心作意。“作意”大概讲就是观想,但真正的解释是将心引向所缘境。任何一个人,心观想佛陀,引向佛陀这个所缘境。

“诚作意,能仁现彼前”。能仁佛陀现在作意者面前。不管作意在什么地方,把佛陀作意到头顶上他就在头顶上;作意在心间他就在心间;如果是喉间就是喉间;如果是前方虚空他就在前方虚空中;如果觉得他在佛台上他就在佛台上。

“赐灌顶加持”。如果祈祷的话他给予你灌顶。比如修上师瑜伽到灌顶时,通过观想,三处放出三种光等等,这就是得到灌顶。或者我们祈祷佛陀加持,这时佛陀就会给我们做加持。

邬金莲师也说:“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

邬金莲花生大士当时要从西藏去罗刹国。莲花生大士没有入灭,他现在还住世,只不过莲花生大士没有在南瞻部洲住世,去了铜色吉祥山,在那个地方一直没有入灭。他修大圆满,最殊胜的法,现证虹光身,就一直不入灭。

以前有个大德跟其他大德开玩笑,当时好像是宗咯巴大师涅槃日(藏地10月25日),在做涅槃法会、供养,有个宁玛派大德就说:“你们很幸运,可以参加你们开宗祖师的涅槃法会。我们没办法做这个涅槃法会。”什么意思呢——宁玛派开山祖师还没有入灭,你们可以做涅槃功德法会,我们做不了。好像很遗憾,其实表达另外一种意思,凸显老人家的殊胜功德——他都没有入灭!

所以我们在莲花生大士诞辰日的时候做一些法会。在藏地佛法传统中,祖师们的涅槃纪念法会远比降生的隆重得多,但宁玛派不是。莲花生大士没有涅槃就没有涅槃纪念,只有六月初十降生日的时候做法会、念经。

莲花生大士当年要从西藏去铜色吉祥山,很多人非常痛苦,祈祷莲花生大士不要走。莲花生大士说不要紧,“具有信心善男女”,具有信心的善男人、善女人,“莲生不去何处住”,其实我的法身周遍,不去任何地方住,显现上好像去铜色吉祥山,在莲花光明宫,但其实我的实相没有去任何地方,我的寿命也没有末尽,不会入灭的。“寿命没有末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任何人只要有信心地祈祷,在他面前就会显现我的化现。

如前所说,是不是初十都来祈祷,莲花生大士就忙不过来了,或者没有听到某个人的祈祷。不会的。打个比喻,就像天月,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下面的人想让月亮显现在水器中,显现很多个水月的话,不管有再多的水器,几十亿个,只要摆好,每个水器里同时显现一个月亮。所以,当月亮出来时,整个地球上的湖泊、大海里都显现一个月影。所有人同时祈祷,每个人面前同时显现一个莲花生大士。为什么?因为证悟了无自性,没有局限性。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他的法身周遍一切,每个人祈祷他,心前就显现一个莲花生大士给他赐加持。道理就是这样。

我们对于三宝应该有这种信心,知道他们有这种能力。最好的祈祷是完全没有怀疑、一心一意,作用是最大的。用没有怀疑心、强烈的真诚心去祈祷佛陀、莲师、上师,那么他们相续中的功德、证悟就会通过这个非常真诚的信心作为钥匙,打开加持力的大门,之后加持力就源源不断地让我们得到。

我们的信心有时候不太稳固,总是带着怀疑:祈祷到底管不管用?念佛号、咒语到底管不管用?这样加持力就会被这种疑惑心阻断、障碍了,接受不到很强劲的加持。如果我们没有怀疑心,敞开心胸,用真诚的心去呼唤、祈祷,这时就可以得到很强劲、不可思议的加持。

怀疑、疑惑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在给自己做障碍。如果把它放下,之后把一切交给莲师、上师三宝,因为放下、开放的心态就和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实相是相应的,否则就没办法相应,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

祈祷时要刻意培养自己完全信任的心,最好不要多想,不要生起怀疑心、疑惑心。一心一意念咒语、佛号、修法的仪轨。这样祈祷是非常好的。后面的修法、仪轨都很简单,那些要遣除的怀疑,在学教理时都遣除了。之后修金刚萨埵、生圆次第、大圆满,直管按照这个方法修,肯定能起作用。

关键是我们前期的工作没做好,在修法的过程中还在起障碍。有时上师们也会告诉我们,在修仪轨的时候不要怀疑。其实有时这些交待都是多余的。如果真正按照严格的次第,通过加行一步步修到量,就根本不需要这些交待,因为他知道你绝对没有怀疑心,就让你直接修下去。现在我们没有把前面的修法修到量,就已经接触到后面的法了。在修法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怀疑、疑惑。所以我们就会经常性地问上师很多问题。其实它本身就是个问题。

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在念咒、修心、祈祷的时候不要生起怀疑,完完全全地相信它。关于相信,以前讲过,在祈祷上师三宝的时候,第一个条件是一定要相信他有加持我的能力。第二个条件,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知道我的确需要得到他的加持、帮助。两方面内因外缘和合之下,再去祈祷的话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只要自己具有胜解信,任何人都会得到佛的悲悯,

只要自己具有胜解信,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佛的悲悯加持。

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自己有胜解信,老妇依靠狗牙得成佛”。

这是个很著名的公案。很多时候都是依靠这个经典的“老妇依狗牙得成佛”的案例做出很多解读。的确,很有信心的话,即便是对一个不是殊胜对境做祈祷,也会得到加持。这说明信心非常重要。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经常去印度经商。母亲对他说:“印度金刚座是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圣地,你一定要从印度给我带回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殊胜加持品。”

这个佛教家庭中儿子经常往返于印度经商,母亲在家里修行佛法。因为他去的地方是佛陀出世、证悟等有关的印度圣境,他母亲一直有个心愿,想要得到一个和佛有关的加持品来作为顶礼的对境。

印度金刚座是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圣地。母亲对儿子说,“你去印度要给我带回来一个可以作为顶礼对境的殊胜加持品。”顶礼的对境有很多,佛像、唐卡等都可以。但她还是想得到一个从印度带来的殊胜加持品,没说一定要带什么。上师说也许是金刚座的一块石头,或者是菩提树的一片树叶。

尽管母亲三番五次地嘱咐,但儿子都忘在脑后了,一直没有带回加持品。

也许他太忙了,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走的时候同意了,但去了之后就忘了,每次都忘记,没有一次真正把加持品带回来。

一次,儿子又准备去印度时,母亲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如果这次你还不给我带回来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加持品,我就自杀死在你的面前。”

这次他又准备去印度时,母亲又交代了。

当时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基本就是靠走路或者骑马,往返一次印度非常不容易。多次往返后可能已经过了十几二十年了。

这一次他又准备去的时候,母亲非常郑重地交待:这次一定要把加持品带回来,如果这次还带不回来的话我就自杀死在你的面前。

儿子去印度经商到返回的期间又忘记了母亲嘱咐的那件事,快要到家门的时候才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

儿子走的时候肯定是答应的,但是在经商的过程中又把母亲的嘱托忘记了。他把事情办完后从印度返回,快到家门口了突然想起来母亲交待的事情——带回一个加持品。

他心里嘀咕: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给老母亲带回任何顶礼所依的加持品,如果这样空手而归,老母一定会自尽身亡的。

这时他有点害怕了。他想现在怎么办呢?快到家门口了,再返回印度去取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就这样空手回去,母亲发现没有带回来加持品的话一定会自尽身亡的。

他不禁左右环顾,结果发现路边有个狗头,于是拔出狗牙,用绸缎裹好带回来交给母亲说:“这是佛陀的牙齿,希望你将它作为祈祷的对境。”

这时他左顾右盼,看到了路边有一只已经死了很长时间,皮肉都腐烂了的枯骨狗头。他拔出一颗狗牙,用绸缎把它郑重其事地裹好。之后带回来交给母亲说:“这个就是佛陀的牙齿,希望你把它作为祈祷的对境。”他当时只想交差而已,但是他母亲的信心非常清净。

老母亲将这颗狗牙当作真正的佛牙,生起了强烈信心,经常顶礼供养,后来狗牙降下了许多舍利。

老母亲就把狗牙当成了真正的佛牙——儿子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牙!她对这狗牙生起了真实佛牙之想,对它产生了非常强烈、清净的信心。经常对着这个佛牙顶礼、供养。

后来狗牙上降下了很多舍利,加持就慢慢开始浮现了。当然,她有强劲的信心,内心肯定是得加持的,这加持从外相中也开始浮现出来。

现在很多道友们供奉的舍利、甘露丸,经常听说有变大增多的情况,这些也完全是通过自己的信心来得到加持的一种外相。真正的加持应该是在内心中逐渐得到更多的善根和功德。这是说狗牙上面开始降下许多的舍利。

当老妇人去世的时候,彩虹光环等瑞相纷纷呈现。

她就一直这样供奉祈祷。后面当老妇人去世的时候,虹光、彩虹环绕等等瑞相纷纷呈现。按照有些续部的标准,如果死亡的时候出现彩虹、光环等等瑞相,这也是觉悟、成佛之相。所以这里说老妇人依靠狗牙而成佛,是从这方面来进行判定的。

其实这并非是狗牙具有加持力,而是老妇人以强烈的信心力认为它是真正的佛牙。这样一来,佛的加持力融入狗牙当中,所以也就与佛牙没有差别了。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来,老妇人显现上面没有修大圆满等正行法要,也没有做很多佛法的闻思修行。她就是对这个佛牙、三宝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信心。这种非常清净的信心就导致她内在的、心性中的正功德浮现出来了。

所以让我们本性显现出来的因素,可以通过对佛法法义本身闻思、观修这样的方式来现证心性;也可以通过为上师三宝发心做事等,有很多公案说明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清净罪障现证心性;还有就是通过很清净、强烈的信心让自己本具的佛性浮现出来。

信心可以清净障碍。如果我们没有学习了义的教法,很难真实圆满地接受这方面的可能性。既没有学习,又没有打座、参禅,也没有观修,就是通过礼拜或对佛牙生起信心就可以吗?从一方面讲信心这么大,三宝的加持融入心中就得到加持,然后慢慢就可以觉悟了。

从了义的侧面来讲其实每个众生本具佛性。佛性、佛功德、佛智慧其实都是在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圆满的,只不过有障碍把它障住了没办法浮现而已。如果通过一种强有力的方式能够让这个障碍消除的话,内在的佛性一定会浮现出来的。

老妇在世的时候虽然没有显现那么明显的证悟,但是她中阴身的时候,因为粗大的五蕴消失了,此时对于现证佛性来讲是一个绝佳的时机。所以也有些在即生中没有成佛而在中阴身成佛的,因为那时粗大的五蕴已经没有了,只有细微的中阴身,很细微的五蕴。如果在没死之前对心性的障垢好像是天空当中的乌云密布一样,那么在中阴的时候就像薄薄的云遮住虚空一样,那时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

但是你没有训练过是不行的,没有信心也是不行的。虽然中阴身很容易认证心性,但没有这些条件也不行。而老妇人虽然没有闻思过中阴等教言,但是她的信心力很强大,这个因素导致她有可能在中阴的时候心性浮现。但是这里面没有说,我们只是分析这个情况。在世的时候不一定证悟,但是中阴的时候能够证悟的情况也是有的。

所以愚笨的人有信心也可以证悟实相。如果是很聪明比如一个班智达,通达教典但是信心不行的话,也没办法证悟实相。就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他们也通达三藏,但是法没有入心,只是通达词句的意思。但是所诠义方面如果真正通达相应,一定会对三宝产生信心的。如果没有信心,班智达也证悟不了,如果有信心,连牧童也可以证悟。所以老妇人也没有做什么闭关、闻思修行,她就是对于三宝具有很强烈的信心,通过这个缘故就可以得到加持力,现证了心性并获得了觉悟。

所以这里并不是说狗牙有什么加持力,狗牙就是狗牙,是业惑形成的。这条狗前世造了转生狗的业,然后通过它自己的业形成了狗的身体,形成了狗牙。狗牙本身没什么加持力,它纯粹是有漏有为法,纯粹是业惑形成的。就像我们的牙齿一样,我们的牙齿有什么加持力?这就是业惑形成的有漏身体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本身是没有什么加持力的。

但是为什么又降舍利,最后又虹光环绕等等?完全是因为这个老妇人强烈的信心力认为它是真正的佛牙,这样以来佛的加持力就融入到狗牙当中。

因为她的注意力就在佛牙上面,她就把这个狗牙当成佛牙了。就像刚才我们所分析的那样,她的专注力是在狗牙上面,那么佛的加持就在这浮现,久而久之佛力就融入到狗牙当中,相当于开光一样。佛的加持融入到狗牙当中的时候,就变成了和佛牙没有什么差别了。这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信心力。

平时上师们在传法、引导众生的时候,如果我们完全没有一点的智慧,单是这种愚昧的信心也不够,也还是应该多学。学到这么多东西,如果没有相信佛法不可思议,太过于理性了,没有一点感性也不行。

有时学来学去特别理性,上师说有些人好像学成唯物主义了,对什么都不相信,佛菩萨现身这个太感性了不可能吧,这个应该是没有的。如果不注意最后学来学去又学回唯物主义,好像觉得这些不可思议的东西都不存在一样。所以太理性也不行。有的时候太感性了,没有一点点智慧分辨力也不行。当然如果就像老妇人一样那么清净、强烈的信心,的的确确不学也行。

现在很多净土宗念佛的也没有学很多教理,但我们能不能说你没有学教理你念得不对,或你没学教理不能往生,谁也不敢这样讲。因为他的信心有可能是稳固的。他虽然没有学,可能说不过你,可能别人跟他说他也没办法回辩,但他的信心就是不变。他没办法辩倒对方说的阿弥陀佛不存在、念佛不能往生,一点都说不出来道理,但是他的信心就是很稳定。

这来自于宿世的熏习。这个信心虽然没有通过广大的闻思来得到,可能就是听过一次开示,知道了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力量,内心的善根就萌发了,一心一意专注阿弥陀佛祈祷,一直念,念到最后他就成功了,就像老妇人一样。

他有多少理论的知识呢?他没有什么理论的支撑,就是凭着自己的信心。这个信心可能就是宿善-宿世天然的善根。如果没有还是要多学,因为既没有前世带来的,后天也没有学,说自己的信心很坚固,没有一个基础也不行,如果又有宿善又学那最好。如果有宿世的善根引发的坚固信心,没有学很多也可以。要不然前世没有,或前世带来的不多,但是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弥补,通过教理逐渐知道三宝的功德,遣除怀疑之后逐渐信心就非常稳固了。

就怕既没有宿世善根引发的信心,又没有后天的学习,就觉得自己的信心应该是稳固的,这就危险了。因为现在可能是信心满满的,觉得不学也可以,就把一句佛号念到底。但更关键是到底自己有没有宿世带来的信心呢?自己不清楚,以为有信心或者按照当前的情况来分析应该可以保持,但信心保持一段时间就消亡了。也没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弥补,这时就会退失,这样的事例也不少。所以现在有信心也很好,尽量多学,如果说大经大论太难了学不懂,相对比较通俗易懂得的这些佛理多学,这对我们信心的保持是有很大帮助的。

所以对这种信心,我们还是要比较客观地分析。它的确是存在,但关键是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分析别人的时候,对于有些往生的人,会说他没有学就走了,他就是这种根基。我们分析的案例已经是过去式,觉得很好分析,但是关键是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到底是不是这种,那谁知道呢?万一不是怎么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所以如果自己不能确定,就好好地学、好好地按照教理来培养自己的信心,这是比较把稳的方法。

佛的加持融入狗牙,通过这方面来分析她的信心那么强劲吗?佛陀的加持力周遍法界,自己觉得这个是佛牙,集中注意力在这儿祈祷,那么佛陀的加持力就融入到这个狗牙中,然后慢慢地就具有加持力了。我们对一个狗牙都能这样,更何况对一个真正的加持力很大的佛像祈祷。如果对真实具有功德的上师祈祷、了知了佛功德之后,肯定是更加殊胜的。

在同等信心的前提下,一般庸俗的对境和殊胜的对境还是有差别的。从缘起的角度来讲,这个佛像的确很珍贵,加持力很大,有的佛像是佛陀亲自开光的,本身就有加持,外面的就是一块庸俗的石头,如果在同等的条件之下是有差别的。但是如果有强劲的信心,就像这个公案一样也是可以的,但我们是不是达到了老妇人的那种状态?有的人看到这个公案之后,觉得反正有没有佛像都不要紧,没有佛像所依也可以,反正我有老妇人的信心就行了。

对于上师不管是真的假的也不选择,只要把他看成真佛一样就可以了。原理上来讲也不是不可以,即便他是一个骗子,你把他当成真佛,如果信心不变的话可以,关键是你是否经得起这个折腾?三番五次地去骗你,你的信心有没有那么的稳固?就不好说了。狗牙不会说话,不会骗你的钱,但是活生生的骗子是可能的。

这是不一样的,原则上来讲假如你一直能够保持住永远不退、依靠骗子上师成佛也可以,因为你的信心就把他当真佛一样。但是他是一个活生生的骗子,有很多思想、动作,你能不能经得住考验就不好说了。有时候对一个具相的上师尚且有那么多的分别念,何况他那么露骨地做出很多的不好的事情,一般的人根本都受不了。所以道理上是这样的,但实际情况操作的时候能不能变成这样就不好说了。

既然这样,我们前面讲观察上师有什么用呢?没有什么必要了,差不多就行了,把他当成真佛一样去对待就行了。那还是不一样,因为真实的上师的确经得起观察,而且他具有菩提心,会千方百计地维护你的修行,至于你的善根成熟之后,对你的折磨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他绝对不可能是因为想骗你然后怎么样,骗子从头到尾就是想骗你,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区别对待,不要抓住一个就开跑,我们不能像米拉日巴依靠依止马尔巴那样,因为我们不是米拉日巴,上师是不是马尔巴也不好说,关键是不同的情况我们要不同对待。上师讲法时讲了很多的情况让我们来学习和辨别,把真实纯真的智慧培养起来,我们就会有一种观察能力。这种信心也是有保证的信心,经得起观察,如果出现了一些事情就知道怎么去对待去消化,这个时候的信心就能够保持得比较稳定。下面还有一个公案。

此外,在工布地方有一个叫觉沃奔的愚人,

有一个人叫觉沃奔,因为他来自于工布,有的时候叫工布奔;因为他朝拜觉沃,可能也叫觉沃奔。在工布地方有一个叫觉沃奔的愚人。

一次他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像,

拉萨觉沃佛像在全世界来讲应该是加持力非常大的佛像,很多藏区的修行人一辈子一定要去朝拜一次觉沃佛像,有这个传统。觉沃佛像据说也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开光的佛像。觉沃佛最早的时候是在印度金刚座二楼或几楼的一个房间,唐朝时被进贡到中国,就一直放在了中国,好像是在西安,后来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把这个佛像带到了拉萨,就一直放在了拉萨的大昭寺。

当时觉沃佛像前,没有香灯师等其他任何人。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人山人海。现在去朝拜觉沃佛就没这个机会了,要想去吃那个糌粑是吃不到的,鞋子要放到佛面前也根本不可能。那个时候人很少,佛像前没有香灯师等其他任何人。

于是“工布奔”便来到近前,他看到那些供桌上的食品和酥油灯,心想:觉沃像是将这些糌粑团蘸上灯器里的酥油汁以后才吃的,为了使酥油汁液不凝固才燃火的,觉沃他怎么享用我也应该同样食用。

工布奔到了近前的时候,看到了佛像前面的供桌上有用糌粑捏的供品,还燃着酥油灯。他想这个糌粑团是干什么的?一定是觉沃佛的饭,他一定是吃这个的。其实这些糌粑团也是供品,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属于神馐——供佛的食子,也算是一种饭食。他觉得不是摆设。有时候我们供的这个就是表示一下,佛陀是肯定不会去吃,差不多就撤下来。但他觉得这个是佛陀真的要吃的东西,像人一样真是要享用的,他就是这么想的,是不是很愚笨呢?这个想法很简单。糌粑团是佛陀的食物,灯器里边的酥油是用来蘸着吃的,为什么点灯呢?如果不点不就凝固了吗?凝固了就不好蘸了。所以要让它不凝固就必须点灯,点个火一直烤着或者加热让它不凝固,蘸着很好吃。他是这样想的:觉沃佛怎么用我也怎么吃。

于是乎,他将糌粑食子蘸上酥油汁就开始吃了起来。吃完了以后,看着觉沃的尊颜说道:“神馐被狗叼走了您也是笑眯眯的,酥油灯被风吹动您还是笑眯眯的,您真是一位好上师。

吃完了之后看到佛显现上很高兴的样子,神馐(供佛的食子就叫神馐)被狗叼走了是笑嘻嘻的,酥油灯被风吹动还是笑嘻嘻的,你真是一位很好的上师。

我的这双鞋托您保管,我转绕您一圈就回来。”

他说我现在要去转绕。不同于现在的觉沃殿很小很窄,转一圈不需要一分钟,十几秒钟就可以转一圈。他转绕的不一定是转佛像,也可能是转外面那个寺院。这样转一圈就回来,我的鞋子你帮我保管一下。

说完便将鞋子脱下来放在觉沃佛像前面,他自己去转绕了。

他真的把佛像当成一个活生生的好上师,把鞋脱下来放在佛像面前请他保管。

香灯师来了以后,看到了佛像前的鞋准备扔出去。这时,觉沃佛像开口说话了:“这是工布奔委托我保管的,不要扔掉。”

这时香灯师回来了,看到食子被吃、有双那么脏那么臭的鞋放在佛像的面前,非常生气,就想把鞋子扔出去,刚要准备动手的时候觉沃佛说话了:“这个是工布奔委托我保管的,你不能扔掉。”既然佛陀开口说话了肯定是不敢扔的。

那个工布奔回来取鞋时,又说:“您真是一位好上师,明年请到我的家乡来吧。我宰一头老猪炖上猪肉,煮熟陈旧的青稞酿成青稞酒等着您。”

工布奔回来之后很高兴,他的心愿达成了,事情也圆满办得很成功,鞋子也没有丢,觉沃佛真是一位好上师。感觉上受到很好的招待,事情办完了想要报恩,明年请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你来了之后我要宰一头老猪,炖上猪肉请你吃,然后煮熟陈旧的青稞酿成青稞酒等你来喝。他不懂佛陀大慈大悲,不可能为了吃一顿饭伤害众生的生命,也不懂佛陀不会像一般人来饮酒的,只是以很纯净的信心真诚地邀请。

觉沃佛像说:“可以。”

佛陀也开口说话说可以。

这位工布奔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我已经邀请了觉沃仁波切来做客,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来,所以你经常不要忘了瞧着点,看他是否来了。”

他很担心万一觉沃佛来了他不知道就错过了,回来之后就给妻子交代说:“我已经请觉沃仁波切来做客了。但是不知道具体哪一天来,所以你经常要看一下他是不是已经来了。”

第二年的一天,他的妻子去河边提水,在水中清楚地显出“觉沃”的影像。妻子立刻跑回家告诉丈夫:“那边水里有一个人,是不是你请的客人呀?”

有一天他的妻子去提水,看到河里面很清楚地浮现了“觉沃”的影像。他的妻子也不认识,可能他妻子没去朝拜过,只是觉沃奔去朝拜过,不知道觉沃仁波切长什么样子。所以马上跑回家告诉她丈夫,“水里面有一个人,是不是你请的客人呢?”

他马上跑去看,果然看到水里现出“觉沃”仁波切。他认为“觉沃”落到水里了,于是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去捞“觉沃”的身体,真的抓住将他拽了上来,然后带着他往家中走。

他听到后马上跑过去看,果然看到了水里面有觉沃佛像,觉沃仁波切在那,他当时觉得佛陀不小心掉水里面,就很急切地跳到了水里去救佛陀,然后真的就抓住了,从水里捞出了他的身体,抓住之后拽上岸,就带着往家里走。这些也是他的一种很纯净的信心,没有很多的分别念。

途中到了一块大石头前,这时,“觉沃”说:“我不去俗人家里。”不肯再继续前行而融入了那块岩石中。

走到大石头前,佛陀、觉沃仁波切说,“我不去俗人家里。”一方面也因为他的期限到了,事情做完了,不再去他家里,因为去了后可能要杀猪、酿酒,做很多事;一方面也是“觉沃奔”信心的感召,可能也是给佛弟子留下启发,告诉我们清净信心的力量倒底有多大?所以他不肯再继续前行,最后就融入到了那块儿岩石中。

后来石头上自然显出了觉沃佛像,所以被人们称为“觉沃石”,显现觉沃身像的河则被叫做“觉沃河”。

后来石头上面自然浮现觉沃仁波切的影像。所以这个石头就叫做“觉沃石”,这条河就叫做“觉沃河”。

据说至今它们仍然与拉萨觉沃具有相同的加持力,而且络绎不绝的信众们也经常对它们顶礼供养。

据说华智仁波切在的时候,仍然和拉萨的觉沃有相同的加持力,而且信众们经常去朝拜。这具体的地方我也不清楚,现在有还是没有我不是很清楚。我看过很多大德的介绍中,没有提到这个“觉沃石”和“觉沃河”。如果有,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按理说应该知道在哪个县。工布可能是在西藏那边,有一个工布藏族,具体哪个地方不太清楚。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说好像从石渠上去,朝拜路途中有。但具体是哪块地方不太清楚,现在有还是没有呢?这也不清楚。

因为以前那些加持力很大的圣迹,现在存不存在也不好说。因为众生的福德,有时候加持力大的石头、佛像,在众生福报不够时,可能会被人为、天灾毁坏。如果说还存在,这么多人可能也应该朝拜过,也应该会有些图片、文字,但一直没见到,倒底在还是不在,现在也不清楚、不敢肯定。

下面对这个案例做一个分析。

这个“觉沃奔”完全是依靠自己具有的坚定信心,得到了佛陀的悲悯。

虽然很愚笨,但是通过单纯、清净的信心,得到了佛陀的悲悯加持。我们修很多法,或者闻思很多,最后也是让我们信心达到很单纯的状态。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分别心那么炽盛,怀疑那么多,所以要达到纯净的信心,需要很多的努力。所以我们要经过很多努力,让我们信心很纯净,完完全全真正去相信三宝、上师的加持。这为什么不容易呢?我们都有自证分,在祈祷、修行的时候,这些那些怀疑的念头不断闪现。但不管怎么说,通过不断修学,最后达到非常纯净的信心,在这基础上再祈祷上师加持,就很容易相应,上师瑜伽就很容易修成。

觉沃奔有一个坚定的信心,得到了佛陀的悲悯加持。

否则,他喝了灯油、吃了神馐,又将鞋子放在觉沃佛像前面,怎么会没有罪过呢?但是他凭着信心力反而得到了那样的功德。

一般人具有分别念,如果把供佛的灯油、神馐吃了,又把脏臭的鞋子放在佛的面前,怎么可能会没有罪过呢?因为对境很殊胜,有时即便是无记的心,也会有些过失,何况是故意去吃,这样的起心动念不可能没有过失。但是因为“觉沃奔”的心很清净、很单纯,以非常清净的信心去做这事情,凭着信心的力量,不但没有过失,反而得到功德和加持。他请佛、和佛对话,佛也去了,得到这种不可思议的示现,这也是一种功德。

通过两则实际的案例,告诉我们:有一个非常清净、单纯的信心,是得到加持的根本。我们学习佛法,也是让我们对上师三宝生起这种很纯净的信心。如果有了这种信心,像老妇人那样,自己的所依上面降下舍利、死后证悟实相、彩虹环绕,或者像“觉沃奔”那样得佛陀的悲悯加持,这些在我们境界中都可以出现。我们是致力于证悟心性的,如果用这种信心去祈祷,那么也可以和实相相应。这是通过两个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现在再分析:

不仅如此,而且现量证悟胜义谛实相也唯一依赖于信心。

对于胜义谛实相的现量证悟,不是通过分别心去比量、去推测。分别心对胜义谛的推测、比量只是总相而已,不是真正的现证。真正现量证悟必须要分别心隐没,这时真正的智慧才会浮现出来,现量证悟胜义谛实相唯一依赖于信心。

如佛在经中说:“舍利子,胜义谛唯以信心才能证悟。”

佛在经典中告诉舍利子尊者,真实胜义谛实相,唯以信心才能证悟。这种信心就是高质量的信心。大圆满修到后面时,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上师瑜伽,这个最重要。为什么?因为这里讲了胜义谛唯以信心才能证悟,要现前胜义谛实相、现前本具的如来藏本性,信心就是一个途径,通过信心去祈祷,然后相应这个对境。对境本身就有加持力,佛陀也好,上师也好,本身有没有障碍的悲心、智慧的加持,再加上自己信心没有染污、很清净,因缘具足后,通过这种很清净的信心的力量,就相应了。这样我们就知道信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平时我们在世间中做很多事情时,用信心去观想、祈祷,这时候佛陀或者法性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也可以通过信心浮现出来。

我们的信心是要完全没有怀疑的,而且要有清净心。它所生起信心的对境是什么?清净的实相。佛陀是实相的体现,上师也是如来藏实相的体现,所以它的对境完全是实相的体现。自己祈祷的心本身也是清净的、和实相相应的状态,因缘具足后,再通过祈祷、外力加持,加上自己本身具有这种体性,就很容易现证实相。

上师瑜伽是强力证悟,为什么叫强力证悟?原因就是这样。所以高质量的信心非常重要。这种能够证悟胜义的信心是高质量的,不是通过清净信、欲乐信就可以,所以胜义谛唯有信心才能证悟。

依靠所生起的不共信心,上师三宝的加持融入自相续以后自然而然会生起真实的证悟,而只有见到实相真实义的时候,才能真正对上师三宝诚信不疑,生起与众不同的不退信心。

有了殊胜的信心就可以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自然而然地融入相续后,容易生起真实的证悟。换个侧面,只有见到实相真实义的时候,这时对上师三宝真正的、最圆满的信心就生起来了,所以生起与众不同的不退转信心。

由此可见,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有胜解信就可以证悟,有了证悟,最圆满的信心就生起来了。所以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生起与众不同的不退转信心,”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不退转信和胜解信是一样的。由此可见,“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前面证悟实相和不退转信、胜解信,就是一个意思,胜解信是从完完全全的胜解角度讲,不退转信从没有违品、没有退失的因缘来讲。在这之前,也有一种不退转信心,但是那种不退转信心,不是通过现证实相得来的,是通过思慧得来的这种不退转信心。

而此处的不退转信心是真实的、通过证悟实相之后得到的,再没什么可怀疑。就好比可以通过烟来推知下面有火,这种胜解信没有一点怀疑,这么浓的烟冒起来了,下面一定是着火了。虽然没有见到火,但是通过推理可以生起胜解信和不退转的信心,任谁说下面没有火我也不信。这是不是不退转信呢?也是,但这是通过推理得到的。自己走过去,不再是通过烟来推,而是现量见到下面熊熊燃烧的火,这是不是不退转信呢?也是胜解信,只是一个通过推理得到,一个通过现证得到。如果是现量见到当然就更不容易退失了,大概就是这个比喻。

这种通过证悟实相生起的不退转信和胜解信,和前面所说通过闻思得到的那种,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一者是通过切实可信的推理所得,比如通过思维中观、般若波罗蜜多五大因等等,经推理后对万法空性毫无怀疑。如宗大师在《缘起赞》中所讲,那时即便是千佛到你面前说万法不是空性,都不会有丝毫动摇,这种通过推理完完全全遣除怀疑,坚信万法空性,就是不退转信心。而如果你现证了空性,那绝对是不退转信了,绝对无法动摇,二者有没有差别呢?有,虽然都是不退转心信,但还是有差别,原因可以从这方面来分析。

从前,塔波仁波切临行时问米拉日巴尊者:“尊者,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摄受眷属呢?”

塔波仁波切就是冈波巴大师,他依止米拉日巴尊者时间不长,只有十三个月,这段时间内得到了上师的窍诀,并生起了相应的证悟,后来因缘成熟时他要离开,去建寺弘法利生,临行前问尊者“我什么时候才可以真实地摄受眷属呢?”

尊者告诉他说:“一旦你与现在截然不同,相续中生起了现见心性的证悟,并且将老父我看作真佛,当萌生了这样的坚定信心时,你便可以摄受眷属。”

尊者告诉他,等到你的相续与现在的相续截然不同之时,相续中生起现见心性的证悟。并且将老父我看作真佛,随着现见心性的证悟,对上师的信心就完全地清净,绝不会再退失,将上师视为真佛,当萌生了这样坚定的信心时,便可以摄受眷属。

那种摄受眷属是真实地摄受,就是有能力带领弟子实修,通过窍诀的引导让弟子现证心性。这需要很高的标准,智悲光尊者的传记中也说有一次当他完全证悟心性之后,就得到了引导弟子的开许,在其它宁玛派传承上师的传记中也说,真正通过窍诀引导弟子应达到很高的证悟才行。当然,低标准的摄受眷属也有,但这里讲的是高标准,要求自己的相续完全解脱了,才可以引导弟子。所以说,证悟心性、不退转信心和引导弟子的事业,这是同时的。

因此,上师三宝的大悲心与加持融入自相续,唯一依靠恭敬和信心。

通过前面的教证和事业,就能了知上师三宝的大悲心和加持融入自相续的唯一因就是恭敬心和信心。这就让我们反观自己,如果没有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是缺少了什么因缘?恭敬心够不够?信心够不够?如果有欠缺,那得不到加持也是正常现象。这时我们不要怪上师三宝,怪就怪自己,通过往内观,想方设法让自己相续成熟,让自己的信心生起来。

生信心最好的方式就是持续性地闻思修,这样就能慢慢地了知佛陀、法宝、僧宝的功德,慢慢地了知修行的原理等等,了知之后我们的信心就慢慢地稳固了。

一方面闻思修,一方面通过仪轨、上师瑜伽等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这样以信心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生起信心,也是一种方法,同时不断闻思修行,集资净障,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这些因素后,相续中的信心渐渐就会更加清净、稳固。现在我们有一点基础信心,依靠她反复地祈祷,也可以得加持,这时信心就能增上。然后以增上的信心再去祈祷,加持又可以增上。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祈祷、不断地闻思修行。

从前,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直呼尊者的名字:“觉沃,给我加持加持。”尊者说:“坏弟子,恭敬一点吧!”

以前阿底峡尊者的弟子直接喊上师的名字,说觉沃给我加持一下,这时上师就告诉他:“坏弟子,恭敬一点吧!”加持是以恭敬心来的,如果不恭敬就得不到加持。

恭敬主要是心,外表上的恭敬,如对上师顶礼、弯腰、合掌,在词句上、称呼上加上尊名,这些是不是恭敬呢?这是恭敬的表现,但外表上顶礼,不代表内心中是恭敬的,加一些尊称也不一定。关键是内心,内心恭敬了外在语言和行为自然也会恭敬,但外表不一定等于内在。主要的恭敬来自心,恭敬行为的根本也是恭敬心,首先要有恭敬心,那怎么样生起恭敬心呢?要从上师三宝本具的功德以及对自己的恩德等方面多思考、多观察,恭敬心就可以生起来,就有了得加持最根本的基础。

可见,只有以坚定不移的不共信心与恭敬心才可能开启皈依之门,所以信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开启皈依之门要依靠坚定的信心和恭敬心,刚开始不一定有,那时的皈依只是一种仪式,算不算皈依呢?也算。可以通过后期的学修,令我们的恭敬心和信心逐渐增上,让我们皈依的心更加的坚定。

并不是说因为当时没有这种皈依心就错过了因缘,需要再重新返回一次。当然,如果有上师传皈依,再皈依一次也可以,但不参加也问题不大。因为当信心和恭敬心增上之后,内在的皈依心会持续生起的。我们不能离开皈依的修法,每天早上起来之后都要皈依。虽然第一次时我们没有以恭敬心和信心皈依,但问题不大,关键是后期生起恭敬心之后,每天不舍弃皈依,并通过皈依得到加持。总之,信心对于每个想要修行解脱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很重要。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6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对于一个要成佛的修行者来讲非常重要,里面讲了很多修行的方式方法。针对初学者,也讲了很多修学的概念以及基础知识,这样就把《前行》作为进入佛门或学习佛法的一个基础教程了。它一方面是基础教程,一方面也是修行方法。针对具有凡夫心识的众生来讲,如何才能够觉悟?在这部论典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有些道友把它当成一个入门方法或扫盲课本,但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针对刚学习的人来讲,可以这样安立,也没什么矛盾;对很多人来说,也可以成为调伏烦恼的窍诀。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学习过程当消化很多佛法概念,对于佛法的内容、修学的方式有些初步的了知。了知之后再看、再学,就会发现里面讲了很多调心的方法。如果我们要觉悟的话,可以通过《前行引导文》这个法本不断深入地学习。

大恩上师经常提到,《前行》不单单是我们要学,也不单单是一个扫盲的课本,很多大德、大成就者,比如说顶果钦哲仁波切证悟那么高,每天还要看几页《前行》法本。从这些大德的示现也能看出,它绝对不单单是一个扫盲课本而已,但是我们单纯地把它当成基础教程、扫盲课本,这是错误的认知。

我们要把《前行》法本当成一生修学的所依。它也是一个无嗔恨的善知识,什么时候想要请教,你把它打开,它就会给我们讲解修行的方法。如果想要觉悟的话,它就是一个实际的引导。它既是理论,也是修行窍诀。

前面我们学了共同加行,通过学习,对于轮回的过患有了了知,要出离轮回也知道了,接着也学习了想要获得真实的解脱必须要依止善知识才能达成。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不共加行,也就是把前面的基础学好、打牢之后,开始在上师的指引之下(依止上师并不是天天跟着上师做事情,主要是要从上师那得到法,比如现在我们所修学的五加行等内容。当然,前面的共同加行也是依止上师而得来的,但主要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的法器得以成熟到一个阶段,之后就要进入更深层次的修行了,即不共内加行。)慢慢修学从皈依开始的不共修法。

不共的修行有皈依、发菩提心、修金刚萨埵、供曼茶还有上师瑜珈等修法。这一系列修法可以让我们的心逐渐走向成熟、趋向实相。所以这些法是让我们觉悟的法,而绝对不是为了得灌顶或听密法的一张入场券而已。它是让我们的心靠近实相的修行方式。

认知方面的不同会导致我们的修行所达到或者可以达到的效果、目标不一样。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它当成一张入场券,那把数字完成就好了。上师问我们完成没有?我们说:完成了,五加行已经修完了!我们就单纯地把它当成一个必须要经过的修行方式或一个数目而已。五加行等于什么?就等于五十万这个数字。但是这是个数字吗?不是,是五十万次靠近实相的训练。如果我们把它当成靠近实相、显现实相的一种方法,修的时候我们的作意、方式方法就会不一样,达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在学修过程中,以上讲的是需要了知的,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道友正在修五十万加行,对于所修的法本身的定性我们必须要了知。它是内加行,一方面是让我们的相续成熟的,但绝对也是让我们现前实相的一些步骤。现前实相的步骤就是空性、大圆满吗?是的。但这些加行也是慢慢走到山顶的必经之路,是让我们内心能靠近实相的必须要修的法。如果前面这些法没有修好,总有一天,我们得到密法的时候修不动,不知道怎么样去着手。

修加行的时候要去认真体会皈依的心髓是什么?皈依修法的核心是什么?它的精要是什么?发菩提心的时候,去体会菩提心的精妙之处;修金刚萨埵的时候,去体会它的精妙之处。不是用嘴、用肢体,而是用心在修。用心修才能体会到修行本身和我们的解脱、心性或觉悟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联系。

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了,可能没有什么不能达成的。但如果修皈依就是念诵、只是动嘴皮子,磕头只是肢体运动,可能就没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修行的精华。既然体会不了精髓到底是什么,在完成一次又一次十万的过程中或者完成之后,我们仍然没办法体会到修行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按理来讲,十万次皈依修完之后,我们的内心是会有转变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用心修了十万次,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用心修了十万次发心,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用心修了十万遍百字明,也不可能一点验相都没有。但关键就是我们怎么样去修,是用嘴在修,用身体在修,还是用心在修?这方面有主次,主要还是要体会到修行的核心。皈依的原理和精妙之处到底在哪里?这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边念皈依一边要去思维的。用心去思维,思维它的意义,这样就可以与它相应。思维、体会得越深,就越能相应皈依的修法,就知道为什么要修皈依。

发菩提心乃至于最后的上师瑜伽也是一样,要用心去修上师瑜伽,而不是十万次或者多少万次的数字而已。(当然数字也是重要的,下面还要讲数字的必要性。)有些时候我们太过于注重数字,对于修法本身不在意;有些时候又觉得数字不重要,每天这样修就行了,这也是另外一种极端。上师们告诉我们修皈依、修加行的方法,同时也安排了修行的数字。为什么要安排?如果说不需要,以佛菩萨的智慧不可能把不必要的东西放在这个地方来束缚我们,所以安排数量一定有它的必要性,下面我们会讲到。

前面对于皈依的本体(基础)是信心(誓言),我们已经讲完了。今天我们要学第二点皈依之分类。从现在乃至成佛之间,皈依的修法就是能够帮助我们解脱或成佛的三要素。

这三个要素即三皈依。平时讲得比较多的是三皈依,四皈依——皈依上师也离不开前者,只不过是开合不同而已。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并没有离开三宝之外单独做一个皈依。是不是皈依上师之后就不皈依三宝了?如果这样认为的话,绝对没有理解到皈依上师的真实含义。

为什么是三大要素呢?我们学习佛法或皈依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就是觉悟。小乘获得阿罗汉果,大乘获得成佛,从自利的角度来讲的确如此。要达成成佛或者解脱的目标,我们就要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如果不了知的话有可能跑偏,我们觉得是在修解脱道,但其实不是,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

三皈依是三要素,为什么呢?如果要解脱,第一,导师必不可少,引导我们解脱的导师就是佛宝。只有佛宝才能够引导我们解脱,别的根本做不到。世间的天神或领导没办法帮助我们解脱,他们对此无能为力。第一要素即皈依佛宝绝对不可少,我们只有认同了佛陀是我们所皈依的导师,对他所讲的法才会愿意去修学。所以皈依佛是获得解脱、成佛的三要素之一,绝对不可少。

第二就是皈依法,法是获得解脱、成佛的第二大要素。要成佛,你的方法是什么?这也是一种因缘(因果)。如果要达成某种目标,方式方法必须要正确。我们要解脱,解脱的方法是什么?法当中就包含了所有让我们解脱、成佛的方法。

我们要解脱,必须经由法这个第二大要素才能够达成。它是能够帮助我们达成解脱的途径,除此之外别的不是途径,所以必须要皈依法。不皈依法——不认同法、不依靠法,就没办法解脱,必须要皈依法,这个毫无疑问。法当中的信息量很大-出离心、菩提心、空性以及所有六度四摄包含在法宝中。

皈依法是一个途径,我们要解脱,就像我们从此处到彼处必须要有条路。法相当于道路,皈依法就是以法为道。这个道趋向于哪里?它不是趋向于升官发财、不是让我们在今世当中过得好或在后世当中过得更好,绝对不是这个目标。

如果我们现在是这个目标,就需要回过头来检索一下三宝的意义。我们就知道:如果我通过修法来让自己在世间过得更好、世间法更加兴旺发达,这是个错误。所以皈依法也能够让我们的目标更加明确,法是通向解脱的,它最主要的功效是解脱。

导师也不是把我们导向升官发财、帮助我们怎样把企业做得更好、怎样拿个博士等等,这些事情世间的导师就做得到,不需要佛陀这样的导师。既然我们依止佛陀、以佛陀为导师,就应明确我们修学佛法的发心是解脱。佛陀是帮助我们觉悟的导师,既然我依靠他为导师,我就要走觉悟之道。如果依靠佛陀为导师,但走的是世间道,那你找错了,你应该找别的导师,不应该找佛陀。佛陀主要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法也是帮助我们解脱的。

僧众是第三要素,因为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需要很多助伴,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这一世、下一世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们的修行要成就的话,必须通过很多助伴来帮助遣除违缘,或者帮助我们一起在道上走,这就是僧宝。僧宝的自性是我们修行的助伴。

当然,真正意义上严格的修行助伴就是圣僧。圣僧是不变的,他内心的功德一旦达到初地以上的果位就成了圣僧,之后他内心的证悟不会变化。

如果是世间的凡夫就不一定了。如果他是一个出家人,我们说是僧,但是不是真正的僧呢?这也不好说。在世间当中是具有羯磨、约束力的僧团作为我们皈依的助伴。而单个的不一定,因为他今天是出家人,明天是不是还不一定。

为什么叫圣僧呢?他内心当中已经完全现前了法的自性,道谛、灭谛已经现前一部分,尤其是道谛已经现前了,所以他是比较稳定的。我们皈依的对境要是无欺惑的,不会欺惑我们,也是不变的。虽然僧宝他还会变化,比如从一地到二地,但他是往上变,不是往下变(今天是僧宝,是皈依处,明天就不是了,他不会有这种自性)。

如果我们要达成从此处到彼处的目标,虽然有“道”,但仍需要很多人帮忙,因此助伴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助伴,有时也不一定走得下去。助伴的意思是,当我们在趋向目的地的过程当中,生病了有人照顾你,受了点伤也有人帮助你,或是在比较难走的路当中很多人一起走,众人的智慧或有经验的人告诉你这个地方不能扎营、那个地方不能怎么样,这样就遣除很多违缘;或者当我们不想走的时候,他会鼓励我们,或者拽着、推着我们走都有可能。如果你是一个人走了一段时间,往前看不到尽头,干脆算了或坐下来休息,或者想反正走得不远,赶快回去。

有时我们就容易产生这种惰性,但是如果有圣僧宝依止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他经常性地通过不变的智慧和悲心帮助我们-鼓励也好、鞭策也好,用各种办法帮助我们往前走。这就是僧宝的自性。

如果这些条件都具足了,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往前走,乃至达到目的地。获得解脱、成佛,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佛陀导师当然不能缺,法不能缺,僧宝也不能缺。

我们如果要解脱、成佛的话必须皈依三宝,三宝的自性就是我们解脱的要素,所以我们要认可、皈依。皈依就是认同,我要立誓一直依靠他们。到什么时候为止?就看你皈依的时间,你要达到什么目的。下面讲分类的时候要讲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要成佛,那么从现在乃至成佛之间我立誓依靠你们,唯一、完全地依靠三宝的自性。这样就可以遣除很多违缘,因为方法、方向一旦正确了就可以帮助我们达成目标。所以皈依从某个侧面来讲,也是臣服于比我们功德大的、具有殊胜功德的三宝。

或者说这是一种救护处、依靠处。三宝的力量大,我们依靠他。还有一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佛陀、法宝以及僧宝的自性。认同之后我们就接受了,就愿意按照三宝自性去修学,也有很多这样理解的。

既然皈依是我们修道的要素,所以不能舍弃。为什么要舍弃呢?即便你得到了其它东西,但是舍弃三宝相当于舍弃了解脱、成佛的最关键要素,哪里还能解脱?所以,我们应了知三宝是对我们解脱、成佛能够起到作用的三大要素,如果这些都没有了谈何解脱?

