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系列34因果不虚
Total words: 236,636.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7 hour and 55 minutes.
qianxingyindaowen154-yyg01
善恶取舍已奉因果教
行为相应诸乘渐深轨
以真正见一切皆无著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敬礼偈 分二:一、上师德相;二、念德敬礼
一、上师德相
普贤上师的德相以前三句说明:基础上已做到了按照如来的因果教取舍善恶;行为上顺应或者针对各层具体的法道而作实行;生起了真实的正见,对于一切法都不耽著。
这里要认识普贤上师的三种德相以及彼此的关系,由此成为身教的轨范。整理者华智仁波切以弟子身份敬礼如佛上师,也是说明以因果的道如何达到深处。首先按照佛的因果教法,如实地取舍善恶,这是一切道的基础;行为依照声闻乘、菩萨乘、金刚乘三乘的法道渐次深入,这是还归的次第;最终达到对于缘起和空性真实见知,会脱开一切法的耽著。
第一个如教取舍有二:一、要认识如来的因果教;二、要知道必须依奉佛的教法在自心上取舍善恶。普贤上师的身教,的确是对于《念处经》《贤愚经》《百业经》等的因果教法,发生了真实的胜解;由此下至一分信财上也都如面粉般在作取舍。这是我们真实的榜样,唯一要依奉如来揭示的甚深秘密的因果教法。如龙树菩萨尚且说,“空性还能由理道发生认识,而业果是甚深秘密之处,唯一靠如来的圣教”。关键是要对于如来的圣言起深忍信——决定不疑的胜解,由此必然在自身上发生实际的善恶取舍的修行。所谓的“已奉”,譬如《念处经》里所说的十恶业果的相,知道如是偷盗、妄语等发生如此的果报,由此非常地深信,必然在自身上止息这样的恶业。诸如此类,就是“遵奉”的涵义。
第二,行为顺应着三乘的法道,由外到内到密逐层地深进。譬如世间的学习有小学、中学、大学,根据根器、见解等深入的程度,就有相应于那个层面的学习,也就是当达到那个点上,就有跟它相关的需要在自身上修作的内容。大体来说,诸乘摄在三乘里。外声闻乘,就是在四谛、人无我的见解开发以后,这时按照声闻乘的法道,要行持的就是出离道的行为,身口止恶防非,防止堕入轮回的各种爱染、烦恼、罪业。而在作好了声闻乘的行为以后,转而上升的时候,不仅在身口上,还要落在心上,要具足菩萨的心肠。也就是发展菩提心之后,以它摄持要作专一利他的六度四摄的行为。修心已经到了菩萨乘以后,行持紧接着就要在内心上时时有一个菩提之心,之后一切都是以众生的利乐为主,作任何六度四摄都是要缘着利他的行为而行的,不能够有私欲,不是以自我为主,也不是以一己求解脱为主。再进而到深层,秘密上要持金刚乘的行为,也就是开发了心地以后,知道一切皆是清净,要在智慧中行持各种超凡的行为。
那么,第一“如教取舍”和第二“诸乘深入”是什么关系呢?要知道,业果是一个最大的基础。一切道都要顺应缘起,在最初步的业感缘起上取得了定解之后开始这样实行,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等流。也就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再往上一次一次的行持就都是如法如道的,而不是顺着自身的妄想来作行持,他就会转入转深,这上面有等流作用的关系。以此就要明白,它们是基础和扩大的关系。假使在业果上没有得到定解,那么在佛法的任何法道上都绝对生不起定解,由此任何的白法都不得生起。相反,如果这上面能像普贤上师那样的话,已经对业果发生了深忍信,并且有真正的行持,一举一动都按照业果来作取舍,那么再往上走,就能在更深广的层面一路进去。
首先是声闻乘的法道。要对于四谛染净两重因果发生胜解,那才知道以我执起惑,对于三有有爱,所造的这一切的业全部都是流入生死,由此就在更深的层面修无漏三学,这样就顺到了解脱道的缘起,当然比前面更深,但是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才有的。
再接着是菩萨乘的缘起。那当然要去除私欲,一切处就是以菩提心作为因、以佛果作为果,缘起的道是以菩提心摄持,在六度四摄各个层面上都有大乘无上的殊胜相。譬如说,以三殊胜摄持或者六殊胜摄持。也就是,等起一起来的时候就以菩提心摄持,为了度无边的有情都达到无上佛果而修这一分善行。或者在一切种类分上是一切法门誓愿学,比如在布施的时候,事的殊胜就是我要修一切种类的布施。或者在回向的殊胜上,就是这一切都回向众生得到佛果。在方便的殊胜上,高层的是无分智摄持,低层的情形也是要通达能作、所作、作的三轮无有自性,都如同幻化,就像这样不去著这些相。像这样,就是所谓大乘的殊胜相。由于有这样的缘起,他是根本不一样的,在更深的缘起层面一直持着菩萨的行为。
再接着是金刚乘的行为。要知道一切都是佛,在这上面都是处在清净观里。比如,没有净秽的执著等,要修持的是无二等等。就像这样,他是更深层面的升进,而这一切首先就是要对于业果发生胜解。
那么这么转起来的话,往深处、往广处,往外、内、密一路深进的时候,由于那个等流是有的,所以,只要接一步他就往上走一步、接一步就往上走一步,它是越来越细的那个上面的取舍。
那么第二和第三,也就是“诸乘深入”和“一切无著”,又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越来越深地进入,最终会对于缘起和法性的方面发生真实的见解。真正见到了一切都是法性缘起,一切都是本性起用的话,那么对一切都无有执著了。或者从渐进的角度来说,只要缘起上逐渐地深入,深入一层就会去一层粗的耽著,再深入一层去一层中的耽著,再深入一层去一层细的耽著。譬如在因果上面,只要知道怎么由有漏业发生各种轮回的现相,首先就会去掉现世的耽著;接着会去掉来世的耽著;如果在四谛上深进了以后,世间顺着私我起惑造业的这些就自然会退掉;再往里的话,小乘的自利作意会去掉的;再进一步,对于一切相的耽著——三轮、二取会去掉的。就像这样,他是逐渐地进入,到了最深的时候那当然就还归了,还归了以后一切都没什么耽著了,一切都是佛,一切都是自己,有什么好耽著。
又有人问:这里不是只讲一个业果吗,为什么在礼赞的时候说得这么大呢?
要明白这是摄集九乘精要的成佛的法道,而且大根器的人要即生取办,因此它要一下子展示出道的整体。就像前面的轮回过患,在一开始赞叹上师的时候,就出现三乘出离,第一是出离世间,第二是出离私欲,第三是出离二边,到了最深的出离那就已经成佛了。这样就知道,落入迷妄以后,很粗的方面就是对于三有发生各种爱著,以为这里有乐,那么首先在缘起上洞见这一切都是苦,之后当然发生出离之心,想从这个苦海里出离,这是第一重的出离。再者,光是自己出离不够的,要去掉只为自己的私欲,应当在任何时处都想到,法界一切众生都处在这样的苦中,为了救度诸母有情,一切处都要有一个悲,这样摄持来行的话就是以利他为重,这个时候是出离小乘的下劣作意。再往上走的话,还有有寂的两边,或者空有的两边,这上面是细的戏论,在这上也一概地出离,那就达到无住涅槃之道。就像这样一路地出离,最终就达成佛果。
那么这里在缘起上,首先从业感缘起开始要认识业果;之后逐渐地认识深层的缘起,一路地往离苦得乐的道上走;最终彻底的时候,一切耽著都没有了,当一切耽著都没有的时候,就完全顺合到了法界。这样就可以看到,从一个基础怎么升到无上之处。也就是说,这里所谓缘起的教有三个层面:首先就是基础的善恶取舍;其次就是出世三乘法道的如理取舍,有更深、更细的行持,每一个三乘法道上都有应行、应遮,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受持出世三乘的戒,由此进入实行当中;最终达到无取无舍,取舍至极就是无取无舍,到此地步真实地达到正见圆明,真实地见到了法性、见到了缘起,什么也不耽著。
二、念德敬礼
在具足这样殊胜功德的无等上师(嘉维尼固尊者)足下,我(华智仁波切)恭敬地作礼。
第四、业因果之引导 分二:一、讲闻轨理;二、所说之法
一、讲闻轨理
第四、业因果之引导,讲闻轨理总的与上文相同。
这里业因果的引导有两个方面:一、讲闻的轨理;二、所说的法要。
这样的妙法的引导从讲闻开始,所以首先要说明讲闻的轨理。这一点没有相应,那么所说都流为知识、戏谈,或者成为名利、竞争等等的魔法,因此要注重讲闻的正轨。之后,具有如理相应仪轨的这个条件再说出这个法要,那么一切都成了在自身上得无量利益的事情。
所谓的轨理,就像前面所说,先是有显、密二乘的发心;再是要注意闻法时的应断、应行。
所谓的两种发心,首先菩提心的发心,仍然要忆念一切众生都是母亲,对自己有过很大的生养之恩、佛法之恩等,之后看到他们正处在生死的旷野里,受无边际的苦,因此发起报恩的心,要将母亲们都安立在无上佛果,来学这个龙钦心髓的法门。现在就到了外前行的第四个部分——思惟业果。那么,就是要具有为将一切有情安立于佛果这样广大的意乐,然后发心来学这个法。之后就要具有三殊胜,也就是每一次学法的时候,前面要发心;中间要有无缘殊胜,现在的阶段就是要一心住在法的所缘上,不落在非法里;最后要有结行回向的殊胜。
再者,密乘的清净发心,就要观一切清净。一切本来都是佛,因此这样的观是如理的观、如实的观,不是黑观成白,而是白观成白,只是我们不知道,其实一切都本是佛。那么,这样就要观方方面面都是佛。比如传法师是金刚萨埵,所在处是现喜刹土,在场的诸道友都是金刚部的勇士、空行,所闻的法是大乘妙法,时是常相续轮。一切都是清净的,我们以为的这些凡庸的相都是本来没有的,再者凡庸的分别都是错误的,因此本来就是佛。
这样闻法的时候,当然也是要求在断的上面不要有器的三过——覆器的过、毒器的过、漏器的过。也就是在讲到业因果的引导时,每一句都要由耳入心。再者,听闻的时候不要有邪见、贪嗔等的毒素染污了这个法。然后,听到这样的因果法理、各种修心上的教导后,不要当成知识,应当忆持在心,每一句心里都持住,然后按照那样来修心。总而言之,从始至终对这部分引导各分的内容都是非常地珍重,句句都如同野兽听琵琶声那样,一心摄在心上来学习。
所谓的去六垢,去掉心中不信、骄慢、无欲乐、外散、内收、疲厌这些垢染,那就是清净的法器。也就是对于法师和所说的法不能怀疑,这里面聚集的法教都是从佛传来的。再者不能有慢心,而是要生起恭敬。而且要有勤求的意乐,为了求这样的因果法,哪怕越过刀山火海也不退缩、放弃。还有,在闻受的时候不能外散,心攀缘各种五欲六尘,或者散乱在网络等的各种杂染境里,那样就是加重轮回,不是往解脱上走的。再者,不要过分内收,而是心很从容、安闲,这样子来受持在心上。在受法的过程中,当然有听闻、思惟、记忆等各方面的疲劳,应当没有疲厌。像这样去掉六垢。
再者,五不取主要就是文和义相应以及相合阶段等等。也就是,不但这些文句要记在心上,它的法义要领会在心上,而且要知道,在目前阶段就是要明了心上的业果,而且非常认真地去取舍。诸如此类,要真实地按照此阶段,以文义相应的方式,在心中取到法。
在应行上就是要做到作四种想、修习六度和具足威仪等。那么,四种想里最关键的是于自己作病者想。要知道自己处在非常大的业果愚痴当中,以此发生各种任性自由的大病,这是造恶的根源。因此要知道,自己完全是个疯子,心里想什么就认为是对的,认为“老子说了算,老子是自在的!”不晓得一切都是因果律在支配。那么这个病需要治,它是一种非常大的精神病。因此,抱着“自己是业果愚精神病患者”的这种心,要去医王般的法师前,听受这样的治病妙法,所说的因果法是大的药。按照这个法在心上起了定解以后,首先从见解的根子上要换掉,然后在自己起心、发动行为等各方面都要调治,之后殷重地去转换,这是治病,就是把过去的自由任性,转成昼夜六时都是按照因果的法教来谨慎地断恶修善。依靠这样的方式,就不会沦为光是学一点知识、开辟广大外解,或者作佛教里的竞争,或者作为提升自我的资本等等,而是唯一地是来求治病。因此,这个因果引导的每一分,实际都是在治疗我们这个上面的见解病、行为病,每一次都是要去听这个治病的方法,听下来以后都要按照那样去调整。其他具六度、具威仪等,一如上面所说。
二、所说之法
分三:(一)所断不善业;(二)所修善业;(三)显示一切是业之自性
所说之法有三:一、所断不善业;二、所修善业;三、显示一切是业之自性。
所说的法,就是要看清楚自己在心上的应断和应修,然后,推广到认识一切法本自的体性都是由业所现。
先是要知道,只要还没有达到实相,那么从这样的虚妄分别中必然就有善和恶。其中按照对自身有利的方面来说,恶是召苦的,要断;善是得乐的,要修。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心的体是没有善恶的,然而意一动的时候就分出两个路头,而对自身的确祸福攸关。心一动就有两个倾向,一善一恶 ,这个“业”是造作的意思,就是在这个分别心上出一个造作,就分出了善恶。那么,在这个善、恶两大类里面,先应当断什么样的恶,修什么样的善呢?这要知道,如来将诸多的恶法,着重在那些极大过患的方面,摄持住它的扼要而宣说十恶业道。再者,所谓断恶的方面,就是将它相反的具有极大义利的方面,摄住扼要而宣说十善业道。因此,这里所谓的“断恶修善”,先要抓住扼要的十种业道。
在这样把握住大的关要以后,还要扩充见解,进一步地显示一切现相是业的自性。也就是它本来就是这种性质,所谓一切苦乐都是由业决定,由此要提升而出现非常大的业感缘起的正见,从而成为我们佛弟子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正见,而成为一切白法的根本。
思考题
1、解释敬礼偈的涵义,并思惟:
(1)普贤上师三种德相的涵义是什么?
(2)三种德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在业因果引导之前,为何要讲这些德相而作礼敬?
2、为什么每一引导前都宣说讲闻轨理?我们应以何种轨理闻受此法?
3、业因果的引导总的要讲哪三方面的内容?
qianxingyindaowen155-yyg02
第二、所说之法
分三:一、所断不善业;二、所修善业;三、显示一切是业之自性
第一、所断不善业
分二:一、总说断恶修善;二、别说所断十恶
一、总说断恶修善
分二:(一)连接;(二)本法实行原则
(一)连接
其中初者,如是彼等轮回上下诸处受生者,乃由各自积善不善业为因而去。
“如是彼等轮回上下诸处”,这是连接前面所说果上的轮回诸处。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无论生在上界善趣的人、天、修罗,还是下界恶趣的鬼、畜、地狱等中,无非是三苦所摄,从六道上下各层的状况来看有无数的苦患,由此就会发生厌患出离之心,想从中解脱。
然而解脱要明其因,就好比知道这病很苦,想断它就必须要明得病因,之后对治了病因,病自然就消失了,因此,这里要继续地了解到,生到这些具有无量苦患的轮回上下处所里,唯一地是由每个人自己所集的善业和不善业作为因而生到里面的。具体而言,比如某甲生到了轮回的下界,那是由于他自己造集了杀盗淫等的不善业作为业因,当这个业到了成熟位的时候,自然被它牵引而顿然现出了下界的身,比如造了杀生,就现出了地狱的身而受那些苦报。再者,某甲生到了天上,也是由于他自己过去集了诸多的善业作为因,比如作了布施,当这个善业到了成熟位的时候,一下子现出果位识就生到了天界。就像这样,唯一地是由自己造集善不善业作为因而生到那里的。
再从轮回诸道的果上的相续来看,的确就是由这样的业引过去了以后,然后以满业的力量不断地变现出那样的果报,因此,这个轮回诸趣苦报的因唯一是自身上的业。这样的话,只要还处在分别心的状况里,落在世间界,离苦得乐的办法唯一只有在自身的业行上作取舍。由此就要接受业果的引导,开始理智地把握自身上业行的取舍。
(二)本法实行原则
轮回是从业所生、业果所成,往诣善趣恶趣诸处无余作者,然亦非偶然而行,故于一切情形中须审察善恶因果,在断诸恶品、修诸善品上励力而为。
这一段有两节内容,先是要发生见解,其次要把握实行的原则。
见解上就是要发生业感缘起的正见。“轮回”指果,整个生死轮转的相续,是从无始到无终不断绵延相续的一种大苦的状况。世间的苦相没有比轮回更大,绵延的程度没有比它更持久,而此中因因果果的复杂程度也没有什么比它更繁复,因此,轮回对我们来说是目前最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自身就是这个轮回者,我们累劫的历程就是这个轮回的苦流,而我们未来的情形,假使不出轮回就是苦路一条,能出轮回就得大乐永安。就像这样,我们对于这个果的轮回,前面透过了略、中、广各方面的指示、思惟,已经看清楚这是一个最可怕的地方。
接着我们要想:是谁制造了这个轮回?由此会发现它唯一地是由自身所造的业作为种子,到了成熟位的时候就生出来了。也就是业到了感异熟果的时候,自然地就成就了六道各类苦的现相。再从反面抉择,它是一种唯一性,是一种总的业决定的至理,不可推翻,所有从无始至无终三界六道无量无数苦蕴的相续,根本没有什么别的作者。也就是说,唯一是由自己过去的分别心所起的业行作为缘起的因,以此不断地发生幻梦般的轮回,是虚妄分别所发生的业的力量在制造这一切。那么反面就要知道,这根本不是业之外的其他因或者作者,比如外教说到的上帝、真主、自在天等人格化的主宰,以他的意志力给予某人奖赏,给予某人惩罚,而让他在轮回里生的。再者也不是没有因,偶然而发生的,“反正就会这样子,就像这样就成了鬼、就成了天人”,绝对不是偶然。“偶然”指无因,没什么因偶然就发生了,或者不晓得怎么就碰到哪儿去了,或者忽然间就出来了。既然轮回的受生、诸趣里面蕴的所有变化,都是由心造业而来的,因此,离苦得乐之道唯一只有在心上修作,此外别无出路。
行为的原则就要明白:第一、在什么时候;第二、应该怎么做。时期就表示,只要你还有分别心,当它一起的时候就落在因果当中,哪怕登了地,也就是,在二取未消亡期间所有的情况下,只要有分别一定会有业果。因此,在这个所有的情况下,无论是苦乐、兴衰、顺逆、昼夜、语默动静等的任何情形下,都需要把握业的方向。
修行的做法就是,先要以一个审察的眼睛去仔细地看,我的身口意在做些什么?因上是落在善上还是恶上?如同过去严谨修行的道人,用黑豆、白豆来计算自己的善恶念头,这样绵密地看着自己起什么样的心,属于哪种善或恶的情形,以及会落在什么样的果报里,就像这样,时时地去看自己的心。然后就要知道,凡是恶的方面都要真正地去断,凡是善的方面都要真正地去行,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命运。这个“励力而为”就是真干,也就是对于缘起黑白二业以及诸多的业果发生了定解以后,一切昼夜观察三门,断截恶趣。如果不先善巧因果的差别,纵然知道一点法门,三门却放逸而转的话,只是唯一地开启了恶趣之门。《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由一种法,能断生诸险恶恶趣,颠倒堕落。一法云何?谓于诸善法观察思择,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诸昼夜’。”
二、别说所断十恶
分二:(一)业相;(二)果相
(一)业相 分三:1、身三;2、语四;3、意三
此处所断有十不善,身业有三:断命、不与取、欲邪行,语业有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业有三:贪欲、害心、邪见,共为十恶。
1、身三
分三:(1)杀生;(2)不与取;(3)欲邪行
(1)杀生
分三:1)总说业相;2)分说各类杀生情形;3)说明杀生圆满之相
1)总说业相 分三:①杀生业相;②由三毒行杀之相;③重业之相
①杀生业相
第一杀生,境是人类或旁生等的其他有情,由欲杀的等起在内,做了断绝命根。
“杀生”,藏文是“断命”,指断掉具心识有情的性命。境是自己以外的人类或旁生等的有情,不管是哪一个具命的有情。如果有一个想杀掉他的心作为等起,之后以自作杀、教他杀,用武器杀、毒药杀等等,通过这些加行做到了断绝他的命根(本来他由过去的引业得到这一世蕴的相续,当这个相续还在维持的时候就是他的命,而以这样欲杀的等起和杀的加行,使得他就此断掉了命根,也就是这一世的相续断掉了),就叫“断命”或者“杀生”。
②由三毒行杀之相
再者,如勇士在战场上杀敌,是由嗔恚门杀生;如兽类,欲食其肉、欲着其皮而行杀,是由贪欲门杀生;不知善恶因果,或如外道类认许杀生为善而行杀,是由愚痴门杀生。
由三毒行杀就要知道,业由烦恼驱使而造作。也就是执著我,然后想满足私欲,由此就发出贪、嗔、痴的烦恼,当感觉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就会发出贪心;当不满足心意的时候,就会发出嗔心;对于因果浑然不知等,就会发出痴心。在做这一切的时候都是自以为是的,就是那么样任性地去做,像这样就造下了杀生的黑业。
譬如,勇士凭着一股意气,“我决不可能败给你!”或者“既然有这样的深仇大恨,那不杀掉你不算英雄!”就像这样,他有一种必须要消灭对方的心,然后在战场上杀灭怨敌,这样就是由嗔恚的门断掉对方的命,叫“由嗔行杀”。
再者,比如见到了野兔,觉得那味道特别美,想吃它的肉。或者看到藏羚羊,如果能捕获,卖到欧洲市场能赚一笔大钱等等。像这样怀着贪欲,想满足私欲、得到私利而断掉这些旁生的命根,就是由贪行杀。
再者,浑然不知善恶因果,比如受了唯物论、断灭论等邪见的熏染,认为行善也没有什么善果,造恶也没有什么恶果,杀是可以随便的;或者感觉打猎很刺激,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杀的,过年杀鸡没有什么罪过等等;或者入了外道宗派,认为杀掉那一类的旁生是一个大的善业,能升天等等,这样以愚痴之心断绝有情的命根,就是由痴行杀。
③重业之相
其中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称为“无间之业”,即这是此生与来世中间不经中有,径直生于无间地狱之因。
在杀生的境当中,父母是恩田,阿罗汉是尊贵田或者德田,那么对于这样的三种境断杀其命,叫做“无间之业”。它是一种不用经过此生来世中间的中阴,在断气的同时,无间就会生入无间大地狱的业因。或者“无间地狱”的“无间”,也可说受苦无间绝,一刹那得到舒缓的机会也没有。
2)分说各类杀生情形 分七:①人类普遍做过无数杀生;②施主与应供的杀生;③达官贵人的杀生;④富人的杀生;⑤出嫁女的杀生;⑥儿童的杀生;⑦总结:唯以杀生度诸时日犹如罗刹
①人类普遍做过无数杀生
现在人们都想“我没有亲自作杀生啊”,于是就认为我没有杀生罪,但是,无论高下强弱何人,都不是没有造下脚下杀微细含生的无数罪业。
我们心里的想法是:“我也没有亲自操刀、下毒等直接害掉有情的性命,所以我是没有杀生罪的,我很清白。”但是,这只是对于业果心粗的缘故。其实不论高低强弱哪种人,高至总统,低至农民,强至具大力量者,弱为残弱无能者,不管是谁,只要会走路,那么从小到现在为止,脚下都杀死过很多的小生命,不计其数。共同乘中说到,除了佛以法尔之力离地四寸之外,上至舍利子这样的圣者在行路时都会踩死小虫,因此,我们一定是造过无数杀小含生的罪。
以下分别就出家在家、上者下者等的各种情况,说明造杀生罪的情形。
②施主与应供的杀生
分别来说,上师和僧人们来到施主家中时,主人宰杀有情、烹饪血肉而作供献,那时对杀有情全然无有忏悔和悲悯,由贪爱血肉的滋味心生欢喜而吃的话,在施主和供田二者上,无差别都会得到杀生之罪。
就藏地而言,诸上师和僧人们常常应施主的迎请,会到他们的家中去。当来到的时候,施主出于一种世俗的心吧,就会想“既然是这样高贵的客人来了,那没有肉是没脸的。”吃的人也是这种心态,假使有肉,那就很欢喜地吃,没肉也就不怎么地了。这样子的话,施主就会在家里杀一只羊等等,这样作烹饪血肉供献上来的时候,吃者对于杀生没有任何的追悔和悲悯,贪求那些血肉的滋味的缘故,非常欢喜地吃着。如果是以这样的一种贪心来吃的话,那么无论是施主还是应供,没有差别地都会得到这杀生的罪业。(这里不是指罪业的轻重完全无差别,因为是由造罪者自身的意乐、加行等因素来决定罪业的轻重,这里说的是施主和应供没有差别地都会得到与这个杀生相关的一分罪业。)
要知道,过去由于高原地区寒冷有风,饮食的条件非常有限,所以藏人几乎都是肉食,但现在交通便利,也有很多食物运到藏地,所以诸多大德也都倡导吃素。许多的寺院、在家的信众当中都有素食的好习惯,比如在法会中采取素食,也有人终生吃素等等。
③达官贵人的杀生
大人物和大官员们无论到哪里,都有为其行茶、举办宴会等而杀无数生命。
诸大人物、大官员们也是制造杀生事件的一项因素,因为无论他们到了哪里,下面的人为了款待,特别地就要杀一些牛羊等。他们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所以这方面所造成的杀生的事情无量无数。
④富人的杀生
诸富人们总的有多少牛羊,随其一切渐次衰老时各个都受宰杀,唯除一两只自然死亡外无他结局,所以有不计其数的杀生。不但如此,那些牛羊也在夏季之时,于小虫、苍蝇、蚂蚁、鱼儿和青蛙以上与草一道吞吃,还有前后蹄踏杀,在牛粪、马粪等中溺死等,都有无数的杀生。
在藏地来说,所谓的“富人”就是拥有很多牛羊的具财富者。那么,这样养起来的数以百计等的牛羊,当它们衰老的时候,除了一个接一个被杀掉之外,就只有一、两只自然而死,所以在这样富裕的千家万户当中,杀的牛羊不计其数。
不但是牛羊自身被杀,而且在养牛羊的过程中,以牛羊又要杀掉无数的生命。夏天的时候,这些牛羊放出去吃草,在草旁边有很多的小虫、苍蝇、蚂蚁、鱼儿、青蛙等等,那么牛羊在吃草的时候,这些小生命就跟着草一起被吃进去了。再说,牛羊等在走路的时候,前后蹄会踏杀很多的小虫。而且,在拉出来的牛粪和马粪等里面,有很多小虫飞进去也就死掉了。像这样统计起来,牛羊等牵涉到的杀生不计其数。那么,这些罪业是从哪儿来的呢?就是从这个“造罪股份公司”来的。主人首先养了这些牛羊等,因此,他也在造罪的因缘里有一份,这所有吞啖、踏杀小含生等的罪,也会落一份在主人的身上。
尤其较其他牛马等,羊儿是无尽罪业的来源。也就是从其自身来说,以蛇、蛙、雏鸟等微细生命作为口食。夏季做羊毛工作时,每只羊背上都有大约十万含识遭到杀戮。冬季小羊羔之时,小羊才诞生之时,仅约一半幸存外其余都遭杀戮。诸母羊也在衰老后乃至精力未衰之间恒时被挤奶,哺育小羊后到了衰老之年,一切都被杀戮而供人享用皮肉。小公羊和羯羊等,无论到哪里都只有被杀。羊身上生虱子的时候,每只羊背上也约有一亿含识遭杀。所以,自从拥有一百只羊儿之后,主人就决定有受生一次地狱。
在养的这些牛羊等牲畜里面,羊更是发生无尽罪业的来源。这里要细致地观察,羊怎么成了无边际的罪业发生的根源呢?业的造作是错综复杂的,也是一张网,就连这么单纯的藏地雪域的生活牵涉到的事情也很多。
第一食物方面,羊要吃蛇、蛙、雏鸟等的小生命。再者,夏天做羊毛时,每只羊身上大概有十万只小生命被杀掉。也就是,在做羊毛的时候包括剪毛、捆毛等等,羊毛上面生的小生命就会被剪断、闭气而死等等。
接着从羊的家族来讲。首先是不幸的小羊羔,大概只余留一半,其他一个不剩地才刚生下来就被杀掉。这是由于富人们为了穿得漂亮,又柔软又薄,要取羊羔的皮来做衣服,这个价钱很高,因此贪财的在家人为了博取到更多的钱财,就会那么狠毒地把大概一半的小羊羔全数杀掉。比如,产下二十只小羊羔,大概十个以上会被杀掉。再者,从母羊的角度来讲,也是注定了在挤奶而精髓耗尽的时候,以及小羊哺育好了在没什么用处的时候,凶残的主人为了以它们的皮肉换取钱财或者自己享用,而全数杀掉。再说,那些小公羊们以及长大后年壮体魁的公羊们被阉割,这些个大、小公羊们,无论到哪里都注定被杀,没有其他命运。
再说,羊身上生很多的虱子,一只羊的背上有大约一亿的小含生都是要被杀掉的。
通过以上的观察就知道,养羊的确是无尽罪业的根源。富人在拥有一百只羊之后,决定就要生一次地狱了。
⑤出嫁女的杀生
女人们与他家联姻后,在送礼、迎娶的时候要杀无数牛羊。从那以后,何时来娘家都决定要杀一个有情。如此,近亲、远戚等叫来的时候,施与其他食物的话,表现出没有吃的意思,那狡诈女像连腮帮子都不知道动一样吃。杀了一只肥肥的牛羊后,决定把大的胸肉和香肠端在面前的时候,作一个铁匠坐式,拿出一把小刀边割截边吃。第二天载着红红的肉类,如猎人返家一样离去,每次来都不空返,真比猎人还厉害。
出嫁女子上面牵涉到的杀生事件也为数不少。最初跟人结亲,由于婚姻是人生大事,给女方送聘礼以及迎娶过来等的时候,像藏地那就是要交出肉来。俗人为了重视这样的大事,而且都是有自己的脸面的,怕丢脸,所以给聘礼的时候都是大量的肉,然后娶过来的时候也是大摆宴席,要杀很多的牛羊,摆很大的场面。就像这样,千家万户结婚时杀掉的牛羊不计其数。
再说,女人嫁出去以后回娘家,回一次就要杀一个。在藏地牧区,基本都是嫁到几十公里或上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常年见不到面,来一次很不容易,所以每次回来的时候,家里会很隆重地款待,都说“女儿回来了,那一定要杀一只羊”。这样,近亲、远戚们也都说“她回来了”,就都被叫到家里来吃。假使给其他的食物,就好像心思不在口上一样,不肯怎么吃。这个狡诈女好像连腮帮子动一动都不会一样地吃,她表示心里没有欲。假使款待得好,那一定是杀一只肥的牛羊。好吃的有两种:一种是胸口的大排肉,也就是骨头上有肉的大排;另一种是香肠,也就是各类的肉切得细细的,再加上一些油,然后刚杀的牲畜放上血,把这些一起灌到肠子里,这样前后扎上以后,一段一段地煮。煮好了以后,为了表示大方,一定是一个很大的大肉排和香肠,摆在一个大碟子上,放在面前。
那么,这个女子作一个铁匠的坐势,也就是有点类似于跪姿,膝盖并拢,小腿贴地,两脚心朝上垫着左臀,右臀着地。然后抽出一把小刀,这样切、截来吃肉。第二天要回去(已经出来了好几天,不回去也不行,家里好多事情等着,但是也是几个月、半年等才回来一次,所以回去的时候),娘家和舅舅、叔叔等各个亲戚家,那都给得很多。所以,每来一次都不会空手而返,一定是用牛或马驮上红红的、大量的肉,这比猎人都厉害。猎人不是每一次都能捕到东西,即使捕到了也不一定有这么多,而这个出嫁女每一次都是载着大量的肉回去的,因此有关她牵涉到的杀生也非常地多。
⑥儿童的杀生
再者,儿童们在玩耍之时,见或未见处杀生都不计其数。下至夏季之时,手拿柳条鞭或牛皮鞭等,边鞭打大地边走的时候都杀了无数的生命。
每个人都有儿童时代,很多年都处在玩耍当中,这时候或者由于幼稚,或者生性残忍,或者无知等等,能见到的和不能见到的杀生数不清数量。下至一个很小的行为,比如在草原上的牧区,夏天的时候高山柳是软软的,孩子们会摘了柳条拿它来赶牛;或者用牛皮剪成一根细条的皮鞭,用它来鞭打牛,在夏天的时候,小孩子们出于一种玩耍的习性,挥着这些柳条鞭或者牛皮鞭在地上打来打去的,这样边打边走,会打死地上很多的虫。
“见”指杀那些稍大一点的旁生时能看得到,“未见”指还有很多微小的含生,杀的时候都见不到。像这样,在若干年里,杀的鱼、蚯蚓、蚂蚁、蚊子、苍蝇、蚂蚱、知了等等非常地多。有时是为了玩乐,有时是为了吃它的肉,有时是为了比赛等等。就像这样,人们从小就有业果愚的大病,不爱惜生命,造的杀生罪非常地多。
⑦总结:唯以杀生度诸时日犹如罗刹
因此我们人类,唯一是以杀生的业方便度诸时日,犹如罗刹。再者,一生中供自己使用,饮用其乳汁,如父母般以恩德护养的母牛们,也都杀戮后享其血肉,思惟这些时,我们人真比罗刹还狠毒。
这里有两重认识:一重就是,尽其一生只是以杀生度日,跟罗刹一样;再者,对于有恩德的母牛反而杀害,比罗刹还狠。
这是讲透过对以上各阶层人类的观察,就会发现这是普遍的现象。我们作为人拥有高的智能,然而心地不善,仅仅以杀戮其他低等生命的业方便事来过日子。这就跟罗刹一样,罗刹就是靠吃一些生命来过日子的,那么人一天三餐,饮食业也是越来越发达,所谓的饮食男女是人生二事,其中在饮食上就要杀戮大量的生命。再者,人类为了谋取利润,给自己做衣服、做药物、供刺激玩乐等等,把动物不当一回事,拎一只小鸡杀掉就跟割一根草一样。再说,由于这种高智能,发明了非常多的杀生的方法,那当然就成了一个职业杀手,有电杀、枪杀、闭杀、打杀、毒杀等等,这些叫做“杀生的业方便”,真的的确就跟个罗刹一样。
特别地来思惟一下,就藏人的情形来说,母牛的恩德很大。因为它们在一生当中都供自己役使,比如用它们来驮东西等,再者,它们以身体精华的牛奶来喂养自己,好像父母一样地具有养护的恩德。对于这样具大恩的有情们也是毫不留情地杀掉,之后去享用它们的血肉,这样思惟的时候,人比罗刹还恶劣。
思考题
1、依本法断恶修善时,首先要发生怎样的见解?有了见解后实行的原则是什么?
2、(1)杀生的业相是什么?
(2)如何由三毒行杀?
(3)极重的杀业指什么?其果报如何?
3、每个人都做过的无数杀生指什么?
4、思惟以下杀生的情形:
(1)施主和供田的杀生;
(2)群众杀生款待达官贵人;
(3)养很多牛羊之人涉及的杀生;
(4)出嫁女牵涉到的杀生;
(5)儿童玩耍时的杀生;
(6)唯以杀生度日犹如罗刹。
qianxingyindaowen156-yyg03
3)说明杀生圆满之相 分二:①正说;②补充
①正说 分二:A总说;B举例
A总说
如是断命之业方便者,由四罪支而将圆满。
杀生的业方便,也就是这种业的运作,在缘起上由罪行的四支而会达到圆满。
“四支”,指事支、意乐支、加行支、究竟支。行杀的时候,事支上无误认知这是有情,意乐支上发起了杀心,加行支上实行了杀害的方便,究竟支上造成了断命的结果,由这样的罪业四支就使得这个杀业圆满了。
B举例 分二:a杀野兽;b杀家畜
a杀野兽
例如,以猎人杀野兽来说,首先见如獐子或鹿子等的一个野兽时,认为“是彼彼野兽”的无误认知者,即是事——知为有情;
杀生罪业四支里的第一支是事。要发生杀业的时候有一个事情,或者依着那个对象、事情会产生这个业的运作。那么猎人的事情就是杀野兽,比如他到山间去的时候,见到远处有一头獐子或者鹿子等的野兽,当时他心里没有发生错误的认识。假使他以为是个无情,这样作射杀等就不会使业达到究竟;但是他心里已经认为这是一头獐子,发生了无误的认知,这就是在第一支——事上面了知是有情,也就是一个生命体。
对此发起欲杀之等起者,即是意乐——发起杀心;
当时猎人目击这头獐子以后,他心里贪求獐子的皮肉,这样想“这么大的一头獐子,打到了那是要发一笔横财的”,因此他以贪心驱使,发起一个想杀掉它的心,这就是等起或者发起。这样已经有了第二支——意乐上发起了杀心。
以火箭或枪等击中要害,即是加行——实行杀之方便;
再说,当猎人发起了要杀掉獐子的恶心后,他带着火箭,或者枪,或者其他杀生的工具,然后瞄准了那头獐子,扳动机关一枪射去等等,这时就在加行上实行了杀戮的方便。
对方野兽无间断其命根而身心分离,即是究竟,称为“断绝命根”。
最后,一颗子弹打入了那头獐子的要害部分,那个野兽当即就断掉了命根。先前它的身心和合在一起,心如鸟,身如笼子,鸟待在笼子里,现在通过这个行杀的方便,顿然间它的心识就离开了身体,这一世獐子的生命相续在这里断掉了。这叫究竟上断掉了命根,也就是毕竟完成了杀生的业。
b杀家畜
再者,拿自己拥有的一只羊遭杀来说明,
“自己拥有”指家畜,杀家畜同样以具足四支为杀业圆满。有围绕的一个造业的事情,之后发起杀心,又有实际去做这个杀的方便,又有最终达成了命根断绝。像这样,一个杀生事件里有四支,或者四个部分,或者四个方面。缘起都是多分和合而成立一个事件的,当四支已经完具的时候,就叫“杀业圆满”。
首先,主人对仆人或屠夫说“需要杀一只羊”,这时事上了知是有情羊;
首先第一支事。“杀者”指这家的一个仆人或者请的一个屠夫,主人会对他说:“我们要杀一只羊,今天款待一个客人。”那个杀者当听到这个话的时候,他心里已经认知这是要杀一个具生命的羊,这就叫事上无误认知是有情。
当杀者认为要杀如此的一只羊时,意乐上发起杀心;
具体分析,比如那个仆人,以愚痴的心整天按照主人的吩咐来做事,他不明就理,认为这次又要执行一个任务,心里想:“我要去杀掉那只羊。”这个时候意乐上发起了杀心,就具足第二支。或者屠夫应主人的聘用,想“杀这只羊可以得多少钱”,然后以贪心就发起“我要杀这只羊”的心。当他意乐上已经发起要杀掉它的心,这个时候就具足第二支。
杀者再拿着一根绳子走去,突然间抓住所要宰的某羊只,翻转其身,以皮绳捆缚它的手脚,用绳子绑牢嘴巴等,所有这些操作即是实行杀之方便;
在发起杀心以后,那位杀者就拿着一根绳子往要杀的羊那里走过去。突然间抓住这只羊,然后翻转它的身体,用皮绳绑住手脚不让它动弹,然后用绳子绑住嘴巴等,这样子想让它闭气而死等等。由杀心的驱使,然后就开始实际去做这些杀掉它的方便,那么这里面的拿绳、翻身、用皮绳绑手脚、用绳子捆嘴巴等等,这些就是在做这个杀的方便。这些做了以后,就是加行上实行了杀的方便。
彼时,那有情带着强烈的解肢节苦而断了外内的气息,成了瞠目直视,泪涔涔下后被拖到房间里,这时称为“究竟断绝命根”。
当杀者这样行杀以后,这只羊在最后的阶段因为闭气而死掉。也就是在那一刻带着强烈的解肢节苦,先是外息断,然后内息断,这个时候瞳孔放大,最后泪水流下来,这时就已经死了,把它拖到房间里,这时候就已经断了命了。这一只羊的生命相续,到这时由于神识离体的原因就此断绝,这就叫“断了它的命”,杀掉了这个生命。这时第四支究竟支已经具足。
这样圆满了杀生的罪业后,人类由于丧失了慈悲,后面还继续进行烧煮等等:
接下来拿刀剥皮,这时肉还在作颤抖,能遍之风还未消失而存在故,就跟活的一样,被立即放在火里烧或放在锅里煮后,吃个鲜活的,思惟这些的话,真的就是活吃有情,跟猛兽无别。
在拖到房间里断绝命根以后,人以贪心想吃鲜活的肉,味道好,那么他接着就用刀剥掉羊的皮,当时可以看到身上的肉都还在颤动。这是由于当神识离体的时候,还有一个时间当中身上能遍的风还没消失,因此它还会动。在这个时候,人立即把它放到火里去烧烤,这是一种吃法;或者放到锅里去煮,认为这样很鲜,这样子来吃。思惟这个的话就等于是在吃活有情一样,那跟猛兽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猛兽抓到一只兔子等的时候就直接吃它,还在活着的时候就咬着它吃肉、喝血等等,人类就是这样凶残。
②补充
所以要知道,现在心里想着杀某个有情,生起了此心,或者口里说后虽未构成杀生,但由于事上了知是有情,意乐上发起杀心,故已是圆满了二罪支,由此虽不像正行具足一样重,但如镜中已现影像般,已经被罪染污了。
“所以”,指认识了由事、意乐、加行、究竟四支完具而圆满杀业,而这个缘起以和合为相,诸支分和合就成就一个罪,而且由各分因缘的程度来认定罪的轻重,以这个道理就要知道,现在只发起一个“我要杀那个有情”的心,或者口里这样讲了以后,还没有去执行这个杀业、断其命根,但是缘起上有两支是已经出现了。也就是心里知道那个是有情、是生命体,然后发起“要杀掉它”这样的心,那么在罪的事和意乐两支上已经圆满。对于这种缘起的状况要作区分,一方面当然四支没有完具,不会像正行具足那样重;但是在心上已经现起了杀的影像,在这个时候,就有了杀生的部分罪,自相续已经被染污了。
我们的心本来是清白的,如果造罪,心就变得有污点了。这里以杀生为例,其他譬如说妄语、作窃取、起淫心、起邪见等等,都是像这样的。只要心中起了这些不如理的恶心,那当下心地就受染,变得有污点了,这些集聚多了,心就很糟糕。再者要知道,业会不断地发展的,如果在这些上面不注意遮止,逐渐地越集越多,到了势力强的时候,真正的杀也会做出来,真正的妄语也会说出来,真正的骗也会做出来等等。势力变得强大后,无自在地会造下很重的业。
而且,有想“除杀者亲杀外,教唆杀生无罪”,或者认为“即使有罪也较轻”,教杀故不必言,连后面作随喜在内的一切都同样有杀罪。
这里要断除一种邪解,认为“亲手来杀才有杀罪,只是口里说说,教他去杀就没有杀罪,或者有也是较轻的吧?”这个不一定的。不必说教他杀,连见作随喜,人家杀了以后自己心里修随喜——“这个杀得好!”所有这一切都同样地有杀的罪业。
要明白,所谓的“杀”不只是亲自动手,像教他去杀,是由于自己的指使而完成这个杀业,或者用阴谋来杀,虽然不是动手,但是导致他死,这样子的话都叫做“杀”。连见作随喜,如果达到相应的程度,也就有相应的杀罪。要明白业由心造,心中起了杀心,然后以此造成众生的死亡等,那都是有相应的杀罪。
而且,各个人对于杀一有情的罪都是完整获得,断命的一罪并非由多人分配那样来定。
譬如三人合伙杀掉一个有情,那么这个有情最后断命的究竟支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各个人相应地以自身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四支或四分的情况,将会得一个他自身完整的杀的罪业。
这里要避免两种错解。一种是以为,多人杀一有情,最终在每个人身上分一部分,而不会得杀生究竟的罪。但其实,每个人都得完整的杀罪。同时要避免一个偏差,以为各人所得的罪的量是一样的。这也不成立,因为每个人当时造业的意乐、加行等方面各有差别。就像众人办一件事,有主有次,发心上有大小轻重,加行上有柔缓猛疾等等。虽然众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在各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完整的业的现相,但是不能说全部一样。这里一方面各人都有四支完具的业相,另一方面也随着四支的差别,在业的轻重上也各有差别。
(2)不与取
分四:1)宣说业的自性与差别;2)特说由经商浪费暇满的过患;3)显示由私欲经商造无尽的罪业;4)宣说不与取业圆满之相
1)宣说业的自性与差别
第二不与取,有强取、盗取、骗取三者。
“不与取”就是不与而取,指本非天理给与却以私欲盗取。这样的恶性的业行由于所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分成强取、盗取、骗取三种。无论哪一种,由于这样的财富、名誉、地位等等本不属于自己,却运用权力来强取,或者以暗中行窃的手段来窃取,或者运用心机作假等来骗取等,这些都是盗。
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一、强取
例如国王为具权者,并非按合法税收,而利用不合法的权势夺取,以及由军队等武力门径直接劫夺等,称为“权力不与取”或“以力取”。
强取有权力取和武力取两种。权力取,比如作为掌权者如国王,不是按照合法的税收,而是利用不法的权势来夺取民众的财物,比如设立各种不合理的苛捐杂税等等,这样来搜刮民脂民膏。在这当中,因为自身是国王或者某种高官,就认为可以自己立各种名目巧取豪夺,这一类就是权力不与取。再者,利用武力来征服他国,或者做出各种恐吓等等,这样直接地劫夺;或者在大街上、在要道等当中去公然地抢劫,这一类就是武力不与取。
二、盗取
又比如盗贼,在主人不见之处暗地窃取其财物、饮食而占为己有,是盗窃不与取。
比如盗贼,在主人没看到的地方暗中撬锁等,进门取财物、饮食等占为己有,这样就是盗窃不与取。又比如采取各种阴谋手段在网上窃取等,也都属于盗窃不与取。
三、骗取
又如在贸易等的阶段中说出欺骗对方的妄语,以假斗假秤等骗取对方的财物,即是狡诈不与取。因此,现今我们对于未做亲自偷盗等,由贸易等欺诳的门径而取,没认为有过失而欺诈后,随得多少贸易利润,都与直接偷盗无别。
在做买卖等的时候说一些骗对方的话,比如不好的说好,分量不够说够等等;以及用歪斗斜秤等的工具,比如斗和秤在制作的时候就设制得不正,这样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等来骗取对方的钱财,这是骗取。这一类现在有各种电子秤等的称量工具,也都可以做假秤等,或者各种推销的手段、广告宣传等等,只要是用智巧、阴谋等来骗取的话,都属于不与取。
所以这里就说明,欺诈窃取跟亲自偷盗没有差别。也就是我们有这种情况:心里没认为像这样不直接去偷,而靠贸易等欺诳手段来获取钱财有过失,于是就这样去作欺诳、诈取。但是要知道,随着在贸易的时候得多少的利润,就有那么多都跟直接偷盗没有差别。“盗”有明盗、暗盗、大盗、小盗等,只是作业的方式有所不同,其实都是盗取,因为是非分的。不是天理给与你的财物,是属于人家的,却以私欲利用巧计等来骗取,这与偷盗有何差别?
2)特说由经商浪费暇满的过患 分三:①正说;②实例;③结成
①正说
特别是当今时代,上师僧人也对做贸易不视为有罪或有过失,而终生忙碌于此,还认为是个厉害的汉子呢,然而,对一个上师僧人而言,浪费其自相续没有比经商更厉害的了。也就是经常散逸于此故,求学、净障等欲作的心都已忘光而连机会也无有,甚至夜晚睡觉时还在动着经商筹算的心大作考虑,由此将会从根断掉信心、出离、悲悯等道,而将成恒时随着迷乱而转。
业果愚可以驱使一个修行人,让他在一生中不断地奔忙在造罪当中,由此失掉暇满,失掉解脱成佛的机会,而造下大量的罪业,这非常可怕。因此要知道,在十二缘起里面讲,业果愚是最粗的无明,由于它的驱使会造下各种非福业而浑然不觉。以这种情形,在现世当中不断地熏习恶业种子,心已经搞得非常迷乱,处在一种不断地生产罪业的人生相续当中,结果后世当然更加惨不可言。
这里普贤上师非常尖锐地指出,在这个时代,很多的上师和僧人们有业果愚,他们根本没把经商做贸易看成有罪,甚至也不看成有什么过失。那么以这种愚蒙,会在一生当中忙碌这些生意,还认为这就是很厉害的男子,像现在人所说的那样,很忙、有能力、搞各种事业等等。但是,对于浪费一个上师和僧人的自相续或者浪费生命来说,没有比经商更厉害的了。
最厉害的浪费生命的情形是如何呢?本来作为上师是个传法者,作为僧人是个学法者,应当昼夜精进于法道之中,然而他们以这样一个贪财的心、搞世间法的热情,不断地在业果愚的驱使下到处奔驰,心散得一塌糊涂,以这个原因,老早就忘了要求学、净障等,连欲作的心都发不起了。也就是忙得太厉害,那个习性的等流太强了,一天到晚连想要学、要净障等的一个动的心都没有,这样完全就没有了修道的机会。甚至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还是那种盘算着商业的心,不断地思前想后,以这种心机,陷入在利益的得失当中、经营当中、各种谋划当中。以这个缘故,他跟法完全相违,所以经商是会坏法道的,也就是从根本上会断绝掉信心、出离心、悲悯等等。
认世间财富为有实义,认经商为实现自我价值,心想应当这样吃掉对方,或者这样赚取高利润等等,根本不是利他之心。就像这样,当然从根要断掉三个东西:一、断信心;二、断出离;三、断悲悯。因为心一起来的时候,不可能黑白同有的,有黑就没有白。对世间法有信心,那对出世法就没信心。一直寻求世间现世的利益,连对于现世出离的心都没有,何况对于整个轮回的出离,对于二边的出离呢?对众生只有一种想,就是夺取、窃取,用各种的手段来赚取高利润,这样的话哪里会出现悲悯的心呢?再者,处在这样非常混乱的状态里,哪里会有寂止?又是这样的计著常乐我净,或者整天昏昏迷迷,哪里会有智慧呢?就像这样,“等”字还包括从根断掉精进、正念等等。因此,就成了常常被经商的私欲之心为主的各种乱心所控制,在昼夜的过程中,一直落在随迷乱而转的状态里。
②实例
往昔至尊米拉日巴到了一所寺院后,夜晚在一个僧人的房门口安眠,而其中的一位僧人夜晚躺下来,对于明天所杀的一头牛,不断地考虑如何卖其皮肉的方法,“这个头卖这么多钱,它的前脚的肩胛骨部分值这么多钱、肩膀抵这么多钱、前臂可值这么多钱”如此等等,对于此牛的内外一切,都作了通盘的出售定价的筹算,因此那一夜连一个时辰睡觉的安眠也未出现。当除尾巴外一切都考虑完时天已亮了,为此他立刻起身而作法行、施食子等,尊者还在安眠呢,因此他来了后说:“你自认为是个修法者,连法行、念诵等什么也不能作,还在躺着!”这样呵责。至尊米拉日巴回答:“我并未时常如此睡,但昨晚我对一头所杀的牛,心在考虑出售的方法,这么过了,所以未出现睡觉的安眠,今早就睡着了。”此话触及其隐恶后,便溜之大吉了。
这种情形以米拉日巴传里的一则事例来说明。那时候米拉日巴尊者到了一所寺院,夜晚投宿到一个僧人那里,就在他房子的门口安睡下来。尊者看起来就是一个乞丐穷光蛋,也没营养,脸色也不好看,那么别人也不会看重的,就像看狗一样。藏人在门口都会放一些丫丫柴,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旁边搭一个棚子,尊者就睡在他家门前的一个地方。
在那里有个出家人,晚上躺下来以后,对于明天要杀的一头牛,他一直在考虑卖这头牛的肉皮的方法。当时就想:“这头牛,头可以卖这么多的钱(比如可以卖五十个铜板),这头牛后脚和前脚当中的前脚,那个肩胛骨值这么多钱,再上来的肩膀这块肉值这么多钱,这一只前脚的小腿这块值这么多钱”等等,这样把这头牛里里外外的一切部分,都合计它的价钱做了全盘的算计。以这个缘故,在这一天晚上,连一个时辰安闲地睡觉也没有出现。一直到除尾巴以外,全部都预算完了的时候,已经天光大亮了。
那么这里要知道,这一头牛也是好大的资本。它的内容太多,外有头上的皮、前后脚的皮、各种的毛等,内部当然有五脏六腑,包括肺、心、大肠、小肠、两个肾脏等,以及前脚后脚、大腿小腿的这些肉,蹄子,嘴巴里的舌头,包括牛肚,还有血,再看骨骼方面,上面的骨头、下面的骨头等等。这些一个一个算,好多的细节,因此他在整个晚上,连一个时辰的安睡也没有。一看天亮了,他立刻起身,然后该作的法行就开始作了,又出门施食子等等。一看门口,米拉日巴尊者还在那儿睡着,因此他就来到尊者面前呵斥说:“你自以为是修法者,法行念诵什么都不去作,还在这里睡着!”这样子给他作了呵责。
对此,米拉日巴尊者就说:“我也不是常常这样子睡的,但是昨天晚上我有一头要杀的牛,对于卖它的方式,我是一直边考虑边这样过了的原因,所以一晚上也没出现能睡眠的空闲,今天早上就睡着了嘛。”这样的话,一语就触及到他的隐恶。那个僧人很不好意思,赶紧溜走了。
③结成
与此喻相同,现今唯一做经商的这些人,仅仅昼夜考虑经商筹算迷乱后散逸,死亡之时也唯此状况中迷乱而死。
跟这个比喻或者事例相同,现在有专门以经商度日的人,他们从早到晚头脑里一直在计算怎么赚钱,这个能赚多少,那个能卖多少,怎么来出售,怎么来经营等等。那么一触及到这种缘起,人就昏掉了,一直处在迷惑颠倒里面,心一下子就像没了魂一样散逸在这上。那么常常这样串习,到了死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个样子迷乱而死的。
思考题
1、以杀野兽和杀家畜为例,说明杀生业圆满的情形。
2、以下情形是否有罪?罪业的轻重程度如何?
(1)心里想杀某有情,实际未杀;
(2)以杀心说要杀某有情,实际未杀;
(3)让别人去杀某有情,自己未参与;
(4)知道某有情被杀后,心想:“杀得好”;
(5)与多人合伙杀死某有情。
3、什么是“不与取”?三种不与取的体相分别是什么?
4、(1)为什么经商会浪费暇满身?
(2)复述米拉日巴传里僧人整夜考虑卖牛的公案。这则实例说明了什么?
qianxingyindaowen157-yyg04
3)显示由私欲经商造无尽的罪业 分三:①以妄语为例;②类推其余;③总结
①以妄语为例
进而言之,经商时还会大造恶业,例如自己所卖的商品本是个低劣的,却对它作种种赞颂,或者说:“先前于某某人卖的话,说给这样一个价钱,都没卖给他,我自己买时也出了这样的高价”,如此等仅仅说出妄语。
不但一生迷昧,糊里糊涂地过,糊里糊涂地死,而且更有甚者无恶不造。也就是在经商的时候,以私欲心术已经不正,为了骗取顾客的钱财,自然会把卖的商品劣的说成好,不断地作各种虚假的赞美,这样勾起买者的欲望。再者,随口就会编:“以前卖给某某人,他给这样的价钱,但是都没有卖给他,我自己买的时候也是出这么大的一个价钱,现在这个价卖给你。”等等。
那么这一类,私欲一起的时候心术就不好了,马上心里变想,看到那个商品就随便说谎话,本来不好的那个地方绝对不说,本来没有的好的地方绝对地虚吹。然后看着对方,有意地去引吸他,说各种话作诱饵来勾起他购买的欲,这就是不正的心术。那么从这样的心,唯一地都是说出一些假话。
②类推其余
如是,当其余二者做贸易时,自己欲买,以方便离间语令彼二方不合。放出“他人货物低劣”等的恶论,或者由欠债因缘兴起诤论等,即是恶口。无义利地说此物不值高价,或不欲买也说价等,乱扯绮语。对属他资财,以㤭举心欲令属我,即是贪欲。欲他失败,即是害心。做杀羊等屠宰生意,即是杀生。
“如是”指同等道理。集谛的法则是一致的,经商就是一种赢取私利的活动。我们从集谛去观察,就是由于我执和私欲两个作为根本,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赢取财货,那就是不择手段。口说各种的恶语,身做各种的恶行,意起各种的恶念,不仅有前面的说各种妄语,还有其他一系列的语业、意业、身业。它的根本就是“我要得到那个好东西”,因此我就要这样说,我应该使用这样的手段,或者我巴不得他失败、这个我拿到等等,像这样以我执、私欲,在经商的过程中会发起各种的恶业。
具体来说,怎么会造离间语呢?好比甲乙两方在做贸易,见到甲会买到乙方的好东西,自己私欲就想要那个东西。这样的话必须拆开他们的关系,才能赢取到这个财货,因此,邪慧马上采取手段,他运用一个口业的方便,比如在乙方面前说甲是如何如何地不好,我能够做到什么等等,这样使得他们的关系破开。这就是一种私欲,利用一个邪慧的军师,然后动起口来,想一个方便,说出来离间语。
对于恶口同样要注意意乐和加行,它的根源还是私欲。为了在商业竞争中赢取利益,那么对于竞争对手的物品就会说它的品质低劣,如何如何不好等等,这样来贬低它,拉到买主。或者由于欠债的原因,彼此之间发生争论,这也是私利之争,讨债方不想失去这个利益,借债方想抵赖,这样彼此发生争论,破口大骂等等。因此,在经商当中充满了恶口。
绮语就是口说那些无义利的话,净说一些没用的事情。就像世间各种的圈子,人一进去了以后,那个范畴里的人,以相关的无明戏论的习气,就会毫无义利地乱扯乱谈,都是身不由己的。比如现在网上各种的论坛聊天,又比如喜好娱乐、体育,在那个圈子里的人专门谈论各种各样的事情等等。那么经商也一样的,入到那个圈里,人根本上有一种乐著戏论的习气。再者,在那个场合里为了表现自我,或者发泄、消遣等等,那么以这种心就会大量地说绮语。由于那种互相的感染、气氛的连接,人是越谈越多,会谈这家的商品不值那个价钱,或者不想买也讨价还价,或者有关商业上的各种话题发展得无量无边等等。这是绮语。
贪欲的相,就是以㤭举之心,本应属于别人的财货,就想让它归我所有。这个状态里,一个是㤭举,像一个猛兽,非常地骄慢,心高举起来,“我就要把那个吃到”,或者像一个殖民主义者,就想把这个小国占领,这样的一种心态,那么在商业竞争当中,一旦看到对方很好的财货,就视为猎物。然后,自己的私欲借着自我的一种很高的心态,很自信、很是有野心的状况,它就抬起来了,然后说“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或者“这些全部都要归我所有!”等等,他一定会有一种野兽般的贪欲起来。
害心,就是在商场的搏击当中,希望对方失败,像打仗一样的。两军战争的时候,一定希望敌方被打得落花流水,甚至进一步即使打败了他,还要把他打得稀巴烂,这是一种人心私欲的丑恶性、人的劣根性。在商业的竞争当中,引发出的是各种恶劣的心态,压根没有一种慈悲、谦让、施舍等等,没有这些。先是心一起来就想让他失败,以这个心态发展出来还有一系列的状况,比如采取各种手段,或者各种幸灾乐祸,“我怎么让他一下子垮掉,怎么让他通过这种因缘损耗掉,或者别人不买他的等等。”“哈哈!”如果真正的他失败了,一种很张狂的得意的样子就会出来。在那个当中,会有一种很细密的机械之心,或者采取各种阴险的谋略等等,这里所有的都属于害心。举个例子,比如现代经商,特意地把自己的价格压到最低,然后让对方全部都垮掉。这种就是一种很阴险的害心,有的时候做得非常地绝,把人逼到绝路上。
身业上,杀生,比如做屠宰生意,杀猪、杀羊等等,或者做餐馆经营,活杀生猛海鲜等等,这些就是断命根的恶业。其次,商人的那个心本身就是偷心,他心上的动机就是要把那些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钱财拿到手,因此经商中充满了不与取。
③总结
十不善中,真的是仅除邪见和邪淫外,全部具足。
那个时代的藏地,小规模、简单的经商不会造邪见和邪淫两种业。但是今天人类的状况,已经从农业社会推进到工业社会,再进入了商业社会,商业已经被冠以“文化”的名称,因此这里充满了邪见。也就是对于商业这件事情,有的会说“这没有什么因果律的,没有道德的”,这样就是在颠覆因果律,颠覆道德,会出现很大的邪见。比如说,“这是自然竞争的规律,弱肉强食嘛,强的吃弱的天经地义,这不叫做什么恶。”或者“能够把握商机,运用谋略,扩展经营,创造财富,这本来就是人类智能的反应,是强者的表现,应当崇拜。”诸如此类,人类的偷心、机心的泛滥,为着自我的强盗的行为、窃取的行为能够畅通无阻,他就是要建立这样的邪论,这是邪见。
再者,在现代经商当中,经常使用美色作为诱饵,来达到窃取的目的,这样也是有各种淫欲的事情。或者说,今天经营色情业的非常多,这当然跟邪淫是相关的。比如大量的黄色影视、开妓院、色情服务等等,当然跟淫欲相关。或者传播性解放的思想,来赢取文化上的暴利,这些都是淫欲范畴。或者一种文化产业,大肆地宣传那些能够迎合世俗低级趣味的事情,所以,在各种的影视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当中,会宣扬各种的邪淫,这与邪淫相关。
总而言之,所谓的“无商不奸”,在经商的时候,是一种偷心、一种私利作为根源的缘故,应当说十恶俱全。
4)经商是最大的发展罪业和浪费生命 分二:①从正反两面观察缘起;②结论
①从正反两面观察缘起 分二:A反面观察;B正面观察
A反面观察
若贸易运道不顺的话,徒然损耗自他资财,而使大家转入苦中,最终招来自他俱损,自己饥饿而亡。
经商有两种情况,运道顺和运道不顺。“运”指气运、命运,国有国运,家有家运,这里是指财运。世间一切法都是受因果律的支配,在人的命运当中可以分两种:一、好运;二、坏运,当过去的福业成熟的时候会交好运,过去的非福业成熟的时候会交噩运。但是人总是充满了幻想,以为我自己想的那样就能达成。假使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是坏运,那就会感觉经商一直不顺,无论投多少的钱,都一直不但不赚反而亏,越亏越厉害。这样自己又放不下,继续投、继续做,还是一点都不发财。从这个状况来看,可以一举地断定,从始至终,做这笔买卖只是亏、苦,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里普贤上师引导我们从缘起的最初看到最终。
最初当然就是自他合伙而来做某笔生意。那么,大家想得非常地美,好像同时坐着一辆车能开到幸福的高速公路上去。没想到命运多舛,祸不单行,显现出来的个人和共业的状况是一下子落入苦难的大道,这样做这笔生意只是亏,只是在折本,不但上的不是发财的路,而且是个破财的路。那么这样子我们就可以看到,背后是因果律在支配,是业在变的,由于这一段时间里,就是一些不好的业在出果报,因此一路是亏死了。那么这样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一切的幻想、一切的努力、一切的心机、一切的争取等,全部都是徒劳无益的,全部都是只亏不赚的。这样就知道,大家上了一辆倒霉的车,入了一条倒霉的路,因此集体地会陷入到一个苦圈当中,这叫“转入苦中”。
从最终的结局来看,只是自他损耗。自身假使负债过多,那就已经穷得一贫如洗了,只有饥饿而死。按照今天的商业来看,因为借款等,亏得太多就负债累累,没法还清的话,就跳楼自杀、服毒自杀或者关进监狱等等。这里要补充一点。对于财富的贪著力量,使得人没有理智,本来应该放下来了,但是他始终怀着幻想,就跟赌博一样,已经输得很厉害的时候,他还想最后孤注一掷,把本扳过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贪欲只会让人陷入到越来越深的痛苦泥潭里面,很多人就是这样为财而死的。
B正面观察
若稍交好运,也是财富随得几许皆无知足,由此因缘,纵然有如毗沙门天王般的财富自在,还仍然对做罪恶经商欢喜不已,唯一在散动狂奔的状况中耗完一生,临终降临的是手抓胸口而做了恶趣底石。
这里要看到普贤上师的引导理路,就是从缘起初中后发展的进程和结局,看到经商是一条死路。
假使运道稍微顺,也就是稍微走运的话,按照这样一路发展下去如何呢?无论他得到多少的财富,都不会感觉知足,这是由乐生贪的缘起律所导致的。也就是可意的东西拥有很多,反而助长他的贪心,想求得更多、更高、更好,所谓渴了喝盐水,不但不解渴,反而增渴。以这种状况,就算推到极致,达到了像毗沙门天王一样的财富自在,还是不满足,还是对于做罪恶的经商欢喜。那么以这个欢喜的力量,也就是欲的力量,就可以决定,假使顺的话,这个人的一生就一直在求财的高速公路上散乱狂奔,因为你达到毗沙门那样的还不知足,那更低的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可以决定,这样一个财富,使得人一世做了它的奴隶。
从中间的进程上就看得很清楚,这个人从早到晚一直为财富奔波,一直为求财动心机、动妄想,各种各样的心上的烦恼和造作都会起来,因此,他实际是走在罪恶的高速公路上。那么人生不过百年,很快几十年求财的历程就这样过去了,在最后的状况里看,要知道这一生算笔账,法没有修到,罪是积了一大堆的。按照先前的来说,在经商中无恶不作,那是由于私欲的企图,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极少有善,因此就知道,一生造了一大堆的罪业。到了临终的时候,当然自己就发起极大的悔恨,他的表现就是手抓着胸口。然后,决定由于这么重的罪业,就像一个大石头,直接堕入到恶趣的深渊,到了它的底层一样,因此这样的经商,最终的结局就是做了一个直接堕入恶趣的大石头。
②结论
由此道理,相续不断徒增罪恶而虚耗一世身心的法,没有比经商更厉害的了。
所谓的经商,它的状况只有运道顺和运道不顺两种情况。运道不顺,最终自他俱损,饥饿而亡;运道顺,一路在造罪的高速公路上散乱狂奔,这样消耗一世,积累了大量的罪业,最终悔恨而死,直堕恶趣。那么,由此例就能够完全推断,经商是最大的发展罪业及浪费生命,或者更进一步,是最大的毁灭自己。
这里说“相续不断徒增罪恶”,也就是在这经商的过程中,各种的奸心巧计、骗他害他,然后发出身口的各种恶作,在这个过程中,它就像草长一样,不断地增长罪业的势力,所以经商久了之后,人的心会非常地坏。再者,浪费生命。也就是本来得那一世的暇满,这个身心是个非常大的资本,可以以此赚取极无限量的法的财富,然而却荒废了这样的机缘,浪费了这样的因缘,这就叫“虚耗生命”。从这两方面缘起去观照的话,那经商就是第一了,由此我们会得成定解——商业是最坏的。
下面再特别地引导我们,去认识经商发展罪恶的状况。
5)显示经商增长罪恶之相
恒常中以欺诳的奸诈之心观察如针尖、刀尖、矛尖的何种手段利害,而常时处于恶心中故,以此因缘将会背离利他心与菩提心,而使罪恶无边际增长。
这里要认识到时间和心行两个方面。一旦处在商业的缘起当中,时间上指“常时”。就好比一旦进入到学习状况里,就是十五年到二十年等,一直在世间求知识的缘起当中;或者入了从政的路途,他一直都是在官场仕途上奔到底的;这里说经商,当然一般情况都是几十年,一生都落在这里面了。
由于这种经商的业的状况的关系,那他的心行就是偷心。为什么经商?就是想把本不属于自己的钱财,用一种手段全部都弄到自己手上。他不是自己要吃这个,要穿这个,要做这些微笑广告、经营等,他就是以这个作为一个钓取财富的手段。那么这样的话,当然他心上的状况就是一种要诳骗他人的奸诈之心。以这个心推动的时候,他就时时都在观察,哪一个骗取的手段厉害,夺取的伎俩来得快、来得凶、宰得厉害。那么这样子,他一直在看,如同针尖、矛尖、刀尖的哪一种手段厉害,这是藏人的譬喻。今天按照汉人来说,就是看我是怎么样子宰得狠,怎么样子伎俩来得巧妙,一下子就可以把他的钱全骗到,或者在这个商业的战争当中,使用什么伎俩把对方打垮、吞并等等。就像这样,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如笑面虎、如诱饵、如美人,硬的就是狂风骤雨般地打击对方等等,就像这样心狠手辣。以这个状况就知道,经商恒常地就处在恶心当中。
再进一步推,由于心是一个根本,而且善恶无法并存,就像黑暗和光明无法并存那样,当心一直处在如何骗他、害他、夺他这种状况当中的时候,当然就跟利他心、菩提心背道而驰。这样的话,这个“商”使得人的心全部坏掉,没有一点点说我怎么样来利益这个人,怎么来多给一点奉献,多体恤人,跟这个善道是完全相违的,因此就让恶无边际地增长。
那么从这个状况来看,当然一旦入了经商,就会使得罪恶无边际地增长,就会使得身口意罪行的造作,辗转不断地增长。就是由于心已经坏了,一切时都是在揣摩、动心机,怎么样打击对方?怎么样骗取对方?是处在这种恶心泛滥状况的缘故,因此以恶心出恶行,身口意的一切,密密麻麻地积聚着各种各样的黑业。那么从未来的状况来看,就可以说以恶无边际增长故,恶报将不见边际地出现。可以这样说,一生当中的经商,使得自己将会堕在恶趣当中,无数的年劫里无法出来,将要受尽无数罪报的惩罚才能脱身。
6)宣说不与取业圆满之相
不与取者,也有如前般的造罪四支。并且,对猎人、强盗等,若有稍许捎带口粮的份在内,大家同等都得杀生罪或偷盗罪。
不与取也跟杀生一样,有结成罪业的四个支分或者部分,所谓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当四支圆具的时候,就达成了圆满的罪业。还要交待的是,当集体造罪的时候,自己如果有所参与,入了罪业的股份公司的话,这笔总账在每个人身上都要算的。
以藏地的情形来说,从前藏人造罪常常是打猎和抢劫。比如说一个村庄上有二十户人家,他们也会想到,这个时期森林里面有很多獐子,我们集体去打猎。那么那些有枪的人家,男子们都开始骑着马、背着枪,然后有在外野营的帐篷、餐具、粮食等等,那么他们将会在半个月等的时间里,到那块森林里去大量地捕杀獐子,持回来之后就可以卖獐子肉、獐子皮等等,得到了一大笔财富。如果在这时候,有一些人家里没这样的青壮男子或者没有枪,他们也在想:这个时间里打獐子会得到很多的钱,我们也参与一下。因此他们会说“我借给你马、牛等”,或者说“我可以提供帐篷,可以捎带一点糌粑、酥油等的口粮。”就像这样,由于已经入股的原因,杀生的罪业在这些提供资具的人家上面,也都是会有的。
其他比如说这个村庄上的人,男子们全部做强盗,到了这个季节,可以到某一条大路上拦路抢劫,他们会集体出动的。有一些没出去的就想:这一次能劫夺某个商队,会有一大笔钱财的,他就说“我给你提供马、牛”,或者“我给你提供多少糌粑”等等。这样子由于他们有所参与的原因,他的心里也是想“如果抢到了一大笔钱,到时候也会分给自己一些”,以这种意乐参与的话,集体的一个抢劫的罪业,也将落在这个资助者的身上。
这里说的“同等有”,就是说集体造罪这个事件赋予的罪将落在头上,但并非一模一样得到。就像多人干一个罪恶事件,当判刑的时候,这些人一网打尽,全部都跟这件事情有关。但是到底判多少年的徒刑呢?这还是要根据犯罪的性质来论断的。有时候这些人集体下毒的话,全部都要枪毙的;有时候由于参与的程度不同,有一些枪毙,有一些判多少年的徒刑等等,就像这个一样。
附带说明的一点是,佛在《毗奈耶》里说到,在家人经商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为了谋生;出家人个人经商是一律不开许的,但是为了僧团,可以做合理的经营。如同中国禅林百丈清规,本来戒中不允许种田、耕作等,但是有某种考虑,需要维持整个僧团的存在,人以食为天,它是需要有财富来支持的。再者没有很多供养,但是又要使得这个僧团能持续地闻思修的话,当然也可以做一些合理的经商。
思考题
1、以私欲经商,具体会造下哪些罪业?
