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解义慧剑讲解
Total words: 82,680. Estimated reading time: 6 hour and 15 minutes.
第一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从今天开始,给大家简单辅导一下《解义慧剑》。
在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解义慧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因为本论以正理的方式宣说了二谛的真相。在学习《定解宝灯论》和《中观庄严论》等论典时,相信大家已深深了知观察世俗量和观察胜义量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二量,对中观、因明、唯识等道理就会通达无碍。所以,这部论典虽然文字不是很多,但里面的内容却非常殊胜。这次我是在讲《量理宝藏论》的同时附带宣讲,以此方式把佛法甘露奉献给大家。
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很想给大家传讲本论,因为该论宣讲了通达显密一切佛法的窍诀。尤其是,如果通过本论所宣说的二种理或四种理来抉择,那在自相续中一定能生起对佛法的正信。现在很多人缺少正知正见,以理引生的定解极其难得,所以传讲本论非常有必要。虽然自己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想法,但因缘一直不成熟,这次依靠个别道友的劝请,大家才有共同学习这部论典的殊胜机缘。
此处讲解通过思维的途径通晓意义要点的论典《解义慧剑论》分三:一、能说之名;二、所说之论;三、圆满末义。 甲一、能说之名: 首先讲题目:解义慧剑
“解”是了解、通达;“义”,通常指词句和意义当中的意义,此处则指显密佛法如意宝;“慧”指正理;“剑”指宝剑。“解义慧剑”则指通达佛法的理证智慧就像宝剑一样。这是以比喻和所诠相结合来立名的。
即使密林遍布,宝剑也能将其无余劈斩,同理,拥有这样的智慧,就能对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一切显密佛法了如指掌,在胜义谛和世俗谛方面再也不会有任何困难。现在世间很多众生非常可怜,他们深深陷入无明烦恼之网,但能斩断此网的,唯有此如宝剑之智慧。如果没有这柄智慧宝剑,众生将始终沉陷在牢狱中无法自拔;如果相续中生起如是二量之智慧,就可轻而易举断除一切邪知邪念。从题目可知,依靠本论,一定会在相续中生起最殊胜的定解。
在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除《解义慧剑》之外,还有“五种宝剑”和“五种莲花”,这些都是非常殊胜的教言。去年我把麦彭仁波切这些藏文教言专门做成一本书,供养过学院中的每一位藏族道友。前段时间我到青海、甘肃那边去放生时,也随身带了麦彭仁波切这些教言。虽然想把其他五种宝剑和五种莲花都翻译出来,但现在时间不允许,以后有时间再说。总之,本论中有非常殊胜的窍诀,在末法时代用这些窍诀来调伏自相续非常有必要。
这次《解义慧剑》的传讲,可能讲得比较简单,以前我也翻译过《解义慧剑论释》,希望大家参照学习。该释作者是麦彭仁波切的亲传弟子,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畅游其中,大家一定能品尝得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本论精华要义,以及作者的真实意旨所在。
甲二(所说之论)分三:一、初善造论分支;二、中善所造之义;三、末善结尾之义。 乙一(初善造论分支)分二:一、礼赞句;二、立誓句。 丙一、礼赞句: 宗正尽断过,三义无怀疑, 妙慧智宝藏,文殊尊前礼。 对于依靠教理详加分析达到极点的意义,以更无高超的定解作为安立的界限来相应安立,就是所谓的宗派。宗派有正确的宗派和不正确的宗派两种,不正确的宗派,指的是外道,所有外道见解归纳起来就是常见和断见;正确的宗派就是佛教,它分大小乘,当然佛教中最殊胜的宗派是大乘。佛教之所以是正确的宗派,是因为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教法,是以宗法、同品遍、异品遍三相或三义,断除了一切怀疑的无垢清净正法。而三量慧藏的源泉,就是诸佛菩萨智慧总集的文殊菩萨,故作者在文殊菩萨面前恭敬作礼。
当然,这也间接说明,学习这部论典的人,会获得文殊菩萨的亲自摄受与加持。同时也说明,在以后的修学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通过三义的途径来对佛法遣除怀疑,产生定解。这就是顶礼句的大致意思。
另外,顶礼有证悟见解的方式顶礼和三门恭敬的方式顶礼等不同解释方法,这要按其他论典所说那样来理解。
丙二、立誓句: 深广难通晓,佛教之甘露, 何者欲品尝,赐彼智慧光。 所谓深,指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甚深空性;所谓广,指的是五道十地、六度万行为主的广大世俗法。《入中论》亦云:“甚深谓性空,余德即广大,了知深广理,当得此功德。”其实,这样的深广法就是佛教的甘露,如果我们通达了这两种法,那就有获得一切佛法功德的殊胜机缘。任何一位前世积累资粮且有殊胜因缘的人,若想品尝佛教的深广甘露,就必须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在这里,作者祈求文殊菩萨为主的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赐予后学智慧光芒,以让众生相续中真正生起通达深广二法的殊胜智慧。如果这种智慧光芒真正融入我们的心,这就是所有获得中最大的获得。概而言之,深广二法极为难得,也极难通达,它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真正教法甘露,谁想品尝这种甘露,作者就赐给他智慧光芒——《解义慧剑》。
有人经常讲:“上师,您给我加持加持,让我打开智慧!”真的想开智慧,那就要好好学习本论,学习本论之后,你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开启。如果没有学习,整天都是求加持,那也不一定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立竿见影。因此,大家一定要学习这样的论典,这是非常有利益的事情。
乙二(中善所造之义)分三:一、宣说所量之二谛;二、宣说能量之二理;三、宣说如此衡量之果。 丙一、宣说所量之二谛: 二谛指世俗谛与胜义谛,颂词是这样讲的:
诸佛所说法,真实依二谛, 世间世俗谛,超凡胜义谛。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相应不同众生的根基宣说了无量法门,这无量法门全部包括在世俗谛和胜义谛中。《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涅槃经》也有世间分二的说法,一个是胜义谛,一个是世俗谛。可见,一切万法都包括在二谛中。
所谓世俗谛,就是成为世间名言之心的一切对境;所谓胜义谛,就是出世间正智的对境。就像《入中论》所讲的那样,所谓胜义谛和世俗谛,实际上就是一切诸法的真和妄,是从真假方面来安立的。世间当中很多人都不懂二谛,也自然不懂一切诸法的实相和现相。其实,通达胜义谛也就通达了实相,通达世俗谛也就通达了现相。而且,在任何一个法上,实相和现相都具足。当然,二谛的具体安立和分析,在这里没有必要广说,因为大家都学过相关论典。
丙二(宣说能量之二理)分二:一、略说二理;二、以四理广说。 丁一、略说二理: 二谛之自性,无谬解慧入, 修成净二量,胜妙之慧目。 既然胜义谛和世俗谛包括一切万法,大家就一定要通达二谛的真理;如果没有通达,那与盲人没有什么差别。现在有些学习佛法的人对二谛一点都不懂,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那怎样才能趣入二谛的自性呢?唯有依靠无谬定解的智慧才能深入领会,如此自相续定能修成无有错乱之过垢所染的观察世俗量与观察胜义量。如果这样的智慧逐渐修成,那么我们就具足了胜妙的慧目。
当然,要完全通达二谛最好学习《中观庄严论》。静命论师云:“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乘坐抉择二谛的观察世俗量和观察胜义量的妙车,紧紧握着二量的理证辔索,就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大乘行人。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必须要明白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如果没有通达二谛的真理,仅仅口头上说“我是大乘修行人”,那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关于二量的重要性,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稀有的月称论师和法称论师,他们的善说就像日月一样,其璀璨光芒同现于佛教广阔的虚空中,将整个世间对深广之义疑惑不解的重重黑暗全部遣除。在《中观庄严论释》中,麦彭仁波切还这样讲:要想像彩虹般互不混杂地了解名言万法,就一定要依靠法称论师的教言;要想了解如虚空般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空性,就要依靠月称论师的教言。可见,只有依靠二种正量,才能真正生起通达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智慧。当然,要生起胜义智慧必须依靠世俗智慧,因为唯有依靠世俗谛,才能证悟胜义谛。
对于大乘佛子,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因明和中观,因为仅仅讲一点因果道理或佛教的公案,也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另外,人的智慧层次不相同,也有必要通过不同途径来学习。所以,我在讲《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等简单法门的同时,也宣讲一些比较深的法。通过学习这样殊胜的论典,相续中就能生起真正稳固的定解。
丁二(以四理广说)分三:一、能量四理;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三、宣说八辩才之果。 戊一(能量四理)分二:一、说前三理;二、说证成理。 己一(说前三理)分三:一、总说缘起显现;二、别说彼之因果体三理;三、随同三理而摄义。 庚一、总说缘起显现: 显现此等法,皆依缘起生, 无所观待法,不现如空莲。 在众生面前显现的里里外外、形形色色的法,全都依靠缘起而生,如果没有一个观待之法,那么这些法绝对不可能显现,就像虚空中的莲花一样。
大家都应该知道,外器世间的法全都依靠缘起而生,如种子、苗芽、开花结果等,它们无不依靠各自的因缘而产生;同样,内有情世间从无明、行、识一直到老死之间的整个轮回流转,也全都依靠因缘而产生。可惜的是,世间很多人只知道物质世界的外在缘起法则,并不知道众生无始以来沉溺在轮回中的内在十二缘起。而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课本,也只研究外面的物质,很少去研究内在的心识,即使研究也仅限于一隅,对过去、现在、未来很多心态,以及轮回的源头等方面根本没有涉及,可以说是空白一片,真是非常可怜。
名言中一切法全部是缘起而生,但真正用胜义理论来观察,绝对不会有任何产生。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也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因为一切诸法没有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所以全都是无生。仁达瓦等论师解释这个颂词的时候说:“是故知无生”中的无生,指的是承许缘起生。仁达瓦尊者还说这是第五生,也就是说缘起生在名言中是存在的。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意思是说,一切万法全都是因缘而生,也全是空性。关于缘起生,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讲得比较清楚,比如依靠什么样的因、依靠什么样的缘……总的来讲,我们要了达万事万物在因缘具足时一定会产生,但这样的产生无有实质。当然,口头上大家都会说,但真正要对中观的法理生起定解却非常困难。
庚二(别说彼之因果体三理)分二:一、宣说作用理与观待理;二、宣说法尔理。 辛一(宣说作用理与观待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必要。 壬一、真实宣说: 因缘齐全故,起生果作用, 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 我们经常讲四种理,这在《中观庄严论》和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等论典中,都有窍诀性的说明。但在这里,理论研究性的说明讲得比较清楚。
先讲作用理与观待理,这两个理很关键、也很重要。
首先是作用理。意思是,只要因缘齐全,果一定会产生,因为如是之因必定具有如是作用的缘故。世间任何法,只要因缘具足,果就不可能不产生,所以只要我们通达了作用理,就绝对不敢造恶业。
有些人问:“为什么我今天杀生,将来就要堕入地狱?”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青稞种子、肥料、土壤等因缘全部都具足,那到了春天的时候,果会不会产生呢?肯定会。《释量论》也说:“无不齐全因,何故果消失。”全部因缘没有一个不齐全,那它的果怎么会消失呢?同样,坏人今天杀生,明天诽谤三宝、破坏戒律……那将来肯定要堕入地狱。当然,如果他好好忏悔,这些形成痛苦的因及其作用在未受痛苦之前就会被摧毁无余,就不会产生痛苦的果。比如说,在青稞种等因缘全部具足的情况下,种子拿出来烧焦后再放回原位,就不可能产生果。因此,以前造的恶业如果没有及时忏悔,因缘具足的时候痛苦就一定会出现在我们身上;如果用金刚萨埵等修法,把原来的恶业种子全部已经铲除,那就不会成熟苦果。所以,现在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懂作用理,才一直不断地造无穷恶业。
其次是观待理。意思是,所有具备果自性的法,决定都观待各自之因。比如说,现在有些人非常贫穷、极为痛苦,智慧也极其愚钝,那如是之果是否有原因呢?决定观待因缘,观待他们今世、前世以及前世的前世所造的一切恶业。又比如,我天天都生病,这是果,那它肯定有因,所以从不怨天尤人,也不指望吃个药马上就好了。我经常这样想:这肯定是前世杀生的原因导致的,不知道前世杀害了多少众生,该病!该痛苦!特别恨自己前世造这样的恶业。所以果必定观待它的因。
麦彭仁波切所讲的这些道理非常殊胜,大家要经常这样想:只要做好事,如布施、闻思修行等,那决定有快乐的果,所以要精进行持善法;而现在所受的痛苦,也是由前面的恶因导致的,所以唯一应好好忏悔。
以上已经讲了两种理,观待理是从果的角度来讲的,作用理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的。
第二课
前面因果体三理中,作用理和观待理的定义已经讲完了,大家都清楚,作用理是依靠因的作用产生果,观待理是任何一个果都依靠或观待它的因而产生。这两个道理非常重要,今天继续讲“彼之必要”,也就是说,要明白这样的理在世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壬二、彼之必要: 故知因与果,处及非处理, 行止诸作为,宗派工巧等, 皆源彼根本,是故彼者摄, 世间之学问,出世之学处。 这两颂宣说了作用理和观待理的重要意义。大家都知道,世间万事万物有处和非处两种关系:所谓“处”,就是如是因定能产生如是果、如是果定观待如是因,比如布施、持戒等善因会产生财富、善趣等乐果,多病、夫妻不和等苦果皆因以前杀害众生、邪淫等恶业所致,这些是容有的、合理的,叫做“处”。所谓“非处”,即指善业产生苦果、恶业产生安乐,安乐之因是恶业、痛苦之因是善业等是非黑白颠倒的情况。用比喻来说明,稻的种子产生稻的果、青稞的种子产生青稞的果,这是合理的,叫“处”;麦子或稻子观待青稞的种子产生,就不容有,是不可能的现象,叫“非处”。
如果人们深深认识到因果之间处和非处的关系,那就会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农民认为,春天在这个地方种庄稼,秋天就一定会获得收成,所以他愿意播种。工人认为,这里做工能赚钱,那里做工不能赚钱,于是他就选择在这里做工;如果他认为不但赚不到钱反而有生命危险,那他就绝对不会做。遗憾的是,虽然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讲了善恶果报如影随形的道理,但世人却因愚痴蒙蔽而根本不知取舍,从而感受难忍的苦果,所以大家务必先要了知善恶之间处与非处的关系。
《中观庄严论》云:“未观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后后之果也。”在解释这个颂词的时候,麦彭仁波切讲了四种理,即本论着重宣讲的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与证成理。作用理和观待理是从因和果方面来安立的,法尔理是从一切诸法的本体的角度安立的,证成理是说这样的道理要依靠现量和比量来证成(明显的部分依靠现量证成,隐蔽的部分依靠比量证成),其实现量和比量归根结底还是包括在法尔理当中,不仅如此,一切理的落脚点就是法尔理。只要归入法尔理中,就无需再建立其他的合理性,就像火为热性的理由无可言说一样。
要想通达这样的道理,就必须好好闻思,明白这四种理对我们修学来讲非常重要。大家在学院闻思了这么多年,所以对最根本、最要义的问题一定要通达。这样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的的确确有不共特点,这是世间任何一位学者或智者都没办法挖掘出来的真理。因此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对最根本的问题一定要掌握。
记得这四种理在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中这样讲过:观待因、果、本体、正理,分别宣说了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和证成理。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众生相续当中对因、果、本体以及正理有怀疑,为了断除这四种怀疑就宣说了四种理。比如,我们对火的本体是不是热的、柱子的本体是不是无常的有怀疑,于是就宣说了法尔理;如果我们对造善业会不会产生安乐果方面有怀疑,那就需要宣说作用理;如果我们对众生的痛苦、快乐到底是不是由恶业和善业所感召的有怀疑,就需要宣说观待理;如果认为这样的因果道理还需要真正的正理来说明,也就是说在逻辑方面产生怀疑,那就需要宣说证成理。
我学《入大乘论》已经十七八年了,当时上师如意宝宣讲这四种理的时候,我对佛教的正理初步有了深刻的认识,到现在为止也一直难以忘怀。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对它很有兴趣、也很有收获,那无论过了多少年也不会忘记。昨天我遇到一位二十多年前的同学,他对当时一位同学特殊形状的牛皮糌粑口袋,依然记忆犹新。我问了很多同学,他们都说:“知道、知道,他的口袋就是这样的。”可能因为当时生活比较艰苦的原因吧,二十多年后每一位同学都还记得那稀有的食物来源,谁也忘不了。当然我是在说,我对《入大乘论》所宣说的四种道理很有兴趣、也很有信心。
前年讲《中观庄严论》的时候我也说过,这四种理对我们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在现在各种思想错综复杂的时代,遇到了真正的正理,对我们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至少也能在阿赖耶上种下非常殊胜的种子。如果大家真正通达麦彭仁波切所说的这些道理,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就一定会生起真正的信心。这种信心并不是依靠暂时的因缘或暂时的感动而产生,应该说是发自内心深处、遇到什么样的违缘也不会被摧毁的正信。这就是一切修行人都需要达到的境界。
这里已经讲了,因果之间的处和非处分别是容有和不容有。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世间的医学、工巧学还有宗派等皆源于此。比如,一位精通世间工巧学的木匠,他知道通过手艺这样做会有效果或能赚钱,他就会这样去做;如果没有效果或不能赚钱,他就不会这样做。世间的医学也是如此,如果病人通过开刀会康复,那他愿意付出代价;如果觉得医生的医术不高或开刀不会有利益,他就不会选择开刀。不仅是工巧学和医学,世间任何一种知识,都是依靠处和非处来安立的。拿宗派来说,如果大家都能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宗派不仅对今生有利,而且对来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有利益,那都愿意去学;如果大家都能知道学习外道对自己和他人并没有实在意义,那谁也不愿意去学。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作用理和观待理完全涵摄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因为包罗万象、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因果”二字皆可统摄。在世间,任何一位理论家都会这样,如果研究这个项目会有成果,那他会继续深入;如果觉得没有成果,就不会继续研究下去。以戒定慧三学为主的出世间佛法也是如此,如果按照佛陀教言一心安住可得成就,那我愿意坐禅、愿意修学智慧……如果这些都没有效果,那不会再这样下去。所以,真正想搞懂世出世间处和非处的道友,务必要搞明白前面两种理。
佛陀在有关教言中也说,善因中不会产生不悦意的果,恶因中不会产生悦意的果。善业产生苦果、恶业产生乐果,这是非处,是不合理的;善业产生快乐、恶业产生痛苦,这是处,是合理的。然而,世间个别邪见比较重的人总是怀疑:“为什么今天我杀生,将来就要受报应——短命?这不合理。”当然,如果你对青稞种子产生青稞苗芽等世间任何一种因果都能全部推翻的话,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你不能推翻,那就务必清楚:这就是因果关系,这是谁也没办法推翻的事实。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
还有,很多邪知邪见比较重的人认为,听说磕大头、转经轮有功德,但有功德的理由却说不出来。其实不用说理由,因和果的关系就是这样。为什么呢?法尔如是。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四种道理归根结底就是法尔理,就像火为热性的理由无可言说也不可否认一样,这样的道理谁也没办法推翻。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如果是懂佛教正理的人,那他对这些道理就不会产生任何怀疑,即使产生一些怀疑,通过闻思也会消除。所以在与很多人交往的过程中,我深深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一些具有合理性的一般真理竟不承认。
前段时间开法会的时候,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今年七十岁,以前浑浑噩噩地过去了,现在我对佛教产生信心,我想当你的学生……”当时我心里想,本来七十岁的学生、四十来岁的老师,在世间来讲好像有点颠倒,但从佛教知识的角度来讲,自己不仅从小对佛教有信心,而且还研究了很长时间,再加上对东西方的文化也做了一些学习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坚信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无比殊胜,从中也获得了非常大的利益。所以,他今年才开始皈依的话,那不管是六十岁、七十岁还是八十岁,我都愿意当他的老师,因为我有这个能力,我可以帮助他。虽然他有七十岁,但在学佛方面可能连一年级还不如,而我在佛教方面却当过“民办老师”,所以有这种能力。有时候我也在想,在引导外面的居士学习佛法方面,不管他们问什么问题,我还是有一定的把握。因为以前的环境和因缘,大多数人对佛教的认识非常欠缺,虽然有这么好的正理,但相续中的邪见一直挡着前进的道路,所以深入细致地闻思佛法非常重要。
辛二(宣说法尔理)分二:一、从显现世俗角度而宣说;二、从空性胜义角度而宣说。 壬一(从显现世俗角度而宣说)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安立。 癸一、真实宣说: 缘起生诸法,皆具依自体, 住不共法相,坚硬湿热等, 名言此法尔,不可否认也。 世间万法全部都依靠自己的因缘而产生,外器世间的树木、花草等都依各自的因缘而产生,内情世间的轮回以及起心动念等也依各种因缘而产生,不依靠因缘而产生或存在的法绝对没有。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我以前看过《造塔功德经》,其中有这样一个偈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虽然说法不太相同,但意思是一样的。总之,世间所有法全部都依靠各自的因缘而产生,不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法,一个也没有。
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现有轮涅所摄的一切诸法,皆具有依各自之本体分别安住的不共法相。比如说,地的法相是坚硬,水的法相是潮湿,火的法相是暖热,风的法相是动摇,虚空的法相是无阻碍等。诸如此类名言谛的法尔(一切诸法都有胜义和世俗的法尔,法尔就是法性,也即自然规律),其实就是有实法的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谁也没办法推翻。《释量论》云:“有实依自性,安住各本体,同类依赖于,遣除他有实。”关于法尔理,《杂集论》这样宣说:“法尔道理者,谓无始时来,于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性法尔;如火能烧、水能烂,如是等诸法成就法性法尔。如经言,眼虽圆净,空无有常、乃至无我,所以者何?其性法尔。”
名言中的自然规律有简单和深奥两类,简单的规律,就像前面所讲的风的本体是动摇等一样,这些大家都知道;但是,善的本体永远给人们带来安乐,恶的本体永远对众生带来痛苦,这些深奥的规律现在没有受过佛教教育的人根本不懂。虽然世间有些人认为,我读过很多书、学过很多知识,但依靠这些相似知识,并不能清楚认识事物的法尔。比如说,一个人的心里长期存在着嗔恨心,这对身体、心灵乃至整个生活都会带来痛苦,但是他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如果发菩提心或发善心,自然会带来和谐、快乐与吉祥,但这个道理绝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虽然他们不知道,但这样的法尔谁也没办法否认。
前一段时间,我在别后二十年相聚的同学会上,讲了一些无常道理,有一位崇信唯物论、认为佛教是迷信的领导听后,也完全明白了人生无常的道理。当然,二十年的悲欢离合,无疑成了这一真理的最佳注脚,如果有二十年来的不同照片,无常会体现得更明显。昨天有人带他来感谢我,他发自内心这样说:“以前我只觉得人生无常是一种说法,但通过您讲的道理,我完全明白了人生无常。人生的确是无常的,现在我有了深深的体会,不说别的,以自己从小学到现在的经历也可说明。”确实,有时一句话也能让他人获得受益,有时虽讲很多,他人也不一定得到真正的利益。
万法无常、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恶业,这些道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我们能通过闻思正理来产生定解,那就非常稀有难得。这样的道理,谁想否认也没办法,就像火是热性谁也没办法否认一样。如果有人胆敢这样冒昧,那他不但不能否认,恐怕还会招来故意毁谤世间名言的过失。当然,这样的道理只有从佛陀的教言中才能明白,任何一位世间智者,他们也只是对表层的道理有所研究、有所探索,并不可能触及这样甚深的真理。因此,我再次劝勉大家,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和功夫来研究佛教,佛教的教义定会给我们带来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当然,这种劝勉并不和当今社会有些人做的广告一样,想为自己谋什么利益,而是真正想将内心所获得的快乐与大家分享。
癸二、彼之安立: 一法由异法,建立遣余名, 安立无边义,以自体性住, 下面讲法尔的安立。虽然一切诸法皆安住于自己的法相当中,但要判断、了知这些法的时候,往往需要分出很多法,其具体方法分为建立和遣余两种。比如柱子,也有以“是”、“有”等来建立,以“非”、“无”等来遣余(可理解为遮破)的各种各样情况。总而言之,任何一个法都可安立无边无际的意义,在人们的分别念和判断力没有穷尽之前就不会消失。
那么,在本体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法呢?应该有。比如说,从肯定方面讲,柱子具有很多法,那在柱子的本体上这些法就一定存在;同样,否定方面的很多道理,在柱子的本体上也应该具有。总之,每一个意义都以各自的体性安住在自己的本体上,就像前面《释量论》的教证所讲的那样。
现量所取境。何者以反体, 假立似异法,分别识分析, 当然,通过现量来取,就取的是自相,比如眼睛看见柱子,那柱子上面的色法就会以无有混杂、无有前后的方式而照见。如果对这样的所取境以分别念进行剖析,就可以从柱子不是常有的反体来安立无常,从不是非所作的反体来安立所作,等等。也就是说,可以假立很多在一事相中似乎是异体的法。
学过遣余的道友都知道,本来柱子的本体是一个,但依靠分别念来进行剖析的时候,即将共相和自相混为一体来取境的时候,可以在柱子上面安立很多很多的法。因此,通过分别念,一可以分为多,多可以摄为一,这是遣余的特点。当然,无分别识是以显现的方式来缘取对境,所以只要显现便已完事。
实体反体立,由此二方式, 亦了诸所知,彼广多安立。 所谓实体,就是不依靠、不观待其他法,独立自主体现自己的本体。比如眼睛看见柱子,柱子并不需要观待他因,就可以在眼识面前清晰显现,这就叫实体。所谓反体,就是依靠自己的本体并不能体现自己的体性,而要依靠其他理由或观待其他因缘假立的法,这样的法就叫反体。依靠实体、反体两种方式,可以通达一切所知法相。
实体可分四类:一、能起功用的一切有实法;二、以理成立实际存在的法;三、相续稳固安住轮回阶段的法;四、独立自主自在显现的义共相。假有也分四种:一、部分假有,比如,吝啬心实际上是一种贪心,虽然我们说是吝啬,但它包括在贪心中。二、阶段假有,诸如十四种不相应行。三、增益假有,诸如所谓的“我”本来不存在,但很多人却认为存在。我们很多人虽然说“我”不存在,但下完课以后——“我到底吃什么?喝稀饭还是吃其他东西?”为了“我”马上做吃的,这就是增益在作怪。所谓增益,是指本来不存在的法,人们却认为存在。四、他法假有,就像婆罗门的儿子是塌鼻子,人们却叫他“大狮子”一样,其实这只是形状方面有点像而已。印度人喜欢取绰号,鼻子大的人叫“大象”,鼻子小的人叫“狮子”,这也是他法假有,其实并不是狮子,也不是大象。
无论如何,一定要懂得实体和反体之间的关系,因为通过实体、反体两种方式,就能如理如实通达无边无际的一切所知法相。这是因为,由此广泛引申出的名相、法相和事相,以及相属与相违、建立与遣余等安立多之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境与有境以及取境的方式。
当然,四种理中,本论主要讲后面两种理、尤其是证成理讲得比较广,前面的作用理和观待理都讲得比较略。从本论整个内容来看,则主要讲证成理及其作用四法依。但我始终觉得,大家学习以后一定会有收益。因为有些人分别念很重,依靠这些分别念还经常产生邪见,这对自己很不利;但是,如果在道理上根本说不下去,那就不得不放弃。因为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四种理都包括在事势理当中,其实事势理就是法尔理,也就是说一切万法的客观规律本来如此,而否认客观规律的智者根本不存在,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
第三课
下面从空性胜义的角度宣讲胜义法尔。
壬二、从空性胜义角度而宣说: 因果体之法,真实中观察, 能生不可得,观待生亦无。 虽现各自体,体性本为空, 三解脱法界,胜义之法尔。 前面讲了名言中的三种理,作用理是依靠因的作用产生果,观待理是果观待因而产生,法尔理则指缘起生诸法皆具不共之法相。在名言中,因能生果,果观待因,一切诸法皆具依各自之本体分别安住的不共法相,这样的道理确实无误存在。而今天,我们要从胜义空性的角度,对因、果、本体三方面作全面观察。
首先观察因:前面讲依靠种子而产生果,即依靠因的作用产生果,以《入中论》所讲的金刚屑因对因进行观察:因生果是自生、他生还是共生、无因生?自生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己产生自己会变成无穷无尽;他生的话,火焰当中也应产生黑暗……通过这四种方式反复观察,就能产生这样的定解:依靠因的作用产生果根本不成立,这样的道理连微尘许也得不到。
其次观察果:前面讲果是观待因而产生的,现在用《中论》破有无生因来观察:有则不生,有的缘故;无则不生,无的缘故;有无二者以外也不可能以其他方式存在,所以果观待因而产生的道理绝不可能成立。
最后观察本体:用《中观庄严论》所讲的离一多因来观察:一不成立的缘故,多不成立,多不成立的缘故,一不成立,故诸法的本体及所谓的名言法尔根本不成立。
既然因、果、本体皆为空性,那一切万法就不会存在,因为根本不会有不是因、果、本体所摄的法。故世俗中似乎实实在在存在的一切万法,在以胜义量进行观察时,则如虚空一样远离一切戏论,根本找不到它们的踪迹。
我经常这样想,如果能运用这三种推理来进行观察,自相续一定会生起万法都是空性的定解。其实空性就是一切诸法的本体,对此一定要生起稳固的定解。名言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显现,但这些显现都经不起正理观察,而在不观察的时候,这些如梦幻泡影般本不实有的现象却又似乎真实存在,这就是凡夫人的悲哀。
虽然在名言中,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因、果、本体三者,并运用三种推理来进行推断,但真正依靠胜义理证来进行观察,就全部变成了空性。其实,因、果、本体不存在,就是所谓的三解脱:因不存在的缘故是因无相,果不存在则为果无愿,体不存在是体空性。三解脱乃一切诸法的本体,即胜义的法尔,也就是所谓的法界。就像名言法尔火是热性等不可遮破一样,胜义法尔三解脱也丝毫不可否认,因为这是圣者各别自证智慧了悟的行境,也即以现量无误成立的。
实在说,学习这部论典非常有必要。因为现在很多人连名言的真理都不懂,更不用说胜义的真理了。即使是佛教徒,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胜义的真相,甚至一些寺院的大和尚,对胜义的道理也一窍不通。不懂胜义不足为怪,但不懂名言的真理就非常可怕了。因为名言中,人有前世后世,业因果真实不虚……这些在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都真实存在;而一切诸法的本体胜义法尔,唯有圣者入根本慧定时才能亲证。当然,想证入圣者境界者,就必须懂得胜义空性。
虽然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但这种空性并不离开大光明,也就是说,一切诸法的本体唯是远离戏论的现空无二的双运法界。其实,这种本体就是万法的法性,它并非由分析或修行之后才重新产生。这方面的殊胜教言不但密宗有,显宗也有,《入中论》云:“若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说名为他性。”意思是说,诸佛出世也好、诸佛不出世也好,一切诸法的本体就是空性,它就是一切诸法的法性,也就是胜义的法尔。虽然在迷乱者面前有各种各样的显现,但这些都如梦幻泡影般不真实,它们的本体唯是明空双运的法界实相。
对于《解义慧剑》,大家一定要好好背诵,背完了之后还要再再思维。对很多没有闻思时间的人来说,我觉得即使只把《解义慧剑》搞明白,也能对佛教产生不退转的正信。当然,这一方面是麦彭仁波切的加持,另一方面,麦彭仁波切所讲的这些教言的确非常殊胜。因此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
庚三、随同三理而摄义: 作用观待理,有实之法尔, 理终归法尔,缘由无所觅。 前面已经讲了,因有产生果的作用叫作用理,果依靠因而产生叫观待理,实际上观待理和作用理就是所有有实法的本性。名言中因有产生果的作用,果依靠因而产生,这两者都是自然规律,也就是名言的法尔。因此,前面所讲的两种理——作用理和观待理都可以归在法尔理当中。只要了达了法尔理,就再没有要寻觅的道理了,也没有必要再去寻求。比如有人问:“青稞的种子产生青稞的苗芽,青稞的苗芽从青稞种子中产生,这是为什么?”你是不是没有事情做?没有什么可问的,法尔如是!
