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佛说稻杆经视频11

佛说稻杆经佛说稻杆经视频11

Jump to Section

Total words: 19,120.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26 minutes.

佛说稻杆经视频11

听课之前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为什么要学《佛说稻杆经》?然后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修行?这个目标、目的必须要明确。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家都是学大乘佛教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利益众生,我们的动机、发心应该是菩提心。那么菩提心是什么样子呢?发自内心的、诚心实意地想,让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并不是一年、两年,短期之内能够做的事情,也许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但不管需要多长时间,我就是要去做这件事情。这样子下决心。那么做这件事情,需要有方法。方法是什么呢?方法是成佛。成了佛,才能够利益众生。如果没有成佛,那我们的发心是非常好的、非常伟大,但是实际上这是没有办法落实、实践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成佛,成佛以后才可以做这件事情。那佛是怎么样成的?那就是需要智慧。有了智慧,然后把全部的无明断掉,然后就可以成佛。需要有智慧。那么为了获得这样子的智慧,我们就闻思修。今天我们大家来闻法,目的就是这样子。大家要这样子发心。

接下来我们讲《佛说稻杆经》。《佛说稻秆经》主要是讲缘起法——内缘起法和外缘起法。外缘起法是佛教的世界观,内缘起法是佛教的人生观。

简单地说,我们学了《佛说稻秆经》的结果是什么呢?应该是两个结果,第一个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我们明白:我们的生命不是跟我们的肉体一起诞生的,我们这一次的这个肉体还没有诞生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不是像现在的这个形式存在。这样以后,我们就明白,我们的上一世、再上一世,我们已经走过了很长很长的路,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人死亡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不会跟我们的肉体一起消失、一起毁灭。肉体不存在了,但是生命还存在,生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这样以后,我们就发现,实际上人的生命不会死。所谓的死亡是什么呢?就是换了一个不同的存在的形式而已。实际上它不会死的,没有死亡,从轮回开始到最后成佛之间,它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每过一段时间它就会换一个不同的形式出现,实际上它是不会死亡的。

但是我们还不了解生命的本质,所以它每一次换一个不同的形式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生命就结束了。我们的肉眼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个物质、这个躯体诞生了,我们认为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这个躯体毁灭了,然后我们认为一个生命就毁灭了。实际上肉体是不会毁灭的,物质也不会毁灭的。

大家应该知道什么叫作物质不灭?物理学讲的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物质它不会毁灭的。目前,这张桌子的原子、分子是以一张桌子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张桌子毁灭了以后,我们认为这个物质毁灭了、不存在了,但不是,它的形式、形状有所改变,它不存在桌子的形状,但是它的原子、它的粒子,这些没有毁灭,还在,它不会毁灭的。它的原子、更小的粒子,它不会毁灭的。那它在什么地方呢?桌子毁灭了以后,构成这个桌子的原子、分子,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又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是我们认为出现了一个新的东西。

比如说这张桌子毁灭了以后,它的原子、分子变成了一个椅子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构成这张椅子的细微的东西——就是它的微观世界当中的原子分子,它是以前这个桌子的原子分子,这两个有这样的关系,我们看不见,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以为现在这个椅子它是新诞生的物质,以前的桌子已经不存在,这两个之间的关系我们看不出来。

能量守恒、物质不灭,这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我们能看见的就是这张桌子没有了,我们认为它不存在了,然后另外一个椅子,我们认为这个是新诞生的,我们的观点是这样子。但实际上构成这张桌子的原子和以后的另外一个物质,比如说椅子或者是另外任何一个家具、电器之类的东西,都有可能,实际上这两个是一个物质不同的形式。这个就有点像,比如说水一百度的时候,它变成了气体;零度以下,它又变成了固体。但是气体、液体、固体之间的转换,一直都在转换。

同样的,这个是我们看得见的,我们知道这个可以这样。但是这张桌子跟另外一个东西之间的转换,这个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所以我们认为这两个没有关系。桌子不存在了,另外一个东西诞生了,但是没有诞生新的东西,就是过去的这些构成这张桌子的原子分子的变化,它由另外一个形式出现了,实际上就是过去的那个物质。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桌子是没有办法毁灭的,就是这样。肉体实际上也没有消失,但是我们以为它消失了。人的精神也是一样,物质不灭,精神也不灭,生命也不灭,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想法非常简单、非常幼稚,我们看不到的时候就是不存在。当我们看到这东西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时候它是刚刚诞生的,然后当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我们认为它彻底就不存在了,我们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像太阳不存在;太阳从东边出来的时候,就认为诞生了一个新的太阳。假设这样的话,肯定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想法。同样的,在我们的眼前,这些物质以各种各样的身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出现生灭,诞生了又灭,灭了又诞生这样,但是它的这些细微的变化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就是它表面的变化。

同样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生命更加的隐蔽,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看到,直接能够看到的就是物质。在我们的这个生活当中,从我们感官的角度来讲,最容易看到的,最容易能够感受到的,最容易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些物质了,但这些物质实际上我们也没有真正地了解,我们看到的都是这些表面的变化,它本质的这些变化我们都没有看到。连物质这么简单的,感官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都没有弄明白、看清楚,更何况像生命、意识这样的难题,这个我们更没有办法知道。

所以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看到的肉体消失以后,我们就下一个定论,说这个生命不存在。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任何的道理。大家不要以为这是科学,前几天我们也讲过,科学从来没有告诉我们,也没有告诉任何科学家,人死了以后,人的意识结束了。也没有告诉过任何一个科学家任何一个人,人的肉体诞生的时候,生命、意识也诞生了。科学它没有告诉过,从来都没有。

