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稻杆经佛说稻杆经视频14
Total words: 19,378.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 hour and 28 minutes.
佛说稻秆经视频14
各位佛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开始讲今天的课,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
我们学《佛说稻秆经》,学完了以后要去思考,然后去修行、消化,消化完了以后,我们要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一切为了什么呢?需要有一个总的目标,是什么呢?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们的动机。
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现在虽然我们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有很高的境界,但是至少大家知道,学佛就是要利益众生,这一点大家都有概念,不但有这个概念,而且很多人也希望自己有能力去利益众生,很多人确实发自内心地这么想,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就是我们传法讲法的结果。
对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来说,自己学佛修行,在这个上面用功,花了很多的时间,结果确实非常重要,只要有这样的菩提心,哪怕不是很标准的菩提心,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活、没有白来,非常有意义。所以我们平时把菩提心作为我们修行的核心、基础,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大家也要发菩提心,为了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能够最终获得解脱成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要成佛,我成佛以后才可以让这么多的众生离苦得乐,否则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要成佛,为了成佛要学习、修行。不是为了健康,不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世俗各种各样的利益而学佛。
目前绝大多数都是世俗人学佛,虽然在学佛,但是在学佛的道路上不一定有很高的境界。在这个时候,在这个阶段,我们有一些世俗的想法和需求非常正常,并不是说不允许有这样的需求。如果说不允许有,我们大家也做不到,这是凡夫普通人的常态,并不是说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只要能够发菩提心,能够利益众生,能够有利他的心,那我们自己个人的所有事情,该有的自然而然就会有。所以修行的时候,目的一定要放在利他之上,这个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讲《佛说稻秆经》的最后一堂课,最后一堂课里面讲什么呢?就是讲缘起。《佛说稻秆经》当中讲的十二缘起精通、证悟了以后,有什么样的结果,就是讲这个。
就像《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讲的,《佛说稻秆经》是弥勒菩萨讲的,但是不管是《心经》、《稻秆经》,都是佛的加持,佛的力量让弥勒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去说。虽然《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佛说稻秆经》是弥勒菩萨说的,但是实际上都是佛的加持,佛让他们这么说,所以他们这么讲,因此都叫作佛经,所以这个也叫作《佛说稻秆经》。是有佛的加持,佛的力量,所以说出来,因此叫“佛说”没问题。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
如果有人以证悟的智慧,或者以闻思修的智慧能够观察如来所说的因缘法,因缘法就是我们之前已经讲过的这个因缘法,就是佛讲的这个十二缘起之法,以智慧去理解,不要把它理解为这个不是佛的本意,不能误解,正确地去理解,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呢?
“无寿、离寿,”
无寿和离寿是什么呢?裸形外道历史非常悠久,佛教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有这个外道,到现在也有。去过印度的人可能都看到过,我们平时在视频、照片上也看到一些裸形外道的修行人,他们是不穿衣服的,裸形外道里面境界稍微比较高一点的人才可以这样不穿衣服。他为什么不穿衣服呢?他们认为身体是轮回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要苦行,通过各种各样的苦行来折磨自己的身体,这样这个身体毁掉了以后,人就不会轮回。
因为这样的原因,外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苦行,甚至用苦行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都有。但佛教认为这个身体不是最主要的,即使把身体毁掉,但内在的无明没有解决的话,随时都有可能诞生新的身体,根本解决不了轮回。如果要把轮回断掉、让它停止,必须要找到它真实的原动力。
我们学了十二缘起以后就看到了,我们的身体是无明和业的一个产物,十二缘起的第一是无明,第二行,第三是识,然后第四就有了名和色,名和色就是我们的身体了。所以身体毁掉了,但是这个前面的无明、行、识,这些没有解决的话,轮回是停不下来的。所以佛教不觉得苦行能够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过稍微比较简单的生活,在这些世俗的生活上不花很多的心思,不花很多的时间,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修行,那当然是有成就,当然是非常好的。但是把这个苦行当作一个修行,刻意地去苦行没有用的。
这样的外道叫作裸行外道,现在也有裸形外道,他们的观点就是这样。
裸形外道还有另外一种观点,寿是人的生命,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包括植物、大自然都有生命。这个寿命跟科学、生物学讲的生命不一样,他们讲的寿命跟佛教讲的寿命一样,生物学家讲的这种生命,除了人和动物以外,植物也可以有,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种生命可以有。
佛教讲的生命是什么?就是像人和动物的这种生命,有情感、有痛苦快乐的感受,我们十二缘起当中就发现了,这样流转下来的才叫作生命。这个生命除了人和动物,六道轮回的众生以外,植物及其他东西不会有。但是裸形外道认为植物有生命,植物为什么有生命呢?砍掉了以后会干枯、坏掉,所以他们认为植物有生命,就是这样的一个观点,这个也叫作寿。
所以这个里面,无寿的意思是从胜义谛的角度讲,人、动物或者是其他众生都是无我的,这个寿也可以指的是我、自我,自我不存在,所以就是无寿,离寿;另外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植物不会有人和动物的这种生命,所以这两个意思都是无寿、离寿。
