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佛说稻杆经视频08

佛说稻杆经佛说稻杆经视频08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18,805.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25 minutes.

佛说稻秆经视频8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来听这个课呢?就是首先需要有一个目标。这目标是非常的重要。那么这个目标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利益众生。那么利益众生的话,首先我们自己要具备这个条件,也就是要具备这个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我们才能够帮助、利益众生。那么目前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需要成佛。因为成佛才会有这样的能力。成了佛以后,我们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就能够帮助成千上万的众生。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要成佛。那么为了成佛,就是要学习、修行、行善,闻思修行,就这四个字。那我们今天就是为了成佛来学习佛经,这样子发心,这个是菩提心。

然后接下来,我们学习《稻杆经》。这个《稻杆经》的核心的思想就是轮回,或者是缘起。轮回就是缘起的一部分。那么外缘起,我们已经讲过了。现在讲内缘起,内缘起的十二缘起。为什么要讲十二缘起呢?除了这个十二个法以外,是不是没有缘起呢?也不是。可以有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缘起法,如果再略一点的话,那也可以两个、三个、五个,至少也就两个——因和果,缘起就是因和果就可以了。那么为什么不多不少讲十二个缘起呢?实际上可以讲得更多一点,也可以讲得更少一点,但是为什么讲十二个缘起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意义呢?有。

首先,这十二个缘起覆盖了我们一个人的前世、现世、来世。也就是涵盖了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就是用这十二个法来告诉我们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样。我们的过去是什么样?就是十二缘起的前面的两个——“无明”和“行”。无明就是无知、我执、执著,有了无明就会造业,造了业那我们一定会出现这一世,所以无明和行是上一世。

然后从第三个缘起“识”开始,往后的几个缘起是现世。最后的两个缘起——“生”和“老死”是下一世。下一世再次地投生,然后又死亡。死了以后又从无明开始造业,这样循环,辗转不息的叫作轮回。轮回一直都是这样辗转不息的,它的源头就是无明,它的结尾就是死亡。死了以后又开始无明、造业,然后又投生,一直都在这样循环。这十二个缘起就可以充分地说明,上一世、这一世、来世这三个,所以就讲十二个缘起。

还有一个我们要明白,上一世除了无明和造业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业当中善恶都有了。当然有,还有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等等。但是为什么只讲两个呢?就是因为上一世的轮回产生这一世的主要因素,一个是无明,一个就是造业。

其他的,包括上一世我们的身体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环境是什么样子,我们的身份地位是什么样,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上一世有无明,上一世有造业,所以就产生了这一世。因此上一世的其他的这些事情都没有讲,就讲了两个。

下一世就是生和老死。下一世除了诞生、衰老和死亡以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呢?那当然有,下一世也有无明,下一世也有造业,这一世有的这些东西下一世都有,但是这些都省略,都没有讲,主要是下一世就会投生,这就是说明:人死了以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还要投生。既然有生,一定会有死,下一世就是生和死这两个。除了生死以外,下一世也有很多其他的,但其他的都没有讲,生和死这两个缘起法来代表我们下一世的所有的过程。

上一世的所有的过程,是以无明和造业这两个来代表。十二缘起当中除了上一世的两个缘起法和下一世的两个缘起法以外,其他的八个缘起法就是我们的这一世。那这一世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呢?上一世只有两个缘起法,下一世也就只有两个缘起法,这一世为什么有八个呢?我们要知道,这一世它是因也是果。

可以这么讲,我们的这一世它是上一世的果,因为上一世造了一个这样的因,所以我们就出现了这一世的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果。然后从下一世的角度讲,这一世就是因,因为这一世的因,又会出现下一世的果。这一世又是因又是果,所以这里面有因的部分,也有果的部分,所以用八个缘起法来解释这一世。

这样上一世的一些主要的问题,下一世的主要的问题,还有这一世的因和果,都可以用这十二个缘起法来解释整个的过程,所以这就是十二缘起法。

我们昨天已经讲过了无明,其实十二缘起当中,除了无明以外的十一个,都是因为有无明才产生的。如果没有无明,其他的都不会有,所以无明是轮回的源头,轮回的原动力。如果我们想要轮回停下来,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不想永远都流转在轮回当中,首先我们要去破坏它的原动力。破坏了它的原动力以后,因为它没有动力,所以轮回就不会转,它会停下来的。那它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无明。

无明是什么?昨天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简单地说,无明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执著,也就是错误的观念。我们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真实不虚的世界来看,这是我们错误的观念,这个就是无明。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我们把我们自己以及其他的人,或者其他的动物,把这些生命也当作一个真实不虚的生命来看,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无明。有了这个无明,对外在的,外界的错误的观念;以及对内在的,对自己的这种错误的认识,然后就有了这两个错误的观点,那么这就是无明。

所有后续的这些,都是因为这两个错误的观点导致的。所以我们如果想成就、想解脱,就必须要把无明断掉。如果不把无明断掉,不破坏它的情况下,我们做任何的善事都不能解脱,只能在轮回当中过得稍微好一点,没有像地狱、饿鬼那么多的痛苦,相对来说稍微的幸福快乐。

我们昨天也讲过,人有不同的根机。有一个佛经是专门讲人的各种各样不同的根机。有一棵树上长了很多很多的果子,然后佛说,这棵树上有这么多的果子,人的根机就这么多,人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不是所有人的想法和追求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所以不一定所有人都想解脱。有些人他不想解脱,他就想轮回当中过得稍微好一点,有些人想解脱。

如果我们在这个轮回当中,希望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没有更高的追求的话,我们不需要去破坏所有的无明,只断掉一部分的无明就可以,哪一部分呢?比如说我们认为没有来世,没有前世,这种无明;还有一个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认为善没有善报,恶没有恶报,这种无明断掉。这样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不需要把全部的无明断掉。