所以我们世俗的大部分人的人生观,是一个非常错误的人生观。我们看到的这一部分,我们认为存在的就是这些,没有看到的都不存在。这个我们曾经讲过很多次,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很多这类的错误,犯了很多很多这样的错误。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地心说,以前的天文,过去的人们都认为我们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包括太阳月亮,还有其他的这些星球都围绕我们转,我们才是中心,他们都是这样的想法。

两千年前有一个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论,就像现在天文学讲的一样,日心论就是说我们的地球不是中心,不是太阳和这些除了月亮的其他行星在绕我们,而是地球和这些行星在绕太阳,他提出来了以后根本没有人听,实际上他是对的。但是对了也没有用,大家都不理解,大家都觉得怎么可能呢?我们的眼睛明明看到了太阳月亮以及所有的天体都是早上从东边出,晚上从西边下落,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错觉。

所以那个时候,日心说他说的是对的,但是对了也没有用。有些时候真理非常非常的弱。它虽然是真理,但是大家都不理它,大家都不承认是真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这个要看我们的智慧,人的智慧逐渐逐渐地成熟,人对大自然的认知逐渐地成熟,然后我们逐步逐步地了解,这样才慢慢地接受。两千多年前其实有这样的学说,但是没有人理他,最后也没有成为一个学说就结束了,没有人理,没有人接受,也没有传下来。这个就是其中一个错误,非常简单的、很典型的一个。

另外一个非常典型的是什么呢?自古以来大家都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大家都认为这个地面是平面的,所以我们很多的古籍当中也有记载,几千年前的古籍当中都有记载这地是平面的,都这么认为。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我们的眼睛看过去,至少我们看到的地平线之内的这些都是平面的。

比如说一个一米七高的人在一个平面,海平面或者是像草原这样的地方看过去,能够看到的是四公里多一点点,4628米,就是4.6公里,看到的就是这一点,然后往后看也就能看到四公里多一点点这么多,往左往右都是这样,我们看到的地方都是平面的,再往前走、看,也是平面;再往后走也是平面,都是平面的。这个球形我们看不见,我们的视线当中只有这四公里多一点点,那这个四公里多一点点,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平面的,所以我们最后就下一个结论:这个地是平面的。那个时候没有卫星,谁也没有到空中去看这个地球,所以这个也是其中一个错误。

同样的,另外一个错误是什么呢?跟这两个错误一模一样的错误是什么呢?人们就觉得,往前看我们,比如说,一个人也许活到一百岁的话,他可以往前看,他可以看到几十年,他未来怎么怎么样,然后往后看,他从诞生到现在。如果他现在是三十岁四十岁的话,他可以往后看能看到三十年四十年。这个之前,他不知道是什么样,他看不到四五十年前是什么样他不知道,只能看一看历史的书。

但是,在这个历史书里面没有他自己的记载,他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所以大家都不清楚。五六十年以后是什么样子,他也没办法知道,所以就有一个结论,结论是什么呢?人往前看,就只有未来的这么几十年,往后看,也就是过去的这么几十年,人就这么中间的这一部分,除了这个以外都是不存在的,就这样认为。

这个跟地心说,太阳月亮都在绕着我们转的这种说法;还有说地就是平面的,这些说法都是一模一样的,都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人类就犯这样的错误。历史上犯了这样的错误,有些错误已经被科学的技术推翻了,有些错误还没有推翻,有些错误虽然佛教讲了,但是佛教讲的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所以有些这样的错误还没有推翻,但是以后这些东西都会推翻的,因为科技越来越发达,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知道的知识、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元化,这样以后,总有一天我们大家都会明白。但是现在我们认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中间的这一点。这种想法跟刚才我们讲的两个错误一模一样,所以不要相信过去不存在、未来不存在的这样的说法,它没有任何的理由。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前几天也讲过,这不是谁的意识形态的问题,这是学术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这样的问题上必须要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研究,不能有任何的成见。这样最后就会发现:实际上人的生命是最有力量的,它不会结束,物质都不结束,物质都是不灭的,人的生命更加地不灭,意识更加地不灭,这个世界上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意识,也就是人的生命,实际上这个世界是它们创造出来的,是我们的意识创造出来的一个这样的世界,但是这个我们要慢慢地学习,慢慢地了解,这样最后才明白。

这样最后才明白,人的生命根本不是那么简单。现在西方科学不是以前的这种态度,现在对意识越来越关注,过去这种简单的解释现在解释不了了,以这种方式解释不了,在很多很多的领域就出现了很多不能以过去这种方式解释的意识活动,所以不得不重新考虑。但是目前他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已,所以意识没有那么简单,根本不是大脑的产物,这样的说法站不住脚。

科学一直都在进步,这个我们前几天也讲过了,比如说我们打坐、禅修是可以改变人的大脑的结构,现在脑神经科学家已经接受了,但是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根本没有人接受,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个根本不可能,人到一定年龄的时候,二十多岁以后,他大脑的形状已经定型了,从此以后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但后来科学家他们自己研究也发现了大脑的结构可以改变。最近就通过佛教的禅修,就非常清楚了,它改变人大脑的结构,这有科学的证据。

这样以后,科学家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所以在进步发展,科学这方面的进步没有像物质的研究那么突破,那么革命性地变化,但是也在逐步逐步地进步。总有一天,它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这个时候我们相信,他们一定会说:原来意识不是那么简单,人的意识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的意识在创造这个世界,这个肉体还不存在的时候人的意识就存在,这个肉体解散了以后它还没有结束。总有一天科学的结论一定会是这样,这个还不知道要等多久。

我们在学《稻秆经》的时候,第一个结论是这个。首先我们知道我们人还没有投生到这个人间之前,我们造过业,有无明存在。有了无明,我们曾经就造了业,因为我们曾经造了业,然后就有了这一生。前几天讲的这里面,比如说十二缘起当中的“爱取有”这三个,同样也是无明,也是造业,正在造业,因为这一次的造业,然后它会导致下一次的轮回,所以轮回它是这样无始无终。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结论,所得的第一个收获。

第二个,同时它也提到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因果不断地在循环,但是如果近距离地去看,或者深入地去了解的时候,这里没有因果,也没有人,也没有自我,都是犹如虚空,都像虚空一样,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原来没有我。但是我们的意识它本来就是很无知愚昧的,所以它相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然后它一直抓住不放这个观点,它自己也不知道它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不知道?