我们如果要解脱,宁舍生命,不舍三宝。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完全领悟到为什么宁可舍弃生命,不肯舍弃三宝的原因,因为这是解脱道最关键的东西,你如果舍弃了,解脱就完全没有希望。你还会继续在轮回当中流转、漂流,痛苦是遥遥无期的。你一天不解脱,痛苦就源源不断,一直在衍生。

我们应再再思维,为什么一定不能舍弃三宝,一定要修解脱道呢?因为我们已经受够了,轮回的痛苦太多了,而且以后也看不到希望,所以现在要修解脱道。而修解脱道的要素就是三宝的自性、皈依三宝,所以我不能舍弃,无论如何不能舍弃,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舍弃三宝。因为他是我们能获得解脱唯一的希望,除了三宝自性之外,别的都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达成这个目标。

世间任何法包括生命都可以舍弃,但是三宝自性不能舍弃。如果不舍弃三宝自性、不舍弃皈依三宝,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够承受,这就来自于我们内心当中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决心来自于我们对轮回的法、对解脱的法看得透彻。你看得越透彻,越能知道这里面必要的取舍之处,就怕看不透彻,就怕混淆,就怕不知道三宝的功德,也不知道解脱的利益,觉得可以为了某个世间法而舍弃三宝,这还是说明我们的愚昧。

如果我们对于这样的前因后果和利害关系真正分析清楚、分析透彻了,不单单分析,而且要通过上座观修的方式修皈依,集中心力来观修,达成的效果也就非常明显。我们就会知道皈依是不可缺少的。

为什么皈依是趋向解脱的第一步?如果没有皈依三宝,就不算是内道,因为你不认同这三个要素,就和解脱道没有关系了,我们称之为外道(内外道以皈依别)。

对于很多皈依者来讲,刚开始可能并不清楚皈依的自性,但是他做个仪式承诺皈依三宝,也算是入门。但是入门之后必须通过学修让皈依的修法、自性、原理清晰、稳固,完完全全了知皈依的甚深含义。所以,我们了知皈依的修法之后,越修越深刻,越修越能够了悟皈依的殊胜、精妙和伟大之处。皈依是从现在乃至于成佛之间都不能离开的,一旦离开了就没有办法,相当于偏离解脱道了。

皈依三宝的自性是引领我们解脱的途径。如果我们舍弃了,或者心不在皈依上面,什么时候舍弃了,什么时候不在这上面,那么在这个当下,我们就和解脱道分离了。我们不能舍弃的原因在于此。

而相对于我们离开解脱道来讲,舍弃皈依之后的一些痛苦或果报其实不算什么。最可惜的是,皈依三宝之路是我们解脱、觉悟之路,无始轮回当中受够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个真实的方向,但是因为我们自己愚痴的缘故舍弃了,这是最可惜的事情。

丁二、皈依的分类:

既然我们皈依,必须把皈依的分类讲清楚。因为我们学的时间不长,对皈依的自性了知得不够透彻,在皈依的过程中非常有可能受到相续当中习气的影响,而把皈依这一伟大的修法搞成一个很低下的皈依。很有可能被我们的思想、分别念、习气所影响,而变成不是殊胜的皈依。

所以必须要把皈依的分类讲清楚,让我们看通过发心而导致的三种皈依是什么情况,我们要选什么样的皈依,从而做出辨别、取舍。如果我们不知道、不学习,以为自己皈依了,像很多不学习教法的人认为自己是佛教徒、已经皈依了,“我若干年前已经在谁那皈依了”,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佛弟子,但是真正来讲,这是什么样的皈依呢?就不好讲了。

为了避免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落入到那种自以为是的状态,所以要学习辨别的方法,必须要学习,如果不学习我们走错了都不知道。这也是给我们讲学习的重要性,你不学习的话修错了都不知道,我们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却自以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时间也花费了,也浪费了很多善妙的机缘。学得越早,越清楚分辨的方式,就可以对照自己的相续及时修正,这是非常重要的。修正得越早越好、越快越好,因为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明明可以提前、以尽量早的方式趋入正确的道路,为什么不做呢?

做的方式也必须要学习,而且学完之后要思维,以修正自己不正确的思想,因为这些心态也并不是学了、知道了就可以改的。为什么我们选择下士的皈依,为什么选择中士的皈依?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的习气在起主导作用。

只是知道是不行的,我虽然知道大士好,但我就是不愿意改变,就是喜欢这种。所以必须要反复观修,听闻之后要思维、观修,只有这样才能把不好的心态扭转过来,就像我们扭转那些不好的习气一样。我们世间当中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老师、父母给你讲了,你可能也知道不对,但就是改不过来,因为这种习惯性不太容易改。所以,首先我们要了知、思维、确定下来,然后去观修,通过观修的力量来做调整。

具如此信心的皈依根据动机的不同也分为三种:

具有上述信心的皈依,根据自己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如果是因为畏惧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安乐而皈依,称为小士道皈依;

有些地方也称为下士道,和小士道是一个意思。这种皈依主要是因为畏惧三恶趣,通过学习之后,知道地狱、饿鬼、旁生特别痛苦,因为特别不愿意感受这个痛苦,又听说如果皈依三宝,通过三宝的威德力,可以让我们不堕恶趣。既然这样,我一定要皈依三宝。因为自己害怕堕恶趣,而希求善趣人天安乐而皈依就称之为小士道。

小士道(下士道)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唯下士道,还有一种叫共下士道。什么叫唯下士(唯小士)道呢?即只是追求后世的善趣。唯下士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后世的安乐,还有一种就是只追求今生的快乐,连后世都不希求。所以唯下士分了下劣的和稍微善妙的,稍微善妙的是为了后世的安乐去皈依——今生中的可以舍弃,但是为了后世的安乐,为了后世不堕恶趣。

还有一种是没想到下一世的安乐、堕不堕恶趣,皈依是为了今生身体健康、一切顺利;为了家人能够圆满、和合幸福等,这种皈依就是纯下士中比较恶劣的、一般般的皈依。而希求善趣比这个要好一点,这叫做唯下士(唯小士)的皈依。

还有一个叫共下士,什么叫共下士呢?我们皈依三宝是为了后世得到善趣,这个也是皈依的目的之一。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们修行佛法,不能保证今生修成。所以,要让我的修行有连续性,修行最好的就是善趣。为了能够修行佛法而追求善趣安乐,就叫做共下士道。既可以成为一般的世间人的皈依,也可以成为修行人的基础,这个叫作“共同”。因为我们只有得到善趣中的人身,在下一世、再下一世的修行才有连续性,这个就叫做共同的。

其二、如果是因为认识到无论生在轮回的善趣恶趣都离不开痛苦的本性,为了摆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三宝,称为中士道的皈依。

中士道比下士道(小士道)的皈依,发心、动机要好,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提到的皈依,只是为了离开六道当中的恶趣,对善趣的安乐还是很有兴趣的,是不想出轮回的。

而中士道想出轮回。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进一步的观修,或者自己善根、智慧成熟的缘故,知道了不管是恶趣还是善趣都不可靠,都是痛苦的自性,只要没有离开轮回,即便暂时到了善趣,也终究离不开痛苦的自性。恶趣中有痛苦,善趣中也有痛苦,而且得到了善趣之后,还会重新回到恶趣中,了知这个之后,对整个轮回生起很强烈的厌离心。为了让自己离开六道轮回的痛苦、获得离开轮回之后的寂静涅槃的果位,为了这个目标而皈依三宝。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后世的安乐,这种皈依称为中士道。中士道比下士道要好,但是不如上士道。

中士道也有两种,一个是唯中士,一个是共中士。唯中士是声闻种姓的修行者,以自己获得解脱涅槃为究竟,但往上面就没有了。他唯一追求的就是中士道的解脱,他的皈依也唯一是中士道的。

还有一个叫共中士,共中士是大乘的修行者以依靠自己获得解脱为基础,进一步发菩提心,叫做共同的。“共同”就是大乘、小乘的都可以,尤其是大乘的修行者,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首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解脱的利益之后,才愿意众生获得解脱。如果我们都不想解脱,却说愿众生解脱,那很多事情就变成一个口号了。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解脱、出离轮回是怎么回事,怎么可能真心地愿众生解脱,或者去做修行来帮助众生解脱?这个也做不到。

所以,只有在我们自己首先生起想要解脱的心之后,既然我想解脱,得到善妙的解脱果位,那么我也愿众生解脱。这个时候有了菩提心或者慈悲心,在自己感同身受的基础上,再愿其他的众生解脱,这叫共中士。下面我们看,

其三、如果是因为现见沉溺在茫茫无边的轮回大苦海中的所有众生遭受无法想象的各种深重苦难逼迫,为了将他们安置于遍知无上真实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而皈依,就叫做大士道的皈依。

大士道(上士道)的皈依,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因为他并不希求下士的善趣,知道这个不究竟;也不希求一个人解脱,觉得这个也没有意义。他唯一希求的是什么呢?他了知所有的众生沉迷在茫茫无边的轮回大苦海当中,遭受无法想象的苦难所逼迫,根本不忍心看到众生一直这样流转,所以他就想改变这种情况,之后他就想:我现在是为了要救度众生、有情而皈依三宝,这种心态、动机触动下的皈依叫上士道(大士道)的皈依。

第一个皈依是“怖畏恶趣”而皈依的,第二种是“怖畏轮回”而皈依的,第三种皈依,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中讲是“怖畏自我寂灭”。因为害怕自我寂灭的缘故,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因为要利益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就不喜欢、也不愿意安住在自我寂灭的境界当中,是这样一种自性。这是皈依的三种分类,从最初级到最圆满的皈依都已经讲到了。

下面我们讲的金刚乘的皈依,也是包含在上士道(大士道)的皈依中的。这三种皈依里面我们讲了不同的动机,一个动机比较小,他不希求解脱,他可能是不知道,或者因为习气的缘故,不希求解脱道,只是愿后世不生恶趣就够了。但众生的潜力、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明明我们可以发起更圆满的心,而发不起来的话,有些时候上师们就会给我们讲:你不应该发这种心,应该发另外一种心–解脱的心或者成佛的心等等。

当然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如来藏,但是因缘不一样的缘故,也许他在今生中,你无论给他怎么讲,他都没办法发起解脱心,此时只有让他通过下士道的皈依,这也是一种善巧方便。还有一种是小乘众生的根基,你怎么跟他讲,他也不愿意发起菩提心,一点兴趣也没有,怎么给他讲也不行,佛陀讲也不行,这个时候就让他做中士的皈依。

有些人有潜力的,给他讲三种,他马上就选大士道的皈依;有些可能刚开始的时候选错了,觉得要度化一切众生可能做不到,是不是能选中间的,或者先选下士,然后慢慢改变。上师说不行,这样有什么什么过患,给他讲完之后,鼓励他生大乘的皈依;或者给他讲,这个没什么困难的。鼓励完之后,他就可以下决心了,这样的也有很多,所以这个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具有大乘种姓的,很多地方比如汉地、藏地,都是大乘佛法教化的地方,所以这些佛弟子都有大乘种姓,只要把这些讲清楚,99%的人都会选上士道。一方面,上士道的功德大,有的人“好大喜功”,就选择功德大的,这也是一种方便。他想既然功德大,我就不能选功德小的,虽然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有时候上师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哪个功德大,哪个功德小,他就会选上士,主要还是因为他内心中有大乘种姓。

通过不断地学习,他就转变过来,不是纯粹为了追求功德了,功德是附带产生的。大乘的皈依的精神、核心,就是让我们的心量直接和成佛之道相应,不用转弯了。你只要去落实,把大士的皈依修好、完完全全修清净就可以了,不用修完了再转变。比如说小乘的中士修究竟的时候,佛陀告诉他,你以前的涅槃还不究竟,所以你现在要发菩提心,这样的路走到尽头之后,还必须要调换一个轨道才行。

对于大士(上士)道的皈依来讲,可能刚开始选择上士道的皈依,内心中还是夹杂了很多东西,但这个不可怕。比如说我们发菩提心,现在选择大乘的皈依,但每天夹杂自私自利的想法,怎么办?其实这个一点都不可怕,你只需要通过修行把这些杂质挑出来就行了,你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如果选择的是中士,那就没办法,即便你把杂质挑出来最后还是那条路。所以方向、目标是很重要的。

现在我们选的大乘道,虽然可能修行起来很费劲,或者修不动,或者每天很自责、很沮丧——大乘的标准一个都做不到,每天都生起自私自利的心、生烦恼。这个根本不可怕,只要我们的方式、途径选对了之后,跟随上师的教言,或者一些法修下去的话,这就是让我们所发的菩提心清净的过程。

我们所学修的课程就有这个功能,可以在学修过程中把自私自利的心一点点地剔出去,一点点地把它清净、澄清。最后当我们学修大乘道十几、二十几年之后,我们的心基本上就定型了,很稳固、很清净,就真实符合了大乘的标准,是这样一种自性。

以上讲到了三种皈依,下面我们再分析:

在这三种发心当中,我们必须具有希望将无边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大士道发心而皈依。

此处是在《前行》中所讲的,华智仁波切在造这个论典的时候,他的受众都是大乘种姓的,我们现在也是大乘种姓,所以这个地方讲“必须具有”,没有告诉我们可以先选中士或其它。如果是针对全世界的人来讲,那就不一定了,因为受众太多了,三个都可以选,可以选下士,也可以选中士。

如果是针对全世界的人,那就不一定了。因为人太多了,所以三个都可以选,可以选下士道或中士道。但是因为鉴于当时他讲的这些弟众都是属于密乘行者,或者具有大乘种姓的人,所以他语气就很肯定,没有其他选项,必须要选这个,这是我们唯一的选项。

虽然讲了三种,目的是让我们从前两种走出来,选最后一种。这是唯一的答案,没有其他的,是单选题。

我们必须具有希望将无边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大士道皈依而发心,为什么必须选这个呢?

善趣的人天安乐暂时好像是快乐的,但实际上也超不出痛苦的范畴,有朝一日善趣乐果耗尽以后又会再度堕入恶趣之中。

不能选下士道的原因是,即便通过下士道的皈依得到了善趣的人天安乐或暂时的快乐,但是实际上也超不出痛苦的范畴。第一,快乐本身是变苦,属于坏苦的范畴。第二,(快乐)有朝一日也会耗尽,因为自己的发心不大,想要出离轮回的心本来就不强烈,当通过善心皈依的力量用完之后,又会再度回到恶趣中。从这个方面来讲,下士道完全是不究竟的,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就好像选择了掺杂了毒药的美食一样。如果这个食物吃下去24小时之后发作,我们在吃下去时是很快乐的,但是时间到了,一旦毒性发作就会感受这种痛苦的本体。所以下士道的皈依并不值得选,虽然暂时可以得到一些利益,但这个利益本身不可靠,终归会舍弃的。

第二个不能选的原因:

我们绝不能追求瞬间的善趣安乐。

这是前面的总结:我们绝对不能追求瞬间的善趣安乐。

如果只是为了独自一人得到寂静、安乐涅槃的声闻缘觉果位,而不去饶益无始以来曾经当过自己父母、现今沉沦在轮回苦海中的无边众生,实在不合情理。

我们不能选中士道皈依的原因何在?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得到寂静安乐涅槃的声闻缘觉果位。因为中士道的无学果,究竟的目标并没有想到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主要只是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或者独自得到寂静涅槃的果位。没有入灭之前,还会去做一些饶益众生的事业,但是一旦入了无余涅槃,就什么也不管,独自安住在寂静安乐的果位中,不去饶益众生。

安住在涅槃的果位而不去饶益众生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呢?因为按照佛的智慧观察,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做过自己的父母,给过我们很大的慈爱。现在自己有了解脱道,一个人去解脱,而把所有曾经饶益过我们的有情抛弃在轮回苦海中,任其自生自灭,这是不合理的。

就好像一家人都关在监狱里,自己通过一种方式出狱了,买好吃的、好穿的、买大房子住,而在监狱里的家人却一点都不管。那别人会说:“你这个不合理,自己是出来了,也要想办法去营救家人。如果暂时营救不了,给他们多送点好吃的;如果能够营救,就救出来。现在完全不闻不问,这是不合理的。”世间中也是如此。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这么多众生都曾经饶益过我们,对我们有很大恩德,现在我自己找到了解脱道,出了轮回,然后就把所有的曾经给自己很大恩德的众生,抛弃在轮回中,这实在是不合情理。

所以,我们要舍弃自私自利的心,且发起自我解脱的心,能够得到的利益也很有限,即便是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既然讲了三乘,讲了究竟的涅槃,会提到暂时的罗汉果位也不究竟,总有一天还要重新发菩提心。也就是说获得了无余涅槃的果位,安住在这种禅定中一万劫,一万劫之后会重新出定,还是要发菩提心。

这是没必要走的弯路。如果要发心,一次性到位就好了。发心的过程中,看起来好像是先得到一个自我解脱,再追求大乘道是很好的,但其实不是这样。在修行的过程中,发心、动机、思维稍微错一点点,差别就大了。

如释迦牟尼佛很早以前在因地时,和另外两个小孩子在路边玩耍,这时来了佛陀和他的两个弟子,他们都生起了欢喜心。两个玩伴分别对两个弟子生起了信心,就把他们的珍宝供养给弟子,一个说:“以后我要变成智慧第一的弟子”,另一个说:“以后我要变成神通第一的弟子”。释迦牟尼佛,因地时的小孩,把珠宝供养了佛,说:“以后我要成佛。”当时是一起发愿的,但因为愿力的不同,最后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还要把他们度化成阿罗汉,成为声闻神通第一和智慧第一的弟子。

结果差的太远了。同时发心,动机错一点点,三个无数劫过去,佛都成佛了,他们还需要佛陀来点化,从凡夫的自性到见道,再到阿罗汉。《法华经》中佛陀给他们授记,若干年之后,修大乘道成佛。

这是走了很大的弯路,不是说赶快求一个解脱道,就得一个阿罗汉,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想的和佛陀智慧观察的,真的不一样。就像在高速路上的一个岔道,一下去就不知道走哪去了。就差这么一点点,路走对了就到目的地;岔道下错了,那就到其他地方去了,就是这么一点的问题。都是路,但是关键两条岔路怎样去选?所以在发心时,都是求道、解脱,但小小的一个不同的发心,最后的差距是越拉越大,不是一点点了。

有时会想他也是解脱道,和佛之间好像差别不大。刚刚讲了,我们以为不重要,但是佛陀的遍智观察完之后所安立的,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是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如果现在发起自我解脱的心,天天串习,这个心就越来越重,离利益众生的大乘的心就越来越远。

通过这种发心积资净障,得到小乘的见道或阿罗汉,再进入大乘,这个过程本来就很漫长,要在一万劫中入定,出定之后才开始发菩提心。因为以前自利的心串习得很深,尤其是得到见道需要很强的厌离轮回的心。由于已经把厌世心串习地炉火纯清,这时一发菩提心,以前那种心一下子断不了,需要很长时间去断掉那种再再想要回到涅槃状态的心,所以要花费很多资粮,而这时别人早就走到前面去了。

我们要知道,看起来好像差别不大,但是真正分析起来,差别可大了。所以大乘的善知识、经论,再再地引导我们不要发小乘心,一定要发大乘心,刚开始就要选大乘。看起来好像很可怕,或者很漫长,其实一点也不漫长。很多经典中也是这样讲,阿罗汉出定之后和一个大乘的小资粮道从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大乘小资粮道还是凡夫人,是五道中的第一个。阿罗汉和资粮道中的小资粮一起修,最后阿罗汉成佛的时间要比他慢49个劫。

有时觉得好像应该不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一点都没有修道的经验,尤其我们不是遍智,我们以为的这些没有丝毫可以参考的价值。如果经常性地信受,或者相信自己的分别念或感觉,只能离道越来越远。不可能离道越来越近,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和道不相应。只有佛陀或上师的教言离解脱道很近,我们要依靠这些圣教、圣言,而不要依靠自己的分别念,不要依靠似是而非的感觉、言论,这也是学教的必要性。

希望一切众生能获得佛的果位而皈依三宝是大士道无量福德的津梁,所以我们理所应当修行大士道的皈依。

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而现在我皈依三宝,是大士道无量福德的津梁。就是说现在皈依三宝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我们在受皈依的时候,都是说“从现在乃至于菩提之间,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这时就已经开始进入大士道的皈依。

我们皈依三宝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善趣,或者自我获得解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从出发点就是对的,中间不要舍弃,要再再地反复地去坚固这种皈依。我们通过十万次的串习来坚固这种誓愿。十万次完成,如果不行,再来一轮十万次。每天也要经常性地去忆念三宝,皈依三宝。在早上对三宝顶礼,在佛像面前供养或者念诵皈依等,都是在坚固或者不断地串习这种皈依的善习气,让这种皈依三宝的心变得非常纯熟。

因为它是“无量福德的津梁”,即是获得无量福德的根本,所以理所应当修行大士道的皈依。如果现在我们的心还处于下士或者中士,就要通过反复思维这些教义来扭转。

《宝鬘论》中说:“众生界无量,利彼亦如此。”

因为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如果发起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之心,所获得的福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因为他的所缘境。如果只考虑自己,比如这个东西只我自己吃,不会产生福德。如果把这个东西给了另外一个人,就有了布施,虽然只是利益了一个人,也能产生福德。如果我能够把这个东西给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一万个人,所给的对境越多,由于反作用力,自己所获得的福德就越大,这是肯定的。

如果能够缘无边的众生,愿他们获得无上的佛果,那么所缘的众生是无量的。通过刚才所讲的原理,所缘的众生即所缘境越多,自己能够得到的利益就越大。反过来,造罪业也是同样,恨一切人比恨自己或一个人过失要大的多。要利益一切人比要利益某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功德要大。所缘境越大,利益就越大。

第二,所给予的东西是“无上佛果”。这时的心量大,所承诺的给予众生的安乐也是真正的无上佛果,那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获得无量的福德。这种无量福德用来干什么?为了让自己能够最终成办愿望的资粮。凭什么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通过福德的累积。“圆满福德、功德大”,对于有情来讲好像功德就是换算成钱或等于什么东西。但是在大乘中,功德不等于钱,功德等于资粮或能够成佛的资本。

说“功德大”,没有什么害羞的,就是要求功德、功德大的事就是要做。为什么要求功德呢?求这个功德是来干什么?为了更快成佛的。如果没有功德,根本没办法获得解脱,没办法获得成佛的果位。所以,必须要积大功德。什么样的福德最大,我就要去做这个。

佛陀是积聚了无量的福德而成佛的。如果凭我现在这么一点点小福德,根本就成不了佛。所以,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或依靠最能够积攒福德的方法,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学习。哪些方法最好呢?第一个是发菩提心。因为它的所缘很大,是无量无边的,没有定性,即没有说到底是十亿还是二十亿?没有数字。不是十亿、二十亿,是根本没有办法衡量,因为众生是无边的。

如果能够接受这个,心量就大了。因为我们接受的是要去度化无量无边众生的事实,这时的心量非常大,且所缘大,每一个众生都愿他们获得成佛的安乐,这个就是最快积聚福德的方法。

佛陀的功德到底有多大?真的没办法想。我们的小脑袋根本想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地方讲:缘无量的众生、发一念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那么,这种心要落实到三个无数劫中(按照大乘的共同说法)念念就积资净障了。而且越往后修菩提心越强烈,积累功德、资粮的速度越快。即便这样都要很长时间积累,最后圆满了才能成佛。

到底佛的功德有多大?我们真的没办法了解,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现在修了几年、也发了菩提心、功德是不是已经够了?有些时候会觉得已经那么长时间,是不是功德已经很大了或怎样?肯定是很大的。但其实,如果要论成佛、或以这点功德要想成菩萨还不行,可能还要持续性地修行。所以,对积资净障是绝对不能够满足的。什么都没有捞到, 为什么满足?现在菩萨果位还没有得到,满足啥呀?像这样什么都没有得到,就说明根本不够。什么时候够呢?就是在修的过程中可能有些时候佛给你授记:哦!你还有三个月、或者还有三年;有时候不一定给你授记;有的时候可能到量之后,功德就生起来了,自己就知道“哦!现在我这个阶段的功德圆满了。”

因此,对积资净障方面自己一定要好好地去修,这个就是“利弊亦如此”,而发起了“利益一切众生”所获得的福德也如此。要把这种“相似的利他心”,通过修炼转变成“真实的利他心”,而且真实的利他心要再再念念地生起来。怎么样才能再再念念地生起来?如果菩提心有间断怎么办?就把它修成生命的一部分、变成我们的思维,这样就可以了。通过修菩提心把我们的心变成菩提心,这时自然而然的,每一念就都能相应,不用操心刚才忘记发菩提心了。虽然它的本体不会间断,但是如果在那个时候是被自私自利的心占据,那么对功德的增长是会有迟缓的作用。

只有当我们再再地串习,把菩提心修持成心的自性、把心变成菩提心,就不怕了。如果我们在在处处、起心动念都能够和菩提心相应,那就走上快车道了。

第三个问题,前面讲了“分类”,主要是让我们做选择。而且,华智仁波切建议的是选第三个选项“大士道的皈依”。

丁三、皈依之方法:(皈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و既然讲到了皈依,之后怎么样皈依呢?皈依的方法是怎么样呢?下面有几种皈依的方法?

共同乘皈依法:也就是以诚信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众为修道助伴的方式来皈依。

“共同”和“不共同”就是说“后后”的修法是不共同的,“前前”是共同的。“共同的皈依”指不管是小乘或是大乘的、还是下士道的修行等等,都是要皈依三宝的自性。下面的三根本也没有离开三宝;风脉明点不离心也没有离开三宝,都是以三宝为自性。只不过在解读“三宝自性”的时候,它有相应于实相的解读方式、或有的时候可能相应于共同乘的根基对三宝的解读、还有针对利根者对三宝的解读方式、方法也不一定相同。

“共同的皈依法”就是“诚信佛为本师”。佛陀是觉悟者、是导师、就是我们的本师、引导我们趋向于涅槃、成佛的。这方面就是依靠佛陀为导师来引导我们的。

“法为道”是说正法是道。以前再再讲过,“法本”只是一个表示,这些文字和语言是指月亮的手指,真正来讲是一个方便而已。真正法的自性是什么呢?法的自性就是“道、灭”二谛,即道谛和灭谛是属于法的自性。当然,道谛已经是圣谛了,就是说道谛和灭谛是圣者相续中所具备的一种境界,“有学道”是道谛、“无学道”是灭谛。

但是,在道谛前面,也有趋向于道谛的方法,比如说“无我、空性”,如果在圣者的相续中,就是已经现前的道谛的自性。但对我们来讲是学习的对境。我们要通过学习无我趋入到道谛中,这就是法、就是“道”(道路的意思)。

“僧众为修道的助伴”。僧众就是修道的助伴,如果是凡夫身那就是“僧团”,是修道的助伴。寺院、僧团(四个比丘以上就是僧团),可以依靠他们得到戒律或增上自己的道业等等,这方面是可以的。真实的“僧宝”就是圣僧,一地以上的圣者、或菩萨,这方面就是僧众。

我们是依靠《宝性论》的观点,讲僧众的时候就是“圣僧”,即一地以上的菩萨。还有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颂词》、《心性休息大车疏》在讲皈依的时候,也都是这样解释的。

“僧众是修道的助伴方式来皈依”,这是共同乘的皈依法,所以我们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只要通过“诚信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众是修道的助伴”,接受并依靠这些来修行,不舍弃它们,这就是“皈依”。

不共同密乘皈依法:

“不共同”是针对于显宗一些共同的皈依法,叫“不共同的密乘的皈依法”。

通过三门供养上师、依止本尊、空行为助伴的方式而皈依。

如果要分主要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称之为共同的密乘。“不共的密乘”针对于显宗来讲是不共同的密乘,但是针对后面是密宗中的共同。这就是皈依三根本,即皈依对境是三根本。

“三门供养上师”,因为上师是加持的根本,如果要得到加持,皈依上师就可以。

“依止本尊”,这是成就或悉地的根本。获得共同、不共同的成就要依止本尊,这是“本尊根本”。

“空行为助伴的方式”,空行是一种事业。如果要遣除违缘或成办事业,主要就是空行来帮助我们承办,这是事业的根本。

本尊是属于成就的根本;空行是属于事业的根本。在进入密乘之后,所要修持的就是“三根本的自性”。这其实也没有离开“三宝的自性”。“上师、本尊、空行”从某些地方或比较圆满的侧面来讲都是属于“佛的自性”。

“佛自性”中的法,如“道、灭二谛”的自性、还有显现为僧宝的自性,这些都是存在的。因为佛陀属于僧宝,是僧宝的究竟。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讲,僧宝的自性在佛的相续中是以增上、圆满的方式具有的。所以,也可以叫作“具足了僧宝自性”。

虽然“上师、本尊、空行”可能都是佛宝的自性,但有些时候本尊有可能是菩萨的自性。如果是菩萨,不管他是示现还是怎样,都属于圣僧,也是属于僧宝自性。所以,这里面也是包含了三宝的(自性)。只不过在修行密乘的时候,它是加持的根本、成就的根本、事业的根本,从这个侧面来做皈依的,其实根本没有离开三宝的自性。

殊胜方便之金刚藏皈依法:依靠脉清净显现化身、风清净显现报身、明点清净显现法身的捷径来皈依。

“殊胜方便金刚藏”,就是在内密、不共密宗中的“玛哈瑜伽”或是“阿努瑜伽”,这主要是修“生圆次第”。尤其是“圆满次第”中,讲到了风脉明点。

“依靠脉清净显现化身”,这里面有脉、风和明点。“脉风明点”在不共密乘中会出现的很多。“风脉明点”的修法也特别多,主要在“圆满次第”中。“风脉明点”也就是相当于中间的,如果风脉明点被无名等染污之后、或者说它可以作为因而显现成身、语、意。

“风”主要是显现语言的因,“脉”是显现身体的因,“明点”是显现心识的因。所以,“风脉明点”最粗大的显现就是身语意。比较微细的部分就是“风脉明点”,其本性就是“法报化三身”。这里面都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修风脉明点而现前三身。

通过认识风脉明点、或者修行风脉明点的方式,即认识“脉清净为化身”、“风清净为报身”、“明点清净为法身”等的方式来进行皈依。这其实是以风脉明点为方便,依靠这个能够显现为“三身自性”的方式来皈依。

在“生起次第”中,主要把外在粗大的身体观想成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来修,“圆满次第”是以了知更细的风脉明点的本性来修,修行的方式是由外而内的。比如三宝的自性已经具备了觉悟自性的佛陀、正法和甚深自性,刚开始皈依的就是外在存在的三宝自性。然后慢慢地三宝自性显现成和我们因缘最亲近的“上师本尊空行”,就开始获得加持、悉地、事业。

“生起次第”就开始把自己的身体修成本尊了;在圆满次第的时候就依靠比身体还要更细微的风脉明点修,更加往里面走了;最圆满的时候风脉明点也不修了,就开始缘大圆满的方式来修。所以皈依的方式也是由外而内,越往内越殊胜。小乘、显宗到密乘,共同密乘到不共密乘,不共密乘到大圆满之间,修行是越来越细的,越来越接近实相。

这些次第都是针对众生的观修方式,或是趋向实相的途径,遵循由外而内,由粗而细的原则。我们以后修的时候可以慢慢地去发现、体会生圆次第的修行方式。以后得到灌顶或上师传大圆满,也能够知道大圆满的修行方式的的确确是由外而内、由粗到细的,这样就越来越接近实相。

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

这就是了义的皈依大圆满的方法。因为是“大圆满”前行,所以也是讲得很高很了义的。有时候道友开玩笑,说学个前行,其实很深的东西都在里面,从“暇满难得”到“大圆满”之间的教法里面都有。大圆满前行中的法看起来好像是前行,但是和别的教派的前行比较,里面讲皈依就有共同乘的皈依、不共密乘的皈依、大圆满的皈依等等包含了特别多。其它的比如《菩提道次第》中讲皈依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么殊胜、究竟的皈依方法,就是讲共同的皈依方法,是那种意义上的前行。咱们大圆满前行真的还是有不同的地方,是非常深的一个法。下面来看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

皈依境圣众心相续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三相无二无别大智慧,我们为了使自相续生起这种智慧而反复修持、决定,依靠这样的方式而皈依。

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就是皈依境的圣众心相续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其实是心性即实相如来藏上具备的三个侧面。

心本身是空性的,在空性的同时是光明的。光明不是亮闪闪,是智慧,而且是无为法的大智慧,讲得容易理解点就是佛智。佛陀相续中有什么智慧?就是这种自性光明智慧,在大空性的同时其实是具备大智慧的。

“大悲周遍”,指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是周遍的,而且这个大悲心不是通过观修心所而生的大悲心,是和无漏智慧无二无别的大悲心。也就是说,在如来藏的本性中本来就具备这种利益众生的大悲心。

为什么要修菩提心?为什么不要把心量局限在自我解脱?因为我们的本性中本具利益众生的大悲心的特质。越早去修大悲心,这个外在分别念的大悲和内在的大悲,就越早可以联系起来。现在修造作的或观想的大悲心,其实完全能够引发内在的大悲心。

以后学习了空性、如来藏或者密乘教法等这些高深的见解之后,再回头来看我们的修法,都是有对应的。现在观修无我空性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空性的,无分别智慧是和这个相应的。

为什么要修大悲心呢?因为我们内在本具佛性当中就有无缘大悲这种利他的特性。所以在讲共同种姓的时候,说每一个众生心识上面都带了智悲力。每个众生,哪怕是猫猫狗狗,也有智慧、悲心、和一定的能力。不共种姓讲如来藏里面本就具备这些空性离戏的自性、本来圆满的智慧、和利他的大悲,而且如来藏中本来就没有轮回,客尘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要耽著呢?所以修出离心,厌弃轮回,其实是和如来藏相应。厌弃轮回就是因为在如来藏本来就没有客尘存在,所以不要耽著它,把它抛弃掉,相应于实相。外面的共同加行、不共加行、乃至于正行的修法等这些暂时的修法,都和究竟的实相相应,都会一一对照的。

通过闻思修行,见解越高深,和实相相应的手段、途径就越多,而且非常迅速。如果没有学很多,尤其是不知道原理的话,修大悲心就很苦,在座上很苦地观修。为什么要救度这么多众生?为什么一定要让我生起很痛苦的心呢?其实真正要了解的是你本具大悲,需要通过分别念观修大悲,大悲心越来越强越来越大,就越来越能和自性的大悲心相应,就能够引出自性大悲。你了知这个就不一样了。或者知道你本来是空性的,就不用苦苦地把本来认为实有的观成空的,为什么要去观成没有呢?其实本性就是空的。如果不了知原理去观修,和知道原理去观修完全是不一样的。

所以了义的教法以及大经大论一定要学,学完之后对现在修行的帮助是很大的。而且了知之后,虽然还没有证悟,但在观修菩提心、空性时,每一念都能跟实相相应,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三相看起来是本体空、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其实是无二无别的,只不过从三个侧面来体现,说的时候只能通过三个来讲。为了让自相续生起来这种智慧(其实三相无二在每一个众生身上是本具的),所以这样皈依,其实是为了更快地显示自己的本性。皈依三宝是为了让我们现证成为三宝的自性,或者显露内心中如来藏的功德,所以通过本体空、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的方式来皈依。

如果能够在了知意义之后皈依,就能够让自己相续中的自性显现出来。这个皈依其实就是承认自心。我们皈依的僧众当中的三相,和自己的三相是无二无别的。我皈依外在的僧众的三相,其实是为了让自己的三相成熟。因为每皈依一次就忆念一次的三相是自己本具的,忆念一次就相当于试着开发一次、激活一次,再忆念一次又做了一次努力,这样不断地忆念,对自己本具三相这个认知越来越确定,最后达到念念都和实相相应。虽然这还不是真实的自相,但它已经在无限靠近,自己的作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靠近这样的自相,这样皈依其实就已在无限接近实相了。

为了让自相续生起这种智慧要反复修持、反复决定我们的自性是这样的,要依靠这样的方式而皈依,这是很深的皈依方式,所以说,皈依可以浅可以深。皈依的修法可以做到让我们成佛,关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皈依。

如果通过这种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的皈依,肯定是可以成佛的,毫无疑问。但是如果只是做个初级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的皈依,成佛也是可以,但要在若干劫之后,想很快那是很困难的。因为速度的快慢和相续中的见解成正比,见解越深速度就越快。如果见解很差,这时候很多关于实相的东西在当前的智慧中无法体现出来,体现不出来就无法直接相应,只是间接相应。比方说你念个南无佛,八万大劫之后成为阿罗汉,这是有可能的,佛陀在公案里讲过。

我们怎样做皈依呢?既然我们本身就是具有三相的,做皈依当然最迅速最快就最好了。但是快和迅速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上的,就是必须要循序渐进,要准确地认知本体空、自性空,这是最快的。如果没有学习它的理论,就说要相信这种皈依,也只是依靠当前的分别念去认知。我们认为我就是本体空性但根本不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受的教育根本对于真实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没有正确认知,所以必须要经由经论的途径来准确认知。

就像空性,很多人一想到空性都会浮现一个空性的概念,但是脑海中浮现的空性概念是不是实相,是不是佛经讲的空性,那就不一定了。要准确认知空性到底是怎么个空,必须要经由论典的途径慢慢去学,学完之后通达了:原来经论里讲的空性是这个意思,和第一次听到空性这个名词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空空荡荡完全不是一回事。

同一个名词出现在一百个人眼前或者相续中,跟随每个人自己的知识、智慧、认知,会浮现出一百种答案,哪一种是正确的?必须要去学习。要去准确地学习真实的、有传承的佛经论典,有经验的上师们讲解的这个才是真实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空性、如来藏、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准确的意义。只有准确认知了才可以靠近它,而不是自以为的通过当前的智慧浮现出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什么自性光明?电灯泡还是太阳?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必须要去学,学了之后才能准确认知,认知越准确见解就越能确定,见解确定了就快了,即见解一深修行就很快。要反复修持而决定,而不是似是而非。这种皈依相应于实相、相应于很清净的见解,必须要再再地决定下来。

所有的皈依方法已经明确之后,接下来就是明观皈依境修持真实皈依。

下面就开始观皈依境,现在有很多唐卡我们可以看,有几千万种描述皈依境中的情况。如果我们观不清楚,借助唐卡描画观想。法本里描绘的也是观皈依境里面的,以前上师也发过,我们也可以去请,以便于我们观想。

具体来说,将自己的住处观想成由各种珍宝组成的清净刹土,美妙悦意、平坦光滑犹如镜面,无有凹凸不平的山岗、洼地。

首先把住处——即便是在贫民窟修皈依,都必须观想成净土,因为这样观想接近于清净实相,有这个必要性。我们所修的最根本、最圆满的都是清净的。我们是在皈依境前面做皈依,因为皈依境是圣者相续中的境界,圣者内心没有烦恼,他的世界是清净平坦的,所以我们要相应这个境界去修。以此作为我们修行、有高深见解的缘起,也是为了最终去往清净刹土的缘起。所以当前地方再差,也要把它观想成净土——非常平坦清净,像镜面一样无有凹凸不平的山岗、洼地。

在自己正前方观想一棵具有五枝的如意树,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极其圆满,蔓及各方,遍布东南西北整个虚空界,所有的枝叶全部是由各种珍宝铃、璎珞装点。

在我们前面,观想有一棵高大、茂密的如意树,这棵如意树是珍宝自性的,枝繁叶茂等等具有各种功德,有各种珍宝点缀装饰。对着皈依境的唐卡皈依时,一定要观想实实在在的,不是在画像前皈依,而是观想我就在画像里面、在净土里面皈依,这是很重要的。

然后观想中央的树枝上:本体为三世诸佛的总体、无等大悲宝藏具德的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大金刚持(莲花生大士),

大树分了五枝,中央的树枝上观想自己的根本上师,本体是三世诸佛的总体、“无等大悲宝藏”——无与伦比的、具有大悲心、各种功德宝藏具德的根本上师。

形象不是观想上师本人,而是观想莲花生大士,不同修法中有不同的要求。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中,自己的上师是什么样子就观想什么样子,也有说不能观想成佛菩萨的样子。文殊大圆满还有这里要求把上师观想成圣尊。

以前大恩上师讲,如果对自己的上师信心非常强烈,直接观就可以;如果对上师信心没有那么强烈,就观想成圣尊。但不能因为有些仪轨没有说必须观成什么样子,就自己来选。上师也说在修行时,仪轨里怎么说就怎么观,如果我们修这个皈依,就把他观成莲花生大士的样子。

身色是白里透红的,他的身色白里透红,一面二臂,双足以国王游舞式安坐在八大狮子宝座上面的各种莲花、日月坐垫上,

看唐卡很清楚,莲花生大士不是跏趺坐,而是左脚收回来,右脚伸出去,这种坐姿叫国王游舞式。安坐在八大狮子的法座上,法座是方形的,每面有两个狮子抬起来,八大狮子的宝座上面有各种莲花、日月的坐垫,

右手以契克印执持纯金五股金刚杵,左手平托天灵盖,里面有充满无死智慧甘露的宝瓶,瓶口由如意树严饰,

莲花生大士右手用契克印拿着黄金五股金刚杵,左手平托天灵盖,里面装满了无死智慧甘露,瓶口有如意树装饰。各种莲师像修上师瑜伽时有专门的图解,画得非常清楚。

莲师身着锦缎大氅、法衣、咒士衣,头戴莲花帽,与身色洁白、手持弯刀、托巴的佛母益西措嘉空行双运。

这在图画中也清楚,大恩上师曾经讲过,如果对大乘密法有信心,可以观双身像,如果不习惯,观单身莲师就可以了。

莲师的面部朝向自己,安坐在前方的虚空中。

我们和莲师面对面,他在我们前方虚空中、从上面看着我们,所以他是面朝自己的。

接下来要观想莲师头顶上诸位传承上师以重楼式安坐。

中央的树枝上是莲师,莲师头上还有很多传承上师,但是这些都属于中央树枝的皈依境的圣尊,

本来,共同续部有无数传承上师,

本来续部有很多支传承,事部、刑部都有传承、上师也很多。

但在这里只是略观大圆满心滴派最根本的传承上师,

这里是大圆满心髓的传承,以后我们也要学大圆满心髓的法,所以皈依时所观想的皈依境都是不共的缘起。大恩上师说,虽然其他各大教派也要修皈依,但因为这是大圆满修法的前行,在修皈依时应该以心滴派的传承上师为根本进行观想。所以这里罗列的都是是心滴派的大圆满根本传承上师,我们可以一边皈依、一边祈祷,也可以得到传承上师们的加持。如果证悟心性或者修持大圆满没有障碍,得到传承上师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法身普贤如来、

原始佛也叫本初佛或第一尊佛,即法身普贤如来。

报身金刚萨埵、

普贤王如来显现的报身金刚萨埵。

化身极喜金刚、

这是人间的第一代祖师,极喜金刚嘎饶多杰。

阿阇黎文殊友、

这是蒋华西宁,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

上师西日桑哈、

在大圆满传承中他是汉人。

智者加纳思扎、大班智达无垢友、

无垢友是布玛莫扎尊者,他和莲花生大师还没有入灭,证悟了虹身、光明身。

布玛莫扎尊者的根本道场在五台山,这是所有藏地公认的。去五台山,一是朝拜文殊菩萨,大圆满的弟子还要朝拜布玛莫扎尊者。他一百年化现一个化身,到藏地弘扬大圆满心髓。有些信心大的人在五台山可以见到布玛莫扎尊者——大圆满的祖师,以各种形象指引有缘的弟子开悟。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真实的道场,也是布玛莫扎尊者安住的地方。

邬金莲花生大士、

莲花生老人家在铜色吉祥山莲花光明宫安住。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两个莲花生大士了吗?中央树枝上是自己的根本上师,这里是传承里的莲花生大士。

法王赤松德赞、

法王赤松德赞尊者。

译师贝若扎纳、

大译师贝若扎纳。

空行益西措嘉、遍知龙钦绕降、

益西措嘉尊者和无垢尊者之间还有若干上师,这里益西措嘉接着就是遍知法王无垢光尊者,

持明无畏洲,

无垢光尊者和持明无畏洲尊者之间还有很多上师,这里面也略了。持明无畏洲就是智悲光尊者。他们两位被称为遍知父子,因为智悲光尊者在桑耶青普山洞里三次见无垢光尊者后,完完全全得到了摄受,开启了龙钦心髓的伏藏。现在《大圆胜慧》都是得到无垢光尊者加持之后写的。持明无畏洲的下面就到如来芽尊者,即华智仁波切的根本上师,而如来芽尊者的根本上师就是智悲光尊者,因此传承表就列在这儿。这是以华智仁波切的口气说的根本上师。

在讲记中也讲,如来芽尊者下面还有蒋扬钦哲旺波、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托噶如意宝、法王如意宝,乃至到我们的根本上师。这里的传承表和法本最后的图表为什么讲的不一样?因为后面是以上师他老人家的传承来罗列的,这里是以华智仁波切来罗列的,所以到持明无畏洲就没有了,皈依境也是画到智悲光尊者这就没有了,但旁边的还有其他一些当时的传承上师。

他们各自的装饰、装束样样齐全,上面一位上师的坐垫没有接触到下面一位上师的头部,

我们观想的时候,上师和上师之间是空的,没有接触到,不是完全坐在上面的,是有间隙的,观想时也要这样观。

这些传承上师就这样以重楼式而安坐,

就像层层叠叠的楼房一样,二层、三层、四层这样的方式安住叫重楼式安住,

周围由本尊及四续部不可思议的尊众、空行勇士团团围绕。

这些传承上师的周围有四续部不可思议的尊众、空行、勇士团团围绕,中央的树枝是这样的。

随后再观想前方的树枝上,

因为是五个树枝,如果以后大家有能力,或者有因缘的时候应该做个立体的。立体的皈依境更容易观想,现在都是画的体现不出来,要是有立体模型的皈依境,前面树枝和后面树枝,就会很清楚,现在只是从一个平面不太容易看清前面的树枝,我们大概知道前面的树枝上是佛宝。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周围由贤劫一千零二尊佛等十方三世诸佛所围绕,

这里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他的周围是一千零二尊佛为首的十方三世诸佛,代表所有佛宝,一切佛宝都在此体现。但是唐卡上面画不了一千佛,就画了三尊佛,分别代表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佛是迦叶佛或者燃灯佛,未来佛是弥勒佛,以三尊佛来代表十方三世一切佛。

有些说贤劫有一千佛,贤劫一千零二尊佛是错误的。贤劫一千零二尊佛的说法,是因为以前有一千零二位王子发愿,他们发愿要成佛利益众生。其中一位王子发愿等兄长们成佛之后,要劝请他们转法轮,这就是后面的梵天,每一次都是梵天祈求转法轮。还有一个王子发愿,当兄长们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自己要变成守护者,守护他们的教法,这就是金刚手菩萨。其实这两位最后也要成佛的,当前面千尊佛成佛之后,誓愿到了他们也会成佛,所以把梵天和金刚手菩萨两位算进来就一千零二尊,是这样安立的。

他们全部是殊胜化身梵净行的装束,

他们是出家的身份、出家的装束。

头有顶髻、足有轮宝等具足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双足金刚跏趺坐,身色有白黄红绿蓝色,身体放射出不可思议的光芒。

