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辅导06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辅导06

Total words: 216,194.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6 hour and 22 minutes.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第五十一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个科判十三品进行宣讲,在这些品和科判当中主要是宣讲一个凡夫如何从入道到成佛之间的修法的次第或者窍诀,前面为了使我们相续成熟,为了我们相续当中能够堪修殊胜的出世间法,所以说已经宣讲了四种厌世心共同的四加行,共同四加行了知之后我们就知道必须相续当中要对今世和后世生起厌离,了知之后必须要修行,修行完之后才可以在相续当中实际生起这样一种觉受,生起这样种觉受我们可以对世间的八法、对于今生后世的一切人天的因果生起种厌离生起种出离的这样一种觉受,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面才可以修持出世间法,前面就是宣讲四种修法它的目的就是这样的,从今天开始讲生起四种厌世心之后的这些殊胜的修法。

第五品:依止善知识

第五品主要是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的这样一种窍诀或者必要性和方法等等。

通过共同四前行使心相续堪能,以宣说佛性令生欢喜,因如理宣说彼等之义者即是善知识,故于此宣说依止善知识品。

这个也是对于前品和现在的第五品这样一种关联,通过共同四前行使心相续堪能,前面从暇满难得到业因果之间就称为共同四前行,这四种前行法不管是小乘的、大乘显宗、大乘密宗都必须要修持的缘故称之为共同,通过四种前行才堪修后面的正行,通过这样种共同四前行使心相续堪能,就是使我们自己的内心堪能,堪能主要是说明堪能修持正法堪能修持出世间道,如果相续没有堪能的话,会束缚于世间八法当中,没办法解脱,修不了出世间道。

以宣说佛性令生欢喜,然后在第四品当中也附带宣讲了佛性如来藏,宣讲佛性如来藏主要是令听闻者生起欢喜心,了知自己相续当中就具备这样一种大无畏法功德的如来藏佛果,只要自己好好地精进修持的话就可以现前,所以说因为了知自己佛性的缘故,会生起欢喜心。

因如理宣说彼等之义者即是善知识,如理宣讲四前行,如理宣讲如来藏,像这样就是善知识。

故于此宣说依止善知识品。所以说有必要在这个地方宣讲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依止善知识品分六: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四、远离恶友等;五、了知取舍后求悉地之理;六、回向本品善根。

本品分了这六个方面,首先讲:

甲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

在宣讲依止善知识之前必须要知道善知识是无误引导我们趋向于解脱的这样一种导师、引导者,这个方面就是为了后面如理如实依止善知识作一个铺垫。

宣说能引导众生之善知识的法相等,承上启下:

宣说能引导就是从现在开始从此处开始宣说能够引导众生的善知识的法相,还有“等”,“等”就是说作为弟子的法相,弟子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如何获得加持,如何修七地,这一切的意义从此处开始。

承上启下的意思就是说在第一个科判当中首先宣讲承上启下的内容。

如是无谬因果道,来源依止善知识。

无谬因果道就是前面宣讲了无有错误的因和果之道:世间的十善和十恶,出世间的修法等等,这些都称之为无有因果道。

来源依止善知识,在我们相续当中要引发一个因果的正见,他的来源是什么?实际上来源就是依止善知识的,虽然可以从佛经论典等等当中也可以了知因果的取舍道理,但是很多的经论当中宣讲,就是说佛经当中这些宣讲因果的道理,如果没有善知识仔细讲解的话,自己有可能理解错误,有可能没办法真实理解,所以说依止一个真正的善知识非常关键的,善知识尤其是从修持正法的侧面来讲的话,佛陀他的经典的密义菩萨通达,然后菩萨一代又一代地传给弟子,弟子菩萨又传给他弟子,从现在一直传到自己的上师,自己的上师又传给自己,自己又通达了因果之道如何取舍的这些窍诀关要,然后自己通达之后才可以把这样一种佛经论典当中的无有的因果的取舍道理传给其他的人,称之为传承,所以说如果没有传承,单单自己去看书,就不一定是真正的佛和菩萨的密义,自己理解的经论的意义也许只是自己的理解而已,是不是佛经论典无谬密义呢?这个是不敢说,所以说依止善知识他还有这一层意思在里面的,从这个侧面讲来源依止善知识。

了知正法与非法、善业与恶业皆从依止善知识而来。

了知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非法,善业和恶业之间的差别,如何作取舍?等等这一切都是依止善知识而来的。

《华严经》云:“嗟!善男子,汝当令善知识生喜,以此可了知福德与非福德资粮,故能尽除一切流转轮回之因。”

在《华严经》当中讲:善男子,汝当令善知识生喜,作为弟子来讲应该令上师善知识生起欢喜心,如果善知识生欢喜心的话,那么可以获得加持,然后可以获得佛法的密义等等,有无量无边的必要性,生起的方法后面还要讲有三种放式:财物供养,身语承侍和正法修行,这些都是令善知识生欢喜的因。

以此通过这样种令善知识生欢喜的方便,就可以从善知识那地方获得密义,了知什么是福德,什么是非福德,然后了知这样一种资粮,修持这样种资粮。

故能尽除一切流转轮回之因,所以通过这样了知福德非福德资粮之后,进行取舍,就可以彻底消尽一切流转轮回之因,也就是说《华严经》的这一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流转轮回的话,必须要依止善知识,从依止善知识了知修行的方法,然后彻底消尽流转轮回之因,最后就可以获得解脱的。

甲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

一切决定胜之源泉是从主要的侧面来讲的,实际上增上生的源泉也是善知识,在科判当中是从我们修行人主要的所求就是决定胜,那么增上生是不是所求呢?从他的次第或者他暂时依靠处来讲也必须要获得增上生,但不管怎么样,增上生也好,决定胜也好,一切的来源都是上师善知识。

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

获三菩提由师生,获得世间增上乐,

亦源依止诸上师,故当谨依善知识。

前面的三句主要是说决定胜是依止善知识的,后面三句是宣讲增上生是依止善知识。

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这个讲到了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三世的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声闻缘觉,四种圣者,四种圣者获三菩提由师生,三种菩提我们知道是大乘的正等正觉的菩提果,还有声闻菩提果,缘觉菩提果,称之为三菩提,佛菩萨就是归摄在一起佛菩提当中都是大乘道的,一切佛是不是依止善知识而生的?一切佛都是依止善知识而生的,即便是说,吾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今生在成佛的时候显现上并没有依止其他的善知识,好像是自己证悟的,但是现在能够证悟他的因是什么?他来自于十地菩萨的智慧,十地菩萨他的因是什么?实际上他要依止佛陀,然后再往前推的话,他要获得初地必须要依止善知识,他要入道进入这样一种资粮道他必须要依止善知识,所以说乃至于没成佛之前的话,都要依止善知识,这些善知识的身份,有的时候善知识的身份就是佛陀,有的时候善知识的身份就是菩萨等等,反正三世一切佛他的来源是一切善知识。

还有菩萨的来源也是善知识,要成为菩萨的话必须要成为善知识,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发菩提心,要成为菩萨的身份,要成为菩萨的身份的话如果没有善知识给你指引发菩提心的方法,教导、引导你生起菩提心的话,那么自己的能力还是不堪生起菩提心的。所以说一切菩萨,不管是凡夫菩萨也好,还是圣者菩萨也好,实际上都是要依止善知识的。

下面宣讲声闻缘觉,声闻他也要依止善知识,总的来讲如果说值遇菩萨出世,这些声闻他自己的善知识就是佛,或就是说在佛下面他还要依止这些和尚,依止这些阿奢黎啊,这些方面也是声闻乘当中的善知识。还有声闻他也要依止菩萨,有些时候菩萨化现成声闻的形象,然后或者菩萨他给声闻根性宣讲声闻乘的法,这个方面声闻他所依止的善知识有声闻乘的这些上师,有大乘菩萨的上师,还有以佛陀作为上师,这个方面就是声闻乘。通过声闻乘他自己这样依止之后,了知修行之道,然后获得善知识的加持逐渐证道的。

缘觉称为独觉,独觉在最后一生的时候虽然不会依止善知识的,他称为独觉的话在尸陀林当中顺观、逆观十二缘起,然后证道的。但是我们知道从今生当中、从证果的侧面来讲没有依止善知识不等于他不依止善知识的,也就是他自己在最初的时候,在最初入道、在最初发起缘觉心的时候他必须要依止善知识的,这个也可以分好几种。一个方面最初的时候在佛的法会当中听到佛宣讲妙法,然后发起独觉心,从那个时候开始修行的。

比如说我们在佛经的末尾经常看到佛说此经已,然后很多人或者发声闻心,或者发独觉心,或者发无上道心等等等等,那个时候就可以说明缘觉他最初的时候他是依止佛陀的。还有缘觉他会依止声闻,依止声闻的意思就是说最初他自己是依止声闻乘的上师,依止声闻乘的上师之后然后发起以后在佛法灭尽,在声闻已经不出世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证悟的。这个时候依靠声闻乘的上师宣讲正法发起独觉心开始修行。

还有独觉依止菩萨,菩萨他对于缘觉乘根性的众生他也会宣讲缘觉乘的修法,关于这些问题,比如声闻、缘觉他也要依止菩萨的问题在《庄严经论》当中在宣讲菩萨功德的时候都是如是宣讲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详尽分析的,佛菩萨、声闻缘觉四圣最初的因都是依止上师的,所以说就总结说获三菩提由师生。

获得世间增上乐,亦源依止诸上师,这个主要是讲世间增上乐,也就是说增上生的安乐。我们要获得增上生的安乐,比如说获得人天的身份,获得人天当中种种的快乐,获得世间增上乐,亦源依止诸上师,他也来自于一切上师的。为什么说来自依止一切上师呢?因为你要修持增上生的因,要修持这样的十善法,那么必须善知识给你开导,开导之后你相续当中生起这样的善根,通过善根获得增上生的,所以说我们知道获得世间增上乐呢,亦源依止诸上师。

故当谨依善知识,所以说应该谨慎的依止自己的上师,谨慎的依止善知识。这个方面做了最深的教诲。

《弥勒请问经》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

佛陀在经典当中是这样讲的,应该知道一切声闻、一切缘觉还是无上的佛陀的一切解脱,还有获得解脱之后彻见一切诸法的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如果不依止善知识我们相续当中的无明无法遣除的,没办法知道修道的方式的,所以说最初的时候或者在修道过程当中都必须要依止善知识。

一方面是善知识他可以开显我们的知见,比如现在我们依止上师的话,上师可以开显我们知见,此运作此不运作,或者说如何抉择空性见,如何抉择发菩提心的方法等等,这个方面是上师可以开示这样一种修道的方法,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依止上师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在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他会示现如理如法的行为,所以说如果我们长时间依止上师的话,那么我们自己的身体应该如何端坐、如何行走,我们的语言应该怎么样讲话,或者说我们自己的心应该怎么作意,这个方面慢慢慢慢依止善知识之后,自己的身语意都朝着善法方面转变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真正的解脱的上师他有能力赐予加持,有能力赐予加持呢遣除道障,然后直接开发自己的心性,这个方面也是要依止善知识的。

所以依止善知识有很多很多的目的,我们长时间依止善知识的话,这些功德、受用都会逐渐体会,体会到之后自己修道的魔障就会减少,然后一切的顺缘就会引发的。尤其很多地方讲,比如自己在修法之前如果能修一座上师瑜珈,这些诸魔或者非人没办法做伤害的,所以通过根本上师的加持力、威德力的话,那么诸魔没办法做障碍,而自己就可以顺利的修行。

如果单单是靠自己修行的话,在修行之初很多魔障、这些非人,乘虚而入,或者说会对自己做很多的磨难,做很多的干扰,那么自己就无法顺利的修行,无法顺利修行感召外面的资粮断绝,相续当中生起烦恼,或自己经常生很多的病,这样的话自己的修行就没办法顺利开展。因此说依止上师,然后求得上师的加持这些都是修道的资粮顺缘。所以说如果对这种理分析的话就知道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如何依止善知识,如何修持上师的修法了。

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

前面那一段主要是讲决定胜,决定胜的智慧和解脱和彻见诸法的智慧都来自于上师的。第二段就是众生一切的利乐,一切的安乐都是源于自己的善根,比如说我们现在能够获得这些资具自在,或者获得修法的顺缘,或者获得人天的快乐,都是自己的善根成熟的。那么善根从哪里来的呢?彼,这个彼字就是自己的善根,善根亦来自于善知识。那么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开显,我们的善根无法累积的,没办法生起的,如果善知识没有给你讲如何断除恶业,如何发起善心,如何去安住真实的身语意的行为的话,我们相续当中是没办法生起善根的。

即便是偶尔生起了善根,但是相续当中生起后悔心啊,生起疑惑生起邪见,生起嗔恨心,这方面威胁到善根,很快就会被摧毁的。但是上师教导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善根的方法,如何增上自己的善根的方法,所以说这些都是来自于善知识的。

甲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这个讲很多很多内容的,首先讲第一个是略说。

乙一、略说:

犹如藤依旃檀树,依止正士自变善,

好似粪染吉祥草,依止恶人自成劣,

故当敬依善知识,弃离一切恶知识。

这个就总说应该依止善知识,应该离开一切恶知识的教言,首先讲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来宣讲。

犹如藤依旃檀树,依止正士自变善,这个就是宣讲依止正士、依止善知识自己逐渐会改变的一种殊胜的教言。比喻就是讲藤依旃檀树,藤就是指藤条,或者通过依藤而安立生物吧。藤蔓的生物,这些植物有很多特点,比如这些藤没有攀附之处的话,它只能在很低的地方,在地上盘来盘去的,没办法往高长的,这个就是藤类植物它的特点,这个方面就是一直往低里长。然后第二个方面没办法生直的,它老是弯来弯去,弯弯曲曲的,这个方面是没办法生直的,就是藤类植物的一种特点。

然后如果藤依旃檀树,这些藤条如果能够依止旃檀树也好,或者其它的大树也好,它会变得很多功德的,第一个它不会再在地上弯弯曲曲的,它就可以往上长,一直往上长,长得很高很高,这个是第一个。第二个它自己也会逐渐的变得比较直的,不会再在地上这样弯曲。还有如果依止旃檀树的话,藤条它自己没有香味,但是恒时依附旃檀树的缘故,这个藤条它自己最后的时候也会发出这样旃檀的香味的。这个方面是比喻的含义。

然后依止正士自变善,含义就是对于凡夫的心来讲,虽然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具有如来藏的自性功德,但是没有一个外缘来开显的话,自己是永远没有办法认知的,没办法了知自己具有这样的如来藏功德,所以说自己永远会在轮回当中不断的受生。

所以说呢?自己永远会在这个轮回当中这样就说永远受生,有的时候呢生于善趣,有的时候呢生于恶趣,这样的话,就是永远是在低劣之处如是旋绕的,还有呢就是说自己能不能从自利方面熏染起这些戒定慧的功德呢?或者说熏染这些出世间的功德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呢这个通过凡夫自己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获得解脱的,这个以前我们也引用过冈波巴大师的教言,冈波巴大师 在《解脱庄严宝论》当中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提到这个问题的,就是说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诀择,就说凡夫人一个凡夫通过自利能不能从无始轮回中获得解脱呢?那么冈波巴尊者就说从无始轮回这几个字就可以看出来根本不可能,那么如果真正凡夫能够从自利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话,他早就解脱了,不可能说是流转到现在无始轮回当中还没有解脱的,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呢如果我们没有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如果没有在我们生命当中显现的话,我们一直会轮回下去的,不管你是说你在世间上是再高尚的这些帝释梵天也好,还是你作为外道的再优秀的本事也好,实际上呢都没办法真正的彻断烦恼的解脱,那么这个时候只有依止这样殊胜的善知识,殊胜的善知识他自己的身份来讲绝对是已经彻悟法性的,他已经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他自己知道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方便,这些他自己都有体悟或者说完全彻底通达,他才可以善巧的引导他的弟子,依止他的人慢慢慢慢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依止正士呢就有很大必要,这个地方讲了智遍善。这个善呢就是很广的,或者说就说暂时的增上生哪,究竟的决定胜哪,这个方面自己都会如是如是安立,比如说现在我们知道相续当中懂得菩提心,懂得发出离心,懂得修空性啊,等等等等,这些的来源是什么,我们应该好好的思考一下,实际上这一切来源都是来源于上师的教导,那么就是说我们依止上师之前和依止上师之后,我们自己做个对比的话,那么依止上师之前呢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的,然后呢依止上师之后呢上师就是说经常宣讲这些殊胜的正法,宣讲了很多很多之后呢,我们的相续慢慢在转变,我们自己的知见慢慢在转变,我胶在调整自己的身语意等等,所以说现在相续当中乃至于生起丝毫的一点点的出离心,生起一点菩提心或者说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的正见的话,完全都是来之于善知识的恩德的,这个就是很能说明依止正士,智遍善的教义了,好似粪染吉祥草,依止恶人自成劣,那么从反方面来说呢,好似粪染吉祥草,吉祥草呢本来是很清净的东西,很吉祥的这样一种植物的,但是呢如果他自己所依靠的这样一种对境如果是污秽的话,他自己最后也会变得极为污秽,这个方面粪呢就是指依止极为肮脏的粪便哪或者说腐烂的肉啊腐烂的鱼啊等等,这方面这样一种对境,那么吉祥草本身很清净,但是如果他依止了这样一种很污秽的对境的话,他自己最终也会变得极为污秽的,所以说同样的道理呢依止恶人自成劣,那么就是说依靠一个恶人,恶知识,依靠这样一种恶友的话自成劣,那么自己呢最后就变成这样一种下劣的身份的,自己会变成下劣的身份,也就是说这个方面讲本来清净的吉祥草,最后变成这样一种污秽,那么我们自己是不是本来清净的吉祥草呢,从本来清净来讲,大家都不用谈了,本来是这个清净的,但是这个方面不是从他本来清净的如来藏层面讲的,实际上就是讲什么呢?从他的显现我们自己的显现是不是本来就是说很清净的吉祥草?实际上我们显现上本来就很恶劣,那么如果我们的行为本来就很恶劣,再依止一个恶劣的上师再依止一个恶劣的这些可以说道友的话,那么越来越下劣了,就是这样一种自性,越来越下劣那么越来越下劣呢就会占染更多的恶习,占染更多的烦恼,从而没办法流转,哦就想想看,现在我们可以说在红尘当中啊现在如果没有依止善知道,没有学法的话,那么我们生而为人之后呢本身就具备最深的烦恼,具备这样遍地的烦恼,然后再依止一些世间的这个恶人,那么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实际上我们相续当中这些贪嗔痴越发不可收拾了,像这样很多很多的烦恼呢越来越粗猛,最后就堕入地狱这个是不用讲的,也就是说呢如果是依止恶人,依止这个恶知识的话,自己非常糟糕,尤其是对于修学佛法的人来讲,修学佛法的佛教徒来说呢可以说是从一种因缘来讲的,他值遇了佛法,进入了佛门当中想要修行,那么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那么就要看你自己依止什么样的对境了,在这个很关键的时候呢因为初入道自己的心呢还不稳固,自己的支见呢还不稳固,所以说这个时候如果说自己能够幸运的遇到一个善知识,他长时间引导的话,那么自己就会远离很多的歧途,修行就会相对顺利,那么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如果依止了一个恶知识,依止了一个恶友,通过他自己的这个邪知邪见的熏染,那么自己就说对佛法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啊,产生不必要的这样非理作意,产生很多邪见的话,那么自己就完全是空耗了,或者说是非常可惜的入到恶道当中,因此说在这样一种世间当中呢如理如实的观察诀择何为善知识,何为恶知识,然后呢作取舍的话,对自己的修行起了决定的引导作用的,下面讲的:故当敬依善知识,弃离一切恶知识。所以应当敬依就是恭敬方式来的依止善知识,然后呢就说彻底的弃离一切恶知识,当然了就是说是恶知识和善知识的法相呢下面还要作详尽的观察的,作详尽的宣讲观察之后我们就自己会知道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恶知识,那什么样一种善知识可以依止,什么样恶知识需要抛弃的,下面还要逐渐的作这个引导。犹如依于旃檀树的藤久而久之也会变得高高耸立、香味扑鼻;那么这个就是讲这个比喻,那么依止旃檀树的这些藤条那么时间长了之后呢也会变得高高耸立,然后呢也会香味扑鼻,如同被烂鱼等肮脏物所染的纯净吉祥草也会变得污秽不堪。那么就是说是这个被烂鱼啊粪便啊等等这些肮脏的物品所染的这个纯净的吉祥草呢最后也会变得极为的污秽,就说非常的污秽不堪的。同样,我们了知依止正士的利益与依止恶人的过患后,应当依止善知识。所以说呢我们在通过学习佛经当中也是讲论典当中也是如是宣讲那么,那么我们了知依止正士的利益和依止恶人的过患之后呢,应当弃离恶知识,应当依止善知识,这个也有佛经的教证。《毗奈耶经》云:“藤依萨拉树,依正士复然,为妙功德饰。”那么就说犹如藤条依止萨拉树一样,那么萨拉树是一种树种,很高大的,那么犹如一个藤条依止一棵萨拉大树的话,那么它自己就会变得很高尚,依正士复然,那么依靠一个正士善知识也是一样的,为妙功德饰,最后他自己相续当中呢就生起很多妙功德,这些殊妙的功德就作为他的装饰,就作为他的装饰品,所以我们依止善知识呢,总的趋势来讲,绝对是向上的,肯定是向上,那么至于在中间的,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呢偶尔会产生烦恼啊!或者说有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没办法修行啊等等,这方面都是暂时的现象,总的趋势来讲绝对是往上的,只要自己就说一心一意的了知依止善知识的利益,或者说必须要依止善知识的定解,从自己内心当中生起来之后呢,那么自己就会想会去思考,或者作诀择,不管遇到什么样一种障碍,不管遇到什么样违缘,自己都不要离开善知识,像这样一种正见生起来之后呢,那么这些暂时的违缘都是会彻底消尽的,就怕自己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呢生起一些暂时偶尔烦恼,或者说受到一些人的蛊惑之后呢,自己离开自己的上师到其他地方去,这个方面的话,就最容易出违缘,最容易出障碍,所以说呢在很多戒律当中啊,或者说在这些大乘的修法当中,密宗的前行啊,依上善知识的教言当中呢,都要宣讲,反正就说自己上师悦意开许的话这些事情去做呢没有障碍的,如果自己的上师没有开许,你自认为,自以为是去做的话肯定中间会出现很多很多障碍,所以对于依止善知识这个方面的教授呢应该极为重视。又云:“人前吉祥草,若为腐鱼染,不久吉祥草,亦成如是腐。故依非正士,结果亦复然。”那么人前吉祥草,那么在人们面前非常清净的吉祥草,若为腐鱼染,如果被腐烂的鱼粪便等等染污的话,不久吉祥草亦成如是腐,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呢这个本来很干净的吉祥草呢也会变成和腐鱼一样的腐烂的这个本体 腐烂的味道都会传出来的,故依非正士,结果亦复然,所以说依靠非正士依靠恶知识,它的结果也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恶知识相续当中邪见充满,或者说他行为极其不如法的,那么如果自己依止他,时间一长的话,自己相续当中的邪知邪见就会漫延,自己的行为就会越来越不可收拾的,所以说结果也是一样的,这方面就是首先宣讲了依止善知识的功德和依止恶知识的过患,下面讲第二个广说分三:一、上师之法相;二、依师之方式;三、弟子之法相。那么依止一个殊胜上师,上师有什么样的法相,这个方面必须要了解,这个上师必须要具有什么样条件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上师,这个方面必须要做出观察诀择的,否则的话随随便便一个人,不堪作为引导出离道的上师。第二个方面就是依止上师的方法,作为一个弟子来讲,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依止上师,不能说自己想怎么样依止就怎么样依止,这个方面是必须要依靠经论来做准则的。

不能说自己想怎么样依止就什么样依止,这个方面必须要依靠经论来做准则的。经论当中因为佛陀宣讲之后,这些大菩萨开演,所以你这样依止能够获得怎么的功德,你那样依止会获得什么样的过患,这方面都是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都是佛陀、菩萨等等圣者他们进行制定和宣讲的。

第三个弟子的法相,那么作为弟子来讲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那么这个就称为法相。如果我们作为弟子的人来讲,如果没有具备这样一种条件,那么很难获得上师的加持,因为这个法相或者条件当中讲到了很多应该获得的功德,应该遮止、应该抛弃的很多过患,这些方面都是一一讲的很清楚的。所以说我们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标准的弟子,能不能成为一个作为弟子的法器,堪不堪能容纳上师的加持力,都要看自己是不是具备这样的法相的。

所以说宣讲弟子的法相,一个是让自己对比,对比自己的相续到底有没有这个法相,那么如果具备的话当然生欢喜再再的保护,如果不具备让你努力去具备,宣讲弟子的法相也是这样的,并不是说宣讲一次之后反正你有就可以,没有你就彻底失败了,不是这个意思。宣讲弟子的法相,反正如果我们有的话必须还要再再增上,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的话,努力去创造因缘,努力使自己成为法器的。

下面讲第一个上师的法相:

乙二(广说)分三:一、上师之法相;二、依师之方式;三、弟子之法相。

丙一(上师之法相)分八:一、善知识之总法相;二、善知识之功德;三、殊胜法相;四、以比喻赞颂;五、相合意义而赞颂;六、摄义;七、视上师胜过佛陀;八、依师之功德。

在这些当中都是宣讲了一些上师的这些法相功德等等,这方面应该了知的方面。

丁一、善知识之总法相:

善知识法相中,首先宣说总的法相或者依照外显宗而言:

按照外显宗或者共同的经部、论部,这方面宣讲上师的法相或者上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一种法相呢?下面就宣讲:

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

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

这个就是上师所具备的法相,在这个里面讲的时候,真正能够引导自己解脱的上师应该是一个圣者的身份,如果是一个凡夫的上师不一定,肯定不具备这样的法相的。因为这个里面讲的很清楚的,若问上师之法相,如果要问上师善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法相呢?为引世间与从同,就是说为了引导世间的缘故与众同,这个众就是众生的意思,或者他自己所调化的对境,这个叫众。那么他为了引导世间的缘故,他在显现上面示现上面和其他的众生是相同的。

比如说我们的大恩上师,大恩上师示现在世间的话,他显现上就和我们相同,显现总的相同就是示现为人间的善知识,这个方面是第一个相同。第二个相同,我们如果要走路,或者要吃饭、要睡觉,上师他也会显现走路、吃饭、睡觉和一般人相同的威仪,和一般人相同的行为他会示现的。那么如果不这样示现的话,众生的分别心很多,就会认为这个上师显现在我们面前,身份也不是和我们一样的,也不是一个人的身份,然后他也不吃饭,然后又不睡觉,也不走路,什么都不做,到底是一个非人还是一个魔鬼,还是怎么样的呢?像这样就不会生起信心的,生不起信心。

所以说佛菩萨他自己虽然超离了六道,不属于六道当中的任何一道,但是他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哪一道众生和他有缘,他就会示现在这一道当中。那么示现在这一道的时候,如果这一道众生是他主要所化的话,他就会显现成这样的身份,也就是说在我们面前,就是说大恩上师主要所化的是人,主要所化的就是化道众生的话,那么他就会显现一个人的殊胜善知识的形象,那么其它的旁生,其它的非人也可以度化,但是间接度化的,主要度化就是人的缘故,所以会示现成人的上师。

如果上师他主要度化的是旁生,那么这一类旁生和他因缘很深,然后到了应该度化的时候,他就会显现一个旁生的形象,那么我们看起来的时候就不会是一个具有功德的比丘了,或者就不是说是一个精通三藏的法师了,就不会这样的,也许就是一条狗,或者也许就是一个乌鸦,或者也许就是一个其它的一个猪等等,这方面的形象。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么低劣的形象能度化什么?实际上从上师他自己的相续来讲早就超越了这些所谓人的身份啊,高贵的人或者低劣的猪等等,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他这样示现,示现的时候根本不障碍他自己相续当中的证悟。

所以说为引世间与众同,这一点是上师他的一个法相,为了引导世间与众同,所以说在我们自己的根识面前,或者在我们面前显现的上师也是这样走路的,也是这样吃饭的,也是有时候显现贪欲心,嗔心的,这个方面是为了引导众生示现和众生相同的。所以以前我们引用过《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当中龙树菩萨也抉择过,佛陀他为什么显现这样呢?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显现这些很多神迹而降生,比如生下来之后就走七步,然后每一步有个莲花显现的,这个方面显现这样很神迹的降生之后,为什么又开始显现一个凡夫人的形象呢?本身生下来的时候这么神奇,但是后面一生下来之后就从小开始学习文字了,开始学习技艺了,然后长大之后开始娶王妃,然后开始受用五欲的快乐,然后开始厌离轮回,去修道,修道之后忍受很多苦行,有的显现上面还拜上师了,然后拜了很多外道做上师修禅定的也有,最后依止了六年苦行之后才一睹明星而悟道的。

为什么会这样示现呢?龙树菩萨解释,他说刚开始示现神迹就说明佛陀他的来历不一样的,和一般人不相同。后面示现凡夫人的行为主要就是为了引导众生,就是说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人的身份,都是通过修道逐渐逐渐修上去的,我能够修上去你们也能够修上去。所以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就示现一切圆满的功德的话,众生就会认为佛陀生下来就是这样圆满功德的,我们是永远比不了的,佛陀的道我们是修不了的,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怀疑了。

所以说佛陀他乃至于示现上,共同乘来讲十地菩萨了,然后了义上来讲是佛的化身,但是为了引导众生的缘故与众同,他也有这样一种必要性的。所以说自己的上师示现在世间的时候,好像看起来也有生病,或者也有这些烦恼,发脾气等等,但实际上这个讲的很清楚,为引世间与众同,为了引导我们的分别心,我们的分别心具备这些贪嗔痴,我们的分别心有这么多邪见的缘故,所以说是相应我们自己的根性而示现的,从上师的侧面来讲没有这个。

后面就宣讲超世间故与众殊,这个是从他自己的身份来讲,前面那个为引世间与众同是随顺所化示现的,不是他真正的身份,他真正的身份是什么呢?超世间故与众殊,他自己相续当中或者是佛的身份,或者是大菩萨的身份,所以说他如果是佛和大菩萨的身份,已经超越了世间了,根本不是世间所摄,故与众殊,所以说与众生,殊就是不同的意思,和众生不同。

三门诸行较众胜,那么哪个地方不同呢?这个地方讲三门诸行,三门诸行都是较一切的众生要超胜的,身体呢,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他自己本身就已经圆满了,不是说自性当中具备的,而是通过修行早就已经现证了,明现出来的。然后语言具足六十梵音语,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的。然后他的意主要是具备如所有智和净所有智,或者具备五种或者四种智慧的。具足了知遍知一切万法的智慧,所以说三门诸行较众胜,这个是安住在佛的本体宣讲的。

那么如果是按照大菩萨的本体的话也是具备这些相好的功德,然后这些语言陀罗尼的功德,也具备超胜世间的智慧的功德,所以说从他自己的本体来讲的话,不管再怎么示现,我们就知道活生生的佛陀,活生生的文殊师利菩萨就是这样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教义通达之后,可以从很大的程度上遮止我们的邪见。比如有的时候上师显现上有贪欲心的时候,就想这个是一个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还有贪欲心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个方面马上就把自相续当中的邪见打消掉了。

有的时候认为这个上师抉择事情的时候好像还不哪我抉择的好,这个可能是抉择错误了,要想文殊师利菩萨会抉择错误吗?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这个不可能这个就是一种示现而已,有的时候生起很大的嗔心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不可能发脾气的,像这样一观察的时候,反正自己相续当中什么样的邪见,只要了知了这个,你自己有一个很甚深的智慧的话都可以打消,而这些邪见就是障道的因缘,如果自己相续当中不遣除对上师的这些不如理的作意邪见的话,永远得不到加持。

你把他看作一个凡夫的话,怎么可以从一个凡夫那个地方领受一个加持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必须要把他看成佛陀,佛陀或者文殊菩萨的话,他不可能有这些丝毫的障垢,一点的障垢都没有,他相续当中圆圆满满的,只不过是以一个人的形象坐在法座上面,然后给我们宣讲正法,必须要从这个方面去观想,观想之后自己相续当中很多的这些歧途,很多的杂念,这个方面可以遣除。

这个也不是随随便便讲的,这个是我引用了《虚幻休息》,《虚幻休息》当中无垢光尊者也是讲过,就是观贪金刚、嗔金刚、痴金刚,嫉妒金刚等等,这些方面的意思就是说上师生起的贪欲是金刚贪欲,金刚贪欲的意思就是说从本体的角度来讲根本没有一点贪欲,没有一点烦恼贪欲的自相在里面的,只不过为了调化众生如是示现。

观贪金刚、嗔金刚、痴金刚、嫉妒金刚。。。。。。这方面的意思就是说上师生起了贪欲,是金刚贪欲,金刚贪欲的意思就是说从本体的角度来讲根本没有一点贪欲,没有一点烦恼的贪欲的自相在里面的,只不过为了调化众生如是示现,所以了知之后更生信心的,了知之后遣除怀疑,遣除邪见,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窍诀的引导,没有从很深的侧面去观察去认知的话,我们凡夫人的相续当中,他这个心相续变得非常快的,非常无常的,今天对上师生起个清净心,明天就开始生起恶见,生起一种污浊的心,这个方面对治修道来讲是没比这个再大的障碍了,所以说应该知道超世间故与众殊, 三门诸行较众胜。这个方面就是上师的实相,上师的实相他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的,但只不过我们的习气面前显现一个凡夫的形象而已,如果我们的相续清净了,我们的相续清净了一看法座上的上师那就是文殊菩萨了,或者一看法座上的上师就是佛陀,所以说我们自己有业障的缘故,看佛都是凡夫,我们有业障的话看其他的这些清净的世界都是一种污秽的世界,我们的心一清净,一看器世间都是宝地都是净土一样的,我们的业障一清净不要说看其他的,但是我们看上师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圣者,就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陀,都能够现量见到本尊的时候,这个修行更超胜的,我们相续稍微清净的时候,因为上师他本身就是这个圆满功德的圣者,所以他和一般的凡夫还不一样,当我们要把一切的凡夫看成佛陀的时候,自己相续当中必须要证悟很高的境界,但是在我们相续当中稍微业障清净的时候,看上师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因为上师他不是像凡夫一样他本来具备垢障,他的本性是佛陀,然后我们自己看他是怎么怎么,上师本来就是圣者的缘故,业障稍微清净一看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圣者的形象,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不是说外面上师有什么问题,这个地方上师为引世间与众同,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把这两个世俗于他自己随顺世间显现的形象和他自己本身具备的功德一分开,分开之后我们就说是对上师生起信心,主要是对他的引导世间的大悲心、智慧和他自己的本体,这方面一观察的时候,就可以生起极为清净的信心。

《华严经》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有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皆不同;

什么是善知识呢?这个地方作抉择:为了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有不同,故见无有不同意思就是见到上师和一般的有情没有什么不同的,因为他示现就是和一般的,随顺了众生的分别心,随顺于众生的业障,如是地显现一个,所以说如果我们是旁生的话,我看到上师就是个旁生,如果我们是一个人的话,我们看到上师就是一个人,这个方面主要是从示现的善知识的侧面来讲的,从示现真正调化自己的善知识来讲,那么随顺我们的习气,随顺我们这样固定的固有的这样的习气和烦恼,他就会有这样种示现的,所以说在以前众生的习气比较轻微,福报很深厚,所以说就直接在根识面前就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那么我们现在如今已经流落在五浊恶世了,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业是非常重的,即便是现在释迦摩尼佛显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善知识,但是我们看到还是随顺我们的烦恼,随顺我们的根性,见到的就是这样一种不清净的肉身,或者不具备相好的这样种身体了,就像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业障极重的有一些外道看到佛陀具备九种丑相,或者具备十八种丑相,还有很多佛弟子有些优婆塞有些释种就是释迦种姓的人,看到佛陀的身体犹如黑汉一样,没有什么黄金色的皮肤,看到他就是像黑炭一样黑的,然后再在忏悔,再在忏悔之后这个相才转变,这很能说明问题的。

所以说上师他相续当中安住在这样一种极其殊胜智慧当中,所以说比我们的这些分别智慧早就超胜很多很多,相续当中是具备这样一种梵音语的 60 种梵音,语自在的自性,或者彻底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都具备的,从这方面要做甚深的观察,做甚深的思考,这个方面才能够生起一个定解。

超越世间故与众皆不同;因为他自己是圣者身份的缘故超越世间,超越世间的缘故和一切众生都不相同,众生是业惑的本体,他是智慧的本体,所以说完全不相同。

所作所为具义故成办无量利益。”因为他自己超越世间的缘故,或者说为了引导世间才示现的缘故,所作所为皆具义,所作所为都是具义的,反正上师做了什么事情都应该知道这个绝对是具有意义的,现在我们认为上师做的事情肯定没有大必要,或者上师做这个事情肯定会引来其他不好的结果,很多事情都是多余的,自己的分别心想很多,但实际上如果真正我们诚信上师有这样种超越世间的智慧的话,所作的什么事情都有意义的,所为的什么事情都有意义乃至于杀生乃至于带偷盗带邪淫,实际上看起来的时候,我们自己看这个是违背正法,但实际上真正是一个圣者的身份的话,做什么都是有意义的,要不然就是为了利益某个有情,要不然利益某个圣教,整体的圣教肯定会利益的,反正上师的一切相续当中安住有这样一种殊胜的智慧殊胜的大悲心,殊胜的能力,智悲力圆满的缘故,所以做什么绝对是直接间接利益众生的,这个方面必须要生起诚信。

丁二、善知识之功德:

若问:善知识有何功德?

威仪寂静身无过,善巧遣疑语无垢,

遍知慧藏意调柔,广闻大悲德无边,

大智意行如虚空,事业无量利缘众,

仁慈无厌恒精进,众生导师当依止。

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功德呢?下面开始一个一个宣讲:

威仪寂静身无过,上师的身体是没有过失的,身体没有过失主要是威仪寂静,威仪寂静他自己的一切威仪,一切的行为极为调柔,极为寂静的缘故,身体上面是没有任何过失的,完全没有任何过失的。

善巧遣疑语无垢,他的语言方面具有无垢的过失,善巧遣疑,他因为完全通达一切的世间出世间法的缘故,相续中通达这个,所以他在语言方面他也获得语自在。善巧遣疑:能够善巧地遣除一切怀疑,所以说语言方面是没有垢染的。

遍知慧藏意调柔,主要是意的功德,意的功德是遍知慧藏,遍知主要是讲遍知一切所知的,慧藏就是智慧宝藏,相续当中就是一个像宝藏一样的智慧的完美具备所以意调柔,相续当中调柔,调柔的意思就是说根本没有这些贪嗔痴的这些烦恼,有了这些随眠的烦恼都不存在,叫意调柔。

广闻大悲德无边,上师具有广闻的功德、大悲心的功德,所以说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具有广闻的功德具有大悲的功德。广闻也要分别从上师他自己的侧面还是从示现的侧面来讲,如果从显现在世间这个度化众生的侧面来讲,有些上师不一定广闻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圣者的话,会不会具有广闻的功德?绝对具备的,因为在《庄严经论》等等大乘的经论当中讲,在大资粮道的时候上资粮道的时候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法流三摩地,获得法流三摩地的时候,他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到刹土当中,各个清净刹土当中亲自听闻佛陀说法的,所以说上师他自己获得圣者的身份,不在诸佛菩萨面前广闻无量无边的菩萨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像这样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绝对是具有广闻的功德,只不过不在我们面前示现还是不示现,这个方面还是有这样一种差距的,前面一个威仪寂静也好,善巧遣疑也好,遍知慧藏也好,都是可以从这个方面了解的,就从他自己的本体来讲,身体没有过失的,即便是说显现在我面前的上师他蹦蹦跳跳,或者说什么什么样,但是这个是完全是相应我们自己这样一种烦恼习气而示现的,从他自己的身体的功德来讲,他的威仪绝对是极其寂静的,没有让他引发这样一种不寂静的因,因为引发威仪不寂静的因的话,相续当中这些习气或者说是很多很多烦恼,粗猛的烦恼,相续当中如果都寂灭的话,他自己的身体方面的话就绝对是极为寂静的,然后从语言从智慧方面都可以两个方面来观察的,大悲心周遍一切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大智意行如虚空,大智:大智慧。意行:意的行径犹如虚空一样,无量无边的,就是他的智慧非常非常超胜,看了又深又远,所以说大智意行如虚空。

事业无量利缘众,上师事业利益众生的事业是无量的,利缘众:利益有缘的众生。缘就是具有缘分的众生,事业唯有遍及利益具有缘分的众生。

仁慈无厌恒精进,事业无量从他的显现上调化这样一种人道的弟子方面有些上师是事业无量的,像法王如意宝,仁波切等等,他们的事业都是无量的,有些不一定调化人道的,有的时候调化非人的调化其他旁生他的事业是无量无边,这个方面就不是我们的肉眼凡胎能够看得到的,能够思维得到的了。所以像这样大菩萨他自己的身体一个是在这个地方安住,但是实际意义上他在调化无量无边的非人、魔鬼还有这些其他的旁生等等,这方面可以理解事业无量利缘众。

仁慈无厌恒精进,具有这样的仁慈心,无厌,对其他众生不会生起厌倦,如果是一个凡夫的善知识他有可能生起厌倦心的,尤其是当他所化的弟子不听话的时候,然后不顺教言的时候,他就会生起厌倦心。那么这样宣讲正法有什么用呢?像这样他就认为没什么用,就生起厌离心,不再摄授这些也有的。但是如果是圣者的身份,他不可能有厌倦的时候,示现上有但实际上不会有厌倦的,因为他有广大仁慈的缘故。恒精进,他对利众方面恒时精进的。

众生导师当依止。一切众生的导师、上师,应该依止。实际上这些功德在每一个圣者相续当中都是完全具备的。

善知识以其众多身语意之功德利益有情,智慧密意深广如虚空;

对于上师的智慧密意没办法揣测了,确确实实犹如虚空一样广大的。现在抉择的很多事情在很多年之后有可能才显现出来,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上师他当时抉择的时候,他看得这么远,实际上我们根本不知道。当时的时候认为这个上师抉择这个事情没有用,或者做这个事情没有必要等等,但是慢慢慢慢我们就知道他的这个密意非常非常深广的,所以上师的密意非常深广犹如虚空一样。

以广大的事业令凡与之结缘者均播下解脱之种子;

上师示现很多广大的事业,凡是与之结缘者的话,或者直接解脱,或是播下解脱的种子。

以大悲心恒时如独子之母般观照众生;

上师相续当中具有超胜大悲心,所以说他对众生、对他的弟子或其他众生态度,就像恒时犹如独子母亲一样,那么一个母亲追一个独子的话,他对他的儿子确确实实通过悲心观察的。

因圆满通达圣教而应机广转各乘法轮。

相续当中圆满通达圣教的缘故,所以说应机就是说跟随不同的根机广转各乘法门的。这个是在示现上面上是这些善知识有不同的,有些善知识确确实实像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等,像这样一种上师,从显现上也是圆满通达一切圣教的,然后就是广转法轮。

有些上师不是这样,有些上师侧重于实修方面,他对其他的圣教显现上面不一定通达,也不一定广转各乘法轮。但是从实际相续当中绝对是通达的。

《经观庄严论》云:“当依调柔极寂静,具德精进通圣教,证悟实相语善巧,慈主离厌善知识。”

在《庄严经论》当中,弥勒菩萨讲善知识有十种法相,这个方面一个一个宣讲的。

当依调柔极寂静,调柔极寂静实际上这个方面是包含戒、定、慧三种功德,调柔是戒律的功德,因为他自己的戒律守持的极为严谨的缘故,身体非常调柔,因为按照戒律实修的缘故,身体极为调柔的。然后极寂静当中包含了定和慧两种。也就是说因为安住在禅定的缘故,他可以说是将很多粗大的分别念和烦恼寂静,就是通过禅定的缘故,相续当中有禅定的缘故,比较粗大的这些分别念烦恼能够寂静的。

然后因为有慧的缘故,戒定慧当中的慧,他是极寂静的,极寂静的意思就是能够寂灭,因为有慧的缘故,能够将烦恼和分别念彻底寂灭的。前面是一种压伏,后面是一种寂灭,所以说这个当依调柔极寂静当中包含了戒定慧三种功德。

然后具德精进通圣教,具德是具有功德,具有功德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一种增上的功德,增上的功德就是讲这个上师不管是怎么样的上师,他和弟子相比,肯定是一种增上的功德的。如果我的智慧和上师的智慧一样,依止他没有必要,依止他干什么?我依止上师就是为了获得一种增上的功德,我不知道上师知道,所以我依止他就可以获得这种智慧。

乃至于上师不如我的话,从依止的这个侧面来讲是没有意思的,所以这个方面具德的意思按照很多注释来讲的话,就是讲增上的功德。作为一个上师来讲,你对于弟子绝对要超胜,你有超胜的功德那么才可以让别人依止,或者弟子依止你才可以获得这样的功德。所以说如果没有超胜的功德,依止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叫具德,就是具有真正的功德。

精进主要是讲精进利他,对于利他方面是极为精进的,因为作为大乘上师来讲,如果不精进利他,都是思考到自己的自利,这方面对于利益众生,对弟子种种的利益就不一定有兴趣去做了,所以说必须要对利他非常精进。乃至于能够在弟子相续当中播下一念的善根,乃至于让他通达一个颂词,乃至让让他增长一分智慧,他都会精进的,他都会做的,所以他对利他方面极为精进。

通圣教,主要是讲他通达这样的经论,对于圣教、对于经论极为通达,如果你这个上师很愚笨的话,像这样弟子问什么问题都不知道,这个方面从显现上面依止没有什么大必要的。所以真正一个善知识他的法相通圣教,应该对于三藏圣教,对于显密的圣教,都有所通达,方方面面的疑惑可以遣除,所以说通圣教是一个必要条件。

然后证悟实相,他相续当中必须要有一种实证的功德,证悟真如、证悟实相,如果单单在词句上面划来划去,那么像这样不一定真正引导他的弟子走向证悟的,所以这个方面讲证悟实相很有必要性的。

语善巧就是说法的时候,非常善巧,该用比喻用比喻,然后该解释词句解释词句,该阐释意义阐释意义,反正他语言方面非常善巧,能够善巧的传法。

慈主,意思就是说慈心非常的广大叫慈主。他的慈悲心非常非常的广大,慈心一广大之后呢,他就不会为了自利而奋发,那么如果慈心不广大有可能自利偏重的。自利偏重就会为了财富啊、为了获得名声这方面就是偏颇。但是他慈悲心很重的缘故,他就想怎么样让弟子利益,所以说一心一意生起慈心,这个是他的一个功德。

离厌,就是离开厌离心,他不会对弟子、对恶劣的众生生起厌离心的。尤其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的上师的话,他肯定是早就知道弟子相续当中的烦恼粗重,刚强难化,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是不一定将他的心转回来的。所以当遇到这样的弟子的时候,他不会真正生起一种厌离心,有的时候显现上面生起一个厌离心,都是为了调伏弟子。比如上师说我彻底对你们生了厌离心,或是说根本不想传法。这个时候弟子一想,上师已经对我生起厌离心,肯定是我的行为不对,他就马上到上师那忏悔,然后发愿以后改正,这个就是上师的目的。实际上上师是为了让我们相续当中怎么样抛弃掉恶业,抛弃掉很多烦恼,如理如法的入道。

所以说有的时候他会示现厌离,示现几天不传法,示现一段时间不讲法,这都有可能的事情,反正弟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他又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个是调伏众生的方便方法。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从上师他自己的本体来讲,不可能有厌离心的,不可能对所化的众生生起一个不想调化的心,对于这样刚强难化的这个众生来讲,不可能有这样的。

善知识,总摄有十种,这样一种法相。调柔是一种,然后极其寂静当中包含两种,定和慧两种;然后具德;然后精进;通圣教;证悟实相;语善巧;慈主;离厌。总共有十种功德,如果详细了解的话,可以看《庄严经论》的注释。

下面讲第三个是殊胜法相。

丁三、殊胜法相:

在总的法相基础上,具足其他功德之内密宗上师的法相:

那么不共的法相是什么呢?在前面总的法相的基础上,还具足其他的功德。那么前面主要讲显宗上师的法相,显宗上师的法相实际上还要具备证悟实相的,并不是说随随便便的,必须还是要具备证悟实相的功德。然后殊胜的法相,在这个总的法相功德上面基础上,还要具备其他不共的功德,这个叫做内密宗上师的法相。

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

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

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

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

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就应该依靠成就者,而且是具有功德的上师,就是说密宗上师的法相是什么样的呢?戒誓言净,就是戒律是一般共同乘的戒律。誓言是指进了密宗之后他从灌顶的仪式上面得到密宗的三昧耶戒,所以说戒律也好、誓言也好必须极为清净的。然后具灌顶,他必须具备内外乘的灌顶,下续部、上续部灌顶他是必须要具备的,必须要获得,获得了灌顶才有资格真正成为一个金刚上师的一个法相之一。

精通如海续窍诀,而且对于续部的窍诀,这个续部主要是观待于经,佛陀宣讲的显教的教言叫经,然后宣讲密宗的教言叫续,反正这个是密宗上师的缘故必须要精通如海一样的续部的窍诀。

念修事业皆自如,然后念修的功德也圆满的,然后一切息、增、怀、诛的事业皆自如的,也就是什么时候修息法他就修息法,然后修息法的时候任运遮止其他的违缘,或者病魔,这个方面是息。然后增就是增上,什么时候需要增上寿命,增上财富他就一修增业的时候就可以增。然后怀的时候,怀柔众生的心,让一切获得自在,他会修怀业。然后诛业,什么时候对于正教做妨害的魔,或者像非人,外道等等,想要诛法的时候,要把它消灭的时候,他一修诛法的时候就可以消灭的,所以说事业皆自如。

见修行果获证相,然后见解已经达到了圆满,修行可以说是获得了体验的,行果获证相,就是说修行和果和这样一种实证都是相联的,所以说获得这样一种证悟之相。

以慈善巧之方便,通过慈悲和善巧的方便,令所化的众生——他的弟子成熟解脱。成熟是令他的相续成熟,通过灌顶、通过宣讲窍诀,然后使他内心当中成熟。解脱,在成熟的基础上,让他真正的从烦恼当中解脱获得这样圣者的功德。

传承加持云不散,然后还要具备传承的加持力,传承加持力就是传承上师传下来的加持他具备,具备之后可以将这个加持赐予弟子,具备这样一种功德。

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大阿阇黎布玛莫札于其所著的《幻化网如镜疏》中云:“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之灌顶,这个是第一种,首先获得内外坛城的灌顶,然后戒律誓言清净,戒律前面讲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誓言主要是讲三昧耶戒,密宗戒。那么这些都是很清净的,没有违犯这些根本戒。精通续部各自之义,然后很多事续部、六续部等等,各种各样如海的续部的意义全部是精通的。念修仪轨(息增怀诛)诸事业等义皆运用自如,念诵仪轨的时候,念诵的音调,念诵的方式,这些方面都是非常精通的,然后息增怀诛的事业这些意义全部运用自如的。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因为证悟了见解的缘故,见解不愚昧的。已获修行之体验,主要是从修行的侧面讲,获得修行的体验。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联,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具足此八种法相。”就是前面讲到的八种法相,八种法相如果对照颂词的话,戒誓言净具灌顶到令所化众成熟解,这个当中宣讲了八种法相,然后下面讲,我的上师(大持明革玛燃匝尊者)说:“在此八种法相基础上,尚需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

无垢光尊者的上师是革玛燃匝尊者,是他的根本上师。所以说颂词当中讲,传承加持云不散,这个是按照革玛燃匝尊者的观点讲的,前面主要是按照布玛莫扎尊者的观点讲的。在前面八种法相基础上,还要具足无垢的传承和加持的缭绕云雾,缭绕云雾是个比喻,说明非常密或是非常多的意思,就很清净的意思。

像这样无垢的传承没有中断,而且传承上师加持力没有中断,这个方面必须要有九种法相,他才可以真正的具有传承加持他的弟子获得解脱的,这个就是密宗上师的殊胜法相。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五十二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宣讲第五品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对于一个修法者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在佛经当中也是再在宣讲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必须要依止善知识仅仅修持而证悟的,在密宗的修法窍诀当中也再在地提及,上师是一切修法的基础,一切修法的根本,脱离了依止上师或者说是祈求上师加持的话,通过自利来讲的话非常难于遣除障碍而成就的,所以说我们在修习正法过程当中应该以依止上师或者上师瑜伽的修法来作为修法的核心,现在在次第地宣讲上师的法相,或者说是依止上师弃离恶知识的这些教言,今天讲第四个科判:

丁四、以比喻赞颂:

若问:如是上师具何功德:

如果问了上师具有什么样的功德呢?这个方面就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赞叹上师所具有的功德。

具足无边功德者,一切众生之至亲,

于此略赞善知识,令渡有海如大舟,

令入正道如商主,遣除衰败如意宝,

熄业惑火甘露水,清凉法雨妙雨云,

令众生喜如天鼓,除三毒疾如药王,

一切有情安乐源,犹如茂盛摩尼树,

遣愚痴暗如明灯,自成众愿如宝瓶,

大慈日光无有量,除恼利乐皓月光。

这些开始致力地赞叹,首先是具足无边功德者,一切众生之至亲,具有无量无边功德的上师是一切众生之至亲,至亲的意思就是说最亲切的或者说是最有缘分或者说是对众生最具有加持力的亲友,上师的大悲心和智慧关照一切众生的,但是在这个里面有个差别,如果自己有信心有缘分的话,可以获得接受到上师的加持,如果说没有缘分没有信心者的话,就接受不到上师的加持,除了这一点差距之外,上师的这样一种悲心和佛陀一样,实际上是恒时关照六道一切众生的。

于此略赞善知识,如果要广说善知识的功德是无法宣讲的,无量无边的这样一种自性,在这个地方为了让后学的弟子懂得或者说知道这样的道理的话,依据这样一种佛经的含义,简略地赞叹善知识所具有的功德。在宣讲功德的时候也是通过一一对照的方式进行宣讲的。

令渡有海如大舟,这个就是比喻,上师比喻成这个大舟大船,大船可以渡过大海,从大海的此岸到达大海的彼岸,要渡过如此宽广的非常甚深的大海的话,没有一个非常牢靠的很大的船筏是办不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要从轮回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在这样一种非常广大的轮回海当中要通过自利的方式不依靠一个大船的方式是根本没办法的,所以说我们要渡过三有的大海的话,必须要依止上师,上师犹如大舟一样,可以引导一切的众生或者可以承载一切众生顺利地到达解脱彼岸。

令入正道如商主,商主首先要理解这个比喻和商主的意思,商主就是在以前很多时候,一些众生为了在海岛当中海洲当中取如意宝,然后要依止一个商主,这个商主他一方面具有超胜的智慧,具有这样一种深厚的福报,对于这样路途对于如何遣除违缘的方法,比如说在大海当中有摩羯鱼,有玻璃珊,还有很多罗刹洲。。。。。。作为一个商主来讲,他都必须要善加辨别,在遇到之后如何脱离海难的这些殊胜的方法,所以这个叫作引导其余商人获得如意宝的商主,在很多其他商人要获得如意宝或者获得珍宝的主要依靠处就是这个商主,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很多的众生很多学道商人想要获得涅槃的大乘功德,想要最终获得一个佛果如意宝的话,也必须要依止一个商主,这个商主,上师他自己必须要具备超胜的智慧,无与伦比的大悲心,能够善巧遣除一切修行者相续当中的违缘,遣除一切障碍,具备这样一种功德力,如果我们正确地依靠这样一种上师商主的话,就可以令入正道,进入到修持佛法的正道中,如果自己在取宝过程中没有商主去指引,那么就非常容易入歧途,非常容易入邪道,或者在违缘当中无法摆脱的。同样道理,一切想要获得佛功德的这些佛弟子修行者如果离开了上师的指引,离开了上师的引导的话,非常容易入歧途,在世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邪说,都声称自己的道是最正确的,各种外道也声称自己的道最正确的,还有一些不信佛法的人也认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对于一个相续当中没有正知正见,福报和智慧极度缺乏的凡夫人来讲的话,在各种各样邪说的环境当中,没办法如理地取舍,所以非常容易入歧途,在世间上有很多发心求解脱道的人,但是为什么入正道者非常少,而入歧途的非常多呢?没有依止一个犹如商主一样的善知识来作指引的缘故,所以说上师善知识可以引导一切他的弟子其他的众生进入到正道当中,正道可以从很多方面宣讲,止观可以叫正道,三十七道品叫正道,或者三世道也叫正道。。。。。。反正只要能够顺利地趋入修法,最后能够顺利地获得佛果都称为正道,而上师就能够指引一切的修行者进入正道。

遣除衰败如意宝,我们首先看如意宝的意思,如意宝它可以遣除衰败的,遣除什么衰败呢?就是遣除世间上的个人也会,集体也好,整个国家也好,像这样一切的衰败,比如说缺衣少食,或者疾病横行。。。。。。这方面的衰败通过祈祷如意宝那么可以顺利地遣除这些衰败,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珍宝,没有饮食衣服的话,你祈祷如意宝之后就可以如意降下衣食雨,如果国庆当中这些疾病流行的话,祈祷如意宝的话这些疾疫马上可以遣除,所以在整个世间当中没有再超胜如意宝的功德,它可以如意地赐予一切的妙欲,遣除一切的衰败,上师就像如意宝一样,上师可以遣除一切衰败,这些衰败可以说在整个轮回中的一切衰败,众生陷于轮回当中的时候有三恶趣的痛苦,三善趣的痛苦,还有相续当中的无明,我执,种种烦恼、恶业,这些都是衰败,只要众生相续当中拥有这一些,具有这一些衰败的时候,就无法获得快乐,就没办法获得解脱,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依止一个犹如如意宝一样的上师,依止如意宝的上师的话,那么就可以遣除一切相续当中的无明、我执、烦恼、罪业、乃至于一切轮回的痛苦,最终获得解脱的快乐,所以这个就是遣除衰败的如意宝。

熄业惑火甘露水,甘露水,有的时候甘露指天界的甘露,有的时候甘露水是作比喻的,人间的雨水或者有些河流就称之为甘露水,因为它有的时候可以和甘露相似的一种功德和它的自性具备的缘故,所以说有的时候像雨水、河流或世间上的净水比喻成甘露也有的,这个就是甘露水,这些水可以熄灭这样一种熊熊的烈火,比如说世间上的森林、或者说世间上的房屋着火的时候,如果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的话,马上可以将这个火熄灭的,从意义和比喻对照的侧面来讲,上师就犹如甘露水一样,能够熄灭火,熄灭谁的火?熄灭什么火?熄灭一切众生或者说与上师有缘的弟子相续当中的业惑之惑,业和惑都是一种惹恼的自性,不管是怎么样,反正罪业也好,还是烦恼也好,都是一种惹恼的自性,如果相续当中有了这样一种业惑的话,就会不自在地在轮回中感受到这样一种种种的痛苦,所以这个方面将众生的业惑比喻成烈火一样,业和惑两个方面是分开宣讲的,业主要是相续当中的这些种种的有漏的善业或者说是十不善业等等,这方面称之为业。

惑主要是指烦恼,主要是烦恼而讲的,无明也好,贪嗔痴也好,都叫作惑,众生相续当中有了业惑的话绝对不自在,感受到种种痛苦的逼切,如果依止一个上师的话,可以次第地逐渐地将相续当中的业惑彻底地灭尽,世间上或者传承的历史上很多的凡夫的修行人就是如理如法依止上师之后呢,通过祈祷上师或者说通过如理如是的承侍上师,通过修持上师所传下的妙法,熄灭了相续当中的我执,打破了无明,然后最后一切的转生轮回的业彻底的消亡,获得解脱的事例是不可计数的。

因此说上师就像甘露水一样的,能够熄灭众生的业惑之火,那么如今我们也能够如理如是的依止善知识的话,也可以迅速将相续当中的业惑之火迅速的熄灭,

清凉法雨妙雨云,这个地方比喻就是雨云,雨云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雨云的意思就是说饱含了雨水的乌云,就是说这个云当中富含雨水,这个乌云饱含雨滴,这个叫雨云。那么这个雨云实际上就是一切清凉法雨的来源,如果没有这个雨云的话就没办法降下清凉雨,这个就是从雨云的方式来比喻的。此处上师犹如妙雨云一样,上师犹如妙雨云,上师的相续当中具有一切教证的功德,一切的教证的功德就是宣讲清凉法雨的来源。而众生如果想要获得解脱的话,必须要听闻清凉的法雨,必须要思维和修持清凉的法雨才可以真正的获得解脱。而它的来源是什么呢?来源就是犹如妙雨云一样的殊胜的善知识,所以说我们要真正的理解法义,或者相续当中要获得清凉法雨的滋润的话,必须要如理如是的依止善知识。如理如是的恭敬善知识,这方面就将上师比喻成雨云。

令众生喜如天鼓,这个方面首先也是解释这个比喻,这个天鼓就是指三十三天的天人,三十三天的天人他拥有这个大鼓,这个大鼓是三十三天的天人福报所形成的。那么这种天鼓有什么样的妙用呢?它可以令天人欢喜的。比如说天人和阿修罗作战胜利的时候,那么天鼓没人去敲打,但是天鼓自然而然就会发出天人胜利了,阿修罗失败了这样一种声音。那么这个声音发出之后这些天人就会非常欢喜,这个是一个方面。

还有天鼓在天人比较放逸的时候,它会自然宣讲无常、苦、空、无我的法义,然后宣讲这个法义之后,一部分天人或者善根比较深厚的天人他就会五欲深观过患,原来能够思维正法的,这个也是令天人欢喜的意义,那么这个就是它的比喻了。

然后意义上面讲上师就像天鼓一样,这个天鼓能够令众生欢喜,如果我们如理如是的依止上师的话,肯定能够获得各种各样身体的安乐,心相续当中种种的欢喜,今生的利乐,然后后世的利乐,这些方面都可以获得的。或就是说上师犹如天鼓一样,他就可以宣讲一切的妙法,就是从无自性当中,从无分别念当中就可以如是如是的宣讲妙法,让众生生起法喜,所以从这个角度也称之为令众生喜。

除三毒疾如药王,这个药王不是一般的药了,这个就是药之王、药草之王,药草之王按照其他的一些注释当中,比如说我们学过的《庄严经论》的注释,在讲二十二种菩提心的时候也提到过药王。这个药王不单单你吃了之后能够治病的,你眼见能够治你的病,就是你看到之后你的病就马上消除了,闻到它的气味马上就可以消除了,乃至于你的手抓这个药王马上就消除你的病了,这个方面一切的病都可以通过药王来遣除的,这个方面就是它的比喻。

然后上师也犹如药王一样,不单单是说你真正的修持上师所传的妙法,乃至于你见到上师的法相,这个就是见解脱,然后听闻上师的声音这个就是闻解脱,然后上师摸顶,像这样就是触解脱。反正上师就是药王一样的自性,不管你见闻忆触的任何众生都能够获得利益,都能够蒙受殊胜的加持,究竟来讲除三毒疾。这个方面在很多宣讲上师的功德法相的时候,就是讲实际上见解脱、触解脱、闻解脱,实际上除了上师的自性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自性了。其他的佛法,其他的这些坛城、佛法都是上师的本体,所以说从很多侧面来讲的话,药王服用之后可以治病,乃至于你眼见,鼻嗅,手触,这方面都是可以治病的。所以上师的自性就是这样的,这个地方着重讲的时候,上师犹如药王一样,能够遣除众生的三毒。

那么三毒的疾病可以通过依止上师,比如说修持上师瑜珈,或者说是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做啊,或者供奉或者侍奉啊,或者做很多很多结缘,都可以使相续当中贪嗔痴的烦恼,暂时的时候压制,最终的时候彻底根除,所以说上师如药王。

一切有情安乐源,犹如茂盛摩尼树,这个摩尼树就是指如意树的意思,在劫初的时候在人间也会出现如意树,然后在如今的三十三天的天界当中也会出现这个如意树。这个如意树就是一切天人或者一切有情的安乐之源,因为在如意树当中你自己想要获得的这些衣服也好或者饮食也好,都可以从如意树当中如意的获取,所以这个就是一切有情安乐的来源。

上师就像如意树一样,一切有情暂时的安乐,究竟的安乐,或者自他的安乐,他的根本的根源就像茂盛的如意树一样,完全都可以从上师那个地方获得,就是前面我们所讲的一样。决定胜的安乐,三菩提的功德都是从依止上师而来的。乃至于今生当中的一切利乐,这些暂时增上生的快乐,也是来自于自己的善根,而自己的善根就是上师开示正法之后,自己如理修持而获得的,所以圆满可以通达是一切有情安乐的来源。每一个众生包括自己在内都想获得一切的安乐,那么如果要想获得一切的安乐首先就必须要寻找到安乐的来源,正确的找到了安乐的来源之后如理如是的去依止,最后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安乐。

遗愚痴暗如明灯,就是上师犹如明灯一样,我们知道明灯它就可以遣除黑暗,不管是以前古代的这些火炬,还是这些蜡烛,还是其它的油灯,实际上或大或小都可以遣除黑暗的,乃至于现在的灯泡,日光灯也好,白炽灯也好,等等这些灯都可以遣除黑暗的。上师就像明灯一样可以遣除黑暗,遣除什么黑暗呢?遣除众生相续当中的无明愚痴的黑暗。

虽然我们每天处在阳光之下,每天都有电灯照耀,但是能不能遣除内心当中的无明呢?这些有为法的阳光啊、灯泡啊是没有办法遣除相续当中的无明的。如果要遣除相续当中的无明,必须来自于智慧,智慧的来源就是上师。所以说如果如理如是的依止上师,修持上师所传的妙法,相续当中打破无明生起光明的智慧之后,从这个侧面来讲完全遣除了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所以说一切的无明黑暗的遣除都来自于上师。

自成众愿如宝瓶,这个宝瓶就理解成贤瓶或者妙瓶,如果汉地的话有可能称之为聚宝盆之类的东西。聚宝盆也好或者宝瓶也好,都能够犹如摩尼宝,犹如如意树一样,可以如意赐予所愿的,就从宝瓶当中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出一切的所欲,所以这个就是宝瓶的含义。上师也是犹如宝瓶一样,自成众愿,自成就是自然而然的成就的,任运自成的方式能够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如果你不对这样一种上师如理如是的祈祷,不通过非常清净的心来祈祷的话,那么你自己的一切愿望不自然成就,不任运自成的,无有是处的,关键来自于自己对上师有没有一个非常清净的信心,有没有清净的信心,有没有自己想得加持的心。如果自己对上师没有信心,你每天祈祷的话不一定能和上师的功德相应而成就众愿的。或者自己认为自己不需要得加持,这个方面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上师加持的,所以说我们以前讲上师瑜伽的时候,再再提及过两个要素。

两个要素是自己对所祈祷的对境,上师或者诸佛必须有一个非常清净的信心,他有能力帮助我,他有能力赐给我加持,这个是必须要树立的。如果自己对上师能不能赐予自己加持三心二意,抱有怀疑的态度的话,纵然你去祈祷,但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不会产生非常快速的功德。那么第一个自己必须要深信上师就能够赐给自己一切的所欲,这个就是真实的如意宝一样。第二个条件就是自己真正想要得到加持,而不是说我实际上内心当中很傲慢不想得加持,我只不过在口头上念诵一下祈祷文,这个是没办法和上师相应的,相信上师有这个能力,我自己真正想要得到加持。我们是不是真正想要得到上师加持呢?是不是需要真正得到上师加持呢?确实是这样的。

因为现在有的时候我们观察我们的相续,分别念这么粗猛,烦恼这么炽盛,还有自己在抉择法义的时候,看起来不是很难的一个法义思考来思考去都没办法通达,就说明自己的智慧非常非常的肤浅的。