因为我们的意识先天就相信我们感官的结论,我们的感官它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它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的意识根本不知道我们感官看到的是错的,它一直都以为我们的感官看到的是真实的。在世俗的教育里面,比如说再高的课程,或者全世界最高等的这些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所以没有人告诉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官看到的都是错误的,所以它也不知道感官看到的是错误的。

感官看到的在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真实的,仿佛完全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就是无明给我们设的一个陷阱,是它设的陷阱。无明给我们设的这个陷阱天衣无缝,它完全跟真实的世界没有任何的区别。但是进一步深入去观察的时候,才发现它的这些不真实的一面,但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普通的人当中没有这样去观察的,大家都认为:“我当然存在呀!”谁去怀疑我的存在呢?所以我们都不会去观察。如果观察的话其实也不是很难,但不观察的时候确实天衣无缝,根本看不到任何它不对的地方,似乎所有都是特别特别的对,特别的真实。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意识非常的无知迷茫,我们的感官看到的又是错误,这两个加在一起以后错上加错,这样以后,我们永远都在一个这样错误的世界当中,虚拟的世界当中生活,但我们从来都不知道。

学了这个《稻秆经》以后,我们明白了:其实没有一个自我在循环、在轮回,所谓的轮回就是我们的五蕴或者是六触、六入,再分的话也可以分十八种,叫作十八界。佛教把我们人的精神和肉体,首先把它分成五个,叫作五蕴。蕴的意思,就是再可以分,五蕴的每一个都可以再分,“蕴”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很多很多的东西堆在一起。五蕴当中的每一个,都是很多不同的东西组成的,可以再分解,再分解了以后就不是五个,更多了。

首先是五蕴;把五蕴分解了以后可以分成十二种,十二处;十二再可以分十八,叫作十八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样以后,就明白原来这么多的不同物质,堆积在一起了以后叫作人,这叫作人,这叫作自我。实际上所堆积的这些物质上面,除了所堆积的这些物质以外,没有自我,自我是什么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我自己的意识创造出来的一个抽象的概念。

比如说佛珠,佛珠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佛珠就是一百零八颗珠子构成的。除了一百零八颗珠子以外没有佛珠。佛珠是抽象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真实存在的东西是一百零八颗珠子和一条线,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别的。但是我们的意识把这一百零八颗珠子全部堆积以后,产生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叫作佛珠。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实际上不存在。这是第二个结论。

这两个结论跟我们世俗的人生观非常非常冲突。世俗的人生观是什么呢?比如说没有信仰的人的人生观,就是认为没有前世没有后世,《稻杆经》就讲有前世有后世,这两个是矛盾的。没有信仰的或者是不知道佛教无我空性的人,就特别地执著今生,他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但是今生——这一世是非常真实的,所以就特别特别地执著。凡是属于这一世的东西都特别地执著、特别地在乎。

《稻杆经》就告诉我们,这一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这样学到了以后,让我们把生死轮回这些东西都看得比较淡、看得比较远。因为世俗的人生观认为前后都没有,只有这一点,所以我们所有的机会,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就这么几十年。在这几十年当中如果我不成功,那我永远都没有机会了,也不存在永远,因为我都不存在了。这么几十年当中,如果我不幸福,我不快乐不开心,那么这过了以后全部结束了。所以他为了今生的幸福和快乐,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敢做。

这种观念越来越普遍以后,我们的伦理道德就是越来越下滑,道德都没有底线。我们对因果没有敬畏感,什么都不怕了。这样以后,在这种情况下人什么都敢做,我们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伦理道德的约束都消失不存在。最后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一点点的物质。有一本书的题目叫作《穷得只剩下钱》,说的是对的,真的是这样,除了钱以外我们什么都没有。作为一个人,物质当然是需要的,但是作为一个人,是不是除了物质以外就不需要其他什么呢,当然不是,更需要的是除了物质以外的东西。

我们不否定物质它的价值,物质有物质的价值,但是物质对一个人来说不是万能的。除了物质以外,我们需要的特别特别多,但是这些东西我们欠缺、缺乏,只有物质。人到了这种地步的时候,就没有幸福感、没有安全感,连安全感都没有。这个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非常不愉快的事情,这些真是我们应该去非常关注的事情,应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的事情。只要你需要在这个地球上生存,那么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视而不见,这样总有一天就轮到自己头上,这个真的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这些都跟我们的见解,或者是我们的人生观有关系。平时我们大家都讲三观,三观当中的价值观跟我们的人生观,跟世界观有关系,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什么样子,就决定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样子。所以三观颠倒了以后,当然没有幸福感,当然没有安全感,幸福快乐根本就谈不上。连保持稍微健康一点的精神都很难,更何况是幸福快乐。

所以我们学《稻杆经》就告诉我们,其实这一生当中,比如说也许你很多方面不是很顺利,不是很成功,但是这个不是无因无缘,你不要去抱怨别人。你不成功不顺利的原因有可能是你自己造的。很多人说“我没有,没有造啊”,你不知道过去你是什么样子,过去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所以这些事情不要抱怨父母,不要抱怨同事,不要抱怨这个社会,有可能跟自己有关系。