假设我们做个梦,在梦里面我们遇到了我们的朋友,然后我们告诉我们的朋友: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叫作梦的世界。所谓梦的世界,它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是以我们的意识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世界。现在我们处于一个这样的状态当中,我们在自己意识创造出来的一个幻觉的世界当中生活,我们告诉我们的朋友,如果我们努力,稍微投入一点的话,我们是有办法从这个世界当中解脱,我们可以摆脱梦里面世界当中的一切。

这样告诉他以后,有些朋友就会说:既然这样,我一定要摆脱这个梦里面的一切痛苦,我一定要解脱。有些朋友他会说:这个梦是真实还是虚拟我不在乎,反正我现在过得挺好的,我很好,我过得很开心,我自己开心就可以了,关于它是真实的、虚拟的,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或者是我们的意识创造的,这些东西我不感兴趣。假设这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也不介意,反正我过得很好。当有些朋友他这样告诉我们的时候,那就可以让他继续做梦,不需要去唤醒他们,让他继续做梦。但是告诉他,既然这个梦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虚拟世界有虚拟世界的规律,如果这个规律没有掌握好,你会做噩梦,所以你要注意,这样就可以了。他暂时不想醒过来,那就没办法,就让他继续做梦,但希望他做好梦,不要做噩梦。

佛给这种人提供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作人天乘。人天乘不需要发菩提心,不需要修出离心,不需要修四加行、五加行,更不需要证悟空性,就是相信因果、相信轮回,尽量地行善断恶,这样就可以了。但是他永远都没有办法从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中走出来。

如果稍稍搞不好的话,就开始做噩梦,做噩梦的话,这个时候就失去了解脱、寻找真理的意思,所以就更加地迷茫,更加地痛苦。如果好一点,他可以在这个世界里面过得好一点,但是永远都没办法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这个是在无明的基础上行善,不破坏它,跟无明和睦相处的一个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呢,有一部分的朋友说,既然这个是虚拟的,那我不愿意这么迷茫地生活,或者是活下去,我一定要解脱。这种朋友,我们可以唤醒他们,给他一个方法从这当中可以摆脱出来。这是佛给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法。像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显宗、密宗等等,都是这样。

我们要从这个当中醒过来,首先把无明要断掉。无明要断掉,就是要证悟空性。所以我们想解脱的人,一定要想办法证悟空性。如果不证悟空性,真的是非常非常恐怖的。即使我们暂时做了一些福报,做了一些善事,比如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我们拥有非常非常幸福的生活,就像天人的生活一样。但是幸福的生活过了以后,我们还在,世界还在,幸福的生活已经不在了,这时候还是很惨的。所以轮回它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一百年、一万年、十万年,从轮回的角度来讲,就像一秒钟的时间那么小。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最好的方法是从梦里面醒过来。

这一次我们有了这样的条件,拥有这个条件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佛教经常讲人身难得,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条件,可以从轮回当中醒过来。六道众生当中有这种条件的人非常非常的少。所以这一次有这么好的条件,不追求这些非常的可惜。我们沉迷在我们眼前的这么一点点的幸福快乐,把所有的其他东西都忘掉,都不去追求,这样的话是非常遗憾的。

所以我们这一次,这一生当中,从一个世俗的角度讲,工作、生活、家庭这些方面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事情,从世俗人的角度来讲,也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不去追求,不去珍惜机会的话,也有很多的遗憾,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暂时的、短暂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还不去追求智慧、菩提心,解脱,有这么好的机会不珍惜,这个才是真正的遗憾。其他的不算什么遗憾,这才是真正的遗憾。所以这一次大家要用功,要去破坏无明,这非常重要。

无明是轮回的源头。轮回的源头是无明,那么无明的源头是什么?无明的源头是佛性如来藏。比如下雨的时候,雨的来源是什么?雨水的来源就是空中的云。因为有云就下雨,雨水的来源是云。云是空中产生的,它的来源是空中产生的。那么空、虚空、天空它有没有来源?它是没有来源的,因为它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没有来源。

同样的,十二缘起其他的都是来自于无明,它们的来源是无明,那么无明的来源是什么?无明的来源就是佛性、光明、如来藏。无明来自于佛性,佛性有没有来源?佛性的来源又是什么?就像天空没有来源一样,佛性没有来源,因为佛性不存在。我们的概念当中的任何一个形式它都不是,佛性没有来源。

虚空当中瞬间就可以产生乌云,然后这个乌云可以下雨一样,我们的佛性当中产生无明。产生无明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当无明产生的时候,立即就知道这个是无明,这个是错觉,这样的话,当下就没有轮回,直接就解脱成佛,密法里面有这样的佛。

如果无明诞生了以后,第一步,他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也就是说,不知道它是错误的错觉。这样以后,第一步错了,然后第二步、第三步,所有后面的都错了。这样以后,我们漫长的轮回就开始诞生了,一个生命就开始走上非常非常漫长的轮回旅途。

在密法里面,无明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就认识到,人就看到它的本性而成佛的这个佛,就是世界上第一个佛,叫作普贤王如来,比释迦牟尼佛、比阿弥陀佛、比药师佛都早,比所有的佛都早,第一尊佛。不是这个地球上的第一尊佛,这个宇宙当中的第一尊佛就是普贤王如来。佛性当中产生无明的第一刹那时,他就知道这个是错误的。比如我们做梦的时候,第一瞬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在做梦,这样以后,他可以不去继续做梦。他可以不做梦或者继续做梦,但是他也没有这样的执著,他对梦中的一切没有恐惧、没有贪著。

如果第一步错了,我们不知道在做梦,那么后续很长时间的梦就开始了。开始了以后,我们在这个梦里面越走越深,把梦当作真实的世界,然后这个真实的世界给我们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最后就变成现实生活一模一样。