烦恼这么炽盛,还有呢就是自己在诀择法义的时候呢,啊,就是说看起来不是很难的一个法义呢?思考来思考去,都没办法就是说通达就说明自己的智慧呢是非常非常肤浅的,自己相续当中业障非常重的,对修道的障碍来讲非常深厚的。所以说呢这样一种相续,如此这种相续不需要帮助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你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就说要突破这些障碍的话,就是要花费非常非常多的时间,而通过祈祷上师的方式呢就可以很快的时间当中就突破了,所以说呢从这个角度来讲自己真正要相信,我绝对肯定需要要获得你的帮助和加持,有这两个的话能够获得加持,自成众愿的,自己的一切愿望呢自然呈现。大慈日光无有量,这个呢就将上师比喻成日光无量,那么这个太阳的光明呢它是无量无边的,确确实实呢就说是一个日能当中能够放射出就说很多数的无数数的这样一种光明,无数数的光明呢都是从这样一种日光当中就说太阳当中显现出来的,这个主要是从日光无有限量来讲,那么就是说上师他的这样一种大慈心啊他的对一切众生,愿意让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这种大慈心呢也犹如日光一样,没有限量的,确确实实源源不断的无有限量的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白天的时候也是恒时关照他的弟子,夜晚的时候也是恒时关照他的弟子,那么出定入定都是关照他的弟子,因为他的自利已经圆满了,自利圆满之后唯一的事情就是利他,而且尤其是对自己有缘的弟子的话,就是恒时关照的对境,从这个方面讲的话上师的大慈日光是没有限量的,除恼利乐皓月光。上师犹如这个月光一样,那么月光呢可以清除热恼,尤其当夏季的时候,在晚上明亮的月亮出来的时候呢,众生感觉到清凉,有这样一种自性的,那么就是说是上师犹如月光一样,当众生相续当中的烦恼炽盛的时候,咖啡厅就是说是这个相续当中非常痛苦的时候呢,如果祈祷上师,依止上师的话,上师的本体就犹如清凉的月光一样,接触到之后呢就能够真正遣除相续当中这样一种这个种种的酷热种种的烦恼,那么就是说这个方面都是对上师功德作的一种赞叹,但不管怎么样呢我们就应该知道上师从上师他自己的本体来讲呢,上述的功德全部都具备,而自己依止上师的时候能不能获得如是的利益,观待自己,观待自己什么呢就观待自己的信心,自己的信心到底是怎么样一种信心,你对上师看作一种佛的信心的话,就会获得佛的加持,你对上师看成一个菩萨的信心,得到菩萨的加持,看成一个阿罗汉的信心呢,得到阿罗汉的加持,如果是看成凡夫的话,就不得加持了,像这样的一种可以说是殊胜的关系就是这样,所以说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上师的功德非常非常大,从另外一方面讲的话,自己的信心也必须历历的生起,如果自己的信心不生起的话,不得加持的,所以说必须要通过很多很多的方式来进行这个生信心,那么在这些当中呢有的时候要恒时祈祷上师,恒时修上师瑜珈,像这样的话就说可以最快的速度可以相应的,有的时候要可以说依止对上师有信心的这些道友,经常听闻上师所具备的隐秘的功德,这方面是需要的,有的时候要对甚深的佛经论典呢再再的闻思,再再的闻思呢可以对上师生起清净的信心,还有呢对上师自己相续当中应该具备一种甚深的智慧,因为就是说有一个甚深的智慧的话,可以将上师的一切行为全部观为善妙的,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可以对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做彻底的观察,比如说上师示现的一个行为,上师所示现的一个行为的话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会想上师的这个行为是有密意的,上师的这个行为是度化众生的,上师这个行为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弘扬佛法的,如果你有甚深的智慧,你就可以对这个事情方方面面做观察,然后呢遣除自己的怀疑,遣除自己的邪见而安住在清净的信心当中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智慧者,很愚笨愚笨的话,愚笨的人他就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他就看表面,看一个表面上的行为,然后呢开始下一个定义就是这样的,所以说看到上师的一个行为的时候呢没有智慧的人就会认为这个是不如法的行为,这个就是一个错误颠倒的行为,这个是个狡诈的行为等等等等,所以说从表面来看非常容易生起邪见,而从智慧的侧面观察,方方面面懂得观察的方法的话,他就很少会生起邪见,即便生起了,马上就可以对治的,所以说相续当中具备这样一种智慧是非常关键的。《华严经》云:“嗟!善男子,能令他众渡过轮回海,故如大舟;令入解脱道,故如商主;遣除三有衰败,故如摩尼宝;熄灭业惑之火,故如河流;前面是讲甘露水 ,这个地方讲河流,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普降大法雨,故如妙云;妙云就是前面所讲的妙雨云,然后呢令众生欢喜,故如天鼓;遣除烦恼之疾,故如药王;遣除无明黑暗,故如明灯;满足众生所欲,故如摩尼树;成办一切所愿,故如妙瓶;慈心无量,故如日轮;遣除烦恼酷热,故如月轮;赐与圆满功德,故如多闻天子。”这个最后这一个呢就是在颂词当中没有的,颂词当中没有呢在经典当中有这个犹如多闻天子,多闻天子这个就说他在以前的时候呢多闻正法,多闻正法所以说今生的福报福德是非常大的,所以众生对他祈祷的话,他可以赐于众生种种的财富,这样一种自性的,那么这个地方也是讲赐于圆满功德,故如多闻天子,上师就如多闻天子一样,那么如果你对上师祈祷的话,就能够圆满的赐于一切圆满功德,一切圆满的功德都可以赐与,所以说增上生,决定胜或者相续当中寂灭烦恼,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等等这一切的功德呢都是通过上师来赐与的,乃至于十地菩萨在成佛的时候呢十方诸何时放光然后呢遣除最微细的障碍而成佛,所以呢从这个侧面观察的时候呢就是通过祈祷,通过他利来遣除自己相续当中的障碍烦恼,这个方面是非常迅速的一个法门,在佛法当中呢就是有着重自利的说法和着重他利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呢就是任何一个修行者来讲的话都应该对十方诸佛菩萨,上师作祈祷,这个方面就远远超胜自己一个人去苦苦挣扎一个人去苦苦观修呢,这个方面就来得迅猛得多了,所以说自己平时的话多祈祷上师,多祈祷上师呢这个是可以体现在一切方面,体现在一切方面当自己遇到违缘的时候,自己要祈祷上师,通过上师的威德力来遣除,当自己遇到这些可以说是这个困难的时候呢,遇到违缘的时候呢多祈祷,然后呢自己修法不上进的时候要多祈祷,那么当有的时候乃至于听法听不懂的时候呢要祈祷上师,然后在思维思维不进去的时候,也要祈祷上师,背诵背不下去的时候也要祈祷上师,像这样的话在这一方面体现了一切时候,那么体现了一切时候呢恒时能够祈祷上师的话,那么就说恒时能够得到上师的这个护念,恒时得到上师的护念呢自己相续当中的障碍就会减到最低,然后呢就是说会顺利的成就的,这个方面就是一个修行者的一个核心,下面讲第五呢相合意义而赞颂:

密意广如净虚空,光明等持如星辰,

智悲无量如大海,慈心奔腾如瀑布,

不外散乱如雪山,毫不动摇如山王,

住有不染如莲花,等慈爱众如父母,

功德无量如宝藏,引导世间如佛陀。

这个呢就对上师的可以说功德呢相合意义,相合意义呢就比喻和意义相合在一起对上师进行赞叹的,密意广如净虚空,那么上师的密意呢就是极其广大犹如清净的虚空一样,那么清净的虚空能不能衡量呢?实际上我们对清净的虚空是无法衡量的,所以说上师的密意能不能衡量呢?上师的密意是不能够衡量的,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说上师说这句话的密意是什么什么什么,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执,我们认为知道了上师的密意,但是上师的密意能够知道吗?外内密的密意是根本没办法了知的,所以说呢密意广如净虚空,对这句话如果真正能够有甚深的体会的话,那么就是自己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呢会遣除很多的非理作意的,那么前面我们讲过,凡夫人的智慧太浅,凡夫人的智慧就说是这个可以说是这个怎么说呢就非常肤浅的缘故呢,所以说对其他的很多很多事情啊他很多时候都是相合自己的习气,相合自己的爱好,相合自己的分别心作分析作观察来作定论的,那么对上师对上师身语意的行为,那么就是说是这个凡夫人呢他也这个通过固有习气他也自然而然去分别的,他认为哦上师做这个事情应该是怎么怎么样的,做那个是怎么怎么样的,实际上观察的时候都是相合自己的喜好,都是相合自己的分别念去观察的,那么上师的密意能不能衡量呢?没办法衡量的,既然上师的密意没办法衡量呢,当上师示现一种这个贪嗔痴的时候呢,实际上我们就知道上师的密意是没办法衡量的,虚空一样的,所以说我去衡量上师的密意行为啊是根本衡量不了的,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会对上师生起一个清净的信心,就不会生起这样的邪见,这个也是遮止邪见的很就说非常殊胜的方式,所以对于凡夫人的心态来讲的话,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然了就是通过前一世的串习的不同,今生当中呢有些有一部分修行者的话,他生来俱生就对上师就说经常能够生起清净心,很少生起不如法的邪念的,有些呢就是说是通过前一世的恶业力吧,像这样很容易对上师生起这样的邪念,那样的邪念,像这样就是说压压也压不住的邪念会生起的,那么不管怎么样呢,现在呢就是要保证

不管怎么样现在需要保证以后有邪见需要遣除,这些实际上了知了上师的功德之后呢,就可以缘这样的功德然后遣除自己的邪见。这个方面不但是单纯的对上师的赞叹,实际上这个也是调伏我们邪见的一个方便,就是说对上师应起信心的一个方便。所以说我们了知这个意义之后呢,就知道上师的密意广如虚空一样,上师的密意犹如虚空一样,那么怎么可能通过表面上的行为来定论上师生起了自相的贪心,上师生起了自相的愚痴心或者嗔恨心呢?所以这个方面根本没办法揣测的,从这个角度真正甚深了解的话,肯定会遣除邪见。

光明等持如星辰,这个星辰主要是从极多的侧面讲的,我们知道天上的星星是没办法计数的非常非常的多,非常多的话上师的这些光明等持的数量也是无量无边的,就是说等持非常多。那么现在我们接触的就是几种等持,虚空藏三昧了,或者狮子奋迅三昧了等等,有的时候再加一个四禅啊,或者加一个根本慧定。但实际上等持的种类无量无边,这个方面在《大般若经》当中讲的非常多的等持的名称,然后还有其他的经典当中讲,这个等持是非常多的。

所以说上师相续当中所获得的种种的等持也犹如星辰一样,极其的众多。所以说从下面的注释来看的时候,这个犹如星辰应该不是从他的光明观察的,因为星辰它自己的光明不是很显明的,应该从它的数量,它的数量极其多,数量是非常多的,从这个方面观察。虽然有了光明等持,但是主要的侧面应该理解成众多吧,从众多方面观察。

智慧无量如大海,就是说上师相续当中所具有的智慧的功德,就是说非常甚深的了知自己的智慧这样一种本体,和对众生大悲心方面无有限量犹如大海一样的,非常非常的炽盛、宽广。

慈心奔腾如瀑布,上师对一切众生的慈心,就是说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的这样一种心态奔腾犹如瀑布一样,没办法止息的,谁都止息不了。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慈心有的时候会被违缘所止息,为什么?因为我们慈心的本体还没有达到犹如瀑布一样,谁去遮挡瀑布都没办法遮挡的,所以说我们现在的慈心还不是瀑布,我们现在的慈心是其它的本体的,所以说违缘一生起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被止息掉了。

但是上师的慈心达到圆满了,所以说犹如奔腾的瀑布一样,根本没办法止息,任何的障碍、任何违缘、任何恶劣的众生都没办法制止上师的慈心,所以说慈心奔腾犹如瀑布一样。

不外散乱如雪山,这个雪山就是不外散乱的,非常清净的不动摇的这样的本体,所以说上师他自己安住的禅定,或者安住的智慧也根本不会被外面的散乱所动摇的。外面的散乱这个染污没办法染污雪山,雪山非常的清净,极其清净的,所以说这个散乱比喻成尘埃一样的,像这样的话上师的相续犹如雪山一样非常清净、非常稳固,所以说其它的散乱,对外境的贪执,对外面的嗔心等等这些散乱的尘埃绝对不会入到上师相续当中去的,所以说不外散乱如雪山。

毫不动摇如山王,这个方面主要是说上师所证悟的这样一种法性,所证的真如犹如山王,山王就是须弥山王,须弥山王极其稳固的,所以说毫不动摇的,上师证悟的功德也犹如须弥山王一样毫不动摇。

住有不染如莲花,莲花它的自性是住于污泥,出于污泥而不染,这个就是它莲花的本体,上师也是住有不染如莲花的。三有在我们的相续当中看的时候它是极其污秽的自性,整个三界都是极其污秽的,那么上师在三有当中安住,在三有当中度化众生,会有会安住三有而被三有所染污呢?根本不可能。因为安住三有不被三有染污,所以说叫住有不染如莲花。这个主要来源就是相续当中有非常清净的智慧和大悲心,双运的功德的缘故,所以说安住在三有当中根本不被三有过患所染污。

等慈爱众如父母,父母对于他的儿子、女儿等等都是平等慈爱的,所以说等慈爱众,等慈就是平等生起慈爱心,慈爱众生的心犹如父母一样,父母对他的儿子或者女儿,或者几个子女都是平等的慈爱的,所以说上师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慈爱的,确确实实任何一个众生都是上师平等慈爱的对境。只不过按照今生的因缘来看的话,就是前面再再宣讲的,就是说如果你对上师的信心大,或者说你对上师很有缘的话,显现上面对你尤其慈爱,或者你是一个非常非常恶劣的众生,显现上上师对你尤其悲悯,这个方面从示现上面是有这样的,观待对境的不同或者造极大罪业的众生,或者弟子来讲,他极其悲悯的。

那么对于福报很大,信心很大的,或者其他根性很利的人,好像显现上极其喜欢的,这个方面是世间上的,但实际上从他本体来讲,对一切众生平等慈爱的。根本没有想过依止我的这些众生我愿他成佛,不依止我的众生我不愿他成佛,这样一种心是没有的,所以说从他自己相续来讲有平等慈爱,只不过对于外境的不同,前面分析过的,对于外境的不同他显现上这些悲心、慈心也许有所偏重,但实际上这个是观待所化来讲有这样的。对所化来讲如理如是的修行的人上师很高兴,佛陀都是这样的,反正你精进守戒的人佛陀会喜欢的,或者会赞叹的等等等等,或者你破戒的人佛陀会呵责的、摒弃的,这个方面都有。但是佛陀相续当中的大慈心根本不动摇的,观待对境来讲有这样的差距。

功德无量如宝藏,宝藏它里面蕴藏了极多的珍宝,所以说这个就叫宝藏。上师他也是功德无量如宝藏,上师相续当中的功德没办法衡量的,佛有什么样的功德上师有什么样的功德,所以说他的功德是没办法衡量的,犹如宝藏一样。

引导世间如佛陀,佛陀引导世间趋向于寂灭的,这个就是佛陀的自性。那么上师也是引导一切世间趋向于寂灭,所以说犹如佛陀一样,和佛陀无二无别的。

《大方广华严经》云:“嗟!善男子,如是善知识所生功德无有量。

这个就是一个总说,具体分说的时候下面宣讲了。

即悲心广大如虚空;

悲心广大如虚空这个和前面颂词当中稍微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地方出现了很多次,悲心、大悲,像这样的。悲心广大如虚空,前面是讲利益广如虚空,这个方面讲悲心广大如虚空。在上师讲的时候也没有详细讲,但是我自己观察、理解这个不一定正确,只能做个参考。

我自己理解的时候,悲心广大是和上师的密意连在一起的,因为上师他作为一个大乘善知识或作为佛的本体来讲的话,他的密意广如虚空,这个密意广如虚空那么到底和谁相系的呢?这么广大的密意实际上和悲心相系,他是为了度化众生,所以说在众生面前示现这样种种行为的时候,我们说上师的密意像虚空一样没办法揣测。那么实际上观察的时候这种密意实际上是为了度化众生。

有的时候当前的众生可以度化,有的是以后的众生可以度化,或者有的时候他是对整个圣教有所度化的。所以说这样一种悲心是和他们的密意相连的,所以说悲心广大如虚空这个是从经文当中,密意广如净虚空是从颂词当中,所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看的时候也许可以理解它的意义。

具诸多总持、等持如星辰;

前面光明等持如星辰,前面解释的时候主要是有这样一种解释方式,他具有诸多的等持,总持就是陀罗尼,具意不忘失的本体,等持就是他的禅定,所以说上师相续当中具有很多很多种类的总持啊、等持啊,这方面犹如星辰,它的数量极多一样。所以说上师相续当中所具有的总持、等持极其广大。

大悲无量如大海;

前面是讲智悲无量如大海,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大悲无量主要是和智慧相连的,前面是和密意相连这个悲心,这个时候大悲无量主要是和智慧相连,智悲嘛,有的时候智和悲放到一起观察的。所以说这个地方的大悲应该是不是和智慧无二的这样一种大悲心,和智慧无二无别的大悲心就是无量无边犹如大海一样。因为上师的大悲心恒时不可能单独生起来,恒时都是和大智慧双运而生起的,所以说大悲无量如大海。

悲心无量如河流;

这个又出现一个悲心,前面讲慈心奔腾如瀑布,这个方面讲悲心无量如河流,河流或者瀑布都是不可阻挡的,那么这个地方的悲心可以和慈心放在一起看的,因为我们在提慈悲的时候,它只不过是一个本体,两个侧面而已。我们在学《庄严经论》的时候弥勒菩萨也是这样讲过的,反正一个菩萨相续当中有慈心没有悲心是绝对不可能的,有悲心没有慈心绝对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他想要让众生离苦,比如说他想要众离苦,这种心态就是悲心的状态了,那么想要让他离苦,那么肯定是愿意让他获得安乐的。

想要让他离苦,肯定是愿意让他获得安乐的,离苦干什么?离苦就是为了得乐,所以像这样的话,如果有悲心绝对有慈心,再反过来看,这个菩萨愿众生获得安乐,不愿意他遣除痛苦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慈悲就放在一起讲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庄严经论》当中麦彭仁波切注释已讲得很清楚,慈悲两个就是一本体异反体,一个本体两个侧面,所以说他二者完全不能够分离的,所以我自己理解的时候这个地方的悲心无量如河流,就和慈心(慈悲)两个放在一起观察的,就说是悲心无量,这个地方悲心主要是和慈心连在一起观察就可以了。

不为散乱所动如雪山;上师相续当中这样一种功德根本不会被散乱所动摇,不被散乱所动摇实际上换个说法的话,上师相续当中永远不可能生起散乱心,如果说散乱的外缘具备了,但是他不会生起散乱心,对于凡夫人来讲的话,有了散乱的外缘他就会散乱,或者说众生他自性就是一种散乱,众生的五根或六根自性就是散乱的状态,而上师恒时安住在清净的法性当中,所以相续当中不可能有散乱的生起的机会的,不为散乱所动摇如雪山。

于真如性中不动摇如山王;这个主要从另外一个侧面,前面主要是从不为散乱的侧面比喻成雪山,这个方面主要是从真如,安住在真如的本体当中不动摇如山王层面讲的,所以说两个侧面不相同,都是通过雪山或者山王作比喻,但是前面主要是从违品不能够不能 41:41 的侧面来讲的,后面这个主要是他所证悟的境界之高方面进行观察的,所以说一个是违品不会生起违品,一个是在证法当中绝对不会动摇的。

虽住于三有中然不为过患所染如白莲;白莲花它住于污泥,从污水当中出来但是不会被污水所染污,所以上师住于三有层当中,但是根本不会被过患所染污,就是这样的自性。

慈心无垢平等如父母;父母他自己的慈心是平等的,所以上师的慈心也是无有垢染的,平等如父母。

功德无量如珍宝之源泉;救度轮回诸众如善逝。善逝就是指佛陀,就是指如来,佛陀他能够救度全部的众生,上师也能够救度一切众生。

如是善知识具无量功德。”所以说善知识就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方面是从意义而赞颂的。

丁六、摄义:

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

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

事业广大任无量,诸众所依如大地。

摄义:就是对前面的这些功德、比喻等等的归摄,总之我们应该知道具德上师,具德就是具有功德的上师不是一般的名相的上师,名相的上师不具备这些功德的,名相上师不是这样一种见闻忆触的或者见解脱、闻解脱等等不是这样的,所以说这个里面所讲的一切的上师我们都应该知道,这个就是讲真实的上师,自己的金刚上师和自己的根本上师,所以说从这个方面的话就必须要认知,以前法王如意宝或者上师,经常祈祷,现在或者以前有很多也是对仁波切堪布等等都是具有亲近的信心的,这地方的上师就是指这些的,所以说应该详见分别,真正要祈祷的话,应该祈祷具有圣者智慧的,相续当中真正有能力给你加持的这样一种上师,祈祷的话能够得到实义,对一个凡夫这样一种上师,对于凡夫的善知识祈祷的话,意义不大的,确确实实就这样一种区别,有这样一种差殊的,所以这些地方讲的都是讲真实的善知识。

具德上师即法王,具有真实殊胜功德的上师就是法王,就是正法之王。

住于何处等诸佛,不管住于什么地方,反正和诸佛都是平等的,都是和诸佛一样的,上师他显现成善知识的形象,上师不显现善知识的形象,乃至于上师他显现成这些乌鸦等等的形象,实际意义上不管什么样他都是和诸佛都能够平等利益众生。那么怎么样和诸佛平等呢?

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上师他能够使凡是见、闻、念、触或者说见、闻、忆、触,都能够出离轮回,比如说见到过上师真实的显现的化身,或者说见到过上师的相片,或者见到过上师电视里面的形象,这个都叫见。

闻就是听闻上师的名号,听闻上师的功德,这方面都叫闻。

念就是忆念,比如说我们观想上师,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这方面就是一种“念”。

“触”比如说上师给你摸顶,或者接触上师的身体等等,这个叫作“触”。

反正只要是见、闻、念、触上师,上师是一个佛的本体的缘故,所以说都能够摧毁轮回,只不过按照因缘的不同,是迅速的时间当中摧毁轮回吗还是在以后成熟善根摧毁轮回?这个方面就需要详加辨别,这个时候需要详加辨别。如果自己本身和上师上一世有缘的师徒的话,今生当中对上师也能够生起清净的信心,再在地祈祷,像这样的话能够在极迅速的时间当中就能够摧毁轮回。

如果是一个平凡的人,以前和上师没结过缘的,但是今生当中偶尔(暂且用个偶尔),偶尔之间见了一下上师的法相,或听到过上师的名称,单单凭这一念因缘,最后彻底绝对会摧毁轮回,这是不用讲的,所以说对上师恭敬赞叹或者修持,他也可迅速地获得解脱,直接获得解脱。

如果对上师见、闻、念、触是反方面的,像这样的话生起恶见、殴打、或者戾骂等等,这个方面当然从他的因果来讲肯定会感受恶趣的痛苦,因为是佛的本体或者菩萨的本体的缘故,但是因为和大圣者结缘的缘故,又远远超胜不结缘的众生,所以最后他在受完痛苦之后还是会被成为上师的所化,这个方面就是悉皆摧毁诸轮回的直接和间接的意思。

事业广大任无量,诸众所依如大地。这个“任”字,不是特别好理解,但是观察这个“任”字可以理解成任运的意思,任运自成的“任”。

事业广大任运自成的方式,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像这样的话事业极具广大,任运自成,度化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这个方面就是上师他自己的体性。

我们要知道上师有的时候,我们说这个上师没有说是事业广大无量,任运自成地度化众生的,但前面我们分析过,上师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时候,这个是一种显现;在众生见不到的时候,是另外一种显现,比如说我们认为上师度化众生肯定就是坐在法座上,每天晚上讲课的时候,这个好像是度化众生,但回去的时候在房子里面怎么样度化众生呢?我们哪知道啊?像这样化现度化众生我们哪知道呢?或者度化非人或者度化其他的旁生我们怎么知道呢?或者是怎么到地狱当中去度化众生我们怎么知道呢?这方面都是没法知道的,所以说如果真正知道上师一个殊胜的圣者或者是佛的化身的话,他显现上面直接在我们根识面前显现的,还在其他众生面前显现的,这些总和起来的话,事业极其无量的,确确实实非常广大的。

我还记得以前在 96 年还是 97 年的时候,在 47:58 神山,对面一个草坝子,法王仁波切在那个地方去 48:03,和几个堪布还有很多汉僧一起在那个地方去耍坝子,耍坝子的时候,上师当时就这样讲的,这个草坝子加持力很大的,因为那个草坝子显现上面,从世间上面看的时候,好像就是仁波切和一个堪布两个选来选去之后,好像就选了那个地方,好像是无意之中选定的,但是法王去了之后,这个草坝子加持很大,为什么?以前观音上师就是巴马色德,青海大德因为圆寂了,法王依止过他的,他说观音上师在这个草坝子上度化了 13 亿众生,像这个 13 亿我们肯定知道绝对不是人的,整个藏地没有 13 亿众生的,所以像这样讲得时候,在这个草坝子上度化了 13 亿众生,就是这样直接讲的,所以说这个地方加持力极大。

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些上师直接显现上面也有这些事业非常宏大的显现,但是也有可能他就是不出名的一个上师,他就是一个地方精进修持的,但是从时间的显现和他隐藏的方式所度化的人、非人,他这个是绝对无量无边的,所以他的事业就是度化众生的,所以他会用一切的方便来度化众生,这个方面必须要了解。

诸众所依如大地。一切众生的所依靠处犹如大地一样,大地是一切有情无情的依靠处,上师是一切众生的依靠处,一切众生功德的依靠处,所以如果有了上师的话,我们的功德善根能够增长,没有上师的话一切无法增长的,所以这方面就是一个摄义。

实际上我们讲解很多的时候就应该对上师生起清净信心,上师就在我们面前,就是每晚上开始宣讲的入行论和宣讲 49:43 等等的含义,还有在现量见到的上师善知识面前,都应该恭敬,都应该祈祷,自己的身语意都应该如理如法地依止,这方面能够获得加持,否则的话根本不得加持,在依止的时候是这样的。。。。。

否则的话根本不得加持,在依止的时候是这样的,上师在讲的时候也是提到过。最好的一点是恒时依止上师,不要离开上师,这个方面就是说很多违缘直接消除,很多顺缘加持顺利获得。

即便是自己离开了上师,那么上师做开示的时候这样讲的,即便自己离开了上师,在其他地方去修法或者去弘法,这个方面也尽量要保持联系,和上师尽量经常保持联系,如果有可能的话,一两年、两三年必须回来看一次,实在没有能力的话,电话、写信这个方面都要保持联系,否则绝对不得加持的,直接这样讲,否则绝对不得加持。

这些都是上师亲口讲的,在当时讲的时候,不一定是这一段,反正在讲这一品的时候直接做过教诫的。所以说是不是有些出去的弟子,表现是不相同的,有时候是经常回来看的,或是有的时候经常写信、打电话问候的这个很多。但是有些出去之后,犹如泥牛沉海一样,一点信息都没有,不知道是死还是活,像这样的话从这方面看的时候,上师对这些人不太满意,确确实实不太满意,从他直接讲的时候不得加持的,不得加持你想修学成就,那就是妄想。

所以现在讲这个的时候,虽然大家都在上师面前依止了,也许不一定现在用得上,但是如果以后自己离开了上师的话,那么还是应该把这个教言好好记住,应该恒时保持联系,保持联系的话自己能够得到加持,否则不得加持没办法成就。

关于很多依止上师的方法,上师也提到过《山法宝鬘论》当中?仁波切也讲了很多如何依止上师的心态,如何依止上师的方法,这些方面什么是歧途,什么是正确的依止,这个方面《山法宝鬘论》当中就讲的很多很多。以前我们也学过,所以当时学的时候都认为收获很大的。现在在学这品的时候,如果有时间再返回去看一看,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前行》当中也是专门讲了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广论当中也讲了依止上师的方法,不管怎么样,反正我们依止上师的话,必须或者要尽量如理如法的依止,如理如法的依止来自于如理如法的了知。怎么才是如理如法的依止,什么是不如理如法的依止,这方面首先不知道的话我们就没办法如理如法的依止了。

所以说要把这些问题牢牢的记在脑海当中,在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的时候,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如理如法的依止。否则的话上师对境很严厉的,自己说话做事情不注意的话,如果真正造一些很大的过失的话,很难以净除的,这些过失非常难以净除。密宗根本戒当中第一条的戒律,这条是最重的、最根本的戒律,就是第一条的根本戒律。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其他的密宗戒律犯了之后容易忏悔,但是这一条犯了非常难以忏悔的,就是有这样的。

以前我们也引用一些印度的大德的传记,也是做过教诫的,上师也是做过教诫的。以前印度一个大成就者他的弟子是国王,国王依止上师听闻教言,上师给他说你应该放弃这些欲妙,放弃这样的王位修法,他说了三次,他当时就没有放在心上,他认为这个是上师一种说法,上师有点对自己欲妙,自己的享受有点看不惯有点生气妒心。像这样三次没有听,最后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他自己后面修行的时候怎么修没办法修成就的,像这样最后好不容易他的本尊现前,他说你这样违背上师教言,怎么修也修不得成就,最后死的时候还会堕地狱的。那么怎么办呢?他说如果你现在要忏悔的话,手脚砍断,像这样的话把你的手脚全部砍断,这个方面可以忏悔清净这个罪业。所以他最后也是发起了很勇悍的心肠,把自己的手和脚全部砍断,这样修持的时候,在中阴的时候获得解脱的,即生当中没有获得解脱。

所以说我们知道,单单是违背上师的教言,这样一种过失很重很重的,所以说按照我们相续当中有的时候有些固有的习气,这个方面必须要了知这个不是一个修法的助缘,这些习气是修法的大的障碍,所以说要真正依止上师的话,就要将自己的身心都交给上师,自己的身语意,有的时候把自己的身语意供养上师了,供养上师当然很好。但是供养上师之后,这个身语意就不是自己的了,这个身语意已经是上师的身语意了,所以说就不能再拿回来做自己的事情,或者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方面是根本不行的。

所以说依止上师的时候尽量要令上师生欢喜心,不要违背上师的心愿,这个方面对自己修行成就与否,或者有没有障碍,这个是很大的关系的。尤其是我们以前再再讲过依靠《事师五十颂》当中的教言方面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依止上师的话,实际上就是要舍弃自己的自在随上师而转的。就是说我自己想做这个事情,我想做那个事情,实际上在自己修法的时候,这些我想做这个或那个事情,都是一种分别念抉择的,不一定是相合于正道的,不一定是真正能够产生修法的功德的。

所以说舍自自在随师而转,就是说上师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因为你要相信上师他具有智悲力的功德,他第一个具有大悲心,不会害弟子,第二个具有智慧他会给你安排一个真正最迅速的成佛之道,第三个他有无比的能力,他会赐给你加持的。所以如果我们相信上师真正具备这样三种特色的话,那么就可以舍弃自己的自在随上师而转。上师让你做什么,安排你做这个你就做这个,安排你做那个你就做那个。像这样你不要想上师安排错了没有,或是说我从这个方面修持的更快,怎么样你都是分别心,没办法按照上师的智慧去观察去抉择。

这方面很关键的事情,但是自己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也许会出现很多内外的障碍,有的是来自外面的恶友,或是非人这些魔王等等,有些时候来自于自己相续当中的烦恼、习气,这方面作为障碍。那么不管怎么样,把这些依止上师的方式牢牢的记在心中,然后遇到这些障碍的时候就回忆这个教言,然后就可以尽量遣除,对依止上师方面不会出现障碍的。

若佛陀出于世间,则令凡是见闻忆念的一切众生行持善法。同样,上师也能作到这一点。

就是说下面这一段主要是讲上师如何等同于诸佛的理证。上师为什么等同于诸佛呢?首先讲佛陀出现于世间的话,他做的是什么事业呢?佛陀出现世间就是令见闻忆念的一切众生都能够行持善法,都能够脱离轮回,这个就是佛陀所做的事业。同样的道理上师出现于世间,上师也能做到这一点,上师也能够令见闻已触的一切众生行持善法的,或者获得解脱的。那么只不过详细的分析了,前面我们讲颂词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是不是一切众生呢?我们说一切众生就是和佛陀有缘的这一切众生,或者说对佛陀有信心的这类众生,直接行持善法直接获得解脱的。

至于佛陀在世的时候,还有很多不生信心的,诽谤的这些方面是间接度化,就是这样。上师出现世间也是这样的,有些时候我们说还有很多对上师不生信心的,还有很多对上师诽谤的,这个还是同等可以推知的。反正你对上师有因缘的话,可以直接度化,没有因缘或者诽谤这方面就是间接度化的,这些方面都是一样的。

上师以相应方式之事业利众,所以等同佛陀,上师通过相应的方式利益众生,相应方式就是相应众生的根性,相应众生的烦恼,相应众生的业等等,从这个方面的方式来利益众生,所以说等同佛陀。比如说这些弟子当中,贪欲心很重的人占一部分,上师有的时候他自己就会示现相应的贪欲心,通过这个方面来利益众生。或者有的时候弟子的嗔恨心多,像这样就会示现发脾气,这个方面利益众生。所以这些方面都是相应方式来度化的,并不是说上师相续当中有这样的过失的,所以说等同佛陀,佛陀就是通过相应的方式来度化众生的。

上师又是佛的化身故说等同佛陀。

还有上师是佛陀的化身的缘故,宣讲上师等同佛陀的。

《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经文当中我们看前后经文,没办法理解这个是涅槃的时候说的,还是在没有涅槃之前说的这个话,反正佛陀讲阿难你不要伤心,不要哭泣,我在未来的时候会化现善知识的形象来利益众生。所以直接佛陀就讲过了,佛陀会示现成上师,佛陀会示现成善知识,然后利益后代的一切众生的,就是这样进行观察抉择的。

这个是经典,然后续部:

《金刚镜续》云:“金刚萨埵坛城主,上师等同一切佛。”

金刚萨埵是坛城的主尊,坛城的主尊也是上师的本体,上师等同一切诸佛,这个方面也是做了观察的。

上师如大地般无有厌倦地成办他利,不曾见过他们为寻求自利寂乐,唯见其为他利而承受大苦行。

上句改为:上师如大地般无有厌倦地成办他利,即使见到自利寂乐也不希求,为了他利纵然有再大的困难也甘愿承受。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上师犹如大地一样,没有厌倦利益一切有情,即使见到了有自利寂乐也不希求。比如说上师他自己见到独自安住,或是像阿罗汉入涅槃一样,像自利的寂乐他是根本不希求的。然后见到为了他利要忍受很大的困难也甘愿承受的,有再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是为了利生的缘故,都能够承受。上师现在也是再再示现这样的,在教言当中也是经常这样讲,只要你对众生有利益,反正你自己失去了你自己的修法,失去了利益都是没有什么的,只要能够对众生有利益的话,像这样都应该去做,经常也是这样教诫的。

《致弟子书》云:“一切大士精进而利他,纵为劣种亦勤令众乐,犹如七马无厌驾驭日,大地不畏沉重撑世界,毫不利己大士同此等,一心一意利乐世间界。

一切大士、一切菩萨、善知识都是精进而利他的,纵为劣种,意思就是说即便是他转生成下劣的种性,这个下劣的种性就有很多了。比如说在印度的时候转成很下劣的种性,但是转为下劣的种性也是利他的,大成就者当中很多都是下劣种性的,这个方面也是可以理解的。还有劣种可以理解成旁生,或者是饿鬼、地狱的有情等等,反正即便是显现成旁生的时候也会利益众生。比如说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达戏菩萨转成一个老猪,在城市当中利益众生,他也没有说法没有这个,反正他安住,他显现这个形状就能够让众生生善心,就能够利益众生,这个方面虽然显现劣种也是勤令众乐的。还有六道当中都有佛的化身,人道当中也有,饿鬼当中显现饿鬼王,然后地狱众生也是显现其他的众生来利益众生。所以说纵为劣种也是勤令众乐的。

犹如七马无厌驾驭日,这个是个比喻,七马驾驭日就是在传说当中太阳它是安住在一个马车上面,这个马车是七匹马拉动的,叫做七马无厌驾驭日。七匹马没有厌倦的驾驭太阳,一天又一天的在天空当中这样巡行的。

大地不畏沉重撑世界,大地也是不不畏很深重,其他山啊或者其他的有情,不畏深重撑世界,这个是比喻。

然后毫不利己大士同此等,一心一意利乐世间界。根本不考虑自利的这些大士菩萨同此等,和前面的七马和大地一样的,一心一意的利益世间界。

见为无明云烟笼罩众,坠于痛苦火中无自在,精进之心如头燃烈火,彼等即是大士或智者。

见为无明云烟笼罩众,就是大士见到这些众生被无明的云烟所笼罩,把无明比喻成云烟,烈火烧起来的时候就会有这样一种烟云或者云烟,这个时候将众生的无明比喻成云烟笼罩着,根本看不清实相。然后坠于痛苦火中无自在,火焰比喻成痛苦,有了无明肯定产生痛苦的,有了云烟肯定是有烈火的,所以说众生坠于痛苦当中根本没有自在。

当然大士菩萨、上师见到了这样的时候,精进之心如头燃烈火,如头燃烈火就是一个美女她头上燃火的时候,或者我们自己头上燃火的时候,这个时候会生起极大的精进心,什么事情马上放下,然后马上就把这个火扑灭,这个比喻成极为精进的意思,就是说上师见到其他众生入痛苦的时候,他就会生起极大的救度的精进之心。彼等即是大士或智者,像这样具有大士、智者法相的上师。

利他纵入遍火无间狱,亦如清凉月光雪极喜,利己纵是绽放莲花海,亦如熊熊火舌极酷热。

这个方面就是说明上师或者菩萨,他的利众和利己之心的对比,就是说明他的利他的心极为炽燃的,利己之心根本不会生起的。利他比例入遍火无间狱,为了利益众生纵然进入到遍火,就是周遍火焰的无间地狱当中,亦如清凉月光雪极喜,就是说清凉的月和清凉的雪,雪和月亮都是清净的自性,所以说菩萨即便进入无间地狱,但是他的感受都是好像处于极其清净的月光之下,或是雪山当中极其欢喜的,根本没有一点燥热,非常清凉的感觉。这方面在《庄严经论》当中弥勒菩萨在宣讲菩萨功德的时候,也是再再宣讲的,就是无间犹乐处,无间地狱犹如乐处一样。一方面这些大菩萨相续当中早就离开了受苦的因缘了,身苦、心苦都没有了,一方面就说明他们利他的心非常的强烈,这两个方面都会观察的。

利己纵是绽放莲花海,亦如熊熊火舌极酷热。就是说为了利己,即便是一个绽放莲花的湖海池,在他自己的境界当中,都好像处于熊熊的火舌当中一样,根本不愿意呆下去的,不愿意安住在利己的状态当中。

利益他众一切诸智者,纵住剑叶林中亦轻松,利己刹那相处诸天女,于乐园中欢悦亦不为。

这个也是和前面差不多的意思,利益众生的智者,即便是为了利益众生住于剑叶林当中,住于地狱的剑叶林当中,他也极轻松的,不会感受心的痛苦,也不会感受身体的痛苦。为了利益自己即便是一刹那之间和天女在乐园当中享受所谓的欢悦,他自己都不做的。如果他和天女相处,能够利他,他就可以做,如果和天女相处,不是为了利他,是利己的话,一刹那他没有兴趣做这个事情的。所以说像这样的话,他自己利他的心非常的强烈。

为度无有依处诸有情,亦能反复入于无滩河,利己依于乐触之自性,热气腾腾天河亦不为。

为了度化没有依处的有怀有,为了度化这些无滩河当中的众生,这个上师即便是数数的进入到无滩河当中,把一批又一批的众生救出来,他自己也愿意做的。如果为了自己享受,即便是依于乐处之自性,热气腾腾天河亦不为,就是说在天河当中是一种乐处的自性,而且它是热气腾腾的,这两个也是相似之处。无滩河我们以前学的无滩河也是沸腾的沸水也是极其炽热的河水,这个方面热气腾腾的天河也是有热处的。但是只不过无滩河发苦,恒时引发苦受,天河是恒时引发乐处的,这个方面就是两个对比了。但是上师为了利益众生,无滩河愿意数数前往,为了利益自己的话,生起乐受的天河根本不愿意下去一次的。

如是谨持宝饰之饰戒,明中光明寂静甘露定,喜中喜慧报恩人方得,依吉祥之吉祥寂乐因。

这个颂词前三句主要是讲戒、定、慧的功德,分别讲戒、定和慧,然后成为成佛的因的意思。如是谨持宝饰之饰戒这一句主要是讲戒功德,戒功德为什么叫宝饰之饰戒呢?这个宝饰就是讲装饰品,平时的耳环、金项链等等的装饰品,那么装饰品当中的装饰品是什么呢?装饰品当中的装饰品就是戒律,清净的戒律是一切装饰品当中最庄严的饰品。佛陀在经典当中也再再赞叹,其他的装饰品不美妙,不是一个真正的庄严,清净的戒律才是真正的庄严,所以说这个方面讲宝饰之饰。宝饰之饰就是在庄严当中的庄严,饰品当中的饰品,这个就是戒律。如是的、非常严谨的守持这样清净的戒律的意思。

明中光明寂静甘露定,光明当中的光明是什么呢?光明当中的光明就是寂静甘露定,虽然光明当中也有日的光明,月的光明还有灯的光明,但是在光明当中的光明是什么?就是非常寂静的甘露的禅定,这一句主要是讲禅定的功德。

喜中喜慧报恩人方得,欢喜当中的欢喜是什么?欢喜当中的欢喜就是智慧,就是喜中喜,智慧就是喜中喜,欢喜当中的欢喜的意思。这样的话就是具备殊胜慧的功德。报恩人方得,这些清净的戒律、清净的禅定和清净的智慧谁能够得的到,报恩的人才能够得的到,如果相合于这一段的意思来讲,能够知道上师对自己的恩德很大在,然后精进的依止,真正有种报恩的心,他能够获得这样清净的戒、定、慧的功德。

依吉祥之吉祥寂乐因,吉祥当中的吉祥是什么呢?吉祥当中的吉祥就是寂乐的因,这个方面就是获得一切大涅槃的因就是吉祥当中的吉祥。

恒时依止佛语之花朵,药树鲜花中生广大果,当依善逝花语善知识,且观蜂于蜜中极欢喜。

这个时候把佛语比喻成花朵一样,然后把其他的功德比喻成果实一样,就是这样的。花朵它是生起果实的近因,这个以前我们在讲《庄严经论》的时候通过六个层次进行宣讲的,因为花生了之后,花一谢才能有果,花一谢了之后它的果才会生起来,所以说这个时候佛语就是一个花朵一样的,这个就是作为成佛,或者利益的因。

药树鲜花中生广大果,在药树和鲜花当中可以生起广大果,通过佛语的教诫可以生起广大果,通过花朵作为近取因可以生起广大的果实,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应该恒时依止佛语的花朵。

然后当依善逝花语善知识,且观蜂于蜜中极欢喜。下面教诫当依善逝的花语,犹如花朵一样的语言,还有应该依止善知识,也是直接教诫应该依止善知识。这个时候依止善逝的语言和依止善知识能够生起欢喜心,能够得到很大的欢喜。打个比喻讲,且观蜂于蜜中极欢喜,就是说蜜蜂在花蜜、蜂蜜当中极为欢喜的,它通过享用蜜它可以获得欢喜,所以说后学的弟子依止善逝的语言、依止善知识也像蜂于蜜中获得欢喜一样,你也可以获得极大的欢喜心,从这个方面观察的。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五十三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前面的四品如何修持厌世心的引导已经圆满宣讲完毕了,现在正在宣讲在修行过程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的所全,主要是依止善知识的内容,依止善知识的内容对于共同修行者来讲,或者说大乘修行者、密乘的修行来讲的话,都是极其关键的一个殊胜的问题,在这样一种修法当中,如果自己能够如理如是地依止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然后可以在一生当中获得上师的加持而证道的,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如理如法依止像这样可以生起很多过患,后世没办法获得解脱,没办法获得善趣,最终是衰败的这样一种结局。

现在正在宣讲如何依止上师如何弃离恶知识的殊胜的引导,今天讲第七个科判:上师胜过佛陀

丁七、视上师胜过佛陀:

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

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

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

这个科判主要是宣讲上师胜过佛陀,上师胜过佛陀是哪个方面讲胜过佛陀的?实际意义上在前行当中也是讲过,上师胜过佛陀主要是从恩德的侧面讲的,如果从功德侧面讲的话,上师也好佛陀也好,功德都是无二无别的,没有办法安立说上师的功德胜过了佛陀,因为按照果位来讲的话,佛陀的功德已经达到圆满了,没办法再超过,最多是和佛陀的功德平齐,就是和佛陀的功德相等,这个是可以的。但是在功德相同的这样种对境当中的话,从恩德侧面来讲的话,有超胜的地方,佛陀出世的时候,我们没有遇到佛陀,佛陀出世的时候我们没有遇到佛陀的教化,所以说如今还在流转,在佛陀已经趋入涅槃之后,在末法时代,在浊世今天的话,实际上遇到了上师,上师显现出事业,在我们相续当中安立这些取舍之道,安立这样殊胜的加持,所以说我们依止(2:29-2:38 听不出)在第七个科判当中讲的意思也是如是应该了解的。

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上师即佛第四宝,平时我们也知道在佛法当中安立的佛法僧三宝,安立佛法僧三宝密乘当中再进一步将上师安立成第四宝,而且在念四皈依的时候,首先念皈依上师,然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从这个方面安立的,因为从上师的本体来讲的话,上师即佛,上师和佛从本体从他的功德来讲无二无别,因此说在三宝之外单独安立第四宝,就从这个地方观察的。

坛城主尊黑日嘎,主要是从密乘的角度来讲,坛城有无量无边的坛城,有诸佛菩萨的主尊和眷属围绕的这样一种侧面就称之为坛城,很多地方直接翻译成中围,中围的意思就是中间是主尊,周围是眷属围绕,这个叫中围,中围或者坛城他都是一个含义的,谁是坛城主尊呢?在不同的坛城当中都有不同的主尊,金刚萨埵为主尊,释迦佛为主尊等等,但是金刚萨埵也好释迦佛也好,这些主尊的本体都应该知道这个是根本上师,这个就是自己上师的本体,上师示现成一切金刚萨埵等等的主尊,所以坛城主尊也是称之为上师的。黑日嘎意思就是指忿怒本尊的意思,忿怒主尊或者忿怒冥王就称之为黑日嘎的意思,在很多地方讲,黑日嘎就是讲忿怒的冥王或者忿怒的主尊,上师也是坛城主尊,上师也是黑日嘎的本体,从这个方面应该了解的。

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

调伏浊世难化众,就是释迦摩尼佛无等导师帝释佛陀释迦摩尼佛他老人家本身发愿是调化浊世难化众,但是佛陀住世的时间在有情的面前必定是有时间限定的,在八十岁或者八十一岁的时候就趋入涅槃了,佛陀趋入涅槃之后谁来调化依教的弟子呢?谁来调化后代的弟子呢?实际上佛陀显现成善知识的形象,然后调化浊世的尤其越到末法时时世越来越污浊,众生也越来越难于调化,所以上师就是前面所讲的第四宝也好,坛城主尊黑日嘎也好这些都是显现在调伏浊世的难化众生。

所化之前胜诸佛,在浊世没有人管没有人调化的环境当中的话,在所化的我等众生面前,上师的恩德就胜过诸佛,诸佛已经涅槃了,诸佛没在我们面前示现,但是上师以善知识的形象在我面前示现,给我们做很多很多调化,加持我们生灭等等,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胜过诸佛。

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

了知了前面一个颂词的含义之后,无垢光尊者对我们作个教诫,作什么教诫呢?对于如此殊胜的上师,功德和诸佛平齐的,恩德远超诸佛的这样一种上师的话,就应该以三门无伪敬依止,三门就是指身语意三门,无伪就是没有造作,没有虚假,并不是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一套内心一套,不是这样的,三门无伪就是根本没有丝毫狡诈之心,没有丝毫的欺骗的行为,敬就是恭敬的意思,通过这样三门无伪恭恭敬敬的方式来依止上师,上师就是悉地的根本,金刚上师就是悉地的根本,悉地就是指成就的意思,我们要获得共同的成就和不共的成就,这些悉地他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呢?根本来源就是金刚上师,所以对于赐予自己灌顶,赐予讲解续部,讲解窍诀的金刚上师必须要恭恭敬敬地依止,有些时候金刚上师从三方面进行安立的,身金刚上师就是指灌顶的,赐给自己灌顶的金刚上师,还有给自己讲解续部比如说讲解《大幻化网续》讲解《文殊真实名经》续部等等,这方面讲续部,还有讲窍诀,讲解大圆满窍诀的修法、见修行果的修法等等,这些方面就是三个条件合称金刚上师。

《佛双合续》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

这个就是安立上师第四宝的来源,在续部当中也是讲:除了佛法僧三宝之外,上师安立成第四宝。

《广大密续》云:“坛城主尊黑日嘎,即是胜师悉地源。”

在第二个续部当中也是讲到,坛城主尊忿怒的冥王,或者说是饮血忿怒的本体即是胜师,胜师就是殊胜的上师,殊胜上师的悉地源就是一切悉地的来源,一切功德一切成就的来源就是这样一种上师,上师的本体也是坛城主黑日嘎的本体,这个是引用了密宗的续部。

下面引用了显宗的经部:

《无垢虚空经》云:“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尽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是作了教诫,对阿难尊者这样讲: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的意思是什么呢?因为作为殊胜化身的像释迦牟尼佛这样显现八相或者十二相成道的这样一个殊胜的化身,可不可能在一切众生面前显现呢?这个是不可能在一切众生面前显现的,因为佛陀这么超胜的殊胜化身,他必定要观待非常特殊的因缘,也就是说他的所化弟子的相续应该是极其清净的,这些所化众生的福报应该是极其巨大的,在这样一类特定的众生面前佛陀会示现这样殊胜的化身,佛陀的悲心并没偏动于任何一位众生,但是针对于这些法器,超胜的功德,福报很优胜的这样一种众生面前的话,通过佛陀的大愿力,通过众生的福德力,因缘和合的话就会显现化身,所以说从这个角度就知道佛陀不可能在一切众生面前示现的。

而尽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对于福报或种种的智慧略逊一筹的末法时代的弟子来讲的话,在他面前显现一个凡夫形象的善知识,显现一个上师的形象容易得多了,所以尽现为意思就是说普遍的方式显现成善知识的形象来宣说佛法。

并播下解脱种子,在他们的相续当中播下解脱种子。

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对于有缘的弟子可以一世又一世,一代又一代地显现善知识的形象

然后一世比一世引导众生或者引导他的弟子、加持他的弟子,弟子一世一世当中修行,就可以最终获得解脱。

我们说这是上师的事业也好,说是佛陀的事业也好,都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前面引用《大广经》已经作了证明,一切的善知识就是佛陀的化身,所以我们说这个是佛陀事业的延续,或者这个是上师不共的事业,只不过是两个侧面而已,实际上都是佛陀的事业,没有任何差距。

这方面在这个教证当中,主要是说明上师的恩德非常超胜,从这个方面讲,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这里的“一切如来”只不过是显现成殊胜化身的如来,善知识的本体也是如来,所以实际上“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的意思我们应该知道,善知识和如来不是别别他体的,只不过在我们面前没办法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佛陀的身相和他的教言,以善知识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做引导,所以从侧重于善知识这个侧面,应该了知这个道理。

又《多哈道歌》云:“诸悉地根本,金刚阿阇黎。”

在萨绕哈尊者的道歌当中也讲了,一切悉地一切成就的根本应该知道是金刚上师,金刚阿阇黎。

《如意大庄严续》云:“三门具敬畏,恒奉诸供品,真实依上师,令其生欢喜。”

在《如意大庄严续》的续部当中也是这样说,“三门具体敬畏”,自己的身语意三门应该具足恭敬和畏惧。身体的恭敬,比如说对上师顶礼、起立、转绕等,这些是语言上面的恭敬;内心的恭敬,对上师内心当中应该知道,我自己的一切功德,现在相续当中的一切智慧都来源于您。所以内心当中对上师恒时生起恭敬。“畏”指在外表上面经常显现畏惧的情形。这就是在三门当中具有敬畏。

“恒奉诸供品”,在三门具体敬畏的基础上,恒奉诸供品,恒时对上师供养一切的资具、供养一切的所需。从实相的角度讲,上师是安住在佛的境界当中,佛陀不可能缺少这些区区的供品,我们人间当中这些供品,作为佛陀本体的上师,他是根本不需要,根本不需求,但是为了满足弟子的心愿,为了圆满弟子资粮的缘故,佛陀也会接受众生的供品,上师也会接受众生的供品。所以从上师的侧面来讲,应该了解,不是上师需求你的供品,而是上师作为一个超胜的福田,上师作为一个严厉的对境,如果对上师作少少的供养,都可以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事师五十颂》当中也宣讲过,给上师的毛孔涂一滴油的功德,超胜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这方面是这样观察的。

所以对自己的金刚上师,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应该经常供养,而且有一些好的供品,有一些比较珍贵的供品的时候,优先应该考虑供养金刚上师。

“真实依上师,令其生欢喜。”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应该通过无伪的方式,通过真实的方式来依止自己的上师,令其生欢喜。通过一些方法令上师生起欢喜心,上师生起欢喜心,就能够获得上师的加持,很容易遣除障碍,获得证悟。

所以这个科判当中讲了上师胜过诸佛。然后它的道理、如何应该对上师恭敬等等已经通过简略的方式作了观察。

下面讲第八个科判,依师之功德。

丁八、依师之功德:

除以上所述之外,上师还有其它哪些功德呢?

下面再进一步宣讲上师具有的功德。如果对具有功德的上师真实依止,会有什么样的利益?或者通过什么样方式来依止上师?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

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这两句话的意思直接讲是上师可以给弟子宣讲远离恶趣、获得善趣的妙法。这一个大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如果自己真心真意地依止上师,上师他也真心真意地护持弟子,这两种因缘聚合,那么自己一切的三门、一切的行为,自然而然后就可以如理如法。然后上师他通过言传身教,也可以帮助弟子堵塞恶趣之道,帮助弟子成就善趣,乃至获得殊胜的解脱。这就是第二个。第三个,上师可以直接做加持。如果弟子有信心,上师有加持力,因缘和合时,上师一加持,自己恶趣的习气消尽,然后获得很多功德。这方面也可以说是阻塞恶趣道,获得善趣梯。

还有在很多续部修法当中说到,如果能够修上师瑜伽的话,本身就是一个圆满资粮,净除罪障的殊胜方法。在《心性休息》当中,无垢光尊者也是通过很多教理再再做过观察的。自己平时如果在自己的头顶上、在自己的心间,恒时观想自己的上师,恒时修持上师瑜伽的话,那么一刹那间就可以圆满很多劫的资粮,很多很多障碍就通过如此观想的方式就可以清净很多的罪业。

如果自己相续中恶业清净了,善根增长了,你想堕恶趣都不行,你不想生善趣都不行。这就是一种缘起之理。所以通过这样一种上师的加持和种种殊胜的修法,从这个侧面讲,“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绝对可以从方方面面成立。

我们要从很多方面来观察,来了知这种金刚句的含义。所以对于平时如理如实地依止,对于平时毫不间断地修持上师的本体,修持上师的瑜伽,对于自己来讲是具有大义的。

前面两句从总的方面讲是种增上胜的功德,后面这两句可以从总的方面安立成绝对胜的功德。

“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上师不但可以令我们不入恶趣,获得善趣的身份,而且可以加持我们的相续。前面我们讲过了,要真正获得上师的加持,自己相续当中的一种诚敬心,相续当中的无伪的信心,这个是绝对不能够缺少的,而且祈祷的时候必须猛烈地祈祷,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对自己金刚上师,不管已经涅槃的还是没有涅槃,反正恒时观想他的本体,恒时以猛厉信心祈祷,很多地方讲了,最好能够通过泪流满面的方式祈祷。这不是假装的,内心当中对上师有一种非常非常渴望的心态,或者是用一种非常清净的信心,猛厉的心来祈祷,最容易获得加持,很容易获得加持。

所以有时我们就讲,如果你自己诚信你自己的上师是佛陀的化身,你就必须要诚信上师的法身遍一切处。上师的法身遍一切处,那么如果从这个方面你知道之后,你一祈祷的时候,不管上师在哪个刹土,不管上师在什么地方,反正他的法身周遍。你在什么地方祈祷,他的化身就会在你的面前示现。

所以不需要说上师从极乐世界这么远的地方一刹那降临到你的面前,然后你做祈祷,或者说我祈祷的时候,上师不知道,不在我的跟前,我祈祷的时候会不会得到加持?这方面不用怀疑的。如果你真正诚信上师的法身周遍,那么在你祈祷的地方,什么时候祈祷,就在这个地方显现。所以我们就知道,如果真的有信心,一祈祷的时候,你在观想头顶,他就在你的头顶;你观想心间,就在你的心间。反正这方面就应该知道。不仅是上师,实际上祈祷佛的时候,祈祷一些菩萨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也是能够了知,因为法身周遍的缘故,再远的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或者再远的金刚萨埵本尊,反正法身是周遍一切处的。显现上面就是在很远很远的西方有一个阿弥陀佛,然后很远很远的东方有一个金刚萨埵佛,实际意义上就知道法身周遍的缘故,你一祈祷就在你面前现前的。这方面就是通过加持的方式,令自己的相续获得真实义。

“示真义”,“示”就有很多含义,有些方面就通过语言来给你开示真实义,或者给你们宣讲大圆满、宣讲续部,让我们知道一切法身周遍的道理,或者一切有情本来是佛的道理,这个叫作从语言来诠释。还有一些方面通过表示来诠释,比如用手指,或者用水晶、其他的铃杵等都可以。开示真实义可以说是表示的力量。

有的时候”示真义“就直接加持你的相续,通过无形的方式,也不需要这样表示,也不需要用语言,然后一祈祷之后,它就直接入你的心,然后你一下通达真实义,这个也叫作一种示真义的方法。

那么通过这样一种加持相续示真义的方式,“令入成熟解脱道“,这个就是它的果和它的作用。那么通过这样一种祈祷和通过上师的加持,令入成熟解脱道。

成熟和解脱有的时候是在一起讲的,有的时候是分开讲的。成熟就是自己的相续,现在的相续还很深,我们现在的相续还很深。那么我们真正要获得解脱,要获得真正证悟的话,它的相续首先要获得成熟起来,我们的智慧要成熟,我们的心要成熟。所以说呢像这样我们的心如果还是很生的这样一种相续的话,它就可以通过加持我们相续逐渐成熟起来,那么成熟之后怎么样呢?成熟之后就可以获得解脱,然后呢就直接加持你的成熟的相续获得解脱的,所以这个就是通过祈祷之后的它的作用和它的一种果。那么下面就教戒我们应该通过怎么样方式来依止上师呢,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那么这个呢就是讲所以说呢应该通过稳固的不变的信心恒时无厌的方式来依止上师,那么就是说在修学在弟子修学佛道的时候,在依止上师的这个过程当中最怕心态啊摇摆不定,那么今天对上师的信心非常非常的高涨,明天就一落千丈,好像就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这个方面是自己获得加持的一个大障碍,所以说我们要尽量保持自己稳固的心态,稳固的心态,稳固的信心呢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不变的信心,那么这个就说不变的观待于变化,变化有很多因缘,有的是自己的情绪、业障,有的时候是恶知识,有的时候是天魔的这些加持因缘,都有可能使自己的信心可以说开始衰变,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就知道要通过稳固的信心,通过不变的信心这个方面呢就说是一个前提,那么怎么样才能生起这样稳固不变的信心,前面我们讲过很多次了,实际上有很多很多方式,逐渐逐渐的对上师生起这种不变的信心,那么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刚学佛的时候,刚刚来的时候认为对上师的信心很大,现在好像对上师的信心不是这么大了,好像是不是信心退失呢,这个时候上师也是讲很多次了,实际上我们刚学佛的时候刚接触上师的时候,那个时候不是一种什么信心,那个时候就是一种欢喜心,那个时候就是一种依赖心,有的时候就是一种贪心,贪心的状态进行依止的,那个时候根本不叫信心的,所以那个时候好像看到上师就流泪啊,然后呢就是说好像自己身心就很恭敬啊或者很清净啊,那么其实那个时候不知道这一切的依止方法,不知道上师为什么是佛陀的本体,那么现在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佛之后呢,以前那种比较莽撞的,以前那种比较浮燥的心态呢也慢慢慢慢开始沉积下来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较有可信度的,像这样的话比较稳固的一种真正的信心,那么这种真正的信心生起的过程呢也是由弱到强的,也是由弱到强,所以说呢在一段时间当中好像认为我们的信心是不是比以前衰败了,或者说已经退失了很多呢 ?实际上呢如果从一个侧面来讲,相续当中如果一直在对上师祈祷或者没有遇到什么逆缘的话,那么就是真正的信心开始生起来的时候,它会由弱到强的,由弱到强的话,就是说比较以前来讲,好像是退失了,但实际上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的话,它是一种这个很殊胜的不变的信心正在生起,只要自己不要遇到这些,不要依止其他的恶友啊,或者说这些邪知识啊,不要就是说遇到其它的障碍违缘,那么自己的信心绝对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呢开始变得稳固,变得可以说是这个变得坚固起来,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必要性的,恒时无厌,那么就是说在很长的时间当中,那么在发愿的时候生生世世不离师,生生世世不离师就说明我们依止上师的时间应该是恒时的,即便是说我们说生生世世我们能不能保得住,还要看我们的愿力还要看我们的因缘,但是就说今生当中我们是有一种自在力的,今生当中无论如何都要长时间依止上师的,就说只要真正的大的分离的这样一种违缘或者这种因缘没有显现的时候呢,无论如何呢都要恒时的依止,如果说自己死去了,或者说其他的因缘出现的时候呢,那么自己不得不和上师分开,但是如果这样一种因缘没有出现的时候呢,就应该恒时依止的,这个方面就讲它的时间很长,无厌就是一种心态,应该通过没有厌倦的方式 ,有些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依止一两年了,依止五六年,依止十几年的时候就觉得够了,就觉得依止上师的时间已经足够了,这个时候就生起一种厌足,就生起一种满足心,但实际上呢这个方面教戒我应该无厌吗,通过没有有厌倦的方式依止上师,善才童子依止了多少上师,他依止上师的方式就是无厌的方式依止的,所以说呢只有通过无厌的方式依止呢才可以最终获得上师的密意,那么我们会认为我依止了五六年还没有获得实义,我依止了十一二年还没有获得实义,所以说是不是已经足够,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最后获得实义,最后真正获得证悟啊或者获得这样一种很明显效果呢,要看你以前的这样一种因缘做得怎么样,你的这种加行做得怎么样,所以说它是以种种的果呢它这个果生不生得起来,它的果最后成不成熟呢,完全是看你的因是不是满足了,如果你的因满足了,它的果不生不可能的事,如果你的因不满足,它的果就生不起来,么现在那我们就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依止上师之后,或者说在什么时候,在尽快的时间当中能不能显现一个很明显的果呢?这个果生不生得起来,还要看你自己的因具不具备,所以说乃至我们依止上师的时候,还没有得到一个非常明显的果的时候呢,就说明你依止的时间不够,或者说你依止的这个或者说你依止的方式啊或者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它的质量还不是很高的,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只要我们获得上师加持,没有获得很明显的摄受之前呢还要精进的,什么时候不需要真正的再精进了,就看你什么时候获得果了,那个时候就说明你的依止的方式啊或者你依止的时间哪依止的资粮已经足够的 ,所以说从因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因果之间的关系呢一致的话,我们就知道必须要恒时无厌的依止上师的,乃至于自己没有获得金刚持果位啊,或者没有遇到佛果之前都要这个无有厌止的方式依止上师,哦这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宣讲了依师的功德,前面讲增上生,决定胜,第二个呢就是说宣讲到的,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心态来依止自己的上师。上师开示阻塞恶趣道、开启善趣门的妙法,引导我们趋入佛地,并且是一切功德的源泉,那么上师给我们开示如何阻塞恶趣道,如何开启善趣门的妙法,比如说呢让我们就是说要这个清净戒律,这个方面也是一种阻塞恶趣道的方法,然后呢让我们修持各种各样的一种善因,发愿这个是开启善趣门的方法,当然了就是说阻塞恶趣门和开启善趣门并不是别别他体的法,那么就是说开启了善趣门就阻塞了恶趣门,阻塞了恶趣门肯定是开启了善趣门的,那么就是上师宣讲的一切的这样一种这个从人规的,从这样一种出离心的教言,比如说《百业经》、《贤愚经》等等的教言,还有呢就宣讲大乘菩提心比如《入行论》之类的教言,还有呢就宣讲可以说是这个密宗的这些教言,这些方面都是可以说给我们宣讲真实的教言,然后引导我们趋入佛地,引导我们的相续逐渐逐渐趋入佛地,现在我们闻思修的时候认为上师没有做引导我们趋入佛地的这样一处方法,没有引导我们做,实际意义上呢,我们现在做闻思修呢首先引发一个非常正确的支见,然后就是在引发支见的过程当中呢,恒时不断的积资净障,那么这个方面就是不断的引入趋入佛地的这样一种引导的,并且是一切功德的源泉,上师呢就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前面也讲过了,增上生的安乐来之于善根,善根的引发来之于上师的开示,还有呢决定胜的 这样一种功德呢也是就是说三菩提有湿身吗,下面后面也是讲过的。所以我们就知道,上师也是一切出世间法功德的源泉。如果我们无有狡诈、恒时稳固、诚心诚意、毫无厌倦地恭敬承侍,则今生便可获得殊胜功德。所以说呢既然上师是具备这样功德来源的话,我们就应该好好的依止,好好的依止呢就是讲没有狡诈的心,没有想就是说从上师那边获得财物啊!获得一些名誉,赞叹哪,没有这样一种狡诈的心态,那么通过这样一种正值的心,还有呢恒时稳固的心态来依止,然后呢诚心诚意的方式 ,毫无厌倦的方式恭恭敬敬的依止上师,那么这方面有很多很多依止法下面还要进一步宣讲的,主要今生便可获得殊胜功德,那么今生当中呢可以获得殊胜功德,获得殊胜功德呢相续当中的很多很多业通过如理如法的依止上师,刹那之间可以得清净的,如理如实的依止上师,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集,上师呢就是说是一切最严厉对境的缘故呢,所以说呢给上师做很多很多这样一种这个事业,或者说修持这样一种善根呢就可以获得很多的资粮,所以说今生当中获得很多资粮,后世当中呢要不就往生,要不就获得殊胜的证悟,反正呢就是说今生后世呢都可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的,那么如果自己的依止方法非常非常善妙的话,那么今生当中就完全可以清净业障,完全可以获得证悟,乃至于完全在一生当中取证佛法,这都有可能的,那么就是说是关键是看自己的信心,是怎么样一种,可以说是什么样一种状态,自己的精进是怎么样的,这方面如果说有一个上品的精进和上品的信心的话,今生当中获得殊胜的佛果绝对是有可能。《智慧镶嵌续》云:“恒时无谄诳,于具诸德师,虽作微供养,今长寿无病,受用丰悦意,来世得解脱。”恒时无谄诳,这个方面就是说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呢,恒时不要有谄诳的心,谄诳就是一处歪曲啊或者说不正值的心态,无谄诳就是通过一个非常非常真实,正值的这样一种心态呢必须要依止的,而且是恒时具有这样一种心态,我们要真正要使内心当中安住在这样一种无谄诳的心态的话,实际上思维上师是殊胜的对境,思维上师是一切悉地的来源,自己的解脱与否呢完全来自于如理如实的依止上师等等。从方方面面一观察一思考之后,那么自己在上师面前,或者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就尽量可以做到无有谄诳,正直的依止了。

于具诸德师,就是对于具有很多很多功德的上师,虽作微供养,虽然做了很微小的供养,那么他也会具备很大的果。果就分今生的果和来世的果,今生的果是讲今长寿无病,受用丰悦意。今就是指如今或者今生的意思,在今生当中也可以获得长寿,也可以获得无病的果报。受用丰,自己的受用非常的丰足,悦意,就是自己的心态恒时满足,恒时非常悦意的。来世得解脱,在来世当中就可以获得殊胜的解脱。

《无尽藏窍诀歌》云:“呜呼空行之密语,能示诸法为一义,即是犹如天鹅喙,殊胜至尊之上师,当以净心敬顶戴。

撒拉哈尊者在《无尽藏窍诀歌》当中也是这样做了观察的。呜呼空行之密语,能示诸法为一义,空性行之密语实际上是很难解开的,上师他能够通达空行的密语。能示诸法为一义,对于空行的这些密语能够开示,对于密语当中的一切诸法,上师能够开示这个是如何归摄到一个意义当中,因为这些空行的密语很多,非常的深广,所以说按照我们自己凡夫的智慧是很难以真实通达的。在很多密意当中,很多法行当中,如果能够归摄到一个意义当中的话,我们就比较容易通达它的含义。能示诸法为一义是谁呢?能示诸法唯一义的就是上师,真正的上师他能够开示一切诸法是一个含义,一个修行的关要的窍诀,上师能开示。

即是犹如天鹅喙,天鹅喙是什么意思呢?天鹅喙就是一种比喻,天鹅或者天鹅的喙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能够在牛奶和水混在一起的时候,就比如说把一升牛奶和一升水倒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的时候谁能够将水和牛奶分开?谁能够在喝的时候只是喝牛奶最后只是剩下清水呢?天鹅喙它能够做得到。天鹅它有这样一种功能,比如说天鹅它在喝的时候,它把牛奶全部喝完,然后给你剩下一桶清清的水,就是这样一种功能。

这个方面即是犹如天鹅喙的意思就是说上师他具备犹如天鹅喙一样的功能,怎么样的功能呢?这么多的法能够提炼出精华来,能够开示诸法为一个含义的这样的,就是犹如天鹅喙一样的上师的智慧,上师的智慧能够分辨一切万法,能够将水和牛奶分开,能够将真正的殊胜的实修法等等的精华提炼出来,然后给弟子宣讲,这个方面就是殊胜的上师,殊胜至尊之上师就有这样一种功能。当以净心敬顶戴,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清净的心来恭敬顶戴自己的上师。

能诠心性唯上师,所诠法器即弟子,证悟此义刹那间,摧毁诸苦源师恩,现见实义为报恩,当恒视师为药王。

这个方面是讲能诠、所诠,这个能诠和所诠的范围就很广了,能诠心性唯上师,能够诠示心性的是谁呢?能够诠示每一个众生心性的本体、来源是谁?唯上师,唯有上师能够诠示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的心性。我们弟子可以说每个相续当中都具备这样圆满的无作心性,能够开显的,能够诠示的他的本体唯有上师能够诠示。

所诠法器即弟子,所诠的呢实际上是具有法器的弟子的心性,所以这个方面就知道了上师是一种能诠,我们的心性,就是具有法器的弟子就是所诠,上师通过语言,通过加持或通过水晶,或通过灌顶等等,通过很多很多方式就能够开显相续当中的心性智慧,所以说上师安立成能诠,然后具有法器的弟子安立成所诠。

证悟此义刹那间,通过能诠、所诠的方式证悟此义,如果证悟了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圆满的如来藏,证悟了这样的无分别智慧,证悟了此义,一刹那之间摧毁诸苦,就能够将一切痛苦全部摧毁。一切轮回的痛苦在证悟心性的一刹那之间完全远离了,完全摧毁了。摧毁诸苦源师恩,他的源是什么呢?他的来源就是上师,所以说应该思念上师的恩德,应该了知上师的恩德,这个叫做摧毁诸苦源师恩的意思。

现见实义为报恩,当恒视师为药王,现见了真实义之后作为弟子来讲就应该报答上师的恩德,那么上师的恩德能不能报答呢?实际上很多地方讲真正能够给你指示心性的这样一种上师,能够让你现见无始以来根本没见过的心性的这样的上师,恩德是没办法报答的。只有自己成佛之后再将这样一种心性给其他众生一一指点,让其他的众生也能够现见这个心性,这个时候可以报答上师的恩德。所以说真正要报答上师的法露之恩,很多时候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上师对自己有很大的恩德,然后自己相续当中也应该有一个报恩的心,虽然不一定报的到,但是在自己学法,在自己修法过程当中尽自己的能力去报答一切恩德,这个是必须的。不能认为上师的恩德无量无边我报答不了,报答不了一点都不报答,这个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对于上师的恩德首先要了知,有一个报恩心。有一个报恩心之后,然后尽己所能的去给上师做事情啊,或者说尽己所能去修持正法,尽己所能的去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些都是报答上师恩德的方法。

但这个地方所讲的真正的意义就是讲证悟心性,证悟心性这个恩德是最大的,所以说在很多安立根本上师的时候,当然有很多的条件了,比如说前面所讲的三恩德上师,三恩德上师也可以具备你的根本上师的条件。但是很多地方讲的话,如果一个上师他让你证悟了真实义,一个让你真正证悟了法性,这个就是你真正的根本上师,真正的根本上师就是这样的。所以这样的根本上师不一定要给你灌顶,不一定要给你诠示密诀,反正你依止这个上师,证悟了心性的话,他就能作为你的根本上师,有这样讲法的。所以说为了报答恩德,当恒示师为药王,恒时将上师看成药王一样,就是这样恒时来恭敬顶戴。

深广轮回大海中,能渡宝舟唯上师,依此大船得大乐,真敬大力舟子师。

下面通过比喻与意义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观察。深广轮回的大海,那么轮回比喻成既深且广的宽阔的大海。能渡宝舟唯上师,能够从这样大海当中渡过去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宝舟,这个宝舟实际上就是上师的本体。依此大船得大乐,通过这样一种上师的大船自己能够得到大乐,因为从此岸到彼岸的缘故。因为从深广的大海当中脱离出来的缘故,所以说就获得了一种殊胜的大乐。尤其是我们自己的本体,每一个众生都具备殊胜的功德,但是因为没有证悟法性的缘故恒时漂流在大海当中。

所以说我们可以设想,我们可以设想当某一天或者哪一刹那通过上师的加持自己真正获得、触证悟了法界,真正的证悟了初地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感激之情没办法诠表的,那个时候相续当中的安乐是非常广大的,所以说那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是谁的能力让你获得这样一种证悟呢?完全是上师。以前上师也是给我们再再的宣讲正法,然后做取舍,在这个过程当中,在我们修行的时候也恒时做加持,恒时让我们的相续成熟,最后也是通过上师的恩德加持我的心性成熟,加持我的心性开始证悟,这一切完全都是上师的恩德。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真敬大力舟子师,真敬就是通过真正的恭敬心,真正的方式来恭敬大力舟子师,具有很大力量的舟子一样的上师,从这个方面对自己的上师恒时恭敬。

当然前面我们讲过,当你真正通过上师的恩德证悟实相的时候,那个时候会生起一种非常真实的或者永远不可退的信心,在获得这样一种加持之前应该知道,这个时候通过真正的信心去依止,通过真正的信心去祈祷,这个就是获得证悟的一种殊胜的净因,殊胜的净方便。所以说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三心二意是不行的,或者说用怀疑心去祈祷也是不行的,只有通过一切依止法当中所讲的这些条件,不附带任何情绪,不加任何条件的方式一心一意的依止上师的话,有一个真正最后获得证悟的可能性的。

所以说在获得证悟之前,不管怎么样自己要对这个问题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反正自己的一切的解脱全部来源于上师,所以现在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心态是什么心态,行为是怎么样的行为,所以说自己的一切的行为都是依靠上师的教言去做,自己不做任何决定,反正上师安排我做什么事情我就做什么事情,像这样如果是这样的心态而且是长时间恒时这个方面去做的话,肯定就可以得到上师的摄受,那么这个时间这个过程也许要过几年、几十年,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我们知道,你的因正确了,你的果绝对会正确的,你的因不正确,你的果绝不会正确的,这个时候在修行过程当中最怕什么?最怕的是歧途。歧途实际上从哪个地方上来的?这个歧途实际上就来自于我们的分别念,有的时候是来自于我们所谓的自尊心,我们认为我有个自尊心,我认为我应该怎么样做,那个怎么做,上师无权干涉我的修行,上师无权干涉我的行为,这个方面就是一种歧途,这个歧途来自于内心当中的种种邪分别,没有将自己的身心全体交付给上师的话,想要获得迅速的加持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应该按照《侍师法》当中讲的这些条件,反复去观察,如果不反复观察的话,我们在依止过程当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邪分别,如果一旦出现邪分别而又没有及时地改正的话,最后在现实当中完全失去了解脱机会,如果自己能够做的,即便是今生当中没有显现一个非常非常明显的果,但是在临终的时候,在中阴的时候因为今生当中非常清净信心的缘故,就可以在怖畏当中获得解脱,然后往生清净刹土,或者在法性当中获得证悟,这方面都是这样种殊胜的正因引发的这个果,对这些问题真正好好地去考虑,否则的话有的时候我们的分别心非常非常的恶劣,很恶劣,所以很恶劣的缘故,对于如何去依止上师,怎么样清清净净地依止上师的这样一种法门有怀疑,或在做的时候不好好地依止上师,如果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只是害自己,实际意义上没办法使自己获得丝毫的功德和胜密,这个下面还要用很多方式来宣讲的。

以如日之智慧光,能遣无明殊胜士,如点金剂法成乐,恒依善巧轮王师。

以如日之智慧光,能遣无明殊胜士,这个讲了上师,殊胜士就是指上师,上师就是指殊胜士,为什么是殊胜士呢?因为上师能够通过犹如太阳一样的智慧光明,遣除一切众生相续当中的无明,或者就是说能够遣除依止他的弟子相续当中的无明,所以说这个就是一种殊胜士夫,很殊胜的士夫,因为他能够将众生相续当中的无明完全遣除,让他们真正现前光明智慧的缘故,他就是具有殊胜功德的殊胜士夫了。

如点金剂法成乐,点金剂是什么呢?点金剂就是一点点的点金剂,它就能够使很多很多的铁块刹那之间全部变成黄金,这个就是点金剂它的不共作用。

法成乐的意思就是如点金剂法成乐,这个法,上师所开示的正法犹如点金剂一样,如果我们的相续当中真正获得了犹如点金剂一样的妙法,或者获得上师的加持的话,一刹那之间我们相续就从凡夫的相续变成圣者的相续,就像一刹那之间可以将铁块变成纯金一样,所以说如果真正获得上师的加持的时候,这个正法融入自己的心的时候,通过点金剂一样的法刹那之间获得殊胜的安乐,或者刹那之间由凡夫的相续变成无分别智慧圣者的相续,法成乐,犹如点金剂一样的正法能够成办安乐,能够成办今生后世的安乐,就是这样种意思,犹如点金剂法成乐。

恒依善巧轮王师。所以我们应该恒时地依止善巧轮王师,轮王就是指金轮王,上师犹如金轮王一样,金轮王他是掌握世间法政的,上师是掌握九乘法政的,九乘正法的王是谁呢?九乘法政的轮王就是指殊胜的上师,所以说应该依止善巧的殊胜上师。

以如河心伏二执,未舍一切具净智,未改自心住本地,皆由师言甘露生。

河心是什么意思呢?如河心,河就是指河流,心就是指上师的心,上师的密意或者上师的智慧、上师的心,都可以这样讲。

上师的心犹如河流一样,河流是什么样一种自性呢?第一点,河流具备非常澄清的自性,清净的河流,它的水非常地澄清。第二点,河流它的水是源源不断地,它是从来不会间隙的所以说非常清净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像这样的话就安立成河,上师的心就像清净的河流一样,源源不断,源源不断地加持众生,加持我们的心伏二执,能够将我们的二执二取彻底地压服,彻底地将它降伏,我们相续当中二执是谁来压服的呢?谁来降伏的呢?就是上师,上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压服的呢?就是上师的相续,上师的智慧,有的时候我们说,上师的相续融入我的相续,这个时候就可以现前智慧,所以说我们讲,上师的心犹如清净的河流一样,他是源源不断地加持他的弟子的,所以只要我们得到了上师犹如河心一样加持的话就可以彻底地降伏二执二取,能取所取或者人我执法我执,这方面都可以安立成二执。

未舍一切具净智,我们每个众生通过上师的加持之后他获得的功德,第一个他可以压服二执,第二个可以获得净智。未舍一切具净智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呢?未舍一切是从本来本体的清净的角度来讲的,从本体的清净来讲,本身没有障碍,本身没有烦恼,没有什么可舍弃的,这个叫未舍一切,本体上面虽然没有一个所舍弃的,但是在现象上面它仍然有二执,仍然有烦恼可舍弃,所以说我们自己的心就是这样一种未舍一切,就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讲,没有什么烦恼可舍弃,但是从现相的侧面来讲,必定是具有这样烦恼障所知障,所以说具净智,通过上师的加持,最后就可以获得清净的智慧,在未舍一切当中获得清净的智慧,这个就是从实相和现相两个侧面进行观察的。

未改自心住本地,也是每个众生相续当中有这样一种本来地,本来地可以说是如来藏的光明,未改自心:从来不改变,丝毫也不改变自己的状态当中就可以安住在本体当中,这个也是通过上师的加持来获得的

皆由师言甘露生。前面无二执也好,前面得到清净的智慧也好,还有第三句当中住本地也好,这一切的功德和悉地从谁来的呢?皆由师言甘露生,都是由上师的教言,都是用上师法语甘露而产生的,所以说通过听闻上师的法雨甘露通过修持上师的法雨甘露,最后获得上师的加持生起这些功德.