还有一个,比如说我们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任何问题上我们都去做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去欺骗人谋利,我们以为我成功了,我很了不起,他们都没有发现,我很聪明。但是《稻杆经》就告诉我们,你这一次通过一个手段得到了一些你想要的东西,但不一定你是真正成功了,结果还在后面。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就学到了,这以后我们也会往后看,长远的角度看,这个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如果我这么去做,暂时我可以得到一些东西,但是这个要付出代价的,果报在后面,所以我不应该这样。这时候真正的伦理道德也就有了底线。如果真的没有信仰的话,伦理道德非常非常的难。

所以学这个非常有意义,我们世俗的人把所有的希望都集中在短短的几十年当中,一切的成功失败都以这么几十年来衡量的时候,心情当然不愉快了。我们学了这个以后,让我们看得更远。没关系,以前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我以后还有很多很多机会。另外一个,这一生当中的成功失败,其实也就是像做梦一样,如果我自己想得开,其实这个当中也没有什么东西真正让我特别不幸福,让我特别不快乐。

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这些挫折,大部分挫折在很大的程度上跟我们的心态有关系。比如有些人失恋了,特别特别痛苦,但如果你自己能放得下,那怎么会痛苦呢?对他一点影响都不会有的。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执著,放不下对对方的这种执著,这个执著越强大,对他的伤害就越严重。对物质也是一样,对某一个物质、对名声、对地位、对权力都是一样,对任何一个东西越有执著,这个东西让我们越痛苦,这道理大家应该清楚了。

所以让我们非常不愉快的是我们的执著。这种执著跟我们的人生观有很大关系。我们认为前世不存在,后世也不存在,只有这么一点,这样以后,我们全部的希望都集中在这几十年,然后我们一定会不顾一切的,为了今生的一点点的名利,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所以《稻秆经》和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有关系,看起来这个里面讲得都是非常专业的一些内容,但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拥有一个这样的人生观以后,很多东西我们想开了,很多东西我们想明白了。实际上我们生活当中很多的不愉快、痛苦,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想不开,我们如果想开了以后,一下子就可以解决了。

“这道理我懂,但是我做不到。”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我们大家都是这样,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锻练,我们没去训练,所以我们做不到。大家想不想做到?如果想做到,就要去训练、锻练才可以。怎么样锻练?什么叫锻练?就是打坐,佛教的打坐修行。这样以后,我们所明白的这些道理也可以落实到生活当中,完全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学《稻秆经》,大家要知道有两个结论,两个收获:一个是我们对这个人生没有那么的执著,明白它不是真实的;另外一个,它把我们的眼光放远,从过去的角度,从未来的角度看,人生就不是这么简单,不是这么短短的几十年,之外还有很多。

这样以后,我们活得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比较自在。要不然我们认为过去未来都不存在,只有这一点点,而且这一世是真实的,这样以后,我们对今生就特别地执著,对我们这一生任何一个东西都特别执著,这个执著就给我们导致了太多太多精神上的痛苦,所以精神的疾病一年比一年严重,原因就是这样。要看得远一点,才能够想得开,只看眼前,而且把眼前的东西当作一个非常真实的东西来看,是没有办法放下的,根本放不下,想不开,没办法想得开。

所以学《稻秆经》,我们前几天也讲过,我们要把学到的东西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如果我们用不上的这种理论,是一个很死板的理论,从我们的生活角度,从我们的解脱角度来讲,学了也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学到的东西要去用,这样就有意义。前几天我们也讲过了,佛教讲的解脱远在天边,什么时候解脱,什么时候成佛都不好说。但是我们生活当中的这些解脱,比如说我们对某一个东西不执著了,立即就解脱了,它给我带来的这些所有的烦恼,一下子就不见了,这种解脱近在眼前。所以我们点点滴滴地去做,真的是非常的重要。

这一次我们的这个人身,无论我们的社会地位有多高,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难得的人身,所以佛教也讲人身难得。难得的意义不是说人有多么了不起,是人有这么多的选择,我们可以去学这么多的智慧,这个智慧对我们有帮助,我们可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别人的问题,有这么多的机会,有这么多的选择。其他的动物、其他的生命,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说人身难得。

我们这一次有这么好的机会的时候,希望大家要在这些方面投入一点,主要是修行,要打坐修行。如果不打坐不修行,我们看的书再多,念咒念得再多,持咒持得再多,念经念得再多,当然有功德有福报,但是不会有解脱,从轮回当中没有办法解脱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道理明白了以后,我想很多人是会努力的。首先我们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知道了以后,我们还是会愿意努力的,所以要好好学。

在《佛说稻秆经》这个版本的里面,昨天我说有几个地方错了,这个可能很多人没有听清楚,我要重新再简单说一遍。大家看昨天我们讲过的这个地方,“如是有无明故,能成三行,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按照它的原文来讲的话,“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这地方缺少了一个东西了,缺少了什么呢?缺少了“无明缘行”,这句不在了。行是业,善业和罪业是无明当中产生的,无明让它产生了,所以这个时候它的缘是什么?它的缘就是无明,但是“福行、罪行、不动行”讲完了以后,没有说这个是无明缘行,这个地方没有了,然后就说,“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此是无明缘行,”这个地方说了无明缘行,但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不是无明缘行,这是什么呢?这个应该是行缘识,不是无明缘行。

这个我们之前都学过了,这个地方错了,很清楚的,这不是我们猜测,这就是很明显的错。但这个错,昨天给大家讲过,不是翻译的错,这样的错是任何一个书籍都会有的,包括藏传佛教的大藏经里面都会有。佛教的这些书籍,这么几百年几千年当中流传下来以后,有这样的错误非常正常,任何一个书籍都会有这样的错。

这样讲是讲不通的,如果按照原文去讲的话,那“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它然后就说,此是无明缘行,这个不是无明缘行,这个就是行缘识,很明显的错误,这是第一个。

另外一个,再接下来按照这原文念,“从于罪行而生罪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这是对的,行缘识。但不仅仅罪行才是这样,罪行、福行、不动行都是这样,这三个都一样,都是行缘识,不光是这一个才是行缘识。