2、从缘起的初中后观察:无论运道顺或不顺,经商都唯一是死路。
3、经商发展罪恶的状况如何?从时间和心行方面思惟。
4、以杀生和偷盗为例,说明集体造罪时凡是参与者都同等得到罪业。
qianxingyindaowen158-yyg05
(3)欲邪行
分二:1)僧俗二众淫戒差别;2)邪淫业相
1)僧俗二众淫戒差别
第三、邪淫者,是在家律仪的所戒处。这事就如同往昔松赞干布法王住世期间制定十善戒时,对在家凡以种姓守护、法守护等的情况,遮止在家者欲行那样,因此,虽是在家人,也需要具足戒行。而诸出家人,则需要从根断除非梵行。
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因此,无论何种学法者都须戒除,只不过有从根断绝和先禁邪淫逐渐过渡两种情况。总之,四众弟子在家律仪要戒除邪淫,因此说是在家律仪所戒之处,而出家众要根断淫行。
这个淫戒,是与往昔松赞干布法王制定十善戒时,所讲的在家众禁止邪淫行为一致的,以这个原因,在家人一定要具足这一分戒。这一段要明确两点:首先,这是说明,正法国土必依佛制而有这条在家者的律仪;其次要认识,在家法众需要具备这样的戒。也就是,它不同于现在性开放邪说所说的那些,以及所做的各种淫行的泛滥。
首先,正法国土必依佛制。三世诸佛所说的世间正道即是十善业道。如同《海龙王请问经》等中所说,因为它是五乘共基,无论是要得到人天的善趣之身,以及由此升华而得到出世间的三菩提果位,都是以十善业道为基。以此不变的法则就可以看到,从此世界远古转轮王的法统就是制定十善法规,引导人民普行十善,其中在家者需要戒除邪淫。而释迦如来出世的时候,宣说世间正法,譬如在《阿含经》等中也都说十善业道。在汉地,佛法东来之前,儒道两家奠定了世间正法基础,同样也要遵循正淫的礼法或者需要清心寡欲。那么西藏作为佛国,在往昔松赞干布法王住世期间,就是以制十善戒来规定在家者的律仪。当时将人群分成三类:一、持戒出家僧;二、白衣瑜伽士;三、在家男女众。前二者具足福德智慧,成为圣教的主干,以此力量大兴正法。第三者是圣教的外护,对于他们,相应制定的是十善戒。当时具体的情形是,规定在家众在身口的七种不善上是绝对要断除的,然而,在心上不起贪、嗔、邪见,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按照在家者的状况,要心不起贪欲、不起害心等等,这个是很难控制的,所以,在意的上面没有那么严格地说要断除。
而在断淫的方面,就说到由境、时、分位等门来断除。在境上或对象上,凡属种姓守护、法守护等的对方,“种姓守护”,指为父母或舅舅、叔叔、哥哥、姐姐等所守护,“法守护”,指受斋戒等的情况下;“等”字包括其他时间、分位等上,都不能够行淫。如果那样做,就是违反了安乐之道,属于欲上的邪行。所以说,在家律仪的所戒处,这一点是跟当时藏王制定十善戒时所说一样的。其实并非藏王的独创,而是沿袭三世诸佛的法规。
出家二众本来是极为出离,没有家室,因此,对于男女的淫行要完全断除。这样要明白,在守持律仪上,在家程度较低,先权且戒除邪淫以做过渡,而出家连正淫也要从根断除。“非梵行”,指非得涅槃之行、非离欲之行。“梵”是清净之义,譬如修道要生梵天也必须断淫,它的推及之义是得涅槃。淫是生死之本,因此出家众要完全断绝。
2)邪淫业相 分二:①业重之相;②业差别相
①业重之相
邪淫的大过失品类,即是作了令他舍戒之缘。
邪淫过失重的方面,就是成了使对方舍戒的助缘。比如,与比丘尼等行淫,让她舍了清净的戒律,这就成了很大的罪过。
②业差别相
此外,邪淫有由境门、时门、分位门别别受行之相。即是一、境门:自身出精,或者他已有主,或者已给价;二、时门,即是虽有自主权,然于白昼或斋戒期间,或者生病时、怀孕时、忧所逼时、来月经时,或者坐月子期间;三、分位门,即是在有三宝所依之地行淫,或者对父母或种姓所护之女、未成熟的童女,或者在口或大便道等中行淫,有这些情况。
业差别相有三种:一、由境门作欲邪行;二、由时门作欲邪行;三、由分位门作欲邪行。
一、境门
境门即对象门,包括自己出精而行,或者是有夫之妇等为他所主,或者他人已给价钱的娼妓。这些都是不应行的对象,称为“邪”,假使对这些人行淫,就是欲邪行。
二、时门
时门,就是在行淫的时候,时间不合适,会造成损伤身体乃至断送性命等等,或者失掉对方的律仪。也就是,虽然是自己的妻子等,若时间在白天,或者受斋戒时,或者身心的状况不好,她在生一些病,或者怀孕,或者心情很忧苦,或者在月经期间,或者坐月子期间等等,那么在这些时间里行淫,会对对方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称为“欲邪行”。
三、分位门
分位门有时间和处所两方面。“位”是位置,包括空间上的位置和时间上的阶段。空间上,在三宝所依之地,比如有佛像、佛塔、法宝等;或者,对对方行淫的支处,在口、肛门等处,这是空间方位上的欲邪行。时间,就是指对方为父母或种姓所护,比如还没有出嫁,在父母或者亲人的守护下,这些不应行淫,反而去行就是不正的。或者,就此女子的年龄来说,还处在未成熟的童女阶段,也就是身心还没长成,这样行淫也是欲邪行。
总而言之,由对象、时间、分位等各个方面,在缘起上并非安乐之道,会带来很大的伤害、罪过等等,这些就是在欲上的邪行。假使这些方面已经行淫完成,那就叫“已经受取了邪淫的状况”。
2、语四
分四:(1)妄语;(2)离间语;(3)粗恶语;(4)绮语
(1)妄语
分三:1)常妄语;2)大妄语;3)上人法妄语
第四、妄语有三:常妄语、大妄语和上人法妄语。
“常妄语”,指通常或者常态的说假话;“大妄语”,指性质或者程度重的虚诳之语;“上人法妄语”,指宣说自身有超胜功德的虚诳之语。
1)常妄语
初者常妄语,即是具足诳他意乐,所说的一切妄言。
常妄语,要认识意乐、行为、种类三个方面。
意乐,指内在有一种想诳骗他者的心。行为,就是以此诳他意乐驱使,发出虚诳的言说。藏文里说到“自性虚妄”,指它的性质是一种颠覆真实的虚诳的话,或者是不真实的话。种类有八,就是正面四、反面四:见说没见,闻说没闻,觉说没觉,知说不知,以及相反的四个方面——没见说见,没闻说闻,没觉说觉,不知说知。总之,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比如保护自我、掩饰错误等,就想要蒙到对方,让他不知道真相,由此发出各种虚诳的言语,都不符合事实,这些就是自性的虚诳之语。
2)大妄语
第二、大妄语,如果说善无利益、罪无过患、净土无乐、恶趣无苦、佛无功德等,以无有较此更厉害的、虚诳度大的妄语的方便,故称之为大妄语。
这里要认识两个方面:一、大的颠覆真实之相;二、称为大妄语的原因。
一、大的颠覆真实之相
这里举了三种情况:(一)谤因;(二)谤果;(三)谤三宝。
(一)谤因
比如说,“这样行善没有什么利益的,这只是一种宗教的教义,或者道德的宣传,实际上作一些布施、供养等等都是白做的,不可能有佛教讲的那些利益。”或者说,“造罪不会有什么过患,那些佛法里说的业果都是骗人的,或者只是一种警诫人的说法”等等。以上一类就是诽谤因的功能,而作拨弃善恶之因的虚诳的言说。
(二)谤果
指谤舍果上受用的虚诳言说。比如说,“什么极乐世界,哪里有极乐世界的那些安乐?你看看,说什么黄金为地、吃甘露,还是根本不必生产,一想就出来,这些全是没有的。”或者说,“什么地狱、饿鬼等等,哪有那些苦呢?这些都是乱说的。我们哪里见到过地狱?哪里有什么万死万生的情况?还有什么狱卒、铁鹰、铁狗等等?这些全是一种宗教的说法,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事。”那么这样说到诽谤果的受用的一些虚诳言论,就是第二类。
(三)谤三宝
比如说,“没有什么佛的,什么诸佛海会、无量无数的佛菩萨,这些都是佛教编出来的。”或者说,“哪里有那种遍知的佛?什么一刹那间能知道十方三世的一切事情,知道任何众生的心,慈悲不舍众生,给他们这样的利益……这些就是一种神话,一种美好的幻想。”那么,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诽谤法宝、诽谤僧宝。比如说,“哪有什么涅槃?更没有什么涅槃之道。”“什么阿罗汉、菩萨,这些都是编的,成为一种非常丰富的宗教说法而已。”就像这样诽谤三宝的功德,作一种虚诳的言说。
像这样,由因果律大故,贯穿一切世间万法;由三宝大故,为一切群生实现现前和究竟利乐的所依,然而,却颠覆这样的大真实,说这些没有等等,故是大的颠覆真实的状况。
二、称为大妄语的原因
这里“大”指程度或性质大。比较而言,如果对于某个人,见了说没见到等,这是在一件小事上说虚诳之语,在颠覆真实;然而因果律贯穿在所有世间万法上,说行善无利益,等于颠覆了因果律的一半——行善得乐的方面。尽十方三世所有从因到果的善行事件全部被否定了,因为说行善是没有功能、不会实现安乐的。以此类推,说造恶无过患,也是在最大程度上颠覆了因果律的另一半。尽十方三世的一切世间界,从因到果的恶行事件,也全部被一笔勾销了。
再者,在实现安乐的依处上面,只有三宝有救护堪能,假使说佛无功德等,那是对于法界群生最大的依归处作了颠覆。因此它称为“大妄语”。也就是,在颠覆真实上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一种方便了,或者程度更大、作用更大、更加具有威力的邪方便了。因此,这种就叫做“大妄语”,或者称为“重型妄语”“超级妄语”“顶级妄语”。
3)上人法妄语 分三:①业相;②教诫择师重朴实不重奇异;③无漏神通极为难得
①业相
第三、上人法妄语,如同未得地说得,无神通说有那样,凡自身本无的功德如同有一样,所说的一切语言都是上人法妄语。
这里先示范相状。就像没有登地说登地了,“我是八地菩萨”等;没有神通说有神通,说“我见到了山那边的事情”,或者“我已经看到了你的前世如何,你心里的想法如何”,或者“将来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等等。其实他根本没有见道开悟,没有得到八地的功德,完全是口里乱说的。或者,他也不是以天眼见到那边的事,以宿命通看到了前世,也不是见到了未来等等,那么这样就是随便说的虚诳之语。就像这样,自身没有的功德,就好像有一样的,在别人面前公开或者以其他的方式说,这些说的全部都是上人法妄语。
②教诫择师重朴实不重奇异
如今成了骗子比圣贤更得势的旺季,而且一切人容易改变自己的心和行为,以此缘故,在这个时代自诩为上师或成就者的一些人,以诳骗他者的虚假的承当,说“我曾见本尊,并且对本尊作了酬谢”,“我见了鬼,并作了制伏”等,大多数唯一是上人法妄语,因此,不要轻率地以心对欺诱人的骗子作信任,而需要对熟悉的、规规矩矩、表里一致的修行人,今生来世以心信任他,极为重要。
这里要看到由二因(理由)出二果(结论)。也就是由第一因推出第一果,再由第二因加上第一果推出第二果。
两个因
**“如今成了骗子比圣贤更得势的旺季,而且一切人容易改变自己的心和行为”。**第一因,是说当今时代骗子比圣贤更得势,第二因,是指当今时代人的心和行为容易改变。这里第一因和第二因并在一起说,是讲时代的状况。在舞台上表演的就是骗子,特别特别多。末法时代正法力量弱,这些现象就非常地多,而且捧场的人多,很热烈、很推崇,他们的人气旺、传播面大等等。相反,圣贤就很冷淡,也没有那种很花哨的、很诱人的东西,他是重内在的德。在这个时代,真实有道的人是不得势的,是冷场的、清淡的、人气不旺,这是第一个时代状况。第二个时代状况是指,人心到了这个年代特别容易变,行为也容易变。也就是不重内在的德,只是看外面,好奇,看到那个又变一下,看到那个又变一下,整天更新,这个就是这个时代人的状况。
以这两个作为因,接下来推两个果:
由第一因推出第一果
我们以第一个因去衡量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就是:标榜为上师、成就者的这种身份,会说很多的神通奇异,从比例上看,大多数是上人法妄语。这就是从第一个因推过来的。因为现在是骗子得势,就像追星族追明星一样的,人气最旺的就是骗子,他们也非常地吸引人。以这个原因,说这些事情的,比例上大多数都是上人法妄语,就是这么讲的。
好比说传统和现代,传统是很冷清的,现代是很热闹的。传统的儒家、道家没几个人听;现代的一些学说是非常地热门,有很多人推崇的。再说城市和山林,山林是很寂静的,城市是很喧闹的,从古以来,山林中的活法跟城市中的活法完全不同。再者,要讲怎么修心、怎么行善,这个是非常冷的;要说各种的概念、包装,各种的热烈场面等等,这些东西就非常地热门。大家一观察就知道,的确如此。那么,以整个时代总体的缘起状况就会知道,世间界里面有正和邪两方面的力量,由于这个时代邪的力量非常炽盛的原因,我们就可以看到,世间那些稀奇古怪的现象、各种各样的明星,是非常地旺。那么在佛教里面,那种非常会讲神通奇异的,什么都做得来的,让人感觉特别不一般的,应该说大多数都是在讲上人法妄语。
“以此缘故,在这个时代自诩为上师或成就者的一些人,以诳骗他者的虚假的承当,说“我曾见本尊,并且对本尊作了酬谢”,“我见了鬼,并作了制伏”等,大多数唯一是上人法妄语”。
第一个果,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认识:一、人物;二、意乐;三、做法。由此就说,这唯一就是上人法妄语,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真实的内涵。
首先人物,就是说由于骗子比圣贤得势,那些骗子也要冒充圣贤,因此他的称号是“上师”或者“成就者”等等。当然他也有各种做假的手段,比如拍照、写传记、制造身份等等。
再看意乐,其实他的心就只是想要骗你。
他的做法,就像前面说的,本来没有,但是就像有一样地有模有样地在说,这叫“虚假的承当”。比如施主献了供养,希望能解决一些官运、财运的问题,那么他就说“我来观一下,给你修个法,我来祈祷本尊”等等。然后说“昨天晚上我已经见了本尊,本尊这样作了教示,而且我也作了酬谢”。或者另外有一种是要驱魔、降鬼,或者解决各种的疑难问题,这时候他就说“我见到那里面有很多的鬼,我已经用法力作了制伏,不会再有什么问题的!”
那么像这一类的,本来没有的功德就像有那样去说,这样从他的意乐、做法两个合起来观察,得出的结论就是,虽然不是全部,但比例上大多数都是上人法妄语。也就是说,内在是欺诳他者,对应的就是前面总说妄语体性时,所说的“诳他意乐”。然后,他有一种虚假的承当,说“我见了什么,做了什么”等,煞有介事地表演,装模作样的,好像真有那么回事。这是对应上人法妄语的业相里面说的,自己本来没有的功德,会表演成就像自己有一样地在说。那么这两个合起来,就可以推断,这种现象或者说他整个业行状况就只是个上人法妄语,除此之外什么内涵也没有。这样就是从第一个因推出第一个果。
由第二因加第一果推出第二果
这里还要进一步落到第二个果,最终强调的是第二个。
第二个因就是讲,现在的人是很幼稚的,内在没内涵。所以要知道,骗子和幼稚者两个要配合,才能够演出一些戏来的;如果你这个人本身有很深的内涵,有很稳固的见,持的意乐和行为很稳固的话,那就不会受骗。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人的内心没有正见,都是一些虚伪的、泡沫的、假的心。那么眼光也是极低,只会看外面,有没有感觉,是不是奇异,是不是热闹,是不是新潮等等。那么这种就是好奇,重神奇效验,重感觉、重场面、重人气潮流等的外相,根本难以体会什么是内在的德。而我们自身处在这个时代,也差不多是这种人,也就是心和行为不断地变,不断地更新。像现在的人,头发、衣服、语言、做法等等,天天都要变,好像不变就不是人。
在这样的情形下,人心的状况是这样,再加上说上人法妄语的现象特别地多,这两个合在一起的话,你是特别容易上当受骗的。因此,在依人的上面,我们通过衡量之后,要告诫自己,应当这样子做:你不要轻率地对于那些具有诱惑力的骗子马上发生信任,因为那个现象特别地多。就好比你到了一个大商场,这里面的假货特别地多,而且都是很诱人的。当你去选择食品的时候,就要知道,纯正的食品是很好的,但是不怎么显眼。那些吸引你的眼光、合你口味的、具有诱惑性的有毒的食品特别地多。因此,你在面对各种广告、各种推销的时候,不要轻信那种东西;对于真正有营养的食物要作信任。
意思就是,我们的心和行为容易受诱惑,这是第二个因。第一个果就是,我们推断到,目前这种说大话的情况多数是妄语。那么这两个合起来就要告诫自己,当我们面对这些非常具有诱惑力的现象时,不要轻易相信。假使你相信了,那就会毁掉你今生和来世的前途,因为你已经入了那个魔党了,之后就会被魔力控制,成了魔的弟子了。相反,有道的人外在是朴实的,他不会炫耀奇异。因为他知道,修道不是外面搞什么名堂,他也没有想诱骗人的意乐,也没有做假的做法,因此他不显眼的。他没有让你感觉到非常地热烈,非常火,非常炫,非常地具有吸引力等等,他没这些,这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有道之士。那么,我们就要对于这样有道的人,去信任他。也就是常年相处或者有很多了解的熟悉的人,而且他内在有德,比如有智尊贤、闻思修等的功德,而且不求名利,这样一心在法、规规矩矩的、心口一致的善知识,那么今生来世这样的事情,就一定要相信这样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依止他、跟随他来走的话,今生能得利益,来世能得到更大的利益,因此这是极其重要的。
就像这样,推导到最后就是让我们知道,了解到说上人法妄语非常地普遍,骗子非常盛行以后,我们在依师的方面特别地要注意,就是要重朴实不重奇异。
伏藏大师不说神通
真正的伏藏大师很少说神通。蒋扬钦则旺波曾经对列绕朗巴大师说:最会把伏藏大师搞坏的就是乱讲神通。后来,除了自己的莲师授记在神通状态中出现外,他一直遵守这个教导,虽然自己有神通,但一辈子不敢说。一般的世间事情找他,连一个用神通说话的也没有。
③无漏神通极为难得
总的来说,世间道中也有少分有漏神通,但它是间或性的,所以有准不准种种出来。无漏神通只有入圣者地才有,所以,如此者极为难得。
神通有有漏、无漏之分。世间的道中也有一些有漏的神通,包括妖通、依通、报通、修通等。精怪灵鬼等有神通,依靠咒术、画符、药饵等发生一些神通,要么就是以前世的修习,今生就会有知宿命、见远处等的神通,或者修世间的定也有神通等等。那么其他具神通者,就像特殊的一些人,天人、灵鬼、精怪,或者处在中阴阶段有业通。这样有漏的神通是一种间或性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的时候测得准,有的时候测得不准等等。
而无漏神通要得到圣果,比如得小乘的阿罗汉果,大乘初地以上的圣果,其他是不可能有的,这种就是得到了道通。当得到根本的第六漏尽通以后,随着除去的盖障有多少,会相应地发出五大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这种通是一得永得,不会退转,而且是可靠的。但是,末法时代出现证得圣果、得无漏神通是极其难得的。
这样就知道,说神通的情况,真实的无漏道通是很稀少的。其次,即使是有一些世间的有漏神通,也是有各种准不准的现象。因此,不能特别地看神通,也不要轻率地相信别人的各种说法。
思考题
1、(1)在家众和出家众,在戒淫方面有什么差别?
(2)哪些情况属于邪淫?过失大的邪淫指什么?
2、(1)妄语的意乐和行为是什么?
(2)什么是大妄语?称为“大妄语”的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上人法妄语?
(4)为什么当今时代大多数说神通奇异的都是上人法妄语?既然如此,我们在依师方面应如何取舍?为什么?
qianxingyindaowen159-yyg06
(2)离间语
分二:1)业差别相;2)大罪过品类
1)业差别相
第五、离间语,有明离间和暗离间两种方式。第一、明离间,多为具权势者,在二人共在之处,亲自以离间语而作乖离,如说:“他对你暗中说了如此如此的坏话,直接也如此如此作了损害,今天你俩怎么这么和好呢?”如是公开而作离间,即是说明离间语。
离间语,就是令两方乖离不和的语言,“离”是乖离之义,“间”是不和之义。就作业的方式而言,有明和暗两种。
明离间,指摆在明面上的离间,或者说在双方都看得到的地方来离间。这里要从造业的作者、场合、方便三个方面来认识。作者,多数指具有权势的人。场合,是在两方都在的地方,由于他有权势,不必暗里使手段,当场就可以做。方便,就是直接地说一个离间语,使得双方不和、乖违。
举例来说,这个具权势者对于A、B两方,他不想他们的关系好,或者出于自身的某种企图,或者一种恶作剧等等,在两个人同在的地方直接说:“他对你暗中是这样这样说坏话的,不但是对你说这些坏话,而且他直接是这样来损害你的。今天你们俩怎么还这么好呢?”那么这个话一说,公开的离间一做出来了以后,它的效果当然就使得这两方产生了矛盾。也就是,他们过去的心是和顺的,现在一下子彼此乖违。这叫做“明离间语”。
第二、暗离间,指本来心意和顺的双方,到一方前去,说:“你对他如此信重,他却对你这样这样说。”说后,两方出现隔阂而乖离,称此为说暗离间语。
暗离间语,也要注意造业的场合和方便。所谓的“暗”,就是对于心意和顺的两方,不能明面上去做,就使阴谋手段在暗中去做,达到使两方心意乖离的目的。
场合,就是在单方的场合里,对一方来说另一方的过失。方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说一个使得他们关系乖违、不和的语言。主要就是讲,比如对一方说,另一方怎么对你不好。那么当时由于凡夫的心态,这一方当然就对对方有一个不好的看法,彼此之间对立、矛盾的状况出来了。
举例来说,比如怀着想使得甲乙两方,关系乖离的不良的动机,那么就到甲方的面前说乙不好的地方,比如说“你对他是很信重的,但是,他却对你说这样、说那样。”这么一说了以后,那么甲听了就非常不舒服,他就想“我从前对他,眼里看得那么重,那么尊重他,他在下面竟然这么搞、这么来对我!”他心里当然一下子就把乙视为敌人。那么这样的话,由于心上的看法一变了以后,心上的那种认定就不一样,之后两者就产生矛盾。这叫做“暗离间语”。
2)大罪过品类
此中的大罪过品类,于僧团作彼此心意不和,
离间语罪过大的方面,就是对于本来心意相合的僧团,使得分成几派等等,而彼此不和。
这是由于境是很重的。僧以和合为体性,僧团本来有一个极大的集体的力量,那么假使在中间作破坏,使得分成几派,心意不和的话,在这当中会产生很大的过患,因此罪过极重。
特别于密咒乘说法上师跟弟子之间作乖离,金刚道友内部作彼此不和,将发生极大罪过。
特别就密咒乘而言,在宣说密法的上师和他的弟子之间作离间,使得关系乖违不和顺,以及在金刚道友之间,制造内部不合。这也是由于密宗师徒及道友之间法上的关系最重了。本来是在殊胜的坛城前有过誓愿,但是经由这种离间以后,师徒之间的因缘从此就破坏了。这种离间造成的后果,是使得师徒等等,他们之间由于破了誓言,而要下金刚地狱,出现这样一种结局。那么这个制造离间者,当然有极大的罪过。
今天的时代,这种业是非常地频繁,性质重,数量多。因为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也不守什么戒行,再加上一种肆意妄为,开口乱说,常常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断章取义地说一面之词。在一方前说另一方如何,经常这样来传消息、打报告、作评论等等。它的结局,就造成在密乘方面的师徒之间的关系乖违,道友之间的关系乖违,或者会造成各处派别的对立。那么像这样,就是非常重的离间罪业。
(3)粗恶语
分二:1)业差别相;2)大罪过品类
1)业差别相
第六、粗恶语者,如人相貌丑陋,公开宣扬他的缺陷那样,比如对盲者、聋者等,以“瞎子、聋子”这样来称呼。
粗恶语的业相,就是说一些刺伤他人心的话。比如,某人相貌不好,公然地讲他的缺陷。比如对于聋子,说他是“聋子”,对于盲人,说他是“瞎子”等等,这样来称呼,这就是粗恶之语。
此外,依种姓过等诸过而说,或者一切粗恶的言说,或者虽然不是粗恶语,然由温和之门,令对方心意不乐,都摄在粗恶语中。
依他者过失而说,比如依他的种姓过失,说“屠夫的儿子”“妓女的儿子”“罪犯的儿子”等等。依他根身过失,比如说各种身体缺陷。依他业行过失,说他身体、语言和心各方面的业的过失。依他犯戒过失,说他是如何犯戒。依他现行过失,说他现在做了什么什么等等。所有这些讲他者不爱乐的语言,不管是实情还是非实情,都是粗恶语。
“一切粗恶的言说”,是指像口气、语调、用词、态度等等方面,让对方不能接受的,如荆棘粗涩般等的那些语言。
另有一种,虽然说出来的话不是粗恶的语言,是一种温和的门径,然而说出去,发生的效果是使他人心意不乐,这也摄在粗恶语之中。
2)大罪过品类
再者,于上师、善知识、圣士夫前说种种不悦耳语,过失很重。
过失重门,就是从境的方面来讲。“境”也称“境田”或“田”,境上有很大的引出业的力量来,它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好比我们吃东西,假使那个毒性的力量很大,它也是由境发生的作用力;或者营养性很高的食品,它也是一合起来的时候,会发生很大的作用。或者就好比在一个田地里看的话,种的种子,依照田地本身能滋生的力量,就有能长多少的作用力。那么同样地,引生业的方面,境缘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地方。因为缘起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就有情界的相互作用来讲,境是占一个很大的作用,从它的那种引生的角度来看,具德、具恩的田是非常厉害的。因此在上师、善知识和圣士夫这些具德者前,假使说各种不悦耳的语言,都是有相当大的罪过。
这里举了三类。“上师”,是指有法恩的师长。“善知识”范围宽一些,比如大众都公认的善知识。“圣士夫”,指无论在本地还是他地,总之认为是了不起的具德者。那么假使你说的话语,合不到他的心的话,就会产生极大的过失。
法王在讲《百业经》《贤愚经》等时说到,当时有不少这种给人取外号,遭到严重果报的事情。譬如,说某人像猴子一样跳跃,后来果然以那种报应,自己五百世做猴子等等。像这一类,因果的确是很厉害的。那么,当时法王就引导大众,让所有常住的四众弟子,发愿不给他人取外号。比如,他虽然有口的障碍,但不是在“哑巴”上去称呼,而是要称呼他的名字。其他聋子等上面也都是如此。那么这样的话,由于因缘上一和合就出业,有业就有果报,因此要特别地慎重。当时弟子们很多都发愿不给人取外号。
思考题
1、离间语有哪两种方式?具体是怎样的?罪过大的离间语指什么?
2、粗恶语有哪些情况?罪过大的粗恶语指什么?
qianxingyindaowen160-yyg07
(4)绮语
分六:1)业差别相;2)大罪过品类;3)绮语发生贪嗔烦恼的过患;4)绮语令念诵不得果;5)集体修法中说绮语的过患;6)教导应断绮语,精纯修法
1)业差别相
第七、绮语,梵志咒等非法计为正法,娼妓之语,贪心散漫歌曲,凡说能引生贪嗔的军事论、盗贼论等诸多世论,无关的一切言词都是绮语。
绮语,也是要了解自性和差别。自性,就是它有别于其他业行的自身的体性,那就是一种引发无义利的语言,它不发生什么正面的利益、意义,这一切的语言就是绮语。差别相,就是从这种体性上分出多少种的类别。那么一一辨认之后,我们会发生认识差别的智慧。由此在掌握上就知道,这一类也是绮语,那一类也是绮语等等,这样子做了都会造罪的,而应当遮止。
这里以四个类别来说:一、外道语言;二、黄色语言;三、流行歌曲;四、染污话题。
一、外道语言
指不具有道谛、灭谛为主体的法的内涵,这包括外道的各种咒语、教典等等。这里是举过去印度婆罗门的咒语为一个例子,那么,自己的观念是把这种非法计为正法,然后以爱乐心去念诵、讽诵或者宣讲,这样就是第一类的绮语。
比如,婆罗门的咒语也是一个很大的体系。过去世间仙人的咒,在增寿、除病、成办事业、降伏怨敌等方面有它的效果,然而它并非是能得解脱的法,假使将它视为圣法而精勤地念诵等等,由于它不会产生真实得解脱的利益,因此也归为绮语。或者婆罗门的各种论典,认为它非常地好,有很大的爱乐心,不断去念诵等等,这也是绮语。
就今天而言,各种世间的外教,只要不符合佛法四法印的教义,像各种世间的文化、观念写成的书籍等等,对此非常有一种爱乐之心,然后去念诵、朗诵、宣读、讲演等等。由于它根本就不可能得到解脱之利,有一些下劣的连来世的利益也不产生,只是产生负面的堕恶趣的因缘等等,那么这些全是绮语。
二、黄色语言
如果按从前印度的情况来说,会说那是娼妓的那些话,那么就我们今天的状况而言,很多都是类似娼妓的话。也就是,各种的嬉笑、调情、享乐、淫荡等等,这些语言全是绮语。譬如,在不良影视、小说等的感染之下,口中常常会说这些调情、戏乐等的语言。总之,或者是轻,或者是重,或者直接,或者间接,说这些带有黄色色彩的语言都是绮语。
三、流行歌曲
在这样一个末法时代,由于人们专重淫欲,信奉爱情,将男女之事看得无比地高贵圣洁,造成了情歌泛滥。如果不明就里,那么就认为特别地好,以爱乐心不断地唱这些贪心散漫的歌曲,很快地就落入到一种非义当中,已经卷入到世间情欲的迷乱当中。那么所产生的不会有丝毫的利益,而是总的加强了生死的业因,特别的由于情重,多数都是堕落恶趣,因此从大的比例来说,几乎全是绮语。
四、染污话题
这里举了两例,说的就是谈论军事论、盗贼论等等能引发贪嗔的话题。就今天来说,就像在网络上,那些人气最旺的论坛,或者点击率非常高、气氛非常浓的,谈政治、军事、娱乐、竞争等等,这些所谓的国家大事、体育大事、军事大事、经济大事等等。由于它本身就是引发贪嗔的语言,没有法的内涵,造成的是非义,都是卷入到生死和恶趣的话题,因此全数都是绮语。
这要知道,所谓的法就是道谛和灭谛,以及能诠说它的教法,这些都是教我们认识到轮回是苦,轮回的根本是我执。那么相反的,一切为着私我的所求,而去如何地赢取,击败对方,竞争得利,或者为着私我的欲望如何地享乐、如何放纵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引发贪嗔的话题。而世间语言的范畴,在佛法之外的,应该说几乎全数都落在这里面。所以可以说,除了圣洁的佛法,谈论的是后世解脱、成佛真实之利以外的话题,全数都落在绮语当中。
更直接一点地说,就是那个网页上一个一个的话题,一个一个的栏目,现代生活里面各类所谓的世间文化的宣传、讨论、言说,各种的世间娱乐、竞技、竞争等等话题的宣说。总而言之,整个在网上面的,在各种媒体上面的,在各个人群里面的,凡是人们的轮回积极性炽盛、竞争性炽盛,这种迷乱习气炽盛的场合里面,所出现的几乎都是绮语。
2)大罪过品类
尤其他人诵经、念咒等,使彼等的心入于散乱的无关言语,说很多者,是断了善行人的资粮故,罪过甚重。
这里要认识境缘、业相和后果三个方面,由此会知道罪过深重。
境缘,就是大众或他人正在诵经、念咒等。也就是,他们正在念诵、修法等,修集各种法行。以行者的心正缘着法在修止观等,是一个非常大的境。
业相,这里以作用来表达,它是一种能够使法众的心入于散乱的无关的绮语。也就是,宣说一些与此修法毫无关系,会把大众的心引到散乱当中的话语。
造成的后果,就是这样讲很多,在集体修法或者个人修法的时候,断了善行者的资粮。他本身是在积集福慧资粮,刹那刹那都是通过如理修、数数修来积资的,那么这个时候,突然之间说了绮语,中间就断了。比如,他的心本来专注在甚深的法当中,或者持着诸佛的密咒,要么在随文入观等等,这个时候他本来是发生信心、智慧、慈悲、相应等等。说了一些绮语的时候,突然心就缘着一个无关的事,比如谈一些张家长、李家短,或者今天又发生什么事了,国际上又有什么了,某某地方又有什么法会等等,甚至佛法里其他无关的话题,也都成了绮语。因为心一转,就转到其他的所缘境上去了,心就散掉了。那么当时这个心的如理变成了不如理,数数修变成了中断,之后就出现很多由绮语带起的各种的心,一下子整个法行就切断了,因此罪过深重。
3)绮语发生贪嗔烦恼的过患
说种种绮语,彼也似现为体性是从某处随意而说,然若善加观察,则大部分由贪嗔发起,以此缘故,令自他相续中生起几许贪嗔,便有尔许的重大罪过。
这里要清晰理路,有两点:一、辨认根源;二、明识从微细到巨大的发展状况。
一、辨认根源有二:(一)看清误认的情况;(二)指示真实的状况。
在讲说各种绮语的时候,我们的一种误认就是,以为它的自性或者体性,就是从某处开始就随意地说,所谓信口而谈、放开来说等等。那么,这里就体性来辨认的时候,因为是随意而说,就认为它不是什么烦恼性,这就是在它的自性上认错了。
其次,要看清真实的状况。也就是,如果我们善加观察的话,就根源上看,其实大部分的话题都是由贪嗔烦恼而发起的。因而,在这里就认定它的体性,也就是相续中贪嗔等的烦恼种子,遇到特定的缘的时候,在很细微的地方就以它为等起发起来,然后说这样那样的话题。
比如,说一些异性话题的时候,我们看它的隐微处,其实是由贪烦恼作为动机发动起来的。比如说,“那个某某异性很帅啊,如何如何……”实际上是属于女性心里的贪欲种子,她遇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因为非常贪著那个异性的长相,由此她会说很多这样那样的话题。这就是由贪欲烦恼,发起了有关描述这位异性相貌等可爱处的话题。
由嗔恚发动起来的绮语。比如,境缘属于不可意的对方、敌方。由于对他不喜欢,他是我的对敌或者我方的对手,那么在谈论战争、比赛等的话题的时候,会有一种义愤填膺,恨不得消灭而后快的那种心。这样子谈论战争,要怎么怎么打,要怎么怎么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等等,那是由于他是敌方。或者比赛,要怎么样子干败对方等等。那么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在谈战争或者竞赛的话题,实际根源上是嗔心。嗔是怎么起的呢?就是建立了自方和他方以后,视对方为不可意,然后,在争个你死我活的关头的时候,他就有一种要把对方击败的心。那么这样子,他一下子涌现出很多话的时候,说着说着就义愤填膺、慷慨陈词等等,其实就是由嗔心发起来的各种的话语。
这里再继续地观察。要知道,我们的心中有非常多的烦恼种子,过去就像润物细无声那样地,受过各种情形的感染,不知不觉已经种了非常多的种子。譬如,我们过去几十年在世间读过书,熏习了各种见解的种子。在谈世间话题、科学话题、经济话题等的时候,很多都是由那种邪见或者愚痴发动而说出来的。我们在学佛的时候,并没有强力地遏制掉这个体系,因此,一谈到的时候就会发现兴趣浓厚,然后马上就发出很强的心来。那些很多都是邪见引发的,或者说就是一种愚痴心在现行的状况。
比如,我们会谈论到各种话题,似乎不是心造的这些万物,而是在外在有一个自然界,有一个大宇宙天体,在这里面有各种物质现象等等,我们在描述的时候是非常地认同,那么这样就属于执心外有法的邪见引发的话题。又好比说,我们在描述此世间当前各种状况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去说“这种生活是很有意义的,那种东西是非常好的,有非常大的快乐。”这种话题可能会用其他的语言来表达,但实际就是在欺蒙自己、欺蒙他人。其实,它是由执著现世有乐的这种见解发出来的,就像这样,都是充满了愚痴。
到此为止,大致地从贪嗔痴三方面来说了。其实傲慢、嫉妒等等各类的烦恼,都潜藏在心续当中,一遇缘的时候,就引起了那种习气的现行。但是由于它很细微,你没有觉察到自己在动烦恼,实际是很细的种子在现行,然后缘着一堆热门等的话题在谈,或者随口就说,这些都是由烦恼引起的。
这种话题有多少呢?实际在各类的绮语当中,属于大部分。以此还要了解,我们在网上溜达,各类的网站有各类的话题,那些网页上谈论的一个个话题,应该说大部分都是绮语。今天人们逐渐成了沉默的一族,就是口不说话,用手机键盘来说话,这一类应当称为“当代绮语”“隐形绮语”,它在业的性质上应当是一样的。但是,这一类隐形绮语,多数的作业就成了眼、手、心三者的和合,或许当判为意业。总之,智者举一反三,应当就它的体性来辨认,而且从中生起辨认利益和过患的智慧,来决定自己行为的走向。
我们的理路继续第二部分,也就是已经认识了根源以后,再由“故”字认定业行的状况。尤其要知道,“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的业流的情形。
二、明识从微细到巨大的发展状况
“令自他相续中生起几许贪嗔,便有尔许的重大罪过”。
再接着前面的那个情形看发展的情况。比如,谈论某异性很可爱的相貌,他的眼睛如何,他的形态如何、声音如何等等,其实隐微间就是由贪欲发动了这个话题的。在某个地方看到他了,然后就跟另一个人说,实际就是由于贪心喜欢他,因此才说这个话。那么这个话一说的时候,它是贪起来的,我们又不知道它是贪,以为是无关紧要,信口就可以说。那么这样子它就受到了支持,可以放任、不断地说的时候,那个贪心已经在现行了,借着绮语逐渐地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当然在这当中,谈话的两方都引发了贪心。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多少贪心的量,就有那么多助成这个贪心泛滥的大的罪过。
或者我们二人之间谈一个话,讲到当代各种享乐的情形,越谈越有味,其实就是痴心和贪心两个和合起来的结果。不知道它是烦恼需要遮止,因此越谈越高兴,越谈越沉浸其中。那么这样子,对于轮回现世苦的状况,在不断地说它是多么地精彩,多么地有意思,多么地舒服等等。就像这样,自他双方在这个当中生起多少的贪欲、愚痴、散乱等等,就有相应多的重大的过失。
总结而言,由烦恼引发的绮语的宣说过程中,就性质而说,实际上它就成了使烦恼现行的大的一个状况。就量而言,在兴致勃勃等地宣说期间,会发生出非常大量的烦恼现行的过失。
4)绮语令念诵不得果
此外,诵经、修咒等法行之中,若杂绮语,虽修几许,果亦不成。
这里要从因缘上思惟而发生认识。诸法因缘生,因缘无误,就必得实果;因缘到量,就必得圆满的果。这里就因缘的体性来看,绮语是属于无关的废话,它不可能发生果。再者,在咒语、经文等当中掺杂绮语,就像黄金当中掺杂了破铜烂铁等的杂质那样,使得因缘的品质完全变得空虚了。因此,在掺杂绮语之后的当中,念多少、修多少,也是没办法得果的,这是以因变得空虚的缘故。
举例来说,比如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这一句法句里面,念到中间的时候掺杂一些其他的话语,比如“观自在菩萨,最近的面条挺好吃,照见五蕴皆空……”,那整个这一句话成经文吗?它得什么果?又如戚继光念经超度,他看到人拿点心来,摇摇头,那么这个时候已经念了半卷。摇摇头心里也是显着“不要”二字,这样的话中间已经空掉了,不会有结果的。
总之,一切唯心造,无论诵经、修咒,心在经上就是念经的法行,心在咒上就是诵咒的法行,而在这当中出现绮语,心在说绮语,因此,在那个里面掺杂的也就不是法行了,由此不会得果。
5)集体修法中说绮语的过患
尤其在僧众聚会行列中说种种绮语,令法众集体善法资粮为一人所坏,施主资粮也由此损耗。
这里要由境缘、业行和结果三方面认识,在集体修法时说绮语的大过患。
境缘是集体修法的僧众,或持咒或念经等,要成办一个大的法会,成办佛法和众生的利益。
业行,就是在这个当中讲说各种的绮语,谈家常,说是非,讲各种国家大事、体育新闻、政治新闻等等。
结果有两个:一、损坏法众集体修善的资粮;二、损耗施主的资粮。
集体修法是由各个人发心、加行等的因缘和合,而造成整体的效果。每个人在参加共修时,都由于这种集体的增上缘的加被,将以此修集到大的资粮。资粮就是造成果报的本钱,它的体性有如理修和数数修两方面,前者指质,后者指量。当有人在这个共修当中讲说绮语,会使得修法者的心转入散乱,由此心缘着世间杂染的话题等,而不是相应在法上,由此不成为如理修。再者,在连续不断地念诵当中,有前因后果的联系,就好比一个舞蹈的进行那样,它有一直往前推进的序列,在这当中,假使有人讲说绮语,中间出现了断裂,这也失坏了数数修。
就像一个乐团有诸多的成员合作,而演奏交响乐,如果其中有人心乱,奏出的是不和谐的音律,那将顿时失坏整体演奏的效果。譬如,如此修法要超度一位亡者,如果大家心和心相合,那么这时候僧众的力量极大,以此就会将他度到净土等。假使其中有人说绮语,使得中间发生变质、断裂,掺杂其他庸俗的语言,在那个正要超度的关头上,就会导致没有发生度到净土的效果,或者反而使得中阴身发生邪见而堕落等等。
再者,施主怀着信心和恭敬来供养僧众,希望以此得福,那么,他的善行的资粮也有赖于僧众修法的效果。也就是,僧众发生多大的修法效力,施主将相应地得到福报。或者,他将来得安乐的本钱,在极大的关键上,靠着僧众修法发生了多少效果。假使由于绮语,使得念诵的效力降低很多,那么僧众也就会在他所获得的安乐本钱上有所损耗。
譬如,他本来将以此得到的福德,是一个非常大量的资本,以此他将在未来多少劫当中,实现圆满的果报。但是,由于这其中修法的效力降低了很多,他的资粮有可能丧失百分之几十。这就像一位施主,出资邀请众多画家,联合作业来画一幅庄严的图画。在这个当中,如果某些画家,他在绘画的时候出现了败笔,结果就影响整体的品质,使得这个画作降低了许多,以此将影响这位施资者所得的资粮。
思考题
1、绮语的自性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别?
2、罪过大的绮语指什么?为什么这种绮语罪过深重?
3、“令自他相续中生起几许贪嗔,便有尔许的重大罪过”。这句说明了绮语的何种过患?产生这种罪过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在诵经等法行中掺杂绮语,念诵不会得果?
5、在集体修法时说绮语有怎样的大过患?为什么?
qianxingyindaowen161-yyg08
6)教导应断绮语精纯修法 分三:①无德受用黑财的过患;②念咒等中绮语度时的结果;③劝诫上师僧人们应断绮语,精心修持
①无德受用黑财的过患
总之,印度圣境之中,具足、解脱需具足随一,否则无权受用僧伽之财,世尊也未开许。然而现今我等学了一两套密教仪轨,才刚会念,黑财就随遇随吃。由密咒仪轨门受用财物,若无得灌、具誓、善巧生圆、修满咒量这些条件的话,草率的密咒便成为了苯波唱诵,以是因缘,过失深重。此黑财炽热如烧铁丸,因而除具生圆双运的铸铁面颊外,凡庸若吃,直烧相续而毁灭。如云:“黑财猛如断命刃,多食直断解脱根。”
这里讲到过去在印度的传统,这是由因果律决定的,也是由佛语印定的。在受用僧伽财物上面,只有离过、具德两个方面具足某些条件,才可享用,否则没有权力受用,世尊也不会开许,也是违背天律。在印度,那个时候佛住世或者由佛传下来的规矩,大家对此都非常有认识。也就是作为一个出家人,一定是要少欲知足,安心在道,精进地闻思经论,有通达的功德,或者一直都是认真修行,这样才有德行能接受供养。但是,就藏地或者汉地等的情况,比如刚刚能念得来一套大的仪轨或者佛经等,心里什么概念也没有,之后就用这个来去赢得财富、享受,这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由密咒的仪轨门来受用财物,那当然是要有更高的条件,因为它在法道上是很高深的一种操作。这个上面就要知道,法越是高,它的利和害的两个面也就表现得特别突出。不要小孩使大刀,最后把自己砍死。当时所处的法的境是非常地大,而要具备的条件也是相当高的。但是,现在一般的人非常地幼稚,会念了以后,就开始随随便便。“草率”,就是指没有很深的因果见解、畏惧之心、道心、道行。同样的一个密咒仪轨,明眼的人知道它的厉害,幼稚的人可以拿它来表演、唱诵。反正也就是能念得来,从头到尾多少个句子、多少种做法,那么这样子唱来唱去,也就成了苯波的唱诵一样,也是没什么内涵,口里会唱就是了。在汉地就是赶经忏,会唱念,比如说放焰口等。那个上面,多少人因此吃冤枉而掉到恶趣里去。这就是很厉害的地方,因此结罪也特别地大,因此说到“过失深重”。
黑财就像燃烧的极度炽热的铁丸,一般的嫩嫩的皮肤、脆弱的牙齿、舌头、上腭,那一吃的话,整个就要烧得糜烂。这是比喻有很高的条件才能吃的,要有德才能为人去作法事,去度亡,去消灾,去满愿等等;一般的人一吃的话,只是烧坏自己。这里是讲到密咒的仪轨门,除了具有生圆双运的铸铁面颊,能够安全平稳地受用之外,一般的凡庸之人,也就是没有密咒乘的修行,是根本没办法消受的。在那么高深的生圆次第上面,至少也要有个胜解,要真实地得灌,要真正有守誓言的清净的戒,要善巧生圆,要主尊、眷属的咒语修到多少量,都要有验相出来的。这些没有,随便地念,这个就叫做“凡庸者拼命地耍大刀砍自己”。
那么这样就非常地可怕,他就是直接吞热铁丸一样的。那吞进去之后,不是铸铁面颊——整个面颊能够接受热铁丸的一个器,不是这样的话,那当然它的力量是极猛的,而自身上面没有德去消受,因此会直接地烧掉身心而毁灭的。这就像教典中所说,黑财猛得就像断命的利刃一样,一刀切下去会把你切死。过多地吃了之后,直接断掉解脱的命脉,也就是不可能再出生解脱的果了,不要掉得太深,受苦太重,就算幸运了。
过去受用财物,就是想,在那里能得到一点享受,或者分到一些供养等等。那么今天就是要知道,随便接受信众的资财,然后用于手机、网络上面很多的费用等等,如果没有修行的话,同样地就是在吃烧热的铁丸,直接会烧毁相续的。你过去有什么样的修行就会退掉,而没法进展。再者,你无福消受,或者还有一些非法的心态,不法的动机、行为、做法等等,那完了,直接就要到恶趣里去还债,这个就是指非常可怕的地方。
②念咒等中绮语度时的结果
以是因缘,且不必说具足生圆次第,就连念得来的文句尚且不好好念,尤其仪轨的中心点是在密咒,到了念咒阶段便打开绮语伏藏门,以种种无关贪嗔之语度诸时光,则是令自他行在遭殃的路上。
我们在业果的缘起的路径上面,可以看到有境门、意乐门等等。那么进行一个如实的计算、考量的话,那就要知道,在念诵仪轨的这个过程中,如果乱说绮语混过去,这是非常可怕的。那么,我们去观察一次法会,或者一种法事上面,假使是以下这种情况的话,那就是唯一使自己和他人走在遭大殃祸的路上了,要讲这样一种情况。
“以是因缘”,就是以以上黑财的厉害性这种境缘,它引发结成的大业力的状况。这上面有信众方面的他供的财,有自身上面面对的法,自身如果没有相应地做到利益而去受用,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罪过。以这个因缘。
那么在这个念诵当中,一般的情况会出现什么呢?不必说是具足生圆次第,那是很高的了。那现在你就是念得来的这些文句,还是不好好念,头东张西望,心乱想,就像这样不好好地念,或者拉腔拉调,像唱戏一样的。尤其仪轨的中心要点就是密咒,这就是最关键处。譬如修一个仪轨,这里就有一开始的归依、发心、除障、结界、观想、迎请、赞颂、安住、供养等等,这么下来的时候,就到了它的中心点。密咒乘关键是以咒为精华,要持咒,这个咒相当于是大如意宝,一切世间共同、出世间殊胜的悉地由此都能成就,因此,在这个时候就到仪轨的中心点了。
这就像请一位大贵宾,已经通过很多途径请到家里来了,这就是请圣,请过来了,到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跟圣尊相应。其中三密相应里,比如观想自身已经和圣尊合体了,或者语持心咒来与他的心相应等等。那么在这时,就好比大贵宾来了以后,随便放在一边,然后跟人去聊天,这样子是一个无意义的事,而且是造大罪的事。可是一般人到了这个时候,他就认为,前面还好好念一下,到了念咒的时候,多少分钟,现在可以放松了。然后,跟身边的人开始聊天,打开绮语伏藏门:今天有什么事,网上有什么消息,或者张家长、李家短,有什么国际新闻等等,谈各种贪嗔的话题,这样子来度过那么几十分钟。假使像这样过来的话,也就是自己是低水平,本来应当好好念,但是,能念得来的文句还不念,而且,一到了中心点的持咒上面,更是打开绮语的伏藏门。就像这样,如何消受信财?这样的说者、听者等等,自他都走在遭殃祸的路上了,毫无意义。
③劝诫上师僧人们应断绮语,精心修持
由是缘故,上师僧人恒时断除绮语而止静,精一念修,至极重要。
由以上缘起的考察,当然见解上要到一定的程度,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凭想像就能有的,然而最低是需要非常诚心、专一地念诵,否则无利有害,而且危害极重。以这个原因,无论上师还是僧人们,恒时断除绮语而止静。也就是,那些绮语的话非常不利,要断掉,住在清净的口业里,然后精进地念修,这是极其重要的。
这里可以以喇荣道场的做法作为一个借鉴。譬如,每次开法会或者念经、超度等作法事的时候,都规定下来,无论上师、堪布或者僧人们,都不能开手机、发信息等。而且,开大型法会的时候,每天修四座,一座两小时,现在的做法就是在上座后,都是需要止语,而一座完后稍作休息,整个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一个小时。就像这样,比较适合当前的时代。要整天都止语做不到,那么在正式修一座法时就止语,之后可以稍作一些休息,这样来保证念时的清净专一。
思考题
1、受用僧财需具足何种条件?由念修密咒仪轨而受用资财,需具足何种条件?不具德相而受用黑财的过患如何?
2、在念仪轨或念密咒时,为什么不能说无关的话语?对此应该怎么做?
qianxingyindaowen162-yyg09
3、意三
分三:(1)贪心;(2)害心;(3)邪见
(1)贪心
第八、贪心者,于对方他者的可意财物,心作是念“若此归我所有,该多好啊!”如此心数数妄想为我所有,或者心中起念“此物有何方便可至我手?”如是等,于他资财仅仅心起欲求,皆是贪心。
贪心的相状,就是心对于其他人的资财,已经生起了欲求,就属于贪心。“等”字之前举两种心态:一、饕餮心;二、谋略心。
一、饕餮心
饕餮心,就是别人有的很可意的资财,心里想“如果那个属于我的话,该有多好啊!”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心深深爱味,心一直想拿到它,或者一直想成为我所有。这种状况,就像狗看到骨头的时候,它一直想要吃到那个骨头;或者色鬼见到女色的时候,一直想要得到女色。就像这样,对于名、利、各种的财物等,他有一种饕餮之心。那个心就是想拿到它,不断地想拥有它、得到它,这样就叫“饕餮心”,就是对于那个心里喜欢的东西深深爱味。
二、谋略心
就是心想“我怎么能让它属于我?”他就在想办法,用什么样的方便能得到呢?这样子不断地心里作意,它是属于再深入的一个状况,叫“谋略心”。
就像这样,不必在身上做、口上说,只要是对于属于他者的可意的资财方面,就今天而言,更广大的就是名利所摄的一切事物,包括名誉、地位、权势,以及各种可意的五欲等等,针对这些,只要是心里已经起了一个欲求——想要的心,那就是贪心。
(2)害心
第九、害心者,对他由嗔烦恼或忿烦恼引起,心作是念“我当如此损害彼彼!”或者,他者具有资财便心生不喜,而想“他是这么一个不安不乐,对他没有如此功德的话该多好!”或者,他者出现不欲之事的话,对此心作欢喜等,凡是对他起损害的心都是。
害心,就是对于不可意的对方,发起了损他的心理,就叫“害心”。这里举了三种情况:一、损害心;二、恶愿心;三、乐祸心。以此为代表的这一切损害他者的心态,都属于害心。
一、损害心
对于不喜欢的冤家等,以嗔烦恼或者忿烦恼,心想“我要这样来损害他!”这时就已经发生了要损害他,而且想怎么样来害到他的这种心理状况,这是损害之心。
二、恶愿心
当他拥有财物的时候,自己心里特别不喜欢,而且心想“假使他有这样的不安不乐,他丧失这样的功德法,该有多好!”
当这个心起来的时候是一种恶愿,就是愿他不好,这里举了两个状况。首先正面,就是对于他很圆满地拥有各种资财,非常不喜欢。然后反面,就是愿他不安不乐,比如,身不安、心不乐,或者现法死掉亲人、破产、不能成办善法等等,后法堕恶趣,像这样,愿他这样不安、不乐。再者,从他自身上具有某些才能、学问、本领、权势、名誉等等的这些方面来说,如果他能倒霉,这些全部没有了,一下子变得坏掉了,那有多好。就像这一类,就是恶愿心。那么,虽然没有手去打、口去骂,或者实际去做,但是,由于心中持的意乐就是愿他倒霉,这样就是害心。
三、乐祸心
当他出现了灾难等的时候,不断地心里作欢喜,这就是修邪的随喜,喜欢他遭殃祸,这也是损害之心。
“不欲”就是不想要的。人的心都有愿,所愿的没来,所恶的反而来了,那么这就是人不得意、不得志或不幸等的这个时候。比如,孩子死了,生意上不顺、老是亏本,降职了,生病了,房子着火了等等,这些就使得他亏减了财产、名位、健康、家庭幸福等等。那么在这种情形出来的时候,对于他遭受损害修随喜。他一旦不得意的时候,自己特别地欢喜,那当然就是一种愿他遭损的心,这也是害心。
(3)邪见
分二:1)略说;2)广说
1)略说
第十、邪见者,即无因果见和断常二见。
所谓的“邪见”,典型的是指无因果见和常断见。
“见”,就是指对一切万法决定它的体性,而印持无有动摇。根据知解的差别,有种种不同的见,这里指深重的邪见。粗浅地说,相当于现在说的思想、看法、观点,对于万法是怎么一种看法、怎么一种观点,但佛法的术语是微妙的、精细的,“见”字更有一种决定性。因为看法是可以变的,观点也是变来变去的,思想也是脑子里的一种想法,而见有断定性。
作为一个心识活跃的人,不同于旁生等,尤其会发生见上的问题。也就是,都会对于万法持一种见解或者见地,这个范畴包括整个身心世界所有的法,到底它是怎么样子的。当对于这一切的体性已经决定了,然后印持,那就是什么样的法都拿这个去看待的。比如说持唯物论,这种断定印持,不是今天唯物、明天唯心的,现在这么想,过后又那么想,而是他已经决定了的,碰到任何东西都说这是唯物的。或者说没有因果,或者一灭永灭等等,这种在任何人、任何事上都会这么决定的,决定了万法的体性,这样就叫“见”。一旦错了以后,这些地方全部都是一种颠倒的看法,而且他是一直持着不放的,这样就叫“邪见”。
这也是由宿世、今生而来的。也就是内有邪见的种子,外有邪师、邪论的传染等等,然后熏习就会成一个见。一旦形成,没有违品破掉的时候,它是无有动摇的,对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坚决地这么认为。譬如持了唯物见的时候,任何处都认为唯心是不对的;持着人死如灯灭的见,任何处都认为所谓的有来世,修生天、解脱,求生净土等等,全部都是迷信,像这样就叫“邪见”。
2)广说 分三:①无因果见;②断常二见;③结说
①无因果见
前者是指,认为善无利益、罪无过患后,持无因无果的见。
“无因果见”,就是心里认为善没有利益、罪没有过患,之后就执取一种无因无果的见解。
②断常二见 分二:A略说体性和差别;B广说邪见的业相
A略说体性和差别
后者断常二见者,即是外道。其中,总有三百六十种邪见或六十二种恶见等可分,又若归摄,则归在断、常二见中。
“断常二见”是外道宗,就是属于佛法之外的道,那个范畴。道是以见作为根本,所谓的见、修、行、果,有什么样的见就决定什么修、什么行、什么果,这是道的根本。那么执持常断见,他是属于外道宗,或者是一种偏邪道的见解。
对此,由于众生在没有得到三宝救护之前,是凭着自己的分别心,对于万法有各种的见解的建立,而且,当中就有导师、教法以及一路的流传。那么,就此世界的大体上来说,譬如,按照《掌珍论》和《如意宝藏论》中详细抉择的那样,总的可以分成三百六十种邪见,或者也有可分成六十二种恶见等等。归摄的话,就归在常见和断见两大类当中。
就今天而言,汉地并非过去印度各种道门的状况,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情形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虽然时代、民族不同,导致文化的形态上有些差别,但是,实际上今天流行的各种佛法之外的主义、思想、观念等等,那当然是五花八门。今天是网络时代,可谓“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论铺天盖地,那就不只是三百六十种的邪见了,而是有各种主义的奉行。单单一个顺世派的见解,也就是不承认有前生后世,其中也随着人心各种的设立,而有各种决定的见解。再者,假使有宗教倾向,相信有来世,那当然也还是有各种各样的见解。不管怎么样,归纳起来不出常、断两种见。
B广说邪见的业相 分二:a常见;b断见
a常见
对此,常见者,即是承许“我”常的见,或承许世间作者——大自在天、遍入天等常住的见。
常断二见就最粗品类而言,比如一种常我的见。外道宗会建立“我”的观念,这个“我”,有所谓神我,或者其他具各种功德的我,然而这个“我”是常的体性,也就是它不会灭掉的,一直都是常存的。
再者,有所谓的造物主的观念。这个立论就是讲,世间的万法有一个造作者,他是大自在天,或者其他派就承许为毗纽天,或者像今天说的上帝、真主等等。而这个造物者,他是不会变的、是常存的,这一类也是常见。
b断见 分二:Ⅰ略说;Ⅱ广说
Ⅰ略说
断见者,承许一切诸法自然而生故,承许无有前后世、业因果、解脱等等。
断见,就粗分而言,首先略说它的宗义。“一切诸法”是有法,“自然而生”是因,“无有前后世、业因果、解脱等等”是立宗。
也就是,这种立论也是由一种理由来成立没有前后世、业因果、解脱等等。就是讲,一切法本来就是自然生的缘故,没有什么从前而来,也没有流到后,也没有什么由前因至后果的因果关系,也没有什么有此因所以有此因止息的脱离等等。对此,以下详细地说明这种断见论的建立。
Ⅱ广说
《黑自在书》云:“日升水下流,豆圆刺修锐,孔雀彩色丽,无作自然生。”譬如,日轮东升非谁牵引而出,溪水下流非谁逐驱而去,一切豆类皆成圆形非谁抟揉所作,一切荆棘修长锐利非谁削尖而成,孔雀种种杂色斑驳的翎羽之屏非谁画作,然自然如此般,世间的种种好坏苦乐的显现,都是这样自然如此出生故,无有前业及前后世等,是这样承许的。
这里要理解比喻和对方的因,以及立论。比喻,就是看到了这个器界的状况,举了五个例子,而且,推到一切都没有谁造就自然而生;再推到一切法都是如此;那么建立的是自然生论,其实也就是断见论。
五个譬喻:一、太阳东升;二、溪水下流;三、豆类圆形;四、荆棘长利;五、孔雀美屏。外道感觉非常地有道理。你看,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没有谁从海里把这只金乌引出来钩到天上。再说,比如一场暴雨之后,山上的溪水“哗——”冲下去的时候,并没有谁在后面赶着它而行进。再者,可以看到田园当中的一切豆类都是圆圆的,黄豆、豌豆、青豆等等,谁也没有把它们捏成这样子。再者,山上的一切荆棘长而锐利的形状,也没有谁把它们削尖。孔雀展开尾巴以后,它杂色斑斓的翎羽呈现出来的美屏,也不是谁绘画而成的。但是,它们就自然是这样。以此我们就会了解,世界上的各种苦乐、好坏等的显现,也是自然就这样出现的。
按照今天人们的想法,就会说前面的自然景观都如此,后面的人文景观也如是。那么,所谓有情界的状况,以苦乐、好坏两类来说。苦乐是领受上,身体好、身体不好,心苦、心乐等等,这是身心上的苦乐。然后,在社会上或者人的状况上,有各种品类的高低,有好有坏,比如上层和下层等。那么,所有的苦乐、好坏所摄的显现,不是说这是一个果,由前面的某个因造成的,而是就是自然那么出来的。你看生的孩子,这个是丑的,那个是好看的;或者他自然就得胃病,他就没有胃病,是这样的。
以万法自然生作为因,就可以推出,这一切的法,并没有什么宿业以及前后世等等。也就是,它并非由它的前因——过去造的业感现出来,因此无业果。再者,这一个法出来,是自然就出来了,不是由它前面的相续作为因而出现它,因此没有前世。既然没有前世,那也就没有后世,因为“后”的概念是由“前”而来的。像这样,它就自然那么出来,没有什么因;自然就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因。不由因而生,不由因而灭,因此没有它的前端,也没有它的后端,没有三世。就像这样,自然就生了,自然就没有了。再者,也不是说,这个苦有个苦因,然后把因息灭了,这个苦就能息灭的,诸如此类,解脱也是没有的。
思考题
1、贪心的业相是什么?举例说明此种心态。
2、害心的业相是什么?哪些心态属于害心?
3、(1)“见”的涵义是什么?什么是“邪见”?
(2)无因果见的体性是什么?
(3)断常二见总的体性和差别是什么?
(4)举例说明常见的体性。
(5)外道是如何建立断见论的?详细说明其宗义。
qianxingyindaowen163-yyg10
③结说
若于此等教义执为谛实而追随,或者虽非如此,然以邪禀性认为佛的语、上师的教及智者的论,无论何者都不真实,有这样的狐疑,或者作诸增益损减,一切皆是邪见。
这里邪见有两个方面:一、对邪教教义的执持;二、对正教教义的怀疑和增损。
一、对邪教教义的执持
“于此等教义执为谛实而追随”。
“此等”,指上面说到的邪宗所说的无因果、常断等的教义,心里认为谛实不虚而随转的话,见已经偏邪了,心中有一种决定,那这个就是邪见。
比如,对于一类自然生的断见论,假如执它为谛实,然后跟着它转,那就算是生了邪见。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教派的主义,它的中心思想是如此,见解是如此。假使在受过熏习以后,心里就执它“这是一个真理,这是诚谛不虚的”,那当然就产生了一个断定的见。就程度来说,是以决定为见,已经在见上这样定了,就像世人说的,已经出现成见了,那么这样的话,这个见解就要支配他的行为了。
也就是,既然是无因、自然的,还有什么创造未来?因为他感觉没有什么因去生出未来的果,那他就不会积极地去修因。再说,他也不知道现在的苦都是由过去的恶业来的,如果继续造这些恶,还会导致未来的各种苦果,所以业上也不作忏悔,也不作防护。就像这样,在整个世间的三世心识之流上面,有一种非常偏邪的看法。那么这样持了邪见以后,在行为上对于断恶修善、求解脱等等,就全部都关闭了。
或者,认为也没有什么善和罪,杀盗淫妄没关系的,利用各种手段来谋求私欲也是没有关系的,这样他的心就放纵,肆意造恶。那么就享乐而言,那当然性可以开放,一切都可以随意地享用等等,这样就是放纵贪欲。或者说,见到不高兴的就可以杀,杀了也没关系,杀多少人都可以用来作祭祀,或者泄自己的私愤等等,那么这样就会放纵嗔恚,等等。就像这样,认为放纵烦恼无罪,因此行为合理,这样就能支持一切的颠倒恶行。
再者,假使对于常方面执取为真实,然后随之而转入,那就是出了常的邪见。比如,认为的确有个神我,虽然肉体终归灭亡,但神我始终常存;或者经由一种修炼之后,这个神我将脱出而得到永生等等。诸如此类,如果执它为诚谛,就进入到邪见里了。常见的后果,当然也是无法得解脱了。因为解脱是由明知四谛而来的,既然不承许无我,那也不知道一切烦恼的根源是我执,而我执只是一个妄执。由于他一直执著神我的见,没有办法去掉萨迦耶见这个生死的根,因此毕竟不得解脱。
以上在断常二见、无因果见,这些上面举了一些例子,实际上,大大小小有各类的邪见。只要是对于万法不正确的知见,就像偏斜的眼睛看到的不是真相那样,又好像有问题的眼睛就看成有问题那样,这一类的立论不符合实相,如果执取为真实,那当然就产生了邪的见解。
二、对正教教义的怀疑和增损
第二类,首先,是对于正教的教义产生怀疑,这也是见解上偏邪,这也有重有轻。论中说的是很重的邪见状况,就是对于凡是佛的圣言、上师的教言、智者的论典,这三种所摄的正教的范畴,认为这个不正确吧、这个不真实吧。由于宿世的禀性,就会产生这样的邪见状况。
对此,我们要认识怀疑的阴性和阳性的情况,而且落实到我们自身上有轻微等程度的状况,也要知道防微杜渐。假使这些出来的苗头没有杜绝,它也会逐渐扩展,以至于对佛经、上师教、菩萨论等发生很多阴性的狐疑,那都是恶业。
这里所讲到的佛语、上师教和智者论,都是代表真理的言说,从世俗和胜义二谛所摄的各种范畴上,以能诠的文字、语言,要去说明那个真相,比如会说因果、说四谛、说无我、说佛性等等的方面。那么这些说的当然都是真相,但是由于前世曾经跟随邪师,熏习邪教,在心里落下了很多的邪种子,现在一遇到说正法、说真理的时候,他以一种邪的禀性,自然就会怀疑,说“不会是这样吧,他说的这个是吓唬人的”等等。这样就是阴性的怀疑,是黑色的,偏向于颠覆真实的方面,心的状态也是邪的,看法也是邪的。他的倾向性是对于真理认识的一种消极状态,偏向于阴性的狐疑,这一类就是邪见。就像一般社会上的人,也没有宗教信仰,他对于佛教里面所说的这些经论、上师教言,就想“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吧,只是一种说教”,就像这样,当然是一种很重的邪见的状态。
所谓“阳性的疑”,就是在面对各种真理的言教时,他是往积极方面走的。当然,还没有断疑根的时候,自己心里不是了然的、确定的:“应该是这样吧,但是我还是搞不清楚,这一点还没有搞明白,还没有确认”,但是他是阳性的。比如告诉他这样行善就会得很大利益。他就说“那是佛说的、上师说的,是智者的论,可能是这样吧,但是我还是有点搞不清”,那么这样子就是阳性的,因为他是倾向积极方面的,他还是肯往积极上走,还是想通过自己去思惟等的方法,来达成对它的正确认识。那么作为一个学者,在最初阶段当然会有很多的疑,大大小小的,但都是积极的状态,是阳性的疑。他不会一听到什么,就说“不是这样的”,比如一听到因果就说“这个是吓唬人的,哪里会有这样的事,可能不是吧!”那么这样就是阴性的。他一听到“诸法无我”等等,就想“这么看起来可能会是这样的”,那么这就是阳性的。
这里也要知道,我们从小开始读书,熏习世间的邪论很多,而这些都是相似说法,看起来似乎非常地正确,是真理。比如,认为“没有什么善恶因果吧,一切都是自在的,可以随意的,都可以的,这个地方还有什么恶,遭到那么大果报,这个是不可能的”,诸如此类,都熏染了或轻或重的很多邪见的习气等等,这些方面我们都要善加观察。
再者,对真实的教法产生增损两方面的诽谤之心。比如本来有佛说没佛,是空性说不是空性等等,这些就是对于真理的一种邪见的状态。“增益”,就是没有的说有,少的说多等等,增加出来的。“损减”,就是有的说没有,多的说少等等,作了削减或损减。这么两种当然不是如实的看法,这个知见是有问题的,像这样大大小小的都属于邪见。
十恶业中的重业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如是十不善业中,以杀生和邪见这二者罪业极大,如颂所云:“杀生之上无余罪,十不善业邪见重”,此义极是。
十不善业中,以业的自性,身语之业前前重于后后,比如杀生比偷盗重,偷盗比邪淫重,因此是以杀生罪大;意业中后后重于前前,邪见比害心重,害心比贪心重,因此以邪见罪大。那么,现在要关注的就是最大的两个罪业,譬如说“杀生之上无余罪,十不善业邪见重”,就是指这两件事。
二、广说 分二:(一)杀生;(二)邪见
(一)杀生 分二:1、总明业报重相;2、别明尤为深重门
1、总明业报重相
除地狱有情之外,无有不畏惧死的,再者,丝毫也无有较自己生命更为爱重的,因此,杀戮有情的命罪过尤重。
为什么杀生罪尤其重呢?这里说到了两个理由:第一、除了地狱有情之外,任何众生都无不畏惧死亡;第二、任何众生丝毫也没有比爱惜自己的命更爱重的了,所以断他的命,罪相当重。
地狱有情,如八热地狱等中所说万死万生,由于受的苦太重,只是在死后的晕厥时,似乎苦有所停息,因而他对于死没有什么畏惧,或者很爱那种命。其他的有情,像饿鬼、旁生等,的确没有不怕死的,他就是执著他的命根要一直存在。譬如,饿鬼要被杀等的时候,他也是很怕死的,旁生要遭杀的时候,也是无比畏惧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爱重程度来说,比爱自己的命更爱重的一点点都没有。就是说,假使有逃命的机会,他一定会选择逃命的。所谓的要保身体的支分就可以弃财,比如花多少万块钱去治病;为了保命可以断肢,因此命是最爱重的。
以这个原因,也就是有情对于死的畏惧、对于命的保爱到了极度的原因,那么不是侵夺他的财产、儿女、名位、身肢等等,而是要断掉他的命,那他是非常不愿意的,因此,这在损恼有情上面达到了极度,因而罪过深重。
而果当然也就极大,仅仅杀一个有情的生命,也需要偿还五百生。而且,《念处经》中说:“仅杀一个有情的性命,也需要在一个中劫当中住于地狱。”
接着进一步要认识,由于断命的罪大的原因,果报也就十分地深重,这里说到等流果和异熟果两方面。
先是等流果,这里指领受等流,也就是杀了命就要偿命,而且因果律的加倍,使得断一个有情的命需要酬偿五百生。也就是以天律的报应,将来会在五百生当中被杀。异熟果报十分地深重,《念处经》里讲到,断了一个有情的命,都需要在一个中劫那么漫长的时间里,住在地狱里接受业果的惩罚。何况断了许多有情的命,当然罪报更加深重。
2、别明尤为深重门 分二:(1)总明;(2)别明
(1)总明
在诸多的杀业当中,如果以建三宝所依及行善等为借口而杀生等,造罪业的话尤为严重。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里说,由六相造业犹为深重。其中一相指由事故造业深重,也就是,于佛、法、僧、诸尊众所等,稍作损恼或稍作利益,都形成极大的业力。这里就是讲这个方面。普贤上师说,以建造三宝所依和行善等为借口杀生的话,造罪犹为深重。“等”字当然包括其他的业,譬如不与取、妄语等等。
以下举两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
(2)别明 分二:1)借口建三宝所依而杀生;2)借口行善而杀生
1)借口建三宝所依而杀生
帕当巴亲口曾说:“由罪业造三宝依,后世前途为风吹。”
帕当巴尊者曾经亲口说:以罪苦来建造三宝所依,他后世的前程就像被风吹走一样,也就不忍言说了,没有未来的前途了。
“罪业”或“罪苦”是指这个人很苦,专门造罪。他有一种业果愚,不晓得以三宝所依为境缘来造罪,就会结成非常大的罪业。那么这样的人,由于罪太大了,后世的前途就不可想像。他后世将如何呢?人天的善趣有吗?根本见不到的,会沉在三恶趣里百千万亿年受着大苦,这叫“后世前途为风吹”。
“三宝所依”即是住持三宝。也就是,真实的佛宝、法宝、僧宝都是出世间的境界,凡夫难以见到。比如难见报身佛,难见登地圣者,难以见到真实的道谛和灭谛的法。那么在此世间,要有住持三宝来作为所依,使得人们有所归依,它就是三宝的代表,或者真实的佛宝也住在佛像上等等。那么像这样的三宝所依是很重的境,假使以罪苦,比如杀生、偷盗等,作各种的罪,这样得到的钱,认为要修一些福、消一些罪,然后以这样罪恶的经营换取的钱财,来造佛像等等,或者以这样的盈利之心,来贩卖法宝等等,这样的话,他的后世就像被风吹掉一样。
那么这里针对杀生来讲,就是他很愚痴,不晓得杀生的罪很大,但是他还知道建三宝所依有很大的功德,因此他杀掉几头牛得到了几万块钱,然后就放到庙里去建佛像等等,那么像这样就造罪严重了。或者他去经商,用各种欺诳的手段来换取钱财,比如一次狡诈的经商营利几百万。那么他想:因为我要去造佛像、去建庙等,所以我要做这笔大的生意。实际上,这个就是缘着三宝的境去造不与取的罪,还说是为了建三宝所依等等,那么这样就造下了很大的罪。
2)借口行善而杀生
如是自己认为是在作善法后,迎请上师们到自己家里,对僧众等屠杀有情供血肉的话,施主、福田二者都将染上杀生的过罪,并且,施主作了供食,也对他成了不净的布施,而于供养境也成为邪命,罪是比善更为大的。
第二个举例,就是以行善为借口杀生等等,这也是造作很大的罪。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按过去藏人的情形,就会想:这回我要供上师、供僧众,作一个大的善法。为此他就杀一些牛羊等,这实际是很大的罪。比如他把上师们请到家里,然后对僧众也要行供,这个时候他就认为:“现在来了嘛,那就得杀一头牛,这样用刚杀的、好的血肉来供养是很好的。”那么他在那一天里,就把自家的牛拉出去宰了,做了处理之后,以新鲜的血肉来作供养。那么这件事情就使得施主和福田两方面,都染上了杀生的过罪。而且,施主以杀生来供了食品,这就成为不净的布施;而福田去受用所杀有情的血肉,就成了邪命,因此,就善、罪两方面比较来说,罪比善还大。
除了能做到杀后立即复活之外,稍隔一点时间就无有不被杀生罪业所染的,因此,上师们也对其寿命及所作事业决定有损害,因此,除去能牵引其识入于极乐刹土外,此上需尽力避忌杀生罪染。
这里要关注杀生的业相,缘起上不要愚昧。先要知道,什么时候不被杀生罪染,什么时候被杀生罪染。所谓的“杀生”,就是断了有情的命根,构成这种性质就已经结了杀生的罪。因此说,要么你能够随杀随活,刚刚杀的时候,当时就能复活它,这样就不构成断命的罪。除此之外,假使已经过了一分钟,下至过一秒钟,那也叫做“断有情命根”,在法界的缘起律上,已经构成了杀生的罪,既然有了罪,那就会染在相续上。因此就是讲,除了随杀随活,不隔第二刹那的这种情况之外,此外隔一点点时间在内的,全数没有不被杀生罪业所染的。
以这个缘故就要知道,如果请上师们来应供,活杀牛羊等等,那上师们也入了这个“罪业股份公司”,既然入了股,那罪业就要分在他身上。而杀生的罪,就是以损命来作酬偿的,因此在报应上,就会有损上师们的寿命。接着,杀生就是损恼有情,反过来以这种罪业的力量,就会损到上师们所作的事业。
这样懂了之后,再进一步就非常明确了。除开你有本事,能够把所杀有情的心识引到极乐净土之外,此外没有不被杀生罪所染的,因此,要尽可能地避忌杀生的罪染。就像我们到一个传染病的高发区,就要知道这个是要避忌的。如果进入到那个区域里接触空气,或者乱吃某些食物的话,你不知忌讳,那当然那个毒素马上就染在身上了,要损害机体的。同样地,如果不避忌杀生,一旦牵涉到这上面,罪业就会染在自身上,造成短命,损坏事业,出现各种的违缘,或者来世堕落恶趣等等。因此,要像防传染病毒那样,尽量地避忌杀生。
(二)邪见 分二:1、刹那生起之过患;2、相续染著之过患
1、刹那生起之过患
再者邪见,相续里仅刹那生起,也将成为断舍一切律仪,不入内道之数,及尚不属于闲暇之身。
这一段宣说了刹那生起邪见的三种过患:一、舍一切律仪;二、不入佛徒数;三、不成有暇身。
三者联系起来讲。这里指的是一切邪见中为罪最重的邪见,也就是不相信有善行恶行、苦报乐报等等,或者不信有解脱、三宝等等。那么这样的大邪见,一旦在相续中一刹那生起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归依。因为诸佛宣说的最基本的法道,就是建立在因果上面,断恶行善,当已经不相信一分因果的时候,连一分法道也不能趣入,因此,从人天的戒行往上的所有律仪,相续中都远离了。因为心中不信、无欲,这就断舍了律仪。
再者,不入佛徒数。内佛弟子的群体,都是以归依为基本条件,由于前面的谤因果、谤解脱等的邪见刹那生起,或者说对于一切诸佛语、上师教、智者论都产生狐疑,认为不是真实的,那么以这种情形,当然就舍离归依。心上由于没有信和愿,不入在内佛弟子的行列当中。
再者,以这种大邪见,会断掉一切的行善,而且不断地随逐诸恶而行,因此即便得到了闲暇之身,也将成并非有暇。也就是说,所谓的“有暇”,是指内外因缘和合的时候,心中有行善的机会。但是,相续中发生了大邪见的时候,已经不信这一套,也不愿这么去做,因此,他的心中一点善都发不起来。而且,以这种邪见的非常大的摄持力或者作用力,他就随顺各种的恶业肆意而行。这样的话,当然在他的相续中,连一刹那发生一个善心善行的机会都几乎是不见的。因此,这样的身活在世上,他就成为一个完全没有法的身,也就是一个无暇的身了。八无暇中说到的邪见,就好比是深度的精神病,他就成了一种非常可怜的身份,根本上是一种大的障难,因此成了无暇。
2、相续染著之过患
而且,相续为邪见所染之后,行了善也不趣往解脱的道,造了罪也无有忏悔的境。
这里说到两个方面:一、行善不趣解脱道;二、造恶无有忏悔境。
“相续”,指身心相续。也就是在世俗的现象里,并没有所谓的常和断,“常”,就是一直保持不变,“断”,就是一断永无;实际是相似相续,任何一个有情,都是一刹那接一刹那不断地相续下去,这是表示这个生命的体性。如果是建立阿赖耶的宗义,那就是一直有这个阿赖耶识的相似相续,这里的“相续”代表八识田。那么,当已经发生邪见,就在这个相续中有了它的杂染分,这个杂染就是指染上了邪见,染著以后不消除的话,它就一直有作用力。这里讲了两个。
首先,就一种邪见的状况而言,染著了这个邪见以后,不相信三宝,不作归依,那么他即使在世间还作一点善,比如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或者服侍病人等等,但是,由于他的心中没有归依,当然这分善就无法转到解脱道上去,他不会往解脱上走。就如同世间的善人,他们也会做一点善,然而不信三宝,不作归依,那么这样就没有往解脱道上走的机缘了。因为只有佛是开示无我的大师,佛所说的四谛的法才指示了解脱正道,以僧为助伴才往解脱道上走,因此,这样的人由无归依故,绝对不可能入到无我为主的解脱道上。那么世上有很多这样的善人,但是不会得解脱,还要继续轮回。这是由于某种邪见染著,对于佛教或三宝充满狐疑或者不信,那么无论做多少善,也不会趣往解脱道。
再者,造了罪也没有忏悔的境缘,以不信三宝的缘故。那么这样的话,也不会一心请三宝证明,请三宝加被,在三宝面前发露陈词等等,因而无有忏悔之境。
思考题
1、邪见总的有哪两类?具体解释其体相。
2、(1)十不善业中哪种业最重?
(2)杀生罪业深重的原因是什么?其果报如何?