有些愚者经常这样问:“为什么造善业产生快乐、造恶业产生痛苦?我不相信。”不相信你就造恶业吧,到时候你会相信的。世间有很多这样的愚者,他们都不懂法尔理。如果懂得法尔理,当有人问“火的本性为什么是热性”时,就可以这样回答:“这谁也答不出来。”不要说一般的普通人,就是很多人非常崇拜的爱因斯坦和牛顿也没办法。你说:“爱因斯坦,你好!为什么火是热性?”他也只会说,这是自然本性,除此之外,根本不会去研究原因。如果去研究,最后他也会糊涂,因为根本得不出一个满意的结论。
现在很多世间人,该研究的地方不研究,不该研究的世间法尔理却经常研究:为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青稞的种子产生青稞的苗芽?为什么人产生人,不产生牦牛?……现在西方有些人好像没有事情做,一辈子当中一直在森林里观察:这棵树到底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枝?有些人拿着一个照相机到处拍一些动物,终生都以这样的方式混过。其实这没有必要,值得观察的唯有真正的正理,正理方面应该去观察,但归入法尔理后谁也没办法,所以没必要再去寻觅它的缘由。
前面讲的是作用理、观待理和法尔理,这三个理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四个理——证成理。
己二(说证成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二谛之法尔,随同而衡量, 事势理成故,即是证成理。 前面讲了胜义和世俗的法尔:胜义的法尔,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的法尔,就是诸如火的本体是热性的、水的本体是潮湿的、风的本体是动摇的等名言本性。虽然现在有很多智者都在各自领域拼命研究、探索,但得出来的结论,最多的是名言法尔。不可否认很多学者在这方面的确做出了一些贡献,但胜义的法尔他们根本没办法通达。而且名言也有两种法尔,一是圣者智慧前净见量所显现的法尔,一是凡夫根识前观现世量所显现的法尔,虽然他们能通达凡夫观现世量前的部分法尔,比如牛顿在物理学方面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但是这些法尔在圣者的智慧眼里是什么样,他们一点也不清楚,那圣者入根本慧定前的法尔,他们就更不可能了知了。所以我们要对佛法的殊胜性生起信心,因为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空口赞叹。
上述世俗和胜义的法尔,如果依靠切合实相的正理来观察,就能无误通达,也就是说,它们以事势理成立。什么是事势理呢?就是完全符合实际的道理,即真正的正理——观察名言量与观察胜义量。在事势理面前,任何人根本说不出与之相反的道理,这叫做“以事势理成立”。比如,用五种抉择胜义的理证进行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的本体完全成立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这是谁也没办法否认、推翻的事实,即以事势理成立。这样的事势理,也就是证成理。
这样的道理非常重要。我们在座的道友,以后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宣讲《量理宝藏论》这种论典的机会,自己讲不来,别人也听不懂,就应该以《解义慧剑》来开示别人,尤其对比较聪明的人,以因明或中观来引导非常有必要。
我有时候有这种感觉:很多道友特别傲慢,当然这不仅指学院的个别道友,还包括外面网上的很多道友,他们认为自己是博士生,觉得很了不起。而现在遇到因明,所有的傲慢竟荡然无存,不要说辩论,就连因明所讲的基本道理也搞不明白。有人认为:“我已经学佛很多年了,对佛法没什么不精通的,而且像我这样以前在学校得过多少奖的人,学佛应该很容易。”在座个别大学生也说:“我是什么什么学院毕业的,在学校的成绩数一数二……”那很好,既然你学得那么好,那就应好好学一下因明,过段时间跟其他道友比一比,看笔试怎么样、背诵怎么样、探讨怎么样?那个时候不要说超出所有人,可能连因明到底讲了什么,也不一定懂,虽然看了好几遍、想了很长时间,但最后只有责备自己:“我认为自己智慧不错,原来并不是这样啊!”
现相与实相,自体现量显, 或依现量见,无欺比量他。 “现相”指名言中火的本性是热性等显现,而“现相的实相”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它们两者的自体,以两种途径可以了知:一是现量,一是比量。也就是说,现相和实相依靠现量来了知的也有,依靠比量来了知的也有。
名言中眼睛看见红色的柱子,这就是现量见到;名言中也有比量来了知的,如以现量见的烟为因,推出山上有火,或者以现量见的所作为因,推出柱子是无常,等等。可见,在名言中由根识亲自见到的现量也能得出结论,有些虽然根识见不到,但是通过比量的推理也可得出结论,有这两种情况。胜义的法尔或法性也要通过现量和比量来成立。通过现量怎么成立呢?圣者入于根本慧定的时候,一切万法的本体如理如实地现见,这种远离一切戏论、无有任何执著的本体就是以现量成立。通过比量来推知胜义谛,就像《入中论》和《中观根本慧论》所讲的那样,中观宗用共同和不共同的因来进行推断的时候,完全知道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由此可知,现相和实相通过现量和比量完全可以了悟。
麦彭仁波切所讲的这些道理,从文字上看特别略,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依靠这样的窍诀,以前不太清楚的很多道理,现在完全能通达,所以大家要好好领会。对我们来讲,闻思也好、修行也好,懂得这样的道理很重要。否则,闻思多年连基本的要义还没有通达,口头上说什么也不起作用。如果你真正懂得这样甚深的道理,永远也不会退失正见,不仅今生不退失,凭借阿赖耶上种下的非常稳固的习气,生生世世对大乘佛法的信解也不会退转。
庚二(广说)分二:一、现量证成理;二、比量证成理。 辛一(现量证成理)分三:一、总说;二、别说;三、摄义。 壬一、总说: 现量共有四,无误根现量, 以及意现量,自证及瑜伽, 现彼境自相,是故无分别。 关于现量,在讲《量理宝藏论•现量品》时作了详细分析,故这里不广说。概而言之,现量有四种(如果观待所见二谛,能见之现量则有名言现量和胜义现量两种):第一种叫根现量,即不被眼翳或因坐车船等产生的眩晕之类的迷乱因所染,根识直接缘取外境的自相,比如正常的眼睛看见柱子。也就是说,根识不被任何错乱因所染,真实见到了外境自相,这就是根现量。第二种叫意现量,即相续没有疯狂的因,意识明明清清缘取所见的对境。第三种叫自证现量,即不依靠其他因,心完全能领受到自己的本体。第四种叫瑜伽现量,即修行人通过修行(包括修禅定、念咒语等),起现超越凡夫根识能力的、能知道万法真相的境界,瑜伽现量有很多层次。
不管是哪一种现量,它的对境完全是自相,不像分别念的对境是总相,所以它必须离分别。分别念有三种:第一种是本性分别念,它包括所有的心和心所,从这个角度来讲,世间无分别都包括在本性分别念中,但这并非所离的分别。还有一种是寻伺分别念,这在《俱舍论》中有广说,即对粗法有寻思、对细法有伺察,比如了知瓶子是寻思,了知瓶子的裂缝以及瓶子上细微的花纹是伺察,这样的分别念也不包括在所远离的分别念中。第三种是名言和意义混合为一体的分别念,这种分别念就是要远离的分别,现量绝对不会将自相和共相混为一体而取境。因此,远离分别且如理如实照见自己对境的识就是现量。
下面讲没有四种现量的过失:
设若无现量,无因无比量, 因生彼灭等,凡现皆不容。 这里是说,上面所讲的四种现量非常重要。如果照见事物自相的现量不存在,烟等因就不可能存在,由此而产生的果——火等比量也就成了子虚乌有。《释量论》也讲比量的根本是现量,即:如果显现的东西不存在,那与它相关的隐蔽之法就根本没办法推出来。也就是说,没有看见山上有烟,就没办法推出山上有火;不了知柱子是所作,它的无常就没办法成立……所以,比量的推演一定要依靠现量。如果现量的部分没有,那隐蔽的部分就没办法推出,由此也就没有所谓的比量,故现量非常关键。但很多人都不明白现量的概念,所以他们得出来的比量结论也就很难圆满。
再者,如果现量不存在,因生果灭等一切显现也就不可能容有;显现见不到,那以因知果、依果推因等逻辑关系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一切显现及其内在的逻辑,都要建立在现量的基础上,故现量极其重要。
若尔彼空等,依于何者知? 不依名言谛,不得证胜义。 综上所知,现量必须成立,如果现量不成立,那柱子的显现等名言现相,以及万法无常等名言实相就无法立足。进一步讲,现量若不成立,万法的胜义空性则没办法了知,因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实际上就是一切显现法的共同实相。
我们是这样抉择万法为空性的:柱子、瓶子等显现法(有法),是毫无实质的空性(立宗),因为远离一体多体之故(因),就如幻化的象马一样(比喻)。通过这样三相推理,就能了知柱子等一切显现法皆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如果现量见到的世俗显现法没有,那抉择空性也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现空双运之故。既然所见所闻的对境全部都不存在,那谁是空性呢?可见,不依靠世间显现这一名言谛的方便,就不可能证悟方便生的空性胜义。
比如,天空当中有一轮明月,但我们既没有用语言来表达、也没有用手指来指示,那可不可能让人了知呢?不可能。或者说,我要为一个人指示天空中的月轮,但我手也没有、口也没有,那有没有办法指示呢?绝对没办法。如果有口有手,那我就可以为他指示:你看,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所以现量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现量,那依靠表示来指示空性就根本没办法。萨迦班智达讲,用手指来指月亮的时候,有些人不看天空中的月亮而只看手指,这是非常愚笨的行为。
总之,证悟胜义谛必须要依靠名言谛,不依名言谛绝不可能得到超离分别思维的胜义境界。龙猛菩萨也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因此,没有通达世俗谛,第一义的胜义谛就不可能得到。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这样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所以,我们一定要依世俗谛的方便来证悟胜义谛的方便生。如果对显现和空性的关系一无所知,也就是不知道二谛,那就非常危险,因为这完全有可能以邪分别而入邪道。因此懂得二谛很重要,尤其现量和比量的关系必须要了解,否则通达空性的本义就有一定的困难。当然,如果是密宗,上师就会通过各种表示方法来让你认识心的本性,如:你现量所见到的东西是如何如何……依靠这样的方便就能让弟子的相续产生胜义谛的智慧。
壬二(别说)分四:一、根现量;二、意现量;三、瑜伽现量;四、自证现量。 癸一、根现量: 五根所生识,明了受自境, 根现量彼无,如盲不觉境。 五根所产生的五种识,是依靠眼根产生的眼识、依靠耳根产生的耳识、依靠鼻根产生的鼻识、依靠舌根产生的舌识、依靠身根产生的身识,这五种识明明了了领受自己的对境:依靠眼睛,色法上的白色、红色等完完全全在眼识前显现……这就叫做根现量。当然,这样的根识(根现量)一定要有,如果没有这样的根识,那世间人全部都会像盲人、聋子、哑巴等一样,根本不可能了知名言万法。
没有眼根就是盲人,正因为盲人没有眼根,他就见不到色法;而聋子没有耳根,所以他根本听不到外面的声音;有些人的身体没有知觉,现在有些病人下身瘫痪、上身瘫痪,什么知觉都没有,这就是身根已经毁坏;还有舌根毁坏的、鼻根毁坏的,什么味都闻不出来、也不能品尝。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比较多,这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多人还不太理解,其实这就是他们的根已经坏了,我们应多多给予帮助。
其实,根现量在名言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并非依语言假立或通过理证的渠道重新形成。如果在本质上根现量根本不存在,那聋哑等就不应该存在;如果是语言假立,那就会像所取的名称一样;如果是通过正理剖析后重新形成的,那就不是实相。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它就像仓库里面本来放着的东西,点亮灯后才发现一样。以前,很多没有学过因明的人对根现量、意现量等都不了知,现在通过学习才知道名言中有根现量,依靠根现量,色法也好、声音也好……它们就能被亲自领受。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现在很多人终于有缘了知这样殊胜的正理了!
虽然大多数人现在只能通过凡夫现量和比量来了知,但若真正精进实修,不可言说的胜义谛就一定可以享用,这一点大家要深信不疑。我相信,闻思时间长的道友都有这样的信心,只要依照大慈大悲佛陀的教言如理如法修持,证悟空性胜义谛就没有任何问题。
癸二、意现量: 意根所生者,明断内外境, 意现量彼无,共知法识无。 所谓意现量,就是依靠意根而产生、对内外法明断的意识。“断”在藏文中有知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判断或断定。它明明断定内法和外法,色法等外法,境相完全能明白,意识方面的内法,像梦中之境,这些也完全能了知。对外也了知、对内也了知,这样的现量就叫意现量。如果没有意现量,那就不可能有共同了知内外一切法的识,这也就是意现量存在的必要。
对任何一个众生来讲,意现量的存在都有其重要意义。就像一位家庭主人,如果他对自己的家庭状况比较清楚,对外面的世界——社会、国家的情况也比较了解,那他对里里外外的事情都能弄得明明白白。而根识只能了知各自之外境,所以必须要有了知内外一切法的意现量。现在有些企业专门有一些项目经理,做这个项目就用这个经理来管,做那个项目就用那个经理来管,很多集团的管理方式都是这样。我们的眼识、鼻识等五识,就像执行不同工作的“项目经理”一样,它们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适用,比如说眼识,虽然对色法完全都能了解,但是对声音却一点都不知道。内外全部都要知道的话,那就一定要依靠意识的“总经理”。
第四课
前面已经讲了根现量和意现量,现在讲瑜伽现量。
癸三、瑜伽现量: 依教善修行,终明受自境, 瑜伽现量无,不见超凡境。 所谓瑜伽现量,是指修行人依照上师和佛陀的教言进行修持,即首先闻思,然后到寂静的地方去实修寂止与胜观无二无别的道理,修持之后获得超越凡夫根识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叫瑜伽现量。那个时候,虽然看得见凡夫根识根本见不到的各种境相,但并不是用肉眼来看见的;心里也全部明白他人的心思,但并不是依靠推测和比量来了知的……这种依教修行所获得的超越凡夫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瑜伽现量。
瑜伽现量可从入定和出定两方面来分析,圣者入定时能无误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本体,这就是入定的瑜伽现量;声闻、缘觉、佛陀在出定时,分别可以见二千世界、三千世界、无数世界(《俱舍论释》等相关论典中有详细宣说),这就是出定的瑜伽现量。在《量理宝藏论》中瑜伽现量分为十种,大家可以参考。
另外,大家一定要坚信超越世间的瑜伽现量的无欺存在,只不过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的境界,凡夫人很难领会罢了。《入菩萨行论》亦云:“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佛在《三摩地王经》中说:“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如果诸根是量,那圣道还能饶益谁?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正量的话,圣道就没有什么用了,还有,如果没有瑜伽现量,这些超胜的境界是谁来了知的呢?难道你有能力否认历史长河中真实存在的无数圣者?所以,大家应坚信瑜伽现量的存在。
其实,现在世界最大的可悲,就在于很多人只承认肉眼看到的东西,除此之外的甚深境界一概否认。就像有眼翳者的所见不可能对无眼翳者的所见造成违害一样,世间平凡人的境界怎么能违害瑜伽师的境界呢?大成就者们的境界与业力深重、烦恼众多的凡夫人的境界,当然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观无常,凡夫人只是以分别念想一想而已,大成就者却是现量照见事物的实相。表面上看来大家都闭着眼睛在观,实际上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这就像病人与好人有很大差别一样。那我们能不能只相信病人的见闻觉知,而不相信好人的见闻觉知呢?当然不能。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闻思经论,从而对超胜的境界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癸四、自证现量: 现量领受色,如实除增益, 自心若有彼,知彼他无穷。 眼识通过现量领受对境色法,就能如理如实遣除对色法的增益,比如一个人现量领受了白色的海螺,那对海螺黄色的增益就能遣除;虽然有人说海螺是黄色的,但正常的根识完全了知了海螺是白色的缘故,就能遣除黄色的增益。如果自己的心也通过现量领受来断除增益,那它就应以自证来了知,并不需要观待其他法。如果还需要一个其他了知者,那其他了知者也需要另一个了知者……这样就变成无穷无尽。
虽然用中观理来剖析的时候,不管是同时也好、不同时也好,自证根本得不到;但名言中必须要承许自证。因为有自证,就能完全了知自己心的一切状况;如果没有它,那要知道自己的心就还需要其他识在中间衔接,而且这个识也需要其他识……这样就有无穷的过失。
对于自证,麦彭仁波切说:内观时的自明自知就是自证,它并不需要以能取所取分开的方式来了知;如果以这种方式来了知,那就不叫自证,已成了他证。在讲《量理宝藏论》第九品的时候,我们也讲过自证现量,当时也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想必大家还清楚。其实,在学习中观和因明时,认识自证并不是很困难。
故以明知体,犹如知对境, 无待而自明,此即称自证。 心识,与车辆、墙壁、柱子、瓶子等无情法完全不相同,它以明知的本体,能如了知外境色法一样,在不观待其他任何外缘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本体自明自知,这就是所谓的自证。也就是说,心内观的时候,不观待任何法的自明自知,就是自证。因此自证并不是其他法,而是自知本体识。《量理宝藏论》云:“证知自之本体识,即是现量智者许。”《中观庄严论》亦云:“遣除无情性,识方得以生,凡非无情性,此乃自身识。”
大家也应该清楚,为什么麦彭仁波切说“如果名言中不承认自证,那见闻觉知都毁坏了”?原因正是这样的,如果不承认自证,就像没有根识的外境一样,没有眼识的缘故,了知色法就成为不可能……同样的道理,没有自证现量,自明自知的本体就毁坏了。
当然,如果是以前识了知后识、后识了知前识那样的状况来了知,那也不是自证,而是他证。实际上,如果识存在境和有境二者:一个识作为有境、另一个识作为对境,虽然它们是一个相续,但也是他证。那真实的自证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本体已经遣除了无情法,也遣除了非明知,它并不需要其他能知者,也不需要以能取所取的方式来了知,这样的自明自知的本体就称之为自证。
依他现量受,能定现量者, 唯自证彼无,依他皆不成。 对于依靠其余三种现量来领受,能确定它们是现量者,唯有自证。当然,这里的自证也是从心自己了知自己或自己领受自己的角度安立的。如果认为自证并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依靠其他现量和比量来了知,那就不合理。比如,根现量是依靠眼识等来了知对境的,如果不承认自证,就必须依靠其他现量与比量来证实根现量,但以其余现量与比量并不能证成,所以说能定现量唯自证。
壬三、摄义: 比量本现量,现量自证定, 归不误心受,而无余能立。 这里是说,所有比量的根本是现量,现量也要通过自证来确定;故一切现量终归都要依靠不错乱之心的自证来领受,而并无其余能立。
大家都知道,用烟的推理来推断火存在时,烟一定要以现量成立,如果没有现量成立,火就无法得以论证。烟的自相是以现量来了知的,这种现量也唯依自证确定,所以说“归不误心受”,即以无误心的自证来领受现量,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能立或依据。就像已经获得了大象,就没有必要再通过脚印去寻找大象一样。因为,寻找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既然得到了就没必要再去苦苦寻觅。同样,已经确定现量见到,就没必要再依靠其余能立,而且其余能立也根本不存在。可见,任何一个推理都要依靠现量,现量最后都归属在自心领受的自证中。
故依离分别,不错现量已, 于现前诸法,能除诸增益。 依靠远离一切分别且毫无错乱的现量,就能断除于现前诸法的增益。比如,我们对青莲花有这样的怀疑:“它到底是蓝色的,还是白色的?”可是,当眼睛亲自看见它是蓝色时,就能断除非蓝的增益。又比如,我们对某人是否富裕产生怀疑,但当看见他穿着高档西服、开着豪华轿车等,就能比量推断他很富裕,从而断除不富裕的增益。其实,依靠现量不仅能断除对名言的增益,还能断除对胜义的增益。因为诸如“一切诸法都无有自性,远离一和多的缘故”的比量推理,也要依靠现量见为前提。
辛二(比量证成理)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二、除诤。 壬一(本体)分三:一、以何心比量;二、以何因比量;三、以何方式比量。 癸一、以何心比量: 取境义共相,混合名能知, 是有分别识,圆行异名言。 其实,人们在取舍任何一个对境时,都是把共相和自相混为一体来进行的,比如了知柱子,这也是把心里概念的柱子和外面自相的柱子混合一起来了知的。此处是说,首先以心来缘义共相,进而就像熟悉名言者通过遣余,把名称与所诠义混合一起那样以心来混合,这样就能了知所要取的对境之法。其实这就是有分别之名义混合执著之分别念,依此就能圆满取舍各种不同的名言。
当然,我以前也讲过使用名言有三种情形,即心、名、用三者。什么叫心呢?比如对柱子有一种总相上的概念:“这是柱子。”这就叫心,是一种分别念。什么叫名呢?当柱子的名称浮现在脑海中时,口里面说出了“柱子”两个字,这个“柱子”就是所谓的名。也就是说,当我心里浮现出柱子的概念时,我就用“柱子”来进行称呼,这就叫名。有了心识、也有了名称,然后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比如人们都用柱子来支撑房梁,可见“用”是从作用方面来安立的。由此可知,人们对名言的取舍全部都是依靠心、名、用三者来进行的。
不谙名言士,心现义共相, 依可混名念,于境行取舍。 以名义混合执著之分别念,将自相和共相混合在一起而进行取舍的方法非常重要。虽然有些众生根本不熟悉名言,比如幼儿和旁生,但他们相续中将自相与共相混合在一起的分别念却是有,这样心中就可显现义共相;尽管他们不知名称,但将来可以混合,依靠这种名义可混合的分别念,就能取舍一切对境。
比如,有些幼儿根本不知“火”的名称,但知道火能伤他,所以怕火。或者,当别人给他一些食品时,虽然他不知道这个叫饼干、那个叫牛奶……但知道这是吃的东西,所以他会表现得很开心,很高兴地吃起来。像牛,虽然不知道“水”的名称,但它口干时就会去喝水;它也不知“悬崖”等名称,但见到悬崖等危险的地方就会回避。不知大家是否见过公路上牛躲车的情形?牛根本不会叫“轿车来了、货车来了”,也不知道这样的名称,但知道这个东西可能会伤害它,所以会远远避开。
总之,相当一部分众生的相续中将自相与共相混为一体的分别念是有的,他们也依这样的分别念来进行取舍:该取的对境会去追求,就像小孩希求食品、鲜花那样;该舍的对境也知道回避,就像牛避开危险的地方一样。
若无分别识,破立名言无, 故比量学处,谁亦无法示。 在名言中,前面所讲的这种分别识还是要成立。如果没有这种分别念,那世间中的建立与遮破就无法进行。这样一来,因明的比量推理以及医学、戒律等方面的学处,也都无法向他众阐示。
讲戒律时经常要讲一些公案,讲造罪果报时,很多人都会胆战心惊,祈愿以后千万不能造这样的恶业;讲行持善法的功德时,很多人都会产生向往之心:“这样的善法有很大功德,以后一定要行持。”其实,这都是以分别念来进行推断的,如果这些分别念全都没有,那世间到处都会呈现出荒谬与迷茫。所以这样的分别念一定要有,否则,一切学处与推理都没办法成立了,一切隐蔽的事理也没办法了知了。
大家都知道,现量的对境是当下的显现,它以无分别的方式来缘取对境,依靠这种方式,当下刹那的对境就可以原原本本在根识前显现。但这样的方式并不能通用在一切时处,对于一些比较深细的道理以及比较隐蔽的事物来说,那就必须依靠比量。不说出世间的学处要依靠这样的分别念,就是世间的学处也必不可少,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所以这样的分别念非常重要。
分别衡量证,寻后等隐事, 分别比量无,皆成如婴儿。 依靠分别念,能衡量、确立、寻求未来之法,以及追忆过去之事等现在没有现前的一切隐蔽事。如果有分别的比量不存在,那一切人都会变成与婴儿一模一样。
分别念可分以下几种:一种是追忆的分别念,也就是回忆。比如我回想自己在年轻时做过什么事情。有些有神通的瑜伽师,能回忆自己的前世,就像佛陀在很多公案中所讲的一样,多生累劫中的隐秘事,他们都能清楚回忆。
昨天我家里来了一位国外的客人,给我讲了他前世的一些事情。我开始有点不相信,但后来也信了,因为他确实能想起来。他说:“这些话除了三个人(他的一位上师,还有一个好朋友,以及我)之外,给谁都不讲。”当时他让旁边的人都避开,说:“对不起,虽然我们几个从很远的地方一起来,但还是请你们离开,因为我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向堪布讲。”他是这样讲的:大概一千二百多年前,他在青海湖那里住,一家五口人。后来父母死了,他带着两个弟弟一直在沙漠上漂泊,过着特别凄惨的生活。后来他遇到一位上师,上师将他们带到拉萨,之后就一直在那一带生活……他讲得栩栩如生、有条有理,让我不得不专注地听下去。他在讲漫长的轮回时,我时而欢喜、时而厌离。当然,现在世间人有各种目的,很多人说自己能回忆前世,但到底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不过他确实能想得起来。他把好几世都讲了,到目前为止还是记忆犹新。他说:“正是有了这样的经验,我才对因果轮回坚信不疑。”当然,这也是追忆的分别念。
还有一种是寻觅,也就是希求未来的分别念,比如:“我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将来我的事业如何发展?我将来会获得什么样的果位?将来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等等。
还有一种是对事物的真理正在探索、分析的分别念,比如:“柱子是无常的,所作的缘故。”或“柱子到底是无常还是常有?”对当下的问题正在剖析,是这样的分别念。
分别念还有真分别念与假分别念的分法,比如:认为“绳子是绳子”是真分别念,认为“绳子是毒蛇”是假分别念。当然,分别念还有其他很多分类。
如果这些分别念都没有,那比量也没有;如果有分别的比量不存在,那一切人都会像刚生下来的婴儿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我有一个亲戚就像刚生下来的婴儿一样,他比我大,大概五十多岁。前段时间他的母亲死了,他什么都不知道:“母亲死了,那怎么样呢?我要不要去提水?以后做什么?以前是怎么样的?”当时好多亲戚都觉得,他人这么大了,还像刚刚生下的婴儿一样,什么都不知道。
当今时代,很多人只承认今世、不承认前世后世,其实这也带有这种味道。因为,他们对自己多生累劫的前世与生死轮回的未来到底存不存在,连一点怀疑也不产生,只顾及短暂几十年的今生。我始终认为,这种人跟刚刚生下的婴儿没有什么差别,但对方不一定会承认,不承认也无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嘛。作为佛教徒,对前后世存在的道理一定要依有分别的比量来观察,这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人人都变成婴儿一样,这样不太好!