如果我们把缘起法学好了,就知道没有一个这样的自我存在,因为这都是因缘。比如说某一个植物,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很多的条件,这些条件有了,这个植物生长,但这个不能说明它有像人和动物这样的生命,为什么不能说明?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因缘,它会产生,它产生了不等于它有人和动物这样的寿命。
“如实性”
我们学了缘起的时候,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因和缘,除了它自己的因和缘以外,不需要其他的因缘,这个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不管是内在的外在的,都有不常、不断这样的五个法则,这个是真实性,这个就是自然的规律,这叫作真实性。
还有,深入观察的时候,因和果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所以是空性。我们看到的因和果,实际上是一种虚幻,这种观点也是如实性,也是真实的正确的,所以叫作如实性。
“无错谬性”
在世俗当中,所有的果它需要因,需要有因和缘,没有因和缘就不会产生果,所以有果就一定会有它的因和缘,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因和缘一定是相似的因和缘,比如说稻芽,它的因一定是稻种,不可能是其他的种子,这个我们前面一个法则里面讲过了,最后一个就是因和果是相似的,就是这样。在世俗当中所有的万事万物都需要它自己的因和缘,如果它的因和缘不具备,任何一个造物主、任何一个万能神没有办法创造出来,需要有它自己的因和缘。
如果它自己的因和缘都具备了,不需要造物主、也不需要万能神,这是多余的,因为它自己因缘具备了,它就会产生。如果它自己不具备这些因缘,即使有了万能神、造物主,也不会产生这个果。所以在世俗当中,任何东西必须因和缘都要有,所以我们今天感觉到的幸福和快乐,还有痛苦、不顺利,都有它自己的因和缘。这都不是偶然,不是巧合,都有因和缘。但是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自己的肉眼看不到,我们就认为都是巧合,其实不是这样,有它自己的因和缘。
这个因和缘也不会错乱,随便有一个因和缘就会产生这样的果吗?不会的,因和果必须是相似的。所以我们今天感觉到的幸福和快乐,它不是随意一个因和缘的结果,它就是善的结果;我们感觉到的不顺利、生病或者痛苦,这些也不是随意一个因和缘的结果,它一定是恶的结果,所以这叫作无错谬性。
我们学了《佛说稻秆经》,学了缘起法以后就明白了,原来都需要有因和缘,而且这个因和缘必须是相似这个果的因和缘,否则不会发挥它的作用。这五个法则非常重要,这个叫作无错谬性。
“无生”
虽然从我们感官的层面,从我们现实生活角度来讲是我们刚才讲的这样,是无错谬的,它必须要有因缘,而且这个因和缘是跟它相应的因缘,虽然是这样,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的错觉。深入观察的时候,从来没有这些因和缘给这个果发挥了任何的作用,所以是无生。实际上深入观察的时候,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就是无生,所以有生是我们的错觉,有生、有灭、有住是我们的错觉,无生、无灭、无住是事实。
“无起”
无起意思就是不常不断。它没有常、永恒,也没有断,不断不常所以叫作无起。
“无作”
无作就是除了它自己的因和缘以外,没有像造物主这样的神去造作,所以叫作无作。
“无为”
无为就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这个是无为法。无为的意思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人不能创造,它自己的因和缘也没有办法创造,叫作无为。
前面的无作是说像造物主这样人格化的人,他事先考虑,再精心地设计策划,然后再去创造这个世界,这种观点在佛教里面是没有的,所以叫作无作。
无为就是不仅仅没有这样的造物主,连自己的因和缘也没有办法发挥作用。所以在胜义当中叫作无为。
“无障碍”
障碍就是像烦恼障和所知障这样不让我们成就、阻碍我们成就、阻碍我们成佛、阻碍我们证悟的障碍。这些障碍从世俗的角度讲有没有?当然有。烦恼、所知障都是障碍,但是深入观察的时候,没有这样的障碍,所谓的障碍也是我们自己的错觉,就像旋火轮一样,所以叫作无障碍。十二缘起也就是《佛说稻秆经》的内容精通了以后我们就知道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
“无境界”
境界之前也讲过,无境界,这个地方我们不是说境界的高和低。境界是我们视觉看到东西的时候,这个外面的物质叫作境界;耳朵听声音的时候,它听到的这个声音就是境界。在这里要这样理解。
在世俗当中不观察的时候,有没有境界?当然有。外面有物质,所以我们能看得到;外面有声音,所以我们能听得到。但是这些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立呢?不深入去观察的情况下才成立。
我们在世俗当中有境界,我们的眼睛看到东西了,我们的耳朵听见声音了。但是怎么样听到了?怎么样看见?深入地去观察,这个因果关系最后没办法建立。最后是什么?只是我们的耳朵有这么一个感觉,产生了一个这样的感觉,我们认为这个是声音,是外面的这些物质发出来的声音,我们这么认为。我们睁开眼睛,有光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很多的物质,然后我们认为,我们的眼睛看到了外面的这个世界,我们一直都是这样认为。
如果不进一步地去观察,这没有问题,在现实生活当中可以这样成立,现实生活当中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进一步地去观察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没有看到。
比如说旋火轮,不观察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仿佛真实看到了一个环形的光,从当时我们眼睛的角度来讲,确实外面有一个这样环形的光,确实存在。不观察这个就是合理的、对的。但是观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外面不可能有这样环形的光。外面真实存在的只有一个亮点,这个光圈不存在。
这个时候,我们的眼睛到底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光圈呢?从来没有看到过。为什么没有看到过呢?因为外面的物质上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可能看得到。那我们不是明明看见了吗?我们的眼睛当中,我们的视觉当中,是产生了一个这样的现象。但这个现象是我们的错觉,实际上我们没有看到过,因为它不存在,不存在我们怎么能看得到呢?所以就叫作无境界,无境界就是这样。
“寂静”
寂静就是这些业和烦恼表面上看,有业有烦恼,有善业恶业,这些都有。但是实际本质上业和烦恼都不存在,都是空性。从本质上讲,因为没有善恶的业,没有烦恼,所以叫作寂静。寂静就是观察的时候没有业、没有烦恼。
“无畏”
无畏就是无畏惧、不害怕,不害怕什么呢?平时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有畏惧。畏惧什么呢?对这个轮回,对罪业和罪业的痛苦结果我们害怕。但是从胜义的角度,从深层次观察的时候讲,业和烦恼没有办法发挥任何作用,所以就是无所畏惧,所以叫作无畏。
“无侵夺”
