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班笔记(仅供参考请勿转发) / 藏传净土法81-90

藏传净土法藏传净土法81-90

Total words: 86,517. Estimated reading time: 6 hour and 33 minutes.

第八十一课

现在正在讲七支供里的忏悔支,在四力忏悔中,现行对治力和厌患对治力已经讲完了,下面要讲的是返回对治力。

马上要开金刚萨埵法会了,大家都想在法会期间好好忏悔罪业。要想清净罪业,忏悔时一定要具足四种对治力。现行对治力是依靠菩提心、金刚萨埵修法等善法的力量灭除罪业。厌患对治力是对罪业产生强烈的后悔心。而返回对治力则是发誓:今后纵遇命难也不再造罪业。如果实在不敢这样发誓,起码也要有尽量不造罪业的心态。

忏悔时必须具足四种对治力。要想把衣服洗干净,必须要有洗衣粉、肥皂;同样的道理,欲清净相续中的罪业,也不可缺少佛法的方便。下面具体介绍返回对治力。

己三、以返回对治力忏罪: 后无戒心罪不净,发誓此后遇命难, 亦不造作不善业。 如果误服了毒药,毒性发作时会特别痛苦,如果不想再感受这样的痛苦,不仅要服用解药来清除体内的毒素,还要发誓今后再也不服毒药。忏悔罪业也是如此,虽然以追悔心作了忏悔,但如果不具足稳固的戒心,罪业也不可能完全清净。即使你口中说:“我错了,我不对,嗡班匝尔萨埵吽……”,这也不一定能清净罪业,关键是要有再也不造罪业的决心。

印光大师说:“世上光阴短,地狱噩梦长,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人间的快乐光阴很短暂,而地狱的痛苦则非常漫长,所以活在人间时要利用各种因缘清净往昔的罪业,以后尽量不再造新的罪业。大家要牢记这个教言。在这次法会之前,大家听闻了忏悔罪业的教言,也接受了金刚萨埵灌顶,在具足如此殊胜善缘之时,大家应该下决心:以前我造了很多罪业,现在我要好好忏悔,今后一定要重新做人,再也不造卑劣、无有意义的罪业!如果有这样的决心,确实有很大意义。

当然,大家最好能发誓:不仅仅是今生,从现在乃至菩提果之间,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再也不造罪业!《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云:“乃至命难,亦不造恶。”当然,在座的很多是在家人,要纵遇命难也不造罪业恐怕有一定困难,但无论如何,要断除杀生、摧毁他人善根等特别严重的罪业。得到人身很不容易,我们没有必要以这样的人身宝做坏事。

总之,一个服毒的人如果不能彻底戒毒,即便一次清除体内的毒素也没有多大意义,必须发誓今后再也不服毒药,这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灭除罪业也是这样的,除了现在要忏悔往昔所造的罪业,还必须发誓今后再也不造罪业。

发誓断除罪业有很大的功德。《入行论》云:“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意思是,什么时候断除了造罪业的意乐,那时就圆满了持戒波罗蜜多。可见善恶的界限都是在心上安立的。因此,如果我们能发誓不造罪业、唯一行善,即使没有成办广大的善事,但是因为心的善法极其广大的原因,实际上也会积累广大的善根。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大般涅槃经》云:“若不护心,则不护身口。若护心者,则护身口。”这是在说,身体和语言是心的仆人,心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大家不要执著形象上的善事,应该努力调伏自心。现在有些人经常做一些表面的善事,然后到处打广告说自己做了如何广大的功德,其他人也对他大加赞叹。其实这些形象上的东西并不重要。宗喀巴大师曾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如果内心贤善,即便你表面上没有做许多善事,实际上行住坐卧等一切所为都将成为真正的善法。

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断除恶心,即便他的身体和语言没有造罪,内心也会造下严重的罪业。有些人老老实实地坐着,表面上看起来他没有诽谤圣者,也没有不如法的行为,但因为经常产生贪嗔痴等烦恼,实际上也会造下很多罪业。长此以往,他的身体和语言也逐渐会造罪业。

《妙法圣念处经》云:“世及出世间,一切由心造,犹如工画师,巧善皆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都是心造的,如同技艺高明的画师可以绘出精美的图案一样,我们的心也可以造出一切善恶业。佛经有言:“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就是要从自净其意下手。希望各位学佛者谨遵佛陀的教诲,要管好自己的心。

在调伏心的过程中,关键是自己要下一番工夫。佛陀曾说:“自己乃为自己之怙主。”每个人应该做自己的怙主,不要指望有一个外在的老师天天拿着鞭子指点自己。古来的很多高僧大德依止上师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最终完全调伏了相续。法王如意宝依止托噶如意宝不过六年,但他老人家依靠自己的正知正念,最终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在座的各位也是一样,只要自己肯用心,哪怕听一堂课或者参加一次法会,相续也可能发生巨大的转变。即使没有很大的成就,至少可以立誓:今后纵遇命难,我也不再造恶业!

《正法念处经》云:“好人宁身死,而不行非法。”有善根的人就是这样,宁可失去生命,他们也不会入于邪道、造恶业。文革期间,藏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就像莲师所说的“男心入男魔,女心入女魔”一样,很多人都像着魔了一样疯狂造罪业,但也有少数修行人没有造罪业,自始至终行持善法。

颂云:“善业或恶业,皆由心所积。”一切善业和恶业都是心造作的,所以人的心是最关键的。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言行看似不是很如法,但如果他能把烦恼转为菩提的妙用,依靠内在善妙之心的强大力量,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不会有过患。因此,如果想清净罪业也必须从心下手。尤其要发誓:今后再不造罪业!如果有了这样的决心,则往昔的一切罪业都能得以清净。

曾经有人问我:“我天天观修本尊,念了好多咒语。您看我的罪业清净没有?”我的肉眼看不出罪业清净没有,但是你自己看一看:我有没有不造罪业的决心?如果有这样的决心,那你的罪业肯定已经清净了。

下面讲所依对治力。所谓所依对治力,是依止金刚萨埵、阿弥陀佛等圣尊清净罪业。对于修净土法的人来说,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及其眷属来清净罪业。

己四、以所依对治力忏罪: 阿弥陀佛及佛子,加持净化我相续。 在忏悔时,除了自己方面要具足悔心和戒心,还不能缺少所依对境的加持,所以我们要以猛厉的恭敬心和虔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及其眷属佛子,愿你们如同擦拭镜子般净化自他相续中的一切罪业,愿赐加持!

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大家平时可以一边念《极乐愿文》,一边祈祷阿弥陀佛来清净自己的罪业。在净土宗的历史上,有许多修行人依靠阿弥陀佛清净了罪业,最后往生到极乐世界。《观无量寿经》云:“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大家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漫长的时间,这么长时间的罪业都可以通过一称佛名得以清净,阿弥陀佛的威力确实不可思议!不信佛者不一定接受这个道理,但是懂佛法的人知道佛陀确实有这样的加持力。

依靠阿弥陀佛的威力,不仅能清净内在的罪业,也能遣除外在的一切邪魔。蕅益大师的文集中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两个商人外出做生意,甲商人不幸患病身亡,乙商人埋葬了他的尸体,回乡后把甲的遗物交给甲妻。甲妻怀疑:丈夫年纪轻轻,出门时还好好的,怎么突然病死了呢?她认为是乙谋害了丈夫,于是四处散布谣言污蔑乙。乙实在说不清,便到甲的坟前哭诉,要求甲证明自己的清白。结果甲的鬼魂同意了乙的请求,之后附在乙身上跟他一起回乡。在路上,乙不小心跌倒在地,随口念了一句:“阿弥陀佛”。鬼说:“你为什么放光吓我?”他又念了几句佛号,鬼说:“你每念一句,心间就发出五色光芒,我不能再靠近你了。你让我的妻子到我坟前来,我只能这样给你澄清了。”以前乙商人虽然信佛,但并没有特别的信心,通过这件事情,他对阿弥陀佛名号产生了极大的信心,后来他出家为僧并一心念佛。

像乙商人一样,很多人对佛法的利益也有切身体会。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信佛?这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佛教是一种心理安眠药,能给失意者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实际上,佛教蕴含着甚深的真理,佛教里面的净土宗、密宗等宗派都各有殊胜之处。自佛教诞生的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人类文明一直在向前发展,可是佛教始终没有被推翻,原因就在于此。

要提醒大家的是,欲从佛法中得到大利益,必须学习佛理。如果你不懂佛理,暂时对佛教也许有一种信仰,但这种信仰只是迷信。今天心情好的时候,你信心大得不得了,热泪盈眶、汗毛竖立;可是这股热气一退,你的信心就没有了,甚至还会诽谤佛教。如果我们能拿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佛法,深入佛法的精神内涵,一定会对佛法的玄妙之处有所领悟。那个时候,即使有再多的人诽谤佛法,自己的信心也不会动摇。因为你的信心不是人云亦云的迷信,而是从内心体会到佛法的殊胜后引生的正信。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们普遍缺乏对佛法的学习。希望在座的很多年轻人拿出一定的时间学习佛法。在世间,要得到学士、硕士学位,都需要花不少时间,佛法的道理更为高深莫测,就更需要我们花时间去钻研了。

在上面的公案中,乙商人亲身体会到佛法的殊胜,所以毅然选择了出家修行。在人生的旅途中,在座的很多人对佛教的痛苦、无常、空性、无我也应该有所体会吧。其实,任何人都无法推翻佛教的四法印等真理。如果是不讲道理、胡说八道的人,他可能以吵架的方式“推翻”佛教的观点,但这属于愚痴者的推翻。事实上,自古以来东西方有无数智者绞尽脑汁想推翻佛教的观点,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能成功。佛法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

以我本人来说,不敢说非常精通佛法,但也精进学习了二十多年佛法,我的体会是:越学习佛法,越对佛法生欢喜心,越觉得佛法了不起。我想,如果自己继续努力下去,前途肯定会更好。道友们也应该努力学佛,不要始终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今年是皈依,明年还是皈依,这样不求进取是不行的。如果在世间的学校读书,今年读小学三年级,明年还是读小学三年级,那也太差劲了。所以希望大家不断提升自己的佛学水平。

言归正传,要想忏悔罪业,一定要懂得四种对治力。只要能依靠四力进行忏悔,无论多么严重的罪业都能得以清净。为什么呢?因为罪业的体性是如梦如幻的,并不成立实有,而且它是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所以通过适当的忏悔就能使之清净。蕅益大师说过:“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意思是以如幻的六根缘如幻的佛身,可以灭除如幻的罪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念咒语、观想圣尊、发菩提心等各种方便来清净罪业。

古德说:“罪业虽无德,忏净乃罪德。”罪业本来没有功德,但是通过忏悔能够得以清净,这就是它的功德。打个比方,衣服上的垢染本来没有功德,但是可以被洗干净就是它的功德。有些人有这种担心:我造过很多罪业,现在肯定没有希望了,死后一定会堕入地狱。其实也没有必要一直担心,你的罪业固然可怕,但它也是能够清净的,尤其是依靠佛法的威力,短期的忏悔也能清净无始以来的重罪。

《别解脱经》云:“罪性本无有,为利诸有情,忏悔四根本,五无间邪行。”罪业本来无有自性,应该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精勤忏悔,只要真正去忏悔,四根本罪、五无间罪这样的重罪都能清净。即使是屡屡造罪的大恶人,一次的诚心忏悔也能清净往昔的罪业。

不管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还是磕大头、发菩提心,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去做,千年甚至千劫所造的罪业都能清净。有些人说:“从小到大,我造了那么多可怕的罪业,想起以前造的罪业,晚上连觉都睡不着。”这些人没必要绝望——千劫所造的罪业都能忏净,更何况上半生造的罪业?肯定能清净!

《金光明经》云:“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万善同归集》云:“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看到这些教证,大家应该感到高兴。有时候想到以前造的罪业确实非常恐怖,很多人都会丧失信心——唉,我肯定没希望了,一定会堕入地狱!可是想想忏悔的功德,大家还是有希望的。

《弥勒狮吼请问经》中说:“无知所造罪,一切当忏悔,智者若忏罪,不与业共住。”这个教证非常好。对于因为无明愚痴而造下的罪业,应该通过各种方法精勤忏悔,务必要清净一切罪业。愚者即使造了罪业也无所谓,从来不会想到忏悔;而智者则不同,造了罪业后他们会想方设法忏悔,不让罪业在自相续中存留。文革期间,藏地有些人虽然造了一些罪业,但后来他们都能忏悔;而有些人明明造了罪业,却从来不去忏悔。所以造业后知道忏悔也是很重要的。

愚者和智者的确有很大差别:愚者即使造了罪业也不知道忏悔,甚至视罪业为功德,结果微小的罪业也会把他们引入恶趣,就像小铁球放在水上会立即沉没一样;而智者造罪业后追悔莫及并且知道忏悔,所以不会堕入恶趣,就像铁球被打成薄片后不会沉入水中一样。

《那先比丘经》中也讲过这个道理。弥兰国王问那先比丘:“你们佛教徒说,一个人一辈子造恶业,临终时如果能念佛,死后会转生天界。我不信这种说法。你们又说,即使杀害一个众生也会堕入地狱。我也不信这种说法。”那先比丘以比喻开示国王:“一块很小的石头放在水上,石头会马上沉入水中;一百块大石头放在船上,虽然这些石头的重量远远超过小石头,可是依靠船的浮力,它们不会沉入水中。因此,有些人虽然造了很多罪业,但依靠念佛(忏悔)的力量不会堕落;而有些人虽然造了很小的罪业,由于没有救护的方便,所以死后直接堕入地狱。”

这个比喻的道理很重要。现在有些人说:“念几句佛号和金刚萨埵心咒就能忏净无始以来的罪业,没那么简单吧?”说这种话是不懂佛法的表现。不懂道理的人到处都有,世间也有很多连基本常识都不懂的人。这样的愚人真的是无药可救。

在大乘中,一切忏悔法都与菩提心有关,所以即便造了五无间罪,也可以依靠菩提心的威力压制、减轻或者彻底清净罪业。《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记载:久远劫以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在火车地狱拉火车。当时他的同伴实在拉不动火车,狱卒牛头阿傍用铁叉猛刺同伴,同伴血流如注,发出痛苦的惨叫。他对同伴生起极大的悲心,以悲心引生了菩提心,结果当下清净了百劫的罪业,并从地狱中转生到天界。一念菩提心的威力就是这么大!

当然,忏悔时除了要有菩提心,还必须具足自信心。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自信心,这样才会有成效;如果没有自信心,肯定会感觉非常痛苦,好像度日如年一样,这就不会有好效果了。

佛经中还说:“造作难忍极重罪,谴责自己将减轻,猛厉忏悔戒重犯,定能彻底根除彼。”造了严重的罪业后,如果能谴责自己则会减轻罪业,如果能以勇猛的心忏悔(特别是配合自他交换的菩提心或者金刚萨埵等殊胜的方便法),则将从根本上灭除罪业。

有些佛友六七十岁时才遇到佛法,我觉得这也很好,至少还有忏悔的机会。如果能在菩提心的摄持下精进忏悔,临终时完全可以干干净净地前往后世。特别是对修净土法的人来说,精进忏悔非常重要。如果不注重忏悔,只是高谈阔论:我有阿弥陀佛的加持,我肯定能往生。实际上这是不一定的。如果你的相续中全是罪业,阿弥陀佛也没办法救你。在世间,如果一个人犯了重罪,即使他天天呼喊某位大领导,那位领导也不一定能救他。出世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

《入行论》云:“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凡夫的善行非常微弱,而罪业的势力极大,除了殊胜的菩提心以外,还有什么善行能胜伏罪业呢?《华严经》中也说:“一切功德中,菩提心为最。”学过这些大乘经论的人都知道菩提心具有何等威力,所以如果我们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忏悔,再重的罪业都有清净的机会。

以前,未生怨王、能乐、指鬘都因为放逸无度、烦恼粗重而造下严重的罪业,后来他们通过发露忏悔,不仅清净了罪业,而且现见了真谛。这样的人就像《广戒经》中所说的一样:“何者造罪业,善业可遮彼,如离云日月,照耀此世间。”日月离开云翳后,可以放射光芒照耀世间,一个人虽然造了罪业,如果后来能精进行持善法,也能从罪业的乌云中解脱出来。

在座的有些人以前也造过很多罪业,不说别的,光是吃肉就杀害了无数众生,尤其生活在海边的人杀业特别重。自己的罪业如是深重,为了清净罪业,你们也应该发露忏悔,并发誓今后再也不造罪业。

《别译杂阿含经》中也说:“若人先造恶,后止不复作,是照于世间,如月云翳消。”如果有人先造了罪业,以后能发誓再不造,这样的人也能从罪业中获得解脱;就像云消雾散后,月亮的光芒照耀整个世间一样。

我看过有些上师的传记,他们以前在世间也干过坏事,后来通过修行佛法调伏了相续,从此彻底远离了烦恼和罪业,并且利益了无量的众生。这些上师堪称世间的正士。《地藏十轮经》中说:世间有两种正士,一种是从来不造罪业的人,一种是虽然造了罪业但能精勤忏悔的人。在座的各位最好首先不造罪业,但这在末法时代很难得,如果自己以前造过罪业,就要好好忏悔,这也不失为正士。

如果造罪业后没有忏悔,要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获得成就是很困难的,因此大家在这次法会期间要念完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对于想忏悔的人来说,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很多人都发愿念一亿遍金刚萨埵心咒,现在有些人已经念完了。所以念四十万遍心咒没什么做不到的。总之,在忏悔罪业方面大家必须下一番工夫,毕竟我们做过坏事,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以杀生来说,生命是如此的宝贵,可是我们却践踏了众生的生命,如果连一些咒语都不愿意念,那自己的忏悔肯定不是真心诚意的。

下面按开极乐法会的传统介绍一下忏悔的实修次第:先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一遍,然后念一遍《总忏悔文》,再念《极乐愿文》:“父母为主吾等众……加持净化我相续”,然后一边顶礼,一边观想四种对治力,之后坐下来念七遍清净戒律咒:“嗡阿摩嘎协拉 桑巴 Ra 桑巴 Ra 巴 Ra 巴 Ra 玛哈协达萨多 巴玛波波科达波匝 达 Ra 达 Ra 萨曼达 阿瓦罗格得吽帕的索哈。”再念:“具足无垢戒,受持清净戒,持无慢心戒,愿戒度圆满。”再念:“断除一切损害他,梦中亦不生恶念,恒时不离菩提心,愿戒圆满诸吉祥。”如是忏悔后观想:皈依境的圣众安慰自己说:“你们的罪业已经清净”,并且身体发光照射我们,自他的一切罪障以此而清净无余。这是极乐法会的忏悔修法。

下面简单介绍金刚萨埵法会的忏悔修法:首先观想金刚萨埵安住在前面的虚空中,自己在金刚萨埵面前发露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并发誓今后再也不造罪业。然后一边念诵咒语,一边观想金刚萨埵的身体降下甘露清洗自己的罪障,或者一边念诵咒语一边观想咒语。

金刚萨埵心咒的功德非常大,是忏悔罪业的最胜咒语。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百咒功德》中介绍了金刚萨埵心咒的功德。唐代不空翻译的《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中说:“金刚萨埵三摩地,名为一切诸佛法,此法能成诸佛道,若离此更无有佛。”意思是,金刚萨埵法门是一切诸佛之法,此法能成就一切诸佛之道,除此之外再没有更殊胜的法了。所以,如果能按照上面的方法观修,一定能清净自己的罪业。

法王如意宝说:“凡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念完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否则很可能因为障碍而无法往生。”往生净土有两大障碍,一个是舍法罪,一个是五无间罪。像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这样的五无间罪,在座的各位不一定造过,但自己很可能造过舍法罪。有些人在说话时经常毁谤上师和道友,或者评论这个法殊胜、那个法不殊胜,这直接间接会构成诽谤正法。不忏悔这些罪业是不可能往生的。

此外,还要忏悔平时容易造的十种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离间语、粗语、绮语、贪心、害心、邪见。这些罪业如果没有清净,往生净土也有一定的困难。

在座的各位既然趋入了佛法,就一定要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如果是善根深厚的人,依靠密法或者净土法的窍诀,很快会出现成就的验相。当然,大多数人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相信,只要通过精进忏悔,清净了相续中的罪业,临终时面见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就不会有任何困难。

在这方面大家要有信心。就我本人而言,一方面造了很多罪业,修行也很不好,觉得自己肯定会堕落,但有时候想起一些殊胜的因缘,觉得自己还是有解脱的希望。因为许多佛经和伏藏大师都授记,法王是对佛法再弘有极大贡献的大菩萨(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要说法王在世时,即使离开人间后,他创办的喇荣五明佛学院依然在培养僧才,他的传承弟子们也在各地开展弘法利生事业),凡与法王结缘者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在这样的大菩萨面前,我得受了许多殊胜的灌顶和教言,所以应该有解脱的希望。你们也是一样,直接或者间接都和法王结上了缘,所以虽然以前造过一些罪业,但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发愿力、法王的加持力以及自己的信心力,这些殊胜的因缘具足时,往生极乐世界是很容易的。

有一位叫根登诺若的堪布说:“在法王开启的伏藏法中,莲花生大师亲口授记说:‘凡遇此法者,临终皆能往生清净刹土。’一想到死后能往生净土,我就特别高兴!”听了他的话,我也有同感:虽然我造过一些罪业,但今后除非自己发疯了,否则不可能造诸如谤法、谤僧、杀生等严重的罪业——毕竟自己学习了那么长时间佛法,对造罪业的后果是很清楚的。在此基础上,如果好好修持法王所传的妙法,肯定有希望往生净土。

和我相比,在座的很多人往生的希望应该更大。有时候我虽然坐在法座上,但内心确实非常惭愧。很多听法者的信心、精进、清净心特别令人钦佩,虽然不得不面对家庭、工作的压力,身心也经常出现各种违缘,但他们却非常坚强。我在大城市时,甚至连每天的功课都很难念完,可是很多佛友却多年如一日精进修持,修行非常成功。如果这些佛友继续努力,往生极乐世界应该没有任何困难。

当然,大家在往生之前还是要经常忏悔业障。希望各位经常念金刚萨埵心咒,最好每年能完成四十万遍。因为今年你忏悔了以前的罪业,可是到明年又会造一些新的罪业,所以每年都需要忏悔。就像洗衣服一样,每隔十来天就要看一看:衣服脏了没有,如果脏了就要重新洗。因此希望大家在修行上各自努力!

第八十二课

在七支供里面,忏悔支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随喜支。

戊四(对治嫉妒之随喜支)分四:一、随喜之功德;二、随喜有漏无漏善根;三、分别随喜大乘善根;四、随喜特殊十善业。 己一、随喜之功德: 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 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 耳闻目睹他人在做闻思修行、塑佛像、印佛经、造佛塔、上供下施等善法时,如果能舍弃心胸狭隘、忍无可忍或者担心别人的善根胜过自己的嫉妒心(如暗自想:他的弘法利生的事业如此广大,他行持的善法如是巨大,我远远比不上他了)和竞争心(有些人见到别人做善事,也非要和别人一样,就像生意场上的人一样,看到别人赚了多少钱,自己也要赚那么多),放下所有的不欢喜心、诚心诚意生起随喜心,佛说此人将获得同等福德。

对于修持大乘佛法的人来说,应该彻底抛弃一切嫉妒心。嫉妒心有很大的危害,《法苑珠林》中记载:在拘留孙佛时代,有六十个比丘对两位法师的弘法利生事业产生了嫉妒心,于是诽谤他俩戒律不清净。以此恶业,这六十个人死后堕入无间地狱,感受了无量的痛苦。这个果报非常可怕。今后大家要随喜他人的善根,不要产生嫉妒心,否则不仅算不上修行人,还会在恶趣感受苦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不应嫉妒,但生随喜,若能如是除贪嫉者,是名菩萨持心净戒。”如果能断除嫉妒心等烦恼,恒时随喜他人的功德,这种人就是守持清净戒律的菩萨。细心想来,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做到。我们口头上可以说要遣除嫉妒心、要随喜功德,可是当见到别人在做善事时,也许自己不但不生随喜心,反而会生起嫉妒心和竞争心。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先要搞清楚道理,然后在实际生活中串习。刚开始会有很大困难,但是只要长期努力对治,相续中的不良习气就会逐渐减弱乃至完全消失。

在见到别人行善时,我们应该想:他能做这样的善事,实在是稀有难得!我真是太高兴了!如果能这样诚心诚意随喜,按照佛的说法,自己可以获得与对方同等的福德。可见随喜是一种无需费力便可获得善根的殊胜方便,大家应该重视这种方便。

有些人说:“藏传佛教重视随喜,汉传佛教中没有这样的教言。”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永明延寿禅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随喜赞善,助他胜缘,如观买香,傍染香气,虽不亲作,得同善根。”大师说得非常清楚,如果能随喜、赞叹他人的善根,虽然没有亲自去做,也会获得同样的善根。汉地的很多经典中也有这方面的教证。所以,如果有人想破斥别人的宗派,最好先看看自宗的祖师大德是怎么说的,然后再破斥别人也不迟。否则你破斥完别人后,翻开自宗的论典才发现:原来是在破斥自己的宗派!其实有些道理非常简单,甚至是家喻户晓的,可是孤陋寡闻的人却不承认。

很多大德的教言都明确提到,随喜不需要任何人力、物力、财力,仅以分别心就可获得广大福德。所以当见到别人在做善法时,要对自己不能成办这样的善法感到惭愧,对他人做这样的善法感到欣喜。平时我们要经常想:别人能做这样的善法,这多么令人欢喜啊!

《无著菩萨传》中记载:每当听到有人快乐或者行持善法,无著菩萨就由衷地随喜道:“这真是太好了!”不仅口中如是说,脸上也是一副开心的表情。在座的很多人会不会这样啊?有些人一听到别人的功德,心里就闷闷不乐,脸上也浮现出不高兴的表情,这都是自己的嫉妒心、嗔恨心和竞争心在作怪。这些人应该想一想:通过随喜他人的功德,自己也能获得功德,为什么我不随喜呢?