还有比如说后面按照原文的话,“从于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识缘名色。”这是明显的错误,这根本不是识缘名色,这个是行产生什么呢?产生识,识不是名色,这明明是行缘识,而不是识缘名色,所以这是很明显的错误。

我们先不改经文的原文,我们也改不了,但是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可以作为一个笺注,改了以后是这样:

“如是有无明故,能成三行,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此是无明缘行。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从于罪行而生罪行识者,从于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这就对了。

然后这个原文里面掉了一句话,要加上,应该是这样:“从于识而生,与识俱生,非色,色蕴即色,此则名为识缘名色。”就是这样,这样就对了,这个我们可以作参考,这样才讲得清楚。这个地方我昨天也讲过了,如果我们不这样是没办法理解,讲不通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这么几个版本,也许还有其他的版本里面是这样子的,藏文的版本就是这样的。

然后我们接下来讲今天的内容,昨天“如暴流水而无断绝”我们讲过了。虽然有十二缘起支,它像一个河流循环不断,但是这个里面有四个缘起支包含了所有的缘起法,就是这个意思,有四个非常重要。

“有其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之法。”

能摄就是摄受,佛经里面经常讲能摄,意思就是这个里面可以包含。四个缘起支里面包含了其他所有的缘起法这个意思。

“云何为四”

这四个是哪四个呢?

“所谓无明,爱,业,识。”

第一个是无明。第二个就是爱,这里的爱不是慈悲心,不是爱心,这个爱就是欲望。然后业,我们之前说的“有”叫做业。然后识,就这四个。这四个当中可以包含十二个缘起支,这四个当中都可以包含。

“识者,以种子性为因。”

这四个有什么不同的特性呢?首先,我们的意识是以种子的方式作为因,这后面都有“因”这个字,十二缘起法都是因,所有都是因,前面的都是因,后面的都是果,所以它们都是因,都是因果当中的因。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作为因呢?它以种子的形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前世的无明造了业,这个业造了以后,业储存到什么地方呢?就像我们电脑里面的这些数据需要储存到它的硬盘里面,数据的载体就是这个硬盘,然后它在前一个电脑当中的数据可以带到另外一个电脑上面。我们的意识就像这个硬盘。

然后是业,前面讲的福行、罪行、不动行,这些都是善业,恶业和不动业,这三个就像电脑的数据一样,这个数据储存到硬盘,然后通过这个硬盘带到另外一个电脑当中。

同样的,上一世我们造的这些各种各样的业,储存到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然后这个阿赖耶识从我们的身体上可以移动到另外一个身体,所以它把上一世各种各样的业,带到下一世。所以这个十二缘起当中的意识——识它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前世,另外一部分属于今生,属于现世。比如说这个硬盘装在前一个电脑里面的时候,它属于前一个电脑,然后从这个电脑当中拆下来,装到另外一个电脑的时候,这个硬盘属于下一个电脑,它可以属于两边。

所以十二缘起当中的识,有因的部分和有果的部分,因的部分是上一世的这个识,果的部分是这一世的果。然后这里面就讲,上一世的意识它是种子的形式,因为它从上一世再到另外一个下一世,造了什么的业,然后它就开始生长发芽这样。所以这个意识,它是以种子的形式作为因。

“业者,以田性为因。”

田就是农田,土地、土壤一样,业就像一个田,就在这个农田,把一个种子在田里播下去,有一定的温度、湿度以后,它就会发芽。同样的,比如说我们的意识它永远都不会间断,但下一世它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以一个人、一个天人的形式,或者是一个动物,或者一个地狱众生的形式出现?那就要看它播在什么样的田里。如果这个种子播在罪业的田里,下一世它出现的时候就是三恶趣,地狱、饿鬼、旁生的形式。如果我们的意识这个种子,把它播到一个善业的田里,那么它下一世的果是什么呢?人、天,还有非天,就是善趣。

所以我们的下一世,它主要是来自于我们上一世的这个种子,意识。这个意识是一直都不间断的,但是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以它的农田、土壤来决定。如果把这个种子播种到善的田里,那它下一世就是善的果报。如果把它播到恶的田里,那下一世它就是恶趣,动物、地狱这样。所以“业者,以田性为因”就是这个意思。

“无明及爱”

无明和欲望,大家要知道轮回的原动力就这两个,一个是无明,一个是欲望。无明它会造之前没有的业,它会创造新的业;欲望就像水一样,把这个种子滋润以后,有湿度了才会发芽。比如说在沙漠里面种一颗米,它能长吗?它不会长,因为缺乏湿度,干旱的地方不能长庄稼。虽然有种子,但是因为没有湿度,所以它不会发芽。

同样的,比如说我们过去造了某一种业,但是我们现在修行,把这个欲望断掉了。欲望断掉了以后,虽然这个种子在,但是因为没有欲望的滋润,没有欲望的湿度,所以下一世这个果报不会出现。所以这两个,一个是创造新的罪业,一个是让已有的业产生果报,这样子的作用。

“以烦恼性为因。”

它以烦恼的方式作为因。

“此中业及烦恼,能生种子之识。”

种子,我们的意识,它永远都存在,不需要用烦恼或者其他东西来让它诞生。但是这里的意思是这个意识存在,所以它不需要其他的东西让它产生,它一直都不间断。但是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意识下一世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这个以我们的业来决定。

就像一条河流,这个河流一直都不间断地流。它一直都存在。但是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这个由它的环境、它周围的温度来决定。有可能这条河它完全冰冻了,以一个固体的形式存在;有可能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由温度来决定。同样的,我们的意识就像一个河流一样,它永远都存在。但是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由我们的业来决定,所以业就像田一样。

“业则能作种子识田。”