心与心所诸名言,假立此法成助缘,源于胜师之语莲,即皆来自善知识。

心与心所诸名言,假立此法成助缘,我们现在的心,第一个心指的是心王,第二个心所就是和心王附属生起了这样一种更细微的这样种分别,所以说心和心所就组成了众生的相续,众生的相续都是由心心所组成的,还有一切名言法,一切包括从心心所生起来的身蕴,就是身体的五蕴,色蕴和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等这一切名言。

假立,这些都是假立的,此法成助缘,假立此法什么意思呢?就是本身这些法都是假立的,但是众生不知道的时候,他认为这些都是实有的,假立此法成助缘,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达这一切法都是假立的,上师的教言成为一种助缘,上师的加持成为助缘,如果没有上师的加持,上师的开道的话,我们怎么样知道心心所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呢?实际上根本没办法通达的,所以说能够知道一切法都是假立的话,都是通过上师的教言成助缘。

源于胜师之语莲,这些来源能够通达一切都是假立的,他的来源是胜师,就是殊胜上师的语言,语言通过比喻和意义结合的方式来赞叹的,直接的意义就是这个语,上师开示的语,莲就是莲花的意思,为什么叫语莲呢?实际上莲花在名言当中是极其清净的,非常非常清净,所以这个方面语言的意思就是说,上师的语言是非常清净的,上师的语言很清静,第一个来自于经续,他的来源是来自于经续,佛陀宣讲的,第二个方面是上师证悟了之后,从他的证悟的相续当中流露出来的,所以说也是相合于他的证悟的缘故,也是很清静,从很多方面讲的话,就叫作语莲,非常非常清净,全部来自于善知识。

谁亦不知续隐义,名言以及诸佛密,窍诀眼见享法味,礼师足尘证智慧。

谁亦不知续隐义,续就是指续部,指甚深的续部,佛陀所宣讲的密宗这些见修行果称之为续。续的隐义,就是续部当中它所隐藏的甚深的见修行果或者隐藏了这样一种殊胜的实义,谁能够知道呢?谁也不知,除了这样种证悟者之外,谁都不知道的,而上师已经知道了,所以说这个方面讲的谁亦不知续隐义,还有除了这个续部隐义之外,名言以及诸佛密,还有名言的这个秘密,名言的秘密是什么?或者一切诸佛的密意是什么?这方面谁也不知道的。

“窍诀眼见享法味”,这一切续部的隐义,名言的秘密、诸佛的秘密,对于我们来讲,只有通过窍诀眼。“窍诀眼”就是上师的窍诀,上师的窍诀犹如明目一样,上师的窍诀犹如眼睛一样,所以给我们讲解之后,就赐给我们殊胜的明目。那么赐给我们殊胜的明目之后,通过上师的窍诀加持或者讲解之后,我们就有一个明目了。我们通过明目就可以知道续部当中的隐义,就知道名言的秘密,能够知道诸佛的秘密,就知道一切见修行果,一切世俗和轮回或者说一切涅槃诸佛的殊胜功德等等等等。一切的这种含义都通达了。所以叫“窍诀眼见”。

谁也不知道的这些秘密,通过上师的窍诀眼,我们可以见到。见到之后通过修持可以享受这些法味。通过这种修持,法味全部都可以享受的。这些来源就是上师。

所以”礼师足尘证智慧“。“礼师足尘”就是顶礼上师足下的微尘。就是不单单对上师清净的莲足要顶礼,上师脚下所踩的微尘都应该做顶礼之外,都应该顶礼。以前很多上师也曾经示现过,对上师顶礼,然后对上师的马要顶礼,对上师的狗要顶礼,对上师的房子要顶礼,一切一切都要顶礼。实际上如果真正对他的上师有净信心的话,他就知道,只要和上师有关系的,都是上师的本体。显现上面上师将这些执为我所,所以对这些恭恭敬敬地顶礼,也能够得到上师的加持。如果对于上师的眷属、侍者、司机或者其他的这些不恭敬的话,确确实实在其他地方讲,这就是获得证悟的障碍。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只是对上师一个人恭敬就够了,对他的侍者,对他的其他的不需要恭敬。不是这样的。所以上师仁波切他在讲这方面的法时,他自己就说了,以前他对法王当然是不用讲的,反正非常非常恭敬。即便是法王身边的这些人,还有他这些侄儿等等,也非常非常恭敬。他就知道依止上师方面,不从比较远大的方面,不从比较细微的方面去做恭敬,很难获得真正的加持。就这样直接做的教导。

实际上我们有时也是看过依止上师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相。所以现在我们依止上师的时候,上师的本人当然是要恭恭敬敬地依止,还有和上师有关系的这些侍者或者前面我们讲的这些司机,或者给上师管钱的这些人,或者还有给上师做事情的这些人。不要认为这些人是和上师无关的,我可以随随便便地骂,或者随随便便地诋毁,这应该知道,绝对是一个大的障碍。从很多很多细的方面都要了知。下面还要讲“师之爱眷亦如师”,上师非常喜欢的眷属也应该像上师一样去依止。

这方面就是从它的根本和它的支分两个方面都要注意,注意之后就可以获得上师的加持。有些时候就从它的附带的关系,有的是和上师比较亲近的侍者,比较亲近的侍者他和上师接近的时间比较多,那个时候上师会问,这个人怎么样?如果平时你对他很恭敬或者关系很好,他就会对上师说,这个人很不错,这个人怎么怎么样。

实际上我们说上师遍知一切,他依靠这个人的一两句话能不能起作用呢?显现上面绝对起作用的,肯定起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给上师汇报,这个人不行,哪个方面有什么过失。上师就不欢喜、不高兴,自己就很难得到加持。这方面应该好好地知道,通达这些问题。所以自己出现障碍或者不得加持,也许是真正对上师方面没有依止善巧,也许其他的方面没有依止善巧,都有可能出现这些障碍。这些方面都要好好地要求、好好地思考。

空箭射中诸实法,以现方便证空性,以智慧见所量境,彼慧源于无等师。

“空箭射中诸实法”,诸实法就是实有的法。实有的法实际上法界当中不存在。但是实有的法就是指我们所执著的这些法。我们把不实有的法执著成实有的法,这叫“诸实法”。空箭射中诸实法中“空箭”就是一切万法空性的这个箭。就是一切万法空性的箭最后射中一切实法。射中一切实法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这个空性的箭将一切实执摧毁的意思。因为空性和实执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如果有实法,不可能空性慧;有空性慧,绝对不可能执著一切万法实有。这方面一讲证悟空性的时候,就摧毁一切实执。

“以现方便证空性”,通过显现的方便证悟空性。比如说通过世俗谛来证悟空性,也就是一种诠释“以现方便证空性”的含义。

“以智慧见所量境”,那么通过智慧见到所量境。智慧的所量境是什么?智慧的所量境就是法界,智慧的所量境绝对是法界,所以世俗名言心所的所量境它就是轮回或者一切有为法。智慧的所量境就是一切殊胜的实相,殊胜的法界,所以“以智慧见所量境”意思就是这样。

“彼慧源于无等师”,那么这些智慧,前面讲了空箭射中诸实法的智慧、以现方便证空性的智慧、以智慧见所量境的智慧,这些智慧缘于无等师,都是来自于无等上师。所以对自己的上师应该再再地忆念恩德,再再地去做清净的祈祷,好好地依止。

方便令惑转道用,任何妄念无法转,由此窍诀藏所生,定依至尊力获得,故以方便恒依止,具有传承加持师。

“方便令惑转道用”,就是通过上师传给自己的善巧方便,令惑转道用,能够令烦恼转为道用。自己生起烦恼的时候,马上转为道用。生起烦恼的时候,马上安住它的本体,或者将它马上转为修道之用。这是从上师的加持而设立的。

“任何妄念无法转”,就是说任何的妄念没有办法转。没有办法转什么呢?没有办法转自己得到的境界。就是没有办法转,通过方便将惑转为道用的这种智慧力,这种智慧力是任何妄念无法转的。其他人他跟你讲,没办法动摇你的心。然后自己生起这种贪嗔痴的时候,虽然显现上也生起贪嗔痴,但是一生起马上转为道用,一生起马上就马上安住在无分别的状态之中,所以任何的妄念根本没有办法转移,没有办法转变你自己获得的证悟。

那么这个是从哪里面来的呢?“由此窍诀藏所生”,通过上师开示的窍诀藏所产生。或者说通过依止上师,如理如实而产生的。

“定依至尊力获得”,这一切绝对是依靠至尊上师的能力而获得的。

“故以方便恒依止”,所以教导我们,应该通过方便,恒时地依止具有传承加持的上师。

那么这一段讲了很多很多殊胜的窍诀,所以应该下去之后再再去看,再再地去复习。一方面,复习要通达它的词句,通达它的所诠,尤其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相续去观察,结合自己依止的方式去观察。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去发现自己在以前依止上师的时候,有没有错误,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有没有违背上师的行为或者对依止的法有不如理的地方。发现之后就要忏悔,然后尽量发愿在以后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依靠这样种种的殊胜方便,如理如实地依止。

这就是我们学习依止上师这一品的利益或者是方法。

丙二(依师之方式)分二:一、依师方式之比喻;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丁一、依师方式之比喻:

若问:如何依止上师呢?

既然讲到了依止上师的功德和必要性,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非常关心。既然这样,应该怎么样依止上师呢?这方面就是讲怎么样依止上师的方法

若问:如何依止上师呢?

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

舟子依赖于船桨,为灭烦恼离过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

这方面就宣讲了很多种依止的方法,我们依止上师也应该和这些世间当中的比喻或者这些依止的方法去对照,我们就知道怎么样依止上师。

“如同患者依药王”,患者他自己得了重病,他依靠这个药王或者依靠这个名医,依靠医生他什么样的心态,他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就应该这样依止。

“黎民百姓依君主”,一般的老百姓依靠依止自己君王是什么样一种心态,什么样的行为,我们就应该这样去依止。

“客人依止护送者”,客人害怕路途当中出现各种各样违缘障碍,他必须要依靠一个护送的人,依靠这个护送的人,他就可以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所以世间上的这些客商他怎么依止护送者,他的行为和发心,我们就应该这样去依止。下面还要一个一个对照它的意义,我们在解释颂词的时候对照。

“商人依止大商主”,商人要去大海取宝,必须要依止一个大商主。所以他的这种心态和他的行为,我们知道之后也应该要如理如实地依止上师。

“舟子依赖于船桨”, 舟子要从河的此岸到彼岸,那么它必须要依赖一个船桨。犹如舟子依赖船桨的方式,我们应该这样依止上师。

“为灭烦恼离过害,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前面所讲的依止的方式已讲,“为灭烦恼离过害”,我们现在依止上师是为了灭除相续当中的一切根本和随眠的烦恼,“离过害”是要离开一切过患,要离开种种的违缘,种种伤害。“因畏生死成二利”,因为我们非常非常畏惧生死的痛苦,为了成办自他二利,为自他众生渡过三有的大海,应该如理如实地依止上师。

种种这样一种伤害。然后因畏生死成二利,因为非常非常畏惧生死的痛苦,为了承办自他二利,为自他众生渡过三有的大海,所以说应该如理如是的依止上师。下面还要进一步宣讲,所以这个方面没有广述。

为灭除惑疾,当如患者依止医师般依止上师;

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对照患者医药王,它主要的根据是,或者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呢?为灭除惑疾。病人他相续当中最难受、最想远离的就是病苦,所以说他自己为了远离病苦而如理如法的依止这样一种明医,如理如法的依止医生。

那么我们相续当中就是三毒烦恼,就是这样一种惑疾。那么相续当中三毒烦恼,我们真正的想要远离这样一切痛苦的根本三毒烦恼的话,也必须要依止上师,犹如病人依止医生一样,全心全意的真实依止上师。

患者对于医生的一些话不敢违逆的,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说根本不敢违逆。所以我们在依止上师,要消除三毒的烦恼的时候,也必须要对上师的一切的吩咐,上师的一切的教言丝毫不违逆的方式来依止的。

为摆脱罪过的恐怖,当如百姓依赖国王般依止上师;

老百姓依赖国王是什么呢?他主要的含义是为了摆脱罪过。也就是说老百姓依止国王的时候,国王有法律的,应做的是什么,不应做是什么,如果你自己在国王的法律当中做了不该做的,那么就会受到惩罚,然后做了国王欢喜的就会得到奖赏。所以说老百姓他依止国王的时候就是为了摆脱罪过或者安乐的心态来依止。

那么现在我们依止上师的时候,也是为了摆脱罪过,对于上师的教言,就应该像佛语,就像佛制定的戒律一样,佛陀制定的戒律你如果去遵守就会获得功德,你如果违犯就会获得罪过,就会堕地狱。

所以说对于上师的教言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去遵守可以获得殊胜解脱,乃至于可以获得殊胜的佛果,或者暂时的安乐。如果违背了上师的教言,就会获得种种罪过,没办法从罪过当中摆脱。所以说我们为了摆脱罪过的原因,就应该像老百姓依止国王一样,像这样依止上师。

为解脱生死怖畏,当如客人依赖护送者般依止上师;

客人依止护送者主要是哪个方面突显出他必须要依止?就是为了摆脱死畏。实际意义上摆脱生死的畏怖,就是说在一个地方会出现很多强盗、土匪,强盗、土匪出现的时候,一方面把他的钱财全部抢光,一方面还要要他的性命的,所以客人依赖护送者主要是从这样怖畏当中摆脱出来的。

我们依止上师要从生死的怖畏当中摆脱出来,我们为了从生死的怖畏当中摆脱出来,必须要像客人依止护送者一样,从这方面的方式来依止上师。

为成办自他二利,当如商人依止商主般依止上师;

商人依止商主是怎么样一种目的呢?他为了到宝洲当中取到如意宝之后,然后发财,能够获得财物,就是这样的。

那么修行者当然不是为了财物,修行者为了获得什么呢?为了承办自他二利,自他二利就是修行者的财富,所以说为了获得自他二利的财富,为了承办自他二利的财富的话,必须要如理如法的依止商主一样的上师。

为越过轮回大海,当如船夫依靠船桨般依止上师。

要从此岸到彼岸,要渡过大海的话,船夫他自己必须要依靠船桨,没有船桨划不动水,划不动水的话就没办法前进的。所以说船夫必须要依止船桨渡过彼岸的。

那么现在我们要越过轮回大海,必须也要犹如船桨一样的上师,依止这样一种上师的话,就可以从此岸到达彼岸。

这个方面是依师方式之比喻。

下面讲第二个如同患者依医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前面在第一个科判当中不是讲,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就讲了很多很多的比喻,讲了五种比喻。这五种比喻在这个科判当中所体现的,如同患者依医师一样,所以说其他的比喻、其他的依止方法依此类推,就是这个意思。

如同患者依医师,就是单单把前面的五种比喻当中讲一种,一种广释之后然后让我们推知其余的四种。其余的四种方式也都可以通过这方面进行了知,如理的方式来依止的,所以首先当中患者就医般依止上师。

丁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首先当如患者就医般依止上师

上师名医教言药,自为患者作此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得寂乐果如病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

第一个颂词就广释患者依名医的比喻了。上师名医教言药,就是说上师犹如名医一样,这个名医对众生的病根,患病的因缘,如何痊愈,如果从病后的虚弱状态当中迅速彻底恢复健康,他是有一整套教言的,他是有整套经验的。

那么上师也有这样一种特点,上师就知道一切众生的三毒的病根在哪里。比如说无明无明,或者我执,或者我所执等等等等。然后他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他的发病时候的状态贪嗔痴,或者各种各样的烦恼和业。然后怎么样从这样一种病态当中解脱出来呢?上师就给你宣讲四谛法门,或者给仍然宣讲三乘的法轮,宣讲之后让你修持就好像医生让他服药一样。最后众生就可能通过修持教法的缘故迅速的从疾病当中获得解脱,乃至于最后获得佛果,这个方面就是上师和名医之间的对照。

教言和药是一样的,医生看病之后给病人药,病人如理如法服用药之后才痊愈的。所以说上师的教言就像药一样,给弟子教言,比如说上师给弟子传讲很多很多教言,然后传完教言之后就让他的弟子如理如法去观想,如理如法去闻思修行,去体验,这个方面就是教言,教言和药对照的。

自为患者,自己就是患病者,如今我们的身份就是弟子的身份嘛。弟子的身份就像患者一样,就是说已经患了严重疾病的患者,他对医生的态度肯定是非常的恭敬,对医生的教言肯定是依教奉行的。所以说我们现在是一个患者的话,对于上师应该无比恭敬,对于上师所传的教言应该如理如是的去观想和修持。不能够稍许的违背上师的教言。作此想,应该这样观想。

然后精进修持如服药,精进的修持上师的教言,就像患者精进的去按照医生的嘱咐然后去服药一样。医生让他一天吃三次,然后每天吃多少,什么时间吃,都严格的,首先听的时候仔仔细细的听,然后不清楚的地方就问,问医生遣除怀疑。遣除完怀疑之后实行的时候,他就真正的一个一个按照去做。如果真正能够这样做,他的疾病就能够很快可以痊愈。

所以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也是应该这样,听的时候,上师给你指引解脱道的时候,认认真真的听,听完之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在上师面前问,遣除这个怀疑,然后遣除怀疑之后精进去修持,精进去体会,这个方面就和服药一样的。

得寂乐果如病愈,最后通过修持得到寂乐的果位,就犹如疾病的痊愈一样,就是这样的道理。

其余依法以此推,意思就是前面的黎民百姓依君主的这个依法,然后客人依止护送者的这个依止法,商人依止大商主这个依止法,舟子依赖于船桨这种依止法,像其余的依止方法以此推,通过这样可以推知了。

当以清净四想依,所以总的来讲通过清净的四想来依止上师。

当然前面上师名医教言要领里面有五种,上师,然后教言,然后自己是患者,自己精进修持,然后最后还有一个得寂乐果。所以如果按照清净四想来讲的话,最后这个寂乐果是没有的,这个寂乐果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所以说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就是说在依止上师的方式的时候这个得到寂乐果的果位,应该作为它的作用,最后的果位。所以在依止的方法的时候,可以把最后一个可以抛开,或者单独列出来。依止的方法就是前面的四种了。

下面引用《华严经》来讲行抉择:

《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当于己作患者想;于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持作疗病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

这个就是清净的四想,通过清净的四想来依止上师。

然后下面对于黎民百姓依君主,下面引用《华严经》讲: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庶民想;于法作无畏想;于精进修持作灭害想;于善知识作国王想。

这个也是清净的四想,只不过把患者名医换成了黎民百姓依君主了。自己应该知道是个黎民百姓,是个老百姓,然后法可以说是无畏,这个法可以了解成,国王的侧面来讲就是国王的法律。然后从佛法当中讲就是正法,那么应该知道正法或者法律无畏,如果我去遵照国王的法律我不会有畏惧的。所以如果按照上师所宣讲的法去实行,我不会有畏惧的,就是这个意思。

于精进修持作灭害想,精进修持可以作灭害,灭除一切的危害,灭除一切过患,自己精进修持的话,相续当中的过患,一切的烦恼等等都可以消除。就好像一个黎民百姓非常遵纪守法,遵纪守法实际上就是在灭除危害,如果不遵纪守法就会受到国王的惩罚,最后很有可能丢掉生命的。

于善知识作国王想,国王他是制定法律的,国王自己有百姓作惩罚或者安乐的权力,那么上师他虽然不是这样一种侧面的,但是上师所制定的,或是上师所宣讲的正法,他也可以精进的依止获得安乐,然后违背获得痛苦的自性。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客人想;于法作无畏施想;于精进修持作救畏想;于善知识作护送者想。

这个就是客人和护送者之间的关系,自己是客人,需要从险地通过的,他必须应该自己是个客人。然后于法作无畏施想,无畏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让自己从盗贼、土匪怖畏当中获得解脱这个就是无畏施。自己依止一个护送者,实际上护送者就给自己无畏施的。上师所传讲的正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作无畏施,这样一种法就能够作无畏施,如果自己依止这样正法的话,一切无畏的,可以从整个轮回的怖畏当中脱离出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无畏施,这种无畏施是在《庄严经论》的注释当中麦彭仁波切也讲过了,最殊胜的布施实际上是无畏施。菩萨将众生从轮回的怖畏当中解脱出来,这种无畏施是最为殊胜的。上师能够作这样的无畏施,所以说对于法作无畏施想。

于精进修持作救畏想,精进修持可以救度自己的怖畏,所以说自己精进的依止护送者,就能够救度怖畏。于善知识作护送者想,那么就应该将善知识作护送者这样去观想。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商人想;于法作商品想;于精进修持作获利润想;于善知识作商主想。

这个商主去取宝不外乎就是为了获得利润,所以说自己首先是个商人,然后法是一个商品,精进修持就是能够获得利润,所以说应该对于自己的上师作商主。因为依靠商主才可以真正的获得商品,商品可以说是从商主的恩德而获得的。所以这样法的商品是从上师的恩德获得的,所以自己要精进的修持,精进的依止上师。就好像依靠商主精进的入道,精进的去入海,精进的取宝一样,所以说作获得利润想。那么就应该将善知识看成是商主,没有商主的引导自己没办法获得利润的。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舟子想;于法作船想;于精进修持作趋彼岸想;于善知识作船桨想。

自己应该作一个舟子作一个船夫,然后正法就是个船,然后精进修持就是从此岸到彼岸,善知识作为船桨。如果自己要从此岸到彼岸,虽然有了船,但是没有船桨自己没办法趋入到彼岸当中去的。所以依靠了船桨就可以趋入到彼岸,所以依靠了上师和上师的教言就可以到达彼岸的。

善男子,汝当想善知识无厌担负一切如大地;

这个以上就讲到了通过四想依的方式,对前面的五种比喻都一一作了诠释了,这个后面是对上师的功德再做进一步的赞叹。善男子,汝当想善知识无厌担负一切如大地,应该再进一步观想,上师善知识无有厌倦的度化众生,担负一切犹如大地担负一切一样。

不为一切所害如金刚;

金刚不为任何铁器、石块、土块等所害的,所以上师他的胜义谛的本体也不可能被一切所害,所以说犹如金刚一样,非常的坚固,非常的稳固。

不违一切教言如弟子;

意思就是说上师他对于佛陀的教言,或是上师的教言,这一切的教言不会违背。因为一切的教言是随顺于法界的,一切的教言,不管是经典还是续部,实际上都是相顺于法界,都是获得殊胜法界的因。所以说上师他证悟一切的时候,他会不会对这些教言做违背呢?根本不会做违背的,因为他已经如实通达了,或是他就是通过一切教言而趋入法界,所以不会违背这些教言。如弟子,就好像弟子不会违背他上师的教言一样,像这样犹如弟子。

惟命是从如奴仆;

奴仆对他的主人的一切吩咐唯命是从的,所以上师他也是唯命是从,唯命是从是怎么意思呢?实际上这个唯命是从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观察的,尤其是这个地方上师在做解释的时候,这个唯命是从主要是从承办众生的利益来讲的。众生有什么心愿,众生有什么吩咐,他就会去做,像这样常在一切善,然为众生仆,就是这个。

上师他常在一切善的,他超越一切之胜,但是他恒时做一切众生的奴仆,他自己没有任何事情,他的事情已经早就做完了,自利早就已经圆满了,所以说他世间的事情是干什么的?他世间的事情就是为众生做事情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犹如奴仆一样,众生需要增上生的安乐,然后上师给他做这个事情,众生需要决定胜的安乐,上师给他做这个事情,给他传法,给他加持,实际上这个是从一个侧面解释唯命是从的意思,犹如奴仆一样。

毫无傲慢如断角牛。

断角牛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牦牛或者一个黄牛它的角断了之后,如果这些牛有角的话,比如说公牛,公牛它有角的话,它就有资本和其它的牛打架,它自己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但如果它的牛角断了之后,它就在牛群当中非常的温顺,它知道自己的角已经断了,自己的角断了之后再没办法和别人争斗了。所以说它没有傲慢的,它在牛群当中没有丝毫傲慢。

上师他自己的相续当中,傲慢的因早就彻底远离了,傲慢的因实际上从资格来讲的话,上师是最有资格傲慢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切诸佛本体的缘故,因为他已经获得一切圆满的断证功德的缘故,从傲慢的条件来讲最有资格的。但是功德越超胜的人越没有傲慢,相续当中烦恼越盛的人越有傲慢,这个就是种规律。所以说上师他因为彻底调伏分别心的缘故,毫无傲慢犹如断角牛一样,这个方面也是对上师的功德作赞叹。

《入行论》云:“精通大乘义,菩萨胜行为,为命亦不舍,恒时依上师。”

这个是和现在的译本当中的《入行论》译法稍微不同,但是意义上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恒时依止上师,依止上师的条件,上师有什么条件呢?上师有两个条件,精通大乘义这个是第一个条件,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上师来讲,必须要精通、通达大乘的教义,这个是必须的。

然后菩萨胜行为,这个就是讲菩萨戒,上师或者一个菩萨的戒律,胜行为,就是他的戒律非常的清净,精通大乘的含义,戒律很清净,这个方面就是上师的条件。

那么对于这样的上师为命亦不舍,就是指弟子依止上师的心态,即便是要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舍弃具有这样殊胜功德的上师。所以说应该恒时依止如是法相的上师,这个就是《入行论》当中所讲的含义。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五十四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个殊胜的论典,殊胜论典当中分了十三品,十三品也是次第宣讲出离心的修持方法,趋入大乘的殊胜的方法,和修持密宗窍诀的殊胜方法,前面修持出离心的教授主要从四个所缘,从四种次第的方式已经观察了,现在进一步宣讲第五品,在宣讲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前面总述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声闻缘觉菩萨乘的三菩提都是通过依止上师而产生的,现在我们的所求除了这样一种三种菩提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的所求,尤其是为了获得殊胜的大乘果位的话,你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在这样一种含义当中如是进行宣讲,今天讲第三个科判:

丙三(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应舍弟子之法相;二、应摄弟子之法相。

丁一(应舍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二、未观察之过失。

在这个科判当中主要是宣讲下劣弟子他具备什么样的法相?也就是说非法器,也就是说不合格的弟子,他是什么样的法相呢?就在下面这些科判当中宣讲,宣讲这样一种法相主要是对照自己的相续,对照了自己的相续有没有具备这样一种非法器的这样一种法相,如果自己具备了这样一种非法器的法相的话,就可以推知绝对不得加持的,因为自己不是法器的缘故,没办法如理如实地依止上师,没办法如理如实依止了上师的加持力不可能融入到自己的相续当中,所以说通过学习这样论典,知道自己具备了这样一种劣法器的法相之后,就必须要励力地改正,下面还要宣讲真实弟子的法相,主要是宣讲他应该具备的条件,如果自己不具备的话,也必须要励力地具备。

戊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

劣缘弟子诸过根,无信惭愧悲心微,

种姓行为缘皆卑,妄念业惑五毒粗,

混淆善恶法非法,违犯学处破戒律,

不守誓言无对治,愚痴慧浅难知足,

增长嗔心多粗语,师作野兽法麝香,

自为猎人修射箭,获得法果售他人,

以五倒想依师者,无誓言故今来苦。

讲了劣法器弟子的种种法相,首先是总述:

劣缘弟子诸过根,主要是讲不具备真实缘分的弟子是一切过失的根本,或者是一切过患的容器,一切过患的所依处,所以说在弟子当中,具备很多很多的过患,就是第一句的意思,下面分别宣讲:

无信惭愧悲心微,无信就是指没有信心,没有信心一方面讲对上师没有信心,对于三宝没有信心,或者对于轮回没有信心,对于业因果的正见没有信心等等,无信当中包含很多很多内容的,所以第一个是无信。

“惭愧”和“无”要连在一起解释,无信,无惭愧,相续当中知惭有愧的话,这个就是一种殊胜的功德,如果相续当中无有惭愧心,对自己造业也无所谓,观待于对境来讲,在对境面前上师三宝面前也是无所谓,这个方面因为无惭愧故他就会再在地积累恶业,没办法成为正法的法器,无惭愧也是一种法相,所以自己也要观察自己是不是一个无惭无愧的人,如果是个无惭无愧的人的话,就没办法得到上师的光明加持。

悲心微,就是指他的悲心非常微弱,悲心微弱不堪修持大乘,因为此处主要是修持大乘法的法器,大悲和空性这两种功德是进入大乘的先决条件,所以说如果一个众生相续当中的悲心极其微劣的话,不堪接受上师的加持,所以这个也算是种过患。

种姓行为缘皆卑,这个方面分了三种:种姓卑劣、行为卑劣和缘分卑劣。

种姓卑劣在佛法当中是不是他种姓卑劣就是一种劣法器的弟子,法相从真正的种姓侧面来讲不一定的,比如说在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他们显现的种姓都是下贱的种姓,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是符合于弟子的法相,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一个种姓比如说自己生于乞丐的家庭等等,这个方面自己已经生而为种姓的时候,就不能完全从这个侧面来判定你是不是真正的劣法器。

这个方面的种姓卑劣是什么意思呢?理解的话可以理解成这样一种,操作这样一种下贱的事业,操作这些屠杀众生或者操作这些偷盗等等这样一种事业称之为种姓卑劣,如果自己处于这样一种行业当中,是没办法真正修持正道的,所以说种姓卑是不是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

行为卑主要是自己的行为不如理如法,自己的行为都是违背世间道德违背这样一种戒律、违背这样种教言这个叫作行为非常卑下。

缘就是指他的缘分,自己和佛法、自己和上师的缘分是非常微弱,非常微弱的缘故,所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总是处处和上师的教言违背,处处和佛法的教言违背,这个叫作缘分非常非常卑弱。

妄念业惑五毒粗,这个主要是讲有几种比较粗大的:妄念很粗大、业很粗大、惑很粗大、五毒粗大,如果这些很粗大的话,自己没办法修持正道的。

首先是妄念粗大,妄念粗大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总是不断地出现,不断出现各种各样妄念,而且出现很粗大的妄念,这个方面也是一种入道的障碍违缘。

业和惑是分开讲的,业是指恶业,自己的恶业非常粗猛,相续当中经常显现或者出现这样的恶业,叫恶业粗猛。

惑和五毒可以连在一起,因为惑就是烦恼,五毒也是种烦恼的相,或者说前面的惑它包含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五毒主要是从根本烦恼这方面观察的,如果相续当中这些根本和随眠烦恼非常粗猛,那么自己的相续难和上师相应,这个方面也是一种过患。

混淆善恶法非法,混淆善恶和这样一种混淆法非法就是这样理解的,本身来讲善和恶不能够混淆,善应该取的,恶应该是舍的,但是自己相续当中对于应该取应该舍的善恶,没办法去区别混淆善恶,把应该取的舍弃了,应该舍弃的就去做了,这方面就是不分别善恶,然后法和非法,法方面应该是取应该修学的,非法方面应该舍弃的、彻底远离的,但是自己对于法非法的概念界限也没办法区分,混淆法非法,混淆法非法之后,自己相续当中这些烦恼过失就会越来越严重,正法离自己越来越远,所以这个也是不堪修持正法的。

违犯学处破戒律,不守誓言无对治,这个方面违犯学处也好还是破戒律也好,不守誓言也好,这个方面都是对于佛制的戒律没有遵守,再在地违犯。

为什么这个地方出现的学处、戒律和誓言呢?这个可以分别对照三乘戒律,三乘戒律当中如果按次序来讲的时候,第一个学处是指小乘戒律,第二个破戒律的戒可以指大乘菩萨戒律,第三个誓言可以理解成密宗三昧耶戒,或者有些地方就将戒律安立成小乘的别解脱戒,学处安立成大乘菩萨的学处,誓言当然还是密宗的戒律,所以自己再在违犯菩萨戒,再在地破小乘的戒律,再在地对于破密宗的戒律,这个方面就是三戒都是经常破坏的话,这个没办法真正地积累起善法功德,不堪成为加持的法器。

无对治的意思就是不单单自己破戒,破戒之后根本不忏悔,根本没有生起对治性来,如果自己在无有正知正念的前提下面,在业障粗猛现前的状态当中破了戒律,但是自己相续当中正知正念没有失毁,然后还是再在通过修法去对治的话,还是可以清净的,但是这个对治力没有,或者就是说在即将犯戒的时候,在现前烦恼的时候自己没有想过用殊胜的智慧去对治这样种烦恼,或者在破完戒之后也没有想去忏悔这样对治,这方面都是称之为无对治当中,在无对治当中可以包括的。

愚痴慧浅难知足,增长嗔心多粗语,这几个方面也有分别的所指,愚痴慧浅主要是指愚痴性比较粗猛,难知足主要是讲贪欲心非常粗猛的,增长嗔心主要是嗔恨心非常粗猛的,所以说如果一个人无明性比较粗猛的话,他就处于愚痴的状态,他的智慧不可能非常的深入的。难知足就是讲他自己的贪欲心非常非常的粗大,所以说没有获得的、没有得到的东西想再再去追求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要想它尽善尽美,再再的增长,这个就是难知足。然后增长嗔心,自己相续当中不想去克制嗔心,然后对于有情无情等等再再生起嗔心,这个方面就是三毒极为粗猛,三毒粗猛的缘故再再生起烦恼和业,没办法真正成为殊胜的法器的。

多粗语,就是自己在语言上面经常说一些粗语,粗语和柔软语就是恰恰违背的,粗语能够刺伤别人的心,粗语能够造下严重的罪业,比如说对上师三宝再再说粗语,对金刚道友再再说粗语,对于其他的众生再再的说粗语,这个方面都会造下严重的罪业。乃至于有的时候说对于旁生说粗语都有很大的过失,这个方面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噶玛乔美仁波切也是引用了很多这样的公案来进行说明,对旁生不应该说粗语等等。

师作野兽法麝香,这个以下有一个颂词,一个颂词主要是讲五种颠倒的依止,五种颠倒想的依止上师。首先师作野兽,这个野兽就是獐子,獐子它自己拥有麝香的,所以说师作野兽就是将上师看作獐子,将上师看作野兽,就将法看成麝香,然后自己看作猎人,就是自为猎人,然后修行或者在上师面前听法,在上师面前依止、恭敬、承侍,乃至于自己去修行、打坐,这个好像是射箭一样。射箭是什么意思呢?自己为了取到麝香的话,必须要将獐子杀死,将獐子杀死之后才能够取麝香,所以说自己依止上师的身体和语言,还有一切修行的外在的行为,这些都是犹如射箭一样。那么自己依止上师想要从上师那个地方获得正法,就好像自己精进的对于獐子射箭,将獐子射死之后取麝香一样。然后自己在上师面前修行或者闻思等等,也是为了在上师那个地方获得这样一种正法,这方面就是讲修射箭。

获得法果售他人,然后自己将获得的法,正法的果,这个正法的果当然就是不能够理解成正法的果就是一种解脱果或者佛果,这个正法的果就是将自己所获得的法这个当成一种果实。因为自己在上师面前装模作样的依止,依止很长时间或者修持一段时间之后,就获得了一些传承,获得一些法的讲解等等,像这样自己获得这样的法就作为自己长时间依止上师的一种果实。那么这种法果售他人,就是贩卖佛法,为了自己获得名闻利养,为了自己获得财食等等,他对别人通过不清净的发心去讲佛法,然后收取很多的名闻利养,这个方面就是叫做获得法果售他人。

以五倒想依师者,前面就是五种颠倒想,上师作为野兽,正法作为麝香,然后自己作为猎人,修行作为射箭,法果售他人,这个就是五种颠倒想。那么如果以这五种颠倒想依止上师的人,无誓言故今来苦,因为他已经没有誓言了,他已经抛弃了誓言的缘故,今来苦,今就是讲今世,来就是来世,反正今生来世都是痛苦的自性的。

这个方面就讲到了颠倒依止上师的方法了。

下面就是讲注释当中的含义:

劣缘弟子是诸多过患之器,信心微薄,无有惭愧,悲心微弱,

就是说劣缘弟子他的信心是非常微薄的,然后无有惭愧心,悲心也是非常微弱。当然这个里面所讲的这些劣法器弟子的法相,这个可以分很多情况,一种情况就来自于宿世的串习,宿世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就没有注意,宿世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夹杂了很多很多不清净的分别心等等,那么今生当中遇到上师的时候老毛病又犯了,然后一种等流果又开始现起的时候,他无论如何对上师很难生起这个信心,或者惭愧心这些,作为一个弟子来讲应该具备的功德。

还有一种就是暂时的习气,也不是说生生世世串习的,暂时的习气,暂时的业障导致他信心微弱,无有惭愧心等等。但是如果长时间依止上师听闻正法之后,他这些毛病首先可以认识,认识之后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掉的。以前没有信心的人通过正确的方法他开始生起信心,然后将这个信心再再的增广,再再的坚固,这个方面也是有改正的。然后以前是没有惭愧心的一个人,但是依止上师之后他的惭愧心开始生起来了,以前悲心是非常微劣的人,但是现在他的悲心也开始逐渐逐渐生起等等,有这样很多的分类的。

我们讲这样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有这样一种必要性的,第一个如果我们观察到相续当中具有这样过患的时候,就应该再再的想如何对治,首先应该知道劣法器是有很多过患的,然后再想如何去对治寻找这个方法,寻找好这个方法之后就用这样的方法历历改正自己的相续,使自己从这样一种烦恼,从这样一种非法器的过患当中脱离出来,这个方面就是这一点的。

还有一个必要性,就是说自己知道如果今生当中在粗大的方面,在微细的方面,对依止上师方面没有注意,或者再再的违犯教言的话,在后世当中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很多很多障碍和违缘,即便是说自己想要从这样的过患当中脱离出来,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违犯,或者说自己是根本无能为力的。为了避免自己在后世,或者以后修习佛法出现这样障碍的缘故,也必须要历厉的抛弃他的违品,无论如何都要克制自己的习气,克制自己的烦恼,通过强制性的方式来抛弃这样的过患,这个也是很有必要性的。

种姓卑贱,性格恶劣,(行为下流,缘份浅薄)

性格恶劣后面要加两句,第一个是加“行为下流”,然后加“缘份浅薄”,就加这两句。第一句是行为下流,然后第二句是指缘份浅薄,就是行为下流和缘份浅薄。

那么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自己的种姓前面已经做了讲解了,种姓是很卑贱的,经常操持杀生、偷盗、邪淫等等的事业称之为种姓非常卑贱的。那么这样的种姓不堪入佛门,没办法作为高贵种姓的三宝的修学的弟子。当然有些众生以前曾经操持过这个罪业,但是现在已经彻底放弃了,这个方面就是从低贱的种姓当中已经脱离了,这个也有。还有些大德是故意示现成屠夫、妓女等等,那么这个方面是另外一回事情,为了度化众生的必要有如是的必要示现,所以说这个不包含在这个之内的。

性格恶劣,自己的种种的性情,在世间的人品方面非常的恶劣,动不动就开始发脾气,或世间的道德规范方面都是不行的,都是下流的。所以说这方面称之为行为性格恶劣。性格下劣的人尚且没办法成就世间的高尚者,何况说能够修持出世间的佛法呢?所以说这样一种性格必须比较正直,比较善良,这个方面的性格才可以修佛法。

行为下流,就是讲自己的身语的行为都是不如法的,很多时候处于下流的状态当中,所以这个叫行为下流。

缘份浅薄,就是自己和上师三宝修习佛法等等的缘份是非常浅薄的,有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在依止上师一段时间之后,自己找借口或者外在的因缘离开上师了,或者开始听闻一部法的时候自己找借口或者其他因缘自己中断这样的听闻。然后在修习佛法的时候也是通过这样的因缘然后再再的中断,最后修来修去一辈子下来之后一观察,回头一看的时候什么利益都没有得到。在依止上师方面已经彻底失败了,在听闻、思维上面彻底失败了,修行对治烦恼上面彻底失败了,所以说这个方面就称之为缘份浅薄者。那么自己不能够成为缘份浅薄的人,不管怎么样遇到内心的分别念现起的时候,还是说外面的违缘现起的时候,都应该通过很多殊胜祈祷的方式等等再再的压制,所以说就是尽量的养成一个好的相续,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像这样在以后学法的时候不会遇到这样的障碍了。

妄念纷纷,烦恼粗重,

就是一个人他自己相续当中的分别念特别的多,一听到一句话的时候马上开始分别,一看到一个事情的时候马上会分别,尤其是对于上师身语意的行为自己止不住的生起很多的分别念,而且这些分别念都不是善分别,这些很多分别念都是邪分别念,就认为上师的这个又不如法了,那个抉择又不如法了,像这样经常生起很多很多的妄念。烦恼粗重,相续当中的贪嗔痴 20:05 等等烦恼是非常粗猛的,这些烦恼一粗猛之后呢就是说贪心引发的恶业,嗔心引发的恶业纷纷现前,所以说呢就难以修成正法,善恶不分善恶不分呢就是说混淆善恶混淆这个法和非法的界限,违犯学处,失毁戒律,不守誓言,那么这个就是三乘的戒律,前面我们已经做过观察了,已经作了观察了。不护惑门,不知对治,那么就是不保护这样一种烦恼的生起,也没保护这样一个这个烦恼产生的门,就说是这个烦恼产生的门呢很多时候通过自己的身语意或者通过这样一种轮回六根生起来的,自己呢不守护不 du 摄自己的诸根导致烦恼纷纷生起,这方面是不护惑门,然后呢就说是这个实际上不护惑门呢在观察的时候呢通过放逸而导致这个正知正念的薄弱,然后呢就说自己通过放逸和正知正念的缘故呢,这些烦恼就纷纷生起来,所以说对照这些,这些方面对照这个入行论当中讲的不放逸品正知正念品呢实际上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不知对治性那么就是说犯了戒律啊或者说生起烦恼的时候呢不了知,或者自己不愿意去修持这个对治性。智慧浅薄,难以知足,嗔心增长,智慧浅薄呢主要是愚痴性比较粗重的,难以知足是贪心粗重,嗔心增长是嗔恨心比较粗重的,常出粗语就是指自己的语自己的语言呢不加以守护,经常说这些粗话,勤于非法之事。那么对于很多很多这些这个世间八法的事情也好,或者说这些非法的事情也好,都是很有兴趣的,而且自己再再趋入这些非法之事当中,自己还不认为这个是一种过患,还认为自己呢就说是这个是修行者啊或者还自己认为很了不起啊,这方面就看有没有趋入非法之事,如果趋入非法之事或者说不认识不对治的话,这个也是不行的,下面就开始呵责。如此之人是出卖佛陀灵魂者,乃正法之亵渎者,僧众之败类。这方面讲了佛法僧就说是三宝当中呢都是这个都是不如理的,第一个呢出卖佛陀的灵魂,那么这些人显现上在佛门当中修持,或者显现上是出家人,但是说呢如果说是相续当中具有这么多烦恼的话,那肯定是要出卖佛陀灵魂,佛陀灵魂呢就说是这个自利利他,但是在这些劣法器的相续当中呢,都有没有一点点的自利利他的成分,都是就说是正真的可以说是贩卖佛法或者说是这个毁坏佛法的形像,因此说呢是出卖佛陀的灵魂者,正法的亵渎者,那么正法呢是不害众生的这样一种自性的,利益众生的自性,很清净的自性,但是他自己相续当中通过自己 形象趋入正法,那么他就成了一种正法亵渎者了,僧众的败类,那么僧众主要是修行者,僧众按照第六品当中讲的时候呢,有大僧众和小僧众。大僧众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等是僧众,然后呢居士啊等等团体称做小僧众,所以说这个地方的僧众不单单是指出家人而言的,实际上是佛这样一种有了居士戒,有居士戒这样一种居士以上都可以称之为僧众,那么就是指这样一种修行者,统称沙门或者修行者,那么是修行者当中的败类。此等弟子若向上师求法,则不调自心,损害他众,轻蔑有情,如同猎人;那么下面就讲五种颠倒依止,五种颠倒依止当中呢第一个自己如同猎人,这里如同猎人是怎么样讲的呢?此等弟子就前面所述的具备这种劣法器的弟子,他要向上师求法,那么他要向上师求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调伏自心的,根本不是为了调伏自心的,他是为了损害他众,或者轻蔑有情等等这方面的这样一种这个这方面的发心,23:58 损害有情不一定就是拿一把刀子去砍杀众生这个叫损害有情,有的时候欺骗众生,欺骗信众这个也是一种损害他众等,这个呢就是那种假的出家人或者假的居士啊!像这样在社会当中在寺院当中,像这样的话就是说欺骗众生的钱财然后就是说是这个盗取名义等等这些都叫做损害众生,轻蔑有情呢他因为对众生没有 慈悲心没有正知正念的缘故呢经常轻蔑众生,因为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学法的人,自己掌握很多正法,对其他众生经常有轻蔑的心,如同猎人一样,这个方面他的心呢就很狡诈的心,像这个猎人,猎人就是很狡诈的 ,他为了得到这个麝香为了得到獐子用了很多方法,像这样射箭也好,挖陷井也好,设网也好他会用很多很多方式,他的心呢他心述不正的,他的行为也是伤害众生的,所以说这样一位劣弟子呢,犹如猎人一样的,然后下面讲(25:08)心想:我只不过要从这位阿阇黎得传承而已,其实他也有如何如何的过失,就像旁生一样。那么这个是第二种颠倒想,那第二种颠倒想呢他就是心中,他作为一个弟子心中想,那么实际上我依止这个上师呢,主要是为从这个上师这里得到一个法的传承,得到灌顶啊或者得到这个法的传承而已,如果没有这个传承呢自己以后在欺骗众生的时候不方便,所以说呢他依止这个阿阇黎他为了得传承,或者有的时候依止上师呢为了得到一些其他的咒术,神通术等等,像这样的话,他依止上师的,因为他在世间上如果没有这些这个灵验的咒语,或者没有这样一种共同的悉地的话,那么有的时候呢就说是这个做起事情来不方便,因此说有的时候当然是为了求法得一些传承,那有的时候也是为了得到一些神通啊,得到一些神变啊,得到一些奇异的咒术啊,世间的悉地啊等等,从这个方面去依止上师的,其实他也有如何如何的过失,那么他自己心中想呢我依止他也是迫不得已的,不得已依止他的,那么实际上呢他不堪作为我的依止处,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这样的过失,那样的过失,身语意都有过失,就像旁生一样,他就说认为这个我的上师实际上呢他就很下劣的旁生一样的,或者说这个地方的就像旁生一样就像前面的视作野兽,直接可以理解成视作野兽,那么这个上师就像獐子一样,那么这个獐子,我依止我抓住这个獐子,我依止这个獐子呢就为了得麝香,獐子本身我是不要的,就是说上师本身我是不要的,然后他有很多过失,我没有必要依止他,但是因为他有法的缘故,我要从他这里得到法,所以说我不得不依止上师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就像旁生一样吗?一方面就说可以理解成上师的相续和旁生一样污秽,这方面理解也可以,或者说对照五倒想当中上师就犹如獐子一样,那么为了得到麝香,你远离獐子是不行的,所以说为了得到麝香必须要就说亲近这个獐子或者靠近这个獐子,最后呢就说才能够得到麝香,因为就说是这个獐子是麝香的来源,所以说呢这个可以说上师是正法的来源,自己为了得到正法,不得不依止,这个方面依止的心态就已经完全颠倒了,完全错误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要依止上师并不一定,不能够单单说我只是依止上师听法,其他的一概不管,这方面就很容易就说进入一个歧途当中,非常容易就说颠倒的依止,那么我们依止上师是什么样一种心态呢?实际上依止上师听法只是一个目的,我们要依止上师主要是受学上师身语意的这样一种这个功德,上师的身的功德、语言的功德和语的功德,意的功德就像本品刚开始讲的时候一样,那么就说我们呢现在就是一般的树木,然后上师犹如檀香林一样,那么我们长时间依止上师呢,我们相续当中也会熏染到上师身语意,戒定慧等等这样一种妙香的功德,这个方面就是说是依止上师的一个目的,还有呢依止上师主要是为了解脱,主要是为了从轮回当中解脱才依止上师的,所以说如果从这个最长远的目标,也就是说依止上师是为了解脱这个目标的话,哦我们知道了我依止上师是为了解脱,所以说有的时候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即使是失去了一些听闻正法的机会,失去了思维正法的机会,失去了修行正法的机会,但是我的目标是为了解脱的缘故呢,那么就说是这个还是值得,也就是说呢闻思修这三个次第啊它只是获得解脱的一个方便,善巧的依止上师,受学上师的意,得到上师意传加持这个也是获得解脱的一个方便,就是获得解脱的唯一的方便不一定是来自于从上师那里听法,然后怎么怎么样的,实际上善巧的依止上师绝对也可以获得上师的密意加持,这个在佛教史的传承当中呢出现了很多很多例子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呢依止上师啊主要是为了解脱的,其实要获得解脱的话,闻思修当然是可以获得解脱的,因为通过听闻就说通过思维然后获得定解,然后再缘定解去修行获得解脱,另外一个方面呢即便是一辈子当中都没有时间闻思修,都在为上师做事情,但是呢就是自己最后通过为上师做事情,承侍的这个功德圆满的时候,这个善根成熟的时候呢上师一加持相续当下就证悟的,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依止上师正确的发心应该是从上师那个地方获得加持,或者说从上师那里获得成就,获得解脱,而不单单是在上师面前听法,如果单单是为了听法,那么当我们听法听圆满的时候呢,就会远离上师的,就不会认为上师对我有什么样一种可利用价值的,就没有什么可利用价值,这个时候呢就说理所当然的离开抛弃,他自己也不会觉得是什么过患。那么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依止上师为了解脱的话,这个方面发心就完全不相同了,乃至于我没有获得解脱之前我都要依止上师,自己就会发起这样一种心态,那么这个心态和前面只是为了听法的心态来讲绝对是有胜劣的差别的。所以说我们自己依止上师是为了解脱的,既然是为了解脱那么乃至于我没有获得解脱之前都要依止上师,如果是为了听法,我听完法,我知道修法的窍诀之后我就远远的远走高飞了, 这个方面在《山法宝鬘论》当中,札嘎仁波切也再再的批评,再再的呵斥这样一类弟子,这个方面是没办法真正获得修行成就的。

所以说现在也有必要再检讨一下自己的发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发心,所以说如果依止上师真正为了解脱的话,那么自己自然而然就会依止上师的教言,长时间依止上师去修学,或者说按照上师的密意去做,这个方面就是非常正确的了。

然后下面就是只是表面闻法想胜过他人,前面加三个字,这些人,就是加“这些人”三个字。

这些人只是表面闻法想胜过他人,视法如麝香;

这些人在表面上听法,表面上修法等等,他只不过想胜过他人而已,所以说将法作为麝香,将法作为麝香一样去看待了,那么为了取麝香所以说他自己的发心肯定不清净的,他为了获得麝香他必须要杀獐子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也是间接的包含了,就是说修射箭这样的颠倒想。因为在注释当中修射箭并不明显,所以说只有四种,在颂词当中有五种,所以说就包含在这个里面,视法如麝香就包含在修射箭当中。

闻法尚未圆满,却为了得到他人的奉承或在别人面前炫耀,或者为得少许资具而将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此类之人今生不吉祥,来世将漂泊于恶趣中。

这个就是第五种颠倒,听闻正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听闻正法的目的要不然就是自己修持,要不然就是给别人宣讲,如理如法的方式弘扬佛法,所以说我们现在听法不外乎就是这两种目的了。第一种我听完正法之后我自己就很明确,自己闻思修的方向,或者如何修持的方法就能够正确的掌握,准确的掌握之后自己在修行的时候绝对不会错误的。第二个方面自己听闻正法的讲解,或者掌握了正法的核心关要之后,那么自己在弘扬佛法,在讲经说法的过程当中就会如理如法的讲,所以说主要是为了自修或者为了弘扬佛法的。

这样一类颠倒的人,他自己听法还没有圆满,或者即便已经圆满的时候他的发心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奉承,或者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学问,自己对于佛法的掌握啊,或者为了得到别人的奉承等等,这方面去宣讲的。或者说为了少许的资具而将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了,为了得到少许的钱财或者资具,少许当然从一方面讲的话,有些人讲经说法的人,他获得几百万上千万上亿,这个观待一般来讲不叫少许,但是如果观待于如理如法宣讲正法的功德来讲绝对是少许的。你不管再多的钱财,南瞻部洲或者整个三界的钱财你都得到了,但是观待于你真正如理如法的讲解所获得的广大无比的善根和最终的佛果来讲,那不是少许是什么?绝对是少许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就讲将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这个出售的意思并不是讲去卖法本这个叫出售,实际上自己讲法收取很多的这样的供养,这些讲法收取很多钱财,这个方面就是贩法,这个就是贩卖佛法了。

所以说如果自己有这样的心思,有这样的作意和发愿,我自己这次传法应该得到什么样很多很多的供养,我这次传法得到什么样的恭敬,得到什么名称啊,这方面都是贩卖佛法,这些都是不如理的心境讲解的。如果没有这样一类心,自己讲法的时候没有这样的心,很清净,那么那个时候得到一些供养并不是自己通过不清净的发心而获得的,所以那个是另外一回事事情。

此类之人今生不吉祥,此类之人就是前面讲无誓言的人,他因为对于依止上师这样的誓言完全没有考虑过,或者从来没有守持过,因此说他这样的人称之为无誓言的人,这个无誓言的人因为抛弃誓言的缘故,今生就不吉祥,来世绝对是堕恶趣。

《三誓言庄严续释》云:“诽谤密宗金刚师,以法换取食财物,且不如理守誓言,彼等即生寿命短,失毁福德及善缘,空行惩罚遭痛苦,后世堕入恶趣中。”

如果毁谤密宗金刚师,也就是说如果毁谤了自己的金刚上师,违背了誓言了。那么这个密宗金刚上师如果说他不是自己的上师,而他自己的身份是一个密宗上师的话,这个肯定有毁谤密宗传承上师或者毁谤菩萨的罪过,那么如果这个密宗金刚上师是自己的金刚上师,只给自己灌顶传法的上师,如果毁谤的时候,一方面是毁谤了圣者,一方面再加上一个十四条根本戒当中第一条,毁谤金刚上师的过失,这个过失是相当严重的。

前面这样一种不如理的想法,无倒想这个依止非常容易,因为前面看他心想其实他也有如是如是的过失,这个就是一种毁谤了。对自己恩德很重的上师就认为就像旁生一样,或者有怎么样身语意的过失啊,这个本来就是一个毁谤。所以说颠倒依止上师的人最终他肯定会造下这样的罪业的。

以法换取食财物,把正法换取一些微薄的食品和财物。且不如理守誓言,而且对于进密宗时候的誓言,或灌顶的誓言,或其他的誓言,都没有如理的守持,那么如果这样的话有什么果报呢?即生寿命短暂,失毁福德和善缘,空行惩罚遭痛苦,这些全部都是今生的过患。今生的过患,寿命因为违背了誓言的缘故大大的缩短了,然后自己广大的福德就因为违背了誓言的缘故再再的消减。还有自己的善缘,对上师三宝、佛门的善缘大大的缩减了,然后空行护法神再再的惩罚,自己遭受身心的痛苦。遭受很多很多不悦意,后世堕入恶趣当中。那么在今生遭受了一切一切的痛苦之后,一断气就堕入恶趣当中再再感受长时间的痛苦。

那么要广知这些问题,主要是在《事师五十颂》当中,《事师五十颂》的颂词和注释当中都讲的很清楚的可以参考。

戊二、未观察之过失:

也就是说当自己要依止一个上师之前,尤其是密宗的上师,自己要准备依止一个密宗上师,必须要再再观察,如果没有再再观察的话他就会有很多过失,现在再再观察自己将要依止的密宗上师非常非常的重要的。否则的话如果一旦没有观察,结成了师徒关系之后再去后悔再去诽谤的话,他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没有必要的,自己给自己造痛苦,所以说还不如在最初的时候再再观察。不单单是自己要了解,而且是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如果自己对他有一种好心,对他有一种负责的心态的话,也要再再劝解他,你如果要依止这个上师听灌顶,或者要听什么传承的话,你必须要再再的观察。再再观察很多次或者观察很多年之后没有问题,再去依止的话就是这样。

因为有的时候第一次相遇他容易引发一种冲动,对于上师有的时候是看外表,他很庄严,或者说怎么样。有的时候看别人的吹嘘,其他人因为和他有关系肯定要吹他的功德了,肯定要讲他的功德,那么这个时候再再的听的时候就没有观察清楚,就认为真正是一个佛一样的,真正是某某菩萨的传承上师的化身,然后就开始依止。但是时间慢慢长了之后,自己发现实际上广告当中说的和实际情况有很多很多的差距,或就是说他庄严的外表下面隐藏了很多很多不如法的妄念等等,那个时候去观察已经迟了,所以说还不如拖延时间。反正一方面得到金刚乘的灌顶和教言,或者说遇到上师也是很难得的,但是没有好好观察最后去后悔去诽谤这个也是不如理的。

所以说最初的时候好好去观察,再再去观察,一而再、再而三的好几年去观察,像这样就容易得到一个确信,因为在这些长时间当中,自己会方方面面打听的话,有可能也听得到正面的,有可能也听到负面的,很多很多都能够听得到,所以说像这样应该再再观察的。如果最初的时候弟子没观察上师,上师没观察弟子,这个方面就有很多过患的。

然后下面讲在科判和颂词之间加几个字,就是加“此外,恶缘弟子,”,原文就是这样,改动的原文,上师新的译文改动原文就是这几个字。

此外,恶缘弟子,此外恶缘的弟子还具备这些过失。下面就是它的颂词:

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

喜新赞德后诽谤,有者阳奉阴违依,

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最后一句讲到了最后的过患,最后的果报就是堕到无间地狱,那么最初的因是什么呢?导致这样一种堕过患的最初的因是什么?

有者最初未观察,弟子对于自己将要依止听法的上师他没有好好的观察,最初的时候没有仔细的观察,上师也没有观察弟子的相续,也没有观察弟子的他的法器,根性等等都没有观察。

鲁莽草率成师徒,像这样师徒二者之间都是通过很鲁莽很草率的态度,有了这样一种弟子和上师的关系,就成了师徒了,就成了师徒这样一种关系,所以这个方面就是最初的因,最终的因来自于最初未观察,路盲草率的方式就结成了师徒关系,这些师徒关系很多时候就直接是讲金刚乘,上师给弟子灌基,金刚乘的灌顶,灌四续部的顶或者传些窍诀,传这些密续等等,主要是从这个方面讲,他的过失很严重的,过失非常严重,在如今的环境当中也很多这样的情况,很多愚笨的人,愚笨的居士或者出家人,最初没有对于自己将要依止的金刚上师,没有再在观察,然后就开始听灌顶听这样一种讲解,还有些上师也是没观察,没观察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些时候上师他具备很大的能力,所以一切可以转为道用的,这个方面不观察也可以的,仁波切也是讲,像法王如意宝这种教主,法王如意宝这样种大成就者,他很多时候即便是要听灌顶,听法弟子中有一些不如法的,但是通过他老人家的加持,强大的加持力这些都要遣除,全部遣除,全部都是转为顺缘,这个方面是极其特殊的,真正具备大能力的上师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说对来依止他的弟子虽然很多很多心态,也许有这样一种不如法的,但是他的威德力或者说是功德证悟非常高深的缘故,不会成为障碍,这个方面也是这种情况。

还有一些不观察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为了抓一些钱,抓一些钱的缘故,反正说谁来听法可以给你灌顶,灌顶就是灌大圆满、上师心滴,或者灌这些顶。因为这个时代你给他灌一个其他,其他的都不接受的,所以说一灌就是灌最高深的这些大圆满的灌顶,像这样也是对弟子不观察的情况,也是很多的。在出现这个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是弟子反悔的或者后悔的,这个时候就问怎么办?怎么办这个很复杂的,确确实实非常复杂,要真正说不是上师也不行,要说是上师他也不干,所以说在这样很多非常麻烦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现的,我都遇到很多事让我抉择,到底怎么办,我没办法抉择怎么办的,反正上师在说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不是很详细,就很明确地说怎么怎么办,也没有怎么说的,所以说,就说明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有些地方说,真正要有弟子和上师的关系,他有这些因缘具备,这些因缘具备有的时候才成真正的灌顶,但这些因缘具不具备谁又能知道呢?这些都没办法去观察的,所以说最初的时候,你好好观察,然后依止好之后不要再变动,像这样不管上师你示现什么样的清净的行为,还要给你示现一个什么样疯癫的行为,还是示现怎么样一种贪婪的行为,反正你都是按照佛的示现的观待就够了,但是有的时候这些人就觉得已经彻底上当了,让他这样去观想他肯定是有点做不到的,反正在密宗当中的话,有这样一种观察的方式,最初的时候好好观察,一旦依止完之后,你的上师给你示现什么样的行为全部都要想成佛的幻化,都要想成度化众生的事业,这个方面才是一个应该做的行为,否则的话你那个时候再生邪见、诽谤,最后的果报就是将堕无间狱,这个地方讲到了最初的因,导致堕无间狱的他的近取因是什么?