(3)杀生中哪两种情况罪业尤为深重?具体说明此情形。
(4)刹那生起邪见有哪些过患?自相续被邪见染著有哪些过患?
qianxingyindaowen164-yyg11
(二)果相
分二:1、略说;2、广说
1、略说
此等十恶业之果者,于各各都有四种,即是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及士用果。
这一段要知道任何业共通的相。上述的十不善业,指从杀生到邪见,十类恶业当中的每一个,“果相”,是指每一个都有四种果相。所谓的当业报成熟之际发生的漫长猛利的异熟果,由与业因同等性或同类性而流的果相,以及环境上的果相,业果发展性效用的果相。
也就是,下至造一个轻微的恶业,比如偷了公家一张纸、打了一个小妄语,都一定会发生这四种果相。而且都是苦苦性,由它的发生,将会造成触恼身心的苦。对于这样的十种恶业所出现的四种果相,能一一确认而发生胜解,就发生了对业感缘起的一分智慧,这个明将破除业果愚的无明。
2、广说 分四:(1)异熟果;(2)等流果;(3)增上果;(4)士用果
(1)异熟果
在此,十恶业中的任何一种,都以两种感果情形来说明:1)由三毒别分感果差别;2)由三毒总说,以造罪轻重所出的果报差别。
1)由三毒别分感果差别
第一、异熟果:十恶业中的任何一种,若心等起以嗔恚增上而作,则感生地狱;以贪欲增上而作,则感生饿鬼;以愚痴增上而作,则感生旁生。受生彼等恶趣后,定须感受恶趣各各的苦厄。
第一门异熟果,当心发起时,由哪种烦恼增上而推动起业的造作,那在变出相应的果相上也会有差别的。比如,起贪心的时候脸红,起嗔心的时候脸黑等等,有这种缘起律,差别相上应当会有无紊乱显现的事情。对此,以观察去看到整个发展的进程,首先要知道,由三毒别别门受生有三句;其次进一步看到,受生以后具体的报相。
一、受生三句
“十恶业中的任何一种,若心等起以嗔恚增上而作,则感生地狱;以贪欲增上而作,则感生饿鬼;以愚痴增上而作,则感生旁生”。
这里要看到,业感缘起的表示就是“惑、业、苦”三字。等起或者发起上起了贪嗔痴,叫“惑”;以这个增上力,发生了身口意的各种造作,叫“业”;以此业力所牵,在果位识的阶段取了三恶趣的蕴身,这叫“苦”。这样就由惑、业、苦来看出业感缘起的状况。
第一句:如果等起是嗔恚,进而由嗔恚增上而作一些身口意的业,以此业力将会生在地狱中。
这里要注意,在因位阶段也有前位和后位,前位是烦恼,后位是业。前位的烦恼有一种推动力。譬如,要推动一个机轮运行的时候,它有一种能推行的力量,当这个力量增上的时候,机轮就不断地在运转。因此说,由嗔恚作为一种源动力,由它增上的一个推动的力量,发生了身口意的运转。后位是业。这是就因的前位和后位而论断。当这个已经出现的时候,就有业的势力,将使此心识在成熟位中,毫无自在地受生于地狱中。
其他两句要类似地认识:
第二句:如果等起是贪欲,由贪欲增上发生身口意的各种造作,以此结成业力;当这个业成熟之际,将无自在地受生于饿鬼中。
第三句:如果等起是愚痴,这个愚痴增上的缘故,以它的推动力发生身口意的各种造作,由此发生的恶业力,将使人生在旁生中。
二、受生后具体的报相
“受生彼等恶趣后,定须感受恶趣各各的苦厄”。
这里我们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要认识。要知道,由引业决定总报,由满业决定别报,别报就是差别报。譬如,以过去愚痴的恶业,无自在地受生在猪的胎中。那么这样一受生的时候就取得了总报,也就是猪的身体。然后,在猪的一世当中,以满业来决定它差别的报应,这叫“别报”。也就是在这头猪比如三年的历程当中,它就是没得办法,必定要感受自身上各种的苦报。
从时间的流程上去看的话,它从入胎一直到死之间,就有住胎、出胎,以及来到人世间以后从小到大各种的苦,一个一个地都要度过,一点自在也没有,该报什么就报什么。到了最终还要挨宰,事先它预感到的时候有一种恐惧,然后临刑前的奔逃,以及无法逃脱时的无奈,最后刀截断了喉咙的剧苦等等,这些就是差别的报。因此,在这个上面一定是需要这样感受的,这一切都是由业决定,不是随自己意愿的,这叫“定须”。
也就是说,这里的“受生”,是指造业第二刹那,就在识中熏成了习气,这叫“因位识”;而当此习气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去受取三恶趣中的某一个蕴身,当他结成名色的时候就叫生了,发生了总报。对此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去看,就是在受生以后,需要感受自身上的各种苦报,换一种说法,就是需要在各自的苦中运转、行进,这个是讲他的别报。也就是一旦受了那个身,就免不了在各自的苦厄或者悲惨的命运当中一个个度过的事情。这就是要进一步看到,果位识在成熟之际,已经受取了那个报体以后,就决定有这些别报或者差别报。这是一旦取了之后就不可免的,因此说“定须”。
举例而言,比如过去做人的时候,等起是一种悭贪;以悭贪的推动力发生身口意的造作,像是本来应当救济却吝惜而不作救济等等,这样第二刹那就在识中熏成了习气;当它成熟到了果位识的时候,以这个业力一念间就生在旷野饿鬼当中,这样叫“受生”,这个生就是那个蕴的生有;接着就不可免了(没有生的话,与自己无关,而一旦生了,已经取得了饿鬼的蕴身),那就一定要在一万年里面,在自身具体的苦厄当中度过了,这种状况叫做“行”。换句话说,这个饿鬼的报体是由业他自在转,而非可自主的,因此无法不这样运行。这个根身的苦厄或者障难,比如,尽其一生驰求寻觅,就是在一种寻求的艰辛、求而不得的忧苦、日夜不得的煎熬当中度过,如同《念处经》所说。此种由于业而行的苦相,的确是刹那不停的,那是非常具体,各个鬼身上都有不可免的苦厄。
再举一例,还是分生前、生后两段来看。生前,就是指那一世做人的时候,当时的等起是一种不明业果的愚痴;这个愚痴增上,以它的推动力发生各种身口意的造作,那么以此发生的恶业,第二刹那已经在识中熏上了习气;就是那么糊里糊涂地过的时候,已经在潜滋暗长,一到了成熟位,果位识出来了,然后一刹那间就入了母猪的胎中,那个时候一旦出了名色就叫“受了生”;那么生有出现了,猪的蕴体已经有了,可以想象,在三年当中,这头猪具体的苦报是没法免除的,一个一个都会受。比如,它生病的时候在猪圈里面没得治疗,也是在那儿呻吟的;或者尽其一生在愚蒙当中度过,也是有各种贪嗔痴的业;最后要挨一刀。就像这样,如果让一个神算子去算的话,或者具神通者来看的话,它一世的命运是那么明显、具体,无法脱出,这就叫“定须感受猪自身的苦厄”。
2)由三毒总说,以造罪轻重所出的果报差别 分二:①细说上品;②略说中品下品
①细说上品
或者所谓等起上品者,即是由贪嗔痴三毒极重门和相续长门积集恶业的话,感生地狱。
再者,一切十恶业当中无论哪一种,假如在发起的三毒烦恼上出现上品的状况,由此积集业的话,将生在地狱中。
现在要认识,所谓“等起上品”有两门:一、程度门;二、相续门。“极重”,就是指那种极度恶劣的状况。譬如发嗔心的时候,已经发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发贪心的时候,贪得无厌、一定要拿到等等,他有一种猛利的情形,这叫“极重门”。其次,就是指起烦恼的时间相续非常地长。比如起一次嗔心,三个小时都处在嗔恚中,时间很长;或者今天也起嗔,明天也起嗔,后天也起嗔等等,串习的次数多,这叫“相续长门”。一是质,二是量,或者一是程度,二是时间。像这样,由于程度上发生了非常大的恶心,相续上串习的时间非常地长,那么以这两门的增上力,积集的业是很重的。所谓的“积”,就是不断地在集,当集成的业的势力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受生地狱。
②略说中品下品
如此,由中品感生饿鬼,由下品感生旁生。
在等起烦恼的状况上,将上品换为中品或下品,就是后二者的感果之相。也就是十恶业中,发起的贪嗔痴无论哪种烦恼,处在一种中品的程度、中品的相续状况里,那就以此集中品业,受生为饿鬼;或者处于下品程度、下品相续,集下品业,就生在旁生中。
比如起了悭贪,是一种中等的程度,然后在一生当中虽然有这种悭贪的心生起,但相续的时间是中等的;那么以此积集很多身口意的业,这个业的势力就是中等的;以此就会生在饿鬼当中。又比如嗔心起得比较轻微,时间上也不长,譬如每一次很短的时间就过去了,而且不是常常起;那么这样集的业就属于轻度的;但也是恶业,只会堕三恶趣,当它成熟的时候,就卷到旁生道里去了。
(2)等流果 分二:1)总说;2)别说
1)总说
此等流之果者,即是由异熟果所引出的恶趣处所从中脱出后,得到的人的身所依的受用。然而,在恶趣何处都有与各自业因同类的许多苦的门类。此等流可分为造作等流、领受等流两类。
“等流”二字在藏文上是“因同类”。由因——业的势力,现行的与因同类的果相,称为“等流果”。经教上总是就人世间的情形而讲述等流果,这要由三个方面来认识:一、阶段性;二、必要性;三、种类相。
一、阶段性
这是指感果的后位。也就是由过去的恶业,发生三恶趣的异熟果,经过漫长的时间不断地受报,消尽了能生的业功能后,就从恶趣处脱开,而得到人的身所依,在此时也有各种要受的果的相。这个受果的相与先前因业的相同类,称为“等流果”。
二、必要性
为什么只就人道的情形来说呢?因为这是对人说法,而说到其他世界的事,人就没有亲切的认识,所以就谈人世间报应的相,以切近、易于了解故。实际上,无论在地狱、饿鬼、旁生的哪一个恶趣处,都有与各自先前的业因等同或者同类性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苦,这些其实都是等流果。举例来说,由上品悭贪业会生在地狱中,在受完了地狱异熟果报后,生到饿鬼界,仍然会现行与悭贪业因等同的果报的相,比如,仍然感受各种的贫乏、求不得苦等等。或者由先前愚痴的业因,受了旁生的业报身,那么在这个报体上常常发生一种愚痴性的造作,这也是与先业同类的果相。
三、种类相
与因同类的果相的流现无量无数,这里以归纳法摄为两种:造作上与因业势力同类而现行的果相,这叫“造作等流”;领受上与因业功能同类而现行的果相,就叫“领受等流”,无数的等流果报相摄在这两种当中。
我们还要看到,原文上是怎么样点出它的果的相。要知道,因果律都是同类相应,就是果和因相似,这在《念处经》里面到处都有讲到,这个“相似”就是“等”的意思。那么等流的两个大的类型,就是造作上的因同类和领受上的因同类。
说到造作上的因同类,就是造业的时候那个动作的相,会发生一种跟它的因行同类的果上的相,这叫“因同类”。也就是,果上的造作和因上的造作是同类,这是缘起律的无紊乱所决定的。或者说有一种行为惯性,跟当初业的动作会同类地现行。譬如过去喜欢偷,现在一见到那个好东西心又发痒了,又要去偷。或者,就喜欢用残暴的方式来对待人,看多了暴力片,这样习以成性以后,一碰到相应的境,马上就会发生这种造作的等流。或者现在的人喜欢沉溺在电子游戏里,心不断地沉浸在那种非理的行为状况中。这种习性深了以后,到现实当中,马上就会无自在地,从十层楼的高处飞下去,这就是他过去在电子游戏里的角色的行为,他就同类地现行了,结果就跌死了。或者,他习惯了凶杀的角色以后,在现实当中遇到什么人,就可以一刀捅进去的,他认为杀得痛快等等,这些就是造作等流的相。
再者,果上领受的相与因的造作是同类的。譬如,因上造作的相是杀掉对方的命,而果上领受的相是与这个因相似的,就会杀掉自己。或者你对他人制造痛苦,反过来果上会在自身上制造痛苦,这叫做“天律无紊乱”。在《念处经》里常常讲到的“相似”两字,或者各大论典里面讲到的“同类”,就是这个“等”的意思。又比如,现在感受贫穷的苦,这个果报的相跟因上窃取的造作的相是同类的或者相似的。也就是,由偷盗所感现的是贫穷,由邪淫所感现的是妻不贞良;或者反过来说,由放生所感现的是长寿,由布施所感现的是富裕等等。这个果上领受的相与因上业行的相是相似的、同类的。
按《念处经》显示三世因果的远程状况
在恶趣受完重报回到人间,由于业功能仍在,因此在人的报体上,仍然会发生各种与过去的因业同等流类的报应的相。为此,我们要从时位、体性、差别这三个要点上,来认识人间余留果报的情形。
业果自有它的深远状况。犹如人患病,以这种病因,当时成熟的时候会爆发出非常猛利、漫长的病苦。然后,这个功能消减到一定程度,虽然脱离了重病状况,也还是处在轻病状况,因此在那后位的时候,仍然会有许许多多与那个病因同类的报应的相。由这个比喻我们就清楚,在时位性上,比如那个业在成熟位的时候,不断地变现出恶趣处的果报,到一定的时候,这个功能消完了,从中脱出得到人的身依,这时候余业的势力还在发生果报。而这种果报性就是与先前的那个恶业同类的,这是它体性上的同类性。再者,虽然没有在地狱等的恶趣里数量那么多、程度那么深重的果相,然而仍然有较轻一度的许多苦厄的成熟。
所谓的“同类性”,又有造作上与因——业势力同类的状况,这个叫“造作等流”,以及领受上与因——业功能同类的状况,这叫做“领受等流”。举个例子,比如某人在唐朝的时候造了很多的杀生业,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业的病;当它成熟的时候,被判罚到热地狱这个重型的病院里,在无数年里面受极重的杀生业病的苦。在那里受完了以后,转到了轻病状况,就被判到了人间这种非重型的病院里。由于杀生的业病没有全部消尽,那么以它余留的势力,以较轻的方式在人世间发生各类与先前杀业同类的果报的状况。从习性上看,会不断地现起对杀生的爱乐之心,这叫“造作等流”。在领受上,身体上会成熟各种病等的苦受,这就是“领受等流”。而这个余业势力是在不断地发生果报,所以它的数量是非常多的。
为什么针对人间说等流果呢?因为这是我们最能够去体会的、现前可以看到的。但是,对于整个三世因果的缘起一路发展的进程,不能只局限在某个片断,那样是看不清楚的。而应该拉长到前业后果的大的历程上,才知道它是由于往世有非常多的恶业,在受完了恶趣的果以后,到人间的时候,这些残余的势力也在一个一个地涌现果报。因此,人世间的短命、多病、缺财、眷属乖离、受诽谤、根身残缺等等的这些报障,其实就是由那个先业,受完了重报以后,处在轻报位的时候,不断地出现的领受上的等流。再者,在这人世间,有的人喜欢偷,有的人喜欢杀,有的人喜欢淫,有的人喜欢行善等等,这也是由前世业行的习性,到了此生的时候,一遇缘就要现行。这样就可以看到,我们人生中的种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一切的命运都是由业决定的。
2)别说 分二:①造作等流;②领受等流
①造作等流 分二:A先发生总体认识;B由此确认众生习性的业报相
A先发生总体认识
造作等流者,即是与先时业的造作同类而起,往昔若是一个杀生者的话,今生也爱乐杀生;往昔若是一个盗窃者的话,今生也爱乐偷盗等。
造作等流从总体上认识,首先要知道缘起的相状。缘起总是果与因同类,这里因上要知道,业的造作的相或者动作的相。那么此种因——业行的动作或者造作,会在后位同类地发生,这叫“造作等流”。其实,就是业的习性或者惯性同类现行的相。也就是说,从前是一个屠夫,他常常发生的业的动作,就是心上喜爱杀生,然后有一系列心、口、身各方面的动作。那么到了后来的此生当中,一遇缘的时候,就现行这样的心里动作,或者业行的造作状况,这叫“造作上的等流”。或者从前是一个盗窃犯,那么到今生自然地发生这种造作上的等流,也就是在心理上会有对于偷盗爱乐的心行的相。这也叫做“习果”或者“习性上的果”。
再比如,从前喜欢说妄语,到了今生就是喜欢说一些虚诳的话。或者从前喜欢邪淫,今生也是特别好邪淫。或者从前喜欢跟真理倒着来立论,喜欢邪僻的见解,今生也是动不动就起邪见等等。这些都是造作习性上的等类而现,叫做“造作等流的果相”。按照汉语很明白地表达,就是业的状况同类地现行,就叫做“造作等流”。
B由此确认众生习性的业报相 分二:a人;b旁生
a人
因此,有人儿童幼小时苍蝇、蜜蜂等随见即杀而爱乐杀生,此等皆是往昔造作杀生的等流果。如是,从儿童幼小时起,诸人由各自宿世造作的业势力不同,有些爱乐杀生,有些爱乐偷盗,有些不爱乐彼等而爱乐行善,如是等类都是往昔造作的后继或等流果。以此缘故,莲师说到:“宿生作何业,当看此世身;来世生何处,当视此世业。”
人类的状况,我们从自身和他人的方面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也就是作为一个人类群体的现象,好多都是从恶趣来的。那么杀生的习性,我们可以从幼小时一直看到晚年,他不断地在现行同类的心理习性的状况。比如很多人在很小、刚刚会爬的时候,见到苍蝇、蜜蜂就要去打死;更大一点的时候,一看到蚂蚁出洞,就用热水浇。或者到了春天的时候,有蝌蚪、小鱼等等,都是喜欢杀,贪刺激,杀的时候不亦乐乎;到了夏天的时候,树上有知了,花丛里面有很多的飞虫,地上也有爬虫等等,都是见多少就杀多少,像这样对于杀生非常地爱乐。再进一步发展,比如到了读小学、读中学这样的青少年时期,再到了读大学以后成了成年人,一直到中年、老年,整个的过程中,由于他宿世爱乐杀生的习性,到了今生的时候,一遇缘就会现行。比如再大一点的时候,会去河里捉鱼、捉泥鳅,到树上打鸟等等,变着花样来现行的。再大一点,他喜欢活杀、打猎等等,喜欢暴力、凶残,甚至在梦中也是不断地出现各种杀生、打仗等的情形。就像这样,尽其一生不断地出现同类的业行,一直对这一类的恶业起爱乐之心,像这样就是造作等流果。
再就差别相来说,个人由于自己前世造作的业行的势力各有偏重点,因此就体现出人类在此生当中的习性各有差别,有的好杀,有的好盗,有的好淫等等,那么这些就是习性的果。再者,有些人由于宿世行善的势力强,或者有愿的摄持,那么在今生他不喜欢杀盗淫等,而是好乐行善。就有诸如此类的各种现象出现。这就是前世造业的一种后际的影响,或者说是造作的等流果。
这里“以此缘故”是表示理路上的承接。由上面发生的总体认识,就会有以下这些对众生习性的起因上的确认。莲师这四句颂重在前两句,也就是由以上三世习性同类的业果相,由此莲师就会这样说。就是讲,前世是作什么业的,要看今生这个身上,他在干什么。由今生造作的状况,就可以推知前世是干什么的。比如今生特别喜欢做生意,那就证明前世也是作这种业的。今生就喜欢读书,那前世也是个读书人。或者今生喜欢收藏某一种东西,前世也有这种业行等等。这就从前面的这种等流果的缘起律,莲师就有这样说。
b旁生
非但如此,诸旁生类中鹰狼等喜爱杀生,老鼠等爱乐偷盗,此等也都是各个前世造作的等流果。
不但人类有这种造作等流的果报相,或者习性上同等而流的状况,在旁生界里同样可以看到。这里先举两个实例,再推及一切,无不如此。
第一类,像鹰和狼等等爱乐杀生。鹰飞在高空中,一看到那里有一只鸟、一只兔子等,马上就现行杀的习气,那种欲乐使得它瞬间就飞下去,要杀掉那个小动物。狼也表现为凶残的相,就是好杀。相反,山羊就只喜欢吃草。这里可以看到习性大有差别。这是第一类,这种对杀的爱乐,就属于由前世杀生业行过来的等流果。
第二类,老鼠等类喜欢偷盗。譬如老鼠白天不出洞,怕见光,总是像宵小一样的,在昏黑的时候出来,非常地兴奋。如果看到哪里有吃的,它想方设法要盗窃。就像这样,有对偷盗爱乐的习性,这是前世偷盗业行的等流果。
其他如猪的愚痴、狐狸的疑、鸳鸯的爱、狗的忠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习性上的同类果报,这就是业行的造作等流果。不但旁生如此,下至地狱上至天界,所有六道的众生,心识都有习性上的等流,这叫“造作等流果”或者“习果”。
小结
到此,我们应当得到一个确认。就是众生的各种好杀、好淫等的习性,是怎样来的呢?不是无因而生,也不是与果不同类的邪因而生,而是与果同类的先时造业的果报。就造作的习性而言,从前就是这么造的,导致今生就会这样现行,这个现行的状况都是前世造作的等流。
思考题
1、异熟果中:
(1)由三毒别分感果的三种果报差别是什么?受生后的情形如何?
(2)由等起的哪两门决定造罪的轻重?由三毒总说,以造罪轻重所出的三品果报差别是什么?
2、(1)解释“等流果”的涵义。
(2)等流果是何种受报阶段的果相?
(3)生在六道中的哪些地方会受等流果?为什么经教里只讲人道等流果的情形?
(4)等流果可摄为哪两类?分别解释其体相。
3、(1)以杀生为例,说明人类习性业报相的情形。
(2)哪些情况属于人的造作等流果?
(3)如何推知一个人前世的业行状况?
(4)举例说明旁生造作等流果的情形。
qianxingyindaowen165-yyg12
新时代的业果观——加速度的造作等流
等流有二:一、造作上的等流;二、领受上的等流,都是讲因果律的无紊乱,同类酬报。那么讲到造作等流,着重在业行的习性上,前一次这么做,后面遇缘还会这么做,它总是同类而起的。原先喜欢偷,现在还是喜欢偷,不会一下子喜欢布施;前面喜欢颠倒看待,没有对治到之前,他不会一现行又变成是很纯正,这不可能的。所以,邪熏是很可怕的,过去那么熏了,思想、见解、心理模式等等,这些输进去了以后,就在同类地反应。
各种的邪教、邪的政治机构等等,都是首先通过洗脑,灌输那种见解的模式,然后你就同类地反应了,这种叫做“造作等流”。或者,各种的外道思想家,他有一种见解上的霸权主义、扩张主义、控制主义,他的我执非常狂妄,想吸收一大批的信徒信奉他的主义,因此他以种种教、理、喻来说明,之后让你感觉就是那样的。比如他说“人要放肆,要张扬自我”等等,你熏完了以后,由见解到行为,就会按照那种去做的,认为这个是很好的,然后模仿,只要一次熏了以后,下一次又会来。
就像过去几十年前看武打片,小孩一看,第二天一醒来,爬出去了拿棍子就开始舞起来,这种叫“造作等流”。接着是流行歌曲,一听了之后,从发廊里走出来就这样唱,“千年等一回……”现在就是网络上,各种的新式语言一传播,马上造作等流就出来了,互相传染,很快就出来了。因为同类的东西,你只要认同,然后心理上稍微一模仿,下一次就来了,有这么厉害,下一次不会出别的方式。当他一下子认同的时候,起了胜解以后,就开始有欲有行了,接着下一次就来了。所以,暴力片造成一大批暴力者,爱情片造成一大批痴情者等等。
现在网络文化的传播,它的流行面很大,会出现同类的流行病。大众的方面就成为一种大众的病,个人的方面成了个人的病,都是这样同类在流行的,这种叫“造作等流”。一般人就傻乎乎的,他不知道有个心,所以乱熏一通,然后还自以为是,认为很对,所以一般人都是没有智慧。你看造作的等流上,它有时代的一些业力的病、心理的病。不必说是从前生来,现在的业就反应得非常地快、成熟得非常地快。快到什么程度?前一个小时还在熏,后一个小时已经会了。各种的东西都是竞相效颦,各种的状态由于熏习过多,都会忘记那只是个虚假的分别,还以为这是非常地对。但是,一旦颠倒了以后,只会造成无数的苦难,所以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的状况有非常多的颠倒。
造作等流从现世来看,细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做派、一种服饰、一种表演、一种方式,迅速地就能传播开来。而自身就执著一种不甘落伍、落伍就不是人的这种状况,马上就效颦,很快就能表出来。但是这种表的都是颠倒的、非理的,因此,人都是汹涌地在增上烦恼、在增上邪行。譬如要反传统、反正规,他用一种反面的说法,让人感觉非常有味道、非常奇怪,而引人注意。那么人熏了以后,马上就会这样说,夸张、颠倒,黑说成白、白说成黑、善说成恶、恶说成善等等,让善恶交换位置,让这个心反面去转,然后哗众取宠、突显自我,就像这种,很快就会学会。或者表演自我的各个方面,都是包装、都是显奇等等,这些熏多了以后,一下子就发出来,那种等流非常强的话,就会烦恼炽盛,然后一下子刹不住的时候,他也不是以因果的理去衡量的,而是认为我完全可以超越、可以自由,随便地都可以现行的。那么这样就会导致,那种非理的心一旦强盛之后,人就会疯掉、垮掉、碎掉。再者,人的私欲大了以后,每个地方都是一种搏斗的精神、一种动物园的作风,这种心行上的等流,再发之于身口上的等流,非常地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末世成为业海泛滥。
②领受等流 分十:A杀生;B不与取;C欲邪行;D妄语;E离间语;F粗恶语;G绮语;H贪心;I害心;J邪见
第二,领受等流,十不善业各有二种。
在进入正式的引导之前,先要认识领受等流的业果相。
“等流”,就是指在因果律上,果是与因同类而现行的。这是由无紊乱的因果定律所决定的,通常说“丝毫不爽”。等流有造作习性上的同等而流,又有受果报上的同类而领,这里说的是领受上的等流,这个“受”就是十二缘起支当中的受支。
以两个比喻来说:一、回响喻;二、镜像喻。对着山谷说“喂喂喂”,就领到“喂喂喂”的回响,说“呸呸呸”,就领到“呸呸呸”的回响,不会说“喂”领“呸”,说“呸”领“喂”,这叫“无紊乱”。一一都是这样的同类的回应,这叫“天道好还”,叫“因果法则不会紊乱”。那么,这样领受到与业因同类的果报,叫做“领受等流果”。又像镜像,现一个笑容,领到一个笑容的回应,现一个怒容,领到一个怒容的回应,丝毫都不会错的。这要知道缘起的丝毫不爽。
意义上应当明确,作的任何的善恶业都有相应的回应,称为“报”。报是酬报的意思,立了功就奖赏,这叫以奖赏来酬答你的功行;造了罪就治罚,这叫以惩罚来酬答你的罪行。而且,什么功就有什么赏,什么罪就有什么罚,一条一条的,就像人间制定的法律那样。法律还是由分别心来制的,而天律是一点点都不会错的,尽十方三世所有的世间缘起的海洋里,连一点点都不会错乱,一点点都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变,而发生紊乱的,这叫“天律”。就报应的酬偿来说,它就叫做“报”。
就好比农民,种什么种子有了因,加上水、土、阳光什么样的缘,到了秋天就有果实来酬报。比如在轮回的范畴里,全部都是这样子的,造什么因就酬报什么果。在出世间里,也是修三乘的什么道,就酬报什么果。譬如说,佛有一个“报身”的名称,那个“报”就叫“酬报”,酬报他因地的大心、福慧资粮的圆满,那么就出现了报身,这个报是酬报的意思。那么这样子就理解,缘起律上的酬报法则。
当我们拓开见解之后,就知道无数的恶业,一条一条都有相应的酬报,无数的善业,一条一条也都有相应的酬报,而有漏、无漏等诸种的业,都是如此的。《华严经》就是在无数的恶业中,选取那些过患极重的根本性的十类,然后指示它的等流果,也就是,每一种恶造了之后都会受到相应的果报。那么这里,又举了代表性的两种,因此说,十恶业里每一种都有两类。但是,不是说只有这么两个,而是选它的代表。像后世的菩萨造《入中论》等,或者各个派的教授里要介绍因果的时候,都是这个法则,要知道,它的根源是毗卢遮那佛宣说《华严经》。
再相应于人类的适度的教法,就是以这样根本的十大恶业、代表性的两大果报,来认识业果相的话,这是因为就人间来说,我们都能很真切地发现,有这样的各种命运的相。那么它从哪里来?这个时候就要指示业的由来。如果对这二十个都有非常具体、亲切的认识,那就有了资本,举一反三会知道处处都是业果。而且行为上,不是过去的那种业果愚,像盲人一样的,而是非常清楚地知道,做什么就领到什么,业果是那么多、那么细、那么样真切不虚的,这样子我们会拓开明了的智慧。
“领受等流”。
领受等流,就是种了这样的因,就会发生这样的报应,你在身上一定会接受到的,这叫“反应”。好比今天吃了辣椒,种了胃病发作的因,那同类的病症就要出来,就该你受,你就要领到这个受,而且领到的受,跟你吃的辣椒是同类的反应。“同类”,就表示因果律的不紊乱,种辣椒得辣椒,不会得茄子;种茄子得茄子,不会得辣椒。同样,你种什么得什么,你种杀生,短命、多病;你种偷盗,贫穷、匮乏等等。就像这样,天律没有一点搞反的,叫“天道好还”。怎么说出去就怎么反过来,我在山口对着山谷怎么样说一个声音,我就领到那个相当的回响,出来的回响跟我说出去的声音完全是同等的、同类的,这叫“等”。那么无数的善恶业,任何一种都有相应的报应,而且好有好报,坏有坏报,此有此报,彼有彼报,一点都不错的,都是果与因同类的、相似的、相应的。
“十不善业各有二种”。
那么,这里把无数的恶业归摄成十个代表性的恶业,而在每一种恶业里,说代表性的两种。这是依据《华严经》中的教授而来,以后《入中论》等,以及各大教派的引导文,都是遵循这个教轨而说的。所以,“十不善业各有二种”是一种代表性的表示,不能局限地认为只有这两种。就好比我们对各种病的病症上,会写着“病因如此,发出来的病症是跟它同类相应的”,这叫“等流”,而这个病症举代表性的两种,在药瓶上或者药书上这么写一下,但是也不能局限说只有这两种,代表性是这两种。
然后扩充开来,我们所得到的见解,就要知道造任何一个恶业,都会有要领受的等流果,你那么造了就有那样受的。就好比你应该知道禁忌,得了胃病不能够吃辣椒,你吃多了就胃痛;再接下去,那个同类反应更大,胃出血等等。它所滋生的反应,不是说肺出问题,或者心出问题、脑出问题,而是胃出问题。知道禁忌之后,就不能去做,否则你一做就领,就绝对要领到这个“奖赏”的,而且一点不会错的。像这样,对因果律要发生胜解。
佛在说法的时候举二十个例子。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以一种缘起的愚蒙,认为吃什么东西无所谓的,随心所欲,但是,要引导这个人从盲目走向理智的话,就要给他做十大根本食品、两种代表性症状的剖析。也就是引导他去看到,你吃什么食品就领到什么反应,每一种都是同类的缘起律,无有丝毫紊乱而发生的。那么这样子就跟他说:这是十大根本食品,你吃了A食品,导致寒病;吃了B食品,导致热病;吃了C食品,导致肝病;吃了D食品,胆固醇升高等等,好严重的病都出来了,一一都有这么具体的报应的相。
只要十个大的方面,每一个举两个代表性的例子,很具体地确认到,的确是有这样的大的报应的相,那么这上缘起的胜解一定会生起来。“哦,原来吃什么就会领到什么呀!我吃了辣椒就领到胃疼了;我吃了甜食,你看牙就疼了,这么快;喝了一点酒,就马上肝硬化;吃了这个,就马上血中毒……”这样子二十次非常细致地确认之后,就破掉了缘起的愚蒙,这个见解就开出来了,就知道不能乱吃,吃了就有报应的。而且,不能以吃这个来得那个,而是应该吃真正能够补养身体的营养素,吃了之后身体就好;乱吃,身体就坏,这样就会出现取舍的智慧。
A杀生 分二:a略说;b广说
那么,以下具体来讲述,十不善业的代表性的两种报应,先说杀生的等流。这里是就人间的现象来说,这也是由于我们是人类,这么说了以后,就容易联系,假使说一个旁生的情况就不好体会,就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光人间才有领受的等流,而是各个道都有,它是大报应。
就像你种了一个病因,大大小小的报应都来了,它的反应是相当的。从最开始劣性的反应,当时受的报就很重,你在身上会领到好大的具体性的病苦。好比种了个心脏病的病因,心脏病发作的时候,那是好大,在重发期就是大的报应、大的领受;然后,到了后面还会经常性地一遇到缘就发生了,而发生的就是那一种,不过有轻有重。只要有这个业因,你就一定会领到那些的,而且种子没断的时候,一碰就出来,一碰就出来。唉呀!自从一得心脏病,这一生领受到一百次、一千次等,他老领,这就是缘起。你有那因,你就常领到那个报,直到你把那个业因切除了,你才从报中脱出,此前一定会领得到的。
再说,好的领受等流好不好?好啊,你布施,领的奖太大了,因为《贤愚经》里讲,九十一劫安乐源源不断的。的确是那样,因为你懂得缘起,那个时候缘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福田之门,然后以很殷重的心,至诚地这样种了福,又发了愿。嘿!只要没被邪见摧毁,结果他第一生好富、第二生还富,他不就是老生果、老领到奖啊!这叫“领受等流”,这就很好。你布施,领到富裕;没有什么悭吝心,给人家传播真理,作法布施,那你领到无碍的辩才,领到慧心明了,常常都是聪明利根,老领啊。所以这样的话,你种什么就领什么,那个领奖也是非常地厉害,是这样的。
因此,要知道这只是为着人类容易领解的原因,世尊说法的关注点或者说他的镜头,专门投射在人间这个区域里,给你代表性地说一点点。智者举一反三、举一反十、举一反无量,应该知道这上面的门道的确就是因果律。
a略说
杀生的领受等流果,由往昔造作杀生,而此生有短命、多病报。
杀生在地狱受了重报以后,即使生到人间,还要领受到两种报应,所谓得短命报、多病报。
这就像刚才说的,吃错了东西,得了一种病以后,在长期的大病发作,受得差不多以后,还有后面的余业影响,还要不断地发作,还有那种报,一出来就酬报,一出来就酬报,所以因小果大,非常可怕,它就会无数次重复。到了人间,重烧变轻烧、重病变轻病,还有这样的病状,叫做“短命的病”“多病的病”,这就是业的症状。
对此我们按照引导文分成两段来理解:第一段,如何出现短命报的情况;第二段,如何出现多病报的状况。
b广说 分二:Ⅰ短命;Ⅱ多病
Ⅰ短命
具体而言,有些婴儿方生即死,此等即是往昔造作杀生的等流,以如是故,此等人大多数在多生累世当中才生即死。
短命报,可以看到很多人,小的时候乃至刚刚生下来就死掉了。我们到医院去看,统计一下就触目惊心,很多都是这种婴童,一落地没多久就死掉的。我们从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身边的现象去看,老会听到说“那个刚生下来就死掉了,没活”,或者“又发生了产难”等等。那么有的死于胎中;有些难产而死;有些刚落地养不活,过了一个月死掉的;有些过了三个月就死掉了等等,像这一类,就叫做“才生了就死掉”或者“方生即死”。
有些人认为,这孩子怎么就这么不幸呢?其实这个孩子是从恶道里上来的,得人身的时候,他往昔杀业的作用力在他相续里,一到这个时候,他一发病的时候就死,所以业报病是这么稀奇。而且,这里就跟你说,他的这种状况、这种夭折情形,这个就是前生造过断命的等流。那个时候断掉了一只兔子的命、一头牛的命等等,做了这个以后,就已经有了这个业因,法界要惩罚的。那么,在地狱里面已经无数次,比如在等活地狱里面,就这样被杀,杀了死,死了活,活了杀……就像这样不断循环的。那上面那种杀生病的反应是非常地剧烈、非常地频繁,达到了在短时间里都万死万生。
你要是知道地狱的情况,这人间的事就不稀罕,有什么不可以的?逐渐地从地狱脱出,到了饿鬼,也是死多少次;再到旁生当中,还要死多少次。好不容易爬到人当中,《念处经》看过的话就知道这情况,他过去造的杀业是很重的,那么当他生的时候,那个业又抓住他,没法摆脱,那个业种一成熟的时候,他的报就来了。体现在哪里呢?就是这个命一下子断掉。他原来断过其他众生的命,所以老是自己的命一下子断掉,这个就是过去那个杀生断命的等流反应。好比已经有了心脏病,一触及到那个发病的缘的时候,马上心脏就不行了,或者一下子声音尖锐等等,一点刺激马上就不行了。那个发病不是一次两次,人间的报轻一些,但也够你百次、千次,一到了就有了。这个也是,一受生的时候它就出来了。
以这个缘故,也就是业报的重复性的缘故,在这些人当中就发现,有极大的比例,假使以真实了知三世因果的智慧去看的话,就好比说在上海市,一年当中婴童夭折的情况,比如在一年当中有一千例,在十年当中有一万例,这一万例的夭折婴童里面,比如有百分之九十,他们累代的夭折事件非常地多。其实,他们不光是今生夭折,我们的望远镜不必望得太远,比如从所谓五千年的时间里面,他们可能夭折过五百次。就像这样,每一次一出来的话,有些还没堕地就已经死掉了,或者在人间玩了三天就死掉了,就像这样,那个报应一直追着他。这就可见,因果的同类性报应很强的,这个就够你受的、够你领的了。
因果的繁衍律
“以如是故”,这是理路上的扩展,由此认识到因果法则上的繁衍律。举例来说,得了心脏病,就看到他一听到尖锐的声音,马上心脏就疼起来了,那我们就说,这种人一逢到这种刺激性因缘的时候,他每一次都会这样心脏病发作。那我们就要关注到,所谓的缘起法则上的繁衍,只要因种的功能没有消失的时候,一配缘就出来,一配缘就出来,那么我们拓展开来,一定会认识这一条。
也就是说,过去杀了众生,业种已经种在了心相续中,当业种的功能没有消掉的时候,它一直有滋生的能力,一遇缘就出现了这样的果相。就像种子种下去以后,每一年一遇到缘的时候,春天它就开花,秋天它就结果,每一年都要来一次的。或者你行善,每一世都要来这样的福报,只要它的功能没有被违品破掉,福报没有消尽,就会不断地这样发生果报,这叫做“因果的繁衍律”。
这里在“以如是故”之前,要看到在人间夭折的现象很多。有些胎中死,比如被堕胎;有些出胎死,比如产难;有些刚出生没过几天就死掉,养不活等等。这些短命的现象,要追溯它的因的时候,当然它不会没有因缘就发生的,也不会以不同等的因来发生。那么由此去推究的时候,它一定是往昔造了断命的等流。也就是,他断过有情的命,比如一把钢刀捅到牛的脖子上,让它死掉。那么这样业果回返的时候,这个业报出来的时候,每一次就出个断命,每一次就出个断命,所以,这一定是他往昔造作了断命的等流。
以此缘故,再推的时候,你看,他既然一听到刺激的声音,就心脏病发作的话;那就可见,这个心脏病人在这种情景之下,大多数时候就会发心脏病的。那么同样,这些短命鬼,既然一遇到生就有断命的现象;就可以推知,他在好多世当中,常常是一碰到生的时候,就好比种子碰到相应的季节就发一个果,他就发一个死亡的果。也就是,那种唯识变现的法则决定,他过去熏入的是一刀杀过去就死亡的非常惨烈的相,那么这样的业种熏下去以后,从恶趣出来,每一次都要演这个影片的,所以一碰到受生、要取得生命的时候,就得不到、活不了。也就是一到了那个时候,就自然以那个业的力量,就会显现一下子死掉。
像这样就要知道因果的繁衍律。只要他这个杀业的功能没有消除,就好比种子的功能还有一样,所谓的“受生”,就好比缘触上来了,那么就在那样一个时间里,一受生就死掉了。这种现象非常地多,也就是在那些短命鬼当中,占绝大多数,比如百分之九十八,他们都是在多生里面就是这样的遭遇,比如几百世短命。那么就像这样,就会确认到这样的法则。
有些人还感觉难以理解:怎么那么多世做人就老是早死?怎么就从这一世是短命鬼,就能推出好多世一直都做短命鬼,而且刚生下来就死,老是那样呢?
是可以这样推的。比如草原上的草,除去被火等的缘烧坏种子的那些之外,你看那一岁一枯荣,每一年春天又长出来了。山坡上无数根的草,其中有非常大比例的那些草,都是去年也生过,前年也生过,再前年也生过……每一年到了春天这个季节就绿了,就在那个时辰。而且,我们通过地理学去算的时候,就在那个节气的时候它就出来了。就像这样,只要它的因种没断的时候,你就可以推断,其实在无数年当中,它都是“春风吹又生”。直接可以推断,实际这种现象发生过无数次,因为它的因种一直在的缘故,因此,每逢这样的季节,因缘和会的时候,它就要发一次的。从目前你看到了这样一个草,是从它相应的因来的,又推出这个因的流很长的话,你就会知道,今年草原上大多数的草,其实都发生过无数次同样的果报的现象。
思考题
1、(1)结合譬喻,解释“领受等流果”的涵义。
(2)每种恶业只有两种领受等流果吗?这么讲的必要是什么?
2、(1)有些婴儿出生不久就死了,这是什么报应?
(2)如何推知此类刚生即死之人,大多数过去多生中也是才生即死?
qianxingyindaowen166-yyg13
Ⅱ多病
如是,有人从幼小时起,便被多类疾病折磨,并且从老至于死边,病恒随身而不舍离,此等都是由往昔造作杀生殴打而在此生成熟业报,因此在得病时,我们的心念不必放在诸多临时性缘的对治法上,而应当对往昔所造的业修忏和追悔、受律仪防护,还要对恶业的对治法——修善灭罪等励力行持。
短命是较强的反应,也就是直接命根要断的,有的没那么强,出现的是多病的果报,这是由于过去造业的时候有轻重程度不同。比如有的是犯究竟罪,直接一刀捅到那个动物的喉间,一下子把它的命断掉了。但有一些是属于帮凶,或者他只是想杀但没杀成,或者切掉了一只脚等等,像这一类,当然他的报应上反应稍轻一些。也就是等流的那种症状,转成一种多病性的惩罚。那么这种我们可以看到,它就是伤生害命、摧残生灵等等较轻度的业的症状。
对此以下从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业果相;二、其原因;三、处理的途径。
一、业果相
这里先要揭示一种业报的现相。就我们人类的情形来看,就会发现人的健康程度非常不同,有些人一生没病,有些人一生都是病。那是什么情况呢?就看到很多人小小的年纪开始,今天打针,明天吃药,后天做手术,非常多的病在那儿逼着他。为什么命运多舛,是这样子呢?实际上过去有杀生的业,那么在做人的时候,就像发了高烧之后发低烧,到了那个时间,不是彻底断命根的那种报应,而是有支分的罪,或者有做帮凶、切手、切脚、捶打等等的那些罪,结果在他身上业种一成熟的时候,就出现同类的反应。有些表现为得小儿的这种病、那种病,好多的,而且感觉难长大,身上非常苦,这种就是病的现象。这里以童年和老死的两段作为代表,来揭示一生多病缠绵的状况,这是一种业病。那么老了以后,各种的病都降临,一直到死的最后一刻,病都是不离开的。
二、其原因
这种情况,是因为身体没得到营养,还是什么原因呢?他很小就有那些病了,不知道业的状况的时候,医生是没有办法解释这问题的。不能光凭一个唯物论,说他父亲的基因、母亲的基因有什么问题,然后出来之后物质的成分有什么问题等等,不能这样解释。其实是他的心识相续,由于原先造了业,业种已经播下去了,之后不断地发展果报,到了今生没清理完,忏悔他也没作,因此就在小的时候,这个种子又发。这就叫“缘起律”,十分地难信。
世人已经被各种颠倒的见解搞糊了,就好比心像一张白纸,涂了各种颠倒邪论的染料,结果就看不清楚三世是怎么缘起的。其实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个就叫“无紊乱”。就在这个点上,这一世他是受余报,那个杀业的种子,到这时候又要结果、又要结果。这回不像前面那个很重,它是较轻的,但是这出个病、那出个病,三天两头地病,一直被这个病逼着没法摆脱的。什么原因呢?他是业在控制,就按照业在运转的。业没消之前,他老是这样子的。
这里只是就童年和老死之间,两段反应非常明显,让你认识,实际不仅仅是这样,这里的说法都只是表示一下。也可以说,很多人一生当中病缠绵不断。有一些是阶段性的,在某个时候突然之间就病一段时间,但也会好个两三天;或者前半生有病,后半生没病等等,这都是业的具体反应。总而言之可以论断,所有的这些都是杀生业的领受等流,由于做了那个不好的事情,就有不好的业绩,然后该你受刑罚了,然后你领到的就是这些同类的反应。
这样就明白了这种状况的由来。也就是在过去生当中,曾经做过杀生或者殴打等的伤害生灵的行为,那么以这个业到了成熟位的时候,它就在身上不断地出来,这个叫做“现行”,是果报的现行。现行有两种,如果是心理状况的现行,它就属于出同类的心态、业行造作的状况,那个也是同类的现行;这个现行,指到了成熟位,果要现行的,直接就出来了。那种病痛非常具体、非常难忍,一个一个会出的。就好比感冒的因素一积聚的时候,现在已经感觉鼻子有点不通,头有点烧;到了晚上的时候,一阵一阵地烧,那个就是病成熟的时候不断地在现行果报。切近的知道了,远的也是一样。从前当屠夫,造了杀业,他当时那一世的时候就发现身体不对了,后来堕地狱,经过多生累劫以后转到人当中,他老是不断地出这种状况,一阵一阵地成熟,这个就叫做“业报的成熟”。
三、处理的途径
我们要知道,缘起贯穿在一切的事相上。它也有本有末,本是它的根源上最深层的层面,末是它外现的层面。那么缘起一路升进有好多层面,现在我们先放在业感缘起上面就可以。那么要知道,一切都是由业决定的,人间的这种短命多病的情况都是由业决定的。就我们切身来说,短命在自身上没有,如果你已经有了,那也不用跟你说了,因为你已经不在世上,那么现在更多的,就是每个人身上有很多的病。这到底只是一种纯生理现象,还是说业决定的呢?那么按照缘起来说,要知道它的主体就是业决定的。
当然,如果你说我衣服没穿好、食物吃错了等等,有各种的情况,那也是属于一分业。它是属于四大上面没注意,由于愚痴,乱搞一通,这个业是它其中的一小点。但是,我们从整个大的业感缘起上面来说,就应该要注意到,它有一个非常巨大的现象。在那个巨大的体系里,像这种吃错一点或者走路摔了一跤等等,或者受了一点风,这些就是属于边缘上的一点点,但是它也同样是一种业,是边缘上的一点点。
我们一个修道的人,更应该关注到很长的业感缘起之流。前世造过无数的业,这里面杀、盗、淫什么都造过,在这上面由于有业的原因,会呈现出各种果报的相。其中表现在身体上,也有多类的病状。所以,佛在经典中也说,病有好多种,有业的病,有四大不调的病等等。那么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生当中,从小到老疾病缠绵不断,是这种情况,就要知道,它就是由往昔造了杀生、殴打等的这种恶业,到了成熟的时候,就会有一阵阵果报的现行。那么对此,如果因不知道,然后做法不对头,那就没什么效果,白费劲,因此,这里的教诫就是,已经明白了它的原因以后,正确的途径要在它真实的因上扼断或者对治,才有解决的办法。
这个地方又要知道,要去掉那些没用的事,要尽量去做那些有效的事,因此,在非因上不要去做了,在正因上就要努力去做。非因指什么呢?就是说它不是纯粹四大上的问题,也不是什么营养不良。因为营养不行了,所以要杀一只小鸡吃吃、炖点土豆,不是这问题,这只会加深,实际上就是过去的杀业。因此这里就说,心思不要放在很多临时性缘的治疗的方便上、解决的方法上。
所谓“临时性缘的对治法”,比如给一点麻醉药,或者让你吃一点补品,稍微舒服一点等等,有一种临时性的。这些现在的人很会做,也会搞一些外表,但是过后不解决问题,这个是属于医疗上的。再说,到那边找一个大仙或者什么的,说他怎么搞一下的话就会治得好,这些也没办法。也不要想,因为吃得不干净、用得不干净,惹怒了龙、树神等等,然后加以惩罚,所以为了赔礼道歉,到那边去说一说、修一修、供一供,也不是这样。这些都属于临时性、暂时性对治的方法,因为因不在这上面,做了也白做,也没有效果的。
那么因在哪里呢?就是前世造的杀业。因不切除,这个病不但今生,来世还要受。因此,对于前要忏,对于后要戒,就是忏和戒两个,叫“悔前戒后”。对于前面的要悔,感觉那个做得不好、颠倒,这个叫“悔”;对于后面要戒,就是断相续,要誓受律仪,将来再也不造,这样防护来断掉它的相续。忏,就是要否定掉前面、要悔掉;戒,就是切断后面,所以这叫忏和戒或者悔和戒。那么以此就能控制住恶业的发展,这就是真实地在病因上扼制住。然后,要对于修善、断罪等非常地努力,尽量多积功德,尽量改过除罪。那么这样的话,真实的因上伏住了、断掉了、消弱了它的功能,这样才会有好转的,这就是缘起的理智。
B不与取 分二:a总体认定;b论非理求财无利益
a总体认定
不与取的领受等流果:由不与取故,受用匮乏,或者若有少许一些受用,也会由强夺或盗窃等,而成与怨敌共财(法轨)。
领受等流就是,发出去什么就收到什么,果和因之间是同类相应的。过去做了不与取,比如偷取、窃取、骗取等等,那么这样是一个非义之财,因此,它的报应来的时候,就会感召受用贫乏,或者即使有一点受用,也是会被夺走、偷走等等,成了跟怨家共财。这个“怨家”,就是过去曾经盗过别人,现在反过来被别人盗,中间结怨了。
所以,这个法界里没有什么占便宜的事,凡是非理的途径,取得的任何的东西,都最终被剥夺,而且还要罚款,这就是法界治罚的规律;任何顺从正理的行为,都给满足,而且加倍奖赏。这一条我们可以具体地从方方面面去思惟,报应的规则就是这样。过去骗过,现在被骗等等,就是这样的同类法则。那么,从前跟人结了怨、欠人家的,就要还给人家,这就是报应。
理路承接
这里的理路,是先由因果正理,立定来决定行为的宗趣;再对此详细阐述,直至生起定解;由如理地抉择,发生如理的行为。
这里要确立一个“布施积福”的宗,也就是通过非常强大的显示,世间非理的道再多、再大地精勤,也不如正法如理的道上极小的修积,原因是前者非因,无数个非因也不会得到丝毫的果,就像无数次地煮沙也得不到一颗饭;而后者是因,煮一碗米就得一碗饭,因此远超前者。所谓赫然显示,就是那种盲目地付出,即使达到须弥山王那么大的勤作,比如从早到晚费尽心思、口舌,身体不断地运行,从早到晚昼夜不息一直干到死。不但如此,活过来再干,还是奋发勤勇,昼夜不息,干上千生万生。就像这样,如同须弥山那么大个量来奋发精勤。而后者只是举手之劳,比如在三宝田中供一盏灯,却远远超过前者。也就是,按照非理的道,即使做死了也是零,而且出现大赤字;后者顺手拈来也是大福德,贤愚的差别实在太大,因此要学好因果。
b论非理求财无利益 分二:Ⅰ略说;Ⅱ广说
Ⅰ略说
所以,现在诸财物受用匮乏的人,也是精勤如山王许做,不如积福如火星般好。
“所以”,就是以此正理,要承接上文。上文说到因果律中确然不拔的规则,凡是不与取,所感召的只有受用贫乏。这个不与取,就是强取、窃取和骗取,包括一切非理寻求财富的道。今天社会上都是这种情况,要么直接地以强力来夺取,要么以宵小之技来窃取,要么动一些邪慧、邪计来骗取。
那么,法理决定了,假使这样不与取,只会受用贫乏。现在你已经落在贫乏当中,却还要行在这样的非法盗窃之路上,那越勤作不是越增加贫乏吗?相反,布施是正理之道,它是感召受用丰裕的因,那么做一点,也就得很多受用了。因此,正理上的举手之劳,超过非理上的干死了。由此我们确立行为的宗旨,就是再怎么也不走那种非理的道,一心从奉献来得福。
为了进一步彻底地在这上引发定解,以下再从正反缘起的道上作清晰的抉择。
Ⅱ广说 分五:一、思惟非理之道毫无利益;二、思惟如理布施受用无尽;三、决定行动路线;四、思惟此方积福有大希望;五、思惟此方非理精勤大失所望
一、思惟非理之道毫无利益 分二:(一)总明其义;(二)具体观察
(一)总明其义
自己若没有前世的施果——于财物受用的主宰分的话,此生发大精勤也无利益。
如果在自己身上没有前世布施的福果,对财物和受用没有一个主宰分的话,那么今生纵然发起多大的精勤,也不会得到一点利益的。
这里要体会自然与勉强的差别。“自然”有很多层面,这里指业感缘起的定律上法尔因的意思。假使有前世布施的福分,那当然到了今生果熟的时候,自然就拥有对财物和受用的自在。假使前世没有修过这分福,今生没有福报的呈现,那自然就没有这个福分,你再怎么勉强努力,想凭着各种侥幸求财的路,也是毫无利益的。
譬如农民春天种下了种子,而且经过水、土、阳光等的滋润、开发,那么到了秋天因缘和合成熟之际,就自然会拥有果实,以及享用这个果实的福分。假使从前那个春天的季节没有播种,在那个相续的过程中,没有水、土、阳光等的培植、滋润的话,光是在秋天,想凭着再大的妄想和努力,也不会出现一个果子和受用果子的福分的。因此,万事从缘起,都要遵循缘起来得果的,单凭着妄想非常勉强地作这种非因、非时、非处的事,是毫无利益的。
(二)具体观察
也就是按照大多数土匪、盗贼每每时中所得的财富来看,如是众多得到的话,连整个大地难以容纳的量也都存在,然而贼匪的一生一切所做的最终,只有饥寒而死。如是经商、食信财等有几许财货也见到不得利益。
如理和非理的差别,就是遵循和不遵循天理的差别。遵循天理,按缘起的定律来说,布施才能得福,不与取只能得祸。天理是公平的,而所谓的非理的途径,就是不按天理去做,不是以付出而来得到,却是凭借着强取、盗取、骗取的三大途径,希图一夜之间暴富,不必付出就骤然得到。我们去考察这样的非理的途径——三大手段,究竟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看那些强盗、窃贼,大多数他们都是妄想通过这样的手段、强力窃取等等,就能一夜之间得到巨大的财富。的确,按照他们每一次这种奸心巧计等等的途径所得的财富来看,一次就得到百万、千万等等。假使真能这样得到,常常能保有的话,恐怕连整个大地难以容纳的量都会有的。但是,我们看这些做贼、做盗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所有所做的最终只有一种结局,就是饥寒而死。
同样地,再看那些经商、吃信财等人的一世。经商就是以诈取为代表,信财也是骗取。那么这样子,在世间、出世间两种欺骗的道上,无论暂时获取多么大量的财富,也是一点利益也没有的。奸诈的经商,走的是不义发财的路,一次性卖假货等等,骤然暴富百万、千万。假使确实能这样得的话,那恐怕美金堆得充满了屋子。实际上,这些不法商人的下场,就是沦为乞丐、破产、跳楼等等。佛法上吃信财的也是诈现功德,或者巧立各种的名目,为人作佛事等,以此得到很多的信财,最终却落得极为悲惨。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走不法路线的人,往往也没像你这样说的最终饿死等。
这里用“大多数”来作简别。也就是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前世修福过深,这一世临终不一定饿死。然而,他这个结局是过去的福报,而今世所做的一切偷盗,将到来世落入饿鬼,或者在某一世必然有贫贱等的果报。再者,有些改了从良,前面做奸商等,后来做了好人,由于他及早地改过、忏悔等,也不出现饿死的结局。此外,必然以不与取为贫贱之因的缘故,积的过后福报消尽,当然大多数就是饿死等的悲惨下场。
总结
从抢、偷、骗的三大现象来看,就是说并没有拥有财富的福分,前世未布施故,然而,人以私欲想通过非理的途径,似乎能侥幸发财。实际上,这些不与取是贫贱之因的缘故,再多的非理的运行,也只是增上他的贫贱。最终落到福尽而死的那个地步的时候,会看到跳楼、饿死,或者得其他的怪病等等。总而言之,这三类人大多数在当世的收场,就是大负业债、花报现前,很早就现前了饿鬼的相。除此之外,这一生所作的所有的努力、所有的经营,只不过是做了倒霉功而已,这真是愚人而已啊。
二、思惟如理布施受用无尽
相反,如果自身上有个往昔施果的话,很多人没有做少许精勤,也有一生都不离的受用。
正面要看到,在这个人世间有很多具福报的人,会发现他们躺在那里,根本不要用一点点的勤作,一生却受用不离,也就是,吃的、穿的、住的样样都有。这是由于有前世布施的福果,在今生成熟之际,不必用什么劲,样样美果都呈现在面前。
这好比春天已经在瓜田里种了很多的瓜,而且经过了辛勤的努力,因缘聚合,到了夏天成熟之际,睡在瓜田里,左边也能摸到瓜,右边也能摸到瓜,都是送上门来的。这并非有什么不公平处,果实熟了就送上门,这是天理。前世修福就像春天种了瓜,而且作了耕耘,今世享福就像夏天有瓜吃,一点都不缺,在那一个夏季的六十天里,天天都有瓜,天天都很清甜。
三、决定行动路线
因此,如果想能否来受用的话,需要在供施上努力。
“因此”,就是由正反两方面缘起的认定,反面是百分之百的无用、吃亏,正面是百分之百的有用、得利益。那么这样,由于理上极其地断定,因而发生了因果律上这一分的胜解。自己想:能不能来受用呢?只有一条路,就是上供下施。因此,唯一要在这正理之路上非常地努力,这样子做,做一分得一分。
在非理的路上无论做多少,哪怕做得像须弥山王那么大的精勤,也全部都是无用功,所有做的都是徒劳无益,收获的只有恶趣的苦果。而在正理之路,无论你做多少都有利益,而且天理的奖赏是非常地大,叫做“一本万利”。因此,在这样的极端的显示之下,我们应该确认,要在这样的供奉、布施上努力。比如想夏天西瓜能不能来呢?唯一地春天要在瓜田里种瓜,在种瓜之外的任何其他非因的道上,无论做多少,夏天连一个瓜的影子都不会有的。应当这样获得缘起上的理智、见解,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欲,而投入到正道的修行当中。
以上决定行动路线是从总体上来说的,无论哪方世界都是如此,如理求财的话受用不尽,非理求财的话苦果不尽。但是就特别的来看,在我们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个阶段,它的那种业报的成熟度是非常地强,因此,又要特别地就这样的正面和反面,看到很大量的正面和反面果报的相。由此就会触目惊心,而进一步加深这样的信解:一定要好好地在这样的三宝福田里作供养,在众生这样的苦田里作布施,这样的话,的确走的是真正的康庄大道。
四、思惟此方积福有大希望
南阎浮提是业增上地,这里上半生所造的业,大部分都在下半生成熟,而且如若得遇一殊胜福田的话,会成迅速成熟。
南瞻部洲这个业增上地当中,上半生造的业,大部分在下半生就成熟,而且,若能值遇一个殊胜福田的话,迅速成熟的也会有。
这里要思惟总和别两个方面。总,是指我们这个世界为业增上地,就是业的高效之地、高能之地,“增上”是高效、高速的意思。譬如众多的田地当中,虽然都能生果,然而有一些土地肥沃,具有高效性。虽然十方世界都是集业感果的世间界,然而如同诸多经中所说那样,南阎浮提属于业增上地。也就是在这个刹土里面,人们由于总体的因缘关系,造了什么业就能够快速地成熟。它表现在,上半生作的那些业,大部分在下半生就开始成熟了。在总体认识之后,我们就要知道,在这里如果能够争取这样一个时间和地方的优势,之后积福的话,就能迅速转变命运,如同袁了凡居士的公案那样。
再者,在这个积福快当中,有快中之快,也就是要知道,遇上殊胜福田的话,能够迅速地成熟果报。这就是一个高效的田地、高效的时节,又有高效的助缘力量的话,就能高速地产果,因而大有希望。
以一则古代公案来证明。在隋朝年间,终南山有一个圣者普安和尚,凡是他到的地方,都来了非常多的信众,如同云集一般,大家都争相地设斋饭来作供养。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叫“大万村”的地方。村里面有一个穷人田遗生,他的家庭非常地困难,穷得四个女儿连衣服都没有穿的。大女儿华严知道圣者来了,她心里非常想供养,但是没有一点钱财,只有两尺粗布,自己很感伤,实在太穷,现在连种福都没有条件。
正当她伤心的时候,忽然见到房屋的屋梁上面,有那么一团杂乱的禾草,她就取下来看。结果在这一团杂乱的稻草里面,得到十粒黄米。她把这个米的糠秕剥掉以后,心里想:假使拿这点米和仅有的粗布给僧伽作一次供养,那有多好!她就想应该这样去做。但是她没衣服穿,白天没法出门,她就等夜幕降临。天已经黑了的时候,她就身子匍匐在地上,这样子很缓慢地爬向僧众的住处。
快到僧众住宅的地方,她就从远处远远地把布抛到了僧众的房舍那里,又亲手拿着十粒米恭恭敬敬地放在饭桶当中。之后心中祈愿:“我以前世悭吝的罪过,今生是这样穷苦的报应,现在我在佛前忏悔,求佛哀愍摄持,我以这微薄的物品供养僧伽。假使我能从此之后消掉贫穷的果报,就愿这个饭器里的饭都变成黄色的!”她这样作好了祈请,就流着泪返回了家里。
第二天早上,僧众饭器里的五石米饭,果然都变成黄色的了。僧人们都感觉奇异。人们知道这个事情的缘由以后,感叹不已,有很多的善人就发自内心地解囊资助,这样来救济华严女子。后来她也出家学道了。
这里就可以看到,南瞻部洲业增上地的特点。像华严女子,借着僧众这个殊胜的福田,她有很殷重的善心和发愿,非常坚信因果,坚信僧众福田,这样子就是投了十粒米和一点粗布,就转变了她的命运。她就脱贫致富了,而且能出家修道,成了尊贵之身,这是非常明显的事例。
思考题
1、多病的情形是怎样的?它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才能有效地解决?
2、(1)“论非理求财无利益”,所要建立的宗是什么?证成的总理路是什么?
(2)什么是非理的求财之路?结合实例观察,在这上精勤的结果如何?
(3)有的人没做任何精勤,却一生不缺钱财,它的原因是什么?
(4)我们想要求财该怎么做?
(5)相比于其他世界,在南瞻部洲造业有什么不共之处?
(6)结合实例思惟:怎样能够迅速脱贫致富?
qianxingyindaowen167-yyg14
五、思惟此方非理精勤大失所望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以此缘故,欲想得到那么一种受用后,对于狡诈地经商或盗窃等不与取勤行的话,真的是“所欲所行背道而驰”啊!
这里普贤上师话头一转:以这个缘故,欲想得到一种享受,心中以邪慧想到一种快速致富的途径(这个邪慧也自以为是,认为这样子能高效、能够速成),那怎么办呢?就是用谄诳的经商手段,或者盗窃等的非法途径,认定了这样子是能够迅速暴富的好方法。有了邪的胜解以后,就发生了邪欲,之后邪勤,非常勤勇地来做。真的,这就叫做“干的和想的南辕北辙,所欲与所行背道而驰”。
那么这里就要看到,众生内心的胜解、信心、欲、勤的颠倒之相。胜解是发生邪的胜解,就以为没有什么天理,可以凭着自身的阴谋、巧计、手段等等,迅速地达成攫取财富的目的,非常相信这样的门道,这就是邪的胜解、邪的信心;之后发生很大的欲,就想在这上奔;然后,就在一生当中不知悔改地颠倒而作。
这就像一个心的动车,走在一个颠倒的轨道上。心愿是想:我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地得到大量的财富。拥有小车、豪宅等等的高级享受,有各种的五欲、名位、女人等等,做这种富翁的幻梦。然而以这个欲想,邪慧采取的是一种颠覆天理的非法之道,根本不是符合天理的能够发生财富的缘起。然后,他邪慧的军师控制了心,这样作了指点以后,他就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这样子的一种途径是可以致富的,在他的眼前显现出一个非常大的美景。之后充满了幻想,采取这样的手段,奋发而为。那么实际上,他的心的这辆动车,就是走在一个真正的饿鬼之道上面。
天理说不与取是贫贱的因,而南瞻部洲就是业的高能之地或高效之地,那么在这样的高效地里面去颠倒轨道而行,那当然完全跟他想速富的愿望相反地,走向速贫之路。也就是,这些人盼望着财富值能够迅速地升级,而所做的是使财富值迅速下跌的事情,这就是背道而驰。
这辆高铁奔向饿鬼的速效之路,他的结局以下再详细地指示。
(二)广说 分二:1、远观长远来世的结局;2、近观现前今生的状况
1、远观长远来世的结局
即是多劫之中深陷饿鬼道中不得解脱。
远程的看法当然非常明确,今生造什么因,来世到哪里去。那么今生所修集的就是这种,为着满足迅速享乐的目的,而采取非法的不与取的途径,因此做的就是狡诈地经商和窃取等的偷盗的业。那么这样子,以这个业果愚无明的邪慧指使,发生了不与取业上的精勤修集,自然结业深重,死后就真的迅速地堕到了饿鬼贫贱的深渊里去了。真是大大地与愿相违,那个是落到了真实的赤贫区里,百年不闻浆水之名,多劫当中难以翻身。
这样就明确,在这样一个业的高能之地,种的是饿鬼贫贱的因,这辆动车运行的结果,是迅速地落到赤贫当中,与他的梦想大大相反。他想是很快富裕得像天堂一样的,而结局是很快就落到那个穷困潦倒的饿鬼里面,连一点水都听不到的,什么吃的、穿的、住的都没有,在无数年里不断地盼望、找寻,却丝毫不得。
2、近观现前今生的状况 分二:(1)灾祸现前的苦状;(2)稍具受用者的苦状
(1)灾祸现前的苦状
并且此生最终也将成业殃临身而渐贫渐坏;
且不说来世堕入贫穷的深渊,就看今生是不是有快乐可得呢?其实,这样一个业的高效之地,很快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正如同前面所说,前半生造的业,大部分后半生成熟。秋后的算账,就是在果报之前已经出现了花报。如同种子成熟,首先开成花,再来结果,花果是相当的,那么在落入饿鬼深渊之前,先来一个人间饿鬼的前相。也就是到了此时,业报要成熟了,人间发生了越来越穷、越来越不好的境况。
(2)稍有受用者的情况
假使有那么一点受用,其实也将会有这样的情形。这种情况要从因和果两方面来思惟:一、因上认定苦相;二、果上结成花报。
1)认定苦相
或者虽有少许一些受用,也于彼受用不得自在;再者,以自身悭吝的因素,随有多少财富就有那么多的缺乏感,及“未得到”的心越来越大;又有受用成为积罪之因等。有受用却用不上,如同饿鬼看着宝藏一样。
这里让我们去观察,这一类非法求财者,假使稍微得到一点受用,在他身上会完全成了苦的因素、苦的状况。这里举了三个例子,表明有受用但用不上的情况。三个例子:一、有受用却不得自在;二、悭吝只增上匮乏感;三、受用成为罪业的因素。
一、有受用却不得自在
“或者虽有少许一些受用,也于彼受用不得自在”。
因上是不合天理的途径,造的是黑业的缘故,因此在受用上发生极大的障碍。
像这样无理地强夺、窃取,自然不是属于他的,以为以侥幸手段能抢夺在手、骗取在手,实际上就是眼睛看一看而已,再怎么也没办法握在手上的。天的惩罚就会使得他被别人抢占、盗取;或者在金融风暴中一下子就失掉了财富;或者他的这个受用莫名其妙地就会投资在其他地方,一直都没有办法拿在自己手上。反正有一点什么资金,就会被消掉、偷掉、夺掉,或者就投到别的地方而受用不到。就像这样,过去凡是发不义之财的,老是会散掉财、得不到,不管怎么样随有随消的。
那么今天换汤不换药,表现为一种新的非常综合的商业共业形势,然后天律惩罚的时候,同样有一种相当的报应的相。总是泡沫一样的,或者一阵风就刮掉,或者刚刚骗取到的时候,又被别人骗去了等等,这就叫做“于彼受用不得自在”。
二、悭吝只增上匮乏感
“再者,以自身悭吝的因素,随有多少财富就有那么多的缺乏感,及‘未得到’的心越来越大”。
对此要从两方面去认识心理的状况。
如理的心和行为都是很正的、很顺的,而且必然富足的,天理就决定了只有奉献才能获得。当心打开来的时候,对自己是知足,对他人就是勤行施舍,这样是一个奉献的心。自身上面是抓得不紧的,对他人方面是放得很开的,那么这样,自然会增上满足感。单从知足一分来说,总是“我够了,这个就很好了。”那么这样富足的心是越来越大了,到哪里都很满足,一点点就很满足。最后发展到全然拥有,手上一点都不必抓,却是一切都是属于自己的,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这样的知足之心越来越大、富足感越来越大。再者,加上奉献的话,那就是对别人越作越多,对别人作奉献、作布施感觉根本不足,无厌足的,不断地去作。这就是如理的心和行为,它是善的范畴。
而悭贪的恶心恶行,自身就不知足。对人,“我不给的”;对自己呢,“啊!给我给我!我要拿过来。”总而言之,自身的贪欲很大,要得到多少的富足,之后不顺天理,用非法的手段去窃取。那么这样,是一种悭贪的恶心的状态,什么都是牢牢抓在手上,不舍得放出去。这样不舍得放出去,就没有一个富足的感觉,反正只要有一样没抓到手上,就认为没得到。像这样,拥有多少的财富,都感觉“那个还没得到,我还要拿过来,那个还没得到。”就像这样,不断地有一种匮乏的心。而且,“我没得到,我还没实现,这个我还没得到”等等的这种未获得的心越来越大起来。
这个满足自我的悭贪的心,确实非常地奇怪,老是觉得“我还没得到,我并没有实现自我,我没得到我渴望的东西”,他是反着起一种颠倒的心态。因此,他越是得到,越认为“还有更好的,我还没得到”,等到那个有了的时候,他又认为“这个我不满足,那还有更好的,我还是没实现自我”,永远没实现自我,而且没实现自我的心越来越大了。这在各个方面都一样,求名、求位,这里指求财。那就是,得了十万,感觉“这么一个宝贵的自我还是没实现,因为别人还有百万、千万”;当得到百万、千万的时候,看到别人得了亿万,感觉差得远了,又是觉得“我还没得到,还没实现自我”。主要原因是,真实的富足来自于奉献。
那么这里要顺着前面普贤上师的指示,就是说他为了自我得到很多,然后开始行动的时候,就是用骗取、窃取、索取、强取的手段去做的。那么,以这样一种病态的心的运行,就会发生这种心理的病态。
三、受用成为罪业的因素
“又有受用成为积罪之因等”。
当有了一些钱财以后,就用在享受五欲、喝酒吸毒、打猎杀生、赌博、玩女人等上面。这样的话,那些就成了发动五毒、集聚十恶的因素,实际一点点真正的内心的安乐受用也是没有的。
“等”字包括其他情况。就是指因缘非常乱、颠倒,因而他从心到身,从自身到外面所感的果报的因缘等等,全都是颠倒的。举了三个例子,实际上有全方位的、无量无数这些邪的报应,都会上身的。
“有受用却用不上,如同饿鬼看着宝藏一样”。
总而言之,这种不该属于自己的却非理夺取,他是怎么也用不上的,因而,使得自己就沦为像看护宝藏的饿鬼一样的情形。
这个譬喻有多方面。比如,那个眼睛看着宝藏的饿鬼,不可能得到一点一滴,那是人间的金银财宝,眼睛可以看看,却丝毫得不到,也就是虽有财富,丝毫也没办法自在地使用;再者,只会越来越增加他的渴望,越来越觉得我要拥有它,越来越觉得我没有得到它;或者完全成了苦的因素。
2)结成花报
所以表面上似现多财的人们也若善加观察的话,其受用中若没有用于此生来世安乐之因的正法上,或衣食宽裕的用途上,那比穷人还不如。仅从现在起就来临的诸饿鬼等流,即是不净的施果。
由以上业报现相的关注,我们会发现,那些表面上现似有很多财富的富人们,他们真的有很富足的受用而很幸福吗?实际上善加观察的话,假使他们的受用没有用作法和生活的话,也就是没有在这个受用里取出一部分,投在现生来世安乐之因的正法上,也没有用于宽裕的生活,在吃、穿、用度等上更加有一个宽裕度的话,那就紧紧地抓住这些钱财,而不作用途,这样的话比穷人还差一级,从现在已经来临了饿鬼的等流,这是往昔不净布施的果报。
这里要从五个方面认识假富翁的贫贱之处。光是一种索取的心理,加上业果愚,非理而为,它给人的内心造成什么影响?就是会制造饿鬼的等流。
一、人
这个人叫“相似富翁”。本来富翁是富足者,他看起来也像是拥有很多的财富,比如有多少资产、存款,或者硬件设施上有很多的产业、房子、车子等等。
二、做法
做法上,他以悭吝的执著心,这些财富既不用于佛法的经费,也不用于自身宽拓的生活。那么这样,等于那个悭吝的执著完全抓住了他的心,使得他有也没法使用。
三、身份
身份叫做“穷中穷”。表面的富翁实际比穷人还要穷,因为在外在的财富上有等于没有,和穷人有什么两样呢?光是看着整个屋里充满财宝,却一点用不到。那穷人走出屋去,锦绣山河、虚空大地、花草园林、高楼大厦,他也全可以看到的。再者,从内心上,悭烦恼很重,舍不得花,心紧缩无比。那么这样子还不如穷人,因为穷人他还有快乐、有善心,有一点吃一下,快快乐乐的,还能做一点布施等等。假使丝毫不用于佛法和衣食上,那当然就更差劲,所以叫“穷中之穷”。
四、状况
这种状况是病态,他的实际情形叫“花报现前”。也就是不要说等到来世,在现在已经出现了饿鬼的等流,身上已经来了。
这个饿鬼等流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前面所说的,以不与取的业那当然感召饿鬼的果报,在等流上就有受用贫乏,以及假使有一点也与他者所共,被夺、被抢、被骗,而自己没法独立地拥有。那么现在已经来了,因为受用贫乏,被强大的悭烦恼控制了,没办法去用,这是有业的障碍,受用上非常地贫,一点都用不到。再者,非常地贪,有多少他还想要更多,那么这就一直处在一种饥渴的状态里。再者,所拥有的这些财富自己得不到,徒然空手,或者与他所共。因此,现前已经来了饿鬼种类的领受等流。或者说,从自身的这种状况来看,会感得越来越贫贱。越来越不布施,就越来越没有所得,而心越来越有一种没得到的感觉、空虚的感觉,整天就是在一种饥渴的状态里,在一种一点都没法享用的状况里,这叫“花报现前”。
五、缘由
这种情况是过去作不净布施的报应的相。所谓“不净”有多方面,譬如说在心上,虽然布施,但是内心有很强的悭吝之心,迫不得已才给一点,实在就是不愿给,或者给了又后悔。这都是在布施的当中有一种鬼的心态,一种悭吝的烦恼鬼在起作用。那么他也布施了,因而现在还有一些东西会到手上来,但是他当时布施的心并不是真正的一种清净惠施的善心,在布施的时候有很大的执著,收缩着、控制着,不肯放开来。过去实际也施舍了那么多,那么这一世天律回返,也就是会有很多东西聚在他的旁边,但是他的心一直没法开张,还是被悭烦恼控制着,他就是没法放开,对自己都没法用的,何况用在佛法或者众生上呢?这就是这样一种果相。
或者他从前布施的是一种不清净的东西,给人家造成障碍,或者导致他人很多的身心损恼。那么这是一种罪障,当这一生获得财物的时候,他也是没有办法用到好的地方,只是用在不好的地方,或者不可能得到那种享受,中间有障碍的缘故。
总而言之就要看到,由悭贪作不与取的整个心理发生的病态、行为的病态,这都是业果愚颠倒的状况,它给人类制造了非常颠倒的苦难。因此,我们一直要追索到,它就是悭吝、不与取这个魔头搞出来的。懂得因果就要知道,这样的心、这样的行为非常地颠倒,不符合天理的,它是事与愿违的,将来就只会出现贫贱,出现不得受用,出现一种鬼一样的心态、鬼一样的苦的受用,因此我们应该断掉这样的不与取的恶行。
思考题
1、在此方勤行不与取业之人:
(1)其邪解、邪欲、邪勤分别是什么?
(2)其来世的结局如何?
(3)其此生最终的状况如何?
(4)有受用却用不上的苦相如何?
(5)现似富有、实际已现前饿鬼等流的情形如何?
qianxingyindaowen168-yyg15
C欲邪行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欲邪行的果报者,家庭夫妻不贞良,及出现待对方如仇敌般(法轨)。
这里要认定,业感缘起在领受等流上的状况。因和果是同类相似的。因就是指以欲之故,而邪的状况行淫。也就是前面所指示的,由境门、时门、分位门等,做的那种邪而不正性交的情形,这就是邪淫业相。而果相,就是与此业相相似发生的、领受的报应,将它摄为两个来说:一、夫妻不贞;二、相处如仇。
本来夫妻组成家庭需要和谐,具有恩义,不能不忠而另找二色;假使因为自身的私欲,不顾及对方、不守礼义,这就违背了婚姻的誓约,当然彼此之间的心,就不可能融和而达成坚固,因此说到,夫妻的心不能融和而分开来了,这个就是一个心对另一个心不能够亲近、融和、交融。古文中翻为“妻不贞良”,实际妻和夫两个都可说,妻作代表。“不贞良”,“不良”就是不好了、不美满了;“不贞”就是不坚固了。所谓的贞洁、忠贞就是不二色,有夫妻间的恩义。假使到外面去找二色,那当然关系会破裂,心和心之间就没办法融和了。那这样就导致,未来世自身在那个做人当中又要成家,会发现这个家庭不好,常常对方有婚外恋等等,马上关系就要松开、破开的,没法融和了。
再者,这样使得心和心之间相处如仇敌,这也是一种报应。本来应当相敬如宾,对对方应该想到好的那些方面,应该把他看得很好,但现在却发生一个视对方为仇敌。那这样的话,在心的观想上已经出问题了,这就非常地苦,还要待在一起,这个就是报应。
这里的“相处如仇”,把对方看成仇人一样,自己的领受上,就是过去曾经结过怨,所以在这个时候,对方就会视自己像仇敌一样。不是说自方产生这种造作等流的心态,而是说自己能领到对方一种仇人似的对待、眼光等等。比如说我是个男的,娶了一个妻子,那个妻子对我就像对敌人一样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从前自己造过邪淫,在婚姻上不守约,在外面找了别的对象等等。因为当时的因上是造成对方一种如仇的心、他的一种苦,这是自己给他的一个苦,然后这一世做人,报应来的时候,就有对方对自己像仇敌一样的这种领受。像亲子之间也是这样。有些如果过去施过恩,就会感来孝子,他领到的是孩子的孝顺。但是有些过去结过怨,伤害过对方,或者占了对方的便宜等等,那么这一世就做孩子来讨债,他领到的就是孩子整天在自己身上挖掉这个、拿掉那个,整天就在上面讨债。就像这样,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如此。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报应,这里就点一点。那么其他比如时间、地方等等上面作不正的邪淫,那都造成很多的罪过和对对方的伤害,这样集成恶业以后,当然也都会有各种身心、关系上的反应。应该以此类推。
b运用
现在大多数夫妻常时争论及唯一嫌恨殴打,对于这些也只认为是对方禀性恶劣,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各自往昔邪淫的等流果到来,以此缘故,对对方不能起嗔,而要认识到这是自己往昔所作恶业成熟,因此需要坚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然后,当这种苦相出现的时候,要推究它的原因;之后找到正确处理的办法。
“现在大多数夫妻常时争论及唯一嫌恨殴打,对于这些也只认为是对方禀性恶劣”。
今天普遍的家庭现象中,有许许多多的夫妻,常时之中都是彼此发生口上的争论,心上视对方为仇,之后发生殴打等等的这些冲突。当发生这些的时候,假使没有深观缘起的智慧,都是发生一些不如理的想法。比如我是个女的,就想“那个男的禀性如此地恶劣!”或者我是个男的,就想“那个女的真是坏呀!”就是这样发生想法的。
看不到前因后果,就只是非常傻地想着:“你这个人不好,就是你不好!”这是分别心的一种很懵里懵懂的傻劲。那么实际情形如何呢?