侵夺是什么呢?就是烦恼,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烦恼就剥夺了我们人的自由。因为我们的这个心,平时都是不自由、不自在。比如说我们不想生气的时候生气了,我们对某一个东西不想执著的时候也放不下,该放下的时候放不下,该提起的时候我们提不起。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自由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自由这个时候被剥夺了。我们的自由不是因为外面的什么人剥夺,而是因为烦恼剥夺了我们的自由。但是这个就是一个表面的现象,表面上确实是这样。深入观察的时候,所有因果都不存在,所以业和烦恼也没有办法侵夺我们的自由,所以叫作无侵夺。
“无尽”
无尽就是任何一个事情,它的因缘逐渐逐渐地减少,最后停止的时候,它的果也就停止了。
从现实的角度讲是这样,是存在的客观事实。但是深入观察的时候,确实这也是一种错觉。比如说我们点燃一支香,慢慢移动的时候,还没有看到旋火轮;高速运动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旋火轮。我们的视觉当中确确实实有一个环形的火光。然后速度再慢下来的时候,这个环形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最后速度很慢的时候,这个环形的火光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就停止了。
但实际上它停止过没有呢?它不可能停止,为什么不可能停止?它从来没有产生过。为什么从来没有产生过?因为它从来没有存在过。环形的旋火轮从来没有存在,那从来都不可能诞生。它没有诞生过,没有存在过,那怎么可能停止呢?什么东西停止呢?它没有停止过,所以就是无尽。
我们看到的诞生、存在、停止,都是我们的错觉。但从这个错觉的角度来讲,我们把这个错觉当作一个客观事实看的话,当然有生、有灭、有住,都有。但是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明白了以后,从它的本质角度来讲,这个环形的旋火轮从来不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旋火轮。
这一支香它不是旋火轮,人的手在移动,它也不是旋火轮。除了人的手、这支香以外,还有没有旋火轮?没有旋火轮,所以这个旋火轮它根本不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从来没有诞生过,从来没有存在过。因为它没有诞生没有存在,所以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所谓的诞生、存在、停止,这所有的过程都是我自己的错觉。从这个错觉的角度来讲,当然有诞生、有存在、有停止,所以它不是无尽,有尽,但是它的本质是无尽。
万事万物我们都要这样理解,佛教一会儿说有缘起,有因就有果;一会儿又说无生无灭,这些就要这样理解。
这个旋火轮我们之前也讲过很多次,现在已经非常非常容易证明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张桌子是一个物质,我们大家也知道物质它是分子构成的,它不是一个整体的什么东西,是无数的分子构成的,这个小学生都知道。分子又是什么呢?是更小的原子构成的。原子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原子它实际上是更小更小的原子核的周围,有很多的电子在高速地转绕,高速转绕的时候,每一个高速运动的原子就变成了一个旋火轮。
我们自己可以做实验,点一支香,高速转动的时候,它在我们的视觉里就变成了一个环形的光圈。所以每一个原子周围的这些高速运动的电子就产生了像旋火轮一样的。当然我们的眼睛看不到原子、电子,但是显微镜能看到。这个前几天我们也讲过,像地球绕太阳的这种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立,再进一步再观察的时候,就不是了,量子力学里面不是这样,进一步的时候不是,但是退一步看还是这样。
如果我们的视觉、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的速度像现在这样,虽然这个旋火轮不在,但是因为速度的原因,我们的视觉里面会有环形的火光。如果我们视觉的速度可以提升,提升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这个时候旋火轮在我们的视觉当中会消失。那个时候因为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的速度上升了,增长了以后,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一个亮点,它在我们视觉里面不能成为环形。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眼睛又回到过去的速度来看,它又变成了一个环形。
同样的,一般的显微镜来看,就是这个点在绕,这个概念是对的。这样转动了以后,每一个电子在轨道上这样转动,简单地说就像旋火轮一样。那么这张桌子最后的结论就是无数的旋火轮。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任何一个物质都是一大堆的旋火轮,但它们不是火,道理都是一样的。
所以一下就明白这个是错觉,物理学家都是这么认为的。难道物理学家证悟空性了?还不是,这个我们之前也讲过。释迦牟尼佛也发现了物质是非常非常微小的东西构成的,叫作微尘。然后佛把这个理论用到消灭自己的烦恼上面,成功地把自己的烦恼断掉,成佛了。
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理论,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个用来修行,他们通过这个理论发明了很多很多高科技的技术,创造了很多很多高科技的产品,这个当中有很多对我们的生活非常有帮助,也有很多是毁灭人类的,各种各样的都有。因为他们没有用到修行,没有用到消灭自己的自我这个方面,没有往这个方面去考虑,所以这个还不叫证悟空性。但是这个道理确实已经看到了,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无尽,这叫作无尽。
“不寂静相”
前面讲过了寂静,这里又讲不寂静相,这个寂静和前面的不一样,这个寂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小乘佛教阿罗汉最后的灭定,灭定就是阿罗汉他证悟了,证得阿罗汉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在一个非常非常细微的禅定当中,小乘佛教他自己认为,证得了阿罗汉以后,人的五蕴全部断掉了,全部消失了,这时候已经成就了,所以这个人他永远都不会再回来,没有办法回来,因为他的五蕴全部消失了,所有我们之前讲的十二缘起当中的因和缘都消失了,所以他不会再来,他如果要再来,需要有因和缘,他的所有因和缘都消失了,他不会再来,这是他们的观点。
但是从大乘佛教角度讲,确实阿罗汉他是成就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完全可以,像小乘佛教的观点一样,他成就了。但是,是不是他整个的五蕴都断掉了呢?没有,他入定的时候,非常细微的阿赖耶识还没有断掉,他在这个当中停留非常非常长的时间,最后因为他细微的阿赖耶识存在,所以他还要回来,还要回来发菩提心,最后要成佛。所以阿罗汉、缘觉、菩萨,这三个最后都要成佛,所以最后这个叫作究竟一乘,没有大乘、小乘,最后只有一乘,究竟大家都要成就,都要成佛,所以阿罗汉的这种寂静是临时的成就,不是究竟的最终成就。