喜新赞德后诽谤,有者阳奉阴违依,间接污辱师眷属,

这些就是堕无间狱的近取因。

喜新赞德,喜新就是指有些人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就是接触一个新的上师的时候,他就认为这个上师的功德不可思议,然后再在地赞叹,后面就发现不对,后面发现有什么什么过患,然后就开始诽谤,喜新厌旧的人都是有这样一种毛病的,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喜新厌旧后诽谤,诽谤自己的金刚上师,绝对是堕落恶趣的。

阳奉阴违依,阳奉阴违表面上对上师非常地恭敬赞叹,实际上在心里,或者在背后经常违背,经常的诋毁等等,从这个方面来依止叫作阳奉阴违依。

间接污辱师眷属,有的时候直接不敢对上师进行诽谤侮辱,但是对上师的眷属开始侮辱开始诋毁,念他的眷属什么样不如法或者怎么怎么样,反正这样的间接污辱师眷属,这个也是破坏誓言。

彼等将堕无间狱。最后肯定会堕到无间狱当中去的。

有些弟子最初未观察上师,上师也未观察弟子相续,而草率结成师徒关系,这就是前面我们讲最初的因。

虽然新接触时弟子恭敬承侍供养上师,但以小小因缘便恼羞成怒,从而对上师出言讥讽、恶语中伤,独处时也想着上师的过失,并且污辱上师的一切眷属。

新接触的时候一种新鲜感,有种新鲜感,或者说是从他自己的想法来讲,就是认识不深,像这样的话,就是开始很恭敬,承事自己的上师,不予余力的开始恭敬和承事,但是后面通过小小的因缘,有的时候是上师,弟子和上师,上师做这个因引起的,有的时候弟子做这个因引起的,反正有些小小的因缘,就开始有小摩擦之后就开始恼羞成怒,恼羞成怒之后就不再认为这个是自己上师,虽然灌过顶传过法这也无所谓了,然后对上师出言讥讽、恶语中伤。自己在独处的时候也是经常想上师的过失,想上师骗了我的钱。。。。。。,像这样的话也是想着上师的过失,并且侮辱上师的一切眷属,对上师的一切眷属开始侮辱,开始诽谤和诋毁。

有些弟子虽然当面虚伪地赞叹、恭敬上师,实际上却毫无信心恭敬心,并且暗中狡诈欺骗上师。

这个方面就是阳奉阴违,阳奉阴违的话就是有些弟子当面虚伪地赞叹恭敬上师,但是在后面的话,在他心里当中根本没一点点信心,没一点点恭敬心,而且在暗中的话,也是通过狡诈的手段来欺骗上师,这些作为弟子来讲,尤其作为金刚弟子来讲的话,就是说通过狡诈的方式来欺骗上师的话,这个是没有一点必要的,所以上师仁波切也是再在讲过,有些弟子一方面听过密法,听过灌顶,但实际上给他说话的时候非常地狡诈,像这样自己想出去办另外一个事情,但是骗上师说放生看病就是说这些事情,所以这些事情上师有的时候不是不知道的,但是这些弟子请假的时候说这些言语的话,肯定是不如法,一下就知道,从我们弟子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如果通过这么狡诈的心来欺骗上师的话,那么在上师面前说这些狡诈语的话,他的过失是非严重,比较一下后世的这样的恶果,还有今生当中你通过说狡诈语,说欺骗语,成办的这些事情,实际上根本没法比的,因此在恒时应该在上师面前应该诚诚实实地真真实实地去说话办事情,这个是应理的。

此等弟子因诽谤上师,所以罪过无量。《上师五十颂》云:“堕入无间地狱等,恐怖地狱诸痛苦,皆由诽谤师所生,此乃佛陀真实语。”

如果说是诽谤上师的话会堕入无间地狱等,非常恐怖的地狱当中感受一切痛苦,这些的因是什么?皆由诽谤师所生,都是通过诽谤自己的上师,欺骗自己的上师,像这样通过这个方面来产生的。

此乃佛陀真实语。这个就是佛陀真实的语言,尤其在续部当中讲了很多很多这样语言的,在经部当中,显教的经部当中,也是再在讲过对上师打骂或者欺骗这个过患也是讲得很多的。

下面是讲第二个科判:

丁二(应摄弟子之法相)分十二:一、贤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四、于师前断除身之罪行;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八、持一切恭敬行为;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在这个里面一方面讲到的闲善弟子的法相,实际意义上有广述的,作为一个闲善的弟子如何正确依止上师的行为,如何正确依止上师的方法,就在这个十二个科判当中一一含摄的,所以说以前我们也许很多道友再在听过这个依师法,有些也许是第一次听授依师法,不管怎么样,反正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的,很关键。当然这个里面主要讲的是金刚上师,对于自己的金刚上师、根本上师方面是怎么样的依止的,渐渐的包含其他的内容,主要是从金刚上师侧面进行观察的。

首先讲第一个贤善弟子之法相:

戊一、贤善弟子之法相:

宣说殊胜法器之法相:

善缘弟子信心大,精进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违教言守戒誓,

三门调柔悲心大,胸怀宽广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净观,虔诚恭敬恒稳固。

善缘弟子有什么样的法相呢?下面讲具有善缘弟子信心大,第一个他是对上师的信心非常大的,这个信心有时候也是讲清净心,对自己上师的一种清净的心。清净心是什么意思?比如说认为上师是一尊佛陀,如果认为上师是一尊佛,而且从理证方面相信上师是一尊佛,这个就是清净心。为什么讲?佛陀就是清净的本体了,如果将自己的上师了知或者看成观想是一尊佛陀的话,这个就是一种清净的心。

自己相续当中对上师没有想到有什么贪嗔痴,没有想到有什么身语意的过患,所以说这个心态,这个所缘是很清净的。能缘的心也是很清净的,所以说从一个侧面来讲也可以理解成清净的心。这个清净的信心和清净的法界就是一个关联的,就是一个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如果自己的心很清净,就很容易一步就到了清净的法界了,自己的心性就是清净的,所以如果对于上师对于所缘有一个很清净的信心,这种清净的信心本来就是和清净的法界就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所以你的心越清净,越容易证悟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你的心越污浊,离清净的法性、离清净的心性就越离越远,所以说你在这么污浊的相续当中,怎么去获得一个、怎么样证悟一个清净的法性呢?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要相续当中生起信心。然后换个角度来讲,生起一个非常清净的心,这个心越清净,越容易帮助自己证悟,越污浊,比如说认为自己的上师这个过患,那个过患,实际上你认为你很厉害,能够观察能够说上师的过患,实际上你这个能观察的这个心是非常非常不清净的,非常非常不清净当中,在不清净的心当中,不可能显现加持的影像,不可能显现证悟的影像,不可能显现这些真正的证悟、殊胜智慧的影像的。

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你的信心越大,对你自己来讲的话就越有帮助,你的信心越污浊越下劣,对自己证悟法性,获得上师加持的违缘就越大,反正就是观待自己的。像这样了解之后,自己就会历历的生起清净心的。这个是第一个信心很大。

第二个精进修法。就是对于闻思修或者对于其他的善法方面非常的精进,修法方面非常的精进,这个方面就是精进修法。作为一个弟子、法器来讲的话,很多地方就讲这两个,信根和精进根。有些地方讲唯一的信心,反正作为真正密宗法器的话,就看你的信心怎么样,你的信根是第一的,这个在?大圆满等等里面都是讲信心。

还有些地方讲是精进根,反正弟子非常精进,对于正法就是再再地趋入,就是精进。很多地方总摄的时候,就是信根和精进根这两个作为主要的。当然这个地方第一个具备信心,又具备精进的话,那这个十全十美一个法行了。

还有智慧高,一方面对于法义的通达,对于法义很通达,对于小乘的法义或者对于大乘的法义、对于密乘的法义都能够通达,都能够通达他的定解就殊胜,定解殊胜修起来就是很快的,所以这个方面就是智慧高。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在《七宝藏》当中也是这样讲过的,就是说我的大圆满是谁能证悟的,我的大圆满就是广闻博学的人能够证悟的,所以说这个方面也是讲的很清楚的。一个人他的智慧高广闻博学,他能够对一切法界的本义一一能够抉择,无悟的了知的话,很能够帮助他生起正见,正见一高,修行就快了。

还有第二个智慧高的意思就昨天我们讲的智慧的意思,就是说他的智慧很高很深,所以说能够从方方面面从很深的方面去看问题,他不可能停留在表面上去看问题,停留在表面上,从表相上去抉择问题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对自己的上师,对自己的上师从表面上去看,就好像上师也在吃饭,也在睡觉,也在走路,然后这个上师也在示现贪嗔痴种种的相,那么如果从表相去看的话,就认为上师不是我的依止处,他是一个凡夫。

但如果智慧高的话,他就会从很深的侧面去观察,去观察上师的密意啊,或者说去观想上师做这个事情实际上是为了度化众生。他有这个智慧他就能够善巧观察,所以说智慧一高他生邪见的机会就少了,就是这样的,所以智慧高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具正知念不放逸,这个就是一组,不放逸正知正念,这个主要是《入行论》不放逸品,正知正念品当中这样讲过的。

然后不违教言守戒誓,对于上师种种的教言根本不违背,从来不违背,没有违背上师教言的时候,所以说如果真正按照一个标准密乘弟子的法相来观察的时候,对于上师一切的教言都是如教奉行的。什么叫做一切教言呢?这个方面必须再进一步讲,也就是说上师显现上面比较善妙的教言也要接受,然后显现上面比较不如法的教言也要接受,就是这样。

所以为什么说最初观察上师很重要呢?因为不违教言这一条当中,就有这样一种教言,所以说也就是从一个角度讲,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上师的教言如果是符合佛语,符合这样戒律的语言,当然我们就会很高高兴兴去依止了,有的时候上师的教言不一定相顺于佛语,有的时候就显现违背佛。比如说让你去杀生,让你去偷盗,让你去邪淫等等,那么这个时候你想怎么办呢?

真正按照大圆满,真正殊胜金刚乘的教言来讲不能够违背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知道上师的语言就是佛的语言,所以说从这个方面不能够违背,之所以我们说有危险性在这一点。如果你在最初依止的时候,你就真正依止一个像佛陀一样殊胜的上师的话,那么他的一切教言全成佛语的。如果你在最初的时候依止一个上师本身就是不好法的上师,他相续当中没有这些殊胜的证悟和智慧大悲心,没有这些善巧方便,那么他让你做的这个教言,让你去做这些杀生,或者去做显现上的恶行,你去做的时候都堕地狱的,全部失毁相续的,所以最初依止观察非常非常关键的,这方面就是不违教言。

当然在这个不违教言方面,以前我们讲过,还有上师开示的时候也是再再开示过的,因为上师他代表佛陀,上师代表佛陀的缘故,上师的语言就是代表佛语,就是经典一样。还有比如说以前噶举派的这些上师,这些噶玛巴等等,他们在教诫的时候这样说的:一般的人没有资格用佛语来衡量上师的语言。就认为比如上师说这句话,今天你要去杀一个生,这个时候作为弟子来讲,作为一个凡夫人来讲,你有没有资格用佛语来对上师的话进行观察,佛陀在戒律当中说不能杀生,佛陀在大乘教典当中说不能杀生,所以说你给我说杀生的教言是不对的。

有没有这样的资格呢?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当然这个地方讲,就是殊胜的上师,真实上师,真实的上师他有殊胜的大悲心和智慧摄受,他有这样能力摄受,所以说你去做这个事情对自他都有利益的,就从这个方面去观察的。

有些时候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也是这样提到过,也是这样讲过,比如说噶玛巴,红帽噶玛巴他也是这样讲过的,他说如果你依止上师的时候,上师说鞋子是帽子,帽子是鞋子,你也应该说是,就是,就是这样的一种依止方式。黑帽噶玛巴他也说过,他说如果上师让你杀你的父亲,杀不杀你的父亲,按照教言来讲应该杀的,这些方面很难接受的。

确确实实按照现在我们的分别心来观察,五无间罪那就是一个,你杀了就是五无间罪,上师让我做五无间罪,所以你的相续很恶劣,能不能这样去分别呢?对于一个真正的弟子,具有一个清净信心的弟子,依止一个真正的善知识的时候,不能够这样分别的,让你去做这个事情就必须要去做。而且这个事情绝对不是上师让你去造恶业的,当然这些教义一般不能给没有信心的人去讲的,如果这样讲的话, 就很容易出问题。

因此说宗大师在《事师五十颂》的教义当中,他说了如果上师的语言违背了佛语可以不做,在有些更深的教言当中说,上师的语言违背了佛语,应该以上师的语言为准,就是这样的,上师的语言为准就够了。这个方方面面都关系到很多很多问题,尤其是示师如佛这个侧面来讲,示师如佛,将上师看做佛一样,对他有一个清净的信心的话,不会认为上师会让你去造罪业的,不会认为这样的。

所以在作为弟子的相续来讲,作为弟子的身份来讲,如何去取舍如何去做,这是个很大的难题,确实一个很大的难题。有些地方说上师的语言合理就做不合理就不做,有些地方讲上师的语言合理不合理都要去做,都是正确的,都是合理的。所以这方面看自己的信心怎么样了,就看自己的真正的信心。这方面反正深讲的话,很多很多需要讲的,确确实实我们就知道如理依止上师和不如理依止上师,上师吩咐我的事情我到底做还是不做,做有的时候害怕犯戒律,如果不做害怕违背教言,这个方面就处于这样一种当中,反正这个还是要自己再再去分析,按照自己相续当中的境界啊或者自己的身份等等,一个一个分析这个方面很应理。

那么我在这个地方也不能说是到底哪一个更正确一点,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分辨哪一个更正确一点。反正上师在讲这一段的时候是这样教诫的,引用红帽噶玛巴的教言等等,都是这样做观察的,所以不违教言这个是很关键的。

守戒誓,就是必须要守戒,戒就是指共同的戒律,小乘别解脱和菩萨戒,誓就是指誓言,密宗的戒条。

三门调柔悲心大,就是说身语意非常调柔,而且悲心非常的深广,这个方面就是悲心大。

胸怀宽广,胸怀宽广自己的心胸不狭窄,不会通过小小的事情然后开始暴露了,然后开始生起很多很多不悦的想法,不会的。他的胸怀很宽广的缘故,都可以接纳很多很多事情的,所以说以前法王如意宝他也是对仁波切也是这样赞叹过的,在课堂上赞叹。他说不要看索达吉堪布个子很小,他的心胸像虚空一样广大的,是这样的。

如果单单按照这一句来讲的时候,肯定是符合这样一种法器,或是说他的功德吧。所以有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多次赞叹,赞叹的时候也是直接或者间接也会说这些大德的或者这些上师的功德。

我们自己观察的时候,心胸都不宽广的,所以心胸不宽广有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邪分别,不会容纳很多事情的。如果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器来讲的话,应该是心胸宽广的。

不急躁,就是很稳重,非常稳重,自己的身体、语言或者自己的心都是没有急躁的心,非常稳重的方面是个法器。

慷慨具有清净观,慷慨就是自己不吝啬,对于自己的财物,对于自己其他的身体啊,对于自己种种拥有的东西都是很慷慨的,就是能够给上师做供养,这方面就称之为慷慨。具有清净观,就是对于自己的上师经常能够保持一个清净观。清净观就是观待于反方面不清净的想法,就认为上师有这样过患那样过患,就是不清净的想法。那么具有清净观,就是上师一切行为都能够了知是清净的叫清净观。

虔诚恭敬恒稳固,对上师的态度,相续当中的虔诚和外表的恭敬都是很稳固的,不是说刚开始的时候非常虔诚恭敬,过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开始减弱,最后根本无所谓了,这个方面不是说很稳固的。这方面就是虎头蛇尾或者就像高音喇叭一样越来越细,这样一种状态了。所以说我们的虔诚恭敬刚开始没有不要紧,慢慢慢慢就引发,慢慢慢慢稳固这个是非常好的。

令上师欢喜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在颂词当中是讲到了法器的相,那么在注释当中讲是令上师欢喜的功德,这二者之间连接是这样连接的,实际上二者之间没有脱节。因为一个贤善的弟子他具备这个法相的话,绝对是能够令上师欢喜的,肯定上师很欢喜会摄受他,因为他方方面面依止上师会非常非常的清净,非常如法。所以他这么清净的法器,这样依止上师,上师不欢喜不行。所以说注释当中就讲令上师欢喜的功德是怎么怎么样的,实际上还是讲弟子清净的法相能够令上师欢喜的这样一种功德。

《文殊智慧庄严经》中云:“任何具殊胜信心之善男子或善女人,若恭敬供养承侍善知识,则胜过供养恒河沙数诸佛福德无量倍。”

这个是显教的经典,显教的经典当中讲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能够通过恭敬心来供养承侍自己的上师的话,那么这个功德是胜过供养恒河沙数的诸佛,然后他的功德是无量倍的。这个上师他只是一个,然后自己通过这样的信心去供养的话,你看这方面胜过了,首先从对境来讲的话,就胜过了供养恒河沙数的诸佛,恒河沙数的诸佛是无量无边的,而且是他的福德的无量倍,这个方面是完全超胜的。

《殊胜智慧续》云:“若以一滴油,涂师一毛孔,其福则超胜,供养千劫佛。” 上师是殊胜的对境。

在续部当中也是讲,如果通过一滴油然后涂抹上师的一个毛孔,涂抹上师一个毛孔的功德这个福德超胜供养千劫的佛,千劫当中的佛会出现多少佛呢,那么就是无量无边的。那么只是给上师毛孔涂一滴油的功德完全已经超胜了供养千劫佛。当然这个是不是按照印度的这些传统,有涂油的习惯,手上脚上涂油,现在不一定上师喜欢毛孔上涂油的。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他给上师供养的意思,并不是说一定要拿香油瓶子然后去毛孔一个一个涂的意思,反正就是讲对供养上师的功德生起定解,生起一个很殊胜的定解。为什么这样讲呢?上师是殊胜对境的缘故,因为上师是很殊胜的对境,所以对殊胜的对境,如果能做恭敬供养的话,他的福德自然是无量的。

还有我们自己要积累资粮,积累资粮也应该知道上师就是积累资粮的大福田,那么如果能够对自己的上师、金刚上师等等,进行恭敬供养的话就能够获得很超胜的福德。

《集密意续》云:“当知上师较,千劫佛严厉,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师生,无有上师前,佛号亦无有。”

在《集密意续》当中讲,应该知道上师较千劫的佛还要严厉,主要从对境的侧面讲,从对境的侧面来讲上师这个对境比千劫佛的对境还要严厉,为什么呢?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师生,千劫的一切诸佛,最初都是依止上师的,千劫佛都有他自己的上师,所以说一切佛都是依靠上师而生的缘故,上师的对境很严厉。

无有上师前,佛号亦无有。这个前就是之前的意思,在没有上师之前有没有佛号呢?在没有上师之前佛号也没有。所以说没有佛号你怎么样念佛,怎么样忆念佛,怎么样去修行佛道呢?没办法。所以说这个佛号也是来自于上师,没有上师之前,就是说在没有出现上师之前,佛号没办法出现的。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思师功德忏前戒后。下面要加几个字,科判和颂词之间加几个字,加贤善之弟子。

戊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

(加:贤善之弟子)

恒时忆念上师德,不思过失见思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

恒时忆念上师德,像这样作为一个弟子来讲的话,应该恒时忆念上师的功德,应该恒时忆念上师的恩德,反正有的时候忆念上师的功德而生起殊胜的信心,有的时候是忆念上师对自己的恩德而生起信心。

我们前段时间也讲过,我们想一想在依止上师之前,我们的相续是怎么样的,我们相续当中的佛法的智慧是怎么样的,然后现在看一看,相续当中乃至于对一个颂词能够解释,或者对一个法义能够通达能够修行了,这个恩德都是完全来自于上师的。所以说从恩德的侧面来讲,没有上师不会有如今的智慧,没有这个智慧没办法取舍修行的,所以说应该忆念上师的功德和忆念上师的恩德。

不思过失见思德,不思过失是和前面的恒时忆念上师德连在一起的,所以说恒时忆念上师的功德的缘故,就不能够思考、不能够想上师有什么什么过失。见思德是什么意思?这个见是见到,现量见到。就是说我的眼根现量见到了,我的耳根现量见到了,这个叫做见。那么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平时我们不能够思维上师的过失,即便是我们的根识面前现量见到了上师的过失的时候,这个时候什么样呢?见思德,也必须要思考,这个是一种功德。

因为我们自己的根都是错误的,确确实实我们所见到的这样一种根,有的时候说眼见为实,所以说我眼见,亲眼见到的缘故上师肯定有这样一种过失,这个是不一定的,确确实实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我们自己的根没有办法见到实相,没有办法见到隐蔽的东西,所以说上师在示现这个事情的时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示现,不了解。

所以即便是见到之后也应该思考,也应该思维这个是上师的功德,不应该思考这个是过失,应该思考是功德。所以这个方面是很关键的,对于我们依止上师的弟子来讲,这些教言尤其是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思过失见思德,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从自己的主观的侧面来讲,不愿意去思考上师的过失,但是有的时候说我现量见到了,这个还是假的吗?这个方面很容易依靠这个现量见或者现量听闻这个方面开始生起邪见的。

但是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讲见思德,即便你见到了也要思维功德,具体的理证下面还要宣讲的,在注释当中还要宣讲,应该思考这个是上师的功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即便是见到了上师的过失,也要这样想,这是自现,这个过失是自己显现的,完全是自己不清净的心显现出来的,上师无过,对上师的侧面来讲是没有过失的。

深思忏戒依对治,所以说应该深深的思考这样一种问题。忏戒就是科判当中讲的忏前戒后,忏前戒后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忏戒的意思,所以说忏前戒后就叫做悔前戒后,对于以前我自己对上师看过失必须要忏悔,然后戒后,以后我再不做这个事情叫戒后,所以说忏戒就是讲忏前戒后的意思。依对治,就必须依靠对治力来进行观察。

贤善之弟子不应分别上师的过失,而当唯一忆念其功德。

如果一个真正贤善的弟子,对于上师的过失不能够去分别,应该唯一的忆念上师的功德。

假设稍不起信,则应想如梦中出现的恶境皆是自心迷乱显现一般,上师决不会有过失。

即使稍不起信就包含见思德,自己见到的时候就不起信心了,就认为上师肯定是一种凡夫的分别心,庸俗的分别心,所以开始不起信。那么不起信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观想呢?当然我们必须要用一个思路,用一个理论来说服自己的邪见,把自己的邪见通过理由说服之后,自己就能够安住在正见当中,否则压是压不住的,没有一个理由你去压的话,很多时候容易出问题。所以这个方面就教给我们一个观察的方法,应该想梦中出现的恶境,皆是自心迷乱显现一样的。

比如说我们做恶梦了,做恶梦的时候梦中出现恶境,这个恶境外面存不存在呢?这个恶境在外面是不在的,那么这个恶境从哪里来的呢?恶境从自己的心当中生起来的,我心相续当中有这个出现恶境的习气,有这样一种种子,所以在梦中就显现了,虽然在自己的梦中显现恶境,但是在外面根本不存在的。

同样的道理,上师绝对不会有过失,我看到上师有过失,这个是我的分别心不清净的缘故,我自己的心不清净,所以说我看到上师也是不清净的,那么如果我的心清净,我看到上师也是清净的,就是这样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堆大便,看到一堆大便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这个习气的话你怎么可以看得到呢?就是这样的。或者我们戴个墨镜,只要是墨镜没有摘除的时候,看什么都是黑乎乎的,什么都变了颜色了,就是这样一种。所以说这个并不是外境当中真正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了,而是自己有一个墨镜,自己戴了变色眼镜之后,外面的颜色全都变了,就是这样的。

还有一些讲的时候,上师在外面显现贪心、嗔心,是不是就代表上师本身就有贪心、嗔心,这个不一定的。打个比喻讲,忿怒本尊,我们看他的外表是不是非常的忿怒呢?非常的忿怒,然后浑身染火,而且手中很多很多的兵器。但是在这样一种很忿怒的这样一种极大嗔心的表相之下,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慈悲的心,就是一个很慈悲的心,就是这样的状态的。

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上师在外表显现了贪或者嗔恨,或显现不如法的行为,不能够代表他本人。或是再打个比喻讲,当佛陀显现屠夫的时候,他有没有因为外表显现屠夫在杀生,而说他绝对相续当中也有这样一种非理作意呢?这个是绝对不能够安立的。

所以说我们自己对上师,第一个要知道这个是佛的本体。然后如果在见到上师具备所谓的过患的时候,第一个就认为这个是我的相续当中有这个见,不清净的习气的,所以说有这个见不清净的习气的缘故,乃至于自己的上师都见到过患了,这方面应该知道是自己的过失,马上要忏悔,而不应该说这个是上师的过失,开始分别开始诽谤等等。

还有如果见到上师有这种行为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上师的密意是不可思议的,确确实实上师的密意不可思议,上师的密间不可思议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都是为了度众生,犹如佛陀显现屠夫、妓女一样。实际上不可能相续当中有丝毫的染污,丝毫的垢染,就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

通过很多很多的作意去观察的时候,当自己一生起分别的时候,马上忆念这个颂词,马上忆念这个理证,当下就对治了。

下面无垢光尊者再进一步宣讲窍诀:

即使梦中对上师行为不生信心,(出现邪见等,)醒时也当立即忏悔。

《菩提轮游舞续》云:“倘若于梦中,见上师过失,醒时当忏悔,倘若未忏悔,亦堕无间狱。”

不要说是白天,我们对上师的行为不生信心,不忏悔要堕落的。即便是在做梦的时候,梦中梦到上师,梦到上师之后自己对上师生起邪见,或者不起信心,乃至于詈骂等等。这个是梦中,梦中有时候不自在的,不自在他犯戒有时候根本戒不犯等等有这个说法,但是这个地方讲这样一种含义,就是说你自己在梦中见到上师行为不生信心的时候,在醒来的时候如果想得起马上要忏悔的,如果不忏悔的话,这个地方讲,不忏悔的过失也要堕无间地狱的。

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这个意思,就是你破不破根本戒和你有没有这种罪过,这个是不能够同等相连的。就是说你在梦中的时候,比如说按照小乘的戒律来讲,在梦中杀一个人什么都圆满了,就是发心等等都圆满,但是你是在梦中的缘故,他是不犯根本戒的。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你梦中对上师不生信心的话,他也会堕无间地狱,什么样一种关系连接的?就是说从小乘戒律来讲不犯根本戒,这个只是说你的戒律没有犯而已,有没有过失呢?肯定有过失。为什么呢?当时你的心是一种杀心,烦恼心,然后通过烦恼心引发的罪过都是一种恶业的。

那么此处我们说在梦中见到上师的过失,不忏悔堕无间地狱。上师是极严厉对境的缘故,梦中你自己生起烦恼心,生起了不如理的作意,因为对境太严厉了,所以说你的这个过失不忏悔仍然要堕。虽然这个地方讲犯不犯戒律是另外一回事,堕不堕地狱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二者之间有这样一种差别的。

所以有的时候不犯根本戒,但是过失更大。比如说在别解脱戒律当中讲,你偷一个圣者的东西,你不会犯根本戒,因为圣者他不会有我执的,他不会认为这个东西是我的,但是因为你偷圣者的东西的缘故,对境太严厉了,所以说你堕落的时间还要长,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所以因为此处上师是很严厉的对境的缘故,所以说你对上师生起邪见啊,梦中生起邪见不忏悔还是要堕的。这个方面必须要历历记住,否则的话如果认为没有过失,或者什么方面不忏悔,最后堕落的时候没办法,后悔莫及的。

若白日出现此等现象,则当于刹那或须臾或未过一昼夜时忏悔。

在白昼出现这个现象,对上师不生信心的时候,马上要忏悔,刹那之间马上忏悔,须臾之间或者说乃至于最慢一个昼夜之间必须要忏悔的。

这个仁波切在讲这段的时候也讲过,这个是要分两个情况,比如说自己有的时候在心中对上师生起邪见了,如果心中对上师生邪见的时候,那么马上就应该忏悔,这个时候不需要在上师面前去忏悔的,不需要在上师跟前去忏悔。这个时候显现上面上师不知道,你自己内心当中生邪见,上师不知道的,上师不知道的话,你自己在心中马上忏悔,马上就清净了,不需要在上师面前忏悔。

如果在显现上面已经和上师吵架了,或者已经和上师顶嘴了,这个方面你在心中忏悔是不行的,你必须要在上师面前、跟前去忏悔。所以像这样的话,也是作这样一种教诫。

还有以前上师在小甘露丸这个小文章中也是讲过,如果自己对于自己的上师生起邪见的时候,不生信心生邪见的时候,马上想这是我着魔了,然后马上想我着魔的时候,这个过失就马上清净了。所以这个也是依靠无垢光尊者《上师心滴》当中的教言观察抉择,这个对我们来讲很重要的,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保不住自己对上师恒时生起很清净的佛一样的信心,有时候偶尔会生起不如理的想法,当我们生起不如理的想法的时候,马上想我现在已经着魔了,就单单这么一作意的时候,就清净这个过失的,就马上清净的。

这个也是很方便的,很殊胜的一种忏悔法,也不需要在上师面前忏悔,而且这样一观想之后就能清净,应该把这样一种教言牢牢记在心中。

若想上师一过失,当思上师一百功德,若说上师一过失,当颂上师一百功德。

这个方面从另外一个侧面讲,如果自己想上师的一种过失,那么应该忏悔,或者说应该思考上师一百种功德来进行忏悔。如果说了上师一个过失,应该赞颂上师一百种功德。前面我们讲了如果你说了上师的过失,这个方面应该好好的忏悔,或者当面和上师吵起来争起来,这个方面必须要当面去做发露忏悔的。这个方面因为果报很严重,所以说自己在平时尽量避免这个事情,尽量知道上师对境很严厉,尽量约束自己的身语意,如果一旦不注意的话,当然这个不是很乐观的事情,但是毕竟忏悔,忏悔毕竟比不忏悔强得多。

所以说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尤其是金刚上师,这个方面要非常注意,否则的话很容易生起这些过患的。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五十五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宣讲第五品的内容,第五品主要是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对于一个修法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修法,在这品的内容当中,主要是宣讲,如何认定上师的法相,如何认定弟子的法相,合格的弟子如何如理如法依止上师的方式,依止方式之后他的殊胜的功德和利益,以及他的违品等等都已经做了详细的宣讲,今天开始讲第三个科判:

戊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

我们在平时依止上师的时候,第一个要点不要令上师不欢喜,这个方面是说上师不欢喜的事情不能做,上师欢喜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就可以令上师生起欢喜心,还有就是所作当请示,尤其是些比较重大是事情,比较重大是事情都是要向上师请示,上师开许之后然后去做的话,不会有障碍,不会有违缘,这个就是一个殊胜的关要。

当断师诸不喜事,精勤令师生欢喜,

永不违背师教言,师之爱眷亦如师,

不摄师眷为弟子,说法灌顶当请示。

第一句第二句主要是宣讲当断师诸不喜事,意思就是说平时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应该断除上师不欢喜的一切事情,或者诸多不喜欢的事情都应该断除,总得来讲的话,上师不喜欢什么事情呢?就是造恶业,或者身语意放逸。。。。。这一切的含义都是不欢喜的,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些别别制定的,别别制定的这些内容就是上师说这个事情你不要做,做了之后我会不高兴不欢喜的,这些就是属于一种单独的教言,我们在依止上师学法的时候,一方面是佛制的戒律,自性的罪业等等,这些方面是不能做的,因为做了之后上师不会欢喜的缘故。还有跟随自己和上师因缘、缘份等等,像这样上师制定的单独的一些遮止的事情,这些也不能够做的。

精勤令师生欢喜,然后自己的身语意三门,通过精勤地方式令上师生起欢喜心是非常关键的非常重要的,上师生欢喜的事情,就是修持佛法,或者精进地修持等等,或者下面还有宣讲有三种事情令上师生欢喜的,修持佛法这是第一个,身语承事是第二个,财物供养是第三个,在这三个当中最下等的是财物供养的欢喜,中等是身语承事的欢喜,上等就是修持正法的欢喜,所以说平时我们听闻思考和修行,就是闻思修,还有上师所制定的应该背诵的内容,或者应该思考的内容,这些方面都是能够令上师生欢喜的事情,所以上师也是说过,如果能够好好地听法,如理如法地听闻,还有背诵《入行论》等的论典,这方面他都是很高兴的很欢喜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在凡夫的眼中看起来,背一个论典或者说好好地依止上师的教言去做,这个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但实际意义上,从因果的规律来看,如果上师一高兴之后,自己相续当中的很多违缘就会遣除,而且通过自己的精进令上师生欢喜的话,也是令自己修法或者令自己顺利地解脱乃至于生生世世当中值遇上师,令上师欢喜或者加持的一个近取因,现在必须要去做的,这些通过自己的精进令上师生欢喜的话,就种下了一个很殊胜的善根,或者和上师结下一个很殊妙的一个善缘,所以生生世世当中都可以得到上师欢喜的摄受和加持。

永不违背师教言,永远也不违背上师的教言,上师对我们制定了总的教言,还有有些别别的教言,像这样的话都不应该违背的,比如上师在大众当中制定了这些教言,这个方面当然不能违背的,还有如果针对自己有些单独的教言这个也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说是不违背上师的教言的话,实际上就是相顺于师意、相顺于佛语、相顺于正道,所以说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违背上师的教言今生来世都是有很大的过患的。

师之爱眷亦如师,对于上师要非常地恭敬,对于上师的爱眷,爱眷的意思就是上师非常喜欢的眷属,上师显现上很喜欢的眷属也应该犹如上师一样去恭敬,对于我们来讲,这一点应该再在地记住。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对上师本人有可能经常表现出一种恭敬,但是对于上师的侍者或者其他的爱眷,就不一定这么恭敬的,这个方面我们接受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之后,从现在开始,对上师要如理如法地恭敬,对上师喜爱的眷属也是必须要恭恭敬敬地去依止的。

不摄师眷为弟子,还有自己在弘法度生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不能摄受上师的眷属为自己的弟子,如果这个弟子已经是上师的眷属的时候,就不能够再摄受为自己的弟子了,所以说像这样的话不摄师眷为弟子这个方面是很关键的。

说法灌顶当请示。在自己要说法的时候,必须首先给上师请示,然后自己要作灌顶事业的时候首先要给上师请示,反正一切重大的事业都应该请求上师开许,开许过之后就可以如理如法地进行,这些方面非常重要的,以前上师再在提过索甲仁波切他的故事,索甲仁波切他一生当中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非常的圆满,尤其是法王如意宝去过法国之后,索甲仁波切讲了通过法王如意宝的加持,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事业一直在增长,非常地广大,现在的事业是非常广大的,前段时间听上师讲过,他说现在索甲仁波切的道场,法国的一个道场当中有一万个帐篷,每一个里面住一个人,像这样的话,所以他自己的事业在西方在欧洲的地方非常非常广大,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以前他令敦珠仁波切很高兴的缘故,很欢喜的缘故,所以说在后面弘法利生的事业当中没有出现过什么障碍,尤其是在法王如意宝去加持过之后,他的事业更加广大了,有这样一种说法,所以说堪布也是再在讲过从《西藏生死书》的内容看的时候,好像都是大家共同的教言,但是他的书一出来之后,马上引起很大的轰动,而且影响力很大的原因也主要是对上师依止方面非常地清净,非常地如法,所以说导致他的事业也是非常地广大的,这些方面对于上师依止方面从索甲仁波切的他的例子或者故事来看的时候对我们有个启示的,所以现在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理如法的恭敬依止自己的金刚上师,像这样的话,以后自己修行过程当中不会有障碍,然后在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不会有障碍,这方面就是自他二利方面都能够顺利地遣除违缘,成办一切顺缘的。

弟子恒时应当断除上师不欢喜之事,成办令师生喜之事,依教奉行。作为弟子的身份来讲的话,恒时地,不是一两天或者说不是短时间,应该在恒时当中都应该断除上师不欢喜的事情,然后上师高兴的事情都应该依教奉行,都应该如理如实去做,短短的几个字当中,完全已表现出来一个依止上师的一种观点核心之处,核心之处实际上就是要断除对上师不欢喜的事情,然后精进去做上师欢喜的事情,对于上师的一切事情依教奉行,这些都完全已经包含了依止上师的一种重点。

《菩提轮游舞续》云:“纵然具过失,若依师教言,亦成真实义,何况应理事?这个含义当中讲到了纵然具有过失的事情,但是如果依靠上师的教言,也能够成办真实义。昨天我们讲了这个内容也是这样的,上师让你做了一个事情,是具过失比如说让你去杀生等等,这些是具过失的,但是如果自己依照上师的教言如理如实去做的话,亦成真实义,也能够成办修道的顺缘,也能够成为证悟的因缘等等,这方面叫作亦成真实义。

何况应理事?何况说是应理的事情让你去做,更应该如理如实地欢喜去做,这个也能够成就真实义的,上师以前再在讲过,如今的末法时代,众生或者弟子的相续有的时候具有很多邪见或者很多过失,很多弟子没有具备如理如是的法器,上师现在让弟子做的事情

如今的末法时代呢,就说是众生或者弟子的这个相续呀,有的时候就有很多邪见或很多过失,很多弟子呢没有具备如理如实的法器,那么就是说上师现在让弟子做的事情全部都是应理的事情,让听闻哪,或者说让这个听课也好,或者让背诵也好,让听辅导也好,这些全部都是应理的事情,但是呢就说是还是找很多理由啊,找很多借口然后去推脱的。那么如果说是上师让我们去做一些具过失的事情的话,那就更不得了,这样呢肯定要生起很严重的邪见,然后呢肯定要说是这个会发生很严重的过失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呢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啊,即便是具有过失的事情,自己都应该去好好的成办,就说何况是应理的事情呢。应理的事情更应该去做的。

“爱眷亦如师”不摄私眷属,爱眷已如师呢就是上师喜爱的弟子也应该犹如上师一样去恭敬,不摄私眷属,自己在摄受弟子的时候呢如果是上师的眷属呢是不能摄受的。灌顶法开光,这些呢就是做法事,做这个弘扬佛法的这个事业,灌顶呢就是对很多弟子进行灌顶的时候呢,首先要对上师进行这个请示、开许之后去做的。然后呢法就是指乘法,开光呢就是对其他的佛像啊、对其他的佛塔等等做一些开光的事业,这个方面呢也是一种这个可以说是必须要请求的。【11:15】???可以说概括起来讲就是火供。那么在做烧火供的时候呢这些也是这个成办一种事业,因为在这个很多要成办【11:24】???事业的时候呢,力量最大的,最快的就是这个火供,所以通过烧火供,许多事业呢,马上成办的。那么自己如果要在大庭广众当中或者说某个寺院当中要去烧火供的话,也必须要这个请示上师的。【11:42】和前面的意思一样的。

那么下面讲第四个科判呢【11:49】????????那么下面呢就是这个四五六三个科判呢,主要是分别断除在上师面前的身语意的这样一种可以说是过患哪或者罪行。那么首先呢是这个在上师面前应该断除的这个身体方面的这个罪行,或者说不应该做的。

师前当护身语意,不应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嬉笑显露愁怒容。

“师前当护身语意”这一句是总说,就是不一定是包含在这个科判当中,这个就是这个在上师面前应该如理如法的护持身语意的总说,但是在这个科判当中或者在下面三句当中呢,它是主要开始宣讲这个身体方面的这个罪行的。下面呢就说总说完之后呢就是分说,分说当中呢“不应伸足跏趺坐”到“嬉笑显露愁怒容”,这些都是在身体方面的,在上师面前呢自己身体的这样一种行为呢也还是需要这个注意的。“不应伸足跏趺坐”不应伸足跏趺坐的意思就是说在上师面前坐的时候呢不应该把脚伸得很长,象这样的话就说是这样长生生坐着这个是不行的。跏趺坐呢,跏趺坐在自己修法的时候可以,但是在上师面前不能够跏趺坐的。那么就说是这个,在上师面前跏趺坐呢是显示一种不恭敬的这个态度,所以说呢就是如果要跏趺坐的话可以在家里打坐修禅的时候呢可以跏趺坐,但是在上师面前要请示什么事情,或者说恭恭敬敬的做事情的时候呢,不能够跏趺坐,从这个方面讲不应该伸足也不应该跏趺坐。这两个方面是断除他的这个坐姿方面的一种过失。“亦莫背后向上师”那么在坐的时候呢不应该将自己的脊背向着这个上师,这个方面呢也是显露一种不恭敬之相。所以说呢“亦莫背后向上师”。在上师面前的时候呢还要断除以下的这个这样一种这个身语的行为,“嬉笑显露愁怒容”那么嬉笑呢就说是这个很放荡的一种这个表情啊,象这样的话无所谓,因为上师是一种比较严厉的对境,所以说如果自己在上师面前就说是这个不注意,不控制自己的表情,显得很放荡的,或者说是嬉嬉笑笑的,这样一种态度呢是这个不应理的,所以说呢这个嬉笑必须要断除的。“显露愁怒容”,愁怒容当中呢包含两个,一个是愁容,一个是怒容,愁容呢就是唉声叹气,或者显得很不高兴的这样一种态度是不行的,还有怒容呢就是象这样的话显得非常的不高兴,就说是这个生气,发脾气这样一种,这个实际他也是不行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这些方面呢都有可能扰乱上师的心,都有可能扰乱上师的心,尤其是在上师面前显得很忧愁,这个时候呢上师的心呢就说显现上面跟着你的表情,也会就说显现成不知道这个弟子在干什么,或者说是怎么样呢会显现这个忧愁,是不是对上师本人有什么样一种邪见哪有什么看法。或者显示怒容的时候呢就说也会导致一种是不是这个弟子对上师有什么邪见哪,或者说发了很大的嗔心哪等等,这个方面的时候呢很容易让上师的这个心扰乱,如果真的扰乱上师的心呢这个过失非常严重,后面还要宣讲的。

所以说呢应该在上师面前的时候,应该就是比较敦肃的,或者说比较严肃的这样一个状态,然后呢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去这个去接触,去依止,该说的话就如理如实的说,然后该做的事情也都是如理如实的做,即便自己相续当中再大忧愁的事情在困扰自己,再大的这样一种这个不好的事情在困扰自己,但是呢都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表情,控制自己的表情呢在上师面前如理如法的依止的话,那么也是非常好的。还有呢就说是在上师面前就说是这个争吵啊,或者说和其他的道友一起争吵或者说是这个说一些很严重的话,这个方面呢也很容易就说是这个扰乱上师的心的,象这样的话就说有时候在上师面前,几个人开始这个争吵啊,或者开始说很重的话的时候呢,比如说在色的显现上,上师就会生厌离心,这些弟子都是这样的话有什么可以调化的,或者给他们传这样的法有什么必要性呢。所以象这样的时候如果生起一个厌离心有可能自己就独处,自己就涅槃。所以象这样的话就说是弟子在上师面前呢,自己单独的时候,或者和其他道友的时候呢,这些说话,这些这个表情啊,这些都应该非常这个可以说是注意的。有的时候如果在上师面前太嬉笑啊,或者显现愁容怒容,或者在上师面前争吵啊,就是感觉怎么样一种情况呢,就是根本没把上师放在眼里,就没有想到一个很严厉的对境就在这坐着,所以说呢象这样的话就开始随随便便、随心所欲都是自己的情绪,开始发怒啊,或者开始这样一种这个显现很多表情的话,这个方面就是非常不如法的。所以说呢如果以前有呢就应该好好忏悔,如果以前没有做过,以后呢必须要非常注意啊,极其注意,象这样的话,就避免出现这样的过失。

三质地论【16:40 是这个论吗】里面“师前身莫坐,跏趺背朝师,面露喜怒容,总之当谨慎”的论部,在这个论部当中讲到,在上师面前呢身体不要做跏趺坐,然后自己的背呢不要朝着上师,自己的这样一种这个面露喜怒容方面都要断除,总之呢当谨慎,应该非常谨慎。有些地方讲呢就好象刚刚嫁到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是丈夫家的这个新媳妇一样,她这个身体的这样一个动作啊非常非常的谨慎,很谨慎很谨慎,或者应该象刚刚收下的比丘一样,他就是说走路说话很谨慎的,所以说我们在上师面前呢应该知道这个就是佛的化身,这个就是三世诸佛的代表,所以说呢我在这个上师面前如理如法的这个做的话,应该获得很多功德,如果说是随随便便的,就说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呢,会获得很多的过失。所以说呢应该有这样一种这个很严谨的态度来进行依止。那么上面这个都是身体方面要注意的。当然呢如果这些上师开许的话,那就另当别论。 那么这些方面都说没有开许的,比如说上师开许你们就说是这个开玩笑啊,或者怎么样都是可以的,如果上师他本身喜欢的话,那么你做的时候不一定有什么过失的。那么如果说是在可以说不分场合,或者在上师没开许的情况下面,开始做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呢就会得到很多过患。

第五个科判呢断除一切语之过患,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说妄语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未经观察无关语。

那么就说“切莫信口出胡言”,那么在上师跟前的时候要说话啊就应该好好的说,就说是把该说的话说完之后呢就可以了,然后呢“信口出胡言”这个是不行的,没经过观察,信口乱说,信口胡言哪,这个方面呢要彻底断除的,还有呢就说“言说妄语离间语”,那么在上师面前故意的说谎,那么故意说谎因为对境太过严厉缘故呢,所以说呢乃至于说一个小小的妄语,都会说这个结很重的罪,所以说呢在上师面前说妄语是很大过。还有在上师面前说这个离间语,要挑拨离间,就说要挑拨两个道友,或者挑拨这个上师那个上师的关系,这个方面呢前面讲过,离间语当中很重的就是这个挑拨上师或者道场,或者说是这个团体与团体【19:01???】之间的这个是非常严重的过失,在上师面前呢绝对不能够说离间语。他过呢主要是讲不要说他人的过失,就说在上师面前说他人的过失呢这个方面也是非常不好的,如果说是要反映情况,要反映情况的话就说是仁波切在这个讲的时候呢就说是,首先在上师面前请示,今天呢要反映情况的缘故呢,在你面前可能要说某某道友的过失,如果你开许我就说,如果不开许我就不说。那么如果上师说开许的话,你就可以说,没开许的话, 就不可以在上师面前随便说别人的过失,所以说他过不能讲的。“不悦耳粗语”那么上师面前呢不能够说这样非常不悦耳这样一种粗语,粗话,这方面呢都是要彻底断除的,还有呢就是“未经观察无关语”,那么没经过观察随随便便说的这样的话呢也必须要这个断除的,所以说这方面说话呢也要非常谨慎的态度。

平时呢我们在一个世间的领导面前说话的时候都非常要注意啊,这些不该说的话都不能说的,何况是说在引导我们,引导一切众生出离三界轮回的,要引导众生趋向于佛地的,或乃至于在一生当中要获得金刚持果位的这个这么严厉的上师面前,说话不注意不观察的话,那是绝对不应理的。所以说呢我们就知道在说话的时候呢反正就是非常谨慎,非常谨慎的方式呢【20:17???】自己首先要说的话呢,首先考虑好,在自己心中呢首先打个底稿,然后呢就说把这些这个要说的话,重要的事情这方面理顺之后呢,就说是马上说完,说完之后呢就不要再多说其他没有意义的话了,否则的话这样说话的过程当中非常容易就说是这个造罪业,很容易造罪业。那么如果在上师面前造下这些语言的罪业的话呢,那么过失是非常严重的。既不应在上师在言说嬉戏之语,无稽之谈,人云亦云之语,嬉戏之语呢主要是开玩笑的话,那么在上师面前随随便便开玩的话,这个是应该说是非常应该要注意的。

何况是说引导我们或者引导一切众生出离三界轮回的,要引导众生趋向于佛地的,或者乃至于一生当中要获得金刚持果位的,这么严厉的上师面前说话不注意不观察的话,那是绝对不应理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在说话的时候反正就是非常谨慎,非常谨慎的方式进行说话。

自己首先要说的话首先考虑好,在自己心中首先打个底稿,然后把这些要说的话重要的事情这方面理顺之后马上说完,马上说完就不要再多说其他的没有意义的话了。否则的话在这样说话的过程当中非常容易造罪业,很容易造罪业,如果在上师面前造下这些语言的罪业的话,那么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即不应在上师前言说戏谑之语、无稽之谈、人云亦云之语、妄语、离间语、诽谤他人等。

戏谑之语主要是开玩笑的话,那么在上师面前随随便便开玩笑的话这个是非常应该要注意的。如果有的时候在比较放松的场合,或者不是很严肃的场合,或者有的时候上师也开许说一些开玩笑的话,这个时候是可以的。否则的话有的时候在上师面前开玩笑那是很不应理,尤其是说在上师面前开玩笑开习惯了,这个方面收不住的话非常的严重的,有的时候说来说去将上师拿来开玩笑,这个方面应该知道他造下了很严重的过失。所以说在上师面前说话的时候还是要反复再再的提醒自己不要乱说话,不要说错话,尤其是要断绝乱开玩笑的语言。

无稽之谈就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话。人云亦云,自己没有经过考察的,别人这样说过的,别人这样说过自己没有云求证,或者也没有去好好观察,然后别人说什么我也跟着说什么,这个人云亦云之语这个必须要断除。

还有说妄语、离间语或者诽谤他人的过失等等,这方面都不行的。

即使所说是真实的,自己也会有很大罪业。

这一句就是讲即使所说是真实的,这个就是讲诽谤他人,或者说他人的过失,你自己如果说了别人的过失,如果是不真实的话,那么就成了妄语了,如果即便是说了真实的,但是关系到别人的过失方面,这个时候也应该注意自己也会得到很大的罪业的。

下面就是讲根据:

为什么呢?因为既被上师所耻笑又扰乱上师心之故。

在上师面前说别人的过失,被上师所耻笑,上师他具有很深的观察的智慧,所以你在说别人的过失的时候上师马上就会知道,实际上你在说别人的过失说明你自己的心是不清净的,或者说对别人的过失很喜欢讲,对别人的事很喜欢传,就是这样一种说法。那么也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就是这样的,来说是非的人肯定他自己就是一个是非的人,或者他说别人过失他本身就是一种过失,所以说上师对这些问题是很清楚的缘故,被上师所耻笑的。然后扰乱上师的心,除了被上师耻笑之外,有的时候会扰乱上师的心。

即使刹那扰乱上师的心也有严重的过失。

在刹那之间如果将上师的心扰乱的话也有很严重的过失。如果从实相的侧面来讲的话,这个是永远不可能扰乱上师的心的,但是有的时候在显现上面也有可能扰乱上师的心,所以说自己的说话不注意或者自己的行为不注意,或者自己和别人发生很严重的矛盾,就是说上师一而再、再而三讲的时候,不听的话,这个是很容易扰乱上师的心的。或者说上师已经再再的强调过这个事情,然后自己好像故意违犯,好像是和上师做对的行为也很有可能扰乱上师的心,所以一刹那扰乱上师的心也是非常严重的过失的。

从过患我们就知道,如果真正扰乱上师的心,那么自己修法的过程当中,像这样获得很多的违缘障碍,所以自己想再再的精进,再再的修法这些障碍和违缘层出不穷的出现,那么自己没办法顺利的修行正道的。

《三次第论》云:“师前不应说,放逸无关语,凡夫若生嗔,亦堕孤独狱。违背上师意,无间地狱中,无量劫受煮。”

在上师面前不应该说放逸的话,无关的话,然后凡夫若生嗔,亦堕孤独狱,这两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讲说别人过失,如果说别人过失,这个凡夫人听到之后,缘你自己所说的他自己的过失的话会生起嗔心,如果他生起嗔心也会堕孤独地狱的,那么来源根据是什么呢?他的因是什么呢?他的因主要是你说了他的过失,你说了他的过失,他听到了这个话之后,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缘你,因为你说了我的过失的缘故我对你生起嗔心,如果我对你生起嗔心,他自己会堕到孤独地狱当中去的,就是这样一种含义。所以说凡夫若生嗔,亦堕孤独狱,上师在解释的时候就是这样解释的。否则好像和前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关联的,但主要是前面所讲的他过,不能说他人的过失等等,这个方面进行观察。

违背上师意,无间地狱中,无量劫受煮,违背上师的意,上师讲也包含扰乱上师的心的含义在里面的。违背了上师的心、意,扰乱了上师的心,这个时候会在无间地狱当中,无量劫受煮。无间地狱是所有的痛苦当中最严重的痛苦,我们知道地狱的痛苦是所有六道当中最严重的,无间地狱是所有地狱当中最严重的,那么在这样的地狱当中无量劫当中要受煮,无量劫当中要感受非常严重的痛苦的。所以说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些教言不得不去深思,还有一个不得不放在自己的心中去观察,然后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再再的去发愿,再再的发誓愿,自己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即便是遇到生命危险,但是也不能够扰乱上师的心,也必须要依教奉行等等,这个方面的誓愿再再的发,每天都要发,然后每天观察自己,否则凡夫人的心非常容易变化,或者说很容易被邪魔侵入的缘故,所以说如果自己在一段时间当中自己的正知正念稍微有散乱的话,很有可能在上师面前或上师那个地方开始造一个罪过,那么这个过失也是很难忏悔的。

戊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

前面讲了语言方面的,在上师面前说话要非常注意,还有第六个断除意的邪分别念,主要是心方面的一些过失。

不应贪图上师财,禁止损害其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

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

不应贪图上师财,就是说有些上师作为弘法利生的尊主,他肯定会有很多的弟子,很多的施主,或者很多的财富,反正作为弟子的身份来讲的话不应该贪图上师的财物,上师的财物包含很多很多的,上师的衣服,上师的食品,上师的钱财,上师的房屋等等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上师的财物。那么作为弟子来讲不应该贪图,不应该想上师这些好的财物或这么多钱,我能够得到应该多好,这方面的心不能想的。但是如果是上师给你的,就是说上师在某一种特殊的因缘之下,给你钱或者给你这些衣服,给你这些东西,这个方面按照有些地方讲,为了不错过缘起的缘故还是应该接受的。

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上师到底是什么密意或者有什么缘起,什么因缘,所以说也许给你这样的衣食啊,或者给你这样的东西他都会遣除你的障碍,或者说结下一个很甚深的法缘,有这样的必要性。那么如果自己那个时候显得很谦虚推来推去,有可能就在这个时间当中就错过了一个缘起了,有的时候可以说出现一些违缘。所以说如果自己不是主动是贪图上师的财物,而是上师给自己的,赐给自己的这些佛像或者其他的衣食等等,在一般的情况下你还是应该接受的。

禁止损害其诸眷,也是禁止损害上师一切的眷属,这些眷属有施主、弟子等等,很多很多成份,所以对于上师的这些眷属不应该损害。这个地方损害主要是自己的心不要生起害心,不要生起一个害心,不要想这些眷属得罪过我,或者我们两个之间有什么摩擦,总有一天我要收拾他,或者让他倒霉,让他不如意,这些方面都是对上师的眷属生起害心。虽然不一定在身语上面表现,但是即便是生起了害心,也是应该在断除之列,这个是邪分别念。那么对上师当然不能生了,那么对于他的眷属也绝对不能够生起各种各样的害心,所以禁止损害其诸眷主要是从害心方面讲的。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对于上师所示现的种种的行为也不能够口是心非,在心中再再的想上师这件事情做的不如法的,这个事情是做的不合理的,但是在嘴里好像不敢说什么,开始说赞叹等等,这方面叫做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就是对上师的行为生起邪见,这方面是不对的。

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自己也不要想彼为不合理,就是上师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前后相违主要是指语言,上师前段时间所说的话和这段时间说的话是前后矛盾的,前后相违了,像这样示现不合理,从这个方面的想法必须要断除,总之必须要遣除邪见。自己对上师的一切的身体、语言和所谓的示现等等,反正都不应该生起这种邪分别。

那么都不要生起邪分别,这些道理在这个地方讲,一方面应该知道他的过患,再一个方面必须要知道他的理由、他的根据,根据前面已经讲过了,实际上我们没办法揣测上师的密意,上师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因为所化的众生有的时候贪心重、嗔心重、愚痴、嫉妒、骄傲重等等,或就是这些众生很喜欢世间法,如果暂时不随顺的话也没办法度化等等,很多很多这样一种情况的缘故,所以说上师在这些弟子面前非常有可能显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那么作为弟子来讲的话,不能够想这些不合理的。

如果一个弟子的智慧比较高,一个弟子的心胸比较宽广的话,他就会想这些全是上师度化众生不可思议的示现,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方便,用这样的方便可以度化众生,不用这种方便就度化不了众生。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讲,绝对是对众生有利的,作为我来讲的话必须要遣除各种各样的邪见和怀疑。这个方面就是断除意方面的邪分别。

不应贪图上师的财物而想将其物品据为己有,

不应该贪图上师的种种的财物,就想把这些财物据为己有,我得到这些很庄严啊,假设有很大的佛像该有多好等等,这方面的想法必须要彻底斩断的。

也不应对上师的眷属、弟子、施主等所属之人怀有害心,因上师执彼等为我所,

这句话稍微改动的,执著的“执”字改成“把”字。因上师把彼等,然后“为”字改成“当作”,因上师把彼等当作我所。虽然执著也可以讲,但这个方面换成另外一种口气也许要好一点,就是因上师把彼等当作我所。前面以前是上师把彼等执为我所。

仁波切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也是讲在实相上面上师安住在佛的密意当中,安住在佛的智慧当中,安住在佛的智慧当中的时候不可能把这些施主、弟子等等执为我所的,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世俗当中也可能把这些执为我所,在显现上面他会把这些执为我所的,这个是我的弟子,这是我的施主等等,像这样会有这样的执著。不单单是说上师,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以前也是这样示现的,我的弟子目犍连,我的弟子舍利弗,这个方面实际上显现从口气上面好像也是把这些执为我所,就是我的弟子某某某等等,好像也是这样执为我所的情况。

所以我们不会怀疑佛陀真正有我执、我所的执,但是在显现上面,或者度化众生,或者在世俗当中有共同的示现的话,也说我以前怎么样,我以前修法时候怎么样,我证道怎么样,佛陀也说我,然后也说我所,这个是我的眷属等等,这方面也是有说的。这方面完全是相合于名言,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而已,所以说上师他显现在世间,显现成一个凡夫一样的善知识的话,他也会有这样认为有我和我所的情况。所以说我们对于上师的眷属啊,上师的弟子啊,还有有的时候是上师的施主,这个就是给上师供养的大施主、大老板等等,像这样我们不能够对他们生害心,有的时候自己看的惯看不惯这个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如果作为上师的施主来讲的话,他就和上师有一种很亲密的关系了。

还有上师的很多事业,虽然上师他自己作为佛或者菩萨的化身的话,他的财富都是自在的,但是在世间上显现的时候他还是观待一些施主,开始得到一些供养,然后开始大做布施的。还有观待一些弟子眷属这方面开始展开弘法利生的事业的,所以从一个侧面讲的话,这些眷属、弟子、施主都是上师弘法利生的一种助缘,上师从显现上也将他们执为我所,所以说如果自己对他们怀有害心,或者对他们生起打击,口里不恭敬开始诋毁等等,这方面都有过失。此处并不是说身语,如果身语现形过失更大了。这个方面主要是说对他们怀有害心,愿他们倒霉等等这样的想法的话都是不行的。

如此将令上师不欢喜之故。

因为上师将他们执为我所,所以你这样做的时候会令上师不高兴、不欢喜,这方面的事情必须要断除。

然后上师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作为上师的身份他就对弟子做个教诫,对弟子做教诫的意思是什么?他主要是对施主方面做教诫的。因为有些时候有些上师或者一些法师,有些出家人对于施主方面的态度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什么意思呢?对于大施主方面,比较富裕的施主态度就很好,然后对于比较贫穷的施主态度、说话的方式都不一样,很冷漠的。上师教诫的时候就这样讲的,你们在座的很多人以后很有可能当上师的,所以说你们要注意,要记住一点,记住一点什么呢?就是不要对富施主、穷施主他们的动作或者态度不要相差太远了。不要对供养你的大施主非常的热情,什么都提供,然后对于贫穷的施主不理不问,或者说话的时候非常的冷漠啊,或者经常的呵斥,这个方面是不应理的。

因为这个方面会导致贫穷的人对上师生邪见的缘故,或导致他们伤心失望的缘故,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就知道贫穷的人他本身心理上面就有一种自卑感,如果他对上师生起信心他想要亲近想要做供养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上师对他态度非常不好的,他自己本身就自卑,所以再加上这样一种显现的话,他自己更加会产生一些烦恼,产生邪见,或者从正道当中退失,非常失望等等。所以说不管怎么样,上师说在表面上装都要装出来,二者尽量平等,将富裕的人和贫穷的人尽量平等。所以作为一个上师,或者作为一个法师,这方面注意。作为一个出家人,作为一个修行人,这方面还是需要注意的,这方面要注意的。

所以说在很多传承上师传记当中,以前不是讲嘛,全知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这方面怎么示现的?实际上他对贫富绝对是一视同仁的,尤其是对乞丐,对于非常可怜的人,非常贫穷的人,给他供养食物,不管供养什么再差的食物,在他面前吃的津津有味的,有的时候吃出声音来。这个时候这个穷人就会生起欢喜心,你看上师他对我的食物这么高兴啊,他就认为他供养有功德了,他就认为他肯定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的善根,就是这样的。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无垢光尊者他在接受贫穷人、可怜人的供养的时候,非常非常的慈悲,显现上表现的很慈悲。而且在僧众当中也是这样的规矩的,因为以前在寺院当中有规矩,像活佛、堪布、管家这些坐在前面,然后越往后就越是没有地位的人,无垢光尊者说你不要担心后面的人得不到东西,我们发东西全部从最后一排发起。像这样不是从第一排开始发下去,从最后一排发上来的,像这样这样观察的时候,他也是对这些方面非常非常的平等。

法王如意宝的道场当中也是这样的,法王如意宝的道场当中以前我们上课的时候都知道,反正大经堂当中活佛、堪布这些人坐在一起,全部都是没有一个什么单独的法座,没有说第一排坐谁,第二排坐谁,没有这样的规矩的,所以说供养的时候全部都是普供的,一排一排这样供养上来的。

这方面有这样一种示现,反正对于成就者来讲相续当中没有执著,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或者在示现的时候,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这些方面还是要注意的,非常注意。贫穷的人他很可怜,前世当中没有造很多的善根,今生当中遇到佛法想要生起一个供养心,想要生起一个布施心的时候,不能够嫌弃他的东西太少、太微劣,或者太没有价值,这些方面内心当中不要想,也不要身体和行为当中表现出来。否则的话很容易让别人退失信心,很容易伤害到别人的心的,这个方面也是上师从慈悲心做一个教诫。

而且无垢光尊者他以前对施主,他在传记当中讲,对这些施主从来不回礼的,这些施主给无垢光尊者供养一些财物、食品,从来不给他回礼,无垢光尊者说施主供养是他的事情,他自己想要在僧众当中得到福报是他的事情,作为上师或者僧众来讲给他们回向就是应理的。除了做如理如法的回向之外,给他回什么礼物是没这个规矩的,会损害财物和善根的缘故,所以说从来不回礼,全部都是做回向,念诵经文,这个方面做了很多。所以说对于富人的态度或者对于穷人的态度,在无垢光尊者的传记当中是写的很清楚的。

还有在传记当中根霍仁波切也是对于这些很贫穷的人,很可怜的人显现很悲悯,非常非常的悲悯,像这样也会直接、间接的饶益很多的众生的。对于修大乘法的菩萨来讲,即便是说也许我们一辈子不一定能够做得了上师的身份,但是作为一个修行的人,作为一个出家人的身份来讲的话,还是应该在这个方面再再去观察和注意的。

对于上师有必要而显示寂静、忿怒或相合世间的行为时,不应口是心非地认为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

对于上师有的时候有必要显现寂静相和忿怒相,或者相合世间的行为,显现寂静相就是微笑,或者很柔软的这些行为,对于这些弟子或者对于其他的施主啊,显现的很寂静,非常温和,这方面的时候也不要看不惯,你看他对这些显现的这么笑容,这个是不应理的等等。,这方面也不能想。有的时候显现愤怒相的时候也不能想上师发了很大的脾气,嗔心肯定是非常大的,这方面也不能想。还有些时候相合于世间的行为,比如做一些显现上面和佛法无关的事情,相合于世间世俗人的行为的时候,看一些电视电影或者做一些其他事情的时候,也不应该认为这个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因为这个情况讲上师有必要这样显现的,对于不同的众生他要显现不同的方便不同的形象进行调化的,所以说单单一种情况一种显现不一定能调化所有的众生,所以说观待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想法意乐显现不同的方便才可以调化很多的众生,我们自己想要从上师的那个地方得到一种含义,得到真实的实义,我们就想,上师应该相合我的想法去示现,那么就你这样想,别人还不是这样想的,反正就是十个人十个人想法都不一样的,所以说你想上师应该在我面前显现像佛陀一样这么圆满的、这么清净的、又是这么知足少欲的,这样的形象,然后我自己产生信心。那么别人想上师应该跟随我们的想法,然后对于世间的事情或者应该有兴趣,对于电脑电话应该有兴趣,这个方面我们能够被调化,有些人又是另外种想法,所以说上师他出世也不是度化你一个人,上师出世度化很多很多众生,度化不同相续的众生,所以说我们要知道,上师在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或者度化各种各样心态的众生的时候,都是合理的,没有一个是错误的,都是引导众生趋向解脱的方便,作为一个上师的弟子,或者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来讲的话,应该想得到这一点,应该能够接受这个事实,像这样的话,内心当中真心地祈愿,通过上师各种各样的加持和方便,愿和上师结缘的所有的弟子所有的众生都能够获得真实义,都能够获得殊胜的法义,所以说如果能够对上师乃至于生起一念的善心,生起一念的欢喜心,都是以后得到殊胜解脱的正因,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从很多方面必须要智慧深广一点,多做观察,这个方面不会生起口是心非的过失。

或者以为上师的前后语言、行为有许多矛盾之处。或者不要认为上师所说的话前后矛盾或者行为有很多矛盾,这方面就把上师看成一个凡夫人,一个凡夫人的前后语言有可能矛盾,行为有可能矛盾,但是我们进一步想,在凡夫人当中,如果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比较敦素的人,他在说话的时候,他都会考虑前后之间不要矛盾的,他都会考虑我的行为不要有前后矛盾的,如果自己认为上师是一个菩萨,如果自己认为上师是一尊佛陀的化身的话,在一个佛陀或者菩萨身上怎么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会出现前后语言矛盾的这样的过失,或者行为有很多很多矛盾之处呢?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如果你真正把上师看成一个比一般的世间人还要下劣的人的话,那么就另当别论,但是如果你把上师不是看作一个很下劣的世间人,而是真正认为他是一个圣者,如果真正认为他是一个圣者的话,在显现上面我们听到有前后矛盾的语言,或者行为上面有很多矛盾之处,都应该知道这个方面上师绝对是清清楚楚的,但是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所以前面说的话和后面说的话,前面所说的话他是为了度化一类众生,后面所说的话他又是为了度化另外一类众生,所以说显现上面前后矛盾,但是实际意义上他是对众生做了饶益了,对众生做了饶益怎么样说话实际上不是很大关系,但此处对上师方面我们必须要这样去观察,但这个地方主要是为了遮止我们对上师的邪见,为了遮止邪见的缘故,必须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分析清楚之后,自己相续当中有个理论作基础,然后就可以用这个理论基础作清净观,然后不会对上师生起很多很多这样的邪见了。

《成智慧根本续》云:“断除贪师财,污辱师眷亲,于师为利众,所现种种行,无量如海密,断除邪见心。”

断除贪师财,污辱师眷亲,这方面已经讲过了。

于师为利众,所现种种行,这方面也是讲过。

无量如海密,断除邪见心。入量如海密是什么意思呢?上师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犹如大海一样的密义,这个密就是密义的意思,所以上师的密义不可揣测的,我们自己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知道上师对种种众生显现的种种行为都是有无量无边犹如大海一样密义的,所以既然有很多密义的话,应该断除自己的邪见的这样一种心态。

下面讲第七个科判:

戊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

不知自己造罪业,彼相外现如影像,

倘若上师现忿怒,定观己过当忏戒,

顶上观师猛祈祷,令师生喜获成就。

不知自己造罪业,彼相外现如影像,意思就是说有的时候自己我们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或者看到上师显现其他的忿怒相,显现忿怒相的时候,自己会认为上师就发了脾气,或者说很暴躁这样一种感觉,但是为什么会引发这样一种心态?是不知自己遭罪业,彼相外现如影像的缘故,他自己不知道是自己相续当中造了这个罪业,然后这个罪业就显现在外面,这个罪业在外面成熟,成熟了这样一种不悦意的相,或者自己相续当中的罪业显现出来的时候,上师好像显现的愤怒相来,从这样的方面讲。如果我们知道是自己造的罪业,罪业的相在外面显现如影像一样的话,这个时候就会认认真真去对待,然后自己知道这个是自己的过失而去忏悔的。如果不知道是自己造罪业在外面显现一个令上师愤怒的显现的话,就会认为上师对自己不公平,或者上师处理事情偏颇,这方面的想法肯定会出现的,所以说这个方面无垢光尊者主要是引导我们应该知道是自己相续当中造了罪业,这个罪业显在外面,使上师显现愤怒相。如影像前面讲过犹如镜子当中的影像一样,镜子当中的影像比如说,镜子当中的影像,影像当中的人,他的脸上非常污秽,非常污秽是镜子的过失吗还是你自己的过失?如果说是在镜子外面的人的脸上很干净的话,怎么可能在镜子里面显现一个非常污秽的像呢?这个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因为照镜子的人本身脸上就很脏,所以说在镜子里面显现的影像他也很脏,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上师现愤怒呵斥你的时候,不是说上师他本身有什么过失,而是你自己相续当中有这个过失上师关照之后然后现愤怒相,然后给你消除的,这方面必须要如理如实地去观想和作意。

倘若上师现忿怒,如果说是上师现愤怒的时候,定观己过当忏戒,一定要观想这个是自己的过失,自己的过失令上师不高兴,令上师现愤怒相的缘故当忏戒,这个忏戒也是前面所讲的忏前戒后的意思。