“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各自往昔邪淫的等流果到来”。
追究原因,这个世界上的现相丝毫也不紊乱,因果律实在是太公平了,没有什么想不通的或者有怨言的地方。所有的这些都是由各自往昔作过欲邪行的业力,到此生的时候,它的等流还追着上来,因缘一聚合的时候就娶了这个女的、嫁了这个男的,然后成家,到了那个时候就爆发了。因此,因缘一接触到的时候,就跟触了电一样的,必然就要发生电现象,一触了对方,就必然要发生这种争论、打骂等的现象。这就是过去作过欲邪行,只不过到此时,业习又一度醒来而已。
这里的“对方禀性恶劣”,和真实的缘起状况是不符合的。前者是由于凡夫的业果愚,他看不到三世因果前后的关系,而且认为“他老是骂我、打我、争斗,老是做这种行为,就是他禀性恶劣!”以为是他性格使然。感觉他像火一样的,性是烧的,所以一碰到就会被烧,他就这样认为。这是一种“自性化”的观点,认为他就是那种性,所以他非常恶劣,他就是要打我、就是要争,他就是非常不好的。这种就是对缘起的愚痴。
实际上,他的行为是一种缘起现相。就是自己曾经造过这样的欲邪行的业,因而就感召了对方一碰到自己的时候,就会做这种争吵、辱骂、打架等等,是自身要领到一种报复、领到一种回报。乃至这个业功能没有消除之间,始终会这样同类发生。不是说对方有一种自性、一种禀性,“他就是那么恶劣的,反正他这个人就很不好,他就要骂我、欺负我、整天要打我……”,不是这样的。就好比我们在家庭中,认为这个孩子很不好,其实你是欠他的债,他还没讨完的时候,就老要这样讨,等讨完了,他一分钱也不讨的。就像这样,要知道这是因果现相。也就是在这上要调整观念,要认识到,这就是我自己往昔造了邪淫,在这个时候发生的等流或者报应。与业因同类的果的现相,就是因缘一成熟的时候,它就不断地反应、不断地反应。就好比得了一个恶症,就不断地会发烧、不断地会发烧那样的。
这样才知道,所谓念对方实在是恶劣,他把原因就推到对方身上,这是由于不知道前世造邪淫业到此世的领受,就产生一个不如理的想法。那么现在纠正过来,应该产生如理的想法,实际真相就是这样的,不是他不好,是你造了邪淫,然后要领到这样的报应,今天是该“领赏”的时候了。
正确处理的方法就是如理地对待:
“以此缘故,对对方不能起嗔,而要认识到这是自己往昔所作恶业成熟,因此需要坚忍”。
如理地对待,就是透过思惟认定,然后发起正确的心,这个就是如理对待。“如理”就是符合天理、本来的理。这样的话,由于理明了,心气就平了,一点点怨尤没有、看对方恶没有的。
那么这样的如理地对待有二:一、如理令心不嗔;二、如理令心坚忍。
一、如理令心不嗔
要知道,嗔的起因就是认为对方不好,是他造成我的这些伤害。而从业果思惟,这是我自己的报应,是我犯了罪,就应当得到这种惩罚,不是别人来给我的。就像我已经造了很恶劣的罪以后,在饿鬼界里由鬼卒来作惩罚,不能说是鬼卒让我这样子受着饥寒交迫的苦。或者我过去造了恶业,罚到海洋里做旁生,你不能说就是这个海水在寒冻我啊,你不应该起嗔。或者由于自身造了罪,关到监狱里,要受若干刑罚的时候,你不能说狱卒不好,是因为你杀了人,所以就是要受报的。因此就要想:这是我自己造了罪而应得的报应,怎么能嗔别人呢?
在对待天理的安排上面就应当这样,一切服从安排。这样的话,受一点消一点很好的。如果在报应已经发生的时候,我还不甘心、反抗,那这样的话会结成新的业,将来受报更重了。因此这样知道以后,业果一思惟的时候心就平了,很是公平的,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没有怨别人的。这样以一个如理的思惟,就使得自己的心不起非理作意所发生的嗔恚。
二、以理令心坚忍
这里如理地思惟,就要想:这是我宿世造的恶业成熟。这样作了一个了知、了认,完全认定就是这样的话,那就知道我现在要忍。“忍”的意思,就是我过去吃错了药,现在身上发病,这是我过去所作吃错药的恶业,现在成熟果报。在身上发病的时候,我得忍着点,忍过去了才好;如果再发脾气,再怎么样的话,那就加重病情,应修持理智的坚忍。也就是,“我过去做了那些不好的邪淫,寻找外色,使得当时我的配偶受着那样的苦。那现在当然业果要成熟,就会冒出这样的苦相来,一阵一阵地,就跟发病一样,挨过一阵就没有了,所以我要忍一忍。”有一种坚固的安忍的心,这样子告诫自己。
总之,就这两句话——“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这在一切业果的思惟里都用得上,这里是就家庭上的苦来思惟。思惟以后就知道,“哎呀!这样子是消业啊,随缘来消业啊,我在这个当头千万不要再造新殃!”而且心里非常地顺受,总是说:“这是应该的、应该的,这样受受报很好,能消得了罪呀,不能怪他……”,这样就没什么不平的心了。造了罪,到了该受处罚的时候,就是很顺受,消极上的话成为乌有,积极上还成了我的安忍之道,这多好啊!因此,再进一步借这个逆缘来修忍辱之道等等。就像这样,以如理地思惟发起善心,就一切都能顺顺利利地度过了。
帕当巴尊者的教言也说:
当巴仁波切说:“夫妻无常如商旅,勿事恶争当日瓦。”
当巴仁波切说:夫妻无常,就像集市当中暂时相遇的客人,很快就要走的,所以相逢能有几时?不过几十年很快就分手了,何必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你不对、我不对的这样子辩论?不要口头吵架,应当惜缘,人在一起很难的。
无常想很重要,一旦想到了相逢能有几时,共处能有几时,就不再争了。人就是看不长远才不退让,假使看得很长,看到无常,就像同学、同事之间相处几年,天天都是磕磕碰碰,都是争论、口角,其实真要分手的那几天,那就什么都能让了,也不再争了,明天就要走了还争什么呀?一想无常,就有这个放下心的好处。平常不念无常,一点都不肯让、不服输,什么样的小事都是“我我我、你你你”,那样子计较的。现在一想起无常,这世上都是缘聚缘散,都是因缘的一些幻剧而已,何必呢?因此,相逢很难,相处很难,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好好的,不要作那种争的辩论。
D妄语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虚妄语的领受等流,即是在自身上出现众多诽谤及多次受他人诳骗,
这里要认识,因果律在口业妄语上的状况。注意业与果之间的对应,由于前世说了常妄语、大妄语、上人法妄语这三类妄语,以此在恶趣受了报,转到人当中,还需要有这两种领受等流。也就是,在今生会领到很多诽谤,和很多次数被他人欺骗。
比如,没偷说你偷了,没说过却说你说了,本来戒律没问题却说你戒律不清净等等。“等流”就是与因同类,“多”指在因果律上需要加倍地偿还。就是所谓的“谤人者人恒谤之,骗人者人恒骗之”,过去曾经这样骗过人,因此就被骗;诽谤过,因此被诽谤。而且,就像已经下了一个种子,到它的功能没有断尽之间,会一次又一次地生果。从前种过这样的妄语的业种,又没有通过忏悔等灭除,因而它的那个功能力会不断地感召常常被骗、被诬陷。
b运用
因此如果现在自己无罪而遭诬陷或者诽谤等出现的话,那也是自己往昔说妄语的果报。因此,对如是说者,需要心里不起嗔恨,不作恶口争辩等,需要心作是念:以此可消尽我的众多恶业,故具大恩。在此种观念中修习欢喜。
这里所谓的修心有两个次第:一、从业果律上如理思惟;二、在自心上如理止行。前面是起如理的观念,后面是如理地调心。
一、从业果律上如理思惟
“因此如果现在自己无罪而遭诬陷或者诽谤等出现的话,那也是自己往昔说妄语的果报”。
“理”是天理,法尔如是,这里要放在缘起粗分的业果的层面去认识。现在我受人诬谤,这是一个果的相状,那么它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关键就要把原因认识在自身上。也就是按照因果律衡量,这样的果相不可能是无因发生的,也不可能是由邪因紊乱而颠倒发生的,而完全是由于自己曾经说过妄语、骗过人等,就在今天发生这样的果报。能每次在受到欺骗、诬陷等时,找到原因是自己,就完成了第一步——如理地思惟。
比如,今天遭到诬谤,“你偷了这个东西!”实际你是清白的。但是不要认为,原因就在他身上,他是在诬陷我;应当想“我从前就这样说过,就是这样诬陷过别人,今天领报应了”。或者常常被别人骗,做什么事、买什么东西的时候等等,总是人家说很好啊,到时就没有了,或者小的说成大、差的说成好等等。那么这样子被骗,不要认为是对方的原因,而是我原来就是这样常常骗人,把少的说成多,把坏的说成好,而且随便编一套糊弄人等等,今天就受报应了,原因是我自己造成的。
二、在自心上如理止行
找到了原因以后就要如理地调心。也就是面对这件事情,我应当消极上杜绝掉哪些非理的心态,和积极上发生哪些善的心态。对此有二:(一)如理地止息;(二)如理地行持。
(一)如理地止息
“因此,对如是说者,需要心里不起嗔恨,不作恶口争辩等”。
当遇到诬陷、诽谤等时,要杜绝掉起嗔的心、口上的争辩,以及身体上的各种反应。
所谓的需要止息、禁止,就是这些不如理的身口意的状况,全数需要停掉,不能让无明的系统启动。最初一发生的时候,就要禁止发无明火,这个无明叫“业果愚”。我们一碰到的时候,马上无明火就起来了:“他这样子诬陷我,这么诽谤我……”,大光其火,这个叫“无明火”,随着就嗔心起来了。这个首先要切断,不能够由非理作意去点火。应当这样想:“人家来谤我、骗我等等,这是我过去造了恶业,因此天理公道,到了该惩罚的时候,就派了这个人来作报应的。我自己犯了罪,目前就在接受法界警察的惩罚,我怎么还能生嗔呢?”这样子的话,要止息掉无明。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与天理相抗的话,就会加重徒刑,延长刑期;假使心里顺受,那就表示顺合天理。所谓“抗拒从严,服从从宽”,所谓“顺理者昌,逆理者亡”,因此,在这个时候不能动自我的意气,举着拳头还要抗议等等,这个是颠倒的。
这样懂了是自己犯罪,如今接受惩罚,之后就要对自己说:“这是受报,要服从。”因而,就没有什么要恨对方的。再者,既然原因在自身上、咎由自取的话,有什么好作辩白呢?说“我要讨回公道,我抗议,我无辜”等等,那么这就要杜绝口上的争辩。再者,身体上说“我要找律师打官司,我要去还击,什么时候我也要在他那儿放个炸弹,把他炸死”等等,身体上的动作都不会去做了。以上是止。
(二)如理地行持
“需要心作是念:以此可消尽我的众多恶业,故具大恩。在此种观念中修习欢喜”。
消极上的,就是停掉无明系统的发动,在根本上止息掉发无明火,这个就叫“止”,过去的一切全部要停掉。再说积极上,要有一种如法的心出来,这叫“行”。“止”,原因上找到是自己咎由自取,因此就没有什么不服啊、抗拒啊、嗔恼等等。而所谓的“行”,就是性质上的判定。现在对这件事要定性为是好事,不是坏事。坏事则忧,好事则喜,好事多多益善,骂得越多、谤得越多越好,因此,他随之而发生欢喜心。而且要去修它,越修越欢喜,越受谤越是修行的大助缘,以此“一谤而消千劫罪,一忍而得万年福”。就像这样,如人饮甘露般,这样子来接受诽谤。
比如今天受了人家的欺骗,或者听到了谣言等等,要想到:这是大好事啊!不是坏事。怎么是好事呢?因为这是大消业,受一次就消掉好多好多的罪业,或者“这种就是猛利疗法,好大的恩德啊!”好比身上有一百个瘤子,很快又消掉一个,又消掉一个,一下子消掉了轻松啊,没有任何负作用。那个病人本来长了一百个瘤子,非常地痛苦,有一个很好的医生拿着刀一削,就已经没了,一削又没了,他是非常地高兴。就像这样,想到它是好事,在念恩,然后巴不得这样,太好了!这样常常修欢喜心。
因此要有乐观的态度,受苦是消业,受谤是了苦。就好比劳改,一天要挨一次打,或者受一次骂,那就是消一天的罪障,让我接近释放,越是这么受刑,越是提前会释放的。就像这样,每一次受到诽谤、欺骗等时,就感觉是在消大业,这一次消了,就抵偿了我在地狱里受苦,真是大恩德。这么想着“这个大恩人来饶益我!”一定要在这种观念的状况里,来修欢喜之心。
首先是观念要转移。前面的观念已经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这一次的观念就要转成真是大好事,当然要欢喜呀。因此,就像恶性肿瘤一个个消除,很快就会恢复健康,消一次就痛快一次一样的,这样子叫做“求之不得”。那么有这种观念,再多的过来也不会有问题,因为心已经转了。
再细一点地来说,就好像多年沉疴、没人解治的病人,现在有一个示现粗猛疗法的医王,他现在直接对我作欺骗、作诽谤等等,是这种大的医疗。病人一旦确认了这是极其有效的、当下有效的医疗的话,在这样接受的时候,他是很欢喜的。就露出一个欢喜的表情:“好大的喜事啊!当场给我割瘤子、清毒素,太感恩了!”这样子他会非常欢喜。就像这样,通过如理地思惟,观念就顺了;观念一顺,心情就好了,然后处在欢喜当中,这样子其实是一个消业得福的大好事,常常要处在这样的状态里修欢喜心。
那么以上开示了止和行的两步修法。常常这样子来修习的话,那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遇到各种的诽谤、欺骗等的时候,心就再也不会落在嗔恚当中了。
思考题
1、解释邪淫的两种领受等流果相。
2、如今多数夫妻之间常常争吵等,甚至出现家庭暴力:
(1)世人认为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从业果律上观察,其真实原因是什么?
(3)当自身上出现这种苦相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3、妄语的领受等流果是什么?
4、当自己无罪而遭诬陷或诽谤等时:
(1)从业果律上观察,其真实原因是什么?
(2)面对此事时,应如何杜绝非理的心态?
(3)应如何思惟来修欢喜心?
qianxingyindaowen169-yyg16
祖师言教
持明晋美朗巴曾说:
“怨敌邪行令发修效力,
无罪诬枉鞭策力行善,
灭除贪著堪称胜上师,
应知无法报答您恩德。”
前三句思惟怨敌作害的大恩德,也就是充当逆增上缘,有发出修行效力、策励行善、灭除贪著的各种作用,由此认定是我殊胜的善知识,示现反面形象来成就我的修行。第四句,由此就感觉没法报答他的恩德,哪里能生嗔还报呢?如此即是以如理的修行发生安忍。
“怨敌邪行令发修效力”。
就好比练武的人要发出力量来,对方如果攻击的话,他的力量就自然能发得出。在修道的时候,有怨敌的邪行作为一个逆增上缘,他修的效力就能够发得出来、能够出现。意思就是会发生好的效果,原来修的东西在这能起到作用。原来已经学过一些法,有过一些修的,但是要在境上去练,没有那个境的一种激发或者练,他还就是找不到机会。就好比练武的人,原先就有学过,如果有人来打他,他的力量就能发挥出来,跟别人不一样的。那么同样,他原先心里有东西,这回就能用,他会发挥出一个效力来。
又好比乒乓球的陪练,作为一个很好的老师,他会使用各种刁钻的手段,从各个方面作攻击等等,这些都是反面的,不会正正当当给你的,而正是由于这样,就使得学员能发挥出力量来。也就是他平时所认识的、练习的,在一种强大的逆缘的作用力之下,怎么样子应接、还击等等,他全面的反应能力由此养成。或者那种灵活应变、技能发挥等,全部都是由于这样一个反面的陪练,而使他发挥出来。
这里要体会顺逆两种境缘的力量。如果光是一味地顺,每一次打的时候球都送到你面前,那一点点力量发挥也没有;但是反面的,全部都是要击杀你,这个时候他的力量就发挥出来了。就是由于这样的练习,他就身经百战,力量无限,以后在真正的应战当中就有很大的能力。
那个教练很刁钻,显现为一种反面形象,感觉很刁钻,就是要把对方打败一样的。在这边使一个招、那边使一个招,这种就是非常好的修练的因缘。那么同样,在修行上,假使全部都是甜甜蜜蜜的、很舒服的:“啊!你好啊!你怎么怎么样!”全部都是让你助长我执、躺在一种名誉的陶醉当中,或者感觉都是顺着来的,那这样的话很难发挥修的效力。相反,如果有怨敌颠倒的行为。比如,也没有惹他,他要骂你;没有怎么样,他要折磨你,或者无端地要这样要那样等等的这一种,其实是非常好的练习因缘,由此能发挥修的效力。
举例来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没有“我”,我的名誉、这些尊贵、身份、形象等等都是虚假的,这是一种口头的言论。假使不是怨家颠倒的那种陪练,反而是顺的,那这个癌细胞会不断地增长,这个我会越来越高、越来越舒服。那么这样子,实际上学得越多,我执反而越来越大了,那个自我的脸面越来越光彩、越来越大了;或者养尊处优,别人百依百顺;或者自我装饰得那么样地美丽等等,这些跟你修无我之道完全是相反的。
相反,假使有人就这样子触恼你、打击你、诬谤你、扫你的面子,让你到了最下层,做那种最没脸面的事等等,其实这个时候能发出你的力量来。比如说已经懂了无我、懂了苦、懂了业果等等,在这个时候就好运用,因为他一过来的时候,你过去有的那个东西就出来了:“哦,原来是没有我!你看现在正骂的时候,我是假的。”或者说,开始要去扫厕所,穿一个很难看的衣服,站在那里名誉扫地等等,这个时候才知道:“哦,这个名是假的!”只有这样扫了之后,正面修的效力才出来了。因为原先的一切都是反的,增长我执的,如果一味地顺,他是膨胀的;相反地来一个邪行,打击非常地大,如果他是一个好汉,那以这一个因,修的力量马上能发得出来。这个时候处处都可以运用,处处都是在打击我执,在扫掉面子,在去掉自身的尊荣感,磨掉自己的棱角等等,这样就把我执越来越搞小了,他在这时完全能发挥过去有过的修的效力。
换句话说,在世俗谛上学了业果,学了耐怨害忍等的修法,自己有所认识,那也要练啊,没有实际的情景你怎么练?实际情景来了你才能练:“哦,这个是消我的业,这个是扫我的面子,去我的这些难以去掉的东西。”它实际出来了,这些才用得上;如果实际没出来,你只是会想,那就不起作用。就好比已经学过怎么对打,但从来都没跟人打过,那些只是第六意识脑子里面想的,那就不起作用,因为没有练习机会。所以,很多人一辈子研究这些理论,研究得很多,实际上让他上场,一点作用都没有,因为他没有经过训练。如果不断地训练,那就是解行相应了,自己所解的就开始用起来,这个就叫做发挥了过去修的力量,或者当初里面所学到的东西,在这个时候就能用上去。无论是哪方面,反正他给了实际的这样的境缘,那就在这上面练道力,就能发挥出过去所学,也就是给了实际的、最重要的一个逆增上缘的作用。
“无罪诬枉鞭策力行善”。
这就有很大的策发力,具善根者碰到逆缘的时候,会增上他的善愿。就好像释迦佛当初遇到提婆达多的危害时,增上了他的善行,鞭策他更要行善。又好比大舜处在那样的家庭当中,鞭策他“我要更好地行持孝道、悌道”。具善根者碰到这种,就像真金被火烧,光泽会更加灿烂一样的,这就是逆缘的增上力。
举个例子,比如在很艰苦的环境里,反而更加会激励自己行善,方方面面都会起来。比如说,会出现出离心:“人生太苦了,这个轮回里就是这样,我一定要精进地修道,脱出这个苦海!”那么像这样是激发出离心的。就像过去时代,假使天天都是受诽谤、侮辱等等,人的心一方面就感觉轮回很苦,要出去。另一方面,倘若大乘的善根起来了,就策发他:“我更要修大悲,因为众生实在可怜,他们就是这样地颠倒,那我要修起来,把众生全度出去!”这样子会策发大悲。再者,会鞭策你修梦幻观,认为这是真正好的机会,我真正地要利用它修道,看这些情况都是像演戏一样的。或者看到有情的可怜,他们都是犯了精神病。要么就会起忏悔心:“这都是我的业所感现的,我如果不净除这个赖耶识中的种子,这些会一波一波地出来的。”因此会发起忏悔的修法,就知道只有这一条路,如果不净除赖耶中的业种的话,那不断地会现的。或者就想:“在这种情况下真是可怜啊,一定要归依三宝!”如此都是说这种逆缘的激励,它像鞭子鞭策一样的,让自己一定要往道上行。
“力行善”。“力”就是励力,具善根的人碰到苦的境缘,会策发他更加增上善行。这就要知道,越是艰难他越要修道。就好比一个人到江河里,水的阻力越大的时候,反而激发他要越过去。这样的话,在这样一种苦当中,如同释迦大悲的莲花是从淤泥里出来的,要受非常多的苦、非常多的难,然后他发起非常大的善心。障碍里面会出现纯善的花朵,烈火里面会锤炼出真金的光辉,或者疾风中出劲草,就是这个“鞭策”的意思。
“灭除贪著堪称胜上师”。
也就是受辱不辩、经受打骂等等,这些就能有力地灭除贪著,是它的正对治。也就是我们对于这个小小的自我,有非常多的耽著,怕被骂、被辱、出丑、说缺陷等等。正面来说,有自我的崇高感、尊严等极大的自尊,比如自我粉饰得相当地好,一点点丑都不愿意露。如果按照这种进行下去,那都是喜欢听正面的顺耳的话,喜欢坐得高高的等等,那个我执的癌细胞会越来越大,最终大得不得了的时候,就死在它手上了,因为稍微一触及的时候,这个我是没法忍受的,那是灭不掉的。
而怎么来灭呢?就是打、骂、辱等等,做各种自我不愿意的,如果能过关,那就灭掉了,因为这个我也没有什么特别要执著的,特别地要怎么样的,那才是真正换过来了。现在一直缘着这个我,要这样要那样,所有的全是集谛,而不是反面地过来的时候,它是灭不掉的;但是反面的一旦过来,会用的话,那直接地就破掉了,因此,它的确是殊胜的善知识。
很多人学佛,一直不知道有两个系统,一直不知道自己都是走那种颠倒系统的路线。你要能够分得出假我和真我,这个是个假的,那么由于你一直就是发生假的,自我的尊严、荣誉、形象、尊贵感等等,那个贪著力就非常地大。一味地如果顺从这个路线,它就是集谛在增长,越养越大,修行不但没进步,反而退步。就好像一个小孩,如果对他不敢管束、打骂的话,那么这种宠爱使他的自我中心越来越大了,那将来就没人能管了,他就一直是在这条路上走,最终走到死为止。而且非常地脆弱,在哪个地方都没有办法转得过来的。假使大人能够直接地制止,如果有打骂、棍棒的话,他这个我就大不起来了,也就是直接地破掉了我相上的执著力。那么像这样就要知道,这个是有效地灭掉贪著的力量。
这样就知道,假使不经过这种打击,这个自我的系统没法粉碎的,一点点触碰都不可能。如果经过这样一种反面的力量的话,他逐渐地自我就越来越缩小了,因为这个我是个假的,骂也好、打也好,随便怎么都可以,要我做什么都可以。这样子的话,那就知道这个我是假的,因为在世俗的缘起上,一切都是随着天理来运行的,也不是这个我的主义;在胜义上本来没有我,也没有必要去做什么自我的形象、尊贵什么的,上上下下本来全部都是平等的。这个就能了道,我的贪著一旦灭掉了之后,那直接地苦的根子就没有了。
比如布袋和尚,他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那么这个就是一个典范,对自我没什么要求。首先一切都是随缘,吃吃饭、穿点衣,就是为了能生存,其他不都是随缘而了嘛。骂,很好的;打,我自己睡倒,也没有什么尊严,因为自我是假的;你在我面上吐唾液,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这样他一点都不给自我做什么。有一种逆缘的力量过来的时候,他就这么修,越修越是跟原来的习气反着走的。反着就不爱这个我,不管这个我,你越骂越好,你怎么样搞他都可以。那么这样的话,只要能够一次一次地过,他对于自我是越来越不关心了。“这样波罗蜜”,就到了彼岸了,就是妙中宝,你知道这消息,不必愁说道不会了。“了”就是这个道就能究竟了,真正地走到我执全部都没了,自我系统全部粉碎了,然后就无愁无恼,法性要现前了。就像这样,一切的习气全磨掉了。所谓的“习气”,最关键就是缘着一个小我在那儿动,这下一次一次地消光了,你还有什么烦恼?
又比如唐朝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这些,一般人就感觉是不得了。我执是最顾及到这些地方的,谁要是谤啊、欺啊等等,那是忍无可忍。但是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这意思就是完全地消极,全部都是不管的,什么动作也没有。什么要为着自我来一次抗争、还击、维护?什么“我没有罪,我是什么什么……”举理由,三条五条,怎么样子要维护我自己等等,这些是丝毫不做的,就是不要理他。根本上也不是不要理对方,其实就是不要理自我。那么能够这样过关,那我执当然就灭掉了,对于我的那些贪、著没有了。
就好比一个人如果很注意自我的形象,穿得怎么样、打扮得怎么样,那是非常地脆弱,天天都要三个小时化妆。假使把她放到另外的地方,整天跟屎粪打交道,然后做来做去,她就不会再想什么自我这个形象怎么样,她就不管了。这样就是进步,灭掉了对形象的贪著。
当然这就是殊胜的上师。所谓“上师”,就是帮助你成道的最大的助缘。那么怎么帮助你成道呢?就是去掉虚假的我执的系统,一系列地这么起心、这么行动的所有的地方。那么这个能直接地灭掉你的贪著,当然是胜上师,到哪儿去找这样的上师啊!
因此就想:“他的恩德我是没办法报答的!”这样的话,给他磕头还来不及,哪里会嗔恚和辩争呢?
E离间语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造离间语的等流果者,眷属仆人不和睦,及有攻击自己等暴相发生。
这里要看到一切都是缘起生。由于过去造下了这样离间的业,而这个业种在识田里已经有了,那么这样的话,必然在后来发生这样的果相。也就是在自己的周遭,出现了眷属仆人心不和睦,以及发生下属对主人对抗的现象,“等”字还包括各种心与心之间不能融洽、融和等的苦相。
要注意到因果律的同等性。以前造了离间的业,让本来和睦的两颗心灵变成了对立、矛盾,彼此之间出现了一种由融和变成逆违的相,严重的就彻底地破裂,变成了敌对的相。那么这样,在受报的时候,业种一旦成熟,因果律自然会感现下面的人非常地不和,彼此勾心斗角、派系斗争、你说我我抗你等等;或者自己作为主人,总是出现下属的一种反抗。这些就是由那个离间业感召出的逆违,心与心之间始终融和不了,这个叫做“领受等流”。
也就是造了离间业,在识田中熏习的业种没有净除之间,一旦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受。也就是,心与心之间没法和谐,现的都是一些冲突、对立,彼此之间疙疙瘩瘩,非常难以心和心通融、和顺。这个业种一变出来的那种业力波,总是在那里不断地发生作用,心和心之间总是出现一些对抗、冲撞、违逆等的状况。总而言之,以一个和合的心现出的是和合的相,以一种离间的心现出的是乖违的相。那么,透视了业果的法则之后,我们应当发生“和为贵”的理念。
b运用 分二:Ⅰ从业果律上如理思惟;Ⅱ于自心上如理止行
Ⅰ从业果律上如理思惟 分二:一、果相;二、因相
一、果相 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一)总说
也就是,上师的僧院、官员的属众、家庭的仆人大多数内部都不和,并且无论说多少都不肯听,反而出现辩驳。
总说要把握两点:一、什么人群当中;二、何种不和之相。
一、什么人群当中
娑婆世界是一个业非常不清净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已经到了五浊炽盛的年代,那么在这样的秽土斗争之世,以僧俗、官民所摄的一切团体,大多数内部都是不和睦的。
具体来说,普贤上师以三大类来含括一切的群体。“僧俗”含了世间、出世间。“僧”就是指一位上师下面的僧院,下面的徒众也是一类一类。“俗”有官和民两类,官员下面有好多的下属,民就是每个家庭,各个家庭里有好多的仆人等等。那么实际这就表示一切世出世间的团体,今天可以说含括了一切的宗教、政治、商业、教育、家庭等的群体。
这并非极乐世界或者其他较清净的凡圣同居的国土,也并非在此世界早先业很清净的时代,而是到了人寿百年非常污秽的这个阶段。就像《悲华经》等所描述的那样,这样一个非常苦难的世界里,越是到了末世,就越是会发生像弟子斗争师父、女儿斗争母亲等的现象。这是秽土斗争之世的普遍现象,它的业果相就是,除了极少数,此外这些世出世间的团体里,大多数都是内部不和的。对此我们应当有客观的了解,我们就处在其中,由此学习业因果是非常切身的。
二、何种不和之相
在这些世出世间的团体当中,彼此各有一套,反正视别人好像是对头,一说什么,一种冲突感、一种抗拒就出来了。那么在今天来看,就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逆反、对立。
其次的果报相,就是失去了君臣之道。大多数的人都不忠良,不知道自己的本分位置,这也是由宿世彼此之间造了很多的恶业,在这个时代就出现了普遍的状况。也就是上位的人无论说什么,下位的人听都不愿意听,不但不肯听,而且要起来争辩。所谓的“辩驳”就是还嘴,说过去的,马上就给你说一个不好听的,马上就是一种抗拒、驳斥。就像这样的状况,这都是恶业所现的苦的状态。好比在现在大学的课堂里,老师一说什么,学生就能马上站起来抗击等等。或者在家庭里,婆媳之间、父子之间、主仆之间等,在社会上就是长官与下属、老板与员工之间等,到处都是这种情况。总而言之,这里的果相,总的就是不顺从、对抗,人们心与心之间不能融和。
(二)别说
普通人家的仆人们派他做一件容易的事,也两度三度说的时候都像没听到一样作,直到主人起嗔以激烈的言语驱使时,才不情愿地迟迟而去,事情做完,连这件事如此做好了的答复也不作,常时仅仅住在恶劣的禀性中。
这里举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来引导我们认识身边出现的果的相状。这讲到了仆人的不忠,举了在吩咐做事时,初中后三个阶段非常明显的表态,这揭示了主人非常明显的领受等流的相。在这样的引导之下,我们需要非常清楚地认得这样的果相。
是怎样很明显的一种表露的情形呢?因为本来就是不难的事、非常容易做的事,可是却说了两次、三次,就跟没听到一样的。而且,每次派他做事的时候,他就自然只有这种表态,就跟耳边风一样的。
中间主人大光其火,以非常激烈的言语驱使他去做的时候,他就处在一种非常不情愿的状态里,慢慢地才动起来。也就是他的心是反的,那么主人推不动的时候,就要用一个非常大的强迫力,当能敌过他对抗的力量的时候,他也没办法,但是他的那种表态非常地不情愿,然后慢慢腾腾才启动起来。那么这样子可以看到,他的那个心的一种逆违,一遇到这种情况,现行的就是逆违。就好比我们去分析物理的力一样,如果顺着来,稍微用一点力,手指一弹马上就走了;但是它是抗力,因此你稍微用一点点力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不动。
最后做完了,连一个简单的汇报也没有。那么这样的表态还是一种不顺的动作,在任何情形下,他总是乖离的。
在这个引导之下,我们就开始认识到这个果相,这个果就是主人领到的报,叫“领受等流”。仆人的表态就是不肯做,实在没办法才去做,做完了也不肯去汇报,他那个心是乖离的。“常时仅仅住在恶劣的禀性中”。这个“常时”就是业果的持续性。只要当初造的那种离间的恶业,它的功能没有消除之间,一直就是这种反应。“常时”指相续,不断地得这种报应。只会有这个脸色给你看、这种态度给你还,没有别的,这叫“仅仅”或“唯一”,它是表示业果的决定性,丝毫不爽,业上面没净除的时候,就只有这样的。“恶劣的禀性”,就看到这很邪性,怎么说了就不听?怎么就是这样?其实就是自己该受的报,他就老是只有这种反应,这个就叫“报应”。
二、因相
这些现象都是主人自身往昔作了离间业所成熟的果报,
这些都是主人自身过去作了离间业,而成熟了果报。
按因果律观察,这样出来的一种人心乖违的相,它不是无因出现的,也不是不同类的邪因发生的,而一定是自身从前做过这样的事,也就是离间、破人关系等。那么这个业种种下去没有净除,到这个时候成熟了果报,就出现这样的状况。
因果的同类要这样理解:那个时候破人的关系,人家本来心和心之间是很和谐、和睦的,突然之间搞坏了,彼此变成了敌对,结上怨结了。怨一旦结上的时候,心和心是乖违的,就连见一面也不愿意,还愿意听话?还顺从?还来尊重?什么也没有的。像这样,他在人心上就制造了这种状况。那么这种业是非常麻烦的,因为一旦搞坏了,没有和好之间,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子相续的。那么这种重业就一定会追身,就在自身上,到了时候就要成熟,不但是异熟果,到了人间等流果还要出来。因此在这一世,当他的那个业成熟的时候,就自然感现这样的状况。你会发现,下面的人老是彼此不和,天天争吵、打架、勾心斗角。就像今天看到的一个佛教徒的团体、一个世间的团体里面,除了少数人,全部都已经分成几派,这样子就没有办法和睦。这都是由于这个世界非常重的恶业所感。
小结
这里关键要认识果相。任何一个状况发生出来,它就叫做“果”,那个人老对我反抗,这不是偶然的,我老领到那种果是有原因的。按照大体的因果法则去推的话,那是我前世作了离间业,所以老领到那种反应。当然离间也有很多很细的业的状况,我们只能大致地说,要么你过去破坏过他和别人之间的关系,要么有些间接因素等等。总而言之,他对于自己那种心理上的反应就是不好的,除非自己净除了业种,缘起的反应他才会息下来。
那我们现在不谈真如缘起,谈到阿赖耶缘起,自他互相之间的那种赖耶的种子是要起作用的。你要知道,他不是对任何人都是这样违逆的,他对别人是很柔顺的。别人一说什么,他马上就去做;为什么我一说过去了之后,他的反应就这样?可见他并不是违逆的自性。他如果是自性,就像火是热,那不可能改成湿。但是,他只有面对我的时候,就老是不听,一说什么就有一种违逆的状态出来,这证明是一个缘起的现相。而在我身上就不断地这么领的话,是我曾经发出过一个东西,才这样领的。因此这就能断定,我过去在他的身上,或直接或间接造下过离间的业。在这样一种业功能没有消失之间,他会一直不断地这么出现的。
就好比父子俩出问题了,他们会在几年之中闹别扭,父亲说什么儿子都不听。那个儿子对自己的老婆是百依百顺的,但是对父亲呢,说什么都不听,证明他的自性不是违逆的。那么,父亲为什么老领到他这个反应呢?过去他们之间是有一点事情的,那个时候突然之间心理上发生一些变化了,因此那个没有纠正之前,也就是这种业的连接上没有消除之前,他会一直不断地犯。或者某个时候父亲自身也检讨了、忏悔了,或者儿子也经过忏悔了,或者是别人和解等等,他的心结打消了,他心上的那种起分别的习气停下来的时候,才开始又能缓过来。要知道,那个领到的反应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不平等因引起的,一定是由相应的因发生的。
前面别说那里,三次指示的时候都是指示果相,而指示的果相是领到的反应,这个领到的反应就是果报,这个反应上面一个一个都是同类的。那么他的反应是什么呢?反应的不是向心力,而是离心力,每一次都是心脱开来的,不愿意听。所以,前面用了两个“作”字,就仆人来说,叫做“造作等流”;就主人来说,他是领受等流。他为什么老是那么去作?主人说什么就跟没听到一样?因为主人就要领到那种反应,这就是一个报应的相。然后,中间很激烈的态度去驱使的时候,虽然是动了一点点,但那只不过是驱迫的力量强大,他才迫不得已在动的,这也还是表现出他是一种违逆的状况。最后,他压根也不去汇报的,那么这个也是一种离心力。
主人为什么会领到这个呢?就是你过去对人家怎么样,人家就怎么反应。在天理的法则上,过去人际关系上做了什么,就领到什么,就是这么一回事。那么现在尽是不断地领到这些,如果自己的心清净,能明缘起的话,就知道:“这唯一的就是我造了离间业所感得的,其他没有解决办法。”那么在这个时候,就不是第六意识凭着自我的一种维护,然后起一种颠倒的心:“你这样对我的话,我要惩罚你!我要骂你!罚你奖金……”这个就没有什么大的意思。就要知道,这里面是有个业在运转。那么目前领到的这些,就叫“领受等流”,也就是这种反应不是偶然的,它是由相应的业发生的。
Ⅱ于自心上如理止行
因此需要对恶业发起追悔,还需要努力化解彼此间的怨恨。
以此缘故,自己要对于往昔作的恶业生起追悔之心,而且,需要在化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怨恨上努力。
“因此”,就是由以上的如理思惟,要发生如理的修行的状况。消极上的止,就是找到原因,是我自己做了坏事,因此在这种现象出来的时候,不能发无明火,不能只怪对方:“就是你禀性恶劣!”其实,离间的这个罪业没有消除之间,就一直会有这种反应。
因此,过去做的离间的事,虽然没看到,也一定是有的,对此要生起深深的追悔的心,而且要净除掉阿赖耶识中的这些业种。只有净除了,这个果才能转变。积极上的行,就是要设法化解怨结,而不是对仆人作惩罚等等,这要主观上作努力的。
思考题
1、思惟晋美朗巴尊者的四句偈教言:
(1)什么是“修效力”?为什么怨敌损害能让修的效力发出来?结合譬喻、实例从正反面思惟。
(2)为什么遇逆缘反而能增上善行?
(3)“贪著”指什么?怨敌损害能灭贪著的情形如何?为什么能灭贪?
(4)为什么说怨敌是我殊胜的上师?
2、如今在我们这个世界,哪些团体内部存在不和的情况?不和的具体相状如何?
3、主人派仆人做事时,仆人初中后作违逆的相状如何?
4、仆人违逆主人等的现象,按因果律观察,其原因是什么?
5、我们在遇到下属对抗等时,正确处理的方法是什么?
qianxingyindaowen170-yyg17
F粗恶语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分二:Ⅰ人间的领受等流;Ⅱ其他领受等流果等过患
Ⅰ人间的领受等流
由说粗恶语故,常闻恶声,语多诤讼。
人间的领受等流果,按照《十地经》《法轨》等所说,举了代表性的两种:一、常闻恶声,指常常听到对方给自己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刺耳的话、刺心的话等等;二、语多诤讼,就是自己说出去的话,得到的回应都成了一个诤讼的话,或者成了斗端,以此引起彼此之间的斗争。
总的因果律上要体会“等流”二字的涵义,就是与因同类,表达了缘起的无紊乱。因上说了一些粗恶的语言,果上领到的常常就是别人一见到自己,就说那些不好听的话、不和雅的话,这个是由于粗恶语领来的报应。第二个,由于原先说粗恶语的时候,一说出去,凡夫都是有我执,他就要跟你斗一下,为了维护自我。造了这个业以后,那么到恶趣受完苦转到人间的时候,自己的相续里有粗恶语的业种,所以自己说什么话的时候,对方听起来就不好听。由于自己过去损害过人,现在对方自然的反应就是加以恶意,感觉:你这个话是在说什么?在说我吗?那么这个话就引起了斗争。或者以过去种的业种作为内因,这个话作为一个缘,一说出去的时候就挑起了争端,所以叫“语成斗端”。这都是与因的业种同类的反应。
为此应当发生这样的认识:要知道这些全部都是业果的现相,每当自己听到别人说一些不和雅的话、不悦乐的话、很刺激不好听的话,要知道,这是一种因缘和合时的反应。由于过去说过粗恶语,所以绝对就是常常领到这样的话语。要知道,这不能怪对方,而应该怪自己,原因是自己有这个粗恶语的业种,如果不净除赖耶中的业种,它也还是要屡屡地现行,就叫“常”。
“语多诤讼”也是如此。从前说了很多粗恶语的原因,结的缘很不好,对方识中也是潜藏着这种因缘力,那么两者一碰面的时候,自己说一个什么话,哪怕说好听的话,但是回过来的就是一种斗争。一定要消除了这个业种,才能够使得局面发生转变。以同类的业果现相说起。比如说多了妄语,那么对方作为受骗的人,当然他的反应就是“他的话不可靠”。以至于后来自己无论说什么话,非常真实的话,对方也认为“那可能是说谎吧,不要信他!”就像这样,就叫做“领受等流”,自己有这个恶业作为能感,自然就会领到这样的报应。“常、多、都”,都是表示它的那个反应会一直同类地现行。
依照《法轨》,以上讲述了在恶趣受报完毕来到人间,由于粗恶语残余业势力的缘故,还会发生这两大代表所摄的非常多的报应,这叫做“人间的领受等流”。以下普贤上师还补充了其他的领受等流等等。
Ⅱ其他领受等流果等过患 分二:一、总明;二、别明
一、总明
总之,粗恶语于诸不善之中,属过恶重品。
总的来说,身口意有各种不善的造作,其中口说的那些粗恶语,它是过失重的一种。
这意思是,在四种口恶里,恶口是一种较重的过恶。但是,总的来排列的时候,妄语是最大的口恶,因为它扭曲事实;离间语是其次的,它破人关系;那么相对于绮语来说,粗恶语是蛮厉害的,一说出来了之后,它发生的反应和果报就比较重一些,如同下面所说。
二、别明 分二:1、令他心碎及发生嗔恚;2、于高能境缘说粗恶语之过患
1、令他心碎及发生嗔恚
世间谚语也说:“言无刀箭碎人心。”如是将令对方心相续中突发嗔恚。
第一种过患是浅显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能够发现的,此后的那个未来很长远的一些异熟果、等流果,那是属于世人难以发现的,所以首先从浅近处认识。
就人心的感受上来说,说粗恶语虽然不带刀,但实际一听到,对方的反应就是,心像碎开一样的,表示刺激力大。再者,一说过去了之后,由于对方的我执很重,会突发起了一阵嗔恚。那个话语一下子过去的时候,所发生的反应会顿然生起嗔恚。“突发”,就是一闻到这种话的时候,以我执的一种反弹,他就会暴发嗔恚。
2、于高能境缘说粗恶语之过患
尤其是于高能境缘,仅说一恶口,也致使多生之中不能解脱恶趣。
高能境缘作为所缘缘,有一种非常大的引发业的力量,叫做“高能境”。“高能”就是厉害,如同电磁场,场强有强有弱,那种很强的就是高能,以此为所缘的时候,会发生很大的作用。总之,就是境缘有很大能量,稍微碰一下就发生很大的作用。比如,三宝、上师、道友等,由于具德、具恩,这些缘起的因素,使得他是一种高能的境。对于这些高能的境,只是说了一个粗恶语,也是需要在很多生当中脱不了恶趣的。在缘起上,又如皇帝的像、国旗等,稍作毁辱就要被砍头或者关押入狱。就像这样,在业的具力门当中,有一种叫“福田门”,以它为所缘稍微作一点的时候,结成业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下面以具体的公案来说明这个问题:
譬如往昔有婆罗门名迦毗梨,于迦叶佛诸比丘中,说马头、牛头等众多恶口,以此缘故,后生为具十八个头的摩羯鱼种,乃至一劫不能解脱,从彼命终复生地狱。
在迦叶佛时期,有个名叫“迦毗梨”的婆罗门,他对于迦叶佛教法下的诸比丘,说了十八种不同种类的恶口,比如说:“你们这些马头怎能了知法与非法!”“你们这些牛头怎能了知法与非法!”等等。以这个毁骂僧众的恶业所感,转生为具有十八个不同种类头的摩羯陀鱼,在一劫当中不能解脱这样的恶趣之身,命终之后还要生到地狱当中。
《贤愚经·迦毗梨百头缘品》也讲到了这个公案。下面我们依据此经来讲讲这个因缘,大家要注意看到因和果具体的相状。
过去迦叶佛时期,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一个男孩,名叫“迦毗梨”(汉义为“黄头”)。他聪明博学,通达很多世间学问,在他的种族中可以说是多闻第一,但唯独比不上沙门。迦毗梨的父亲临终前再三叮嘱:“你千万不要跟迦叶佛的弟子们辩论,因为沙门的智慧很深,你肯定比不过。”
父亲死后,母亲问他:“你原来就非常聪明,现在还有能胜过你的人吗?”迦毗梨回答说:“沙门能胜过我。”母亲又问:“为什么沙门能胜过你?”他说:“我如果有疑问去请教沙门,他们的回答都能让我心开意解;而沙门问我时,我却回答不出,所以我知道自己不如沙门。”母亲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学习他们的法呢?”他回答:“学他们的经法就要出家做沙门,我是个在家人,怎么能学呢?”母亲就说:“你可以假装做沙门,通达所学以后就回家。”
于是迦毗梨听从了母亲的教导,就假装出家成了比丘,不久就能背诵三藏,而且通达了其中的义理。母亲问:“你现在能胜过那些沙门了吗?”迦毗梨说:“如果论学问,我最殊胜,但是还比不过坐禅的比丘。因为我问坐禅的诸比丘,他们都能分辨解答;而坐禅者问我,我却不能了知。”母亲又说:“从现在开始,以后你如果辩论不过他们的时候,就可以骂他们。”迦毗梨说:“出家沙门没有任何过错,怎么能骂他们呢?”母亲说:“你尽管骂,就能得胜。”
就这样,迦毗梨由于不忍心违逆母亲,后来跟比丘们辩论时,一旦理屈词穷,就立即出口骂道:“你们这么无知,比旁生还愚痴,你们这些马头懂什么法!”就像这样,他骂的时候把百种动物的头都拿来作比喻,比如说“你们这些驴头懂什么法!”等等。而且不止一次地数数讥毁。
这样我们就看到,他在因上对严厉的境说粗恶语,也就是对比丘们说马头、驴头等,而且说了多次。那么以此所感的果报如何呢?经中说:
一次,释迦佛和诸比丘路过梨越河时,有五百位牧牛人和五百位捕鱼人,从这条河里合力拉上来一条大鱼。这条鱼身上长了一百个不同种类的头,有驴头、马头、骆驼头、虎头、狼头、猪头、狗头、猿猴头、狐狸头等。那么这条鱼不是别的,正是迦毗梨的转世,也就是他以恶口骂僧众的罪业,感生为身上长了一百个头的大鱼。而且佛说,在贤劫千佛出世之后,他仍然不能解脱鱼身。
从这个公案就可以看出,缘具力的福田,下一点种就会发出很大的果来。他当初也是为了争名,母亲教他那么说,就可以以这种方式压倒对方,所以他就谩骂比丘“你是牛头”“你是马头”等等。他是不知道有业果,其实这么说了就已经播了种,会导致将来漫漫无期的领受等流果,这是指恶趣的领受等流。一旦对于比丘说了“牛头、马头”等,那当然就领到自身成了那个长了各种头的大鱼。而且,这个业种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导致一个劫都没法解脱。在这之后,还要继续堕到地狱里受苦。可见因小果大,尤其对于具高能的境缘,应当深怀畏惧。就好比不能够直接用手去触高压电一样,否则当即就会被电毙了的。那么他当即就种下了业种,虽然在那一世死掉之前还没看出什么,但是种子已经进去了,到了要换身体的时候,报应就出来了。然后使得他下一世就变成具有各种头的大鱼,而且漫漫无期,可见这个领受等流是非常地厉害。
此外,又有一比丘尼说另一比丘尼为“母狗”,以此五百生受生为母狗。如是等类有许多因缘。
还有一个公案,一个比丘尼对另外一个比丘尼说她是母狗,那么以造这样一个恶口的业,她在五百生当中转生为母狗。就像这样,在《律藏》《贤愚经》等的因果经里,出现非常多的案例。
这里五百生做母狗,也是一种领受等流,因为与她因地说“母狗”的业同类地,自身就变为母狗,这是报应的同类性。虽然在宣说领受等流果的时候,针对人间各说两种,其实这种等流报应在恶趣中都是大量存在的。因为因果的相就是回报,这个报就是同类,它表达缘起律的不紊乱,所以这是一种领受的等流。
这里再旁述一案。唐朝有个道悟禅师,十五岁出家,后来参石头和马祖禅师,大悟了本性,他在荆州郊外结草为庐。有一次节度使亲自来访道,路上特别难走,结果就迁怒于禅师:“都怪这个人,惹得我这么难走!”他那是一种骄慢习气。然后一到的时候,就把禅师绑了,扔到水里,就这样大摇大摆回去了。没想到一回去就见到自己的整个衙门里冒出熊熊烈火,听到空中有声音说:“我是护法天王。”当时,节度使吓得心惊胆战,赶紧忏悔,火焰就全部熄了。他又亲自到江边看禅师,没想到禅师坐在水上,衣服都不沾湿。节度使见到这个情形,就恭敬地将禅师迎回衙门来供养。
这要知道,禅师是悟道的高僧,他这样子起嗔恚,然后把禅师扔到水里,要遭大报应。不说其他的,首先护法就让他的衙门烧得烈火熊熊,所以非常可怕。因此要知道,不必说后世堕地狱受大苦,现世就要受护法的惩罚,会遭遇不幸。
b运用
故当常时学说软语。尤其不知何处有圣者、菩萨,故当学习观一切为清净之相,而宣说其功德及赞叹。经云:“谤一菩萨及说其恶,其过较杀三界众生尤为重大。”如颂云:“谤诽菩提萨埵罪,较杀三界生为大,无义造罪发露忏。”
“故”是承接语,衔接上面的理路而引出下面,也就是由如理思惟而引出如理修行。也就是由于上面合乎正理的思惟,知道粗恶语有在人间的两种领受等流果,以及会刺伤人心,引起堕在恶趣当中的各种领受等流等等,从而发现这是具有极大过患的事情。如果不合乎天理,顺着自身的烦恼习气大发雷霆、大出粗暴之语,这样就发生了很大的过患,因此,应当常时学柔软语和学清净观。
具体而言,第一、常学柔软语。就像《入中论自释》引《华严·十地品》的经文所说的那样,我们也要效仿二地菩萨,从当前的因地就要开始实行。经中讲了二地菩萨口德圆满的相,说到:“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像这样,常常说能润泽人心的话、柔软的话、使人听了悦意的话、特别喜欢听的话,而且很能输入人心的话、非常文雅的话,大家都喜欢听的,而且听了都身心踊悦的话等等。就像这样,要常学柔软语。
“柔软”是一个代表,其实要说的是一切美善的语言。要知道,语的柔软是由心的柔软而来,不是那么地粗暴,自我意识特浓重,然后动不动就发脾气、指责对方、谩骂他人等等,不是那种烦恼语,而是非常柔软的心地。悲心都是用莲花来比喻,就是非常柔软的,这样有一种哀愍之心,然后视有情为如意宝、为佛、为父母,就像这样,说非常善的语言、柔和的语言、很文雅的语言。
其次,学清净观。要认识两点:一、原因;二、做法。懂得要作清净观的原因,会主动发起修清净观的欲乐;了解了做法以后,我们就能善巧地把握,而在生活中出现普遍的清净观。
原因要知道,圣者和菩萨到底出现在哪里,我们是不知道的,而且,我们没有眼力去发现,因为他们示现的是同类身,犹如世尊现为大鱼身,文殊菩萨显现为猪身等等。由于他们示现的是跟凡人一样的同类之身,并没有多几个鼻子、多几个眼睛的,所以我们不知道。而如果对于真正的圣者和菩萨说了粗恶语,发了嗔恚等,那就跟经教里所说那样,胜过杀三界有情的罪过等等,因此特别要提防。以这个原因,应当采取常修清净观的做法。
所谓的“清净观”,就是普观一切都是清净相,犹如我们观五圆满那样,都是清净的身、清净的语、清净的意;或者说一切的有情都是佛,一切地方全是净土,一切声音全是真言,一切心念全是智慧等等。也就是说,观的不是庸常的相或者凡庸的相,而是清净的相。所谓的“清净相”,就是没有任何垢染,全是佛法身智慧的起用,全是这样的妙用。那佛法身智慧有什么过失?什么过失也没有的。假使你观成凡庸相,比如文殊菩萨现为一头猪,你认为“这头老猪,又傻又笨,这么脏,是一个业障旁生”等等,那这样对这头猪喝斥、打骂等等,就都能做得出来。因为视它为一个有缺陷的相,这个就叫“作庸常观”或者“观凡庸相”,那自然就认为这个是可以随便地践踏、随便地辱骂等等,这样粗恶的语就要出来。但是,如果知道它是文殊菩萨化现的,不是我识前见的这样的相,它实际一点点垢染都没有的,连最细的二取都没有的,纯粹是一尊佛,那当然这个时候观的是清净的相。那没有过失、没有缺陷,又怎么会对它说出一种谩骂的话,指责它的过失?或者说它各种各样的缺点呢?都没有了。因此,这里的关键就是要观清净相。
最后就像《极乐愿文》所说那样,我们从前在愚痴当中,造了很多对于菩萨作诽谤——超过杀害三界所有有情的那种无意义的大罪,我们对于所积集的这种大罪要发露忏悔,从今往后再不复作。
思考题
1、粗恶语的人间领受等流,具体的果相如何?
2、从人心的感受来看,粗恶语有哪些过患?
3、对高能境说粗恶语有怎样的过患?结合实例如理思惟。
4、认识粗恶语的过患后,我们该怎么做?这么做的原因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qianxingyindaowen171-yyg18
G绮语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以绮语的等流,自己的语言不威重,而且辩才微劣,以此缘故,已说质直语他人也不信重,以及例如在大众中发言时,出现自身辩才微劣。
这里绮语领受等流的认识分两层:一、前相;二、后相。“以此缘故”之前是前相,之后是后相。前相出自《法轨》,后相是由此引出,普贤上师解释的是《十地经》的经文,那里说到绮语的报应是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一、前相
由于过去说绮语的等流果报,会发生同类的报应的相。在恶趣受了大苦转到人间的时候,还以这个绮语余业势力的作用,语言上有这样的苦相:说话不威重;其次,说起来辩才微劣,没有无碍演说等的能力。
二、后相
“以此缘故”:由于话不威重、辩才微劣的这个原因,因此,虽然是很质直地在说,没有说谎,一五一十地按照事情本来在宣说,可是别人不信重的,说了半天,人家一句也不重视,当然心中不会去信用它;其次,辩才微劣的原因,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在大众里要发言,发现说起来语言不明了,没有好大的辩才,这样当然人家听起来不会受感动、感发,自身没有摄持力,或者发展到自己也是胆怯、没信心,说了以后自己都感觉没什么用处。那么这样就是绮语的等流果继续发生的后面效果的相。
业相和果相要作关联思惟。从前说绮语,当时的等起,就是以烦恼喜欢宣说一些无系属的胡乱的话。那么,这个一说了以后,人的心不相应正理,属于随意放任这个心,反正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乱说的,这样子就有报应,那它就会形成语言的障碍。到此生就出现报障了,发现说话没有份量、不具威德。其次,过去的语业不清净,导致丧失了语言能力,没有一个无碍的慧辩,对于某一种事理宣说的时候,能够有条有理、符合法义、无有障碍地、非常微细广大地开展。那么,他的这个语言就没有效力了,也就是,说的话别人不会去信重,没有一种语言的摄持、感发、宣扬的能力。用时代的话来说,就是阿赖耶识染了病毒了,因此在病毒没有清除之间,运转就不灵,因而发生的效果微劣。
b运用
语言的障碍出自自身的黑业,因此,治本之道唯有净除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对此追悔并立愿行持具义的语言,由此才能翻转业流。那么,我们能在这上面努力地去做,当然会消除语障,在现生就得到改良,好的能重新开发出辩才来。如同古人修行,修好了以后开智慧、出辩才,原先口很讷,说不出什么,但是后来却能无有障碍地作佛法的演说。
说具义语,如《十地经》所说二地菩萨的德相:“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我们从当前因地就要如是立愿随学。二地菩萨有非常大的语言的德相,在不绮语方面,常常乐意说那些,经过审细思量而说出的有意义的话、契合时机的话、真实的话、具有意义的话、具佛法内涵的话、随顺道理的话、巧能调伏他者的话、随时经过衡量而出现决定的话。下至在开玩笑的时候,都能处在谛审的思量当中,何况会故意说那些散乱的话呢?因此,我们应当如是随学,从目前的程度,就要随力随分地去掉杂乱的绮语。
在当今时代,人很多时候都是以笔说话,因此,在电脑、手机上不要涉及不具佛法内涵的话题、不具意义的话题,一定要截断绮语。否则,心相续中会染上不可计数的病毒,导致将来出现语言的残障。
H贪欲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贪欲的等流果者,心中所愿不成,常常不欲反临其身。
此处贪欲的等流报相有二:一、所愿不成;二、不欲降临。这里要用观察智慧悟到法界的条理。因果律有正反两方面,这里是缘起负面的条理。这些话都是相等的,因果律的惩罚即是天理的惩罚,即是自心上的治罚,即是缘起负面的作用力,即是公平法则里违背真理的不虚的报应。
贪欲就是私欲,不合天理,有非分的占有的邪欲。一旦起了贪欲的业,那就一定会受到同类的治罚。私欲的业种没清除的时候,就有一种阻力,也就是法界不允许私欲的实现,因此将来在内在就会发现,心里有什么所愿的时候,就不让它实现,这个就是障碍的力量;而且,心里不想要的事情就降临在头上。
反面要认识到,如果不这样治罚,那就没法遏制私欲的泛滥。人们都会以为,我们可以以一种非法的手段来满足私欲,可以非分地占有他人的所有,可以用很多的私心巧计等等。因为没有什么治罚的,因此它就大量地泛滥,从而小人得势,可以大肆其道了。因而,对这种东西决定要惩罚,而且必须加倍地遏制私欲的横行。所以,凡是想以私欲实现所愿,在缘起上完全是颠倒的,这种情形就像想求果而灭种一样,想出饭而蒸沙一样,也就是它会使得所愿没法实现;再者,反而使得各种不想要的降临在头上,这就是天律的惩罚。
b运用
如果我们在人生之中,心上的所愿没法实现,反而各种倒霉的事情降临在头上,要知道,原因是内在有一种阻力。也就是从前做过昧良心、违天理的事情,没有忏悔,这个业种还蓄积在心中。当时是想用私欲非法地占有他人所有,当这个业种没忏除的时候,就有一种报障堵住了缘起的实现,导致心里想的都没法顺利地成办,反而引起各种不如愿的事情出现。
因此,根治之道就是在心上忏除过去这种私欲的业行,自己痛加忏悔。从前就是这样,以私欲想非分地占有,这些全数都要忏悔,净除相续中的业种。而且,反面要多做没有私欲的利他的事情,做什么都不杂私欲,就是要作奉献。那么这样子,这个障碍就会清除,随着净化的程度,就越来越会顺利。修得好的话,就像袁了凡那样,心中的所愿都会如意地实现。
I害心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由害心故,心多恐惧,多遭恼害。
法界是公平的,在公平法则里有属于缘起负面的一半,那些都是违理发生的阴性范畴的报应。这里害心有两大作用力:一、造成心理病态;二、造成业缘病态。心理病态,就是常常有很多恐惧、畏惧;业缘病态,就是遭遇很多损害。
害心的等流就是会发生同类的病态心理。心中常有一种恐惧、畏惧,怕怕的。这就是原先起了害人的心思,因此,缘起上的反作用力就出现非常多的担心、害怕。总是想“会不会别人害我?在那儿会不会被杀、被毒?”或者“这个天阴阴的,会不会有鬼?”等等,心里常常害怕的,这个就是心理的等流。这不是造作等流,造作等流是过去起害心,现在一见到什么还是喜欢害人;这个是领受等流,法界是公平的,如果害了人,就常常感觉非常地害怕,这就叫做“负面另一半的法则”。
我们通过对比来发明这个道理。假使行善,那么胸襟磊落、俯仰无愧,他到哪里无所畏惧的,这个就是法界公平法则里属于正一方的法则,它是属于阳性范畴,都是非常健康、光明、安稳的。而阴性的范畴,就是非常害怕的、恐慌的、病态的、阴暗的,所以,起多了害人的心,就成了这样一种阴性的病态心理。
再者,业缘上的反应,所谓“得道者多助”,凡是多做利人的事,就感得多方面资助的力量,人心就是以善意而对待,因此会招来非常多的利益。而所谓的阴性的方面,采取的是一种不合天理的心术、权谋等等,那么这样感召的全是恼害的力量,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损害、那样的恼乱等等。
总而言之,以害心的等流,会有这样心上的、业缘上的苦相。
b运用
如果自身感觉心里老是有一种恐惧症,或者在业缘上常常受到损害,要发现是自身上的原因所致,也就是,这是由害心的缘起力所现。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只有在自身上先忏悔前愆,净除赖耶中的业种;假使无法避免,也要安忍顺受、不起怨尤。心上的问题要在心上解决,赖耶中的业种要由忏悔来净除,一面励力地忏悔、求佛菩萨加持,一面多行利他的事业,这样来改良命运。
J邪见 分二:a认识;b运用
a认识
由邪见故,住于恶见,以欺诳故,自心出现错乱。
邪见的领受等流果,将出现与因业同类性的果上的病态状况。有两种病态:一、见解病态,心住在恶见当中;二、心理病态,内心错乱或者心地谄曲。
造了邪见业,在地狱等恶趣受了很漫长的苦后,转生在人间,也有俱生的见解和心理的病状。见解的病态,就是一直处在恶鄙的见解状况里,思想特别有问题。比如就是喜欢邪着看问题,颠倒真理,无意义说成有意义,恶的看成善,邪的视为正等等。这种思想病态俱生就是那样的,这是前世邪见的报应力,导致出现一种思想上的病态。这是一种大的病,一直陷在那种恶鄙的见解状况里,或者对万法看法的病态里。
其次是心理病态。原因是,以缘起上欺诳的作用力,导致内心出现错乱,就好像脑袋倒过来看世界那样,心是颠倒的,《十地经》上说是“其心谄曲”。凡是诳骗多了,心就错乱了,或者没办法与正理相应,怎么也正不过来、顺不过来,都是邪邪的眼光、很扭曲的心地的状态。
错乱和谄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可以会通。“错乱”,指心全是错的状态,在心理的病态上,由前面根本的见解引生出来,有各种心续上乱的状态。比如,对善应当是欢喜的,却不欢喜;对恶应当远离,却支持等等,就像这样,都是这个心已经错乱了。又比如持“杀生应理论”,那么这种邪见熏习以后,一见到杀生是非常兴奋的,而且他反面的错觉力非常地大。就像这样,都是指心地已经变坏了。又如持着一种自由放逸论,非常地放肆,这个时候,以这种欺诳的力量,心产生一种错觉,就认为这个是有意义的,完全没有什么因果律,可以随便地纵欲,随便地做,那么这种也都是心上面谄曲了。
有人问:住在鄙恶的见解中,似乎是说造作等流,不是领受等流啊?
要认识等流的相。同类造作的现行,那就是造作等流。前世喜欢持邪见的话,今生还是特别喜欢持恶见,往往很快就适应颠倒的见解,对此爱乐、执持、宣扬等等,这样叫“造作等流”。而俱生就有的见解的病态、心理的病态,这是属于受报。如同天生的斜眼、倒眼等那样,老是陷在一种恶鄙的见解当中,或者很邪的看法里,天生就是那样邪邪地看,颠倒地执持,有非常大的邪性。这是属于业报的残障,而且是根本上的报障,这是领受等流。
b运用
要深刻认识到邪见的大过患相、大病态相,诚心忏悔止息,这是消极上的。在积极上,就要发愿常持正见,而且着手修学。
(3)增上果 分二:1)总体认识;2)分别认识
1)总体认识
增上果者,即是成熟于境的果分。
增上果是指环境上成熟的果相,即业具有一种制约力,不但出现自身身心上的报相,还左右着环境上的报相。
感果是综合性的。譬如一个天人,由造大善业,此生生天,不仅在他的根身上成熟果报,还在境上显现妙果。在一个天人的环境里,有宫殿、园林、甘露、妙音等等,都是让人欢喜的,这是由善业的力量制约着境上的显现。缘起的条理是没有紊乱的,以一个大的善业、纯的善业,就普遍地现出都是那么地惬意、欢喜的境相,以及以此得到的悦意的感受。如此在环境上成熟的果,叫做“增上果”。
所谓众生业感在器世间实现的情形:
众生都是随着业而现身在世界中,业力同类的,彼此气息互相流通。而且,自身那个气的集中点特别有一种摄持,仿佛就觉得有各个的身体,这就是有情界。而在身体范畴之外的其他的气,彼此交相重集,仿佛有各种物质,这就是器世界。那么器世界的状况,就是自身的业成熟位出的气息在外部呈现相状,而且由众生的同类业感会出现相应的相,这个相跟业是相应的,所谓“因果相当”,这是业感缘起。而每一种业,它会出现对应的状况,缘起不紊乱,这叫“条理”。以此我们逐渐地来认识,十不善业各自业成熟的气氛所显现的器世间的苦相。
2)分别认识 分十:①杀生;②不与取;③欲邪行;④妄语;⑤离间语;⑥粗恶语;⑦绮语;⑧贪欲;⑨害心;⑩邪见
①杀生
由杀生故,所生之地心不欢畅,且具深谷、悬崖等害命因缘。
这里果相有二:一、环境困厄;二、多诸害命因缘。
因果关联的观察:因上断命的这种业非常具有伤害性,它使有情陷入彻底绝望的境地,如果有命,还有希望;没有命了,那就全部都完了。再者,杀的时候造成有情心理上的惶恐、紧张。在造业者的心上熏下了这样的业种,当它成熟,一变出这个环境的时候,那个感觉就是非常不舒畅、非常困厄。也就是,如果行善,以福业感得的环境,心旷神怡,境界开阔,心一下子能够放开的、舒畅的,这个是善业所感。但是,以杀生的业种一变的时候,就感觉一点都不畅快,那种死的环境,感觉就困在里面,没法伸展开来。这是由于杀生的业种,就必然这样变的。也就是说,要断掉有情的命根,造成的心理上的困厄是非常大的,不要说真正被钢刀断喉,就连听到都忐忑不安,极度地惶恐。那么以这种造业,报现的环境,周边的这些境相,感觉心都是一种往里头困住的力量,心情没法开展的。
其次,多诸害命因缘。这里举了两种环境的险恶,比如有悬崖、深谷等等。走在那里非常地危险,一脚踏空就掉到万丈深渊里。“等”字包括其他的水、空气、食物等的方面,受用的时候会发生断命的情形。除了在行走上的危险性,还有在这个环境里面的各种饮食、药果等等缺少光泽,它们的势力、威德、果都是很差的,难以消化,而且吃了会生长疾病等,这样导致在这里生存很快会死亡。这些都属于害命因缘。
②不与取
由不与取故,所生之地,庄稼遭遇冰雹、干旱,树不结果,发生饥馑。
这里要观察不与取这个业行上的因相、因果的条理。因相是不与而取,本来没有给你的,却以强取、盗取、骗取等途径来取得;在果上因果律的反应,就是应当有的要被夺去。
这里举了三类现相:一、种植了谷物、蔬菜等的庄稼本来应当有收获,却突遭冰雹、干旱或水涝等,就这样子被侵夺而无所得;再者,种下了绿树,本来到了时节应该果实累累,却一个果也没有;再者,民以食为天,生而为人应当有起码的食物,却发生饥馑,连食物也不得。除这三类之外,还有果实鲜少、果不滋长、果多变坏、果不贞实、多有雨淋涝灾、果多干枯等等。这些都属于应与而夺的报应的相。
③欲邪行
由欲邪行故,当住有便秽、污泥等不适意处。
这里要注意,欲邪行这个业上的因果的条理。因是欲邪行,指由淫欲驱使,在境门、时门、分位门等上做不正的行淫。由这个恶业,在境上成熟的果相,就是相应地要住在有大小便、污泥等污秽的不适意处。“等”字包括地方很狭窄,或者发出恶臭等等各种不可爱乐的环境状况。
因果的不紊乱的条理性,这里有两条:一、淫欲是不净之行,故感得有粪尿、污泥等;二、所谓的“邪行”,是一种性交不卫生的状况,次数多、时辰不适合、对象不适合、行淫处不适合等等,这些都是违背卫生法则,因而,感得的那个果相,环境不适宜居住。实际也就是在那个地方住的时候,身心是不乐的,或者多有很多不卫生的现相。“卫生”,不是像现在说的比如地板很光滑,卫生的实际涵义是营卫生命。那么行淫不正,对于对方会造成身心上很大的苦痛,会戕夺性命等,诸如此类是不卫生的邪行;感得的是很污秽、很不适意等等不卫生的果相。
思考题
1、绮语的领受等流果是什么?如果自身上有这些果报,怎么做才能改善?
2、贪欲的领受等流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报应?认识过患后我们该怎么做?
3、以害心在人间会领到哪两种报应?认识过患后我们该怎么做?
4、以邪见在人间会领到哪两种病态状况?认识过患后我们该怎么做?
5、解释增上果的涵义。
6、由杀生感得所处的环境如何?为什么?
7、由不与取感得所处的环境如何?为什么?