《佛说稻秆经》属于大乘佛教的经典,所以讲不寂静相。小乘佛教的最终结果寂静不是究竟的,从胜义的角度讲没有这样的,只有大乘佛教最终的成就,大乘佛教最终的成就实际上也是空性,从这个角度讲当然也同样不存在。
“不有”
什么没有呢?就是独立存在的自我。所有的外道都认为自我是独立存在的,它永远都存在。我们世俗人也认为自我存在。比如说像唯物论者,唯物论者也认为从出生到死亡这几十年当中这个自我是存在的,他们也不会说没有我。
但是佛教就讲,除了五蕴以外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我,所谓的自我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根本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这个抽象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的五蕴,实际上我们的意识把这个五蕴错误地理解为自我,它以为这是自我,但是这里没有自我这样具体的东西,只有五蕴,五蕴又不是自我,所以这个自我只是一个概念、一个错觉,这个错觉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我们的五蕴,所以它是独立不存在的,所以叫作不有。
“虚”
虚就是虚拟、不真实的。
“诳”
诳就是欺骗性的东西,因为它是虚拟的,我们不知道这是虚拟的,我们认为这个自我存在,这个自我对凡夫、对普通人来说有欺骗性。没有自我,但是我们所有凡夫人都认为有自我,所以是诳。
“无坚实”
无坚实就是说表面上看有自我,但是分析观察的时候没有自我,就像芭蕉树,芭蕉树表面看像一棵树,跟其他的树一样,但它其实是一层一层的,把一层一层的皮剥开以后,它没有一个坚实的树干,一层一层剥完了以后就没了。所以自我不观察的时候好像存在,但是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样一层一层剥开了以后,实际上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所以叫作无坚实。我们把十二缘起学好了以后,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了。
这几个都是从观察的时候,从胜义的角度讲,下面的几个从世俗角度讲。
“如病,如痈,如箭,”
这些都是说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五蕴。五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痛苦,我们不想衰老也要衰老,不想生病也要生病,不想死亡也要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这样的五蕴,因为有这样的五蕴,所以会生病、所以会衰老、所以会死亡。所以五蕴就像病、就像痈,痈就是瘤,肿瘤,和现在各种各样恶性的、良性的这些肿瘤一样。“如箭”,箭射中以后,人会非常的痛苦,所以如箭。
这些都是讲我们的五蕴对一个没有证悟的人来说,五蕴就像病、就像痈、就像箭,所以小乘佛教的成就修行人,他们特别特别地厌烦自己的五蕴,他们非常希望很快离开这个五蕴,所以他们证得阿罗汉以后,再也不会有回来的这种想法,离开五蕴的时间越早越好,他们认为这个五蕴是痛苦的源头。不仅仅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也认为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说,五蕴确实给大家带来很多的痛苦,所以可以说如病,如痈,如箭。
“过失”
过失就是罪过,因为有五蕴,然后有烦恼,然后造业,就会产生罪过。
“无常”
五蕴是无常,这些我们学了《稻秆经》,学了十二缘起以后才知道,原来五蕴如病,如痈,如箭。五蕴就是过失,因为有了五蕴,它会产生罪过,也是无常。
“苦,空,无我者,”
空,空性。也是无我,这些都是学了十二缘起以后知道的。
这以上讲的这些都是“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就是有闻思修的智慧的人,以智慧去观察这个世界,以智慧去观察这个人生,然后得到的结论就是这些无寿、离寿,到最后的苦、空、无我者。
如果没有智慧,以我们世俗人这种无知、愚昧、无明的人生观去看这个世界的话,得到的结论都是与这里讲的这些相反的。
还有一个是什么呢?学好十二缘起以后,我们对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现在,得到一些答案。这个我们经常讲,比如说非常非常古老的哲学和宗教的话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现在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是古老的话题,这三个问题在学了十二缘起以后就能够找到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
“我于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
我过去有诞生过吗?是这个意思,我过去出生过吗?我以前存在过吗?我过去是什么样子?我过去到底有没有?一百年前有我吗?一百年前我在哪里?一百年前我在这个地球上出现过吗?就是这样子的疑问:“我于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我过去有生过吗?没有生过吗?
“而不分别过去之际”
对过去不会这样分别,为什么呢?这两个都是分别。第一个,如果说我过去有生,从世俗的角度来讲,这个没问题,之前也讲过。但如果是绝对的说我有生,那也不是,因为这也是相对来说我过去诞生,这个合理,但如果是绝对,像我们世俗没有证悟的人这样说“我过去现在都是永恒的,我过去也在”,这样是分别念,是不对的。
无生也是相对的无生,如果绝对的无生,就是说我以前,不仅仅是胜义谛,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我从来没有诞生过,说过去自己从来没有诞生过也是一个极端,也不对,所以两个都不对。
那正确的是什么呢?就是中立的观点,我过去有诞生过吗?可以这样分开讲,如果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当然有诞生过,因为有过去的无明,然后造了业,无明、行,然后识,然后产生了这一生的名和色,所以过去我诞生过。如果从胜义的角度来讲,我过去没有诞生过,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我的存在,没有自我存在就不可能诞生,所以这样分开讲的话,两个问题都解决了,这个就是中立的、中观的,是非常好的见解。
“而不分别过去之际”,这里的不分别就是说我们对过去没有这样的分别念。分别念有各种各样的,有些分别念不是很严重;有些分别念非常严重,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完全不切合实际、不符合实际的这种观点,佛教有些时候也把这些观点叫作邪见,邪见也是分别念。所以学了十二缘起,学了《佛说稻秆经》,就不会“不分别于过去之际”,不会有这样的两个极端。两个都不对,我们学了这个以后,确实就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非常重要。
很多人有这个疑问,到底人有没有前世?有没有来世?我们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在这个地方讲,这个要单独地去学习。