这个业能够作为种子识的田,它就像土壤一样。

“爱则能润种子之识”

如果没有欲望的滋润,就像种子没有水、没有湿度,就没办法生长一样。外面的大自然,它的自然的规律是什么样,我们内在的规律也是这样,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外面的自然规则、法则,跟我们内在的大部分都一样。它不会间断,它一直都会这样出现,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呢?就要看这个业,所以业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无明能殖种子之识”

真正播下这个种子的是谁呢?不是爱,也不是其他的,就是无明,都是无明干的事情,全都是无明干的,所以种田的这个人是谁?就是无明。

我们刚才也讲过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切,比如说我们人生当中各种各样的苦难、倒霉、折磨,都是无明给我们下的陷阱,我们就掉入这个陷阱,都是无明的圈套。所以这个播种的人就是无明,源头就是它,无明就是殖种子之识。

“若无此众缘,种子之识而不能成”

这些缘都不存在的话,下一世的这个种子,它不会投生到人或者天人、地狱等。因为有这些因缘,所以就能。比如说有些人死了以后,在中阴当中一般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要投生。但是有些因为找不到投生的地方,所以三年、十多年,一直都在中阴当中徘徊,有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因为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它找不到投生的地方,就一直都在中阴当中徘徊。所以这些都是因决定的。

比如说一个种子,如果这个种子它没有温度、没有湿度,这些都没有,把它放在一个盒子里面,几十年、几百年过去以后,它也不会发芽。一样的道理,我们人要投生,也需要这么多的因缘。但是这些因缘我们都不知道,这些因缘我们平时不了解。主要就是无明。

以上讲了十二缘起法当中最重要的四个。有了这四个,因缘就可以循环了,缘起就可以循环,可以投生了。虽然是这样,但是这个时候,这四个它们有没有思维?有没有思考?比如说我要去做什么什么,有没有这种想法呢?然后下面就讲没有这样的想法,它是一个自然的规律而已。并不是说,种子说“我要怎么怎么样”,然后无明就说“我要怎么怎么”,都没有这样的思维。但是有了这些因和缘的时候,它的果自然就会现前,这叫作缘起。这个道理前面也讲过了,在这个上面又重新再讲一遍。

“彼业亦不作念”

不作念,就是它不会这么想。不会想什么呢?

“我今能作种子识田”

它不会想“我能够作这个种子识的田”。业是田,但是它没有这种想法。

“爱亦不作念”

欲望它也不会想,它不会想什么呢?

“我今能润于种子之识”

实际上滋润种子的是它,但是它没有这样的思维,也没有这么去想。

“无明亦不作念”

无明它也不会这么想,它不想什么呢?

“我今能殖种子之识”

我能够播下去这个种子的种子,无明会不会这么想呢?不会这么想。

“彼种子识亦不作念”

这个种子它也没有这种想法,什么想法呢?

“我今从此众缘而生”

我是从这么多的因缘当中产生的。它有这种想法吗?它也没有这样的想法。它们都没有这样的想法。虽然就是但是的意思,但是它们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都会出现的。

“种子之识,依彼业田。”

它就是田,它虽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它是业,种子之识要依靠这个田。比如说种子它依靠土壤,然后发芽生长一样。种子之识它依靠业的田,然后就可以发芽。

“及爱所润”

它没有这样的想法。

“无明粪壤”

无明就像粪,也像土壤。

“所生之处。入于母胎”

所生之处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就是投生时候父母的精卵。虽然这些业、种子,它们都没有这样的思维,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它就会投生。入于母胎,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入于母胎。

“能生名色之芽 ”

就像名色逐渐逐渐地成熟,名色就像稻芽一样发芽了。它们虽然没有这种想法,但是这是自然的规律,最后会这样的。

“彼名色芽 ”

以上它讲在什么呢?这以上都是在讲十二缘起当中主要的四个就决定了它下一世的轮回的方向。但是它们都没有这样思考,它为什么反反复复地提到“种子它不会这么想,烦恼也不会这么想”,它为什么一直都强调这一点呢?这就是在讲很多的外道。比如说现在的这些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都还没有,都不存在。但是佛出世的时候,印度已经有了很多很多的宗教,这些宗教里面的大部分宗教都承认有一个造物主的存在,造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他创造这个世界的时候,他首先要去思考,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要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他去策划,他去思考,然后他就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这个就是造物主。

佛教就说,没有这样的人去思考,也没有一个这样的神去思考策划,没有精心策划。那为什么有这些结果呢?这就是因为因缘,这些因缘和合的时候,它们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去做什么,我要发挥什么作用,我要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它们都没有这种想法,没有这样思考,也没有这样策划。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都会出现,这叫作自然的规律。

自然规律就是这样,不需要某一种神或者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鬼,他去思考,然后策划,然后创造,不需要这样。就像建一栋楼,首先设计院去设计,做各种各样的图,然后施工队再按图施工。过去古印度很多宗教的想法就是这样。有一个像梵天这样的神去想、去策划,然后去创造这样的世界。

佛教就不认同,佛教一直都说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比如说它的因和缘,这些因缘都没有这样的想法,谁都没有策划什么东西,谁都没有这样去思考过。但是这些因缘在一起的时候,它的果自然就会出现,这个中间只要有它自己的因和缘就可以了,它的果就会出现的。这个当中不需要谁去思考,不需要谁去策划,不需要人或者神、鬼这样的力量参与,谁都不需要参与,只要有自然的条件成熟了,果自然就会出现,这就是自然的法则,这个就是佛教的观点。

所以西方有些人觉得佛教不是宗教,原因就是这样,因为佛教它没有说有造物主。很多的宗教,所有的一切都围绕在造物主的周围,佛教把这个核心的思想去掉了。他们心目当中对宗教的定义,佛教上面是没有的,因为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造物主,这个佛教已经取消,已经不接受了。所以有些人觉得,佛教它不是一种宗教。