顶上观师猛祈祷,令师生喜获成就。这个时候如果上师生起很不高兴的形态的时候,应该在自己的顶上观想上师的形象,对上师猛烈的祈祷,然后念诵祈祷文,令师生喜,通过这个方式让上师欢喜,获得共同成就。上师显现愤怒相我们就知道,有的时候确确实实自己相续当中的罪业很严重的时候,上师显现愤怒相,通过很猛烈的语言加持你,加持你之后让你认识到你自己的过失,然后才有个改正的机会的,有的时候是自己即将出现一个大的违缘,即将出现一个大的障碍的时候,提前跟你遮止,提前遮止就是好像在某一天当中无因无缘地当了很多人的面,狠狠地骂自己,狠狠地呵斥自己,像这样的话自己也许摸不着头脑,什么原因哪个地方自己做错了,怎么想也想不到,但是上师他有这样种智慧眼,他就知道你相续当中的某种障碍即将成熟,如果这种障碍一成熟之后,你的修行或者你身体乃至于生命都会出现很大违缘,所以这个时候就通过愤怒的相的方式然后再无因无缘当中给你狠狠地呵斥,狠狠地骂你,像这样通过这个方式把你相续当中即将成熟的违缘和障碍彻底消除掉,彻底消除掉之后也许你自己知道也许你根本都不知道,就连这样种障碍已经被消除你自己都不知道,也许你自己成就之后才会知道某一次的障碍是通过上师通过愤怒的形象而消除的。像这样上师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显现愤怒相显现寂静相都是有因缘的。顶上观师猛祈祷。。。。。这个方面就是对自己来讲应该知道自己过失很重,所以应该好好的忏悔。

如是真实的善知识显现发怒,事情不妙,因为是自己做错了事而令上师不欢喜,所以一边想这极不应当一边观察自己的过失,猛烈忏罪戒犯。

如果是一个真实的善知识,不是一个虚假的善知识,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他在显现发怒的时候,自己应该知道自己事情应该不妙了,事情不妙上师已经发怒了上师发脾气了,像这样的话因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令上师不高兴不欢喜,也就是自己应该这样观想,内心当中观想,为什么上师会对自己发怒不对其他人发怒呢?肯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错了事情也许在这段时间当中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就是在上一世当中做错了什么事情,反正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之后令上师显现不高兴的,不欢喜的,所以说一边想这个极不应当,就是不应该自己做错事令上师不高兴,然后一边观察这个是自己的过失,然后猛厉忏罪戒犯。忏罪就是忏悔以前的罪,戒犯就是发愿以后不能够再违犯了。

像这样对于上师发脾气不高兴的时候,不要认为这个是随随便便的,内心当中没有一点触动这个不行的,如果真正上师发脾气的时候,自己觉得很厉害,非常非常厉害,像这样的话还是有点信心的。比如说有时候上师在课堂上讲,讲事情的时候没有点名,没有点名但是说的时候是不是讲自己啊,或者有的时候想是不是前段时间自己说话的时候,说过这句话,或者做事的时候做过这个事情。上师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点名,肯定是说我,看上师的表情,或者语气应该是不高兴的,这个时候是应该生起一种恐怖心,应该生起一个敬畏心,像这样的话对于自己以后再不说这样的话,再不做这样的事情,改正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自己有的时候对上师的信心太大了,对上师的信心过于大了,这个时候就会认为上师是示现的,不可能发脾气的,或者这个发露不可能有真正的。这个方面随随便便,无所谓的心态,有的时候是不一定好的。确确实实有一次我也听上师说过,当天晚上上师在课堂上发脾气,讲了一些人,第二天的时候问一个道友,昨天晚上我脾气的时候你害不害怕,他摇摇头说不害怕,上师说那你是个坏人,就这样讲的,直接这样说的。

像这样的话你的心很坚固,你的心很坚硬,就这样直接说的,所以说当天晚上我确确实实非常害怕,我没在经堂里面去,但是在听收音机的时候,确确实实非常害怕,我知道不是说我,但是上师发这么大的脾气,肯定很不高兴的。所以说当时我自己很害怕的,反正第二天问道友的时候,他说是他摇头一点不怕的。可能是不是信心很大,或者说是过份的信心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上师示现的,内心当中我们一观察上师不可能有一种自相的发露的,但是真正在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不怕是不可能的事情,肯定是非常害怕的。仁波切说他在印度金刚座的时候,法王在那个地方呵斥的时候,被骂哭了,像这样他在以后也这样讲过的。所以对上师有这样一种恭敬心,有一种敬畏心的话,这个方面说明还是有一点点的信心,有点信心。

否则的话,无所谓的心态的话,很难以入加持。这个方面主要是说明一种事情,应该说明这种事情而已。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应该猛厉的忏罪戒犯。

无论与任何人结怨,都必定有一半过咎在自己。

下面开始分析为什么要开始忏悔,为什么自己在无缘无故当中被上师骂的时候现忿怒的时候,还要在上师面前忏悔的原因呢?下面无垢光尊者开始分析,从一般平凡的关系分析到和自己的上师的关系。

也就是在自己平时修行和生活的过程当中,不论是与任何人结怨,自己开始和另外一个人结怨,互相之间有这样一种怨恨的情结了,这个分析的时候,都必定有一半过咎在自己,不管你有理由没有理由,反正如果你当时发脾气,当时你和别人结怨了,绝对有一半的过咎在你自己的。

即无有不生。

无有不生的关系,主要是讲一种无有不生的关系。无有不生前段时间我们在因明当中也学过的,无有不生这样关系的,就是说没有这样一种因,不会有这样的果。就是说我和任何人结怨,如果没有自己这样的因缘的话,就不可能生起结怨的,不可能有这样结怨。

所以说确确实实我和某个人,有一种怨恨的情结,那么有一种怨恨的情结,绝对有一半过咎在自己的。也许你说这个和我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没有任何的过失,但是如果从和别人结怨的这个侧面来讲,你相续当中肯定是一种解不开的这样一种嗔恨,或者有不高兴的这样一种心态,否则的话不可能结怨的。

如果说别人骂我打我,这个方面是他的事情,如果我自己真正没有动一点的嗔恨心,我自己没有想到他是我的怨敌的话,那么这个就不叫结怨。所谓的结怨就是我和他,我们两个人之间都有一种嗔恨,都认为对方是怨敌,这个叫结怨了。那么如果出现了这样结怨的情况的时候,肯定有一半过咎在自己的,不管有还是没有理由。

打比喻讲:

如南瞻部洲及北俱卢洲中的人互不见闻不会生嗔。

打比喻讲,南瞻部洲和北俱卢洲的人见不到,互相见不到的缘故不会生起嗔心,这个方面就是这样的。

又如鼓与鼓椎,相互接触方出声音。

就是鼓声出来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呢?单单是鼓椎出声音吗,还是单单是鼓出声音?都不是,鼓和鼓椎接触之后才发出鼓声的。

怨恨之因是自己不应如此。

下面就讲了,怨恨的事情也是这样的,怨恨之因是自己不应如此。自己不应如此的意思就是说自己不应该去怨恨别人。自己相续当中不应该认定对方是怨敌,然后对他有不心悦意的心态,像这样的话不应该自己如此的。

下面加“因为”两个字。

(因为)在他人眼里也是罪业,

就是说自己不应该生起嗔恨心的,自己不应该有一个怨恨的心的,不应该有一个怨恨的因。还有因为在他人眼里也是罪业的缘故,因为在他人眼里,你自己和别人有摩擦,或者你和别人有怨恨的事情,别人看得清楚的,你认为自己是很无辜的、很清白的,但是别人,换一个他者,第三者来看的时候,就是说你相续当中有罪业。为什么?你看你对别人有嗔恨心,你对别人有一个不悦意的心,像这样你在怨恨别人,别人看的时候看的清清楚楚,你自己不一定看的清楚的。所以像这样的话,绝对有一半过咎在自己。

由于自己的嗔心与忿恨久而久之则会成为地狱种子之故。

此句改为:自己的嗔心与忿恨一生再生,久而久之则会成为地狱种子。

就是说成为罪业,自己相续当中的嗔心也好,自己相续当中的忿恨之心如果生了一次,又生第二次,再生第三次,一生再生的话,那么这样养成习惯之后,他的嗔恨和忿恨的种子就会极其坚固,极其广大,最后就成为地狱的种子了。

无论与何人结怨,都将其观于头顶上,对其忏悔,几日后一定可化解怨恨,清净罪障。

这个就是无垢光尊者讲一个很殊胜的教言,很殊胜的一个窍诀,无垢光尊者在讲的时候也是说这个对于我们化解怨恨来讲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教言。那么自己对于任何人结怨,不管自己再恨对方,就是说我不可能把他观在头顶上的,我看都不想看,怎么可能观在头顶上。这个时候如果你真正要清净这个罪障,如果真正要化解这个怨恨的话,那么不管和任何人结怨,都应该把这个人观在自己的头顶上,就像观想上师一样,观在头顶上。

然后对他进行忏悔,念很多忏悔文等等。这样修行法几日之后可以化解怨恨了。化解怨恨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相续当中对他仇恨的情结也是通过观想他在头顶上的方式来进行化解的。或者就是说通过这样一种缘起的方式,自己修完之后,对方对你的怨恨心也会化解的。所以说怨恨可以化解,罪障是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清净的。

在《佛子行三十七颂》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别人对你诽谤或者这样的怨敌,你应该将他对于善知识一样恭敬,他和上师一样观在头顶上去恭敬的话,这个方面能够帮助你修持慈心,或者化解嗔恨心。想想看,都能观想自己的怨敌头顶上对他忏悔的时候,还有什么不可以化解的呢?实际上都可以化解的。就是说除非是你不愿意将他观在头顶上,不愿意对他忏悔,还认为自己是对的,(嘶声力竭说)自己是对的。

不管上师看的再清楚,道友看的再清楚,你肯定有过失,肯定有不对的地方,自己一品咬定就是他一个人的过失,这个方面肯定是没有化解的机会,或者说最后自己的罪障也没办法清净的。因为自己生嗔心也好,自己生怨恨心也好,不管怎么样反正你在生嗔心的时候,这个嗔心是你自己的嗔心,你这相嗔心在你的相续当中生起来的,那么像这样的话这个嗔心是你的。

如果这个嗔心是你的,罪障是你的,那么如果这个罪障是你的,最后你自己会去地狱当中感受的,所以说我们在和别人摩擦的时候,不管自己有没有道理,反正如果生起了嗔恨心,这个就是一种自相的烦恼,一种自相的罪业。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肯定会感受,感受道障或是感受这些果报的,应该从这个方面思考之后愿意化解了。

尤其与上师结怨就更不应当了,

前面说对别人结怨有一半过咎是自己的,那么这个时候和上师结怨更不应当会不会是说当上师现忿怒相的时候,肯定过失在自己。为什么这样讲呢?从上师的侧面来讲,上师是一种佛的化身,不可能有一半过纠在上师那个地方的。如果从这个角度讲的话,上师对你现忿怒相,为了度化你的话,所有的过失都是你自己的。

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够和上师结怨,尤其是作为一个金刚弟子,或者说是作为一个弟子来讲,上师结怨非常不一样,结怨一般是一个凡夫众生。

但是如果和对自己恩德很大的金刚上师,这个方面结上一个很深的怨仇,解不开的怨仇,非常不一样了。

因此应将上师观想在头顶上,顶礼、供养,猛厉追悔,泪水涌出,双手合掌,

这个时候应该将自己的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上,上师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然后对上师做顶礼,然后做供养,相续当中生起一个猛厉的追悔之心,乃至于自己的泪水涌出,下面通过双手合掌的方式念诵忏悔文。

念诵:“呜呼,上师如意宝,我无余依处,祈以悲目视,无明迷压我,三门一切罪,以大悔心忏。

下面这一段祈祷文是很重要的,这段祈祷可以清净自己在上师面前违犯的过失,还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迅速获得共同、不共同的成就,所以说无垢光尊者在后面讲,在所有的忏悔和酬补文当中,没有比这一段更殊胜的忏悔文和酬补文。所以就应该多的念诵,这个时候可以清净很多罪障的。

上师如意宝,我无余依处,实际上除了你之外,没有其他的依止处,我就依止你。所以说三世诸佛的本体也是你,所以说我没有其他依止处的。

祈以悲目视,祈祷你以悲目,就是通过悲心润泽的眼睛看着我。

无明迷压我,三门一切罪,通过无明迷乱我、压制我,像这样三门产生的一切的罪业,以大悔心忏,现在我们你面前通过很大的忏悔心,然后开始忏悔。

违犯三戒律,以罪垢染心,皆依您大悲,刹那得清净。

我违背了三乘的戒律,然后通过罪垢染污了我的心,现在我忏悔的时候我唯一的依靠您的大悲心刹那之间得以清净的。即便是我们要修持金刚萨埵也必须要观想金刚萨埵本体就是自己的金刚上师,如果结合起来修持的话,一方面修持了本尊,一方面修持了上师了。如果别别分别的呢,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当中讲,这个是本尊瑜伽不是上师瑜伽,所以说像这样把上师、本尊别别分开去修持的话,得到的加持很慢,很缓慢的。

然后如果直接修上师或者将本尊观为上师的本体的话,这个时候修持是很快的,此处也是这样的道理。当然这个地方主要是直接观想上师的形象进行忏悔的。

因我极愚昧,无意中造罪,昔漂轮回中,今依大悲师,令我一切障,刹那得清净。

无意中造罪改为无知中造罪。因为我极其愚昧,在无知当中造下了很多罪业,通过这个罪业以前我漂泊到轮回当中感受痛苦,现在我是遇到了大恩上师您,依靠大恩上师您,(但是也是造下了这样的罪业,)但是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我有一个依止处,我就依止大恩上师您,令我的一切障碍刹那之间得以清净的。

如是见无知,凡夫过患时,若不悲观照,如何垂念他?

如是已见到无知,无知就和下面的凡夫连在一起,如果见到无知的凡夫过患的时候,如果你不通过大悲心观照他、加持他,如果舍弃他的话,如何垂念他呢?那么你是垂念他人的尊主,你如何垂念其他众生,不可能垂念其他众生。所以你说利他,利他除了这些无知的凡夫众生之外,有什么其他的他众可以利益的呢?所以说现在我就是一个无知的凡夫,造下了很多罪过,如果你不通过悲心的观照我、加持我的话,怎么可能是度化他人的尊主,不可能是。这些祈祷文当中的语气很悲切,通过督促上师的悲心,通过这些语句来督促上师的悲心。

上师的悲心本身不需要督促的,但是通过某些猛烈的祈祷文,通过一些很猛烈的语句来念诵的时候,效果非常非常好。所以以前益西堪布在讲金刚萨埵的时候,乃至于要向金刚萨埵这样祈祷,这样呼唤:我这次是最后一次祈祷你,如果你不给我加持,不让我的罪障清净,我以后绝对不会再祈祷你了,通过这个方式引动金刚萨埵的最大的悲心,然后加持你的罪障一下子清净。

所以有的时候在呼唤上师,在祈祷上师的时候,也必须要用这样的语句,通过这样的语句让上师马上可以给自己做加持,因为自己念诵这个语句的时候心是很切的,自己的心非常悲痛的状态当中去念诵的话,肯定这个悲心会感动上师,然后可以马上做加持的。

如子一切罪,母遣之令净,

就好像儿子的一切罪,一切罪也指过失,那么一切过失,母遣之令净。作为母亲来讲,她会遣除这些过失令他清净的。

吾等六道众,汝初发心后,立誓行饶益,此时何不念?

此句改为:汝初发心后,立誓行饶益,吾等六道众,此时何不念?

你最初发心的时候,你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比如现在我们发心的时候,现在我们发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像这样要利益他们的。你以前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立誓,立了誓愿要利益我等六道众生。此时何不念?那么现在你已经成佛了,现在已经有能力了,那么现在我最需要你护念的时候,为什么你不忆念我,为什么你不加持我。像这样的话,历历的去祈祷这个上师,应该在这个时候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必须要给我加持。

见我等迷众,若不悲摄受,汝所化事业,如何行利益?

见我等迷乱的众生,正在受到烦恼痛苦罪业煎熬的时候,如果你不以悲心摄受我们,不用悲心加持我们,那么你的所化的事业如何成利益呢?如果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呢?你的所化事业除了我们这些迷乱众生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真正摄受的?大悲心观照的难道是这些登地的大菩萨吗?

实际上登地的大菩萨他们相续当中早就已经断除了无明结了,早就有了自在修持的机会了,那么真正需要大悲观照的就是我们这些迷乱的众生。所以说如果你不以大悲摄受我们的话,你的事业是怎么样行持的,你对谁行持这样事业的?

昔日无量佛,舍吾等涅槃,如今十方佛,请您利我等,化为上师相,汝岂敢舍弃?

这个方面讲昔日无量佛,舍吾等涅槃,我们要知道在无始轮回当中,有无量无数的佛陀出世,但是都舍弃我们了,舍弃了我们都趋入于涅槃了,乃至于现在这一切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舍弃了我们进入了涅槃。这个是以前的无量佛已经进入涅槃,我们没办法得到度化,我们已经被抛弃了,就是这样讲的,这样想的。

如今十方佛,请您利我等,现在十方诸佛请你利益我们,请你利益释迦佛教下的遗教弟子,化为上师,现在你也是接受十方诸佛的敦请,然后化现成上师的相,现在你,汝岂敢舍弃?你敢舍弃我们吗?像这样十方诸佛让你化现上师的相利益我们的,所以说现在就不能够舍弃我们,不敢舍弃我们,不应该舍弃我们,像这样必须要做大悲的加持。

如送者欺畏,您今欺骗欤?

如送者欺畏,改为:如畏送者欺。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如畏送者欺,这个畏就和送者像前面所讲的一样,畏惧者,像这样需要护送的人,送者就是护送一个人从畏惧处得到脱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呢?如畏,就是在一个很畏惧的地方,送者欺,护送者已经欺骗了被送者,已经欺骗他了,就是说本身来讲在最恐怖的地方,在最畏惧的地方,才迎取一个送者去送他的,要让他离开畏惧施与无畏施。 那么在最地方,送者已经欺骗了对方,送者已经欺骗了对方这个是什么样一回事呢?所以我们就说很不应理。

如今欺骗欤,那么现在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就是处于最畏惧的地方,现在我们造了这么重的罪业,现在我们沉溺在轮回当中,这个就是最畏惧之处,那么谁是护送者,你就是护送者,你是将我们从畏惧的轮回当中或者说从畏惧的罪业当中护送出去的护送者。那么现在你不管我们,难道不是护送者在最畏惧的地方欺骗了他护送的人吗?就应该是这样的。所以说应该想想,如果不加持我们的话,你是欺骗我们的。

若祈如意宝,亦赐众所欲,汝通悲方便,何不观照我?

如意宝是一个无情物,但是如果我们真心诚意祈祷如意宝,那么这个如意宝无情物它也会赐予众生所愿的,那么您通悲方便,何不观照我?您不是一个无情,您比世间的如意宝还超胜的本体,通悲方便的这个通就是指神通的意思,悲就是大悲心的意思,方便就是善巧方便的意思。那么您的相续当中具备这样一种神通,具备大悲心,具备一切善巧方便,对于无情物这样如意宝祈祷,都可以满足所愿,那么你的神通、大悲和方便,为什么不观照我们,我向你再再祈祷,为什么不加持我,为什么不观照我,就像这样的。

供施说谛语,罗刹尚立即,弃前嗔降临,您乃众悲怙,敬供心祈祷,忏罪何不见?

这句话主要也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就是罗刹的嗔恨心很严重,悲心很卑劣的。但是这个讲供施说谛语,如果对罗刹供养供品,布施食子,然后在他面前说一些谛实语,罗刹尚立即弃前嗔,那么这个具凶暴心的罗刹他也会马上舍弃已经的嗔心,降临你面前,帮助你做事业。仁波切讲的时候,这些罗刹也包含护法神,包含这些世间护法神。

如果你给他供养、布施,或者念诵谛实语的偈颂,这些护法神马上来帮助你的,是这样的。所以连这些世间的罗刹、世间的护法在得到供养、布施、祈祷之后,马上也会抛弃嗔心降临到面前给众生做利益。您乃众悲怙,那么您是超出世间的大悲怙主,悲怙就是大悲怙主,你是一切众生大悲怙主了,然后敬供心祈祷,现在我们通过恭敬心供养你,通过清净的心祈祷你,现在的话想要请你帮助我们忏罪,何不见?难道你见不到吗?难道你还不如这些罗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像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恭恭敬敬的祈祷你,忏悔你,观想你,马上要把这个罪业清净,您应该能够见得到,马上应该做加持。

我罪未净前,若转生他世,唯有狱火焚,您若不观照,岂谓大悲主?

这个提醒上师,如果现在我开始祈祷你,开始祈祷你如果你不加持的话,我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所以说你的大悲心,你根本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我去堕落的,就是这样观想或者祈祷。

我罪未净前,在我的罪业没有清净之前,如果死了,这个时候如果死了,转生他世,那么他世就只有转生地狱当中,唯有狱火焚了。现在你不观照,如果你有大悲心,你有智慧眼,你如果不观照我不加持我,岂谓大悲主?难道你还是具有大悲心的尊主吗?根本不是一个具有大悲心的尊主。具有大悲心的尊主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众生、弟子堕入恶趣,除非这个弟子、这个众生不想得到上师的加持,这个他自己想堕落的。 但现在我们不想堕落,现在我很想你的加持来清净我的罪业,那么如果你见到这个还看到我堕落的话,你就根本不是大悲尊主了。

呜呼哀祈祷,我罪悉清净,刹那悲垂念,灌顶加持我,

呜呼是很悲伤的一种心情,哀祈祷,现在我通过悲哀的语句来祈祷你,祈祷你加持我的罪业全部清净。刹那悲垂念,刹那之间通过你的大悲心垂念,然后通过灌顶加持我。

赐共胜悉地,

然后一方面是罪障习气清净,一方面在一刹那之间给我做灌顶给我做加持,然后赐给我共同的悉地,共同的成就和不共的殊胜的成就。

遣除诸魔障,即生成诸愿,临终无诸苦,中阴脱诸畏,引至密严刹。”

然后在祈祷你的时候,遣除外、内、密的一切的魔障,遣除外、内、密的一切的障碍,这个方面我们在念诵的时候有这样的念诵,观想的时候就要观想,祈祷的时候要猛烈的祈祷,我们外、内、密的一切的违缘、一切的障碍通过上师的无与伦比的大悲的加持力彻底清净的。

即生成诸愿,即生当中我一切的善业全部成办,临终的时候没有这些诸苦,没有后悔的痛苦,也没有四大解体的痛苦,没有?的痛苦,然后临终的时候没有痛苦,中阴的时候也解脱一切的怖畏。引至密严刹,被您引至到密严刹土当中,最后获得成佛的。

像这样祈祷文的含义非常的殊胜,非常的甚深。

如是昼夜四座各祈祷七遍,

在白天有两座,在晚上有两座,昼夜四座,或者说上午两座,下午有两座,像这样在昼夜四座当中各祈祷七遍,一座祈祷七遍,第二座也要祈祷七遍。

以此可清净所失毁之一切戒,

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通过这样修持的话,可以清净自己所失毁的一切的戒律,一切的戒律全部都可以清净的。

迅速获得共同殊胜成就。再无有比此更深的忏罪酬补法了。

所以可以最快的速度当中获得最殊胜的成就,因为他的祈祷文语气很悲切的,然后如果再通过很甚深的信心,追悔心念诵这个祈祷文的话,可以很快的时间当中清净一切过失,而且很快的时间当中,最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最为共同的殊胜的成就,所以说无垢光尊者说没有比这个祈祷文更深的忏罪酬补法了。

忏罪就是忏悔以前所犯的过失叫忏罪,酬补的意思就是说自己在违犯了密乘戒之后,自己的戒体有缺失,像这样念了祈祷文之后,酬补,把以前缺的戒全部补圆满,这个叫做补,酬以前讲叫做酬谢,酬谢上师,酬谢本尊。像这样有忏罪酬补的修法,这个在生起次第当中比较多一点。这个地方也是这样讲的,没有比这样一种忏罪酬被法更殊胜的,更殊胜的修法,所以说如果自己真正对这个很有信心的话,可以将它作为自己的课颂,每天这样念诵,每天这样观想,肯定可以清净很多罪障,然后获得上师的大悲心的观照、加持。

第八是持一切恭敬行为: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为:

见上师时起顶礼,坐时敷垫供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行时起立敬随行。

这个就是平时的时候应该守持一切恭敬的行为,见上师时起顶礼,见上师走过来的时候,如果自己坐下了,如果自己坐在地上的话,马上要站起来,然后给上师做顶礼。坐时敷垫供资具,上师坐下的时候,或在坐之前必须自己的垫子好好铺好,然后供养上师需要的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然后在上师面前恭恭敬敬的合掌,通过这些美语对上师的功德做赞颂。行时起立敬随行,在上师站起来走的时候,自己马上要从位置上站起来,然后敬随行,通过很恭敬的方式随行上师。随行上师《前行》当中讲的比较仔细,走的方式不能够走在上师前面,然后不能走在上师的右边,不能够走在上师的后面,然后只能走在上师的左后方,左后方的这个位置是非常非常合理的。

但有的时候还是要看情况,如果说是需要走在前面的时候,首先给上理祈请,然后需要走在前面去开路,或者走在前面扫除怖畏等等走在前面。或有的时候在参佛的时候,不得不在左边和右边,有的时候道路很窄,不得不走在后面的时候,也必须要给上师说清楚,这个时候没有这个过失的。这方面在《前行》当中,《事师五十颂》当中讲的比较清楚,这个方面在此处没有多讲的。

见上师来时,要起立并铺设座垫,合掌赞颂上师;

如果上师来的时候,如果自己躺下坐下,自己马上要站起来,然后给上师铺设座垫,然后合掌赞颂上师。

上师来去时,应当起立迎送等。

上师来来去去的时候,应该起立或者迎接、送上师出去等等这方面都需要做的。

《胜法毗奈耶经》云:“见堪布时当立即从座上起立。”

这个和上面的意思一样的。

《百业经》中说:“如果上师来时未起立,则五百世转为跛子。”

这个就是讲如果上师来的时候,没有起立,像没有看到或者没有注意,这个方面当然不是这样讲的,如果自己明明看到了,但是通过轻慢心,通过其他的心态没有起立的话,五百世转为跛子的。

若上师来去时起立承侍,则获得相好。

这个就是讲如理如法的承侍功德,如果上师来的时候恭恭敬敬的站起来,然后承侍的话,那么获得相好的因,就是这样的。

《现观庄严论释》云:“若迎送上师等,则将具足手轮足轮相。”

如果通过如理如法的方式迎接上师,欢送上师的话,那么可以具足手轮足轮,手轮足轮就是三十二妙相之一。三十二妙相就是佛陀的手上面有千辐轮,脚上面有千辐轮,非常非常庄严这样一种轮相,这方面通过迎送上师而获得的。

所以说以前法王如意宝来的时候,下去、上来的时候,这些僧众都是恭恭敬敬的迎送的,当然现在的话上师不喜欢做这些事情,不喜欢做这些事情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做这些事情。

还有这个地方所讲的上师来的时候顶礼啊、起立啊,这方面一方面是总的原则,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看上师他是怎么样说的,如果上师说不用起来,或者说不用做这些,你就不要做了,如果上师说不要做这个,你还去做的话,就和前面所说的一样,就做了一个上师不高兴的事情。做上师不高兴的事情,你认为是功德,但是违背了上师的心,或者是做了上师不欢喜的事情的缘故,不旦没有功德,而且还有过失。所以还是要看上师他自己是怎么样交待的,上师怎么样喜欢,就是如果上师不喜欢很多麻烦,或者不需要很多这些事情的话,说了不要做你就不要做,像这样的话就是非常应理的。这方面就是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仁波切他老人家经常这样吩咐的,不要做这个,不要去做顶礼,像这样的话你就不要去做,不做的话没有任何的过失,而且有功德的。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五十六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如今正在宣讲第五品,依止善知识的方法,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当中如今正在宣讲具缘的弟子对于自己的金刚阿阇黎如何进行如理如是的依止的这样种教诫,今天讲第九个科判:

戊九、修持正知正念不放逸: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

师前三门极寂静,放荡不羁不应理,

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

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

这个科判当中就宣讲如何在上师面前安住正知正念不放逸的道理,也就是说如今的对境主要是对于上师的信心或者对于上师的依止的方法,然后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经常保持一种恭敬心等等的正念,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也不能够放逸,必须要非常谨慎小心地去做很多很多事业,下面这些颂词主要是具体来宣讲: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和上师相处的时候应该恒时具足正知正念和不放逸,正知正念不放逸在《入行论》当中也讲得很清楚。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在上师面前通过敬畏心,就是一种恭敬心和一个畏惧的心如是而住的,恭敬心主要是知道上师的功德和上师的恩德而生起恭敬,畏主要是害怕上师舍弃自己或者害怕在上师面前不小心承事的话会造下身语意的严重过患等等,如是的话生起畏惧心。

犹如新媳之姿态,一个新媳妇刚刚嫁到丈夫家的时候,她自己对于新的家庭很陌生,对于其他的人也很陌生,所以她自己害怕自己的行为如果稍有不如理之处,会遭到丈夫家的大大小小人的耻笑,所以她刚进丈夫家的时候非常非常注意自己的说话,自己的言行等等,非常注意的,像这样的话犹如这样的新媳姿态一样,然后在上师面前也是如是如是的依止。

师前三门极寂静,放荡不羁不应理,在上师面前自己的身语意三门应该恒时地极为寂静,放荡不羁随随便便这样一种行为,随随便便的坐姿还有这些种种语言,放荡不羁的话都是不应理的。

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或者在上师面前不要有这些求名求利的或者偏袒的心,如果自己内心当中有这些名利心或者偏袒心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上师有神通的缘故,肯定会知道自己的想法,所以说在上师面前尽量保持一种如理作意,这些求名求利偏袒的这样一种执着的心都必须要彻底舍弃的。

谄诳就是前面讲一种不公正的或做事不正直的心态,抛弃这样谄诳心和狡诈的行为、狡诈的心,如是的应该安住的。

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

表里如一:自己内心当中应该对上师恒时生起恭敬心,在表面上在自己的身语这样的行为当中也应该如是如理地恭敬。

不虚伪是非常正直,没有虚伪的心和行为。

一视同仁无贪嗔。意思就是说对于自己的上师也好,对于其他善知识也好,像这样的话都应该一视同仁的方式来对待的。

无贪嗔,就是对自己的上师不应该有一种贪欲心,对其他的善知识不应该有嗔恨心,因为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恭敬心和信心清净心很重要的,没有说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可以有贪欲心进行依止,如果对自己的上师有一种贪欲心来依止,这个是烦恼心,如果对自己的上师有贪欲心的话,那么对其他的上师善知识就肯定会引发一种嗔恨心,所以说如果有这样一种贪嗔的心态的话,就不是如理如是地依止的心态了,所以说对于这样一种各种各样的善知识都应该一视同仁的方式,没有贪嗔的方式来进行依止的,即便是某些善知识并不是自己的上师,但是也有必要必须保持一种恭敬的这样种行为或者说是恭敬的心态,这个方面还是有必要性的。

即于如是上师前,应具正念,谨小慎微;在如是具有法相的上师面前应该具有这样正念,正念就是不要忘失善的所缘,此处主要是在依止上师的方面,自己如理如法的行为不能够忘失,然后非常地谨慎,谨慎的态度依止的。

严禁身语意之一切罪行,具有正知;正知就是观察自己的身语意是否如法,是否违法等等,自己具有正知的缘故,观察自己的身体对上师是不是有不恭敬的地方,语言是不是有不恭敬的地方,还有自己的意是不是有不恭敬的地方,然后通过正知摄受严禁一切身语意的罪行,如是来进行安住的。

以心观心,不为烦恼所转,恒不放逸,如新媳或新比丘般寂静调柔,精进修持。

以心观心,通过自己的心来观察自己的行是否如理?观察自己的心不要被任何的烦恼所转。恒不放逸,恒时处于不放逸的状态当中。打比喻好像新媳一样或者犹如新比丘一样寂静调柔,新媳的意义前面讲过了,新比丘的他的威仪是什么样的呢?一般来说在刚刚受比丘戒的新比丘他的相续当中对学处或者对种种行为非常非常注意的,在走路的时候或者在吃饭的时候,在说话的时候都害怕违犯戒律的缘故,所以有的时候新比丘,刚刚授戒的比丘路都不敢走,话也不敢说,什么事情都不敢做,为什么?就怕稍微不注意违犯戒律了,这个是刚刚授戒的时候有这样种心态的,所以说这个是新比丘一样的寂静调柔,应该通过这个方面来精进修持。

《入行论》云:“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行(知)?”

在《入行论》当中,前段时间我们刚刚学过这段颂词,所以这个方面我们不需要多讲,只是在字面上过一下就可以了。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观察我这个犹如狂象一样的心,是不是紧紧栓在忆念一切正法的大柱之上,已经拴得很紧没有走失呢?像这样的话应该精进地观察自己的心,精进地修习禅定的人,应该控制自己的心,乃至一刹那也不要驰散于外境,在每一念当中都要恒时地观察我的心到底安住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中,我的心是安住在正法还是非法当中,所以说吾意何所知?就应该再在地进行观察。

又云:“合掌诚劝请,诸欲护自心,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寂天菩萨也是为了强调守护正知正念的,或者为了守护自己心的重要性,所以事先合掌劝请后学者,一切想要保护自己的自心的人,必须要致力地或者说努力地去恒时守护自己的正知和正念,正念和正知必须要恒时去守护,正知正念一走失,自己非常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过失。

独自住于室内时也不应有放逸的行为,当以正知正念摄持,因佛陀等具有天眼者可彻见一切故。

不单单是大庭广众当中,一般的人在大庭广众当中,在上师的跟前,比较容易保持自己的行为的,但是难于恒时保持的就是在寂静的地方,或者在自己室内独处的时候,这个方面一切的行为容易放逸,容易散乱,所以我们在独处室内的时候也应该处于一种不放逸当中,不应该有放逸的行为,当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行住坐卧还是必须要如理如法地安住的,为什么呢?因佛陀等具有天眼者,可彻见一切故。这些墙壁、房顶等等,只能够阻挡凡夫肉眼的视线的,佛陀或者菩萨或者护法神或者一些天神等等他们具有天眼的缘故,可以彻底见到一切,就是彻见一切,不要说佛菩萨等,实际上连中阴身,中阴身通过他的业力在获得中阴身的时候也是具有五通的,所以也能够见到一切行为,在这些面前自己的行为是没有办法阻挡的,没办法隐藏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必须要注意。

《入行论》云:“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惟已,则生惭敬畏。”

应该了知或者应该观想佛和一切菩萨众,通过他们的智慧眼,无碍的可以看到一介众生生起的行为和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所以说呢我的一切言行,一切的这样一种这个种种的这个起心动念等等呢,必定是显现在别人面前的,“如是思惟已,则生惭敬畏”那么这样思考之后呢,那么自己会生起这个惭愧心,或者生起这个恭敬心和畏惧心等等,那么生起惭敬畏呢就能够有效的制止自己的这个起心动念等等的妄念,然后呢一些不如理如法的行为呢都可以通过如是的观想进行这个遮止。

“此外,在何时何地,自心都不应散于善法之外。”还有呢不管在什么地方呢自己都应该与自己的境界相续啊,应该制心一处,不要散于这个善法之外,就是说这个方面呢让我们将心置于善法之处,那么收摄在这个善法的状态当中,那么除了善法之外的这些境界呢自己尽量不要这个散乱的。下面就是讲又云:“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那么对于这个没有意义闲谈或者很多赏心悦目的戏剧,那么做为凡夫人来讲,修行人来讲,最好呢是远离,如果说是迫不得已的面临这个境界的时候呢,尽量应该就说守护自己的心,不要生起这样一种贪著,就这个意思。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那么当自己没有意义的在地上或以说是挖割,然后呢就说是挖掘,然后是割草啊割树啊等等,还有在地上绘图啊,绘一些文字的时候呢,应该忆念如来的教言,“惧罪舍彼行”就是说是对于这个佛之最(11 分 45)来讲的话,对出家人对比丘呢也是做了遮止了,那么对于自心侧面来讲,或者说对于在家的角度来讲的话,那么就说只要是对于众生没有利益的行为都要舍弃的,这方面是佛陀对在家出家都做了这个教诫。还有呢就说是这个自己的这个暇满人身呢很难得,或时间是无偿的缘故呢,应该知道忆念这样一种教义,然后呢尽量使用一切时间来修行正法。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当自己的心、自己的身体要移动做其它的事情的时候,当自己的嘴要说其他的话的时候,首先呢应该观察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心呢,发心是否如理如法,然后调整自己的心之后呢,“安稳如理行”,那么就说稳稳当当的如理如实的去行持。“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那么当我的心正生起贪心的时候,或者生起、想要暴发嗔恨心的时候呢,那么这个“言行应暂止”,就是说必须要通过强制性的方式来使自己的身语行为呢就说是这个停止,如树样安住一段时间之后呢,自己的贪欲心,自己的嗔恨心呢就会渐渐的熄灭,那么自己的贪欲心嗔恨心熄灭之后呢,就不会通过贪嗔引发的身语而造罪。所以说呢这个也是这个教言呢也是使大乘菩萨呢舍弃这个贪嗔所造罪业的这个方式。

“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若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那么自己的心没办法安住沉淀开始掉举的时候,还有呢自己开始藐视他人的时候,或者自己缘自己的这样一种种种的功德生起的傲慢的时候,或者自己的心呢生起骄矜的时候,或者想要随意评论他人的时候,或者想要生起这个,伪呢就说是这个虚伪的心和狡诈的行,身口行为的时候,或者想呢要这个精勤的自赞毁他的时候,或者自己想要说粗语,想要说离间语的时候呢,全部应该如树安住。象这样的话,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烦恼风吹动,但是自己的根,自己的身语呢不能够行动,就好象这个大树呢,它上面虽然或可以被风就说吹的哗哗响,但是他的根深深的扎在泥土当中的缘故,不会移动的。所以说呢我们内心当中呢分别念虽然就说做为凡夫人来讲,不生是不可能的事情,或通过习气来讲肯定会频频生气。但是在生起这样一种这个烦恼,胡思乱想的状态的时候呢,应该忆念这些教言,忆念这些教言呢就说制止自己的这个身语,制止的自己的身语之后,自己的心呢也会跟随而平息的。

“或思名利敬,或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那么如果自己想思考得到,或者说想要得这些这个名声,还有就说利养恭敬的时候呢,或者想要就说是这个差遣其他人当自己的仆役的时候,或者想要人别人侍奉自己的时候呢,也应该了知这些过患,也应该思考这些不好的后果,然后呢自己如树而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那么想要削减其他人的这个利益,或者说是唯利是图,自己想要生起各自利益的时候呢,这个时候想要说话,或者想行为的时候呢,“如树应安住”那么应该如大树一样的安住,如如不动的境界当中。“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不耐呢就说是没办法忍耐,对于其他的这些这个修行啊,闻思修等等呢这样一个苦行呢无法忍耐的这个状态,或者对别人的厉骂,对别人的这个刁难他没办法忍耐,还有懒呢就是一种懒惰,惧呢,就是一种惧怕这样一种这个空性啊,惧怕三无(15 分 44???)世界成佛等等的时间这个等等呢叫惧怕。无耻呢就说相续当中生起无惭无愧的不知羞耻的这样一种这个心态,或者说做不知羞耻的行为的时候,还有呢就说言说一些无意义的绮语的时候,还有呢就说对于亲友生起贪爱的时候,“如树应安住”象这样的话应该如大树一样的安住在这样一种善所缘当中,安住在菩提心,安住在利他心,安住在这个舍私心这样一种这个善所缘当中呢如如不动。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观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那么这个以下好象是没学过的。那么“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呢就是说,应该观察此染污,这个此染污呢实际上后面有一个染污心的意思,应该观察这个染污心,什么染污心呢,就是被贪得、烦恼染污了这颗心,然后呢好行无义了这颗心,那么就说后面的这个心字呢和染污对照,和这个无义要对照的,那么我们这颗心呢如果经常被这个贪嗔痴烦恼染污,或者我们的心呢经常喜欢行持一些没有意义的法,一些没有意义的法呢主要是指世间八法,世间八法对我们的修行者来讲都是没有这个利益的,都是没有利益的。所以说呢对一切世间八法应该就说了知,应该就说看破,应该彻底的舍弃。唯求解脱难求利近福??【17:04】这个就是在《入行论》第六品当中呢也会讲到这个这样一种含义的。所以说所有一切这样一种利境呢,没有意义的这样一种事情呢,必须要知道呢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呢好行无义心呢也必须要舍弃。“观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那么观察完之后呢应该持对之行,应该守持一种对治的修法,“坚持守此意”这个“意”字呢就是指菩提心,就是指正知正念的心,所以说呢观了之后应该对治自己无意义的心,对治自己的染污心,使自己的心保持一种非常清静的状态。那么清净的状态这个当中呢,清净的状态的心当中可以引发这样一种这个菩提心,可以引发正知正念的这样一种善所缘。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这个呢也是讲到这个对于这个修行善法的时候呢,正确的做义,正确的做义呢大概这个方面呢是讲了九种。深信呢这个是第一种,深信呢意思就是说对于这个上师三宝,对这个大乘的佛法生起一个非常甚深的信心,信心呢啊就是进入一切正法之首,信为道缘功德母,这个是在《华严经》当中也是这样讲过的。所以说一个佛教徒,一个修行者,如果对于自己所修持的法,对于这个因果,对于这个解脱道等等,没有一个信心的话,绝对不可能去趣入的。所以说呢第一个必须要生起一个非常甚深的信心。极肯定呢就是一种定解,那么这种定解呢一方面是对于这个法义的一种定解,能过闻思修的次第呢生起一种极其甚深的定解,对于这样一种这个法界意义啊生起甚深的定解,也就是说对于大空性,大光明,或者说无二的境界生起了定解。对于自己肯定能成佛生起了定解,对于自己本身具备这样一种如来藏或者说法性光明就有了一定的定解。然后呢就说对于上师加持自己呢能够证悟呢生起一种定解。反正他对这样一种善所缘方面呢都必须要生起一种极肯定的定解心,有了这样一种信心,有了这样一种定解心的话,那么就可以作为自己修行的这个其他的顺缘。坚稳,坚稳实际上就是一种稳重,就是一种稳重的,坚忍而稳固的意思,坚忍稳固。那么一个修行人的心态不能够太脆弱了,不能太脆弱呢就必须要坚忍呢,象这样的话呢就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想想看,肯定会遇到很多很多这样那样的障碍,那么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的时候呢,如果自己的心太过于飘摇,太过于就是脆弱的话,那么没办法继续修下去的。刚开始一两天的时候我们遇到障碍可以修持,那么遇到障碍之后马上就转变自己的心,这个方面是不对的。或者说是按照全知上师的教言来观察的时候呢,凡夫人的心是极不可靠的。也就是说如果今天晚上我们发愿明天我们一定要好好修持,但是在明天起床的时候呢,这个心态早就已没有了。或者说是这个在早上起床时候呢发愿我今天一定要闻思修行,但是到中午吃饭时候呢这个心态已经没有了。所以呢就说明我们的心啊经常容易变化的,经常容易变化呢,那么这个经常容易变化的心有没有办法做一个修持菩萨道的这样一个坚实的后盾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呢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一个坚韧不拔的这样一种意志力呀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还有一种稳,稳呢就是稳重,稳固的这样一种身语意的行为。坚忍稳固呢这个方面呢也是修行一大要素。“恭有礼”呢,恭呢就是恭敬的意思,有礼呢就说是这个对于这样一种应礼之处,对于上师三宝等等呢就说是能够经常呢保持一种善的行为叫恭敬有礼。然后呢知惭,知惭当中呢包含了两个,知惭有愧,知惭有愧就是在这个知惭当中呢是完全包含的。如果不包含有愧的话,就只有八种,不够九种。但是呢在知惭当中包含了有愧的缘故呢就实际上就有两种了。加起来总数就是九种。

所以就说明我们的心经常容易变化的,那么这个经常容易变化的心有没有办法作为修持菩萨道的一个坚实的护盾呢?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对于修行人来讲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非常的关键的。还有稳,稳就是稳固或者稳重的身语意的行为,坚韧稳固这个方面也是修行的一大要素。恭有礼,恭就是恭敬的意思,有礼就是对于应礼之处,对于上师三宝等等能够经常的保持一种善的行为叫恭敬有礼。

然后知惭,知惭当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知惭有愧,知惭有愧就是在知惭当中完全包含的,如果不包含有愧的话只有八种了,不够九种了。但是在知惭当中包含有愧的缘故,实际上就有两种了,加起来总数就有九种。知惭有愧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对于造罪方面自己认为非常不应当,这个是知惭。然后对于对境来讲的话,很不应当这个叫有愧,这方面就是知惭有愧。或者有些佛经当中讲,知惭是畏人,有愧是畏天,因为知惭就是怕在人道当中,在人群当中受到呵斥等等,这个叫知惭。有愧就是在天人方面,在天尊方面自己怕受到呵斥,这个叫有愧,这方面只是解释的方式不同而已。

畏因果,畏因果是对于因果的果报生起畏惧心,生起很大的畏惧心,就知道现在如果自己的因不善的话,以后的果绝对是不善的,现在如果自己造轮回的因以后绝对是轮回的果的。所以说对因果的自性,对于因果的特法生起畏惧心,有了畏惧心之后自己就会如理如是的恭敬的去取舍。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也是有这样的道理的,菩萨他害怕在因上面就很注意了,在因上面非常取舍。然后众生畏果,众生在造业的时候根本不注意、不在乎,但是这个果报,恶果一生起来的时候就非常恐怖,谁愿意遭受贫穷啊,或者打击啊等等,都不喜欢的。但是众生就怕这个果,对于因方面就不注意。菩萨对果显现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是自己的业,所以说对于已经成熟的果报他不是很恐怖,但是对于因方面是非常恐怖的。

所以我们知道畏因果也是修行一大要素,只要对因果方面生起一种决定的信心的话,或者说真正的产生一个很深的畏惧心的时候,自己的身语意、行为绝对会如理如法,自然而然就会如理如法的。如果自己现在对修行不精进,或者对于其他的恶业还深深染著的话,就说明对因果之道还没有真正生起定解。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说为什么我自己能够这么精进去求法,为什么我能够忍受这么大的痛苦去苦行呢?就是对因果的道理生起了决定信。那么如果你们也能够像我一样对因果生起决定信,像我一样的精进,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起来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对于因果之道生起定解,对我们精进、对我们修法多大的帮助就是非常清楚的。

寂静勤予乐,

寂静是身语意三门必须要处于一种寂静的状态当中,如果自己的身语意三门不寂静就会引发很多散乱和罪业,所以说自己的身体寂静,然后自己的语寂静,自己的意寂静,身语寂静就是恒时安住在自己的坐垫上面,如如不动的看书啊、念咒啊,或打坐修法等等。语言寂静不要说很多的妄语、离间语、绮语和粗恶语,没有意义的废话彻底要斩断。然后口中或者禁语不说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就是精进的念咒,或者就是精进的念佛,读诵等等,这方面去实行的。自己的意寂静就是经常安住在法义当中,不被外面的五欲或外面的六境所染污、扰动,这方面就是意寂静。

勤予乐,意思就是说应该相续当中经常发起利他心,经常应该予乐给众生,安乐的心态恒时生起。

愚稚意不合,心切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这个应该指出对众生的一种心态,愚稚意不合,凡夫人和凡夫人之间都是一种愚痴的小孩子一样的一种心,所以说自己所说的话,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对于一个愚者凡夫来讲的话不顺他的心的话,或者说自己招到凡夫人的打击挖苦等的时候,自己的心感觉不合意。这个时候心切莫生厌,教诫大乘菩萨不要对这些愚夫众生,不要对凡夫众生生起厌烦心,为什么呢?彼乃惑所生,因为这些人的不如理的作意或者行为,他也不自在,他也是被烦恼推动而产生的,所以说应该知道他自己是不自在的。思已就情慈,思考完这个道理之后,应该对加害自己的众生应情慈,应该生起一种慈悲心,应该愿他得到安乐,应该愿他从这样一种不自在的烦恼相当中脱离出来,安住在一种寂静的行为当中,思已应怀慈。

如果自己能够生起这样的慈心的话,那么就会善待一切的众生,对于对自己好的众生,对自己中等的众生,乃至于对自己做害的众生,都能够生起慈心。如果能够对三种众生都能够生起慈心的话,那么就没有一个障碍你发菩提心的对境了。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为了自己和为了其他众生利行,利行就是获得这样一种殊胜的善行,不犯罪就是制止自己和他人的身语意不要造作罪业。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就是进一步应该通过一切如梦如幻的观想,一切都是幻化的观想,恒常守此意,就是恒常的守护如梦如幻的状态,或者说是利他的这种状态。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我应该再三的思考历劫得暇满,我现在这个暇满人身是经过了好多劫之后才获得的,也许以前我们得过人身,但是这个人身不叫暇满人身,一般的平庸的人身,一般的平凡的人身,他不堪修持正法的,真正能够修持正法的人身很多劫之后得以赐,这次我们得到了能够修正法的人身,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了正法,自己诸根不缺,然后一切无暇的过患已经舍离了,一切暇满的特性都已经圆满了,这个时候就最堪修持正法的,那么这样一种最堪修持正法的人身,历劫,在今生才获得的。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了知到暇满难得之后就应该好好的守持我这颗修法的心,或者说是利他的心,不动摇如须弥山一样,就是这样处在善所缘当中。

即刹那也不应散乱于非法之琐事上。

一刹那之间,就是说最高的标准,一刹那也不散乱,不应该散乱于非法琐事上面。

若长期依止上师,并依教奉行,畏惧恶趣等轮回痛苦,恭敬修法,精进修持,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则自然会生善法。

下面就是讲能生起善法的一些必要的因素,有什么必要的条件呢?如果具备这样的因素和条件我们可以具足善法,如果不具备这样一种因素人不一定生起善法。

所以说这个方面讲长期依止上师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长期依止上师可以得到很多很多开示,得到很多取舍之道,所以说对自己弃恶从善还是有很大的助缘。依教奉行,听了之后你不能够将上师的话当耳边风,认为这个肯定不是给我讲的,然后实际上上师就是给我们讲的,所以说必须要对上师的言教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可以断除恶业等持善法的。

畏惧恶趣等轮回痛苦,思考恶趣的痛苦,思考整个轮回的痛苦,那么就知道一切恶趣等轮回的痛苦都是恶业产生的,一切安乐都是善业产生的,所以说如果对于恶趣和轮回痛苦生起一种畏惧心,那么自己肯定会自然去精进修法的,而且肯定会修持出世间的正法。因为一切恶趣和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的缘故,所以说恶业和有漏善法都会导致恶趣和轮回的痛苦的缘故,那么自己肯定会斩断恶业,自己肯定会修持出离心摄受的正法。

恭敬修法,精进修持,对于自己所修持的法,就是实修的这些法,全部都是恭恭敬敬的非常精进的修持。像这样就是恭敬修法,恭敬修法实际上落在一个心态上面了,心态就是我们对于修法不能够散乱,不能够随随便便来,今天搞两下,明天搞两下,然后不恭敬的心态去修法,这个不行的,就是说戏耍的心态去修法是不行的,所以对于自己的实修法应该恭敬,就是要恭敬性的精进。

然后下面就是精进修持,精进修持主要是从时间的侧面讲的,敦珠仁波切以前做过教诫,在他的《西藏生死书》当中引用敦珠仁波切的教言,我们修法不应该像吃药一样,应该像吃饭一样,吃药和吃饭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实际上吃药是生病的时候才需要去吃,平时不需要的时候不许吃的,吃饭的话不管怎么样每天都要吃的,或者一天要吃三顿的,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修法不应该像吃药,吃药是很勉强的,或者很不乐意的心态当中去服药的,而且是偶尔性的去服药。吃饭每天都需要,而且自发性的去吃饭的,自发性的想要烹调等等的缘故,所以说我们修法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像吃饭一样的心态去修持非常关键,所以说精进修持,长时间的稳定的修持是非常关键。如果是这样的话,自然会生起善法的,相续当中的禅定啊、胜观啊,或者出世间的正道都是通过精进修法生起来的。

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这个也是一大要素,如果自己能够具备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前提,肯定会生起善法的,所以无垢光尊者在此处从若长期依止上师乃至于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这个方面我们要观察相续当中是否具备这样一种功德,如果有了这样的功德肯定会自然生起善法断除恶业。

《入行论》云:“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敬畏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恒随,长时间的跟随上师尊者,还有经常的听堪布赐予的这些正法方面的开示,然后碰到敬畏有缘者,对于上师正法有恭敬心的,对于业果等等有畏惧心的,这样有缘份的人是容易生起正知正念的,生起正知正念实际上就代表正法能够生起。

如是行持善法,恭敬上师也是指无有偏袒、一视同仁、不求名利、无有谄诳、表里如一。时时刻刻都应当如是而行,以此可圆满自之资粮净除罪障之故。

这个地方是在讲依止上师的主要的内容,那么为什么在依止上师的时候讲到这么多《入行论》当中的内容呢?为什么讲到很多生起善法的内容呢?实际上这个和科判当中应该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而依止实际上是有很大的关联的。那么如何具备正知正念,在这些《入行论》的颂词当中就讲的非常的清楚,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正知正念不放逸的这样一种相续,或者这样的修法的话,那么对于行持善法恭敬上师的时候肯定不会有偏袒心,不会有其他的名利心、谄诳心,肯定会表里如理的去依止的。

这个方面依止就是如理如法的依止,如理如法的依止就会生起这样的清净无垢的善功德。如果要依止上师过程当中有的时候生起恭敬心,有的时候会生起染污心,这个方面就是一种夹杂,就是有夹杂性,如果自己相续当中有夹杂性的话就不能够迅速获得加持。所以说我们自己的心恒时保持纯洁,恒时保持一种清净的心态那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说必须要通过这些教言,就是说认知,然后彻底斩断不如法的行为和作意等等。

所以这个方面教诫时时刻刻都应当如是而行,以此可圆满自之资粮净除罪障之故。时时刻刻这样行持的话就可以圆满自己的资粮,而且可以郊净除一切罪障,如果说资粮圆满了,然后罪障净除了,那么这个方面的果唯一是解脱,唯一是佛果,除了这个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果的缘故,所以说对于能够净除罪障圆满资粮之道必须要历厉生起。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自己有财供上师,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三门当令师欢喜。

自己有财供上师,就是指通过财物令上师欢喜,身语恭敬而承侍,是通过承侍的方式令上师欢喜,舍弃今生修正法,是通过修行的方式令上师欢喜。所以第一个是财供养,第二个是身语承侍供养,第三个是修行供养,那么这些方面就称之为三欢喜方式。科判当中讲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实际上这三种修法,这三种供品能够令上师欢喜的缘故,所以这个是上师生欢喜的因,从这个方面必须要了知三门当令师欢喜,自己的身语意应该尽力的使上师欢喜。上师欢喜之后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加持,就可以获得证悟的悉地。

自己有财供上师,还是要看上师的心态等等,如果上师遮止这方面不太重视的话,那么就尽量少做这方面的财供养。还有身语恭敬承侍,当然不一定是侍者,侍者也是给上师做承侍的人,还有给上师做事情的这些人都叫做身语恭敬而承侍。所以说在上师下面做很多事情的人,应该知道这个是令上师欢喜的一个近因,令上师欢喜的近因就可以直接遣除很多罪障,获得上师亲摄受的缘故,所以说有机会给上师做事情的时候,你必须要了知这个是圆满资粮,这个是清净罪障之道,必须要欢喜的去行持。

以前我们也讲过公案,讲过很多公案实际上都是提到这些问题的,仲敦巴尊者有三个弟子,三个前弟子一个主要是实修的,应该是仲敦巴格西,仲敦巴格西弟子有三个很厉害的。一个主要是实修的,一个是给上师做事情的,一个方面是给上师翻译的人,一个是给上师烧塔的人,最后是谁的证悟最高呢?实际上给上师烧塔的人他的证悟是最高的。?格西他是专门修法的人,他就认为我是专门修法肯定证悟比他们两个都高,但最后真正证悟很高的就是这个给上师烧塔的这个人,他的证悟是最高的。

还有金厄瓦格西他有一个弟子,经常给他自己的上师做打扫,然后做其他的事业,有一次他把上师的垃圾,房子里面的垃圾装在裙子里面然后准备出门去倒的时候,当走到台阶的第二阶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下子证悟法性了,他没有修持其他的法,但是他完全是通过给上师恭恭敬敬的做承侍,清净了自己的障碍,圆满了资粮,所以说上师的加持没有障碍、没有阻碍的方式入到他的心中,入到他的心中之后这个时候证悟的。所

所以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完全是通过对上师恭恭敬敬的承侍,就开始获得证悟、获得加持。这方面的意思应该是很清楚的,不管是自己给上师供养财物也好,还是说修持正法也好,还是说身语承侍也好,都是令上师生欢喜的方式,都是获得加持、获得解脱的正道。因此说自己看自己的因缘,看自己的缘份等等,然后如果是能够有财物给上师供养生欢喜的话也可以的,然后如果能够舍弃今生一心一意的修禅定、修止观,也是可以的,然后如果有因缘给上师做事情也是可以的。反正就看自己的心态,自己的发心,如果自己的心态、发心正确了,没有一个不是成为证悟之因,肯定是这样的。所以有的时候显现上面上师对他自己的侍者,这些清净的人,就是对侍者方面的关注也是非常明显的。

以前第三世江坤堪布仁波切他要圆寂之前,发生车祸之前,那天早上他的侍者给他穿裙子,他的侍者给他穿裙子的时候,他就给那个侍者说了三次,不管你知不知道我的加持都是一直跟着你一起的。他就在侍者给他穿裙子的时候一直给他说,给他讲了三次,他说不管你知不知道,不管你了不了知,那么我自己的加持恒时跟着你,恒时给你做加持的,就是这样的。所以对于上师做事情的方面,肯定上师的关注,他的慈悲心也会再再的加持,再再的关注的,所以这方面都是令上师生欢喜的方式。

还有就是讲舍弃今生修正法,在字句上就是四个字“舍弃今生”,但实际意义上真正要了知舍弃今生,它是一个大的系统,在整个修行法门当中舍弃今生的教授是非常甚深的,是非常广大的。比如说《开启修心门扉》、《山法》等等,这一类的教言都是舍弃今生的。那么自己修正法能不能舍弃今生,就决定你自己修正法能不能成就的一个必然的前提,如果自己通过舍弃今生的心去修正法的话,那么这个正法就会成为出世间道,如果自己没有舍弃今生,耽著今生去修正法,这个正法就会成为轮回之道。

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舍弃今生的前景,然后去修持小乘的人无我空性啊,出离心啊,大乘的菩提心,法无我空性,密乘的生圆次第等等,实际上这些都必须要舍弃今生的前提当中,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去修行正法的话,这个是令上师欢喜的,就是这三种方式。

那么这三种当中也可以分成三等:

上等者勤修正法;中等者身语承侍;下等者财物供养,必须做到其中之一。

在分的时候,上等供养就是勤修正法,一个真正的上师他对弟子勤修正法方面是最欢喜的。中等者身语承侍,中等的欢喜的方式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语言承侍上师。下等者是财物供养,就是这样的,这个是一般的次第。

有些时候是有特殊的,比如说前面我们讲的公案当中,身语承侍这个证悟最高的话,应该是按照他自己的心态,他自己的勤作去做的时候,他就成为最殊胜的了。一般来讲的话,勤修正法是真正的解脱的正道,所以说上师对勤修正法的人,或者说对于以正法供养是最为欢喜的。那么下等者是财物供养,这方面我们前面讲这是不一定的,有的时候你通过财物供养能够帮助上师承办很多事业的缘故,这个也是一种令上师再再欢喜的因,这方面都应该如是的了知。它不是一个决定的次第,从某个侧面,从着重的侧面进行宣讲的。但不管怎么样,必须做到其中之一,对于三种欢喜的方式我们最起码应该做到其中一个,如果有条件的话做两个,自己还有因缘的话做三个,都可以,又经常给上师供养,又身语承事,又祈请正法,当然这个很圆满的,如果是没办法做到三者很圆满的话,其中一者必定是做得到的,因为其中一者做不到的话,你通过什么来令上师欢喜呢?如果不令上师欢喜又怎么样获得加持和法义呢?所以我们就知道令上师欢喜的功德非常大,对自己修行正道的缘起也是非常非常殊妙的,很殊妙,所以我们就知道对于这些依止的方式再在地记在心中,再在去串习。

以前也有一个上师他有三个弟子,上师有一天很高兴,他说:“你们三个人每人做一句诗然后给我赞叹的。”上师显现上师很欢喜的时候这样的,三个人文法方面,写诗方面都不行,写出来的诗不符合文法,他说:上师的头很光、上师很喜欢吃肉、上师面前我顶礼。(最后实在写不出来的时候就“上师面前我顶礼”)这个写的时候上师特别高兴,显现上哈哈大笑,最后通过这个因缘,三个人还是四个人都证悟了,全部获得证悟。通过这样的方式,令上师生起欢喜心,我们看起来好像没有意义的事情,但实际上通过这个方式能够令上师生起欢喜的话,最后就成为证悟,法性的因。这些公案再在地看,再在去思考的话,实际上对自己有的时候很有启发性的。

下面讲第十一个科判:

戊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

他人谤师制止之,若无能力则思德,

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

这个是一种遮止的。他人谤师如果其他人诽谤自己的上师的时候制止之,这个时候必须要制止,制止的时候通过温和的语言来制止也可以,通过粗暴的语言来制止也可以,反正如果是其他人对自己的上师,当然有些时候生信心,有的时候不一定生信心,所以说如果诽谤自己的上师的时候,应该制止,这个是我的上师,请你不要讲他的过失,这方面别人一听的时候,就知道,不会再讲了,所以如果别人来诽谤自己上师说些不好听的语言的时候,必须要制止的。

若无能力则思德,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去制止别人的诽谤那怎么办呢?则思德,意思就是应该思维上师的功德,因为这个时候依靠这些外在的语言,通过别人诽谤的语言有的时候容易生起怀疑心,对自己上师容易生起怀疑,或者容易退信心,这个时候就要思德,要思维上师的功德,通过这个方面来抵制这些不如理的语言。

覆耳悲心行饶益,

覆耳,用自己的双手或者用自己的两个手指把耳朵堵住,不要听他们的话。

悲心行饶益,被对方,对说自己上师过失的人悲心行饶益,一方面自己把耳朵堵住,一方面对说上师过失的人通过悲心来行饶益,意思就是说他很可怜,他说圣者的过失或者说自己上师过失的缘故,他是个很可怜的人,所以但愿以后能够饶益他,从这个方面来悲心行饶益的。

莫依止彼勿交谈。这个时候不要依止彼,不要长时间和他交往,不要和他说话,否则的话会引发很大的过失。

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当思维上师的功德并以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来往、畅所欲言。

有些人通过恶语诽谤自己上师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地加以制止,如果没有能力制止的时候自己应该思维上师的功德,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不要和这样的人来往,不要和这样的人畅所欲言,像这样的话也是有这样一种依止的方式的,尤其是如果是诽谤自己上师的人如果自己还很和他高高兴兴地谈话,高高兴兴地住在一起,这方面会产生很大的过失,下面就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生甘露续》云:“若谤金刚阿阇黎,则以寂猛方式止,倘若无有此能力,当以正念捂自耳,莫依于彼勿交谈。

如果诽谤自己的金刚上师通过寂猛方式,寂就是温和的方式,猛就是粗暴的方式,像这样的话通过寂猛的方式来制止,倘若无有能力的时候通过正知正念思维上师功德的方式,捂住自己的耳朵,不要依止这样的人,不要和他交谈。

倘若与彼互来往,则堕恶趣受煎熬。”如果这个时候明明知道这个是诽谤自己上师的人,和自己的上师有矛盾的这种人的话,还要和他高高兴兴互相来往的话,则堕恶趣,自己通过这样一种恶业就会堕到恶趣当中,受到恶趣痛苦的煎熬,这方面必须要注意,再在地去思考,所以这个也是关系到平时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或者和别人交谈的时候,这个方面的实际操作,有的时候上师仁波切他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有些方面还是很注意的,有的时候比如说,其他人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上师首先要问,他和法王的关系怎么样?或者说对法王有没有信心?如果说是有信心可以去,或者有信心或者关系很好,这个方面的话就可以开许去做些事情,如果说对法王没有信心或者有时显现有矛盾的话,就不能去做,不能去依止的,或者说不能去交往,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观察这个人和自己的上师有没有矛盾,显现上有么有矛盾,或者说是有么有这样的信心,这方面进行观察的,如果说有矛盾,没有信心的话,这个方面首先就不要去交往了,如果交往了肯定自己最后夹在中间非常非常难受的,这方面一种示现可能会出现的,所以现在对这些教言每个人实际上都是有用的,首先观察,多问,多询问这个方面对自己来讲,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

戊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

以此生世成利益,以此就是通过前面如理如法依止上师的方式,就叫以此。

生世成利益,如理如是地依止上师的缘故,生生世世都能够成办利益的,成办什么利益呢?