我们今天已经走到轮回这个地步,所以我们不是普贤王如来,第一步的机会已经错过了,但是现在还有很多的机会。轮回当中我们不管流转多少万年、多长时间都没关系,到今天我们也来得及。

现在知道这个世界就像梦一样是虚拟的,是在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下诞生的。什么叫作奇怪呢?今天我们讲的缘起,深入地了解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简单地说,不是很深入细致地去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就叫因和果。因为有因就有果,就可以了。

但是再往下观察,到底这个因怎么样让它的果诞生?然后这个果,它怎么样从它的因当中诞生?这样一观察的时候,就发现这两个的关系根本没有办法建立。就像当初的一些科学家,发现量子力学的时候一样,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抓住的地方。最后根本就不知道到底要发生什么,到底是什么状态都不清楚。

但是不观察的话,一切都是非常的正常。所以《佛说稻秆经》当中,一会儿说有因有缘,一会儿又说没有。比如说后面第四页上面,就像“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

“犹如虚空”,就是像天空一样。虚空当中没有任何的物质,至少没有我们感官能够看到的物质,就是一片虚空。“彼诸幻法”,就是所有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这一切都是幻觉,就是如幻如梦。

但是有些时候又会说,比如这里面提到过,“非常,非无常”,就说十二缘起“非常”,它不是常、永恒,这个我们大家能够理解。但它又说“非无常”。怎么不是无常呢?这个我们就没办法理解了。缘起法怎么不是无常?不是说一切都是无常吗?为什么又开始说非无常呢?

然后又说“非有为,非无为”。“非无为”,它是说十二缘起不是无为,这个我们能够理解,无为法是什么呢?无为法是没有任何变化的,没有因,没有果,远离了因果的范围,像我们讲的佛性、空性,这类叫作无为。这我们可以理解,因果,十二缘起不是这样。

但是又说“非有为”,有为是什么呢?有为就是有因有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切。通常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这些都叫作有为,大家都知道什么叫作有为法。但是这里又说,十二缘起又不是有为。“非有为,非无为”,什么都不是,那到底让我们怎么去理解十二缘起呢?

然后“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以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就像暴流的水一样,像一个河流一样,它从来都没有断绝过。这两个不是矛盾吗?它从来都没有断绝过,它一直都在循环、在流转。那么一直都在循环流转的话,这不就是无常吗?是无常。但刚才不是说非无常吗?就已经是否定了。

然后有因有缘,就像暴流水而无断绝,它一直都这样子,一直都不断地在流转,这样的话,它不就是有因有缘,它不就是有为法了吗?是有为法。那刚才不是说非有为吗?

还有这里面讲“此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这个很好理解,我们是这么认为的。这个十二缘起法相互之间都是因,都是缘。但是前面又已经否定了,它不是因,不是有为法,这里面就是有一些看起来就像是矛盾的东西。但实际上讲的不矛盾。

第一,比如说有些人,除了生活、吃喝玩乐以外,对真理根本不感兴趣,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他的追求就是通过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这种感受、快乐,除了这个以外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是这样。对理想、真理、思想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呢?就是特别特别着重追求对感官刺激所获得的这种感受。那么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吃喝玩乐。所以只追求吃喝玩乐,对真理根本不感兴趣。

所以佛教里面讲,在外道里面有一个最差的古印度宗教的教派,它不承认前世来世,根本就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像现在的唯物论。佛经里面讲,佛有些时候为了度化众生,就讲没有因果、没有轮回的这种法。这个外道的宗教,它否定了善恶因果,否定了轮回,佛去传这样的法,能帮助什么人吗?这不是让别人有更多的邪见吗?然后佛经就是说,他们也有一点点的逻辑,他会问为什么没有轮回?它也会讲一些原因、道理。为什么没有善恶因果呢?它也会讲一些逻辑道理。

有些人比如说让他去了解前世、来世、善恶因果,是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让他去了解一下,怎么样去推理没有前世、没有来世,怎么样去推理没有善恶因果,这个他愿意。那么在这个当中他学到一点点东西,他也是稍微思考了一下到底有没有来世,到底有没有善恶因果,这个比现在什么都不关心的这些人稍微好一点。至少他去追求了真理,只不过他认为的这个真理是错误的。但是他有这个心,他也愿意去探索真理,这就比除了自己感官的感受以外,什么都不感兴趣的这些人还好一点。

有些众生根机特别的差,没有任何的办法,讲这些稍微高深的法根本没有用。所以先让他们通过这个方式去了解,让他们去动脑筋,去探索生命到底有没有。虽然他最后的结论是没有轮回、没有善恶因果,但是至少他参与了这个过程。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想参与这个过程,根本不感兴趣有没有轮回、有没有善恶因果。他比这些人好一些,在他的心里播下了一个去探索生命真相的这个种子,虽然他最后的结论是错误的,但是播下了一个这样的种子,然后这个种子逐渐逐渐成熟的时候,他会去进一步探索,最后他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比任何都不去追求还好一些。所以根机差到这种程度的人,没有办法用其他的方法。所以佛有些时候也用这样的方法去度众生。对众生稍微有一点点机会给他播下一个这样的种子,佛都不会放过的。所以有些时候先让他们去思考,没有轮回,没有善恶因果,但是他有所探索。然后又因为有了一个对生命探索的开始,对真理的追求,有了这个开始以后,他就会进一步地去追求真理、探索生命的真相。

将来是什么时候就不好说,也许是这一世,也许下一世,但都没关系,几千年、几万年都不迟,因为轮回不是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所以有了这么一点点的这个种子,然后他过了几千年以后再来追求真理、探索生命的真相,这样的话也可以的。这也总比根本不去思考还好一些。