我们不仅要随喜别人的功德,也应该让别人随喜自己的功德。虽然修行人不能炫耀自己的善根,但是以好心让别人随喜是可以的,所以也没必要一点都不告诉别人。以前有一位老太太天天转坛城,别人问她:“你转多少圈了?”她说:“我不告诉你。如果你随喜了,会减少我的功德。”可能她只知道别人随喜可以获得同等功德,却不知道自己的功德不会因此而减少。

在《四十二章经》中,对此道理有很好的宣说。佛说:“看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如果自己产生欢喜心,可以获得很大福德。”有弟子问佛:“那行善者的善根会因此而穷尽吗?”佛说:“譬如一个燃烧的火炬,成百上千的人分取它的火来做饭、除暗,这个火炬依然如故。随喜福德也是如此(,并不会减少)。”我们举行传灯法会时,一盏灯、两盏灯……这样依次传下来,最初的那盏灯并没有损失;与此相同,别人随喜自己的功德后,自己的功德也不会有任何损失。

一个人懂不懂佛理,并不需要很长时间观察,只要听他说几句话便可知道。最近我遇到两个佛教徒,他们自称皈依十几年了,有如何的修行境界。我听后很高兴:在末法时代,皈依了那么长时间,还有一定的修行境界,很不错啊!可是再聊一会儿,我就感觉不对了:他们的见解、修行、行为都很不如法,而且完全凭自己的分别念断定问题,说出来的话特别可怕,可是他们还以为自己说的是对的。

现在很多佛教徒都存在一个大问题——不懂佛理,甚至有些出家人和皈依很久的人都是如此。很多人的佛学素养不够,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虽然他们很热情、很虔诚,但仅此并没有用,也许他们的虔诚心是一种迷信。以随喜而言,稍微学过教理的人都知道:别人在行持善法时,缘他们的善根生起欢喜心就是随喜,这种心态有很大的功德。可是有些人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解释不来,即使能解释几句,也是胡乱解释,根本不符合经论,只符合自己的邪分别念。然后他们按照自己的邪分别念行事——不但不造善业,反而经常造恶业,最终给自己带来了生生世世的痛苦。我觉得这样依靠佛法堕落没有任何必要,世间堕落的因成千上万,何必要依靠佛法堕落呢?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很可能缘严厉的对境造下恶业,最后落得非常可悲的下场。

我们看一则随喜的公案。以前胜光王(波斯匿王)在四个月中供养佛陀及其眷属,当时有一个流浪的乞女对此生起随喜心,她想:胜光王因为前世积累善根,今生成为有大福报之人,现在他遇到佛陀这样的福田,又继续积累福德,这真是太稀有了!到了傍晚回向功德时,佛陀问胜光王:“你积累的功德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胜光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于是佛陀念那个乞女的名字作了回向,连续三天都是如此。后来胜光王有点接受不了:明明是我作供养,可是善根却回向给一个乞丐!于是他和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们献计:“明天乞女再来的时候,我们狠狠殴打她,这样她就不会随喜了。”第二天,大臣们殴打了乞女,结果她生起嗔心,没有生起随喜心,当天佛陀便念国王的名字作了回向。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如果以特别清净的心随喜他人的善法,可以获得与对方同等甚至超胜的功德。

《汇集经》中说:“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无法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弥山的重量虽然巨大,但也可以称量,而随喜的功德无法衡量。《大般若经》中也说:“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大海,有取一毛析为百分,持一分端沾大海水可知渧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

你们可以看一下佛经,很多经中对随喜的功德都有宣说。这并不是佛教的传说,实际上随喜确实有非常大的功德。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窍诀,否则可以轻而易举获得无量的善根。

《经律异相》中有一则随喜的精彩公案。以前有一个人想造寺庙,可是他的钱不够。于是他发愿到大海中取宝,用取到的钱财建寺庙(现在很多人说:“等我赚了钱以后,一定要作大功德。”可是他们赚到钱后却不作功德)。后来他从大海中取到了宝,他想:我虽然有钱了,但是没有人力,谁能和我一起建寺庙呢?后来他想到了国王,于是他到国王面前说:“我想造一座寺庙,可是没有人力,希望大王能帮助我。”国王也信仰佛教,便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他把珍宝交给了国王。国王想找一个王妃主建寺庙,于是来到后宫,对夫人们说要送给她们珍宝。五百位夫人都打扮得很漂亮,每个人都想得到珍宝。唯独大夫人穿得很普通,而且对珍宝没有一点贪心。国王问她为何如此,她说:“我希望的是能经常行持佛法,兴建三宝。”国王很高兴,便把珍宝交给大夫人,要她负责建寺庙。大夫人又拿出自己的钱助修寺庙,最后建成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

寺庙建成后,国王心想:这么殊胜的功德不能只是我们三个人拥有,应该让全国人民都得到。于是他下令,要求全国人民对此随喜结缘。

见到别人做善事时,产生随喜心非常重要,不一定非要出很多钱。当然,对做事情的人来说,没有一点钱也办不成事。有人说:“我想做一件事,可是没有钱,怎么办呢?”我说:“既然没有钱,就干脆不要做嘛。”总之,不一定要出很多钱,关键是要产生随喜心。前一段时间,我在《重修学院老年经堂的信》中说:“即使您没有太多钱,哪怕以清净心、菩提心捐助一元钱,甚至仅仅生起一个随喜的念头,这种功德也无法言说。”以前学院大经堂落成开光时,我也要求大家尽量产生随喜心。这只是一念短暂的分别心,每个人都应该能生起来。

国王下令后,全国人民纷纷进行随喜,有些是内心生随喜心,有些是出一些钱财表示随喜。当时有一个贫女,除了一件裙子以外,她没有任何财产。她想:我因为宿世不布施导致贫穷的果报,应该趁这个机会作福德。于是她解下身上的裙子,从门缝中扔到房外,让别人供养寺庙。(在玉树赈灾期间,有一个人说:“我只有一件棉衣,我把棉衣捐出去了。”)国王知道此事后,非常赞叹贫女的善心,于是下令五百夫人各捐一件衣服给贫女。后来国王又拜她为第二夫人,并要求众夫人学习她的美德。

如果没有深入思维,有些人也许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故事,这样放过去就太可惜了。其实许多经论都是如此:《大圆满前行》是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公案;现在我们学习的《藏传净土法》也很殊胜,但在没有信心的人看来,这也只是一本故事书。如果我们听了公案后认真思维,肯定能从中领悟到甚深的因果道理。以前法王经常传讲《百业经》、《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广传》,听了这些经论中的公案后我受益匪浅,虽然自己的分别念很重,有时候无法像公案中那样行持,但至少明白了很多取舍的道理。

今后在见到别人做善事时,我们要尽量生随喜心,即使生不起随喜心,也不能生嗔心、嫉妒心,更不要去制造违缘、摧毁别人的善根。有些经典中说,菩萨在利益众生时,如果有人以恶心制造违缘,这个罪业是很难清净的。以后大家要小心:谁是利益众生的大菩萨,凡夫的肉眼很难分辨,所以自己最好随喜他人的功德,没有必要制造违缘。

我在一堂课上曾经说,要发自内心地随喜别人的功德。听了这堂课后,有一个居士反省说:“以前虽然我经常说‘随喜功德’,但内心还是有很多不良成分,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调正自己的心态。”后来他经常劝勉自己:“要发自‘内心’地随喜!”当说到“内心”两个字时,他脸上也有一种很深刻的表情。

平时谁都会说“随喜功德”,但是不是发自内心的随喜就不太好说了。别人在做善法时,比如传讲一堂佛法,举办一次法会,修建一座佛塔,印一部佛经,耳闻目睹这些善法后,我们不要有不好的心态,应该像刚才这位居士所说的一样——发自“内心”地随喜。

己二、随喜有漏无漏善根: 故于圣者及凡夫,所作诸善皆随喜。 既然随喜有巨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随喜圣者和凡夫所作的一切善根。

具体而言,首先要随喜小乘圣者积累资粮、断除烦恼障、修证人无我空性以及现前有余涅槃时广利有情的善根。

圣者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利益。《印度佛教史》中记载:佛陀入灭后,有一位叫商那和修的圣者,他的弟子中有十万人现见真谛,一万人获得阿罗汉果。还有一位叫优婆鞠多的圣者,他在一次传法期间,就让一百八十万人现见真谛。《阿育王传》中也记载过他,佛陀曾对阿难说:“我入灭百年后,有圣者优婆鞠多,虽无相好,化导如佛。”不要说圣者,就是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善知识也能度化许多众生,过去、现在、未来,有多少人在他座下皈依、发心、闻法、受灌顶?他带动了多少人行持善法?这些我们都应该清楚。

作为大乘修行人,也要随喜小乘圣者的功德。其实小乘圣者的功德是很不可思议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是小乘佛教盛行的国家,在历史上,这些国家的有些小乘圣者摄受过成千上万名比丘,为无数众生广转 F 轮。对于这些圣者的功德,我们也应该真诚地随喜。

其次要随喜大乘圣者的功德。大乘菩萨在许多大劫中积累资粮、修证二无我空性、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最终圆满自他二利,我们也应该随喜这些善根。

最后要随喜凡夫的功德。什么是凡夫?如颂云:“分别趋异道,故名为异生。”也就是说,由于造了不同的业,后世将分别趋向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旁生等不同的六道,所以名为“异生”。如果是圣者,要么安住于自证境界中利益众生,要么安住于涅槃的境界,不会不自主地随业流转;凡夫则不同,完全是随着业风不自在地漂泊。

这次金刚萨埵法会结束后,来自各地的居士背着包、带着唐卡和法本纷纷离开:有些往路上方走,有些往路下方走,有些自己都不知道要往哪里,只是在路边迷茫地站着,看见一个人招一招手,看见一辆车也招一招手。凡夫人就是这样,确实非常可怜。在人间时,每个人的道路不同;死了以后,各自的道路也不尽相同——造善业的转生善趣享受快乐,造恶业的堕入恶道感受痛苦。

总之,众生因为不同的业而趋往六道,其中有些已经入了解脱道(资粮道以上、加行道以下者),有些还没有入解脱道,对于这些凡夫所造的一切善根,我们也应该诚心随喜。

善根分为无漏和有漏,圣者造的善根属于无漏善根,凡夫造的善根属于有漏善根。《俱舍论》中说,无漏善根不会漏于三界,它可以直接导致获得圣者的果位;而凡夫造的是有漏善根,如果没有被随解脱分摄持,这种善根将在轮回中成熟有漏的果报。

不管有漏善根还是无漏善根,我们都应该随喜。《华严经》中就是这样要求的:“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对于一切众生、二乘的有学(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无学(阿罗汉)圣者、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一切如来的所有善根,我们都应该随喜。

在随喜时,不一定要亲自看到、听到别人做善法,也可以观想十方三世的一切善法,然后对此进行随喜。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凡夫人在行持善法,如参加这次法会的很多人显现上是凡夫,他们都在精进念咒忏悔;也有很多圣者在行持善法。我们应该对这一切善根诚心诚意随喜,这样自己也能获得无量的功德。

己三、分别随喜大乘善根: 于发无上菩提心,广利有情皆随喜。 一切诸佛最初发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中间以清净意乐于无数劫以六度万行成熟众生的相续,究竟了圆满、成熟、清净三种功德后现前圆满正等觉果位,然后示现十二种相广利俱胝那由他刹土的无数众生。这些在《经庄严论》、《释迦牟尼佛广传》中都有详细宣说,我们应该随喜诸佛的这些善根。

在这个世界上,发菩提心的人非常多。学习了《入行论》等大乘经论后,很多人都发起了菩提心,发心后每刹那都能出生无量的善根,我们要随喜这些功德。自己应该观想:发了菩提心后,有些人已经成佛了,有些人成就了菩萨的果位,有很多人还是凡夫,我要随喜他们的一切功德。

依靠随喜可以无勤获得巨大功德。《大智度论》中说,随喜虽然没有身语的勤作,却能轻而易举圆满一切善根。《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说:“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大家应该牢记这些教证。如果想迅速圆满功德,就不要忘了随喜这种简单易行的方便法。

不过有些人有点过头了,他们认为只要随喜就可以了,一点实际行动都不用。看到别人放生时,只是口头上说:“你们去放生吧,我随喜就行了。”这样的“随喜”不会获得什么功德。所谓的随喜,不仅是对别人做善法生起欢喜心,自己也要有想真正参与的意乐。可是有些人什么善根都不愿意做,只是以“随喜”两个字来搪塞,我担心他们不会得到功德。

要随喜佛陀的功德,首先要知道佛陀做过哪些功德。佛经中有许多佛陀在因地行持善法的感人事迹。很多公案中记载,佛陀即使转为旁生,依然以各种方法利益众生。

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提到,往昔世尊在转生为大乌龟时,曾救过五百个商人的性命。具体经过是这样的:以前有五百个商人过海,他们的船被海兽打坏了。正当商人们束手无策、恐慌万分之时,一只大乌龟出现在他们面前,它让商人们趴在自己背上,并把他们安全地送到岸边。那只大乌龟就是佛陀的前世。

《菩萨本行经》中记载:往昔有一个国家,当时佛陀是这个国家的国王。那个国家有一条河,全国人民都饮用这条河的水。河的上游有一棵毒树,毒树的叶子落入水中,人们饮用后都生了怪病。国王非常着急,问医生该怎么办。医生说,这种病只有吃鱼肉才能治好。于是国王站在树上发愿:“愿我死后转生为鱼,病人吃我的肉后能恢复健康。”之后跳入河中。依靠发愿力,国王死后变成了一条大鱼,它用人语说:“我就是你们的国王,病人吃了我的肉都能康复。”听了大鱼的话,人们都割下它的肉来食用,后来他们的病果真好了。大鱼又对人们说:“如果你们想报答我的恩德,一定要广行善法。”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佛陀在因地时不仅以行为饶益众生,甚至以自己的肉身利益众生。大乘佛教提倡,要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奉献给一切众生,佛陀在因地的示现就是这种理念的真实写照。

为了自己的理想,世间人都愿意付出一切(当然,这有诚心诚意做的人,也有做表面文章的人),更何况佛教徒呢?作为大乘修行人,看到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利益众生毫不顾及自己的行为,大家应该清楚以后要怎么做了吧!

《毗奈耶经》中记载:以前佛陀成为一只狮子王,当时有五百个商人经过一处危险的地方。商人们的声音惊动了一条大蟒蛇,大蟒蛇用身体把他们圈了起来。商人们惊恐万分,发声求救。狮子王听到求救声后,它明知和大蟒蛇搏斗会付出生命,但还是把商人们救了出来,最终它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白莲花传》中记载:佛陀以前曾经是一只天鹅王,和五百个眷属在一处湖泊过着快乐的生活。当地的梵施国王派人去捉天鹅王,天鹅王让眷属们逃走,结果除了一只天鹅以外,其他天鹅都逃走了。猎人把它俩带回王宫,并告诉国王事情的经过。国王感到很稀有:居然有天鹅甘愿陪天鹅王就擒!由此国王对天鹅王也生起了信心。天鹅王便用人的语言为国王说法。国王听法后下令:“从此以后,在我的国家中,任何人都不能杀水生动物。”

看看这些公案,佛陀在因地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利益众生。我们一定要随学佛陀,即使不能像佛陀那样利益众生,至少也不能伤害众生。如果是无意中害了众生,那当然另当别论,如果是故意伤害众生,或者别人伤害自己时不修安忍,那自己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子了。

现在有些人自称是大乘佛教徒,外面也穿着出家的法衣,可是内心却低劣无比,不要说大乘的境界,连小乘的境界都不具足,末法时代的有些现象确实令人生厌离心。当然,现在也有一些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行持善法,每当看到他们的行为,我也会由衷地生起随喜心:太好了,多么了不起啊!在座的各位可能也有同感。不管怎么样,如果看见别人善法做得特别好,我们一定要随喜对方。

世尊不仅在因地时广利众生,成佛后更是以种种形象利益众生。《贤愚经》中记载,以前金地国的国王叫摩诃劫宾宁(藏文为嘎谢国王),他势力强大,统领三万六千个小国。有一次,他派人给胜光王捎信说:“我的威风,遍满阎浮提。现在我命令你向我投降。如果你躺着听到这个命令,要立即坐起来;如果坐着听到,要立即站起来;如果吃饭时听到,要吐出口中的饭……限你七天之内来见我,否则我要攻破你的国家。”胜光王特别害怕,急忙到佛陀面前求救。佛陀说:“不要害怕,你告诉使者,附近还有一个更大的国王。”胜光王按世尊的指点转告使者。使者去见佛陀时,佛陀化为转轮王,目犍连化为将军宝。转轮王让使者给金地王捎一封信:“这封信到达时,如果你躺着,要坐起来;如果坐着,要站起来;如果你在吃饭,要吐出口中的饭。如果七天之内不归顺,我就消灭你的国家。”金地王接到信后非常害怕,立即去拜见佛陀。后来佛陀以方便让金地王皈入佛门,金地国的众生也都皈依了三宝。

在佛经中,诸如此类的公案非常多,如果能对佛陀的这些善根生起欢喜心,则可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如佛经云:“佛德不可思,正法不可思,圣僧不可思,若信不可思,果报不可思。”意思是,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正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僧众的功德不可思议,如果能对这些不可思议的对境生起信心,则可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所以大家要想方设法对三宝的功德生起随喜心。

今天我遇到一个领导,他说:“堪布,你应该知道,我是经常研究佛教的。你们不是经常说要皈依三宝吗?三宝里面,佛宝没有出问题,佛像在佛堂里面供着;法宝也没有出问题,佛经完整无损地存在;僧宝里面呢,有些人的行为出了问题,所以我对僧宝生不起信心。”这是一种邪见。虽然有些人出问题了,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有出问题,可是他天天对出问题的人生邪见,从来不随喜没有出问题的人,这样不太好。在僧众里面,当然会有个别不如法者,但这不代表所有的僧人都不好。如果一个坏人能代表所有的人,那整个人类都没有好人了。所以还是应该观清净心。

虽然僧众中有许多凡夫,可是这样的凡夫也能利益众生。比如对众生生起一刹那的饶益心,想方设法使众生心生欢喜(甚至开玩笑让大家高兴),令一个众生的心转向正法,等等,这些善根也值得我们随喜。前一段时间,我要求大家发愿至少度一个众生,昨天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你那天不是说,至少要让一个人皈入佛门吗?我现在已经让七百多人皈入佛门了。”我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当然值得随喜。此外,成办少许善业后回向一切有情,比如把听一堂课的善根回向给众生,这也是在利益众生,我们也应该随喜这种善根。

看问题不能只看反面。平时人们也经常说,要一分为二地评价人。如果我们一只眼睛好,另一只眼睛不好,好的眼睛看东西很清楚,不好的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那我们没必要闭着好眼睛,非用不好的眼睛看世界。在看待凡夫修行人上也是同样的。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随喜大乘的善根,也就是要随喜佛陀、菩萨以及凡夫在菩提心推动下所作的一切善根。大家要记住:凡是无有自私自利心所做的善事都是利益众生的,这就是大乘的善根;凡是以自私自利心做的善事都不是为众生做的,这不属于大乘的善根。对于大乘的广大善根,我们一定要好好地随喜。

下面大家首先随喜大乘的一切善根,然后再回向给所有的众生。

第八十三课

下面继续讲随喜支,今天讲的是随喜特殊十善业。

己四、随喜特殊十善业: 断十不善行十善,救护他命发布施, 守持戒律说实语,化怨言语直柔和, 少欲言说具义语,修持慈悲行正法, 于彼善法皆随喜。 所谓的特殊善业,也叫殊胜善业或者增上善业。前面我们介绍过十种共同善业,即断除杀生、偷盗及邪淫为三种身善业,断除妄语、离间语、粗语及绮语为四种语善业,断除贪心、害心及邪见为三种意善业。在此基础上,如果行持与十恶业相反的十种善业,就叫做特殊十善业,即:不但不杀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盗,而且布施;不但不邪淫,而且守持梵净行;不但不说妄语,而且说真实语;不但不说离间语,而且化解他人之间的怨恨;不但不说粗语,而且说公平正直、柔和悦耳的语言;不但不说绮语,而且说具实义的语言;不但不生贪心,而且修持少欲知足;不但不生害心,而且修持慈悲心;不但不生邪见,而且对上师三宝、业因果、前生后世生起正见,并在正见的基础上行持正法。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引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教证,以杀生为例对殊胜十善业作了宣说,大家可以参考。

作为修行人,我们不仅要断除十恶业,还应该行持殊胜十善业,否则,只是断除十恶业并没有非常大的功德。以不说妄语而言,如果只是像石头一样一言不发,这不一定有很大的功德。如果在不说妄语的基础上,进一步说真实语或者奉劝别人说真实语,这才有比较大的功德。大家要搞清楚这些因果的道理。

现在很多人对佛理一窍不通,虽然他们也讲一些“佛法”,可是讲的根本不符合经论,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分别念。由于这些人本身孤陋寡闻、不懂教理,所以他们在分别念推动下说的语言没有任何价值。还有些人胆子特别大,经常以世间的说法曲解佛教的教义,这种做法的后果非常可怕。如果你要讲解佛法,必须依靠可靠的教证和理证,不要离前辈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金刚语太远。否则,你自以为讲得特别好,实际上不一定和佛法搭上边,这样的胡说八道没有意义。

总之,仅仅行持共同十善业还不够,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精进行持十种殊胜善业,这对今生来世才有大利益。

现在我们正在讲随喜,因此不仅自己要行持殊胜善业,还要随喜他人如是行持的善根。《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善男子,若有众生虽于大乘未能修习,然于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作随喜时,得福无量。”因此,如果看到有人断除十恶业、行持殊胜十善业,大家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

下面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会介绍一些公案。有些知识分子不一定感兴趣,但我觉得这些人还是应该重视公案。即使你已经通达佛教的理论,但在实地行持方面,还是需要学习公案。法王如意宝本来对五部大论等经论通达无碍,可是他老人家在传法时,却经常宣讲佛教的公案、传记,通过这种方式让弟子对因果生起信心和正见。所以,有些人应该改变错误的观念,不要把佛教的公案看成是初学者和老年人的法。

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只是对世间的部分学问有所了解,有些人懂一点建筑,有些人懂一点电子,有些人懂一点工程,这些学问只是所知法中的沧海一粟,如果因此而心生傲慢,轻视具有甚深意义的公案,那就非常可惜了。《四十二章经》中说:“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任何佛法都具有甚深的意义和殊胜的价值,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轻视公案。

下面次第介绍十种殊胜善业。首先讲身体的三种善业。

救护他命:

不但不杀生,在此基础上还要救护众生的生命。关于救护必死无疑的野兽、家畜、犯人等生命的功德,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在这里进一步举例说明。

《贤愚经》中有一则公案。以前舍卫国有一位大长者,他虽然非常富裕,可是一直没有儿子,他经常为此虔诚地祈祷天神,希望能生一个儿子。后来,他的妻子果然生了一个相貌端严的儿子。这家人非常高兴,邀请亲朋好友在河边举行庆祝宴会。这个孩子长得十分可爱,所有的人都很喜欢,大家抱着孩子载歌载舞,一个人抱完后又传给另一个人。因为当天他们喝了很多酒,加之又过于兴奋,结果不小心把孩子丢到河里。大家急忙下河打捞,可是没有找到。父母伤心欲绝,但也没有办法。

这个孩子的福德很广大,掉到河里后并没有被淹死。后来有一只大鱼吞食了他,虽然在鱼腹中,他还是没有死。河的下游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个富户,这家人也是膝下无子,虽然多年来四处求神,可是一直没有如愿。这家人有一个习惯,每天派仆人去河边捕鱼。有一天,仆人捕到一只大鱼,剖开鱼腹一看,发现里面有一个相貌庄严的童子。仆人特别高兴,把小孩交给主人。主人也特别高兴,他觉得这是祈祷天神的感应,于是像待亲生儿子一样精心抚养。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亲生父母听说了这件事,便去下游这家人讨要。上游的父母说:“这是我家的孩子,在庆诞仪式上不小心把他掉到河里了,请把孩子还给我们。”下游的父母说:“我家多年来祈求天神,希望能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天神赐给我们的。”双方争执不下,便到国王面前请求裁决。国王也很为难:这两家很久以来都没有孩子,现在对这个孩子都特别执著,如果判定是某一家的,另一家肯定不会让步。最后国王建议:“这个孩子属于你们两家,你们共同把他抚养大,然后各自给他娶一个妻子,哪一家妻子生的孩子就是哪一家的后代。”两家人都同意了国王的办法。等孩子长大后,各自给他娶了一个妻子。

这个孩子有出家的因缘,他对两家的父母说:“我出生以来就遭受苦难,先是掉到河里,后来又被鱼吞食,然后两家又为我而争夺。我对这一切厌倦了,现在想出家修道,希望父母们能开许。”两家的父母不愿违背他的意愿,便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他到佛陀面前请求出家。佛陀说“善来比丘”后,他须发自落,成了比丘,法名为“重姓”。因为他是利根,听闻佛陀说法后,于一座间就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众比丘对他的经历感到很惊奇,阿难问佛:“重姓比丘以前造了什么业,今生虽然堕水、被鱼吞食都没有丧命,而且出家后很快能证果?”佛说:“以前有一位毗婆尸佛为大众广说妙法。一位长者听后非常欢喜,生起了强烈的信心。他在佛陀面前皈依三宝,并受了不杀生戒,还以一枚钱供养佛陀。因为供养佛陀,他生生世世转生于富贵之家;因为受不杀生戒,他虽然堕水、被鱼吞食,但也能免遭于难;因为皈依三宝,今生在我的教法中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

在这个公案中,重姓比丘因为前世受过不杀生戒,即生虽然遇到各种违缘,但始终能免遭横死。而现在有些人则相反,只是遇到一点点违缘,马上就命绝身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往昔杀业的果报。

有些福报大的人出车祸不死,遇到大火也不死,遇到什么危险都能逢凶化吉。去年也门航空公司一架飞机失事,机上 150 多人中,只有一个 14 岁的少女幸免于难。世间人都觉得非常稀奇。也许这就是前世戒杀放生的善报。

有一次我在杭州放生,黄昏时有一个上海居士掉到河里去了,本来那个地方水特别深,可是他落水后却不知不觉浮了上来。后来我问他是怎么上来的。他说自己也不知道,感觉浑身轻飘飘的,就浮上来了,然后抓到一个人的手就爬上了岸。他上岸后天快黑了,我看到两个人拉来拉去,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打架了。后来知道不是在打架,原来是当时天有点冷,有一个人让他换一件干衣服,但他说不要紧,所以两人拉来拉去。

前一段时间,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地震,震后 70 多个小时,居然还有一个女孩获救,而且浑身上下一点伤都没有。诸如此类的稀奇之事非常多。

因此如果有条件,今后大家应该多放生。这样一方面可以遣除暂时的寿障,也可以消除前世的罪业。《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云:“放诸生命……病苦销除,解脱众难。”此经又云:“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世间人会觉得这些是佛教的传说,其实不是的,戒杀放生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在前面的公案中,重姓比丘由于前世不杀生、皈依三宝、供养佛陀,后世获得了巨大功德。看看他获得的善报,大家应该好好思考:以后我如何行持这三种善行?