之前讲过了,我们要很多很多的方面去分析,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分析,就像一个科学家研究的时候的这种观点一样,持有这样的观点去观察,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观察的话,人的前世是存在的。
非常非常简单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两千五百年以前,甚至是三千年,接近三千年前的这个时候到现在,在这个之前肯定也有记载,因为人类最早的文字到现在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早期的文字要记录这样很深奥的东西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文字诞生已经这么长时间,后来逐渐逐渐地成熟了,成熟了以后,这个文字可以记录一些比较深奥复杂的东西,因为人类文字有这么早,所以这些文字当中会有记录,但是我们现在非常确定的,能够看到的这些,就是佛出世的这个年代,佛教里面有不同的说法,至少是两千五百年以上,接近三千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当中一直都有一个生命的现象存在。
这个之前也有,但是这个之前因为印度教不像佛教讲得这么系统,佛出生以后就有这样的生命现象,是什么现象呢?就是小孩子从开始说话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去教、去灌输这方面的知识,然后他自己就知道他的前世是什么,前世的父母叫什么名字,他前世的所有的生活细节记得非常清楚。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他是现世父母生的,但是因为和现世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长,跟前世父母的时间毕竟是一辈子、几十年、五六十七八十年,所以他对前世父母的感情很深。
虽然他的身体是这一辈子的父母生的,但是因为他过去的这些记忆没有抹掉,都还在,所以他对现世的父母没有办法建立起父母儿女的这种关系的感情,所以现世的父母他不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然后对过去的父母特别有感情。
这么两岁多一点点的小孩,他怎么可能是这样呢?怎么可能有人去教他呢?教了也不可能教成这样,这绝对是生命的自然现象,根本不是人为的!那个时候有,现在也有。有些人认为这种现象只在有佛教概念的地方才有,或者乡下比较偏僻的地方才有,但根本不是,全世界都有。没有这种观念的家庭当中,甚至他们的父母反对这种观念的家庭当中也出现过,一开始的时候父母都不愿意讲,后来没办法,讲出来暴露了,这样的现象都有。
在美国,科学家也研究了五十多年,然后他们现在坚定不移地相信,人死了以后有一个东西存在。他们都是科学家,他不会说“我们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轮回的存在”,他不会这么讲。但是2015年、2016年两年,我都跟他们的团队有交流,他们都是科学家,所以他不会说“我们的这个研究证明了轮回什么什么……”,他说什么呢?他说:“我们的这个研究支持人死了以后还有一个东西继续存在”。
我问他们:“你们研究了五十多年,半个世纪,是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还是越来越怀疑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说:“我们越来越相信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相信人死了以后还有一个东西存在。”原话就是这么讲的。
什么东西存在呢?身体存在?是呀,这个不需要说了,人死了以后,人的身体暂时是存在的,这个没有人疑问,也没有人问这个,也不需要去研究,那么到底什么东西存在呢?就是人的意识,除了人的意识以外还能存在什么呢?
他们的手里有两千五百多个案例,全世界各个地方小孩的案例、个案。有人说这是个案,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个案成立了,那问题很大了,为什么呢?只要七十亿人口当中有一个人是这样投胎过来的,那就很麻烦了,为什么呢?他是怎么投胎过来的呢?他需不需要大脑呢?一大堆的问题让之前讲的在这个人身上没有办法建立。
这个人不需要通过大脑,这个人死了,他的大脑坏掉了,但他可以通过另外一个方式投生的话,是不是所有人也是这样?也许我们不知道,那问题就更大了,所以如果真的没有前世后世的话,那一个人都不能有,只要有这一个这样的个案,之前的这种逻辑全部都瓦解了。只要有一个人可以不通过现在的大脑记忆,这叫作脑外记忆——大脑以外的记忆,只要一个人是这样,就有很大的问题了。
所以,如果个案成立了,那就说明人是有前世的。我们为什么所有人都不知道呢?所有人不知道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大概九个月的时间当中,尤其是这九个月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当中都在昏迷的状态,胎儿在昏迷状态当中这么长时间,他所有东西都会忘掉。
比如说我们深度睡眠以后醒过来的时候,有些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是一个小时、两小时、五小时的深度睡眠,醒来以后就是这样。这个有一两个月、两三个月都是昏迷状态,所以这么长的时间,过去所有东西都忘掉了。
但是因为有些是自己的业力,有些是他身体的结构不一样,当然不会有太大的不一样,但是有些细节上不一样,比如说我们一百个人来背书,大家背书的时候,有些人背得快,有些人背得慢;背完了以后,有些人很快就忘掉,有些人一辈子不忘。人的意识的功能不都是一样的,所以有些人虽然昏迷了几个月,但是他还没有忘,有些人因为这个昏迷就忘掉了。我们民间有很多很多的说法,但这是民间的信仰,不一定有佛教的理论和科学的支持,但佛教的观点是这样。
那么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小孩,他们有这样的记忆,这是很多的科学家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的,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个这样的案例、个案。然后还有一个非常是重要的,这两千五百多个是他们研究的,还有我本人以前也专门去调查过,我已经写在《前世今生》里面,这些所有不管是发生在什么样地方的,所有这些能够记忆前世的小孩,他都有一个规律,他们的记忆会逐渐逐渐地忘掉,根本不是偶然的,全世界所有的这种小孩都有这个规律。
现在美国的科学家他们研究的两千多个个案,他们输入电脑,然后通过电脑分析,有什么样的东西相同,什么样的东西不相同,这些小孩有哪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就是规律,这个就是自然的规律。
比如说所有植物的生长都有一个规律,在温度达到什么样,湿度达到什么样的情况下,它生长得好,或者达不到,生长不好,它都有规律。我们人的生命也一样有规律,而且这个规律没有民族的区别,没有国家的区别,没有肤色的区别,都一样,都有一个规律,所以这完全是生命的一个自然现象,根本不是偶然。所以非常容易证明人的前世是绝对存在的。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很多的证据完全可以证明人的前世存在。我们之前也讲过了,物理学家讲物质不灭,大家都听说过,不仅仅是听说,大家都学过“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生命也是一样,不仅仅是这张桌子物质不灭、生命不灭,真正不灭的是人的生命,生命不灭!