因为他们是佛宝,显现是出家身份,化身佛的形象——头上顶髻、穿着法衣、脚上有轮宝。看单独画像就可以看得到,他们脚心有轮宝有法轮,还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是金刚跏趺坐。金刚化身佛的颜色有白、黄、红、绿、蓝五种颜色,身体放射出不可思议的光芒。平时我们观想皈依佛宝的时候,主要是以唐卡上面的三尊佛为代表。然后再讲僧宝,左右两个树枝的右面(我们的左首)、莲师的右首是大乘僧众,左边是小乘僧众,大乘僧众和小乘僧众都是僧宝,都是我们要皈依的。

之后观想右方的树枝上,

右方的树枝上是莲师的右首,就是我们面对皈依境的左首,

以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这三位怙主为首的八大随行佛子由大乘圣者僧众围绕,他们的身色也有白、黄、红、绿、蓝,以十三种圆满报身装饰庄严,双足以平等式站立。

以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三怙主为首,然后是八大随行佛子,如地藏王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障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八大菩萨。为首所有的大乘圣僧众,从初地到十地之间都聚齐了。颜色也是五色,具备了十三种圆满报身形象,没有显现出家的形象,因为出家都是另一边声闻的形象。大乘佛子都以报身佛的服饰庄严的,双足以平等式站立。

再观想左方的树枝上:舍利子、目犍连声闻二圣由声闻缘觉圣者僧众围绕,身色洁白,身着三法衣,手持锡杖与钵盂,双足站立。

然后再观想左方(我们的右首)树枝上有舍利子、目犍连声闻二圣徒为首的声闻缘觉小乘的圣僧围绕,身色洁白、穿着三法衣,手持锡杖与钵盂,双足站立。在汉地很多画得很怪的罗汉,都是那种奇特的形象。其实真正印度的那些罗汉,并不是都长得怪怪的,这些罗汉因为修了很多的福德,都很庄严。当然也有一些普通人,有些都是福德所成,很庄严的。画里面这些圣僧罗汉也是通过很庄严的形象表示的,这个就是僧宝。

然后再观想皈依的法宝,法宝是后方的树枝。

接着观想后方树枝上:法宝经函层层叠叠,金光闪闪的格架中央最上方陈列着六百四十万颂大圆满续部,所有函头标签都对向自己,经函光芒四射,自然发出“啊勒、嘎勒”的自声。

法宝很多,所有的法宝都是法,但这里是以大圆满法为代表,因为这是心滴派,以大圆满的正法作为表示。这里有六百四十万颂大圆满续部,很清楚地看到,莲师的后面有一排代表大圆满的经书,有标签方式,对着自己、都放着光,自然发出元音字母咒‘啊勒、嘎勒’元音字母咒。

这些树枝的所有空隙中间有智慧护法神和业成护法神,

在这些皈依境中有很多护法神围绕,还有忿怒的八大法行、圣尊、勇士、空行,都包括在这里面。树枝的所有空隙中间有智慧护法神和业成护法神,智慧护法神就是智慧的化现,业成护法就是业力的化身,其实本身也是佛陀。上师在讲记中讲,业力护法神的本性就是业力所成的,只是显现上被莲师等调伏,其实也是佛菩萨的本体。所以这些也都是要皈依的本体。

其中男相护法神面部一律朝外,成办和保护修持菩提正法、遣除违缘与障碍以及禁止外部障碍进入内部的事业;

男性的护法神是朝外面的,就是面对我们,本性是这样,但画的时候不一定能画得出来,面部朝外是禁止外部的违缘不能进入内部,或遣除我们修道的违缘等等。

女相护法神面部向内,成办内在成就不散失于外的事业。

女性护法面部是朝内的,表达什么寓意呢?表达内在的成就不散失于外。有时候我们会生起一些觉受、成就,如果不注意就会散失了。有些境界给别人说了之后,就会没有了,这里并不是说初地菩萨没有这个境界了,初地菩萨的境界很稳固,说了也不会散失。但凡夫人有一点觉受、境界,说完之后很多时候就没有了,所以为了让我们一些内在的成就、觉受不散失于外,女性护法神的面部是向内的,

这些事业护法神都具有智、悲、力的无量功德,对我十分慈爱。

观想护法神都具有智、悲、力,具有无量功德,绝对具有能力承办遣除违缘,而且对我们是非常慈爱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修道者。你不是修道者,护法神显现上就没有那么慈爱,因为他是护法,保护的是佛法,不是保护你的世间法。但是你为了出世间法,比如这件事情如果不解决,对修行真是有障碍,那么祈祷他帮你解决一些问题肯定是可以的。纯粹和修行法无关的,那就不一定了。这些出世间的护法对你世间的事没有兴趣。

而那些世间的护法对你很有兴趣,而世间护法供养起来危险性很大,不是我们皈依境里面的。世间护法很多灵怪、山神、护法很灵验,像找点东西,如你钱丢了,意念非常快。但很危险,那一天他不高兴了,就造语言。

智慧护法神就非常慈爱,几天不供、一直不供也不会怎么样。但有些世间的护法,你去呼唤他有些不怎么回应,有些供了很长时间没有回应是非常正常的。上师们也经常这样讲,有时的确是为了修佛法,承办一些事业,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世间事业,的确是和修法有关系,可以向他们祈祷的。

把他们全部观想成引导众生的大导师。

在唐卡中有观想,有道友以前问过,莲师的右下角有一个观音菩萨,是本尊,左下角又有一个金刚瑜伽母这是什么意思?右面白色站立着的观世音菩萨是本尊,左下角的是空行,这是三根本当中的本尊和空行。这个观音菩萨和那个观音菩萨不矛盾吗?因为在僧众当中有个观音菩萨,是僧宝观音菩萨,在八大菩萨里面。这里属于本尊,是以本尊的形象出现的,这个属于空行,金刚瑜伽母作为他的代表,这里是佛、法、僧三宝。三根本中间的是上师,右下面是本尊,左下面是空行,三宝就是上师,三宝三根本就是这样的。

其他的方面是风脉明点,这些本性、自性表示不出来,都没有办法表示。可以表示的,就画在上面了,其他的像风脉明点没办法表示,很难表示就没有画,他们的本性都是三身,说如来藏,他们的本性都是圆满具备的,我们可以理解这就是大概的皈依境的图像。

下一步,把今生的父亲观想在自己的右侧,母亲观想在左侧

我们观想父母是我们的大恩德的,皈依的时候必须要一起皈依,这也是报恩的必要性。

前面是以对自己憎恨的敌人和进行加害的魔障为首的三界六道一切众生,

在我们的前方要观想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尤其是魔障和对自己很嗔恨的敌人。要把他们观想在前面的原因是,第一表示我们要舍弃一切世间的憎恨、嗔恨心等烦恼,而且要舍弃亲疏偏袒之心并开始修清净的正法。第二显示为原谅众生的意思或者放弃我们的嗔恨心,真正平等地对一切众生饶益,甚至把这些怨敌观在我们的前面和我们一起修皈依。

就像大地上规模盛大聚会的人们一样聚集在一起,

就好像开大法会的时候或者说是很大规模的聚会,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大家面向皈依境双手合掌、三门毕恭毕敬,

大家面向皈依境双手合掌,三门毕恭毕敬。

身恭敬就是顶礼膜拜,语恭敬念诵皈依偈,意恭敬心里默念:

这里面有身语意三门恭敬,三门恭敬当然是顶礼。通过双手合掌或顶礼的方式来表示身体的恭敬。语言的恭敬就念诵皈依偈颂。意恭敬是心里默念,发誓愿。因为皈依的本性其实就是发誓,必须要再再忆念这个誓愿。

从现在起,自己无论是上升还是下堕、是苦是乐、是好是坏、是病是痛,除了上师三宝您以外我没有其他的依靠、救护、怙主、友军、希求处与皈依处。

然后我们自己要默默地默念发愿,从现在开始,不管我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人生当中也有上升下堕,有时走上坡,有时走下坡),不管我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从现在到成佛之间,不管怎么样,是上升是下堕,还是在这个当中感受痛苦,安乐,是好是坏,或者是病痛,这个时候除了上师三宝以外,我没有其他的依靠。第一,我不生起怀疑,邪见,第二,我遇到这些事情,第一个忆念的是三宝,我没有别的依靠,没有别的救护者,没有别的怙主,没有别的友军,也没有希求处与皈依处,唯一的完完全全地皈依三宝,以三宝为究竟的皈依处。

因此,从即日起一直到获得菩提果之前,我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将自己托付于您,成办任何事情,既不向父亲询问,也不与母亲商量,又不自作主张,完全依赖于上师三宝您,一切奉献给您,精勤修持您,除您之外我无有其他的皈依处、指望处。

从现在一直到菩提果之间我一心一意,任何事情(主要是修行佛法和解脱道方面的),比如说我要修行、听法、观修,这些事情完完全全只是依靠上师三宝。如果有时要询问世间的事情,只要不和皈依戒相违背的,不是说不能够向父母和别的人询问,这里主要是从修行解脱道方面来讲的,因为他们没办法给我们提供更有效的建议。

所以我就一心一意地皈投依靠上师三宝。任何的事情不向父亲询问,因为父亲不懂解脱道,也不与母亲商量,母亲也不懂解脱道。也不自作主张,因为我自己也不懂解脱道,完全依靠上师三宝。因为前面已经分析了上师三宝是我们解脱的要素,我们想解脱,想成佛的话,必须依靠上师三宝。一切奉献给三宝,精勤修持三宝的自性,除了三宝自性之外没有其他的皈依处和指望处,这个就是我们在念皈依的过程当中一直要保持的,一直要加固加深的誓愿,一直要生起这种心。上师三宝就是我现在到成佛之间唯一的依靠处,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心一意地依靠三宝。

以这般至真至诚的猛烈之心念诵下面的皈依偈:

念诵皈依偈是表达出所皈依的对境,怎么样皈依,但是我们内心的誓愿是前面心里默念的这一段。就是“从现在起无论是上升还是下堕……”,一直要坚固这个誓愿,如果以前不知道的,现在念皈依的时候要生起来,每次都要去忆念。

一方面来讲,有些时候我们观想皈依境,有些时候观想皈依偈颂里面的意义。有的时候必须要忆念这里面的内容,这就是轮番修。我们在座上念皈依一次念一千或两千,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许是三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观想皈依境,有的时候观想父母或前面的众生,有的时候忆念我的誓愿,有的时候忆念皈依境的圣众,有的时候忆念皈依偈颂里面的意义,就这样轮番地观想就可以了。

真实三宝善逝三根本

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

本体自性大悲坛城中

直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直至菩提果间永皈依这个是时间,皈依的时间是直到菩提果之间的皈依。皈依的对相就是“真实三宝善逝三根本”,真实的三宝是具有真实功德的,不欺惑的叫真实三宝,这是共同皈依。善逝三根本,在因明或其他地方讲,善妙而逝,不退转而逝,无余而逝,这个善逝意思就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已经趋向于达到了最究竟的一种果位的,这个叫做善逝。三根本就是上师、本尊、空行,这是属于共同密乘的皈依。

“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这个主要是在修圆满次第的时候,风脉明点自性的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个地方的菩提心主要是指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真实的佛性如来藏或者三圣的自性,所以说风脉明点的自性就是实相。菩提心的意思就是实相的意思,就是觉心,觉悟之心,就是实相。

“本体自性大悲坛城中”,这个就是最了义的实相金刚藏的皈依,本体是空性的,自性的,光明的。大悲是周遍的,本体空自性名大悲周遍,本体自性大悲坛城之中。

“直至菩提果间永皈依”。从现在乃至于菩提果之间,我和所有有情皈依这样一种皈依境。

每一座期间尽心尽力念诵皈依偈,总数合计起来至少要圆满十万遍,

那么每一座期间进行尽心尽力地念诵这个皈依偈,总数合计起来至少要圆满十万遍。有的地方讲念满十万遍之后要多念一万,主要是补缺。因为在念十万的过程当中,有可能念不全,因此很多地方都说十一万,十一万是来补缺的。

有念诵数量的原因主要是让我们一遍一遍地串习,也是对我们的约束。有人认为只要观修就行了,不要数字,但是如果没有数字的约束的话,有时我们修一修就散乱了,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让他持续下去的动力了。

有一个数字的约束,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以前面皈依的心为基础,来老老实实地训练十万次,这十万次是给我们的约束或者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方法。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念十万遍,十万次去忆念这个誓愿,每一次都能够保质保量地去忆念的话,你在修完十万遍之后,自己相续当中的誓愿会很坚固。

而如果没有这个十万次,因为众生的惰性很强,觉得搞两三天差不多了,反正我也修了,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有一个数字作为约束,其实他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就终止了,必定还有十万次的约束。对于具有很大惰性的众生来讲,这个数字的约束是很有必要性的。

在没有达到数量之前,一定要以闭关的形式来观修,在平日里也应该念修皈依。

这个最好是以闭关的形式在座上来修持。因为这时才能够面面俱到地观想到皈依境里面传递或者意念出来的含义。如果没有以闭关的形式,很多时候我们就会散失掉,虽然在念诵也容易出现散失。

所以如果要真实到量的观修,还是应该以闭关的形式座上观修,但座上观修也不是说你坐在这儿,我就是真实地达标了,座上修还可以胡思乱想的,主要还是内心当中达到这个标准,但是因为很多道友是第一次修这个皈依,让他完完全全地达标可能很困难。

从我自己的侧面来讲的话,建议不管怎么来说,第一次加行如果能按照质量达成是最好的,但如果不行的话首先把数字走完,这是个缘起,但我们不能说你数字走完就万事大吉了。第一遍首先通过数字上走一遍五加行,至少对他来讲内心当中累积沉淀了些东西。如果完完全全要求他闭关,他可能没有什么时间闭关观修,只有一些散的时间。怎么办?如果说不行那可能他就会放弃掉,也没有办法通过其他方式增上了,可能就放弃了。

华智仁波切的受众可能都是些出家人,寺院里面的人,这时他就可能比较严格一点。但是大恩上师为主的上师们摄受现在有情的时候,他的受众不一样,他们没有大把的时间来座上观修,那怎么办呢?只有在坐车的时候或者干什么的时候,抽时间来念诵这个有的时候也可以算,但质量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首先把数字走一遍,熟悉一下这样的修行,因为散念也不一定都是散乱的,有的时候也可以意念,尽量地走完一遍,对修行人来讲也会提升一些信心,自信心提升起来,毕竟把它修完了,他会有些成就感。其实对我们坚固修行下去的决心还是有帮助的,长久看起来是有帮助,但短期看起来可能五加行修完了没有什么收获,这个的确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加行没有说修一次对不对?像这样你修完一次之后找到一些修行的感觉,熟悉一下修行的流程。修行的问题也会解决一些,第二次有时间的时候慢慢地保质保量地再修,这个时候就可以了,有了这第一次的铺垫之后,第二次,第三次他再修的时候,可能就越来越好了。

这里面华智仁波切讲了,说以闭关的形式,这方面我们自己看吧,如果有时间有条件,就以闭关的形式。如果你没有这个机会和条件,可以先散念,等以后愿力成熟了,福德成熟的时候还是应该保质保量标标准准地来修持五加行这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7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前行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觉悟的一种修行方法。从凡夫到佛、凡夫到圣者之间就是迷和悟的差别。迷惑着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陀、圣者。

但怎样让我们的心从迷到悟呢?有些大德说迷和悟就像隔了一层纸一样,也有说就像手心手背的差别。圣者已经证悟了究竟实相,已经觉悟了,而众生还在迷惑。如果了知了万法本性而觉悟之后,我们就可以成圣者;如果没有觉悟就只是迷惑的众生。说来简单,但是凡夫要从迷到悟还要经过很多修行才行。

我们怎样从迷到悟呢?众生现在的心处于迷惑的状态,我们的发心和行为又在加重我们的迷惑,或者说是在迷惑中遵循迷惑的模式。所以要想觉悟,就必须依靠与凡夫现在迷惑的状态不同的发心、见解和修行方式,才能引导我们的心从迷惑走向觉悟。觉悟不可能无因无缘发生,必须由我们自己下功夫修行觉悟之道,这样才能慢慢从迷惑中醒来并获得觉悟。究竟的觉悟者就是佛陀,暂时的觉悟者就是菩萨或者小乘圣众。

现在我们凡夫人首先要了知觉悟是怎么回事、觉悟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通过学习方式产生见解,然后遵从见解去修行。通过修行我们迷惑的心的力量就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教言,无论经典、论典或是上师们的窍决,都讲的是觉悟之道。有些是讲觉悟的本体——觉悟之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有些是讲觉悟的方法——怎么样获得觉悟。觉悟的方法中有些是觉悟的正行,有些是觉悟的分支即前行。所以说我们现在所学的一切都和觉悟有关。佛陀之道就是觉悟之道。

每个众生都具觉悟的潜能,本具觉悟的自性。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去挖掘,这种自性没办法显现出来。就像金矿下面有很多黄金,但是黄金不可能自己冒出来,需要人工勘探、挖掘。古代有古代的勘探方法,现代有现代的勘探的方法。都是首先要确定这个地方的确是有,确定之后还需要各种人工把它挖掘出来。挖掘出来这个黄金就可以用了吗?还不行,还要去冶炼。通过很多工序步骤之后纯金就出来了。纯金不是以前没有现在才有的,而是本来就有的。但也不能说本来就有我们就啥都不要做了。不是这样的。

众生都能成佛是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但是有佛性不等于它自己就可以出来。佛性相当于黄金,黄金本来就有的,但不能否认覆盖在黄金上的岩石、泥巴也是存在的,本自佛性的障垢也是存在的。但这个障垢可以清除掉,只要我们知道并努力去做它肯定会被清除掉。众生本具佛性,障碍覆盖住佛性就是我们的凡夫心。我们迷惑的模式不可能自动消除,并且就在迷惑的状态中不断延续。

有些修行者知道了可以成就、可以觉悟的道理后,会不自觉地保护这个迷惑,并且不愿意把它去掉,还有点恐怖、害怕,因为习惯了。所以他一下子还不敢或者不愿意,他觉得还应该在迷惑的状态中呆一段时间。因为假如哪天觉悟了,现在这些享受都没有了,好像还有点留恋的感觉。这就需要去观察轮回的恐怖,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把这些障垢、凡夫的迷惑逐渐去掉。

《前行引导文》是引导我们的心一步步趋向觉悟的方法。方法绝对没有错,因为很多前辈已经通过前行的法要去除障垢获得觉悟了。对于后学者来讲,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学习这个教法,生起定解之后去观修,我们的心也可以通过法义的学习,由引导文一步步地引导着从迷惑的状态出来。就像是在原始森林里面迷路了,这时就需要导航或向导,一步一步把我们从迷惑的丛林中指引出来,回归文明世界。

凡夫的心通过凡夫是引导不了的,因为他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必须要有经验、已经获得觉悟的圣者或者佛陀化现的善知识引导。他们有经验,可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只有跟随他们的指引去做,我们才可以逐渐从迷惑的状态中一步步走向觉悟,显现我们自己本具的佛性。所以引导文就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觉悟的。

当我们了知了觉悟的的必要性以后,应该非常希求获得这种殊胜的觉悟。所以引导文前面的共同外前行就很重要。因为外前行让我们知道,现在所处的轮回的险境是有多恐怖、多危险,我们身在其中都不一定知道。

就像《法华经》里打比喻讲就像很大的房子着火了,小孩子还在里面耍得很高兴,但其实外面看已经很危险了;又有《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讲很大的森林周围已经着火了,但是猴子等不知道,还在里面很高兴地玩耍。轮回其实是充满了痛苦和危险的,只是我们迷惑而没有发觉,还在一直不断地创造痛苦的因缘。

必须要通过前面外前行的引导,让我们知道整个轮回的过患,所以我们要出离轮回。然后再简单地告诉我们出离轮回之后解脱的利益。让我们知道除了这种缺陷很大,像火炕一样的轮回我们要出离,出离之后还有一种觉悟的状态——完全没有痛苦,而且有非常平静恒常的安乐可以获得,这就是解脱的利益。然后再讲只有依止上师才能获得这种种觉悟。

外前行的引导文帮助我们建立对觉悟的希求心。如何达到觉悟呢?要学习内加行,就是要修大乘的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法、供曼扎,以及上师瑜伽修法等等。如果临终前没有成就,还可以通过破瓦法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解脱。

遵从这种修行的方式,我们的心一定可以获得觉悟。因为佛法之道就是觉悟之道,它不是帮助我们提供财富或者其它轮回中的顺缘,它的每字每句都是帮助我们获得觉悟的。只要我们了知之后老老实实地遵循引导文的修法去修行,心一定会获得解脱。

就像刚刚讲的,如果我们在某个地方迷路了,别人虽然来不了,但是可以用电话遥控,“你看到这个没有?”“看到”“你左转、右转走多少步等等。”就可以按照他的指引慢慢走出去。有经验的人可以帮助我们逐渐获得觉悟。

修行能够帮助、指引我们的心一步一步地去做。引导文里讲到的内容,我们要去认认真真地学习,了知后产生决定信——完全相信的定解。按照文字的法义去观修、去实际操作。慢慢地我们的心就远离了轮回,内在的功德逐渐会显露出来。

皈依、发心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去做。在修的时候很认真地按照指引完成,就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没有按照指引或在修行的过程中偷奸耍滑,认为没人看到,本来十万修五万说修圆满了。其实吃亏的还是自己。就好像别人指引你走一百步,你认为没人看到,就走二十步,这样就没办法了。

修行方面自己偷懒的话,害的还是自己。上师三宝的智慧、悲心完全是帮我们觉悟的,如果我们没有照做,觉得别人看不到或形象上数量完成就可以了,这些没做到或者没有认真做到的话是达不到要求的。就像盖楼一样,偷工减料看起来好像是盖好了,但是质量非常差,验收不合格,推倒重来,承包者承担损失。

按照引导文的要求我们尽量达到它的标准去做。达标之后功德会出现,不达标功德就不出现,过失没办法去掉,功德显现不出来。按照引导文的要求认真去做,达标后它的功德就出来了。

修行佛法需要一个很老实的状态。因为老实人修行佛法的话绝对不会欺骗,会完完全全地去落实修行中的每一个步骤,把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得非常圆满、严谨。这时功德就会浮现。功德的体现就是你的相续被调伏。修行前和修行后内心的状态完全改变。法本拿来一对照,完完全全对得上,就像模子里倒出来一样。

这样的修行的方式,我们就应该要了知,不是学一下就好了,而是真正要去做。之后我们的心就可以被调伏、被引导。《前行引导文》是引导我们的心,如果我们抗拒或口是心非不配合,那么佛陀来了也没有用。即便引导你的这个人非常优秀,对你所迷路的一带非常熟悉,而且非常想帮助你,但是你不配合他也爱莫能助。你必须要自己走,完全信任和落实后才能够达到目标。

修行尤其如此。修行的态度知道了,是自己要解脱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什么时候内心生起这个观念,我们修行就会非常认真地去落实。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些分别念、障碍拖后腿,这不要紧。只要大的方面我们的心很精进、很勤奋,一般的障碍都是可以超越的。以上就是我们学习修行内加行的理念。

我们现在学的是皈依,前面介绍了皈依境。皈依主要的本体是誓言,皈依就是发誓、立誓。它的因是信心,通过信心了知了三宝功德后,从现在乃至菩提果之间就只依止三宝,这个过程中宁舍生命不舍弃三宝,这就叫皈依。

五个树枝的皈依境介绍过了。包括上师、本尊、空行。莲花生大士右下角站立着的白色观世音菩萨是寂静本尊。还有一排以八大法行为首的忿怒本尊。有马头金刚、大威德金刚、金刚橛本尊等等八大法行忿怒本尊。还有空行、护法神也在皈依境内。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佛宝、法宝、僧宝在皈依境的唐卡上都有。

我们能观想就观想,不能观想就把比较大的皈依境唐卡放在前面,一边看着一边观想。按照要求是不看图片,自己脑海里面可以浮现皈依境内圣众的样貌。如果做不到的话就把画像放在前面看,之后就闭着眼睛观,模糊了之后再睁开眼睛再看,看清楚之后再闭眼睛观,反复训练。最后一闭眼睛就清清楚楚地浮现出皈依境内圣尊的样子。这就是我们修持的皈依。

还有一个必要性是什么?我们在修皈依的时候很容易散乱,一念皈依偈脑子就开始胡思乱想了。观想皈依境可以把思想完全收摄在皈依境上,让我们不要散乱。看皈依境时有时看莲师、有时看佛、法、僧,这样我们的注意力是不散乱的。在看、观想的时候我们的心是缘这些圣尊的。这是观修的必要性。

皈依偈要念十万遍以上。有《前行引导文》中宁提派的皈依偈。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开显解脱道》中的皈依偈,两个都可以。上师带我们修的时候是念《开显解脱道》里的皈依偈。

传统修加行是把顶礼放在第一个修。有时候会结合上师瑜伽、七支供一起修,边顶礼边念七支供。如果时间有限,上师说也可以顶礼和皈依偈合修。顶礼一次就念一次皈依,相当于修完之后顶礼后皈依也圆满了。这次上师带修是顶礼和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合修。这是上师观察之后,觉得有殊胜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之后再念皈依十万遍。这些都是由上师们的智慧观察后确定的。

之前我们学皈依境的时候,要把父母观在自己的左右两边,把六道众生、怨敌观在前面。这节课华智仁波切为了遣除一些人的怀疑,解释了为什么这么重视怨敌魔障,要把他们观在我们的前面。为什么不把他们观在我们后面、角落里、看不到的地方?修皈依的必要性是什么?在原文当中讲:

如果有人想:皈依时将自己的父母观在左右,而将怨敌、魔障二者观在自己前面,为什么观想怨敌魔障比父母还重要呢?

在观修时,以闭关打坐的方式专门念皈依,把父母观在自己的左右两边,自己坐在垫子上念,我们的怨敌在前面。顶礼也是父母在两边和我们一起顶礼,怨敌在我们前面。不是我们朝怨敌顶礼,而是怨敌排在我们前面,我们一起向着皈依境顶礼。

把怨敌和魔障二者观在自己的前面。一个是人间的怨敌,给我们创造很多麻烦,我们都不喜欢的;还有那些基本看不到的,像非人等等给我们造违缘的魔障。

为什么把我们非常不喜欢的、需要打压的观在前面,有什么必要性呢?这样观想感觉它们比父母还重要,原因何在?下面我们就分析。

这是因为,作为已经进入大乘的修行人,我们理所应当对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平等地修慈悲心与菩提心,

原因是作为已经进入大乘的修行人,现在我们所修的是大乘皈依:所念的皈依偈颂有佛宝、法宝、僧宝,上师、本尊、空行,还有风脉明点、菩提心,以及自性、本性、大悲等,这些方面讲的是平等饶益。我们作为要证悟大圆满、获得究竟觉悟的修行人而在修皈依。

既然我们已经是进入大乘的修行者,那么进入大乘的标志是什么?就是菩提心。在菩提心的要素中第一就是利他,在修持大乘皈依的时候,利他心仍然是放在首位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虽然我们进入了大乘,但是我们内心的烦恼尤其是大乘的怨敌。修行大乘最大的怨敌是什么呢?就是对怨敌、对别人的嗔恨心。如果它存在的话,大乘没办法建立,在大乘道上面哪怕走一步都很困难。修行大乘第一要正面培养利他心,第二要想方设法地遣除它的障碍违品——嗔恨心。

修行要进入大乘就围绕这两点:一个从正面观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第二个方面,对于有可能对我们修行成为障碍的嗔恨心,不管已经现前还是没有现前(以后可能会现前),我们要想方设法通过大乘的窍诀息灭嗔恨、修持安忍。

把怨敌和魔障放在我们的前面,就是一种安忍的方法,一般人根本不愿意。自己排第一,亲戚朋友排队排在后面,再后面就是其他的,最好怨敌不要走在这上面来等等,我们都是这样想的。这个就是把我们讨厌的、不喜欢的怨敌,刻意地放在非常明显的、比我们还要重要的位置,然后就把这个拿来修行。

我们对于怨敌、嗔恨心这一点不回避,就是要面对他,然后把他们摆在桌面上开始对治。这就是说我们不是刻意绕开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说到彻底解决,有人认为怨敌解决还不容易吗?打压嘛,像这样降伏他,这个其实根本没办法。降伏一个就多出来十个,每个怨敌,你觉得讨厌,他有他自己的亲戚朋友。你伤害一个就相当于伤害了他所有的亲友。所以,根本没办法通过打压的方式把怨敌彻底消灭。那只有一个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安忍、生起慈悲心。你不把他当成怨敌,这个时候他就消亡了,这就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入行论》中讲,整个大地充满了扎脚的荆棘,我们不可能把整个大地铺满牛皮,做双鞋子就可以了。或者你觉得每家每户电都不要用,就跑去每家每户把灯都关了,这个做不到的,拉个总闸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如果在外面去打压,把怨敌彻底消灭清净是不可能的。只有一个方法最有效,那就是调伏自己的心,把我们自己的嗔恨心调伏了,不把他当成怨敌,这个时候所有的怨敌相当于是消灭了。这种消灭对于自他没有任何的伤害,而且对于自己大乘种姓的苏醒和培养是一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式就是觉悟者(已经觉悟的圣者们)的一种方式方法,就是一种觉悟之道。佛法中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从根本上着手的,如果是世间的一些方式不一定从根本上着手。

所以,要把怨敌等放在前面的必要性,因为是进入大乘的修行人理所应当的。这是所有的大乘人必须要有的一个素质,这样我们才可以修大乘,否则的话就很困难。理所应当地应该对无边无际的所有众生,平等地修持慈悲心、菩提心。

大悲心尤其是菩提心里面(菩提心另外一种也叫平等心),平等的意味非常浓厚,在菩提心中完全占主导。所以,有的时候说空性就是平等心,大悲心也是平等心。

那么怎么样体现平等呢?空性即一切都是平等的,不管是怨敌还是亲友,从空性的侧面来讲,都是无自性的、没什么差别。从世俗菩提心的侧面来讲,我们要修菩提心就不可能说,是亲朋好友就对他多关照,因为好不容易现在我掌握了能够获得安乐的方法。就好像我好不容易当官了,就可以照顾我的亲戚朋友了,就可以打压我以前的怨敌。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来讲,对我们而言(发了菩提心或者修了大乘道),的确掌握了很多让自己积资净障,获得一些殊胜能力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掌握了这些觉悟之道之后,首先考虑的是我的亲戚朋友,让他们获得安乐;而对怨敌就不管,或者通过掌握的这些方法去打压,这个根本就不是大乘的道,这种心叫偏袒心。

这种偏袒心对于凡夫众生或者不修行大乘的众生来讲,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思维方法。但是,这种很“正常”的思维方式恰恰就是流转、迷惑的因。所以,如果我们要觉悟,必须要从轮回的、迷惑的模式中抽离出来,要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而这个偏袒心是加重我们迷惑的,如果我们要觉悟,必须要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这里面就要体现平等,把偏袒心通过一种思维、观修的方式矫正。以前是偏袒的、有偏颇的,对于亲友死劲地去利益,对于怨敌死劲地去伤害,这叫做对亲人、怨敌之间不平等。但现在要修大乘,要修慈悲心,二者之间必须要平等,所以就有一系列的理论、一系列观修的方式,让我们达到平等,大悲心也是平等心。

对于亲友我们要饶益,因为大乘道就是饶益众生之道,对于怨敌同样要饶益。但是对我们当前的心态来讲做不到,当我们一上座观修的时候,当我们在念护法、念利益众生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把亲戚朋友的脸想出来了,就开始对他们利益、观修,这个时候怨敌或者一般不认识的根本就想不到,以前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模式。但是现在是刻意地来修,把怨敌、以前我们想不到的众生,让他们浮现出来、利益他们。

这就是要扭转我们固化的思想,这方面叫平等心。有一个很完备的体系让我们观修平等心。在修大悲心之前,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第一个就是舍无量,必须要修舍无量心。把亲人和怨敌修平等,之后修慈心、悲心,平等地拔苦,然后修喜心,平等地愿他们在获得安乐的基础上,再再地获得安乐。

有了这些之后才有菩提心,你要发誓成佛,大福利在后面呢。是什么呢?所有的众生获得佛果,佛果是所有利益中最殊胜的。你准备要给众生佛果,不可能在偏袒的状态中给。如果你的心是偏袒的,那佛果给谁呢?肯定是给亲戚朋友了,这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我们承诺给众生佛果之前,首先要平等,不管是亲人还是怨敌都要平等。不单单今世的亲人和怨敌,流转之后。今生的亲友有可能下世就变成怨敌了,现在的亲友有可能是上一世的怨敌。如果我们只是考虑这一世的亲戚朋友的话,可能也是没办法的,所以,生生世世都要这样平等地去做。菩提心一定是在平等的前提下,这样才可以利益这些众生。

只有我们修平等之后,愿众生都能获得成佛这个最大的福利(为众生我们要奋斗的——众生都获得最大的安乐即佛果),才是真正的大乘的修法。所以,不管任何众生都平等地给最究竟的佛果,这种道才符合于大乘道。

什么时候我们的心生起这个,我们就真实地进入大乘道,而不是从仪式上进入。我们在上师面前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这个可以说从仪式上进入了大乘道。但是我们的心有没有进入大乘道?也许还没有进,也许已经进了。我们要通过这些修法,把心修平等,修得对任何众生都非常慈爱。什么时候平等的心生起来了,生起的一刹那就进入大乘道了(你的脚就踏入了大乘道),下面继续往前走就可以了。

既然前面的平等心修行很重要。在所有的大乘道的修法中,或者换句话来讲,从我们踏入觉悟之道的第一步(皈依就是觉悟之道的第一步),就必须要端正思想。大乘道处处都要体现平等饶益的不共特点。只有抓住了这个不共的特点,才是真正的行持大乘道。如果走了一段之后才去接受这些,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损失。

所以,在进入觉悟之道的第一天,或者修持觉悟之道的第一步,在念第一遍皈依也就是预备位时,就要先想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尤其是以前不重视的,或者很希望、很愿意打压的这些怨敌,要利益他们。

说句老实话,这对我们来讲很困难。看看法本里面很容易,但真的要做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对保护亲友的和对怨敌的打压。现在要扭转习气,把习惯的思维模式彻底扭转,这的确不容易。但是佛陀也没有让我们一次性就扭转过来,在所有的大乘修法中都让我们修平等法,刻意去修。在听课、修任何一座法等之前都要发菩提心,平等地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一个种子,然后在修行中,通过佛菩萨的引导和教言,把这种相似的利他心逐渐引导成真实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主要的修行是在第二个引导——发菩提心的加行中,会讲的很清楚。还有一个印藏两地发菩提心最殊胜的专著,就是《入菩萨行论》。

菩提心对于大乘佛子是不可或缺的,哪一天不具备,心就没有真实地进入大乘道。所以这是进入觉悟之道的第一步,必须以菩提心摄持。即便是在修五十万内加行的第一个皈依修法时,也应以大乘心摄持。

因此要想方设法生起菩提心、平等心。如果现世中对哪个人、哪个怨敌有看法,应该想方设法平息嗔恨心,生起对他的慈悲之心,这就是作为大乘修行者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

这些对世间人来讲很难理解,但在大乘道中,这是理所应当的,不仅是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是修行的重点。修行佛法,就是慈悲心、菩提心,尤其是利他心的落实,其实就是对一切众生,对于亲人、怨敌平等地饶益。

换句话来说,就是对所有种类的众生,不管这个众生对你好还是不好,或者今天是亲人的变成怨敌了,还是怨敌变成亲人了。无论他角色怎么转换,都不要紧。不管什么样的人来,我都平等地对他生起慈悲心。他可以变,但是我饶益众生的心不变,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今天的亲人可能变成怨敌,怨敌有可能变成亲人,这样换来换去我们岂非无所适从?

不管怎么换,我利益一切众生的心都一样。如果我们没有解脱转到下一世,这一世所有的血缘关系、好友关系,一旦转生之后全部改变。但我平等饶益的心不变,无论这个人下一世变成虫子,还是现在的虫子下一世变成人,我永远都会利益他们,这就是大乘道利益众生的心。

只有生起这种心才可靠,如果只是对自己好的人生起菩提心,对自己不好的人就不愿利益他,这就不可靠。因为这一世对你好的人,可能下一世就转成怨敌了。所以这一世不愿意修的人,下一世愿意修了,如果只是看这样的因缘,我们的心其实还没有修清净,还没有符合大乘的修行。

真实的大乘修行不论怎样转换,不论到什么环境中,到了外国,这些众生还是我发菩提心的对境;到了其他地方,无论这个国家是贫是富,都是我利益的对境;不管看到的是人还是旁生,还是我利益的对境。只有内心完全生起这种平等心之后,菩提心才能稳固,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所以这很重要,理所应当生起来。

尤其是为了圆满广大的福德资粮、避免失毁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完全有必要将修安忍放在主导地位。

《入行论》以及很多佛经讲到,过失最大的莫过于嗔恨,福德最大的莫过于安忍。如果想要快速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安忍就是很重要的修法。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排序时,就积累资粮的难易程度而言,排在前面的容易修。

布施相对而言容易修,但守戒、持戒相对就困难了。有些地方讲,一百年布施不如一天持戒。不管是守一天八关斋戒还是任意一条居士戒,守一天戒律要比做一百年的布施功德大。为什么呢?因为随便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做一点布施,但是持戒就难了。

很多布施的人能够做大事业。现在做很多慈善的人,让他守一天的五戒或者怎么样肯定不干,他可以把钱拿出去,但要让他约束自己的行为、喜好的东西就很困难。所以持戒比布施困难,功德也远远比布施功德大。

这么多人守持戒律,但要调伏内心的嗔恨,就要比持戒难多了。只要能够做得到,福德也就更大,远远超胜持戒的功德,所以如果现在要圆满广大的福德资粮,必须要安忍。我们知道不管是供佛也好,布施众生也好,功德都特别大,但是持戒的功德更大,能够守戒就是在不断地增长福德资粮。

我们也需要了解,戒律并不是束缚我们的因,而是两种方法。第一是更好保护我们的方法,第二是让我们获得安乐,真实积累广大福德的方法。同样,相对于布施和持戒,安忍增长福德的速度更快,是圆满广大福德资粮的一种因。

另一方面,安忍还可以避免失毁所积累的善根。从业果规律来讲,我们做了很多布施、持戒等行为,但如果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这个力量足以摧毁之前辛苦所做的布施功德,那些就相当于白做了。

为了保护我们积累的一切善根或一切福德资粮,必须要修安忍。关于修安忍,《入菩萨行论》第六品——安忍品中讲的非常清楚。之前讲过很多次,安忍的自性并不是说忍住怒火不发作,在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一种忍,但大都属于世间人认为的安忍。

佛法中菩萨的安忍,就是根本不生嗔心。不是控制住怒火,而是想方设法化解掉,任凭对方怎样伤害,我就是不生起嗔恨心,生起之后也要马上化解掉,这才是真实的安忍。

为什么难?因为不是要压住,不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是说你是老大我惹不起就忍了,这不是菩萨道的忍辱。菩萨道的忍是不管对谁都不生起嗔恨心。不管是抢过、利用过、打骂他的人,总之对于伤害他的人,内心很调柔,不会生起嗔恨心,这种安忍真的很困难。强压怒火可能是考虑到后果不发作。但内心中完全很平静,不生嗔心太困难了。安忍的修法就是帮助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个目标,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有节奏地逐步引导我们的心达到真实安忍的状态。

为了避免失毁善根,完全有必要把安忍放在主导地位。在《入行论》中,很多理论都是让我们不起嗔恨、不发脾气。如这种状态下要怎样隐藏怒火,不让它露出来?那个场合中该怎样化解?一个字都没有,全都是原谅对方,化解掉自己的嗔心不让它生起来。不管是胜义的修法还是世俗的修法,都是要怎样化解怎样原谅,认为对方不是故意的,即使是故意也是不自主的,是烦恼摧动的等等。只要我们能这样了知并安住,当习惯成自然之后,在让我们发火的对境现前时,内心的力量就会生起从而将其化解掉,不会让我们生起很大的嗔恨心。

正如所谓的“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

佛经论典中说,修安忍要依靠怨敌或者魔障等等,若没有生嗔的对境,也就是伤害我们的人,于谁修安忍呢?必须要有修安忍的环境,比如怨敌出现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出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别人做障碍,计划全泡汤了。这些情况浮现时就是修安忍的时机,否则顺顺利利,心情也好,看起来可以忍一切,但这种顺境算不上安忍。所有人都对你好,也不存在修安忍的对境。在不好的环境、不好的人等出现时,才是修安忍的好机会。

这样的机会并非每天都有,有时看起来好像怨敌很多,但认真去想,一天从早到晚真正让自己不悦意的事情的确不多。即便今天或者这一段时间很倒霉,但不是经常都有的。

所以对怨敌应该像三宝一样重视,因为它很难出现。出现了就说明修安忍的机会来了。换句话说明自己挣大钱、赚大福报的商机、培养菩提心的机会来了。所以怨敌不出现我们就修不了安忍。

怨敌一旦来了我们第一个正知正念就是对境来了。当然第一时间能想到,这必须要反复串习,串习的越多,对境来时才能第一时间回忆起这是修安忍的对境、要珍惜这个机缘并开始修安忍。这讲的是安忍方面的问题,但还要讲为什么要把怨敌排在前面的原理。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依靠怨敌、魔障对自己进行损害,才能修成难行的忍辱。

只有依靠怨敌、魔障对自己加害——曾经加害过、现在正在加害或者以后会加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修成难行的忍辱。忍辱非常难修,一方面能够控制住怒火不发作很困难,另一方面让相续中的嗔恨心完全不生起也是非常困难。

如果好好加以观察,就不难发现,从修行方面而言,仇人与魔障比自己父母的恩德更大,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从修行安忍或大乘道的侧面来讲,仇人的恩德大。为了报恩的缘故,把他们排在前面,原因就是这。那为什么这么说?下面讲这种理论。

父母教给我们的是成办现世利益的一切欺诳手段,使我们后世无法从恶趣的深渊中解脱。从这一点来说,父母的恩德并不很大。

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让嗔心平静、安住舍心的观修方式。因为我们天生对父母、亲人有亲近感,有想要利益他们的心;对怨敌也天生想伤害他们。所以修行时的原理是,要对有感情的父母、亲友,感觉他们对我们恩德不大,反而怨敌对我们恩德大。什么原因呢?原理就是,我们对于亲友太过贪著,要把对他们的贪著减少一点、地位拉低一点。而对怨敌我们过于嗔恨打压,对他们的心态要抬高一点、忆念他们的功德,让我们的心对怨敌有比较公正的认知。

很多时候对亲人、朋友的容忍是没有原则的,只要是自己亲人,第一时间、第一思想就是支持,不管怎样都是对的。怨敌做的再对都要否认,亲人做的再错都是对的。修行过程中这就会成为障碍。因此在观修时,要刻意找出亲人的过失、怨敌的恩德并把它们放大。以前对亲人的过失是自动忽略,现在要去观察它的确存在,找出来然后去观修并加强,这样对亲人的贪执就会弱化。

怨敌其实对我们也有恩德。在我们的体系中,对亲人的缺点,对怨敌、不喜欢的人的功德、优点自动忽略。现在不行,他的确对我们有恩德就要找出来强化、扩大,这时对怨敌的好感度就会上升。

把对亲人过度的贪执降低、怨敌的功德抬升,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平等对待、没有偏颇。以前亲人太高了怨敌太低了,现在亲人压一点,怨敌升一点,就平等了,之后平等地对他们做饶益。这不是一定要对亲人挑毛病,一定要对怨敌如何,这只是第一步,后面慈心、悲心、愿给一切众生予乐、拔苦才容易做。即便现在观亲人的过失,是不是要抛弃他们呢?绝对不是。是要平等地对他们进行饶益。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凡夫众生不懂,觉得把亲人抬高、怨敌打压后,给他的利益是最大的。为什么?他们独吞了。关爱他们全都要了,怨敌没有给嘛。但偏袒心能给予亲人的是很少的,为什么?因为带了烦恼的心给他们利益,心已被烦恼心染污,给不了多少。相反,把对怨敌的心和亲人的心修平等了,平等的心再给他们的时候,因为给他的心、给他回向是清净的、相应于菩提心的、是慈悲心且很少杂质,这时再去缘亲朋好友回向、发愿加持,他们得的利益就很多。

所以原则是这样,但我们不知道,觉得如果要利益亲人,就要使劲地踩怨敌,才能让我的亲人得的更多,根本不是。虽然好像把所有的爱给他们了,但这里带了很重的偏袒心,烦恼、染污都在里面,他们只能得到一点点。只有把心修清净、平等之后,再给他们利益时,才得到很多。从这个侧面来讲也必须要把我们的心修平等,之后再进一步饶益他们,不管是念经回向、发菩提心,这时心平等了,给众生的利益也是平等的。

因为父母很慈爱我们,从小到大教给我们如何成办现世利益,怎么在现实中、社会中赚更多钱,怎样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有人伤害你时一定要去伤害他等等。如果父母不是修行者,能够爱我们的方式就是这些,因为他也不懂怎样清净地爱、怎样给,没有平等的慈悲心,思想是偏袒的、行为是错误的,就像刚才打的比喻一样。

想要帮助亲友,但是发心和行为都是错的,因为父母也不懂。给予儿女、亲友利益最大化,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给最好?是慈悲心给还是其他心给?根本不懂,就用他认为对的方式来教导。

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慢慢的我们也逐渐习惯了自私、保护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别人。从这个侧面来讲,父母是对孩子做了伤害,让我们后世无法从恶趣中解脱。因为给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有悖因果法则的,按照这些去做就要受因缘法则的果报,导致我们在恶趣中难以解脱。

而怨敌魔障呢?其中的怨敌以对我们制造违缘、妨碍修行而成了我们修安忍的对境,并且使我们斩断长久以来无法摆脱的轮回缚索,远离财产受用、没有自由等等一切痛苦的来源,所以对我们恩德极大。

对修行人来讲,怨敌对我们有恩德,什么恩德呢?