所以我们都看得出来,《稻秆经》反复反复地强调:因它没有这个想法,果它也没有这个想法。因一个一个的它没有这个想法,这个没有这种想法,那个也没有这种想法。它反复地讲,意思就是说,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没有这样的造物主,没有这样的神。

所以讲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最终就是讲:一切都可以掌控自己的手里,一切都可以自己掌控。如果自己做得好,比如说我们下一世要投生到什么样的地方,首先我们去了解,投生到这个地方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了解好以后,自己去创造这个条件。条件创造了以后,你根本就不需要依赖什么鬼神,因为这些条件具备了以后,它的果自然就会有的。所以自己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未来是自己决定,并不是某一种鬼或某一种神来决定,一切都是自己决定。

所以佛也在反反复复地讲:我把这个解脱的方法告诉你们,解脱不解脱就要靠你们自己了,如果你自己不用功,我也没有办法。我不是造物主,如果是造物主的话,一开始的时候把人造成像佛、像菩萨、像天人这样不就完了吗?但是佛也没办法这么做。一切的好与不好,所有的命运,好的命运、不好的命运都是自己做的。

过去都是这样,现在我们的好与不好,运气好与不好,身体的健康与不健康,当然佛教不否定有一部分是跟我们的客观因素有关系。有一种外道非常极端的,他说我们今天一个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就像一个电脑的程序一样,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没有办法,这个程序已经是这样,这个电脑一定会这样工作的,因为它的程序已经编好了,所以它自己不会去改变,人把它的程序怎么编,它就怎么工作,就像这样。

有一个外道就说所有东西,这一世的所有都已经注定。但佛教就否定,佛教说: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一切,尤其是我们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跟我们的过去有没有关系?有关系!但是跟现在的这个客观因素也有关系,这两个都需要。

比如说我们刚才看到了,我们过去造了业,已经播下了某一个种子,但是如果现在这个种子要成熟发芽,就必须有欲望的滋润。如果爱没有去润它,就像沙漠里的种子一样,它没办法发芽。同样的,虽然我们有了过去的一种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因,这个因现在要成熟发芽的话,也需要一部分客观的因素。

所以客观因素和过去的因,这两个和合以后才能够发芽。比如说我们种庄稼的时候,去年长出来的粮食,今年把它作为种子去播种。这样的话,过去的种子和现在的温度湿度,两个在一起和合的时候才能够发芽。如果只有现在的温度、湿度、土壤、空间,但没有以前的这个种子,也不能发芽。然后过去、去年、更早年的这个粮食,把它作为种子,过去的种子在,但是现在的温度湿度这些不在的话,也不能发芽。

同样的,我们平时都讲过很多次,因和缘,有近因和远因。一个远因,就是长远的,长远的就像我们的种子一样,我们今天拿来播种的这个种子,有可能是两年以前的,有可能是三年五年以前的粮食。今天它可以播下去,湿度和温度不可能是三年五年前的,是现在当下的湿度温度,土壤也是,这样可以发芽。

同样的,今天在我们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它发生的主要的这个种子,有可能是上一世、再上一世就播下去的种子,然后需要一点现世的客观的因素,客观的因素叫作近因,现在当下,目前的因和缘。过去的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这个种子就是远因,远因和近因都在一起,因缘和合的时候,果报就会现前。所有的外在的因果和内在的因果,大自然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不管是内外都是一样。在这个中间不需要任何的造物主,任何的神,任何的鬼的参与,只要有它自己的因缘就可以。

所以我们想成佛,那就去创造成佛的因素,不需要靠任何一个造物主,自己就可以成佛了。各种各样的这些都是这样。

佛教就讲:我们的命运在自己的手里,可以自己掌控,不需要依靠造物主。反复地强调这些种子它不会去思考,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去操作。操作的时候怎么操作呢?我们学了这个理论以后,我们知道原来所有的都跟我们自己所造的因缘有关系,这个因缘我们自己可以去创造,善缘恶缘什么都自己可以去做。自己做这些善缘恶缘以后,没有造物主,下一世的果自然会出现。所以我自己要去努力操作、实践。理论实践的时候,就是要这样实践。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这个《稻秆经》还没有讲完,但是我们今天先暂时讲到这里。

问答

1.顶礼上师,请问上师,普贤王如来在第一刹那无明产生的时候就发现了、就停止了轮回,成了第一尊佛,普贤王如来为什么有这个因缘呢?他种了什么因,会有成为第一尊佛的这个果?

上师答:这在大圆满里面才有这样的说法。第一尊佛是普贤王如来的这个讲法是大圆满独特的一个说法。

大圆满里面也讲过,为什么普贤王如来第一次就证悟了,我们不能证悟呢?人的根机有先天的区别,普贤王如来他是先天的利根,所以他就证悟了,答案就是这样。

2.这是网络问题。顶礼上师,请问一下,我非常渴望学习佛法,越学习越高兴,但是当看到他人诽谤佛法时心里非常恨诽谤者,这算是执著吗?我应该怎么样调理自己的心态?

上师答:这是执著。比如说有些人攻击诽谤佛法的时候,如果有能力给他解释,那就解释,当然是心平气和地去解释,讲道理、讲理论这样去解释。如果对方不接受,自己不能生气,不要生气。佛经里面讲发慈悲心的对象有几个:一个是受痛苦的众生,另外一个是造业的众生,所以这个时候,这种人应该是发慈悲心的对象,心里不能有嗔恨心。

3.顶礼上师,请问上师,证悟有很多层次吗?是不是证悟后就是登地菩萨?是不是证悟后就可以脱离六道轮回?