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能量,它也遵循能量守恒。只不过桌子这些东西我们看到了,人的生命、前世后世,我们没有看到,所以我们说不存在。
过去这个地球上出现过恐龙的时代,我们很多人有可能是一个恐龙,后来慢慢慢慢以人的身份出现了,以恐龙的身份出现和人的身份出现,这个身体的形式在变,但里面有一个东西是永恒的,这个永恒当然不是没有变化,是守恒不灭,有一个东西不灭,是我们的生命不灭。
这是我们的生命不灭,这张桌子的形式形状随时都可以变,它的颜色随时都可以变,但是它的原子不可以变。同样的我们人的身体,我们生命的形式随时都可以变,但是我们的本质,本质不是我们讲的如来藏佛性,我们的生命它也不会消失,它像物质不灭一样,永远都不会灭,它只是换很多很多不同的形式存在。所以这两个边都是极端。
“我于过去而有生耶”,我说我有生,我是存在的,我永远都是存在,这样说的话,也得看你以什么样的形式。如幻如梦的话这个就没有错,如幻如梦的存在可以。如果说是真实不虚的,这样的我,不说过去,现在都没有这样的我。
“而无生耶”,如果说无生,因为没有真实的我,所以我从来没有诞生过,可以这么讲。但是也得要看,如果从世俗的角度说我没有诞生过,那是不对的。
世俗人对生死的观点有错,就是这两个极端,要不就是说我根本没有出现过,要不就是说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一直都是真实不虚的我存在。这两个都是错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中性的不极端的人生观,这叫生死观,这个很重要。
这样我们对过去的两个错误的理解解决了,第一个,我曾经也出现过,不是不生,我生过,但不是真实的,是如幻如梦的形式诞生,这样以后用佛教的话讲叫不堕两边,或者不走两个极端的中立的人生观建立起来了,这是第一个。我们建立了以后,“而不分别过去之际”,我们对过去没有分别心,这是第一个。
“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
第二个,“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然后又会想我会不会有来世呢?如果有来世,我生于什么样的地方呢?会这样分别。
跟刚才一样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说根本没有来世,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这也不对,美国科学家研究了半个世纪,最后的结论是人死了还有些东西没有结束。我们研究过这么长时间吗?我们手里有这么多个案吗?有分析过吗?都没有。都没有的话,我们没有判断的资格。
当然可以说我不相信,这个没问题,谁都可以不相信。但因为我不相信,所以我想否定这个,否定的话,必须要拿出证据才可以否定。否则只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这都是个人的事情。如果想把个人的生命现象否定,也可以,但是必须要拿出证据才可以否定,否则的话不可能。
我们之前也讲过,佛教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面都非常非常尊重真理、追求真理。我们学佛学了那么长时间,对佛教的经和论,他们追求真理、尊重真理,分析研究判断的这些方式我们确实比较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确实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尊重真理。
如果事实是这样,我们不能顽固地去解释,这样没有意义。所以,如果想否定,必须要有证据,非常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才可以相信,否则没办法。
那么两三千年前,佛讲的跟这些科学家研究得到的结论一模一样。就像物质不灭一样,生命不灭,像物质的能量守恒一样,生命的能量守恒,所以生于何处要以我们的业决定。生不生不是我们的业决定,它是自然规律,它一定会投生,但生于何处呢?以我们的业决定。
所以对未来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一个中立的人生观。完全否定未来是一个极端;另外一个极端是一个真实不虚的自我从这一世投生到来世。
一直到来世,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五个原则当中,不常、不断、不移——不是移动,没有什么东西移动。表面上当然可以说我们从这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实际上没有这样。但是生命它会连续,虽然不是真实不虚,但是如幻如梦,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人的生命它永远都会延续,所以对未来要建立一个中立的观点,这个就是佛教的人生观、生命观、生死观。“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这是第二。
第三就是对现在,对现世。
“此是何耶?”
现在是什么呢?
“此复云何?”
我现在为什么呢?
“而作何物?”
我现在做什么呢?
这些也是很多人经常问的问题。用我们刚才的方法,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是存在的,然后做什么呢?就像我们无明以后有三种,造善、恶、不动这三个业,还有日常生活,然后叫什么呢?叫六轮回当中的一个众生。
“此诸有情,从何而来?”
当下有这么多的人,比如说我们七十多亿人从哪里来的?从何而来?
“从于此灭而生何处?”
七十多亿人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以后,他们会去什么地方?会去哪里?这个就是对未来的。
“亦不分别现在之有”
这样的分别也不会有,为什么呢?为什么没有呢?从胜义的角度讲,七十多亿人也好,更多的众生也好,都没有自我,只有我们现在的五蕴,没有自我。从世俗的角度讲,当然有我、有他,所以我们七十亿人一定会走到下一世,下一世走到什么样的地方呢?以每一个人自己的业力来决定。
这个之前讲过了,三个业:善、恶、不动,这三个业决定去什么样的地方。这样以后,我们对现世也要建立一个这样中立的,不走两个极端,或者用我们佛教的话讲,不堕两边的人生观。这样以后,这个观点就解决了我们对现世的这些疑问。这些疑问解决了以后,我们对现世也没有分别念。
“亦不分别现在之有”,“有”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轮回。这样以后,对过去、对未来、对现在这三世,每一个都有两个观点,一共是六个极端的人生观。我们现在否定这六个不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建立对过去、未来、现在三个中立的人生观,我们学了《佛说稻秆经》以后,就建立了一个非常正确的人生观,这个就是我们学《佛说稻秆经》的结果、结论,就是这样。
还有一个,不但自己能够建立这样的观点,而且可以否定其他人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他人什么样的观点呢?