所以需要佛有些时候以这样的方法去度众生。所以我们这一次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在理论上去推理,有这么好的思路、推理的方法,都是非常好的。

还有一个,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需要懂一点佛教的逻辑学——因明。形式逻辑跟佛教的逻辑学完全没办法比。形式逻辑很多地方有漏洞,佛教因明的推理方式是非常非常严密的。所以我们可以学一个简单的,如果只学一个推理的方式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

因明的内容特别特别多,如果全部学,需要花很长时间,但是因明里面有一部分是逻辑,这个逻辑的思路掌握了以后,我们可以用到任何问题上面,比如说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工作上的、生意上的、生活上的等等,什么上面都用得上。我想学佛的年轻人应该学一下这个思维的方式,是特别特别有用。通过这些思维的方式,让我们得出一个正面的、正确的、准确的结果,完全没问题的。它特别特别的重要。

所以无明是我们的第一个原动力。我们刚才讲了,无明来自于我们心的本性光明,我们心的本性光明上面没有任何的无明。

佛教跟西方宗教有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佛教认为我们的心的本性、本质是光明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这个非常浮躁的情绪、非常负面的心,它的最深的地方是非常非常纯净的。就像下雨、打雷的时候我们从地面上看,满天都是乌云。但是这个乌云的背后,或者说是在乌云的上面是蓝天,不是像我们从地球上看的一样。同样的,我们现在就像在地球上看天空一样,我们现在从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往我们的自己内心看,往里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最表面的东西。第一个接触到的,或者是第一个我们看到的,不是它的最深的地方,而是它最表面的这个层面。它最表面的这个层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无明、烦恼,全部都在这个层面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都是负面的。尤其是没有修行的人,内心当中整天都是烦恼,除了烦恼以外就是烦恼,没有什么正面的,有也很少很少。

但是我们一直都认为,我的心就是这样。这个背后或者是更深的地方,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状态呢?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认为我们的心就是这样,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超越这个层面往里走过,我们从来没有突破过这个层面。佛就了解了心的本性,他穿越过这个层面,突破了这个层面以后,他就看到本性不是这样。就像乌云满天的时候坐飞机,突破了云层以后,他亲眼看到上面就不是这样。然后这个人回来以后告诉我们,云层上面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这个天空当中的不是天空的一些东西,天空它本身不是这样,我们根本没有看到它的本质。天永远都是蓝天,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天空,我们看到的是云。

但是这个时候,假使有人从来没有看到蓝天的话,他们都不会相信。他们认为我生下来的时候天空就是这样,这么长时间到现在,天空一直是这样,我才不相信这上面还有一个更纯洁的蓝天。他们不会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因为他没有突破这个层面,他没有超越过这个层面。所以我们的烦恼就从这个当中产生。

但是很多很多的人经常问这个,大家都特别特别感兴趣。第一个烦恼,它怎么样产生?这么一个非常非常细微的东西,要讲的话也很难。佛经里面讲的,我们已经讲过了。《慧灯之光》里面有个叫作《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也已经讲过了,大家也可以参考。

简单地说,比如古筝上面的琴弦,如果我们的手指头不碰它,不振动的时候,它是没有声音的。如果有东西稍稍碰一下它,然后这个琴弦就开始振动,振动的时候就开始发出声音。那么这个时候有人问我们,这个古筝的第一个声音,它是怎么样从琴弦上面发出来的呢?和这个问题是一样的。它没有振动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稍稍有振动的时候,然后就开始发出声音。

我们心的本性,本性是古筝的这个琴弦。我们的手指头没有去碰它的时候,我们心的本性是这样。然后有一次,有什么东西让我们心的本性当中产生了无明,那这东西是什么呢?如果说是无明,不是的,这个时候没有无明。不是无明,那么除了无明以外,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在显宗的佛经里面根本没有答案。显宗的大乘佛教的佛经里面,《大藏经》的所有的这些我们全部翻完了,不会找到答案的,没有答案。密宗,尤其是大圆满的经典当中,讲得非常非常清楚。第一次是怎么样产生的,刚刚诞生宇宙或者是这个世界的时候,先是什么,然后是什么,最后怎么样形成了今天的这个轮回,讲得是非常非常的清楚。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是非常平静的状态,这个轮回或者是十二缘起,包括无明都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就是蓝天一样,又没有下雨,又没有打雷,也没有乌云,就是万里晴空的时候。然后开始产生了一点点的云,然后这个云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下雨了,打雷了。

那么,第一个念头是一个非常非常细微的人的意识。这个之前没有人的这个意识,它是佛性。佛性虽然是没有烦恼,为什么没有烦恼?因为还没有诞生这个烦恼。并不是通过修行的智慧,把所有的烦恼消灭。是因为还没有诞生烦恼,所以它现在是非常平静的状态。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个烦恼诞生的话,随时都有可能诞生。为什么随时都有可能呢?因为这个佛性还没有通过修行,通过智慧把佛性上面所有可能产生的东西都消灭。所以这是暂时还因缘不具备。所以烦恼还不在,但是因缘具备了,随时都可以产生烦恼,所以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佛经里面讲,只有可能性这个东西,没有别的。那个时候的佛性是非常纯洁的,没有烦恼,没有无明,都没有,只有这个可能性。因为有这个可能性,因缘具足的时候就产生了。

这个因缘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因缘?这个具足的因缘是什么?进一步问的话,确实这个非常细微的东西我们不好回答。那他们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完全是有把握的。为什么?他们修行非常好的人,他不需要追溯到轮回的源头,他现在就可以的。现在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在生生灭灭。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念头不仅是从阿赖耶识的这个层面上生灭,它有些时候突破阿赖耶识,然后就直接可以接触到佛性。这个我们曾经讲过,比如说死亡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段时间。