第五课
前面讲了“以何心比量”,现在讲“以何因比量”。
癸二、以何因比量: 依何能知何,即因彼宗法, 同品异品遍,三相全无误。 依靠任何一个因(烟、所作等)进行推断,最后能了知任何一个所立(火、无常等),这就是所立之因。首先,因在宗法(有法)上成立还是不成立?如果成立,那第一相宗法成立。在观察推理的时候,首先要看它的因在有法上成不成立:如果不成,那同品遍和异品遍也绝对不可能成立;如果成立,这才有必要观察第二步。比如,“柱子无常,所作之故。”首先所作在柱子上成立,这叫宗法成立;其次观察是所作是不是无常?如果是所作则必定是无常,那同品周遍,第二相成立;然后观察第三相,在不是无常或无常倒转的情况下,所作也不存在,这就是异品周遍,第三相成立。三相(宗法、同品遍、异品遍)全部齐全的缘故,这是一种无误的推理,也就是说以所作之因能无误证成所立无常。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第一品的开端说:“宗法彼分遍,是因彼为三。”意思是,宗法、同品遍和异品遍三者全部齐全才是真因的法相。所以三相齐全才是真正的因,我们也应以这样的因来进行推断。
到此想必大家已经清楚,因和所立之间所具有的随存随灭的关系了。
现量所抉择,因中能推测, 个别隐蔽分。 前面讲比量的根本是现量,此处讲依靠现量所抉择的因,能比量推测个别隐蔽分。
比如说,对我们来讲,本来前世后世非常隐蔽,但如果因明学得好,或者说能运用现量所抉择的因来进行推断,就一定会坚信前世后世的的确确存在,因为推理的论式完全正确。也就是说,只要能运用三相齐全的推理来进行论证,自他就不得不承认前世后世存在。由此可见,世间很多隐蔽的事理都要通过比量来了知。可是现在世间千千万万的人根本不懂这些道理,在自己眼耳鼻舌身意根本没办法照见的时候,就把一些隐蔽的事理划为神秘现象,这样判断并不合理。
现在世间分别念非常重的人,不管是记者也好、科学家也好,真的很可怜,整天都依靠各种仪器、想用庸俗的分别念来抉择非常甚深的事理,但这是不可能的。照相机再怎么精密,也不可能照下来前世后世;宇宙飞船再怎么快,也不可能飞出轮回。但他们仍花大量的资金去提高设备质量,其实无论再怎么样提高,也只会徒劳无功,因为非对境的缘故。如果真的有智慧,就应该以这样的推理来推断前后世的存在,以及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等。
下面讲比量的分类,以及这样分类的原因:
依系证所立,果因自性因。 从建立方面来讲,因有两种,即果因与自性因,这是依靠因与所立的不同关系来安立的。什么样的关系呢?同体相属和彼生相属。依靠彼彼相生的关系,就可用果来推知因,比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以果烟来推断火因的存在,这就是果因。依同体相属来建立的推理就是自性因,比如:“柱子无常,所作之故。”
不得相违得,破所破不得, 如是归三因。 从遮破的角度来讲,有本体不可得因和相违可得因两种,它们都包括在不可得因中,这在《量理宝藏论》中已经讲过。其实,所有比量的推理都可以包括在这三种因当中,也就是自性因、果因和不可得因,依靠它们,就可了知隐蔽的事理。
其实,这两种不可得因都是遮破所破的因。首先讲本体不可得因,本来这个东西只要存在就一定可以见到,但并没有见到,所以它不存在,比如:“我前面不可能有瓶子,因为没有现见之故。”这是以本体不可得因来遮破的。“我前面不可能有强大的冷触,因为强烈的热触存在之故。”以这种方式来遮破相违的法,就是相违可得因的比量推理。
佛陀在《解深密意经》中讲:“理有四种,即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证成理……”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达这四种理,并以之观察世间万法,这样定会对佛教的教义和世间正理生起不共的信心。
癸三(以何方式比量)分三:一、以所量而安立三种、六种;二、以建立方式而安立四种;三、以缘取方式而安立二种。 子一、以所量而安立三种、六种: 真实诸显现,本来等性故, 心净见清净,住净自性中。 等性和清净二者,一个是胜义的实相,一个是名言的实相。通过胜义量来观察就会了知,一切诸法在真实性中本来就是平等性的。具体讲,当我们真正以中观和密宗观察胜义的推理来进行分析的时候,就一定能产生这样的定解:在真实胜义中,轮回和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都是平等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根本没有任何分别与执著的相。释迦牟尼佛第二转 F 轮所讲的道理,也就是万法最后都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就是所谓的等性。
名言中,心清净的圣者将一切万法都见为清净的相,且始终安住于这种清净自性之中。虽然一碗水,地狱、饿鬼、旁生、人类、天人却有各不相同的所见,分别见为铁汁、脓血、屋舍、水、甘露等,但它的实相却是清净的,这在名言中决定成立。因为清净大佛子于一水尘则见无量刹土或将水见为玛玛格佛母,究竟断除二障及其习气的佛陀,则现量见到双运大等性的究竟实相。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见的一切不清净的繁杂之物,在实相中全部是清净的,这一点以观察名言的究竟理证完全可以成立。当然,净见量也有不同层次,但最究竟的净见量,唯佛拥有。
佛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以前具髻梵天与舍利子辩论,具髻梵天说我们所居的刹土全部是清净的,丝毫也不存在肮脏不堪的事物,舍利子则根本不承认,最后佛陀说:“我的刹土就像具髻梵天所说的那样,全部是清净的,只不过舍利子你没有看见而已。”可见,我们眼前显现的不清净东西,在清净大佛子与佛陀面前,全部是清净的刹土与法界,这就是名言的究竟实相。《大幻化网》中讲:为什么它们是清净的呢?因为诸佛菩萨现量见的缘故。如果诸佛菩萨的量不正确,而凡夫的量正确,这是谁也不会承认的歪理邪说,因为以有垢的识根本无法违害无垢的智慧;就像在眼翳者前海螺始终是黄色的,而无眼翳者面前海螺则是白色的一样。
由此可知,诸法在胜义中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在名言究竟实相中则是全然清净的自性。以后我们讲《大幻化网》的时候,这方面会讲得比较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广闻博学,因为在中观、因明等显宗论典中根本没有提及的有些道理,在密宗中却有窍诀性和理论性的详细讲解。
有实依缘生,无实依假立, 是故实无实,自之体性空。 世间中,柱子、瓶子等外器世间的法与心和心所等内情世间的法,全部是依靠不同因缘而产生的,而虚空、石女的儿子等无实法全部是众生分别念假立的。既然有实法全部都依靠各种不同的因缘而产生,那决定是《中论》所说的那样——全部是空的。假立而产生的法也不存在实有,因为石女的儿子等的实质本来就不存在。因此,所有有实法和无实法都不存在实有的本体,它们都以自体性而空。但世间非常多的可怜众生反而错误执著,这不得不归之于他们从来没有学过因明、中观以及无上密法的道理所导致。如果他们都能懂得这些法全部都是因缘所生的空性,那他们对不可靠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不会特别去追求。
现在很多人对生活、感情、家庭以及单位等方面的问题始终想不开,一直执迷不悟。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有为法(有实法和无实法)和无为法所包括的一切万法全部是空和假。由此也在相续中积累了很多不好的种子,从而漂泊流转在漫漫无垠的轮回当中。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有实法和无实法的本体全部是空性的。
实相义空基,空性无异故, 现空离说一,各别自证知。 前面讲,五根识面前显现的诸如瓶子、柱子之类的法,与遮破了瓶柱等的无瓶、无柱等无实法都是空性,所以一切诸法皆以自体性而空。既然以自体性而空,那现和空就无二无别,也就是说在实相义中,空基与空性无二双融。对于显现的大多数事物,虽然人们认为是实有存在的,但它们的本体的的确确是空性的。而一切万法的空性都与法界自然光明无二无别,这一点大家务必要了知。《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真实含义也就是本颂之所诠。
但真正现空双运的境界,凡夫人的确无法了知,就像萤火虫的光根本不可能代替日月的光一样,凡夫分别念不可能了知真正现空无二的智慧。因为在凡夫的境界中,现的不能空、空的不能现,二者不可能双运。但是,只要我们对上师三宝有坚固的信心,再加上自己长期不断地串习,那迟早有一天会真正生起现空无二的双运智慧,此时也就是所谓的圣者各别自证的行境。就像《般若经》里面所讲的那样“不可思议”,这种境界一定会在我们的相续中生起来。那个时候就会深信,佛法的威力和加持真的不可思议。所以大家一定要不断努力,以期超越凡夫的智慧在相续中早日生起,如果让凡夫的境界始终保存在相续中,那将会永远沉溺在轮回,从而感受难忍的痛苦。当我们真正拥有这种境界时,任何人也推翻不了,自己也知道已经超越生死轮回。相信这种境界迟早会在每一个人的相续中生起来。
子二、以建立方式而安立四种: 所有诸建立,归集证有是, 所有诸遮破,无遮非遮摄。 世间当中,一切建立皆归集为证成有与证成是,一切遮破皆以无遮与非遮涵摄。
第一、人们在形成任何一个建立的时候,要么以“是”来建立,要么以“有”来建立,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形式。比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这是以果因来推理,从而建立山上有火存在,即“有”的建立方式;而“柱子是无常的,所作之故。”就是以“是”来建立的。所以,当我们详细分析的时候,就会了知世间凡是肯定一个东西,要么是“是”、要么是“有”,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方式。
第二、所有否定要么是“无遮”、要么是“非遮”,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形式,比如:“在我前面没有瓶子,现量没有见之故。”“黄牛的法相不是瓶子,不具足它的法相之故。”
在一些藏文文法中,肯定和否定都是这样安立的,但汉语好像并没有这样精确地讲,可能是历史与文化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吧!
子三、以缘取方式而安立二种: 依量破立理,如理确定已, 他前亦合理,能说破与立。 破者即运用,三相自续因, 依于他承许,以应成语破。 我们应该依靠现量等无欺的正量来遮破非理、建立合理,但无论是遮破还是建立,所有论式都必须如理安立,这样确定以后,就能在他者面前说出符合道理的、建立自宗合理性与驳斥他宗不合理性的他利比量。并且,破斥他宗也决定有两种真能破,一是如自利一样运用三相推理的自续因;二是三相虽然不全,但用对方的承许引出应成的语言来驳倒对方的应成因。因此一定要明白,最初采取自利比量、接着实施他利比量来悟入正量的道理。
壬二(分类)分二:一、真实分类;二、摄义。 癸一(真实分类)分二:一、名言量;二、胜义量。 子一、名言量: 名言亦有二,实现符不符, 依于清净见,不净观现世, 二种名言量,如天及人眼。 这个颂词的意义非常重要。其实《解义慧剑》比较接近密宗,里面讲了部分密宗的教言。一般来讲,《释量论》等因明论典主要讲观现世量,净见量很少提及,而本论讲净见量的篇幅比较可观,故大家要好好珍惜。
名言有两种,一种是实相和现相不一致的显现,另一种则为实相和现相一致的显现;由此也就存在两种量,即见实相和现相不一致的观现世量与见实相与现相一致的净见量。也就是说,名言中除了观现世量所见的不清净显现之处,还存在净见量所见的清净显现,即真正的名言实相。但这种实相凡夫人根本见不到,就像眼翳者只能见黄色的海螺,而不能见白色的海螺一样。要想见到白色的海螺,那就必须先医好眼病,同样,要见到诸法实相,就必须先净化相续。
观现世量包括在现量和比量当中,其内容在《量理宝藏论》等因明论典中有详细宣说。相对观现世量的是净见量,净见量是圣者的量,他们的所见与凡夫的所见完全不同,这在前面已用一碗水的不同所见来作过分析。麦彭仁波切在讲《大幻化网》时,把这些内容讲得非常清楚,所以大家一定要不断地学习。
这两种名言量就像人眼与天眼一样,天眼不但能见自己的对境,而且人眼的所见也能见到,同样,净见量不但能见真正的名言实相,还能见到凡夫的所见。而人的眼睛只能见到自己的境界,这就像观现世量,观现世量只能见到柱子等不清净的显现,至于清净的显现则根本见不到,可以说这就是观现世量的缺陷。
大家也要清楚,为什么《普贤行愿品》讲“一尘中有尘数刹”?其实这就是圣者净见量的真正所见。而观现世量只能见尘,尘中的尘数刹则根本见不到。当然这也是量,就像因明所讲的那样,从不欺惑方面安立为量。但相比净见量,这也不算正量,不过暂时只有这样安立,这有点像眼翳者看见黄色的海螺就算见到了海螺一样。如果要求他看见白色的海螺,那在眼病还没有好之前则根本不可能。所以,真正的名言实相,并非我们现在所见的不清净显现。
当然,如果真正想懂得净见量和观现世量之间的差别,那就应该深入学习《大幻化网》等论典,这样之后我们的理解就会增上。当然,密宗所宣说的甚深见解,与显宗《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经典中所讲到的甚深部分完全可以互相圆融。不要说甚深的见解,就是光通达观现世量也可以,但大多数人连观现世量也不懂。没有学过因明的人,什么叫现量、比量都不知道,全部凭自己的庸俗分别念来操作,这非常可怕。现在世间有些学者,表面上看来他们好像很了不起,自己也很傲慢:“我是某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名称倒非常好听,但实际上连一个观现世量也没办法抉择,这种可怜的人在世间非常多。
依靠这样的论典就会了知,除了我们现在的所见之外,还有更深、更微妙的所见真实存在,虽然现在还见不到,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也就是说我们坚信不清净所见的背后,一定有清净的显现存在。就像有眼翳者,无论他怎样看海螺都是黄色的,但他从道理上明白:“我的眼翳什么时候好了,我就能见到白色的海螺。”同理,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达一切都是清净的境界,但只要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像相续清净者那样:不但能现证万法本体的空性,还能现见一切诸法的清净实相。可见,学习这部论典非常重要!