“复能灭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
灭就是否定,能够否定,否定什么呢?“世间沙门”,沙门是什么意思?沙门就是修行的出家人。佛教有出家人,外道也有出家人,每一个宗教都有他们自己的修行人和出家人,这些都叫作沙门。所以有佛教的,也有外道的,各种各样都有。世间沙门就不是出世间的,是没有证悟的凡夫的修行人。还有“婆罗门”,就是印度教,印度教的前身就是婆罗门教。“诸见”,他们有各种各样不一样的见解,千差万别的见解。
“所谓我见”
在这个地方讲了几个代表性的见解,各种各样见解当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个是我见,我见就是认为有自我存在的见解。
“众生见”
就是说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的。
“寿者见”
寿者刚才讲过了,也是自我的,还有万事万物都有寿命的这种见。
“人见”
就是人是真实不虚的这种见。
“希有见”
希有见就是世俗的,比如说像哲学、艺术,还有各种各样的手艺,比如说绘画,还有各种各样世俗的这些艺术,对哲学、艺术方面的各种各样的见解,这叫作希有见。
“吉祥见”
吉祥见就是比如说看风水选日子等等,就是这方面的。帮别人看风水、选吉祥的日子,有关这方面的各种各样的见解。
前面有关艺术、技术方面,还有哲学方面的见解,希有见、吉祥见、还有开合见。
“开合之见”
当年外道向释迦牟尼佛问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一一展开延伸,每个都变成四个问题,这样一共有十六个问题,这十六个疑问在佛教里面叫作十六个无记疑问。无记是什么呢?有些时候不善不恶的叫作无记,它既不是善又不是恶,也叫作无记。那这个地方的无记是什么呢?不回答的、保持沉默的问题叫作无记。就是不明显地讲,为什么不明显地讲?佛为什么这个时候不回答呢?因为这十六个问题都是建立在有自我的基础上。
他们认为有自我,比如他说:“人、自我和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终极?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个。然后说:“佛圆寂之后会不会再出现?有、无、亦有、非有,”这四个。这样有四四一十六个疑问。这些疑问佛可以回答,但是那个时候不回答,不回答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佛知道这些外道的出发点不对,他认为有自我,有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和自我都是真实不虚的,在这个基础上问的问题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佛说自我和世界有始有终,这样讲就已经承认了自我的存在,这不对,不符合事实,佛不能这样说。如果这个时候说,你的问题的出发点,提问题的方式不对,为什么呢?根本不存在自我。不存在自我的话,更何况它的始、终。实际上应该这样回答,但是这样回答他们不能理解,他没办法接受,因为他认为有自我,如果这个时候突然间给他讲没有自我,他根本接受不了,所以佛先暂时什么都不说。
佛如果直接回答可以这样回答,但是佛回答一个人的问题,或者佛给大家讲法,佛不是以他自己的观点来讲,而看对方能接受多少就讲多少。如果他不能接受,佛保持沉默,先暂时不讲,到他能够接受的时候,佛再给他回答。现在给他回答,他不但不能接受,而且他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然后会诽谤,产生邪见,然后造罪,都有可能。
比如说直接给他讲,怎么可能有自我呢?自我根本不存在,都是空性,都是无我。这样他一定接受不了,他一定会否定,然后他的心里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佛就保持沉默。因为佛保持沉默不回答,外道提问题的人就觉得这些佛都回答不了,佛不是遍知。佛教说正因为佛是遍知,所以保持沉默,为什么呢?因为佛知道对方的想法、观点,佛也知道这样回答的结果,所以佛就保持沉默。
十四无记有十六个见解,当中有一个开见和合见——开是放开的,合是比较保守的,简单说是这样。
开是什么呢?是裸形外道的见解。为什么叫开呢?裸形外道说,自我和世界既有边又无边,边和终一样,始终、最终,最终叫作边;既有边又无边,或者说既有终又无终,这两个都可以。他认为可以有终,也可以没有终;或者说可以有边,也可以没有边,他自己有他自己解释的方法。为什么两个都可以呢?他有自己的解释,所以他两个都接受,一个都没有否定,所以是比较开放的观点,所以叫作开。
然后是合,有一个外道叫犊子派,这个犊子派是外道的一个派,后来他们皈依了佛教,从皈依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佛教徒,但是他的见解还保留过去的外道见解。从他见解的角度讲,是持有外道见解的一个佛教,是持外道见解进入佛门的一个这样的派,叫作犊子派。他们的见解说自我是存在的,但是最后说自我有始也不对,有边也不对,无边也不对,这样以后他干脆这两个都不说了。他说这个是不可思议的,自我不可思议,他两个都不回答了,所以叫作合。
开合见就是这样,实际上开合是其中两个,这个开合之见实际它代表了十六个无记的疑问。然后更多的代表了很多很多类似的外道的问题,就是从这个延伸出去的,这十六个疑问和观点其实这也是他们的观点,不同的派有不同的观点。
开合之见,也可以否定。如果我们把缘起学好了,《佛说稻秆经》学好了,那这些各种各样的见解都可以否定,都可以毁灭。
“善了知故”
我们把正确的了知了,外面大自然的因果规律,内在人的生命的自然规律了知了。“善了知”就是我们把这个真实地了解以后,正确地了解以后,前面讲的这些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观点,全部从根源上可以铲除。
“如多罗树”
多罗树就是棕榈树。棕榈树的叶子在顶上,不像其他的树枝一样,顶上有树叶的地方砍掉的话,这个棕榈树就会死掉,不能再生长。所以经常用这个树来作比喻佛教。
“明了断除诸根栽已”
我们非常明确地了知这十二缘起的规律的话,前面讲的各种各样的这些观点,就像从棕榈树的头砍掉了一样,再也没办法生长,各种各样的这些不真实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全部从根上可以断掉。
“于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
这样以后他就能够证得无生无灭的法,证悟空性。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六度里面的三个安忍当中的一个。我们听到非常非常深奥的无生无灭的空性的法的时候我们能够接受的话,这也是一种安忍,这是非常好、非常殊胜的安忍。很多根机不成熟的人一听到无我空性的时候就会拒绝,就觉得怎么可能?不可能!他们接受不了。能够接受就叫作忍,这也是一种安忍,有这样的无生法忍。
“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
能够了解识别十二缘起法的人。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
其他的大家知道,明行足是比如说有一个人有眼睛也有腿,这样他可以走路,眼睛看、腿走路。同样佛有“眼睛”就像见解智慧,“腿”就像行为和修行,佛这两个都具备,所以叫作明行足。
“善逝”
就是佛成佛了的意思。
“世间解”
了解世间的一切,叫作世间解。
“无上士”
这些都是佛的功德,所有佛——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凡是佛都有这些功德,功德就是佛的特点。
“调御丈夫”
调就是调伏所有众生的烦恼,所以叫作调;御就是像开车的驾驶员一样。佛引领大众可以走上解脱道,像开船的舵手、像开车的司机一样,所以叫作御。
“人天师,佛,世尊。”
这些都是佛的特点,他为什么要讲这么多佛的特点?我们如果学会了《稻秆经》,正确地了解《稻秆经》的十二缘起法的话,如来、应供、正遍知……就是佛一定会授记我们,授记我们什么呢?