有这么一段时间,证悟的人开悟了以后,他就突破了这个云层,直接进入了佛性。明心见性是什么呢?他看到了佛性,叫作明心见性。什么叫作大圆满的证悟呢?他见到了这个佛性、本性,见到了如来藏,亲自体会到了。这不是理论,这不是书面上的知识,而是体会、感受到了佛性。

那么他是怎么样感受到佛性的?如果这个时候,这些烦恼、这些情绪、杂念都存在的话,那么以这些东西隔阂了以后,他是没有办法感觉到。就像我们现在也有佛性,它永远都存在,但是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感觉不到呢?就是因为有一个非常非常厚的烦恼隔阂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烦恼的层面。比如说我们现在这样看过去,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墙,墙后面的风景我们看不到。就是因为这个墙的隔阂,我们没办法看到。证悟的人他突破了,如果他没有突破,他也没办法证悟了。就像我们一样没办法证悟。证悟了说明他突破了,他超越了这个层面。

修行非常好的人,他非常地清楚超越的全部过程。他怎么样超越的,超越了以后他是怎么样回来的,以及超越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然后从佛性当中往回,回到现实生活,又回到烦恼的轮回的层面时候,这个过程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这些证悟的人,他就在佛性跟轮回当中来回穿梭,就像穿梭巴士一样。所以这个过程他看得非常清楚。

所以他知道,轮回的最原始发生的时候,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诞生的。他明白,所以他们知道佛性当中产生了这样的轮回。但是轮回产生的因缘,用我们的语言讲,那就只能说:这个佛性因为没有通过修行,所以它的佛性上面永远都存在随时产生轮回的可能性。我们只能这么讲,有这个可能性。

有了这个可能性,然后机缘成熟的时候,就像古筝的琴弦振动的时候就产生声音一样。那什么东西让它振动?人的手指头。那像人的手指头一样的什么样的东西让我们的佛性当中产生轮回呢?那就需要有其他的因缘,这不可能是无因无缘,需要有因缘。

这个因缘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因缘。密法里面讲,最早的时候,佛性是有光明的,有光明的、明亮的,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光。这个佛性当中会产生光,同时也产生了意识,意识看到这个光,然后它把这个光当作一个真实的、外界的东西,然后它对某一些光产生了执著,它认为这是我,这样把内外一分开,然后这个东西再发展下去以后,真的最后就是,我就是一个生命,外面就是一个世界,内外就是不相干,最后这个无明就发展到这样的地步。

在我们的眼里,这个无明就变得非常真实。如果没有像佛这样的智慧,像佛教这样的智慧告诉我们的话,那我们世俗的任何一个,包括科学也没办法告诉我们这么深奥的东西,哲学就更不行。所以这个烦恼是从佛性当中产生的。但是就是因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简单地说一下。实际上,就像《佛说稻秆经》这样的佛经里面,不会说无明是怎么产生的,只说轮回是从无明当中产生的。如果再追溯无明从哪里来,这个在显宗里面我们找不到这个答案。

这个无明诞生了以后,后面的所有都产生了。但是,我们刚才讲的是什么呢?第一个是许许多多的人对这样子的因果和真理根本不感兴趣。我们刚才讲的就是,像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非常的浮躁,稍微要动脑筋的这些东西,大家都不想看,大家都不想去思考。凡是要思考的东西都回避。我们一看就知道的,比如说手机上面的视频,特别特别简单的这些东西,一看就明白的,一听就明白的,就是特别特别简单的东西。稍微复杂的逻辑,稍微要动脑筋的这些东西大家都认为很枯燥,然后就回避、拒绝。

这个时候,佛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先以一个外道的身份给我们讲没有轮回,没有善恶果报。怎么没有呢?就是讲一些道理,让你去思考。这个稍微有一点点思考,虽然这个思考是不正确的,但是总比什么都不去追求、不思考要好,所以就先是这样。然后慢慢地,他们对真理感兴趣,对真理的探索有兴趣的时候,他就可以逐步逐步地去观察,到底这个世界是什么样。

所以第一个,这个层面是除了感官的感受以外,什么都不追求的人。第二个层面,再进一步观察的时候,我们基本上似乎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的方法。轮回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十二缘起啊,说得很有道理。这个层面再往下观察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呢?就是因和果这个中间没有任何的联系,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它是因,为什么它是果。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关系没办法连接。这个时候就发现原来是没有因果的,那没有因果,这些东西是怎么诞生的呢?它这样子观察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层面上,永远都找不到一个答案。

但是不观察的时候,它很正常。有因,有这个东西,就会出现果,出现另外一个东西,比如说有种子、土壤、温度、湿度这些东西存在的时候,种子就会发芽,我们以为这个发芽是从种子当中产生的,是种子给他发挥了作用,让它产生的。我们也可以看到豆芽是从豆子诞生的,这个我们的眼睛也可以看得到,这样以后,我们认为这两个是因果。但是这个再往深处观察的时候,就失去了所有的这些联系。这个时候,这里面讲了“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这个时候就只能这么讲。

但是如果不观察的时候一切正常,这个《稻秆经》又开始讲“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不观察的时候就像河流一样不断绝;观察的时候像天空一样,“犹如虚空,彼诸幻法”。

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了解,否则,佛讲的缘起法我们永远都没办法理解。前面讲过了,佛也高度地评价缘起法,谁见到了缘起,谁就见到了法。这个地方讲的法是什么呢?就是八圣道。八圣道在大乘佛教是一地菩萨。如果是小乘佛教,他证悟无我以后才有的这些功德,叫做八圣道。八圣道里面的第一个叫作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真实的见解,非常准确的见解叫作正见,那么这个正见是什么?正见就是证悟空性或者是证悟无我,是无我的见解。