《贤愚经》中还有一则公案。以前,王舍城的宰相没有孩子,为了求子,他到当地的神庙中祈祷说:“我家没有孩子,如果你赐给我一个孩子,我要用金银装饰你的身体,用妙香涂敷你的神庙;如果你不赐给我孩子,我就毁坏你的神庙,并且用不净粪涂在你身上。”庙中的天神听后非常害怕,他想:我的能力不够,无法赐给宰相孩子,他一定会侮辱我。于是他找多闻天子帮忙,可是多闻天子也没办法赐给宰相孩子,于是多闻天子找帝释天帮忙。刚开始帝释天也没办法,后来考虑到这个宰相势力很大,如果不赐给他孩子,他很可能毁坏整个神庙,于是帝释天对一个临终的天子说:“希望你死后能投生到这个宰相家。”天子说:“我的志向是出家修道,那个宰相家很富有,投生到他家后很难出家。如果投生到不特别贫穷也不特别富裕的家庭,这样才能顺利出家。所以我不愿意投生到他家。”帝释天说:“你只管去他家投生,如果你要出家,我会帮助你。”于是天子便同意了。

天子命终后转生到宰相家。看到生下一个庄严的儿子,宰相非常欢喜,给他取名为恒伽达。长大以后,恒伽达想出家学道。可是父母说:“我们家有这么多财富,如果你出家了,这个家怎么办?”始终不答应他。恒伽达想:如果不能出家,得到人身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死了好。他又想:这一世我生为富人的儿子,如果我能了结这一生,然后发愿转生到一个普通人家里,再出家就很方便了。于是恒伽达悄悄离开家,从一个悬崖上跳下去,但是却安然落在地上,而且身上没有任何损伤。然后他又投河,结果又自然浮出水面。他又服用毒药,可是毒性没有发作。之后他又跳到烈火中,结果火又熄灭了。

最后他想:阿阇世王是一个暴君,如果我违犯王法,肯定会被处死。于是他趁王妃沐浴时,偷走了王妃的衣饰,然后大模大样往外走。门卫发现后,把他抓住并送到国王面前。国王大怒,亲自张弓射他,可是射出去的箭却折返回来,差点射到国王,连续三次都是如此。国王吓得扔下弓箭,问他:“你是天龙鬼神吗?”他说:“我不是天龙鬼神,我是王舍城宰相的儿子。”他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国王。国王非常赞叹他的发心,亲自送他到世尊面前出家。(学院有些人也是这样,父母不同意他们出家,后来由领导介绍他们到学院出家。)出家后,他在佛陀面前闻法,当下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阿阇世王向佛陀问起恒伽达的宿世因缘,佛陀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梵摩达国王,有一次国王和王妃在园林中娱乐,王妃在唱歌时,园外有一个人随着王妃一起唱。国王听后非常生气,准备杀死那个人。有一个大臣可怜他,便祈求国王说:‘这个人罪不至死,为什么要杀他呢?他虽然跟着王妃唱歌,但他既没有看见王妃,也没有做邪淫之事,不应该受这样的惩罚。希望大王能宽恕他。’国王觉得大臣的话有道理,就释放了那个人。”佛陀告诉阿阇世王:“当时的大臣就是恒伽达。由于救了一个遭杀的人,他生生世世都没有横死过,而且任何地水火风的灾难都不能损害他。”

人和人大不相同,同样遇到违缘,有的人的生命就像恒伽达一样坚强,而有的人却特别脆弱,甚至走路时摔一跤都会骨折,这些肯定和前世的业有关。

《法句譬喻经》中说,博爱众生会获得十一种利益:福德随身,睡眠安详,不做恶梦,天人护持,众人爱护,不为毒药所中,不为兵器所害,不为大水所淹,不为大火所烧,身处何处都能获得利益,死后转生梵天界。有些人身体很健康,心里没有恐惧和苦恼,身心经常处于安乐之中,这应该就是博爱众生的果报。

而有些人则总是处于痛苦中,甚至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不行了。昨天有一个人说:“我要帮助一个朋友。”我说:“她怎么了?”她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从早上到现在一直在哭。我怎么问,她都不说。”听了她的话,我想: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她的朋友这么痛苦,肯定是往昔的因缘所致。当然这种因缘我们不一定观察得出来,她自己可能也不知道。

通过很多人的亲身感受,我们不得不接受佛说的三世因果之理。所谓的生命,并非如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无因无缘出现的,就像雨后地上忽然出现的蘑菇一样。每一期生命都是由往昔的复杂因缘形成的,这些往昔的因缘与今生的快乐、痛苦密不可分;今生在感受快乐和痛苦的同时,人们又会造下种种善和不善的业,这些业和未来的快乐和痛苦也是息息相关的。和动物相比,人类具有成熟的心智,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种种感受和遭遇,我们应该能推知前世今生之间必定存在因果关系。

通过恒伽达的公案,大家应该认识到救护生命的功德!不要说大量救护众生,甚至一年或者一个月救一个生命,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恒伽达前世救了一个人,结果生生世世都拥有坚固的寿命,可见救护众生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有多么密切的关系,所以大家今后要精进放生。

这几年以来,依靠很多朋友的支持,我们的放生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在很多地方,放生已经成了佛教徒的习惯,甚至成了生活中一件不可缺少的事情。我觉得这有甚深的意义。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出这种行为具体有何意义,我们的分别念也推不出功德到底有多大,但因果的规律是毫厘不爽的,未来这种善行必定会给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善报。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记载:往昔佛陀曾转生为一只大熊,有一个樵夫到森林中砍柴,结果连续下了七天的暴雨。正当他走投无路、即将饿死的时候,大熊发现了他。大熊给他水果、野菜充饥,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他。樵夫因此而活了下来。第八天雨过天晴,樵夫准备离开森林。临行前,他对大熊说:“你对我恩重如山,我该如何报答你?”大熊说:“只要你不告诉别人我的居身之地,这就是对我的报恩了。”樵夫千恩万谢地离去了。没想到这个樵夫是个忘恩负义之辈,下山后他禁不住诱惑,带着猎人去猎杀大熊。最后大熊死在猎人的手中,可是它对樵夫没有生起丝毫憎恨之心。

佛陀在因地时,即使别人恩将仇报也不会怀恨在心,而世间人则不是这样。有时候我看新闻,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在语言、态度或者行为上稍有不敬或者侵犯,对方马上用各种手段还击,这就是世间人的做法。而佛教的做法却相反,即使别人践踏了自己最可贵的生命,自己也心甘情愿地忍受,而且还将自己的善根奉献给对方,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不共之处。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还记载,以前佛陀曾转生为一只根达野兽,它有一身金色的美丽皮毛。当时有一个梵施国王对猎人们下令:“如果你们得不到根达野兽的皮,我就把你们全部杀死。”为了寻找根达野兽,一个猎人在干燥的荒野中漂泊多日,最后即将接近死亡。根达野兽发现了猎人,对他生起了悲心,并用净水和水果救活了他。猎人恢复健康后却面露不悦之色。根达野兽问:“你现在已经恢复了健康,为何还如此不高兴?”猎人为难地说:“我到这里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得到你的皮,如果得不到你的皮,国王会杀死我的。”根达野兽听后没有任何犹豫,以欢喜心把自己的皮布施给猎人。猎人剥下它的皮后,又有许多蚊子、苍蝇吸它的血、吃它的肉,可是根达野兽没有产生一点不悦之心,最后在发愿利益众生的欢喜心和慈悲心中死去了。

看到世尊因地行道的故事,我确实非常感动,也经常发愿随学世尊。在座的各位道友,今后如果有人剥你的皮、割你的肉,或者对你散布流言蜚语,或者对你进行殴打,你会有何反应呢?作为大乘佛教徒,希望大家追随导师佛陀的行迹,要以沙门四法对待他们,最好能以菩提心来对待他们。

前一段时间,一位老修行人讲了文革期间有些佛教徒的故事,我听了以后深深地感到: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说就是大乘佛教,即使别人以再没有天理的手段迫害佛教徒,侵犯他们的人权、剥夺他们的自由,可是他们不但没有任何怨言和报复行为,还能以欢喜心安然忍受。这种精神在世间确实是找不到的。

话说回来,如果能做到纵遇命难也不杀生,而且尽量救护众生,则可获得天人那样稳固的寿命。如果想延长寿命,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戒杀放生。不仅如此,戒杀放生也是转生善趣之因。如《念处经》云:“一切戒律中,转善趣之因,即此施命戒。”《正法念处经》云:“生天之因,最胜戒者,所谓施命。”《妙法圣念处经》亦云:“恒运慈悲心,救护于含识,如护自身命,而得生天上。”如果能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众生的生命,转生天界不会有任何困难,所以大家要有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心。

如果看见众生就想杀害,这种人不要说佛教的理念,连世间的仁义都不具足。苏东坡在《戒杀论》中说,如果有人肆无忌惮地杀生,则已经违反了仁、义、礼、智、信五常,这种人实际上已经无法称为人了。

如果从根源上探究,杀生和吃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佛教认为,为了吃肉而杀生是不合理的,有些世间的智者也认识到,以牺牲其他众生来满足一己口腹之欲是不道德的行为。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我的朋友们,不要让罪恶的食物沾染你们的身体。有田里的玉米,有树上的水果,还有葡萄园里的葡萄供我们食用,更有甘美的食用植物和蔬菜。大地供给了丰盛的无罪食物,也提供给人类不用杀戮即可获得的大餐。为什么要以杀害其他生命来维护自己的身体呢?”我觉得他的语言非常有道理。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念大乘经、说大乘法,自以为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可是行为连世间人都不如,这真是太惭愧了。希望各位道友今后尽一切努力戒杀放生。

布施:

不仅不偷盗,而且还要慷慨布施。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当取出口中的食物而作布施。”已经吞到口中的食物,人们一般都比较执著,可是这也应该舍得布施。

布施不分大小,随时随地都要去做。小的布施,如布施鸡、狗等旁生一个食团,这些也不能轻视。我们学院养了很多鸽子,过一段时间我们准备做一个鸽子棚,这个棚子应该做得好一点。发心喂鸽子的人要注意,不要今天心情好就喂,明天心情不好就不喂,应该长期负责。以前学院有些人就是这样,心情好的时候喂得很多,心情不好或者有事的时候一点都不喂,最后动物被活活饿死了。今后道友们在这方面应该注意。

大的布施,如善义王子为利益众生而取如意宝,如果我们有能力,也要发心做这样的广大布施。《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记载:以前佛陀转生为善义王子,为了遣除众生的贫困,他和弟弟恶义到大海中取如意宝。在回来的路上,趁善义睡觉时,恶义用荆棘枝刺瞎了他的双眼,然后带着如意宝回到故乡。父母问起善义时,恶义撒谎说善义已经死了。失去双眼的善义流落到一个国家,以弹琴卖艺维生。当地的公主看上了他,把他带到王宫里生活。后来,善义依靠谛实语双眼得以复明。最后善义回到祖国,找到了被恶义埋在地下的如意宝,用如意宝遣除了人民的贫困,并且教化众人行持十善。

佛经中还有许多布施的公案。如以前有一位新巴商主,他曾把父母三分之二的财物布施给穷人,后来父母不让他再布施。为了满足布施的心愿,新巴前往大海中取宝。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依靠自己的精进力,新巴终于取到了如意宝。回到南瞻部洲后,他用如意宝遣除了一切众生的贫穷。

《法苑珠林》记载,佛陀在世时,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和眷属花园。当时他向祇陀太子买这个花园,祇陀太子开玩笑地说:“如果你能用黄金铺满花园,我就把花园卖给你。”没想到给孤独长者真的用黄金铺满了花园,祇陀太子虽然有点后悔,但也没有办法。后来他说:“花园的地虽然是你的,但园中的树是我的,这个花园算我们共同供养佛陀。”然后他们一起在园中建造精舍,共建了七十二间讲堂、一千两百五十间僧舍,这就是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

佛经中还记载,佛陀在因地时曾成为睁眼国王,统治八万四千个小国。当时有一个小国王不服从睁眼国王,他派了一个盲人向睁眼国王索要眼睛,睁眼国王亲自挖出双眼布施给盲人。

另外,世尊在成为救众王子(即普度王子)时,把父王心爱的大象布施给一个小国王,结果他被父王发配出国境。在发配途中,他又把自己的王妃和两个孩子布施给了别人。

诸如此类的公案非常多。如果我们能这样精勤布施,今生来世必将获得广大的受用,不会感受贫穷,也不会转生于饿鬼,最终将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毗耶娑问经》中讲了很多布施的功德,如:“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意思是,不管劝别人布施还是自己布施,都将获得大福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说:“有亿多财者,贪欲而无足,少乐而苦多,智人能远离;若乐修福者,舍施随力分,乐修福业人,今世后世乐。”意为:即使一个人有亿万财富,如果他贪心不足,也不会有快乐,反而会痛苦不堪,有智者能远离这种不良心态;如果一个人喜欢修福,随分随力作布施,这样的人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这些教证特别好,大家应该记下来,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用上。明智之士都关心自己的前途,如果懂了做善业的功德和不做善业的过患,应该会考虑自己今后该如何行持。

在十种殊胜善业中,今天讲完了两个,其他的下堂课接着讲。

第八十四课

在十种殊胜善业中,前面已经讲了救护他命和布施,今天讲第三个——持戒。

持戒:

所谓的持戒,一般是指守持居士戒以上的别解脱戒,但在此处而言,则是指不但不邪淫,还要守持梵净行。

守持清净的戒律非常重要。《中观四百论》云:“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如果没有守持清净的戒律,连善趣的身份都得不到,更何况说获得解脱呢?佛法进入再弘期以来,法王如意宝曾向僧众提出佛教的三大要点: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闻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结果。现在看来,这三点的确是归纳一切佛法精要的金刚语。所以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精进持戒,最起码要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亲友书》中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戒律就像大地一样,如果没有大地,万物都不能生存,如果一个人相续中连一分戒律都不具足,要想转生善趣或者获得解脱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受持相应的戒律:如果自己的烦恼比较轻微,可以选择受持出家戒;如果不能这样,也可以受持在家居士戒。总之,通过智慧抉择后,至少要选择一条以上的戒律终生守护。如果没有戒律的所依,虽然你在世时行持了一些善法,可是临终时有没有不堕恶趣的把握也很难说。那个时候也许你会后悔莫及,就像《正法念处经》中所说的那样:“若不护戒,临终悔恨,故应持戒,守护莫犯。”

得到戒体之后,就要全力以赴、如护眼目般认真持戒,一点学处都不能违犯。以淫戒来说,在家人不能行邪淫,出家人不要说不能作不净行,甚至以贪心眼看、手触女人都是不允许的。这些要求看似过于严格,但对于真正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下面看一则守护戒律的公案。

《毗奈耶经》中记载,迦叶尊者出家前是婆罗门之子涅珠达,而金色比丘尼是萨迦婆罗门之女妙贤。虽然他们有出家的善根,对世俗的成家生子非常厌烦,但在父母逼迫下不得已举行了婚礼。婚前他们立下盟誓:父母之教不可违抗,在婚礼上我们暂时手拉手,但以后我们绝不再互相接触。立下盟誓后,他们在十二年中虽然朝夕相处,但彼此甚至连贪恋之心都没有生过,更不用说作不净行了。他们真正是知道守戒功德与贪欲过患的具慧正士。

尽管父母让他们同床共寝,但他们却没有一起睡,而是各自修行善法。每天晚上,一个人睡的时候,另一个人就站着,就这样轮流休息。当时涅珠达对妙贤说:“女人睡眠比较多,初夜和后夜你睡,我中夜稍微睡一会儿就行了。”有一次,妙贤入睡时手臂伸出床外,帝释天为了观察他们的心是否清净,变成一条毒蛇缠在妙贤的手臂上。涅珠达见后,用一把扇子挑那条蛇,结果不小心触到妙贤的手。妙贤惊醒后说:“你干什么,是不是碰到我的身体了?不要违背誓言!不要违背誓言!”涅珠达说:“我不是想碰你,你的手臂被毒蛇缠住了,为了保护你,我用扇柄去挑毒蛇。”妙贤说:“宁可被毒蛇所咬,我也不愿与异性接触。被毒蛇咬只会舍弃今生的生命,如果染上异性之毒,则会永沉轮回感受痛苦。”他们就是这样守持清净的戒律。

后来他们都出了家,涅珠达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法太子,即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妙贤也证得阿罗汉果,即金色比丘尼。

作为欲界众生,两个年轻的异性住在一起这么长时间,要守持清净戒律确实很不容易。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样呢?一方面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出离心,由于出离心特别强烈,所以对世间的欲乐没有任何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前世的发愿力所致。

《毗奈耶经》中记载:以前在一个聚落里有一个农夫,他每天早上到地里务农,中午的时候妻子给他送饭。有一天,妻子去送饭,在森林中见到一位庄严的独觉。见到圣者的庄严身相,她久久不能离去,一直以欢喜心瞻视不已。

现在有些人寻找上师就是这样,他们不以经论为标准,只是看一些表面现象。有的人说:“我的上师太好了,因为他给了我一串念珠。”好像上师的法相就是给一串念珠。还有的人说:“这位上师很了不起,因为他经常微笑,所以我一定要依止他,要把身口意都供养他。”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可笑说法。

农夫看中午已经过了,妻子还没有送饭来,就去找自己的妻子。最后他在森林中见到妻子跟一位独觉在一起,农夫未经观察就生气地说:“你不给我送饭,却在这里(和他)做非法之事。”独觉心里很清楚,农夫这样诽谤自己会造下严重的罪业,对他生起了怜悯之心。于是他犹如鹅王一样飞到空中,上身出火,下身流水,显示种种神变。农夫见后深生惭愧,像大树一样倒在地上,虔诚地合掌顶礼独觉,并忏悔说:“我起恶念,皆由欲心,愿我二人,生生常得,少诸欲染。”那个农夫就是后来的迦叶尊者,农夫的妻子就是金色比丘尼。因为当时发了这样的愿,所以今生他们虽然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但是没有做任何不清净的行为。

现在有些人烦恼特别炽盛,内心一旦燃起贪嗔痴的熊熊烈火,要用对治之水当下扑灭有一定的困难,这些人去朝拜神山或者遇到上师三宝等殊胜对境时,也应该像农夫那样发一些清净的善愿:愿我生生世世烦恼微薄,愿生生世世出家并守持清净戒律,愿早日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等等。

看了上面的公案,世上确实有这么高尚的人。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印度、汉地还是藏地,都有很多戒律一尘不染、内外清白、犹如莲花般的好修行人,我们应该追随他们的足迹。

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也有类似的示现。《虚云老和尚年谱》中记载:虚老刚生下来时是一个肉球,母亲看到后当时就吓死了。第二天有一个卖药翁来到他家,破开肉球得到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由庶母王氏抚养。十四岁时,他对尘世生起了厌离心,产生了出家修道之念。十七岁时,他偷偷跑出去出家,结果半路上被家人抓了回来。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头,父亲给他娶了两房妻子,一个是田小姐,一个是谭小姐。在和两个妻子共同生活的两年里,虚老没有任何染污的行为,还教化两个妻子信仰了佛教。十九岁时,虚老终于逃离了俗家,到鼓山涌泉寺出家为僧,临行前留下一首《皮袋歌》。又过了几年,虚老的父亲去世了,两个妻子也都出家为尼。几十年后,一个比丘尼已经去世了,另一个比丘尼还没有放弃对虚老的执著,她给虚老写了一封信,但虚老看后根本不为所动。当然那时虚老已经开悟了,所以更不可能有染污心了。

从很多大德的传记可以看出,只有守持清净戒律才能利益众生。正因为如此,法王如意宝才提出“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不管是弘扬佛法的高僧大德,还是独自修行的修行人,都不能缺少了清净戒律这个基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随喜他人持戒的功德,另一方面自己也要守持清净的戒律。

末法时代,许多人刚开始出家时的发心都很清净,可是时间一长则不同了:在遇到持戒的违缘时,有些人因为前世的发愿比较殊胜,即生的正知正念也比较强,所以修行能够善始善终;而有些人因为前世的业力现前,再加上即生的烦恼炽盛,在内外因缘的夹攻下,结果修行出了问题。总之,在出家人中有各种情况。但不管别人怎么样,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我们自己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尤其是要经常提醒自己认真持戒。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有些寺院的出家人确实不太重视戒律,只是满足于形象上的出家,至于出家后要守护什么戒条、奉行什么威仪,则从来不去关心。这种现象在个别地方比较严重。这样的人是没法获得解脱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对于真正想获得解脱的人来说,清净的戒律绝对是不可缺少的!

此处所谓的持戒,主要是从邪淫的违品而言的。对在家人来说,就是要以自妻为满足,断除一切邪淫。现在很多人行为不如法,这种人最终只会自食其果。佛经中对此说得很清楚:“自妻不生足,好淫他妇女,是人无惭愧,常被世呵责。现在未来世,受苦及打缚,舍身生地狱,受苦常无乐。”

真正观察起来,淫欲确实没有任何好处,它只会折磨人,不仅耗时间、耗精力、耗钱财,而且会因此而感受各种强烈的痛苦。因此,看破世间的恩爱,抛弃低级的欲乐,走上出家之路,这的确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有些人实在没有出家的因缘,也应该过离欲清净的修行生活,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出家人,更要远离一切淫欲,如果出家后还贪爱女人、不守戒律,这种人就像黄豺狼一样,不仅不能称为佛陀的追随者,还会对佛教带来不良影响。如颂云:“伪装释迦子,犹如黄豺狼。”有些人就是这样,表面上身披袈裟,可是一点出离心都没有,更谈不上如理如法修行,这种人出家确实没有任何意义。

如今是烦恼炽盛的浊世,要守持清净的戒律非常困难,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持戒的功德也更大。佛经中说,在清净刹土或者圆满劫时,即便百千万劫守持圆满的戒律,也不如末法时代半天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大。《三摩地王经》中也说,在恒河沙大劫中,以无数珍宝供养无量佛陀,这个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但远远比不上末法时代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

有些人说:“一切都是心造的,形象上的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诸如皈依、出家、受戒,这些我是不在乎的。”还有些人经常奢谈禅宗和密法的高深法语,如“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以此为自己的放逸行为开脱。这些人应该好好观察一下:如果你的相续中遍满贪嗔痴等自相的烦恼,并非嘴上说的那样处于光明智慧的境界,那你自欺欺人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守持戒律。

在《长阿含经》中,世尊宣说了持戒的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我们都是相信因果的人,看了这个教证,应该认识到持戒的重要性。

在持戒的过程中,从自身来说,连一分学处都不能轻视,应该认认真真地守护;从他人来说,即使别人守持一分学处,自己都应该诚心随喜。喇荣五明佛学院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僧众,如果你用不清净的眼光去看,肯定会看到有些人行为不如法,有些人很调皮,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过患;但如果你以清净的眼光去看,他们毕竟都是出家人,相续中或多或少都有戒体,这样一想,自然就能生起随喜心。其实随喜心随时随地都可以生起。比如在一个大城市,每逢节假日有许多信众前往寺院,这些人至少对佛陀或者善法有一分向往之心,这样的善心也是值得随喜的。

从有些高僧大德的教言来看,守持清净的戒律比表面上的广闻博学重要得多。以前蒋扬钦哲旺波尊者对一位修行人说:“人死的时候,再多的学问都派不上用场,唯有持戒和修行的功德才能带往后世,唯有这种功德才对生生世世有利益。”后来那位修行人说,这是他一生中听到的最甚深的教言。

要想真正持戒,必须有看破世间的境界。当然每个人看破世间的程度不尽相同,有些人完全看破了,有些人部分地看破了。在座的有些人以前对世间的贪恋特别大,学佛后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天天看电视、看电影,经常做邪淫、杀生等不如法的行为,现在则彻底断除了这些恶行,只不过暂时没办法完全丢下家庭和工作,所以不得不以在家身份修行。这也是一种看破放下的境界,各位佛友应该随喜他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如果能看破世间,在此基础上守持戒律、坚持修行,即使你没有大彻大悟的境界,也没有在虚空中飞来飞去的神通,但在值遇难逢难遇的佛法之时,这也是极其可贵的。

《三宝感应要略录》中记载:以前罽宾国有两位比丘,一个人受持律藏,另一个人受持论藏。一天晚上,有一个天人前来礼拜持律比丘,但没有礼拜持论比丘。连续一个多月都是如此。持论比丘对此心怀忿恨。天人呵责他说:“戒律能开人天善道和涅槃大道,所以天人都尊重受持律藏者,你不应该对此生恶心。”从那以后,持论比丘也精勤受持律藏,后来两位比丘都获得了初果。

如果在持戒的基础上,再有一个甚深的见解,那不管在寂静的深山修行,还是在繁华的城市弘法利生,肯定都会获得成功。如果这两者中缺了一者,那不管自己修行还是弘法利生,恐怕都不会成功。所以各位道友首先要以戒律守护自相续,然后以菩提心或者证悟的智慧饶益众生。

对于在家男女来说,甚至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也有极大的功德,只要能严格守护学处,会轻易获得转生天界等功德。现在汉地和藏地有很多上师在弘扬八关斋戒,希望各位佛友精进受持。

持戒有极大功德,反过来说破戒也有极大过患,甚至破一分学处,都将感受苦乐交替的果报。佛经中记载,以前有一个贫穷的婆罗门,看到给孤独长者经常向比丘和受八关斋戒的居士供斋,于是他也受了八关斋戒。有一天他到了一个山村,夜幕降临时借宿在一个婆罗门家中。主人叫他用餐,他说:“我受了八关斋戒,午后不能进食。”主人说:“你如果不吃就不要住在我家里。”他听后很害怕,就说:“不要紧,虽然我受了斋戒,但吃一顿饭是无所谓的。”于是他吃了晚饭。本来,以受八关斋戒的功德,他死后可以转生到三十三天,但因为破了一分斋戒,结果他转生到四大天王的天界中,并被取恶名为“破斋戒天子”,受用、威光也远逊于其他天人,他为此经常感到羞愧难当。

这个婆罗门只是破了一条学处,但转生天界后也感受了相应的果报,可见破戒的体性就是恶法,必定会像服毒一样感受不快乐的果报。所以大家持戒时务必要小心谨慎。《诸法集要经》云:“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起,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依靠因缘产生的,从来没有见过没有恶因而感受苦报之事,只要有了恶因,就必定会出现恶果。有些人因为肉眼暂时看不到果报,就认为干坏事没有果报,这是不信因果的邪见。实际上,只要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因,迟早都会感受苦果。所以,相信因果的人对于感受痛苦并不是很害怕,他们认为这是在消往昔的恶业,而对于造苦因则特别害怕。

再看一则破戒的公案。以前有一位业障深重的老妇女,她受了三天斋戒。第一天她吃了少量食物;第二天她喝了水;第三天她认真地守持了斋戒。因为一天认真持戒的功德,她死后转生为一个国王的太子;因为一天吃了食物,这个太子面目丑陋;因为一天喝了水,他心绪起伏不定,犹如疯子一样。

在上述公案中,持戒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大家要重视持戒,受戒后一定要努力守持净戒。

说实语:

即不但不说妄语,而且在此基础上说真实可靠的语言。

《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中说:“菩萨摩诃萨有三种实。何等为三?一者不诳诸佛,二者不诳己身,三者不诳众生。”也就是说,所谓的实语就是不欺骗诸佛、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一切众生。此经又云:“菩萨实者,凡所言说,口意相称。”所谓实语,就是口中所说的话和内心的想法相称。

如果心里装一套,口中说另一套,这种口是心非之徒就是狡诈者。所以说实语非常重要,大家应该尽量断除妄语,甚至开玩笑都不要说妄语。如果一个人常说妄语,他念的咒语不会灵验;如果一个人恒时说实语,他念咒作加持会有不共的效果,最终还能成就谛实语。因此道友们今后要说实语,这对自他都有很大意义。

《正法念处经》云:“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实语成甘露,妄言则为毒。”人们喜爱的甘露以及厌恶的毒药都在自己的舌头上——实语就是甘露,妄语就是毒药。到底是要甘露还是毒药,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学习这些道理后,大家要认识到妄语的过患和实语的功德。很多人以前都有说妄语的习惯,甚至开玩笑或者没必要时也要欺骗别人,这样做确实很不好。《大智度论》中说:“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讲得很清楚:实语是转生天界之因,说实语看似为小事,其实它的功德非常大;反之,妄语看似为小事,可是过患却极大,是堕入地狱的因。现在很多人觉得:我很会吹牛,我特别会骗人,我好聪明啊!实际上,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终有一天会伤害到自己。

不过有些佛经中说,如果不分时间和场合,在任何情况下都原原本本地说实话,这也很难了解佛陀的密意。在特殊情况下,适当说一些方便语也是开许的,如果任何方便语都不能说,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麻烦。当然,什么情况下能说方便语,什么情况下不能说,只有具智慧者才知道,没有智慧的人很难抉择,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还是谨慎为妙。

《因缘品》中说:“实语如甘露,实语乃无上,住于实义法,佛说为诚实。”实语就像甘露一样,实语在世间是最无上的,如果我们的心安住于诚实的状态,口中所说的话也会真实,佛说这样的人是诚实之人。这种人不仅今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生生世世人们都会相信他。

在现实中可以发现,有些人虽然说了很多话,可是别人都不相信,而有些人说的话虽然不多,却非常有分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语言存在真实和虚妄之别——诚实之人宛如纯金一样,是众人的信任、欢喜之处;而不诚实之人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只会遭到人们的厌恶和唾弃。