8、由欲邪行感得所处的环境如何?为什么?
qianxingyindaowen172-yyg19
上节课讲到了“条理”这个词,可能有些道友还不太清楚什么是条理。其实,这里说的“条理”,倒不是说比如语文老师改作文,评语说“条理清晰”,那个是属于人的思惟和语言表达上一条一条清楚,那也叫“条理清晰”。这里是说所诠义上的,就是指缘起的条理,缘起的条理表现在丝毫不紊乱。那么“条理”二字非常好,因为总的相上都可以说作善得乐、造恶得苦,不会乱的,但是这是个总的,一种概略、混略的说法;而所谓的“条理”,就是一条一条的,假使是这样一种情况,就会感召那样一种果。像这样一条一条有无数条,无数条都属于缘起的差别相。
你要看到每个地方都有条理。比如一棵树,打开来就可以看到它的条理,一点都不会乱的,这是缘起无紊乱。或者身体打开来,里面的各种运行也丝毫不乱的,这都是果上能够看到的。然后,因和果的关联上也是丝毫不乱,种什么种子得什么果。就像这样,这个条理上能够透显出无数条,它也是法界本来如此。越是条理上一条一条具体认识了,就一条一条具体地会到位,而且越来越会发现缘起是遍在一切处的,这个非常稀奇,所有的法理就是一个缘起。像这样,最终会对缘起发生确认。
也就是,具体到细的时候就用“条理”,这样能产生很精细的智慧,非常清晰。比如说,十不善业里面,领受等流跟造作等流是不一样的,那么条理也不同。领受等流上面有十条,十条里面各开二,那么就是二十条。这也只是大致举例,二十个条理,其实不只二十个。增上果上每个开两个、三个、四个,都可以。但是太多了也不行,针对人类说这么多就可以。那么这么多过来了以后,你的因果观念就发生了,通过思惟,经过了这么多次,就会有所发现。如果少了,不能结成定解;如果不一条一条来,那就是含糊的、不清晰的,在发生定解上就没有多大作用。很多人几十年都难以发生,就是一个不知条理,第二个不知公案,因此,心上能引定解的因素就不行。
如果每一个条理都非常清晰,因是什么,果是什么,都发生确认,那在那一条上会发现有因果律,而且是业上的因果律,叫“业因果”。这样几十次都过来了,每一次都有确认,那自己就会敏感到:原来是这样屡试不爽,这里面肯定是有一个律的!这个律就是缘起律。那么再推到各种各样的因和果上去看,精细地考察,每一个无不都有它的因果律。这样自己会肯定,发现全是业在决定,这样就有希望。然后,再依据诸佛给予的证明,就会发现佛不说谎的,一定会是那样。但是佛也是说一些个案,佛见到的就可以了,反正那一条就是有那个人造了那样的业,就出现那样的果。那么这样的确认要发生几百次。
这样之后,你心里就有一种业感缘起上的正见,有了这个正见,由此发展的修行就有了,因为见修行果必然是由见过来的。之后,你的人生观不同,世界观不同,因为认识发生转变了。那么你的方法论也不一样了,方法论就是从业果上去考虑,从业果上去找原因,找方法,也没有别的,就是诸佛开示的三世因果的那些教导,就按照那样去做。所有的善人都是这样给教育出来的,没有别的。
④妄语
由虚诳语,资财无坚,且常遇心识恐惧境缘。
为显示因果条理,此处妄语转译为同义词虚诳语。妄语业的因果条理,这里显示了两条:一、语言虚诳故,造了这个业所感现的就是,环境上的资财没法坚固地持有;二、在那个环境里,常常会遇到心很恐惧的境缘。
第一条的法理,由于虚诳语不具真实性、不诚实,因而以此熏成的业识,对于境上的资财没有一种坚固地把持的力量。似乎有那样的资财,却很快就没有了,或被水漂,或被火烧,或者突然之间就坏了等等。如果说真实语,那以这个真实的力量,他对于资财有一种非常稳固的把持力;相反,以心无诚实,心识无法把持住财物。
再者,说了诳语就害怕别人知道,良心上不踏实,常常恐惧暴露。以此当业识成熟的时候,感现的环境就成为一种,老是提心吊胆或者怕、感觉非常恐惧的相出来。对此比类发明:比如造了杀业等,会感觉众合地狱的两山就是那个被杀动物的头,而且上面燃着火,然后压逼过来,这是由于心识已经熏下这样的影像,在器界上面就有相当的一种具有自己感觉的那种境缘。那么同样地,说了诳语,本来这个心上就做了鬼,由这种做鬼的心,常常感觉好恐惧啊,似乎这个境缘上就有这些出现。
总之,虚诳语即是虚诳心的表现。“虚”,是表示在感现的境上,没有办法得到坚实的资财;“诳”,感现的境缘上,常常感觉遇到非常恐怖的境界。
⑤离间语
由离间故,当住环境中有深谷、险隘等难行处的处所。
这里离间业上的因果条理,注意因相是以离间的意乐,使彼此的心不和睦,致使心路不通,处处阻隔难走;以此感现的果相,就是要住在有诸多深谷、险隘等难行处的处所。“等”字包括丘陵坑坎、险崖、陡峭山路等等,或者有险阻状况的地区。
“当”字表天理当然,“住”表天律惩罚,需要老待在这种地方,非常难受、难走。这是由于因果律使然,也就是从前是让别人的心很难走,有非常多的险阻、障碍;因而现在感现的环境,就是出现这样非常难行,到处都是障碍、到处都是险阻,不能直接通过去的地方。所谓的“路”,就是由此到彼。所谓的“易行之路”,就是很通畅,好走,从这边走到那边、从那边走到这边都好走。而离间使得彼此心气不通,由这边发出去的到不到那边,从那边发过来的也有障碍或者不能直接通;以这样的业感现的报相,就是一直要待在这种很难走的地方。那么在他的一生当中,每一次都是非常地难走,要经历很多的险阻、障难。
⑥粗恶语
由粗恶语,生于具诸刺石、砾瓦、荆棘等意不安适之处。
这里要把握粗恶语这种业的因果律上的条理。因相与果相完全同类相应的。因相要注意,粗恶刺人的话语,这话说出去的时候,像荆棘一样刺对方的心,就像这一类听起来不好受的言语,叫“粗恶语”,那么当时一造的时候,就熏在阿赖耶识中成了种子了。它不是那种细软和美,一听起来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般的话语,而是由粗恶的心出现的。那么以这个业种,果上就现出这种粗恶的环境,它表现出有很多的荆棘、刺石、砾瓦等等,脚踩上去很刺人的、心很不安适的这样的境相。这些都是由粗恶之心现出粗恶之境,因上让人不适悦,果上就现出不适悦的境相,这都是它的表征。缘起的表相,就是出现尖尖的石头、尖尖的瓦,不好走,到处荆棘扎身。这个并不是心外有种东西,而是由业种变出来的。“等”字,还包括没有泉池、河流等等的滋润性的水环境,或者就是荒漠、干地、卤田、戈壁滩、坑险等等一种粗糙性的境相,具有伤害性的境相。这些都是粗恶语所显现的器界的果相。
今天的时代,人们住在钢筋、水泥、石砖筑成的建筑当中,在那个环境里,处处都是一种很干、很硬、僵化等等的状况。如果从田园、山林到了城市,待上几天就非常难受,非常不安适,因为这里没有青青的草地、柔软的土地、泉池河流等等,全部都是硬邦邦的,踩上去也是硬的,接触什么都是硬的,恐怕这就是今天粗恶语的城市的器界相。再者,在今天来看,现代环境里有非常尖锐的噪音。比如在城市的空间里,常常有车流的行驶,或者各种机器的碰撞,或者制造、切割等的尖锐的声响,电锯、电器等等,这些都是一种粗恶的声音。
要知道,这是天理当然,一切都是由业决定的,并非随心所欲。当造了粗恶语的语业以后,已经果位成熟的时候,需要在这个地方住上十年乃至一生,那就不得不在这样的地方,受各种环境刺激等的苦恼,就感觉到处都是很粗糙的,感官接触的地方都是不舒服的、不适悦的,这是一种受报。
⑦绮语
由绮语故,受生之处农作亦不生果,节气颠倒,事不坚实。
绮语业上的因果条理:绮语的相有无系属、无法相应、非义相应,就是语言没有相应到心,脱出轨道以后,那个意识的狂乱力可以随便地乱说,再者,说的话没有跟法相应、跟时宜相应;以这样的一种乱语,感召的器界就有代表性的三大苦相。
第一、即使做农业耕作,也无法得到果实。比如种很多的树,就是不结果;种庄稼、蔬菜,表现为没有什么成果。这就是由于因上说的是不具义的,都是一些泡沫的话,因此得到的果就是无实义。
再者,说话的时候心气紊乱,本来要气和理一致之后,有条不紊地说、具义地说,相应当时的时机,发生的是一种智慧力的作用;然而以狂乱的心,却任意地使气,随便地说。当时要看到,心上是一种乱起分别的状况,没有关联系属,可以前言不搭后语,这样说那样说,肆意放任。那么,以这样的不合于理智、乱动分别的报应,在果上显现的就都是乱来的,因此,这个就导致节气紊乱。比如,没到结果的时候反而结出果来,时令已到的时候却毫无成果。
要知道,在因上的这个气,就是不顺合智慧的,一种邪性随便地动分别、随便地说。那么当时起的时候,心没有以明了的智慧去运行着气,是乱发的。由于这种乱发,在当时的时候,就是不守规矩的,没有规律的,胡乱来的,这都是由业果愚所导致的。那么在果上成熟的时候,就感觉都是乱的,前面发生的转成后面发生的,后面发生的转成前面发生的,应当热的时候反而冷,应当冷的时候反而热等等。这些就属于,同分恶业的相感召的外界气的运行,是一种紊乱状况,它就叫“节气紊乱,时令颠倒”。
第三、事不坚实,环境里的事物变来变去,一点也不牢靠,这是由于当时说话的时候,语言飘来飘去,什么也抓不住的。具义的语言很定、很牢靠,一旦说了以后,那个义一直都是那样的,千年万年都能定得了的,能有一种坚实性的,因此,它所感召的那个环境,相应地有一种稳固、稳定的状况。而绮语造多了的时候,就感觉什么东西都不牢靠。对于最初的说话去观察的时候,就发现他随便地乱说,左说右说,说来说去,总感觉不知道在说什么。本来心里具义的话,他是明了了意思,然后乘着心、意而发出的;而这个,心里是空的,却嘴巴里飘来飘去乱说。这样就是,当时的心没有什么实义,当时气的运行是随便乱来的,没有什么坚实力,因此所感召的环境里,那些东西没有一种坚实的义。似乎有嘛,去看它的时候没有,看起来好像能持嘛,实际上不能持。
比如,植物的根不坚固。根子不坚固的话,那枝叶花果都不能够很稳定地发生、繁荣。再者,什么东西的那种趋势不能稳固地持住,一下子就没有了,飘的。今天的环境里,很多都是水货,比如食物、东西,看起来有个样子,实际去看没东西的;给人的感觉好像有个东西能持住一样,实际上很快就没有了。就像这样,就是由心、意不坚,而感召的器界的气的运行上面,全部都是飘忽的,没什么坚固的持的力量。因此,以这个所集成的各种事物的相,都是不坚牢的。
环境变来变去、不稳定是很明显的。今天叫“更新的时代”,就是人不具义的那些言论、做法马上现行果报,因此,导致城市整天变来变去,东西也是换来换去的。而且,品味、时尚什么的,比如发型、食物、服饰、语言、装扮、活动方式、经营理念、文化等等,天天就像走马灯一样地,不断地换来换去。似乎有个东西,但这些像泡沫一样,过去就没了,等会儿又换一个,但是根本就持不住,又没有了。又像各种的制度出台,各种的概念、表演无量无数的。这个环境里面天天都是一些泡沫、一些变化,这就是绮语的果相。又像建筑队有干不完的活,城市里整天机器在轰鸣、切割,各种各样的。今天这儿建了以后,过一阵子又换掉了,再进一步要有新的建筑等等。
那么,小到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各种各样的东西,大到整个城市的设施,各种的东西,天天都在变,你看整天变来变去的,这就是它不具义。因上的绮语有好多的言论,不具义说成具义,没有东西说成有东西,还天天立这立那的,当然持不住。因此,它的果相上,我们今天更多地要从过去器界环境,延伸到人文环境,因为今天的人就生活在城市里,生活在自己打造的一种环境里面,那么这些周边的都叫做“器界”,都叫做“境上成熟”,在这个上面就看到整天地变来变去,就叫做“一切事物都不坚牢”。
紊乱上面要知道,由于人心不符合万法本来的条理,因此就造成了自由化的泛滥。也就是说,现在是可以自由的,人人有话语权,有立论权,有选择各种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权力等等,这样子就使得绮语大肆泛滥。那么大家都可以编了,凭着第六意识的一种臆造力,偏离真理之外可以另搞一套的话,那就是编出大量的影视、小说、歌曲。你看网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平台,自己的一个空间,自己的一个设计,自己一整套的东西,坐在那里可以当大思想家、大表演家、大主宰者等等。那么这样,他就有一种随心所欲,这就导致绮语泛滥了。而且,他不合真理地有一套表演,有一套演示,通过自我意识的力量,可以制造一种假像、一种幻觉等等。那么,这些都导致人类不能够体会到本来的法理,而作契合真理的心念、言论。这就可以看到,在真理之外狂邪区域里的大的绮语的泛滥。
正是由于这样,心气可以不契合正道,而任意地运行,前可以说成后,后可以说成前,黑可以演成白,白可以演成黑,无意义可以说成有意义,各种与法不相应的、与理不相应的、没有系属的,都可以随便地编造。在现在的虚拟空间里,人人感觉这是完全可以做的,由此的话,遭到的报应是完全地紊乱。
之前说到节气的紊乱,是说大众的气息排在外面的,它们能合作,交互作用所造成的器界,它的节气上都乱掉了,这是由于人心不合天理的原因。那么今天再集中缩小到,所谓的城市为主体的人文环境里面,就会发现,这里面的人是精神紊乱的、情绪紊乱的、生理紊乱的,再说这环境,是地理紊乱的、天象紊乱的等等,出现了全面的紊乱的相。这都是由于因上混乱的气,然后到果上成熟,交互起作用的时候,大量的紊乱气息在流行,就会发现全部失序了。比如在城市里的人会看到:“怎么太阳没有了?怎么白天好像夜,冬天好像夏天?”等等。或者在那个境界里,感觉好像人没有正常的日夜作息了,所谓的夜晚狂欢、白天睡觉,这就是生理的紊乱、节序的紊乱。再说,没有正常的心理,胡乱地发情绪等等,出现全面地紊乱。就像这样,这都是由于不守正常的律,不是清明、理智的心,而是随着意识的狂流,以为能越过规则,随意地能编、能造、能诱人,是以这种绮语泛滥造成的结果。
绮语就是虚文,不是智慧相应本来的意义,说具有意义的话,而是感觉可以脱开义的轨则,另行一条路,肆意地去发作,去搞。这个“虚文”就是表面文章、表面虚头,可以这样地编造,那样地表演,那样地宣说,这些就脱离了真实的轨道了。那么,这样由于是虚文、虚话、虚表演,因而,它造成这个世界各种的运作全然无义,种种都是一些泡沫,似乎是有义,去看的时候发现完全没意义。不但是过去农业社会的农作不得果实,今天各种的商业运作、教育运作、宗教运作、修炼运作等等,全然无义。这就是人们制造概念,制造这些虚假的场面、感觉,所造成的后果。
就起码来说,也需要人类的意识相应到因果的条理,知道如是因得如是果,那么这样产生比量的智慧,之后去做一些运作的时候,他是必然得果的。但是,偏离智慧之后,以为意识可以狂想、编造,怎么样子做,他可以发生一种心意,一种自我表现,一种新奇感觉,这样来诱惑人心,来赢取名利的话,那么以这种绮语的虚假业,导致做各种的事情全然得不到果实。
打个比方,比如说悭贪堕饿鬼。因上想得非分的希望,自心浮现出一个非常好的美景,贪心就想尽力地抓到,这个就是悭贪。堕到饿鬼界里,感得的器界的相,就是恒时会现出那些幻境来,感觉特别有希望。当竭尽心力去取的时候,就会发现全部倒过来了,这就是贪欲果报的相。那么绮语,就是心里完全空空的,但是嘴巴上说来说去,不但说来说去,还要诱惑人、吸引人,有意地搞乱,颠倒法则等等。那么这样子,他所感召的器界的相,就是感觉好像有好多要做的,有这样的意义、那样的意义。像现在的人整天从穿衣、吃饭就在表演,搞各种各样的事情,想追求人生的意义等等。这些运作似乎是有一个东西,有非常多的花样、花头,但实际上做完了以后,什么结果也没有,这个就是环境上的假相。如果到城市里面,会发现很多的广告牌,很多外相,很多的场面、语言,全部都在吸引着人,让人认为这是有意义的,其实这就是说绮语。然后,当人们在这个上面投入去做的时候,会发现最后什么也没有,这些就好像那个饿鬼果报的一个类似品。
⑧贪欲
由贪欲故,庄稼多灾,且时处不好的苦恼多有发生。
贪欲业的因果条理,在增上果上有明显的反应。贪欲就是想取得不义之财,非义而欲得,那么它的报相就是不得。这里举了两个例子:一、作为资生的庄稼,遭到各种灾难;二、很多时令出错,不好的苦非常多地发生。总体的苦相就是,器世界的诸多圆满一年一年地在下滑。因为私欲是不合天理的,想凭私欲获得只会亏损或者消亡,在缘起律上,就使得本有的器界里的各种食物、妙宝、资源等等,逐日地在下降。比如,食物越来越没有营养、食味,空气不行,风水、植被等也是日益地衰微。
这里举了两种:一、从最重要的食物来看,越来越有灾患的相;其次,总体来说会发现,时上面也是年景越来越不好,处上面感觉风水、地理都不行。那么,在贪欲炽盛的状况下,就感觉这个器世界,地方也不行、时间也不行,然后在这个上面会出现非常多的苦相。
对比显示:如果人无欲,最高升到梵天,非常地好,没有欲界苦的负担,都是处在定乐当中。再说,如果欲轻一些、善心多一些,就感得欲界天的福果。或者在人间,假使哪个地方的人恬淡、无为,很少私欲的话,的确也是洞天福地,如同世外桃源。也就是那块地的风光很好的,地理殊胜;再者,时辰很好,风调雨顺,如同上古时代,这个是时节很好,因此,在那上面有很多福乐的相发生的。
这里相反,当贪欲炽盛的时候,以它的力量感召的五谷也是不行。好比人类从光音天下来的那个时候,随着贪欲不断地滋生,地理就不行。先是有地肥,非常地精妙、美好的;后来逐渐地这个也不行了,就有自然的五谷,也是很好;后来又进一步衰减,就像这样,人类受用的谷物这个大的项目上越来越差。又好比人类的欲很薄的时候,水就像乳一样,非常具有力量,人参只要下一点点,就有很大的药力,感觉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能享受很多的快乐。但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苦已经加深;再进入到商业时代,天时地利越来越差;再进入到现在信息时代,我们从城市、乡村等整个环境上就会看到,处在地、时恶劣的状况下,发生了非常多的苦恼。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迅猛发展,人类的贪欲借助科技的手段,不断地在扩张、泛滥,多方面升级了,再者,科技又借助人类贪欲的推动,也在迅猛地发展各种的技术,这可以见到是贪欲增上的相。而现在出现的吃的东西根本不行,农田、菜地里面不出什么东西。再者,就会发现时序、风水等等,这些都变得越来越差。而在这种环境状况里生存的人感觉非常地苦,他不得受用,没有很多滋养,身心都是焦虑的、不得滋润的。就像这样,就要知道贪欲的危害。比如,身体看起来越来越瘦弱,没有精力,脑袋是非常大的,再者,可以看到生活非常枯燥,没有喜乐,这就是贪欲的后果。
配在器界的环境里,比如现在看头上有没有蓝天、有没有太阳?就不知道了。有没有清风?搞不清楚。人类制造出这种机械性的器界,里面有各种人为的东西。我们身处在这样的时代、地方,那当然可以发现,在这个当中生存上的各种的苦,来自环境的各种逼迫、匮乏、干枯等等的苦恼。
⑨害心
由害心故,受生的境遇中常时多有怖畏、多生恼害。
害心业的因果条理,在增上果上有“两多”——多怖畏、多恼害。也就是,受生的环境里,常常发生好多的怖畏、好多的损害,这是由于害心的感召力,会集中非常多的害的境缘、害的事情。那么,这里从心上的感受和境缘遭遇两方面讲到常和多。
当起害心时,对于对方造成恐惧,进一步制造很多的损恼,因此,当害心在成熟果的时候,在这个业种所感召的环境里,心会感觉出现好多可怕的事情,或者进一步处处遭遇很多的损害。具体来说,按过去来说,就是在受生之地,常常有虎狼出没,有蛇蝎蚰蜒等,或者遇到冤家,遇到黑社会党徒,被夺、被劫,或者有凶毒的夜叉,各种的天灾人祸,种种很厉害的疾病等等。心理上感觉特别可怕,经常提心吊胆,感觉忽然间就会遭遇到伤害,比如,处在战争时期、动乱年代、不安宁之处。这就是由于过去害心的果,而受生在这里。今天来说,处在城市的环境里,也会感觉有车祸、传染病,常常会遇到抢劫、袭击等等,那就是由于害心,就会受生在这种恐怖环境里。就像女人和小孩常常不敢单独出门、夜晚不敢出行,或者每家安上铁栏杆、防盗门、铁锁等等。这都是由于人类害心增盛,感召环境中非常不安宁,常常有恐惧。
⑩邪见
由邪见故,受生之处资财寡少,且为无归依处、无救护处。
邪见业的因果条理,要注意因果的同类相应。邪见业的因相:一、在诸法根源的见解上颠倒;二、谤因果、谤四谛、谤三宝,因此,先闭上了内心的归依和得救护的缘起。当邪见业种成重的时候,自然感受与其相应的环境。苦相有三:一、资财稀少;二、无归依处;三、无救护处。
见解是诸法的根源。邪见就是,对于诸法真实性的看法完全是颠倒的,这是根源上的颠倒;由此导致善妙的根源消失了,内善妙的白法没有了,外善妙的物质没有了。因此就要知道,那些世间最好的资财妙宝的生源以此而消失,因而妙财稀少。
接着,就重的邪见来说,认为因果是虚妄的,根本没有什么因果律;或者执持常断见为第一殊胜,因为他执持这是无上义,因此就没有了因果了,没有因果,进一步当然更不会有四谛,更不会信受开示四谛的导师,以此,心根本不信三宝。以这个邪见的力量,自然感召的就是那些没有三宝的地方,没有归处、救护处的地方,比如生在各种邪法国土、野蛮部落,世俗的一些邪见者聚集的城市、村庄等等。
思考题
1、由虚诳语所感得的环境如何?果相如何与因相同类相应?
2、由粗恶语所感得的环境如何?果相如何与因相同类相应?
3、(1)从果相与因相同类相应上思惟:由绮语会感得境上哪三大苦相?
(2)结合身边见闻思惟:现代绮语的增上果相如何?
4、由贪欲所感得的环境如何?果相如何与因相同类相应?
5、由害心所感得的环境如何?果相如何与因相同类相应?
6、由邪见所感得的环境如何?果相如何与因相同类相应?
qianxingyindaowen173-yyg20
(4)士用果
士用果者,若造何业,彼业即成诸多增长后,于累世多生中,无边际苦海里接连经受,以及复操恶业日益增长,从而于无边际轮回中漂流。
士用果上的因果条理,就时间的流程,把握两阶段的脉络。先是此生由造业众多地增长,致使未来在很多生当中,连成无边际的苦流,要一个一个经受;其次第二段的条理,就是在受苦时又造业,还是旧习不改,这样使得业辗转地增长,从而会在无边际的轮回里漂流。
这里先要看到这种业起什么样的作用。首先,对象就是随便造哪种黑业或者有漏业,假使不遮断的话,它会相续不断地发展的。因位上造作等流是一步接一步,非常多同类型的业要发作的,这样就会辗转增长。那么业势力集聚多了以后,注定将来一生一生、一段一段的寿量里,会出现各种的苦报,这些苦报连起来没有边际。在这个当中,是一个一个苦的历程都要经受的。
这就像一个人抽烟,先抽第一根,这就是造了抽烟的业。那么这个业不会停在那里的,它是由于习性力量的推动,造作等流果不断地发作。也就是从他抽第一根开始,不截断的话,发展到一生抽了一万根烟,天天不断地抽,这叫“彼业增长”。那么,抽了烟都是恶趣,一万根烟那样抽下去,注定将来在好多生当中沦落恶趣。一生一生的苦报连起来,它是一个非常旷远、漫长、看不到边际的恶趣的连续剧。而这个上面是逃不过去的,一个一个都要受,都要经过的。
那么,到了受苦的那个时候,比如又是做人,或者做鬼等等,他还是那个习性,又要造恶的,越来越增长,越来越增长之后,这种错乱连环链没完没了。这样就造成,一直在轮回里被业浪不断地推、不断地漂,因此叫做“永漂轮回”,有这么可怕。
那么,整个时间上的流程,以及种类上的数量,这样两条交织的缘起明白以后,就知道恶业造不得。因为造一个恶业,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大作用呢?就是像这样无尽地发展业果,无尽地错乱的循环、恶性的循环,漫长得见不到边。
这是个总结,对于以上异熟、等流诸多果的一种总体性的思惟。反正你造了一个业,牵牵连连发生的是不可思议的后果。所以,轮回的业不能够多造,像古人说的,一念迷就陷到了无数的生死里爬不出。公案里讲到,修行人因为当时的一念,导致九十一劫一直流转生死。《杂宝藏经》里讲,祇夜多尊者九十一劫前是长者子,当时厌舍五欲,很想出家。他那时如果出家一定能断烦恼,证得圣果。但父母不允许,逼他成家。他娶妻生子后,还是要求出家,当时父母就叫他的儿子抱住他,哭着说:“父亲!您既然生下我,为什么现在又要舍弃我去出家?如果一定要走,那就先把我杀了再走!”他看孩子这样心就软了,非常悲伤,不忍心走,说:“孩子!我不出家了,我会陪你过完这一生。”由于当时起了爱,没能出离,结果一直在六道里轮转,感受各种剧苦。尊者说:后来我五百世转生为狗,经常饥渴难忍,记得只有两次得到饱足。一次是遇到一个喝醉的人,酒肉吐了一地,我吃了他的呕吐物,这是一顿饱餐。另一次是遇到夫妇二人,丈夫在田里干活,妻子在家中煮饭。忽然妻子有事出门,我就乘机入内,偷吃他们家的饭菜。那次虽然吃饱,但因为食器的口小,我的头钻进去就出不来了。这时丈夫回到家看到了我,一怒之下,就用刀把我的头砍断在容器中。
这就看到,尊者当时因为没出成家,那当然在世间,业造得很复杂,一堕下去就出不来了,之后几十个大劫流转生死,是这么厉害,所以,轮回的业是造不得的。又好比说,一念错失导致万劫沉沦,所谓“一点偷心,万劫缠绕”,或者说当初只是一念迷,导致万劫羁留在生死里。诸如此类都是讲,这个业是厉害的,你不能随便造。
以抽烟为例,很明显的,以为抽第一根烟不要紧,没想到抽第一根烟的后果成了这么大,导致无数劫在那受尽了苦。有的人说,我邪淫一次不要紧,结果导致他不断地邪淫,之后罚落到地狱里,多生多世就在那里受苦,一个一个都要挨、要受的,那个报应太惨重了。然后,转到人当中还喜欢当妓女,做淫欲事业等等,习性不改,重操淫业,又不断地增长,就像这样。由于当时控制不住,而这个事情有一种不断推动的力量,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一个,一个倒一个,接连不断地推下去的,这就叫做“因果可畏”。
再举例说,比如想:“我上一次网可以啊,要尝试一下。”没想到一上了以后,从此他的人生完全变了,这个人的心、业,乃至整个命运都变了。从此他不修行了,在这上面迷乱再加迷乱,造了无数的业,业沉重得难以返回,就以此陷落。那么这样的话,他的识田里原本就有无数的恶习,在这种状况下纷纷现行,控制不住的,然后受报无穷。好不容易爬出来,有可能那时候就没佛、没法,是个黑暗之世,那样的话又要堕下去,又是造大量的业。不是说在恶趣受完了苦他就变好了,而是像在监狱里受完了刑,出来还做坏事一样,还是会一样地造恶。
这样就导致,一生当中没有好好修行,随便造恶业,哪一个上面给搞动了,就好像中了毒一样、中了疯病一样。一下子收不住的话,就接连不断地发展这个业,之后不断地出现果,而且因小果大,每一个业一堕下去就是多少万年等等。这样的话,这个轮回的连续剧,一集一集都要演,一个一个的历程都需要经过的,都需要在自身上受的。受的时候如果就能了还好,但实际心完全是乱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法,都是非理地起心,再继续造恶,这样就导致没完没了了。
这都是要让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因果的可畏。前头逐步地讲了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以及等流果中的造作、领受两个方面,但是还没合成起来。这一合成就知道了,它们都是相连的,在一个上面会发生这些作用,而且是恶性循环、连绵不断的。所谓“学坏容易学好难”,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一下子掉进去,自己就感觉越来越堕落,因上越来越堕落,果上当然越来越堕落。堕落受苦的时候不会说自动变好,那个心识都麻痹了。就好比堕到地狱里的时候,佛很慈悲,就在你的手上写一个字,但是你根本学不会的,也不会念佛、不会念咒的,就没得救;必须等到业轻了以后,到相应程度才可救。
就像这样,一下去就是万劫沉沦。这里描述成,这样发展下去,会在漫无边际的轮回苦海里一浪一浪地漂,就是说没有主动力的,业的力量一直推着在不断地漂流。这就叫一个闪失导致无数劫回不来,无数劫中就走这种路,就受这种苦,因此,警诫学人切莫轻易造业。
第二、所修善业
分二:一、业相;二、果相
以上讲述了所断的十种恶业,包括业相和果相两个方面,这样对于恶业这一个范畴里的缘起发生了认识。之后,要了解所修的方面,就是所谓的十善业,对此也要认识业相和果相。由此知道,心上出现怎样的业叫做“十善”,所谓的一般和殊胜的差别又如何;再者,如果这样行持十善业,将发生什么样的果报,如此便认识了第二部分的涵义。
一、业相 分二:(一)一般十善;(二)殊胜十善
仅止无行,一般十善;止行兼具,殊胜十善。
(一)一般十善
分三:1、总体相;2、差别相;3、受律仪的状况
1、总体相
第二义应修十善者,总之,由认识此等十恶的过患,起诸断心真实受取律仪,即是十善业。
十善业,首先总体地认识体相。这里以两个条件和一种相状,引导我们在心上认识,怎样的法叫“十善业”。
两个条件:一、知过患;二、受律仪。所谓“知过患”,就是如前所说,按照十恶业与四果报的对应,明确地发生了对十恶业过患的认识。比如,杀生有怎样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这些认识了以后,觉得假使去造杀生,那就跟服剧毒一样,只是自取毁灭而已,在这个上面会发生无量的果报,有剧烈、漫长等等的那些苦相。这样认识之后,接着就会有意识想到,这个是要断掉的。在这之后,接着就要受律仪。所谓“受律仪”,就是心里起一个“我从今以后不作杀生等等”的这种断的心,当一起了这个心,就是真实地受了不杀生的律仪。
十恶每个方面,都如此地知了过患、受了律仪,就是十善。所谓的“律仪”,关键要起断心,针对每一种恶业起了一个“我要断掉它”的这样的心,然后就开始立誓愿,这个就是善的体相。总之,由知过患发胜解,从而发起断恶的欲;以这个断的欲起断的心,以此心中受取律仪,这个就是善的体相。
2、差别相
包括不作杀生、不作不与取等十相。
十善的差别,就十恶的每一个方面都起了断心,之后截断恶的相续。
比如,过去断有情的命,现在起了一个“我要断掉这种恶行”,发生了不断命的善。或者,过去不与地去取,偷取、骗取等等,现在起了一个“我要断掉偷盗”,以后凡是不与的就不取,不属于我分内的就不取,这样就有了不盗的善。“等”字包括其他,比如,了解了邪淫的过患以后,就觉得这个是毒一样的,我要断掉这个邪淫,以这个誓愿,就截断了邪淫的恶,这样就有一个不淫的善业。其他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都要这样认识。心上不生贪心、害心、邪见等,也应当这样认识。
3、受律仪的状况 分二:(1)受取律仪的方式;(2)一分受也具大利
(1)受取律仪的方式 分二:1)自受;2)依他受
1)自受
具体而言,这不需要从如上师、堪布等前受取。也就是心作是念:我尽此形寿一切时中,或者我于如是时、如是处中,或者我对如是如是有情,断除杀生,是诸如此类的善业。
受取律仪的方式,可分自受和依他受两种。先说自受,就是说,不像其他的受戒,必须要依人而受等,这里受十善的律仪没有这个必要条件。也就是,可以不需要在上师、堪布等这样的境前受,是可以自己受的。
在所受律仪的情形上,也有满分受、一分受等的情况,以不杀生为例来说明。上等,自己这样起心:“我从今以后,尽形寿不断有情的命!”这样就是满分的受。假使不能这样,那也可以一分受。也就是,对于处、时、境的三个方面,都可以取某一个部分。比如,我现在立誓在这个地方不断有情的命,比如在这个道场不杀生。或者,在这个时间段里不杀生,比如在某个佛教的佳节、吉日等中不杀生,譬如一月神变月不杀生。或者,对于如是如是的有情不杀生,虽然全部做不到,但我不杀鱼、不杀猪、不杀牛等。如此起一个部分的断心,也都属于善业。
2)依他受
又如果能从上师善知识或者三宝等前取受,力量会更大。
依他受,指在上师、堪布或者三宝所依等前受。这样由于有一分境缘的力量或增上缘的力量,使得受的力量更大。
这就说出在两种受当中,若能依他而受,可以在受律仪上有更大的作用力。
因此,仅仅自己不杀生还不足,心上要发起一个“无论如何要断除这个恶业”的誓愿。
这里要辨明未作恶和断恶的不同。未作恶不是这里的善,也就是仅仅没作还不够,需要有一个断的誓愿。
以杀生为例,今天没遇到杀缘,譬如,没有想要活杀一只鸡等等,这样只是一个无记状态,没有作杀生,但不算是善。如果起了这个心:“我今天无论如何也不杀生,我立愿!”那这样就有一个不杀的善。所以,这里初步的善,要从是否具有断恶的心来看,如果具有断心就是善,不具断心只是没作不是善。其他也如此,未偷与断偷不同,未邪淫与断邪淫不同等等。总之,前者只是未遇造恶的缘而没造恶,由于并无善心故,不属于善;后者是发生了断恶的心,具善心故,属于善。
因此要把握这个要点:在修十善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誓愿,也就是,或者尽形寿,或者于某时、某地、某境等,发出一个“无论如何我要断掉这个恶!”有这种断恶的心。一定要有这个断恶的心,才是修了这个善。
(2)一分受也具大利 分二:1)正说;2)公案
1)正说
在家人等不能永断杀业,也可从每年中选一月神变月、四月萨迦月这样的月份立誓断除杀生,或者每月的望日和晦日中行不杀生,或者在此外的年、月、日等中发誓断杀,这都能得到大利益。
接着要认识到满分善和一分善的差别,而且要知道,做不到满分善,行持一分善也有很大的利益。
就杀生而言,如果是在家人的身份,以及“等”字所摄的其他的情况,使得自身没有办法做到尽形寿毕竟不杀生,那么,假使能够行少分的善,也是有利益的。也就是说,在一年当中的藏历一月和四月这种殊胜的日子里,立愿断杀。或者每个月的望日和晦日(望日是十五,晦日是月末二十九或三十),这个时辰很重要,处在这个时间里得功德大,因此在这个日子里发愿断杀。或者其他的年、月、日等当中,感觉自己在这个时候可以做,或者这时做的利益大等等,如果在这个时间里,自己能发一个愿“我就要在这个时候断杀!”那么这样,其实也是有大利益的。
2)公案
以下举一个公案作为证明:
从前,印度嘎达亚那尊者面前有一个涅巴城市里的屠夫,夜晚持不杀戒,后来他受生孤独地狱,白天在炽燃的铁屋里受苦,夜晚却居在无量宫里,由四个天女围绕受诸快乐,就像这样能得利益。
以前,印度嘎达亚那尊者面前有一个叫“涅巴”的城市,这里面有一个屠夫持夜晚不杀生戒。这使得他堕在孤独地狱里的时候,白天铁屋子烧起来,受着烧燃之苦;可是一到晚上,境界一下子转成了非常地悦乐,那可能是一座辉煌无比的无量宫,还有四个天女围绕以后享乐。
从这里可以看出因果不虚,恶是恶报,善是善报。这个人真的是善恶夹杂的典型,白天操刀杀生,夜晚持不杀戒。法界就判白天既然杀了生,白天被火烧;夜晚持了不杀戒,夜晚享福。就像这样,连持这么一点,也都使得他堕在孤独地狱里面竟有这种享受。
(二)殊胜十善
分二:1、体相;2、差别
1、体相
因此,所谓十善即是断除十恶,并且实行其对治品之白法。
这里讲到,殊胜十善止行兼具的善行特点。“止”指停掉黑的方面,“行”指行持白的方面。我们心中有杀生、偷盗等的黑的业种,在消极上要止息掉这些黑的;不仅如此,纯白的护生、布施等,要在积极上行持起来,这样止行兼具,叫“殊胜的十善”。
所谓“对治品”,指护生是害命的对治、布施是偷盗的对治,乃至正见是邪见的对治。就发生的积极善法有对治相应恶法的功能,称为“对治”。
好比一块画布,对于那个黑所表示的污染的方面,全部要擦掉,接着,还要以白所表示的那些庄严的色彩,需要画上。这样在我们心中去掉黑的方面,断掉了恶的业种,同时要熏上善的业种,这样有一个纯白的积极的行善,它就成了殊胜的善业。
2、差别
即是需要先断除杀生,而后善护有情性命,此是身分第一善;需要先断除不与取,而后行持布施,此是身分第二善;需要先断除欲邪行,而后守持净戒,此是身分第三善。需要先断除妄语,而后说诚实言,此为口分第一善;需要先断除离间语,而后化解怨结,此为口分第二善;需要先断除粗恶语,而后说和雅言,此为口分第三善;需要先断除绮语,而后勤行念诵,此为口分第四善。再者,需要先断除贪欲,而后持守舍心,此为意分第一善;需要先断除害心,而后修饶益之心,此为意分第二善;需要先断除邪见,而后于相续中依止正见,此为意分第三善。
所谓的殊胜的十善就是十断十行,要求在止恶以后再行善,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有这两个修行。次第上当然先止后行,恶的都还没止掉,善的就难以行;恶的止掉,障碍就拿掉了,然后还要积极地发展善。那么,这条路一直走到二地的时候圆满。消极上把所有的恶全断掉,积极上把所有的善都行起来,这个就是庄严的戒德。所谓的戒,建立在因果上面,建立在对缘起的胜解上面。
那么,所谓的“需要”,就是要做到,先是粗分上做到,然后在细分上做到。所谓的十善,不是只是一个人天乘的教法,而要知道它是五乘共基,它是需要发展的。当有了小乘的内涵的时候,配合在出离心、人无我慧上,它就是小乘出世的善;配在大乘的大悲心、菩提心、法无我慧上,它就成了大乘的善。
做到的关键——开发信欲
要做到当然有前提:一、胜解;二、欲,两方面。
在止恶上,先是对于十恶的过患发生胜解,之后出现一个断的欲,这就是戒的内涵了。因为戒是以誓愿为体的,所以要有一个很大的道心。譬如像《念处经》这样,很细地观察到了,所谓十恶四果,每一个恶有四种果,异熟果是怎样的,一条一条,非常清楚,然后从恶趣死了以后,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是如何的,那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宁玛派的四果,其实是依据《念处经》为主的。所谓“士用果”也是的确能够看得出来,因为《念处经》是从时间的纵向上观察的,前生、此生、来生一连串怎么辗转发展的,就知道那个恶是一路一路接,然后果是一路一路连。这个样子一看就可怕,必须要断,因为过患见得太清楚、太明确。这个因果的相非常明显以后,断恶的欲就出来了,这叫“由胜解发展欲”,这个欲就是“我一定要断掉它!”这样子出来的时候就是受律仪了。之后,以戒的力量遮掉了杀生,这一分就是消极的断恶。由因果的教理作为发展的根子,这样就能够做到。
黑的息除以后,就要发展白的,白的就是相反的那个善的方面要让它开发出来。当恶没有断掉、没有止住的时候,它成为障蔽,使得善的力量无法发挥,譬如正在杀生的时候,这个就障碍了护生;但是止掉了杀生以后,那个护生就容易发展。
那么这一部分的发展,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从白业果的思惟上面来开展的。也就是以《念处经》为根本,比如讲行善的时候,如何得到天人的果报,这会非常仔细地描述,在那个上面也能够对业果看得非常清楚,由此发生很大的行善的欲,这就是由胜解到欲。胜解,就是借助佛的教量,很清楚地了认,很多次数地看到,结果每一次都看到白业上的因果律的条理,屡屡观察屡试不爽,就发现这里面有贯穿在白范畴里的因果律。之后,扩充到所有白法的方面,全数都有这样的因果的条理,在这个上面会发胜解。发了胜解以后,看到因果是极其大的,比如它的决定性,它的增长性,无限蔓延性等,这样就可以看到,一定要种下善种。那就有一个修的欲了,哪怕全数的做不到,我也要一分开始进入,这样的欲就对了。就跟世人想求财的时候,做不了大富翁也要做小富翁;又像世人求学的时候,做不了大学问也要挤进知识的行列,也要熏上一些知识;或者做功德的时候,我虽然达不到最高,反正觉得好我就要挤进去,这样的话就有了欲。有了欲以后,就开始要在相反的护生上面做,这个时候充满欢喜、勇悍,特别乐此不疲,这样子就发展了积极上的护生。
十断十行
总体地发生了这个认识后,我们就要在支分上,首先把握住“十断十行”,其实是二十重的观念。
在止恶的观念上,按简明的说法来说,就是断杀、断盗、断淫、断妄、断离、断粗、断绮、断贪、断害、断邪。自己发勇猛心一定要断,这样就有学因果的非常大的愿望,因为不学因果是没法断的,在里面无法生根的。学了因果,先是观念建立,这叫“开发胜解”;之后发生很大的道心,这叫“出现断恶的欲”,它就是戒的内核;之后再受律仪,从此之后真的是把这些邪行全断掉。这些都是由业果愚发展出的邪恶之行、堕恶趣的因素、无量苦难的大根源,因此一律断。那么,由于各人的善根、积习、助缘等有所不同,具体断的状况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总体的道上是这样的。然后,根利的能够很快断掉,根钝的、积习深的就是渐次地断,长年在这上面努力,逐渐地就能断掉。
然后,所谓的“十行”, 简明地来说,就是行仁、行义、行礼、行诚、行和、行雅、行法、行舍、行利、行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竖立十大观念:
一、护生观念。对一切众生的生命都要保护,积极地去营护,当它们遭受到各种生命困难的时候,都伸出援助之手,设法护惜它们的命。
二、布施观念。不是盗取而是发放,有财尽量地发放。效仿过去的善人,无粥施粥、无桥施桥、无衣施衣,就是这种观念,对于匮乏者尽量地施舍。
三、梵行观念。不仅要守礼法,有夫妻之道,不能够淫外色,或者在时、处等方面有不正的性生活,进一步还要渐次断淫等,守持梵行。
四、诚实观念。不是像现在的人随便地乱说话,而是守住诚实的道,事事都问良心,都是从本心里发出的。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趋避等等,采取说妄语的手段。总之事事守诚实之道。
五、和合观念。任何处都是要与人和睦相处,在各个家庭、团体等当中,需要让人心和合成一家,这就是和合的观念。
六、文雅观念。不能学现在的媒体流传的那些粗俗的话、痞子的话等等,凡是那种刺激性、伤害性的话语都要断掉。然后说文雅的语言,就是很雅正、有一种心灵的美好,出现的是美善的言词。
七、法语观念。断除一切非法的语言、不具义的语言,说的都是与法相应的语言。在西藏来说就是要念诵,念诵不是别的,就是要念诸佛的法语,效仿过去的大德,口要说的是法的语言。
八、舍心观念。不是一味地贪取,而是要舍掉。在传统的儒道两家非常好的道德上面就要明白,对于世间法,不是贪婪、发展,而是要知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佛家,就是要舍开。消极上,全部都不能够越限的,尽量做减法,所以是减的观念。然后这还不够,真正要落到大乘佛法上,还要积极地舍,舍身、舍财、舍善根,这就是修舍心。一切处都是舍,吃饭的时候也是想到一切舍,做了功德也是想到一切舍,施一件衣服也是想到一切都舍。这个首先要熏习善的习性,之后在这条路上发展,方向上不是贪,而是舍。
九、饶益观念。对他人不是采取为了私利而谋害的心,而是要采取割让、舍己,设法地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设法地对他作饶益,这样就从害心上翻转过来变成饶益。首先要建立饶益的观念、在一切处利他的观念。
十、正见观念。一切世间的邪说所建立的各种理念等等,这些都是属于邪见范畴。比如,在世俗谛上说没有因果、苦乐颠倒、可以发展自我主义等等,这些都是邪见。再进一层细的方面,认为有法,是常是断等等都是邪见。因此要知道,方向上一定要心中依止正见,在观念上就要知道,不但是粗的邪见不能依止,连细的也不能依止。在这上面要知道,我一定要取得正见,当取得一分正见的时候,时时把持这个正见不丢掉,这就叫正见观念。
像这样,要极其充分地去发展善行,它的根源是善心,而善心上其实就是信和悲或者信和欲。信就要发展胜解,白业果上首先充分地去作抉择观察,一条一条地确认到它的因果条理,而且真实不虚。发现这上面完全没有差错的,发现缘起贯穿在一切的白业白果上。之后又知道,下一粒种子,会发生像参天大树那样看不到边际的果,就知道业的相续性是非常厉害的。这时候就知道,必须在自心中熏善种,这个发生的就是信心。那么,这个引导的次第就放在果相里面,对于白业上的异熟、等流、增上、士用的四重果相,一一发生体认,然后结晶成一个非常巨大的因果的胜解,首先由这个途径取得信心。那么有了信心之后,他的欲就要开展出来了,这个欲是一个悲,这个悲就是从邪的、苦的方面反转过来的一种道心。有了这个欲——善法的欲以后,他就开始会立愿,“一定要这样行善!”以这个愿的推展,会一步一步地加深加广。那个数量,就像经商者对于财富有欲以后,昼夜不断地在财富上发展,同样,他会昼夜不断地在善上发展,然后发展成一个善的富翁。最终达到二地菩萨善行圆满的地步,一切处身口意的善全部都发展出来了。
好身、好口、好心
我们从十行再说三好。这就明白,所谓的善就是要身好、口好、心好,身有三个好,口有四个好,心有三个好。这就懂了,如果我的身体没有去作杀生,对于生命爱护,这就表示我有一个很好的身,这个身是一个善的身,这是第一个善的身。第二,我不去作不与取,不义之财不取的,非分之财不取的,下至连念头都不起了,然后一切时都是去作惠施,有什么都是尽量地施舍,这就是我身的第二好。如果我这么做,我是一个好的身,假使我去偷盗,我是一个邪的身。我去护生是个好的身,我去杀生是个恶的身。再说,我这个身去作邪淫是不干净的身,我这个身如果守礼法,那我是个善的身。
口的四个上面,我的口说妄语是不好的口,我的口说诚实语是好的口。再者,我的口去说离间的话是很邪的口,我的口去说和合的话是善的口。再者,我的口说粗恶的话是不好的口,我的口说文雅的话是好的口。再者,我的口说绮语是不好的口,我的口说法语是好的口。
再看心,我的心贪婪,想拿到别人的好东西,这个是不好的心,我的心有什么都舍,是好的心。有财就是想要舍给人,一衣一食都是想舍给人,有房子、车子都想舍给人,有什么好东西都想舍给人,是好的心;再进一步,连我的身体都能奉献,给三宝、给众生做事,这是好的心;或者有善根全数舍掉,这个是好的心。再者,我就想,在各种的竞争当中,自我不甘委屈,受到一点点的不公,我就要反击、要损害,这个是不好的心。假使我是想,处处以体恤之心要作饶益,尽量给人家作利益,这是好的心。再者,我的心里熏了那么多邪见,非常地刚强,执著邪的观念,这是不好的心。假使守持法界的真理,一直依着因果的见、空性的见等,这是好的心。处处都是这样的见、这样的看法,“这个都是因果,过去造了这样的业就有这样的果,怨不得人的,要忏悔!将来也不是靠诡计、邪巧、侥幸等来得到,我们一定要种善因”,这样就是依止因果正见在行持的。或者说“这是空性,人没有、法没有”,就像这样,这就是依正见。
像这样,我们如果能够秉持十善道,就有很好的身,干干净净的,很纯善的;很好的口,非常地纯洁,又良善;非常好的心,没有染污的,很纯洁的、很善良的、很正确的。
思考题
1、十恶业士用果的因果条理如何?结合譬喻、实例从前后两阶段思惟。
2、一般十善:
(1)十善业的体相是什么?其差别相有哪些?
(2)受十善律仪有哪两种方式?具体如何受取?
(3)未作恶和断恶有何不同?
(4)什么是满分善?什么是一分善?以公案说明,行持一分善也能得大利益。
3、殊胜十善:
(1)殊胜十善的体相是什么?
(2)做到断恶行善的关键是什么?具体如何发展?
(3)如何建立殊胜十善的二十种观念?
(4)什么是“好身、好口、好心”?
qianxingyindaowen174-yyg21
二、果相 分四:(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
(一)异熟果
此等异熟果者,三种善趣如其所因而受生。
由以上造集一般或者殊胜的十善业,在阿赖耶识中种植了业种,经滋润成熟时,便出现相应的三善趣的果报,称为“异熟果”。
划分有多种,大略来说,由下、中、上三品善业,分别受生于修罗、人间和天界。轮回总分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分六道,就是地狱、鬼、畜和人、天、修罗,前三是下三趣,后三是上三趣。当阿赖耶识中熏入的业种成熟,便出现六道的果报,种子劣,受生于恶趣;种子良,受生于善趣。譬如,有戒杀等的善种,受滋润就出现善趣的安乐果报,这样在异时、异处出现异性的果报,是异熟果。
在黑业业果之后,需要认识世间因果律的另一半。这里有因果律的奖赏、天理的奖赏,自己的心作自饶益,或者公平法则中正面的一半。在这个范畴里,同样有所谓的业决定一切、因小果大、所作不虚等的法则。再者,有与黑业相反的各种因果的条理。当依据《念处经》等,一条一条地认识,会发现业果不爽,之后展开来,将确认到一切的白的范畴里面,都有因果律;从而能启发胜解,发生欲乐,这也就是真正受持善律仪的根本。
这里以一句话,概括经教广大的内容。实际要结合《正法念处经》《阿含经》等,认识天趣和修罗趣的乐果状况,以及人类四洲的乐报情形,这样会发生对于上三道——白法所感安乐之趣的广大的认识。
在《法轨》里只说到领受等流,其用意重在,在人间取得切近,会有观感的认识。如同古德多有取儒、道二教行善花报的事例,作为引入佛道的方便,其用意都是在容易甄验处先取得一定的认识,以此再引入大的三世因果的教理中。
《言教》此处对于十善广开四果,是取圆满之义,如同《念处经》,其关键要拓开圆满的六道认识。白与黑、上三与下三,表现的就是在轮回圈里仍然有苦乐两方、有升沉两种。这样子往上,实际就从恶趣到达安乐趣,它也是以此人天身为所依,进而趣证出世果位的一个中间环节。实际上,道依次第进行的时候,当然先要有人天的根机,正如《十善业道经》所说,或者《地藏十轮经》所示,这样的十善业道,就如同大地承载一切那样,它是五乘的共基。如果没有十善的善行基础,出世道将无由发展。作为共道的基础,这需要首先在自心上发展出来;进而要排除掉只取人天小果的发心,衔接上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等,而让它升华为出世的法道。正确的观念,应当先励力发展此共道,再由此升华,而不以世间人天乐果为究竟。
在南瞻部洲人间的各种安乐之相,无须繁述。诸如色身的健康、相好、聪明、具力,受用上的身心适悦、具足财富,男女上的康乐等等,这些属于人间之乐。然而,在南洲人类之外的情景,全数需要依靠经教,因为我们多数的人并没有开展天眼,能实际见到天、修罗和其他三洲的情形,因此需要依靠佛语。
引导文是一句指点,并非对此一句念上十万遍就会开解,因此应当很现实,需要学习《正法念处经》《阿含经》等。比如,对于《念处经》欲界天的下三层天,假使有几十个具体的认识,那将会发现善业因果的条理,从而取得具体、详尽的认识,而且发展远程观点。譬如先世造善,此生生天享乐;来生又转入人间,其中所出现的器界为增上果;所出现的习性为造作等流;还有各种富乐的受用为领受等流;而行善的习性这种良性的循环,善辗转增长,果辗转发展等,这是士用果。这样依靠经教可以获得认识,否则难出现具体的观念。
再者,由《阿含经》描述四洲的情形,会知道人间的乐报;描述远古劫初等的情形,或者未来人世间富乐的情形,也能知道一分人间的富乐。就《贤愚经》所说的那些因小果大,以及长远劫数的果报辗转地出现,这将有助于体认士用果的情形。由《十地经》所说,十善业道如何升华发展,配合声闻道、独觉道、菩萨道,由此会认识,需要在十善业道的地基上往上升进,而不是脱离此基础而能够升华。《十善业道经》《海龙王请问经》等都有此义,这也需要在心中取得认识。再者,以二地菩萨圆满戒波罗蜜多作为高标,也清楚这个十善业道发展至极,就是二地菩萨的行境。
三善趣状况简说
欲界所依止的处所,按照佛典所说,须弥山作为一个中心的标志,它出、入海各八万四千由旬,此外分布七香水海、七金山,外围有咸海、铁围山围绕。咸海里的东南西北方各显现一大洲,每一大洲又有二小洲作为依附,日月二轮绕须弥运行。这样就知道,所谓的人间世,就是四大部洲,其名为“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属于人类居住之地。
四洲当中,东、西、南三洲相差不远,北洲善因较好,受用也颇为愉快。譬如,那里人类的衣食、器具,都是由植物直接供给。譬如需衣、需食、需乐器,都能从树而直接出现,不须劳作;饮食也是自然的,地中自然会出现锅,之后在这个锅中放置焰火珠,把米投入,珠就自然地发热,一直到做熟为止。这就是另一方人类由福业而出现的自动化的景象。
男女两情相悦,便在林中相会,若无血缘关系,树木将像帷帐一样合起来;假使有血缘关系,树木不合,男女自行退散,而不会强行而为,如此的幽会,一生不超过五次。女子怀孕七八日就产下孩子,置于路边,路过的人把手指放入孩子口中,吮吸时自然流出乳汁,这样七日就长大成人。之后男的入到男群体,女的入到女群体,没有所谓的家族。
那里人类的姿容,就像我们这里二十来岁的青春妙貌,可谓人间的神仙国土。在那里,世寿千岁,无有中途夭折。大小便时,大地自然裂开,藏垢纳污,之后闭合。在那地上经行柔软如棉,脚踩的时候,地自然陷下四寸,抬起来的时候恢复如初。极为华美的树林,叶子依序排布,不会漏雨、漏风,是天然的屋子。男女每日游观荡舟,脱衣后在宝池里沐浴、游泳。沐浴之后,在岸上的如意树上取衣服,旧衣服就不用了。那里的人民没有私有的财物。
以上简述了北洲的情形。
再说,在人类之上有所谓的天界。先说欲界天,当宿世修集十善,有上品的业种成熟,就会托生在天界。天人有三种事超过人间:一、化生,因缘到时,就现身在天界当中,没有经由母胎的苦难;二、色身,并非人的身体那样,有很多的污垢,体内有各种的不净物,天女容色殊妙,人世间的倾城妙貌,在天人看来污秽、丑陋不堪;三、受用自然,衣食随着心里一想就会出来,而且楼阁、宫殿、园林等受用现成,比北洲要好得多,因为北洲还要假借植物来取受,挺不方便的,在天上由于福业的功能力大,无须这些。
六欲天从下至上,于须弥山腰有四王天居住,须弥山顶有忉利天,这两个是地居天;往上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四重天,属于空居天,欲天的快乐一层比一层殊胜。
须弥山的腰部,四方各有一王统领,故称“四天王天”。“忉利”即三十三天之义,此天的政府属于联邦制,中央为主天王,四方共三十二位分天王作为辅佐,合主地居天政府。其实,地面的一切众生都是归这个天政府管辖,天主是帝释。依古德考订,其实这就是道家的玉帝、儒家的上帝。道家修炼成仙,当然要上陈帝释,因此之所尊崇。就人类长远的历史来说,过去的时代,人业障较薄,对于帝释的奖善惩恶,心里会有所感觉,因此上古的诗篇里,数数地举上帝而作歌颂。后来,人类由贪欲增盛作为主因,业障日厚,在这样的暗暗的心中,就无所感觉了。
空居四重天,当然要尊贵得多,不与人间交接,因此人类无所认识。“空居”,是指因地行十善之外,还有修未到定的力量。所谓“未到”,指尚不能舍离情欲,以此定力,果上不依地而能于空居住。“夜摩”,意思是善时,生到这个天里,时时唱着快乐。“兜率”,是知足之义,这个天的天人对于诸欲能够知足。“化乐”,指天人能变化之义,比如想要一头象或者一匹马,就能变出来,而且骑着它娱乐。“他化自在”,就是假借化乐天变化的那些快乐的境界,能够享用它。
六天的爱情方式不同,越往上形式越简单,而且越快乐。地居两天有交媾,却不会漏精。空居天当中,夜摩天只是男女抱持,兜率天不过就是手拉着手,化乐天互相笑着,他化天是彼此相视。这些欲事只是享乐,和胎育无关,也就是诸天是化生,不经由母胎。
修罗世界的安乐,由于宿世修集十善,但是嗔恚、骄慢、疑虑三种习气很深,他们的住处,有的在须弥山的岩窟当中,有的散在海滨或者潜在海里,其享受之乐,宫室华美,衣食自然。
以上欲天和修罗享受福乐的情形,要学习《正法念处经》,才能得到具体、详尽的认识。
(二)等流果 分二:1、造作等流;2、领受等流
1、造作等流
由造作等流,于一切生爱乐行善,且善辗转增长。
善的造作等流,就是与先前行善同类的习性会现起。从前喜欢布施,现在也会喜欢布施,而且这种习性会辗转地增长,变成良性的循环,结果使得善越来越增长。其他比如喜欢利他,喜欢闻法、思惟,喜欢修心等等,那么这些上也都要发展善的习性。假使我们在修十善上特别用心的话,那这十条都会有很好的造作等流的果出现,你不断地去造作,就有它同类的习性不断地增强。
不但不杀而且护生,将来对于爱护生命的事特别喜欢做,他有一个很好的仁慈的习性,由此会使得仁上的善愈加增长。
不但断除偷盗,而且行持布施,这个善一旦做了之后就有造作的等流,对于布施非常欢喜,一碰到布施非常爱乐,而且他不断地拓展布施的善行,比如施衣、施食等等,一碰到了就喜欢做。再接着让他布施法、布施无畏,由于有这种习性,就很容易给别人布施智慧,或者布施无畏等等。
又如断除邪淫,很守礼法,将来如果还在这个世间成家的话,就有一种守礼的善心,不会在外面乱搞的,在婚姻上是很贞洁的。
再者,断除妄语喜欢说诚谛之语,以后非常爱乐的就是说真话,养成诚实的禀性,那么这样诚实的德也会越来越发展。
又有断除离间喜欢和合,那在哪里他都会发展这种喜欢和平、和睦的善心,由此使得和合的善行增长。
或者,断掉了粗恶语,说和雅的语言,这样也是习性一旦养成了,就使得这和雅语的善德越来越增长。
或者不喜欢说绮语,而喜欢说具义语,这样去造作,只要七次以后,它就会有等流的力量,以后常常喜欢说具义的语言,具有法的内涵的话,这样就爱乐说法语。
又断掉贪心,喜欢修舍心,那么一碰到的时候,他不是贪著而是放舍,之后舍的善越来越大,舍财、舍身、舍善根,一切都是放舍,而不是抓牢,更不是贪婪谋取。
再者,断掉害心后常常行饶益,这个造作多次地养成以后,就会使得我们有习性的果,以后一遇到什么,现行出来的就是利他。
又断掉邪见后,去修集正见,那么心常常禀持正见,有这样的习性,这个人就很正,他见解非常地断定,很正的,不会移到其他邪僻的见解里,不会受世间各种染污的思想影响,这样将来见解越来越纯正。
总结
总之,我们要投入到善的修习当中,十善上都要去做,做了就叫“造作”,造作就有等流的习性养成。这样的话,以后一遇到相应的境,这方面的势力马上现起,马上就有一种爱乐,这就是培养善意乐。以这个来驱使的时候,他就不断地行善,就使得善日益增长。因此,善的流不要让它断,要让它不断地相续,到了最后就发展成普贤行,一切都是妙善,而且扩充到无尽、周遍、圆满的善。
缘起上,经由七次、二十一次等等,就养成了这方面的惯性;以后越做越多的时候,会到任运的程度。比如,从前任运地就会说妄语,这是由于过去妄语的等流力,以后我们会任运地说诚谛语,这是善的等流,是相当好的。因此,一切善只要努力地多做一些,将来都会发展成任运的习性。也就是会任运地爱护生命,任运地行持布施,任运地守持礼法,任运地守持诚实、文雅、和合、具义的口德,或者心上就会出现很好的禀性,是一种舍心、利益心和禀持正见的状态。
2、领受等流
领受等流者,断杀生故,长寿少病;断偷盗故,具足受用,及无盗贼;断邪淫故,夫妻美满,少遇怨敌;断妄语故,为一切人所共敬爱;断离间故,眷属、仆人心生恭敬;断粗恶语故,闻悦耳言;断绮语故,言具威重;断贪心故,所愿事成;断害心故,远离损恼;断邪见故,心生妙见。
善的领受等流都是安乐报。也就是,做了合乎因果正理的事情,且有一分的利人,因而他将得到善的奖赏,也就是在自身上行善会利益自己。那么所谓的“领受”,就是得到由过去行善资本获取的受用。
断掉了害有情命的黑业,那当然不会有短命、多病的因素,这个业种已经截断了相续,它没有势力,因而反面上就会长寿、少病。
断除不与取故,一切不属于自己的非分之物不去谋取、窃取等,都是凭着正当的途径来营取自己的所愿。这样匮乏受用的因、遭盗贼的因都净除掉以后,自然受用是具足的,而且没有盗敌来窃夺。
断除欲邪行,在夫妻的生活上消除了那些不正的因素,因而夫妻将美满,而且少有怨敌。
断除妄语之后,不好的领受可以消除,进而好的受用就来了。也就是,常常守诚实语的善道,那么大家就对自己很赞叹,而且都有一种慈心相待。
断除了离间业之后的领受等流会很好。过去离间的业种,导致总是下面的人不和合,或者不顺从、心意上违逆,但现在没有离间的恶业的障碍,这个反应就很好了。这个时候下面的眷属和仆人就会发出恭敬的心,自己说什么、吩咐什么,他们会很尊重。或者气氛打成一片的,很和睦,他们自己之间也会商量好,好好地去办这事,使得家庭或者团体的路子很通、很和的,没有那样疙疙瘩瘩、阻隔不通、勾心斗角等等的事。
断除粗恶语的领受等流,是听到悦耳的话、很和雅的话。报应就是如此,过去常常说粗语,听到的那个反应也是不好的,别人也就是粗语以待,或者说一些不好听的,这就是以一感、召一应。你现在以不粗恶的、很文雅的话来说,那对方也不可能说很粗的话,因为没业因,所以常常听到很和雅的话。
断除绮语故,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果报,也就是自己的语言变得很威重。从前说绮语的时候,都是一些泡沫的话、垃圾的话,好多是无意义、各种由分别妄动随便乱说的话,那就遭报应,话没有威力,在大众中说话少有辩才、表达不清,说出来当然没力量。现在息灭了绮语,说具义的语言,话语就非常地威重、非常有分量。
由于断除贪心的缘故,就会领到所愿事成的果报,领受上就感觉不一样了。从前做什么都不顺利,就是由于有贪欲,贪欲就是私欲的一种,它是不符合正理规则的,你想通过不义的手段巧取豪夺,想非分霸占、侵占,这个是不让你满足的,因此,出现的就是所有你想的东西不实现,不想的就会来。而现在断掉了贪心,修的是舍心,那么心里的愿望都会成办。也就是没有私欲,以心里舍的这种缘起,想什么就会来什么。或者心里有个什么样的愿、什么样的希求,它都会容易成就,这个就是舍心上非常大的作用。
由于断除了害心的缘故,在领受上就不同了。过去常常有害心,领到的就是别人害你,经常这儿受损恼,那儿遭伤害,这都是过去有害心的一种反应。现在断掉了的原因,当然领受上就很好了,也就是感觉跟损害脱离开了,没有那么多损恼的事。比如一个小流氓,过去常常去害人,那当然到处就是挨罚、挨打等等;后来改邪归正,断掉了害心,常常作利他,他就远离了受他损恼。
断除邪见的受用果,从前邪见很大,因此相续中总是见不正,那种邪眼看待的状况老是存在,就好比戴了有色眼镜那样。现在断掉了以后,发现见解清明了,很正确了,就好比去掉了污糟的眼镜,看得很清晰那样,这个领受果就不一样了,相续中会有妙见。就好像人的眼睛医好了,“原来这么清楚,世界都正过来了”,这是对的。那么这样,以这个得到的受用就是相续中有正见。
十善的领受等流,在《法轨》里作了长篇的讲述,这里就不多讲。总的来说,我们的命运通过十善的业道能得到改良。也就是从前种种的领受或者遭遇,都会往好的方面发展。过去各种各样不好的领受——短命、多病、贫穷、冤家多、家庭不好、人际关系不良,以及在口业上感召到的别人不恭敬、说不好听的话、自己说什么话没人听等等,要么就是心里不如意,常常想的不成功,又不断地受损恼,见解也很邪,整个人的那一通命运都不行,遭遇、感受都不行的。但是,通过断掉恶发展善之后,他就得到改良了。这是看自身的程度,如果做得好的话就改得快,如果还能再增长的话,就会变得更快,这都是事在人为。也就是,看到过去的感应故事就会知道,一旦人改恶从良以后,命就变了。比如,变得长寿了、身体好了,或者财富变得很多,人际关系很好,家庭也好了,或者自己说话别人听,下面的眷属恭敬,所想的事都成办了,好像越来越顺,相续的见解也正过来了,这些就是通过自己修行得来的。
思考题
1、十善业的异熟果是什么?结合《念处经》《阿含经》等具体思惟其果相。
2、十善业的造作等流是什么?从总、别两方面思惟。
3、十善业的领受等流分别是什么?一一思惟其果相。
qianxingyindaowen175-yyg22
善行花报
众生的贪嗔痴三毒很难灭除,三乘教(此处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不容易得到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自然重点就在事行上力破贪嗔,比如以布施破贪欲,以安忍破嗔恚。这就是落在对治法里,三乘教般若波罗蜜多平等性以后就不是这回事了,但是在这之前,当然要用相反的去对治它,而且要在事上非常励力地去做,这就是所谓的善恶交攻,要以善取胜的意思。
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无量的德性,福报就是依这个发生的。实际是本身具有这个德,而能顺这个德性加强势力的话,就出现福报;如果逆违这个本具的德性,就会出现凶祸。假使从事行上发展,那就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去做,你要扶植一个德的话,就要以这个意识的力量,把它根植起来,而且要形成强大的习性。为此,需要做到任何贪嗔都不能挫吾之志,这个德性才可能成就,所以它以誓愿为根本。立了誓愿、受了律仪,哪怕丧命也不丧失这个志,那么这就可以成就德性了,否则是难成的。而这又必须有深刻的因果观念,否则也无法发出誓愿。在今天,假使不在根源上发展的话,这个德性就很难栽培。
对此,不但佛教有详细的研究,儒教、道教也都要在这个重点上着力,因为人天的教法当然更是在这个上面,要大量地有一种发展,一种熏习、培养的规模。那么在德性当中,仁慈是主,比如以不杀护生作为根本,这就是一种德性。这个所谓的德性,要么就损它,要么就立它,假使不损它还能立它,这就是德性了。何以说它是德性之主呢?这是由于众生沦落在生死界,染污的方面很严重,它就在私我意识上,为了得逞私我的欲望,采取的是非常不好的心和手段。因此,儒道二教在几千年前,要培植的是仁慈。人心的这个私欲是可怕的,仁慈一旦培养好了,他就不是满足私欲为主,而是要返回来。然而今天普遍鼓吹竞争,实现自我,仁慈的德性埋没,反面出现了一些阴性的凶残。这不是过去的拳打脚踢,而是一种实现自我的阴私。这就看到,凶性和德性有这样的差别。
有了主要的仁慈,其他的方面,所谓的忠孝礼义廉耻等等,只要有一个所长,比如说秉持了忠,或者孝,或者廉等等,就可以引起福报。这不但来世有得大果报的,比如生天、做神、得人间的富贵报等等,而且在今生就有引起花报的。尤其南阎浮提是业增长地,真实能秉持善行,也是报得很快。
佛经里说,有一个女人背着孩子渡河,当时失足落水了,母子都溺在水里。当时这个母亲很爱孩子,有非常切的悲哀之心,她不知道自己快要走了,宁愿自己死,也要孩子活,抱着这种慈爱的心就死了。当时她一念善心光明所发,顿时生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念仁心所得的果报。
又有说到,有人脱衣而睡,忽然见到了火警,着火了,但是衣服已经被焚,他不敢裸体走出,甘愿烧死,以此也得以生天,这是一念之耻所得的果报。
儒教、道教多数是从花报奖励,只有佛教解释了三世因果,以佛的现量来作证明。那么儒道二教本不是在此处着眼,因为世上还没有出现佛,他们为了辅助因果之道,主要是从现世花报上奖励。这是由于人在初步的时候,要从浅近处来发生信心,肉眼能看得到的,会比较有说服力,能取信于人。至于深远的三世因果,就需要对佛有信心。所以在三乘教法里,一谈到了修心次第的时候,因果是极其重要的。而一说到深信因果的时候,对于佛语生起深忍信最重要。假使这一点较难过去的话,那就要先从现世花报的诸多实例上入手,这一点就很重要。
以下举一些实例来证明:
(一)忠尽成仙
唐德宗想废弃太子,立侄子做太子。当时李泌做宰相,尽力地劝谏说:“太子并未失德却怀疑他,你对侄子有什么信心?”意思是说,本来不应该废太子,你却随意立侄子,凭着自己的想法想立就立,到哪一天侄子那样子的话,你不是照样废?
皇上发怒,斥责道:“你不怕株连妻子儿女吗?”意思是,你这样说是要株连九族的。
李泌说:“我只知尽忠。”
皇帝考虑三天,才检查到自己的过失,然后流着泪对李泌说:“不是你尽忠,我后悔无及。”
李泌具足此长,后来成了神仙。这是忠德的报应。
(二)孝感虎避
徐一鹏很贫穷,有至孝之性。当时他在海滨教一些学生,一天晚上感得异梦,当时担心父亲有病,非常焦急地想请假而回。夜晚过阿育王顶的时候,遇到一只老虎当道而住,那老虎横在路上。徐一鹏祝祷说:“我为父亲的病而兴夜驰归,现在即使死掉,我也不后悔。”老虎甩甩尾巴就避开了。
当徐一鹏到家的时候,父亲已经昏厥了。忽然苏醒过来说:“儿子刚刚回家,莫非在路上遇到了老虎?我刚才梦到进入一个官府的衙门,有个穿红衣服的人说:你命数当终,但是因为你儿子纯孝的感应,老虎尚且避开,现在延你寿命十二年。”由此父亲的病得以痊愈。这是以孝德而出现的感应。
(三)礼致火退
古时,有个人因为父母去世,棺材停在屋子里。当时东边邻居家失火,烧了好多家,而他家正是在下风之处,看起来势所难免。他大声号哭,守着棺材不走。妻子因为他不出去,也发誓就这样以身殉亲。火已经烧到墙这边了,忽然间风一转向的时候,火从屋子后面过,转而烧到西边邻居家,这一家竟然无恙。这是守礼的感应。
(四)义得功名
唐朝有个善人裴度,屡困场屋,占相的认为他要饿死。后来他一次到香山寺游历,见到一个少妇把包裹放在栏杆边。当时她在里面拜佛、求佛,去了很长时间,后来没有取包裹就走了。裴度也知道她忘记,又追不上,等着也没来,就只好暂时带着包袱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裴度还是到那个原地方,看到那少妇哭着过来,说:“我父亲无罪被人绑缚,我跟别人借得玉带、犀带各一条来赎父亲,不幸这个又遗失了,真的我父亲无可逃祸了。”她非常地伤心。这时裴度就慨然交还于她。
那时看相的再见到裴度,大吃一惊地说:“你的气色现在顿然不同了,一定是对人做了阴德,你前程万里,不是我所能了解的。”后来斐度果然拜相,封为晋国公,赠太傅,活到七十六岁,五个孩子都贵显。
这就是由义德而转变了现世的命运。之前裴度屡次没法考中,功名不就,然而他行阴德以后,就出现了万里前程,可见转变极快。先前裴度再用功再使劲,也逃不出饿死的命,不及后来行一次阴德,就出现了鹏程万里。
(五)廉感富贵
淮阳的杨商,他造作等流很好,非常喜欢行善,是个大善人。有一天,有个关中的盐商以一千两银子寄在他那里,约好日后来取,可是三年也没来。杨商很有廉洁,他把这些银子带回家,埋在花盆里,并特别派人去关中寻访,得知盐商已经去世,只留下一个孩子。
杨商就请这个孩子到他家里,指着那花盆说:“你父亲有一千两银子寄存在这里,现在可以拿走了。”当时那孩子惊愕得不敢拿,杨商就坚决地给了他,孩子叩谢而去。杨商生的孩子叫“杨溥”,做官到了太师的级别,成为一代名臣,子孙都贵显。这是由守持廉德感得的富贵。
(三)增上果
增上果者,即是成熟于环境的果分,因此,是与前面那些不善的果报相反,降临到乐报上一切种类的圆满的功德。
增上果就是在环境上成熟的果分。而因果的条理上有所谓的“正反律”,恶业上的业感律和善业上的业感律是相反的,也就是公平法则黑屏的部分,翻转过来就是白屏的状况。我们要知道,比如,当下的心在造恶或者它的对治品善的时候,感受是相反的。从缘起的相上看,身心的舒展和压抑、开放和萎缩、光明和黑暗、大公和私欲等等,它们的相都是相反的。这样就知道,造了善业,在环境上成熟的果相,会出现诸多和以上黑业果相相反的情形。
按《念处经》观察,从四王天到夜摩天之间有很广大的描述,那些都是天的世界。环境从舒适度、安稳度、快乐度等等上面,都是跟恶趣相反的,或者,地水火风、节气、受用、经行、饮食等等的状况,都跟恶趣完全相反。那上有一定的了解,再回到这上面就非常清楚,的确它会是与恶业环境苦报的相相反地,呈现出各类圆满的功德之相。
文中的“降临”,是指因果律赏罚的法则,造恶得惩罚,行善得奖赏,在善业成熟之际,将会收到很好的奖赏,也就是好的乐报将会来临。比如生前行善广大,死时果位识现前,一刹那间天堂的美景出现了,这叫“降临”。文中的“一切”,就是指与前面十恶业的十种果相,都是一条一条相反而呈现的。
比如,修了戒杀的善业,做了放生、护生等,就会生在很吉祥的地方。所感得的环境心旷神怡,境界开阔,心一下子能够放开、感觉很舒畅。再者,环境里没有害命的违缘,走在路上很平安,一点也不危险。那个环境里的食物、药果、净水、空气等等质量都很好,受用了以后身心健康,没有疾病,在这个环境里生活能很长寿。
再者,不但不盗取,而且行持布施,所感的环境里物产会很丰富。比如种的庄稼年年丰收;种的果树,一到收获的季节就果实累累,结的果实又大又好,还不容易变坏;而且从来不缺食物等等,这都是不作偷盗而且行布施的善报的相。
再说,断除了欲邪行,逐渐地行持梵行,所感得的环境没有污秽、非常清净香洁、适合居住等等。
再者,断除妄语说真实语,以这个真实的力量,心对于资财就有一种稳固的把持力,能坚固地持有环境上的资财,不易失坏。而且,说真实语内心坦荡,良心很安,因此,所感现的环境会让人感到很安心,不会出现让人恐惧、害怕的境缘。
再者,不作离间说和合语,使得他人彼此心气相通,因此所感现的环境就非常通畅,道路平坦宽阔,没有丘陵坑坎、悬崖深谷等高低不平的状况,从这边走到那边,从那边走到这边都很好走。
再者,断除粗恶语说和雅语,说出去的话细软和美,一听起来就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那么以这个善业,果上就现出柔软和雅的环境。大地光滑平坦,脚踩上去柔软舒适,还有很多泉池、小溪、河流等等,住在这里内心十分安适。
再者,断除绮语,说具义的语言,因上是很有意义的,那么果上的环境做什么都很有意义,做什么都有收获。而且,说话不是语无伦次、散漫乱说,而是心契合到义来说的,那么心、气是有条有理的,也就是从内在妙观察智的德性,相应时节、对象等等,他是有条有理的,因此,所感现的环境,节气是符合正规的,什么东西都很坚实,非常地稳固。
再者修习舍心,跟贪心的业相相反,果相也就相反了。常常作施舍,心就非常地富裕,那么将来就得到好比北俱卢洲那样的自然谷物,根本不遭灾,坐在那儿受用现成。或者劫初人类很好的时节,受用的都是天然的食品,就是由于他是舍而不是贪的缘故。再者,会有好多的时节、环境优胜的快乐产生。生在很好的时代、地方,在那些地方五谷丰收、物产丰饶,各种的受用很丰富。这就是舍心在环境上成熟的果报。比如,可以参照上古人类环境的乐相,如同世外桃源,或者北洲人类的状况,将来弥勒佛降世时人类的情景,这些就可以明显知道,所谓舍心的增上果相。
或者行持与害心相反的饶益心,常常济世利人,做很多的好事情,比如施药、铺路、造桥、救死扶伤、济困扶贫、施与安慰温暖等等,这些就是修利益之心。那么,由于修这样的白业,将来受生的环境里面没有怖畏,常时都是心很安定。比如好的时代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根本没有一点的恐惧感,这些就是作饶益行所感的果相。
再者,邪见的相反面就是修行正见,心中一直依止世间正见等等,很相信因果、相信三宝。心里认为就是有这样的天理,一定要行善才能得乐,有这样的三宝,能开示四谛的解脱道等,是唯一的归依处。这样,由于心中一直依止正见的缘故,他就会感得相应的环境。会生在三宝之家,也就是那个地方有佛法僧三宝,四众游行,正法充满。那个地方有归依处、有救护处,那种环境就是心可归宿的地方,能得到救护的地方。再者,心中一直依止正见这个一切妙善根源的缘故,因此,将来受生之处是一种会出现各种珍财的地方,各种妙物会在那里出现的,这是由于有一个安乐之根的正见的缘故。
(四)士用果
士用果者,即随作何种善业,彼业即成增长,而福德将相续不断地出生。
善业的士用果,就是随造什么善业,这个业会发生非常长远的作用。这也是前面的异熟、等流、增上这些果的总结。比如从造作等流上说,作什么善业会不断地增上那种善业的量,常常都会那么做。做了以后,从领受等流和异熟果方面说,如果还局限在有漏的范畴,那会在多少劫等的长远的时间里,一直在人天中享受福乐。也就是由于因种,不断地在造作等流上串习、增长,业势力辗转加强,结果使得异熟等的果报相续不断地发生。所谓的“福德”,在人天方面,比如长寿、健康、相好、多财、眷属圆满、受用具足、所愿圆满等等,这些好的果报会源源不断地发生。
这里对象是随造哪种善业或者殊胜善业。它的作用,首先是会继续造作同类的善业,这样就会辗转增长;其次业势力集聚多了以后,将来一生一生、一段一段的历程中,将成熟各种的安乐果报,出现各种的福德。
所以,我们要好好行善,譬如一开始就作一点布施,这个时候引起善种以后,就像种子会连绵不断地结果一样,这一次做了,下会还想做,这样不断不断地做,就在这个布施的善行上不断地扩大、增长,最终达到极为增长的地步。或者去做一些爱护生命的善行、慷概布施的善行、守持礼法的善行、诚实的善行,或者和合的善行,或者修舍心、饶益心、正见等等,就像这样,任何一个善只要你去做它,那么它就会再次同类地发生,一个接一个不断地增长,只要你支持它。
比如说,我喜欢听法,那么这也是个善,它不断地会增长,一年当中增长到几千次,那一生当中就是多少万次,这就是“即成增长”。或者用一些食物布施给鸟类,之后天天都会去做。这样增长以后,当然由于因不断地滋润增长,有非常强劲的功能力,使得福德相续不断地出现。就像《贤愚经》所说那样,行一个善就发生那么大的福德,何况连续不断地做,极为增长后,那福德自然是源源不断地出现。
比如《贤愚经》里讲到: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地有位长者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当他出生时,天上降下了七宝雨,屋里和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奇珍异宝,因此取名为“宝天”。宝天渐渐长大,精通各种世间技艺。他得知佛的圣德世上无双,就很想见佛,随佛出家。于是告别了父母,来到佛前,顶礼佛后,说:“唯愿世尊开许我出家。”佛说:“善来比丘。”他当即须发自落,法衣在身。佛又为他说法。他听法之后,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时阿难问佛:“世尊!不知宝天比丘过去修了何种福德,感得出生时天降宝雨,衣食自然?”