第一,怨敌魔障给我们制造违缘、妨碍我们,成了我们修安忍的对境,要对他修安忍。修安忍我们可以获得功德,但是对疼爱自己的父母修安忍是不能获得这种功德的。而且他可以使我们很自然地斩断长久以来把我们束缚在轮回中的绳索。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我们对财产、受用太耽著,心不在修行上面,总是想要不断地去追求或者集聚这些东西。

但现在怨敌通过他的手段让我们远离了这些耽著,尤其是依靠这些观修,让我们了知轮回中的财产、地位都不可靠,即便得到了,下一世还会有很多怨敌来障碍,让我们失去。所以真正可靠的是解脱,依靠怨敌的障碍,我们就可以逐渐地从执著中远离。

很多修行者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很难真实地生起这种出离心、想解脱的修行的心。但是在遇到了违缘之后,不管是自己的财产受损失,还是感情受打击,或者其他的,这些时候比较容易让头脑冷静下来。其实这些就是轮回的本性,我们对轮回有很多的妄念、太多不切实际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打击,就比较容易冷静下来,就会思维轮回的过患、解脱的利益,因为本来就是修行解脱的人。

如果是一个不修行解脱道的人,怨敌对他有多大的帮助就谈不上了。从某些角度上来讲,违缘爬得很高也是因为有他的对手。对修行人来讲更加能够接受,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修解脱道的。有时候又想求解脱又放不下现在的东西,让你自动去放下是舍不得的,别人帮你放下就会感觉到心里舒服一点,或者很自然地就放下了。

所以我们如果一切都很顺利,很难自动地放下,除非自己的善根很强劲,或者真正通过学习佛法之后,通过观修知道了道理可能会逐渐地放下。但是如果通过怨敌的障碍让你一下子损失掉,然后以前放不下的一下子放下了,这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恩德。这里面的前提是作为一个修行人。

对于修行人来讲,我们要真正地比较、公正地去观察:亲人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和怨敌对我们修行方面的帮助。观察完之后,心就容易趋向于平等。趋向平等之后我们就可以来修皈依。修皈依是在皈依境面前,在皈依的时候父母还有怨敌都是一起皈依,一起得到利益,谁皈依三宝谁就得到利益。所以父母和六道众生怨敌魔障一起皈依,平等得到利益。但如果不修行,我们修皈依里面绝对不可能有怨敌,怎么可能这么好的事情让怨敌来参与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肯定自动就排除了。只有在平等心的前提下,才愿意才很高兴地把怨敌放在前面一起来修,一起得到利益。

皈依三宝是觉悟的第一步,的确可以产生很大的福德。你都不愿意让怨敌得到一些财产,何以让怨敌得到觉悟呢?那是肯定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因为有平等心的缘故,才会很高兴地和怨敌一起修行皈依。我们现在因为内心中还有一些嗔恨心、不平的心,所以要把怨敌放在前面,对治内心中不平等的偏颇之心。

魔障也同样是我们修忍辱的对境,它使我们遭受病痛及苦痛的折磨,我们依靠这种折磨可以清净自己往昔所造的许多罪业。

魔障也是我们修行安忍的对境。因为魔障的出现,让我们遭受很多苦痛的折磨。不管是非人让我们生病,还是让我们损失财产,或是一些附体让我们感受到痛苦,当遇到的时候,都要按照佛法的知见去修持慈悲心。通过这种折磨可以清净我们往昔的罪业。没有任何事情是无因无缘的,全都是有因有缘而呈现的。

我们在承受折磨、痛苦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清净掉一部分以前的恶业,相当于还债一样。只不过在还债的时候,你是一个什么心态?如果我们受到折磨的时候,生起嗔恨心去打击报复对方,这就在还了以前债务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债。但是如果我们在还债、痛苦的同时,能够生起安忍的心,这个强大的善念可以加速罪业清净的程度,而且不会再有新的恶业积累。

安忍对自他来讲,都是化解仇怨的最好的方式,否则轮回的模式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我在这一世受伤害就是因为以前伤害过他,现在他伤害了我,我生起嗔恨心,然后又变成下一世伤害他的因缘。我再伤害他,他不修行又对我嗔恨,这就又结上了因缘。就像链子一样,缘起链一环扣一环,自动地链接。

这时修行人就要选择主动地撤出来,不要让这种缘起链复制下去,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他伤害我的时候,我还他的债,不再跟他结这种恶缘。我修安忍的时候,两个业缘走到这儿我自动化解了,而且可以连接好的因缘。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他修安忍了,我愿他能够得到安乐、成就美好。不好的因缘化解掉,同时好的因缘通过我的菩提心和安忍心就连接了起来,结到了善缘,可以清净很多的罪业。

例如,至尊米拉日巴依靠伯父与姑母霸占他们家所有的财产受用这种外缘才遇到了正法。

前面我们在学习第六个“依止善知识”的引导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米拉日巴尊者的公案传记。米拉日巴尊者后面的事业很广大,名声在外,我们现在都在赞颂他是修行者之王,虽然圣者不在乎这样的名声,但的确是存在的。

他在世的时候事业也那么大,获得了一生觉悟一生成佛的果位。他获得的这种果位是来自精进的修行,来自他在马尔巴上师那边好好地求法。求法的意乐来自于什么呢?就是通过咒术放冰雹杀了三十几个人,想清净这个罪业推动他想要去求法。这个罪业的推动来自什么呢?来自他的伯父和姑母侵占了他家里面的财产,让他们从小到大受了很多折磨,所有的来源都在这。

如果我们从后往前推,都是因为他的伯父和姑母侵占了他们的财产,使他们受了很大的痛苦,然后开始学习咒术报仇,造了罪业之后想要清净罪业、不堕入恶趣而去求正法。求正法的过程中修苦行,然后求到正法就修行成就。

如果刚开始没有这些,顺顺利利地当富二代,伯父姑母也没有侵犯他的财产,娶了从小定亲的妻子并生子,他可能就是一个平常人。就没有米拉日巴尊者,没有米拉日巴尊者传,前行中也没有这一段了。但是因为有了这个因缘,所以最后他获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如果这个因缘不出现,他有可能就是一个平常的人,路人甲路人乙而已。有了这个因缘他开始修行并最后成就,利益了那么多的众生。现在我们祈祷他,还是照样可以得到加持。这是米拉日巴尊者的一个例子。

又如吉祥比丘尼也是因为遭受龙魔的侵害而修持观音法,最后获得了殊胜成就,通过诸如此类的实例可以看出,怨敌和魔障作为我们值遇正法之因,可以说是恩德深厚。

还有一个吉祥比丘尼的例子。吉祥比丘尼是巴摩派(观世音菩萨有一个巴摩派)。以前是一个很漂亮公主,十六岁的时候因为龙魔的侵害染上了麻风病。很多皮肤病都是属于龙族的侵害。得了麻风病就不能在人群中呆,皮肤溃烂还会传染,必须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只能离开皇宫、父母去到深山里面,因此生起了厌离心。

生病之后以前求亲的人、父母也都不愿意理睬她,所以就生起了很强烈的厌离心,一心一意把观世音菩萨作为怙主,在山洞里面每天礼拜。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吃饭也就吃一些草、野菜),不停地礼拜,就这样一直精进了十二年。某一天资粮圆满,十一面观音就出现在她的面前,通过加持把病清净掉,而且获得了证悟。证悟之后,她想要利益众生,因为她知道众生太可怜了,而且还有很多执著烦恼,观世音菩萨就把十一面观音的修法传给了她,之后她用这个修法度化了很多有情。

她最后成就观世音菩萨的果位,利益一切众生,也是因为她被龙魔侵害得了麻风病。如果没有这些,她就没办法生起出离心,也没办法在山里面没日没夜地礼拜观世音菩萨,也没办法获得解脱。有可能顺顺利利地嫁给了某位王子,平平静静地过一生,不管怎么样,她可能就是一个平常人。但是因为有这个因缘,修行之后获得了解脱。

当然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受到伤害,却没有出现千百万的米拉日巴尊者,原因就是可能没有修行的种姓。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已经选择了修行之道,而且这些教言都是对我们来讲的。世界上这么多人受龙魔的伤害,也没有出现那么多的吉祥比丘尼;那么多人被侵占财产,但是能有几个米拉日巴尊者。关键就是米拉日巴尊者、吉祥比丘尼有这个种姓和善根,依靠这个因缘复苏了,成了他们修行的助缘。

对我们来讲是有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走在道上,已经在修皈依了。只不过在修行皈依、修行觉悟之道的时候,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比如偏袒心就要通过窍诀去化解掉。我们要知道对修行人来讲这些障碍、魔障不是坏事情,对我们制造障碍的这些人要生起感恩之心,为了感恩,为了调伏我们的偏袒心,把他们放在前面都是必要的。

通过这些实例可以看出,怨敌、魔障作为我们值遇正法的因,是恩德深厚的。

如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说:“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脱道害者恩德大;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这个窍诀教言中这样讲:我们要感恩伤害我们的人——“害者恩德大”。为什么要感恩呢?“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因为遭受了危害的缘故,令我们遇到了正法。

遇正法是什么意思呢?有些时候,学习佛法的人因为遭受了别人的伤害,然后就想要皈依而学法的,这是一种情况,值遇正法是因为遭受伤害;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内心真正地值遇正法,内心和正法相应。虽然我们现在可能正在学法,但是对于真正的法意还很难以深入,还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这时因为有些怨敌的伤害,让我们的内心深处触动正法,内心真正接触修法、完完全全地放下一切去修行正法,这也是一种遇正法的情况。遇正法既可以理解为以前没有遇到而现在遇到了,也可以理解为虽然初步遇到,但是没有深入到让我们的心真正地触碰正法。

因为自己遇到了正法的缘故得到了解脱道,所以说害者恩德大。这些产生伤害的害者对我们的恩德是很大的。

厌离痛苦令己遇正法,获得永乐痛苦恩德大;

“厌离痛苦令己遇正法”——因为厌离痛苦的缘故(比如观修恶趣的痛苦、善趣的痛苦),为了离开痛苦而修正法,通过修法获得永乐,最后获得了解脱和永久的安乐。这时我们回头一看,痛苦对自己的恩德很大。

如果一直处于顺境,就像天人一样,为什么他们不想修法?因为太顺利了,根本就不想修法。为什么说南瞻部洲的人好?既有安乐,也有一定的痛苦。像地狱众生的痛苦够大,但他们不是法器,太苦、太不顺利也不行,生不起修法的信心。南瞻部洲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地球人就比较好,既不是太苦也不是太乐。太顺了就像天人不想修,太苦了就像地狱饿鬼也修不了。

在人间也不是一直苦,有时候是很苦,但是可以用这个苦来生起厌离心,为了离开苦而修持厌离心,然后获得永乐。通过厌苦的原因,为了远离痛苦而修持正法。所以说痛苦的恩德很大。

在遇到痛苦的时候,佛法的智慧告诉我们,痛苦不一定是坏事,也可以帮助我们看破轮回、认清真实的本性。苦难让我们清醒,愿意真正地去修持正法。一观想到痛苦无边无际,我们就会想怎样能永远地离开痛苦。通过修行正法获得永乐之后就没有痛苦了,这时我们就会感恩痛苦。因为痛苦的缘故,我们才开始真实地面对修行。

如果一直很顺利,厌离心不一定生得起来。虽然具有种姓,但是一直很顺利,因缘就始终成熟不了。如果有一点挫折,种姓就很容易在挫折中一下子苏醒过来。因此,我们要感恩这样的痛苦。

非人作害令己遇正法,获得无畏鬼魔恩德大;

对于非常痛恨的或者想要远离的鬼魔,其实也要感恩。为什么呢?“非人作害令己遇正法”——通过非人对我们造的伤害(比如说非人造的违缘、疾病等),令我们遇到了正法。对于这些伤害,有些我们知道是非人所作的,有些不知道。但是不管怎样,因为非人伤害的缘故,让我们想要离开痛苦,从而通过佛法解决问题,然后皈依、学习佛法。

通过学习佛法,最后获得了无畏,生起了菩提心,再没有什么畏怖了。无畏也可以解释成获得了佛果,或者四无畏、菩萨果位,或者说生起了菩提心也无畏。生起菩提心还怕什么?没什么可怕的。真实无畏的菩提心一旦生起之后,有了承受的能力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获得无畏的这种状态,也是因为非人的作害,所以说鬼魔恩德大。对于鬼魔我们应该以知恩、念恩、报恩的方式面对,这是修行者应该具备的态度。

人等嗔恨令己遇正法,获得利乐嗔者恩德大;

人道中有些具有嗔恨心的人对自己非常愤恨、嗔恨,给我们造违缘,以此令自己遇到正法,获得了利乐。

因为遇到正法并修行,让自己得到了法利(法的利益)。有些地方讲,利就是现世的利益,乐就是后世的解脱安乐;还有解释为乐是这世的快乐,利是究竟解脱的利益,这样暂时究竟的安乐都获得了。

“获得利乐嗔者恩德大”,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嗔恨的人前面对我们的嗔恨或者伤害,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修行,所以说要感恩。

猛烈恶缘令己遇正法,获无变道恶缘恩德大;

很猛烈的恶缘让自己遇到了正法,最后获得了无变解脱之道,因此恶缘对我们恩德还是很大的。

他人劝告令己遇正法,获精华义劝者恩德大。

有些人劝我们学法、皈依,劝我们入学会、认真地修法。如果不是有人劝,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学习。就是因为某个人劝了我们,才让我们遇到了正法,从此开始逐渐深入。

比如说从共同前行到不共前行,从《入行论》到《中观》、《般若波罗蜜多》再到《大圆满》等等,最后获得了佛法精华的要义。后面得到很多精华要义,也是来源于最初的劝勤者——劝我们学法的人。因此,说劝者恩德大我们也要了知。

平等报恩善根回向彼。”

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和报恩,把我们修行的善根回向给他们。

在无垢光尊者的智慧当中,没有一个对我们没有恩德的,尤其那些造障碍的人。一般世间不修行的人,不管他造罪业的来源、生起嗔心的理由怎么样,在无垢光尊者的智慧当中都是要感恩的。我们的见解也是通过圣者们智慧的引导,才了知到确实是这么回事,以前我们发现不了,现在重新审视之后,对怨敌的态度、对其他人的态度,也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心态扭转了,因此很多障碍也就不称之为障碍了。

因此,怨敌、魔障不仅今生今世对自己的恩德颇大,而且他们也是自己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这样来观想非常重要。

这里前面是针对今生中让我们入道的恩德来观想的。还有就是今生并没有对我们做伤害的,很多非人和我们都互不相识,对我们也没有做任何伤害,对这些怎么观想呢?今生对我们没有恩德的其实可以想:他们也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以前做我的父母时给了我很多帮助,有很大的恩德,所以我应该报恩。即便他现在变成了我的怨敌,但以前是利益过我的,对我的恩德尤在,而我还没有真正地报答过他。现在我有能力了,应该怀有报恩之情。

以前我们有过一个比喻,我的父母对我有很大的恩德,但后来因为某种因缘精神失常不认人了,把我当成怨敌来打骂。但是我是知道的,他把我当怨敌,我不能把他当成怨敌。虽然他打骂我,但是我知道他是我的父母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因为他打我就反过来打他。

作为大乘修行者,虽然没有现量见到,但是佛的智慧告诉我们,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他忘了我不能忘,通过提醒我想起来了,或者我相信这回事。佛陀的智慧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怨敌也做过你的父母,只不过他忘了,你前段时间也忘了,但是现在应该知道是这回事”。

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虽然他不记得了还在打骂我,但我要把他当父母来对待。我要以我的能力饶益他们,成佛之后我用佛果功德饶益,没有成佛之前我用善心对待,通过发愿回向来饶益。我知道他们对我有恩德,我要以报恩的心情对待他。

这样的观想对苏醒大乘种姓、成熟菩提心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刻意地把怨敌观的很清楚,以很殷重的方式去观想,这样才能平息我们对他的嗔恨心,这对自己大乘种姓的苏醒非常重要。

为什么不刻意去观父母呢?因为我们对父母的感情就在这里,不观也能自然而然地想到,所以稍微忽略点的话问题不大。但是对以前严重忽略的对象,我们一定要刻意地去想,而且观想的比重,想怨敌要占到百分之九十九,父母占百分之一就够了。因为我们对父母、朋友早就已经习惯了,而对怨敌却非常欠缺。

修行的原理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内心欠缺的那部分,像平等心、慈悲心或者柔软心,通过观修的方式抓住某个特点,强化后让它们生起来。通过观修的力量让这些心性生起来,发展它们让这方面产生利益,所以这样的观想很重要。

最后收座时,自己要以满怀恭敬作为缘,观想皈依境的所有圣尊,身体放射出无量光芒,普照自他一切众生,自他一切众生犹如鸟雀被石簧惊动“扑棱棱”地飞起一样融入皈依境的诸位圣尊当中,

我们一直在念皈依偈,念一次就观想一次皈依境,通过十万次的训练,十万次地强化我们皈依的决心。每天一座可能是一千两千,或者多少遍都可以,但是总数是十万。

每天修完之后都要收座,怎么样收座呢?首先心态是满怀恭敬心作为缘,然后观想皈依境的所有圣尊,最好把他们观成真实的佛菩萨,不要把他们观成相片或是布上画的图案,佛菩萨是具有智慧的本体——真实的莲花生大士、上师的本体、金刚镢、观音菩萨……他们就在里面,很真实地去观想他们就是真实的圣尊。

观想皈依境的圣尊身体发出无量的光芒,普照自他一切众生,光融入到我们众生相续中,所有的众生犹如鸟雀被石簧惊动。(石簧是藏地牧童手上的一种抛石器。)就像森林里爆竹炸开,一下子鸟都飞起来的意思。光芒一照过来,所有的众生就像鸟雀被惊动一样,全部飞起来融入皈依境的圣者当中。

皈依境的所有尊众也从边缘逐渐融入光中,

我们所有的众生,包括自己、父母以及所有怨敌,全部融入到皈依境,这就相当于和圣尊相应。我们修皈依是要成就皈依境的圣众,并不是希望皈依境永远地罩着我们,不是一次一次地祈求,呼唤着他们来帮助我们,主要是让我们成就皈依境中圣众的功德。在收座时融入皈依境的原理就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本性和他们一样的。只不过现在还没有认识,但是通过观修的因缘,最后我要和圣众成为无二无别。所以,我们要融入圣众中。

皈依境的尊众也从边缘逐渐融入光中,皈依境的圣众开始化光,从边缘往中间聚集逐渐融入光中。

之后,融入中间集三宝于一体的上师中,

然后,其余五个树枝的圣众也本体化光融入中央的根本上师——莲花生大师的相续当中。

头顶重楼式的一切尊众也融入下面的上师,

重楼式是在根本上师头顶上的传承上师,从普贤王如来开始化光,接着是金刚萨埵、极喜金刚、传承上师一个一个地融入根本上师的相续中。上师代表所有三宝、三根本、传承上师的总集,这也说明了上师是所有皈依境的本体、三世诸佛的总集,所有圣众是他的化现。最后融入到上师的相续中,修的根本核心也就是上师的本体,自己和上师也融为无二无别了,这也是和上师相应的一种方式。

上师又融于光中,

然后上师化光逐渐变成光明。

光也消失于法界,

最后就是无缘中安住。所有修行的法界都是无所执无所缘的,一种究竟空性光明无二无别的自性,上师也化光消失于法界。

最后自心尽可能地安住在远离分别散收的离戏法身本体中。

我们已逐渐融入了上师,上师也化光消于法界,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安住于法界中,上师的形象已经消失在法界中无所缘了,心安住在最后一种无所执的状态当中,充满智慧的自性。为什么是充满智慧自性?因为无所执无所缘,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所有圣尊最后融入的空性。这种空里面充满智慧、充满了光明自性,只不过我们安住在无所缘的状态中、安住在远离分别散收的离戏法身本体中。

起座时,将一切善根回向无边众生并念诵:

尽可能安住,如果生分别念了就开始起座,起座时开始回向,念诵回向文:

我速以此善

成就三宝尊

愿将无余众

安置于佛地

回向时迅速地以修持皈依的善根,成就三宝的本体、自性。愿将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佛地。第二句主要侧重于自利的回向——我自己成就三宝;后两句侧重于利他的回向——要把一切众生安置在佛地,自他二利的回向都圆满了。

我们随时随地也要不离正知正念而观想皈依境的尊众,

这个相当于座间的修行。前面是把皈依境观想好,在念皈依的过程中把该观想的都观想了,这是座上的修行。念完后下座即日常的行住坐卧。座下和座上如何无缝连接是很重要的,要让我们的心尽快成熟,需要尽量多地安住在所观修的法义中。

我们现在修的是皈依,座上座下就要连成一片;发菩提心时,座上修菩提心,座下也要观修;如果观空性时,座上要观空性,座下也要如梦如幻地观修,这就是座上座下尽量做到无缝连接。并不是说在座上是修行者,而下座之后还是一个世间人,可以享受世间的欲妙。这会让我们在座上的修行很容易就散乱掉。所以我们座下要通过一系列方便善巧来维护皈依的觉受,或者来维护皈依的决心和修行。

怎样座下维护呢?就是把我们的皈依融入到行住坐卧中去。当然我们在做高强度、费脑力的工作时不一定会想到,可以在休息时观想一下;也可以在走路散步,不需要分心也不是高强度的时候,尽量安住在法义中。

禅修也是一样的,座上修禅修,下座了也是安住在这样的状态中不散乱,座上座下这样训练就更容易相应了。如果白天都这样,那晚上在梦中就很容易忆念三宝、忆念皈依,像这样座上座下、白天和晚上、醒觉和梦中连成一片,这个时候更容易做到和修行连接,更容易做到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不断地观修。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我们的修行就很容易成就,因为所修行的都能够和法本身连接的缘故。下面我们再看座上和座下怎么无缝连接呢?

在行走的时候,将皈依境观想在自己右肩的虚空中,

我们走路的时候不要空废皈依的修法,要把皈依境观在自己的右肩,

作为转绕的对境;

就是按顺时针(右手往里面)方向,转绕佛塔、佛像,或者转绕寺院、坛城。转绕也是和圣尊相应的方法,转的越多越容易和圣尊相应。顶礼是和圣尊相应的方法,供养和念诵皈依偈也是这样。我们不离开这个皈依境,它代表法性和圣众,通过这种方式相应。为什么转绕有大功德、大利益呢?有些人也是通过转绕而成就的。转绕是一种相应的方式,所以我将皈依境观在右肩,作为转绕的对境。

安坐的时候,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作为祈祷的对境;

如果坐下来,就把皈依境观在自己的头顶上面,随时忆念、随时祈祷。

享用饮食的时候,观想在自己的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

吃饭的时候,就把皈依境观想在喉间,相当于把饮用的食物供养给皈依境里的圣尊,作为供养的善根。

睡觉的时候,观想在自己的心间,作为迷乱(梦境)隐没于光明境界的要诀。

我们睡觉的时候,把皈依境观在自己的心间而入梦。因为皈依境的圣尊代表光明、觉悟和智慧。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皈依境圣众上面再入眠的话,就是迷乱(梦境)隐没于光明境界的要诀。因为这些都是代表智慧、法性如来藏的,所以能够观在心间睡觉的这个缘起和方式方法,都能让我们的迷乱梦境隐没于光明境界中。一方面比较容易做善梦、做忆念正法、忆念三宝的梦,另一方面也是遣除自己无明黑暗的一种缘起。

总之,一切威仪中要处在明观皈依境尊众的境界中,以坚定不移的信解诚心诚意依止三宝,坚持不懈地修行皈依。

假如我们去旅游,好的风景供养三宝,很多其它好的都可以供养,要养成这样做的习惯。如果现在正在修皈依,很容易忆念皈依的内容,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忆念发心的内容,愿一切众生解脱等等。关键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把座上座下连接起来。如果没有意识的话,虽然有时候座上修行很好,但是下座后处在人情世故中,修行很快就散掉,座上凝固下来的心也很快就散掉了。

就像在寒冷的冬天里,家里没有暖气的屋子,好不容易把屋子弄热了,只要不注意保持温度,打开了门窗,热气一下子就全部散掉了。你要保护它,保护的越好温度越持久。修行的温度也是一样的,座上有了些修行的温度,下座时稍不注意,就会很快散掉,境界也就没有了,变成普通人的样子。

因此,尽量把座上座下连成一片是比较好的,然后坚持不懈地修行皈依。

丁四(皈依之学处)分三:一、三种所断;二、三种所修;三、三种同分。

皈依的学处就是皈依的戒律,皈依有皈依的戒律,一方面,我们皈依后有很大的福利、功德,但也相对有很多责任。就像在这个城市、国家中,享受了很多福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皈依的戒律是保护我们皈依不失坏的一种方法。

皈依的学处、戒律也是让我们进一步接近皈依的境界、皈依的本性的一种方法。平时我们忆念、守持皈依戒,守护的越好,皈依戒就越好,皈依修行越好,离证悟就越近,障碍、违缘就越少。皈依有根本的戒律、也有分支的戒律。如果我们把根本的戒律和分支的戒律,从浅层次、深层次都能做到很好,这个修行者就能无限地接近证悟、觉性。因为所皈依的本体本来就是觉悟的本体,我们能皈依、忆念他,那我们也是无限地接近觉悟的本体了。

戊一、三种所断:

我们皈依后不能做的、要断除的,有三种所断。三种所断分别针对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后的所断。

一、皈依佛之后,就不能再顶礼所谓轮回中的世间天神,

“皈依佛之后,就不能再顶礼轮回中的世间天神。”不能顶礼的意思,上师在讲记中讲了,世间的天神,如果有必要礼拜,问题也不大。但是不能把他当成解脱的皈依处、究竟的皈依处去礼拜、供养,这是不行的。没有把他当作皈依处、究竟解脱的依靠处,比如去拜父母、拜祖先,这些问题也不大。

世间天神道理也差不多,我没把他当皈依处礼拜,而是某种需要、某种目的,大家都来拜,我不拜不太好,考虑到这方面,或者有时得到暂时的利益,拜拜问题也不大。不能顶礼的意思,是不能把他当成究竟的皈依处去顶礼。

也就是说,不能把那些自己还没有摆脱轮回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间大力鬼神作为后世的皈依处,而对他们顶礼供养等。

这里解释了,世间还没有解脱的,自己还有很多痛苦、烦恼、无明的自在天神也好,遍入天也好,这些印度比较多的,还有当地的土地神、地方神等地方特色的天神。不管怎么样,自己没有解脱的世间鬼神,不能把他们当成后世的皈依处,对他们顶礼供养。如果有些必要性,或为了成就事业、供养世间神,也不是不可以。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犯不犯皈依戒关键是你在顶礼、供养时,有没有把他当成像三宝一样,能引导自己获得究竟解脱的皈依处。如果没有把他当作皈依处去顶礼、供养,问题不大。但能避免就避免,不能避免的话,如果没有皈依心,应该问题不大。

二、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尽己所能防微杜渐,努力做到连梦中也不损害众生。

皈依法后,不害众生。最好的是连伤害众生的心也没有。皈依法后,务必要尽量断除杀害、伤害众生,“尽己所能防微杜渐,努力做到梦中也不损害。”梦中也不害众生,这标准还是很高的。

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如果我们皈依后做不到不害众生,有时连皈依的戒律都会破。这个问题,我也观察、看过一些别的教言,无垢光尊者还有其他地方讲,如果直接解释,别说是杀众生,连伤害众生都要破皈依戒,甚至比居士戒还严格,居士不杀人就不犯居士根本戒。这里皈依的戒律中,皈依法后不害众生,连伤害众生都不允许,连梦中都不允许,像这样不仅不能杀害人,连有情都不能伤害,这个标准相对来讲就过于严格了。

皈依戒有根本和分支。皈依戒的根本戒就是不舍三宝,我们皈依完之后,无论如何,宁舍生命不舍三宝。如果这个根本的戒律在,还有皈依戒。这里讲不伤害众生,属于分支戒——皈依戒律有一些损伤,而不是根本上就没有了。大恩上师从比较严格的角度讲,如果你伤害了众生,皈依戒也没有了。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完整的皈依戒,就是高标准的皈依戒圆满了。伤害众生就毁坏皈依戒,指的是什么呢?是指损伤了一部分就不是严格意义上圆满皈依戒了。从这方面观察,皈依戒的确比居士戒要严格。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皈依戒破掉后,都没办法受居士戒了,因为居士戒必须在皈依戒的基础上,皈依戒破完了,再去受居士戒,根本得不到戒体,因为皈依戒的基础都没有。

所以解释的时候,如果根本戒律不舍三宝,根本戒律的戒体就还在。分支你做不到、做不圆满,对皈依的戒体是有损伤的。有损伤和破根本是不一样的,就像你脑袋掉了和掉块皮,或者身体受伤是不一样的。身体受点伤,你人还活着,命还在,但如果命掉了,那就没有了。

皈依戒根本是不舍三宝。比如很多地方的修行人,南传、藏传、汉传、泰国等,他们也打鱼、杀生,也有很多这种情况,但他们仍然可以做居士、修行者,汉地有,藏地也有。根本戒体受点损失、受点伤害就不圆满了,分支和根本上有损害,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这里主要讲了如果做不到,分支戒肯定破了,但是根本戒不一定破,它应该还在。

从严格的侧面讲,尽量地生起饶益众生的心,不要伤害众生,不要生起伤害众生的心。如果生起了、做了,就精进地忏悔。逐渐生起饶益众生的心,把我们的心修得非常柔软、慈悲,这时我们的皈依戒不管根本上的,还是分支上的都圆满了。这个圆满要连梦中都做到,是二地菩萨才能达到的标准,二地菩萨皈依戒才圆满。

这样真实圆满、达到高标准是我们的目标,但是现在对我们而言,根本一定要保住,分支逐渐去完善,平时有违犯就忏悔。尤其是皈依佛后,不皈依天神,对我们来讲容易,皈依僧众后,不与外道为友也容易。但不伤害众生就太困难了。所以我们先把别的守好,然后逐渐去完善,这样比较好。

三、皈依僧之后,不可以与外道为友,也就是不能与不信仰佛教及导师佛陀的外道种姓共同交往。

共同的交往并不是不能说话,不能一起工作、吃饭,是说见解上不能一样。和外道交往是说见解、行为和他们相同,这是不行的。

如果一家人里有外道,一家人不信佛法,或者更明显地皈依其他宗教,这是不是就破了皈依戒呢?不是。一方面不是看你的行为,主要看你的心,虽然一起起居、一起工作、一起干事情,但是我没有认可他的见解,没有被他的见解所染污,这就相当于没有与外道共同交往。

在藏地虽然没有真正的外道,但侮辱詈骂上师、诋毁亵渎正法,以及诽谤密宗甚深法门的人也与外道相同,绝不能和他们亲密接触,友好往来。

藏地的佛法很兴盛,没有真正的外道。但是相似的外道也需要避免,比如“侮辱、詈骂自己上师”的不能交往;“诋毁亵渎正法”,也许不会对所有正法亵渎,但可能对某些法进行诽谤,还有诽谤密宗甚深法门的,和外道相同;“绝对不能和他们亲密接触、友好往来”,认同他的见解、行为,这肯定不行,也是会有危险。

这是皈依境中的第一类,我们皈依之后尽量断除的,就是这三种所断。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8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包括共同外加行,主要是教我们怎样产生出离心,了知了现在的轮回本性之后,发起想要出离的意乐,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众生在轮回中有痛苦,只有觉悟之后才能够彻底地离开痛苦。所以,首先要了知轮回不可以执著、贪恋、停驻,要生起出离心,之后重新设立一个目标,这就是解脱道或者涅槃。

没有生起出离心之前,我们所有的思想和目标都是轮回中的法。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漂流了那么长时间,没什么真实的意义,通过佛陀的智慧引导,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以前都是在追求轮回中的目标,知道没有意义、生起出离心之后,就开始追求解脱道。

解脱的自性已简单地介绍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解脱都是寂静(寂灭)清凉的,但大乘种姓的修行者追求的是佛果,要得到佛果、获得解脱道必须要依止一位有经验的上师善知识。紧接着第六品讲依止善知识,包括“怎么样依止?什么是善知识?具有怎样法器的人才可以依止?如何善巧依止及依止的利益和必要。”我们必须依止有经验的善知识,才能够真实获得解脱。

依止完之后共同加行就结束了,但学完了不一定就修圆满了。不管是共同四加行还是解脱道,或者是依止上师,都是一辈子要修行的。虽然第一次学了、了知了,但内容却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品味。通过努力观修,该生起来的境界一定要生起来,该抛弃的抛弃,这才是学习共同加行的必要性,而不是学完一次了知了,考试也得了一百分或优秀就可以了。

是不是很优秀呢?从某些方面讲的确不错,但是内心一定要和法相应,这才是另一种真实的考试,并不是文字的考试,是内心和法义相应的考试。这种考试每天都有,或者说一年考一次,在年底的时候考,反观一下内心是不是与前行的法义相应了。或者半年考一次,为什么呢?佛陀或者祖师们的教义中讲:上等修行者每天都有进步,中等者一个月,下等者一年。通过一年或者半年考一次,可以反观自己内心有没有改变?该生起的境界有没有生起?该断掉的是否断掉?

内心和法义相应的这种考试,能不能考到九十、一百分是很重要的。 文字考试当然也重要,因为考试才会去通过复习的方式把法义烙在心中,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观修,所以说文字考试也需要。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大考¬¬——内心要和法义相应,自己考自己,对照法本反观自心,看看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

有时候,一些证悟的人需要在上师面前印证自己的境界,因为这些觉悟还不确定或者需要改正。还有一些成就者的印证,并不是说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证悟,需要上师盖章,而是他修行圆满、证悟之后,为了让众生对他生起信心,由大家共同承许的、具有更高证悟或者名望的上师为他印证或认可。这种情况,并不是说他的证悟还需要认可,而是对于他要调化的弟子,这位上师得到首肯对弟子很重要。

方方面面的考试我们都要一次次地经历,从文字上的到内心是否和法相应的考试。有些考试是反观自心是否生起和法本对应的境界;还有的是遇到事情时–比如没事时大家修行都很好,一旦遇到违缘或突发事件,这时就面临考试;或者每天遇到具体的人或事情,能不能还是按照法本上的法义去观照、调伏,并去做?像这样其实每天都在面对各式各样的考试。

面对这些考试,是考零蛋或者不及格还是考得很好呢?考得好必须要不离法义,如果忘失法义,凭自己的习气分别念是考不及格的。这些考试每天都有,我们不能认为考试结束就万事大吉了。考试虽然结束了,但是每天生活工作中的考试源源不断,每天都在迎接考试,三分钟一小考,五分钟一大考。

前行的法义是引导我们的心走向解脱, 所以要不断地观修法义,有时间就忆念法义。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通过法义来面对,逐渐有了理性的思维和解决方案,慢慢就会和法相应。

考试也是一种训练,是让心成熟的方法。凡夫人可能会屡战屡败,但还是要屡败屡战。通过这样的意志力和决心,终有一天会调伏自己的烦恼,法义在相续中完全地浮现出来,让法入于心,心入于法,完全无二。如果坚持不懈地闻思修,这种状态和境界一定可以生起来。

共同加行学完了,现在学习不共加行。

不共加行首先要修皈依,在内心中生起皈依。皈依的因是信心,皈依三宝就要对三宝产生信心,信心有多大、多深、多强烈,皈依的状态就有多大、多清净、多强烈。

对三宝的认知越清楚,皈依的心也越清楚、越强烈。对于三宝有时我们只是泛泛地大概认知,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并不知道。所以必须要学习各种各样经论、戒律,比如讲解三宝自性的《宝性论》、《随念三宝经》,还有《成量品》,通过推理的方式建立三宝自性等等。还有一些通过公案,也是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三宝自性。

对于三宝具有的特性,了知得越深皈依的心就越强烈。通过了义的讲法,如果完全知道了每个有情众生本具三宝自性,那么皈依的心就不会舍弃了。因为三宝已不是外在的某个对境,而是自己本来具备三宝的本体,只不过现在还有疑惑,或还有障碍没去掉,所以皈依外在的三宝是为了现前内在的三宝。

对于三宝的自性了知得越深刻,皈依的心就越清净,了知之后不容易退失。这时再去皈依,它的来源很稳定、很强大,皈依的心也会非常稳定、强盛,所以说皈依的因是信心。皈依的本体对我们而言是一种立誓或誓言:皈依三宝之后宁舍生命不舍三宝,这就是誓言。

前面学习了皈依的本体和皈依境,现在学习皈依的学处。学处就是戒律的意思,有时是指需要修学之处,都称之为学处。菩萨学处指整个菩萨行,有时是指戒律,学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这里皈依的学处主要是狭义的,就是戒律。皈依的戒律最根本的就是不舍三宝,无论如何不舍弃对三宝的信心。除了这个根本的学处之外,具体的该做、该断的等等,就是现在所要学习的内容。

前面讲了三种所断,皈依三宝的戒律。修行者有时不愿意守戒律,因为多数人相续中认为戒律等于条条款款,等于绳子或者束缚,有了戒律就不自在,被捆起来了,相当于教条。其实这不是戒律的精神!表面上看似乎有一条条的条款把我们捆住了,但真实意义上讲,戒律的精神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断恶行善,这是一般戒律的意思。

如果我们守持皈依戒里的戒律、行持学处,可以让皈依的本体更清净。它的精神就是让皈依的本体更清净,即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要做。这样以来皈依的本体越清净,就越易于趋入三宝自性以及所修的法,也越容易获得断证功德,这就叫修道。

皈依是趋入修学的第一步,必须通过守护皈依的戒律和学处的方式,让皈依非常清净,不受染污。否则在修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障碍。

多数情况下,戒律其实就是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对凡夫人来讲,自觉地去做是很困难的,没有这么高的素质怎么办?那就需要有强制性的措施让我们去做,让我们发誓。比如受戒时,就要在佛面前发誓不杀生、不偷盗。发完誓之后,虽然心中还想但不敢做了,这样就强制性地把我们保护起来了。如果没有戒律,就会想“我就做一次,以后再改”,其实根本就管不住自己。

这也是佛陀的善巧,用这种措施强制性地把我们保护起来,在这个保护的范围中断恶行善。

前面讲了,如果往生到了极乐世界,是不会有戒律的,因为那里的修行者,不管是圣者还是凡夫都是高素质的,没必要去了第一步就要受戒,不再需要戒律去约束了。然而娑婆世界里的众生没有这么高的素质,非常自觉的方式是做不到的。即便世界上有些国家所谓的国民素质特别高,但还是有法律、或很多条条款款来约束,没有这些就不行。

对于刚刚修学的人,很自觉地修道、断恶行善是肯定做不到的,也需要强制性的保护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安住在修行状态中。等修行相应之后,自然也会守戒,通过完全随顺因果规律的方式去守护戒律就很自然、很快乐。

但现在守戒还有些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和内心中喜欢的有抵触,有抵触当然就会有痛苦,但这个痛苦是值得的。在凡夫位还具有强盛的烦恼,那些使我们很欢喜、顺心愿的,很多都是非法的。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内心中贪嗔痴是自在的,所以那些顺心意的、令我们高高兴兴的,毫无疑问是和贪嗔痴相应的,这样就没办法真实修学。

刚开始有点抵触、痛苦、挣扎是好的,说明在和轮回的习气背道而驰、针锋相对。比如我们生了病去按摩或针灸,有些地方特别痛,那这个地方肯定有病,碰到痛点就找到了病源,再通过一些治疗,疼痛慢慢消失之后就好了,所以这是个好事情。

在修道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有挣扎或抵触,因为解脱道和轮回之道本来就不相应。佛陀告诉我们的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哪一个和我们以前的思想是不抵触的?

比如出离心,我们在轮回中认为很快乐,只不过不完美而已,只要努力就可以让它完美,但全都是一种错觉。而出离心告诉我们要看破轮回、要放下,可以去做这些事情,但没什么可耽著的,因为这些是无常的等等,这些和我们固有的思想是抵触的。

菩提心也是抵触的,为什么呢?我们现在的思想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菩提心不是,反而让我们放下自我,去管我们根本不认识的人,而且多得无边无际,都要去帮助他们解脱。我们会想:凭什么呀?我又不认识你!为什么修菩提心那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的习气和这个修法抵触的关系。

空性就更抵触了。空性说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我们觉得怎么会呢?明明看得到、摸得到,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两者完全不一样。

我们修的时候都会有抵触,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我们生活在虚妄中,不知道实际情况,当指出实际情况或实相的时候,一直活在虚假妄想中的我们就会感觉很震惊,怎么会是这样呢?佛菩萨根本不会觉得震惊,本来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好震惊的?在接触这些修行方式、修行理念,尤其越来越深入实相的时候会非常震惊,因为这些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震惊也好,之后就要慢慢去发现实相。

有时候说修行就在生活中,有时候又说修行、解脱是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随着对佛法深入地学习,都可以逐渐去通达。

我们不要把学处当成一个负担,或者觉得很困难、很恐怖。应该高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修行稳步前行,把我们置于保护中是好事情。否则就如同世间没有法律、不遵守条条款款一般,每个人都随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整个世界就乱成一锅粥了,自己也绝对得不到任何保障。如果自己不愿意守持,那别人也肯定不愿意守持,这样就可能没有丝毫的安全。如果守护了这些戒律,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别人。如果大家都能守护戒律,就是互相保护、自利利他,所以皈依的学处就是让皈依的修法更加清净,越清净则越相应于觉悟之道。

前面讲了三种所断,今天要学第二个科判,是三种所修,所修是需要行持的,需要做的。

戊二、三种所修:

皈依佛以后,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对它生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当我们皈依三宝,比如皈依佛之后,要恭敬所有的佛像。佛像是不是“皈依佛”的本身呢?不是这个意思,佛像是佛宝的所依。真实的佛宝的自性是具有法报化三身的,尤其法身是最究竟的皈依处。

为什么法身是最究竟的呢?因为化身是观待不清净的众生示现的,由于众生有缺陷,所以化身佛在某种意义上讲也不完美。比如说释迦摩尼佛,他有降生、住胎,显现上也有生老病死等等,这些方面不是究竟的。因为他是观待众生示现的影像,从这个侧面来讲,他并不完美。

报身佛比化身佛要清净完美,是针对一到十地菩萨而示现的,也要观待所化而示现。而菩萨内心中,还残留一些烦恼障或者所知障,从这个侧面来讲,菩萨作为所化的弟子也还没有达到完美。针对这类弟子所示现的报身佛,相对于化身已经很完美了,没有生老病死。但从某个侧面来讲,有微细的变化,因为他是观待所化弟子而示现的,所以报身也不是很完美的。

真正圆满的是法身佛,不需要观待所化的弟子,是每个方面都圆满清净的。有些弟子在称呼上师如无垢光尊者时,就会称法身无垢光尊者或者法身龙钦饶降。为什么通过法身来称呼呢?因为化身和报身所针对的受众,有特别不清净的,或者是部分清净、部分不清净的,针对这些所示现出来的人,其实都有观待,还不是最圆满的;而法身不需要观待众生,是佛陀自己安住的境界,所有的断证都是圆满的,没有丝毫缺陷。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也需要安住在上师为法身的状态中去祈祷、去观修、去相应,有些地方是这样讲的。

真实的佛宝是法身自性,是最圆满的。这不是发明创造,这些观点都出自于《宝性论》。真实皈依的佛宝,最究竟、最圆满的,就是具有灭谛自性的佛陀法身,这个是最圆满的佛宝自性。这种佛宝自性我们看不到,因为这是佛自己的境界,我们是没办法了知的。

报身对我们来讲,也只能通过法本或者一些画像去了知,其实这也不是真实的报身。化身对我们而言,释迦摩尼佛入灭了。在世间中,佛陀以善巧方便加持佛像,所以佛像是佛陀的所依和代表。我们要恭敬顶礼一切佛像,不管是木雕的、瓷的、铜的,还是画的唐卡等,都是佛宝的代表和所依。虽然不是真实的佛宝,但是他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并通过这种像产生信心的对境。虽然没有佛像也可以在虚空中观想,但对我们而言,眼前经常有这个像就容易产生信心。

通过这样的对境就容易对佛陀产生信心、恭敬心、供养和礼拜的心。这对我们内心中福智的增长,或者相应于法界的自性来讲,很有必要。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在房子里面多挂佛像,每个方向都挂,自己在哪都可以看到。我们眼根能够看到佛像、经书,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增长我们的种姓或解脱的习气。

任何种类的佛像都要恭敬,把它当成真正的佛宝。为什么是“当成真正的佛宝”?就说明佛像不是真实的佛宝。真正的佛宝,前面讲了佛的法身就是佛宝。不管是铜制的、木制的或泥塑的,这些其实是代表。但是我们要把这些当成真正的佛宝去恭敬,不要想这只是一张画、一张纸或一堆泥巴等等。如果这样想,就没有产生应该有的缘佛陀的恭敬心,对我们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所以,对佛宝的身像要非常恭敬,把他当成真实的佛宝来面对。

不单单对很圆满、很庄严、做工很精致的佛像,乃至于对佛像的碎片、零碎片段以上的,也要恭敬供养。有些佛像由于一些因缘可能破碎了,存留了碎片,从世间层面来讲,这尊佛像已经残缺不全了,只剩头部或者一只手或脚等等。看到碎片的时候,不要想:完了,这个没法处理了,把他当成垃圾来观待,这不行。即便是破碎的佛像,首先要想到他还是佛宝,佛像的碎片也是佛宝。“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其实是在培养我们对佛宝的恭敬心。

我们对佛宝应该有这种恭敬心,不单单对真实的佛,对佛陀的代表,哪怕是破碎之后的碎片,也应该有这种很殷重的心。如果连破碎的像都有恭敬心,那么对完整的像,乃至于对真实的佛宝,就更加容易产生恭敬、殷重的心。如果对很精美的佛像产生恭敬心,而对一些不那么精美的或者破碎的碎片不恭敬,看起来信心是有的,但是细节方面若没落实,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是没办法真实地和圆满的三宝自性相应。只有把根本和细节都落实好了,修行才是全方位的,这样就可以把修行落实到位。所以我们应对破碎片段以上的佛像,都需要非常恭敬,当成真实的佛宝来供养,以头顶戴。

我们看到之后,要把他当成真正的佛、佛宝一样,用头顶戴,放在踩不到的、很干净、清净的地方,不要把他扔在垃圾桶里面或当成别的随随便便处理。虽然可能没办法再供养,但是要当成真正的佛宝一样,恭敬顶礼供养之后放在一个清净的地方。这时候就可以生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这是第一个在皈依佛宝之后需要做的。

第二个是:

皈依法后,对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句的佛经也要生起恭敬心,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

对于所有的经书和论典,不管是大乘、小乘和密乘的,都需要当成佛宝来恭敬。平时供台上面各式各样的佛经、论典,要当成真实的法宝,经常顶礼、供养。即便是佛经的碎片,或时间长了有破损,也要当成真实的法宝恭敬顶礼,并放在清净的地方。

为什么皈依法之后对于佛经、论典和法本,生起真实的法宝想?不单是指对碎片生起真实的法宝想,还有一层意思是说,对经书也要生起真实的法宝想。这是什么意思呢?经书难道不是法宝吗?这个我们再再讲过了,在三宝自性中,法宝是道谛和灭谛。道谛是圣僧相续中证悟的境界,灭谛是佛陀相续中证悟的境界,这才是真实的法宝。

而且在道谛和灭谛中,灭谛是最究竟的。为什么呢?因为道谛还有增上的,还是变化无常的。它不可能往下变,但可以越来越增上。一地菩萨和二地菩萨相续中的道谛自性就有变化,菩萨从一地到二地,相续中的道谛也是无常的,会变得越来越圆满。

这就是所谓的法宝,是道灭二谛。道谛和灭谛是真实的法宝,这是《宝性论》中弥勒菩萨讲的。真实的法宝——道谛和灭谛中,再观察会发现灭谛是究竟的。因为道谛有变化,是无常的自性。真实的、最究竟的法宝皈依处应该是灭谛自性,佛陀相续中的灭谛是最究竟圆满的。

而经书、法本是属于证悟了道谛和灭谛的等流,这是两方面的等流:一方面是佛陀证悟了灭谛之后,从佛陀证悟的相续中,流现出来的文字,这个文字是佛陀宣讲“我的证悟”和“证悟的方法”,是以佛陀为源头,他讲的这个文字是随顺他的证悟,这个叫等流。