在座的各位都是佛教徒,自己的言行应该与世间人有所不同,如果以前有不诚实的毛病,今后应该尽量改正。对有心人来说,通过一次学习就能断除从前的恶习。有些大德依止上师的时间并不长,有些依止了六七年,有些依止了十来年,可是通过短期的依止,一生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也要成为这样的好修行人。

化怨:

不但不说离间语,而且说和合语化解怨恨。如果不是为了地位、财富或者名声,而是以好心化解他人的怨恨,平息战争和冲突,这样做有极大的功德。这是随喜的一大要诀(即应该随喜这种善行)。

有些人认为,别人发生矛盾或者冲突时,自己最好不要卷入其中,否则会难以自拔,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多管闲事,只想当老好人。其实,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这样的心态不是很好。当身边有人发生矛盾时,如果自己有能力却不管,这会犯菩萨戒。所以大家不要怕麻烦,应该想办法化解他人的矛盾。

在藏地,如果家族发生仇杀或者村落发生冲突,很多出家人都不辞辛劳地调解。这样做确实很有必要。今后见到不和时,我们一定要尽量调解。很多人以前都没有这样做,旁边的人一直在吵架、打架,明明自己有能力化解,可是却一笑置之,根本不管,这样很不好。

《梁皇宝忏》中说:“菩萨摩诃萨,救苦为资粮,解怨为要行,不舍众生,忍苦为本。”因此对大乘菩萨来说,化解怨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在《增一阿含经》中,世尊在宣说了长生太子的公案后,以偈颂总结道:“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我觉得这个教证非常好,诸佛所赞叹的就是没有诤斗、没有怨恨,所以当我们身边出现诤斗和怨恨时,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一定要以慈悲心去化解矛盾,不要让人们因为不和、摩擦而感受痛苦。

我看过一则新闻:某地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当地人都说他多管闲事,但这个老人心地很好,只要见到有人不和,就主动去化解,多年以来一直如此。这个老人不一定有菩提心,但他的行为确实值得大乘行者学习。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总是考虑自己不要惹麻烦,自己要当一个好人,不肯为众生付出一点行动,这就落入声闻乘的修行了。因为声闻乘行者希求的就是避免烦恼,只要保护好自己的相续就够了。不过声闻乘也有两种:一种是发心比较小的,这种人不会帮助众生;另一种是发心比较大的,这种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众生。所以,如果有些大乘修行人从来不肯帮助众生,那就连有些声闻乘行者都不如了。

如果我们天天在诸佛菩萨面前说:“我发了无上菩提心,我已经成了佛子,成了菩萨摩诃萨。”在众人面前也经常说:“我是学习大乘佛法的”、“我是参禅的”、“我是修密的”、“我是证悟者”……听起来非常不错,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一直维护自己,所有的心念都是:别人会不会说我啊?我这样出头露面会不会遭受损失?……这种人怎么算大乘修行人呢?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考虑得过多,很多利益众生的大门会对他关闭。当然,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修行一点都不考虑,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也不一定很好。但在利益众生和自己承受损失这两者之间,如果要做一个选择,那我们应该选择利益众生。在这个过程中,哪怕自己再累、再苦,别人四处散布自己的谣言,我们都要坚持以慈悲心去利益众生。

化解矛盾是许多佛经中的要求。《大般涅槃经》中说:“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正法念处经》也说:“亲朋与好友,相互不和睦,何人极调解,转生于天界。”看到这些教证,大家应该知道今后该如何做了吧。

我经常有这样的想法: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两个团体,只要相互发生了矛盾,双方肯定都非常痛苦。如果能化解他们的矛盾,最起码双方当天晚上会睡得很安详,仅此也有很大功德,更何况从此以后双方再不会冤冤相报,所以化解矛盾确实非常有必要。

对大乘佛教徒来说,不管遇到任何众生,只要能让他们获得快乐,这就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所以化解纠纷是菩萨理所应当的行为。今后大家不要再想:唉,又要管这个,又要管那个,真是太麻烦了!以前我也做过很多化解矛盾的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理解:“你们出家人参与这些没必要吧?你们好好念经、坐禅就够了,如果你们参与世间的事,那成什么样子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参与坏事当然不好,出家人本来应该好好修行,如果上网吧或者到一些不清净的场合,这样肯定是不好的;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参与一些世间的事情完全是可以的,即使别人不理解也无所谓。总之,只要对众生有利,我们就应该放手去做。

第八十五课

下面继续讲藏传净土法。在十种殊胜善业中,身体的三种善业,救护他命、布施和持戒已经讲完了,语言的四种善业中,说实语和化怨也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粗语的违品——说柔和正直语以及绮语的违品——说具义语。

说柔和正直语:

即不怀有贪嗔之心、言说温和调柔的正直之语。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内心应该断除贪嗔等烦恼,口中应该言说温和、正直的语言。

首先,说话的态度要调柔。佛经中提到,说话时内心要怀有慈悲,脸上要带着微笑,不能内心怀着仇恨,脸上带着不悦或痛苦的表情。《增一阿含经》中说:“言常含笑,不伤人意。”说话时要面带微笑,不刺伤他人的心。《出曜经》中也说:“先笑后语,不伤人意。”先要笑一笑,然后再说话。(下面很多人都开始笑了,你们是不是想说话了?记住啊:先笑后语,不伤人意。)

另外,所说的语言要正直。不能以自私自利心或者狡诈心说话,应该按照《二规教言论》的要求,站在公平的立场上,言说正直的语言。

一个人的语言和他的修行境界密切相关。在《华严经》等经典中,都要求修行人宣讲柔和正直的语言。具足柔和语不仅对自己的修行有利,而且能给他人带来快乐。如果在和他人交流时,总是以嗔恨心、侮辱心或者傲慢心言说粗暴、刺耳的语言,这不仅对自己的修行不利,也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因此,今后大家在和他人交流时,要摒除烦恼,以慈悲、欢悦之心交流。

《大宝积经》中说:“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要具足柔软心,怀有慈悲心,如果要和众生说话,不要有贡高我慢心,应当安住谦下心,以和颜悦色的表情进行交谈。

宣说柔和正直语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修行人心语温和,说明他具有大乘种性,他的菩提心修得不错。这种人在世间非常难得,是令众人欢喜之处。

《律藏》中说:“兔角极难得,龟毛亦难得,妓女独处难,说直语难得。”世间有几种难得:首先兔角和龟毛极其难得;然后妓女独处也很难得,因为妓女总是和其他人做非法行,基本上没有独自而住的时候;最后说直语的人也非常难得。尤其在末法时代,可能是人们从小习惯了说虚伪的语言,基本上听不到公平正直的语言。学佛者要与世间人有所不同,大家要成为说公平正直语言的好修行人。

这个教证旨在说明柔和正直的语言很难得,但也可用在妄语的违品——实语上,现在世间说真实语的人也很难得。大家也应该断除歪曲不实的语言,说话要尽量真实可靠。

很多人从小就喜欢说粗语,骂起人来口才特别好,可是柔和正直的语言一句都说不出,而且说话的表情也让人难以接受。这也许跟前世的习气有关。学习这些道理后,希望这些人改掉从前的恶习。

只要自己肯下工夫,调整语言并不是做不到的。不要说学佛的人,很多世间人通过训练都改进了自己的语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是如此。刚踏入政坛时,很多人都觉得她的声音又尖又细,不够沉稳含蓄,听起来没有魅力。为了改变公众的印象,撒切尔夫人请专家指导自己,花了几年时间改变说话的方式,凡是公众不喜欢的一律调整。经过训练,最终她的语言变得亲切、悦耳。在以后的选举中,公众都接受了她的语言。人们都认为她是通过训练改变语言的典范。

人的说话方式是可以改变的。作为讲经说法的法师,如果对自己的语言不太满意,也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变。有的人平时说话存在一些毛病,如爱说粗鲁、下流的语言,或者经常说不悦耳的语言,这些也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变。总之,不管在任何场合,我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尽量让人听起来舒心、快乐,这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一般而言,修行人应该说正直的语言,但这方面也要掌握分寸,观待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众生,有时候我们也要说一些灵活的语言,否则语言太直了也会伤人。有些道友可能是智慧有限,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自己的事情也无法成办。所以大家要有控制语言的能力,这样度化众生会很方便,自己的修行也不会遇到麻烦,而且与各方面的因缘也会越来越好。

《旧杂譬喻经》中有一则公案。以前有一个国家,当地的人民喜欢造恶业,性情也极为刚强难化。有一次,佛陀携带眷属游化到那个国家。随行的五百阿罗汉觉得度化当地人没有什么问题,于是纷纷请求去度化他们。首先是目犍连尊者出马,他的语言非常直,他对当地人说:“你们应该行善,如果继续造恶业,死后会堕入地狱。”当地人不但没有被度化,反而群起殴打痛骂他。结果目犍连无功而返。舍利子对目犍连说:“你的方法不对,应该以智慧度化他们。”舍利子去了以后,对当地人说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可是效果也不好,当地人又开始唾骂舍利子。最后五百阿罗汉都去过了,可是当地人都不接受他们说的道理,而且还诽谤他们。阿难对佛说:“这些人诽谤了这么多圣者,他们造的罪业太严重了,肯定不会有解脱的机会了。”佛陀说:“他们的罪业虽然深重,但在菩萨看来算不了什么,应该有办法度化。”

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这样:一两个众生刚强难化,个别地方的人造恶业特别严重,在大乘行者眼里看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众生的根机、业力不尽相同,五浊恶世中肯定有很多人造各种恶业。正因为他们沉溺在业惑的苦海中,所以我们更应发起普度众生的誓愿。如果这个世界就像清净刹土一样,众生一点烦恼和痛苦都没有,那我们也没必要发誓度化他们了。

最后佛陀派文殊菩萨度化当地人。文殊菩萨首先随顺这些人,根据每个人的根机和意乐宣讲赞叹之语。比如有的人喜欢杀生,文殊菩萨就赞叹他杀生如何厉害,非常了不起。这样一来,当地人逐渐对文殊菩萨产生好感,觉得他和自己很有缘,都愿意听他的教言。最后,文殊菩萨以委婉的语言把他们度入佛门。他们对文殊菩萨大兴供养,文殊菩萨说:“我不算什么,我的老师佛陀才是最有功德的人。你们供养我不如供养佛陀,这才会获得无量的福德。”在文殊菩萨的劝导下,人们纷纷前去拜见世尊。佛陀讲经说法后,很多人当下获得了不退转果位。这时三千大千世界震动,一切山林树木发出赞叹之声:“文殊菩萨,善度如是。”

所以说话应该善巧。有些道友觉得修行人应该说直语,不能拐弯抹角,所以只要看见一个人有过失,就当着众人的面公开指责。甚至对方已经特别生气了,他们还认为:我直言不讳地说过失没什么不对的,是怎么样就该怎么说。这样说话效果不一定好。当然,我并不是要大家说狡诈的语言,但是在和众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随顺对方的根机和意乐,要宣说相应对方心态的语言。有关经典中也提到,在对众生有利的情况下,佛陀也说过不了义的语言。所以适当的方便语是开许的。

当然,方便语也不能过头。有些人喜欢说妄语,却美其名曰为说方便语,经常说:“没事,没事,我就爱说方便语。”其实他们没有分清方便语跟妄语的界限。什么是方便语?如果你的语言对自己没有染污,对众生也有利无害,这样的语言才是方便语。如果你不是从众生的利益出发,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下信口开河不是方便语,完全是妄语。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有辨别的智慧。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最主要的工具,我们要善巧运用这个工具,否则有时候也是比较麻烦的。有些人不爱说话,什么事情都埋在心里,该表达的意思也不表达出来,结果有些修行和弘法方面的重要问题一直没法解决;还有些人太喜欢说了,什么事都抖出来,一直吧吧吧说个不停,他们的语言也不一定受到众人的信赖。所以语言是修行中的重要一环,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

说具义语:

我们应该宣说具有意义的语言。什么是具有意义的语言呢?比如别人痛苦的时候,可以说一些安慰的话;或者别人对解脱没有信心的时候,为了提升他的信心,可以讲上师三宝的功德;或者为了让众生趋入正法,可以先跟他聊天,讲一点故事,说一些他喜欢听的语言,然后再慢慢引导他(这种情况下不会构成绮语)。

《正法念处经》云:“一切善语人,能善安慰他。”如果是善于说话的人,能以善巧的语言安慰与他接触的人,让别人心情愉悦、远离烦恼。有些人一说话,马上就能遣除别人的痛苦,这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可是有些人不太会说话:看到一个人比较胖,就直接说:“你太肥胖了”;看到一个病人,就说:“你好憔悴啊”……这很容易刺伤别人的心,人们都不喜欢这种口无遮拦的人。因此说话要懂得婉转,如果表达人死了,不能直接说“死了”,你可以说某人“走了”。

以前有一个人打错了电话,我一接电话,他就问:“喂,张华在吗?”我说:“谁是张华?你打错了。”“没有打错,让张华接电话。”我说:“他走了。”他大吃一惊:“啊!他死了?”后来我觉得这不太好,也作了忏悔。

按佛法的要求,在和别人交流时,要尽量以和蔼的态度说如理如法的语言。《四分律》中说:“善者便说,不善者不说。如法便说,不如法不说。爱言便说,不爱言不说。以实而说,不为虚诈。利益故说,不以无利。”讲到了五种该说和不该说的语言:善法可以说,不善法不可以说;如法的可以说,不如法的不可以说;慈爱的语言可以说,不慈爱的语言不可以说;真实语可以说,虚伪狡诈的语言不可以说;有利的语言可以说,无利的语言不可以说。大家想一想:自己平时是不是这样说话的?

如果是文化素质高、品德优良的人,一般会说有意义、高雅的语言;如果是素质差、品行低劣的人,他的语言不一定有意义,而且很粗俗。如果一个人的语言没有意义而且特别啰唆,众人都会看不起他。《水木格言》中说:“树叶纷落路边,受到众人践踏,无义闲言多者,遭到众人轻视。”秋天的时候,树叶纷纷掉落在路边,来往的人们都会践踏它;同样,如果一个人闲话特别多,天天都是没完没了的无稽之谈,人们也会看不起他。《二规教言论》中也说:“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如果一个人就像乌鸦一样,成天“哇哇”乱说,所有人都会特别讨厌他。

如果一个人说话庄重沉稳,人们都会觉得他的涵养和境界深不可测,自然而然会对他产生敬畏之心。人的语言和别人对他的尊重、恭敬密切相关。所以,今后大家说话一定要注意。否则,如果不懂说话的技巧,也不会观察说话的时间和场合,肯定会遭到众人的蔑视。

在这方面,舍利子尊者和摩诃罗比丘就是鲜明的对比。《杂宝藏经》中记载,以前舍卫国有一位长者,一天舍利子和摩诃罗去他家应供。当时有商主从大海取宝回国,国王把商主取的珍宝分赐给长者,当天长者的妻子又生了一个男孩,各种好事接连出现。应供后,舍利子诵偈祝愿:“今日良时得好报,财利乐事一切集,踊跃欢喜心悦乐,信心踊发念十力,如似今日后常然。”长者非常高兴,供养了舍利子许多资具。摩诃罗非常羡慕,他觉得这个偈子很殊胜,于是向舍利子求这个偈子。刚开始舍利子没有传,后来摩诃罗再三祈求,舍利子才传给他。得到这个偈颂后,他想:以后我一定要经常念这个偈颂。

好景不长,后来长者家衰败了——妻子吃了官司,儿子也死了,出现了一系列不吉祥之事。刚好摩诃罗又到他家应供,吃完饭后他就重复舍利子的偈子:今日良时得好报……,如似今日后常然。长者一听特别不高兴:怎么你愿我家继续发生这些事情!于是把他痛打一顿,然后轰了出去。离开长者家后,摩诃罗来到了一处麦田。当地有一个习俗,右转麦堆代表吉祥,左转麦堆代表不吉祥。他不懂这个规矩,左绕麦堆走了过去。结果农民又打了他一顿,还教训他:“你为什么不右绕麦堆并且说‘多入’(意为庄稼丰收、越多越好)?”于是摩诃罗又把‘多入’记在心里。又往前走了一会儿,遇到有一家人死了人,正准备埋葬尸体。他右绕坟墓说:“多入多入。”死者的家人一听,特别不高兴:怎么死了一个人还不够,还要多死?又痛打了他一顿。当天发生了一系列此类的事。最后摩诃罗特别不高兴,觉得这都是舍利子的偈颂惹的祸。后来比丘们扶着他到佛陀那里,告诉世尊他挨打的因缘。佛陀教诫他说:今后你要观察场合和时机再说话,否则乱说是不行的。

道友们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别人家里有喜事时要念什么经,有灾难时要念什么经,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不光所说的语言很重要,甚至说话的表情也很重要。那天我们去玉树救灾,在合影时大家都很开心,我再三叮嘱:这个场合不能太开心,不要露出笑容。但拍出来的照片还是不太合适。大家以后要注意:有时候自己虽然很快乐,但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必须根据环境和时间拿出应有的表情。如果是在演节目或者耍坝子,那个时候没必要愁眉苦脸,好像母亲刚去世一样;如果别人家里死了人,或者有些地方出现了灾难,那时也不能显得太开心,否则会招致很多人的谴责。

有些大修行人心里没有任何挂碍,一切苦乐都转化为修道的妙用,这种人当然不用看场合或者别人的脸色。在一些大圆满瑜伽士和禅宗开悟者的境界中,一切外境都了悟为自心的显现,没有任何苦乐的概念。这样的人当然无有任何约束,活得无忧无虑、逍遥自在。除此之外,一般的人必须按世间的轨则处世,如果偏离了这个轨则,很可能受到人们的诽谤和轻蔑。总之,大乘行者应该明白世间的轨则,自己的言行要让人们心悦诚服,至少不要让别人挑出明显的毛病,否则也会对度化众生的事业带来不利影响。

回到说具义语上。无著菩萨曾说:“多言可生不善业,纵然未生虚度日,除非定利自他语,精进禁语极重要。”确实如此,话太多了很容易产生不善业,有可能说出诽谤的语言、竞争的语言、贪心嗔心的语言,等等,即便没有造恶业,没完没了地说话也会虚度光阴。因此,除了言说对自他有利的语言,一切闲言杂语都要断除,平时最好能禁语,即使不能禁语,也应该少说为佳。在《宝鬘论》等许多论典中,都要求修行人少说无义语。

如果你非要说话,应该策励于背诵经论、念诵经咒或者赞叹诸佛菩萨,至于那些毫无实义的废话就不要说得太多了,否则既花时间又费精力。话说得多了确实伤身体,自己的精力与其浪费在绮语上,不如多念一些具有加持力的佛菩萨的金刚语。

以上讲完了语言的四种殊胜善业,下面讲意的三种殊胜善业。

少欲:

少欲是贪心的违品,也就是说不但不贪求,而且要减少内心的欲望。

藏族有一句老话:有福不求亦得财,无福希求亦难得。福报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福报,即使你再追求也得不到财富;如果你有福报,不需要特别的勤作,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财富。所以我们不要不知足,天天刻意追求,要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少欲。

《因缘品》中说:“一人纵然有,等同雪山金,亦不满足彼,当了悟知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再多的财富也不会满足:没有衣食需要衣食,有了一般的衣食还不行,还需要高档的衣食,然后还要房子、轿车,……欲望不断地膨胀,一直没有尽头。到了一定的时候,即使拥有等同雪山般的黄金,内心还是不满足,还要继续追求。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要知足,如果始终没有满足感,自己会活得特别累。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希求的目标不尽相同:读书的时候,看到同学穿一件新衣服,自己要穿一件更漂亮的新衣服;见到别人有一支铅笔,自己就要有一支圆珠笔或者钢笔。长大以后,又把身边的人看做事业上的竞争对手。短暂的一生就在不断贪求、攀比中度过,始终没有满足之感,这样的生活非常痛苦。

常言道:知足常乐。如果想拥有快乐,就要有知足的境界。其实真正观察起来,财富只是欺骗愚者的假象,根本不会给人们带来快乐。《大宝积经》中说:“财物如幻亦如梦,愚痴众生被诳惑,刹那时得刹那失,何有智者生爱心?”财物是如梦如幻的,只有愚痴的众生才会被它诳惑,财物也是无常的,刹那得到、刹那又会失去,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对它生起欢喜心呢?

不管古代还是现在,都有许多安住在寂静深山里的修行人,他们通过修行深刻地体会到:财富、地位、名声不会带来快乐,这些只是感受痛苦之因。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领导因经济问题被收监了。当他兴盛的时候,豪宅、轿车等应有尽有,家中每天都是高朋满座,所有的人都非常羡慕他。可是当他锒铛入狱后,就再也没有人去他家了,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有人打。以前我和他比较熟悉,我给他妻子打了一个安慰的电话:“……这件事确实很意外,虽然他很有能力,也很有智慧,可是在取舍因果方面出了问题,这样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请僧众为他念经加持了。”他的妻子以前很自信,但那时她非常低调,在电话中絮絮叨叨地说:“非常感谢,非常感谢,没想到您还想得起我们,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短短几天的时间,这个领导就失去了一切财富、地位、名声,得失的转换就这么快、这么大!对没有学佛的人,或者虽然学了一点佛,但没有了悟佛法真髓的人来说,遇到这样的变化肯定特别痛苦。但对于通达世间无常本性的人来讲,完全可以坦然面对这一切——今天你在地狱受罪,明天说不定会上天堂享乐,后天又可能在人间感受轮番的苦乐,这是非常正常的,这就是轮回的本性,没必要为此特别执著。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享受资具、受用之安乐的人很多,而享受知足少欲之安乐的人却非常罕见。寂天论师说:“享知足乐者,天王亦难得。”不要说人间的众生,帝释天王、大梵天也很难拥有知足少欲的安乐。有智慧的人应该追求这样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以自己的财产为满足,不希求他人的财产,这种清净的心态就是一种真正的善法。每一个人都很需要善法,尤其在临终的时候,外在的任何财产都带不走,只有内心的善法或者生前所造的功德能带走。《诸法集要经》中说:“唯所修善法,百千生相逐,己所有资财,一步不随去。”只有善法才会生生世世跟随自己,而世间的有漏钱财,像房屋、存款或者“阿”字包里的几百块钱,这些都不会跟随你前往来世,所以大家应该精进积累善法的财富。

《百业经》中有一则公案。以前有一位施主供养世尊叫做“拉德”的百味美食,一个乞丐见后向世尊索要。世尊说:“你先说‘我不要’,我就给你。”乞丐迫不及待地说:“我不要。”于是世尊把拉德布施给他。给孤独长者看见了这一幕,他想:绝不能断了世尊的斋食,如果没有这些拉德,今天世尊可能吃不上饭了。于是他用五百枚金币向乞丐买回了拉德,然后再次供养世尊。

世尊返回精舍后,比丘们问:“那个乞丐向您要食物时,为何您起先不给他,让他说‘我不要’后才给?”世尊说:“这个乞丐多生累劫以来贪心非常重,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说的全是‘我要发财’、‘我要快乐’,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让别人发财’、‘让别人快乐’。),由于贪心很重,所以一直沦为乞丐。这次我让他说了一句‘我不要’,以此善根,将来山部如来出世时,他会出家修行并获得阿罗汉果位。”

现在有些人特别刚强难化,即生中要趋入佛法很困难,我们也可以像世尊那样以方便法让他们种下善根。比如从他的钱包里偷一点钱,用这些钱供养僧众或者放生。注意啊:我是教你们度化众生的方便,不是教你们偷东西!

总之,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有吃有穿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如果心里面有满足感,会过得非常快乐,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内心的满足感。

修慈悲心:

如何修慈悲心呢?即对一切众生都无有害心,甚至对杀害父亲的怨敌都无有害心,在此基础上想:如果一切众生都具足安乐该多好啊!(此为慈心)如果一切众生都摆脱痛苦多好啊!(此为悲心)这就是修慈悲心。

修慈悲心的功德极大,即便修一次慈心或者悲心,其善根也是不可思议的。佛经中说:“生一慈悯心,较施诸众胜。”所以大家应该多修慈悲心,尤其要对恶劣众生修慈悲心,即便再恶劣的众生,也不要对他们有嗔心或者舍弃心。《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舍一恶人,则为背佛恩,是故恶众生,不应于中舍。”

《因缘品》中说:“每月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慈众生,十六分之一。每月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悯众生,十六分之一。”《月灯三昧经》中说:“那由他亿刹,所有诸供具,悉供一切佛,不及慈一分。”《大般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可见修慈悲心的功德是非常大的,经论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证,大家应该好好领会这些教证的意义。

行正法:

如果一个人诚信因果,奉行、修持正法,则今生后世都会快乐。佛经中说:“修法之士得安乐。”的确如此,修行正法的人才会拥有快乐,而不修行的人只会得到痛苦。

从法的方面来说,正法本来没有主人,就像流水一样,谁都可以自由享用。从人的方面来说,如果是有信心者,正法可以满足他;如果是没有信心者,正法也无法满足他,这种人就像饿鬼一样一无所得。

我们知道,山中的流水没有主人,任何人享用后都可以解渴,如果你不享用,即使身在水边也会干渴而死。同样,对正法有信心的人可以得到利益,而无有信心者即使遇到正法也不会得到利益。

因此我们要断除对正法的邪见,按照正法断恶行善,并以之利益众生。《妙法圣念处经》中说:“若有智慧人,照观一切恶,求断诸恶业,利益于群生。”有智慧的人应该观察一切恶业,然后断除一切恶业,帮助一切众生。这也是大乘行者的行为准则。

修行人应该恒时观察自相续,要护持自己的正见,千万不要对正法生邪见。《妙法圣念处经》云:“善护身口意,正见恒相应,智慧如灯明,魔众不能坏。”如果一个人善护身口意,恒时具足正见,他的智慧会像明灯一样照亮自他,即使成千上万的魔众来到他面前,也无法损害他一根汗毛,这样的修行人能战胜任何违缘。

人的正见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正见,遇到邪见者后,他很可能染上邪见,一旦染上邪见,相续就会一天比一天恶劣,最后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其实一个人可以影响许多人:如果是具邪见者,他就像毒源一样,与之接触者都会受到污染;如果是具有正见或者高深境界者,通过无形的加持和有形的影响(身口意三门的示现),他身边的世界也会变得美好。

所以大家要经常观察自己,像刚才经典中所说的那样——“善护身口意,正见恒相应”,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的智慧就会像明灯一样,成千上万的魔众都害不到你,任何违缘对你都无机可乘,而且你的智慧光芒放射出去,还可以照亮有缘众生的相续,让他们也获得无比的快乐。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努力!