值遇正士闻正法,首先今生当中如理如是依止上师的缘故,在后世当中在生生世世都会值遇殊胜正士,佛的化身菩萨的化身等等,都会值遇这样殊胜的善知识,然后生生世世当中都有听闻殊胜正法的机会。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地道就是五道十地的意思,地就是指十地,道就是五道,十地包含一些菩萨地,五道包含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的功德,反正五道十地的讲法都统称一切修持的功德,地道可以圆满,等持种种禅定可以圆满,陀罗尼,就是指像总持可以圆满,种种功德都圆满。这个以上就是自利圆满。下面两句就是他利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如果自己的功德圆满之后,就有机会或者说有能力给众生开示正法,有能力给众生摆设寂乐的喜宴,这个喜宴是一种比喻,实际上就是摄大法席,或者给众生宣讲种种的寂乐的妙法款待一切众生,以这样种妙法款待众生,让众生也能够获得殊胜的法义的意思,所以如是而行功德利益自己来讲暂时的功德和究竟的功德,自利的功德和他利的功德,都是通过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而成办的,如果说反方面我们观察的时候,反方面如果是不如理如是地依止上师的话,正士的功德,正法的功德都不会有了,自己很难遇到这样一种殊胜的上师,或者很难遇到这样殊胜的正法,有的时候如果依靠以前的业力,即便是遇到上师都是一种邪知识,或者没办法给你开导正道的这样一种上师,有可能遇到的,而且遇到这些邪法,这些地道等持都没有办法圆满的,反方面肯定有这样的过患。

《华严经》云:“嗟!善男子,如是依止承侍善知识,则能回忆宿世,利乐众生,值遇诸善知识,成就地道殊胜等持也。”

《华严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能够如理如实地依止和承事善知识的话,以后的功德可以回忆宿世,得到宿命通,利益一切众生的能力,可以值遇一切善知识,最后成就地道殊胜功德和等持,这是在《华严经》当中这样作宣讲的,这些内容从方方面面给我们开示从很多侧面给我们开示,实际上就是一个核心一个重点的话,如今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必须要如理如法地依止,尽量不要扰乱上师的心,尽量应该好好地去做上师欢喜的事情,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就能够得到第十二个科判当中所讲的一切的暂时和究竟,自利和他利的功德,否则的话很多的障碍、很多违缘都会因此而发生的。

甲四(远离恶友等)分六: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二、弃离造罪之亲友;三、弃离恶知识恶友之利益;四、彼等之摄义;五、依止善知识善友之教言;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乙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首先讲第一个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分别宣说弃离恶知识恶友与谨依善知识之教言:

下面是分别宣讲的:

如何弃离恶知识,如何弃离恶友,最后又如何谨依善知识等等,这个教言是分别宣讲的。

诸恶知识皆应舍,不具前述之功德,

破戒誓言过失多,慧浅寡闻无慈悲,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烦恼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传法亦成非法因,

如不净物旁生师,所化蛆眷多亦弃,

引具信者入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

在这个里面首先是总述应该抛弃恶知识,就讲诸恶知识皆应舍,一切的恶知识都应该舍弃,不应该依止这样的恶知识。恶知识的法相是什么?总的来讲的话,不具前述之功德这一句就是总的宣讲恶知识的法相。分别来宣讲,就是破戒誓言过失多,这个地方开始的。

就是这个恶知识破戒破誓言,对于相续当中共同的戒律经常破坏的,对密宗的誓言也是经常破坏的,尤其是他自己对他的根本上师、金刚上师曾经发手冲突矛盾,没法有忏悔清净是最为严重的,然后其他的密宗誓言也是经常破坏的。 过失多,相续当中很多很多这种过失,犹如下雨一样具备很多很多这样的过失。

慧浅,慧浅的意思就是说他的智慧非常的浅,不要说证悟甚深法性的智慧,实际上连世间的智慧,佛法当中闻思的智慧都不具备叫慧浅。寡闻就是对这些正道听得很少很少,因为对正道听闻很少的缘故,没办法给弟子遣除怀疑,没办法指引正确的修行方法。

无慈悲就是经常关心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钱财、自己的名声等等经常观照,对于众生、对于弟子缺少慈悲心,如果缺少慈悲心他就不会对弟子怎么样做饶益啊,怎么样对弟子的今生来世做帮助他不会考虑的,只要是能够得到钱财,能够得到其他的供养就足够了。所以说对弟子的相续,守护弟子的心这方面都不会考虑的。

懈怠愚昧我慢高,懈怠是对于善法没有兴趣的,像这样是懈怠。愚昧就是说对见解也是很愚昧,我慢高举,没一点功德,但是认为自己超胜一切,称为我慢很高。

暴躁粗野烦恼重,他的脾气是非常暴躁的,而且很粗野,烦恼非常粗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实际上对今生的世间八法非常有兴趣,经常去追求的,对后世的利益弃之不顾,反正不要说解脱,连后世自己的人天善果这个方面都是完全抛弃的,所以叫做贪图今生弃后世。做一个修行人来讲的话,应该将贪图今生的心和贪图后世的心易位,二者之间调个位置,一般的凡夫人对今生是很贪著,对后世不一定贪著。那么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入道的,首先应该对后世比较有贪著,对今生逐渐逐渐放弃,这个方面是入道的一个最基本的、最初的一个相。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不能算一个修行人,何况一个真正的上师呢。

传法亦成非法因,因为相续当中具备很多世间八法的心态,或者说没有慈悲心,或者具备很多过患的缘故,即便是给弟子灌顶、传法等等这一切都成为非法之因,全部都成为非法因,没办法成为正道之因缘。

如不净物旁生师,所化蛆眷多亦弃。不净物就是上师如不净物一样,就是一堆大便一样,就叫不净物。旁生就是他的种性犹如旁生一样的上师,所以说这个方面讲的话如不净物旁生师,非常不清净的意思,或者这个旁生非常下劣的意思,很下劣,就是他的作意都是旁生的作意。旁生的作意是什么作意呢?旁生的作意就是衣食,衣服倒不一定,像这样如何获得安乐,如何获得食物,这个方面是旁生它自己会作意的。

那么旁生会不会作意后世呢?旁生会不会作意大悲心啊,旁生会不会作意圣法呢?不会作意。所以说这些旁生它作意都是些睡觉啊,或是懒惰啊,或是吃东西呀,喝这些饮料啊,这方面是有兴趣的。所以真正一个上师不应该是安住在这些,如果执著这些的话,他是一个旁生种性的上师,不净物这个方面讲就是大便。

所化蛆眷多亦弃,就是说在一堆大便当中,有很多很多的蛆,很多很多的蛆围绕大便,依止这样大便再多有什么用呢?智者看起来就是发呕之处了,所以说不可能说它很多蛆围绕它,所以这堆大便应该是很殊胜的,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这样一种上师,他旁边的蛆眷,就是不清净的眷属再多,也应该抛弃的。

有些时候一个邪知识、一个恶知识他的名声很大,他的眷属很多很多,一万个人或者几万个怎么怎么样,但是这个方面讲,你本身是一个不净物的上师,你所化的像蛆一样的眷属再多有什么用呢?也应该抛弃他,所以他的行为不如法,他的眷属再多也不应该成为依止之处。

总的过患是什么呢?引具信者入恶道,就是说引导具信的人入恶道,毁坏具信者的资粮,毁坏具信者的慧命,所以对于这样的恶知识,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所以他会引导具信者入恶道的缘故,欲解脱者永莫依。像这样想要解脱的人,永远不要依止这个恶知识,对于这样的恶知识永远都要抛弃,就是这样一种殊胜的教言。

所以这个方面无垢光尊者教导我们观察恶知识的相,把恶知识的相讲得很清楚,把恶知识的相讲清楚之后,我们就可以长时间去观察,长时间去比较,善知识他应该具备什么相?恶知识他有什么相?然后一个弟子相续当中如果把这些知识牢牢掌握之后,他就有了一个智慧了,他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去观察,慢慢去分析的时候,他就会知道,这个就是一个善知识,那个就是一个恶知识,善知识应该依止,恶知识应该抛弃等等,这个方面就可以获得了。

还有为了避免我们后世遇到恶知识的缘故,今生当中对自己的上师如理如法的依止,如理如法的依止不会遇到恶知识的,这个方面也是一种因吧,像这样也是一种因。还有今生当中我们尽量的要小心,尽量的谨慎,对于依止上师方面,尤其是灌顶、传法等等的这个金刚上师方面,再再的去观察,再再的谨慎观察之后再依止。

千万不要说很多一大群人依止了,我也必须要去依止,好像不去就是吃了一个大亏一样,好像没捡到便宜一样,这个方面是不行的。就是说经过灌顶传法不是说要捡一个便宜,这方面如果你不注重捡一个便宜,以后就是痛苦的因了。所以上师再再教导弟子要稳重,对于一个新的上师、对于一修理不熟悉的上师,应该再再的观察,应该稳重,再再观察之后自己做呢是没有过失的。

还有要发很多愿,发愿生生世世弃离恶知识,生生世世当中依止善知识,就是在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里面就有这种愿,确确实实普贤行愿品当中有生生世世依止善知识,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啊,这个方面的愿文,还有通过这样的愿文,弃离一切恶知识,这个结束的时候也是这样发愿的。

所以经常这样发愿,通过这些法性力,通过这个愿文的加持力,自己在生生世世当中不会遇到恶知识,更何况说是去依止他们呢?这些因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想想看如果最初的时候我们对佛法发起一念信心,想要解脱然后入佛门,入佛门之后遇到一个恶知识,然后他给你引导,他给你灌输世间八法,或者说给你灌输其他的邪见,或者其他的知识的话,那么我们的一生就毁掉了,一生毁掉了不说,然后通过这个方面入恶道,入了恶道之后要入恶趣,然后要耽误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够解脱的。

所以说我们对于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方面的教言,必须要再再去思考,必须要再再发愿,然后祈请上师引导自己迅速获得解脱,否则的话还是非常危险的,这个方面应该好好的观察。

如是恶知识破别解脱戒及誓言,无有悲心,孤陋寡闻,懒惰懈怠,贡高我慢,暴躁易怒,五毒粗重,贪求现世之眷属资具、名闻利养,虽居静处却降下愦闹烦恼之雨,弃离后世,诽谤其他正法与补特伽罗,虽然口中传讲正法,也自以为是智慧,实际上未调伏自心,言行不一。

这些方面讲到恶知识的相,恶知识的相,他对别解脱戒及誓言违犯的,还有悲心非常寡少。孤陋寡闻就是说对于经教方面没有听很多,懈怠懒惰就是对正法没有兴趣方面讲的。贡高我慢就是经常显示一种慢相,暴躁易怒就是相续当中忍耐心非常非常的弱,五毒粗重呢,贪嗔痴、嫉妒、骄傲这方面没有对治性的。

贪求现世的眷属资具、名闻利养,对于现世当中如何获得眷属、资具、名闻利养方面非常有兴趣。虽然居于寂静处,但是经常降下愦闹烦恼之雨,经常处于愦闹烦恼当中。弃离后世,远离后世安乐的意思。

诽谤其他正法与补特伽罗,然后对于其他的正法经常诽谤的,对其他的补特伽罗经常诽谤的,所以说像这样这方面都是恶知识的相。还有口中虽然传讲正法,自以为是智慧的,自己以为具有智慧,实际上没有调伏自心,言行不一,有没有通过正法调伏自己的心,根本没有调伏自己的心,乃至于一点点的正法功德没有相续当中生起来,所以言行不一。

此等上师即是所谓的旁生种姓之上师。

这些上师就是所谓的旁生种性的上师,旁生种性的上师前面已经做了观察,为什么对应成旁生种性。

如不净物般的恶知识虽然聚集众多如蛆般的眷属,也只能将欲解脱的具信者引入恶趣,所以应当弃离这样的恶知识。

就是说犹如不净物一样的,像大便一样的恶知识他虽然也能具备很多很多蛆一样的不清净的眷属,但是也只能够将欲解脱的具信者引入恶趣而已。像这样恶知识,有的时候力量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平时多学正法,多学教义,像这样会随法而不会随人,如果自己已经学过了随法不随人的时候,在外表上面再怎么庄严,或者外表上面再怎么有势力有钱财,自己去观察之后都不会轻易依止的。所以无垢光尊者教导应该弃离这样的恶知识。

《佛藏经》云:“世间之敌仅仅掠夺生命,只是令己舍弃身体而已,不能令堕恶趣。

《佛藏经》当中讲世间的怨敌、敌人最多是掠夺自己的生命,就是使自己的身体烂坏而已,不能够使自己堕到恶趣当中。

而入邪道之愚痴者将求善义者引入地狱中千劫受苦。

入邪道的愚痴者就是讲恶知识,他自己入了邪道还不知道,那么就是非常愚笨的邪知识、恶知识将求善义者,就是求解脱、求善法的人,最终引入地狱当中千劫受苦。比如说一个恶知识他率先谤法的话,那么依止他的其他的人也是跟着谤法,然后如果他对其他的善知识,其他的正法说三道四的话,其他的人也跟着他这样说,所以说有的时候弟子行为和上师的行为绝对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刚入道的弟子相续当中虽然有善心,但是根本没有取舍的智慧的缘故,他就认为他的上师一切正确的,所以说就开始跟随而行,最后积累很多罪业而堕地狱当中千劫受苦。

何以故?因其行持有相之法,宣说颠倒之法故。

因为这样的恶知识行持这样一种相状之法,执著这样一种相状,然后宣说法的时候宣说颠倒之法,将善恶、是非、法和非法、世俗、胜义等等,全部颠倒宣讲,全部颠倒宣讲的缘故,就混淆了概念,就污染了弟子相续当中的心相续,最后也会堕落的。

如若宣说令入邪道之法,则较断一切众生之命罪还重。

如果一个人宣讲,能够将众生引入邪道这个邪法的话,这个罪过比斩断一切众生的生命的命根这个罪业还重的。因为一切众生的命根斩断之后,他只是这一世当中损害他的生命而已,罪过固然是非常严重的。但是这个方面斩断了一切众生的解脱慧命,斩断了一切众生解脱的慧根的缘故,所以说他的罪过是非常非常严重的。因此说在说法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照经教啊,或者按照传承上师的窍诀宣讲,千万不要将众生的心引入到邪道当中,产生一些断灭见或者说是恒常见等等,这方面都是要非常注意的。

下面第二个科判是弃离造罪之亲友。第一个是恶知识必须要抛弃,第二个方面就是恶友方面也必须要抛弃的。

乙二、弃离造罪之亲友:

弃离恶友之教言:

亦当弃离罪恶友,愈亲近彼愈增罪,

灭善降下烦恼雨,阻塞善道恶趣梯,

诽谤正士嗔白法,赞叹劣者依黑法,

赞扬同行不善者,恒时将其引入于,

邪道恶趣中之故,具慧眼者当远离。

这个科判可以说就是在弃离恶友方面做一些教言,恶知识可以说是力量很大,恶友的力量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说平时所交往的人这个方面也必须要再再的观察,再再的观察之后如果是善友就依止,如果是恶友必须要抛弃的。

因为依靠这样的恶友只能够增长相续当中不善,只能够使自己堕入恶趣的缘故,所以说具有慧眼的人必须要善加辨别,然后彻底的远离,就是说亦当弃离罪恶友。亦当这个亦字就是连接前面的恶知识,不单单是恶知识需要远离,亦当,也需要弃离能够引发自己罪恶的这样一种恶友,罪恶友必须要远离的。

为什么呢?愈亲近彼愈增罪的缘故,如果越亲近这样的恶友,越增加这个罪恶,那么这个恶友相续当中的贪嗔痴很猛厉,或者说对于自赞毁他,或者对于嗔恨善法等等,他相续当中都有这样一种恶业,所以说如果我们亲近他之后呢,自己相续当中很难具有的善心正见慢慢慢慢就开始已经远离了,然后相续当中的恶业就开始增长了,所以说如果越亲近这样的恶友会越增加自己的罪业。

灭善降下烦恼雨,意思就是说灭除自己相续当中的善根、善业,如果是已经有的已经生起来的善根、善业逐渐会消灭的,相续当中没有生起来的永远不会生起来的,这个叫灭善。降下烦恼雨,烦恼雨意思就是说非常非常的多,很多称之为雨,那么相续当中依止这样的恶友的缘故,自己相续当中最后会犹如下雨一样,不断的生起贪嗔痴、嫉妒、骄傲等等的烦恼。

阻塞善道恶趣梯,阻塞善道,那么通过这样恶友造罪之后,自己没办法通往善道,这个叫阻塞善道。恶趣梯就是下恶趣的梯子已经具备了,那么恶友就是下恶趣的梯子。所以如果依止这样的恶友了,他就可以顺利的下到恶趣当中。

诽谤正士嗔白法,就是说这个恶友,或者依止恶友之后我们也会开始对正士,对其他如理如是的修行人,上师、菩萨、佛等等,这方面开始有根无根的诽谤。然后嗔白法,对这些如理如是的修持出离心、菩提心等等的授受开始生起嗔恨心。

赞叹劣者依黑法,就是说对于行持下劣行为的人开始赞叹,他是怎么怎么了不起,他怎么样偷盗厉害或者杀生邪淫厉害,这方面开始赞叹。依黑法,就是说他自己或者引导自己也是相续当中依止这样的黑法而行。

赞扬同行不善者,同行不善者他必须要赞扬,就是说他做的怎么样,他都是和我们一起的,他做这个行为非常非常贤善等等,反正他开始赞扬这个同行不善。赞扬同行不善实际上就是使人产生一个错觉,实际上最后他就会认为自己行持的道不是恶道,因为有人赞叹的缘故,因为他有具备什么什么功德的缘故,所以说赞扬同行不善者会误导其他的人也开始行持这样恶业的。

恒时将其引入于,邪道恶趣中之故,那么这个恶友恒时将其或者自己会引入到邪道或者恶趣当中的缘故,具慧眼者当远离,具慧眼的意思就是说首先要辨别,辨别清楚之后远离这样一种恶友。

若依止了增长罪业、恒造罪恶、赞叹恶人、远离善法的恶友,则自己将被引入恶趣,所以必须弃离。

如果依止了能够使相续当中增长罪业,或是恒时造这样罪恶,或是说恒时赞叹恶人恶行,或是说远离善法的恶友的话,那么自己依止他的话,也将被引入恶趣当中,所以说必须要弃离的,必须要弃离。依止这样的恶友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但时间一长之后,再一反观自己相续的时候,早就染污的不是一般。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刚开始一个人他和另外一个人接触的时候,好像没有发觉很大的变化,但是过几个月过一两年之后,再一看他的行为,完全都不一样了,他相续当中的善心或者善行这方面早就已经没有了。然后相续当中的烦恼,很多很多恶业已经很厉害了。那个时候要给他教导根本没办法教导过来,这个方面也是发现过几例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依止的恶友,他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宝积经》云:“所谓之恶友,即一切灭善造罪之人,切莫亲近,切莫依止,亦不应见。”

所谓的恶友是一切灭善造罪的人,对这样一种人不要亲近他,不要依止他,乃至于发愿不要见到他,这样一种恶友。

又如颂云:“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谁依摄财物,不以法摄受,佛说恶师友,彻底远离之。”

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上师讲这个是个比喻,犹如这个声闻行者一样,他是精勤的利益自己,精勤利益自己不利益他人,像这样的话犹如这样一种利自不利他的这样的人一样,所以说这个方面是比喻方面进行讲的。然后谁依摄财物,不以法摄受,不管是谁依摄财物,就是说理解的时候依靠财物摄受弟子,不通过正法来摄受弟子。

佛说恶师友,彻底远离之,佛说这个就是恶师恶友,彻底应该远离。所以说如果要利益自己的弟子,或利益其他的众生,财物摄受他只是一个附带的,只是一个次要的,那么主要应该以正法摄受的,所以说这个寺院当中或者这个团体当中,一再用财物摄受这个弟子的话,那么弟子相续当中会不会以此财物摄受而生起善根呢?会不会依此财物摄受而生起解脱道呢?生起取舍的这样智慧呢?实际上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在一个地方,正法摄受为主,财物摄受为辅,这个方面弟子相续当中的智慧,正知正念,取舍之道,这个方面会再再增长的。所以说我们在看的时候,以后要看的时候,这个人他是正法摄受弟子,还是用财物摄受弟子,如果一再给你长工资或者一再给你长单资,这方面一方面当然好,或是说一方面讲没有正法还是不行的。

这一辈子就毁掉了,确确实实尤其是观察一些道场,观察其他一些地方的时候,不是说生邪见,但是有的时候这样想的,就是说对这些寺院当中的人,佛学院当中的人,要留他的时候一再许诺给你的饮食标准再给你提高一级,或是说给你的单资再给你提高一个等次,将你房子里的设备又给你圆满一点,或就是说怎么怎么样。

这个方面讲的话也可以,但一方面讲的话,如果没有一个正法摄受的话,那么单单用这个方式能不能帮助他生起这样的智慧,很困难的,非常非常困难。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如果一个出家人,或者一个修行人,只能够在财物啊,房子的大小啊,或者说装饰啊,这些方面去一次又一次,这方面做的话,确确实实他出家一辈子,是不是真的被毁掉了?

所以说一个人出家的话或者修行,应该对智慧、对断烦恼这个方面应该再再增上才对,如果单单在这个方面去增上的话,最后在死的时候肯定会后悔的,就从这个方面非常的不好,非常不吉祥的。

所以说如果谁单单从财物摄受,不从正法摄受,佛说恶师友彻底应该远离。还有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这个方面从另外一个侧面讲,因为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的话,那么从某个侧面来讲的话,有些地方讲的话,如果你依止一个声闻行者的话,那么你相续当中的大乘心、大悲心也好,利他心也好,求佛的心也好,慢慢慢慢会消减,所以说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也可以安立成恶友。

尤其对于修大乘者来讲的话,退失大乘行持小乘,这个是魔业之意,这个就是个魔业。所以很多的魔他也是千方百计的让一个大乘行者怎么样让他退一个大乘的心,怎么样让他入一个小乘,像这样他非常精勤去做的。如果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那么勤利己不利他的人,算不算一个恶友呢?如果按照大乘的标准,或是按照究竟标准来看的时候,也应该划在恶友当中。

所以说菩萨戒当中也是规定,不能够在声闻寺院住七天的这样戒律也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时间住长了之后,自己的心态、自己的行为难免不受影响,所以像这样从这个侧面也可以讲,也可以观察的。有些在小乘的寺院、小乘的国家,修学一段时间之后,最后就不承认大乘了,他就认为只是小乘是究竟的,大乘没有不承认,这个方面是不是一种例子呢?也可以这样观察吧。

反正声闻勤利己,利自不利他的话,从比喻方面也可以讲,然后从实际情况来讲,可以说这样安立吧。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这个声闻修行者他必定是发了出离心的,必定也是追求解脱道的,所以说相续当中也有出离心和空性慧,那么这个方面是不是一种恶友呢?可以说从狭义的侧面来讲不能算,广义的侧面如果单单观照大乘的侧面来讲,能够使自己退失大乘的心,退失大乘菩提心,退失求佛的心的话,也应该算是一种恶友,这个意义请大家还可以进一步观察。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五十七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讲第五品,第五品主要是宣讲,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当中分别了善知识的法相,恶知识的法相,如何鉴别恶知识,如何依止善知识的种种殊胜的教言,现在已在宣讲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的总的教言,总的教言当中今天讲第三个科判,第三个科判是

乙三、弃离恶知识恶友之利益:

如果能够弃离恶知识和恶友的话,在这个里面宣讲他的功德和胜意。

不依止恶知识、弃离恶友之利益:

远离恶友恶知识,今来世乐成妙德,

获解脱道恒增善,永远不见恶劣者,

亲睹佛子中怙主,垂念自己赐加持。

临终安乐趋善趣,具彼不可思议德。

如果是一个修行人能够善巧地辨别恶知识的相、恶友的相,了知到他们对自己恶劣的影响之后,自己就要远离这样的恶友恶知识,如果这样远离恶友恶知识的话,今来世乐成妙德,今来世乐的意思就是今生也安乐,后世也安乐,今世和来世都是安乐的,成妙德的意思就是说能够成就很多殊妙的功德。

获解脱道恒增善,已经能够进入或者踏入解脱正道当中,在修持正法的时候也能够恒时增长善根,恒时增长善法。

永远不见恶劣者,今生当中如果远离恶友恶知识的话,通过这样的等流,在生生世世当中永远不可能见到恶友者,不可能依止这样的恶劣者。

亲睹佛子中怙主,垂念自己赐加持。还有其余的功德就是能够亲睹佛子中的怙主,就是讲佛陀,自己能够面见佛陀,能够值遇或者亲睹佛陀,听法或者做供养等等。

垂念自己赐加持。生生世世依止善知识的功德力也能够感召佛陀垂念自己,给自己赐予殊胜的加持。

临终安乐趋善趣,因为今生当中如理如实地依止的缘故,临终的时候也不会有忧悔,临终的时候会非常安乐的,如果依止恶知识,临终的时候会非常地后悔因为恶业会现前、恶行会现前的缘故,因为远离了弃离了恶知识,依止善知识修行正法的缘故,在临终的时候必定也是显现安乐而且在死后绝对是趋向于善趣或者趋向于净土。

具彼不可思议德。以上是略说,实际上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般若八万颂》云:“须菩提,弃离恶友之功德不可思议,恒行善法,见诸善逝,临终安乐,转生善趣,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迅速现前无上真实圆满菩提果。”

在《般若八万颂》当中,在经典当中也是对须菩提尊者这样讲的,弃离恶友恶知识的功德不可思议的,下面就略述。

第一个是恒行善法,恒时都能够行持善法,因为远离了恶知识的缘故,没有人教唆自己行恶法的缘故,所以说自己的身心不可能受到污染,所以说能够恒时地行持这样的善法。

见诸善逝,就是通过修持善法发善愿的缘故,能够生生世世能够遇到善逝,见到善逝佛陀。

临终安乐,就是在死的时候肯定会非常安乐的。

转生善趣,在后世会转生到善趣当中。

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因为此处主要是宣讲大乘菩萨的修法的缘故,所以也能够在生生世世当中不离开菩提心,恒时修持增上菩提心,通过修持菩提心,增上菩提心的缘故,迅速现前无上真实圆满正等觉。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就可以成佛,度化一切众生。

下面是第四个科判:

乙四、彼等之摄义:

恒依正士与善友,以此增上诸善业,

灭尽罪惑止过患,成就增上决定胜,

现世安乐后得果,成人天师恒具义。

前面主要是侧重于远离恶友恶知识方面讲的,这个地方主要是侧重于恒依正士和善友方面讲的,如果能够恒时的依止正士善知识,和依止这样种善友善道友的话,以此增上诸善业,通过这个可以增上身语意的一切的善友功德。

灭尽罪惑止过患,相续当中以前有的罪惑和过患,逐渐逐渐就可以消尽或者终止不会再造了,没有造过的罪惑或过患,通过依止善知识和善友的缘故,也永远不会再造这样一种罪惑和过患,即便是造了之后都知道必须要忏悔,通过迅速忏悔的方式而得以清净的。

成就增上决定胜,这个就是讲暂时的增上生的果位和究竟的决定胜的果位在自己身上都是可以获得的。

现世安乐后得果,在现世当中因为行持了善业调服烦恼的缘故,现世当中也是非常安乐的,后得果,在后世当中也绝对能够获得殊妙的果位。

成人天师恒具义。最后自己成为人天导师佛陀,所以说依止正士和善友是恒常具有实义的,或者成了人天师之后,对自己和他人恒时具有真实义。

《毗奈耶经》云:“持梵净行者乃殊胜善友,若依止之者梵行究竟、增上善根,成解脱因故,诸长者当身恭敬、语敬语、以畏惧心依止也。”

持梵净行者乃殊胜善友,我们的善友是什么样的一种身份呢?应该了知是持梵净行者,持梵净行,这个“梵”字以前我们解释过,这个“梵”字有的时候称之为梵天之道,如果是指梵天的话,梵净行主要就是指修持升梵天的行为,修持升梵天的行为主要是断除不净行,断除不净行这个淫欲心或者淫欲的心念的话,就称之为断除了淫心,然后再守持戒律称之为梵净行,有些地方这个梵是指涅槃,是指解脱的,所以说梵净行就是指修持得到涅槃正道,此处的梵净行可以同两者讲,一方面作为修行者来讲断除淫欲,断除不净行,从第二个方面讲,这些道友都是发起出离心真正希求解脱涅槃妙道的,所以说可以称之为梵净行者,这些乃殊胜善友。

若依止之者梵行究竟、增上善根,成解脱因故,依止这样一种持梵净行的道友善友的话,可以使自己的梵行得到究竟,依靠善友增上自己的种种善根,成为解脱的胜因,所以诸长者当身恭敬,长者应该是指通指修行人而言的,因为在佛经当中有的时候经常用一些敬语,比如具受或者长者、长老等等,这方面都是用敬语的,所以说诸长者也就说指后来修行者当身语意都能够恭敬,身体方面对于这些梵行的道友作顶礼、作承事,这方面就是身体方面的恭敬。

语敬语,就是对于这样一种梵行道友不要说粗语、不要说离间等等这样一种语言,应该恒时说敬语,说谛实语等等。

以畏惧心依止也。自己心理面对持梵净行的道友应该有一种畏惧心或者说应该有一种恭敬心,通过恭敬心缘故自己生怕在梵行道友当中开始生起过失,所以说自己的心恒时有这样一种畏惧的,通过这样一种身语意而恭恭敬敬地依止,如果这样依止的话就可以成为梵行究竟解脱的胜因。

《念法经》云:“若依止善友,则具清净正知正念且能圆满善根。”

如果依止这样种善友的话,可以使自己具有清净的正知正念,可以圆满自己的善根,除了善知识之外,依止一个很好的善友,对自己的修行也绝对是能够增上的,自己依止善友的话,身语意的行为,身语意的一切的状态都潜移默化慢慢慢慢就可以增上,慢慢慢慢就可以断除过失等等。

下面讲第五个科判:

乙五、依止善知识善友之教言:

依止善友善知识,增长善资得乐果,

不畏三有利乐广,成办无量众二利。

上师乃是佛化身,浊世如是而显现,

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一切善知识。

那么这个科判当中呢主要是侧重再进一步教导我们应该就说依止善知识和善友,那么如果能够依止善知识和善友的话,“增长善资得乐果”那么自己的善资粮,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都能够不断的增长,然后呢通过这样一种善资粮呢因果不会虚耗的缘故呢最终可能是会获得这样安乐的果报的,“不畏三有利乐广”“不畏三有”这个方面就说是自己根本不畏惧三有,不畏惧整个轮回,那么它的意思就是指作为一个大乘菩萨来讲的话,不能够一个人躲在涅槃的境界当中呢不出来利益众生,小乘的根性或者说一般的这个初学者,他会对整个三有轮回生起极大的恐怖,如入火宅一样等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有这样一种想法的话,他修行呢主要就是如何使自己最迅速的时间当中超离三有轮回,而大乘菩萨呢就说是他一方面自己愿意脱离轮回痛苦,但一方面想到其他的众生如此痛苦的缘故呢,相续当中根本不堪忍,所以说呢他就会再再转生到三有当中,再再转生到轮回当中,如此的去利益众生的。那么就说是这个作为这个菩萨呢在这个资粮道,加行道,或者说在见到修道这方面呢,都会不断的这个化生,或者说不断的投生到轮回当中,这个方面是在《专案经论??》【11:16】当中也是讲过的四种投生的方式,通过善业力投生哪,或者通过这样一种这个等持续投生哪,自在神通力投生,这个方面是讲了四种的。那么如果能够恒时的依止善知识善友听闻大乘的殊妙的正法,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讲的话,那么麦彭仁波切教诫对初学者来讲的话,尤其是大乘的种性呢,应该多给他宣传一切如梦如幻,给他宣讲三界整个轮回如梦如换幻的。那么如果他知道一切轮回,三界是如梦如幻的话,他就知道在如梦如幻的这个三界当中,不可能有真实实实在在的痛苦,所以说呢他就会舍弃畏惧心,他就会真正发起广大心而投生在轮回当中。

如果在对于初学的菩萨,再再的宣讲,再再的给他教诫轮回的这个过患哪,或者说种种恐怖之相的话,初发心的大乘菩萨呢有可能就这个不敢投生轮回当中。那么只不过呢就说在刚入门的时候,如果一点都不宣讲这样一种三有轮回的痛苦的话,他自己都没办法发起菩提心。他如果自己没办法发起这样出离心的话,又怎么样能够对一切众生发起菩提心呢。所以说呢如今呢在很多教言当中是非常着重的宣讲这样一种三有的轮回的痛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引导这样一种这个众生呢,进一步可以说拓宽自己的心胸,然后对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但是呢如果长时间能够依止善知识善友的话,不管怎么样,只要自己获得功德之后呢,肯定会再再的投生轮回当中去利益一切众生的。所以说呢长时间依止这样的善友善知识,就会不畏三有。“利乐广”那么在三有当中呢做这个广大的利乐众生的事业,所以说呢就叫做利乐广的意思。

“成办无量众二利”总之呢如果能够成办他利的话,自利也是同时成办的,所以说是这个成办无量众二利。那么在很多就说是这个窍诀当中讲过,那么如果自己发心发愿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话,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利呢是顺便成办的,自利就可以顺便成办。就好象自己烧火的时候呢,烟就说不求自得一样,或者自己烧这些木柴的时候,这些炭不求自得一样。所以说呢如果能够成办他利的话,自利是不求而得的,就是这样一种含义。那么如果你自己单单求自利,能不能够附带成办他利呢,这个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说是专一的求他利,自利是绝对可以附带成办,这个就是很多上师和佛陀再再教诫的,对我们来讲必须要了知的。“上师乃是佛化身,浊世如是而显现”,再次重申呢因为前面已经讲过的,上师他如何显现他的事业啊,他的事业等同佛陀的缘故呢,所以说和佛相同。或者上师是佛陀化身的缘故呢是这个相同的。这个地方呢再次宣讲呢上师就是佛的化身,在浊世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呢,就如是通过凡夫善知识的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就说灌顶传法,至于这个开示啊,或者说是引导我们修行善法等等,在浊世当中呢就是这样显现的。“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一切善知识。”所以说呢我们如果要这个真正的成办殊胜的二利,或者说真正要修持殊胜的善法的话,离开了善知识的指引,那是非常容易迷失的。所以说从现在乃至于这个成就之间,从成就乃至于成佛之间,乃至菩提果之间呢当依一切善知识,实际上都要依止一切的这样一种善知识。当然善知识的法相呢前面已经再再的宣讲过了,那么就说是这个不管从八个侧面,九个方面,或者说从??【14:38】的四个侧面,反正呢就说这些善知识呢都要超胜自己的功德,那么这些善知识呢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智慧等等。这方面的话呢应该恒时的依止一切善知识。现在我们就说学习这个教言,一方面是要知道如何依止和他的利益,一方面也必须要再再的发愿生生世世当中呢止于亲近的上师,然后呢听闻正法,修行正法等。

《殊胜等持经》云:“善男子,末法之时,我化现为善知识宣说此等持法门,是故善知识乃汝之本师,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止且恭敬承侍。”那么在经典当中呢也是教诫,那么就说是在末法的时候,在后代的时候呢,就释迦牟尼佛本师说呢,他化现为善知识的形象,然后呢宣讲殊胜等持的法门,所以说呢善知识呢就是这个后代这些修学弟子的本师。乃至于成佛之间,菩提果之间都应该依止而且呢恭敬承侍。

下面讲第六个科判呢如理依止之功德:

以此无偏现净观,圆满慈悲菩提心,

增上证悟与觉受,利他无量成所愿。

“以此无偏现净观”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以此无偏”,这个无偏就是说无偏,不偏堕无偏颇的意思。然后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呢,前面讲过,不能够有这个偏袒心,不能够有这个偏颇之心。那么“现净观”这个现呢就是对一切显现,净观呢就说是这个都能够做清净观的意思,那么因为就说是这个上师在我们面前显现的时候呢,相合我们的烦恼心等等,有的时候呢不一定显现象释迦牟尼佛一样十全十美的这样一种化身的。所以说呢这个方面就教诫我们应该无偏袒的依止。那么对于上师的一切显现呢都要安住在清净观当中,都能够观一切都是清净的,观上师的一切身语都是一种清净的这样一种这个本体,这样叫做现净观。“圆满慈悲菩提心”如果能够通过这样一种这个无偏,或者说是显现一切都是清净的观想的话,就可以获得很多利益。获得什么利益呢,圆满慈悲菩提心,首先呢慈悲心可以圆满,然后呢第二个是菩提心可以圆满了。我们通过这个方面呢就知道如何如理如实的依止的话,通过上师的大悲加持,自己相续当中,本身就具备这样大乘的种性,所以说呢因缘具备之后,相续当中的慈悲和菩提心呢都会这个就说是自然而然引发的。

以前我们也讲过这样一种这个一个修行者,一个修行者他自己在家里可以说在祈祷上师的时候呢,突然得到上师的加持,然后相续当中呢就不可抑制的对一切众生生起了这个大慈悲心,或者说生起很强烈的大悲心,他自己呢一直在家里哭,然后要到上殿的时候呢都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这样一种这个大悲心。所以说上殿的时候用皮带蒙着自己的头,然后呢就说是进到这个经堂里面去共修这样一种这个念诵啊这些法义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得到上师加持之后呢,自己梦魅以求的这样一种出离心啊,或者慈悲心啊菩提心啊,这个方面呢这样一种殊胜的大乘的根本都会生起来。所以说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修慈悲心的时候,一方面对于所缘哪,对于这个正所缘哪,再再去观察,再再去忆念,就说引发这个慈心的方法,引发菩提心的几种教授也好,或者祭天菩萨所传的三种教授也好,这方面再再去观想,再再去串习,这个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呢还要就说再再的祈祷上师,比如说自己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呢,当一个小段,比如说修一个修法结束之后,自己就可以说从这个所缘当中出来,然后呢马上是关在头顶上,猛烈的祈祷,祈祷之后呢就说是祈祷发愿让上师加持我生起菩提,然后再进入所缘再去观修。修一段时间之后又出定,然后又开始祈祷。通过这个方面的这个修持的话,应该是很快的。因为一方面是自利,一方面是他利的缘故,尤其是上师???【18:22】所以说呢如果自己祈祷上师的话,肯定会生起一个大悲心和菩提心。

“增上证悟与觉受”然后如果生起了慈悲菩提心之后呢,自己就入了证道,入了证道通过修持慈悲菩提心,自己很多资粮可以迅速的积累,很多障碍呢通过慈悲菩提心的加持呢可以迅速的消减。所以说这个时候呢相续当中这个证悟自然而然的会引发,还有呢很多的觉受呢也自然而然会引发。这个方面主要是承担自利,“利他无量成所愿”呢主要是成办他利,那么就是说对于这个无量无边的众生就能够做真实的利益,对无量众生可以作利他,成就一切众生的所愿,成就自己的所愿。那么自己的所愿是什么,自己的所愿就是利益众生,那么有的时候我们想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份当中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到很多这样一种可怜众生的时候呢,有的时候啊就是说不是恒常的,但是呢就是说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刹那就想真的想帮助他们,真的怎么样能够使他们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这方面的心呢也会生起来。但是呢自己本来自己就是一个巨富【19:20】的凡夫,自己没有很多证悟的功德,所以看到众生受苦的时候就干着急,看到众生受苦的时候只有给他们念咒啊念佛啊,或者给他们发愿哪,但是在当前对他能不能够起利益,当前很难对他们起利益的。所以说呢如果自己证悟了法性之后呢,证悟和觉受已经增长的时候,就可以真实的对众生做加持做利益,那么自己的愿望呢就可以如实的成办。

《顶宝龙王请问经》云:“天子,若依止善知识恭敬承侍,则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获得殊胜大悲等持,不离智慧波罗蜜多,令一切众生圆满成熟,圆满一切所愿。”那么在这个经簿当中也是对天子这样教诫的,如果依止善知识,然后呢也进一步也能够恭敬承侍受学一切利益的话,那么就可以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那么佛陀的一切清净刹土自己可以亲自看得到,或者有时候呢可以亲自到佛的刹土当中去这个听受正法。那么这一句呢“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呢,我自己想呢也可以和前面的现净观这个呢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因为现净观呢前面已经解释成对上师的一种依止的方式,完全从因的侧面讲的。那么如果现净观对着讲义这个方面呢,如果从果味方面来讲的话,如果能够真正的依止上师啊现净观,现净现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这个净呢就是可以理解成净土的意思,所以说呢从这个侧面呢也是可以去观察的。

依止善友善知识,增长善资得乐果,

不畏三有利乐广,成办无量众二利。

上师乃是佛化身,浊世如是而显现,

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一切善知识。

那么这个科判当中呢主要是侧重再进一步教导我们应该就说依止善知识和善友,那么如果能够依止善知识和善友的话,“增长善资得乐果”那么自己的善资粮,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都能够不断的增长,然后呢通过这样一种善资粮呢因果不会虚耗的缘故呢最终可能是会获得这样安乐的果报的,“不畏三有利乐广”“不畏三有”这个方面就说是自己根本不畏惧三有,不畏惧整个轮回,那么它的意思就是指作为一个大乘菩萨来讲的话,不能够一个人躲在涅槃的境界当中呢不出来利益众生,小乘的根性或者说一般的这个初学者,他会对整个三有轮回生起极大的恐怖,如入火宅一样等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有这样一种想法的话,他修行呢主要就是如何使自己最迅速的时间当中超离三有轮回,而大乘菩萨呢就说是他一方面自己愿意脱离轮回痛苦,但一方面想到其他的众生如此痛苦的缘故呢,相续当中根本不堪忍,所以说呢他就会再再转生到三有当中,再再转生到轮回当中,如此的去利益众生的。那么就说是这个作为这个菩萨呢在这个资粮道,加行道,或者说在见到修道这方面呢,都会不断的这个化生,或者说不断的投生到轮回当中,这个方面是在《专案经论??》【11:16】当中也是讲过的四种投生的方式,通过善业力投生哪,或者通过这样一种这个等持续投生哪,自在神通力投生,这个方面是讲了四种的。那么如果能够恒时的依止善知识善友听闻大乘的殊妙的正法,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讲的话,那么麦彭仁波切教诫对初学者来讲的话,尤其是大乘的种性呢,应该多给他宣传一切如梦如幻,给他宣讲三界整个轮回如梦如换幻的。那么如果他知道一切轮回,三界是如梦如幻的话,他就知道在如梦如幻的这个三界当中,不可能有真实实实在在的痛苦,所以说呢他就会舍弃畏惧心,他就会真正发起广大心而投生在轮回当中。

如果在对于初学的菩萨,再再的宣讲,再再的给他教诫轮回的这个过患哪,或者说种种恐怖之相的话,初发心的大乘菩萨呢有可能就这个不敢投生轮回当中。那么只不过呢就说在刚入门的时候,如果一点都不宣讲这样一种三有轮回的痛苦的话,他自己都没办法发起菩提心。他如果自己没办法发起这样出离心的话,又怎么样能够对一切众生发起菩提心呢。所以说呢如今呢在很多教言当中是非常着重的宣讲这样一种三有的轮回的痛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引导这样一种这个众生呢,进一步可以说拓宽自己的心胸,然后对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但是呢如果长时间能够依止善知识善友的话,不管怎么样,只要自己获得功德之后呢,肯定会再再的投生轮回当中去利益一切众生的。所以说呢长时间依止这样的善友善知识,就会不畏三有。“利乐广”那么在三有当中呢做这个广大的利乐众生的事业,所以说呢就叫做利乐广的意思。

“成办无量众二利”总之呢如果能够成办他利的话,自利也是同时成办的,所以说是这个成办无量众二利。那么在很多就说是这个窍诀当中讲过,那么如果自己发心发愿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话,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利呢是顺便成办的,自利就可以顺便成办。就好象自己烧火的时候呢,烟就说不求自得一样,或者自己烧这些木柴的时候,这些炭不求自得一样。所以说呢如果能够成办他利的话,自利是不求而得的,就是这样一种含义。那么如果你自己单单求自利,能不能够附带成办他利呢,这个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说是专一的求他利,自利是绝对可以附带成办,这个就是很多上师和佛陀再再教诫的,对我们来讲必须要了知的。“上师乃是佛化身,浊世如是而显现”,再次重申呢因为前面已经讲过的,上师他如何显现他的事业啊,他的事业等同佛陀的缘故呢,所以说和佛相同。或者上师是佛陀化身的缘故呢是这个相同的。这个地方呢再次宣讲呢上师就是佛的化身,在浊世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呢,就如是通过凡夫善知识的形象显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就说灌顶传法,至于这个开示啊,或者说是引导我们修行善法等等,在浊世当中呢就是这样显现的。“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一切善知识。”所以说呢我们如果要这个真正的成办殊胜的二利,或者说真正要修持殊胜的善法的话,离开了善知识的指引,那是非常容易迷失的。所以说从现在乃至于这个成就之间,从成就乃至于成佛之间,乃至菩提果之间呢当依一切善知识,实际上都要依止一切的这样一种善知识。当然善知识的法相呢前面已经再再的宣讲过了,那么就说是这个不管从八个侧面,九个方面,或者说从??【14:38】的四个侧面,反正呢就说这些善知识呢都要超胜自己的功德,那么这些善知识呢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智慧等等。这方面的话呢应该恒时的依止一切善知识。现在我们就说学习这个教言,一方面是要知道如何依止和他的利益,一方面也必须要再再的发愿生生世世当中呢止于亲近的上师,然后呢听闻正法,修行正法等。

《殊胜等持经》云:“善男子,末法之时,我化现为善知识宣说此等持法门,是故善知识乃汝之本师,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止且恭敬承侍。”那么在经典当中呢也是教诫,那么就说是在末法的时候,在后代的时候呢,就释迦牟尼佛本师说呢,他化现为善知识的形象,然后呢宣讲殊胜等持的法门,所以说呢善知识呢就是这个后代这些修学弟子的本师。乃至于成佛之间,菩提果之间都应该依止而且呢恭敬承侍。

下面讲第六个科判呢如理依止之功德:

以此无偏现净观,圆满慈悲菩提心,

增上证悟与觉受,利他无量成所愿。

“以此无偏现净观”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以此无偏”,这个无偏就是说无偏,不偏堕无偏颇的意思。然后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呢,前面讲过,不能够有这个偏袒心,不能够有这个偏颇之心。那么“现净观”这个现呢就是对一切显现,净观呢就说是这个都能够做清净观的意思,那么因为就说是这个上师在我们面前显现的时候呢,相合我们的烦恼心等等,有的时候呢不一定显现象释迦牟尼佛一样十全十美的这样一种化身的。所以说呢这个方面就教诫我们应该无偏袒的依止。那么对于上师的一切显现呢都要安住在清净观当中,都能够观一切都是清净的,观上师的一切身语都是一种清净的这样一种这个本体,这样叫做现净观。“圆满慈悲菩提心”如果能够通过这样一种这个无偏,或者说是显现一切都是清净的观想的话,就可以获得很多利益。获得什么利益呢,圆满慈悲菩提心,首先呢慈悲心可以圆满,然后呢第二个是菩提心可以圆满了。我们通过这个方面呢就知道如何如理如实的依止的话,通过上师的大悲加持,自己相续当中,本身就具备这样大乘的种性,所以说呢因缘具备之后,相续当中的慈悲和菩提心呢都会这个就说是自然而然引发的。

以前我们也讲过这样一种这个一个修行者,一个修行者他自己在家里可以说在祈祷上师的时候呢,突然得到上师的加持,然后相续当中呢就不可抑制的对一切众生生起了这个大慈悲心,或者说生起很强烈的大悲心,他自己呢一直在家里哭,然后要到上殿的时候呢都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这样一种这个大悲心。所以说上殿的时候用皮带蒙着自己的头,然后呢就说是进到这个经堂里面去共修这样一种这个念诵啊这些法义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得到上师加持之后呢,自己梦魅以求的这样一种出离心啊,或者慈悲心啊菩提心啊,这个方面呢这样一种殊胜的大乘的根本都会生起来。所以说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修慈悲心的时候,一方面对于所缘哪,对于这个正所缘哪,再再去观察,再再去忆念,就说引发这个慈心的方法,引发菩提心的几种教授也好,或者祭天菩萨所传的三种教授也好,这方面再再去观想,再再去串习,这个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呢还要就说再再的祈祷上师,比如说自己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呢,当一个小段,比如说修一个修法结束之后,自己就可以说从这个所缘当中出来,然后呢马上是关在头顶上,猛烈的祈祷,祈祷之后呢就说是祈祷发愿让上师加持我生起菩提,然后再进入所缘再去观修。修一段时间之后又出定,然后又开始祈祷。通过这个方面的这个修持的话,应该是很快的。因为一方面是自利,一方面是他利的缘故,尤其是上师???【18:22】所以说呢如果自己祈祷上师的话,肯定会生起一个大悲心和菩提心。

“增上证悟与觉受”然后如果生起了慈悲菩提心之后呢,自己就入了证道,入了证道通过修持慈悲菩提心,自己很多资粮可以迅速的积累,很多障碍呢通过慈悲菩提心的加持呢可以迅速的消减。所以说这个时候呢相续当中这个证悟自然而然的会引发,还有呢很多的觉受呢也自然而然会引发。这个方面主要是承担自利,“利他无量成所愿”呢主要是成办他利,那么就是说对于这个无量无边的众生就能够做真实的利益,对无量众生可以作利他,成就一切众生的所愿,成就自己的所愿。那么自己的所愿是什么,自己的所愿就是利益众生,那么有的时候我们想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份当中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到很多这样一种可怜众生的时候呢,有的时候啊就是说不是恒常的,但是呢就是说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刹那就想真的想帮助他们,真的怎么样能够使他们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这方面的心呢也会生起来。但是呢自己本来自己就是一个巨富【19:20】的凡夫,自己没有很多证悟的功德,所以看到众生受苦的时候就干着急,看到众生受苦的时候只有给他们念咒啊念佛啊,或者给他们发愿哪,但是在当前对他能不能够起利益,当前很难对他们起利益的。所以说呢如果自己证悟了法性之后呢,证悟和觉受已经增长的时候,就可以真实的对众生做加持做利益,那么自己的愿望呢就可以如实的成办。

《顶宝龙王请问经》云:“天子,若依止善知识恭敬承侍,则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获得殊胜大悲等持,不离智慧波罗蜜多,令一切众生圆满成熟,圆满一切所愿。”那么在这个经簿当中也是对天子这样教诫的,如果依止善知识,然后呢也进一步也能够恭敬承侍受学一切利益的话,那么就可以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那么佛陀的一切清净刹土自己可以亲自看得到,或者有时候呢可以亲自到佛的刹土当中去这个听受正法。那么这一句呢“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呢,我自己想呢也可以和前面的现净观这个呢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因为现净观呢前面已经解释成对上师的一种依止的方式,完全从因的侧面讲的。那么如果现净观对着讲义这个方面呢,如果从果味方面来讲的话,如果能够真正的依止上师啊现净观,现净现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这个净呢就是可以理解成净土的意思,所以说呢从这个侧面呢也是可以去观察的。

《顶宝龙王请问经》云:“天子,若依止善知识恭敬承侍,则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获得殊胜大悲等持,不离智慧波罗蜜多,令一切众生圆满成熟,圆满一切所愿。”

在经部当中也是对天子这样教诫,如果依止善知识然后也进一步恭敬和承侍受学一切密意的话,那么就可以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佛陀的一切清净刹土自己可以亲自看得到,或者有的时候可以亲自到佛的刹土当中去听受正法。那么这一句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我自己想也可以和前面的现净观,这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

因为现净观前面已经解释成对上师的一种依止的方式,完全从因的侧面讲的,那么如果现净观对照讲义,这个方面如果从果位的方面讲的话,如果能够真正的依止上师,现净观,现净观的意思就是能够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这个净就是可以理解成净土的意思。所以说从这个侧面也是可以去观察的,亲睹一切如来刹土。

然后获得殊胜大悲等持,殊胜的大悲心和这样的等持可以获得。不离智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就是菩萨道的核心,所以说如果自己能够掌握般若波罗蜜多,能够受学不离智慧波罗蜜多的话,自己相续当中的烦恼的种子或者实执的种子,在最快的速度当中就完全可以消灭的。所以在《四百论》当中也是讲过的,如果能够对空性、对智慧波罗蜜多生起合理的犹豫,就是说自己认为百分之六十应该是空性的吧,像这样生起这样一种怀疑的话,那么很快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解脱的。

月称菩萨在注释当中打比喻讲,就像一条鱼,渔夫在钓鱼的时候这个鱼已经吞了诱饵,吞了诱饵之后,这个时候它虽然还在水中,但是马上就会从水中脱离到干地上面去的,因为吞了诱饵之后这个渔夫一使劲马上它就从水里出来了。所以说我们已经吞了智慧波罗蜜多的诱饵之后,如果真正对空性正见生起合理的犹豫,现在虽然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心都是凡夫的心和凡夫的身体,但是很快就会从轮回当中解脱。这个就是空性的妙力,这个就是空性的不可思议的功能力,所以说如果能够不离智慧波罗蜜多的话,肯定会很快成熟解脱的。

令一切众生圆满成熟,圆满一切所愿,那么就能够令一切的众生他的相续圆满,然后成熟,一切的自他的愿望都能够承办的。

以上已宣说了上师之法相。

这个以上对于上师的法相,如何依止上师的方法,附带宣讲恶知识的法相,恶友的法相,以及弃离恶教言等等,还有他们的过患和功能都已经完全做了宣讲了。

下面就讲第五个科判,了知取舍之后求悉地之理:

那么知道了取舍,自己会如理如法的依止,那么如理如法依止之后呢,那么就修持上师瑜伽,修持上师瑜伽的时候应该向上师求悉地。求悉地的意思就是说求成就,求上师赐给自己加持,让自己获得种种成就,这个方面就是修持上师、依止上师的最根本的一个所依。这个分五个方面讲行宣讲的:

甲五(了知取舍后求悉地之理)分五:一、修法;二、念诵法;三、修事业;四、分别之次第;五、功德。

这一段宣讲实修上师的方法,怎么样实修上师的方法,那么实际上很多地方每一个修法都宣讲上师瑜伽的殊胜方便,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同样也宣讲了如何对上师进行观想,如何祈祷,然后祈祷的方式、窍诀都在这个科判当中宣讲的非常详细的。所以对这些科判应该好好的去看,好好的去体会,然后好好去实修,争取在相续当中获得上师的垂念和加持。

乙一、修法:

了知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理后,于此宣说求悉地之理:

于些宣说求悉地之理,也有很多次第,首先是如何观修祈祷上师的方法,下面就宣讲:

如何观修祈祷师?平时积资与净障,

昼观顶上夜心间,随信观想根本师,

本尊空行无有别,相好严饰四周绕,

空行勇士传承师,意供祈求赐所欲。

无垢光尊者说怎么样观修,怎么样祈祷上师呢?这方面就讲了,当然这个地方所观修的所祈祷的上师绝对是标准的善知识,绝对是真实成就的善知识,否则你给他观修他都不知道,他是一个凡夫人,你给他观修祈祷,怎么样观修祈祷他都一点不知道,没有察觉的话,那就没办法给你赐加持了。所以说前面所讲的这些善知识的法相,绝对是佛或者佛陀的化身,他能够了知你的祈祷,他能够给你赐予加持的这样一种合理上师。

那么怎么样观修和祈祷呢?平时积资与净障,这个就是平时的修法平时的瑜伽,除了我们在上坐的时候真实开始观修上师瑜伽,或真的开始祈祷之外,平时积资和净障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助缘。如果平时自己没有积累资粮,没有净障的话,那么相续当中的福报太浅了,然后障碍非常非常多的话,那么这个障碍就成了你自己和上师沟通的,或者说心相续当中显现上师加持的一个大的违缘、大的障碍,大的跟迷雾一样的,很浓很浓的迷雾来的时候,自己看不到外境的。

所以说这些障碍就是可以说是阻碍自己得到上师加持的根本的原因,所以说平时的时候应该精进的积累资粮,然后精进的修净障法,净障法包含修百字明啊,或者修金刚萨埵啊,念三十五佛忏悔文等等,或有的时候念心经回遮,或者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念诵净除障碍的祈祷文,比如说“智波格热灿加当……”这样一种颂词,这个颂词实际上就是麦彭仁波切他专门造的一个颂词,非常非常殊胜的,我们一切外内密的障碍通过祈祷八大莲师、八大菩萨、八大持明、八大法行,像这些圣尊都可以将外内密的一切障碍无余的消尽。那么如果障碍消尽之后,顺缘就成办,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很容易得到加持的。那么这些平时的助缘,平时的功课,必须要再再的重视,再再的实行。

下面讲正行,正行之后,昼观顶上夜心间,是观想的方式,昼就是白天,白天观想上师的时候主要是将上师观在自己的头顶,观在自己头顶这个时候有两种观想方式。有的时候如果要向上师祈祷的话,如果向上师猛厉的祈祷,观想在前面的虚空当中,前面虚空当中面朝自己而住,自己面对面的向上师祈祷,然后加持,上师放光。

还有观想自己头顶上,方向是和自己一个方向的,自己朝东上师的面相也朝东,这个方面主要是降甘露或者直接放光加持的比较殊胜的一种观想方式。总之,上师以前再再讲过,这个到底怎么修持,到底怎么样观想,要看你自己依靠什么样的仪轨,仪轨当中怎么样要求的你就怎么样去做,仪轨当中要求你观想在前方虚空当中和自己面对而住,你就这样观想。如果观想自己头顶上,你就观想头顶上,所以说尽量避免自己去杜撰,自己去想怎么样观想好,这个方面尽量避免的。所以说你自己修哪一个仪轨,你就按照这样的仪轨来修持是非常应理的,这是昼观顶上。夜心间,就是讲自己睡觉的时候,在自己睡觉的时候就把上师观在自己的心间,然后通过这个方面来进行修持而忆念的。

随信观想根本师,这几个字它的意思就是说跟随自己的信心来观想根本上师,那么这个是什么意思?实际上上师在讲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有很多根本上师,有些人认为一个人是不是只有一个根本上师,上师说这个不一定的,一个人他可以有很多,几位上师一起根本不矛盾的,根本没有什么相违的。还有随信观想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你对哪一位上师有信心,就随你的信心去观想。不一定要观想哪一位上师,哪一个,这个是不一定的。

对法王如意宝有信心,观想法王如意宝,对仁波切有信心观想仁波切,益西彭措堪布有信心观想他,然后有些还有?活佛,丹增活佛,隆多活佛等等。这些方面反正你认为对这个上师的信心非常非常的强烈,非常的不共,然后你就这样去观想,那么这个时候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那么在观想的时候有些人会这样想,我这么多上师观想一个舍弃其他的不应理吧,那么这个法王、仁波切以前做过教诫的,这个时候在观想的时候你可以观想一位上师的身相,很多很多上师的本体就观想一个本体。比如说观想法王如意宝的时候,其他的很多得过法恩的,或者给自己传灌顶啊这方面的金刚上师就观想和法王如意宝一个本体,全部都是,很多上师一个本体当中安住的,然后形象上观想一个形象,这个方面不会有舍弃其他的上师的过患,也不会有其他的疑惑,而且在祈祷一个上师的时候,其他的上师已经同时做祈祷了。

那么这个根据是什么呢?根据就是说一切上师的法身本来就是无二的缘故,所以说如果能够了知这个道理,就是说修上师也好,修本尊也好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修本尊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所有的本尊的本体是一个本尊,所以说自己观想一个,平时专修一个,那么所有的本尊融入到一个本尊当中,所有的心咒融入到一个心咒当中,所以观一个本尊相当于观一切本尊,念一个心咒相当于念一切本尊的心咒。这个也是以前法王如意宝曾经做过教诫,对我们来讲也是很多关键的,必须要了解的一个修法。

随信观想根本师,观想根本的上师这个方面是观想他本来的样子还是观想其他的佛菩萨的样子呢?在这个当中没有讲,没有讲观成其他的上师,观想其他的佛菩萨的形象,在此处应该指自己的上师是什么样的一种样子,在世间上示现的法相就这样观想他的法相就可以了。

应该在此处,应该是指自己的上师是什么样的一种梯子,在世间上示现的法相就这样观想他的法相就可以了。

观想根本师,本尊空行无有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根本上师和本尊、空行没有差别,也就是说把根本上师和本尊、空行无二无别的方式观为一体,就是没有什么差距,没有什么别别他体的方式进行观想的,这个就是莲花生大士的窍诀。

相好严饰,上师具有种种相好严饰的,四周绕,就是讲下面的空行、勇士、传承师,这些四周围绕,上师居中,然后我们四面八方有很多无量无边的空行母,还有很多勇士,这些都是成就者,还有和自己有法缘的传承的上师,四周团团围绕。

意供祈求赐所欲,在自己观想,在座上的缘故,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意幻供养,通过观想很多很多供品,然后对上师做供养,然后再再的祈求赐给自己的所欲,赐给自己的悉地,这方面就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还有上师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这个根本上师是不是一定要给自己怎么样灌顶、传法、传窍诀呢?这个不一定的。这个时候就引用了噶玛巴的教言,噶玛巴他是怎么讲的呢?他说一个根本上师不一定得到这么利益才是根本上师,比如说你依靠一个法本,或者依靠一个清净的显现,通过这个法本自己生起了慈悲菩提心,依靠这个法本自己生起了证悟等净无二的正见,即便是你和这个上师从来没见过面,但是也可以作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就是从这个方面做了观察教诫的。

打比喻讲,法王如意宝,以前一个人问法王如意宝,你的根本上师是谁呢?法王如意宝回答说是全知麦彭仁波切,那个人说你是不是因为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名气很大你就说是你的根本上师?实际上连全知麦彭仁波切的面都没见到过,全知麦彭仁波切圆寂的时候,法王如意宝显现上面还没有降生的,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说是没见过面。但是我们知道法王如意宝在 15 岁的时候,念诵了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文一百万遍,然后念诵《直指心性》的颂词一万遍,然后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大礼拜一百万次,像这样念《直指心性》的时候突然获得加持而证悟大圆满实相,所以从这个侧面讲法王如意宝说根本上师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当然托嘎如意宝肯定是根本上师的,前面仁波切说一个修行者有几个根本上师不相违,所以很多时候法王如意宝在讲上师的时候都说麦彭仁波切是他的上师,这个方面也有讲的。

所以说我们知道,从真正显现上面的话没有见过,但是通过这样一种法本,通过这样一种祈祷力,通过这样的意传加持,证悟了大圆满心性的缘故也可以安立成根本上师。所以说我们自己对于哪位传承上师,无垢光尊者也好,麦彭仁波切等等这些方面。或者有些道友没有见过法王如意宝,不管见没见过,反正对上师有很强的信心,就是修持上师瑜伽得到加持的话当然可以作为自己的根本上师的,这个是没什么怀疑的。

而且有些显教的上师也可以自己的根本上师,比喻就是宗喀巴大师的上师仁达瓦,从显现上面讲仁达瓦上师没有给宗大师传过什么密法,但是宗大师一直将仁达瓦上师作为自己的根本上师这方面去对待的。所以说这样一种根本上师主要是帮助你证悟或者这方面的上师的,其他的灌顶也算,上师在这个地方做了教诫。

《聚宝续》云:“何人少许念上师,此福无有边际也,胜过十万劫之中,观修十万本尊身。”

这方面主要是首先让我们知道修上师无比的功德,修上师无比的功德是非常非常超胜的。何人少许念上师,不管任何一个人少许的忆念自己的上师,忆念自己的上师就祈祷,观想在自己的头顶,观想在自己的心间,然后再再的对他观想祈祷忆念的话,这个叫少许念上师。乃至于自己在一座当中,五分钟、十分钟乃至于半个小时等等,像这样的时间当中忆念自己的上师,呼唤自己的上师的话,此福无有边际也。实际上这种福德是没有边际的,没办法揣测的。

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样一种大的功德呢?胜过十万劫之中,观修十万本尊身,观想本尊,本尊可以是佛陀,也可以是文殊、观音等等的这些大菩萨,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自己的本尊,本尊就是再再不离开的一个圣尊,再再修持不离开的,不远离的圣尊称之为本尊的。那么观想佛陀的功德应该是很大的,在佛经,在这些论典当中都再再讲,你能够观想,能够忆念佛陀,他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大的福报,具有很大的福德。那么这个时候讲观想十万本尊,而且是在十万劫当中,十万劫当中观想十万本尊功德肯定很大,但是不如少许,在短时间当中忆念上师的功德大,就是从这个方面做了教诫的。

所以说即便是我们要修本尊的时候,也应该将本尊的本体观想成上师的本体,所以说就是说本体是上师,形象显现成金刚萨埵,或者显现成观世音菩萨等等的形象,这个方面实际上是和修上师瑜伽没有什么差别的。就是说平时我们要这样修持成就很快,如果是别别修持,把上师不管不观想,也不观想上师他的本体,然后单独观一个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这个方面是成就很缓慢的,无垢光尊者《虚幻休息》当中也专门在这方面做过教诫的。

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士将此义以窍诀法而言:

此义主要是讲如何观想上师的意义,如果观想上师的窍诀,通过窍诀把它归纳来宣说的时候,就是下面这段话来了解的。

我们平时祈祷时,应将上师、本尊、空行三者合在一起修持,

前面就是讲到了随行观想根本师,本尊空行无有别,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在观想的时候主要是观想上师的本体,然后再同时观想上师就是本尊,上师就是空行。当然你如果要将本尊、空行这些融入到上师的身体当中,这样观想无二无别也可以,然后你直接观想本尊的本体、空行的本体就是上师,上师就是本尊,上师就是空行,这个方面也是可以的。总之,将上师、本尊、空行合在一起修持有很大的必要性。

有什么大的必要性呢?下面讲:

因上师赐加持、本尊赐殊胜悉地、空行遣除违缘并且主要成就共同悉地。

因为上师是赐加持的来源,本尊是赐悉地的来源,这个方面讲是赐殊胜的成就的来源,殊胜成就主要是出世间的果位,出世间的证悟。然后空行呢,这些空行母主要是遣除违缘的,自己修行当中的一切违缘,空行负责为他遣除。还有主要成就共同悉地,共同悉地主要是讲世间的一些共同成就,世间的一些共同的这些神通啊,世间共同的一些八大成就等等,这方面都称之为共同悉地,共同悉地不一定是出世间的证悟,但是有些时候获得殊胜悉地的时候也可以获得共同悉地。

那么前面就这样讲过了,如果自己修法的时候将上师、本尊、空行合在一起修持,在修上师的时候同时能够得到上师的加持,也能够得到殊胜的悉地,也能够遣除违缘,也能够成就共同的悉地。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将上师瑜伽和其他的本尊空行合二为一来修持的缘故,合二为一来做祈祷的缘故,所以在侧面讲的时候,上师、本尊、空行各有分工,上师他主要是负责赐加持的,本尊主要是负责赐予殊胜悉地的,空行主要是负责遣除违缘的。

那么现在自己上师、本尊、空行观为一体,合为一体观修的时候呢,加持也得的到,殊胜悉地也得的到了,然后遣除违缘,成就共同悉地都得的到,所以说这个就是莲花生大士的窍诀。我们在观想的时候应该把这些窍诀记在心中,有的时候自己在修法的时候,观想的时候就差那么一个作意,差那么一个作意之后自己的修法显得就不太圆满了。如果能够把这样的修法记在心中,那么一切上师的本体是一个本体,在修上师的时候本尊空行合二为一进行修持的时候,实际上这样一观想一作意之后,再再养成习惯的话,那么在一座当中,或者在修一个上师的时候都能够具备其他的一切一切的功德和悉地的。

所以我们在修上师的时候应该知道上师能够赐给我们加持,上师绝对能够赐给我成就的,祈祷上师就可以遣除违缘,因为上师、本尊、空行本来就是无二无别的缘故,这方面应该多多去做观想和思考。

下面就开始宣讲修持的方式,前面获得成就共同悉地之上,像这样主要是莲花生大士的窍诀,怎么样将上师、本尊、空行合二为一做观想。下面即坐于舒适座垫以下,开始具体介绍修持上师瑜伽的方式。当然在《三处三善引导文》当中,无垢光尊者著的心性休息实修法当中也有一个专门修持上师瑜伽的方法,还有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的修法,这个方面也有很多了。《大圆满前行》当中也有上师瑜伽的修法,《开显解脱道》当中也有上师瑜伽的修法,反正自己选定一个,选定一个上师瑜伽每天修,而且不间断的修持,在自己起床的时候,或者在修禅定、修大悲菩提心的时候,首先忆念一次,然后开始进行修法的话是很殊胜的。

意思就是说这么多上师瑜伽修法自己观察,哪一个自己最适合或者最喜欢修持的,选定一个之后,然后再再去修持,像这样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加持。

选定一个之后,然后再再去修持,像这样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加持。

即坐于舒适座垫上,皈依、发心后于空性中,将自己明然观为有信心的一本尊,

首先他的环境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如果是一个非常溃闹的地方,自己的所缘、自己的心不能静下来。所以他的一第一个条件应该是相对比较安静的地方。还有自己的坐垫是比较舒适的,比较舒适的坐垫,比较软或者软硬适中的坐垫。在打坐的时候最好屁股那个地方稍微垫高一点点,这样坐的时候比较方便。还有自己在上座之前,还有其他地方介绍的时候,自己要准备修法,不管是修什么法,其他的琐事尽量都要结束。自己在上座之前,尽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挂碍的,忘了没有关门,或者忘了什么东西没有收拾,自己的心刚刚上座的时候就会散乱,所以在上座之前,尽量把这一切的事情全部结束,全部做完之后,再没什么挂碍,然后开始一心一意进行上座,可以修持。

然后前行是皈依和发心,皈依是皈依上师三宝,发心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如是修持这样的法。然后观想空性,将一切都观想成空性。

“于空性中,将自己明然后观为有信心的一本尊。”这方面是说,在修持的时候,自己怎么样处理。自己观想成自己有信心的本尊。如果自己对观音菩萨有信心,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观音菩萨。首先是这样观想,所以说将自己观为有信心的一本尊。

上狮子日月莲花上,根本上师威光灿然,四周为有法缘的传承上师所环绕,空行如云密布。

在自己的头顶上,自己已经观想成一位圣尊,然后在自己的顶上有狮子座,狮子上面有日垫月垫还有莲花,在这上面根本上师威光灿然。在自己的根本上师四周,有很多有因缘的、有法缘的、和自己有传承因缘的传承上师在周围环绕。“空行如云密布”,空行和勇士犹如乌云一样,密布在周围。

若喜广修,则迎请智慧尊者后作意幻供养、赞颂、忏悔罪业等。

因为众生的根性有差距,所以有的时候有的众生喜欢广修,喜欢非常广的修法;有些众生喜欢略修的修法。这里说,如果你喜欢广修,就开始迎请智慧尊者,然后对这个智慧尊者开始进行意幻供养、赞颂、忏悔罪业、积累资粮等等,这就是它的不同之处。

如果自己喜欢略修,就不需要迎请智慧尊者,其他的进行行意幻供养这些都可以免了。就是直接进行念诵和祈祷。

若略修,则念诵三遍:“上师佛陀如意宝,以及本尊空行众,恭敬顶礼而皈依,供养内外密供品,分别忏悔一切罪,随喜一切诸善根,祈请广转妙法轮,祈求不入涅槃地,愿赐共不共悉地,遣除魔障及违缘,成就圆满菩提果。”

自己在祈祷的时候,应该对上师进行猛烈的祈祷,应该知道上师就是赐予加持的来源,自己一切的成就都依靠上师而成办的。所以自己相续当中清净的信心必不可少。对于上师的这种依赖心和恭敬心必不可少。那么再通过这个方面,就是猛烈地念诵这些祈祷文。

“上师佛陀如意宝”,上师就是佛陀,上师就是如意宝一样,如意赐所予的。

“以及本尊空行众,恭敬顶礼而皈依”,在他们面前恭恭敬敬地顶礼,恭恭敬敬地皈依他们。

顶礼皈依之后,“供养内外密供品”,就是对于内外密的种种供品,作清净的供养。

“分别忏悔一切罪”,主要指忏悔支。在上师本尊或者皈依境面前,忏悔一切的罪障。分别忏悔一切的罪障,一切的罪障别别忏悔。

“随喜一切诸善根”,随喜一切佛陀菩萨、一切的十方众生二乘有学无学等等一些善根做尽量广大的随喜。

“祈请广转妙法轮”,祈祷上师广转三乘或者九乘的法轮。

“祈求不入涅槃地”,祈求上师再再地安住、再再地加持,不要进入涅槃。

“愿赐共不共悉地”,在祈祷完,做完这些积资净障的前行之后,又是七支供,又是八支,做完这种七支供或者八支之后,愿赐共不共悉地,也就是祈祷上师赐给我共同或者不共同的悉地。

然后在修法的过程当中,“遣除魔障及违缘,成就圆满菩提果。”这就是自己在修法的时候,必须要再再祈祷的。

这里要求是要念三遍,实际上每次在修法的时候,都要这样去观想、去祈祷。通过这种观想祈祷,就能够遣除很多障碍。

有的时候自己的心非常乱,或者自己的习气很严重的时候,也是通过这种上师瑜伽的方式,清净地去祈祷。就是想上师的心和自己的心合二为一,遣除自己的障碍。很多时候完全可以刹那之间得到安定。

这是平时观修的方法。

下面讲第二个,念诵的方法。

乙二、念诵法:

师名梵语前加嗡,后加啊吽所欲咒。

怎么样对自己的上师念他的心咒进行行祈祷呢?“师名”,就是上师的名字。上师的名字,无垢光尊者说,如果你能够翻译成梵文,就翻译成梵文。如果实在翻译不了梵文,那么上师现在叫什么名字,你就这样念就可以了。“师名梵语”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前加嗡”,就是在上师的名字前面加个“嗡”字。

“后加啊吽”,就是在上师的名字后面加个“啊吽”。

“所欲咒”就是在“啊吽”后面你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悉地,你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样的事业,就加一个所欲咒。自己所欲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哪一个是自己所欲,就加这种心咒。然后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念诵。具体的所欲咒后面都要具体宣讲的。

嗡啊吽三个字是诸佛身语意本来任运自成之心咒,因此加在上师名字中念诵,

“嗡啊吽三个字”,无垢光尊者在此处讲,这“是诸佛身语意本来任运自成之心咒”,因此把诸佛身语意的心咒加在上师的名字当中念诵。

若能将上师尊名翻译成梵语,则译成梵语;若不能,则加在原来名字中再加上所欲咒即可。

能够翻译就翻译,实在翻译不了就按照原来的名字,然后加嗡啊吽,再加上所欲咒,也同样可以成就一切所愿的悉地。

下面无垢光尊者就解释所欲咒,分别以息增怀诛四种事业来进行成就自己的所欲。因为我们在修法的时候,要不然你就要息灭一切的违缘,息灭一切的罪障,这方面主要通过息业来成办;有的时候要增长自己的福德,增长自己的寿命,这方面是通过增业来成办的。