“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阿耨多罗”的意思是“阿哈得三藐三布达亚”。“阿哈得三藐三布达亚”是正等觉菩提,正等觉菩提也是佛的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正等觉佛,菩提就是佛的意思。
如来、应供、正遍知会授记。授记什么呢?授记说:如果谁能够善能识别、了别这个十二缘起法的话,这个人很快就能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正等觉佛。佛会授记我们成佛,就这个意思。“菩提记”,授这个菩提记就是说谁证悟了十二缘起,佛就授记他会成佛,就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如果学会了十二缘起《佛说稻秆经》,不仅闻思还懂了这个理论,而且修行有证悟,佛就一定会授记我们:“你会很快很快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等觉如来,你会很快成佛。”这样授记。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
这样说完了以后,一般八地菩萨以上叫作摩诃菩萨,摩诃就是大,大菩萨就是摩诃菩萨。
“舍利子及一切世间”
舍利子是当时最主要的听众,除了舍利子以外,还有其他的世间人,还有天人。
“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
犍闼婆是一种非人,除了人以外的一个众生。有些时候犍闼婆叫作乾(gan)闼婆,在欲界的天人当中是天人的乐队,这个乐队叫作犍闼婆。他也是一种众生,佛讲法的时候他们经常来听佛的法,很多时候都有犍闼婆他们。
“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
大家都说弥勒菩萨讲得非常非常好,大家相信然后去奉行。
我们把《佛说稻秆经》这部经讲完了。明天我们要讲《佛说稻秆经》它的修法,《佛说稻秆经》有修法,就讲修法。它原文的内容讲完了,再讲一下它的修法就圆满了。
这个《佛说稻秆经》,确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佛经。这个文字不多,内容相当丰富,对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十二缘起对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对除了初学者以外的学佛人也非常重要,对初学者来说特别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反复地去学习。大家反复地学习、复习,自己反复地看或者听,都非常非常有意义。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问答
主持人:顶礼上师,这是一个网络问题。如果周围的物质都是旋火轮,都不存在,为什么我们用手接触的时候,能够触摸到实体呢?
上师:量子物理学家、科学家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说:我们可以把这个物质放在桌子上,它不会掉下去,为什么不会掉下去呢?因为这个桌子里面的每一个原子周围的电子都在高速运动,非常非常高速地运动;然后桌子上的这个物体也是在高速运动,因为两个都在高速运动,这样的时候,它会拒绝渗透。所以它穿不过去,因为它高速运动,就是这样,佛教也可以这样回答。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万物的形状比如桌子是由无数个微尘刹那生灭而成,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它们聚集成桌子、杯子、蛋糕等等?
上师:一个是万有引力,就是引力——物质之间的引力。还有一个,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上次讲过地水风火里面水的作用,不同的佛经有不同的说法。我上次也讲过了,佛经里面讲过这个引力:这些东西之间,这些微尘与微尘之间,有一个力量不让它们分解、分散,佛经也这么讲过,佛经里面没有讲叫作引力,实际上这个就是引力。
那么再进一步地问,为什么有引力呢?最终就是因为众生的业力显现出一个这样的世界,这个是最终极的回答。
主持人:顶礼上师,还是网络问题。请问上师,您说佛不是万能神,但是为什么说要依靠上师,或者说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上师:这个不矛盾。比如说我们祈祷佛、祈祷菩萨、祈祷阿弥陀佛,对我们的修行当然有帮助。然后我们对上师的信心,还有祈祷,对我们修行的进展都有帮助。但这个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了,连信心都不需要,然后某一个佛或者菩萨来把我们度了,没有这样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可以祈祷佛菩萨、上师,他们有加持,他们有力量可以帮助我,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要努力。所以这个不一样也不矛盾。
主持人:顶礼上师,关于除了自己以外,是否还有其他众生的问题。在中观宗也讲,除了五蕴之外没有人我,五蕴是人我的设施处。那既然是其他众生的色蕴,是我们心的投射,也就是说这个色蕴不存在,那么对于其他众生来讲,就是其他四蕴也没有依处,为何能成立存在真实的众生?
上师:真实的众生在这样观察的时候不存在。我们的自我不存在,每一个众生也跟我们一样,这个佛经里面讲过了,比如说你在河边看到一个芦苇,它是空心的,你看到一个芦苇空心,你就知道一大群这样的芦苇都是空心的,一下子就明白了。
同样的比如说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不是真实存在,以此类推,所有众生同样也不存在。所以这个并不是说自我不存在,众生存在,不是这样。
刚才《佛说稻秆经》里面也有人见、众生见、自我见——这些都不存在。但是我们不观察的时候,我也存在,所有众生也存在,就像梦里面的世界一样。
还有一个就是开头的问题:比如说看到的这些人的有一部分属于我们。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时候,我看到的每一个人皮肤的颜色,或者每一个人的身体,还有我们的手去触摸时候的这种感受,这些东西属于我们自己,这不是外在的。但是除了这些东西以外,外面还有没有生命呢?有生命,有无数的生命存在。这些生命的有一部分——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这些都毫无疑问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视觉、听觉,但是除了我们的视觉、听觉以外,还有没有众生呢?有,还有很多众生。
主持人:顶礼上师,请问上师,怎么样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
上师:首先,像出离心跟菩提心是所有人都必须要适合的,一定要适合,前行不适合的话,那没有可以适合的法了,所以必须要适合。就像我们买保险,有些保险是强制性要买的,就是强制性地要适合。这个有了以后,其他的要看对哪一个法门更有信心,说明就是适合自己的法门。比如说对禅宗特别特别有信心,那就修禅宗;如果对密宗特别有信心,说明这个是适合自己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