佛告诉阿难:“久远劫前毗婆尸佛出世,一次,毗婆尸佛教法中的僧众到一个村落游行,当地的居士们共同迎请僧众,广作供养。那时村里有个穷人,也很想供养僧众,但家里太穷,实在没有可作供养的财物,于是就找来一把形状像珍珠一样的白石子,向空中抛散,供养僧众。
当时供养僧众白石子的穷人,就是今天的宝天比丘。那时他以信心和恭敬向僧众供养白石子,以这个福业所感,在九十一劫中感受无量的福报,生生世世财宝众多,衣食自然,从无匮乏。由于他当时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所以今生遇到我,证得阿罗汉果。”
像这样,一个穷人在短时间里以白石子供养僧众,以这一个善业,所得到的福德,竟然是在九十一劫中受用不缺、衣食自在,最后遇佛出家,证得圣果。
这样明白以后,就知道要多作善业,而且不能轻视小善,以为没有福德。宝天前世只是供养僧众一些捡来的石子,就在后来的九十一劫极长久的时间里,生生世世财富丰饶,受用具足,最后遇佛证得圣果。仅仅作一个善业,所发生的作用,也是像这样长久地发展乐果,出生福德,何况作很多的善业,不断地作、不断地增长,那福德自然是源源不断地出现。
思考题
1、十善业的增上果是什么?分别思惟每一种善业的增上果。
2、十善业的士用果是什么?结合实例具体思惟。了解后我们该怎么做?
qianxingyindaowen176-yyg23
第三、宣说一切业的自性
分三:一、业感缘起总道理;二、如何用之于修行;三、修心之量
一、业感缘起总道理
分四:(一)业决定一切之理;(二)果报不虚之理;(三)业增长广大之理;(四)心决定善恶业性之理
第三、演说一切业之自性者,
“自性”:“自”指有别于他法;“性”指体性,是不变的意思。
“业的自性”:比如它不同于智慧或慈悲等,是妄心造作性的业这个法上;“性”,就如同水以湿为性,风以动为性那样,业有它自己的性质,这是在任何时代、地方都有这样的体性,这称为“一切业的自性”。
自性和差别是一对,定了自性后,在自性上有种种的差别相。譬如,定了水以湿为性后,在水上有东海的水、南海的水、咸水、淡水、深水、浅水等,就各角度会有各类的差别相,而这些差别相都是从湿为体性的水上分出的。应当这样理解。
在教法的组织上,这里与《菩提道次第广论》有所差别。后者先讲业的总道理。这里先是分别具体地讲述了十恶业和十善业的业果相,然后再推到一切的业上都有这样的体性,就透出所有业的共同的特征相。
业感缘起是四种缘起里最粗浅的层面。四种缘起,即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和法界缘起。现在就一念落入能所并由细转粗的这个流转过程中,已经落到了由业感果的现相界的层面,而在这样的错乱的现相界里,一切无不是缘起。由什么因缘而来呢?由业的因缘而来,是业上的因果律,这称为“业感缘起”。
这上的理趣有四:
一、所有的有漏界的苦乐,都是由业决定的,而且,苦乐的差别由业的差别决定,而无有其他作者。
二、当已造下了业,而无违品消除或者自身感报结束的情况,这个果报是不虚的。也就是,无论经多少的年月,身体迁移到何处,此业种一直随在身上,因缘合会决定要报。
三、业发果的时候,是增长广大的。如外器世界一粒微小的种子,会发生千千万万的果实那样,这是因小果大的规律。
四、就业的善恶体性而言,不是从身口等的影像上来判定,而是从心判定。
(一)业决定一切之理 分二:1、真理;2、圣教
1、真理
如是从上方三有最高之处往下,直到下方触及地狱底层以上,超出思量那么多的各个的苦乐差别,别别感受的此等一切,都是唯一由各自先前所造集的善恶业所生。
这一段长文描述出了业决定一切的真理。在范畴上,往上一直到三有界的顶端,所谓的非想非非想天,往下一直到阿鼻地狱的最底端,所有这个范畴里面,有五彩斑斓那样的果报的图景。也就是,在这个十方法界里的所有三有的世间界里,无数的有情各自的相续上,在那时、在那点,出现的各种各样有不可思议那么多的苦和乐的果相。那么“别别感受”,就是指在所有的这个范畴里的所有的有情,各自各自在那样的时间、那样的处所上面,发生的一个一个不同的受用。
所有的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无因而来的,不是由邪因的自在天、自性,或者人格化的造物主——上帝、真主等,或者唯物论所说的单单的物质性等所生的;而唯一是由这个受报者,各个从前所集积的善业和恶业同类而发生的。由善业就出现乐受,由恶业就出现苦受。而由各个往昔集积的那样的善业,就出现那样的乐果,由那样的恶业,就出现那样的苦报。这就是业感缘起的真理之相。
对此,就真理的普遍性、唯一性和差别性,作具体地认识。
一、真理的普遍性
业感缘起遍及三界所有范畴里的现相。这里以最上和最下作为两端,含摄了所有的状况。上到有顶,下到无间,这里面要知道所有的范畴。比如,地狱有十八种,其中又可分百千万亿等无量无数,饿鬼有两类,也可以分无量无数,旁生、人、天、阿修罗等都是如此,细到每一个点上的状况。
二、真理的唯一性
所有的这些果都是由业发生的,不会有在业之外的其他的情况。
也就是不可能无因而生,否则为什么不随时随地生,而只在此类有情此时、此处才发生呢?不可能是无因的,每个有情身上果报的相不同,而且,也只是在那个时候才发生,在那个阶段就受,过了以后也没有。从这些看出不是无因,因为无因就要常有常无。可以无条件发生嘛,应当什么时候都可以发生,什么地方也都可以发生。没有什么原因也就会没有的话,应当什么时候就自动地没有,什么地方就没有。但不可能,果相是一种或然性的,也只有在那种因缘聚会的时候才会发生,而且也只发生一次,这可见不是无因的。
再者,也不是人格化的自在天等,或者纯属物质化的基本粒子或能量场等所生,这也由各大教典以理作了驳斥。譬如,假使自在天是常、一、有自在性或主宰性的话,那为什么不恒时造一切法呢?为什么在此阶段才造此法,彼阶段才出彼法?或者假使有自在的话,为什么应遮的遮不掉,不想要的反而生呢?诸如此类,通过正理可以见到它的虚妄。
“都唯一”三字就是表示真理的唯一性。这是一种完全地指定,在此之外绝对不可能有其他的作者,否定一切业感缘起之外的其他外教的立说。这外教包括了当今时代所有的世间的学说,或者在人们的心中,以一种非理的考虑所发生的所有的立论。总之,这就是说,只要还是落在三界的范畴里,尽时空所有的果报的相,全数都是业发生的,任何的果上要说它的因是什么呢?就是业。
“由先前所造集”,因果律后果是由先因而发生的,不是同时,也不是后来,全数都是前位造集了业因,以致后位就发生果相。
三、真理的差别性
文中以“各个”二字来表达。各个的果,指苦乐的无量无数的种类,各自的因,指先前所造集的善业和恶业无量无边的种类。
真理的差别性又有二:一、总;二、别。“总”,是指总的苦唯一由不善生,总的乐唯一由善生。“别”,是指苦乐的种种差别,也是由善恶业的种种差别,没有一点点紊乱,而各别发起的。在缘起的条理上,的确在这上面可以有无数条的定律。在认识上,如《念处经》等所述,业上的一一因成就一一果,就像一一种子发生一一果实那样。
果划分为苦、乐两种的领受性,实际上也可以说苦、乐、舍等。总而言之,有器界有根身,有过去有现有,有强有弱、有久有暂等等,这样的六道里面所有种类的苦乐,它的门类,以思惟没法穷到它的边际,以言语没有办法说到它的全部,所有的这些就是果上的差别相。因上,就是指造业的十种所摄的无量无数,然后它的过程中,包括事、意乐、加行、究竟的各种的情形。总而言之,这一切就是业的差别。
所谓的无数条的因果律,譬如,以悭贪感饿鬼报。悭,由因上是如何的等起,如何发起身语的行为,作后又是如何增长或者不忏除等等,这些是代表那一个具体的业因。之后,就发生现世、来世所摄的各种各样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这些就是果的差别。那么,由此因就生此果,这就是业的其中具体的一条缘起的相。而这有多少呢?那当然就跟画画一样的,工画师由他的忆念,和各种颜料、纸张等,在一类的因缘合成的时候就画成一种图景,就像这样无量无数。
总之,所谓业感缘起的真理,就是指遍及到地狱至有顶的所有的范畴,无论异生还是圣者,各个的何时、何处的苦与乐具体的差别果相,唯一就是由各自往昔所造集的善业或者恶业的势力,在成熟的时候所发生的;此外并非无因,也不是由其他的邪因发生,以此印定所有的三界现相的由来,这就是业果的真谛。
2、圣教
《百业经》云:“诸有身苦乐,牟尼说即业,因业有种种,果造种种生,漂流种种趣,业网乃极大。”
(这里的“有身”是“众生”的简称。)
以上所谓的真理,由照见一切缘起相的佛世尊所演说。这是由于佛成就了一切种智,能普遍照见世间界的缘起规律,因而这里得到佛语的证明,以上所说毫无虚妄。佛在诸多因果教法里数数陈说此事,这里引代表性的《百业经》来说。其中前两句说总,后四句说别。
首先讲因果律的总相:
这些有身者的所有的苦和乐,作为果上的现相。所谓“有身”指具分段身。一路流落下来,当已经出现粗的蕴身,就是那种由六根所取的这些微尘积聚的相,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眼、耳、鼻、舌、身、意浮尘根的粗的相状。在入圣位灭除烦恼障,消除分段身之前,在整个三界里都有这样的粗身,叫“诸有身”。当已经息灭烦恼障,失去了所依后,这个粗身会消失,进而会出现细身,那是变易身。在此之前,所有三界里面有情的形态,都是具有这样的浮尘根为相的粗身的相。
这也就是苦谛的状况,包括天趣、人趣、阿修罗趣、鬼趣、畜生趣、地狱趣。虽然享用各个不同,但都是以分段身作为享用的主体。分段身是浮尘根所构成的,按有限的寿命来说是“分”,能够看到时间上若干的刹那,有起点和终点的分际;按照有质的形相叫“段”,如同一段木头,就像这样有空间的体积的形相。这样的“身”,指整个的正报来说,其实就是分段身或有漏蕴。
所谓“诸有身苦乐”,就是指分段身不离开浮尘,跟外尘和合的时候,当然有遂意的乐,也有拂意的苦。当适合私我的意愿的时候,感觉很可意的,有乐;当不符合私我的意愿的时候,有一种违意的苦。就像这样,在这上面会发生各种以逼恼为行相的身心的苦,以适悦为行相的身心的乐,所有这些实际就是轮回的报相,也就是在这个分段身上,会发生各种的果相。
这些是以什么原因而来的呢?一切种智的佛陀说,这是由业而来的。
其后四句讲差别相:
诸业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类,如同画家在作画的时候,他的运作等的因素无量无数那样。
正是由这些因素,一点不紊乱地将会造成种种的有情世间,就像那画家,以思惟、筹划、运笔、沾墨、点染等等的那些业的因素,就会造成各种的图画那样。如是因、如是缘,生如是果,由因的差别造成果的差别,由业的差别造成有情世间的差别,其间一点点的紊乱都没有的。这是业果律的差别相。
进一步由这个业的势力,如同被动力推动,水的漂转那样,随着业力所使,漂流而转入到种种的有情世间界里。
总摄一句——业网极大,它普覆了三界所有的范畴。在这样的世间界里,一切的时空现相都是由业决定的,因此叫“业网普覆一切”,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二)果报不虚之理 分二:1、业决定来世;2、已作业不失,必定受报
1、业决定来世 分二:(1)真理;(2)圣教
这一段先作业果真理的抉择,然后引圣教证成。
(1)真理
现在有几许能力、权势、财富和受用,死殁来临之际,都无一随身而行,唯有此生所造集的善恶业随逐于身,由业自在而投至轮回处所的上下诸趣。
认识了业决定一切的缘起之理,现在结合到来世上,这是最需要关注之处。那么我们的来世是由什么来决定?这个前途到底什么在支配?这要从死的分界点来作观察。
对此分三段思择:一、万般将不去;二、唯有业随身;三、自无自在,随业自在。
一、万般将不去
“现在有几许能力、权势、财富和受用,死殁来临之际,都无一随身而行”。
思惟的第一部分“万般将不去”,就是无论我们现世有多少能力、权势、财富和受用,当死殁那一刻来到的时候,不必说很多,连其中的一分、一点,也不会跟着自己走的。死殁之际神识离体,就像从酥油里拔出一根毛一样,彻底告别现世。也就是此生的相续就此隐没,因而那个神识已经到了来世,这一世所有的现法没有一个随身,由此,任何现世法连丝毫也不决定来生的去向,也就是不是由这些来支配来世蕴的运行。
为了在这一点上彻底地透彻,需要作细致地抉择。比如今生有很多的力量,身体有健壮的力量,口有言说的力量,心有运筹帷幄等的力量,或者还有呼风唤雨等的神通的力量,等等。但是,它并不像世间现世主义者的那种认识,认为有能力,那就能够搞到财富、地位、权力而得到快乐,能力是主要的;实际上到了死亡的那一刻,就像屋子全数倒塌一样,这个屋子所具有的各种的能力全数都没有了,不可能那个能力带到屋子塌掉以后的阶段,因此,来世的命运不是由今生的能力来左右的。换句话说,今生所拥有的一切力量,丝毫也不左右来世的感现,它不是因。
又比如现世主义者认为:如果我拥有权势,那就能以自己的意志力来支配,可以得到钱财、享受、女人等等,认为这个是重要因素,能实现幸福。可是到死的时候,这个权威人士已经断气了,连派一个小兵、剥削一个苹果的威势也无法带走。譬如某个县长死了,就此完全勾销了,阎王也不承认,中阴没这回事,来世更没有人会认他前世曾经做过县官。因此,当死殁的时候,那种能够支配此支配彼的权势,连一点点也不会跟着走的,因此,今生的权势不是决定来世前程的因素。
再观察财富。有人认为:财富是最坚实的快乐的基础,因为有了财富,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有了这个实力,什么都能办到的。然而在死的时候,纵然拥有亿万资产,金山银山,可是这里面连一根针都带不走。也就是,这些在现世当中可能手还能摸摸,但是死了以后,神识离体了,到了后世的时候跟这个再也不挂钩了,因而,连其中的一个灰尘也带不走的。因此,现世的财富完全不是决定来世苦乐的因素,无论有多少钱财、产业、车子、房子、电脑、手机、金条、首饰等等,其中哪一个也丝毫不能左右来世的前程。
受用方面,要知道由根、境、识三者和合,或者说有感官、有外面的各种五欲的境界,之后就能发生很多的享受,因而,人们认为这肯定是要这样享受才能得到快乐的。但是在死的时候,神识离体,现世的境界一个也不现在面前,根也转成了来世的根,因此,根本不可能再发生今生的享受。无论现在吃得有多好,穿得有多好看,住得有多高级,有多少个娱乐品,甚至有很好的欲界男女之乐等等,没有一个能带到后世,它们完全不是决定来世苦乐的因素。
这里重点要结合在业果这个上面,要问的就是:现世法有没有意义?从死亡的分界点上去看,所有的现世法——世人愚痴地认为是最坚实的安乐基础的这些,其中没有一个有用,不是它们在决定来世的前程。
二、唯有业随身
“唯有此生所造集的善恶业随逐于身”。
学过八识的道理都知道,“来先去后作主公”,这个阿赖耶识来得最先,去得最后,也就是入胎时最先入了母胎,死的时候最后它离开。这个阿赖耶识也称为“识田”或“藏识”,它能够持着一切熏入的业种而不失掉。那么,今生所造的所有善恶业,全部储存在里面,当神识离体的时候,这一切都跟着走。这要知道,这是百分之百地全数带走。
两个一对比非常惊人。前面的现世法是百分之百没法带走的,连一根毛都带不走,全数都是虚无没有意义的,但世人执著眼前的幻相,非常愚痴。而每当以心执著我、发生烦恼而造的业,都在识田里熏了种子,这些种子只要现世没有报掉、没有违品破坏的话,所有的连一点都不坏地,全数在识田里储存而带往来世。
既然在死的时候彻底分家,所有的现世法一个都不带走,因此这里就用了“唯有”。也就是,今生从有心会造业开始,到死时闭上眼睛这当中,日日夜夜造的大大小小的善业和罪业,没有报的、没有被违品破坏的全数都要带走,所以说,唯一是这些带到来世。
三、自无自在,随业自在
“由业自在而投至轮回处所的上下诸趣”。
“由业自在”,就是指唯一地是由业的力量在主宰,由业在掌控来世的前程。打个比方,大力士投一根标枪,不是标枪有自在,而是力士有自在。标枪指我们主观的愿望,力士比喻我们所造集的业。按照自己的愿望是不想下恶趣的,可是假使所造集的恶业成熟,不想去也唯一地随着业力他自在转,就被扔进恶趣里去了。也就是以这个黑业的力量,会无自在地变现出各种恶趣的果报。
这很明显,现世法不决定,业决定,当某个业成熟的时候,就是由它掌控的力量在变现来世。由此就能确信,唯一是由业决定我们的来世,不是现世法。因此,目前需要在业上很好地去断、去行,这是最为切身的。
“自无自在,随业自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如果得到这个,那就能彻底改换掉现代颠倒的观念、心理。现代人会认为:什么随业自在,我自己能设计自己的命运,自己完全可以决定的!而且,生活在网络空间里,似乎什么都可以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现。观念上已经熏成一种很浓厚的错觉,觉得自己就是主宰。但实际上你会发现,不会像你所想的那样去实现的,那只是第六意识一厢情愿的想法,其实后面的掌控者是业。当业一发动的时候,你今天碰到什么人,遭遇什么事,生什么病等等,那都是业在推动,唯一是随着业在运转。
这样就要知道,往上往下不是随着你的心,而是随着业。就像那根标枪,往上投、往下投,都是那个力士往哪边发力就出什么结果的。如果力士要往上投,它不可能到下面,他往下投,也不可能到上面,力士往下面三十度的方向投,标枪就落到下面三十度的那个方向等等,完全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当业力一发动的时候,就随着它的因到达相应的地方,当业种成熟的时候,自然就会现出相应趣的境相。那么初步的名色位一旦出来,就是那一世生命的最前位出现了。此后,一个相续上千年万年的事情一直都要演下去的,而它背后的胶片就是业。这样一个一个演,其实就是成熟位,那样一个一个会变出来的。就像这样,其实不是第六意识凭自己的愿望能怎么样的,而唯一地是由业在掌控。这样的话,就更加明确所有的遭遇都是业在安排。
小结
这里的理路非常关键的就是,三句话一路连下去不能脱开。首先“万般将不去”,就是指现世法在死时一切不随身。不只是停留在这里,还要知道由于不随到后世的话,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对于你未来的前途都是没有用的,不成为一个决定的因。在这点上要认定,从而完全放舍现世法,这就是退心的路子。
然后要知道,现世所作的一切的业都会跟到来世,而且决定来世的前程。也就是随着业成熟的次第,成熟哪一个业,就由它的主宰力把我们投到轮回的哪一处,因此,这些所有的业只要没有报、没有被违品摧坏的话,都在来世决定我们的命运。
因而对我们来说,现世初步最要关注的就是业,业是决定前途的因素,由业决定未来的苦乐。因此,不要在外在的权势、财富、力量、受用等上面去作追求,那样终究是一场空。而是应该在业上进行取舍,黑业少了,未来的过患就没了;白业集了,未来的安乐就来了。因此,对于一个想集聚自身真实财富的人来说,唯一地要在法道上走。如果在这一条上取得了定解,发生了欲乐,那就有了初步的道心,那么从这里开始,才是真正的一个行者。也就是,他是以法道作为生命的人,也是唯一贯注法道的人,最初的共下士的一步,就是先要关注自身的业行。
所有这些外前行就叫做“四部退心法”。那么在这里抉择下来,就是在现世法上要看到完全没有用,要退掉追求的欲,最好是完全看穿,一点都没有用,从而彻底地退掉求现世法的心;而对于来世以上能够作利益的唯有正法,这上面需要完全地进取,要发展出完全的欲乐,这样就出现真正的道心。以上结合在业果上,指示了怎么来出现修法道的动力。
(2)圣教
《教诫国王经》云:“时至王若逝,财戚无能随,士夫任何往,业如影随逐。”
这里佛告诫国王说:“当大的忧患或悲哀已到来的时候,国王长辞此生的话,这一世最辉煌的受用、财富,最多的亲友、眷属等,这些不会跟随而去的。人们告别此世,无论走到哪里,只有业如影随行般,无论到哪里都是如此。”
思考题
1、什么是业决定一切之理?从真理的普遍性、唯一性、差别性三分来思惟。
2、逐句解释:“诸有身苦乐,牟尼说即业,因业有种种,果造种种生,漂流种种趣,业网乃极大。”
3、死的时候:什么带不走?什么能带走?由什么决定来世的前程?对此作细致思惟。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做?
qianxingyindaowen177-yyg24
2、已作业不失,必定受报
我们往往存有侥幸和狐疑,心里想:会不会过了很久,或者得到某种庇护,或者它自身就忽然掉了,由此不受果报啊?
这是我们偷心不死,或者作一种掩耳盗铃,以为这个是没事的,没有什么业一定受果的事,那这样我们对于业就不会谨慎地取舍,以及很励力地修断。
为了建立业果的正见,以下分四段详细地阐发其中的道理:一、真理;二、圣教;三、譬喻;四、对比。
(1)真理
因此,今时所造的善恶业,虽然其种种果报没有立刻现前,然而何时都不会亡失,一旦因缘会遇,各个成了亲身领受。
我们已经造的善恶业,虽然没有在当前或者短时期显现这样那样的果报,可是什么时候也不会亡失。这个“不亡失”,就是不会一下子没有了、消失了、失掉了。那么,造业的第二刹那已经在识田里熏下了业种,感报是有一定时期的,一定要因缘聚会到了量才会开花、结果,在此之前看起来没什么动静。也就是,这个业种上面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或者前面的花报、后面的果报、再后的余报等等,所有一系列的事情好像什么也没有一样,但是,它在任何时候,没有遇违品是不可能亡失的。
这是一个秘密的道理,因为它藏在阿赖耶的识田里,这并非五根所能见到,也不是仪器所能测量,也不是一般的神通能够见得那么真真切切。就像这样,实际上没有离开过,一旦到了因缘会遇而成熟的时候,那个业所该有的果报,会在自身上如同火烧身那般地出现切身的感受。也就是前面说的五果、三世报等的所有这些,都要一个个亲历,或者亲身去体验。
(2)圣教
《百业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凡是已经出现有漏五蕴身的众生,他们一直脱不开杂染的缘起链。总是执著这个是我,对面是人,然后为了自方起贪,缘着他方起嗔,这样造了无数业。那么这样所造的业,即使经过一百个大劫,也不会亡失的。虽然那么漫长的时间里一点动静没见到,可是它好好地存在识田里,等待着因缘聚会才现果。
阿赖耶识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储藏所,没有违品是一点点都不会坏的,也就是它全数的功能都在。一旦这个种子遇到了水、土,开花结果那样的时候到了,也就是这个因的业种遇到了缘的滋润,当它到了现果的时候,在自身上要成熟果报,会一个个非常明显地出来。
“会遇”,就是说因种都在那里,当它会遇了缘,果马上就出来了。比如,到了春天的时节,草种已经有了,当它经过雨水的滋润,第二天一早就看到,草已经蓬蓬勃勃出来了。这要看到,当种子没有合到水的时候只是种子;一旦合到水,青草就出来了,这就叫“因缘会遇”,就是因遇到了缘的时候。缘起的规律是以和合为相,藏文里是“依、连”两个字,依着因、连着缘,这两个一合,事情就来了。“会遇”就是因遇缘,它们会合了,一会合就到了无间感果的时候,只要没有违品,果立马就要出来。就像公案里所讲的那样,一个人欠了命债,虽然在多年当中根本没遇到缘,所以没有受报;但是后来一遇缘的时候,他在市场上遇到了流氓,在交谈的过程中引发了对方的嗔心,结果一刀捅过去,他就命终了。那些都是因缘会遇的具体表现,他的那个业的机已经发动的时候,就必然以这种方式来了结。
以上以圣教证明,凡是所造业,纵经百千劫也不会亡失,无有不报的道理。
(3)譬喻
如果还有些人不相信:怎么那么漫长的时间什么动静也没有,还一直那样丝毫不坏地跟着,到了后面非常巨大地展现出来,不会有这种情况吧?
对此,引本派开祖——晋美朗巴大师的圣言来作证明:
《功德宝藏论》云:“地上金翅鸟高翔,亦无所见身影像,然与其身无合离,因缘际会赫然现。”
《功德宝藏论》里说:就像金翅鸟在地上的高空里飞行,在那个时间的段落里,不会现前一个所见的影子,然而,影子一直随着那个身体以不分不合的方式而从未离开,一旦因缘会遇就会有特别赫然的显现。
这段譬喻,普贤上师作了这样的诠释:
譬如,空中飞鸟在高空领域行进时,出现影子不现那样的情形,然而并非无影,最终降临何处都在彼处整个黑影全体来临。同样,所作的善恶业,虽然眼前不现果报,然而最终无有遮止果报不临自身的方便。
譬如在虚空中飞行的鸟,在高空的那个范围,离开地面百米、千米等,这样运行过去的时候,它的影子就好像根本不出现一样,但是并非没有它的影子,最后,当它降临在哪里的时候,那个影子就在当处,整个全身的黑影一下子全数地都出来了。就像这样,我们所造的善恶业,虽然眼前没有出现果报,但是到了业种与缘聚会的最后这个时间点,那么由业所决定的内容,将以非常明显的方式降临到头上来。当它已经到了业成熟位的阶段,没有任何方便能遮挡它,而不降临在自己头上。
所谓的“地上”,也就是离开地面,说明不是这一重缘起的实现。
“在高空领域行进时”,表示在其他业的缘起链上行或者变现。
“出现影子不现那样的情形”,就是阿赖耶中一直持着这个业种,是一般浅识见不到的。连那些证了圣果的有学圣者,也是不能完全见的,所谓“阿陀那识甚深细”,只有佛才能够明白。这是表明那个是很细的,肉眼见不到,科学仪器测不到,有漏神通也见不到等等。像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无量世以来没有报的那些种子全数都在,我们是不清楚的,还认为是没有,你看这个肉体里面,从头到脚搜查一遍是不可得的,好像是没有的。
“然而并非无影”,实际上阳光照着的时候,只要被障住,下面就有落影。但是,越往上的时候那个落影越缩小,到了一定的程度,超过人的能见度,感觉似乎是没影子,其实是有影子的。那么,这个影子一直在,其实是说这个事情很微细,一般是的确不知道,但它一直带着的,随着蕴刹那刹那运行的时候,这个业种一直携带在阿赖耶的识田里,它是一直都在的。
“最终降临何处”,这是表示因缘会遇。当有因无缘的时候,光是一个种子,你也看不到果相,光是一个缘没因,那更加不会有什么。但是,就像种子一遇到了水、土,缘会的时候,果就明显地出来了。这就是指,在来世的某个点上,这一重缘起已经因缘会遇,而到了感果之际。
“都在彼处整个黑影全体来临”,这是表示,补特伽罗的相续上应该感的报,逐渐地全数都会出来。论文上说“赫然现”,藏文里是“特别明显地会现”,非常地明显,尤其内有情缘起的实现,非常明显地要出来。比如,某个地狱业种到了成熟位的时候,会出现地狱那么大的猛火,那样受苦的身体,那种受报的程度等等。这个业种一旦到了成熟位的时候,它将在不见边际那样漫长的时间里,以非常猛烈的程度,一个接一个非常明显地出来。此前还可以由忏悔作对治,但是一旦到了成熟位,是没有方便能遮退的。
(4)对比
有人还幻想:可能在我身上不会出现这些果报吧?
进一步要打断这个妄想。因此这里进一步推到佛、阿罗汉为代表的诸多的圣人,当业成熟之际,也难免果报临身,那我们这些异生凡夫还用说吗?
以下就要用强烈的对比法,告诫自己业报来了是没法脱的,造了业是没有侥幸可逃的,也不可能凭妄想就不降临的。
分二:1)总说;2)公案
1)总说
不仅如此,就连断尽了一切业惑障碍的佛与阿罗汉,都尚且需要受用自业果报的话,我等诸异生何需说呢?
这是以圣人况比凡夫。圣人中,佛断尽了一切业和烦恼的障碍,其次,就是所谓的杀敌——阿罗汉,杀灭了烦恼。连他们都不免业报的话,我们这些是属于异生凡夫,还能不受业报吗?
“异生”是凡夫正式的称呼,指受种种别异的果报,托生在六趣当中。圣人没有这样的种种异生的相,他们在最后生当中,如果还有余业,那就是还要受报的,受完以后就不会再有。而我们是属于一生一生住在不同的身躯里不断地转的凡夫,我们一直都在业网当中,挨个地等着成熟。那么,连圣者们都还有业报的话,我们能免吗?以此要引起警醒。下面都是讲那些圣者们,他们是怎么遭受业报的,这个能突显出我们在轮回中处境不妙,时时都有可能业力一发动,果报就降临了,因此要急求解脱。
2)公案 分五:①世尊;②目犍连;③离越;④龙树;⑤补充
①世尊 分二:A头痛报;B金枪马麦报
A头痛报
往昔舍卫国的帕吉波国王,率军进犯释迦族的城市而诛杀八万释种时,世尊也感得头痛。眷属们请问因由。为此佛说:“从前,释迦族人转生为渔夫时,杀了很多鱼吃。一天捕了两条大鱼,没立即宰杀而系在柱上放置。鱼脱水置身于干处,滚跳不息,念言:‘我们无辜,这些人却杀害我们,愿我们将来也在他们无辜时杀掉他们!’以这个业缘,果报成熟时,两条大鱼转生成帕吉波王和害母大臣,被杀的众鱼转生为他们的军兵,在今天杀光了释迦族人。那时我生为渔夫的小儿,见两条大鱼不忍脱水的大苦滚跳不息而戏笑,以此彼业成熟,今天头疼。我若未得如是功德之法,今天也定要被帕吉波的军队杀掉。”
往昔舍卫国的国王琉璃王,率领大军到了释迦城后,杀戮了八万释种,当时世尊也感得头痛。
当时,弟子们请问这个事情的原因。他们可能想,佛是人天导师,证得了无上正等觉的果位,为什么还要受头痛的业报?就佛的身份而言,好像不应该有这种头痛的事情发生,于是就请问这件事情的原因。
以此,世尊就叙述了往昔的因由。这个头痛不是无缘无故的,这要追溯到非常旷远的年劫。那个时候,释迦族人转生为渔村的渔夫,他们捕到鱼后,不但杀了自己吃,而且卖鱼肉给别人吃,这样来维持生计等等,像这样杀了很多鱼。
一天,他们捕到两条大鱼后,没有立即杀而是栓到了柱子上。鱼原本生活在水里,现在把它们从水里拖出来放到陆地上就没法呼吸,而且身体一接触地面会很热等等,特别难受,于是滚来滚去,不停地翻跳。当时它们心想:“我们没有罪却杀我们(意思是我们在水里生活得好好的,并没有触恼他们,他们却要杀我们),将来这些人没罪我们也要杀他们!”这样就发了一个恶愿。这样就看到,不但是人,包括旁生,如果你对它好,它心里是明白的,而且还会报恩等等,但如果损害它,它也很清楚,像这里的两条大鱼在被害的时候就起了嗔,而且发了恶愿。
这样发了恶愿以后,到了业成熟的时候就出现果报。果然,这两条大鱼转生为现在的琉璃王和他的大臣好苦梵志,那些被杀的小鱼们转生为他们的军众,无故杀它们的渔夫,转生成今天的释迦族人,然后琉璃王的军队把释迦族人全部杀光了。
世尊说,我当时转生成渔夫的孩子,是个小孩,虽然没有亲自杀鱼,但是当看到那两条大鱼,因为脱水的剧烈痛苦,忍不住滚来滚去、翻跳不已的时候,我就笑了起来。当时由于没有慈悲心,对于它们受苦发了随喜的恶心,已经在识田中熏建了业种了,过了非常漫长的时间以后,因缘一聚合的时候,今天就发生了头痛的业报。如果我不是证得这样的佛功德法的话(比如按小乘来讲,没得到尽和无生的修行德相,或者按大乘来讲,十力、四无畏等的断证功德没得到的话),今天也要被琉璃王的军队杀掉。
当时两条鱼的心理活动非常地明显,就是那么发的恶愿,而小孩的随喜也是那么做的。那么事情过去了,以为是没有了,其实只是还没成熟。因果律的安排是相当复杂的,一桩一桩事情都要排来排去排完,等到因缘会遇的那个时候,一下子就要出果报,而且丝毫都不会错的。这样的话,到了今天,那些被杀的鱼,无论是主还是伴,它们就转生成琉璃王的系统,那些杀者就成了释迦族的系统,然后以一个诛杀事件来了结这个果报。
当时的情形是,琉璃王刚刚继位,在好苦梵志的劝请下,命令大臣们集合四军,前去讨伐释迦族人。当军队到达迦毗罗卫国的时候,琉璃王远远地看见佛在一棵枯树下结跏趺坐。于是下车行礼,问道:“您为什么不坐在那些枝繁叶茂的大树下,偏偏要坐在这棵枯树下面?”
佛说:“亲族荫凉的缘故,胜过一切外人。”
琉璃王想:“今天世尊是为了保护亲族,那我不应该征讨了。”于是就让军队撤退了。
后来,琉璃王再次兴兵,路上又遇到世尊而折回,这样反复了三次。但是业力无法遮退,最后琉璃王还是讨伐成功,被杀的释迦族人,鲜血流成了河,环绕着迦毗罗卫城。此前,目犍连尊者把相识的四五千释迦族人放在钵里,举到空中的星宿上面,但是后来去看的时候,钵里的人全部化成了血水。可见,当业力发动的时候,是不可能凭任何力量而遮退的。之后,佛回到舍卫国祇树园,告诉诸比丘:“琉璃王和他的兵众将在七天后全部灭亡。”果然到了第七天,琉璃王带着军队和釆女们正在河边举行宴会时,忽然空中降下暴雨,所有人都被淹死了。琉璃王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天火把他的宫城一烧而空。
B金枪马麦报
如是,往昔世尊做菩萨时,曾杀过短矛黑人,以此业果,也感受脚被佉违罗木的碎块刺入的报应。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里讲到了这一段因缘。往昔舍卫城有二十个人,都是最后边身的圣人。这二十个人还有二十个怨家,这些怨家各各思惟:“我们要联合起来,到他们的房屋里夺掉他们的命根,不向别人说。”那时,二十个最后身圣者和二十个怨家人,以佛神力摄引共同来到佛这里。
如来当时为了调伏他们,在大众中告诉目犍连尊者说:“现在这地中出了佉违罗刺,要刺我的右足。”没有到脚之前,这个佉违罗刺从地里已经长出了一肘。
要出来的时候,目犍连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取这个刺,扔到他方世界。”
佛说:“这不是你的能力,这个佉违罗刺现在在这个地里,你是没法拔出的。”
当时,目犍连以大神通力往前拔这个刺。那时三千大千世界都发生大的震动,当他用神力拔的时候,一切世界随着这个刺而举起来了,却还是拔不出这个刺乃至一毛的程度,就是纹丝不动。
当时,如来以神通力上到四天王天,佉违罗刺也随佛而去。那时,如来又到达了三十三天,乃至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刺一直尾随而来,一直到梵天,刺还是向着佛。
这时,如来从梵天降到阎浮提舍卫城原先所住的地方,刺也随逐而回到了这个地里,坚着刺向如来。当时,佛以右手捉住佉违罗刺,左手按着地,右脚踏上去。那根刺从外到内,直接刺穿了佛的脚,当时三千大千世界都发生大的震动。
尊者阿难就从座位起身,偏袒右肩给佛作礼,合掌向佛这样说道:“世尊,往昔作了什么业行,得如是果报?”
佛说:“我过去世入大海的时候,当时充当大悲商主,为了救五百人的性命,拿着尖矛刺杀了短矛黑人。阿难,以这个业缘,我得了这样的果报。”
当佛说完这段业缘后,二十个怨贼先前想加害这二十个人,那时就这样思惟:“如来是法王,尚且得这样的恶业之报,我们这些人哪能不受报应?”当时,他们警醒后从座位起身,礼佛后这样说:“我们现在向佛忏悔,不敢覆藏。我们先前是以恶心想加害那些人,现在殷重悔过,不敢覆藏。”
就像这样,由于他们见到了连佛都看起来要受这样的报应,我们一个凡夫哪能脱免。假使害对方的命,那将来的果报无法想象,因此,他们畏惧因果而放下了这个杀业。
再说,马麦之报是讲,毗罗然婆罗门王阿耆达,请佛作三个月的弘法,请了三次佛才去。那个城市相当地狭窄、简陋,人民很穷,少有信心,乞食的时候难以得到食物。佛敇令弟子们,凡是不喜欢住在这里的可以到他方去,但是去的只有舍利子,五百比丘仍然陪伴佛。再说,阿耆达王忽然被天魔迷了心窍,回到王宫就享乐,五欲自娱,忘了请佛的事。国中没有供养的人。只有一个波罗国人,他是放马的,唯独他有信心,他告诉比丘们说:“我们知道圣众饿极了,苦于没有好的粮食,只剩下马麦,不晓得还纳受吗?”佛敕令比丘们接受。阿难找到了一个女人帮忙做饭,当时就吃这个马麦,虽然是难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只能勉强下咽。像这样吃了三个月。邻国听到这事,好多都过来争相供养。阿耆达王这时候才醒过来,不胜惭愧,没有颜面,他亲自到佛这里,深深地忏悔,虔诚供养了七天,最终得到法眼净。
佛感得吃马麦果报的原因是,从前久远时佛做婆罗门,五百个阿罗汉是这个婆罗门的弟子。当时他骂了一个病僧,说:“他没资格吃美食,应当给他马麦。”因为是这样说的,所以今生因缘成熟,就得到这个报应。
这就看到,当业力发动时,连佛都无法免除要受报,何况我们异生凡夫,在轮回里一度一度地轮转,没有超出业和烦恼,业一旦成熟的时候是难以免除的,必定要受报。
思考题
1、解释“已作业不失、必定受报”的真理。
2、逐句解释:“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会遇”的涵义是什么?
3、结合金翅鸟在高空中行的譬喻,思惟已作业不失之义。
4、(1)世尊感头痛报的情形如何?前世的业因是什么?
(2)世尊感金枪刺脚报的情形如何?前世的业因是什么?
(3)世尊感三月食马麦报的情形如何?前世的业因是什么?
qianxingyindaowen178-yyg25
②目犍连
目犍连是佛声闻众中神通第一的尊者,他也受业的掌控力而为遍行外道杀戮。
具体的情形:圣者舍利子与大目犍连二人,时时往诣地狱、饿鬼等境利益有情。一日至地狱境,里面有死去的外道导师饮光能圆,生地狱后正备受诸多种类的苦处。
他说:“圣者!您们再返回人间的话,请告诉我的徒众:‘你们的导师饮光能圆已生地狱,他捎口信说,遍行派里没有沙门,释迦的教中才有沙门,我们的法教是颠倒的,所以你们应舍弃自己的教派随释迦子学。尤其将我的骨灰做成塔,你们对它行供养时,就有炽燃的铁雨降在我身上,所以切莫再供。’”
第一双返回人间后,舍利子先行过去对外道徒说了如此的话语,却因无业缘,诸外道浑然不觉。
随后目犍连来到,问舍利子:“您传达了饮光能圆的口信吗?”
尊者回答:“我讲了也等同未讲。”
目犍连说:“既然没听到,我去说吧。”
之后,他过去传述了饮光能圆的那些口信,却致使外道徒群情激愤,嚷道:“你不但说我们的坏话,还在诽谤我们的导师!”以喧嚷之声喊来一群人后,噔噔噔地殴打。尊者的色身如同芦苇一样被摧坏后抛弃一边。要是从前的话,不用说这些外道能打,连三界众生集合起来,也动他一根毫毛动不得。但当时被宿业所抑制,如尊者后来所说:“那时,连‘神’尚且不得忆起,何况说变?”即成了与常人无异。
舍利弗用法衣包裹他的残躯,背着来到祇陀园后,悲哀地说:“朋友之死听且不愿,何况见呢?”随后与众多阿罗汉一同入了涅槃。很快目犍连尊者也涅槃了。
基于前世曾经骂过母亲,要把她打得像苇草一样,由此堕落恶趣受很惨痛的业报,这次在最后身上,以这个余业的掌控力,还是要感受杀报。余业的势力一旦发动的时候无法遮挡,因而,神通第一的圣者目犍连也遭受遍行外道的杀戮。
具体的情形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在世尊弟子里有“第一双”称誉的,即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们常常会去饿鬼界和地狱界里救度有情。
有一天,他们到了地狱境内,见到外道导师饮光能圆已经生在了地狱里,受好多好多门类的苦,那么他们也是悲心怜悯,就来到他的面前。这个外道导师就说:“两位圣者!您们回到人间,一定要告诉我的徒弟们:‘你们的导师饮光能圆已经生地狱了,在遍行外道里没有沙门,只有释迦佛的内教里有沙门。我们这个教派是邪教,所以,你们要舍掉自己的派,跟释迦佛的弟子去学。特别是把我的骨灰做供塔,你们每一次做供养的时候,我都受好大的苦,在我身上就降下炽燃热铁雨,所以以后不要这样做。’”之后,第一双就返回了人间。
(饮光能圆是个罪业凡夫,他生前建立邪派,传播邪教,结果死后却造塔,受很多人的供养、礼敬,当然就没法消受。头一磕下去他就消了福,一供的时候他就罪更重,这样每当人们供养时,他就出现更重的果报,表现为天上降下炽热的铁雨,烧着他的身体。)
接着就要看,两位圣者传口信不同的业感情形。首先,舍利子尊者前往那些遍行外道们所在的区域,跟他们讲他们师父的事情。可是因为没有业缘,外道们就跟没听到一样。
目犍连随后跟着来了,就问舍利子:“您传了饮光能圆的口信吗?”
舍利子说:“我讲了等于没讲。”
目犍连说:“既然他们没听到的话,我再去说说吧。”
这样目犍连尊者也到了那片外道的区域,他照样去传了饮光能圆的口信。当时立即激起了外道徒们的愤怒,说:“你不仅对我们责难,而且还诽谤我们的导师,所以,快点快点过来把他打死!”这么一叫,外道们群起而殴之,把尊者的身体打得像苇草一样稀烂,然后扔到一边。
要是以前的话,连三界里所有的众生集聚在一起,也动不了尊者的一根汗毛,何况以这些遍行外道,哪里能做什么呢?可是,业果已熟的时候,后来尊者自己也说:“以往昔业力的牵制,现在我连‘神’字都想不起,何况说变呢?”因此,业一旦成熟的时候,神通没作用,这是无可逃脱的。那时,尊者变得跟普通常人一样,因此而入了涅槃。
当时,舍利子以法衣裹着目犍连的身体,带到了祇陀园后,他这样说:“连我的法友死的消息我都不愿意听到,何况是见到呢?”他的意思是想“我提前要走的,我没法看到这种情况”,因此他说后,就跟众多阿罗汉一起入了涅槃。之后目犍连尊者也入了涅槃。
这里要知道业支配一切,当没有业缘的时候,不会发生相应的现相。舍利子与这些遍行外道不存在这样的业缘,所以他去说的时候,也是把那个话很具体地讲了,但是这些外道听若无闻。也就是一句句话过去的时候,他们好像没听到一样的,不发生什么作用,这就是他们之间没有一种业在起作用。
目犍连来说的反应就完全不同。一说就好像起了火一样的,所谓“缘会时至赫然现”,干草一遇到火马上就烧起来。同样说的是这些话,一句句过来的时候,外道们一听到,马上发起嗔心大火。这是由于过去有罪业因缘,要感报的时候,一触及到就有一种东西要反应出来。结果他们听的时候,句句都非常刺耳,“你说我们的教派是邪教,这是有意污蔑,还说我们的师父正躺在地狱里受煎熬,我们一供养就下热铁雨要烧死他,哪有这个道理?打打打!”这个反应要知道,这并不是一般认为的一种犯罪的事件,其实是业力发动的时候必然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时那些外道们把尊者的身体打得遍体鳞伤,那是非常厉害的一顿痛打,整个身体已经打得像苇草一样一节一节,不成样子了,意思是打得稀巴烂,这个就是报应。
以前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的身体能大能小,比如变成围绕须弥山十四圈长的大龙,一拍海水就能溅到须弥山的顶端;而要变小可以在龙的鼻子里面进,眼睛里出等;或者他能撼动三千大千世界等等。这样的神通,即使三界众生全部聚集起来,连他的一个毛端都动不了。毛根还粗一点,毛头是极细的,那么连这么一点点动都不可能,因为他的神变力大。
但是,当业力发动的时候,什么神通都使不出来了,不用说变化了,连“神”都想不起来了。“变化”,指在空中翻动、变化,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在虚空中端坐、水行如地等等,但是,现在连心里想要遮掉被打的这个“神”都没有了。因此要知道,当业力发动的时候,神通力就障住了,根本出不来。这就说明,没法以神通来避开,结果被打得稀烂,可以想象,躺在地上只有喘气的份。由此明了,业降临的时候,连阿罗汉也只有受报的份。
③乐瓦得
往昔克什米尔有位乐瓦得比丘,他是一位证得神通、神变,拥有诸多弟子的大德。一天,大概他在林间煮染一个法衣袈裟,附近的一户人家,主人丢失了牛犊前来寻找。只见那林间正升起烟焰,他就去看,见一位比丘正在烧着火,就问道:“你在做什么?”
比丘回答:“我在煮染法衣。”
揭开锅后探视,见到锅中都是肉,比丘自己也见到了。为此就抓着他交付给国王,禀报:“此人偷了我的牛犊,请国王裁决。”为此国王将他关入了监狱。
过了些天,母牛自己得到了牛犊。牛主又去请求说:“比丘并未盗我牛犊,请释放。”但因国王事务繁忙,六月当中未作释放。对此,比丘众多获得神变的弟子从空中飞来,到国王面前呈禀说:“这位比丘尊者是个正士,愿国王释放。”
国王就亲自来放比丘。他见比丘困苦劳顿,非常懊丧地说:“我耽误事情太久,集了大罪。”
比丘却说:“无过,我是自作自受。”
国王问:“那您是集了什么样的业?”
比丘遂告知说:“往昔,一世我做盗贼,当时盗了一头牛犊,我被主人追赶,见到林间有位独觉正在入定,就扔到了他面前,由此逃走,这人就抓着独觉,将他缚入牢狱,关押六天。以此业的异熟,我曾在多生之中备受三恶趣之苦,今生仍需受苦,是这异熟的最后一报。”
这里讲到,当时克什米尔有一位名叫“乐瓦得”的大德比丘,他具有神通、神变,而且有很多弟子,在他身上业感成熟时,也无法不受报应。
这事看起来很蹊跷,他当时在林间煮染法衣,那旁边有一户人家,那个主人的牛犊丢了,主人就自己一个人去找。正这样找的时候,看到林间有烟,就走过去看个究竟。到了那里看到一个比丘在烧火,就问:“你在做什么?”
比丘说:“在染法衣。”
打开锅一看,那里面煮的都是肉,比丘自己也看到是肉,是这么一个情况。
那么这样主人就把比丘带到国王那里,而且说:“他偷了我的牛犊,请国王作裁决。”于是国王就把比丘关到了监狱里。
几天后,那主人的母牛自己找到了牛犊,这样的话他就再次来到国王面前,请求说:“我的牛犊不是比丘偷的,请求释放他。”
国王忙了六个月没放。满六个月的时候,比丘自己有好多得了神变的弟子,就从虚空中飞过来,到国王面前申述说:“这个比丘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请你放了吧。”
这个时候国王才忆起,就亲自到比丘那里,当时见到他很疲惫,国王非常懊丧,说:“耽误了这么久,我造了大罪!”
那比丘有神通,知道宿命,他说:“你没错,是我自己召来的”。
国王问:“那您是造了什么业呢?”
乐瓦得比丘说:“往昔我受生为一个盗贼,那个时候也是偷了一头牛犊,被主人追赶了以后,慌慌张张地跑到林间,看到有独觉在那入定,就把牛犊扔在独觉面前然后跑了。以这个缘故,独觉就冤枉地被逮捕,关在监狱里六天。以这个异熟果,我过去好多生都在恶趣里受苦,这一生是业的余残果报,还要受最后一次报。”
乐瓦得是得道的沙门,有神通,虽然证得无我,也不免业报的降临,也只有任因果律演现。这就像晋美朗巴尊者所说的那样,虽然业报暂时没有现前,但是,就像金翅鸟的影子跟它无分无合那样,不会没有的,一旦因缘际会到了的时候,那就不得不在自身的相续上演现,那么这个公案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也就是,到了果报成熟的当头,自然出现这样的事件。那主人丢了牛犊,去寻找就找到他这里来了,而他正在煮染法衣,走过来问在干什么,一打开锅,以业感之力出现好多的牛肉,这样就被缉拿而送到国王那里判刑。后来牛犊找到了,应该释放,国王却因为忙,延迟了六个月,最终才出来。
那么这件事有冤枉、不公平吗?到底是谁在操纵呢?其实不是偶然的,是因果律在操纵。乐瓦得是圣人,他深知宿命,他有神足通,但也无法免脱,而只是顺受果报。其实他前世是一个盗贼,当时偷了一头牛犊,被主人追赶的时候逃避林间,见了独觉的时候扔到他面前,这样就冤枉了那个独觉,害他被关了六天牢,这已经结成了业。这个业按照因果律不断地变出果报,那么在过去好多生里面堕在恶趣受苦,今生到了果报的末端了,以余残的业力还是会现出这样的果报,所以那个国王六个月关他,是因果律的安排。当时也是这样的,独觉无罪被关,后来发现了就释放;现在他也是无罪被关,但是六天增长到六个月,之后也释放,其实这是那个果报的最后一次。
这就可见,当果报成熟的时候,无法不在自身上显现这些苦厄。那我们是凡夫,没有神通、神变,更没有证得无我而得道,当业报成熟之际,因缘已经会遇的时候,那是不得不在自身上出现果报,没法脱免的。
④龙树
如是,印度乐行王有位王子,母后送他一件无缝五色彩缎衣服,王子遂说:“我现在不穿,待我得王位再穿。”
母后稍带惋惜地说:“您无有得王位之时。国王离世本该由王子继承王位,然而你父王与阿阇黎龙树生命同一,因此龙树不死,汝父不死,龙树是寿命自在者,故无去世之日,所以你的诸多兄长都是未得王位而死。”
王子问:“那有什么方便吗?”
母后说:“阿阇黎龙树是菩萨,因此去要其头会布施的,此外无他方便。”
太子便去龙树跟前,讨要其头。
阿阇黎说:“斫去携走。”
他便举剑向颈部挥去,无论怎样砍斫,都如同向虚空挥剑般,丝毫无损。
阿阇黎说:“受武器砍斫的业报,我在五百生之前已无余净尽,因此兵器砍不到我,但我往昔采吉祥草时曾杀过虫,以此业报尚未净尽,你去采吉祥草来断我的头。”
王子寻来吉祥草,向头斫去,头便落地。菩萨说:“从今往诣极乐刹,未来还当入此身。”便在寂静中圆寂了。
(原文中的“母后”,在藏文里只有“母”字,没说是谁的母亲。《大唐西域记·卷十》里记载了这个公案,讲到“王有稚子,谓其母曰”,可见指王子的母亲,也就是王后,因此这里根据意义,译为“母后”。)
在印度有个乐行王,他的一个王子,有一天得到王后送的耀眼的五色无缝衣后,就说:“我现在还不穿,等我继承王位的时候再穿。”
王后捎带惋惜地说:“你没有得王位的时候。国王过世当然是由王子来继承王位,可是你的父亲跟龙树阿阇黎生命是一样的,所以龙树没圆寂,你父亲也不会走;而龙树是得了寿自在的人,没有走的时候;因而,你的很多哥哥们都是在没得王位中就离世了。”
王子听后就问:“那有什么办法吗?”
王后说:“龙树是菩萨,所以你跟他索要头的话他会布施的,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王子就到龙树菩萨跟前去了,跟他索要头。
龙树菩萨说:“断了拿走吧。”
王子就举起剑往龙树菩萨的颈部砍,但无论怎么砍,都像在空中挥动一样,一点不会断,没做到任何损害。
这个时候阿阇黎就说:“我有关以兵器砍的异熟果,在五百生以前已经全部消尽了,所以兵器砍不动我;而当年我采吉祥草的时候,有杀虫的业还没有穷尽它的业报,所以,你采来吉祥草可以让我的头断开。”
王子找了吉祥草后砍去,果然龙树菩萨的头部落地。
当时龙树菩萨说:“我现在去往极乐世界了,将来我还会入到这个身体中来。”说后,龙树菩萨在寂静中去了极乐世界。
龙树菩萨是位登初地的圣者,他显现上还是没有空掉异熟,有采吉祥草时杀虫的业,所以仍然有杀头的报。在印、藏、汉三地的历史当中,很多的祖师都示现遭受断头报,由于有杀业之故;很多遭受牢狱之灾,有盗业之故;或者瞎眼,有谤法的业等等。这些都说明即使是开悟、证果、登地等的圣者,当业成熟的时候,还是难免要受到种种的业报。这就说明因果律在掌控着一切现相的运行。
像这样,虽然证到了一定的地位,或者证了人无我、法无我空性,但是当果报成熟的时候,还是只有任因果律演变。这可见我们凡夫在轮回的历程中,处处都不免要受业报的苦厄。
思考题
1、目犍连尊者被遍行外道杀戮的具体情形如何?前世的业因是什么?今生被打的缘是什么?被打时为何不以神通避开?
2、乐瓦得比丘枉受牢狱之灾的情形如何?前世的业因是什么?今生业力发动的情形如何?
3、龙树菩萨受报圆寂的情形如何?
qianxingyindaowen179-yyg26
⑤补充 分三:A安世高尊者;B全豁禅师;C师子尊者
A安世高尊者
安世高是安息国的王太子,生来就有夙慧,智慧很了不起,对于各种典籍有广博的通达,而且能够辨别鸟兽的声音。后来继承王位,也不乐于世间治国之事,终于将王权推让给叔父而出家修道。出家以后,精心究严三藏教义,达到了穷理尽性的地步。他开发了神通,能够识得宿命,有诸多的超人的神迹,世人浅识不能测度。他在汉桓帝初年来到汉土,不久就通达汉语,译了很多梵文经典。
安世高自己说:“前世我是印度比丘,和一个同学相处了二十多年,有一天跟他诀别说:‘我要去广州还宿债,你精勤不在我后,但是性情多嗔,来世会受恶身,那时我会来度你。’说后告别而行。”之后,前世的安世高来到中国,到了广州的时候,正值盗寇作乱,路上碰到一个少年贼拔刀对他说:“找到你了!”他笑着说:“我宿世负欠你的命债,所以从远道来偿还,怎么杀都可以。”就伸出脖颈受他的刀刃,毫无惧色。贼就把他杀了。当时围观的人非常地多,都很惊讶如此奇异的事情。
再说,当时他神识出体后,就做了安息国的太子,就是这一世的安世高。那么,安世高又来到中国的江南,以前世有允诺,他的同学果然就在那个湖那里受生为一条大蟒蛇,安世高度脱了他。尊者又来到广州,寻访前世害过自己的那个少年贼。一晃几十年,那贼也转恶从良,成了一个良民,年纪很老了。安世高就到他家拜访,跟他边回忆边讲述,三十年前曾到广州偿命的事情,而且说:“我今生还要到会稽去偿命。”会稽是浙江的一个地区。老者当时就明悟安世高不是凡人,之前曾经杀过尊者的命,于是追悔从前的罪过,之后给予很厚的川资路费来作供养,之后随着安世高东游而去。到了会稽的集市,在那市场当中刚好有两派相斗,误打了尊者的头部,当时就丧生殒命了。老者亲见安世高前世和今生两次杀生的报应,如此地明显、准确,他对因果起了甚深的信心,从此精修佛法。
这里要看到,只是时候未到,不是不报。安世高是一位大德,有智慧、有神通,而且知宿命,他更明白业一来就得还报,他是主动就去还报的。当那个业还没发动的时候,也有若干年,是其他的因缘在变的,但是这个业种不是不随身,这个业报不是不在近前要报。他是非常明达的一个高人,前世直接从印度到了广州。那些年业力还没发动,就像金翅鸟在高空中飞,实际是在别的缘起上运行;一直离开地面,意思是不是在这个缘起上面,所以很难见到它的影子;其实是有,一直都携带着,阿赖耶识里面有这个业种,而且这个业种是近前就要实现的。果然到了那个点上,金翅鸟直下飞到地上的时候,它全身的影子都出来了,这表示业报整个要出来的,当时就在那个点上遇到少年贼,其实就是欠杀债,所以他就伸头过去,贼还是把他杀掉。那为什么要杀呢?就是那个业力已经发动了,就把他的头砍掉了。
那么他后世转为安息国的太子,也就是这一世的安世高,还是来到中国。之后,他知道还有一个命债,于是到了浙江的会稽。要知道,在这之前也有若干年,还是金翅鸟在高空中飞的时候,看不到下面有影子,其实那影子跟它不合不离的方式一直都在的,也就是那个种子一直都在,现在轮到这个种子要实现。一旦因缘聚会,就在那个会稽的市场上面发生了打斗,他就是要在这里偿还业债。一般以为是误打了他的头,不幸死亡,实际是那个点上业报成熟,骤然之间就出现了还命的报应。
B全豁禅师
全豁禅师是泉州姓柯人家的孩子,少小出家。后来依止德山禅师,有青出于蓝的美誉,以后住持鄂州的岩头,因此称为“岩头禅师 ”。晚年,当有人来问佛、问法,或者问道、问禅时,禅师都作一个“嘘”声来回报。平常对大众说:“老汉灭的时候,大吼一声而去。”到了唐僖宗光启年间,中原盗寇四起,大家为了避乱,都离开了,只有岩头禅师安居若素,没有什么动摇的。有一天,好多的盗贼来了,责备:“怎么没供养?没供养就吃刀!”就一刀砍下去了。禅师泰然自若,大吼一声就走了。当时这吼声非常地响亮,传到了几十里的范围。
岩头禅师是开悟的大德,他是有先知的,多年前他已经明白自己将怎么离世。此前没到时辰,就是在别的缘起轨道上走,因此出现的是这样的事、那样的事。虽然没有碰到被杀的事,但是也要知道,那些事出来也是业报,只不过大家认为比较平安的就不太注意,其实连每一天遇到什么人、做什么事,会有乐有苦等等,全是业报。那么这个业报它是不断地在起动的,唯独要被砍的这个杀报没出来,就感觉没事。其实金翅鸟飞了若干年,到了那个点的时候就要降临,意思是这一桩业报要出来了。禅师早就见到了自己是大吼一声而去的,果然到了这时,中原就出了盗匪,到处烧杀抢掠等,大家都逃命,他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非常安然。这是为什么呢?他难道不能走吗?不是不能走,而是他知道业报来的时候是无可避的。
这件事对于一般现代的认为可以自我设计、自我掌控命运的人来说,是一声警钟,实际是有命运的。当这个业报一来的时候,出现的事件就是那些贼过来了。自身的业力发动的时候,那些贼也没想什么,其实他们也是业报的执行者,或者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来了结的,所以,当时贼就责备说:“你怎么没有供养?”发气以后加一刀的时候,禅师大吼一声就走了,这个时候就叫做“因缘际会”。过去或许他跟贼之间有杀债,自身有业种,外面有缘,两个一合,业报事件就出现了。一刀下去,吼一声就走了,这就叫做当因缘聚会的时候,业报就非常明显地要出来。
金翅鸟的譬喻,就是说缘会的时候就出来了,没会的时候好像没有一样,实际业种一直在的。再说因果不可思议,那个时候别人也不知道,在自己的境界前也没看到有什么,但实际上业一发动的时候突如其来,就会出这样的事。因果律的安排,就会把这些人都聚在一块儿,以一个事情就要了结的。
《入胎经》里有一个很好的譬喻,就是讲,业识和父精、母血三缘和合就出一个人。当时的譬喻也说,因里面也没有果,缘里面也没有果,看起来好像没有,但因缘一合,果就出来了。所以,在因上面是感觉不到有什么的,在缘上也感觉不到有什么,但是它现果的方式是因缘聚会,一合会的时候就出来了。
C师子尊者
禅宗第二十四代祖师师子尊者,是中印度人士,后来,他北游到了罽宾国摄化五众,当时他的名声传遍远近之地。在那里有个长者的孩子,生下来就握着左拳,从来没有张开过。祖师用手接着他的手,说:“可以还我的宝珠了。”长者子马上就开手奉还宝珠。两个人前世是师徒,当时有个献宝珠的,师父就交给徒弟说:“你来保管。”所以徒弟今生就紧握着这个珠来奉还。祖师知道长者子是法器,度他出家。而且传付衣法,嘱咐说:“你可以弘化南方,我就留在此地偿还宿债。”意思是,这个法已经有人接了,我现在可以走了,要还宿债了。
当时有个外道,假装比丘形象,偷偷地潜入王宫,想做不轨之事。事败,罽宾王大怒说:“我向来归信三宝,怎么这个释迦子还这样谋反?”他一气之下下令摧毁寺庙,杀戮释迦子弟。
这个恶王亲自持剑到了尊者那里,问道:“法师,你空了五蕴吗?”
尊者说:“空了。”
恶王问:“已离了生死吗?”
尊者说:“离了。”
恶王说:“既然离了生死,可以布施我头。”
尊者说:“身不是我所有,对头有什么吝惜。”
当时,罽宾王挥刀斩断尊者的头首,当时涌现高有数尺的白乳。
罽宾王的右臂当即堕落在地,七天就死了。
他的太子光首感叹地说:“我的父王为什么自取殃祸!”于是给尊者的遗体建塔供养。
从这段公案也能看出业报难免,证明师子尊者作为祖师,他是知道要还业债的。这事看起来似乎非常偶然,好像是另一桩事情引起的。外道装比丘,惹得国王大怒,认为归信三宝是没用的,因此就毁庙、杀戮僧众,他亲自持剑到了师子尊者那里,他们有一段问答。我们会感觉这些都非常突然,怎么就遭遇这种事件?实际是因果律的演现。师子尊者是明显就知道有这桩业债,但是要有个方式来还,所以国王在这个时候就要问:“你空五蕴了吗?”他说:“空了。”问:“你离生死了吗?”说:“离了。”国王说:“好,你离了,给我头!”说:“身不是我有的,对头有什么吝惜?”国王就挥刀斩断他的头。那么这样实际就是还债,而还债是要有一种节目演的。
当时祖师付了法,有了接班人,在那个点上,这个还债的业报已经接近了。他是有宿命通的,而且有先知,他知道自己要留在这里还债。那么这个事情也很快,这个金翅鸟还在往前飞,有若干的时间,实际上它已经快到点了,业种到那个时候要成熟了。而因果律非常地不可思议,当要成熟的时候,就会发生一些事情,由罽宾王作为一个缘过来。前面再远一点的缘,就是外道装比丘,做一些坏事;接着的一个缘,就是罽宾王发怒了,他要毁寺杀僧,然后他就有意要到师子尊者面前来。那么这个业种怎么爆发的呢?这个缘就是说几句话,最后国王就说“你既然是这样,那我就要你的头”,这个因缘触动了他想砍尊者头的心,然后一下子就砍掉了。
这事就是这样,因果律是我们没法想像的,但是它的确就会这样来出现,而且这种出现不是偶然的。也就是当因缘际会的时候,果报突然就来了,好像前面没有,现在怎么突然发生这样的事?一般人就认为这是偶然的,非常不幸。实际上要知道,它就是因果律的安排。
(三)业增长广大之理
总的业增长广大定律,是指即使是微小的善业,也能发生极大的乐果;即使是微少的恶业,也会产生极大的苦果。以这个原因,众生内相续因果增长的幅度,是外在因果无法比拟的。
为什么说在业的感果上有极大的增长法则?再者,为什么有情内相续因果增长的量,以外因果的量无法比拟?这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对此,首先以佛经有启发性的公案来作引导。
佛世之时,舍卫国有个女人至心供养佛一钵饭,佛当即授记她会得到极大量的福报。她的丈夫听了很怀疑,认为“微少地供一碗饭,怎么能得那么大的果报?不可能吧,只是供一碗饭嘛!”
佛知道他的心念就叫他过来,问道:“你所见到的尼拘陀树有多大?”
他说:“那个树好高,有四五里高,每年下的果子有数万斛之多,惊人啊!”
佛又问:“它的种子有多大呢?”
他说:“那小得不得了,只有芥子那么大。”
佛说:“地是无心之物,下一粒小如芥子的种子,尚且能每年收到几万斛的果实;何况人是有心之物,能够这样至诚地向佛供一碗饭,那当然会极大量地感发果报。”
夫妇俩听后当即心开意解。
缘起上的认识,关键要看到外在的植物等是无心之物,而内的有情是有心之物,心的力量当然超过外在四大的力量。人有心,在种因的时候,她是非常至诚地向佛供了一碗饭,这样下的种子的功能远远超过外在的种子,因此,不是说一年出几万斛的果子,而是到了感果的时候,那是超过天文数字的量,对此应当发生认识。
对于这条业的增长广大定律,即从轻微业发生广大果的决定的法则,需要由很多的因缘事例来发生定解。也就是,要依据《贤愚经》《阿笈摩》《百业经》等,从佛所指示的各种公案里,具体地确认到因小果大的关联的相,由此一次次确认后会集成定解。由微少恶业感发极大苦报,要从《阿笈摩》中所说的五百牧人、五百水鹅、五百鱼龟等这一类的公案来发生定解。由微少善业感发极大乐果,要从《贤愚经》中所说的宝天、金天、象护等的因缘来发生定解。若时间允许,应当从各种因果经里看这些相关的公案,集中在“小的因发生大的果”这一条定律的确认上,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确定的观念。
分三:1、略说;2、广说;3、特说
1、略说
如是,在诸圣者身上也定须感受如此业报的话,我等无始以来恒常漂流于这轮回的各类处中,集积了不计其数的恶业,如果现在仍然造集的话,那要什么时候才能从轮回解脱呢?连从恶趣处解脱也是困难的。因此一切时分,即使极微细的罪业也需要提防,从微小的善业起都需要励力完成。
这是在业果上基于非常广大地观察,发生了忧患意识,并且发生了业果律上的理智——假使不在内心上努力止恶行善,绝对没有前途可言。这又要就两方面来发生定解:一、要明了必须作取舍的原因;二、要清晰力行取舍的行相。
一、取舍的原因
这又有二:首先由对比法看到,圣人们尚且不能脱免业报的话,我等一介凡夫何从脱免。其次要看到,从无始以来长劫漂流在轮回的各种处所当中,造过不计其数的恶业,假使现在还继续造集恶业的话,那到哪天才能脱离轮回呢?
所谓的轮回是由有漏业决定的,过去已经造了无数的恶业,现在还是执迷不悟,不作悔改,继续埋头造恶的话,那当然是无数上再添无数;而有无数的有漏业,就有无数轮回的受生,那到哪一天才能解脱啊?而且,在所造的有漏业当中,善业居少,恶业占多,它是无量无数的,因此有无量无数的恶趣的因,恐怕“一沉恶趣,万劫难复”。这样的话,要想从恶趣爬出来得人天身,也是极其困难的,如同人身难得的譬喻、道理等所说那样。
以比喻来说,就像身体里面已经有无数发生巨大疾病的病因,有癌症的病因、艾滋病的病因、疯癫症的病因等等,现在还继续地去种病因的话,哪天才能恢复健康呢?恐怕在绵延无绝的岁月里,只有饱受病苦折磨的份了。那样的话,不必说羽化登仙、逍遥自在,恐怕连个健康人的状况也难以得到。
这样就明确,对于任何一个具理智者来说,就会知道,不能看外面,也不能侥幸希望,也不能异想天开,也不能想别人能够一下子清除掉我身上的业因,免除我的受报,连佛也没办法吹一口气,把你相续中的恶业种子全部拿掉,因此,必须自己突破一条自救的道路。以这样的原因,就知道我必须在自身上止恶修善。
那么,这种力行取舍的相状要达到什么地步呢?你必须表现出一种怎样的努力呢?下面进一步说明。
二、力行取舍的行相
这里交待的就是,在一切时中、一切情况下,对于罪,下至极小的量也要提防,不要感染;而对于善,乃至极小的量也要全力以赴,尽自己的力量来完成。那么这里就是从最小量,来说明努力的心理状况。
这样略说以后,对于还没有生起因果胜解的人来说,的确还是非常难,因为它的要求很高,对很小的恶,要非常地警惕、避免,对很小的善,都要提起心力来非常努力地去做。对于一般的凡夫来说,好大的状况才感觉出问题了,就像生病,已经检查是肝癌了,这个时候他才提防,不能吃这个,需要注意那个;或者说要给十万美金奖赏的时候,他才奋力去做,其他小一点的不在乎,这是凡人的心理。可见,真正要达到这个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还要展开以下广大的思惟认识。
止恶行善的心理和行为全面地开启,它的根源在于对于业的增长广大律发生定解,因而,下面无论是从理、从教、从公案,还是从圣言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在这一点上取得定解。
2、广说 分二:(1)教导尽量止恶;(2)教导尽量行善
(1)教导尽量止恶 分二:1)教导;2)圣教
1)教导
如果不如是努力,罪业下至一一刹那,都有需要多劫长住恶趣的苦患,因此,不要想“这是极小的罪业,这有什么要对付的?”不要作这样的轻视。
这里首先是从理由上要认识,假使不这样努力的话,放纵自身造恶业,在造罪的过程中,那些刹那里面的一个一个,都会感得需要在很多劫中住恶趣受苦的报应。这个就是理由。比如去杀一个众生,在半个小时的操作中有无数个刹那,每一个刹那都能够让你在多劫当中受恶趣的苦,是这么厉害。或者对着一个菩萨发嗔心、作诽谤等等,作了十分钟,那么在这十分钟里面有不可计数的刹那,每个刹那都足以让你在多劫当中堕地狱等,受极大的火烧等的苦。因此要知道因果的严厉。
基于这种对因果大道理的认识,心中产生畏惧,这就是要畏惧天理,进而要在自己的心上战兢惕励,小心地防护。因此说到,不能够起“这个就是一点点的罪嘛,有什么要紧的?”不能起这种轻视之心。这种轻视基于对因果增长律的愚昧,认为一点点罪没什么要紧的,这样子就忽略过去。实际要知道,每个刹那一种下种子,那就像剧毒已经入身了,要不了多久马上就毒性发作会腐烂全身。那种还只是人间病苦发作的量,而业果上感报的时候,将百千万亿倍地超过它了。因此,应当是如理的心,对此非常地慎重,认为它有极大的过患,乃至一点点都不作轻视,就像对于剧毒,一点点都不作轻视那样。
2)圣教
寂天菩萨说:“下至刹那所集罪,尤须历劫住无间,无始生死所集罪,不生善趣何须说?”《贤愚经》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火星虽微小,亦焚如山草。”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你自己的一种说教吧,都是用来恐吓人的吧!
其实它是出自佛典圣言、菩萨大论。造罪之可畏依照佛子寂天所说,他老人家非常深切地在教导:下至一个刹那造罪,也需要在旷劫当中陷入无间地狱受苦的话,从无始生死以来,不知道流转过多少的生世,以我执的力量起惑造业,集积的罪业不晓得有多少了,那么像这样的情况,不会生到安乐趣的人天,哪里还用多说呢?佛在《贤愚经》中就是这样教导的:就连那些非常微小的罪业也不要认为无害,不要作这样的轻视,因为就像那小小的火星,也会对于堆积如山的干草的量很快烧掉一样。
到这里观念要调整过来。从前认为,这么小的罪业有什么要紧呢?现在用譬喻来说,这个小小的一点火星,如果不注意扑灭的话,那它就是出事的祸端,它能够把堆积成如须弥山那么大的草堆,很快就烧掉。过去认为不要紧的,现在要知道这是非常要紧的,要立即去扑灭,尽量地扑灭。或者按照《入行论》中所说,过去认为造点罪没什么,现在要知道,造罪的每一个刹那都足以让人堕在恶趣里长劫受苦。不注意止息恶业的话,那这个人无数劫已经集了不可思议的罪业了,现在还继续集的话,那的确是没法生到安乐趣的。因为那都是恶业,而且会迅速地增长广大,出来的都是漫无边际、铺天盖地的大的苦果报,哪里会出现安乐趣的事情呢?
这样透过圣教得到认识以后,我们应当调整自身对于恶业的看法,以及心态和行为。
思考题
1、分别思惟安世高尊者、全豁禅师、师子尊者受报的情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2、什么是业增长广大定律?我们应如何对此发生定解?
3、依金刚句思惟:
(1)我们为何必须在自身上止恶修善?
(2)力行止恶修善要达到何种状况?
4、(1)从反面思惟:为什么对于极微细的恶业也要努力防护?防护的心理状况如何?
(2)思惟《入行论》和《贤愚经》中的教导。我们对于罪业应如何如理看待?
qianxingyindaowen180-yyg27
(2)教导尽量行善 分二:1)教导;2)圣教
1)教导
如是,虽仅微小量的善业也将给予大果,以此之故,莫想“以此许量何所为?”莫作如是轻视。
这里首先讲述理由。为什么不能轻视小善呢?因为就连极小量的善也能给予大的安乐果报,因此不能起轻视心,认为这么一点能做什么呢?
对此,以下要以圣教来作证成,其中有具体的公案、譬喻和教导。
2)圣教
我乳轮王往昔做穷人之时,曾手握一把豆子去看一位新娘,为此在途中遇见正往城市的德护如来。他以极大的信心持这握豆子向佛投去,四粒豆子落入钵中,两粒触到佛的心间,以此异熟,生为主宰南瞻部洲的转轮圣王。先前落入钵中的四粒豆感果为享有八万年主宰四大部洲的王权,而后二粒触到心间,一粒的感果是,曾做八万年的四大王天的天主,另一粒的生果是,在连续三十七代帝释王朝更替的期间,都与帝释分王位而住在天界。
这里先以经中的我乳轮王的因缘来作说明,这个在《贤愚经》中有类似的版本。这里要看到,因上是一个很微小的善行,然而它竟能赋予那么大的果报,由此对于善要重视起来,感觉就连做一点点也非常有价值,就会发生这样的心。
以下重点是透过公案调整我们的认识。以前我们以为,这很小的一点善能干什么呢?意思就是做不了什么,因此不必去做。现在真真实实地看到,那一个小善发生多大的果报,由此看到,“原来有这么大的安乐果报啊!那我一定去做,尽量要把它做出来!”像这样通过观念的调整,来发生意乐和加行上的转变。这个意乐就是对于善有非常大的欲乐,充满了踊跃欢喜,然后加行会尽量地把它做好,以求得到极大的善果。
这个公案分业相和果相两部分来认识,首先看业相。
我乳轮王即顶生王,从前有一世他是很穷的人,当时也许他家族里面有某人成亲,他手里就拿着一把豆子去看新娘,可见当时也是生活非常朴素,人就拿着一把豆子去看。新娘在别的地方,他要走一段不短的路,那个时候,忽然间就见到德护如来要去城市,一见佛的尊容,他发生极大的信心,然后拿着这把豆子就向佛投过去,结果四粒投到佛的钵里,两粒触到佛的心间。
我们可能会想:这是很小的一个善嘛,才是一把豆子。看到了佛以后,穷人没什么供养的,也不是供养几十万美金,或者多少住宅、车子等等,就是一把豆子。但是他对佛有一种非常虔诚的心,他见到佛以后起了极大信心,迫切地想作供养,因此他是以一个欢喜心往佛那里投而作供养的。那么其中四粒豆落到了佛的钵里,这也算是供养到了,两粒触到佛的心间。
是不是这一点小善没有什么果报呢?我们会以为:这几粒豆扔过去了,反正就这么一点小善,有什么好关心的,不会有什么果吧?这实际是一种愚昧,不知道业的增长广大律。实际上,这样六粒豆的供养让他享尽了荣华富贵。
其次认识果相。这次微小的供养,发生的异熟果如何呢?也就是这个业种,当它受滋润到了成熟之际,出现了极大的果报,这比外在一粒小种子发生参天大树的果报大了无数倍。这个异熟首先说总报,再说别报。
总报,他后世就转生为主宰南瞻部洲的转轮王。这意思是,当这个业种成熟之际,到了果位识的阶段,那时他就受生成一个转轮圣王的儿子。国王头顶上突然之间长出一个包,变大了以后劈开,他就出来了,所以取名为“顶生王”。由于他是转轮王的儿子,因而他的身份是继承王位。
接着要看别报的情形。也就是他当时已经得了转轮王身,之后在他很长的转轮王生涯当中,这样一个供养的小善,究竟是怎样发出来无数种的大福报呢?那个供养,有四粒豆落入佛钵中,两粒豆触到佛心间,以此发生的差别果报,在顶生王的一世当中,前面四粒豆的果报,是让他次第地做了主宰四大部洲的金轮王,达八万年之久。接着是成熟两粒豆触到佛心间供养的福报,其中一粒的果报,使得他再成了四王天的天主,主宰王权八万年;后一粒的果报就再增上,他上了三十三天,结果在连续三十七代帝释王朝更替的期间,其他帝释天都换位了,他一直不变的,他始终跟那一代的帝释天王分半位而治天庭。这使得他的一世达到最辉煌的时期,三十七代当中,他都是天上的半王,也就是跟帝释天平权的一个人间上天的天王。他在三十三天待得太久,以至天上有他特别的纪念处,可以看《正法念处经》,里面有一段相关的描述。如果想进一步发生广大的定解,可以阅读《阿含经》《六度集经》《贤愚经》等,其中都有具体的叙述。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他做南瞻部洲的转轮王时,他的福德达到这样的量:只要他一祈愿,就很快会有自然百味饮食出现;一作愿,树上当时就生出各种不同颜色的美妙衣服,人民在这里求,就会无穷无尽地出现;或者需要乐器的时候,在那个树的枝条上都悬挂着乐器,只要拿下来就可以弹奏;他的福德足以使得虚空中降下七宝,遍满国界等等。就像这样要认识,往后他统领四大部洲,再升级做四大王天的天王,以至做三十三天的分座天王。像这样,在非常漫长的时期里,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极大量的福德,而这些都是当时不到一分钟作的善业所成熟的。
这样业相和果相联系起来,的确因小果大,一个微量的善业会发生巨大的福报。那么我们需要调整认识,我们原来以为,因小果就很小吧?不值一做。现在看起来,这么一点善发生这么大的果报,就应当转变观念,比如想:“这样的善很好啊,我要尽量来作,因为作一点能够发生无量亿的增值,它比世上搞任何经商都有价值,而且超过无数倍了。”
此外经中说到:观想佛后,下至从虚空中投一花供养的善业,感果时将出现难测其边际那么多的帝释天王和转轮圣王的福果。
这一段圣教同样要看业相和果相之间的关联,业相很小,果相很大。业相,就是以佛为所缘,下至从空中投一朵花作供养,这样看起来只是一分钟的事。给予的果报,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看。横向,就是当时现的巨大的福德相;纵向,要看到那个福报显现的相续极其漫长。也就是,它所赋予的是人间做转轮王、天上做帝释天王那么大的果报;而它不断地发生果报的量达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做帝释天王和转轮圣王,要做多少次呢?会出现用计算机算不到边际那么多的果报。
由此再调整认识。先前我们以为:做这么一点善有什么用嘛。这个就非常地愚昧,认为这一个种子不会发生什么,就只是一个种子嘛。其实当它成熟之际,会看到远远超过外法的因果增长的相。也就是从当时出现的轮王、天王的果报看过去,比如九十一劫当中一直都成了这样的身份,或者说无量无数次地做天王、轮王,会辗转不断地发生。这样就应该调整认识,应该知道,这一点小善价值非常地大,它能够发生无量无边的大福报。由此心和行为都要转变过来,对此有信心、有欲心,感觉就像遇到一个极殊胜的机会,好像要发最大的财那样的,由此百倍地欢喜、勇悍,尽量地要把它做好。
此等说法在《贤愚经》中也说到:“虽仅微少善,勿轻念无利,若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对于那些极少量的善,也不要认为这没利益而作轻视,因为就像水滴很小,次第次第集聚的话,也会充满大器的。
这是讲,当水滴滴下来的时候,好像是微不足道,其实集聚下去,一个很大的容器都能充满的。这表明我们集聚了善,让它不断集聚,逐渐增长,到时候极大的果报都会现前。
《功德藏》亦云:“譬如种子若芥子,阿输多树成果时,每年枝增由旬许,难喻善恶果增量。”此说,所谓的无忧树,其种子是比芥子还小无法比拟的一个,然而当成熟之时,每年之中树枝增长一由旬量许,而这也不足比喻善恶之果的增长的量。
(“阿输多树”即是无忧树。)
《功德藏》的这段金刚文是什么意思呢?普贤上师用两重比较来突显出它的涵义。两重比较是譬喻中因相与果相的比较,以及譬喻增长相和意义增长相的比较。
首先第一重比较,有著名的称为无忧树的现相。在因位的时候它的种子比芥子还小,没有可比拟的那么小的东西。然而到它成果的时候(这并不是指树上结了繁硕的果实,而是说种子到了树位,就是它的果,也就是到了成树的时候),却发现每年从每一个树枝都抽枝增长到一由旬的量。这个外因果的增长相是惊人的,从一个小种子变成了一棵无比巨大的树。它大到什么程度呢?每年到了那个季节的时候,树枝会抽枝而生长一由旬那么大的程度。
第二重比较,外因果的增长相,根本不足以比拟内相续中善业和恶业感果时增长的幅度。这两者要比的话,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相差太远了,没法去比的。就好像人间果树的产量和天界如意树的出果量相比那样,或者像做小本生意和做超级大生意得到的利润相比那样等等。也就是那善恶业种到了感果的时候,这就好像是成熟之时那样。每根枝条都增长一由旬,好比感果时在各个支分的内容上都有非常巨大的显现,比如,一下子出现天界极其广博、富裕、具德那种大福报的量。这里的每一种当然不是无忧树每年出一由旬的这种量,比如善业和罪业的业种,当它的功能没有消失之间,就会源源不断地感现果报。
譬如罪业方面,我们读过《念处经》,上百个案例都会讲到,当业种的功能没有耗尽之间,在不见边际那么长的年劫当中,刹那刹那不断地出现地狱的大火焚烧,那种非常猛烈、粗重的果相都出来,这当然不是一年当中枝条出一由旬那样的量。或者,当善的业种功能尚未耗尽之间,它会源源不断地感现果报,就像经中讲到的,九十一劫受用自在,不断地出现那种人天的富贵。像《贤愚经》里所说的那些公案,手上自然就出钱,或者自然地拥有四大部洲的王权等等,各种的受用、各种身心上的乐受,都是以超大量的方式而现前的。当然就不是无忧树一年当中抽枝一由旬,上面还有好多的枝叶花果等等,不是这种量,它是在九十一劫等的极漫长时期里,种子的功能不断地发出那么大的果报。好比顶生王,拥有能够随心所欲地在普天的国土之中,普降七宝雨的那种大福报的量。
这样透过对比才知道,内的相续上业增长的相是超乎一切的。我们说这世上有很多外物上增长的相,但是在业的巨大增长相面前,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应当对此发生一个深刻的定解。
思考题
1、顶生王的公案:
(1)总业相和别业相是什么?
(2)所得到的总报和别报具体如何?
(3)细致思惟此公案,认识到善业上的因小果大,以此转变意乐和加行。
2、在心前观想佛后,从空中投一花作供养,会得到何种果报?对此我们应发生怎样的认识?