第六课
现在正在讲比量证成理,其中讲第二个科判——分类,该量分为两类,即名言量和胜义量,首先讲名言量。前面讲了名言量有两种,即见现相实相不一致的观现世量与见现相实相一致的净见量,它们分别像人眼与天眼一样。大家务必清楚,净见量讲得特别清楚的经论并不多,而麦彭仁波切的相关教言书却讲得非常详细,依此我们能非常方便地认识世间万事万物,故大家一定要再再深入麦彭仁波切的论典。
下面讲这两种量的差别:
彼二之差异,体因果用分, 似义无欺心,如理取境生, 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 尽持分位义。 如果对每一种量都能从本体、因、果、作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就能深深了知它们之间的差别。
首先分析观现世量(世间名言量):
“似义无欺心”,它的本体是仅对成为现量、比量对境的所知相似义无有欺惑的一种心。因为观待净见量的对境来讲,观现世量的对境毕竟只是相似的对境,正因为是相似的缘故,暂时不受欺惑的有境之心就是观现世量的本体。大家都知道,当眼睛看见蓝色布匹的时候,它所看见的确确实实是正确的,这样无欺的有境心识,就是观现世量的本体;从比量的角度来讲,通过所作推出柱子无常,柱子的本体也的的确确是无常的,这证明分别念所抉择出来的道理是正确的,这种有境也是观现世量的本体。
“如理取境生”,意思是现量、比量如理如实取各自的对境,就是观现世量的生因。由没有任何错谬的六根和对境聚合,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生起缘取对境自相的识,这是以现量来如实取境,也是观现世量的因;比量如实取境,则如依靠山上有烟推出山上存在火,这也是观现世量的因。
“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这是讲观现世量的作用。柱子本来是无常的,但有些人怀疑柱子到底是不是无常,于是我们就运用正确的推理来让他了解柱子的无常性,这样之后原来的怀疑也就遣除了;或者,本来库房存放的布匹是白色的,但有人认为它是黄色的,这个时候如果能让他好好看一看,那当下就能遣除布匹是黄色的增益。当然,这是在讲观现世量的作用,即遣除对观现世量的对境怀疑的增益。概而言之,所遣除的增益就是凡夫根识前的增益,也即与正确的观现世量的对境不符合的一切法都要遣除,这就是观现世量的作用。
“尽持分位义”,这是讲观现世量的果,即不误认为他法而完全受持相应场合的意义。比如,本来在名言中存在前世后世,但有人却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于是我们通过推理来让他了知前世后世的存在,这样之后错误的见解就被遣除了,符合实际真理的见解自然而然引生出来,这就是完全受持相应场合的意义,也即观现世量的果。所以,只要真正懂得了观现世量,就不会有误认为他法的错误。
一般来讲,世间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全部是依靠观现世量来抉择的。为什么现在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自己观点是正确的呢?就是因为他们是依靠观现世量来抉择的。有些是长期潜心研究之后通过仪器现量见到的,比如物质结构与化学反应等,有些则运用推理的方式来判断。当然推理有两种,一种就像前面所讲的那样,理由非常充分,已经具足三相,自然推出来的结论就百分之百正确;另一种则是科学家通过推测作出的假说,这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现在有些预言家预言,未来某时某处要发生战争、地震……弄得人心惶惶。对我们而言,大家不但不能相信,更不要到处宣传。那天有个道友给我看了一份资料,说再过几年一定会发生战争,还跟我讲了很多预言。真是杞人忧天,根本没有任何必要。地震也好、火灾也好……这些大多是一些预言家的胡言乱语。有人说,1999 年的时候整个人类三分之一的人都要死掉,结果不要说三分之一,百分之一的人都没有死。究其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正确的世间名言量,所以我们也没必要生活在担忧与恐惧之中。如果有正确的世间名言量,就会像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的比量一样,不管得出任何结论都千真万确,根本没有任何错谬之处,所以真正懂得观现世量非常重要。
很多世间人该研究的不研究,不该研究的偏偏去研究,这种现象现在非常多。在国外,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义的问题,这些都是荒废人生、毫无意义。所以,大家拥有现在这样的人身时,一定要好好闻思修行,千万不要浪费。如果实在没有闻思能力,也应该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天天都要念诵高僧大德传下来的经论和咒语,还要好好观自己的心,除此之外恐怕都没有实在的意义。
广大之智慧,缘如法性生, 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 具尽所智果。 其次讲净见量:
“广大之智慧”,这是讲净见量的本体,也就是对广大所知无欺了知的有境智慧。比如,诸佛圣者通过尽所有智,就能无误了知凡夫人根本不可能了知的广大所知境。不说诸佛圣者,就算是有天眼的凡夫,也能看见普通人所不能见的对境,有宿命通的凡夫人也能亲见不为一般人知的前世后世。所以大家一定要坚信,超越分别念的了知广大所知的无欺智慧,的的确确存在,诸如:有特殊净见量的人对整个世间的鬼神全部都能见得清清楚楚,富楼那尊者看见水里面有无量的众生,等等。
“缘如法性生”,这是讲净见量的因,即圣者首先入于根本慧定,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安住,出定后他对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能了知。对凡夫来讲,则只有依闻思生慧的定解、以总相的方式缘真如之义作为前提,从而对诸法住于大清净中等不可思议的境界生起诚信。
世间很多无法想象的名言法,诸如一个微尘中有无数的刹土和如来、过去未来的千百万劫可以包括在一刹那当中,这些都是依靠净见量来了知的。而净见量的因就是根本慧定,所以凡夫人想拥有净见量就比较困难。对好好闻思修行的人来说,虽然还没有真正获得圣果,但对心的奥秘以及一切万法的真相等常人难以了解的道理也能了知。比如,一般世间人都认为柱子是常有的,但学过佛法的人则知道柱子是刹那无常的。又比如,从来没有学过佛教经论的人始终执迷不悟,觉得人身非常干净、可爱,而学过佛教经论的人则认为,人体非常不净,依靠这样的定解就能压伏烦恼、渐趣圣流。
麦彭仁波切很多非常甚深的教言中都讲,名言量一定要分成两种,如果没有这样,仅以一般世俗的现量和比量,根本没办法了解如此甚深的道理。我始终觉得,传承上师留下来的这些珍宝教言非常殊胜,只不过很多人没有缘分通达它的甚深意义。如果真正懂了,那它无疑就是价值连城的如意宝,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世出世间的各种成就。但光是在字面上能划,也不算真正的懂。就像学电子,如果你不懂原理,对境一变就没办法了;如果懂原理,那不管对境怎么样变,自己也有应对的能力。对佛法来讲,如果真正懂得观现世量与净见量,以及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那对任何一个事物的判断都不会错。不管是去美国还是去加拿大,你都能保持自己的见解,且能帮助有缘众生改正不正确的观点,从而树立起正见,这样佛法就能得到广泛弘扬。
“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这是讲净见量的作用,即对观现世心不可思议的对境遣除怀疑的增益。虽然现在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有根识根本无法了知的生命体的存在,但他们始终无法证实。美国有一个魔鬼聚集的地方,很多人都特别害怕。虽然有些具有特殊能力的人现量见到了魔鬼,但很多科学家拿着各种仪器去的时候却一无所获,不过他们也觉得这个地方真的有一些怪怪的东西,只不过看不见而已。如果有净见量,此类事情就很容易解释,可以说易如反掌。所以,对世间名言量根本无法了知的很多深奥事理,一定要用净见量来抉择,这就是净见量的作用。
对于研究学问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净见量的指导,可能很多问题只能打一个问号,认为这是无法解开的谜。在看一些科学杂志的时候,我深深觉得这些世间人很可怜,他们喜欢研究,但研究的方式仅限于分别念,可是怎样挖也挖不出来。就像以木钎凿石头一样,最后始终无有结果。鉴于分别念无法避免的局限性,我奉劝大家一定要依靠净见量,至少也要懂得净见量的道理,这样就有解释的方法。
“具尽所智果”,这是讲净见量具有彻知一切所知的果,也就是说,获得佛果时才现前的、了知名言究竟真相的尽所有智,也是依靠净见量而现前的。这一点很重要,希望在座各位道友要尽量多分析。
个别道友有这样的情况:在讲一些公案或因果方面的简单道理时很有兴趣,稍微讲一点深的法就开始打瞌睡,可谓兴趣索然。有一个道友跟我讲:“你每天讲一些简单的法就可以了,不要讲中观、因明,这些太深了,现在没有人讲这样深的法。”确实,很多高僧大德的讲经说法,都是关于如何趣入善趣,对初学者的开示比较多。可是,我不仅要讲一些初学者的教言,还要讲非常甚深的因明、中观和密宗,依靠这些教言,很多人一定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尤其对一些有智慧、有信心的人来说,你整天讲一些因果报应的公案,恐怕很难满足他们的心愿,其实甚深教言的加持和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依靠这样的教言,心可迅速得到转变。一些读过高等学校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分别念特别多,有人认为自己的智慧很高,但在遇到因明和中观的时候,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认为自己的智慧确实跟不上前辈高僧大德,可见讲甚深法也很有必要。所以,道友们对这些教言一定要重视。
子二、胜义量: 胜义有二种,相似真实理, 能量观胜义,彼量亦成二。 胜义量有两种,即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
首先讲相似胜义(随同胜义),这种胜义凡夫人也可以抉择,比如柱子是空性的,所谓空性则指遮破所破后的不存在,也就是单空。对初学者或根基较差的众生来讲,宣讲这样的胜义很有必要,因为他们实执很重、始终执著万法实有,故必须首先以中观的推理,将万法抉择为不存在的空性。为什么不存在呢?因为以正理一个一个剖析的时候,最后万法都没有存在的理由。就像“我”,人们都认为是存在的,但以离一多因等无谬中观正理来详细观察的时候,我们就一定会坚信“我”根本不存在。不但“我”不存在,万法皆不存在。其实这样的不存在就是单空,以此即可摧毁无始以来的实执,从而摆脱轮回,获证无上涅槃。
其次讲真实胜义,这就像《中观根本慧论》所抉择的一样,万事万物全部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一点戏论都没有,即远离所有的语言分别与妄想执著。对凡夫人来讲,这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就像盲人无法了知大象的形状一样,凡夫分别心不可能了知圣者的无分别智慧。
为什么要分这两种量呢?因为所量有二的缘故。正因为所量有相似、圆满(真实)两种理,衡量它的智慧,才分成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两类。如果没有这两种量,那就无法了知相似与圆满的两类所量,可见这样的分法非常有必要。《中观庄严论》亦云:“切合胜义故,此称为胜义,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前两句讲相似胜义,后两句讲真实胜义。
大家一定要分清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还要懂得二者的关系,否则,想通达圣者的境界就很困难。《中观藏论》云:“于此若无有,真实世俗梯,欲上胜义楼,智者非应理。”相似胜义的单空一定要具足,否则就没办法到达真实胜义,因为没有楼梯却想上高楼,智者一定会说这不合理。讲中观时,为什么先抉择单空,再抉择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其原因也在于此。
癸二、摄义: 依前而入后,犹如患目愈, 正量明目净,现见净等义。 上面讲了四种量:名言量分观现世量和净见量,胜义量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那要依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证悟呢?当然是依靠前前的因来产生后后的果。这就像病人患眼疾之后,必须通过打针、吃药等治疗才能痊愈一样。作为初学者,基本的现量、比量先应搞清楚,之后还应对净见量生起定解,如此也就了知了名言量;对于胜义量,先应抉择单空,然后再对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生起定解。在有了这样的定解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努力实修,慢慢自相续就会真正融入诸佛菩萨的智慧境界,并与之成为无二无别。当然,获得这种层次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快,实际上就像世间求学一样,先读幼儿园,然后小学,之后中学、大学,是这样一层一层上去的。到了大学之后还会有这样的体会,原来我读幼儿园所学的知识对我现在来讲也不可缺少,如果没有学这些,基础就不会牢固,其实幼儿园所学的知识已经包括在大学的智慧当中。同样的道理,到达最高的修证境界时,前前的智慧也就包括在其中了。
眼疾痊愈之后,外境也就能清楚照见;同样,正量的明目清净之后,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都能了了分明。依靠净见量的明目能无余照见器情万法的本来大清净,依靠胜义量的明目则可照见万事万物的大平等。
关于清净方面的教言,总的密宗续部讲得比较清楚,尤其是《大幻化网》里面,一切外境怎么样清净、一切有境怎么样清净,讲得非常详细;在显宗里面,《宝性论》、《华严经》等大乘经论也讲得比较多。关于平等,在《般若经》中有特别详细的宣说,《中观根本慧论》为主的“中观理集诸论”也讲得很清楚。所以大家应将释迦牟尼佛的第二转 F 轮和第三转 F 轮结合起来修学,这样才能完整通达显宗佛法。在此基础上,还应学习如珍宝般的密宗教言,如此方能精通一切佛法。
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讲《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依此大家一定会对密宗的殊胜、尤其对净见量有清楚的认识。当然,关于净见量,我们这次只不过提了一下,但依靠密宗《大幻化网》等来抉择就根本不是这样,我想大家一定能通达:名言中的一切,本来就是大清净的法界,根本没有一个不清净的东西。而空性方面的道理,在座各位基本上都学过《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中观庄严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现在还正在学《中观宝鬘论》,所以在中观的见解方面大家应该非常不错。这么多的论典已经学习了,如果还不懂中观,那就太不应该。相信在座的各位,不说是中观的证悟者,至少对中观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悟。在净见量方面,除了老常住之外,可能大家都学得不是很多。大概十多年前我讲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当时感觉很多人对净见量的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是现在隔了那么多年,有些道友已经远走高飞了,有些已经离开人世了,所以真正懂得净见量的恐怕不多。以后只要有机会,关于密宗、尤其是《大幻化网》方面的教言,我会传授,相信这对大家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
壬三(除诤)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癸一(总说)分三:一、除不容有之诤;二、除不成立之诤;三、除无必要之诤。 子一、除不容有之诤: 无分别分别,二月梦绳蛇, 有错未错分,故成量非量。 大家一定要了解,不分量和非量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因明的境界中一定要分量和非量,如果不分,很多事情就没办法分析,因为在世间当中,不但有错误的无分别和分别,还有正确的无分别和分别。
错误的无分别有哪些呢?一个是根识的错误无分别,一个是意识的错误无分别。首先是根识的错误无分别,比如当眼根受到压迫时眼识面前就会显现两个月亮,这就是根识的错误无分别,实际上天空中并没有两个月亮,只是在眼根受到刺激的时候才这样显现的。然后是意识的错误无分别,一般晚上睡觉都会做梦,按因明观点,梦境就是无分别颠倒意识的显现。
哪些是错误的分别呢?比如把阳焰执著为水,或者将花色的绳索认为是毒蛇。有些人的胆子特别小,看见蛇的照片也特别害怕——那天我把一张放生的照片给一个人看,他看到照片上的蛇后,把照片扔在地上就跑了。看到照片都那么害怕,真正的蛇出现在面前就更怕了。
然后是正确的无分别与分别,如眼睛看见虚空中有一个月亮,这就是正确的无分别识;对花色的绳索认为是花绳之类的识,就是正确的分别意识。
正因为世间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情况,我们才从不欺惑与欺惑的角度安立了量和非量。《入中论》云:“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没有任何过患的六根所看见的法,就是世间的所知,这样的所知法唯有观待世间根识才能安立为真实世俗,而了知这样的所知法的识,无疑就成了世间的真实量。如果六根都有过患,那无疑就会观待世间而将其所了知的法安立为颠倒世俗;而缘取这种所知义的识,自然也就成了非量。
大家都知道,名言中,人有前世后世是正量,前世后世不存在是非量;海螺是白色的是正量,黄色则为非量;虚空有一个月亮是正量,有两个月亮则是非量……像这样的量和非量都不存在的话,那就有很多过失。
若无量非量,误妄无误真,
永不可分故,宗派不容有。 如果量和非量都不存在,那将错误判断为虚妄、正确判断为真实的区分也就永远不存了,如此一切宗派也将不容有;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世间当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但现在有些人并不是这样,包括有些修行人也是:“量和非量、因明和中观都不重要,你只要好好修行——天天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不要管那些,全是分别念啊!”统统混为一谈,这不合理。光念阿弥陀佛,什么都迷迷糊糊,最后自己念错了也不知道,真是可惜。
如果正确和错误的区分都没有,那承认前世后世不存在的顺世外道的观点是错误的、承认万法唯心现的佛教观点是正确的,这种能区分的量也就根本不存在了,这样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的选择是无悔的呢?其实,皈依佛门并非盲目与冲动支配下的行为,只有真正深信三宝是一切众生暂时与究竟安乐的源泉,我们才会去皈依。对于上师,也只有具有善知识法相的高僧大德,我们才会去依止,也就是说,依靠他的慈悲菩提心一定能使我们的相续有所转变,否则就会远离乃至舍弃他。可见,我们一定要拥有判断量和非量的明目。如果判断量和非量的明目都没有,天下就会大乱,到处都会乱糟糟的。所以在分别心尚未消失于法界之前,一定要运用量与非量的智慧来认真取舍。
子二、除不成立之诤: 真性中析已,现量及比量, 非量如何立,如是之戏论, 皆成体性空,故离诸戏论, 如火之热性,住名言戏论。 有些人认为,在胜义当中分析的时候,上面讲的现量与比量全部都不成立,所以你们这样的安立并没有用。
当然,在观察胜义的时候,现量与比量全部是空的本性,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但是,在名言中这些量是不可缺少的,即必须要具足。如果量不具足,那就会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的那样:没有眼睛的话,走路就不方便;同样的道理,在世间当中谁不懂因明的正量就非常可怜,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在佛教当中,不懂因明、中观的人虽然想学一点、修一点,但都很难成功;就像世间的文盲,虽然他想搞企业、做生意,但没有知识的缘故,根本没办法做下去,所以学佛一定要有智慧的明目。
既然在胜义中现量与比量都不成立,那非量也不可能存在,如此能破与所破、境与有境等安立也都成了戏论,因为它们毕竟只是名言的法。既然是戏论,那它们的本体就完全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可见,离戏的本体始终都安住在戏论当中,也就是说所有戏论的本体就是离戏,这就像火的热性与火永远都是无离无合的一样。虽然在观察真实义的时候,现量、比量等安立并没有超出空性,但在世俗中它们的作用却不可否认,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是故现与空,无离住万法, 方便方便生,遮一另不证。 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见闻觉知的一切显现:比如瓶子、柱子,或者现量、比量,它们的本体一经观察都不成立,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但这种空性的本体与显现本身并非互相脱离,两者始终不可分离,且以双运的方式安住于万法当中。
显现与空性的关系是这样的:显现叫名言方便法,空性叫胜义方便生法,依靠名言方便法的显现便能证悟方便生法的胜义谛,不依靠显现则不可能证悟胜义。也就是说胜义和世俗是无离无合的,遮除显现就不能证悟空性,遮除空性也不能证成显现。《心经》亦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充分说明,显现之外没有空性,空性之外没有显现,显现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这样的话,就很容易理解现量、比量等戏论,从来没有超离过离一切戏论的境界的无垢观点。于是我们就敢大胆地说,虽然显现中现量、比量等皆无欺存在,但胜义中本体全是空性。当然,在名言中,我们还是应毫无畏惧地使用正量,因为胜义的“方便生”观待名言的“方便”之故。另外正量有两种,一个是心识的正量,一个是量士夫。所谓量士夫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佛是世间唯一正确的人,所以也包括在量中。
虽然以胜义量来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皆超离一切戏论,根本不存在任何执著相,但世间人一直有相的执著,所以永远沉溺在轮回当中。汉文思想的“想”是心上面一个行相的相,这表示心一直执著相,随着执著,思想与宗派也就随之而生,各种法相也层出不穷地出现,于是乎众生对相的执著更加深重,苦难也越来越加剧。面对如是多的众生因各种各样的执著而沉溺在痛苦的轮回当中,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给我们作了重要开示:在名言中对所有的相都要了解,一定要清楚哪些是真的相、哪些是假的相?否则真假会混为一谈,从而不知取舍。拿依止善知识来说,现在外面很多人根本不懂依止善知识的方法,一直糊里糊涂,到最后钱也花完了,精力也用完了,还生后悔心,这就是真假分不清楚的原因所致。虽然胜义中真和假全都融入法界,但在未证悟如是境界之前,一定要分清真假、是非以及量与非量,否则将感受无边难忍的痛苦。
第七课
在遣除三种诤论中,除不容有之诤与除不成立之诤已经讲完了,现在讲除无必要之诤。
子三、除无必要之诤: 不析量非量,唯依世人见, 趣入胜义谛。 前面讲,二月的显现以及眼翳者前显现的黄色海螺等是非量,一个月亮的显现和见白色的海螺等是正量。但有些人认为量和非量的分析没有必要,应该世间人怎么样承认,我们也这样承认就可以了,因为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我依世间说为有。”既然中观应成派也跟随世间承认,那我们也没有必要在量和非量之间区分,应该世间人怎么样承认、我们也如是承认就可以,因为以此方便完全能证悟胜义谛,所以没有必要这样分。修行人当中也有人这样认为,学因明有什么用,只要开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没有必要学很多知识。
此说虽不遮,见此生彼果, 世间之现量,依之比量故, 未称不舍义。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种说法,因为不以因明中的量和非量来观察,而直接进入胜义谛的情况的确是有的,像六祖惠能大师、米拉日巴尊者等藏汉佛教的个别成就者,他们确实没有学过量和非量,也没有以这样的理论来观察分析,但最后都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展现了特别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对于中观应成派的不共所化来说,也不需要长期闻思,就可直接趣入离一切戏论的胜义谛的修行。
但是,如果以世间人怎么样承认、我们就应如是承认的观点,来遮破量与非量的安立的话,就不太合理,因为世间人从未否认过量与非量。比如,在见到青稞的果是从青稞种子产生的现象时,世间人会确定“此生彼果”是亲眼所见,毫无欺惑可言;他们之所以要种庄稼,就是因为他们坚信:春天的时候播下种子,秋天的时候就会有收获,其实这就是量。如果种下青稞却想收割麦子或稻子,那不容有,世间人也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这就是非量。由此可见,虽然世间人并一定不知道量和非量的名称,但实际上已经承认了量与非量,至少也承许了这种意义。
如果我们向农民询问:“你懂不懂现量和比量?”可能他会回答:“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现量和比量。”如果我们问:“种下青稞之后会长出苗芽,这一点你见过没有?”他会说:“看见过。”那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你现量所见。”如果问:“春天的时候种下种子,秋天的时候就会有收获,这一点你知不知道?”他说:“知道。”那我们就可以告诉他:“这就叫比量。”所以给农民上因明课并不是很困难,因为他们也知道合理与不合理的界限。
牧民也是同样,他们在夏天的时候天天都忙着挤牛奶、做酥油,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到秋天会有一坨坨酥油与一袋袋奶渣的可喜收获。可见他们也知道量与非量,因为不知道就不会这样去做。工人也是,知道量与非量的缘故,他们才会整天做工。你看那些修经堂的工人多么精进,晚上都不睡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过一段时间他们会得到人民币。世间知识分子也是,虽然他们不一定懂得这些术语,但实际上也会以亲眼所见和各种推断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实这些就是现量、比量的另一种说法。
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一切世间人无不知道量与非量,虽然并不一定都知道现量、比量等的名称,但这样的意义从未舍弃过。故完全不用分析量和非量的说法并不合理,相反,分析量和非量非常有必要。
癸二(别说)分三:一、除观察名言量之诤;二、除观察胜义量之诤;三、一致摄义。 子一、除观察名言量之诤: 无二名言量,净见成虚妄, 不净见海螺,白黄真假非。 前面讲名言量分观现世量和净见量两种,但对方认为这种分法不合理,说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分。作者遮破说,如果名言量没有这样分,那就有如下两种过失:
第一种过失是“净见成虚妄”。“净见”指圣者相续中拥有的,继入定缘如所法性之后、在后得照见广大所知界的有境智慧。《俱舍论释》云:“声闻阿罗汉、麟角喻独觉、人天导师佛陀的天眼依次能照见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与无数世间界,这也是就现行而言的;不就现行而言,前三者按次第能照见一千、二千与三千世界。”凡夫人不要说一千世界,连一个山沟都看不清楚。像我,连一个小小经堂里的人都看不清楚,虽然坐在高高的法座上,但只能看清坐在前面的道友,后面的人到底是谁也不知道。但圣者的所见完全不是这样,众多世界他们也能照见。而且,声闻缘觉所见到的无数众生,佛陀在一个车轮大的范围内也能照见;在密宗瑜伽师的清净显现中,四大都是佛母,比如见水大为玛玛格佛母等,这些都是净见量。不说圣者,天人也将水见为甘露。所以境界越来越高,上上的所见越来越清净。
如果没有净见量,那么观察名言的量就唯有观现世量,这样净见量就成了虚妄,因为它并非名言实相。如果普通人的所见是正确的,那么圣者的道就没有用了。佛在经中讲:“设若此等根是量,圣者之道有何用?”意思是,如果眼耳鼻舌等诸根是正量,即凡夫人的所见是正确的,那圣者的道还有什么用呢?绝对没有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许净见量。
以前具髻梵天与舍利子辩论,具髻梵天说释迦牟尼佛的所化世界是非常庄严美妙的清净世界,根本不是你所说那样凹凸不平的污浊世界,但舍利子一直不承许。最后释迦牟尼佛说,我的世界本来就是如是的清净庄严,只不过你未能见到而已。所以,净见量与清净的显现本来就是存在的,乃至我们现在所处的刹土也完全是清净的,只不过凡夫人根本见不到。其实,这正是我们应忏悔之处,怎么能因看不见就否认呢!