还有一种等流是以经书作为源头,如果缘经书中的文字,了知意义,就可以在相续中生起经书中所描述的证悟境界,这也是一种等流。这个文字就相当于指月亮的手指,它是不是真实的法宝呢?手指不是月亮,但它是方便;文字不是法宝,但是它属于法宝的等流。如果依靠这些语言文字,就可以趋向于其中的意义,可以生起道谛和灭谛。从这个侧面来讲,把经书安立成法宝。但真实意义来讲,不是真法宝,是法宝的一种等流。

因为经书、文字,讲的是“道、灭”的道理,所以,也可以把讲道灭的这个法,叫法宝。经书文字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因为道灭二谛对我们而言,并没有生起来,但是法宝经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道灭二谛的境界,所以需要恭敬。

如果对法本不恭敬,那么对法本中所讲的意义就不重视,也就没办法生起境界。我们现在都知道月亮在哪里,假如根本不知道月亮在哪里,会不会重视这个手指呢?肯定会,但是手指不是月亮。如果不重视手指,就没办法通过手指指出月亮在哪里,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对于经书也需要像法宝一样恭敬。

没有讲真正的法宝时,在我们的概念中,经书就是法宝。但是如果要再进一步分析,经书是法宝的等流。真实的法宝所传递出来的等流的意义,就是道谛和灭谛,这就是真实的法宝自性。所以对于经书,哪怕是一字一句,也要作真实的法宝想,生起像法宝一样的恭敬心。

如果对于经书、论典很恭敬,会因为这种恭敬心和殷重心,逐渐得到法义,从而能通达、生起定解。通过法宝加持,也可以生起证悟。当登初地的时候,相续中首先能生起道谛功德,再经由修道之后,相续中生起灭谛功德。这时,我们相续中法宝就圆满了。所以,法宝真实来讲应该是在修行者相续中,尤其是圣僧和佛陀相续的自性。

这种法宝自性,从究竟了义的侧面来讲,每个众生相续中是本具的,即灭谛这个本体是本具的。比如说自性三宝,就是每个有情相续中,佛功德、法功德,还有僧功德,都是具足的。我们必须首先皈依外在的三宝,逐渐了知或现证自相续中自性的三宝,这是我们对于文字、经书非常恭敬的一个缘起。

如果恭敬了之后,第一生起无量福德,灭掉很多的罪业。还有就是恭敬法宝,我们也容易在相续中生起经书文字中所指点出来的意义。这样就可以和法相应,真实地生起道灭二谛的功德。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所修,虽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证悟的因,但是对于皈依法宝来讲是需要的行为。因为对于它的所依很恭敬,就更容易接近真实的法宝自性。

第三个是

皈依僧之后,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上的)红黄补丁以上也应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恭敬敬顶戴供养,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真实的僧宝是什么呢?《宝性论》中讲的是一地以上的菩萨;大乘来讲,一地以上的圣者,叫做僧宝。为什么叫僧宝呢?因为他相续中生起证悟,有了道谛功德之后,就叫做僧宝了,僧宝的究竟就是佛宝。僧宝是从一地到二地乃至于十地,十地究竟之后,有没有之外的佛宝?没有了。所谓的佛宝就是僧宝的究竟,道谛转为灭谛,这个时候就成佛了。法宝是僧宝和佛宝所修的或者所证的。所以三宝自性就是这样,并没有别别分开。

对于我们来讲,三宝就是三个。但是所谓的僧宝就是修行者登地后,圣僧相续中现前道谛。然后僧宝和道谛同时走,僧宝圆满成佛后就是佛宝。严格意义来讲,没有三个。但是在学习的时候会分开说明佛宝、法宝、僧宝。

一个人的相续中是这样的,但是会不会又有僧宝又有佛宝?当然有了,因为这么多修行者,有些已经成佛了,有些还在道上,有些还在圣者位。这个时候,僧宝和佛宝可以同时存在,不同的相续中都存在的,但是法宝没有,离开了僧宝的道谛是没有的。没有佛宝的灭谛也是没有的,所以道、灭二谛一定是在相续中的,要么在圣僧相续中,要么在佛陀的相续中,真实的法宝绝对不可能是在单独的一个地方存在的,是这样的自性。

在成就圣僧之前就是修行者,也可以叫做僧宝,如果是一种僧宝,从凡夫身的侧面来讲,就是前面讲的真实的僧宝。如果是相似的僧宝,凡夫的相续中就是四位比丘以上的出家人的僧团,称之为僧宝或僧宝自性。

一个僧人不能叫僧宝,圣僧一个就可以是僧宝——一个初地菩萨就是一个僧宝。但是凡夫必须要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才可以称之为僧宝,可以做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在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中讲,居士团体也可以叫小僧众、小僧团。

此处主要是从出家的身份讲,因为出家身份有守持戒律,佛陀的戒律是由僧人来传递。此外修行正法、住持寺庙等等,都是出家人。所以此处是以僧宝所依——出家人的僧衣必须要当成真实的僧宝来想。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把它当成真实的僧宝来想?真实的僧宝一定是圣僧,凡夫身不能叫真实的僧宝。这方面也需要了解,在《宝性论》中弥勒菩萨讲得非常清楚。

不单是整件僧衣,哪怕有些僧衣的碎片,或就是僧衣上面的红黄补丁以上都应该当成真实的僧宝来想,把出家人或同行的道友都当成僧宝来想。因为真实的僧宝相续中有灭谛的功德,但是现在的出家人相续当中有戒体,也有一些佛法的功德。这些居士、修行者也有戒体,不管是什么戒体,一戒或两戒,也是戒体,相续中也有一部分的正法功德。

比如说生起些信心、出离心,其实都是随顺于道谛的(还不是道谛,但是随顺),如果这样修下去一定会生起道谛功德,这是道谛的因。凡夫的出家人、居士,是圣僧的因;圣僧相续中现前的是道谛。现在凡夫的僧人、居士相续中的这些教证、戒律,学习的教法、信心,都是道谛的因,所以对他们也要恭敬。要当成真实的僧宝来看,就可以对于皈依僧宝做得更圆满。

但是在家人的衣服我们会不会把它也当成僧宝?这个没有讲,因为从世间的缘起来讲,它并不像出家的僧衣一样,僧人的袈裟是有佛陀专门加持过的。佛陀没有把白衣加持成福田,但是把出家人的僧衣加持成福田了。虽然也是同样的面料,可能也是一般的面料,剪几下就成袈裟了,和我们的衣服差不多,只不过样式不同。其实不一样,因为佛陀用智慧加持过,这种样式就成为福田。

而在家的居士衣服没这种说法。虽然在家的居士也是圣僧的因,修到后面也会登地,但是凡夫僧人的衣服、袈裟是佛陀以不可思议的智慧、善巧方便专门加持过的,可以作为福田。而在家人的衣服样式再好、再新潮,都没办法成为福田,这就是世间的缘起。所以应该把僧人的衣服乃至于补丁以上,都当成真实的僧宝想,恭恭敬敬地顶戴供养。如果在路上看到,顶戴供养之后把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三种所修是从这些方面讲的。下面我们看第三个科判:

戊三、三种同分:

这个科判主要讲把与上师三宝有关的,做相似的恭敬。

对现在为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善知识,我们一定要看作真正佛宝,甚至连上师的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

这里的上师和第六品讲的一样,不是只有一个上师的名称,应该是具有法相的,给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作为一个修行者,明了取舍的道理很重要,因为所有心的调伏,都是从取舍之道而来。如果我们没有按照取舍之道去行持,内心就没办法断掉障碍、生起功德。所有我们内心当中的转变——以前没有的功德生起,以前有的过失消失,这一切都来自于对道理的取舍,这是善知识、上师给我们开示的。我们的进步或者断证功德的来源,就是上师和善知识,所以给自己开示取舍道理的上师、善知识也作为佛宝想。因为从某个侧面讲,他们做的是和佛陀一样的事情。

佛陀出现在我们面前,也是告诉我们取舍之道。正如前面讲的,所有的事业中佛陀的语事业最清净、最圆满、最超胜,佛陀在我们面前也是给我们讲法。当然佛陀还会放光,或者根本不需要坐车来,从空中就过来了也有可能。但不管从什么地方来(从空中来还是突然从法座上面出现都有可能,佛陀肯定有这个功德),关键是要让我们的心调伏。

善知识走过来我们可能不会太激动,佛陀飞过来我们会很激动,这个一般的凡夫都会,但是激动之后还会归于平静,烦恼还是有,功德还是没有生起来。所以关键是来了之后佛陀会做什么事情。佛陀会放光,会摸顶把你的病消除,但是烦恼不可能被摸顶摸掉。最关键的是要调伏你的心,还是要讲法,还是要讲取舍之道:怎样守戒,怎样生出离心、菩提心,怎样修空性。佛陀讲方法,然后你按照这个去做,才能把心调伏,别的都是铺垫。

佛陀的显现是次要的事业,主要的事业还是给众生讲解取舍之道。可能这位上师的断证和佛的断证是没法比,但是善知识做的事情和佛做的事情相似,从这个根据来讲,可以把上师、善知识当成真正的佛宝、佛陀一样来看待。

“甚至连上师的身影也不能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这主要是让我们生起恭敬心,不能随便,哪怕对上师的身影也是。因为加持、利益都自于恭敬,越恭敬越能得加持。如果没有信心或者很随便(随便的行为主要还是来自于随便的心态),没有恭敬心,肯定也得不到真实的法。

当心态是随便的、或者不恭敬的、傲慢的、烦恼的,那就生不起清净的功德。清净的功德只能从清净的心态中生起来。信心、恭敬心、谦卑心,都是属于比较清净的心。有了清净心的因,就会有清净心的果;如果内心没有清净心的因,就不可能生起清净心的果。乃至于在细节上面也要注意,连“身影也不能够随意践踏,而要精勤承侍、供养”,这就是同分,即相同的部分。不是完全等同于佛陀,是有相同、相似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把它当成佛陀一样来恭敬、供养。

对于殊胜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都应当作为真正法宝想,依教奉行,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

上师的语言和法宝相同、相似,这个作为同分。上师的语言和法宝自性还是有差别的,但是有相同的部分(同分的意思就是有相同的部分),就把它等同于法宝来恭敬。对我们凡夫人的分别心来讲,如果是法宝,我们就会特别恭敬;如果是上师或某个高僧大德讲的,我们内心就不一定那么恭敬、那么重视。

所以把上师的语言上升到法宝高度,给我们的建议、教言,我们就会殷重对待,就可以因为行持了这样殊胜教言的缘故,对相续起到调伏的作用。“对上师所赐的任何教言应该当成法宝想”,所有的教言都应该当成法宝的自性。这里的上师是具有法相的上师,如果是没有法相的上师,就不一定有这样的作用了。

“依教奉行,哪怕仅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够置之不理”。做得到做不到再看,但内心不能够置之不理。做不到的要忏悔“这个我做不到”,没有置之不理,还是很认真对待这个教言。所对待的教言分两种,一种能够做到就去做;一种做不到,那也不会置之不理,而是内心生起惭愧心。比如对所有佛陀的教言,有些做的到就去做;有些现在做不到,发愿以后一定要做到或者忏悔。

这代表我们对法宝的尊重。对上师的教言也是一样,能够做到的就去做,做不到的就生起惭愧心来忏悔。如果能够生起惭愧心来忏悔,说明我是尊重这个教言的,只不过能力有限,现在做不到。哪怕是一言一句也不能随便:“可能没有什么价值,根本不用管。”这种心态是对自己深入法义、得到加持的障碍,需要断掉。

这是上师的语言和法宝的同分。然后讲僧宝同分:

对于上师的眷属、弟子及与自己共同持梵净行的道友们,要作真正僧宝想,身语意恭敬依止,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欢喜的事。

如果这些都能做到,就是一个很标准的修行者。不单单是对上师本人,而且对上师的眷属、弟子,还有和自己共同守持梵净行、守持戒律的道友们,都要当作真正的僧宝想。

比如说一地菩萨、二地菩萨,我们对这样的大菩萨都会非常恭敬,说话会很小心,生怕生起一个不好的心,造了罪业。如果我们能够对于同行的道友、上师的眷属、弟子,尤其是同行道友都生起真正的僧宝想,我们的内心就会得到最大的调伏,邪分别念、烦恼就不会再生起来了。

我们觉得对上师可以恭敬,但是对弟子不用,都是差不多的,平起平坐。刚刚在上师那都很恭敬,说话也很小心,一退出来嗓门也大了,说话开始随便了,因为觉得我们都差不多。慢慢就不恭敬了,烦恼、思想开始随便了,说话、行为也开始随便了。这种行为本身是我们证悟实相的障碍,而且过程当中有可能通过语言产生一些过失、罪业,也会成为障碍。要求我们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我们的障碍,让我们和法相应。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相续就很调柔,就更容易和正法相应。这就是修行。其实并不容易做,但修行就是这样,做得到的反复去串习,做不到的力争做到,改正不足。这个戒律同分的要求,也是一种修行。

做不到怎么办?我们就想道理:为什么让我们这样做?现在做不到怎么办?做不到就要去忏悔,通过修正自己的发心和行为,把道友、上师的眷属都当成真正的僧宝,身语意恭敬地依止。真实的僧宝是圣僧,我们把道友当成真正的僧宝想,身边都是僧宝,都是圣僧,这样身体就很恭敬,说话也很小心,尤其是内心中经常生起恭敬心,就好像汉地的大德一样,所有的人都是菩萨,就我一个是凡夫。

如果能够做到,就会非常小心谨慎,这种殷重心对我们烦恼的调伏,尤其是傲慢心的调伏,是很有利的武器。所以力争做到一刹那也不令他们不欢喜,一刹那也不做令他们不高兴的事情,这就是同分。

所有的道友,不管是上师的眷属还是弟子,在上师这儿多多少少得过法,相续中是有法的。同行的道友也是,要不就是守了戒律,要不就是内心中有一些信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些修行者的相续中缘正法在修,而缘正法在修的人都是僧宝的补处,或者都是预备位的准菩萨、准僧宝,只不过有些修得快点,有些修得慢点。但只要和法结缘,只要正在修法,最终都会成为僧宝的自性。

所以我们对佛陀、对僧宝要恭敬,对修行法义的人、终将成圣僧、佛陀的人也应该恭敬。所有的佛都是从这儿上去的,所有的僧宝都是从这儿上去的,恭敬他们就相当于尊重自己。我也是修行正法的人,我最后也会成圣僧,也会成佛陀。

如果我现在没有这么高的觉悟,那么成为圣僧、成佛的速度会很缓慢。因为在对待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上面,如果做得细节不完美,在短时间当中很难让自己成为圣僧,这方面还需要修学。

如果我们能够对所有的修行者都生起恭敬心,在这个细节上做得比较好,我们达到圣僧的阶段就会很快。这些都是要成为圣僧的必然的修行方式。既然要成就菩萨的修养,就要调整改变自己。没有一个烦恼很强劲的人突然一下子就成为圣僧的,都是慢慢地、通过对法义逐渐的认识而去改变。

比如我们觉得自己修得不错,但是这个道理也许不知道、也许根本没有想过,也谈不上去调整,自己觉得对上师那么恭敬应该是很好了,但对别的道友太差的话,上师看在眼里也不会高兴。态度起伏这么大,有这么大的偏袒心,上师是不愿意见到这种行为的。上师乐于见到弟子方方面面很调柔、非常谦卑,能够对所有道友都生起恭敬心,这是很好的弟子,上师会欢喜。

如果只是对上师本人很恭敬,对别的道友根本不恭敬,说明他修行还差得很远,上师肯定会看得很清楚。我们认为自己做得不错,上师会欢喜自己,可能不是这么回事儿。我们必须在大的根本问题和微细的支分问题——尤其是微细的方面,都做得很完美,因为从初地菩萨直至佛陀,他们相续当中都是很完美的。菩萨的相续完美是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法很完美,方方面面的细节都修得很到位,这样才可以成为菩萨。细节不到位是因上面有欠缺,果位就生不起来。

所以我们对上师的眷属,乃至于不管是显宗还是别的教派、其他上师传承,或者南传,对所有这些修行正法的修行者,都应该生起僧宝想,因为他们就是预备位。学了自己的传承之后对别的显宗师父、修行者不愿意接近甚至看不起是不对的。我们对所有修行正法者都应该当成僧宝来看待。只皈依某个地方的僧宝,别的不皈依——这种事情是没有的。有这样的心态上师们肯定会批评我们(僧宝会批评我们)。

皈依僧宝是皈依所有的僧宝,所有僧宝的预备位也都应该恭敬,把他们当成真实的僧宝一样去看待。就像前面我们学习皈依法宝,所有的法,不管是小乘、大乘还是密乘的法都要同等恭敬,所有僧宝和所有相应于僧宝的修行者也同样要恭敬。

这样做别人理不理解是他的事情,但对我们心的修行非常有益,这是落实到细节上的、真实的修行。如果做不到,比如观念转不过来,或者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愿意去改正,可能还是需要继续集资净障,几年之后也许就知道这里讲的意思了。

我们对共同前行也是在学习了若干年之后才发现的确应该重视,因为它对我们心的调伏是非常有意义的。也许我们刚开始是奔着大圆满去的,学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前行很重要。所以在修行密法的同时返过来修共同加行的多得很。

这其实是好事情,说明我们资粮可能圆满一部分了,发现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了。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开始重视细节。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重视细节,就说明资粮已经圆满到一定程度,罪障可能也清净了一部分,否则对很多细节会觉得是小事情。

发菩提心时特别大:一切众生我都要救度,但是下座之后对身边的人根本生不起任何利益的心。要救度一切众生,但对身边的人或者对某个人不重视,肯定不是真实的菩提心。真实的菩提心遇到任何人都是愿他得利益,愿他成佛。对任何人都能这样,那么他的菩提心就是非常圆满的。

如果只是很虚地以总相的方式“要利益一切众生”,好像没有问题,在座上修得很好,下座之后遇到人却没有想到要让他得益,这就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行。很多时候都是小事情做圆满了,大的事情就圆满了。没有一个很大的修行去修了之后就圆满,而是把每一个小事情做好了,你菩萨就做成了。每个人都用菩提心、菩萨行去对待,就容易修成菩萨行。小的方面做好了大的就做成了,小的做不好大的方面也没有办法。

这就是三种同分:把同行道友、上师的眷属等同于僧众去对待;对上师的语言等同于法宝去对待;上师等同于佛去对待。

尤其是密宗金刚乘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以我们务必清楚地认识到,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是三宝总集的本体。

“尤其在密宗金刚乘当中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有的本尊空行的主尊都是上师。这是已经进入了金刚乘,如果没有进,这个标准不一定对每个宗派都适合。进入了金刚乘之后,要知道金刚乘皈依境的主尊就是上师,所以务必清楚地认识到上师的身体就是僧众(僧宝),语言就是妙法(法宝),意就是佛陀(佛宝),上师就是三宝总集的本体。所以皈依上师就已经皈依三宝了。

之后,上师的所作所为都要看作是正确的、善妙的,诚信不疑地精进依止,时时刻刻虔诚祈祷。

因为已经认识到,或者发自内心地能够安住上师就是三宝总集的本体,当然上师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善妙的,因为佛陀的自性是现前灭谛的,三宝的自性是现前道谛的,这时候不会有烦恼、过患。

尤其是三宝自性的上师相当于和佛陀一样的自性,不可能有不正确或者是不善妙。应该看作虽然上师在我们面前示现的可能还是有缺陷,但是我们见解和清净心上面应该知道、也应该把上师看成三宝的自性、上师的所作所为看作是正确善妙的,诚信不移地精进依止,时时刻刻地虔诚祈祷。

假若自己三门的行为令上师生起厌烦心,就完全舍弃了一切皈依境,因此应当随时随地以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决心,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

假如我们身语意三门的行为让上师生起厌烦心,就是舍弃了皈依境,就没有办法获得加持和证悟。所以作为金刚弟子应该随时随地通过坚定不移的信心、决心和毅力,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真实地让上师欢喜就是三门完全相应于正法,努力做到发心、语言和行为都和正法相应。

我们一再讲,上师是世间出现的真实三宝总集或者佛陀菩萨的化现,他在世间出现唯一的事情就是引导有缘弟子趋向觉悟。什么行为才能让他欢喜呢?当然就是你能够精进闻思修行佛法,要不就是调伏了相续,所作所为都和正法相应。因为这些善妙的发心和行为是相应于证悟的,是获得证悟的因,而上师出世是引导弟子趋向于证悟的,你现在做的正是配合上师的教化。

调伏烦恼也好,集资净障也好,闻思修行也好,这些事情和证悟相应,所以能让上师欢喜,别的行为不一定。要让上师欢喜最圆满最究竟的还是精勤于正法的修行、法的调伏。当然暂时的欢喜行为也有,但是究竟的行为应该是在法上面非常勤奋。有过失也不要紧,就忏悔,努力去改正过失。这就是令上师欢喜的行为。

我们说上师、佛陀欢喜之道,有时是般若波罗蜜多,有时是精进修行,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解脱,而他们唯一的心愿不是别的,就是让弟子和法相应。所以弟子过得很好,没有违缘、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这些是不是令上师真实欢喜的呢?不一定。

当然作为菩萨肯定是愿众生都没有痛苦,但关键是他出世是要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的。他的弟子或其他的有情,如果为了修法,别的方面不是那么圆满、遇到了违缘,但信心能够很坚固,能够相应于正法而行,这个是上师高兴的。即便是别的方面很失败、有违缘也没什么,因为只要心在趣向于正法修行就是最好的了。

上师、佛陀来到世间的任务并不是为了把所有弟子的违缘都消掉,让他们过上非常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目的是引导弟子的心和法相应,和正道相应。于法相应之后,至于他是幸福还是痛苦,其实不是主要的。以上讲了想方设法让上师欢喜。

总而言之,不论苦也好乐也好、吉祥也好不幸也好、疼痛也好哀伤也好,无论如何,唯有一心一意依赖上师三宝。

总而言之,我们在修法的过程当中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上师三宝。痛苦的时候心也不变化,还是一心一意依止三宝而行,因为三宝代表了导师、正道、助伴。一心一意依止三宝就是心永远都在正道上,永远都和解脱道相关联。

痛苦的时候不舍弃道心,对上师三宝不产生邪见。安乐的时候也不得意忘形,因为苦乐都容易让一般的修行者的心离开解脱道。有的时候太苦了,违缘很多,可能就有很多想法,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可能会退失。太快乐的时候会因为快乐驾驭不住,思想就从解脱道当中移出去了。太多快乐的事情出现之后,心就会被这些影响,可能就想不起来修法,对祈祷、闻思等方面就没有心思了。

一般人今天突然中了大乐透之后,特别高兴,听课的时候都在想这些东西,根本听不进去,打坐时也全都在想怎么分配使用。所以一般人驾驭不了,太苦、太乐都容易让他的心飘离。这时我们就应该用教言,不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让心飘离,而要把心稳定下来,因为这些暂时的苦乐在整个轮回过程中太多了,不要让其中的一段苦乐影响总的规划和目标。

只有能够驾驭这种情况的人最后才可以成功。如果驾驭不住,在一个小的痛苦、快乐出现的时候马上停顿的话,这个人肯定在世间也成不了什么大事。修行佛法也一样,我们在轮回过程中大起大落的事情难道还少吗?太多了!只不过我们想不起来了而已。

我们连帝释天那么高的位置都做过,现在还不是下来了,还是老老实实地打工?很低的位置也去过,在无间地狱也呆过不短的时间,去过不少次,但是又怎样呢?这些轮回过程当中起起落落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不要让这些东西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通过学法了知这点后,要有一个平稳的修行心态。

即便是再好的事情出现,我们也应该祈祷上师三宝。通过忆念法义,认识到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些也会过去的;痛苦来临的时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也会过去的。如果有这种比较冷静的平稳心态,这些因素也影响不了自己,该做什么就做,该修行就修行。随着心越来越调伏,就更加影响不了,走向良性循环。如果这样走下去,慢慢会发现,整个轮回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办法再影响自己,很迅速地靠近解脱道。

所以,不管是痛苦也好快乐也好,一心一意地依赖上师三宝。吉祥也好,不幸也好,这些都是在世间当中短暂出现的。这段时间很吉祥,那段时间又不善妙,乃至于天天做好梦或噩梦,不管是怎样的梦境,或者是白天吉祥不吉祥,这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我们在一段旅途中的插曲而已。如果有这种心态,这些就不会影响。

因此,修行者应该有大格局,总目标不管怎样,不要被暂时出现的好和坏的因素影响。当然并不是说就不该快乐、痛苦,这些都可以有,关键是不要让它影响你,不要被它控制,这是修行者应该做的事情和生起的心态。不能说吉祥的事情来了故意把它搞成不吉祥,这也没有必要,应顺其自然。吉祥的时候不要被它控制,不幸的事情来了也不要理它。你也改变不了什么,都会过去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很多不幸的事情刚发生的时候,我们觉得过不去,但时间长了之后慢慢也就过去了。想想看,无间地狱的痛苦我们都熬过来了,这些算什么?无间地狱的痛苦那么严重,你刚堕落的时候觉得“完了!”,结果还不是那么长时间也过来了?所以轮回中的这些痛苦不算什么。

如果有这种心态,也就没什么了。富裕的时候,像以前当帝释天时财富那么多,现在也没有了,轮回中的事情都是这样无常。现在既然选择了解脱道,就要把解脱定下来。这些苦乐在解脱的过程中肯定还会不间断地出现,但是自己现在要变成一个不受影响的人,尽量不要受影响,即便受影响也很快恢复。中了大乐透之后定个时间,高兴五分钟后就恢复正常。这样慢慢地控制自己,心态越来越平静了,在解脱道方面就会很平稳,最后没什么因素可影响的了。所以疼痛也好、哀伤也好,无论如何唯有一心一意地依赖上师三宝。

如果幸福快乐,也知道这是三宝的悲悯所致,如佛在经中所说:此世间的安乐与善事,乃至于烈日炎炎时的习习微风吹到脸上,都是佛陀的悲悯与加持。

这主要是强化我们的信心。佛经中讲,我们在世间遇到幸福快乐的时候,要想到这是三宝的悲悯心加持所致。世间的安乐与善事,乃至于在很热的时候,一阵风吹过来让我们感觉到短暂的凉爽,要想到这是佛陀的悲心与加持导致的。

同样,自心生起一刹那的善分别念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带来的,

有时内心突然生起一个善念:想要修行的心或对轮回的众生产生一丝慈悲心,要想到这是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让我们生起这样的善心。

如《入行论》中说:“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入行论》中讲:就像在很黑的暗夜中,突然出现刹那闪电,一下子把所有的大地照亮了。如是,通过佛陀的威德力,在我们非常黑暗、充满烦恼的众生心相续中,突然萌生了一念修行福德的心意,这也是佛陀的加持。佛陀威德力让我们生起这一丝一毫的修行福德之心,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佛陀的慈悲和加持力所导致的。

虽然有些地方说这些也有可能是其它因素比如善业形成的(所有的安乐是善业形成的),这与我们说这一切是三宝的加持,其实不矛盾。一方面,安乐来自于善业,善业来自于了知一切因果取舍的佛陀教言。善业变成了微风、加持,也可以这样安立,有时讲是三宝的加持力,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其意义是相通的。

在讲业因果、善业作用的时候,会说这些安乐是由于自己行持了善法所致。在讲皈依的时候,可以说这是三宝的加持,这样观想可以强化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其实这种信心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佛陀的加持。证悟之后,就可以真实地利益众生。智慧增上之后,对这些道理、是什么因素引起的,用智慧去观察。所以法义怎么讲都可以,说是善业形成的也可以,说是佛陀威德力或加持、悲心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这样去解读,能让我们的心安住在正道上面的话,佛陀的善巧方便还是特别多的。

因此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不管拥有什么利乐之事都来源于佛陀的大悲,无论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任何挫折磨难,除了祈祷三宝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措施,假如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再接受治疗等,对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这一点,我们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

这些教言告诉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遇到安乐、悲伤、痛苦、违缘的时候,作为佛弟子应怎样如理地观想、作意。要明确,不管拥有什么样的利乐之事,都来自于佛陀的大悲心。出现任何病痛、魔障,当然,出现这些违缘,有时是属于我们以前所造的恶业,在修道的过程中这些恶业成熟,变成违缘的方式出现。还有一些教言说:有些修行者出现痛苦、违缘,也是三宝的加持。因为如果在修法过程中没有遇到障碍违缘,可能对轮回生不起出离心,觉得这个轮回不错,可以生生世世为之奋斗。

学习佛法的时候,三宝的这些“违缘”加持让我们觉悟,知道轮回是痛苦的本性,没有真实的快乐。尤其是正在学教法的时候,如果辅以教法的思维,就可以彻底看穿轮回的虚假,没有什么真实安乐可言,所以一定要生起修行的意乐,加紧修行,出离轮回。

否则,可能前段时间很快乐,现在突然又痛苦了。当我们快乐时,就觉得轮回可以留恋。但痛苦之后就会发现轮回其实是欺骗的自性,没有真实的可靠性,如果不出离,这种变化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连不断出现。这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只要我们还在轮回中流转,各式各样的痛苦就会层出不穷,没办法避免。

如果现在不修行,还有更大的痛苦在等着:地狱中的痛苦、饿鬼道的痛苦、旁生道的痛苦、人道的痛苦……从新闻中看到的一些现在不属于我们的痛苦,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身上。现在这个阶段碰到的痛苦只是很少的一段,是个小意思而已,如果不真正解脱,后面的痛苦会排着队来。所以我们应该清醒,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觉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虽然在修行过程中也会有痛苦,但这种痛苦是有期限的,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不管怎样算是已经看到轮回的边了,要是不修行,轮回是无边无际的,根本看不到痛苦的尽头。

修行人会有痛苦,米拉日巴尊者修行也有很多痛苦,很多大修行人也会有痛苦。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放弃自己的修行,总有一天会觉悟法性,相续中就不会再出现痛苦,自己的智慧完全可以化解掉这些。所以不管出现什么病痛、苦痛,都可以把它观想成三宝的加持。就像前面讲的,可以说这是以前恶业的成熟,也可以把它当成是三宝的加持,让我们在轮回中清醒,更有想要出离的意乐。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些的时候,就想是三宝的加持,让我们对于轮回的自性、轮回的本体产生更加清醒的认知。

此处顺着法义讲,除了祈祷三宝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措施。我们在遇到疼痛、魔障的时候,除了三宝的加持之外,不依靠其他的办法。假如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明白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

当然,依靠三宝的加持有很多种,一种是可以直接祈祷、修某个仪轨,或者念经、诵咒;还有一种,如果需要进医院看病、吃药、动手术也可以,需要禳解术(一种解脱魔障的方法,有违缘的时候修禳解术可以把冤结解开,化解掉很多障碍)等等也可以,但是做的时候你不要想这是三宝以外的,要想这是三宝的事业。医生、药、医院都是三宝事业的化现,如果你有这样的心去做,虽然在接受医疗,但对三宝的信心、忆念没有离开,对皈依境本身也没有离开。

三宝会化现。比如对我而言,现在我要利益众生,就会这样想:只要对众生有利的我都要去做,如果有能力我可以化现一切利益众生。医生对众生有利,假如有一天我修行成就了,有能力了,我一定化现医生去做。看起来这是个医生,其实是我化现的,就没有离开三宝的自性。如果说药对众生有利,我就化现药,也没有离开过三宝的自性。

其实不是很牵强地祈祷上师三宝,不起作用了就进医院,为了说明什么就想这是三宝的化现,并不是这样。因为通过自己的观想、作意,还有佛陀告诉我们的思想,如《入菩萨行论》第三品就有很多这样的观想:变成船、桥、药、医生等等。

所以在发心的时候,只要对众生有利的,我们都要去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能力。一旦有能力了,一定会做的,因为现在我最迫切的就是利益众生。除了化现一位法师讲法之外,肯定还会化现很多,这是一种能利益众生的方法,一定是这样的。

我现在修法的时候,如观修菩提心时,就在不断地发愿回向:一旦我有这个能力了,一定会这样做。只要对众生有利的,所有的一切都要化现。化现凉风也可以,这是我的愿力之一,只是现在没有能力而已,如果有能力,加上当时众生也有一点善根,和合起来就可以出现这个情况。所以即便我们做这个事业,也是三宝的事业,这并不是很牵强的解释,的确通过这方面了知,都是真实不虚的。

然后再接受治疗,对一切都是三宝的游舞(游舞就是幻化、变化的意思)、幻化,我们要深信不疑,并且观清净心,在遇到好的和不好的等一切事情时,都要坚固自己的信心,现在对我们来讲,这是很重要的。

当自己为了办事等某些目的需要前往异地他乡时,也应该先顶礼所去方向的如来或顶礼三宝后,再开始动身。

还有些细节,比如出门办事,去另外一个城市或国家,在异地他乡也不要忘记三宝。具体而言,首先顶礼所去方向的三宝、所去方向的佛。一方面是祈祷加持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忆念,没有忘记三宝的自性。顶礼、祈祷完之后再开始动身。这一切都是把修行和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所思所想和皈依三宝的修法完全挂钩。

阿底峡尊者的《三戒论》里皈依学处有五条,其中最后一条就是‘顶礼所去之方佛。’这在学处中也有,五条叙述当中第一条是“不为命奖舍三宝。”如果别人威胁“不舍弃三宝,就要杀死你”,这个时候不为自己活命而舍弃三宝。“不为奖励”,如果舍弃三宝奖励你一百万或十万块钱,即便给你很大的奖励,也不舍弃三宝。第二条是“何等要事不寻他”,任何重要的事情除了三宝以外,不询问其他任何人。第三条是“常供令自他皈依”,意思是经常早晚供养、顶礼三宝,这也是一个学处;“令自他皈依”,经常在自己念仪轨的时候皈依,也能劝别人皈依。第五条就是“顶礼所去之方佛”,顶礼所去方向的佛,这也是一个学处。

其实这些学处都是让自己不忘三宝,经常忆念三宝,经常和三宝自性相应。相应越多,自己本性的三宝就会越迅速地显现。串习的越多,显现越快,也有这样的目的。

一切时处应当念修宁提派仪轨的皈依偈“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皈依偈,是宁提派的皈依。正在修皈依的时候,要经常在座上、座下念这个皈依偈,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三宝自性。

或者共同乘的皈依偈“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这是共同乘的。上师是三宝的自性,皈依师和皈依三宝并没有分开,上师就是三宝自性。或者念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可以。

经常发誓念修共称的四皈依颂。在他人面前也不时赞叹皈依的功德,让他们皈依,(并使他们明白)自他所有的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并精勤念修皈依。

除了自己经常修皈依之外,还要赞叹,劝别人皈依。在别人面前经常赞叹三宝功德,赞叹皈依的功德和利益,让其他人皈依。让这些人明白自他所有众生今生来世的依赖处就是三宝,并且精勤地念诵皈依。要经常忆念,让自他安住在皈依的自性,平时也要专注这样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过程中也要观想忆念:)晚上就寝的时候,要像前面所说那样将皈依境的尊众观想在自己的心间,自心专注于皈依境而入睡;

在睡觉的时候,就把皈依境观在自己的心间,专注在皈依境中慢慢地入睡。如果整个皈依境观不了,观中央的主尊莲花生大士也行,能够观全的就观整个皈依境。

即使做不到这样,也要在心里意念:上师三宝此时就安住在我的枕头上正慈悲、怜悯地关照垂念于我。自己生起诚信并观清净心,在不离随念三宝的状态中入睡。

如果在心中观想皈依境做不到,或者不习惯这个修法,因为很多众生的根基意乐不一样,有时他觉得这么大的皈依境怎么观呢?这个皈依境在我心中是横着还是躺着?有时会想很多。不确定、不习惯。那就换一种,忆念三宝在我的前面——枕头上面,正慈悲看着我、怜悯地关照着我,在这种信心中入睡也可以。

在享用饮食的时候,也是同样,将三宝观想于自己的喉间,以饮食的美味作供养;

在享用饮食的时候,就像前面提的,把皈依境、三宝观想在自己的喉间,以饮食的美味做供养。喉间在密法中属于受用轮,如果要让三宝受用,可以在受用轮上观想。虽然受用有很多解释的方法,有很深刻的和浅层的解释,但受用轮就是喉间,就把三宝观想在喉间,饮食观想供养三宝。荟供的时候,受用轮上供养食品、甘露,进食之后就开始供养三宝自性。

如果实在不能这样观想,就诚心意念一切所饮所食的献新部分首先供养三宝。

如果觉得这样不习惯,观在喉间感觉很不舒服,到底怎么吃呢?以前道友问是不是上师就在喉间嘴张开,这样的话饮食进来了正好落到上师的的嘴里?我说这个我还不清楚。刚开始各式各样的想法都有,觉得很不习惯那就换别的方法。众生的分别念特别多,观起来就很不舒服,就换一种方法,把上师观在虚空当中,吃饭前念供养偈,上师三宝在虚空中接受我们的供养。

有的时候献新(献新就是在吃饭之前首先供养三宝),专门有个供养杯,像护法杯那种,没吃之前,把新鲜的饭菜弄一点放在杯子里,然后放在佛堂上,我们在这吃,三宝在那吃,觉得这样合适也可以。有时候用手指沾一点弹到虚空,如饮料,就沾一点向虚空弹洒,一边弹洒一边观想供养三宝,有些老修行者有这样的习惯。有时不方便,可以把饮食本身,比如饮料,作意供养上师三宝后再赐给自己喝,这也是一种献新。内心当中有这个意乐很重要,这是属于饮食方面的。

当自己准备换上一件崭新的衣服时,在还没有穿之前先观想供养三宝,向空中甩动一下后,然后意念三宝赐给了自己,再穿上。

换新衣服也是这样,在穿新衣服之前把衣服一边抖动一边内心观想,如果不方便说,就内心观想供养上师三宝,然后赐给自己。如果方便说的话也没啥,大家都是金刚道友,或者很方便时,就说“供养三宝”,然后“赐给我”,也可以

这样也是一种习惯。随便就可以积累资粮,东西还是你的,资粮积累了,你还可以穿,因为三宝没有什么执著的。要么是圣僧的自性,要么是佛的自性,不要执著。所以供养完再观想赐给自己,这方面就没有过失。

供品也是一样的,撤下之后观想佛陀赐给我们,也是可以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衣服方面忆念三宝赐给自己再穿上,老修行人都有这个习惯。有时我们穿上衣服,才想起忘了观想,再脱下来甩又不好意思,因为穿了之后感觉已经不是献新了,有的就发愿下次一定要注意,这是修行不到量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同样,遇到悦意的外境也应供养三宝,如美丽的花园、清澈的河流、美妙的宫殿、悦意的树林、广大的财产、富饶的受用、佩带装饰品的俊男美女等等。

只要是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供养。搬新房子了,在住之前先观想供养三宝,再赐给自己。或者不是你的房子也可以,看到好的东西都可以观想供养三宝。第一个是培养修行的意乐、习惯,第二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资粮。

虽然这里的钱不是自己的,但可以通过意缘取供养,但真实的钱没有拿走,这样不算偷盗。供养的部分只是自己眼睛看到的部分,是属于自己的。虽然花是别人的,但我并没有拿走,只是眼睛看到这个部分供养了,这是自己的眼识,没事。观想这里所有银行的钱都供养,这是心中意念的部分是可以供养的,并不是犯什么大的盗窃。

所有的精品店里的奢侈品也都可以供养。因为这些是自己的眼识看到的,可以供养。好听的音乐也是耳识听到的可以供养,我的意识方面也可以供养,因为这是我的。并不是别的东西我伸手拿了之后现在属于我了,我再拿去供养。这属于偷盗是不合适的,但是我眼睛看到的这一部分是我的,可以拿来供养,这是没有问题的。

这里讲的悦意外境,美丽的花园。大家现在有钱的时候会到处游玩,看到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供养,要养成这种习惯。美丽的花园可以观想供养三宝。看到清澈的河流感到很悦意,就可以观想把整个清澈的河流供养三宝。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修的,只要是美妙的豪华的让人悦意的宫殿都可以供养三宝。特别悦意的森林或树林,还有广大的财产(别人的财产,亿万富翁的财产,各大银行的财产),以及富饶的受用,对你来讲都可以观想供养三宝。乃至于长得很好看的俊男美女都可以供养三宝。

这样供养完之后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放弃。认为这是我的,我要得到,这是一种贪欲。在供养中,除了积资净障之外,还有一种意思是把这种东西布施掉了,这也是一种放弃。所以当我对很好的东西,对男人或女人很贪著的时候,索性供养了,供养完之后就放下了,这也是一种修行。这比你想要牢牢地抓住要好的多。

内心当中供养完了可能还会贪著,但训练了一次放弃。虽然效果不明显,暂时来讲还没有那么大的成效,不像初地菩萨一样真的把所有东西都放弃了。但是供养一次就放弃一次,虽然供养完之后还会生起贪著,但肯定比没有供养要好的多。这其实是在训练我们修行的习气,训练很长时间后,对这些就没有兴趣了。因为知道已经供养了,想也没有什么用,而且有时会生起障碍和烦恼,所以这种训练也是一种放舍。布施和供养的核心就是放舍。

菩萨布施身体就把所有的身体都放弃了,他不再执著之后就相应于正道,这对证悟实相来讲是非常迅速的途径,所以以上这些方面都要供养。有时对于我们看到的这些很喜欢得到,很贪著的对境,就用来供养三宝,同时在想,我已经供养三宝了,不是我的了,我应该把他放弃掉,这样的训练对我们来讲还是很好的。

佛陀老人家在《百业经》当中有个“我不要”的公案。有一个人很吝啬,有次一位施主用钱买了甘美的食物供养佛陀,那个很吝啬的人就说:“你把它给我”。佛陀说:“不给,你说一句‘我不要’,就奖励给你”。那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了一次我不要,佛陀说,因为那人说了这一次“我不要”,就已经种下了很深厚的解脱的习气。他以前全都是我要,我要,但是他从来不说我不要,佛陀通过这个善巧方便让他说了一次“我不要”,心里放弃了一次,这个时候其实就种下了解脱的善根。

为什么我们在这个地方讲呢?我们供养完之后可能还在继续贪著,但其实是在训练自己放弃,这样修的话慢慢习气就会很强烈,就和正道相应。除了这样的修行,还有很多别的和解脱道相应的修行一起多管齐下,逐渐我们就可以获得证悟。

无论看见任何自己喜爱或贪执的事物,都要诚心意念供养三宝。

这是一举多得,看到任何喜欢的书,人物等生贪执的,都要诚心意念,供养三宝。我们要安住在刚刚讲的修道的意乐和原理当中去诚心诚意地供养三宝。

打水时也应当将献新供养三宝之后,再将水装入自己的水器。

这是从以前藏区修行来说的,因为藏区都是在泉水中打水。以前我们背着桶去打水的时候,那时在学《前行》,我们就用勺子把水舀起来之后往天上洒,漏在自己头上很多次,洒了之后再把水舀到桶里面。有些修行人是舀满了,再从桶里面去供养的。我们习惯了在打水之前首先用勺子舀了然后洒在虚空当中,观想三宝在天空当中接受供养。上师说现在很多城市里面都是自来水,这样的话不一定适合。

自己获得现世的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名声远扬等等任何称心如意的事情,都要想到这完全来自于三宝的大悲,首先供养三宝,生起恭敬心,并观清净心。

我们现世的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名声远扬等等称心如意的事情都是三宝大悲加持的,是因为三宝的事业。直接三宝的加持也好,还是通过三宝示现的教言,我们取舍之后通过善根呈现出来的幸福美满,直接或者间接都来自于三宝的大悲。

我们为了感恩,首先要供养三宝,生起恭敬心并观清净心,或者供养后观想和三宝相应。相应的方法很多,以前也讲过顶礼,供养都是可以和三宝相应的。

如果我们能够再进一步,供养完之后要观想通过这个善法我要和三宝相应,这就会成为和三宝相应的因。或者供养完之后观想所供养的三宝也是我的自性,这其实也是相应了一次让你自己本性苏醒的因。或者观想三轮体空就和空性相应一次,这些都是可以的。观想为了利益众生就和菩提心相应一次,这一个供养可以和很多你需要的修行相应。

自己顶礼供养、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善根也应当供养三宝,回向众生。

除了这些之外,善根也可以供养。比如我们修行完,讲经说法完之后也可以首先把这个善根供养三宝之后再回向,或者把善根供养上师三宝,请上师三宝回向。这是很好的观想作意的方法。这里是说善根也可以供养,下面讲了在一些比较吉祥的日子当中尤其应该供养。

在藏历每月的十五、三十日的六时中一定要尽可能供养三宝,平时也不间断供养三宝。

这些吉祥日子,当然汉地吉祥日子就是初一、十五,进庙烧香等比较好。在藏地十五、三十日是比较吉祥的日子。有些时候初十,二十五,空行、空行母聚集的时间,那时作供养的功德也是特别大。还有一些八戒六斋日,佛菩萨圣诞日作供养都是非常好的。是不是只有在这些日子供养呢?也不是。这些尤其应该着重供养(今天我看了藏历是三十,农历也是三十),应该殷重地作些供养,不管是法供养还是财供养都是非常好的。

随时随地都切切不要忘记:无论是苦是乐,唯一皈依三宝。

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忘记无论是苦是乐,唯一皈依处就是三宝。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那么在梦中心里害怕、恐惧万分的时候也能够皈依,

这时如果养成习惯,不管遇到任何的突发情况还是比较平和的时候也好都能忆念三宝。如果非常习惯了之后,即使做恶梦很害怕、恐惧万分之时就能够想到皈依三宝,这时梦中也可以训练。

这样一来在中阴界也能做到,

如果梦中能够做到的话,中阴时也能做到,在中有能够做到的话就会很容易通过忆念三宝的方式获得解脱。

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前,一定要努力念修皈依。

我们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就要通过前面的方式来训练,把这个修炼得习惯成自然,这时候就随时随地都不忘记忆念祈祷三宝,这样在我们中阴的时候就很容易解脱。

因为中阴的时候很恐怖,中阴时有特别恐怖的声音和景象都会出现。如果没有训练过就会惊慌失措,如果惊慌失措能起作用的话,那我们就惊慌失措好了,但关键是惊慌失措除了让自己痛苦之外,没有办法起作用。

在白天无论何时都经常训练,晚上做恶梦的时候就容易忆念三宝。如果在梦中习惯了,中阴恐怖出现的时候就会忆念三宝,那个时候就会获得解脱。这样以来消除怖畏获得解脱,往生净土这些都是可以承办的,所以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一定要训练。

皈依不是一个仪式,是修行更深远皈依的开始,比如说今天我所讲的都属于皈依的修法,第一次的皈依仪式只是刚刚进入更深修法的第一步,在我们皈依修法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一定要努力念修皈依。

归根到底一句话,一心一意依托三宝之后,纵遇命难也绝不能舍弃三宝。

把所有的意义归纳到一起,我们一心一意地皈依三宝之后即使是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够舍弃三宝。因为皈依三宝是我们今生后世所有快乐的源泉,这个是绝对不能舍弃的。