第八十六课

在七支供中,前面四支已经讲完了,今天讲后三支。

戊五、对治舍法之请转 F 轮支: 十方浩瀚世界中,圆满正觉后不久, 我于彼等前祈请,迅速广转妙 F 轮, 佛以神通知彼义。 修行大乘佛法要有积资净障的方便,请转 F 轮就是一种重要的方便法。

什么是转 F 轮呢?在《现观庄严论》的各大注疏中,都对转 F 轮的定义、重要性和特点有所宣说,归纳而言,转 F 轮是将佛陀相续中的智慧如同轮子一样转到所化众生的相续中。在《法华经》中,佛陀对舍利子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 F 轮。”意思是,如来所证悟的究竟实相是寂灭一切戏论的,本来无法以语言直接描述,但是世尊依靠方便为五比丘作了宣说,这就叫做转 F 轮。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文句》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 F 轮。”总而言之,通过语言等方便法,让众生相续中产生佛陀或者善知识的智慧,这就叫做转 F 轮。

现在很多人说:“请您老人家长久住世、广转 F 轮。”长久住世也可以,不长久住世也可以,这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广转 F 轮。佛陀的正法要在世间延续下去,一定离不开转 F 轮,也就是说要有佛法的教育,否则佛法是没办法延续的。

如今佛法已经接近隐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佛教徒不懂佛法,甚至有些出家人对佛法都一窍不通。所谓的佛教,不在于修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不在于一个出家人穿着庄严的僧服,也不在于一个居士包里装着皈依证,这些只是表面的形象。真正的佛教就是佛陀的智慧。如果“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样的思想内涵在人们心中不存在了,可以说佛法在世间已经隐没了。

以前格鲁派有一位叫土观•却吉尼玛的智者,他写了一本《历史明镜论》,对宁玛巴有一些驳斥的语句,如:“对于它们(宁玛巴)修法心要的经、幻、心三部,在一个长时期,已融归于本来清净的最初法界中去了。现在旧派的一些僧人只搞点经忏、会供、压魔、火施等貌似佛法的佛事。”按土观的观点,作佛事也只是表面的行为,并不能算真正的佛法。

要指出的是,土观对宁玛巴的说法值得观察。在《西藏古代佛教史》中,敦珠法王针对这个问题,广述了宁玛巴的教传法和岩传法的传承次第,以及这些法脉讲修的兴旺状况,最后以委婉的语气驳斥道:“所谓宁玛巴经、幻、心三部已经入于本来清净法界,这肯定不是土观大师的说法,我相信他那样的智者不会说这种不符合事实的话,这些话应该是某些愚者出于宗派的偏执加进去的。如果他真的说了这句话,就有未经观察的过患,这显然已经失去了智者的风范。”

“本来清净”是宁玛巴的特殊术语,谈到这一点,现在有些法师认为:藏传佛教比较特殊,掺杂了许多藏族的民间习俗,不算纯正的佛法。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藏传佛教的教法和证法有清净的传承,与《大藏经》里面的经论对照就会发现,藏传佛教的见解和修行与佛陀的教言没有任何相违之处。

如果因为藏传佛教掺杂了藏族的民间习俗,就不是纯正的佛法了,那印度佛教、汉传佛教,甚至现在西方的佛教都掺杂了当地的习俗,难道这些也不是纯正的佛法了?佛法本来就应该入乡随俗,需要融合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否则佛法很难在当地弘扬开来。佛教从印度传到汉地后,如果和汉地的习俗格格不入,不可能得到广弘。事实上,恰恰是完美地融合了汉地的习俗,佛法在汉地才得以大弘。所以,有些人对藏传佛教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在转 F 轮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认识到,佛法的存在与否和转 F 轮有密切关系,因此只要自己有能力,每个人都要以利他心转 F 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他人的接受程度和自己的表达能力,否则虽然你说了很多道理,别人如果不接受也不会有很大利益。

有些人听说转 F 轮很殊胜,心里特别想转 F 轮。可是转 F 轮也需要一定的因缘,如果缺少了因缘,你不一定能转 F 轮,即使转起来了,时间也不会长。在《华严经》中,宣说了转 F 轮的十种条件:过去的愿力,大悲心,不舍众生,智慧自在,言辞自在,等等。如果不具足这些条件,F 轮是转不起来的。

比如你没有智慧,相续中一点法都没有,那怎么转 F 轮?车子如果没有油,那肯定开不动;有些人虽然想转 F 轮,可是自相续从来没有跟正法相应过,而且自己连修行人都算不上,那 F 轮最多能转一两个月,以后就转不动了,因为 F 轮已经“生锈”了。

如果你言辞不自在,即使转 F 轮也没有人愿意听。虽然你有不可言说的境界,但最多是用独觉的方法转 F 轮——上身起火,下身流水,像鹅王那样在虚空中飞来飞去,除此以外就没办法了。(当然,大多数凡夫都喜欢神通,他们对你的功德应该会生起信心的。)

再者,如果没有不舍众生的心,你的 F 轮也不可能长期转下去。其实转 F 轮是很辛苦的,如果你对众生没有大悲心,也没有不舍众生的心,长期坚持肯定有一定的困难,也许你才转了一两个月的 F 轮就不想再转了。

从转 F 轮者的角度来讲,转 F 轮是很不容易的;从请转 F 轮者的角度来说,这也不是很容易的。如果没有人对你的法感兴趣,你的 F 轮也转不下去。在经论中可以看到,以前有些菩萨、阿罗汉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到一定的时候看到众生非常懈怠,没有人实修自己传的法,也会生起厌倦心,从此之后再也不传法了。

总之,转 F 轮虽然很好,但是因缘不具足也比较困难。有些人听说别人在转 F 轮,自己也想转一转,可是转了两三天就转不动了。还有些人想转 F 轮,可是对境却没有了,成了石女的儿子,结果也转不下去了。所以转 F 轮者、所转的法、听受的对境,这些因缘都非常难得。

如果这些因缘都具足,我们就应该抓紧时间转 F 轮,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世间人认为名声、地位、财产和情感是最重要的,其实从轮回流转的生涯来看,这些有漏的受用并不重要,只有在众生的相续里播下佛法的种子,有朝一日出生殊胜的果实,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可惜的是,许多凡夫人很愚痴,有意义的事情经常忽略,没有意义的事情却死执不放,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无边的痛苦。

在一切转 F 轮中,以佛陀转 F 轮最为殊胜,因此我们要像往昔大梵天供养金轮、帝释天供养右旋海螺那样祈请佛陀转 F 轮。

当年释迦牟尼佛现前佛果以后,考虑到自己证悟的境界甚深微妙,众生难以接受,最初并没有转 F 轮,在大梵天的再三祈请下,世尊才为众生广转妙 F 轮。在《方广大庄严经•大梵天王劝请品》中,对这个过程讲得比较详细,有时间大家可以翻阅。

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佛陀刚成道时,觉得自己的境界甚深微妙,唯有诸佛方能知之,众生很难了知,所以不欲说法。世尊当时说了一个偈子:“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看到这种情况后,便来到人间劝请世尊转 F 轮,可是世尊没有答应。后来他联合帝释天以及欲界、色界的无量天众,再次来到人间劝请世尊转 F 轮,但世尊依然没有答应。大梵天没有气馁,又反复劝请,最后佛陀通过观察得知,转 F 轮对部分众生会有利益,才答应了转 F 轮。

当时佛陀观知有三种众生:一种是正聚众生,不管转不转 F 轮,他们都能开悟;一种是邪聚众生,即使转 F 轮也无法饶益他们;一种是不定聚众生,如果佛没有说法,他们不能解脱,如果佛说法,他们就会解脱。现在也有这种不定种性的众生,如果善知识传授佛法,他就会解脱,如果没有传法,他就不能解脱。

以前我也讲过这个问题:有些人认为说不说法都一样,为什么呢?如果是有善缘的众生,即使不说法他们也会解脱;如果是没有善缘的众生,即使说法也没有用。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对两种决定种性的众生来说确实如此,但是对不定种性的众生来说则并非如此。很多公案中都说,有的人如果没有听法将堕入恶趣,因为听法而获得了解脱。如《金刚经感应录》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姓朱的居士,本来他死后要变成狗,因为听了《金刚经》的一个偈颂,后来才免于堕落。

佛陀观察到这些情况后,答应了大梵天的请求,来到鹿野苑为众生转 F 轮,最终度化了无量众生。

当时树神劝世尊在别处转 F 轮,佛陀说:过去九万一千俱胝佛都在鹿野苑转 F 轮,所以我也要在鹿野苑转 F 轮。以后如果有因缘,道友们应该朝拜鹿野苑。以前去印度非常困难,很多人都觉得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现在很简单,今天你有人民币,明天就可以去。鹿野苑确实有很大的加持力,无数佛陀在那里转 F 轮,大家应该去那里朝拜和发愿。

刚才讲了大梵天请佛陀转 F 轮的经过,虽然现在我们无法亲自到如来面前请转 F 轮,但可以观想:在十方浩瀚无垠的所有世界中,有无数现前圆满正等觉不久、未说正法而安住的佛陀,还有很多菩萨和善知识,自己幻化出无数身体,每一个身体手持 F 轮、海螺等吉祥物,劝请他们为了饶益有情而转甚深广大妙 F 轮。祈请以后,他们以神通了知此事,并欣然应允。

《入行论》中说:“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意思是,为了让痛苦迷惑的众生早日获得解脱,我们应该合掌祈请十方诸佛广转 F 轮,燃亮正法的明灯。转 F 轮很重要,如果诸佛菩萨没有转 F 轮,众生将一直沉溺在轮回中,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有些有信心的道友经常说:“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如果没有遇到正法,我就太可怜了,我还会在轮回中不断地造业流转。”(值遇善知识和佛法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以后最好不要再变成外道,否则就太可惜了。)

许多经论都有请转 F 轮的要求。《梵网经》中说:“常请法师,三时说法。”要经常请法师三时说法,上午转 F 轮,下午转 F 轮,晚上还要转 F 轮。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也说:“我稽首合掌,请转妙 F 轮。”这些教证都显示了请转 F 轮的重要性。

如果能通过观想请转 F 轮,这和亲自求法没有区别,同样有极大的功德。因此如果有些人请法师转 F 轮有困难,可以通过观想来请转 F 轮。平时在念《普贤行愿品》、《极乐愿文》等偈文时,自己心里就可以这样观想。

当然,如果身语能真实做到,最好在具有教法和证法功德的上师面前亲自请法。即使能请到四句佛法,也可以让众生获得善妙法雨。所以以后具足因缘时,大家应该请具德上师转 F 轮(但也要注意:如果上师什么功德都没有,对众生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很多害处,请这种人转 F 轮肯定有过失),如果在具有智慧和慈悲的上师面前请法,上师相续中的甘露妙法肯定会对众生带来利益。

此外,上师在传法时,自己也要以信心听受。佛经中说:“若有净信者,听受如是法。”如果有信心,方能听受正法。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信心,就不能听受佛法。佛法是很讲因缘的,如果你没有信心,即使其他因缘都具足,你有智慧也有悲心,还是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如果对上师和佛法没有信心,干脆你就不要听法,这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有信心,就应该去听法,这会得到正法的利益。

请转 F 轮的功德很大,不仅可以听闻妙法,还可以净除舍法罪,遣除修行中的违缘,生生世世不离上师三宝的光明,永远不会转生于暗劫,也不会转生于三恶趣。因此大家今后要祈请有缘的善知识广转 F 轮,并在他们面前听受佛法。

有些法师和居士如果有能力,也应该站出来讲经说法。人的身份并不重要,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讲经说法。当然,如果不如理如法,那任何人都不能以佛法为名乱来。

前面我们也讲过,正法就像河水一样,谁都可以享用,如果在短暂的人生中没有听闻佛法,确实是很可惜的。现在很多道场最需要的就是讲经说法,我去一些寺院时经常想:这里可以容纳很多人,如果有法师讲经说法多好啊!自己有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是多年串习佛法的善习,一方面也是法王重视讲经说法的影响所致。

事实上,转 F 轮确实是最关键的问题。哪里有转 F 轮的善知识,我们就应该去依止。不论他属于什么教派、民族和国家,只要相续中有菩提心和智慧,我们就要请他转 F 轮,要从他那里得受佛法。

善知识住世的时候,如果没有人请法是很可惜的。以前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来到藏地后,因为没人请法,结果没有广利众生就圆寂了。我们寺院有一位老堪布,今年已经八十四岁了,可是他对年轻时的求学经历还记得清清楚楚。前两天我问他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他回忆道:十七岁到意科喇嘛面前听法,第一天上师在课上讲了什么,课后请教上师《大圆满前行》和《功德藏》中的教证,当时上师是如何解释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记得就像昨天的事那样清楚。但也许是众生的业力吧,虽然我们那里的人都很尊重他,却没有人向他求法。他自己说过:“我最喜欢讲《入行论》和《大圆满前行》,哪怕有一个人想听,我都愿意给他传。”可是却一直没有人求法。

根登群佩大师曾说过:自己死了不可惜,如果自己相续中的智慧死了(没有传给后人),那就太可惜了。确实如此,有些善知识相续中有无边的智慧,就像世间的如意宝一样,我们应该趁他们住世时求法,要获得他们的智慧,否则岁月不饶人,因缘很快就会失去。真正观察就会知道,很多闻法者不一定有长期闻法的机会,说法者也不一定有长期说法的机会,因此大家要抓住时机请善知识转 F 轮。

戊六、对治邪见之请不涅槃支: 于佛菩萨持教师,诸欲涅槃彼等前, 祈请住世不涅槃。 往昔铁匠之子珍达请求佛陀住世,佛陀因此多住世了三个月,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祈请诸佛菩萨、持教上师长久住世。

关于佛陀示现涅槃的缘起,《贤愚经》中有记载。当年佛陀对阿难说:“何人得到四神足,可以住世一劫,我对四神足极为善修,我应该住世多久?”佛陀连续说了三遍,可是由于魔王波旬的干扰,阿难没有听到这番话。阿难离开后,魔王便请佛陀入灭:“世尊在世间教化很久了,度化的众生如恒河沙,现在您已经老了,可以入涅槃了。”佛陀从地上拈起一点土放在指甲上,问魔王:“大地上的土多?还是指甲上的土多?”魔王说:“大地上的土多。”佛陀说:“我没有度化的众生就像大地上的土一样,我度化的众生就像指甲上的土一样。”随后佛陀对魔王说:“三个月后,我会涅槃。”

不仅佛陀因为祈请而多住世三个月,很多高僧大德示现涅槃时,经过有缘弟众的祈请,也延长了住世时间。像法王如意宝,很多授记说他老人家将于六十七岁圆寂,后来依靠僧众的祈请以及大量放生等因缘,法王也多住世了好几年。

以后在见到上师或者诸佛菩萨示现涅槃时,我们应该祈请他们不入涅槃。不仅如此,自己还可以观想:在有意趋入涅槃的诸佛菩萨或者持教善知识面前,诚心祈请他们为利益众生而于无数劫中住世,他们以神通了知后欣然应允。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当我们了知佛陀即将入于涅槃时,应该立即合掌祈请:请您于无量劫中住世,不要让世间的可怜众生沉沦于愚迷之中。

诸佛菩萨和善知识是世间的明灯,如果他们离开了,世间会成为一片黑暗,失去依怙的众生将不知如何取舍,非常可怜。宗喀巴大师圆寂后,他的心子克珠杰在《悲哀歌》中说:您是世间的日轮,当您沉入西山后,整个世间成了一片黑暗,外道和邪众的鸱鸮发出恐怖的叫声……

高僧大德入涅槃确实是世间的灾难,这样的智慧明灯一旦消失,众生将为无明愚痴所覆,所作所为会逐渐变得不如法。一个高僧大德的力量非常大,能对世间的吉祥起到很大作用;一个坏人也有很大的力量,有些恶君当政期间给世间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我们附近的一些小县城,有的领导很有智慧,也非常慈悲,在城市建设、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的领导则贪污腐败,横行霸道,对当地的佛教和社会带来很不利的影响。所以好人应该长久住世,坏人应该早入“涅槃”。

一般来讲,诸佛菩萨示现涅槃有三种原因:

一、如果没有所化众生,就像没有水器则不能显现月影一样,佛陀的色身也会自然而然融入法界。

佛陀住世是为了度化众生,不是为了生活等其他目的,一旦有缘的众生度化完毕,自然就会趋入涅槃。高僧大德也是如此,所以在祈请上师住世时,要从度化众生的角度祈请。有些人对上师说:“您一定要住世,我天天供养您好吃的、好穿的。”这样祈请不太合适,如果你的上师是真正的大德,他不会为了饮食而住世。

二、诸佛菩萨如果住世时间过长,众生会生起他们将恒久住世之想,导致对修法产生懈怠之心,为了使众生生起无常心,圣者们会示现涅槃。

圣者示现涅槃对常见者很有帮助。以前法王讲过:“我在世的时候,你们不一定对我有很大信心,当我离开以后,你们对我的信心会增上。”当时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这句话并没有什么感觉。可是法王圆寂后,回想起法王的珍贵教言才深深地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上再也见不到上师了,不要说他老人家的身体,甚至连一根头发都见不到了。有时候想到自己在佛法上的收获,觉得上师的恩德实在太大了。在这个世界上,父母对自己恩重如山,但是相比之下,上师的恩德则更为深重。可是上师已经不在了,以后只有独自修行了。

佛经里有一个比喻:一个良医有很多孩子,有一次这个医生去别的国家,他的孩子们不慎中了毒。回到家后,他立即配了解药,让孩子们服用。有些孩子服了药,很快就痊愈了。有些孩子觉得:反正父亲在身边,什么时候都可以配药,我有靠山,不用害怕。所以他们不急于服药,结果病一直好不了。为了让孩子早日康复,父亲离开家,然后让别人捎信给孩子:你们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孩子们听后很伤心,觉得父亲不在了,现在我们没有依靠了,应该赶紧服用父亲的药。服药之后,他们的病也就好了。

和这个比喻一样,有些上师在世的时候,人们都觉得他会长期住世,对上师的教言有一种无所谓的感觉,修行也不精进,一旦上师不在了,才会对上师的教言生起难得之想,从此以后对修行发起精进。

三、末法时代的众生刚强难化,行持各种非法邪行,如果暂时无法调伏他们,善知识也会生起厌烦心而趋入涅槃。

有些弟子行持各种恶行,并且破誓言、破戒律,看到这些现象,上师会觉得住世没有意义。以前世亲论师看到一个出家人在耕田,他不禁感慨佛陀的教法衰败了,于是倒念佛顶尊胜咒而示现圆寂。从很多善知识的传记看,如果弟子的行为不如法,尤其是破誓言的现象比较多,上师往往会示现圆寂。

要提醒大家的是:登地的圣者生死是自在的,如果他们愿意,想住世多久就能住世多久,因此不能生起诸圣者寿命有长有短的邪见。不能想:为什么有些上师住世时间长,而有些上师那么早就圆寂了,是不是他寿命不自在啊?其实圣者住世取决于许多因缘,如果他觉得对众生有利益,就会继续住世,反之则会选择提早离开。

对于我们来说,祈祷圣者住世很重要。《普贤行愿品》云:“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圣者度化众生的能力非常强,即使他一句法都不说,只是安住在世间,也能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我们要劝请他们长久住世。

如果将自己的善根为高僧大德长久住世而作回向,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回向是很起作用的,平时在念经、放生后,我们可以把功德回向给高僧大德,让他们长久住世。这也是遣除自身寿障的好方法。有些人说:“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可能有命难,要不要念个经?”其实,如果你把善根回向给高僧大德,通过他们长久住世的反作用力,也可以使自己长久住世。

戊七(对治怀疑之回向支)分二:一、为众生获得究竟佛果作回向;二、为成办暂时利益作回向。 己一、为众生获得究竟佛果作回向: 以此为主三世善,回向一切诸有情, 愿皆速得无上果,根除三界之轮回。 所要回向的是什么呢?是包括现在的善根在内的过去、未来的一切善根,即自己三世所积累的一切善根。

回向给谁呢?给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是以大悲缘众生而回向。

为什么目的而回向呢?愿一切众生早日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就像抖空口袋一样彻底空尽三界轮回,甚至连众生之名也得不到。这是以智慧缘佛果而回向。

回向与发心在内容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回向是在做善法以后,而发心是在做善法之前。《现观庄严论》在讲发心时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大乘的发心要缘众生和佛果,回向也应该缘这两个方面。

汉地净土宗也有类似的回向。印光大师曾说:“回向有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这与藏传佛教的说法只是在提法上有所不同,在缘众生的大悲和缘佛果的智慧上没有任何差别。

虽然回向的方法有许多,但是“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的方法是最好的。

即便以微小的善根作究竟的回向,一切众生也都能获得,这是佛陀的威德力、法性的谛实力以及自己增上意乐的善心力所致。为什么弟子念上师住世祈祷文,上师就能长久住世呢?就是这三种因缘聚合的作用。有些人因为没有闻思,经常产生不必要的怀疑:“我这样的小人物念一遍回向文,真的对众生有利益吗?”“我经常念您的祈祷文,您有没有感觉?”有哦,感觉很强烈,好像针刺一样(众笑)。

如果凡夫人将有漏善根执为我所而不作回向,善根很可能被嗔心等烦恼所毁,如果以菩提心摄持而作回向,善根则不会失坏。《大宝积经》中说:“由回向菩提,所有善根无复失坏。”由此可见,回向菩提的善根是不会失坏的。为什么这样呢?《菩萨藏正法经》中对此解释道:“舍利子,譬如百川流注大海,其水无尽。今此善根回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穷尽。”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善根,我们做完任何善法后都要立即回向。

有些佛教徒非常迷茫,口中经常高谈阔论,一直说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境界,而实际行持中连怎么回向都不懂,对断除贪嗔邪见的基本修法也一窍不通。看到个别人的状况,不由得让人生起悲悯心。

如果为自他获得佛果而回向善根,则因为法界无有穷尽的缘故,如同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善根根本不会耗尽。有些人担忧:我以前做了一些善根,可是后来生了嗔心和邪见,善根会不会没有了?实际上,只要为自他的究竟利益作了回向,你的善根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一样,不可能消失的。

我很喜欢《入行论》的这个颂词:“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每一个人都不要忘了这个偈颂。今后我们可以按“诸佛菩萨和历代传承上师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来回向,也可以按这个偈颂回向——以自己的善根,愿一切众生直接或间接获得大菩提果。这些都是殊胜的回向方法。

在座的各位如果记不住很多教证,至少要记住《入行论》的这个教证。大家要背下这个偈颂,然后经常运用。哪怕做一点善法,比如一刹那安住于慈悲心,出定后都要念这个偈颂回向。当然,也可以念其他经论中的回向偈进行回向。只要做了如法的回向,自己的善根乃至获得佛果之间都不会耗尽。

有些愚笨的人从来不知道回向,今天造一个善法,明天生一个嗔心,后天又生一个邪见,就这样一边造善法、一边摧毁善法,最后什么善法都没有积累下来。这种人不可能产生修行的境界。一个人只有不断积累善根,尽量忏悔恶业,他的修行境界才会不断提高。

大家要重视断恶行善的方便法。为什么有些人自然而然出现修行的境界?而有些人再怎么努力也不行?原因就在于此。两个人同一年到佛学院,一个人的相续越来越进步,另一个人不但没有进步,反而生邪见、退道心。这一方面跟前世的因缘有关,另一方面和会不会修行也有关。

世间有些人很会赚钱,说话、办事都非常善巧,赚到钱后也会保管:或者放到保险柜中,或者贷款给别人赚取利息,最后在经济上非常成功。而有些人则没头脑,结果什么钱也赚不到。修行人也是如此,有些人很有智慧,积累了许多善根;而有些人则很愚笨,什么善根都没有积累。因此,希望大家掌握大乘的方便法,妥善保管自己的善根,尤其是要懂得以七支供来积资净障。

第八十七课

下面继续讲藏传净土法,今天讲回向支中的为成办暂时利益作回向。

己二、为成办暂时利益作回向: 愿善我今速成熟,遣除十八种横死, 身康力壮韶华丰,如夏恒河无尽财, 无魔怨害享正法,如法成就诸所愿, 弘法利生大益成,使此人身具意义。 行持善法后,可以进行两种回向:一、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即以智慧缘佛果和以大悲缘众生来回向;二、愿不等到来世,善根今生就成熟,获得暂时的圆满。

回向获得暂时圆满具体包括:愿自己即生长寿,远离十八种横死。横死有许多种,《药师经》中提到了九种:生病不遇医生、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食、堕下山崖、中毒、饥渴。其他经典中讲到了十八种横死。也可以愿自己健康无病,或者愿自己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等等。

如果这样回向,依靠三宝的加持力、自己的发愿力以及善法的功德力,各种因缘具足后,即生就可以获得长寿、健康、财富等圆满。

不过有的人发愿回向后,即生不一定现前果报。这个原因在于,众生的业有两种:一种是不定的,一种是决定的。如果是不定的业,祈祷三宝或者作回向后,即生就能成熟果报,若没有祈祷、回向,则即生不会现前果报;如果是决定的业,即使祈祷三宝、作回向,即生也不会成熟。我们不能认为祈祷三宝后百分之百有用,也不能认为祈祷三宝一点都没用。现实中的事情非常复杂,牵涉到许多因缘,不能一概而论。

现在很多人的见解和行为经常堕入一边:有的人认为只要祈祷佛菩萨,什么问题都能摆平,对别人也说:“没事,只要念药师佛,你的病几天之内绝对会好的。”这样讲了以后,如果对方的病几天之内没有好,他肯定会对佛法生邪见。还有的人说:“你这样祈祷佛菩萨没什么用,反正众生要承担自己的业,还是不要祈祷了。”这种观点也是不合理的。不懂佛法的人说话做事很容易走极端,大家在这方面要把握好分寸。

在现实中,很多人祈祷三宝后,即生中甚至当下就现前了果报。佛经中记载,末利夫人以前是个婢女,后来她供养世尊斋饭并发了善愿,结果马上福报现前,胜光王封她为夫人,后来她对弘扬佛法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只要具足因缘,有些人的善愿也会立即成熟。

为什么要回向获得暂时的圆满呢?菩萨的目的就是利他,为了不等到来世、依靠此身成办自他二利,菩萨也需要拥有世间的圆满,所以可以回向善根在今生迅速成熟于自身。

有些人做了念诵、供养三宝等善法后,不想等到来世,想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心愿也是可以的。一个画家想画老虎也可以,想画大象也可以;同样,你回向时,愿善根来世成熟也可以,愿即生成熟也可以,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就像在银行存款,有些人爱存定期,一段时间后可以提款,有些人不爱存定期,那可以存活期,随时都可以取用。

我们可以回向:遣除十八种横死,使寿命长如日月;无有病魔损害,如金刚岩石一样健康,一切魔众都无法摧毁;风华正茂、青春美满,如尽情绽放的莲花;身强力壮犹如天子;财富无穷无尽,并且如夏季的恒河水一样不断增长;等等。只要精进行持善法,依靠三宝的加持,自己就能拥有这些圆满。

《诸法集要经》云:“若乐修福业,众人所尊奉,身离诸逼迫,其心常安静。”如果一个人乐于修持善法,他会得到众人的尊敬,身体能离开一切逼迫,内心始终处于宁静快乐的状态。有一位老师在我们学院学习过,后来在工作的过程中,他的一切所为都是利益他人,老师和学生们都觉得他心地善良,给人一种安全感,所以都很信任他。这就是行持善法的加持力。

如果一个人内心有慈悲、信心、智慧、清净观等境界,这个人会散发出无形的加持力,人们都会欢喜他,他的身语也会如理如法,直接间接能饶益许多众生。我经常想:学习佛法的确是世界上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不仅是我多年学佛的体会,世间的智者也是这样认为的。我看过一个资料,美国一所医学院的研究者经过长期调查发现: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人相比,信仰宗教的人心理快乐指数高;在信仰宗教的人里面,又以学佛者的心理快乐指数高,尤其是禅修者和具菩提心者的内心非常宁静、快乐。在其他资料中,有些心理学家和医学家也认为,佛教修行者普遍拥有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因此,佛教的殊胜并非佛教徒自吹自擂,很多世间人对修行者的微妙境界也都有所了知。

虽然我们可以回向长寿、发财、美貌等目标,但就大乘而言,这些并不是究竟的目标,所以大家在回向暂时圆满时要适度。

《入行论》中说:“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钱财的积累、保护、耗尽过程中充满了痛苦,钱财就是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它能让人们身心散乱,深陷轮回中,不得解脱。因此大家要发愿:依靠三宝的加持,不要让我有过分积累、守护、增长财产的散乱,也不要有欢喜天子魔等正法的障碍,能够远离修行的一切违缘。