3、《功德藏》的这一颂讲到了哪两重比较?如理思惟其义。
qianxingyindaowen181-yyg28
3、特说
此外,仅仅违犯轻微学处,也会发生大的过患。
再者,特别就持三乘戒的方面,仅仅违犯非常轻微的学处,也会发生非常大的过患。
这要知道戒的严威,如果守得好,得无边的利益;如果触犯,也会有非常大的过患。这也是由业的增长广大定律所决定的,它在前面的基础上,还要加一层佛所制戒学的因果律的威严。
《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庵没林。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对于大师佛陀以大悲心制定的教法,假使起轻视小看的心,而稍有违犯,那的确将会增上罪苦。就像要保护芒果林,就有外围的篱笆墙,假使破坏外护的支分戒,也有失坏根本戒的危险。现在可以看到,世间对于国王所制定的很重的法律,虽然违越却还侥幸逃脱没有受到治罚,然而如果非理违背世尊的圣教,即所制定的学处,那就像医钵龙那样,会堕在旁生中受苦。
大师的大悲教法,也就是制定的学处,即使仅仅是违背很轻微的量,也会发生巨大的过患,这里举翳罗叶龙王作为一个典型来作警示。
往昔翳罗叶龙王现着轮王身相来到世尊面前。世尊说:“你在迦叶佛的圣教中作疮患还不足,在我的圣教中还作疮患吗?你现出本形来闻法。”
他说:“我怕会遭受很多损恼,所以,我有没法现出本形来的苦处。”
佛便命金刚手护卫。为此他现出原形,只见一条长达许多由旬的大蛇,头部被一棵翳罗叶树壮硕的躯干沉重地压着,而且树根入在头部发散开来,为此他备受众苦。
有人请问此事的因缘。佛说:“他在迦叶佛的圣教中是一名比丘,在某路途中,有一棵生长着巨大躯干的翳罗叶树刮了他的法衣,他大起忿恚,轻藐学处而砍斫此树,他以此罪过而遭来了大患。”
那时,翳罗叶龙王变成转轮王的形相来到佛面前。
当时佛说:“在迦叶佛的圣教期间,你也是自作疮患(意思是对于圣教没有敬重,因而敢违背这样深重的境。本来是佛制定的学处,在因果律上具大威严,然而由于对因果的愚昧,尤其不知道业的增长广大定律,这样随意违犯,当然就等于拿刀子在自己身上割伤那样,搞出一个大的疮患)。今天你还是这么来,你还想在我的圣教当中再作疮疱吗?(也就是还是这种等流,对于因果愚昧,这么放肆,对大师制定的学处等有轻慢的心。本来闻法需要知道自身上的要求,应当以谦下、敬重的心,现原形来听法,而不是变成这种样子。)”
当时翳罗叶龙王讲:“假使我现出原形来,恐怕在我身上会遭到很多的损害,所以我也是有没法现出身相来的苦衷。”
佛也明白他的意思,就叫金刚手菩萨作保护。也就是以金刚手的力量,在方圆的一个大区域里作了障蔽,其他力量没法进来,保护着这条龙不受损害。
那个时候现出来的相是非常可怜的,那是一条长达好多由旬的大蛇,一由旬如果以四十里来算的话,相当于有几百里等等那么长。这样一伸展开来,就像长城一样的,那么长的身体匍匐在地上。在他的头部有一棵好大的树,粗重的树干直接压在脑袋上面,而且,树根全部扎在脑部当中发散开来,以这个缘故,受苦非常厉害。假使有一点风吹动摇等等,那整个脑部就会受非常大的苦,头痛得不得了。就像经上所说,风动树摇,脓血流注等等,惨不忍睹。
这就看出他的苦衷。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敢现形?因为如果看到这样一条大蛇,头上还长着一棵大树,那好多人就会用石头砸、用刀子刺,小孩就会用鞭子抽,或者其他的动物也来吃等等,所以他是很可怜的,不敢现形的原因就在这里。
这种大的苦相当然是业所感发的,究竟是什么因缘呢?这要联系往世的造业。他从前在迦叶佛的教法中作了比丘,本来在这样非常深重的境当中,应当知道畏惧,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因果上的信念,这样子当了比丘,心里没内涵。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棵翳罗叶树,本来佛的戒律里说比丘不能砍树,这样会得堕罪,但是他不怎么信的。当时碰到一棵翳罗叶树挂了法衣,马上起了嗔恚,这个时候他轻视学处,也就是,假使对学处有一种敬重的心,就不敢随便来,但是他心中没有这个胜解。
这里要看到,心态上相反的两种状况:一、尊重和轻慢;二、重视和轻视。这两个是相违状态。假使非常尊重的时候,他就不起轻慢;如果起轻慢,就没有尊重。或者,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的时候,他就不会随便来;而随便来,就说明没有重视的心。这就可以看到,出现心态的关键,是在因果上有没有得胜解。如果没有得的话,那就会随便乱来,因此,这个时候他就对迦叶佛制定的学处有一种藐视不顾、不管,然后嗔恚的气一起来的时候,直接砍掉了那棵树,那么这就是一个大的罪行。
当然,他也不知道这么弄一下会有什么罪,他当时有可能想:这是个无情的法,又没有心,还制定什么戒?它又没有什么苦乐感受,又没有什么心,为什么不能砍?那么这样的话,佛是一切智眼,当然知道业果,这么制肯定是对的,但是他对于佛语没有深忍信,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没有这么回事,那他当然就敢干了。其实他干得是很厉害的,他直接就把那棵树砍掉了。
这样就可以看到,当时的这种状况,其实是一种肆意妄为的心态,这就是业果愚的一种很明显的表现,也是从轻慢佛语、藐视学处的心中发出来的。那么,这就使得他在不见边际的年岁里一直受着这种大苦。而且,当时释迦佛始终不授记他什么时候能解脱,只是让他等到弥勒佛来这个世上时再去请示。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轻微的违越学处,但是会在他身上降临这么大的过患。
《宝蕴经》中说:如果出家人轻视学处,不恭敬法衣,蓄长发留胡须,涂抹脂粉等等,那么他命终之后将堕入孤独地狱。虽然堕入地狱仍然不失去僧人的形相,于三衣以及钵盂等中烈火炽燃,烧身受苦。
《宝雨经》中说:菩萨见违犯学处像微尘量那样,也深生怖畏,下至对于小罪,都心怀大畏惧,何况多有违犯而生随喜,那更是惊怖。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曾说:“比丘当知,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比丘当知,如果多有犯罪,即生恶趣,如果少有犯罪,也生恶趣。”菩萨像这样正思惟的缘故,惊怖违犯。
在《佛说犯戒轻重经》中,佛对目犍连说:如果比丘、比丘尼,无惭无愧,轻慢佛语,违犯众学戒法,将会在等同四天王天五百年寿量的时间里堕在地狱当中,相当于人间的九百千年。如果无有惭愧,轻慢佛语,违犯向彼悔,那就要在等同三十三天一千年寿量的时间里堕在地狱当中,相当于人间的三亿六千年。如果无惭无愧,轻慢佛语,违犯堕罪,那就要在等同夜摩天两千年寿量的时间里堕在地狱当中,相当于人间的二十四亿四十千年。如果无有惭愧,轻慢佛语,违犯粗罪,那将在等同兜率天四千年寿量的时间里堕在地狱当中,相当于人间的五十亿六十千年。如果无有惭愧,轻慢佛语,犯僧残罪,那就要在等同化乐天八千岁寿量的时间当中堕在地狱里面,相当于人间的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年。如果无惭无愧,轻慢佛语,犯他胜罪,那将在等同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寿量的时间里堕在地狱当中,相当于人间的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年。
小结
总的业果有四条定律:一、业决定一切苦乐;二、业增长广大之理;三、未造不遇;四、已造不失。以上讲了其中的三条(第一、第二、第四),说明这世间所有的苦乐都是由善恶业发生,而且就差别相来说,都是如是业因感如是果报,丝毫都不紊乱。而且,业造了不会无因无缘失掉,一旦因缘会遇,必然在自身上降临报应。再者,业有增长广大的定律,也就是在感果时有非常大的果报发生,如同由种子而发生的蓬蓬勃勃的繁衍那样。
第三、未造不遇,是指假使没有造集能感苦乐的正因的业,绝对不会受相应的苦乐果报。譬如,没有造悭吝的业,就不会受贫乏之苦,没有修布施之善,也不会得丰裕之乐。如是在缘起的任何一分内容上,都有这样未造不遇的内容,自身可以推而广之、详而思之,便能知道世人每每怀着空想,以为可以得乐、避苦,就是对缘起愚昧而发生的一些妄想。
连接
出于对自他命运的关注,我们要学习业感缘起的真理。而这个缘起有远程和近程两个方面,以上从远程上已经揭示了苦乐由善恶业生,但是,如何造作善恶业的呢?缘起的机制如何呢?我们心中茫然。尚且不知它的根源所在,又如何来调整呢?怎么来止恶和行善呢?因此,他就会感觉没有办法很精密地把握,使修心达到扼要,所以下面还要更进一层对于善恶的根源作抉择。
(四)善恶唯心造
分二:1、总示原理;2、别说十恶的开遮
1、总示原理
分二:(1)消释文义;(2)广为抉择
(1)消释文义
如是尽所有一切善恶诸业,其所有黑白及轻重的造就者,主要唯一是意乐的等起。
对于业的性质的判定、轻重的决定,又有怎样的法则呢?虽然还有境田、外物等的方面,然而,主要唯一是由意乐的等起,来决定业的善恶性以及轻重的程度。“造就者”,指能造就业性、业量的作者。“主要”也可理解为“最胜”之义,在诸多的判定因素当中,这个是第一的;“唯一”就是指法则不会变的。
为了对此引发定解,以下要从譬喻和意义具体的思择上来发生解悟。
譬如一棵躯干壮硕的大树,树根若是药的话,树茎树叶也必是药;树根是毒的话,树叶树干也必是毒,从毒根定不可能发生药叶等。如是,由贪嗔等起引发意乐不净的话,虽作一个仿真的善业,内涵上也只成了不善;意乐若清净的话,表相上虽像是作了一个不善,内涵上唯一是善。
譬喻是一棵大树,要观察的是根和支分间的关系。大树的树干非常庞大,因此要知道,它上面有非常多的枝叶花果等等,假使这棵树的根是药的话,那么它的树干、树叶,以及这上面一切的内容,也一定是药;假使树根是毒的话,那这棵树的树干,以及树干上所有的枝叶花果全数都是毒,而绝对不可能从一个毒根里面出现药性的枝叶花果等等。这里要看到,决定药性、毒性的根子,就是指树根,有本与末的关系,或者源与流的关系。总之,本是药,末即是药;本是毒,末则是毒,这是由万法的法则决定的。
譬喻中说到的大树,这是让我们彻底地信解,由这棵树上出现的庞大体系里面各种枝叶花果等的内容,这所有的性质都是由根决定的。假使根是药的话,这上面无一不是药;如果根是毒的话,这上面不可能有一点是药。要像这样,明白本与末,或者源与流的性质的联属。
意义上也要知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或者什么是源什么是流。那么根子是等起的意乐,表相就是身口各种的表态。假使在发起的时候,是从贪爱或者嗔恚发生的一种不净意乐的话,不管外表呈现的是多么像善的行为,实际意义上只成了不善;假使意乐清净的话,不管表相上看起来多么像不善,实际上唯一是善。
本与末的关系,也要从性质再推到一切的差别内涵上面。也就是,当发起的时候是一种私欲性质的贪爱或嗔恚,一引起来的那个心的状况是不清净的,那么在表面上,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语言、表现等等,所有这些呈现的内容全部都是不善;如果心是好的,不是私欲相关的贪、嗔等,而是没有私心,是一个很纯洁的心,那么尽管外相上有打有骂,或者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状况等等,其实全数都是善。
《功德藏》云:“根若是药芽亦药,根毒芽何无须说,由心善恶差别转,不随影像大小行。”
《功德藏》里说:根是药性的话,芽就是药,根是毒的话,芽不必说;都是随意乐的善和不善的差别来走的,不是按善恶影像的大小来走的。
金刚句前两句说譬喻,后两句说法理,都是在指示由根源来造就性质和量度,正反面是一个确定的法则,从中就会认识,这是一个确然不变的定律。
比喻上,由于芽等是从根发出来的,假使根是药,它发出来的芽当然就是药;如果根是毒,那发出来的芽不必说,怎么可能是药呢?也就是,芽的性质和量度唯一跟着根走的,并不是在芽上做各种的装饰、表现,按那种来走的。比如在芽上放各种塑料的、好看的装饰品,再涂上染料等,是不是跟着这样走,就使得毒芽变成药芽呢?这是不可能的,不会随着这种表面的现相来走的。
法理上,心上业的性质和量度,唯一是跟着心的等起来走的。也就是,缘起上由内在心的善恶的差别,来决定业的善恶的性质以及量度,并不是随着外在善恶影像的大小来决定的。业的性质和量度不是跟着外在表现上场面大、错觉大、包装大、渲染大等的形相大,跟着这个来定出它的大小。那么性质上要明白,由心的善和不善,决定业的善和不善;从量度上来看,由心力、心量的大小,来决定善恶业的大小。比如真正有菩提心,施舍几粒米也是无量的善;假使只是追求自身的虚名,即使做无数种非常像是大善事的事情,也丝毫不是善。
末世人类的荒谬之处,偏偏是以为外在的形相做得大善就大,形相小善就小,或者就恶来说也是如此。总而言之,实际上缘起是跟着内在心的等起或者存心的差别来定的。
(2)广为抉择 分三:1)真理的普遍性与唯一性;2)法喻对应而认定;3)时代的错误
1)真理的普遍性与唯一性
“如是尽所有一切善恶诸业,其所有黑白及轻重的造就者,主要唯一是意乐的等起。”
这个金刚句揭示了业感缘起的根源的问题,对此要从真理的普遍性和唯一性把握住它的要点。
一、真理的普遍性
从两个“尽所有”来说。首先,尽所有就是一切种类的业的状况,包括以上所说十善、十恶为代表的所有粗粗细细的业;其次,是尽所有的业的黑白、轻重的状况,这含括了所有业的业性和业量两个方面。
二、真理的唯一性
在此,就切近的能造与所造的方面来说,所造成的是业的性质和分量;所谓的“能造”,在众多的因素当中主要的造就者,唯一是意乐的等起。
“唯一”是排除其他的一切。“造就者”,指能造就业性和业量的作者。譬喻是一辆火车,虽然有许多因素在决定着它的取向和速度,然而,其中主要的造就者,或者最中心的造就者,唯一就是火车头里的方向的机动开关和油门的机动开关。
这个意向非常地重要,这一辆有几十个车厢的火车,好多的因素在造就着它往哪边走,以及它速度的分量。然而要知道,首要的如同主脑般的,唯一地就是火车头上的方向和速度的机动点。这辆火车或者往北开、或者往南开,一旦方向已经往北开的时候,那是风驰电掣一般。在这个时候,其他的因素——车身、车轮,以及所载的各种的部件、人物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依随方向性的决定,全速地就往北方行进,绝对没有往南方行进的可能。所有缘起的取向都是这一个方向,都随着这个主而转了。当油门的开启达到这个分量的时候,它的速度主要决定在这个量上面,其他的比如路况、车身的构造、载重量等等,都只是一些次要的因素,当这个主要的造就者一旦出现的时候,全数的趋势都是在这个量上走的。这样就体会到其中的“主要造就者”“最胜的作者”的意思。它如同人体的心脏、军队的司令、国家的元首,这个是整个的缘起取向和含量的缔造者,是一种“有它一切伴随,无它一切不可”的大首脑。
从反面来看,假使火车不往南方走,那其他再多的因素也不可能使得它往南方走的,火车的油门已经启动到这个点的时候,其他的因素也没办法变到其他点上去。就像这样,要知道它是一个首脑,在缘起上这是一个唯一性。换句话说,在这个火车头的缘起的中枢以外,你找不到任何一个这样的造就者。这要看到主与伴的关系,当这个主有的时候,伴才跟随着而来;当这个主没有的时候,一切伴的因素都丝毫不成为缘起方向的决定者和缘起分量的缔造者。再彻底一点来说,就是所有次要的因素,连它是这个的因素都不成立了。
那么,我们心上这辆火车,是往恶趣开还是往善趣开,取决于我们的业行是善业还是恶业;往善趣享福的程度和堕恶趣受苦的程度,取决于我们造业的分量。然而在这当中,谁是造就者呢?有许许多多的因素,而其中唯一主要的造就者,就是意乐的等起。
所谓“等起”,藏文里是“一切起”。就像那辆火车,当它的方向机关已经标定了往北方走的时候,所有伴随的因素在往后一切的历程中,全数都是往北方走的。这样就要知道,缘起上一动一切动,一走一切随的特点,因此称为“等起”。或者,当没有分别的时候,在心上不呈现世间缘起的走向,而当心一起一个念头的时候,已经出现了缘起的道路,因此,这个起念它是缘起的发端,就叫做“机”,我们取名为“动机”。就像机车一动的时候,比如说一踩油门,这个就叫做“动机”,踩到什么程度,就是它的分量。这样子就要知道,在我们心的火车上,有这么一个起动点,当它起来的时候叫“等起”,这个就是缘起的最主要因,或者是造就它的方向和分量的唯一主要因素。换句话说,虽然还有其他的物质、境缘,地球的状况、气候的状况、时间的状况等等,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心。心上起什么样的念,就标定了方向;心的心量、心力等的大小,它是决定业量的主要因素。
总之,两个“尽所有”,一个“主要”,一个“唯一”,揭示了善恶唯心造的真理。所谓的“造就者”一词,指示了业感缘起的最大的缔造者。而所谓的“真理”,就说明十方三世的一切世间界中,无论何时,不可能有其他的状况,这是放之四海皆准、颠扑不破的法则。
思考题
1、翳罗叶龙王的案例中,其因相和果相具体是什么?这个公案说明了什么真理?
2、一切业性和业量的造作者主要是什么?结合譬喻说明此义。
3、“如是尽所有一切善恶诸业,其所有黑白及轻重的造就者,主要唯一是意乐的等起。”
(1)这一句阐明了何种真理?
(2)结合譬喻,从真理的普遍性和唯一性,思惟这一金刚句的涵义。
qianxingyindaowen182-yyg29
2)法喻对应而认定 分二:①譬喻;②法理
①譬喻
“譬如一棵躯干壮硕的大树,树根若是药的话,树茎树叶也必是药;树根是毒的话,树叶树干也必是毒,从毒根定不可能发生药叶等。”
一、药
首先看正面,如果根源是药的话,从这根源所发出来的所有的内容都是药,所有的相续全是药,没有一个微尘、一个刹那不是药。从中可以看到,整个时空的内涵全部都是药性,这证明一切支末的体性、内容,全都是由根源支配的。
那么对此要有一个具体的认定。譬如一棵参天大树,躯干几十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它上面有成千上万的枝条、树叶、花、果等等,这些全部都是从根发出来的。如果根是药的话,所有的这些全部成了药性,无论有多少内容,在多少天、月、年等当中,源源不断地所发生的全都是药性。这就可以看到,缘起上就是由根源来造就支末的所有内容的体性和量数。反面也要看到,在这个当中,不会有一点点是毒,或者有一个刹那是毒,因为根源是药的缘故,完全是纯的药性,纯的各个方面药的内容,以及将来发生的能治愈疾病的功能等等。
二、毒
另一方面要看到,如果根源是毒,那从这个毒源所发出来的所有的内容都是毒性,而且,从它第一刹那源源不断地经过多少时间所出现的也全部是毒,没有一个微尘、一个刹那出现药的机会。
再者还要知道,如果根源已经是毒的话,无论配上多少水、土、阳光、肥料、人工等等的因素,它都成了造作毒的助缘。也就是当根源是毒的时候,一切的因素都是跟着它而随行的,都成了助长了毒的缘。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做多少、经过多长时间,所有的都是在生产毒,无法因为外在的各种做法,随着那种影像而变成药的。
在缘起律上关键是要明白根源决定一切,所谓“一起一切起,一定一切定”的原理。假使根转不掉,那么此后一切伴随的助缘、开展的过程、做多少外在的表相等等,都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属性。对于透彻地见知缘起的智者来说,他对以后的事丝毫不抱幻想的,而且知道做得越多,负面出现的效果就越大。就好比在毒根上非常精勤地去浇水、施肥,做各种外在的装饰,其实都是助长毒的造作,因此,对于这一切的无用功,他会全部都止息掉。
②法理
“如是,由贪嗔等起引发,意乐不净的话,虽作一个仿真的善业,内涵上也只成了不善;意乐若清净的话,表相上虽像是作了一个不善,内涵上唯一是善。”
一、恶
在最初的等起上,假使已经起了贪嗔等等,成了一个不善的状况的话,从这个根源发出来的,往后所有身口意造作的内容和相续,全都是恶的状况。纵然在表相上,装出一种很好的表情、姿态,说出具有掩饰性的言语等等,也全数都是恶的。
这里要认识心上缘起的初位——所谓的等起、一起一切起的原理。当最初已经起了一个像毒一样的黑心,而没改掉的话,那此后源源不断发生的各种各样业的内容以及相续,全数都是毒性。比如心怀鬼胎想行骗,这样一个贪欲的恶心一起的话,那无论身口意做出什么样子,是别人能够看得出的非常坏的样子,还是别人看不出的非常和善的样子等等,所有的这些样子实际都是毒的黑心肠的体性。无论做多少的内容、做多长的时间,全数都是黑心肠的一种业的性质,不可能有一点点善行的内涵。这个就叫做“一起一切起”,完全断定了,不可能有一个微尘的善业出现。
进一步要认识到,如果等起已经起的是这样的恶心,而且从这个根源不断地发出业行的话,那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有多少的助缘、方法、场面、技巧、渲染等等,全部成了助成这个大的毒业的因素,没有一点点会成为造就善行的助缘,而且做得越多毒就越大,做得越久毒就越深。就像这样要知道,之后所有的功夫全部都是在助长恶业、制造毒素,发生未来的广大的苦果。
譬如一个罗刹女,她是千般妩媚、万种风情,有那样一种好看的相貌、好听的语言等等,但实际上她的心是要吃掉对方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她所发出来的所有表面造作的状况、时间相续的长度,实际上全数都是魔心的表现,所有的都是魔业。进一步来说,她的这种伪善实际上是一种更重的黑业,做得越多恶性越重。那么知道这一点,就知道往后所有这一切没有丝毫可取之处,只是一种增长毒素、发展苦果的非常颠倒的循环。
又譬如一个圆滑的笑面虎人物,其实心非常地黑,就是想害人,但是他装得非常地和善,总是和蔼可亲的,好像到处都是做善事等等。其实,外在的这些掩饰全数都是恶行,而且时间越长毒素越深。结果发现,这个笑面虎在阎王殿被判到地狱里去了。这就证明,他一开始心一起的时候,良心也证知,佛眼也看到,天理也明白,因此只是一个黑心,可是外面是非常好看的样子,那么尽其一生所造的全数都是黑业。这样的话可以看到,里面的心肠是黑的,无论外在怎么表演,无论有多少的技巧、进行多长的时间,全数都是黑的。更可怕一点来说,全数都是很重的黑心、黑业。
像这样就要知道,不可能跟着外在伪善的相来走的,因果律的判罚、阎王殿的判罚不是跟着这个走的。善恶业性的判别以及轻重业量的决定,全数都是跟着等起的心来定的,不是随着外在善恶的影像以及影像的大小来定的,所以丝毫也不会跟着那个走的,这样子就要明白缘起的决定性。不仅如此,实际上这又加了一重罪恶,它是一种欺诳性的,比那个朴素一点,直接是什么就现什么的,还要来得更加恶劣。
那么识破了这一点以后,就知道再这样做下去是没有意思的,它不可能变成善的内容,以及发生任何安乐的果报。而且反面看到,还要这样表演下去,去做各种助缘因素的话,那就非常愚痴,因为无论做多少,都只是在造就毒,而且是加倍地造就毒,完全只是在毒化自己。因此,以这种洞见,他会断然放下而不再去做了,彻底地放,丝毫也不再搞这些了。而且最初的时候,他会非常地定,刹那间就可以断掉,这就是来自于他对于缘起的胜解。
二、善
善方面要相反地去理解。毒的根长出来的全是毒,越长越多,你做什么都是助长它的,你越会搞水、土、阳光一样的助缘——机心、技巧、掩饰、表演等等,就越是恶,而且比那个坦率的还要罪加一等。那么善上面也要知道,如果你的心是好的,发出来的就全是好的,应该去支持它,随喜它,不断去滋润它,那么在这上你做了多少,这些全都是药。假使你能够配得上各种能力、善巧、工具等等,这上面出的心是良善的,那么这些当然都成为它的助缘。或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得越多,善就越多;心量越大、心力越强,善就越大。关键是方向上不要停掉它,要一直感觉这个是非常好的,然后我要让它发展,就是这么一回事。那么这样的话,那当然全部成了好的。
比如说我今天要行一件善事,从头做到尾,要把它做得好,让它圆满起来,这样的话,当你起了一个善心以后,从头到尾就全部都是好的。之后,假使你的善心能浓厚,心量能广大,它全部都成了大的善。行善无论做多长的时间全是善的,无论做多少身口的表现全是善。我们对这个大缘起——由根源决定支末这一点,一定要发生胜解,之后自己对于善会有真正的信念。
一般低等的水平上来看,我们会建立一个善和恶,这些只是在表相上说的。比如,什么叫语言美,什么叫语言不美,什么叫形象好,什么叫形象不好等等,这些只是从外在相对观念上去建立的。然而实际上,我们的性不但具善还具恶,它叫“理具恶”,这上面有一些反面的力量。也就是看起来好像是恶,杀盗淫恶不恶呢?骂人、话很粗等等恶不恶呢?表相上看起来是恶的。其实,道德的性质和它的量不是在表面而是在根源。
其实众生界也都是虚妄的,那么现在来转他的时候,不但要有菩萨低眉,还要有金刚怒目。有的时候和声细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就要用霹雳手段,这个时候有威、有怒、有杀、有罚,都是有的。这样的话,面对一些恶性的力量、颠倒的力量的时候,要发出这种手段,然后把他迅速地挽救过来。因此,居心是良善的,用的手段就是要把对方的恶破掉、消灭掉,或者直接把他转过来,这样的话要有一些很大的手段。这个手段也表现在要杀掉他、要毁掉他,或者转掉他、钳制掉他、控制到他,把他诱惑过来等等,那么这些表面上不就是恶吗?表现出来的相是杀、盗、暴力、欺骗等等,但是这是他的善巧。居心很好的,手段是善巧的,效果是很好的,其实从头到尾全部都是善,就像古代说的武王一怒而定天下,这个就是大善。
3)时代的错误 分二:①时代的状况;②当务之急在调整方向和重点
①时代的状况
这个时代的颠倒处,就是重形相不重内涵,重知识技能不重品行、善心,以这种取向,表面化的东西特别多,人心判断善恶的标准自然就出现了偏差。比如,善定义在如何能更新、时尚,如何有技能、有感觉等等,就是在这些外相上大做文章。那么这样的话,善恶的标准就着重在影像上了。
要知道这是极大的错误,因为实际上,善恶性质的决定、量度的决定不是在影像上,而是在内涵上。这个内涵,实际是要注意善心的开发、净化、提升、扩充。如果错失这个重点,虽然尽力地在外相上大做文章,在各种表面的影像上做,也是丝毫达不到要点。也就是,由于这个时代物化的继续延展,以及网络信息方式的发达,人心越来越往外在的影像上看,而所谓的善,就只剩下一种大众似以为真的评判的标准。比如,怎么具有知识、才能,怎么会说话、怎么作表情、怎么搞技巧、怎么做场面,怎么来感觉是走在前列、有大智能等等。
那么实际上,善业的质与量不是按这样来造就的,这个根本没有把握住,在缘起的要道上就完全走偏了。走偏了以后,就会导致物质的文明越发达,精神文明就越衰退,这个是时代最大的颠倒之处。因为人心是有限的,当重点已经出现了错误,而且具有我执的人在这个当中,谁也不甘落后,这就导致人感觉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善于表演,越来越能取得自我的优势,他就会在这样一个假相上做,其实根子上都是由我执、私欲为等起,发生各种的贪嗔痴。这样的话就会发现,这个上面根有毒的话,分别心越发达、技能越多、知识越多,各种的机心越重、技巧越多,实际上导致烦恼越重、造业越深,而使得整个人类趋于堕落的险崖。
意思要知道,如果你根上错了,去取影像,实际上内在是个毒,这样的话,你知识越多,分别心就越炽盛,你技能越高,造恶力量就越大,或者欲望逐渐地膨胀,假相越来越多。这样子会发现,越高、越多、越强就越坏。一定要记住毒素的譬喻,根子一旦错了,假使它经过水、土、阳光的滋润非常地多,而且那种助长的技术非常地大,那这样子会很快蓬蓬勃勃地长出千枝万叶、无数花果的,然而这些全是毒,因此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
而且,人的精力只有一点点,重点也不可能有很多,假使重点已经错掉以后,那在这个上面只会越走越远,而在人心的养育上、善心的培养上、开发上,就会越来越稀薄。这样子的话要注意一消一长,那边重了这边就轻,而这个根源上一轻了,就使得人类的痛苦越来越重。
再者,由于过度地赞扬第六意识的一种虚假的妄为、构造等等,那么这样子会发现他会脱出善,而有一个独自发展的系统。这上面可以尽量地运用机心,各种机械的操作,各种程序化的助长,各种外在的组合、表演等等,似乎这个创造的空间是无限之大。然而这些越来越多的话,就越来越难看清楚最近的心的状况。这些东西就像染料一样,越是熏习得多、使用得多,人心的那种巧伪、虚狂的造作,以及进一步进入深度的感觉、状况里,本心的一种良善、淳朴的一个本色,是越来越难体会的。而由于时代没有促使人在善上面去发展、去扩大,现在看起来,实际上最难的在开发善心。
相反,实际上要倒过来看。就像晋美朗巴祖师所说的,其实只是跟着内心善恶的差别而走的,不是跟着外现的善恶影像的大小而走的,因此,在做任何的事情上,或者从三世因果未来的前程上去看,从世出世间修道的结局上去看,最关键的就是眼下的这个善心。不懂得要着力地发展这个善心,就是不懂得修道的根本、人生的根本。这样子丢了根本,只是在支末上做文章,这都是由一个方向的大错误导致离题万里,即使干无数劫,也不过做一些虚假的甚至错误的事情。
目前来看,很多人连善心是根本也不清楚,当然更不会努力地在这上面用功。相反,反而觉得我有很多的知识、技巧、现代生活方式等等;如果我们学道,就会被人笑话是落伍的。这就导致人心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在这上面,迷失在一种颠倒的、错误的潮流当中。但要知道,你要是不懂得在善心上努力,在善心上提升,你的修行就还没有入门。善心尚且不出现的话,根源都没有,再怎么形象上做得高、大、新等等,不过徒有影像而已。心是根源,很明白的,你要知道,假使你还是个不好的心,修道就没有用,甚至越修越坏。就像根是毒,等起是个毒,长出来的哪里会有药呢?
②当务之急在调整方向和重点
回到自身上就要知道,我是这个时代的人,不可能不受影响。因为从小开始,就知道价值建立在什么地方,什么上面能得到承认,什么上面能快速实现自我,什么上面在这一生能达到人生的高标等等。那些成功人士都是怎么做的?人家就是这样做的,不必要去管心,你管心的话还会有高速度、高效率?就是我们的智力能这样创造,能这样更新,或者用这种手段就能快速地成功、快速地致富等等。听惯了这些,修心上基本是空白,而且,好像感觉没有人承认这些。假使一个人默默无闻地修心,心修得很好,那你会感觉他很成功吗?没有。
那么现在就是要调转方向,一定要认定死:如果善心这个根本上不行的话,那搞得越多,报应就越大,越是积重难返。像这样看看,自身是不是要成为这个机器里的一分子?是不是要成为一种机械化的人?还是说,我要有一个善心的内涵,如果没有了这个我不是人,修道是修不成的?
现在我们重点要转到“我一定要有个善心的内涵,如果心都坏了,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要从大的方向上,转变为事事修心、事事调心、事事观心、事事正心,这个就回到古代的方向了。因为从最初的儒家开始,都是正心诚意作为根本,譬如四书五经,关键问题是正心诚意,心要变善,以忠孝为本。等到了道家,要更高一步的话,连私欲也都要拿掉的,不能在负面去发展。一不符合天理,凭着私心妄为,认为这样那样的,只要一出现这样的举动,等起一出来就要遭报应,就一定有大患,非常大的过患会出来。那佛家更加说明了,这个心一起来的时候,很微小的地方已经发生了缘起,它积累下去,会发生非常大的事情。
然后要感觉到过去的方向错了,我在根本上是空白的,积习这么深重,那怎么改得过来?没有长年的努力、重点上的把握的话,这是不可能凭着口头说两句漂亮话、做两个影像就变得过来的,由此方向要变。方向怎么变呢?我要重视的是修心,从此之后着重地要发展善心,这上面的事情是要跟人打交道,在做事情上去改的,并不是在一些机械操作上能改得了的,或者一些假相上面就能够出现什么效果的。
那么在做人上面,每件事情上都有一个心,那么我这个心的出发点是什么呢?现在我对这个事情非常地陌生、不知道的,那要看过去善人的传,首先起码善要有一个典型,很深的古代文化里,都是要说这个问题。不是太懂的话,起码要看《感应篇汇编》之类的书,要看看怎么叫行善,心怎么是不好的,又怎么是好的。那个善人是一个标榜、是一个典型,他是怎么做的,比如他怎么修诚心,怎么修孝心,怎么修忠厚的心,怎么样子去利人的、舍己为人的,这些心里的典型要有。有了以后,心里感觉这个很好,我一定要学到这样的,有一个志。这样立了一个行善的志,才有一个人天善道的样子,你将来会做成善人,会往上面走的。如果这个没有,说是行大乘的菩萨道,那是空话。那么这样他就有可为之处。
现在我们的重点转成要修善心,根子不好,心都是坏的,还能有什么?心上面很薄很薄,没有两秒钟就开始大量的程序化操作,然后在整个的操作过程中,心是空的,那就很可怕,做多少都是影像;不如你有一个很好的善心来得快。我们看公案里面,世尊因地为什么一下子跨越七万劫?就是他的善心能一下子发得出来,心的质量是最重要的。那么这样我们就要重视修心,要重内的线路,在根本上修。
首先是善,心善了以后还要没了我、没了私欲,然后还要重意境,不著在相上,这个就是在内在的大的空间里面走,不是在外面。外面你做多了,舍本逐末;做得越多,领悟力就越差,控制力就越差,对自己心的反应都没有。还不知道动车已经飞速地往西边走了,时代的势能非常地大,在这个上面会被淹没的。整个的潮流拉着你走,那些许许多多都是邪师邪说,但是修道人的智慧也差,也是变得蠢蠢欲动。如果不做足表面功夫,如果没拿到那个牌子,没有跨上那个行列,没有那种装饰、那种表现的话,会被别人骂“太土了”,他就耐不住寂寞,如果跟不上的话,自我就感觉恐慌。
就像这样,方向上要有大的改变,重点上要有大的改变,在修心上面要做足功夫,而不是在表面上做足功夫,要耐得住寂寞。假使重点调过来了,那这个就不一样,就真实地合到了这里的法道。这个上面,佛菩萨传下来的、祖师们传下来的,没有一点要你做表面功夫,而都是破表面功夫的,说得非常厉害,说你做这些都是毒,做多少都是毒,做多长时间也都是毒。你要真正知道的话,就要立即停下。相反,做善的时候,做多少都是药,做多少都是好的,你要让它增长,对它修欢喜,让它滋润,还要天天都这么做,时时处处都这么做。这样就叫你重点上能够把握得住。如果你心都坏了,那就像上面说的全是毒,又谈什么地道?全是恶的。谈什么得解脱成佛?连善趣都难得。这样子就明白,我们的重点就是在心上。
那么有人说:这样在心上修会不会落伍?
你要知道自己是一个凡夫,你的修行是有步骤的,不是首先像大菩萨一样到世间就做这种事情的。你的任务是首先把心修好,几十年里能这样子修心,那就是最大的利益;否则是畸形的发展,是自欺的作为,或者只是在影像上做,那就像漂没在一条猛急奔流的大河里一样的。这个惯性太大,你连在一件事情上安下心来,让心住在善的状态里都不会有,就像这样非常地重要。
如果心的频率都不对的话,心尚且不安,其他还有什么好谈的?现在连网上一些佛法的事情,也都是刺激性的,就是搞表面的,这是占大多数,不然的话就怕没有人理会,人气不旺或者没人看等等。那么这样,在起点上如果有一种巧伪的心,有一种机心的话,实际上也是做得出来的,很多人就是利用一些刺激性的,能够吸引眼球的、能够吸引心的在做。但实际上要知道,这就像吃多了刺激性的食品,不一定有利健康,而且,这些刺激性多的时候,你对于很平淡的、很平常的、真正有补养的东西,是不敏感的,反而就排斥。这些上面都属于是否病态发展的问题。
思考题
1、思惟药树、毒树的譬喻,以及此譬喻所阐明的法理的内涵。
2、这个时代的错误状况如何?我们当务之急该做什么?
qianxingyindaowen183-yyg30
2、别说十恶的开遮 分二(1)身口七恶的开遮;(2)意三恶的遮止
(1)身口七恶的开遮 分三:1)总说;2)举例;3)类推
1)总说
以这个原理,如果根本没有私欲缠缚而意乐清净,则对于菩萨们也有直接开许可行身语七恶的阶段,如大悲商主诛杀短矛黑人,或树提梵志与婆罗门女行非梵行那样。
“这个原理”,指业性、业量是随内心的善恶差别而转,不是随身口善恶影像的大小而转。因此,假使没有私欲缠缚,心很清净,又能利益众生,那这个业的性质和分量,不是按身口的表相来转的,因此这样作身口七恶就成了善业,心发得大就成了大善业,这样对自他都有利益的缘故,当然是可以开许的。
“开”与“遮”是一对,在共同乘的教法中,针对小根器者,首先要禁止身口的恶行,因而就不开、不允许做;然而,对于善根已经成熟而广大的诸菩萨而言,到了一定的阶段是可以开的,这个“开”是指开放。也就是具有心力的话,在这时是可以去操作的,只要心是清净的,而且又能利益众生,就可以使用一些反面的手段。
对此,要从可开之人、可开之心、所开之事和开许阶段来认识。
可开之人,是指发了菩提心的菩萨。
可开之心就是没有私欲缠缚,不是为自己而起贪嗔痴三种毒素,“缠”是缠绕,“缚”是系缚,这里是指从最初位上就没有私欲。因为众生都是从我见和私欲配合而起烦恼的,关键先从私欲来看,如果心中为着自我贪求某种东西,或者保护自己,这样适合自我欲望就起贪,不适合自我心愿就起嗔,以这个发出的身口意的恶行是不开许的;然而没有这样的私欲,为了利益众生要做杀盗等的行为,这样是可以做的,因为心里没这样的恶心,为了众生利益的缘故,要采取这种做法,那这个是可以开的。
所开之事,在十恶当中可开身口七恶。因为意恶本来就是恶,当心已经由私欲发生了贪、嗔、邪见,那是不能开的;没有这样的私欲,光是身口的影像,它不是决定善恶的因素,因此,心是善的,方便是大的,虽然是作杀盗淫,其实是大善业,而在某种程度上,它能够比一般的善更加快速地圆满资粮,成就道业,这当然是可以开的。
直接开许可以行持的阶段,是指在某种情况下,要用杀盗淫等的手段,这样才能利益众生或者救护他,如果不这样做,那是达不到的。因为在做法上有正面有反面,不光只是一种净善相、菩萨低眉相,有的时候要使用的是金刚怒目,或者使用的是各种的做法,这样就能达成利益众生的效果。好比治病的时候,不一定全是吃甜甜蜜蜜的补品,有的时候要放毒,结果却能够把病驱除出去,这样就是要使用的。就像这样,没有私欲、意乐很清净,这样就保证是善业,因为内心是善的;同时在起方便力用的时候,必须要用这个手段才能够救得了众生,或者才能够利益到的话,就要这样使用,这个叫“阶段”。当然,不处在这种情况下,那也不会去做这些事情,因为没必要。意思就是,只是当杀的时候就杀,因为能利益到他;而在此之外,不是天天拿把刀到处杀人,这就是所谓的“时位阶段”。也就是到某种因缘下,是要使用霹雳手段等,他就开始干了,或者一定只有这样子做才行的,他就开始不惜一切而做了。就像这样,各种各样身口的做法都是有阶段的。
2)举例 分二:①大悲商主;②树提梵志
①大悲商主 分二:A具体公案;B要点指示
A具体公案
往昔,我等大师受生为大悲商主的时期,曾与五百商人一道入海取宝。航行途中,有一名叫“短矛黑人”的寇贼生性凶残,欲杀五百商人而取宝。大悲商主知悉后,在微秘观察中心作是念:五百商人都属不退转菩萨,若以他一人杀尽一切,这要在无央数劫中沦落地狱,故是可哀怜,以此我若杀他,他可不去地狱,因而我宁可自下地狱也无所顾虑。以此具大力之心,秘密诛杀了此贼,顿时圆满了七万劫资粮。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里讲到了这个公案:
追溯到世尊过去世值遇燃灯佛的那个时期。当时,世尊是一位名叫“大悲”的商主,带领五百个商人,为了寻求珍宝进入大海。
那个时候,商人当中有个恶人,心地奸诈虚伪,常常造恶,没有后悔之心,而且邪慧很深,很能了解兵法,经常做寇贼夺取他人的财物,作为谋生的产业。他假装成商人的样子,和商人们同坐一艘船。那时恶人这样思惟:“这些商人们得到很多珍宝,我现在要杀掉这些商人们,夺取他们的珍宝再回到阎浮提。”这样思惟以后想杀掉这些人。
当时,大悲商主是商人们的大导师。这个导师在夜晚梦境当中,见到有海洋鬼神这样告诫说:“你的商队里面有个恶人,是这样的相貌,他是常做贼的,劫夺他人的财物。这个人现在生起这样的恶心,他想‘我要杀掉这五百人,夺取他们的财物回到阎浮提。’如果这个恶人得逞,杀掉五百商人的话,那是作大恶逆的罪业,因为这五百个商人都是趣向无上菩提的不退转菩萨。如果这个恶人杀掉这些菩萨,那以这个业缘障碍,他将在每一位菩萨从初发心到成就无上正觉之间,一直要待在地狱里。你作为导师,可以想一个方便,让这个恶人不堕地狱,五百位菩萨能保全身命。”
当时,大悲商主沉浸在思惟当中,他想:“我要作什么方便,让这个恶人不堕地狱,五百个菩萨能保全性命?”这样思惟后,没向任何人说起这件事。当时海船等待风浪的平息,还剩七天就要回阎浮提了。七天过后,他这样思惟:“再没有别的方便,只有除掉这个恶人,才能让五百个人得以保全。如果我向别人说,那这五百个人会生恶心,生了恶心后要杀掉这个恶人,这些人就都会堕恶道。”大悲商主这样思惟:“我现在应当自己杀掉他。我杀这个人的缘故,即使百千劫堕在恶道中受地狱之苦,我能够安忍,不让恶人杀害这五百个菩萨,以此恶业受地狱大苦。”当时大悲商主生起哀悯之心,就作了这个方便,“我为了保护五百商人之故杀害这个恶人”,这时就以短矛刺杀了恶人,让商人们安全返回故土。
佛说:那时的大悲商主就是我的前身,五百商人是贤劫中的五百菩萨,他们都将在贤劫中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我在那时行方便大悲的缘故,随即得以超越百千劫那么长久之间的生死患难。当时的那个恶人命终以后,生到善趣的天上。你们现在要知道,不要认为菩萨有这样的障碍业报,却能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这个不可能吧?其实那是菩萨的方便力。
B要点指示
这里看起来似乎不善,以他一个菩萨直接杀害了一个人,内涵上则是善,他心无私欲的缠缚,现前救护了五百商人的性命,长远将短矛黑人从地狱大苦之中救出,因此是成就了伟大的善行。
这里要看到菩萨外现的状况、内在的存心、达成的效果,由此就能认定这是一个伟大的善行。
表相上当然是拿了凶器,暗暗地杀掉了短矛黑人,使得他原本有血有肉的生命,一下子就断了气而死亡,因此,这个看起来的确是直接在作诛杀。
内涵上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善和恶不在外面的影像上是否操刀,或者结果上是否断命,实际上菩萨的心没有一点私欲,也就是从头到尾整个的心理活动,没有考虑自身的一点点。当时的情况很危险,短矛黑人要杀掉五百个商人,那么处在这种危难关头,到底该怎么来办呢?菩萨心想:“五百个商人都是不退转菩萨,现在以他一个人杀掉这些人的话,那的确每一个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之间,他都需要待在地狱里,这样的话就会在无量劫当中受极大的苦,实在非常可怜。现在该怎么办?如果我杀掉他的话,就遮掉了他的恶行,他不会堕地狱,但如果我为此需要下地狱,我也不作什么顾忌。”因为他深明因果,知道行杀自己可能会堕落,但是他不管。就像这样,可以看到没有私欲的缠缚,而且是非常大的心量。
那么,达成的效果如何呢?在现前救护了五百商人的性命。从长远来看,如果不杀,那这个短矛黑人将在无量劫当中堕落地狱,受不可思议的苦;而杀了之后,他只是断了一世命根,不会堕地狱,因此,实际上把短矛黑人从漫无边际的恶趣苦海中救脱出来了。
这样看起来,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善行。这到底伟不伟大呢?他以一个杀的手段,就把五百个不退转菩萨都救出来了,会发生很大利益;而且,他遮掉了短矛黑人无量劫的罪报,实在是短矛黑人最大的救命恩人。
我们由这个公案要认识两点:
第一点,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说明等起的重要,等起是决定业性和业量的唯一主要的因。他的等起非常地好,好到私欲的成分已经降到没有了,而且利他的心发得那么大,宁可我下地狱也要救他,最大的苦我可以忍,最好的利益可以给他,那么这样子心里起的善分别非常地大,这个是决定他业性和业量的主要的因。这非常明显,因为后面讲到了,他这个时候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超过了以很缓的、很弱的善心,要经过七万个劫不断积累的善资粮,可见业量非常地大,因此等起就有这么重要。就好比临终那一念念佛的时候,他没有退路,看到地狱相现的时候,发出极大的一种欲,要求佛,所以一念间能够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可见心的重要。我们平常说要注重修心,也是在这里。意思就是,假使心修得纯善,善心修得非常广大,如同菩提心的教授里面所讲的那样。那么这样修好了以后,在任何一个地方,他都是比那些心小者、心弱者强过了百千万亿倍。
第二点,以此顺理成章就明白,这是可以开的。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具有这个心理素质,能发得出这样的善心来,直接地以这个等起去行杀的时候,他能够迅速地救护众生、圆满资粮,那当然是应该开的。这个时候是应该开放,不应该保守,不应该躲在一个很小的自我的圈里,“我害怕堕地狱,不能杀人啊,杀人是恶”,不能够局限在这么狭小的概念当中。因此,要有一种大开放的精神、大勇健的精神,直接以大的气势来做,这个是可以开的,而且在这个阶段上是应当开的,可以行的话,就是要这样子行的。
②树提梵志 分二:A具体公案;B要点指示
A具体公案
如是,树提梵志曾多年于空林净修梵行,后来他入城乞食,一位婆罗门女对他心生爱恋,不得满愿欲趋于死,他心生悲悯,与之共为家室,以此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大宝积经·阿阇世王子会》中讲到了树提梵志的公案。
佛说:我忆念过去阿僧祇劫,还要超过这个数字,当时有个梵志名叫“树提”,在四十二亿年里,住在空旷的林间恒时修习梵行。那时,梵志过了这个年数以后,就从树林里出来,到了一个叫“极乐”的城市。当他进城以后,见到有个女人,女人一见梵志,“啊!仪容好端严!”她就起了欲心,马上就跟着梵志,用手抓他的脚,当时就扑倒在地。
那时梵志对女人说:“姊姊,你有什么要求?”
她说:“我要求梵志。”
梵志说:“姊姊,我不行欲。”
女人说:“如果不依从我,我就要死。”
那时,树提梵志就这样思惟:“这不是我的法,也不是我的时,我在四十二亿年里修习梵行,怎么今天要毁坏呢?”当时,梵志顿时强力地脱开她离开七步。之后生了哀悯之心:“虽然我犯戒堕恶道,我还能堪忍地狱的苦,但现在不忍心见这个女人受这样的苦恼,不能让这个人因为我而死。”他这样思惟后,又来到那女人面前,用右手扶起她,这样说:“姊姊起来,满你的愿望。”
那时,梵志在十二年中跟她成家。十二年后又出家了,当时又恢复而具足四无量心。这样具足慈悲喜舍后,命终生在梵天里了。
佛又说:当时的梵志就是我的前身,而那女人就是今天的耶输陀罗。我在当时,因为这个女人为爱欲所缠,我就稍微起了悲心,以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的生死之苦。善男子,你这样来观,如果其他众生由爱欲而堕地狱的话,行方便菩萨由此却生梵天,这叫“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B要点指示
树提梵志的公案是很好的证明,这是世尊当时因地行道的事例。
首先,等起上的确看出来,他当时不是为自己,当他转念以后,善心出来了。前头他是一种保守措施,多少亿年的梵行他是很珍惜的;但是他看到别人要死,这个时候他不顾自己,所以当时的心是非常好的,那么他豁出去了以后,实际上心力非常地大。
那么由此我们就看到,这个的确可开。为什么可开?因为心是清净的,他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要与婆罗门女成家,而是为了救护她的性命。其次,因为这个因缘,他一下子生了一个悲心,这个悲心非常难得,单为自己想的时候悲心难出,需要借一个缘,他实际是奋不顾身这样去做的。那么以这种非常大的心力,使得他顿时就圆满了要四万劫才能成满的资粮,证明的确业的量是由心力来定的。当时起了非常大力量的善心,这跟那些软软缓缓的善心相比,就大得太多了,等于是那个很软很弱的善心,需要修四万劫才能成满的资粮,他在那么短的时间已经超过去了。那么按照这种情形,又没有私欲,又是悲心利他,而这样子做的时候,以方便的力用能迅速圆满资粮,那的确这样的情况是可以有开缘,可以开放来做的。
有人疑惑:怎么一下子就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本来一个一个修,要修四万劫,他就这么一个行为,怎么会圆满呢?
我们可以看到,外相上是他满足了那个女人的欲心,而且跟她成家十二年,似乎是个恶行,因为是做非梵行;实际内在非常地善,完全没有考虑自己,同时非常大的心量去救这个女人的命。要看到,他当时面对的是自己最看重的梵行,放掉了以后,他感觉自己可能要下恶趣,要受地狱之苦,但在这个时候,他还是完全能放得下,不考虑自己去救她,这样就可以看到心量极大。
比如我们平常救一个人的时候,没有牵涉到自身要放弃最宝贵的东西,而且要下地狱受苦,甚至有可能通过完成这件事,能让人们看到我是一个善人,这就是有求名的心等等,那么这样的心就小。但是,树提梵志当时心量极大,那是他实际的心行状态,因此等起是善的,而且是一个非常大的善。正如晋美朗巴祖师所说,唯由内心善恶差别转。从这里就知道,业量非常地大,因为内心善的差别是这么大的一个量。
一般的人四万劫里面都是很小的心、很软的心,打不开来的。逐渐逐渐地一点点小的去积累,它虽是个善,但是按照善的差别来集聚资粮的话,每一次都是很小的,这就像无数棵小树,比不上一棵超级大树那样。这样就知道,树提梵志一下子发出了这个心,顿时圆满了需要四万劫才能集聚的广大资粮。
因此,杀生与非梵行也于如此的情形下可以开许;若是由私欲门,以贪嗔痴为等起而行的话,则对谁也无开许。
到此总结而言,杀生和非梵行,在共同乘当中当然是视为重的恶行,然而,对于具菩提心无私欲的菩萨来说,某些时候就像上面举例那样,是可以有开缘的,也就是可以开放而做的。但是相反,假使是由私欲门,以贪嗔痴作为等起这样来行,那是对谁也不开许的。
这意思是,善恶的业性和业量是根据内心的差别而定的,而内心已经发生的是私欲,然后起贪、起嗔、起痴,这纯属是恶。那么由三毒这个坏的心、不好的心,起来的各种身口业行,那都是恶,这是不允许的。比如说,为了保护自我,在与人争夺的时候,对方对自己造成威胁,起了嗔心要杀掉对方,这个就是恶行。或者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要与某个异性行淫,当时是由贪心而起的各种身口意的做法,那当然是恶行。那么由于心是不好的,这样起来的业当然就是恶,这么去做就要堕恶趣,所以这是不允许的。
3)类推
如是不与取:
若有富人悭吝,为对他作利益,盗取其受用供养三宝或布施乞丐等,对如此绝无私欲的大心菩萨而言,是开许作不与取的。
不与取的情形。比如菩萨见到一个生性悭吝的富人,他拥有很多的受用,假使不窃取,他就会一直发生很多的悭吝恶业,只会导致堕在饿鬼等恶趣中受苦。这样就感觉现在可以作偷盗,菩萨就会去窃取他的财物,用以供养三宝、布施乞丐等等。这对于一个心里没有私欲,而又有很大利他心的大心菩萨而言,是开许的。菩萨的心是不一样的,有一颗专门利他的心,一点私欲也没有。以这样的大心摄持,不是在小的上面去考虑的,他就可以做。他想到:这个富人这么悭吝,对他没好处,干脆把他的财产偷过来替他作上供下施。有这样的心就可以做这种大的行为。
但如果有私欲的缠缚,看到那个富人有很多的财富,想窃为己有,这个就是不与取的恶业,这是不开许的。
妄语:
为了救护遭杀有情的性命,或者为了保护三宝财产等,可以开许说妄语;由私欲门为了欺骗他者而说妄语,非开许之处。
妄语的开许。比如心上没有私欲的缠缚,完全是为了利他,看到众生快要被杀,为了救他的命,比如猎人正在追一只鹿,鹿是往东面走,当被问到的时候,就说:“我见那鹿往西边走了”;或者为了保护三宝的财产也说一些妄语等等,像这样,根本不是为了自身得名利等,这样是可以开许的。
但是,假使为了自己得钱财去欺诳他人等,这个等起有私欲的缠缚,起的是贪欲,之后由它驱使说一些妄语,像这一类完全是恶业,成为堕入恶趣的因,这是不开许的。
离间者:
譬如,一位行善者与一位邪恶者,二人做心意一致的朋友,而造罪一方的转动力大,担心行善者会被他转变而入于罪恶之途,从而将二者分离,若是这种所为则开许;若令自然和好的一对分手、分离,则非开许之处。
离间语的情况,比如,当看到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关系很好,心和心很容易就合在一起,可是恶人的左右力大,担心这个善人的心会被他转掉。也就是人与人相处,心力有强弱,有相互关系,弱者往往被强者所转,心想:他老跟这个恶友在一起,受他的污染恐怕会学坏,这样就会堕入恶趣。出于这种考虑,就想:一定要把他们分开来。就像把一个人从毒素中分开来那样,然后说离间语,这是允许的。好比母亲见孩子跟一个黑社会的恶友相交,会沾染吸毒的恶习,因此就要想一个办法,使得他们分离,这样就要说一些离间语。总之,没有私欲的缠缚,是利他心,而且是需要使用这样的手段,那当然是有可开许处。
后面这个“自然和好”,比如说善者与善者为友,他们彼此心意一致,都是同见同行的缘故,互相会有所增上,这是不能分开的。或者一个恶人与一个善人为友,那个恶人虽然恶的习性重,但是他还是喜欢跟善人为友,那么善人的力量强,能够使恶人得利益,他会被善人影响而引到安乐的道上,对于这种情况,也不能让他们分开,不然会造成有情受很多的损害,不是菩萨的道所为。
粗恶语:
对于用柔和语无法调伏的种性,为了用粗暴方便强制性地将其纳入法道,或者为了作教训,由此揭露过失,这是开许的。如大觉沃所说:“殊胜上师揭露过,殊胜教言击中过。”若轻蔑对方而说粗恶语则不开许。
粗恶语的情况,比如以柔和语无法调伏的一种人,他的性情刚强或者个性非常地大、成见非常大等等,这个时候稍微说两句话是不会听的,说了跟没说一样,那就要用暴力的手段,很强力、硬性地把他纳入到法道里。或者要作教训,这个时候就是要揭发过失等等。那么以这种目的,粗恶语是开许的。
阿底峡尊者曾说:上师的殊胜处就是揭露过失,教言的殊胜处就是击中过失。意思是,就像一个医王,他的殊胜处就是能直接地看出病来,而且把这个病毒消除掉。他开的药方的殊胜处就在于对症,直接地说明病在哪里。那么这个当然很容易理解,不能用温柔手段把它埋藏在里头,而不作发掘、不作消毒、不作切割,那样会死掉的。
但如果是一种慢心轻视他人,而说各种粗恶语,这不是开许之处。
绮语:
对于喜欢说话的一些人,单单禁语无法引导入于正法,为了诱引他心入于佛法,而宣说绮语,这是开许的;对于成为自他散乱之因的绮语则不开许。
绮语,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也是要作为方便来说的。比如对于那些喜欢说话的人,让他禁语是没有办法让他入到佛法中的,这个时候要用方便引诱,使得他能够逐渐地住在佛法当中。那当然要说很多很多的话题,把他的那个心逗开来,或者让他感觉很亲,很愿意听等等,这些上面都是心和心的关系。他喜欢说话,那么谈很多的话,他就感觉很开心,或者很投缘,或者有很多的沟通、交流之处,这样的话就有方法能把他转动。各种的话都是做一些诱引,然后设法地把他安置在法门当中。就好比要抓一个东西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引诱手段,然后才能够把它抓住。就像这样,如果什么也不干的话,那是不可能摄持人心的。
比如菩萨要引导张三入法,张三的禀性就是非常喜欢说话,假使你让他闭口不说的话,没有一个能转他心的机缘。比如,你叫他不开口他不喜欢,没意乐,你沉默相待、无言说法是根本不行的,根本没有转动的因缘,因此,菩萨这时候要随顺众生,看到他的意乐、根性如此,就要打开话匣子跟他说好多的话。
其实这个时候,菩萨的动机是要运用方便来诱导他,目的就是要使他入于佛法。比如天南海北聊很多,让他感觉很欢喜、很畅快,他生了一个欢喜心、有友好之感;或者谈一些世间话题的时候,谈得格外地高明或者非常地精通等等,让他心生佩服等等。这样的话就有机了,在这个时候用一些方法,使得他能够入到佛法里面去。像这样,要说很多世间的话,或者各种世间的主题。
比如他喜欢说军事,你也说军事;他喜欢谈论一些社会现象、经济问题等等,你也符合他的口味去说好多的情况,让他感觉是个同类者,然后让他感觉“好了不起、好有智慧,我一定要跟你交朋友”。他这样发生了好感以后,你再给他说佛法,他也很相信。那么佛法上,也顺合到他的意乐、根性,说很多诱导的话等等。这样不知不觉就把他引入了法门,也就是他开始往佛法的道上趣进了,或者有这种因缘。哪怕当时发生一个好感,产生一种不排斥,感觉“会是有道理吧?可能有道理吧?”这都是好的。就像这样,需要说绮语。如果不说绮语,一开始就是一副很威严的面孔等等,那他一看到就不喜欢,根本就没有机缘能够摄引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开许说绮语的。
但是,如果这个绮语使得自他成了一种发生散乱的因素,这并非开许之处。
(2)意三恶的遮止
意的三过不会成为善等起,而是起了一个恶分别,顿成恶法,故无论何时、对于何人皆无开许。
“意的三过”指贪、嗔、邪见,它是一种具过失的心,会感召恶趣果报,而且违于真理,所以是过。那么这三种,无论何时、对于何人都不可开许的理由,就是“故”前所说的一句。等起有善有恶,当心中已经起了贪欲、嗔恚、邪见这三种意的运作的时候,当时起的就是恶等起,而不会成为善等起,也就是当时起的是一个不好的分别。
比如贪欲,就想“他的财物这么多,我能窃取到手该有多好啊!”起这样的分别。或者嗔恚,就想“他对我这么不好,我一定要诛灭他!”或者“我一定要给他好看!”等等,那这样也只是起一个恶的分别。或者邪见,就是谤因、谤果,认为没佛、没菩萨、没净土等等,或者哪里有什么前生后世、善恶果报等等,那么这样起的是一个邪分别。当这个正起的时候,顿时就成了一个恶法,因此这是不可开许的,因为它的性质上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是恶,而从缘起的状况来看,就成了恶趣之因。假使开许说你可以这样放任,起贪、起嗔、起邪见,那就会不断地增长恶趣的因素,在因上增加错乱,在果上增长恶趣的因,那个会越发展越可怕。因此,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对于什么样的人,也是没有开许之处的。
“无论何时”,表达在哪一种阶段、面对哪一种对象、处理什么样的事情等等。“对于何人”,就是无论是凡夫还是圣者,都没有开许之处,因为它是个不好的分别。当然,对于圣者来说,证到了高位的时候也没这分别,但是还没证到高位的时候,有时候也会起这样的分别。总而言之这个是不开许的,因为不可能开许恶,不可能开许苦因,不可能开许颠倒。
思考题
1、身口七恶的开许中,可开之人、可开之心、所开之事、开许阶段,分别指什么?
2、(1)复述大悲商主的公案。
(2)大悲商主诛杀短矛黑人这件事,菩萨外现的状况、内在的存心、达成的效果,分别是什么?
(3)我们从中要认识到哪两点?
3、(1)复述树提梵志的公案。
(2)菩萨当时的等起如何?
(3)为什么由这件事圆满了四万劫资粮?
4、(1)不与取可开许的情形如何?什么情况不开许?
(2)妄语可开许的情形如何?什么情况不开许?
(3)离间语可开许的情形如何?什么情况不开许?
(4)粗恶语可开许的情形如何?什么情况不开许?
(5)绮语可开许的情形如何?什么情况不开许?
5、为什么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不开许贪、嗔、邪见三过?
qianxingyindaowen184-yyg31
二、修心取舍之道 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效果
(一)略说 分二:1.真理;2.修行
1.真理
如是,善恶业性的造就者唯一是心,纵然未外出于身语二门,仅心的善恶分别,亦有发生众多大果报。
此处修心取舍之道,缘于对因果律的定解。此处有两大真理:一、善恶业性唯心造;二、善恶分别也有大果。
前者以“唯一”二字限定。如同根是药,则一切是药,根是毒,则一切是毒,并不是由外在的形相法来决定,换言之,不是由外在表现得如何善就成为善,或者表现为如何恶就成为恶的,唯一是心作为一个根子,来造就业的善性和不善性的,由此将杜绝一切在外在寻求方法。譬如,做外在美好的形相,口中说漂亮的言辞,或者制造大众舆论等等,那么这些都属于偷心,以这种因果律上的定解,将排除这些想法或主张。
其次,以“仅仅心的善恶分别”,作为显示语或限定语,表示内在隐微的心念,实际也将发生很多的大果报。如同毒根,虽然没有从地面发出,然而因缘成熟时,它将出生无数的毒果;药根虽然没有发之于地面,实际由它的根性,也将出现许许多多的药果。不仅在一念的善恶上顿分祸福,而且就从隐微的心念,会发生巨大的果报,譬如一念信心得无量福,一念嗔心烧功德林,一念邪心堕阿鼻地狱。以此破除那些以为“只是心里分别一下,没有动身发语,不会有什么大果报”的愚痴,或者以不知因小果大的业果愚,忽视当心念萌生时的取舍之道。
“分别”,就是指内心分别思惟的活动,包括各种各样的计较、考虑、评价、认同、寻求、谋虑等等。所谓“分别上的善恶”,比如为众生、为佛法是善的,为私欲是恶的,就像这样在分别上有善和恶的差别。比如心中在评价“这个正法很好”“佛的本愿很好”“这样修很有利益”,这是善的分别;认为世间种种邪法好,享受好,感官刺激好等等,这个是恶的分别。又如心中在考虑做一件利他的事情,这个分别是善的;心中在考虑怎么实现自我,这是恶的分别。
2.修行
由此真理,恒时绵密观察内心。若有善心,修习欢喜,令善增长;若有恶心,立即悔罪,心作是念:“我真卑鄙,听闻了那么多法,还仍然起这样的分别,真可耻!从今以后,要努力令心中不起这样的分别。”如是而思惟。
第一句标明修心的宗旨。“由此真理”,即善恶业性的造就者唯一是心,因此,关注善恶业的状况,也是唯一在心上去看,而不在外在看;其次,即使未动身发语,以心的善恶分别就有大果,第二条真理决定要在心念上修行,而且,才萌生念头就需要作取舍。
所谓“修心”,就是在心上作理智地修行。要知道,一切果报来自于业,乐来自于善,苦来自于恶,而善恶的根子就在心上。每一天时时都有起心动念,从中发生各种的业,如果不观察,那就处在一种麻痹大意当中,这样往往恶习深重,乘虚而起。再者,不观察就会随着习性之流发展得很广大,由此就出现大的过患。因此要时时观察,有恶要及时地消除。再者,在善上如果不观察,也不知道有意地去培植、滋润,使它发展广大,甚至无尽地增长,这样子也使得善的根苗不能够茁壮充实。基于这样的认识,需要恒时绵密观察内心,而不是看外面;而且,当最初有心念萌动的时候,就要作合理地取舍。
所谓“观察内心”,在三门里面最重要的是意门,由它来决定善恶,而不是去看外在的形相。再者,为何要绵密呢?如古人所说“人心唯危”,无始以来流转在生死当中,颠倒习性非常地严重,一遇缘就会现行。因此,就像交警时时要关注当前这条路上的交通状况,一不观察就容易发生事故;保安得时时关注门口,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犯罪分子进入,就像这样要恒时绵密,自己要有自知之明,真正可怕的是自己这个心。
这样再看,观心之时要作两种处理。就像交警要知道他的职责,合理的时候当放行,非法的时候当禁止,也就是,看到念头来来往往、此起彼伏,要作两种修行:一、对善心作滋长;二、对恶心作消除。
一、对善心作滋长
在观心的时候,会见到时不时会出现善心,譬如恭敬、信心、慈悲,或者很有出离心、菩提心,发生了精进地闻思修等等。善心是好的,要尽量作滋长,就好比看到一个很好的药根,它将来会出很多的药,带来安乐,这样子有意识地去作滋润,以求增长。其修法就是修自随喜,作用即是,使得善根由滋润而得到增长。这样也是明知因果法则后,在智慧的摄持下会有修行的。
也就是,每当有善的时候,要修一个欢喜心,认为现在能起这样的善心是很好,这是有意义的,这就好像遇到宝贝一样。像这样,每当出现善心的时候,应当用随喜自心来作滋润。随喜如水,处在欢喜中,就使得善有很大的滋润,因为这是很大的支持的力量。在心的缘起上,由此善就会进一步地增长,而且以后作的时候,会更有力量、更提升。那么这样由因看果的话,由于善在增长,当然将来的前程就是越来越好的。
比如在行善最初,观察发现有善心,就应当住在欢喜中。譬如在听某个法的时候,现在心很清净,也的确有很好的欲乐,有信心,有恭敬,这样就应该处在欢喜当中,应该感觉:“这很难得,的确本来遇到这样的法就非常地难得,又出现这样的心也非常难得,在无数种乱七八糟的分别当中,竟然能呈现这样的好心!”自己一作欢喜的时候,有一股势力或者劲头,那么处在这欢喜当中,从头到尾会滋长善根。或者在完成了某些善行,或者在回顾的时候作自随喜:“最近能做到这样是很好的!”那么这样有个随喜的力量,它就能促成这个善进一步地增长。随喜就是给它支持,非常认同,那么这个表示是很重要的,以此将来在这方面会更加有势力去串习,去增长。
二、对恶心作消除
如果发现有恶心,譬如起贪、嗔、邪见、嫉妒、傲慢,或者损人利己,或者落在颠倒习性中肆意妄为等等,这些就是害自己的元凶,它决定了所有的身口意的造作全是恶的,而且,由此只会发生恶趣的果报,因此做法就是:一、当即悔罪;二、呵责自己;三、往后杜绝。
那么,当一见到有恶心的时候,有非常分明的善恶观念、业果观念,知道这个是恶的,它是罪,因为违背真理、违背本性,凡是处在我执深度的状况里,都是恶的,那么这样叫“悔罪”,不是去支持,而是心里很后悔:“又是这么颠倒!”起这样的心,自己认识是罪,承认,而且追悔,这是第一个。
第二要呵责。感觉非常卑鄙,听闻了这么多的法还是这么邪恶,这么自我中心,这么愚痴刚强等等,那么这样子就感觉非常可耻。
然后要有一个志气:“这次虽然我跌倒了,但下一次我一定要努力,争取让心里不起这样的恶念!”比如,修行经过一周、一月等检查一下,我的心是否变得更贤善。
总之,要按照这样的观念来思惟。那么以心对治心,起这个作用,自然恶的放纵就不会发展。
公案
《杂宝藏经》里记载了一个“五里铜盆”的公案:
往昔有位恶生王,在园堂看见一只金色猫从东北角钻入西南角,就派人挖掘,结果挖到一个铜盆。铜盆的容量有三十斗,盆内盛满了金钱,再继续往深处挖时,又得到一个铜盆,这样次第挖得了三盆金钱。恶生王又叫人往旁边挖,结果连续五里路,每一步都挖到盛满金钱的铜盆。
恶生王虽然获得了很多金钱,但因惧怕而不敢使用,于是就去请问迦旃延尊者。尊者说:“这是你的宿业所感召的福报,你尽管用,没有妨碍。”恶生王就询问宿世因缘,尊者告诉他说:“过去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涅槃后,在佛的遗法中,有一位比丘在十字街头,将钵置于路边,教化人们说:‘谁能将财物投入这个坚牢藏中,一切国王、盗贼、水火都不能夺走。’当时,有一个穷人见到比丘教化,心生欢喜,就将卖柴所得三文钱放入钵中,发愿后离去。在回家的五里路上,他步步心生欢喜,临入家门时,他又遥向比丘至心顶礼,发愿后才入家门。当时的穷人就是大王你的前身。因为往昔你以三文钱欢喜供僧,所以生生世世身分尊贵,常常获得如是盛满金钱的三重铜盆。因五里之中步步欢喜,而感得五里金钱之报。”
这个公案很明显,当时这个穷人,他在五里路上步步随喜,也就是对于自身能做到这样一个纯净的善非常欢喜。这个五里路实际都是在滋长善根,从后头他所得的果报来看,出现了五里连绵不断的装满金钱铜盆的福报,可见因果不虚。我们在念念当中去对行善作欢喜,因果律给的奖赏就是增长善、增长果报,要对此确信。
(二)广说 分二:1.作善法时的取舍之道;2.造恶业时的取舍之道
1.作善法时的取舍之道 分二:(1)修行;(2)公案
(1)修行
每当作一个善法时,首先善自观察自己的等起,如果有善等起,就作这个善;如果等起上有竞争心、虚伪心、求名心等,则首先奋起大努力纠正等起,然后用菩提心摄持;如果无论如何都不容有改变等起,则放弃作此善根为好。
此处开示行善时等起有三种状况,对此要作三种处理。三种状况即:一、等起纯善;二、等起杂善或伪善;三、等起恶性难改。
一、等起纯善
在做检查时,发现这个起心是非常良善的,比如,专一利他、专一为佛法等等,那是非常纯的一个善心,这个需要作支持。因果上如果有非常大的理智,就知道这样子做肯定是好的,因此要让这个善好好地完成它。就好比我们看到地上有棵很好的苗子,就知道要好好护理,让它完成,最后会长成一个繁花硕果,样样都是好的。比如,我在做某种利人的善事时,心是纯善的,该怎么修行呢?就是要好好地去完成这个善事,使得它初善、中善、后善,或者具有三殊胜的内涵。
二、等起杂善或伪善
总的来说,含有不善的成分,或者有一些善,但是又杂夹一些恶,要么外头看起来是个善,里头是个恶,实际是一种伪君子的相。这里举了三大典型,以及“等”字含摄的其他情况。
三大典型:
第一、等起上有竞争心,也就是想跟人家比赛。比如,闻思修想超过别人,自己在佛教的比赛中得到第一。或者在作种种佛教功德的时候,也是在比赛,我作的功德、善事要高过他。比如,场面、声势、大众的评论等上面,是需要超出他的,他建一个很好的,我建一个比他还要大的,就像这样就是竞争心。
第二、含有虚伪心,也就是在人前、媒体前作假相。比如,表现得很有修行,非常慈悲,本来没有那样的善心,却现出那样的善相,这一类就是虚伪。
第三、有求名之心。这样行善以后,想博得别人的称赞,想美名流布非常广大的区域,想在媒体上出现很多的鲜花、掌声、公众评论等等,或者依此一下子冒出一个很大的名声,像这样就是求名之心。比如说,觉得作某一种佛教的事业等,这个上面会非常地光荣,非常有名誉,非常露脸,像这些就是求名之心。由于有各种的状况,他就感觉这上面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实现自我的,非常光彩的,非常有赚头的。诸如此类,就是一种变相的佛教的名利之心。
“等”字中还包括求利养、求恭敬、求地位等等。
在发现自身有杂善、伪善的情形的时候,当然自身由于有一个因果义理分明的心,有一个胜解,就知道外面再怎么表现,里头有这个恶,心恶就业恶,做得越多越坏。同时意识到,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等起就叫“一切起”,一旦它起来了,就像那个高速动车跑到另一条邪恶的轨道上去了,如果不扭转这种风驰电掣,整个地一路奔进的话,会发生非常大的过患。因此,发一个极大努力的心,要把动车头扭转过来,就像这样,就叫“奋起大努力纠正等起”。
同时,也意识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发大努力的话,很难纠正转过来的。就好像一个吸毒者要改变这种吸毒的等起,或者网络放逸者要纠正动机,恐怕有很大的难度,如同戒毒。累世当中某一些恶的习性发展得很浓厚的、势力很大的,往往一遇到就任运而起,这个时候不奋发努力,是难以纠正的。因此,这里有一种知难而进,不苟且、不姑息的这么一种状况。而且心上,他意识到一定要把这个火车头扭过来,否则就奔到险崖里去了。那么这样子是一个新的状态。
这样纠正好了以后,脱离了危险,然后,要让它进一个善的、最好的轨道,也就是很好地以菩提心作为等起,来摄持整个善行。这个菩提心有智和悲两分,智缘佛果,悲缘众生。就常规的途径说,“为利众生愿成佛,为成佛故行此善”。也就是不是出于私欲,而是为众生;不是求人天名利等的小果,而是要成佛;成佛就要以善为因,因此我来修这个善,好好地来做它,就是为了能成佛利益众生。那么这个等起就是正的、圆满的,这样子做就好了。
三、等起恶性难改
也就是,如果碰到很强的恶性的习性势力,怎么样也没办法纠正,那也有个坚决的态度,宁可不做也不邪恶,因此,这样断然地放下来。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分明的善恶观念,明知伪善就是恶,再做也是增长苦,这样非常断定地放下,不再做这个了。
(2)公案
据说,从前有许多施主来见格西奔公甲,那天上午,他在三宝所依前陈设供养等,做得非常好。他观察自己的等起,发现自己是在众施主前作形相法,使得等起不清净,因此,他在三宝所依前的诸多供品上撒了一把灰,说道:“比丘!住在真诚无伪中吧!”帕当巴得知此事后,说道:“藏地的供品中,奔公甲这把灰好。”
所谓无始习性如油入面,是非常地深刻的,自然格西奔公甲在显现上也难免。当时遇到很多的施主来见他,不自觉地他在佛堂三宝所依前,想把供品摆得非常庄严,环境非常干净,让人有个好印象。当然“等”字中,我们可以想象,比如说,他会有意识地要摆一些高档的,做得让他人赞叹等。但是,格西有一个因果正见,隐微中他发现,自己在作形相法。心里一起这个动作,实际是一个世俗心,已经落在不清净的求名或作假相的等起当中。他知道这样做是没有意思的,心已经是假了,就不会是真善,没有好结果的,伪善不是真善,因此他就想“干脆拉倒”,在供品上投了一把灰。而且,他知道修行最重要的是心,不是外相,使心返回到真诚、贤良当中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告诫自己说:“比丘!请住在真诚无伪中吧!”这样子使得伪君子的状况,返回到真诚的君子状况。帕当巴对于此事的评论是:藏人会日日作供养,在那一个个的供品当中,这把灰是好的。
那样精心做的美观的供物,在这个外相上投了一把灰,那就彻底完蛋了,什么体面、排场都没有了。那么按照俗人的心态,认为“这么脏的灰,真丢脸!现在施主来,搞得这么样子!”好像发生了天大的事。世人重形相,不重内心。实际上,一把灰就是对假相的否定,他想彻底不要那种似善非善的假东西。所谓“似善”,供品摆得非常地庄严;所谓“非善”,里头是一个求名的心。这把灰却是真诚的。到底哪个好呢?是那些摆得非常漂亮的供品的场面好呢?还是真诚无伪的心好呢?当然是后者好,因此,帕当巴的评论是“这是贤良的,它的确外似不善,内在是善”。
这里要看到,善恶的评判在心,不是说灰是好的。但是前头呢,那些供物那么好,可是心不好,因此就是不好;后面一把灰,但是心返回到了真诚,心是好,因此就是好。
思考题
1.此处讲了哪两大真理?由此我们应如何修行?思惟具体修行的方法和原因。
2.作善法时,等起有哪三种状况?分别应如何处理?
3.奔公甲格西撒一把灰的公案中,他在作善时是如何观察、如何处理的?圣者对此如何评价?我们应如何随学?
qianxingyindaowen185-yyg32
2.造恶业时的取舍之道 分二:(1)修行;(2)公案
(1)修行
如是,若一切时处之中,善自观察相续,若有造恶,当即认取,随后悔先断后等,由此来做到身心相续不与恶为伴。
造恶时如何取舍呢?这里要注意四个要点:一、绵密;二、内观;三、认识;四、不与恶为伴。
前两者绵密、内观,就是指一切时、一切情况当中不间断;而且不是往外看,而是往里看,看的是自身身口意在做什么,古人云:“静坐常观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接着就要以正知察觉。也就是如果心起恶念、口说恶语、身做恶事时,要及时觉察,当时就能认取它的面目,“噢,原来是这个恶的嘴脸,或者恶的想法”等等。如古人所说:“不怕念起,唯恐觉迟。”一旦觉迟,就随着它去了,那就会落在深的颠倒当中,造很重的罪业。
第四、不与恶为伴,当发现的时候立即处理。“悔先断后”,是举出其中代表,“等”字包括其他。截断的关键,就在于对于已作者作追悔,如同服了毒一样,认识到这是很愚痴的,对此有一种想要吐出来的心;第二“断后”,就是指断相续心,以发誓等管治自心,以后断除相续。“等”字包括修种种忏悔法,作种种对治等。以这个方式做到让恶在相续中不存留。“不为伴”,就是不让它久住于心。
(2)公案 分三:1)第一则公案;2)第二则公案;3)第三则公案
1)第一则公案:断恶
于此凡夫地上,相续中不起恶分别的心思与行为,决无此事。
“凡夫地”,是相对圣者地而言,即我执一分未断的地位。“相续中”,指在尚未登上圣者地之前的时间流中。“恶分别的心思与行为”,根源即不善分别,以此发生各种内在心思、谋虑等等,以及所发生的身语意三门的行为。“决无此事”,指由于有我执习气、烦恼种子,当遇缘之时,不可避免地就会起或粗或细的恶分别,以此发生种种心理状况和行为状况。
在凡夫地,没有得到圣者见道、修道的成就,因此根本就没有断除烦恼种子,以这个缘故,恶分别的心念和行为总是频频而来。就好比种子假使没有坏掉的话,一遇水、土、阳光,它就会发生果,同样,心中的烦恼种子没有断根的缘故,一旦遇缘就会现行。这也随着各人宿世哪方面的习性熟,哪方面就现行得厉害。就连阿罗汉,假使前世做过妓女,这一生虽然证了圣果,还是一见镜子就喜欢照,这就是习气。其他像杀、盗、淫、妄,各方面都有这个情况。比如一说话就是妄语,这个就是过去说妄语的习气特重;或者,见到小虫子就想杀;见到异性就起贪欲之心等等。这样就知道,多生习气如油入面,非常地深,一遇到缘就会出来。这要知道凡夫的通常状况,我们应当有自知之明。因此,这样一个克服恶性、改恶从善的修行,是一直要贯彻下去的。
据说从前,格西奔公甲住在一位施主家中,那时施主们出外了,他想:“我没茶,该窃取到山中时煮的一份茶。”起此分别,手随即伸进茶袋。马上正念摄持,命自己呼叫众施主说:“我在干此事,截断这只手吧!”