所以我们这样了解才明白,宗喀巴大师也通过缘起来赞扬佛,为什么呢?因为缘起的这种说法、这种观点,是除了佛教以外,其他所有的宗教、哲学里面都没有的,这是唯独佛才能够说得出这样的道理,所以这个非常重要。

缘起我们明白了以后,实际上我们就已经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如果知道了如幻如梦,实际上我们已经了解了佛教讲的空性。但是这个时候的空性,我们只是理论上了解了,还不是证悟。

第一个是无明,要知道这个整体,我们要先大概了解一下十二缘起。以下就开始讲这十二个缘起,一个一个地讲,这个之前我们要大概地了解一下十二个缘起。为什么是十二个呢?这十二个缘起到底在讲什么呢?有些时候说犹如虚空,没有任何的缘起法;有些时候说像河流一样不断。这个怎么理解呢?这些概论是非常重要的,先了解一下这个概论。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地去了解一下它的字面上的这些内容。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无明,其中最后的一句话非常重要,

“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

“种种无知”,我们的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无知、愚昧、愚蠢,这些都叫作无明,但是这些当中最关键的无明是我们对物质的这种执著,还有对自我的执著,这些都是最重要的无明。实际上所有的这些无知、愚昧都叫作无明。“此是无明”,无明讲完了。

“有无明故 ”

因为有这样的无明,

“于诸境界起贪嗔痴”

这里面的境界是什么呢?境界这两个字,平时我们讲的时候,比如说思想觉悟的境界,指的是一个稍微比较高一点的觉悟,很多时候是这样的。但这里不是,这里的境界是什么?我们眼睛看到的物质,耳朵听到的声音,手接触到的这些东西,都叫作境界。平时佛教里面叫作外境,外境就是外面的这些境物,这里的境界也是这样子。

外界是我们的眼睛看到了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了无明,所以看到的东西我们立即就认为它是真实的。比如说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一朵花,然后我们的眼睛没有告诉我们这朵花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这个花它也不会告诉我们,它本身是虚拟的还是真实的。我们的视觉它也不会告诉我们,但是我们的意识,它本身就有这样的无明,所以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一朵花的时候,立即就把它当作真实的花。所以我们为什么把这朵花当作一个真实的花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无明,这我们讲过很多次。

比如说我们衣服的颜色,不仅是衣服的颜色,我们周边的所有东西,这些物质的颜色都是不存在的,这个包括物理学家、科学家,他们也很早以前就发现这个问题,现在也是这个观点,没有什么变化,我们看到的红黄蓝绿这些颜色都不是物质的颜色,物质它没有颜色。那么这些颜色是从哪里产生?是我们自己的大脑里面产生。佛教不会说大脑,佛教说从我们的视觉当中产生。红的、黄的,这是我们的视觉,不是物质的本质,佛教也这么讲,科学也这么讲。

佛教这么讲,科学也这么讲,那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呢?为什么佛教告诉我们以后,我们才知道;科学家告诉我们以后,我们才知道,之前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无明。有了无明以后,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所有的东西,我们把它们都当作真实不虚的世界来看。

我们把这些东西当作真实不虚的东西的时候,然后开始对有些东西产生贪心,对有些东西产生了反感或者是嗔恨心,对有些东西不贪、不恨,但是有无明。比如说我对这张桌子不贪、也不恨,但是我对它有无明,是什么呢?没有看到它的真相,我认为它是一张真实的桌子,虽然除了这个以外,对它没有恨,对它没有贪,虽然是没有贪和嗔,但已经对它有无明了,所以我们对万事万物都有烦恼,烦恼产生了,不是贪就是恨;不是恨和贪,那就是痴。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无明,然后产生了真实的想法,有了真实想法以后,我们想得到这些东西或者想远离某些东西,所以对这些东西产生了贪嗔痴。

我们的眼睛看到某一些东西的时候,如果我们立即知道这个就是错觉,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是不真实的,这样的话,我们不会对它产生贪心;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任何一个东西,我们立即就知道这是错觉,这是虚幻的,这样的话,我们不会对这些东西产生嗔恨、抱怨。

假如没有无明的话,我们对所看到的一切东西,既不会有嗔心,又不会有贪心,也不会有烦恼,都不会有。因为有了无明,无明把我们看到所有东西都变成了真实的,然后就开始有了这些烦恼,贪嗔痴叫作三毒,所有烦恼的根源。有了这些烦恼以后,然后所有的其他的烦恼都会产生。

“此是无明缘行”

这个叫作无明对行起到了缘的作用。行是什么?就是造业。比如说我们的内心当中有贪有恨,我们贪心发展了以后,我们去偷盗,抢劫;嗔恨心发展了以后,去打人、骂人,就会造业。这里面讲行,就是业。为什么我们众生造业呢?我们为什么是造业的这种动物呢?因为我们是有无明的动物,所以我们是造业的动物。因为有了无明,就有了造业,这叫作无明缘行,就是说无明起到了缘的作用,这是第二。

我们分过去、现在、未来,把十二缘起分这三个阶段的时候,这两个就属于前世。前世有无明,前世造业,然后就有了今生,所以这两个是属于前世的。

接下来就是第三,第三是什么?

“而于诸事能了别者,”

了别是什么意思?了别就是了解和识别。我们的意识可以去了解外面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的意识可以识别善恶、好坏、大小等等,它有这个功能。我们的身体有这个功能吗?没有这样的功能,只有我们的意识才有这样的功能,这是它的一个独特的功能。“诸事”,就是外面的事物,对所有的事物能够了别。那能了别者,这是谁呢?