真正观察起来,修行人有里里外外的许多违缘,有些是家庭的违缘,有些是身体的违缘,有些是内心的违缘,如果能一心祈祷三宝、如理如法地发愿,这些违缘都可以遣除。

我们还要发愿:但愿我不要对宿业感召的怨敌、强盗产生嗔心。有些人因为前世的业债没有还清,即生中有很多怨家债主威胁、损害自己,给自己带来许多痛苦,也不应该对此类怨敌产生恶心。

此外,还可以发愿:依靠自己的善根力以及三宝的加持力,愿我能够不加勤作、自由自在地享受正法。这是修行人最重要的希求。现在许多人有听闻佛法的机会,还有做弘法利生事业的机会,这在末法时代非常难得,这应该是善愿成熟的果报。

如果不具足世间圆满,也会成为修行和利他事业的违缘。如果你的寿命很短,也许修行还没成功就夭折了。如果你身体不好,天天吃药、输液,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不但医生对你生厌烦心,自己也觉得特别痛苦,这也是修行的违缘。如果一点财产都没有,甚至想跟道友出去玩,可是连路费都没有,只有以闭关为借口不出去(开玩笑,闭关的人都是修行很好的人),这也不太方便。(所以很多修行人发愿:既不转生于太富裕之家,也不转生于太贫穷之家,要转生于中等之家,生活基本上能解决,这也是修行的一种顺缘。)此外,如果遇到外、内的魔障,也会给修行带来一定的违缘。有些人被非人附体,晚上的梦境不吉祥,白天也感觉冤家债主在害自己,这也是修行的一种障碍。如果有了这些违缘,我们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因此,为了保证修行和利他事业的成功,大家可以发愿获得暂时的圆满。例如,我们可以发愿将来拥有财富,能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样上供下施。菩萨拥有财富和凡夫拥有财富不同:菩萨会把财富用来布施,以四摄法广利有情;凡夫的财富要么享用,要么造恶业。尤其是现在社会,没有钱的时候,造的业还不是很严重,一旦有了钱,往往会花天酒地、无恶不作。而菩萨接受供养一方面是和众生结缘,一方面会把得到的供养用来做善法,并将善法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最终令与自己结缘的众生获得巨大的功德。

《经庄严论》云:“悲施财三果,悲者恒增长,爱生及摄生,资生复三乐。”这个偈颂说明了菩萨是如何使用财富的。菩萨的悲心能出生三种果:首先悲心的本体可以增长悲心,其次以悲心可以增长布施,最后以布施可以增长财富(如果无有悲心,很难去帮助众生。世间人有了钱,最多布施亲朋好友,不会布施与自己不相干的人,见到别人帮助众生还想不通:“他又不是你的亲人,为什么给他钱?”)。以三种果又可以出生三种乐:以悲心为因产生爱生乐(慈爱众生的快乐),以布施为因产生摄生乐(摄受众生的快乐),以财富为因产生资生乐(一切财富布施众生的快乐)。

因此我们要像菩萨那样回向,一切发愿都要符合正法,最后通过善法的力量,令自己的一切所愿毫无障碍、称心如意地实现。

尤其是要依照《普贤行愿品》、《俱舍论》所说的那样,依靠善法的功德,发愿在有生之年受持教法与证法。

佛法是利益有情的根本,通过讲修佛法可以成办暂时和究竟的广大利益,由此也可使自己的珍宝人身不虚度而具有大义。如果擦拭如意宝并虔诚祈祷,它会赐予人们财富;佛法也是利益众生的如意宝,如果我们好好运用佛法,也会对众生的利乐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地藏十轮经》中也说:“如如意宝珠,随所愿皆满,如是三乘法,能满众生愿。”就像如意宝能随心满足人们的所愿一样,佛陀宣讲的三乘妙法也能满足众生的一切心愿。

要让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外在的物质只能起到部分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没有任何时代像现在这样经济发达,虽然人类在物质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仅此能否满足人类内心的需求呢?不能。现在人类的痛苦、不安、寂寞感反而越来越强烈。如果没有佛法的妙药,仅仅依赖外在的物质,人们除了更加忙碌、奔波以外将一无所获,根本解除不了内心的忧愁和痛苦。

通过我们自身的经验也可以看出,唯有佛法才能满足众生的精神需求。试想一下:一个修行人住在一间小屋里,享用简单的饮食,过着清净、自由的生活,而一个世间人拥有许多钱财,却难得一分自在,二者谁更快乐呢?

我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在一个黄昏,卖烧饼的两夫妻数着手中的钱,比昨天多赚了两元钱,他们相视一笑,天地也格外美丽;也是这个黄昏,一个腰缠万贯的富人却因为股票下跌而万念俱灰,结果选择了跳楼自杀。其实,虽然富人的股票下跌了,但他的财产依然是卖烧饼的夫妻做梦都不敢想的。本来他可以过着天堂一样的生活,可是他却觉得整个世界都完了。因此快乐是在于财富的多少,还是在于内心的满足?大家应该不难看出。前面之所以说佛法是利乐有情的如意宝,原因也在于此。

如果我们能以佛法来利益众生,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有些初学佛者或者对大乘佛法一无所知的人不一定接受这个道理。前两天有一个人问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回答说:“人活着是为了利益众生。”我是真心实意回答他的,可是他却以不满的语气“哼”了一声。后来我想: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定相同,有的人是为了卖豆腐而活着,有的人是为了感情而活着,声闻行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活着,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活着。总之,对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不一定所有人都接受我的答案,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俱舍论》中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佛陀的妙法有两种——教法和证法,受持教法者唯一讲经说法,受持证法者唯一修行。这里的“唯”字是强调的意思,即除此以外别无其他。不管是弘扬佛法者还是修行佛法者,都要据此观察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受持佛法的人?

这个颂词是我根据藏文重译的,在唐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中,原颂词是:“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意思和藏文相同,但是文古难懂,所以我把受持教法者和受持证法者分开进行翻译。此偈意在说明何谓真正的佛法,现在很多人不明白到底什么是佛法,所以我在印法本时经常将这个偈颂附在后面。

唯有通过传讲、听闻才可受持教法,唯有通过修行、领悟才可受持证法,这才是佛教徒最主要应该做的事情。这两者是有次第的,首先要学习教法——通过讲闻通达教理,然后才能修持证法——通过修行体会佛教的真义。

《安乐集》中说:“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一者乐听法人。”因此,我们平时讲课或者辅导,讲闻双方都能获得无量的功德。虽然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忙,但我一直把讲闻佛法放在首要位置,一堂课都舍不得中断,原因就在于此。不仅是我,历代传承上师对讲闻佛法也都特别重视。

大家要明白,除了教法和证法以外,诸如寺院建设、规章制度、资具福分、敲鼓吹螺等,这些无论多么完善和丰富,也不是真正的佛教。有些人惊叹:他们诵经特别好听,维那师的声音非常宏亮,僧众排队多么整齐,寺院修得太壮观了……这些固然也很好,但只是佛法的一部分,真正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可惜现在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

从这个意义来说,在一切供养中,也唯有法供养才是最殊胜的供养。《佛说华手经》中说:“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法,若人能修学,是真供诸佛。”如果有人能学习、修行如来的正法,这就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至于供养花、果、灯、香,这些不算最殊胜的供养。有些人每天买花作供养,这当然也是一种供养,但通过闻思修行得到正法的利益才是最殊胜的供养,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供养。

这些窍诀我讲得再清楚不过了,但愿大家不仅耳边听到,内心也要有所领悟,这对你们的修行非常重要。

如今有些人不知道讲修才是真正受持佛法,只是以贪嗔偏袒之心,犹如转轮子般没完没了地做许多冠冕堂皇的散乱之事,并且自称这是佛教的所为,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些道场打着佛教的招牌做各种事,我们在旁边看后不禁怀疑:这样做到底算不算佛教啊?明明是民间的做法,跟佛教毫不相干,可是主办者却口口声声说:我要弘扬佛法,大家要集聚在这里,要举行多么隆重的活动。其实这些不一定有功德。末法时代,此类不如法的现象非常多。

就像狮子会被体内的寄生虫所毁一样,佛教也会被佛教内部的人毁坏。佛陀在经中说:“我此甚深教,余者不可毁,非我似我毁。”意思是,我的甚深教法不会被邪魔外道毁坏,谁能毁坏我的教法呢?不是我的弟子,却自称我的弟子的人才能毁坏佛教。在《莲华面经》中,佛陀对阿难说,未来有许多人以出家人的形象破坏如来的正法。其他经中提到,以前魔王想尽办法破坏佛法都不成功,最后他发愿以佛教徒的形象吃佛家饭、穿佛家衣、做魔王事,这样来毁坏佛法。

如今在有些寺院和居士团体中,有些人为了谋取私利做各种不如法的事情,这种现象非常多,这就是佛教徒败坏佛法的恶相。

《阿难七梦经》中记载,以前阿难曾做过关于未来佛法的七个梦。在第七个梦境中,他见到一只狮子死了,其他野兽依然很畏惧它,都不敢吃它的肉,后来狮子体内的寄生虫吃了狮子的肉。世尊向阿难解释说,这预示佛陀涅槃后,其他人都不能毁坏佛法,而魔化现的假佛教徒却毁坏了佛法。

末法时代这样的恶相非常多。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出家女众戴着假发在火锅店吃火锅,店里的人比较拥挤,结果她的假发被碰掉了,旁边的人看见她头上的戒疤,惊讶地说:“原来你是个师父啊!”

汉地的出家人历来都受持别解脱戒,可是在解放后的一次佛教会议上,个别法师却提议:中国佛教要像日本佛教学习,出家人一边在寺院上班,一边也可以娶妻生子。

在居士里面,有些人表面上皈依听法,实际上他们对佛法没有任何信心,只不过把佛法作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手段。

总之,如今佛教徒内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将直接导致佛教的衰亡。正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的说法一样,坏佛教者,佛教徒也,非异教徒也。遍知的佛陀在经典中早就授记了这种现象。

值此危难之际,如果我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护持佛法,这将有极大的功德。佛法进入再弘期后,法王如意宝目睹佛法衰微的状况,发起了伟大的护教之心,整顿佛教、树立法幢、培养僧才,为佛法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一个关心佛教的人都应该随学他老人家。

《地藏十轮经》云:“为佛僧造寺,量等十四洲,彼所获福聚,不如护佛法。”如果造一座一万平方米、两万平方米的经堂,人们都会认为功德特别大,可是根据这个教证,即使造量等许多大洲的寺院,也不如护持佛法的功德。因此,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当佛法处于衰微之时,都应该以清净心弘扬佛法或者帮助高僧大德弘扬佛法。

一般来说,承担佛法讲修大业的人主要是诸位法太子,即高僧大德和善知识们,但普通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弘法的责任。大家不能认为:弘扬佛法是高僧大德的事,我只要听一点课、吃一点饭就可以了,除此以外就没什么事了。凡是佛陀的后学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受持佛法、弘扬佛法。

从广义而言,听受一句法、了知一句法义也算教法,生起一刹那善心也算证法。例如,仅仅懂得“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就是教法,懂得其意义后,生起一念悲心或信心就是证法。这样看来,教法和证法在每个人的相续中都能生起,每个人都能受持佛法,都能弘扬佛法。

在这个佛法濒临隐没的时代,仅仅以此来弘法利生,也将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我经常这样想:末法时代,能让一个众生种下善根,或者让一个人皈依佛门,我来到世界也算有意义了。所以大家应该对自己弘法利生有信心。

有人对我说:“唉,我在学院已经学了七年了,现在还没有开悟,我真的很想自杀,我活在世上没有意义。”其实如果在学院学了七年,即使相续再怎么低劣,也不可能一点善念都生不起来,一个偈颂的法义都不知道,你的相续中肯定有教法和证法。既然如此,还说人生没有意义、住在世间没有意义,这完全是愚昧之辞。即使心里有这种想法,也不要在有智慧的人面前说出来,否则别人也会不舒服。

其实应该这样想:依靠佛陀的加持,我懂得了佛法的道理,相续中生起了善念,这是多么荣幸啊!《入行论》中说,生起闪电般的善念在百千万劫中都很难得,如今我产生了许多善念,应该满足了。

人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如果你觉得:六祖大师、华智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那么快就开悟了,我为什么不能很快开悟?你也要考虑一下:自己能不能跟他们比啊?有时候要求太高是不现实的。有些小学生听了爱因斯坦和牛顿的故事,也想马上变成科学家,这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小学的一些同学在作文里说,长大以后要开飞机,但后来不要说开飞机,连出租车都开不成,每天只能骑牦牛。所以不观察自相续、空打妄想是不合理的。

言归正传,在家男女不要认为:我们怎么能承担起弘法的重任呢?在家人不可能弘法利生,这是你们出家人的事情。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有弘扬佛法的责任。

藏族有一句谚语:凡子降生后,当做佛法事。人来到世上不是为了吃饭、穿衣,应该对佛教和众生做一些贡献,即使自己做不到广弘佛法,也要成为弘法的顺缘。比如,你可以劝别人学习经论,为求学、闭关者提供口粮,设法让别人听闻一堂佛法,承事、供养、协助讲经说法的上师,同时自己也诚信佛法、断恶行善。这些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有一个人说:“我现在天天跟着上师忙,我都成了上师的秘书,我的上师事情特别多,有时候我觉得特别荣幸,有时候我觉得特别为难,但不管怎么样,我的发心是很清净的。”像他这样就非常好。

在家人也可以讲经说法。《大智度论》云:“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在五种说法者中,仙人、天人和化人这三种都是在家身份,佛弟子中也有一部分是在家身份。其他经论在宣说善知识的法相时,也没有说必须是出家人。所以在家人只要具足条件,完全可以讲经说法。

许多佛经中都提到了居士说法。《维摩诘经》中说,维摩诘居士善于说法,在佛陀的诸大弟子中,只有文殊菩萨堪能和他谈论佛法。《胜鬘夫人狮吼方广经》中提到,胜鬘夫人在佛陀面前闻法后,劝化全国七岁以上的女人皈依佛教,而且劝化国王(她的丈夫)皈依佛教,国王又劝化全国七岁以上的男人皈依了佛教。在《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中,世尊要求在家菩萨先作财布施,然后行法布施,并没有说法布施唯一是出家人的事。

因此,有能力的在家人完全有资格弘扬佛法,这样可以获得极大的功德。《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云:“若善男子善女子,从师闻法,一句一义。展转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所能知也。”

虽然有些佛经中说末法时代有五乱,如:比丘从白衣学法;白衣位居上座,比丘位居下座;比丘说法不行承受,白衣说法以为无上。但这与我们说的在家人弘扬佛法不同。当今时代,出家人在人群中连千分之一都不到,如果完全依靠出家人弘扬佛法,根本不能满足众生的需要,所以懂佛法的在家菩萨应该站出来讲经说法。

从汉地来看,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居士大德,如南北朝的傅大士,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梁武帝都在他面前听过《金刚经》;现代也有李炳南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等在家善知识。在藏地,从古至今有许多伏藏大师,他们大多是在家人,还有智悲光尊者、敦珠法王等许多广弘佛法的在家大德。所以在家人弘扬佛法没什么不可以的。当然,如果你是想利用佛法,那借弘法为名乱来是不合理的。

对于大乘修行人来说,如果有弘法利生的机会却不去做,这也是有过失的。《梵网经》中说,菩萨如果有因缘,却没有教化众生,这会犯轻罪。因此,希望居士们以各种方式弘扬佛法,就像前面讲的那样,甚至帮助上师弘法利生,或者给修行人提供顺缘,这些都应该积极去做。

台湾法鼓山有很多居士,法鼓山弘法事业的顺利开展,和他们的辛勤奉献是分不开的。这些居士中有很多都没有结婚——比出家人放松一点,比一般在家人严格一点——他们对弘法利生很有责任心,每天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现在内地很多居士也不愿意结婚,因为一旦成了家,生活的压力会很大(已经成家就没办法了,我不是要求你们离婚),这些人应该向法鼓山的居士学习,要通过各种方式度化众生。

总之,弘扬佛法是每一个佛教徒的分内之事,如果大家没有负起这个责任,要依靠一两个人把佛法弘扬到全世界是非常困难的。这么好的佛法传到自己手中,我们有义务把它继续传下去。即便能让一个人得到佛法,这个功德也是无量的。要牢记这个教证:“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无量无边。”总之,大家要想一切办法度化众生,甚至乘班车时也要度化身边的乘客。一旦有度化众生的机缘,就要牢牢抓住,不可轻易放过!

第八十八课

下面继续讲藏传净土法。大家应该清楚,在家人也有弘扬佛法的权利。要弘扬佛法,不一定非要成为大上师、大法师、大和尚、大活佛,即使没有名声的普通修行人,也可以帮助众生、弘扬佛法。

每一位佛教徒都有弘法利生的责任,要经常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佛教徒,我不是为了逃避世间的苦恼学佛,也不是为了自我解脱学佛,是为了一切众生而学佛的,我应该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饶益有情!

本来,每个人都有权利受用佛法如意宝,只不过有些人没有和佛法结上缘,所以暂时无法得到佛法的利益。大家要想办法让一切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样的发心非常重要,如果内心有这种发心,自然而然就会做利益众生的事情。

要提醒各位的是: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讲闻佛法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否则,所谓的弘扬佛法就会流于形式,这样就太可惜了。

从历史上看,汉地和藏地的传统不太相同,汉地的许多寺院不像藏地的寺院那样开展闻思修行,出家人把精力一直放在塑佛像、搞建筑上,寺院完全成了一种形象。很多在家人也是如此,喜欢办皈依证、听受灌顶、修气脉明点,而对于佛法的核心——慈悲观、断恶行善的理念,却没有系统地学习。

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1999 年我去泰国参访过,泰国的大多数寺院还不错,一般都有讲闻修法的传统,而民众的状况则不容乐观:虽然普遍对佛教有信心,但只是满足于供养出家人,平时在家里供佛,节假日到寺院里拜拜佛,真正研究经论的人很少。我在跟一些居士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佛理都不太明白,尤其对大乘的慈悲理念和六度万行一无所知。很多在家人都停留在这种层面。

要改变一个地方的习俗是比较困难的。在座的各位虽然在佛学院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但是你们回到汉地后,能不能改变佛教界的风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人没有把闻思修行当作最重要的事,即使个别法师提倡闻思修行,也只是影响到一部分人,尚未得到普遍性的认可。但不管怎么样,再困难我们也要面对,今后大家如果有能力,应该改变佛教界的不良风气。

现在汉地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今年春节期间,武汉一座寺院一天的香客就高达 55 万人。可惜的是,许多人去寺院只是为了发财、健康、平安。他们把佛当作神,认为祈求、供养佛,佛高兴了就能满自己的心愿;把佛法看作念一点经、诵一点咒,除此就没什么了。这都是对佛教认识不够的表现。

希望每一位佛教徒发挥各自的作用,争取改变佛教界的不良状况。只要我们去努力,有些事情也是可以实现的。

如果能做到这样,也称得上弘扬佛法。不管是帮助高僧大德弘法,还是自己为佛教做一些事情,都算是弘法利生。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你没有获得名声,也没有人给你写传记:这个人如何如何弘扬佛法,但实际上你就是弘法利生的一员。

所谓“佛法完全隐没”,是指在某个地方既没有了知一句正法的人,又没有生起一刹那善心的人,这就算佛法已经隐没了。也就是说,连一句法义都不了知,这就算教法灭尽;连一刹那的悲心、信心等善念都没有,更不用说证悟的境界,这就算证法灭尽。

佛法不在于外面的建筑、佛像、经书,而在于人的内心。从证法的角度来说,只要人心中有如法的善念,这就说明证法存在;从教法的角度来说,只要人的心里了知法义,这就说明教法存在。

从这个意义来说,现在有些地方基本上没有佛法了。在个别寺院中,出家人和居士内心没有一点善念,对教理也一窍不通,这种寺院就没有佛法了,表面上看还是寺院,实际上已经不能算真正的道场了。相反,即使不是寺院,只是一个家庭式精舍,如果里面有讲闻佛法,人们的相续中不断生起善心,这里就存在佛法,这就是真正的道场。

现在有些居士提供闻思修行的场所,如把自己住的房子腾出来,每个礼拜聚集一些道友学习一两天佛法,道友们一方面懂得了法义,同时又产生了善心,这样的房子就成了道场。对于这个问题,世间的智者也有同样的观点:“何为道?心存善念即为道,有道之人居止之处即为道场。”因此,佛教的道场应该对佛法的弘扬起到作用。

佛教的核心在于法。如果一个人对法没有兴趣,就根本没办法获得解脱。《正法念处经》云:“若人不爱法,虽人而非人,不住于真道,不至涅槃城。”如果一个人不喜爱法,表面上看来他是人,实际上不能被列入人的行列,因为这样的人不会住于解脱正道,也不可能趋往涅槃之境。

从弘法利生来说,关键也在于法,而不在于外面的形象。你搞的活动再热闹,花了多少万元,买了多少鞭炮,派了多少辆车,形式上如何都不重要。关键是要让正法融入人心,即便一个人能生起善心,这就是在弘扬佛法。

想到这一点,有时候我也很感谢现代科学的方便,通过电脑、网络、光盘,很多人真正了解了佛法,产生了信心等善念,以前天天做杀生、打麻将、嫖妓、赌博等非法的事情,学佛之后再也不做了。

懂得佛法非常重要,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懂佛法,这一点非常令人遗憾。因此通达佛法的人要以清净意乐来弘扬佛法。在这个过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精进为之。《入行论》云:“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人们对低劣的世间俗事尚且精勤不已,我们为了佛法又怎能悠闲而住呢?绝对不能。续部中说:“于此末法恶世中,佛陀难行我行持,菩萨难行我行持。”在末法恶世,即使整个大地上的人都在行持恶法,我们也不能随波逐流,要发誓行持佛陀和大菩萨的难行菩提行。

讲闻佛法的意义极大。通过传讲、听闻佛法,可以远离生老病死的痛苦,趋入究竟的涅槃。如经云:“听闻正法后,广弘之智者,远离诸老死,转生无上处。”所谓无上处,暂时指人天善趣,究竟指菩提果位。

如果我们懂佛法,最好不要因为吝啬心或者懈怠而不传讲,否则生生世世会成为愚笨之人。有些人是这样的,别人问他一个问题,本来自己明明知道,却以吝啬心而舍不得说;还有些人很懒惰,虽然有说法的机会,可是一直不肯说法。这样都不太好。行持善法不能一拖再拖,否则机会很容易失去。所以如果自己有一定的智慧,要尽量给别人传讲佛法。

《毗奈耶经》中有一个公案:以前一个叫周利槃特的人(意为小路),他的哥哥是一位比丘,后来他跟着哥哥出家。哥哥传给他一个偈颂:“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这么简单的一个偈颂,他三个月都背不会。(有些人说自己很笨,但不要几分钟就能背会这个偈颂,和小路比起来,你们不算笨。)哥哥见小路如此愚笨,便把他赶出房间。小路非常难过,站在房外痛哭流涕。佛陀见后问他:“你为何这么难过?”他说:“因为我太笨了。”佛陀安慰他说:“愚人自说愚,此名为智者,愚者妄称智,此谓真愚痴。”佛陀便让阿难教授小路,可是他仍然学不会。佛陀又让他为僧众擦鞋,并让他念两句偈子:“我拂尘,我除垢。”于是他每天一边为比丘擦鞋,一边念这两句偈子。依靠承事僧众的功德和这两句偈子的加持,最终小路清净了业障,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为什么小路这么愚笨呢?原来,他曾经是迦叶佛时代一位通达三藏的大法师,当时他有很多眷属,可是因为吝啬法,从来不愿意说法。他死后转生为一个屠夫。有一次他捆了许多猪渡河,结果船在中流翻了,他掉入河中,一位独觉救了他。后来他就跟着那位独觉修行,不久便修成了无想定,死后转生到无想天。从天界下来后,就成为周利槃特。由于前世以吝啬心不说法、屠杀旁生以及转生无想天,所以今生他特别愚笨。

所以大家对佛法不要有吝啬心,否则以不为他人说法的业障,自己以后也会变成愚笨之人。

《法句譬喻经》中有一则类似的公案。以前一所精舍中有五百位比丘,其中有一个叫摩诃卢的老比丘,他特别愚笨,几年学不会一个偈颂。僧众们看不起他,他自己也非常苦恼。有一次国王请僧众到王宫应供,僧众不许摩诃卢去,让他留在精舍扫地。僧众走后,摩诃卢特别伤心,心想:我这么愚笨,谁都看不起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于是他拿着绳子到树下,准备上吊自杀。佛陀知道度化摩诃卢的因缘成熟了,化为一个树神问他:“比丘,你为什么这样做?”摩诃卢讲述了自己的痛苦。树神说:“你不应该自杀,这是你自己的业力。迦叶佛时代,你是一个三藏法师,因为吝啬佛法而不愿传法,以此因缘你生生世世成为愚钝之人。”说完佛陀现出本来身相,并为他宣说佛法。摩诃卢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生起大欢喜心,恭敬顶礼佛足。他思维佛说的法,当下证得了阿罗汉果。佛陀知道他已经成了圣者,便让他去王宫应供。摩诃卢进入王宫,径直坐到最高的法座上。五百位比丘很不高兴,但碍于国王不便呵斥他。应供之后摩诃卢为大众说法,他音如雷震、妙语如雨,五百位比丘当下都证得阿罗汉果,国王和大臣们也获得须陀洹果。

通过上述公案可见,作为法师和有智慧的人,不要把佛法藏在自己肚子里,一直舍不得给别人讲,否则在因果上是有过失的。从菩萨戒的角度来讲,这也是犯戒的行为。

有能力的人要这样考虑:如今佛法这么衰败,即便让一个人懂得佛法也有无量功德,我应该发心讲经说法。当然,说法不能为了名声、财产和地位,否则意乐就不清净了。说法的意乐清净非常重要,古德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如果能保证这一点,即使别人不理解,有这样那样的非议,也只是他们的事,自己不会有任何过失。

以上讲完了七支供。对于这些道理,大家要从今日起精进修持。当我们想行持善法并且具足顺缘时,如果没有立即行持,而是一拖再拖,善心就会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因此大家要抓紧时机行持善法。

凡夫人的善心不会存留很久,如果没有精进行持善法,很容易生起恶心。《毗奈耶经》云:“若勤修善时,罪恶心不起,于福不勤者,心便造诸恶。”大意为,人在精进行持善法时,一般不会生起恶心,如果不精进于善法,内心很可能会生起烦恼,进而造下各种恶业。

我很喜欢跟佛友们共同闻思,因为依靠大众的加持,自己不得不专注在佛法上,在这个时候,除了个别情况以外,一般都不会生起恶心。我讲一个小时的课,不敢说自己的心完全安住于善法,但贪、嗔等烦恼基本上不会出现。备课也是如此,备课过程中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就像太阳出来了一样,内心的黑暗基本上都没有了。大家一起念经、参加法会也是同样,那时相续中的无明黑暗也都不会存在。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精进行善,每天跟着颠颠倒倒、不三不四的人吃喝玩乐,自相续逐渐会充满恶业,不会出现善法的光明。半夜三更会不会有光明呢?不可能的。

现在有了这么好的修七支供的机会,大家一定要抓紧修持,千万不能拖延,如果一拖延,这个机会也许就没了。人身是无常的,行持善法的因缘也是无常的,我们应该当下立即修持,不要“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样最终什么善法都搞不成。如果是造恶业,要尽量往后拖。如果今天你打算杀牦牛,看到天下雨了,你就想:算了吧,我还是休息吧,明天再杀吧。这样一拖,也许恶业就造不成了。

对凡夫人来说,由于长期串习,相续而存,罪业的力量非常强大,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善法,一旦恶业的习气现前,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随恶业而转。正因为如此,佛陀在《律藏》中说:“应当速行善,制止罪业心,福德若耗尽,意将喜罪业。”意思是,修行人应当及时行持善法,制止罪恶之心,如果没有这样,一旦往昔的福德耗尽,自己就会喜欢造罪业,各种罪业也会自然而然出现。

有些人要注意了:如果你不愿意看书、不愿意入班学习,不愿意参加学会,不愿意跟道友共修,却很想造恶业,对乱七八糟的事很有信心,这是恶业魔王到来的前兆!你的道心一退,你就会往痛苦的方向迈进,那个时候谁也没办法救你了!