奔公甲格西在家时做过强盗,他做贼的习气非常熟。这次住在施主家,见到没人,面前有这么好的茶,他瞬间就起了偷的心。这个就是任运地,一下子就落入到了偷的意乐和加行当中。心里起那样的分别:“这个茶很好,偷一点以后住山时用”,这个就是很熟的心,一遇到就会起。然后,不自觉地手就已经伸到茶袋里了,非常快,这个就是偷的加行。
他能改变的根本之处,在于他学佛法以后出现了智慧,而且形成了正念,这个正念是在这个时候的一个判断者、掌握者。以这个根本,可以看到他的修行是可以的:第一、觉察得快;第二、转变得快;第三、不作姑息。
觉察得快,就是正知的力量强,时时都看到了心,就像保安时时能够看到坏人的现相。
接着他转变得快,就是念力强。这个“念力”是由佛法的智慧而来的,也就是他对义理分明,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念力强,就在这时马上提起了正念,心里能记得“这是个偷”,非常快的。这样有了这个正念,心里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非常快地出现了这个心念和行为的时候,他非常地果断,管住了自身,不往邪的方面做。
第三是不作姑息,他以理折情,下手是狠的,没有一点缠缠绵绵、软软弱弱的。这也基于,他本来就是一个豪侠的习性,他竟然与自己逆着干,有意驱使自己去呼叫施主,说“我在做这事,砍掉这只手吧!”这样子就是一个不与罪业同住的表示,想彻底地断掉这样的恶。那么这样子就转变得快,而且从一个俗人变成道人,以这种心就变得唯法是从,心念念与道相应。“命令”是不姑息,对此要认识他以理折情。情就是爱面子,心是不愿意的,它爱自己太熟了,它愿意的就是掩饰与粉饰,保护自己。现在完全反过来了,有意暴露,而且去叫施主来抓贼,贼就是自己,然后说“砍掉他的手!”那么当然,他能这样跟自己逆,就转得非常快,这个决定了修道的速度,当然也注定他修道有成。
以理折情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大师,每天都要礼佛之后才吃饭。一天,有客人来访,大师很欢喜。因为陪客人说话,到了吃饭时就忘记了礼佛,吃了几口饭,才记起还没有礼佛,当即把碗放下来,很严肃地对知事僧说:“今天有犯戒的人,我让你痛责他三十棒,如果责打轻微,就须加倍。”知事僧听后大惊,不知是谁犯了戒,使和尚发怒。正在怀疑时,就见大师将木杖交给他,自己匍伏在佛像前,受了三十棒,大腿被打成了黑色,打得皮破血流。大师说:“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如油入面,牢不可破,若折情不痛,就不易调伏!”这就看到大师严以律己,认为一念忘失念恩礼拜,就是犯戒,所以严厉责罚自己,毫不顾惜,以对治习气。
2)第二则公案:持戒精严
如是阿底峡尊者亲言:“自我入别解脱门后,连微细过失也未曾染著;菩萨学处中,出现一两个过失;自入密乘后,出现许许多多的过失,然而不曾有与罪堕同住过一夜的。”尊者行路之时,仅仅起一个恶分别,就立即取出木制曼荼罗作悔断二事。
尊者传记记载:自从入别解脱门,受圆满比丘戒后,如牦牛爱尾那样子,哪怕只是一缕尾毛挂到树上,即使猎人要杀它的命,也宁可舍命,护住尾毛不断。是以这样的一种珍爱净戒、殷重护持之心,做到了就连一个轻微学处,也都舍命防护而不坏,由此在持别解脱戒上,连微细的罪过也未染著。
其次,自受菩萨律仪后,如传记所说,心发起了爱他胜自的菩提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然后,次第地学一切学处,以行为贤妙的缘故,能够不违越菩萨律仪所有的制限。这样就知道,进入更加深广的菩萨的戒学中,也只是出现一两个过失。
修学密乘之后,出的过失很多,但是,他的念与正知的力量强,随时随处观察自心,凡是出现恶分别时就立即忏悔还净,从来没有和罪堕同过一夜的。
这里的修心之道,贯彻于三种持戒当中,三种戒由外而内而密是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难持。而如何做到守持净戒呢?这个上面的素质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先要在因果上得到很深的胜解,由此会发生持戒的非常大的欲乐。有了这样一个道心以后,关键是随时随处用念和正知把握自身,随时检查自己,如果有与戒相违之处,要立即作取舍,一直都是以这样的道来逐渐地深入,逐渐地转换,使得自身成就戒学。
对尊者的赞颂文中这样说道:“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尊者是真正地实践了这一段的修心,因此,他对于三乘的律仪,都是随着自己所受,随时作防护,不违越制限,稍微有少许的违犯,就以各乘还出的仪轨快速地还净。就像这样,成就了圆满的戒德。
3)第三则公案:此心是罪犯
如是在攀耶嘉,那时许多格西聚会排成行列,要给格西们宴请酸奶,奔公甲格西约坐在行列中间。只见给行列前面的众人已倒出许多酸奶,为此他发生这样的想法:“有个好的酸奶,然后像是到我这里就没份了。”当即他以正念摄持自身,心想:“你对喝酸奶这么有信心!”随后将碗倒扣。行堂者来后请用酸奶,为此他说道:“罪恶的心,已喝完了。”说后就不愿意受用。他只是想得到清净比丘平等应得的一份,不善的方面什么也没有,但是,他心里想到,是有一个“想得到好酸奶”的私欲,仅此一点,他就不想受用了。
这里奔公甲格西示现修心的做法:
首先,看心绵密。他是一个真正的行者,随时随处都在修行。现在到了一个对于众多格西摆酸奶宴的时候,这是生活中的一个遭遇,此时他不忘失修心。单就显现上来说,由于多生的习气,凡夫心很快就会冒出来。当时,比如一排格西坐成一个整齐的行列,施主也是想供养这些具德的大学者,酸奶应当是很好的。他在这个中间,看到了供养酸奶的情况,前面都倒了很多了,他任运就起了这个想法:“到我这儿恐怕没份了。”这就是一个为自己的心。
他的念和正知很强,很快就觉察过来,立即提起正念摄住自己。这里的“正念”,就是能够非常分明地见到是非对错,这里指善恶。修行深入的层面而言,凡是有私欲就是恶,无私欲就是善,他的念很好,能记得这一点。
再看到他很严格,对自己作了呵责,也就是对这种心行做出否定。呵责就是:你对酸奶这么有信心,无始以来就是喜欢享受,唯一相信这样对身体有利,没得到就是不利,这个信心根深蒂固,他的呵责就是:“你的邪心太重!”他的否定自我是坚决的,这在于义理分明。对于这样的邪心不能放纵,一旦放纵,马上就由这种信心起私欲,然后发生一个供养自我的行为。他见到在缘起上非常不好,而且,从小处如果不能抓紧的话,以后会发展得越来越大。
接着他还要粉碎自我,所以他把碗倒扣着,就是彻底地否定,就是不跟着这样的邪心走,这样叫做“舍”。
行堂的人来了,供养境都是尊贵的格西,那人当然很恭敬地请格西享用酸奶。一般这时情面过不去,但他还是以理折情,直接说道:“罪恶的心,已经喝完了。”说后他就不愿意享用。意思是这个心有罪,别再给它喝了,它没资格享用酸奶。
那么,这要看到一般标准和高标准。真正想修道解决生死的话,对自身应当有高的要求,他当然要求没有私欲的清净之心,才可以享用信施。就一般的标准来判定,他不过想得到清净比丘平等应得的一份。因为施主是摆酸奶宴,宴请众多格西,这个宴请,规矩也是每个人都得平等的一份。在一般想法当中,“到这儿恐怕没了”,心里就怕得不到。那么这样的话,按一般标准来看,也没什么非分之想或者不善的心。但是他是个行者,他的智慧的抉择非常断定,念也很强。他就见到,这分明是一个想得到好酸奶的私欲,就是为自己。这就是不好的,因为造轮回业的动力就是私欲,而且从一点可以发展成极大,就像江河的源头只是一点点水,但是后面发展成大浪滔天。他就立即下手否决了自己,而且判断这个就是个恶,因此说:“这个罪恶之心,凭什么来享用供养。”是这样子来舍掉不好的一套。
(三)效果 分三:1.修行与效果;2.公案;3.教诫
1.修行与效果
如是,若一切时处善观自相续后,作取舍善罪,当心得堪能后,会令相续变成纯善的状况。
此处说到修心的要求以及得到的结果。
这里的要求是高的,在心上作取舍善罪的实修要达到绵密,也就是贯彻于一切时处。从早到晚,就是“一切时”;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待人接物等,就是“一切处”或者“一切情况下”。所作的修行,就是要一直看心,一直都看自己,那么这个“看心”,就是时时看我的身口意在干什么。而且需要作取舍善罪,也就是在看的时候,见到是善,采取取的方式,励力地将它做好,发展得越来越圆满;如果是恶,就要作舍,也就是运用忏悔、呵责、发誓,不是随意放过。这个上面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调治,不能放任、姑息、苟且,那样就随波逐流,这个习气之流是难以反过来的。
这是一个与自己逆、与自己革命的过程。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艰巨的与恶习作斗争的过程中,时时要看着,把正面的善发展出来,把反面的恶削减下去,这样作就跟过去不修行是两种状况。世俗人是完全对善罪不作取舍的,这样就使得善越来越埋没,罪越来越深重。修行人就从这个取舍善罪作为一个开端,然后去修自己的身口意。
效果分两个部分说。由这样久久地修心作取舍,逐渐逐渐心就堪能了;从此以后,就变成了一个相续纯善的状况。
“心识堪能”,以对比来显示。最初修的时候是困难的,要与自己的习气逆或者反过来做的。那无始的恶习很重,要修善怎么也提不起来,要断恶就发现总是沉沦,总是随着恶习转。但是,由于在这个时候不放舍,努力地在一切时处来取善舍罪,善起不来,还是想方设法使得它起来,它弱,还是要加强它;恶难以消除,那就励力地克服、纠正,长期这样子跟习气作斗争,久而久之心识就堪能了。
此堪能状况,如俞净意公非常认真地改过,做这个修行以后,他达到了“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的地步,这跟一开始完全不同。一开始上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虽然想改一点点,很快又变成老样子,但是他没有放舍,过了开始的艰难以后,逐渐逐渐心堪能了。也就是,这个心识在修的时候,它不断地起善的方面的力量,削减恶的方面的力量,在念、正知、精进、惭愧、信心、欲乐等等的这些善心所上,调发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这个就跟学体操一样的,一开始这些高难度的动作是非常难的,要吃很多苦,但是等他堪能的时候,无论做什么动作,他都能随心如欲而转,这样子叫做“堪能”。
好比一块金子,一开始它有很多杂质,不能随欲而转的,如果硬去打,也是打不成或者会打碎;但是经过不断地水洗、火烧之后,它就变得堪能了,这个时候,金匠就能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欲地打造成想要的金器。同样,修心的苦练也是如此,一开始由于恶的势力非常强,善的势力很弱,这样子心没法随欲而转的,想修善起不来,想断恶克服不了。但是经过久久地,如同“水洗”般的忏悔、惭愧、呵责等,又有发生信心、欲乐、精进力等的“火烧”,不断地这样进行下去以后,会感觉心越来越能转动了,能往善的方面走了。当它已经达到了堪能的这样一个状况以后,那就转变成了一个纯善的相续,这个时候就是有力量的,自己的心能够随欲地发生善的动作。也就是,想什么的时候就起善的想法,说什么的时候就起善的语言,做什么的时候都成了善的进行。就像这样,“相续”就是身心的状况,说“二”就是身心,说“三”就是身口意,重点说一个就是心,总而言之,这样子它就成了纯善了。
2.公案:反黑为白
从前,扎堪婆罗门常观己心,若见起一不善分别,便置一粒黑豆,若生一个善分别,便放一粒白豆。起初仅仅出现黑豆,他奋勉提起对治而修取舍,以此中间出现黑白参半的状况,最终出现纯属白豆。
扎堪婆罗门是此段修行成功的典型,他用“黑白豆统计法”来记录心的善恶,此法保证了绵密。也就是,如果不用黑白豆,就不会这样子一个不放过地来看心,来统计善恶。当有了这样一个黑白豆的工具,以及以豆记善恶的方法以后,就按照这个去做,已经保证了绵密。总而言之,无论在何处,都是黑白豆随身,如同下围棋的人,两盒黑白棋子随身一样。那么这样的话,在什么时候都是要计算的。当他出了善心的时候,就放一个白豆,出了恶念的时候,就要放一个黑豆。那么这样子的话,就完全管死了,实际上就跟监视器一样,时时都在监视。
此法的妙处就是密不透风地,常常都保证了念和正知。时时有这个法管住的话,正知心所常常都在,要看着心到底是在干什么。就像一般的人,对于街上走路的人,没有什么要提正知心所的,但是警察是时时要提的,所以他正知的力就比一般人强。再者,在这个时候判断者是念,也会常常地要起念的,“这个是对的,这个是不对的”,由于这个念,然后手去放黑白二豆。那么,这个方法极好,保证了常常都有念和正知,加强了它的力量,由此进入到绵密修心的轨道里了。
他的修心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初期只是黑豆。可见人在修心之前,此起彼伏的净是一些恶性分别。比如,常常都是起贪心、嗔心、慢心、嫉妒心等等;对于世界、他人的观感,总是觉得这儿不好、那儿不对;或者对于事情的做法上,总是一种贪便宜,推卸责任,不尽义务,净是这样一些自私的状况,躲懒偷安等等。或者有名利的时候,只是一个竞争的心,那么以此驱使,就希望自身独占鳌头、出尽风头、显示自我,战胜他人、贬低别人等等。又如,做什么都是一个“名”字居首要,一个“利”字首要。比如起早贪黑,就是一心怀着要求这个名、求这个利,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当有名可得的时候,就很欢喜地去做;如果失去了名,就陷在很低落的状况。就像这样,一开始全都是这种黑豆。
初期的阶段较难过,扎堪婆罗门是怎么过去的呢?他就是不放松,对于一个一个的恶心不是姑息不管,而是总是奋勉地提起对治。那么,当时的一种状态就是逆水行舟,勉励而为,非常地努力,非常地精勤。所谓“奋勉提起对治”,每当出现一种恶心,譬如贪心、嗔心、邪见等等的时候,不是放置不管,而是一定要发生一个制服它、转化它的修行。好比治病者为药,治嗔者修忍,对这些是真正奋发地去调治、修治,那么这样就是中间的过程。可以想见,那个是由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非常认真地在改过、在修心,尽一切的力量使自己的心往好的地方去转变。
经过这段艰苦后,出现了希望,进入了中间状态。也就是,发现在日常统计的时候出现了黑白掺半的状况,这已经改善了很多,也就是说什么、想什么的时候,有一半是善。实际这离心识堪能已经很近了,发现修心的力量出现了。比如在很多的情形下,就能够提得起善心,保持得住,或者在待人接物做事的时候,约一半的状况可以往善的方面来进行。
再继续下去,不断地增加善的力量,消退恶的力量,又经过一个过程,终于生处转熟,此时的状况发现几乎全是善的,可以看到,所投的豆子都是纯粹的白色。
总之,一开始在善的方面非常陌生,也就是修三个好——出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上面非常生疏。经过这样恒时不放过,非常认真地来取善舍恶,这就是所谓的“改过自新”,百千次地对治、调练下去就变得纯熟了,任运地起什么样的心全是善的。譬如,利他心、慈悲心、信心、精进心,待人接物的时候为他人着想,凡事尽义务、尽责任,总是扩大善心,随喜善,沉浸在善当中,这个善越滋润越浓厚,越修习越纯熟、越任运。总而言之,心当中有很多善的方面,真诚、恭敬、奉献、无私、悲愍、殷重、持重、精进、安忍等等,无数的这些善的方面都逐渐地得到加强,当然善逐渐地处在统治地位了;那么口一说出来,都是实语、柔软语、和合语、具义语;身体无论做什么都是善,这样就发展到纯善的状况了。
3.教诫
如是一切时处,当由念与正知把持自身,生起善的对治,而令罪业下至微细也不染著,要做到这样。
此教诫有三:一、取舍善罪应贯彻一切时处;二、应当严格地把握自身;三、力求身心清净无染。
“把持”即好好把握,用什么来把握呢?用念与正知。“念”,即于曾习境不忘失,就是不散失的意思。曾经学习或修习过的地方,临事不忘记,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正知”,就是对自身的行为状态,能当下无错误地明知。二者中以念为主,正知为次,因此以先念后正知排次第。如同司机行车时,要以不忘交通规则的念,和知道目前驾车状况的正知来把握自身,而不作违规等事。那么这里很明显,念是主要的,他心里必须记得各种行车规则、交通规则,而且要知道目前自己是怎样的驾驶状况。念是一个如同头脑一样的分辨者、掌握者,正知是如同监视员一样的监督者,有了这两个就能把握好自己。假使心神涣散,跑到别的地方,不知道当下的状况,就容易出事;或者虽然知道当下的状况,不记得此时应如何处理,或者是对是错等,那都要发生问题。
念是与智慧紧密相连的,也是通过曾经学习,发生对于事理的认识,这样子在当时的时候,就能够头脑清楚,心里记得,这就叫做“念”。那么,这个念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平时很多的听闻、思惟、修习,然后发展出了智慧,最后,以念住在智慧所决定的法义上面,这样就是所谓的“念”。那么,平时已经发展好了念,在临事的时候就要以念来作掌控,以正知来作监察,那么这两个合在一块,就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了,就像司机常常有正念和正知来把持的话,不会撞车、翻车等等。
第三、力求身心清净无染。自己知道,既然是个凡夫,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恶心和恶行,这是正常的。这时关键就是,有了前面的念与正知的把握,会随时发现,有调整之机,在这个时候要对自己有一个高的要求。也就是每当出现状况的时候,就要励力地提起善的对治,这样来做到下至不被很细的罪业染污。
以上是基于业果正见上基础的修心之道。
思考题
1.造恶之时的取舍须把握哪四个要点?
2.公案:
(1)奔公甲格西断恶的公案中,他最初的意乐、加行如何?后来是如何对治的?
(2)阿底峡尊者持戒精严的情形如何?
(3)“此心是罪犯”公案中,格西最初的想法如何?之后是如何发生转变的?为什么最初的想法是罪?
3.效果:
(1)此处修心的要求是什么?这么修会得到哪两种结果?
(2)扎堪婆罗门修心的方法是什么?这么修有什么妙处?他修心初中后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3)解释此处三个教诫的涵义。
qianxingyindaowen186-yyg33
三、始终要道 分二:(一)由发生大定解,而入常行之道;(二)由纠正偏差,而入真实之道
所谓“始终要道”,就是贯穿于世间界一切时空的普遍要道,也即是行者自从一念无明落入生死,直至全数脱离虚妄分别之间,长久中的常行之道。“始”,指一念妄动入了虚幻世间生灭性的范畴,从此受因果律支配,“终”,指最后际彻底脱出有为法的范畴,在此期间,处处都有取舍上的利害关系,因此是重要的、紧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此称为“要道”。
此处修法,从三世因果的普遍法则上发生大的定解,自身意识到恒时作取舍非常紧要;这样纠正认识的偏差,入到真实的见行互不脱离的妙道,而且在当下切实地作善恶的取舍。
在上一科当中说到了取舍的修法,这一段要拓展到这是常行之道,要贯彻在极其绵长的时空领域,在一切事上、一切的起心动念上、一切的动作行为上,都要精严地取舍。
(一)由发生大定解,而入常行之道 分二:1.真理;2.修行
1.真理 分二:(1)现在苦乐二果,皆从宿业所感;(2)现在善恶二业,必结来世之果
此处要打开广大的三世因果的定解,途径又是从破除妄见而发生真智。
“妄见”,即是心中会认为,三世因果律不是完全决定的,也就是看到恶人反而享福,善人反而受苦,因此这不是彻底地决定。那么,这一点就是在怀疑因果定律,因为因果定律说到,所有世间界的一切时空点上的现相,都唯一受着因果律的支配,下至一丝一毫的紊乱、失误都没有的。所有的乐由善生,所有的苦由恶感,而且,别别的善因、恶因,感得相应的别别的乐报、苦报,无有丝毫的失误。
这个途径叫做“破妄显真”。一旦破除了疑惑,就能发生因果全程式的认识,而不局限在此生狭小的片段上。犹如一个影片不能只看暂时性的片段,怎么这个好人关押入狱呢?而是追究到他有前科,也就是在一个影片的初步的阶段里,已经造了罪了。或者又看到,怎么这个罪人还在享乐呢?那要看到影片的前面,由于他当时立了功,而享有这种福禄。
(1)现在苦乐二果,皆从宿业所感 分二:1)别说;2)总说
1)别说 分二:①苦为罪业之报;②乐为善业之报
①苦为罪业之报
我们内心会发生怀疑:不是说善有善报丝毫不爽吗?为什么这个善人做这么多的善事,还这样受苦呢?
以下由正理和圣教做出答复:
此生之中虽然未积罪业,然而自轮回无始以来所积的业不见边际,如此将受的业也有不可思量那么多,由此缘故,现在唯一修善,及修习空性的诸人身上,本来来生当生恶趣等处的业习,以发生现行对治力故,也有在此生成熟而苦恼的。《金刚经》云:“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众,受诸损恼、极受损恼,此为来生受苦之业,此生即先成熟。”
这里先要明确,识田中所蓄藏的业习,远远不只限于今生。也就是,自从一念落入轮回以后,生死的时期太漫长了,一生一生这样相续过来,每一生都在造业,积集起来,假使业有形相的话,排布出来见不到边际,如同经中所说,整个虚空界都容纳不下。在这个当中,有许许多多的业还没有感果,而且成了将来一定要受报的业,这种定受报业也有超出思量范畴那么多的数量。
按照这种情况来观察,虽然这个善人一生当中没有造什么罪业,唯一是兢兢业业地行善和致力于修空性,这个修善所起的作用,是使他识田中本来会在来生感受堕入三恶趣等极大痛苦的业习,以生起对治力的缘故,转成了在今生成熟一个很轻的果报。
因此,此生行善受苦,并非由行善而来,仍是由宿世造罪,在今生此段时期现前果报,而且,由于行善的力量,致使后报先受、重报轻受。那么像这样看起来,因果律丝毫不爽,并无错乱和失效的地方。反而,见到行一分善就有一分作用,纯粹行善、修空性有很大的力量,将那些后面的重业的种子提前翻出来消掉,在消的状况里,出现了一点重报轻受的苦。
如果今生行善就只成熟今生的果,那反而是天律非常地狭窄,而且,也不是所谓的丝毫不爽的空性缘起的体现。因为它太狭窄了,既没有前生,又没有来世,也没有前世造的诸多业在今生陆续成熟,或者又没有今生由于行善的力量加上去,而发生转换等等,那样就太狭窄、太僵化、太机械了。
圣教,就是引《金刚经》所说:修般若菩萨,在此生会感受各种的损恼,乃至极度受到损恼。在姚秦译本中说:这样修般若者,此生若为人轻贱,是前世罪业本当堕恶趣,以今世受人轻贱故,罪业便得消除。
②乐为善业之报
我们心中又不免疑惑:这样的十恶俱全的人,怎么还这么享乐?这怎么叫恶有恶报呢?难道老天爷没长眼睛吗?
如是虽是纯粹造作罪业,然而也有由相续中有的微细将受的善业忽然性成熟的现相。如往昔涅哦国界中起初连降七天珍宝雨,之后依次降临衣服雨、谷物雨,最后降下土雨,所有的人都压在地下,悲惨死去,转生地狱。
此处教导我们要放大眼光,看到整个三世因果广大流程错综复杂的情形。与上面相反,尽管一个恶人纯粹是在造恶业,譬如,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身口意都是在造恶,但是,由于他无始以来所造的业非常之多,而且,也有许许多多是在将来会感生乐报的善业,那么,就在这样一个纯粹造恶的人身上,由于也有微少感生乐报的业忽然性成熟,而显现为他处在现前福乐当中。但要知道,福尽祸来,很快深重的罪业一经成熟,就要感现恶趣果报。
公案即往昔涅哦国土中,全体国民由共业所感,出现奇异的现相。在头七天当中,虚空里连绵降下珍宝之雨,然后降下衣服与谷物雨,这都是福报的呈现,但是好景不长,这一段忽然性的乐景过后,就降下了土雨,全数淹埋在地,而且都堕入地狱。
可以想见,这片国土中的人普遍造恶,而且造得很凶。造化的安排却像演戏剧一样,就像连续几天晴天后,阴雨连绵降临,或者夏天的繁荣过后,将出现一个较长期的冬天。那么这些人也是先忽然性地成熟福乐,但是祸福之机隐密难见,他是完全受着因果律的安排,这一场戏演完了,下一场到底该演些什么呢?短识的人们是不知见的,其实,当这三场忽然性的短喜剧演完之后,下一幕就是要放悲剧大长篇了。前奏是降下土雨,全数压死,后面大的上演就是落入地狱绵绵无尽的大苦。
2)总说
以此缘故,善人受苦、罪人享乐,都是宿业成熟的现相。
到此就破除疑惑,因果律没有不成立,今生善人受苦,仍是由宿业成熟感得;今生恶人享乐,也是由前生善业所感,没有丝毫错误。因此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2)现在善恶二业,必结来世之果
再者,现在随造何种善业、恶业,都将成在以后或更以后等中成熟。
这一生中,无论我们造哪种善业、恶业,一定会在以后或者更以后,一经成熟就必然感生果报的。
所谓“以后或更以后”,其实就是说,或者在不久的将来,或者在较远的将来,或者在极远的将来,只要有种子为因,又有各种的滋润的缘,那是决定要出现果报的。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决定受报。”
“以后或更以后”有三种情况:一、现法受:即在今生的后期阶段将感果,譬如大善大恶之人,常有在下半生就现前果报的;二、顺生受:指在第二世感受果报;三、顺后受:指在第三世以后感受果报,这里包括十生、百生、千生,乃至不可计数生,譬如八万劫后感现果报。
2.修行
由此真理,常时之中,于此因果之处发生定解而作取舍,万分紧要。
“由此真理”,指因果律贯穿在一切世间界中,作全面地支配的法则。那么对此需要一切时处当中,发生一个无法动摇的认识,而作精细地取舍。“万分紧要”,就是指每一处都有切身利害,每一处都存在到底吃药还是吃毒的问题。吃毒就有毒性发作的大苦;吃药就能恢复健康,获得活力,得到安乐。这不可能没有选择的,也不可能不起作用的,所以,在每时每处都要作舍毒取药,这是十分紧要的。
以上一经发生定解,就会进入因果取舍的常行之道。所谓“常行”,只要没有脱开世间因果律的天罗地网之前,一直要这样行。就像只要是处在道路当中,司机就一直有所谓的取舍,到底走哪条路?到底怎么走?这是贯穿在一切的行持当中的。
思考题
1.有人怀疑:有的人唯一修善,一生却受了很多苦;有的人唯做恶事,偏偏十分享乐,是否善恶因果不决定呢?
对这类现相以正理作分析,并引圣教和公案为证。
2.现在作的善业、恶业,在成熟果报的时间上有哪几种情况?
3.“由发生大定解,而入常行之道”一科中讲了怎样的真理,由此应如何修行?
qianxingyindaowen187-yyg34
(二)由纠正偏差,而入真实之道 分二:1.别说;2.总说
1.别说 分二:(1)应遮;(2)应行
(1)应遮
此处指出应当防止的偏差:由见解上高高的那些法语,便藐视因果,或者将因果看得很轻、很次要,或者不大要紧。
此偏差非常普遍。譬如,很多学习宁玛派教法的人,常常发生这种问题。其实这不是莲师的主张,与此看法恰恰相反,次要的其实是主要,不紧要的实际是十分紧要,藐视的实际要万分重视。
因此,切勿以见高高法语便蔑视因果。如邬金莲师云:“大王!我此密咒之道见为主要,须做到行不失于见方,若成误失,则善空恶空,恶法无边,魔见中行;又须做到见不失于行方,若成迷失,则相缚事缚,终无解脱之时。
此处要把握两点:一、理路连接;二、莲师法语。
一、理路连接
“因此”,就是由普遍的三世因果律,即从始至终的行为法则。意思就是,乃至还有分别之时,自己全身都在因果律的支配当中,下至一个心念、一个言语、一个行为,都受因果律的掌控。整个的生命的流程,刹那刹那都是由因果律支配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命运的一切内容并非随各人意愿,而是全由天理安排。此“天理”,即是贯穿一切世间、时空领域的因果定律。
这样,切莫以学了一点见解上“无善无恶、无因无果”的法语,就小看因果、蔑视因果等等,这是万分幼稚的,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二、莲师法语
密宗是决定见宗,一切道以智慧为主要,所有的修、行、果都是由见来支配的,因此见是主要,但是,见与行不能混成一气。此处莲师的教诫从两方面来说:第一、要禁止行失于见方;第二、要禁止见失于行方。而且说到,如果迷失,会发生两种大的弊端。
“方”即是方面或范畴,“失”即是迷失。所谓“迷失”,就是把行当成见的方面,由此失掉了行的操持;或者把见当成行的方面,从而失掉了见的禀持。
一、行莫失于见方
学者在抉择见时,当然依照实相如何,佛实证如何,这样来抉择,尤其密宗的见是非常彻底的;那么在这个当中,有违因果的这些事情,丝毫许也没有的。
好比做了无数劫的迷梦,虽然在梦中幻因幻果相续不断,有这些幻梦中的认为,其实,连一刹那、一个点的事也没有的。以此原因,在抉择究竟实相或说到实际时,当然就说“无因无果”“无善无恶”“无众生无佛”等等。然而,所谓的“行”,切实到当前该怎么走,这上面只要还没出梦,梦中一切明明是有,明明是有作用,一念一行都有切身利害的。在这里处处都面临走正路还是走邪路,每时每处都有两种路,看你怎么走,因此,每时每处都面临着取舍。
所谓“行失于见方”,就是见与行混为一谈。“见方”就是见的范畴,在这个当中就说到了“无善无恶、无因无果”等。那么,以行失于见方,就是智慧力不够,认为见这么说,我的行就该去拨弃善恶取舍。这个大的迷失,将造成下面的结果,就是所谓“善空恶空,恶法无边,魔见中行”。一旦出现了这种的迷失,行就丧失掉了,他就认为“这个是没有什么要作取舍的,善也空恶也空,什么都可以”,那么这样子就变得恶法无边了。也就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恶作,各种各样的狂妄,什么样都做得出来了。
最大的魔见就是拨无因果见,如顺世派的主张,既无前生也无后世,没有什么善恶因果,因此可以随便淫、随便喝、随便吃、随便玩、随便偷、随便杀,变成了完全放任众恶了,那么这种叫做“在魔见当中行”。它造成的结果就是,身口意完全放纵,无恶不造。由于没有畏惧天理、畏惧因果的心,发生了大狂妄,这样子以这个魔见的支配,将源源不断地出现恶法,当然就变得没有边际了。
二、见莫失于行方
行,当然每时每处都要有一个处理,有一个怎么走的问题;而学者不善巧,认为既然行善,样样都是要注意、要取舍,那见上就是这些都是真实有的,所见所闻全是真实的,这是另一个大的偏差。
好比在长久的梦境当中,既然没有出梦,每时每刻该怎么走呢?关系到切身的利害;但是,虽然这样子都是有行上的取舍,并不表明这些事情是真的。也就是并非如显现般,有人就真有人,有事就真有事,有蕴界处就真有蕴界处等等。假使见迷失在行的方面,也就是行上样样有,混成了见上也样样有,行上有取舍,混成了见上有取舍的话,他的结果就是“相缚事缚,终无解脱之时”。
这意思就是,假使你见上抉择是有这些事、有这些相的话,那也完了,所谓由戏论就起分别,由分别就起执著,由执著就起惑造业,由造业就感果。既然认为这些相、这些事是真实的,那当然一直就在这上面注意,在这上分别执著,那终究永无解脱之日。按照这样的路子,一直在这个戏论网的粗细不断的缠绵当中,终究也没有解脱之时。
(2)应行
又如云:“是故见比虚空高,业因果比面粉细。”需要按照见了达何许实相之义,便按那样于因果上细致而行。
“见比虚空高”,虚空虽然没有色相,但还有一个意所缘之相,见的抉择上连虚空这个细的相也是不可得的,彻底地空尽,这样子当然比虚空还高。但是,只要还落在生灭心的范畴当中,只要还有分别,那就是有业因果的,所谓“一点一滴皆是因果”,因此比面粉还细。
“需要”,就是由反面的偏差认识了以后,就开始很明确见与行不能有迷失,而应当有一种和谐的统一。也就是按照“见高行细”的原则,必须要按你的见上了达了多少实相的义理,就相适应地,在因果上面细细致致地来行。
比如,见上还没有实证到很高,只是了达了人无我,那么就在一切的时处都有牵涉到细分的因果取舍问题。也就是有两种路:我这样子做是执著我来做,还是放下我来做?这就有取舍了,这个取舍比世间善道更细。如果是执著我来做,那就完全落入到杂染的缘起链中;如果放下我做,那就入了还灭的缘起链了。那么这样以人无我见摄持,所谓的“细致”,就是贯彻在一切时处,到底是往执我上走,还是往无我上走?这些都是有因果上的行持。
或者抉择苦谛,知道了有漏皆苦后,就要落在这个见上来做细致的行持了。在任何时处的事情上面,是什么等起?该怎么发心?是说我发生一个对于世间法的欲求来行此事呢?还是放下这个欲求,对于出世的解脱发生欲乐来行持呢?这都是在这个见上面临作取舍了。那么,都有一个贯穿一切时处的欲乐上的取舍。
这样的话,见上要看实证到了哪一步。当然最初学习教典,一开始听到这些话,不代表你有这见,再说,闻思发生的慧不代表实修发生的慧,各个方面都不是混为一谈的。幼稚之人听了两句,就马上以为自己已经到了这个层面,这样子就是倒果为因,胡乱行道。
总而言之,见是比虚空还高,见的实证上,一层一层都是有量、有标准的。然后,就看你的见地在什么层面上,相适应地,行贯穿在一切时处来作实践也有一个取舍——舍下取上、舍浅取深,而取舍到极处,当然就没有了取舍,也就跟实相吻合到了。
有人请问当巴仁波切:“若证空性,造罪有无妨害?”回答:“若证空性,再无造罪之事,证空与生悲同时。”
假使真正实证了空性,那就不会再造罪了。这个原因由法尔的道理决定:一旦证了空性的时候,同时就生起悲心,证空的量和悲心的量两个是一致的。
实证了空性,见到本来无人无法,众生都是由虚妄的分别执著,而陷在迷梦、狂乱般的苦流当中,当然心生不忍,有一个非常大的悲心,一心想拔济众生,这样子就不会随意放肆造恶。因此,口头的空性的话,不要和实证空性混为一谈。
2.总说
因此,若欲修一真实之法,则当以因果取舍为主脑,且需见行不离地切实修持。
由以上正面、反面的指示就能明确,如果想要修一个真实的法,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要把因果取舍作为主脑。也就是时时要由它来指挥,以它为统帅,以它为头首。就像司机驾车行驶的时候,当然时时刻刻的一种道路的抉择、行为的取舍,这是一个主脑,要由这个来发号施令“我该做这个,不该做那个”,这样子才能够在道路上行进。
第二、需要见行不离地实行。所谓“不离”,就是不要见脱离行、行脱离见,成为孤单的一方。这样的话,见没有行的实践,终究不能达到所欲之处;行没有见的指挥,也是盲修瞎炼,因此见行要并运,如车二轮,如鸟双翼,这样子就能够实际地到达目的地。总而言之,既有正解又有正行,才能发展出实修实证来。所谓修一个真实的法,就是要发生真正的佛法上的实证,那当然见行要并运。不然见失于行方,就落在系缚当中,永远不得解脱;行落于见方,就处在魔见当中,肆意而行,狂乱而作,那样子就陷在深重的罪行的染污中。
因此必须要明确,从目前行道开始,时时都有个因果的取舍,以它作为主脑来指挥。“到底怎么走?哪些是不能走的,哪些是能走的?到底该怎么上进,怎么在更高的层面上行?”种种种种,都是有一个向导性的抉择,有一个道路上的决定,因此是主脑。
再者,从当前一步到实证佛果之间,一直都是见行要配合的,不能孤单一方,这样子才可能发生真正的修证。所谓“真实之法”,无非道谛、灭谛,如果不这样,就没办法实证到法。这就是最后的教诫。总而言之,应该明确因果取舍是始终一贯之道。
四、修心之量
分二:(一)典范;(二)指要
(一)典范
一、总说
如此,依照业因果引导修持,在相续中生起之量,要达到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
业因果的修量,一个典型的模范或者榜样,就是米拉日巴尊者。
二、语录
曾经众弟子请问尊者:“尊者的作为,无论看哪方面,都有超出凡夫心境之处,因此大宝尊者最初本是金刚持,或者一位佛菩萨的应化,请说其事。”
尊者回复:“你们心想我是金刚持,或某位佛菩萨的应化,此是对我有信心,对法则是莫大的邪见。当初我依咒力降下冰雹后,迅速积集了极深重的罪业,我想‘决定只有堕地狱了’,于是我精进专一地修行,由此凭仗密咒甚深方便的道要,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功德。你们诸位不能精进于法,此是对于业因果未生起信任所致,若对因果发生了至心的深信,我的如是精进,在一切凡夫精进者身上都将出现,即时相续中也生起功德,因此,也可认为是金刚持或者某位佛菩萨的化身。”
这一段语录中,先看弟子们的看法。他们是根据尊者哪方面的作为都是超凡的,不是凡人的心境,由此断定尊者原本是金刚持或者佛菩萨的应化。也就是看到尊者为了法不惜身命地去修行,所作所为,处处表现出是一位非凡的菩萨。像尊者那样的苦行和精进等,对于凡夫来说,不用说做不到,连想都不敢想,就是想要学,身体也受不了。因此认为,这应该是佛菩萨为了度众生化现在世间,来示现这样稀有的事迹。为此请求尊者说一说自己的本地风光,是哪一位佛菩萨的化身?
尊者的回应分两方面来说:
一方面,你们认为我不是凡夫,是佛菩萨的应化,这是有信心,不作凡人想。这样,尊者的意是佛心,尊者的语是佛语,尊者的身是佛身,或者尊者就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这样一心依照佛的教导去修行,当然会得利益,有此信心当然得加持,这些是你们有清净的信心。
然而按照法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大的邪见了。所谓现在显示超凡,有两种情形:一是圣者愿力再来,当然他不是凡夫,即便现成猪狗之相,实际也是佛菩萨的化现;另一种由修道而来,这是由于法的力量大,迅速转凡成圣,因而不同于凡夫心境。你们不认为是后者,所以,我说对于法是莫大的邪见,也就是,对于本是由修法而成的这件事情上,完全不作看待。
此种超凡境界是怎样由修法而来呢?尊者说到:当初以咒力降雹以后,我非常相信已经造了大罪业了,决定只有下地狱一途,别无他路。这逼得我精进、专一、如救头燃般地修行正法,结果凭借密咒甚深方便道要,发生了殊胜功德。此迅速成道之事,是怎样从法而来的呢?根本上是借密乘甚深方便道要而来。而前面的道心基础,则是由于深信因果,发生了精进、专一的修行而来。
接着,尊者就一个凡夫分上,这种事情只要如法地修前行,如果到量了以后,也都一样可以发生。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显示。尊者教示:你们不能在法上这么精进,就是还没有深信因果所致。假如从内心的深处,已经深信了因果,那是在一个凡夫的精进者分上,就会发生这样的精进的。所以,你们不要以为米拉日巴我,是这样忍苦修行,这样住山洞、缺衣少食、艰苦而修,啊!那一定是圣者化现的,不是凡人会有这样的精进的,凡夫的精进只是有限的,是一个小小的。其实不是这样,只要真正地深信了因果,就是在一个凡夫的精进人身上,就有这么一个量的精进发得出来的。就在此世,当即相续中也就能发生这样的大功德。那有这样大的功德,当然认为这是金刚持或者佛菩萨的应化,也都是可以的,因为他已经跟佛一样了,或者跟菩萨一样了。也可以说,这就是肉身菩萨,因为他还在人间现肉身,有跟人一样的身体,说跟人一样的话,做同类的行为,但实际他是个肉身菩萨,那当然称他为一个“应化”也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
三、评论
因此,当初他有“我造罪必堕地狱”的决断,就是从深信因果发生的,依靠此心精进于法,因而他的难行与精进的圣传,成为印藏二地所罕见者。
这里要认识,所谓的修量就在这个决断上,这也是学人修心要达到的标准。有这样一个道的根基,就好像播下去一个很好的种子,护好了根,它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前行的重要或者因的重要。
当初他心里非常决定,这样子造了罪,那决定是下地狱的,不可能有第二条路,那么这样子他就是信任因果律、信任天律。以这个信因果达到这个量以后,他非常地决断的,那就只有修法一条路了,而且要如救头燃般地猛修。这个就推动着他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难都可以克服,昼夜不断地炽然精进,也因此,就发生了这样的印藏两地都罕见的大修行者的传记。
所谓“罕见”,就是常人所没有的。也就是尊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的心的那种堪忍程度,那种道心的程度,是常人所没有的。比如造房子的时候,造了就拆,拆了又造。而且造那么多房子,都是他一个人从很远的地方背石头。后来背上磨破了,生了疮,烂出了孔洞,他还是可以干。一般人别说造那么多个房子,叫你干一天,马上就吃不消了。这就是难行能行。又比如他当时依止上师,无论玛尔巴上师示现怎么骂,怎么打,他都能够忍,一点不起邪见。后来住山修行,是那样的苦,那样的难。没有吃,没有穿,由于常年只吃荨麻,全身都长了绿毛,猎人们见了还以为是鬼。一般人吃一点苦马上就不行了,而尊者经历过的苦比常人不知道大多少倍,他还能够忍,像这样就是难忍能忍。再说,尊者常年如一日地持续地修行,心根本不往世间法上去想。像一般学佛的人,当然也是希求法师的位子,或者佛教学者的名位等等,这些都是要有的。但尊者完全不顾这些,他是那么坚决,那么坚贞,完全没有世俗人的心态,这个上面他都能够行得到。
诸如此类的难行精进,实际就是在道的次第上,激发出了道心最根本的要素——深信因果,他在这上契中了扼要。也就是他对于因果非常地相信,他知道必堕地狱不可,只有学法才有出路,因此,他是由对因果的深忍信而激发出了非常大的道心,这样的确他的传成为这个世上最伟大的道传,真实的专一修行的榜样出来了。
总之,这一切就是修业因果出现了修量所导致的结果,出现了米拉日巴传。我们后学在学业因果反复地思惟观察引心的时候,就是要达成当初米拉日巴尊者认为杀人必堕地狱的那种量。如果有这个量,那后面的断恶修善上,绝对会达到非常大的程度。这样再往后,整个道都会以这样一个心推动起来而变得非常地精一,出现一个真实的修行。
(二)指要
由此缘故,对此等业因果的要门发生由衷地信任,发誓“一切时处,下至极微小的善法,我都要由三殊胜摄持之门尽力修持;对乃至极微小的罪业,我要做到宁可失命也不造作!”如此执持。
此处揭示道之关要。道心就是信、欲两大根本,欲即是愿。在此要发生两大道基:
第一、对于以上所说的业因果的要门,发生一种从心底深处的信任。认为这每一条都是决定如此,即使天可变、地可变,此因果律也不可能有丝毫的变动的。而且,这是不可能以一个人的想法去逾越,去侥幸可过的。那么这样子,就是所谓“至心的深信”或者“由衷地信任”。
其次是欲,由此信心将发生欲乐,这就是所谓誓愿的内容。也就是,既然一切乐是由善生,一切苦由恶生,丝毫都逃不过去的,那么这样子,我就一定要执持一个誓愿,也就是:“一切时处,下至微小的善,我都要由三殊胜摄持的门径,尽自己的力量来修;下至极微小的罪业,我都要即使丧失性命也不做。”那么,像这样能发誓的话,就具有欲或者愿的内涵。
那么以此信、欲作为根源,将发生精进、轻安,乃至成就一切道果功德。
修习业因果上的修心之量,即是发生此种具量的信心与欲乐。
思考题
1.此处应遮的偏差指什么?
2.莲师法语中:
(1)解释“方”“失”“见”“行”的涵义。
(2)“行失于见方”的情形如何?结果如何?
(3)“见失于行方”的情形如何?结果如何?
3.解释“是故见比虚空高,业因果比面粉细”的涵义。我们依此语应如何行?
4.为什么证空性后不会造罪?
5.欲修真实之法,须把握哪两点?
6.米拉日巴尊者和弟子的对话中:
(1)弟子们对尊者的看法如何?
(2)尊者对此如何回复?
(3)尊者的超凡境界怎样由修法而来?
(4)尊者最后作了何种教示?
7.举例说说米拉日巴尊者难行与精进的圣传。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些?
8.具体说明业因果的修心之量。
qianxingyindaowen188-yyg35
五、四部退心法的轨则与利益 分二:(一)轨则;(二)利益
(一)轨则 分三:1.醒时;2.睡时;3.常时
1.醒时
早晨起床之际,莫像牛羊在圈栏中起身那般,突然站起便行,而是要在床上心松松地放开,向内反省身心,若昨晚梦中出现造罪,当即作追悔与忏除;若发生善行,修习欢喜,并回向在有情的义利上。再按这样想而发心:“今天,为了让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得到佛的果位,我要尽力修白品善业,尽力断黑品恶业。”
刚起床时,不要像牛羊从圈栏中起身那样,突然站起就走,而是要作个反省。也就是心很安稳,在床上松松地放开自己的心,然后好好地回顾昨晚的梦中造业情形。有两种情况:如果梦中有造罪,就要作追悔与忏除;如果梦里有善行,就修习欢喜,而且把这份很好的善根回向在众生的义利上。接着,就要展望今天,这时要作一个发心,也就是要这样想:“为了让无边无际的众生成佛,我今天要好好地按自己的力量来修白品善业,来断黑品恶业。”那么,一个启动将会影响全程,早晨的这一个发心将影响全天,因此要这样发心,作为一天修行的前驱。
2.睡时
夜晚睡眠之际,不要无忆念中躺下便睡,而是安详地坐在床榻上,如前一样反省,观察:“我在今天的时间里,摄取了什么实义?完成了怎样的善业?”若有修善业,则修习欢喜,为了一切有情得佛果位而作回向;若有造恶,则想“我太卑鄙,我在今天这天中毁坏了自己”,要这样发生追悔,至心地忏除,而且发起“今后再不这样做”的断心。
临睡之时,不要不做回顾或忆念,就躺下去睡,而是坐在床上很安详地反省一天的作为,其中对于善恶二业要做相应的处理。如果一天中有修积很多的善业,就要作自随喜,应当修欢喜心:“今天这一天没有白过,摄取了很多实义,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那么,这份善根还要记得回向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上面,也就是不是为了自身得什么利益,更不是不作回向。这样以修欢喜和回向的两个方便,来使善根增长。其次,要做悔、忏、断三件事,这是开合不同,如果说“二”,就是悔和断,如果说“三”,就是悔、忏、断,这样是为了阻止恶业增长,截断相续,这样就是对于恶业做的处理。
3.常时
一切时处由不离忆念与正知的门径,对外内器情的一切现分不作愚痴的实执,当于无实假幻的游戏上善习慧心,恒常时中,总将自相续安置于善与正道中,久久之后心得堪能,当如是行。
这里说到一切时处修心的普遍轨则,总的有两个要点:一、具足无缘殊胜;二、恒时行善、行正道。一个目标,即是要如此使此心修成堪能性。一个普遍的门径,就是恒时不离忆念与正知。
一、一个门径
首先,不离忆念与正知,这个要求要贯彻在二六时中所有的行为当中,不可或缺。也就是,无论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上座修法等等当中,都要由念和正知来把持。由念的力量,清晰地记得所缘的法义,以正知恒时觉察当下的状态,这样不会由失念和不正知转在其他方面。
二、两个要点
(一)具足无缘殊胜
首先要认识,由不离念与正知的门径,使自心普遍具足无缘殊胜的办法。所谓“无缘”,就是一切法本来没有可缘、可分别之处,诸相本不可得之故。那么在这里,要由应遮、应行两点发生具体的认知。
应遮,就是对于一切内外情器所有的所见所闻的这些法,不要去作愚痴的实执。所谓“愚痴的实执”,“愚痴”指不明实相,从而发生计执这些是实有的执著。本来器情万象如梦中的人和事一样,现而不可得,也就是只是一个假相,既然什么不可得,那有什么必要还计执说“是这样、是那样”呢?石女儿尚不可得,哪里有石女儿的美不美丽呢?那么,就这样一个差别事上本不可得,因此,其上的各种差别,各种的认定、计较,都是一种愚痴的实执。从反面教导,不论在生活遭遇里面见闻接触任何的器情的现分,都不要起愚痴的实有的耽著。就像梦里,无论得到了多少金子,从一两到一千两、一万两、一亿两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假的、没有的,不必要一时欢喜一时忧的,患得患失的,计较来计较去的,所有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因此,没有一法值得去执著。
应行,就是要在无实假幻的游戏上练心,此练心即是练习慧心。“无实”,就是没有真的东西。好比渴鹿见到阳焰,以为真的有一条清清流淌的河,在那里能喝到清凉的水,这是一种幻觉,等到奔驱到了近前的时候,一无所有。那么,一切的器情万象都是如此,它是一个妄相。“假幻”,就像幻师加持小石头,以幻术迷惑了所有观众的眼识,只见虚空中呈现出大象、骏马等的妙相,这样就是假幻,如同幻术呈现的假相那样。“游戏”,即是一切的遭遇犹如戏剧般,或者在世间舞台的表演般。也就是,法界随着这些分别心的缘起,它将投出一幕一幕的幻境,这也是识以各种的习气的力量,出现了器情的各种的幻戏。不要以为真的有幻戏,真的有就不叫“幻”了。就像幻师知道,他做的一切幻其实都是不可得的,那么这样子就叫“游戏”。就好比在舞台上,这边变一下,那边变一下,不断地轮换着在变,这些戏其实没有一个是真的。
所谓的日常所有的见闻觉知,或者一切生活的遭遇,就是无实假幻的游戏。在这上面有慧心和痴心两种,痴心就是攀缘,慧心就是无缘,练习就是由生转熟。自无始流转以来,对于这些相全部执为实有,而且念念不断,熏成了非常浓厚的实执的习性,那么从现在开始,每天、每时、每处,都要训练不著相。
正反两方面的状态应该明确。所谓的“痴心实执”,就是看著在什么上,迷在什么上,就在那上面不断地计较,痴人说梦。而反过来修一个慧心,就是修个无住,尽管见闻觉知,而不著见闻觉知,不管做什么,尽管做不往心里去,也就是心不停留在上面,不缘在上面,像这样子做过拉倒的就是慧心。假使现什么相就跟着转,时而喜时而忧,或者在一念妄动以后不断地流浪,几十分钟、几小时都沉浸在里面,那个是一种痴迷。那样子不断地分别,不断地喜怒哀乐,都是由于攀缘,迷失以后,发展出很粗的迷惑之流了,这样就丧失了第三殊胜。现在反过来练习,就是物境当前之时,总要是不著不迷,不为之所牵。也就是说,心不要结合上去,一切时尽管做,而心里是空的。
初学者的无缘殊胜
初学者其他的修不到,可以先试着作梦幻观,见什么、做什么都是现而无自性。对此,首先要由中观正理抉择,来发生定解。
以离一多因为例,一个东西只要有分就不是一,不是一的缘故,所谓的“一”就是假立。比如一个桌子,只要它有体积,那上下左右肯定是有的,就可以分成上下左右等,而只要有分,这个粗的东西或者整体就是假立的。因为有分的都不是真东西,所以一直要到无分,当分到了无分微尘或者无分刹那,连这个也不成的话,那就一无所成了。
先看无分微尘。让东南西北上下六个尘围着中间的无分微尘,周围的六个尘和中尘之间有没有接触点?如果有接触点,那六个接触点不一样,这就是有分。举出其中两个尘就很清楚,只有三种情况。如果中间不融,那外部就有接触点,这样上下左右就不一样了。如果融,是部分融还是全分融?如果是部分融,有一部分融,一部分没融,那不还是可分?如果说全部融,那两个就合成一个了。也就是这些尘放在一块儿的时候,它们总要合成一个,不可能不合成一个,不合成一个就成可分了,而合成一个,就没有什么大的体积,再多的极微积聚起来也只是一个尘。
无分刹那也是一样的。在一条时间流上,前后刹那可接触还是不可接触?可接触的话,过、未、中有点接触,那就是有分,因为两点不同。如果说两点相同,过去跟现在或者未来跟现在的触点两个是相同的,那相同就成了中间没了,现在这一刹那就没有了,但这也不成立。如果说刹那跟刹那之间不接触,不接触的话中间就是空的,空的就没东西了,那就死掉了,这也不可能。
就像这样,就会发现无分刹那是成立不了的,极微也是成立不了的。连极微尚且都是个假立的,那么由极微所组成的更是假立之假。无分刹那也如此,连无分刹那都不能成立的话,由它合起来的也不成立。
小乘人抉择到无分刹那组成的东西是假合的,没真东西,无分微尘组合的也是假的,但是他认为真实层面里是有这么两种东西,它是实法,那么这种东西就叫真实当中有个事,所以是“实事宗”。现在这个都不成立的话,那就完全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就知道事不是有自体的,这个非常关键。如果事有自体,那就有这个法那个法了,这样就允许你去分别,允许去执著,因为那都合理嘛,反正都是有的。但是实际没有,你还分别,就是错认;没有你还去执著,也都是错认。它本来是个没有实体的东西,你却以为它有,实际它是空的,寻找的时候得不到。比如你说有个瓶子,一看全部都是一堆点阵,哪有瓶子?所谓整体的瓶子肯定是错的。那么这个点阵里的每一个,一看又是一堆更小的点阵,那也没有它,一直找到底也找不到。心虽然安立了很多,也那么说那么想,实际找的时候找不到。
虽然找不到,但是在这个虚幻的里面,它还是可以出相的。也就是这个因跟那个缘和合起来,依着这个因缘,一和合就会出果。这就是缘起的一个势力,或者缘起它有一种掌控律,能现这现那的。那么这里面只有两种,一种是有事,一种是无事。有事是依着其他法而生,无事是依有事而立,都是依他。也就是观待他缘才有他,不观待就没他,可见没有独立自体。
虽然不观察时,你执著这个那个,但是详观细察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对了,它成了无基离根一样的,也就是没有体,空空的、虚虚的。没有体的话,你就发现是无而现的,它没有还现了。就像看绳上有蛇,非常清楚地好像一条蛇在那儿,但是一看,没有!没有还现,是错觉,是妄觉。那么好多事情上你就发现,抉择来抉择去,房子没有,没有还现了房子。不但现了房子,还现了火车,现了动车,还现了飞机。人也是没有的,还现人,还现树,还现超市里那么多的东西。超市里每个东西都是无而现,得不到是“无”,眼前看到有这有那的是“现”。
那么这种状况跟什么一样呢?就跟梦、幻、水月、谷响、寻香城、阳焰一模一样。要知道,识有妄现的能量,有妄现的作用,它是一个幻觉大师。如果通了唯识,就知道这些全部都是幻觉。原来我们认为这一切全是真的,只有梦、幻、水月、阳焰等一点点的相,可能是眼睛有毛病或者意识有毛病,就出现一点,但实际不是,所有的相全部都是没有的。所谓“正现时空,正空时现”。一般人认为,前面是没有的,后面现了,也就是空后现;但实际就是正空时现。或者认为刚刚那个现了,过了以后它没了,这叫“空”;实际不是这样,正现的时候就是空。
这就跟幻境一样的,没有的时候现了幻境,正现的时候它就是空的。梦也是这样的,正现梦的时候一无所有,这是空,虽然空但还是有梦相,所以正空的时候在现。水月也是如此,正现的时候正空,找不到水月,什么也没有的时候,还是出一个水月的相。阳焰也一样,正现的时候没阳焰,没阳焰还在现阳焰。那么这样就发现,你不能够把它脱开来看,而是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一切法都是这种情形。
总之,前面先举了离一多因的理,然后说到了所有的有事无事的状况、情形。不观察的时候,你执著这个那个,详观细察的时候发现没体、没事,再转过来的话,它是没有就现的,就跟幻、梦等一样,这样就知道是正现时空、正空时现,或者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现空”就是一种幻的状况。像这样去修习、去串习,就会发生分别的觉慧的定解。也就是分别上会认识到一切都是这样的现而空、空而现,心里有个解,这就是分别的觉慧,决定地知道就是这样。然而,由于有执取的所缘没有离开,能取的行相也没有坏,并没有从分别上渡越过去的缘故,不是见到离戏的法性,因此不是真实的无缘殊胜,只是正行无缘的随顺品。以这种定解作梦幻观,可以充当初学者的无缘殊胜。
(二)恒时行善、行正道
外前行修心的重点,就是恒时将自相续安置在善与正道之中。也就是,一切时处都是把握这两个字:一、善;二、正。“善”是指心或者行为的体性,在善、恶两处当中,要唯一地将身心相续安置在善当中。“正”是指行路,道路一定是走正路,也就是不落在那些邪迷、庸俗的道当中。
这里标出了修心的宗旨,也就是由不离忆念、正知的门径,在日常的一切时、一切处,都要用念和正知把持,总要把身心放在行善上面,而不要放在恶当中,不管做什么,都是要发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这个就是永恒的功课。之后,也是由念与正知来把持,恒时都要行正道。前者是体性,后者是路线。“正”就是不弯曲、不邪僻,一切时都是行正道。所谓“正道”,就是与真理相应的道,与圣教相应的道。那么从现在开始,逐步地走下去,都是一个归依法,以法为道,这个就是正道。
善是总的宗旨,一以贯之而言,就是修个善,行正道是路线具体的走法、次第等等。那么这上面,由初步的暇满一直到成就之间,一步一步都是有各方面的道的主体和支分,反正全数都是一个与真理相应、与圣教相应的方面。道路的标准就是这样,在此之外,无论是世间哪种迷惑人、有吸引力的论调,这些所涉及的各种的方法等等,都不是应行的正道,只要它跟真理相违、跟圣教相违。纵然受到无数人的嘲讽,或者有各种的威逼的力量,也不改变操守,这就是恒行正道,任何时处都是按照佛法的教导来做。
三、一个目标
如此久久行之,最终会出现心得堪能的结局,也就是常提念与正知,常常住在无缘当中,常修善、常走正道。那么这样的话,最初是不堪能、非常地不适应。也就是无始以来的颠倒习性都是与此相违而转的,也不会去坚持、常提念与正知;碰到什么就执著什么,都是起愚痴的计执;也不会时时处处励力地使自心住于善当中,和住于行正道当中。这样子就是所谓的无始的颠倒习性,有非常多的违品,像各种的杂质那样,要往善、往正、往无缘的方向上走,充满了阻力,不能够如欲而转,或者才刚刚有一点,三分钟就没有了,这些就是叫“不堪能”。由于行者有求道的大决心,即使有所谓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之说,也终究能移掉这难移的禀性,而成了纯粹的法的性格、法的行为、法的作风,达成法的人格化,到此时就叫“心得堪能”。
“久久”,就是需要靠积累、靠时间,百千万次地练习、修正,就能逐渐地孕育出来,像十月怀胎那样。到最后就将彻底地变掉一个人的身心的系统,不管软件、硬件,全部都换了一套,将恶人转成了善人,将俗人转成了道人,从而造成修道的殊胜根器。“心得堪能”,就是到此时已经具有如欲而转的状况,由生变熟了,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想修什么善能修什么善,想怎么做能怎么做,这些全部都是正面上的任运而行了。
以上为上述四部退心法实修要义的总摄。
上面分为醒时、睡时、常时三大部分所开示的修心要点,实际上就是上面所讲的四部退心法所有修要的总摄或者归纳。总的来说,其中含摄了三殊胜的修法,以及常修善心、常行正道的要点。外前行四部退心法的法门要点,或者精华或者心要,完全摄在里面了。
具体而言,早起、晚睡的两个点上,把握住发心与回向两大殊胜。再者,早晨已经心中作意了:“这一天为了完成无上佛道,要发心尽量地断恶修善”,这样就是珍惜人身、实修暇满。也是贯彻四正断、贯彻无常观,心里念着:“生命无多,可能今天就要死去,其他都无利益,因此唯一要修法”,此处修法的关键就是修善、修正道。平时一切时处练习不住相行善,这就是在贯彻无缘殊胜,或者般若摄持而修万善。初步当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子,虽然一切皆如梦幻,仍然炽然行善;虽然行善,也不落于痴迷、实执。就像这样,实际就成了离相行善、无缘修法。
四部退心法,即是从根上退掉现世心和来世心。如果这两大颠倒心的系统退下去了以后,那自然就转向解脱与成佛的法道。由暇满和无常退掉现世心,就不再在现世求名求利的心行之路上狂奔了,也就是这些心逐渐地缩减,逐渐地缩减,最终缩到心丝毫不往这个方向走,那么就退掉了现世心。又按照轮回苦难和业因果的两分去思惟的时候,就将来世心也退得一干二净。因为来世想在轮回里求前途,这上面丝毫的真实的乐得不到,丝毫的实义得不到,即使生天,仍是以堕落为结局;那么这样子,唯一地现前就只有修一个法道,而这个法道初步地来看,一切处都要断恶修善,这样才有所谓的前途。
这样看来,从前的心不是现世心就是来世心,除了这两种心之外,没有什么别的所谓的往世间方向上走的心。那么这两种心都真正地退掉了以后,心的那种狂乱的能量就控制住了,而转为清净的能量,他就一直地往道上走,往解脱、成佛的路上走,落实在为一切有情普皆成佛来办道。这样子的话,心就调整好了,而且日日在相续不断地修。
四部退心法落到法道上,就是第四个——“断恶修善”。又由于很善巧地将三殊胜配于其中,这一切都成为大乘佛道。这样子日益行之,越来越堪能了,也就是心越来越往法上随欲而转了,像这样子就是成就了堪能性。
那么,由以上的解释会明白,的确这一段的要诀的指示,实际是整部四退心法的心要总集。
思考题
1.每天早晨起床时应如何修心?
2.每天夜晚临睡时应如何修心?
3.常时修心轨则:
(1)在面对外内器情的一切现分时,如何具足无缘殊胜?从应遮、应行两分思惟。
(2)初学者应如何修习,来发生无缘殊胜的随顺品?
(3)如何恒时行善、行正道?
(4)如此修心的目标是什么?
qianxingyindaowen189-yyg36
(二)利益 分二:1.生命与三殊胜化为一体;2.由心堪能之力发生全面的翻恶为善的胜利
1.生命与三殊胜化为一体
由如是因缘,若如此实行,作任何善法都自然不离三殊胜。
“由如是因缘”这一句,要贯彻在以下两科的所有内容当中。在因果两分上,这里指因,也就是由于这个法门是如此设计,有一切缘起的机制分,如果谁能够按这样实行的话,自自然然就会变成这样的状况,也就是将成三殊胜与生命化为一体,以及由自心堪能的力量发生全面地转恶为善的胜利。此种情形,就像汽车的生产流水线有固定的程序,只要具足其中的各种材料因素,必然就造成想要造的那种机器。这里也有这种所谓的科学性,如果按此流程来修作的话,缘起无丝毫紊乱,一定会出这样的修行的作品。也就是,将人塑造成这样的法的性格,以此发生这样的果的利益。
首先,要明了按此机制来修行,其势所必然的结果就是将三殊胜纳入了生命。具体而言,就是修任何善法都自然不离三殊胜,或者完全成了三殊胜的内涵。
其中的因缘要明了。这是由于按此作为常行的法则,当成了一个大功课,早上一起来就有发心,“为了一切众生成佛,我今天要尽力地修行”;晚上临睡前,有这一个大功课结束时的回向,也就是“将此善都回向于众生的义利上”;而此间所有的时处当中,都不离开无缘行善、专一修正道这个内涵,因此,这一天中各种各样的善,其实是这个功课里的丰富的节目,而这每一个善都已经是由无缘殊胜摄持了,这样子是一种综合性的三殊胜。好比一个厨师,发心为一切众生而做一顿丰盛的餐宴,那么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烹、炒、炸、煮、切等等,这些是非常多的工序、非常多的项目。那么,由于他最前是发心,最后是回向,中间他不住相地做这些,因此所有的这些制作全数都由三殊胜摄持了,也就是这个厨师的这段生命内涵实际就是三殊胜的体性。
也就是,这是高视野的一种全面性的安排。以一天作为一个单位,一起床时,就是对于整天所有的善法来发心;一到临睡时,也是对整天所有的作品作回顾,如果有修善,就修习欢喜、普作回向。不但是贯穿了白天,而且贯穿了夜梦,也就是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又对于梦中所作的所有的情况作回顾、作反省,有恶就忏除,有善也没忘记欢喜而回向。那么这样,是不是所有的善全部都用了发心和回向作了摄持?再者,前面说的“常时的行法”,它是指一切时处,当然包括醒时、梦时,那么这样全部都是由无缘不住相的慧心在作摄持。天天如此而行,那么当然,这个生命历程当中随便作什么善,实际都是跟三殊胜连成一体了。换句话说,这样就使得生命与三殊胜化为一体了。可以这样赞叹说:这就是佛法的最大的人格化。
2.由心堪能之力发生全面的翻恶为善的胜利 分四:(1)感化他心;(2)广增大善;(3)永保人天;(4)造福世界
而且如云:“具善犹如大药树,依止当得一切胜,具恶犹如剧毒树,依止渐成一切毁。”如是依于自心堪能之力,则能令凡关联者内心皆转向正法方面;而且自他将成大力善行辗转增上;遍一切生终不生于恶道邪趣,永得善趣人天殊胜身依;如是的具法之士,甚至连无论住于何方,也将令该地转为善与吉祥,常时得诸天卫护。
(1)感化他心
“而且如云:‘具善犹如大药树,依止当得一切胜,具恶犹如剧毒树,依止渐成一切毁。’如是依于自心堪能之力,则能令凡关联者内心皆转向正法方面”。
这里由比喻与意义结合来认识感化他心的大利益。
比喻中,前后两段属于对比指示,缘起上恰恰是正反两个方向,成了正义与邪恶两大世界的规则。“大药树”和“剧毒树”指依靠之处,“具善”和“具恶”是指身心相续的内涵,“当得”与“渐成”指缘起上的必然结局。也就是,依止如药树般的具善者,将得到良好的转化;依靠如毒树般的具恶者,会得到染污的毒化,这是指同化作用。
“一切”,是全面性的意思。也就是依止具善心善行的正士,就像靠着药王树一样的,这个庞大躯干的药树,上面任何的枝枝叶叶都是药性,它散发出来的药性,将治愈依止者身心的染污状况,从而发生全面的翻恶为善的胜利。与此相反,假使依止剧毒之树,枝枝叶叶上面散发出的毒气,将使依靠者发生彻底的毁坏。也就是他的身心各方面受染污,变得恶化,先是见解上转成邪恶,然后一切的心念、行为转向邪恶,这样的话会彻底垮掉一个人。
此处“大药树”,就是指由以上的修要真实行持,而达到了心具堪能的具德者。所谓的“大药树”,是指非常硕大、挺立,具有能作依托,能将他人立起来的能立者。所谓的“堪能性”,就是指树的根非常地深,它的树干非常挺立,它的枝叶非常繁茂,这样都是就堪能性而作比方的。根基已经稳固,主体已经建立,而且从中发生无数的繁茂,这就是堪能性的特点。心已经全面地翻过来了,成了一种坚固的善的品质,成了能随意地转向善的方面的一种活力,以及发展出无数的善的果实,这就是心具堪能性的状况。古人云:“己立然后立人”,也就是自身已经站立起来了,已经稳固了善性的这么一种堪能的力量,使得凡是相联的人都被他的力量所转,而心转到了清净正法的方面。
这个大药树是非常厉害的,凡是依附它的人,无不受到良化的作用。也就是会全面性地排毒,全面性地往善上走、往正法上走,就是由于这个人心心念念全部都是这种善的力量。他自身由于行得正,就能让人正,他处处纯善,就能够引动他人的心往善的方面走,他都是一种感化良心的作用。如果自身站不住,不能稳固地行善,不能如欲而转的话,带动力是很小的,甚至几乎没有多少的。
那么这个样子,就是通过四部退心法,通过这样地修心,久久地使自身成了一个具德之士。那就有巨大的带动力量,谁跟他接触的时候自然地被他所转,自然地就被感化,就像春风雨露那样,他是有一种渗透力、一种转化力。春风雨露是长出美好果实的助缘,以这个的力量,大地上的植物全数被它滋长出来了。
(2)广增大善
“而且自他将成大力善行辗转增上”。
继续引用大药树的譬喻,以及自心堪能之力这个要素。我们会发现,这棵大药王树由于根非常地深而牢固,它所发生的蓬勃的生长力量,这是任何风雨等无法遏制的,从这种堪能性中源源不断地发生具有大能量、大功力的身语意的善行。我们知道在一切力量中心力最大,在一切感化中道德最大,那么,自身当然由这样一种善根发展出来的每一次的善,都是非常地具力量的;而且他也具有特大的感化力量,使得受感化者也开始善的根在坚固,善的生长力在发生,而且也逐渐地蓬勃地发生出来了。就好像一个大的根源,它普遍地播种、普遍地感化,使得其他的也茁壮地成长起来。
这样就可以知道,这么一个具堪能性的行者,他从早到晚发生出一个全面的善的力量,而且对他人起一个极大的增上缘的力量,结果使得自他的大能量的善不断地增长起来,这种善行变得日益地广大,日益地蓬勃兴盛。
(3)永保人天
“遍一切生终不生于恶道邪趣,永得善趣人天殊胜身依”。
业感缘起的黑白法则,善是上升,恶是堕落,正是光明,邪是阴暗,永远如此。就未来的前程而言,这棵大药王树,由于具有了堪能性,取得了绝对的掌控权,发生出必定翻恶为善的大能力,他与他的同化者们一切时处都是行着善,在走着正道,这样就没有任何的邪恶得胜的可能性。由此其前程可以预断,周遍在一切生当中,不会生在恶趣与邪恶之土。也就是这个因、这种心的气氛,永远都处在高尚的世界里,与恶趣及邪土绝缘,由此将出现具足众多德相的殊胜的人天身依。他是纯正的,是深厚的,是广大的,是联系着无量无数的善因缘的,在果报上将出现极大的福德的光辉。
(4)造福世界
“如是的具法之士,甚至连无论住于何方,也将令该地转为善与吉祥,常时得诸天卫护”。
有道之士的造福世界的能力如何呢?且不说他自身去宣扬正法等等,甚至就连他无论住在什么地方,就会使那个地方自然转成善与吉祥,自然得诸天守护。
这也是由于心得堪能性的大药王树的同化力量,只要这棵树摆在那里,时时散发的气息,已经在治愈着周边的各种的困苦、患难,或者已经在感召各种的吉祥。
那么,这个善人的感化力量,可以就心与缘起两方面来说:心就是感化一方,使得风气转好,普遍地呈现出众多人行善的情形,他们的口不说那些坏话,心不起那些恶意,身不做那些恶行,是由于这里有一个具德之士,他的摄持的力量。再说,就缘起来说,会使此地成为吉祥之地或者福地。也就是各种的福乐吉利将云集此处,这就是所谓的“百福骈臻,万善降临”。再者,诸天将会保卫此方。原因是,诸天都是好善者,都有守护具善之地的诺言,由善的力量将感召天神护卫。
总之,由此修法达到堪能的力量,将发生对自他、对世界的全面的翻恶为善的大胜利。
求加持偈
虽知因果差别然信弱,虽闻众多正法却未修,
我与如我犯过诸有情,心与法能合一求加持。
这里先陈述自他有情的根本弱点,也是非常可怜之处,第四句向上师说明希求之处而求加持。那么第一句,是指在道的根本——对于因果的信心上很弱;第二句说,在心法合一上做不到;第三句讲,由此我与同类有情仍然是在各种犯过当中驰行不已;第四句说,自己及带一切众生向上师祈求加持,我们的心能够跟法合为一体。
“虽知因果差别然信弱”。
因果差别有三类,就是因的差别、果的差别、因与果关系的缘起条理的差别。
首先,因的差别,比如就业的体性而言,有善、恶两类,教法中开示了是怎样由等起门和相应门来认识业的善恶体性。再者,善恶业的类型上,怎样由造积门认识二十种差别,也就是十善十恶,这上面,又由事、意乐、加行、究竟四分认识业的造作情形。又由轻重门开示依于怎样的境、怎样的意乐等,出现重业等。
第二、果的差别,就异熟、等流、增上、士用这四个方面有其果报的差别相。等流上又有造作和领受两种等流果报。
第三、因与果关系的缘起条理的差别,包括总的四条定律,以及具体由业如何感果,譬如某一善行感得怎样的四类乐果,某一恶业感召怎样的四种苦果。这些都是指示业感缘起的差别相,也是因与果关系的条理。
总而言之,因果就是有这么三大类的差别。所谓“差别”,是指在缘起上丝毫不紊乱,一一地依着各类的因而发生相应的果,这叫“差别”。
“法”就是真理本身,这不是指外面有一种东西,而是指我们自心上本来的法则,常常说的天理、定律、真理,都是指它。认识的最初的基础就是在因果律上,这是指示缘起的方面,而且最外层的、最基础的就是业感缘起,它是每一个处在分别心状况里的众生,他内在本来的法则。
现在就返回法界的无上大道的前驱——前行的修心方面,首先就是要对于法的外在最显赫的因果律上发生深信,那么现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它的困难在哪里呢?我们很能学习知识,很能考试,很能分析,对于开示因果差别的法教,都感觉没有很难的,我一个一个都很了解,能清楚地掌握这些知识。其实,心里并不怎么相信,或者说信心很弱,并没有感觉这每一条完全是真实的,相反,却会发现在这上面,要么就是很大的排斥感,要么就是麻木、无动于衷。
其中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已经无数劫陷于错乱的系统当中,自从一念迷失以后,越走越远,越走越深,而且,由此发展出来的虚妄分别的系统越来越牢固,越来越似真,而我们也把它当成真正的自己,我们把其中的一套见解系统当成了真正的真理。就像《西游记》里所说的乌鸡国,妖精变成了假国王,把真国王推到井里,从此妖精就当政了。那么,我们久久地迷失之后,这个假国王掌握着心国的政权,而且建立起一套非常周密、牢固的邪伪系统。这套系统,其实就是我们的分别,在制造我们自身的虚假体系,而且久久地执著,绝对不肯放掉。
这里就本法而言,我们这个心特别相信的就是没有因果,特别相信自由意志,特别相信绝对不可能有这么样子的天律、天理。由于乌鸡国邪王的一套见解、主张,以及自己制定的行为的规则,统统都是反真理的,这样的话,当面临这个系统要被取代或者瓦解时,绝对是拒绝或者装作没听见。现在所谓的因果差别,每一件事情并不是随着私欲的主张,或者自以为是的一套来运行的,而是本身有天理法则。那么这每一条当中,它都是非常地显赫,非常地分明的,这和我们的自由意志完全相违。所以,接触到这些宣说因果的法的时候,由于所熏的邪的想法、观念特别地浓厚,因此它就障碍发生信心,也就是,听了之后触动性很小,离米拉日巴的感受还是非常地远。
所谓的常见、断见、无因果见、庸俗的自由见等等,这些上面过去的熏染越深,导致现在的接受性就越差;而且在这些障碍没消除的时候,敏感力也是很小的,畏惧心也难以发出。以信心弱小的缘故,就有第二句——听了很多正法,却无一实行。这与米拉日巴的成道历程恰好相反,他是对于因果的信任非常地大,因此他的修法是非常地切实,非常投入。
“虽闻众多正法却未修”。
这里“正法”指教法,也就是真理的指示,也就是完全粉碎那个邪王当政的系统,而让正王解放出来,但是由于信心弱的缘故,听闻很多真理的法教,往往什么也不实行。
这里并不是一句话,说“我很懒,我这么多年很懈怠”,这样就能搪塞得过去,其实这是深有根源的。在信、欲、勤、安的内心发展的缘起链上,首先就是要对真理信,然后破掉过去的种种的邪而不正的观念、想法、行动。在这个开发上面,由于根子的信心力量很弱小,信心弱的话,修法的欲就弱;欲弱的话,精进的力量就小;这样听了很多,实际上跟铲除乌鸡国的邪王毫不相干,因此,法是可以照样听,邪王可以照样当政。也就是,这个法可以变相地成为听论坛、学知识,就像这样例行公事般地过日子。根本上,就是因为对因果的信心弱,从而在缘起最初步的天理的信任上不过关。这样的话,也就不怎么相信这个叫“轮回苦”,或者更严重的“我离堕地狱只有一口气”等等。由于没有对因果的认识,没有对自己处境的洞察,也就不感觉法有多么珍贵,修解脱道的机缘有多么难得,诸如此类,当然就不会发生强大的心力,对于法非常珍视,而且结合在自身上要改变自己这个心。
“我与如我犯过诸有情”。
“犯过”指违背真理。接到上头所说,内心的乌鸡国有两套系统,一邪一正,有两个王,一个邪王一个正王,正王已经完全被封闭起来了,不起作用。这样的话,邪王当政,而且他的力量非常强,所谓的“犯过”,他就根本不理真理那一套,自身随意地当政,胡作非为,这个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那一套。也就是屡屡地违背真理,屡屡地自有一套,这样就是叫做“犯过”。
“心与法能合一求加持”。
当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自他无量有情就陷在这样悲惨的境地,一直随着这个邪恶的“乌鸡王”的指挥,完全非理而行,狂乱而作,那么这样子就不得了。因为一念违背真理,就是要受惩罚,何况是像这样,怎么也难以相信真理,信心弱,由此就会导致轮回无穷无尽,受惩罚无量无边。现在最重要的是心与法能合一,也就是心跟真理能合成一个,而不是听那个邪伪的系统去运转。这一点要转过来,的确就想到,要得到上师加持的力量,使我的心能变掉。
这与古人说的“知行合一”有类似之处。从此之后,了解一点就要按照那样去做,去符合真理来做,最后知与行合成了一个,也就是,任何知道的就变成了自己身上真正的道。那么像这样子,要心跟法合成一个,和真理合成一个,最后完全修改过来,完全随着法道来行。也就是真理是什么,就是按照那样去做的,而不是按照邪伪的乌鸡国的国王的指令来做,最终会发现,法也没说别的什么,只是我们内心的真理而已。
总的就是先要认识那些非法的东西,也就是那个邪王是谁,他制造的一套的观念、行为等等;认识一个非法的,就要去舍掉一个,要改变一个,知道哪一个像毒瘤一样的,就要去粉碎它;就像这样,我们的心才能逐渐地跟法合成一个。就是要知道邪王和正王这两个系统,然后一定要是非分明,然后要知道它的走向,之后就要向着自己来开刀。
演说业因果差别之引导终。
思考题
1.“若如此实行,作任何善法都自然不离三殊胜”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颂文:“具善犹如大药树,依止当得一切胜,具恶犹如剧毒树,依止渐成一切毁。”
3.结合大药树的譬喻,思惟由修四退心法达到堪能的力量,会发生何种胜利。
4.求加持偈中:
(1)自他有情的根本弱点是什么?
(2)需要祈师加持发生何种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