生命舍弃了下一次还会轮回,因为我们下次所有轮回的因都已经齐全了,不管什么时候死都会有下一世的,这个生命死了之后还会有第二次的生命。但舍弃了皈依就把今生后世所有快乐的因缘舍弃了。所以纵遇命难,可以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三宝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从前,印度的一位居士被外道徒抓住,他们说:“如果你舍弃皈依三宝,就不杀你,如果不舍弃就杀掉你。”

很多地方把这个居士的行为当成修皈依圆满的标志。现在我们观想的时候,很容易发起这种愿望,真实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也应该有非常坚定的信心。所以外道徒说“如果舍弃三宝,就不杀你,如果不舍弃就杀掉你。”

他回答:“我仅仅在口头上可以舍弃皈依三宝,但内心绝不可能舍弃。”

当他从嘴里说出来的时候,他连口里面也没有舍弃,所以说内心绝对不会舍弃的。

最后,这位居士被外道徒杀害了。最后这个居士就被外道徒杀死,我们务必竭尽全力使自己拥有这样的境界。

华智仁波切说这就是一个标准,真是一个修皈依的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其实应该在内心当中达到这个标准。不要说出现别的违缘,即便是真出现生命危险的时候,我可以舍弃生命但不可以舍弃三宝。当然我们必须通过前面的修学对三宝的自性有深入的了知,对三宝的信心非常的坚固,才能够这样做取舍,否则的话很难这样作取舍。

尤其当我们最珍爱的生命遇到危险时,为了保全自己生命而不舍弃三宝是很难做到的。必须平时多去闻思修行、多了解三宝的功德,只有多训练、多了知之后信念才能够逐渐地生起和坚定。当然我们不一定能遇到这样的违缘,但是以这样的心态对我们下面修学菩提心,修学金刚萨埵等修行是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89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前行引导文》主要宣讲如何通过修行前行让我们的相续得以成熟。或者说为了修持究竟大圆满正法,怎样让我们成为法器。

每一个次第都可以让我们的相续成为一种法器。比如说,外加行可以让我们的心堪能修持解脱道。以前我们耽著于轮回,基本上是轮回的法器,只能装一些轮回的法;修完四加行,修完解脱利益、依止善知识的引导后,我们的相续就成熟到了一定的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装正法的甘露,成为修持正法的法器。

如果我们没有修持外加行,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在这种相续中不管听受什么或者修什么法,即便这个法是佛陀所宣讲的,是不可能变成非法的,但是可能会被我们相续中的邪分别或者轮回的思想所染污,因此就没办法成为解脱道的法。所以我们如果想要修持解脱道的法,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心相续通过某种善巧方便予以调整、引导,然后在这种清净状态下再来修持佛陀或者菩萨宣讲的法,这个时候法就可以成为真实的解脱道的法。

共同外加行就是让我们的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或者把耽著轮回的思想通过引导的方式予以清净,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实地修持解脱道的法了。通过不共加行,我们的相续又可以成熟到一定的高度,就可以修持真实的密宗,比如得灌顶或修持密法。在这种相续中就可以真实地去学、去修、去相应,生起那种觉受。所以,前行引导文次第地把我们的相续逐渐提升。它不是要求一下子提升到很高的高度,这对末法时代的众生、对于像我们这些福德比较浅薄、罪障比较深厚的众生来讲是做不到的。佛菩萨不会引导我们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法是很高,大圆满法或生圆次第的法非常殊胜。这么殊胜的法必须对应相应的法器。如果法器很低法很高,这就叫做不相应。在低劣的相续中,高深的法也起不了作用。因为高法会被恶劣相续中的分别念所转或者所染污,变成追求世间八法的工具,法的加持力就显不出来。从某个侧面来讲就叫让法隐没,隐没在这些不清净的相续中。

所以真实的修行者要按照佛菩萨的智慧和引导,把共同加行、不共加行认认真真地去落实。这样我们的心就会被法像水洗瓶子一样,洗得干干净净。这个时候再去装各式各样美味的饮料、甘露,就变得非常善妙了。如果我们的相续有染污,有世间八法的毒,就修不了出世间道;如果我们相续中有自利的毒,就修不了大乘道。每一阶段的修行都是要把我们的相续净治到一定程度,不是一下子就彻底净治到完全清净的标准,因为对我们来讲一步登天或一蹴而就的方式很难。

彻底、阶段性的清净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必然要走到最后一步,但是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之间的跨度又太大。怎么办呢?佛菩萨就就安立了一个次第,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从一楼到二楼、二楼到三楼,这样逐渐就可以到一百楼。如果没有中间的次第,我们在最下面,目标在最上面,这样对我们来讲就很困难。

大法、高法或者快速的法,这些是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修道者都希求的。如果告诉他这法不高、不大、不究竟、不了义,他就不愿意学不愿意修。即便是学小乘的修行者,他的导师也会告诉他这个法是究竟的、很高深的;对学习唯识宗的人,也告诉他唯识宗的法是最究竟的;如果是学净土的人,就告诉他净士是最究竟的;如果是学密宗的,也告诉他密宗是最究竟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众生的心就是喜欢大的不喜欢小的。如果告诉或暗示他这个法不究竟、不了义或者很小,他就不愿意去修。

通过引导文的教义,我们的心相续逐渐被调伏、被引导,次第性地成熟,最后可以到达最高的目标,或者达到一个可以直接接受上师直指心性的高度。所以很多时候,上师通过灌顶的方式直指的时候,很多人现场就证悟了;也有很多人在上师传窍决、直指心性的时候,在传法的当下就证悟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的相续已经成熟到那种高度了,他可以接受那种直指。

如果我们的相续、根基没达到那个高度,要想一下子产生很大、很明显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对我们修行者来讲,第一步一定要真实地认识到前行法的重要性。不是口头上讲前行法很重要,而是从内心深入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是只学一次、考试考到100分以上,也不是讨论的时候有一些新颖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要在内心生起这里所讲的主要境界,这对我们来讲非常关键。

前行引导文到底要把我们的心引导趋向于何处呢?究竟来讲就是引导趋向于实相,趋向于心的本性。究竟的心性就是佛性如来藏,就是和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必须要将我们的心引导到真实的佛性现前。这就必须要有善巧方便。

有些学佛的道友会说业障很重,或者有时候会说修不动、害怕等等。每一个众生相续中都如佛一样,功德完全具足。有些人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不敢相信——凭什么说我这么下劣的相续,与佛无二无别、平起平坐功德等同呢?不敢相信,还是因为缺少闻思的智慧,或者缺少善根福德。所以这就有必要逐渐地来引导。

大恩上师讲《法华经》的时候也是讲到了,法要次第地讲。否则对于劣根者、下根者,如果一下子讲佛性如来藏,他们就会非常恐怖,根本没办法接受。如果直接讲,也没办法达到最究竟目标,他根本不愿意入道、不敢入道。但是如果有个善巧方便,通过讲一些他当前能够接受的法,逐渐就可以把他的心量、胆量、见识都提升了。所以长者在引导他失散多年的儿子时也是这样的。首先让他干很脏很累的活,逐渐提升他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见识、智力和心量逐渐开放,之后再告诉他真实的实相:你是大富豪的继承者。那个时候他就可以接受了。

那么大的一笔遗产——我们是佛,和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这样一种消息,根基不够的话根本接受不了,会觉得肯定是大妄语。佛陀为了让我们真实地最后成就,或者悟入与佛陀无二无别的智慧境地,也是运用了很多善巧方便。

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前行中的共同加行,抛弃对轮回的耽著,生起解脱的意乐,这个就是第一步。生起解脱的意乐是什么的第一步?是现前佛性如来藏,现前究竟实相的第一步。只有我们想要解脱,才能逐渐现前佛性如来藏。

所以首先要把共同加行修好。修好之后善巧地依止善知识,然后在上师的加持指引之下修持皈依、发心等不共内加行,这样我们的相续就逐渐成熟。我们的承受力和智慧越来越深厚,这样再来修殊胜的法义就比较容易相应,生起殊胜的觉受。

我们要祈祷上师三宝,在我学习这个论典、修持这个法的时候,时时刻刻地观照、加持我们,一定要让我的心和法相应,这个法一定要入于我的心。通过佛陀的加持打消随便学一学,或学的时候不认真、不严格的想法,或者修加行的时候直奔着数字而去的想法。把这些想法慢慢去掉,心真正地和法本里面的法义相应,得到这里面的实惠,真实生起觉受。

另一方面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善根也要这样回向发愿,修之前我们要殷重地、很认真地向上师三宝祈祷、呼唤,加持我法和心一定要真实地相应。这样每一次都很认真,就说明我们对这个法很重视,而不是随随便便像小孩子玩耍一样学一学、听一听。所以如果我们对法越恭敬、越殷重,法义就会越容易入于我们的相续,这也是缘起。

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加行,有皈依、菩提心、金刚萨埵忏罪和积累资粮供曼扎,以及上师瑜珈的修法。每一个加行都要修十万遍以上,在前行的教义中,最后一个上师瑜珈的莲师心咒要一千万以上,其它的都是十万遍以上。

现在我们学的是第一个皈依,皈依安立为入门的基础,是进入佛法的基石,是真实趣入内道的修行方式。当然,大圆满前行的皈依高度很高,不单是对于外在佛、法、僧三宝的皈依,其实已经深入到大圆满层次的皈依。它既有共同乘的皈依、共同密乘的皈依,也有相应于不共密乘的内续部的皈依,还有相应最究竟大圆满的皈依,其缘起就是这样。如果能够这样皈依,在念诵皈依偈的过程中就自动契合或相应了不同乘的、殊胜的皈依。

这次修皈依,大恩上师以智慧观察要求以开显解脱道的偈颂来念。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平时念诵原文里的皈依偈,两个仪轨都可以。

前面讲过,皈依的因是信心,就是要在了知共同三宝佛、法、僧的自性之后生起信心。因为信心越大越不愿意舍弃,如果没有了解、没有信心,那这样的法说舍弃就舍弃了,有时会想舍弃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我们深入、完全地了解了所皈依三宝的自性非常珍贵,我们在成佛前生生世世的所有功德利益都来自于皈依三宝,这样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后就不会去舍弃,认识得越深刻信心就越坚定,信解和道心就越强。

一方面而言对佛法僧三宝的了解越深入,信心就越稳固。对于密乘皈依的上师、本尊、空行也必须要了解,如上师的自性是所有加持的来源;本尊的自性是所有悉地、成就的来源;空行的自性是遣除违缘或成就事业的来源等等。这样了知后对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的皈依也会非常稳固。

然后了知风脉明点的自性菩提心,风脉明点的本性其实是法、报、化三身的本体,这是已经相应于实相的正见。了知这个清净的自性之后会生起信心,也不会舍弃。还有对于究竟佛性如来藏中本性空、自性明、大悲周遍也完全信解,对自己本具佛性完全信受,永远不舍弃。也舍弃不了,因为他就是我们的本性怎么舍弃?

不仅无法舍弃,而且它作为一个无为法一直跟随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错过了很多解脱的机会。现在意识到了,就把它开显出来,这时就能真正离开所有摇摆的自性或者六道轮回所有的痛苦,而且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觉悟一切有情。这种对于实相的认知并且完全信受之后就是一种接受,一种皈依。这样由外而内的皈依,其实是显示我们的见解,对修行的认知,对道的觉悟是由浅入深、自外而内的。

我们刚开始时对外在的三宝皈依,尤其是刚刚学佛时,佛宝是什么?就是佛像。法宝是什么?就是经书。僧宝是什么?就是寺院里的僧人。这些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代表。

再进一步学习佛法僧三宝自性时,佛陀是什么自性呢?是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圆满的,或者如《宝性论》所讲具有八种功德、智悲力圆满的法报化三身的自性,这是佛宝。法宝就是道谛和灭谛。僧宝就是圣僧的自性等等。这样了解之后对三宝的认知开始由所依这些外在的表示转变为三宝究竟的自性,然后将三宝的自性由外入内,其实我们本具这样三宝的功德。

这样的皈依其实是认可自己具有三宝的自性等等。这就成为了一种见解,一种深刻的认知,不可能再丢失,再舍弃。因而,外在三宝的显现主要是引导我们去认知和发现内在三宝,否则无始以来虽然都具有自性三宝,但如果没有外在三宝,谁告诉我们这个秘密呢?谁告诉我们是这么富裕的富翁呢?没有人。

外在三宝出现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本具佛性。当我们在佛堂磕头时,在佛堂里供水、供曼扎时,对境就是这些身语意的所依,或者说三宝所依。这时候就通过外在的显现再再提醒我们:我就是这样具有佛性的。一次次把这种认知加固,一次次的训练,最后特别纯熟,时时刻刻都不忘记,这样就离现前实相迈进一大步了。

所以反复修,反复念皈依偈的原因何在呢?就是再再地提醒,看我们有什么见解。如果有自性三宝的见解,有本具佛性的见解,念的时候就提醒我们相应于自己的佛性,相当于试着苏醒一次。如果只有外在三宝的见解,那就只能够提醒我们不能舍弃信仰,或者不能生起邪见等等。

皈依修法的本身,可以浅,也可以深。很深时,完全能通过皈依现证自己的本性。现在而言,很多道友都是刚刚学习佛法,在学习皈依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这些由浅至深的教义。

对于刚学习的道友来说,要了知三宝具有殊胜的功德,并要依止它。从皈依三宝开始,就趋入了修行佛法的行列,正式进入了觉悟之道。佛道是觉悟之道,是内在觉醒之道,或者是自觉觉他之道。

自觉觉他之道,就是从皈依开始。如果没有皈依,就没有入道。如果已经承诺、皈依,那从这一刻开始,形式上已经趋入了觉悟之道。趋入大门之后,精神上觉悟的旅程,从这里开始要慢慢走。这只是开启了门,入门后要逐渐开显里面的大宝藏,所以皈依的利益和功德,下面还要慢慢地学习。

之前讲到“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应该有这样的誓言,有这样的信心或决心。皈依的因是信心,本体就是誓言。

前面讲到一位居士被外道抓住后,没有舍弃三宝而被外道杀害。华智仁波切鼓励我们应向这位居士学习,我们也务必竭尽全力使自己拥有这样的境界。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实际上在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居士还有出家人,他们在受到威胁时,都宁舍生命,不舍三宝。像那烂陀寺被外道灭的时候,僧人们都没有舍弃三宝,最后被杀害。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那么这个是我们前辈的事迹,我们应该随学这样的行为,心中要发誓愿。每次都要这样想,就相当于训练一样。如果平时练的多了,在最紧急的时刻、最重要的关头,就可以生起这样的决心。

反之,如果平常没有这样想,没有多次串习,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就被危险吓住,或者被各种威逼利诱震慑住,这样就很有可能舍弃三宝。一旦舍弃了三宝,今生后世所有的安乐,也一起舍弃掉了。

一旦放弃了皈依三宝,那么即使修持何等高深莫测的大法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

一旦放弃皈依三宝,即便形象上修再多高深莫测的大法,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修持明心见性也好,修持大圆满也好,大威德、金刚橛等等,都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了。因为所修的法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大法,其实就是三宝自性中法宝的自性。

如果把三宝都舍弃了,再修这些法,就跟三宝、真正的解脱之道不沾边了,再怎么修也没法成就。为什么?因为已经舍弃了根本,要通过这法获得证悟、利益,因缘不具足。

不皈依三宝能不能觉悟?不能。为什么?这是缘起。任何果法的获得,内因外缘缺一不可。要获得觉悟,对三宝的皈依是很重要的因缘。如果因缘不具足,虽然在做很多礼拜等行为,并不是真实的修持,和修持觉悟之道没关系。

对觉悟道根本舍弃,外表上参加法会等和觉悟之道是不沾边的。觉悟之道,不是在行为上,而是在内心中是否相应于道行持。道是在心中、境界中、觉悟见解中出现。有这种见解,就是道;把这种见解延续下去,就叫修道。

没有这种认知、见解,道显示不出来。没有外在的、像高速公路的道——误打误撞上了高速,不知道的情况下到了目的。而觉悟之道没有外在的道,它只是让我们了知的比喻。道是精神的延续,殊胜的见解、殊胜行为的延续,称之为道。舍弃了三宝,任何高深莫测的大法都没办法相应,即便修行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不是佛弟子。

如阿底峡尊者说:“内外道以皈依别。”

内道、外道怎么区别?区别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内外道以皈依别。内道和外道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称为内道,不承诺皈依三宝的叫做外道。内和外是从皈不皈依三宝来讲。

前面学到内道主要是向内调心、寻找佛性的过程,不是往外部环境、身语方面去找“道”。所以观心、调心、让心性现前的称之为内道;除此之外的称之为外道。

“内外道以皈依别”,是阿底峡尊者著名的教言。平时我们也经常说内外道以皈依别;大小乘以发心别(大乘和小乘是以是否发菩提心来作区别);显密宗是通过是否有等净无二的清净见作区别。这是第一种内外道差别的方式,主要以皈依作区别。

另一种差别,是否承许三法印或四法印。这是从见解上来区别。即承不承认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承许四法印的就是内道,不承许就是外道。

在印度有个正量部(独子部),是个很特殊的佛教宗派。为什么?因为从戒律、皈依的侧面讲,独子部皈依三宝、以佛陀为导师、以法为道、守持佛陀传下来的戒律,是内道。

但见解是什么呢?独子部的见解承许有个不可思议的“我”,是“有我”宗。佛教中的“诸法无我”,是明确作为内外道的差别的。这很特殊:在仪式上承许三宝,是佛弟子;但见解上不是,是外道见。但从服饰、皈依三宝的侧面讲,是内道。

两种区别方式,一,以是否皈依来区别是不是内外道:承诺皈依三宝,都可以叫佛弟子;第二种就比较严格。当然皈依本身也很深,也可以包含四法印。如果要把阿底峡尊者的“内外道以皈依别”展开,这里面就很多了。

比如说“皈依法”,难道不包括四法印吗?肯定包括。真实的、比较深的皈依,对于法的自性了解之后,真正地相信,则见解上也皈依了。但一些刚刚学习佛法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四法印,认为就是法宝不舍弃,承诺皈依法宝。是笼统地、总向地皈依三宝,也可以称为佛弟子。但这是刚刚入门的佛弟子。但这之后,要进入佛陀教理的学修。要学习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通过学习四法印之后,法印就像盖章一样,相当于认可了。

四法印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世俗道理和胜义道理,都能用四法印来验证,是真实不虚的,像四谛一样,盖章盖住;另一方面是指内心中有四法印的见解,就是佛教徒,盖章你是佛弟子。既要皈依三宝,也要精进地学习佛理,佛留下了这么多宣讲世俗谛、胜义谛的名言和法义,作为佛弟子应该学习,努力提升对于教义的认知和修行的层次。

内外道以皈依别,这是阿底峡尊者讲的。所以真实地进入佛教徒的行列,修持佛教的第一步,一定是皈依。

尽管在外道中也有依靠禁忌恶业、观修本尊、修持风脉等而获得共同成就的,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皈依三宝,结果与解脱道也就有千里之遥,致使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这是举例说明,如果没有皈依,即便有些类似于佛教的修行,但也没有解脱道。原因何在?外道中也有禁忌恶业。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徒的五戒还严格。很多印度的外道戒律特别严,禁忌恶业非常严格。

甚至有些外道徒怕杀生,在脚上捆铃铛,一走路,小铃铛发出叮叮当当的响,虫子听到铃铛声就走掉了,不会踩到它们。他们在这方面非常注意,从不杀生。有些国家严格禁止饮酒,比如说穆斯林国家,特别反对邪淫、饮酒,相当严格。

行为上不造恶业,是不是佛弟子最不共的地方?不是,这是共同的行为。在戒律上、禁止恶业方面,是共同的。不共的是什么?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尤其是诸法无我,是不共的。只有不共见解摄持的行为才能相应解脱道。

只是凭行为方面是不行的。有些佛弟子很注重身语的行为、苦行。但苦行本身是不是解脱道?他觉得是。为什么?因为佛陀苦行过,某某苦行过。但只看到佛陀做苦行的样子,佛陀内心的认知见解,发现了吗?米拉日巴尊者在修苦行的时候,他内心中对大手印见解的安住,有没有发现?内心中对实相的认知,是非常稳固的。

如果不学习,就会像外道一样。有些外道终身金鸡独立,一辈子所修习的法就是学牛叫,学狗叫。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祖师通过有漏的神通,发现鹤死后升天了,就觉得学鹤站着可以升天,内心中根本没有一点见解,觉得只要模仿这种行为就是升天的方法。有些观察到牛死后升天。牛是干什么的?牛一辈子趴着走路、吃草。就开始模仿这个行为,这是没有用的。只看到牛死后升天,没有看到牛以前造了升天的善业,就以为这是解脱道。

作为佛弟子,也很有可能模仿修行的外表,而根本没有模仿修行的内心。佛陀告诉我们,最主要的还是内在的正见,至于外在的相对次要。像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人,不是因为有外表,而是因为有灵魂、有命根。有灵魂在,就是活生生的人;如果没有灵魂,外表再像人,也只是像而已。作为佛弟子,我们要摆脱去像一个修行者,而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修行者。因此,内在的修行,心上的见解是很重要的。外在的行为则是辅助的、次要的。

阿罗汉的戒律非常精严。但他们获得解脱不单凭戒律,单凭戒律可以升天。佛陀说“布施得财富,持戒得升天”,解脱主要靠“无我正见”。内心“人无我”的正见非常重要,外在通过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身语,不造恶业。主因和次因都具足后,就有解脱道。尤其是佛弟子,内在修解脱的见解很重要,不能凭想象,必须要学习佛经、论典,这些真实具有指导意义的圣言量,这是非常关键的。

外道也有很多禁忌恶业的修行,而且非常严。经常从树上跳到荆棘丛中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他们觉得可以通过折磨自己的身体来清净罪业。佛弟子不能学这个,佛陀说要行于中道。在行为、见解上、生活上都要行于中道,不能走极端。怎样才能行于中道呢?要具有正见。有正见就自然而然行于中道。如果没有正见就很容易偏堕于两边,这是很危险的。得到了暇满人身,对佛法产生了信心,但是最后通过相似的修行浪费自己的人身太可惜了。

有些外道也观修本尊。外道有外道的本尊。在外境上虚空中观想本尊、把自己观想成圣尊、观想他们的天神等。也有通过观想本尊得到加持、生起神通的,得到超胜能力的也有很多,但这不是解脱道。

还有一些外道修持风脉明点。修持风脉明点佛法中有,外道中也有。比如瑜伽,现在的瑜伽是一个体系。很多人练的瑜伽其实是模仿外在的样子,最多有一些比较浅的理念。真正外道的瑜伽是一个宗派,后面还有很多高级别的修行。外道也有像瑜伽、风脉明点的修行,也可以修出腾空而起、在虚空当中盘腿而坐、驭空飞行,这些共同成就都可以得到。

这些腾空飞行、修禅定的人可以密封在水缸里,好几个月不呼吸也不会死。只要共同成就的因缘具足了,就可以得到这个果,通过调气脉的方式获得、开发一些神通,就像把火点着后,水、米放在锅里能煮熟饭一样,因缘具足就可以得到。

这些不是解脱道,是共同成就。共同的成就没有不共成就的因素。在修行的范围内可以获得一些共同的成就,这个内外道都可以得到。比如说五神通内外道都可以得到。禅定,一禅到四禅乃至于四无色定,这是共同的,内外道都可以获得。

想要获得圣者果位、完全超出三界,必须要有皈依三宝这个不共的因缘。懂得修但不皈依三宝,也没办法获得不共的成就,没办法获得出离轮回的解脱。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到了:译师在印度求法,亲眼看到外道修夺舍法的一个老人,风脉明点已经衰败了。如果等他死了之后重新投胎很麻烦,入胎后要在胎里住十个月,然后要出胎,要从小孩子慢慢长大。他觉得很麻烦就找一个完整的小孩的尸体,把他洗干净后放在旁边,自己修夺舍法。这个老人的神识出来之后,直接进入到小孩的尸体里,这时他就相当于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体就不用再重新投生了。他没有经过死亡、中阴、住胎,智慧、记忆力都是完整的。

佛教中也有夺舍法。马尔巴尊者的儿子达玛多德也修了夺舍法。这方面稀不稀有呢?对我们来讲的确稀有。但是这个和解脱不一定有关系,就像神通一样,显现神通的人不一定修了解脱,这是共同的成就。

因为他们不知道皈依三宝,也不了解,所以和解脱道也就有千里之遥。皈依三宝中,佛陀是导师。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传讲了成就觉悟之法。那怎么验证呢?佛陀所讲的法宝——道谛和灭谛,完全可以印证佛陀所讲的真实的解脱道。

法宝的自性是道灭二谛。不管是暂时的智慧、究竟的智慧、寂灭的果位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印证。修行的助伴是僧宝,如果不皈依道谛和灭谛,怎能获得寂灭烦恼呢?所以不皈依三宝就没有解脱道。不是佛教徒很狭隘必须要走形式,当然形式也需要,关键是所皈依的三宝,里面就有要解脱的要素。

佛陀是导师,我们必须要依止他。佛陀宣讲的法是解脱之道,完全可以通过道谛、灭谛中所包含的意义去观察、印证、对治。比如说道谛中的无我对治的是我执。而我执是所有轮回痛苦的根本。我执存在,解脱道就没办法现前。因为有我就有我所,有了我所之后,就会生起喜欢的、不喜欢,开始生烦恼、造罪、造业之后就随业流转了。轮回的模式这里都有。

道谛和灭谛中有直接对治我执、烦恼、业障的。从外在的修正你的行为,教你不能做这个可以做那个;对治业障:忏悔罪业、修善业;对治烦恼:无贪、无嗔、无痴;对治我执:无我空性见。这些全都有。

从初层次到深层次所有的对治法,在法宝中都具足了。要获得解脱只有依止它,不依止它无法解脱。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学习这些,就不会了知获得解脱道的根本是皈依三宝。这里已经讲的很清楚:导师的自性、所修的法中的道灭二谛,就是对治烦恼获得解脱的,所有的因素都在里面。僧宝已经现前了法的道谛,已经获得解脱了。佛陀为什么是导师?因为他通过这个法现前了灭谛,僧宝走到究竟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解脱道。

不依靠三宝无法解脱,原因是根本没有对治我执之道。我执、实执、无明都不对治,烦恼会接连不断地生起来。烦恼压不住或暂时压住但不连根拔出来,它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业就会出现,使得轮回根本寂灭不了,这样就和解脱道千里之遥,致使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所以皈依三宝是和解脱道直接挂钩的,它是获得解脱的三个要素。

现在道友们开始修皈依了。修皈依时我们应该忆念这些道理:一边忆念一边念诵皈依偈。要念的有质量、相应于解脱道。既然皈依三宝是相应于解脱道的,那么我们在念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把心安住在皈依三宝的自性中。这样就可以开发内心中的如来藏、佛性的自性。

阿底峡尊者对于浩瀚如海的显密正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可是他老人家考虑到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必须将重点放在皈依上,

阿底峡尊者当然是一个大成就者、大智者。莲师也授记阿底峡尊者是莲花生大士的化身。阿底峡尊者是班智达、博学的美名早就传遍了整个印度,他对于浩瀚如海的显宗、密宗的证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老人家考虑到对初学者来说首先必须将重点放在皈依上”,不能认为刚刚皈依的、刚刚入学会的是初学者,也不是皈依了十几年、出家几十年就不是初学者。初学者的定义是:内心还没有入道、相续没调伏之前全都是初学者。

所以说,在这之前必须要用法来调伏——让我们的相续成熟。什么时候入道了或者现前了“圣谛”,就不算初学者了。对于初学者来讲,首先重点就放在皈依上面。因为皈依是趋入觉悟的第一种修行,入圣道之门就是皈依。所以,重点必须放在皈依上面。

于是在所有的法会当中,唯一宣讲皈依,

“唯一”就是讲了很多的意思,并不是真正在所有的法会中,阿底峡尊者全部都讲皈依,别的没讲,不是这个意思。“唯一宣讲皈依”是指讲得特别多,很着重的意思。

由此而被人们称为“皈依班智达”。

因为经常讲皈依的缘故,所以大家给他取个名字叫“皈依班智达”。似乎他每个法会都讲皈依,有些人就想:是不是只会讲皈依啊?根本不是。因为在讲记里面讲他对于浩瀚如海的显密正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他对密法、因明等所有的法都是通达无疑的。

但他为什么唯一讲皈依呢?因为很重要。而且有些时候,修行者对于皈依等所谓的基础法很容易轻视,觉得:我已经修完了,或者皈依我懂,我已经皈依三宝了,仪式已经参加过了,是不是和我就没有关系了?我是不是应该修一些更大的、更深的法呢?

所以,为了让我们不轻视,反复讲皈依。我可以想象当年老人家在讲皈依的时候,可能有时候讲得特别深;有时候又讲得特别的详尽;对于皈依的一些必要性、修法,方方面面地予以阐示。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要么不讲、讲的话可能不管讲什么都是击中要点的,而且最主要的都会讲出来。

阿底峡尊者当年讲皈依的时候,可能也是把皈依的方方面面都讲得特别清楚,谁只要能够参加法会听这个皈依,谁就能够产生信心。就好像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在拉萨的时候讲业因果,当时有很多老格西就看不起,觉得:业因果没什么讲的,我们这些老格西可能早就通达了!有的时候他们就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听一下到底讲什么、有没有漏洞之类的。但听完之后就开始顶礼,老人家直接就把所有有关业因果的要点都讲了,老格西不由自主地就顶礼了,然后开始老老实实地坐在行列当中,听接下来的法要。

很多大德在讲的时候,我们有时会觉得:我也能讲啊!这个没啥嘛!我也可以当个皈依班智达!当然不是这样的。虽说都在讲这个,那些大德或者真正有修证的人讲出来的法完全不相同。

他的有些弟子觉得:是不是老人家应该讲点深的法,你看现在别人都开始叫你“皈依班智达了”。他说:很好啊!皈依是趋入正法的要点,是“正道之门”,这个称呼其实是对我、对宣讲正道的认可。他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业果班智达”(也叫“业果喇嘛”),因为他业因果也讲了很多。

我们从噶当派的教言当中也可知道,对于“修心法要”比如放下今生、看破轮回方面的教言也有很大加持力,对菩提心的修行也别注重。所以说,噶当派对于我们调心方面的教言、窍诀有非常多。此处是出现在皈依的篇幅当中,所以称之为“皈依班智达”。

阿底峡尊者是那么大的班智达,对于皈依还反复讲。关键就是我们不要对皈依太过于轻视、不要觉得很简单,其实皈依的修法还是很深刻的。有时候,或许在词句上面容易通达,但真正来讲,我们反观自己:是不是生起了对三宝完全清净的信心?不退的皈依心我们生起来没有?当遇到违缘的时候,我们想没想到皈依?是不是第一个想到皈依三宝或者忆念三宝加持?

若遇到违缘的时候,认为三宝是不是没有加持力?我既然皈依了,为什么还出现这些违缘、障碍?如果出现这种心态,就说明皈依的修法还远没有修好,我们的信心都还没有坚固。在我们皈依的相续当中,出现这么多的杂念,你还说我们的皈依修好了吗?如果皈依修好的人,那绝对不可能出现杂念的。就像医生拿着听筒去听你的心脏,出现了杂音就说明你心脏不好了。

如果当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出现分别念、杂音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皈依的心脏里可能不健康(没有很清净)。所以,这个不是很简单的。其实真正来讲,我们坐下来反观自己心的时候,有没有很清净的皈依心呢?有的时候该打一个大的问号。但是不管怎么样,问号可以打,关键我们要努力。

我们知道做的不够,就不要放弃,要更加精进地把它生起来,这就是勇士应有的心态。勇士和懦夫之间差别就是:懦夫发现自己不足的时候,认为不行就算了、就放下了,不会去争取。而勇士不是这样的!当他发现不足时,就决心一定要去完善、一定让它圆满,如果皈依没学好,就一定要把它修好。像这样的话,勇士最后能够成为勇士、懦夫成为懦夫。区别不在外表长得凶不凶,主要是看他的心量大不大、心态勇不勇悍,素质就从这方面来体现的。

菩萨是什么呢?菩萨的心识很勇猛,既然要修菩萨道,我们的心识就不能够怯懦。否则成不了菩萨、也没办法在觉悟之道上成为勇士。

我们可以被烦恼打败,但是不可能永远被打败,要有这样一颗不屈的心,其实在修道过程当中是很重要的。在世间做任何事情,不屈服的心很重要。尤其是在修道当中,调伏烦恼、和烦恼作战的过程,不屈服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作为已经迈入解脱道的佛教徒,从今往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可舍弃皈依及皈依戒,这一点必须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因此说,我们在仪式上面皈依过了、已经是迈入解脱道的佛教徒。从现在开始乃至于菩提果之间,当然我们可能还会在今生或来世遇到生命危险。不管怎么样,对于此后的事情,我们都不可预料、不可预见。但是,我们要在这儿发个愿:不管以后再怎么样,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皈依和皈依戒。

如果连生命危险都不舍弃的话,那么在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当然也肯定是不会舍弃的。因为在所有我们执著的东西当中,对生命的执著是最严重的。所以,如果我们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的话,其他的违缘就更不用讲了。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注意(皈依心如果不稳固)的话,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不顺的时候,就开始想:三宝是不是有能力啊?像我每天都在念、都在祈祷,怎么没有能力遣除我的这个违缘呢?

有时候就开始在小小的事情上面,经常性地出现一些邪见。因此第一,我们要经常忏悔;第二,真正有必要反复地学。因为反复学完之后,我们智慧增上了,生起邪见的可能性就越低。只要邪见一生起来,就被你的智慧化解掉了,哪里还有让它做大的可能性呢?就是因为没有智慧,就只能看着它做大而却对治不了,有的时候暂时压得住、长期也压不住的。尤其在旁边再遇到一个煽风点火的人,那就更惨了。

我们还是要以闻思修行来得到一个比较自主的定解,这是很重要的。不管上师、道友在不在跟前;不管自己是在恶劣的还是在好的环境当中,内心有殊胜的正见,那是谁都夺不走的。你即便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也是安全的,为什么呢?因为最保险的东西在你的心里面,谁都拿不走、抢不走。这个时候的你不会受到别人的言论和自己邪知邪见的影响。

所以,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皈依处。一方面我们的确要再再发愿。但有时,我们没有遇到这个环境的时候,怎么样都好说。我们在座上打坐的时候,一想到三宝的功德,痛哭流涕的可能性也有,这个时候容易发起这种愿,因为我们还没有遇到真实的环境。最害怕是什么?遇到这个环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就随环境而变,信心慢慢也就没有了,开始舍弃三宝的心就有可能升起来。所以,一方面“发坚定的誓愿”的确很重要,这也是一个缘起。

第二个方面,要想方设法地来让自己,在真实遇到这个环境的时候的确也不动摇。这就必须要通过修行、训练才能达成。就像一个人在没有上战场之前,怎么样喊都行,你可以把手指头咬出血,写很多篇血书。但是,真正到了战场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如果你平时没有训练的话,脚跟都软了,根本连爬都爬不动,那个时候就非常危险。但是怎么样才能做到?就是平时在没遇到这些之前,非常严格认真地去训练,训练就相当于模拟,训练好了,到了这个环境当中就可以了。

平时我们就要训练,要多缘着甚深的法义认真地闻思修行,让内心升起智慧,再再地训练,慢慢我们的邪知邪见越来越少,最后就生不起来了。即便是突然生起来一个或者说听到些言论的时候,也绝对不会受到它的影响。不断地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付诸于实际行动。

有的时候,很深的见解生不起来的话,我们要想到:皈依三宝是今生后世的唯一的福祉,无论如何不能舍弃,从大的方面能够忆念的话,在有些比较严峻的时刻,不舍弃三宝的情况也是能够有的。

正如经中说:“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何时亦不能,皈依其他尊;皈依于正法,远离恼害心;皈依圣僧众,不应交外道……”

“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就是任何一个人皈依佛之后就是真实的居士。严格来讲,受了居士戒的一戒居士、二戒居士或者圆戒居士可以称为居士,而皈依三宝之后也可以称为居士,这种居士叫皈依(戒)居士。有些地方也有八戒居士的,一辈子守持斋戒的叫八戒居士。居士有很多种类,皈依之后叫居士;受了戒之后从另外一层意思叫居士;此处皈依佛之后都可以称之为真实的居士。

“何时亦不能,皈依其他尊;”这个时候他已经成为了皈依佛陀的修行居士,之后何时也不能皈依其它宗教的外道,不能够把其它的外道天神当成真正的导师来进行皈依。

“皈依于正法,远离恼害心;”当我们皈依正法之后,尽量要远离恼害之心——伤害众生的心。因为正法是帮助我们调伏烦恼、远离恶业的,修行正法可以让我们真实趋于实相。所以,正法的自性与轮回的自性、伤害众生使之痛苦的自性是背道而驰的。正法帮助我们离开痛苦,而恼害心让我们获得痛苦;正法让我们获得安乐,而恼害心让我们丢失安乐;正法是让我们获得觉悟,而恼害众生的心是相应轮回的。皈依正法就要想方设法地远离恼害心,但这也有很多标准,不是刚开始就有的,而是要我们首先发一个誓愿,或者把皈依正法之后远离恼害心当成一个目标慢慢地接近,通过训练后连伤害众生的心都不生起,心变得特别慈悲善良。

现在很多人刚刚从经常伤害众生的心态中皈依,要他马上丢弃这种心态可能还有困难。所以我们先要在行为上停止伤害众生,语言上不伤害众生,然后逐渐地在内心当中停止。因为心很难调伏,相对来讲身、语是比较容易的,把你的身体管住不杀生不伤害,另外不用语言伤害众生相对来讲容易多了,但是最难的是心上面的控制和调伏。远离恼害心是一个高标准,对我们来讲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目标,其它的行为方面我们能做的尽量去做,如果做不到对所有的众生避免伤害,那我们先发愿不伤害一部分众生,然后逐渐地靠近乃至于不产生伤害众生的心,这的确非常困难。

“皈依圣僧众,不应交外道……”皈依圣僧众之后,我们就不应该交外道了。交外道的意思就是不把他们当成修道的伴侣,见解和修行不跟他们相应,并不是不和外道说话。很多道友的家人也有不信佛的,或者皈依其他外道的。这个“交”的意思是见解不跟他们相应、行为方面不相应、不把他们当成修道的伴侣。

如今我们这些人自以为是三宝的随行者,可是竟然对佛经、佛塔、佛像等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居然把这些看成是普通的财物而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这就是所谓的享用三宝身财,罪过极其严重。

现在很多佛弟子自认为是三宝的随行者,但对于三宝所依、佛陀身语意的所依,比如说佛经、佛塔、佛像毫无恭敬心。佛经是法宝的代表或者佛陀语言的所依;佛塔是佛陀的智慧,佛心的所依是佛塔,佛塔代表佛智。我们看到佛塔就应该知道这是佛陀的智慧,它通过色法的自性安住在这儿,佛塔不是一个旅游景点也不是一个装饰品,它就代表佛智,与佛陀的智慧无二无别。真正的佛塔应该是要装藏的,有佛舍利等等,装藏后就代表佛塔,如果没有装藏就不一定那么严格。

佛像是佛身的所依,有时候佛弟子对于佛陀身口意的所依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把这些当成普通的财物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尤其是把这种身语意的所依用来敛财,通过贩卖佛经、佛塔、佛像来赚钱,让自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罪过是很大的。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不买卖怎么请得到?难道让我们自己去学铁匠、去铸造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肯定是有买卖的。佛经——三宝所依,或者佛陀身语意的所依,这在佛法当中可作流通,流通的意思并不是把卖改一个名字叫流通就可以了。以前这个佛像卖两千赚一千五,现在变个名字叫流通后,还是赚一千五就没有过失了,不是这个意思。流通的意思就是说,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费用,以稍微高一点点的价格来流通卖给别人。我们买了之后可以拿来供养,这样流通是可以的。如果是为了牟取暴利,用这个钱去过奢侈的生活那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也不用担心,现在很多寺院都有流通处,真实意义上的流通就是在成本上加一点点钱,方便大家请回去之后读诵或者供奉。而不是把佛经、佛像当成商品来买卖赚钱,或是欠了钱把佛像用来抵押。因为这是三宝所依、是佛陀的身语意,作为一个佛弟子这样做很可耻,所以不能把这些作为买卖品。

有些居士、修行者开佛具店,用此来维持生活。上师以前讲过,如果佛具店里卖一些其它的东西,比如水杯、念珠、木鱼,或者卖些供灯的油,这些都是可以赚钱的。但是佛像、佛经、佛塔是不能赚钱的,如果有些人通过佛具店一串念珠卖两万,有人买都可以。但是三宝所依就不行,这些一定要注意。

通过买卖赚很多钱,就是所谓的享用三宝身财,相当于用三宝的身体来赚钱,罪过是很严重的。

此外,除非是在绘画、雕刻佛像等情况下需要测量尺度方可进行制作,在其他时间里对佛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这里不庄严那里不美观,过失也相当严重,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对这些佛像吹毛求疵。

除非在绘画佛像的时候测量尺寸、高矮等,或者雕刻的时候必须打磨,而观察尺度是不是合适。严格来说制作佛像是有度量的,专门有一本《度量经》,造佛像有一定的标准,佛的头和身体的比例、佛塔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我们造佛像必须要进行测量观察,这方面是可以的,但对佛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这样过失是很严重的。我们在见佛像时,就应如同见到真实的佛陀一样,不能随便说美不美观等等。

阿底峡尊者在世时,有个弟子拿了一尊文殊菩萨像请他老人家开光,开光的时候弟子就随口问了一句这个佛像好不好、庄不庄严?阿底峡尊者在细节上面很通达这些,他就是说文殊菩萨哪有不好的,只是工艺稍微粗糙了一些。

有的时候我们也可能说这个佛像不庄严,其实想说的是制造工艺或者不符合我们的审美观,但是不能直接说这个佛像庄严与否,如果只是表达画工差一些、工艺粗糙一些这个可以讲,而不能直接说佛像不庄严、不好,因为这也是代表内心当中的一种恭敬,从小的地方培养我们的恭敬心,从微细的地方培养我们的修行。

有人或许会说你太执相了,说两句又怎么样?因果是很微细的,分别心又太粗大,我们觉得无所谓往往就是有所谓,我们觉得没有事,而往往就是有事儿。凡夫人的分别心都不可靠,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认真地去学并牢记在心,从细微的地方注重因果取舍,这样大的地方肯定能抓得住。如果大的方面抓得住而小的方面抓不住,可能是根基不够,那我们就让他把大的方面抓住了。对自己来讲,要尽量地往微细的方面去靠,修行才能越来越扎实。

即便可以说工艺如何,但是我们也千万不要说佛像不庄严、不好看,这方面过失是很大的。我们的分别心太粗大了,因果很微细,我们觉得无所谓往往就会有所谓,觉得没有事往往就是有事。凡夫人的分别心都不可靠,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应该认真学并记在心中。细微的地方注重因果的取舍,这样大的方面肯定抓得住。有些人根基不够,大的方面抓住一些也可以的。但是我们自己尽量往微细靠,修行才会越来越扎实。

我们可以说工艺不好,但是千万不要说佛像不庄严、不好看,这方面的过失很大。

也不允许将佛经文字的书函等直接放在地上、从经书上跨越或者翻页时手指蘸唾液等等,所有这些不恭敬的行为,罪过特别严重。

经书、论典,修行的窍诀书等佛经论典不能直接放地上。因为地上显现是我们直接踩来踩去,坐垫上也不能放,不能把法本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如果没有地方,放在香袋上或者垫个东西;用盒放在地上,再把书放在盒子上;垫一块布或者一张纸,不能直接放,没有办法情况下,可以放在包包上面。

我们尽量要注意,经书直接跨越、翻书时用手指蘸口水也是不行的,所有这些不恭敬的行为罪过都特别严重。在汉地佛教中这些方面是很注重的,看经书、念经的时候要洗手、焚香,很恭敬,这就做得很好。

我们自己要注意,不恭敬法本的行为都要制止,否则会得很多的过失。而有过失后,如果不忏悔要受果报,忏悔也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不造这个罪业所做的忏悔也只是更早以前的罪业。但因为现在不注意造下的罪业,必须要通过新的忏悔来对治掉,修行就慢下来了,如果我们更注意一点是可以避免的。

世尊说:“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佛陀在世时直接宣讲取舍之道。佛陀入灭后,就以化身或者通过文字讲法。佛陀在末法五百年的时候显文字相,因为那时大德已经越来越少了,能够直接讲解的也不多,能够教众生取舍的就是文字、佛经论典。“作意彼为我”,我们应该把文字作意就是佛陀,“尔时当恭敬。”应把经书、文字,当成佛陀一样去恭敬。

就是在世间中也有这样的俗话:“佛经上面不能放佛像。”

藏地的俗语,民间说法是佛经上不要放佛像,虽然佛像确实很珍贵。这里是体现经书的珍贵。必要性是什么?下面会讲:

在所有佛像、经典、佛塔当中,佛经具有开示取舍道理、延续佛法慧命等作用,与真佛没有一点一滴的差别,甚至与佛陀相比,也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佛像、经典和佛塔中,佛经是直接具有取舍道理、延续佛法慧命的。打开佛经,如果懂文字,里面讲应做不应做,或者怎么发心、取舍正见,就好像佛陀在世宣讲一样。

虽然佛陀入灭了,但经书的作用是直接可以开示取舍道理的。而佛像显现上就不行,佛像供在佛堂上,可以带来整个区域的吉祥,给我们增福、增慧,佛塔也可以代表佛智。但是直接宣讲取舍道理,佛像和佛塔二者没有这个作用。而佛经可以直接告诉我们怎样取舍,佛陀在世也是宣讲这些道理,所以和真佛没有差别,甚至和佛陀相比有过之而不及。

经书难道超过真佛?这是从某个侧面来讲。哪个侧面呢?因为佛陀有时也显现不讲法,这时就没办法讲取舍之道。而经书不一样,只要一打开,就一直在讲取舍道理。从某些侧面来讲,佛陀也有休息的时候,佛陀也有走路、化缘、不说法的时候,但是经书随时打开,随时都在开示取舍的道理。单单从这个侧面来讲,可以安立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方面告诉我们要尊重法宝,藏地所有正规的佛堂,全都是经书在上面,佛像在下面。说明经书比佛像还要珍贵,如果佛像没有了,可能会有损失,但是经书没有了,就没有真实的标准了。作为修行者,谁来指引修行?因为直接开示取舍之道的缘故,经书的珍贵性从这方面就可以体现。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密乘行者而言,让我们了解金刚铃杵的重要性。前行中告诉我们很多,让一个完全不懂佛法的人,逐渐懂得取舍之法。把初学者培养成为一个修行有素的、知道很多佛法见解、很多佛理的人。作为高素质的修行者,我们要好好地学习前行当中的内容。

现在多数人将金刚铃杵当作平平常常的用品而不认为是三宝的所依。

金刚铃杵其实是三宝的所依,现在比较多的是五股杵,不管是五股金刚杵,还是九股杵,它不是平常的用品,是完全是代表三宝的。

但实际上,金刚杵表示佛陀五种意智慧,

五股杵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用具,有些地方把它当工具。但铃杵当中的杵有五股,是代表佛陀的五智,把五股杵拿到手里的时候,马上反观佛陀五智和自己本具五智等。这就是时刻提醒自己的一个法器,它其实也是佛陀智慧的代表,是属于五种意智慧。