有的时候要心得到自在,心境得到自由自在,或者自己的心非常自在,或者能够自由自在地度化一切众生,将一切众生的心怀柔,自己能够自主一切众生的心,这些就需要修怀业。尤其是有的时候需要成办广大事业的时候,很多仪轨当中讲要怀柔,国王怀柔这些王妃,怀柔班智达等等,因为把他们的心转在自己方面时,自己做弘法利生的时候就非常自在,其他人不会做障碍,而且会尽力地帮助。怀业也是这样有必要成办。

对于我们来讲,修怀业主要是令自己的身心自在,现在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的身心很多时候不自在,想要修法的时候会打瞌睡,身体方面有些沉重;或者想安住所缘的时候,贪嗔痴猛烈地现前,这是我们的心不自在。所以这个时候多多地修怀业非常关键,尤其是我们每天要念《大自在祈祷文》。念《大自在祈祷文》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地念,相续当中应该有一个祈祷,对于九本尊,对于怀业的本尊,无量无边的怀业的本尊,恭恭敬敬地去祈祷,这是《大自在祈祷文》。

《大自在祈祷文》就是向他们祈请,祈请什么呢?祈请现在我的一切身语意都能够自由自在修法,一切烦恼都能自在地泯灭,一切的戒定慧的功德自然能够生起,主要从这个角度去祈祷。如果自己能够这样祈祷,那么这些圣尊是有这样的加持的能力。所以自己有信心,他们有能力,二者因缘和合之后,那么自己相续就会越来越自在,修法就越来越自在,乃至于自己还在祈祷,当自己有能力度化众生的时候,能够心境自在,一切的心自在,一切的外境自在,乃至一切众生自己能够自在,三界能够自在,这样就能够自由自在地成办二利了。

所以这个怀业对自己来讲,对弘法利生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念诵这个怀业祈祷文,还有持明法会的时候,多念诵九本尊的心咒,还有九本尊的事业咒,多念诵的话,现在不一定马上能够显现效果,但是因为自己精进地去观修念诵的缘故,后来果一成熟之后,自己的心非常自在,也可以趋入正法之中,然后像法王如意宝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整个世界上度化众生。就是任运自在方面,展开这样一种弘法利生事业,这方面是以后的。我们不能以为现在我不可能弘法利生,现在我不去,现在我做不了弘法利生事业,所以连怀业都不修,这不行的。现在做不了,不一定以后做不了,当自己以后真正有能力的时候,这个方面出违缘,那个方面出违缘,什么都不自在不顺利,这时对于度化众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现在主要是自己相续当中自在,然后发愿以后在弘法利生的时候也能够自由自在地度化众生。所以对怀业祈祷文、怀业的修法都应该极度重视。

还有就是修诛业如何有必要。有的时候降伏自己相续当中的分别念、降伏我执,主要是自己的分别念,还有就是有能力的时候降伏这些给佛法做障碍的邪魔、人、或者非人。因为不把他们降伏,他们会给弘法利生造成很大的障碍。那么如果通过殊胜的大悲心和空性慧摄受,能够将他们降伏的话,他们也得到解脱,弘法利生的事业也能顺利开展。

所以我们自己成办的事业就是这四种,除了息增怀诛四种业之外,没有其他的事业。在这个地方,无垢光尊者就介绍修持这四种事业的方法。

下面讲所欲咒。

所欲咒:息业加“现当革热耶索哈”。

如果要成就息业的所欲咒,就是息业的所欲咒是“现当革热耶索哈”。

增业加“毕张革热耶索哈”;怀业加“瓦相革热耶索哈”;诛业加“玛日阿雅啪达”。

这是息增怀诛的四个心咒,四个咒就在这个里面介绍了。这个就是所欲咒。我们在修持息业或者增业等的时候,要加上师的名称,加完之后再念这个心咒就可以成就了。

下面无垢光尊者为了让我们理解,就做了个比喻。

例如,嗡班则革热班玛萨巴瓦啊吽噶尔玛毕张革热耶索哈。

这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上师的名字就是“班则革热班玛萨巴瓦”,那么怎么加“嗡啊吽”呢?就是最初的时候加“嗡”,最后的时候加“阿吽”两个字。就是在“噶尔玛”之前的“阿吽”。也就是如何将师句梵语先加“嗡”,后加“阿吽”做了介绍。

“班则革热”,“班则”是金刚的意思,“革热”是上师的意思。金刚上师。

“班玛萨巴瓦”是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的名字是“班玛萨巴瓦”。所以平时我们讲“班则革热班玛色德吽”,就是“班则革热班玛萨巴瓦”, “班玛萨巴瓦”是莲花生大士的名称,八大名号之一。这样就把“嗡啊吽”三个字加完了。

“噶尔玛”是事业的意思,事业就是“噶尔玛”。“毕张革热耶索哈”就是前面所讲的增业,增业就是“毕张革热耶索哈”。所以这个是以

莲花生大士他的名字为例子进行宣讲的。

在后面《###53:13?引导文》当中,上师也加了法王如意宝的心咒,法王如意宝的心咒加了“班则”也可以,有的时候没有“班则”也可以。就是“嗡格热阿贝拉江嘎日阿色德阿吽”,就是这样加的。可以翻《###53:31?引导文》就知道了。还有无垢光尊者也介绍他的上师格玛燃匝名字的方式进行加了。不了解是没有的,主要是对这种心咒和这种方式再再去修持很重要。

也说是说,修上师时,外修寂尊,内修寂猛尊,密修猛尊,即是化身、报身、法身之意趣。

这段话上师没有做解释,所以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样解释这种密意。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五十八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个殊胜的论典,这个论典主要是宣讲一个凡夫平凡的修学者如何通过殊胜的窍诀获得圣者获得佛果的这些殊胜的修法,在这样的修法当中又分为共同的修法还有不共的大乘修法和一些密乘的修法,前面共同的修法如何生起出离心的教授这个已经通过四个科判四品的方式已经宣讲完毕了,宣讲完了之后并不一定代表我们相续当中就已经生起了这样种出离心,所以说只是把这样种修法作个介绍,作个介绍之后自己必须要去体会,自己必须要把这样种修法牢牢地记在心中,反复去串习,这样的话才可以在相续当中真实生起出离心,有了出离心的相续才可以堪能修持出世间道的法器,否则的话就不能够成为出世间道的法器,直接成了世间八法的因或者说是很久以后间接成为解脱资粮的,如今我们想要最快的速度当中获得解脱或者说获得佛果度化众生的话,必须要用很多的精进来体会这样的修法,尽量地使出离心的修法在相续当中生起这样种体会的,现在也在宣讲,讲完四厌世心之后的依止善知识的修法,依止善知识的修法进行宣讲了上师的法相,弟子的法相,殊胜的弟子如何依止殊胜上师的窍诀,这些修法,附带也宣讲了这些恶知识的相和弃离恶知识的教言,现在在宣讲如何修持上师瑜伽,如何修持上师的过程,前面已经讲了平时如何修持和修持念诵法的科判,今天开始讲第三个科判,

乙三(修事业)分三:一、息增怀诛业;二、结行;三、验相。

丙一、息增怀诛业:

如何通过上面的上师瑜伽和念诵的法配合起来,然后开始真实的修持行持息业、增业、怀业和诛业这样四种事业的。

若息病魔罪障者,观想一切放白光,

遣除违缘获悉地;欲增寿德财等者,

观想黄光降愿雨;自在召引等怀业,

观想红光铁勾状;制伏魔障等诛业,

观想青光兵刃状,千辐火聚轮摧之。

这个颂词当中就讲到了四种事业的修持方式,首先是修持息业,

若息,这个息就是代表熄的意思,熄灭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熄灭病魔罪障,我们相续当中的一些疾病缠身,想要相续当中的这些疾病远离的话也可以通过上师瑜伽的方式,通过上师殊胜加持来遣除这些大大小小的这些病,如果是遇到了魔障的话,也可以通过上师瑜伽的方式来遣除魔障,还有要熄灭罪业也通过上师瑜伽的方式来熄灭罪业,障就是其他的障碍等等,反正就是一切的病魔罪障需要熄灭的话,就要修持这样殊胜的方法,观想的时候是一切放白光,一切放白光的意思就是说,自己也好还是外面的器世间也好,还是所观的上师也好,这些都是白色的,还有所放的光明也是放出白色的光明,因为和息业对照的话,和四种事业对照的四种颜色,息业主要是对照白色的,这个时候观想一切都是白色的,比如说修持金刚萨埵的时候,金刚萨埵本尊也是白色的,降得甘露全都是白色的方式来进行观想的,通过这样观想就可以遣除违缘获悉地,相续当中一切的违缘都可以遣除,然后获得这样种悉地,获得悉地这样的成就。

下面是第二个修法是增业的修法,

欲增寿德财等者,观想黄光降愿雨;欲增就是想要增上,就是修持憎业就是赠上的事业,增上的事业增上什么呢?增上寿就是增上自己的寿命,德就是功德,财就是财富等等,这方面都是需要增长的,我们的寿命是需要增长的,实际意义上,获得了暇满人身之后,如果是精进者的话,一生当中可以获取坚实义的。

如果在自己没有获得坚实义的时候,如果显现了这样一种寿障,如果有这样的寿命的障碍的话,自己的修法就没办法圆满地修下去,所以说在这样的前提下面必须要修持增上寿命的方法,增上寿命的方法就可以顺利地帮助自己遣除横死或者增长自己的寿命,增长自己的寿命自己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积累资粮,足够的时间来铲除罪障,然后足够的时间来修持这些殊胜的正法,所以说增长自己的寿命这个是在密宗当中也是宣讲过的,然后在显教那些经典当中也是宣讲的,如果增长寿命的方式只不过没有很明显的方式去宣讲的,还有比如说在汉传佛教当中这些《药师经》《药师七佛经》等等,这方面都是通过依止药师佛或者药师七佛然后可以增长自己的寿命遣除横死,这方面在经典当中讲得很清楚了。

还有增上德,就是增上功德,相续当中戒定慧的功德需要增上的话也需要修持这样一种增业。

财就是财富,尤其是要修法的时候,自己如果说财富开始贫乏了,这个时候对修法来讲成了一种障碍,成了一种违缘,自己如果要去寻找财富去奔波很长时间的话,大好的光阴被浪费了,所以说瑜伽师在有必要的时候,他也会修持增业来增长自己的财富的,但是如果是为了增长自己的贪欲心,为了想在轮回当中获得广大的财富来受用的话,这个方面就是一种错误的发心和错误的修持,通过这样一种殊胜的佛菩萨的化身的增财本尊,不管是地藏王菩萨也好,还是财神也好,实际上自己的发心不正确的话,用殊胜的法来成就自己的世间业,这方面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如果为了增长我们的欲妙或者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心去修财神法的话,实际上这方面是不合理的,如果是为了增上三宝事业来修这些增长财富的方法或者说是为了自己修法不出障碍修持这些方面也好,这个就是可以的,还有很多需要增长的都可以通过修持增业而满足的,修的时候观想黄光,愿一切都是黄色的,观想黄光放射之后降下愿雨,降愿雨就是自己相续当中一些善所愿,自己的一切的愿望都满足,犹如降雨一样,纷纷地降落的。

下面就是讲怀业:

自在召引等怀业,观想红光铁勾状;

怀业主要是自在和召引,自在就是自己的身心自在,修法自在,还有一切的心境自在,心和环境都可以获得自在的,这就是怀业的修法。

召引就是召引其他的施主,或者召引其他的财富,或者召引其他的国王班智达等等,成就这样种殊胜的弘法利生的事业的话,怀业也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像法王如意宝的怀业就是自在的,公认的怀业自在,在佛学院地形也是修怀业的地形,半圆形的地形,还有法王主要也是怀业自在的,所以说像一切的功德或者心境弘法利生的事业都是非常圆满的,法王在世的时候也是开法会每天念大自在祈祷文,上课之前都要念以前念三遍或者念五遍,为了以后的他的传承弟子当中在生生世世当中修法弘扬佛法不出任何的违缘,非常自由自在地能够弘扬佛法的话,也是每天带领大众共修大自在祈祷文等等,所以在显现上面的话,上师的怀业是相当自在的,怀业如果真正能够成就的话,自己相续当中的这些善愿或者一切心境都可以获得自在的。

如果修持怀业的时候,观想红光铁勾状,观想一切都是红色的,本尊也是红色的,放光明也是红色的,而且光明是铁勾的形状,然后就是这样成就事业。

制伏魔障等诛业,观想青光兵刃状,千辐火聚轮摧之。

这个方面是讲修诛业的方式,修诛业有必要制伏魔障,制伏给自己修法成障碍的,或者对整个弘法利生成障碍的魔障,有必要的时候必须要压服,必须要制伏,必须要降伏等等,这个时候必须要修诛业,修诛业的时候一切都是青光,青光或者是蓝色的或者蓝黑色的等等,像这样的话一切都是青色,还有就是兵刃宝剑还有其他的金刚杵等等,这些方面放射很多很多这样种兵刃。

千辐火聚轮摧之。观想千辐轮,千辐轮是火焰变绵的,通过这样一种千辐火聚轮摧毁怨敌,只不过上师在讲这个地方的时候,好像是两堂课之间,再在地呵斥乱修诸法的人,有的时候自己遇到一些作障碍的人,或者有的时候怀疑是某个非人哪,或者怀疑是某个魔鬼给自己做障碍,然后马上依靠这些这个诸法这些诸业的心咒,然后开始这个念诵,观想这些金刚诀等等呢开始念诵。其实呢如果说相续当中没有这些殊胜的大悲心,没有这些殊胜的等持的话,这个就是造罪业,那么通过这些方面来造罪业,即使是你通过这样一种修法的话,把别人诛死了,把对方杀死了,这个方面就是犯了一个根本戒了,犯了一个就说???【10:27】杀人的这个罪业,因为就说在这个讲???【10:31】经的时候呢,反正你的发心、对境方面的话,都具备真的断止别人命根的话,这个方面就是满足了条件就肯定会犯根本戒。这个方面只不过是你没有刀子去杀,用什么杀,用咒术杀。用咒术杀和用刀子杀,实际上从断除命根的角度来讲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这个方面不可能说在??【10:51】当中有随随便便开许的这样一种这个可以说是杀人啊诸法,这个方面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在很多修诸法的仪轨当中都强调,修诸法的人呢必须要有大慈大悲心,很强的烈的大悲心,并不是在修法的时候呢就说是大概大概观一下,就说是这一样一种大悲心,然后呢就已经满足这个条件了,根本不是这样的。相续当中必须无造作的这样一种大悲菩提心,很殊胜的等持,还有呢就说证悟空性的这些智慧。还有对你这个诛灭的人,必须要有能力超度到净土当中去,你把他诛灭之后呢,一定要把他的神识超度到净土,这个时候你可以这个修持这样的降伏法,所以说这些降伏法基本上都是对这些大成就者,大菩萨开许修持的,没有说对一般的凡夫人可以随随便便通过自相的嗔心啊,通过自己相续当中的嗔心,然后开始念这些??【11:44】咒,念这些这个降伏法,这个绝对是没有开许过的。所有说呢有时候这个仪轨当中讲在这个大悲心上面呢,在很强烈的大悲心上面再生起一个,就说降伏对方的这样一种心,这个方面对一般人来讲是非常非常难以具备的。单单一点大悲心呢我们就说是非常困难,不要说大悲心,现在对于这个世间 yu miao【12:04】的厌离心呢,远离世间八法的心呢都没生起来,何况是说是有一个真正造作的大悲心呢。那么这个方面是不可能有的。或者就是说在这个上面呢空性呢是不可能有的,超度别人的能力是不可能有的。所以说一般的众生呢修持诸法,修持这些降伏业呢特别要慎重,否则呢很容易造业的。

以前呢也是很多公案当中讲到一些修行人因为不懂得这些这个修诸法的关要,或者说条件不具备的缘故,修来修去呢最后修持大威德,修持金刚语等等,象修成魔鬼的也有,他自己变成了个可以说是很多手臂的、这样一种很凶猛的恶鬼,这个方面的话也是讲到了。以前也是阿的亚尊者【12:44】在西藏的时候呢,一个印度的弟子,印度一个人呢他修持这个 YAN MO DI 【12:48】修持这个大威德,最后呢就是变成了魔鬼,变成魔鬼之后呢他想到西藏来,想到西藏来的时候呢阿的亚尊者专门在西藏这边呢就说是放独马,给他施石子,阻挡他进来,要不他进来的话,对整个西藏呢会引起这个饥馑啊,引起其他的混乱,引发很多很多痛苦。所以说专门石子回遮不要让他过来,这个方面是错修降伏法之后呢他变成这么可怜的下场。所以说这个降伏法的功德能力很大,但是如果这个法器啊,我们相续当中如果不具备修习这样一种法器的话,还是慎重好一点。

“修息业时,观想上师身等一切均为白色,放射白光,所有光之顶端出现上师本尊遍布虚空,并发出轰隆隆的咒语声,以此获得悉地;”那么在修息业的时候呢,首先是观想就说上师等,那么自己身体观为本尊的时候也应该是白色的,还有上师,头顶上观想上师容貌啊,他的这样一种皮肤颜色啊也是白色的,这些呢全部都是白色,等持当中呢还有有的时候要求观想这个环境啊,一切的环境都是白色的这样一种外境,然后呢放的光明也是放的白光,所有光之顶端,所有光之顶端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是一束光芒,那么应该是无数束的光芒,很多束的光芒,所有光的顶端呢出现呢这个上师还有本尊呢遍布虚空,然后呢就自己念的咒语啊,就前面讲,这个根本上师的这个咒语和所欲咒这样子联合起来的修持,前面不是说有观修念诵的方法嘛,通过那个方面就是念咒就发出轰降降的咒语声,自己念的咒语呢就观想它在外境中呢有一种轰隆隆的一种咒语声,以此呢获得这个悉地,获得这个悉业的成就。

“修增业时,观想一切为黄色,降下财寿等所欲之雨,遍满自己的住处、体内并念诵咒语;”那么在修持增业的时候呢,自己上师啊、环境啊,都是黄色的,然后放的光明的也是放黄色的光明,通过这样一种念咒的方式降下这个财寿,这个财物所欲,寿命所欲等等一切自己想要增长的这个所欲之雨,这个方面呢精进增长的,遍满自己的住处、体内,然后呢就说是自己的住处呢遍满这样一种财物、然后自己体内呢就遍满自己所欲的这些寿命等等,这方面的话就说是这个住处遍满这些财物等,然后自己的体内呢增上寿命,需要这样的观想。这个方面呢需要这样观想,然后呢念诵咒语等。

“修怀业时,无论作怀柔、勾召或召引等任何怀业之事,观想一切现为红色,皆放射铁勾状红色光芒,引来所欲后置于自足下,同时念诵咒语;”那么这个时候呢要做这个怀柔的事业,或者说是勾召、召引等等这方面的怀业必须就说要自在,比如说你心,尤其是上师,他要调化弟子的时候,他必须要对,有时候有必要性的时候,对弟子修持这个怀柔,对弟子修怀柔的时候呢就说,他如果修成就之后,弟子的心呢就会这个跟随上师的心意而转,然后呢自在去随师修行,这方面呢都是很大必要性的。观想一切呢现为红色,自己啊本尊啊都是这个红色的,还有放光,放射这个红光,放射铁勾状这个红色光芒,引来所欲,那么自己的所欲召引过来之后呢,自己置于足下,然后呢同时念诵这样一种所欲的之咒的咒语等等,

“若出现魔障等违缘,则观想一切成青色放出兵刃状光芒,以此粉碎邪魔,”那么就说如果需要修诸业的时候呢,这个方面主要是对这个魔障、我执啊等等这方面出现的违缘开始修持的,观想一切呢变成这个青色,或者说蓝黑色的这样一种这个环境,然后放出这样一种兵刃状光芒,所放去的光芒呢都是这个宝剑轮呢或者说是这些金刚杵、三叉戟这些等等,这个方面就说是放出这种兵刃状光芒,以此粉碎邪魔,然后呢观想一切的邪魔呢因此而粉碎的。

“又观想住处与虚空具有千辐火轮,交织着向下旋转,勾召作害者,并将之粉身碎骨。”那么这个观想的时候呢住处与虚空都具有千辐火轮,然后就说是交织着向下这样一种不停的旋转,然后呢勾召这个作害者在眼前,然后通过这样一种这个火轮,可以将这个作害者呢粉身碎骨,这个方面来作观想的。这个方面呢讲的比较累了。主要是呢是四种事业如何修持的这个方法,真正的其他这个具体的观想的方式啊,操作的方式啊还有很多这个附加的这些这个条件哪,这个方面在此处呢就没有多讲了。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是结行:

咒声震动三千界,成就事业修生次。

后摄无缘空性中,须臾放松作回向。

“咒声震动三千界”那么在自己念诵的时候呢,应该观想这样一种咒语的声音呢非常的巨大,乃至于将整个三千世界呢都能够震动,在观想的时候呢必须要这样观想的。然后呢“成就事业修生次”通过这个方式呢来成就这个慈诚怀珠的这个事业,主要是通过修身体持戒而圆满的。“后摄无缘空性中”那么修完之后呢,一切逐渐逐渐收摄,收摄到这个无边的空性当中,这个呢是相当于圆满持久修的。那么在这样一种空性当中呢,“须臾放松作回向”那么在短时间当中,一切不执着,然后呢自己安住在安性当中,在一切放松的这个状态当中呢将善根回向的一切的这个众生,或者说将善根回向大菩提果。观想:诵咒声轰轰隆隆,传遍一切世间界,分别观修四种事业的生起次第。那么在观想自己诵咒的声音呢就是非常巨大的,传遍一切世间界,就相当于是三千大千世界的这个说法,然后呢分别在这个状态当中呢观修这个四种事业的这个生起次第的修法。之后,现有一切摄为本尊相,本尊相又摄入自身,自己摄入顶上之上师,于无缘中安住。然后修完之后准备结束的时候呢,就是观想一切的现有都是变成这个本尊相,那么就说显现的这个新世界,然后就说是具有生命的有情界,现有的就说一切有情现在新世界,这些全部都显现为本尊的形象,然后呢本尊相呢最后又融入到自己身中,有的是发光融入,象这样的话就说是变成光明入到自己的身中,然后自己呢又摄入或者融入到顶上的上师当中,在无缘当中呢就是安住。此修法等同圆满次第,最后将善根回向菩提。一切都不执着的状态当中呢就相当于是圆满成修法一样。夜晚于心间观想上师后入眠,以此可使迷乱的梦境现为光明。那么自己白天呢就修持这样一种生起和圆满的次弟,然后在夜晚要睡觉的时候呢,那么前面引用《亲友书》的说法也是这样的,要睡觉的时候也不要让它空无果,在睡觉的时候也应该作忆这个正念,这个方面呢主要是结合上师瑜珈的修持的缘故。所以说呢在夜间的时候在心中观想自己的根本上师,然后在这个状态当中入睡,那么如果能够这样入睡,长时间习惯之后呢,可以使迷乱的全部显现成光明的。

然后本尊相最后融入到自己身中,有的说发光融入,变成光明融入到自己的身中,然后自己摄入或者融入到顶上的上师当中,在无缘当中安住。

此修法等同圆满次第,最后将善根回向菩提。一切都不执著的状态当中,就相当于圆满次第的修法一样。夜晚于心间观想上师后入眠,以此可使迷乱的梦境现为光明。

自己白天就修持这样一种生起和圆满次第,然后在夜晚要睡觉的时候,前面引用《亲友书》的说法也是这样的,在睡觉的时候也不要让他空无果,在睡觉的时候也应该作意正念,这个方面主要是结合上师瑜伽的修持的缘故,所以说在夜间的时候在心中观想自己的根本上师,然后在这个状态当中入睡,然后如果能够这样入睡长时间习惯之后,可以使迷乱的梦境全部显现成光明的,显现为梦光明,这个方面也是很大的必要性的。

下面讲第三个科判是验相:

丙三、验相:

现各事业之验相,此乃深道大乐海。

修完之后,真正修持纯熟,一方面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发心和作意很正确,然后修持的方法很正确,长时间修持之后必定会显现各种事业的验相,各事业就是讲息增怀诛四种事业,或者各事业的验相。这个验相也有梦中显现的种种梦相,还有在白天的时候自己的身心上的一些体会感受啊等等,这方面都称之为验相。

此乃深道大乐海,那么这个修法是深道,深道是甚深的修法,大乐海,是个比喻,大乐是获得殊胜的安乐、智慧的功德,海是没有边际非常多的意思。通过修持上师瑜伽配合四种次第的修法的话,是深道大乐海,那么对修行来讲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就是次第宣讲四种次第的验相:

息灭病魔之验相:梦见自己沐浴、流脓血、身著白衣等;

这个主要是在宣讲修息业,修息业的时候如果自己在梦中梦到自己沐浴,像这样自己在洗澡啊,或者说自己身体往外排脓血,或就是说自己穿着很干净的白衣服啊,这方面都是说明修持息业一种成就的相。当然这个成就分很多等次了,有初级的成就,中级、最圆满的成就。

总之,如果自己梦见了这些验相的时候,就说明自己获得了某种成就,这个时候还是应该了知,如果在平时没有修法的时候梦见这些的话,不一定是息业成就的。尤其是自己在修持金刚萨埵或者在发露忏悔罪业的时候,或是说这段时间很精进的修持息业的时候,如果在这段时间当中梦境梦到了沐浴、流脓血、身着白衣,或者登上雪山,转水晶塔这个方面实际都是息业成就之相。代表病魔远离或者代表罪障清净,这个方面是种验相。

然后下面是修增业:

增上寿命之验相:梦到含生成群、庄稼丰收、日月升起等;

自己在修增业的时候,尤其是想要增上寿命的时候,他会出现验相,所出现的验相就是含生成群,梦到很多含生,还有梦到庄稼丰收了,还有梦中日月升起,有的时候升太阳,有的时候升月亮,有的时候日月同时升起,这方面也是表明寿命增长了。

增上受用之验相:梦到降下宝雨、收割庄稼等;

前面是寿命增长,这个地方是讲受用增长,自己的受用增长是梦到降下珍宝雨,然后收割很多庄稼,这个方面也是受用增上。还有的时候采摘果实,这方面也算的。

怀业自在之验相:众人向自己顶礼、赞颂等;

如果是在修怀业的过程当中,梦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恭敬、赞叹,或者很多人向自己顶礼,这方面也说明自己怀业是一种成就相了。

降伏邪魔之验相:燃起大火、杀害炖煮众生、作战胜利等。

因为修降伏法是比较凶猛的,所以梦境也会相应出现这些,就是燃起大火,梦中梦到大山或者房屋,整个大地燃起大火的话,这个算是种验相的,然后杀害很多众生,炖煮众生,这个方面是修降伏业的成就的相。

还有和别人作战,屡战屡胜这个方面也是一种验相,所以如果在平时没有修这些降伏法的时候,如果杀害众生,炖煮众生这有可能是自己的习气,不好的习气罪业显现的。但如果真正在修降伏法出现的,这个就不是一个恶兆了,应该是一种祥兆。丹增活佛也做了观察梦境的一些文章,然后平时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梦境,就可以去观看,观看文章可以生起定解的。

(梦相之外)会出现相应各事业的真实验相。

这些都是梦中出现的验相,还有梦境之外也会出现相应各种事业,息增怀诛的这些事业,比如说在梦境之外,息业怎么对照的呢?息业真实的对照身心非常的快乐,身心轻安,这个方面代表你自己的罪障清净的一种相。或就是说以前烦恼很粗猛,通过修持罪障熄灭病魔的修法之后,你自相续当中的烦恼不再粗猛了,然后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再再增上了,这个方面当然是一种验相了。

那么如果是增上增长的验相,反正你自己财源滚滚,或者一下子发大财,这个肯定是他的一种外在的真实验相。怀业、诛业这个方面可以推理了知。

下面讲第四个科判分别之次第:

乙四(分别之次第)分六:一、观想对境;二、净增甘露;三、布施宾客;四、作回向;五、宣说功德;六、修持之理。

在这个科判当中分别的次第是什么意思呢?就在这第四个,分别的次第当中主要是通过修古萨里的方式,来通过古萨里的方式修上师瑜伽的,这上方面也是通过修上师瑜伽的方式修古萨里,修古萨里也是赎死或遣除这些很巨大的障碍的时候,有必要观想的。修古萨里的修法,在《大圆满前行》当中是放在第四个科判当中,就是不共前行当中第四个科判,第四个科判主要是圆满资粮修曼茶的时候的后要,这个方面是令自己积累很多资粮。

那么在此处放在上师瑜伽的修法当中的,仁波切在讲记当中讲过,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主要是放在上师瑜伽当中修持古萨里,那么在此处作为增长资粮的修法也不相违,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在此处主要是观想上师,然后通过上师的加持自己修持古萨里的修法,修持古萨里的修法可以赎死,或者很多很多必要性。这个里面所讲的内容就是这样一种次第的。

首先讲第一个观想对境。

丙一、观想对境:

赎死除障病魔时,观想前方虚空中,

无畏狮子莲座上,师佛无二露笑容,

为诸菩萨与空行,传承上师所围绕,

六道债主可怜客,三世父母轮回众。

自己的死相现前的时候,要赎死,要从这样的死魔的手中赎回性命,这个叫做赎死,那么需要赎死的时候,除障的时候或者说障碍很严重的时候也可以修持这样的古萨里的修法,古萨里的修法就是施身法,就是布施自己的身体,将自己的身体做布施,从这个角度修持的。

那么只不过这个方面和上师瑜伽合在一起修的,通过上师的加持,通过自己布施身体,舍弃身体的修法就可以达到赎死或者除障啊,还有消除病魔,这方面都是可以的。所以平时如果我们有些很严重的身体上的疾病的时候,如果自己怀疑是病魔做障碍的话,也可以修持这样的修法。

从身体方面是这样的,从心里上面也可以通过这个方面来修持,因为平时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的执著是非常重的,虽然对房屋、财产这个方面执著也很重,但是如果和身体比较起来的时候,对身体的执著就更重了,所以说在这个地方如果通过结合上师瑜伽的修法布施自己的身体,放弃对身体的执著的话,本身就是一种很殊胜的窍诀,然后将自己的身体、血肉布施给这些病魔,也能够遣除这些魔障,然后可以赎死。

那么在除障病魔的时候,观想的方法就是观想前方的虚空当中有上师,无畏狮子莲座上,上师安坐是一种狮子座,狮子座上面有莲花,莲花上面有日轮月轮,这个方面观想的,然后上师安坐在上面。

师佛无二露笑容,师佛无二就是说上师和诸佛无二无别的本体,观想上师和诸佛无二无别的本体,露笑容,就是说和颜悦色的方式注视着自己,从这个方面进行观想。所以说有的时候,像法王如意宝有些的相片,有些的法相就是非常非常的喜悦的时候,尤其是在加拿大的相片,经常也有这个相片这个方面就是非常悦意,好像对弟子非常非常高兴的姿态,有的时候就可以这样观想露出笑容。

为诸菩萨与空行,传承上师所围绕,

然后上师的周围有很多一地到十地的大菩萨,还有这些空行母,还有这些勇士,还有传承上师团团围绕,这个方面就是观想皈依境方面的。

六道债主可怜客,三世父母轮回众。

然后在上师的下方观想六道债主,六道主要是讲六道众生,债主就是讲我们欠了很多债,对于这样一种六道众生各种各样的债务都欠过的,所以有的时候是作为别人的子女,作为别人的子女当然用了很多很多父母财产,或者说用了很多很多父母的资具,有的时候作为别人的父母的时候,也是欠了这些儿女的很多的债务。有些债务是在外在的资具上面,有些债务是在感情上面的。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做父母的怎么还可以欠儿女的债呢?实际意思上儿女对你很喜欢,或者对你非常恭敬孝顺,这个方面实际上也是一种债务的。

还有就是对中庸的人、对上面的人、下面的人,都有很多债务,这个在前行当中列举了很多很多债,反正对于自己的亲人、怨敌、中庸者这方面都是欠了很多债的,这些债如果不还清的话,有可能就作为自己的道障。这个时候为了遣除道障的缘故,为了修持殊胜功德的缘故,观想六道债主是可怜的客人。

三世父母轮回众。

过去、现在、未来的父母,还有一切轮回的众生,所有轮回的众生都如是如是进行观想的。

出现死相、魔障或严重疾病时,观想前方虚空中与佛无二之上师为传承上师、空行众所围绕,

出现死相,有些时候是自己直接的感觉,一种直觉已经出现死相了,或者说是寿命已经不长了。有的时候前面我们讲过,一个修行人很正常的人突然之间性情大变,就是和以前根本不一样的性情,这个也是死相的一种出现的征兆吧。还有一些死相呢,比如说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当中也宣讲了很多观察死相的方法,所以说当通过这些窍诀观察自己的死相已经现前的时候,为了赎死,像这样为了延长自己的生命,从死魔当中摆脱出来继续修佛法就必须要修持。

还有遇到很严重的魔障,就是非人这些方面的外魔障碍的时候,还有遇到很严重的疾病的时候,很多人在心脏病发作的时候,或者严重的疾病发作的时候,就修施身法,就修古萨里使自己的疾病痊愈的。那么这个时候观想前方虚空当中与佛无二的上师,这个是主要的观想的对境,还有为传承上师、空行众所围绕。

其前是下方六道众生父母、

把“是”字放下方二字的后面,就是:其前下方是六道众生父母。

在上师、这些菩萨、圣众的前下方是六道众生父母。

作害之魔障。迎请智慧尊者,略作供养、赞叹。

观想好六道众生在上师的下方,前下方。迎请智慧尊者,这个时候就迎请智慧尊者融入,然后略作供养,略作赞叹,这些智慧尊者或者这些誓言尊者,这个方面在其他地方有做宣讲的。智慧尊者主要是自己观想的这些上师啊、空行等等,然后再迎请他们的本尊融入到自己所观想的本体当中,那么这个时候称之为智慧尊者,然后有的时候自己作为誓言尊者。略作供养和赞叹,这个方面是一种前行。

丙二、增净甘露:

增净甘露,是增长和清净甘露的瘟甘露,增就是增长,清就是清净,增长是因为自己请的客人很多,所以说如果不增长的话也许甘露不够用,食物不够用,所以说要增长。净就是净除过患,就是自己的血肉之身体上面有很多很多污秽,很多污垢,所以说必须要把这些污垢全部清净完之后就成了一个纯甘露,所以说又增长广大,又是很清净的供品,和布施的物品就成了一个真供养和布施。

自心吽字顶上出,变勇士持剑托巴,

自身眉间处斩断,置于骷髅三灶上,

内满身骨及血肉,降下甘露下燃火,

托巴量等三千界,其中充满妙甘露。

观想自己心中有个吽字,然后吽字延着中脉,然后从顶上出来,出来之后这个吽字刹那之间变成一个白色的勇士,在其他地方讲的时候变成忿怒,那么这个时候就变成为勇士。然后持剑托巴,就是说右手持宝剑,左手持托巴,就是天灵盖,持着人的天灵盖。

自身眉间处斩断,然后这个勇士,自己变化出的勇士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识出来之后那么自己的身体就成了尸体了,然后这个勇士将手中的宝剑从自己的脑袋眉间处斩断,然后把这个托巴就置于骷髅三灶上,这个灶台是三个骷髅搭起来的。

内满身骨及血肉,然后再观想把自己的尸体放在很大很大的托巴当中,然后里面充满了身体、骨头和血肉。

降下甘露下燃火,在托巴的上方降下甘露,下面燃火,这样观想托巴量等三千界,其中充满妙甘露,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降下甘露和燃火的方式,然后增净,在科判当中讲增净,增长和净除,增长很多很多数量,托巴量等三千界,本来自己的托巴没有这么大,但是通过增长之后这个容器很大,里面的甘露也很多,然后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净除这些垢染,充满殊妙的甘露。

这些修法是在前行当中讲的比较广一点,所以如果这个地方没看懂的话,就把前行,把古萨里面修法翻出来看一看,对照的时候就清楚了。

观想:自己心间的白色吽字从头顶上出来,变成白色勇士,右手持宝剑,左手持托巴,用剑从自身的眉间斩断,将尸体放于骷髅的三灶架上,托巴内充满了尸体的血肉,

主要是施身,布施自己的身体,布施自己的身体也不是真实的布施,主要是通过观想的方式,通过观想的方式将自己的身体布施。观想的方式就是前面所讲的一样,所以说这个方面主要讲就是将自己的尸体放于骷髅的三灶架当中,充满了尸体的血肉去煮,通过煮和降下甘露的方式增长和净除。

托巴下的“样”字吹风,“让”字燃火,从而煮沸托巴内之物。

然后托巴下面有样字和让字,样字主要是吹风,风大的自性,然后让字主要是火大,所以说通过样字将火吹燃,吹燃之后开始煮热这个托巴,然后煮沸托巴当中的这些血肉等等。

从托巴上降下甘露,量等同三千世界。

从托巴上降下甘露之后,这个甘露融入到血肉当中,那么就将血肉上面的一切的垢染全部清除,转变成一个大乐甘露的自性,量等同三千世界。

丙三、布施宾客:

自心化现无数士,同持托巴洒甘露,

令诸息客皆欢喜,圆满资粮获悉地,

有客生喜还宿债,令害魔喜遣违缘,

诸众皆大欢喜光,照射自己去疾病,

魔障逆缘皆灭尽,赎死获得二成就。

然后把这些甘露观想好之后,自己的心又化现无数的士,无数士就是无数的勇士。同持托巴洒甘露,然后每一个勇士手上都持一个托巴,然后托巴里面装满了甘露,然后这些勇士开始洒甘露,对于上面的皈依境供养,对下面的这些众生开始布施,就开始洒甘露。

令诸息客皆欢喜,圆满资粮获悉地,这个息客的息字,注释当中不明显,但是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成皈依境当中上师和菩萨还有很多很多空行围绕,还有传承上师等等,这些方面都叫做息客。为什么叫做息客呢?因为这些都是出世间的圣者,既然是出世间的圣者的话,相续当中都熄灭了热恼了,熄灭了烦恼障、所知障,这个是一个很清净的宾客,很清净的宾客可以理解成息客,因为熄灭了很多烦恼或者无量无边的障碍的缘故,所以说令一切的这些宾客,上面的宾客都生起欢喜心。生起欢喜心之后给自己施加持,然后圆满资粮获得种种成就。

有客生喜还宿债,这个有客就是指三有的客人,三有的客人当然就是指六道众生,还有其他所讲的六道债主可怜客,三世父母轮回众,这些都是处于三有当中的,而且是自己请的客人,是自己所邀请客人的缘故,二者一一合起来就叫做有客。

通过勇士洒甘露之后,这些有客生起欢喜心,观想了自己的一切宿债,自己一切欠别人的一切债务,都通过这个方式完全偿还了,都已经偿还了。现在我们相续当中有很多很多宿债,如果这些宿债不还清,这些宿债不清净的话,那么在修行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横死,出现很多很多障碍。有的时候是非人在做障碍,为什么是非人做障碍?就是因为我们和他之间有这种宿怨,或者是以前自己杀过别人,然后债务还没有偿还,因为没有偿还的缘故,这些恶魔、非人就找机会下手想伤害你。

以前悟达国师的公案不是讲得很清楚吗?悟达国师他以前在东汉时杀害过别人,被杀害的人十世当中,每一世都想伤害他,但是悟达国师十世都是高僧,十世都是高僧的缘故,修行很精严,戒律很精严,所以一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后来悟达国师当了皇帝国师的时候,因为坐到自己贪心的宝座上面,受到国王礼敬的缘故,稍微生起了骄慢心,生起骄慢心之后,怨敌就趁虚而入,在他的膝盖上面化现一个人面疮,皇帝的御医也没办法治愈,最后到四川九陇山那个地方用三昧水洗了之后,人面疮才消失的。

也是迦诺迦尊者以前化现成一个非常非常肮脏、生了疾病的僧人,别人都不理他,但是悟达国师他以前还没有做国师的时候,就把他救到自己的房间当中,然后侍候他,给他治病,最后迦诺迦尊者就告诉他,以后你遇到违缘的时候,就到九陇山来找我。最后悟达国师就去了,去了之后通过三昧水洗了之后才彻底解了宿债。人面疮也说过你是谁我是谁,讲得很清楚。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些宿债肯定有,那么这些宿债有,现在我们依靠上师三宝的神力加持,还有自己相续中的善业,这些宿怨宿敌不一定现在找到下手的机会,但是这些很多的非人和怨敌都在找下手的机会,当我们疏忽的时候或者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还宿债。还宿债的时候,要么生命消失,要么感受很大的痛苦。所以还不如在宿债没有成熟之前,通过这样的方式还清宿债。还清宿债之后,自己不需要感受身心的痛苦,而且在修行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很多违缘。

有很多内地的公案也有还宿债的说法,大家很熟悉的这些都可以回忆。回忆之后,这些高僧都需要还宿债。那么我们自己是不是持戒这么精严的高僧,我们自己的修行是不是这么圆满?实际上有的时候主要是靠上师护法的加持,摄护我们没有出现很多很多的障碍,并不是我们没有这些障碍,并不是我们没有欠别人命债等等,所以现在通过修持,通过如理的观想,这样还清宿债是很有必要性的。

“令害魔喜遣违缘”,通过这个方面,令伤害自己的魔众生起欢喜,生起欢喜之后,自然遣除违缘。因为他们对自己很忿恨的缘故,经常给自己造违缘,那么这个时候通过甘露满足他,让他心满意足,他心满意足之后,就不会再给自己造很多违缘。

“诸众皆大欢喜光,照射自己去疾病,”显现上面,十方三世的佛菩萨、根本上师得到自己的供养也很高兴,然后这些魔障、其他的六道众生得到自己的布施也很高兴。所以称为“诸众皆大欢喜”。诸众皆大欢喜,就放射出很多的光芒,照射到自己身上。光芒照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的一切疾病全部消除。

“魔障逆缘皆灭尽,赎死获得二成就。”自己从死亡当中得到救度,获得两种共同和不共的成就。

“观想:自己化现出与宾客数量相同的勇士,同时供养一切宾客,令彼等心生欢喜。”观想自己化现出与宾客数量相同的勇士,当然一个一个去观想到底有多少数字是没办法观想的,这里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所邀请的宾客非常非常多,自己也观想和他们一样多的勇士同时供养这些宾客,令彼等心生欢喜。

“即令诸佛等出世间圣众欣喜,从而获得二悉地;”上供的缘故,令上师和佛无二无别的上师和一些菩萨等等这些出世间的圣众生起欢喜心,然后获得两种成就。

“令六道众生欢喜而还清宿债”,就是说通过布施也能够令六道众生欢喜,然后自己所欠的一些宿债全部还清。

“令魔众生喜而遣除违缘”,自己通过这种甘露,也能够令魔众非人等生起欢喜心,遣除违缘。

“令诸宾客皆大欢喜之光芒照射自己而息灭一切病魔违缘”,自己修法也是为了消除病魔违缘,或者通过这种修法来圆满无量无边的资粮。比如前行当中讲,有些山区的瑜伽士,住在山上的瑜伽士,他没有很多很多的资具做广大的布施、广大的供养,没有这个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来圆满资粮,他没有寻找这些资具。那么这个时候他要圆满资粮要怎么办呢?要上供下施怎么办呢?就施身,通过这种仪轨,通过这种修法布施自己的身体,通过布施自己身体的方式圆满资粮,对上面出世间的圣众上供,然后对下面的众生下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迅速圆满资粮。

前面讲过的,众生对于财物的执著远远不如对身体的执著,所以如果能够将自身身体的执著放弃,将自己身体的血肉做上供下施,功德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也有这样的必要性。

丙四、作回向:

不缘诸法自心性,不缘心性法界性,

如是境界中安住,如幻性中作回向。

“不缘诸法自心性,不缘心性法界性,”这两句主要是两乘修法。

第一乘修法“不缘诸法自心性”可以理解成将一切万法执质为实,一切都是唯心的。为什么不缘诸法呢?因为一切外面的诸法,除了自己的心性之外,除了自己的心识显现之外,根本没有一个别别他体的法。所以首先执著一切外面的诸法,然后了知这个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心的本性。

“不缘心性法界性”,就是自己的心性也不缘,知道心性的本体就是法界的真性,就是大空性、大光明的本体。

“如是境界中安住”,那么在一切万法都是不执著实相当中如是安住,入定一会。

“如幻性中作回向“,入定一会之后,再出定的时候,在一切如梦如幻的境界当中作回向,将修持施身法的功德回向佛道,回向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殊胜的安乐。从这个方面进行观想和修持。

如是了知宾客、施物、施者皆是自心,

这些都是自己的心,除了自己的心之外,没有一个外在的宾客、施物、施主等等,一切都是自己的心识幻现的。

而在诸法除了自己离戏之心性外别无其它的境界中入定,而于入定中如幻作回向。

首先了知一切都是自性,在了知自性之后又进一步观想,除了自己离戏的心性,离戏的心性不是世俗的心性,不是世俗的心识,离戏的心性主要是大空性、大光明无二的本体。除了离戏的心性之外没有其他的万法,在这个境界当中如如不动,入定。

慈诚罗珠堪布以前在讲这些修法,在讲前行的时候,前行当中都要提到入定,如如不动的方式有入定,这方面讲得很多。堪布讲,如果你自己有这个定解,比如说真正通过定解或者闻思修,知道自己的心性是如何如何一种光明和空性的状态,就如是安住在这个定解当中。如果没有这个定解怎么办呢?没有这种定解,最后在收座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当中安住一会。这是初学者的入定方式。初学者的修法,当然这个并不是安住离戏的心性,但是这是一种相似的修法,通过这种什么都不作意、什么都不想来安住,逐渐逐渐自己也能够了知正见,逐渐能够通达心性当中为什么什么都不执著,什么都不作意的境界逐渐会通达的。这个也是以前堪布在讲前行最后收座时的一种入定的方式。这两乘也是做过这样的教诫。

在如幻的境界中作回向

在如幻的境界中作回向,前面是入定,入定之后要收座、作回向。怎么样回向呢?这时在如幻的境界中作回向。因为在起座之后,自己从离戏的心性当中已经出来了,出定了。出定之后,自己面前的一切房子、身体又明然显现,明然显现的时候,观想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在如梦如幻当中作回向。实际上能回向的自己是如梦如幻的,所回向的善根也是如梦如幻的,回向的菩提和众生也是如梦如幻的。在三轮都是如梦如幻当中作回向。这是一种殊胜的三轮体空的回向。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五十九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宣讲第五品,第五品前面已经宣讲了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的这些教言,如何修持上师如何成就事业的道理,最后一个科判当中也宣讲了如何修持古萨里的次第。今天宣讲第五个科判,

丙五、宣说功德:

修革萨里的瑜伽士圆满一切内会供:

因为前面已经宣讲了古萨里的修法,古萨里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乞丐的意思或者乞士的意思,乞丐,瑜伽士因为他自己住在深山里面,没有什么其它的资具,所以只有通过修古萨里通过修乞士行的这样一种方式来圆满资粮,这个就称之为修古萨里的瑜伽士,这个可以圆满一切的内会供。

下面就宣讲它的殊胜功德。

以此可除诸违缘,圆二资粮离二障,

心生无量加持悟,急生出离无我执,

现有现师成所愿,安乐临终现光明,

中阴解脱圆二利,故当勤修上师法。

以此主要是讲修持这样一种上师的次第,修持古萨里的修法可以遣除一切的违缘。圆二资粮通过这个修法也可以圆满智慧和福德两种资粮,因为古萨里它的核心的修法主要是安住在空性当中断除我执,所以说可以圆满智慧资粮,然后布施自己的身体的缘故可以圆满福德资粮,因此说此修法是圆满二资粮的殊胜方便。

离二障是可以离开烦恼障和所知障两种障碍。

心生无量加持悟,自己内心当中通过如是的修法可以产生无量的加持,得到无量的加持得到无量的证悟。

急生出离无我执,“急”是迅速的意思,可以很迅速地生起出离心。“无我执”通过这个修法逐渐地寂灭我执,相续当中通过舍弃自身身体的缘故最终证悟无我境界,如果平时我们观察的时候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现在我没办法度化众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贪执身体为我,所以说没办法做广大的发心和利众的事业,如今修持古萨里,通过上师的加持获得这样一种道相之后,他就可以彻底地斩断我执。

现有现师成所愿,现有现师的意思也就是上师瑜伽当中一个很殊胜的修法或者说一种修成的量一个果,“现有”前面我们讲“现”和“有现”就是器世界,“有”主要是讲有情世界。

现有现师的意思:通过修持上师瑜伽就可以知道一切的器世界一切的有情界都是上师的本体,这个叫作现有现师,就是说有情界和器世界都显现为上师的本体,这在很多上师瑜伽的修法当中都提到过,在收座的时候观想一切的有情和一切的器世界本体都是上师的本体,如是的安住在这样一种修法当中,这个叫作现有现师。

成所愿,通过这样的修持自己的一切的愿望都可以成就。

安乐,在今生当中获得一切的安乐。

临终现光明,现世当中自己的身心安乐在临终的时候也可以显现这样一种光明境界。

中阴解脱圆二利,中阴解脱在很多修法当中讲,如果有个瑜伽士他在现世当中没有解脱的话,在中阴的时候很容易获得解脱的,中阴的时候这样一种身蕴,现在我们的身体,色身的障碍在中阴界的时候是不明显的,或者说没有这么大的障碍,所以说在临终的时候在中阴的时候比较容易显现证悟的境界。中阴解脱圆二利就可以通过解脱之后显现自他二利的这样一种殊胜事业。

故当勤修上师法。由如上的功德缘故,应该精进地修持上师瑜伽的修法。

此外,如是而修还有酬补一切失戒,

除了颂词当中所讲到的这些功德之外,无垢光尊者在注释当中还增添了几种功德,增添这个功德主要是还可以酬补一切失戒,如果修持自己平时失毁的这样一种密乘的戒律,失毁了其他戒律通过修持这样的方式可以酬补的,可以圆满。

成为供养诸位天尊之最,供养天尊有很多很多殊胜的方法,供养天尊之最就是在供养天尊当中最好的供品应该是修持上师瑜伽,应该是修持古萨里的修法,这样的修法,这样的修法可以成为供养一切天尊当中的最好的供养。

断除我执、常执,从而毁灭二取迷乱等无量功德。

相续当中的我执还要执着一切为常有的执着,这些方面都是通过修持上师瑜伽可以彻底地根除。

从而毁灭二取迷乱,如今的能取所取一切的迷乱法都可以彻底毁灭等有无量的功德和加持利益。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丙六、修持之理:

修持之理颂词当中讲到:

佛说刹那念上师,胜过劫修生次第。

在经典当中续部当中也是讲过刹那之间,念就是忆念自己的上师,祈祷自己的上师,修持自己的上师。

胜过劫修生次第。胜过在很多劫当中修持生起次第,修持生起次第主要是观想佛,观想本尊的身相等等,所以说这个叫修生起次第的主要修法。刹那之间祈祷忆念自己的上师的话,这个是绝对超过在很多劫当中修持忆念其他的诸佛菩萨的和这样一种本尊的功德等。

《菩提轮游舞续》中云:“佛陀说忆念,怙主上师福,胜过俱胝劫,观修天尊身。”

前面是引用《宝聚续》,《宝聚续》当中的教证和这个有相似之处,此处主要是《菩提轮游舞续》,《菩提轮游舞续》当中讲,佛陀说是忆念怙主上师的福德,胜过在俱胝劫,俱胝有的时候是十万的意思或者很多的意思,胜过在十万大劫当中观修天尊的身体,天尊主要是讲本尊、佛、菩萨等等自性而不是指观想天人,这个地方的天尊很多地方都是讲佛菩萨或者自己的本尊称之为天尊。

下面讲第五个科判:

乙五(功德)分二:一、上师为一切功德之本故当依师;二、追循前辈依师之教言。

丙一、上师为一切功德之本故当依师

也就是说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所以说欲获得功德之人应该依止这样一种根本上师。

欲求遍德云聚中,所降三地甘露者,

当依胜德财根本,具信大悲上师尊。

遍德云聚是什么意思呢?遍德这两个字主要是讲佛陀,遍主要是遍知,德是具备一切的功德。功德云聚,这个也是一种比喻和意义聚集的这样一种讲法,也就是说遍德是指佛陀的本体,蕴聚将佛陀和一切身语意三身的功德比喻成浓厚的乌云,在浓厚乌云当中降下了甘露,甘露就是指雨水,如果从浓厚的乌云当中,从雨云当中降下的雨水的话,三地蒙润的,或者说下面的众生都可以受到甘露的滋润,受到雨水的滋润,此处佛陀就比喻成降甘露者。

遍德云聚,所降三地甘露,就是指佛陀的三转法轮,佛陀成佛之后,分别为三类众生三转法轮,这个叫作所降的三地的甘露。

欲求甘露的意思就是说从我们自己的智慧和精力等等来看的时候,真正要圆满地去通达佛陀所传的三转法轮的含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我们如果想要求这样种甘露,真实获得甘露滋润的话,下面就是讲:

当依胜德财根本,具信大悲上师尊。

如果我们要彻底通达佛陀的密意,要真正通达三转法轮的密意,必须要依止胜德财根本,一切殊胜功德财富的根本就是具信大悲上师尊,对自己的大悲上师必须要生起一个信心,如果生起个信心就可以真正地获得依止。

总之这个颂词的意思就是说佛陀所转的三转法轮,我们如果要通达要真正获得法益的话,必须要依止上师,依止上师才可以通达或者获得三转法轮的甘露要义。

遍知佛陀是自他功德的尊主,即佛陀以无死正法财富救度众生,

遍知佛陀是自他功德的尊主,佛陀自己的话一切功德圆满了,对于其他众生来讲也可以赐予一切功德财富,所以说称之为自他功德的尊主。佛陀以无死正法财富救度众生,那么这个无始呢,在这个欲界当中,在三界当中,称为天界的甘露,三十三天中啊【10:12】称为为无死甘露,那么很多时候呢都将佛陀的正法比喻为无死甘露,那么为什么说佛陀是善法是无死甘露呢,因为通过修持佛陀的正法可以超越生死,超越生死的缘故呢就是这个因为无生的缘故,那么不会因为无生所以就无死。这个无死甘露主要是能够当中获得彻底救度的这个解脱的这样妙法称之为无死甘露。所以此处也是说无死正法财富呢救度众生。想获得具无量功德佛陀之云聚中所降下的滋润三界之三转法轮妙雨者,应当依止善知识。佛陀出世呢就是为了度化众生,那么度化众生最殊胜的方便是什么,我们就说度化众生最殊胜的方便就是传法。那么虽然佛陀有很多很多就说度化众生的方式,但是最直接的度化众生的方式,最主要的度化众生的方式,上师啊等等再再讲过,实际上就是传法。除了说法度化众生之外呢,佛陀没有其他的一些这个真正直接的救度众生的方式。所以说呢此处呢是说想要获得这个无量佛陀的这个云聚当中降下的滋润三界的三转法轮的妙雨呢,应该依止善知识。那么依止善知识之后呢才可以善巧通达三转法轮的妙义。《中般若颂》云:“须菩提,欲得遍知佛果者当依善知识。”在这个经典当中也是讲过,如果想要获得遍知佛果果位的话,也必须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才会通达一切修法的这个扼要,才可以真正踏上修持这路的缘故呢,所以说必须要依止善知识才得以成佛。《般若摄颂》云:“当恒依止智者师,智者德由彼生故。”那么应该恒时的依止这个具有智慧的上师,那么就说一切智者的功德都是由上师而产生的缘故,所以说呢我们必须要长时间依止上师。

那么下面无观尊者下面的这个含义呢主要就是旁述,旁述什么呢,就旁述三转法轮,那么对于三转法轮的这个含义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三转法轮:出有坏佛陀成佛后于七七四十九日未说法。这个是一个总述,那么大家只要按照共同生的说法,共同生的说法来讲的话,佛陀成佛之后呢,在 49 天内当中呢是并没有说法的。那么有些观点讲在佛陀成佛之后呢首先是天界等处呢宣讲《华严经》,有这样的讲法。但是按照一般的共同经说法的话,那么佛陀在成佛之后 49 天之内根本没有说正法的。下面就介绍在 49 天当中佛陀是怎么度过的。

于第一七日中跏趺不解,那么就是说佛陀成佛,成佛之后呢在第一个七天当中呢没有解开跏趺坐,就佛陀在金刚坐下成佛之后呢七天当中呢没有解开跏趺坐,所以说呢这个也是没有说法。第二七日中凝视菩提树,那么第二个七日当中呢就是凝视着这个菩提树,菩提树呢就是树王,就是菩提树王,现在呢印度的这个金刚坐这个菩提树呢就说不是以前那棵菩提树。在以前回教入侵这个印度的时候呢,就说是这个可以说将那棵树烧毁了,但是呢有一个斯里兰卡的居士,他就是说提前把这棵菩提树的一个枝叶呢移到这个斯里兰卡去种植,然后呢就说是种植完之后,当这个印度的这个稍微缓和的时候呢就众斯里兰卡的这个树上面又移植回来。所以说现在这棵树呢实际上就是在这个从斯里兰卡的那棵树上面移植回来的。当时呢就说是佛陀成佛之后有这样的说法,佛陀成佛之后呢说不是菩提树的全部烧毁,然后呢就说放光把这棵非菩提树以外的全部树全部烧毁了,最后呢就说佛陀成佛之后这棵菩提树就没有烧毁,这个也是在一些历史当中有这样的记载的。所以说在第二个七天当中呢是凝视菩提树也没有说法。

第三七日踏遍赡部洲,第三个七日的时候呢就说是这个踏遍赡部洲,就说加持整个这个赡部洲。有些智者的观点呢就说踏遍赡部洲呢就是向东南西北四方呢各行走了几步,各行走了七步代表就说是加持整个赡部洲的讲法也有的。有些地方讲呢确确实实呢佛陀有神足呢就是踏遍了整个赡部洲这个讲法也是有的。第四七日踏遍三千界,那么这个第四个七天当中呢踏遍了整个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大家都知道,这个是一个化身佛这个度化的范围,那么我们现在的这个南赡部洲呢我们认为单单是在这个南赡部洲佛陀出世宣讲佛法,所以说呢只是这个南赡部洲的众生成佛的说法。实际意义上呢一个化身佛出世的时候呢,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一个化身佛的所化,那么就说是这个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呢当然也不例外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呢都成了释迦佛的所化,那么在我们的南赡部洲当中显现佛陀度化众生,在其他的南赡部洲当中也有一尊佛度化众生。所以说呢在第四个七天呢踏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第五七日诣至龙宫,在第五个七天当中呢就到龙宫去。

第六七日在柱吉林园中说道:“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我已获,纵于谁说亦不能证悟,是故默然独自住林中。”如是默然安住。那么在这个第六个七天当中在这个柱吉林园,在这个地方呢就宣讲这个谒诵,这个谒诵呢在佛法当中也是很著名的一个谒诵,因为在这个谒诵当中呢一方面就宣讲到了这个佛陀真正他所证悟到境界,一方面呢就说宣讲了这样一种境界呢不是一般人所能证悟的。所以说呢当年佛陀不想说法,“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呢主要是就宣讲佛陀所证悟的境界的,深呢就是很甚深的意思,甚深的意思就是说一般的凡夫心啊或者是分别见完全通达的,称之为深。寂呢就是讲证悟的寂灭的法性,佛陀相续当中这样证悟的本体呢就是一种非常寂灭的本体,寂灭二障的本性。离戏呢就没有有无是非呢一切的戏论,光明呢就说是具有一切的恒沙功德,无为法呢就是讲这样的一种法性,所证悟的本体呢并不是就说能过因缘造作什么的。所以说呢这一句话主要是宣讲了义的法界,宣讲佛陀实证的功德,实证的境界,然后呢就说第三转法轮当中的究竟密义也是如此的。“犹如甘露法性我已获”,那么这一句呢就是前面所讲的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这个犹如甘露和法性,我已获呢或者说我已经完全获得了证悟。“纵于谁说亦不能证悟”,现在我内心当中所证悟的这个法性呢不管现在对谁宣讲,谁都没办法证悟的。“是故默然独自住林中”所以说呢就是不说法默然独自呢住在林中,想要这个法呢就足够了。如是默然安住。??【17:12】分析的时候呢佛陀相续当中证悟的这样一种功德,十地菩萨无法通达的。所以说呢给一般的当时凡夫人宣讲的话,宣讲的话就说是这个没办法证悟,谁也没办法证悟的,所以说呢佛陀根本不想说法。那么后面佛陀为什么又说法了呢?后面佛陀说法呢主要是这个次第说法,次第说法呢就是说要让众生真正了知陀相续当中所证悟了这样法性的话,那么一下子宣讲很多众生无法一下子完全了解的,所以说呢首先宣讲四谛法轮,成熟众生的相续,然后再宣讲无相法轮,打破一切众生的执着,那么宣讲无相法轮之后再宣讲他所真实证悟的境界,然后呢众生才能了知,才能修持,主要是有这样的次第的。当时,嘎滚与桑波商人供养世尊蜂蜜,佛无有器具接纳。尔时,四大天王同时各献一石钵。佛仅诵吉祥文加持之。那么在这个时候呢有两个商人一个叫嘎滚,一个叫桑波,这个方面是按照藏文翻译的,这个梵文当中呢还有其它的名字。反正最初的时候呢这两个商人呢给世尊供养这个蜂蜜,那么当时世尊呢没有器具接纳这个蜂蜜这个供养,那么尔时呢,四大天王了知了佛陀受供佛陀没有器具的时候呢,四大天王同时各献一石钵,就说是每个人献了一个石钵。还有一个说法呢就说是这个当时的帝释天吧,帝释天供养佛陀一个檀香钵,是黄金钵嘛还是一个檀香钵,佛陀认为呢一个沙门,一个沙门呢接受这么好的这样一种这个黄金的钵盂或檀香的体盂呢不合适,不符合沙门的这样一种这个它的教规,所以说呢佛陀没有接受。佛陀没有接受这样一种黄金钵的时候呢,四大天王这个时候呢,每个天王每个人献一个石钵,那么献者呢有四个,受者呢只有一个,那么这个时候呢佛陀显现神变,四个石钵同时接纳,四个石钵同时接纳,然后放在手中一压的时候呢四个石钵变成一个石钵,所以说呢佛陀的钵盂的重量呢就说是超胜其他钵盂的重量。所以这个也是有些典籍当中就是这样记载的。所以四大天王呢同时献于石钵,佛陀接受之后呢加持变成一个钵盂。那佛仅诵吉祥文加持之。那么接受之后呢仅仅诵了些吉祥文加持,也就是说呢还是没有直接宣讲正法。

第七七日中经梵天、帝释祈请,前往鹿野苑为五比丘及八万天子转了四谛法轮。那么在这个可以说第七七天当中呢经过帝释祈请,帝释首先祈请呢佛陀没有应允,然后后面梵天呢就说下来祈祷,梵天下来祈祷之后呢说了很多这种谒诵,然后劝请佛陀转法轮,然后呢也说了佛陀很多的本身,就说是以前佛陀你是怎么样为了度化众生而发愿的,就说是经历过了这么多的这个苦行,有的时候呢单单是为了请一个谒诵,有的时候呢单单是求半个谒诵,那么就是这个什么原因呢。实际上佛陀当时在因地的时候都是说呢,我是为了求一切正等正觉的果位,我是为了成佛的缘故呢才舍身的。所以说呢劝告他手下的这个王妃呀这个眷属呢说,你不要阻我的无上道行,象这样我成佛之后绝对会度化你们的。

然后劝请佛陀转法轮,然后也说了很多佛陀的本身,就是以前佛陀你是怎么样为了度化众生而发愿的,经历了这么多的苦行,有的时候单单是为了求一个偈颂,有的时候单单是为了求半个偈颂,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佛陀当时在因地的时候都是说我是为了求一切正等正觉的果位,我是为了成佛的缘故才舍身的,所以说劝告他手下的这些王妃啊,这些眷属说你不要阻我的无上道心,像这样我成佛之后绝对会度化你们的。梵天用了八个这样的偈颂,八次劝请,还有八次祈请佛陀以前因地的这样一种本身。再再劝请之后,佛陀再答应的。

有些地方讲很密意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个时候为了显示佛法尊贵的,为了显示佛法的尊贵,如果这个佛法不经祈请的话,随随便便宣讲,很多人就会认为这个佛法不值钱,或不会对佛法生起敬重心,那么这个时候祈请者是谁呢?祈请者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三界的领导,是三界的领导的缘故,所以说大梵天王亲自祈请的话,大家都知道梵天祈请佛陀说法,这个佛法绝对是非常尊贵的,这个佛法绝对是非常稀有的。梵天、帝释都在佛陀足下顶礼求法的话,其他人更加不用讲了,有这样一种密意的缘故,所以说经过帝释祈请的时候并没有答应,梵天祈请的时候,后面才答应的。

答应传法之后,首先前往鹿野苑为五比丘传法,当时为五比丘宣讲四谛法门,同时有八万天子受教。在宣讲初转的时候,五比丘成罗汉果,八万天子成见地的圣者,就是见到圣地,就是这样的讲法的。五比丘和八万天子在因地的时候都是和佛陀极有因缘的,非常有因缘,就是说佛陀以前转生为大海龟的时候,曾经他救度了五百商人,从大海海难当中脱离,然后到达海岸的时候极为疲劳,所以佛陀——当时这个大乌龟就是趴在岸上休息,那个时候来了八万四千个风鹰,然后吸吮他的血液,最后大海龟在此处舍命,当时就是发愿成佛的时候最初就度化你们,就是这样一种发愿。

还有五比丘就是以前的五罗刹,五罗刹当时吸吮持利王的血液,持利王也是发愿成佛之后首先度化他们。所以很多很多因缘都和五比丘和八万天子有关的,所以说佛成佛之后初转法轮,最先蒙受法义的就是五比丘和八万四千天子,或就是讲八万天子,给他们首先转了四谛法门。

尔后于灵鹫山为来自十方的菩萨、四众眷属以及天龙等转了无相法轮。

这个是第二转,中转法轮。中转法轮名称叫无相法轮,前面讲初转法轮叫四谛法轮,中转法轮叫无相法轮。因为这个时候众生的相续逐渐成熟了,逐渐成熟之后因为通过无常,通过不净等等,修持之后他相续当中的这些非理作意逐渐遣除,颠倒的作意彻底遣除,所以说堪能接受这样上乘的法门,所以说佛陀在此处,在二转法轮当中主要是以宣讲无相法轮,宣讲空性教法为主,宣讲的地方主要是在灵鹫山,就是在灵鹫山这个地方,很多的菩萨,还有世间的眷属,天、龙等等的这些非人广说般若法门。

有些地方讲佛 22 年说般若,有这样的讲法,般若?当中有十万般若,还有二万五千颂,还有一万八千颂啊,还有般若摄颂啊,般若心经啊,还有般若金刚经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二转法轮般若法所摄的。

之后赴往天界、龙宫、明月城等处为种种不定眷属转了了义法轮。

第三转了义法轮的名称实际上叫做善抉择法轮,有些地方叫做善分别法轮,有些地方讲叫善抉择。善抉择的意思就是说法界是如何如何的,就如是如是抉择,这个叫做善抉择法轮。所以说观待于第一转第二转来讲三转法轮是最了义的,因为在三转法轮当中宣讲了法界如来藏的缘故,二转法轮当中是宣讲了法界如来藏的空分,四谛法门单单是宣讲人无我空性为主的无常、苦、空、无我的修法,所以说它叫做善抉择。善抉择,如是的法性,如是的抉择,这个叫做善抉择法轮。地方是在天界啊、龙宫啊、明月城啊、广严城等等,这些地方转的了义法轮。

转三次法轮之密意是相应下根、中根、上根或初学者、入道者、悟实义者以能说三藏、所说三学之方式而次第宣说的。

为什么佛陀要转三次法轮呢?他的密意就是相应于下根者转四谛法轮,中根者转无相法轮,上根者转善抉择法轮。或者说针对于初学者转四谛法轮,针对已入道者转无相法轮,对于已经证悟实相的大菩萨宣讲善抉择法轮等等。通过能说的经论,三藏、所说的戒、定、慧三学,从能说的三藏和所说的三学的方式次第宣讲的。

尽管有些阿阇黎说三次法轮是同时转的,只是在不同众生前如是次第显现而已。

有些上师、有些阿阇黎对于三次法轮的观点是这样认为的,就是说实际上佛陀宣讲的三次法轮是同时说的,就是说佛陀在讲一次经典的时候,小乘根性听的时候就成了小乘的教法,然后菩萨根性听了之后就成了般若法门,然后?听了之后就成了如来藏的法门,有这样一种说法的。在佛陀的语功德当中也会有这样一种功德示现的,佛陀说一个语言,众生随类各得解,也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说在佛陀宣讲正法一句话当中,小乘根性听的就是四谛啊或者人无我空性,然后中根者听了之后是宣讲五蕴空等的空性,在大菩萨面前听的时候,听的就是宣讲了义如来藏的修法等等。

无垢光尊者说:

但我认为:根据诸经部中所说的各个年数,此种说法不合理。

无垢光尊者他自己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要跟随一些共同的经部,共同 的经部当中所宣讲的佛陀的各个年数的话,这个方面同时转了三次法轮的说法是有稍微不恰当的地方。

《大毗婆沙论》中说佛住世八十年;

依据《大毗婆沙论》这个方面就宣讲佛陀住世的时间是八十年,虽然佛陀化现化身,可以说降临人间说法的时候,那个时候众生的寿量是百岁的时候,但是佛陀在八十年当中住世宣讲佛法。

《涅槃经》中说八十年零三个月。

在《涅槃经》当中讲是八十年零三个月,多出三个月的时候,多出来三个月的时间是怎么样安立的呢?下面引用教证宣讲:

如《八大佛塔经》中云:“珍达祈请三月后,世尊涅槃礼彼塔。”

多出来的三个月就是在佛陀八十岁即将示现涅槃,那个时候佛陀已经宣布自己将要涅槃,这个时候一个居士叫珍达,珍达就是一个居士的名字,珍达居士他向佛陀祈祷住世,祈祷佛陀住世,佛陀答应三个月之后涅槃,所以说就是在三个月之后示现涅槃。礼彼塔就是讲涅槃塔,这个彼塔就是涅槃塔,八大佛塔当中有个涅槃塔,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讲涅槃塔当中,珍达居士祈请,然后住世三个月之后示现涅槃,那么为了纪念世尊涅槃然后造的塔叫涅槃塔。所以说礼彼塔,就是顶礼佛塔。