“名之为识”

这就是我们的意识。主要是意识,还有眼耳鼻舌身。意识是第三。从意识就开始讲今生了。因为上一世有无明,然后又去造业,造业了以后,这个业就把我们的意识投生到一下世的某一个地方,比如说人间或者是动物、天界……比如说一个人,我们在父母的精卵结合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就参与进去了,投生了,这第一个瞬间的意识,它为什么要投生到人,而且是人当中这样的父母,为什么投生这样呢?这个就是以过去的业来决定。我们这一世投生到人间、投生到天人、投生到动物,我们现在的意识的第一个,它是从人当中出现,还是在动物当中出现,还是在天界出现,这个就是以过去上一世的业来决定。所以我们的意识,这个识别的意识就是我们今生的开头。虽然这个时候也有我们的身体,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人的身体或者一个动物的身体,但是这个因缘——就是父母的精卵,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所以我们这一次的生命的开头,就是这个识。十二缘起法当中,从这以后的几个都今生,这是第三。

然后第四,“与识俱生四取蕴者。”

首先我们看这个蕴。蕴是什么?蕴就是很多的物质、很多的东西堆积在一起。所以佛教里面叫作蕴,五蕴。比如说我们的身体,其中一个,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它不是一个东西,是无数个东西组成堆积在一起的,所以用蕴来形容。

我们的精神也是,我们的精神也是无数的情绪、无数的念头组合的,这样堆积的东西叫作蕴。那么这里面讲的四蕴是什么呢?五蕴当中除了识蕴以外,其他的四个。

五蕴当中,识蕴在这个地方已经讲过,跟它一起的是什么呢?五蕴当中除了识蕴以外,其他的是色、想、受、行这四个,这叫作俱生。

俱生的意思我们前几天讲过了,俱生的意思是相互依赖。我们的意识投入到父母的精卵,这个时候有父母的精卵,有意识投入,这样以后相互依赖,然后逐渐逐渐地父母的精卵就可以变成人的身体或者是动物的身体。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意识的投入,仅仅是有父母精卵这个物质,它不能成为动物或者是人的身体。所以这个是依赖,前几天我们已经讲过了。所以这个地方也叫作俱生,俱生就是跟它一起。四取的取是什么意思呢?取就是接受。因为我们有了五蕴,然后我们就接受了下一世的轮回,接受了下一个轮回,所以叫作取。

“此是名色”

名色,意思就是比如说投生时候父母的精卵它是物质,这个物质的部分叫作色,在这里面叫作色。

名是什么呢?就是五蕴当中除了色和识以外其他的三个,受、想、行这三个叫作名,就像人的名字。人的名字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的身体看得见、摸得着。但人的名字,我们看不见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我们的手没办法摸到他叫什么名字。

同样的,比如说父母精卵结合的这个物质,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这个时候投进去的这个意识的受、想、行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的,就像人的名字一样。就像人的名称,所以叫作名。

这就是我们的意识投入了以后,开始逐渐逐渐地成为人或者动物的身体。这个过程当中,比如说佛教里面显宗讲了,佛教的大圆满也讲过了。这个当中很多的细胞的分裂,然后又组合,在大圆满当中讲得特别特别的清楚。这个我曾经也讲过,以前有一个外国读博士的一个医生,他是学中医的,他学大圆满。大圆满里面就讲到人的投生,逐渐逐渐形成人身体的怀胎的过程。这个人特别特别地惊讶,他说:“大圆满这么早的一个传统的经典当中,它怎么知道那个时候人的细胞这样分裂又组合?它怎么知道的呢?”他特别特别的惊讶!就是像现代医学讲的一样,很多地方是非常相似的。

那么这整个过程当中的物质,也就是父母的精卵逐渐逐渐地变成一个人的身体的形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变化,这个物质叫作色。名就是跟它一起的精神,精神是识。另外一个就是精神的感受。还有一个,有这个精神、意识的时候,虽然怀胎早期的时候,胎儿他没有很明显的思维,但是非常细微的这些精神的功能都是具备的。所以这些叫作名,就像人的名字一样,我们看不到,但它是存在的。比如说一个陌生人,我们看不到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我们的手也没办法知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但这个人是有名字的,所以叫作名色。逐渐逐渐地它最后就变成了身体,此是名色。

十二缘起法当中我们已经讲到了第四个,如果这些需要详细展开地讲的话,那就是大圆满里面部分的内容,还有就是大乘阿毗达磨,还有就是佛经里面,像《阿难入胎经》这些内容。如果我们在这个上面要展开地、稍微要深入地去了解的话,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候相关的参考的书,那就要去阅读这些书。

这里我们简单给大家介绍,这样就可以。先了解一下比较简单的,然后简单的、概括性的明白了以后,再进一步地去展开地去思考,这样是比较好的。今天我们讲到了这个名色,十二缘起法当中的第四讲完了,剩下的我们过几天再讲,下周再继续讲。

问答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所有众生的佛性是一体的吗?或者说不一也不异,我们都来源于同一个来源,就像有个说法:我们是一个大火堆里溅出来的小火星。

上师答:是,这个可以。这两种都可以。比如说所有众生的佛性是一个佛性,可以这么说。但是实际上一个佛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佛性,比如说天空可以分东南西北,但是这个东南西北是我们从地面上或者是日出的方向这样分,实际上,虚空、天空它本身没有东南西北。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八识,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是佛性。但这个佛性,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佛性,佛性只有一个佛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性是一个,可以这么说。

但是也可以说,佛性已经超越了一和不一的概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不一不异。所以都可以,佛经里面这两个内容都有。实际上这两个内容都是一个意思,佛性是远离所有的我们语言能够表达的这些概念,所以它不一也不异。或者我们简单地说,人的意识是不一样的,有很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识,佛性没有那么多的佛性。所以佛性是一个,也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表达的方式。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无明出来之前,只有佛性,没有无明,那么是佛吗?如果是,那么成佛以后是不是还有可能一念无明起,又进入了轮回,也就是说佛也可能沦落入六道?