金刚铃也同样具有本尊面相,

金刚铃也有本尊面相,金刚杵的中间、外面都有本尊的面相。

下续部中说这一面相代表毗卢遮那佛,

下续部是指:事部、行部、瑜伽部。在下续部中,这个面相代表是毗卢遮那佛,也是一位佛陀。

上续部中说它表示金刚界自在母,因此它具有身相;

在上续部过程中,这代表金刚界自在母,即佛母的自性,也是佛陀无二无别的自性。金刚铃的身和意都有了——杵是代表意、面相代表身。

再者,金刚铃上有八大佛母真实种子字的经文相;

金刚铃有外侧内侧等,莲花瓣上就有八大佛母真实种子字的经文相,身语意的身相还有语言——佛的身语意所依都是具足的,或者说三宝所依也是具足的,因为法宝存在于僧宝和佛宝的相续中,佛宝又是僧宝的究竟,佛宝已经包含了僧宝的自性。这就是经文相。

此外,它的清脆响声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

在摇铃的时候它会发出很清脆的声音,相当于种子字里发出的,相当于佛陀说法的声音,所以它也是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

可见,金刚铃已完全具备了身语意三所依的象征。

金刚铃杵是身语意三所依的象征,所以它不是一般的用具,是整个三宝的所依。

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全部坛城轮在它上面样样齐全、完整无缺,并且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如果对此轻视,当然会有严重的罪过,因此我们必须常常恭敬供养。

密宗金刚乘的全部坛城轮,很齐全地在金刚铃杵上面呈现。“并且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什么是不共誓言的标志?灌了顶之后,就应该不离开铃杵,在家时铃杵在我们的身边,出门的时候也要带着铃杵。

大恩上师讲,如果铃杵太大不方便带,在我们念珠上,把计数器做成铃杵的样子,带在自己的身上。很多珠上都是铃杵代表的,这时其实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没有舍弃誓言物、没有舍弃三宝。

佛堂上也应该有铃杵的供养,也是三宝的所依、誓言的标志。这种自性如果轻视,罪过是很严重的。这也是纠正一些人认为铃杵就是简单用具的想法,我们知道它是三宝所依的自性。

丁五、皈依之功德:

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

皈依三宝是所有正法的基础,觉悟之道也是从这里开启的。“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仅仅皈依”是指仅仅参加过皈依的仪式、跟着传戒上师念诵皈依偈、发愿、承诺皈依三宝,这就已经播下解脱种子了。或者当我们不断念诵十万遍皈依偈时,每念一遍也是播下一次解脱种子。

皈依的功德还可以“远离不善业”,因为三宝是趋入觉悟之道,缘起力可以让我们远离不善业、同时“增上善业”。

“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所有戒律的基础都是皈依戒,所有功德的源泉,也是从皈依开始不断地有的,比如后面的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见道、修道、乃至成佛无学道,最早也来自皈依。所有功德的源泉就是皈依。

皈依三宝的人,暂时也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一切所愿称心如意,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也能回忆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等,功德利益不可估量。

受皈依戒时,我们认为那时自己已经皈依了,其实那只是一个入门仪式。入门后,每天都要发自内心地忆念、皈依三宝。每天我们要念皈依,早上醒来就要皈依三宝,从皈依三宝、发菩提心,开始一天的修行。中间也不间断地忆念:在吃饭时供养三宝、佛堂上供水供灯、顶礼、经常观想三宝在头顶或心间,或者遇见好事、不好事都要忆念三宝,这就是皈依三宝的人。要经常这样祈祷、忆念。

如果这样经常皈依三宝的人,“暂时也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护法神会经常性地护念、帮他尽可能铲除违缘。“一些所愿称心如意”,所有的心愿比较容易达成。即便现在没法马上称心如意,逐渐地所有心愿都能称心如意。

“经常不离开三宝的光明”,经常不离开三宝是因为我们忆念三宝,三宝的光明也不离开。这样也能逐渐通过皈依三宝的加持、功德,回忆自己的宿世:以前在哪个地方漂流?受什么痛苦等等。

“今生来世安乐”,真实地皈依三宝后,心态就平和,这是安乐的基础,所以今世中就安乐。然后“究竟获得佛果”,究竟可以获得佛果。功德利益很多,不可估量。

如《皈依七十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

《皈依七十颂》是月称论师造的。虽然修行人、众生都可以受戒,但是如果没有皈依戒,所有上面的戒律都没办法获得,所以说皈依戒是所有戒的基础。

在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所有别解脱戒当中,皈依都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居士戒,首先要得皈依戒。如果要得沙弥戒、比丘戒,我们也首先要有皈依戒。所有上上戒律的基础就是皈依戒,它是根本、是基础。

而且,在大乘中,发殊胜菩提心与密宗金刚乘的灌顶等这一切也必须以具足真实皈依为前提。

在大乘中,比如受菩萨戒发菩提心,首先也要有皈依。受菩萨戒前,先念三遍皈依,再开始受菩萨戒。得灌顶前首先也要皈依三宝、皈依金刚上师,再开始得受灌顶、得到密乘戒律,这一切也必须以真实具有皈依为前提。

甚至仅仅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

八关斋戒,不是居士也可以受,但在受斋戒前,首先要承诺皈依三宝。受八关斋戒前的一部分内容就是皈依的仪轨。首先是皈依、再受八关斋戒。如果受八关斋戒时,不承诺皈依三宝,戒体是得不到的。

因此说,皈依是一切戒律与功德的根本。

这就相当明显了,既然是根本,那从另一个角度讲,所有的修行要成就、要获得修行的觉受、生起觉悟的功德的基础是皈依,这就更不用讲了。戒律的基础是皈依,一切出世间法的功德的基础也是皈依。所以现在我们修皈依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如果你修过十万皈依,我们每天还要在正见的摄持下,不断念诵皈依偈。

不用说了知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哪怕仅仅耳闻佛号或者对佛陀的身语意所依中任何一种结上少许善缘,也将在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最终得到涅槃。

现在的佛弟子学习过很多,比如:《随念三宝经》、《宝性论》、《释量论》,学完后对三宝的功德产生了信心,在这种信心中念皈依偈,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尤其是直接成为解脱的因。

不要说这个,仅仅只是在无意、无记的状态中耳闻了佛号,比如有些人去旅游,到寺院里去,或在寺院外面购物街上,有很多卖佛珠、卖其他东西的很多店,也在播放这些佛号、大悲咒,他听到了也能在相续中种下解脱的种子,这也是善巧方便。

在中国这样佛法兴盛的地区还是有福报的,如果你去别的地方、外国去旅游,哪有这些佛号让你听?应该没有。但在中国旅游、或者到寺院去旅游(寺院也是很多人喜欢去的地方),大殿里放了佛号,或者在外面大街上做生意的这些小店里不断地放佛号,听到后肯定就能种下种子。所以寺院里有些懂这道理的人也会放些佛号,让一些不信佛的人听一听。

还有一个是缘佛陀的身像。寺院也有佛像,不管大还是小,来这旅游的人,只要他眼睛看到了、磕个头、许个愿,只要结上缘,也就种下解脱的种子了。所以寺院的存在,对于修道的人来说是修道的场所,让一些有信心的人更增上信心,没信心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些结上佛缘。种子种下去后,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的。

像我们内心中的种子,也不知道是哪个劫,路过哪个寺院,听到了这些。现在我们相续中已经生根发芽了,有可能若干劫前,有谁不经意中或者故意在我们耳边念了佛号,逐渐因缘成熟,现在皈依学法了、开始发菩提心、修空性了,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靠近最究竟的解脱道了。

所以佛陀的身像、佛语(佛经)、佛意(佛塔),“任何一个所依中结上少许的善缘,也将在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最终通过这个种子获得涅槃。这也是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如果众生的福报穷尽了,连这个都没有了,连一个佛塔、一页经文、一个佛像、一个修行者都看不到了,到那时才是悲惨。现在这些都有——可以学法,可以生信心皈依,还有身语意的所依。

所以弘扬佛法有很多方式,这也是一种。

律藏中记载:曾经一头猪被狗追赶而转绕了一座佛塔,由此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

律藏中记载:一头猪被狗追赶,它是逃命时无记状态转佛塔一圈,就凭着这转绕一圈佛塔的因缘,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最后也获得了解脱的果位。上师在讲记中说华杰施主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解脱的。

上师在讲记中,还讲了树叶上有七条虫,叶子被风吹到水里,水里有座佛塔,叶子被风吹动,就顺时针转了七圈佛塔。最后这七条虫子就在莲花大士入藏时,成为最早的七位出家人,获得了殊胜的证悟,而且给佛法留下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恩惠。

最开始是很小的因缘,但后面逐渐地成就了不可思议的解脱利益。所以我们平时可能的话尽量地让别人(亲戚朋友等),让他们种下解脱的善根。不管他们现在信不信、学不学,或者学的时候深不深入,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最终都会解脱的。

虽然有时我们很着急,但是只要他结上缘了,从某个方面或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已经获得了授记,或者已经开始进入解脱道,种子已经种下去了。

此外也有“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的公案:从前,有一个人在路边看到一尊小泥像,他想:这尊小泥像如果这样放着,很快就会被雨水淋坏,不能让它就这样毁坏。他发现前面有一个被扔掉的鞋垫,于是将鞋垫盖在小泥像的上面。另有一人看到这种情景,他认为这么肮脏不堪的鞋垫盖在小泥像上面很不好,于是将鞋垫甩掉。盖鞋垫和扔鞋垫的二人以贤善意乐的果报,后世获得了王位。

这个公案是这样的:以前有个人走路,看到路边有一尊小泥像,应该是佛像(当然小的佛像也是佛身的所依)。他看到露天下有个这样的小泥像,就想如果这样放着不保护的话,下雨很容易就被淋坏了,无论如何不能让水把佛像淋坏。于是他就寻找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盖一下,就只发现一个被扔掉的鞋垫,于是他就把这个鞋垫盖在小泥像的上面用来遮挡雨水,接着就走了。

另外一个人走过来看到之后,觉得这个佛像上怎么盖了这么脏的鞋垫。如果我看到了估计也会扔掉。鞋垫这么脏怎么盖佛像呢?这个不是很好的,想着这不恭敬就会把鞋垫扔掉。

盖鞋垫和扔鞋垫的两个人,一个是用肮脏的鞋垫盖住佛,一个是扔掉鞋垫。他们两人都是贤善的意乐,通过这样清净的发心所做的行为,后世都获得了王位。

如果我们要较真的话,盖鞋垫也有过失,这么脏会得无量的罪过等等。扔鞋垫的,因为扔了,下雨就把佛像淋湿了,过失也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会这样讲别人。

但是他们的心很贤善,一个是没有想到盖这个会不会亵渎佛像什么的,只是怕佛像被雨水淋坏了。扔鞋垫的只是想这样盖不恭敬,于是就扔掉了。两个人都是贤善的意乐。

意速意为主,在身语意当中心是主要的,是善业还是恶业主要看他的心,而不是看他的行为。由此通过这个善根后世获得了王位。

如颂云:“善意置鞋垫,于能仁佛顶,他人复弃彼,二者得王位。”

这是归纳前面的内容,

所以说,最初造小泥像、中间盖鞋垫、最后扔鞋垫的三个人暂时得到王位等善趣的乐果,究竟播下解脱的种子,逐渐也得以成佛了。

最初是造小泥像的人种下了解脱的种子,逐渐得以成佛。中间盖鞋垫的人也暂时获得了王位、究竟成佛。最后扔鞋垫的人也暂时获得了王位、究竟成佛。靠印泥像三人得成佛。

这个公案主要是看这三个人,但还有路过的看到佛像的人,仅仅瞟了一眼,可能也种下了成佛的种子。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三宝自性,哪怕结一点点小的因缘,都会有很殊胜的安乐果。所以有因缘就要造寺院或者造树佛像。

从这个公案的教育意义来看,利益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有因缘去做,就应该生起欢喜心。没有这样的因缘,内心要随喜;如果有这种能力的时候也要随喜,不管是发心钱财、发心赞叹,还是通过其它方式提供顺缘,都是一样的。因为所缘的是三宝,对境很殊胜。

一般来讲心的状态是最主要的,但即便是以无记的心看到佛像,或者供养一支香,也能够最终成佛。还有比这极端的,即便是以嗔恨心去砸佛像,文革中砸佛像的人最终都要成佛。为什么呢?他的对境就是这样的。如果恭敬就获得安乐,成佛的速度肯定快。但是如果你去破坏,也结了缘,通过你自己发心力的缘故,也会逐渐获得解脱的。

但我们不要走弯路,没有必要去砸佛像结缘,然后等待成就。我们要去造佛像,去恭敬、顶礼、赞叹,这世会获得暂时安乐,究竟会获得解脱。三宝的自性就是这么殊胜。

现在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中,还是有很多机缘的,可以在佛堂中放置经典、佛像,每天供水、供香、顶礼,不断地做,功德利益就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有时候就带着别人去,鼓励他烧支香、磕个头,都是和三宝结上殊胜的因缘,是最终获得解脱的一种缘起。

远离不善的功德也是同样,

前面是靠这些得到善法功德,还有远离不善的功德也是一样的。

如果发自内心以最大的虔诚和恭敬皈依三宝,那么以往所造的恶业也会有所减轻或消尽无余。

如果我们以最大的虔诚心和恭敬心皈依三宝,即便以前造了滔天大罪,通过自己的忏悔,有些时候会有所减轻,说少了是有点减轻,最好的是通过皈依三宝的方式完全消尽无余。

我们忏悔是依靠三宝作为所依对治力,为什么四对治力中有所依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就是缘金刚萨埵、释迦牟尼佛等三宝的自性,把三宝作为所依对治,因为他们有这个功德和能力。

为什么佛像、佛号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因为所有的慈悲、智慧、功德,都隐藏在这些佛号当中,我们去念的这句佛号就包括了所有的功德,都浓缩在佛号、咒语、佛像中。所以我们缘它也会相应地得到这些功德。是这种自性和原理。如果我们造了罪业,一定要忆念三宝,以三宝为所依对治力,通过忏悔减轻或消尽无余。

从此以后,自相续也会承蒙三宝大悲加持,一切所做都会成为善法,也不会再造恶业。

这个是逐渐的过程。有些人皈依三宝后还没有彻底地断掉恶业,但是也许从下一世开始他逐渐对恶业没有兴趣了,也就不会再造恶业了,所作所为就和善法相应了,从自相续皈依三宝开始承蒙三宝的大悲加持。

因为三宝本身就是大悲功德藏,圆满具有智悲力、善者的自性,所以我们皈依他、随顺他,他的能力也会加持我们,逐渐使我们生起善心、具足智悲力、远离一切恶业。

比如,佛经中记载:未生怨国王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诚心皈依了三宝,结果仅仅感受了七天的地狱痛苦便得以解脱;

未生怨国王自己登上王位了,把亲身父亲提婆娑罗王饿死了,造了无间罪业。父亲去世之后,他自己的善根成熟了,再通过其他善知识的教诲,病重时诚心诚意地皈依了佛陀三宝,成为佛法中很大的施主。死后仅仅感受了七天的地狱痛苦便得以解脱。

本来他造了罪业会在无间地狱中感受很长时间的痛苦。所有的地狱痛苦,无间地狱是感受最强烈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但是他皈依三宝,认真忏悔了,在地狱中仅仅感受了七天的痛苦。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本来要堕无间地狱的,后来堕到黑绳地狱。黑绳地狱要比无间地狱轻好几个档次(黑绳地狱是第二个,无间地狱是第八个)。他就受了七天的这种痛苦,实际上是轻很多的。

还有一种说法,在《亲友书》里这样讲,未生怨国王堕地狱就是皮球落地弹起来的时间,一下子就得到解脱。

说法有很多种,因为他诚心皈依三宝的缘故,那么重的罪业也得已解脱。所以我们现在自认为业障深重,那就更要皈依,要通过虔诚的信心来皈依三宝,每天都念诵皈依,在这个修加行、修皈依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罪业就不断地在减少。

皈依可以减轻罪业,发菩提心也可以减轻罪业,金刚萨埵也可以减轻罪业,供曼扎也可以减轻罪业,都可以减轻罪业。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造的罪业再重,也经不起我们折腾的。这些都是能够清净我们罪业的殊胜的修法,所以我们要认真地修,不要怀疑三宝的加持,不要怀疑法的力量。

我们这样修的话,不用担心自己修得很差,死的时候会堕落。如果我们不相信法宝的力量,有可能它的力量就不大。但是我们就是要坚信法宝有这个力量,自己的罪业就会减轻、消失。上师也说了,有时候我们忏悔完还觉得这些罪业没有清净,好像感觉没有忏悔一样,这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忏悔法门就是有力量,我们忏悔肯定会清净的,我们应该有这种信心,这样皈依三宝就会有力量。像这里讲的未生怨王公案一样。

提婆达多造了三种无间罪,当他活活地感受地狱烈火烧身时,才对佛语诚信不疑,并说:“我现在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

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造了三种无间罪。第一个很严重的罪业是破和合僧,当年他把僧众分成两派,当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续中没有生起善根。本来那一天成就阿罗汉圣果的也延迟了。因此破和合僧过失特别大。

现在不会有人造这个罪业,因为五无间罪中的破和合僧,首先只有佛在世才有,第二必须要有提婆达多那样有能力的人,第三必须神通第一和智慧第一的目犍连和舍利子这样的弟子在世才可以。因为只破了一天,他们俩必须通过善巧方便让僧团重新和合。

佛入灭后为什么不会有破和合僧呢?因为没有一个想要超越的对境,即分裂僧团的必要性没有了。要有像提婆达多那样特别想取代佛陀、有智慧、有大福报的人才行(从某个侧面说明他福报大)。而现在提婆达多显现上是在地狱,或者他是菩萨的化现,在地狱中感受禅定的快乐。二圣徒也早已入灭。因此没有这样的环境。

现在的破和合僧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相似的。戒律中有一个。但是五无间罪中的破和合僧没有了。

第二就是出佛身血,他推山压佛,一个石头碎片把佛脚趾划破。杀死了阿罗汉,造了第三个无间罪。最后还生了邪见——相信了顺世外道的观点,不相信有前后世,把善根也断了,从而堕入无间地狱。他在世时根本没有忏悔,当他活活地感受地狱烈火烧身时,才对佛语诚信不疑,并说我现在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

上师在讲记中说,佛陀当时也显现在他面前,告诉他不单单要皈依佛陀,还要皈依法宝和僧宝。让他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

由此他将来成就正等觉果位,佛号具骨。

他还是会在地狱感受痛苦,但因为皈依三宝的缘故,以后他会成就缘觉果位,名号为具骨缘觉。

还有种说法是,提婆达多是古佛再来,他在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的过程中,一直在制造障碍,成为佛陀对立面,造很多违缘——要头颅、挖眼睛等很多麻烦事。因为他的逆增上缘,佛陀圆满了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佛陀成佛过程中都有他的影子。一般人来讲也做不到这些。

大乘经典中说,提婆达多就是一种化现,专门变成对头来圆满菩萨的修行。有些时候也不容易找到这些对境。菩萨无始以来修菩萨道,按照《入行论》观点来讲,越多思维利益众生,做利益众生的事,顺缘越多、怨敌越少。如果菩萨行修了很长时间,内心善业成熟到外面时,能造违缘的人越来越少。菩萨们就化现成魔王,给他们显现成违缘。

我们不要想这是历史故事,制造麻烦的人只在佛陀因地才有,而我们现在不会有。当这些菩萨看到我们修行时,也许会化现我们身边所谓讨厌的人,让我们修安忍、增长我们的修行。这也是可能的。我们也不知道到底谁是菩萨,父母是吗?女儿是吗?同事是吗?这也不好说。

格萨尔王传记中,也是说超同是给他制造麻烦的人。后面谚语中说,如果没有超同的话,格萨尔王爬不了那么高,成就不会那么大。没有提婆达多,佛陀也不会成就。因此有些地方说提婆达多是古佛再来,是创造让佛陀上进的助缘的一个化现者。

当他在地狱受苦时,阿难尊者派一个弟子去问候他。显现上他是在地狱,实际犹如三禅比丘般快乐,没有丝毫痛苦。因为他内心并没有真实地破和合僧,只是示现而已。有些教言中讲,他是一个真实化现;有些地方从共同乘来讲,他是真实地造无间罪,真实地在地狱受苦。

咱们这个地方是从共同乘观点来讲的。其它一些地方针对一些大乘根基,可以从更了义的侧面来讲,提婆达多作为逆增上缘,示现在地狱中受苦,其实很快乐,一丝一毫的痛苦都没有,犹如正在感受天界或者极乐世界的快乐。因此针对不同根基有不同的说法。

这也说明如果我们皈依了,罪业逐渐减少,恶行逐渐递减,从现在开始逐渐走上解脱道。不管现在皈依后精进与否,不精进也已经种下了种子,从下一世再下一世种姓慢慢苏醒,因此劝别人皈依利益还是非常大的。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

《前行广释》第90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我们现在要趋向于成佛之道、觉悟之道,因此修心的方法、修行的方式非常重要。修行的方法是让从凡夫人的执著到完全不执著,而且这个不执著并不是我们说的 “什么都不执著”之类的,而的确是没有什么可执著的。

相应于实相的不执著和相应于分别念的不执著不是一回事情,有时说的“我不执著”,这里的词语表达的意义完全不相同。一般的“邪的不执著”或者“分别念的不执著”没办法相应于实相,对于解脱道的帮助并不大。

如果这种不执著的确是相合于究竟的实相,也即本来的自性不执著,这样就完全可以相应于解脱道,因此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于心识的本性、如来藏的本性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修行慢慢地趋入。

从分别念执著的状态到无分别智慧(或佛智)的不执著状态还差得很远。虽然分别念的本性就是实相,但就是这个本性非常难以趋入、很难认识,因此自己也需要通过修行来进行观察。在这种自性中,必须通过佛陀以及传承上师们的教言一步一步来达成。

《前行引导文》帮助我们把如何趋向于实相的修行讲得很清楚。一方面,通过这些修行,我们的心从某个角度来讲是趋向于觉悟的。另一方面,在修行进步的过程中,它的障碍、违品也是一分分地断掉。往前走等于断障,也相当于趋入实相。为什么呢?因为究竟来讲,如来藏本具一切功德,如果它的障碍慢慢断掉,它的本体不可能不现前。所以,相应于实相的断除障碍和了知实相后正面去观修,二者之间是一个本体不同反体的关系。

《前行引导文》让我们通过不同的观修逐渐趋向实相。一开始,要通过共同加行的方式生起出离心,把这个最大、最强烈的执著断掉。最粗大的执著是耽著轮回,通过四加行的方式必须要打破对轮回的执著。

然后通过修不共加行让心逐渐靠近解脱道。因为即便生起了出离心,即想出离的意乐已经有了,“我决定要出离!”,对于出离、解脱等方面的认知可能已经到位了。但是有了想出离的意乐不等于已经出离了,所以在生起出离心之后,下一步如何出离呢?这就必须要通过修持从皈依开始然后发菩提心等一系列修法,逐渐引导我们的心真实趋向于解脱。修行内加行对于解脱道是直接可以趋向或相应的方法。修完共同加行之后把粗大的障碍去掉了,还必须修持不共加行。

不共加行一方面来讲接近解脱道,另一方面也是把中等的障碍去掉。后面还要修大圆满正行或者修显宗的空性,把更细、最细的执著去掉。如果把这些粗、中、细的违缘、执著、障碍都去掉之后,心的本性不可能不现前。

就好像天空本来是干净、蓝色的,但是因为云很厚,这时我们就离干净、蓝色的虚空很远,因为障碍很大。但是如果刮起了狂风,就可以首先把最厚的云去掉,可能还剩下一点点中等的云,成了“薄云盖日”,刮到最后还剩下最微细的。如果把这些最粗大、最厚的、中等的和细微的云全部吹散之后,蓝蓝的天空完完全全就可以呈现出来。

我们自己的本性本自清净、本具佛功德,但是因为被各式各样的障碍障蔽住不让它现前。修行正法也就是通过佛菩萨的教言,把粗大的、中等的、细微的障碍等等通过修行的方式纷纷去掉,之后本性就可以逐渐完全现前。

前面已经学习了共同加行,现在学的是不共加行。不共加行分为皈依的修法、发菩提心的修法、金刚萨埵百字明的修法、供曼扎的修法、上师瑜珈的修法,通过这些修法逐渐让我们的心趋向于成熟。

这些修法的第一步,华智仁波切讲“皈依是开启圣道之门”或是“解脱道的基石”。如果皈依这个修法没有修好,就没有办法打开解脱道的门,或没有找到解脱道的基石。修上面的法如同盖高楼,如果基石没找到、基础都没打牢,上面的一层、二层、三层楼乃至于顶层的这些高楼大厦都没办法真实完工,即便勉勉强强修上去了,它也不稳固,那就非常危险。

如果没有把该修的前行法要修好,就很着急地往前跑到密乘、最究竟的大圆满等,修倒是可以修,观托嘎、修本净、或者生圆次第都可以修,也许有时可以修出一点点感应,但这是不是真实可靠的解脱道呢?不好说。因为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便修出一些感应也不算是菩提的因。如果没有出离心,即便修出一些感应它也不是解脱道。

通过修行中法的力量,无论是禅修或是其它法,认认真真地去修,总会出来一些感应。但是感应不是解脱、不是证悟,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要证悟,必须要有证悟的因缘。感应有感应的因缘,可能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如果这些条件具足了,可能就获得感应。

解脱道有解脱道的因缘,如果解脱道的因缘不具足,那么解脱道是永远得不到的。解脱道的因缘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皈依,必须要把皈依修好,然后是内加行。当然,前面的出离心也必须要修好,即完完全全追求解脱道的心首先必须要生起来,这就是获得证悟或解脱的第一大要素。这个修好之后,这些不共的皈依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等方面都要修。

皈依的修法把我们安置在真实的内道中。因为一般而言,如果泛泛来讲,有很多人比如外道也想要出离轮回,他这种想要解脱的心也有。但是在皈依方面,即生起了解脱心之后,外道就皈依自己的天神、自己的道。佛法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从这儿开始有差别了,所以说“内外道以皈依别”。如果想要获得真实内道的不共解脱,那么获得解脱和觉悟的要素、基础或者因缘必须要具备。第一就是要皈依,进入真实的内道。

第二,仅皈依三宝进入了内道还不够,因为要成佛必须要相应于大乘。相应于大乘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虽然在修行,也可能得到一些修行中的觉受,但是不相应于大乘道。

这个菩提心必须要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生起来。不是说“我发了,因为在修这个仪轨之前都念了三遍发菩提心,应该是相应于大乘了”,这不一定。这个发心仅凭颂词上面念几句它不一定有力量,有可能在中间遇到很多违缘,或者说在修行过程中以前那种自私自利的心会起主导作用。念了这三遍,其实在修法过程中不敌内在根深蒂固的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修道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被自私自利心所转了,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发。只不过在根深蒂固的自私自利的心外面包了一层发菩提心的薄膜而已,它的力量太薄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自私自利的心。

我们要真实地下功夫,把自私自利的心彻底地灭掉。后面还要讲,“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光是念三遍发了菩提心不重要,真正内心中生起菩提心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在修菩提心的时候认认真真地力争让它生起来。念十万遍其实也是让它生起来的一个必要,反复串习这种心。但是在反复串习之前,对于发菩提心的理念、修菩提心的窍决等都必须要非常认真地对待。只有认真对待了,才会有真正的收益。我们认真对待这个法,法才会认真对待我们。

如果对于发菩提心非常认真,最后内心中才能生起菩提心;如果对菩提心的修法不认真对待,就生不起来,二者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发了菩提心之后要忏罪,把它的违缘、障碍通过念百字明的方式忏除。发菩提心相当于把目标定下来,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这个目标定下来之后要扫清障碍。佛菩萨观察完之后,发现扫清障碍最好的方法是百字明,通过念百字明的方式可以迅速清净我们的罪业。

罪业清净之后,还需要一种顺缘,必须用很快的速度来积累资粮,最好的方法就是供曼茶罗。把这些该清净的清净了、该积累的积累了之后,相续已经清净到一定程度,再通过“上师瑜伽”强烈的加持,这时内心中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上师瑜伽是强制性地让我们趋向于解脱道和证悟实相的最殊胜的方便。如果前面的修行修得很好,修到上师瑜伽的时候就已经有证悟的机会了。这部《前行》是大圆满法的前行,如果没有证悟实相,也可以通过上师瑜伽等修法让相续高度成熟,成为一个非常高级的法器。这时再灌大圆满的顶,传大圆满的窍诀,在这个高度上面再修窍诀的话就非常容易证悟。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如果认真对待《前行》,在修《前行》的过程中就有可能证悟实相。即便没有证悟实相,只要认认真真修了,就会让我们成为真实的法器。对于高法、大法都可以接受,同时还修得动,完全和法相应。最圆满最究竟的高法、大法有什么作用呢?它是最接近于实相以及我们本性的、最能让如来藏现前的方法。

如果你的相续能够接受大法(不是指能够听到的这种接受,而是指完完全全可以装得下这个法的根基、法器;也不是相似的,而是真实可以相应的时候,能接受最快证悟实相的法),即相续和法的高度平齐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个法很快趋入实相。因为这个法是帮助我们趋向于实相的最快的方法,如果心到了这个高度,再使用这个方便就很快趋入实相了。

现在我们的相续还很低劣,但是法很高,二者之间不对等,这个法就没办法成为我们趋入于实相的方便,这个“法”还不是“法”。为什么?因为这个法是帮助我们趋向实相的“方便”,但是现在对我们而言,高法不是“方便”,因为心很低、法很高,二者之间有很大落差,所以就没办法。因此必须要把我们的根基慢慢抬起来,抬到和这个法相应的高度,顺着这个法的桥走到相应的高度去,趋向于实相。

前行法一定要认真对待,以此慢慢地就可以成为真正的修行者(法器)。如此一来,所有的修行都是真的,你这个修行人、所修行的法、得到的一些觉受都是真的,没有一个是相似的,随便拿一个出来观察都经得起考验。如果没有认真对待,貌似在修大圆满,一观察,是假的。修行人在修别的,再一观察,也是假的。内心相续中哪个方面拿出来看都经不起或害怕别人观察,为什么呢?就是很多时候基础没打牢。

我们说自己是佛弟子、佛教徒,而佛弟子应该做的、最基本的就是求解脱道。而我们的心和所修的法是不是一心一意为求解脱道呢?一观察马上就发现不是!这样就变成了一个虚假的佛弟子。我们说自己是大乘修行者,一观察连菩提心的影子都找不到,也是假的。有时我们说自己是密乘行者,观察的时候也是假的。一观察发现好像我们相续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这可能由于以前自己的福德或者相续根基没有成熟。

上师也说了这可能就是因为没有重视前行,导致我们所有东西都是假的,不过是没有灵魂的空壳而已,现在我们就要把它充实了。我们已经皈依了,就是佛弟子,就要通过前面的共同加行让我们生起想要解脱的心,再通过皈依趋入于解脱道,通过发菩提心的修行让我们变成真实的大乘行者,最后通过不断地串习法义成为真实的密宗法器。

如果每一个内加行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修,那就是名副其实的修行者,全都是真的,没有虚妄,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修行。若花了很多时间,修来修去最后只得到一些相似的功德,虽然也是功德,但是有点可惜了。

为什么可惜呢?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对前行再认真一点,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功德。但就因为没有重视的原因,浪费了很多机缘,很可惜。当然每个人的根基、福报也不一样,有些人不管怎么样就只能得到一点,但是有些人还可以得到更多。是否能得到更多,主要看我们是不是很认真地对待上师们的传法。如果很认真对待,一定可以得到更多,自己不认真就没办法。

皈依的修行一定要好好地专注,因为它是趋入于解脱道的基石、是趋入圣道之门的缘故。如果对门都不重视,那么对里面的珍宝可能也是没有兴趣的。说有兴趣,只是喊口号罢了,其实还是对外面的东西有兴趣。因为不知道里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大家都说好,那也跟着喊好。真正有兴趣的,还是现在正在经历的、看到的、正在享受的这些,很多修行人还是对世间的东西更有兴趣。如果是这样,更好的东西是得不到的。

所以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地去修,对待开启解脱道之门的皈依,也要非常认真地去弄明白它的原理、修行,该生的信心也都要生起来。认真对待的话,我们的相续一定会转变。不认真,就没办法生起应该有的利益。

“皈依的因、皈依的本体”前面已经学完了,现在学的是“皈依的功德”,即皈依了有什么利益,这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要投资,或买个商品,都要知道把钱投进去到底得到什么收获,如果发现收获会很巨大,我们就有兴趣。佛菩萨很善巧,也告诉我们修皈依、念皈依偈、内心皈依三宝的利益。上堂课讲了一些,今天继续来学习皈依的利益,让我们对皈依的修法生起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很愿意修行。

如今,我们这些人依靠上师善知识的大恩大德得以听闻到殊胜正法,进而心里生起了行善断恶的一点点念头,这时如果能够尽力从内心深处皈依三宝,那么三宝定会加持自相续,使自己的信心、清净心、厌离心、出离心、坚信因果等等一切圣道功德逐步增长,直线上升。

“现在我们依靠上师善知识的大恩大德听到这些殊胜正法”,也是因为自己的一些善根,如果没有善根,虽然上师善知识出现在世间讲法,也不一定遇得到。比如现在的社会中,这么多大德都在传法,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听闻,根本不知道还有人在讲法这回事。

一方面,自己需要有一定的善根,另一方面,也需要上师善知识的大慈大悲和善巧方便。他们有智悲力,很想把解脱道告诉我们。也通过很多方便,如建道场,他在道场里讲,大家到道场里听,这也是一种方便;还有网络平台,他在网络上面讲,我们在网络上面听。因缘聚合了就能够听到这个法。

这是什么法?是解脱法,是让我们觉悟的方法。它不是一般的课程或世间知识,是真实地引导我们的心去掉一些杂念、迷惑,让心真实地了知、证悟现前本性的方法,是非常珍贵的。因为上师善知识的大恩大德,我们才听闻到这样殊胜的正法。

如果时间长了却不了知其利益,就会觉得这个法没有什么了不起。听法、讲法好像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法本也没有什么珍贵的,这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法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法是帮助我们完完全全灭掉痛苦、真实现前本性、获得永远安乐的。对这个都不重视,那对什么重视呢?每一个真正想要为自己好、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对这个法一定要高度重视,只有它才能帮助我们达成最究竟的目标。

每个人最朴实的想法就是“离苦得乐”,谁能帮助我们达到呢?真实地且最究竟地“离苦得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永远地安乐和离苦,只有这个圣法。百分之百肯定地说,除了这个圣法之外,没有一种方便方法可以达到。

因此法能够在世间中流传,还有人想学法,还有上师们在讲法,可以通过观修法生起定解,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这样的机缘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我们对于法的意义本身生起了定解,就会觉得它非常珍贵,也会非常珍惜和恭敬法。

现在由于上师们的大恩大德,我们才得以听闻殊胜的正法,进而生起一点点行善断恶的念头。因为听了之后,知道了善法的功德利益和恶业的过患,我们的心就缘上师们的法,有了一点想法。什么想法呢?一定要断恶行善。现在正在做不好的事情,就要断掉,或者以后不能做,这是听了法之后,生起了这一点点的念头想法;还有一种想法是觉得善法很好,没有做的善法一定要去做、正在做的善法要继续做。

以上都是因为听闻法之后,才生起的一点点取舍的念头,这就是趋向于安乐和觉悟的第一步。

我们听闻到且有了想法之后,“如果能够尽力的从内心深处皈依三宝,”这里的重点是说如果想把这个修法的念头保持下去,仅凭我们自己的一些善根和福德还远远不够,必须要依靠具有加持力的三宝。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尽心尽力、完全从内心深处皈依三宝(不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是真正了知了三宝的功德,从内心深处皈依三宝),再加上有信心、恭敬心,“那么三宝定会加持自相续”。

佛陀已经完全现前灭谛,一切功德已经现证,一切过患已经断除;法宝是道谛、灭谛的自性,也有灭除罪障烦恼的能力,是可以给予我们快乐的一种加持;僧宝已经现前了道谛,三宝都有其威猛的力量。但是这个威猛的力量,如何在我们的相续中得以体现呢?在我们心相续中能够感受得到这个威猛加持力的连接,就是恭敬心和信心。

如果有了恭敬心、信心,和三宝的加持力就连接了起来。如果没有恭敬心和信心,就算三宝的加持力再大,还是缺少一个和它的连接点,没办法和它相应。

这里讲“要从内心深处”,为什么是内心深处?前面讲过皈依有时候叫“皈命三宝”,有些大德讲是用生命来皈依。皈命是最重要的,我们皈依,不是用身体或语言,而是用生命来皈依。如果我们的心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恭敬和信心,那三宝的力量完完全全可以在相续中显发出来。

三宝的加持力是周遍的,但能够得到多少,关键是要看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条件。条件越好,也就是说法器越好、信心越好、越恭敬,加持力也就越迅猛。好比我们现在处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外面大太阳照着,很温暖,怎么样才能得到外在太阳的温暖呢?关键就看能把封闭的空间打开多少?凿开一条缝,就出来一点点光明,进来一点点温暖;如果凿开一个大窗户,阳光就可以从这儿照进来;如果把所有屏蔽的东西全部去掉了,和外在的阳光全部融合了。

让我们和三宝遍知一切或其力量相应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信心。而信心、恭敬心就是把障碍打掉的方便,否则是很难突破这种违品的。因为“恭敬心、信心”和“傲慢、邪见、怀疑”是相对的。“怀疑、邪见、傲慢”等这些都是障碍,把我们和三宝的加持力隔开了。

怎样去打破它呢?必须要通过信心等。如果有傲慢,就要生起恭敬;如果生邪见,就要生起信心。通过信心把负面的东西去掉,就能够感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的自性,了解地越深,对三宝皈依的信心也就越深;如果信心越深,加持力也就来得越猛烈。

这里讲“三宝定会加持自相续”,并不是说,不从内心皈依就不会加持我们,而是说我们能够得到多少。一方面来讲,三宝的自性如佛菩萨大慈大悲,这容易理解,那么法大慈大悲如何去解读呢?以前讲过,真实意义上的法是道谛和灭谛,它不会单独存在的。灭谛自性存在于佛宝相续,道谛自性就存在僧宝相续,所以僧宝和佛宝都是大慈大悲圆满的或者是大慈大悲已经生起来的。

初地以上的菩萨证悟空性的时候,同时和空性相应的大悲心都生起来了。这种三宝的自性,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三个东西。法宝自性要么在佛宝相续中具备的灭谛自性,要么就在僧宝相续中具备的道谛自性。如果去祈祷,肯定可以得到殊胜的加持。

另一方面是使自己的信心得以增长,首先要有一定的信心。相当于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有一分信心,通过一分信心尽量去祈祷,(在我们这个阶段)把这一分信心用到极致,回过来的就可以得到两分的加持。得到两分加持,我们的信心就增上了,再用这个增上的信心,再去祈祷并对三宝恭敬,又得到加持,又增上了,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良性循环。所以首先要有信心!有了一分之后不断地祈祷、恭敬,再生信心,信心得到加持又增上,慢慢信心就会直线上升,逐步增上。

“清净心”也是一样的,得到三宝加持之后,我们对于佛法僧三宝,就知道是非常清净的,怎么样体现呢?就是没有过患。一地以上菩萨通证悟空性,他的过患已经减少了很多,因为证悟了实相的缘故。佛宝的过患是完全没有的,所以,我们对于佛宝和僧宝的信心,都会增上。我们对于佛法僧三宝的清净心增上了之后,也能够相应于这样的清净实相。

三宝本性是清净的,如果我们对三宝生清净心,那么这两个“清净心”是可以相应的,我们的清净心其实是相应于三宝自性。三宝自性代表什么?代表究竟实相。佛陀已经完全证悟究竟实相,僧宝是证悟了一部分的实相,且还在不断上升中。

如果对三宝生起清净心,也就意味着我们在靠近或相应清净的实相。我们一定要生起清净心的原因,就是必须打破对佛宝的邪见,比如觉得是不是佛宝哪个地方不圆满?或者僧宝有什么大的过患?这样相应我们的分别心,很容易看到过失或者退失信心。

通过加持之后,对三宝的清净心也会增上。清净心的表现有很多:菩提心也是一种清净心,因为想利益众生的心没有掺杂一些自利的烦恼。空性见解,也是一种清净心。对三宝、四谛的清净心,还有对于道友的清净心等,都是可以增上的。

“厌离心”就是对轮回的厌离心,还有一个“出离心”,厌离心和出离心有的时候是一个意思。如果“厌离心”和“出离心”并列的话,厌离心主要是对轮回的厌离,对于轮回的整个六道现状的本性认知之后,不愿意再去轮回的一种厌离、背弃的心。出离心是解脱心。一个是厌离轮回,一个是求解脱。有的时候是一个意思,厌离心就等于出离心;如果是并列的,厌离心是对轮回的厌离,出离心是对解脱的向往、出离轮回就代表解脱。一个是厌离,一个是出离。

还有就是要“坚信因果”,对修行者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因缘,因为所有的这些都关乎一个因果:大至十地菩萨成佛,也是一种因果。因为十地菩萨做了因,修法圆满之后就成了佛,就是他的果。所以大到证悟成佛也是因果,小到做一次放生,能够得到一些利益,也是因果,这全都是关乎因果的。

因果从世间正见开始,修行四厌世心,生起出离心,也是因果。修四厌世心是因,生起出离心是果;修菩提心的修法是因,生起菩提心是果,这些都是因果的关系。修行福德智慧资粮是因,最后福德资粮阶段性成熟的时候(初地菩萨)就是果;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成熟的时候,就是佛果僧宝。

所有的佛法修行,都离不开因果,也就是说,如果把因果取舍做到极致,一定会成佛。成佛之道其实就是因果之道。有时一看到因果,马上就联系到第四品讲的因果,其实第四品讲的因果是“十善和十恶”的因果,但是这里的因果是广义的因果。所有的修行都是因果的取舍之道,如果把因果之道做到最细致、最究竟,一定会有最究竟的果。因做究竟了,果一定是究竟的;如果因不究竟,果就不究竟;没有因就没有果,邪因不会得到正果。

如果是正因,但是力量不大、不够,那么果也小也慢。如果因广大,为什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因非常的广大,它的果当然广大,即大乘的一到十地、大乘的佛果;空性的因很广大,所以证悟空性的无分别智也广大。我们一定要对因果的因缘法则通过方方面面来生起决定的信心。

只有对因缘法则生起了决定信心,才更愿意在因上面着手,什么时候注意力在因上了,修行就入正道了。因为从空中降下来了,本来好高骛远飘在空中,不知道自己干啥,但是落到地上了,就开始一步一步真实地行走。如果对因果之道、因缘等不了解,就好像浮于空中,找不到修行的感觉。

什么时候对因缘法则产生了信解,对因重视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地修道。把因修好了,就有果。不可能果在前面,如得到佛果了之后再修六度、再发菩提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要把因修好,因到位了果自然会有,这都不用求的,因都圆满了不可能不成佛。就像以前的《修心七要》里的恰卡瓦格西是修自他相换的,他在临终的时候,热切地祈祷佛菩萨加持转生到地狱去,他一定要到地狱去度化众生。但是他一辈子修自他相换全都是善法,而且这个善法特别强大、强烈,所以他在临终的时候给弟子讲,让弟子一块儿祈祷他愿望实现。因为刚才出现了一个瑞相,是一个什么景象呢?预示着他要生到净土去,他就让大家一起祈祷往生净土不实现,让我能够生到地狱。

他不愿意去净土,很热切地想转生地狱,但是他的修行到了就是这样的。当然这是从某个侧面来讲因缘法则,其实大菩萨是自在的。刚才讲的这个,说明他一辈子修菩提心,很强烈地想转生地狱利益众生,但是临终出现的就是净土庄严的景象,而且那个时候还想要大家一起祈祷不要转生到净土去,非常希望要转到地狱去度化众生。

我们所有的修行,如果因方面到位了,比如说修菩提心(后面不共加行第二个修法要讲),如果修这个牧童发心,把它修到极致,即“所有众生先成佛我再成佛”,如果把这个因修的非常圆满,不可能在众生后面成佛的,肯定是最早成佛。

因为心的力量越大,成佛的时间就越快,这是因缘法则丝毫不虚的。这就叫做因果的奥秘,往往是越不考虑自己的人,得到的东西就越多越广,越考虑自己的,比如说国王的发心(此处仅针对菩提心而言,国王发心绝对不是自私自利的发心,为什么?因为它是三种菩提心之一),成佛的速度最慢。

牧童发心不考虑自己,成佛的速度就最快。因果很微细,奥秘就在这里。如果能够放松执著,就能得到的最多。反之如果紧紧地抓住,就得到更少,而且执著本身对我们就是伤害。如果把我执放松就没办法伤害了,因为“我”都不存在了。我执越小,被伤害的机会就越少;我执越大,到处都有伤害,一个小小的事情都可以伤害我们。这都是修行过程中,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因果的奥秘。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也想不通这个问题。

这是从厌离心,还有坚信因果这方面来讲的。因果非常地重要,如果我们把因修极致了,把世俗谛的修法修极致了,胜义谛一定会现前——所有因素齐全的时候不可能没有果,即便不想也会有。如果因不齐全,天天想即身成佛,三个月、六个月成佛,不可能,因都没有哪里有果?