第二种过失是:“不净见海螺,白黄真假非。”意思是说,如果不承许净见量,那不清净者所见海螺的白色是真相、黄色是假相的安立也不合理,因为对方已经否认了实相与现相的差别之故。如此一来,见白色海螺也应变成见黄色海螺,有这个过失。但这是谁也不会承认的事实。在不清净凡夫的观现世量面前,有眼翳者见海螺为黄色,这是假的,它只是现相;而在无眼翳者前海螺是白色的,这是真的,是实相。同样,名言中无眼病者看见虚空中有一个月亮是真的,看见有两个月亮则是假的;黄昏时将花色绳索认为是毒蛇是错的,认为是绳索则是对的;将水认为是水是正确的,将阳焰认为是水则是错误的。如果名言中不分观现世量和净见量,暂时的假世俗和真世俗也不能分析了。但名言中很多真假必须要分清,比如到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有些产品是假的就不能买,而只能买真的产品。可见对方的观点实在荒唐。
这是宁玛巴麦彭仁波切的不共殊胜窍诀,大家也应如此承许。否则,如果像藏地其他教派所许那样在名言中不能这样分,那圣者的清净显现就不能成立了。因为这种清净的显现肯定不能安立在胜义谛中,而世俗谛又全是假的,二谛之外又没有其他安立,自然就不存在了。
现在有些人这样问:“世俗的显现全是假的,而胜义又是空性的,那极乐世界是不是不存在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它是真正的实相,因为它是净见量的对境之故。所以名言量一定要分两种,如果没有分,那在这些问题上很多人会迷惑不解。在藏传佛教中,个别论师就是因为没有分净见量和观现世量,所以在安立二谛的时候非常迷惑。对汉传佛教来讲,了解名言中有这么一种分析方法也很重要,以此才能在名言中正确安立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很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否则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这些问题。
子二、除观察胜义量之诤: 无二胜义量,不知二谛融, 胜义堕戏边,自我毁灭矣。 有些人认为,胜义就是一味一体的法界,它怎么能分呢?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如同名言量必须分两种一样,胜义量也必须分两种。其原因是:因为所量胜义分暂时和究竟或相似和真实两种,所以观察胜义的有境智慧也必须分两种,即暂时的相似胜义(单空)与究竟远离戏论的实相胜义。如果没有这样分,那就“不知二谛融”。意思是说,没有分开两种胜义就无法了知二谛圆融无违的道理,因为只是受持否定所破的单空执著相之故。
下面讲一下中观的四步境界:一切显现法皆可以理抉择为空性,这叫“空性”;通达显现和空性无二无别,即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叫“双运”;这样的现空双运并不是在分别念和文字上安立的,它超离一切言说思维,这叫“离戏”;长期修习离戏就能现前诸法自性等性,这叫“等性”。如果真正能了知中观的四步境界,那就一定能深深领会本颂的深刻内涵。
如果观察胜义的量只安立在相似胜义的层面上,那单空和显现怎么圆融呢?如果你说这就是现空双运,那这种现空双运实际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的那样,成了白色的绳子和黑色的绳子搓在一起的东西,又怎样安立现空无别的道理呢?这样一来,你们所许的胜义谛要么堕入常边、要么堕入断边,或者是有边、或者是无边,除此之外绝无别的去处。那这是不是诸佛菩萨的究竟密意呢?肯定不是。《中观庄严论》云:“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这一句话讲得很清楚,生住灭等不存在的缘故,观待它的无生、无住、无灭等也不存在。如果进而对缘起与性空无违的道理生起殊胜的定解,这就是现空双运。在此基础上,如果破基显现与所破空性结合起来执著的妄念也消逝无余,从而现出远离破立且自然安住的离戏相,这种境界就是所谓的离戏。对这样的离戏再再串习,从而观待有法的法性各自分开的偏袒所缘行境也得以清净,并对诸法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而趣至究竟,这就是等性。如果胜义谛不是这样的等性境界,而仅仅是语言和思维可及的单空,那胜义就堕入戏论之边了。其实以理分析之时,这样的单空根本站不住脚,它必将自我毁灭。
因此,大家一定要受持麦彭仁波切的殊胜窍诀,既要通达暂时的单空,也要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我看见藏地个别论师讲,释迦牟尼佛在般若法门中所讲的空性,只是眼耳鼻舌身等不存在的单空,古今中外个别论师也有这样承许的。汉地个别高僧大德在讲《金刚经》的时候说,所谓空性就是碗里面没有水一样,大家一定要悟这种空性。如果空性真的是这样,那幼儿园的小朋友和牧童也都轻而易举地开悟了。我常这样想,大家若能深入《定解宝灯论》,对空性就一定会有深刻的认识,如果真正证悟离戏大空,那一切戏论全都会消于法界。
子三、一致摄义: 所量世俗无,能量心自证, 析无如水月,终无别一谛, 涅槃真实际,诸法究竟故, 识境无别身,智相离中边。 在真实中,所量世俗万法根本不成立,分析起来能衡量的有境七识与自证也没有,显现和空性无二无别,犹如在江河湖泊等处的水中显现的月影一样。《三摩地王经》也这样宣讲了一切万法无实的比喻,还叫我们如是作观,颂云:“秋季夜晚之水月,澄清无垢河中现,水月空虚所取无,一切诸法如是观。”《大圆满心性休息》等论典在讲诸法无实时,也用水月来比喻,以此就能对现空无别的道理产生定解。
秋天的月亮特别好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现在喇荣景色非常美,就像天界一样,尤其皎月发出光芒照射到大地上的时候特别舒服。昨天晚上我在院子里观了一会儿月,觉得是那么美,如果我是一位诗学家,一定要用笔来描绘它,可惜现在已没有这样的兴致了。
倘若对二谛穷究到底,就是远离一切戏论、不可分割、独一无二的真谛。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云:“涅槃唯一谛,诸佛所宣说。”意思是说,唯有一谛乃涅槃,这是诸佛之所说。佛陀在《宝积经》中也讲,唯一的一谛乃灭谛,也就是涅槃。虽然佛陀在显现上也讲了二谛、四谛等很多谛,但实际上就是唯一的涅槃,也即“真实际”。其实,涅槃乃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并非指佛陀或上师示现圆寂。而究竟胜义、大空性、大离戏、大圆满、大中观等词,皆是涅槃的异名,都诠说了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
由于一切诸法皆安住于实相真如之中,也就没有较此更高的境界了,因为已达究竟的缘故。此时,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无二无别之身,就是所谓的智慧身,它的智慧显现也完全远离中边等相之一切分别念。
可能是世俗谛习气比较浓厚的原因吧,很多人在做世间事情方面还是有一些能力,但在胜义谛方面却明显串习不够。不想成佛则已,想成佛就必须通达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般若空性,《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随同恒河而入大海;须菩提,如是五波罗蜜多若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则至一切智智位。”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般若法门的重要性,且通达般若空性。
我们能遇到这样殊胜的教法,真的很有善根和福报,没有善根福报的人,想遇到这样殊胜的法门也不可能。《解义慧剑论释》讲,步入佛教、追求涅槃的补特伽罗一定要懂得佛教精华,作为显宗来讲,佛陀亲自授记的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所开创的深广二派殊胜无比,所以应将唯识宗和中观宗结合起来修学。去年大家都学习了《中观庄严论》,我觉得很多人已经打好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对唯识和中观也有重新的认识,所以大家应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该怎么修了。其实,这就是佛陀最甚深的妙道,大家一定不能舍弃。
现在有些人认为,闻思没有什么用,只要实修就可以了。很多高僧大德都认为,这是一种魔障,是魔王波旬在制造违缘,因为真正佛陀的教法和证法都建立在闻思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应该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浩如烟海的妙法,随后如理思维大恩上师所传的法义,并对义理消除疑暗,在生起真正定解的基础上,还应不遗余力地实际修持。
但闻思修也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信心、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难以成为正法;有了这三者,闻思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如果既没有信心,也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表面上虽然在闻思,也在修法、念经,甚至整天都在禅修,这些并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大家在修行的时候,一定不要贪著今世。我常常这样想,所有荣华富贵和显赫地位不值得羡慕,最值得羡慕的,就是世间当中有一位知足少欲、清净戒律的真正修行人,自己发自内心深深地仰慕他们。“不要贪著今世”,这是所有佛教宗派的不共教言,前辈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地说: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而是为了众生和佛法,这样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
在座的各位,人生确实很短暂,有些人能活到七八十岁,有些人只能活到三四十岁;这个人身就像秋天的鲜花一样,什么时候遭到无常大霜的袭击也很难说。所以在短短的人生当中,所学的法、所知道的教言应该要用上。怎样才能用得上呢?平时要多多祈祷诸佛菩萨,而且相续中的烦恼也要尽力灭掉,如果不能灭掉,也要尽量压制,在这方面下功夫的话,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们不但遇到了极为殊胜的显宗法要,而且还值遇了密宗,这的确是大家的福分。大家都应该知道,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获得灌顶,并依上师的窍诀来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尤其是密宗大圆满当中有句义灌顶,依靠上师的表示方法来认识心的自然光明,这种教言更是难得。所以,在有机会遇到显宗、密宗这些法要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舍弃。
在座各位道友,不知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我在看了以前学过的法本时总是这样想:在末法黑暗如是炽盛的时代,我们有这样的机会确实非常难得。前段时间,我在闭关期间翻阅了《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观庄严论释》、《七宝藏》、《上师心滴》等论典之后,内心非常感激上师如意宝。上师如意宝在这么多年当中,不知不觉已经给了我们这么多教言,而且这些一个比一个殊胜,现在我们虽然没有全部消化,但是遇到这些教言也极为难得。
如今末法时代,有些人是为了名声而奔波,有些人是为了财富而奔波……在不知不觉中人身已经荒废。我自己虽然没有特别高的境界,但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确实是“十年寒窗无人问”,默默无闻地一直坚持闻思,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闻思和翻译上。而现在,明天死了也不后悔,我觉得这个人身还算是有价值,已经闻思那么多年,而且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好多年的闻思应该用得上一点。在如今这么一个不好的时代当中,这确实非常有意义。
总之,大家遇到这样殊胜的显密佛法,一定要珍惜。
戊二(宣说彼之作用四法依)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己一、总说: 如此深与广,慧眼睁开已, 定见佛佛子,诸具大慧者, 由经之妙道,显密乘法理, 难得谁已获,莫令空无果。 这两颂的意义,《解义慧剑论释》的作者——麦彭仁波切的弟子拉色丹毕嘉村尊者,在前面作了详细解释,其实放在这里解释好像好一点。不过我也随顺作者,在前边谈了一下自己的感想。
通过再再闻思上述二谛甚深广大的实相,在以正理的渠道而见的美妙慧眼睁开以后,自己必定能见到十方三世诸佛、诸大菩萨以及二胜六庄严等圣者所由经的乐乘、乐入、乐径的妙道。接着,我们也可毫无畏惧、毫不怯懦地踏上此道。那这样的妙道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在信心、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下的次第闻思修行,或者说,就是显宗的深广二派以及密宗内外续所宣说的所有教言。这种妙道基安乐,道安乐,果也安乐,可以说毫无痛苦可言,因此大家都应义无反顾地迈入此道。
要踏入此道,就必须系统闻思显密佛法。如果没有闻思,那连什么叫做显宗、什么叫做密宗都不懂。现在有些人根本不懂佛法,但却以无知而造下了诽谤佛法的严重罪业,所以大家务必要花一定时间来学习佛法,这非常有必要。现在末法时代,人的根基很差,很多人都没有勤奋学习显密佛法的基础,但却想开悟,恐怕这只会南辕北辙。
在座的道友,不知你们有没有这种体会,我是这样想的:今生能遇到这样的佛法和上师,确实很幸运、也很有福报。在现在的社会,不要说真正的显宗、密宗,就是世间正道,像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孟之道,学和讲的人都非常罕见,越来越多的人受东西方垃圾文化冲击,连基本的人规都没有,实在可怜!在这样混乱的时代当中,我们遇到了像昙花那样难以现世的佛法如意宝,这的确不容易。不但遇到了这样的佛法,而且自己还有信心,尽管有些人有出家的因缘,有些人没有出家的因缘,但都有闻思修行的意乐和缘分,我觉得这非常难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因此大家千万不要空过。众生的根基不同,有些人该学习的佛法不学,不该学的垃圾知识却兴致勃勃,这就是业力现前。如果没有享受到佛教的甘露美味,来到这个世界随随便便就过了,那就毫无意义。
智悲光尊者形象地宣说过一些恶人的修行状况:有些恶人刚开始的时候就像野牛一样,根本不趣入真正的佛教;到了中间,对闻思非常憎恨,可谓毫无兴趣,每天都不断奔波忙碌于世间法;最后,这些人随着恶友业际颠倒,以前是修行人后来变成了非修行人,这种人就像处于密林中的野人一样,处境非常可怜。现在邪知邪见的人非常多,虽然表面上看,这是大学生,有一定的学问,但只是造恶业特别擅长,造善业一点兴趣和意乐都没有。这种人在我们周围相当多,大家应以之为鉴,千万不要变成这样!
有时候我这样想,人早一点死也好,因为现在已皈依佛门,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也比较虔诚,在这样的状态中死去,应该会有很好的去处;如果在业际颠倒、生邪见等时才离开人世,那就非常糟糕。所以大家遇到再大的苦难,也不要舍弃佛法僧三宝,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的誓言。自己也应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如是发愿,在早上起来之后以及晚上睡觉之前,都应这样祈祷:“但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上师三宝,但愿我生生世世不离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上大圆满的殊胜境界。”时时都如是发愿祈祷的话,逐渐我们的心就会转变,因为它毕竟是有为法,以前虽然很刚强,但渐渐就会调柔,最后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境界。
具此四种理,具备妙慧光, 不随他转智,定生四法依。 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 为名句易了,四依成颠倒。 《解义慧剑》真的非常好!我不管学什么法、讲什么法,虽然自己学得不好、讲得不好,但信心还是很强。
那么,怎么才能品尝到显密佛法的甘露美味呢?这必须要依靠正理的智慧,否则也享用不了;就像世间的财富虽然很多,但没有福报的人也不可能拥有一样。所以,必须先通达前面所讲的四种正理: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和证成理,并以之再再观察,从而产生对二谛所摄的深广妙法不但自己明了、还能让他人明了的胜妙慧光,依靠这种不随他转的智慧力,就能生起坚不可摧的四依定解,从而真正品尝到佛法的甘露美味。
我看见一些寺院,除了早晚课之外就是供佛、拜佛、念佛,根本没有学习佛法。当然念经、供佛等善法也有很大功德,这没什么说的,但心中能不能真正生起佛法如意宝无比殊胜的定解呢?恐怕很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四种正理的途径来充实相续,这样一定能深刻认识到佛法的殊胜性。如果一点闻思也没有,恐怕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也很难修圆满。
我看见有些人,虽然皈依或出家已经多年了,但是佛教的基本道理都不懂,整天都是造恶业,这极不应理。如果我们能通达四理,那相续就会被佛法的智慧所转,从而就能在一切境缘中坚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常想,虽然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没有获得天眼通等境界,但是闻思的时间比较长的原因,一般的逆境恐怕很难让大家转变。
我刚来学院不久就回了一次家,有位领导与我一晚上都在辩论,虽然他不承认佛法,但我学了一些因明和中观,所以在道理上他根本讲不过去。但那个人很生气,一直说“绝对不是、绝对是假的”,除此之外什么理由都说不出来。虽然在读中学的时候我们耍得比较好,但是我们的见解完全不同,他说毛泽东很好、佛教是假的,信心没有、因果没有……现在想来,如果我当时没有学过因明和中观,可能就很危险,因为一方面我们关系也比较好,关系好的时候就很容易为对方所转;另一方面他当时的口气也很坚定,也说了很多相似道理。
下面讲四依:
首先是依法不依人。“这是某某上师!听说这是法王,很了不起!”只是一个名声。如果这个人的境界中没有真正的佛法的话,那就是依人不依法。现在末法时代这种现象特别多,尤其是大城市里,依法的人很少,依人的人非常多——“这是我的上师,他是某某大寺院的活佛,很了不起!”但他有没有功德根本不观察,很明显这与依法不依人相违。
其次是依义不依句。法里面有些词句非常好,有些意义非常好,但我们应依义而不应依句。为了随顺众生,佛法中也有一些诗词、戏剧,但词句并不重要,一定要取意义。那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等方面的正法。
第三是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意义方面也有两种,一种是了义,一种是不了义,但我们应依了义的意义,而不应依不了义的意义。众生的根基不同,所以佛陀也暂时宣说了一些不了义的法要,但我们要选择最究竟的了义法。
最后是依智不依识。了义法中有些是心识境界,有些是智慧境界,我们要依智慧而不应依心识。心识境界的就像闻思《金刚经》和《入中论》等经论后,所产生的万法是空性的定解,但这只是通过闻思了知了法义,所以不应满足,还应进一步以实修来现证超离言思的智慧境界,或者说这并非究竟依靠,一定要依靠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样呢?就是诸佛菩萨现量所证之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或者说净等无二的实相。对凡夫人来讲,不依心识不太可能,但一定要知道终极的目标,千万不要止于化城。
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四种正理在相续中生起胜妙的智慧,依凭这种不随他转的智慧,就一定能生起谁也无法转变的四依定解。否则,“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如果没有具足不随他转的智慧,这个人就很危险,就像盲人依靠盲人一样,很可能堕入悬崖当中。拿现实生活来说,如果自己不具足上面所讲的四种正理及其作用四法依,就很可能人云亦云,像萨迦班智达所说的那样:“智者自观察,愚者随声奔。”愚者的话,他没有什么正理,听说这个上师很好,就跑到这个上师那里去;听说那个上师不好,是假上师,他就马上开始诽谤,这非常可怕。
我去广州的时候,有一个居士这样说:“有些人说这个上师很好,当我们去那里依止两三天后,好多居士却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上师好;当我们依止那个上师三四天后,别人又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上师好……我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抉择?上师非常多,好的人很多,不好的人也很多,我现在应怎样抉择?您给我开示、开示。”但这样开示也很困难,如果自己有智慧,就不会管别人说什么,只是按经论所讲的内容去抉择就可以了。
现在有些人,因为这个人名声很大而去依止,这是依人不依法;有些喜欢优美的词句,如华丽的诗文或美妙动听的歌曲等,很多人只听这些、根本不修行,这是依句不依义;义有容易通达的不了义法和心识对境,以及不容易通达的了义法和智慧对境,可是我们很多人不依智慧对境、也不依了义的法,只依心识对境和不了义的法。如果这样,那就有四依颠倒的过失,但四依不容颠倒,这是无诤的事实。
《解义慧剑》文字不多,只有 104 个颂词,但却非常深。很早我就有这种想法:如果给大家传讲,肯定有很多人会从中获得非常大的利益。但光是在课堂上讲一下肯定不行,希望你们把科判、颂词和讲义三者结合起来,一步一步地分析,比如:胜义谛是哪些?世俗谛是哪些?胜义谛里面,真胜义谛、假胜义谛是怎样分的?世俗谛当中,真世俗谛和假世俗谛是怎样分的?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分析之后,心就会被真正的智慧所转,从而生起牢不可破的定解。到那时,不要说世间普通人的歪理邪说,就是世间最顶峰的科学理论,也不可能动摇我们的信心和定解。在这个基础上再不断修持,佛法的奥义就会通达。否则,只是表面上学一点,那实际的收获就不一定很大。因此,大家一定要对这样殊胜的论典认认真真地学习。
遇到这样殊胜的佛法,不知你们有什么感觉,我觉得这就是真正智慧中所流露出来的最了义、最精华的醍醐,我们有幸闻思修行,这就是最大的福分。所以,在拥有这样殊胜机会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空过,一定要再三思维;既要关心自己的今生来世,又要想到众生的利乐和痛苦,这样的话,我们的修行就会成功。否则,学的人多、成的人少,这就是末法时代的通病。
因此,大家始终都要祈祷上师三宝,并反复思维这样的妙法,学到一点点的法都要出离轮回、利益众生,这样我们的人身就有实义。真的,在这个世间哪怕只住一年,甚至只住一天,对我们来讲,这样的生活也有意义。如果整天都混日子,那就毫无实义。那天有一个人说:“你同学当中混得最好的,是不是那个人?”我开玩笑说:“我的同学全部天天都在‘混’吗?不要这样侮辱他们。”其实也是,世间人真的就是混日子,得过且过。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混,不要把思维全部都放在吃饭上,除了三顿饭以外什么都不考虑,一定要想怎样利益众生、怎样修行成功。
第八课
下面继续宣讲彼之作用四法依,总说前面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别说。
己二(别说)分四:一、不依人而依法;二、不依句而依义;三、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 庚一、不依人而依法: 是故不依人,而当依正法, 由说理成道,解脱说者非。 对于四法依,如果从正反两方面来算,就有八种,即四种依止和四种不依。另外,大家在学四法依的时候一定要搞清它们的次第,前面也讲了次第绝对不能混乱。
首先是不依人而依法。这一依,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有关大乘经典中讲得非常清楚,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到。在末法时代的时候,依人不依法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首先宣说依法不依人。大能仁释迦牟尼佛之所以为众生宣说种种妙法,就是因为除了妙法之外并无其余解脱的道,如果有人想依靠个人的威力来获得解脱,这恐怕不太现实。当然,在禅宗和密宗的历史上,也有极个别根基成熟且有夙缘的众生通过表示法获得了证悟,但所谓的表示法其实就是一种方便法,可见除了法以外,能获得解脱的道根本不存在,所以欲解脱者一定要依止正法。
佛陀也说:“我为汝示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这个教证有不同的翻译,但意义基本上都相同。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众生开示正道的时候说:大家一定要了知,我只给你们宣说解脱的妙法,即转三次 F 轮或宣说八万四千法门,但能否解脱完全依赖自己。佛陀还说:“诸佛无法水冲罪,众苦亲手亦不除。”意思是,三世诸佛也没办法用水冲洗掉众生的业力,众生无量无边的痛苦佛也无法亲手遣除。“自之证悟非移他,说寂法性令解脱。”这是说,佛陀虽然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无量无边的证悟,但也不可能将这些境界直接转移到众生心中,佛陀唯一依靠宣说佛法令众生获得解脱。《大圆满前行》也讲,无论任何一位上师,他都没办法像扔石头一样把弟子扔到清净刹土;上师通过大悲心为弟子指示正道,弟子则依精进修持获得解脱。其实,这些都是在宣说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现在很多人只是听别人说,这人是谁认定的活佛,他是如何如何了不起,然后就去依止,这并不合理。因此作者才说,与教证理证不相违的妙法才是解脱的唯一阶梯,而并非是说者。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要求我们依止正法,并没有说“你天天给我烧茶、做饭……我就有办法让你解脱”。现在藏传佛教的个别大德,他们对身边的弟子从来不传一句法,甚至反对弟子学法,整天只让弟子给自己做事情,看到这种情景,我就有一种心酸的感觉。如果真正是大成就者,像摄受米拉日巴的马尔巴罗扎那样,倒是可以,但马尔巴罗扎也是在遣除了米拉日巴的业障之后为他宣说妙法,米拉日巴最终也依之获得成就,所以没有得到正法之前,想获得解脱非常困难。这一点,现在大城市的很多居士,包括学院极个别道友还不明白。
当然对上师有信心非常好,这在有关经典、续部当中也一再强调,为什么要对上师那么尊重、恭敬呢?原因就是依靠上师才能得到解脱的妙法,而依止不宣说妙法的上师,这种依止方法在经续中好像从未宣说过,因为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要获得解脱的正道——妙法。佛陀在有关经典中也说:“就像黄金要通过切断、火烧等十六次提炼后才能变成纯金一样,对我的教言也要详细观察后才可接受,你们不要以我是佛陀就对我恭敬。”连佛陀都说要通过法来产生正信,那何况其他人?因此,大家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行为,尤其依止方法千万不能搞错。
人身非常难得,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一点主要依赖于自己,故大家一定要懂得如理取舍。可能是语言方面的障碍,或者是对教理不一定很精通,有些上师想对弟子作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也没办法,只好让弟子天天作火供。当然,作火供也很好,这毕竟是佛教的一种仪轨。但作火供只是布施鬼神的一种方法,你天天只是布施鬼神,能不能得到解脱也很难说。因为,获得解脱的唯一因,就是自己必须通达正法的意义,并进而实际修持,最终真正通达心的本体。所以,大家观察自己的身心一定要仔细。
何者若善说,说者纵如何, 如佛为化众,幻现屠夫等。 如果说法者所说的法与如来密意不相违背,即不违三藏十二部的核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不违大乘的根本要求——利益众生,这就是所谓的善说。其实,所有高僧大德的语言都具有善说的法相。如果所说皆为善说,说法者的形象就不必考究,他既可以是在家人、也可以是出家人,可以是行为如法的、也可以是行为不如法的。
以前,印度大成就者中的佛智论师,他在前往五台山的路上遇见了一位在家僧人,这位僧人正带着丑陋的妻子在田里耕耘,当时他将裙子拴在腰间、法衣缠在头上。佛智论师见了以后就略生邪见,认为这个僧人所做的一切都不如法。晚上上师(在家僧人)给他灌顶的时候,庄严的文殊坛城显现在面前,但他不想在上师面前得受灌顶,却想在本尊前灌顶……因为他最初对上师略生邪见,未吃母狗吐出的鱼,并在坛城前舍弃上师,所以即生未能成就虹身,而是在中阴时获得了超凡脱俗的成就。上师的形象虽然是这样,但他依靠上师的说法和灌顶也获得了成就。所以只要所说是正法,就不应分别说法者的形象。
以前,夏瓦日巴尊者也是以猎人形象度化众生,有些弟子也在即生获得了金刚持的果位。还有寂密论师,曾在一个河边见到六个妓女在沐浴,当她们躲在一堵墙壁后面叽叽喳喳说一些话的时候他去偷听,结果却听到她们在讲一些密宗的要诀,这时才知道她们是空行母化现。后来他到一个酒店去,卖酒的女人也是当下变成了金刚瑜伽母,等等。印度大成就者中,有些是妓女、有些是屠夫、有些是猎人……有各种各样的形象。所以,只要说法者所说的法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的密意,就不应在乎他们是在家、出家,甚至屠夫、妓女。
前一段时间我说过,我们想培养一批居士法师,我觉得这应该符合教理,因为历史上也没要求法师一定要出家人。虽然“居士法师”这个名称以前不一定用过,但我想在在家人面前完全可以用真正了解佛法的居士宣讲佛法。我今天也一直在想,外面的居士再学三四年,基本上能学几部论典,通过对他们的人品、智慧等各方面有所了解之后,应该可以在各个城市中选一部分居士当法师。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人会说:“这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哪有居士法师?居士可以叫老师,不能叫法师。”但我想,如果真正能宣说正法,那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可以叫法师。