如果造了恶业,只有自己感受果报。《正法念处经》中说:“独造作恶业,独受恶果报,独自到恶处,世间无同伴。”如果一个修行人不闻思修行,不守持清净的戒律,不跟修行好的道友交往,整天跟道心不好的恶友来往,那他肯定会造各种恶业,最终只有自己感受恶果,谁也无法代他受苦。世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犯了罪,亲朋好友再怎么爱他,也没办法替他受罚。

现在很多人是这样的:虽然造了山王般的罪业,却没作过一次忏悔;连芝麻许善业都没有造,却奢望将来得财得利。学佛的人不应该如此,与其这样痴心妄想,还不如当下身体力行,精进积资净障。

一个人死后,很难从子女和遗产中得到利益,所以现在就要精进修持。看看如今的子女:父母活着的时候,都以向眼中洒灰等暴行进行虐待,父母死后,怎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作超度呢?老人活着时子女都不孝敬,老人死后,要他们拿出家产作佛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大宝积经》中有一个很好的教言:“父母兄弟及妻子,朋友僮仆并珍财,死去无一来相亲,唯有黑业常随逐。”如果一个人生前一直造恶业,当他离开世间的时候,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仆人以及珍宝财产都不会跟随,唯有造的恶业会如影随形般跟随着他。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因此,什么时候有了行善的心,一定要立即实行,否则一旦因缘没有了,就很难再有行善的机会。《入行论》云:“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确实如此,末法时代众生的善根非常微弱,就像暗夜中刹那出现的闪电一样,在人们纷繁复杂的心念中,善念也极为难得。所以一旦我们有了善念,就要抓住机会、当下行持。

如果没有长期行善的机会,哪怕在短暂的时间内行善,然后以回向印持,这也不失为明智的做法。有些人打工赚了钱,把钱存在银行里,然后放松一阵子,以后需要钱时再取出来用。同样,我们对善法也要妥善保存。有福报的人有终生修行的机会,有些人上半生或者下半生有修行的机会,有些人只有几年修行的机会,不管怎么样,只要抓住机会修行,然后以回向作印持,因果是不虚的,以后必定会拥有快乐的果报。

世间的金银财宝不珍贵,内心的善法才珍贵;世间的怨敌也不可怕,自己造的罪业才可怕。如果我们在无需指望他人之时尽力积资净障,死的时候就会胸有成竹,既不需要作七期佛事,也不必胆战心惊地畏惧罪业在前面等着自己。一辈子修行的人死时确实很快乐,就像从火宅中解脱出来一样,心中无怨无悔、无所畏惧。

按喇拉曲智仁波切的传统,在举行极乐法会时,一边观想以上所讲的意义(即七支供的后四支),一边双手合掌,口中缓缓地念诵《极乐愿文》:“闻听他人行善时……使此人身具意义。”

下面是暂停偈:“已获趋极乐刹胜人身,欢喜积累白法资粮者,愿不沉迷劣缘轮回事,恒时精进行法祈加持。”意思是,已经获得了可以往生极乐刹土的殊胜人身,并且又欢喜积累白法资粮的人,愿你们不要沉迷于轮回的无义琐事,恒时精进行持善法,活到老修到老。为此祈祷上师阿弥陀佛赐予加持。

要恒时精进于善法,仅仅依靠自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一方面自己要努力,同时也要有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加持,这样修行才会善始善终。

如果能这样如理如法修持,即生会幸福安乐,来世将往生极乐世界。《别译杂阿含经》中说:“若人自爱己,应修诸善业,速疾能获得,种种诸快乐。”如果一个人爱自己,他应当行持各种善法,这样能迅速得到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相反,如果没有好好修行,今生来世都不会快乐。

以上讲完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二个因——积资净障。

下面宣讲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三个因——发菩提心。

丁三、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助缘,虽然在《极乐愿文》中没有单独宣说,但它可以包括在回向支中。前面我们讲了,要把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获得无上的佛果,所以发菩提心已经包括在回向支里了。此外,在最初的“加行发心殊胜”中,我们也概括性地讲述了菩提心。

如果要实地修持菩提心,可以观想:在自己前面的虚空中,安住着阿弥陀佛等诸佛菩萨以及金刚上师,然后在圣众面前受菩萨戒。

受戒时,首先念三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然后念三遍:“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或者念三遍:“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最后念:“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

如果每天这样受菩萨戒,不仅能生起、增长菩提心,还可积累不可思议的福德。我不管到哪里去,每天都不间断地念《发心仪轨》。在学院的时候,每天早上起来念一遍《发心仪轨》,晚上课前还和大家共同念一遍。

按严格的要求,大乘修行人一天要六次或者三次发菩提心,如果不能这样,最起码一天要一次发菩提心。这样相续中的菩提心会生起、增上乃至不退,有许许多多的功德。

发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巨大,《慧海请问经》中说:“以诸十方妙珍宝,供养无数俱胝佛,生起一次菩提心,前者不可比此福。”以十方世界的珍宝供养无量的佛陀,这个功德当然非常大,但如果有人生起一次菩提心,这个功德已经远远超过前者了。

有些人为了作供养,买一条几块钱的哈达都要讨价还价半天:“五块钱太贵了,可不可以少一点?四块钱怎么样?……能不能再少一点?再减五毛钱吧。”买完后,心满意足地去供养,还认为自己的供品很殊胜。其实你的供品一点都不殊胜,因为你已经砍了半天价了。(开玩笑,这是我编的。如果想象力丰富,什么故事都能编出来:今天来了一个人,他的面孔是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到商店买了什么东西……)

很多人喜欢作财物供养,有一个人说:“上师,我把金耳环供养您,我一辈子的积蓄都在耳朵上,这是我最珍贵的东西。因为我现在已经出家了,所以不得不供养,听说比丘尼不能戴耳环,虽然我有一点不舍得,但还是供养您,请您一定要收下。”对圣者来讲,金子和牛粪没有差别,他不会执著你的金耳环。

当然,供养上师、诸佛菩萨钱财肯定是有功德的。《法华经》中说,乃至供养一朵花都有无量的功德。但相比之下,生起菩提心的功德要远远超过财物供养。

为什么发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为一切佛、菩萨、声闻的安乐都是由此出生的。如《华严经》云:“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诸如来,独觉声闻安乐故。”

在《华严经》、《入行论》等许多经论中,都详细宣说了发菩提心的功德。《诸法最上王经》中云:“若人疾欲见,未来诸佛者,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有个人说:“我很想见到本来清净的心性和普贤王如来,可是我没有得过灌顶,也没有修过加行,您能不能开许我看《上师心滴》?实在不行,我看几页也行。”其实,如果想见到如来,不发菩提心还是有点困难,你最好先发菩提心,好好修加行,这样见如来就不难了。现在很多人对高法有兴趣,而对最根本的发菩提心、修加行却不重视,这是对佛法的修行次第不太了解的表现。

如果以发菩提心来修炼自心,即便我们因宿业所感而堕入恶趣,也会因发心的善业而不产生邪念。如果能长期修持菩提心,一般来讲不会造恶业,即使因为往昔的恶业转生到恶趣,也会跟恶趣的其他众生不同,你相续中的善心不会退失,而且以恶趣的身份也可以净除业障。

《本生传》中记载:“业之异熟不可思,大悲主亦转旁生。”业力不可思议,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也曾转为猴子、日日野兽、天鹅等旁生,但因为菩提心的力量,佛陀即便身体成为旁生,也没有舍弃内在的善心。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记载:喜王菩萨问佛陀:“您最初是以什么因缘发菩提心的?”佛陀说:“往昔,我因为恶业而转生到马车地狱,在地狱中和同伴拉马车。同伴因为力量弱,拉不动马车。狱卒用铁叉插入他的身体,并用铁杖狠狠打他。同伴痛苦难忍,发出阵阵惨叫。我对他生起了强烈的悲心,以悲心又生起菩提心。于是我劝狱卒:‘这个人很可怜,请您怜悯他’。狱卒很不高兴,用铁叉刺入我的脖子,我以此而命终。依靠菩提心的力量,消除了百劫的罪业,当下我从地狱转生到天界。我最初就是这样发起菩提心的。”

以前我讲过,何时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一个人在轮回中的流转就有尽头了。《华严经》中也说:“若欲灭众生,无量生死苦,应建坚誓愿,速发菩提心。”人身非常难得,在座的道友得到了暇满人身,又遇到了这么好的大乘佛法,希望每一个人不是口头上,而是从内心立下坚定的誓愿:我要发菩提心,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这样的誓愿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的人是具有无上功德的对境。本来,对于小乘阿罗汉乘坐的马车,佛陀用脚接触也是不合理的,更何况说真正去拉;但如果是初发菩提心之人乘坐的马车,那佛陀以头牵引也未尝不可。为什么呢?因为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佛经中说:“与受了小乘别解脱戒而获得解脱相比,受菩萨戒后破戒堕入恶趣更为殊胜。”为什么呢?因为发菩提心后,即使犯戒堕恶趣,也可以很快从恶趣解脱,之后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所说的密意也在于此。

总之,娑婆世界的菩萨如果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则将轻而易举实现所愿。因此大家平时励力发菩提心非常重要。

最后是暂停偈:“自利声缘亦无此胜心,不思自利愚者岂知晓?成办二利圆满正觉因,祈愿修习利他菩提心。”偈颂的意思是,希求自利的声闻缘觉都没有如此殊胜的菩提心,更何况连自利都不考虑的世间凡愚呢?成办自他二利、圆满正等觉的因就是菩提心,所以祈祷诸佛菩萨加持,愿自己修持如意宝般的菩提心。

修持菩提心能往生极乐世界,也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大家要经常祈祷诸佛菩萨,加持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很多道友遇到殊胜对境时经常发愿:愿我早日生起菩提心,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让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快乐!这样发愿非常好。如果遇到殊胜的对境时,一直为自利而发愿,而且是为暂时的自利发愿:愿我吃得好、穿得好,这就成了相似的发愿了。我们应该高瞻远瞩,要把佛法和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顺带就能成就自利,这也是菩萨的方便法。

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三因——发菩提心讲解圆满。

第八十九课

下面继续学习藏传净土法。现在讲往生极乐世界的第四个因——发清净愿。

在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中,第一是明观福田,即观想阿弥陀佛主眷以及阿弥陀佛的刹土,第二是积资净障,第三是发菩提心,第四就是发清净愿。这四点对于往生极乐世界是不可缺少的,就像种庄稼不可缺少地、水、火、风等因素,否则庄稼就不能生长一样。现在很多人想往生净土,可是他们从来不考虑往生的四因,这样不是很好。虽然莲池大师等大德说过,如果是信心特别强的人,只要一心念佛就足以往生净土。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此呢?根据许多经论的观点,这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在藏文的《无量寿经》中,对往生四因非常强调,所以大家应该重视往生四因。

所谓发清净愿,就是将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愿自他一切有情往生极乐世界。发愿回向非常重要,我们做任何善法后,如听一堂课、放一次生、念一部经、磕一个头,甚至路上搀扶一位老人等微不足道的善法,都要及时作回向。只要自己作了回向,将来一定能如愿成熟果报。如《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云:“长发善愿,得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道意。”相反,如果我们光做善事而不回向,则不一定能随自己所愿成熟善根。所以对于欲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行持善法时发愿回向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其实这就是最好的往生极乐世界发愿文。在座的很多人都学过《普贤行愿品》,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愿,大家应该一边念一边观想。当然,如果有些人实在不会观想,仅从文字上念一遍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人的发愿是可以改变、增上的,很多人最初发愿时自利成分特别强,但通过长期的修行,最终也能为众生的利益而发愿。不仅我们这样的凡夫,有些佛菩萨也是这样。地藏菩萨在因地时,最初发愿救度自己的亡母,后来才发下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弥勒菩萨往昔曾追逐名利,后来他的相续成熟了,才发了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佛光山星云大师的学佛经历自述,他说:二十岁以前,我的祈愿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进步;二十岁以后,我的祈愿是希望父母师长、亲朋好友以及有缘信众身体平安、福慧增长;四十岁以后,我愿世界和平、国家富强、众生得度;五十岁以后,我愿由自己来代替天下众生负担业障苦难,由自己来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

很多人都是这样,随着年龄和智慧的增长,发愿也逐渐变得广大。在座的有些人也有体会:刚开始学佛是为了治病、发财或者逃避世间的痛苦,到一定阶段才知道:这种自私自利的发心不究竟,自己的发心应该广大,要让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总之,发愿应该志存高远,即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不能只是为了自己享受安乐。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读书只是为了混碗饭吃,老师也教导他们:“你们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可以升官发财”,结果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想的都是自己要快乐、自己要发财。可想而知,他们最多只能实现这种鼠目寸光的目标,不要说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连身边的人都不会着想。

由此我想到,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今是人与人互相合作、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时代,人们最需要的就是慈悲和关爱。如果没有这些理念,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而奋斗,必将导致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矛盾、争斗乃至战争。实际上,每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生存,就像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所以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就是慈悲和关爱,可是现在的教育根本不提倡这一点。在教科书里面,对人真正有意义的知识非常少,很多学生的文凭虽然很高,是某某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听起来很光彩,可是一进入社会就暴露出各种问题。

对于当今时代的这些弊病,我觉得唯有佛教,尤其大乘佛教才有所补益,因为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了。大乘修行人也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大乘行者,就看他内心有没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如果有才是名副其实的大乘行者。

丁四(发清净愿)分四:一、思维自身而发愿;二、思维刹土功德而发愿;三、思维主尊功德而发愿;四、发愿自己最终成佛。 戊一分四:一、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二、发愿死时断除对轮回之贪执;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四、发愿往生后所获之功德。 己一、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 与我结缘众,愿临命终时, 化身无量光,比丘僧眷绕, 亲临吾等前,见彼心欢悦, 无有死亡苦。 愿我和与我结缘的众生在临终时,无量光佛的化身以及比丘眷属们降临在面前,见到这些圣众之后吾等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于无有任何痛苦中安然往生净土。

往生净土有不同层次。《无量寿经》中讲到了三种往生——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以及下辈往生:上辈往生需要舍欲出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如果能具足这些因缘,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接引其往生净土;中辈往生不需要出家,但要发菩提心、一心念佛、积累资粮,临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会接引其往生净土;下辈往生不需要其他因缘,但要发菩提心并专心念佛,这种人临终时梦见阿弥陀佛并往生净土。

通过《无量寿经》的教证,大家也应该明白,虽然汉地净土宗不太强调发菩提心,但实际上发菩提心对往生净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汉地学净土法的人特别多,大部分是老年人,也有不少是年轻人,甚至有不少高等学府的知识分子,对这些人来说,除了念佛、发愿以外,关键还要明观福田和发菩提心。如果能具足这些因缘,往生净土一点困难都不会有。佛经中对此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陀的金刚语是根本不会欺骗我们的。在如今的五浊恶世,能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大家也应该生起欢喜心。

据历史记载,乔美仁波切临终时,带着自己的母亲、眷仆甚至门犬一同往生极乐世界。以前萨迦派的索朗则模大师也携带自己的眷属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要随学他们,应该这样发愿: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要注意的是,如果只发愿带着亲朋好友往生净土,而舍弃了关系不好的怨敌,这就是世间的贪嗔之心,这种做法是不应理的。因此我们要以平等心发愿:凡是与我有缘者,不管是有法缘、财缘等善缘的众生,还是以抢夺财产、摧毁身心、病魔缠绕等方式结上恶缘的众生,愿他们都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的发愿非常重要。

我遇到过一些虔诚的居士,他们只发愿自己往生净土,最多带上关系好的人,根本不管关系不好的人。我劝他们:你应该发愿和某人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他们根本不接受:“不行!不行!这怎么行?这个人很不好,如果我跟他一起往生极乐世界,那我们在极乐世界也会吵架的……”(众笑)

人在即将步入后世、奄奄一息的弥留之际是非常可怜的。很多人死的时候罹患不治之症,浑身有气无力,无有食欲。身体方面,无论再好的衣服被褥,接触后都感觉不舒服,出现堕入坑中或者被重物所压的沉重感;眼根方面,双目模模糊糊,看不清楚色法;耳朵也听不到声音;感受生命中断的各种剧烈痛苦。在这个时候,生前作恶之人会出现恐怖景象,而行善之人则会出现善妙景象。

当死亡的征相依次出现时,如果能一心一意称念佛名、观想佛身,这对亡人利益极大。《观经》中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生死关头,如果能称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由于当时的心力特别强,能够立即清净相续中的罪业,进而顺利往生净土。

我以前讲过,有的人虽然一辈子造恶业,但因为临终生起一念善心,当下断除了罪业的相续,死后转生善趣或清净刹土;有的人一辈子行持善法,可是临终生起一念恶心或者邪见,结果摧毁了善根,死后惨堕恶趣。可见,死后的去处是善是恶,主要观待临终时的心态,所以那时要尽量把心转到善法方面。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生前经常造罪业的人,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罪业之相:心识迷乱,语无伦次,身体不由自主地瘫倒在屎尿之中,各种悲惨的恶相都会出现,在极度痛苦之中,体内的四大开始次第隐没。

如果是一个修持过往生四因的人,临终时则会非常吉祥:阿弥陀佛由比丘眷众们围绕,降临在面前虚空的彩虹中,引导自己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只要生前好好修行、发愿,任何人临终时都能出现这样的境界。当然,如果自己非常精进,活着时也可能面见阿弥陀佛,但由于临终时的心非常专注,那时更容易面见阿弥陀佛。

有的人说:临终时见到的阿弥陀佛是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会不会是魔的幻变?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对此解释道:“修心之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一般来说,临终和平时不太一样,那时不会出现魔现佛相来捣乱的情况,所以有些人没必要产生怀疑。

临终时面见佛陀非常有意义,因为依靠面见佛陀而生起无比的欢喜心,相续中的罪业当下会无余清净,之后便可自在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佛陀的加持和自己清净心的力量所致。

有些人认为:我造了如是深重的罪业,像我这种人是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千万不能这么想!佛经中说得十分清楚: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便可净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既然如此,那我们活着时经常念佛、观佛,为什么不能灭除罪业呢?所以大家不要动摇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应该不断增上信心,这对自己的解脱才是有利的。

现在有些偏重闻思的人喜欢研究因明、中观等比较深的教言,看不起净土和密宗的基本实修法,其实这是修行中的一种障碍。我们应该将一切佛法融会贯通。宗喀巴大师说过:如果能通达一切圣教圆融无违,把一切圣言视为实修的教授,这才能真正通达佛陀的密意。如果没有这样,始终认为各宗派的观点水火不容、互相抵触,这说明自己的闻思修行还不够。

净土的修法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功德却是无量的。有些人也许会怀疑:自己临终时念十声佛号或者别人为自己念几句佛号,会不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啊?实际上这个作用是真实不虚的。学过医的人都知道,有的药只要吃几副,疾病自然而然就会痊愈;同样的道理,佛陀的愿力和众生的清净心相结合时,也会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道友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三宝感应要略录》中有一则公案。以前印度有一个婆罗门,他非常愚痴而且不信三宝,他的妻子对佛法却十分虔诚,并且经常修持净土法。(就像现在有些家庭一样,要么是丈夫信佛、妻子不信,要么是妻子信佛、丈夫不信,夫妻每天都为信仰进行大大小小的战争,过得非常痛苦。)妻子很想让丈夫皈依佛教,可是他一直生不起信心。这个婆罗门对妻子特别贪执,后来妻子对丈夫说:“夫妻就像鸟的双翅一样互相依存,如果你不随顺我的信仰,以后我在生活上也不会随顺你。”婆罗门无奈地说:“我很愚笨,不能像你那样修行,我该怎么办呢?”妻子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你实在不懂怎么修法,以后我每次修完法敲几下鼓,听到鼓声你就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婆罗门依言而行。三年后婆罗门因病去世了,死后五天身上还有暖气,所以妻子一直没有将他下葬。五天后婆罗门又活了过来,对妻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死后堕入镬汤地狱,感受煎熬的痛苦。阎罗狱卒用铁锤击打我时,不小心碰到地狱的铁锅,我以为是你击鼓的声音,就习惯性地念了几句佛号,结果当时地狱就化为清凉池,地狱众生都往生到极乐世界。于是阎罗王开恩让我回到人间,并让我给世人捎带一个偈颂:‘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闻弥陀名,猛火为清冷。’”

学习这个公案后,今后如果见到一些老人或者死人,大家应该为他们念几句佛号,这对他们有很大利益。同样,当自己漂泊于中阴界或者即将堕入恶趣时,如果能想起阿弥陀佛并念诵其名号,当下也会获得解脱。

许多知识分子有个毛病,一听到善恶功过的公案就怀疑:“没那么简单吧,哪有这样的事啊?”这就是凡夫的邪见。这些人要注意了,不要随便造口业。其实,有些公案看似很简单,甚至小学生都讲得来,但其意义却非常深刻,只有具修行体验的人才能真正领悟。

一个人能否现见佛陀,和平时的串习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修持就可以现见佛陀,否则就不可能现见。《莲宗宝鉴》中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此,如果我们经常念佛、观佛,在临终、中阴或者梦中必定会见到佛。现在就有不少人通过修行,在自己的境界中见到了佛。

现在有些人对于见到、梦到佛的说法根本不承认,我觉得这不能一概否认。当然,有些人确实没有见到佛,是故意在人前说妄语,这一点他们自己也明白。一个人的脸型、姿态是怎样,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出来,而修行境界从外面看不出来,只有各人的自证分才清楚。

在座的各位都是发菩提心的人,因此平时或者在极乐法会中应该发愿:愿与我结缘的一切众生清净恶业的迷乱显现,面见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并顺利往生净土。

很多人都愿意带与自己有善缘者往生净土,却不愿意带有恶缘者往生。原因刚才也说了,因为他们担心:某人平时就和自己关系不好,万一到了极乐世界还在阿弥陀佛面前吵架,这个罪过就大了;如果阿弥陀佛亲自出来调解,这个新闻可能会传播到很多世界,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这样的狭隘心态是不合理的。佛经中记载,文殊菩萨曾经发过十种大愿,其中大多是发愿度化一切轻毁、侮辱自己以及对自己制造违缘的众生。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跟随文殊菩萨发愿。现在很多人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自己很愿意往生净土,可是天边无际的众生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始终发不起度化他们的心。当然,这是情有可原的,初学佛者的发心一般都不广大,只有对大乘佛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后,才知道一切众生都需要离苦得乐,利益众生有多么重要,那时自己的发愿才会广大。

学习《入行论》后,很多人在发心方面有所进步,但我觉得还不够,这些人最好能再次学习,这对自己肯定有帮助。也许你以前学过的很多道理现在已经忘了,再次学习会加深印象,你的心态也会进一步得到调整,最后对怨敌也就不会无法堪忍了。

言归正传,如果平时反复修持净土法,经常念佛、观佛,在临终或者中阴时,依靠生前修持的善习力,就会像儿子熟悉母亲一般认出阿弥陀佛。儿子即使久别母亲,一遇到母亲也能马上认出并直奔母亲的怀抱;与此相同,如果平时对阿弥陀佛有强烈的信心,临终时只要一见到阿弥陀佛就能认出,然后于安乐、明清、喜悦的状态中死去,不会有任何痛苦,死后会解脱于光明中。

我经常想:佛教徒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就是平时对生老病死有所准备,所以一旦出现疾病、死亡等违缘时,他们不会觉得特别不幸,有从容面对的勇气。而不学佛的世间人不是这样的,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或者遇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就会抱怨命运不公平、自己太倒霉了。

佛教对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充分认识:快乐时突然出现痛苦,这没什么,苦乐本来就是无常的;身体健康时突然出现疾病,这也很正常,轮回的本性就是生老病死;亲朋好友忽然离去了,这就是聚际必散的道理。总之,佛教对人生有迥然不同于世间人的认识。

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个不信佛的知识分子,我们作了短暂的交流,后来他说:“还是可以啊,其实你们佛教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人生。”我觉得他的理解还是很不错的。对于从生到死这一段历程,世间人按照寻常的方式理解,结果一直在痛苦中打转;而佛教徒则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结果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世间人平时根本不考虑:病了怎么办?死了怎么办?即使考虑,也只是随便应付一下——买一份医疗保险或者养老保险。其实这并不保险,保险公司再怎么样,也解决不了心里的痛苦。而对佛教徒来说,依靠佛法的力量,这一切问题就很简单了。只要是修行有素之人,临终时一定能得到佛陀的加持,这种加持比世间的任何帮助都有意义。

《华严经》中说:“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因此,如果自己平时一心念佛,临终时就会面见如来的尊颜。这一点毋庸置疑。大家不要想:像我这样的人不可能见到阿弥陀佛吧?只要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清净罪障、面见佛尊是没有困难的。

临终之际很多人都束手无策,如果那时能遇到一位具德上师,亡者本人和家人将是何等喜悦啊,但如果自己平时精进修行,临终就会面见阿弥陀佛,那种欢喜之情就更是无以言表了,因此大家生前一定要精进修行。

现在我们串习什么样的善法或者恶法,在临终时都会现前,因此平时要努力串习往生四因,这一点至关重要。龙树菩萨在《养生篇》中说:“一切众生之功过,皆以串习为根本,习惯悉皆依自己,是故串习德最胜。”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的功德和过患都依赖于串习,而串习则取决于自己,串习的力量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功德和善法方面多串习。

在座的很多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在此过程中,也许串习过一些好事,也许串习过一些坏事,这主要取决于自己,并不完全是别人强迫的。现在我们懂得了佛法的道理,在以后的有生之年中要尽量断恶行善。当然,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今生前世的因缘不尽相同,有的人不一定能完全行持善法,但无论如何也要尽量行持。如果能养成行持善法的习惯,将来一定会成熟快乐的果报。

如果是长期行善之人,临终时自然会出现善妙的境界;如果是天天造恶业的人,不要说临终的状况不妙,甚至平时做梦也是噩梦。比如最近你跟别人吵架了,也许这几天你做梦都在吵架。如果白天一直想着赚钱,晚上你就会梦到赚钱的事。学生临近考试了,如果他特别执著,也会梦到考试的事。

一个人是上升还是下堕,临终之际的心念最关键,那时千万不要产生恶念。如果觉得要产生恶念,一定要提醒自己:这辈子即将完结了,我千万不能以恶念来结束这一生!当然,临终的心念是善是恶,生前的串习是最重要的。我们看几个这方面的例子。

从前藏北有一个杀过很多旱獭的牧民,临死时他的境界中出现很多旱獭来害他,他喊着:“请杀掉这些旱獭,快把它们赶走。”还有一个猎人临终时说:“给我拿火枪来,这些鹿要杀我。”最后在惨叫声中死去。一个喜欢吸鼻烟的人作出吸鼻烟的姿势死去。一个裁缝作出缝纫的姿势死去。一个商人临死时说:“拿账本来”,最后边数账边死去。竹青寺的一位老僧人平时喜欢念水施仪轨,因此他念着施水咒:“桑巴……”去世了。另有一位喜欢辩论的法相师,他一边说:“给,杰达秋坚”,一边作着辩论的手势圆寂了。

总之,生前串习什么,临终时就会现前什么,所以我们平时应多念佛号、观音心咒,多坐禅,到临终时自己就会这样做。

德国有一位叫海涅的著名诗人,他一辈子写了许多首诗。去世前他患了严重的疾病,家人和医生不让他再写东西,可是他一辈子写作的串习实在太强,他说自己应该留下最后一部作品,于是抱病写《回忆录》,每天要写六个小时。医生觉得他的身体不能过于劳累,把他的笔纸没收了,最后他喊着:“我的笔,我的纸”而死去。(大家死的时候,不要像世间人那样喊:“我的财产”、“我的家人”……这些再怎么喊都没有用,如果能在念佛中死去,这才是最殊胜的。)

上述耳闻目睹的实例不胜枚举。因此,为了临终能够顺利往生净土,我们活着时要养成随时随地祈祷、观想阿弥陀佛的习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说,如果有人至心皈依、顶礼、供养无量寿佛,临终便能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能往生极乐世界。大家今后应于行住坐卧中不忘念佛,平时也要经常看阿弥陀佛像,这样临终时方能得力。这些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只要自己愿意完全可以做到。

人生最后之际的表现怎样,就看平时的努力如何。在学校里,老师反复强调平时要好好学习,这对以后的考试非常重要,可是有些调皮的学生就是不看书,临到考试才想起老师的话:唉,要是我平时多看书就好了。修行也是同样,上师要求我们多念佛、观佛,如果自己平时遵照上师的教言认真修行,临终时就好办了。

所谓的死亡,对于舍弃今世的高僧大德而言,只是断尽寿命而没有其他痛苦,对于罪业深重的人来讲,那就苦不堪言了。他们会感受各种痛苦,如:气息分解的痛苦、显现迷乱习气的痛苦、畏惧死亡却无法继续生存的痛苦、对亲朋好友及财物依依不舍却不得不独自离开的痛苦,等等。其实死时的痛苦非常多,这些在活着时不一定能感觉得到,但死亡降临时就会一一现前。

《无常经》云:“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俱,此时徒叹恨。”人死的时候,命根即将断掉,呼吸马上要停止,身体的支节很快就会分离,死亡带来的各种痛苦会纷纷降临,那时才悔恨以前没有行持善法,但后悔也没有用了。许多临终者就像赴刑场的犯人一样畏惧来世,他们对从前没有取舍善恶极其后悔,以致于手指抓胸、嚎啕大哭、泪水盈眶、满心抱怨,但那时后悔已经晚了,只能孑然一身、赤身裸体、两手空空地离开人间。

在离开人间的时候,唯有善法才对自己有意义。《无常经》中说:“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说得非常清楚:人死的时候,一切眷属都不得不抛弃,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将被他人分配,只有在世时造的善法会跟随自己,这才是中阴恐怖险道的路粮。善法和其他东西完全不同,当你离开世间的时候,其他任何东西都带不走,包括自己最执著的身体也将留在人间,而生前所造的发菩提心、行持善法等功德却会跟随自己。所以大家应该多积累善法资粮。

关于死亡的痛苦,在《教王经》等佛经中有详细宣说。《入行论》对此也有描述,如云:“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有的人死时内心特别忧愁,双目红肿,泪流满面,亲友们也绝望地呜呜痛哭(不过有些亲友表面上哭,实际上心里特别高兴,一直在盘算怎么分遗产),如果是罪业深重的人,甚至还没断气就会见到阎罗狱卒的恐怖面容。又云:“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罪业深重之人想起自己的罪业就忧苦不已,听到阎罗狱卒的恐怖声音害怕得大小便失禁,以至于染污了自己的身体,但那时害怕又有什么用呢?