当我们修行慢慢上路,发现自己对因果的细节、对前行法开始重视了,就说明真的开始入道了,因为这些都是脚踏实地的修法。没有认识到就说明还在飘,对这些重视就是入道的标志。所以噶当派的大德常说,如果问上师有什么功德,千万不要说什么神通广大、见本尊,一定要说他对因果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决定信解,要说他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这才是真实的。

宗派的核心是什么?或者修行人的、上师的功德是什么?且看噶当派大德赞叹自己的宗派,都是说对取舍因果、菩提心、看破今生非常重视,这些都是修道的扼要。这里为什么把坚信因果拿出来讲?因为的确这是个关要。因为对因果坚信,我们才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约束自己的身语意。

坚信因果还是一个随顺之道:因缘法则是世间的自然规律,你相不相信它都在这儿。只不过如果你相信它、随顺它,就能够得到利益。如果你不相信,和它对着干,或者相信却不照着做,因为违背因缘法则,只会自己受到伤害。

因果法则、因缘法则是自然规律,我们相信并随顺因果,其实是随顺自然规律。如果把因做好了,依自然规律来讲一定会得到这个果。如果所有的修法是以出离心摄持的,一定和解脱道相应;如果所有的善法是和追求世间利益相应的,只能够得到世间利益;如果修法是和大乘道相应的,果一定是大乘的。这里面没有丝毫的错乱。

所谓修行就是随顺因果法则而行,里面没有取巧的东西。只有把修行的因认识到极致、做到极致,才可以真实地安住于正道,所以修行之道也是因果之道。

“一切圣道的功德都会逐步增长,直线上升”,这是得到三宝的垂念、加持之后,所有的修行非常容易成就,所以每天都要忆念三宝,不管是苦也好、乐也好,唯三宝为依止,因为三宝是不欺惑的。如果具有欺惑心是登不了地的,所以圣僧都是不欺惑的。佛陀把所有欺惑的因早就灭掉了,所以也是不欺惑的,因此说三宝自性是不欺惑的自性。我们的心认真依止不欺惑的三宝,自己也不会被欺惑,就能够得到真实不虚的善妙果位。

相反,如若将皈依祈祷上师三宝弃之一旁或者束之高阁,那么不管你现在的厌离心、出离心等有多么善妙,但是因为形形色色的外界善于蛊惑人心,加之自身智慧浅薄、无有主见,分别念很容易被诱惑,尽管现在奉行善法,可是轻而易举就会走向罪恶。

这是从反方面讲: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皈依,对前行法、基础法不重视,将皈依、祈祷上师三宝这么殊胜的方便法弃之一旁,束之高阁,那么不管现在相续中通过什么因缘而出现了一些厌离心,或者有一些想要解脱的心,这也善妙不到哪去。

也许自己觉得很不错,但不管有多善妙,还有很多内因外缘作用:“形形色色的外界善于蛊惑人心”。我们现在的环境并不是净土,不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中大家听到的声音都是苦空无我、无常、空性等大乘妙音,或者般若摄颂、大圆满愿文之类善妙的法;周围的人全都是具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善妙功德的菩萨、大德们;环境也因阿弥陀佛的发愿,生在这个地方不可能生起粗大的烦恼。所以那种环境就不用操心了,自然而然就想修行。

但是现在我们处的娑婆世界是个不清净刹土,通过业惑形成的外境很要命:是通过众生的烦恼、无明、我执、不清净的业所感召形成的。极乐世界是依阿弥陀佛的善愿不断回向功德形成的,而且他回向的时候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心不断回向,那种力量不可思议。那种环境是纯粹的无分别智摄受的善业回向形成的。因是无分别智摄受的善业,果当然就清净。

我们的环境是我们内心中的无明、烦恼、我执,或是有漏的善业形成的,所以就不清净,也不具有让我们的心变清净的作用,所以说在这个环境中有点危险。我们转生在这个地方,就说明是业把我们牵引到这种环境中来,也就是说内和外是相应的。外面的环境是这种形形色色的环境,我们的心也喜欢这些东西,就转到这儿来了。所以我们很容易耽著它,要不然生贪心,要不然生嗔恨心——这也容易让自己修行退失。

“加之自身智慧浅薄没有主见”:我们自己的智慧也很浅薄。虽然佛菩萨、上师们讲了很多善妙的道理,但是我们因智慧浅薄的缘故,听不进去或理解不了,或没有主见。别人随随便便说几句似是而非的道理,我们就对三宝上师生起邪见了,这也有很多。

“分别念很容易受诱惑”,我们很容易被自己生起的分别念诱惑。一方面是我们的分别念容易受到邪知邪见的影响,受到邪说的诱惑;第二个方面是分别念也很容易受到分别念的诱惑,我们太相信自己的分别念了,觉得我们的分别念是对的。

这些都是不太理想的因素。在这样的环境、内外不好的因缘状态之下,“尽管现在不离善法”(很多佛弟子是这样的,现在已经皈依了,已经在奉行善法了),“可是轻而易举就会走向罪恶”。因为心态不稳固,虽然现在在奉行善法,但这么多内外的因素去干扰去影响,假如没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获得三宝的垂念和强有力的加持,也就是没有真正的后台,就很容易让我们的道心退失,很容易就走向罪恶。

本来我们是从罪恶的深渊中出来的,探个头看了一下又回去了。类似于我们已经想要修善法,从无明黑暗中准备要出离了,但是出来之后皈依了一段时间,修了一段时间善法,发现没有什么,然后又重操旧业,回到以前的造罪业、坚固我执中去了。所以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非常危险。

有时看到娑婆世界、看到轮回当中的痛苦,尤其是修行的违缘时,真的很想往生净土,因为净土没有这些让我们退失的因缘,对修行者来讲这是最向往的一个因素。因为我们很担心自己的修行会退失——很热情地修行佛法的意乐和道心,会不会哪一天就没了?看到以前的修行道友现在没有信心了,就会想自己如果变成那样就麻烦了。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因缘会成熟。在娑婆世界中很多都是不可靠的,轮回尤其不可靠。但是看净土的功德,不存在这些问题。一旦到了净土就是不退转者,不会邪行,不会退转到六道、退转到烦恼中。那是非常保险的、让我们能够保持自己修行的地方。

虽然某些地方讲在娑婆世界修行积资净障比较容易,但危险也特别大,不知道什么时候生了邪见、犯了罪业忘了忏悔,或者不想忏悔,或者无所谓,这样堕了恶趣之后时间会非常长。所以有时说净土修行没有娑婆的环境积资净障会很慢,但假如堕到恶趣,比如一旦堕到地狱,动不动是几百万年、几个劫的时间,那就更慢了。如果菩提心很坚固,有一点功德,有些菩萨发愿就在娑婆世界一边积资净障一边度化众生,这也可以,但是很多人其实是很危险的。为免道心今天有明天没有这种情况,还是往生极乐世界好。

因此,我们务必要清楚地认识到,要想今后彻底斩断不善业的相续也没有比皈依更为殊胜的。

讲了这么多让我们退失的因缘,现在又往生不了怎么办呢?一定要经常忆念皈依,念诵皈依。通过对三宝祈祷、皈依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的邪知邪见,或者不利于修行的因素,通过皈依三宝的力量予以遣除。

经常忆念三宝,这本身就是让我们生起信心或者去掉邪见的方法,再加上我们的信心感召三宝的加持力,可以去掉很多违缘。比如我们经常性地皈依三宝,很多邪说或者邪知识、不好的因缘,在我们每天的祈祷声中就会自动让路。碰不到邪说,也很难受它们影响。就怕在皈依过程中没有经常性地忆念三宝,没有经常性地对三宝产生强烈的信心。如果没有造这些因缘(当然我们的分别念会不断地生起),其它邪知邪见、邪友、邪知识,还有非人、波旬等就有机可乘,就可以接近你、影响你。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忆念,恭敬地祈祷,很多因素自然就回避掉了。

再者,深度地忆念三宝本身是和正道相应的,我们真实深度忆念佛宝的功德(菩提心圆满、方方面面的智慧)时,我们在忆念、观想、祈祷时,就是在和实相相应。生起正见,邪见就生不起来了。再加上我们忆念法宝(四谛、菩提心、空性等),本身就是在和正道相应。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忆念,生邪分别念的机会就少了。

如果不忆念三宝,从早上起来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肯定会想以前习惯的东西,会去想那些形形色色蛊惑人心的东西。分别念生起来时是不相应于解脱的,善法、道心就很容易退失。之所以要经常性地、深度地忆念三宝,一方面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在一个时间里只能做一件事情,当深度忆念正法、忆念三宝的时候,邪分别念根本没有。而且碰到不好的环境、碰到邪说,也因为忆念三宝的缘故不会受到影响。

而且忆念三宝得加持,这是外部的加持。因为恭敬心、忆念心的缘故,可以帮助我们遣除很多违缘,这就是三宝的威德力。忆念三宝本身是一个很深的修法,因为我们忆念的三宝是实相的自性,当忆念实相时,就没有忆念虚妄、世俗的相,没有忆念它也就没有力量。

现在正在修行皈依、念皈依的道友们,了知三宝自性功德之后要认真地去忆念三宝的功德,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把内外密的所有违缘障碍都一一遣除,修道方面的顺缘,信心、清净心、坚定心、出离心等都能够稳步增上。三宝可以给我们加持。那我们为什么不祈祷?应该要祈祷。而且很有必要。

如果认为“我靠我自己,我不靠三宝”,这没有必要,因为违缘太大了。既然佛陀、莲花生大士有愿力,既然佛菩萨很愿意帮助我们,那我们就一定要开口要,开口要了他就会给。因为“我的自尊心”,“我就是靠自己”,不开口那也没有办法,因缘不成熟,没办法跟他建立联系。这也是一种因缘法则。三宝具有功德,但是还需要去祈祷,你不开口他给不了你,这就是因缘法则。在当前复杂的、很容易堕落和生起邪分别念的环境中,想让我们不善业的相续不生起或者斩断,没有比皈依的修法更殊胜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修持。

再者,正如人们所说的“精进行者魔众尤憎恨”以及“法深之时黑魔亦猖獗”。

世间的俗语、佛经论典中也这样讲,“精进行者魔众尤憎恨”。越精进的修行人魔众越嗔恨,越愿意去伤害。修行人越精进,内心中邪分别念、恶分别念、魔性就会越来越少,魔众就会非常地忌妒、嗔恨。因为这个修行人不单单是自己修行,他修行的力量还可以影响其他人。魔是以伤害众生为业的,他蛊惑众生、让众生生烦恼而堕落成为他的魔子魔孙,或者让众生堕恶趣流转轮回。

一个好的、精进的修行者,不但自己修行,摆脱了魔的控制,还可以影响很多人,让很多人生起善心、修行善法,这样魔就受不了了。他会觉得这些人本来是我的子民,你通过修行影响了他们;或者认为是本来你都是我的子民,现在要造反了,想要通过修行来脱离我的控制。从这个侧面来讲,越精进的人魔众就越憎恨,越容易去制造违缘。

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引用《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教言:“精进但是执著重的(执著重就是空性智慧少)人最容易受到魔的损害。精进但是有空性智慧摄持的,魔伤害不了他。”很精进,同时安住在无执着中,如梦如幻的智慧非常的成熟,这种又精进又有智慧的修行人魔是伤害不了的。又不精进又没有智慧的人,魔也不会伤害他,因为这种人本来就是魔,本来就处在魔业中。

精进肯定会有违缘,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就像“注意,要翻车了,大家做好冲击的准备”。当然,做好准备能不能管用是另外一回事儿,但是首先得有一个心理准备:我修这个法肯定是有违缘的。一旦出现了违缘,有准备和没有准备是两回事儿。比如说我知道你躲在后面要吓唬我,有心理准备,那你根本吓不到我。没有心理准备,一过去“哇”的一声当然吓一跳。这就是有没有的差别。我有心理准备,知道有违缘,违缘出来时我早就准备好了。如果没有心理准备,信心满满地往前走,认为肯定没有违缘,那违缘一下子出来的时候自己就受不了。

所以第一要知道“精进行者魔众尤憎恨”,修行正法的人肯定有违缘。第二知道后要想法儿去对治。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可能不行,所以要经常祈祷三宝,尤其是祈祷莲花生大士,因为老人家发愿要遣除修行者的外内密的障碍。如果对莲花生大士的信心不是那么强烈,对观世音菩萨、对地藏菩萨有信心也是一样的。总之一定要祈祷某一位圣尊、三宝、上师都可以。

我们还要做好准备,在精进的同时多修持、多训练如梦如幻。《大般若经》里面讲了,如果精进的人同时又有不执著的如梦如幻的智慧,魔众是伤害不了他的。一切如梦如幻,就像再厉害的人打虚空也伤害不了虚空一样,没有着力的地方。执著心就是着力点,有着力点就可以打你。如果你观空性,没有着力点了,他怎么打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又精进又有空性的智慧,才是最优秀的修行者。

“法深之时黑魔亦猖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修道上升一点,魔的障碍也会上升,当然这只是某一个阶段。当修行到了一个绝对高度时,就看不到魔的影子,已经把魔甩到无数条街以外了。因为你内心中已经生起无分别智慧,他完全没有办法伤害你了。

《般若摄颂》中讲,要自己去证悟空性,这样魔就绝对没有办法伤害你。再者,如果我们没有证悟,自力也没有办法调伏,三宝威德力可以保护胜解行地的菩萨或者我们这些初学者。等到证悟了空性就可以保护自己了。当然真实的难胜地是五地,五地菩萨所有的障碍都无法胜他。是不是一地的菩萨就可以被胜呢?一地菩萨可以自保,魔伤害不了,五地则可以完全压服所有的魔障。初地完全可以通过证悟自保,但是全面碾压魔众还是没有办法做到。五地以后就可以。这些就是方便、窍诀。

法越深时,障碍显现尤其多。学《前行》的法,学《入行论》,都非常的殊胜。《前行》的法要是次第调伏分别心的法,非常的殊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分别念的波动或者外在的违缘,不管是财务方面的还是其它方面的,都有可能出现。

《入菩萨行论》讲大乘菩提心,大乘的核心就是菩提心,没有比这更重要的,所以在学习《入行论》时,也很有可能出现违缘。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或大圆满时都有可能出现违缘。我们要知道这是一个好事情,如果在正法时遇到障碍就说明走的路是对的。什么障碍都没有出现,要么是福报非常的深厚,要么还没有被魔看上(这点道行还不值一提),也可能是太懈怠了。所以虽然在学,但是没有障碍也是有可能的,障碍正在路上还没有到你这儿,过两天就敲门的可能性也有。

因此,我们方方面面都要学习,做好准备。我们现在修行解脱道,早期一定会有坎坎坷坷,一定会有违缘,违缘主要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因为我们的内心有很多轮回的习气,现在要翻身从中出离了,一搅动,所有的债务都翻了起来,就会显现成内心和外境中的障碍。如果我们咬牙坚持过去,就没有什么了。内心中得到足够大的对治力量就不怕了,但是现在来讲对这个问题要非常重视。经常念莲师心咒或修忿怒法,或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等不能间断。一旦间断违缘很容易出现,尤其是针对闻思修的违缘。

世间的违缘对修行不一定是违缘,我们平时所讲的违缘主要是退道心或者对闻思修的障碍,这是真的违缘。对我们今生后世、暂时究竟的福祉做障碍,是真违缘。如果只是做生意亏了一点本,或者今天摔了一跤,不一定是违缘。也有可能通过这个打击,道心陡增,一下子就看破了轮回,觉得没有意义,然后开始猛力地修行——所以世间的违缘不一定是真违缘,让我们退道心的才是。我们应该做好准备,多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每天不能间断。

供护法也是一样:不要让我们退菩提心与道心,这就是最主要的祈祷。祈祷护法加持我的股票涨,在最高的时候卖掉等等,当然也可以祈祷,但不是最重要的。护法神有时候也不管这些事情。股票又不是法,最多是个世间法,他不会护持世间法的。护法神真正护持的是出世间道。

所以,为了让我们道心坚固、修道不出现违缘,一定要祈祷护法神加持。祈祷莲花生大师也是这样:加持我不要退道心。别的东西都可以放弃,但是这个不能放弃。如果我们有很坚固的道心,外在的违缘再大,也不能够动摇我们的今生后世、暂时究竟的福祉,这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要观察、要做选择,这么多的利益中哪个最大?道心的不退失是最大利益,因为不单是今生后世,暂时和解脱,全靠这个。能够从世间利益中得到是很少的,而且得到的时候还有很多副作用。当你拿世间利益的时候,必须要把副作用也照单全收。你不可能只拿它的利润,而这些副作用不要。

世间法中没有纯利润,只有出世间道中才有。没有罪业的、或者说是没有副作用的,只有解脱道的利益。你的钱多,副作用也会跟着来,钱多想法就多了:该怎么存?存了之后银行会不会不可靠?想法多得不得了。就像你升官了,从副科级调到了正科级,升官之后你的麻烦又来了,还有很多的副作用。世间的利益跟着来的就是副作用,根本没有办法摆脱。

但是出世间道不是这样,它是纯福祉。修行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痛苦、挣扎、不悦意的地方,但是一旦相应、修成了,即出世间的利益一旦得到了,那就是纯利润没有副作用的。世间的利益得到了,跟随来的就是副作用,而且不稳固。你可以拥有一段时间,过段时间就该还了。这些福利你必须要退回社会或者退回别人,重新再奋斗、得到之后就又来副作用了、又要退回,这是很麻烦、很让人烦心的事情。所以我们思考轮回过患,这些都要考虑进去。

为什么解脱道的利益好呢?为什么我们不要放弃呢?我们追求世间利益的过程是艰辛的、有挫折的,追求解脱道还是有艰辛,从有艰辛的侧面来讲是一样的。但是解脱道本身在追求过程当中,它是有调伏心的力量的,是甘露的自性。所以即便我们艰辛,但是它的力量本身就可以化解掉我们一部分的痛苦,而追求世间法的过程没有这个功能。在缘法修行的时候,艰辛本身有可以化解我们一部分痛苦的作用,“法”就有让我们心境相对平和的功能。

得到之后就不一样了。虽然都有艰辛,但是代表正道、正法的利益一得永得,没有副作用。世间法的利益得到了还是会丢失,它有副作用。我们要从两方面来平行对比,之后我们就知道修道不能退。不可以让我的修行给其它法让路;只有世间法给修行让路,修行绝对不能退失。

不管现在我们修行怎么样,每天的功课、闻思都必须要做,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最究竟的福祉。真正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必须要认真观察,然后做一个选择,到底选哪一个?明摆着这些东西有这么多副作用,而且这么艰辛才能得到、得到之后还会丢失,没啥意义。修正法现在虽然痛苦一点,但是得到之后一得永得,它的产权可不是七十年。

解脱道是一得永得,这和世间法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不知道,众生如果不学习佛法都是短视的,看不到很远。必须要在正道、佛法当中给我们慧眼,并要观察:这个就是利益最大的。不管怎样显现上痛苦、违缘多,我都要坚持修下去。因为一旦成功之后,它的利益非常大,不单单是给自己利益,而且给在奋斗过程当中所有的人都提供利益。这是很大的利益,而且他发心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得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

我们都很清楚,如今正值五浊恶世,修持甚深法义、行持广大善举,经常会面临着现世尘间的种种诱惑、亲朋好友的屡屡阻挠、病痛魔障的层层违缘,再加上自己的心里也是疑惑重重、妄念纷纷等等,正法的障碍变化多端来摧毁善业资粮。

现在就是五浊恶世。我们错过了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正法时代,错过了在龙树菩萨教下听中论,也错过了莲花生大师那儿听密法,这些都错过了。流转到现在已到了五浊恶世。

当然,一方面是五浊恶世,另外一方面我们遇到了很甚深的法义,这是很值得庆幸的。但是要让法义能够利益我们,就必须要坚持修持。对法义本身要有高度兴趣,而且修行法义要持续性地坚持下去。所以“修持甚深法义、行持广大善举”就是很关键的时候,因为一旦修成,就可以从这么多麻烦中一举脱离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是五浊恶世,“经常会面临着现世尘间的种种的诱惑”,很多的诱惑让我们很有兴趣。每个人喜好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很多诱惑都在不断地出现。

还有很多“亲朋好友的屡屡阻挠”。修行正道的时候,很多亲朋好友不理解,就担心你入歧途了?入邪教了?是不是被洗脑了?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想法,这就是相似的善心:好像是好心,有些就是恶心。有很多亲朋好友都在阻挠我们修行善法。

很多修行过程中还有“病痛魔障的层层违缘”。有时候生病、有时候有魔障,加之“自己的心里也是疑惑重重、妄念纷纷”:走解脱道到底有没有利益?走到尽头到底是什么样子?也是有疑惑的。还有很多邪见、恶念、妄念纷纷,这些障碍都跳出来拖我们的后腿。

“正法的障碍变化多端”,通过很多的障碍“来摧毁善业资粮”。这时候依止善法、善知识特别重要,依止一个修行团队也很重要。世间打拼事业也需要非常精良的团队来互相配合。一个演艺明星都有团队帮助他的。团队如果运作得好,他的事业就可以做得比较好。

修行者也应该有一个团队,依靠团队的力量(有时候叫共修道场,有时候叫寺院道场等等),就可以帮助我们。如果靠自己打拼,有时候根本坚持不下去,团队有团队的加持力。当我们在失落的时候,有人来鼓励、开导,有人和我们一起分担,是帮助我们走出困惑很好的环境,还有很好的法脉传承。这些外缘都具备之后,我们在修道过程中,自己再多祈祷上师三宝,就可以把违缘去掉。

修道过程中有这么多人修行,有很多人纷纷掉下去了,但也有很多人成功了。比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成功的典范,有很多人突破了这些违缘。他们都能突破为什么我不行呢?应该这么想:他能做得到,我也能做得到。我们应该对自己励志一点。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人或是因外境的诱惑,或因内心的分别念坚持不了,纷纷就退落下去,就开始摧毁自己的善业资粮。有时候生强烈的邪见,就会把以前的资粮摧毁掉;有时候是生起邪见之后不愿意再学下去,把未来的善业资粮摧毁了。

我们要知道这是一条对自他非常有利的道,无论如何要坚持走下去。前一段时间在宣传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时候也有那么多违缘、障碍,但是决策领导者也好、下面的人也好,知道必须要走、不走就死路一条,克服了所有的违缘。这个智勇、意志力非常坚固。

修行的长征也一样。我们的目的地是成佛,利益一切众生,就像当年红军的目的地是要到陕北。他们有一个总的战略思想、规划,我们也一样,是修行上的长征,三个无数劫也许不够,是心路的长征。首先也是知道我们要到解脱地、成佛地。路上有这么多围追堵截的东西,天险、河流也好,对立的军队也好,很多违缘;后面有追兵、前面有阻挡。但是红军有战略和战术的智慧,还有非常坚固的意志品德,所以,他最后突围成功了。

我们也一样,这么多的违缘,很多人如果坚持下去也就出去了;坚持不下去的人中间可能投降了,或者偷偷回家了,这也有可能。但是对我们来讲,如果坚持修下去一定是光明的、对自他有利益的,中间不管遇到再多的违缘,我们还是要坚持。

如果下定决心精进修持皈依三宝等一系列的对治法,修行的所有障碍就会变成顺缘并使善法越来越增上。

我们要下定决心精进修持,要皈依三宝。因为三宝有这个力量,所以我们一定要经常精进祈祷,通过最大的信心来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很多瓶颈其实你努力地祈祷,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如果自己很怯懦,或者想我祈祷有没有能力,管不管用?这种心态就是瓶颈。心态本身是个问题,而不是什么大问题解决不了。关键是你懈怠的心理是一种障碍,突破不了瓶颈。我们如果拿出最大的勇气和恭敬心来祈祷上师三宝,没有什么障碍突破不了。所有修行上的障碍都可以遣除,顺缘都可以增上。

不仅如此,而且当今时代有些在家人说是为了一年当中全家平平安安、除病免灾,而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于是乎将一些既没有得过任何灌顶和传承也未曾圆满持诵基数密咒等的上师僧人们请到家中。

下面这段话说:要保护我们一家人一年当中平平安安,没有违缘的话,最好的修法就是皈依三宝。否则如这里所说,佛法比较兴盛的藏地很多家庭都有这个传统和规矩。“有些家人为了一年当中平平安安”,他们可能会在年末或年初的时候,请一些修行人或僧人来做些法事以达到除灾免难或者起到保护措施的作用。

但有时请到的僧人没有得到过任何灌顶,没有传承,也没有圆满持诵基数密咒。基数密咒是指,比方你要给这家人修持忿怒法(不管是修持大威德还是忿怒莲师)。首先修行的人自己要得到这个法的灌顶,有这个法的教授和传承,而且要把灌顶要求的数量圆满。比方说这个修法的基数是十万遍,那你至少要念够十万遍以上,有些时候基数是要念诵一百万遍,像这样的话首先基数要圆满。

如果圆满了这些条件之后,再去修这个法,就会有加持力,但是有些没有福报的人请来一些即没有这个法的灌顶、传承,而且对于基数密咒也从来没有修炼圆满的僧人请到家中。

这些上师僧人则摆设一个猛修仪轨的坛城,本来没有任何生圆次第境界,只是睁着一双碗大的眼睛,对着一个食团生起忍无可忍的嗔恨心,口中喊着“召召、杀杀、呀呀、打打”,一听就给人一种面目狰狞的感觉。

这些僧人因为是不合格的,外表可能显现僧人的形象,但是内在没有修持禳解法的或者是说修持猛修法的条件和资格。他们首先从外表上摆一个猛修仪轨的坛城,然而他们自己没有任何生圆次的第境界,只是瞪着一双碗大的眼睛(因为有时修忿怒法的时候要显得很忿怒),手上要拿着个金刚橛,对着一个食团。

食团代表什么?代表一些魔障。首先用糌粑等捏一个食团,然后通过这些仪轨把魔障勾招到里面,再用金刚橛去降伏。有时我们看到用金刚橛砸食子,为什么要砸?是要把魔障勾招进来予以降伏,此时是以慈悲心、生圆次第的境界。

表面是降伏,其实对伤害的魔障来讲,他也有超度他的能力,至少可以把魔障压服住,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没有机会再去造新的恶业,这是对他很大的帮助。就好像现在把坏人关在监狱里,不管他改造得好不好,即便放出后再杀人放火,但是在监狱里面啥都做不成,也就没办法继续造业了。

有些时候是把他压伏,有些时候直接把这些恶魔等非人超度,所以他要对着食团进行修法。

但是因为他没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境界,他不懂这些,也没有能力勾招,就是用金刚橛砸糌粑团而已。口里面还高喊着召召、杀杀,在修忿怒法的时候仪轨就有这些。他要一边安住在生圆次第,一边嘴里面要念诵。因为念诵的基数和咒语都是有力量的,召召、杀杀把他们勾招进来后,就开始压伏,杀或者打等等。这样就把魔障们不好的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掉,降伏之后通过他们的能力超度到净土当中去。

所以“一听就给人一种面目狰狞的感觉”,当然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大德也是这样的,但是他们内在是有大慈悲心、也有生圆次第的境界和功德,但这些人外表看起来是一样的,内在没有这些功德,这里华智仁波切讲的就是不具备功德的这些人。

随后他们唯一做的就是血肉供养。

然后他们就开始杀一些牛、羊,把这些血淋淋的肉供养坛城中,供养给猛尊。

如果好好观察诸如此类的现象,诚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的:迎请智慧天尊维护世间的利益,犹如将国王从宝座上拉下来,吩咐他做扫地的事情一样。

米拉日巴尊者有这样的教授,迎请智慧天尊(金刚橛或者大威德等都属于智慧天尊),还有很多其他证悟的佛菩萨,来维护世间的利益。比如说我要去请这些猛尊来帮助我降伏这些怨敌,因为怨敌给我做了很多的伤害,所以我一定要打压他。

就在我们开始修仪轨的时候,把猛尊从法界中请下来,去做世间的杀人放火的事情。打个比喻就好像让很尊贵的人去做很低劣的事情。慈诚罗珠堪布以前是也讲过,刚刚我们讲供护法时也讲了,有些时候如果为了自己的一些小事情,完全为了世间法而去供护法的话,就好像把国王从宝座上拉下来让他去扫地一样。国王做的事情不是扫地,整个国家的事情都需要他去做的,他可以承担更大的利益,所以让他去做扫地的事情很不合理。

护法神也是一样的,遣除修道的违缘是最大的事情,而其它世间的事情相对次要。我们自己供护法,主要是让我们的道心增上、生起菩提心,也让所有和我接触的人都能够生起菩提心,得到正法的利益,从这方面祈祷的话护法神会很高兴。否则你天天供护法,把护法请下来就是怎么样保佑你发财,这方面他就没有兴趣来两次也许不想来了或者根本就不管你这些事情。这是一个教授,第二个教授:

又如单巴桑吉尊者也亲口说过:“将密宗的坛城设在村子的羊圈里,怎么能对治呢?简直可笑!”

密宗的坛城是很清净的,村子的羊圈是很脏的、很染污的,清净的密宗的坛城在羊圈里面很可笑。你要修持密宗的法,必须要在很清净的大殿里面,比如说在经堂里面、干干净净的房子里面,你要修持坛城必须把房间布置的非常庄严和清净,这时在这里面修行佛法是很好的。否则要是随随便便就把坛城设在很脏的羊圈里,那你修也修不成。

这个羊圈代表很脏的,密宗坛城代表清净,你用很清净的佛法来做很肮脏的发心事情,这也是很可笑的。这也是对照前面的意思,那些上师僧人的修行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只是自相的嗔恨心,然后就开始做这些降伏,把密宗很清净的修法染污了,这样没有什么大的利益。

像这样的持诵密咒必将沾染上苯波教吟诵的过患。

苯波教有什么吟诵的过患呢?苯波教在修行的时候,很看重血肉供养,他们把羊、牛杀后摆在天尊的面前开始供养,然后就承办一些世间的事业。如果我们修生圆次第的时候,也是完全和苯波教教主一样没有慈悲心、空正见、生圆次第的境界,如果这些僧人也只是用血肉供养来取悦天尊的话,就和苯波教一样了。苯波教通过杀生得到多大的过患,那么现在形象上的僧人这样做,同样沾染上这些过患,必将沾染同样的过患意思是这样的。下面就是给我们正解一下降伏事业:

降伏事业,也只是对于那些没有私心杂念、为了成办广大弘法利生事业的人来说才有开许,也就是可以降伏十大应诛的怨敌魔障。

没有私心杂念,要证悟空性或者至少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而且也应该有慈悲心。所以想要修降伏法的话,第一要有证悟空性的智慧,第二要有很广大的慈悲菩提心。修持降伏法不是为了害众生,是为了饶益众生。不是用相似的慈悲心,来掩盖自私自利的心,而是的确发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再有生圆次第的境界、空正见等境界,这时可以修持。而且要有修持降伏法圆满的标准。

莲师的弟子们在修降伏法的时候也是有个标准。修成之后可以做一些试验,比如通过咒力可以把乌鸦、狼等杀死之后,能够通过修法让它复活,这时才可以修降伏法。否则你只能把他杀死的话,拿把刀去也可以做到,这样降伏更直接。只不过你用咒力杀可能追查不了你,这样降伏不负法律责任,拿刀去杀可能要负法律责任,可能也就这个差别而已。

真正的降伏法,应该具有很高证悟的,不是一般世间杀人、杀生那么简单,需要真实的大悲菩提心。我也看过一些讲降伏的,是在大悲心的基础上面,再生起那种降伏的心。还有要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和超度到净土的能力,如果超度不了,要压伏他的话需要以真正的菩提心来终止他造恶的相续。必须要有这种发心和这样的能力才行。

上师在讲记下面的脚注里也讲过,十大应诛是对三宝、对佛法造重大违缘的。一方面来讲如果你对佛法造重大违缘的话,其实伤害的是众生和修行者的利益。修行者是发菩提心的,每天都在不断给众生回向,如果障碍的话,很多人这方面就可能中断。另一方面给佛法三宝做违缘,造罪者缘的是严厉对境,他的罪业会非常强大。

这是其中两种,还有其它八种,大概都是十大应诛罪业深重,这方面降伏是有的。还有一些降伏法,比如说以前的热罗大师,他降伏的那些不是十大应诛,有些已经是大翻译家、大成就者,有些是一地以上的菩萨,他为什么要降伏一地以上的菩萨呢?看起来好像是这个人和那个人,这个派和那个派之间的斗争,但是通过他这样的降伏,可以让菩萨的地位很快可以顿超到十地或佛地,非常的强劲。他们有这种能力。

但是一般的降伏都是针对罪业深重的人。要降伏他、终止他恶业的相续,否则这样下去对他和整个佛法的事业有很大的伤害,对他自己也有很大的伤害,这时有能力的大德就会修降伏法。但降伏法不是谁都可以修的。以前在学院,法王如意宝他老人家通过智慧和慈悲心摄持,我们在下面跟着喊几句,念一下咒语,大的事情都是他们做的,我们在这里面主要是积累功德和资粮。像这样我们相似去修,也能遣除我们的障碍和违品。

一般来讲平时我们一个人修的话,应该把咒力、降伏法或者威猛法对着自己的我执来修,千万不要对外。降伏法的咒力应该对内,对自己的分别念、邪见、罪业、自己强大的我执,这方面修降伏法要比寂静法来的快。

当我们遇到很大的违品过不去的时候,修威猛法很快就能把我执和罪业调伏,但发心是很重要的,修降伏法永远是针对自己内在的我执和障碍。

如果偏执自他而以自相的嗔恨心进行降伏,那么不但不可能降伏对方反而将成为自己堕入地狱之因。

我们在学戒律的时候,不管是居士戒还是出家戒,其中有一条:以咒力杀人,也会犯根本戒。如理如法地念诵是有一定能力和威德力的,也会产生效用。假如你修咒力成功了,真正把对方杀死了,如果有戒律时就犯了根本戒,没有戒律就造了杀人的罪业。通过这种方式杀害了对方,不管是杀非人,还是杀人(很多非人也会通过威猛的咒力受到伤害的)。

如果这样修持的话,完完全全地是在用佛法、解脱道来让自己堕恶趣,完全没有必要。堕恶趣的因太多了,在世界上随便都能找到,何必要用佛法的方式来堕恶趣呢?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既然让我们修这种善法,就要按照佛教的规矩、因缘,用出离心、菩提心来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根本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三昧耶不清净的人一味地进行血肉供养,非但不可能修成智慧天尊和护持正法的护法神,反而使黑法方面的所有妖魔鬼神纷纷云集来享用那些供品及食子。

如果我们修这些法不如理,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三昧耶(密乘戒)不清净的话,一味地进行血肉供养,这些大威德智慧天尊是不会来的,护法神也不会来。反而使黑法方面的所有妖魔鬼怪会来,因为你的发心正好和他们相应。你没有发菩提心,阻挡他们的能力也没有,你这种发心正好让他们来享受供品。

虽说这些鬼神眼前似乎给他们做些利益的事,可是从长远来看,只会给他们带来多种不幸。

鬼神在享用供品食子之后,可以给你提供一些顺缘。血肉供养修完之后,求的事情好像给承办了,是不是本尊帮你承办了呢?不是的。你没有生圆次第,修供养时把非人、妖魔鬼怪给招来了,他们享用了你的供品之后,帮你把事情做了。你觉得是自己学了调伏法事情承办了,就越修越起劲了。暂时看起来好像是有些利益,但长远来讲是没有的,他们没有什么慈悲心,一定是对你有伤害的,会带来很多恶兆和不幸。

所以我们务必要一心一意皈依三宝。

世间这些鬼神、龙天护法,你要供养他,修行来的很快,事业也特别快,但是副作用也特别大。但是佛法方面,修出世间的护法神还有本尊,要有很多严格的条件,具足了就可以修成,没有任何副作用。这方面一定要分清楚。

我们碰到过有些修行者,听说有些很迅猛的世间护法,虽然知道从开始供养他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没有一个好结局,但是他还是不顾一切,觉得眼前的利益太重要了、太关键了,根本不顾以后的利益,就开始修这些世间护法。

很多世间的仪轨是确很管用,但是修完之后就慢慢开始出现很多的毛病。很多寺院里有僧人脚是跛的,或者眼睛是瞎的,他就是供养世间护法的人,慢慢就会有违缘在身体上出现。有些护法神示现会满足你在世间的愿望,但死了之后你要把生命供养他,成为他的眷属或者堕恶趣。相当于把你的生命献给他,你死了之后可能就归他管,成为他的眷属了。这方面上师经常讲,有时是因为太耽著世间利益,不管怎么样我都要修这个护法神。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这些小的利益而丧失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和善趣安乐,这个是没有必要的。

这辈子好过、难过也就几十年,都会过去的。不要因为这几十年短暂的时光,把我们长远的解脱利益搭进去,没有这个必要,这就是真正的近视眼了。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智慧的人才做这个决定。所以我们务必要一心一意皈依三宝。

实际上,迎请那些相续寂静调柔的上师、僧人,念诵十万遍皈依偈是最保险不过的。

与其迎请一些没有生圆次第的僧人,念一些降伏法,给自他带来不幸,还不如迎请一些相续调柔的上师僧人,来家里面念诵十万遍皈依偈,这个是最保险、最好的。什么样的违缘是三宝没有办法遣除的呢?肯定是可以遣除的,如果一心一意皈依三宝,念诵皈依偈,可以遣除一切违缘。

其实修忿怒法、降伏法也离不开三宝的范畴。而且修持降伏法危险大,对修行者要求非常的严格。而修皈依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只要你对上师三宝有信心,相续调柔就可以修,自己也可以修。如果为了今年的平安,修一段时间皈依,认认真真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请一些道友来念诵皈依,或者交钱给寺院、学院,念诵十万遍皈依都是很好的。

这样一来,自己已经入于三宝的庇护之下,今生不会出现任何不愉快之事,一切所欲如愿以偿,还会得到善法方面天众的竭力保护,而且黑法方面的诸魔障也无法靠近。

也就一句话,修皈依只有功德利益没有任何副作用,一点危险性也没有。简单实用而且又非常好,通过念诵,已经入于三宝的庇护之下,今生不会出现不愉快的事情。然后一切所欲可以如愿以偿,而且因为念诵皈依的缘故,得到善法方面天众的竭力保护。不会像前面修血肉供养,善法的天人纷纷逃离,不敢接近你。

现在你修皈依,所有的善法天神都很愿意来保护你,因为他们也愿意听到皈依,愿意亲近对皈依三宝有信心的人。三宝的威德力让黑法方面的魔障没办法靠近你居住的地方。这方面讲的全都是功德利益,没有副作用。

举个例子来说,

讲一个很著名的案例,

从前一个盗贼被主人逮住,主人一边念皈依偈一边用棍棒打他,比如,念一句皈依佛,打他一下,(这样四句皈依全部念完后)就将他放了。

四句皈依,是指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主人念一句皈依上师就打他一下,再念一句皈依佛再打他一下。总共打三次,如果是四皈依就打四次,这两种说法都有。就将他放了。

(盗贼想:释迦牟尼佛恩德实在很大,幸好皈依偈只有四句,如果皈依偈有五句的话,我可能已被打死了。)

其他经典说,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皈依幸好只有三句,如果有四句就被打死了,版本不一样,大概意思差不多。其实多打一下,也不一定就打死,只不过盗贼心中要这样想而已。有说像这样打一下就重复一句,类似于打他的比丘、修行者给他做皈依一样。他内心并没有皈依,但印象很深刻,也就念了,单单就凭这个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在他心中好像皈依偈的声音与疼痛成了无二无别,脑海里一直回响着朗朗的皈依偈声。

他的印象太深了,在极度恐怖中,一边打一边念诵,就好像皈依境的声音和他的疼痛变成无二无别一样,脑海里面一直很自然回响着这个皈依偈的声音。

他到一个桥下躺了下来。这时,桥上来了许多鬼魔,它们说“这里有一个皈依三宝的人”而不敢过桥害他,便吵吵嚷嚷地逃走了。

因为他脑海里回响着皈依、皈依,虽然口里没有念,但心中在不断地回响着这个声音,也会有很大的力量。还有一点,这些鬼魔也有些他心通的,能知道别人心中所想。他心中好像一直在念着皈依,这些鬼魔能了知他心中所想,知道他是皈依三宝的人,而不敢过桥害他,就吵吵嚷嚷地逃走了。

平时我们一心一意皈依三宝的话,绝对不可能受到非人、鬼魔的伤害。有些人所谓受到魔鬼的伤害,其实只是自己的幻觉、内在业力外现而已,不是外在的鬼魔、非人。如果认真修皈依,非人鬼魔没有办法靠近念诵修皈依的人,皈依可以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多吉祥。

所以,如果从内心诚挚皈依三宝,那么今生可遣除一切损害,后世将获得解脱和遍知的果位等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一切损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真的遣除损害一切。皈依以后今生大的问题不会有,很顺利。还有一种解释是除了业果已经成熟了的,没办法改变,果实还没有成熟、即将成熟的都完全可以通过皈依的方法遣除。有些果已经决定成熟了,正在成熟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也改变不了。有些即将成熟的,我们认认真真地修皈依,完全可以让它不成熟,可以遣除一切损害。

“后世将获得解脱”这是暂时的果位,遍知的果位是究竟的解脱。如小乘的初果,或大乘的初地,这些都是暂时的解脱。究竟的解脱就是遍知果位,小乘是无学道、阿罗汉,大乘的究竟解脱道就是究竟的佛果,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果位。所以暂时和究竟的果位都从皈依而来。

不管中间退失与否,如果从皈依之后这一天开始,就走上了觉悟之道,最终一定会获得暂时的解脱和遍知的果位。只不过我们皈依的心很深很坚固,解脱和获得遍知果位的速度会很快。

如果皈依后又退失了,在短暂的时间中可能会受苦。但是因为皈依的缘故,种子种下去了,过了若干劫或若干世之后,曾经皈依的种子又会重新复苏过来,慢慢就会对三宝生起信心。所以不管后面退失与否,皈依之后最终都会获得解脱。

有些时候我再再地想,中国的确福报大,很多时候,不管形象上、暂时性的皈依,有很多机会可以皈依三宝。有些人皈依完就开始认真学习,有些就像赶时髦一样,大家皈依我就皈依,新鲜劲过去之后也就算了,但不管怎么样都种下种子,不像其它地方想找个机会都没有。

不管这些寺院是不是闻思修的道场,有佛像让你看。有的墙上写着: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开玩笑的方式念一遍也是念了;墙上写着:嗡玛尼贝美吽或者南无阿弥陀佛,你也念了,有意无意地种下解脱的善根。这是这个地方的加持,从种下解脱的善根来讲还是很超胜的。

不管汉地还是藏区,都有很多机会,很多人到藏地旅游,看到佛塔看到寺院,就能种下解脱的功德。要是到非洲旅游根本看不到,这就是不同地域的差距,这就是福报大的体现。觉得值得在这方面作观察。下面是引用佛经的比喻。

如《无垢经》中说:“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皈依三宝的福德,如果具有色相(比如瓶子、柱子一样可以看到),足够遍满虚空界,哪怕就念一遍皈依,如果皈依的功德具有色相,也可以遍满虚空界,而且虚空都装不下。何况是真实地、再再地修十万遍皈依,功德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生起信心皈依,很有必要。因为生起信心念十万遍,念一遍就巩固一次信心,念十万次就十万次的巩固,如果每一次每一句都如理如法地安住在皈依的意义上念诵,的确念完十万遍以后皈依三宝会很稳固。即便是散念也会在念诵的过程中持续性地增长功德。

《般若摄颂》中也说:“皈依福德若具相,此三界亦成小器,大海乃为水宝藏,藏合岂能衡量耶?”

皈依的福德,功德是一个意思,皈依的功德,福德如果具相,整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会变成很小的容器。“成小器”变成很小的容器,容纳不下的意思。打个比喻就好像大海是水的宝藏,“藏合岂能衡量耶?”藏合注释是一个藏升的六分之一,一藏升是四斤。藏合很小,就像我们喝茶的杯子这么小的容器,怎么能衡量大海的水呢?根本没有办法衡量。

我们根本衡量不了皈依的功德,三界都成小器了。整个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很广阔的,相对于皈依功德,都变成很小。为什么皈依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因为佛宝、法宝、僧宝都是无穷无尽的自性。佛陀以前缘无量无边的众生发了菩提心,所以证悟也是无量无边,是一个福德藏。我们皈依佛、和佛相应,自己也能得到无量的福德。法宝、僧宝每个都是无尽的自性,所以要皈依一切佛、皈依一切圣法、皈依一切贤圣僧,这样的功德的确是没有办法衡量的。我们要对皈依的功德发自内心地生起欢喜心,这时才愿意每天修皈依、忆念三宝。

此外,又如《日藏经》中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

大恩上师说以前他在讲这个的时候,也是非常高兴的。这个教证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应该生起欢喜心。有情任何一个人皈依佛,其实就是皈依三宝,“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只要皈依佛之后千万的魔众都不能害,“俱胝”是千万人,不是十万的意思,俱胝是无量,这数字也有不同的安立。

皈依后就算他破了戒律,而且心很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暂时有可能破了戒律,堕落,但是最究竟也能趋向涅槃。比如今生你皈依了,受了居士戒或出家戒,但你破了戒但信心没有退(破戒是因为烦恼粗重,没有办法守护,但是对三宝的信心还是在的)。而且也没有修禅定,经常散乱于世间法,但是他对三宝的信心一直存在,也不会堕恶趣。

就好像有些往生极乐世界的修行者,他在世的时候基本上根本戒已经破完了,但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一直没有退,皈依三宝,皈依阿弥陀佛,他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来迎接他,也是往生极乐世界了,这个不是堕恶趣而是获得涅槃、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果位了。

破了戒律可能会堕恶趣,但是这里有三宝罩着,如果你信心还在,按理来说应该堕落了,但是不会堕落还有解脱的机会。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完全是三宝的威德力导致的,还有自己的信心力。

有些人在修法的时候心很散乱,但他的信心很坚固。有些修行者的公案中,他外面做很多散乱的事情,比如有些道友给僧众、上师、道场发心,没有时间认真修,但他对上师三宝有坚固的信心,死的时候还是有解脱的机会。信心和三宝威德力的确可以从教证中体现出来。

如果有的时候担心自己哪个地方戒律有点损坏,或者是心这么散乱,就把这个教证翻出来看一看,安慰一下自己,不仅仅是安慰,的确是佛的教言。我们刚刚也讲过有迹可寻的案例,我们一定要坚持。当然如果戒定慧我们都修,这是很好的。当自己的福德和情况不允许或做不到,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无论如何不能退,宁舍生命也不舍三宝,如果你有这种信心的话,绝对还是有解脱机会的。

由此可见,皈依具有无量功德。所以,我们理当勤奋念修一切正法之根本——皈依。

不单单在数字上要念,而且内心中要修,要对三宝的功德产生信心,不断地忆念,发起皈依的心,这么大的功德为什么不去做呢?一定要做。

虽已皈依然而诚信弱,虽受三学然仍舍持戒,

我与如我无心诸有情,不退坚固信心祈加持。

这是这一品的结文暂停偈,即有些大德在造论中暂时停下来写的暂停偈,也算是归纳。

虽然皈依三宝之后应生起信心,但是对三宝还是诚信很弱。“虽受三学”虽然已经接受了戒定慧三学(大恩上师讲记中解释成别解脱戒律、菩萨、密乘戒律三种学处),但还是舍弃了持戒。因为戒定慧中戒学是基础,戒学舍去了,定学和慧学肯定是失败的。而皈依有皈依的戒律,如果皈依了但诚信弱,虽然接受了三学但舍去了持戒,就是很恶劣的意思。

“我与如我无心诸有情”,和我一样好像没有心脏,众生为什么没有心脏呢?皈依三宝这么大的功德,应该生起信心,信心弱就是无心的表现。舍弃了持戒也就是舍弃了三学,因为戒学是定学和慧学的基础,戒学舍弃了,定学谈不上、慧学也没有了。“仍舍持戒”,虽然受了但是也是舍弃了三学,这也是无心的表现,戒、定、慧是通向解脱的途径,舍弃了这么好的就是无心的表现。

对于我和像我一样的众生不退坚固信心祈加持。让我生起不退的信心,上师三宝一定要加持我。加持我坚固信心,信心不退且越来越增上。

一切圣道之基石——皈依之引导终

以上把第一个修法的内加行讲完了,但下面我们还要修、不断地意念。这么好的修行方法、这么好的功德,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对待和修行。每天不断地意念,即便我们十万遍皈依已经念完了,但我们每天还要不断地持续意念,每天在佛堂面前忆念三宝,顶礼、供养、念诵,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本稿为内部学习所用,非正式文稿,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