在这方面,我们应追随佛陀的足迹,佛陀不但示现屠夫等形象来调化不同根基的有情,而且在因地时,世尊也曾在食肉罗刹等众生面前听闻过佛法,这样的公案相当多。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就有这样一则公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梵施国王,他总喜将自己的财富全部布施。有一次,他发现一身相丑陋之食肉鬼正于面前虚空中跏趺而坐,食肉鬼见到梵施国王后说:“我过去曾于佛前闻受过佛法,你若愿意听闻,我可向你传授。”梵施国王闻言喜不自胜,他急忙说:“大食肉鬼,你快快宣说,我极欲听闻。你需要何等赏赐,我均可满足。”食肉鬼于是列出条件:“我要你最珍爱之自身、妻子、儿子,将这三者全部给我后,我才可为你传法。”梵施国王不禁问道:“你要我们三人有何用途?”食肉鬼毫无愧色答道:“我要吃!将其食毕我才说法。”国王看看右边的儿子、左边的妻子,正欲下定决心之时,食肉鬼催促说:“快快给我,交与我后你即可听闻从轮回中获得救度之胜法。”食肉鬼此时已从国王表情中了知他欲舍弃身躯及妻儿之决心,于是他宣说道:“自他欲得乐,勿造诸恶业,凡愚乐不善,今生来世苦。”国王听罢深感稀有,他想:为得此偈,即便将恒河沙数妻儿舍弃也难抵其值。想及此,他便从坐垫上起身,右手抓住儿子准备将其奉献……这样的事迹在佛陀的传记当中非常多。上师如意宝在讲《释迦牟尼佛广传》的时候,曾这样语重心长地说过: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为了这么一个偈颂,连自身与妻子儿女都不顾,可是现在末法时代的人,为了更深的密法也不愿意付出一些代价,这就是末法时代的恶相。
所以大家一定要想,既然自己的目的是获得正法,那无论说法者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管他的形象如何,只要宣说的是正法,就应该接受。从古代印度大成就者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说法者的形象不一定要非常如法。按照《地藏十轮经》的观点,破戒比丘传授符合三藏的妙法,也是开许的。可见,只要对众生有利,说者形象并不一定要非常如法。
所以,个别道友不要整天都看法师的过失:“这个法师长相不太舒服,瘦瘦的,我不愿听他讲法。”“那个法师胖胖的,看起来也不太舒服,我也不愿意在他面前听法。”“另外一个法师在某一个时候……”分别念特别重。我看有些人,看法师的过失有一千只眼睛,看自己的过失连一只眼睛也没有,用如此染污的心对着法师有没有必要,你们用教理好好观察一下。其实,不管任何法师,包括辅导员,他们给你传一句法的恩德,今生来世都难以回报。我是这样的,在自己一生当中,哪怕是四句以上的偈颂,给我念传承也好、给我辅导也好,对这些法师我都与根本上师无二无别来对待。以前是这样的,以后也会如此,这样的话,自己会得到利益。当然作为凡夫人,永远都不看法师的过失,这一点相当困难,但千万不要失去对治。
我以前也说过,对于安排的法师,你们不要想这个人怎么样,应该想他口中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法,这样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比如说,卖东西的人好不好看并不重要,买到好东西才关键。但现在的人并非这样,要看服务员好不好看,如果服务员好看,就到那里去买。汉地的餐厅,老板一定要选好看的服务员,服务员若好看,顾客就会多一点。如果选法师也选好看的,就不一定合理。圣天论师只有一只眼睛,但整个三界都能照见。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布顿大师的长相就很难看,但他精通三藏。所以长相不是很重要,一定要能为人师表,口里面所说的法是以大悲心和智慧所引发,否则要引导众生也很困难。总之,只要所说的词句符合教理、对众生有利,我们就应乐意接受,而不应计较这是什么样的人口里说的。这些问题希望大家记住。
另外,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在不同众生面前也有不同显现。智悲光尊者也说,在六道众生面前,有六道本师的显现。就是在旁生道,飞禽里面也有佛陀化现的飞禽,水生动物当中也有佛陀化现的鱼、虾等……可见,佛陀示现什么样的形象根本无有定准。以前文殊菩萨也化现名为“达西”的猪来度化众生,所以听法者对所有说法师都应观清净心,就是在密宗中,这也非常重要。
违大乘义说,说者纵现似, 贤善亦无益,如魔化佛陀。 大家都知道,大乘的教义自始至终都是大悲心和空性:在胜义中一切万法无我,在名言中全部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来摄持。如果其所说的法完全与大悲心和空性相违,那说者显得再怎么样如法、再怎么样贤善慈悲,我们也不能依止。比如说,一个上师外在的行为的确是十二头陀行,但他所说的法全部是让众生杀生、偷盗,那能不能依止呢?肯定不能。《楞严经》也说,末法时代魔众会显现为善知识的形象,让众生犯淫杀、行盗妄等,所以佛告诫后来的修行人: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由此也可理解依法不依人的重要性。
现在这个世界,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善知识,但实际上全是以自私自利而做事情,或所作的事情对众生只会有害处,那我们就不应该相信他,更不能依止。有时候魔王波旬也会化现为佛陀的形象来说法,但他毕竟是魔,根本说不出善妙的教言。现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种各样的形象都有,当然这在有关经典当中佛陀早就已经作过授记。拿穿着来说,有些人穿着漂亮的衣服来引诱众生,有些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来扮演瑜伽士,等等。以前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的时候,藏地很多僧人穿着各种衣服来迎接他,但尊者却说:“藏地的魔鬼来了。”就像这样,现在很多人到了汉地也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
所以,对表面行为看起来很如法,但所说的法完全与佛经论典相违背的人,我们千万不能接受,因为这相当危险。以前,有位大德讲了这样一个比喻,说:在天气特别热的时候,有人看见远处有一处凉荫,于是急忙赶往那里,但近前一看,所谓的凉荫只是一条毒蛇,不但乘不了凉,反而还有生命危险。同样的道理,我们原来认为这是慈悲的善知识,并一直跟着他,所有的财产也全部供养给他,但到时候想扭转过来就非常困难。就像有些学 F 轮功的人一样,身心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结果却非常可怜。所以依法不依人很保险。
总之,我们所要依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这样的佛法哪一个善知识有,我们就应前去依止,这是最保险的。如果依止人,而人又有各种各样的情况,那就很危险。所以,大家对依法不依人的道理一定要生起诚信。
庚二、不依句而依义: 闻法而思维,依义不依句, 通达所诠义,何说皆无违。 前面讲依法不依人,但法分为词句上的法与意义上的法两种,比如说大悲心,它的真正意义是内心缘一切众生所产生的无上悲心,而词句只有文字,也就是“大悲心”。但有些人认为词句就是法本身,所以听闻以后一直耽著词句,对它真正内容根本不去触及,这非常可怜。所以,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以后,还应详详细细地思维,一定要通达它的意义,而词句并不是很重要。因为不管词句美也好、不美也好,这对解脱并不重要。如果我们是歌手,或者要听歌,就要看唱得好不好听,但我们现在是想获得解脱,所以词句并不是很重要,而词句所表达的所诠义才至为关键,因此一定要通达意义。
所诠的意义如果已经通达,那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都可以,好听的语句也可以、不好听的语句也可以,用四川话表达也可以、江苏话表达也可以。话不重要,不管是宁波话还是四川话,或者说藏语或汉语,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它的意义能不能通达。比如说大悲心,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都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懂得它的含义;如果没有通达,那词句再好听也没有用。所以大家都应遵守第二依——依义不依句。
为了义欲说,命名而知彼, 复勤戏论句,如得象寻迹。 一般来讲,世间中首先是为了了达某种法的意义,然后命名老人才对它取名,并进而运用、分析。至于怎么样取名、怎么样诠说,我们在讲《量理宝藏论》第五品——观能诠所诠的时候已经详细讲过。任何一个法都是为了通达它的真正意义才给它命名的,如果通过运用名称已经明白了意义,那词句好与不好都没关系。因为,词句好内容就好,词句不好内容就不好,并没有这种说法。
如果像胜论外道所认为的那样:依靠物质的力量来运用名词或名称,那物质的质量好一点,它的名称就会好一点;物质的质量差一点,名称就会差一点。这样的话,漂亮的人就有好的名字,难看的人就有不好的名字,但世间往往不是这样,甚至相反。所以,名称跟人不一定有无则不生的关系。
因此这里说,如果我们以任何方式已经通达了它的意义,那词句的戏论或者说对词句的各种耽著都可以不关心,因为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比如“现空双运”,通过任何一种语言已懂得了它的意义,这就可以了。又比如“大悲菩提心”,不管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已经懂得了它的含义,我说法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不仅是我说法的目的,释迦牟尼佛转 F 轮的目的也是让众生通达它的意义,只不过暂时依靠词句的戏论而已。如果完全通达了它的意义,还需不需要词句呢?一点都不需要。就像一个人丢了大象,最后大象已经找到了,但他还要千辛万苦在别的地方去寻找它的脚印,这有没有必要呢?根本没有必要,不然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多此一举。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任何一种方式已经懂得了它的意义,这就可以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般若经》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般若经》乃一切佛经的根本,如果舍弃《般若经》再去寻找其他佛经,那就根本找不到,这就像没有树根还去寻找树叶一样,是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分别念永无止境,没有必要再增加,到一定的时候,一定要通达它的内在含义。
耽著词句繁,妄念增无尽, 由此背离义,凡愚徒劳因。 如果我们一直一味耽著词句,不断增长妄念,那就会完全离开原来的本意。但世间愚痴的人却经常这样徒劳无义,一辈子都在咬文嚼字,整天都在研究、探讨。我有时候看见一些学术界的人,觉得他们特别可怜。比如我们说“菩提心”,他就会问:“菩提心在《奥义书》里面有没有记载?印度历史上有没有记载?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是什么时候来到藏地的,在这个时候有多少学者有不同观点?按照考古学应怎么承认?唯物论怎么承认?……”每天都一直这样增加戏论,最后堕在云里雾里不知方向,非常可怜。当然,没有词句要想知道所表达的内容,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词句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直纠缠。
为什么禅宗讲不立文字?这也有其甚深密意。《坛经》云:“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实际上六祖完全已经大彻大悟了,只是为了打破众生对相的执著,才如此示现而已。其实不立文字的说法在无上大圆满中也有,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对文字的戏论就有着重的辩驳,《如意宝藏论》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就非常多,如:依靠宗派而增加分别念、依靠辩论而增加分别念、依靠各种文字或诗学而增加分别念……这些都没必要。所以,一切学佛者应将通达意义放在首位。
但现在世间上的人并不是这样,他们只看文笔好不好、措辞优不优美、词语搭配是否得当,整天都这样分别。有时候读一篇文章,也一直在文字上找毛病,或者在文字上赞叹,对所讲的内容一点都不靠近,这种情况非常多。
因此,学习佛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懂得:不能依靠人而要依靠法,法有文字上的法、意义上的法,我们一定要依靠意义。诸佛菩萨、高僧大德所证悟的意义非常深奥,不说现空无别这样高深的境界,就是无我、无常等小乘行人一心修持的道理,如果在内心当中真正慢慢去体会、修炼,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真的,如果将无我、无常等道理贯穿到实际生活当中,那很多痛苦和烦恼都会顿然消失无余。
现在很多人每天都在增加分别念,各种各样,没完没了,其实这就像小孩堆砌沙屋一样,最后自己也根本不知方向。即使出家已经当了很多年和尚,如果天天都是增加分别念,而没有在意义上下功夫,那也修不成。为什么有些出家人还俗,最后还生邪见?这就是没有在意义上下功夫的原因导致的。如果对上师所讲的教义每天都在意义上好好思维,肯定你的相续会有所改变,但世间凡愚却背离了真正的意义,这非常可怜。为什么很多人的分别念一直增加,其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大家一定要在意义上下功夫。
用树之一词,境等外无止, 仅此亦知彼,名言必要已。 如果在意义上没有下手,光是从文字上寻找它的答案,那就有很大的困难。用一个比喻来说,比如“将树拿来”,那就会:是东方的树还是北方的树?是南方的树还是西方的树?如果是北方,那是东北还是西北?……从方向上讲也没完没了。从时间上讲,是未来、过去还是现在?如果是未来,那是明年还是后年?……这样寻找也是无边无际。从行相上讲,是檀香树还是沉香树?或者说是柏树还是松树?即使是檀香树,那它是白檀香还是红檀香,或者说是绿檀香?……从行相上讲也无有尽时。这样算下去,最后始终得不到真正的结论,因为永无止境之故。
其实我们是通过名言来了知,那使用名言的必要是什么呢?就是在意义上下功夫,这也是命名老人对世间万物都有一些名称的原因。既然这样,那就应该像讲因明的时候那样,总相自相混为一体而进行取舍,只要对方了解了意义就已经可以了。否则,事物的真正本体永远也得不到。因此,任何一个法包括佛法,在辩论、分析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在词句上跑,因为这样根本得不到实际的结论。如果你在内容上真正有一种感觉,或者说有一种感受或感悟,那词句不管怎么样表达都可以。
我发现“讲考班”讲考的时候,有些人对内容完全都懂,词句表达却不是很清楚,一看表情:“噢,内容完全懂。”而有些嘴巴特别会说,还经常用成语,但一直在词句上划,根本不是从内容上真正通达。那么,我们现在需要什么呢?就是在内容上了解,即自己有一种感觉、有一种收获。背诵也是这样,如果内容已经懂了,再过几十年也不容易忘记;如果内容一点都不懂,虽然像念观音心咒一样背得特别快,但过段时间以后忘得也特别快。所以依靠内容非常重要。
手指示明月,愚童视手指, 唯耽句愚者,想知亦难知。 如果我们一直耽著词句,那就不合理,因为词句仅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方法。下面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位母亲给可爱的孩子指示明月,说:“好孩子!你看那弯弯的月亮、圆圆的月亮,它的颜色和形状多么美啊!”但傻傻的孩子只看母亲手指,根本不看空中的月亮。其实母亲的目的并不是,我的手指怎么样好看,但是孩童一直认为:母亲的手指很细、很白、很好看,始终这样耽著。母亲的手指是月亮合不合理?不合理。或者说母亲的手指是弯弯的,所以这就是月亮,有没有这样的道理?没有。同样的道理,我们用词句来表达佛法的时候,愚者一直耽著词句,这也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也描绘了有些愚者的形象:说空性的时候,他认为是碗里没有水一样的单空;说光明,他认为是明明亮亮的一个东西;说现空双运,他认为就像黑白的绳子搓在一起一样。一直这样耽著戏论的话,永远也没办法通达法界实相。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通达词句所表达的意义,而一直耽著词句的话,那就会像前面所讲的愚童一样,最需要了知的道理一点也不能了知。《量理宝藏论》也说,别人以手指指示虚空的时候,愚者一直看着手指,认为他的手指就是虚空,其实这是非常愚痴的一种行为。所以,我们现在用一些词句来宣说的时候,大家在修行上一定要注意。
对麦彭仁波切于此所讲的四依法,大家一定要好好思维。当然因为时间关系,我恐怕没有说到真实的内容,但这确实值得大家发挥思维的力量。因为我们现在毕竟是修学者,在修学的路途当中自然会有很多疑惑和迷惘,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闻思来遣除。要遣除它们,最好依靠麦彭仁波切于本论所宣说的非常尖锐的正理。这样以后,我们相续中的各种烦恼、疑惑和邪见就会被摧毁无余。
如果没有这样,想真正了知意义就非常困难。比如一些学过诗学的人,或文笔比较好的大学生,如果在读佛经的时候,一直看文字怎么样:词用得对不对、前后句子的关联是否得当,在读完之前一直这样想,那他将经文所表达的内容完全都放弃了。改考卷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有些文笔比较好一点的,一直想答者的文笔如何,根本不关心所表达的内容,那就放弃了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习佛经或高僧大德的论典的时候,不要一味执著这个词句好、那个词句不好。毕竟有些大德的教言在词句上并不是特别流畅优美,但意义上却无比殊胜。藏传佛教有这样的教言,法王如意宝也说过:有些上师可能前世今生都学过很多教理,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和全知无垢光尊者,他们的文字读起来非常好;而有些伏藏大师,显现上好像比较笨,但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完全是证悟后流露出来的金刚语。我也看过很多汉藏两地高僧大德的著作,比如禅宗、净土宗,还有自宗的传承上师,虽然有时候认为,让我表达可能会写得更好,比如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用三四个成语,但我的成语完全是糠秕,或者说是表皮上的东西,并没有实在意义,而他们的金刚语却有甚深内涵。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摧毁自己的傲慢,另一方面,前辈高僧大德真实具有加持的教言精髓一定要乐意接受。
第九课
现在继续讲四法依,前面讲了不依人而依法和不依句而依义,下面讲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这是第三个问题,也就是说意义分了义和不了义两种,我们应该依了义而不能依不了义。
庚三、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 悟入意义时,知了不了义, 不依不了义,而当依了义。 在悟入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意义的过程中,大家首先要知道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因为佛陀也讲过,他讲的法中有一部分是了义的法,有一部分是不了义的法,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深入闻思经论,务必弄清它们之间的界限。《赞不可思议中观论》云:“诸法之空性,亦称为了义;若说生灭等,有情生命等,世俗不了义。”意思是说,一切诸法之本性——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胜义谛是了义,而生、灭、有情、生命等世俗谛是不了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有关论典中还这样讲,从第二转 F 轮的角度来讲,胜义谛是了义,世俗谛是不了义;从第三转 F 轮的角度来讲,现相和实相统一的境界叫了义,现相和实相不统一的境界叫不了义。大家在分清了义和不了义的基础上,还应依止了义而不依止不了义,因为不了义法只是佛陀为了引导某种根基的众生而宣说的暂时方便方法。
如果真正懂得了义与不了义,就再不会觉得佛陀的金刚语前后矛盾。现在有些讲经说法的法师和一些居士根本不懂了义和不了义,他们始终认为:佛陀在这里说此法存在,在那里却说这个法不存在,这分明是自相矛盾。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中讲,分清了义与不了义是开启佛陀教法密意宝藏的钥匙,正因为他们没有这把钥匙,所以很难开启佛陀所宣讲的正法宝藏。因此,大家一定要通过精进闻思掌握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别。
对这个问题,我只不过是简单叙述了一下,希望大家能参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等大德的教言来作进一步地深入了解。
佛陀遍知已,随众界根意, 犹如阶之梯,宣说乘次第。 大家都知道,佛陀能了知尽所有和如所有的一切万法,也就是说佛陀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能彻见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涵摄的林林总总的法。正因为佛陀对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想法、爱好)等无不了如指掌,所以佛陀广转 F 轮普摄群机,而并未用一种方法来度化所有众生。如果一种法就能度化所有众生,那佛陀也没必要转八万四千法门,他只需要转一个空性法门或只劝大家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有些净土宗的上师说,佛陀所说的法全部是念阿弥陀佛的法,那这样佛陀只要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传那么多的法没有任何必要。众生的根基确实不相同,有些以念阿弥陀佛来度化,有些通过修行密法来获得成就,有些则应以其他法门来引导。
总体讲,佛陀宣说了大小二乘,《无垢虚空经》云:“相合众意乐,我说有二乘。”意思是说,相合众生的意乐,我宣说了大乘和小乘,当然密乘也包括在大乘当中。其实,乘的划分并非固定不变,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安立。按宁玛巴的观点,因众生的根基有九种,故佛法也分九乘,其顶峰则是无上大圆满。但这也不是绝对固定的。《楞伽经》云:“乃至心流转,乘边无穷尽。”意思是说,乃至众生的心没有灭尽之前,乘的分类就无边无际,即根据各类众生的根基,便可安立各种不同的乘。对佛陀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所宣说从下到上的不同乘,我们可以用阶梯来比喻,沿着这个阶梯就能一步一步到达佛法的顶峰——究竟了义。由此可见,从声闻乘到无上金刚乘之间所有乘的安立都非常有必要。
因此大家应该明白,佛法中无论是浅显易懂的道理,还是非常深奥的道理,都非常殊胜。虽然如此,在了不了义中,我们还是应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这就是智者的选择。
念及何用意,秘密意趣八, 依词以量害,必要说亦有。 有人这样想,既然佛陀在转 F 轮的过程中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那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通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的方式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了义与不了义。所谓不了义,就是原原本本从字面上去理解,势必有量理的妨害;而这样宣说的意图或用意也很明确;且非常有必要这样宣说。有必要、用意、以理能害三个条件,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不了义。反过来,不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了义。
有人碰到解释不清的法义的时候就说:这个法不了义,那个法不了义……我看到有些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也是一遇到自己稍微理解不了的,就断言:“不能这样理解,这是不了义法。”其实了义与不了义法非常难以区分,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就不一样。要知道了义与不了义,我们还应了知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不过,这里主要从不了义的方面宣讲。
四种秘密是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和转变秘密。首先讲令入秘密:通过方便宣说让不信上道上理的人趣入上道上理,这就叫令入秘密。比如佛陀在有些经典中说,色法等外境存在,其实,其用意是指显现分;如果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色法存在,那就有观察无方微尘的正理等的妨害;佛陀这样宣说的必要,是为了让声闻乘者趣入大乘,因为一开始就讲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全部是大空性,他们就会因害怕而不接受。同样的道理,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还讲补特伽罗我存在等。诸如此类的就叫令入秘密。
其次讲相秘密:佛陀在相关经典中说万法唯识、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其用意是指名言万法皆是心的幻变、依靠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以及安立三法相的方式。当然,以大乘究竟了义的观点来衡量,万法唯心、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等说法都不成立,它们都有正理的妨害。其必要则为,让唯识宗的所化众生通过这种方式趣入佛法,然后逐渐趣入中观正道。这是相秘密。
第三是对治秘密: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很殊胜,因此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我那时转成拘留孙佛。如果现在还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的缘故,他在所有的佛当中最低劣,那就可依这种方式来对治。或者,有人轻视正法,佛陀则说如果对恒河沙数佛陀恭敬承事供养,则生起大乘的证悟。诸如此类都叫对治秘密。
最后是转变秘密:简单说,就是还有言外之意,比如《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表面上看父母应该杀掉,国王、婆罗门、沙门、眷属都应该摧毁,只有这样此人才能获得清净的果位。其实,“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的戒禁取见;“境”是指内处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净”指可以成佛。意思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将爱、取、阿赖耶和八识聚等全部摧毁,那这个人将获得最高的解脱果位。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秘密,不然你一看到“父母为所杀”,就提着刀把父母杀了,那就造了五无间罪。不但世间有言外之意的说法,佛陀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也会用这种隐藏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应该这样理解,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因为所谓的意义有外意、内意、密意、极秘密之意等诸多分类,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达这种表达方式。
下面讲四种意趣,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所谓平等意趣,指诸如世尊立足于法身平等或一切万法在法界中平等的用意,而说我尔时成为拘留孙佛;其必要则为断除轻蔑佛陀;但并非建立一个相续,否则就有正理的违害。其实,从法界平等的角度来讲,不仅释迦牟尼佛与拘留孙佛无别,就是所有众生与佛陀也无二无别。这是平等意趣。
别义意趣与前面讲的相秘密相同。
所谓别时意趣,比如念一句咒语或佛号当下就能成佛,其实并不是真正当下就能成佛,而是指过了一段时间或因缘成熟后才能成佛。有些人可能这样想:“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也是别时意趣?很可能这是不了义的说法。”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经的时候,嘎多堪布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能是不了义的说法,这应该属于别时意趣当中。”后来法王狠狠地批评,还讲了很多道理,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别时意趣当中的不了义法。前辈大德中,如竹庆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等,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言,以前学《净土教言》的时候我也讲过这方面道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念佛往生是别时意趣,今生根本不能往生成佛——所有事情都用“不了义”来乱套的话,那就非常麻烦,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区分的智慧。
第四个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说,有些人觉得世间当中布施最殊胜,他对布施有特别强烈的执著,针对这样的毛病,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就说:布施是下等的,持戒更殊胜。有些人觉得唯一持戒最殊胜,其他善根都下劣,于是佛陀就在有关经典中或赞叹忍辱或赞叹精进。这些都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的不了义法。
在阅读佛经论典的时候,尤其是显宗的经论,如果我们能把了不了义完全区分开来,那对经论学习就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否则就会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样,虽然大多数人研究经论的时间没有、兴趣也没有,但有时间、有兴趣的个别人却一直在云里雾里,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因为他们根本不具有这方面的辨别能力和智慧。以前我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时候,就多次要求大家对这一部分一定要弄清楚,如果没有懂得,那就会歪曲佛陀真正的教义,所以大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是故四派至,究竟金刚乘, 下未证悟分,上者明抉择, 因此,从显宗的四派一直到究竟金刚乘之间,下面的宗派没有证悟的部分,上面的宗派明明白白已经作了抉择。就像《智慧品》所讲的那样,上上乘的智慧远远胜过下下乘的智慧。比如说,有部宗和经部宗所承认的无分微尘,唯识宗完全能破斥无余;唯识宗所承认的自明自知的心识,用中观宗的理证也完全可以摧毁;中观宗的一些细微执著,尤其是对光明如来藏不懂的部分,依靠密宗特别是大圆满的教言就能完全了解。