也有些阿阇黎说佛住世八十二年。诸多佛经中所说八十年零三个月一定是确切的。

无垢光尊者他自己的意思就是说八十年零三个月的说法肯定是非常正确的。

关于佛住世八十年,

下面就开始说佛陀住世八十年具体的年数。

《大毗婆沙论》中云:“说法处及广严城,具白地城与天界,雪巴瘦与僑赏弥,静处以及佛塔山,竹林园及具怨城,及与迦毗罗卫城,佛于此等圣地处,各自安住一年矣。

有些地方我不太熟悉的,有些名称不太熟悉,虽然以前看过这些佛传,但是翻译的名称这个地方对不上,所以说了知的就讲一讲。

说法处就是鹿野苑,鹿野苑可以理解成说法处,还有有的地方讲灵鹫山也是成为说法处,?当中说法处是不是包含两个地方呢?上师说需要观察的。所以说说法处鹿野苑肯定是属一个的。

广严城,佛陀宣讲三转法轮的一些地方,是广严城。具白地城,这个不是很清楚了。然后天界,在天界住了一年,可能是指佛陀安居的那一年,在天界安居。雪巴瘦与僑赏弥,这个不太清楚,僑赏弥是听过的,但是雪巴瘦到底是哪个圣地,这个不是很清楚。

静处以及佛塔山,竹林园,这个竹林园应该是指竹林精舍,在竹林精舍当中安住的。还有具怨城。迦毗罗卫城,迦毗罗卫城就是佛陀的故乡,佛陀的故乡说在此处安住一年,安住一年的意思就是说佛陀成道之后,佛陀成道之后净梵大王非常想念佛陀,所以再再派使者祈祷佛陀回故乡传法,这个时候佛陀答应回去传法,所以说在回去传法的时候在迦毗罗卫城住了一年,并不是说佛陀出家之前这个地方住一年,而是指佛陀成佛之后。

佛于此等圣地处,各自安住一年矣。在以上的地方都是各个安住一年,这个方面就是以后计算八十年的一个根据,这些地方每个地方住一年。

炽热山洞住二年,妙药林中住三载,王舍城中住五年,苦行之处住六年,

前面这些炽热山洞、妙药林,这个不是很清楚,王舍城比较清楚的,这个方面住了五年,还有在?那个地方,在苦行处六年苦行的。

舍卫城住廿三年,

舍卫城住廿三年,佛陀住的最长的就是舍卫城,舍卫城据说现在也有遗迹,在?精舍,这个方面也有遗迹的,很多佛教徒朝拜的时候也是必去朝拜的一个地方,所以这个方面是佛陀加持二十三年的地方。

王宫中住廿九年,

在没有出家之前,在王宫当中,在迦毗罗卫城住了二十九年。

如是佛寿为八十,

前面每住一年的地方加起来,还有这些两年、三年、五年、六年,还有二十三年、二十九年加起来的话总数是八十年,如是佛寿为八十。

尔后能仁趋涅槃。

在八十岁之后然后佛陀趋向于涅槃了。

遍知世尊所安住,此等福德之圣境,当以身语意三门,恒时恭敬而顶礼。”

这些以上就是遍知世尊佛陀安住的地方,加持的地方,这些地方是具有福德的圣境,所以说后学的弟子应该通过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恒时的恭敬,恒时的顶礼,就是这样做的教诫的。

上师也讲了如果说自己有因缘的时候,应该去朝拜印度的圣地,佛陀有四大圣地,出生地啊,转法轮地,还有涅槃地等,像这样有四大圣地。四大圣地如果去朝拜的话,五无间亦消尽,这个是佛经当中讲的,如果朝拜四大圣地的话,就是即便你造了五无间罪绝对是消尽的。所以像这样的话,佛陀出生地好像在尼泊尔,还有其他的成佛地,成佛地是金刚座,现在金刚座那个位置,现在菩提树也存在,还有佛陀当年成佛的金刚座的位置也还有的,还有大菩提塔,这些方面很多。

还有转法轮地,转法轮地有鹿野苑,还有灵鹫山,还有其它的保持比较完好的地方。然后是涅槃地,就是上毛城,这个方面也有的。所以很多佛教徒都是纷纷去朝拜,还有很多也是宣讲的话,有些很多大德、传承上师也是这样宣讲的,如果以后这些后学的比丘,这些后学的佛弟子,如果想要佛陀的生平的话,就必须要给他们指点这个是佛出生之处,这个是佛成道处,这个是佛转法轮处,这个是佛涅槃处。让后学的弟子应该知道佛陀的功德,应该知道这些圣地,应该向这些圣地祈祷等等,所以说上师也是说如果有机会的时候应该去朝拜。

当然要在自己的时间、精力或者其他方面允许的情况之下,上师开许当然可以去朝拜,朝拜的功德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说这个方面是简略的介绍这些对境,很多去过印度的人,在金刚座等地,就讲了确确实实加持力非同一般,加持力非常大的。所以说如果能够朝拜,消除罪业,增长资粮,这个方面对自己来讲也是很有帮助的。再说作为一个佛陀的弟子来讲,作为释迦佛的遗教的弟子来讲的话,这些方面也是应该去朝拜、顶礼的地方。

这个方面主要是附述了三转法轮和这些地方,所以无垢光尊者按照这些地方,说法处等等,所以说他安立佛陀三转法轮应该按照这些年数来讲,不是同时转的意思。

丙二、追循前辈依师之教言:

为息无始时串习,以及意惑而求法,

如同善财与常啼,无有厌倦依上师。

追循前辈依师之教言,就是无垢光尊者在这个地方给我们说个教言,说什么教言呢?应该追随前辈依师的方法,所以说我们也应该如是依止上师。那么这些前辈是指什么前辈呢?这个地方讲前辈有善财童子、常啼菩萨,以他们二位为主的还有很多很多标准的依止上师的这些弟子,通过他们的行为要求自己,所以说应该追随前辈依师的方式如是依止上师,就说这个教言的。

为息无始时串习,以及意惑而求法,就是说我们为了熄灭无始以来串习的业惑,还有意惑在内心当中存在很多烦恼,如是要求法。那么在求法的时候应该如同善财童子,应该如同常啼菩萨一样无有厌倦的依止上师。那么善财童子和常啼菩萨是依止上师的标准,标准的典范就是他们二位,所以说后代很多人都是以他们作为榜样依止。米拉日巴尊者显现上面有一段时间短期离开上师,他认为在上师那个地方求不到法,然后他准备在其他地方求法的时候,走了不到半程路程,然后给别人念经就念《般若八千颂》,念《般若八千颂》的时候这个里面也是提到了常啼菩萨他怎么样依止上师的,米拉日巴尊者想常啼菩萨和我一样穷,但是常啼为了求法他可以将心脏挖出来卖了,那么现在我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说再再思考之后又回去依止上师的。

这方面讲的很多,所以说应该犹如善财童子和常啼菩萨一样没有厌倦的依止上师。现在我们依止上师一两天,然后有的时候开始生起厌倦心,认为已经依止上师的时间已经足够了,怎么怎么样,实际上这个完全是不行的。无垢光尊者在此处所教导的要依止上师,而且要无有厌倦的依止上师。在很多续部、很多窍诀当中讲要恒时将上师示为佛陀一样看待,那么我们是不是将上师视为佛陀的呢?这个方面我们分析的时候要看自己的心情,自己心情好的时候认为上师是佛陀,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说是佛陀,可能是一般的凡夫还不如的这样一种想法。

如果自己相续当中是这样的想法的话,那么肯定离这样的一种依止法还差得很远的。所以说有些道友或者有些初学者,或者总喜欢说自己对上师的信心犹如佛陀一样不变化的,有这样的说法,那么如果真的有的话当然是非常好的,希望每一个道友都能够恒时拥有这样的心,实际上这样犹如佛陀一样的信心是经不起观察的,一观察的时候根本没有的。所以说不要是上师打自己、骂自己,有的时候稍稍的对自己不关注,或者稍稍有一点点的不悦意的话语的时候,马上就认为上师怎么怎么样,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这个标准还离的太远了。

如果自己相续当中没有这样一种真正将上师看成佛一样的信心的话,那么得不到加持,得不到加持的话很难以成就的。因此说一方面要观察自己相续当中的信心是不是真实的信心,如果不是真实的信心还要努力的增上,还要培养,同时也避免自己不要说一些大话,不要说自己的信心怎么怎么样啊,然后开始吹嘘,有的时候只不过是一种欢喜心,有的时候是一种清净心,真实的信心很难说具备的。

这个月有下个月不一定有的,白天有晚上不一定有的,所以说在很多地方讲,如果自己在做梦的时候一看到上师的时候,内心当中马上就生起这个就是一尊佛陀,根本不想是一个菩萨,根本不想是一个罗汉,根本不想是一个其他凡夫,如果在一看的时候马上就知道是佛陀的话,这个心态生起来的话,说明对上师,视师如佛的这种信心还可以吧,否则的话只是在白天清醒的时候或自己有吃有穿的时候,上师对自己高兴的时候能生起这样的感觉,如果其他的时候不一定生起的话,这个是不稳定的一种信心。所以说以这个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内心有没有这样的境界,如果没有的话必须要再再的去增上的。

乃至未达到无有业惑之前,为了息灭此等烦恼,必须依止胜过自己的善知识,因为还需要获得殊胜功德。

乃至未达到无有业惑,真正无有业惑只是佛地,所以说乃至于我们没有成佛的时候,十地菩萨他都要依止佛陀的,十地菩萨在最终成佛的时候都必须要蒙受十方诸佛的大灌顶,放光灌顶之后消除相续当中最微细的业惑最终成佛的,所以乃至没有达到没有业惑之前的话,为了此等熄灭烦恼业惑,必须依止胜过自己的善知识。

必须依止胜过自己的善知识,因为还需要获得殊胜的功德,十地菩萨还需要获得殊胜的功德,还需要依止,所以现在我们是不是已经获得这样的功德了呢?实际上根本没有,连小资粮道还没有进入,连加行道还没有进入,所以怎么可能说还没有真正的功德呢?肯定有真正的功德需要获得的。

因此说要发愿恒常依止,生生世世当中必须依止上师。

应当象善财童子与常啼菩萨那样寻求正法,乐城之源大商主财坚之子善财走遍南方一带,恒时求法,

乐城之源改成“乐源城”。善财童子是乐源城的大商主财坚的儿子,就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也是法王如意宝的前世,以前在桂林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回忆前世的时候,就说以前自己作为善财童子的时候,在这个地方曾经依止过某某善知识,所以说在传记当中记载的很清楚。

依止了文殊童子等授记并加持的五十四位上师和随学彼等教言的五十四位上师,共一百零八位上师。

这个说法有好几种,一种像汉地普遍流传的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依止了五十三位上师。此处无垢光尊者的意思,就是依止文殊童子等给他授记的加持的有五十四位上师,还有随学这些上师教言的有五十四位上师,总共加起来有一百零八位上师。在藏文的《华严经》说,善财童子依止了一百一十位,此处讲一百零八位,有些经典当中讲一百一十位,汉地当中讲五十三位,这个方面有不同说法。总之,大家都认为善财童子他依止上师方面对上师非常恭敬,因为他所依止的上师当中,有些是显现很如理如法的善知识,有些时候有这些妓女,有其他的很凶暴的众生等等,很多很多各式各样的众生,但是善财童子在依止这些上师的时候,从来都是清净心非常非常增胜的,没有对任何一个上师生起一念的邪见。

所以我们就知道他依止的上师,显现外表上面很多很多不如法行为,但是他都是恭恭敬敬的去受学菩萨行,修学菩萨行的窍诀,最终在一生当中取证佛果,这方面也是讲一生成佛的时候,在一些华严宗的经典当中,教典当中,论典当中也是说善财童子实际上是一生成佛的。

常啼菩萨寻求智慧波罗蜜多法门时卖身,后与商主之女等五百随从一同乘车前往东方熏香城,供养承侍法胜菩萨而求得正法。

常啼菩萨为了寻求智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为了寻求这样的般若法门,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这个时候非常贫穷,他首先对般若法门很有信心,后面通过一个佛陀的指点,然后想要去求法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了法胜菩萨了,然后已经知道位置了,他就想我太贫穷了,那么寻求这么好的大法,像这样没有供养是不行的,所以说只有卖身,就是说他出卖自己的身体,然后把自己的肉剔下来,然后把骨头折断之后去取骨髓等等,通过这个方面卖身。

后面一个商主之女,商主之女看到之后,答应给他供养,然后和他一同乘车前往东方熏香城,在有些地方讲东方熏香城就是现在的成都,成都昭觉寺那一带,那一带的土全是红色的土,都是红土的。所以有些大德讲的时候,就是在现在成都昭觉寺和动物园河马池那一带,就是以前常啼菩萨他为了供养法胜菩萨,然后将自己的血管挑破,挑破之后鲜血洒地,然后压成扫洒的时候,然后帝释天加持血液成为红檀香,然后后面的这个土全部成红色的。

很多大德认为就是在成都的昭觉寺那一带,所以说如果经过或者路过那个地方的话,昭觉寺那一带肯定还是要朝拜,一方面昭觉寺是古刹了,在成都来讲很出名的,以前?等等的道场也是在那个地方。然后按照这些讲法来讲,以前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也就是说法胜菩萨以前在此处广宣般若法门的地方,加持应该很大的。

从这个方面应该知道,以前常啼菩萨也是通过如是的方式依止法胜菩萨,供养承侍法胜菩萨,然后求得了殊胜正法。

下面开始讲第六个科判:回向本品善根。

甲六、回向本品善根:

将本品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

利行帝释琵琶声,善缘者闻成甘露,

令依恶师邪道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利行,首先讲利行的意思,利行在这个地方讲,无垢光尊者在这个颂词当中的意思有种劝诫的意思,就是无垢光尊者在本品当中通过很多很多的教证、理证,通过很多殊胜的窍诀教言,然后劝诫后代的弟子应该如是如是的依止上师,所以说这个叫做利行,那么把这个利行比喻成帝释的琵琶声。

帝释的琵琶声善缘者闻成甘露,帝释他弹了琵琶这个声音,善缘者听了之后,像耳中的甘露一样,非常非常悦意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在注释当中意思就是说,这样一种教言比帝释的琵琶声还要超胜,所以说有善缘者的人听到这样一种利行的教言,应该成为耳中的甘露,应该成为真正纠正自己的行为的一个殊胜的教言。

令依恶师邪道者,那么以前我们依止恶师,长时间依止邪道,所以说我们心性非常疲劳的,现在已经听到了如是甘露的法雨之后,可以修持,修持之后可以令自己疲劳的心性如今获得彻底的休息。

关于利行,《莲聚经》云:“以布施招手,以爱语迎接,以同事安抚,以利行劝谏。”

那么这个是四摄法,实际上四摄法当中第四摄就是同事,但是此处把利行放在后面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是四摄,那么四摄法是怎么样安立的呢?以布施招手,布施就像招手一样,自己想要让其他的一个众生到自己身边来的话,招手你过来你过来。就是说菩萨怎么样聚集这些众生呢?他通过布施的行为,他布施之后很多很多众生自然而然就集聚到他身边的。所以说很多历史上的大善人,他的旁边总是聚集很多人。还有在如今的时代,或者说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他有的时候在广做布施的时候,很多人对他生起敬信,因为这些人从菩萨那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布施,他想要获得的财富啊,其他的安乐都是通过菩萨布施之后获得的。所以说菩萨的布施就犹如招手一样,是一种方便,首先通过布施聚集有情,使他们对菩萨心生好感。菩萨你要对他宣讲正法,你必须要让他心生好感,那么让他生好感的方式就是布施了,所以布施就是四摄法当中第一个布施摄。

以爱语迎接,然后通过布施聚集之后,经常给他们说爱语,这个爱语以前在讲《庄严经论》的时候也讲过,这个爱语有两种讲法,一种爱语就是给他们说柔软语,说他们欢喜的语言,然后这个方面称之为爱语。那么第二个方面是按照《庄严经论》自宗来宣讲的爱语,这个爱语就是讲六度的法语,反正对这些众生广说布施,乃至于智慧度这全叫爱语,所以他的这种爱语,在《庄严经论》当中的定义比较严格的比较高的。其他的爱语,给他们宣讲软语呀、宣讲对他们欢喜的话语呀等等这个全叫爱语。

所以通过爱语的迎接,以同事安抚,就是讲四摄的时候首先讲利行,以利行劝诫,意思就是说给他们宣讲修法之后,给他们宣讲如何修持六度之后,利行,让他们去实行,通过利行劝诫他们,你们听了这个法,不能够停留在听闻上面,你们应该去做,你们应该去实行等等,通过利行的方式,利益他们的行为叫利行。通过这个方面给他们劝诫,你应该去实行正法。然后以同事安抚,意思就是菩萨叫别人做六度,他自己也趋入六度当中,他自己带着去做这个,因为有些众生的分别念很强,他就会想,你让我修这个六度,你自己都不做,你自己都不修这个六度,你怎么让我们去做呢?说明这个功德可能不是很大的。所以说菩萨为了消除他们的疑惑,为了安抚他们的心,所以说菩萨叫他们做六度,他自己也做,他自己也去做这个事情,所以说通过这个就可以打消修行者的疑惑。他自己会想,上师都做这个事情,肯定是真正一个好的修法,通过这样四摄如是成熟众生的。

所以无垢光尊者讲什么叫做利行呢?以利行劝诫,劝诫这方面就是讲利行的意思。所以我们对照无垢光尊者引用的教证,再看到颂词当中利行帝释琵琶声的时候,就知道实际上是通过利益我们的行为劝诫我们去实行的意思。

依止真实善知识中所得之善说,胜过帝释所弹奏的琵琶声之妙语。

依靠真实上师所宣讲的从轮回道迅速出离的善说,这个实际上已经早就超胜了帝释所弹奏的琵琶的妙语了。

以此福德愿长久依止恶知识流转轮回中疲惫不堪的一切众生于人天导师出有坏佛陀之乐园中,在如意云下得到休息。

无垢光尊者说以造殊胜论著的这样一种善根,愿在轮回当中长久依止恶知识而因此流转轮回当中的心性早已疲惫不堪了,所以说让疲惫不堪的一切众生在人天导师的乐园当中,在如意云下得到休息,这个叫做疲劳心性今休息的意思。总之,意思就是说愿后学的弟子,通过学习依止上师的教言成佛,成佛之后获得休息。

下面是注释当中的回向文:

祈愿因依颠倒恶知识,长久沉于三有众多罪,

自心疲惫不堪诸有情,诣至大乐佛陀之尽地。

这个方面主要是对一般众生的一个回向。祈愿依靠颠倒恶知识的还没有入佛门的,就是说依止恶知识,然后造很多恶业颠倒行法的,导致长久沉于三有轮回当中造了很多很多罪过,众多的罪过,自心因此显得疲惫不堪的一切众生,诣至大乐佛陀之尽地,愿他们能够成佛,到达大乐佛果。这方面的尽地,尽地的意思就是说再没有超胜的了,他已经到了尽头叫做尽地,那么什么时候叫做到达了尽头呢?成佛的时候到达了尽头。所以说此处叫做诣至大乐佛陀之尽地的意思。

愿诸小乘根机心低劣,唯一自寻寂乐之道者,

悉皆追随佛子之足迹,趋入大乘圣道成佛果。

这个是回向小乘根性的,小乘根性和前面颂词的对境不一样,前面颂词这些有情是没有入佛门的,那么这个方面是入了佛门,但是他们只是苏醒小乘根性,他是发小乘的心,所以说称之为小乘根机心很低劣者。唯一自寻寂乐之道者,那么他虽然有时候也是发一些悲心,也是修一些传法度化众生的事业,但是太少了,或是说他的范围有限的缘故,很多地方安立为唯一自寻寂乐之道,唯一寻求自己能够涅槃的这样一种小乘道。愿他们悉皆追随佛子之足迹,就是发大乘心,修二无我空性,依止大乘的善知识,其实在本品当中都是宣讲如何依止大乘的上师讲的,所以说愿这些小乘根性的人也能够依止大乘善知识,然后趋入大乘圣道最终成就殊胜的佛果。

诸佛金身如同满月轮,人天群星之中极庄严,

利乐白光遣除惑恼热,愿诸众生获得彼功德。

这个方面主要是通过赞叹佛陀身体的庄严方式,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诸佛金身按照一般来讲的话,佛陀的色身的颜色纯金色,金色的这样的身色,如同满月轮,此处不是将满月轮白色的颜色来对佛陀金身做比喻的,这个方面佛陀的金身早就说是金身了,所以说这个满月轮不是说十五的月亮很白很亮这个角度,主要取它的满月,满月的意思就是很圆满,此处的满月是已经达到了圆满,最圆满的时候就是十五的月亮,所以说诸佛的金身如同满月轮,就是说佛陀的金身、佛陀身语意的功德没有一个缺陷,全部都是圆满的,都已经方方面面圆满,犹如十五的月亮一样。

人天群星之中极庄严,月轮在群星当中是最极庄严的,所以说佛陀的身体在人天的众生当中也是极为庄严的。

利乐白光遣除惑恼热,利乐白光此处是从月轮的白光所发出的清凉光明遣除众生恼热讲的,所以此处佛陀他自己对一切众生做利乐的这样一种事业犹如月亮的白光一样,他可以遣除一切众生的烦恼、恼热,这一切都可以遣除。

愿诸众生获得彼功德,最后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犹如佛陀一样的功德。

大圆满心性休息终,第五品依止善知识释终。

那么这个以上讲完了第五品。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六品皈依

第六十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十三品当中前面五品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六品,讲皈依,一般来讲,皈依是大小乘共同的修法,也就是说要进入佛门,它的标志它的界限就是区别有没有皈依。

这个主要是阿底峡尊者的观点,阿底峡尊者在区别内外道的时候,有皈依的属于内道,没有皈依属于外道,从这个方面进行判别内外道的差别。

有些论师是通过有没有四法印来判别内外道的,也就是说宣讲四法印的是内道,不宣讲四法印的是外道。

还有一类又有皈依又有四法印的绝对是内道,没有皈依没有四法印的是外道,有这样宣讲的,不管怎么样,按照阿底峡尊者的观点来讲的话,如果是有皈依,皈依佛门皈依三宝的话,肯定是属于内道的弟子的,在此处在第六品皈依品当中是不是宣讲共同乘的呢?实际意义上在这个里面主要是按照大乘的皈依来宣讲的,虽然小乘也需要皈依,但是按照本论的主要侧重点,他主要突出一点是进入大乘道的加行,或者说一些大乘的弟子、密乘的弟子,他要进入这样一种佛法修行的时候,必定不能离开皈依的,所以说我们又知道本品主要的所诠是大乘的皈依,在下面论文当中也是很清楚可以了知的。

一切大乘道之前行或基础皈依品分三:

此处无垢光尊者首先点出一切大乘道的前行,一切大乘道的基础就是皈依,所以此处是宣讲皈依品,皈依品分了三个方面:

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二、别说真实皈依;三、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

入大乘道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皈依,通过皈依的方式进入大乘道的。

要宣说趋入大乘道之次第前必须修学皈依的方法,所以首先宣说。

前面已经宣讲了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之后如何速学善知识的意趣,首先发起大乘心进入大乘道,进入大乘道的次第必须修学皈依,有些地方区别入大乘它的界限主要是发心,发心上面安立这样一种皈依,以前在学习《庄严经论》的时候也提到过,尤其在《庄严经论》第三品,讲皈依品的时候,大乘的皈依和大乘的发心这两个方面是一本体一反体的,也就是说大乘的皈依肯定有菩提心在里面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只要是大乘的皈依,不发菩提心不能成为大乘皈依,所以说必须菩提心摄受了皈依乘大乘皈依,这个地方宣讲进入大乘道的基础,它的次第必须通过皈依的方面来摄受也是不相违的,所以说无垢光尊者讲:所以首先宣说皈依的修法。

如是谨依上师后,当渐修学解脱道。

如是谨依上师第五品已经宣讲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方法,谨慎地依止上师的修法,知道之后,当渐修学解脱道。所以说应该按照上师善知识的教导逐渐地趋入解脱道的修习,所以说这个方面讲当渐修学解脱道。

为什么要次第而趋入解脱道呢?这个方面为什么要次第趋入就是解释前面当渐修学解脱道这个含义的,因为在颂词当中讲到渐修学,在注释当中为什么要次第修学呢?次第趋入解脱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顿超而趋入是不合理的。对于一般的根性来讲的话,要顿超进入这样一种大乘的道果是非常不合理,尤其是现在心性休息的引导主要侧重与是在渐根,就是次第的根性怎么样首先相续当中生起这样一种共同的出离心,然后依止善知识,趋入大乘的皈依和发心,再修学这样一种空性慧,再修学这样一种密乘,所以说在本论的次第很明显,主要是通过道次第的方式来宣讲的,虽然有极个别顿超的根性,在上师灌顶的时候马上就顿入佛地的,或者获得解脱的,这个有很多例子的。现在主要是跟随大多数根性来讲的话,就是次第而入,顿超而入的话对于大多数根性来讲是不合理的。

也就是说,未产生下面道之功德,则无法获得上面功德,不次第而行,不能前进。

如果没有通过修学产生下面道的功德,那么上面的功德没办法获得的,如果没有通过次第而行的话是不能够在道次第上面前进的,也就是修道路上无法前进,那每一个修学人都想尽快成佛,但是这个是一种想法而已,如果说不按照真实的修法的趋入,虽然说是很快成佛,但是相续当中功德没生起,道障没遣除,想要尽快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想要成佛必须要按照这样种次第,而这样种次第都是诸佛菩萨传承上师观察了众生的根性之后,或者通过他们的实践之后,然后对后学的众生开显的,对于一般的众生来讲,绝对要按照这样次第而行的,如果不想这样次第而行的话,欲速则不达,想要很快地趋入这样一种道次第,但实际上没办法很快获得的,以前也是讲过,在修道次第当中,有一种说法就是:慢慢行快快到。慢慢行快快到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你慢慢地走,慢慢地修持肯定会很快地到达目的地的,否则的话如果你想很快到达目的地,首先是非常快的方法修行的话,反而最后就很慢的。以前在讲《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有个比喻叫作以跑去印度,想要到印度朝圣的话,如果你想要很快到达印度,通过跑步的方式去的话,反而没办法去到印度,跑了两三公里之后马上就坐下来休息没办法走动一步了,如果你知道修道的次第他是个很遥远的,非常巨大的工程的话,你就只有慢慢地来,慢慢地修持,下面的基础打牢了,下面的功德生起来之后在这个功德和基础上面,再修持上上的修法,就很快可以获得解脱。这个也像砌房子一样,修房子的时候首先是砌地基,挖很深的地基,把地基打很牢,在地基上面砌一层楼的砖或者木头,一层楼修好之后,再修二层楼,再修三层楼,像这样一层一层修下去的话,总有一天大楼大厦会竣工的,否则的话你想很快修上面的楼,下面的基础没有是很难累积,这样一种获得修法的功德也是如此的,所以说不次第而行,是不能前进的。

因此无垢光尊者在此处首先强调逐渐修学解脱道它的必要性。

《涅盘经》云:“犹如梯级般,我之甚深教,亦当渐勤修,渐次非顿超。

犹如梯级就是上楼梯一样,上楼梯必须要一级一级地上去,所以佛陀说我的甚深的教言,甚深的教法,像最甚深的了义如来藏等观点也不需要间接地勤修,渐次修行而不是顿超而获得的。

犹如小孩童,体力次第增,此法亦如是,从初入次第,直至圆满间。”

打比喻讲,就好像一个婴儿,一个小孩童刚刚生下来的时候,或者说是在两三岁三四岁的时候,他的体力不圆满不强健的,通过他的发育成长,通过他的年龄的增加他的体力也是逐渐逐渐次第次第增长的,所以说此法亦如是,佛陀说我的修法也是这样的,从初入次第直至圆满间,最初的时候他有最初修法的次第,中间有中间的次第,最后圆满有圆满的次第,所以说我们要达到最具圆满的佛果的话,必须要次第而行,次第而行的观念必须在我们脑海当中,深深的理解,在心中深深地扎下根,只有把这样一种渐次修行,迅速成佛的道理真正融会贯通之后,自己在修法的时候就会稳扎稳打,像这样的话首先一个阶段的话就开始非常非常稳固地闻思,因为你要修法的话,它来自于见解,见解来自于长时间的闻思,所以说知道这个道理之后,他就会对闻思方面下很大的功夫,然后闻思到一定阶段产生定解之后他就会下很多功夫去修行去实践,逐渐可以获得殊胜的功德,这样种次第必须要了知的,否则的话想迅速成就,下面的修法都不修持,选择一些高深的修法,但是修了几年修了十几年再回头一看的话,什么都没有得到,在十几年当中一个法的受用都没有获得,这个方面就来自于超越了次第没有次第修行,不次第修行主要是跟随自己的根性而言的,自己的根性是次第根基,但是自己去选一个顿超的修法,这个方面是非常不合理的,法很高但是自己的相续太低了,这方面法和相续就没办法融合,修来修去就是一个耽误时间而已,所以说我们的相续很低,就开始选择一些初级的修法,自己的相续成熟再选择一些中级的修法,自己相续彻底成熟之后再去修持了义的修法这个方面呢才能够真正使法和相续呢顺利的结合。

第二个科判呢是别说真实皈依分三:一、因皈依;二、果皈依;三、皈依之利益。首先第一个因皈依呢分了四个科判,一、皈依之人;二、皈依时间;三、皈依对境;四、真实皈依。首先第一个呢讲皈依之人,皈依之人呢实际上它包含这个普得加罗的意思,普得加罗呢,有的地方讲普得加罗分成人,有的时候实际上,普得加罗就是树取趣的意思,那么这个树取趣呢就不一定是人,树取趣呢就是树树的取这个乐趣,树树的取这个乐趣呢它包含六道,六道都是符合于树取趣的这样一种这个含义的。所以说呢因为皈依者呢有些时候是人,有的时候是非人,还有这些天龙等等,所以说在新义本当中呢都是一成,或者说解释的时候都解释成这个普德加罗,但这个方面呢主要针对这个我们来讲,主要针对这个修法的人来讲也是可以的。所以第一个呢是这个皈依之人,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树取趣或者普德加罗它进行皈依的。

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

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

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诸道基础为皈依”这句话呢主要就是讲在修持佛道的时候,在修持一切佛道的时候呢这些道的基础就是皈依,然后呢就说在最初的时候没有修持皈依,相续当中没有生起这个皈依的功德的话,就没办法修持这个殊胜的佛法。所以说呢做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必须首先是要皈依上师三宝,皈依上师三宝才能成为真正道行的基础。那么下面这几个颂词呢主要是宣讲这样一种这个皈依者,皈依者呢就说有很多分类的,就是这样的。“诸小士夫畏恶趣”,小士、中士和大士呢也就说是这个,可以说下士啊,中士和上士这个在广论当中讲三士道,那么这个方面也是讲这样三士的皈依,三士的皈依呢也是这样进行安列的。诸小士夫畏恶趣,那么象这样的话呢小士夫呢主要是畏惧恶趣的痛苦,想要获得这个人间的安乐,获得人间的安乐这个目的去修法,这个目的去皈依的话就称之为这个小士夫,或者下士道的这样一种这个皈依。那么这个下士呢有两种,一个是可以说是这个一般的下士,一个是殊胜的下士。一般的小士夫是什么样呢,他就说只是寻求今生的安乐,他不是想追求后世的这样一种人天,他就想在今生当中我怎么获得一个安乐,今生当中怎么样就说是这个避免痛苦就足够了。至于后世的安乐呢根本不去考虑的,这个方面就是一般的小士夫。还有呢就是殊胜的小士夫呢,殊胜的小士夫呢他就说不以今生为主,不以今生的安乐为主,那么以后世的安乐为主。所以说呢如果是以后世的安乐为主,他就会取舍因果,那么如果是今生的安乐为主,他就不一定去取舍因果,只要今生当中能够获得安乐就足够了,所以说呢不一定去取舍因果入道。那么如果是为了后世的安乐呢他就要去取舍因果,他因为知道今生当中如果不造善因,后世是无法获得善趣安乐的。所以说呢必定还是要取一个安乐。那么在小士夫当中呢也要分一个唯下士夫和共小士夫。唯下士呢就说单单以追求后世的圆满为目标,就是这样的。那么共小士、共下士呢就说以下士的圆满做为基础,不以下士的圆满为满足,比如说呢对于一般的大乘修行人来讲,大乘修行人来讲的话,后世需不需要获得善趣的安乐呢,下士需要获得善趣的安乐,因为我们修菩提道???【13:47】或者说时间是很长的,那么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善趣的身份是最容易修法的,所以说呢对于一个修大乘道的人来讲的话,他会发愿会就说修持下士获取善趣的因。但是呢他以不以这个为满足呢,他不会以这个为满足,他只不过以下士获得人的身份,人间的身份,更加容易修持大乘佛法而已。所以说呢就是一种共下士。就从这个方面观察的。

“中士声缘畏三有”那么中士夫呢主要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呢他是畏惧三有,他是不希求这个今生后世的三有轮回的安乐的,他主要是希求超越三界轮回的解脱果。所以说呢对于这个中士夫来讲,主要是这个声闻缘觉,那么主要是声闻缘觉呢,啊如果说是声缘畏三有的话,应该就说那个中士来讲,他就成了这个唯中士,唯中士呢它是以这个中士道为圆满的,以中士道为满足的,也就是说获得罗汉果就足够了。那么就说是这个菩萨来讲呢,他也修持中士道,菩萨修中士道他主要是一种共中士,共中士的话以这个出离心,人我修法等等,这些修法作为晋升大乘道这样一种这个基础,就是这样一种修法的。那么看这个地方讲的时候呢应该是唯中士的,唯中士的声缘呢是畏惧三有,那么就说对于整个三有也就是善趣和恶趣的种种的痛苦安乐一概的畏惧,一概的想要超载,所以从这个方面讲他只是追求后世的解脱果而已了。“大士现见轮回苦,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这三句呢主要是讲大士夫,主要讲上士道这个修的他的皈依,他的皈依是怎么样呢,现见轮回苦,一方面呢他自己已经能够体会到整个三界轮回都是痛苦的,他自己首先生起了出离心,然后呢在自己生起出离心的基础上不忍他苦畏寂乐,那么他看到别人也是正在感受痛苦,或者以心比心呢他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觉受去了知一切的众生都是和我一样的,所以说呢他不忍他苦,根本没办法堪忍他人的痛苦。畏寂乐呢他将自我趣入这个寂灭的安乐做为畏寂之处。他认为呢一个??【15:58】的人不可能将这个寂灭的阿罗汉果作为自己的这个究竟的涅槃,究竟的解脱果。所以说他对这样一种寂乐果非常畏惧的。“大乘佛子为众生”那么就说大乘佛子为了众生获得解脱而皈依,就是这样的。那么大乘的佛子皈依是为了什么呢,大乘佛子皈依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而进行皈依的。因此说呢前面我们讲就是说这个皈依,大乘的皈依和大乘的发心呢都是一个本体的,反正呢就说大乘的皈依当中肯定有皈依和发心两个方面,那么大乘的发心当中肯定皈依和发心两个方面,所以说呢只不过是从两个侧面宣讲而已,本体完全都是一个的。“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皈依的话分了三因和三意乐,因为前面有小士、中士和上士,所以说皈依的因呢有三种,皈依的意呢有三种,所以说通过三因三意乐而分出了平凡殊胜和无上。

什么是平凡、殊胜、无上,就平凡的皈依,殊胜的皈依,无上的皈依。或者说这个皈依者来讲的话,有平凡的皈依者,殊胜的皈依者,无上的皈依者。所谓的平凡呢就是指下士,然后呢殊胜是指中士,无上呢是指大士,这个可以说是大乘的佛子。三因三意乐呢就说是为了获得三果它的这个三种因,啊就说为了获得三种果的三种因。那么三种果呢,第一种小士夫呢他是为了获得善趣的安乐果,然后中士夫呢是为了自我的解脱果,然后大士夫呢是为了获得这个自他利益的佛果,这叫三因。三意乐呢也是这样的。那么就说小士夫呢畏惧恶趣,畏惧恶趣的心希求善趣叫第一个意乐;第二个意乐呢畏惧三有的心,然后呢希求解脱果这是第二种意乐;然后呢第三种意乐呢是这个畏惧寂乐的心寻求大乘佛果,这是第三种意乐。反正通过三因三意乐可以区别出平凡殊胜无上三种皈依的普得加罗。

未皈依者不得戒,如果未以戒护持则无道,因此说,皈依是道之基础。这个主要是解释第一句的。第一句呢是“诸道基础为皈依”,“诸道基础为皈依”是什么意思呢,无垢尊者的解释,如果未皈依呢不得戒,那么因为按照这个佛戒来讲,这个外面不是处道的戒,这是按照佛戒来讲。那么如果说是真的要获得这个佛戒的话,第一个必须要皈依的,肯定要皈依。如果不皈依,没有做三皈依了,肯定得不到戒。至于皈依戒,居士戒,八关斋戒,这些可以说是沙弥戒,还有呢就说比丘戒,反正一切戒都没办法获得的。因为这个方面一再讲,没皈依者根本不得戒的。“如果未以戒护持则无道”那么如果说没有戒呢那么没办法护持,没有受戒的缘故呢就没有戒律可以护持,如果没有护持戒律的话就没有道,就根本没有说是修道的这样一种这个机会了。因此说皈依是道的基础。所以从这个侧面讲呢皈依呢就是一切道的基础,在这个颂词讲呢“诸道基础为皈”,就从这个方面讲的。因为有了皈依呢才可以获得戒律,有了戒律才可以修道,所以说呢皈依就是道的基础了。

《皈依七十颂》云:“众虽皆有戒,未皈依不得。”《皈依七十颂》是大阿阇离越趁论【19:10】造的这个论典,那么在这个宣讲《皈依七十颂》的论典当中呢也是这样讲的。:“众虽皆有戒”,众呢就说众生的意思,那么这些众多的众生或者众人虽皆有戒,皆有戒的意思就都可以得戒的意思,很多身份呢都可以获得戒律,“未皈依不得”但是呢就说是如果没有皈依的话, 这些戒律就是都得不到的,也就是说一切的戒律都必须要从皈依的的基础上面才可以获得。所以说很多众生呢虽然都可以有戒,但是没皈依呢是根本得不到戒的。从这个方面讲,皈依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或者根本。

下面就开始讲这个皈依的这个普得加罗,皈依者呢有什么分类。皈依之人有三种,其中小士是指欲得轮回乐果,畏惧恶趣而皈依各自天尊或三宝。那么就说是这个皈依之人分了三种的,那么其中这个小士的皈依呢是他自己总的目标呢是是为了获得这个轮回的乐果的,他自己的所欲呢是轮回的安乐,轮回的乐果,然后呢他自己的弃背之处呢,舍弃之处呢是畏惧恶趣。反正总的来讲的话, 都是畏惧恶趣想要获得轮回的乐果的,以这个而皈依各自的天尊,皈依各自的天尊呢就不一定是可以说是佛当中的,各自的天尊,那么外道有它自己的天尊,比如说大在天。

皈依之人有三种,其中小士是指欲得轮回乐果,畏惧恶趣而皈依各自天尊或三宝。

就说是皈依之人分了三种,其中小士的皈依是他自己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轮回的乐果,他自己的所欲是轮回的安乐、轮回的乐果,然后他自己的弃背、舍弃之处是畏惧恶趣,反正总的来讲的话,都是畏惧恶趣想要获得轮回乐果的。

以这个皈依各自的天尊,皈依各自的天尊就不一定是佛法当中的,各自的天尊,外道有他自己的天尊,比如说大自在天,以他自己的大自在天皈依他,还有一些皈依帝释的,还有皈依梵天的等等等等,这些方面是皈依各自的天尊。皈依各自的天尊也是为了获得轮回的安乐,畏惧轮回的痛苦如是皈依的。

或三宝,或三宝的意思就是讲内道的佛教徒,内道的佛教徒他是以三宝为皈依处的,在区别这个的时候也分了三类:

未入宗派之人,或者虽入宗派却是外道,或者佛教徒中虽信仰三宝却无入道能力者。

首先第一个是没有入宗派的人,没有入宗派的人,内道、外道都没有入的,他也有皈依的,因为他自己也有皈依,他自己有畏惧处,他自己有希愿处,所以说没有入宗派的人他也有皈依。比如说在讲《广论》的时候,堪布也是讲过,还有《广论》当中也是讲过,比如说一般的世间上的人,有的时候是皈依自己的父母,有的时候皈依自己的亲人,有的时候皈依自己的儿女,反正皈依的意思就是皈投依靠的意思,皈投依靠称之为皈依。

反正自己有某种畏惧,想要从这样的畏惧当中解脱出来,他找一种靠山,他要找一种依靠处,所以说我们小时候,每一个众生有情小时候都是皈依自己的父母的,就是认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自己的依靠处,就是自己的皈依处,所以说这个皈依如果从很广讲的时候呢,没有入宗派的人他也有皈依的。

虽然皈依这两个字一方面我们观察的时候带了很生的宗教的气氛,都认为反正入了宗教的人才能够皈依,没有入宗教的人都没有皈依,但是实际意义上从各自的意乐或者从实际情况上来分析的时候,没有入宗派的人肯定也会有皈依的,就从这个方面应该了解的。

或者虽入宗派却是外道,入了宗派之后就是讲入了总的宗派,总的宗派当中有内、外道区分,所以说虽然入了宗派但是入的是外道,他皈依也是外道的这些天尊,所以说他也是可以按皈依者。

或者佛教徒中虽信仰三宝却无入道能力者。就是说在佛教徒当中信仰三宝,皈依了三宝,但是他皈依三宝之后没有入道能力,比如说如今的一些居士,如今的一些居士他皈没皈依呢,皈依了,但是有没有入道能力呢,没有入道能力,所以说我们有的时候听到一些消息,某个城市当中某个法师他下面有几十万弟子,但真正去统计的时候,真正去询问的时候,这几十万皈依弟子真正有入道能力的有多少呢,真正有入道能力的非常非常少。

就是说皈了依了,名相上或者上名义上他有皈依证,他是一个居士,他是一个三宝弟子,但是他有没有能力修习戒定慧呢?没有能力修习戒定慧。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也算是皈依者,这个地方皈依者就是局限于小士道,小士道的皈依他入了三宝,没有入道,真正没有办法入五道的,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就称之为小士道在佛法当中的这些皈依者。

《胜幢经》云:“一切畏惧者,多皈依山王,树林及经堂,佛塔与神树,非为主皈依,非为胜皈依。依止彼依处,不能脱诸苦。”

在《胜幢经》中是这样讲的:一切畏惧者多皈依山王。这个方面讲的很清楚,畏惧才,他相续当中有畏惧,有畏惧他想要解脱这个畏惧的话,他要寻找一个皈依处,那么这些畏惧者他所寻找的皈依处是什么呢?多皈依,这些人很多都是皈依下面的这些境,上面这些环境的。皈依山王,这个山王有的地方就是指须弥山王,但是在新译本当中这个山王就是翻译成山,山和树林的山,一般的山、一般的神山,或者说一般的山也是他的皈依处。

比如说有些人遭到怨敌的追杀,他自己想要摆脱这个畏惧他就跑到山里去躲藏,跑到山里去躲藏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以山为皈依处的,所以说这个皈依的范围要解释的时候很广,他这个意思是很广的,他为了摆脱这些畏惧躲到山里面去。或者说有的时候战争来了,战争来了很多人他为了避免战祸,为了避免战乱,举家逃到深山当中去躲避,然后战争过了之后再从山里出来,这个时候很明显的以山作为皈依处。

树林也是这样的,然后有些时候遇到盗贼的时候,躲到树林当中,躲到一个大树后面,像这样以树林作为他的皈依。

还有经堂,经堂、佛塔,经堂有的时候我们说难道不是以经堂、佛塔作为皈依处吗?这个方面解释的意思是有些人他躲债,或者有些人非常空虚,他就到经堂当中去寻找一个安慰,或者到佛塔当中去躲藏,这些方面也是和前面意义是一样的,并不是了知了经堂是僧众讲经的地方,经堂当中有很多很多三宝的所依,然后去顶礼去皈依,并不是这个意思的,所以他只是为了消除内心当中的恐惧而已,还有佛塔也是这样的。

神树,有些比较灵异的树,有这些精灵安住的树就是神树,皈依这样的。或者说从另外一个侧面讲的话,就是有些人他认为树灵或者这些神树,这些山王,有山神,有树神,所以说以这些作为皈依处的。还有一些拜火外道,以火作为他的皈依处,这方面也是有这样安立的。

所以说从两个方面讲的时候,非为主皈依,非为胜皈依,那么通过这样一种躲避、畏惧的心态,这个主要是从心态侧面讲,他主要是为了摆脱畏惧以救畏的心,他去皈依这些的。非为主皈依,根本不是主要的皈依,根本不是殊胜的皈依,就是这样的意思。

依止彼依处,不能脱诸苦。那么依靠这些依处不能脱诸苦,不能脱诸苦的意思就是说不能从三有轮回的痛苦当中获得解脱的意思,暂时他自己这些畏惧能不能够依靠这些来躲避呢?有的时候是可以的。所以这个方面讲不能脱诸苦意思就是说不能从轮回的痛苦当中获得解脱,所以说不是殊胜的皈依,真正殊胜的皈依应该他的皈依境是最极殊胜的,不会欺惑的,然后皈依之后,随学他的教法,最后就可以从三有轮回的痛苦当中获得解脱,这个就是殊胜的皈依,下面还要宣讲。

此中宣说了依止其他天尊欲求得乐。

就是说在教证当中或者这一段当中,这一段当中是宣讲依止其他天尊欲求得乐的,主要是为了得乐,得乐和避苦是没办法分离的。前面说一切畏惧者,一切畏惧者实际上就是为了消除畏惧消除痛苦,然后消除痛苦之后想要得到一种安乐,而依止的方式是依止其他的天尊,其他的天尊经常在山王树林等等,这个方面有包含的。所以说他是依止其他的对境,依止其他的天尊主要以离苦得乐的心,就说是救畏或者说是善愿的,像这样一种意乐进行皈依的,所以说安立成下士。

《毗奈耶经》中云:“阿难白佛言:‘婆罗门女因皈依而得善趣功德。’佛告阿难:‘阿难,并非如是。寻求世间安乐者称为劣士,故当称颂真实解脱之功德。’”

在《毗奈耶经》当中也是这样记载的,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女皈依之后获得了善趣,转生到善趣吧,然后看到这个情况之后,阿难受就对佛陀讲,这个婆罗门女因为皈依的缘故得到了善趣功德,就是这样的。好像从口气上面很赞叹,就是一种赞叹的口吻。佛告阿难,阿难并非如是,并非如是并不是否认这个婆罗门女因为皈依而得到善趣功德,不是否认这个。而是从阿难尊者他口气当中有一种对此种皈依的赞叹的口吻,所以说并不是这样的,你赞叹的话还是应该分清楚。

为什么呢?下面讲:寻求世间安乐者称为劣士,故当称颂真实解脱之功德。你现在所称赞的,你现在所赞叹的这个方面,只是她自己的心也是寻求世间安乐,最后得到的也是一个世间的安乐,所以说她只是一种下劣的皈依而已,不应该称赞的。所以说故当称颂真实解脱之功德,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要称颂的话,就是为了解脱道而皈依的,或者真实已经通过皈依而获得了解脱道的,这个方面可以叫做真实解脱的功德,要赞叹应该赞叹真实解脱的功德。

所以佛陀有时候为了赞叹上上的功德,就是呵斥下下的功德的缘故,也有必要这样宣讲的,确实有必要这样宣讲的。虽然皈依佛陀或者皈依三宝,他不管是暂时得到善趣,还是说怎么样,反正究竟肯定会得到三宝的救护的,但是有的时候必须要这样赞叹,或者说有些人他实在没办法发起入道的心,我们现在劝他皈依,他现在皈依三宝的目的只是愿意从恶趣当中救度,或者只是想获得善趣功德,那么总比他不皈依强。他不皈依的话,没有和上师三宝结下善缘,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值得赞叹。

但是从更高一个层次来讲,如果再再赞叹这些一般的皈依,再再赞叹下下的皈依的话,很多人就会认为佛陀和这些出家人、这些法师,都在赞叹这样一种形式上的,或者说是救度恶趣的皈依,所以说很多人就会随学,如果很多人随学的话,真实道就会隐没,因此说很多时候,

如果很多人随的话,真实的就会隐没,因此说很多时候佛陀也好,这些传承上师,有必要呵斥,就是呵斥下下道,称赞上上道,所以很多人就知道佛陀、上师都是这样,呵斥下下道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做下劣的皈依,应该做上上的皈依,有这样一种目的的。这个地方也是这个含义,所以说这样皈依不是真正的解脱道。

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意乐如果不清净,则只能称为小士。

意乐不清净就称之为小士,他只是寻求后世的安乐,只是寻求轮回的安乐,没有寻求解脱道,所以说叫做意乐不清净。这种意乐不清净的皈依虽然对境是三宝,但是也只能称之为小士。那么这个方面主要是从他的意乐,从他自己发心的侧面安立成小士的皈依的。

中士是指一切声闻缘觉之种姓者,他们是因为畏惧轮回求自利寂灭而皈依的。

中士夫的皈依是指一切声闻缘觉的种姓,声闻种姓和缘觉种姓者总称来讲的话就是小乘的种姓,小乘的种姓分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他的种姓,在苏醒种姓的时候我们说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但是在暂时苏醒种姓的时候有一类众生就苏醒了声闻种姓,有一类苏醒了大乘种姓,那么这一类主要是讲已经苏醒了声闻或者缘觉种姓的这样的修行人。

他们自己深深的厌弃轮回,非常畏惧一切轮回的痛苦,所以说为了寻求自利寂灭而皈依,皈依的对境是上师三宝,然后皈依的意乐是根本不寻求三有的安乐,然后只是寻求解脱的利益,以这个发心进行皈依的,所以称之为中士,也可以称之为殊胜的皈依。

《胜幢经》云:“何时皈依佛,正法及僧众,了知诸苦谛,根除诸集谛,修学诸道谛,趋涅槃灭谛。若以慧眼观,圣道之八支,既为主皈依,亦为胜皈依。依止彼依处,解脱一切苦。”

什么时候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方面他自己的三皈依处,所皈依的境是佛法僧三宝,然后他自己的意乐了知苦谛等等,也就是说修学四谛,了知苦谛就是在修学四谛之前,第一个、第一步必须要了知的。因为如果我们不了知苦谛的自性,不知道一切轮回都是痛苦的本体的话,根本不想去寻求解脱的,根本不想断除这样的痛苦的。所以说佛陀在宣讲涅槃的,或者说真正获得涅槃道的时候,首先就开始宣讲苦谛的。

此是苦当知等等,从这个方面进行宣讲的。那么这个苦有苦苦、变苦、行苦,平时的众生认知的范围仅仅限于苦苦,就认为苦苦肯定是厌离的对境的。苦苦的意思就是说正在感受和明显的痛苦的时候,这个叫做苦苦,或者苦上加苦的意思就叫苦苦。那么这个方面不要说修行人,实际上连这些旁生它都会厌离的,哪一个旁生愿意去受这个痛苦呢?哪一个旁生愿意受这个苦苦呢?实际上连旁生在内,连地狱众生在内都厌弃苦苦。

所以对我们来讲单单在观修苦谛的时候,单单去观修一个苦苦而生起厌离心的话,这方面对我们修法是没办法保持长期稳定的。因为我们对于一个苦苦生起厌离心,就以超越苦苦为界限的话,当我们获得这些安乐的时候,当我们获得有漏的安乐的时候就不会认为这个是苦了,因为已经超越了自己所观修的范围的缘故。所以说我们自己认定了观修的范围,然后生起量之后,如果不进一步的修学变苦,尤其是不进一步修持行苦的话,自己相续当中对整个轮回很难生起厌离心。

所以我们在修持痛苦的时候,就是说苦苦也要修,然后变苦,尤其要修行苦。那么行苦呢,只要自己有五蕴的时候,只要自己有粗重五蕴的时候,就有苦,这个苦就是随着的,这个苦就是跟随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上二界虽然没有粗大的色蕴,色蕴没有,但是相续当中的五蕴的种子,粗重的种子都是具备的,那么色界乃至于欲界这方面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只要有这个五蕴存在,就会有痛苦的存在,所以说修的时候主要是以在行苦方面下功夫的话,就会认为不管是以后自己转生到什么地方,有了五蕴有了业惑肯定有痛苦,所以说在这个基础上面苦苦、变苦都会跟着而生起,所以根本没有安乐,从这个地方而深深认知修苦谛的话,会对整个轮回生起真实的厌离心。

根除诸集谛,然后了知苦谛之后他愿意拔除这样的苦谛,他愿意远离痛苦他就会观察,这些痛苦的因是什么,痛苦的因除了集谛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的因,所以说这个集谛就是业和惑,业惑为主,就是说一切的业和惑构成了集谛的范围。

所以如果相续当中有了这个业和惑,肯定会引发苦的,肯定会有苦谛的,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想离苦,那么想要离苦必须要找到他的苦因,就像每一个人都厌弃很严重的疾病,那么你如果要从疾病当中脱离,你必须要找出这个病根在哪里,病因在哪里。所以说把病根、病因找到之后呢,集中对治它,然后就可以从痛苦当中解脱了。

同样的道理,三界都是痛苦,我们要从三界痛苦当中脱离的话,必须要观察它的因是什么?因就是烦恼和业,无明和业等等,像这样的话认知,认知之后根除,必须要把集谛根除,才能够真正的寂灭痛苦,那么这个方面认知了。那么如果要根除集谛,它的因是什么?要根除必须要修学道谛,道谛就是集谛的正对治,道谛当中有很多人无我空性的修法,出离心的修法等等,尤其是人无我空性的修法,他就能够有效的根除我执,我执是一切业和烦恼的根本因,所以他修学道谛之后就可以对治根除这个集谛。然后如果道谛圆满之后,就意味着集谛彻底消除了。

如果说是道谛圆满,集谛消除之后,灭谛这个时候就现前了,灭谛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学《中观四百论》的人都知道,这个灭谛的解脱它就是一种假名而已,没有一个真正实有的法叫灭谛,实际上就是所有的集所有的苦不存在的状态就叫做来。那么像这样的话,主要是修学道谛,道谛一圆满的时候,集谛彻底断除,集谛一断除现前灭谛,灭谛现前的时候苦谛就根本没有了,这个方面就从整个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若以慧眼观,圣道之八支,既为主皈依,如果通过慧眼观,观什么呢?圣道八支,圣道八支这个方面应该是讲八圣道,就是说正见、正思维啊,这方面就称之为圣道核心,圣道的核心就是八圣道的修法。所以说如果通过慧眼,就是智慧的眼观察、观修这个八圣道的话,这些方面的皈依这样一种道谛,或者皈依这样一种修法,这个是主要的皈依,这个是殊胜的皈依。依止彼依处,解脱一切苦。那么如果自己能够依止这些皈依处,那么就能够解脱一切的痛苦了。

这些方面这里全部包含了三宝的,也就是说宣讲四谛者是谁呢?宣讲四谛者就是佛,佛宝,或者说主要的导师,修法的导师就是佛陀,所修的方便就是法宝,然后修学的助伴就是僧宝。那么修法的助伴,相续当中已经生起了这样的四谛功德,已经生起了八圣道功德,这些都是僧宝。所以说主要讲好像是在讲四谛啊还有八圣道,实际上这里面都包含了三宝了。如果能够这样皈依的话,就是主要的皈依,殊胜的皈依,这样皈依能够解脱一切痛苦。

大士是指为利他众、畏惧寂乐而皈依之人。

所谓的大士夫的皈依是什么样呢?为了利益他从,自己畏惧寂乐,自己对于自我涅槃、自我寂灭非常的畏惧,就像畏惧恶趣一模一样。在《庄严经论》当中讲,真正的菩萨他自己畏惧自我解脱的程度不亚于像佛陀远远超胜一般的众生畏惧三恶趣,或者说菩萨他相续当中的自我寂灭和三恶趣他要选择的时候,肯定是选择三恶趣的,不会选择寂灭道。因为即便是他入了三恶趣,他也不会永远中止修学大乘教法,弘法利生的事业。那么如果说趋入到选择自我寂灭的话,如果真正选择了自我寂灭,那么自他的利益全部会中断的。所以《庄严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过的,这样菩萨畏惧寂灭等同于畏惧恶趣一模一样的。所以说就知道真正菩萨相续当中他根本没有一刹那寻求过自我的寂灭的,他以自我寂灭为畏惧处,所以根本不会去寻求。

《大解脱经》云:“为救渡堕入三有河中之彼等众生,断除自己寻求寂灭之念而皈依者称为胜士,又名胜商主。”

在《大解脱经》当中也是讲到了大士他的皈依,大士的皈依发心是为了救度堕入三有长河当中的一切众生,然后从根本上已经断除了自己寻求寂灭的念,也就是说已经彻底断除了我执。然后通过这个方面去皈依的话,称之为胜士,又称之为胜商主。

如是三种士夫也必定是依照心力之三种类别而安立的。

这样的下、中、上三种士夫为什么这要区别呢?主要是他们在寻求果的时候,意乐方面他心力有小中大的差别,所以说心力上面有上中下差别的缘故,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名字都是这样安立的。

《菩提道炬论》云:“当知三士夫,即下中胜士,知彼等法相,此说各分类。

应该知道三种士夫就是下士、中士和胜士。

《菩提道炬论》云:“当知三士夫,即下中胜士,知彼等法相,此说各分类。

那么应该知道三种士夫就是下士、中士和胜士。知彼等法相,此说各分类,了知了各自的法相之后再去宣讲他们各自的分类。

下面就开始宣讲各自的法相:

何人依方便,仅为轮回乐,谋求自利者,知此为下士;

下士就是说依方便,方便就是讲取舍因果之道,取舍因果之道就依靠这样一种方便,依靠这样一种增上生的修法,然后他有一个依靠的道,仅为轮回乐,他自己的发心中是为了轮回的安乐,如是谋求自利的人,知此为下士。了知了这个法相,就知道这个是下士夫。那么我们对照这样的法相,自己相续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发心呢?如果自己如今依靠闻思修行,这个方便,单单是自己为了下士的,就是轮回当中的盛世安乐,只是谋求自利的话绝对是下士夫的。通过这样下士夫的法相去修学,只能够获得下士的安乐而已。

弃离三有乐,断除诸罪业,唯求自灭者,称之为中士;

这个就讲中士夫的法相,那么中士夫的法相呢,弃离三有乐,整个三有的安乐彻底的抛弃了,然后断除一切的引发轮回的罪业,唯求自灭,那么单单是为了自己获得寂灭而修行而精进的话,就称之为中士。这个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法相标准来对照自己的相续。

那么对照自己的相续的时候呢,如果有一个弃离三有的心,有一个断罪业的行为,但是发心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解脱,没有考虑众生的利益的话,那么只能符合于中士道的法相了。

以悟自心苦,欲令他诸苦,真实皆灭尽,乃为殊胜士。

殊胜士就是讲上士,以悟自心苦,因为了悟了自心或者说心已经了悟了一切痛苦的相之后,不单单自己想从轮回当中脱离,而且一观想痛苦的时候,将所缘转到众生上面的时候,非常愿意一切众生也离开这样的痛苦,愿一切众生的痛苦真实灭尽,如是发心求道的话,这个就是殊胜士,就是这样的。

有的时候我们对照这样三种法相观察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心态,我们现在的心态很复杂的,为什么很复杂呢?就是说从寻求轮回的胜士来看,从这个角度来看的时候好像是符合下士的体相,有的时候从自己愿意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角度来讲,好像又符合于中士的法相,但有的时候也想发心利益一切众生,也想求佛道,好像也符合上士的法相。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完之后,好像没有一个定准,到底自己是属于下士、中士还是上士呢?都没有办法安立的。那么不管怎么样,我们每一个修行者他自己的究竟目标来讲还是愿意成佛的,还是愿意度化众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具有大乘种性的人,那么具有大乘种性的人,有没有彻底苏醒,或者说苏醒到什么层次呢?这个方面就不好说了。

因为在苏醒种性的时候,夹杂了轮回安乐的妄念,夹杂了自我解脱的妄念,所以说像这样的话没有彻底苏醒的标志吧。那么这个怎么办呢?实际上要通过修持厌离心的方式彻底斩断对后世有漏安乐的追求,然后再通过修大乘菩提心的方式再斩断对自己获得解脱,对自己成佛的散乱,对这个方面的执著斩断,然后斩断之后相续当中本来已经有了大乘的种子了,再加上断除这个违品,就会转为纯上士夫,就会转为真正的大乘修行者,从这个方面了知之后,了知自己的状态,然后找也问题的所在,再去通过修法再去对治,然后相续当中才会彻底的成熟。

我的意思就是说必须要把他的法相都好好观察,观察好之后再对照自己的相续,对照自己的相续之后再去慢慢去寻找这样的教授,再去实修去断除,这个方面就可以真正的做到的。

也就是说,小士夫中有以外道的清洁、不害众生及行持正法而趋入善趣的,

下面就是讲小士夫,小士夫,在讲皈依的时候,如果是以佛教的观点讲皈依的时候,这个时候几乎不讲外道的,但这个方面主要是讲小士夫,讲小士夫的时候就不一定单纯以佛教的观点,以内道的角度出发去解释这个问题。所以此处在诠释小士夫的时候,他讲外道的小士夫修行者,也有内道的小士夫的修行者。

那么以外道为主修持的小士夫,就是说小士夫当中以外道的修法,就是依靠外道的修法而获得的。外道的清洁,就是说有些外道他是注重清洁的,自己或者环境这个方面的清洁很注重,比如说裸行外道,像这样他对自己的清洁方面是非常的着重的,经常沐浴,经常恒河当中去洗浴,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

还有不伤害众生,他们教法当中也是提倡不能够害众生,断除伤害众生的行为的,还有行持正法,当然行持正法是一种十善道,从十善道侧面来讲,不是邪法故,所以称之为正法。他可以说行为不杀不盗,或者不邪淫,或者不妄语等等,从这个侧面来讲是不是邪法呢?从这个侧面讲不是邪法。所以说他们行持十善也可以叫做行持正法。

那么如果和内道的正法比较起来的时候,不能叫做正法,但是从单纯十善这个角度的行持方面观察的时候,也可以叫做行持正法。所以说外道当中他也通过清洁啊,不害众生的发心,或者行持正法等等的助缘最后趋入善趣的,往生到这些天界当中的也有很多很多的。所以说像这样也可以趋入善趣,这个也是符合于小士夫的体性的。

也有内道以皈依三宝行少许善法而趋入善趣的,

内道当中首先皈依三宝,通过皈依三宝,依靠三宝的加持,然后自己再行持少许善法,通过这个趋入善趣的也是有的。

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依靠随福德分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

那么不管是这些修行者也好,还是内道的修行者也好,反正是修持小士夫的,反正是修持下士道的,像这样的话必须要依靠随福德分的十善业,或者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必须要依靠这些因缘才可以获得善趣,才可以真正安立成下士夫的修行者。

若不具备此等,则不能趋入善趣。

如果没有依靠这个因的话,就没办法趋入善趣的,就是这样安立的。

数论派等有些外道也有此十善法,但并非所有的外道都具备十善。

这个方面就是讲例子,比如说在外道当中数论外道为主,在佛法当中对数论外道是再再批判的,再再破斥的,但再再批判破斥主要是他们见解方面理解离的非常远,所以主要的批判破斥核心是放在见解上的。当然外道这些修行者因为见解已经错误的缘故,他们的修行跟随错误,这个肯定是有这样一种差别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是见解很差,但是行为非常非常,很纯正很纯正,这个也不一定的。

只不过分开讲的时候,把他们见解和行为分开的时候,单单从数论外道等等他们的外道当中也有行持十善法的种类,像这样也是值得赞叹的,他也是生善趣的因,他必定不害众生,因为他们必定也是修十善的缘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讲是生于善趣无倒正因的。

但是无垢光尊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外道都具备十善,那么所有的外道都具备十善这个不一定的,有些外道当中也是鼓吹杀生,或者鼓吹偷盗无罪,这方面在婆罗门教法当中也有的,所以说有些外道他也行持十善法的。

中士夫的声闻缘觉与大士夫的大乘道者一定具足十善等此法。

此句改为:中士夫是声闻缘觉。大士夫是由经大乘道而出离。

意思就是说上面已经宣讲了小士夫了,上面已经主要宣讲的是小士夫的修法,那么中士夫和大士夫此处略说的,前面下士夫讲的多,那么中士夫和上士夫这个方面略说,中士夫是什么?中士夫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肯定是求解脱道的。大士夫是什么呢?大士夫是经由大乘道而出离,所以又加了个度化众生的发心和意乐,所以说大士夫是经由大乘道而出离。

这方面就是简略宣讲了中士夫和大士夫的差距。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皈依的时间:

丙二、皈依时间:

如是所皈依的三种人为成就三果而皈依,以三种意乐而宣说平凡、殊胜、无上。

此句改为:如是皈依的三种人,为成就三果而皈依,以三种意乐而说为平凡、殊胜、无上。

这一句好像是应该和前面连接在一起的,因为前面有一个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在颂词当中最后两句有这样的这样的,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好像这个在解释那个。就是说皈依的三种人,所谓的成就三种果而皈依,以三种意乐,就是三因三意乐,就是宣讲平凡殊胜及无上的。

像这样通过三因三意乐,宣讲为平凡的皈依者,殊胜就是讲中士夫,中士夫一方面安立为殊胜,就是说超越了下士平凡的皈依,所以安立为殊胜。但是他上面还有还殊胜的缘故就称之为殊胜,无上两个字不能安立在中士夫方面,因为有上的缘故,他上面还有更超胜的,所以说可以安立为殊胜,但是不能安立成无上。无上这个方面也是殊胜的,但也是无上的,所以说大乘的皈依应该安立成无上的皈依。

彼等所皈依的时间是怎样的呢?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后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皈依的时间怎么样判断呢?就是说皈依的时间亦随意乐转,这个方面无垢光尊者首先讲,是跟随这个意乐的,跟随三种意乐所以说就是三种时间。小士所世乐果间,因为小士夫的皈依就是为了获得后世的安乐,后世的善趣人天安乐的缘故,所以说他皈依的时间终止于后世得到乐果,就是得到人天善趣乐果之间就是皈依的,再没办法超越这个时间了。因为他时间有限的缘故,他自己所获得的果无法再再增上的。

因为他自己为了获得的果很小,所以说得到果之后他这个皈依的发心中断了,皈依的发心中断了,他这个皈依不会再再生果了,不会再因为皈依的殊胜对境的缘故,再去直接引发他的果,所以说不可能的事情。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中士夫有暂时和究竟两种,暂时是至死间,就是说今生的一期生命中断了为止,像这样的话叫做暂时至死间,尽形寿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就是说乃至于自己的形寿中断的时候,这个时候去皈依,所以这样的小乘的戒律,比如说别解脱戒律也是在今生死亡的时候自然舍弃的,那个时候就会舍戒的。

那么大乘菩萨戒他因为乃至于没成佛,他自己要精进,所以说今生死了之后,菩萨戒会不会在相续当中中断呢?这个不会中断的,因为中断的因缘不会因为死亡而聚集的缘故。但是别解脱戒受戒的时候也是今生尽形寿,所以说一死亡舍戒的因缘就具备了,像这样下一世一转世的时候,相续当中不会再具有这个别解脱戒律,从一个方面讲是暂时至死间。

究竟声闻得果间,那么究竟来讲是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这个就是罗汉果,乃至于趋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像这样皈依就会中断的,这个是他皈依的时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因为胜士夫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愿成佛的,所以说他的皈依是恒皈,恒时的皈依上师三宝,然后乃至于菩提间,什么时候获得菩提的时候什么时候就是他的时间,所以说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乃至于获得无量的佛智的期间,都会具备大乘的皈依,因为他的时间非常长,所以说他因为发殊胜心皈依,然后所皈依的境是殊胜的对境的缘故,所以说他是分分秒秒刹那刹那当中都会再再增长功德的。

就是说乃至于他没成佛,功德一再增长,当然是没有遇到邪见的前提下面,如果遇到了违缘不一定再继续增长了,但是如果没有遇到违缘,因为我皈依从现在乃至于成佛,所以这个时间当中,只要没成佛之间,就是说一直增长皈依的功德。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时间长获得的福德就更大更多了。

平凡之士于成办所愿之间皈依各自的天尊,尤其是获得善趣之间,

就是说平凡的士夫,就是小士夫下士夫,像这样的话在承办自己的所愿之间皈依各自的天尊、三宝等等,那么尤其是善趣之间,可以说是时间。

佛教中的小士也是如此;

佛法当中小士夫皈依三宝,他也是可以说是再再皈依,就是佛法当中的小士也是为了承办善趣而皈依三宝的。就是说和外道不一样的地方,外道所皈依的天尊,他所皈依的境是无常的,是变化的,不一定具备救护的功德的,所以说和佛法当中的这些小士夫所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佛法僧三宝是恒时不欺的,就是这样。只不过通过自己的发心的时间到了之后他会中断,因为他的对境佛法僧三宝恒时住世的,他是永远不欺惑的,这样一种本体的缘故,所以说他依靠了一个殊胜的对境,乃至他获得的善趣中断之后,善趣的果成熟完之后,直接皈依的福报已经用尽了,但是因为皈依的上师三宝的对境太殊胜的缘故,所以后世当中还会值遇上师三宝,还会修佛法,最后绝对会趋入解脱道。

这个是内道的皈依,内道的小士的皈依和外道的小士皈依最不共之处。

中士的声闻缘觉二者暂时于有生之年,究竟于获得阿罗汉之间皈依;

中士夫的这些声闻缘觉二者,有生之年就是暂时的皈依,然后究竟是获得无学阿罗汉果位之间是皈依上师三宝的。

大士乃至菩提果间或者未得佛智之间恒时皈依。

那么大士夫是没得到菩提果,乃至于没有得到殊胜的佛智之间是恒时皈依的,所以说通过意乐来安立皈依的时间,这个以上应该通达。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