世间的许多人,包括一些特别有名的富翁、领导、明星,死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绝望、痛苦,旁边的人看到后也感到极其悲惨。而佛教徒则不同,即便一个修行很一般的人,面对死亡也会有一份勇气和把握,所以佛教在面对生老病死上确实有不共的优越性。

从因果上讲,生前造恶业,临终感受痛苦,这是很正常的事。米拉日巴尊者曾说:“若见罪人之死亡,开示因果善知识。”善知识能够开示因果正道,同样,见到造恶之人临终感受极大的痛苦和恐怖时,应当知道这就是开示因果正道的善知识。所以人活着时要善察因果之理,尽力断恶行善。

今后大家到一些殊胜的道场时,要跟随上师、僧众们发断恶行善的大愿。如果自己实在不会发愿,可以这样想:诸佛菩萨怎样发愿,传承上师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这也有无量的功德。平时在念诵《普贤行愿品》、《极乐愿文》等愿文时,也要发自内心地想:愿文的功德太不可思议了,末法时代能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确实是不幸中的万幸,我要依此发下清净的善愿,一定要断绝相续中的一切烦恼,有生之年精进行持善法!如果长期这样发愿,自相续就会逐渐改善。其实人是很容易改变的,有时候一堂课甚至一句话就能改变人的一生,这种现象是经常有的,因此大家要经常发善愿,努力改变自相续。

第九十课

现在正在讲发清净愿。发愿往生净土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如果活着时经常发愿,临终时就会想到往生净土;如果活着时从不发愿,也没想过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临终时就不会想到往生净土,即使能想到,心念也不会强烈。所以大家平时要有这方面的作意,也要想到不往生净土有何过患,沉溺在轮回中会感受何等痛苦。

往生净土有无量的功德。从自利角度而言,将永远享受无漏的安乐;从他利角度而言,往生后能轻易获得各种神变,圆满一切世出世间的功德,之后可自在利益无量的众生。作为大乘行者,利益众生是我们唯一的目标,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德,以现在这样单薄的力量利他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往生净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圆满利他的能力。世间人想服务社会、为国家做贡献,首先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有了一定能力和智慧时方可实现自己的抱负,佛法也是同样的。

要想真正往生净土,必须系统地听闻佛法。现在不少人对净土法门的一部分有所了解,可是对另一部分却不太了解。比如,对念佛有无量功德比较了解,对诽谤佛法和高僧大德、不断除十不善业、不守持戒律会障碍往生却不懂。这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往生净土恐怕有一定困难。所以大家对佛法要有全面了解,要知道内道各宗派的究竟意趣是一致的,首先通过广闻博学打好理论基础,然后再一心念佛,这样就不会有问题了。

可惜的是,现在有些人不愿意听闻佛法。萨迦班智达说:“何人学者身旁时,若不向他学知识,则定此人遭受魔,或是业力所逼也。”有些人已经到了殊胜的道场,却不愿意听闻佛法,这些人确实很可怜,他们要么是被魔所缠,要么前世是业力深重的恶趣众生。这样的人在大城市也很多,本来他们有听闻佛法的机会,却偏偏不去听法。总之,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有因缘就应该听闻佛法,这样自己能懂得许多佛法的道理,对今生来世有很大利益。下面我们继续讲愿文。

愿八大菩萨,神力临空中, 指示极乐道,接引得往生。 在危在旦夕之时,即中阴的恐怖景象即将出现时,祈愿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以神变降临到自己前面的虚空中,一边以悦耳的音声说:“善男子,善来”,一边指示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在五彩缤纷的虹光中伴随着妙音在前方领路,自己不需要见到中阴的恐怖景象而直接被接引到极乐世界。

这是在讲临终时,除了阿弥陀佛以外,八大菩萨也会来到有缘者面前,指示前往净土的妙道并接引其往生。

有缘者方能得到佛菩萨的接引,所以大家生前要多念修阿弥陀佛、八大菩萨的仪轨以及《普贤行愿品》等发愿文。现在我们每天讲完课都以《普贤行愿品》回向善根,大家在念诵的时候要想到:以此闻法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我和他们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一边念诵一边这样发愿,依靠普贤大愿的加持,临终时一定能如愿往生净土。

关于八大菩萨,《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中和此处的说法相同,而《药师经》和《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中的说法则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净土法门里,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和这里所说的八大菩萨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宗喀巴大师也有一个《极乐愿文》,与此处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内容相仿。宗大师说:“愿我一旦命终时,明现佛陀无量光,如海眷众所围绕,信悲遍满我相续。愿现中阴境即时,八大佛子示正道,往生乐刹以化身,接引不净刹土众。”意思是,愿我临命终时,见到如海眷属围绕阿弥陀佛,依靠他们的加持,我的相续中遍满对圣尊的信心和对众生的悲心(在一切功德中,信心和悲心是最重要的);愿中阴的景象显现时,八大菩萨立即现前,他们为我指示极乐世界的道路,并亲自接引我往生净土,自己往生后再以化身度化不净刹土的有缘众生。除了宗大师,果仁巴大师和法王如意宝的极乐愿文也有此类内容。

平时这样发愿非常重要。活在世上,每个人为了满足暂时的需求,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奔波,当然,活着的十几年、几十年中也不得不应付这些,但我觉得最重要的需求应该是永久的安乐。如果生前经常为永久的目标发愿,临终时就能实现所愿,以后再也不需要在轮回中流转了。

对许多人而言,净土法门是解脱轮回的唯一妙道,净土法门非常简捷,不需要漫长的苦修。在末法时代,苦难深重的众生能值遇这样的法门,确实应该欢喜若狂,大家应该以最大的信心和精进去修持!

临终若能面见诸佛菩萨,往生净土就会有很大的把握。《阿弥陀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普贤行愿品》中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另外,《宝箧经》中说:“凡听闻六字真言‘嗡嘛呢叭美吽’者,命终时由十二佛陀、八大菩萨引路而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众生听到六字真言,死后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今后在市场或饭店见到鱼鸡狗等遭杀的众生时,我们应该为它们念一些观音心咒。《大乘庄严宝王经》中说:“若人恒念大士(观音菩萨)名,当得往生极乐界,面见如来无量寿,听闻妙法证无生。”所以在遇到临终的众生时,也可以为其念观音菩萨的名号,依靠大菩萨的加持,这些众生必定能往生净土。当然,如果自己能念,往生净土就更不用说了。

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即便是罪业深重之人,临终十念阿弥陀佛圣号也能往生净土。《三宝感应要略录》中有一则精彩的公案。以前有一个人性格恶劣,不信三宝,平时以打猎为业。后来此人罹患重病,临终时见到地狱的恐怖景象,以前所杀的众生都前来索命,那时才后悔从前不信因果。他让家人赶紧救自己,可是家人也没办法。后来他说:“如果你们不能救我,就从附近的寺院请一位出家人来。”家人依他的话,请了一位僧人。他一见到僧人,就哭着哀求:“我已经见到了地狱相,您能不能救我?”僧人说:“你平时不信三宝,现在临时抱佛脚,恐怕有点困难。”他问:“像我这样的罪人,有没有命终后不堕落的办法?”僧人说:“《观经》中说,临终至诚念佛十声,即可往生极乐世界。”他一听,欢喜踊跃地说:“佛说有地狱,现在我已经见到了;佛说十念就能往生,那我一定能往生了!”他立即让家人点上香,然后一边拿着香一边念佛。还没念到十声,他就告诉众人:“阿弥陀佛从西方来了,无量眷属随行,佛送给我莲花座。”说完就在种种瑞相中往生了。

对临终者来说,唯有佛法才是解脱的方便。当然,每个人的死法不尽相同:有的人是长期疾病缠身而死,这种人有观想、念诵的时间;有的人则是突然横死,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六中阴》里的刹那往生法。即在突然遇到生命危险时,如突然发生地震、翻车、大火或者落水时,当下忆念头顶上安住着上师阿弥陀佛,或者心识立即专注于头顶,这样死后就可获得解脱。

密宗有非常甚深的往生窍诀。法王如意宝以前讲《上师心滴》时说,得过密法灌顶和窍诀的人,尤其是对本性有所认识的人,临死时如果有能力就自己明观法性,如果自己不能明观,上师或道友可以引导他:“出现中阴光明显现时,你要认识自现而获得本地,不可退转。”这样说三遍以后,临终者安住于本来清净的法界而去世,死后就不会堕落。

在显宗里,临终解脱的殊胜方便就是刚才提到的十念法。如果有能力,临终者自己念十遍“南无阿弥陀佛”,如果自己不能念,旁边的人可以为他念。《无量寿经》中讲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意思是,我成佛后如果有众生想往生我的刹土,下至十念我的名号都能往生,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完全成就了因地的大愿,并且正在极乐世界转 F 轮,所以我们应该对十念法坚信不疑。

怀感大师在《释净土群疑论》中也说:“临终念佛,具足十声,灭众重罪,得生净土。”和上面的说法一样:临终之际,下至念十声佛号,当下就能灭除深重罪业并往生净土。

为什么临终容易获得解脱呢?这是因为临终的心识力量极大。势力强大的国王发布一条命令,下面的人不得不执行;同样的道理,临终的心识力量也很强大,故此时只要一心祈祷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很容易的。

我们在这里讲了往生净土的殊胜窍诀,道友们应该掌握这些窍诀。同时大家也要知道,往生极乐世界这么容易,一方面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积资净障、恭敬诚信所致,只要具足这些因缘,就能轻易往生净土。

死亡在每个人身边都会出现,今后大家见到有人去世时,要为他们念阿弥陀佛名号或者观音心咒,在饭店、市场或者路边见到动物死,也要为它们助念。藏族人有这种习惯,只要看见死去的众生,都要主动念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名号、宝髻佛名号或者药师佛名号。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这对众生有极大利益。

己二(发愿死时断除对轮回之贪执)分二:一、对轮回之痛苦生起厌离心;二、断除贪执。 庚一、对轮回之痛苦生起厌离心: 恶趣苦难忍,人天乐无常, 愿生畏彼心。无始至今生, 漫长漂轮回,愿生厌离心。 三恶趣的痛苦极其难忍,人天善趣的安乐虽然看似快乐,但也是无常的,没有任何实义,愿我对六道生起畏惧心;从无始到今生,自己漂泊轮回的岁月已经足够漫长了,愿我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一刹那也不想再与它共住。

出离心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人连出离心的概念都不懂,更不用说真正生起出离心了。何谓出离心?对于轮回的一切,甚至善趣的美好,不产生刹那的贪执,这就是真正的出离心。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出离心,往生净土是很困难的。

往生极乐世界的一个大障碍就是对轮回的贪执。其实,如果详加观察就会发现,轮回没有丝毫可贪恋之处。以恶趣的地狱而言,八热地狱有烧煮之苦,八寒地狱有严寒之苦,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有刹那生死、砍杀断割等痛苦,这些都是极其难忍的。

《百业经》中有一个公案。以前帕吉波国王率军屠杀释迦族人,阿难的妹妹和妹夫在战争中遇难了,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天天在街头流浪。一个善心人得知此事后,对他俩说:“你们有个出家的舅舅叫阿难,你们去找他吧,他肯定有办法照顾你们。”他把两个孩子带到阿难住的寺院附近便离开了。两个孩子找到阿难后,阿难也很为难:我自己以化缘为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现在又来了两个孩子,以后该怎么办呢?其他比丘得知此事后,安慰阿难说:“他俩虽然不能直接享用三宝的财产,但如果做一些服务僧众的事,如给僧众洗钵、供花、供水,也可享用僧众的财产。”这样两个孩子就在寺院住了下来。平时僧众把剩下的饭布施给他们,但他们正值长身体,经常感觉吃不饱。于是阿难又把自己的斋饭分一半给他们,日子一长,阿难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佛陀得知此事后问阿难:“你收养的两个孩子是否要出家?”阿难说:“本来是要出家的,可是您规定未满十五岁的人不能出家,这两个孩子才七岁,所以现在没办法出家。”佛陀说:“如果僧众晒粮食时,他俩能驱赶乌鸦,就可以出家。”两个孩子驱赶乌鸦没问题,于是就出家了。

出家后他们生活很不错,可是天天懈怠度日,不好好闻思修行。阿难虽然反复教诫,可是他们很调皮,根本不听管教。阿难担心这样下去不行,就请目犍连管教这两个孩子。刚开始目犍连说话还管用,可是时间一长,他们又不听话了。最后目犍连实在没办法,就把他们带到一个地方,以神通在那里幻化出一个恐怖的地狱。两个孩子见到地狱众生在遭受各种痛苦,又见到一口大锅,锅里是沸腾的铁水,可是却没有众生。他们问狱卒:“为什么这里没有众生?”狱卒说:“阿难的两个外甥在人间不好好闻思修行,一直享用僧众的财产,他们死后会到这里受苦。”他们听后惊恐万分。回到寺院后,如果上午想起地狱的情景,就恐怖得吃不下午饭,如果下午想起地狱的情景,午饭都会呕吐出来。如是茶饭不思,身体渐渐不行了。

为了让他们康复,目犍连幻化出一座天宫,又带着他们去游览。到了天宫,天女告诉他们:“现在你们精进修行,将来会转生到天界享乐。”两个孩子听后非常高兴,身体也就逐渐恢复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他们终于认识到:无论天界还是地狱,轮回中没有丝毫安乐可言,都是无常痛苦的本性。由此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他们更加精进修行,最终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佛教历史上年龄最小的阿罗汉。

其他年长的比丘有点想不通:我们出家这么多年,头发变白了,牙齿脱落了,不要说阿罗汉果,连初果都没有得到,这两个孩子年仅七岁,却证得了阿罗汉果,这是为什么?后来佛陀讲述了这个原因:在迦叶佛时代,他们是两位老比丘,当时很多年轻比丘欺负他们,后来他们发愿:今生我们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以此功德,愿未来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我们童贞入道,早证圣果。因为当时发了愿,所以今生七岁就获得了阿罗汉果。

我们要像这两个孩子一样,内心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对轮回要有强烈的恐怖感,无论自己身处何方,只要一想到轮回的痛苦,就害怕得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

《中观四百论》云:“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意思是,如果凡夫也像圣者那样现量了知生死轮回的一切痛苦,则在了知的一刹那,其身心会因无法承受而毁灭。可见轮回有多么痛苦!

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只要一想到轮回的痛苦,就会恐怖得饭也不想吃,水也不想喝,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就像犯人听到判死刑的消息后再没有生活的兴趣一样。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花色的比丘,每当回忆起前世在地狱受苦的情景,他就恐惧得浑身毛孔出血,以至把法衣都染成花色了。凡夫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感觉,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宿命通,另一方面是因为不相信轮回的痛苦,即使相信也不深刻,只是从理论上泛泛认可:也许是吧,可能是吧,恐怕是吧……

《亲友书》中说:“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仅仅看见地狱的画面、听到地狱的故事或者想到地狱的景象,也能令人生起怖畏之心,更何况真正在地狱感受异熟果报呢?

《正法念处经》中也说:“汝闻地狱声,已如是怖畏,何况地狱烧,如烧干薪草?”听到地狱的声音已经如此毛骨悚然,更何况像柴草一样在地狱中被燃烧呢?可想而知那是什么样的感受。

据实而言,地狱之苦的确是不可言说的,即便人间最大的痛苦,也比不上复活地狱(痛苦最轻的地狱)痛苦的万分之一。

汉族人一听说地狱往往半信半疑,这就是没有世间正见的表现。藏族人一般普遍具有世间正见,对于地狱、饿鬼、极乐世界的存在,内心深处有坚定的信解。可是汉族人则不同,由于从小受无神论的影响,没有受过善恶报应、天堂地狱的教育,长大以后即使学佛,对这些最基本的道理也很难生起定解。希望大家反复思维这方面的公案和理论,一定要引生真正的定解。

以上讲了地狱的痛苦。此外,饿鬼也有很多痛苦,其中最主要是饥渴之苦。下面看一则公案。

以前商主之子珠辛吉前往大海取宝,在回来的路上,同伴们丢下他走了。珠辛吉独自漂泊,最后到了饿鬼界。他见到一座高大的铁城,城门口站着一个男子,手中持杖,身体黑色,双眼通红,浑身长满毛,肚子特别大,看起来非常恐怖。珠辛吉口干舌燥,问他:“这里有没有水?”那人一言不发。珠辛吉没办法,就进入城中,大声喊:“哪里有水?哪里有水?”结果一下子聚集了成千上万个饿鬼,它们身如柴烬,围着珠辛吉吵吵嚷嚷地说:“给我水吧!给我水吧!”珠辛吉说:“我自己都渴得要死,怎么给你们水啊?”饿鬼们说:“我们转生到这里已经十二年了,这期间不要说喝水,连水的名字都没有听过,今天才从你口中听到。”珠辛吉问:“你们造了什么业,现在转生到这里?”饿鬼们说:“南瞻部洲的人疑心重,我们即使说了,你也不会相信。”珠辛吉说:“我已经亲眼看见了,有什么不相信的呢?”饿鬼们便以偈答道:“我曾骂詈常嗔恚,悭吝惜财不与人,亦不曾行于布施,缘此业故生饿鬼。”

这个公案中提到,南瞻部洲的人疑心很重。大家要明白,怀疑是修行最大的障碍。希望道友们不要对本该生信的对境产生非理怀疑。现在很多人经常对佛法产生怀疑,当然,有怀疑可以想办法遣除,但也没必要老是生怀疑,否则对自己的解脱是有障碍的。大家要认识到,佛陀的金刚语是真实不虚的。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饿鬼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除了恒时为饥渴所逼以外,所有的饿鬼还要感受冬季太阳寒气逼人、夏季月亮炽热难挡等四季颠倒的痛苦。总之,诸如此类的痛苦不可胜数。在《亲友书》、《致弟子书》中,对饿鬼的痛苦有详细宣说,大家可以参阅。

旁生的痛苦也是无量的。佛经中说:“当视忆旁生”,我们通过耳闻目睹就可以知道,旁生恒时感受着被人役使、宰杀、互相啖食的痛苦。有些生活在海中或者山里的旁生自食己肉,有些小旁生在大旁生身上筑窝并吃它们的肉。从个体而言,它们感受着各种痛苦,从总体而言,它们都要感受愚痴之苦。

作为大乘佛教徒,见到旁生应该生起悲心。有些人有俱生的悲心,一看见旁生就觉得非常可怜。而有些人不是这样,虽然表面上经常放生、念佛,可是内心对旁生一点悲心都没有。有一次我和一群居士放生,运鱼的车停在马路上,我们从车上把鱼捞起,先放到路上的水箱里,然后再运到河边放。在捞鱼的过程中,有几条大鱼掉到马路上。我看到后特别害怕,好像自己从车上掉到地上一样,可是几个皈依多年的佛教徒却哈哈大笑。我想,如果一个西瓜掉到地上,可能他们会有心疼的感觉,而活生生的生命从车上掉到地上,他们却无所谓地大笑。所以我发现有些人放生完全是一种形式,根本不是出于悲心,也许他们从来没考虑过:这些众生跟我一样也有痛苦的感受,我应该给予它们快乐,要救护它们。不一定所有的人如此,但个别人确实是这样的。

甚至有些人看见众生正在遭杀都没什么感觉。以前我去青海放生,本来藏族人具有大悲种性,但也许是受回教徒的影响,当地有些藏族人眼看着牦牛被屠夫砍杀却没有任何感觉,从他们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难过或者恐怖的表情。我想,也许是在杀生的场合呆久了,神经已经麻木了,也许是从来没修过自他相换,所以这些人一直生不起悲心。

以上介绍了三恶趣的痛苦。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仅仅听到三恶趣的痛苦都难以忍受,那么真正感受时就更是无法忍受了;如果连即生中微不足道的寒热、饥渴之苦都无法忍受,难受得像活鱼在热沙上一样辗转反侧,又怎能忍受长达数劫的恶趣之苦呢?往昔,我们曾经无数次转生于三恶趣,今后自己一定要想方设法、精进努力,争取再不堕入恶趣。要生起阿难尊者两个外甥那样的出离心,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不能忘了这个方向。

学佛不是在外面摆个样子。出家是为了什么?并不是穿一件袈裟,剃一个光头,然后天天吃僧众的饭。有些出家人很不像话,每天什么事都不做,一直睡懒觉。有的佛经中说女众喜欢睡觉,可我看不仅女众喜欢睡觉,有些男众也很喜欢睡觉。反正出家后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家庭和单位的负担,所以天天睡懒觉,甚至要睡十几个小时。其实这样很不好,佛经中说,如果出家人不好好闻思修行,天天昏睡度日,以后会变成螺蛳、贝壳等众生。

现在世间有一种说法,说出家人是社会的负担。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就是因为有些出家人既不念经修行,也不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每天以吃吃睡睡打发日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如此,自古以来,很多出家人对社会做出了极大贡献,遣除了无量众生的无明愚痴,这样的出家人功德无量。但也有一部分出家人成天睡懒觉,好像已经从轮回中解脱了一样,这样混日子是不行的。

作为出家人,至少要对轮回有出离心,而且在此基础上不能独善其身,还要度化与自己有缘的众生。比如一个寺院里有两位出家人,在他们周围至少也有十个居士,这两位出家人首先要生起出离心,然后再把自相续中的出离心传授给居士。这样两个出家人加上十个居士,共有十二个人生起出离心,这个道场办得就有意义了。否则,寺院里即使人山人海,可是每天只是搞世间法,这也没有什么意义。人生很短暂,世间法我们已经搞得够多了,没有必要再搞下去了,应该对解脱和三宝负一份责任,尤其要以佛法来度化众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仅恶趣充满痛苦,即便获得人天善趣的身份还是摆脱不了痛苦。天人有死堕之苦,天人临死前七天会出现五种死相,当他们以天眼见到自己死后将堕入恶趣时,会产生极大的忧愁,临终七天感受的痛苦远远超过以前数劫感受的快乐。作为人类,有生死变异、爱别离、怨憎会、疾病、战争、饥荒等痛苦,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人表面上虽然很不错,钱财、势力、才华样样都具足,但如果没有修行的境界,实际上也远离不了痛苦。

有时候我很奇怪:为什么人们对轮回生不起一点畏惧心呢?明明沉溺在无边的苦海中,可是自己还洋洋自得,这实在太不应理了!圣天论师曾感慨道:“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轮回的苦海无边无垠,凡夫沉溺其中感受无量的痛苦,如果一点畏惧心都没有,那真是太愚痴了,起码也应该生起少许的出离心啊!

人天善趣的众生由于迷乱而将痛苦执为安乐,其实这些表面上的幸福快乐好似春天的阳焰一样瞬间即逝,绝对不离无常痛苦的本性。《亲友书》中说:“帝释堪称世间供,以业感召亦堕地,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帝释天堪称世间的应供处,可是他也无法摆脱业力的束缚,最终会堕入地狱感受无量的痛苦;在人间,转轮王是人们特别恭敬的,可是当往昔的有漏善业穷尽后,他也会变成卑下的仆人,用自己的身体承侍他人。

思维这些道理后,各位应该清醒了吧,犹如乞丐果腹般的人天安乐有什么恒久性呢?乞丐好不容易得到一点食物,吃饱后很高兴,开心地唱起歌。但在旁边的人看来:他只不过吃了一顿饭,到了下午肚子又会饿,不一定还能找到吃的,这有什么可快乐的呢?世间的荣华富贵也是如此,因此拥有时也不要太激动:啊,我的地位如何!我的财富如何!也许以前世的善业感召,即生中你有点与众不同,拥有一些地位、财富或者才华,但这就像春天的阳焰一样稍纵即逝,没有任何恒常可言。所以我们没必要太执著轮回中暂时的圆满,应该随缘而住,这才是修行人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