可能极个别居士对大圆满(阿底约嘎)的信心并不是很足,其实这就是自己的业力所致,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诽谤,通过如理如法的闻思,就会知道无上密法在整个教法当中是唯一的如意宝。简单举一个例子,显宗只说每一个众生的心本来是佛,而且所谓的佛,是从如来藏的角度来讲的。但对如来藏的描述方面,虽然显宗最了义的经典也说过,但却像 29 号的月亮一样,并没有说得非常清楚;而到了密宗、尤其是无上大圆满,通过上师的窍诀就能完全明白如来藏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随随便便诽谤密法。
依教理更成,见而持了义, 天鹅水析乳,智者游教海。 其实,上上乘更为殊胜的道理,完全可以通过教证和理证来成立。尤其是,如果我们学过《大幻化网》等密续,那内心中一定会生起无上密法的加持,而且对无上密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也完全能了知,所以大家都应受持密法。在这里虽没讲很多理论,但一定要明白这样的窍诀。
有个别人可能是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再加上从小就遇到小乘的法,于是觉得小乘法最殊胜,而对其他了义的大乘显宗、密宗全部排斥,这是很可怜的。现在极个别国家的部分法师,只听过一些小乘的法,除此之外并没有学过其他佛法,所以他们只承认小乘,不但小乘以外的法一概不研究,而且还一口否认,这非常不好。当然密宗当中也有极个别比较过分的上师,他们对显宗的教理根本不了解,只了解大圆满的部分道理,却口口声声都说“我们才是最高的境界”。其实应该像佛陀所说的那样:遵循次第学习。这非常好。有时候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法王如意宝,因为他老人家既给我们宣讲了因果不虚和轮回痛苦等最基本法理,也宣说了比较深的中观和因明,还传讲了最甚深的无上大圆满。为什么说现在藏地是佛法的宝地?其原因就在这里。但是,藏地极个别法师也很片面,他们除了懂得密宗的部分修法之外,对显宗的了义不了义等教理一窍不通,这样之后,他们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会远离正法。比如有些人对因果不重视,说一切都是心的本性,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于是就随便吃肉、杀生、邪淫,等等,有很多过失。
所以我们对佛法的次第首先要明白,然后还要了知:显宗里面中观最殊胜,密宗当中大圆满最殊胜,而且所有法当中,这些最了义、最精华的法,自己还应终生修持。就像天鹅,即使水和奶汁交融,也有能力把它们区分开来,并把奶吸进腹中。所以智者依靠自己的智慧、福报,还有善知识的窍诀引导等因缘,就可以在整个佛法大海中尽情畅游、享受。而愚笨、没有福报或没有闻思过的人,他们所享受的佛法却是片面的,这非常可惜。所以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一定要生起定解:佛法最精华的部分千万不能放弃。
甚深金刚乘,六边四理印, 传承窍诀伴,无垢理抉择。 这里讲无上密宗金刚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了解。当然,密宗当中完全不了义的法是没有的,但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金刚持所宣说的教义也有不同。
其实,依靠甚深金刚乘的密法,利根者即生就可以获得成就,稍钝的,或七世、或十六世也可以获得成就。但现在有极个别学显宗的人认为,密宗即生成佛或即生成就不合理,其实这种说法是对佛法的加持和道理一无所知的邪见所致。不仅密宗当中即生开悟的多,而且显宗也有这种现象,这个问题以前也宣说过,这里不广说。总而言之,密宗金刚乘是一切诸乘之顶,非常殊胜、非常深奥,所以低劣根基的人很难接受。
这样的密宗金刚乘可以通过六边、四理来了解。前面讲显宗通过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来了解,而密宗金刚乘是以六边四理来了解,也就是说这是能通达的途径。
以前法王如意宝去印度,当时南方朗朝高级佛学院有一位仁格活佛,以讲考的方式向法王作法供养。他对自宗、尤其是对密法的信心非常大,这在讲考的过程中也自然流露出来。他对全知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很多殊胜教言一直赞叹,说:“我们前译宁玛巴的大法,不但具有六边四理的印持,还有传承上师的加持和摄受。”当时我们听的人心里都非常舒服,觉得他很了不起。
所谓六边,是指了义、不了义、意趣说、非意趣说、文从顺义、文义悖谬。一般从生起次第的角度来宣讲的,叫不了义法;以有相圆满次第的方法来宣说的,叫了义法。有意趣说是指有众多意义,也就是有一些密意的说法;非意趣说是没有任何其他密意的说法。文从顺义就是世间的说法和论典的说法相符合的教言,其文字和意义完全一致;文义悖谬,“悖”是矛盾、相违,指世间不共称、论典也不共称的说法,比如在密宗当中,双运和降伏就以阿拉嘎拉等其他不同名称来表示,这就是不共称的说法。这是六种边。
在闻思密宗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达六边,如果六边的法理没有懂得,密宗的意义就很难了解。但是很多人在密宗的教理方面闻思得并不是很多,所以我在这里广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四理就是下面讲的词义、总义、隐义和究意义,具体内容下面会讲。颂词的意思是说,要想通达密宗的教法,就一定要具足这四种理。当然还要依靠上师的窍诀或教言,如果离开了上师的教言,那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就非常困难。禅宗为什么有这么多开悟者呢?其实就是依靠上师的教言,或者说离不开上师的表示法。密宗也是同样,上师的教言非常重要。由此可见,想通达密宗的教理,就必须依靠上师的教言和无垢的理证。
诸法本清净,大等性双融, 依凭二正量,抉择之真义。 一切诸法本来都是大清净和大等性的本性,也就是说这两者本来无违双运,这在《大幻化网》里面有详细宣讲。当我们以显宗的两种正量来抉择的时候,一切万法也都是平等与清净的大双运,也就是说,这样的道理以观察胜义量和观察世俗量完全能抉择、证实,可见密宗的所有道理以显宗之理都能成立。因此,极个别的显宗法师和学显宗的人再也不能这样认为:你们密宗以量不成立。其实,真正以因明和中观的量来抉择,密宗的道理没有一个不成立。所以大家一定要坚信,密宗里面所讲的这些法,就是佛法中最精华、最甚深的部分。
显宗及生起,圆满大圆理, 词总隐究竟,无违入此要。 这里讲上面所提到的四理:随共同乘之句义,随生起次第之总义,随有相圆满次第之隐义,随无相大圆满或随彼果之究竟义。悟入这些要点,就会明白双运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这是要义。
深得解了义,胜慧诸佛子, 持无尽法藏,教法证法幢。 如果依靠闻思与上师的窍诀,真正对显宗密宗所宣讲的道理生起了坚定不移的定解,也就是说真正理解了,那这样的智者就像转轮王之子一样,是名副其实的如来法太子。即使大家对显宗密宗所宣讲的甚深道理并不能完全通达,但只要自己对上师和佛法有至诚的信心,并经常祈祷自己的根本上师,认真修持上师所传的直指心性的窍诀,这样的人也是“转轮王之子”。他们都能获得无尽法藏,释迦牟尼佛教法中最精华、最珍贵的道理他们都能受持,也就是说他们是真正受持教法和证法的法幢(弘法者),就像我们上师如意宝一样。
我有时候想,法王如意宝一生的所作所为真的不可思议,他老人家既通达显宗又通达密宗,不但通达教理还通达窍诀,不仅通达而且还以慈悲心全部传授给我们,而且并不是在词句上,还具有意传加持。遇到这样的上师,我们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生起无比的欢喜。
我想在座的道友,以后肯定会有这样的人:不仅自己通达密法中认识心性的教言,而且还能将这种认识和证悟通过各种方式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人就是如来教法的真正获得者、受持者与弘扬者。否则,光是口头上说得漂亮,自己一点也没有行持,不要说密宗净等无二的见解,连显宗基本的无常观、出离心也没有,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弘法者,这叫做鹦鹉学舌,并非难得的善知识。
所以不管是善知识也好,或者是一般的普通道友,大家首先应该从内心当中对密宗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然后再通过前面所讲的方式来了解密宗的教理,之后还要有上师窍诀的陪伴,这样的因缘聚合之后,就应认识心的本性,认识本性之后还要不断修持,如果不修,那临死的时候恐怕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我们的心在漫长的轮回中一直被各种分别念和恶习不断地熏染,要想从中出离,认识心的本性的境界就要得以稳固,这样之后,我们才能成为如来教法的真正弘扬者。
第十课
《解义慧剑》当中,现在继续宣讲四法依。其实,在《涅槃经•四依品》里面,四法依也讲得比较广,如果有时间大家应看一下。今天讲第四个问题——不依心识而依智慧。
前面讲,不要依人而要依法;法有言词的法和意义的法,应依意义而不能依表面的言词;意义有了义和不了义,我们应依了义。而了义的法有智慧的行境和心识的行境,我们应依智慧。也就是说,虽然法很了义,但了义也分两种,一种是凡夫感官能了解的对境,另一种则不为凡夫所通达、唯诸佛菩萨的智慧能了悟,也即智慧之法。而我们真正要求的就是智慧,也就是超离轮回的出世间法,所以,应依止智慧而不能依止心识。
现在世间所谓的佛法,有些是发财的、有些是治病的、有些是得名声的,还有一些是希求暂时悉地的……这些虽然也是佛法,但想依之断除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却很困难,不可能依之出离轮回、获得解脱。如果我们所求的是真正智慧之法,那就能超越生死、断除二障,所以大家在求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大家也知道,佛法的来源就是上师。如果上师对出世间法、尤其出世间的智慧方面一无所知,依止这种上师想获得出世间的智慧也非常困难。现在末法时代,大家在依止上师方面一定要注意,最好能找到具有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上师。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上师,那要以佛法饶益自己和他人就非常困难,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记。
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 实修了义时,不依随词语, 分别二取心,而依无二智。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楚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在通达了义之法之后,与自相续结合实修之时,也不能依止具有随从语言分别的所取境与能取心之自性的心识,而应依止无有二取的智慧。如果在依止智慧方面有一定的困难,那我们就应退而求其次,应多看一些实修了义法方面的窍诀性开示,诸如禅宗与大圆满的教言,这样以后就能做到依智不依识。
现在有些人这样说:“学习佛法不能学论,只能学经。”甚至个别高僧大德也这样强调:“我们只要一心一意学一两部经典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所有的论典都不能学。”其实这种说法还是需要观察。
以前南怀瑾先生在讲《圆觉经》的时候,他强调这么一个观点:依经不依论。他说:“学佛应依靠经典,至于搞不懂的名词则应查佛学辞典。要下苦功,应一字一字地啃、一字一字地查,再配合生活中的反省检点就会有所体会。”后来多识活佛在《爱心中爆发的智慧》这本书中驳斥他说:“既然所有论典都不可靠,那佛学辞典又怎能可靠?”他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佛学辞典是后人编写的,并非完全是经文,甚至有些辞典的内容还特别糟糕。然后多识活佛又说:“如果不能依靠论典,那你所写、所讲的这些又怎能可靠?……”反驳得很尖锐。
其实,这些人口里说出来的也应该是论典,如果他们的观点成立,那他们就不应该讲话了,为什么还讲呢?这分明是自相矛盾。如果论典不可靠、不可依,那历代祖师大德所留下来的语录典籍还有什么用呢?可以想象这种观点有什么样的过失。
按照印藏佛教的传统,要想真正理解佛经的密意,就要依靠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教言,因为他们是佛陀在佛经中亲自授记的,凭自力即可解释佛经密意的极为罕见的大德。但现在很多人却这样说:讲法一定要讲经,不能讲论。当然,有些论的作者根本不具造论资格,那他写出来的论典,我们就不能依止。但具条件的造论者所造的胜论,我们就不应否认。如果遮破了所有论典,那佛陀的教义可能谁也啃不动,因为没有“牙齿”之故。
有缘之本性,二取自性心, 彼缘彼虚妄,不证法性义。 为什么要依智慧而不能依心识呢?因为不管是执著有也好、无也好,或者执著建立也好、遮破也好,只要有所缘,其本性绝对不超过具有外所取与内能取自性的迷乱心识。由于一切世间戏论全是二取的自性,即凡夫俗子分别念的妄想与执著,因此无论如何缘取,缘空也好、缘有也好,乃至是二、非二,都经不起观察,纯是虚妄的本性。其实,见闻觉知的法都是虚妄。《楞伽经》云:“诸法世俗生,胜义无自性。”可见,世俗中生住灭的法全部是虚妄的,而远离自性的真实胜义,绝非分别心的对境。所以只要存在这样的虚妄分别,就不能证悟远离能取所取的法性,因为这仍属心识与分别的范畴,并非远离一切戏论的实相境界。如果真正能远离一切执著相,那就能通达诸法的法性。
《三摩地王经》云:“远离是二边,智者住中道。”意思是,远离有无两边的智者才能真正住于中道,其实这也就是究竟的中观。大家都清楚,在分别心前,空与明的执著都是可以的,比如:这些法是空性的、这些法是光明的,但在无分别的法性中,这样的虚妄分别根本就不存在。如果有人将这样虚妄不实的法作为最究竟的所求与目标,那就大错特错。就像似水的阳焰根本不能解除长途跋涉所带来的干渴一样,希求解脱者的最终所求,唯应是诸佛菩萨的无二智慧,而并非那些虚妄的执著。
在这些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好好分析,不然很有可能止于化城。虽然在抉择最究竟见解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也知道一切善恶与生佛等相都要同等破除,但千万不能永远停在总相的状态上,一定要通过修行真正契入,这非常重要。
下面讲原因:
缘有实无实,缘二缘非二, 如何缘亦缘,缘取是魔境, 此乃经中说。 “缘”是“执著”的意思。缘柱子、瓶子等有实法也好,缘虚空、石女儿等无实法也好,或缘有实、无实也好,缘非有实、非无实也好,不管怎样缘取,只要有所缘的对境和能缘的心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执著,都是依靠有动摇的心来缘的,而且这种分别念根本不可能成为斩断轮回根本的宝剑。站在最究竟的立场来讲,无论缘任何一个法,不管它是善法也好、恶法也好,这都是魔业,即魔王波旬所制造的事业,这在经中再三宣说过。《文殊游舞经》云:“缘取多少,行亦多少,魔业亦尔。”意思是,缘取有多少,行就有多少,同样魔业也有这么多。
大家一定要认识,在最究竟的修行中,所有的缘取和分别都是障碍。这在《楞伽经》、《般若经》等经典中都有详细说明。《宝积经》云:诸比丘,如果有人有二取,这是魔的加持,不信大乘者也受魔这种诱惑。所以,真正的魔并不是眼睛瞪得大大的、獠牙毕露的外魔,而是内心对相的执著,这包括执著单空、执著如来藏、执著菩提心等。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也说,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包括菩提心在内的一切所缘相都要消于法界;《中观根本慧论》也说,涅槃、如来、三宝、四谛等一切的一切皆不存在。所以,一切修行人都应以最大的努力来断除这一魔业。
依凭何破立,无法坏所缘, 见无破立解。 意思是说,诸如遮破有实法、建立无实法之类,依靠任何破立的分别念,都无法毁坏所缘的执著相;如果不破何法、也不立何法,而以息灭一切二取戏论的方式现见无有破立的法性,这时就解脱了所缘或戏论。
有些人这样认为,因为柱子、瓶子等有实法,在用离一多因与金刚屑因等理证详细观察时都不成立,所以像石女儿一样的实相单空无实法就应建立。个别论师还认为,这样的破立就是如来密意。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这样进行的破立,根本无法毁坏所有的执著相,像《金刚经》所讲的破相就无法完成。所以,所有执著相都要息灭,一切戏论都应消于法界。如果谁以息灭一切戏论的方式真正照见了无破无立,那他就见到了一切诸法的实相。
其实,《现观庄严论》、《二观察续》等显密典籍都承许这种观点。《宝性论》云:“此无何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意思是说,在最究竟的时候既没有任何所破之法、也没有任何建立之法,一旦依靠上师的窍诀和自己的信心,真正见到了真实的法界并安住在真实的法界中,这个时候就能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这一点,我们从传承上师的传记和教言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真正见到无有破立的时候,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当然这是诸佛菩萨的行境,凡夫人只能对此生起信解,但应该发愿:“祈愿我能早日达到这种境界!”
离诸所能取,自然智自明, 遮诸四边戏,此说殊胜智。 那此时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境界出现呢?有。因为这并不像向空中射箭或向大海扔石头一样一无感觉。虽然这个时候已远离一切有无是非等边,能取所取全都消于法界,但这是通过各别自证的方式来了知的,也就是说,其所证知的法界就是不依任何因缘造作的心性自然光明,即自然本智。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本智无住现”。
很多经典都讲,这种智慧应该存在。《般若经》云:“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就像太阳存在,阳光自然会积聚一样,心的自性本来就是大光明本性。但这并不是无情法,证悟空性的时候并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就像晚上睡着了一样,此时完全了知这种境界。虽然远离了一切执著,但是这种远离一切执著的相,或者说远离一切执著的殊胜境界则无欺存在。
当然,这样的心性光明,也自然遮破有无等四边戏论,其实这就是佛所说的殊胜智慧,即一切获得中最殊胜的获得。《般若摄颂》云:“获得无死胜妙智,故此称谓智慧度。”意谓,当我们获得无生无死的智慧的时候,这就是智慧到彼岸,也就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大家应该清楚,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并不是众生心想“一切万法皆为空性”的分别念,而是以自己的信心坚持不懈地修持上师教言,最后真正现证远离一切戏论的诸法实相,这才是智慧到达了彼岸。
这样殊胜的智慧是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呢?不一定。凡夫人能不能得到呢?不能得到,尤其对中观与佛陀的境界没有信心的人,永远也得不到。下面讲原因:
如盲前日色,凡夫前未见, 如何思不知,凡愚皆生惧。 就像盲人,在他面前虽然有柱子、瓶子、山河大地等形形色色的色法,但是,因为没有双目的原因,外面无边无际的境相根本无法照见。同样的道理,没有积累资粮、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的愚笨凡夫,虽然心的本体或一切万法的本性,从来没有远离过他们而俱生存在,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以观现世的心来思维、观察,也不可能了知哪怕一点一滴。
《华严经》有个很好的教证:“譬如生盲不见日,非为无日出世间。”意思是说,虽然天生盲人不能见到太阳,但这并不能说明太阳没有出现于世。“诸有目者悉睹见,各随所务修其业。”有双目的人完全能明见太阳光芒;同样的道理,世间人随着自己的修行力,所得到的结果也完全不相同。一般的凡夫人就像盲人一样,虽然有太阳出现,但一点也见不到;而圣者和与修行有缘的人就像有双目者一样,他们以各自的缘分和修行境界完全能照见。
不说其他,就是在座的道友,虽然大家都坐在这里,但也有不同的结果。对大乘佛法和中观有信心的人,对我口里面所讲的,完全能领会,而且这些内容确实能慢慢让心得到利益;但有极个别没有信心的人,或胡思乱想的人,可能讲什么都不知道。
其实,这样的智慧以凡夫人的思维分别永远也不能得到,不但不能得到,反而会特别害怕:“既然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一切实有的法都没有,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全部没有了?怎么会是这样的呢?是不是因果全部都垮了?所有善恶全部都没有了?”他的心产生这样的恐惧。圣天论师说:“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愚者听到空性法的名称的时候,相续都会生起极大的恐怖之心。
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云:“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智慧浅薄的人见到诸法要么是有的相、要么是无的相,除了这两者以外,根本见不到非常隐秘的诸法实相。世间中很多人特别执著相,不说从来没有学过佛的人,就算学佛的人也是如此,这的确有点可怕。别人说:“那个人有神通、那个人发光。”他就:“真的?!”对相特别执著。稍微有一点发光,或者说身上出汗,他也会觉得稀有。其实这并没有什么。
然依真圣教,破诸边之理, 上师窍诀力,如得目自见。 既然凡夫愚者就像盲人见不到任何色法一样见不到实相,那是不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就根本见不到了呢?绝对不是。自古以来证悟法性而开悟的高僧大德比比皆是,这通过他们的传记也可以看出来,同样,只要我们追随他们的足迹,也一定能见到万法的自性。
我们要依靠什么呢?要依靠佛陀的圣教,尤其是了义的经典,如《般若经》、《宝积经》、《楞严经》等,这些不可缺少,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破除一切边的理证,这在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等论典中都有详细宣说。这些论典所阐释的,完全是作者本人以及前辈理自在无与伦比的智慧结晶——破除一切边的殊胜正理。
除了依靠了义经典和破一切边的理证之外,还要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如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传承上师所留下来的珍宝要诀。显宗也有窍诀,密宗的窍诀更不用说,从莲华生大师一直传到法王如意宝,代代相传的口诀如纯金般清净无染,依靠这些窍诀的力量,一切万法的本性就非常容易见到。的的确确,禅宗修行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开悟,密宗行者更是如此。
所以在座各位,在对上师三宝有信心的基础上,还应依靠佛陀的经典、破除一切边的理证以及传承上师的窍诀,三者缺一不可,依靠这三种因缘,我们就能通达远离二取的本来面目。
现在有些人说:“只要读经就可以了,不懂的地方多啃一啃。”没有上师的窍诀,你肯定啃不动;没有高僧大德的理证,查辞典也不行。所以,完全依靠自力非常困难。不要说我们,学过《入中论》的都知道,月称菩萨还说,他通达甚深的法也要依靠圣教和理证,以及龙猛菩萨所宣说的教言,依此才创作了《入中论》。既然月称论师都需要经典、理证和窍诀,那我们将其他高僧大德的论典和窍诀全部抛之脑后,只靠经典,就非常困难。所以,想见到万法实相者,一定要在圣教的基础上,再再依靠理证与窍诀,这样才能获得预期之果。
其实,在凡夫地的时候也能见到喻智慧,也就是说,与圣者所见相似的境界也能见到。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讲,虽然我们现在是凡夫俗子,但是通过上师的窍诀,自心的光明基本上能以远离四边八戏的方式照见。这是讲,在未得一地菩萨的时候也有这种可能。当然,如果已经得地,那就完全能品尝到佛陀所宣说的真正教言美味。
尔时得品尝,佛法甘露味, 百倍信喜眼,专注佛智身。 成了一地菩萨也好,或者虽然没有到一地,但已获得了一种境界:虽然是凡夫,但对法忍深信不疑,在这个时候就完全能品尝到,佛陀所宣说的空性与光明无二无别的境界。这种境界虽然已经品尝到了,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说不出来,也就是说,虽然不可言说的境界自己完全已经通达了,但通过语言和分别念来为他人指示却非常困难。
已经完全品尝到明空无二无别的境界的缘故,此时定能生起诚挚的信心与欢喜心。这时的欢喜心就不是我们有些人领生活费或买糖的那种欢喜,这种欢喜其实是一种假象,只是“嘿嘿嘿”笑一笑而已,心里还有一些不欢喜的状态。而那个时候真正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因为已经摧毁了轮回的根本,真正得到了超离生死流转的境界。这时的信心也可谓至真至纯。这样的信喜可喻为双目,但并非肉眼,而是指真正能照见一切万法的慧眼。这种慧眼在佛的法身智当中始终都不会离开,它一直专注于佛的智慧身体,也就是说始终安住在法乐当中,即所谓的法喜充满。通过学佛,有些人受益比较大,但这种受益并不是口头上的功夫,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佛陀在经典中所讲到的智慧境界在心中有所领受。此时之信喜,则无法以世间一般的信心与欢喜来比拟,所以我们应发愿得到这种境界。
在座的道友,既然大家已经学了这样殊胜的佛法,那在学佛的道路当中就尽量不要退转。《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这样讲过,不退转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多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佛陀五百个大愿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发愿就是在菩提道中不退转,可见这是本师的不共愿力。所以,我们平时应该一心一意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不仅不会在菩提道当中退转,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佛法至高无上的殊胜境界。
于此诸正法,究竟归等性, 得无说确信,说无尽法藏。 在那个时候,已经证悟了一切好与不好、快乐与痛苦、高贵与贫贱等完全平等的境界,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分别,这样的等性境界完全已经获得。这时,所有的言说思维都无法描述,即得到了无说确信。此时,邪魔外道或具邪见者怎么样遮破也毫无办法,即使所有的天、人、非人都想践踏这种境界也无济于事,因为一切诸法的实相已经圆满证悟。
到达这种确信的时候,就会有取之不尽的善巧方便来宣说佛法,那个时候就不需要天天都闭着眼睛背书,这在宁玛巴很多传承上师的传记当中都有记载。到那时全部都从智慧当中流露出来,根本不用费力,就像上师如意宝一样,他老人家在晚年六七十岁的时候,所有教证理证都自然流露。上师晚年眼睛不好,大概十多年都没办法看书,但是他老人家年轻时背的教证理证,全部都能运用自如,很多人特别惊讶。包括学院中的很多堪布,每天都在背、都在看,但是在真正应用的时候就根本没办法比。所以很多堪布都说:“我们天天都看、天天都背,运用教证理证也不容易,而法王已经十多年没有看一个字,但讲经的时候全部都能倒背如流。”所以,到一定的时候它能从智慧当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那时就可以为了利益无边众生而演说无尽法藏。这种境界,很多人通过自己的信心和传承上师的加持,在因缘聚合的时候就能开启。
第十一课
下面继续讲依智不依识。
精通二谛理,见二谛融义, 如为精除皮,知勤诸方便。 先应在善知识处听闻有关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教言,在完全明白二谛的本体、分类、概念等内容之后,还应亲证二谛圆融无违的境界。所谓二谛圆融,就是《心经》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显现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当这样的道理完全明白、通达的时候,就获得了二谛双运的境界。此时就会明白,就像为了得到果实而层层剥去外面细薄表皮一样,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方便,归根到底都要走向二谛圆融双运。此时,所有的乘、道、方便都不存在,唯有法界实相全体呈现。此一理体,还有等性、现空双运、究竟一乘等不同称谓。
关于此理,《迦叶请问经》云:“迦叶,乘即唯一,若证诸法等性即是佛陀,彼亦唯一而非二三。”意思是说,唯有一乘而非二三,真正的佛陀唯是证悟诸法等性者;或者说,诸乘法实际上是一个本体,而非二乘三乘,乃至无数乘,了义佛尊也唯是现证诸法等性之智。《妙法莲华经》云:“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意思是说,虽然佛陀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但实际上就是要通达究竟一乘。究竟一乘的道理,在《宝性论》、《中论》、《定解宝灯论》等论典中都有宣说,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亦云:“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世间所有乘实际上都是为了得到佛果,也就是为了通达现空双运的究竟真理。可以说唯此乃真正精华,就像食用粮食是为了汲取它的精华营养一样,一切法门都为了通达究竟一乘。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所有修行都是为了通达二谛双运,佛陀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才为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故二谛双运乃八万四千法门的最终归结。
故佛知方便,方便称正道, 于师彼圣教,起不退转信。 大家知道,大慈大悲的佛陀相应不同众生的根基、意乐、界性,宣说了无量无边的法门,正是因为佛陀完全明白众生状况,所以才宣说了如此众多的方便。而这所有方便,都是为了让众生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都称为正道。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比喻:一大长者家的房子起火了,父亲为了让耽著嬉乐的诸多幼子能出火宅,于是方便说外面有特别惹人喜爱的羊车、鹿车、牛车,于是孩子们竞相而出,从而逃离了火宅。这里的羊车、鹿车、牛车,分别代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可见,所有方便都是众生出离苦海的正道。所以大家千万不能说,只有密宗的法才是正道,而显宗的法不是正道,或只有菩萨乘才是正道,而声闻缘觉乘则非正道,因为相应众生根基的法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善知识,他摄受了各种各样的弟子,每位弟子在他的教化下都得到了真实利益,那他是不是只用一种方法来教导所有的弟子呢?肯定不是,一定是逗机施教、量体裁衣,而所用方法也无不是善妙之法。这样之后我们就能认识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整个世间是唯一的量士夫,其所宣说的佛法无一非是正道。