上师答:无明还没有出来的时候,这个佛性它是不是佛呢?它是佛,所以我们现在也是佛,我们每一个人现在也是佛。但是我们是佛,这个要怎么理解呢?只能说本质上我们都是佛。

我们现在跟我们未来修行成了佛以后,本质上是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只是表面上产生了一些变化。所以无明还没有出来之前,可以说是佛,但是这个时候的佛跟我们修行之后的佛有一点不一样。它不是本质的不一样,本质都是一样,那什么不一样呢?

我们刚才也讲过了,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修行,没有通过修行的智慧把无明消灭,所以虽然它那个时候是佛,但是那个时候,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轮回。现在我们已经轮回了,再去闻思、再修行,通过证悟的智慧把我们内心当中所有的烦恼都断掉、都铲除、消灭了以后,最后又回到最原始的这个状态当中。那么最原始、还没有产生无明的时候和产生了无明,我们绕了一大圈最终回去的这个归宿,这两个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差别。

但是不一样的是,因为现在我们通过智慧,把所有无明的根源全部都断掉了,所以再出现这个无明的可能性,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成佛以后就不会再轮回,区别就是这样的。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这些内容在显宗的第三转-法-轮的经典,像《维摩诘经》、《楞伽经》、《解深密经》、《涅槃经》这些非常深奥的显宗的经典会这样讲,还有密法里面讲得最多。所以可能因为太深奥,也许有一点点不好理解,但没关系,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去学,理论上了解也不是很难,主要是要证悟。

主持人:顶礼上师,“万法唯心造”一词中的“心”是何意?可否请堪布就世俗谛以及胜义谛的角度进行开示。

上师答:“万法唯心造”只能从世俗层面讲,胜义层面的万法不会唯心造,也没有万法,也没有心。所以是世俗的层面。

“万法唯心造”简单地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这所有东西或者是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呢?是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面的某些种子成熟了,它的投影就显现在外面,我们外面看到的就是它的投影。所以“万法唯心造”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万法唯心”的意思,不是说我们的意识想把这张纸让它变成白色就是白色,让它变成黑色就是变成黑色,这个不叫万法唯心造。

“万法唯心造”就是在一个深层次的层面去说的。表面上看起来这些物质,每一个物质它有它自己的来源,它有它自己的因缘,似乎跟我们的内心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说,外面的客观事物不会以我们人的意志所转,唯物论者也是这么讲的,这个是对的。

从我们生活的层面,表面上看,不可能我们的心让它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非常非常希望我们的股票不要这样跌,但是它就跌了,这就说明不是万法唯心造。

所以非常深奥的层次讲,到底这个世界它的本质,深层次它是怎么诞生的,然后它所有的归宿最终跟我们的意识有关系,跟我们的阿赖耶识有关系,这叫作万法唯心造。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虽然没有完成四加行、五加行,但是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和菩提心,那么能够传修大圆满吗?是否修大圆满一定要在上师身边才能够成就呢?

上师答:就是说没有修四加行和五加行,但是有出离心、菩提心,是吧?

主持人:是还没有完成。

上师答:还没有完成……

主持人:可能是修了一部分吧。

上师答:有出离心、菩提心是非常好。但是,比如说除了出离心跟菩提心以外,还有金刚萨埵,需要消业,这个是必须要修的;然后就是通过曼扎罗积累福报,这个也需要;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上师瑜伽。这些都是需要的。有出离心、菩提心是非常好的。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其他的不需要修呢?也不是。其他的也要修。

还有一个说什么呢?

主持人:学大圆满是不是一定要在上师身边?

上师答:修大圆满是吧?

主持人:嗯,才能够成就?

上师答:这个不一定。如果听大圆满,那肯定是要在上师身边听。修大圆满不一定在上师身边修,自己修也可以的。听了以后,证悟了以后,自己可以修。像当年米拉日巴,他没有成就之前一直都跟着他上师,他开悟了以后再也没有跟随上师,就自己修了,所以都可以这样子的。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无二菩提心、法性菩提心、智慧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分别是什么层次?

上师答:只有两个菩提心,其他的都是名词不一样而已。只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所有菩提心就是这两个。智慧菩提心、其他菩提心都是胜义菩提心的不同的名称。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行菩提心当中的有一部分是胜义菩提心。就只有这几个。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初步证悟空性的修行人智悲双运,他的菩提心是在哪个阶段?

上师答:他的菩提心在哪个阶段?有菩提心以后一直都存在的。比如说他修四无量心,从没有菩提心到有菩提心,有坚固的菩提心,这样以后,打坐的时候、证悟空性的时候,他的这个菩提心都在。

他的问题可能是这个意思。比如说证悟了空性,那证悟空性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变成了空性,那个时候他不可能去思维:这个时候我要为度众生成佛。没有这样明显的思维。是不是这两个就不能在一起?他问题也许是这样子。

这个时候他的菩提心没有这么明显,但是因为之前有菩提心、菩萨戒,这个菩萨戒还没有破,戒体在,所以他进入了空性的时候,他的菩提心的戒体、菩萨戒的戒体跟他的智慧会融为一体,这叫作智悲双运。

主持人:顶礼上师,关于人类起源在佛教中是如何承许的?如果说是从天人堕落而来的,那天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上师答:这个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去学《俱舍论》。《俱舍论》当中就讲了很多佛教的人类的起源。佛教人类起源简单地说就是当这个地球上好长好长一段时间还没有人类,然后就出现了人类。这个时候跟现代的科学讲的有点不一样,佛教说,人一开始的时候不是猿猴,不是动物。他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人类。他一开始的时候是从一个天人死亡,然后投生到这个地球,然后就变成了人类。但是这些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也许是佛为了符合当时人的想法而说的。这个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反正佛经里面是这么讲的。这是了义还是不了义,这个要进一步地研究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