上师答:证悟有很多的层次,标准的证悟就是一地菩萨。但是我们平时,比如说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还有就是像藏传佛教大圆满讲的证悟,大多数的证悟都叫作初步的证悟。这个初步的证悟跟一地的证悟中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证悟了,他不是立即就脱离了六道轮回,也不一定是一地,更不是成佛,所以还要修。

4.这是一个现场问题,顶礼上师,请问上师,对于一个每天可以用五到六个小时学修的佛学初学者,如何调配好看书、参学、打坐的时间比较好?

上师答:这个时间是如何安排,是吧?

主持人:他是一个佛学的初学者,他有五到六个小时可以学修,他想请问上师怎么调整一下他自己的时间?

上师答:初学者的定义不好说,但是比如说刚刚学佛的人,一个刚刚接触佛门的人,比如说他一天有六个小时,我想应该是四个小时用来学习,两个小时用来打坐、修行;或者是五个小时用来学习。因为刚刚接触佛法的时候,这些很多都不懂,所以这个时候过早地去打坐,第一个没有效果,因为他还没有掌握好打坐的方法;另外一个,这有可能是盲修瞎练,有可能下的功夫越多,走得越偏,到时候走弯路,走得越远。这个时候需要树立正知正见,所以大部分的时间用来闻思,少部分的时间用来修行,然后逐渐逐渐学习的时间可以稍微少一点,修行的时间可以多一点,这样。

5.顶礼上师,请问上师,打坐禅修是否是每一个凡夫证悟空性的必经之路?是否每个证悟者的标准都是一样的?

上师答:第一个,不一定所有人的开悟都来自于打坐,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个是必经之路。所有的普通的人,都要打坐修行才能够证悟。有些非常非常特殊的人,比如说禅宗历史上有一些人,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然后藏传佛教里面也有这样特别特别极少数的人,他不是打坐证悟,但是他也是过去打过坐,根机非常成熟,所以现在这么容易就开悟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打坐是所有人必经之路。另外一个,开悟是不是有一个标准?是有一个标准,就是要证悟空性,大家都要达到这个标准才叫作开悟。

主持人:他还问,除了皈依三宝以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够修五加行?

上师回答:首先进入佛门就要皈依,然后受一两条戒、两三条、四五条都可以。受几条戒就作为基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学习。首先要去学怎么样修五加行,怎么样修皈依,怎么样修发菩提心。这个方法一定要掌握好,这要去学习。这些学完了以后,比如说像皈依、发菩提心这样的修法,那个时候条件已经都具备了,就随时都可以修了。

后面的,比如说像金刚萨埵,还有像上师瑜伽这些,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灌顶,金刚萨埵要灌金刚萨埵的顶,上师瑜伽要灌莲花生大师的顶,这样随时都可以修了。但是有一个注意的是:我们不管是修什么,五加行里面修哪一个都必须要有人讲、有人传,这样才可以的。没有人传没有人讲,自己看书修,比如说像出离心修法当中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些非常非常简单的应该是可以的。但是稍微比较难一点的修法,必须要有人讲才可以,必须要去听,这样以后才可以修。

6.这个问题是关于今天的课。顶礼上师,业者以田性为因,世俗中种子成什么果实,是以种子的种类决定的,田地不能改变种子成什么果实,不同的业如何以田性为因?请上师开示。

上师答:比如说豆的种子,不管它种在什么样的田地里面,它长出来的都是豆芽,不是某一种田里面它是豆芽,另外一种田里面就是稻芽,这个不太可能。永远都是稻种它会发稻芽,豆种就是豆芽,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比如说湿度、温度,还有土壤非常肥沃,还有粪,这些条件都具备的一个田,和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田,两个田当中播了同样的种子,它们的结果就不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讲,比如说我们的意识,它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业,一直都不间断地去循环。如果是罪业,它就像一个没有湿度、没有温度的农田一样,它的这个结果是很糟糕的,比如说像地狱,饿鬼;如果它播在一个善业的田当中,这个结果就是非常好的。所以它本质永远都是一样,但是它的形式不一样,这个田它决定的是它的形式,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它本质不需要,它永远都是存在,比如说我们的意识,它的前一个意识就是它直接的因,所以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所以它一直都会发挥它的作用,会有它的结果。我们刚才讲的是它的形式是以它的田来决定。

7.顶礼上师,请问上师,我去年已经受了八关斋戒,但是只发愿了一年的每个月守一次,一年以后想发愿继续受持,是否需要进行重新受戒?还是只需要在佛菩萨面前发愿继续受持就可以了?

上师答:需要重新受。因为第一次受的时候,这个时间比如说一年两年当中的每一个月受戒多少天,自己想好了以后,可以一次性地受,但这个时间过了以后要重新受。

8.这是网络问题。请问上师,堕胎的婴灵,是一直会处于中阴身的状态吗?什么情况下他会再次投胎呢?如果投胎去哪个道也是由他自己的业决定吗?

上师答:这个不一定的,堕胎胎儿的意识,不是因为堕和不堕的原因,是因为他自己前世的因缘,决定他投生到什么样的地方。还有一个,这个堕胎胎儿的意识,他不一定一直都在中阴。他在中阴需要多长时间,要看他自己的业。胎儿他自己的业决定他在中阴待多久,然后中阴完了以后,投生到什么样的地方,都是他自己的业来决定。

问:那他就不是一般说的常规的四十九天?

上师答:是,堕胎的也好,不是堕胎的正常的死亡,什么样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四十九天。但是刚才也讲过了,这个不一定,大多数都是这样子,有些是更快,有些是更慢。

9.还是关于八关斋戒的。请问上师,受八关斋戒不能歌舞、音乐,但是我是一名音乐教师,受戒当天我能在课堂上歌舞吗?如果不能,我职业如此,还能够受这条戒吗?

上师答:如果当天必须要做这样的工作,受可以受的,但是那个时候可以把音乐作为供养三宝的供品,这样来做这工作就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