大家也知道,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所讲的那样,佛陀在多生累劫当中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最后现前佛果成就圆满悲智,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佛陀产生不退转的信心。正因为佛陀无余净除二障,其所宣说的佛法才会是初善、中善、末善的自性,所以,大家还要对让众生获得快乐的佛法,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在座的各位,看看自己能不能生起这种信心?如果真正能生起,那所有的邪魔外道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引诱、欺骗你,你的心也根本不会跟随他们。很多经论都讲,这样的信心非常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对佛和法生起了坚定不移的信心,所以无论在遇到什么样的不幸和违缘,都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一位大德在对佛的赞叹文中说:“我舍弃其他的导师唯一皈依您(佛陀),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您具足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患。”所以,如果大家能真正了知佛陀的功德和佛法的微妙,那就一定能生起这样的信心。比如,虽然我不是这个产品的发明者,但是我对它的性能非常了解,知道它确实是非常好的商品。如果别人说这个产品是假冒伪劣,根本不会相信他的话。如果我对这个产品不是很了解,那很可能会相信他的话,至少也会产生怀疑。因此,大家一定要通过理性智慧的途径,对佛及法生起永不退转的信心。
当然,真正不退转的信心唯圣者拥有,作为凡夫人,只能生起相似的不退转信心。就我个人来讲,证悟等功德倒没有,但是对佛陀和佛法的信心,应该说在有生之年是不会退转的。哪怕把我切成一块一块,这肯定很痛,但内心当中对别人所说的“佛是假的”,再怎么样也不会相信。因为自己对佛及法的信心并不是迷信,可以说已经品尝到佛法的味道,所以才这样坚信不疑。
我想,大家应通过闻思的途径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佛法生起不退转的正信,这对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和全知无垢光尊者在相关论典中都一再强调,上师如意宝在讲课的时候,对我们也强调得特别多。法王如意宝对我们的恩德不可思议,如果他老人家没有长期为弟众宣讲佛法,恐怕我们对很多道理都不一定会明白,因为在五浊恶世的今天,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不是利根者,这从见解和行为方面也看得出来。
古代的上师经常这样讲,见解要与教证理证相连,即见解应依教证理证来树立;修行要与体会相连,因为没有一定体会的修行并不是真正的修行;行为要与时间相连,比如初学者,外在的行为就应符合小乘别解脱要求,如果已经到了四大皆不能毁坏、贪嗔痴毫发亦无的地步,那就应按照密宗的行为去行持。所以,大家的见解一定要与教证理证相连,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虽然你今天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安住在听法的行列中,但过一段时间很可能就会变成另一种模样。
得胜不住智,自解有寂边, 无勤大悲心,遍及时空际。 证得不住任何边的殊胜智慧者,自然而然解脱三有和寂灭的边,就像《现观庄严论》所讲的那样:“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因为以殊胜智慧彻底断除轮回根本的缘故,从此之后再也不会以业力转入轮回;因为具有圆满大悲的缘故,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像声缘一样耽著寂灭的境界。那个时候就会在不假勤作的境界中,对所有没有证悟净等无二或现空双运境界的众生生起强烈的大悲心,而且这种大悲心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悲心都有条件:正因为他与我关系比较好,所以当他受苦的时候我要对他生起悲心;如果是怨恨的敌人受苦,可能会觉得他活该……这种悲心就非普遍,应该说只遍及个别众生。而无作大悲心,是时时刻刻、乃至生生世世都没有任何时空的限制。不过对凡夫人来讲,这只成为发愿的对境。我个人是这样的,心情好的时候,觉得所有痛苦众生都应帮助;而心情不好的时候,则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甚至包括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都很讨厌,对谁都生不起悲心。这样的悲心非常令人惭愧,可以说它的范围很小,只是在比较开心、各方面的因缘都具足的条件下才会产生;而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者天气不好以及特别忙的时候,菩提心就很难发得出来。所以我们都应再再反省检点自己。
戊三、宣说八辩才之果: 依择二谛理,四理而深思, 作用四法依,无垢胜因中, 甚深智慧果,普照遍一切, 印持觉性界,八种辩才开。 大家都知道,所量是二谛,能量是四理。只要能依上述无误抉择二谛法理的四种道理反复深入思维,就能通达彼之作用四法依。在如此殊胜的无垢正因中,也自然会产生甚深智慧之果,此果就像太阳一样,能普照一切,也即普照印持在觉性界中的八种辩才。这就像灯芯、灯器、油等因缘具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灯光,依此即可遣除黑暗一样,依靠无误抉择二谛的四种道理及其作用四法依,众生的相续中就能生起八种辩才。
其实,不管是人也好,或者是其他众生,因为每一有情都有佛性的缘故,下面所讲的八种辩才都可开启。但是,很多众生因为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八种辩才就一直在各自的觉性或如来藏中秘密保存着。如果完全遵循前面所讲的,以四理抉择二谛并依靠四依,即首先对佛法的道理完全明白、然后再实地修持,那以前没有显露的八种辩才自然而然就会开启。
很多人说:“上师,您给我加持一下,让我马上开智慧。”其实,光是吹一口气就马上开智慧,这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真正想开智慧或获得辩才,那就应勤奋努力学习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众所周知,世间有很多高僧大德或成就者,这包括学院中的部分法师和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但他们的成就前面无不需要具足因缘。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境界或成就呢?这是因为他们在因地或在求学、修学的时候,对这些法门就特别重视,最后内心非常隐蔽的奥秘才得以开发。但这样的因缘很多人根本不明白、不信,即使我们给对佛教毫无信心的人讲半天,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如果真对佛法有信心,这样的人知道这个因缘关系之后,就会努力,最后也能通达这些法理或得到这些境界,以此能对如来的教法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那八种辩才是哪八种呢?其实,在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当中八种辩才讲得很详细,这里只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在麦彭仁波切的传记和祈祷文当中,都说他老人家已经获得八种辩才,的确,很多传承上师都已获得这八种功德藏。在《方广大庄严经》(藏译《广大游舞经》)中,这八种辩才也讲得比较广,大家可以参考。
先前闻思义,不忘正念藏。 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显密教法之后,对它们全部念念不忘、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第一辩才。《方广大庄严经》云:“念藏,无忘失故。”在传承历史当中,有些大德在求学的时候并不是很聪明,但后来只要学过的都能记住,这就是第一辩才正念藏。
彼彼深广义,尽辨智慧藏。 闻思的对境包括在深广二法当中,如果对此全部都能辨别、通达,这就是第二个辩才。《方广大庄严经》中第二个辩才叫“慧藏”,谓“善能分别诸法相故”,也就是能够善巧辨别一切诸法的相。当然这个相与刚才所讲的一样,是指深广之相。其实具有这样功德的上师也比较多,比如麦彭仁波切,因为他所著的《中观庄严论释》就是阐释深广法门的殊胜论典,故可推知:如果他没有通达这样的法藏,那就不可能了达这样的境界。
所有经续义,通达了悟藏。 第三个是了悟藏,也就是对显宗的三藏十二部以及密宗的四大续部全都通达无碍。我以前经常这样想,法王如意宝可无误宣说显宗密宗的一切教法,确实已经通达了了悟藏。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这叫“智藏”,谓“能了诸经义故”,也就是能明了诸经的意义。
无余所闻义,不忘总持藏。 第四个藏叫总持藏,是指所听闻的意义一点也不忘记。这里的“总持”指陀罗尼,它包括忍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和能加持密咒陀罗尼。如果以前听闻过的,不管是法也好,或者说任何一件事情,全部都能记得清清楚楚,那就说明已经获得了不忘总持藏。
有些人佛法方面的陀罗尼比较差,但世间法方面的陀罗尼却非常好。我那天遇到一个老乡,世间法方面的记性就相当好,他说:“那个时候是 21 岁的第三个月,我跟一些朋友住在某个地方,当时有这个人、那个人,他说了什么话、我说了什么话……”我算了一下,中间已经过了很多年,如果不是在吹牛,那他的记性确实非常好,就好像得了世间的不忘陀罗尼一样。但佛法方面却不行,我问他:“你们最近听什么课?”他说:“某堪布给我们讲《大圆满前行》。”“《大圆满前行》讲到哪里了?”但昨天的课他也不知道讲到哪里。可见佛法方面的陀罗尼没有,因为昨天讲的法今天就忘了。
总持陀罗尼在《方广大庄严经》中叫“陀罗尼藏”,谓“所闻皆能持故”,当然藏译和汉译在某些地方还是存在一定差别,不过这非常正常。
大家也清楚,佛陀住世的时候宣说了很多法,很多大阿罗汉都获得了不忘陀罗尼的缘故,他们全能记住,佛陀圆寂以后,他们就依此结集佛经,当然佛在生前就已作了开许。所以,那个时候就不需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录音机、MP3、MP4,他们使用的是“不忘陀罗尼”,可见这非常重要。
但很多人都没有不忘陀罗尼,早上四句话背得清清楚楚,吃早饭以后就全部吞下去了;又开始背,背完了以后没多久又忘了。现在外面很多人,《佛子行》背完就忘了,自己也很伤心。跟外面的道友相比,学院道友背《佛子行》就特别轻松,可以说一点困难都没有,可能背书也需要窍诀。外面有些人说:“我们已经背完了《佛子行》,什么时候考试?”特别骄傲。而学院背三四部论典的道友从来都不骄傲,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也算是一种相似的不忘陀罗尼。
善说令众生,满足辩才藏。 第五个叫辩才藏,也就是说,此人所说的符合实际道理的教言,能令许多众生生起欢喜心,即让很多众生都心满意足。有些上师传授佛法以后,大家心里都有不同受益,很欢喜、也很满意,这就是辩才陀罗尼。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这叫“辩藏”,谓“能发众生欢喜心故”,即众生通过他的语言确实能生起欢喜。
当然,这种欢喜是在法义上的法喜充满,并不是世间上今天舞跳得很好,大家都赞叹、鼓掌,自己也很高兴。这种欢喜指内心真正的收获,即对佛教符合实际的道理真正生起定解。比如我们讲烦恼过失的时候,说贪心和嗔心的过失,大家从内心当中都认为贪嗔烦恼的确有这个过失;讲解脱功德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从三界轮回当中逃脱出来确实有这个功德,诸如此类让众生对符合实际真理的善说生起欢喜心,就是第五辩才。
妙法大宝库,普护正法藏。 第六是指护持正法。正法是指从内心当中对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佛法生起正见或信心等证法,以及三藏十二部等教法。对这样的佛法,有些人真的愿意护持、弘扬,宁舍生命也愿保护珍贵的佛法如意宝,这就是正法藏。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这叫“得正法藏”,谓“守护佛法故”。
三宝之种族,不断觉心藏。 第七个叫觉心藏或菩提心藏,意思是三宝的种族不间断,实际上就是继承如来家业。如来传下来的,不管是菩提心也好、智慧也好,或者是善心,这些佛陀相续中的功德在众生心中一点一滴传下去,就叫继承如来遗教。然后是受持正法,最后是培养僧众或保护僧众。其实这都是继承三宝的种性,不间断三宝的种性就叫做菩提心藏。《方广大庄严经》云:“菩提心藏,不断三宝种故。”
的确,像高僧大德那样的菩提心藏,我们很难拥有,但比较相似的菩提心藏很多道友都具足。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心里的智慧、出离心等功德,其实就是如来和传承上师一直传下来的,而且我们每天都在受持正法,对僧众也有恭敬心,自己还守持居士以上的戒律,这就是不间断三宝种性。我有时候这样想,在末法时代的时候,我们能在像蚂蚁那样的人群当中获得这样的珍宝人身,真的非常荣幸。所以大家应该心生欢喜,还应发愿在有生之年尽心尽力为三宝做一点事情。自己内心经常有这样一种发愿的话,那行为也会跟着内心转,这样就有很大意义。
无生等法性,得忍修行藏。 第八个叫修行藏,也就是说对空性等不可思议的法门完全能接受,或通过修行完全现前这样的境界。那什么叫得法忍呢?就是在听到万法皆空等深广教义之后,不会像劣根者或小乘根基者那样,马上就生起恐怖心。对诸如一切都远离戏论,以及佛陀高深莫测的境界都能接受,这就是法忍,也叫修行藏。当然,究竟的无生法忍必须现证万法实相。《方广大庄严经》云:“修行藏,得无生法忍故。”
对法忍以前也分析过,一般来讲,具有大乘种性的人在听到空性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时,不会生起邪见,也不会起怀疑,他会觉得:“如来的行境不可思议,一切万法的秘密无法言说,佛陀既然这样说,那我这样的劣根者还有什么妄加辨别的权力和能力呢?佛陀怎么样说都千真万确。”如果生起这样的信解,这就是一种法忍,得到这种辩才也很重要。
当然,真正的八种辩才或八种功德藏,只有在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果位时才能生起,但现在有些修行人,相似的境界也可以得到。而有关论典也经常讲到八种辩才,所以大家从理论上一定要了解。
第十二课
下面讲八辩才果之结尾:
自在富不离,无尽八大藏, 佛菩萨赞叹,成三界怙主。 通过闻思修行获得八种辩才之后,时时刻刻都不会远离这八种功德,也就是说自在富有地拥有无量无边的八大功德法藏。具有八大辩才者,就是一切如来的法太子,他会受到十方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以及人与非人异口同声的赞叹,称赞他为大德、佛子、持明者、智者等。不仅如此,他在很快时间当中将成为三界怙主,也即获得正等觉佛陀的果位。
作为修行人,大家应该懂得获得八种辩才的方便方法,其实前面已经讲了,也就是依靠四理和四依。当然,想真正获得八大辩才并不容易,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对获得它的因,我们一定要认真去做,这样就会变成好修行人。在末法时代,能成为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这也稀有难得。比如在座的各位,不管是法师也好,或者是普通的修行人,从行为、智慧、利他心等方面反复观察,都非常值得随喜。虽然人和人在表面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实际上在根基、修证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获得真正的八大功德藏虽不容易,但修行人最起码的人格一定要具备,在此基础上,发心和行为要尽量往利他方面发展,这样的话,此人也是诸佛菩萨以及人与非人之所赞对境。
其实,得不到八辩才的主要违缘就是我执,当然这无始以来的执著,也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所以我们应像噶当派的大德那样,用一切修行之力彻底灭除自私自利之心。实际上,人们特别执著的贪心、嗔心的对境就像昨晚的梦一样,根本没有任何实义。前段时间有一位佛教徒写了一首歌,说是:“太阳星星挂在天空,月亮倒映水中,童年的梦,遥远的朦胧,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地方……”我觉得有些内容还可以。的确,很多执著都是童年的梦,毫无实义。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放下执著,并尽心尽力行持利他,这样修行就会成功。
丙三、宣说如此衡量之果: 前面已经讲了所量的二谛和能量的二理,只要能以观察胜义量和观察世俗量二理来抉择二谛,那我们都将获得不欺之果。
量因佛陀语,依量成立故, 量道生定解,见量语谛果。 堪为正量的就是佛陀的语言,即佛经乃为正量。这是怎么成立的呢?以观察世俗量和观察胜义量来成立。前面则讲,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言或教典没有任何虚妄,这是以符合实际道理的比量来确定的。但这两者并不冲突,角度不同之故。有人认为,佛陀所说皆为正量的说法只是一种虚妄假说,其实并不是这样。当然,这是他们不懂佛陀的功德的原因导致的,其实佛语即是正量,谁也没办法驳斥。
陈那论师云:“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此句赞叹佛陀具有利他心,以及佛陀成为量士夫等功德。龙猛菩萨云:“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是说,佛陀所说的语言是世间一切语言中的第一,谁也没办法比得上。世间理自在法称论师在《释量论•成量品》中,就以名言观察量,详细阐述了佛陀成为量士夫之理;佛陀亲自授记的龙猛菩萨则在有关论典中,详细叙述了佛陀所讲空性之理,即以胜义理证让后学通达万法空性;获得第三地的无著菩萨在有关论典中,对佛陀所讲的五道十地等广大方面的教言讲得极为透彻。如果能深入这些名言与胜义的法,或者说踏入观察二谛的理证渠道,那我们就会坚信佛是量士夫、其语的确为正量。若不被他转、不为他夺的信心与定解真正从内心深处生起,我们就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这个时候就能现见量的果,完全能现见包括天界在内的世间智者和声闻缘觉的智慧来衡量也难以通达的真理,在那个时候,一切邪魔外道及所有邪念分别网,都没办法摧毁这种境界。
尊者摩咥里制吒在《一百五十赞佛颂》中说:“世雄真实教,邪宗闻悉惊,魔王怀恼心,人天生胜喜。”意思是说,世间的雄狮——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实教言,任何一个邪宗听到之后都会心生恐惧,魔王波旬也会心生恼害,而人天善缘者却会从内心深处生起殊胜的欢喜。所以大家对佛及法应生起真正的信心,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那样——生起随法的信心,这非常重要。
世间有很多知名人士,如明星、歌星以及国家领导等,他们能受到很多人的崇拜与恭敬,但真正远离一切过患、具足一切功德,尤其能为众生宣说解脱道的,唯有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这一点,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好好学习佛教的教理就会明白。现在无数人都喜欢歌星,但听他们的歌对今生来世到底有什么利益呢?只不过暂时迷醉而已。而佛陀的语言并不是这样,它对一切众生的今生来世都有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唯依佛陀及其圣教,此乃一切利乐的源泉。
乙三(末善结尾之义)分二:一、造论方式;二、回向此善。 丙一、造论方式: 所见极清净,大悲臻究竟, 善逝示道言,我得甘露味, 愿依四道理,四依得品尝。 佛陀具足两方面的功德:一是所见极清净,即在佛陀智慧面前,世间万物的真相全都能了如指掌;二是大悲臻究竟,即对世间没有通达诸法实相的众生生起周遍的大悲心。法称论师在《释量论》宣说佛陀功德的时候,也从这两方面作了赞叹。凡夫人由于眼翳的原因,其所见并不清净,悲心也有条件和界限的局限,所以不能周遍,而佛陀与之恰恰相反。
《释量论》云:“由悲故善说,由智而谛说。”意思是说,佛陀以智慧完全通达一切诸法,所以能宣说胜义与名言的真相;佛的悲心已达究竟圆满,故能为一切苦恼众生宣讲解脱之最胜方便——佛陀亲证的深广法道。佛陀在成道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吾已得。”这样殊胜的甘露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得呢?其实佛陀在众多经论中早就三番五次地说过,要以四种道理和四种依止的途径来获得。
大家一定要留心,虽然本论只有 104 个颂词,但里面蕴含了极为殊胜的众多窍诀,其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窍诀就是:我们应以四种道理和四种依止的方法,来获得佛陀和高僧大德所证悟的犹如甘露般的法味。如果没有这种方法,除了前世有缘的极个别利根者外,一般根基的众生都很难获得。所以现在很多修行人都在盲修瞎炼,这非常可怜。
分享此甘露,然于此浊世, 由反其道致,难尝法妙味, 见此以净意,最敬教心著。 应该说,这样的醍醐美味——甘露妙法,各方面条件聚合的时候,每个众生都可以分享。因为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而且佛陀对所有众生都平等宣说,也希望大家都能如实证得,但是,自己能否真正获得,还有缘分的差别。比如,我今天给所有人都讲了麦彭仁波切的甘露教法,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非常大的收获呢?不一定。有些人有信心、有善根、有希求心,对他来讲,通过这次学习,对终生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带来无尽的利益。然而,有个别人不但生不起信心反而生邪见,那要想得到利益就不可能。所以,虽然佛陀是平等的,众生的本性也是平等的,但众生的缘分不相同的缘故,所获得的利益也不相同。
尤其是现在值遇末法,五浊非常猖狂,在这样恶劣的时代,虽然佛陀已宣说了如甘露般的妙法,但是很多人都与之背道而驰,并没有依靠四理和四依来希求佛法甘露。既然没有这样做,那这种因缘聚合的果就不可能得到,因此很多人很难品尝到佛法的真理。这一点不仅是现在,就是佛陀涅槃不久也有这样的情况,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世间明目已闭——本师已经示现圆寂,堪为正法见证人的圣者阿罗汉,像目犍连、舍利子等,大多已销声匿迹,即入于寂灭,而没有见真谛的放肆者却依靠邪分别来扰乱佛教。
被誉为第二大佛陀的世亲论师等高僧大德在世的时候都这样,那何况现在这个时代?正如佛在《楞严经》等经典中所讲的那样,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确实,所说符合实际教理的上师,就像白天的星星那样稀少,而说邪道分别的人却非常多。在这个时候,许多人自然不能品尝到量士夫佛陀所宣讲的二理所成的醍醐美味,也就是说上面所讲的真理根本不能通达,这非常可惜。
麦彭仁波切见到末法时代的情况之后,心中自然而然对这些可怜众生生起了非常清净的利益意乐:看到现在这个时代的很多人根本不懂佛陀是量士夫,以及佛教的真理必须依四理和四依来生起正信的道理,自己生起了不可遏制的大悲心。在此基础上,以对佛法如意宝非常诚挚恭敬的心撰著了《解义慧剑》。麦彭仁波切作《解义慧剑》的心情应该是这样的:一方面对可怜的众生生起深深怜悯之心,另一方面对佛法如意宝生起极为难得的恭敬、敬仰之情。
这次学习大家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情,于我而言,确实有这种心情,因为现在很多人都颠倒了四依。面对本论所阐如此精辟的道理,我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这样想:这个论要赶快翻译出来并早一点讲,不敢说它能对所有人都带来利益,但对极少数人一定会起一点作用。因为,现在很多人都不依四依,可以说这种现象极为普遍,故对这些众生生起一种相似的悲心。再加上自己对佛法如意宝也有一种恭敬之心,觉得这非常珍贵,以此我才作了翻译。虽然不敢说无有勤作,但也有这样一种分别念。我想在座各位也应以恭敬心来听受,以后如果有因缘,应将此法宝弘扬到世间当中去。这样的话,依靠麦彭仁波切如此殊胜的论典,一定会对许多人带来无穷的利益。
丙二、回向此善: 愿此思所生,无垢慧生理, 略说之善根,众成文殊果。 前面所讲的,能在善缘者的相续中生起的思所生慧并没有任何错误垢染,从发心上讲也极为清净。而一般的世间人著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有自私自利或名闻利养的心。现在有些人,不管是翻译也好、写作也好,虽然书很多,但都各怀私心。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有些人为了搞名声,有些人为了搞钱财……但麦彭仁波切并不是这样。不仅如此,作者于此宣说的思所生慧所生的无垢智慧,即《解义慧剑》所宣说的道理,也毫无错误可言。
“略说之善根,众成文殊果。”“略说”是指本论文字不多,篇幅极为简短。但它却涵盖了浩瀚无边的显密经论与续部,虽然表面上看来只有 104 个颂词,但它囊括所有佛陀教法。作者在此将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都获得利益——成就文殊师利菩萨的果位。
不说成就文殊师利的果位,即使听到文殊菩萨的名号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在讲《入行论》的时候已讲过,我写的藏文《五台山志》中,也讲了一些听到文殊菩萨名号的功德以及念文殊心咒的功德。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一个居士问,说:“您讲了那么多文殊菩萨的功德,那所有人都只学文殊法而不学其他法怎么办?这个后果您怎么负责?”后来我说:“这倒不一定,虽然文殊菩萨的功德非常大,但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不可能所有众生都只学文殊法。”我还讲了一个比喻,比如从世间正规工厂生产出了三菱车,打广告的人都说三菱车如何如何好,那是不是所有人都只会买三菱车呢?不可能。虽然他的广告很真实、车也很好,但有的人就不愿意买,他要买另外一种车。同样的道理,人的根基不相同,有些人对文殊菩萨起信心,有些人对观音菩萨起信心……况且我并没有唯独赞叹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在内的众多诸佛菩萨我都在赞叹。众生的根基不同,即使只赞叹一尊佛的功德,那也不用担心其他佛就没有所度化的众生了。在没有闻思的时候,这方面担心可能比较多,但我觉得这没有必要。
关于麦彭仁波切,我们也知道,很多论典都说他就是文殊菩萨的再现,这也为人们所共称。但在显现上,他所著的很多论典的结尾,经常愿众生获得文殊菩萨的果位,在顶礼句也经常顶礼本尊文殊菩萨。看过麦彭仁波切传记的人都知道,他生生世世与文殊菩萨有不共的因缘,因此在他老人家所著的论典当中就经常赞叹文殊菩萨。我们上师如意宝也是同样,一个是对文殊菩萨赞叹比较多,回向的时候也经常愿众生获得文殊菩萨的果位,另外上师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的赞叹也相当多。
甲三、圆满末义: 蒙文殊语日,心莲以信启, 溢此善说蜜,愿善缘蜂喜。 其实,《解义慧剑》是作者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之后才造的,他将加持比喻成璀璨的日轮,说自己心的莲花依靠日轮的璀璨光芒才得以开启。当然这必须以三种信心来引发。因为,没有阳光,莲花就不能开启,而加持的明媚阳光必须依三种信心来引发,这样心莲才能竞相绽放,才有证悟的机会。
如果具足这样的因缘,一个是文殊菩萨的加持,一个是三种信心,那从心莲当中自然而然就可以流露出很多善说,上面所讲的这些善说,或善妙语言的花汁就可以涌现出来。这个时候,所有的善缘者——前世今生与大乘佛法具有殊胜因缘的蜜蜂,自然而然都会欢喜而来。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以形象化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说明:谁获得了文殊菩萨的加持,谁就会自然而然开悟心的奥秘或心的本性,那个时候,此人就能说出许许多多利益众生的善妙语言。如果说出善妙的教理,那有缘弟子就会蜂拥而至,自然而然欢聚在你的身边。在世间,这就像阳光出现的时候莲花就会开启,而莲花开启的时候花蕊里的花汁就会产生,那个时候十方的蜜蜂自然而然都会欢欣而来。
此比喻说明,后学者应对文殊菩萨生起虔诚的信心并再再祈祷,长此以往,文殊菩萨的加持就会融入自己的心,这样就能开启智慧,之后就能无碍阐演无尽佛法。那时就不用天天都苦苦背诵,就像上师如意宝那样不用背诵,也不用看书,每天都安住修行,而一旦讲经说法或做事情的时候,承蒙文殊菩萨的加持,智慧全部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上师如意宝的道歌也讲,不用特别勤作,也不用特别苦修,只直视分别念,到时候智慧的伏藏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到这个时候,利益众生就没有任何困难,所以没有必要——“你可不可以到我寺院里去,我给你讲法。”来一个弟子就高兴得不得了,准备第二天转 F 轮;但第二天这个弟子却跑了,于是又特别伤心。如果你真的已经开启智慧,宣讲佛法的善妙因缘也具足,那十方的弟子自然而然就会欢聚。
所以,我们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根本不怕没有弟子,反而大家都说人太多了,这就是文殊菩萨和传承上师的加持。但别的一些道场并不是这样,包括现在藏地的很多寺院,在七八十年代时,有的寺院人还比较多,法师也天天讲经说法,但慢慢慢慢人就越来越少了。
对在座的法师来讲,祈祷文殊菩萨非常重要。当然,自己本尊是哪一个都没有什么差别。但我觉得,自己的记性以及善恶取舍等方面的功德要得以增上,都离不开智慧本尊文殊菩萨的加持。因此,大家要多念“嗡阿 Ra 巴扎纳德”。
此《解义慧剑》,我本有书写之意,近日承蒙智者净意幢(拉色丹毕嘉村)劝请,而于护地年三月二十九一日内,文殊欢喜(麦彭仁波切)撰写,愿吉祥!共有一百零四颂,善哉!
我经常这样想,麦彭仁波切都承认他是智者的话,那他肯定很了不起。虽然在麦彭仁波切的传记当中,拉色丹毕嘉村并不是特别大的弟子,但麦彭仁波切承认他为智者,他一定具有相当的功德。这就是《解义慧剑论释•普照佛教之日》的作者。
释者在《解义慧剑论释•普照佛教之日》中说,本来麦彭仁波切早就有为利益众生而造这部论典的意图和打算,后因我等恭敬祈请(智者自己造论的因缘是:遵文殊上师之吩咐——于此理写一略释),麦彭仁波切才给我们造了这部论典。
“一日内”?我们学习好要花多少时间,而麦彭仁波切造这部论典,是在一日当中完成。
《解义慧剑》全部给大家讲完了,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这部论典虽然只有 104 个颂词,但实际上,它是一切欲品佛教深广教法甘露者不可或缺的智慧之光。希望大家以后能经常看一看,里面讲的道理千万不要忘,这对今生来世都会有非常大的利益,因为麦彭仁波切这个教言相当殊胜,这一点很多道友都应有所了解。
至此,《解义慧剑》已圆满传讲完毕!以此功德,祈愿十方一切高僧大德长久住世、佛法越来越兴盛,也为天下无边的老母有情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而回向。